税费现状

2024-09-29

税费现状(共12篇)

税费现状 篇1

1 引言

环境保护需要投入的资金较多, 时间较长, 经济效益见效比较慢, 没有较高的利润, 因此环境保护只能由政府来负责, 同时保护环境也是政府履行公共服务职能的一种表现。为了更好的保护环境, 政府应大力宣传保护环境的重要性, 并把保护环境作为我国的一项基本国策。面对我国经济发展水平还比较低, 国家财政不充足的具体国情, 政府采取了一些积极的财政税费政策, 不仅可以缓解我国日益紧张的环境形势, 减少排污量, 还能扩大我国需求刺激经济增长。

2 我国环境保护相关的税费制度规范

(1) 国内环境保护税收制度, 也就是通过采取一些税收政策来节约社会资源, 保护生态环境。我国目前没有设立单独的环境保护税种, 而是通过征收消费税、购车税、城市维护税和土地使用税来保护自然环境和节约社会资源。我国设立的消费税主要是针对一些特殊的消费品和消费行为, 目的在于节约社会资源和抑制超前消费, 保护环境。我国通过采取上交车船税, 来抑制我国道路上的汽车数量, 减少二氧化碳和有害物质的排放量, 从而减少人类活动对自然环境的污染。通过征收耕地占用税来减少人们为了发展经济而破坏耕地, 从而减少水土流失等现象的发生, 有利于国内土地资源的合理开发和利用。

(2) 国内环境保护收费制度, 即为了保护环境而采取的收费制度。我国为了保护环境而对排污、污染处理、过度用水、使用矿产和土地等进行收费, 减少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和污染。为了净化水资源, 减少工业污水和生活污水的排放量, 实行排污收费的政策。为了发展社会经济而破坏森林, 大量砍伐树木, 必须向政府缴纳一定的补偿费用。为了防止居民浪费水资源, 采取限制用水, 若超过所规定的用水量, 必须加收超出标准的费用。

3国内环境保护税费的发展现状

(1) 我国目前没有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税种。政府可以通过设立独立的环境保护税来保护生态环境, 实现人和自然的可持续发展。通过征收环保税来限制经济活动对生态环境的破坏程度, 同时也为处理废弃物和污水, 保护生态环境提供了经济支撑。

(2) 关于环境保护的不同税种之间的协调性不强, 税率不高, 不能有效起到保护环境的作用。在我国的所有税中, 涉及到环境保护的税种十分有限, 税款设置不科学, 没有突出税种的环保意义。有很多稀有珍贵的自然资源, 如名贵中药材等没有列入征税范围, 不利于我国自然资源的可持续利用。我国为了保护生态环境而采取对一些税收给予一定的政策优惠, 但这些优惠措施的方式单一化, 针对性和灵活性不强, 不能充分发挥这些税种的环境保护作用。外国有很多税收优惠方式如加速折旧、再投资退还税款、延长缴纳税款的期限等都是我国所没有使用过的。不同的税种之间具有很强的独立性, 衔接性太差, 不利于统一解决环境破坏和环境污染问题。对于一些税收采取免税的优惠政策, 一定程度上不利于保护生态环境。近段时期我国对金银产品实行免交增值税的优惠政策, 这就造成人们对金银矿物过度开采, 不利于自然资源的保护。因此, 要想充分发挥环境保护税费制度的作用, 必须要制定完善的环境保护税费体系, 从整体上解决生态环境问题。

(3) 我国的环境保护收费制度自身存在一定的缺陷。我国现有的排污收费制度适用的范围狭窄, 由于城市生活垃圾、印刷、生活废水等原因造成的环境污染没有相应具体的法规法则, 因此也就无法征收排污处理费用, 不利于费用征收的公平性和平等性。对于那些违反环境保护制度的行为, 惩罚力度太轻, 罚款额度较小, 这容易造成企业对环保要求的松懈, 不利于整个自然生态环境的保护。政府应通过提高城市用水价格来限制居民用水, 从而节约水资源, 对那些稀有的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利用时要给予一定程度上的补偿, 用这些资金去解决环境污染问题。

4加强国内环境保护税费体系的建设

4.1完善现有的税收费用制度

增加税收的范围和缴纳金额, 把土地、矿产、煤炭、地热、水等自然资源纳入征税范围, 避免由于资源过度开采而造成的环境破坏和污染。对于部分对环境污染比较严重的物品, 应适当增加税率, 以限制其使用量。适当扩大消费税范围并增加纳税金额, 把那些消耗自然资源较多, 对环境污染较严重的消费品纳入征税范围, 相对减少对环境的污染, 一定程度上保护了我国的自然资源, 有利于我国社会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对关税和车船税实行改革, 征收燃油税, 通过控制关税和车船税来限制一些对环境污染严重的产品的使用量。

4.2设立专门的环境保护税

根据环境资源的开发利用和污染、破坏程度对开发利用环境资源的单位或个人征收一定费用的行为, 环境保护税主要由环境污染者和环境破坏者承担。对纳税主体实行统一平等对待, 对于那些排放污水和废气的, 回收利用难度较大的材料和产品应该纳入环境保护税的范围。根据产品对环境污染和破坏的程度不同, 设置不同的税率, 既能限制对环境的破坏, 又能兼顾纳税人的经济承受能力。

4.3完善税收优惠方式和排污收费制度

通过不断完善税收优惠方式, 引进外国先进的优惠方式, 鼓励环境保护相关产业的大力发展, 加强环境治理的强度。政府要大力宣传环境保护的重要性, 对于个人来说, 使人们树立环保意识, 从生活点滴做起;对于企业来说, 应该引进环保技术和环保产品, 不断改进生产设备, 尽量减少排污量, 减少对环境的破坏。加强对执法人员的培训力度, 要做到执法公正, 这样也有利于排污费用的征收。

4.4统一管理征收费用

对于排污费用设立独立的账户, 以方便对排污的处理, 同时也能有效地利用环保资金。应该建立完整的税费征收体系, 方便对费用的征收、管理和利用。

参考文献

[1]钱水苗, 洪洁.完善我国环境税制的思考[J].城市环境, 2002, 16 (2) :21~23.

[2]李挚萍.西方国家环境税的发展及中国的对策——兼谈中国加入WTO后如何面对绿色非关税壁垒[J].当代经济法研究, 2003 (1) :61~62.

[3]朱永勇, 覃瑞隆.对我国生态环境税收政策的建议[N].中国税务报, 2000-11-12 (6) .

税费现状 篇2

农村税费改革是继土地改革、家庭承包经营之后中国农村的又一重大改革,是从根本上减轻农民负担的重大举措。我县是一个拥有56万人口的农业大县,随着税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基层团组织建设和团的工作遇到了大量的新情况、新问题。如何抓住机遇,迎接挑战,在新时期实现大发展,这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共青团组织应该认真思考和着手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为此,团县委一班人深入5个乡镇12个村,针对农村税费改革后基层团的工作状况,开展了广泛的调查研究。

一、农村基层团的工作中的新问题

农村税费改革政策充分地体现了党对农村、农民的关怀,是“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具体体现。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工作总的指导思想是“减轻、规范、稳定”,主要内容是“三个取消、一个逐步取消、两项调整、两项改革”。作为农村税费改革的配套措施之一,“继续深化乡镇机构改革,切实做到减人减支”也就成了农村税费改革工作中的一个重点。调查发现,税费改革给基层团的工作带来的挑战主要表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减庙”给“团的活动开展”带来挑战。撤消职能退化的机构,合并职能交叉的机构,缩小设置偏大的机构等等,这些措施直接导致原来团组织的合并。村一级的团支部基本上是有组织没有建设、有位置无人员、有职位无报酬。村一级的团员青年要么游离于组织之外,要么处于团的工作边缘,致使团的活动覆盖面缩小,凝聚力减弱,活动开展难。

2、“减人”给“团干部配备”带来挑战。由于编制比较少,设立专职团支部书记的可能性已经很小,大多都由乡镇干部中的年轻成员兼任,有的村根本找不出合适的团支部书记人选。另外,由于公务员实行逢进必考,年轻干部进入乡镇机关的渠道关闭,也给现阶段的团干部配备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

3、“减支”给“团的经费筹措”带来挑战。税费改革后乡镇可支配收入的减少,加上沉重的化债任务,乡村两级财力现已十分困窘。在这种情况下,对于活动经费来源单一,主要依靠行政拨付的基层团组织,经费筹措的难度将进一步加大。总的来看,税费改革之所以会对农村基层团的工作带来以上这些挑战,究其原因,可以归纳为四点:一是农村部分基层党组织对团的工作重视不够,团干部配备和待遇不能到位;二是近年来农业比较效益太低,农村青年大量外出务工,农村基层团组织的活力相对以前有所降低;三是农村部分基层团干部思想保守,工作方式过于行政化,对团的工作思考不够,创新不够;四是农村团的工作内容较为单一,贴近农村青年实际需求不够,服务不够。由于以上原因的存在,当农村税费改革开始实施时,基层团的工作整体上缺乏灵活性、缺少主动性,一下子不能适应改革带来的变化,无法应对改革带来的挑战,便暂时陷入了困境。

二、进一步加强农村基层团的工作的对策

党的十六大描绘了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蓝图,要实现这一宏伟目标,关键在农村,重点在农村,最繁重、最艰巨的任务在农村。以胡锦涛为核心的党中央反复强调,没有农民的小康就没有全国人民的小康,没有农村的现代化就没有国家的现代化。农村税费改革是当前农村各项改革中的一项重点。随着各项改革的`不断深入,农村青年生产生活的方方面面都将不断地发生变化,农村团的工作必然会面临越来越多的挑战,现实也要求我们必须作出有益的探索,将来要想取得新的成绩,各级团组织就要站在全面实现小康目标的高度,拿出创新的勇气来考虑农村团的工作,寻找新的对策。

1、以“党建带团建”为抓手,创新基层团的工作环境。“党建带团建”一直是我们抓好基层团组织建设的一个成功经验。新形势下,这项工作只能加强不能削弱。各级团组织要从巩固党的青年群众基础的战略高度,充分认识进一步抓好党建带团建工作的重要性和紧迫性。通过加强基层党建带团建,使全县基层党组织普遍将基层团的建设纳入党的建设,形成较为完善的基层党建带团建工作机制在此基础上,创建一大批班子建设好、队伍建设好、主题活动好、支部建设好、阵地建设好的“五四红旗团委”。

购车税费知多少 篇3

假设年内A先生除了准备购置新宅之外,又萌生购车的念头,那么对于购买一辆售价1O万元的轿车来说,A先生要接着为它付出哪些税费呢?

8547元:车辆购置税

车辆购置税是以国务院令第294号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车辆购置税暂行条例》为依据,自2001年1月1日起征收并取代车辆购置附加费的一个税种。该税是以车辆为课税对象,在特定环节向车辆购置者征收的一种财产税。

纳税范围

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购置的汽车、摩托车、电车、挂车、衣用运输车都需要缴纳购置税。所谓购置,包括购买、进口、自产、受赠、获奖等行为。也就是说,即便A先生的车是奖励或是受赠得来的,也要缴纳购置税。

计税方式

车辆购置税实行从价定率、价外征收的方法计算应纳税额,税率为10%,需要自购买车辆之日起60日内一次缴清。应纳税额的计算公式为:应纳税额=计税价格×税率

车辆的价格即计税价格是车辆购置税的计税依据,但是,由于应税车辆的来源不同,计税价格的组成也就不一样。如果纳税人的计税价格明显偏低,又无正当理由时,税务部门会按照最低计税价格征收车辆购置税。最低计税价格是国家税务总局参照应税车辆的市场平均交易价格核定的计税基础价格。也就是说,购置税的征收依照从高原则,比较成交价与最低计税价,按照高者征税。

需要说明的是,个人购买自用车辆的计税价格是不包括增值税税款的,因为增值税已经包含在了车辆的售价中,需要在计算购置税时剔除。

因此,如果A先生购买一辆价值10万元(包含了增值税)的国产车,计税时首先去掉17%的增值税,然后按10%缴纳购置税,计算公式为:100000/(1+17%)×10%=8547元。

200元:车船使用税

根据《车船使用税暂行条例》规定,“凡是在中华人民共和国境内拥有并且使用车船的单位和个人,为车船使用税的纳税义务人。”目前我国对10座以下的车辆采取的是每年定额征收200元的规定。

如果A先生年内购车,也必须缴纳今年的车船使用税200元。

未来税种:燃油税

虽然该税种还处于酝酿阶段,不过实施已经箭在弦上。世界发达国家普遍实施了燃油税,以93号汽油为例,美国征收30%的税率,零售价格因此约为每升4.3元人民币;英国按照73%的税率征收,油价高达每升12.2元人民币。1994年,海南省在全国率先试点实行了“燃油费”,目前93号汽油零售价格为每升5.16元,97号汽油零售价格为每升5.46元,分别比北京高出1.37元和1.38元。但海南省内无论高速公路还是国道,均没有设置一个收费站,也就是说,海南省的汽油零售价中已包含了过路费、过桥费。

税种雏形

燃油税实质是把目前汽车使用过程中发生的一些费用以税收的形式摊算到燃油价格中去,实现多用车多付费的公正性。有专家认为,如果把养路费折合到油品的价格上,目前的燃油应承担的税率为30%~50%,以3.79元/升的油品为例,油价将升至4.93~5.69元,税率高的话价格还会更高。

计税方式

假设A先生购买的10万元轿车百公里油耗为9升左右,而且预计每年行使25000公里,以目前93号汽油最新售价3.79元/升计算,一年油费支出为8528元,加上每年1320元的养路费,共计9848元。而开征燃油税后,假定油价上涨了50%,以后A先生在同样用车的情况下,每年在油价上就将多支出4263元(3.79元/升×9升×250百公里×0.5=4263元),但是此时养路费、高速公路费可能会取消,如果A先生每年的高速公路费在2943元(4263-1320=2943元),那么燃油费的开征对他影响就不大。

纳税统计

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探析 篇4

(一)资源税

我国现行的资源税主要依据1993年12月25日国务院颁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条例(草案)》来施行,该条例于1994年4月1日正式实施。资源税中的石油税目是指开采的天然原油,不包括人造石油。天然气税目是指专门开采或与原油同时开采的天然气,暂不包括煤矿生产的天然气。税率实行从量定额计征,根据企业生产条件的不同,原油的税额为8元/吨~30元/吨,天然气为2元/千立方米~15元/千立方米。随着国际原油市场的一路走高以及因此带动了天然气价格的上涨,国家税务总局于2005年7月1日上调了油气田企业的原油和天然气的税额,即原油税额为14元/吨~30元/吨,天然气税额为7元/千立方米~15元/千立方米。其中,原油资源税税率分为30、28、24、22、18、16、14元/吨共七个档次,天然气资源税税率分为15、14、12、9、7元/千立方米共五个档次。我国陆上油气资源税属于省级财政收入,海洋油气资源税属中央财政收入。

(二)矿产资源补偿费

为了保障和促进矿产资源的勘查、保护与合理开发,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的财产权益,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矿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石油天然气征收率为1%,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应及时全额地上缴中央金库,年终按照一定比例中央与地方分成。

(三)矿区使用费

目前我国只对开采海洋油气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油气资源征收矿区使用费。现行的矿区使用费根据1995年修订后的《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缴纳矿区使用费暂行额利润或者是由矿床的天然禀赋条件造成的,或者是在矿产品价格周期性上升期间所产生的。一些国家采用的是征收资源租金税的办法。这种资源租金税,实质上是一种超权利金,具有级差地租的性质。但这一税种的应用并不十分普遍(主要矿业国家中约只有15%采用此税),许多国家采取在权利金中体现超额利润的办法,而不单独征收资源租金税。

(三)红利

在市场化高度发达的国家,还有所谓矿产资源红利,一个典型就是美国。美国公有土地上矿产的勘查开发执行分类管理制度,其中的可租让矿产,其矿业权的方式是招标租让。所谓红利,是通过招标拍卖方式出让矿业权,支付现金标金超出法律规定的权利金的那一部分标金。这种红利收入在美国一度曾相当可观,近几年美国每年红利收入在5亿~10亿美元之间。

(四)资源耗竭补贴

资源产业活动的劳动对象很大程度上是可耗竭的不可再生的资源。矿业公司为了补偿其日益耗竭的资源储量,必须投资于勘查不断寻找新的接替储量,这就使得在许多国家的税收制度中出现了“耗竭补贴”的理论。这种耗竭补贴的实质是通过降低公司的应税收入而减少公司应纳的税赋。“耗竭补贴”可以看作是一种“负权利金”。

三、我国油气资源税费存在的问题

(一)税费体系过于复杂,不利于资源税费征收管理

我国由资源税、矿区使用费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构成的“两费一税”的石油资源税费体系对维护国家的资源所有者权益,促进石油勘查开采发挥了重要作用。但是,随着市场化改革的不断推进,该体系已不能很好地适应发展的需要,显得过于复杂、繁琐,不利于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促进资源产品价格改革。在征收过程中,不同类型的油气企业又区别对待,如中外合作开采石油、天然气,按照现行规定征收矿区使用费,暂不征收资源税;在资源税的开征中,陆上油气和海洋油气资源税又分属于地方税和中央税。

(二)计征税费率过低,不利于地方积极性的提高

我国陆上石油资源税实质上属地方财政,矿区使用费为中央与地方共享,因此,石油资源税不是一种调节资源开发级差收益的财税工具,也是调节和平衡中央与地方的油气资源收益分配、促进资源所在地经济发展的有效手段。我国石油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较低,油气矿区使用费征收率为1%,税率水平远低于西方国家,导致资源产地的资源收益过低。石油资源税税额偏低,资源产地的收益过低,不利于地方经济的发展,地方积极性不高,甚至出现地方政府的一些不作为现象。

(三)资源差异考虑不充分,不利于级差收益的体现

尽管油气资源税已经考虑了油气资源的差异对资源收益的影响。但总体来看,目前资源税只是部分地方反映了劣等资源与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对资源本身的客观差异考虑不够充分,收益的级差特征不显著。不同油田的单位税额确定缺乏客观的实证分析,未能考虑油田在不同时期开采成本的可变性特征。即使在同一油田,不同层位、不同区块的资源也存在巨大差异,但目前却征收相同的资源税,没有反映其级差特征。

(四)资源税计税依据不合理,不利于油气资源的合理利用

我国石油资源税实行从量定额征收的办法,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自用量,而不是实际开采量,更不是油气的储量。现行油气资源税的计税依据,很难解决油气开采过程中“挑肥拣瘦”的现象,油气资源的采收率、回收率、综合利用率不高,油气资源浪费严重,客观上不利于对油气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采。如果计税依据调整为油气的可采储量,则会促使企业提高油气开采技术水平,加大油气开采管理力度,最大限度地提高油气采收率,从而更好地节约有限的资源。

(五)资源税从量计征方法有待改进,不能反映油价变化的影响

从理论上讲,油气资源属于国家,油气资源所带来的收益应该主要归国家所有。现行油气资源税采用从量计征的办法,资源税的多少只与其销售量(或自用量)和单位税额有关系,而不能反映油价变化的影响。石油价格的变化直接影响了资源开采收益,价格上涨收益增加,而油价暴涨,资源开采者则会产生暴利。我国石油资源税并未考虑油价上涨因素特别是原油价格飙升对资源税征收的影响,没有通过征收资源特别收益税或增加资源税税额等方式来参与因油价高涨给资源开采者所带来的巨额收益的分配,不能很好地体现和维护国家的资源所有权益。

(六)资源税税率与国内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不利于企业公平

对开采海洋石油资源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资源的企业按年度总产量征收矿区使用费,实行超额累进费率,以实物征收,且规定了一定产量的免征额。而对陆上油田企业则征收资源税,实行定额税率,只对原油开采过程中用于加热、修井的原油免税。由于资源税费种类的不同,造成了资源税税率与矿区使用费费率难以衔接,致使国内两种油田企业在缴纳资源税费方面不平衡。

四、我国油气资源税费改革的建议

(一)开展油气资源品质结构和等级研究,扩大级差收益

我国石油资源级差特征显著,如何科学、合理地通过资源税调节不同等级资源的级差收益是资源税税率改革和完善面临的主要任务。建议首先开展全国石油资源品质结构和等级研究,综合石油资源的赋存条件、地理位置、开采技术要求、埋深、质量及不同开采阶段等方面的客观差异,系统、科学地划分优劣资源的税额标准。对石油进行科学合理、相对详细的等级分类,在资源税单位税额标准整体提高的基础上,扩大不同等级、不同品质资源的级差收益,以加强对优质资源的合理保护、高效开采和对低品质资源的开发,减少单纯追求利润、浪费国家资源的现象发生。

(二)改革计征方式和依据,充分考虑油气价格的影响

深入研究油气资源税的征收依据和方式,改革目前从量计征的方式,逐步采取从价征收或考虑价格因素的从量征收。所谓从价征收就是以油气销售额为计税依据,按照一定税率来计算应纳资源税税额。采用这种方式的难点就在于如何确定税率,一种思路是采用比例税率,即在开展油气资源品质结构和等级研究的基础上,对不同的油气企业采用不同的比例税率,对优质油气资源从高适用税率;另一种思路是采用超额累进税率,即确定一系列利润率档次,对每个利润率档次规定相应的资源税边际税率,只有当油气企业的利润率超过最低利润率档次时,才就超过的部分征收资源税,这种征收办法可以使高盈利的大油田成为资源税的主要负担者,可以鼓励对边际油田和中小油田的开发。上述两种思路一方面可以体现级差收益,另一方面也可以反映出油气价格的影响。所谓考虑价格因素的从量征收是指按照原油的市场价格,确定不同价格范围的税额标准,或者把原油价格和单位税额之间建立一个动态的联系,充分考虑油价上涨因素特别是原油价格飙升对资源税的影响,参与因油价高涨给资源开采者所带来的巨额收益的分配,从而体现和维护国家的资源所有权益。

(三)合并资源税费,促进企业公平竞争

将目前现行的“两费一税”合并为统一的资源税,类似于西方国家的权利金。将定额税率改为超额累进税率,参照目前国内石油资源矿区使用费费率标准,根据年度原油的总产量或者年度销售额分别实行超额累进税率,并且对原油和天然气分别规定免征额,其免征额可根据不同区块地质条件、资源丰度、三次采油等因素有所区别,除此之外不再设定其他税收优惠项目。采用这一方案,不仅有利于充分发挥资源税的级差调节作用,鼓励企业合理开采石油资源,而且实现了不同类型油田企业的统一待遇,有利于油气企业公平竞争。

(四)调整资源税费征收方式,合理分配中央与地方收益

资源税费的调整和提高直接关系到油气资源收益在中央和地方的分配比例。既要保证中央的财政收入,又要不影响地方政府的积极性,保证石油矿业秩序的稳定和环境的治理。因此,要深入研究油气资源税调整和提高的合理水平,确定油气资源税费收益中中央与地方的合理分配,特别是在资源税费合并的情况下,应当确定中央与地方对资源税收入的合理分配比例。考虑到我国的实际情况,建议把资源税改为共享税,分别上交地方和中央,在二者的分配比例中地方高于中央。

(五)系统规划资源税费改革,处理好多方关系

油气资源税费的调整,关系到多方的利益,其中涉及到中央与油气企业、地方与油气企业、中央与地方、油气企业与消费者、油气企业之间和油气上中下游企业之间等的利益关系,可谓牵一发而动全身。所以资源税费改革要统筹规划,综合考虑与上游市场化改革、矿权管理、油气产品改革、油气价格形成机制以及油气企业和经济发展的承受能力,采取综合配套、循序渐进、逐步实施改革策略,尽可能处理好各方关系。

摘要:油气资源税费开征的目的是为了促进油气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调节油气资源级差收入,更好地解决资源与环境存在的问题。但是目前油气资源税税率偏低和税负持续下降使得资源税的作用没能得到有效的发挥。基于石油行业面临的变化,我国目前正在酝酿对油气资源税费进行相应的改革,合理调整油气资源税费,充分发挥油气资源税费的作用。本文建议税改方向为适当提高资源税率,并将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关键词:石油企业,资源税费,税率

参考文献

〔1〕国务院.中华人民共和国资源税暂行条例.国务院令〔1993〕第139号.

〔2〕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调整原油天然气资源税税额标准的通知.财税〔2005〕第115号.

〔3〕潘继平.我国油气资源税现状及改革方向探讨〔J〕.国际石油经济,2006(2).

税费现状 篇5

契税

二手房交易税费符合住宅小区建筑容积率在1.0(含)以上、单套建筑面积在140(含)平方米以下(在120平方米基础上上浮16.7%)、实际成交价低于同级别土地上住房平均交易价格1.2倍以下等三个条件的,视为普通住宅,征收房屋成交价的1.5%的契税。反之则按3%。

城建税

营业税的7%;教育费附加税;营业税的3%。

个人所得税

普通住宅2年之内:{售房收入-购房总额-(营业税+城建税+教育费附加税+印花税)}×20%;2年以上(含)5年以下的普通住宅:(售房收入-购房总额-印花税)×20%。出售公房:5年之内,(售房收入-经济房价款-土地出让金-合理费用)×20%,其中经济房价款=建筑面积×4000元/平方米,土地出让金=1560元/平方米×1%×建筑面积。5年以上普通住宅免交。

土地出让金

成本价:城八区内:15.6元/平米城八区外:12.9元/平米。

经转商:10%按经管理3%(按成交价)。

交易手续费

3元/平方米×建筑面积

合同印花税

房屋成交总额×0.05%

营业税

个人将购买不足5年的住房对外销售的,全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非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按照其销售收入减去购买房屋的价款后的差额征收营业税;个人将购买超过5年(含5年)的普通住房对外销售的,免征营业税。

二手房交易税费怎么算

买方应承担的费用

契税:

首房建筑面积90O以下,按照房屋实际成交金额的1%计算缴纳;90-144O,按照房屋实际成交金额的1.5%计算缴纳;144O以上,按照房屋实际成交金额的3%计算缴纳。第二次购房或者以上,不管面积多大,一律按照3%计算缴纳。

营业税:

普通住宅房未满5年,按照全额营业税的5.6%计算;普通住宅满5年,建筑面积144O以下无营业税,144O以上有差额营业税(现在过户价-以前房屋购买价=AA*5.6%=差额营业税)。

二手中介费用:

国家规定,按房屋成交价格总额的3%以内计付,通常交易双方各付一半。

二手房经营服务性收费:

经营服务性收费分为房地产交易手续费和测绘费,二手房交易经营服务性收费为6元/平方米,买方承担50%收费。

合同印花税:

按照房屋实际的成交金额的0.05%缴纳。

产权证印花税:

金额为每本5元。

卖方应付的费用

营业税及附加税:

按照房屋成交金额的5.85%计算缴纳。另有规定,凡是入住满一年以上的二手房,户主可到房屋主管的相关财税部门申请减免该项费用。

二手中介费用:

国家规定,按房屋成交价格总额的3%以内计付,通常交易双方各付一半。

二手房经营服务性收费:

分为房地产交易手续费和测绘费,二手房交易经营服务性收费为6元/平方米,卖方承担50%收费。

土地增值税:

按照房屋买卖成交金额的0.5%计算缴纳。根据规定,凡是入住满一年以上的二手房,出售房屋的产权人可以到相关部门申请减免。

合同印花税:

后税费时代的乡村治理 篇6

费孝通先生写作《乡土中国》时,不仅农村,甚至整个中国都可以算是乡土熟人社会。现在,虽然中国大多数地区仍是农村,农民还占全国人口的大多数,但昔日农村已发生很大变化,许多地方已不再是自给自足的自然经济。村庄不断被纳入到市场之中,许多农民不再是“捆在土地上”,城市中的许多现代性因素也都逐渐进入农村。农民的生活逻辑因此发生改变,生产经营方式、生活方式以及价值观念都呈现日益多元的趋向。

在传统社会,皇权不下县。近现代革命以来,国家权力不断介入到农村中,特别是共产党革命和建设时期,建立了一整套连结和组织农村的机制。1949年初,为完成国家工业化建设的积累,国家逐渐在农村建立人民公社制度,从农村汲取大量资源。人民公社解体后,由于还有许多农业税费,国家对乡村的治理基本上采取的还是索取型的方式,从1990年代到2000年左右,在农村引发了许多非常突出的问题,特别是中西部农村地区干群关系非常紧张,“三农” 问题也在这个时期引起全社会的关注。由于从农村汲取资源支援城市和工业建设的目标基本实现,从2001年开始,农业税费改革开始进行,到2006年国家做出取消农业税的重大决定,从此中国农民告别几千年的“皇粮国税”。与此同时,国家还开展了新农村建设运动,国家对农村的治理方式也由此发生重大转变,从以前的资源提取转向资源输入,如粮食直补、低保、义务教育免除学杂费、新农合等。乡村治理的这一巨大转型带来了一系列乡村治理的制度变迁以及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变化,乡镇体制改革由此提上日程,基层政权呈现“悬浮”状态,农村基层组织的运作逻辑也发生了深刻变化,国家与农民之间的联系日渐疏远。

一、当前乡村治理中的问题

1.农村公共服务缺位

第一,村庄内部搭便车现象严重。在很多农村,在公共品供给问题上,虽然村民代表会议讨论通过某项方案,但依然可能有村民不出钱,只要有一个人不出钱,就可能会有更多的人不出钱,最后,不少公共品供给计划都因为出现搭便车者,用于公共品建设的钱收不上来,公共品建设计划从而落空。此外,在公共品的使用和维护上也存在严重的搭便车问题。有些地方村庄向泵站买水分区灌溉,但有些农户不愿出钱,等着别人抽水的时候搭便车,有的因为引水的渠道会通过自家农田,他就会设法从渠道里漏出一点水流到自己田地里。久而久之,就可能有更多的人不愿出钱抽水。

第二,过度市场化问题突出。现在许多地方撤销了原先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七站八所”,采取市场化运作的方式来提供公共服务。但由于农村许多公共服务工作所具有的异于城市公共服务的特点,按这种思路,一方面,可能很难有足够的能较好提供农村公共服务的服务供给者;另一方面,农民对于这些公共服务的购买成本也很高。这会导致农村公共服务供给进一步衰退。湖北省从2006年开始在全省推广以市场化为导向,以“咸安经验”为底本的乡镇事业单位“以钱养事”改革,这种改革的基本思路就是:只要农民需要,市场就会供给;市场若不供给,政府可以花钱为农民买他们需要的服务。但根据我们在湖北农村的调查,几乎没有人认为这项改革是成功的,绝大多数乡村干部都认为这项改革的指导思想错误,效果糟糕,用湖北京山县水利系统的一个工作人员的话来讲,那就是“人心改乱,优秀人才改走,资产改光”。

第三,国家资源输入方式不对路,条块问题突出。现在国家对农村的资源输入主要采取两种方式,要么将资金直接发到农户家;要么在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中普遍实行项目化管理,都交由各职能部门办理。在这个过程中,只是各职能部门在发挥“条条”的作用,而很少有村社集体起“块块”的作用,基层组织不掌握什么可以支配的资源,没有办法对农民进行有效组织以使用和维护公共基础设施,这也导致农民对公共品的需求偏好无法与国家投资方向较好衔接。

此外,目前农村的非物质性公共品的供给、管理和服务的问题也非常突出。目前存在以下主要问题:

一是缺乏非物质性公共品的供给。现在农村社会结构发生急剧变化,农村的非物质性公共品需求快速增长,需求结构也随之变化。但许多地方政府往往只着眼于经济建设,对非物质性公共品供给有所忽视。

二是非物质性公共品的供需严重脱节。农民最清楚自己对非物质性公共品的当前需求甚至长远需求。但自上而下的“文化下乡”、“送法下乡”等非物质性公共品供给基本上将作为消费主体的农民排除在决策之外,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非物质性公共品的合理供给,造成真正符合农村需求的非物质性公共品的大量缺失。

2.农村文化建设真空化

目前,各地对农村文化建设没有予以足够重视,造成农村文化建设真空化的状态。文化事业费占国家财政总支出的比重非常低,近年来不断回落。

如表1所示,2006年到2009年,农村文化事业费年均增幅高于城市文化事业费,但占全国文化事业费的比重远低于城市的文化事业费。

2010年,全国文化事业费323.06亿元,其中农村投入116.41亿元,仅占36.0%。以2009年为例,各级剧团农村演出场次74.1万场,平均每村每年看不到半场戏。

文化建设真空化使当前农村不少问题在加剧:

第一,农民闲暇生活空虚。以前农民闲暇与劳动和交往密切联系,现在的闲暇则从劳动中分离出,成为个人性闲暇,缺乏公共性和社会性作用。过去,农民闲暇之际会互相串门以打发时间,丰富精神文化生活。随着市场经济影响、现代传媒进入、社会流动加快以及村庄经济分层等社会分层扩大,村民间心理距离日渐扩大,习惯、爱好逐渐多元化,串门越来越少。在电视普及以前,许多地方村庄还有戏曲表演和放电影等公共文化生活。从1990年代起,随着电视的普及,村庄公共文化活动越来越少,许多农民闲暇时光越来越难打发,从公共文化活动交往中所感受到的村庄生活的乐趣也越来越少,在消费主义刺激下,农民的现实生活和意义世界的紧张加剧。

第二,老年人自杀数量不断攀升。近年来,老年农民的高自杀率以及自杀率的高速增长令人震惊。以湖北京山农村为例,1980年到2008年,京山农村老年人自杀率和自杀比重高速增长,从2000年左右开始,增长速度尤为迅速。老年人自杀问题日益突出,在全国很多地方的农村都有不同程度体现。我们在全国各地25个村庄获取410起自杀个案并进行了统计。(如图1所示)

3.干群关系疏远

首先,乡镇干部与群众关系疏远。以前,乡镇干部驻村,与群众打成一片,克服官僚主义,及时了解村庄情况,在国家与农民之间建立有效的沟通纽带,有助于国家对村庄的有效治理。从1990年代初期起,乡镇干部工作方式经历从“驻村”到“坐班”的变化。取消农业税后,虽也有包村干部,但不怎么进村,进了村也不怎么与农民打交道,很少深入了解情况。目前绝大多数农村地区的事情都有细碎性、临时性、突发性、阶段性、复杂性等特点,这都需乡镇干部与群众打成一片,真正深入了解民情才能较好解决,否则,有些问题越积越深。

第二,村庄干部与群众关系疏远。有两个现象值得注意。

一是干部离村化。干部离村化是指村干部不在村,逐渐使得村基层组织只成为一块空牌子的现象。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很多。以湖南省临武县为例,该县村干部离村的有98人,因合村并组而离村的占12%;因家庭生计而离村的占24.5%;因城镇化逐渐往城镇而离村的占45%。村干部离村化给基层治理带来很大挑战。村干部离村,使本来就缺乏与农民打交道途径的国家面对村庄治理时更显得捉襟见肘,难以及时准确把握基层事态,使农村基层自治组织形同虚设以至瓦解,可能在一定时期使某些地方村庄失序,进而引发更大的社会危机。

二是村委资本化。这种现象在一些较富裕的村庄比较普遍。以我们在江西陈村的一个调研案例为例。徐某是村矿石厂厂主,他和矿石厂其他股东想在2010年时获得村矿石厂下一轮十年承包权,为获取民意支持,打算从提供村庄公共品开始。他们为村里做了两件事。一是筹资重修村庙五皇阁,二是筹资修建通往镇上的路。这两件事为徐某获得广泛的民意支持,再加上其经济实力雄厚,由于业务上的关系,他经常与镇领导接触,这为他赢得了良好的政治条件。他于2008年参选村委会主任并赢得选举。选举过程中,他还邀请各组长、村民代表及各家族里有威望的人到县城“吃饭旅游”,所有这些费用均由股东分摊。他担任村主任后,又开始筹划村级公路路面硬化事宜,他与股东合伙获得带资修路的中标权。这是资本投资权力的第一轮回报。这一问题如果没有得到较好解决,很可能演变为沿海发达地区广泛出现的“富人治村”局面,进一步提高村庄事务参与的门槛,偏离基层自治组织的服务对象,破坏基层自治组织的性质。

4.农村社会灰色化

第一,乡村“混混”日益支配村庄秩序,成为村庄中的“超级权势”,改变了村庄秩序生态。暴力和经济利益相辅相成、互相促进,成就了混混对村庄秩序的支配。在日常摩擦和纠纷中,村民频繁求诸混混,村庄生活逐渐去道德化。在乡村混混的“超级权势”前,处于原子化状态的村民只能忍受屈辱,村干部和村集体也显得软弱无力。

第二,混混成为“最有面子的人”,成为村庄人际关系的重要结构性因素。有村民说:“在80年代,要是谁家里出了个流氓混混,全家都抬不起头,亲戚朋友见了人也不好意思;今天不一样了,不说在外面混一混,就是蹲监狱都成了一种荣耀和资本。”不少地方还盛传这样的民谣:“读书苦,读书累,读书不如去做黑社会,有吃有喝有票子,还有女人陪我睡。”纠纷的解决常取决于双方所找混混的力量对比,乡土逻辑发生变异,出现村庄熟人关系陌生化的现象。

第三,混混成为“有才无德”的村干部,“好混混”逐渐成为体制内的村庄精英。虽然这些混混常会干一些不正当的事情谋求个人利益,但由于他们“有才”、会办事,乡镇政府对他们也睁一只眼闭一只眼。税改前,乡镇政府常借助混混完成收税任务。税改后,乡村基层组织能力遭到削弱,村民对村庄基本公共品的需求难以得到满足,但国家大量资源流入农村,这些资源常需村干部到上级争取。那些关系广、能力强的乡村混混就利用这些机会,在为村庄争取到项目资源的同时,自己从中谋取大量利益,这就更便于混混提高村庄政务参与门槛,控制村庄政治舞台。

乡村灰色化带来了乡村治理“内卷化”的结果。目前,农民并没有随着国家对农村资源输入的增加而加强对基层政权的认同,相反,下乡资源中相当大的部分被混混控制,农民的不公平感油然而生,进一步抱怨基层政府,对基层政府认同度不断下降,导致乡村治理的内卷化,使国家乡村治理目标难以达成。取消农业税之后,收税任务虽不存在,但治理钉子户、水利设施的管理和经营、农地的非农使用等治理需求依然存在,而在这个过程中,混混讲求的是好勇斗狠。在我们所调研的湖北荆门等地区,80%以上的村集体水库,都被混混(或与混混有近亲关系的农民)承包进行渔业养殖,一般农民承包会遭到混混骚扰。

5.上访问题突出

1990年代以后,上访数量居高不下。近年来上访事件日益增多,从2005年起形成新一轮上访高潮。税改后农民上访急剧增加的趋势在农业型县乡有一定普遍性。以湖北省荆门市桥镇信访数据为例(如表2所示)。[1]

目前,诸多上访问题中以两点最为主要:

一是基层政权弱化导致的治理型上访增多。在河南省和平乡,1978年至2008年,农民上访数量逐年上升,而税改后的2005年至2008年的3年上访数量就占30年上访总量的60%(如表3所示)。[2]

从表3来看,1990年代至21世纪初,以农民负担、村组财务等治理型上访为主。2004年后,以土地调整、村民纠纷等治理问题所引发的上访为主。这表明,目前居于主要位置的上访问题多是由于乡村治理问题引发。这主要因为从1990年代开始,乡村组织权力逐渐弱化,特别是税改后,基层治理权力遭到严重削弱,常规治理职能无法有效实施,土地纠纷、村庄内部其他纠纷、农田灌溉等基础设施供给维护等实际问题得不到有效解决,农民就常通过上访来解决问题,上访成为乡村治理中的难点。

二是无理上访、谋利型上访问题突出。无理上访是当事人诉求明显不合法、不合理的上访。具体来说至少包括三种,谋利型上访、精神病人上访以及偏执型上访。其中,又以谋利型上访引发的问题最为突出。这种类型的上访当事人借上访谋取利益,其要求很难说合法、合理,但他们能抓住基层政府的软肋,知道“会哭的孩子有奶吃”,借此谋利。税改后,国家将大量资源输入农村,由此企图从中捞取好处的谋利型上访日益突出,甚至出现一些上访专业户。

以湖北桥镇杨云发为例。杨云发因为上访而扬名当地。杨无业,靠上访谋生。家里6口人,包括父母亲、自己夫妻俩、儿子和儿媳。2000年6月,杨患上慢性肾功能衰竭病。当时,除他自己治病外,还有两个孩子上学,开支确实比较大,以前经商积攒的十几万元存款几年内所剩无几。从2006年到现在,他几乎每两个月就要去各级政府上访。到2009年4月,杨已通过多次上访为家人获得5个低保指标,包括2个城镇低保(父母和自己)和3个农村低保(儿子和儿媳)。2009年4月,杨曾与政府签订协议,答应“永远不再上访”。但2009年6月,全国道德模范评比活动正在开展,杨找到桥镇领导要求镇里帮他评选道德模范。在访谈中,杨就跟我们说:“(评道德模范)目的是要搞点钱用,没有其他意思。”他甚至坦言:“只要钱,不要面子。”“我也没得事,反正不是去市里区里,就是到民政局。”像杨云发这样的上访专业户在桥镇还有10例,2008年占上访总人数(125人)的9%,占桥镇上访总人次的29.5%。 [3]这种现象不仅在湖北桥镇存在,在其他地方也较普遍,以至有形成“上访产业”的趋势。在实践中,对于上访可能性比较大的人,基层政府千方百计要阻止其继续上访,特别是赴京上访。如果各种办法不能奏效,就只能给好处,特别在敏感期,只能陪上访人喝茶、吃饭、打麻将,甚至陪旅游。从人数来看,这样的上访户并不多,但却耗费了基层政权大量人力物力。

二、当前乡村治理问题的原因分析

1.取消农业税的影响

减免农业税后,国家直接补贴到户,减少了各级政府的财政收入,增加了各级政府的支出,特别是乡镇基层政府以及村组可供支配的财政收入。比如河南和平乡刘店村有人口3000多人,税改后有村干部5人,取消村民小组长,村干部主职干部的工资为240元/月,副职为180元/月,该村每年的财政转移支付只有1200万元,除去干部工资和报纸杂志费,所剩无几,干部工作积极性低,用村支书的话来说就是,“村干部只是维持这个摊子”,更谈不上主动进行村庄治理活动。

农村基层政府可支配的财政收入大幅减少,严重不足,这使原先能够供给的包括农田水利、农业专业技术服务等农村公共服务难以继续有效提供。税改前,农村主要由乡村两级通过提取共同生产费解决以农田灌溉为代表的部分农村公共品供给问题。税改后,取消了共同生产费,希望由农户自行解决农田灌溉等问题,其结果却是农田灌溉等公共品供给严重不足。税改前,乡镇农技站每月还向农户发放农技简报或病虫害防治简报,但税改后,由于财政不足,这些基本简报无法印发。虽然农民的直接负担随税改减轻,但却因此失去许多基本农村公共服务,加剧了许多问题。

2.乡镇体制改革的影响

随着农业税改的推进,乡镇体制改革也提上日程,各地撤乡并镇、合村并组,许多地方还取消村民组长,以此减少乡村干部,并减少基层政权的财政支出。制度设计者希望通过制度改革使乡村基层组织和干部做不了“坏事”,片面强调“国权退、民权进”的乡镇体制改革,基层政府精简机构、撤乡并镇,但这样带来的结果却是乡村社会呈现相对“悬浮”的状态,控制能力和建设能力不断弱化,基层治理无法有效进行。

税改和乡镇体制改革带来治理权力弱化、经费紧张等问题,加上一些村干部外出打工等干部“离村化”现象,乡村服务职能几乎形同虚设,无法开展。有不少乡村干部常说,他们现在成了“消访员”,即要防上访。其实,乡村基层组织中的许多问题并不是由于没有防好而产生和扩大,而是因乡村治理功能缺位,诸如农田灌溉、纠纷争端等实际问题没得到及时妥善解决而造成。由于这些问题在村里解决不了,村民就常会通过上访等来寻求解决,促使上访问题成为基层治理中的难点。

3.村级民主监督机制缺位

第一,关于村委选举问题。较突出的有两点:一是贿选严重,破坏了选举的合法性与公正性。这又导致许多后果,如,提高了参选的门槛;当选村干部利用职权之便捞回在选举中的开支,谋取不正当利益;提高普通村民参与村庄政治活动的门槛,形成排斥机制,使普通村民在村庄事务中不敢说话、说不起话;出现村庄选举“泡沫政治”的现象,候选人贿选开支越来越多,呈现出泡沫膨胀状态,耗费村庄资源,使村庄秩序越加混乱。[4]二是农村干部队伍不稳定。很多地方村干部缺乏长远预期和规划,不能沉下心来为村民办事,常满足于在任上捞足好处和资本。单靠选举并不能保证选出的人具有较强工作能力、肯为民办事,有时候甚至会选出恶人,导致混混、恶人治村局面。当前农村的灰色化与此有很大关系。

第二,村民代表会议的缺陷。在农村经济分化、社会分层的背景下,普通村民难以成为村民代表,村民代表往往是村中的强势人物(政治精英、经济精英以及一些文化精英,在一些宗族影响比较大的地方,还包括宗族精英),他们与普通村民之间的需求存在一定差距,而他们又常以自己的意愿来理解和代表普通村民的意愿。村庄强势人物成为村民代表后,就可能与村委干部结成利益同盟,更谈不上村庄民主监督。

第三,村务公开形同虚设。目前村务公开中存在两个问题:一是应该公开的不公开,不需要公开的却公开。许多地方对于村庄财务等关键事项不公开,却把一些不重要且村民也不关心的琐事公开。渐渐地,村民对村务公开的热情减弱,不再关心是否公开,村务公开流于形式,村干部甚至就干脆不公开任何事项。二是不少地方村民碍于情面而不好意思去查看公开的信息。但实际上,村民并非没有对村务公开的需求。

4.干群利益分化严重

第一,农村经济分化、社会分层导致的干群利益分化。村庄经济精英自身利益与村庄利益并不总是一致,他们的首要利益在于获取自身经济经营等方面利益,在与村庄利益较一致时,他们能在实现自身利益的同时,顺便推动村庄发展;但当二者不一致时,他们就可能舍弃村庄利益而单独追求自身利益,甚至损害村庄利益。

第二,从村干部利益激励的构成来看,许多村干部没有维护村民利益的动力。村干部获得的工资收入并不多,不是他们的主要收入来源,他们的主要收入还是靠自己干活赚钱。一般来说,他们的利益激励有两方面,一是经济性利益,二是社会性利益。经济性利益可分为直接经济性利益,如工资收入、灰色收入;间接经济性利益,如有些村干部所说的,“与上面交往点,这样方便自己办事情”。社会性利益,主要表现为村干部在村庄里的面子、声望、威信、名誉等。但目前,村干部工资很低,以至许多地方没人愿意竞选村干部。在一些村庄关联度比较高的村庄,村庄舆论虽在减弱,但大多数人还在乎自己在村庄里获得的评价,因此村干部也会在意个人在村庄里的声誉,会尽力帮村民办事。但在一些原子化程度较高、村庄关联度较低的村庄,村干部难以获得较多社会性利益,除非有些人为从中获取经济利益,否则,在市场经济下,村庄精英一般更愿外出务工经商。

5.经济分化与社会分层的影响

杨华以土地占有与耕种为基础,结合经济、权力、知识和社会关系等获得社会资源的方式,将当前农民划分为精英阶层、富人阶层、中农阶层、贫弱阶层、灰色势力等多个阶层,考察了各个阶层对乡村治理有影响的政治社会态度。[5]

目前最需关注的是防止村庄富人阶层、政治精英以及村庄混混灰色势力之间勾结谋取不法利益,侵害村集体利益和其他农民利益。由于农民的分化,村庄政治舞台以及由此延伸的经济舞台会越来越被这三类群体掌控。随着经济分化进一步扩大以及他们攫取越来越多的村庄资源,村庄内部渐渐难以满足他们的利益需求,他们的关系重心可能会远离村庄,使村庄内部的基层自治组织日益虚化,村庄资源外流更加严重,进一步使村庄公共基础设施等公共服务衰退。

(作者单位:中南财经政法大学法学院)

1.田先红:《息访之道:桥镇信访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10年。

2.申端锋:《维权与治权:和平乡信访研究》,华中科技大学博士论文,2009年。

3.参见田先红:《从维权到谋利——农民上访行为逻辑变迁的一个解释框架》,载《开放时代》2010年第6期。

4.参见贺雪峰:《论熟人社会的竞选》,载《广东社会科学》2011年第5期。

2012年度税费收入再创新高 篇7

2012年, 沈阳市地税局棋盘山国际风景旅游开发区分局把“保增长”作为首要任务和义不容辞的责任, 合理调整各个税种的收入计划, 确定了税收工作的难点和重点, 并在纳税评估、土地增值税清算等工作上采取多项有效措施, 税费收入再创新高。全年共完成全口径税收75280万元, 同比增长21.18%。其中:省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71331万元, 同比增长23.29%;市级一般预算收入完成69513万元, 同比增长22%。征收社会保险费、工会经费及河道工程维护费共计12843万元, 同比增长25.73%。

汽车产业税费改革浅析 篇8

改革开放以来, 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 人们的消费水平和消费结构发生了天翻地覆的变化。汽车已快步“飞入寻常百姓家”, 由高档消费品逐步成为人们出行的普通代步工具。汽车产业的快速发展丰富和便捷了人们的生活, 但同时也带来一些问题和矛盾。本文将对汽车产业, 主要是乘用车领域的汽车消费和税收现状进行研究, 旨在寻求更加合理的税收体系, 引导汽车理性消费, 促进汽车产业组织结构调整和产品结构调整, 达到经济增长、环境保护与能源节约“多赢”的局面。

一、汽车产业发展状况

近些年来, 我国汽车工业飞速发展, 为社会发展做出了突出贡献。截止到2008年底, 中国稳居世界第二大汽车消费国的位置。根据中国汽车工业协会发布的统计报告, 2007年全年汽车产销累计双超870万辆, 连续9年增幅保持在两位数。乘用车以近630万辆销量创历史新高, 其中轿车全年销量突破470万辆。2008年, 受金融危机的影响, 汽车累计产销934.51万辆和938.05万辆, 同比增长5.21%和6.70%, 成为自1999年后首次跌破10%的年份。2009年以来, 受汽车消费刺激政策的影响, 汽车市场有所回暖, 但是并未全面复苏, 各车型产销冷热不均, 汽车出口持续下滑。

长期以来, 日益发展壮大的汽车工业和迅速增加的汽车消费群体, 有效地推动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汽车消费已成为拉动国内消费需求最具潜力的一个领域, 并且有效地带动了其他关联产业。但是, 汽车消费的快速增长也带来了一系列社会问题, 我国的能源供应、生态环境和城市交通等都承受着巨大的压力。

在当前和未来社会发展过程中, 如何既能够保证我国社会的平稳发展、汽车产业的不断壮大, 还要减轻汽车消费对能源、环境的巨大压力, 成为当前亟需解决的一个重要课题。

二、汽车产业税费体系现状

针对2008年爆发的世界金融危机所引起的经济下滑态势, 我国相关部门相继出台了一系列汽车消费刺激政策。调整消费税、购置税优惠政策、下调成品油价格、开征燃油税等措施, 在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民众的汽车消费, 缓解了金融危机对实体经济的不利影响。但是, 就整个汽车产业的税费体系来讲, 仍然存在着一些问题, 与鼓励消费、减少能源消耗、保护环境的理念相违背。

1. 整个税费体系“头重脚轻”

汽车购置环节费用高, 而拥有使用阶段费用较低, 与当前提倡的“鼓励消费, 限制使用”的理念相矛盾。一个消费者在购买汽车的过程中, 要承担增值税、消费税、汽车购置税等, 另外还要缴纳强制险, 这样就造成一次性购买成本很高, 而在拥有使用阶段, 几个税费的设置不能起到有效控制使用的效果。以一辆价值20万的1.8L排量的小汽车为例, 假使一年行驶两万公里, 消耗汽油2000升, 消费者在购买过程中可能要承担29060元的增值税和8547元的消费税, 然后还需要再缴纳最高17094元的购置税, 而在拥有使用过程中除去燃油费用, 就只有2000元的燃油税、几百元的车船税和一些过路费用等。

2. 部分税种对汽车消费具有制约作用, 汽车产业税费改革的进程缓慢

我国现行的购置税是脱胎于原车辆购置附加费。车辆购置附加费于1985年5月起征, 当时一个重要的目的就是为了控制社会集团购买, 制约公款高消费。作为物资短缺时代产生的一项政策, 本身就有限制汽车消费的功能。随着社会变革的加深、经济形势的转变, 一些税收政策已经失去了存在的土壤, 慢慢显现出一定的负面效应。尤其是近期全球经济形势急剧震荡, 不利因素频现, 积极鼓励消费、扩大内需成为当前我国经济工作的重点, 更是维持经济快速平稳发展的有力保障。虽然相关部门针对汽车消费税、车辆购置税等税种作出了一系列的调整, 但是仍与社会预期有着一定差距, 有进一步变动的空间。

3. 税率单一, 没有广泛采用更为科学的差别税率

除了汽车消费税根据排量采取差额税率外, 增值税、购置税等都是采取的单一税率。无论大车、小车都是统一缴纳17%的增值税和10%的购置税 (2009年1月20日至12月31日, 1.6L排量以下汽车暂时减按5%征收) , 从税率上无法充分体现对小排量车的支持, 这也就导致在乘用车产销量连连增长的情况下, 小排量车市场份额却不断缩水。

4. 整体税负偏高

与世界上几个汽车大国相比, 我国汽车税负偏高。美国是税负水平最低的国家, 有的州不收购置税, 最多的州也仅收6%;在社会福利制度非常健全的欧洲, 购车也只收增值税, 德国税率是15%, 意大利税率是20%, 英国是17.5%, 法国是20.6%。日本和韩国, 早在上世纪九十年代就开始大幅降低汽车税负, 鼓励汽车消费。

5. 评判标准单一

无论是汽车消费税, 还是新出台的购置税优惠政策, 都是以发动机排量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 这显然缺乏对实际情况的考量。通过对车辆实际使用情况的了解, 笔者发现, 汽车燃油量和尾气排放量除了受发动机排量的影响, 还与发动机的技术水平、车辆轻量化程度、变速器先进程度等多方面因素相关。相比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我国汽车的技术水平还明显落后, 平均油耗普遍偏高。

三、对完善我国汽车税收体系改革的建议

随着经济发展的深入, 国家经济建设的思路也在发生着变化, 节能环保、可持续发展已经成为新的时代要求。税收工作作为有力的宏观经济调控手段, 应该与时俱进, 对新的经济形势作出正确的判断和及时的反应, 尤其相对于汽车产业, 应该在促进其稳健发展的基础上, 引导人们趋向更加环保、节能的消费方式。

1. 深化燃油税改革

增值税转型改革已经拉开了汽车税费改革的序幕。从2009年1月1日起, 在全国范围和全行业推行增值税转型, 国家将减免税收1200亿元, 真正实现纳税人税收负担的公平。对于征收燃油税, 国外已经有很长的历史了, 当初欧洲各国政府征收燃油税的主要目的有两点:一是为了筹集资金来修路;另一个原因是为了公平税负。在今天看来, 燃油税又在发挥着另外的作用, 那就是促进环保和节能, 减轻交通压力。燃油税作为汽车使用税, 体现了“谁用路谁负担、多用路多负担”的合理原则, 并促进厂家研制节能汽车, 有利于推广经济型轿车。

我国于2009年初推出的“燃油税”是采用定量征收的方式, 改革方案是在不提高现行成品油价格的前提下, 将汽油消费税单位税额由每升0.2元提高到1元, 柴油由每升0.1元提高到0.8元, 其他成品油单位税额相应提高, 并同时取消了汽车养路费等六项收费。但这与社会所呼吁的“以燃油税替代养路费、过路费、过桥费等费用”相差甚远, 甚至可以说并非真正意义上的燃油税。因此, 从调节汽车消费和能源节约的角度考虑, 可以尝试进一步提高燃油税比率, 降低过路费等, 这样既可以保证地方财政收入, 又能更有效地体现税收对汽车消费的导向作用。

2. 简化税种, 使用多级税率

目前, 汽车税收的税种繁多, 部分税种具有类似的功能或者设置不合理, 像汽车消费税和车辆购置税本质上都是调节消费的税种, 轮胎消费税与汽车消费税存在重复征收的现象。从长远来看, 汽车税种应该得到进一步简化, 取消不合理的税种或者合并具有相同功能的税种, 并且采用调节消费效果更好的多级税率。目前, 汽车税收中采用多级税率税种的只有汽车消费税, 它在一定程度上起到了鼓励小排量消费、抑制大排量消费的作用。

3. 降低税负

改革开放以来, 我国人民群众的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但相比较为昂贵的汽车价格, 收入水平仍显不足。虽然收入水平方面我国明显低于欧美、日本等发达国家, 但从税收水平来看, 我国又要高于后者。

我国较高的汽车税负也不利于汽车产业的发展。尤其当前世界经济发展速度放缓, 汽车企业的利润在不断缩减。降低购置阶段的税负, 可以减少消费者的一次性支出, 增加汽车消费。降低企业所得税负, 可以使企业增加留存收益, 有利于企业的扩大再生产和产业升级。从短期来看, 国家财政收入会因此减少;但长远来看, 汽车产业的繁荣会带来更多的税收, 带动其他相关产业的发展, 并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

4. 新能源车优惠政策

考虑到日益匮乏的石油资源, 众多汽车企业已经研究开发了新能源车, 其中主要包括电能、生物燃料、氢燃料、天然气燃料以及油电混合燃料等。与传统的汽油汽车相比, 新能源车具有节能、环保、安全等诸多优点, 但是在初期由于成本过高等因素, 使其难以得到市场的认可。我国应该在初期适时出台税收优惠政策, 减少企业的生产成本和降低消费者的购买成本, 鼓励新能源车的消费。国家相关部门也应该适时出台针对新能源车的税收优惠政策。

5. 其他相关措施

中国油气资源税费研究综述 篇9

一、油气资源税费演变与进展

(一) 油气资源税费的演变

1982年矿区使用费的征收开创了油气资源有偿开采的新篇章, 1984年对油气企业开征资源税, 1986年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开征, 开创了“税费并存”的局面, 1994年进行了全面性、结构性税制改革, 2010年从价计征在新疆试点, 2011年11月从价计征全面推广。针对这一演变过程, 学术界主要有如下几种划分阶段的方法: (1) 两阶段划分。两阶段划分是以“税费并存”为分界点, 王广成 (2002) 认为油气资源税有两大阶段, 第一阶段是37年的无偿开采制度 (1949-1986) , 第二阶段是税费并存制度的形成与发展 (1982-2002) 。其中第二阶段分为四个时期, 有偿开采的萌芽 (1982-1984) , 第一代资源税制度 (1984-1986) , 税费并存制度的确立 (1986-1994) , 税费并存制度的前进与后退 (1994-2002) 。 (2) 三阶段划分。三阶段主要以经济体制为依据或者计征方法为依据, 有两种划分方法, 一是李绍平 (2004) 以经济体制为依据的三大阶段划分:计划经济体制时期 (1949-1978) , 石油企业生产经营全部以利润形式上交国家, 没有征收资源税费;改革开放以后 (1978-1994) , 适应经济体制改革, 开征资源税, 调节由于资源结构和开发条件差异形成的级差地租;新税制时期 (1994-2004) 1994年陆续完善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促进国民经济发展。二是贺俊峰等 (2011) 以计征方法为标准的三大阶段划分:无偿开采的上缴利润时期 (1949-1982) 、从量定额的税费并存时期 (1982-2010) 、从价定率计征时期 (2010至今) 。 (3) 四阶段划分。四阶段划分主要以油气资源税制发展完善程度为标准, 罗东坤 (2005) 、王灵碧、杜滨 (2006) 认为油气田企业税收制度沿革经历了四个时期:税制创立时期 (1949-1957) , 对石油企业仅征收5%的货物税, 税负较轻但利润上缴国家;发展时期 (1958-1977) , 在原有基础上简化税制, 给石油工业税收优惠政策;改革时期 (1978-1993) 最重要的是进行了“利改税”, 从而使得石油企业税种达到10多种, 石油企业税负增加;现行税制时期 (1994-2005) , 与石油企业相关的主要税种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等十多种。 (4) 五阶段划分。五阶段划分主要以资源税发展概况为标准, 王建铭等 (2004) 认为中国油气田企业税费制度沿革经历了萌芽、停滞、发展、改革和调整五个阶段:萌芽阶段 (1949-1980) , 税利并存, 以上交利润为主;停滞阶段 (1981-1982) , 资源税收发挥调节作用不太明显, 这是由于国家对油气田企业实行产量包干的政策;发展阶段 (1983-1993) , 经过“利改税”和工商税制改革, 税收对石油工业的调控有所加强;改革阶段 (1994-1999) , 1994年进行了全面性、结构性税制改革, 税收的调控作用明显加强;调整阶段 (2000-2004) , 国家对油气田企业的增值税、营业税进行了一定的调整, 油气田企业税收开始进入新的阶段。

(二) 油气资源税费体系研究进展

中国油气资源税费制度曾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矿区使用费和石油特别收益金。2011年改革使征收了近30年的矿区使用费走向终结, 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和石油特别收益金构成了目前“一税一费一金”的油气税费体系, 关于石油特别收益金, 学术界争论不大。鉴于2011年已经取消了矿区使用费, 研究意义不大, 因此油气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存废以及合并问题就成为学术界集中探讨的焦点, 主要有四种观点。 (1) 取消资源税或矿产资源补偿费。认为取消其一的主要依据是资源税或者矿产资源补偿费不符合初衷或者本质目的, 关于此问题主要有两种观点:第一, 取消资源税, 完善资源补偿费的征收。赞同此观点的学者居多, 认为资源税存在的理论依据不够充分。鲍荣华等 (1998) 指出资源税违背了其征收的初衷, 起不到调级差收益的目的。刘劲松 (2005) 提出政府凭借自身政治权利征收资源税, 不合逻辑, 税收制度具有无偿性, 资源是有偿使用的, 以其无偿性体现有偿性不合理。李显冬 (2006) 提出资源税必须取消, 资源补偿费的征收需要完善。流畅 (2006) 提出矿产资源补偿费表示被消耗的矿产资源价值, 不能成为征税对象, 资源税占据了补偿费的延伸空间, 可以废止。张举刚 (2007) 认为我国资源税没有体现其征收目的, 也没能体现国家权益, 没有存在的理论基础, 建议资源税应当逐步废除。柳正 (2006) 、张迎珍 (2007) 、陈文东 (2007) 、刘宁 (2008) 认为现行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质相同, 不再含有极差调节的功能。曹明德 (2007) 、蒲志忠 (2008) 、丁丁等 (2008) 提出资源税立税原则不应与资源财产效益相关, 调节企业级差收益鼓励企业间平等竞争才是资源税的立税目的, 但是目前资源税却与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套接利益关系相混淆, 这与资源税本质相悖。刘羽羿 (2003) 、晁坤 (2003) 、张文驹 (2006) 、吴颖 (2007) 、冯宗宪、李用来 (2008) 等主张我国应当取消征收资源税, 资源补偿金制度应当建立并且统一起来, 然后重新确定合理的税率。第二, 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 只征收资源税。王建铭 (2004) 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难以体现国家对矿产资源的所有权, 不适用于油气田企业。同时, 矿产资源补偿费与资源税属于重复征收, 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不合理, 应当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 改革资源税制。王灵碧、杜滨 (2006) 认为中国油气田企业税费体系过于复杂, 建议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 征收资源税。 (2) 将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 实行“一税通”。认为两者合并的主要依据是二者性质相同, 理论上和实际上属于重复征收。王广成 (2002) 认为对矿产资源级差收益的征收的是资源税, 而对矿产资源开发后的部分超额收益的征收则是矿产资源补偿费, 两者都是一种资源价值形式, 建议合二为一。芮建伟 (2001) 、王甲山 (2004) 强调的重点是将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征收。陶树人 (2003) 提出构建“优质资源税”, 将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其中, 真正补偿资源所有权人的优质资源级差收益。叶建宇 (2007) 提出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分征不符合国际惯例, 而且在理论上属于重复, 这种征法不利于外资进入。侯晓靖 (2007) 建议合并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李志学、彭飞鸽等 (2010) 认为中国资源费中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属于重复征收, 造成企业负担较重, 建议将资源补偿费合并到资源税中统一征收。贺俊峰等 (2011) 提出统一税制体系, 实行“一税通”的观点, 认为将二者合并, 统一征收从价定率的资源税, 可以避免税费重复征收, 减轻企业负担, 提供公平竞争的环境。 (3) 维持税费分征格局。持此观点的学者认为资源税和补偿费性质、作用等不同, 坚持“税费并存[6]”。安仲文 (2008) 、高清莅、刘天增 (2008) 、郝志军 (2008) 指出单一征收资源税难以发挥税收的作用, 保护资源的作用无法发挥。殷燚 (2006) 认为要实现资源的有偿开采必须对采矿者征收绝对地租性质的资源税, 要实现平等竞争就必须对资源条件优越者征收超额利润税即补偿费, 二者符合国际惯例。孙刚 (2007) 主张在较长时期内, 税费并存是主要思路, 他认为税费的性质不同, 发挥功能和作用领域不同, 一味追求税费合一不一定是明智的选择。王晓明 (2009) 也认为资源税和补偿费性质不同、作用也不同, 坚持“税费并存”。 (4) 将油气税费全部废除或者合并为权利金。认为将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废除或者合并为权利金的主要依据是资源税“名不正”, 矿产资源补偿费“实不符”, 权利金制度可以克服二者共有的缺点。刘宝顺、李克庆 (2000) 主张废除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建立油气税费的权利金制度。朱振芳 (2000) 认为应将矿产资源补偿费、中外合作开采海上石油资源矿区使用费和海上石油资源矿区使用费全部合并为权利金。袁怀雨、李克庆等 (2000) 认为矿产资源补偿费“实不符”, 资源税“名不正”, 他建议开征权利金, 取消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统一由国家矿管部门征收。关凤峻 (2001) 建议取消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 设立权利金制度, 他认为资源税没有立税的理论依据, 补偿费解释存在错误。殷燚 (2003) 指出权利金的两种不同形式实际上就是中国的资源税和补偿费, 前者从量计征, 后者从价计征, 就是在重复征收权利金, 建议“税”“费”应当取消, 重建“权利金”制度。唱润刚、张云鹏 (2005) 认为资源税费并存的制度混淆了财产权和政治权, 实践中造成重复征收, 建议建立权利金制度, 实现所有权与使用权相分离。刘权衡等 (2006) 认为, 征收“特别收益金”是资源税制度改革的方向。马爽 (2007) 建议将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为权利金, 建立油气资源权利金制度, 提高油气田企业的国际竞争力, 实现与国际接轨。

二、油气资源税费现状及研究

(一) 税负

(1) 关于税额的研究。主要观点认为中国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偏低, 应当适当调高。张秀莲 (2001) 指出, 现行资源税单位税额定得太低, 只部分反映了劣等资源和优等资源的级差收益。潘继平 (2006) 认为中国资源税单位税额总体偏低。刘磁军 (2008) 认为, 过轻的税负导致过低的成本, 从而刺激了对自然资源的过度需求和开采。陆宁 (2008) 认为中国资源税单位税额过低, 限制了资源税收调控作用的发挥空间。杨志勇 (2010) 认为, 资源改革的实质是提高资源税负。 (2) 关于税率的研究。税率一直是学术界百家争鸣和探讨最激烈的内容, 主流观点认为中国资源税税率过低, 并且主张建立差别税率、动态税率、滑动税率或者极差税率, 充分考虑经济因素、社会因素和生态因素对税率的影响。邓禾 (2007) 认为税率过低是资源税存在的最大问题, 而且税档之间差距小, 资源本身的内在价值和不同资源在经济中的不同作用无法体现, 资源开采的社会成本难以内在化, 不利于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张捷 (2007) 指出我国资源税率较低, 在我国税制体系中仅仅是“小不点”。安体富、蒋震 (2008) 指出, 资源稀缺的程度和资源的不可再生性难以通过现行税率的设计得到体现, 资源开采率的差别在税率的设计过程中也没有得到考虑。李绍平 (2004) 主张考虑同一油田不同阶段、不同区块的地质条件、资源丰度等方面的差别, 实行差别税率。李红欣 (2006) 主张结合该油田的开发阶段, 采取滑动税率来调节。罗东坤 (2005) 认为中国要改变以油区为对象计算石油税额的粗放征税方式为以油田为对象计征, 并按照石油开发的效益变化规律实行动态税率;采用极差税率制, 对不同级别的石油储量按不同的税率征税。丁丁等 (2008) 强调根据实际情况设置税率, 设置较高的税率主要包括以下几种情形:一是环境影响越大, 二是储量少, 三是未来使用较多, 四是耗竭快的资源。这是依据各种资源开采时的环境损害、储量的勘探和未来各种资源使用的情况。朱美莲、刘成杰 (2005) 主张实行有差别的比例税率。侯晓靖 (2007) 建议采用从价计征有两种方法, 一是采用超率累进税率, 根据利润率的不同征收不同的税率;二是采用比率税率, 计征简单, 有利于征管, 但是前者更能体现税收调节资源极差收入的功能。安仲文 (2008) 认为资源开发利用对生态环境的影响和资源的可持续性价值在税率设计的过程中应当考虑, 通货膨胀环境下的物价指数的变化在一定程度上也应当考虑。陆凌、桂王来 (2010) 建议采用反映石油价格的税率、符合石油生产周期的动态税率、针对不同级别的石油储量实行极差税率。

(二) 计税依据

资源税从量计征以销售量为计税依据, 从价计征以销售价格为计税依据, 矿产资源补偿费以销售价格为计税依据。肖兴志、李晶 (2006) 主张应该将税款和资源的回采率结合起来, 确定税负的重要参考指标不能忽视资源回采率和环境修复指标, 明确资源税计税依据。李绍平 (2004) 认为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计算方法不同, 计税依据不一致, 企业核算工作量大。潘继平 (2006) 认为中国资源税计税依据是销售量或者自用量, 而不是实际开采量, 不利于油气资源的保护和合理开采。

(三) 计征方式

目前关于计征方式的主要有以下观点:第一, 主张从量计征。主张从量计征主要依据是从量计征计征简单方便, 甚至可以通过提高单位税额代替从价计征。从量计征有三种:即销量、产量和储量。学术界主要认为以销量计征不合理, 应该改为以储量或者产量计征。赵新宇 (2006) 认为改变以销量计征为以储量计征。周冏等 (2008) 认为计税数量应当逐步由生产数量替代销售或使用数量, 技术成熟时按资源储量计征, 使企业能提前做好开采规划保证开采的进行, 使得资源获得最充分的利用建立在自觉提高回采率的基础上。张平竺 (2000) 主张采取从量计征的征税办法应当坚持, 但是必须提高税率。陆宁 (2008) 认为应当由以销计征转变为以产计征, 促使企业以销定产, 减少积压, 使资源得到充分利用。周四新、张峰 (2009) 通过对从价计征和从量计征的比较, 认为完全可以通过大幅度提高单位税额继续使用从量计征而代替从价计征。第二, 主张从价计征。主张从价计征的主要依据是从价正能反映油气资源的价格关系, 充分发挥资源税的调节作用, 克服从量计征的缺点。潘继平 (2006) 、王灵碧、杜滨 (2006) 认为中国资源税对油价变化的影响考虑不充分, 应当建立灵活的能反映石油价格特征的税收制度。李富兵、张道勇等 (2008) 认为资源税从量计征不够合理, 没有反映原油、天然气价格关系。孙飞 (2007) 、张捷 (2007) 建议计征方式由从量定额改为从价定率。商艺 (2008) 提出中国资源税应该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李新心 (2008) 认为中国资源税应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 从而通过税收调节资源利用。任佳宝 (2009) 建议由从量计征改为从价计征。何景川 (2009) 指出对资源税从价计征能充分反映资源的稀缺性, 尤其在油价暴涨的背景下。第三, 主张复合计征。主张二者并存的主要依据是二者作用和功能不同, 单纯依靠某一个都不能解决问题, 因此需要二者相辅相成。孙刚 (2007) 强调税费性质不同, 作用领域和发挥功能不同, 他主张在较长时期内, 实行“从量定额”和“从价定率”并存的征收方法。彭月兰、陈永奇 (2008) 认为从价计征是不能解决资源的真实消耗状况问题的, 尽管从价计征已经达成共识, 所以应当辅之以从量计征。

(四) 征收管理

中国资源税的征收机制与管理体制形成多头管理的局面由来已久, 如何避免多头管理一直是学术界研究的热点, 罗东坤 (2005) 认为中国资源税征收机制不合理, 不符合石油储量在开发过程中资源条件不断劣化的现实, 根本不存在超额收益的企业却也依旧缴纳资源税, 导致企业弃贫采富。李绍平 (2004) 认为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分别由税务机关和地质矿产主管部门征收, 造成管理体制分割, 企业要多头申报纳税, 企业协调难度较大。贺俊峰 (2011) 主张统一管理体系, 实行“一家管”。

(五) 收益分配

目前中国的油气资源税属于中央与地方共享税, 海洋石油企业的资源税为中央税, 其他资源税为地方税, 如何实现对资源税的分配, 实现收益最大化, 成为学术界关注的重要方面。殷燚、洪水峰 (2005) 认为中国矿权收益分配制度不完善, 收益分配结构不合理, 收益种类和名称混乱, 应当建立合理的收益分配管理制度, 实现收益最大化。张捷 (2007) 指出建议分成比例可按中央30%、地方70%来执行, 也就是采用中央和地方按收入总额分成的办法分配进行。何景川 (2009) 认为资源税管理体制在中央和地方存在责任不清的情况, 资源税成为名义上的共享税, 应统一由国家税务局征收, 然后按一定比例在中央和地方分成。

(六) 税收优惠

税收优惠核心方法是“级差税率”, 优惠对象主要为资源条件差、开发初期和后期、边际区块油田, 目的是鼓励对劣等资源的开发, 调节级差收益, 实现行业之间的平等竞争, 促进经济的可持续发展。程素萍 (2000) 认为油气资源开采条件的差异及开采位置、自然环境的差异在资源税征收额度中应当充分考虑。张晓东 (2004) 认为现行资源税不能将资源级差收益及时足额转化为国家税收, 而是转化为企业和个人的暴利。樊明武、李志学 (2007) 对极差资源税具体操作方法进行了说明, 他们以石油资源价值分级结果为依据进行了设计。谢美娥、谷树忠 (2007) 指出资源税调节不同企业极差收入的目的没有达到。李绍平 (2004) 认为只对开采固体矿产资源规定减免项目, 而对开采液体矿和气体矿未规定减免项目, 不够合理, 建议对资源条件差、处于开发初期和后期的区块以及边际区块、三次采油区块等给予一定的税收优惠。罗东坤 (2005) 认为石油税制没有鼓励劣等资源开发的政策。王灵碧、杜滨 (2006) 、潘继平 (2006) 认为资源税差异考虑不充分, 级差收益不明显, 应当对边际油田实行税收优惠政策, 系统规划、科学划分优劣资源的税额标准。陆凌、桂王来 (2010) 建议给石油行业更多的优惠鼓励政策, 对边际油田实行税收优惠和投资补贴。贺俊峰 (2011) 建议实行“西海新, 免减补”, 即对西部地区、海上油田和新型能源实行免征、减征或者补偿。

(七) 环境保护

环境保护是中国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学发展观的题中之义, 油气资源税能否发挥环境保护的作用成为学术界探讨的热点。赵岚 (1997) 建议通过资源税负担轻重鼓励企业提高资源回收率, 抑制企业采易弃难、采富弃贫的投机行为。冯菱君等 (2003) 认为现行资源税不能体现对不可再生资源的合理开采、节约使用和有效配置, 也不利于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李绍平 (2004) 建议开征专门的环保税, 构建生态税收新体系, 完善资源税费体系。

三、总结与述评

虽然学术界对有气资源税费沿革划分标准不一, 划分结果不同, 但是基本以特殊年份和重要制度出台日期为界, 2010年以前的划分大都将油气资源税费制度出台后的发展改革进行了细分, 以突出油气资源税费的改革和调整状况。然而, 2011年资源税改革以后, 再对改革后的油气资源税费进行细分则没有必要, 应当突出改革的关节点。因此, 笔者倾向于以“计征方法”为标准的“三阶段划分法”, 这种划分方法更加清晰地反映了油气资源税的发展轨迹。学术界对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存废与合并问题各持己见, 有其合理之处, 本着“简化、统一、效率、公平”的原则, 笔者倾向于将矿产资源补偿费合并到资源税中, 实行“一税通”, 同时对资源税进行改革, 使其具有级差调节、价格调节、区域调节、效益调节等功能, 避免因开征新税种所带来的税收成本提高等诸多问题。由从量定额改为从价定率征收是油气资源税改革巨大进步, 税负高低取决于税率的高低, 目前从价计征的税率均为5%, 仍然偏低, 建议根据各油气田开采阶段、资源丰度、自然条件等因素适当提高税率, 实行差别比例税率, 以便更好的发挥资源税级差调节功能。2011资源税改革后, 以量为单位的研究失去意义, 以价格为依据成为研究焦点, 如何使补偿费与资源税的计税依据相统一, 并且一次征收、简单处理, 成为研究的重点。笔者主张坚持目前的改革, 以销售价格为依据, 不再与“量”挂钩, 在计税依据上尽量统一。中国油气资源税采用从价计征的单一方法是不二选择, 再讨论如何从量计征、复合计征的现实意义不大, 有必要跟踪深入研究在从价计征机制下如何更好的利用税率杠杆解决存在的主要问题, 而不是通过改变计征方式来解决。油气资源税费朝着简化、高效的方向发展是大势所趋, 油气资源税费虽然经历多次改革, 但在管理体制上依然分属税务部门和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管理 (矿产资源补偿费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征收) , 这种分头管理模式显然不符合简化税制的原则和趋势, 因此, 资源税应当统一由税务部门“一家管”, 取消其他部门的管理。油气资源税费收益分配机制取决于国家的财政收入分配体制, 如何在中央与地方之间进行分配主要考虑四方面因素:一是维护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合理比例;二是2012年后营业税改征增值税试点及其他结构性减税对中央与地方财政收入的影响情况;三是从价计征后税额增长幅度;四是油气资源产出地方政府财政收入状况。2011年资源税改革后, 所有油气田企业实行统一税率, 未能体现资源的级差收益和对环境的保护, 因此, 建议在从价定率征收机制稳定之后, 考虑逐步推行各项税收优惠政策, 优惠政策着力体现对条件较差、经济落后、生态脆弱的地区进行照顾, 使税收优惠真正起到平衡区域经济、平衡企业负担、平衡社会效益的功能, 不宜“一刀切”、“一条线”, 要确实从油气田企业所处的特殊实际出发, 优惠政策得当, 不宜幅度过大, 导致竞争显失公平。开设生态税费其实可以通过税收优惠和税率设置来实现, 要使企业确实落实环境保护的责任, 资源税征收环节必须考虑企业经济效益和环保指标, 对具体事实行为进行处理, 而不是广泛的征收环保税, 对于环保较好的企业可以通过减免税收进行奖励, 推进资源与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广成:《中国资源税费理论与实践》, 《中国煤炭经济学院学报》2002年第6期。

[2]罗东坤:《促进石油工业健康发展的税收政策探讨》, 《税务研究》2005年第10期。

[3]王萌:《中国资源税研究综述》, 《经济研究导刊》2010年第6期。

[4]王灵碧、杜滨:《油气田企业税收政策研究》, 《财会通讯》2006年第11期。

[5]王甲山、王井中:《中国油气田企业可持续发展税费问题研究》, 《中国石油大学学报》2007年第10期。

[6]李晶晶、钱永坤:《资源税研究文献综述》, 《当代经济》2009年第3期。

[7]殷燚、苏迅:《资源税改革势在必行》, 《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年第1期。

浅谈我国房产税费制度改革 篇10

(一) 房产税费制度中的“房产”范围问题。

1. 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产。

所谓房产, 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 能够遮风避雨, 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但独立于房屋的建筑物如围墙、暖房、烟囱、水塔、室外游泳池等不属于房产。

2. 房产税与物业税的差别。

房产税费制度中的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 按照房产的计税余值或出租房产取得的租金收入, 向产权人征收的一种税。物业税, 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 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缴纳一定税款, 而且缴纳的税值随着不动产市值的升高而提高。在我国, 土地不能自由转让, 但土地所有权上派生出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转让, 所以物业税包括两部分:土地使用权还剩下的年限和在这个年限内的土地上的建筑物。

3. 现行房产税的特点。

房产税属于个别财产税, 其征税对象只是房屋;征收范围限于城镇的经营性房屋;按房屋的经营使用方式规定征税办法, 对于自用的按房产计税余值征收, 出租的则按租金收入征收。

(二) 开征房产税的影响。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 首次提出的“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的要求表达了中央要将楼市调控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通过房产税改革将征税范围从经营性住宅扩大到自住性住宅, 是有利于楼市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房产税改革的推进所产生的长期综合效力, 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各市场主体的经营预期和行为方式, 即便不能有效地降低房价, 也可以为楼市建立平稳健康的市场环境。短期来看, 开征房产税将增加住房持有成本, 部分炒房者会被迫抛售房源, 这将增加市场供应, 并给房价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长期来看, 房产税将会减少楼市的投机和非理性成分, 逐渐挤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使市场更多地回归到由自主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决定的轨道上来。

1. 房产税对地方政府税收的影响。

自从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 土地收入已成为许多城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央调控楼市不仅调整了房价, 也影响到开发商对后市的预期, 减少拿地或不愿支付过高的地价, 这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 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贯彻落实中央的调控政策。要推行的房产税改革, 是分税制基础上的配套措施, 将会成为地方财政重要而稳定的税收来源。更重要的是, 通过房产税改革使地方政府从土地收入的依赖中逐渐摆脱出来, 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监管者, 有利于楼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2. 房产税对炒房者的影响。

从已有的调控政策看, 其重要作用是拧紧了银行资金流向楼市的“龙头”, 提高了住宅供应、需求、交易的门槛。但住房持有环节成本低, 使不少持有多套房子的投资投机炒房客因缺少相应的限制措施仍然持房观望, 这也是房价迟迟没有回落的一个原因。房产税改革提高了投机炒房者的持有成本和风险程度, 使其无利可图, 迫使炒房客退出市场, 住房由“炒作工具”回归到消费的民生轨道上来。

3. 房产税对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房产税改革及其他调控政策会对房地产业本身及相关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如钢材、水泥等产品滞销、价格下滑。随着房产税改革的推进和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 以及新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的建立, 健康稳定的市场和能够预期的合理盈利水平, 可以使开发商及时调整心态, 改变经营策略, 积极扩大房屋开发面积, 有效增加市场供应。

二、我国现行房产税存在的问题

(一) 征税范围过窄。

征税范围过窄抑制了房产税收入的正常增长。根据房产税条例规定, 房产税只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在农村房产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 仍将农村房产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房产税收入增长将失去一大块稳定税源, 也有失公平税负;同时我国房产税把行政机关、团体、财政事业费机构、个人居住用房列为免税对象;此外, 现行房产税对个人非经营性房产予以免税。显然, 在现行房产税免税者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 实行原税制规定已成为一种过度的税收优惠。

(二) 计税依据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分为两类:一是从价计税, 对自用的经营性房产按房产计税余值征收;二是从租计税, 对出租的房屋按其租金收入征税。这种税制设计存在很大的一个缺陷, 就是房产原值很难核算清楚, 而且减除比例的确定没有合理依据;而以租计税的方法, 由于目前房屋出租的收入已经列入营业税征税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征税。计税依据不尽合理, 影响地方收入。

(三) 税率单一, 缺乏弹性。

现行的房产税采用的是单一、固定的比例税率, 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 全国统一实行, 没有顾及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生活差异, 也没有考虑纳税人贫富差距和负担能力的差距, 更没有区分房屋的用途。所以, 现行的房产税税率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很显然, 现行房产税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均衡发展, 对社会公平也产生了背离干扰效应。

(四) 项目繁多的收费扰乱了房产税功能的正常发挥。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面对的税费数量与日俱增, 在一些城市各种税费和地价约占总房价的50%左右, 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 使房地产企业不堪重负, 限制了房地产业规模的正常扩张, 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造成了商品房的大量积压与部分人住房条件得不到改善的双重矛盾。另外收费权力分散在各个部门, 政府很难利用税收手段实施调控, 使税收的调节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五) 内外两套税制, 有违税收公平。

我国现行税制同时设计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两个税种, 前者适用于内资企业和个人, 后者适用于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及华侨、港、澳、台同胞。这种制度意味着现行税收规定内外有别, 将不同的纳税人置于不同的竞争起点上, 必然造成税负不公。

(六) 房产评估与财产登记不够健全。

现行房产评估制度不够完善, 影响了房产税税额的正确计算。另外, 我国的财产登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尤其是私有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缺乏权威性的申报和登记档案。房产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的协作不够, 造成房产税税源大量流失。

三、积极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思路

为使我国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 作为地方税税种的房产税在税制设计中, 应体现公平、中性、简便原则, 具体思路如下:

(一) 逐步扩大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拓宽税基, 清理税收优惠。

由原来仅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产征税扩大到对农村的房产、事业单位自用房产征税。鉴于住房制度的变革, 个人拥有房产普遍化的状况, 取消对个人自用房产的免税优惠, 及时引入“第一居所”概念, 对第一居所给予免税优惠, 而对其他居所采用较高税率, 提高房屋保有成本。在房产税的改革完善中, 对空置的房屋征税, 打击“囤房”、“捂房”、“炒楼”行为, 迫使房屋所有者把剩余房屋推上市场。

(二) 统一计税依据。

将现行按房产余值征税和按租金收入征税改为统一按房产评估价值征税。这既有利于房产所有者的利益, 又可以为税务部门提供可靠的征税依据。

(三) 改革后的房产税应采用灵

活的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由中央定幅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适合本地区的税率。这样既能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 又能体现和照顾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

(四) 取缔乱收费, 统一税制。

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合并相关收费的项目, 降低收费成本, 提高收费的规模效率。

(五) 合并税种, 统一内外税制。

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房地产税三个税种合并, 设置统一的房地产税, 将房产和土地合一作为征税对象, 按房地产的评估价值进行征税。这样, 既便于征收管理, 又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另外, 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 征收统一的房地产税, 以公平税负。

(六) 完善房地产课税的配套制度与政策, 加强房产税的征管力度。

一是建立严密的房地产登记管理制度;二是完善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三是建立纳税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严密的财产管理登记制度和权威性的财产评估机构, 对经过登记和权威评估的房产情况建立政府规范管理的住处库, 建立与评估有关的信息数据库、档案等。

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研究 篇11

关键词:矿产资源;税费;改革

一、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概况

根据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法律法规的规定,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已形成比较完整的税费体系,矿产资源税费种类主要包括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探矿权、采矿权价款、矿区使用费、海上石油收益金等税费种类。

(一)资源税

资源税从广义上是以各种应税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是为了调节资源级差收入,而且能够体现国有资源有偿使用而征收的税种。我国实行“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税收征收基本原则。矿产资源税体现国家作为行政管理者强制、无偿、固定的从用益权人那里获得收入,征收目的旨在平衡社会利益分配、弥补矿业开发引发的外部不经济性。

在2011年,国务院颁发调整了资源税的税目税率,提高部分矿产资源的税率,计征方式改为从价计征或从量计征,这是我国资源税的重大改革,形成最新油气资源税费制度。①

(二)矿产资源补偿费

矿产资源补偿费是采矿权人因开采矿产资源向所有者的付费,主要功能用于调整国家所有者与采矿权人之间的关系。由于我国是行政管理者与所有者的双重身份,为维护国家对矿产资源所有者的财产权益,即表现探矿权、采矿权的使用者向国家所有者的付费形式,主要体现平等市场主体之间的交易关系。

(三)矿业权使用费

探矿权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两个税种构成了矿业权使用费,是指矿业权人因对矿产资源排他性的占有、使用、收益而于申请获得矿业权时向矿业登记机关支付的对价,是国家作为自然资源的管理者代表全体社会成员向开发利用公共资源的个别社会成员的所求,是我国实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的体现,予以体现税费公平性的重要制度。

(四)探矿权、采矿权价款

探矿权、采矿权价款是为了获取国家出资勘查探明矿产地的探矿权、采矿权而由探矿权人、采矿权人向矿权管理登记机关缴纳的对价。不同于国家作为矿产资源拥有者以所有权方式对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征收,该价款更多是体现对于投资收益的支付,国家通过招标、拍卖、挂牌等市场方式或以协议方式将矿业权以产权方式转移给他方而获得市场调控下的效益。

(五)矿区使用费、海上石油收益金

这两种税费不同于前面介绍的税费最大区别于“普遍征收原则”,矿区使用费的纳稅主体为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中外企业和开采陆上油气的中外合作企业,征收范围仅限于对原油、天然气的矿区使用。

二、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②

自八十年代以来,我国的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法律体系伴随无偿使用制度到有偿使用制度的转变已初步建立,形成矿产资源市场的利益分配格局,保障矿业权市场的有序进行,然而,由于近几年来矿业市场飞速发展不断涌现新问题,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亟待进一步的完善。

(一)矿产资源税费体系结构庞杂、名目繁多

一般而言,最优的税费体系就是用最少税费种类达到最高的财政收入效果、实现税费的最好的调节功能。然而,我国的现行税费体系结构庞杂、种类繁多、功能混乱。

我国的矿产资源税费种类除上述所介绍到得“一税两费一金”,还包括其他行政性事业收费,比如勘查登记费、开采登记费,以及作为从事矿产资源行业的企业还需承担的增值费、企业所得税等。另外,我国的矿产资源税费体系只有资源税一类税种,在实践运用中且没有很好的达到调节收益的效果,而是通过各种“费”的形式代替其功能,国际通行做法是以一种税种为主,简化税制、以税代费的立法趋势背道而驰。

(二)矿产资源税费性质定位模糊

根据我国的《矿产资源法》、《中华人民共和国新税制度通释》可以发现,我国赋予资源税有偿使用和调剂级差收入双重性质,但这与资源税主要调整级差收益具有无偿性的特性是相矛盾的,所以资源税在我国功能界定不明确性、性质定位有所偏失。

(三)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标准过低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在我国现行矿产资源有偿使用制度中是一个重要的组成部分。然而,我们单从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的具体设计来看,其实质是对使用土地而征收儿向企业收取的地面租金。目前,对于探矿权、采矿权的使用费,其主要缺陷表现在征收标准过低,这就导致企业占有土地的行为无法起到足够的制约作用,导致一些企业跑马圈地、抢占地皮的行为层出不穷,不利于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利用。

三、我国矿产资源税费生态化改革设想

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诸多问题,导致了矿产资源利益分配严重不公、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危机。为此,必须按市场经济规范相关利益关系的要求,对矿产资源税费制度进行改革与完善。

(一)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矿产资源税费立法理念

为了适应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在矿产资源领域需要解决三个层次的问题:首先,加强矿产资源勘查开发,满足社会经济发展的物质和能量需求;其次,努力节约资源,尽量延缓常规矿产资源的耗竭时间;再次,依赖科技进步开发新资源为未来的资源基础做转换准备。通过分析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可持续发展立法理念的缺失是重要原因之一。

我国现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体系中,缺乏对矿产资源可持续发展的考量,一定程度上加快了矿产资源的耗竭。任何制度的改革首先来源于思想认识的变迁,矿产资源税费立法的生态化改革必须首先树立可持续发展的立法理念,将可持续发展观的立法理念融入渗透的各项具体制度之中。提高矿产资源的利用率,促进矿产资源的合理开发使用,建立循环经济的矿业市场。③

nlc202309020252

(二) 改革资源税

现今,我国的矿产资源水费体系是经历了几次财税改革形成的,我国矿产资源税费的收取对于我国矿业市场的顺利运行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然而,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市场经济的飞速跨越,资源税已经无法再跟上社会经济发展的速度,弊端逐渐显露,资源税的改革已经迫在眉睫。

首先,对资源税进行重新定性和定位。在資源税相关法律法规制定过程中,国家为了使大中小企业齐头并进,避免出现由于资源不均导致企业竞争力的差距过大的情况,将资源税的功能定性为调节矿产资源的级差收益。但是,对所有矿业企业征收资源税就混淆了税收和资源的有偿使用之间的界限。因此,今后在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时,应首先明确资源税的税收性质,将资源税定性为调节资源的级差收益,从而使资源税与矿产资源补偿费区别开来,更有利于资源税的征收和管理。

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应完善资源税计税的依据。资源税在现实情况下对矿业企业的约束力很小,这是由于资源税在矿业税收中比例不大。很多矿企只是为了自身的利益,赚取更多的利润,不顾及资源的有效利用和矿山环境的保护,这就不符合可持续发展的宗旨。在资源税计税依据改革过程中,应本着调节级差收益为宗旨,以治理环境为目标。

(三)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

矿产资源补偿费与新资源税、矿业权价款在功能定位上都存在一定程度的重叠,有必要取消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原因在于 :其一,由资源税而不是矿产资源补偿费来体现权利金的补偿作用更有利于加强征管并通过合理使用税收收入解决外部性问题。其二,我国地质勘探市场已发生了巨大变化,再强调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勘探补偿价值显然缺乏理论依据。其三,随着矿业权管理走向规范有序的轨道,减少部门收费、规范矿权管理是公平企业税负的重要手段,也避免了职能部门权责分割,有利于中央和地方政府集中资金解决矿业共性问题。

(四)适当调整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收费标准

首先,矿业权使用费项目在现存的制度中属于矿业权有偿取得制度的组成部分,但是,在全面实行矿产资源有偿取得的制度后,矿产资源有偿取得主要是由矿业权价款体现,因此,矿业权使用费应显现出本来的面目,即回归地面租金的本质。

其次,应将矿业权使用费纳入矿业主管部门的行政性收费项目中,以改变现今收费标准过低、企业监督管制力差等情况,杜绝企业圈地而不勘查、开发等不作为现象的出现。

(五)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收益,带动地方发展

合理分配矿产资源收益,是处理好企业与地方政府关系的关键所在,也是企业提高资源开采率、地方政府规范矿业开发秩序的重要保证。有必要建立中央与地方矿产资源收益分配的协调机制,明确矿权收益在中央政府与地方政府之间的分配比例,使地方政府与中央共享收益。

注释:

①李英伟.对我国煤炭资源税费体制改革的新构想[J].税务与经济,2013(02)。

②李红欣,杨鲁,孙长远.中国石油资源税费制度问题研究[J].中国国土资源经济,2006(11)。

③盖静.中国矿产资源税费金制度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导刊,2010(18)。

参考文献:

[1]李波.煤炭资源税改革目标实现的困境与对策[J].资源与环境,2013(01).

[2]杨人卫.我国资源税费制度现状及其完善措施[J].环境经济,2005,(05).

[3]董朝燕.矿产资源有偿使用法律制度研究[D].中国政法大学,2011.

[4]郭艳红.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探讨[J].资源与产业,2009,(11).

[5]陈洁,龚光明.我国矿产资源权益分配制度研究[J].理论探讨,2010(05).

农村税费改革之浅谈 篇12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无粮不稳, 这是不变的事实。党的“十五大”明确指出必须把农业放在国民经济的首位, 稳健党在农村的基本政策, 深化农村改革, 确保农业和农林经济的发展, 农民收入的增加。但是我们也应该清醒地看到, 我国由于人口众多, 农业在发展过程中还存在着许多问题。所以农业的发展离不开国家的宏观规划和引导。

国家也高度重视农业的发展问题, “三农问题”的提出, 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规划和初步实施都体现了国家对农业的特别关注, 然而现在有些农民也在思考国家的政策是否有效, 国家的政策是否对人民有益, 甚至有些农民认为国家只是变相的为自己谋福利, 使得农民对国家的政策目前只是持有观望态度, 这就使得国家的政策得不到及时有效的实施。所以国家要拿出铁证的事实使农民信服, 本文就从实际的数据出发证明国家政策的正确性。

近几年来, 特别是中国加入WTO以来, 农产品价格持续走低, 谷贱伤农, 农民的生活受到了严重的冲击, 但国家出台了好的政策来扶持农业的发展, 农业税费改革就是最好的政策, 但是这项政策是否真正有效, 农民的态度又是如何呢?对这项内容进行了一次实地考察。

二、政策简介

农村税费改革的内容可概括为:“三个取消, 两个调整, 一个逐步取消”。“三个取消”, 指取消生猪屠宰税, 取消乡镇统筹款、取消农村教育集资等专向农民征收的行政事业性收费及政府性基金和收费。“两个调整”, 即调整农业税政策、调整农业特产税征收办法。“一个逐步取消”, 即对原统一规定的劳动力积累工和义务工则“逐步取消”。

沿着这个方向, 对湖北省襄樊市宜城市铁湖村进行了走访调查。

三、调查结果及其分析

1. 首先了解了农业耕田的分配及农民粮食问题。

一般来说, 就国家政策, 每个劳动力可以分的田地2.5亩, 在加上每个人的口粮田0.5亩 (即每一个农村户口的人都有, 不分年龄、种族等) , 所以对一个四口之家, 一般是两个劳动力, 一家的耕田大概就有7亩。而该地区还是平均每个人的口粮田为0.7亩, 所以总的就有7.8亩左右。

该地区处于长江中下游, 均为两季收, 即4月份左右播种水稻, 在9月份收获;在10月份播种小麦或是油菜, 一般是以小麦为主。其余农作物耕种面积很小, 所以以水稻和小麦为主要研究对象。平均的稻谷产量为每亩1500斤左右, 小麦是800斤左右。国家对农作物有保护价, 但是由于一般的粮食质量低于国家的标准, 价格会稍微低于国家的保护价。如小麦, 2006年国家的保护价为0.72元, 而一般的收购价为0.67元、0.68元、0.69元。水稻的收购价一般在0.72元左右, 这样一家农户, 留足口粮外, 卖粮收入可以达到7000元。再加上一般的农副业生产、出外打工、在外从事一些体力劳动, 该地区收入基本可达到2000元/人。

2. 在一户农家中找到了1985年~2005年的农业缴费的单据。

其中我们重点考虑了2000年和2002年~2005年的具体情况。所得数据如下:

2000年

承包耕地面积 (亩) 6.6

其中农业计税面积 (亩) 6.6

资金负担总额 (元) 1104

(1) 、国家税收71元/亩

a.农业税35元/亩

b.基本水费36元/亩

(2) “三提五统”434元

a村提留266元

公积金89元

公益金71元

管理费106元

b乡统筹168元

教育费附加126元

计划生育费5元

民兵训练费7元

民政优抚费10元

民办交通费20元

(3) 经批准集费

其中:教育集资92元

农业开发基金21元

(4) 据实徐亨受项目88元

a畜禽防疫费25元

b费提共同生产费60元

2002年

承包耕地面积 (亩) 5.2

其中农业计税面积 (亩) 5.2

税费负担中总额446.8元

农业税71.58元/亩

农业附加费14.32元/亩

2003年

承包耕地面积 (亩) 4.9

其中农业计税面积 (亩) 4.9

税费负担中总额420.91元

农业税71.58元/亩

农业附加费14.32元/亩

2004年

承包耕地面积 (亩) 4.9

其中农业计税面积 (亩) 4.9

税费负担中总额200.43元

农业税及附加税200.43元

2005年、2006年

所有税收全免

由以上的数据可以显示, 农业税在逐步的取消, 到2005年已经完全取消了。单从农业税收这方面来说, 农民的负担的确是大大减轻了, 在不考虑其他因素时我们可以得出结论:税费改革给农业、农村、农民均带来了更大的发展机会和可能性。

现在再来看看关于农业义务工的问题:

据了解以前规定的每年每个劳动力必须要有15个义务工, 并且对没有如实完成的还有罚款的措施, 且对自己的名誉也不好, 对于超过的义务工, 补偿的金额也很少, 这样人们想出去做工赚钱也不好出去, 但留在家里又不能赚到相应的钱, 这既浪费了时间, 也慢慢打击了外出做工或是外出打工的积极性。然而, 现在义务工彻底废除了, 并且对于做工的人也进行了补助, 一般的工作是1 5元/工, 水利工程是20元/工, 这就相当于花钱请工, 就充分的利用了农村剩余的劳动力, 也调动了农民的积极性。

3. 我们还了解到从2004年开始国家对农业还有了进一步的补贴, 其中包括肥料差价补贴、柴油补贴、农药补贴。集体情况见下表:

由此可见, 国家的补贴在逐年增加, 并且在2006年有大幅度的上提, 呈现的是上升的趋势。如果趋势不变或是平稳, 对农民来说都是极为好的政策。

4. 但是我们也在考虑, 表面上农民的负担是减轻了, 但是国家又没有通过变相的收费来是农民的负担变得更加严重了呢?我们考虑了农业用水的价格、种子价格、化肥价格等因素。

由数据知:化肥价格格逐年在下降, 种子价格在上涨, 但是幅度较小, 并且考虑到通货膨胀等因素, 这些上涨也是自然的。农业用水的价格的确在上涨, 且幅度较大, 但是我们也要考虑到其他因素, 现在污染是越来越严重了, 气候变得更恶劣了, 所以水资源紧缺是全国的趋势, 再加上现在的乡镇管理机构的体制改革, 这项事宜已由公家管理变为私人承包, 私人通过抬高价格来获取一些利润也是在所难免的, 所以价格会有大幅度的提高。

5. 其他的农业政策

由于中国乡镇的体制改革, 很多公家管理的事情改为由私人来承包。该村也有自己的特色之处:

本村靠自己挖的水井来生活, 但是已经安装了水管, 基本是水流到户, 水塔由私人来管理, 负责收电费、修理和水塔、水管有关的问题。基本的收费是0.5元/月/人, 由私人来收取, 公家不再进行干预。现在农村也是公路通道家门口, 国家对于修路, 每公里补贴10万元, 保证了农村的交通方便。并且国家鼓励发展农副业, 对于养殖业, 国家不收费, 且对所有的预防费用全免。教育也有很大的改革, 现在是特困户学杂费免, 到2008年, 教育费全免。

6. 本地区的特色建设

该地区在2004年, 招商引资, 沿着公路的一带, 耕地都已经卖为商用, 分别开办了天佐食料厂、雅新纺织厂、天盈食品厂、南水现代特色责任公司, 现在很多剩余的劳动力在这些厂里找到工作, 工资在700元、800元、900元之间。虽说现在暂时还无法知晓这件事到底是福还是祸, 但是目前的农民的反映还比较好, 带来了该地区的经济的发展, 更是带来了很多的商机, 现在无所事事的人减少了。

7. 不良现象

虽说国家对农民进行农业补贴是好事, 但是农民却迟迟拿不到补贴, 全市就只有一个农业信用合作社来发放补贴, 并且每天只发放200户, 这样就使得很多农民排了好几天的队, 还是拿不到钱, 这纯粹是浪费时间、人力、物力, 其原因是信用社想将这些钱多保留一些来获取利息, 却给农民带来了如此多的不便。这些现象给国家的政策抹了黑。

该地区卖掉农田用作商用, 是彻底的买断, 卖田的人就再没有这些耕田了, 得到麦田的钱, 本来谈妥的价格是25000元/亩, 但是该地政府却扣掉8500元/亩作为公积金、生产队的建设, 但是没有卖田的人不用交, 并且卖田的人以后亦不会得到政府另外的耕田分配, 这对于卖田的人来说, 无疑是不公平的, 但这件事却不了了之。

四、总结

从以上的调查来看, 农村税费改革的确是给农民带来了很多的好处, 真正的减轻了农民的负担, 农民的生活水平有了很大的提高, 只要我们坚持国家新农村建设的步伐, 在国家“工业反哺农业, 城市支持农村”、对农业“多予少取放活”的理念下, 经过一段时间的发展, 我们能够达到农村生产发达, 生活富裕, 乡村文明, 村容整洁, 管理民主, 统筹考虑, 提高农民素质, 提高农民收入, 提高农业综合生产力, 改变农村面貌, 构建和谐社会。

国家出台了好的政策, 但同时也需要农民的大力支持及对政策的实施, 只有这样才能实现国家新农村建设的目标。

通过本次调查, 对农村的情况有了最真实的了解, 对农村建设有了清晰的轮廓, 同时锻炼了自己实地考查能力。我们学习的理论的知识, 但最终使用于实践中, 且理论要在时间得到检验, 对于学生来说, 我们要抓住没有个这样的机会来锻炼自己。有时候要学会, 根据实地情况来采取不同的办法, 要灵活应变。

摘要:本文详述了关于农村税费一次实地调查的结果, 详细分析了我国的宏观政策对农民生活的实际影响。中国是一个农业大国, 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 然而国家为改善农民生活所出台的一系列优惠的政策是否能真正改善人民的生活状况, 需要实证来检验。由文章可知:农村税费改革从根本上提高了农民的生活水平, 农业原材料涨价的负效应小于税费减免带来的正效应。

关键词:税费改革,农村政策,三农问题

参考文献

[1]付志方:关于增加农民收入问题的对策思考[J].理论前沿, 2001, (1)

[2]方银水:我国财政农业支出和农村居民收入的实证研究[J].新疆农垦经济, 2007, (6)

[3]牛若峰:中国农业现代化走什么道路[J].中国农村经济, 2001, (1)

[4]赵珊等:转轨时期财政农业投入与农民收入关系实证研究[J].首都经济贸易大学学报, 2006, (4)

[5]课题组:正视现实, 反思差距[J].调研世界, 2000, (10)

[6]翁贞林:农民收入水平与影响因素关系的实证模型分析[J].农业系统科学育种和研究, 2003, (4)

[7]盛来运:中低收入农户负担依然沉重[J].中国国情国力, 2001, (2)

[8]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统计局

[9]中国农业网

[10]新华在线

[11]中国统计年鉴[2004年]

上一篇:直流远供下一篇:生态素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