生态素质

2024-09-29

生态素质(精选9篇)

生态素质 篇1

1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实施和发展现状

在新课程改革下,素质教育提倡学生通过实践,增强探索和创新意识,学习科学研究的方法,发展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了解必要的通用技术和职业分工,形成初步技术能力,培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

1.1 素质教育实施过程中教育思想的转变

在文化素质教育未提出之前,学校只重视知识传授却忽视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实际生活中一个具有丰富知识的人,不一定是高素质的人。文化素质教育重视知识的“内化”,强调将知识内化为学生的素质[1]。实施文化素质教育,深化教学改革,树立综合素质教育的观念,培养基础宽厚、有较高的文化素养和创新能力的人才。

1.2 中小学素质教育的发展现状

素质教育与应试教育之间的矛盾是中国教育中一直都存在的问题。应试教育存在很多缺陷:重分数,轻发展;重知识,轻能力;重死记硬背,轻灵活运用;重应试学科,轻视其它学科,使中国教育病态成长,造成了学生学得死,负担重,甚至是畸形发展,而所谓素质教育,是以全面提高学生基本素质为根本目的的一种教育方式,它以学生为主体,重视学生素质的提高和能力的培养,以培养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创造力为核心,注重开发学生的智慧潜能,注重形成人的健全个性为根本特征的教育[2]。

目前,许多中小学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努力创设校园环境,推进对学生的素质教育,加强学生的素质培养。就实施过程来看,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的问题:(1)思想认识上已有提高,可是形式化还比较突出,很多地方没有落到实处。(2)抓住了关键的点,但是没有及时提高教师资源的优化。目前教师队伍的整体素质不高,很多地方教师的思想觉悟较低,无法适应素质教育的要求。加之教育投资的有限,教育经费的紧张,无法在短期内培训大量的高素质教师和专业课教师。(3)教学设施没有达标,无法真实演示经典实验。由于受到地方交通或者财政的影响,许多学校无法改善教学设施,在实施素质教育过程中仍然用陈旧的教学用具,无法让学生真正感受素质教育。

2 高家小学及其沼气生态系统

2.1 学校概况

高家小学现有教学班10个,学生242人,教职工30人。学校环境优雅,布局合理,文化氛围浓厚。学校注重教育资源开发和利用,注重对学生的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树立了全新的人才培养模式,重视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努力使学生成为富有主体精神和创新意识、人文精神和科学素养相统一、全面发展和健全人格相统一、知识和能力相统一的创新型高层次人才。

2008年,高家小学实施了“新农村卫生新校园工程”建设,建成了蔬菜大棚、养殖基地、卫生厕所、沼气系统、清洁厨房等沼气综合利用系统。学校针对新建的沼气系统开设了有利于本校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的校本课程,如开展一些有计划、有方案的综合实践活动,劳动技术教育等。

2.2 沼气生态系统及其原理

高家小学沼气循环系统采用“四位一体”模式,该模式是以沼气为纽带,将沼气池、厕所、猪圈和温室大棚四结合的生态校园模式。生态猪舍、卫生厕所、温室大棚以及沼气系统的结合,使得猪等动物的粪尿和厕所粪污经过沼气系统厌氧发酵,实现资源转化与循环利用。畜禽粪、厕所粪污入池发酵产生的沼气输送至食堂供炊事,产生的沼液用于冲厕和叶面施肥,沼渣进入贮肥塔输送至菜地对蔬菜进行施肥。沼气生态系统建设模式:卫生厕所+沼气系统+清洁厨房+种植+养殖。

2.3 沼气生态系统单元概况

2.3.1 沼气系统

整个沼气系统主要有两个相邻的半圆形池子组成,一个是沼气发酵池,容积为30立方米,另一个是储沼液池,两个池相通,当发酵池中的沼液过多时流进存储池,再经过液压泵将沼液抽出。整个沼气池布局合理,施工精细,工艺科学,装配有污物切割泵、自动冲厕、自动搅拌、控制配电箱等设备,符合图纸要求。

2.3.2 卫生厕所系统

高家小学沼气发酵的原料主要来源就是在校师生每天产生的粪便,拥有一个整洁、卫生的厕所很必要。为了达到环保、节约的效果,学校建有面积为90平方米,32个蹲位,备有污物切割泵和无人值守沼液冲刷系统的卫生厕所,该部分与沼气池紧密连接,实现了物质的循环和节约,提高了能源的高效利用。

2.3.3 清洁厨房系统

厨房内设置有固定砖垒灶台,燃气灶、奶工程设备等。装了脱硫沼气液压量表,沼气泄露保护报警等装置,安全防范措施得当。

2.3.4 生态种植系统

学校有塑料大棚320平方米,种植各种蔬菜和花卉,大棚内设施齐全,配有滴灌系统,校墙外有5.1亩杂果林。沼气发酵产生的沼液当做有机肥,实现了健康、生态的食物链,降低了污染程度。

2.3.5 生态养殖系统

为了拥有稳定、优质的沼气发酵原料,学校特建猪舍面积40平方米,可养猪25头左右。猪粪便按一定比例放入发酵池对整个系统起到促进作用,同时沼液又可以当作猪的食物,也可以预防疾病。

2.3.6 网络应用

学校建有校园网,并与省生态网连接,实现了师生上网学习和交流,了解外界信息,提高对社会发展进程的认识和关注度。

2.3.7 校本课程开发和应用

学校以整个生态、低碳循环模式为载体,积极研发校本课程,目前有《综合实践课》和《劳动技术教育》两门课程,结合实际生活组织教学,为农服务活动卓有成效。

3 低碳校园物质循环模式基础上的素质教育

3.1 高家小学现行的校本课程模式

高家小学根据新建的沼气系统开设了富有特色的综合实践课,学校教师熟识该系统的运营过程,利用现有资源,开发校本课程,以“理论+认知+实践”的模式进行校本课程教学。所谓“理论+认知+实践”的模式即就是第一阶段由教师在课堂传授学生理论知识,使学生对新事物有一个大概认识;第二阶段由教师以实物为教学模型,使学生对新事物有进一步认知,加深对课堂知识的理解;第三阶段由教师组织学生自己动手实践,比如在教师的引领下,学生进蔬菜棚拔草、浇水、采摘蔬菜,进猪舍添加饲料、观察等。

学校开设的校本课程注重培养学生的综合实践能力,顺应新课改的实施,符合新课程的教学理念。通过为学生提供良好实践环境和浓厚的学习氛围,对推进素质教育,改善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3.2 沼气生态系统与综合实践课的联系

学校基于现有的沼气系统开发的校本课程对提高学生的素质有很大意义,尤其对中小学生而言。这种校本课程实际上是以综合实践课的形式来实施教学的,而综合实践活动课是我国当前课程改革中提出的一种新的课程形态,其内容主要包括信息技术教育、研究性学习、社区服务和社会实践以及劳动与技术教育[3]。

3.2.1 卫生厕所系统

沼液冲厕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厕所卫生和生活垃圾处理问题,促使师生节约用水,与此同时,学校组织学生进行水资源调查,水费调查,节约水的宣传,教育学生从小养成讲卫生的生活习惯,形成节约的环保意识。

3.2.2 生态种植系统和生态养殖系统

通过在大棚蔬菜种植系统和生态猪舍中的综合实践,培养了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提高了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这种寓教于乐的教学方式,得到了学生的一致好评,学生的学习兴趣很高。

3.2.3 清洁厨房系统

蛋奶工程可以培养学生的动手能力和劳动精神,使学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学生通过自己动手,了解厨房流程,了解奶的制备等等,在实践的过程中学习生活知识。

卫生新校园的建设,有效解决农村学校厕所卫生和生活垃圾处理问题;教育广大师生形成节约环保意识;普及卫生和新能源知识;培养中小学学生学科学、用科学的兴趣,培养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全面推进素质教育。

4 改善建议

4.1 丰富教学内容

高家小学根据学校特有的沼气系统开发的校本课程及其以“理论+认知+实践”的授课模式是一种新的教学形式,在实施过程中具有实效性,根据授课教师的亲身体验与学生的信息反馈,该校本课程可以进一步开发、完善,对此我们提出以下建议:高家小学现有校本课程在教学过程中,对于大棚资源的利用,仅限于让学生观察、拔草、浇水等简单活动。在沼气这一整体系统中,大棚蔬菜是很重要的组成部分,在校本课程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充分利用这一资源。大棚种的蔬菜不仅可以为学校师生提供生活方便,也可以作为综合实践课的实验材料,如在显微镜下观察洋葱、黄瓜等,教师用幻灯片给同学们讲解,让同学感受微观世界的奥妙,显微镜下的世界并不是他们日常眼中的世界,这种思想的碰撞,不仅可以激发他们好奇心和求知欲,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而且可以启迪智慧,开拓思维,改变传统的思考模式,培养创新能力。低碳是目前全社会的主题,我们可以围绕低碳丰富我们的校本课程。比如,认购碳量,比如把沼气工程和天然气工程相结合,比如把沼气和太阳能结合,比如把植树造林工程和沼气工程相结合。

4.2 依据学校规模改善沼气系统,提高更多学生的综合素质

现今各个地方要全面实施真正的素质教育不太可能,在条件比较有限的的乡村学校可以考虑学校合并,整合教师资源、改善教学设施,把更多的学生纳入素质教育的行列中,同时大城市郊区的学校建议增加寄宿制模式,充分利用师生自身的资源,发挥沼气等生态系统的低碳作用。对于高家小学的沼气系统,我们觉得高家小学对于沼气的利用在目前还不够全面,我们应该想办法,使其能够在一定的范围内进行全面利用。再者,沼气的规模还不成型,加大投入,使其更好的在社会上发挥作用。沼气的再循环也是很大的工程,做好这个工程也是沼气工程的一个重要方面。

4.3 沼肥与其他肥料配合使用

绝大部分学校把沼气系统产生的沼液用于自动冲厕,沼渣用于大棚蔬菜园和果园的肥料,这些单一的利用途径无法达到它的最大利用价值。学校在利用沼肥时应该根据需要将沼渣和有机肥按一定比列混合使用,这样可以提高效率。同时沼肥还应该用于校园花草树木,不定期给花草树木施沼肥,有时可以喷洒一些沼液,可以保证花卉的健康,对绿化校园将起到很好的作用。这种混合式的使用将大大提高沼气生态系统的效率。

4.4 研发新技术,将该生态模式与太阳能结合[4,5]

建议学校充分利用新能源,优化和完善沼气生态系统。目前高家小学的沼气生态系统过于单一,没有形成良好的循环和再利用。我们的建议是将沼气系统和太阳能结合起来,使该系统能更丰富。

4.4.1 利用太阳能集热器主动给沼气发生器增温,使沼气发生器内温度达到沼气充分发酵的恒温状态,使沼气产气率提高、产气量稳定。建立太阳能恒温室,由太阳能提供热能给沼气,使沼气池四季保持相对稳定的温度,使沼气池四季都能很好的工作。

4.4.2 将沼气工程与太阳能洗浴工程结合,更好的利用沼气和太阳能这两种能源。

5 结语

全面健康的教育不仅要促进人的智力和体力充分自由地、生动活泼地、主动地发展,而且要注重人的各方面才能和兴趣、特长和谐统一地发展,同时包括人的道德水平、审美情操的发展。传统的应试教育使教育的本质属性和基本特征逐步被扭曲,背离了教育教学的基本规律,在一定程度上破坏了教育、教学秩序和规范,导致了学生素质的片面发展或畸形发展,而素质教育把教育工作的重点放在促进人的全面发展和综合素质的提高上。重视对学生的基础知识的教育,同时抓好素质教育,才是正真健全的中国教育。

摘要:在新课程改革浪潮的推动下,学生素质教育显得尤为重要,推进素质教育改革,提高素质教育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目前,许多中小学校为了响应素质教育的号召,努力创设校园环境,加强对学生的素质教育,但在具体实施过程中仍存在一定问题。本文以西安市高陵县高家小学为例简要阐述建设生态校园对实施素质教育的具体作用,并对如何改善生态校园模式提出合理化建议。

关键词:生态校园,素质教育,沼气生态系统,建议

参考文献

[1]杨汉芳.也谈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J].社科纵横,2005,20(1):163-164.

[2]浅谈高校学生的素质教育[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2007,(36):75-76.

[3]实施素质教育应注重学生的实践能力[J]林区教学,2010年第五期,总第158期.

[4]辛章平,张银太.低碳经济与低碳城市[J]城市发展研究,2008,(04).

[5]国内沼气专利文摘选刊(1)[J]中国沼气,2003,(01).

生态素质 篇2

演讲人: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博导徐颂军教授

时间: 4月7日晚 7:30—9:30

地点: 校本部第一教学大楼10202教室

大学城校区第一教学大楼1—206教室现场直播

演讲内容提要:

本演讲内容从生态旅游资源的概念开始,探讨生态旅游的特征、成因、分类及其主要的资源类型,介绍生态旅游资源开发规划、开发原则和我国的生态旅游开发产品,从而分析我国生态旅游发展的状况。

附:徐颂军教授简介:

本科毕业于华南师大地理系,博士毕业于华南农大。现任华南师大地理科学学院院长、广东省政协委员,广东省“千百十工程”培养对象。兼任国际景观生态学会中国分会理事,全国生物地理研究会理事,中国森林风景资源评价委员会委员,广东省地理学会副理事长,国家教育部地理科学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委员等。曾先后到过美国、加拿大、澳大利亚以及台湾和香港等地进行学术交流。

生态素质 篇3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现状;途径

高等院校是培养储备人才的场所,是生态文明萌芽的所在,在生态文明构建过程中起着带头作用。

一、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必要性

1.我国生态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在我国生态文明构建中占据着重要位置,是一项系统工程。它有着深厚的历史底蕴,是高校教育中的“重头戏”。大学生科学文化素养,是促进社会进步的中坚力量,对其进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具有必要性。

2.构建和谐校园的必然要求

气氛良好的学校环境不单包含人与生态环境、人与人的和平共处,还包含人与体制、高等学府与社会的和平共处等方面。大学生是建设和谐校园的主力军,他们思维清晰,有很强的可塑性。大学生通过接受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让生态文明观变成自愿的、自发的,能够提高自身的生态道德素质,利于构建和谐校园。

3.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要

高等学府不但要培育有着高尚品德、高超业务能力的专才,还要培养学生独立的人格。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为高等教育中的素质教育增添了浓墨重彩的一笔。生态文化意识、道德品质的构建与健全是一项系统工程,其可延伸、生态化的生活观念与实际运用,是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中存在的不足

1.超前消费、过度浪费,而厉行节约的美德传承不够

伴随我国经济实力的增强,不良社会消费行为对大学生的消费观念造成了巨大的冲击。部分大学生个性张扬、阅历浅薄,很难领悟到生活的艰难,在生活上存在攀比心理,没有节约意识。

2.意识淡薄、观念落后,而生态知识的运用不够

通过高校的汇报以及座谈会可知,虽然一部分大学生已意识到生态文明的重要性,初步了解如今的生态难题,如热带丛林的丧失、臭氧层的破坏等,但他们的关注只是流于形式。事实上,他们的意识淡漠、理念滞后,并未形成生态理念。

3.知行分离、坐而论道,而生态保护的实际行动不够

伴随我国高等学府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不断推进,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理论有了一些掌握,然而仅仅限于单调地勘察、问询、探索等。尽管形成了一些生态意识,然而用于实践的还是少数,并且存在着消极随大流或功利心态。

三、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基本途径

1.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浓厚氛围

更新教育理念,形成浓厚氛围的基础是明确当代教育价值观。对大学生来说,为了强化其保护生态环境的意识,让其了解生态环境的破坏会对社会造成恶劣的影响,使之树立正确的生态理念,养成生态文明行为;最后形成正确的自然价值观、合理的社会价值观与崇高的精神价值观相融合的生态文明价值观。

2.注重教育创新,优化“顶层设计”

面对当前大学生生态文明理论缺乏的状况,各个高等院校应对教育方法、教育内容进行改善,优化顶层设计。使用教程完成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通常包含多科目渗透以及跨科目渗透。多学科渗透是把生态文明理论融入各个科目中进行教育;跨学科渗透是从各科目中挑选与生态科学相关的定义、原理等层面的章节,并打造单独的教育科目。

3.拓展教育平台,构建辅助体系

(1)打造生态文明教育专属网站

高等院校应依照目前大学生对互联网使用频率较高的特征,利用互联网媒介构建生态文明专属网站。通过制作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网页,研发与互联网环境对应的高品质教育软件以及文献库,让更多的大学生能够实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方面的信息共享。

(2)组织生态文明实践活动

高等院校有必要设立生态文明教育社团,鼓励大学生参加与生态文明、环境科学等相关的座谈会、探讨会以及理论比赛等,让学生发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巨大价值,进而以生态观念来修正自身的行为。

4.强化校园建设力度,打造“绿色大学”

应重视构建多元化的学校生态文明,创设“绿色学府”。我国相关文件曾指出:“高等院校应将构建‘绿色学府当成一项教育任务,将可持续发展的观念与大学专才培育工作相結合,让其贯穿于人才培育、科目构建以及校园构建的各个层面。”

四、结束语

除开上述内容,教师的积极配合也能起到模范带头的作用,用教师自身的魅力去感染学生,能够让学生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不再抵触,也不会再有学生认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有可无,让其化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

参考文献:

[1]刘建伟.高校开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必要性及对策[J].教育探索,2008(6):17-18.

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调查与分析 篇4

1 调查方法

本研究在前期访谈和试调研的基础上, 设计《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素质调查问卷》, 问卷分为生态文明知识、生态文明价值观、生态文明行为等3个维度, 每个维度下包含若干问题, 表征该素质。

问卷发放采取两种方式: (1) 2015年9月在苏州社区、超市、街道、广场、公园、单位、企业等人口密集的地区发放问卷256份, 收回232份; (2) 2015年9~10月, 委托苏州市环保局发放问卷, 问卷发放注重区域覆盖性、重点突出性以及受访群体的结构性, 共发放问卷800份, 回收有效问卷764份。根据问卷所获数据解析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素质。

2 苏州市公众生态文明现状及其影响因素分析

从样本基本情况看: (1) 性别比例相对均衡, 与苏州市区人口性别构成基本吻合; (2) 年龄分布上, 以中青年受访者偏多: (3) 职业分布上包涵各类从业人员。

调查数据显示, 87.6%的被调查者听说过至少1项有关生态环境保护的概念。其中受访者对“白色污染”、“垃圾分类”、“洗衣粉污染”等知晓率均在80%以上, 但是进一步询问这些概念的确切含义时, 仅有13.8%的人能够正确给出。对于“生物多样性”、“PM2.5”、“世界环境日”、“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等问题的回答上则准确率较低, 呈现出公众对生态环保认知的“低正确率”的特征。另外, 受访者对14个有关生态文明的知识平均知晓数为9.1项, 表现出“知晓面广”的特点。

生态文明价值观主要从自然观和资源观两个方面考察。自然观方面主要考查公众对人与自然关系的看法。“为了生存, 人类必须与大自然和谐相处”, 有91.3%的受访者表示“完全同意”, 8.7%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人类已经严重破坏了自然环境”, 有66.1%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31.3%的受访者表示“比较同意”;“自然界的平衡是很脆弱的, 而且很容易被打破”, 有52.6%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41.2%的人表示“比较同意”;“人类干扰大自然会招致灾难性的后果”有52.6%的人表示“完全同意”, 37.5%的人表示“比较同意”;“由于人类的智慧, 地球环境状况改善是完全可能的”为错误命题, 29.1%的人“很不同意”, 30.83%的人“不太同意”。

生态文明行为按领域范围分为私人领域的生态文明行为和公共场所的生态文明行为。从私人领域的生态文明行为的调查中发现, “习惯性地随手关紧水龙头”、“选购节水器具、”“选购电器时选择低能耗产品”、“商场、菜场购物时自己带购物袋”等行为的得分比较高, 而“将家庭生活垃圾分类处理”、“将废电池投入专门的回收桶或回收站”的得分相对较低, 根据后期追踪调查, 86.2%的苏州公众表示愿意将垃圾分类后再投入垃圾箱, 之所以这样的行为未形成风气, 原因在于许多人对于垃圾分类具体做法不是非常清楚。在公共场所的行为“在公共场所发现垃圾会主动捡进垃圾桶”、“对破坏环境的行为予以制止或劝阻”等能够做到“经常”的只有12.1%左右。

3 思考和建议

调查结果说明, 苏州公众有迫切提高生态文明意识的强烈愿望, 生态文明知识水平和生态环境认知较高。但是, 现阶段苏州公众素质及生态文明宣传教育仍然存在不少问题。主要表现在: (1) 作为生态文明建设中最直接的社会行动者, 公民是否关注、认同并参与生态环保活动, 其生态权利意识和责任意识具有基础作用。调查数据显示, 受访者回答环境问题举报电话的准确率为47.7%, 有过举报污染环境行为的比例仅为35.7%, 这说明苏州公众环保法律意识还比较欠缺, 这与国际化大都市对公众生态文明素质的要求是有相当差距。 (2) 在生态文明教育中, 苏州公众大多认可目前政府部门的宣传工作和媒体的宣传, 这些宣传活动在公众生活中起到了普及生态文明知识、了解生态环境问题、洞悉环境污染的危害、学习生态环保常识的作用。

摘要:通过座谈汇报、材料证明、实地观察、问卷调查等科学的统计调查方法获取数据, 阐述了苏州公民生态文明素质及其素质培养环境建设现状, 明确了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水平及建设环境存在的突出问题。

关键词:苏州,公众,生态文明素质,调查

参考文献

[1]王继红.论公民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J].学术探讨, 2009 (3) :199-200.

[2]中国社科院社会学研究所.中国环境意识项目2007年全国公众环境意识调查报告 (中文简本) [A].2008.

生态素质 篇5

关键词:商业生态系统,核心企业,领导者素质

一、导言

随着信息大爆炸时代的到来,世界各经济体之间的联系越来越紧密,在这样的大背景下,商业生态系统应运而生。

1. 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的内涵。

美国战略专家摩尔指出,商业生态系统具有自组织、自适应、不断共同进化等生命体特征”。[1]马尔科·扬西蒂和罗伊·莱维恩指出,微软、沃尔玛等企业在运营中同时关注企业内部能力构建和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健康发展。他们把这类企业认定为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网络核心企业”。[2]

2. 企业领导者在商业生态系统核心中的重要性。

在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能够充分发挥其效用的关键是核心企业中的领导者,从而实现人(领导者)到企业(核心型企业)到企业群(商业生态系统)的控制,所以领导者所具备的素质决定了核心企业“出生到老死”的历程。领导者可谓是“领导中的领导”,对这样的领导者所应具备的素质要求相当高。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型企业领导者素质简要关系见图1。

二、对领导者素质的要求

1. 宏伟的理想抱负、执著的创造激情

开拓阶段,也即是商业生态系统基本范式初具规模之时。这一阶段的一般性问题是决定如何革新,也就是制定策略充实各个方面,来创造一个完善丰富的商业生态系统。这一阶段意味着好的点子,这决定未来的发展。这时需要领导者充分闪耀着热情的思想火花,首先要有宏伟的理想抱负,产生“不可思议的概念”,用可以说服自己的信念对其他成员的大脑进行反复刺激,让自己的“不可思议的概念”重重映在其他成员的脑子里,以引起他们的注意。下一步就是建立“概念的证明”,此时就需要领导者执著的创造激情了。领导者需要千方百计的从各种地方搜集新的思想,努力实现“概念的证明”,这是个艰难且枯燥的工作,没有执著的创造激情的领导者是很难完成的。

要利用新的技术或方法创造更优的产品和服务,发展客户群和制定产品改进计划,并且积极寻找合作伙伴,此时领导者必须在想象中汇集所有的能力,创造比其他方法更有效的价值。没有执著的创造激情是不可能坚持到底的。比如,微软总裁比尔·盖茨在建立微软帝国之前,就不停地宣扬“未来的世界是PC的世界,将来每个办公桌都会用上微软的产品”,让人们在潜移默化中受到它的影响;而刚离世的苹果总裁乔布斯也一直宣称“未来的每个家庭成员手中,至少有一个苹果产品”,加上盖茨和乔布斯永不停步的创造激情,他们都成功地开拓了属于自己的商业生态系统核心企业。

2. 超凡的人格魅力、全面的知识储备

扩展阶段,也就是当共同体扩充其范围和所有类型的消费资源时,企业领导所要做的就是了解自己产品和服务所达到的范围,了解那些盘根错节和互补的领域,并考虑如何吸收市场需求。这或许意味着抓住可利用的供应链关键环节及相关的产品和服务,来支持你在生态系统中的地位和观念。成功的关键是在关注和开发的市场界限内建立核心团体,此时的领导者需要有充分的人格魅力,让众多的关键客户、供应商和重要渠道与合作伙伴主动地加入到你的商业生态系统中来。吸引其他企业加入的关键是让他们看到价值所在,此时领导者需要调动自己全面的知识储备,运用各种理论,改善组织结构支持商业生态系统的扩展。在扩展阶段,衡量成功的标准是如何很好地谋求足够的早期赞助,这需要领导者充分发挥人格魅力,变身一个纵横捭阖的营销专家,运用各种谈判技巧,商业理论与手段拿下赞助。在建立核心团队之后吸收更多的合作者,逐步壮大以自己为核心企业的商业生态系统。

3. 卓越的管理技能、超前的宏观视野

领导阶段,是当共同体相对稳定、内部争夺领导权和利润日益激烈时,商业生态系统朝着稳定方向进化。在所有参与者中,各成员之间的关系和协议作为利益的保护,被所有共同体成员认可,成为支撑着这个商业生态系统的关键。作为“领导者中的领导”,核心企业的领导者需要的是超出传统单个企业领导所需的一切管理技能,需要在传统的领导者的技能之上进行管理范围的扩充:概念技能不仅仅局限于掌握处理单个企业中所需具备的一些理论知识,而是需要更多的宏观的管理思想和理论方法,战略管理理论将会成为核心企业领导所需掌握的重中之重的理论;沟通技能也不仅局限在单个企业上级和下级之间的沟通、处理一些人事事务和讨论公司发展计划的董事会等所需的沟通能力,而是在此之外要协调各企业之间的关系,要不断与已加入和即将加入商业生态系统的各企业成员进行沟通,不断与各个成员以生产商品和提供服务为中心组成的群体进行交流;而技术技能也扩充到商业生态系统这个宏观范围内的分析能力以及灵活地运用该专业的工具和技巧的能力。

因此,要求核心企业的领导者需要超前的宏观视野:在该阶段可以创造出稳定的价值时,不能仅看到眼前的利益,积极挖掘商业生态系统中其他企业成员的价值,而是要懂得分享价值。这是核心企业为保持自己的地位所应该也必须制定的企业战略。在该阶段,新加入者可以强行进入生物共同体,参与者们也为争夺胜利果实和联合体的继续领导权争吵不休。这时候核心企业的领导者要用超前的宏观视野提早关注这些,必须尽快确立未来的发展方向,迎接生态系统“野心成员”的挑战,防备另一生态系统核心企业的攻击,牢牢掌握对生态系统未来的控制权。该阶段的关键因素是权威,因此只有核心企业充分利用自己卓越的管理技能,时刻保持超前的宏观视野,才能保持核心企业的权威性,永葆商业生态系统的活力与生机。

4. 不竭的创新思想、持续的创新行动

商业生态系统发展的最后一个阶段是自我更新或消亡阶段,即当为共同体的兴旺发达必须进行持续更新。当环境条件变化,生态系统必然要随之变化,否则将被严重损害。在这个阶段,持续改善性能是最重要的。显然该阶段对领导者素质要求最突出的是不竭的创新思想和持续的创新行动。创新是一个企业、一个民族甚至一个国家时刻保持竞争力,不被时代淘汰的灵魂。同样,对于商业生态系统中核心企业保持自身地位和持续发展,创新也是重中之重。该阶段的商业生态系统已步入老年阶段,此时必须赢得反衰退斗争的胜利。核心企业领导者需要不停地开发自己的创新思想,包罗万象地学习和吸收外界一切可被企业所用的创新思想,并把这些创新思想应用到创新行动中。领导者需要运用最前沿的信息技术和管理技术,以全面创新为着眼点,实现企业信息化和持续创新,最终加强整个核心企业的竞争力,使核心企业在商业生态系统中的龙头地位得以巩固,突破生态系统的消亡阶段,保持整个商业生态系统的生命力。因此,核心企业领导者不竭的创新思想和持续的创新行动的素质在这一阶段就显得至关重要。

核心企业的领导者只有拥有了以上的素质,并且把它们融会贯通,才能更好地“掌舵”商业生态系统这艘“航空母舰”。

参考文献

[1]James.F.Moore.The Death of Competition:Leadership andStrategy in the Age of Business Ecosystems[M].New York:Harper Collins,1996.

生态素质 篇6

生态文明是一种人类社会发展和自然生态和谐平衡,相互协调的文明,其核心是人与自然的和谐共存,是人类社会持续发展的基石。这种生态文明在旅游上最直接的反映就是在大力发展旅游经济的同时强调生态环境保护。当前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2014 年我国国内旅游人次已达到36.11 亿,入境旅游人次和出境旅游人次分别达到1.28 亿人次和1.07 亿人次。而出境旅游消费金额早在2012 年就位居世界首位。中国游客出入境旅游人次的增多,一方面显示了国民经济收人和生活质量的提高,另一方面也展示出国家和中国游客的形象。但个别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传递了相当恶劣的影响,是形成中国游客负面形象的主要因素,这种行为对生态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因此,虽然中国出入境游客和旅游消费规模都达到大幅增长,比发达国家和地区的游客都多,也极大地刺激了旅游目的地的经济增长,甚或成为当地经济收入的主要增长点,但是很遗憾的是中国游客并没有赢得广泛好感与尊重。在2012 年,在美国等多个“全球最差游客”调查中,中国游客均因“不讲卫生、不懂礼节、不遵守公共秩序”等原因出名。也正因为此种原因,使一些境外旅游目的地形成驼鸟心态,即一方面是非常欢迎,甚至是需要中国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另一方面又害怕过量和一些不文明的中国游客前来游玩、消费。各国各地区就在这种矛盾的心态中接待着中国游客。

一、中国游客破坏生态文明的旅游不文明行为表现

1.随意丢弃垃圾和废弃物,对旅游地的生态环境产生不利影响。

2.不遵守当地的规章制度,使旅游地民众和中国游客间形成不和谐关系,形成中国游客的负面形象。

3.不了解旅游目的地的风俗习惯,破坏旅游地的人文生态环境。

4.其他破坏社会公德的行为,对旅游地的民风带来不利影响。

二、倡导生态文明旅游方式的法律行为

为改变这种不利情况,也为不负文明古国、礼仪之邦的盛名,更为推动生态文明与文明旅游观念的建设,国家旅游局与中央文明办等部门很早就制定了《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行动计划》《文明旅游倡议书》等计划、指南和公约文件。中央文明办、国家旅游局等相关旅游组织管理机构也多次部署、实施“提升中国公民旅游文明素质”的专项行动,也取得了一定的效果,但中国游客不文明行为依然时有发生,而且事态呈现出恶性化发展的态势,如2013 年5 月中国游客埃及神庙到此一游刻字事件;2013 年7 月15 日在法国普罗旺斯南法薰衣草田里中国游客为抢拍照位置大打出手事件;还是在2013 年7 月江苏夫妇因航班延误大闹香港机场;2014 年12 月11 日中国游客热水泼空姐扬言炸飞机事件;2014 年8 月中国游客在新加坡机场餐后组团“顺”刀叉事件;针对这种情况,中国在2013 年10 月就出台旅游法,以法律的形式明确规定:“应当遵守社会公共秩序和社会公德,尊重当地的风俗习惯、文化传统和宗教信仰,爱护旅游资源,保护生态环境,遵守旅游文明行为规范。”

2015 年,被称为“史上最严”的中国游客管理措施开始实施,首先是制定《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其次是开始分级建立游客旅游不文明档案;最后是建立航空公司、旅行社、旅游饭店等联动机制,形成游客旅游不文明信息通报、追责机制。5 月6 日《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施行后首批游客不文明行为黑名单公布,并将以上游客不文明行为信息记录在案,信息保存期限则依据《游客旅游不文明记录管理办法》分别从2—10 年不等,此举充分显示出中国旅游管理机构的态度和决心。

三、武汉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生态文明现状

武汉素有“百湖之市”的美誉,而“百湖”最璀璨的明珠毫无疑问是东湖,多年来,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以下简称东湖)先后多次被评为全国文明风景旅游区示范点、全国风景名胜区先进单位、国家级风景名胜区综合整治优秀单位、全国创建文明风景旅游区工作先进单位、国家AAAAA级旅游区等。东湖获得这些文明荣誉采取了以下这些策略。

1.建立统一的管理机构。东湖由听涛、磨山、落雁、吹笛和白马5 个景区构成,其中听涛景区是东湖的第一个免费开放景区,也是东湖的核心景区之一,作为武汉市标志性的景区,武汉市高度重视对东湖的管理,成为了东湖管理委员会,根据相关政策法规、条例对东湖的规划、保护、管理和开发建设工作进行统一管理,作为政府派出机构,东湖同时还肩负政府管理职能,对景区范围内的政治、文化、经济等一系列与民生相关的问题进行有效管理。可见,东湖各种文明荣誉的获得,首先是得益于一个统一有效的管理机构。

2.统一思想,着力宣传,齐抓共管。首先,从思想上统一认识,组织职工召开动员大会,强调文明旅游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形成合力。其次,分工明确,大家齐抓共管,文明旅游管理工作的推进成效显著。最后,广泛宣传,通过编印散发文明旅游的宣传资料,对文明旅游进行广而告之。

3.完善景区各项基础设施、设备为文明旅游创造基础条件。首先是合理规划景区,通过旅游规划的编制,为景区的发展指明方向,也为文明旅游打下先决条件。其次是严格按规划开展景区的提升建设工作,修建星级厕所,完善景区内的旅游通道,改修建多个停车场,开发手机智能停车APP系统,积极为游客改善旅游环境。最后是提升游客服务中心,增设景区导览、标识、标牌及文明旅游温馨提示语,努力为游客进行人性化服务。

4.开展智慧景区建设,构建便捷畅通的网上服务通道,为文明旅游增添时代内涵,景区内免费WIFI全覆盖,通过微信、微博官方平台及时传递东湖旅游的相关信息,同时景区内还开发了免费导览导游系统,帮助游客选择最佳线路和景点。

5.精心组织各类主题游览活动,助力文明旅游。首先,针对各类游览活动客流大、时间集中的特点,景区及时培训服务人员,招募志愿者参与服务,在活动期间,安排有明显标志服务,开展“流动服务”。其次,全方位,无死角,滚动播放景区广播,提示游客文明旅游,安全游园,以温情引导,让游客出行更文明。最后,景区每隔10 米左右,就设置一个垃圾桶,游客抬眼就能找到,方便游客随手处理垃圾。

通过以上策略的实施,东湖有效提升了景区文明建设的内涵,也朝着生态文明迈出了一大步,但是当前东湖旅游仍然还存在一些破坏生态文明的不文明行为。

四、当前影响东湖生态文明的不文明行为及举措

1.对空气、水域的污染,破坏东湖的生态平衡和可持续发展。景区内没能全面禁烟,影响景区内的环境,抑制景区的生态文明发展,游客在景区内吸烟,会对景区内空气产生污染,而且乱扔烟头,可能引发火灾,危及公共安全;仍然有游客向东湖水域中丢弃垃圾导致水体污染,更为严重的是有些人直接在东湖水域洗车,使有些难以降解的、有毒性的或者放射性物质流入湖中,这种污染很难从根本上有效的清理。这些破坏生态的不文明行为不仅会影响东湖的旅游形象,更会影响到东湖的水质、渔业资源,破坏生态平衡,从而影响到东湖周边居民的正常生活,最终影响景区的生态文明。

2.乱划乱涂的不文明行为影响东湖的生态环境。游客到东湖旅游,是享受闲暇人生,追求的是精神上的愉悦感、视觉上的悦目感,但部分游客乱划乱涂的不文明行为给其他游客带来视觉上的污染,破坏其视觉感受,进而影响其游兴,降低他们对东湖的满意度,如果任由这种情况发展会对东湖的生存与发展产生威胁。

3.未计算景区的生态容量,影响游客的舒适度,破坏东湖的自然景观与人文环境。这里的生态容量包括环境容量和心理容量,东湖自然生态环境的自我净化与吸收污染物的能力是有限的,因此过量的游客在旅游活动中产生的污染物容易破坏环境和生态的平衡,使东湖的生态环境发生环境污染。而根据旅游心理学原理,游客在从事旅游活动时,对个人空间,即自己身体周围的空间有一定的要求,这种生态容量的平衡是实现旅游生态文明的基本要求,却也是相当脆弱的一环,因此实现旅游生态文明,首先应计算出景区的生态容量,并据此制定出控制游客人数与活动方式等管制办法。

五、针对影响东湖生态文明的不文明行为提出建议和对策

生态文明是一种协调发展的文明形态,要消除以上不文明行为对景区生态文明的影响,使景区文明建设水平再上新台阶,应采取以下方法。

1.充分发挥当地居民的主观能动性。当地居民是东湖生态环境的直接受益人,是最热爱东湖的人,游客不文明行为所产生的后果直接会使当地居民的生活区域环境受损。因此,要改善当地居民的生活质量,保证当地居民能从旅游业中受益,就应让当地居民在生态旅游文明教育中承担重要的角色。他们将是监督游客旅游行为的最佳人选,无形中东湖已多聘有若干双眼睛,他们将协助管理人员全天候、全地域、无死角地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的发生。

2.加强法制建设,有效制止游客不文明行为。在加强游客生态文明意识宣传的同时,应制作东湖旅游“文明行为”规范手册,对游客的行为进行明确规范,使游客知道哪些行为是不文明的,意识到自己对旅游景区环境应负的责任,从而有效约束自己的不文明旅游行为。同时还应制定奖惩条例,依法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给予高额罚款,对游客的文明行为给予奖励。既有“文明罚”,也有“文明‘奖’”,通过这种“文明‘奖’”来奖励游客的文明行为。

3.合理规划,有效疏理进行体验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应适当地建设一些吸烟屋,以此有效减少香烟对空气的影响,避免火灾的发生。针对游客喜好留下到此一游的习惯,宜疏不宜堵,应效仿国内一些景区,分别设立“电子涂鸦墙”“涂鸦石墙”或“同心锁链”。通过这种引导疏理,既能满足游客的“挥毫泼墨”需求,更能有效杜绝游客的乱划乱涂行为,游客的重游率也会显著增加。

4.有意识进行体验型生态文明教育。设立一些充满趣味性的体验型生态文明教育活动,并鼓励游客亲自动手参加,通过这种互动式的趣味活动强化游客对文明旅游行为的认识,激发游客热爱自然、保护自然的自觉性,从而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的行为。

结语

生态文明有三个主要的特征,即良好的环保意识、可持续的发展模式、合理的管理制度。对旅游开发者来说,是合理利用资源,保护环境;对游客来说,是一种文明素质,游客不文明行为将严重影响旅游景区的可持续发展,严重阻碍旅游目的地的经济、环境、社会效益的和谐发展,这种文明素质是一个国家和地区公民整体文明素质和社会整体文明程度的反映和体现。因此,东湖作为生态旅游区,更要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发展旅游的同时应构建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和环保理念。

摘要:我国已经进入大众化旅游时代,但个别中国游客的不文明行为,对旅游目的地的生态文明产生了极大的破坏。东湖作为生态旅游风景区多次获得各种文明荣誉,针对游客的不文明行为,东湖生态旅游风景区非常注重生态文明的建设,在大力发展旅游的同时,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为文明旅游创造条件,有效构建生态文明的道德观和环保理念,从而引导游客自觉地养成保护环境、文明旅游的行为。

生态素质 篇7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安全素质;问题;发展对策

我国是一个资源贫乏的国家, 而世界能源和矿产资源供给不但有限而且很不稳定。我国的水污染和空气污染已经到了十分严重的程度, 今后我们将为此付出越来越沉重的代价。目前我国正在开展一项“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全民运动。节约型社会建设给我国带来了新的机遇和挑战, 各省市都在经济理念、经济结构、经营方式方面努力创新以顺应历史, 融入循环经济发展的大潮中。高职教育是高等教育一个新型教育体系, 其培养目标是面向生产和服务第一线的应用型人才, 高职教育关注的焦点是尽可能提高劳动者适应社会发展和技术变革的能力, 满足社会经济对就业者越来越高的要求。

一、高等院校对学生进行生态安全素质教育的迫切性和必要性

(一) 提高大学生生态安全素质是实现人生价值观升华的必要保证

随着我国“三化”战略的推进, 特别是工业化的突飞猛进, 使得我国的生产规模不断地扩大, 消费水平不断提高, 这种放大的消费需求正不断地刺激人们的消费欲望, 形成了花样纷呈的享乐方法, 一些人甚至将自己占有的金钱和消费的数量作为人生价值实现程度的度量指标, 认为消费档次越高, 人的成就越大, 生活越光彩、体面。于是消费主义、享乐主义的价值观被深深地植入人心。显然, 仅仅从技术层面上已经难以从根本上解决资源的节约利用问题, 而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重要目的是唤醒人们, 把人们从对物质享受的无限追求中解放出来, 转变成当今关心全球、关心社会的和谐发展。因此, 开展生态安全教育是解决生态问题的重要途径。

(二) 生态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人文素质教育的重要内容

素质教育是个复杂的概念, 素质本身就是伦理评价的对象, 在物欲横流的时代, 生态安全素质本身就是伦理生活的方式和内容。但在现代技术文明的社会中, 教育已经在很大程度沦为成为追逐欲望的工具。这显然违背了教育的正确目的。教育的根本课题在于回答和说明人类应当怎样存在、人生应该如何度过等最重要的问题, 而生态安全教育的终极目标在于培养具有环境伦理道德的人, 具有正确的环境态度和价值观。因此, 生态安全教育是高等院校素质教育的主题, 是提高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质的基本手段之一。既不同于部门教育又不同于行业教育, 生态安全教育的首要目标是对公众生态意识的培养和提高, 它不仅是生态建设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且也是精神文明建设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三) 实施生态安全教育有助循环型社会建设目标的实现

我国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 亦出现了严重的生态问题, 这些问题已经制约了国民经济发展, 影响了人民生活。但生态建设问题不是一朝一夕的事情, 必须通过教育树立全民生态安全意识。循环型社会的目标是否能够实现,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目前正在接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因此重视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 使他们养成爱护生态, 节约资源的良好习惯, 这对构筑我国循环型社会起着举足轻重的作用。为此, 必须注重提高学生参与生态建设活动的积极性, 培养学生主动地保护和改善生态的态度和实践性行动能力。

二、高等院校进行生态安全素质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目前, 高等院校的生态安全教育的主要问题, 一是生态安全教育专业性强, 普及率低。很多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仅仅局限于城市、资源、生态及其相关专业, 且是作为专业课进行教学, 具有很强的理论性, 其他专业则很少或没有开设生态安全教育课程。造成大学生整体的生态安全意识较差, 自然观生态观意识比较淡薄, 生态观、环境观、节约观的系统性和整体性较差。二是教学方式不能适应社会需求。传统的靠讲台说教的知识灌溉方式依然是生态安全教育的主要教学方式, 生态安全教育更是一种感性教育, 离不开实际生活中的各种环境保护、生态建设、资源浪费、水体污染等生活教材。因此, 加强实地考察与生态环境保护活动是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改革的重要内容。三是教材建设落后。当前生态安全教育教材的专业性强, 而针对非生态、非环境专业的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材较少, 即使使用较多的《环境保护概论》也主要是自然环境科学知识, 很少涉及生态建设和生态安全的人文素质内容。四是大学生生态伦理道德缺失严重。主要表现在:人类中心主义倾向明显, 常常做出捕捉野生动物为美食, 或以折磨野生动物为乐等残酷的事情, 对生态环境和动植物缺乏应有的尊敬、爱心和同情心;过度浪费, 特别是发达地区的大学生甚至成为家庭中过度消费的“主力军”, 不仅为了生活便利而追求“一次性用品”, 而且为追求时沿而过早、过快地废弃尚能使用的物品;缺失社会公德, 生态环境既然是人类共同生存的空间, 个人的环境行为也就是社会行为, 社会行为必须遵循社会公德。然而时下的大学生在公共场所随地吐痰或口香糖残渣、乱扔废旧电池等有害物品的现象也已司空见惯。此外, 在高等院校的生态安全教育在师资、课时保证和实训基地建设等诸多方面也都存在严重不足。

三、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的对策

(一) 培养大学生发展循环经济的能力

生态安全教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增强人们的环境意识, 使人们不要在付出生态代价后再来治理, 而是在环境污染之前进行防范。人类要学会理性地对待自己的行为, 用付出的代价约束自己的选择, 限定自己的生活方式。大力发展循环经济, 最大限度地做到物尽其用。据测算, 每回收1吨废旧物资, 可以节约自然资源4.12吨, 节约能源1.4吨标准煤, 减少6-10吨垃圾处理量。在今后10-20年内, 我国有色金属产量和需求量与资源的矛盾会越来越尖锐。目前, 有色金属再生循环占20%左右, 普遍存在技术水平低、“二次污染”严重、资源再利用低等问题。因此, 要从资源开采、生产消耗、废弃物利用和社会消费等环节, 加快推进资源综合利用和循环利用。

(二) 开展大学生的资源“国情”教育

我国有限的资源和能源正承受着巨大的发展压力, 而在生产、生活中高消耗和过度浪费现象却依然严重。因此, 亟须把建设节约型社会提升为一项基本国策, 从战略的高度动员和激励全社会节约资源, 达到以最少的资源消耗来满足人们不断提高的物质生活需要, 用最少的物质消耗来支撑社会可持续发展。与过去提倡的勤俭建国相比, 建设节约型社会的内涵更广泛、更深刻, 是一个全新的社会发展战略。这是缓解当前资源紧缺的重要举措, 更是落实科学发展观和正确政绩观的具体体现, 是实现可持续发展的必由之路。因此不断提高大学生的忧患意识和节约意识, 使大学生认识到节约资源能源的紧迫性和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意义。同时, 要大力倡导节约资源的生产方式和消费方式, 抵制严重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行为。而产业结构调整又是节约资源、实现低代价、高增长的最有效方式。必须制订有效措施, 坚决限制高耗能、高耗水、高耗材行业的盲目扩张;限制和加速淘汰浪费资源、污染环境的落后工艺和装备, 对一些严重耗能、污染的技术和设备进行强制淘汰。当前要以“节能省地型”住宅和公共建筑为目标和工作平台, 加强城乡规划、制订相关标准, 重点进行调控。如对新建大型公共建筑进行节能审查;控制大规模玻璃幕墙等高能耗、低效能产品的使用;推行变频调速等节能技术等。强化土地管理, 促进土地集约利用。严防城市发展中盲目扩张、更改规划、变相圈占土地的行为;坚决制止一些地方贪大求洋、不切实际的建设大广场、宽马路等行为。同时要建立合理的水价形成机制, 发挥市场配置作用, 减少废水排放和水污染。

(三) 加强生态安全教育立法

2005年8月15日, 温家宝总理《高度重视加强领导加快建设节约型社会》的讲话被各大媒体转载, 而很多媒体都强调其中的一句话, “取消一切不合理的限制低油耗、小排量、低排放汽车使用和运营的规定。”温家宝力挺小排气量汽车, 使得关于常识的争论告一段落。但是, 实际生活中的情况却不乐观。目前全国依然有22个省市区的84个城市, 以有损城市形象、造成交通拥堵等理由对小排量汽车进行限制。在日本、法国、意大利等小型车盛行的国家, 几乎都曾经或依然在采用“对购买大排量轿车加以重税, 对购买小排量汽车减税甚至给予补贴”的做法。可在我国, 虽然汽车购置税税率对大排量和小排量车略有区别, 但在停车费、高速路口通行费等费用收取方面, 大排量、小排量, 豪华型、经济型相同。我国一些省市还规定, 新运营出租车的排量必须在1.5升或1.8升以上才允许上牌, 市区运营的出租车如果更新, 必须是排量2.0升以上且车价需在20万元以上, 理由是出租车是城市的名片, 提高出租车档次才能显示城市的发达程度。我国似乎正在成为全球新兴的消费主义国家。目前, 我国的奢侈品市场价值约为20亿美元, 约占全球总额的30%。消费主义导致人们在消费模式和生活方式上竞相攀比、竞争和模仿。这种心态, 成为了阻止节约型社会的最大因素之一。

(四) 积极采取多学科、跨学科、交叉学科形式教学

生态科学具有明显的跨学科性质, 涉及生物、化学、土壤、水文、经济、法律、政治等多门学科, 采取多学科交叉形式教学不仅传递新科技和新文化, 而且发展了科技和文化, 并导致教学内容的逐步革新。生态安全教育的形式也可以多样化, 包括必修课、选修课、专题讲座、辩论会、课外活动公益实践等活动等。教学时间宜安排在1-2年级, 教学重点主要讲授基本的生态环保知识, 教学内容应分为两部分:一是公共部分内容, 主要是生态教普和环境法;二是专业课程中了解生产、服务流程中所产生的三废及其治理技术。因此, 可根据职业教育特点, 在课程体系构建方面可采用核心课程形式, 即以某一问题或学科这核心, 将其他学科组织起来围绕核心课程进行教学。如旅游管理专业就可以围绕旅游开发和旅游活动这一核心, 结合当地实际和地理环境、旅游资源、旅游政策、旅游法律等知识, 对学生进行旅游资源保护、旅游规划、旅游环境容量预算及其旅游区环境污染的监测及防治等各方面进行教育。

(五) 要加强与环保部门的合作, 积极开展“绿色校园”创建活动

从教学改革、实践活动、学校管理等多方面推进生态安全教育, 培养学生的生态意识和环保行为, 引导师生参与全社会的生态建设行动。除接受必要的环境保护课堂教学外, 成立生态科学兴趣小组, 进行一定的简单项目的环保技术监测。如旅游管理专业可进行水质常见细菌监测、水质色度、悬浮物监测等。同时积极开展生态建设活动, 在节假日参加当地生态宣传和维护活动, 如植树、种草等;在校园积极开展改善环境质量、创建绿色学校的活动。通过课外活动, 使环保认识、环保情感、环保行为得到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特别是通过开展参观、调查、环境监测、清除社会环境的白色污染和公共环境宣传等活动, 激发学生的环保热情, 提高学生的生态意识, 养成学生的环保行为习惯。

摘要:高等院校应该重视生态安全素质教育, 这影响到可持续发展战略和节约型社会建设是否能顺利实施, 因此加强高等院校学生生态安全教育, 是提高大学生的环境意识, 是进行节约型社会建设的有效途径。文章在分析高等院校生态安全教育存在的问题的基础上, 提出应进行培养生态安全教育立法、专业设置和课程建设等一系列的教育支持对策。

关键词:高等院校,生态安全素质,问题,发展对策

参考文献

[1]、郭高中, 柴爱新.谁在阻止节约型社会的建立[J].瞭望东方周刊, 2005 (8) .

[2]、孙继军.环境教育的新模式:可持续发展教育[J].宁夏大学学报 (人文社科版) , 2004 (3) .

[3]、高爱环, 韦寿莲.对新世纪高等环境教育现状与改革的思考[J].肇庆学院学报, 2004 (5) .

[4]、顾秉林.加强高等环境教育, 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J].中国环境报, 2005 (9) .

[5]、刘锦泉, 赵晓路.关于加强高等院校环境教育的思考[J].现代教育科学, 2003 (6) .

[6]、赵泽.加强学生环境道德教育初探[J].南风窗网, 2005 (5) .

生态素质 篇8

关键词: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途径

一、网络媒体视阈下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时代背景

1、国外环境教育兴起的趋势

纵观西方资本主义发展的历史, 就是一个以破坏环境为代价换得工业生产效益的历史。随着近年来人口数量增长, 资源需求量扩大, 全球生态危机日益呈现扩大趋势, 威胁到了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 为了保证可持续发展, 国外发达国家相继认识到了环境教育的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尤以美国最为重视环境教育, 早在1970 年就颁布了《环境教育法》, 成为了世界上最早规范立法和严格执法来保障环境教育开展的国家。此外, 为了不污染本国的生态环境, 美国将污染严重的工业迁徙到其他发展中国家就是一个最典型的例子。

此外, 日本作为战败国, 仍然在经济上取得了重大发展, 其中不难想到巨大的经济效益背后给生态环境和自然资源造成的压力。然而日本环境极度整洁干净却是众所周知的, 这与历届内阁对环境教育的重视是分不开的。日本的环境教育不仅仅局限在口口相传的家庭教育中, 已然从中小学上升到了高等院校的系统化学校教育, 社会组织和环保团体也积极奋斗在环境教育的第一线。由此可见日本环境教育的普及性、系统性和专业性。

2、国内生态文明建设的需要

生态文明建设, 是党和国家在审时度势后, 针对目前国内生态环境污染严重的现象所提出来的战略决策。旨在调动一切力量积极推进生态文明进程, 建设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社会, 促进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更快、更好地发展。“建设生态文明, 是关系人民福祉、关乎民族未来的长远大计。”[1]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生态文明教育的一部分, 但是, “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着重强调了‘素质’一词, 从一定意义上讲, 生态文明教育是研究生态文明素质的前提和基础, 而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开展也有助于生态文明教育全方位目标的实现。”

二、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大学社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现实意义

1、夯实国家生态文明建设人才基础

教育是国家建设和发展的重要手段, 而人才则是教育衍生出来的结果。生态文明建设是党领导人民向更好的发展未来迈进的目标, 这个宏伟目标的实现必须有与之相对应的坚固基础。大学生作为国家建设和发展的智力支撑和人才储备力量, 是推动生态文明建设更好发展的后备军, 而生态文明建设最终的落脚点也是服务于人民。由此可见, 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可以为生态文明建设奠定一个科学文化的基础。高水平的、持续的生态科学文化教育, 可以源源不断的培养出符合生态文明建设的人才, 以高校为起点, 为生态文明建设提供永续力量。

2、促进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模式转变

高校生态文明教育是新时期高校德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则是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中重要的一环, 这一环不可或缺而又无法替代。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一方面是为了支撑生态文明建设的大政方针, 另一方面则是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推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可以从生态环境规律、生态科学知识的基础认知, 生态道德意识的养成和生态行为习惯的确立几个方面出发, 为建立健全高校生态文明教育体系提供实践素材, 进而间接为高校教育教学体制改革提供可行性参考。

3、拓宽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途径

为了能够更加适应社会的发展, 符合时代的要求, 更加顺应我国现阶段建设和发展的需要, 要培养德、智、体、美、劳等全方位发展的综合型、复合型人才。

现阶段, 生态文明建设开展的如火如荼,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也有其重要性和紧迫性。其中, “重要性”是指生态文明素质作为大学生个人文明素质的一部分, 能够促进大学生正确的生态世界观、生态价值观和生态人生观的形成和发展, 能够为自身的文明素质注入新的活力;“紧迫性”是根据目前生态文明建设发展历程而言的,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能够让自己紧跟社会发展的趋势, 而不是存在滞后性, 甚至影响自身日后的发展。

三、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独特优势

1、及时反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效果

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和生态文明行为是相互影响制约的。其中,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高低决定了生态文明行为的好坏。与此同时, 也可以从大学生生态文明行为是否得当中反映出他自身生态文明素质的高低。换言之, 在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过程中, 必须加强其生态文明行为和习惯的养成。

据调查, 尽管各个高校响应国家的统筹号召, 蓬勃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开设了相关方面的生态文明课程, 但是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教育效力却有待商榷, 多停留于书面表达和口头阐述, 且相当一部分学生仍然存在着与生态文明教育理论相背离的行为, 由此可见, 大学生群体虽然接受了更高层次的生态文明教育, 但是与高水平生态知识相矛盾的是并不能将其完全转换到实际行动中。

因此, 为了保障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实效性, 必须规范并且监督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行为。对此情况, 可以通过网络在线问卷调查了解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养, 并且根据其具体表现评选“生态文明之星”等, 通过推选先进典型的学生代表, 对其他同学起到榜样带头作用, 更好的宣传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2、实时更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信息

目前, 我国高校本科教学中开设的思想政治理论公共课主要有“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中国近现代史纲要”、“思想道德修养和法律基础”、“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概论”和“形势与政策”。这几门课中都能挖掘出不少关于生态文明的知识, 比如“马克思主义哲学中的人与自然的辩证统一关系、科学发展观、构建和谐社会、我国的生态环境现状以及目前颁布的各种环境保护法律法规和行政条例”等。与之相对应的, 生态课程教师的基础理论知识也大多是在思想政治理论课的相关模块教学中拓展延伸所获得的, 但仅是停留在内容表面的浅显知识层次上, 对学生的讲授也自然达不到预期的教育教学效果, 从最根本上阻碍了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提升。

由此可见, 课本上的知识具有滞后性,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必须与时俱进, 及时更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信息便显得尤为重要, 包括国外环境教育现状、生态文明教育基地建设、国内外新召开的生态文明相关会议以及各种生态文明教育的学术前沿状况等等各方面。这种情况下, 利用强大的网络媒体资源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便应运而生。

3、节约学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成本

目前部分高校内负责生态课程讲授的老师大多不是专业从事生态文明教育的, 有的是环境专业的, 有的是地理专业的, 有的是思想政治教育专业的。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师资力量的薄弱直接导致了教师生态文明理论知识水平低, 进而导致对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收效甚微。为了达到更好的教育效果, 部分高校鼓励教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进修、培训。这是新的时代背景下针对教师群体进行继续教育的一个具体表现, 旨在提高生态文明素质教育任职教师群体的专业化、系统化、科学化, 建立一支强有力的专业队伍完成教学任务, 进而达到教育效果。然而, 这种教育投资无疑增加了学校的教育成本, 无论时间还是精力, 乃至是金钱。

基于上述情况, 不难想象网络媒体中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优势。网络媒体的便捷性、共享性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了一个的平台, 通过建设高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网络平台, 可以事半功倍的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养, 在师生共同学习下, 达到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效果最优化。

四、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具体目标

1、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理论认知能力

目前各个高校响应国家的统筹号召, 蓬勃开展生态文明教育, 尽管开设了相关方面的生态文明课程, 但是在学生群体中产生的教育效力却有待商榷, 与高水平生态知识不相符合的是较低的践行度。大学生对生态文明大多停留在感性认知的阶段, 但是对生态文明欠缺全面、系统的认识, 生态文明建设已上升为国家战略, 却并未能在大学生的日常生活中有所具体表现, 生态意识的欠缺直接导致了大学生生态价值观念、思维模式和行为习惯不能满足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需求。

大学生作为网络使用的主力, 日常的生活和学习都离不开网络, 大学生对网络的热衷程度, 也为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了契机。为此, 要开辟第二课堂, 充分利用网络资源, 利用庞大的网络信息库在网络环境下对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寓教于乐, 让大学生在上网的过程中轻轻松松的进行生态为文明素质教育。

2、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实践活动参与

生态文明教育是一门实践性很强的学科, 不仅要在课堂上传授生态文明知识, 更要走出校门, 切身参与到实践中, 让学生在课外实践中完成理论知识向实际行为方式的转变。传统的教学模式都是教师在讲台上讲, 学生在座位上听, 这种“独白”式的传统教学模式尽管在教育过程中发挥过作用, 但是却愈来愈显现弊端。教师一味地单方面理论灌输导致学生充耳不闻, 致使教育教学效果大打折扣。针对这种教学困境, 应该转换传统的教学模式, 促进师生之间良性沟通, 进而使得师生双方在“教”与“学”的过程中都能够有所获益, 提高生态文明素质。

为此, 要通过网络媒体这一平台, 提高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实践活动参与力度。比如, 可以通过征文比赛、广告设计等等形式提高大学生对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热情, 调动大家学习的积极性。

五、利用网络媒体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的途径探索

1、搭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网络信息平台

目前大学生普遍使用微博、QQ、贴吧、知乎、豆瓣等网络社交软件, 作为每天必不可少的分享交流方式, 为此, 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可以根据这一现状, 迎合大学生的兴趣, 搭建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网络信息平台, 诸如微信公众号、微博官方账号等, 每日由专门的同学管理账号, 并且推送生态文明的相关信息。

2、优化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网络舆论环境

随着网络媒体的日益蓬勃发展, 其自身的开放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不可避免, 即言论自由在网络媒体中的极端表现。对于利用网络媒体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来说, 这一点也需要注意。一方面, 要加强主流思想的宣传和教导, 明确国家生态文明建设战略思想的科学性和领导集体决策的正确性;另一方面也要规范并监督学校生态文明素质教育网络信息平台上各位同学们的言论, 不能盲目推崇国外环境教育, 走历史虚无主义的危险道路。

3、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课堂与网络教学资源

事实上, 在网络环境下进行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作为“第二课堂”开辟课堂上的学习的, 因此, 必须整合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课堂与网络教学的资源, 尽量做到二者无缝衔接。一方面, 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课堂教学是基础, 发挥主要作用, 另一方面, 网络教学是课堂教学的有益补充和无限延伸拓展。总而言之, 要以课堂教学为主, 以网络教学为辅, 双管齐下促进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六、结语

跟国外环境教育相比, 我国生态文明教育起步晚、底子薄、基础差, 网络环境下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 可以更好、更快的赶上其他国家的脚步。总之, 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是符合时代要求、发展要求和自身要求的新时期的教育形式, 同时也是一个任重而道远的过程。其中离不开各方的努力, 诸如国家的扶持、社会的宣传、高校的重视、教师的教导和自身的认知等, 未此要统筹一切力量, 积极的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为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教育提供可行性参考。

参考文献

[1]刘经伟.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观[M].哈尔滨:东北林业大学出版社, 2007.

[2]刘增惠.马克思主义生态思想及实践研究[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 2010.

[3]黄娟.生态文明与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M].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 2014.

[4]环境保护部宣传教育中心.国内外环境教育基地典型案例汇编[M].北京:中国环境出版社, 2013.

[5]张运君, 杜裕.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读本[M]武汉:湖北科学技术出版社, 2014.

[6]胡锦涛.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 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而奋斗[R]2012.12.8.

[7]黄娟, 贺青春, 黄丹.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开发利用生态文明教育资源的思考[J]高等教育研究, 2010, (12) :77-81.

生态素质 篇9

关键词:创新,设计艺术,大学生,素质培养

生态危机是当代世界面临的全球性难题。目前, 我国生态问题十分严重, 尤其是雾霭天气、水污染、资源的浪费等现象特别突出。为了克服日益严重的生态危机,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把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并提出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宏伟目标。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进一步提出要深化生态文明体制改革, 推进“两型社会”建设。当代大学生是建设生态文明的生力军, 其中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的历史重任, 如何培养当代大学生特别是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是一个亟待研究的重大课题。

1 国内外研究动态

国内对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概念。一般认为, 生态文明是指人与自然界协调统一的进化状态, 是人类对农业文明、工业文明的反思与超越;它同物质文明、政治文明、精神文明、社会文明一道构成人类文明系统。[1]二是生态文明建设。大多认为, 生态文明建设对于克服生态危机, 建设“两型社会”,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建设生态文明的基本途径是:转变经济发展模式、创新生态文明体制、完善生态文明法规、加强生态文明教育等。[2]三是生态文明教育。有学者认为, 生态文明教育是指教育者对受教育者进行生态文明知识的传授和生态文明能力的培育活动, 包括公民生态文明教育与学生生态文明教育两大类。加强全社会生态文明教育特别是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具有必要性和紧迫性。一些学者对当代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进行了调查分析, 并提出了加强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的对策。[3]国外学术界关于生态文明和生态文明教育的研究主要有:一是生态文明观的历史演进。1215年英国《大宪章》内含生态文明观念。19世纪中叶, 马克思恩格斯创立了科学的生态文明观。1866年, 德国学者海克尔正式提出“生态学”概念, 此后, 生态科学、生态哲学、生态交叉科学迅速发展起来。20世纪70年代, 面对石油危机, 西方生态运动兴起, 逐步形成了可持续发展理论。[4]二是生态文明的学术流派。西方关于生态文明的学术流别主要包括人类中心主义和非人类中心主义。人类中心主义强调人是世界的中心, 改造和保护自然界的目的是为了维护人的利益;非人类中心主义主张自然界是世界的中心, 人应当服从和保护自然界。西方马克思主义既不赞成人类中心主义, 也不赞成非人类中心主义, 主张人与自然的协调统一。[5]三是生态文明教育。国外生态文明教育主要包括两大类:一是社会生态文明教育, 主要通过生态运动, 如绿色运动、环保运动等对全体公民进行生态文明教育。二是学校生态文明教育, 主要通过开设生态文明课程对学生进行生态文明教育, 除了生态科学、环境工程等专业课之外, 开设生态哲学、生态伦理学、生态美学等选修课程。[6,7]

2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选题意义和研究价值

(1) 选题意义。在当代世界, 设计艺术已渗透于社会生活的各个领域,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推行生态设计。设计艺术类大学生将承担生态设计的历史重任, 他们的生态文明素质如何, 将直接影响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因此, 该研究对于深化教育教学改革, 全面提升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 推动生态设计发展和“两型社会”建设, 实现建设“美丽中国”的目标, 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2) 研究价值。推行生态设计, 关键在于建设一支具有生态文明素质的设计师队伍。设计艺术类大学生是生态设计的生力军和后备军。开展该课题研究, 可以明确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和内涵, 调查分析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 提出有效对策, 建构适应于设计专业特点的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 不仅有利于丰富和创新大学生生态文明教育理论, 而且有利于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从而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的发展。

3 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目标与研究内容

3.1 研究目标及理论依据

(1) 研究目标。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 为提高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的培养效果, 推动生态设计乃至生态文明发展提供学理支撑和决策建议。 (2) 理论依据。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基础;中国传统生态文明思想是本研究的理论渊源;西方生态文明理论是本研究的理论借鉴。

3.2 研究内容

(1) 研究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及其培养的内涵和特点。设计类大学生的生态文明素质, 是指从事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和循环设计所必备的主观条件, 包括生态文明观念、生态文明品质、生态设计能力等三个方面。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 是指高校对设计类大学生进行生态文明观念教育、生态文明品质培育和生态设计能力培训的活动过程, 具有实践性、综合性、时代性等特点。

(2) 探讨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模式的重要性和紧迫性。一是从发展生态设计的客观需要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二是从塑造生态设计师的内在要求来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三是从深化高校设计专业教育教学体制改革的必然趋势探讨其重要性和紧迫性。

(3) 调查分析我国设计艺术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现状, 特别是存在的问题及其原因。通过问卷调查和个别访谈, 了解我国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取得的成效和存在的突出问题, 并深入分析产生问题的原因。

(4) 构建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新模式。该培养模式拟分为三大模块:一是生态文明观念教育模块。包括两类课程:生态文明专业课程和选修课程。在生态文明专业课程方面, 主要开设低碳设计、绿色设计、循环设计等课程;在生态文明选修课程方面, 主要开设生态文明科学、生态文明哲学、生态文明伦理学、生态文明美学等课程。二是生态文明品质养成模块, 包括两个方面:生态文明的认知、情感、意志、信念等心理品质的养成;生态文明行为习惯的养成。三是生态文明能力培训模块, 包括两类:专业实践训练和社会实践训练。并探讨三大模块之间的辩证统一关系, 分析该培养模式的特点:即创新性、时代性和科学性等。 (见图1)

(5) 提出优化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环境的建议。首先, 分析培养环境的构成要素, 包括国家政策、新闻媒体、社会风气、家庭教育、校园生态文化等;其次, 探讨培养环境对设计类大学生生态文明素质培养的影响;最后, 从政府、社会、家庭、学校等多个层面提出优化环境的具体建议。

参考文献

[1]于晓霞, 孙伟平.生态文明:一种新的文明形态[J].湖南科技大学学报:社科版, 2008 (2) :40-44.

[2]束洪福.论生态文明建设的意义与对策) [J].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研究, 2008 (4) :54-57.

[3]赵秀芳, 苏宝梅.生态文明视阈下高校生态文明教育的思考》, 中国高教研究, 2011 (4) :66-68.

[4]伯克特.马克思和自然:一种红色和绿色的视野[M].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 1998.

[5]《国外理论动态》记者.国外马克思主义生态文明理论研究——张云飞教授访谈[J].国外理论动态, 2007 (12) :1-5.

[6]弗·长普拉.绿色政治——全球的希望[M].东方出版社, 1988:58.

上一篇:税费现状下一篇:单片机的低功耗设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