房产税费制度改革

2024-07-13

房产税费制度改革(共3篇)

房产税费制度改革 篇1

一、房产税的基本概况

(一) 房产税费制度中的“房产”范围问题。

1. 房产税的征税对象是房产。

所谓房产, 是指有屋面和围护结构, 能够遮风避雨, 可供人们在其中生产、工作、学习、娱乐、居住或储藏物资的场所。但独立于房屋的建筑物如围墙、暖房、烟囱、水塔、室外游泳池等不属于房产。

2. 房产税与物业税的差别。

房产税费制度中的房产税是以房产为征税对象, 按照房产的计税余值或出租房产取得的租金收入, 向产权人征收的一种税。物业税, 主要是针对土地、房屋等不动产, 要求其承租人或所有者每年缴纳一定税款, 而且缴纳的税值随着不动产市值的升高而提高。在我国, 土地不能自由转让, 但土地所有权上派生出的土地使用权在一定期限内可以转让, 所以物业税包括两部分:土地使用权还剩下的年限和在这个年限内的土地上的建筑物。

3. 现行房产税的特点。

房产税属于个别财产税, 其征税对象只是房屋;征收范围限于城镇的经营性房屋;按房屋的经营使用方式规定征税办法, 对于自用的按房产计税余值征收, 出租的则按租金收入征收。

(二) 开征房产税的影响。

《国务院批转发展改革委关于2010年深化经济体制改革重点工作意见的通知》中, 首次提出的“逐步推进房产税改革”的要求表达了中央要将楼市调控进行到底的决心和信心。通过房产税改革将征税范围从经营性住宅扩大到自住性住宅, 是有利于楼市长期稳定发展的一项制度性安排。房产税改革的推进所产生的长期综合效力, 必然会深刻地影响各市场主体的经营预期和行为方式, 即便不能有效地降低房价, 也可以为楼市建立平稳健康的市场环境。短期来看, 开征房产税将增加住房持有成本, 部分炒房者会被迫抛售房源, 这将增加市场供应, 并给房价带来更大的下行压力;长期来看, 房产税将会减少楼市的投机和非理性成分, 逐渐挤出房地产市场的泡沫, 使市场更多地回归到由自主性需求、改善性需求决定的轨道上来。

1. 房产税对地方政府税收的影响。

自从中央与地方实行分税制改革以来, 土地收入已成为许多城市财政收入的重要来源, 中央调控楼市不仅调整了房价, 也影响到开发商对后市的预期, 减少拿地或不愿支付过高的地价, 这直接影响到地方政府的财政收入。因此, 地方政府缺乏足够的动力去贯彻落实中央的调控政策。要推行的房产税改革, 是分税制基础上的配套措施, 将会成为地方财政重要而稳定的税收来源。更重要的是, 通过房产税改革使地方政府从土地收入的依赖中逐渐摆脱出来, 转变为真正的市场监管者, 有利于楼市的健康稳定发展。

2. 房产税对炒房者的影响。

从已有的调控政策看, 其重要作用是拧紧了银行资金流向楼市的“龙头”, 提高了住宅供应、需求、交易的门槛。但住房持有环节成本低, 使不少持有多套房子的投资投机炒房客因缺少相应的限制措施仍然持房观望, 这也是房价迟迟没有回落的一个原因。房产税改革提高了投机炒房者的持有成本和风险程度, 使其无利可图, 迫使炒房客退出市场, 住房由“炒作工具”回归到消费的民生轨道上来。

3. 房产税对房地产业及相关产业的影响。

房产税改革及其他调控政策会对房地产业本身及相关行业造成较大影响。如钢材、水泥等产品滞销、价格下滑。随着房产税改革的推进和调控政策的逐步落实, 以及新的住房市场供应体系的建立, 健康稳定的市场和能够预期的合理盈利水平, 可以使开发商及时调整心态, 改变经营策略, 积极扩大房屋开发面积, 有效增加市场供应。

二、我国现行房产税存在的问题

(一) 征税范围过窄。

征税范围过窄抑制了房产税收入的正常增长。根据房产税条例规定, 房产税只在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征收。随着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在农村房产规模急剧扩张的情况下, 仍将农村房产排除在征税范围之外, 房产税收入增长将失去一大块稳定税源, 也有失公平税负;同时我国房产税把行政机关、团体、财政事业费机构、个人居住用房列为免税对象;此外, 现行房产税对个人非经营性房产予以免税。显然, 在现行房产税免税者的状况发生根本变化的条件下, 实行原税制规定已成为一种过度的税收优惠。

(二) 计税依据设计不合理。

目前我国房产税的计税依据分为两类:一是从价计税, 对自用的经营性房产按房产计税余值征收;二是从租计税, 对出租的房屋按其租金收入征税。这种税制设计存在很大的一个缺陷, 就是房产原值很难核算清楚, 而且减除比例的确定没有合理依据;而以租计税的方法, 由于目前房屋出租的收入已经列入营业税征税范围, 这在一定程度上造成重复征税。计税依据不尽合理, 影响地方收入。

(三) 税率单一, 缺乏弹性。

现行的房产税采用的是单一、固定的比例税率, 由中央政府统一制定, 全国统一实行, 没有顾及区域之间、城市之间的经济、生活差异, 也没有考虑纳税人贫富差距和负担能力的差距, 更没有区分房屋的用途。所以, 现行的房产税税率刚性有余而弹性不足。很显然, 现行房产税的缺陷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房地产市场经济的均衡发展, 对社会公平也产生了背离干扰效应。

(四) 项目繁多的收费扰乱了房产税功能的正常发挥。

当前我国房地产业面对的税费数量与日俱增, 在一些城市各种税费和地价约占总房价的50%左右, 名目繁多的收费项目, 使房地产企业不堪重负, 限制了房地产业规模的正常扩张, 也加重了消费者的负担, 造成了商品房的大量积压与部分人住房条件得不到改善的双重矛盾。另外收费权力分散在各个部门, 政府很难利用税收手段实施调控, 使税收的调节功能得不到正常发挥。

(五) 内外两套税制, 有违税收公平。

我国现行税制同时设计了房产税和城市房地产税两个税种, 前者适用于内资企业和个人, 后者适用于外资企业和外籍人员及华侨、港、澳、台同胞。这种制度意味着现行税收规定内外有别, 将不同的纳税人置于不同的竞争起点上, 必然造成税负不公。

(六) 房产评估与财产登记不够健全。

现行房产评估制度不够完善, 影响了房产税税额的正确计算。另外, 我国的财产登记管理制度不够健全, 尤其是私有财产登记制度还没有明确的法律规定, 缺乏权威性的申报和登记档案。房产管理部门与税务部门的协作不够, 造成房产税税源大量流失。

三、积极推进房产税改革的思路

为使我国房地产市场良性循环, 作为地方税税种的房产税在税制设计中, 应体现公平、中性、简便原则, 具体思路如下:

(一) 逐步扩大房产税的征税范围, 拓宽税基, 清理税收优惠。

由原来仅对城市、县城、建制镇和工矿区的房产征税扩大到对农村的房产、事业单位自用房产征税。鉴于住房制度的变革, 个人拥有房产普遍化的状况, 取消对个人自用房产的免税优惠, 及时引入“第一居所”概念, 对第一居所给予免税优惠, 而对其他居所采用较高税率, 提高房屋保有成本。在房产税的改革完善中, 对空置的房屋征税, 打击“囤房”、“捂房”、“炒楼”行为, 迫使房屋所有者把剩余房屋推上市场。

(二) 统一计税依据。

将现行按房产余值征税和按租金收入征税改为统一按房产评估价值征税。这既有利于房产所有者的利益, 又可以为税务部门提供可靠的征税依据。

(三) 改革后的房产税应采用灵

活的地区差别比例税率, 由中央定幅度, 各省、自治区、直辖市确定适合本地区的税率。这样既能保证中央的宏观调控, 又能体现和照顾各地不同的实际情况。

(四) 取缔乱收费, 统一税制。

清理、取消不合理的行政事业性收费, 合并相关收费的项目, 降低收费成本, 提高收费的规模效率。

(五) 合并税种, 统一内外税制。

将房产税、城镇土地使用税和城市房地产税三个税种合并, 设置统一的房地产税, 将房产和土地合一作为征税对象, 按房地产的评估价值进行征税。这样, 既便于征收管理, 又有利于降低征税成本。另外, 对内外资企业要一视同仁, 征收统一的房地产税, 以公平税负。

(六) 完善房地产课税的配套制度与政策, 加强房产税的征管力度。

一是建立严密的房地产登记管理制度;二是完善房地产价格评估制度;三是建立纳税人信用等级评价体系。建立严密的财产管理登记制度和权威性的财产评估机构, 对经过登记和权威评估的房产情况建立政府规范管理的住处库, 建立与评估有关的信息数据库、档案等。

房产税税制的改革涉及到方方面面的利益关系, 需要随着经济体制的变化不断进行调整。

论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的改革 篇2

矿产资源税费是对矿产资源开发活动专门征收的税费, 不包括对各行业普遍征收的税费 (如增值税和所得税等) 。矿产资源税费制度是调节矿产资源开发利用各相关经济主体间利益关系的财政税收制度, 既包括具体税费项目的设置、定性、计征方法和征管制度, 也包括税费收入的分配与使用制度。资源税总体的改革思路是提高税负, 增强资源税的调控力度, 使资源开采的外部成本内部化, 促进资源开采的合理有序, 建立健全资源开发补偿机制, 维持经济社会的可持续发展。党的十七大明确提出“实行有利于科学发展的财税制度, 建立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制度和生态环境补偿机制”。

二、矿产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资源税费关系混淆, 理论体系不合理

开征资源税的主要目的是通过调节矿山企业因资源的禀赋、开采条件等不同造成的资源级差收入, 来促进矿山企业公平竞争, 使矿山企业在较为合理的盈利水平的基础上开展公平竞争, 促使矿山企业改善经营管理, 提高经济效益。而1994年税改把征收范围扩大到所有矿种的所有矿山, 不管企业是否盈利实行普遍征收, 这时, 资源税已不再是单纯地调节级差收入, 而是根据资源的所有权来取得补偿收入。即资源税的性质已有所改变, 资源税既具有原有的调节级差收入的性质, 还具有“资源补偿费”的性质。如此看来, 当资源税调节级差收入的作用因其“地方税”的定位而被抵消的情况下, 我国目前的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在性质和作用上已基本趋同。这不仅与税收的基本原理相悖, 而且混淆了税收与资源资产收益的界限, 容易造成资源税费制度的混乱与重复, 影响了税费各自功能的发挥。

(二) 矿产资源税费水平低, 与征税目的相违背

我国于1984年开征资源税, 1986年和1994年先后又进行了改革。但我国资源税长期存在着一个突出问题, 即税负过低, 直接导致我国本来就稀缺的资源被浪费, 自然环境受到很大的破坏。《矿产资源法》第五条规定, 国家实行探矿权、采矿权有偿使用制度, 开采矿产资源必须按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而我国矿产资源补偿费实行从价计征。补偿费费率最低是1%, 而最高也不超过4%。这与发达国家体现资源所有者权益的权利金占销售收入的10%左右相比, 我国征收的矿产资源补偿费太低。

(三) 计征依据不合理, 造成资源浪费

我国目前对资源税是从量定额征收。其计税依据是: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销售量, 资源税以销售数量为课税依据;纳税人开采和生产应税产品自用的, 以自用数量为课税依据。首先, 这种征收方式对于大多数生产成本、开采难度和环境相差较大的资源来说税收的高低与由于资源差异造成的级差收益严重脱节。从而必然造成不同探矿、采矿企业之间的利润分配的不均衡。其次, 现行税率标准与资源的稀缺性、效用性、地质条件、区位运输条件等因素没有建立起必然的依存条件, 应纳税额与价格变化相脱离, 国家并未由于资源价格上涨而多收到税, 资源税收入增幅较小, 占全国税收收入总量的比例呈逐年下降的趋势。最后, 这样的计征方法其实是在鼓励企业对矿产资源的盲目开采, 定额税率的税额也很低, 难以起到真正保护资源、节约资源的目的。

(四) 资源收益分配的不合理

我国20世纪90年代实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这种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特征就是, 让市场作为调节资源配置的一种基础性方式, 从而实现社会资源的优化配置。而我国逐渐建立起来的矿业权市场是一个国际化程度很高的市场, 矿产品价格的变化幅度相对较大。国家应根据国民经济发展需要, 结合市场状况, 及时调整补偿费率。但资源补偿费征收十多年来, 我国矿产品价格水平已经发生了很大变化, 而补偿费率始终未作调整。近年来, 随着煤炭、石油等资源产品价格的大幅度上涨, 资源产品的收益成倍增长。但由于资源税实行的是定额税率, 增加的收益几乎全部落入企业和个人的手中。而在我国, 根据宪法的规定矿产资源是归国家所有的, 国家理应在利润分配时有自己的一席之地, 涨价收入理应归公, 归全体国民, 而目前的税费制度扭曲了资源收益分配的机制, 亟需改革。

三、解决方案

设计我国矿产资源税费制度, 必须坚持以地租理论为指导, 根据不同税费的经济分析, 吸收国外行之有效的各项做法, 使之尽可能与国际结轨。同时我们还应充分考虑我国的国情, 充分考虑改革方案的现实可行性。

(一) 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改革设想第一阶段方案一

第一阶段采用第一方案, 即基本保持现有“费”、“税”体系总体不变即保留补偿费、资源税征收名目。为确保国家财政收入, 资源补偿费仍按现在方法征收。为保证地方收益在过度阶段不下降, 减少改革阻力, 保留资源税的名目。但必须做好“正名”、“明义”的理顺工作, 对现有“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进行必要调整。

首先, 明确“资源补偿费”是国家基于矿产资源所有权的征收, 其权利主体是国家。因为“资源补偿费”的实质是绝对矿租, 而绝对矿租只能归所有者国家来收取, 在概念上和法律关系上不能混淆。

其次, 矿山级差地租应归国家所有。作为矿产资源所有者的国家, 不仅要得到固定的矿山地租———矿产资源补偿费, 同时要凭借其所有权参与矿产资源开发产生的超额利润的分配, 使矿产资源的所有权在经济上得到实现。

再次, 要改变传统的资源税征收方式。目前世界各国普遍采用的资源税征收办法有从量税、从价税、比例税、累进税四种。我国目前实行的是从量定额征收。这种征收方式的优点是只要企业开采了一定量的矿产资源, 就必须向国家缴纳一定量的资源税。但是, 矿产资源的价格是随着市场不断高低变化的, 而且由于资源的稀缺性、有限性, 矿产资源的价格在将来是必然要上涨的, 所以, 为了保证国家从矿产资源上真正取得应有的利益, 应该建立一种从价征收的体制, 让税收和价格挂钩, 从而更好地发挥资源税对不同利益主体的调节作用, 防止矿产开发行业的超额暴力利润。这样的调整, 还可以更有效地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平衡资源质量差异造成的收益差别, 使开采优质资源的企业多纳税, 开采劣质资源的企业少纳税, 从而实现利益平衡, 建立税收调节的公平机制以实现资源的优化配置。

(二) 矿产资源税、矿产资源补偿费改革设想第二阶段方案二

本阶段改革的重点在于“资源补偿费”与“资源税合并”, 其实质是“两租” (绝对矿租和级差矿租) 合一。

合并理由为:第一, 资源税名不正, 不符合税收“三性”。资源税是基于财产所有权的征收, 不是基于国家政治 (行政) 权力的征收, 不具备税收的强制性;资源税征收标准随市场环境变化经济调整, 不具备税收的固定性;国家征收资源税的征收是以让渡矿产资源的开采权、消耗矿产资源为代价的, 不具备税收的无偿性。因此资源税名不副实。第二, 资源补偿费名不副实。资源补偿费作为国有资产收益应当纳入国家预算, 但根据财政部、地质矿产部、国家计委联合发出的《矿产资源补偿使用管理规定暂行办法》第3条规定:“矿产资源补偿费主要用于矿产资源勘查支出 (不低于年度矿产资源补偿费支出预算的70%) , 并适当用于矿产资源保护支出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征收部门经济补助预算”。事实上坐支挪用现象严重。可见, 矿产资源补偿费的实际用途不当, 没有体现矿产资源的国家所有权, 矿产资源补偿费名不副实。第三, 现行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都是基于资源所有权的征收、存在重复征收。资源税费合并, 加强税收征管。如前所述, 我国现行资源税和矿产资源补偿费在税理上是重复的, 应将二者合并。可以考虑将资源补偿费并入资源税统一管理, 既有利于降低行政管理成本, 促进矿业发展, 又避免了政出多门、管理失控、滋生腐败等问题, 可以实现政府和企业的双赢。第四, 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合并征收与国际接轨、简单易行。合并权利金项目的资源税费中国的资源税、资源补偿费等资源税费基本都是国外的权利金 (绝对地租) , 但是在中国却将简单的事情复杂化, 既不符合国际惯例, 也给操作带来很多麻烦, 因此应将属于权利金的税费项目合并, 统一称为权利金。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等收费项目都由资源开采企业缴纳, 合并为权利金后的纳税主体没有改变, 不同的只是缴纳环节和征收部门减少, 它符合简化税制、公平税赋的原则, 对国家和企业都是双赢的现实选择。

参考文献

[1]、侯晓靖.从党的十七大报告看我国资源税费的改进[J].生态经济学术版, 2008 (1) .

[2]、张文驹.矿产资源应当实行“税改租”[J].中国企业家, 2006 (7) .

[3]、徐瑞娥.我国资源税费制度改革的研究综述[J].经济研究参考, 2008 (48) .

[4]、叶建宇.浅谈资源税“税费合一”[J].科技资讯, 2006 (34) .

房产税费制度改革 篇3

关键词:资源税费,历史沿革,改革构想

一、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历史沿革

资源税是以各种自然资源为课税对象的一种税收, 也是世界各国普遍开征的税种。我国对资源征收税费的历史大概可以分为三个阶段:

(一) 建国到1984年

该阶段, 我国几乎没有对资源开征税费。1949年11月, 首届全国税务会议拟定了《全国税政实施要则》, 并于1950年1月发布。《要则》明确了对盐的生产、运销征收盐税。但是, 对矿产资源的开采如何课税并没有规定, 所以在长达三十年多年的时间内我国实行的是资源无偿开采的制度。

(二) 1984到1993年

1984年施行的《资源税条例草案》规定开始对自然资源征税, 征收范围仅为原油、天然气、煤炭和铁矿石。

1986年施行的《矿产资源法》进一步明确:“国家对矿产资源施行有偿开采, 开采矿产资源, 必须按照国家有关规定缴纳资源税和资源补偿费”。“税费并存”的制度从此以法律的形式确立下来。

资源税法律制度建立的初衷仅仅是调节级差收益, 这一阶段最初以销售收入为税基, 采取累进税率计征的方式, 后来改为从量定额的方法征收。

(三) 1994年至今

1993年全国财税体制改革, 对1984年第一代资源税法律制度作了重大修改, 形成了第二代资源税制度。1994年1月1日开始实施的《资源税暂行条例》及《资源税暂行条例实施明细》, 把盐税并到资源税中, 并将资源税征收范围扩大为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原矿、有色金属矿原矿和盐7种。第二代资源税法律制度采取从量计征, 按照“普遍征收、级差调节”的原则, 就资源赋税情况、开采条件、资源等级、地理位置等客观条件的差异规定了幅度税额。这一规定考虑了资源条件优劣的差别, 对级差收益进行了有效调节。1994年开征的资源税一直沿用至今没有较大变化。近年来, 税务部门对石油、天然气等部分资源性产品的税率进行了调整, 范围和规模都有所扩大。

二、我国现行资源税费的构成

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主要形成于1994年, 概括起来主要有以下税费:

(一) 资源税

资源税主要对在我国境内开采应税矿产品和盐的单位和个人征收。现行资源税主要还是沿用1994年的制度。根据分税制原则, 陆上资源税收入归地方政府所有, 海洋资源税收入归中央政府所有。

(二) 矿产资源补偿费

1994年我国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矿产资源法》的规定对在我国领域和其他管辖海域开采矿产资源征收矿产资源补偿费;矿产资源补偿费按照矿产品销售收入的一定比例计征, 由地质矿产主管部门会同财政部门向采矿权人征收。

(三) 矿区使用费

矿区使用费是由开采海洋石油资源的中外企业和中外合作开采陆上石油的企业按照每个油、气田产量进行分档缴纳。由税务机关负责征收管理, 属于中央和地方的共享收入。其中, 海上矿区使用费归中央所有;陆上石油矿区使用费归地方所有。对已缴纳矿区使用费的中外合作开采石油、天然气的企业, 暂不征收资源税。

(四)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

1999年财政部和国土资源部联合印发了《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管理办法》, 该办法规定在我国领域及管辖海域勘查、开采矿产资源, 均须按规定交纳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价款。

探矿权使用费是指国家将矿产资源探矿权出让给探矿权人, 按规定向探矿权人收取的使用费。采矿权使用费是指国家将矿产资源采矿权出让给采矿权人, 按规定向采矿权人收取的使用费。探矿权使用费以勘查年度计算, 按区块面积逐年缴纳;采矿权使用费按矿区范围面积逐年缴纳。

探矿权价款是指国家将其出资勘查形成的探矿权出让给探矿权人, 按规定向探矿权人收取的价款。采矿权价款是指国家将其出资勘查形成的采矿权出让给采矿权人, 按规定向采矿权人收取的价款。探矿权、采矿权价款以国务院地质矿产主管部门确认的评估价格为依据, 一次或分期缴纳。

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和价款由探矿权、采矿权登记管理机关负责收取。

(五) 石油特别收益金

石油特别收益金, 指国家对石油开采企业销售国产原油因价格超过一定水平所获得的超额收入按比例征收的收益金。从2006年3月26日起, 凡在中华人民共和国陆地领域和所辖海域独立开采并销售原油的企业, 以及在上述领域以合资、合作等方式开采并销售原油的其他企业, 均应按规定对因原油价格超过40美元/桶所获得的超额收入, 按5级超额累进从价定率的方式, 缴纳石油特别收益金, 按月计算、按季缴纳。特别收益金国际惯例被称为“暴利税”。它属于中央财政非税收入, 由财政部征收, 纳入中央财政预算管理, 其中相当部分用于消费者补贴。

(六)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是山西省人民政府为实现煤炭产业可持续发展而设立的基金。在山西省行政区域内从事原煤开采的单位和个人, 为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的缴纳人。基金的征收主体为省人民政府, 省财政部门负责基金的征收和预算管理, 省财政部门委托省地方税务局具体组织基金征收工作。

矿产资源开采企业除了缴纳上述税费外, 还需要缴纳一般经济部门所应缴纳的一般税收, 如增值税、企业所得税、房产税、城市维护建设税等等。

三、我国现行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 征收目的不合理

资源税按照征收目的不同, 可分为一般资源税和级差资源税两种。一般资源税是指对占用开发国有自然资源者普遍征收的一种税, 其目的是通过对国有自然资源的有偿使用达到政府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级差资源税是指对占用开发国有自然资源者因资源条件差异获得的级差收入而征收的一种税, 其目的是通过调节资源级差收入, 从而为企业创造平等竞争的外部环境。我国资源税从征收目的来看, 属于级差资源税, 以调节级差收入为主。

这样的征收目的从现在经济发展情况和资源开发来看, 完全不适合可持续发展的理念。现行资源税负主要和资源开采条件有关, 根本未考虑资源开采对环境的影响, 导致纳税人对资源的掠夺式开采和资源地环境的严重恶化, 严重影响了当地的环境治理和国家节能减排工作的开展。

(二) 费挤税现象较为严重

在现行资源税费制度中, 除了资源税之外, 更多的是各种收费。这样费挤税的现象导致了资源税制规范和简化的困难, 也使得资源开采企业的非税负担加重, 不利于企业的良性发展。

(三) 税制设置的关键三要素不合理

1. 征税范围狭窄。

现行资源税的征税范围仅限于原油、天然气、煤炭、其他非金属矿原矿、黑色金属矿、有色金属矿原矿等六种应税矿产品和盐。征税范围狭窄必然会带来以下弊端:第一, 由于较多的资源产品不征收资源税, 导致对非税资源的过度开采;第二, 大多资源产品不征税, 导致不能通过资源税合理调控资源产品价格。

2. 计税依据不合理。

现行资源税是以从量计征为计算方法的, 计税依据为纳税人的销售数量和自用数量。从征管角度讲, 从量计征简便易行, 征管费用相对较低, 但从我国资源税开征的目的来看, 以数量为依据的计税方式, 使得资源税负和资源产品价格脱节, 难以达到调节级差收入的目的。

3. 税率总体偏低。

现行资源税的税率为单位税额, 目前资源税的税额是按照1994年资源品目制定的, 应税资源品中最高税额60元/吨, 最低税额0.3元/吨。之后, 随着各类资源价格的不断攀升, 尽管国家调整了资源税的税额标准, 但税负水平不仅没有同比上升, 反而日益下降。对于资源开采企业而言, 这样的税收负担微乎其微, 和日益上升的资源开采利润不能同日而语, 资源开采企业大肆开采资源, 但资源的利用率却极低。

(四) 减免政策较多

我国目前资源税征收的目的是调节级差收入, 但减免政策的出现, 导致一部分资源税的纳税人享受了税收的优惠, 而其他一部分纳税人则受到了税收歧视, 不利于企业间的公平竞争。

(五) 税费负担内外不一

中外合作油 (气) 田开采原油天然气, 依据有关规定征收矿区使用费, 暂不征收资源税。这样内外资企业税费负担严重不一, 不利于企业之间的公平竞争。

四、我国资源税费的改革构想

基于上述我国资源税费制度存在的问题和新疆油气资源税改革的内容, 笔者提出以下资源税费改革构想:

(一) 调整资源税的征收目的

我国资源税的征收目的应该界定为通过对有偿使用国有自然资源者征收资源税, 达到政府保护资源和限制资源开采的意图。即我国资源税由级差资源税转变为一般资源税。

(二) 建立税费合一的征收机制

1. 取消矿区使用费、矿产资源补偿费、石油特别收益金和煤炭可持续发展基金, 统一并入资源税。

由此避免了海上石油资源开采企业税费同在的现象以及矿产资源补偿费和资源税存在重复的现象。同时, 资源税可以遏制过度开采资源, 提高和改善资源利用效率, 实现环境和产业的可持续发展。

2. 保留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制度, 改革探矿权采矿权使用费。

探矿权采矿权价款制度的建立, 有利于促进矿产资源勘察、开发的投资及矿业的可持续发展, 也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 应予以保留。但应该实行公开招投标制度来进一步完善。

(三) 改革资源税制核心三要素

1. 扩大资源税征收范围。

把众多的资源纳入征税范围, 应该本着循序渐进、分类调整的原则来实施。首先, 把水资源纳入征税范围, 前提是要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要有选择地正式开征;其次, 考虑各地资源的差异性, 应该允许地方根据本地资源的特色调整征收资源税的资源类别;最后, 考虑到开采资源对环境的破坏和污染, 促进资源开采效率的提高, 应该考虑对开采资源产生的污染物征收资源税, 根据产生污染物的多少和等级, 合理确定征收资源税的多少。

2. 改革资源税的计税依据。

对价格波动不大或者市场价格不容易确定的资源产品采取从量计征的方式, 比如, 水资源可以采取从量计征的方式;对价格波动较大或者市场价格公开化的采取从价计征的方式;另外对油气资源和煤炭资源这样的不可再生资源和开采使用过程中对环境造成严重污染的资源可以考虑从量计征的方式下再从价计征, 象消费税中的烟酒, 遏制人类对该类资源的开采和消费。

3. 提高资源税的税率。

应该按照资源的不可再生性和可替代性来划分, 对不可再生资源和不可替代资源以及稀缺资源课以重税, 设置高税率, 对可再生资源和可替代资源课以轻税, 设置相对较低的税率, 并且应充分考虑从价税率和从良税率的优劣, 谨慎设置税率。

(四) 压缩资源税减免政策

资源税的优惠是一个涉及眼前利益与长远利益的问题。减免税政策越多, 资源税的功能作用就越难以充分发挥, 形成逆向税收调节。从长远利益出发, 应该把资源税的所有减免政策取消, 充分发挥资源税的税收调节作用。但考虑到改革的困难和阶段性, 应该分步骤地逐渐减少减免税政策直至取消减免税。

(五) 改革资源税费的税收管理权限

改革后的资源税在实现了税费统一后, 非税费用取消, 统一征收资源税, 应该由国家税务机关征收, 税收收入上实行中央与地方共享, 根据各省资源情况不同, 共享比例也应该不同。西部是资源大省, 一般自然资源丰富, 但相对经济比较落后, 针对资源的开发又要大力投入资金治理环境和资源的滥开采。因此, 西部资源大省的分享比例应该较高, 而针对东部省份, 经济一般较发达, 地方财政收入来源渠道较多, 其分享比例应该较低, 比如, 中央与西部省份之间资源税的分享比例可以是1∶9, 而中央与东部省份的分享比例可以是4∶6。

参考文献

[1]贾康.关于资源税价联动改革的几个重要问题 (J) .经济纵横, 2011 (02) .

[2]徐耿彬.资源税改革方向与效应分析 (J) .财会研究, 2011 (02) .

上一篇:新课改下初中历史下一篇:中国结制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