郊区与环保

2024-07-23

郊区与环保(精选7篇)

郊区与环保 篇1

9月5-6日, “十一·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业支撑技术研究与示范”项目课题在湖南长沙通过验收。

验收会由中国科学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组织, 科技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处处长魏勤芳、中国农村技术中心农业攻关处处长陈兆波、中科院计划财务局项目管理处处长赵志刚, 以及湖南省科技厅农村处副处长侯俊、长沙市科技局副局长胡勇、农村处处长郭晓莎、长沙县人民政府副县长常利民等领导出席。中科院资源环境科学与技术局生态处处长庄绪亮主持会议, 魏勤芳代表科技部讲话, 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所长王克林致辞。来自中科院南京土壤所、机械科学研究总院、中国农科院农业环境与可持续发展所、中科院沈阳应用生态所、湖南农科院、中科院遗传与发育所农业资源中心、中科院东北地理与农业生态所、湖南省农产品质量检验中心、中国农科院文献情报中心、中科院办公厅等单位组成的专家组, 对该项目课题进行了全面验收。经过认真听取汇报、答疑及现场检查, 一致同意各项目课题通过验收。

该项目以中科院亚热带农业生态所为依托单位, 吴金水研究员为牵头人。项目包括典型城郊农业区环境质量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研究、城郊土壤健康质量控制与修复技术研究、城郊区农产品健康质量控制关键技术研究、城郊集约化畜禽养殖业环境健康与污染控制关键技术研究、以及分别在北京、泰州、长沙、沈阳、重庆等市城郊区设置5个各具特色的技术集成与示范共9个课题。经过近3年的研究, 取得了很好的成果, 包括研发了具有自主知识产权植物调理剂和土壤调理剂产品, 为从源头上降低城郊农区氮磷富营养化提供了技术支撑;利用筛选的强氮磷富集的植物对城郊农田生态沟渠进行了生态整治, 有效阻控了农田氮磷及泥沙的迁移和流失;研发了甘薯淀粉加工业废水的资源化利用生产微生物菌肥技术及农村生活污水微曝气生物处理技术;构建了城郊区环保型特色农业的技术框架和城郊环境保育功能圈;构建了城郊化学退化土壤的调理修复与功能提升技术体系以及重金属超标土壤的综合治理技术体系;筛选出一批适合于重金属超标土壤种植的作物品种, 并建立了城郊农产品质量控制指标和安全生产技术规程;研发了有效控制畜禽肠道病原菌的抗生素替代品和畜禽肠道病原菌控制技术, 以及畜禽排泄物无害化处理和资源化利用技术;开展了京津唐城市群郊区环境保育型农业系统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长江三角洲城市群郊区特色循环农业系统技术集成与示范、华中城市群郊区高效农业与环境协调优化技术集成与示范、东北城郊资源节约型农业与环境协调的技术集成与示范、西南城乡一体化城郊农业与环境协调技术集成与示范。

该项目课题共建立新模式18套、技术标准和规程10项、新技术33项, 获得新产品7个、申请发明专利56项、软件登记2项;发表论文178篇、完成专著2部;建立示范基地5个、核心示范区7500hm2、示范与辐射区12.5万hm2;培养研究生106名, 并培养了一批青年研究人员与农业技术骨干。 (肖和艾)

公共交通与郊区购物中心 篇2

购物中心为人们带来了全新的生活方式和购物体验,它通过“一站式”的服务提供多样化的购物、餐饮、娱乐功能,公共空间和人性化设计让购物者感享受到了舒适、安全和便利,因此广受好评,足迹遍及世界各地。欧洲国家虽然缺少美国那样的大都市地区和广袤的郊区用地,但代表“潮流”的大型郊区购物中心并未因此望而却步。20世纪50年代以来,英国先后有10余座大型购物中心在远离城市中心地带的郊区问世,摆脱了城市中心区在空间和形式上的种种束缚,也回避了历史保护主义者的种种责难。

一、公共交通——联系和重新定义区域、郊区和城市

大型购物中心曾经带来了郊区的繁荣,然而时至20世纪70年代,它却开始面临考验。一方面,郊区化所带来的一系列问题让“美国梦”难以为继。在《美国大城市的死与生》这本20世纪最具有影响力的城市规划论著中,简·雅各布对现代主义城市规划师展开了猛烈抨击。他指出,依据演绎出来的原理指导实践,追求和奉行“功能分区”理论,将居住与工作、娱乐分离的模式,带来的是孤立、不自然的城市空间,扼杀了城市的活力和创造性。人们开始怀念原来居住的多样性、复杂性以及看上去混乱的却是充满活力的住区。另一方面,小汽车在城市中毫无节制地增长,在给人们带来短暂的快捷便利之后,接踵而来的是环境污染、交通堵塞的噩梦,“城市病”困扰我们的城市。伴随汽车时代发展起来的城市,其扩张不受任何方向限制,最终造成了无序的城市蔓生。城市规模越来越大、道路系统和出行效率低下,剥夺了人们享受公共空间和良好景观的权利,加上石油危机带来的冲击,人们对于城市交通中小汽车能否发挥作用普遍表示怀疑,基于小汽车的使用发展起来的大型郊区购物中心也面临困境。

在这种背景下,大城市的公共交通开始受到重视。20世纪80年代之后活跃的新城市主义理论、可持续发展观和精明增长理论等,在探索城市发展新方向、复兴传统住区活力、引导和控制城市空间有序发展方面发挥了积极作用。在郊区发展日益成熟的背景下,彼得·卡尔索普和威廉·富顿(Peter Calthorpe and William Fulton)提出区域城市理论,重新定义了区域、郊区和城市三者之间的关系,指出三者的相互依存关系日益加深,城市与周边区域的联系变得密切,它们将共同形成区域城市的新形态(图1~图3)。

二、机遇——公共交通引导郊区购物中心的发展

郊区购物中心,尤其是大型区域型购物中心,特别依赖于大城市的发展。城市与郊区关系的削弱、联系不便,必然会大大影响购物中心的商圈和辐射范围,制约其发展。随着快速公共交通系统在联系区域、城市与郊区中的地位逐渐显现,郊区购物中心发展更多地依赖于公共交通。实施公共交通引导型开发,已经势在必然。

公共交通引导型开发(TOD,Transit Oriented Development)理论是在区域城市思想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城市设计框架,它代表一种开发模式,即中高密度的居住区配合公共设施、工作场所、商业与服务设施,以土地混合利用的方式在区域大型公交系统的主要节点上集中发展。TOD摒弃了现代主义规划中严格的功能分区理论,追求功能多样性、居住与工作平衡(Jobs-housing Balance)。在经历了多年城市居住与工作、文化娱乐分离之后,人们追求在一个地方同时拥有居住、工作、娱乐功能的愿望越来越强烈,TOD正是适应这种潮流的产物。在TOD模式中,人们没有小汽车也能够非常舒适地生活,日常生活基本能够在步行范围内解决。同时,TOD借助快速公共交通工具,实现了与城市中心区的方便联系。这种在一个地方提供整体服务设施的模式,就是新城市主义的规划理论和精明增长的核心思想,它带来了职住近接、便利的交通、舒适的环境和良好的开放空间,形成了景观优美、友好和充满活力的传统邻里社区感受(TND traditional neighborhood development)。

TOD模式下的郊区购物中心也呈现了新的发展趋势。

首先,郊区购物中心对公共交通的依赖性加强。TOD理论模式限定了城市的发展空间结构,控制了发展规模,给大城市郊区带来了秩序。它反对沿着高速公路随意开发,强调社区发展与公共交通系统的关联,而是使城市沿着公共交通方向向周围延伸,实施公交引导型开发。TOD模型中包括核心商业区、办公区、开敞空间、居住区和次级区域,它们围绕公共交通特别是快速轨道交通站点布置。TOD模式在凸显公共交通地位的同时,也确定了核心商业区的重要性,促进了郊区购物中心与公共交通的结合,给郊区购物中心带来发展机遇。

其次,依托TOD发展促进郊区购物中心的转变。公共交通是联系城市和郊区的纽带,郊区购物中心一旦与轨道交通这种大运量、高效率的快捷公共交通结合起来,它的发展潜力便会被极大程度地激发,从而在轨道交通沿线站点和终点形成以购物中心为商业核心,围绕以写字楼、旅馆、公寓、居住区的高效土地开发利用模式。在新城市主义的理论下,购物中心不再是城市郊区化和城市蔓生中的不确定因素,而变成了城市有序发展的先锋。郊区购物中心从一个大量耗费能源、与城市分离的庞然大物,变成与城市联系紧密、促进可持续发展的积极因素。

再次,土地高效利用和公共交通给购物中心发展带来优势。TOD为城市提供了一种有别于传统发展模式的、依托公共交通(尤其是轨道交通)、新的交通与土地利用藕合的模式。轨道交通站点区域采用高密度、高强度的开发方式,以混合使用的用地构成为主,在靠近站点的地方布置高强度的商务办公、商业、公寓设施,充分发挥轨道交通的可达性优势,扩大轨道交通直接服务对象的范围。公共交通强大的集客力正是购物中心所期待的。TOD轨道交通站点周边稍远地区中高强度开发的住区,将为购物中心提供基本的客流保障。

最后,“以人为本”的理念得到更深入的体现。TOD模式中,建筑之间联系紧密,街道充满魅力,拥有标志性的建筑节点和动感变化的城市天际线;公共空间安全舒适,步行空间尺度宜人,专门为慢速步行者设计,让步行充满乐趣和活力;标志清晰,导向明确,换乘快捷便利。这些“人性化设计”与郊区购物中心最初的理念不谋而合。最早的郊区购物中心,面对小汽车冲击下的城市中心区的日渐衰落,试图在城市郊区曾经充满活力的城市广场和街道,引入步行化空间和人性化设计,塑造了良好的开放公共空间,但是,由于郊区购物中心过度依赖小汽车,而变得与周围环境隔绝,成为陷入小汽车海洋之中的“孤岛”,饱受诟病。如今,郊区购物中心与快速公共交通系统结合,并形成互相促进和依存的关系,与城市中心区联系更为密切,使之优势更明显、发展潜力更大。TOD模式中购物中心与办公、居住的结合,更是实现了职住近接、宜业宜居,成就24小时的城市社会活力。

三、案例——英国麦多霍尔购物中心

麦多霍尔(Meadow Hall)是英国最大的购物中心之一,1990年开业,面积13.2万m2,分为两层,有超过280家商店入驻(其中包括Marks&Spencer、HMV.等著名百货商店),每年接待的购物者达3 000万人。它也是英国为数不多的郊区区域型购物中心,位于南约克郡的谢菲尔德市东北方向,距离市中心8m2,与附近贯穿英国南北的M1高速公路34号出口相连,区域交通十分便利(图4)。

英国是十分珍视传统遗产的国家,长期以来城市中心区(city centre)已经形成了致密的城市肌理,这制约了大型购物中心的发展。从空中俯瞰,购物中心有着与周边完全不同的城市肌理。购物中心平面呈倒U形,内部经由主干步行街联系大小商店,在其转折处设置中庭并分出次干路与主力店(Anchor Store)、餐饮庭院(Food Court)相连,由此形成鱼骨型的步行街系统,用于组织内部交通并与外部交通衔接(图5~图8)。购物中心周围设置环路和大面积室外停车场地,分两层设置,拥有1.2万个停车位,用颜色加以分区,方便驾车购物者(图9)。

麦多霍尔是英国唯一一个和公共交通换乘中心/枢纽(interchange)联系的购物中心,购物中心西北方向设有专门的架空廊桥与换乘中心相连(图10)。该换乘中心(Passenger Transport Interchange,PTI)拥有英国最完善的公交服务,长途汽车(National Express)、公共汽车、火车、轨道交通(谢菲尔德supertram系统)在这里交汇,易于到达、易于实现各种公共交通工具的换乘。这里是城市公共交通的终点站(public transport terminals),每小时有120辆公交车到达,全天服务;这里还设有长途汽车停靠点,能够提供300个客车停车位;这里还和火车站相连,每天有400趟火车经过;联系城市中心和其他郊区地带的轨道交通每10分钟一趟;此外这里还设置了停车换乘设施(P+R,Parking and Ride)。发达便利的公共交通,不仅减少了人们对小汽车的依赖,而且使购物中心获得强大的集客力,辐射整个区域甚至是整个英国全境,为购物中心带来了源源不断的客流和繁荣(图11~图13)。

四、结论与启示

我国正处于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城市郊区面临空前的发展机遇,全国各大城市纷纷启动了轨道交通建设项目。购物中心在20世纪90年代进入我国之后,经历了近10年的羽化过程逐渐走向成熟。郊区购物中心如果改变依赖小汽车和高速公路的模式,与公共交通特别是轨道交通相结合,实施公共交通引导型发展,必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广阔前景。

参考文献

[1]Calthorpe,Peter.The Next American Metropolis:Ecology,Community,and the American Dream.New York:Princeton Architectural Press,1993

[2]Calthorpe,Peter and William Fulton.The Regional City:Planning for the End of Sprawl.Washington,DC:Island Press,2001

[3]Douglas S.Kelbaugh.Repairing the American Metropolis,common place reviseted

[4]Meadowhall Centre-Wikipedia,the free encyclopedia.htm

郊区与环保 篇3

为响应市政府城乡统筹发展的号召及我院客观发展的需要, 我院于2006年在上海市松江区正式成立了一家新的医院, 命名为上海市第一人民医院南部, 原虹口区总部称为北部, 南北部分别拥有床位650张和1 080张。两地的医护人员均为定期相互调换, 在经过短暂的试运行后, 2006年10月份进入了正式运行阶段, 在运行当中, 我们发现两地的平均住院日有明显差别, 本研究试采集2007年每月的平均住院日情况, 来具体分析其差异和可能的影响因素。

1 资料与方法

资料来源于我院管理信息系统, 分别采集2007年南部和北部的所有患者平均住院日资料 (表1) , 将资料录入EXCEL, 并用双样本方差t检验来做统计学检验, 概率标准定为0.05。另外, 收集同期两地住院患者自费比例和费用资料 (表2) 作为参照数据用来做相关对照分析。

2 结果

经过统计学分析, 北部平均住院日均值为13.16±0.49, 南部平均住院日均值为11.03±0.12, t值为9.47, t临界值为 (双尾) 2.12, P<0.001, 显示两者之间存在显著性差异。从表2的统计资料可看出, 两边的住院患者自费比例有明显不同, 北部的自费比例为39.3%, 而南部的自费比例高达54.7%, 在住院的均次费用上, 北部自费患者的均次费用是10 283元, 也比南部自费患者的9 449元高。

3 讨论

我院在两地的医疗设施相近, 医务人员相同, 所采用的管理制度也是相同的, 但两地的平均住院日却有较大的差异, 分析有以下几种主要原因:

首先是医疗费用报销的问题。在北部, 属于上海市的老城区, 常住人口都为城镇居民, 各项医疗保险起步早、覆盖广, 大病住院个人只需要负担15%~20%, 而在松江, 以前是以务农为主, 这几年虽然转型很快, 但仍有12万农业人口, 约占松江户籍人口的22%, 他们大多数是参加的新型农村合作医疗, 在大病住院期间, 只能报销50%, 其余需要自行支付, 对多数普通农民而言, 目前的医疗费用还是较为昂贵的, 另外也有调查显示, 部分药品及最高报销费用限制等因素让一些农民对新农合不信任[3]。除去户籍人口外, 松江还有为数众多的外来人口, 据松江区人口与计划生育委员会统计, 2007年松江常住人口为129.7万, 其中有外来务工人员76.1万, 占当地总人口的58.7%, 外来务工人员只能参加外来人员综合保险, 在大病医疗中, 对总额和自负比例都有较大的限制, 而且他们的收入也不高, 这些因素都对平均住院日起到了作用, 在我院南部, 自费住院患者高达54.7%, 说明费用的问题是首要影响因素。即使是有医保的患者, 由于多数经济条件并不是很好, 往往术后不久或是病情好转后就急着出院也是其平均住院日短的一个主要因素。有研究证实, 多数医保患者的住院天数是可控的[4], 也就是说, 在医方或患方主观努力下, 住院日是可以调整的, 这说明, 无论有无医保, 个人或家庭的经济状况是影响其住院的一个重要因素。

其次是两地的居民年龄构成比不一样, 虹口区属于老城区, 这些年和多数上海老城区一样, 出现人口老龄化问题, 根据上海统计局的资料, 虹口区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老人占区总人口的16.86%, 而松江属于新近开发建设的区域, 人口总体而言比较年轻, 户籍人口中60岁以上人口占区总人口的比例只有9.97%, 为数众多的外来人口更是以青壮年为主。由于人口年龄段的分布不同, 故在虹口我院北部, 常见心脑血管疾病、糖尿病等慢性疾病, 而在松江常见的是各种意外伤害和急性病, 如交通事故、急性呼吸道炎症等, 这样也形成了两地间平均住院日的不同。

第三, 就医的便利性问题。虹口与松江在地区面积和人口密度差别较大, 根据上海统计局资料, 虹口区的面积为23.48平方公里, 松江区的面积为605.64平方公里, 虹口的面积仅相当于松江的3.88%, 这就造成一个问题, 那就是患者的家属陪护不方便, 因为两地的就医患者主要是以该区的居民为主, 在虹口就医的患者家属一般可以较容易去照顾患者, 而在松江由于距离较远, 公交系统也不很发达, 造成住院患者家属陪护比较困难也是其中一个因素。

参考文献

[1]叶进芳, 陈丽萍, 潘润全.缩短平均住院日提高医院工作效率[J].中国医院管理, 2001, 21 (10) :23-24.

[2]郑湖琴, 曹摹慧.缩短平均住院日与提高效益的关系[J].决策与统计, 2003, (9) :50.

[3]宋燕茹.新农合:参保农民喜忧参半[J].中国医药指南, 2007, (3) :19.

郊区与环保 篇4

一、公交正处于上升通道

从表1中可看出, 上海郊区公交在近5年内得到了持续发展。

近5年来, 郊区公交的线路条数、长度比全市增长快;运营车辆、日均运营里程、日均客运量全市呈下降趋势, 郊区公交不降反升。

“十三五”期间, 上海将加快全球城市和具有全球影响力的科技创新中心建设, 基本建成“四个中心”和国际大都市, 郊区 (新城) 公交将为实现上述战略目标和战略任务, 增强交通功能和提升城市品质做出重要贡献, 同时也获得了难得的发展机遇和极大的发展空间。

二、公交已明晰发展方向

郊区公交发展方向和发展路径日渐明晰。一是修编城市总体规划时, 应用20世纪末在美国城市规划领域占主导潮流的“新都市主义”, 在离中心城合适距离处, 建设新兴紧凑型新城, 呈“星座型”布局。在编制郊区和新城规划时, 运用“精明增长”理论, 整合土地和交通资源, 设计多元交通模式, 以最低的设施成本创造最高的土地开发收益。与中心城的交通联系主要依托多制式的轨道交通, 亦可建设快速公交系统;新城之间, 如嘉定、青浦、松江上海西翼新城带, 除快速公交系统外, 远期还可借助铁路, 其他新城则预留衔接市郊铁路的通道;新城规模80万~100万人, 依据客运总量和客流强度, 内部公交以中运量现代有轨电车为客运走廊。二是新城规划建设时, 采取“产住平衡”的总体思路, 减少潮汐式交通流;采用“传统邻里发展模式”, 邻里布局紧凑, 步行空间友好, 拥有可供多样选择的住宅、交通, 均衡分布公共服务和活动中心, 减少向心式交通量, 为合理组织公交运营创造前提条件。三是发展城乡一体化公交, 在实现城乡公交票价运率 (元/人公里) 一体化的基础上, 逐步实现车站、车辆和运营组织等设施与服务水平的城乡一体化。四是自上而下地优化地面公交运营要素的配置, 重点形成根据路网结构和客流特点的多层次布局、逐层次展开的“骨干线、区域线、接驳线”3种类型。

三、公交需凝练服务形态

当前, 郊区、新城应凝练、形成4种公交服务形态。一是守时公交。守时公交必须头末班车发车准时, 中途到站准时。守时公交必须合理制定行车间隔时间, 均衡车距。郊区公交行车间隔时间较市区长, 在每一个站点公布各班次到站时间, 既能锁定、吸引乘客, 还可体现公交服务信誉, 是企业自我约束和社会监督相结合的质量管理创新机制。二是城际公交。在邻近省市的邻近城镇之间, 因经济联系频繁, 人员往来密切, 开设按公交模式运营的公交线路。如宝山美兰湖至江苏浏河镇, 嘉定至太仓市、昆山市, 崇明陈家镇至江苏启东市, 青浦至昆山千灯镇、张浦镇, 金山枫泾至浙江嘉善市, 金山石化至浙江平湖市等城际公交线路, 乘客闻讯而来, 颇受欢迎、好评。三是旅游公交。将公交客运中心站兼顾为旅游集散中心, 开设通往附近旅游景区景点的公交线路。如青浦利用公交旅游线路将环淀山湖的朱家角、金泽、同里、周庄、千灯、锦溪、南浔、甪直等古镇连接起来, 组织江南水乡古镇游, 相信会受到我国北方、中西部等地区和外国游客的青睐。四是定制公交。如北京于2013年9月1日开通定制班车, 根据出行调查资料选定首末站, 按最短路径选择线路走向, 尽可能行驶在公交专用道上, 远程快达;通过网络平台招募乘客, 预订人数超过车辆座位数的50%, 一周内即运营;乘客可网上报名 (单程还是双程, 一天还是一个月) 、在线支付, 凭手机短信在第一次乘车时领取乘车凭证;车辆采用旅游车, 一人一座, 享有车载Wi-Fi。在满足乘客需求的同时, 提高了公交企业的经济效益。之后, 开设定制公交的城市越来越多。上海郊区可以率先尝试定制公交模式。

目前, 公交首末班车营运时间规定如表2。

四、公交应聚焦改革创新

我国早已确立优先发展公交是重要的产业政策, 大力建设轨交是解决大城市、特大城市交通问题的技术政策。优先发展公交的同时也要求公交自身创新发展、改革转型。上海公交先后经历了3轮改革。在创新驱动发展的背景下, 近期将拉开公交法制、体制、机制、票制、规制等“五制”改革的序幕。公交企业最大的特性之一, 是其社会服务效益与宏观经济效益相一致, 与微观经济效益相矛盾。这也是公益性行业的特征之一。公益性行业的经营主体宜以国有控股企业为主。上海公交“2+7模式” (即浦西地区的巴士集团公司、浦东新区的浦东公交公司, 加上7个郊区的“一区一骨干”公交公司) 不是没有竞争。公交与其他行业竞争, 其竞争性主要是不同交通方式之间的竞争。公交要通过提高服务水准增强竞争力, 抑制小汽车过快发展、过度使用, 吸引超过合理时距的慢行交通, 甚至小汽车交通转移到公交上来, 从而确立公交主导地位。目前, 上海国有控股公交企业的市场份额已超过90%。政府购买服务, 实行财政补贴, 须强化国有主导、优化经营的格局, 将公交资源逐步向国有公交骨干企业集中, 通过财政补贴倾斜, 奠定国有资本在公交系统中的基础地位, 形成保障公益性要求的产权制度。我想, 这应该是公交“五制”改革的出发点和落脚点。

我对上海郊区公交的发展充满信心, 并愿意为公交发展奉献自己微薄的力量。

郊区与环保 篇5

目前, 我们郊区小学低年级的课外阅读的现状如何呢?我所在的学校是一所郊区小学, 通过对我校50名一、二年级学生的调查, 我们发现:父母指导孩子读课外书的仅占12.6%;担心课外阅读会影响孩子学习的家长占31.4%;一学期家长购买两本或两本以上课外书的占35.6%。这一调查表明:大部分家长文化素质不高, 对学生课外阅读重视不够, 从而导致以下问题:一方面, 学生缺乏课外阅读兴趣;另一方面, 家庭阅读文化的缺失, 对学生的课外阅读有很大的负面影响。

作为教师, 应针对这些现象, 强化课外阅读, 向低年级学生推荐课外书目, 教给学生有效的阅读方法, 开展各项阅读活动, 以激发学生自主阅读的兴趣, 提高学生课外自主阅读的能力。

一、推荐读物, 让学生自主选读书目

作为郊区小学老师, 我们即要考虑到郊区学生家庭经济情况, 又要让学生的课外阅读保质、保量, 因此, 我们让一、二年级的学生自主选读每学期的必读和选读书目。

必读书目:《猜猜我有多爱你》《三字经》《不一样的卡梅拉》《中国神话故事》《安徒生童话》《格林童话》《弟子规》

选读书目:《小布头奇遇记》《亲爱的笨笨猪》《舒克和贝塔历险记》《小魔怪要上学》《7号梦工厂》《长花的男孩》《中华歌谣100首》《大头儿子和小头爸爸》《我的妈妈是精灵》《凯琪的包裹》《民间故事三百篇》《小哥儿俩探险记》《安娜的新大衣》《寓言故事三百篇》《我是一棵树》

其中, 必读书目鼓励人手一本, 选读书目可以自己分散买, 然后再轮流看。家庭条件好的学生, 我们就多推荐一些好书, 比如童话类读物《狐狸列那的故事》《木偶奇遇记》《绿野仙踪》等;时尚读物《哈利波特》《马小跳系列》等;名著类书籍, 如注音版的《西游记》《水浒传》等;科普类书籍《小学生十万个为什么》《昆虫记》等。

二、激发兴趣, 让学生乐于自主阅读

从兴趣入手是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最佳切入点。

1.激趣导读, 读给学生听。农村低年级学生识字不多, 所以都爱听老师读故事, 在听故事的过程中, 学生记住了故事的情节, 同时也刺激了他的阅读神经, 激发了阅读兴趣。

2.定期推荐优秀文章。老师或者学生推荐的优秀文章可以是较短的小故事, 也可以是从长篇故事中选出来的经典段落, 能起到推荐阅读、诱导阅读的作用。

3.回家向家人讲故事。家长听完后要给学生提提建议该如何改进, 要写反馈意见, 以便教师检查学生的复述情况。

4.睡前阅读一则小故事。形式自选, 可以是家长读, 也可以自己读。本环节阅读的主要目的是以家长的阅读习惯来熏陶学生。

5.开展多种读书活动。比如:讲故事比赛, 知识竞赛, 举办读书成果展览会等。

三、教给方法, 让学生依法自主阅读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 应教会学生自主阅读的方法。根据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及知识水平, 我着重教会学生以下方法:

1.按顺序看懂文章。每读一篇文章, 都要按顺序理清文章思路, 了解文章写了些什么内容。

2.分步阅读, 边读边想边记。遇到一篇文章先通读全文, 掌握主要内容, 然后分步阅读, 边看边想原文说了什么人和事, 懂得了什么道理, 最后填写阅读卡片或写出简短的读书读书笔记。

3.图文并重。低年级课外读物大都是图文结合, 可引导学生从看图到读文。图画能帮助学生理解文字意思。因此, 可要求学生当众用普通话讲出主要内容。

四、营造氛围, 让学生高效自主阅读

在一个优雅的氛围里, 人的言谈举止也会不由自主地优雅起来。要学生喜欢阅读、自主阅读、高效阅读, 营造一个好的读书氛围非常重要。

1.设立班级图书角。在班级中设立图书角, 对我们郊区小学来说, 仍不失为一个有效的做法。部分家长反映, 给学生买了书, 可他就是不爱看, 而有的学生只有一两本课外书, 满足不了他们的阅读需求等。根据班级实际情况, 我让每个学生从家中带来一两本课外书放在图书角。这样, 积少成多, 让大家都有更多的书读, 促进学生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2.保证课外阅读时间。郊区的家长忙, 学生中午到学校特别早, 有充足的课外阅读时间, 但他们自我约束和抵制诱惑的能力实在太弱了。因此我校规定每天中午一到学校必须读课外书, 晚上自己安排20分钟阅读时间。时间一长, 学生就养成了自主阅读的习惯。

郊区与环保 篇6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抽取2008年1月—2012年12月全市13家单位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统计资料, 重点对长治市郊区2008年1月—2012年12月5年间每年1 000名共5 000名孕妇进行抽样调查, 进而分析服用叶酸对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的影响。

1.2 方法

对郊区5年来孕期妇女进行足量叶酸补充后, 每年1 000名孕妇进行抽样调查, 2008年—2010年、2012年4年间, 4 000名孕妇中有98.5%的对象均在计划怀孕前12周及怀孕后12周, 每日服用叶酸片 (常州制药厂生产) , 0.4 mg/片, 每日1次。在对2011年1 000名孕妇进行调查时, 有18%的对象因外出打工未按剂量每日服用叶酸片, 13%的对象因生育笫2个孩次未服用发放的叶酸片。

1.3 观察项目

孕期妇女药物服用, 足月生产、早产等情况, 观察孕期妇女满28周后出生的胎儿 (包括死胎) 的先天性神经管缺陷发生率, 如果4个月~6个月B超筛查诊断为胎儿神经管畸形, 则选择妊娠中期引产后加以证实, 并分类做好记录。

2 结果

从全市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看, 农村高于城市, 山区高于平原, 贫困落后地区高于经济发达地区。从抽取郊区2008年1月—2012年12月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情况分析, 5年间发生率依次为:5.18/万、6.04/万、0、34.32/万、0, 在全市排名分别列12, 10, 12, 2, 11。其中2011年因18%的孕产妇外出及13%因生育没有服用叶酸, 直接导致全区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偏高。而郊区其余4年间因在准备妊娠和妊娠初期补充足量叶酸, 胎儿神经管缺陷性疾病发生均较其他地区明显降低。5年来长治市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及名次见表1。

注:全市5年来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平均为18.24/万, 经足量服用的郊区除2011年特殊情况为34.32/万外, 其他年份均优于全市发生率。

3 讨论

3.1 神经管缺陷发生的原因

脊柱动物神经管是由扁平神经板转化为包裹大脑颅和脊椎尾部而形成的管腔结构, 其发展和成熟过程十分复杂。如果神经管不能正常发育, 婴儿出生时会在脑、脊髓、头颅背部、脊柱等部位出现缺陷。92%的神经管缺陷被认为是多基因遗传, 其次为染色体畸变、基因突变和环境致畸因子所致, 而叶酸缺乏就是已知的环境因素之一。长治市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远远高于2011年全国、全省的平均水平, 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3.2 服用叶酸的作用

叶酸广泛存在于绿色蔬菜中的B族维生素, 参与人体的氨基酸与核酸合成, 促进红细胞生成, 并且促进细胞的生长、分化、修复和防御作用[1]。在妊娠前后, 叶酸的需求量增加, 如果饮食中叶酸摄入量不足, 同时尿中叶酸排出量增加, 很容易造成其供不应求。而人体叶酸缺乏时首先影响到的组织是生长繁殖最旺盛的组织, 所以容易造成胎儿的细胞核生长成熟停滞, 造成细胞发育不平衡, 导致出现胎儿神经管缺陷, 还会导致孕妇妊娠期高血压、胎盘早剥、早产等危险。

3.3 普及叶酸知识非常必要

对叶酸和神经管畸形疾病预防的认知度与孕妇及家人的受教育程度、家庭收入、年龄等有明显相关性[2]。社会各界特别是妇幼部门应加大对收入、受教育程度较低, 且年龄小的已婚人群普及叶酸等相关知识的宣教工作。同时, 要对流出、流入的妊娠妇女发放叶酸, 普及教育, 确保服务全覆盖。

3.4 孕期服用叶酸的时间

根据文献研究[3], 妇女在服用叶酸片后需要经过4周的时间, 体内的叶酸缺乏状态才能得到纠正。而胎儿神经管形成期在妊娠早期, 也就是说要在妊娠早期提前4周或以上时间摄入足够的叶酸, 才能满足胎儿神经系统发育的需要。

综上所述, 通过对全市和郊区有关数据分析, 自实行国家免费发放叶酸政策以来, 神经管畸形发生率出现了明显的下降, 但还存在宣传不广泛、群众认识不足等问题。因此, 在神经管缺陷性疾病高发地区, 要加大力度, 对准备妊娠和妊娠初期的对象补充足量叶酸, 以有效降低胎儿神经管缺陷性疾病风险, 有效降低出生缺陷发生。

摘要:目的 探讨给妊娠和妊娠初期的育龄妇女补充足量叶酸, 在降低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中的作用。方法 将长治市2008年—2012年全市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 与长治市郊区5 000名孕妇给予补充足量叶酸后神经管畸形抽样调查的结果进行统计分析和比较。结果 2008年—2012年5年间, 全市新生儿神经管畸形发生率依次为:24.59/万、19.26/万、18.89/万、18.11/万和10.35/万。郊区5 000名孕妇服用叶酸后神经管畸形的发生率为5.18/万、6.04/万、0、34.32/万、0。足量服用叶酸明显减低了新生儿神经管缺陷性疾病。结论 在神经管畸形高发地区, 加强宣传引导, 让准备妊娠和妊娠初期的育龄妇女补充足量叶酸, 可以大大减低新生儿神经管缺陷性疾病的风险。

关键词:神经管畸形,高发地区,孕期妇女,足量叶酸

参考文献

[1]吴国云.胎儿神经管畸形20例超声诊断[J].基层医学论坛, 2009, 13 (3) :242.

[2]石婷, 莫陵.小剂量叶酸增补剂在预防胎儿神经管缺陷中的药理作用[J].山西医药杂志, 2008, 37 (9) :841-842.

郊区与环保 篇7

2012年以来,根据国家和上海市新一轮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总体部署,上海市以均衡城乡优质医疗卫生资源布局、提升远郊地区市民群众就诊的地理可及性为目标,建设启用了4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1,2](以下简称“郊区新院”)。4家郊区新院均为综合性医院,核定床位600张,由位于市中心的4家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即母体医院)支持筹建和试运行,郊区新院的主要党政负责人由母体医院主要党政负责人兼任。

作为新建的三级综合性医院,4家郊区新院的临床人员配备,尤其是医师配备,是其临床诊疗服务范畴、服务质量和效率的决定因素。如何紧紧依靠母体医院,通过合理的轮转模式,配齐配强临床医师队伍,是摆在4家郊区新院面前的重要课题。

本研究旨在以4家郊区新院中的B医院为例,分析可行的临床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及其利弊,寻找最为合理高效的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以期推进B医院人员稳定、学科发展,持续提升医院的服务质量和效率,同时也可为同类医院提供借鉴。

2 材料与方法

2.1 抽样方法

采用方便抽样,选择B医院及其母体医院H医院各级各类医务人员若干人,以及B医院患者若干人为访谈对象。在具体访谈对象选择时,考虑兼顾不同职业(临床、护理、医技、管理)、层级(院、科、组)、临床科室(手术、非手术)的医务人员,以及不同人口学特征和诊疗经历的患者。

2.2 研究方法

采用关键知情人个人深入访谈法收集信息。根据文献评阅获得的信息,自行编制访谈提纲,具体了解现行或可行的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实施过程中遇到的问题及解决的策略、潜在的利弊等。

2.3 数据收集和分析

经访谈对象同意后,对访谈过程进行录音和记录,事后转录为文字,运用扎根理论[3,4]对上述文字材料进行分析。在访谈、文字转录和分析过程中注重质量控制。

分析过程中,先着重梳理访谈对象对现有临床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的评价,将患者们表达的“满意度”、“质量”、“便捷度”、“品牌”,医务人员们表达的“效率”、“管理”、“凝聚力”、“归属感”、“个人发展”、“学科建设”等对现有轮转模式优劣给予评价的理由作为一级编码。在一级编码的基础上,构建“临床科室和学科基本情况”、“医院和学科发展”、“医务人员个人发展”、“满足患者就医需求”等二级编码。然后,将各有关临床科室与其所选用的临床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关联起来,并对应不同轮转模式的优劣及产生的原因,建立扎根。在此基础上,依据获得的信息归纳形成信息链条,提出有针对性的建议。

3 结果与分析

共访谈67人,其中院领导3人、相关职能部门负责人5人、临床科室执行主任19人、带组医师3人、护士长3人,患者34人。

3.1 B医院的基本情况

B医院位于上海市郊宝山区顾村镇,依托位于上海市静安区的三级甲等综合性医院H医院建立,于2012年12月18日正式开业运行。医院占地面积约11.73万m2,总建筑面积7.2万m2,开设内、外、妇、儿等37个临床和医技科室。母体医院H医院的神经外科、神经内科、心内科、皮肤科等10个国家教育部重点学科和20个卫生部临床重点专科均在B医院开设门诊或病房。B医院开业以来,临床科室的各项医疗业务稳步推进,服务量逐步放大,目前实际开放床位450张,开放病区13个。2014年B医院门急诊人次数、出院人次数和手术量已分别达50.19万人次、15 731人次和8 790例,分别比2013年增长了54.72%、66.25%和114.65%。

3.2 现有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

B医院开业以来,在品牌、管理、技术和人才方面得到了H医院的全方位支持。特别是在临床医师使用机制方面,B医院与H医院实行一体化管理,H医院临床科室科主任或副主任兼任B医院临床科室执行主任,全面负责B医院科室的建设和发展。同时,各科室选派有一定年资的副高或主治医师作为带组医师,带领医师团队进行医疗工作。

根据B医院现阶段各科室人员配备和轮转方式,大致可以分为执行主任和医疗组均固定(即母体医院选派相对固定的专家和医疗团队至新院工作),执行主任固定、医疗组轮转(即母体医院选派相对固定的专家至新院工作,但医疗团队轮流赴新院),以及执行主任和医疗组均轮转(母体医院的专家和医疗团队轮流赴新院工作)3种模式,轮转周期3个月至1年不等。

3.3 不同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的利弊分析

接受访谈的多数医务人员认为,各临床科室现行的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的选择是基于科室特点、人员储备、服务需求等多种因素的综合考虑,3种模式各有利弊。现不拘泥于具体模式,仅就固定与轮转2种形式进行利弊分析。

3.3.1 医疗团队和医师固定的优势

医疗团队固定的优势主要体现在利于科室管理,提升员工忠诚度,确保诊疗服务质量,融洽医患关系等几个方面。

医疗团队固定有利于科室的发展和管理,特别是执行主任相对固定,因其对科室的发展有预见性,能在科室人员安排、薪酬奖励、人才培养、学科建设等方面制定好短期计划目标和中长期发展规划。

作为新院的一线医师,固定于新院在病情处理和对病人关注方面会更加投入,能提升医师对新院的忠诚度和职业成就感,有利于人才队伍的培养。

从患者角度而言,医师固定在新院工作,对患者的病情较熟悉且能进行长期跟踪,能更好地了解患者需要的服务,有针对性地做好预防和宣传工作。

3.3.2 医疗团队和医师固定的弊端

医疗团队固定存在的弊端包括制约科室诊疗范畴、影响年轻医师个人能力提升和发展等。

医疗团队分组较细,而固定在新院的只是其中一个组,诊疗范围较局限,对科室的整体发展不利。

新院品牌优势尚未突显,新院医师相比母体医院的医师,遇到疑难杂症的机会相对较少,得到的锻炼也少,个人临床诊疗技能的提升和个人发展会受到制约。母体医院业务发展快,母体医院医师能经常从外界获得医疗和学术前沿的最新信息;而新院学术影响力还远比不上母体医院,医师与外界和同行的联系不如母体医院紧密,医师固定在新院,学术发展可能比母体医院医师慢,一旦脱离了学术环境,年轻医师的业务上升空间就会受影响。

而医师个人的发展、科室诊疗的范畴,都可能影响医院的长期发展。

3.3.3 医疗团队和医师轮转的优势

不少医务人员和患者在受访时对医疗团队和医师轮转的优势给予了肯定。医疗团队定期轮转有助于提升医师个人的发展,轮回母体医院期间,可以开阔眼界,能遇到更多病例,学习更先进的理论、技术和技能,提高业务水平,有利于临床技能和学术上的发展。

对患者而言,医师轮转所带来的诊疗范畴的扩大,尤其是具有不同特色学科、亚专科诊疗特长的医师定期轮流,能为市郊地区的患者带来更多的诊疗便利。

3.3.4医疗团队和医师轮转的弊端

医疗团队和医师轮转也有几方面弊端。

一是不利于科室管理和发展。医疗团队的执行主任若频繁轮转,会因管理理念、管理要求的差异,导致团队的管理缺乏统一标准和延续性;而且定期轮转也会因每一任执行主任的任期限制,使其开展科室发展、人才队伍建设等长远规划的动力不足。

二是对医疗质量和安全造成隐患。部分临床科室的医疗团队轮转过于频繁,使医师到新院工作时心理上有临时性,缺乏安全感和稳定性,对病人也不会投入全身心的关注,病史书写质量参差不齐,容易对医疗质量和安全造成隐患。不同医疗团队的诊疗过程和态度可能存在差异。

三是不利于形成稳定的病人群。部分患者有“看同一个医师”的习惯,即使是在普通门诊就诊时,也习惯在同一时间、同一医师处就诊。他们认为同一个医师对病情更了解,提出的诊疗方案更有针对性。如果医师经常在两个院区轮转,患者就诊就需要经常在母体医院和新院两头奔波,对他们造成不便。如果新院的医师不稳定,不仅随访不便,还可能影响患者的治疗。患者可能就不选择这个医师、甚至是这家医院了。

四是不利于临床研究的开展。医师轮转周期过短,可能影响前瞻性研究活动的开展。医师完成一项临床研究、临床观察或临床试验,大概需要2~3年时间。研究过程中,常常要对患者采取一些临床措施,进行前瞻性的观察,定期检测、记录相关指标。如果医师经常轮转,会对长期随访患者造成影响,患者失访多,研究就完成不了。

五是造成仪器设备闲置浪费。由于不同医疗组的医师有各自的专攻或诊疗习惯上的特点,需要使用不同的仪器设备,所以不同医疗组轮转至新院后,医师会根据自己擅长的技能申请设备。每新来一批医师都申请新的设备,而原来的设备处于闲置状态,会造成医疗资源浪费。

六是无法形成强有力的凝聚力。这是管理层十分关注的问题。频繁轮转会使人员队伍不稳定,短期轮转至新院的医师缺乏归属感和忠诚度。医护之间、不同科室的医务人员之间只是临时的工作搭档,没有长期的情感交流,科室凝聚力弱。

此外,新院的不少临床科室未能及时根据业务量增加人员配备,医师数量少,工作负荷大,个别科室的人均工作量已超过母体医院同科室。有些主要诊治常见病、多发病的科室在上海北部地区有很好的病人群,但苦于人手不够而无法进一步开展业务。如B医院麻醉科医师长期处于紧缺状态,在一定程度上制约了手术科室业务的提升和发展。而人员不足可能制约诊疗整体结果。

4 讨论与建议

上海4家郊区新院的建院初衷,就是为了让郊区百姓也能享受到与市区三级医院同等水平的医疗服务和优质医疗资源。现阶段,4家郊区新院均是依托母体医院的医疗水平、科研队伍和品牌优势开展医疗服务。郊区百姓能否真正在家门口享受到与市区三级医院同等的优质医疗服务,很关键的一点是母体医院各临床科室是否能有一批相对稳定的医疗团队至新院开展门诊和手术等医疗工作。

根据《上海市郊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的要求,由母体医院派遣至郊区新院工作的管理和技术人员中,70%的人员需固定,科室副主任及以下、职称为副高及以下的人员应基本固定[5]。因此,郊区新院的医师配备应在文件要求的指导下,结合母体医院学科特色和新院学科布局、新院周边地区的患者疾病谱、科室规模和现有人才队伍等实际情况,扬长避短,设计合理的临床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

4.1根据各临床科室的床位数和工作量合理配备各级医师

人是开展工作的基础,人员到位、各级医师各司其职,医师资源才能够得到合理有效使用,科室也能拓展更多的医疗业务,吸引更多的患者,并提升B医院在上海北部地区的影响力,真正有效缓解医院周边地区患者就医难的问题。B医院开业近四年来,已顺利过渡到稳定发展期,医院业务规模逐步扩大,业务量稳步增长,患者日益增多,人员配备不足的现状逐渐突显。因此,为了能够更好地为患者提供优质的医疗服务,医院应配置与科室床位数和业务量相匹配的各级临床医师。

4.2 各级医师的轮转模式动静相宜,周期长短结合[6,7]

在增加人员配备的同时,用好临床医师在B医院和H医院轮转这一手段,实现提升郊区新院运行绩效和发展潜力、满足周边地区患者看病需求的目标备受关注。

从H医院选派至B医院的医师,完全固定或频繁轮转两种模式均有其弊端。如能灵活设置各级医师的轮转,做到轮转动静相宜、周期长短结合,将能够扬长避短,实现更好的效果。

所谓“动”,即各级医师应定期轮转,与H医院保持紧密沟通和交流。这样,各级医师,尤其是年轻医师,能得到更大锻炼,有助于他们在新院和母院接触不同病患群和不同疾病类型的患者,依托母体医院的品牌优势,得到较多学习和了解信息的机会。

所谓“静”,即科室执行主任应固定或相对固定。任期至少3~5年或者更长,且在B医院担任执行主任期间,只保留H医院的专家门诊,不管理H医院病房的床位,让执行主任把工作重心放在新院。这样更有利于新院有关临床科室的内部规范管理和学科发展的中长期规划安排。

所谓“长短结合”,即轮转周期不应“一刀切”。对医院和科室的发展影响较大的科室核心成员或副高职称医师,轮转周期应相应延长,至少2~3年;而影响较小的主治医师和住院医师,轮转周期可稍短一点,分别为1年和6个月为宜。以尽可能减少对诊疗服务质量、患者就医便捷程度的影响。

4.3 母体医院优势学科的不同医疗组定期轮转

在考虑临床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时,也应兼顾不同临床学科的特点,因地制宜、因势利导。尤其应聚焦学科分科细、医疗团队固定影响新院诊疗范围和学科发展的问题,建议母体医院优势学科的不同医疗组定期轮转。

目前,H医院的很多优势学科如神经外科、神经内科、骨科等都在B医院开设了门诊和病房,这些学科在母体医院均细分了亚专业组,每个专业组的医师主攻某一领域的疾病。对于这样专业组较多的优势学科,不同医疗组应定期轮转至B医院。这样一方面能够使H医院的专家资源流动起来,通过“传帮带”夯实B医院科室的技术力量,使B医院的科室能够更全面地发展,而不是只局限在某一疾病领域。另一方面也方便郊区患者就医,患者在家门口就能找到诊治不同疑难病症的专家和医师,得到权威专业的诊疗、救治和康复意见及措施,给患者一个满意的就医体验。

4.4优先选派临床综合能力突出、技术全面的医师至新院

在考虑新院及其学科发展的同时,也应十分重视其提供临床诊疗服务的能力和覆盖面。B医院在建院初期,相对于科研和教学工作,做好临床工作显得更为重要和紧迫。临床医疗工作是医院生存和发展的根本,对于患者来说,他们希望的是医师能够把病治好。

H医院作为在全国颇有知名度的百年老院,医、教、研等各类人才齐全,学科分科细,亚专业组较多,年轻医师较早就师从于某一领域的专家,专门从事这一疾病领域的研究。所以,母体医院医师的医疗技术水平虽然精、专、深,但可能不够全面。而B医院的患者群体是以常见病、多发病为主,太精于某一专业领域或者科研能力很突出的医师来B医院后,反而容易“英雄无用武之地”。

针对B医院的患者群体和疾病谱,更需要优先选派临床综合技能突出、技术全面的医师至B医院,他们熟悉内科系统或外科系统各类常见疾病的临床症状、用药和治疗方法,临床思维缜密,诊断能力强,操作技能熟练,能实实在在地为医院周边地区的患者看好病,赢得患者对B医院的信任和认可度,再通过患者口口相传,逐渐扩大B医院在上海北部地区乃至长三角地区的影响力,造福广大患者。

总之,医院的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事关医院的服务质量和安全,事关医师个人的业务提升,也事关医院和科室的长期发展。新建大型三级综合性医院应兼顾好各方利益和诉求,根据母体医院的具体情况和新院学科特点,选择合理高效的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

作者声明本文无实际或潜在的利益冲突。

[本文链接]http://doi.org/10.13688/j.cnki.chr.2016.15306

摘要:随着新一轮医改的不断推进,上海市启动新建了4家郊区三级医院。研究旨在以4家郊区新院中的B医院为例,通过个人深入访谈,并运用扎根理论,分析不同临床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的利弊,来寻找大型新建三级综合性医院最为合理高效的医师配备和轮转模式。经研究,结合B医院的实际情况,建议:根据各临床科室的床位数和工作量合理配备各级医师;医师轮转模式动静相宜,周期长短结合;母体医院优势学科的不同医疗组定期轮转;优先选派母体医院临床综合能力突出、技术全面的医师至新院。

关键词: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医师配备,轮转模式

参考文献

[1]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中共上海市委、上海市人民政府关于贯彻《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的实施意见:沪委发〔2011〕10号[A].

[2]上海市人民政府.上海市4家郊区新建三级医院公立医院改革试点实施方案:沪府办〔2012〕97号[A].

[3]陈向明.扎根理论的思路和方法[J].教育研究与实验,1999(4):58-63.

[4]孙晓娥.扎根理论在深度访谈研究中的实例探析[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2011,31(6):87-92.

[5]上海市卫生局.上海市郊区三级公立综合医院建设与发展的指导意见:沪卫医政〔2011〕62号[A].

[6]赵蓉,杨佳鸿,杨丽,等.公立医院横向医疗资源整合的模式研究[J].中国卫生资源,2015,18(2):117-120.

上一篇:新国家审计准则下一篇:宫颈癌术后尿潴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