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通用6篇)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篇1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内容提要 本文从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取得的成绩入手, 分析了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
存在的问题与面临的有利条件, 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对策建议。
关键词 北京 郊区城镇化 对策
一、近年来北京郊区的城镇化进程
改革开放以来, 尤其是随着/ 十五计划的实施, 北京郊区城镇得到了长足发展, 郊区面貌发生了深刻变化, 城镇化进程取得了积极进展。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 一是城镇化水平不断提高, 郊区城镇体系初具雏形。从城镇数量看, 建制镇个数由1985 年确定的15 个发展到143 个(其中12个县城已发展成卫星城), 除县城外, 小城镇还有132 个;从城镇化率看, 2003 年北京城镇化率达到75.2%(按户籍人口计算为68.6%), 郊区城镇化率达34% , 其中农村小城镇人口比重为26.9%。在城镇化率不断提高的同时, 郊区城镇的布局也日趋合理, 初步形成了包括卫星城、中心镇、小城镇在内的覆盖全市的郊区城镇体系, 在国务院最近原则批准同意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中规划的/ 两轴、两带、多中心0的未来城市新格局中, 都有具有一定发展基础的建制镇。二是城镇聚集效应不断增强, 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明显增大。近几年来,以中心镇为代表的郊区城镇规模不断扩大。2003年, 中心镇平均人口规模达4.3 万人, 比2000 年增加1.3 万人。随着城镇规模扩大, 聚集效应不断显现, 对郊区经济发展的辐射带动作用也不断增大。尤其是33个中心镇, 经济增长明显快于郊区平均增速, 成为推动城镇化进程的主要力量。2003 年中心镇实现生产总值159.6 亿元, 比2000 年增长82.2%, 年均经济增长22.1% , 比郊区经济年均增速快7.7个百分点, 对郊区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26.4% 以上。三是城镇基础设施和公共服务不断改善, 连接中心城区和郊区农村的纽带功能开始显现。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不断加快, 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功能和公共服务水平明显提高, 生产生活条件以及投资环境显著改善。到2003 年底, 北京市132个建制镇的3224个行政村基本实现了通邮、通电话、通电、通公路和通电视, 绝大多数行政村通自来水。33个中心镇的情况则更好, 2000)2003 年累计基础设施投资近58 亿元, 2003 年公路里程5500 公里, 公路密度达1.7公里P平方公里, 生活用供热面积占住宅面积的比重达36%。随着城镇功能的不断提升, 吸引了大批城区产业、城区和农村居民向郊区城镇转移。目前, 昌平工业园区回龙观镇的回龙观小区、东小口镇的天通苑小区、西红门的瑞海新城等, 都是极具吸引力的工业园区和居住小区, 已经有效地缓解中心城区污染、交通拥堵和人口过密的压力。
二、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一)城镇化进程明显滞后于工业化和非农化进程
从一般规律来看, 一个国家或地区在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过程中, 其城镇化水平与工业发展、非农人口的增加是大体一致的。但北京郊区的城镇进程却与工业化和非农化发展水平不相协调, 人口城镇化率明显低于工业化率和土地的非农化水平。2002 年北京郊区人口城镇化率仅为19.2% ,而郊区农村第二、三产业增加值比重达80.7% , 第二、三产业从业人员比重达61.3% , 都明显高于郊区的人口城镇化水平。按照一般统计口径, 2003年北京郊区城镇化水平也只有34%, 不仅明显低于工业化率, 与/ 十五0 规划的目标也有较大的差距。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失衡, 不仅影响到工业化的后劲, 还直接影响到郊区城镇化推进的速度, 影响整个社会的和谐与稳定。
(二)城镇发展水平与城镇化进程不相适应
城镇只有规划布局合理并达到一定规模才能产生相应的聚集效应和辐射功能。从城镇规划布局看, 不仅宏观布局缺乏区域统筹, 与北京市总体发展规划的要求有差距, 而且单个城镇的发展也缺乏科学规划。许多镇不是根据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和已有政策规划发展, 而是先发展后规划, 造成城镇规划无特色、建设无风格、产业无优势、城镇无形象、总体无品位等问题。从城镇规模看,平均每个镇总人口仅2.5 万人, 镇区人口不足015 万人, 不仅与自身的经济社会发展水平不相适应, 与东部发达地区也有较大的差距。2002 年, 城镇平均总人口上海为4.3 万人、广东为5 万人、浙江为3.7 万人;镇区人口上海为1.8 万人, 广东为1.6 万人, 浙江为0192 万人, 城镇总人口、镇区人口和镇区人口占小城镇人口的比重都明显低于上述地区。城镇规模过小, 难以形成一定的人口流、物流、信息流, 形不成规模效应和集聚效应。
(三)城镇产业缺乏特色、建设资金不足
城镇经济是城镇发展和建设的重要基础, 发展城镇经济是搞好城镇发展的中心环节, 是推进城镇化的内在根本动力。近年来, 北京郊区城镇经济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但城镇经济发展基础并不牢固,产业结构过于单一, 支柱产业不发达, 许多城镇缺乏特色经济和支柱产业。尤其是中心镇和一些享受户籍优惠政策的小城镇, 有条件和没条件的都在大搞房地产开发项目。大多数城镇不是像大兴区那样通过组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投资公司, 利用市场化的/ 银企合作0打通/ 银政合作0
之路, 创新政府投融资方式, 拓展小城镇基础设施建设的融资来源, 而是把房地产开发作为投融资手段, 最终资金没筹来, 项目没拉来, 浪费了来之不易的户籍政策、土地政策等优惠政策, 错失了加快发展城镇经济的良机, 造成推进城镇化的内在动力严重不足。
(四)城镇化面临的资源和环境约束逐渐趋紧
北京的自然资源先天不足, 由于不合理的使用和浪费, 导致资源环境问题越来越突出, 成为加快推进城镇化进程的重要瓶颈。北京人均水资源占有量不足300 立方米, 仅为全国人均占有量的1P6,世界人均占有量的1P25, 而且地下水位还在不断下降, 因水引发的问题不断增多。虽然近几年生态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但中心城区将污染项目迁往郊区后治污措施跟进不及时, 污染源的转移扩散导致污染面加大, 郊区环境总体状况仍然堪忧。如果不及时采取果断措施, 资源环境已经难以支撑起郊区的城镇化进程。
三、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有利条件
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 既要立足城镇化取得的积极进展, 又要正视解决存在的问题, 更要牢牢把握推进城镇化的有利条件, 不失时机地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
(一)统筹城乡发展力度加大,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创造了良好的政策环境
当前三农问题已经成为全党、全部工作的重中之重, 各地区各部门正在按照科学发展观的要求, 不断加大统筹城乡发展的力度。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实现形式, 正得到越来越多的政策支持。北京作为首都和国际化大都市,人均国内生产总值已经超4000 美元, 不论是从贯彻中央精神还是自身发展要求和具备的经济条件来看, 都会进一步加大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力度。北京市委、市政府已经从郊区实际出发, 制定了统筹城乡、加快郊区发展的新思路, 明确提出将推进城镇化作为统筹城乡发展的主要途径, 对推进城镇化进程的政策支持力度必将进一步加大。相应地, 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政策环境自然会
越来越优化。
(二)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水平较高,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打下了坚实基础
农业生产力水平的提高是工业化和城镇化的基本前提, 发达的工业化和城镇化需要有与之相适应的现代农业来提供充足的农产品和劳动力。多年来, 郊区农业在为北京这个特大城市提供副食品、搞好农副产品加工和服务的同时, 还以北京这个巨大的市场为依托, 充分利用北京作为全国的政治和文化中心在农业科技、人才、信息资源等方面的优势,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含量和装备水平, 创新农业生产经营组织形式, 农业现代化和产业化已经具有较高的发展水平。尤其是近几年北京市加大了对郊区在农业科技、教育、人才、信息、投入等方面的支持力度, 郊区农业已经从过去单一的农副产品供应基地向农工商全面发展、经济功能多样化以及生态功能不断加强的方向转变。随着郊区农业生产和经营水平的不断提高, 农业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型, 不仅提供了越来越丰富的农产品, 还使越来越多的劳动力从土地上解放出来, 为加快推进城镇化提供了充足的人力和物力保障。
(三)工业化在较高水平上快速推进,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注入了强大动力
城镇化是工业化的必然结果, 是伴随工业化的推进而向前发展的, 并随着工业化发展进程的加快而加快。实施工业化, 必然带动城镇化。随着北京新型工业化战略的实施和快速推进, 带动了整个北京产业结构和布局的战略性调整, 许多在市内的产业尤其是传统工业向郊区不断扩散转移, 形成郊区自上而下工业化的巨大推动力, 促进郊区工业化的快速推进, 为郊区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了必不可少的产业支撑。尤其是随着最近国务院已原则同意的5北京城市总体规划6的实施, 基础设施建设将重点向郊区扩展, 郊区广阔的发展空间、较低的投资成本、丰富的发展资源, 将成为首都工业化的重点。(四)具有较为完善的现代交通等基础设施,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基本条件
完善的基础设施, 特别是现代化的交通是推进城镇化的重要纽带, 是新时期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关键因素之
一。经过多年的努力, 尤其是随着近年来建设力度不断加大, 北京郊区城镇基础设施建设步伐明显加快, 基础设施整体建设水平相对较高, 基础设施条件相对较好, 在交通和通信方面更是在全国处于领先地位。目前, 郊区小城镇平均每镇公路里程和每百人拥有的电话数均居全国首位, 比粤、浙、沪等沿海发达地区还要高。与城镇发展相配套的公共服务和社会发展水平也较高, 其中建制镇的自来水普及率2002 年已达98% 以上, 千人拥有的教师数量在与粤、浙、沪比较中也居第一位, 千人拥有的医生数量也仅次于上海而高于浙江省和广东省。这些都为在较高起点上持续快速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必不可少的基本条件。
(五)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进程加速, 为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提供了有力助动
国内外的城市发展经验表明, 大城市进入到城市化发展的后期阶段, 要解决中心城区房价超高、居住环境差、交通拥堵等/ 大城市病0, 必须减少中心城区人口, 走人口郊区化的道路。作为特大城市的北京, 早已进入了城市化的后期阶段, 在中心城区房价超高和交通越来越拥堵的巨大压力下, 人口郊区化进程已经进入到加快发展的阶段。近年来,北京以建设国际政治、文化和重要地区经济中心为目标, 中心城区的功能正在发生着重大变化, 其在产业结构上/ 退二进三0的调整, 为加快工业向郊区的转移和集聚, 为推进郊区产业的集约化、规模化、设施化和农业产业化经营提供了新的机遇, 使郊区的一些小城镇和乡村地域转变为城区。昌平的回龙观和东小口、顺义的后沙峪等小城镇的迅速发展, 就是充分抓住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这一契机不断加快城镇化进程的典型代表。
四、加快推进北京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几点建议
(一)进一步加大城乡统筹力度
北京市要完成率先建成全面小康这一目标, 必须以加快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为途径, 不断加大城乡统筹的力度。在制订发展规划、确定分配格局和研究重大政策时, 要坚持城乡统筹发展, 创新政治、经济、社会和文化制度, 建立城乡互动、良性循环、共同发展的一体化体制, 实现城乡资源共享、人力互助、市场互动、产业互补。在经济社会结构全面
转换的过程中, 要从经济、政治、文化等多个层面上认识和探索问题, 调整国民经济分配格局, 运用政府资源和市场机制两只手, 采取综合配套措施, 破除城乡二元结构体制, 实现城乡工业一体化、城乡劳动力市场一体化, 为城镇化加快发展提供良好的市场和政策体制环境。
(二)切实做好郊区城镇发展规划
通过规划加强对城镇化的引导和推动是在市场经济条件下政府推动城镇化进程的重要途径。要将郊区城镇建设和发展规划纳入北京城市总体建设和发展规划, 按照北京/ 两轴、两带、多中心0的城市发展空间结构, 适应中心城区人口郊区化、产业扩散和城乡协调发展的要求, 合理确定郊区城镇的建设标准、数量和布局, 制定与中心城区功能转移、旧城改造和城乡统筹发展相适应的郊区城镇总体规划。在此规划指导下, 根据梯次推进战略, 做好各城镇具体发展规划, 运用规划搞好建设项目和产业发展布局, 改变当前郊区城镇多点发展、平均用力局面, 促进郊区城镇化进程扎实有序地进行。(三)努力健全郊区城镇功能
健全的城镇功能既是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基本目标, 又是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动力, 更是北京这一特大城市的空间布局和城乡协调发展的内在要求。要根据郊区城镇的功能定位和规模, 加强道路交通、供水、排水、供电、通讯、供气、供热、环境保护等公用基础设施建设, 完善文化、教育、医疗等公共服务体系建设, 提高信息、环保、便利等居住服务水平, 不断健全郊区城镇功能, 增强郊区城镇对中心城区和郊区农村人口的吸引力, 实现区域管理服务从农村体制向城镇体制的转换、中心城区人口向郊区的转移、农民向居住的转变、农村经济向城镇经济的演进。
(四)大力发展郊区城镇经济
郊区城镇经济是郊区城镇发展的重要基础, 大力发展郊区城镇经济是推进郊区城镇化进程的中心环节。要坚持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采取综合有效的措施加快郊区城镇经济发展。要立足于城镇功能定位, 发挥比较优势, 形成合理的产业布局和各具特色的城镇经济。近郊区的城镇(如顺义的马坡、昌平的回龙观等)要抓住北京中心城区人口和产业的扩散以及奥运经济的契机, 以房地产业为突破口和启动器, 着力培育城镇主导产业链和产业群。远郊区要结合推进农业产业化经营, 积极发展农村专业合作组织, 在利用原有优势农业资源基础上, 由产业专业户辐射形成专业村, 发展成专业镇(如延庆县旧县镇等), 提高城镇对资源要素的凝聚力和对周边区域的辐射带动能力, 最终实现农民就业和居住的非农化。(五)积极消除制约城镇化的政策体制障碍
要加大对城乡分割的户籍、土地、社会保障等二元体制的改革力度, 消除影响郊区人口城镇化的体制障碍, 使就业非农化的农民/ 进得来、住得下、干得开、稳得住0。要深化郊区户籍管理制度改革,进一步放宽郊区城镇尤其是远郊城镇的户籍管理政策, 为加快郊区城镇化提供宝贵的启动资金和智力支持。要在坚持土地所有权和农业用途不变的前提下, 搞活土地使用权, 规范郊区农村土地征用和流转制度, 搞好土地整治, 既严格保护土地, 又为
推进城镇化提供必要的建设用地。要切实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 积极探索人口城镇化严重滞后于土地城镇化的有效解决方式。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篇2
1.1 数量格局分布
北京市域范围包括城区、近郊区和远郊区共18个区县。城区有东城、西城、宣武、崇文4个区;近郊区有海淀、朝阳、丰台、石景山4区;远郊区有通州、顺义、大兴、昌平、平谷、密云、怀柔、延庆、门头沟、房山10个区县。2008年, 我对远郊区10大区县进行了调查与研究, 并参考北京市农委提供的《北京郊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利用研究成果报告》, 现对各区县的民俗总量进行整理, 如下图所示:
京郊各区县市级、区级民俗总量之和都超过10种, 北京市民俗文化总量313项。民俗最为丰富的当属京西门头沟, 其区级民俗总量为20项, 市级民俗总量为10项。可见, 发展京郊民俗旅游有着得天独厚的资源禀赋。
1.2 京郊民俗文化发展特点
近年来, 随着国家发展, 社会物质经济水平的普遍提高, 以及政府对带薪假期的保证, 居民外出旅游欣赏与感受民俗文化, 已经成为一种放松、娱乐、解放自己、舒适身心的潮流。国家旅游局、北京市农委, 也都在积极响应国家的号召, 制定政策, 提出方案, 促使北京郊区民俗文化的健康发展。
1.2.1 项目总量大, 分布广泛, 且各区县均有涉及。
北京市民俗文化总量313项, 其中郊区共有148项, 占总量的47.29%。北京郊区10大区中, 项目总量前4位的是:通州 (24) , 平谷 (23) , 门头沟 (20) 和怀柔 (20) ;总量较少的房山与昌平, 它们也分别有5项和4项, 10大区以市为中心, 分别横向和纵向发展, 近到市区, 远至千里之外。
1.2.2 发展过程中的阶级性和地方性。
民俗学是“现在的”学问, 而不是“历史的”学问。这二者不同, 像“生物学”与“古生物学”的不同一样。民俗学的记述与研究, 是以国家民族社会生活中活生生的现象为对象的。
首先是阶级性特点。在京郊, 处于社会中下层的广大民众, 是民俗文化的主要创造者和承载者, 因此民俗文化主要体现了他们的认识与思想要求, 具有较强的民间性特点。不仅中下层社会相较于上层社会有着层位的差别, 就是中下层社会内部亦有着民俗差异。属于中层社会的商人与城市平民, 他们的民俗观念与民俗行为有着自己的层位特色, 在行业的竞争与酬对中, 他们逐渐养成铺张、浮靡、好新慕异的风尚。居于社会支配地位的达官贵人, 他们拥有明显区别于社会中下层的生活方式, 因此有着不同的民俗文化习俗。
其次是地方性特点, 除了中华民族文化大传统之外, 北京郊区各个地方依自己的特殊生境形成了服务地方的文化小传统。乡民的生活文化具有明显的地方性, “百里而异习, 千里而殊俗”, 这是较概略的区分, 但也从不同程度上体现着老北京城不同郊区民俗文化特色。例如门头沟民间音乐和舞蹈丰富, 顺义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众多, 怀柔、延庆和平谷民间舞蹈盛行。
1.2.3 构成差异明显, 级别偏低。
由下表可见, 北京郊区民俗文化总量148个项目中, 国家级项目仅有1项, 即门头沟区京西太平鼓, 占郊区总量的0.68%。同级别项目数量比例分别比城八区低, (见下图) 这种严重的等级构成差异, 国家级项目太少, 市级项目适中, 区县级项目规模庞大, 使北京郊区民俗文化特色给人呈现一种档次较低, 有待发展和提高态势。尤其是国家级的民俗文化特色, 最能吸引外国游客到此, 而此国家项目的严重缺陷, 大大降低了北京民俗文化的强大吸引力, 使得政府与当地不得不努力协调发展, 努力完善体制与增强民俗文化特色吸引力, 使区县级项目向市级项目水平靠拢, 市级项目向国家级项目水平看齐, 推出更多的高水平的、有看点和强吸引力的民俗文化特色, 不仅总量要大, 质量也要高。
2 京郊民俗文化的优点
2.1 京郊民俗文化具有历史传承性
民俗是一种悠久的历史文化传承, 是一种相沿成习的物质文化现象。地域或城市的历史对民俗的发展具有重大的影响作用。北京悠久而绵延不绝的历史, 为北京民俗文化的发展创造了优越的条件。
石器时代的原始聚落期, 是北京民俗的萌芽期, 50多万年前生活在房山周口店的“北京人”揭开北京人类历史的第一页, 北京的民俗发展历史也随之开始。夏商时期的古燕国到五代时期, 是北京民俗真正形成时期。辽代到新中国成立, 是北京民俗的发展成熟期。国都地位的确立, 确定了北京具有京都韵味即“京味儿”的民俗核心。京郊民俗文化历经千年发展, 已形成独特的历史传承性。
2.2 京郊民俗文化具有丰富多样性
京郊民俗文化中, 以民间舞蹈 (37项) 、传统手工技艺 (31项) 、民间文学 (20项) 、民俗 (19项) 为主体, 占北京郊区民俗文化总量71.33%。具体来说, 通州区、顺义区、平谷区、密云县各有7种类型, 门头沟区、大兴区、怀柔区各有6种类型民俗文化类型。除此之外, 还有民间文学、民间音乐、传统戏剧、曲艺、游艺、传统体育与竞技、民间美术、传统医药各形式。多类型的民俗文化相互交织在一起, 更增添了民俗文化的特色和色彩。
2.3 京郊民俗文化具有多民族性
京郊民俗的最大特点, 是京郊民俗的多民族性, 辽、金、元、明、清五代封建王朝政权, 除了明代和民国是汉族建立的政权, 其它几个朝代全是由少数民族建立的政权。北京在建都一千多年的历史中, 是多民族杂居散居地区。
2.4 京郊民俗文化具有古朴性及乡土性
民俗旅游是民俗文化特征的展现, 也是地域文化的一种反映。民俗旅游的区域特征, 反映了这一地域区别于洲、他地域的特征, 它有鲜明的自然风貌、人文景观、风土人情, 长期生活在特定地域的人们, 具备独特的精神气质、心理状态和行为方式。
民俗风情是一个地方的民风、传统、习俗和禁忌等的总称, 它具有古朴性和乡土性。北京郊区的民俗文化取材于民间, 民俗旅游资源原汁原味, 真实、自然地反映民间生活的原貌, 具有乡土气息, 突出地方特点。
3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的开发模式
在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的开发过程中, 应坚持“取其精华, 去其糟粕, 因地制宜, 发挥特色, 农民主体, 多方参与”的原则, 不应盲目地对所有遗留下来的民俗文化都给予肯定, 而是辨别民俗文化的先进性与落后性, 保留民俗文化中的优秀成分, 摒弃民俗文化中的糟粕, 凸显当地优秀民俗文化的内涵。
北京郊区农村各区县的民俗文化都是具有浓厚的地域性特点的民俗文化资源, 如京西门头沟地区的民间舞蹈太平鼓、通州区的花丝镶嵌制作技艺, 不同特色的民俗文化其开发利用方式和产品设计类型也应各有侧重。京郊农村民俗文化的开发要因地制宜, 发掘特点, 而不能千篇一律, 大同小异。各区县要根据本地的实际和民俗文化资源的类别特征, 在对当地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全面调查、了解和综合分析、比较的基础上, 在种类繁多的民俗事象中选择当地民俗文化的代表性资源, 开发当地最具典型特色的民俗文化, 实现“一村一品”的产品设计构想, 最大程度地保持不同区县民俗文化的个性特点, 防止民俗文化开发过程中的雷同现象。
农民是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主体力量,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的开发过程中, 要非常重视农民的作用, 充分调动农民参与民俗文化开发的积极性, 激发他们的创新能力, 通过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 让当地农民树立文化自信心, 增强农民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自豪感, 同时在开发过程中要保证农民的利益不受损害, 保证农民能从当地民俗文化开发中获取经济收益。同时在保证农民成为民俗文化开发主体力量的前提下, 积极吸纳其他主体的参与, 如政府、专家学者, 使民俗文化开发在政府、专家学者的扶持和指导下有序进行。
3.1 农民自主经营的民俗活动的开发模式:农民开发实施+乡村合作社组织指导+政府宣传推广
这主要是指一些小型的民俗活动项目, 如民间手工技艺等, 农民依靠自身的力量以户为单位就可以开发和实施, 或者在村合作社组织的组织和指导下开发、实施, 乡村合作社组织可以在开发实施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如组织农民参加民间手工技艺的学习和培训, 在这方面门头沟区王平镇做的比较突出, 政府只需帮助农民做好宣传和推广工作, 扩大当地的知名度, 以吸引更多的游客前来参观, 这类民俗活动的开发更易于与民俗村、民俗户建设相结合。
笔者曾在2008年十一黄金周期间对门头沟区的爨底下村进行了调研, 在爨底下村, 每一个有营业执照的农家院都有北京市农委和北京市旅游局赠送的家用电器, 如冰柜、冰箱等。这极大地方便了他们的日常经营, 这些家电可以为来此度假的游客提供更方便的服务。现在游客来到爨底下村可以品尝到更新鲜美味的农家菜, 卫生水平也已达到行业标准。爨底下村2006年全村实现经济总收入712万元, 人均收入达到9000余元, 比2006年人均增加1000元。本村劳动力全部实现零距离就业, 并吸纳周边100余劳力进村务工。
笔者还调研了海淀区的松府好农家院, 由于区政府的大力支持, 该村的民俗旅游接待户每年都会拍记录片发布在网站上和电视上, 不用村民自己大力宣传, 该户在有意乡村旅游的游客心中已经印象深刻, 招致不少游客慕名而来。
3.2 大型展演类民俗活动的开发模式:“服务型政府+协调性组织+大社区+学术辅助”的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
大型展演类的民俗活动项目, 如民间花会、庙会、民间舞蹈、民间音乐等, 单个农民无法依靠自身的力量来开展和实施, 需要政府的规划设计和资金扶持, 需要乡村社区组织的协调, 需要当地其他农民的积极参与。
借鉴国外乡村旅游开发模式的经验和社区的先进理念, 主要有发挥社区旅游发展组织的主导作用, 使社区居民成为社区参与的主体, 政府扶持和引导乡村旅游社区的发展, 专家和高校为乡村旅游的发展提供智力支持。结合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开发的实际情况, 主要是农民参与民俗文化开发的智慧和能力有限, 农民的民主意识比较淡薄, 参与意识不足, 缺乏必要的原始资金和宣传渠道, 本着国际化与本土化相结合的原则, 提出社区参与的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开发模式。
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文化的开发实行“服务型政府+协调性组织+大社区+学术辅助”也即政府+乡村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专家学者的社区参与的开发模式。各参与主体的职能分工既是独立的, 同时又存在着交叉。如下图所示:
4 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
社区居民就是乡村社区中的农民, 他们是民俗文化开发中最活跃和有着最直接利益的相关者, 是社区参与的主体。只有让社区居民积极参与到民俗文化的开发的各项事务中去, 才能保证社区居民从民俗文化的开发中真正受益。社区居民主要应从以下四个方面参与当地民俗文化的开发。
第一, 农民要参与民俗文化开发的决策。对当地哪些民俗文化资源进行开发, 以怎样的形式开发, 当地民俗文化产品和项目开发的主题形象是什么等问题发表自己的希望和看法, 并通过乡村社区组织将这些希望和看法纳入政府的规划决策之中。
第二, 农民要参与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农民是乡村民俗文化的创造者和维持者, 是乡村民俗文化的载体。他们的生活与行为形成了特有的乡村民俗、乡村风情、乡土文化, 所以他们必然成为民俗产品生产和民俗项目实施的主角。农民在乡村社区组织和政府部门的组织领导下, 参与民间音乐、民间舞蹈的表演, 参与传统手工技艺的表演和展示, 参与特色民俗商品的生产, 参与经营游客食宿接待, 经营农作物观赏、采摘等。这些自主参与不仅向外界展示了当地的民俗风情, 传承了当地的民俗文化, 最重要的是农民能从中获取可观的经济效益, 增加收入。
第三, 参与利益分配。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 给农民创造了就业机会, 使农民通过参与和经营, 可以获得经济利益、社会文化利益以及环境利益。民俗文化与乡村旅游结合起来一起开发, 农民又可以从乡村旅游的经营活动中获得收入。这样, 原来就经营乡村旅游的农民, 通过参与民俗产品的生产和民俗项目的实施, 拓宽了增收渠道, 增加了经济收入。
第四, 参与教育培训。农民的参与能力受到自身观念、知识等因素的限制, 为了提高农民的参与能力, 政府组织专家学者对农民进行定期的培训教育。培训内容主要有包括两个方面:一是观念和意识, 二是专业知识和服务技能。通过培训, 增强农民的民主意识和社区参与意识, 加强农民对当地民俗文化的自信和自豪感;消除农民对服务工作的顾虑, 端正服务态度, 强化服务意识, 提高旅游服务水平。
专家学者主要是为北京郊区民俗文化的开发提供智力支持, 参与制定民俗文化开发的整体规划, 根据各区县民俗文化资源的特点, 确定各地民俗文化开发的主题和方向, 进行具体的民俗文化产品设计和创新, 定期对农民进行观念、知识和服务技能等方面的教育培训。
摘要:北京郊区农村民俗是北京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20世纪90年代以来, 在国家各级旅游行政部门以及社会力量的推动下, 北京郊区农民充分利用区位、生态及民俗文化资源优势, 适应城市居民观光休闲的消费需求, 形成了以“吃农家饭、住农家屋、赏农家乐、享民俗风”为主要内容的特色民俗旅游。本文作者于2008年秋对北京18个区县重要民俗旅游资源进行了调查研究, 在此基础上, 评价京郊农村民俗文化体系, 探讨因地制宜的开发模式, 提出“社区增权下的民俗文化自治与自扬”的观点。
关键词:京郊民俗旅游,开发利用,社区增权,民俗文化
参考文献
[1]陆素洁.《如何开发乡村旅游》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2]苏丽春、李燕.《云南民俗风情与旅游》.昆明, 云南大学出版社, 2005
[3]国家旅游局.《发展乡村旅游典型案例》.北京, 中国旅游出版社, 2007.
[4]邹统钎.《北京市郊区旅游发展战略研究:经验、误区与对策》.北京, 旅游教育出版社, 2004
[5]俞益武、张建国、朱铨.《休闲农业观光园区的规划与开发》.杭州, 杭州出版社, 2007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篇3
关键词:北京市;沟域经济;门头沟;特征;推广性
中图分类号:F301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4117(2011)08-0226-02
一、北京市郊区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沟域经济是指集生态治理、新农村建设、种植养殖业、民俗旅游业、观光农业发展为一体的山区区域经济发展新模式。北京京郊山区占市域总面积的62%,占有整个北京市经济规划非常重要的部分。而京郊山区的经济发展在经历了由矿业开采到生态旅游为主导的“沟域经济’产业变革。如今共建设241个旅游景点,319个旅游度假村, 639个观光采摘园, 267个民俗游接待村和8668个民俗旅游接待户。
二、门头沟沟域经济发展现状
(一)自然风景旅游。门头沟区地处华北平原向蒙古高原过渡地带,历来拥有丰富的森林和动物资源。西部山地是北京西山的核心部分,山体高大,层峦叠嶂,海拔1500米左右的山峰160余座。现在已开发出来的景区有灵山自然风景区,百花山自然风景区,龙门涧自然风景区,小龙门自然风景区,天门山国家森林公园,潭柘-戒台风景名胜区。这些风景区生态环境良好,逐渐成为北京居民消暑度假的头号选择。
(二)民俗文化旅游。除了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自然,门头沟的沟域经济特色还包括民俗文化品牌。它已经形成了一系列拥有鲜明民俗特点的文化村落,包括斋堂镇灵水村、斋堂镇爨底下村、龙泉镇琉璃渠村,妙峰山镇樱桃沟村、清水镇洪水口村,王平镇韭园村。这些村落拥有悠久的历史,特色农俗文化,果品丰富的采摘园吸引了远近的游客前来参观体验。
(三)种植养殖业。区内京白梨、大樱桃、薄皮核桃名列全市9个“唯一性”产品之列,果品基地面积达10万余亩。蜜蜂养殖近3万群,获得“京西白蜜”原产地证明商标证书,是中国唯一“京”字头原产地商标蜜蜂产品。在次基础上,一些乡镇加工业也聚集到此地,丰富了产业结构,带了新的经济增长点。
(四)旅游带动的第三产业。有旅游主导的产业链中,许多服务业快速的发展起来了。其中包括旅游星级宾馆17家北京市三星级旅游餐馆5家;旅游服务机构12家:咨询服务中心7个,旅行社3家,其它旅游服务公司8家。旅游生产厂家15家。
三、门头沟地区沟域经济效益
“十一五”时期,门头沟区旅游业发展规划实施总体进展顺利,2006年至2010年共计接待游客1750万人次;五年累计实现旅游综合收入20.36亿元,年均递增16.7%。其中景区共计接待游客12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4亿元;住宿业实现收入9.2亿元;民俗旅游业接待游客500万人次,实现旅游收入3亿元。截止2010年底,实现地区生产总值83.8亿元,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5312.6元,农民人均纯收入12672元。“十一五”期间,全区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年均增长9.6%,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年均增长10.9%。
四、京郊沟域经济的特征
(一)山区经济的发展典范。沟域指的是山区中溪水汇集形成的域,其中山区和河域是沟域经济标志性地形地貌。北京城市发展总体规划(2004- 2020 年)将门头沟,延庆, 怀柔, 密云和平谷等五个区县及房山区和昌平区的山区部分定位为生态涵养发展区,作为一个山区整体来规划发展。其中门头沟地区境内总面积的98.5%为山地,平原面积仅占1.5%。京郊山区森林覆盖率高,动植物资源丰富,风景奇特是发展沟域经济的重要资源保障。
(二)生态涵养和经济发展的有效结合。在发展沟域经济的过程中,各部门都将生态涵养放到了第一位置。也就是实现生态保护可持续发展和经济效益的双赢局面。门头沟地区在过去一直发展煤炭采矿业,导致污染严重,生态形势越来越严峻。为了做好首都的生态防护墙,实现可持续发展,京郊地区改变经济发展战略,将生态涵养放在第一位,如今在生态系统退化修复上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将良好的生态环境和生态旅游养殖等生态产业联系起来。
(三)以生态旅游主导。沟域经济的最大的特点就是以生态旅游为主体,带动第二产业和相关第三产业的发展。1993年,国际生态旅游协会(The Ecotourism Society) 把生态旅游定义为:“具有保护自然环境和维系当地人民生活双重责任的旅游活动”。如今在中国发展势头迅猛,原因在于中国自然资源丰富,生态旅游符合生态涵养的要求,又是经济发展的新方法新模式。此点在沟域经济发展中得到充分应用。
(四)大城市周边区域。沟域经济得以成功的一个重大原因就是区位优势明显。北京作为首都,其居民收入较高,消费额和层次都高于全国平均水平。生态旅游作为一项新颖健康的消费产品,正越来越受到首都人民的欢迎。另外,作为大城市的周边地带,对环保的要求也相当高,这和周边地区发展生态产业的现状也是相吻合的。
(五)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要发展生态旅游丰富的自然资源和文化资源是必不可少的条件。例如在门头沟地区,有大量的民俗村落和民俗文化,京西太平鼓,麦秸画,妙峰山庙会都是吸引游客的亮点。
(六)政策的支持。京郊沟域发展是在政府牵头下开展的。如今已招标投资中瑞生态谷项目,中芬生态谷项目等一系列国际合作项目。
五、沟域经济推广性
就中国整个经济环境来看,政府都提倡生态经济发展,相信在政策上都会向生态产业方面倾斜。区域内部要有丰富资源,包括自然资源或者是人文资源。而人文资源是可以发掘,可以通过重塑文化品牌,注重品牌文化营销,来获得市场。区域外部需要有优越市场区位。这一点意味着区域经济发展拥有广大的消费者。区和河域是沟域经济的标志,但是对沟域经济的拓展来说并不一定是必要的。只要拥有丰富的自然或者人文资源,同样可以发展生态旅游业和种植业加工业等。生态旅游为主导的发展模式是沟域经济的一种出路,但不是唯一出路,相信生态产业的其他部门也同样可以引领山区经济的发展。现今沟域经济的扩展情况有如下几种情况:
A类为典型的京郊沟域经济发展模式。B类为缺乏资源开发的城市周边山区。其发展可以借鉴门头沟地区的民俗开发思路,实施植树造林等恢复生态涵养的措施,同时加大文化品牌的开发和宣传,成为城市居民旅游观光的第一选择。C类为拥有丰富资源的旅游景点,但市场区位不好。此类地区如同西藏等地,拥有良好的自然风光和人文遗产,并坚持走生态涵养与经济发展结合的道路。有学者针对西藏地区特有的相对封闭的沟域经济的特点,提出实行畜牧业+种植业,畜牧业+绿色蔬菜,粮食+蔬菜+畜产品加工等产业链模式。优化这种发展模式的方案是加快交通设施的改建,方便人口的流动,例如青藏铁路的修建等。D类是自然资源丰富然而主导产业不是可持续发展的地区。例如之前的门头沟地区,此类地区的发展是暂时的,不受政策长期支持的模式。迟早要面临产业结构的转型,朝可持续发展的方式转变。E类是自然资源不丰富,市场区位不优的地区。这类地区如果是农业为主导,可以开发特色种植园采摘园等特色产业。如果是偏远的山区,则可以着重开发山区的自然风景,寻找不同于其他地区的特色。
作者单位:北京林业大学
作者简介:廖婷婷(1989— ),女,汉族,单位:北京林业大学经济管理学院,研究方向:产业经济。
参考文献:
[1]吴春霞,刘瑞涵,何忠伟.北京沟域经济背景下山区生态旅游市场开发研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4):400-404.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篇4
一、适用范围
申报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的范围是北京市辖区范围内的所有乡、镇。
二、申报条件
(一)成立创建工作领导小组,并设专门的创建办公室;
(二)编制环境规划,并经区县人民政府同意;
(三)提交创建工作总结和技术报告;
(四)基本达到《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的各项要求。
三、申报程序、内容与时间
按照自愿的原则,对照《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经自查符合基本条件和考核指标要求的乡、镇,均可提出申请。
(一)申报程序:申报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的乡镇人民政府须向当地区县创建工作领导小组提出申请,经当地区县领导小组审核同意后,再向市农委、市环保局正式提出书
面申请。
(二)申报内容:乡镇人民政府的申请报告必须附有创建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的申报表、工作报告、技术报告及环境规划。工作报告包括创建工作的组织领导、创建过程、主要活动和创建成效;技术报告包括各项指标完成情况及证明材料(包括有关部门监测、检测报告)。
(三)申报时间:申报截止时间为每年7月31日。
四、考核验收
市农委、市环保局收到申报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的申请和有关材料后,即组织有关专家对申报材料进行评审,并到现场核查验收。对评审验收中发现的问题,专家组将指导申报乡镇做好改进工作。对验收合格的乡镇要向社会公示。
在公示过程中,对有疑问的乡镇由市农委和市环保局组织有关部门和专家组进行现场核查。
五、审批、命名
市农委、市环保局联合对专家组提出的意见和公示结果进行审议,经审查符合条件的乡镇,命名为“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并颁发证书和奖牌。
北京郊区环境优美乡镇考核标准(试行)
一、基本条件
(一)领导重视,组织落实,配备专门的环境保护机构或专职环境保护工作人员,建立相应的工作制度,基本达到首都文明乡镇和郊区环境整治样板乡镇标准。
(二)按照国家环保总局《小城镇环境规划编制导则》,编制乡镇环境规划。
(三)认真贯彻执行环境保护政策和法律法规,基本农田得到保护,废弃矿山、窖坑、砂石坑得到恢复,无捕杀、销售和食用珍稀野生动物现象,近三年未发生较大污染事故或生态破坏事件。
(四)乡镇布局合理,管理有序,街道整洁,环境优美,城镇建设与周围环境协调。
(五)镇域环境整洁,无脏乱差现象,“白色污染”基本得到控制。
(六)乡镇环境保护氛围浓厚,群众对环境状况满意。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篇5
发布日期:2013-8-28 阅读次数:232次
问:持社会保障卡怎样看病?
答:首先,患者本人就医时在挂号处必须出示社会保障卡挂号;如果是家属为行动不便患者代开药,请出示:代开药人身份证、患者本人身份证、社保卡、诊断证明、病历资料,挂号人员确认信息无误后方可为您挂号;其次,到诊室看病时,请您向医生主动出示社会保障卡和北京地区医疗机构门急诊病历手册;第三,交费时,须将社会保障卡和交费单据一起交给结算人员,缴纳个人自付、自费部分费用;最后,拿到结算单据后,认真核对单据上的各项内容,收回社保卡。
问:持卡就医是否需要选定医院?
答:实行持社会保障卡就医后,个人就医的定点医疗机构仍需选定,A类、中医、专科医院可以直接就医。
问:如何查询卡内信息?
答:参保人员可持卡在自助终端机电子触摸屏上自助查询。社保卡服务热线是“96102”,提供24小时开通服务;另外通过登陆北京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网()可进入社保卡服务网站界面进行查询。
问:社保卡丢失如何办理?
答:社保卡一定要保管好,如果您不慎将社保卡丢失或损坏,请及时挂失或更换。挂失可拨打24小时热线电话“96102”进行电话预挂失,也可持《居民身份证》到社保卡服务网点(设在街道社保所)进行书面预挂失。进行正式挂失时,带上《居民身份证》,同时办理补新卡手续。在社保卡补办过程中,如果您病了,也不用着急。在补办新卡时,社保卡服务网点会为您开具一张《补(换)卡证明》,就医时由个人现金全额垫付,并保留处方、明细、收费单据,到工作单位(或社保所)手工报销。
问:就医不带卡能报销吗?
答:领到社保卡的参保人员在已开通持卡就医结算服务的定点医疗机构就医,须出示社保卡。未出示社保卡的,所发生费用由个人全额负担,医保基金不能支付。
参保人员因急诊、计划生育手术、企业欠费、工伤保险、补换卡期间、参保后未发卡等情况就医的,发生的医疗费用可由个人现金垫付后并保留处方、明细、收费单据,到工作单位(或社保所)手工报销。
问:持社保卡就医后还需要门诊起付线吗?
答:参保人员持卡就医后,门诊起付线标准和原来规定一样,即参保人员门诊费用一个内只扣一个起付线:在职人员1800元,退休人员1300元,起付线以下的医疗费用个人就医时需要全额付费。超过起付线的部分,按照政策规定的报销比例,个人只负担应自付部分的医疗费用。
问:北京市参保人员门诊大额互助资金支付及个人自付比例是多少?
答:北京市参保人员门诊大额互助资金支付及个人自付比例见下表:
问:如何看懂门诊持卡实时结算收费票据?
答:当您持社会保障卡结算医疗费用后,医院为您提供计算机打印的收费票据。收费票据除定制内容外,还打印有本次医疗费用结算结果。
“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本次费用中能够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总额;
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费用总金额—自付二金额—自费金额
“累计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截止当次费用结算,本内医疗保险范围内的累计总额;
“门诊大额累计支付”——截止当次费用结算,本内医疗保险为参保人员门诊累计支付的总额;
“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按政策规定,根据参保人员身份及本发生费用累计情况,对本次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进行分解后,应由医疗保险基金给予支付的费用总额;
医疗保险基金支付金额=门诊大额支付+退休补充保险支付+残疾军人补助支付+公务员医疗补助支付
“门诊大额支付”——本次费用中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总额中医疗保险按比例给予报销的金额;
门诊大额支付金额=(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起付金额)×门诊大额支付比例
“退休补充保险支付”:退休人员按政策规定,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按补充保险报销的金额;
退休补充保险支付=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补充支付比例
“残疾军人补助支付”——残疾军人在享受上述报销后按比例负担部分再由残疾军人医疗补助进行比例支付的金额。补助比例为:1-4级100%、5-6级退休人员50%、在职职工70%;
“单位补充险(原公疗)支付” ——享受医疗保险报销后按比例享受的二次报销;
“个人自付、自费金额”——本次费用中医疗保险基金不予支付的费用总额,包括医疗保险范围外金额和范围内个 人自付金额;
个人自付、自费金额=自付一金额+自付二金额+自费金额
“自付一”——医疗保险范围内个人按比例应负担的医疗费用(包括起付金额和超封顶线以上金额);
自付一=起付金额+(医保范围内金额—起付金额)× 个人自付比例+超大额封顶金额
“起付金额“——每个自然内先由个人账户先负担的医疗保险支付范围内的医疗费用。目前退休人员为1300元、在职职工为1800元;
“超大额封顶金额”——指本次费用结算过程中,累计门诊支付满2万元,而不再予以报销的医疗保险范围内金额;
自付二——纳入基本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检查、治疗、药品目录中需个人先行负担的部分;
自付二=乙类药品/检查治疗费用中个人负担的部分
乙类药品除特殊乙类药品,需个人先负担10%费用,其余90%列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特殊乙类药品:吡格列酮、罗格列酮、胸腺肽注射液、核糖核酸[Ⅰ、Ⅱ、Ⅲ]注射液除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聚肌胞注射液除恶性肿瘤患者使用、胸腺五肽注射液除恶性肿瘤及乙型肝炎患者使用,需个人先负担50%药品费用,其余50%列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乙类治疗、检查除特殊规定项目外需个人先负担8%,其余92%列入医疗保险基金支付范围;
“自费”——未纳入医疗保险支付范围的费用;
自费=个人全额负担的药品/检查治疗费用
北京郊区城镇化问题研究 篇6
各区县劳动和社会保障局,市属各企业主管局、总公司劳动处,各中央在京企业,各计划单列企业:
为解决具有本市城镇户籍并参加了社会保险的人员(以下简称参保人员),符合国家规定的退休年龄时,由于未达到规定的缴费条件,不能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和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的问题,经研究,现将有关处理办法通知如下:
一、在国家规定的劳动年龄内具有本市城镇户籍的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时,累计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5年和累计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本人自愿,可以按本通知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和基本医疗保险费。
二、参保人员按下列方式继续缴费
(一)在市、区(县)劳动保障部门开办的职业介绍服务中心、人事部门开办的人才交流服务中心,以个人名义委托存档的参保人员,应于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前三十日,向存档机构提出自愿继续缴费的书面申请,并于次月起按本通知继续缴费。
(二)档案在其它存档机构的参保人员,应于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前六十日,向存档机构提出转移档案和社保关系的书面申请。存档机构应于参保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前三十日,将其个人档案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一并转移至其户口所在地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参保人员于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的当月,向存档的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提出自愿继续缴费的书面申请,并于次月起按本通知继续缴费。
(三)参保人员系单位职工且符合享受一次性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条件的,应于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0周岁前三十日,向单位提出解除劳动合同的书面申请。用人单位应于职工申请的当月,办理劳动合同解除手续,并将职工个人档案和基本养老保险、基本医疗保险关系在十五日内,一并转移至其户口所在地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参保人员应于解除劳动合同的当月向存档的区(县)职业介绍服务中心提出自愿继续缴费的书面申请,并于次月起按本通知继续缴费。
三、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费按以下规定缴纳
(一)基本养老保险费。参保人员按照《关于贯彻实施〈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有关问题的具体办法》(京劳社养发〔2007〕21号)中关于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的缴费标准,继续按月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至满15年。
参保人员继续缴费至男年满65周岁,女年满55周岁时,仍不满足规定缴费年限的,本人自愿,也可以按个体工商户、灵活就业人员当年缴费标准,一次性补缴不足15年差额年限的基本养老保险费。
(二)基本医疗保险费。参保人员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以上一年全市职工平均工资70%为基数,按7%的比例,继续按月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
按照本通知第三条 第(一)项缴纳了基本养老保险费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的参保人员,仍不满足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的,也可自愿申请一次性补缴差额年限的基本医疗保险费。
四、基本养老保险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
(一)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参保人员继续缴费至符合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条件的,按照《北京市基本养老保险规定》(市政府183号令)和本市相关规定,经劳动保障行政部门核准的次月起享受基本养老保险待遇。基本养老金低于我市基本养老金最低标准的,按最低标准发给。
参保人员全部缴费工资基数(含一次性补缴的基数)参与“实际缴费工资指数”的计算。
(二)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参保人员在继续缴费期间,享受个人委托存档人员的基本医疗保险待遇;缴费满足基本医疗保险缴费年限后,享受退休人员基本医疗保险待遇,并建立退休人员个人账户。
五、参保人员没有按本通知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或在按本通知规定继续缴费期间又自愿停止缴费,且缴纳基本养老保险费不满15年的,依照相关规定领取个人账户储存额及一次性养老保偿金,终止基本养老保险关系后,可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关于印发〈北京市城乡无保障老年居民养老保障办法〉的通知》(京政发[2007]35号)的规定,享受老年保障待遇。
六、参保人员没有按本通知规定继续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或在按本通知规定继续缴费期间又自愿停止缴费,且缴纳基本医疗保险费男不满25年、女不满20年的,可按照《北京市人民政府印发关于建立北京市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和学生儿童大病医疗保险制度实施意见的通知》(京政发[2007]11号)的规定,参加城镇无医疗保障老年人大病医疗保险,并享受相应待遇。
七、本通知未涉及的其它问题,按本市有关规定执行。
八、本通知自2008年3月1日起执行。
北京市劳动和社会保障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