氨苄青霉素钠

2024-08-16

氨苄青霉素钠(精选6篇)

氨苄青霉素钠 篇1

氨苄青霉素钠(Ampicillin sodium,AMP),又称氨苄西林钠,是一种广谱半合成的β-内酰胺类抗生素,具有较强的抗感染能力,广泛用于治疗敏感菌引起的奶牛感染性疾病。人们长期食用含AMP残留的牛奶及乳制品会产生耐药性和过敏反应。因此,检测牛奶等食品中AMP的含量具有重要意义。

目前测定AMP的方法主要有光谱法[1,2]、色谱及色谱-质谱联用法[3,4]、免疫分析法[5,6]和化学与生物传感器法[7,8]等。其中,传感器法由于具有灵敏快速、成本低廉等优点而备受关注。分子印迹聚合物(MIP)是一种具有良好选择性的高分子仿生材料,近年来已被广泛应用于制备不同药物残留的分子印迹传感器[9,10],但目前关于AMP分子印迹传感器的研究报道较少[11]。

本文以AMP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o-PD)为功能单体,在金电极(Au E)表面通过循环伏安法电聚合形成聚邻苯二胺膜(PPD),除去模板分子后得到AMP分子印迹膜电极(AMP-MIP/Au E)。以K3Fe(CN)6为探针,建立AMP的间接测定方法,并对市售牛奶样品进行分析。

1 实验

1.1 仪器与试剂

CHI 1030B型电化学分析仪,三电极系统:工作电极为Au E或AMP-MIP/Au E,参比电极为Ag/Ag Cl(饱和KCl溶液)电极,辅助电极为铂丝电极,上海辰华仪器公司。

氨苄青霉素钠和盐酸金霉素,生工生物工程(上海)股份有限公司;头孢氨苄,上海源叶生物科技有限公司;青霉素钾和盐酸强力霉素,广州市齐云生物技术有限公司;邻苯二胺,西格玛奥德里奇(上海)贸易有限公司;铁氰化钾和乙酸,天津福晨化学试剂厂。所用试剂均为分析纯。

所有溶液均用超纯水(电阻率18.2 MΩ·cm)配制。

1.2 实验方法

1.2.1 AMP分子印迹膜的制备

将金电极分别用粒径为1.0、0.3、0.05μm的α-Al2O3在专用绒毛垫上抛光,用超纯水洗净后,依次在1∶1硝酸、无水乙醇和超纯水中超声清洗。将三电极体系置于含10 mmol/L o-PD、5 mmol/L AMP的0.20 mol/L HAc-Na Ac(p H 5.2)缓冲溶液中,在0~0.8 V范围内循环伏安扫描20圈,在Au E表面形成包覆了AMP的聚邻苯二胺膜(AMP-PPD/Au E)。将AMP-PPD/Au E置于0.5 mol/L Na OH-乙醇混合溶液(VNa OH∶V乙醇=4∶1)中浸洗15 min,得到AMP分子印迹膜电极(AMP-MIP/Au E)。除不加AMP外,非印迹膜电极(n MIP/Au E)与印迹膜电极的制备步骤完全相同。

1.2.2 检测方法

循环伏安法(CV)测定条件:在含5.0 mmol/L K3Fe(CN)6的0.20 mol/L PBS(p H 7.0)中,于-0.2~0.6 V范围内进行测定。扫描速率为100 m V/s。

方波伏安法(SWV)测定条件:将电极置于含5.0 mmol/L K3Fe(CN)6和一定浓度AMP的0.20 mol/L PBS(p H 7.0)中富集一定时间后,于-0.2~0.6 V范围内进行测定。电位增量为4 m V,方波振幅为25 m V,方波频率为15 Hz。

2 结果与分析

2.1 分子印迹膜的电聚合

图1A为o-PD在Au E表面的电聚合曲线,图1B为含有AMP时o-PD的电聚合曲线。第一圈扫描时在0.4~0.5 V间出现了1个不可逆的氧化峰。随扫描圈数的增加,该氧化峰的峰电流逐渐减小直至消失,表明在Au E表面逐渐形成不导电的PPD膜。比较图1A和B可知,当AMP存在时,o-PD的电聚合曲线没有明显变化,表明在AMP分子印迹膜形成过程中,聚合液中AMP的存在不会影响o-PD的电聚合。

2.2 分子印迹膜制备条件优化

2.2.1 单体和模板分子的浓度及配比

AMP浓度为5 mmol/L时,按照o-PD与AMP的摩尔浓度比为1∶1、2∶1和3∶1的配比制备印迹膜电极,研究不同配比时制备的AMP-MIP/Au E对K3Fe(CN)6的响应电流值大小。结果表明,o-PD与AMP的摩尔浓度分别为10 mmol/L和5 mmol/L,即o-PD与AMP的摩尔浓度比为2∶1时得到的AMP-MIP/Au E具有最高的响应灵敏度,因此选择单体与模板分子的摩尔浓度比为2∶1。

2.2.2 聚合圈数

印迹膜的厚度可通过电聚合时的扫描圈数(即聚合圈数)进行控制,而膜厚直接影响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对聚合15、20、25和30圈时制备的AMP-PPD/Au E中模板分子的洗脱时间和传感器的响应灵敏度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聚合15圈时所得传感器的测试重现性较差,主要原因是膜厚较小且稳定性差;随圈数的增加,传感器的响应电流增加,但同时膜厚增加,导致模板分子的洗脱时间相应延长,因此选择聚合圈数为20圈。

2.2.3 模板分子的洗脱方法

将AMP-PPD/Au E和非印迹电极分别置于10%稀酸(硫酸、硝酸、盐酸、乙酸)、0.5 mol/L Na OH和0.5 mol/L Na OH-乙醇混合溶液(VNa OH∶V乙醇=4∶1)中浸洗15 min。通过比较洗脱AMP后得到的AMP-MIP/Au E在K3Fe(CN)6溶液中的响应峰型和峰电流的大小判断洗脱效果,并通过非印迹电极的对照测试考察上述洗脱液对PPD膜结构及稳定性的影响。结果表明,0.5 mol/L Na OH-乙醇混合溶液(VNa OH∶V乙醇=4∶1)对PPD膜的结构及稳定性无明显影响,且对模板分子的洗脱效果较好。因此,选择0.5 mol/L Na OH-乙醇混合溶液(VNa OH∶V乙醇=4∶1)作为洗脱溶液。

2.2.4 模板分子的洗脱时间

考察洗脱不同时间时印迹电极对K3Fe(CN)6溶液的响应情况。AMP-PPD/Au E在K3Fe(CN)6溶液中没有出现明显的氧化峰。随洗脱时间的延长,PPD膜中的AMP分子被逐渐洗脱下来,聚合膜中的特异性印迹孔穴的数量增加,K3Fe(CN)6在0.2 V处的氧化峰电流逐渐增大,洗脱10 min后电流值趋于稳定,为保证模板分子洗脱完全,选择15 min作为洗脱时间。

2.3 分子印迹膜的表征

Au E、AMP-PPD/Au E和AMP-MIP/Au E在K3Fe(CN)6溶液中的循环伏安响应如图2A所示。K3Fe(CN)6在Au E上有一对可逆的氧化还原峰。当在Au E表面电聚合形成AMP-PPD膜时,由于聚合膜自身的电惰性,K3Fe(CN)6分子不能到达电极表面,因此AMP-PPD/Au E无明显的氧化还原峰。洗脱模板分子后,聚合膜中形成了与AMP分子结构相匹配的印迹孔穴,这些孔穴可以作为传质通道使K3Fe(CN)6分子到达电极表面发生反应,于是在AMP-MIP/Au E上出现了K3Fe(CN)6的氧化还原峰。

AMP-PPD/Au E、AMP-MIP/Au E和n MIP/Au E在K3Fe(CN)6溶液中的方波伏安响应如图2B所示。AMP-MIP/Au E在0.2 V处有1个明显的K3Fe(CN)6氧化峰,而n MIP/Au E和AMP-PPD/Au E均没有出现氧化峰,表明在电聚合过程中,AMP分子嵌入了PPD膜中,当模板分子被洗脱后,聚合膜中形成了AMP的印迹孔穴,K3Fe(CN)6分子可以到达电极表面发生反应,从而产生特征响应峰。

2.4 分子印迹膜的分析特性

2.4.1 富集时间

研究了AMP-MIP/Au E在0.1 mmol/L AMP溶液中的富集时间对其在K3Fe(CN)6溶液中响应电流的影响。随富集时间的增加,K3Fe(CN)6的氧化峰电流逐渐减小,当富集90 s时,峰电流趋于稳定,表明AMP-MIP/Au E对AMP分子的吸附量达到稳定,因此,AMP-MIP/Au E在AMP溶液中的最佳富集时间为90 s。

2.4.2 选择性

以3.0×10-6mol/L AMP溶液为对照,考察10倍浓度的头孢氨苄、盐酸金霉素、青霉素钾和盐酸强力霉素对测定AMP的干扰情况。结果发现,AMP-MIP/Au E在上述干扰物质溶液中富集后,K3Fe(CN)6的特征峰电流没有明显变化,表明AMP-MIP/Au E对AMP具有良好的选择性。

2.4.3 重现性

用同一支AMP-MIP/Au E对3.0×10-6mol/L AMP溶液测定10次,测得K3Fe(CN)6氧化峰电流的相对标准偏差(RSD)为5.1%。用5支金电极,按相同方法制备AMP-MIP/Au E,测定其对AMP溶液的响应情况,K3Fe(CN)6氧化峰电流的RSD为3.4%。结果表明该印迹膜电极具有良好的测试重现性和制作重现性。

2.4.4 稳定性

将AMP-MIP/Au E浸入超纯水中,于室温放置保存,每隔一天对3.0×10-6mol/L AMP溶液测试一次,六天后响应电流降至初始电流的90.7%,表明该印迹膜电极具有良好的稳定性。

2.4.5 线性范围与检出限

将AMP-MIP/Au E浸入不同浓度的AMP溶液中进行富集,考察富集后K3Fe(CN)6的氧化峰电流与AMP浓度之间的关系(图3)。随AMP浓度的的增加,K3Fe(CN)6的氧化峰电流逐渐减小。以空白溶液为对照,氧化峰电流的变化值与AMP浓度在1.0×10-6~9.0×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ΔI=90.65 c+0.866(r=0.993)。基于3倍的信噪比(S/N=3),得到AMP的检出限为6.4×10-7mol/L。

2.5 实际样品的测定

取购自超市的新鲜脱脂牛奶2种,按照文献[12]方法进行前处理后,使用AMP-MIP/Au E进行方波伏安法测试,结果均未检测出AMP。对其中1种牛奶样品进行加标回收实验,测得加标回收率为90.5%~108.3%,RSD小于5.2%,表明该检测方法准确可靠,可用于实际牛奶样品中AMP含量的测定。

3 结论

本研究以氨苄青霉素钠为模板分子,采用电聚合邻苯二胺的方法在金电极表面修饰氨苄青霉素钠分子印迹膜,对分子印迹膜的制备条件进行了优化,并对牛奶样品中氨苄青霉素钠残留进行了检测。实验结果表明,该分子印迹传感器对氨苄青霉素钠具有良好的选择性,结果准确可靠,检测速度快,适用于牛奶样品中氨苄青霉素钠的测定。

摘要:以氨苄青霉素钠为模板分子,邻苯二胺为功能单体,利用电聚合法在金电极表面形成聚邻苯二胺膜,经0.5 mol/L NaOH-乙醇混合溶液(VNaOH∶V乙醇=4∶1)将模板分子洗脱,制得氨苄青霉素钠分子印迹传感器。以K3Fe(CN)_6为探针,建立了氨苄青霉素钠的间接测定方法,并利用循环伏安法和方波伏安法对传感器的电化学性能进行评价。该传感器的方波伏安峰电流变化值与氨苄青霉素钠浓度在1.0×10-6~9.0×10-6mol/L范围内呈良好的线性关系,检出限为6.4×10-7mol/L。

关键词:分子印迹,电化学传感器,电聚合,氨苄青霉素钠,聚邻苯二胺

氨苄青霉素钠 篇2

在抗生素的生产过程中使用了大量的有机溶剂, 因此在成品中不可避免地会有残留有机溶剂存在。残留溶剂过多一方面影响药品稳定性, 另一方面会引起诸多副作用, 危害人体健康。为了提高药品质量, 有必要对溶剂残留量进行检测。氨苄青霉素钠属抗生素类药物, 中华人民共和国药典 (90年版) 在其下未收载残留溶剂的限量及检测方法。本文参考其它药物溶剂残留量测定的有关文献, 建立了氨苄青霉素钠中异丙醇残留量的气相色谱测定方法。该法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度高, 在本色谱条件下氨苄青霉素钠对测定无干扰, 结果较为满意。

2 实验

2.1 仪器与试剂

SP-2305型气相色谱仪, 氢焰离子化验器 (FID) , XWC-100AB型自动平衡记录仪 (北京分析仪器厂) 。微量注射器。

氨苄青霉素钠 (太原制药厂提供) , 异丙醇、 (FID) , XWC-100AB型自动平衡记录仪 (北正丙醇均为分析纯, 实验用水为去离子水。

异丙醇标准溶液:0.785mg/ml。

内标标准溶液:准确量取正丙醇0.2ml于100m L容量瓶中, 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

2.2 色谱条件

2m*4mm不锈钢螺旋型色谱柱, 内装GDX-103 (60-80目) 固定相, 在190℃通N2老化8h, 柱温158℃, 汽化室温度170℃, 检测器温度170℃, 气体流量:N250m L/min, H250m L/min, 空气500m L/min, 低速600mm/h.

2.3 标准曲线及线性回归方程

准确量取异丙醇标准溶液0.0, 1.0, 2.0, 3.0, 4.0, 5.0m L于6个10m L容量瓶中, 各加入内标液1.0m L, 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在上述色谱条件下依次进样, 每一浓度重复三次, 每次进样lμL.以异丙醇浓度为横坐标, 以异丙醇与内标物峰高的比值为纵坐标绘制标准曲线。结果表明, 异丙醇在0-0.4mg/ml浓度范围内线性关系良好, 回归方程为y=4.214x+0.006, 其中Y为异丙醇与内标物峰高的比值 (hi/h8) , x为异丙醇的浓度 (mg/ml) , 相关系数r=0.9994.

2.4 实验方法

准确称取样品0.5g (精确至0.0001g) , 用少量水溶解后转入10ml容量瓶中, 加入1.0ml内标液, 用水稀释至刻度, 摇匀。在上述色谱条件下取1μL进样。求出异丙醇与内标物峰高之比值, 代入回归方程, 计算样品中异丙醇残留量。

3 结果与讨论

3.1 色谱定性

氨苄青霉素钠水溶液在本色谱条件下只出一个挥发性化合物的色谱峰。以太原制药厂氨节青霉素钠生产过程中使用的有机溶剂为依据, 分别用保留值法和加入已知纯物质增加峰高法进行定性, 确认此峰为异丙醇峰。典型样品残留溶剂色谱图见附图。

3.2 固定相的选择

高分子多孔微球直接用作气相色谱固定相有很好的分离效能, 对轻基化合物保留时间短, 且峰形对称很少拖尾, 适合于进行醇类分析。本文主要对几种国产高分子微球类固定相GDX-102, GDX-103, 401有机载体进行了选择。结果表明三种均可采用。在本色谱条件下完成一次色谱分析所需时间以GDX-103为最短, 且基线平稳峰形好, 故选GDX-103为固定相。

3.3 样品测定的重复性

取二个不同样品, 按2.4方法分别进行8次平行测定, 结果见表1。

3.4 回收率测定

取三个不同批号的氨苄青霉素钠样品, 分别进行加标回收试验, 结果见表2。

由表2可知, 三个不同批号的样品中, 异丙醇的回收率在99.2%-100.3%, 说明方法的准确度较好。

3.5 样品分析

按照第二部分第四点的方法对样品进行分析, 结果见表3。

结束语

用气相色谱法测定氨苄青霉素钠中的异丙醇残留量, 操作简便快速、准确灵敏。同时本法采用内标法定量, 消除了由于仪器稳定性和进样技术所造成的误差, 结果较为满意。本法适用于多批样品的连续测定。

参考文献

[1]张咏梅, 胡科, 吴彦等.紫杉醇原料药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气相色谱分析[J].应用与环境生物学报, 1999, (04) .

[2]陈日南.药物中有机溶剂残留量测定法评述[J].中国医药工业杂志, 1997, (06) .

[3]霍秀敏, 王卫, 袁雯玮.气相色谱法测定卡维地洛中有机溶剂残留量[J].天津药学, 2000, (03) .

[4]王海芳, 李海燕.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研究[J].化工矿物与加工, 2002, (09) .

[5]许同桃.药物合成过程中有机溶剂残留量的检测[J].山西化工, 2002, (04) .

氨苄青霉素钠 篇3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诊治的80例单纯性外阴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入选患者均符合《妇产科学》中单纯性外阴炎临床诊断标准。实验组有40例, 年龄为21.4~58.9岁, 平均 (35.7±3.1) 岁;对照组有40例, 年龄为20.5~60.4岁, 平均 (37.4±2.4) 岁。患者及家属对治疗方法及护理措施等完全知晓, 且自愿签署知情同意书, 患者性别、年龄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具有可比性。

1.2 方法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肌肉注射80万单位红霉素 (国药准字:J20090130) , 2次/d, 连续使用7 d后停用1 d, 连续治疗28 d。

实验组采用氨苄青霉素治疗, 方法如下:根据患者临床症状、病史等肌肉注射160万单位氨苄青霉素 (国药准字H43021866) , 用药7 d停用1 d, 连续治疗28 d。

1.3 疗效标准

显效:患者症状体征等消失, 镜检真菌学检查表现为阴性;好转:患者症状得到改善, 患者治疗后半年内未出现复发;无效:患者病情没有明显变化或病情加重[4]。

1.4 统计方法

采用SPSS18.0软件对采集到的数据进行分析, 计量资料用 (±s) 表示, 采用t检验, 计数资料用百分率 (%) 表示采用χ2检验, 以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2.1 两组患者治疗效果对比

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总有效率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满意率为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1。

2.2 两组并发症及复发率比较

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2。

2.3 两组患者治疗前后证候积分比较

该次研究中, 两组患者治疗前证候积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临床证候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见表3。

3 讨论

近年来, 氨苄青霉素在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中广为应用, 且效果理想。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35例显效, 3例好转, 总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 (85%) (P<0.05) ;实验组38例满意, 满意率为95%, 高于对照组 (65%) (P<0.05) 。与刘海荣[5]研究中观察组总有效率 (93.75%) 、对照组 (80.00%) 结果相一致。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治疗相比优势较多, 氨苄青霉素从大的角度来说属于是一种半合成光谱青霉素, 患者用药后药物能够有效地抑制移位酶产生, 并且药物对细菌肽链的延长进行阻碍, 药物对病原蛋白合成也能够产生干扰作用, 患者用药后药物药物能够发挥杀菌抑菌等作用[6]。同时, 氨苄青霉素的应用能够有效的改善患者症状, 临床治疗可靠、有效, 且药物价格相对廉价, 属于是一种疗效显著, 应用价值较大的治疗药物, 适合基层医院推广应用, 患者用药后并发症发生率较低, 治疗后复发率也相对较低[7]。该次研究中,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复发率为5%, 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临床证候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

综上所述, 单纯性外阴炎患者采用氨苄青霉素治疗效果理想, 患者并发症及复发率相对较低, 值得推广应用。

摘要:目的 探讨氨苄青霉素和常规方法在单纯性外阴炎患者中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 选取2013年4月—2014年4月该院诊治的80例单纯性外阴炎患者资料进行分析, 采用随机数字方法将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 对照组采用常规方法治疗, 实验组采用氨苄青霉素治疗, 比较两组疗效。结果 实验组35例显效, 3例好转, 总有效率为95%, 显著高于对照组 (85%) (P<0.05) ;实验组38例满意, 满意率为95%, 高于对照组 (65%) (P<0.05) ;实验组并发症发生率为7.5%, 复发率为5%, 显著低于对照组 (并发症发生率为17.5%, 复发率为22.5%) (P<0.05) 。实验组治疗后临床症状积分显著低于对照组 (P<0.05) ;实验组临床证候差值显著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 单纯性外阴炎患者采用氨苄青霉素治疗效果理想, 值得推广应用。

关键词:氨苄青霉素,常规方法,单纯性外阴炎,治疗效果

参考文献

[1]张景云, 徐国锋, 徐斌.克林霉素治疗急性淋菌性盆腔腹膜炎的疗效观察[J].中国实用医药, 2009, 4 (3) :159-161.

[2]陈米朝, 李中和.青霉素在淋菌性尿道炎治疗中的低位探讨[J].中原医刊, 2009, 26 (4) :28-29.

[3]哈斯也提木沙, 吐尔逊阿依阿不力米提.氨苄青霉素治疗淋菌性外阴炎疗效观察[J].中国保健营养, 2013, 23 (1) :336-337.

[4]罗振华.中西结合治疗淋菌性与非淋菌性尿道炎效果观察[J].中国医学创新, 2013 (13) :134-135.

[5]刘海容.氨苄青霉素在淋菌性外阴炎治疗中的应用分析[J].中国卫生标准管理, 2015, 4 (9) :223-224.

[6]梁轶珩, 刘平.咪康唑与克霉唑治疗单纯性外阴阴道假丝酵母菌病的疗效对比[J].河北医学, 2011, 17 (4) :504-505.

氨苄青霉素钠 篇4

患者, 男, 40岁, 因车祸致头部损伤2 h。门诊头皮创伤, 脑挫裂伤收住入院。入院遵医嘱给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1.5 g加入生理盐水250 mg静滴, 1 d 2次, 连续用3 d。患者因欠费停用2 d, 再次用氨苄西林钠舒巴坦钠, 重新做过敏试验为阴性。当液体进入15 min后, 患者突然出现胸闷、寒战、恶心、乏力, 查体:意识恍惚, 面色苍白, 脉搏细弱, 呼吸急促, 口唇紫绀。立即停用, 更换液体, 氧气输入, 皮下注射肾上腺素1 mg, 静脉注射地塞米松20 mg, 肌肉注射异丙嗪, 静脉补液等治疗。约30 min后以上症状缓解, 患者意识恢复, 面色红润, 脉搏正常。

2 讨论

氨苄西林钠为青霉素类抗生素, 用药前必须做青霉素过敏试验[1]。虽然极个别病例发生过敏性休克, 但一般都是首次用药, 再次用药发生过敏性休克比较罕见。通过此例提示可见过敏试验阴性者, 也可出现过敏反应, 由于个体差异, 过敏反应表现不同, 应当引起医护人员的高度重视。特别是再次使用过程中, 应严密观察患者有无全身及局部不良反应, 向患者及家属详细交待用药的注意事项, 发现问题及时处理, 更好地保障患者用药安全。

参考文献

氨苄青霉素钠 篇5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本组56例患者均有不同程度的上腹部疼痛、嗳气、反酸、恶心等临床症状。病程3个月~8年, 平均3.5年。全部经纤维胃镜检查确诊,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43例, 胃溃疡13例, 56例患者随机分为治疗组 (28例) , 男18例, 女10例, 年龄20~50岁, 平均41岁,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4例, 胃溃疡4例。对照组 (28例) 男16例, 女12例, 19~48岁, 平均40岁, 十二指肠球部溃疡23例, 胃溃疡5例。2组患者在其他方面无明显差异。

1.2 治疗组

甲氰咪胍片0.2g, 口服3次/d, 0.4g睡前1次口服;羟氨苄青霉素0.5g, 口服3次/d;甲硝唑0.2g, 口服3次/d, 疗程4周。

对照组:甲氰咪胍片0.2g, 口服3次/d, 0.4g睡前1次口服, 疗程4周。

1.3 观察方法

治疗期间记录临床症状缓解或消失的时间, 疗程结束2周内作纤维胃镜复查进行疗效判断。以后每3~6个月再复查纤维胃镜, 作为追踪病情有无复发的观察指标, 2组患者在治疗前、中、后都给予血尿常规检查及肝肾功能检查。

1.4 疗效判断标准

治愈: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疤痕期或消失;好转:溃疡灶由活动期转为愈合期, 溃疡面积缩小≥50%;无效:溃疡面积缩小<50%。

2 结果 (表1)

2 组总有效率治疗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经统计学处理有明显性差异, P<0.05。

2.1 临床症状缓解与消失时间

治疗组:腹痛恶心反酸等症状7d缓解18例 (64%) ;10d后28例全部缓解 (100%) ;14d后28例患者临床症状全部消失 (100%) 。对照组:治疗7d缓解11例 (39%) , 10d后缓解17例 (61%) ;14~21d症状全部消失22例 (79%) ;28d疗程结束缓解6例 (21%) 。

2.2 不良反应

治疗期间治疗组有3例肝功能检查谷丙转氨霉轻度升高, 疗程结束后恢复正常;有1例白血胞减少至3.7×109/L, 疗程结束后恢复正常。对照组中有3例用药后感乏力、腹泻、经对症处理后好转。

2.3 远期效果的随访与追踪观察

2组患者均在治疗前后各进行1次纤维胃镜检查, 待疗程结束后3~6个月时给患者复查1次纤维胃镜, 并了解临床症状情况进行随访追踪观察。结果表明:治疗组治愈的26例1年内均无复发, 2年后7例复发, 复发率26.9%。对照组治愈的19例半年有3例复发, 1年后5例复发, 1.5~2年半共15例复发, 复发率79%。

3 讨论

国内外的资料表明70%~90%的胃溃疡患者和95%~100%的十二指肠溃疡患者胃内有幽门螺杆菌检出, HP是通过一种局部细胞毒作用使黏膜抵抗力下降, 胃酸和胃蛋白酶侵袭脆弱的黏膜导致溃疡形成。治疗消化性溃疡在抗酸的同时重视对幽门螺杆菌的根除, 根除幽门螺杆菌后可防止溃疡复发。甲氰咪胍具有明显缓解溃疡疼痛和促进溃疡愈合的功效。其半衰期短, 而且溃疡病的发生主要与夜间胃酸分泌有关, 给患者晚上睡觉前加服0.4g。羟氨苄青霉素是一广谱半合成青霉素, 具有毒性低, 杀菌力强的特点, 在酸性环境中较稳定, 抗菌机制是干扰细胞壁肽类酶的合成, 是幽门螺杆菌有效的杀菌剂, 单一应用时易产生耐药性, 对HP根除率低。有报道用羟氨苄青霉素和甲硝唑联合治疗2周, 幽门螺杆菌清除率可达70%~80%。故本组联合应用甲硝唑以提高对HP的清除率, 以此提高治愈率, 减少复发率。

治疗组与对照组疗效观察:治疗组治愈率82%, 总有效率93%;对照组治愈率50%, 总有效率68%;治疗组总有效率明显高于对照组, HP2组患者经纤维胃镜追踪观察表明:治疗组治愈者在疗程1年内无复发, 2年时复发7例, 复发率为26.9%。对照组在疗程结束半年至1年即复发8例, 2年时共复发15例, 复发率高达79%。分析2组的治疗效果及复发率, 治疗组疗效高, 复发率低, 推测与使用抗生素治疗根除幽门螺杆菌有关, 而对照组单用甲氰咪胍治疗未能根除幽门螺杆菌, 所以治愈率低, 复发率高。

氨苄青霉素钠 篇6

关键词: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氨苄西林,高效液相色谱法

阿洛西林(Azlocillin)是第三代广谱半合成青霉素,对G+菌、G-菌及厌氧菌有效,能强烈地对抗绿脓杆菌,适用于G+菌、G-菌及厌氧菌引起的感染,包括败血症、脑膜炎、心内膜炎、化脓性脑膜炎、腹膜炎及下呼吸道、胃肠道、胆道、泌尿道、骨及软组织、生殖器官、皮肤烧伤等疾病[1]。20世纪80年代以来,先后在英国、美国、日本、意大利、荷兰、瑞士等获得临床应用,本品耐受性好,不良反应发生率低,且多轻微,类似青霉素的不良反应,在国内的青霉素类药品应用中有一定的市场占有率[2]。注射用阿洛西林钠原收载于《国家药品标准新药转正标准》第48册WS1-(X-002)-2004Z,该标准在有关物质检查项中分别对杂质总量和单个最大杂质的量进行控制;目前该品种已收载入《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3],提高了有关物质检查项下杂质总量和单个最大杂质的量的限度规定,但方法均基于自身稀释对照法,而未见有对阿洛西林钠注射剂中相关杂质成分的含量测定方法的报道。阿洛西林钠在结构上可看做氨苄西林的衍生物[4],阿洛西林钠原料药大都以氨苄西林三水酸为起始原料,经与侧链1-氯甲酰基-2-咪唑烷酮缩合得阿洛西林酸,成钠盐后,真空冷冻干燥制得阿洛西林钠。而市售的注射用阿洛西林钠大部分采用无菌原料药分装的生产工艺,因此企业在原料药质量控制上未把好关,可能会在最终产品造成样品中氨苄西林的量过高,影响最终样品的纯度。而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的现行标准对于样品中的杂质氨苄西林无法进行准确的定量控制,因此本文提出了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氨苄西林含量测定的高效液相色谱方法。该方法的建立为进一步完善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的质量评价体系、优化其生产工艺提供参考。

1 仪器与试药

仪器:SHIMADZU LC-20高效液相色谱仪(日本岛津公司);AE240型电子分析天平(瑞士Melttler公司)。乙腈为色谱纯,水为超纯水,其余试剂均为分析纯。氨苄西林对照品(批号130410-200706,含量85.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阿洛西林对照品(批号130566-200601,含量93.7%,中国药品生物制品检定所)。注射用阿洛西林钠(瑞阳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091913,11021014,10122112,11010513,11011511;苏州二叶制药有限公司,批号100804,101208,101204,101206,100904;浙江金华康恩贝有限公司,批号DB1005018-2,DC1012005-4,DA1007004-3,DC1102013-6,DC1102004-5)。

2 方法与结果

2.1 溶液配制

取氨苄西林对照品(中检所,批号130410-200706,含量85.7%)加流动相制成每1mL中约含1000µg的溶液,作为对照品储备溶液。取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样品,加流动相溶解并定量稀释制成每1mL中约含阿洛西林0.5mg的溶液,作为供试品溶液;精密量取溶液20μL注入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按外标法以峰面积计算。

2.2 色谱条件与系统适应性实验

色谱柱:Kromasil 100A C18柱(200mm×4.6mm,5µm);流动相:磷酸盐缓冲液(取无水磷酸氢二钾4.09g和磷酸二氢钾,加水溶解并稀释至1000mL)-乙腈(85∶15);流速为每分钟1.0mL,检测波长:210nm;柱温:35℃;进样量20µL。分别精密吸取氨苄西林和阿洛西林对照品溶液、空白对照(流动相)和供试品溶液各20µL注入高效液相色谱仪,记录色谱图(图1)。理论板数以氨苄西林峰计算均>9000,氨苄西林和阿洛西林的分离度均>15.0,且流动相对氨苄西林检出无干扰。

2.3 线性关系

取氨苄西林对照品储备溶液,将其分别稀释0.5、0.2、0.1、0.02、0.01、0.005倍。分别进样20μL,按“2.2”项下色谱条件测定其峰面积,以对照品质量浓度为横坐标(X),峰面积为纵坐标(Y),绘制标准曲线。回归方程为y=51042x+213583,r2=0.9997,线性范围0.0954~19.0802µg。

2.4 精密度试验

分别精密吸取0.5倍对照品溶液20μL,平行进样5次,以峰面积计算色谱系统精密度,氨苄西林峰面积RSD值为0.168%(n=5)。

2.5 稳定性试验

取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样品,按“2.2”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分别在1,2,4,8,16,24h进样,每次20μL,测定峰面积。结果氨苄西林峰面积的RSD值为1.95%,表明氨苄西林在样品溶液条件下保持稳定。

2.6 加样回收率实验

称取”2.5”项下同一批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样品9份,每一份约50mg,精密称定,置100mL容量瓶中。将9份样品平均分成3组,每组样品分别精密加入1000μg/mL、200μg/mL、100μg/mL的氨苄西林对照品溶液各5mL,按“2.1”项下溶解样品,并按照“2.2”项下色谱条件测定,计算回收率。结果氨苄西林的平均加样回收率为97.8%,RSD为1.7%。

2.7 样品中氨苄西林含量测定结果

取市售的的3个厂家的注射用阿洛西林钠各5个批号样品,每批样品取3份,每份样品取约50mg,精密称定,按照“2.1”项下方法制备样品溶液,精密吸取制备的样品溶液各20μL进样,依法测定,根据氨苄西林峰面积积分值,外标法计算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样品中氨苄西林的平均含量,并按照《中国药典》2010年版二部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有关物质检查项下方法计算氨苄西林含量,各批次样品结果见表1。

3 讨论

由表1数据,我们可以看到某厂家部分批号样品检出氨苄西林含量比较高,如10091913和11021014批样品检出氨苄西林含量在0.5%以上,另有10122112和11011511批样品未检出氨苄西林,表明不同批次样品的氨苄西林含量有差异,该企业应更加关注不同批次的原料药质量的差异性,找出造成质量差异的工艺或处方原因,以达到不同批次的最终产品质量的可控性;某厂家的100804,101208,101204,101206,100904等5批样品检出氨苄西林的量均在0.5%附近,相比另一个厂家的样品氨苄西林检出量均处于高位数值,原料药质量还有很大的提高余地。

目前中国药典对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有关物质的检查方法采用样品的自身稀释对照法,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对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样品中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的控制,然而该方法假定样品中的杂质与主成分阿洛西林有相同的色谱响应比(响应峰面积/成分质量浓度),造成了对特定杂质氨苄西林的控制结果就不一定准确,通过对氨苄西林的含量测定结果与按《中国药典》注射用阿洛西林钠有关物质项下的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结果进行相关性分析发现,氨苄西林的量与二者的相关性都很低(Pearson系数分别为0.006和0.353)。如果只控制有关物质项下的单个杂质和杂质总量这两项指标,就会给我们企业在样品或原料药的质量监控方面带来误导,因此建议有关部门在制定注射用阿洛西林钠质量标准时应考虑对特定杂质氨苄西林进行控制。

本实验结果表明,所建立的方法能够简便、快速、准确的测定注射用阿洛西林钠中氨苄西林的含量,对于生产企业可以作为该制剂的一个质量控制的参考标准。

参考文献

[1]王继红.阿洛西林钠临床应用情况[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09,18(13):1571.

[2]钱元恕,王其南.阿洛西林的抗菌作用及临床药理[J].中国抗生素杂质,1990,15(6):463-472.

[3]中国药典委员会.中国药典:二部[S].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0:400-401.

上一篇:表演法教学分析下一篇:教育周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