网络慕课

2024-10-15

网络慕课(共12篇)

网络慕课 篇1

0 引言

慕课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 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 这一概念是2008 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联合提出来的。自提出以来短短几年时间迅速扩展至全球[1]。2012 年, 更是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2], 从国外掀起的慕课热潮也迅速影响到了我国高等教育, 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台湾大学、中山大学等高校陆续建设了慕课课程。

慕课的问世与计算机技术、网络技术的迅猛发展密不可分。学校的信息化建设日渐成熟, 数字化校园的时代已经到来, 开放课件、网络精品课程、远程教育的出现为慕课的出现奠定了基础。可以说, 慕课是开放教育资源背景下诞生的产物。

慕课的出现, 对普通高校的发展是机遇也是挑战。如何把握学校自身的特色, 建设出适合学校实际情况的慕课课程尤为重要。普通高校不应大范围鼓励滥开设慕课, 而应动员全校相关部门的力量做好一门、做精一门自己学校的拳头专业, 推广出去, 让学习者们认可并愿意积极主动去学。

1 MOOC是什么

MOOC是慕课的英文缩写, 第一个字母“M”为Massive的缩写即大规模的意思, 第二个字母“O”为Open的缩写即开放的意思, 第三个字母“O”为Online即在线的意思, 第一个字母“C”为Course即课程的意思。从慕课的命名就可以看出慕课的特点主要有:

> 大规模:即课程的学习者规模庞大, 不局限于班级为单位, 而是所有想学的受众群众;

> 开放性强:尊崇创用共享 (CC) 协议。凡是想学习的人, 不分国籍, 都可以注册进行学习;

> 以网络为载体:利用互联网学习, 不受时间、时空的限制;

> 互动性强:慕课平台有讨论区, 学习者可以提问, 便可以得到老师的回答。

> 多元化教学:慕课不仅为学生们提供了所需的课程视频和文字材料, 还为他们提供了作业、小测验、考试等环节[3]。

2 对MOOC的态度

从一开始教育领域对MOOC的盲目跟风, 到现在的冷静思考, MOOC热潮已经退去, 人们对待MOOC的态度也越来越理智。

目前, 一部分人认为MOOC将来会成为高校教学的主流趋势, 最终取代传统教学。因为学习者都已成年, 有自主学习的能力, 而且MOOC的多样性使得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目标、时间、背景知识以及兴趣爱好自由的选择课程并安排自己的学习进度[4]。这样学生可以有效地利用自己的时间进行碎片式的学习, 走哪学哪, 自主学习也可以使学习效率大幅度的提升, 能够使学习者的学习理念发生从考到学到研的转变。

另外一部分人认为MOOC不可能取代传统的教学模式。它的出现可能会对传统的学习方法和教学模式产生一定的影响, 但是不管任何时候, 面对面的教学模式是无法替代的, 学校教育的实际环境, 从小接受的教育方式, 学习习惯等因素都导致MOOC模式的教育方式不会得到理想的效果。此外, MOOC提供的教学资源追本溯源还是来自传统的教学体系, 类似于网络精品课程、微课这些视频教学的模式, 只是增加了作业、测验、考试环节, 但是MOOC作为免费在线学习的平台, 其教学资源的良莠, 考试后其所发放的成绩证书是否能够受到社会的认可等问题都会或多或少影响到MOOC的发展。

综上所述, 我们对待MOOC要理智的看待, 要看到MOOC的优势并加以利用, 将MOOC与传统教学紧密的联系起来, 让其辅助现有的教学模式, 作为一个教学的新工具, 为高等教育的进一步变革奠定良好的基础, 以及为普通高等院校的发展提供重要机遇。

3 MOOC与传统教学相辅相成

将MOOC与传统的教学模式有机的结合是优化教学模式的一条捷径, 且具有一定的变革能量, 原因归结于MOOC是一个优质教学资源的聚宝盆[5], 能够解决我国高校传统教学中遇到的问题。

我国高校传统教学遇到的问题主要包括:

> 从小的应试教育模式, 没有让学生们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钻研精神以及创新思维;

> 教师在课堂灌输式教育方式无法真正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 优秀教师资源匮乏, 普通高等院校更是缺少较高学术造诣的教师;

> 普通高等院校与知名高等院校教师、学生的整体素质差距较大;

> 高效不断扩招以及新校区的建立使得教师的精力分散, 教学质量下降。

而MOOC作为解决目前传统教学问题的一项技术创新。它有效地将互联网与课程相结合, 充分利用互联网方便、快捷、共享等优势, 将优质课程、优质资源汇聚在一起。

MOOC为学生提供了优质的视频教程以及作业辅导等, 学生不仅可以利用其进行简要的预习, 也可以针对自身需求去消化老师课堂所授, 并通过作业巩固学习, 遇到问题可随时与在线教师进行互动, 它为学生对课程的深入研究提供了平台, 学生还可以利用课余时间阶段性的进行自我检验等。由此可逐步培养学生以自我学习为主导, 教师授课为引导的良好学习习惯。MOOC的出现在一定程度上也为老师的备课提供了方便, 通过学习知名教师的授课经验, 可以不断提高教师的专业水平。此外, 它能够缩小教育差距, 削弱新、老校区教育资源不均衡的问题, 从而让更多的学生享受到优秀教师的课程讲解, 补充课堂知识。

从以上分析可以看出, MOOC能够在一定程度上解决高校教学中遇到的瓶颈。MOOC作为一种辅助传统教学的工具, 可以为缺课学生、困难学生、考试未通过的学生, 以及需要自学、复习的学生提供帮助, 弥补了高等院校传统教学下了课就难以再找到老师的弊端。但是, 脱离了传统教学只有MOOC的教学方式不仅缺乏思维的碰撞[6], 也丢失了课堂教学中最宝贵的交流与沟通[7], 这样的教育很难达到理想的效果。所以, 我们坚信MOOC与传统教学只有相辅相成才能够为高校学生提供一个更佳的学习平台, 才能够将我国的高等教育推向一个新的高度。

4 打造适合校情的优质MOOC

在高等教育陷入更普遍的产业化的时代下[8], 对于一所对非名牌大学来说, 怎样去凸显自身的专业优势以及特色, 是其能否长期生存的关键。

以我校为例, 我校是一所以石油石化为背景的多科性普通高等学校。主干专业均与石油石化相关, 近乎我校的所有学生也都要学习最基础的石油类科普知识, 此外, 我校的一些学生都希望能够考取石油工程专业相关的研究生, 或者是希望转到主干专业院系, 但是因为石油类院校并不多见, 精通石油类专业知识的人群也是凤毛麟角, 因此他们很难找到一个学习相关专业的平台, 更没有人为他们答疑解惑。与此同时, 各大石油单位的职工无论在校期间是否学习过石油类专业课程, 进入单位后, 因为工作需要他们也都急需掌握相关领域的知识。由此可见, 我校应该以石油石化课程为突破口, 积极打造几门可供全校学生、石油公司培训, 或者是其他想学该类知识的人群学习使用的优质MOOC。相信该类MOOC的出现一定会受到学习者的喜爱, 后期也会为我校带来收益。

那么制作优质MOOC显然依靠单个人的力量是不可能完成的, 只有多部门的配合协作才能打造出优质MOOC。显然需要学校相关课程教师团队的的支持, 还需要专业的技术人员的支持以及上线后服务团队的支持。教师团队负责深入研究课程内容, 发挥整个团队老师的智慧, 通过言语、PPT等生动、形象的展现出课程精华。专业的技术人员包括信息中心的专业录制人员、灯光师、后期剪辑师、IT专家等, 他们负责慕课的录制、美化效果、上线处理、培训等工作。当生动、活泼的慕课上线后需要由专门的服务团队发布相关的新闻并作相应的宣传, 此外还需要教师团队的答疑支持。除了这些必须条件外, 政府、学校的政策导向作用尤为重要, 因为MOOC的整个制作过程及后期维护需要消耗极多的人力、物力、财力, 没有相应的资金支持和奖励政策, 很难将MOOC开展下去。

5 结束语

MOOC是传统教学与互联网结合的产物, 是时代发展的潮流, 是传统教学的新思路、新工具, 是现代教育行业的导向。对于普通高校而言, 与其今后被危机冲击, 不如主动的参与。打造彰显学校专业特色的课程, 制作出优质MOOC, 让广大的学习者收益, 从而增强学校的竞争力与影响力, 确保学校在产业时代冲击下立足于社会。

参考文献

[1]刘丽萍.慕课时代大学图书馆的挑战、机遇与对策[J].图书馆学刊, 2015, 2:19-22.

[2]段雄春.刍论“慕课”来袭与我国成人高等教育的改革和发展[J].继续教育, 2014, 30:48-50.

[3]潘燕桃, 廖昀赟.大学生信息素养教育的“慕课”化趋势[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14, 4:21-27.

[4]Mc Auley A, Stewart B, Siemens G, et al.The MOOC model for digital practice.2014.

[5]斯蒂芬·哈格德.慕课正在成熟[J].教育研究, 2014, 5:92-99.

[6]王秋月.“慕课”“微课”与“翻转课堂”的实质及其应用[J].上海教育科研, 2014, 8:15-18.

[7]倪闽景.用研究的态度推进慕课在基础教育的应用[J].上海教育, 2013, 28:27-29.

[8]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J].复旦教育坛, 2014, 12 (1) :10-17.

网络慕课 篇2

慕课学习小结

1).从一开始的接触,到逐渐适应在线视频学习,这个变化其实让我在电子屏前受了更多的视力伤害。在线视频吧不是能吸引人的那种,有的老师讲课都看起来不带感情,那么会让听课得人觉得他所讲授的内容对于知识撒播者、讲解者本身是有分歧的,……反正来说,我希望的课程应该能通过老师引导听者的兴趣,这一点上,陈果老师做的不错。给视频打分,觉得对我来说没有意义,好我就说好,不好就是不好,我不会牵强。收获最多的原因,是这门课程真的听到我的心中去了,我有主动接纳它的意愿,而这只有两段视频最给力:大学之道;个人道德。2).见面课 就 “大学之道”,陈果老师讲的不错。初入大学,正值心里忐忑期,我就因为这个见面课心里舒服了不少。又感到人生的光阴正需要珍惜,勤奋努力才是首要。

3).我自己在这个快接近结尾的学期内,学习表现平平,在能力素质提高方面不是有大改观。比起高中,在大学的我深信 我会不负青春年华,做对朋友有益的人,做父母期望的自己。对未来,我很冷静,大学的学姐学长的故事让我明白不少,真的需要自己规范自己,保持一颗向上的勇者之心。

网络慕课 篇3

关键词:慕课理念;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创新

目前,互联网涉及人们生活的各个方面。教育改革要求下,要求学校采用多样的教学工具,进行教育课程改革。所以,运用网络推广教育具有可行性。同时,技校学生、教育目的和教育教学内容影响着技校应随着时代发展的潮流,进行教育模式优化改革。从而培养建设和谐社会的全面人才。

1 慕课理念基本情况

1.1 慕课的含义 慕课全称“Massive Open Oline Course”,是我国从国外引进的一种教育模式。慕课主要包含新型教育模式和网络化特征的课程模式,指通过远程教育达到教学目的。当前,任何人都可以通过在线注册进行慕课学习,慕课提供丰富的教学基础,如课程视频、阅读材料、测试等学习资料,同时还提供学生、教师等学习主体的实时交流的社区交流、论坛。同其他形式的教学模式相比,慕课的优势在于提供了参与平台,支持相同学习目的的学生、教育从业者能够进行信息的交互[1]。

1.2 慕课的分类 慕课的区别主要由不同社交网站、教学内容和教学目的造成。目前,基于慕课的三大组成部分,将慕课分为内容的慕课,社交网络的慕课以及任务慕课。而连通注意学习理念下的慕课则是基于社交网络,其强调慕课采用对话、沟通的方式进行知识传递;而根据学习者的知识组织构成而进行的授课则属于行为主义学习理念下的慕课。总之,基于学习理论基础所产生的连通主义学习理念和行为主义学习理念下的慕课是目前学术界普遍认同的分类方式[2]。

1.3 慕课的特征 慕课的特征不仅仅表现在其作为课程模式所凸显的特征,还包括其作为一种网络软件所带有的特征。

首先,慕课在网络环境中,呈现出大规模性和开放性。大规模性是指一个慕课所参与的人数,同时还表现在慕课的学科规模化发展。慕课的开放性,指慕课学习中所强调的公平教育原则,具体体现在不同学习主体能够随时随地免费注册、自主选择教学资源。

其次,慕课作为教学模式所展现出的特征。第一,慕课实现了自我学习为主的教学理念;第二,慕课课程内容呈现出简短精确特征;第三,实现了不同教育主体之间的平等互动;第四,形成公开的互评方式。

总之,慕课理念的相关知识对于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具有重要的指导、创新作用。

2 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现状

技校教育是实现职业教育的重要途径。目前,我国技校学生的网络化自主学习呈现出各式问题[3]。

2.1 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现状 当前技校学习学生主要分为初中起点学生和高中起点学生。初中起点学生和高中起点学生在自主化学习过程中呈现出不一样的特点。一方面对于初中起点的技校学生,缺少学习动机,无法产生内部机制推动自我学习;没有良好的时间观念和学习方式,在进行自主学习时主动性差,效率低。同时缺少网络操作节能,导致初中起点的技校学生无法很好地进行操作学习。总之,初中起点的技校学生的学习缺少自主性。另一方面对于高中起点的技校学生,他们拥有明确的未来规划,学习的动机较强。但受传统的教学方式的影响,高中起点的技校学生,能够充分掌握课堂教育内容,但对探究学习,自主学习的认识不够。

2.2 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发展问题 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发展的问题主要是由两方面造成的:

一方面,技校的网络学习基础设施缺失。现如今,技校的基础设施条件差,未能实现现代信息技术教学。另一方面,技校的学生、教师等缺少网络自主学习的意识。主要是传统教学模式影响下,技校学生和教师缺少将网络化学习和自主学习相结合的意识,从而使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呈现片面、迟缓的特点[4]。

3 利用慕课理念创新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思路

慕课理念在教学中的优势,能够拓宽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思路。

3.1 慕课理念消除技校学生学习资格限制,提高自主化学习动力 当前,社会性的网络化自主学习中,相对高等教育学生,技校学生容易产生自卑情绪,从而降低学习的主动性。通过慕课理念,能够营造符合技校学生的课程内容,从而使技校学生能够拥有同阶层的学习平台,在相互借鉴学习中实现自我素质提升。同时,慕课理念还通过互动平台,使不同地区的、不同技校水平的学习主体集中在一个课程内容中,扩大了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的广泛性。

3.2 慕课理念消除技校学生学习的时空限制,减少网络化学习的要求 当前,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方式受到时间等的限制,例如目前技校的网络化自主学习局限在校园网内,由教师指导下才能进行网络化学习。而慕课理念推动教育时空的开放,推动技校学生能够在家里、在宿舍进行网络化自主学习,摆脱当前技校基础设施缺失的问题。慕课理念不存在局域网等限制,技校学生能够自主选择自己需要的课程内容,注册进行到网络化学习中,扩大思想内容。

总之,慕课理念推动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知识的开放性和流动性,减少了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的时空限制,同时推动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同社会实践相联合,增加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的实际作用[5]。

4 结语

综上所述,慕课是一种远程教育方式,同传统远程教育相比具有灵活性和资源丰富性特点,因而能够解决当前我国技校网络化自主学习存在设施不全、意识不足,总之,慕课方式能够从开放技校学生身份,扩大教学内容的影响性。为技校学生的网络化自主学习提供丰富的发展机会,从而增加网络化自主学习对技校学生学习的影响力,促进技校学生的全面发展。

参考文献:

[1]胡新星.我国“慕课”发展研究[D].吉林大学,2015.

[2]李岩.网络化时代教育模式的新进展[D].吉林大学,2015.

[3]董晶.慕课(MOOC)的发展现状及对高等教育的影响[D].山东师范大学,2015.

[4]李婧怡.“慕课”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与对策研究[D].山东财经大学,2015.

网络慕课 篇4

一、慕课在中国的发展

2012年被《纽约时报》命名为“MOOC”元年;2013年可被视为中国的MOOC启动年, 从2013年5月份开始, 清华大学和北京大学宣布加入ed X之后, 7月8日, 上海交通大学和复旦大学也宣布与Coursera结盟。

作为高校的一名大学生, 我们对网络课程并不陌生。超星慕课于2010年推出了通识课品牌尔雅, 2012年尔雅成为中国大学第一大网络学习平台。在现今的高校中, 由于网络课程已经具有相应的学分, 加上简单的考试模式, 越来越多的学生愿意选择网络课程来修自己的公选课的学分, 而把实体课堂弃之不顾。慕课相对于传统的网络课程更具有的开放性、资源共享性等特征。面对慕课, 传统教学模式无疑会受到很大的冲击。

二、关于慕课在中国发展的SWOT分析

MOOC作为一种新型的网络课程, 其与传统网络课程有很大的相似性。根据网络课程的一些优缺点我们也可类似对慕课进行总结, 结果如下:

(一) 慕课的优势 (S)

(a) 慕课资源丰富, 简短易懂

随着世界各国名校加入慕课平台, 慕课涵盖了不同的语言与文化背景的课程, 方便学习者根据自己的兴趣进行选择。另外视频时间比较短, 方便学习者学习。

(b) 慕课使用的便捷性

学习者只需要网络就可以获得慕课资源, 没有时间和空间的限制。

(c) 慕课有利于激发学习热情

由于慕课资源的丰富性, 学习者可以自行选择感兴趣的课程, 减少了学习者的压力, 可以提高学习者终身学习的能力。

(d) 促进教育发展

由于都是一流名校的教师讲授, 不仅促进了慕课教学质量的提高, 与此同时实体课堂老师为了留住学生, 也会不断学习增加自身知识储备, 促进整个社会整体教育水平的提高。

(e) 学分证书获认

(二) 慕课的劣势 (W)

(a) 师生在教学过程中很难快速地适应网络教学模式, 缺少了面对面交流的机会。

(b) 学习者在学习的过程中得不到系统的知识构架。

(c) 缺少老师监督, 学生自制能力比较差。另外如果网络课程与学分挂上钩, 就会使得一些学生仅仅是为了拿到学分, 能拿到一个好的成绩而选择网络课。

(d) 评估机制与标准问题不好确定。对于理科生而言, 可采用计算机评估, 学生互评、网络考试等方式, 但是对于一些人文学科, 计算机仍不能代替人。

(三) 慕课的机会 (O)

(a) 国内对优质学习资源的需求

现今70%的年轻人还没有接受高等教育的机会;优质教育资源严重不足。而慕课可以提供低价的甚至是免费的, 全球优化的教学资源, 可以极大的满足学生学习的需求, 使得慕课有机会在中国得以快速的发展。

(b) 国家政策的支持

国家教育部门表示:“以教育信息化带动教育现代化, 是我国教育事业发展的战略选择。建设教育信息化体系, 促进优质教育资源普及共享, 推进信息技术与教育教学深度融合, 实现教育思想、理念、方法和手段全方位创新, 对于提高教育质量、促进教育公平、构建学习型社会和人力资源强国具有重大意义。”[《教育信息化十年发展规划 (2011-2020年) 》]所以在政策的推动下, 慕课一定会在我国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产生一定的影响。

(c) 名校名师效应、优秀平台的出现

由于慕课平台聚集了全球诸多名校所打造的名课, 对教育需求者产生了巨大的吸引力。

(四) 慕课的威胁 (T)

(a) 慕课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支持。

(b) 传统教育模式受到冲击。

三、如何应对慕课的冲击

关于现下盛行的“慕课热”, 我们应立即行动起来, 开展追踪研究, 加强教育信息技术基础建设, 充分利用其积极作用服务于我国教育发展。

(一) 理性对待慕课, 开展追踪研究

慕课是信息技术与教育融合的产物, 对此我们应该理性对待, 在从分利用慕课给我们带来的便利的同时, 不能过分夸大慕课的作用。面对这一新的教学模式, 我们应该立即研究其发展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影响, 以便能更好地扬长避短, 促进我国教育发展。

(二) 正确对待慕课, 加强基础设施建设

慕课是以网络技术为基础, 故加强网络基础设施建设异常重要;另外, 培养相应的计算机技术人才也是其中重要的一个环节。

(三) 积极利用慕课, 满足社会需求

面对优质教学资源不足的状况, 可考虑充分利用慕课资源, 满足更多学习者的需求。

(四) 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

慕课拥有巨大的优质教学资源, 传统教学能更好地督促学生学习, 故可考虑传统教学模式与慕课的整合, 以便达到更好地培养学生的信息素养、创新精神、合作精神的目标, 更好地促进教育的发展。

结语

建立在传统网络课程上的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各有优劣。慕课改变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教师的教育观念与角色发生了根本的转变, 由知识的传播者转化为知识的组织者、引导者。另外, 慕课的推行对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自主探究能力以及合作交流能力都起到了积极的作用, 对推动高校的教育改革也有一定的推动作用。但慕课与传统的网络课程一样, 也存在着一些劣势、威胁, 为使该教学模式更加完善, 更好地发挥其优势, 可考虑慕课与传统教学模式的整合, 使在两种模式共同施行下, 教育得到最大限度的发展。

摘要:近年来, 我国高校网络课程建设逐渐走向成熟, 与此同时, 近两年, 慕课也以一种极快的速度进入中国市场, 慕课会对传统教学模式产生何种影响, 高校又该如何应对慕课的冲击, 这都是本文论述的问题。本文还将介绍慕课的特点, 将慕课与现下的网络课程联系起来, 根据网络课程的现状预测慕课在中国的发展前景以及可能会遇到的问题。结合传统教学与慕课的各自的优势与不足, 提出慕课与传统教学整合方式, 促进教育的不断发展。

关键词:网络课程,慕课,传统教学模式,冲击,整合

参考文献

[1]焦建利.从开放教育资源到“慕课”——我们能从中学到什么.2013.

[2]中国远程教育资讯.慕课对高校网络教育的启示.2012.

[3]车树国.试论校本课程与网络课程的关系.EDUCATION EXPLORATION NO.5 2004.

[4]葛京凤, 梁彦庆.网络课程与课堂教学整合教学模式研究.河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0年8月.

[5]姜明文, 李兴洲.“慕课热”之思考.北师范大学学报 (教育科学版) , 2014年3月.

慕课 篇5

什么是慕课?

慕课是什么?慕课是一个短语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的首字母缩写,“M”代表Massive(大规模),与传统课程只有几十个或几百个学生不同,一门慕课课程动辄上万人,最多达16万人;第二个字母“0”代表Open(开放),以兴趣导向,凡是想学习的,都可以进来学,不分国籍,只需一个邮箱,就可注册参与;第三个字母“O”代表Online(在线),学习在网上完成,无需旅行,不受时空限制。慕课即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的意思。

慕课把以视频为主且具有交互功能的网络课程免费发布到互联网上,供全球众多学员学习。其突出特点是以小段视频为主传授名校名师的教学内容,以即时测试与反馈促进学员学习,并基于大数据分析促进教师和学生改进教与学。慕课是“在线课程”层面上的网络教学形式之一,属于已经发展了十几年的在线教育系统的组成部分,对以往的网络教学有重要借鉴意义。

慕课的起源及发展

MOOC起源于加拿大。2008年加拿大阿萨巴萨卡大学的乔治·西门子和斯蒂芬·唐斯基于联通主义的学习理论模型,首次提出了MOOC并创建了全球第一个cMOOC类型的课程。cMOOC强调人机交互的学习模式,把课程设计者、学习资源、教学者、学习者和自发组建学习共同体等作为一个整体,并基于已经大众化的社会性交互工具平台,促进不同思维类型和学习方式的学习者在人—机、人—人交互模式下切磋学习,引发知识迁移和知识创造,使面向信息类聚、整合理解、迁移运用、批判思维和知识构建等的“深度学习”真正发生,从而对传统大学教学模式和组织形态提出了革命性挑战,所以学术界充分肯定了cMOOC的理论创新。但是,cMOOC尚未形成稳定的、易于复制的、可供一般在线课程教学应用的实践模式,也没有风险投资便于介入的抓手。

2001年美国斯坦福大学的教授基于cMOOC部分思想,借鉴了可汗学院的教学模式,沿用传统面授教育课程的教学组织形式,以易于复制的课程框架,以学生自主构建学习共同体实施在线课程学习的模式,创办了在线教育商业化公司Udacity和Coursera等,邀请著名大学加盟并提供在线课程平台xMOOC(x表示扩展或加盟,不同于c表示联通主义的含义),在课程学习环节免费向全球开放课程,吸引了众多学员注册学习,而在课程结业认证等环节收费,从而形成资本投资收益的商业模式,很快受到风险投资的青睐,加之媒体的大力宣传和渲染,加速了政府、社会、学校和公众对于网络教学意义的认识,也造成了今天大众热议的MOOC演变成在线教育的代名词的状况。

大规模在线课程掀起的风暴始于2011年秋天,被誉为“印刷术发明以来教育最大的革新”,呈现“未来教育”的曙光。2012年,被《纽约时报》称为“慕课元年”。多家专门提供慕课平台的供应商纷起竞争,Coursera、edX和Udacity是其中最有影响力的“三巨头”,均已入驻中国。如果说2012年MOOCs在国际教育界引发了一场“海啸”,那2013年在中国教育界也算是刮起了阵阵“飓风”。近20场关于MOOC的会议、论坛相继召开,北京大学和清华大学等高校相继与美国MOOC平台签约,面向全球免费开放了15门在线课程,MOOC这种以短视频方式学习的在线课程正在受到学习者的青睐。

慕课的优缺点

慕课的席卷,让各国的大学管理者看到了实实在在的危机。“对于各国知名高校而言,慕课平台是高等教育的新大陆,谁都不希望失去向全世界传播知识,提升国际地位的机会。在未确定慕课。对高等教育是否具备颠覆性影响的前提下,参与其中是最好的选择。”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主任李志民如是说。

对于慕课风暴,嗅觉灵敏的人一定会洞察到与以往的广播电视大学、视频公开课等开放课程相比,它即将给高等教育带来翻天覆地的变化和深远的影响。这些影响主要源于三个特点:

首先,慕课广泛的开放性。基于宽带网络、智能手机和移动技术的迅速普及,受众非常广泛。所谓“大规模、开放式”,也就是说任何人都可以注册,学习者的人量不受限制,除了特定的证书或学分外,学习者也无需缴纳任何费用。对于学习者来说,这样的课程进入门槛很低,只要拥有一部联网电脑,就可以按自己的需要和兴趣进行学习,时空和经费对人的学习需求的限制降到极小。

其次,慕课的透明性。在慕课平台上,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不同兴趣、不同的学习准备情况、自己的时间需要注册自己需要的课程;完成注册后,在课程的开放周期内,可以观看教学视频、完成并提交作业、在社区讨论、互评作业、参加测试;如按要求完成以上学习环节,甚至有可能取得证书乃至学分。在线课程直面学生、市场的考量与选择,教学质量评估在自由选择的市场环境中变得简单而公正,学生用脚投票来评估教学质量变得通行无阻。在线课程让某一高校的课程与教学质量不再是单一校园内的事情,而在全球范围内变得透明、具体。

最后是优质教育资源的易获得性。对于学习者而言,慕课让世界上每一个学生都有机会选修最顶尖大学的优秀课程。

从教学改革和商业运作模式角度,要大胆肯定MOOC作为在线课程教学的诸多优点,即:

1.小视频配合相应的即时在线测试开展课程教学,十分易学; 2.模板化的课程结构易于工程化复制,规范化在线课程建设;

3.名校名课免费向全球开放,有助于推进高等教育国际化进程和全球优质教育资源的互换和共享;

4.基于大数据的学习分析技术成果及时促进教师完善和改进教学内容,帮助学员自我调整学习计划和学习方法;

5.基于社会性交互工具软件支持构建学习共同体,能促进学习兴趣和学习质量的提升;

6.虽然课程上网建设成本较传统教学高,但是教学组织实施成本相对较低,加之“广种薄收”的实施策略,资本投资收益率较高。

总之,MOOC一是通过标准化的线上课程教学实现高水平大学教学资源受众的规模化和全球化,拓展了传统高等教育的知识传授链;二是社会资本和资源介入高等教育引发知识产业链重组,促进高等教育在信息化环境下的分工与重组变革进程。

但是我们也要客观阐明MOOC的课程在教学实践和技术实施方面还存在很多问题,即:

1.教学组织形式是传统课堂教学的翻版,以结构化的知识传授为主,相应就继承了传统课程教学的优点和不足,这种学习方式并不完全适合分布式认知和高阶思维能力培养;

2.从教学论的视角,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理论即“刺激-反应”理论的教学,程式化的教学模板,教学模式单一,教学设计简单,既没有分类、分层的教学目标分析,也没有针对多种学员对象的需求,难以适应高等教育众多学科和不同类别课程的具体要求;

3.现有的国际上40多个MOOC平台与以往网络教学平台相比,还有很多地方需要发展完善,自身尚处于“婴幼儿”阶段,不能因单门课程的注册学员多而一叶障目,过度夸大其平台的教育性和技术性功能;

4.与以往的开放远程教育系统相比,MOOC仅是课程教学层面,缺乏数字化教学资源库和与其它教学及其管理平台的数据交换共享,更是与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对于开放教育资源标准的要求相差甚远;

5.MOOC课程仅仅不足10%的学员坚持完成课程学习,所以既要欣慰少数学员学有所成,也要从教育学和心理学视角关心对另外90%学员造成的负面影响。所以,正如丹尼尔指出的,当前许多MOOC在教学法方面还是非常传统的,教学质量也不高。

MOOC的兴起和发展可理解为在线教育发展过程的一个新的切入点和契机。在认识层面,MOOC引起了国内外,尤其是国内教育部门领导、大学管理者、教师和社会公众对在线教育的普遍重视。而在实践层面,无需照搬美国MOOC做法,或完全另起炉灶运动式搞一套所谓的MOOC系统,而是应该从整个在线教育发展的历史、成就、问题、机遇、挑战和对策的大系统,辩证认识和发展MOOC,从单一的“课程”层面扩展到系统的“教育”层面,从单一的“网络教学”扩展到“混合教学”。

慕课对中国教育的影响

慕课给中国教育带来的冲击将是多方面的。从宏观上说,面向世界开放的慕课,是一个国家展示其教育实力的平台。一所大学乃至一个国家的大学体系,能提供给慕课的课程及课程受欢迎的程度,就是该大学的教学水平或该国高等教育实力的呈现。某种意义上,慕课是大学与大学、国家与国家之间的“比武擂台”。通常讲的一国文化软实力,确实可以由此在全球学生面前见个高下。不过,仅就慕课三大平台皆由美国大学搭建并唱主角而论,中国教育界便已先输了一阵。

在微观层面上,慕课不只是课程共享,还是教学技术的成功创新。自从MOOC在美国兴起,近些年致力于将信息技术与社会科学相结合的李晓明就开始在中国推广这一新型学习方式。得益于20多年的网络教育实践,慕课很快形成较为稳定实用的基本教学模式。在慕课的世界里,视频课程被切割成10分钟甚至更小的微课程,由许多个小问题穿插其中连贯而成,就像游戏里的通关设置,只有答对才能继续听课。学生如果有疑问,可以在平台上直接提出,5分钟左右就会有师生提供解答。国内高校沿袭至今的教师说、学生记,教师主动、学生被动的教学模式,从技术上被打破了。课程设计的精细化,一定程度上消解了传统的教师督促式教学法,取而代之的是在兴趣驱动下的学生自我探究。教育界倡导多年的“探究式教学”在信息技术的支撑下,真正得到了实施。

在慕课模式下,大学的课程、课堂教学、学生学习进程、学生的学习体验、师生互动过程等被完整地、系统地在线实现。与上述形式相比,慕课的特点是:它是由精英大学首先促动的以着力于“学习的革命”为目的的高深知识传播体。它会不会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为什么有人认为它一定能带来一场学习的革命?

首先,MOOC本身并没有如此大的魔力,能给高等教育带来革命性变化,因为现有的MOOC课程及其支撑平台只是在线教育的组成部分,而且自身还处于发展的初级阶段,既有明显优势,也有严重不足。但是,如果以这次“MOOC运动”为契机,肯定MOOC的同时,再借鉴开放远程教育多年来取得的成果和经验,完善和发展MOOC,并进一步结合信息化环境下的高等教育混合教学改革,从教育理论体系、技术体系、组织体系等方面科学发展在线教育大系统,的确能够加速高等教育教学的变革进程。

其次,需要从信息技术教育应用的历史观视角,客观、辩证地认识、理解和完善MOOC,不要过度宣传并给其贴上一个“革命”的标签。事实上,对于信息技术促进教育变革的问题,很早就已明确指出:“信息技术对教育发展具有革命性影响,必须予以高度重视”。对于在线教育,我们国家高校的网络教育学院和一些大学开办的远程教育,以及传统高校数字校园中的网络辅助教学等,这些在线教育的研究和实践开展了十余年,与国际上发达国家的在线教育发展类似,在专业规划、课程建设、教学组织、支持服务、质量保障与认证、混合教学改革等诸多方面都取得了系统化的成果,正在不断加速推进信息技术与课程教学深度融合的改革。另外,历史上技术促进教育变革多次出现过要革命的预言,但事实一再证明往往言过其实。

最后,2013年国际上逐渐转向融合以往网络教学务实发展MOOC,而国内高呼MOOC的声势却有增无减,照搬美国MOOC课程建设模式和商业运行机制,既缺乏结合我国高等教育改革实际的教育信息化理论指导,也缺乏创新的可行方案和顶层设计,行政化打造所谓的MOOC平台与联盟,可能会适得其反,甚至贻误科学发展在线教育的良机。所以辩证认识和分析MOOC,借鉴MOOC的优点,从教育视角而非技术视角来系统梳理和创新已有的在线教育体系,站在国家教育改革的战略高度,基于系统工程思想,面向校园内学生和校园外学员、正式学习和非正式学习、正规教育与终身教育,完成我国在线教育整体规划、顶层设计和实践指南,科学稳步地推进在线教育,才能修成正果。

MOOC也许还不足已称之为一场革命,但是其对高等教育的变革却是起到了一定作用。

首先,高等院校可以借助MOOC真正推进混合教学改革。MOOC已经进一步使得传统大学认识到在线学习的优势和重要性,深入理解了Bricks与Clicks深度融合是高等教育的未来,所以,要抓好这一良好的机遇,在理论体系、技术体系和组织体系等全方位、深度推进包括面向课程层面、专业层面和学校层面的系统化的混合教学改革。

其次,应借鉴MOOC重构开放教育体系,明确高等教育职能,有所为而有所不为。基于互联网的社会生态圈已经形成,高等教育踏入到了互联网生态圈之中,并与工作职业生态圈融为一体,工作目标即是学习目标。可以借鉴MOOC在高等教育运作模式方面的探索经验,传统的品牌高校、地方高校、开放大学以及相关企业等多方参与并找准各自的生态位,重构开放教育体系,优化生态链,并要未雨绸缪,制定自己的应对之策。

最后,促使高等院校进一步基于信息技术、传播科技与学习科学的成果,不断优化面授教育与在线教育的课程设计,共享优质教学资源,汇聚多方资本和技术资源,强化高等院校面向社会的服务功能,走国际化合作办学的道路,从而不断提升教育教学质量。否则,不进则退,终将被淘汰。

慕课对大学及老师的影响

慕课浪潮席卷之下,世界范围的名校、名师、名课“同台竞技”,中国大学如何立身?

慕课现阶段还不可能取代传统的高等教育,毕竟校园生活的经历、校园文化的熏陶都是在线课程难以替代的,以慕课冲击为契机,加快大学教学、管理的根本变革,实现两者的融合才是更好的姿态。与此同时,在这场汹涌的世界浪潮中,中国高水平大学强强联合,积极参与并且融入这场变革,方能化危为机。

复旦大学副校长陆昉认为,当前高等教育要解决两个问题,第一资源共享,第二学习模式。利用慕课的平台,可以把全球的优质课程拿过来,实现更大范围的资源共享。而大学如何运用这一模式,改变教学方法,提高教学质量,则需要更多的思考和实践。

线上线下相结合的“混合式教学”应该成为国内名校的探索方向。慕课不同于网络公开课,互动性更强,慕课的出现为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改革的可能,教师可以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真正实现“翻转课堂”。这一模式将促进教师对教学的反思,以及对教学模式的探索、研究,有助于推动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学习也将变得更加有效。

现在是一个非常重要的时期,以慕课为契机,中国大学要冷静思考如何提高教学质量,而不是简单的赶热闹。“仅仅是在线教育,并不能解决高等教育的深层次问题,现在的小班化教育,大规模推动也遇到瓶颈。想办法把两者充分结合起来,在此基础上才能促进高等教育质量提高。留给中国高校提高教学质量的时间,已经不多。”

尽管慕课有其自身无可比拟的优越性,但它与真实的大学课堂相比,依然存在着较大距离和差别。

比如说,“在学校的课堂上,我们能在第一时间提出问题,并得到老师最有针对性的回答,直接互动交流,但在慕课上,就算我们也能在短时间内获得问题的答案,但却无法让思想碰撞出火花。”

在中国目前的教育体制及就业环境状态下,中国在校大学生选择慕课的不可能占大多数,部分学生可能开始有些兴趣,但能坚持学完课程的人很少。“原因很简单,很多学生上名校,注重的未必是上什么课,而是拿一张什么样的文凭,用人单位也是如此。”

慕课在知识传递上比传统的实体课堂更加符合学习科学的规律与要求,因而学习者的学习会更加有效。慕课对教学设计提供了一种变革的可能。大学教师可将在线视频作为教学的线上环节,要求学生在课堂外先听课,在课堂内则侧重深入的分享、探讨和问题解决。这种“翻转课堂”模式有助于促进教师角色的转变,从一个讲授者、讲解者真正变为学习的激励者、启发者。

毫无疑问,慕课对教师提出了前所未有的挑战,也为教学评价与质量评估提供了一种新的方法和思路。当学生能在网上找到内容相同、上课时间灵活并且费用同样低廉乃至免费的课程的时候,教师的教学水平就成了学生选择的重要指标,包括内容是否有用、丰富,讲解是否清晰、生动,课程节奏是否合理等等。如果有一天学生可以用“脚”投票,没有人选择教学水平差的教师,这将迫使教师不得不认真准备课程。即便是现在没有还没有出现这种情况,学生也可能预先或同时在线上学习一门同样的课程,这也是对现实课堂上教师的无形压力。这种评价是公开而透明的。

伴随着慕课等线上教育资源的不断丰富,各种海量教育资源触手可及,现实生活中面对面传道授业解惑的教师,地位似乎岌岌可危。这个人类历史上最古老的职业之一,会在“电子教师”面前退居二线乃至消失吗?

面对这一问题,人们的观点惊人地一致:教师这一职业永远也不会消失。一个孩子的教育是否成功取决于教师的质量。没有目的的教育,就好像没有画的画框。在信息技术带来教育革新的今天,教师的职业反而会更加重要。教师不仅是每个学生平等获取知识的保障,面对面的贴近教学,也培养了学生的思维能力,这一点是最重要的。老师所能教给学生的自我管理、自我组织、自觉练习的习惯,绝不是冰冷的鼠标键盘显示器或其他移动终端所能教的。

尽管教师永远不可替代,但人们都认为在未来5年教师的角色将发生重大转变。

法国当代著名思想家Edgar Morin呼吁公众重新认识教师这一职业的复杂性,他说,现在,不论从小学到大学,知识性的东西都教得太多,但做教师最重要的,应该教会孩子如何成为一名真正的人,为未来的生活做准备,而这,正是未来教师角色转换的方向。曾担任中山大学国际汉语学院副院长的欧燕华现在是一名自由讲师,专门教授有关幸福的课程。在她看来,科技是一个工具,用得好一定会有助于教育的发展,但同时有一点很明确,科技仅仅是工具,使用的人更重要。学校是什么,教育是什么,一直在思索这个问题的欧燕华认为每个人都有内在的智慧,教师的作用在于激发其成长,使之成为一个“全人”。从这一点看,科技的进步永远无法替代教师。

但令人遗憾的是,目前的教育就是从外部世界把信息塞进学生的脑袋里,因此,欧燕华认为,科技进步带来的教育革新对教师人格的要求反而更高。作为学生的精神导师,教师怎样利用工具,塑造学生的内心,为人性的成长服务,将成为教师最大的任务,而这,其实也是让教师的角色回归了本源。

慕课可能的未来

随着科技的发展,时间的推移,在大规模的慕课背景下,我们不妨设想,在不久的未来:

传统课堂教学模式将发生根本改变。把知识要点的讲授交给大师,把学生的训练、拓展、辅导引入课堂。

教师的职能将发生巨大变化。教师中将出现慕课资源的研发者和主导者,充分利用慕课资源的优秀课堂组织者,课堂教学普通辅导者。“教书先生”将慢慢淡出教育舞台。没有优质慕课资源的教师将成为一般的课堂辅导员。

学生的学习模式将发生重大改变。学生听课学习知识要点,将突破时空的限制,变成全景式学习。

教师的授课资源将出现高保值和高增值。靠精彩的网络授课,教师可以树立起饮誉全国乃至全球的名师形象,教师可以通过精彩的网络授课堂而皇之地获得巨额收益。

教师职业技能评价将发生根本改变。对教师的专业技能水平的评价不再以职称、资历为主要依据,年轻教师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形成个人魅力,凭借自身智慧和精彩的演绎,赢得社会公开公平的称道,成为网络授课新锐,成为倍受追捧的教坛明星。

浅析“慕课” 的发展 篇6

【关键词】慕课 发展现状 发展前景

“慕课”是 MOOC 的音译外来词,其全称是 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as,即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因其大规模和开放性等特点,逐渐成为国内外互联网上的热点。

2007 年,美国犹他州立大学教授大卫·威利基于维基发布的开放课程 “开放教育导论”以及加拿大里贾纳大学亚历克·考罗斯教授的 “媒体与开放教育”为慕课的课程模式的诞生奠定了良好的思想与技术准备。最早提出 “慕课”概念的是加拿大学者戴夫·科米尔和布赖恩·亚历山大,时间是 2008 年。第一个应用此概念开设慕课课程的是加拿大学者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的 “连通主义与连接性知识”。

但是,2008年第一门慕课开设之后并没有得到预料之中的发展,而是在沉默了3年之后于2011年爆发出繁荣景象。2012年慕课在美国得到了更加广泛而充分的发展。这一年,几个投资商和国际著名高校合作,建立了慕课的 3 大网络平台 Coursera、Udacity 和 edX,开发了近百门的慕课课程,被美国《纽约时报》称为 “慕课元年”。

2013年,慕课进入中国,我国的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复旦大学、等国内知名高校宣布加入。2013年7月,上海交通大学宣布加盟MOOCs三大平台之一的全球最大在线课程联盟Coursera,成为加入Coursera的第一所中国内地高校。2013年8月,在线教育发展(MOOCs)国际论坛在上海交大举行,论坛集中探讨了在线课程对学习模式所带来的革命性影响。2013年10月,清华大学打造了全球首个中文版慕课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4月,上海交通大学自主研发的中文慕课平台“好大学在线”正式上线发布,面向全球提供大规模中文在线课程。2014年国家开放大学计划把各专业核心课程建成慕课“国开MOOCs”,计划完成第一批123门慕课,并启动第二批200门慕课建设。

可见,慕课在传入中国之后广受欢迎,并得到了国家重视。

与此同时,关于慕课的研究工作也在逐渐进行之中。中国的慕课研究在2013年主要以介绍为主,讲述慕课的发展过程与特点,并涉及到慕课对高等教育带来的影响这一话题,以非学术性型的新闻报道居多,对慕课以普及为主,赞扬为辅。2014年以来,国内关于慕课的研究方向开始转移,侧重探讨慕课带来的影响以及“慕课热”之后的“冷思考”。也有很多学者在讨论面对慕课愈演愈烈的势头,传统的高等教育应该做何反应以及为了适应慕课或者应对慕课的挑战,传统的教学模式、课程设置该如何调整。这一阶段学术性的论文开始增多,从探究慕课“是什么”转移到研究“为什么、怎么办 ”。

人们对待慕课的态度也由刚开始的推崇发展为评判性地、选择性地接受。究其原因,除了慕课这种学习方式本身存在的一些难以克服的缺陷之外,还在于慕课这种学习方式在我国的建设与发展存在不完善的地方,这也使得人们对待慕课的态度有所改变。

目前,我国有众多的慕课学习平台,主要有慕课网(主要针对IT行业)、以清华北大为首研发的“学堂在线”平台、华东师范大学慕课中心和C20慕课平台、上海高校联合推出的好大学在线等等,还有些慕课平台正在筹建中,后继还要建设更多的慕课平台。这些平台多而复杂,在网站的设计与风格方面不尽相同。一个慕课学习平台的建设需要花费大量的时间和精力,而慕课的开放性表明其实我们推广慕课这种学习方式并不需要如此数量的慕课学习平台。慕课平台如果不统一,很难实现资源共享以及资源的最大化利用。而且众多慕课学习平台的制作团队为了吸引使用者,必然会在网站设计和风格上花费大量的精力,极有可能降低对课程内容的要求。

由于慕课传入我国不到三年,当前人们对于慕课课程的设计并不完善。有些慕课的课程内容并没有清晰完整的知识体系,知识点的选取以及课程内容呈现方式等都存在一定的问题。还有一些慕课的视频时间太长,知识重点不突出,学习者很难长时间集中注意力,也难以在冗长的讲授过程中获得自己关注的知识点。

慕课虽然在某些方面对传统的教学方式来说是一种超越和挑战,但是它也存在着一些传统教学方式不会产生的缺陷。例如,传统教学方式下,学习者的课程完成率普遍较高,但是慕课这种学习方式下,课程的完成率却极低。在全球,以

Coursera为例,它的课程完成率只有10%左右。但是在中国,能够100%完成一门慕课并拿到课程证书的人则更少,只有5%。

虽然慕课与传统的教学方式相比更加顺应了时代的特点和要求,但是慕课毕竟是一种新型的、尚未发展完善的在线学习方式,仍旧存在着一些有待解决的问题和缺陷。在网络没有实现完全普及,慕课自身没有克服种种缺陷之前,传统的教育方式就不会被慕课这一类的在线学习方式所取代。就目前来看,慕课这种学习方式只可能作为高等教育的补充,而不可能完全取代传统模式的高等教育。

【参考文献】

[1]吴万伟,《“慕课热”的冷思考》,《复旦教育论坛》,2014 年第 1 期

[2]王继群,《高校慕课的发展、优势及建设》,《北京工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15 年 第一期

[3]王蓉,《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上)》,《世界教育信息》,2014 年第 13 期

[4]王蓉,《国外慕课的发展与面临的挑战(下)》,《世界教育信息》,2014 年第 14 期

[5]张迪,《慕课热冷思考》,《新课程研究》,2014年12月

[6]孔翠娟,《从当下高校开设的网络课程看发展中的慕课》,《才智》2014年第22期

[7]刘和海,张舒予,朱丽兰,《论“慕课”本质、内涵与价值》,《现在教育技术》,2014年第12期

[8]穆丽缘,《2010——2014近五年有关“慕课”的文献研究综述》,《资源建设》,2014年第9期

[9]陆赛茜,《慕课的发展现状与前景》,《新媒体与社会 》, 第八辑

网络慕课 篇7

关键词:慕课,网络课程,课程建设,成本

慕课(MOOCs—MOOCs,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是“大规模、开放式在线课程”的简称。该理念最早于2008年由加拿大爱德华王子岛大学网络传播与创新主任Dave Cormier与国家人文教育技术应用研究院高级研究员Bryan Alexander联合提出,是一种基于网络的、人人都可以学习的课程。2011年,其首先在美国崛起并得到迅速推广,引起了人们的广泛关注并取得了良好的使用效果。2013年,慕课进入我国,清华大学、北京大学、复旦大学和上海交通大学四所中国内地知名高校率先加入“慕课”行列,并投入了大量人力、物力及资金进行建设,其他的高等院校及高职院校也先后加入这一行列,推动了慕课在我国的进一步推广,“知识点碎片化”、“翻转课堂”等慕课理念也逐渐深入人心。2014年,北京大学、清华大学先后上线通过慕课模式建设的大学先修课程,将慕课的推广和应用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

随着慕课建设和应用的推广,慕课在建设过程中存在的一些困难也逐渐显现,平台建设成本高、投入人力物力资源大、后期维护更新需要专业人员支持等缺点困扰了这种优秀模式的进一步建设和推广。本文通过我校一门校级教改项目课程的建设及应用,介绍一种基于慕课思维的低成本网络化课程的建设模式。

一、慕课(MOOCs)的特点

慕课能得到大规模的推广和应用,源于其自身所固有的一些优势和特征,从课程形式和结构上来看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

1.课程基于网络平台。课程所有资源都放置于网络服务器上,人们无论使用电脑等家用设备,还是手机、平板电脑等移动设备,只要接入网络,即可快速进行学习,获取所需知识,使用便捷,消除了传统课程在学习时必须集中到课堂上的地域限制。

2.课程内容的碎片化。即将课程根据教学大纲的要求,细化为若干知识点,每个知识点配套的文字及视频等学习资源做到小而精,一般学生在学习相应知识点获取知识时,只需花费10~15分钟即可完成,使人们可以有效利用碎片时间获取有用的知识。

3.监控体系完善。慕课基于一个完善的网络数据库监控平台建设,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学习进度、学习效果等情况,教师可以做到实时监控,准确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并有效控制教学的实施。

4.沟通渠道便捷。慕课平台一般都配套有类似BBS、论坛等交互模块,学生可以在平台中对学习中产生的各种问题和教师进行交流沟通,教师也可以使用平台为学生提供各种帮助,这进一步完善了课程的学习时间,提升了课程的教学效果。

通过上述特点可以看到,要实现优秀的慕课资源的建设,需要搭建功能完善的专业教学平台,这需要专业的具有网络课程建设的团队来完成,且教学录像要想尽量拍得生动丰富、形式多样好看,必须邀请专业的摄影团队,从脚本设计到布景搭建,再到后期的剪辑制作,均需要专业团队来完成,其难度不亚于拍摄微型电视剧或小型电影,且需要投入大量资金。对于由一名或者几名教师组成的小型且缺少大量资金投入的团队,是很难完成这种规模慕课的建设的。下面介绍我校校级教改课题《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一种建设思路。

二、《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的建设

1.课程建设思路。《先进制造技术》课程目前为我校机械与材料学院的院级选修课程。该课程作为一门丰富学生的知识结构,拓展学生的知识领域,坚定学生从事制造业相关工作信念的课程。在十多年的教学实践中受到学生的好评,取得了一定的教学效果,但也存在着课程内容较难、理论性偏强、不太容易理解的难点。针对这些问题并结合目前课程改革信息化、网络化的趋势,我们计划结合慕课的特点对其进行改造。改造的基本思路是,针对该门课程的特点,将所有课程内容转化为具体的知识点,并将知识点配套相应的资源,以此为基础,建立课程的资源库网站,并将网站上传以供学生方便进行查询学习。在此基础上,还可摸索一种结合课程网站使用的课堂教学模式和考核方法与之相配合。通过这样的建设,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并提升教学的效果。

2.课程建设内容。(1)课程碎片化:将课程内容细化为66个知识点,例如及时生产(JIT)、超塑性成形、超精密加工、超高速加工、反求工程等,完成知识点的碎片化,并编制知识点分配表格,用以将知识点分配到每个学生。(2)建立课程资源库:为每个知识点配套相应的文字解说及视频演示栏目,并推荐相应的专业及企业网站和相关的书籍,以便学生获取信息并查找资料。(3)教学方法及考核的准备:通过研究调研并结合多年的教学经验,我们决定在教学过程中结合上传的资源库,采用学生自主学习并搜集相关信息,课上进行讲演的方法来组织教学的实施,并将考核方法进行改革,将传统的一次性考核转变为现场进行随堂测试的方法来考察学生的学习效果,制作过程考核监控表以实现对教学过程的实施监控。(4)利用微信、QQ等现成的通讯软件建立相应的群,实现学生与学生、教师与学生在课内外的有效沟通,交流学习体会并答疑解惑。

3.课程的实施过程。下面以《先进制造技术》课程中的“制造自动化技术”这个模块为例介绍课程整体的实施过程。“制造自动化”技术部分共包括4个知识点,即刚性自动化技术、柔性自动化技术、综合自动化技术及德国工业4.0技术。课程实施过程如下:(1)课前准备:在课前,教师将下节课所要讲授的各个知识点布置给相应的学生,学生课下利用《先进制造技术》课程资源库或网络资源对相关知识点展开自主学习,理解该知识点的内容并填写过程考核表的相关内容,需要的话,还可以制作或搜集与知识点相关的课件及视频并将它们发送给教师,以备课上使用。(2)课堂实施:课堂实施时,由教师利用教学PPT引导课程的进行,当讲解到具体知识点(如“刚性自动化技术”)时,由负责搜集该知识点的学生充当教师角色,为其他学生讲解自己的学习感受和体会,演示制作的课件或视频,由教师对其所讲解的内容进行点评,纠正理解或讲解错误的内容,并对其现场表现进行打分,然后再推进教学到下一个知识点(如“柔性自动化”)。如此循环,完成这堂课的教学过程。(3)课程考核:教师根据学生讲解的情况为其进行打分,当这堂课知识全部讲解完成后,利用5分钟对全体学生进行考核,考察学生的学习情况,并填写课程过程考核表中的相应内容,完成本次课程的考核。(4)课程沟通:由于课程配套建立有微信与QQ群,因此学生在课前和课后均可以便捷的和教师进行沟通交流并获得指导。

三、研究结论

通过上述改革,《先进制造技术》课程在后续的实施中,得到了学生的好评。它具有如下特点。

1.课程建设成本低。该课程结合了慕课知识碎片化、资源网络化的特点,建设了网络资源库,但监控在课堂上完成,沟通交流则使用现成的通讯软件,因此课程网络资源课通过静态网页实现,不需要动态数据库的支持。教师只需要简单学习Dreamweaver、Fireworks、FrontPage等软件,并在学校支持下,从学校服务器中申请一定的空间即可完成课程资源的网络上传及使用,整体建设耗时短、费用极低。

2.课程实施效果好。由于网站配套有大量的文字、图片及视频资源,并推荐有拓展阅读书籍,因此使学生在学习中更容易理解所学内容,也有效拓展了学生学习的时间和空间,使授课不止局限于课上和课堂,而是使学生实现随时随地学习及终身学习。

3.课程综合锻炼学生能力。课前学生自学的过程锻炼了学生信息搜集、筛选的能力,课上的讲演锻炼了学生的表达能力。这些能力不但对于学生未来的学习是有益的,且对于他们今后的工作和成长也是必须的。

4.课程考核过程有效。通过过程考核的实施,学生必须全程跟课才能完成课程的学习并获得成绩,这样类似于“倒逼”的机制,可以使学生更自觉的配合教学,从而也巩固了他们所学的知识。

参考文献

[1]巩学梅,陈振,张新光.慕课(MOOCs)在高等教育中的应用现状及发展前景探讨[J].宁波工程学院学报,2014,(03):100-105.

[2]张鸷远.“慕课”(MOOCs)发展对我国高等教育的影响及其对策[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4,(02):116-121.

[3]陈江.慕课的建设与实施策略[J].北京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4,(01):33-42.

[4]李素芳,张静,赵亚伟,张雅明.以慕课促高职院校资源共享课程建设之探索[J].科技资讯,2014,(23):186-187.

网络慕课 篇8

一、慕课与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慕课教学模式是以微课程视频为核心资源, 通过交互式讨论、随堂小测验、实时解答, 让学习者互动参与教学的全进度, 以学生自学为主, 让学生按自己的步骤、以自己喜欢的方式学习。慕课平台动态记录学生在慕课平台上在线学习、分享、讨论、评估、答疑、测试、考试等学习进度的数据, 并进行数据分析, 供教师探索分析学生的学习行为和学习规律, 通过网络及时反馈, 进而作出更有针对性的调整, 以更好改进与传统教学方式的整合, 形成动态完整的教与学相长的闭合回路, 达到慕课教学模式的良性互动循环。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是在信息化环境中, 教师提供以教学视频为主要形式的学习资源, 学生在上课前完成对教学视频等学习资源的观看和学习, 师生在课堂上一起完成作业答疑、协作探究和互动交流等活动的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相比传统课堂而言, 它所不同的是实现了学生知识传授和知识内化两个时间和空间的逆转, 翻转课堂教学模式正是借助于教育技术和互动化的课堂活动改变了学生之前的学习环境。

二、基于慕课的UG CAM软件应用网络课程开发的研究内容

(一) 进行整门课程的课程设计, 实现大案例一案到底

1. 课程案例描述及选取的理由

2. 课程案例结构

课程案例结构包含以下三个模块内容:

模块一:玩具汽车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分析及加工方案制订。实践任务的内容有:玩具汽车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玩具汽车模具零件的加工方案制订。

模块二:玩具汽车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编程与仿真。实践任务的内容有:车轮型腔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车轮型芯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底盘型腔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底盘型芯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车身上盖型腔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车身上盖型芯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后视镜型腔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后视镜型芯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

模块三:玩具汽车模具零件加工后处理程序的生成与校验。实践任务的内容有:玩具汽车模具零件加工后处理程序编辑;玩具汽车模具零件加工后处理的生成。

(二) 根据课程设计, 开发相应课程大案例一案到底的教程

教程的开发以玩具汽车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项目为主线, 按照项目的开发思路依次详细介绍以下内容:模具零件加工工艺分析;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编程与仿真;加工后处理程序的生成与校验。教程以项目案例教学法详细介绍玩具汽车的8个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 分别是车轮型芯、车轮型腔、底盘型芯、底盘型腔、车身上盖型芯、车身上盖型腔、后视镜型芯、后视镜型腔。

(三) 根据课程设计, 开发基于慕课平台的齐全网络课程资源

1. 设计基于慕课平台的网络课程基本框架、开发相应内容 (含课程介绍、教师团队介绍、学习方法、参考教材等) , 力求界面新颖、美观。

2. 开发整门课程章节内容 (含视频) , 实现大案例一案到底, 第一章内容体现课程设计;拟开发的视频须明确个数、时长和对应的课时。

3. 根据课程章节内容, 开发整门课程相应的测试题库。

4. 开发教学资源等, 含整门课程的授课课件以及开发的教程和教学任务书等, 开发的网络课程资源能积极运用于课堂教学, 实现学生在线自学、在线考试, 教师在线评学, 师生在线互动。

三、慕课网络平台的课程实施及教学组织

(一) 课前准备活动

首先, 教师通过对教学目标的分析, 以视频和课件的形式把知识传递给学生, 要求学生观看视频, 下载学习课件。在观看教学视频和课件的过程中, 学生遇到不懂的地方可以做笔记, 把自己不懂的问题带到课堂, 这样学生可以完全掌控自己学习的步调。

其次, 学生完成教师布置的针对性课堂练习。这些练习是教师针对教学视频和课件中所讲的知识, 为了加强学生对学习内容的巩固并发现学生的疑难之处所设置的。教师可以通过学生所做的练习的反馈情况时刻了解学生实际的学习情况, 同时同学之间也可以进行互动, 彼此交流收获, 进行互动解答。

(二) 课中教学环节

首先, 教师要检查学生学习视频和课件的情况, 解答问题, 参与讨论。教师不仅提供教学视频以及其他资源, 而且提供在线辅导。教师、学生充分互动, 在对课前视频中知识点再度梳理的基础上, 补充板书和电子文档等的学习资源, 满足学生多方面的学习需要, 并根据网络中学生集中反馈的问题进行集体讲解, 排除大部分学生的疑点和难点。

其次, 学生在经过独立探索和合作交流后, 完成个人或者小组的成果。学生可以通过报告会、展示会、辩论赛或者小型的比赛等形式交流学习心得、体会。在教师、学生的点评中发现自己的不足, 吸取他人的优点, 在交流中享受学习所带来的乐趣。

四、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与传统课程的理论性相比, UG CAM软件应用课程具有极强的实践性, 要求学生既要掌握理论知识, 又要掌握操作技能并能在实际中应用。要解决上述目标需要采用多种教学方法。

(一) 大案例一案到底教学

在慕课的教学过程中, 以玩具汽车模具零件的数控编程与仿真加工为大案例, 通过对案例的学习与实践, 培养学生用UG软件进行数控加工和仿真的能力, 很好地掌握数控编程和加工操作的方法。通过对玩具汽车模具零件的数控加工的分析, 重点讲解加工工艺及加工方案的制订、数控加工编程与仿真、后处理程序的生成与校验等, 将授课内容分解为三个模块。在一案到底教学活动中, 师生通过互动来学习案例, 让学生学会如何思考问题, 如何模仿案例来解决实际的问题, 从而达到掌握知识, 提高解决问题能力和实际动手能力的教学目标。

(二) 任务驱动教学

由教师布置具体、明确的任务, 学生通过自主学习和相互合作完成教师布置的任务。在完成任务的过程中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构建知识, 激发和培养学生学习兴趣。例如在讲解车轮模具型芯零件加工工艺分析的知识点后, 教师可布置如下的任务:根据给定的车轮模具型芯零件图纸和三维模型, 进行车轮模具型芯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 编制详细的数控加工工艺卡片, 制订具体的CAM加工操作方法。学生通过完成上述任务, 掌握模具零件的加工工艺分析及加工方案的制订过程。

五、结语

基于慕课的UG CAM软件应用课程网络在线课程开发, 包括课程设计、教程、电子教案、视频、试题库、网络课程平台的建设等, 通过对慕课网络平台的课程实施及教学组织, 可以实现学生在线自学、在线考试, 教师在线评学、师生在线互动。

摘要:本文以湖南信息职业技术学院为例, 研究将慕课与翻转课堂的教学模式相结合, 通过大案例一案到底的UG CAM软件应用网络课程开发与实践, 构建基于慕课的翻转课堂教学模式, 并研究了慕课网络平台的课程实施与教学组织形式, 探讨了多种教学方法的综合运用。

关键词:慕课,翻转课堂,大案例一案到底,UG CAM软件应用

参考文献

[1]杨小龙, 何美丽.基于“MOOCs” (慕课) 的机械原理课程教学改革[J].现代企业教育, 2015 (2) .

[2]任红卫, 刘美.慕课背景下的教学模式变革——以“电力系统分析”为例[J].中国电力教育, 2014 (31) .

[3]李中文, 吴涛, 汤必奎.“慕课”应用于医学细胞生物学教学改革探讨[J].继续教育, 2015 (2) .

[4]钟晓流, 宋述强, 焦丽珍.信息化环境中基于翻转深觉理念的教学设计研究[J].开放教育研究, 2013 (2) .

[5]陈晓菲.翻转课堂教学模式的研究[D].华中师范大学, 2014.

[6]侍松门.基于MOOC的大学英语微课教学系统研究[J].江苏开放大学学报, 2014 (3) .

[7]邓先礼.“一案到底”教学法在软件设计课程中的实施[J].鸡西大学学报, 2014 (7) .

慕课(MOOC)的思考 篇9

MOOCs (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 形成于2008年, 由乔治·西蒙斯和斯蒂芬·唐斯在其开设的“联通主义和连接化知识” (Connectivisim and Connective Knowledge) 两门课程中提出, 并在之后得到迅猛发展, 2012年被称为“国际慕课元年”。中国在2012年开始掀起慕课建设的浪潮。清华大学、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等国内名校率先加入Coursera和ed X, 爱课程、果壳网、中国公开课等也相继建立了慕课学习社区和课程联盟, 越来越多的团体加入慕课的大阵营。在面对慕课的快速发展我们应该理性思考慕课所带来的影响, 本文主要通过针对慕课教学过程中存在的质疑进行分析与论证。

二、MOOC演变类型及其与传统教学模式的对比

任何一种新的教学模式出现都是为了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慕课借助于信息技术和互联网技术手段, “翻转”传统教学模式。慕课的设计理念是提供高质量、大规模的在线课程, 让学习者无论身处何处、教育背景都能借助网络分享优质课程资源。

(一) 慕课的类型

目前主要存在两种类型的慕课:c MOOC和x MOOC。c MOOC是基于连接主义理论进行课程内容的组织。连接主义学习理论认为知识是网状结构的, 学习者是在一种“知识关系”中进行学习, 表达了一种“分布式认知”的理念。x MOOC是基于行为主义学习理论的大规模在线开放课程。学习者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学习, 这种学习方式是要有教师或者助教人员预先设置好知识环境, 并且对学习过程进行严格的监控。x MOOC课程模式非常接近传统教学的课程模式, 重视知识的传授, 强调视频、作业和测试等学习方式。北京师范大学王志军等在丽萨·慕·莱恩的分类基础上对MOOCS的类别进行了重新划分, 即以网络建立为主的慕课 (c MOOC) 、基于任务的慕课 (t MOOC) 、以内容的传递为核心的慕课 (x MOOC) 。t MOOC以建构主义学习理论为基础, 强调对复杂技能的掌握。慕课在中国历经三年的快速发展, 虽然没有达到预期显著性的效果, 但为慕课本土化发展迈出了一大的步。

(二) 慕课与传统课程模式对比

传统课程教学模式强调知识的传授, 学生只是被动的接收者, 而慕课强调知识的共建共享, 通过思维的碰撞产生新的知识, 从而培养学习者的创新能力, 促进知识的内化与吸收。[1]慕课相对于传统课程教学模式最显著的特点是通过精制化的微视频来进行学习, 慕课将知识分割为一个个微小的知识点, 每一个知识点以5-15分钟的短视频的方式呈现, 一般学习者的注意力保持时间为10分钟左右, 短视频既符合学习者保持注意力的最佳学习时长, 又可以有效突出重难点, 降低学习者的认知负荷, 提高学习效率和质量。传统课堂将学习者局限于狭小的学习空间, 无法满足学习者个性化需求, 信息技术催生而来的慕课不仅能够满足学生个性化学习需求, 学习者可以根据的兴趣选择学习内容, 自由控制学习进度。当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遇到疑难问题时, 可以及时获取教师的帮助, 或者与学习社区中的同伴进行讨论交流。MOOC学习过程中任何与学习有关的学习行为都会被记录下来, 而这些大量的学习访问和交流互动的数据都将成为学习分析的依据。“智能分析”对学习者所产生的大数据进行挖掘, 为其评估过程、预测未来和发现问题提供服务。

三、对慕课存在的“质疑”与反思

唯物主义论观点认为事物存在两面性:利与弊。慕课不是完美的, 它有其自身的缺陷。慕课在全球蔓延的同时, 逐渐掀起了一股质疑与批判的浪潮。短短一到两年的时间, 人们从盲目跟风、崇拜慕课到以批判的眼光看待慕课为教育带来的变革, 这种现象显然是有助于慕课健康、良好的发展。我们应该合理分析有关慕课的质疑并对其进行反思, 为其可持续发展提供依据。笔者以中国知网为例, 以MOOC或 (慕课) 为关键词进行文献检索, 2010年以前有2篇文献、2010-2012年有3篇、2013-2014共137篇、2014到2015共1047篇、2015至今856篇。由此可见, 慕课在经历迅猛发展之后出现了发展衰减的趋势。

(一) 慕课——传统网络课程的代名词

不少的学者认为慕课只是传统网络课程的代名词, 其本质与内涵并没有改变, 慕课披着一件“新衣服”。慕课属于网络课程, 但有着本质的不同。传统的网络课程并没有做到科学合理的设计。网络课程的理念就是为学习者创设一个能够促进学习者有效学习的环境, 现实中网络课程的学习效果没有课堂或者面授好, 优秀的网络课程非常稀少。有很多网络课程是滥竽充数, 仅仅为了完成任务或者是把课本内容简单的搬到网络上。这样难以满足学习者的需求, 无法为社会培养需求的人才。

慕课是网络课程发展的新形式。它与传统网络课程有不同的特点:首先, 慕课是开放的、免费的。任何想要学习的人都可以利用网络来学习。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可以自由参与各种讨论交流, 并且享用课程资源。其次是它的大规模性。慕课对学习人数没有限制, 只要你愿意注册学习该课程, 你就可以成为其中一员。

最后, 慕课将传统网络课程冗长的学习内容切割为一个个小的知识点。它以过短小而精悍的视频组织成一门课程, 满足了网络时代移动化学习的需求, 但同时也带来了知识碎片化、信息割裂化等问题。如何能够在既满足学习需求的同时又能兼顾学习者知识的系统性和连贯性, 这是设计开发人员应该重点考虑的问题。慕课学习者提供了自主化和协作化的学习环境, 学习者在学习过程中按照课程计划学习完视频内容, 还有一些单元测试和小活动等。学习者可以根据自己的兴趣实现个性化的交互学习, 帮助学生培养创造性思维。

(二) 慕课实用范围小

高校是慕课在各个国家磅礴发展的坚实力量。相较于其他团体机构, 高校具有不同的优势, 同时这也是促进慕课发展重要的因素。然而, 慕课并不是只适用于高校或者成人继续教育这类具有较高认知能力的学习者。慕课已经从高校渗透到了中学, 从学校迈向整个社会, 从高等教育延伸到了基础教育。[2]目前大部分的慕课都是由高校或者企业联合推出, Coursera、ed X等与世界众多名校合作建立了很多课程, 中国也有不少大学加入其中。中国C20联盟的成立, 标志着MOOC开始延伸到基础教育。C20是由华东师范大学与国内20余所著名高中成立的慕课联盟, 其旨在推动中国高中开发慕课, 促进“翻转课堂”的实施, 改善人才培养模式。“翻转课堂”教学模式下, 通过教师预先录制好的微视频, 利用先进的现代信息技术以及丰富的网络资源, 学生在家完成知识的学习, 而课堂变成了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互动交流的场所, 包括答疑解惑、知识运用等, 从而达到更好的学习效果, 真正实现知识传递在课外, 知识内化在课内。

中小学在建设MOOC课程时可以有效利用高校自身的优势。将慕课有效应用于基础教育中, 高校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目前, 学校与企业或者其他社会团体 (企业、非盈利机构、其他团体等) 合作也是一种适应社会发展的策略, 既遵循学生的身心发展规律, 又能满足社会对人才的需求。

(三) 慕课颠覆课堂教学

慕课是否颠覆课堂教学?一些对慕课持批判态度的人认为慕课将会取代传统课堂教学, 代替教师角色。慕课在技术方面具有压倒性的优势, 聚集了交互软件、学习讨论以及与同伴互评等功能的综合性平台、高质量的检索性视频、数据捕捉和分析技术。[3]慕课虽然不是万能的, 但是却是教育信息化的重要产物。慕课最大的功劳是能够降低教育成本, 实现优质资源全球共享。教师是教学中最积极、最活跃、能够起到决定性的因素。教师在教学过程中管理、监控和维持学生的学习, 学生出现偏离学习轨道的时候, 及时干预并引导学生保持最好的状态。慕课教学缺乏传统课堂面对面交流的情感体验, 碎片化的学习视频可能不利于知识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慕课对学习者的自律性要求较高等等。然而, 面对面教学自身也存在一些问题, 比如:对人数有限制、无法回溯教学过程、教学资源有限、学生不敢表达自己的观点、抑制学生个性化发展等等。慕课让学习者摆脱时空限制, 选择世界范围内的优质慕课, 与全球一流教师和专家连线, 与学习伙伴平等交流, 并支持学习分析与学习过程回溯。慕课与传统课堂教学各有优劣, 因此它们并不存在谁更具独占性优势, 在教学实践过程中如果能够将二者结合、优势互补, 必将促进教学迈向一个新的阶梯。

针对不同情境, MOOC衍生出了多种新形式如Meta-MOOC (超级公播课) 、DLMOOC (深度学习公播课) 、MOOL (d大众开放在线实验室) 、Mobi MOOC (移动公播课) 等, 其支撑技术包括“移动互联网+”、“移动终端、大数据、云计算”[4]慕课的诞生对我们上千年的课堂面授教育带来的挑战同时也带来了机遇, 慕课与传统课堂的混合式教学为“慕课中国化”发展带来了新途径。

四、总结

慕课作为移动信息化环境下诞生的新事物, 伴随着推崇与质疑。这都有助于慕课向着积极、健康的方向发展。慕课能否在中国得到创新式的发展, 必须依靠无数的学者、专家、一线教师进行不断的理论与实践探索。我们应该持友好的态度对待“中国式慕课”, 认清慕课本质与内涵, 以理论为基础, 开发适合中国国情的MOOC课程。

参考文献

[1]翟雪松, 袁婧.MOOC在我国高等教育中的发展困境及对策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 2014, 10:97-102+109.

[2]何敬.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及其基础教育的应用探析[J].信息技术与信息化, 2014 (6) .

[3]顾小清, 胡艺龄, 蔡慧英.MOOCs的本土化诉求及其应对[J].远程教育杂志, 2013, 05:3-11.

网络慕课 篇10

(一) 慕课概念

慕课又称Massive Open Online Courses, 简称MOOCs, 意指大规模的网络开放课程, 慕课的规模巨大, 可以达到几万人甚至十几万, 只要有兴趣, 不分国籍, 用邮箱注册就可以进来学习, 在网上学习, 不受空间限制, 学习者可以完成上课、写作业、考试等过程。

(二) 慕课的发展

MOOCs的孕育追溯到上世纪60年代, 1962年, Douglas Engelbart提出这一计划, 自此, 许多人在文献里提及开放教育, 提倡利用计算机加快开放教育的改革。2001年, 麻省理工开始将课程资源免费公开, 我国也在国家文件中支持资源共享课。随着发展的进行, 人民的目光开始关注资源的应用与评价, 开放的对象也更宽广, 不再局限于教师, 也面向学生和社会人士, 虽然慕课的发源时间很长, 但真正的历史却很短, MOOC这一词是2008年Dave Cormier和Bryan Alexander提出的, 自此, 一大批人利用慕课教学并主办MOOCs, 慕课大力发展是在2011年, 这一年掀起大规模在线课程风暴, 160000人注册了《人工智能导论》这一免费课程, 《纽约时报》把2012年成为慕课元年, 关于慕课的平台也如雨后春笋纷纷兴起, 其中Coursera、Udacity以及ed X影响力比较大。慕课在2013年在我国得到发展, 以清华和北大加入在线教育平台ed X为标志, 随后, 上海交大、复旦等一些大学相继应用慕课。

(三) 慕课的优势

慕课在线实现老师的教学, 学生的学习与交流, 学生的作业写作, 老师学生的互动, 与以往的精品课程中只是单纯的视频讲课不同, 以往的精品课只是录制好的视频, 学生看视频听课, 没有互动, 老师不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 学生也不能及时解决学习中的问题, 慕课可以实现老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之间相互沟通, 及时解决课程中存在的问题, 老师进行随堂测试, 学生在线写作业, 老师在线批改, 全方位的互动, 24小时开放。慕课与像函授、专线辅导等远程不同, 与视频精品课不同, 与学习软件不同。

慕课里增加了学习前需要注册, 进行作业的批改与交流, 记录过程等环节, 具有完整的教学环节, 慕课提供详细的关于课程的介绍, 并备有教学大纲, 提供清晰完整的学习导航, 对相关知识进行融合整理更便于学习和记忆, 慕课过程中有交流沟通讨论部分, 不是单纯的学生只是听课。慕课具有第三方参与, 有助教管理论坛。

(四) 慕课的教学设计

慕课的课程最主要的仍然是视频, 视频都是优秀的专家的录制, 会有所侧重, 抓住重点、难点, 还有一些工具、课件等, 但是视频会在中间不定时暂停, 一般设置一段为十分钟左右, 会配有字幕, 慕课包含课程介绍, 教课老师的信息, 设计讨论区, 规定作业提交的途径, 设计练习题, 等一些内容, 允许多次回答, 只有提交答案才可以讲解正确答案。对于内容的设计更人性化, 标注出哪些是讲解的地方, 哪些是需要学生互动的, 把每节课分为许多的小单元, 学过的、未学的、正在学习的用不同的颜色表示。视频在播放过程中会在中间弹出测试, 查看学生的理解程度, 每门课设置助教, 对该课程进行管理, 查看论坛。教学设计需要足够的互动。对于每节的学习都会被详细的记录。最后是评价, 评价注重平时成绩, 也就是作业的完成情况, 在谈论时的表现等, 评价的方式有机改, 老师评价和学生互评, 可以用自动化的线上评价系统, 这样的评价合理公正, 学生互评之前要定标准, 有3人左右共同评一份卷子, 每个人评3人的卷子, 助教进行监督和指导。对于教学内容, 要根据不同的学习者制定不同的目标, 要进行混编, 将教材和参考资料进行集结。

(五) 慕课对我国的影响

随着互联网的发展, 边远和落后地区可以通过慕课接受先进的教育, 使他们与其他人处在同一起跑线上, 使那些读大学梦却没上大学的人接受大学的教育, 使更多的人学到想学的知识, 提高全民的素质。对学校教育提供了一种资源, 对我国的大学既带来了机遇, 也带来了挑战, 慕课冲击着传统教育, 对学校和老师提出更高的要求。要求老师改变教育方式, 更好的服务学生。我国利用慕课需要考虑诚信、质量、创新等问题。

二、慕课在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经济学原理的教学存在一些例如重知识轻能力、重理论等问题。具体表现在:

1.教学形式机械。现在许多院校的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仍然是传统的以教师自我为中心, 学生只是单纯的听讲, 忽略主动性的发挥, 对于知识只是单纯的接受, 并没有真正的理解和了解知识的来龙去脉, 在生活中一点都用不到, 在科研上也不知怎么用, 老师与学生之间的沟通较少, 再加上经济学原理这门课比较难, 老师讲解的多详细, 学生也会觉得生涩、枯燥, 教学效率低下。

2.没有结合学生的特点。学生受阅历的限制, 经历的事情较少, 再加上经济学原理包含的面比较广, 以学生的水平, 很多内容理解不了, 一些文科出身的学生对于里面的数学证明公式根本看不懂, 宏观经济里面的国家经济政策学生理解起来比较困难, 因此, 才会使学生觉得经济学原理难学。一些老师教的内容比较单一, 只是讲解课本内容, 没有让学生进行试验和练习, 学生对知识的掌握不深刻。教师没有生本理念, 观念落后, 不注重互动讨论, 忽略了学生的主动性, 使学生缺乏质疑能力, 只知道接受, 不知道为什么。

3.教学没有结合实际。经济学原理最好的教学方式就是案例, 但是一些老师的案例只是课本上的案例, 教材都是几年前编写的, 一些案例根本没有实用性, 甚至一些案例的时间比学生的年龄都大, 这样的案例学生仍然无法深刻的理解, 导致只会纸上谈兵。

三、基于慕课的经济学原理教学

(一) 老师利用慕课让学生自主学习

慕课是自主学习的很好的渠道, 慕课的授课全是各科的专家, 因此, 内容科学权威, 用户可以放心使用。老师可以选择与提供给学生经济学原理的相关课程, 让学生在通过慕课进行系统的学习, 根据慕课里老师的要求进行阅读相关资料, 自主安排学习, 参与慕课中的讨论。这样学生对于知识有了基本的了解, 在课上讲解时, 不会觉得生涩难懂, 这样学生会慢慢地提起兴趣。慕课的时间比较自由, 学生可以根据自己的时间进行安排, 避免课堂时间有限老师无法全部讲解完, 学生通过慕课的学习会有一些问题, 这样听起课来会比较集中, 有所侧重, 老师也可以针对一些难点进行详细的深入的讲解, 不必把时间浪费在基础知识上。

老师要让学生通过自学进行知识的梳理, 在课上讲解, 自己制作课件, 学生在梳理知识时, 更进一步的掌握知识。学生可以把在慕课上遗留的不会的问题拿到课堂上, 老师和学生共同讨论, 更好的解决问题。由于每个老师都有自己的教学方式和自己的研究领域, 单独的老师讲课并不全面, 学生通过慕课的学习, 把握不同老师的研究内容, 对知识的掌握更全面, 更容易理解。因此, 慕课的应用, 可以提高教学效率, 提高学生自学能力, 还可以更全面的更深入的传授知识。

(二) 慕课里的教学理念可以应用到经济学原理的教学中

慕课里每隔一段时间, 会有测验来检验学生的掌握程度, 慕课注重学生的讨论与发言, 这样的教学理念可以应用到课堂教学中, 经济学原理的教学, 包括其他一切的教学, 老师都要注重学生, 尊重学生, 注重发挥学生的主动性, 而不是纯碎的讲课。老师可以在教学中让学生整理在慕课中遇到的问题, 你认为本课的重点是什么, 例如可以问学生经济学的主线是什么?学生之间讨论, 老师多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需求, 而不是根据大纲的重点进行讲解。只有发挥学生的主动性与兴趣, 学生才会主动去学。老师要坚持生本理念, 尊重学生, 即使学生回答不对, 也不要过于批评, 要以鼓励为主。老师要与学生沟通, 了解学生的兴趣点, 搜集的关于经济学的案例要学生感兴趣的, 要与当下的形式相结合。这样可以更好地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例如在讲经济学的本质就是选择时, 可以举例吴三桂冲冠一怒为红颜的例子。例如在讲需求时, 可以用现在的防pm2.5口罩的火爆和价格昂贵举例。

另外, 老师的考核更注重平时的表现。现在, 经济学的考核一般是一篇小论文加上考试, 考试占据百分之八十的比例, 学生为了成绩, 把注意力全放在考试上, 关注与死记硬背, 小论文也是在网上复制一篇, 至于内容的理解, 更是无暇, 尤其现在的大学生、大中专生平时上课不怎么听, 只有在考试时才突击几天, 考完试马上就忘。为了改变这种现状, 经济学老师可以像慕课教学一样, 进行随堂练习, 随机课堂讨论, 课堂练习与发言程度占据考核的绝大部分, 最后的考试只占百分之三十, 这样学生才会把注意力转到课堂上和知识的理解上。老师的讨论部分要有深度, 尽量使学生要通过查阅资料和思考才可以得到, 这样可以慢慢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三) 经济学老师要通过观看慕课提高自身的教学能力

慕课的教课老师全是专家, 经济学原理的慕课也是在经济学上有突出成就的老师。经济学老师要观看慕课, 学习慕课中老师的教学方式, 注意专家的侧重点与自己的是否一致, 通过专家的讲解弥补自己在某些知识点上的空洞, 扩充自己的知识, 作为一名学生来真切的感受学生的立场, 更加理解学生, 也更能明白学生问问题的出发点。与学生在课下交流观看心得, 拉近与学生的距离, 增进与学生的有效沟通。

(四) 经济学老师要转变角色

与过去不同, 利用慕课教学, 老师更多的是起到协调角色, 老师要搜集与《经济学原理》相关的资料, 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互动, 要对学生讨论的结果进行总结与补充。用传统教学与慕课混合的教学方式来更好的指导学生自主学习。

摘要:现在慕课在我国得到越来越多的应用, 相关的研究也在进行。文章主要分析如何利用慕课来进行《经济学原理》课程的教学, 主要分为两部分, 第一部分是对慕课的介绍, 主要是介绍慕课的概念, 慕课的发展, 慕课的优势, 慕课的教学设计与慕课对我国的影响。第二部分是分析慕课在《经济学原理》教学中的应用, 分为经济学原理在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和基于慕课的经济学原理教学。

关键词:慕课,经济学原理,教学,应用

参考文献

[1]胡洁婷.MOOC环境下微课程设计研究——以“计算思维”微课程为例[D].上海师范大学, 2013.

[2]王文礼.MOCC的发展及其对高等教育的影响[J].教学研究, 2013 (02) .

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研究 篇11

关键词:“慕课”建设;农业高校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6)18-0016-04

一、引言

“慕课”,即:MOOC(Masive Open Online Course),是“大规模开放在线课程”的简称,2010年在美国崭露头角,2012年呈现出飞快增长的趋势,于是《纽约时报》称2012年为“慕课元年”。 MOOC的兴起和发展,给高等教育带来了巨大变化,使人们对高等教育的改革与发展产生了更多思考,它迅速成为高等教育领域的热点,许多学者认为,“慕课”将引起全世界高等教育的重大变革,可以说,“慕课”是教育信息化在高校的最新形式,是高校进行教学改革的理想“载体”,这种全新的以“学”为本的教学模式正在改变着我国高校。

“慕课”在农业高校的建设与应用必将促进农业高校的教学发展与教学变革,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内容和教学形式,以“教”为中心转向以“学”为中心的教学模式会极大提高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真正提高教学质量和水平,大力推动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发展。与理工高校相比,首先,农业高校的生源大多数来自农村,学生相对缺乏网络知识与应用,而通过学习“慕课”,学生不仅能更好地学习专业知识,同时还能提高运用网络的实践技能;再者,农业高校的主要学科,如农学、园艺、生科类的许多课程内容通过传统教学方式不能充分、生动地展示出来,且这些学科一般都需要大量的实验,而农业高校的实验经费也往往不充足,这些都使得有农林特色的课程通过“慕课”能更好地展示教学内容,使原本单调、抽象的内容变得丰富、直观,学生可以在线与老师、同学讨论与学习,且时间和地点是灵活的,将来还能实现虚拟环境下的模拟实验,这样就可以增强学生的学习趣味性和自由度,同时还能帮助教师克服教学中的许多困难(如教学经费不足、实验环境不完善等等),这些都决定了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应用将大大改善教学效果,展现全新的教学风貌。

“慕课”起源于并应用于理工高校,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新课题,我们主张以农业高校学科自身所具备的优势和特点为根本,以我校“慕课”建设的实践为例,尝试从建设定位、运行模式、建设方略三个方面研究探索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从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二、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

“慕课”起源于并应用于理工高校,在农业高校如何建设“慕课”是一个值得研究和实践的新问题。高校在建设“慕课”之初首先应明确建设定位,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可借鉴并综合国内外高校的“慕课”建设定位,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建设定位。

胡树祥等人的考察研究报告指出,美、日高校“慕课”资源的建设定位共有六种:①学校实际教学资源的对外展示平台;②学校优秀面授课堂的展示窗口(如美国的视频公开课);③校内优秀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应用;④在一个MOOC平台上共享多所大学的优质课程;⑤基于出版社教材的有偿优质资源共享;⑥研究替代传统课堂的网络课程并提供学分教育。[1]

目前,国内高校“慕课”的建设才刚起步不久。2013年5月,北京大学、清华大学、上海交通大学、复旦大学相继加盟EdX和Coursera,并共享多门优质课程资源,北京大学已经共享11门课程,是中国高校里数量最多的。此外,上海30所高校陆续加入“上海高校课程中心”、东西部64个高校先后加入“东西部高校课程共享联盟”,清华大学推出慕课平台“学堂在线”,2014年秋季,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我们可以把国内高校的“慕课”建设大致分为两种:第一种是加盟国际或国内知名的“慕课”在线联盟平台,这种情况相当于“在一个MOOC平台上共享多所大学的优质课程”;另一种是高校自主研发“慕课”在线平台,这种情况基本属于“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如:清华大学的“学堂在线”、山东农业大学的“神农在线”等。

以山东农业大学“慕课”的建设实践为例,“慕课”的建设定位目前基本属于“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 ,实际上更接近于“SPOC”(Small Private Online Course,小规模限制性在线课程)。第一批“慕课”视频课由几位国家级名师主讲,再由技术人员对课程视频进行精心制作和发布,这样的项目在执行时存在一定的风险与难度,例如:视频课挑选的标准问题以及教师的教学表演水平等等。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定位或将成为学校“优秀面授课堂展示窗口”、“实际教学资源的对外展示平台”、“优秀教学资源的免费共享”与“能替代传统课堂的网络课程的学分教育”的综合形式,并且同时能在一个“慕课”平台上共享应用许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从而逐渐接近于真正的“MOOC”,用来满足不同学习者(包括:在校学生和社会学生)的不同教育需求,尽可能降低实际操作的难度和风险,以确保可持续发展,争取做到“立足校内,面向全国;农林特色,辐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三农”[2],促进我国农业现代化发展。

三、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模式

在明确建设定位的同时,还要确定其运行模式,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模式可借鉴并综合国内外高校的“慕课”运行模式,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运行模式。

目前国际上“慕课”资源建设基本可概括为四类运行模式:①学校部门运作模式;②非盈利组织模式(MIT OCW/edX);③风投商业公司模式(Coursera);④纯商业公司模式(Pearson)。在全球高等教育领域,真正从学校的整体角度规划设计“慕课”资源建设的高校不多,尤其像MIT那样系统、全面地推动开放优质教育资源的更少,多数高校(如日本高校)只是学校里某个业务部门的一项工作,主要是为那些愿意公开课程资源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和帮助。[3]

以我校“慕课”的运行实践为例,“慕课”的运行模式基本是“学校部门运作模式”,就是由学校某个业务部门承担的一项工作,为参与“慕课”教学的教师提供免费的技术支持与帮助,具体进行“慕课”视频的录制、编辑与制作、发布等工作。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农业高校“慕课”的运行或将向着非营利组织模式(如MIT OCW/edX)演变,本着“立足校内,面向全国;农林特色,辐射发展;服务学生,服务三农”[4]的思想,从“大农业”教育的整体角度出发规划建设“慕课”,建设全面、统一的农业高校优质教育资源的开放平台,从目前的初级建设阶段向着更高层次的“大农业慕课”进步。值得关注的是,非营利的“慕课”平台的长期运行和可持续发展必须有经费方面的自给自足,因此从长远来看,非营利的“慕课”平台最终会逐渐朝着营利方向发展,尽管这个过程可能是很漫长的。

上面我们提到了“大农业慕课”,在这里,“大农业”是指涵盖了种植业、养殖业且贯穿了一、二、三产业的现代化大农业,所谓“大农业慕课”就是相对于“大农业”来说的“慕课”,是指除了面向校内学生的需求,还要面向社会、面向“大农业”的需求,在为普通学生服务的同时,还要为“大农业”服务,这样的“慕课”就是“大农业慕课”,其内容一定是有农林特色的,并能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的实际需求,同时还能传承、保护、发展中国的农耕文化。可以预测,“大农业慕课”将是未来农业高校“慕课”运行与发展的趋势和方向。

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方略

1.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为基础

“人”是最重要的“生产力”,因此人才队伍是关键因素,是“慕课”建设的首要部分,有了优秀的专业人才就为“慕课”的建设提供了第一“生产力”。人才队伍应具体包括: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从事“慕课”教学的教师一般应具有丰富的教学经验和较高的教学表演水平,主讲的“慕课”能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热情,同时,从事“慕课”工作的专业技术人员和专职管理人员为教师提供技术协助和管理服务,两者相辅相成,是互相依赖的整体。

技术平台具体包括软件和硬件两大方面,是“慕课”建设最基本的保障,“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有了完备的专业技术平台就能为“慕课”的建设提供有利的工具。我校“慕课”建设是2014年正式启动的,目前“慕课”建设所需的软、硬件都已初具规模,以后随着“慕课”建设的发展需要还将进一步扩充与完善,从而为“慕课”建设提供强有利的支撑。

2.以“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

“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是农业高校“慕课”建设的核心与根本,“慕课”资源的应用是“慕课”资源建设的最终目的,只有形成“以建促用,以用促建”的良性循环,才能使具有农林特色的教学资源在“慕课”建设的实践中得到充分应用,才能发挥资源应有的价值,进而促进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确保农业高校“慕课”的可持续发展,同时,推动农业高校教育信息化朝着现代化、国际化更进一步发展。

以我校为例,“慕课”资源的建设与应用具体包括三个方面:①开发制作有农林特色的课程资源;目前,已制作完成了农业生态学、果树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数字电子技术等校内“慕课”课程,并向校内学生开放运行。②改造升级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学校原有5门国家级精品课程,2门国家级双语示范课程,5门国家级精品资源共享课;43门省级精品课程,3门省级双语教学示范课程。这些原有的课程资源可以经过技术处理改造升级为“慕课”资源,实现精品课程大众化,更好地发挥精品课程在“慕课”建设方面的辐射带动作用。③引进其他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目前,学校的“慕课”建设尚处在校内课程资源的建设阶段,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大胆引进国内外农业高校的优质课程资源,充实和完善“神农在线”的“慕课”资源,使之逐渐朝着“大农业慕课”的方向发展。

3.以“慕课”的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

“慕课”建设是一个系统工程,应以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在“慕课”建设过程中,必须以质量为核心,正确对待质量与数量的关系,牢固树立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质量审核,确保“慕课”质量。同时,还要探索研究“慕课”的学分认定。教育部也已发文,指导和鼓励部分高校创建高校内部或者高校之间具有考核标准的慕课学分认定和学习认证机制。在保证教学质量的前提下,展开在线学习以及课堂教学与在线学习相结合等多种方式的学分转换和学分认定。[5]

我校在“慕课”建设过程中,秉持精品意识、质量意识、系统意识与可持续发展意识,严格把关课程建设的各个环节,重视课程的规划设计、制作发布、共享应用与评估评价等环节,努力确保课程的高质量,从而共享优质的“慕课”资源。同时,积极进行“慕课”学分认定与学分转换的探索与实践工作,力求保障学生的学习成果,提高学生积极学习“慕课”的热情。

4.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为职责

高校具有传承和发展文化的社会职责,与理工高校相比,农业高校是培养服务“三农”人才的高校,农耕文化作为中华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应成为其校园文化的主体,因此,传承和发展农耕文化是农业高校的重要职责。以渔樵耕读为代表的农耕文化是中华民族千百年来农业生产与生活的实践总结,是华夏儿女以不同形式延续下来并传承至今的一种文化形态,它所蕴含的精华思想与文化品格都十分优秀,例如:爱国主义、集体主义、爱好和平、团结统一、独立自主、自强不息、尊老爱幼、吃苦耐劳、勤俭节约、勤劳勇敢、艰苦奋斗、邻里相帮等等文化传统和价值理念,是值得传承和发展的中国文化精华。[6]

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类的文化传播呈现出“多样”与“趋同”的特点,某些强势文化正在“同化”弱势文化,而互联网本身的特点为“文化入侵”提供了便利,致使文化安全问题成为各国关注的热点,甚至成为国家安全体系中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种情形下,农业高校以传承、保护和发展农耕文化为重要职责,充分运用“慕课”这种高科技传播途径和先进手段,在网络信息化时代传承、保护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这对于传承、保护和发展中国传统文化精华、抵御文化入侵具有现时代的实际意义。

5.以相应的人事政策和知识产权为保障

相应的人事政策对于“慕课”的建设起着十分重要的促进和保障作用,高校应适应“慕课”建设与发展的实际需要,建立有效的激励机制,充分调动从事“慕课”工作的教师、技术人员与管理人员的工作热情,让他们没有后顾之忧地投入“慕课”的教学、技术与管理工作。

保护知识产权对于“慕课”的建设也至关重要。美、日高校一般都高度重视知识产权问题,而我国的高校往往偏重“慕课”的数量,普遍缺乏知识产权保护意识,在这方面存在一定的隐患。因此,高校应组织相关专家,研究分析国际上“慕课”知识产权保护的具体办法,依据我国知识产权的有关法律法规,结合高校“慕课”的实际建设情况,建立适合我国高校的“慕课”资源知识产权保护机制,有效保障“慕课”建设者与相关各方的权益,保证其建设与应用的可持续性。

6.以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必要内容

有资料报道,美国和日本在“慕课”资源建设之初就重视国际合作与交流。MIT的“慕课”一上网就向全球开放,同时还与其他国家的有关组织和高校发展合作,哈佛、耶鲁大学的视频公开课在许多国家开放;EdX和Coursera在面向全世界开放的同时,还邀请其他国家的高水平大学参与,如EdX和Coursera已邀请我国的清华、北大、复旦等高校参与。

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也应积极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2014年秋季,我校研发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内农业高校中首个自主开发建设的“慕课”平台。2015年4月10日,山东16所高校成立优质课程共享联盟,我校是发起单位之一,联盟的目标是:互助共享、合作共赢、共同提高。目前,“神农在线”已在校内开放运行了农业生态学、果树园艺学、植物生理学、数字电子技术等“慕课”课程。今后,随着“慕课”的进一步发展,可以邀请国内外高水平的农业高校参与,以充实和完善“慕课”资源,努力改进和提高“慕课”质量,建设“大农业慕课”,为国内外提供更好的具有农林特色的科技信息服务,从而满足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需要。

五、结语

国内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才刚刚起步,我校“慕课”建设工作是2014年上半年正式启动的,“慕课”建设所需的基本软、硬件已初具规模,2014年秋季,我校研发的“神农在线”慕课平台正式上线。这是国内农业高校中第一个自主开发建设的“慕课”平台。以我校为例,农业高校“慕课”的建设与发展目前还存在一些明显的问题:第一,专门用于“慕课”工作的软、硬件技术设备还不够完善,原有的精品课程资源尚未得到充分的应用;第二,专门从事“慕课”工作的教师、专业技术人员和管理人员都远远不够,缺乏一支技术强、水平高的专业队伍;第三,缺乏相应的理论研究与科学指导,缺乏相应的人事政策和激励机制,也缺乏相应的知识产权保护机制。这些都是“慕课”建设急需解决的实际问题。

国内农业高校“慕课”的发展将是一个长期的、循序渐进的过程,“慕课”在农业高校的应用与发展必将促进农业高校的教学发展,彻底改变传统的教学模式,使学生带着兴趣积极主动地学习,大大提高学习效率,从而真正提高教学水平和质量。同时,“慕课”发展所产生的数据将是农业高校大数据的重要信息来源,“慕课”的发展必将推进大数据的发展,为大数据的发展奠定重要的基础,反之,大数据技术的发展又会作用于“慕课”的发展,二者相互促进、相互影响。

总之,建设农业高校“慕课”,首先要选择适合农业高校的实际情况并能突出农林特色的建设定位和运行模式。同时要明确“以专业的人才队伍和技术平台为基础;以‘慕课课程资源的建设与应用为核心;以‘慕课的质量审核与学分认定为重点;以传承和发展我国的农耕文化为职责;以相应的人事政策和知识产权为保障;以发展国内外合作与交流为必要内容”的建设方略,努力建设“大农业慕课”,突出农林特色,发挥农业高校自身具有的优势,为现代化大农业的发展提供有价值的科技与信息服务,同时推动农业高校的教育信息化改革。

参考文献:

[1][3]胡树祥,石鹏建,郑家茂.等. 美、日开放教育资源考察与启示[J]. 中国大学教学,2012(12):12-17.

[2][4]孙永华. 明确思路 扎实推进MOOCs开发应用工作[N].山东农大报,2014-5-18(2).

[5]张大良. 高校可自主探索慕课学分互认[N].中国教育报,2015-05-08(3).

[6]唐珂.中华农耕文化及其现实意义[J].前线,2012(2):72-76.

论如何促进“慕课”的发展 篇12

慕课(MOOC),即大规模开放在线的课程。在全球知名大学纷纷加入MOOC的影响下,中国的高校也参与其中,以此来加强中国高校的国际影响力。自2013年起,我国高校开始引入MOOC,2014年MOCC公开课在我国经历了飞速发展的阶段。2013年5月21日,清华大学、香港大学和香港科技大学正式加盟edX,成为首批亚洲高校成员。随后,我国高校开始探索建设本土化的MOOC新模式。2014年5月8日,“爱课程网”设立“中国大学MOOC”频道,面向全国高校提供MOOC课程平台。2015年1月8日,由北京大学、中国人民大学、南开大学等38家教育机构共同组成的“MOOC中国”联盟在深圳成立。因此,本项目调查广州大学城十所高校的慕课学习者情况,为慕课发展提供建议。

2 调查内容

根据学习者对MOOC的学习体验和评价不断完善其不足之处,通过不同群体的探索性交叉分析进行有针对性的宣传,扩大影响范围。

362份样本学习者中,坚持学习的主要原因是完成学校学分,而中途放弃多由于专业课程多而学无余力,希望MOOC在未来的学习中不断完善自身的不足。

(1)学习者中途放弃MOOC学习的原因。关于中途放弃MOOC学习的原因的调查中,将近一般的学生选择“学校专业课程多”,占47.79%,认为“遇到问题时不能随时获得帮助而放弃”的占36.74%,认为“网络诱惑大,缺乏自制力”的占35.64%。可见,大部分学生了解并参与MOOC的学习但无法坚持的原因众多,其中最重要的是学校专业课程多,而在专业课程的学习压力之下学有余力的同学并不多。虽然MOOC的学习资源、教学方式与传统课堂相似甚至优于传统课堂,但在师生的互动方面存在欠缺,学生遇到问题无法及时反馈给老师,老师无法通过交流得知学生对知识的掌握程度,而对教学方式进行相应的调整。此外,网络诱惑大,自制力不足,没有出勤的要求,缺少和老师同学之间交流学习的氛围,学生缺少学习目标,也是学生放弃MOOC学习的原因。所以完善MOOC本身的不足尤为重要。

(2)学生对MOOC未来学习的期望。关于本科生对未来MOOC学习的期待调查中,希望MOOC学习常用方式是MOOC网页的占79.01%,手机MOOCAPP的占65.47%,微信公众号占25.69%。在希望MOOC资料的展示方式的调查时,演讲占66.85%,PPT占62.15%,动画占51.1%,模型占32.32%,图片占26.52%。由此可见,学生们对MOOC的期待是多方面的,而加大MOOC网页及手机APP的开发,以演讲、PPT等形式开展教学,丰富学习课程等是MOOC自身不断完善的方向。

3 结论与建议

(1)学校设置相应的MOOC学分制度。超过一半的学生认为完成学校的学分是坚持完成MOOC学习的重要原因。因此,学校可以通过提供更加丰富、多样化网络通识课课程,建立校际间的学分互认制度,教育部门出台相关政策承认MOOC平台的学分或证书等方式增加学校的学分设置,可以增加学习动力,吸引大批大学生使用MOOC,扩大MOOC学习的普及率和完整学习的比例。

(2)MOOC学习平台提供多样化的学习模式。

随着网络科技大的告诉发展,MOOC学习平台可开发多种形式的网络学习模式,如手机APP、微信公众号的制作等,满足学习者不同的学习需求。在课程制作方面,视频教学是主要的学习方式,且学习者更倾向于通过老师的演讲来掌握知识。而目前MOOC学习以国外名校教学为主,对于高校学生来说,语言问题是一大难点,故应加快中文MOOC课程的制作和推广。在网络教学后,MOOC平台应提供多种互动模式,如通过作业、问答模式或者学习小组讨论等提高师生之间互动,完善学习过程。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拥有了更多的自主性,可以根据自己的学习进度调整课程计划,根据自己对知识点的掌握程度选择相应的学习模式,学生以“学”为主,而不是被动的接受知识,学习的自主选择性和个性化程度大幅提升。

参考文献

[1]吴维仲.“慕课”浪潮引发的高校教学改革思考[J].东北师大学报,2015,(2):190-194.

[2]卢雪艳.国内MOOC式平台网络资源建设问题分析——基于对学堂在线、爱课程、智慧树在线教育三大学习平台的分析[J].中国教育信息化,2015,(7):51-53.

上一篇:自动计数下一篇:有效对话教学的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