策略研讨

2024-10-28

策略研讨(共12篇)

策略研讨 篇1

在成功举办残奥会的当今中国, 全国各界都开始重新思考残疾人问题, 提出了社会大众关爱残疾人、保障残疾人的正常权利、为残疾人的便利生活创造条件的新要求。在回顾了当前残疾人运动现状的基础上, 以特殊教育学校为代表的残疾人教育机构更加重视聋哑学生等参加特殊教育的学生的体育教育问题, 兴起了广泛开展残疾人体育运动的浪潮。在这一过程中, 足球运动作为世界上参加人数最多、关注度最高的第一运动也成为聋哑学生的体育学习重点。

1 足球运动的优点

足球作为世界范围之内关注度最高、参与人数最多也是最为热门的体育活动, 有其突出的特点和不可取代的优势。相对于田径、游泳等运动, 足球的对抗性更强, 同时趣味性和参与性也更强。相比于乒乓球、网球等球类运动, 足球也有其鲜明的特点和突出的优势。在充分展现球员个人身体素质和运动技巧等个人能力的同时, 足球也是重要的团体活动, 团队配合能力对于一场比赛的胜负尤为重要, 球员之间互相配合的能力对于球队来说至关重要。

对抗性与趣味性的结合、个人能力和团队配合的兼顾使得足球运动在培养个人体育素养、锻炼个人体育能力和技巧的同时也能够起到培养团队意识、帮助球员融入集体的功能。这些优点使足球极易在学校等团体之中得到推广, 也使足球成为各级学校体育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和体育课的重点内容, 特殊教育学校作为残疾儿童接受教育的主要场所也不例外。

在特殊教育学校之中, 足球作为一种重要的团体活动受到了广大师生的热切欢迎。而在残疾人足球之中, 聋哑足球相对来说推广较易、普及较多, 成为残疾人运动的主要内容和残疾学生体育教育的重点内容。

2 聋哑足球的训练难点

相比于全日制普通初中和全日制普通高中的足球教育, 聋哑学生的足球教学有其特殊的难点和训练的重点, 主要有以下几个方面。

2.1 教学沟通困难

对于聋哑人来说, 沟通的困难存在于生活和学习的方方面面, 在参与足球运动时也不例外。对于聋哑学生来说, 学习足球技术时就需要克服与教练员沟通方面存在的各种问题。学生在学习足球的战略战术和个人技巧的时候必须以理解教练意图、领会教练想法为前提。在针对健全人的足球训练中, 正确理解教练意图也是训练的难点, 而这对于依赖于简单手语进行交流的聋哑学生来说更为困难。

聋哑学生面对的沟通困难问题更是困扰着进行聋哑足球教学的特殊教育的教师们。从事聋哑足球教学的足球教练员必须具备手语交流的能力, 在熟练掌握手语沟通技巧的情况下开展教学工作。教师需要从最基本的盘带、射门、传球等动作教起, 采用聋哑足球教学之中最为常见的直观教学法进行教学, 将一个基本动作拆分为几个步骤, 并将这些动作互相连贯。

在教会了基本的足球动作之后, 教师需要在带领学生进行足球基本功训练的同时教授战术配合的相关知识。由于战术配合的学习状况与学生的理解程度紧密相关, 学习战术配合成为聋哑足球教学之中最为困难的部分。在初步接触到正规的足球训练的时候, 对于场上位置的理解和记忆一贯是足球教育的难点, 初学者很难理解场上角色的代表意义和战术需求, 也无法自觉做好自己位置应有的工作, 这种情况在教师和学生沟通有所障碍的时候更为严重。

实践之中可以发现, 针对聋哑学生无法理解场上角色的情况, 教练往往只能亲自上场示范, 并以一人之力扮演多重角色, 以形象的示范来弥补手语表达无法传达的内容。对于更为艰深的战略战术部分, 例如处理球的方法、传球的时机、对于机会的判断等内容, 更加需要教练以神情暗示、肢体动作结合手语表达来综合表达。

2.2 团队配合困难

聋哑学生没有肢体上的残疾, 可以像健全人一样进行跑步跳跃等基本活动, 但是在进行足球等团队配合运动时仍然面临着特殊的困难和挑战。在足球场上, 由于场地巨大, 同队队友之间的交流基本靠喊叫, 在激烈的比赛过程中见缝插针地以简短的口令的形式传达指令, 并贯彻教练或是场上队长的比赛指示, 这种场上的指挥对于加强团队配合、保证比赛节奏有着突出的作用。但是由于聋哑人无法听到声音, 聋哑球员无法使用语言或是声音发出关于比赛的指示, 也无法便捷地接收教练或是场上队长的指令, 这给团队配合带来了很大的压力。

由于在激烈的比赛进程之中球员无法集中精力关注队友的动作, 且由于位置受限只能看到前方队员的手势而无法收到后方球员的提示, 聋哑球员在进行足球比赛时更多地以来眼神和手势进行配合。以眼神和手势传达彼此意图需要球员之间互相熟悉对方的习惯想法和能力, 这就需要聋哑球员相比于普通球员有着更为默契的配合和更加成熟的战术思路。

2.3 师资力量缺乏

进行聋哑足球教学的教师必须在掌握基本的足球技巧、战术战略应用等足球教练基本能力的基础上有着与聋哑学生沟通的能力, 可以说, 手语等沟通技巧和足球场上的各种手势是他们执教前必须精通的。掌握手语的足球教练可谓是少之又少, 而拥有优秀的足球素养且有着一定的足球学习与教学实践的特殊教育教师也是可遇而不可求的。

对于各特殊教育学校来说, 符合聋哑足球教学要求的优秀足球教师的缺乏直接制约了足球活动的展开。为了保证残疾人体育教育的正常开展, 在特殊教育学校积极招聘符合资质的足球教练的同时, 社会大众应该更多地关注聋哑足球的开展, 鼓励拥有足球教学经验的优秀足球教练员投入聋哑足球训练之中来。

3 聋哑足球的改进策略

虽然聋哑人在全国有着很大的绝对数量, 但中学阶段的聋哑学生数量仍是有限的, 这决定了每一个城市之中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人足球队人数有限, 队内的足球训练赛开展较为困难, 聋哑足球队必须以其他方式解决实战经验不足的问题。同时由于聋哑足球的特殊性, 球员之间的默契和团队配合直接影响了球队的成绩, 而实战是磨练配合的最好途径, 聋哑学生组成的足球队应该更为主动地寻找实战训练的机会。

在足球文化发达、聋哑足球发展较好的地区, 学校的聋哑足球队可以积极向邻近地区的兄弟队伍提出友谊赛的邀请, 采用双方院队校队互访的形式为球员提供足够的比赛机会, 同时也能够帮助学生认识更多处于同样境遇的朋友, 互相鼓励互相帮助寻求自立自强。

考虑到与其他地区的聋哑足球队进行交流所需花费的交通费和差旅费, 对于经济相对不宽裕的聋哑球队可以更多地在本地进行比赛活动。教练可以以球队的名义邀请中小学的足球校队、成人业余队等足球爱好者团体进行友谊赛, 虽然在面对健全人组成的球队时聋哑球员会承受更大的压力, 但是从长远来看这对于聋哑足球运动、球队构建和球员本身都是利大于弊。

通过与同龄的健全人进行交流赛, 聋哑球队的团队配合和团员之间的默契得到了极大的考验, 而在一次次的挑战和训练的情况下球队的配合能力会稳步增长, 球队实力也将跨上一个新台阶。在长期挑战水平较高的对手的情况下, 聋哑球队本身将会得到长足进步, 同时球队也能够更为融入本地的足球活动圈之中, 取得更多的比赛机会和足球活动的参与机会, 培养队内浓厚的足球氛围和对足球运动的兴趣。

对于球员个人来说, 以足球接触同龄人是非常好的与外界沟通的方式。聋哑学生无法说话也听不到别人的声音, 但这并不代表他们就应该隔绝于社会之外。遗憾的是, 不少聋哑学生因为自身身体的缺陷常年就读于特殊教育学校, 缺乏和同龄的健全人接触的机会, 无形之中造成了与外界隔绝的氛围, 长此以往学生将变得内向封闭, 对于社会和人群抱有警惕和畏惧, 不利于学生未来在社会上立足, 也不利于学生自身的健康发展。

除了环境因素, 不少聋哑学生由于缺乏和健全人交流的方法和途径而无法与人进行沟通和交流。虽然对于聋哑人来说手语是其必备技能, 但从社会总体上来看掌握手语沟通能力的人仍然只是少数。不少聋哑学生都有过与健全人交往时受限于语言的经历, 而足球这种跨语言的沟通途径为足球爱好者提供了一种取代语言进行交流的方式。通过进行比赛, 球员自然“不打不相识”, 以足球为媒介结为朋友也是顺其自然的事。同时由于当今通讯工具的发达, 短信、邮件等方式也能够帮助聋哑人与健全人正常沟通, 无法听说再也不应该成为隔绝人们交流的障碍。

在参加校外的足球活动时, 学生开拓了眼界增长了见识, 了解了当地的足球文化, 丰富了自身的足球素养。同时, 聋哑学生离开学校进行探索也能够增强他们的自信心和自尊心, 认识到自己的优势而不自卑于自身的缺陷, 这种心态上的成长和心智上的健全是单纯的教育所无法提供的, 也是比球技增长更大的收获。

4 结语

对于特殊教育学校的聋哑学生来说, 参加聋哑足球运动不仅是锻炼身体、增强体质的体育运动, 也是培养团队协作能力的重要活动, 更是接触社会、适应社会的良好机会。对于广大特殊教育工作者来说, 聋哑足球带给学生的快乐是无法估量的, 而伴随着足球运动而来的心智上的成长和心态上的健全也是应该重视的。

参考文献

[1]肖本松.分析在大学足球教学中如何培养大学生的非智力因素[J].文体用品与科技, 2013 (14) :83, 162.

[2]高峰, 魏强, 尹哲.足球课程教学中学生心理素质的有效提升[J].金田, 2013 (6) :219.

[3]崔灿, 王小鑫, 王晓颖.简析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教学中的运用[J].基础教育研究, 2011 (10) :23-24.

[4]黄安龙.人文视野下残疾人体育的定位与发展途径研究[J].赤峰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7) :140-141.

[5]吴燕丹.和谐视野下学校特殊体育教育支持系统的设计与开发[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8 (5) :92-96.

[6]周坤, 董满秀.安徽省特殊教育学校体育现状与发展对策[J].武汉体育学院学报, 2007 (1) :73-77.

策略研讨 篇2

经过近三十年的改革开放,我国外资企业不断发展壮大。外资企业的发展为我国带来了资金,技术和现金的管理理念,加速了产业结构调整,推动国民经济发展。但是就税收管理实践来看,在利益最大化的驱动下,外资企业“避税”的问题逐渐突出,且有越演越烈之势。认真分析研究其原因,积极寻找解决问题的对策,是当前税收征管工作中的一个紧迫问题。

一、外资企业

所谓外资企业,一是指在中国境内设立的外商投资企业,包括中外合资经营企业、中外合作经营企业和外商独资企业;二是指外国企业,即在中国境内设立机构、场所,从事生产、经营和虽未设机构、场所,而有来源于中国境内所得的外国公司、企业和其他经济组织。

二、外资企业避税方式

根据国家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方针政策,在维护国家权益的前提下,中国对外资企业的所得税法实行税负适当从轻的原则,并区别所得的不同形态,采取了不同的比例税率。许多外资企业却利用政策不完善或政策的有隙、独享中外双方共有利润、调节内部资金运作及降低汇率风险、逃避外国的个人所得税等方法进行避税,主要避税方式如下:

(一)转让定价。所谓转让定价是指集团内的关联企业之间,为了确保集团利益的最大化,在集团内部人为的控制定价。其中包括产品价格、贷款利息、无形资产转让价格、劳务费用等。据统计,国际贸易总额中约有60%是通过这种跨国公司的内部贸易所形成的。跨国公司在制定内部交易价格时,往往可以应用转让定价的方法,达到减少纳税从而增加利润的目的。在我国则往往表现为“高进低出”,即用高于国际市场的价格进口设备、进口材料,而用低于市场的价格出口产品。这样,外资企业很容易形成账面上的亏损,而利润转移到税负低的国家地区。由于跨国公司的关联方交易具有很强的隐蔽性和灵活性,通过转让定价既可以增加利润,又可以减少汇率风险。

(二)资本弱化。资本弱化是外商在企业投资总额中,通过缩小股份融资、扩大贷款融资的手段,逃避我国税收的行为。按照我国税收法律规定,股东通过股份投资取得的股息是企业税后利润的分配,而投资人以贷款形式融资的利息可以在税前扣除。由于税收待遇上存在着以上差别,设立外资企业时,外方一般会尽量投入最少的资本(以符合企业设立相关法规为标准),而将其余资金通过关联企业借债的形式来投入,造成涉外企业资本过少。这样,外资企业通过高息减少了在中国的税负,而将利润转移到了国外关联企业。

(三)国际避税港。国际避税港是指一国或地区政府为吸引外国资本流入,繁荣本国或地区经济,在本国或本地区确定一定范围,允许外国人在此投资和从事各种经济贸易活动,取得收入或拥有财产而可以不必纳税或只需支付很少税款的地区。它们的共同点都是很小的国家或地区,甚至是很小的岛屿或“飞地”(即指一国境内的外国领土),这些国家自然资源稀缺、人口数量较少、经济基础薄弱。由于它具有某种“优越性”,大量国外公司到这些国际避税港注册建立公司,然后通过避税地的公司与其他地方的公司进行商业、财务运作,把利润转移到避税地,靠避税地的免税收或低税收减少税负。

除此之外,还有别的避税方式。如,利用税收减免优惠。我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第八条规定了对生产型外资企业实行“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一些外商在享受“两免三减”优惠期满后,或变更厂名,或转移厂址,或将其主要车间划出,把一个旧厂变成几个新厂,而产品品种及其销售渠道等均未改变,却再次获得“两免三减”的税收优惠。再如,推迟企业获利。我国税法规定,外商投资企业可享受连续五年向后结转亏损优惠。一些外商据此通过种种手段,制造境内账面亏损,尽量推迟获利,长期在无税负的状态下运行,增加了境外关联公司的总体利益。

三、外资企业避税给中国造成的损失

(一)税收流失。据专家保守估算,我国外资企业一年流失税收300多亿元人民币。曾经轰动全国的,广州著名的跨国企业宝洁公司税案,曾一次就避税高达8149万元。可以看出,避税造成的税收流失数量是惊人的。

(二)国有资产流失。外资企业避税的结果使利润被转移到了境外,中方投资人不但无法获利,而且需要弥补亏损。对外方来说是明亏实赢,对中方来说却是实在的亏损。在无力弥补亏损的情况下,中方只能出售公司股权以减少损失,从而逐步失去对公司的所有权,造成国有资产的大量流失。

(三)偏离了我国税收激励政策。如前所述,我国给予外资企业税收优惠是为了对外开放、吸引外资、引进技术方针,但外资企业为其自身利益最大化,运用各种避税手段,造成了资本的外流,影响了再投资的效率,也使短期投资行为增加,这显然偏离了我国采用税收激励政策的意图。同时,因为外资企业的避税反映在会计上的利润不高甚至常常为负,客观上给其它的外国投资者造成了投资环境不良的印象,影响了这些投资者进入中国市场投资的决策。

(四)引发了不公平竞争。我国内外资企业所得税法不统一,税收优惠是我国吸引外资的重要手段。但某些外资企业在享受超国民的税收优惠待遇之后,却仍然采取避税手段,逃避纳税义务,造成我们国家税收流失,侵害了我国的税收主权,对国内企业造成了极大的冲击,不利于内外资企业的公平竞争。

四、对外资企业避税的对策

(一)立法。现行外资企业所得税的基本规范是1991年4月9日第七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四次会议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与1991年6月30日国务院以第85号令发布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外商投资企业和外国企业所得税法实施细则》,时至今日,经济形势已经有了很大变化,因此,补充、完善税法就成为当务之急。一是针对外资企业资本弱化的避税行为,税法应明确规定外资企业注册资金中自有资金的比率。二是对于变更厂名、转移厂址、将其主要车间划出,把一个旧厂变成几个新厂,但产品品种及其销售渠道等均没有较大改变的外资企业,只能办理变更登记,不视为新办企业。三是适当缩短外资企业亏损结转年限。

(二)查账。税务机关对外资企业进行账目检查时,要对外资企业采用的转让定价避税方式进行清理整顿。一是引入总利润原则,以补充独立交易原则的不足;二是明确外资企业全面报告其会计报表、所得税申报表及与其当年有业务往来的关联企业有关情况的义务;三是规定纳税人的举证责任;四是按照征管法相关处罚条款对涉及逃税行为进行处罚。

(三)规范。规范地方政府的行为。地方经济的发展是地方政府政绩的重要展示,地方经济的发展与繁荣需要扩大投资规模,需要技术更新、管理提高、制度创新。地方政府为了吸引外资,也会推出各种地方性税收优惠政策,而跨国公司在此投资,也想通过该地方的市场运营,赚取更多的利润,获得更丰厚的回报。两者相互作用,可以为某一地方带来短期的繁荣,却不能维持地方经济的健康持续发展,从全局来讲更是有害无利。因此,必须对地方政府给予外资企业的税收优惠进行规范。

(四)协调。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应加强国际间的反避税合作。应对国际税收决策、立法、司法管理以及税收协定的情报交换的国际税收统一管理。二应设立“反避税监控中心”,负责监控各地跨国公司的交易行为;三要在各基层局组织一部分专门的反避税人才,负责反避税行为的具体操作。

策略研讨 篇3

但是,任何一门课程的建设都有一个发生、发展并逐步走向完善和成熟的过程。随着课程改革的不断深入,许多问题也不断产生和凸显出来。这些问题,从某种意义上说也是音乐教育改革中必然面对的普遍性问题,需要我们探寻解决的途径和对策。为此,我们认为,只有积极地发现问题,并在实践中坚持不断改革和完善课程建设,才能使课程建设保持良好的发展态势,保证教学质量不断提高。

一、“音乐课程与教学论”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在课程的教学实施过程中,我们感到,尽管课程的基本架构已经建立,并且在课程实施初期也取得了一定的成绩,但课程的建设离课程教学内容的成熟和完善还有相当的距离,需要我们下更大的力气去建设。这些问题不解决,将会影响课程教学的正常进行,甚至会制约课程的发展。这些问题具体表现在两方面:

(一)课程体系有待科学论证和渐趋完善

本课程体系的建构,虽然在前三轮的教学实践中已显雏形,但作为一门新设立的课程,由于没有现成的课程体系作为参照,必然给课程的建设增加了一定的难度。在教学实践中,我们感到课程教学需要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课程体系作为支撑,因此,建构一个科学的课程体系就显得更为迫切。

我们认为,科学的课程体系首先是整体的而不是局部的。一是“音乐课程与教学论”科学的课程体系应体现在各教学单元的内容、教案、授课方式、授课模式、评价方式等重要环节的科学和完善;二是要追求“音乐教育学”学科课程体系的完善,这方面,“音乐教育学理论”和“音乐教学法”相关课程的建设也对本课程的开设起着支持作用。没有这种支持,单一的课程建设从整体的角度看,也是不够完善的。

(二)教材建设有待加强,以形成使用稳定而内容充实的校本教材

在本课程的实施中,我们虽然有丰富的课程资源可供借鉴和参照,这些丰富的教学资源不仅为课程的实施提供了强有力的支持,同时也为课程实施提供了基本保证。但是,作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其教材应当在实践中逐步形成更具有自身特色的、更能与学生的学习经验相结合、相适应的教材。经过几轮的教学,通过对原有教学内容的消化、理解,我们对课程教学内容有了更为深入的体验和了解,特别是与学生学习经验的结合,我们的体会更为生动而具体,这时,就需要对原有的教学内容进行一定的调整和充实。

另外,课堂教学中,学生的学习经验和参与,也不断给我们以启示,不断给我们提供新的教学经验。因此,我们意识到,在今后的工作中,应当在原有教学内容的基础上,汲取好的教学经验,充实和调整教学内容,把加大教材建设、形成使用稳定而内容充实的校本教材,作为课程建设的重要工作之一。

二、加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建设

针对以上问题,我们必须加强“音乐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建设。具体可从三方面入手。

(一)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

所谓课程内容,是指“各门学科中特定的事实、观点、原理和问题以及处理它们的方式,是一定的知识、技能、技巧、思想、观点、信念、言语、行为、习惯的总和。”①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是一项最基本的工作。因此,在课程实施中,我们要把对课程内容的选择和组织放在很重要的位置上。应该这样进行课程内容的选择与组织:

1.应纳入各国有代表性的音乐教育理论与实践以及课程与教学论专题研究成果。主要包括美国、德国、前苏联和日本等国的音乐教育理论以及奥尔夫、柯达伊、达尔克罗兹等音乐教育思想与实践。

2.应体现我国音乐和艺术新课程改革中的研究成果。这方面的教学内容,主要包括新一轮课程改革的理论与实践、课程标准的研制及其基本理念、课程的设计和编创等。

3.应包含通识性的课程与教学论相关理论知识。这方面主要内容有“课程与教学论”、“艺术课程与教学论”等。

(二)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

在经过几轮的教学实践后,我们感受到:相同的教学内容,采用不同的教学方式进行教学,其教学效果是大不一样的。这涉及到如何选择和运用教学方法进行教学的问题。这方面可从以下两个方面积累经验:

1.在理论讲授时关注课堂效果

本课程的讲授,必须有一定的理论知识内容,否则就不能体现“论”的性质;但如果过分强调操作性知识内容,又会与教学法的授课没有多大的区别。与此同时,我们也意识到,课程教学仅限于对理论解释和对概念的界定,让学生死记硬背条条框框的理论知识的教学方法,显然也是行不通的。这样的教学,一方面会与教育学理论课程内容相冲突,削弱课程的性质,不能凸显“课程与教学论”课程的特点。另一方面,过分侧重对课程理论知识的讲授,难免偏离教学实际,课堂上学生容易犯睏,教学质量会受到影响。

教学中采用理论讲授与实践相结合的教学方式,容易取得好的教学效果。可采取的具体方法有:

(1)结合具体的案例进行概念的讲述。具体的做法可以有不同的步骤:一是可以先讲有关的理论,同时结合一些教学案例,对课程与教学的理论进行说明,使学生易于理解;二是可以先给学生提供一两个案例,然后分析、说明这些案例中蕴含的规律,并提出一些可以讨论的问题,让学生发表对这些教学案例的看法,然后再引导学生去认识相关的理论。这样做,实际上是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真正达到“学生与教师共同进步、与课程共同成长”的教学目标。

(2)结合学生的音乐活动和经验进行教学。例如在进行音乐课程目标设置的教学时,对于为什么要把“情感、态度、价值观”放在首位讲述,不宜单纯从理论到理论进行讲授,而应结合学生在音乐活动中的经验、感受和认识,对为何要在教学内容设置时,在教学案例的编创中要体现这方面的内容进行讲解。这样可以使学生的音乐经验扩大到各种音乐生活经验中去。可以使学生从音乐教育学的角度,对如何在教学内容的安排、选择和编创中,也包括在对音乐教学的教学评价中,体现“情感、态度、价值观”,有更为深刻的认识。

2.在课堂教学中关注课外学习

重视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一直以来都是课程实施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和手段。但仅仅关注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是不够的,在注重课堂教学质量提高的同时,也应该加强课外学习的指导,关注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养成。这是因为,课堂教学的时间和教学内容是有限的,在课堂上学生学不到足以保证其专业成长和发展所需要的知识,而更多的是靠课外学习来获得。因此关注学生课外自学能力的提高和自学习惯的养成就显得更为重要。

重视学生课外自主学习习惯的养成,是任何课程教学中都应关注的问题,本课程也不例外。学生的课外学习,仅仅依靠课外作业的压力来学习是不够的,只有当学生把学习当成一种需要的时候,这种内在的需要才能帮助学生养成一种良好的学习习惯;只有在学生具备了课外自主学习和课外自学能力之后,才有了形成探究性学习能力的可能。

(三)加强课程评价制度的建设

“课程评价就是研究课程价值的过程,即依据一定的教育目标,运用一定的评价技术和手段,通过系统地收集、分析、整理信息资料,对课程编制过程、课程计划和课程效果做出价值判断的过程”;②“评价过程实质上是一个确定课程与教学计划达到教育目标的程度的过程”。③对于一门新创设的课程来说,为了更好地促进课程建设不断完善,不断提高课程教学质量,建立科学合理的评价制度显得更为重要和迫切。有效的措施可有多种:

1.凸显课堂教学评价对学生的激励作用

在课程实施中,应当尽量凸显评价的激励作用,而尽量避免评价的制约作用。在课堂教学中,对于学生的学习,是能够通过评价机制来充分发挥他们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的。这方面主要的做法,一是组织学生之间的互相评价;二是通过教师对学生的鼓励性评价,以促进学生的学习。在面对学生的课堂教学中,应当有意识地让学生多发言、提问题,表明自己的观点,同时鼓励学生之间敢于发表不同的意见,并作相互的评价。对学生的不同意见,教师可以起引导作用,让学生充分讨论。事实表明,这种学习状态更有利于学生理解能力的提高。特别是对于学生能够大胆发表自己的意见,并且能够提出有创意的、建设性的意见,即使有不完全正确的方面,教师也应及时肯定或给予鼓励。当然,教师也不只是一味肯定学生的意见,而要作恰当的引导,结合教学的内容,使学生提高发现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2.发挥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评价,就一定意义说,就是坐在你的身边对你进行帮助。这就意味着在课程实施中,我们应更多地关注对教师和学生的指导与帮助,使评价在课程的实施中真正起到促进教学质量提高、促进课程发展的作用。比如,在教学内容的选择、教学方式方法的运用,以及对整个教学流程的把握等方面,可能会出现许多不尽如人意的地方和无法避免的问题。当遇到这样问题的时候,不应该对授课教师进行责难或指责,而要在提出以鼓励为主的建设性意见的同时,进行教研活动,把问题摆到桌面上进行研究,共同商讨解决问题的方法,从而把评价发挥激励作用最大限度地凸显出来。

对于教学中出现的问题,也不宜简单地批评和责难,更不能嘲笑和打击,而应采取比较和谐的方法,面对面地进行交流。事实证明,这样的评价方法可以收到意想不到的效果,达到评价促进教师教学质量提高的作用。

三、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

“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作为一门新创设的课程,在教学中由于没有现成的、较为完善的教材可供使用,因此,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在课程实施中显得更为关键和重要。它有利于提高课程的质量和水平、有利于课程建设的不断完善。

(一)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

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要求每一位授课教师认真编写授课计划和教学大纲,在此基础上对教案和教学笔记做更为详细的编写。同时进行课例、课件的编创和制作。要完成好这一步骤的各个环节,教师必须收集大量的文献资料,并对收集到的文献进行阅读、整理、归纳和概括,这样实际上也就形成了校本教材的初稿。

1.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课堂教学质量的提高,在很大的层面上取决于对教学内容的选择、把握和运用,而校本教材的建设,可以更好地帮助教师解决这一问题。在教学内容的选择和组织上,新课程改革中音乐教学的优秀成果均成为我们的教学参照物。同时,我们还收入了一定数量的艺术教学领域的优秀成果和校本教材《小学艺术课程与教学》充实其中,形成我们自己的特色。由于这本教材中收录了我院几届学生在本课程的课堂教学活动中的生动案例,可以使学生更为自信和亲切,拉近了学生与教材的距离。教师在使用这样的校本教材时,也会用亲身的经验和感受与学生交流,使校本教材在教学中发挥很好的作用。

2.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还表现在编写能力和质量的高低,这是衡量教学团队整体水平高低的一把标尺。通过校本教材的建设,可以达到培养和提高青年教师科研能力的目的。有的老师说:“教材的编写虽然很辛苦,但是从中得到的更多是收获后的快乐。”在这种对学术研究锲而不舍的精神状态下,在教材建设过程中,教学团队整体水平和教学质量就会有不断的提高。

(二)校本教材的建设是保证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校本教研的重要形式,也是教师专业发展的重要途径。教师专业的发展是保证课程教学可持续发展的基础。

1.校本教材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能力。教师教学能力的提高需要多方面的因素起作用。但是,对教学内容的把握和熟练运用,不可否认是一个重要的因素。通过校本教材的建设,教师对教学内容会有深入、宽泛的了解和认识,在对教学内容选择的反复思考中,可以实现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达到提高教学能力的目的。

2.校本教材建设有利于提高教师的反思性教学能力。所谓反思性教学,就是在教学实践过程中教师对自身的教学行为不断进行反思的一种手段。随着教师反思能力的不断提高,教师的教学可以成为一种反思性教学。这样的反思能力的形成,也必须建立在对教学内容的熟练把握基础之上。

3.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师综合素质和教学科研能力的重要途径。新时期的音乐教师,不是仅仅能教好书就可以胜任本职工作的,在提高教师教学能力的基础上,更需要提高教学科研能力,这是新时代对教师的要求,也是教师个人发展的必然。总之,加大校本教材的建设是提高教学质量的有力保证,也是保证课程建设和教学可持续发展的有力举措。

结语

从实践中我们得到这样的认识:即使是地方院校,只要能够从重视课程内容的选择、加强教学方法的探索和改进、加强课程评价制度的建设和加大校本教材建设的力度等方面进行不断的改革,并且不断学习和借鉴国内各兄弟院校音乐教育专业课程建设和发展中好的经验,通过努力,完全可以把这样的课程开设得更好、建设得更完善。

参考文献

〔1〕尹爱青《音乐课程与教学论》,东北师范大学出版社2006年版。

〔2〕顾明远、孟繁华《国际教育新理念》,海南出版社2003年版。

〔3〕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

〔4〕曹理主编《普通学校音乐教育学》,上海教育出版社1993年版。

〔5〕[美]泰勒,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

①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67页。

②王本陆《课程与教学论》,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年版第96页。

③[美]泰勒著,施良方译《课程与教学的基本原理》,人民教育出版社1994年版第85页。

秦润明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音乐教育系主任、教授

宣绍龙 绍兴文理学院音乐学院党总支书记、副教授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研讨 篇4

【案例呈现1】我和我的网络评价

每天晚上9点正, 我会欢欢喜喜地打开电脑, 和我的学生在网上“约会”。在这里, 会有很多学生在留言板上留言, 表达想与老师说说心里话、想跟老师探讨研究主题、请老师帮忙解决一些困惑的愿望。由于网络环境有虚拟身份的特点, 因此学生在网上敢于大胆地提出自己的看法。他们对老师的教学方法、开展的活动主题内容、实施的行动计划等进行“评头论足”, 给我的工作带来很大的启发。为此, 约会后我总会及时地根据“高参们”的意见调整教学思路, 使学生更加喜欢上综合实践活动课, 我也更加喜欢和学生交流了。

期末将近, 学生总会在网上自我评价一个学期来的表现, 发表自己的看法, 希望老师也来评一评。于是, 我利用网络的优势增加评价的透明度, 给学生一个公正、全面的评价, 同时也给学生一个自我成长的机会。上课时我把评价的要求发布在网上, 学生通过留言板进行自评, 让每一个学生都能看到, 其他学生和家长也可以对某个学生进行评价。对此学生反映热烈, 纷纷在网上进行评价, 我又及时对每一个学生的评价进行点评, 并结合每个学生的不同特点及其发展潜力为学生提出适合他发展的建议。学生在第一时间内了解了大家对他的评价, 更能正确地面对评价, 正确地认识到自己的优点和不足。这样的评价方式及时而真实地记录了学生成长变化的过程, 在学生的心中更有分量了。

下面是我和学生进行网络评价的话贴举例。

【案例呈现2】以“神奇的昆虫”为主题的实践活动已经结束。学生在全力参与昆虫大聚会、个性大展台及与昆虫为友等活动中懂得了用观察比较、实验分析的方法进行较科学的实践研究。学生的学习热情源于他们生活中可触可及的事物, 以此类活动为主题的实践课程可以得到学生的热烈响应。

“神奇的昆虫”主题实践活动开展得比较成功, 首先源于学生的兴趣, 一个有趣的实验会激起学生实践探究的愿望, 再通过教师的引导、小组成员的协作和小组之间的互相影响, 使学生的实践能力在活动过程中不断提高、协同发展。活动接近尾声, “与昆虫为友”的主题宣传活动在校内热烈展开的同时, 我们的实践课堂进行了一次“活动回头看”的总结评价会。各小组完成了以下表格, 作为量化记录的依据, 具体如表1、表2所示。

最后评出了最佳合作小组、成果展示奖以及个人实践记录袋优胜奖。学生很高兴, 可以看到, 他们在实践中体验到了快乐, 也体验到了成功感。

学生自评发言精选:

通过这次“神奇的昆虫”的实践活动, 使我受益匪浅。我们小组经过亲手实践, 了解了昆虫的一些奥秘, 使我们也融入了奇妙的大自然之中, 让大家更热爱大自然了。我原先对昆虫一无所知, 甚至有点害怕。而现在, 我不但不怕了, 而且还对瓢虫等鞘翅类昆虫有了更深的认识。同时, 我还懂得了要保护自然界的益虫, 不乱捕捉, 这样才能维护生态平衡, 让地球这个可爱的家变得更美丽。

这次实践活动我们小组捕捉了一些昆虫, 并认真观察它们的生活习性, 写下了许多观察日记。通过调查研究更使我们加深了对昆虫的认识, 昆虫世界真是妙不可言。蚂蚱看起来差不多, 可是两种颜色的蚂蚱却不能生活在同一种草上, 其中一只会因为不适应环境而死亡, 另一只却仍能蹦蹦跳跳。还有, 两种不一样的蝴蝶能和睦相处, 可一样的蝴蝶却不能生活在一起。真是太有意思了。这次活动让我感受到了大自然无奇不有, 今后我还要继续探寻大自然的奥秘。

【案例呈现3】学校通过搜集有关课程学习成果的实际证据, 对自主研发的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效果做出价值判断, 以验证课程的成功程度和指明改进的方向。并根据以上认识, 采用多元评价、自主评价等方式对学生和教师进行评价的实验探索。

(1) 对学生学习的评价。对学生实施多元评价, 不仅关注学生学到的知识、技能, 而且更注重评价学生学习的态度和价值观, 评价方式多样化, 有自评、伙伴评、教师评、家长评等, 评价的表达方式有等级、评语等。

(2) 对教师的评价。在评价机制不成熟的情况下, 采取了谨慎、渐进的方式鼓励教师积极参与。 (1) 凡参与研究性学习管理和指导并有一定成果的教师, 学校都给予表彰和奖励。 (2) 注重对活动过程中教师管理与指导的情况分析评价。每学期开展“三个一”评比活动, 即一次研究性学习活动课评比、一次研究性学习论文评比、一次优秀研究性学习个案评比。 (3) 注重结果评比。对学习全程中教师与学生的成果进行总评, 评价项目及权重为:学生课题开题报告占15%, 子课题一览表占5%, 教师教学设计占20%, 学生活动过程资料 (档案袋) 占30%, 结题报告占30%。

在实践过程中, 学校注重学生发展和教师发展评价制度的落实, 为研究性学习课程的实施提供比较有力的支持和支撑, 让评价变成教师和学生积极参与活动的导向, 促进教师与学生的深度体验和发展。

【整理提升】从以上提供的三份案例, 我们基本可以透视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价值取向和一些评价内容与方法的选择。

从案例1中我们可以得到以下启示: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以往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大多数是从学生的资料收集整理、采访、调查、成长袋等方面进行评价, 但是学生的态度、情感和过程性的评价较难掌握。利用先进的信息技术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进行评价, 能够得到及时、全面、客观、公正、真实、高效的评价。通过网络的日常对话, 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沟通能力等方面有更进一步的了解, 弥补了学校过程性评价的不足。同时它不受时间、空间的限制, 透明度高, 每个学生都可以发表自己的看法, 大家都可以看到, 互相之间又能有所启发, 能取长补短;都能正视自己, 更能心悦诚服地接受。网络化的评价方式, 是教师与学生共同协商, 互相关怀, 充满着民主、平等和科学的评价过程。

案例2所体现出来的评价理念更多的是关注过程, 兼顾结果。将学生在以研究昆虫的主题活动中留存下来的“活动记录”作为评价的原始参照, 并以“回头看”的方式进行一定的量化评价, 最后评出了最佳合作小组、成果展示奖以及个人实践记录袋优胜奖等。这样的评价突出“原生态记录”, 显然很受学生的欢迎, 因为评价的过程是他们从中体验到快乐和成功感的过程。

从案例3的阅读中, 我们可以发现, 作为课程实施者的教师、学生和学校三方, 是如何有机地将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相融合, 发挥出评价的反思、激励和改进作用, 从而更好地推动课程实验朝着良好的方向发展。学校通过尝试和实践, 把相关的评价办法提升到形成制度化的管理, 这也是保证课程常态及有效实施的重要环节。

新课程改革倡导“立足过程, 促进发展”的课程评价, 这不仅是评价体系的变革, 而且更重要的是评价理念、评价方法与评价手段以及评价实施过程的转变。[1]《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纲要 (试行) 》中指出, 建立评价方式多样、评价项目多元的评价体系, 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开展综合实践活动, 必须做好综合实践活动过程中的评价, 发挥评价促进学生发展的作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的目标、内容、活动方式不同于学科课程, 因此综合实践活动中的评价有其特殊性。

一、科学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指标体系

(一) 学生评价指标项目主要包括两个纬度

第一个纬度是活动过程的要素, 主要涉及行为能力或基本的发展状况。包括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选择和确定的状况。要评价学生活动主题或活动项目的意义、学生在主题或项目选择和确定中的作用。活动方案的制定状况, 要评价学生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活动方案本身的合理性程度、活动方案的具体化程度等。活动过程的具体行为方式, 要评价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具体行为, 如行为的合理性、行为方式的多样性、具体的操作方式、参与实际情境的深度、文献资料、具体事实材料的搜集情况等。活动的总结情况, 要评价学生的活动报告、成果或产品等状况。

第二个纬度是活动过程中学生的态度、情感发展, 主要涉及行为所反映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的发展状况。包括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状况。学生在活动中的合作精神, 学生各种良好思想意识的发展状况, 如环境保护意识、社会责任感、服务意识、安全意识、效率意识等。

在划分出评价的各种类别后, 要根据评价的重点, 赋予不同的评价项目、不同的权重系数, 综合评价学生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实施过程中的发展状况。

(二) 学生评价的内容主要体现在八个方面

1. 学习态度

主要指学生参与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可以通过学生参与综合实践活动的时间、次数、认真程度、行为表现等方面来评价, 如学生是否认真参加每一次主题活动、是否主动提出设想和建议、是否认真观察思考问题、是否积极动手动脑、是否认真查找相关资料、是否准时完成学习计划、是否不怕困难坚持完成任务等。

2. 合作精神

主要对学生在参加小组及班级活动中的合作态度和行为表现进行评价。如学生是否能积极参与小组活动, 是否主动帮助别人和寻求别人的帮助, 是否认真倾听同学的意见, 是否乐于和别人一起分享成果, 是否在小组中主动发挥自己的作用等。

3. 探究精神

可以通过对学生提出问题、解决问题过程中的表现及其对研究结果的表达来评价。如是否敢于提出问题, 以独特和新颖的方式着手解决问题和表达自己的学习结果;是否善于观察记录、能够综合运用相关的资料、积极采用多种多样的方法、生动形象地表达自己的学习过程与学习结果等。

4. 社会实践、交往能力

可通过学生是否主动与他人交往, 有与人沟通、合作的技巧和愿望, 是否能协调各种关系等方面进行评价。

5. 收集、处理信息的能力

可通过学生收集信息的多少、方法、途径、真实性以及对信息的辨别反思、反应能力等方面来评价。

6. 劳动态度与习惯

可以通过对学生在劳动过程中认真负责、遵守纪律、团结互助、爱惜劳动成果等品质对学生进行评价。

7. 设计与操作技能

综合实践活动中劳动技术教育、信息技术教育是以学生的操作性学习为主要特征的, 强调学生在技术操作运用过程中意识的形成、技术思维的培养、技术能力与态度等方面的发展, 强调规范操作与技术创新意识的统一, 可通过技术作品的表现形式对学生进行评价。

8. 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

对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评价应主要对学生在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过程中所表现出来的创新精神和实际操作能力进行评价, 同时, 对学生在学习过程和学习结果中的实际表现也要予以全面客观的评价。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详见表3。

注:获得10个以上的A☆就能评为“实践活动小能人”。

综合实践活动中包含的研究性学习、社会实践与社区服务、劳动技术教育和信息技术教育诸要素所体现的更多是一些主题探究、课题研究、方案设计、操作实验等学生自主学习的活动, 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的评价只能用诸如档案袋评价、研讨式评价、学生自我评价等利于学生发展的评价方式, 才能对课程与教学以及学生的表现进行全面、深入的评价。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生评价方法是质性评价方法, 它着重对学生的个性化表现进行评定和鉴赏。评价方式多种多样, 如汇报、成果或作品展示、研究报告答辩、演示、表演、竞赛、评比等。无论选用何种方法, 其运用的先决条件为观察。通过观察、记录和描述学生在活动过程中的表现, 并以此为评价学生的基础, 这是综合实践活动各种评价方式运用的基本要求。在具体操作中, “成长记录评定”与“协商研讨式评定”等方法被认为是非常有效的评价方法。但值得强调的是, 评价方法的选择要根据评价内容和评价对象的特点来确定, 应充分考虑可提供给学生真实的可操作的情景, 充分考虑学生的表现性指标, 从而达到有效地激励学生完成实践活动的目的。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的根本目的在于不断地改进学生的学习。日本学者儿岛邦宏认为, 针对综合性学习学生的评价应该基于以下视点: (1) 不是让学生学什么, 而是看学生自己学到了什么。 (2) 对于学生多样的行为能够从多样的认识、观点进行评价。 (3) 在学习对象中, 重视每个学生价值感受的能力, 即各自的思考、美感等的获得。 (4) 评价学生参与活动的欲望和参与状况, 并由此提高学生学习的求知欲。为了达到这一目标, 教师要多采用表扬性评价、感动和愉快的评价、富有成就感的评价、富有自信的评价、富有必要性和使命感的评价、富有自我想象的评价、能够发展日常生活的评价、加强和朋友相互学习的评价等。

二、科学建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指标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作为本次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推出的一个新门类的课程, 仍处于成长与建设时期, 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能给作为课程的建设者、执行者提供正确实施课程的导向;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在很大程度上影响着教师从事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教学热情和工作态度, 决定教师能否积极参与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中来;建立完善、公正的教师评价体系, 还能促使教师不断反思自己的教育教学行为, 不断地调整自己的教学策略, 促进教师自身的专业化发展。因此, 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建设中, 教师队伍的建设是关键, 而在教师队伍的建设中, 教师评价体系的建设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指标的设置要依据每一个主题活动而定, 一般情况下评价指标包括以下内容: (1) 课程实施的基本素质; (2) 合理开放的知识结构; (3) 良好的沟通与协调能力; (4) 活动主题的设计与规划的能力, 包括活动主题内容的选择能力、制定教学目标的能力、制定活动方案的能力、预测活动情境变化的能力; (5) 组织与指导能力; (6) 对活动结果的评价能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师评价详见表4。

三、科学地处理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过程与结果的关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让学生通过活动来体验学习, 在体验中将学到的知识内化为知识结构。因此,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评价倡导动态的、过程的评价, 即关注被评价者为达到目的所采取的方法和途径, 关注被评价者在获得结果的过程中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国家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项目组郭元祥专家认为,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具体表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1) 以活动主题为中心, 丰富学生的经验和参与实践的积极体验。 (2) 以活动任务为取向, 发展学生的实践能力和基本“学力”。[2]应该说, 综合实践活动的过程价值在于体验性目标和生成性目标的实现。体验和生成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过程性价值的核心。

综合实践活动所要兼顾的结果是: (1) 学生通过主题活动自主获取知识, 形成对自然、对社会和对自我的整体认识。 (2) 学生通过主题活动体验研究、设计、制作等实践方式的规范性与合理性。 (3) 不仅要注意有形的结果, 而且要突出无形的结果。有形的活动结果往往表现为学生的活动论文、报告以及具体的产品等, 而无形的活动结果则主要表现为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 特别是学生的问题意识、探究兴趣、主动性、社会责任感以及实践能力等。在实施评价时, 不能完全脱离结果来关注过程的价值, 也不能脱离过程来追求纯粹的活动结果。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过程性应具体体现在收集学生学习状况的数据和资料, 根据一定的标准对其发展状况进行描述和判断, 在一定的目标指导下, 根据学生的基础和实际情况, 给予学生反馈并提出改进建议, 而不只是简单地给学生下一个结论。例如开展小课题研究或主题研究活动, 课题的报告或方案, 评审与立题, 课题研究过程以及课题研究结题、报告、成果及评审中的答辩等, 课题小组及每个成员在研究活动的全过程中产生了大量的信息, 其中有文字的信息, 有行为的信息, 有静态的成果信息, 有动态的实践信息, 有外在的形象信息, 有内在的体验信息, 有物质形态的信息, 有精神状态的信息, 等等。指导学生系统地收集这些信息, 不仅是对学生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学习进行价值判断的需要, 是有效发挥评价的诊断、导向、激励等功能的需要, 而且也是对学生实践能力培养的一个重要方面。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关心学生学习的结果, 即对研究成果的报告、论文、作品、制作等进行评审, 但是评价学生研究成果的价值取向重点应该是学生的参与研究过程, 如学习方式, 思维方式, 知识整理与综合, 信息资料的收集、处理和判断等。因此, 评价更注重学生实践活动的过程, 重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创造性和积极性。评价强调的是学生把学到的基础知识、掌握的基本技能应用到实际问题的提出和解决中去。在问题提出和解决中主动获取知识、运用知识, 既能促进学生对知识价值的反思, 又能加深学生对知识内涵的理解和掌握, 形成知识的网络和结构。同时,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非常关注学生在问题解决或跨学科、综合式学习中对科学研究一般过程、方法、原理的体验, 即学生在探究过程中的体验, 包括使命感、责任感、自信心、进取心、意志力等精神自我认识和自我教育的发展。

综上所述, 对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研究是调整课程设置、完善课程内容、落实课程目标的需要。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的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讨论来看, 树立评价理念、确立评价目标、了解评价内容、掌握评价方法、解决评价问题, 对克服综合实践活动实施过程中的盲目性, 对促进学生、教师, 乃至学校的发展发挥了不可估量的作用。由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一个新生事物, 因此对它的评价研究仍需要广大教育研究工作者在今后的实践中不断探索和逐步细化。

摘要:综合实践活动是开放的、实践的、综合的一门新课程, 评价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的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有效实施的瓶颈。如何树立正确的评价理念, 积极开展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的目标、内容、方法等问题的研究, 是广大教师关注的热点话题。文章以“案例呈现+整理提升”的方式进行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评价策略的研讨, 通过针对学生评价和教师评价的讨论, 引发教师的思考, 并紧密联系教学实践活动、校本教研、网络研修等途径, 积极投入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有效实施与评价的研究中来。

关键词:综合实践活动,评价策略,学生评价,教师评价

参考文献

[1]朱慕菊.走进新课程:与课程实施者对话[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2.

18年六年级复习策略研讨会 篇5

一、指导思想:

以原教学大纲、教材和新《课程标准》为依据,充分利用现有的教材,面向全体学生,切实抓好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复习,对班级的学生状况做简单的分析,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使好、中、差不同的学生都能得到提高。

二、学生学习情况分析

我班有学生44名,这些学生通过一学期的学习已经掌握了十二册语文应当掌握的内容。但是也有差异性,在这册教材中学生掌握最好的是一些基础性的知识,对于积累的资料、课外阅读学生掌握就不怎么好了。通过几次摸底和平时观察,分析这些差生的原因,主要是:一名学生基础差,他的基础知识积累只相当于二年级水平,有两名学生贪玩,对学习不认真,平时作业敷衍了事,还有5名学生纯属于不认真,懒惰。找到他们差的原因,所以在后面的复习中我要抓住要点、薄弱点进行系统的复习,力求在期终取得好成绩。

三、复习目标:

(一)、基础知识方面

1、能利用拼音帮助识字、阅读和学习普通话;能根据拼音正确地写出已学过的汉字。

2、掌握本册学的174个生字,要求读准字音、认清字形、了解字义,并会规范地书写,能正确认读学过的多音字。

3、查字典,会运用部首、音序、数笔画查字法熟练地查字。

4、辨别同音字、形近字,进一步提高正确使用汉字的能力。

5、掌握405个词语,理解词义,一部分会口头或书面运用。

6、进一步掌握部分词语的近义词或反义词;掌握已学的成语;了解和认识一些常用的格言。

7、能够改写句子、修改病句和缩句;能正确使用一些常用的关联词。

8、进一步掌握学过的标点符号及一些常用的修辞方法。

(二)、阅读方面

会背诵指定的课文;能借助中心句,正确领会课文的中心思想;能分清文章中的事实和联想;了解科普文章的语言特点,学会阅读科普文章。学会积累词语,养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作文方面

掌握有详有略地记事和先概括后举例写人的写作方法,能写感谢信和修改自己的作文。

四、复习内容:

主要包括相关课文片段(要求背诵的)、练习上的成语及本学期学的24篇必学课文,《语文课程标准》要求的70首古诗、7次习作训练和7个单元练习,《语文分册》上的配套练习以及配套的8套试卷。

(一)基础知识

1、汉语拼音

汉语拼音是识字和学习普通话的重要工具。要求学生能正确地认读声母、韵母和整体认读的音节;能正确地书写大小写字母;能正确地拼读音节。主要题型如:(1)选择正确的读音(2)给专用名词加上声母(3)看拼音写字、词、句(4)确定字的音序、音节等。

2、汉字

对于教学目标中规定的字要做到会读、会写、会组词。了解形声字的构造。能区分常见的同音字、形似字;书写时做到笔画清楚,字形规范,不写错别字。掌握常见字的音、形、义;特别要了解多音字、多义字在不同词语中的意义。主要题型如:(1)把字写得正确、端正、匀称(2)改错别字(3)确定字的部首,除部首外还有几画(4)辨字组词(5)多音字组词(6)选择正确的字填空等。

3、词语

理解、掌握课文中规定的词语,做到会读、会写、会运用。会辨析一些近义词的反义词。能够理解多义词在特定语言环境中的含义。主要题型如:(1)把词语补充完整,并解释所填字的意思(2)照样子写词语(3)根据意思写词语(4)用词造句(5)找近义词或反义词(6)选择恰当的词语(7)辨别每组词语中不是同一类的词(8)把可以搭配的词语用线条连起来等。

4、句子

(1)了解常见的句式(陈述句、反问句、感叹句、肯定句、双重否定句)及其作用。了解句式变换的几种形式(陈述句与反问句的变换;肯定句与双重否定句的变换);能根据语言环境和表达的需要选择和变换句式。

(2)认识句子中所运用的修辞手法——比喻、拟人、排比、夸张、设问、反问等修辞方法,能在具体语境中辨别所使用的修辞方法。

(3)能用关联词语造句,在句子中填上恰当的关联词语(并列、转折、因果、条件、递进、选择、假设等)。

(4)要能正确地修改病句,病句的类型主要是:用词不当、句子成分残缺、前后重复和矛盾等。复习时,要安排修改一段话的练习(标点、字、词、句、标点等)。

(5)扩句和缩句。扩句,是在句子中添加恰当的词语,使句子表达的意思更加清楚。缩句,是把句子中附加成分删去,使句子简洁明了。复习的时候,要讲清要求和方法。

5、标点

正确使用常用的标点符号,要能结合语境,了解标点符号的用法,特别要了解分号、引号、省略号、破折号的作用。

(二)阅读

主要是:能借助词典,理解词语在语言环境中的恰当意义;能联系上下文和自己的积累,推想有关词句的意思;体会作者的思想感情,初步领悟文章基本的表达方法;阅读说明性文章,能抓住要点,了解基本的说明方法。

1、课内阅读

落实背诵和默写

把背诵和默写的段落交给学生,让他们自我检查、相互检查,选择易错字、重点词语或中心词句进行按原文填空的练习。背诵与默写要使学生基本做到人人过关。

2、课外阅读

(1)阅读能力的培养落实于平时的教学积累中,必须扩大课外阅读。

(2)配合单元的阅读重点,巩固并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有意识地选择较为典型的阅读材料。如“找出短文的中心句、体会中心”的片段,“分辨事实与联想”的片段,“理解含义深刻的句子”的片段等。

(三)写作

从习作的类型来看,有写记叙文,也有写应用文。

从习作的形式来看,有记实性的习作(写自己平时所见、所闻和所想),有想像性的习作,包括看图作文、续写等。

从习作的内容来看,有写人、记事(记叙一次活动),有写景。

从习作的命题形式来看,主要有三种:全命题、半命题、自由命题。

十二册语文课本里作文训练主要分为两大类:一是记叙文,包括写人、叙事、科学小实验;二是应用文,包括感谢信、毕业赠言等。

五、复习方法:

1、主要采用集中与个别相结合、集体与自主复习相结合的方法,对学困生进行个别辅导;多让学生自主复习,提出自己需要了解的问题;要多种方法交替使用,学生复习得轻松,效率又高。

2、讲练结合。在整个复习阶段以练习为主,但是老师必须作适当的提示、归纳。在一堂课上学生应该有口头的练习,又有笔头的练习。

3、善于利用教材。以课文为主,一是通过复习,对字词句的掌握,对课文的熟记,让学生做到温故而知新;二是通过复习,把方法转化为比较熟练的技能。如把略读课文变为精读课文,从中训练学生理解字词句的方法,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方法和学习表达方法;把精读课文变为略读课文,复习搜索信息和处理信息的方法。

4、阅读复习时,要把握每个单元的阅读重点,学生对已学的课文有些模糊,教师应帮助他们回忆一下课文和重点训练项目。如十二册第一单元要求学生“借助中心句,领会中心思想”;第四单元要求学生“分辨文章中的事实与联想”等等,把典型的课例再温习一遍。在此基础上,引导学生开展小组和班级的合作讨论、交流、归纳、梳理,对有效的信息进行加工处理,帮助学生领会整体把握课文思想内容的基本方法。课外阅读应根据单元重点选择典型材料,结合复习资料和课外作业运用所学的方法。

5、作文复习时,不管哪一种命题形式,一定要求学生认真地阅读习作的题目和习作的所有提示。善于比较,找出异同。如细细回忆一下,发现在五、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有好几个题目都是类似的。比如《我熟悉的人》、《一个--------的人》、《我尊敬的人》、《我的好-------》等。又如记事:第十册第一单元的习作训练题是《暑假中的一件事》,要求写清楚事情的起因、经过和结果。注意语句通顺。在五、六年级的习作训练中有好几个题目都是与其类似的,如《这件事-------》、《一件难忘的事》、《记亲身经历的一件事》、《童年趣事》。

六、复习重点:

从整个学习内容来看,阅读和作文是重点。阅读训练要侧重整体把握思想内容的能力和探究重点字词句的能力,提高学生的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作文方面重点是:命题作文中的“审题、选材、构思”训练;材料作文中的“围绕中心,重点发散”训练;应用文中的“格式”训练等。

七、复习中注意事项:

1、教师本人要多参考教育教学资料,提高、充实自己,并运用到复习课实际中来,学以致用。

2、对照《新课标》,认真钻研教材,认真钻研复习方法,结合学生以前在学习中出现的问题,“对症下药”,认真上好每一堂复习课。

3、减轻学生负担,让每一位学生在复习的过程中轻松、自如,没有压力。力争让他们真正在宽松、和谐、愉悦的气氛中乐于复习、勇于复习、勤于复习。

4、转变观念,不单纯看学生的测验成绩,要注重其方法的培养。

七、复习时间安排:

1、以字、词、句、篇、习作为单位,以7个练习为重点,分门别类进行复习,适度练习测验,力争学生融会贯通,熟练掌握并运用解决实际问题。

2、以课文为单位,抓住课文重点章节及课后习题,适当练习测验,加深学生的巩固与理解,分单元复习。

3、全面检测,查漏补缺,对全册教材的语文知识进行全面检测,用相关模拟测验题进行测验,找出学生仍存在的问题,进行重点指导、讲解,解决疑难问题。

策略研讨 篇6

关键词:问题; 研讨; 教育质量; 提升

中图分类号:G610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6-3315(2012)02-125-001

随着教育现代化发展的深化,立足幼儿园发展实际问题的“园本教研”,无疑是实现先进教育理念向教学行为转化的有效途径。于是,我们就瞄准教师在教育实践中亟待解决的问题开展园本研究。归纳起来,主要来源于四个方面: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园长发现的问题;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问题;家长发现的问题。

一、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采用“自主交流”教研方式解决

美国教育家波斯纳曾提出过一个教师成长的简要公式:经验+反思=成长。“自主交流”教研方式是指:教师将自己发现的问题主动讲给同伴(教师、园长、专家),在信息共享的基础上,通过同伴互助,在共同商讨中寻求解决问题的方法。

案例一:

教师自己发现的问题:怎样把握幼儿的兴趣,生成有价值的活动

秋天,大一班小朋友到社区的花园里捡树叶,他们发现了许多黑黑的小圆球(花落之后结下的种子),孩子们捡起来如获至宝,并好奇地纷纷议论着:“这是什么?”杨老师意识到这是孩子们感兴趣的话题,是一个生成活动的好时机,但是生成什么样的活动最适宜呢?于是就提出:面对幼儿的兴趣点如何生成有价值的活动这一问题。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与平行老师交流。杨老师利用午休时间找到了平行班的老师,在老师们的建议下,杨老师与孩子们一起收集种子以及与其有关的信息,并开展谈话活动,了解幼儿原有经验,由此拉开了关于种子生成这一主题教学活动的序幕。

向专家请教。在这个过程中杨老师还主动找到了园长和专家提出了自己的困惑,并和她们一起探讨,共同分析了孩子们兴趣点中的教育价值,接下来,杨老师根据本班幼儿的实际水平,开展了一系列“种子探秘”的主题活动。

二、园长发现的问题——采用“专题研讨”教研方式解决

在日常工作中,园长通过日常巡视、随班观摩、与老师交谈,时常会发现一些问题,我们主要采用“专题研讨方式”来解决。

案例二:

园长发现的问题:教师应如何指导游戏中幼儿的争抢冲突

一次,俞老师在组织幼儿开展“娃娃家”游戏,当扮演爷爷和奶奶的两位小朋友到“银行取款机”前去取款时,由于都想先取就争抢起来。此时,俞老师走过来说:“小朋友要互相谦让,爷爷应该让着奶奶。”扮演爷爷的小朋友就不抢了,他们相继取款后就去购物了。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交换意见。活动后,园长就“小朋友要互相谦让,爷爷应该让着奶奶。”这句指导语与老师交换意见。开始俞老师就说:“当时问题不是解决了吗?我认为指导还是比较适宜的。”园长反问道:“那你了解孩子是怎么想的吗?问题是真正解决了吗?”侯老师若有所思,她好像意识到了什么,园长接着说:“这个问题你先思考思考,教师的角色定位是什么?”

组织研讨。教研活动中,园长回放了俞老师指导幼儿解决冲突的录像片段。大家通过辨析一致达成共识:教师在指导过程中首先要研究不同领域教与学的特点,相信孩子独立自主性,提供空间和时间给孩子体验与人相处之道。

三、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问题——采用“整合研讨”教研方式解决

案例三:

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问题: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如何体现层次性

一次全园开展活动区创设展示活动,大家在相互观摩后进行了研讨,中班的马老师提出:“我给孩子提供材料时,总想通过一种材料的投放来满足不同孩子的需要,但做起来总是没有思路。这次观摩中到各班我都注意看,很想向大家学习。”马老师的一番话引起了大家的共鸣,在这次研讨中,“活动区材料的投放如何体现层次性,什么时候撤换?”成为了大家共同意识到的难点问题,我们也将其作为园级教研专题开展研究。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共同解决。在研究过程中,每次都由一位老师提供本班的材料,大家针对具体材料进行具体分析,共同商讨材料的层次,等大家基本取得了共识,集体的智慧使她们形成了认同的观点:

(1)提供有层次材料的依据是:近期教育目标、幼儿年龄特点及实际水平等。

(2)应在两个方面分层:材料的难易程度和材料的不同维度。

四、家长发现的问题——采用“家园互助”的教研方式解决

案例四:

家长普遍发现的问题:教师能否真正关注到每个孩子

一次,在家长半日活动中,幼儿正在剥花生,孩子们围在桌子旁边,有的孩子主动用牙咬、小拳头锤的方法剥起来,却有一个孩子拿着花生一直握在手心里,教师招呼大家:“小朋友比比,谁剥得又好又快!”眼光扫视了一圈,看到有壳掉在桌上,指导孩子:把壳放在小盆子里。而那个孩子始终看看花生,又看看同伴,还帮着收拾,自己却并未动手剥花生,家长最后忍不住前去提醒自己的孩子。

解决问题的教研方法:

教师研讨:教研组运用录像、照片的科技手段,针对问题捕捉个案,全程跟踪拍摄,在教师组进行情景回放,由观察现象引发教育行为的反思。教师们意识到:面向全体指导同时,个别观察要细致;指导语言既有针对全体,也要有个别预设;个别现象是瞬间,教师要把随意观察转化为有意观察。

家长共研:当教师对个别指导胸中有度、有法之后,能够有效发挥家长参与研讨的沟通、互助的功能。教师从教育的设计与目的展开,从孩子的基本能力和个性特征分析起步,与家长一起商讨大集体中孩子的关注问题,家长从“门外汉”逐步与教育同步,共同了解教育的方式方法,调整教育的协同步骤,以此促进每个孩子的探索学习和成功体验。

参考文献:

[1]北京师范大学教育管理学院楚红丽.基于顾客期望与感知的小学教育服务质量评价研究,2011.6

[2]以开放、多元的教研方式促进教师专业发展

策略研讨 篇7

对于建筑行业中钢筋混凝土这一课题的研究中, 我们仅仅注重掌握各个施工环节的技巧是远远不够的, 我们需要做的还有制定出钢筋混凝土工程造价的优化重点。具体可以通过分析钢筋混凝土造价控制现状, 从施工现场大量的实践中出发, 找出根本原因并加以客观地剖析, 寻找到能够真正将钢筋混凝土造价控制好的方式。笔者认为, 为了实现对建筑行业中钢筋混凝土的合理造价管理, 具体可以从以下几方面着手。

1 钢筋混凝土造价控制的现状

建筑业已经逐渐发展成为了我国国民经济的支柱型产业, 其对国民经济产生的拉动力是最强的, 且产生的影响也是最大的。随着我国城市化发展的不断推进, 建筑行业呈持续快速增长趋势, 从2007年建筑业总产值突破5万亿元, 我们可以看出对建筑行业各项环节进行优化控制是非常重要的。本文重点就在于如何对钢筋混凝土进行合理造价控制进行深入分析。

在保证建筑物满足使用功能需求的前提下, 尽可能地降低工程造价, 能够带来巨大的经济效益。在实际建筑设计生产过程中, 一般进度是比较急的, 对于造价控制的优化很多设计人员根本没有时间去优化结构。一些设计人员一开始就轻视对工程造价节省的概念, 甚至会认为造价控制与自己无关, 是甲方自己的事情, 这样的想法会给社会带来较大的商业经济损失。因此, 我们要提高建筑生产各个环节人员对造价控制的重视程度, 尤其是设计人员对优化结构设计的重视度, 通过合理的经济分析、科学的技术比较, 将工程造价降到最低, 创造社会效益最大化[1]。

本文的研究思想就来自于对工程建设技术先进性与建筑工程经济性最大化之间矛盾的思考, 目的在于, 在确保建筑工程长远效益得到保证的条件下, 实现工程近期投资即造价的最合理化。

2 钢筋混凝土造价控制策略探讨

2.1 科学合理地进行经济评价

我们在对钢筋混凝土造价进行经济评价时, 应当选择科学的方法, 通过真实客观地选择基础参数, 对钢筋混凝土使用量进行计算、调查其市场行情和价格、计算其造价水平。

2.1.1 混凝土销售价格

以鄂州市/县混凝土为例, 市场商品混凝土近2a价格稳定, 评价指标计算时, 按一般市场价格取价。在强度等级选择上, 根据鄂州市/县市场行情, 其中C25占市场总量的45%, C30占25%, 其他强度等级混凝土合计占30%, 财务评价中按此比例计算。

2.1.2 混凝土单方成本

每1m3混凝土材料成本:290×0.27+115×0.075+780×0.077+1000×0.055+9.6×2.5+175×0.002=226 (元/m3) 。

2.2 提高材料的利用率

我国建筑的主要形式就是钢筋混凝土结构, 因此随着逐年发展的建筑行业, 钢筋和混凝土的消耗量也在逐年递增。据相关数据显示, 我国每年所耗钢材中用于建筑钢量超过总量的一半, 每年所用的建筑混凝土约达到15亿m3的用量[2]。从这点考虑, 我们不禁想到如果能够提高当前使用的钢筋和混凝土的强度等级, 岂不是就可以从中获得明显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2.2.1 钢筋的选用

根据《混凝土结构设计规范》GB50010—2010的规范要求, 我们为了满足建筑对钢筋可焊性、施工适应性、机械连接性以及延展性的要求, 可以使用普通热轧代肋钢筋。使用高强钢筋能够有效减小构件截面积、减少钢材使用量、降低工程成本, 进而实现经济利益的创造。通过对受弯构件经济配筋率的计算分析可以看出,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30时、等于C30以及小于C30时, 使用HRB400比使用HPB235所节省的用钢量分别为:20%、7.5%以及0%[3]。由此可以看出, 对于按最小配筋率控制配筋的受弯构件,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小于C30时, 可以优先选用HRB335或HPB235钢筋;而当混凝土强度等级大于C30时, 宜选用HRB400钢筋。

2.2.2 混凝土的选用

近几年, 具有良好工作性能的现代高强度混凝土随着越来越繁荣的建筑市场发展, 已经在国内外获得了巨大的发展。它所具有的变形小、强度高、耐久性好等优点, 完全迎合了现代工程结构对承受恶劣环境、重载、高耸发展等的要求。一般来说, 当混凝土强度等级从C30提高到C60时, 对受弯构件来说, 节省的混凝土可以达到10%~20%;对受压构件来说, 节省的混凝土用量可以达到30%~40%。由此可以发现, 选用高强度的混凝土不经能够实现对能源的节约, 而且能够提高环境质量、降低工程成本, 对促进建设行业健康稳定的发展具有重大意义。在具体施工过程中, 必须严格遵循技术规范选用合适强度的混凝土, 以梁为例, 由于混凝土的强度等级对梁的承载力影响甚小, 因此, 选用强度等级较低的混凝土便可。

总而言之, 应当严格按照相关规范要求, 针对不同的框架节点核心区混凝土强度使用等级, 进行科学合理地施工, 选用混凝土强度时应当严格遵照“强柱弱梁、节点更强”的设计理念[3]。

3 结语

对钢筋混凝土造价进行优化控制需要综合多方面的因素, 如上文所提到的几个点, 并且需要深入了解建筑设计结构, 全面掌握所有构件的受力原理, 根据准确的知识经验灵活运用规范条文。文中笔者就结合了实际经验对影响钢筋混凝土造价的因素进行了相关的分析, 并对如何具体操作造价控制工作做了更进一步的研究。

参考文献

[1]丁洪良.JGJ3—2010高层建筑混凝土结构技术规程[S].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 2011.

[2]罗世谋.钢筋混凝-十最佳经济梁高的探讨[J].基建优化.2009, 26 (1) :111-114.

策略研讨 篇8

关键词:企业,会计核算,弊端,治理策略

随着经济全球化的快速发展, 企业经营环境日益复杂, 导致企业会计核算工作面临着巨大的考验。在企业会计工作中, 会计核算作为十分重要的构成环节, 可以有效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准确、可靠, 对提高企业经营管理水平有着十分重要意义, 必须给予高度重视。所以, 在企业发展过程中, 一定要正视会计核算弊端, 以此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从而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提供可靠保障。

一、企业会计核算原则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会计核算原则是指导工作进行的主要依据, 在具体工作中具有十分重要的地位与作用。根据我国现有企业会计准则要求而言, 企业会计核算原则主要包括以下几点:其一, 客观性原则:也就是说,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必须从客观真实的角度出发。其二, 一致性原则:也就是说, 必须保证企业会计核算中会计处理方式前后一致, 不得随意更改。其三, 相关性原则:也就是说,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一定要和企业经济活动有关。其四, 可比性原则:也就是说, 企业会计核算在遵守一致性原则的前提下, 对比会计处理方式和会计信息。其五, 清晰性原则:也就是说, 必须保证会计核算的财务报告清晰。其六, 及时性原则:也就是说, 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时候, 必须和企业经济活动时间相协调。其七, 配比性原则:即要求企业会计核算收入和费用互相配比, 并借助权责发生制予以实现。其八, 谨慎性原则:即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不确定因素较多的时候, 需秉持谨慎原则开展工作。其九, 重要性原则:即在开展一些重要业务的时候, 需给予恰当的处理方式。

二、企业会计核算的常见弊端

(一) 会计核算工作独立性较差

从会计核算原则角度分析,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一定要在独立、客观的条件下完成, 这样才可以保证会计信息计量与核算的客观、真实。但是, 现阶段我国很多企业均存在着会计核算独立性较差的弊端。产生此种情况的原因主要为:其一, 企业会计部门与相关部门的分工不清晰。很多企业均未实现会计部门和其他部门的分离, 导致会计部门工作经常受到其他部门的影响, 致使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缺乏独立性。同时, 在会计部门工作中, 还要对相关工作岗位予以分离, 这样才可以显著提高工作效率。然而, 在部分企业会计部门中, 并未实现工作岗位的分离, 导致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受到影响。其二, 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经常受到管理层的干预和约束。因为我国大多数企业均为民营, 企业领导基本上就是企业所有者, 所以, 企业领导对企业会计核算有着很大的支配权与控制权, 进而导致会计核算独立性受到影响。

(二) 会计核算人员素质较低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会计人员作为具体工作的执行者, 其素质高低直接影响着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质量。为此, 合格的会计人员需接受正规的系统教育, 并且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具备会计道德, 一些企业会计人员需具备中级会计师资格证及注册会计师资格证。然而, 事实上, 在大部分企业中, 会计人员并未接受正规系统的会计教育, 未获得会计从业资格证书, 缺少电算化技能, 导致其无法胜任会计工作, 对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造成了重大的影响。除此之外, 部分会计人员是由其他部门人员予以兼任, 其不仅缺少专业知识, 还缺乏相应的工作经验与能力, 致使企业会计工作非常混乱, 在企业经营管理中未能充分发挥会计工作的作用, 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

(三) 内控机制与监督制度不完善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建立与完善企业内控机制是确保工作顺利完成的基础与前提, 必须予以高度重视。然而, 在实际工作中, 内控机制与监督制度不完善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影响, 并未引起企业的重视, 导致企业忽视了内控机制与监督制度的建设。企业内控机制就是通过自我约束、规范与调整, 实现企业财产的保护, 并且尽快达成企业经营目标, 同时保证企业会计信息的真实、可靠。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 部分管理者缺乏对内控机制的认识, 导致企业未能建立与完善合理的内控机制, 进而出现了企业资产流失、浪费等情况。与此同时, 在企业生产经营管理中, 很多从业人员只是强调事后核算和监督, 未能对事前预测、事中生产予以有效监督, 导致会计核算工作不完善。除此之外, 企业内部审计工作独立性不强, 导致审计结果经常受到领导的干预, 无法充分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展开, 进而在企业会计核算中出现了很多不足, 进一步制约了企业的长远、稳定发展。

三、企业会计核算的治理对策

(一) 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独立客观是一项基本原则。现阶段, 我国很多企业均存在着会计核算工作独立性不强的现象。所以, 在实际工作中, 一定要不断完善会计核算工作, 并且逐步提升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首先, 加强会计核算岗位和部门职责的划分。在开展会计核算工作的时候, 必须安排独立部门进行, 并且对其职责予以明确, 有效梳理其和相关部门之间的关系, 以此保证会计部门具有很好的独立性。与此同时, 还要加强会计部门各工作岗位职责的划分, 以此避免工作岗位之间出现财务漏洞。其次, 强化企业领导的会计核算意识, 使其正确认识会计核算工作的重要性, 从而减少企业领导对会计核算工作的干预, 以此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独立性。

(二) 提升核算人员的综合素质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从业人员是关键所在, 所以, 要想有效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 就要保证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专业素质及道德素质。首先, 企业可以通过制定一些优惠政策及福利待遇, 吸引更多的高素质会计核算人才, 以此提高会计核算工作的水平。其次, 加强从业人员的定期培训与教育。针对现有从业人员而言, 必须定期给予专业知识培训及教育, 使其掌握更多、更先进的会计核算知识, 并且学习先进的核算技能, 有效提高从业人员的理论知识与业务水平。再次, 加强从业人员对法律法规知识的学习, 使从业人员具有较强的法律意识与责任感, 进而能够担负会计核算工作的责任。最后, 加强从业人员的业务考核。在实际工作中, 需要定期对从业人员进行考核, 以此保证其能够顺利完成工作, 并且给予一定的奖惩。针对表现优异的人员, 给予适当的表扬与奖励;针对表现较差的人员, 给予相应的批评与惩处, 并且鼓励其加强学习, 从而全面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在会计核算工作中, 只有不断学习专业知识、总结工作经验, 才可以有效增强从业人员的专业素质与道德素质, 进而为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落实打下坚实的基础。

(三) 强化内控机制与监督制度的建设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如果缺乏健全的内控机制与监督制度, 就会导致工作中出现很多弊端, 为此, 企业一定要严格按照相关规章制度建立健全企业内控机制与监督制度, 以此强化对企业财务信息与经营活动的控制。在企业会计管理中, 一定要对会计岗位责任制、内部牵制制度、财务处理程序等相关制度进行完善, 这样才可以保证会计核算工作全面展开, 实现预期的工作目标。此外, 在完善企业内控机制的基础上, 也要加强企业监督制度的完善, 对企业经营活动予以全面监控, 并且于会计核算工作相匹配, 进而全面监督会计核算工作的开展。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通过监督制度的完善, 可以提高会计工作的规范化与标准化, 并且对提高会计核算工作质量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 值得进一步研究与关注。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社会经济的不断发展, 企业的快速进步, 企业会计核算弊端也在不断增多, 提出具有针对性的治理策略, 可以显著促进企业的可持续发展。所以, 在企业会计核算工作中, 一定要充分了解工作开展的基本原则, 进而深入分析工作中存在的弊端, 以此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 提出有效的治理策略, 为企业会计核算工作的全面落实提供可靠保障, 进一步为企业的健康、可持续发展奠定坚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张冬敏.论当前时期下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对策[J].东方企业文化, 2012 (03) :95.

[2]王馨.对企业会计核算问题的分析--基于建筑施工企业[J].现代商业, 2014 (11) :194-194.

[3]张英栋.企业会计核算规范化管理措施的探讨[J].中国商贸, 2013 (15) :40-40, 42.

[4]王会.企业会计核算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北方经贸, 2015 (09) :137-138.

[5]刘远风.浅析企业会计核算存在的问题及完善对策[J].时代金融 (下旬) , 2014 (07) :123-124.

[6]刘文芝.科技开发企业会计核算问题分析及其对策[J].当代经济, 2014 (24) :12-13.

[7]黄庆龙.企业会计核算管理存在的问题及对策探析[J].中国乡镇企业会计, 2013 (07) :136-137.

策略研讨 篇9

一、高职英语教学的特点

( 一) 专业化

高职英语在教学中所授内容需尽量贴近学生专业,使英语成为学生今后工作中可能用到的辅助工具,从而能更加顺畅地发扬自己的所学专业,这便是学生学习英语的意义所在。

( 二) 实用化

因为高职院校对学生的专业均有较强的针对性,所以在英语的教学中,并不要求学生有太高的英语水平,只要能拥有最基本的英语交谈能力就可以了。高职英语最为重要的还是讲究实用,这是高职英语自始至终秉承的特色。无论高职英语未来会如何改革,但实用永远都是高职英语的首要原则。

( 三) 特长化

根据学生所学习的不同专业,高职英语教育也同样应该 “对症下药”。针对学生专业需求,对 “听、说、读、写、译” 进行选择性培养,使学生的英语相对更特长化。

二、高职英语以就业导向的意义

( 一) 提高教学质量

增加就业率的有效途径之一,便是提高教学质量。它是对以 “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模式的一次大胆创新,并且可以看出学生今后的发展走向。从而展现出学生在今后从业中对于英语的详细要求。可以提升英语课程的教学质量,并以此提高学生今后就业率。除了培育了学生之外,通过对高职英语课程的改进,和关注实践工作中对学生的培养等提高学生素质,同时做好对学生的就业指导,使教师在课堂教学上更有针对性与实用性。进而达到人才市场上对学生英语方面要求,提高学生今后工作效率,从而增加了学生就业率。此外,老师也能积累宝贵的教学经验,使得实践与理论并重的双向型教师队伍得以培养,使老师的实际教学水平与教学针对性大幅提升。

( 二) 提高学生专业技能

高职英语以培养学生的英语应用性和英语职业性作为教学目标。注重所教内容的学以致用,在 “以就业为导向”的思想指导下改革现有教学方法,把高职英语变成由 “看、听、说”三位一体的学习过程可以有效的促进学生积极学习。同时也能在提升学生英语 “实战”应用中的水平,使学生英语书评符合当前社会需要,改变 “哑巴英语”的现状。

三、就业导向下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策略

( 一) 坚持学生为主

高职学生的英语基础往往良莠不齐,学习效率很低。高职英语课教学中,老师一定要注重学生的基础知识掌握,根据学生的 “弱点”对症下药,适当降低学生英语学习的难度。以培养学生兴趣, 端正学生学习态度为主。同时要根据学生的不同专业的需求,加强对学生技能英语的教学。

例如,在培养数控机床专业的学生时,应该注重学生的 “读和译” 的能力。在平时的专业工作中,其可能鲜有说英语, 但在对于机器的使用上很有可能会遇见英语的使用说明,使学生拥有较强的英语阅读与翻译能力就变得十分重要了。又比如旅游专业则应该重点锻炼学生说的能力,加强对该专业学生口语能力的训练便是首要任务。总之要针对学生的就业方向,“对症下药” 教英语。

( 二) 优化教学环境

打造学习英语的第二课堂,给学生一个良好好的英语学习环境。不单单是课堂上的几十分钟,能够在一个相对模拟实用英语的环境下学习,一定能使英语成绩产生质的飞跃。

例如,开创英语角,在规定区域必须使用英文交流,请外籍讲师与学生进行课外活动交流。并举行相关的英语专业比赛,开展英语教学等。努力给学生创造一个适合学习英语的温床,从而使学生把英语交流作为一种习惯,增加学生今后学习英语的乐趣,提升英语学习的效率。

( 三) 建立多元化的考评机制

高职英语教学不应该单单只在期末英语考试时 “一考定乾坤”, 更应该注重的英语的实际使用能力。素以高职英语的考核办法应采用多元化考核,不应该单纯地只看英语期末考试成绩。

例如,高职英语老师可以在每一节课上课之前,按照学号,让一名学生走到讲台上做一段80个词汇量左右的英语自我介绍。介绍中必须含有自己的基础信息等元素,将这一项作为学生平时成绩的考核,占总成绩的20% 。另外,参加学校英语方面的比赛,无论获奖与否,均予以学分奖励。获奖者还能获得更高的学分奖励,并且在每一个学月进行小测验。可以不用笔试,两两上台交流对话,情境由老师设定,每次小测验占总成绩的5% 。这样便大大弱化了期末考试的重要性,也增加了学生学习英语的兴趣。

四、结束语

让学生体会掌握英语的实用性,把英语作为自己专业的辅助技能是高职英语教学的首要目标,其能最大程度让学生把英语运用到今后工作中,成为一名合格的技能型人才。

参考文献

[1]荣海龙.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策略研究[J].科技风,2015,18:247.

[2]姚春燕.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英语教学创新策略[J].长春教育学院学报,2013,19:134-136.

策略研讨 篇10

一、再次认识体育教学案例

教学案例是真实而又典型,且含有问题的事件。其实,一个教学案例就是一个包含有疑难问题的实际情境的描述,是一个教学实践过程中的故事。体育教学案例是围绕某个特定问题的一个(或几个)富有现实和典型意义的教学事件。它与论文、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有着明显的区别。

通过研讨,教师们分步骤对教学案例与论文、教学实录和教学设计的具体特性和区别进行讨论如下:教学案例是根据案例主题和案例问题有所选择地进行记录,是围绕主题,经过选择和取舍,按问题的产生、解决的效果这一主线进行的案例事件;是教学过程的真实反映,以记录为目的,以记叙为主,兼有议论和说明;是教学的具体实施措施;是通过讲一个真实而完整的故事来说明道理的。案例写作是一种从具体到抽象的归纳思维过程。

论文是以说理为目的,以论述为主,是对教学中的一些成功做法的总结。论文写作一般是一种从抽象到具体的演绎。论文更多的是教学中的点滴,这就需要案例进行辅证。

教学实录是一节课中的一个片断、一节课或几节课的教学实况展现,是对教学设计的具体呈现,具有动态性。它的选题具有很强的典型性和生成性。

教学设计是对一节课的提前预设,是对教学过程的设计,是事先设想的教学思路,是对准备实施的教学措施的简要说明。教学设计是一节课的框架,具有静态性。教案与教学设计是写在课前,教学案例是写在课后,教学设计是预先设计好的,而案例都是课上完以后所撰写的。

总之,教学案例的基本特点是具有客观性、真实性、实践性、典型性、生成性、借鉴性、启发性和完整性。让参与研讨教师更能清晰地认识体育教学案例是什么,这对撰写一个好的教学案例有举足轻重的作用。

二、厘清体育教学案例的结构要素

通过讨论,大家觉得最重要的体育教学案例要素有:背景、主题、事件、效果、反思。这并不是要求每个教学案例都必须有这些结构要素,可以根据不同案例的实际偏重不同的要素。体育教学案例一般来自课堂,是教师对在教学过程中遇到的各类事件所采取的应对措施,是对达到预期的效果所做的反思,它围绕着一个明确的主题进行。

背景是交待清楚“故事”发生的时间、地点、人物、起因、经过、结果等。主要说明“故事”发生的原因和条件。它不仅涉及到教学改革的背景,教学情况的背景,还有学生的学情背景等。背景就是“故事”的起因,即为什么要用这个教材,为什么会发生这件事。

主题可以是一种教学手段的思考,也可以是教育方法的得与失,还可以是一种教育思想应用的得与失。它可以指向学生,也可以指向体育教师,还可以指向教学管理。描述案例时要围绕着一个鲜明的主题,说明事件是如何发生的,怎样发展的,产生了哪些突出的问题,原因有哪些,是怎样解决的,问题解决过程中出现了哪些挫折和困难,问题解决的效果等。

事件相对比较简单,就是事情发生的过程阐述,它会引起我们的反思。事件的发生、发展、遇到的问题和最后的解决手段都是整个案例推进的主线。

效果有好也有坏,其实失败的教学故事更有启发性,更值得总结。某种教学措施的实施效果,包括学生的反映和教师的感受等,可以是成功的经验,也可以是失败的教训。

反思就是对事件的思考与评析,是在记叙基础上的议论,表明对案例所反映的主题和内容的看法和分析,以进一步揭示事件的意义和价值。可以就事论事的自评,也可聘请专家点评,最终形成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成果。

三、明确体育教学案例的撰写要求

这一个话题研讨时间相对较少,探讨得不是很深入,但很多教师说出了问题的核心,也让参与教师们明确了撰写教学案例基本要求:首先,所选择的案例必须真实,是亲身体验或同伴经历过的;其次,必须选择有代表性的问题,不能记流水账,即体现典型性;再次,所选的案例必须对他人及自己有一定的启发,即通过案例学习能解决一些教学实际问题。

教学案例要求立足课堂,故事有代表性,格式要规范,文笔要流畅,要来自于实践,服务于一线,要善于发现教学问题,勤于反思教学故事,乐于尝试教学创新,勇于突破教学定式,敢于创新教学思维,喜于总结教学经验。案例要有一定的感染力,贴近生活,能引起读者的共鸣。

四、共享体育教学案例的撰写策略

通过最后一个关键话题的研讨,撰写一个好的教学案例需具备以下策略:

1.善于观察:撰写教学案例前要善发现、巧捕捉、勤动脑、精分析、结果实、得启示。多看、多想、多思、多写是基石。细致的教学观察是撰写教学案例的一个主要来源。

2.乐于记录:教师要及时地将课堂中的得失记录下来,从上课、看课中寻找素材。对一些特别的、有代表性的案例进行详细分析、逐步反思,形成具有一定参考价值的案例成果。

3.勤于写作:平时要坚持写教学日志、教学随笔和教学札记,选择性加工,形成案例。要从身边的故事、教学后记写起,不断提高自己的写作能力和研究水平。

4.勤于反思:要反思教学细节,从中得出有效结论,形成独特案例。鲜明的案例是偶然所得,但必须经过认真提炼,借助一些理论分析,打造成成熟的典型案例。

5.乐于交流:学习他人的经验,补充自己的不足。通过教学观摩、教学研讨、网络交流等方式促进案例科学有效生成。交流分享,其实就是撰写好案例的最佳途径,也是主要策略之一。

策略研讨 篇11

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是一门以小学生的直接经验与真实生活为核心的实践课程,其真正主体是学生,因此我们必须千方百计地创设各种利于学生实践的环境,而毋须过于在乎小学生的“作品”或“成果”的质量高低。我们更应关注的是:学生实践了没有,经历了没有;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了什么问题,又是如何想方设法解决这些问题的;学生在实践中获得了何种体验;学生在实践中怎样与他人交往与合作;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是否出现了个性化的、创造性的表现……

我们关注过程,反对追求活动形式的多样化或表面上的热热闹闹。我们关注过程,要求每个小学生在活动过程中根据活动主题的需要,完整地运用问题解决的基本方法,获得实际的感受和认知。在实施活动教学的过程中,我们要及时了解小学生开展活动时会遇到哪些困难,会提出哪些问题,需要怎样的帮助,需要怎样的指点……教师为学生提供必要的信息,启发其思路,补充其知识,适当介绍方法和线索,引导小学生在活动中探索和创新,而不是将他们的研究活动引向某一特定的结论。在学生活动的过程中,我们许多教师会自觉不自觉地将自己的主观经验和已有经验强加给学生,这种做法是特别需要我们注意避免的。小学生的研究活动可以有多种结论,也可能没有结论,或结论随着研究的深入而变化。

为此,我们就综合实践活动如何优化教学中的选题策略,请大家结合几节研究课的课例(之前已由柳州市城中区的张琪、梁秀燕等三位教师上了三节研究课——编者注)谈谈自己的实践经历和看法。我们的研讨因您而精彩!

张琪:

这学期我校师生研究活动的主题之一是《饮食有学问》。初涉主题时我想,这个主题包含的内容很多,要想在一个学期内做完、做透很难,只能在“饮食”范畴中寻找一个小主题。于是我问学生最感兴趣的是什么,学生的回答基本都是吃的“东西”,没有太多新意。后来我想,只有从“有学问”入手,才可能让学生知道饮食也是需要学问的,而不是随心所欲的。有一次,在和同事聊天时偶然谈起国家在部分学校试点开展京剧课程实验,弘扬以京剧为代表的中国国粹,我忽然联想到了我这个饮食主题中的“茶”文化:“茶”也是中国的国粹,它的文化底蕴是深厚的。而现在的孩子喝的都是碳酸饮料,对茶了解不够……于是我决定,就研究“中国茶文化”!我把活动内容初步定位在了解茶文化的内涵和活动的方法上,目的是:通过开展“中国茶文化”主题活动,引导学生了解“中国茶文化”的相关知识,从中选择研究的小主题和研究方法,学会根据活动主题选择研究方法,培养并增强学生的研究、探究意识,发展其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和探究问题的能力。

因为学生对“茶”的了解不深,所以我在课前先布置学生去了解一些与茶相关的知识,开始上课后,则主要是营造氛围,让孩子感受“茶”的魅力。在这节课上,我用课件展示茶的起源、历史、种类、诗词、茶道等内容,让学生感受“茶”的文化底蕴;结合我校的研究课题“整合课程资源,提高综合实践活动实效性的实验与研究”,我聘请了一位一职校的茶艺老师来给同学们讲解“茶文化”,让学生从专业老师身上感受到“茶”文化就在我们身边的生活之中;接下来又让学生观看了一职校学生的现场茶艺表演,学生通过辨茶叶、品茶、敬茶等一系列活动,充分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而“敬茶”环节中反映出的对长辈的尊敬、对父母的孝敬、对同学的敬意,对学生也是无声的品德教育。我把多种研究方法(调查、采访、参观、观察、实验等)润物无声地“渗透”在活动当中。比如引导学生在了解茶的历史时告诉学生可以用上网收集资料的方法,了解他人对于茶的认识时老师以身示范运用了现场调查的方法等。整堂活动课,学生在轻松、快乐的氛围中学习茶文化,甚至听课的老师都参与到了课堂当中,深深感受到了中国茶文化的魅力。

这节课我没有让学生定下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我想,他们对中国茶文化的了解还不够深,盲目确定活动主题,对今后的研究活动或许会带来不利的影响,所以我让学生课后再深入地了解中国的茶文化,以便为下节课更好地确定自己喜欢的小主题打下良好的基础。

唐丽:

张琪老师《走近中国茶文化》的教学设计体现了她的教学风格,有创意。在她的课堂上,学生们都不同程度地关注了茶,以及由此引出的关于“中国茶文化”问题的讨论。我作为听课人,也不自觉地跟进活动之中。比如我想知道“茶色与茶发酵之间的联系是怎样的”;“品茶”的讲究有哪些,包括观色、闻香、品味、逸情等,我认为也应该属于“品”的组成部分,而不仅仅是课堂所述“三品”的定论;等等。这些想法都是和我个人对茶的认识和了解需求相关的。我想,学生也应该和我的感受一样,不同的只是提问题的角度和思路不一样罢了。

所以,我建议张琪老师从学生课前、课中的亲身体验入手,从学生在活动过程中发现的问题入手,提炼出几个核心问题,顺势引导学生进入确立主题的研究过程。

唐芳:

我提出两个问题供大家思考。第一,为什么要从问题到主题?我认为,主题来源于问题。但学生产生的问题,往往是“原始状态”的问题,表现为多、杂、乱、不成系统等特点,其中有些问题过于深奥、不具备研究的条件,有些问题又太过浅显而不具备研究的价值。此时,教师需要引导学生理清问题间的关系,将提出的问题整理、筛选、归纳,进而转化为活动的主题。第二,学生面对的是问题还是主题?我想,主题的表述往往具有一定的综合性和概括性,仅依据主题是无法了解活动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的。因此,在确定主题后,我们还需要对主题进行分解,将主题还原为具体而生动的问题,进而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

主题是对问题的整理和概括,并不是对问题的替代或放弃。学生对自己提出的原始问题具有浓厚的兴趣,是他投入活动热情的驱动力,而围绕问题的研究会使活动的过程、活动的汇报具有方向感。因此,我认为学生面对的应该始终是一个个具体的相互关联的问题。

张琪老师的课有一点很好,就是创设一种情境,让学生去充分感受中国的茶文化。学生在课前虽然已经去了解过茶,但是像张琪老师这样创设如此浓郁的茶文化的课堂氛围,如果我是学生,也会对茶文化产生浓厚的兴趣的。学生的兴趣调动起来了,后面的很多工作就顺了。虽然张琪老师没有在课堂上让学生去确定小组研究的小主题,也可能连学生小组都没有分好,但这正好给了学生充分的时间和精力去消化本节课的内容。学生在课后对自己感兴趣的问题再去调查了解一番,然后再确定自己研究的小主题,这样更利于学生以后展开研究过程。

nlc202309022110

唐丽:

我赞同唐芳老师的意见。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从问题到主题,再由主题细化到学生可以或可能解决的问题,是一个连续且复杂的过程。今天,对于张琪老师教学的五年级学生来说,有关身边茶文化的问题讨论从深度、广度两个方面都还可以增进。而且,从一个完整的实践活动要跟进几个连续的课时指导来说,学生的小组合作学习应贯穿始终,方可保证实践操作贴近学生需求,不盲目,不空泛。

罗斌:

从张老师的《走近中国茶文化》一课中,我感觉到老师对方法的指导尤其有效。从开课的现场调查“同学们有多少平日是喝可乐的?有多少是喝茶的?”这一环节,就让学生直观地了解了“调查法”的运用与效果;接下来请出一职校的茶艺师时又提醒学生在请指导老师时要有针对性;说到去一职校参观时,“参观”的方法就出来了;接下来利用茶艺师冲泡出来的茶汤引导学生用眼睛看、用鼻子闻等来“观察”;最后借给恩师敬茶的机会“现场采访”。一堂课下来,学生对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可以用哪些方法有了很多直观、感性的认识。水到渠成的方法给予,真是太妙了,这远比让学生凭空去回忆来得实在!

再提一个建议。课后张老师可不可以让学生归纳总结一下:这节综合实践活动,咱们都运用了哪些方法?为什么选择这些方法?还有没有其他更适合的方法?等等。这些追问,是可以帮助学生拓展思维、扩大活动空间以实现更为有效的学习的。

梁秀燕:

综合实践活动经过课改几年的实践尝试,关于如何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活动我们已经形成了一套有效的方法。如今是在此基础上思考如何深层次地指导学生开展实践探究活动,让实践探究活动更具科学性、开放性、实效性和可操作性,让学生的探究能力得到锻炼,研究水平不断提高。

这几年,我校通过运用树状图寻找活动探究的问题以形成活动小主题,学生的研究能力得以逐年提高,很多学生的研究成果还申报了青少年科技创新大赛且取得了比较好的成绩。今天我想通过在景行小学的教学尝试,将一种寻找主题的方法传递给更多的学生。

以往大家开展实践探究活动,学生的活动主题有些来自于学校或者是老师,有些来自于学生的兴趣和对生活的观察。而在实际探究活动中,有些学生由于生活经验丰富,可以通过自己的观察提出一些研究主题;但也有一些学生因生活经验和认知水平薄弱,提不出任何想研究的主题,一片茫然。

我这次上的五年级《走进动物王国》综合实践活动课,首先通过播放地球上形形色色动物的课件,与学生进行简单交流,激发学生研究与动物有关的问题的兴趣;接着,为了让学生明确应该从哪些方面去研究,我给学生介绍了一种确立探究小主题的方法——树状图;然后引导学生运用树状图的研究方法,去确定自己的探究方向,快速准确地找到自己研究的问题。我们知道,学生的认知水平是有差异的,而树状图的优势恰在于它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的差异程度,在众多的问题中,找到一个“自己可以具体操作”的点——问题,同时还可以生成许多后续研究的问题,进行深入的实践探究活动。这就是说,在这样的实践活动中,每一个学生都有事可做,而且这样的事是学生自己想要去做的。学生由被动探究变成了主动探究,这正是综合实践活动要达到的目的!课的最后,我播放了一个课件——科学DV《小鱼的桨》的录像,让学生了解一个课题研究的完整过程,而我们今天所上的这节课只是研究的第一步。

谈到主题与问题,这几年我们通常看到的是,在综合实践活动的课堂上,学生都会先提出一个个想了解的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我这次的开题课上,景行小学的同学们就提出了许多想了解或存有疑惑的问题,每个学生都有所思考。但由于课时有限,我决定把“把问题提炼成主题”这一教学环节安排到下一次课完成。比如要将“对小鱼各部分鱼鳍在游泳中有什么作用?”这个问题提炼成研究主题“小鱼的‘桨’”,学生是需要一定的时间来认真思考的,而且学生在文字表述上还存在一定的难度差异。下一次课,我将通过我的引导,让研究同类动物的同学自由组成一个个小组,再让学生以小组为单位提炼有趣的主题。

这次课,我达成了自己预设的教学目标,从学生的作业反馈来看,学生已基本掌握了运用树状图寻找、确定研究问题的方法。我力求让每个学生经历全过程,让每个学生都有思考的机会。关于树状图,我突出其两个用法:可以个人使用,把自己得出的每个问题逐一研究完,形成研究成果;也可以小组合作使用,发挥集体的力量和智慧。

(附:一个学生在课堂上所做的树状图)

罗斌:

梁老师用“树状图”的方法帮助学生“学会思考”,我认为这对于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是有积极作用的。发散思维是体现创造力的重要方式之一,学习多角度且有条理地去思考,这对于小学生来说,既是学会了一种思考的方法,又是培养了一种思维的习惯。且不说问题出来以后他们将如何去解决,良好的思维习惯养成以后,会对他们今后积极的生活方式产生深远的影响。谢谢梁老师,给了孩子们“学会思考”的一把钥匙!

李瑜:

梁老师这节课,让学生学会运用树状图确定活动主题,这为我们今后的工作提供了一种思路。出示的主题DV《小鱼的浆》,让学生感受到了主题的生成和解决的完整过程。我想,如果每一个学生都能用这样的方法去进行综合实践,其探究能力一定可以得到提高。

周贝:

单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主题确定阶段来看,老师的角色到底如何扮演?原本大家以为,老师在这个阶段只要将学生的兴趣集中到同一个话题就好,然后就可以带领学生进行研究。其实不然。要使学生用观察的眼睛去记录自己想要研究的问题不容易,因为学生的观察要有习惯,这种习惯是需要老师长期培养的;学生将观察转化成问题也是需要老师帮忙梳理的,这种梳理形成习惯以后才能形成一种思维的方式。如果要求老师像无所不能的上帝,什么都会什么都懂,这显然是不可能的。所以,很多老师一直都有种误区,认为上综合实践课的老师要求高得不行,似乎什么都要懂才能教会学生如何研究。从这些课上我们不难发现,其实老师也非什么都能,他们只是有了学生没有的一个“法宝”,那就是“方法”。这既是一种研究方法,也是一种思维方式。我们综合实践课的教师就是要给予学生这个“渔”。学生通过这个“渔”,可以真正获得他们想要的“鱼”。

nlc202309022110

主题的确定要充分考虑学生的兴趣是当然的,但是也要教会学生如何把问题集中;如果问题提得太散,便不利于他们研究,也不利于老师指导。主题确定是研究的开题部分,这部分在课上都有关于方法的指导,可以看出老师们都很重视将“渔”授给学生,只不过采取的方式不同而已。这点是我感受比较深的。

张巧丹:

几节展示课,令我豁然开朗:综合实践课程的特点,就是综合性(就内容和主题来源来说)和实践性(以活动为主要形式,强调学生亲身经历,在经历做、考察、调查、实验、感受、探究、服务等一系列活动中发现和解决问题,体验和感受生活,发展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教师的方法指导给学生今后的学习做好了铺垫,并且他们的指导方法并不沿用枯燥的讲解方式,而是适时穿插在学生发表意见的过程当中,教师适时地加以归纳、点拨,非常自然。

但我想针对梁老师的课,提出我的一点疑惑:教师已经在与学生交流的过程中建构了研究的范围,学生也能基本理解,学生立即可以根据以前的生活经验确定自己感兴趣的小主题,这样会不会过渡得更自然些呢?在这里我能理解老师的良苦用心,是为了降低坡度让学生能更好地运用“树状图”,但是老师的问题又不够清楚,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测有待商榷。建议:如果老师一定要让学生有目的地猜想,是否可以根据板书“习性、食性、身体结构、运动”等加以引导会更有效呢?不成熟的建议,希望跟各位老师探讨!

梁秀燕:

我让学生说可以从哪些方面了解动物,目的是挖掘学生原有的知识经验,为介绍树状图解决了一个难点,同时也让学生明确对动物的研究有哪些方面。至于让学生先用老师所想研究的动物来说一说,是为了给学生提供一个范例,以更好地理解树状图。让学生漫无边际地猜,目的有三:一是提高学生的兴趣和注意力;二是为学生选择自己想研究的动物提供了一定的参考、借鉴;三是给学生留下一定的思考空间。

唐丽:

听课研讨中有不同的声音,反映出老师们都在思考。不错,我也有与你一样的意见,对于某一动物研究范围的选择,老师可以指导学生参考示范,但并不要求全体学生都必须这样多角度、多方面地发散思考。让每个学生量力而行,逐步实现举一反三,这样也许更符合学习的规律。

谢慧敏:

从现场课来看,上课老师给我们带来的都是精心准备的课。课堂上有设计、有创生、有引导,也有协作。老师们不再把综合实践课上成一种知识梳理的单一模式教学,而是对原有的课堂结构进行大胆的创新和改进,置全体学生于听、品、评、议的热烈环境中。我突然觉得,综合实践的课堂已经变成了一个很大很大的课堂,综合实践的学习也变成了一种方法、思维、文化、积累相互融汇的过程。三位老师或大方、或优雅、或干练的气质风格,给我们带来了三种不同观感的课。第一节张琪老师的课,让人感觉清新恣意、洒脱自然;第二节吴秋蓉老师的课,扎实细腻、有疏有导;第三节梁秀燕老师的课,给我们带来了科学理性、沉着睿智的感受。

左燕:

听了三位老师的课以及唐老师等专家的点评,我不禁回想起自己往日的教学活动中出现的一些问题。在我平日的教学中,学生通常会提出不少没有意义或者不能马上解决的问题,我想知道,该如何界定问题是否有研究的“价值”呢?或许我们会想,应结合现代人的生活环境、社会背景、当下流行等方面,但在这样一个课改的浪潮中,我们不是也在强调发展学生的个性,尊重他们的想法,适合他们的水平吗?那么我们又如何来判定他们提出的问题对学生自己来说是否有价值、是否适合他自己呢?然后我想再说说教师如何帮助学生将问题转化为主题。说实话,这一直是我的一大困惑,也是我一直在探索的问题,但我却无法用言语把它描述清楚,也没有具体的可操作的模式。在仔细阅读了唐老师推荐的《焦点透析:问题与主题》后,我有了明确的概念:主题源于问题,而如何研究,就是把主题再还原成生动的问题,以明确在主题活动中需要完成的主要工作。关系是弄清楚了,但是我仍然困惑于没有具体可操作的模式或方法来参考。这不仅是我在综合实践课中的困惑,其他学科同样存在这样的问题,这个问题确实是充分体现了“综合性”!可这是不是真的只能意会不能言传的“问题”呢?希望得到大家的宝贵建议。

唐丽:

对于主题与问题的操作模式,兴许要左老师通过自己的教学实践去摸索,仅仅靠某次的学习和讨论远远不够,希望下次的活动能听到你解决问题的新体验。

我想补充强调的是,问题与主题的关系并不是简单的源头与概括的关系。很多时候对于小学生来说问题即主题,研究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更强。在这个过程中,最关键的是老师的指导。老师不能把学生的问题成人化或予以系统化的提升,否则会脱离学生思维的轨道。老师应该帮助学生明确为什么研究、要研究什么、怎么表述研究的问题或主题等等,而这一切都要基于学生充分、生动的生活体验,要适合学生的基础和年龄特征。也许,我们不能硬性规定学生研究什么,但是可以根据学生问题的共同点,经过讨论、协商,帮助学生提升主题,明确研究方向。

在看课的过程中,我想到了一些选定活动主题的教学指导策略,与老师们分享:①在主题选择的准备阶段,尊重学生的兴趣,联系学生对生活的认知和经验显得尤其重要。②主题研究的生活价值和直接经验与知识累积的意义,可以成为引导学生发现并选定小主题的切入口。③教师应多考虑各种教学资源的调用,包括人、设备、基地条件等。④不做主题选定单方面的引导,要同时关注相关活动方法的提示、演绎和归纳。⑤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需求,要有体现引导的重点措施。

顺便提供两位老师的教学感悟案例,希望能对大家今后的教学有所启发。

赖春艳老师的教学感悟

我们都知道,综合实践活动主题的选择要立足于学生的兴趣,贴近生活。我认为,在这基础上,还应站在学生的角度,充分考虑开展活动的现有条件,比如学生的知识水平、能力水平,要完成特定的实践任务可能遇到的困难是什么,他们克服这些困难的能力如何,等等。这些因素会直接影响到活动的可操作性。所以,我们的综合实践活动应设定在全体学生综合能力的最近发展区,使他们都能“跳一跳,摘个桃”。如果学生操作起来困难重重,自然会影响到学生的参与面及活动收获。

nlc202309022110

记得刚开始上三年级综合实践课,为确定活动主题,我以师生共同讨论的形式来了解学生们感兴趣的活动。那节课上,学生们提出了想了解“世界之最”,比如动物之最、植物之最等等。我想,既然大家对这些“世界之最”那么感兴趣,就以这为主题,分组进行活动去收集资料吧。课上,我还告诉同学们,收集相关信息的途径有很多,可以看书、查资料,可以问父母或别人,可以上网搜索相关内容,还可以看电视,等等。但是,反馈上来的结果很不理想。我分析其中原因:三年级的学生阅读量还不是很大,想询问老师、家长吧,他们也所知甚少(包括我本人在内),而且不知道可以采访哪些部门;想从书报刊上找资料吧,学生手头的书籍少,学校图书室的藏书不多,学校离市图书馆又远,去一次不容易,再说,不少家长还担心孩子的安全会阻拦其行动……以上不利因素都会使我们的活动大大受到限制,而要改变这种现状,还需要一个较长的过程。于是我想,那就利用我校的“有利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吧!我校的“有利条件”是:校园后面有好几座小山坡,山上长满了各种各样的植物。于是我带领学生们到山坡上去观察、欣赏各种植物的形状、颜色,采集各种植物的叶、根或者花。在采集、收集的过程中,我再引导学生比较不同种类植物的根、叶、花、果实等的特点,把采集到的标本制作成各种作品如叶画、豆画等,展示出来供大家交流、赏玩。后来,我又想到我校附近有一菜市,何不利用这一条件来开展实践活动呢?同学们对此也很赞同,于是我们又以“食品与生活”为主题开展了一次菜市场价格调查、设计科学营养食谱、实践买菜等学习当家理财的系列活动。这一系列活动贴近学生生活,且比较容易操作,同学们参与活动的兴趣很浓,积极性很高,他们在活动中的体验是真实的、直接的,有乐趣、有启发的,各方面能力都得到了锻炼。

由此我想:可供我们开展综合实践的空间如此广阔,我们应该充分发挥、利用校本和社区资源,来选择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主题。

罗斌老师的教学感悟

刚开始上综合实践活动课时,我跟学生们呆在教室里,就着教科书上的问题一个一个讨论,如上语文阅读课一般。后来发现,这样做实在是滑稽之极,如此丰富的内容,这么博大精深的文化,如果只在教室这一屋檐下“畅所欲言”而不出去走一走、看一看、做一做,那简直愧对开发这门学科的智者们。活动课就是要“动”,既要动手又要动脑。

于是,我们选择性地确定了几个主题,让学生自由组合成立学习小组,利用课余时间去完成研究,然后课堂交流反馈他们的研究成果。这样做的结果并不尽如人意,未能充分调动不同层次学生的积极性。我反思,这是由于我没起到老师的监督、参与和指导作用。放手让学生去干,可不是让他们去“自生自灭”,老师作为一个指导者,参与活动的全过程是很有必要的。只不过有的时候作用显著些,例如指导他们选项研究,帮助他们解决立项后的一些操作上的难题;有的时候作用则显得弱些,如当学生进入资料采集点后就是他们展示自我能力、丰富人生阅历的阶段,这时的老师,理当“退居二线”。

找到了失败的原因,我开始在“动”上下工夫,改革“教学设计”。例如我上《吃的文化》这个系列活动课时,尝试分以下几个阶段进行教学:[①]活动准备阶段。以博采众长为目的,我与学生们去走访各种饮食场所,让他们通过看、闻、尝、问等方式收集第一手资料。[②]分类整理资料阶段。通过多种方式如出剪报、写日记、画美食册、做调查表等,让学生们动口交流心得,资源共享,丰富资料储备。[③]确定主题研究阶段。活动小组商讨确定研究主题后,我与同学们一块筛选他们手中的资料,重点指导他们开动脑筋进行深入研究。[④]成果汇报阶段。各小组确定汇报方式后,我在演练的过程中提一些建设性意见。在成果汇报课上,让学生们大胆展示研究成果,充分展现自我风采,体验成功的快乐。[⑤]活动延伸阶段。通过开展“厨艺比拼”大赛,建议学校开展“美食节”等后续活动,进一步提高学生做研究的兴趣,真正让他们在“动”中学,学有所得,学有所乐。

上完这一次课后,我反复琢磨,总结出几条经验:第一,开展活动不仅要大胆,放手让学生自己去做,老师也应是一个积极的参与者和指导者。因为,老师的参与会让学生感到他们所做的事不是一件随便的事,而是一件值得他们去重视、去认真体验的事;老师的指导还可以使他们少走一些弯路,学生借鉴老师已有的经验可以更快地享受到成功的体验。第二,对学生的一些有创意的想法或做法,老师应即时予以赞赏,让他们的自信迅速转化为行动,促使他们形成再研究的愿望,形成良好的“愿学”循环。但当学生在活动中遇到挫折时,教师应抓住机会尝试用“挫折教育”让学生品味人生,鼓励他们勇于面对失败,培养良好的“抗震”心理素质,为他们筑起自己的人生之塔奠定坚实的基础。第三,课后要有反思。不论是老师还是学生,在每一次活动结束后,都要反思一下自己的所得与所失,做到“无则加勉,有则改之”,让反思为下一次课的进步争取更多成功的机会。第四,让评价体系贯穿于活动的全过程,使学生自评、互评及师生共评甚至家长参评等评价方式,可以为完善活动方案提供最直接的帮助。

总之,综合实践课确实向老师们的教学提出了挑战,要让它成为通往成功殿堂的又一途径,让它真正成为服务于学生、让学生喜欢的学科,老师们的意识及实际操作方法是必须讲究的,最重要的一环就是“动”,要让学生在“动”中体验,在“动”中获取真知。

(责编 白聪敏)

策略研讨 篇12

1 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重要性

煤炭作为促进我国国民经济增长的重要支柱之一,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主要是对地下煤层的形成、特征、预计产量等方面进行勘察,为煤炭行业设计开采方案提供重要的信息依据,为矿区整体开发的科学性和安全性进行理论指导,在保证合理开发煤炭资源的基础上,推动煤炭行业大力的发展。

同时,在受到金融经济的冲击,近年来煤炭行业发展速度缓慢,对我国矿区进行科学有效的地质勘探,能够提高有限资源的利用效率,对煤炭开挖价值、开采方式以及方法等方面提供强有力的理论依据[1]。

2 煤田地质勘探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2.1 普查寻矿工作进程缓慢

随着我国煤炭产量下降,在很大程度上导致寻矿相关工作进程缓慢,虽然国家相关部门颁布了法律法规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进行规范,但是没有将勘探制度落实到实际工作中,导致勘探效率较低,同时,与经济快速发展的社会相比较,我国煤炭开采相关工作比较落后,煤炭市场经常会出现“供求数量差异较大”等现象。

2.2 煤田勘探技术需要不断提高

科学技术不断的创新和发展,煤田勘测技术也应该随之加强,保证能够做到与时俱进,随着煤炭行业开采工作现代化进程,很多勘探团队仍是沿用传统的探测技术,这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勘测数据的准确程度,不能够深层次的发现地表煤炭层存在的隐蔽性情况,也不利于日后煤田开采施工工程的进行,也不符合国家机械化、信息化的开发理念[2]。

2.3 勘察程度不够

由于我国煤炭资源分布情况和地区经济增长呈反比关系,在很大程度上阻碍了对煤炭勘察工作的进行,导致总体勘探程度偏低,阻碍了煤炭行业的发展。勘测工作没有结合现代国家煤炭发展理念,对新开设的矿井以及旧井改造等相关的信息,调查力度不够,导致上交的地质报告准确程度较低,不利于煤炭的开采和挖掘工作进行。

2.4 资金投入力度不够

政府部门在对煤田勘探工作进行中,投入的资金力度不够大,导致勘测工作不能顺利的进行,没有引入先进的机器设备对测量结果进行分析和整理,在很大程度上加大了勘测工作困难程度,对勘测设备没有进行及时的更新和完善等等,都影响了勘测质量,不利于煤田勘测行业的发展。

3 加强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有效策略

为了煤炭市场能够在市场经济不断变化时代背景下更好的发展,就要对前期煤田地质进行详细、全面、系统的勘测,为后续开采奠定扎实的基础。

3.1 加强寻矿工作,满足市场需求

国家应该制定完善的法律法规对现有的勘测市场进行约束,规范勘测工作流程,加大力度建设寻矿相关作业,满足煤炭市场的需求,在保证有限资源得到合理配置的前提下,完善寻矿工作。针对我国开发工作较为落后的现状,应该引进先进的勘测设备,对地下矿藏进行详细的勘察,详细记录开采信息,可以结合经济发展缓慢地区矿藏情况进行合理的开发,带动整个地区经济的发展,最大限度的满足市场供需持平。

3.2 提高煤田地质勘探技术

随着国家科学技术不断进步和发展,勘测技术也应该随之创新,保证能够与时俱进,对于勘测人员的专业技能和综合能力要进行定期的培训,接受新型的勘测技术,对团队中的青年技术人员可以提供去先进勘测企业中学习研修的机会,保证接触先进的勘测技术,保证勘测团队整体的勘探质量[3]。

3.3 加大对勘测资金的投入

地方部门政府应该加大对煤田地质勘探工作的投资力度,积极的引进先进的测量技术,保证符合现代化测量技术发展的需求。首先,引进先进的机器设备,对地质进行精确的勘探,从物质基础上保证测量质量,其次,定期对机器设备进行维修养护,保证其测量的准确程度,完善勘测过程中出现的问题,推动煤田地质勘测领域快速发展。

结束语

对煤田地质进行前期的勘探工作,能够为后续的煤矿开采提供强有力的数据,也是保证高效的利用煤炭资源的重要途径之一,增加国民经济收入来源,推动煤炭行业稳定可持续的发展。

参考文献

[1]王平森.煤田地质勘探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5,67(17):1632.

[2]冯茜,赵恒.煤田地质勘探中问题与措施探析[J].城市建设理论研究(电子版),2014,23(32):2780-2781.

上一篇:微调结构下一篇:中考语文复习的体会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