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心理

2024-11-12

不良心理(精选12篇)

不良心理 篇1

高危妊娠是指存在高危因素的妊娠。高危因素对孕妇、胎儿、新生儿可能产生不良影响,增加围产儿病死率,影响妊娠结局。随着现代医学模式的转变,医务工作者不但要重视生理因素对高危孕妇的影响,更应关心社会及心理因素对其的影响[1]。妊娠分娩是妇女的一个正常生理过程,但分娩给产妇带来了重大的心理反应,尤其是初产妇更容易出现一些复杂的心理变化,其中以焦虑、抑郁最为常见。因此,对高危妊娠产妇除了及时的进行诊断治疗外,做好心理护理亦具有重要临床意义。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10年10月-2011年10月在我院住院的高危妊娠产妇72例,年龄33~45岁,孕周36~41周;初产妇33例,经产妇 39例;分娩方式:阴道分娩49例,剖宫产23例。将所有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2组年龄、孕周、产次、分娩方式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具有可比性。

1.2 护理方式

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如下心理护理。

1.2.1 入院时的心理护理:

鉴于高危妊娠产妇的特殊心理状态,对其妊娠和分娩有较大影响,因此入院时礼貌、热情、诚恳地接待产妇,可使其获得安全感、信任感,从而使其紧张的心理得到初步调整。然后再通过谈心的方式进行心理摸底,以了解其文化程度、家庭状况、生活嗜好等,消除其陌生、紧张感。

1.2.2 营造优美、舒适、整洁的待产环境:

如设立欢乐待产室,内设图文并茂的分娩知识及育婴挂图,挂图中须含有颜色娇艳的花束和简单有序的生活用品,使产妇感到心情舒畅、轻松,消除其紧张、恐惧心理。

1.2.3 加强宣传教育工作:

向产妇讲解分娩常识,如宫缩和分娩的关系、分娩时如何配合等,消除其对分娩的忧虑及怕痛心理。对有世俗偏见的产妇,尽量向其说明重男轻女的错误思想是不可取的,对存在羞涩心理的患者,尽量避开其家属及其他患者。

1.2.4 临产前的心理对策:

视产妇如亲人,高危妊娠产妇临产前恐惧心理更加突出。因此,应根据其精神状态予以关心体贴,亲切陪伴,避免训斥,在做好精神鼓励的同时,还要做好生活护理。

1.2.5 鼓励产妇休息和饮食:

医护人员要嘱咐产妇未进入产程或宫缩不紧时,宜多休息,夜间安静入睡。同时,多进食高热量、高维生素、易消化饮食,使其机体内有足够的能量,从而增强产力,缩短产程,减轻痛苦。

1.2.6 认真观察产程:

培养产妇的意志,提高分娩痛阈,树立最佳的心理状态,顺利通过分娩。

1.3 评价指标及标准

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进行抑郁和焦虑评价,正常:<50分;轻度:50~59分;中度:60~69分;重度:≥70分。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3.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数资料以率(%)表示,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 果

2.1 抑郁

观察组SDS正常率为63.9%,高于对照组的4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1。

2.2 焦虑

观察组SAS正常率为72.2%,高于对照组的47.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见表2。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注:与对照组比较,*P<0.05

3 讨 论

产妇精神心理因素可影响机体的内部平衡、适应力和健康。相当数量的初产妇临产期情绪紧张,出现对分娩或手术的恐惧,害怕分娩时宫缩痛,担心胎儿发育不正常、分娩不顺利或分娩并发症、产后无人照顾及经济费用,有的还为婴儿性别烦恼[2]。而情绪的变化可引起一系列生理反应,如心率加快、呼吸急促、子宫缺氧、收缩乏力、产后出血、宫口扩张缓慢、产程延长等。同时,也促使产妇神经内分泌发生变化,如交感神经兴奋,释放儿茶酚胺增多,血压升高,导致胎儿宫内窘迫、新生儿窒息。针对不同个体,采用适当方式对孕产妇进行宣教,使其减轻对分娩的恐惧感,树立正确的生育观,培养良好的健康行为,对保持情绪稳定、愉快、心境平和具有积极的意义[3]。有研究发现,心理干预从原因调节和反应调节入手,关注产妇整个产褥期的心理过程,较仅注重对负性情绪进行心理干预的方法效果好。还有资料表明,护理人员对孕产妇做好宣教工作,向其介绍妊娠与分娩的相关知识,使其了解分娩过程的发生机制及生理与心理反应,可以消除其因知识缺乏而对分娩产生的紧张与恐惧心理[4]。

总之,对待高危妊娠产妇,首先要通过各种有效手段,了解和掌握其心理类型,以采取针对性对策,帮助其消除不良心理因素,调整其最佳心理状态,使其最大限度地配合治疗和护理,顺利通过分娩,从而提高分娩成功率。当今,医学模式正在向生物—心理—社会医学模式转变,今天的护理学也越来越重视心理护理的作用,而做好孕产妇的心理护理对优生优育和妇女身心健康的作用,将会随着医学发展的实践愈加显示出来,并被更多的医务人员认识和运用。

摘要:目的 观察心理护理对高危妊娠产妇抑郁、焦虑心理的影响。方法 将72例高危妊娠产妇随机分为观察组和对照组各36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护理基础上给予心理护理,采用抑郁自评量表(SDS)和焦虑自评量表(SAS)评价并比较抑郁和焦虑情况。结果 观察组SDS和SAS正常率分别为63.9%、72.2%,高于对照组的41.7%、47.2%,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心理护理能改善高危妊娠产妇的心理状态。

关键词:高危妊娠,心理护理,抑郁,焦虑,影响

参考文献

[1]孙艳新,常红芳.高危孕妇的心理护理[J].中国疗养医学,2008,17(5):287.

[2]何燕嫦.加强早期护理干预对高危孕妇转归的影响[J].现代医院,2005,5(10):86.

[3]李毅萍.106例高危妊娠孕产妇心理分析与对策[J].当代护士,2006,7(8):57.

[4]王庆军.高危妊娠孕妇产前护理需求与护理服务模式[J].护理学报,2008,15(3):10.

不良心理 篇2

如何克服孩子的不良心理

【如何克服孩子的不良心理】    在教育界有这样一句名言:问题孩子的背后一定有不当教育方法的家长。因此要克服孩子的一些不良心理或习惯首先要从家长自身做起。   1、 父母的言行对孩子有潜移默化的影响。当家长抱怨孩子非名牌不穿、不断更换新手机时,反思自己:平时自己买衣服时,是不是经常买名牌,还经常把“名牌”之类的话语挂在嘴边在孩子面前说?   支招:要想消除孩子的问题,家长要停止过去自己不当的言行,在孩子面前有良好的行为。   2、家长没有给孩子建立行为规则家长平时没有对孩子零花钱有具体要求,平时哪些钱该花,花多少,家长可能就没给孩子讲过。因此孩子花钱的随意性就比较大。   支招:和孩子共同协商,每个月需要多少零花钱,在哪些方面需要开支,详细列出来;每个月给孩子固定的零花钱,交给他,让他自己支配。如果超出预算,家长不再管。   3、经常满足孩子的无理要求许多家长在孩子无理取闹时,为了息事宁人,就很不情愿地答应孩子的要求,岂不知,就是这样一次次妥协,导致了孩子任性、执拗等不良性格的.形成。   支招:如果孩子提出无礼要求,要坚决拒绝,而且家长的态度要一致。家长对待孩子的每一次任性,都要以同样的态度来解决。而不是有时限制孩子,有时放纵孩子,使孩子无所适从。   4、家长不当的期望值每个家长都希望自己的孩子结交学习好的同学,却从来不想自己的孩子就是爱慕虚荣、学习上不上进的人;如果别的家长也这样教育自己的孩子呢?何况他自己在学习好的同学面前有压力,也不会主动和他们交往的。   支招:要让孩子懂得鸟美是羽毛,人美是学问。真正的尊重并不在于是否有钱。

 

儿童不良心理表现种种 篇3

依赖心理 父母对子女过分照顾,不放手让儿童独立活动,儿童性格会消极、依赖,缺乏责任感和耐力,适应集体生活困难,遇事优柔寡断。

失望心理 这种现象大多出现在高文化层次的家庭。这些家长望子成龙的心情极为迫切,不顾孩子的兴趣爱好和个性心理,一味强行压教。一旦孩子达不到父母预期的目的,父母便心灰意冷,责骂孩子蠢笨、没出息。父母对孩子失望,孩子则认为连父母都瞧不起自己,这辈子肯定没什么奔头,于是不求上进。

冷淡心理 表现为父母对孩子的学习和生活漠不关心,不问不理。这种家庭里的孩子很容易形成孤僻性格,在社会上难以合众,甚至放荡不羁。

疑惑心理 有些父母对孩子的要求信口答应,结果大多不能兑现,久而久之,孩子对父母产生不信任感。同样,父母安排孩子做事,孩子口头答应,实际也不放在心上,终致贻误大事,父母也因此不相信孩子。生活在这种氛围中,彼此心情难以舒畅。

逆反心理 由于父母与子女之间缺乏沟通,父母不尊重子女的心理需求,强求子女按自己的意愿行事,子女对父母产生强烈反感,不乐意听父母的话,甚至有意把父母交待办理的事情弄糟,曲解父母的心思。这种心理使得父母失去了对子女的教育效力。

溺爱心理 父母不分是非,过分迁就孩子,过度袒护孩子。容易使孩子形成撒娇、放肆、自我中心、固执、狂妄、缺乏责任感和耐心的不良品性。

庸俗心理 表现为父母与子女的交往缺乏高雅情趣,格调低下,如教子女玩扑克、搓麻将、赌搏、抽烟、画眉、描红等庸俗生活方式。

畏惧心理 由于父母管教过于威严、苛刻,以致孩子害怕见到父母,走入社会以寻求温情。易被别有用心的人利用,或形成独来独往、敌视他人的个性。

对立心理 表现为子女公开抵抗父母,与父母处于对立面。在这样的家庭里,父母必须用一片真情去融合两代人之间的隔阂,取得孩子的信任和尊重。

不良心理 篇4

在矫正前对学生进行必要的宣传教育, 使学生深信“让学生变聪明的方法, 不是补课。不是增加作业量, 而是阅读、阅读、再阅读”, 使每个学生心中都能明白阅读在一个人成长过程中的地位、作用。如阅读使你快乐, 使你聪明、伴你成长、为你导航, 甚至改变你的人生轨迹, 懂得阅读在信息时代的重大意义。从而使学生确立良好的阅读动机, 激发强烈的内心需求。

二、确立标准

要矫正不良阅读心理, 必须对此种心理下产生的行为当与不当之标准与奖惩的理由事先说清楚, 使学生在自我规范中做到有“法”可依。因此。我们在学生了解阅读中的种种不良心理与行为习惯后, 还要求学生明白在阅读中什么样的行为是好的。古人在这一方面有很多论述, 如朱熹说:“凡读书, 须整顿几案, 令洁静端正, 将书册齐整顿放, 正身体, 对书册。详缓看字, 仔细分明读之。”因此。我们组织学生进行阅读大讨论, 确定良好的心理及此种心理下面产生的良好行为的基本标准。例如“八读”:读而思, 读而疑, 读而问, 读而摘, 读而批, 读而写, 读而议, 读而辩;“四不读”:身不端正不读, 心不舒畅不读, 手无笔墨不读, 注意涣散不读;“三查”:查记忆库, 查工具书, 查相关资料等。

三、实践落实

尽管有了标准, 但更重要的是应该把标准落实, 我们认为教学实践中的阅读活动, 应是一条落实标准的主渠道。我们的具体做法是:

(一) 落实在摘抄中

俗语说:“好记性不如烂笔头。”我们引导学生在读完一篇文章之后, 要回想哪些词、句、段写得好, 就把它暂时摘记在笔记本中, 备以后巩固记忆, 这样逐渐积少成多, 成为自己积累丰富的语言储备。同时让学生了解一些其他的积累方式, 以引起其积累的兴趣。

(二) 落实在圈点、标画中

我们引导学生“不动笔墨不读书”, 不仅要一边读书一边画出好词佳句, 还要随时用简明的语言写出自己读书时的喜、怒、哀、乐, 表达自己的感受和观点。这样的指导应首先贯穿在语文课堂教学过程中, 并严格落实在阅读实践活动中, 使学生渐渐懂得怎样圈点、怎样标画。另外, 需要重视圈点标画之后的及时评价, 使学生在圈画中体验到成功, 这样能提高学生的主动参与性, 使之克服“慵懒”的心理, 形成良好的读书习惯。

(三) 落实在背诵过程中

背诵是培养能力的基础, 是培养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学生的学习过程是一个信息的输入——加工——输出的过程。输入主要是打基础。加工和输出主要是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背诵是信息的输入, 为培养能力, 发展智力打基础, 在中小学的信息仓库中, 典范的语言材料储备得越多, 理解和运用语言的能力就越强, 思维能力和智能活动就越高。教师指导学生背诵许多名篇名句之后, 头脑中就具有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规范尺度, 同时也形成了衡量其他语言信息的基本能力。这就是一种语感能力。学生的记忆力很强, 多背诵名篇, 用起来时俯拾皆是。教学中, 教师应把背诵任务作为作业布置, 课内背诵和课外背诵相结合。以堂上或者课余抽背、抽默的形式做督促检查, 不过关的学生一定要抓到过关为止。另外, 教育学生在平时读书、看报、听广播、看电视时多留意, 多发现一些“有用的东西”, 或诗或文或典故等等, 这些东西多是珍品, 要强迫自己将它记住, 如此积累起来又是一笔财富。在大阅读课上, 老师们都要拿出约十分钟的时间指导学生背诵摘抄的词、句、段, 让摘抄的东西真正变成学生自己的知识储备, 让学生逐渐养成边读书边记忆的好习惯。

(四) 落实在活学活用中

活学活用是对学生读书提出的更高要求, 这样才能达到我们传授知识的目的, 为此, 我们在教学活动中引导学生无论在日记、习作中, 还是日常口语交际时, 都要有意识地运用阅读课上积累的妙词佳句。用古人之语来言吾之心声, 借鉴他人之长来补我之缺憾等, 这样可大大提高学生运用阅读知识的能力。

(五) 落实在质疑问难中

其实学生们也懂得“尽信书则不如无书”的道理, 明白“怀疑与学问”的关系, 了解“发问的精神”的可贵之处, 熟悉大学问家成功的根本所在, 只是自己在质疑问难的过程中有些茫然不知所措。所以我们在阅读课上, 要引导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 组织学生展开质疑问难竞赛。看谁提的问题多, 而且有价值, 时间长了, 学生们也能评判书中的观点, 和书中的学说辩论, 这样做可以使学生养成读中思考的良好读书习惯。

(六) 落实在书写体会中

到了高年级, 除了在阅读中要动笔外, 读后还要思考, 我们尽可能地充分运用大阅读课的有效时间, 让学生自由地读, 积极地思维, 快乐地交流, 让学生在兴趣盎然的读书中成长, 要求学生读书不是屈服于某种压力, 不是为了应付差事, 而是自觉地读、愉快地读, 甚至是如饥似渴地读。无需别人提醒或催促, 自己就会有滋有味地读起书来。多阅读既弥补了学生“生活”的不足, 又开阔了视野。起初, 在学生没有形成习惯前, 可以以作业的形式布置下去, 等学生形成习惯以后, 以课外文段阅读题的形式检查就可以了。

女人常出现不良交际心理 篇5

女人常出现不良交际心理

1、自卑心理。有些女性朋友因为容貌、身材、修养等方面的因素,在与他人的交往中有自卑心理,不敢阐述自己的观点,做事犹豫,缺乏胆量,习惯随声附和,没有自己的主见。在交流中无法向别人提供值得借鉴的有价值的意见和建议,让人感到与之相处是浪费时间,自然会避而远之。

2、嫉妒心理。有人说嫉妒是女人的天性,尤其在与人的来往过程中,这点女性朋友要格外注意!在和人的来往往往会出现以下情况,中对别人的优点、成就等不是赞扬而是心怀嫉妒,企望着别人不如自己甚至遭遇不幸。试想,一个心怀嫉妒之心的人,绝对不会在人际交往中付出真诚的行为,给予别人温暖,自然不会讨人喜欢。

3、多疑心理。朋友之间最忌讳猜疑,无端怀疑别人。有些人总是怀疑别人在说自己的坏话,没有理由地猜疑被人做了对自己不利的事情,捕风捉影,对人缺乏起码的信任。这样的人喜欢搬弄是非,会让朋友们觉得她是捣乱分子避之不及。

4、自私心理。有些人与人相处总想捞点好处,要么冲着别人的位子,要么想从别人那里得点实惠,要么为了一事之求,如果对方对自己没有实质性的帮助就不愿意和对方交往。这种自私自利的心理,容易伤害别人,一旦别人认清其真实面目后,就会坚决中断与其交往。

5、游戏心理。在与别人的交往中,缺乏真诚,把别人的友情当儿戏,抱着游戏人生的态度,不管与谁来往都没有心理的深层次交流,喜欢做表面文章。当别人需要帮助时,往往闻风而逃,这样的人无法结交真正的朋友。

6、冷漠心理。孤芳自赏,以为自己是人中凤、天上仙,是人世间最棒的,把与人交往看成是对别人的施舍或恩宠。自我感觉特别良好,总是高高在上,端着个架子,一副骄傲冷漠的样子,让别人不敢也不愿意接近,自然不会拥有朋友的。

7、成见心理。对己自由主义,事事放纵;对人马列主义,事事计较,而且极为刻薄。因为一件事情而对别人怀恨在心,心生怨恨,从此认定对方不值得交往。这样的人,在人际交往中往往容易走死胡同,与事与人斤斤计较,朋友会越来越少。因为没有一个人是永远不犯错误的,不懂得原谅,就不会长久地拥有友情。

朋友交往的目的可以说是建立在互爱互惠的基础上的,这种人与人之间情感、心灵的来往,不求金钱,不为谋利,而是双方期望获得精神上、心理的互动,情感上的支持,让这种滋养友谊的关系永久的延续下去。

“施比受更有幸福”,这是美国社会心理学家奥尔特总结人际关系得出的结论。

调整考后不良心理 篇6

青松看到卷子上红得格外刺眼的分数,心顿时沉了下去。“怎么会这样?我哪还有脸面见人啊?上重点高中的希望没了。”青松想起在家时父母关切的眼光,想起妈妈特意为她煲的汤,眼泪默默地流了下来。

伟斌瞄了一眼自己的卷子,双手用力一抓,就把试卷揉成一团,扔进抽屉里:“看到就心烦!没有一科是满意的,看来我真不是学习的料。”

接下来的几天,青松都精神恍惚。虽然她一直强迫自己学习,但上课时老师说了些什么她一点也听不进去,满脑子都是卷子上不如人意的分数。学习状态不佳,她越发苦恼。而伟斌索性上课就睡觉,作业也不做了。

考试过后,同学们的心情会比考前更忐忑不安,既迫切地想知道成绩,又害怕面对让自己失望的结果;看到成绩后,有人因成绩进步而欣喜若狂,也有人为名次下滑而沮丧、颓废,正所谓“几家欢喜几家忧”。青松和伟斌就是典型的考后综合症,各种考后的不良心理让他俩迷失了学习的方向。

典型的考后不良心理有以下几种:

一、麻木心理。有的同学因为常常在考试中失利,听腻了父母、老师千篇一律的教诲,对成绩早已麻木,拿到到试卷只是无所谓地对待。

二、自卑心理。有的同学一见成绩不理想,就忍不住想哭,脑海中不断联想其他成绩不理想的考试,给自己贴上不如别人的标签。

三、自傲心理。有的同学一次考试成绩很好,就高兴得忘乎所以,认为自己天资聪颖、智商过人,整天陶醉在自傲心理中,直到在以后的考试中失利,才意识到自己的错误。

四、“马后炮”心理。有的同学看着自己分数不高的试卷,常常会说“要是我考前做了那本练习册/要是我看了那本参考书……就好了”。这就是典型的“马后炮”心理。每次考试失利都拿“准备不足”的借口来安慰自己,这样的心态只会消磨自己的斗志。总是把自己的希望建立在假想的情境之上,不肯面对现实,怎能脚踏实地地努力呢?

那么,同学们该怎样进行考后的心理调整呢?老师给大家支几招:

一、正确认识自己,相信自己。无论是悲观失望、自卑自责者,还是骄傲自大、忘乎所以者,都是不能正确地评价自己的人。考后的心态调整,要从正确认识自己开始。

自卑自责者,在思想上虽已接受了失败的事实,但面对不如人意的考试结果,更应抱持积极乐观的心态:失败并不可怕,考试能够暴露自己的弱点,知道不足就要及时总结经验教训,扬长避短,把这次失败作为下次努力的起点。之后可制定短期小目标,并尽力去完成。通过积极、投入的学习,可以忘记焦虑和自责;通过完成一个个小目标,可以帮助自己重新树立自信心。

骄傲自大者,需正确看待考试成绩。因为一次考试成绩优异,并不代表以后每一次考试成绩都会如此。高兴可以,但千万别高兴过了头,忘乎所以。不及时学习、总结,等待你的只会是失利。

面对考试成绩,同学们要做到“胜不骄、败不馁”,正确地给自己定位,无论成功、失败都要保持平静又积极的心态。

二、不要轻易否定自己。有的同学选择以麻木的心态面对考试成绩,其实是以此来掩饰内心的自卑与哀伤。麻木只是表面现象,其实这类同学的内心还是很在意考试成绩的。这一次考砸了不要紧,努力想办法转移自己的注意力,听音乐、看电视、和朋友聊天等,都有助于摆脱消极情绪的困扰,淡化考试失败的阴影,从而有效防止挫败感的产生。此时最有效的当属自我暗示法,同学们可以在内心中大声对自己说:“我能行,我决不放弃!”

三、把“马后炮”改成“马前炮”。总是在事后才下决心,在事后才发觉事前准备得不够,这样是毫无意义的。与其在考试后才后悔自己没有认真复习,不如在考前就做好全方位的准备;与其在看到成绩后拍大腿后悔莫及,不如静下心来把错题整理好,做好考试总结和下一步的学习计划。

四、学会自我放松。每一次考试结束,就意味着一个阶段学习任务的完成,所以,考试过后同学们应当学会阶段性的休息,如进行一次郊游,和父母来一次深入的交谈,玩一场畅快淋漓的游戏,或是好好放松几天等,通过放松调整步伐,积蓄精力,以便能更好地投入到下一阶段的学习中去。

做到以上四点,相信同学们一定能轻松应对考后综合症,迎来开心的假期。

浅析学生不良学习心理及调控 篇7

关键词:班主任,不良学习心理,学生,调控

一、学生不良学习心理的类型

(一) 厌学心理。

这种心理主要表现在:上课时注意力分散, 不认真听讲, 思维迟缓, 提不起精神和情绪消极。这样的学生课堂活动敷衍了事, 不愿花工夫在学习上, 上课时不停地向外张望, 不停地看时间, 课堂上的学习只是装装样子。他们“玩”字当头, “混”字领先。

(二) 自卑心理。

有些学生成绩不够理想, 产生了较强的心理压抑感, 总觉得似乎处处低人一等。由于学习基础差、个人的智力和非智力等方面的原因, 在学习过程中遇到困难, 即使努力了, 也收效甚微, 成绩不能提高, 有时甚至还遭到同学的嘲笑、老师的批评, 形成自卑心理。他们压根儿不敢与老师的目光正面接触, 似乎老师在蔑视自己, 疏远自己, 排斥自己。

(三) 害臊心理。

有些学生性格较内向, 导致他们羞于在别人面前说话。他们中也有对教师所讲知识理解较为透彻的, 但上课时却总是低着头不敢发言, 怕讲错话丢面子, 怕答错问题被老师批评, 于是便“少说为佳”, “多一言不如少一言”, 将自己放到旁观者的位置上。一旦被老师抽问, 则红着脸, 面容紧张, 声音颤抖, 手足无措, 心中想好的话或答案经常被忘却。久而久之, 造成知识脱节, 学习上障碍重重。

(四) 畏难心理。

在学习课本过程中, 学生难免会碰到许多困难, 学习中的“屡考屡败”, 同时又面对升学的压力, 心理承受能力脆弱, 缺乏刻苦攻读, 认真钻研的精神, 全凭一时的热情学习, 一旦遇到困难, 或考试受挫, 就会退阵下来, 灰心丧气, 产生畏惧怕错的心理, 可又不能得到教师及家长的理解和正确的引导帮助, 于是丧失勇气和进一步学习的信心, 在学习过程中便萌发放弃学习的念头, 产生了逃避和畏惧心理。

二、班主任如何调控学生不良学习心理

(一) 教师要提高自身对学生心理的认识。

不良学习心理属于心理问题, 因此, 要调控学生不良的学习心理, 班主任自身首先应该多学习《教育心理学》等与教育相关的心理学知识, 才能深入了解学生的心理特征, 分析不良学习心理的形成原因, 并根据不同学生不同的心理特征, 实施不同的调控策略, 最终达到调控不良学习心理,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二) 把爱带进班级。

做受学生欢迎的班主任, 把学生聚拢在身边。学生有什么高兴、苦恼的事, 也都愿意向班主任诉说。愿意把班主任当做自己的朋友, 愿意向班主任敞开心扉。班主任要把自己当做学生的朋友, 走进学生的情感世界, 去感受学生的喜怒哀乐。现代心理学也告诉我们, 轻松、愉快、乐观的良好情绪, 不仅使人产生超强记忆力, 而且能活跃创造性思维, 充分发挥心理潜能。因此, 宽松、愉快、充满爱的班级才是才能形成积极向上的学习环境。作为一名班主任, 拥有丰富的知识固然是一种美;而能够热爱学生, 真诚地关心、帮助学生, 能乐与学生交朋友, 更是一种美, 一种永恒的美。所以班主任要注重用各种方式与学生联络感情。一句鼓励的话语, 一个信任的眼神, 一次微笑, 一次面对面平等的沟通……都会从心灵深处感染学生, 激发学生求知的欲望、学习的兴趣, 从而大大优化班级学习气氛, 提高学生学习效率。

(三) 建立良好的班级人际关系。

班主任在处理班级人际关系时, 对性格腼腆、内向、胆怯的学生要多加爱护, 要充分的理解他们, 认真的帮助他们解决课堂课题内外学习中的各种实际问题。尤其是对个别心理素养不太好的学生, 要对他们进行自尊、自爱、发奋努力等方面的教育, 在学习方法上给予悉心的指导, 使他们感到学业上得到关心, 感受到温暖, 这样才能帮助他们树立努力学习和快乐生活的信心, 最终克服心理障碍。对于同学之间不和睦有矛盾的情况, 班主任要及时对其进行排解和疏导, 化解他们之间的矛盾。这样能逐渐培养起学习中必备的健康的心理素质。

(四) 开展课余活动, 放松学生身心。

爱因斯坦曾说过:“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没有积极情感的加入, 认知活动就变得苍白无力、索然无味, 教与学的环境就显得死气沉沉。作为班主任, 应该多组织一些课外活动, 比如郊游、野炊等等, 这样可以调控学生的身心, 让他们做到有张有弛, 这样才能让他们在学习时更加投入, 使他们对学习更加感兴趣。

总之, 学生在学习过程中, 有一些不良的学习心理是很常见的, 但不良的学习心理会影响学生的学习效率, 作为班主任, 首先自己应该多学习心理学的有关知识, 以更好的辅导学生, 还要和学生培养感情, 多跟他们交流, 还可以多组织一些活动, 来放松学生的身心, 最终达到调控不良学习心理, 提高学习效率的目的。

参考文献

[1]丁琬琰, 李云吾.浅谈影响课堂教学生成有效性的因素[J].现代中小学教育.2007 (1) .

[2]樊习英.课堂心理气氛与外语教学[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2006 (2) .

[3]冯铁臣.和谐校园视角下高校班主任心理咨询角色的培养[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2010 (5) .

浅析高职生的不良考试心理 篇8

高职生不良考试心理的类型

焦虑心理焦虑是个人预料会有不良后果或模糊性威胁将出现时产生的一种不愉快情绪, 其特点是紧张、忧虑、烦恼、害怕和恐惧。持有焦虑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30.2%。他们多来自农村家庭, 学习认真, 自觉性强, 平时成绩较好, 有较大的压力和驱动力, 对学习和成绩都给予较大的关注, 希望通过学习和好成绩来改变命运、改变生活现状, 所以把学习和考试看成最重要的事情。拥有焦虑心理的高职生会在考试之前抓紧一切时间复习, 并做好与考试相关的知识准备。但由于总想着考试, 他们在考试时不能放松, 脑海中常会出现空白状况, 表现在试卷上开始答题时错误率较高。在考试过程中, 他们可能因试卷上的某个小细节而斟酌再三, 却忽略了对更大问题的思考。他们会坚持到考试结束。但交卷以后, 心中仍惴惴不安, 想跟别的同学谈论试卷却又不敢, 并会多次计算什么题扣了多少分, 且考试结果常低于他们的实际水平。

侥幸心理有侥幸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22%。他们平时学习有一定压力, 对学习寄予希望, 希望用成绩向周围证实自身价值, 但学习不踏实, 成绩波动也较大。这部分学生的家长对子女的学习较为重视, 关心其成绩变化。美好的希望让这部分高职生重视学习、重视考试, 但不踏实的品质又让他们平时学习一知半解, 考试前不认真复习, 考试时常会准备些作弊材料。他们拿到试卷后, 首先浏览有没有自己准备的内容, 若有, 便会满怀喜悦, 并伺机查看材料, 以最快的速度将其写上。此时, 他们的心情和思路已被刚才的喜悦扰乱, 并努力为下一个喜悦寻找时机。如果该行为没被监考教师发现, 他会一直坚持到最后, 以求在交卷前还能找到最后一个“好机会”。但考试结果往往令他们大失所望。本以为“竭尽所能”了, 可还是达不到“预期目标”。不过, 偶尔一次超过想象的结果, 又会强化他们这种侥幸心理。

随意心理有随意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1.6%。他们在平时学习过程中自我要求不严, 把学习看成是无所谓的事, 学习目的不明确, 态度不端正, 动力不足。家长让他们来学习, 他们就来学习, 学得怎么样无所谓。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主要来源于两种类型:第一种, 未来不愁型。这部分学生家庭较富裕, 但不具备实干精神, 认为自己无需吃苦奋斗, 父母会给他们安排好未来。第二种, 失去信心型。这部分学生家庭未必富裕, 但从小学习成绩就不好, 被家长、老师批评习惯了, 已经失去了学习信心和自尊心, 他们甘于现状、不求进取。持有这种心理的学生往往考试之前不做准备, 也毫无压力。考试时, 无压力感和严肃感, 随意填填写写便交卷, 他们坚持不到考试结束。考后不紧张, 不期待考试结果。

自满心理有自满心理的学生占被调查人数的10.7%。他们自我意识较强, 在意别人对自己的评价, 在平时学习中表现较积极但并不务实, 乐于用课堂上的积极表现来博得教师的赞许, 从而维持自己的“好生”形象。这样的学生在考试之前总把自己放在成绩好的坐标上, 自认为要考的都是他会的, 自我效能感较强, 所以考前常拿着书本做样子, 但未真正复习。考试时, 他们兴奋但不紧张;做题时他们不是由易到难, 而是不分难易由始到终, 全凭自己的想法去写。在做题过程中, 他们几乎不停顿, 稍加思索, 一气呵成。做完试卷后, 他们会浏览一遍, 然后稍作休息, 看着周围同学都在埋头作答, 顿感无比优越。此时, 如若周围人向其“请教”, 他们会毫不小气;若无人问津, 他们便会努力成为第一交卷人。考试成绩出来后, 尽管不如意, 但他们总能给自己找到“失误”之类的借口, 难以找到真正的原因。

高职生不良考试心理的成因

高职生的特殊性高职生不同于中职生, 又有别于普通高校的学生, 他们有自身的优势, 如思想活跃, 乐于参加校园活动等, 但却难以具备普通高校学生应具备的人格素养。特别是五年制高职学生, 他们的人生观、世界观尚处于混沌状态, 他们渴望成才, 但自觉性、果断性、坚韧性和自制力等意志品质较为薄弱, 缺少坚定的奋斗精神, 心理处于上进与享乐的矛盾状态。高职生文化基础较为薄弱, 学习目的不明确, 学习动力难与高中生相比。并且由于中考失败, 造成了较为严重的自卑心理。所以, 当面临考试时, 他们难以从失败的阴影中走出来, 无法客观地以平常心面对新的考试, 便形成了不良考试心理。

原有不良习惯的沿袭高职生的不良考试心理与他们的不良习惯有着密切的关系。而这些不良习惯往往是对初中乃至小学时不良习惯的沿袭。如在学习上养成的浮躁习惯使他们在高职时仍难以静下心来将某一知识真正掌握, 仅满足于听懂看懂即可, 不愿意预习、复习, 对学习中的难点一知半解、一带而过。他们对待考试的不良习惯则更为严重, 平时学的知识未掌握扎实, 面对考试心中没底, 多是“临时抱佛脚”, 致使紧张、焦虑、漠然等不良心理状态存在。

外界因素的影响绝大部分家长都很关心孩子的在校成绩, 会因孩子考得不好而发火或唠叨。自我意识较强的高职生通常较在意家里人的态度, 担心自己考得差会受到父母批评, 也担心考得差会在老师和同学面前丢面子, 这使他们过于看重考试。但还有一部分高职生恰因为考试失败的次数多了, 家人的批评也多了, 对考试持无所谓态度。同时, 社会存在的缺乏诚信的现状, 部分高职生耳濡目染, 难以抵制, 所以在考试时存在侥幸心理, 产生作弊行为。

克服高职生不良考试心理的途径

开展教育疏导在教学过程中, 教育者应帮助高职生认清学习的重要性, 制定出合理的学习目标, 帮助他们找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并指出其存在的不足。因为如果一个人把失败归因于那些不稳定的内因, 例如情绪状态、努力程度、重视程度等, 则可能增强今后的努力和坚持行为。同时, 学校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考试、客观对待考试。此外, 应在高职生中开展诚信教育, 张扬诚实守信之风, 表扬守信典型, 用诚实守信的教育导向指导学生在考试中真实作答, 杜绝作弊, 用真才实学回报家长、回报社会。

改革评价机制多年来, 考试一直作为选拔人才和评价教与学效果好坏的重要途径, 各级各类的考试无处不在, 但高职院校的考试应有所不同。高职教育是培养应用型技术人才的, 教育重点不同于理论性、系统性较强的本科式教育, 而是注重学生动手能力的实践培养。同样, 考试的重点也应不同于传统的理论性考试, 而应为无纸化的实践技能考试。高职生原有的理论基础较为薄弱, 但动手能力却相对较强, 强调实践技能考试可以调动他们学习和面对考试的积极性。

调整用人导向分数、证书的确可以作为选拔人才的重要参考材料。但对用人单位来说, 一位踏实肯干、诚实守信、技术到位的员工创造的价值要比证书和分数来得更实在。尤其对高职毕业生来说, 如果用人的标准是人品加技能而非原来的学历加证书的话, 这对他们考试情绪的调动与考试心理的调节无疑是莫大的帮助。这样的用人导向, 有利于高职在校生自身修养的加强和提升, 有利于将外在的社会要求内化为高职生个体的身心素质。

参考文献

[1]夏瑞庆, 王守恒.教育学[M].合肥:安徽大学出版社, 2002:157-158.

[2]叶奕乾, 何存道, 梁宁建.普通心理学[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0.

不良心理 篇9

一、英语学习中学生容易出现的几种不良心理

(1) 惧怕心理。由于长时间难以形成成功的快乐体验, 学生已经对英语形成了恐惧心理。加之很多学生缺乏刻苦攻读、自行钻研的精神, 使他们长时间处于灰心丧气状态, 或者直接有放弃英语学习的念头。

(2) 纠结心理。这类学生已经充分认识到英语学习的重要性, 从心理上也想认真学习, 提升英语学习成绩, 但另一方面他们又缺乏持之以恒的毅力和决心, 常常遇到困难就临场退缩。这样的矛盾心理长期支配着学生, 让学生处于胶着状态, 影响了英语的学习。

(3) 自卑心理。由于各种原因的限制, 学生在学习中已经遇到比较大的困难, 成绩也不尽如人意, 因而常常受到包括教师、家长和同学在内的所有人的嘲笑讥讽, 从而认为自己的天赋差、脑袋笨, 最终导致自暴自弃型心理。

(4) 叛逆心理。由于自身学业成绩不理想, 在很多事情上会受到老师、同学的冷漠, 难以得到老师的理解与支持, 特别是老师关爱与鼓励的缺失, 使得学生容易和老师形成对立心理, 对同学也相应的反感, 导致了逆反心理的形成, 严重制约了学生英语学习的状态。

二、依托实践对英语学习不良心理的理疗策略

(1) 在关爱中恢复英语学习的自信。在起始阶段, 每个学生都有学好英语的决心和初衷, 但在实践中由于各种因素的介入, 学生逐渐丧失了自信, 形成了英语学习上的恶性循环。这就要求英语教师在整个教学环节中不歧视、不排斥这类后进生, 而要尽量克制住自身的不利情绪, 让学生切实感受到老师对自身的关爱和帮助, 以此让学生保留有限的学习动力。此时, 教师需要对学生进行个别化的辅导, 帮助他们一起回顾自己致差的过程, 并分析原因、改进方法。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该尝试分层教学, 让他们尝试练习自己力所能及的习题, 并给予必要的提示与指导, 以此恢复他们的自信。

笔者班级中曾经有学生对英语学习已经完全丧失信心, 连26个字母书写都存在困难, 于是笔者就从每个细节入手, 帮助学生在课堂中、在课后进行专项练习, 使学生取得了巨大的进步。

(2) 在督促中培养学生学习英语的意志。很多学生学不好英语是在于其学习的意志力不强, 仅有的一点的兴趣和动力也是两天打鱼, 三天晒网, 取得一点成绩就沾沾自喜, 而受到一点打击就一蹶不振。对于这类学生, 教师应该采取一些必要性的措施, 每周相应地布置相关作业, 做到有布置、有检查、有反馈。在教学中, 教师还可以对学生确定固定的学习目标, 促使其朝着目标不断努力, 继而再制定下一个目标, 一步一个脚印, 积少成多, 聚沙成塔。

(3) 在情境中激发学生英语学习的兴趣。在英语教学中, 教师要充分营造快乐和谐的课堂教学氛围, 让学生在英语学习中不会感受到压力, 而是在轻松愉悦中度过课堂的40分钟。首先, 教师应该利用实物挂图等进行直观教学, 使得学生置身于相应的情境中;其次, 教师可以利用简笔画等方式对课文情境进行适度还原, 强化学生的形象思维, 形成情感体验, 最终帮助学生形成英语能力。另外, 教师还可以搭建各种让学生得以展示的平台, 通过学唱英语歌曲、听讲英语故事等形式, 让学生在英语语言的浸润下拓展视野, 激发兴趣, 将英语学习的潜能最大限度地拓展开来, 提升英语学习的有效性。

(4) 在尝试中传授学生英语学习的方法。只有拥有了正确的学习方法, 学生学习英语才能够拥有前进的动力。首先, 教师在英语学习中对于同一类学习活动可以用同一类方法进行教学, 例如在语音、语法等方面进行归纳与对比, 教师应结合不同的方法进行介绍分析, 从而尊重学生的自主意愿;其次, 教师要鼓励学生采用新颖别致的方法进行学习, 从自身的实践中寻找到属于自己学习的套路, 形成学习方法。

总之, 教师要提高学生英语学科的学业水平, 就要从智力因素和非智力因素两个方面彻底转化学生学习英语的学习状态, 使教学真正做到在面向全体的基础上, 还面向学生的生命个体, 提升英语教学的效益, 从而使学生成才。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及对策研究 篇10

大学生的不良就业心理

1.焦虑心理

焦虑是人们在对社会生活中对可能造成心理冲突或挫折的某种事物和情境进行反应时产生的一种紧张不安并带有恐惧体验的情绪状态。有相当一部分大学生临近毕业还没有落实单位, 心里普遍存在着焦虑感。他们担心自己的理想能否实现, 能否找到一个适合自己专业特长、工作环境优越的单位;用人单位能否选中自己, 屡屡被拒绝怎么办等等。特别是一些性格内向、学习成绩不佳、学历层次不高的大学生以及女大学生, 表现得更为焦虑。轻度的焦虑人皆有之, 是正常的, 适度的焦虑可以使大学生产生压力感, 增强进取心, 但过度的焦虑容易使他们背上沉重的精神负担, 严重影响正常的学习和生活, 影响顺利就业。

2.自卑心理

自卑是一种轻视自己或低估自己能力的消极心理状态。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专业不热门、学历层次不高、长相平常、既没有关系可利用, 又没有金钱可调配, 总之, 别人具有的优势自己都没有, 自卑感油然而生。部分毕业生尽管具备一定的竞争力, 各方面表现均不错, 但由于对自己缺乏信心, 过低认识与评价自己, 因而存在着自卑心理, 特别是求职失败后, 自惭形秽, 觉得自己事事不如人。有自卑心理的大学生往往没有信心和勇气面对用人单位, 不敢大胆推荐自己, 不能适当地向用人单位展示自身所长, 从而严重影响了就业。

3.自负心理

自负是一种缺乏客观地自我分析和自我评价的表现。部分大学生对自己的评价过高, 认为自己在大学学习了四年, “满腹经纶”, “学富五车”, 理所当然应该得到一个理想的职业。也有部分毕业生因所学专业紧俏, 或因就读名牌大学, 或因自己专业素质、综合素质高人一等, 或凭自身优秀的条件为不少用人单位所垂青, 从而产生了一种睥睨一切、高人一等的极端自负心理。这部分毕业生理想职业的选择标准是三高, 即起点高、薪水高、职位高。这种心理常常使他们错失良好的就业机会。

4.依赖心理

依赖心理是指部分大学生不能自主地选择就业单位, 总想通过外部因素的作用找到工作, 或当要作出选择时自身不能决断的心理状态。在就业的过程中主要表现在三个方面:其一, 缺乏信心和勇气, 不是主动地参与就业市场的竞争, 去赢得就业机会, 而是寄希望于父母和亲朋好友的奔波, 缺乏择业的主动性, 等、靠、要思想严重。其二, 临近毕业参加招聘会、求职面试都要父母或朋友陪同, 甚至出现父母或朋友代替自己与用人单位洽谈的场面, 依赖性极强。其三, 在就业问题上缺乏应有的分析和判断决策能力, 对一个单位是否适合自己, 往往不是凭自身思考来决断, 而是靠听取父母之意、朋友之言而取舍, 表现出较强的依赖心理。

5.从众心理

从众心理是指在社会群体的压力下, 个人放弃自己的意见, 而与群体多数人保持一致的心理倾向, 这是一种没有主见、人云亦云、随波逐流的心理。在择业的过程中通常表现为缺乏独立的见解, 不是从自身的特点、自身的能力和社会需要出发作出选择, 而是别人说什么工作好, 就选择什么工作;见别人都往大城市、大机关挤, 自己也就盲目跟从。这种心理使大学生们错过了许多其他的就业机会。

6.功利心理

在择业的过程中, 有些大学生明显地表现出急功近利的特点:他们往往以金钱的多少和物质待遇的好坏作为衡量标准, 讲实惠、怕艰苦、轻贡献、重功利。一心想进条件好、待遇佳的大城市、大机关、大公司, 纷纷涌向经济发达地区;而条件艰苦、待遇较差的中小城市和基层单位、西部边远贫困地区常常受到毕业生的冷落。有关调查表明:在“愿意到什么地方工作”上, 选择去大中城市和沿海地区、特区的毕业生, 共占到88.7%, 去小城市、农村的仅占11.3%。当调查“你认为当今的道德观念”时, “个人利益”占30.6%, “一切向钱看”占41.8%, “一切为人民服务”仅占5.1%。功利思想导致大学生就业面越来越窄, 加重了他们的就业压力和心理负担, 严重影响了就业成功率。

7.挫折心理

挫折心理是指人在从事有目的的活动遇到障碍时所表现出来的情绪反应。大学生的挫折心理表现为在求职的过程中遭遇挫折后, 感到失落、悲观、自惭形秽, 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 或不思进取、消极等待, 或怨天尤人、顾影自怜。

此外, 不少大学生还存在悲观、抑郁、急躁、攀比、嫉妒、冷漠、不满、享受等不良心理。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

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产生的原因是复杂多样的, 主要可以从社会、学校、大学生自身三个层面来探讨。

1.社会原因

第一, 就业形势严峻。一方面, 我国目前正处在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过渡时期, 面临机关事业单位紧缩编制、国企改制等问题, 传统的接受大学毕业生的主渠道为毕业生提供的就业岗位减少;产业发展不平衡, 主要是第三产业发展不充分, 限制了就业机会的增加。而与此相反的是, 高校连续扩招, 普通高校毕业生保持大幅度的增长。2001年全国高校毕业生人数是115万, 到2006年就增加到413万。高校毕业生数量剧增, 而社会提供的就业岗位相对偏少, 造成了大学生就业形势的紧张。另一方面, 城镇新增劳动力和不断增加的下岗待业人员, 以及向城市转移的农村剩余劳动力, 这三支劳动大军一起涌向就业市场, 使得就业形势更加紧张。严峻的就业形势使大学生产生了焦虑、急躁等心理。

第二, 毕业生就业体制还不够完善。大学生就业制度改革还处在继续深化之中, 就业机制不健全, 与之配套的政策法规和措施有待于进一步建立和完善, 加上就业市场尚未规范, 社会上还存在着不正之风, 如用人单位的“近亲结构”, 就业中的“关系户”现象等。这些问题或现象的存在不但妨碍了就业工作的有效开展, 也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了巨大的冲击, 从而导致悲观、不满等不良心理的出现。

第三, 市场经济和社会思潮的负面影响。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人们的价值取向和行为准则等都在不断地发生变化, 体现在大学生的择业上则是择业观念的多元化趋势愈来愈明显。受经济利益驱动和拜金主义、实用主义等不良思潮影响,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更加注重经济利益、地域范围和社会地位, 过分强调自我发展而忽视社会需求。人生观、价值观的嬗变, 造成了大学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盲从、功利等就业心态。

另外, 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提高, 用人单位的人才“高消费”现象, 以及我国就业结构性不平衡等原因都会对大学生的心理产生影响。

2.学校的原因

首先是高校教育体制的弊端。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 社会需求的人才更多的是融知识、能力、管理和创新于一体的复合型人才, 而一些高校在“扩招”后仍沿袭传统的教育模式, 专业划分过细, 课程设置不尽合理, 注重知识的传授, 忽视能力的培养, 使得培养出来的学生知识面过窄, 能力水平不能适应社会需要, 因而在人才市场上竞争力不强, 造成就业困难, 导致各种心理问题。其次, 在择业能力的培养训练和心理指导方面所做的工作, 不能满足大学生就业的需要。多数高校的就业指导工作缺少长远规划, 大多是在毕业前临时加以指导, 指导内容主要是就业政策和就业信息, 而就业思想、就业心理及就业技巧等方面的指导薄弱。有的高校甚至还没有建立起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 没有专职人员和专门的场所, 这使得许多毕业生在求职时缺乏技巧与方法, 不能恰当地推荐自己, 不敢积极地参与竞争, 在就业过程中的思想问题和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的解决。

3.大学生自身的原因

一是对自我、对社会和职业认识不足。许多大学生对自己的性格、兴趣、能力等个性心理特征没有全面地认识, 对与自己个性心理特征相符合的职业取向认识更缺乏, 不知道自己能够从事什么样的职业, 在择业时表现出极大的盲目性;有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 加之对社会、就业形势和职业的了解不足, 就业目标过高, 在就业过程中容易遭受挫折。二是缺乏竞争意识。许多大学生在成长过程中一直受到父母的保护, 不仅吃、穿由父母操心, 读什么学校、学什么专业也由家长安排, 养成了一种依赖性, 竞争意识缺乏。在择业时不敢主动参与就业市场竞争, 而是等待父母“拉关系、走后门”为其安排工作, 依赖心理严重。三是当代大学生多是独生子女, 从小各种事情家长一手包办, 生活上一帆风顺, 同时, 长期的校园生活经历也比较简单, 没有经受过大的挫折考验, 所以, 心理承受能力和自我调节能力较差, 加上毕业生都是初次就业, 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因而在就业过程中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 就容易产生各种不健康的心理。

克服大学生不良就业心理的对策

大学生在就业过程中出现的种种心理问题, 严重地影响了就业。社会、学校以及大学生自身应该积极寻求对策, 使大学生能够排除心理障碍, 走出心理误区, 以良好的心态去迎接就业。

1.社会要为毕业生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

要缓解大学生的就业压力和心理障碍, 就需要社会为大学生提供尽可能多的就业机会, 尽快完善和规范毕业生就业市场, 建立公正、平等的竞争机制, 提供良好的就业环境。为此, 国家必须加强就业市场建设, 完善市场机制, 努力拓宽毕业生就业渠道, 为大学生提供更多的就业机会。首先, 针对就业工作中存在的问题, 积极制定配套的政策和措施, 完善就业法规建设, 把就业工作纳入规范化、法制化的轨道。其次, 要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各个环节进行有效的管理和监督, 整顿就业秩序, 规范就业行为, 确保毕业生就业市场健康有序发展, 促进广大毕业生充分就业。同时, 广大用人单位也要建立客观、公正的人才选拔聘用机制, 杜绝不正之风对毕业生就业工作的干扰, 形成公开、公平、公正的竞争机制和就业氛围。

2.学校应做的工作

(1) 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面对社会对大学生素质和能力要求的不断提高及日趋激烈的就业竞争, 高校要加强对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和就业能力的培养, 以增强毕业生的就业竞争力。首先, 要改革现有课程体系, 在人才的培养上, 注意加强基础、拓宽专业、注重素质。从大学生入学起, 就引导他们建立合理的知识结构, 在掌握宽而实的基础知识, 精而深的专业知识的同时, 自觉拓展知识面, 多读些管理科学和社会科学等方面的书籍, 开阔自己的视野, 不断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同时, 要加强大学生就业能力的培养。现在用人单位很看重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 招聘时往往将二者作为是否录用的重要依据。因此, 要强化对学生实践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培养, 重视对学生的组织能力和社交能力的培养, 鼓励学生积极参与学校的各项活动, 锻炼他们的组织和社交能力。

(2) 加强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 提供优质高效的就业服务

对毕业生来说, 了解当前就业形势、就业政策, 掌握就业技能及准确就业信息是非常重要的。首先, 学校应不失时机地对毕业生开展就业形势与政策教育。针对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向他们讲清当前面临的严峻就业形势和导致就业形势严峻的原因, 引导他们正确估计就业难度, 正确为自己定位, 适时择业。同时要向毕业生讲清国家鼓励大学生到基层去、到西部去的具体政策措施, 使他们做好应对就业难的各方面的准备工作。其次, 学校应当通过开设必选、任选课, 开办培训班、组织专家讲座、邀请往届毕业生现身说法、举行模拟招聘会等形式向毕业生介绍就业的渠道、招聘的程序、求职面试的技巧等知识, 为他们提供更多、更直接的就业技能培训途径和学习机会。第三, 学校应充分利用举办中小型企业供需见面会、设立就业基地、建立校友会等多种渠道收集就业需求信息, 并利用就业网及时发布信息, 彻底打通毕业生到基层、到非公有制单位就业的渠道, 最大限度地为毕业生提供就业服务。

(3) 加强就业心理教育和就业心理咨询

面对越来越多的大学生出现就业心理问题的现实, 高校首先应尽早地、系统地对大学生实施就业心理教育, 使他们从入学起就逐渐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为将来求职做好心理准备。在就业心理培养教育过程中要重点培养学生的自主、自信、乐观、自谦等心理品质, 引导学生从自身实际出发, 准确定位, 选择适合自己的工作, 克服攀比、自负等盲目的就业心理, 培养学生客观、准确评价自己, 正确判断与决策的能力, 及时纠正他们在求职过程中出现的从众、依赖等不良心理倾向。其次, 做好就业心理咨询工作。开展心理咨询需要针对学生中存在的共性问题, 开展团体就业心理咨询;针对部分同学的心理障碍, 开展个体就业心理咨询。通过有针对性的就业心理咨询,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排除心理危机, 走出择业心理误区, 顺利走上工作岗位。

3.大学生自身的应对措施

(1)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职业观

大学生的人生观、价值观、职业观树立得正确与否, 将直接决定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的心理状态。大学阶段是人生观、价值观基本定型的时期, 也是职业观开始形成的时期。因此, 大学生要在学校的帮助下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 树立报效祖国献身社会的责任感, 择业时多考虑社会的需要, 响应祖国的号召, 到西部去, 到基层去, 到祖国最需要的地方去。”今天的基层、今天的西部是一片孕育着无限生机和希望的沃土, 是大学生接受锻炼、增强才干、成就事业的广阔舞台。大学生要正确看待基层, 正确看待西部, 正确看待社会的各种职业, 在择业时不能只考虑经济收入、工作条件、工作地点等因素, 更要考虑职业对自我一生发展的影响与作用, 看重职业能否帮助实现自我价值, 树立起重自我职业发展、才能发挥、事业成功的职业价值观。

(2) 正确认识自我, 了解社会与职业, 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大学生要想在求职过程中少受挫折顺利就业, 就需要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要注意两个方面:一是正确认识自我。即深入分析自己的知识、技能、兴趣、能力水平等, 检查自己想干什么, 能干什么, 竞争力如何, 只有这样才能知道自己适合什么样的工作, 才能扬长避短, 选择适合自己奋斗目标的职业和单位, 避免盲目追求现实中不可能达到的事情。二是了解社会与职业。大学生从进入大学起就应该多了解社会、认识就业形势、获取职业信息, 了解本专业的毕业生走向, 自己的专业在社会上的需求量如何, 竞争强度如何;了解自己喜欢的职业的工作特点、工作能力要求, 自己是否达到各种要求等等, 综合加以考虑, 确立适宜的就业目标。

(3) 树立自信, 培养竞争意识

自信是对自己的积极评价。哲学家培根说过:“自信是成功的一半。”的确, 自信是大学生就业取得成功的强大动力。在中国的整个劳动力队伍中, 大学生具有在年龄、精力、知识、信息、受重视程度等多方面的优势。因此, 作为一名大学生没有理由低估自己, 在求职时应当以充分的自信, 去参与竞争, 迎接挑战。当然, 自信要以坚实的基础、良好的素质作为资本, 以雄厚的实力作为后盾。因此,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学生首先必须树立建立在自己实力基础上的自信。其次, 应树立起竞争意识。当今社会处处充满竞争, 在竞争中生存, 在竞争中发展, 优胜劣汰, 适者生存, 这是市场经济的法则, 大学生离开校门走向社会也不得不接受优胜劣汰的洗礼。所以, 大学生要强化竞争意识, 克服“等、靠、要”等依赖思想, 把握机会, 主动进攻, 以扎实的专业知识和适应能力在激烈的社会竞争中获得成功。

(4) 正确对待挫折, 学会自我调试

俗话说:阳光总在风雨后, 不经历风雨, 怎能见彩虹。大学毕业生在求职中遇到各种挫折是正常现象, 切不可自惭形秽, 对自己、对未来失去信心。巴尔扎克说过:“苦难对于天才是一块垫脚石, 对于能干的人是一笔财富, 对于弱者是个万丈深渊。”可见, 问题不在于有无挫折, 而在于你如何看待挫折。因此, 大学生在求职过程中遇到挫折, 首先要正视挫折, 要把挫折看作是锻炼意志, 增加能力的好机会。其次, 要善于从挫折中吸取经验教训, 认真分析失败的原因。通过对挫折原因的科学分析, 找到合理的心理调适方法。自我调适的方法有很多, 如自我转化法、自我慰藉法、理性情绪法、自我暗示法等等。大学生可以根据自己实际情况掌握一些行之有效的方法来缓解自己因就业产生的不良心理。

莫让“不良心理暗示”毁了孩子 篇11

典型案例

学习认真却成绩差

莫非“弱智”?

为什么最近自己的成绩越来越糟糕呢?林亮有点泄气。哎,自己每天也背着书包起早摸黑地上学,上课的时候也算专心,作业都在努力地做,可是为什么自己成绩这么差呢?联想到父母在他做错事时老是说他“蠢得很,笨得不能再笨”,林亮会不由自主地想:莫非我真的很“弱智”?

年轻的英语老师也很直接:“林亮,你怎么连最简单的句子都说不好?你是怎么学的呀?”林亮羞得满脸通红,难过地把头弯得低低的……

“林亮可能智力有问题!”、“林亮,你那么笨,让你妈妈给你买点‘脑黄金’补补吧!哈哈!”同学这些讽刺和挖苦的话搞得林亮心情越来越糟糕,甚至在班里都不敢随便说话,生怕自己说的话引来一阵肆无忌惮的嘲笑或攻击。

“爸爸,我想退学了,我智力有问题,否则我不会成绩这么差的!别人感觉很容易的题目,我看着就像看天书,我这学是真的上不下去了!呜呜——?林亮难过地哭了。

看着林亮如此难过,爸爸也不想责怪他了,“小亮,智力有没有问题不是你说了算的,明天我带你去专家门诊做个测试,让专家来判断吧!”

第二天,林亮在爸爸的陪同下来到专家门诊。经过测试,小亮的智力不但不是“弱智”,还是中等以上水平呢!可林亮为什么学习成绩就是上不去呢?而且还越来越差,他今后该怎么努力呢?

心理分析

负面暗示会造成

不良行为模式

林亮的学习成绩越来越差除了学习方法不当外,更主要的是他人和自己为林亮贴上了“弱智”的标签,因而在“弱智”的心理暗示作用下,失去了自信心和学习兴趣,从而陷入学习不断退步的怪圈。

暗示,是指人或环境以不明显的方式向人体发出某种信息,个体无意中受到影响,并做出相应行动的心理现象。暗示是一种被主观意愿肯定了的假设,不一定有根据,但由于主观上已经肯定了它的存在,心理上便竭力趋于结果的内容。

林亮的问题形成很大原因是由于他父母、老师及同学还有他自己不良心理暗示的结果,因为大家都认为他“弱智”,总被父母、老师批评,被同学嘲笑,他就越来越不喜欢学习了,甚至认为自己就是个“破罐子”,那就“破”摔吧!“弱智”的标签,造成了现在林亮生活和学习上的种种困扰。而这种暗示长期施加,必然影响到他的认知思维过程,使他形成不良的心理反应和行为模式。而对于缺乏辨别能力的青少年来讲,不良的心理反应更易于形成和固定下来,严重的甚至会影响到其一生的发展。

心理处方

撕掉“弱智”标签

重树自信心

首先,林亮的父母和老师都要尽量给他积极健康的心理影响以及实际的帮助和引导,让林亮形成正确的自我观念、恰当的自我认知,这会有利于他今后的学习和成年后在社会上找到正确的位置。

对林亮而言,最重要的是撕掉“弱智”的标签重树自信心,不能因为以前学习退步,就对自我的能力产生怀疑,对自己全盘否定,应从失误中总结经验教训,而不是被挫折击倒。

世上没有一个完人,任何人在生命长卷里总有几处败笔,由此遭人非议以至讥笑并不是件可怕的事,关键在于自己的态度和价值取向。假若因此不再自信,看低了自己,就会导致今后处处败笔。如果能把困难和压力视为成功的前兆,使逆境成为成功的垫脚石,将危机当作机遇的起点,就能积极看待学习上暂时的低潮和所面临的苦恼。

人们常常把自信比作发挥主观能动性的闸门、启动聪明才智的马达,这是很有道理的。重树自信心,就要正确地评价自己,发现自己的长处,肯定自己的能力。人们常说人贵有自知之明,这个“明”,既表现为如实看到自己的短处,也表现为如实分析自己的长处。如果只看到自己的短处,似乎是谦虚,实际上是自卑心理在作怪。每个人都有自己的优势和长处,如果林亮能客观地估价自己,在认识缺点和短处的基础上,找出自己的长处和优势,并以己之长比人之短,就能激发自信心。要学会欣赏自己,表扬自己,把自己的优点、长处、成绩、满意的事情,统统找出来,在心中“炫耀”一番,反复刺激和暗示自己“我可以”、“我真行”,就能逐步摆脱“事事不如人,处处难为己”阴影的困扰,就会感到生命有活力,学习有盼头,觉得太阳每天都是新的,从而保持奋发向上的劲头。“天生我才必有用”。自己给自己鼓掌,自己给自己加油,自己给自己戴朵花,自己给自己发锦旗,便能撞击出生命的火花,培养出像阿基米德“给我一个支点,我将移动地球”的那种豪迈的自信来!

其次,学习的事情不是一蹴而就的,不要着急,一切都能慢慢好起来的。可先从自己感兴趣的科目下手,当一门功课有起色后,就会重新体验到学习乐趣,自然就会更有学习动力,如果再请教成绩好的同学,总结他们的学习经验,就会更有所收获了!

另一方面,还应该有意识地训练自己进行积极的心理暗示的能力,注意控制并消除一些消极的心理暗示。尤其当在学习上遭遇困难和打击时,应该自己对自己说“这没有什么,我能学好,我能考好,我一定会成功”,“我能行”,“我要把书读好,我要快乐地生活”。总之,要学会把振奋人心的口号喊给自己!这样的自我暗示力量必将为自己增添战胜学习困难的勇气和信心。

青少年的学习和考试的拼搏就像一场接一场的足球赛,胜负常在不可预料之间。要时时给自己一个积极进取的心理暗示:我能赢。给自己喊一声:加油!若如此地巧用心理暗示,坚持不懈,便能不断取得好成绩和创造成功。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不良心理及对策 篇12

1 高职院校学生就业心理现状

1.1 依赖心理

调查显示, 有82%的学生找工作主要靠父母, 表现出严重的依赖心理。依赖心理是指部分大学生不能自主选择就业单位, 总想依赖社会关系、学校和教师, 甚至依赖父母为自己找工作而呈现出的一种心理状态。其主要表现之一就是把希望寄托在别人身上。他们一方面希望找到一份称心如意的工作;另一方面又不愿意自己到处奔波, 把希望寄托在拉关系、走后门上, 甚至由家长出面与用人单位洽谈。总之, 存在依赖心理的毕业生在面临职业选择时, 缺乏独立、自主意识, 总是想依靠学校、家长、亲戚、熟人等帮助他们找工作, 并未把自己置身于就业市场中。毕业生一旦出现这种依赖心理, 往往会缺乏进取精神和竞争勇气。

1.2 自卑心理

调查显示, 有79%的学生在择业时存在明显的自卑心理, 主要表现为3方面: (1) 因学校是高职院校而自卑。某些毕业生因自己不是名牌学校毕业而产生强烈的自卑感, 失去竞争勇气。 (2) 因专业不是热门专业而自卑。 (3) 因学历低而自卑。有的学生因为学历低而悲观失望、抑郁寡欢、不思进取, 不敢参与人才市场竞争。自卑心理不仅使一些学生悲观失望, 而且过度自卑还会使其产生精神不振、沮丧、失望等心理现象。

1.3 焦虑心理

调查显示, 93%的学生在找工作时存在焦虑心理。毕业前夕, 绝大多数学生都会产生不同程度的焦虑心理。许多学生对社会缺乏足够的认识, 对于求职、就业缺乏足够的心理准备, 不知如何去面对就业竞争, 对当下与将来的一系列问题感到束手无策、无能为力。不知如何获取用人单位信息, 如何进行自我设计, 如何推销自己。在此情况下, 学生产生巨大的心理压力, 表现为心理产生不踏实感、失落感、危机感和迷惘感, 在情绪上反映为焦躁、忧虑、烦恼、困惑、恐慌、紧张等。当个人愿望与客观现实出现矛盾时, 对前途忧心忡忡, 心理紧张、意志消沉、烦躁不安、情绪低落。据统计, 每到最后一学期, 毕业生的缺课率就会明显上升。学生往往无心上课, 不关心集体活动, 在人才市场上奔波。

2 原因分析

2.1 社会因素

社会环境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以下几方面: (1) 随着招生规模的扩大, 大学毕业生人数在短期内急剧增加, 从而导致大学生就业竞争非常激烈, 使其易出现心理问题。 (2) 目前人才市场制度还不完善、规范, 社会上存在着不正之风, 这对大学生心理产生巨大冲击, 从而造成一些大学生心态失衡。 (3)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 人们对社会职业评价、社会职业地位等认识有了不同程度的变化。大学生的传统价值观念受到冲击, 功利主义倾向日趋加重, 盲目追求就业环境、经济收入、福利待遇等, 以致放弃发展方向以及自己的兴趣爱好。 (4) 用人单位盲目追求高学历, 只认名牌高校学生而冷落高职院校学生, 这也导致高职院校学生心理发生异变。

2.2 学校因素

目前, 我国部分高职院校对就业工作重视不够, 指导方法不多, 择业教育和指导工作不到位、不深刻、不透彻, 没有针对性, 以致有的学生不知如何择业, 更谈不上掌握择业方法和技巧。这也是造成大学生择业心态不正常的直接原因之一。首先, 高职院校就业指导体系不健全, 就业指导工作明显滞后于学生就业心理的发展变化。学生面临就业, 迫切希望有人帮助他们解决择业过程中的种种心理问题, 而不少高校对毕业生的就业心理缺乏深入研究, 往往流于形式, 有的学校甚至未建立相应的就业指导机构和心理咨询机构, 没有专职人员和专门的场所, 从而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产生的思想、心理问题得不到及时、有效解决。其次, 没有对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加以正确引导, 导致大学生在职业选择上存在功利主义、实用主义、享乐主义倾向。在就业工作中, 高职院校并未主动适应当前的就业形势, 帮助大学生调整就业期望值、转变就业观念, 造成部分大学生存在急功近利、盲目攀比的就业心理。

2.3 家庭因素

从家庭层面上来讲, 家庭对大学生就业心理的影响主要体现在父母的期望、价值观、职业定位、社交能力以及父母与子女的关系、家庭环境和氛围等方面。有的父母认为现在就业压力大、难度大, 提前为孩子就业作准备, 这造成学生存在依赖心理。多数家长希望子女毕业后能到层次较高的单位工作, 这对部分大学生的择业心态产生一定影响, 如无奈心理。

2.4 大学生自身因素

由于大学生自身不能适应就业形势的变化和市场需要, 因而带来种种心理问题。 (1) 自我定位高。很多学生不能对自己作出正确评价, 自我定位高。随着经济和社会的发展, 社会对人才的素质和能力提出更高要求, 大学生由于缺乏社会经验, 综合素质和实际动手能力与用人单位要求存在一定差距, 这就加大了大学生就业的心理压力。 (2) 没有充分的就业心理准备。由于大学生初次就业, 对就业缺乏足够的思想准备和心理准备, 心理承受能力较差, 不能及时调整心态, 不能正确对待就业过程中出现的问题, 一旦遇到困难和挫折, 易产生各种不健康心理。 (3) 职业观念异化。现在的大学生主体意识较强, 在探寻人生价值过程中崇尚自我, 强调个人价值, 追求独立人格。在贡献和索取、义与利的价值选择上, 大学生的功利色彩日益浓厚, 追求较高的物质待遇, 寻找良好的工作环境。但面对社会复杂环境以及就业中的种种压力时, 往往不善于调整自己, 因而容易出现心理失衡。

3 对策

大学生只有在就业过程中保持良好的心态, 才能确定合理的就业目标, 顺利就业。为此, 学校应加强就业指导, 引导毕业生建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提高自身素质, 为顺利就业奠定基础。

3.1 帮助毕业生树立正确的择业观

择业观是大学生人生价值观的重要组成部分, 大学生择业过程中出现的急功近利、求闲怕苦等心理, 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其职业发展, 制约了其认知水平的提高。调查中有68%的学生择业观模糊, 因此, 要加强学生思想教育, 引导学生正确处理国家、集体和个人发展之间的关系, 把个人职业发展与社会要求有机结合起来, 树立自尊、自强、自立、自爱意识, 发扬艰苦创业精神, 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择业观, 自觉抵制不良思想的侵蚀。就业时既要考虑个人才智的发挥, 又要考虑国家、社会的需要, 提升自己的思想境界, 在社会大环境中正确进行自我定位, 合理设计成才道路。

3.2 加大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信息服务力度

调查发现, 79%的学生迫切希望能在择业过程中获得全方位的指导与帮助, 特别是获得职业素质培养和就业信息。因此, 高职院校应把职业素质教育贯穿于大学生成长的全过程, 全面提升大学生的职业素养。在大一阶段, 对学生进行职业意识和人才素质结构相关知识的教育, 促使新生从一开始就重视职业素质的培养;在大二阶段, 将职业素质教育融入专业知识和专业技能的学习中, 融入大学生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教育中;在实习阶段, 强化择业指导, 进行就业技巧和签订就业协议等方面的训练, 引导学生做出正确的职业定位。通过全方位、全过程的就业指导, 促进大学生全面提升职业素质。另外, 就业信息服务也是做好就业工作的基础, 主要包括2方面的信息:一是用人单位对毕业生的需求信息, 二是毕业生对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作为学生辅导员, 一方面要广泛收集来自网络、电视、报纸、广播以及用人单位的需求信息, 建立就业信息网, 及时发布需求信息, 提高学生就业成功率;另一方面要把毕业生的基本情况包括专业、学历、就业去向以及学生的优势与特长等信息, 在就业信息网上广泛发布, 让用人单位增加对学生的了解。

3.3 深入开展高职院校毕业生就业心理咨询工作

就业心理咨询工作的成败, 直接关系到大学生择业期间能否保持良好的心理, 调查中75%的学生希望学校提供心理咨询。为此需做到: (1) 组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队伍。为更好地使一线辅导员和班主任构成心理健康教育的主力军, 应加强对一线政治辅导员的培训, 使其有能力对学生进行筛查、布控、随访, 及时掌握学生的心理健康状况, 能够对有心理疾病倾向的学生做到早发现、早治疗。 (2) 做好心理健康教育档案工作。心理健康教育档案主要由学生综合资料、心理测评资料以及心理健康教育活动记录三大部分组成。在新生入学时通过观察法、访谈法、问卷法、作品分析法和心理测验法等建立新生心理档案, 对信息中反映出的问题分析原因, 并有针对性地提出建议。总之, 开展就业心理咨询工作, 加强就业心理指导, 有助于培养大学生健康的就业心理, 提高心理健康水平, 保持良好的择业心态;有助于缓解毕业生在择业过程中的紧张心理, 帮助他们克服心理障碍, 排除心理危机;有助于大学生客观认识所面临的困难, 树立信心, 从而顺利就业。

3.4 提高大学生自身素质

毕业生自身综合素质直接决定着其择业心理和调适水平, 因此, 强化自身素质是大学生主观调适的核心内容。一是要有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就业观;二是要具备现代社会职业岗位所需的科学文化知识和合理的知识结构;三是要具备社会上各类职业岗位所需的基本能力, 主要包括决策能力、创造能力、交际能力、实际操作能力等;四是要具备健康的心理素质, 能够正确面对择业过程中的困难和挫折, 并有信心和能力调控自己的心理状态;五是应具备适应环境和适应社会的能力。

总之, 大学生就业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 只有通过社会、学校、学生的共同努力, 才能有效帮助大学生克服心理障碍, 顺利实现高效、优质就业。蒉

上一篇:创业竞争力下一篇:信息新媒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