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良消费心理

2025-01-06

不良消费心理(共6篇)

不良消费心理 篇1

消费者不良消费是对消费者身心和社会有危害, 或对消费者和社会的长远利益有危害的消费行为。在现实生活中, 消费者常常被描述成理性的决策者, 冷静地获取那些能使他们自己、家庭的健康和幸福最大化的产品。实际上, 消费者的需求、选择行为经常会为他们带来消极的后果。严重的会影响社会的长远发展。面对消费者的多种不良消费, 有的企业为了追逐经济利益, 在营销活动中表现出种种道德缺失。

一、企业在营销道德缺失的表现

1. 利用消费者的盲目消费, 发布虚假信息欺诈消费者

由于个体消费者无法拥有比较充分的商品知识, 在消费方面具有一定的盲目性尤其在产品技术复杂, 产品型号、规格多样化的情况下, 是消费者越来越依赖企业提供的信息, 而有的企业恰恰利用了这一点, 发布一些虚假信息欺骗消费者, 获得不义之财, 主要表现为:虚假广告和欺诈性促销;滥用质量标志;夸大量或质的包装等。

2. 纵容炫耀式消费, 获取暴利

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和社会物质财富的富足, 一些消费者, 尤其是高收入阶层, 他们的虚荣心在一定程度上得到了膨胀。他们购买商品过度注重价格, 无论进行什么消费都追求豪华、高档、名牌, 而不注重实际效用, 使许多消费变成了一种单纯用来装门面、显身份和地位的象征性符号。一些机关团体、企事业单位花公款消费出手阔绰, 一桌宴席动辄数千元甚至上万元, 办公楼、招待所越修越气派, 小轿车越坐越豪华, 会议用品越来越高档。正是在这种公款消费和大款消费的带动下, 导致社会上奢靡浮华之风不断滋长。面对这种情况, 企业不是正确地引导消费者, 而是推波助澜, 纵容其发展。

3. 不顾消费者的生命安全, 满足消费者的成瘾消费,

成瘾消费是一种对产品或服务在心里上的依赖, 虽然把成瘾与毒品相等, 但实际上任何一种产品或服务, 当依赖他们来缓解某种需要的程度达到极致时, 都可能上瘾。对消费者的安全不顾。仍在加大营销力度, 鼓励消费者多消费。以至于每年死于吸烟、酒精、车祸的人有增无减。特别是网络游戏对未成年人的危害, 已成为社会关注的焦点, 但网络公司仍在大肆宣传, 已成为严重的道德缺失。

4. 不关心消费者的长远利益, 鼓励守旧式消费

当前, 无论在生产领域还是生活领域, 都存在着一些墨守成规、陈旧落后的消费方式。有一些企业的经营管理者, 因思想保守, 不思进取, 或者以缺乏资金为由, 或者以“节约”为名, 对那些高消耗、高污染、低效率的老设备讲究“能用则用, 能省则省”, 舍不得进行技术更新改造。这种生产消费方式已经造成了资源的严重浪费, 使得我国能源、淡水、土地、矿产等资源不足的矛盾进一步凸显。在生活消费领域, 有些家庭只计算购买耐用消费品的一次性开销账, 不算经常性的耗电耗水账, 宁肯浪费大量水电, 也舍不得淘汰那些老掉牙的电器水具。诸如此类陈旧落后的消费方式, 违背科学规律和时代潮流, 是导致资源浪费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

1. 树立社会营销观念, 维护消费者的根本利益

社会营销观念认为, 企业的任务在于确定消费者的需求、欲望与利益。比竞争者更有效的是消费者满意, 同时增进消费者与社会福利。这与市场营销观念有本质的区别。市场营销观念的中心是满足消费者需求, 进而实现企业的目标。纵观世界上的百年不衰的企业, 他们都有超越利益的社会目标。具体地说就是把人的价值置于我的价值之上, 把企业的价值置于企业的利润之上。

2. 确立营销道德的基本规范, 杜绝不正当营销手段

营销道德的基本规范应是公平、自愿、诚实和信用。公平是指买卖双方在交易中要等价交换、互惠互利;自愿是指买卖双方应该完全按照自己的意愿进行交易活动, 而不能强买强卖;诚实是指买卖双方应互通真实信息, 实事求是不弄虚作假;信用是指买卖双方应信守诺言, 遵从合约。

3. 增强企业的社会责任感, 促进社会进步

企业的社会责任是指企业为了所处社会的福利必须承担的道义上的责任, 是市场营销道德在社会层面上的体现。企业的社会责任是企业营销的社会文化环境、政治法律环境和自然环境的具体要求。企业应把承担社会责任作为营销活动的有机组成部分, 既要重视企业的经济产出又要重视企业的社会产出, 力求两者均衡地扩大, 使企业成为社会进步的工具。

4. 强化营销道德信念, 造就具有高尚营销道德的队伍

道德信念是企业及其员工对某种营销道德规范、原则和理想的正确性深信不疑, 以及履行这种道德义务的强烈责任感。它是一种主观的道德评价, 主要通过良心来发挥作用。培育良好的道德信念, 能够促进员工产生强烈的道德自立、自律意识, 为企业营销道德的内化提供精神动力。

5. 将道德标准融入企业控制系统中, 维护企业的良好形象

企业在不断追求自我生存发展的同时, 也要承担起对消费者、对整个社会的一份道义上的责任。企业生产经营的专业性很强, 应该说, 在对产品及提供服务的认识上, 企业与普通消费者永远存在着信息的不对称, 普通消费者对于产品及服务质量和性能的认识终究也不会超过生产经营者本身。所以, 在杜绝营销不道德行为的问题上, 企业自律是根本。

6. 认真解决信息不对称问题, 培养更多的理性消费者

企业对提供的产品拥有较充分的知识, 相比较而言, 消费者则缺少这些知识, 因而后者依赖前者提供信息。企业提供的信息是否真实、可靠, 是否充分, 消费者在很多情况下不一定能及时做出判断, 由此引发信息提供上的道德风险。要解决这一问题, 首先, 要求企业必须通过各种形式向消费者传达正确地商品信息, 禁止发布欺骗性信息和虚假信息, 培养更多的理性消费者。其次, 要加强立法, 对违法的企业给与严厉制裁。再次, 消费者要增强其自我保护意识。

综上所述, 我们分析了消费者不良消费的状态下, 企业表现的种种道德缺失。可以看出, 消费者不良消费方式是企业投机取巧的动因之一。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趋势的发展, 我国企业面临更加激烈的市场竞争, 加强企业营销道德建设, 有助于企业获得良好的信誉, 增强竞争能力。这不仅符合消费者和社会利益, 也符合企业自身的长远利益。

不良消费心理 篇2

1.学校方面

学校在大学生的消费观上所起的作用应该是最大的,所以学校应该采取多种措施加强教育。

(1)加强思想政治教育。充分发挥思想政治理论课这个主渠道、主阵地的作用,帮助大学生树立艰苦朴素的思想,使其自觉遵守“八荣八耻”,提倡节约、勤劳俭朴的节俭消费观, 反对及时享乐、奢侈腐化,杜绝铺张浪费。强调“合理与适度”消费,反对过度消费、高消费、超前消费。

(2)加强校园文化建设。一个良好的校园文化有利于大学生形成良好的消费风气。因此,学校应该开展丰富多彩的、学生喜欢的文化娱乐活动,把大学生的兴趣引导到健康的精神生活上来,减少学生不合理的消费。举办有关大学生健康消费理念的专题活动,规范学生的行为习惯。

大学生不良消费观及其教育策略 篇3

【关键词】大学生 不良消费观 教育策略

【中图分类号】 G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0450-9889(2014)08C-0020-02

随着大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泛化,校园生活的日益社会化,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和观念受到社会各种因素的影响,并呈现出多样化发展的态势。与此同时,社会上的一些不良因素也在不断侵害着大学生的身心,使他们萌生攀比消费、超前消费、享乐消费等不良心理。这不仅使大学生的消费显现出巨大的差异性,而且也引发诸多值得关注的问题。本文试针对大学生不良消费观提出教育策略。

一、大学生中存在的不良消费观

(一)盲目超前消费观。超前消费是指消费者不顾及自身的经济能力和收入水平,在没有达到一定消费能力的情况下进行超出自身经济承受力的消费。大学生当中存在的盲目超前消费观主要是受社会上具有较强消费能力群体行为的影响,特别是受到其所崇拜偶像或人群的影响。对于还处于求学阶段的大学生来讲,光靠兼职工作赚钱和家庭的有限供给是往往是满足不了他们的超前消费欲望的。这些学生的消费特点是在其家庭经济收入不允许的情况下盲目追求高水平消费,包括购买高档次的名牌产品、出入高档场所等。

(二)攀比炫耀消费观。部分大学生消费的目的不是为了基本生活的需要,而是为了在消费上赶上或超过他人,从而使自己不会受到别人的冷落,不被认为是“落伍”之人。因此,这就导致了现实中一些大学生的消费行为偏离了自我正常需要的轨道,而是以异乎常人或常理的消费姿态存现于群体中。这些大学生虽然在某些方面的消费异常的节俭,但在一些他们认为能“挣面子”的消费方面常常出手阔绰,他们无处不在想方设法地显示自己的高消费水平,从而凸显自身的“不菲身价”,并博得周围人群的关注和仰慕。

(三)人情至上消费观。中华民族享有着“礼仪之邦”的传统美誉。而随着市场经济的日益发展和商品交易的愈发繁荣,人情往来逐渐染上了浓厚的经济色彩,人情消费也在这一演变过程中逐渐地从无形走向有形,从局部走向全民化。当代大学生的主阵地是校园,但他们也会以各种各样的方式参与到社会活动中,并与社会上的各种不同团体产生密切关联。社会上的人情消费方式也对大学生之间的人情往来方式产生重要影响,成为他们效仿的对象。在日益名目繁多的人情消费项目中,礼品支出、请客吃饭、恋爱消费是大多数大学生支出最多的项目。

(四)享乐主义消费观。部分大学生把不断地满足自身的消费欲望当做人生的快乐之源和追求目标,而在消费的过程中丝毫不顾忌自己的可支配和承受能力,消费也完全没有计划性。他们信奉“金钱万能论”,并把消费数量的多寡看成是衡量自己和他人是否成功的重要或唯一标准。在这些观念的指引下,这些大学生利用高校所赋予的大量自由时间来进行尽情地消费和享受。而对于这些尚未完全成熟的大学生来说,一旦被享乐主义消费观所迷惑,必然会导致其挥霍无度的消费习惯,其对崇高理想和积极向上人生观、价值观的追求也将变成一句空话。

(五)个人主义消费观。在崇尚个性的时代,大学生往往更加向往独特性,希望自己的追求和言行等方面与众不同,从而能够引起他人的关注。受大众传媒、商品广告的影响,大学生开始关注或模仿社会上的精英阶层或影视明星进行消费,从日常的生活用品到自己的兴趣爱好都力求凸显个性和特色。这些行为和思想必然为广大学生带来个人主义消费观,而持有这种观念的大学生认为如何消费只与个人相关,与别人无关。他们觉得钱是自己的,是私有财产,怎样花,如何花,何时花都是由个人的主观意愿决定的,其他人不应该给予干涉或反对。

二、不良消费观的负面影响

(一)不良消费观淡薄大学生的理想信念。享乐主义等消费观是西方消费文化中的不良成分。这种病态的消费观强调人为了满足自己的欲望而对外在物质和服务进行无限的占有,并通过这样的方式来证明自身的价值和标榜自己的身份。这种消费观念的危害是显而易见的,而对于刚刚步入成年阶段的大学生来说,其危害更是多方面的。一旦大学生对不良消费观坚信不疑,他们就会过分重视外在物质和服务的享受,把追求自我快乐的满足当成理所当然的事情。近年来,部分大学生热衷于购买新兴电子产品,喜欢攀比,而入党热情减少,就业只关注薪酬,从一个侧面反映了大学生的理想信念的淡薄。这些会使大学生丧失了价值追求,缺乏思想深度,简单、片面地追求物质生活,而忽视了信仰、理想的追求;逐渐形成了重物质轻精神的价值观,在处理个人利益与社会利益时,往往忽视社会利益,看重个人利益的得失。

(三)不良消费观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不良消费观使大学生片面追求享乐主义,忽视了自身能力的提升。他们把物质上的追求当成成功的标准,并忽视了自我内心深处精神方面的追求。不良消费观的存在和进一步发展会直接导致大学生对各种行为标准和价值观优劣判断的失误,并导致自我约束力的下降,甚至丧失。从根本上来说,任何消费都是一种社会化的行为,其不可能完全脱离现实社会和人类群体而存在,因为消费本身就表征了人类社会条件下的不同个人之间或群体之间的经济关系。消费必然受到当下生产力水平的制约,也受到消费伦理文化的限制,因此任何一种不合乎社会存在或发展规律的个性主义消费都会产生非常大的社会负面影响,都会阻碍大学生的全面发展。

三、促进大学生形成良好消费观的教育策略

(一)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党的十八大报告提出,倡导富强、民主、文明、和谐,倡导自由、平等、公正、法治,倡导爱国、敬业、诚信、友善,积极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大学生肩负着建设祖国的重任,在当今价值观多样化、文化多元化的社会转型期间,他们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如何,直接关系到中国的命运。从大的方面讲,“爱党爱国、立身做人,勤学善思、立志成才,勤俭节约、不畏艰辛”等理念和行为准则都应该成为当代大学生的核心价值观。而从理性消费的角度出发,大学生首先应该努力践行“勤俭节约、不畏艰辛”的传统美德,并在此基础上实现更大层面上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

(二)弘扬勤俭节约的传统美德。我们应加大力度,积极倡导建设节约型消费文化,提倡人们进行理性消费,大力弘扬包括勤俭节约以及艰苦奋斗等的传统美德,使全社会逐渐形成与我国实际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的合理消费观和良好社会风气,进而直接或间接地引导大学生改造世界观,提高认识。同时,引导大学生加强对理论知识以及传统文化知识的学习,促使其摒弃铺张浪费、相互攀比等不良消费观,从行为及心理上全方位地崇尚勤俭节约,并促使其坚定信念,形成健康合理的消费习惯。

(三)完善科学理财的系统知识。我国各学校道德教育的普及一直都是通过思想政治课进行的,所以,高校应充分利用思想政治课向大学生传播合理消费知识,使合理消费观教育逐渐成为教学体系中的一个重要环节,引导大学生树立正确的、合理的消费意识,从而使其能够自觉遵守各种消费道德规范,有意识地培养自身的良好消费习惯。高校的学习、生活给了大学生独立理财机会。高校应充分利用这一机会对学生的消费观念及行为予以关注和引导,有针对性地开设与消费指导相关的课程,以帮助大学生提高自身理财意识及理财能力,培养其消费问题的解决能力。

(四)加强个人行为认知教育。大学生具有较强的自我意识,其消费行为多是一种属于自我控制、自我选择的行为,故针对大学生消费观念及行为的自我教育显得尤为重要。培养大学生形成合理的消费观的方法重点在于提高他们的自我教育能力,让他们充分地发挥自我的能动作用。提高大学生的自我认知还应该包括对自己家庭状况和自己的消费偏好、消费风格、消费水平等方面信息的客观了解和认定。这些方面信息的认知或认定可以通过比对的方式来加强。大学生在学会自我认知和开展自我反思的过程中会逐渐意识到自己消费行为和观念所存在的不足和危害性,并进而自觉自愿地去改进不足之处和培养良好的消费习惯。

总之,对大学生合理消费观的教育好比是一项不仅复杂而且系统的工程。这个工程需要包括社会、学校、家庭以及大学生自己在内的方方面面的共同努力。而在这其中,起主要作用的是学校教育和学生自身的努力。因此,学校应该将学生的消费观教育纳入学校的主体教育中,特别是将其融合为思想政治教育的一个有机组成部分,并努力提高学生的自我消费观塑造能力和水平。

【参考文献】

[2]赵祥禄.学生不良消费行为的现状、原因和对策[J].内蒙古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04(3)

[3]王宁.消费社会学[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不良考试心理的表现 篇4

不良考试心理,是指由于心理失衡而产生的对考试水平正常发挥有消极作用的心理活动。其表现主要有紧张畏惧心理、焦虑忧郁心理、自卑羞愧心理、投机侥幸心理、敷衍应付心理等,具体表现及心理特点是:

1.畏惧心理。有这种心理的考生一听考试就如临大敌,有的甚至借故逃避或拒绝考试。造成紧张畏惧心理的原因很复杂,有的是怕考不好老师批评,家长埋怨,同学瞧不起;有的是怕考试失利影响到编班、分科、升学等愿望的实现;有的是对考试的成绩、名次等期望值很高,但又没有十足的把握。不论上述哪种原因,他们有一点是共同的,就是对知识的掌握不扎实。极少数考生只是单纯性的心理原因,他们对考试严肃的气氛、紧张的场面心理上不适应,产生了一种不可鸣状的紧张、胆怯等心理反应。

2.忧郁心理。这种心理与前述的紧张畏惧心理有许多相似之处。有这种心理的考生把考试结果看得过重,有的把考试当作对自己命运的“定音锤”,有的把考试当作是对自己能力、水平评价的唯一因素,还有的是怕“砸了锅”后“无颜见江东父老”,等等,往往产生考前焦虑综合征及突发性神经衰弱等现象。

3.羞愧心理。有这种心理的考生开始学习比较努力,但成绩一直不好,屡考屡败,因而灰心丧气,悲观失望,考前复习不够主动,发展到比较严重时便是自暴自弃,破罐子破摔。

4.侥幸心理。有这种心理的考生平时学习不认真,考前不进行认真全面的复习,依赖于老师考前圈重点,有的是凭小聪明猜几个自己认为是重点的题死记硬背碰运气,还有的是依赖于投机取巧。

5.应付心理。有这种心理的考生由于平时成绩不好,明知自己考不好,本不愿意参加考试,但由于家长、老师和社会的压力,不得不被迫参加。于是走过场,敷衍了事。

不良消费心理 篇5

1医护面对风险,关乎患者生命

医护的工作是直接面对着饱受伤病折磨、痛苦呻吟的特殊人群,生命关天,责任重大。然而,现代人不但要求对疾病的治疗,还期望着心理的关注。医护人员要为病人提供生理、心理、社会和文化的全面照顾。然而目前国内医护严重缺编,致使其处于超负荷状态,日夜不停地工作,生活不规律,既要完成繁重的治疗、护理工作,又要担心病人出意外,造成心理高度紧张和身体极度疲乏。

2自身发展受限,付出收益失衡

医护晋升机会有限,尤其是护士,许多患者对医生表现出一定的尊敬和信任,而对护士则抱有怀疑的态度,甚至于不尊敬。再加上福利待遇上的不合理,在编和非在编人员的差别,生存的压力,

使护士在心理上失去了平衡,产生严重的失落感。

3媒体导向偏颇,社会舆论失当

医疗机构属高风险行业,很多结果难以预料和人为控制,而很多媒体往往单向听任于弱势的患者,用夸大的眼光批判着医疗行业。得不到社会的支持和理解, 医护人员工作压力增大,心理犹如无形的阴影笼罩。尤其是医患、护患矛盾冲突,直接或间接地涉及双方的责权和利益问题、健康和经济问题、道德和法律的问题。所以,在原则上医护人员即使遇到歪曲现实、情绪激动、甚至无理痛骂的病人,也必须保持冷静平和、大度包容的心态。从而压抑了自身感受,作出精神妥协。医护人员在得不到理解,感到威胁或感情受到伤害又无法表达时,会感到地位低,人身安全不佳,对工作满意度下降。从而导致对工作的厌恶感,表现为服务质量退化,工作效率低等。

4医疗体制欠佳,医患关系紧张

很多患者容易将对医疗费用的矛盾,甚至是医疗体制的矛盾直接转化为和一线医护人员的矛盾,这使得医护人员背负莫须有的黑锅。特别是药品流通领域对出厂药品的层层加码,使许多药品价格虚高,引发社会舆论和患者强烈不满,又使广大白衣天使蒙受不白之冤。

由此可以看出,在医务人员态度不好,或责任心不强时,我们不能只单从其思想品德方面考虑问题,还要考虑环境因素困扰、心理障碍、体质下降等因素。医院在进行思想道德教育的同时,还应关注医务人员们的心理、身体状况。这样有助于找到问题的实质。

在2004年6月召开的第五届中国医师论坛大会上,中国医师协会发表了一项调查报告。报告称,有48.4%的医师认为执业环境较差和极为恶劣[有63%的医师不愿意子女报考医学院校[绝大多数人认为待遇与职业工作不相称。调查报告还显示,目前执业环境不良的突出表现为医患关系紧张,医疗纠纷增多。医师普遍感到执业中的人身安全和人格尊严得不到保障[医疗纠纷问题成为影响执业环境的主要因素。

管理的核心是人的管理,竞争的核心是人才的竞争,优化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是发展人类健康事业、提高人们生命质量的先决条件。本人在工会工作十几年,实践中经常思考如何能帮助职工走出心理困境,做为工会,既是职工职工之家,就要以职工为中心,应帮助医护人员正确认识和适应目前的工作环境,减轻心理压力;了解医护人员的困惑,建立相应的减压机制,给医护人员一个释放心理压力的平台,有效提高医护人员的心理健康水平,重点做好以下几方面工作:

4.1加强心理疏导,学习人际交往的沟通技巧。医院应加强对医务人员进行心理学知识方面的培训,学习人际交往和医患沟通的技巧,使医护人员掌握与患者心理沟通的方法和自我心理疏解的方法。使医护人员在诊疗过程中能及早与病人进行充分沟通,增强彼此间的信任与理解,正确引导患者及其家属对医院诊疗和护理的期望水平,通过合理的解释让患者及其家属了解医学所具有的风险性,科学的认识和对待医疗活动。避免因沟通不良引起的医疗纠纷,减轻工作压力和心理压力。

4.2保持积极的心态,走出心理困境。良好的心理状态从积极的心态开始。医护人员在遇到困难和遭受挫折时,要主动调整内心产生的消极态度。西方有智者说过:“你改变不了客观,但可以改变主观;你改变不了环境,但可以改变心境;你改变不了他人,但可以改变自己;你改变不了事实,但可以改变态度。”做为工会干部,要积极关注职工工作、学习、生活,及时了解职工精神状态。心态决定状态,要激发他们的工作热情,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当员工在工作或生活中进入巨大的心理波动时,在觉得职工对某个问题可能有压力和困扰时,指导职工从不同的角度看问题,引导职工走出心理困境,及时解决压力和困扰。

4.3努力做到人尽其才,发现、挖掘和最大限度地发挥职工的才能。对于大多数职工来说,成就感是最有效的激励。做为领导人,不一定自己的能力要多强。但要懂得信任职工,團结比自己强的力量,使职工积极参与并发挥才能,能使职工从中获得心理上的满足和愉悦。

4.4加强自我心理调适,适时进行心理干预。 ①了解自己的能力,制定切实可行的目标;理想和现实的机结合,才能获得成功。②劳逸结合,积极休息,培养业余兴趣爱好;③加强体育锻炼,生活有规律,睡眠充足;④建立和扩展良好社会支持系统,拥有朋友;⑤积极面对人生,自信豁达,知足常乐,笑口常开;⑥改变不合理观念,想法决定我们的生活,什么样的想法,决定什么样的未来,生活是自己创造的。⑦合理宣泄自己的不良情绪;⑧必要时寻求专业的心理医生帮助。

消除不良心理“心梗”早日康复 篇6

1.急性期帮助病人消除恐惧心理。因心梗早期疼痛剧烈,病情变化大,多数病人会感到心理压力大,胸前区剧烈疼痛和伴随的压榨感和濒死感,会让病人产生强烈的死亡恐惧心理,由此表现出迫切希望得到救治的愿望。当病人发生心梗时,家人要马上把病人送往最近的医院,让医护人员及时救治,要用亲切、关心的语言同病人交谈,解释病情,让病人感到安慰,渐渐消除恐惧心理,树立战胜疾病的信心和勇气,积极配合医护人员的治疗,更好地渡过急重危险期。

2.帮助缓解病人焦虑心理。当心梗病人病情有所好转时,他们常会产生以后是否能正常生活、工作、学习的顾虑,或因经济拮据,害怕承担不起监护病房的高费用和不能及时交付住院费用等心理负担。此时,医护人员要鼓励病人,告诉他们痊愈后仍可同正常人一样生活、工作、学习;当病人病情不需要继续在监护病房救治时,要及时转入普通病房,减轻病人经济负担。让病人解除顾虑,缓解焦虑心理,保持睡眠好、情绪稳定、精神振奋,以促进康复。

3.病情稳定后帮助病人消除麻痹心理。通过积极抢救治疗,大多数病人的胸痛很快会缓解,压榨感和濒死感没有了,这时病人心情大大放松。要警惕部分病人由此而认为病好了,产生思想松懈,麻痹大意现象。此时,医护人员要耐心对病人讲解,着重告诉病人处在急性期,需要卧床休息,节制饮食,避免产生麻痹大意心理而发生意外。

4.恢复期帮助病人克服依赖药物的心理。病人由急性期转入恢复期后,少数病人可能产生一种依赖心理。表现为单纯依赖药物治疗却不愿配合运动训练治疗,担心运动会让病情加重或反复。这时,医护人员要指导病人科学地实施运动方案,克服单纯依赖药物的心理。

帮助心梗病人克服种种不良心理,树立和形成健康的心理状态,可让病人更好地配合医护人员的救治工作。良好的心态还能通过中枢神经系统的调节,让病人机体的内分泌和免疫系统发挥积极作用,促进病情向好的方面发展,提高治愈率和降低死亡率,有利病人早日康复。

上一篇:重要途径下一篇:留守儿童主观幸福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