重要途径(精选12篇)
重要途径 篇1
我给“有生命力的企业”下了一个定义, 即企业是:“以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为起点, 通过行家的经营管理活动, 达到一定的规模效益, 能不断地为社会提供价廉物美的商品和服务的一个组织”。所以, 作为一个企业, 最重要的是不断去发现顾客的潜在需求。如果一个企业的“发现”是顾客最需要的, 那么该企业“不发财”都难以做到;如果一个企业的“发现”只是顾客勉强需要的, 那么通过努力可以取得一些成功;如果一个企业的“发现”是顾客根本不需要的, 那么该企业一定会关门大吉。
所以, 我说比尔·盖茨成为世界首富的主要原因, 并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聪明的人, 也不是因为他是世界上最勤奋的人, 而是因为他的“发现”是世界上最需要的。目前, 世界上任何“已经过上了好日子”或“正准备过好日子的人”, 都直接或间接地接受了比尔·盖茨的服务, 否则他就一定不能过上好日子。
正因如此, 作为一个办企业的人来说, “发现得好”比“做得好”更重要。但我们经常可以看到很多人在感叹:“现在没什么事情好做, 要是早几年的话, 买大巴车的人也发财了, 挖煤的人也发财了, 浙江做扣子的人也成了千万富翁, ‘三笑’牙刷的老板也成了亿万富翁”。其实, 世界是向前发展的, 在和平时期, 明天的机会总比今天更多, 只要你有能力、有眼光。也许几年以后, 那些感叹今天没有什么事好做的人, 他们又发现“他们身边那些从今天开始做某些生意的人也发财了, 就是我当年没有发现!”
有一句名言———“世界上并不是缺少美, 而是缺少发现”。但“发现”的眼光却不是天生的, 学识越丰富, 经历越多, 综合能力越大的人就越可能有好的“发现”。
另外, 一个成功的企业需要市场调查的行家、生产的行家、管理的行家、理财的行家、营销的行家、对未来市场预测的行家以及熟练的技术工人。如果所有的人都是行家, 这个企业肯定是飞黄腾达的;如果有一些人是行家, 通过努力是可以取得一些成功的。只要肯努力学习, 不是行家也可以变成行家的;如果一个行家都没有, 那么该企业肯定是闹着玩的。
所以, 我主张每个人最好只去干两件事———“擅长做的事”和“喜欢做的事”。因为你擅长, 你就有“比较优势”, 你容易把事情做好;只要你喜欢, 你也容易把事情做好。因为“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其他的事情通过“合作”和“市场”去解决。
关于合作的价值, 我举个最简单的例子:
1998年, 我借2万元在冷水江市开了一个小小的“广大建材店” (娄底市广大实业有限公司的前身) , 其中就花了1万元去做广告。当时, 我最早的广告是用颜料写在公路边的堡坎上或是农民的屋墙上。第一天, 我请了一个写字高手去写, 一天开他100元钱的工资, 他只能写一条, 因为他又要刷底又要写字。第二天, 我花20元钱请了一个农民去刷底, 那个高手只负责写字。结果, 第二天我花了120元的工资却做了3条广告。合作的价值就体现出来了。
第三, 因为没有规模就难得有效益, 这就叫“规模效益”。所以, 世界上的商品和服务大多是由有规模效益的一方提供给没有规模效益的一方, 反之则是资源的浪费。
比方说今天我俩想吃苹果, 于是决定明天开始去亲自种。结果, 当我们收获苹果的时候, 发现我们自己种的苹果成本就要100多块钱一个。因为我们种的苹果太少了, 没有规模效益, 并且什么都要重新学习。而当我们在北京花5元钱买到一公斤山西产的大苹果时, 却还能让很多人在这个苹果上赚到钱呢!其实, 就是因为我自己去种苹果没有规模效益, 而那些种苹果的人同时种很多的苹果, 并且专门种苹果;那些运苹果的人专门运苹果;那些卖苹果的人专门卖苹果。
正因如此, 我主张任何一个企业最好只做一种产品或一个系列的产品并且实现最大的规模效益, 其他的事让别的企业去做, 盲目的“多元化经营”是企业经营之“大忌”。去发现一个市场上很需要的商品, 相当于写一篇非常有价值的论文, 而把企业做大不断实现其规模效益, 只相当于把写好的论文复印数遍!
再者, 因为人都是自私的,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商品总是向价格高的地方流动, 货币总是向价格低的地方流动”, 谁也挡不住。所以, 任何人选购商品时总是本着价廉物美的原则。如果企业提供的商品和服务是“价廉却物不美”或“物美却价不廉”, 企业就难以长期生存。
总之, 企业的合理存在就必须有足够的“优势总和”, 否则, 这个企业就没有持续的生命力。所以, 谁有能力做到上述四点条件的大部分, 谁就一定可以做老板, 并且有可能慢慢成长为企业家。
企业家是使土地 (场地) 、劳动力、资本和其他资源有机结合而创造巨大财富的人, 是经营管理的行家里手。在当今中国, 企业家是非常稀缺的, 所以中国的优秀企业也同样稀缺。所有的社会资源, 只有与企业家结合起来, 才能配置得更好。所以世界上所有经济发达的国家都有一支庞大的企业家队伍, 而且这些企业家是非常优秀的。
综上所述,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 任何一个地方的经济要想得到快速的发展, 就必须快速引进和培养企业家。然而, 企业家却不是天生的, 企业家是通过长期的磨炼在市场经济的浪潮中成长起来的。所有的企业家绝大部分都是从做小企业甚至是从“摆地摊”开始的。所以, 我建议各地的地方政府和“城管”对“摆地摊”的人要宽容一点, 也许每驱散一批“摆地摊”的人就扼杀了一些“未来的企业家”! (摘自新浪博客)
重要途径 篇2
一、激发学生朗读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兴趣又是学习的直接动力。这就要求教师采用多种多样的教学方法,努力激发学生的朗读兴趣,充分调动学生读书的积极性。要适当地创设情境,创设气氛让学生愿读、乐读、争着读。如学生朗读时放些相应的背景音乐,有时请学生配配画外音,也可把学生的朗读现场录音、进行比赛等等。
二、要重视范读课文
要培养学生“正确、流利、有感情”朗读课文的能力,教师的示范朗读非常重要。心理学告诉我们,人的感情是在一定的情境中产生和发展的,儿童自然也不会例外。因此,在朗读教学中,我们应顺应这一规律,通过多种手段把学生引入课文所描绘的情境之中,也就是要引导学生“入境”。引导学生“入境”的方法有很多,如示范法、描述法、回忆法、音像法、看图法、创设情境法等。其中最常用、最实用的是示范法。所谓“示范法”,可以由教师范读,也可以用朗读磁带代替教师范读,还可以让朗读水平较高的学生范读。以真情实感激发学生的情感,使语言文字变为鲜明的形象或场景,使学生虽在教室之中,却有身临其境之感,与教师、与作者、与书中人物产生共鸣。这样,孩子们受到的教育会十分深刻。教师如果能经常给学生正确的、动之以情的范读,就会使学生潜移默化地受到感染和熏陶,不断提高学生读书的兴趣。曾听过一节公开课《丑小鸭》,当教者声情并茂地读到丑小鸭一系列凄慘遭遇时,学生们都为之动容,有的紧皱眉头,有的屏住呼吸,有些感情丰富的,则为之落泪。直到老师把课文读完了。学生们这才长长地吸了一口气,对着老师微笑。学生的这种感受是对老师范读的最好肯定。当教师问及谁想向老师挑战时,学生们都表现出跃跃欲试的急切心情,读书的兴趣大大提高了。
三、让学生“带着问题读”课文
“带着问题读”,指阅读课上学生阅读课文时,老师先布置几个思考题,学生一边读书,一边思考这些问题。对中年级和阅读能力较差的高年级学生来说,他们的阅读能力还比较差,阅读方法尚未掌握,学习习惯还未养成,上课时很有必要给他们指点、诱导。当然,教师过于“耐心细致”的诱导,设计过多、过碎、无需深入思考的问题是不利于培养学生自主精神的。怎样克服“带着问题读”的不足之处,关键要解决“问什么”“怎么问”的问题。“问什么”。问题的设计,首先要考虑到本节课的教学目的,要抓住教学中的重点、难点和关键,要揭示教学活动中的实际矛盾,其次,要“少”而“精”,不设计附加的问题,直接引导学生根据“预习”和“思考,练习”中的要求展开阅读。“怎么问”。在教学过程中,除了采用“诱导式”、“激发式”、“探索式”、“反问式”等方法外,还可以采用间接提问的方法。
四、指导学生读到位准确发音,注意变音。朗读是一种有声的语言。能生动地再现课文所表达的思想感情。因此,发音准确、吐字清晰是朗读教学中的基本要求。朗读流利,感受节奏。流利地读,是要把句子读完整,不读断句;要读出句与句之间、段与段之间的间歇;要读得连贯流畅,速度适中。尤其是低年级的学生朗读时经常出现顿读、中断朗读的现象。出现这种情况的主要原因是:处在这一年龄段的学生朗读时不是以词或短语为单位停顿,而是把双音节或多音节词语都割裂开来,一字一顿地读;而且,由于心理紧张,往往用手指指着课文中的字读,这也是造成学生顿读的一个原因。学生为了把课文读得连贯流畅,还没有把每个字辨识清楚就急于朗读出来。这样,就会出现读错字、丟字、加字等现象。当他们意识到读错了想要加以改正时,又造成了朗读的中断。
各种标点都有它们停顿的时间和语调的差异变化。不同的标点的读法在情感的表达中截然不同。掌握标点符号的朗读技巧,能增强文章的感染力,听者会受到美的熏陶。引发共鸣,增强语感。阅读时,随着形象感染程度的加深,人的内心就不断掀起情感的波澜,爱作者之爱,恨作者之恨,入境又入情。这种情感共鸣,是阅读能力达到较高层次的体现。在语感训练中,要努力寻找文章对学生思想感情的触发点,使学生与文章的思想感情产生共鸣。
五、及时进行朗读评价
为了让朗读训练卓有成效,教师要针对学生在朗读中出现的各种情况,及时反馈评析。
如果学生朗读时出现错误,教师可以及时纠正。读得流利与否,也很容易辨别出来。但读得是否有感情,却难有明确的标准。一则感情本身有一定直觉性、模糊性;二则不同的人对文章的情感基调的把握也有不同的方式。因而许多教师在学生朗读后,只能凭直觉判断“不错”或“真好”。这样泛泛评价,学生茫然,难以提高他们对语言的直觉敏感度。教师评价语言设计的成功与否,直接影响学生对自己朗读情况的认识。教师主要用口头语言对学生的朗读水平于以评价。情景语。不采用直接的评价词句,而是结合课文语境对学生朗读作出反馈。如特级教师支玉恒老师教读《第一场雪》,学生第一次读完后,他这样询问:“雪大不大?”学生都说:“不大。”那学生再读,果然读出大雪纷飞的感觉。这样的评价语生动形象,使学生始终处于课文传达的氛围中。修辞语。在《闪动的红星》中有句比喻句:“那甜甜的声音仿佛是沁人心脾的春风。”教师在学生读完后评价:“你读得也是甜甜的,真好。”这一评价看似随手拈来。用通感这样的修辞手法来评价,巧妙地暗示学生读得柔和,读出了欢快的情绪。幽默语。它是调节课堂气氛的手段,体现了教师的教学机智,能有效提高学生的朗读兴趣。如《全神贯注》中有这样一句话:……嘴里叽里咕噜的,好像跟谁在说悄悄话……一位学生读得过于响亮,教师听后说:“你这么读,好像在跟谁争吵,哪在说悄悄话呀!”学生们在愉悦的氛围中,领悟到朗读此段的处理方法。
小学语文教学只有从教师滔滔讲说、条分缕析的樊篱中解放出来,返璞归真,把一部分费时费力、劳而无功的分析时间用于指导和训练学生朗读。培养学生的语感,这才是语文阅读的真谛和终极目标。反思:小学生阅读能力的 形成性评价是在阅读活动中进行的,与学生的阅读学习紧密联系。它主要评定学生学习任务哪些掌握了,掌握的程度,哪些没掌握。帮助学生通过评价,分析自己在阅读方面应该达到哪些要求,所取得的进步、存在的问题。在教师的指导下,实现自我反思,不断提高自己的语文素养,从而学会学习。
小学生天真无邪,活泼好动,具有很强的好奇心和接受新鲜事物能力优点,但也有自我约束能力差,逆反心理强的缺点。随着年龄的增长,语文科目开始出现阅读理解的题型,这让不少教师在小学阅读理解方面犯了难。怎么让好动的孩子全身心投入到听课中,保证他们在这一难点上不掉队呢?通过视频学习,我认为应该从以下几个方面设计阅读教学。
一、激发兴趣,引导参与
苏霍姆林斯基说过:“在人的心灵深处,都有一种根深蒂固的需求,这就是希望感到自己是一个发现者,研究者,探索者,而在儿童的精神世界中,这种需求特别强烈。”抓住这一强烈的需求,让学生主动参与知识的形成过程,诱发良好的思维情感,可以使学生的思维更积极,感知更敏锐,想象更丰富,记忆更牢固。主动参与是创新学习的前提和基础,是学生自主学习的一种能力。学生是学习的主人,课堂是学生的天地。
二、把握课堂主体
爱因斯坦说过“只有把学生的热情激发起来,那么学校规定的功课就会被当作一种礼物来接受”。浓厚的兴趣如磁铁般吸引学生的注意力、思考力、想象力,驱使他们积极主动思考、主动探究。因此,阅读教学充分挖掘这一有利因素,把认知与炼能有机融入到生动形象的活动中,学生的主体意识就会在兴趣中强化,学习效果就会在兴趣中显现,学习能力就会在学习中形成。学生在这种主动参与学习的全过程中,既提高了语言表达能力,同时又激活了思维,充分发挥自身的潜能,从而调动了学习语文的积极性,真正把“让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这一课堂教学的主题策略落实到实处。
三、读的时间还给学生
阅读教学的主体是读。因此,语文课上应给学生充分的时间读,尽可能地营造浓烈的朗读氛围,促使每个学生的个性充分发展。并在这样的氛围中,吸引学生融入情景,感受语言的神奇、内容的丰富多彩、内蕴的意味深长,再通过朗读表达出来,尽情发挥作者当时的情感,美读得其法,不但了解作者说些什么,而且与作者的心灵相通”。心不到,则情无共鸣。在不断的练习中熏陶情感,发展智力,增强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促进智慧的生长。
四、把乐趣带给学生 学生主动发展的火把,需要教师点燃。课上要激发每个学生在语文学习中的主动感知,主动质疑,主动思维的积极性,充分发挥学生的想象能力。主动的核心是创造,在教学中要善于挖掘语文教材中的创造因素,创设语言文字训练的创造情境,开展创造性的语言实践活动,提倡学生发表异见,独见,创见,品尝创造的乐趣。
设计:
小学语文五年级教案——让学生在朗读中感悟、感动——小语九册《秋天的怀念》教学设计
人教版修订教材小语第九册第三组课文从不同角度赞颂了人间高尚,美好的情感.《秋天的怀念》是其中的一篇略读课文,歌颂了伟大而无私的母爱.教学本课,应培养学生独立阅读课文的能力,通过有感情地朗读课文,体会作者抒发的情感,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设计理念】
《语文课程标准》在“总目标”中指出:学生应“具有独立阅读的能力,注重情感体验„„学会多种阅读方法„„受到高尚情操与趣味的熏陶.”《秋天的怀念》一课语言通俗,但蕴涵于字里行间的感情深沉而挚烈.根据本单元教材特点及本课特点,针对学生的阅读水平,设计“在速读中整体感知,在品读中感悟感动”的课堂教学,让学生在自己的有情感朗读中,受到伟大母爱的熏陶感染.【教学步骤】
激情导入,情感铺垫
检查预习,初步解题.⑴课文讲谁怀念谁?
⑵预习了课文你知道作者是怎样的人?
简介作者,激情导入.本文作者15岁时不幸因病瘫痪.风华正茂的他不得不终身以轮椅为伴,永远离开了正常人的生活.这是一分多么沉重的苦难呀!瘫痪的双腿,残缺的天空,不完美的人生,曾一度使他失去了生活的信心.他终日沉浸在自己的苦难中难以自拔,以至于忽视了慈爱的母亲对他无微不至的照顾,尤其是母亲身患重病,他竟全然不知.当他发现母亲病情的严重时,母亲却永远地离开了他!
作者怀着对母亲深深的思念和愧疚这样描述了自己的心情:(教师配乐诵读课文的4-6自然段)
在《思乡曲》低回哀婉,如泣如诉乐曲声中,教师饱含深情的诵读牢牢抓住了学生的心弦,学生的情感受到感染,阅读的兴趣被调动起来,为后文的学习做了铺垫.速读梳理,整体感知
1,整体式默读.思考:课文主要写什么?你觉得课文中的母亲是个怎样的人?
2,寻读式速读.想一想:课文写了母亲关心我的哪几件事?你体会到作者什么样的感情?
以上问题学生在独立阅读中可以根据自己的理解得到各种各样的答案,以此来培养学生整体把握课文的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品读感悟,沟通感情
在学生整体把握课文内容的基础上,让学生分四人小组合作学习,抓住母亲关心我的四件事,找出重点词句品读,说说自己最感动的地方,并说说感动的原因.讨论后学生汇报所得.教师相机指导朗读.1,我发脾气时,母亲抚慰我.⑴感悟:哪些语句最让你感动?说说为什么.抓住作者对母亲神态,动作的描写,“悄悄躲出去,偷偷地注意我,又悄悄地进来,眼圈红红地看着我”体会母亲抚慰我的细致和体贴;抓住作者对母亲语言的描写“咱娘儿俩好好儿活,好好儿活„„”体会母亲对儿子深深的爱.⑵朗读:指导读我“暴怒无常”的句子时要读出“暴怒”,“绝望”的语气,读描写母亲的句子时应读出母亲对儿子的心疼和无奈.2,母亲为了“我”隐瞒病情.着重引导学生重读“整宿整宿,翻来覆去”等词,体会母亲的坚强与无私.3,母亲央求“我”看花.学习时引导学生抓住几个关键词:“央求,喜出望外,高兴,絮絮叨叨,敏感”来体会母亲情感的变化,从而体会母亲深沉而无私的爱.朗读时随母亲心情的变化语速时而缓慢,读出央求的语气,时而欢快读出如释重负,充满希望的语气,结尾时欢快的语调要戛然而止,在朗读中幻化出母亲因失言而重陷痛苦的现实与无奈中的画面.4,母亲的临终嘱托.引导学生在品读中想象母亲生命垂危时对两个孩子的无尽的牵挂.朗读时用缓慢的语速,低沉的语调勾画出一个形容憔悴,为儿子付出全部自己却病得大口大口吐血,临终前却依然挂牵着自己的孩子的普通却伟大的母亲形象.此时,学生在品读中感悟,在感悟中品读,作者对母亲的热爱,思念,愧疚之情学生已有深刻的体会.配乐朗诵,情感升华.“又是秋天,妹妹推着我去北海看了菊花.黄色的花淡雅,白色的花高洁,紫红色的花热烈而深沉,泼泼洒洒,秋风中正开得烂漫.我懂得母亲没有说完的话,妹妹也懂.我俩在一块儿,要好好儿活„„”
文章结尾段作者寓浓浓的思母之情于泼泼洒洒,烂漫开放的菊花之中,菊花依旧,慈母却不在,睹物思亲,怎不伤怀?想起母亲的鼓励与期望,仿佛看见作者手捧鲜花与母亲的亡灵对话,怎不令人泪下?学生自读自悟,汇报自己独特的感受,有感激,有愧疚,有慰籍,有思念,在学生情感与作者情感产生共鸣之时,马思聪的《思乡曲》旋律响起,学生和着乐曲朗读4-7自然段,那字字真情,句句思念在情真意切,魂牵梦绕的乐曲的烘托下,学生在自己的朗读中感受到作者汩汩涌出的热流,从而在自己的朗读中热泪盈眶,潸然泪下,从而达到陶冶情操,熏陶情感的教学目的.此时,让学生抒发情感:假如清明节到了,作者面对母亲的遗像,会说些什么呢?
中考物理复习的重要途径 篇3
初三复习的形式多种多样,不同形式的复习,方法和作用都不一样,效果也不相同。例如第一轮复习,它是系统性的,教师对照初中物理教学目标和考纲,指导学生系统地整理和归纳知识,它着重于基本概念和基本定律的复习,主要是为后面的复习夯实基础。不过这轮复习是最让教师头疼的,原因是这种复习方式不招学生喜欢,而且在教学中我们也的确发现了它存在着许多的不足之处:第一,片面地强调知识的系统性和全面性,重点不突出,难点没解决,每个章节的复习只是把学生已学过的内容重新罗列了一遍,然后点滴不漏地“浓缩”给学生,学生总有吃剩饭的感觉,积极性不高;第二,忽略了各章节之间在内容、方法、结构上的联系,使学生很难在大量物理现象中找到它们的必然联系和规律,无法进行知识的类比和联想,不能构建空间想象力,起不到融会贯通的作用;第三,完全把培训思维能力和创新能力的希望寄托在题海上,盲目的过量的训练,让学生产生了厌烦情绪。很多学生面对旧题时,似曾相识,但嚼不烂,吞不下,如鲠在喉;面对新题时,又似雾里看花,不得要领,解题显得力不从心。于是出现了我们不愿见到的局面,学生为了完成作业,相互抄袭,弄虚作假。
很明显,如果仅靠这种复习方式无助于学生能力的提高,就毕业班的教学而言,如何提高复习效率,发展学生智力,培养学生能力已刻不容缓,这就需要我们对复习课的教学方式进行改革。经过长期教学实践,我认为采用“专题复习”效果非常不错。要想提高学生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仅靠落实各章节的知识点是不够的,教师必须精心设计组织一些“专题复习”,以便于学生对知识能够融会贯通,提高思维能力,培养创造力。
专题复习课的一项重要功能是将零碎、散布各处的知识,通过分门别类的归纳,使之条理化、系统化,让学生从宏观上对某一方面的知识有一个全面而系统的把握,达到“一览众山小”的境界。专题复习通常可以采用以下几种方式进行:
1.“模块化”专题复习:教师可以打破教材的章节顺序,把初中物理内容分为力学、电学、热学、光学、能五大模块,根据考纲把分散于教材各章节中零星的、不连贯的概念、公式、实验、解题技巧和思维方式加以归纳,由“离”到“合”,由“厚”到“薄”进行系统整理和小结,这也是大部分教师比较喜欢采用的复习方式。“模块化”复习的重点是,加强各个模块间知识的联系,将知识综合化,提高复习的难度,使学生能站在整体和全局的高度将学到的知识系统化,并从根本上掌握一些研究物理问题的基本方法和思维形式,能看到各种物理现象中的必然联系,发现它们的规律,将问题迎刃而解。
2.“考试题型”专题复习:根据中考题目类型,分设选择、填空、实验、作图、计算等专题进行专门复习。本学期教学中,我在所带的一个班级里重点采用了这种复习方式。以作图专题复习为例,我把作图分为几个部分:光的反射、光的折射、平面镜成像、凸透镜成像、力的示意图、杠杆(画力或力臂)、滑轮组(画绕线)、磁体(标磁极,画磁感线)、通电螺线管或电磁铁(标磁极,画绕线,判断电流方向)、电路图和实物连线。复习前,动员全班同学在课下做好整理资料、搜集例题、设计考题的工作;复习时,班级分组展示成果,每一组同学就作图中的某一项(如:光的反射)设计问题让其他同学解决,然后交流评比,最后由我引导他们进行总结,并将好的例题保留下来,作为复习资料。虽然这种复习方式比较耗时间,但学生激情高涨,积极性非常高,复习的效果比我唱独角戏不知要强多少倍。
3.“小专题”专题复习:细化各专题,设计一些“小专题”有针对性地进行复习,这种复习可以从一个知识点,一道习题,甚至一种仪器的使用上加以拓宽,由“点”及“线”,再由“线”到“面”,不断把问题深化,直至“窥一斑而见全豹”。例如这学期的教学开放日上,我就“电学中的灯泡问题”上了一节 “小专题”复习课。从灯泡的发展过程,到灯泡的结构、原理、电阻、功率、亮度、串联、并联和故障的判断等问题一一进行了剖析,涉及了物态变化(升华和凝华)、焦耳定律、伏安法测电阻、伏安法测功率、电阻的计算、功率的计算、额定功率、实际功率、串联与并联的区别、短路和断路等内容。等我把灯泡的相关问题讲清楚了,实际上电学中的很多问题学生也随之明白了,可见小专题的作用不容小视。其实我们也可把近几年来中考中的热点、重点问题编成若干个小专题进行复习,利用不同形式从不同角度考察知识点,让学生通过观察、比较、分析题目之间的异同,掌握解决问题的技巧和方法。
当然,不管以什么方式上专题复习课,要想效果突出,教师就得下一番苦功夫。首先,教师本人要多练,教师只有多练才能做到精讲,才能让学生做到精练。那么何为多练呢?一句话:教师跳进题海。只有教师跳进了题海,注重对各种信息的收集、筛选和整理,并及时反馈给学生,让学生从题海脱身,才能避免重复低效的练习,从而达到提高复习效率的目的。其次,专题复习课,教师要充分利用好上课的前二三十分钟黄金时间,讲知识、讲思路、讲方法,最好不要利用这段时间处理作业等问题。教师也不能一讲到底,要充分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培养他们的自主复习意识,“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最后,复习时教师应让学生敢想敢说,做到先想后说,注意随时捕捉学生的信息,及时启发校正学生的思维路径,以点拨为主,最大限度的杜绝急于求成、自问自答、包办作答的现象发生。
让歌唱成为孩子发展的重要途径 篇4
一、用好奇心激发幼儿唱歌兴趣
我国著名儿童教育家陈鹤琴先生说:“音乐可以陶冶人的性格和情感, 可以鼓舞人的进取精神,应该为幼儿创设情景,培养幼儿对音乐的兴趣。”判断一首歌曲是不是适宜幼儿歌唱,最主要的是看这首歌能不能激起幼儿学唱的兴趣和欲望。那么什么样的歌曲适合幼儿演唱呢?一是内容健康;二是幼儿感兴趣的、能给幼儿带来愉悦体验的歌曲。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要求:引导幼儿接触周围环境和生活中美好的人、 事、物,丰富他们的感性经验和审美情趣,激发他们表现美、创造美的情趣。 那些经典的、表达人们基本情感的儿童歌曲,是我们选择的重要来源,它们是优美的、诙谐的、欢快的。还有那些具有时代气息的流行歌曲、优秀电视剧里的插曲,也可以进入我们幼儿园的唱游活动中来,让幼儿感受时代性,培养孩子们对新事物的敏感性。如《如果爱我就亲亲我》《蝴蝶仙子》等歌曲,孩子们都能表现出很高的兴致,在教学活动时,我们会对歌词或一些旋律适当地进行改编,幼儿学唱时会学得更加津津有味。
二、用游戏引导新歌教学
幼儿喜欢游戏,更喜欢比赛,老师要根据学唱内容精心设计各种音乐游戏的比赛活动,让幼儿“玩中学”“乐中学”,在强烈竞争的学习气氛中学会新歌,像“小蝌蚪找妈妈”“蝴蝶找花”“点豆豆”等游戏都可以选用。
在小班音乐活动《点豆豆》时,我这样设计:
“你吃过豆豆吗?吃过什么味道的豆豆?”由此引发活动。
首先,通过游戏“猜豆豆”出示第一个豆豆(甜豆豆)的图片,带幼儿熟悉歌曲,并鼓励幼儿做一个吃了甜豆豆的表情。(猜教师口袋里的豆豆) 其次, 教师通过游戏“猜豆豆”出示第二个豆豆(酸豆豆)的图片,并在游戏中学唱歌曲《点豆豆》。(猜纸杯下隐藏的豆豆)1师幼一起玩游戏“点豆豆”,在游戏过程中了解游戏玩法,熟悉歌词。 2教师完整范唱歌曲《点豆豆》。3幼儿学唱歌曲1~2遍。再次,通过游戏出示第三个豆豆(辣豆豆),玩游戏一次。 最后,幼儿每人扮演一个小豆豆进行游戏。幼儿每人贴一个小标记:酸豆豆、 辣豆豆或者甜豆豆,进行游戏。
讲解游戏规则:老师依次点幼儿的头,最后点到谁就吃这个幼儿身上贴的豆豆。同时,和这个幼儿有一样豆豆的小朋友到前面来,一起表演吃豆豆。
这种教学方法非常适用于词曲简单的歌曲,歌词内容直接描述动作过程, 富于动作性。幼儿在学唱的过程中兴趣浓厚,使平淡的新歌教学活动变得生动活泼、富有情趣。
三、创设情境,营造音乐活动氛围
在学唱活动过程中,我们应利用先进的教学手段给孩子们创设良好的环境氛围,寓教于乐。同时,建立融洽的师幼关系,以充分调动孩子参与唱歌活动的积极性,让孩子感受自然美,自发地模仿和学习,让孩子轻松地学唱歌曲, 提高音乐活动的质量和效益。如学唱《动物园》时就可以用电教多媒体将动物与音乐结合起来,大大提高了学生的兴趣。 又如音乐童话欣赏《龟兔赛跑》,这是一首音乐语言非常丰富生动的作品。教师首先运用多媒体呈现大森林的一些画面,营造出一个与音乐相符的环境气氛, 然后要求学生按照故事情节,每人扮演一个自己喜欢的角色。学生边听音乐边自己舞动,全身心地融入到音乐情绪中, 切身感受到不同的音乐语言所表达的不同的音乐内容,同时受到思想上的启迪和教育。
四、创造性唱歌,培养创新意识
实现音乐课堂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篇5
姜建华
(山东省东营市实验中学)
摘 要: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教材、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离不开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和教师激情有效的引导教学,这些都是把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关键词:有效教学;教学评价;教学目标;教学体验
随着新一轮课程改革的深入,呈现在我们面前的音乐课堂教学越来越丰富,教学手段不断更新,教学内容不断拓展,音乐课堂气氛宽松而和谐。提高音乐教学有效性逐渐成为大家共同追求的目标。所谓“有效”,主要是指教师在教学后学生获得的具体的进步和发展。学生有无进步和发展是衡量音乐教学有无效益的重要指标。那么,以学生为学习主体,切实提高教学的有效性,离不开对教材、教学目标的深入研究与对教学过程的精心设计,离不开学生有效参与课堂和教师激情有效的引导教学,这些都是把教学落到实处的重要途径。
一、深入挖掘教学素材,精心组织教学内容
纵观我们使用的教材,大多内容只是围绕一个单元主题为我们提供部分基本的教学素材。首先要靠我们通过教参、上网或音乐杂志等途径去了解与教学相关的`音乐背景、音乐文化,甚至搜索可丰富我们教学思路的教案、设计等等,深入挖掘与教学内容相关的素材,组建与课题相关的资料库,随时都能选择其中部分为教学所用。
其次还要对学习内容反复聆听,把自己对音乐作品的感触和理解记录下来,再用音乐术语进行整理,尤其要把本课涉及的音乐要素、音乐知识分析透彻。一旦把音乐作品分析透了,目标自然而然也清晰了,方法、形式等也相应的形成思路了。
二、制订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是保证音乐有效教学的关键
教学目标定位要准确而清晰,这是我们备课非常关键的一步,也是保证我们教学有效的关键所在。《义务教育音乐课程标准(版)》总目标明确提出:学生通过多种形式的艺术实践活动,探究、发现和领略音乐的审美情趣,掌握必要的音乐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发展音乐听觉与欣赏能力、表现能力和创造能力,从而形成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由此可见,制定科学有效的教学目标是教师选取教学内容,确立教学方法,评价教学效果的依据。
1.在设定教学目标时,教师要对“三维”目标有明确的界定,同时对知识与技能尽量做到细化、具体,教学目标越具体,教学实践中操作性就越强,也更有针对性。
2.学生是教学的主体,教师要根据学情设定教学目标。在教学中有必要提前了解学生的学情,包括年龄特点、已有的知识经验、现有认知水平和情感态度等。在教学实践中获得学生的第一手资料对整个课堂教学、教学目标的设立起到了风向标的作用。除了对整堂课的教学目标要清晰外,对每一个环节的小目标也要清晰。只有围绕目标,环环相扣,从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学习经典音乐的兴趣入手,才能切实提高课堂教学的有效性。
三、以音乐为本,精心设计教学过程
教学设计是上好音乐课的前提和基础。我们在教学设计过程时,首先要立足教学目标,针对重组的教学内容,让课堂教学自始至终以音乐本体知识为主营造最佳的教学氛围,做好张弛有度的教学节奏的设计,用生动有趣的方法组织教学,引导学生对音乐表现形式和情感内涵的整体把握。
其次,我们教师要深入学习课标,领会精神实质,搞好教材分析,结合学生实际,围绕教学目标,科学合理地重组教学内容,做好教学设计,把握教学过程,不断反思教学行为。
四、关注学生有效地参与课堂
有效教学要关注学生的发展。教师必须确立学生的主体地位,学习过程中注重学生有效地参与体验,精心设计学生的学习过程。学生能否有效地参与课堂体验音乐是进行有效教学的关键。
1.学生能选择喜欢的学习方法进行音乐学习。学习方法是达成教学目标的主要手段之一。在实际教学中,我们要根据学生不同的音乐基础和能力,引导学生选择最合适的学习方法,再辅以适时指导,帮助学生获得音乐学习的成功体验。在同步学习时间内不同学习能力的学生可以选择不同的学习方法,达到共同的学习目标。这些做法不仅让学生拥有了选择学习内容的权利,也从不同层次体现了学习的自主性。
2.创设学习情境,激发学习兴趣,使学生乐学。教学中教师要尽可能地从生活或具体情境中引入新课,学生在有效的情境中产生学习和探索的兴趣。课的引入是学生能否产生学习兴趣,渴求新知,增强教学效果的关键。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了解中学生的特点,不断改进教学方法,挖掘教材的活动性和创新性因素,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引导他们积极、主动地参与到学习中去。
3.运用激励性评价,提高学生参与活动的积极性。在教学中,学生参与教学效果的评价,是以充分发挥每个人的学习积极性,最大限度地激发每个人成功感为前提的。教学中教师要重视学生参与学习过程的积极性和参与学习过程的态度和情感,及时对学生的学习活动作出积极评价,保证学生的有效参与。
五、教师积极的态度是实现有效教学的保障
教师本身的音乐能力与学生学习音乐的能力是关联的,教师本人作为音乐能力的典范已变得越来越重要。在实际教学中教师个人的影响也许比音乐作品的影响要大得多。换句话说,如果想要取得音乐教学的有效和成功,所有的学习都需要教师主动积极的态度,从另一个角度来说,学生对于音乐的学习和进步取决于音乐教师对待音乐的态度。
苏霍姆林斯基说:“音乐教育的目的不是培养音乐家而是培养人。”有效的教学方法不仅能使学生学习到知识,更能使教师感受到成功教学的快乐。在新课程改革的推动下,我们必须深入细致地进行教学研究,寻求实现课堂有效教学的合理途径与方法,为落实音乐课程改革目标、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实现学生更好发展而探索。
参考文献:
课外阅读,学好语文的重要途径 篇6
一、兴趣,激发阅读动力
兴趣是影响学习活动的最直接、最活跃、最现实的因素。我国古代大教育家孔子也曾经说过:“知之者不如好之者,好之者不如乐之者。”可见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是人们从事任何活动的动力。同样,学生有了阅读兴趣,才能从内心深处对课外阅读产生主动需要。因此,教师要努力激发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让他们愉悦地进行课外阅读,快乐地接受自己想要学习的语文知识。
兴趣能调动内在潜力,提高阅读效果。只有培养了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学生才会将教师的“要我读”转化为“我要读”,才会努力寻求阅读机会。学生的阅读兴趣高了,读书就会越读越多,越读越会读,越读越喜欢读,形成一种良性循环,最终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这样能使学生从书中获取丰富的知识,开阔自己的眼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和阅读能力。增强学生的想象能力,培养学生对语言艺术的欣赏能力。
二、推荐,引领阅读方向
鲁迅先生曾经告诫少年朋友:“只看一个人的著作,结果是不大好的:你就得不到多方面的优点。必须如蜜蜂采蜜一样,采过许多花,这才能酿出蜜来,倘若叮在一处,所得就非常有限了,枯燥了。”他还说:“专看文学书,也不好的,会变成连常识也没有的糊涂虫,研究文学固然不明白,自己做文章来也糊涂。”这富有哲理的话,正是我们语文教师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的“金玉良言”。所以,我们在指导学生选择课外读物时,选择的内容应较广泛,这样学生才能博览群书。同时也应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向他们推荐适合的书籍。
介绍好书给学生阅读,首先要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知识水平帮学生选好读物。我们不指望一个天真活泼的孩子肯去吟诵“之乎者也”,也不妄想他们会去玩弄“科学家”的天文数字。只有《天方夜谭》才是他们一千零一夜的美梦,只有《安徒生的童话》才是他们最亲密的朋友。众所周知,诸如《童话大王》《天天爱学习》《小哥白尼》《小读者》等有趣味性、知识性和文学性的少儿读物,均是学生爱看的“花”。我们要让学生在这样的“花丛”中健康成长。
我们也可以根据学生在课内学习或写作上的需要,选择有关书报或其有关部分让学生阅读,以便学以致用。如学习了《海伦·凯勒》一课,为了更深刻地感受海伦不向命运低头,不屈不挠,向往光明的精神,让学生有目的地阅读《假如给我三天光明》;又比如,我们学习了《梦圆飞天》后,指导学生去图书馆借阅相关的资料,以培养学生摘录资料和运用资料的能力,提高了学生的阅读兴趣和阅读能力。
三、方法,提高阅读效果
阅读活动是一项复杂的心智活动,要有效地指导学生从事阅读活动,使学生朝设计好的目标发展,选择好阅读书目后,必须做好阅读前的各种指导工作。在要求学生养成动口习惯的同时,更主要的是要求学生养成动笔的习惯,圈、点、勾、画、批、注,不动笔墨不读书,及时记下自己稍纵即逝的感悟、理解,做好读书笔记。归纳起来,我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指导学生做读书笔记。
1.读一读,圈一圈。要求学生养成习惯,把阅读过程中印象最深的词、句、段划起来,并细心琢磨这些词、句、段的意思,有什么作用,表达了作者什么思想感情,等等。
2.划一划,想一想。一是划出不理解的地方,联系上下文想一想是什么意思;二是划出文章的重点句或优美词句、精彩片断,把自己在阅读过程中对文章的思索在旁边记录下来。
3.抄一抄,写一写。人手一册读书笔记本,摘抄好词佳句,多积累一些优美的句段,这是积累材料的重要途径。读过一篇文章或一本课外书,还可以练练笔,写下心得体会,或者模仿文章的精彩片断进行句子仿写,语段仿写。
四、活动,促进丰富阅读
为了丰富学生的阅读,学生除了在学校图书馆借阅,还可以利用开放阅览室和电子阅览室畅享阅读。在班级开展师生每人“捐献一本书,班级图书漂流”活动,建立班级图书角。选择责任心强的学生作为班级图书管理员,负责图书的管理、借阅工作,确保每个学生每天都有书可读。另外,我们可以建议家长一个月左右与孩子逛一次书店,根据学校推荐的书目自主选购书籍,与孩子一起读书,以营造亲子读书氛围。
我们每节语文课预备铃响起后诵读古诗已成习惯。古语云:“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学生古诗词积累一多,语感不断得以积淀,语文素养也就自然形成。我们每月都会根据学生的表现评选出班级“阅读之星”,表现特别突出的推荐评选学校“阅读之星”,乃至市级“阅读之星”。在学校开展的“读经典的书,做美丽的江畔娃”集体诵读比赛中,我们班的学生发挥出色,取得了第一名的好成绩。我们班还被评为校“书香班级”,并被推荐参加市“书香班级”的评选。看到自己的辛勤努力,换来了甜蜜的收获,学生个个欣喜若狂,也对自己更有信心,也更喜欢阅读了。
课外阅读是语文实践活动的重要形式,它的意义深厚而广泛。在新一轮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教师必须树立大语文教育观,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习惯,让学生从课外读物中吸取营养。这是使语文课堂充满生命活力的一条捷径,也是现代社会对语文教学的必然要求。
重要途径 篇7
本人在十七年的教学过程中总结了一些听课的经验和体会, 与大家一起交流、探讨。
一、听课, 让教师的课堂教学扬长避短
听课过程中我发现, 同样的课题不同的老师会教出不同的风格, 我不断学习他们的长处提高我的认识, 找到捷径少走许多弯路。听完课之后我修改了备课中的不足之处, 有效地提高授课质量, 比如, 听同事教授柴可夫斯基的作品《1812序曲》音乐欣赏课。他在课前三分钟讲述了该音乐作品的历史背景, 特意为本节课创设了一个情境, 可以说他为此下足了工夫, 把俄法战争的来龙去脉讲得绘声绘色, 增进了学生对音乐作品的理解, 课堂教学效果非常良好。为此我举一反三, 针对每一课的教学内容力求创设一个良好的情境, 以此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把枯燥的内容转变为愉悦的学习过程。
以上案例是取其所长、补己之短, 但在听课过程中也时常会发现别人的不足之处, 从而做到扬长避短。在欣赏课上某位教师为乐曲的欣赏创设了教学情境, 他引经据典对乐曲的历史背景、作者介绍、创作动机等方面作了大半堂课的详细介绍, 学生开始时听得津津有味, 但后来情绪发生变化, 注意力开始迁移, 但教师还在一味地平铺直叙, 到最后仅仅听了半首乐曲就草草结束了课程。这样的课背离了音乐欣赏的初衷, 一堂音乐课被上成了历史和语文课, 失去了音乐课的情感性和艺术性。
二、听课, 提高教师的专业素养
我听了若干节课接触了不同教师, 感受到了不一样的教学魅力。稳健型教师教学结构严谨, 激情型教师教学魅力四射, 表演型教师艺术感染力强劲, 幽默型教师的课堂妙趣横生。这些教师的教学风格让我大开眼界, 原来课堂并不是一成不变的, 教学过程可根据教师自身的内在素养变得丰富多彩。在他们教学中我学到很多知识, 给我的课堂教学注入了许多新鲜血液;为了拓宽思路我还经常跨学科听课。语文课上一位老教师的教学深深感染了我。这位教师的教学底蕴深厚, 充满魅力, 这绝非一日之功而是多年积累形成的。为此, 我课后认真思考并制订自己的学习计划, 不断充实理论水平。另一次公开教学让我大开眼界, 一位特级教师上了一堂音乐课《黄河大合唱》, 从朗诵开始, 富有磁性的声音让听课老师和同学心潮澎湃;接着, 钢琴弹奏乐曲《黄河》让所有人鸦雀无声;在教唱过程中我们又欣赏到娴熟的钢琴伴奏和浑厚的男中音演唱。这样的课让所有人陶醉其中。我认识到一名成熟的音乐教育工作者必须要具备深厚的艺术基本功, 高校毕业并不是学习基本功的终结, 这才是一个开端。
三、听课, 可以提升教师课堂教学的驾驭能力
一个好教师不仅要拥有较高的业务素养, 同时还要具备灵活多变、轻松自如地课堂驾驭能力。讲授严肃高雅的音乐作品时经常会出现曲高和寡的场面。一位年轻教师问学生喜欢不喜欢听交响乐, 学生居然异口同声地回答说“不喜欢”, 场面让这位教师非常尴尬, 接下来她仍按部就班、照本宣科地上完这堂课, 但情绪却明显受到了很大的影响;我曾在一堂语文课上遇到同样的问题, 老师问同学们喜欢不喜欢徐志摩的《再别康桥》?学生回答“不喜欢”, 但这位老师一点不紧张, 他问学生为什么不喜欢, 学生说不懂诗的意思, 他马上和学生一起讨论诗的内涵, 学生立即茅塞顿开, 思路一直追随老师。他们又找出许多不理解的问题和老师一起讨论、研究, 在互动学习过程中潜移默化地完成了学习任务, 一节课不知不觉就过去了。最后, 老师问学生喜不喜欢这首诗歌, 同学们毫不犹豫地大声说到“喜欢”并爆发出阵阵掌声。一样的话题两样的结果, 充分显现了教者的智慧, 更体现了教师在日积月累的教学过程中练就的高超课堂驾驭力。
四、录制教师的课堂教学过程帮助其找出自身的不足之处 (听自己的课)
随机录像课在很多学校得到了推广, 它有效提高了课堂的规范性, 但这只是一个被动过程, 带着很强的行政行为。根据这一情况我变被动为主动, 自己录自己的课请同事观看并一起找出不足之处。通过观看录像发现我教态需要改变, 语言表达不够精练, 口头禅比较多, 太过注重教师教的过程而忽视学生的学习过程, 甚至发现多年的唱歌表情是非常严肃刻板的。为此, 我不断改进自己的教学工作, 注重教态。几年下来收获颇丰, 同事们一致认为我的教学面貌发生了一个质的变化。因此我将继续进行自我录像课规范教学行为, 力争使课堂教学再上一个新台阶。
五、认真评课、做好听课记录和心得体会是听课的必要步骤
认真做听课记录是非常必要的, 记录教者的上课流程不仅可以充分学习别人之长, 更重要的是防止遗忘。我经常翻阅几年前的听课笔记, 每次阅读都会闪现出这堂课的情景。听课笔记在记录教学过程的同时也不要忘记标注和课堂评价, 这样可以发现别人的优点和不足之处, 课后和教者进行广泛的交流探讨, 共同进步;听课记录应该是实录与评点相互兼顾, 评点更有利于教者的自我提高。
另外在听课过程中要注意尊重别人, 不要做与听课无关的事, 课前要尽量和教者沟通让他们思想有所准备。很有礼貌地咨询上课教师相关问题, 并在征得同意的前提下索取课件和教学案例;评课时要鼓励教学优点, 但也要客观指出其不足之处, 帮助别人改进工作, 语言中肯不能有过激话语, 尊重别人的劳动成果, 但也不要过分谦虚, 人云亦云。我始终认为, 听课是一个双向学习的过程, 听者和教者都在这一过程中得到了交流和提高。
培养学生数学交流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8
那么, 我们应该如何去培养课堂倾听能力呢?
首先, 教师要创造民主平等的课堂氛围.教师要想有所听, 就得让学生想说、敢说、会说.为此, 教师应该放下架子, 蹲下身子, 走近学生, 倾听学生的心声.例如在学习“椭圆性质”时, 学生在自学教材后提出了这样几个问题.
1.性质1中所说的范围是指变量x、y的范围, 还是指椭圆图形的范围?
2.为什么把x换成-x, 方程不变, 其图象就是关于y轴对称?对y=x2 (x≥0) 适用吗?
3.为什么不把图象与y=x的交点称为顶点?
4.椭圆的离心率的定义e=c/a, 能否说成是“半焦距与半长轴的比”呢?
提出的这些问题引起了全班的热烈讨论, 大家纷纷表达了自己的看法.教师在认真倾听后肯定学生的优点, 指出他们的不足, 完善他们的结论, 促进了学生数学知识的主动建构.由于教师的耐心倾听, 从问题的提出到解决, 整个过程学生都是以主人翁的姿态和批判的眼光来探索认识数学问题, 这当然比只看演示和被动听讲效果要好得多.教师的倾听, 激励学生积极捕捉数学学习中的每一个疑点, 也激发了学生自觉主动的学习意识.在这种说听议中, 学生的数学交流能力也得到了切实提高.
其次, 教师要耐心, 要善断.教师必须耐心倾听学生, 不能随意中断学生的思维, 不能将学生思维强行纳入教师思维轨道.在倾听中教师要善于发掘学生所说的闪光点.对学生提问或发言, 教师要多表扬多鼓励, 要允许学生发表与己不同的观点.对学生所说, 教师不要简单否定, 而要肯定其合理部分.有了老师的鼓励和喝彩, 学生怎会不愿或不敢与你交流呢?教师在课堂上通过倾听获得的信息五花八门、纷繁复杂, 这就要求教师在倾听中善断:对倾听所获取的信息及时进行一个“去粗取精、去伪存真、由此及彼、由表及里”的加工制作过程, 并立即作出相应的教学决策, 以积极推进课堂教学.如在排列组合应用的教学中, 我们给出了这样一个问题:“将5个不同的小球放在4个不同的盒子里, 使每个盒子不空, 有多少种不同的放法?”学生提出了不同的观点:
学生1:从5个不同的小球中任取4个放在4个盒子里, 每盒子里放1个小球, 再将剩下的1个小球放在4个盒子中的一个, 保证了每盒子里至少1个小球, 共有多少分法?
学生2:先将5个不同的小球分为4组, 有多少种分法, 再将4组小球放在4个盒子中, 有多少种分法, 用乘法原理共有多少种分法.
以上解法从形式上看, 似乎都合情合理, 但结果却不相同.为什么呢?学生们很迷惑, 相互之间议论纷纷, 并期待着老师能给他们一个圆满的答案.我装着“山穷水尽疑无路”的样子, 以此激发他们思考、讨论、交流.终于, 有个学生发现前两种解法出现了“重复”的错误, 这给全班同学带来了“柳暗花明”.那一刻, 同学们一个个脸上洋溢着成功的喜悦, 用骄傲的眼神看着老师, 课堂因“错误”而精彩.因此在倾听中教师要耐心, 要善于让“错误”美丽起来.只有在“出错”、“纠错”的探究、交流过程中, 课堂才活, 教学才美!
批阅学生作业, 我们常常会发现很多新奇的答案.此时教师千万不能武断地作出决定, 而应及时与学生交换意见, 仔细倾听学生的想法、见解及其具体的思维过程.如果学生的分析是正确的, 我们就加以肯定表扬和宣传推广;如果学生的分析是错误的, 我们应在肯定学生独立思考的前提下和学生一起探究产生错误的原因以及避免产生这些错误想法的思维方法.只有这样, 我们才能很好地保护学生课堂交流的积极性, 才能充分调动学生数学学习的自主性.
第三, 教师要察言观色, 捕捉情绪.数学课的教学过程, 既是传授知识的认知过程, 也是开启学生心灵的情感过程.教学中, 师生双方心意相通, 交流畅通, 就能比较轻松和有效地实现教学目标.一个成熟的教师, 一个具有倾听意识和习惯的教师, 往往不会满足于仅仅倾听学生的言辞, 还会重视倾听言辞背后的思绪、性情、欲望和需求, 并加以热情的呵护和细心的引导.譬如, 在一次的课堂交流讨论中, 我听到一位同学的见解很独特, 就有意识地喊她起来说说, 没想到她却说“不会”.可我分明听到她在交流时说得不错呀, 难道对自己没把握, 怕出错而不愿说?我又鼓励她, 可她就是一声不吭.我很纳闷, 下课时就去问她, 她还是不肯说.旁边的同学悄悄告诉我说:“老师, 她认为你对她有偏见, 她说她作业和我的一样, 你却给她扣分了.”是吗?我赶紧拿出她们俩的作业本, 仔细对比.原来, 虽然她俩答案一样, 但她的解题不够规范, 所以扣了分.经过解释, 她对我的误会和抵触情绪消除了, 以后每次交流讨论, 她都能很愉快地发言.试想, 如果当时我不细心地发现她的情绪变化, 这种误会可能会在她心理留下阴影, 也会挫伤她数学学习交流的积极性.
激发情趣是有效教学的重要途径 篇9
一、巧妙设置问题情境, 激发学生学习情趣
质疑, 是创新意识的萌芽, 讨论是智力的激发, 经过激烈的讨论, 往往能迸发出许多创新思维的火花。在课堂教学中, 教师应积极营造质疑讨论的氛围, 激发学生学习的情趣。一是要将课堂放手给学生, 相信学生的能力, 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如:在教学《能源与可持续发展》一节中, 为了能达到培养学生节约能源和环境保护的意识,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 扩大其知识面, 激发学生互动。可设计以下问题情境:1.现实生活中你见到的有哪些污染?来源有哪些?各有什么危害?2.你知道有哪些类型的能源?哪些是清洁能源?3.地球上的不可再生能源有用尽的一天吗?4.我们如何提高能源的利用率减少环境污染?通过这样问题的设计, 既概括了课本的知识点, 又让学生开动脑筋, 思考、讨论, 以学习小组的形式将整理好的内容呈现出来。这时, 有位同学就提到太空垃圾的污染, 此提法虽然与本课没有关系, 但我还是表扬了他, 他的思维很发散、很积极、很开阔, 知识面很广, 也从另一个方面鼓励学生的创新思维和发散思维。然而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这种天性会被压抑, 而今就是要把这种“天性”释放出来, 崇尚个性。二是要鼓励学生。在问题讨论中, 教师耐心倾听、热情鼓励和及时指导, 这是通向创新的桥梁和有效学习的途径。三是要启发引导学生。对学生提出的问题, 要善于启发、引导学生自己去思考、去讨论、去得出结论, 要当好“导演”和引路人, 只有当他们在困惑时, 才告诉或者留下悬念, 以引导学生在课外再去二次思考和钻研。例如在《汽化和液化》教学中, 在做水的沸腾实验时, 关于如何节约时间的问题, 同学们说出了用热水和减少水的质量, 此外我还设计了下列思考题进行启发。1.如果从减少热量的散失上考虑, 你有什么方法?2.如果从酒精灯本身考虑, 你有那些方法?实际教学中, 学生思考和解决是有难度的, 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思考, 启发要到位, 恰到好处, 才能达到创新思维、激发兴趣的目的。
二、恰当展示思维过程, 引发学生探究兴趣
教育学博士肖川说过:让学生能够用自己的眼睛去观察, 用自己的头脑去判别, 用自己的语言去表达, 能够成为一个独特的自我。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让学生通过实践来启发思维, 用感性知识去把握抽象的概念, 教学效果更会事半功倍。那么, 什么是“思维过程”呢?具体表现为对知识的分析、综合、比较、抽象、概括, 可使知识具体化和系统化。结合学科教学表现为概念的形成过程, 公式、定理的推导过程, 性质规律的发现过程, 对问题的挖掘过程。学生只有“身入其中”, 才能领略其妙, 才能学会创造。怎样恰当地展示思维过程?结合物理学科的知识特点, 依据学生已有的学习经验, 巧妙地设计问题, 创设情景以形成“最近发展区”, 所以在教学过程中, 要钻研教材, 根据所教知识内容, 广泛联系社会生活实际, 打开教材与生活“通道”, 不仅容易激发学生的学习情感, 而且还会使教材的知识更加鲜活、生动, 也更容易达成教学的三维目标。
其一, 创设情景, 作为铺垫。如, 在教学“声音的特征”时, 首先放了一段录音:牛、羊、狗、鸡等动物的声音, 风声、雨声、水声、歌声、乐器声, 及各类鸟鸣。师问:从这段录音中, 你听道了哪些物体发出的声音?生答。教师接着讲:你知道这些声音有什么不同吗?你是如何区分的?我们今天就来学习“声音的特征”……
其二, 引导探究, 步步深入。教师要把“思维过程”分解为一个个由浅入深的阶段, 让学生每走一步都能看到自己的闪光点, 设计成一个个问题, 让学生伸手就能够得着, 形成持续的动力, 引导学生去思维、去创造。如教学镜面反射和漫反射时, 我就出示了一个实验让学生去感知、去探究、去体会、去总结。问题:1.你从侧面看到的现象是什么?2.为什么会出现上述不同的现象?3.若从正面看呢?4.它们是否都遵循光的反射定律?5.在雨后的夜晚月亮出来了, 迎着月光走, 亮的是水还是陆地?就这样采用对比实验的方法, 让学生自己去观察、思考、讨论, 引导学生去比较、分析和记录, 拓展学生的思维深度。
其三, 拓展迁移, 理解应用。教师引导学生继续探究在日常生活中的光反射现象的应用。例如:自行车尾灯、电影屏幕, 自制简易望远镜, 课后查阅资料, 看哪位同学能解答这个问题。这样既发展了学生探索的原动力, 又拓展了学生的知识面, 还锻炼了学生的动手能力, 从而达到理解应用的目的。
三、关注学生的情感个性, 拓展学生的发展空间
传统的学校教育、家庭教育和人才培养观念压抑了人的自然本性, 忽视了人的个性特性, 与素质教育相违背。在教学中, 我们要给学生提供个性发展的舞台, 放手让他们“自由地呼吸”, 自由地发展。例如:在上复习课测量物质的密度时候, 课本上提供的是用量筒和天平来测量物质的密度。我就提出如果不限制器材, 你还有哪些可行的方法?学生的奇思妙想很多, 有利用浮力的知识、压强知识的, 还有利用天平和水来测量的, 虽然有些不可行, 我就引导他们课后去查资料, 这样保护了学生的创新意识, 让他们的思维自由地飞翔。激发学习情感对青少年的自我发展关系重大, 作为教育工作者, 要首先转变自己的教育观念, 以科学的学习方法引领学生, 教学生学会学习。
阅读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篇10
关键词:品味语言,精读、细读,品味感知课文,欣赏品悟文章意境
在与朋友聊天或与学生探讨古代诗文时常常有人提起王国维的《人间词话》。这其中第一章上卷提出“词以境界为最上。有境界则自成高格、自有名句。”所以欲欣赏词作必先欣赏其境界。其实在宋词中有许多文质兼美的文章, 要领会词中的境界需要引导学生精读、细读, 欣赏其中意境, 提升学生的鉴赏能力。不独于此, 我们在鉴赏文学作品的时候, 更需要精读和细读, 才能更好的推敲揣摩作品的语言, 任何语言文字, 如果脱离了具体的语言环境和作者的思想情感, 都是苍白的。这种揣摩了解、推敲品味也是借助细致的阅读过程来进行的。
同样借助王国维的《人间词话》———“古今成大事业大学问者”必须经历三个阶段, 即“昨夜西风凋碧树, 独上高楼, 望尽天涯路”、“衣带渐宽终不悔, 为伊消得人憔悴”和“众里寻他千百度, 回头蓦见, 那人正在灯火阑珊处”。这三个阶段也可以看作阅读的三层境界, 即从迷茫到求索, 从求索到成功。所以我们说阅读是有境界的。
阅读也是有诗意的, 古人感受到“把卷沉吟过二更, 依然有味是青灯”;朱熹领略到“半亩方塘一镜开, 天光云影共徘徊”。细读“枯藤, 老树, 昏鸦。小桥, 流水, 人家。古道, 西风, 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马致远小令名作《天净沙·秋思》前三句选取了代表秋天的典型景物, 用“枯藤、老树、昏鸦, 古道、西风、瘦马”十二个字描述了秋天的荒凉、枯索、萧瑟、悲凉, 用“小桥、流水、人家”六个字描述了家的安详、温馨、亲切、甜美。末一句“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把前文九个好似散落一地的珍珠般的意象用一根感情的红线给串联了起来, 特别是“断肠”一词更成了“全篇之眼”。在阅读的过程中, 浓浓的诗意油然而生。
如何理解领略词的诗意, 关键在于“品味语言”。这是指对文章的用字用词、语句内涵、语气语调等等事关语言的因素仔细体会、用心把玩、反复咀嚼, 静心揣摩作者是怎样运用语言来传情达意的。只有抓住了这些因素, 我们才可进入文章的内核, 走进作者的内心, 接受美的熏陶, 获得精神的滋养。在此, 不免又要赘述语文教学中的工具性与人文性的问题, 我们不能片面强调一方面而排斥另一方面, 也不能任其成为语文教育的“两张皮”, 各走各的道。我认为正确的态度是抓住工具性不放, 人文性表现要自然得体, 应当是一个“春风化雨”、“润物细无声”的浑然天成的过程。所以在带领学生深入阅读的过程中, 我们除了要把握好字、词、句的分析领悟外, 还需要从结构分析的角度宏观把握文本, 力求理解得深一点, 准确一点, 科学一点。要做到这一点, 同样也离不开语言文字, 语言文字是根本, 任何脱离语言文字架空分析的做法都是不对的, 只有把工具性运用好, 发挥好, 人文性才可水到渠成。
诗词的阅读是这样的, 好的文章呢?其实, 作为职业学校的教师, 在我们的教学过程中要利用阅读为切入点让学生品味感知课文, 理解和掌握文章的内涵。精读的过程就是妙悟语言, 解析结构的过程。在这个过程中学生对词语的直接意义和内涵意义相当敏感, 通过阅读, 学会在对历史的深情凝眸中获得生存的智慧, 在对现实的和谐守望中感受心灵的美好, 在对未来的灵异憧憬中增添神奇的力量。一篇干净利落的《背影》, 有人从文中的三个“定”字 (决定、讲定、拣定) 入手, 读出了笨拙而真挚的父爱。陆游《马上作》中的“杨柳不遮春色断, 一枝红杏出墙头”, 比较“春色满园关不住, 一枝红杏出墙来” (叶绍翁《游园不值》) , 我们洞见叶绍翁诗其实脱胎于陆游诗, 但比陆游诗写得“新警”和“醒豁” (钱钟书语) 。
用美的语言描绘美的图景, 抒发美的感情, 情景交融, 如花含幽香, 珠蕴宝光, 形神合一, 这就是意境。在引导学生欣赏品悟文章意境时, 最好有一个先画面再情感的过程, 但这只是为了便于学生理解, 并不是要将二者强行割裂。最后还是要引导学生出来, 以旁观者的身份, 隔着一定距离, 欣赏文章那种完美的混沌状态:景中有情, 情中有景, 无景不含情, 无情不成景。积以时日, 潜移默化, 好文章把玩多了, 就懂得文章的精妙了。
叶圣陶曾以阅读王维的“大漠孤烟直, 长河落日圆”为例进行分析:“给‘孤烟’加上个‘直’字, 见得没有一丝的风, 当然也没有风声, 于是更来了个静寂的印象。给‘落日’加上一个‘圆’字, 并不是说唯有‘落日’才‘圆’, 而是说‘落日’挂在地平线上的时候, 才见得‘圆’。圆圆的一轮‘落日’, 不声不响地衬托在‘长河’的背后, 这又是多么静寂的世界啊!”抓住了对这两个字的品味, 旷远、荒凉、静寂的大漠宛然就在我们的面前。这里并没有作任何语言表面特征的分析, 人们就能自然而然地感悟出诗句所描写的画面。在品味关键词的过程中, 对那些有一词多义、一词多用现象的实词、虚词, 以及过去课文中曾出现过的词语, 教师要引导学生回忆、联系、比较, 品出在现有语言环境中的味来。心理学告诉我们, 人们对于熟悉的的东西总有一种亲切感, 并乐于接受, 所以这种方法特别有利于词语的积累, 一个词出现的次数达到两次或两次以上时, 教师要引导学生对其意义、用法进行归纳、整理, 找出规律, 以利于知识的迁移和语感的培养。
其次在阅读过程中还要引导学生进行身份转换, 体会文中蕴含的感情。思想感情乃文章魂之所在, 准确把握文章精魂, 才谈得上欣赏。在学生对文章有了感性认识的基础上, 引导学生深入文章情感内核。学生进入作品并不是以作品的欣赏者, 而是以创作者或作品人物的身份进去, 成为文章的一部分, 才能努力体会其中蕴藏的情思。
晋代陈寿和南朝裴松之都说“读书百遍, 其义自见”;杜甫诗云“读书破万卷, 下笔如有神”;苏轼诗云“故书不厌百回读, 熟读深思子自知”;金代文学家元好问诗云“文须字字作, 亦要字字读。咀嚼有余味, 百过良未足”。所以布置学生有目的的加强诵记也有助于学生体会文章优美的语言。对于文中重要的句子, 老师要善于追问、适当讲解、引导探究, 直到使学生真正弄懂弄透, 才能真正达到理解、鉴赏的程度。文学是语言的艺术, 名作之所以为名作, 就在于对语言的巧妙驾驭。语言是意境的物质基础, 没有美的语言, 何来美的意境?差不多的一些字眼, 按不同方式排列, 就可构成不同的意。教习文章时需要老师耐心引导同学阅读语言文字, 弄懂并概括每一部分所讲的意思, 理清思路, 再整合起来, 形成全文的思想。这种阅读方法或引导方法是分析阅读文本的常规方法, 符合语文教学规律。
阅读是提高语感能力的重要途径, 针对学生对文本学习的不同阶段, 运用适合此阶段的不同阅读方法, 对培养学生的文言文语感会有很好的效果。但是在运用各种阅读方法培养文言文语感的时候, 还必须注意“要结合汉语的特点, 结合具体的文言语境, 展开大胆的联想和想象;以必要的语文知识的学习为基础, 注重文化知识, 生活经验的积累”等因素进行语感教学, 才能收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语文课程标准》指出:“阅读教学是学生、教师、文本之间对话的过程。语文教学应在师生平等对话的过程中进行”。我们在阅读教学上需要转变观念, 引入对话的理念。作为执掌教鞭的教师要转变职业角色, 真正成为学习活动的组织者和引导者, 要引导学生不仅获得知识与学习的技能, 而且获得正确的情感、价值观, 把学生塑造成为有特色、有个性的人才。所以, 笔者历来觉得教学设计中, 引导学生“品味语言”是基础, 是源头, 是大地, 是“举一反三”的“一”, 是“由此及彼”的“此”, 是“纲举目张”的“纲”, 千万不可忽视。至于哪些字眼、词眼、句眼值得关注, 值得探讨, 这就要看我们老师的敏感力了。真正的师生对话是指教师和学生一起参与到文本中来。无论老师还是学生都以自己独有的阅历、社会经验和情感体验去体味文本内涵, 共同挖掘文本中有价值、值得探讨的话题。这样才能发展学生独立思考和批判创造的能力, 使学生的情感得以释放、个性得以展示、才华得以施展。使学生感到自身价值的被尊重与被赏识, 并由此而提升学生的人格。
参考文献
[1].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制订:《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人民教育出版社, 2004年4月。
[2].余映潮:《何谓懂得语文教学》, 《中学语文》, 2011年第1期。
[3].叶圣陶:《文艺作品的鉴赏》, 人民文学出版社, 1984年版。
重要途径 篇11
【关键词】自主学习;理想课堂;途径
古人说:善学者教师安逸而功倍,不善学者教师辛苦而功半。的确,学生是学习认知活动的主体,一切教育教学的影响,只有通过学生自身活动,才能为其更好地接受。要想构筑理想课堂,只有真正将学生的发展作为唯一目标,那你的课堂教学才是真正有效的、高效的、理想的。因此,教师要让学生学会自己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猎取知识,自觉积极地投入求知增能的活动中去,从而提高学生整体素质,进行成功教学。
一、自主预习:构筑理想课堂的基本前提
预习可培养自学能力的独立思维能力。因为预习是自己独立地接受新知识,需要自己独立阅读和思考,这就需要有较强的逻辑思维能力。只有让学生在预习中学会整体感知,才能更好地构筑理想课堂。
预习就是学生学习新课前的一种准备活动。传统的教学模式是先教后学,而今我们提倡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即让学生预先了解一下我们要学的内容,初步了解一下课文内容梗概,借助工具书,进行课文注释,掌握生字新词,扫清“拦路虎”,提出有疑问的地方,然后在课堂中解决预习中存在的问题。这样,可使学生在教学过程中获得学习的主动权,教师也能加强教学的针对性,为讲授新课创造有利条件。
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文时,我布置了这样一道预习题:课文第一自然段中的“傲对碧空”是什么意思?你能联系课文说一说埃及金字塔为什么能骄傲地面对碧空呢?通过预习,自主阅读课文后,大部分学生从金字塔的外观宏伟,结构精巧,说到它的历史悠久,它是埃及的象征、古代劳动人民智慧的结晶等,从而达到了预习中的目的,整体感知了课文的主要内涵,也真正体现了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索的思路,并且激发了学生多阅读多求知的欲望。
但是,预习还要讲究方法,教师不但要根据学生学习认知水平的差异提出不同层次的预习要求,而且让学生按一定的格式或符号,标明预习已掌握尚模糊不清或不懂的地方;还要告诉学生寻找什么样的课外资料,哪类学过的知识以助学生预习,从而让学生在每次预习中学会整体感知,主动探索。
二、自主感悟:构筑理想课堂的有效策略
“自主感悟”是指学生在教师的引导和激励下,充分调动个性化的方法与步骤学习的多边互动、自主探索过程。教师应有目的地提出阅读要求,让学生带着任务去阅读,带着思考去阅读,这样才能在阅读过程中或阅读后有所体验,有所迁移。
如在教第十册《望月》一文时,先让学生脑海中浮现出一幅美丽的月下江景图,然后要求学生在图画中添上月亮、江面、芦荡、山峰,还要学生说说这些景物是什么样子的?学生一下子来了兴趣。有的说:“月亮的光辉是淡雅清纯的。”有的说:“江面被月亮照亮了江面上有千点万点晶莹闪烁的光斑在跳动。”芦荡、树林、山峰要画在两岸,它们看上去黑黝黝的,在江天交界处伸展着,起伏着,上面再画上一层月光。学生通过添画的整个过程,有一种身临其境的感受,同时也能触摸到文字背后深藏的意蕴。这是一种自主感悟的过程,是一种有效体验,是一种主体发展的表现。教师如果引导学生边听录音,边看图,就能使意境和情感融洽在一起,就能进一步感受到大自然的美!
所以,在阅读教学中,我们必须主义应到学生多悟,多表达运用,去接受文化底蕴,特别是中华优秀文化的熏陶,接受人类崇高情感熏陶。
三、自主探究:构筑理想课堂的追求目标
波利亚说:“学习任何知识的最佳途径是自己去发现,因为这种发现理解最深,也是最容易掌握其中的内在规律、性质和联系。”因此,教师利用学生已有的知识,引导学生去发现新问题,探求新知识,可以进一步促进学生主体性的发展。
如教学第十册《学会合作》一文,教学一开始我就让学生做课本上的实验:取一个小口玻璃瓶,七个穿线的彩球,线的一端露出瓶口,找七位同学上台表演,交代清楚实验的方法,其他同学注意观察他们如何合作取出彩球,并计算时间。这七位同学共用了十二秒时间,而文中的七位同学只用了三秒钟。学生做完实验后,教师不急于总结,而是让学生思考:如果房子着火了,而你们没有在极短的时间内逃出来,那后果将不堪设想,假如遇到这种情况,你将怎么做呢?学生经过讨论后发言,揭示了课文中心,教师再进行总结。为了让学生进一步理解课文意蕴,教师又把他们带到操场,举行了一次拔河比赛。在拔河比赛中,学生表现十分出色,场面一浪高过一浪,精彩极了。比赛后,教师进一步提出了一个问题:同学们想想成功的合作靠什么?这时学生不假思索地各自说出见解和所得,并齐声回读课文中的结论语句:可见,成功的合作不仅要有统一的目标,要尽力做好份内的事情,而且还要心中想着别人,心中想着集体,有自我牺牲的精神。学生通过比较和体会,思想上有了新的飞跃,自主感悟有了深层次的发展。
教学中要使学生地位得到充分体现,从而更好地理解和掌握所学知识,拓宽思维途径,就必需加强自主学习的引导,把每一个时空有限的课堂变为人人参与,个个思考的无限空间,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学生的探索求知欲望,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古人云:“授人以鱼,不若授之以渔”,德国教育家第斯多惠如是说:“平庸的教师给学生传授真理,卓越的教师教学生发现真理”。教师要把学习方法的指导和运作贯穿于教学全过程,把课堂教学作为学法指导和训练的主要基地。只要我们善于由浅入深地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帮助学生树立学习的主人翁意识,就能更好地确保学生的主体地位,让学生健康地发展,主动地发展,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学习打下坚实的基础。我们相信经过不懈的追求,定能构筑我们理想的课堂。
【参考文献】
[1]林毓锜.《学生自主学习与相关教学思想》.高等教育研究.2006年12期
[2]《论自主学习的地位及作用》.河北教育.2000年Z2期.河北省“自主学习”课题组
互动是实现创新教育的重要途径 篇12
在北师大建校一百周年大会上, 江泽民同志作了重要讲话, 他强调:要完成我国社会主义教育事业的历史任务, 必须不断推行教育创新。教育创新即重视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 重视挖掘和发展学生的创新意识、创新能力和创新意志。它允许学生“标新立异”, 重视个性发展。作为面向基础教育的创新教育, 它是素质教育的发展与深化。在全面推行“课改”的大好形式下, 创新教育是培养创造型人才的重要途径。
教学过程是教师的“教”与学生的“学”的过程。要想培养出高素质的创造型人才, 就必须有创新型的教师。在课堂上, 教师要多方面调动学生的感知器官, 推陈出新地创设良好的课堂学习情境, 有效激发学生的创新动机。英语是世界范围内运用的语言, 英语教师理应担负起“教育创新”这个时代重任。
传统单一的“填鸭式”教学已经与培养创造型人才这个目标相背离, 它使得学生被动的“接收”, 扼制了学生的主观能动性。因此, 进行教育创新, 就要改进教与学的方式, 挖掘学科中蕴含的创造因素, 构建创造性的学习模式。心理学告诉我们要从学生的心理, 生理特点出发, 激发学生的求知欲, 促使学生产生一种内在的驱动力, 自动自发地学习。“互动”课堂教学模式充分体现了现代教育的理念, 打破了传统的教学模式, 转变了教学观念, 能够激活课堂教学, 把师生从呆板的教学程式中解放出来。“互动”课堂教学模式要求学生能在课堂上通过群体的力量解决问题, 也要求教师能在课堂教学中学会关注学生、倾听学生、发现学生。在双向互动中, 及时捕捉学生对教学的反馈信息, 激发课堂活力, 动态调整并完善教学进程, 形成师生双方在追求学业、社会理想、人生目标等方面的相互吸引、共鸣、互补等交往的心理效应。“互动”式课堂教学模式的主旨是:以培养学生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为重点, 发挥学生的潜能, 学会合作, 学会交往, 让师生动起来, 重在全员参与, 在参与中体验、感悟, 在感悟中发现、提高。
二、提问
提问主要发生在教师和学生之间的互动中, 即提出问题, 探索问题, 师生共同讨论形成结论。提问是现代教学中一种最常用、最普遍运用的手段, 它是师生间相互交流和探讨的纽带, 能使书面的观点更为鲜明, 条理更为清楚。另外, 学生通过提问, 有利于积极、主动的学习, 能使教学气氛轻松、愉快。在融洽的师生关系中, 教师能根据反馈的信息及时发现问题, 随时调整和改进教学, 达到完成教学任务的目的。问题的设置可以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1. 从社会生活情景中取材。
外面的世界很精彩, 走出课堂教学的狭小天地, 会发现社会是一本大书, 生活本身就是最生动活泼的教材。因此, 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在不干扰课堂教学主题的前提下, 可以运用各种真实情境。这就为把外围生活环境引入英语课堂提供了契机。如在高中英语教科书第二册 (上) 第九单元Saving The Earth中提到了环境污染, 而当地的生活环境正被几个硅铁冶炼厂严重污染。此时就可以借此实景问学生:Do you know some pollutions in our towns?这下可像芝麻炸开了锅, 学生们立即变得踊跃起来。下面是部分学生对这一情境的反应和答语:Yes, our hometown is badly polluted bysome factories.For example, the air isn’t clear like before and the water isn’t green.Many people’s lungs are badly ill.We must take some measures to protect our health and the environment.在热烈的讨论之后, 又趁热打铁, 让学生以课后的Protect The Environment (环境保护) 为题, 就自己正在亲身经历的事情, 写一篇作文。从学生的书面习作反馈来看, 个个都是热情投入, 人人得以一显身手。
2. 从校园生活中即景取材。
校园是学生学习生活的主要场所, 校园里每天所发生的事情最终都会成为每个学生的个人经历和体验, 联系着每个学生的情感判断和价值判断。因此, 校园生活情境也是语言教学的源头活水。如在上高中英语教科书第一册 (下) 第十三单元Healthy Eating一课时, 文中提到饮食对于健康的重要性, 而学校此时正对大量学生到校外没有达到卫生标准的饮食摊用餐这一情况明令禁止。于是, 可与学生进行如下交流:
T:Recently an important decision about“Healthy Eating”has been made in our school.What is it?
S:We are not allowed to go out to eat.
T:How do you like the idea?
(很多学生叫起来)
S:That’s not fair.
T:Any reason?
S:The food at school is not so delicious.
(其他学生笑起来)
T:That’s right.But I happen to have some news about some very delicious food that caused trouble. (接着, 讲了最近在报纸上读到一则关于校外用餐引起集体食物中毒事件, 然后又问) Do you still want to go out to enjoy delicious food and become ill?
S:No!
T: (最后总结) Now listen!we are not allowed to go out for meals, even those foods are delicious, and they are dangerous as well.This is a new rule in our school.Anyone who goes against the rule will be———
S: (学生齐生回答) :Punished!
这段对话通俗易懂, 生动活泼, 充溢着浓郁的校园生活气息。不难看出, 这已不仅仅是一个纯粹的语言知识操练, 而且还是一种十分默契的情感信息交流。通过这样借用实景进行语言教学, 更加充分发挥语言的教学教育功能, 从而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
3. 从教材的课文情境中取材。
外语教学过程包括两个转换, 一是把一种语言的自然运用转化为知识, 以教材的形式固定下来, 这是教材编者的任务。二是把教材所包含的知识转换为言语行为, 使之返回为活生生的交际事实, 这便是教师的任务。在外语教学实践中, 应把教材看作是信息的载体, 坚持把凝固的文字转化为声情并茂的语言实践活动, 注意活化教材内容。对教材中课文本身的情境进行挖掘、发挥, 提出一些延伸性的问题。如在高中英语教科书第二册 (上) 第七单元Living With Disease!的教学中, 笔者在黑板上画了一个禁止吸烟的图案 (如图1) , 然后向学生提问:
(1) Have you seen this picture?
(2) Where have you seen it?What does it mean?
(3) Why do people put upthis picture?
(4) Why do so many people find it is hard to give up smoking?
(5) Do you smoke?If you do, do you want to give it up?Why?If you don’t smoke do you want to get yourself into the habit of smoking?Why?
(6) If your kinsfolk is smoking what should you do?
笔者发现学生们回答异常热烈, 到后面渐渐又陷入沉思之中。这种层层设问、步步求答, 能让学生联系自己的实际情况去思考、回答、并付诸于行动。通过这种教学, 让学生言为心声, 感到情趣盎然, 亦学亦用, 互为强化, 相得益彰。
4. 用提问方式把课文作为整体。
在学生对课文进行快速阅读后, 要求学生对全文有一个整体的理解。教师则根据课文的不同情况, 采取从整体到局部, 从一般到具体, 从内容 (即情节和思想内涵) 到形式 (即词汇, 句法, 语法) 的广泛提问方式来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和回答。如:
(1) What’s the main idea of the passage?
(2) What’s the story about?
(3) Can you give a brief summary of the text?
这是要求学生对课文有一个概括性理解的提问。对于篇幅较长, 层次较多的课文亦要求学生适当分段并给出段落大意或主题句。对具有故事情节的课文进行提问可围绕记叙体文字, 如when、where、who、what、why等诸要素。要求学生不依赖书面文字而对主要故事情节有较好的交待。这样做的好处是学生自己对所学篇章的整体语言有一种理解、感悟, 而不是在教师精心设计和策划的教学诱导下做出的一种必然结论。这种方式有助于发展和培养学生思维的敏捷性、广阔性、批判性和深刻性, 对提高学生的逻辑思维能力及英语口语概括能力大有好处。
三、讨论
在“互动”教学中, 除了师生间的互动之外, 还有学生间的互动。即把课堂还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进行讨论。学生间的互动更加体现了“以人为本”的教学理念。让学生参与集体合作、开展讨论, 这样能相互启发、取长补短, 更好地找出疑问、找出答案, 能加深理解、促进记忆。要提高课堂讨论效率, 要让学生意识到自己是课堂的主人, 要积极参与, 不能做旁观者, 还要以平等的态度与同学讨论, 在讨论中不能对学习成绩好的同学盲目跟从, 也不能排斥差生。还要敢于求异, 鼓励同学们提出不同看法。即使最后仍不能达成统一认识, 至少也为学生打开了思路, 让讲过的问题经久难忘。文章The Tenth Man讲的是德军占领下的法国, 两名德国军人被法国人打死后, 德国占领军命令被关押的三十名法国人自己选出三人在次日被处决。老师给了这样一个讨论课题分组进行讨论:If there were a war in Lanzhou, now the enemy force us to choose three students to die, what should we do?问题一摆出, 大家各抒己见, 气氛相当活跃, 最后每组派代表将该组答案写在黑板上。有Volunteers, Pick out by force, Draw lots, Bad students, Weak students, Strong students。其中Draw lots就是课本里所描述的。经过学生的分析讨论得出结论, 使学生能更深地理解课文、把握住课文中人物的心理, 并且锻炼了自己的英语交际能力。由此可见, 在教学互动中, 可以发挥“教”与“学”两方面的积极性, 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 促进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 加强学生与情境的交互影响, 推动学生的创造性学习。
江泽民同志指出:“创新是一个民族的灵魂。”叶圣陶先生也曾说过:“教, 是为了不教。”在教学中对于学生来说, 在掌握知识的同时, 要使创新能力提高;对于教师, 要把“创新”二字当作教学的指明灯, 在传授知识的同时, 还要对学生进行智能的开发。在教学过程中要不断推陈出新, 促进教育自身改革的发展, 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 这样才达到“不教”的目的。
参考文献
[1]章志光.心理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92.
[2]王道俊, 王汉澜.教育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9.
[3]靳健, 石义堂.现代语文教育学[M].兰州:甘肃教育出版社, 1997.
[4]汪加华.坚持以人为本, 营造英语课堂人文氛围[J]教学月刊, 2002, (12) .
[5]徐芳芳.浅淡英语课堂教学中的调控策略[J].教学月刊, 2003, (5) .
[6]戚亚军.运用真实情境进行外语教学的实践[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998, (6) .
[7]薛文文.对高中英语课文进行整体教学的尝试[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1998, (6) .
[8]汪九龄.SEFC适度扩展与超量教学可行性研究[J].中小学英语教学与研究, 2002, (2) .
【重要途径】推荐阅读:
重要作用和实现途径06-10
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10-18
大学生创业教育重要途径探讨论文05-25
城镇污废水资源化-节水的重要途径10-21
德育渗透是实施素质教育的重要途径09-03
谈安全文化建设的重要性和途径07-15
推进现代化企业文化发展建设的重要途径11-28
纠错途径07-14
自学途径07-16
提高途径10-14