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2024-10-18

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共6篇)

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篇1

内蒙古自治区有计划、有组织、成规模地组织移民扶贫工作是从1998年开始的,主要有跨盟市移民和旗县内的移民扩镇两种形式。内蒙古自治区区的移民扶贫工作,从2000年始,就定位在与自治区工业化、城镇化、产业化“三化”建设的有机结合上,充分利用城镇基础设施完善,交通便利,信息流畅等优势,把地处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贫困人口搬迁出来,集中安置城镇周边及各类园区,或直接从事二、三产业,或从事高效农牧业、蔬菜产业,为城镇服务。既从根本上改变了贫困农牧民的生产生活条件,又使城镇规模得以不同程度的扩大,增加了城镇劳动力和商业人口,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

一、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扶贫的基本情况

边远地区和革命老区,交通不便,基础薄弱,自然条件差,经济发展还相对滞后,尤其是相当一部分地区县乡财政困难、基础设施薄弱、产业结构单一,贫困面大、贫困人口多、贫困程度较深。如就地扶贫成本高,因灾因病等不利因素返贫率高。丰富的移民扶贫的经验和时间充分证明,全面建设新农村和小康社会,扶贫的重点就在这些地区。难点也在这些地区,没有这些地区的小康,就没有全区的小康甚至全国的小康。而解决贫困地区和革命老区的贫困问题的重点就是移民扶贫。

将贫困农牧民搬迁到交通便利、信息发达、基础设施比较齐全、经济社会发育程度高的城镇,既可以有效利用现有的设施条件,又可依托城镇产业链发展自身。

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已形成了以呼和浩特、包头、鄂尔多斯市为中心的西部城镇经济带,以赤峰、通辽市为中心的东部城镇经济带以及呼伦贝尔、乌兰浩特市为中心的大兴安岭生态保护城镇经济带。这3个经济带共有城市20个,其中地级市7个,县级市13个,旗县所在地镇68个,建制镇437个。这些具有相当规模的城镇为内蒙古自治区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提供了可能。

针对内蒙古自治区工业化进程的不断加快,企业用工大量增加的情况,2003年,自治区扶贫办首先在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鄂托克旗棋盘井镇破题,将贫困农牧民迁出直接进入工矿企业,一步到位成为产业工人,2005年的第四期项目逐步推开,有5个项目区实施无土安置,到2007年的第五期项目,扩大到15个项目区,今年下达的第六期项目仍有15个项目旗县采用无土安置方式。这样做是为了不造成新的就业压力,不跟原有的城镇的居民竞争就业,将贫困农牧民迁出直接安置进城,从事二、三产业。

为了确保项目实施效果,从第三期项目开始,自治区持贫办就采取一次下达计划,分两年实施,第一年主要是工程建设,第二年实施生产项目和移民安置。同时,在商都县、四子王旗、鄂托克旗、东胜区、正蓝旗等地,还一次规划,分期、分年实施,逐步扩大规模,集中连片,形成规模。

十年多的移民扩镇工程建设,在74个旗县所在城镇或建制镇建成移民村(居委会)100多个。在四子王、巴林右、商都、库伦、东胜、鄂托克前、鄂托克等旗县,移民区已形成了劳务市场,完成了与城镇工业化的对接;特别是鄂尔多斯市东胜区、鄂托克旗棋盘井移民一步到位,直接进厂成为产业工人。移民从事的种养业生产,既为城镇提供了一部分消费品,同时也增加的城镇消费,从而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步伐。移民搬迁入住城镇后,生产生活方式的改变、外部环境的影响,使移民逐步地更新了观念;通过有效的服务和管理,是移民尽快适应了新环境,提高了综合素质,增强了使用新技术的能力,从而不断提高了移民从事各项生产的本领,增加了收入。据商都县、四子王旗等地的调查,首期移民人均纯收入增加了1100元以上,从根本上达到了脱贫致富的目的。通过播放有线电视、集中培训、参观学习等培训措施,80%的劳动力掌握了生产急需的实用技术,素质和生活质量不断提高,适龄儿童全部入学,教学质量普遍提高,对移民的长远发展和下一代素质的提高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经过项目的实施,在农区,移民迁出后,不仅缓解了迁出区的人口压力,还退出了大量的耕地和草场,生态恢复效果非常明显,阿鲁科尔沁、巴林右、正蓝旗等牧区旗县,经过休养生息,迁出区植被覆盖率就达到90%左右,实现了人和环境的双赢。项目所在科尔沁沙地于2003年首次实现了治理和植被恢复速度超过沙化速度。

二、内蒙古自治区移民扶贫存在的困难

一是资金不足,且不确定。实施扶贫开发移民扩镇项目以来,共投入资金27100万元,搬迁了54200人。虽然卓有成效,但规模过小,没有起到其应有的作用。而到2008年仍有绝对贫困人口79万人。其中还有近20万人需通过移民搬迁的形式解决贫困问题。而这些贫困人口大多数分布在革命老区、边疆少数民族聚集区。无论是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角度来看,还是扶持边疆少数民族发展的政策讲,都需要中央设立专项资金,增加资金投入。

二是理顺管理渠道,实行归口管理。近几年来在内蒙古自治区,实施的移民项目分别有扶贫开发移民扩镇、异地扶贫移民、京津沙源治理移民和生态移民。由于国家资金渠道不同,资金分别由扶贫办和发改委两家实施,管理方式和实施效果也各不相同。为更有效地实现《中国扶贫开发十年纲要》确定的目标,建议中央协调各有关部门,坚持以人为本的观点,围绕着从根本上解决贫困农牧民温饱乃至贫困问题这一中心,理顺管理渠道,实行项目、资金的统一归口管理。

三是目前移民扶贫补贴标准过低。由于财力有限,而需要通过移民扶贫形式解决贫困问题的贫困人口数量大,所以内蒙古自治区的移民扶贫一直按照人均5000元、户均20000元的补贴标准执行。随着近两年来物价上涨,建筑材料涨幅大,工程成本逐渐增高,项目补贴尤显不足,因此,建议国家在安排移民扶贫专项资金时,适当提高补助标准。

三、今后扶贫移民工作的思路

1、加强学习考察,拓宽眼界,启迪思路。

国家扶贫办范小建主任在山西考察时,高度评价了山西省的扶贫移民工作。同时,河南、江西、贵州等省份的移民扶贫工作的一些做法也值得借鉴。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应该组织重点地区的盟市、旗县到山西、河南、湖北等地进行考察,学习各地的好的做法,学习湖北省将扶贫移民与农村安居工程相结合的经验,拓宽眼界,启迪思路,走出一条适合自治区实际的移民扶贫的路子。

2、采取有力措施,促使移民方式更加多样化。

组织的扶贫移民主要以移民扩镇为主,即迁入区主要是建制镇,全部为旗县内移民。安置方式分为有土的种植、养殖、种养结合和无土的直接进入工矿、三产打工等形式。今后,移民方式要更加多样化,迁入区向城镇、并更多的向城镇周围各种园区扩展。安置方式从有土、无土扩展到农工结合、牧工结合,并尝试插花安置、补贴自行安置等各种形式。

3、整合资源,扩大规模。

由于受资金规模限制,从2000年开始,内蒙古自治区扶贫办用9年时间,搬迁安置了贫困农牧民13550户、共计54200人,平均每年搬迁1500户、计6000人。今后,内蒙古自治区的扶贫移民将与收缩转移集中战略相结合、与产业化建设相结合,积极探讨部门间的对接与合作,整合各渠道资金,扩大搬迁规模,按照移民规划,争取每年至少安排移民20000人,投入专项资金1亿元。

4、点、面结合,全面开展移民扶贫工作。

一是在贫困人口多并相对集中的重点地区,设置集中安置区,初步计划从2009年开始分东、中、西三片各设置一个安置区,每个安置区每年集中安置300到500户,连续投入,利用3—5年的时间,将集中安置区扩大到2000户、共计8000人左右的规模。同时,在重点安置区积极争取与发改委各类移民项目捆绑、整合,使扶贫效果更突出、更显著。二是对前五期移民扩镇项目实施好的地区,继续安排续建项目,每个项目区续建200户左右,进一步扩大规模,充分发挥基本建设资金的规模效应。三是在面上,兼顾老、少、边地区以及城乡结合部,适当安排一部分项目,予以重点支持。

5、积极引导社会力量参与移民扶贫。

采取政策引导、资金补贴等措施,动员社会力量,特别是企业开展移民扶贫项目,做好企业用人与移民就业的有效对接,实现双赢。

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篇2

——以重庆酉阳车田乡为例

为深入实施乡村旅游扶贫工程,充分发挥乡村旅游在精准扶贫、精准脱贫中的重要作用,由重庆市领导牵头,重庆市政府打响了旅游扶贫攻坚战,带动和帮助重庆市18个贫困乡镇提高收入。受重庆市旅游局的委托,浩丰规划设计集团本着对贫困乡村的深情厚意和高度的社会责任感,积极参与到酉阳县车田乡旅游扶贫的工作中,为车田乡免费编制《武陵桃源·天龙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助推车田乡走上脱贫致富之路。

一、基本乡情

车田乡位于重庆酉阳县东北部,乡域面积72平方公里,辖4个行政村、22个村民小组,总人口2512户8414人,距县城75公里,是2001年撤区并乡时保留下来的全县面积最小的乡之一。车田乡道路等级较低,进出不够通畅,农村经济发展缓慢。

通过与当地政府的沟通,以及深度调研分析,制约车田乡经济发展的主要因素有:

1、生产方式落后,生活条件恶劣。

2、贫困发生率高。2017年有建档立卡贫困人口540户2472人,贫困发生率29.4%,居全县前列。

3、交通条件差,制约乡域经济发展。

4、用水困难突出。因喀斯特地貌限制,多地下暗河,取水难度极大,目前安全饮水保障率仅70%。

5、主导产业起步晚,未完全发挥带动作用。以传统种养殖业为主,正在打造的油茶、中药材等产业的建设长、见效慢,目前产量均未达到稳定生产期水平,收入主要靠外出务工。

但车田乡生态环境好,民风纯朴,民族民间建筑及文化保存较好,具有后发优势。主要有以下特征:

一是生态良好。境内以山地为主,以沟谷、河流、溶洞、梯田为补充,喀斯特地质分布较广,森林资源除油茶等经济林外,以乔木和灌木为最。拥有沿天龙山脉分布数量较多的砂岩峰丛,源于酉阳毛盖流经车田乡至湖北来凤县百福司镇注入酉水河的后河,以及近年发现的大体量的车田溶洞等自然资源。

二是海拔较高。车田乡属于酉阳的高盖地区,平均海拔750米,最高海拔为近1300米的天龙山主峰鹰嘴岩。属于亚热带季风气候区,但高山立体气候和局部气候明显。全乡平均气温与全县平均气温相比低2-3度,是酉阳的“凉都”。

三是民俗风情。车田乡以少数民族为主,土家族、苗族占总人口的97%。这里有土家山寨,也有苗族寨落,还土家族和苗族聚居的村寨,发居建筑以木结构的“四合院”“撮箕口”“吊脚楼”等为主,原汁原味生产生活习俗、民族歌舞、民族文化独具魅力。

四是宗教遗存。《酉阳直隶州总志》载:“北山顶有僧寺,乾隆初建„„寺前多古柏杂树,红尘不倒,清风徐来,盛暑来游,可以却崩捐葛,真第一清凉世界也”。“僧寺”即为车田乡天龙山的天龙寺,每年农历6月19日,游客、香客络绎不绝。

二、需解决事项

一是科学编制脱贫规划。围绕车田乡优质资源,编制车田脱贫总体规划,并推进全面落地实施。

二是强化基础设施建设。把泔百公路升级为省级出境干路,建设牛路口跨河大桥,硬化乡级连接道,村级道路互联互通,全面改造农村电网、完善通讯网络、整治环境卫生、保障人畜饮水安全,完善集镇功能。

三是配套社会公共设施。加大社会事业软硬件投入与人才引进。建立公立中学和中心幼儿园,新建中心卫生院,引进优秀教育、医疗人才,提高群众整体文化素质。

四是建立利益联结机制。建立产业可持续发展长效机制,培育农户持续稳定增收产业,推进农产品变商品,解决产业发展中群众的后顾之忧。

五是推动车田旅游发展。按照市旅游局刘旗局长调研车田乡时提出的规划设想,以车田4个村上千户土家苗寨为依托,打造高品质的旅游度假区。成立村级集体经济组统一经营管理,让农民在自已家当服务员吃上旅游饭。

三、车田乡旅游扶贫规划简介 从脱贫致富的实际需求出发,车田乡旅游扶贫方案依托其优美的自然环境与丰富的土苗村落资源,对接市场乡居度假热点,以桃源村落开发为重点,以桃源美景打造为支撑,编制了《武陵桃源·天龙山旅游度假区总体规划》。

一个桃源小镇,服务八方宾客,四大桃源美景,展现最美车田,九大土家村落,体验桃源生活。

在充分摸清车田乡资源家底的前提下,本次规划的总体布局为“一镇、四区、九村”。通过对传统村落地改造,新增度假民宿,围绕村居民点打造桃源生活,同时利用周边田园及森林打造桃源意境。

本次规划提出最大程度的保留原生态环境,充分利用现有的传统土家村落以及丰富的民俗文化底蕴,为游客提供一种返璞归真的“车田桃源”乡村度假生活方式,打造现代版的桃花源,让当地百姓能够依托自身的“绿水青山”走上脱贫致富的康庄大道!

在酉阳大桃花源的建设背景下,方案通过乡村建设、产业更新、景区景点的构建,将车田乡打造为以村寨度假为核心特色,以民族文化体验、自然生态观光、家庭休闲娱乐、户外运动康体等功能为补充的现代版桃源生活目的地,使车田成为酉阳乃至重庆旅游扶贫攻坚和美丽村镇发展的典范!

附件:

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篇3

在马钢集团矿山企业中,一直流传着这样一句俗语:“产能在南山,科技在姑山。”意思是说:南山矿的产能高,姑山矿的科技项目多。姑山铁矿红矿难采难磨难选、和睦山铁矿矿石的软岩性质、白象山复杂的水文地质条件等,营造了姑山矿广大职工参与科技创新和科技攻关的浓厚氛围。近年来,姑山矿科技人员先后参与了国家科技部“十一五”科研项目“露天矿境界外驻留资源开采关键技术与装备研究”“复杂富水矿床开采关键技术开发与研究”“铁矿石高压辊磨高效节能粉碎装备研究”以及“冶金矿山排土场生态恢复与重建技术研究”四个专题研究。通过国家级的科研项目和技术攻关研究,既解决了矿山的生产、建设中的难题,又锻炼和培养了工程技术人员队伍,提升了矿山技术创新水平,产生了一大批科研成果。可以说,这些成果对矿山的可持续发展发挥了“助推剂”作用。由此可见,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矿山发展的不竭动力。随着矿山开采难度的加大以及安全环保形势的要求,都需要我们不仅在重大技术上不断创新,还要在管理方式和操作方法上不断转变观念。发动广大职工针对矿山生产、经营、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出点子,想办法,为企业排忧解难。因此,依靠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是提高职工队伍的整体素质,是增强矿山竞争力、促进矿山发展的重要途径,更是广大职工根本利益所在。因此,要结合实际,找准切入点,全方位、多渠道、多形式地开展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来提高职工的整体素质。

职工的素质,不仅仅是指其岗位业务技能水平,还应该包含学习力与创造力、职业道德素质、对企业的忠诚度以及社会责任感。客观地讲,矿山可以依靠资金投入和科技进步在短时间内实现生产设备、工艺技术的提档升级,但职工素质的提升却难以一蹴而就,“非一日之寒”。如何培养一支技术精湛、团结进取、作风过硬,能与企业同呼吸、共命运,不断适应矿山发展要求的职工队伍,是矿山企业在实现又好又快发展过程中必须审视和破解的一道难题。开展内容丰富的技术创新活动,是促进矿山发展和技术进步、提高劳动生产率、改善员工作业环境,提高员工的技术技能素质的一种有效途径。我们应该充分利用这一有利平台,提高员工素质,提升员工创新能力,增强矿山核心竞争力。通过广泛深入地开展职工技术比武、岗位练兵活动,并将劳动竞赛、合理化建议、技术革新、发明创造等多种形式的群众性技术活动纳入到整体职工技术创新规划和工作目标。激发员工钻研本职业务,提高岗位技能,掌握更多新知识、新技术和创造发明兴趣,不断提高他们的知识含量和科技含量,造就和培养更多的知识型、技能型员工。

推动技术创新活动的开展,以技术创新活动的深入开展进一步提升员工的综合素质,矿山企业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加强宣传,提高职工技术创新意识

首先,是利用各种宣传阵地,采取多种有效形式,加强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宣传,引导和教育职工充分认识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的重大意义和重要作用,转变员工思想观念,增强职工的竞争意识和创新意识,营造良好的创新氛围。针对部分员工中存在的不愿意创新、不敢创新等问题,可以通过科技讲座、专家辅导等形式,引导职工认识和了解技术创新的理论和内容,通过身边的实例引导职工转变观念,树立“创新事事可做,创效人人可为”的理念。其次,要激发员工创新热情,通过选树一线职工创新成果的事迹,以宣传报道、电视专题等形式大力宣传他们的创新事迹,分享他们的创新体会,激发职工的创新热情。还可以开展赠送专业知识书刊到班组,送技术到岗位等活动,邀请身边的“土专家”和骨干举办创新成果汇报,传授经验和技术,不断提升职工的创新、创效意识。

强化培训,提升职工技术素质和创新能力

职工是实施技术创新活动的主体,要发挥职工的创新积极性,首当其冲就是要提高职工的技术素质,让他们知道如何创新,知道怎么创新,掌握创新的本领。因此,有关部门应该在提高广大职工的生产技能、技术水平创新能力上下功夫,制订职工创新型人才培养计划。充分发挥现有教育培训资源的作用,不断探索员工教育培训的新模式,着力提高员工的技能水平。培训形式上可以采取分工种培训和集中轮训相结合的形式,在方式方法上,可以采取远程教育、电化教育、讲座等,聘请有经验的工程技术人员和职工技能专家授课,以此开阔职工视野,提高技术素质,增强创新能力。在时间上,可以利用双休日、节假日及晚间时间等,满足不同岗位各种员工的需要。在开展各种技能竞赛的同时,编印了相关专业的学习资料和学习题库,发放到同岗位员工手中,既可以作为竞赛集训的教材,也是专业知识的学习课本。新增了专业知识和技能的培训渠道,充分发挥潜移默化的作用。

开展竞赛,积极为职工技术创新提供平台

以技术比武为契机,提供员工展示才华的平台。工会在现有开展的各类劳动竞赛的基础上,本着相互学习、相互帮助、取长补短、共同提高的原则,定期举办各类员工技术比武,为员工提高素质搭建平台。技术比武工种项目的确定,应考虑矿山企业特殊工种和一般通用工种,并与职工的技能评定挂钩。坚持以全员参与、科学培训、突出重点、注重实效的原则,调动员工参赛热情,以此推动员工学技术、学本领的新高潮。为使职工的创新成果得到认可和推广,每年还可以进行职工合理化建议和技术创新成果评审、评定、发布工作,对提出来的创新项目除参加每年正常的评审奖励外,对取得突出成效和良好经济效益的优秀创新成果要给予重奖。与此同时,还应该十分注重把员工的荣誉融入到技术创新活动中,如员工创造发明的先进操作法,就可以让创造者以个人姓名命名,并予评定相应的技术职称以及给予适当的物质奖励,这样,可以大大增强员工的荣誉感,激发员工发挥聪明才智,更好地体现自身价值,也在无形中强力推动了学习型班组的建设步伐。

典型带路,加大职工创新工作室创建力度

要充分发挥基层工会组织的优势,在广大职工深入开展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中,创新技术人才培养思路,培养、选树、推荐使用一批有影响力的优秀技术工人,使全体职工学有榜样、赶有目标、干有平台,掀起职工学技术、练技能、搞创新的热潮,为技术工人成才、成长搭建工作平台。创新工作室要围绕产量的增加、质量的提高和经济效益的提升为主题开展工作和科技创新。这些创新工作室的建立不仅是对职工最生动的技术创新宣传和教育,更是对创新工作的一种肯定。对于职工创新工作室的培养和创建,要结合工作实际,从典型培育、建立健全工作制度、加大抓好成果转化和关心服务等多个方面,尤其要以现有的职工创新工作室为示范,广泛动员职工为矿山发展创新、创效。更要以职工创新工作室为实训基地,大力提升职工队伍技术技能水平和素质。

发动群众,继续深入开展职工合理化建议活动

一线职工离生产岗位最近,也最了解生产过程的难点问题。要把日常性的管理问题作为创新创效的重点,通过向一线职工开展难题征集,围绕生产经营管理过程中调整优化产品结构、提高经济效益、技术进步、降本增效为主要内容开展合理化建议活动,不仅是推动矿山不断实现科学发展的需要,也是员工展示自我、体现自身价值的舞台。可以充分利用网络、报纸等媒体,深入做好开展合理化建议的宣传工作,让员工认识到开展合理化建议的目的和意义,同时也让员工清楚什么样的建议才是合理化建议,从而增强员工提出合理化建议的针对性。为了保证合理化建议活动持久开展,充满生机和活力,必须强化激励机制,对能够为矿山创造价值的合理化建议应给予一定的物质奖励,让职工在动脑筋、想办法的过程中,既为矿山创造了效益,也让职工得到素质上的提升,从而进一步激发员工广泛参与这项活动的热情。

深入开展技术创新,不断强化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是工会组织融入中心发挥作用的具体体现。对于提高矿山职工素质,提高矿山的市场竞争能力和实现可持续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我们只要花大力气,下大功夫,坚持在实践中不断创新,在创新中不断发展,才能使群众性经济技术创新活动具有生命力和凝聚力,才能让职工在参与技术创新过程中得到素质上的提升。

(作者单位:马钢集团姑山矿业公司政治处)

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篇4

江西省扶贫和移民办主任章康华指出, 农村发展、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离不开优势高效产业的支撑。特别是促进贫困地区发展, 产业扶贫将“输血式”扶贫转变为“造血式”扶贫, 扶的是根本。谋划新形势下产业扶贫的科学发展, 打牢贫困地区群众持续稳定增收的基础, 是现阶段扶贫开发必须着力推进的重点工作。

近年来, 江西省在实践中总结出最受贫困户欢迎的产业开发模式:示范园带动模式、企业订单模式、融资合作模式和股份合作模式, 每村明确1至2个主导产业, 做到县有产业扶贫规划、村有主导产业、户有脱贫项目。通过产业这根“红线”, 农民与生产、技术、市场精准对接, 抓住了扶贫开发的“牛鼻子”。如今, 全省已发展一批特色产业生产基地, 大量因地制宜的产业蓬勃发展。

一、江西产业扶贫取得的成效

江西紧紧围绕农民增收、农业增效目标, 积极创新, 把产业扶贫作为扶贫开发的主抓手, 投入开发资金十多亿元, 覆盖一百万贫困农户, 户均年增收2000元, 取得明显的成效。2013年, 江西省被国家评为绩效考评A级省份, 获得奖励资金2300万元。在全国扶贫开发工作考核中被评为先进单位, 获国务院扶贫开发领导小组的通报表扬。

1、一批扶贫产业已具规模

近些年来, 江西省各地积极行动, 抓住当地优势特色产业, 瞄准市场需求, 大力发展区域扶贫产业, 培育了赣南脐橙、兴国红杜鹃、井冈蜜柚、遂川金桔、茶叶、广昌莲子、南丰蜜桔、赣北水梨、赣西油茶、万安优质米、赣东北水产等一大批扶贫产业, 达到每个县都有一至二个, 甚至更多。这一大批扶贫产业已经初具规模, 蓬勃发展, 极大地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 促进了贫困农户增收和脱贫致富。吉安县将横江葡萄品牌做优做强, 该县葡萄种植总面积达2万余亩, 集中连片100亩以上的葡萄示范基地12块, 连片50亩以上的葡萄示范基地39块, 形成吉安—永新公路沿线万亩横江葡萄示范带。2013年, 葡萄总产达2.4万吨, 产值1.4亿元, 辐射19个乡镇, 带动4000余户农民种植葡萄。公塘村种植1000多亩, 销售额可突破1000万, 仅此一项, 每户年入账逾10万元。该县还从2004年开始, 连续举办了5届横江葡萄节, 横江葡萄品牌已经被越来越多的人所熟知。葡萄种植户种1亩葡萄纯收入达7000余元, 真正实现“一亩葡萄十亩稻”。

2、一批产品形成规模品牌

扶贫产业的不断发展, 提升了产品的规模品牌, 一大批品牌产品走向全省全国乃至国际。像赣南脐橙、广昌白莲、鄱湖水产、兴国灰鹅、井冈毛竹、修水蚕桑、茶叶、吉安香樟等优质农产品品牌。修水县是全国首批20个无公害茶生产示范基地达标县之一。全县茶园面积超10万亩, 有机茶产品16个, 茶叶产量由2002年的380吨增至2011年的3600吨, 茶业产值增至15800.9万元;他们兴建了集科研、生产、加工、商贸、旅游休闲于一体、全国一流、江西唯一的“修水茶叶生态科技示范园”;建立了国家农业部批准实施的、全省面积规模最大的良种茶苗繁育基地;“宁红金毫”、“双井绿”等名优茶产品, 分别在“中茶杯”全国名优茶评比、上海国际茶文化节名优茶评比、中国国际茶业博览会等活动中获得21个奖项, 其中金奖8个, 一等奖3个。在江西省十大名茶评比及省首届茶博会等大型茶事活动名优茶评比中, 获得18个奖项, 其中金奖4个, 修水县政府被中国茶叶学会和农民日报社联合授予“中国茶产业发展政府贡献奖”, 荣获江西省首个“中国名茶之乡”和“全国特色产茶县”、“全国重点产茶县”等至高荣誉称号。再如赣南脐橙, 从2009年开始至2011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连续三年位于柑橘品牌第1位, 2010年赣南脐橙品牌价值为26.08亿元, 2011年达到32.11亿元, 2012年为42亿元。

3、一批贫困农户脱贫致富

扶贫产业的不断拓展, 许多农户甩掉了贫困帽子。截止2013年, 全省因产业扶贫而脱贫致富的农户达百万余人。为全面解决赣南等原中央苏区及连片特困地区群众脱贫致富问题, 江西从2012年起, 将连续10年, 每年从省财政专项安排扶贫重点攻坚的38个县市区1000万元, 集中支持扶贫产业发展。同时, 鼓励贫困农户以土地承包经营权作价入股, 参与家庭农场、合作农场连户经营和农民专业合作社, 力争2至3年覆盖带动贫困地区农户达到100万户。兴国县依托专业合作社, 引导贫困户从单打独斗到抱团经营, 解决了一家一户干不了干不好的问题。高新镇贫困户王福进种了六年的花卉, 整天忙碌。但因品种不对路, 又不懂技术, 总是捉襟见肘。今年加入杜鹃花专业合作社, 全部改种红杜鹃, 收入大不一样。如今, 兴国已组建了550多个果业、花卉、灰鹅专业合作社, 发展社员6万多人, 社员平均收入超出当地非社员收入20% 以上。

二、江西产业扶贫的主要做法

产业扶贫要解决的难点是贫困农户有产品没资金、有人力没技术、有产业没产业链、有品牌没名牌、有利益没机制。产业扶贫喜见成效, 靠的是创新举措, 扎实有效的工作。江西的主要做法是:

映日荷花别样红, 莲花县打造“莲花”品牌具有独特优势

1、强化领导, 凝心聚力

产业化扶贫工作, 涉及面广、组织化程度高, 没有坚强有力的领导, 没有领导的高位推动是不行的。省政府高度重视产业化扶贫工作, 专门转发了省扶贫办关于加快老区贫困地区扶贫开发与发展现代农业相结合的意见, 部署开展扶贫产业工作。各地也都成立了由政府主要领导任组长, 当地政府分管领导为副组长, 扶贫、财政、农业、水利、交通、新村办等单位为成员的农业产业化工作领导小组, 统筹谋划产业发展。同时, 各职能部门通力合作。按照“渠道不乱、用途不变、各负其责、各记其功”的原则, 加强各部门和单位之间的协调配合。由于领导高位推动, 凝聚了人心和力量, 扶贫产业在全省遍地开花, 蓬勃发展。许多地方实现用“小资金”做“大项目”, 甚至“多项目”的目的。吉安县为大力发展横江葡萄, 提高农户种植横江葡萄的积极性, 在县政府的统一组织下, 县扶贫办联合县产业化办和县果业局分别在各乡镇举办葡萄栽培技术培训班, 有1000余户农户参加了培训, 有效地提高了果农种植葡萄技术水平, 使葡萄种植很快形成产业。

2、科学规划, 精心布局

产业化扶贫, 科学规划, 选准、选好扶持项目, 是重要的一环。着眼于贫困群众增收致富, 江西逐级制订了扶贫产业规划, 建立了扶贫产业项目库。通过加大对产业发展的扶持力度, 着力调整产业结构, 逐步形成一村一品、一乡一业、一县以一两个具有竞争力的“绿、特、优”品牌为骨干, 主导产业优势和区域规模优势都比较突出的产业化扶贫新格局。通过几年的不懈努力, 形成了赣南脐橙基地, 上饶、九江市赣东北早熟梨基地, 赣中蜜桔、金桔基地;吉安、上饶市葡萄基地为重点的果业生产基地;以广昌、石城县白莲基地, 井冈山、乐安、万载县竹笋基地, 余干、都昌、瑞金市 (县) 无公害蔬菜基地为重点的蔬菜基地;以赣东北、赣西北、赣南、赣中四个基地为重点的茶叶和油茶生产基地;以万年、鄱阳、上饶县泡桐生产基地, 瑞金、万安、上饶、修水县毛竹基地, 余干、修水、永新县蚕桑基地为重点的经济林生产基地;以赣东北的都昌、鄱阳、万年、余干县和赣中的万安、峡江县淡水水产品生产建设工程为重点的水产品生产基地;以赣东北的都昌、横峰、鄱阳, 赣中的新干、安福、峡江, 赣南的兴国、瑞金、赣县等生猪繁育和养殖基地, 吉安、宁都、泰和等特色鸡养殖基地, 遂川、余干等肉鸭养殖基地为重点的禽畜繁育和生产基地;各地的特色产业发展呈现出喜人的局面。

3、拓展思路, 创新举措

拓展扶贫产业, 思路拓展要先行。通过创新财政扶贫资金使用管理机制和模式, 引导社会优质资源参与产业化扶贫, 做大做强扶贫龙头企业, 发展贫困农户受益广、参与深、可持续的特色主导扶贫产业;建立合作组织, 抱团搞活流通;强化科技支撑, 促进产业升级;安排扶贫项目贷款贴息资金、帮助贫困农户扩大生产规模;实施“雨露计划”, 进行科技培训等有效举措, 越来越多的贫困农户加入到产业致富的道路上来。近年来, 九江县注重产业发展, 依托当地资源条件, 推进现代产业体系建设, 有效地促进了农民增收致富。新塘乡铜泉村九江恒业科技扶贫示范基地是从事绿化苗木培育、工业用材林种植等农业综合经营项目。在原先引进的九江恒业科技公司的带动下, 通过发展“公司 + 农户”的模式, 带动村民参与到其中。为了更好的让村民走上致富路, 该县扶贫和移民办发挥好龙头企业带动作用, 推进农业产业化集群建设, 实现特色农业标准化发展, 给予了20万元左右资金和技术支持, 并免费为农户提供各种苗木, 带动了该村40多户发展红叶石楠、桂花、香樟等苗木产业, 预计人均收入增加2000到3000左右, 使农民有效地实现了增收致富。同时, 该县扶贫和移民办对有劳动能力的贫困人口实行开发式扶贫, 安排养殖业、种植业等适合农户脱贫增收的具体项目, 帮助建立稳定脱贫的支柱产业, 实现“输血式”扶贫向“造血式”扶贫的战略转变。目前, 该县已发展成各种合作社254家, 带动全县20876农户增收。

4、整合资源, 谋求跨越

永丰县鹿冈乡高坑村玉内坑的烟叶

撒胡椒面的做法不利于扶贫产业的发展。江西早在2009年就通过争取国家在革命老区、贫困地区实施的“县为单位、整合资金、整村推进、连片开发”工作和“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支持革命老区实施整村推进项目”等大型试点项目, 依托当地现有优势和主导产业, 统筹规划开展工作, 集中资金重点扶持了一批经济效益好、辐射带动强的扶贫主导产业。如在宁都、于都、乐安县, 累计安排试点扶贫资金3950万元, 整合资金14亿多元。贫困村的主导产业、基础设施的建设全面加速, 做大做强了蘑菇、商品蔬菜、蚕桑、加工橙、茶叶、油茶、黄鸡等产业。还培育和壮大了一批专业合作社, 为农民提供繁育、种苗、技术、资金、销售等配套一条龙服务。在吉安、余干两县实施的“利用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实施整村推进项目”工作, 规划项目340个, 安排中央专项彩票公益金为4250万元, 整合资金2648.6万元, 其中用于产业发展资金2496万元。大力发展了吉安县养鸡、养猪、养牛、葡萄种植和余干县枫树辣椒、大棚蔬菜、水产养殖、养猪等特色产业, 有效带动了当地扶贫产业跨上新台阶, 极大地促进了当地贫困农户增收。

三、江西产业扶贫给予的启示

产业扶贫是一篇大文章, 喜见成效的同时, 必须正视其问题和难点。江西近几年的产业扶贫工作实践, 作了有益的示范和探索, 以下几点值得关注和思考。

启示一:要创新产业扶贫机制, 搭好大平台

产业扶贫要靠制度作支撑, 科学完善的机制是重要保证。只有完善科学的决策机制、有力的执行机制、明晰的责任机制、全面的监督机制等, 才能最大限度地挖掘潜能, 激发活力, 保障产业持速、长效运行, 健康发展。目前, 江西一些扶贫产业点多面广, 四面开花, 效果虽然明显, 但面对新形势, 也存在着体制不顺、机制不活的问题, 制约着产业的发展。应着眼长远, 立足当前, 结合本地优势, 创新并完善有利于促进本地产业发展的政策措施, 搭好产业发展的大平台, 确保产业体制更有利于贫困农民获益的方向健康发展。

启示二:要选择一个好的产业, 打造产业集群

产业集群要求以市场为导向、以中小企业为主体、相关产品集中生产、专业化协作配套。这是一个重要特征。成千上万的小企业紧密合作, 配套生产, 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从而出现小产品创造大市场, 小企业、大合作的发展局面。如赣南脐橙, 虽然历史悠久, 但真正形成产业还是近几年的事。赣州市委、市政府调整工作重心, 立足地方特色, 整合资源优势, 从注重开发向注重管理、注重营销转变, 从注重数量向注重质量、效益转变, 从抓单一种植业向抓关联配套产业、抓产业集群转变, 才把赣南脐橙产业培植、打造成产值超100亿元的优势产业集群。脐橙产业的发展相继带动了养殖、农资、采后处理、包装、贮藏、物流运输、机械制造、旅游休闲等关联配套产业发展。2012年、2013年, 赣南脐橙品牌连续两年在中国农业品牌大会上被评为最具影响力的农产品区域公用品牌。

启示三:要建立合作组织, 抱团搞活经营

农村合作经济组织, 是从事同类农产品生产经营的农户为获取更大效益、所需服务和保护自身利益, 在产前、产中、产后的各个环节, 开展资金、技术、购买、销售等合作的一个组织。从当前江西整个扶贫产业来看, 大多为有地位优势种养业土产品加工业, 主体是农户。随着时代的发展, 市场竞争愈加激烈, 过去那种分散的、单打独斗式的经营方式逐渐难以适应新环境。特别是当前和今后相当长的时期, 大多数农产品, 都呈供大于求的态势, 优胜劣汰将成为常态, 农民在农业生产中面临巨大的压力。建立合作组织, 联手打造产业市场, 销售渠道, 优势互补, 风险共担, 利益共享, 是新形势下的一个创举。如前面说到的兴国县的合作组织。还有南城县, 针对扶贫资金分散到户、投入产出效益不高的问题, 以农业龙头企业和合作社为依托, 组织引导贫困户以扶贫资金入股, 确保农户在产业链中取得资金入股、就业、土地流转租金等多种收益。目前, 南城县已有12个养殖合作社与6家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与1100余户贫困户签订了股份合作协议。

浮梁县特色养殖

启示四:要创新帮扶机制, 搭建起利益链

扶贫产业开发离不开企业帮扶带动。实践证明, 企业, 特别是龙头企业的帮扶带动, 确实有力地促进了产业较快发展, 使企业获得较多的收入并迅速壮大发展, 较好地实现了政府的产业发展预期。但另一方面, 大多数地方企业与贫困农户之间并未建立起利益连结机制, 贫困农户并没有随着产业发展而同步水涨船高, 大多数农户仅获得很少的一些土地流转租金和临时性务工工资收入, 虽然这对改善贫困农户绝对贫困状况起了一些作用, 但与政府巨大的财政投入所获得的产业扶贫效应相比差距甚远, 与政府的扶贫期望相差甚远, 因而, 必须创新帮扶机制。既要精准扶贫又要提高开发成效, 建立健全以贫困农户为核心、以扶贫效益为关键的扶贫开发利益联结机制。修水县壮大龙头, 依托资源, 建立基地, 通过“公司 + 合作社 + 农户 + 基地”经营模式, 走“合作社搭桥, 公司经营, 农户参与, 市场运作, 利益共享, 风险同担”的发展路子, 取得了明显成效, 仅去年, 修水县5.8万从事农业产业化经营户增收7888万元, 户平增收1360元。这种创新“政府扶龙头—龙头建基地—基地连农户”的产业化扶贫体系, 是联系广大农户的纽带, 形成了企业带基地, 基地带农户的联动双赢的发展格局。

启示五:要强化科技培训, 促进产业产品升级

体验是语文教学的重要途径 篇5

[作者]  新干县教研室 邓晓帆 新干县金川中学

[内容]

按照吕叔湘先生的大语文观念,语文教学只有课内与课外相结合,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思维,发展学生智力。因此,要达到这一目的,课外体验是重要的途径。

什么是体验:《淮南子记论训》里说:“故圣人以身体之”。“体验”的准确定义应该是:通过实践来认识周围的事物。

初一语文第一册分八个单元,按照课文反映的生活内容,由近及远进行编排。单元内容顺序是:家庭生活、学校生活、社会生活、革命生活、自然景物、经济文化生活、科学世界、想象世界。这就充分说明了语文的教学与运用同生活有密不可分的联系,离开了生活,语文即变成了空洞的外壳,脱离了生活的语文教学必然是劳而寡效和枯燥无味了。因此,课外的体验就显得尤为必要和重要了。

一般说来,体验有直接体验和间接体验两类。第一册语文中的教材,有的可以直接体验,有的只能“曲径通幽”间接体验了。这是由于少年儿童的年龄与历史的距离,以及认识特征等等所决定的。

直接体验可分为实践性和观察性体验两类。实践性体验从本质上来说是一种有意识的主观对客观的活动。俗话说:实践出真知,就是这个道理。第七单元的《回声》一文,用简洁准确的`语言表达“回声,是我们熟悉的现象,它是声音在传播过程中遇到障碍物,反射回来而形成的。”对于回声这一发生的原理,山里的孩子是有条件的,课外教师带着学生对着峡谷,对着山崖进行有意识的活动,回声发生的原理、条件,回声在科学中运用的知识,不就更加一清二楚了吗?

知觉的高级形态是观察。观察性体验是有目的、有计划并和思维活动紧密结合的一种知觉过程。观察是进行学习和工作的一种技能。难怪俄国生理学家巴甫洛夫说:“观察、观察、再观察”。这就说明人的智力活动是从观察开始的,同时观察经验告诉我们:一要细致,二要抓住特征,只有这样,才能认识事物,掌握知识。以《大自然的语

创新是脱贫的重要途径 篇6

为了吸引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争取在学术期刊组稿过程中获得优质文章, 不仅需要在学术期刊的策划、具体内容上下工夫, 同时要严把初审这一关, 努力维护好学术期刊的学术形象。期刊编辑事业的重心就在于不断的创新。不创造就无新意, 不创新就无发展。当今科技越来越发达、市场竞争日益激烈, 没有创新就等于没有竞争力。尤其是学术期刊的发展, 我们更要不断求创新, 提升期刊质量, 探索提高学术期刊质量的路径和方法。

1 注重学术期刊策划, 注重创新

学术期刊的办刊宗旨、读者对象、期刊内容等的不同, 决定了期刊策划的方向和方法也不同。总之, 学术期刊策划可以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扩大学术期刊的品牌知名度、同时获得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学术期刊策划作为一项系统工程, 包括很多方面的内容与要素[2]。

1. 1 创新

创新是学术期刊的灵魂, 是竞争的核心。一份学术期刊之所以有别于其他学术期刊, 就在于创新, 期刊的创新之处让其形成与别的期刊不同的地方, 成为期刊的特色, 进一步来吸引读者阅读和学者投稿, 保证期刊获得稳定优质的稿件来源。稿件质量不高, 创新性不够是目前学术期刊面临的普遍问题。学术期刊要想在学术领域有自己的立足之地, 就必须创新, 只有创新才能保证不被同类的期刊取代。

创新, 源于好的策划, 并决定了一个策划的成功与否, 也决定了学术期刊策划的有效性。创新性包括: 丰富的具有创造性的想象力、多向思考的发散性思维、敏锐的洞察力以及不从众不守旧的求异性[2]。

1. 2 创新始于策划

首先, 策划应从细节出发。细微之处见精神, 只有将每一个细节考虑到位, 才不至于精心的策划输于细枝末节。其次, 要搞好专题。专题的选定, 与当时所处时间, 所发生的事件有密切的联系, 这就要求学术期刊策划要与时事紧密联系, 跟得上发展和最新的消息。最后, 还要注重发掘亮点。每一次的学术期刊, 均要具有亮点, 才能吸引作者, 吸引读者, 得到充足的稿源和庞大的读者群, 否则平淡无奇, 就会在茫茫学术期刊中湮没。设置特色栏目就是一种充分展示期刊亮点的方式, 同时特色栏目还可加大学者专家对期刊的关注度。特色栏目的设定应根据行业和学科优势以及期刊所在地的地理优势, 并以学科的研究热点为中心[3]。这样才能吸引作者投稿, 同时带动期刊的全面发展, 提高期刊的影响力和学术水平。

策划的重点仍在于创新, 创新又来源于灵感, 编者要不断地培养自己的创新能力, 使每一期均具有亮点, 给人以耳目一新的感觉, 同时又从中获益良多, 那便是成功的学术期刊。创新需要创新的氛围, 也就是说编辑部内应当形成一种善于创新、勇于创新的环境和氛围[4]。在不断地推陈出新和努力之下, 学术期刊的质量也一定能稳步提升, 并逐渐吸引高水平的作者队伍。

编辑的知识结构、思维定式、缺乏挑战精神都会影响期刊的策划, 因此, 编辑要不断学习来提高学术水平, 多与学者专家交流来激发创新意识, 多与读者沟通并勇于挑战和开发读者感兴趣的新栏目[5]。

2 提高初审质量, 严把初审外审质量关

2. 1 初审环节的重要性

学术期刊的成功, 尤其是知名、权威的学术期刊的成功, 和初审有着密切的关系。普遍认为, 初审是期刊编辑以办刊宗旨、编辑方针和编辑思想为依据, 对稿件进行初步的评价、鉴别和筛选。我国期刊的审稿制度为“三审”制, 即编辑初审、专家外审和主编终审三个环节。千里之行, 始于足下, 初审的质量好坏、工作是否及时和初审效果将直接影响外审和终审, 同时有效遏制审稿失范并提高稿件质量[6]。初审环节中, 编辑应该做到三个部分的审核工作为外审和终审提供参考, 第一是文章的内容和格式是否规范, 第二是文章是否具有学术价值, 第三是文章是否创新, 是否算的上是精品, 是否值得刊发[7]。

2. 2 初审环节存在的问题

初审环节总会存在的问题主要有以下几点:

第一, 编辑缺乏策划意识, 导致期刊缺乏特色。学术期刊具有科技性和专业性, 这使期刊读者只将注意力放在与自己专业或研究领域相关的学术论文, 而忽略其他无关的论文。由于期刊编辑没有重视栏目策划, 导致期刊刊发的文章种类多而杂、缺乏特色, 从而降低期刊质量并使读者失去兴趣。第二, 学术不端检测工作的质量不过关。少数期刊编辑不重视初审时的检测工作, 将未检测的稿件直接送审; 有的编辑又只相信检测结果, 忽略了实质内容, 使有创新价值的文章由于表面概念性文字重合率较高而被拒稿。第三, 稿件未经过初审, 外审前的质量关不严。有些编辑只关注文章的格式等外在形式, 不重视文章的研究内容, 将质量低、无研究意义的文章递交给外审专家, 导致加大专家审稿的工作量, 也降低专家审稿的积极性和效率。第四, 与作者和审稿专家的交流不够。一方面, 初审退稿时, 没有向作者说明具体原因, 使作者投稿积极性下降; 另一方面, 初审时发现的问题没有将及时反馈给外审, 可能导致外审专家重复编辑初审时的工作[8]。

2. 3 编辑要把好稿件初审这一关

初审对于学术期刊质量是至关重要的, 编辑对于本学术期刊的特色, 需要何种稿件, 所要求的稿件水准如何应该了然于胸, 因此, 初审工作从这几方面出发, 严格将与本刊不附合的稿件筛去, 将大大提高稿件的质量, 缩小范围, 以挑选出真正有价值适合本刊的稿件。如果这至关重要的第一步做得不到位, 那么会导致后续工作变得复杂, 甚至使学术期刊中的文章内容杂乱, 失去学术期刊特色, 更使读者对学术期刊的方向、宗旨毫无头绪。

因此, 在初审过程中, 遇到不合学术期刊特色的文章, 应该及时退稿, 一来节省了作者的投稿时间, 树立起良好的学术期刊形象, 二来也为后续工作做好了准备, 使复审的准确性更高, 也减少了为一篇文章能否发表而委决不下的可能性。

2. 4 稿件的外审

对于初审之后的稿件, 要进一步送审, 这时应找合适的专家来进行。因为不同的专家对同一稿件有不同的看法, 如果没有针对性地送审, 导致审稿不准确, 可能会导致一篇好稿遭到被拒的命运, 而一篇并不十分合适的甚至质量不高的稿件反而被刊登。

初审工作的重要性就在于其大大地降低了质量低劣或者与学术期刊风格不符的文章被刊登的可能性, 只有这一步工作做得好, 才能保证学术期刊的质量、方向和宗旨不会被动摇。编辑要重视与外审专家的沟通和交流。编辑应及时将初审发现的问题反馈给专家, 避免专家重复工作, 也帮助专家更好的审稿。编辑应了解学术动态, 多与专家交流, 并向专家介绍期刊的特色, 来督促和帮助审稿专家[8]。

在学术期刊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为了求生存、求发展, 学术期刊必须提高其质量和影响力才能在市场中立足。期刊编辑应当掌握并深入理解期刊所在领域最新进展的动态知识, 这将有利于紧跟学科发展趋势, 提高对信息变化的敏锐度[9]。学术期刊的现状与未来在很大程度上由其内容是否由价值来决定。“学术期刊质量精品化、运营集群化、手段信息化、市场细分化、竞争全球化”, 这作为我国学术期刊的奋斗目标, 要扩大学术期刊的影响力, 高质量就成了核心中的核心。我们应科学的把好学术期刊的质量关, 提高学术期刊的质量, 最终扩大学术期刊的品牌知名度。

摘要:获得优质稿源, 吸引作者, 吸引庞大的读者群体, 是学术期刊不断努力的目标, 因此, 只有找到正确的方向和道路, 并注重细节坚持不懈, 才能立于不败之地。从策划、审稿等几个方面, 本文提出了几条新的思路, 希望在加强策划与审稿等工作的一系列过程中, 大大提高学术期刊质量。

关键词:学术期刊,质量,策划,初审

参考文献

[1]冷淑莲, 冷崇总.关于学术期刊选题策划的思考[J].价格月刊, 2010 (10) :66-71.

[2]曹玉琦.创新是学术期刊策划的灵魂——学术期刊策划与创新在提高学术期刊质量中的作用[J].第六届全国核心学术期刊与学术期刊国际化、网络化研讨会论文集, 2005, 45 (3) :148-151.

[3]吴天德.浅议学术期刊的栏目策划与创新[J].四川文理学院学报, 2012, 22 (6) :147-149.

[4]刘翠玲, 边莉, 左文述.关于科技期刊编辑创新动力不足的思考[J].中国科技期刊研究, 2007, 18 (4) :691-694.

[5]王丰年.学术期刊策划的问题、原则和途径[J].科技与出版, 2010, (9) :30-32.

[6]郭酉函, 施启龙, 游大鸣.加强初审工作提高学术期刊质量[J].解放军理工大学气象学院编辑部, 科技编辑, 2009 (2) :199-200.

[7]李宗红.科技学术期刊编辑初审稿件的“三审”[J].编辑学报, 2008, 20 (4) :296-297.

[8]廖坤.论学术期刊编辑初审工作的现存问题与改进对策[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4, 12 (1) :192-194.

上一篇:《具体的辩证法》下一篇:专业增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