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企文化创新途径

2024-10-09

央企文化创新途径(精选9篇)

央企文化创新途径 篇1

一、廉政内涵溯源

(一) 传统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任何一种文化的构建都不能割断历史的联系, 我国的传统文化既有腐败文化的基因, 也包含了廉政文化的元素, 为我们留下了宝贵的廉政资源。比如“民为贵、天下为公”的民本思想, “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政治抱负, “先天下之忧而忧, 后天下之乐而乐”的为官之道等等, 都值得后人借鉴。

1、以民为本的思想

得民心者得天下, 失民心者失天下, 这是历代王朝盛衰兴亡的必然规律。孔子是儒家民本思想的奠基者, 其“仁学”的核心宗旨便是“爱人”, 孔子认为“民以食为天”, 如果百姓食不果腹, 时处饥馑之中, 还去奢谈什么社会安定。

到了孟子演化为民贵君轻论。他提出“民为贵, 社稷次之, 君为轻”。孟子认为, 如何对待人民这一问题, 事关国家的兴亡。因此他十分重视民心的向背, 并告诫统治者要“重民”、“保民”。

道家的治国理念是“无为而治”。主张统治者要以无为、好静、无事、无欲的方式为政治民, 不过多地干预老百姓的生产、生活。老子用“治大国, 若烹小鲜”这个形象的比喻来说明道理, 治理国家就像烹制小鱼一样, 应小心以不扰民为主。

2、为官清廉的思想

既为官, 就必须做到清正廉洁, 这是古代思想家和开明政治家的一贯主张。战国晚期的杂家主张“贵公去私”。认为君主治国的根本出发点是要利民而不是自利。

西汉时董仲舒有“至廉而威”的名言, 意即官员能够做到廉洁才会有权威。

康熙曾说:“治国莫大于惩贪”, 雍正也说:“治天下, 首在惩贪治吏”, 康熙四十二年曾经下谕说:“大吏廉洁, 则小吏自然效法。苟不能勤慎, 致误公事, 岂可因保全一人而废国法乎”。言外之意就是不可为保全一位贪污的大臣而贻废国法。

3、重义轻利思想

孔子主张“见利思义”。见到利的时候, 首先要考虑一下怎样分配才合理, 或者自己取多少才合适, 这就叫“见利思义”;如果是合理的, 那就可以收下, 这叫“义然后取”;如果不合理, 即使是人人追求的富贵, 也不应该要, “不义而富且贵, 于我如浮云。”

荀子提倡“重义轻利”。强调统治者从天子到下面的各级官吏都要“羞利”, 以贪利为羞耻, 以好义为光荣。他认为所有的官吏都不要与人民争利, 要乐于施舍, 耻于积存。

西汉董仲舒认为, 人天生就有好义和欲利两种心理, 因为义和利都是人生所需要的;义可以养心, 利可以养身。身跟心比较, 心比身重要, 所以养心的义也比养身的利重要。历史上像孔子的学生原宪、曾参等人, 都是有大义的人, 他们虽然很穷, 但别人羡慕他们的行为, 他们也感到很快乐, 精神上很充实。相反, 有一些人虽高官厚禄, 荣华富贵, 却不实行义, 甚至大行不义, 他们虽然物质上很丰富, 但精神上却是空虚的。

4、重视法治的思想

法治是依照法律治理国家的政治主张和治国模式。在古代社会, 重视法治尤为法家为著。春秋时期的管仲、子产, 战国初期的李悝、商鞅, 还有战国晚期的韩非等, 都是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法家主张“法治”, 强调不依人的社会地位和等级为转移, “刑无等级”, 法律面前人人平等。在法家看来, 好利和私欲是人类与生俱来的本能, 面对丑恶的人性, 仁义说教是毫无效果的, 奢望官吏们自觉做到廉洁奉公, 不去追逐私利是很难的, 只有以强大的外力才能迫使人们克制自己的作恶动机, 按照统治者规定的秩序老老实实地生活。

(二) 吴文化中的廉政思想

文化是城市的基因, 是城市发展的软实力。这些年无锡城市文化景观不断增多, 文化味越来越浓了。但值得注意的是我们在重视文化事业硬件建设的同时, 更要加强对文化的深入研究, 我们完全可以挖掘无锡最富有人文特质的文化元素, 让生活在这座城市的人们, 重新找到文化归属感。

1、“以民为本”思想。

吴文化是以民为本的文化。与秦文化、齐文化等相比, 吴文化不谋王霸之道, 不务礼乐之虚, 追求的是实实在在的民本、民生。泰伯奔吴, 带来了中原社会化的生产技术, 开伯渎、兴水利, “数年之间, 民人殷富”。孔孟之道中有关民生、民本思想也在无锡籍官员身上得到发挥, “民唯邦本、本固邦兴”, 恤民德政成了这些人士的施政思想。历史上无锡出过四个宰相, 皆以民生为本。“锄禾日当午, 汗滴禾下土”《悯农》诗的作者李绅是无锡人, 唐开成年间入京为相。宋高宗时“南渡第一名相”李纲出将入相, 数度起用又数度被黜, 他对宗族的遗训第一条是“民持财以生, 犹鱼持水以活”。“民本”思想还激励无锡人士挑战皇权, “锡谷四谏”顾可久等抱着“无惮杀身”之志为民请命, 东林志士以“忠臣死社稷”的理念杀身求仁, 士大夫气节令人钦佩。

2、爱国爱乡思想

自有国家以来, 吴地就有爱国的优良传统, 涌现出许多爱国名人, 并有许多阐述爱国思想的至理名言, 东林学派的创始人顾宪成的名联:“风声雨声读书声, 声声入耳, 家事国事天下事, 事事关心”;顾炎武的名言:“天下兴亡, 匹夫有责”, 是中国旧时士大夫爱国思想的集中体现, 对后世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另外无锡工商文化也深深地烙着中国传统儒家思想的印记。无锡早期的企业家, 虽然不是熟读儒家经典的“儒商”, 但却是信守传统道德、讲究操行气节的“绅商”。他们讲究乡谊和仁义, 有强烈的仁义贤良的传统道义和积德行善、造福桑梓的观念, 一般都关心乡里建设, 捐资办学, 造桥修路, 义办社会公益福利, 支持慈善事业。国学大师、史学家无锡人钱穆曾这样描述:“凡属无锡人, 在上海设厂, 经营获利, 必在本乡设立一私立学校, 以助地方教育之发展。”今天在无锡依然随处可见当年工商业巨子们造福桑梓的影子。

3、仁以待人思想

锡商与晋商、徽商不同, 无锡工商业者把儒家"仁爱"、"德治"的原则创造性地应用到改革企业管理制度的过程中, 采取各种"惠工"福利措施, 促进了企业的稳定和发展。无锡近代企业家在经营企业时的一个指导思想是“恩威并施”、“宽猛相济”, 普遍实行了“惠工”措施, 无锡企业30年代所办劳工福利事业主要包括:设立福利性质的各级各类工人子弟学校和职业学校;为工人提供免费或低租金住房;举办各类合作社以及劳动保险和劳工储蓄等;改善劳动条件和劳动环境;建立体育和娱乐文化设施;编印企业刊物为劳资双方提供交流窗口, 等等。这较多地继承了传统儒家文化的精神, 重视企业管理中的文化因素, 通过凝聚员工对于本企业的向心力, 达到加快企业发展的目的, 又减少可能发生的因人际矛盾而出现的风险。与全国其它工业城市相比, 无锡这一时期的工人罢工次数较少, 规模较小, 不能不归结为企业家们所实施的劳工福利措施。

二、创新反腐新途径——文化反腐

(一) 腐败的成因探析

改革开放三十年来, 中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其积极意义已经被人们所肯定。同时, 一些消极现象也沉渣泛起, 其中最引人注目的一个问题就是腐败现象的不断发生, 总体来看, 关于中国腐败现象产生的原因, 人们基本形成了两大共识。

第一, 腐败的产生与市场导向的改革有关。在从传统的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型的过渡期, 由于市场化改革还没有充分到位, 权力的制衡机制仍未及时建立起来, 导致官界和商界的划线十分模糊, 某些握有资源分配行政权的人可以利用手中特殊的权力, 从行政上加强对经济活动的干预, 从而实现以权谋私。

第二, 腐败的产生与意识形态的松动和价值体系的错位相关。鸦片战争以来的一百多年间, 中国由一个世界强国变得不堪一击, 引起了国人的反思, 最后找到了“真凶”——传统文化, 而“罪魁祸首”则是儒家思想, 原因是儒家思想延长了中国腐朽的封建统治。于是, 批判传统文化, 否定儒家思想就成为了鸦片战争以后的主流思潮。特别是文化大革命对传统文化的全面否定, 一直延续到改革开放初期。经过无数次大大小小的政治运动, 中国人的价值信仰经历了巨大的变迁。在市场经济的冲击下, 拜金主义、物质崇拜等观念普遍蔓延, 人们的行为规范既没有来自道德上的隐性约束, 也没有来自制度上的刚性约束。在“价值真空”的情况下, 人们的是非观出现错位, 为腐败行为的产生埋下了种子。

(二) 文化反腐是制度反腐的进一步发展

我们的任何一项工作, 要想有效地实施下去, 以制度的形式确定下来是必不可少的。反腐败工作也不例外, 必须要有章可循、有法可依。制度反腐是根本, 如果没有制度, 一切惩防措施都会失去根基, 最终留于形式。但制度反腐本身也存在很多的缺陷, 文化反腐可以说就是制度反腐的进一步深化和发展:

一是制度建设虽然是带有全局性和根本性的问题, 但制度不可能覆盖整个社会, 也不可能孤立地起作用。制度是人指定的也要靠人去执行, 如果人的文化素质还达不到一定的层次, 无论是制定制度还是执行制度, 都将存在很大的问题。

二是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处于两个不同的层面。制度反腐主要是使人“不能腐败”、“不敢腐败”, 是迫于外部压力而采取的被动行为, 而文化反腐是使人“不想腐败”, 是出于内部自觉的主观行为。

三是制度反腐和文化反腐对人的影响是不同的。文化的作用对于人和社会的影响是潜移默化、亲切温和的, 不像刚性的制度那样冰冷和教条, 因而更容易为人和社会接受。而且作为文化一旦被人们接受, 其影响也是根本的、长远的和广泛的。有文化的社会则有理想, 百姓不为五斗米折腰, 官员知道以民为本的为官之道, 有反腐倡廉的基础。

(三) 创新反腐新途径

中国优秀文化传统中有关“立志”、“知畏”、“知耻”的思想, 对当下的干部队伍建设具有推动作用。

1、立志

树立廉政之风, 应该提倡“立志”。怎样才能做到立志呢?中国古代格言说:“非淡泊无以明志, 非宁静无以致远”。所谓淡泊, 就是清简素朴, 少一点私欲。这样, 谋私的心不再像火焰一样燃烧, 酒醉一样躁热, 而像镜子被擦拭干净, 像池水被沉淀透明, 这时候高远纯洁的志向也就自然浮现, 主宰原本飘荡无主的心。今天市场经济的大潮中, 干事业更需要耐得住清贫。

2、知畏

行廉政, 拒腐败, 心中应该有个“畏”字。邓小平在《共产党员要接受监督》一文中说过:共产党员, 特别是党员干部谨小慎微不好, 胆子太大也不好, 做事要有所畏, 有所怕, 不能无所顾忌。小平的话包含着深刻的辩证法, 这就是共产党一方面要不怕, 一方面要有一个怕字放在心头。说不怕是因为我们正处在改革的时代, 许多事情需要无所畏惧的精神, 大胆实践, 勇往直前。说一个怕字, 是对于法律和道德准则的敬畏, 立身行事要坚守法律和道德的底线, 凡是遇到个人利益得失的时候, 遇到各种诱惑的时候, 就要三思而行、如履薄冰, 时刻记住, 一失足将酿成千古恨。

3、知耻

自我修养, 应该从知耻开始, 一旦有了羞耻之心, 社会上的道德建设也就开了一个头。康有为讲过, “人之有所不为, 皆赖有耻心”, “风俗之美, 在养民知耻”。现在贪官贪赃, 怕的是刑法, 就是不怕羞耻两字。法网恢恢总有漏洞, 道德自省无处不在, 只是依靠刑法而不教育干部明德知耻, 就不可能从思想根子上铲除腐败。要让民众, 首先是干部懂到什么是可耻, 什么是光荣。

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我们要做的是披金淘沙, 更新再造, 使其中优秀成分复兴光大, 假如我们对传统文化有了这样的新认识, 假如我们真觉得中国优秀传统文化果真对廉政教育有所帮助, 那么相信中国廉政建设将开拓出一个崭新的局面。

摘要:腐败问题, 被世人称为“灰色癌症”, 严重损害着党和政府的形象。中华民族优秀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弥足珍贵的思想宝库, 可以为中国廉政文化提供充分的思想资源支持。作为一名领导干部, 认真吸取我国传统文化的精华, 不仅可以让自己清醒明智, 提升个人修养和内在气质, 还可以形成廉洁从政的文化自觉和行为自制, 也有利于形成风清气正的行政之风。

央企文化创新途径 篇2

白塔中学 张雪玲

本课采用了学生喜闻乐见的中国杂技版《天鹅湖》视频导入,即激发了学生学习的兴趣,又引出“文化创新”的课题。选材典型,环节精巧,教法灵活,活动充分,体现思想政治课新课程改革的方向和特点。教学过程中积极创设情境,调动学生的生活经验,激发同学们的创造热情,通过文化创新途径的实践与探索培养学生的思辩能力、实践能力和社会责任感;大胆突破教材局限,重新生成和整合知识结构,从中国和世界两个角度深化对文化正确方向的理解。

不过,要上好这堂课对学校的硬件和软件都提出了较高要求。首先,要求老师要不断提高自身的素质,要有较高的文化修养。其次,要求师生要做好充分的课前准备,课前要有真正的实践活动,收集好充分的第一手资料。再次,上课的地点要比较先进,要有带多媒体设备的网络教室。因为,有些文化的具体内容,光靠老师说是达不到那种身临其境的效果的,学生无法真正的得到体验和感悟,也就达不到新课改的目标。通过本课教学,能让学生明确文化创新的途径,同时通过教材探究活动使学生积极参与,培养学生的合作探究能力,并能树立正确对待传统文化与外来文化的态度。

辽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篇3

起初, 文化产业的概念最早出现在由阿多诺和霍克海默共同创作的《启蒙的辩证法》的书中, 其指出, “文化工业”是凭借传播媒介技术和商品化的推动, 面向人民大众消费的一种文化生产。此后, 此概念逐渐演变成了“文化产业”。20世纪80年代以后, 国内外开始越来越重视文化产业的研究。总而言之, 文化产业就是运用市场运作的方法, 产业经营管理的手段和模式, 挖掘文化的经济价值和社会价值, 为人类提供文化产品和文化服务的各行业门类的总称。

为了适应全球化的整体环境, 满足人民大众日益增长的文化需要, 文化创新俨然成为文化产业发展的关键, 文化产业的本质要求必然是文化创新。文化产业只有发展创新, 才能创造出可观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国家的整体实力和竞争力也得到了提升。然而, 我国目前的文化产业整体规模偏小, 市场化程度较低, 对国民经济的贡献不高。中国文化产业必须要加强创新, 走可持续的创新发展之路。

二、辽宁省文化产业发展现状及成就

辽宁作为文化大省,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 加快建设

注:本文系《辽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研究》课题项目 (课题编号:2015lslktjjx-24)

文化强省的步伐。目前, 辽宁省委、省政府, 积极探索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新路径, 打造不同特色、不同内涵的文化产业区域。初步形成了多层次、多门类、多区域的多元化产业格局, 加快了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

1. 文化产业初具规模。

辽宁省文化产业经过几十年的蓬勃发展, 已达到一定的规模。杂技、话剧、美术等艺术门类在全国享有盛誉;出版、旅游、广播电视等主导产业在全国也具有较强的竞争力;辽宁体育事业亦是发展壮大, 屡创佳绩。辽宁演艺市场日益活跃, 文化产品创作显现出巨大活力, 精品力作迭出。

2. 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加快。

辽宁文化产品出口成绩显著, 辽宁芭蕾舞团、沈阳杂技演艺集团等演艺单位在多个国家和地区的演出大获成功。北方联合出版传媒 (集团) 有限公司重点打造“走出去”品牌产品线, 相继创作《稻草人》《寄小读者》十余部优秀童书, 并成功输出到韩国市场。

3. 文化旅游业迅速发展。

近年来, 辽宁文化旅游业得到迅猛发展。各地区结合当地特色和资源打造了一系列具有区域特色的文化旅游品牌, 促进了辽宁文化产业的多样发展。沈阳市是全国著名的历史文化名城, 旅游资源丰富。大连市在发展文化产业方面具有得天独厚的优势, 优美的海洋自然风光在文化产业的发展中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三、辽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面临的问题

1. 资源配置不完善、挖掘力度不够。

近年来, 辽宁各地区的文化资源整合不完善, 成果不显著。文化产业发展所需要的各类资源, 如资本、信息等还没有形成良好的配置和整合, 无法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需要。受短期利益的影响, 一些文化产业缺少对文化资源的深度挖掘, 出现了一大批低俗、庸俗的文化产品。

2. 科技含量不高、技术水平低。

辽宁文化产业规模数量大, 但是质量上有待提高。一些新兴产业如网络服务业等发展速度缓慢, 技术水平低, 科技含量不高, 产品附加值低。广播电视等产业缺乏自身特色, 科技创新能力低, 制作水平低, 模仿痕迹严重, 呈现的节目产品质量不高等。

3. 区域发展不均衡。

辽宁文化产业呈现区域发展不均衡的状况。首先, 城乡发展不均衡, 农村文化生活环境差, 设施不健全, 发展缓慢。其次, 经济发展的好坏影响着文化产业发展的快慢。经济发展较好的地区文化产业发展迅速。从而制约着全省文化产业发展的不平衡性。要解决辽宁文化产业区域发展不均衡的问题, 应深入挖掘各地丰富的文化资源, 形成具有鲜明地方特色的文化产业区域。

4. 经营管理人才缺乏。

辽宁文化产业的发展需要大批经营管理人才。自我培养能力不足, 缺乏吸引优秀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的动力, 导致辽宁优秀的文化产业经营管理人才大量缺失, 对文化产业的快速发展有一定消极影响。从辽宁省来看, 大学生占绝对优势的城市是沈阳市、大连市, 其他城市的大学生数量较小。

5. 相关政策需要完善。

政策因素是影响文化产业发展的重要因素之一。当前, 各部门对出台的文化产业政策宣传力度重视程度低, 人们对政策普遍认知较低, 使投资文化产业建设的积极性不高。出台政策并不能及时解决相关配套问题, 矛盾日益突出。目前亟需完善相关政策。

四、辽宁文化产业创新发展的途径

1. 观念创新。

观念创新, 就是要在全社会加强对文化产业重要作用的充分认识。社会各部门各成员要积极参与国际竞争, 弘扬中华文化, 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大力解放和发展文化生产力, 满足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精神文化需求, 培育新的经济增长点。创新文化观念还要树立与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适应的文化发展观。创新是文化产业发展的动力之源, 文化产业发展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道路, 为我国参与国际竞争创造有力支撑。

2. 政策与制度创新。

当前, 文化政策和制度的落实及实施在取得成效的同时也出现一系列问题。因此, 我们要加强政策指导, 改革旧的管理体制, 开创新的制度保障。进一步深化人事、分配制度改革, 为文化事业发展注入新动力。大力发展文化产业必须把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区分开来。坚持以市场为主体, 实施重大文化产业项目带动战略, 加快推动文化资源多元化整合, 大力培育支柱产业和新的经济增长点。

3. 内容与形式创新。

加快文化产业的内容与形式创新, 积极开创文化国内、国际两大市场, 建立多元化的投融资体制, 加快文化产业走出去步伐, 提升文化竞争实力。我国的文化产业发展应该开发出具有本国文化特色和品位的文化产品, 不能一味地效仿, 而是要推陈出新。相对辽宁省而言, 应充分挖掘辽宁的特色文化资源, 发挥辽宁的比较优势, 培育文化品牌和文化基地, 促使文化产业成为辽宁经济社会发展的动力之源。

4. 人才管理创新。

人才是文化创新战略的根本, 发展文化产业目前最短缺的要素就是人力资本。吸引、培养掌握先进技术和方法的高级人才, 是短期内提高文化竞争力的有效途径, 是积极参与国际文化市场竞争的重要保障。文化产业的创新发展同样离不开大批经营管理人才。在高等院校开设文化产业相关专业, 培养策划、经营管理等符合市场需求的人才是非常有必要的。

《文化创新的途径》教学反思 篇4

课堂上我采用了多媒体教学,创设课堂情景,通过直观展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小组合作、分析归纳,最后形成共识,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又培养了学生的团结协作精神。

本课教学的亮点主要在环节设计和多媒体制作方面。多媒体制作精美,选用的视频音频等材料紧扣重点,对重点着力多,事例选取新颖生动,联系了徐悲鸿的话,天鹅湖案例等,对学生的情绪调动较好。

但反思本堂课教学,我还有很多的不足。包括:

1时间安排没把握好。用“在线课堂”导入太长,第一个重点“继承传统,推陈出新”讲完已用时30分钟,过分追求了课堂的活跃度,导致时间安排不合理。后面的难点“克服错误倾向”匆忙收尾,最后同学们对照板书,识记和理解本课教学目标这一环节也未具体完成。

2学案需要改进。教学目标展示措词不妥,应从学生的角度而不是教师角度来编写教学目标,如果借鉴历史展示课堂上用的“了解”“概括”“探究”等词逐层推进,效果会更好。“师生合作,解疑释难”环节还需要加强。

3课本的把握不够全面,谈“孝”等书本例子没用。例如可以从什么是“孝”,现在怎么“孝”等几方面来让学生自主讨论分析。

4学生回答应照顾全面,避免重复提问某几个同学,无形中降低了其他同学的答题积极性。对学生答题的加分情况应反映在白板上,现场直播分数变化,当堂公布小组竞争结果。

5结束时应点评本课内容,评价学生表现,鼓励他们自主思考。

《文化创新的途径》的教学设计 篇5

1. 材料启思, 合作探究

【探究一】材料一:2014年, 《熊出没》票房三天过亿元, 刷新了国产动画片的票房新纪录。它的创作过程不管是故事设定还是角色设计, 创作团队都一直坚持走出去, 贴近生活, 贴近采风创作。材料二:有如传统的动画片, 《熊出没》剧中也是每天上演着熊大、熊二和光头强之间激烈的对抗战, 但是剧中并没有完全采用传统的那种天敌模式, 没有讲述熊和猎人之间的故事, 而是将光头强的职业设定为伐木工。这样一来, 他和熊的矛盾冲突就聚焦在“环保”这个新兴主题上。

(1) 分析上述材料:《熊出没》走红的原因是什么?对我们进行文化创新有什么启示? (2) 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应如何正确对待传统文化? (3) 在与其他民族进行文化交流时, 我们要注意什么?

【设计意图】教师直接展示图片和材料, 通过这些问题的设置, 主要是让学生在感悟材料的过程中掌握文化创新的途径。要求学生阅读教材后结合材料进行独立思考, 然后小组讨论, 合作探究。针对学生的答案, 教师进行点拨、补充和归纳。

【探究二】对于《熊出没》及中国动漫产业未来的发展, 产生了两种不同观点。观点一:中国动漫产业没必要借鉴外国的动漫, 应全部采用中国的传统元素;观点二:日本是世界第一大动漫强国, 有着很成熟的技术, 发展中国动漫产业应把它全盘照搬过来。

议一议:你是如何看待上述两种不同观点的?我们正确的做法是什么?

【设计意图】通过这两个不同观点的比较, 使学生自觉地感悟到在文化创新的过程中, 我们应坚持正确方向, 克服错误倾向。

【探究三】视频一:针对《熊出没》的主旨, 有人提出质疑:“该动画片处处充斥砍伐、狩猎等非法行为, 各种打斗暴力行为不绝于目, 体现对人或对动物的戏谑与欺侮虐待, 还有枪支滥用、武器至上等不良行为的引导。”要求央视禁播该片。视频二:十八届三中全会中习近平总书记关于“推进文化体制机制创新”的谈话:“建设社会主义文化强国, 必须坚持社会主义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 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文化发展道路, 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工作导向, 坚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相统一, 以激发全民族文化创造活力。”

要求学生阅读教材, 结合两段视频, 试从文化创新的角度, 谈一谈如何推动我国动漫产业的发展?

【设计意图】通过视频一对学生进行启发式教学, 让学生感悟到在文化创新中要把社会效益放在首位, 要弘扬主旋律, 传播正能量。通过视频二与时政链接, 让学生及时领悟到时政信息, 与时俱进, 同时结合教材总结出我们应如何铸造中华文化的新辉煌。

2. 教师点评, 总结梳理

对于本框的内容, 学生通过读教材、悟材料、自主思考和合作探究已基本掌握, 但是所掌握的知识比较零散, 缺乏系统性。因此, 教师最后进行总结点拨, 围绕着“如何进行文化创新”这一主题, 师生共同构建框架结构, 让学生从宏观上把握本框的知识体系。

3. 巩固训练, 学以致用

材料:习近平总书记在2014年10月15日主持召开了文艺工作者座谈会, 会中充分肯定了中国文艺创作所取得的成绩, 但是也一针见血地指出, 文艺创作方面, 存在着一些问题, 例如有数量缺质量、抄袭模仿等, 缺乏生机与活力。

议一议:假设你是一名文艺工作者, 从文化创新的角度来谈谈如何让中国文艺迎来新的春天?

如何实现农垦企业文化的创新途径 篇6

我们将从下面的几个方面入手:

一、更新观念, 着力培养企业创新观念

每个企业的灵魂关键都是企业文化, 改变企业所有工作人员的观念, 是创新的第一步, 是企业文化创新的根本保证。由这一点开始, 利用进步的文化改造企业, 培养企业创新观念, 应当从改变更新人的思想观念着手:

将提升工作人员的科学文化素质作为工作的重中之重, 将对员工思想文化方面的开发与技能培训同步发展。在对于农垦企业的创新理念总结概括的时候, 许多企业提出了很多富有创意的想法, 例如:“永不满足, 锐意创新”, “不创新就要被淘汰”等等。假如将这些理念推广在企业之中, 就能够激活企业中的人气, 彻底改变场内员工的精神面貌和整体素质。不同的农垦企业也创立的奖罚制度也有很多不同之处, 例如:科技创新奖, 全勤奖, 百分考核奖等, 经过制度的规范使企业价值观更加规范, 出现了很多优秀激励人的厂规, 比如:“脚踏实地、爱岗敬业”, “今天工作不努力, 明天努力找工作”等。

二、制度建设, 着力建设企业创新机制

企业领导体制, 企业组织机构和管理机构三个方面是企业文化的三个方面。制度文化有“规范性”的特征, 具有超强度约束性, 并且管理规范着企业中的所有人。领导体制、组织机构、管理机构也跟随企业的发展, 外部条件的各种改变而改变, 是和谐、统一、顺畅的有机过程。现在着重发展的制度建设是完全体现着进步文化的前进发展趋向的, 也就是将规范和向导制度一直处在最尖端的水平, 例如着力塑造企业的市场竞争价值观, 正确引领价值取向, 把分配、奖罚制度的规定作为参照标准, 准确设定企业的总体形象规范等, 全力支持创新建设技术、产品和市场, 以实现全工厂各个部门的创新机制, 以建立全体工作人员的价值取向。将人为的有形的约束调整为制度上的无形的约束, 以形成企业行为的先进制度管理体系。

三、培植企业精神, 着力提高企业凝聚力

每个企业文化的核心内容都是企业精神。先进的企业精神需要符合优秀先进文化的需求, 要充分适应市场经济体制, 具有超强度适应性和良好的发展前景。从农垦系统的初期创业开始, 出现许多具有时代和历史特有的烙印的农垦精神。最近几年农垦系统的体制变化很大, 有很多独立的农垦企业创立了体现自己企业内涵的企业精神。我们发现, 企业精神是不能自己产生的, 要我们修炼和提取, 也要推广和许可。这也是文化建设、文化武装和文化改造一系列活动的整体过程。许多企业优秀职工代表, 先进职工干部的产生, 表现出一种文化气息, 对优秀先进个体的表彰, 就很好的促进了企业形成企业精神。这种企业精神的形成也为将来企业的发展创造了有利的条件。

四、创新企业形象, 着力突出企业文化力

一个企业的文化大多体现在企业形象上, 这也体现着先进文化发展的要求, 需要通过现代化的新观点来塑造企业形象, 这几年国家重视精神文明建设, 发起了许多文明创建活动, 对企业的环境建设起到了强制性的促进作用, 随之有许多企业和小区建设的如花园一般, 使农垦企业的外观面貌有很大改善。这些有利于改善企业文化的政策的提出和推广, 给企业带来了不小的经济利益, 使企业形象的改善越来越受到重视, 给企业文化的建设带来了有利的保障。企业本着落实“三个代表”重要思想, 主动创建积极向上的企业文化的宗旨, 大力提升企业形象, 例如:大量出席慈善公益, 将有担当有责任的企业形象展示在公众面前;秉承尽力满足客户需要的准则, 在客户面前表现出真挚体贴的形象, 使员工和企业共同发展, 给职工一个值得信赖公正公平的平台;做到合法守法, 平等互利, 竞争双赢, 诚信经营的原则等等。将CI设计逐渐导入企业之中, 将企业经营理念准确定位, 建立行为和视觉视别系统, 找出一个鲜明的企业形象标识, 给企业定位出一个充分展示企业理念和特征的企业形象。在企业不断发展壮大的过程里, 要始终将企业文化的创新放在首要位置, 因为一个企业拥有了良好的企业文化将会给这个企业的发展带来强有力的支持帮助, 为未来的发展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实现农垦企业的发展关键就要大力发展农垦企业独有的企业文化。

五、结语

实现农垦企业文化的创新, 重点就在于更新观念, 培养企业创新理念;建立企业创新机制;培植企业精神, 提高企业凝聚力;创新企业形象, 形成企业文化力等几个方面。做好这些农垦企业将迎来新的辉煌。

参考文献

[1]付维秋.发挥农垦企业文化的特性.促进垦区经济发展[J].农场经济管理, 2008.

央企的文化品牌 篇7

品牌是指企业及其所提供的产品或服务的综合标识, 蕴涵企业及其所属产品或服务的特性、品质、声誉等。品牌是一种错综复杂的象征, 它包含属性、名称、包装、价格、历史、声誉、广告方式的无形总和。品牌同时也因消费者对其使用的印象以及自身的经验而有所界定。一个品牌不只是它的“名称、标识和其他可展示的标记”, 在更深刻的意义上, 它包含着与消费者的“契约”、对消费者的“承诺”和给予消费者的“信任”。品牌的形成主要依赖于三个要素:产品的知名度、企业的社会形象、经营者的能力和个人魅力。一个成功的品牌应该是品质与文化的有机结合。

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

品牌是文化的载体, 文化是凝结在品牌上的企业精华, 也是对渗透在品牌经营全过程中的理念、意志、行为规范和团队风格的体现。因此, 当产品同质化程度越来越高, 企业在产品、价格、渠道上越来越不能制造差异来获得竞争优势的时候, 品牌文化正好提供了一种解决之道。所以说, 未来的企业竞争是品牌的竞争, 更是品牌文化之间的竞争。

央企的文化建设方向

央企集团化的企业, 随着实力的雄厚和规模的扩大, 企业文化受地域文化的影响越来越弱, 行业文化、竞争文化、创新文化、人本文化的作用逐步增强。除了自身的母文化, 还可能出现具有地域和行业特色的子文化。此时的文化建设也逐步向战略导向型方面转变, 制度管理上升到文化管理。

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模型。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是指以企业战略为基础, 为企业战略服务, 围绕企业战略的要求进行企业文化建设, 要求战略能够对企业文化起到指导和引导作用。即企业战略导向与文化目标相吻合, 企业员工的价值观、行为准则与企业战略目标相和谐, 促进企业健康、和谐与可持续发展。关键在于企业价值观的塑造, 在企业内部确立“人的价值高于物的价值、共同价值高于个人价值、社会价值高于经济价值”的思想意识。

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引领企业“二次创业”的战略构想。企业文化既有引力也有张力。引力一般表现为:价值统一, 推动企业健康发展;张力一般表现为:价值多元化, 阻碍企业变革。

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作用。其作用主要体现在指导、凝聚、激励、约束企业员工, 规范企业管理, 实现企业战略目标, 拓宽企业文化辐射范围。

企业上升到文化管理阶段。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真正融为一体, 企业上升到文化管理境界。当企业发展到一定阶段之后, 产业结构、管控模式、人员结构等出现了复杂化, 多元价值将不可避免地在企业经营管理过程中出现显性或隐性冲突, 随之出现了管理和文化两张皮的发展走向。一般来说, 战略导向型企业文化比较适合企业集团, 适合作为企业集团的文化建设目标。对企业集团来说, 企业文化系统不仅对集团总部的战略管理具有引导作用外, 还亟需对集团内部各独立的文化系统具有调节与融合功能。

未来匹配战略发展的文化理念:规范与践行。企业文化支持和服务于企业发展战略, 随着企业发展战略的调整, 企业文化理念体系相对应的内容和提法需要进一步给予规范, 并转化到企业员工的具体行为上去。

战略导向型文化理念提升方向:创建和谐生态系统。企业是一种生命现象, 也是一个生态系统。和谐, 是生态系统的核心要求, 也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必然追求。企业强调经济效益, 追求利益最大化, 同时积极承担自己的社会责任和义务, 注重社会效益, 讲求“社会公德、职业道德、家庭美德”的和谐发展。

树立发展竞合观念。在科技进步和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之间的竞争已不再是单纯的你死我活的问题, 而是在追求合作共赢下的理性竞争。企业遵循市场经济内在竞合要求, 宏观联合、微观竞争, 保障员工利益、满足消费者利益, 实现投资者利益, 践行国家政策和行业准则, 针对具体环境, 客观、科学地制定战略规划和业务部署。

构建协作创新机制。创新是一个民族进步的灵魂, 是一个国家兴旺发达的不竭动力, 更是一个企业基业常青的基石。企业致力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培养, 开拓企业创新系统, 实现观念创新、机制创新、制度创新和技术创新的协调发展, 重点构建决策机制、激励机制、考核机制和人才储备机制的创新模式。

打造人才学习通道。建立学习型组织, 树立“全员学习、终身学习、共享学习”观念。企业视学习为企业生命的源泉。全员学习, 这是企业战略实现的内在发展要求;终身学习, 这是企业可持续发展的内在知识要求;共享学习, 这是企业塑造核心竞争力的内在协作要求。

央企品牌建设的步骤

创建品牌文化是每一个品牌战略的核心使命, 尽管不是所有最终拥有强大品牌文化的建设都是从一开始就有意识去按照这样的一个流程去铸造品牌文化, 但无疑他们在实施过程中基本都是根据这种流程操作, 因此最后的结果是使品牌穿上了文化的嫁衣而焕发新生。创建品牌文化的流程一般有以下几大步骤。

整合、提炼品牌文化资源。确定可以使用的各种文化资源, 包括内外部的各种文化资源, 根据品牌定位筛选与品牌定位相关的各文化因素。外部文化资源主要是指品牌本身的一些资源, 如企业名称 (字号) , 这是企业无形资产中商誉的主要载体。内部文化资源, 是指可以反映并影响品牌定位的各种文化因素, 在企业文化因素的整合下确保内外部文化的一致性。

建立品牌文化体系。在收集和整合内外部的各种文化资源之后, 根据品牌战略定位, 对各种文化因素进行提炼和归位, 确定品牌的价值体系可以使得内外部的文化价值能够高度一致。由于对不同的客户以及同一客户的不同产品会有不同定位的品牌文化, 因此企业品牌内涵及其价值对客户的承诺、品牌附加值等因素, 消费者的承诺、品牌附加值等。品牌文化定位要考虑以下几个因素: 确定品牌文化范围、确定品牌文化个性、确定品牌文化价值、确定客户群体、评估、提升客户关系。

建立品牌文化管理体系。品牌文化管理体系包括了品牌内部管理体系和外部文化管理两个体系。品牌文化内部管理体系指的是如何针对品牌文化的定位, 在公司的内部全体成员从认识上进行高度一致的协同, 通过各种管理的行为, 包括现场管理、服务意识、营销体系等全过程进行品牌协同, 也就是我们所说的身心一致。

打造核心竞争力。企业, 无论何种性质, 赢利是其生存和发展的根本。而行走市场则如逆水行舟, 放松核心竞争力的构建, 没有盈利能力的提升, 缺乏企业效益的改善, 慢于行业发展的平均速度, 必然会被勇猛的后来者所赶超。中国企业在摸着石头过河、跑马圈地式发展几十年后, 正在面临着转型升级的全新机遇和挑战, 而核心竞争力的创建正是构建百年品牌的根本。

做好品牌管理工作。品牌管理是个复杂的、科学的过程。没有很好的品牌管理战略, 品牌是无法成长的。很多品牌只靠花掉大量的资金做广告来增加客户资源, 但由于不知道品牌管理的科学过程, 在有了知名度后, 不再关注客户需求的变化, 不能提供承诺的一流服务, 将导致客户转而使用其他品牌的产品, 致使花掉大把的钱得到的品牌效应昙花一现。所以, 品牌管理的重点是品牌的维持。

央企文化创新途径 篇8

关键词: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群众文化是一种面向群众的文化。在群众文化活动过程中, 群众通过主动参与, 进而在一定程度上实现自我教育, 陶冶情操, 获得美的享受。在我国进入新常态的大环境下, 如何开展好群众文化活动, 是一个大课题。

一、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成功范例

平遥古城是世界文化遗产, 国家历史文化名城。2011 年10 月1 日, 平遥县由县长亲自扮演“县太爷”, 领衔主演“古城风韵”迎宾仪式, 成为山西2011 年群众文化活动的最大热点。回顾平遥古城从1997 年申遗成功后的群众文化活动, 走过了一个从感性到理性、从单一到丰富的路程。对此, 有必要作一番回顾和反思。

1. 开始起步:平遥国际摄影大展。创立于2001 年的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迄今已连续成功举办了十五届, 成为国际最大、国内最为知名的摄影节庆活动。通过摄影大展, 平遥古城在国内外产生了巨大的轰动效应, 借助平遥国际摄影大展, 平遥古城的群众文化活动的影响力和带动性日益增强。[1]

2. 彰显特色:平遥中国年。平遥中国年是平遥古城继平遥国际摄影大展之后打造的又一大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品牌。这一活动于2006 年一经推出, 就得到了中宣部、中央文明办的高度关注。2009 年, 中央文明办把平遥中国年活动纳入“我们的节日·春节”主题系列文化活动之中。

3. 拓展延伸:梨花旅游节。平遥县从2011 年开始, 成功策划、举办了襄垣乡梨花旅游节和采摘节, 在发展乡村群众文化活动方面进行了成功探索。

4.推陈出新:“晋商神韵”常态化系列文化活动。平遥县于2012年推出了以“晋商神韵”为主题的常态化系列文化活动。这些文化活动通过挖掘、整理具有地域特征的文化元素, 让中外游客感受和体验了穿越历史时空的平遥晋商盛景。[2]

二、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困难问题

尽管以平遥为代表的一些地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取得了一定成效, 但不少地方的基层文化活动仍存在差距与不足。

1.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设备设施陈旧。在一些地方, 地方政府不重视群众文化活动的开展, 不少基层文化站或者文化馆处于闲置状态, 很多文化设施长期得不到维护, 在很大程度上束缚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有序开展。[3]

2. 基层群众文化专业人才队伍缺失。不少地方缺乏专业的群众文化工作人才, 很多基层文化部门出现了人才流失现象, 导致了基层文化专业人才缺失。

3. 部分地区群众文化工作难以开展。在部分经济相对落后的地方, 群众文化活动投入不足, 阻碍了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开展。

4.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内容过于单一。群众文化片面注重活动的娱乐性和休闲性, 忽略了创造性和发展性。

5. 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政策引导不够。大多数地方对支持群众文化活动开展的激励政策研究得不深, 领会得不透, 指导群众文化活动的能力有待提升。

三、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对策措施

开展好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系统工程。在活动过程中既需要调动人民群众的参与热情, 也需要营造宽松的社会环境, 出台鲜明的引导政策, 才能让群众文化活动开展得有声有色。

1. 以地域传统文化为特色, 着力地方传统文化活动的保护与发展。开展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必须根植于地域传统文化这块肥沃的土地, 才能确保农村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繁荣发展。

2. 以农村基层文化阵地活动为重点, 着力农村基层文化活动“日常化”。要依托已逐步普及的村级文化场所, 投入更大精力把活动经常性地开展起来, 这是开展群众文化活动的目的所在。

3. 以农村文艺人才培训为抓手, 着力农村业余文艺团队建设。要鼓励地方文化馆立足农村基层, 以举办各种文化活动培训班为载体, 积极培养农村基层业余文艺人才, 有效缓解文化人才少的困难, 促进基层群众性文化活动的普遍开展。

4. 以群众文化品牌活动为平台, 着力农村基层文化活动“制度化”。要根据各地的特点和优势, 积极培育“一乡一品”“一村一品”品牌文化活动, 打造属于农民群众自己的文化大餐, 让农村基层群众文化活动成为常态, 形成制度化。

做好新常态下的基层群众文化工作是一项长期的系统工程。全社会要不断创新基层群众文化工作的方法, 充分发挥出群众文化活动的功能与作用, 从而更好地服务于人民, 服务于社会, 推动我国的精神文明与和谐社会建设。

参考文献

[1]李非忠.中国平遥摄影大展十年纪事[M].太原:山西出版传媒集团、三晋出版社, 2010:475-501.

[2]平遥县汇博广播影视文化传播有限责任公司.晋商神韵·国画古城大型演艺项目可行性研究报告[R].2011.

[3]基层群众文化工作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研究[N/OL].中原经济网—河南经济报, 2014.

央企文化创新途径 篇9

关键词:基层社会管理,群众文化活动,创新

随着城市化进程的逐步加快, 城市居民的生活水平也逐步提高, 越来越多的群众开始投入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中, 以满足自己的精神文化需求。但应注意的是, 城市社会基层管理形势却不容乐观, 不仅社会组织力大大降低, 而且社会管理及治理手段落后。鉴于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 有必要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的功用, 提高社会管理效率, 实现多方力量的凝聚, 促进基层社会管理途径的创新。

一、群众文化活动与基层社会管理之间的关系分析

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具有十分广泛的群众基础, 其以群众作为活动的主体, 因而文化活动所发挥的影响力不仅强大而且覆盖面极广。借助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 能够带动基层社会逐步朝着优秀文化方向发展。能够充分调动每位群众的积极性, 当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发展成熟后, 基层社会管理就于无形中步入了一个新局面, 不仅提高了基层社会管理的灵活性, 还保障了基层社会的安定团结及人民的富裕, 为城市的稳定、和谐发展营造了良好的环境。通过开展群众文化活动, 不仅增进了群众之间的沟通与交流, 还极大地提高了基层社会组织化的程度, 推动了地方文明发展, 进一步优化了社会治理结构。促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建设, 有助于畅通基层社会管理机制。当然, 基层社会管理也有助于保障群众文化活动的顺利、高效、有序发展。应注意的是, 在如今这个日新月异的时代, 基层社会管理不能墨守成规、停滞不前, 还需以群众需求为依据逐步加以完善, 这也要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中必须不断创新, 以便为基层社会管理注入更多活力与动力, 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推动基层社会发展。群众文化活动、基层社会管理二者相辅相成, 互相促进。

二、面向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创新路径分析

(一) 充分挖掘资源优势, 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理念与目标

必须明确地方的资源优势并充分加以开发、挖掘、利用, 以便明确群众文化活动的目标与理念, 并加以组织和开展。地方优势资源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提供了取之不尽、用之不竭的资源, 也有助于促进地方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弘扬, 确保各项文化活动保质、保量地开展。在群众文化活动策划、开展中, 必须注重如下内容:一方面, 注重充分挖掘地方资源的优势价值, 深入拓展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与形式, 另一方面, 结合群众生活需求, 实现多种文化资源的融合与渗透, 提高群众文化活动的综合水平。 此外, 还应对活动理念、目标加以确定, 在文化活动策划、组织过程中, 充分考虑到群众的精神文化需求, 同时, 借助于地域特色文化作为载体, 充分彰显群众的先进理念与科学的价值观, 继而提升社会管理效率。为此, 在对活动加以策划过程中, 必须先做好文化调研工作, 掌握地方优秀文化资源, 并结合群众精神文化需求, 对群众文化活动目标、理念、形式、内容等分别加以确定, 这样才能保障群众文化活动顺利、有序地开展。

(二) 加强基层文化基础设施建设

基层文化基础设施作为群众文化活动建设和发展的基本载体, 若文化基础设施不完善, 将会极大地制约群众文化活动的发展和创新。一方面应加快公益性基础设施建设, 如图书馆、文化活动中心、活动室、影剧院、电子阅览室等, 确保图书馆藏书的丰富性, 确保纪念馆的资料丰富而详实等。另一方面, 完善文化场所活动设施, 通过购买或维修文化活动设备等方式进行补充, 加大资金投入力度, 让更多的群众能享受到文化活动。还应加强文化互动设备及场所的管理, 促进基层文化基础共享化发展, 提高文化服务水平和文化管理能力。推动基层文化网络化发展, 打造信息化平台, 构建文化服务网络体系, 满足基层文化基本需求。通过文化信息资源共享工程等, 传播与共享优秀群众文化。

(三) 加强对基层群众文化活动的管理

当前不少基层干部存在着“重经济、轻文化”的意识, 认为只要经济得到了发展, 群众文化活动建设自然就搞好了。因而对于基层群众文化活动建设漠不关心, 导致群众文化活动开展颇受掣肘。因此, 要求基层领导干部应转变传统观念, 加强群众文化活动管理。并将群众文化活动建设作为干部政绩考核的重要指标, 以提高领导干部的重视度, 切实扭转工作方向。同时, 应建立完善的问责机制, 以便约束基层干部行为, 并注重加强群众舆论监督, 利用报纸、网络、广播等媒介, 就基层政府对群众文化活动管理情况进行报道, 进一步规范基层干部的行为。不仅如此, 还应委派专职管理人员, 进来选择有活力、热情洋溢、有文化特长的年轻人, 以更好地带动群众文化活动的积极性, 并参与到活动中来。还应加强相关法律法规建设, 以法律法规对人们行为加以约束, 提高群众法律意识。

(四)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

传统群众文化活动多较为单一、简单, 如歌舞表演、戏曲、 棋牌比赛等等, 这些也是老年人热爱的形式与内容。但是, 随着我国社会主义文化的发展, 创新群众文化活动的内容、形式刻不容缓。一方面, 要求基层干部应深入基层, 充分挖掘有价值的民间文化, 要将文化中的感染力、感召力充分挖掘出来, 以满足多层次群众的文化需求。另一方面, 应保护好民间文化艺术, 开发极具传统民族及地域特色的工艺文化项目, 如剪纸、编织等, 构建完善的文化传承机制, 鼓励民间艺人组织、开展“民间工艺表演”。此外, 还应打造特色文化品牌, 并加以积极宣传, 实现该品牌的市场化。成立各种各样的文艺团体, 鼓励有特色文化特长的群众活跃在基层, 为群众文化活动打造一个新的舞台。还应借助于网络、电视等媒体, 积极展现地方群众文化建设成果, 满足群众“求富、求知、求乐”的人生诉求, 通过形式多样的群众文化活动, 陶冶自我情操, 提升自我文化品味, 逐步拓展和丰富群众文化活动的内涵。

三、结语

总而言之, 基层社会管理的群众文化活动需要政府部门的支持和帮助, 顺着文化发展方向前进, 积极创新并开展相关群众文化活动, 将自我教育、自我实现和自我服务理念引入基层文化建设和管理, 充分发挥群众文化活动在基层社会管理中的影响力和创造力, 实现文化共享的效果。

参考文献

[1]庞旭瑞.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山西群众文化活动建设[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 2010 (01) :52-54.

上一篇:百花齐放春满园下一篇:地方政府审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