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馆创新管理

2024-06-09

文化馆创新管理(精选12篇)

文化馆创新管理 篇1

0 引言

“十二五”规划纲要提出,对于文化事业的发展,要建立健全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增强公共文化产品和服务供给。公共博物馆、图书馆、文化馆、纪念馆、美术馆等公共文化设施免费向社会开放。我国文化馆事业发展面临的重大课题是抓住当前机遇,迎接新的挑战,积极推进文化馆管理机制改革,本文就文化馆的管理创新研究做以下讨论。

1 加强文化馆的创新管理机制

创新是一切工作的灵魂。在深化文化体制改革的进程中,文化馆当前面临着管理机制的改革与创新两大难题亟待解决。文化馆要以改革为动力,通过深化人事和分配制度改革,调动职工的积极性,提升公共文化服务能力。

对内的改革:首先,人事招聘上打破体制界限,面向全社会公开招聘音乐、舞蹈和美术等文艺人才,择优录取。人事任命上以前是直接任命中层干部,现在实行竞争上岗制,有能力者居上。在定岗、定员的基础上,各部门与职工进行双选,部门领导根据实际工作需要选择职工,职工按照自己的意愿选择部门。制定用工改革方案,规范用工制度。其次,长久以来的“大锅饭”平均分配制度使得很多人失去了工作的积极性,从而使得工作效率降低,针对于此,实行岗位目标责任制,对业务部门、行政部门和经营部门下达指标任务,并落实到个人,每个人的工资及项目单项奖等都与目标责任挂钩。再者,对不同部门进行差异管理,对业务部门下达组织团队活动、创作表演、对口联系乡镇、下基层辅导等指标,作为年度考核的主要依据;对经济部门实行经济目标管理,根据指标任务完成情况进行奖惩;对行政部门实行工作任务考核。通过差异化目标管理,来激发职工的积极性和创造性。

对外的改革:安排文化馆业务人员帮助乡镇解决实际文化活动困难,常年组织文化小分队下乡进村,给乡镇基层人民送上精神文化大餐。同时,不定期组织文化专业干部参加培训,提高农村文化工作者素质,帮助乡镇建立属于百姓自己的农村文艺队伍。文化馆要每年派出业务人员下乡进村辅导,指导文艺团队业务,使得基层人员的工作技能和素养方面不断提高。要以文化活动为载体,打造为群众所认可和喜爱的文化项目品牌。文化馆定期承办社区文化艺术节,努力使之成为百姓的文化盛会。另外,每年要定期召开创作会议,对在文艺创作、辅导和组织方面取得显著成绩的文化工作者进行奖励。要制定出文艺创作奖励条例和文学艺术奖评奖办法,然后报请上级政府对优秀文艺作品进行奖励。通过这一系列办法,不断激励文艺工作者的创作热情。此外还可以设立馆长奖励基金,对在双文明考核中有突出贡献的人员给予奖励。坚持文化馆的公益性,向人民群众开放文化活动场地,例如,博物馆,音乐厅、剧场、排练厅、琴房和老年文化活动室等设施。每年举办各类大中型文化活动,让百姓切身感受到精神文明建设的发展。不断深化改革使文化馆焕发出新的生机与活力。

2 加强文化馆的创新型人才培养

文化馆是群众文化生活的平台和载体,其作为群众文化艺术活动的主导者面对社会大环境急剧变化的转型期,面对广大人民群众日益增长的多方位、多层次的文化需求,加强人才队伍建设是实现文化馆公益事业的发展的重点所在。

目前文化馆队伍面临的普遍困境是:(1)人员老龄化,年轻的人员出现断层;(2)结构组成不合理,尤其表现在专业技术人员与行政人员比例不当,缺乏独当一面的专业技术人员;(3)缺乏创新能力,很多群众文化活动十几年一层不变,没有一点新意。

由于文化馆的外部管理体制和自身的管理机制的原因,当前文化馆极度缺乏复合型和创新型人才。一些地县级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编制不合理,分配的高级专业技术人员指标偏少,这就直接影响到馆内人员日常工作的热情和馆外优秀专业人才的引进;现在很多地方一位追求大型文化活动的轰动效应,常常通过请明星来达到这个效果,却忽视了文化馆工作人员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参与,这样不仅不利于调动文化馆专业技术人员的主动性、积极性,也没有很好的发动和利用群众的力量。

自身管理方面存在的问题有以下几点。首先对专业技术人员缺乏明确的奖惩机制,根据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人的行为动机有五个方面,从低到高分别是生理的需要、安全的需要、归属的需要、尊重的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可以看出建立完善的奖励机制的重要性其次文化馆组织系统、规范的业务培训活动较少,系统内的交流和学习机会不多,导致文化馆高素质、综合型人才短缺造成创新能力严重不足。

对于文化馆来说最大的挑战莫过于人才短缺,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是加强文化馆人才队伍建设的首要任务。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对文化馆有很大的益处,一方面有助于文化馆形成创新型的管理体制、组织结构、文化氛围和工作环境,另一方面对于公共文化服务工作视野的开阔,开展活动水准的提高都大有裨益。使组织的文艺活动质量更高,效果更好。所以,文化馆系统对此应当予以充分重视。不仅要建立全方位引进人才的渠道,要针对文化馆自身的组织结构和工作需要,结合重点职位和优势文化活动项目,选准人、用好人。还要建立规划,确定培养和引进创新型和综合型人才的目标和任务。而且,要善于利用文化馆的有潜力、业务能力强、思维活跃、扎实肯干的年轻专业技术人员,可以在日常实际工作中放心使用他们,让他们理论结合实践,在实践中接受锻炼,不断创新,提出新想法新思路;同时也要在精神和物质上给予他们恰当的关心和激励。

3 对文化馆管理模式的重新构思

文化馆现行的管理存在许多不足之处,我们要认真的汲取其中的经验和教训。文化馆的管理要以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基本宗旨相结合,以教化作为主要管理原则、约束为辅导条件、还要有适当的激励机制,在管理上,馆长牵头负责,人事聘任合理有效化,员工岗位以身作则,形成一个高效率的文化馆理想管理模式。

在管理模式上我们要重点抓教化。开展思想政治工作,加强道德建设是管理必不可少且重中之重的一个环节。如何展开思想政治工作?思想政治工作的本质是什么?说到底思想政治工作就是是做人的工作,以人为对象,提高人的觉悟,让人体会到其重要性,抚顺人们浮躁懒散的情绪,充分调动人的积极性。这样使人有一个愉悦的工作情绪和良好的工作环境,进而发挥出人最大的工作效率。合理有效的教化工作不但可以让人思想觉悟得意提高,还可以给市场经济指明方向。我国现行的市场经济的宗旨是解放生产力发展生产力。这同样也是市场经济的目标。社会主义道德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坚实的支柱。道德风气是衡量一个社会进步的标尺,人的行为和价值取向需要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规范。虽然国家有很多法律法规用于规范,但除了法制以外,主要还是要社会和个人的思想觉悟和道德水准不断提高发展。只有社会道德风气好了,市场经济才会有一个好的环境,才有利于其健康快速的发展,人们的生活才能不断改善,社会更加和谐,人民更加安康。一个合理有效的教化,不但可以给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提供帮助,又有利于文化馆的实际管理,它克服了以往管理上抓不住重点,“软”和“硬“不协调的局面。是文化馆管理有效的管理措施,一个好的管理措施可以使文化馆高效率的运行,更贴近民心的为人民服务。

强调教化,不能只是嘴上过把瘾,说说官话套话,我们要用行动表决心,让人民群众切身感受的到文化馆的管理在不断完善。我们需要一个健全,完善的教化机制,这个机制中我们要有开展思想工作的机构,完善的规章制度。管理上要讲究方式方法,不能照搬老的管理模式。文化馆要有自己的的政工组,设立专职人员,给他们充足的精力管理思想教育工作,充分的时间作为制度建设的保障;教育活动的组织要潜移默化,不能光打响雷不见雨水;人的思想脉搏要摸清,人的情绪要懂得调整,个人与集体之间、人与人之间的关系要协调。不管是政工干部还是普通员工都要严格要求,尤其是领导干部要以身作则,岗位责任要具体化,工作绩效可以与工资奖金挂钩的要挂钩。要有规范的考核依据,政工组要设工作报表,定期汇报工作,及时存入档案。同时,在政工干部的工作上我们要给与最大的帮助,从关心他们的生活开始,如工资、奖金、补贴等,让他们得到合理的薪资,生活有保障。其待遇应与其他部门的干部一样。政工工作的开支,同样也要列入年度预算,做到经费透明化,在经费上保证思想政治工作的落实。

除了教化机之外还要有一个约束机制与之相结合。约束机制是除法律之外,是对人的个人行为进行约束的另一形式,同样是内部管理中很重要的环节。它是指文化馆内部的各种管理机构和规章制度的总和。在当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较快,而人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还跟不、道德文明建设相对滞后的时候,那么此时需要建立相应的规章制度对其行为进行约束。中国的人口巨大,人们的思想觉悟,道德水平良莠不齐,即使对思想觉悟、道德水平比较高的人,同样也需要制订相应的规章制度。这样才能保证人民群众权利的平等。实际的管理工作,规章制度是不可少的,而且是要一直存在的,不可取消的。教化是管理的基础,约束是强有力的保证,只有两者互相辅相成,管理水平才能提高,文化馆的发展才有希望;教化是个人的自我约束,约束是一个规范的规章制度强制约束,两者缺一不可,要互相结合,管理效益才能最大化。新中国成立以来,文化馆的规章制度制定了一个又一个,并且大都较切实可行,贴合实际的管理需求。但是我们要发展,所以审时度势,结合当今社会的发展趋势吸取其精华,把既符合市场经济要求又切合文化馆实际的部分留下,丢掉糟粕,把那些只适合经济领域而对文化馆管理不利的东西弃之不用,在实践中使其更趋完善。我们的约束机制,必须坚持与经济挂钩,但是又不能出现量化的绝对化,防止约束无力,不见效果,给群众和干部一个保证,不是空口说大话。每一项规章制度之中都要坚持把思想道德教育渗透进去,在学习当中有榜样,有标杆,有明确的目标。给大家营造一个积极向上,你追我赶的进取氛围。

总之,实现文化馆事业的发展是百姓精神文明文化发展的集中体现,我们要坚持以人为本,坚持社会效益第一位,对文化馆各方面不断的进行革新。

摘要:文化馆的发展是社会进步的重要标志,是广大人民群众精神文化水平的真实反映。应在坚持文化馆事业性、公益性的本质特征基础上,转变管理理念、创新管理模式、完善激励体系等方面实现文化馆的管理创新。

关键词:文化馆,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潘晓曦.试论基层文化馆(站)建设[J].中共山西省直机关党校学报,2009(06).

[2]李秋英.基层文化馆的作用与发展走向[J].群文天地,2011(02).

[3]陆选萍.谈文化馆与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构建[J].大众文艺,2011(14).

文化馆创新管理 篇2

一、学校管理文化定位

以人为本高效有序和谐发展

二、扁平化管理概述

扁平化管理是实现大规模办学精细化与效率化而实施的一种管理模式,即让管理体制结构从由上至下的“金字塔状”被压缩成由内至外的“橄榄型”的模式。扁平化管理具有敏捷,灵活,快速,高效的优点,它最大特征就是减少管理的中间环节,下放管理权限,强化基层组织的自我管理。就我校而言,就是要建立由决策层(校长委员会)、管理层(中层职能部门)、执行层(分校或年级部)三级交叉式组织架构,调整学校中层职能,突出中层的服务功能,而对学生的管理直接由分校或年级部来承担。这样,就使执行层有更多的机会了解和熟悉师生的具体情况,会使管理工作更到位。

三、推行扁平化管理的必要性

1、实行扁平化管理是根据学校规模扩大的需要。规模决定结构,结构决定效能。学校规模在扩大,协调管理的工作量也在相应增加。只有提升管理者的决策水平、管理者职能,改善职权配置,减少管理层级,建立“扁平化”

1的管理结构,才能切实做到增能强效。

2、实行扁平化管理是提升管理文化执行力的需要。执行力的提升非常强调组织内部的互动和参与。它强调管理以基层为主,强调管理重心的下移。尽最大的可能将决策权向组织结构的下层移动,让教职员工拥有充分的自主权,并对产生的结果负责。管理重心的下移使基层职工感到自己就是学校的主人,就是管理的主体,这样就会增强员工的积极性,消除各层次之间的内耗,提高工作的效率。这样的组织结构能保证上下级的不断沟通,易于形成高度负责、互相理解、互相学习、整体互动、和谐怡然的学校文化。

3、实行扁平化管理是学校人性化管理和培养团队协作精神的需要。扁平化的管理结构,是以学生为圆心,教师为学生提供优质教育和服务,管理者为教师提供优质服务,不是由下向上负责,而是由外向内负责,并充分授权,使“责、权、人、财、物、事”化为一体管理,这一充满人性化的管理模式加大了各层面的调控,使广大干部能够发挥聪明才智,灵活指挥。特别是对于执行层,各管理者不再是“办事员”和“传声筒”,而是决策参与者和行动指挥落实者。常规工作常抓不懈,重大问题由分管校长带到校长办公会定夺。

四、管理运行模式构想

1、组织构架

建立三级交叉式的分级分段或分校分级管理组织结构,学校管理组织由决策层、管理层、执行层三级构成。

决策层就是校委会,由校长和副校长组成。管理层就是中层职能部门,由副校长、中层处室组成。执行层就是分校或年级部,由分校或年级部管委会和教师组成。交叉是指三级层中人员交叉,具体地说就是副校长兼任分校校长或年级部校长,副校长交叉参与决策、管理、执行,既减少了管理层次,精简了管理人员,又有利于信息的快速传递,减少了推诿扯皮,防止职责不明。由于管理重心下移,中层职能部门职责事务相对减弱。为充分调动中层干部工作积极性,在管理层与执行层中也实行交叉,即中层职能部门领导兼任分校或年级部管委会常务委员,分校或年级部副校长、德育处主任、教学

处主任兼任分校年级主任或年级部分段段长,这样交叉任职的好处,不仅在于压缩了管理层级,减少了管理人员,还确实落实并加强了分校或年级部的职能和地位,也体现了和谐发展、协作共赢的执行文化管理理念。

执行层实行分校分级管理制或分级分段管理制,即将学校分为三个校区,每个校区按统一标准或分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各8个班,实行校区、年级分工合作;或分成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三个年级部,每个年级部都按一定标准分成三个级段,实行年级与级段分工合作。为打造执行文化,融入学校整体文化建设理念,在这里建议把三个校区命名为“和友” 校区(意为和睦友爱,出自《逸周书〃官人》:“兄弟之间,观其和友。”)、“和勉”校区(意为和睦互勉,出自郭沫若等集校:“君臣相得,故天下之男女亦和谐而共勉。”)、“和居”校区(意为和睦相处,出自《魏书〃释老志》:“相与和居,治心修净。”)

2、管理层组成及职责

管理层由行政管理部:校长办公室;教学指导部:教导处;德育指导部:政教处;后勤保障部:总务处组成。同时建议群团机构即工会、团委予以保留。

行政管理部:负责校长办公室日常事务;起草学校工作计划、行事历,处理日常行政事务;负责学校的文秘、对外宣传、会议安排、接待等工作;办理好教职工聘任、考核、评先、职称评定、调动、退休登记汇总等事宜;负责学校的档案管理、计划生育工作; 协调各处室、分校或年级部工作,上通下达工作意见;负责全校的综合统计和信息编发工作;负责扁平化考核调控管理、教职工考勤的汇总及领导、行管人员的绩效考核等工作。

教学指导部:负责制订学校教学工作计划,提出学期工作要点并组织实施;负责课表安排、学籍档案建立与管理、继续教育审核、中招报名、毕业证办理、各种大型考试考务协调准备、学校整个年级资料存档与流通、协调实验室、图书、阅览和电教室工作;做好学校以及教师承担的各级各类课题的申报、论证、立项、计划、实施、总结和成果推广等管理工作、开展

各种课题研究咨询活动、组织广大教师参与各级各类征文和论文评选活动、加强师资培训工作;宏观做好质量监控及教学管理工作,负责指导课堂教学改革及校本课程开发等工作。

德育指导部:负责制订学校政教工作计划,提出学期工作要点并组织实施;负责学生奖、惩条例的制定和完善;负责创建、社会治安综合治理以及与此有关的材料收集整理、归档工作; 宏观指导和督查各分校或年级部的卫生和德育工作;负责学校体育艺术团队建设和器材的管理;组织跨年级性的德育活动;负责对上级业务部门布署工作的传达和落实。

后勤保障部:负责起草学校总务处工作计划并组织实施,制订和完善后勤管理制度;做好为教育教学服务的一切物资供应工作和服务育人工作;制订学校各类物资分配及采购计划,做好学校财产的购置、管理工作;负责学校基建,做好立项、设计、质检等工作,搞好校园绿化美化;负责校舍及水电维修;管理好师生食堂。

3、执行层部门组成组建分校或级部管理委员会,分校或级部管理委员会是执行层的权力核心机构。

管理委员会由1名分校校长或级部校长、1名副校长、1名常务委员、1名德育处主任、1名教学处主任组成。分校校长或级部校长由校级领导兼任,1名中层领导担任副校长并兼任分级主任或分段段长,常务委员由1名中层职能部门主任兼任,2名中层副职分别担任德育处主任、教学处主任并兼任分级主任或分段段长。

4、执行层管理委员会成员分工

分校校长或级部校长是主要负责人,指导、监督、调控全面工作。副校长主要负责教育教学的计划、组织、协调、督查与反馈等工作。常务委员参与民主决策、各项工作的监督落实等工作。

年级主任或级段段长主要承担对本级段师生的常规管理,如教师的考勤、教学常规督导、班主任工作检查、学生不良行为疏导等。

5、执行层部门相关职责

分校或年级部职责:制订并实施学区的德育、教学计;负责对本部教职工进行管理、考核;加强教师队伍建设;抓好学生日常管理工作;加强教研组建设,抓好教学研究和集体备课;指导分校或年级部学生会工作;贯彻执行《学校卫生工作条例»,负责对班级卫生的督查和评比。

教学处职责:负责年级教学计划的制定和教学人事安排;负责分校或本年级的教学常规工作的检查落实工作;负责日常的教务工作,包括文印工作、考务工作、新生招生工作、学生档案工作等;做好教师教研工作;做好教学质量的监测工作,并进行科学的分析与反馈;组织每年一度的学生评教工作; 抓好教师的理论学习;负责组织和落实教师教研、进修和继续教育工作。

德育处工作:抓好师德师风建设;制定、完善、落实学生政治思想教育与日常行为规范管理的一系列规章制度;负责学生的政治思想教育;负责新生入学军事训练工作;负责校内卫生区域的划分、打扫、督促、评比及检查,管理与检查学生宿舍及个人的卫生状况;负责学生会、学生团总支的管理工作;与教学处共同开展课外活动与班主任管理工作,抓好违纪学生的查处工作,做好学年(学期)班主任聘任工作。

五、管理模式调控机制构想

三级交叉式的管理运行模式,可以说“上头千条线”,到了分校或年级部要“搓成一根绳”,这需要建立良好的协调与监控机制。

1、让开会成为良好运行的协调机制。

开好校务办公会议。由校级领导定期召开的会议,该会议主要讨论解决全校性的问题,从全校角度安排处室、分校或年级部工作。

开好行政办公会议。每周由中层正职以上参加的会议,主要讨论、协调各部门工作,总结、布置各部门工作。

开好部门会议。主要包括:每周分校或年级部召开的教师会议、处室会议等。处理、解决部门问题,传达上级部门精神。

开好全体教职工会议。定期召开全体教职工会议,主要解决全校性问题的会议,也是凝聚人心形成共识、教师集体学习的会议。

会议以解决问题为第一要务,一般原则是:没有形成书面的问题,一般不讨论;没有紧要问题的会议,尽量少召开;会议应重实效性,尽量减少入会人数、时间。

2、让“日检周报月结”制度成为良好运行的监控机制。学校以校委会和中层职能部门检查为主要依据考核分校或级部、班级和教师,分校或级部以“日检周报月结”为基础,对校区内部实行全面检查考核制。

一是每天由学校中层职能部门组成督查小组,对各校区或年级部常规工作进行检查。每天所有检查都要至少给每学区找出一个亮点工作、一个问题、表扬一名老师、提出一个建议,每天检查结束后检查表由值班领导收起后交给办公室,办公室及时在网上“督查在线”栏目通报。每周一小结,每月一汇总,及时通报给有关责任人。

二是各校区以“日检周报月结”为基础,对校区内部实行全面检查考核制,并将每周的工作以报表的形式交到办公室,而后交校长室传阅后存档。每月月底,填写“月结表”。办公室根据周报表、月结表内容,形成文字材料编入《学校教育工作简报》。《简报》信息分发到各级领导、各处室、各校区及教育局领导、相关科室。

文化馆创新管理 篇3

关键词: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在如今企业管理中,重要的管理理论之一就有文化。文化的起源在美国和日本在20世纪80年代初时候,在后来才被各个国家所应用。在当前这个文化产业社会,企业之间的竞争慢慢转变成知识竞争的方面,文化的创新在企业之中是被大众所认可的。在企业中,企业创新决定了企业发展的生命力,企业若想壮大就需要从管理、制度、市场等方面进行创新,管理和文化的创新是企业发展的重要组成部分。

一、企业进行文化创新所带有的价值和意义

在一家企业的管理中,文化是企业的中心思想,是企业的精神支柱。对于加强企业文化,主要在建立于正确的三观、责任,形成拥有正能量的经营理念,从而使员工能更加的效力于企业发展中,在所有员工的齐心协力下,为企业的可持续发展贡献出每位员工的力量,众人拾材火焰高,汇集分散的力量就会有一个意想不到的创新。企业文化的存在是增强员工的整体素养的前提,是企业提升的中心。在企业管理创新中,文化创新是非常重要的组成部分。第一,优秀的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灵魂,会营造出一个激进的文化氛围。第二,优秀的文化是企业进行经营管理创新的基本。第三,优秀的文化是企业满足市场的需求的除旧更新的变化,具有先导性的进行创新,来提高企业技术。在企业的互相竞争中,对于技术创新是企业赢得竞争的最佳途径。

二、企业进行管理创新的意义

(一)利于形成企业制度

現在,我国的市场经济体系渐渐的趋向于完善,企业管理方面会逐渐接触到现代企业所具有的文化,这些都是促使企业不断发展改良的道路,推动企业发展,从而在市场中作为优势赢得竞争对手[1]。先进的企业文化是推进企业制度与改革的基础,互相促进、互相支撑,为企业的长久发展提供动力,从而有效的推进企业发展。企业之所以进行完善是为了实现企业的有效管理,因此进行改革时创新的动力并不是对产权制度的依附,而是将企业的创新管理与制度进行相互融合,以此来实现目的的达成。

(二)有助于企业形成持久竞争力

企业能否实现长久发展最重要的在于企业是否有创新,企业创新关乎着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提高。众多企业由于市场经济体系的完善,市场的竞争就更加的激烈,要想生存就必须做到企业对自身的认识与反思,及时的创新和完善企业文化,这样才会拥有持续发展的资本。在核心竞争力的方面上,一些有名气的企业,如格力、海尔等,他们拥有着和其他企业不同的核心竞争力。在根源上讲,他们能有效的对企业理念与核心竞争力之间的关系有着清楚的认知,特别是在企业管理创新方面。所以,我们可以总结出,在企业的长远发展中,创新管理是一个重要元素。

三、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

(一)有助于企业实现新市场开拓

在企业的管理中,文化作为企业的核心价值存在着,是一种关键的管理元素。任何事情,能被人类所应用在事物中,那么它会有特别的意义,是一种文化的象征。对于不一样的人,不同文化形态下,他们会有不同的消费方式,因此在消费习惯和需求上都会呈现出差异性[2]。例如对不同宗教信仰的人们,他们所存在的文化倾向也会有所不同,因此他们的购买行径是不同的。随着时代的转变,新事物的出现,人们对于文化的价值观会产生一定的变化,从而产生新的价值观,进而对他们的消费观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

(二)有助于企业实现产品的创新

在现在 的市场经济体系下,市场中同类产品会产生不同价格的状况。产生这种差距的原因是因为品牌的存在,是生产它的企业在不断地创新,从而产生的升级换代的产品,把旧的产品进行替换为主的企业文化[3]。品牌自带保证技术含量与产品质量的技能,最重要的是品牌在在推广时所蕴含的文化价值是日益增加的。由此我们得出,产品在出售时要以消费者的文化价值作为重要的因素,不能只考虑经济价值,这也是企业文化的体现。

(三)有助于企业对新项目进行科学决策

如今的市场处于文化经济时代,全球一体化的形式越来越明显,因此许多企业都在顺势而行,那么在决策上就会有多样性、多维性的要求提出。企业的文化是根据世界文化走向而调整的,这样才会符合市场创新决策,这样的企业才会富有创意。

(四)有助于企业合作创新的有效开展

当前是知识与经济共存的复杂时代,因此一个人、一个企业是不能够实现成功的,因此需要进行企业管理时构建网络结构。合作创新是未来发展的趋势。相同的文化、语言、背景等,这些条件都会是企业合作的基础,有共同的目标,才会进行联系与交流。在企业发展中企业文化是不可或缺的,它会快速推动企业发展。

四、结束语

在一个企业的发展过程中,企业的创新是不可或缺的重要部分。在企业进行创新时,文化的存在是基本条件有着非常重要的作用。好的文化底蕴是实现企业高效率运转的基础,是企业创新管理中的一个重要的核心因素。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去实行文化创新,企业更好的将资源进行有效利用,实现企业蓬勃发展。

参考文献:

[1]田晓.企业文化创新对管理创新的影响分析[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4,07:44.

[2]刘建璞.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J].企业改革与管理,2015,04:53-54.

立足管理育人创新学校文化 篇4

一、构建以人为本, 依法治校, 德育为首的学校文化

在新的课程理念下, 学校教育是让人通过接受教育, 实现自我教育而真正成为具有生命意义的个体人。学校生活是师生共同成长的生命历程, 从这种意义上说, 现代学校文化其实就是生命文化, 新课程下具有生命本质的学校文化建设必须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以人为本就是以管理者为本。重点要体现管理者组织管理水平, 要有示范意识、服务意识和创新意识。

以人为本就是以教师为本。要求教师能以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和良好的道德品质胜任教育教学工作。

以人为本就是以学生为本。学校应为了一切的学生, 为了学生的一切, 让每一位学生生动活泼全面发展, 张扬个性, 发展特长。

依法治校不仅要贯彻党的教育方针政策, 更要实行学校管理制度化。即学校应建立健全制度文化, 实现规范管理, 民主管理, 公开管理。学校制度是在学校日常管理中逐步形成的, 为学校全体成员遵守的基本行为准则, 它体现了学校特有的价值观念和行为方式, 不仅规范着人们的工作方法、工作作风、工作效率, 还规范着人们的习惯和意志, 具有限制性、强制性和约束性。学校组织实施制度, 就是把价值观、道德、精神、行为等统一起来, 让文化定型。制度是一种形成学校文化的“定型器”, 长期规范的制度和管理, 可以使师生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 形成良好的校风、教风和学风。近年来, 我们学校先后出台校长职责、各处室职责、教师职责、班级管理制度、校园安全规范制度等一系列规章制度, 逐步实现了制度化管理, 使得学校教育教学工作秩序井然。

德育是学校工作的一个重要部分, 学校文化建设应突出德育为首的地位作用, 要有鲜明的时代性和符合儿童身心特点的实效性。以德为首, 就是要强调在学校各项工作中渗透德育工作。我们学校一直坚持课堂育人、活动育人, 服务育人, 管理育人, 通过少先队组织和主题班队会等形式多样、内容鲜活的活动方式组织开展各种德育活动, 充分利用校园环境构建有效的德育资源, 让墙壁说话, 让草地传情, 让图片展示, 让走廊橱窗育人, 学校有机地将历史和发展相结合, 使学生感受到健康、活泼、和谐、民主的校园文化氛围。学校定期以主题教育的形式, 发动学校各部门, 通过班级壁报、板报、宣传栏、校园广播等校园文化载体, 激发学生学会求知、学会生活、学会做人的自觉性, 加强德育宣传, 特别是取材于学校师生生活的“帮助每一个学生成功”“我以校荣校以我荣”“特色活动快乐成长”“课程改革促进发展”四个主题的展示窗, 展示学校文化特色, 宣扬学校主旋律, 教育效果明显。

二、构建质量立校、科研兴校、特色强校的学校文化

质量是学校的生命线, 学校应在加强常规教学过程中提高质量标准。这里的质量不是单纯指“分数”论上的质量。它不仅仅是考试分数高, 更强调突出素质教育的办学思想。学校文化建设应以素质教育为重点, 按照实践育人的要求, 以体验教育为基本途径, 根据学生身心或生理特征, 强调正确引导, 游励教导, 精心设计和组织开展内容鲜活、形式新颖、吸引力强的教育实践活动, 切实加强兴趣教育, 特长教育, 尊重个性, 发展特长。在各项活动中充分展示学生的各项潜能, 彰显个性特色, 这样才能得到社会较高评价和良好赞誉。

三、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中“三位一体”的环境氛围

学校环境包括两方面:一方面是指“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另一方面是指学校的校园环境, 这两个环境建设的主体都是学校, 不容忽视。校园环境可以通过橱窗、阅报栏、标语牌等为师生创造一个良好的外部环境, 形成一种清新、和谐、令人奋进的氛围, 陶冶师生的情操。而“学校—家庭—社会”三位一体的教育环境, 是一个系统工程, 不仅要办好家长学校, 而且要利用“五老”和学校教师这些教育资源, 提高家长家教的能力和水平, 更要加大社会舆论宣传力度, 构建和谐的社区教育环境, 建立“三位一体”家校教育网络, 以达到“均衡教育、精品教育、人本教育”的目标。

四、构建学校文化建设中的安全教育体系

学校安全, 重于泰山。学校安全, 它不仅是加强校园设施建设的维护和检查, 更主要的在于教育和引导, 师生有安全防范意识, 学校应建设健全的安全防范管理制度和体系, 建立健全的安全防范机制和应急处理措施, 为确保管理到位, 管理无空档, 确保安全万无一失。我们学校建立了一整套的安全管理章程、值班制度, 除了加强教育外, 每天学生活动区域组织教师巡视, 做到责任到人, 建立安全岗位责任制。

企业文化管理创新力标语 篇5

1、创新:梦想与现实的桥梁

2、当你对现状不满的时候你才有创新的动力

3、当你今天换一个方法,可能就会让整件事情在未来得到不同的结果。

4、你需要思考,独立思考就不会盲从他人,你的头脑就是你最有用的资产

5、通过创新让自己的产品适应变化的市场需求

6、迅速者是创新者,缓慢者是执行者,不动者就是被淘汰者

7、创新的三大条件:专心致志深邃的洞察力 不怕犯错和失误的态度 必要的知识准备

8、创新决定了未来的竞争力

9、创新是一个企业的生命决定着企业的未来

10、今日的创新 明日的市场

11、求新求变,那是企业生存与发展的不二法门 也是管理人员攀向高峰的必经之路

12、每一点 都是起点

13、一切创新首先取决于观念的突破

14、以不变的观念应万变的世界 难免要吃亏

15、不断创新[保持领先的动作模式]

16、把焦点放在解决问题上 而不是问题本身

17、打破常规去想 实实在在去干

18、创新是超越自己的过程,在工作中要善于思考 勇于创新。多观察,多思考,多比较,多体会

19、荒唐的事情多源于不按客观规律思考和行动

浅析我国文化市场管理创新 篇6

【关键词】文化市场;文化管理创新;文化产业;体制改革

长期以来,我国文化管理体制深受计划经济的影响,陈旧的文化管理体制已远远不能适应文化发展的要求,市场经济和文化产业的发展要求必须要在文化管理领域进行一次全方位的创新活动。我国拥有丰富的历史文化资源,但文化产业的发展较发达国家还有一定差距,究其原因,很重要的一点就是落后的文化管理方式和手段阻碍了我国文化生产力的发展,因此,要想深入发展我国文化产业,就必须对文化管理进行创新。

一、文化市场管理概述

文化市场管理是指各级政府及其文化行政部门以文化法律和法规为基本依据,以整个国家的文化事业为管理对象,对有关文化行政系统和文化企事业单位的事务进行调控、组织和协调的行政行为。文化市场管理主要包括以下几方面内容:

一是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在我国文化体制改革背景下,构建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成为我国现阶段发展公益性文化事业的一个必然要求,也是不断满足人民群众对文化的需求和提高全民文化素质的必要举措。

二是完善法规体系,制定发展战略。文化立法是保障文化管理活动顺利进行的重要条件,虽然在文化领域有相应的部门规章和条例,但是其适用范围和效力远远不能和法律相比较。文化发展战略是一定时期为实现国家、社会总体目标而制定的文化发展整体计划,对整个国家或地区的文化发展方向、水平和形态起着重要的引导作用。

三是优化文化资源配置,促进文化产业发展。市场经济的盲目性也会使一些文化经营者投向投资少见效快的行业当中,为了文化市场健康稳定的发展,需要政府优化文化资源配置,加大文化产业的开发力度,优化产业结构,合理引导社会投入。

四是引导文化消费,实现健康发展。随着人们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和对文化产品的需求不断增加,许多人在文化产品的多样化的情况下很难能做到理性消费,盲目的文化消费不仅有损健康,而且会造成文化市场的混乱,所以政府应该积极倡导人们进行合理的文化消费,推动精神文明建设的健康发展。

二、我国文化市场存在问题分析

(一)既得利益格局阻碍难题破解

文化体制改革是整个社会群体利益结构的大调整,必然要逐渐改变落后的、不合理的利益关系,一定会涉及到利益的重新分配。在渐进式的改革中,对旧利益格局并不是一次性打破,而是分阶段进行。这就造成每个新的利益安排都要面临与旧的利益格局共存。由于渐进式改革的时间跨度大,进程较慢,这种混合的格局会存续相当长时间,从而形成一个过渡性利益格局,并造就一些从这种非均衡体系中获利的既得利益集团。

(二)观念落后弱化改革攻坚动力

在改革过程中,很多部门和单位对文化体制改革的必要性和紧迫性认识不到位,文化产业属性经常被忽视。改革动作一大,新举措一推,就害怕会不会导致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弱化,社会资本的介入会不会改变文化产业的社会主义性质。这种保守心理首先考虑的不是推进改革,而是如何明哲保身。

(三)资金瓶颈制约改革推进速度

缺乏资金是我国在推进文化体制改革中的瓶颈问题。一般说来文化事业单位转企改制时,都要安置很大一部分富余人员,需要数额较大的安置费和社会保障资金。文化单位自身往往无力支付。事业转企业、企业集团化、公司股份制改造都不是短时间内能够完成的,必须有一个阵痛期。在这个阵痛期里,政府不但拿不到税收、见不到成果,还要不停地给企业“输血”。随着时间的推移,改革的迟缓必然使改革成本日益上升。时间越长,越积重难返。

(四)法律缺失影响文化市场环境

我国文化立法不完善,不系统,有许多重要的文化管理方面的法律和法规尚未制订出来。在一些重要领域的文化立法仍然存在空白,使得大量的文化管理活动只能依靠政策和文化部门的规章以及地方性法规和规章进行。而且,部门规章和行政法规之间、部门规章之间、不同层次的法规之间,相互抵触和矛盾交叉的现象还存在,影响了法规的严肃性、连续性和权威性。

(五)人才不足削弱文化发展后劲

目前,我国文化人才总量不足、人才结构不合理、专业人才严重不足。一是缺基层文化专业人才。基层文化活动编导人才和各艺术门类的专业人才短缺。传统民间艺术后继乏人,部分非物质文化遗产难以有效地保护和传承,有的项目已经濒临消亡,急需培养传承人。二是缺文化经营人才。多年从事文化工作、具有丰富经营经验、了解文化市场和文化管理特点的人才十分缺乏。三是缺乏技术人才。现有技术人才聚集于传统文化产业领域,真正从事新兴文化产业者寥寥。

三、我国文化市场管理创新的路径和对策

(一)转变政府管理文化职能

转变政府职能是文化体制改革最为重要的环节,就是要把握好“分”与“合”的关系,发挥政府的主导作用,分类改革,融合发展。

关于“分”,一是“管”“办”分开。文化行政部门要进一步退出文化单位的微观运行体系,只留下政策调节、市场监管和公共服务职能。二是在文化管理过程中,将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分开。

关于“合”,指的是政府在行使宏观管理职能时,要充分考虑“融合发展”的理念和举措。一是文化与旅游的融合。要将文化内涵贯穿到吃、住、行、游、购、娱各环节,用独特的文化品格和文化魅力诠释旅游,借助旅游市场助推文化产业发展。二是文化与科技的融合。要加快对传统优势文化产业以及服务组织的数字化、信息化改造,提高文化产品的科技含量和服务行业的文化含量。三是文化与资本的融合。充分发挥文化产业发展专项资金和投资引导资金的杠杆作用,带动更多的社会资本投向文化产业。积极推进有条件的文化企业上市,借助资本的力量做大做强。

(二)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

我国文化市场虽已有长足发展,但只能说是基本形成文化市场体系,许多地方尚不健全。要健全现代文化市场体系,必须处理好“长”与“短”的关系,学会“拉长补短”。我国传统文化产品市场发展较快,新兴文化产品市场起步晚、发育慢。就要把长项拉得更长,规划建设广播影视节目、演艺节目、动漫产品、工艺美术等文化产品市场,培育大众性文化消费市场。同时要迅速补上“短板”,建设以网络为载体的新兴文化产品市场,拓展文化产品和服务消费的新领域。特别是要尽早谋划、建设文化生产要素市场。加大版权、资本、金融、信息、技术等市场的培育力度。

(三)创新企业文化推动企业发展

企业文化是社会文化母体的重要组成部分,先进的企业文化对于社会经济建设和文化发展具有重要的推动作用。不断创新企业文化,更新企业管理思想,将会对企业健康持续发展发挥重要作用。企业管理者应以企业自身特色为出发点,继承传统企业文化的精髓,不断吸收和借鉴国内外的先进文化,我国的企业管理才能适应不断发展的国际市场,也才能更好地应对未来新型经济模式下的挑战。

(四)营造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

健康、规范的市场环境离不开良好的政策法规环境。一是把文化体制改革过程中的扶持政策进一步落到实处。二是研究创新适合我国发展实际的新政策。主要包括:制定完善文化基金资助办法,借助财政引导机制,强化对社会力量的引导等。三是严管市场违法违规行为,确保公平公正、机会均等原则在文化市场得以充分体现,抓紧整合行政力量、开展综合执法。

(五)加快事业单位改制转企

文化事业单位的诸多改革措施,说到底是为了解决好两个方面的问题:即“人往哪去”和“钱从哪来”。要深化“三项制度”改革,解决好“人往哪去”问题。一是妥善安置分流人员。要坚持以人为本,认真考虑干部职工的承受能力、接受程度,用足政策,维护好职工利益。二是进入企业后的“事企退休待遇差”由财政补足,“转换一批”;三是予以一次性安置补偿,“自主择业一批”。完善文化投融资服务体系,解决好“钱从哪来”问题。改革需要成本,发展需要资金,但投资少、融资难一直是制约我国文化体制改革特别是文化事业单位改制转企的瓶颈问题。建立政府投入为导向、企业投入为主体、金融机构投入为支撑、民间投入为重要补充的投融资机制至关重要。

(六)加强人才支撑体系建设

人才资源是第一资源,直接关系到文化大发展大繁荣的成败。要把文化人才培养作为一项十分紧迫的任务,通过专业培养、实践锻炼、加强引进等多种渠道,加快培养造就一支规模宏大、结构合理、适应文化产业发展需要的高素质人才队伍。进一步放宽公益性文化事业和经营性文化产业的用人制度,给用人单位更多的自主权,加快运用市场机制配置文化人才,积极推进公开招聘、竞争上岗的用人机制,加快形成健全完善的人才支撑体系。

参考文献

[1]郝婷.我国文化市场体系建设中制度设计的不足及原因探析[J].编辑之友,2015,(3).

[2]黄辅哲.文化市场管理功能及方法刍议[J].商业文化,2015,(3).

[3]邹瑛.对我国文化市场管理的思考与讨论[J].中国市场,2014,(16).

文化馆创新管理 篇7

一、加强对企业文化以及企业文化创新的内涵的理解

对于现代企业来讲, 每个企业是由众多人组成的相互交流、相互传授经验的一个整体, 作为企业生存的基本主体, 在制度制定时首先要遵循以人为本的原则, 注重体现企业管理制度的人性化。尤其是在企业业的制度创新方面, 围绕着当代人文价值的理念, 上升到企业文化的形式, 展示给外界。从一定程度上来说, 任一企业文化都与企业员工的素质高低有关系, 应该是企业员工共同价值观的现实体现, 对于企业未来发展有一定的约束或导向的价值作用。

随着现代企业的不断发展壮大, 现代企业文化与企业的管理发展就自然存在一定的矛盾, 尤其是企业职工的生存环境与员工的需求不相适应的东西就相应的越多, 作为现代企业, 就需要不断地对现有的企业文化进行修订, 在修订企业文化时, 要不断加大企业文化创新力度。要将企业管理模式融入到现代企业文化中去, 加强对现代企业文化的研究, 对国外和国内先进企业文化的精髓进行吸收, 真正有利于现代企业员工在思想上与企业取得共鸣。

二、管理创新的价值及意义

1.企业文化是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的企业文化可以增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核心竞争力是指具有企业特色, 其他企业无法模仿的能够获得经济效益的能力。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拥有较强核心竞争力的企业不仅可以获得较高的顾客和职工忠诚度, 还能提高企业在市场上的影响力。顾客和职工的忠诚度以及市场影响力是企业发展建设的关键因素, 缺一不可。由此可见, 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中具有不可代替的作用, 是增强企业核心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2.提升企业凝聚力, 增强职工信心

作为优秀的企业文化关键作用是有利于提高现代企业的凝聚力。现代企业文化融入职工日常生活管理中, 让每个职工相信企业的经营理念, 这也是职工树立正确人生目标的依据, 每个职工都树立了为企业创造价值, 能够实现人生的自我价值目标后, 就能够全心全意为现代企业的科学发展建言献策。当然, 企业将自己的奋斗目标与企业发展相融合后, 职工会从企业文化中获得极大的满足感, 从而增强职工的自信心, 促使企业形成巨大的凝聚力。

3.有利于企业提高核心竞争力

企业管理的最终目的是为了提高自身的市场竞争力, 获得最大的利益, 在当前市场竞争如此激烈的背景形势下, 必须进行企业管理创新。目前, 很多企业已经开始反思应该如何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求得生存和发展, 提高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最直接, 也是最有效的方法。比如海尔、联想等知名企业之所以能够在市场中站稳脚跟, 具有良好的发展前景, 主要是由于这些企业拥有和其他企业特别之处, 核心竞争力不一样。究其原因是由于这些企业领导者清楚的认识到企业的发展和进步不仅仅是需要一些有形、物质的激励手段, 同时也需要借助一些无形的手段作为新时期企业发展的坚实基础。

4.企业文化是企业发展源源不断的动力

对于现代企业发展来说, 创新是其核心动力, 那么创新的主体就是所有的职工。如何发挥每一名职工的潜能, 使员工努力创新应该是我们一直研究探讨的关键问题, 相反, 如果现代企业不注重创新, 不去吸收管理、技术创新因素, 那企业怎样发展只会停滞不前, 最后走向衰落。因此, 作为当代企业想要发展, 就必须要源源不断地注入创新活力, 大力发展现代企业文化, 充分调动员工的积极性。

三、企业文化不断创新, 促进企业管理创新

1.建立完善的企业保障制度

企业制度是企业运行的保障, 因此要建立完善的企业制度。首先要根据企业的实际具体情况, 健全行之有效的规章制度, 建立良好的领导体制, 形成策略型领导风格。其次要完善企业组织架构, 使之与企业文化相匹配。再次要完善企业的管理制度, 管理制度要以人为本, 尊重员工、理解员工、关心员工、最大限度地调动广大员工工作积极性, 引导员工自觉把个人理想与企业发展目标融为一体, 更好地激发每一名职工强烈的责任感和事业心, 更好地促进当代企业的全面发展, 使广大员工能自觉地执行这些规章制度, 为企业发展贡献自己的力量。

2.企业文化创新与人力资源开发相结合

企业文化的建立在企业中除了领导者的参与, 更多地应该是人力资源部门的参与, 这需要人力资源部制定相关的企业文化制度, 同时也是培训企业员工企业文化的主导部门, 人力资源部门通过对企业全体员工培训企业文化, 同时根据学习情况进行最终考核, 对于成绩优异的员工要有鲜明的奖惩制度, 这不仅能激励员工的积极性, 还可以在员工思想观念上进行转变, 加强培训工作的开展, 使企业文化创新知识深入员工群体之中。

3.企业文化创新应与企业营销有机结合

企业文化创新主要是为了提高员工的行为准则以及价值观, 这些仅仅是企业内部文化建设, 并没有体会出市场化、社会化。然而企业作为社会的重要组成结构, 其主要宗旨也是为社会服务, 促进社会经济的发展, 因此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也应该加强对外营销宣传, 能够向社会传播自己的企业文化, 不仅可以达到一种宣传效果, 也可以在社会上树立一种良好的企业形象, 提高企业的知名度。因此在企业文化建设过程中, 应与企业营销相结合。

四、结束语

综上所述, 企业文化创新对于企业管理创新有着积极的影响, 当前市场经济环境背景下, 企业亟需创新。现代企业应高度重视企业文化建设和创新工作, 明确企业文化创新和企业管理创新之间的作用关系, 正确对待企业文化创新, 提高企业管理水平, 促进企业的健康、稳定发展。

参考文献

[1]杨月坤.企业文化创新提升企业创新能力[J].江苏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 2007, (4) :39-42.

[2]陈燕芬.关于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有机结合的探讨[J].广东培正学院学报, 2009, (3) :49-52.

文化馆创新管理 篇8

一、企业文化及其创新的重要性分析

众所周知, 企业的形成和发展都离不开灵魂和精神支柱——企业文化。因此, 加强企业文化建设是企业的一项重要任务, 通过树立正确的企业价值观, 形成先进的管理理念和优秀的企业精神, 提升企业管理水平, 增强企业的竞争力和凝聚力, 为企业和谐、持续、稳定发展提供有力支撑。

随着企业文化创新逐渐成为企业创新的重要组成部分, 优秀、先进的企业文化也逐渐成为企业制度创新、管理创新的基础, 没有好的文化创新基础和氛围, 企业就不能形成好的制度创新和经营管理创新。没有文化创新起好先导作用, 就难以产生提高企业竞争力的技术创新, 以满足不断增长的市场需要。可见,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的各个环节都有着重要影响。

二、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分析

促进企业发展, 提高企业综合实力, 使企业更好的适应当前经济发展趋势是企业创新的根本目的。在当前市场经济运行形势下, 要想使企业充满活力, 只有通过企业创新才能实现。在企业创新发展的过程中, 企业管理者首先要明确企业发展的目标, 结合企业的具体现状, 通过管理创新实现企业的科学管理, 此外, 除了企业可以借鉴其他企业先进管理模式外, 我国企业也可借鉴国外企业的先进管理经验, 为我国的企业注入新的血液和营养, 提高企业管理创新水平。企业管理创新中的重点是战略管理。战略策划是企业管理中决定企业发展方向与速度的灵魂。随着高速发展的信息技术与我国知识经济的不断融合, 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企业战略策划与决策起到越来越重要的基础作用。随着不断加快的世界一体化进程, 企业战略管理决策对中国市场外部环境的也影响越来越大。因此, 放眼全球, 企业创新, 无论是文化创新还是管理创新都要以战略创新为根本, 着眼于全球, 在战略创新上下功夫, 制定和实施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内容。

三、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分析

利润最大化是企业管理的唯一主题, 同时也是企业夭折的重要根源之一。可见, 企业管理方式的科学性对企业的命运起着一定的决定性作用。因此, 我国企业在企业管理的深化改革和创新方面做出了很大努力, 以文化创新带动管理创新, 在倡导创新精神的基础上激发创新意识、鼓励创新行为、提高创新能力。同时, 企业的经营管理观念也是企业文化的核心, 是企业成员实现共同认可的、追求价值观的具体形式。以企业文化创新带动管理创新, 尊重人才, 以人为本, 有助于企业创造和谐、平等的发展环境, 让企业形成全新的企业文化和管理模式。

1. 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经营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先导

企业的经营管理理念是企业经营管理模式和企业管理创新理念的基础, 而企业先进的管理理念则是以先进的企业文化为先导的。对企业进行管理的主要目的就是使企业的成员形成统一的价值观念, 大家共同努力, 创造和谐的企业生产环境, 为企业创造更高的经济效益。而这种共同的价值观的形成则是以良好的企业文化创新为重要前提的, 企业需要用文化的力量凝聚人的精神力量, 以利于企业管理措施的落实, 以提高企业的凝聚力和竞争力。

2. 企业文化创新有助于企业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

企业的管理创新能力的形成要有形的、经济的、良好的物质基础, 如充足的资金、先进的设备等。随着企业经济的形成, 企业管理制度和模式等也随之成形, 此时, 企业就需要无形的文化精神起到推动作用, 同时企业管理的创新能力的完善和提高也需要企业文化创新力量的推动, 让企业跟上社会快速发展的节奏。企业文化不仅是决定企业发展生产力的软实力, 用企业文化的创新也是增强企业业务能力的重要驱动力, 促进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

3. 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的影响

企业战略思想的集中体现形式就是企业文化, 同时企业文化也是企业信念的表现。企业文化的创新对企业战略管理有着深远的意义和影响。首先, 企业文化是企业实施战略管理的重要手段, 企业文化对战略的实施起到导向作用的同时也对其有一定的约束和限制, 这种双重作用跟有助于战略获得成功。其次, 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战略变革有重要影响, 由于企业管理战略变革带来的变化若不能企业当前的文化相适应, 这种变革会在很大程度上受到企业文化的抵制, 因此, 企业在实施管理战略变动的同时要进行文化的改革, 使二者相互适应、协调发展。此外, 企业管理战略还受到企业的规范制度、企业的价值观、信念等的有效控制, 即企业文化的控制。因此, 综上所属, 企业文化影响的企业管理战略的实施, 同时, 企业文化的创新也通过就影响管理战略的创新影响企业管理的创新。

四、结语

企业文化创新作为企业创新的源泉, 贯穿着企业创新发展的各个环节。企业文化创新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基础和先导, 促进企业先进管理模式的形成, 是提升企业创新能力重要驱动力。同时, 企业管理创新又是企业适应经济全球化与信息化的客观要求。因此, 企业应协调好文化创新与管理创新的协调关系和相互促进, 为企业综合实力的提高做出贡献。

参考文献

[1]杜艳艳, 党囡.企业文化创新对企业管理创新的影响力[J].改革与开放, 2009, (7) :75.

[2]王林雪.基于提升企业竞争力的管理创新[J].西安邮电学院学报, 2003, (2) :26-31.

[3]曹晋红.企业文化创新与企业发展[J].北京机械工业学院学报, 2001, (1) :61-65.

[4]王薇, 尚立.企业管理创新途径问题研究[J].物流科技, 2011, (10) :58-60.

[5]苗蔚.企业管理创新对经济效益的影响研究[J].会计师, 2012, (13) :20-21.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 篇9

时代的发展和社会的进步都向人类活动提出了创新的要求, 创新不仅仅已经成为了人类活动的基本特点, 而且也成为了发展和进步的本质特征。在企业发展之中, 创新显得尤为重要, 占据着发展源动力的重要地位。企业只有实现管理创新, 才能真正促进社会的发展, 而只有以企业文化为平台, 才能有效地支撑企业管理创新。

一、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的本质

先进的企业文化, 能够有力地推动企业的发展和进步。在当今社会, 企业文化在人们眼中已经成为了生产经营活动所创造的一切物质成果和精神成果的“源头活水”, 已经成为企业宝贵的无形财富。此外, 企业文化还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柱。在企业处于困境和低谷之后总时, 企业文化能够像熔炉一样陶冶出神奇的魔力, 帮助企业走出困境和低谷。在企业的正常运转之中, 企业文化有效地协调好与社会、员工的关系, 同时净化员工的心灵, 统一员工的思想, 形成较好的企业凝聚力, 生出企业无限的上升力, 促进企业的长足发展。

美国哈佛商学院著名教授约翰·科特的研究结果表明:“所有重视所有关键管理要素, 重视各级管理人员领导艺术的公司, 其经营业绩远远胜于那些没有这些企业文化特征的公司。”而我国众多企业的发展也向我们展示了企业文化的强大作用。以海尔集团为例, 海尔集团之所以能够摆脱亏损147万元的困境, 并发展成为年销售额几百亿的巨大集团, 要归功于它先进而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企业管理是企业文化的外化, 是整合生产经营要素来创造经济效益的过程, 任何企业都不能缺少企业管理。从哲学视角来看, 企业管理的本质是通过结合企业内部的各生产要素, 将他们完美的搭配起来, 并按照良好的“序”态及科学的“序变”来推动企业的快速发展。在哲学中, “序”是构成一个事物的多种方式, “序变”则是通过改变事物内在要素的排列组合来推动事物的质变。科学的企业管理就是通过优化组合生产要素, 来加大企业的整体功能, 推动企业的发展进步。

二、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一)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不竭动力

没有先进企业文化的企业就好像是只会机械转动的机器一样, 没有生气和灵魂。因此, 我们必须重视企业文化建设, 只有着眼于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特色鲜明的先进企业文化, 才能为企业的运作提供强大的驱动力和润滑油, 让企业管理创新具备先进的核心理念。企业文化不能解决企业经营中的实际问题, 但是只有具备先进的企业文化, 企业才能实现管理创新, 获得企业发展的不竭动力, 让企业获得可持续发展的源动力。

(二) 企业文化是管理创新的有效形式

企业文化是企业的精神支撑和宝贵财富, 它由企业所创造的特色鲜明的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组成, 可以为管理创新提供理论依据。现代社会是一个创新的社会, 企业要想获得成功, 就必须最大程度的发挥创新的作用, 只有营造良好的文化氛围, 才能让每一个员工积极主动的参与工作并在工作中发挥自身的创造性。企业文化是一种企业精神, 也是企业长久发展的能源树, 是企业管理创新的有效形式。

(三) 企业文化是企业管理创新的助推器

众多企业的发展实践告诉我们, 企业文化对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实现企业长久发展具有重要的作用, 因为它不仅是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重要组成部分, 还是企业实现可持续发展的重要保证。只有建设独具特色的先进文化, 才能让企业具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多变的管理模式、灵活的管理方式, 能够为企业发展创造一个创新的平台。因此, 我们应当关注企业文化建设, 努力构建适合企业发展的先进文化, 推动企业管理创新, 让企业能够健康发展。

三、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

首先, 企业创新的根本目的在于让企业能够立足于市场, 所以, 企业的管理创新必须立足于自身的实际。虽然国外的企业发展有着许多先进的经验, 但是由于他们的基本国情、社会状况等都与我们有所不同, 所以我们在企业管理创新中只能借鉴他们的先进经验, 而不能完全照搬他们的模式。我们必须结合企业的实际情况构建具有特色的企业文化, 用企业文化来为企业管理创新提供“源头活水”, 让企业能够走出具有自身特色的创新之路。

其次, 企业管理创新应当注重战略管理。企业文化是一个企业的精神支撑, 而战略谋划则相当于一个企业的灵魂, 只有正确的战略谋划, 才能决定企业的发展方向。我国加入世界贸易组织之后, 我国企业面临的市场竞争更为巨大。只有通过先进企业文化的引导, 才能制定出适合企业发展的战略谋划, 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让企业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获得一席之地。

再次, 企业管理创新应当重视创新合作。个人或是单个企业的努力难以实现企业的管理创新, 因为企业管理创新是十分复杂的系统工程, 需要通过开展企业间的创新合作来完成。在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应该与竞争者加强合作, 通过构建联盟和网络来实现互利共赢, 共同促进社会的发展进步。在企业创新合作之中, 如果能够拥有相似的企业文化, 将能够更有效地传递和沟通创新知识和理念, 更好地实现企业管理创新。

四、结语

企业文化与企业管理创新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我们要想实现管理创新, 就必须关注企业文化的构建, 只有独具特色的先进的企业文化, 才能成为企业管理创新的不竭动力、有效形式和助推器, 让企业拥有科学的管理思想、多变的管理模式和灵活的管理方式, 让企业在管理创新中实现可持续发展。

摘要:企业管理创新是一个现代企业得以发展的重要因素。而企业文化作为一个企业的主流价值观, 对管理创新具有不可替代的作用。然而, 我国的很多企业却忽视了企业文化在企业管理创新中的作用, 严重阻碍了企业的管理创新。本文针对企业文化及企业管理的本质和企业文化对企业管理创新的作用, 对如何做好企业管理创新提出了几个要点。

关键词:企业管理,企业文化,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华治.谈中国企业文化建设的特色[J].山东省工会管理干部学院学报.2005 (01)

[2]宣国玲.企业的管理创新分析[J].河南机电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9 (04)

[3]谢爱明.试析企业管理创新的要点和途径[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上旬刊) .2011 (09)

传承体育文化创新档案管理 篇10

1 文化视角下的体育档案分类

卢元镇教授将文化大结构大体分为三个层次:外层的物的层次、内核的心的层次、中间的物和心相结合的层次, 即外层的物质文化形态、中间的制度文化形态、内层的精神文化形态。[1]因此, 本文借此将体育档案划分为外层的体育物质文化档案、中间的体育制度文化档案以及内层的体育精神文化档案。

1.1 体育物质文化档案

体育物质文化是体育文化的外在表现, 体育物质文化档案也就是体育档案的外层范畴。体育物质文化档案主要包括体育活动的基础设施和人力资源。体育基础设施是体育物质文化的外化形式, 其中包括体育场馆、运动场地、健身器材、体育雕塑、体育墙画以及这类基础设施的设计和布局等, 主要凝聚了学校师生对体育文化的理解与向往, 体现了体育教育管理者和教学工作者的价值和观念。体育人力资源是指参与体育活动行为主体的物质文化资料。教师层面的物质文化档案主要包括体育教学大纲、课程标准、教材、教学参考书、评分标准、授课情况登记表、教学质量检查表、体育理论、运动生理和运动心理等教学理论用书、体育词典、运动竞赛规则等工具书、教师参与教科研活动的情况、教师获奖情况、教师进修情况等材料。学生层面的物质文化档案包括学生成绩考核情况;学生身体素质达标记录;学生参加早操、课间操和课外活动的考勤表;学生体检表等材料。体育物质文化档案留存是客观记录学校体育文化发展程度的重要手段, 同时也是社会了解学校体育文化特色的有效途径。

1.2 体育制度文化档案

体育制度文化是连接体育文化中体育思想和体育行为的桥梁, 体育制度文化档案也就是体育档案的中间范畴。体育制度文化档案主要包括:体育政策法规、学校体育制度以及学校内部有关体育方面的管理条例, 各级各类体育制度文化的建立和完善能够更好地保障学校体育管理工作有法可依、依法运行。体育政策法规主要是指国家为限定各类主体在学校体育工作中所形成的权利义务关系而制定并实施的法律规范。学校体育制度是教育、体育的主管部门等相关机构为管理学校体育教学活动、课余训练竞赛活动和学生体质监测活动等各项工作而制定并实施的制度规范综合。学校内部有关体育方面的管理条例, 是指学校在贯彻各有关部门制度和文件精神的基础上, 根据体育教学规律和自身实际情况, 制定的符合本校体育发展的各种规章条例和实施细则, 主要包括:体育场馆的建设规划与监控管理、体育教学的课堂管理、课余体育训练与竞赛的组织管理等。体育制度文化档案的管理展现了学校体育文化的创造和建设过程, 同时也集中体现了各级部门在体育文化形成中的支持和推动作用。

1.3 体育精神文化档案

体育精神文化是体育文化的核心, 体育精神文化档案也就是体育文化档案的核心范畴。体育精神文化是学校在长期的体育教育教学实践中, 受一定的社会文化背景、意识形态影响而形成的, 为师生全体所认同和遵守的精神成果与文化理念, 主要包括体育价值观念、体育思想、道德情操等。[2]由于体育精神文化本身所具有的特殊性和抽象性, 体育精神文化需要借助主体行为活动而体现。因此, 体育精神文化档案主要包括两部分内容, 一部分是体育行为的宏观组织, 领导层对学校体育活动的决策和组织, 决定着学校整体体育文化活动的开展, 主要包括:体育部党政组织机构设置及变更;教职员工名册及简况;教职工任免、考核和奖惩情况;体育教学部门的工作计划和安排等。另一部分是体育行为的具体执行, 学校中的团体或个体根据据自身的体育兴趣和特长, 通过参与学校组织的体育文化活动来陶冶情操或进行体育锻炼, 主要包括运动队建设和管理、校运动会及各类群体的比赛情况、学生体育协会的活动情况等相关记录。体育精神文化档案的建立能够表现出学校对体育文化的理解程度和执行力度, 同时能够体现学校师生的体育文化素养和内涵。

2 实现体育档案创新管理的有效途径

为了提高体育档案的管理水平以及更好地发挥档案的文化传承功能, 学校档案管理工作需要转变思路和开拓视野, 不断地创新和发展, 通过数字化、规范化和动态化的管理方式逐步完善体育档案管理工作。

2.1 数字化的体育档案管理

实现数字化的体育档案管理, 是传承体育文化的重要手段。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及信息网络化的快速普及, 建立体育档案的工作网络和信息平台是实现体育文化档案管理的必然趋势。档案数字化, 强调通过数据库、数据压、高速扫描等技术手段, 替换以纸张为载体的传统介质档案。[3]体育文化档案本身所具有的价值需要借助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归档、保管和提供利用等各项工作才能得到体现和发挥。首先, 数字化的管理手段可以使管理人员简单高效地进行档案的收集、整理、鉴定、统计和归档工作, 并为其他人提供快速、便捷的信息检索和查询借阅服务。其次, 通过数字化的技术手段, 借助扫描仪的使用以及计算机和移动硬盘的同步存档可以有效地保留和保护档案原件, 并节省存储空间和减少纸张浪费。最后, 数字化的档案信息库可以使体育档案实现远程共享, 促进校际间的交流和体育资源的开放。因此, 体育档案管理人员需要加强对计算机和网络等现代化技术手段的学习和掌握, 以保证档案管理数字化的普及和推广, 不断巩固和提高体育档案的文化传承功能。

2.2 规范化的体育档案管理

实现规范化的体育档案管理, 是传承体育文化的有力保障。由于学校体育工作涉及广泛, 体育文化档案的内容也比较繁杂, 档案来源比较分散, 因此体育档案的建立、分类和管理等各方面都要有相应的标准或规范, 如:体育素材收集整理制度、档案立卷归档要求、案卷质量标准、档案借阅制度以及体育档案员的岗位职责等完整的可行性规章制度, 使档案工作做到有章可依, 有据必依, 确保档案内容的齐全和安全。首先, 体育文化档案要根据来源、时间和类别进行整理和保存, 既要保证涵盖全面, 又能够方便搜索或查找。其次, 体育档案的归档流程要清晰规范, 体育教研室等体育管理部门要负责档案的收集、整理、立卷和保管, 然后还要将具有永久保存价值的重要档案定期归入学校统一的档案管理部门。最后, 体育档案的保密级别要划分准确, 体育档案管理人员要能够准确控制档案内容的开放程度, 既要促进信息资源的共享, 同时又要防止开发利用档案资源时泄露重要信息。因此, 体育档案管理人员要具有扎实的档案管理理论基础并具有高度的责任感和正确的保密意识, 能够对体育档案管理进行标准化和规范化的操作, 以便更好地发挥体育档案对体育文化的传承作用。

2.3 动态化的体育档案管理

实现动态化的体育档案管理, 是传承体育文化的有效途径。首先, 通过体育档案袋的建立, 能够有效跟踪和记载每位学生在体育技能学习和参加体育活动中的实际情况, 监督和促进学生在校园体育文化的潜移默化下进行体育学习, 进而影响学生参加体育活动的态度, 使其养成自觉锻炼的习惯, 加深对体育的认识与理解, 形成良好的体育行为习惯和体育生活方式, 提高自身的体育道德修养。其次, 学校要借助体育行为这一载体和媒介培养学生具备竞技体育精神中竞争精神和诚信精神, 使其形成终身体育思想和集体主义精神。因此, 学校开展能够强身健体的体育活动或者定期召开学校运动会时, 既要保留文字资料、图表、照片、奖品与纪念品等实物材料, 也有保留底片、录音、录像、光盘等声像材料, 以此记录群体或个体形成的体育道德精神、体育意识和体育文明, 体育档案袋的建立能够更加快速全面地进行档案收集和留存。因此, 体育档案管理人员可以通过建立体育档案袋, 及时有效地将学校体育教学和体育活动中蕴含的体育文化保留下来, 实现体育文化的资源整合, 为体育文化的传承和创新奠定基础。

3 结语

数字化、规范化、动态化的体育档案管理方式是立足于我国档案管理工作的要求和体育事业发展的现状, 在吸收优秀的档案管理经验和借鉴现代的档案管理手段的基础上, 加大对体育档案中信息资源的开发利用, 逐步实现体育档案管理的完善和创新, 以提高学校体育档案管理的水平, 充分发挥体育档案的文化传承功能。

参考文献

[1]卢元镇.中国体育社会学[M].北京:北京体育大学出版社, 2001:233.

[2]谭红, 陈中林.论校园体育文化的特性及价值向度[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 2004 (2) :102.

创新管理机制,推进教师文化建设 篇11

一、构建立体化的管理网络

学校发展离不开组织领导与管理落实。学校以校长室领导下的各科室的工作部署为纵线,以行政联系各年级部和各教研组、年级部主任联系各班级为横线,各项工作网络式、交叉式部署开展,形成密集高效的管理网络。

(一)设立年级部

学校邀请年级部主任参与校务会议。年级部主任将学校的工作部署直接传达到本年级各班级。我校发展到现在已有47个班级,2160多名学生。为了更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我们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分成了6个年级部,分别是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每个年级部设置部主任,负责本年级各项学校工作的传达、布置、检查、落实、评价等工作,对班级管理、教学工作做好全面的指导,协调任课教师、班主任、各处室的工作,增强年级部凝聚力建设,带领本年级部“争先创优”,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校每年举办的运动会、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开展的“‘校园十佳歌手’评选”“狂欢节”“美食节”“元旦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离不开年级部的组织协调。正是因为有了年级部高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学校每年的活动才能办得红红火火。

各年级部都建立了QQ群,教师们可以在群里共享各种资料。以年级部为单位组织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拉近了教师们的距离,融洽了相互间的关系,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

不少学生偏科现象较为严重。对此,教师自发成立薄弱学科学生导师制,由一位教师带几个学生,定时义务为他们补习功课。

(二)行政联系年级部、教研组工作

学校任命12位行政人员联系6个年级部,指导并支持年级部开展工作。每天早上,他们就在自己所联系的年级部里巡视,看看学生到校早读情况,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平时也经常到所在年级部了解教育教学情况,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提高年级部工作实效。年级部有什么困难,教师们也总是第一时间找联系人,由其出面帮助解决,实在解决不了的再上报校长室。这样的工作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期末,他们又参与该年级部的班主任考核、“文明班级、五星班级”的评比等工作,为表彰先进、挖掘典型搜集大量资料。

每位行政人员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申报联系的教研组,参与教研组活动与教研组文化建设,积极发挥学科特长,对所在教研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促进教研组快速发展。期末,他们对所在教研组进行考核、评价,并参与该组教师的评优晋级工作,为学校推荐先进、完成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各教研组在各自联系人的带领下,制定教研组发展纲要,明确教研组发展方向。比如初中科学组以“科学”“技术”“生活”为文化核心,将科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目标是开设具有姚北特色的校本科学课程;初中思社组以“shi”为文化核心,意为“时”和“实”,“时”包括时事、时代、时政等内容,而“实”则包含了工作踏实、专业扎实的意义;初中数学组将文化核心定位为“圆”,即以学生为圆心,以导学稿教学为半径,画一个面积无限大的圆;小学英语组则结合我校中小学一体的特点,提出扎实推进中小学英语教育、凸显英语特色、成就终身发展的共同愿景。

二、建立激励性的考核机制

学校在考核制度上积极创新,不是仅仅考核个人,而是按团队考核,不拿教师与教师比,而是拿备课组与备课组比、教研组与教研组比、办公室与办公室比、年级部与年级部比、整所学校与其他学校比。

如2012年中考,我校274名考生在激烈的竞争中,以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顽强拼搏,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余姚中学自主招生中,有14名学生以高分被余姚中学提前录取,录取率在全市35所公立学校中排名第一;普高上线人数193人,上线率为70%;考生优秀人数达到153人,优秀率为55.84%,合格人数为245人,合格率为89.82%,在全市公立学校中均居第二。这一成绩是九年级全体教师共同奋斗的结果。25位教师凝心聚力,同舟共济,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他们一起携手,有经验共同分享,有问题共同解决,有困惑共同探讨。正是在新老教师的互相合作研究中,他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学生成绩得到了提升,学校倡导的团队文化得到了提升。他们是学校团队文化最好的诠释。为此,学校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特别设立了“优秀团队奖”,表彰2012届九年级教师团队。

又如我校的中考科学成绩位居全市公立学校第一,这离不开九年级科学备课组的4位教师团结一致,努力奋斗,不计得失,互相合作。星期天下午,我们经常看见他们为学生补差的身影;晚上9点后,我们经常看见他们还在忙碌地批改作业;在课间的这段时间,我们经常看见他们叫来学生悉心地指导……学校为表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取得的成绩,特别给他们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此外,学校于2012年2月隆重举行了“感动校园十大新闻人物”和“老师,您的教育我崇拜”颁奖典礼,以表彰、奖励为学校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教师典型。颁奖现场感人至深,全体师生都在典礼中受到了一次洗礼。

三、建设民主化的管理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行政班子的建设,把师德崇高、思想开拓、业务精专、功底深厚、兼有特长、身心健康的优秀年轻教师,选拔到行政岗位上来。选拔坚持公平竞争、唯贤是举的原则,培养他们具备挑战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信念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班子成员团结一致,分工明确,责权落实,重大问题由校长办公会议、行政会议讨论决定。

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相关行政领导作工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提案答复等,充分发扬民主,广泛征集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学校发动教职工开展教风、学风评比活动,组织教师起草或修改一年一度的教职工分配方案,积极推进校务公开,学校重大事情张榜公布,并在教师会上通报,做到公开透明,阳光操作。学校建立了由党、政、工、团、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校务公开监督组,监督财务管理、招生、教师职称评审的考核和奖励等工作。几年来,学校遵照规范程序办事,按照制度实施校务公开,自觉接受社会、家长、全校师生的监督。

学校在制度建设、课堂改革方面也与全体教师积极沟通,通过座谈、访问、问卷调查、建言献策等多种途径,搜集并征求教师的广泛意见,尊重并采纳教师的合理建议,使学校层面的决策能被绝大部分甚至全体教师认同、接受。在此基础上,学校工作的开展都是愉快、顺畅、高效的。

文化馆创新管理 篇12

一、构建立体化的管理网络

学校发展离不开组织领导与管理落实。学校以校长室领导下的各科室的工作部署为纵线, 以行政联系各年级部和各教研组、年级部主任联系各班级为横线, 各项工作网络式、交叉式部署开展, 形成密集高效的管理网络。

(一) 设立年级部

学校邀请年级部主任参与校务会议。年级部主任将学校的工作部署直接传达到本年级各班级。我校发展到现在已有47个班级, 2160多名学生。为了更扎实有效地开展教育教学工作, 我们根据学生年级特点分成了6个年级部, 分别是小学低年级、小学中年级、小学高年级、七年级、八年级、九年级。每个年级部设置部主任, 负责本年级各项学校工作的传达、布置、检查、落实、评价等工作, 对班级管理、教学工作做好全面的指导, 协调任课教师、班主任、各处室的工作, 增强年级部凝聚力建设, 带领本年级部“争先创优”, 在学校发展中起到了不可低估的作用。

学校每年举办的运动会、读书节、科技节、艺术节, 开展的“‘校园十佳歌手’评选”“狂欢节”“美食节”“元旦文艺汇演”等丰富多彩的活动都离不开年级部的组织协调。正是因为有了年级部高效的工作方式和工作态度, 学校每年的活动才能办得红红火火。

各年级部都建立了QQ群, 教师们可以在群里共享各种资料。以年级部为单位组织的各种体育娱乐活动, 拉近了教师们的距离, 融洽了相互间的关系, 营造了温馨和谐的工作氛围。

不少学生偏科现象较为严重。对此, 教师自发成立薄弱学科学生导师制, 由一位教师带几个学生, 定时义务为他们补习功课。

(二) 行政联系年级部、教研组工作

学校任命12位行政人员联系6个年级部, 指导并支持年级部开展工作。每天早上, 他们就在自己所联系的年级部里巡视, 看看学生到校早读情况, 将情况及时反馈给班主任。平时也经常到所在年级部了解教育教学情况, 发现问题及时提出建设性意见, 提高年级部工作实效。年级部有什么困难, 教师们也总是第一时间找联系人, 由其出面帮助解决, 实在解决不了的再上报校长室。这样的工作思路提高了解决问题的效率。期末, 他们又参与该年级部的班主任考核、“文明班级、五星班级”的评比等工作, 为表彰先进、挖掘典型搜集大量资料。

每位行政人员根据自己的任教学科申报联系的教研组, 参与教研组活动与教研组文化建设, 积极发挥学科特长, 对所在教研组提出合理化的建议, 帮助解决存在的问题, 促进教研组快速发展。期末, 他们对所在教研组进行考核、评价, 并参与该组教师的评优晋级工作, 为学校推荐先进、完成考核提供重要依据。各教研组在各自联系人的带领下, 制定教研组发展纲要, 明确教研组发展方向。比如初中科学组以“科学”“技术”“生活”为文化核心, 将科学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 目标是开设具有姚北特色的校本科学课程;初中思社组以“shi”为文化核心, 意为“时”和“实”, “时”包括时事、时代、时政等内容, 而“实”则包含了工作踏实、专业扎实的意义; 初中数学组将文化核心定位为“圆”, 即以学生为圆心, 以导学稿教学为半径, 画一个面积无限大的圆; 小学英语组则结合我校中小学一体的特点, 提出扎实推进中小学英语教育、凸显英语特色、成就终身发展的共同愿景。

二、建立激励性的考核机制

学校在考核制度上积极创新, 不是仅仅考核个人, 而是按团队考核, 不拿教师与教师比, 而是拿备课组与备课组比、教研组与教研组比、办公室与办公室比、年级部与年级部比、整所学校与其他学校比。

如2012年中考, 我校274名考生在激烈的竞争中, 以自信、自强、自立的信念, 顽强拼搏, 取得了优异成绩:在余姚中学自主招生中, 有14名学生以高分被余姚中学提前录取, 录取率在全市35所公立学校中排名第一;普高上线人数193人, 上线率为70%;考生优秀人数达到153人, 优秀率为55.84%, 合格人数为245人, 合格率为89.82%, 在全市公立学校中均居第二。这一成绩是九年级全体教师共同奋斗的结果。25位教师凝心聚力, 同舟共济, 为了同一个目标努力拼搏。他们一起携手, 有经验共同分享, 有问题共同解决, 有困惑共同探讨。正是在新老教师的互相合作研究中, 他们的教学水平得到了提升, 学生成绩得到了提升, 学校倡导的团队文化得到了提升。他们是学校团队文化最好的诠释。为此, 学校在教师节表彰大会上, 特别设立了“优秀团队奖”, 表彰2012届九年级教师团队。

又如我校的中考科学成绩位居全市公立学校第一, 这离不开九年级科学备课组的4位教师团结一致, 努力奋斗, 不计得失, 互相合作。星期天下午, 我们经常看见他们为学生补差的身影;晚上9点后, 我们经常看见他们还在忙碌地批改作业;在课间的这段时间, 我们经常看见他们叫来学生悉心地指导……学校为表扬他们的敬业精神和取得的成绩, 特别给他们颁发了“特殊贡献奖”。

此外, 学校于2012年2月隆重举行了“感动校园十大新闻人物”和“老师, 您的教育我崇拜”颁奖典礼, 以表彰、奖励为学校无私付出不求回报的教师典型。颁奖现场感人至深, 全体师生都在典礼中受到了一次洗礼。

三、建设民主化的管理团队

学校高度重视行政班子的建设, 把师德崇高、思想开拓、业务精专、功底深厚、兼有特长、身心健康的优秀年轻教师, 选拔到行政岗位上来。选拔坚持公平竞争、唯贤是举的原则, 培养他们具备挑战意识、自主意识、竞争意识、超前意识、信念意识、开放意识、合作意识。班子成员团结一致, 分工明确, 责权落实, 重大问题由校长办公会议、行政会议讨论决定。

学校召开一年一度的教职工代表大会。校长向大会作学校工作报告, 相关行政领导作工会工作报告、财务工作报告、提案答复等, 充分发扬民主, 广泛征集教职工的意见与建议。学校发动教职工开展教风、学风评比活动, 组织教师起草或修改一年一度的教职工分配方案, 积极推进校务公开, 学校重大事情张榜公布, 并在教师会上通报, 做到公开透明, 阳光操作。学校建立了由党、政、工、团、教职工代表组成的校务公开监督组, 监督财务管理、招生、教师职称评审的考核和奖励等工作。几年来, 学校遵照规范程序办事, 按照制度实施校务公开, 自觉接受社会、家长、全校师生的监督。

学校在制度建设、课堂改革方面也与全体教师积极沟通, 通过座谈、访问、问卷调查、建言献策等多种途径, 搜集并征求教师的广泛意见, 尊重并采纳教师的合理建议, 使学校层面的决策能被绝大部分甚至全体教师认同、接受。在此基础上, 学校工作的开展都是愉快、顺畅、高效的。

上一篇:十抓论文下一篇:执行管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