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新优化途径

2024-06-25

创新优化途径(精选11篇)

创新优化途径 篇1

所谓金融创新是指金融机构等为适应新的经营环境而开发和创造出的金融新理论、新业务和新方式的总称。由于本文探讨的对象是物流金融模式创新, 故主要是针对金融市场、金融机构、金融监管、金融技术和金融工具的创新进行研究。

我国现有物流金融模式及存在的问题

物流金融服务模式正在不断创新发展中, 模式多样化的特征愈加明显, 这就有必要将其进行一些整理和分析。目前物流金融研究多以金融机构参与程度不同, 把金融物流运作模式分为资产流通模式、资本流通模式和综合模式。资产流通模式是指第三方物流企业利用自身综合实力、良好的信誉, 通过资产经营方式, 间接为客户提供融资、物流、流通加工等集成服务。资本流通模式是指物流企业利用自身与金融机构良好合作关系, 为客户与金融机构创造良好的合作平台, 协助企业向金融机构进行融资, 提高企业运作效率。综合模式是资产流通模式和资本流通模式的结合。资产流通模式主要包括替代采购和信用证担保。资本流通模式按照金融在现代物流中的业务主要功能, 大致可分为物流仓单金融、物流结算金融、物流授信金融等。

近年来, 我国物流金融模式创新无论是在金融品种、金融工具, 还是在金融市场、管理制度等方面都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制约, 我国物流金融创新整体上仍处于较低水平, 尚存在着一些突出问题, 如:金融市场基础的约束;金融机构微观主体的约束;金融监管体制约束;金融技术条件的约束。

金融工具创新受限:一是原创性比例偏低。创新的金融产品工具中大部分是从国外引进或借鉴的, 自主创新部分不足, 创新层次较低。二是以数量扩张为主。开展技术知识含量高的、跨行业的创新少, 创新内容较单一落后, 难与国际接轨。三是结构不合理。注重资产业务创新, 忽视负债业务和中间业务, 难以满足客户全方位、多层次的需求。

我国物流金融宏观环境优化创新途径

我国物流金融模式创新一方面可从提高金融市场运作效率层面展开。主要途径有:一健全金融市场价格的形成机制, 提高市场对信息的灵敏程度。二采用多种物流金融业务组合, 降低个别风险。三通过现代设备的运用和组织创新, 降低市场交易成本。

期货业务物流金融可采用:一是卖方客户受信, 交易所指定交割库以第三方担保人方式受银行委托代理监管货物, 银行根据标准仓单, 把贷款额度直接授信给交割库的卖方客户。二是买方客户受信, 在最后交割日, 银行把全额货款差额额度直接授信给买方客户。农业、农村、农产品绿色物流金融, 包括发生在绿色物流过程中的各种存贷款、投资信托、租赁抵押、贴现保险及融资结算、理财服务等中间业务。主要模式有绿色物流银行和绿色融通仓。

物流金融机构创新。目前我国物流金融机构主要是银行, 比较单一。要发展物流金融业务, 就需要引导各类主体加入物流银行业务市场, 银行和非银行金融机构之间互相交叉, 形成新的金融联合体, 提供物流金融服务。各类金融机构应该在市场发展的战略分析上, 根据面临的市场机会和挑战来比较分析自身发展物流金融业务的优劣势, 开展和发展各项物流金融业务。目前物流银行业务已开创了良好的局面, 有绝对优势和比较优势的金融机构在物流银行业务上可采用积极的市场扩张战略。

物流金融监管创新。许多金融创新工具在促进金融发展的同时, 会带来新的金融风险并增加金融监管的难度, 既会促进我国金融业向现代成熟金融业发展, 是促进经济增长的有利因素, 也会对金融监管体制提出严峻挑战。在开展物流金融创新的前提下, 更应注重对金融创新的引导和监管。

金融监管要适应物流金融创新发展的要求, 不断提高监管水平, 保证创新能不断提高金融效率。我国国际金融创新的方向是金融管制不断放松和金融监管不断加强双重措施并举。物流金融的健康发展还需要相关的金融法规, 如证券交易、投资基金等方面的法规进一步完善, 使物流金融业务能够在法律法规的约束和指导下健康有序发展。

物流金融技术的创新可以从金融电子技术创新和物流金融信息共享模式创新两方面来着手。金融电子技术创新方面。首先, 要加快金融电子化, 提高支付结算系统的现代化, 建设国家金融网络主干网和全国一体化资金清算系统, 推进金融业务电子化。其次, 逐步建成全国性的主干网和分区网相互配套、应用软件系统和卫星通讯系统有机结合的自动网络系统。实现自动化系统、管理信息系统等重点应用系统的开发。

物流金融信息共享模式创新方面。根据信息共享的传递模型原理, 物流金融的信息共享的传递模式分为点对点和以物流企业信息系统为中心的信息共享传递模式。点对点模式中, 各主体一方面把自身产生和收集的信息存在自身信息系统中, 根据合约, 把其中一些信息发给他方或者允许他方进入信息系统查询;另一方面, 据合约权限登录到他方信息系统获取信息。信息集中模式是将共享信息集中在一个公共数据库中, 各业务主体根据权限对其进行操作, 完成与多个业务主体的信息交流。要积极发展信息集中模式, 达到物流金融信息高效共享。

我国物流金融微观工具优化创新途径

我国物流金融发展速度滞后, 有观念和体制的原因, 也有经营方面的原因, 如对物流金融服务职能认识模糊, 没有正确细分市场, 产品设计不完善等。从企业角度来看, 物流金融产品创新要遵循实用性、先进性、效益性、创新性原则。按照物流企业规模和特点, 物流金融服务市场可分为三个层次。第一是大型物流公司市场, 需要套餐式金融服务;第二是中小物流公司, 可以提供融通仓服务;第三是个人顾客 (包括终端零售商顾客与物流企业员工) , 需要零售银行服务。

从大型物流公司角度来看, 应开发全面套餐式产品, 加速物流企业的兼并扩张, 促进行业规模经济的形成, 促进第三方物流发展。一般为现代物流企业提供的金融服务方案, 主要分为八大类型:融资安排、融资项目顾问、资本运作顾问、投资中介、常年财务顾问、金融咨询、代客理财、电子商务。在设计大型物流企业物流金融产品时, 可通过运用这八大业务, 组合不同套餐, 为大型物流企业及关联企业提供物流金融服务。

融通仓服务可以通过整合或协调供应链物料流、信息流和资金流的活动和循环, 降低物流供应链成本。故而从中小物流企业来看, 可以融通仓为基础, 设计形式多样灵活的物流金融产品, 如委托贷款、质押融资、仓单票据融资、保兑仓融资、应收/应付账款管理、保险理赔、融资推荐、担保和保险等。

随着金融市场竞争加剧以及对物流金融市场的争夺, 如果我国金融机构不积极采取行动加以应对, 银行业很可能会渐渐淡出贸易支付体系。因此, 金融机构必须尽早研究物流金融的服务及产品对策, 为物流业提供更加新型的服务技术与产品, 开辟更加多样化的服务渠道, 使物流业选择融资的空间更加广阔, 使我国金融机构与物流业的相互渗透及合作更加深入和有效率。

银行质押财产险方面。我国现有的普通财产险在投保主体、保险财产范围、保险责任、保险金额、保险期限、保费缴纳等诸多环节都无法满足质押财产风险保障需求。物流金融质押财产险可由银行对质押财产进行投保并支付保险费用, 作为被保险人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银行质押业务费用之一, 最终由申请质押的客户承担。对应的保险条款的设计也应满足银行和企业双方的利益保障, 并且考虑到可操作性。

质押监管责任险方面。我国目前尚未有专门保障质押监管责任风险保险产品。在这方面, 物流企业可为本保险的投保人和被保险人, 支付保险费并享有保险保障。保险费作为物流企业向银行收取的监管费用之一, 由申请质押的客户承担。同样相应保险条款的设计也要符合多方共赢的要求。

创新优化途径 篇2

目前科学组围绕轻负高效做的比较好的方面:

1.不留回家书面作业。科学课的作业形式多样,有探究性的作业,比如探究绿豆发芽需要哪些条件,铁生锈的因素等,有体验性作业比如种植凤仙花,养蚕宝宝,制作性作业 做个生态瓶,简易太阳能热水器等。或者布置收集一些材料如树叶、花等。所以科学课作业实践性、体验性很强,学生也乐于完成这些非书面性作业。

2.解放双手,创造思维。著名教育学家陶行知曾说过“要解放孩子的双手”,小学科学课怎样解放孩子的双手?一方面是减轻孩子的负担,把孩子从死做题、做死题中解放出来;另一方面是腾出孩子的双手,做该做的事情。那就是自主参与科学探究,在探究活动中得到思维发展。翻开科学作业本,不难发现作业本上的很大的版块是活动记录单。如果没有用好它,它将成为学生的负担,于是我们边进行有趣科学探究活动,边完成作业本上的记录单,活动结束了,记录单和活动中的发现也都记录完了。当学生的双手做的是乐于做的事,课堂作业也不在是负担了,思维也得到发展了。

3.做少量有层次的作业。科学除了课堂作业本,另外还有全程练习,我们采取的是选择性做的方法。实验记录单不做,因为作业本上已经记录过,与课堂作业本重复的题不做,超出课程标准的题不做。难题鼓励速度快、程度好的同学挑战。这样全程练习被精简掉不少题目后,孩子们会很开心,甚至一些孩子也会仍不住地喊一声“耶”。

4.缩短作业评价周期。科学教师任课的班级多,5,6年级专职教师担任5个班。3,4年级的专职教师担任8到9个班,这意味着算上课堂作业本和全程练习,要批改16到18套作业,批改的任务很重,一周只有一次课,遇到的问题是这周的作业有可能是下周才能评价。所以这学期开始我们科学组统一将全程练习当作单元复习的资料,抽出1节课用30分钟选择完成作业,用10分钟来让同桌对作业进行初评,将错题圈出,等待老师讲评完后,立即反馈给同桌,进行订正,然后教师再次批改。这样减轻了老师的负担,同时缩短了作业评价的周期,学生能及时的修正错误了。

5.作业情况及时登记 科学组陈老师、张老师一向都有记录学生作业情况的习惯,关注孩子作业的动向,这是我们年青教师值得学习的。陈老师还跟学生有个约定:作业正确率高且字迹端正的,得一颗星。连续拿6颗星的得一张银杏卡;不能连续得星的,累计满8颗星得一张卡。这极大地调动起学生主动高效地去完成作业。这种激励性的作业评价机制是我们组接下去准备运用的。

此外,我们科学组在学习了上级有关作业要轻负高质的要求后,打算今后集体备课时,发挥整个科学组的力量,准备一些少而精的自编作业。放在ppt的最后面作为口头作业,用开火车或者抢答的方式轻松的巩固提高。

作业不仅是学生检查自己学习效果的一种方式,作业也是课堂教学的延续。

优化物理教学的途径 篇3

在整个教学活动中,教师的一切行为都是为了学生,教师活动具体表现在设计、组织和实施教学活动;向学生提出教学具体目标,使其学习纳入一定的方向和轨道;调整和理顺课程、方法和教学环境等要素之间的关系,使其达到最优化的程度,以保证学生能够顺利地完成学习任务。由此可见,教师在教学中所起着主导作用。

优化物理教学过程,是指从教学系统内诸要素之间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的角度考查教学活动,依据素质教育的目标要求,恰当组织单元课题内容,选择最佳的方法、手段和组织形式,精心设计教学环节和程序,创建良好的课堂教学环境,引导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和充分发挥其学习积极性,从而取得最佳的教学效果。

一、创建积极健康的课堂教学气氛

不仅有利于师生间的情感交流和信息交流,有利于教师掌握学生的学习情况,获得教学效果的反馈亏信息,以便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和教学策略,有效地激励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提高他们学习的积极性。

二、恰当组织单元课题内容

具体做法:在钻研教材的基础上,依据单元课题目标、教材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适当增删和更新教学内容;理清单元课题教材的知识结构,剖析知识点的内在联系,重新组成易于学生掌握的教材结构,设计出能够体现单元知识结构的教学板书。

三、选择和运用最佳的教学方法

运用教学方法要坚持启发式的指导思想,利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引导学生积极思维和勇于探索。

四、精心设计和选用恰当具体教学情境的模式

教学活动存在于一定的空间和时间内,空间上表现为依据一定的教学理论和教学目标,合理安排教师、学生、教学内容与方法三者的地位、作用和相互关系,时间上则表现为妥善处理三者相互作用的教学环节和程序。

五、讲究课堂教学的艺术性在教学活动中

凡是融入情感色彩的教学行为,以及教师运用娴熟的教学技能技巧,给学生一审美的感受,并激发和调动学生情感因素的教学活动,统称为教学艺术。

(作者单位 河北省容城县小里中学)

优化企业人力资源创新途径的思考 篇4

面对资本短缺, 劳动力数量过剩而人力资本存量又较低, 能源交通严重不足的国情, 要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 我们无法像发达国家过去走过的路那样靠加快资本投入速度来达到, 因而必然思考优化人力资源的创新途径。

1 人本管理与优化企业人力资源

既然“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是现代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核心问题, 那么企业管理就不能不研究对人的有效管理, 不能不探索如何更好地调动人的积极性、挖掘人的创造性潜能等问题。从现代经济学的角度看, 人力作为与其自身不可分割的一种特殊的资本, 与物力资本一样是需要进行一定的投资才能形成的, 因而在实现优化企业人力资源过程中, 对人的管理应包括对人的科学投资在内。具体来说, 企业要坚持“以人为中心”的人本管理思想, 就必须坚持对人力资本的有效投资, 不断发挥这种投资的实际效用, 为实现优化人力资源的创新打下基础。

首先, 是否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既是反映企业是否坚持“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体现, 也是企业优化人力资源战略思想的重要体现。世界上许多成功企业的一条基本经验就是把员工作为战略性资源来实施管理的, 应该说这本身就是“人本管理”思想的具体反映。实践证明, 就物力资本与人力资本的投资而言, 人力资本的投资更为重要, 更具有长远性、战略性和开拓性, 企业只有重视对人力资本的投资, 才能使企业不断地优化人力资源, 在人力资源管理中始终立于不败之地。

其次, 优化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思想客观上要求企业必须尊重人, 完善人, 不断开发人的智力资源, 而对人力资本的投资本身就是企业适应这种要求的体现。过去, 我国企业投资基本上是围绕物力资本来进行的, 很少考虑对人力资本的投资。当然, 这种状况与我国经济发展的总体水平和实力有关, 比较脆弱的经济实力, 落后的生产力发展水平和相对粗放的经济增长方式, 还难以使投资的重点从物力方面转向人力方面。因此, 在我国经济发展水平总体迈向小康的前提下, 特别是已经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和科教兴国战略的条件下, 企业如何有效优化人力资源就显得非常重要。这不仅是人本管理思想的进一步深化, 而且也是中国特色的人本管理思想的重要体现。

再次, 优化人力资源的人本管理思想要求企业须结合自身实际, 符合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这就是说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是与本企业的实际状况联系在一起的, 并非人云亦云, 一哄而起, 一哄而散。应该说, 任何优化人力资源的投资都是为了获取一定的收益, 包括经济与社会效益的实现。因而, 人本管理思想在不同群体、不同企业的体现是有层次与差异的, 是与不同层次的员工群体相联系的, 脱离企业员工实际的投资是很难产生效益的, 也是对人本管理思想的歪曲。西方发达国家企业在优化人力资源方面很大程度上就是兼顾了企业发展的实际需要与人力实际的, 其中包括职员个人发展的实际要求, 这是值得我们学习和借鉴的。

最后, 人本管理思想强调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投资必须以开发人的创造力资源、不断完善人的个性为基本出发点。根据许多学者的研究发现, 人的创造力资源是巨大的, 且具有不断开发的可能性。有的学者甚至认为, 在现代科技与工业化水平条件下, 人的创造力资源仅仅被发掘了很少的一部分, 随着科技的不断发展, 人的创造力潜能还会进一步进发出来。为此, 企业优化人力资源既要着眼于本企业的实际, 也要着眼于职工个人的未来发展;既要不断丰富和增加员工工作的内容, 使工作更富于挑战性, 也要尽可能为员工提供更多的发展机遇和工作轮换机会, 使职工有更大的发展余地。

2 校企合作中实现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创新途径

近年来, 职业教育在我国发展势头强劲, 职业院校每年培养出大量符合企业发展实际需要的人才。这就是说职业院校通过校企合作, 提高学生实践能力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实现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创新。经济学角度看, 提高职业院校学生创新能力可以实现企业在人力资源投资上资金的节约。一般来说, 校企合作主要通过企业赞助型和优势互补型来实现企业人力资源的优化。

企业赞助型。对于有实力的企业, 常采取无偿赞助的形式来支持学校办学, 同时有推广和宣传本企业产品的意义。通过向学校提供企业最新生产的产品, 与学校共建实训基地或实训实验室, 供学生实习或实训使用。一方面, 企业通过赞助帮助学校建设校内实训室或实训基地, 达到优化企业未来人力资源的目的;另一方面, 学校会培养一批熟悉理论知识又掌握操作性能的专业技术人才。企业也可以从这些毕业生中优先聘用员工, 这些技术人才可实现学校与企业的零距离对接, 是优化企业人力资源的创新途径的方式。

优势互补型。企业和学校可以共同提供师资或设备, 共同建立共用的试验或实训基地。此种模式通常是企业有资金和设备条件, 但缺乏场地或师资。而学校拥有场地和师资方面的优势, 但资金不足或设备缺乏。同时校企合作, 可实现双方的优势互补。通过合作, 企业方面投入部分设备或资金, 学校方面投入场地或师资, 就可以建立符合教学及培训所需要的实训基地, 培养出更多的实用型人才, 达到优化人力资源的目的。

3 知识经济对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作用与影响

知识经济 (The Knowledge Economy) 就是“以知识为基础的经济” (The Knowledge-based Economy) 。这里的以知识为基础, 是相对于现行的“以物质为基础的经济”而言的。现行的工业经济和农业经济, 虽然也离不开知识, 但总的说来, 经济的增长取决于能源、原材料和劳动力, 即以物质为基础。知识经济是人类知识, 特别是科学技术方面的知识, 积累到一定程度, 以及知识在经济发展中的作用达到一定阶段的历史产物。

近年来, 人们都在谈论知识经济的挑战, 实际上知识经济最核心的问题仍然是人的问题, 即人的素质问题, 也是人力资源的形成、使用和开发问题。我们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第一位就是向人力资源的质量挑战。可以说, 没有高质量的人力资源和适应机制, 无论怎么谈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都是没有实际意义的。这是因为在知识经济条件下, 知识的生产、使用、开发和有效配置是推动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的因素, 即知识要素是全部生产要素中的第一要素。然而, 推动知识要素创新和发展的最重要的因素又是人, 是高质量的人力资源。

3.1 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的内涵

与传统的人力资源管理相比, 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具有更加丰富的内涵:突出以人为本, 强调以发展和全面的观点进行管理。一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缺乏系统性, 重视“事”, 不重视“人”强调对“事”静止的、单一的控制和管理。其结果是:割裂了人与事的统一性与一致性。其管理的形式和目的是“控制人”, 结果造成了对人的制约, 无法发挥人的主观能动性;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以“人”为核心, 以发展和联系的观点进行管理, 强调一种对人动态的调节和开发, 管理的根本出发点是“着眼于人”, 其管理归结于人与事的系统优化, 致使企业取得最佳的社会和经济效益。二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把人看作是一种成本, 将人当作一种“工具”, 注重的是投入、使用和控制。而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管理把人作为一种“资源”, 注重保护、引导、和开发。三是传统人力资源管理中, 对人的管理只限于人事一个部门的职责, 和其他部门基本不相干。知识经济时代, 人力资源管理涉及企业各个层次的管理者, 要求企业中各个部门相互配合、相互协调共同管理。

3.2 知识经济时代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定位与要求

21世纪, 知识经济推动人类社会全面进步。社会科学和自然科学知识被确认为社会财富。同时, 信息科学加快知识传播速度也加快了经济全球化的进程, 促使企业进行包括人力资源优化在内的各方面的更新。一定条件下, 知识可以在市场经济领域转化为智力资本, 正是这种智力资本把人类社会引入以现代社会知识和现代人的智力为主轴的新知识经济时代, 这就要求对企业人力资源优化的创新进行定位与思考。

知识经济时代, 企业要想在竞争中占据主动必须有自己的核心竞争力。企业的核心竞争力是组织自主拥有的, 能够为客户提供独特价值的, 竞争对手在短时间内无法模仿的各种知识、技能。知识经济时代人力资源的开发趋势发生了转变。从重学历向重能力转变;从培养单一型人才培养发复合型人才转变;从发展人的显能向发展人的潜能转变 (冰山模型) ;从被动开发向主动开发转变。因此, 实现人力资源的创新就是将人力资源优化为企业的核心竞争力。如何实现这一目标, 保证企业管理方式不断发展, 提高企业员工的素质?这一切都需要思考人力资源优化创新的问题。

企业要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 在优化人力资源时, 重视在人才知识含量上投资, 以增强企业吸纳、转化和创新科技成果的综合能力。另一方面, 知识经济时代产业结构发生了变化:传统产业比重下降, 以知识为基础的高科技产业发展迅速。企业在实现人力资源优化创新时应适应时代发展要求, 注意这方面的人才培养。他们须认识到:传统企业是靠物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竞争的, 现代企业是靠人力资本的数量与质量竞争的, 特别是动态的人力资本质量。知识经济条件下企业优化人力资源的重要性在于:这既是一个企业内部发展的必要条件, 又可以为整个社会培养高素质人才。

4 结语

企业的资源一般分为两大类, 一是“物”的资源, 二是“人”的资源。人的资源是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的源泉与动力, 是企业发展的核心能力。因而, 要使企业在今后的竞争中有自己的优势, 不仅要重视“物”的投资, 更要重视“人”的投资, 充分发挥人力资源在企业经营中的作用, 这也是我国经济增长所应关注的重大问题。

参考文献

[1]马斌, 田萌.发达国家劳动力资源配置的特点及其启示[J].华南师范大学学报, 2004, (8) .

[2]加里.德斯勒.人力资源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9.

[3]西奥多?W.舒尔茨.论人力资本投资[M].北京:北京经济学院出版社, 1990.

浅析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篇5

关键词:会计行为优化 途径 质量 措施

0 引言

会计行为主体也就是会计人员,他们的行为动机是双重的,一方面追求财富的最大化,另一方面又追求非财富(利他主义)的最大化。当这种目标不一致时,会计人员会出于自身利益考虑,把自己的成本转嫁给他人,产生失真的会计信息,进而又对社会造成危害。如何对会计行为主体进行规范,除了制度约束之外,职业道德在对会计人员的规范作用中起着重要的作用。本文着重对如何优化会计行为,改善会计信息质量做一探讨。

优化一般是指采取一定措施,使某一项事物变得优秀。会计行为的优化则是指会计行为主体在优化会计行为观念的指导下,遵循会计行为规范的要求,采取优化的手段和优化的组织结构,以尽可能小的行为投入与耗费生产出数量尽可能充分、质量尽可能高、让相关利益集团满意的会计信息。美国会计学家米恩茨(Mints)说:“为了成功扮演自己的角色,会计人员必须同时具备技术要求和道德要求。”道德要求会计人员坚持客观公正的立场,同不良的现象作斗争,优选会计政策,扬善弃恶做到自律和慎独,即达到利他主义与利己主义的最佳结合。

1 会计行为的优化标准

会计行为优化的标准是判断会计行为是否达到优化的准绳。会计行为最终结果是产生会计信息,因此会计行为与会计信息具有直接的因果关系。考虑到信息成本已不再是障碍,会计行为优化的首要标准是会计信息质量最优化,包括以下三方面:一是会计信息的相关性。一般包括反馈价值、预测价值和及时性三个方面。二是会计信息的可靠性。包括反映真实性、可验证性、中立性三个方面。三是会计信息的可比性。可比性表明了对于相同或相似的经济行为应当一致或类似地进行确认、计量、记录和报告,对企业不同时期相同或相似的项目要运用相同或相似的会计程序和方法进行处理。一般来看,会计行为优化标准应是与会计信息质量的最优化相统一,即会计行为的优化满足了会计信息使用者的利益要求,同时又体现了会计行为主体的利益愿望。

2 会计行为优化的途径

2.1 激励机制的优化 激励机制的优化是会计行为优化的重要途径之一。行为学家克特。列文曾经给出一个行为函数B=f(p,e)。其中B表示行为,p为个体的心理和性格,E为个体所处的环境。这个函数表明,行为是心理和环境函数,即行为由内在心理因素和外在环境因素所决定。著名的霍桑实验也表明,激励机制对心理和环境有着显著的影响。首先,对会计行为的优化不仅需要奖励的正面激励,而且需要给予一定的处罚。其次,尊重与信任也是会计行为主体的一种需要,当这种需要得到满足后,就能激发工作热情,消除畏难和偷懒的心理。最后,会计行为主体积极性的发挥不仅依靠奖惩,还要依靠公平的待遇,即按其贡献大小给予相应的报酬。

2.2 会计行为素质的优化 会计行为主体素质的优化,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知识结构的优化。会计行为是以脑力劳动为主的一种行为,行为是否优化取决于其知识结构。这种优化的知识结构一般包括财务方面的专业知识以及经济、管理、法律等相关学科知识。二是思想品质的优化。会计人员应具备坚定正确的政治指导思想,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自觉遵守会计法律规范,以客观公正的态度,如实反映会计素质。三是心理素质的优化。心理素质主要是意志心理素质和能力心理素质。意志心理素质是在正确目标引导下,为达到这一目标自觉地组织自己的行为并与克服困难相联系的心理过程的素质。而能力心理素质是指会计人员直接影响会计活动的效果,使会计活动得以顺利完成的心理素质,包括记忆力、思维力、想象力等内容。

2.3 监督、实施机制的优化 优化的会计行为,必须有相应的实施监督机制作保证。优化监督实施机制,第一要建立科学的内部监督机制使企业内部各部门间相互监督与制约,强化内部审计系统。第二,完善外部会计监督机制。尽管内部会计机制具有一定的效果,但它毕竟寓于企业之中,一但企业整体利益与社会利益发生冲突,内部监督机制就会弱化,这时就需要外部监督。内部监督机制与外部监督机制共同构成科学优化的监督实施体制,有力地制约会计行为主体的私欲和偏好,保证会计信息的质量。

上述三个方面的优化相互影响,相互作用,共同作用于会计行为函数B=f(P,E)。会计监督实施机制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外部制约机制,只有对违规行为不间断地监督制裁,会计行为才能优化。激励机制的优化可以有效地激励会计人员自觉地积极主动地开展优化行为。然而会计行为是以人为主体的,能否优化还取决于会计人员素质的高低。提高会计人员的综合素质,加强职业道德的教育,也是会计行为优化的基本措施。

3 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措施

虚假会计信息虽然表现在会计报告中,但实际上这些财务违法欺诈行为的主要责任者是会计行为主体即企业法人

代表和会计、财务人员等相关人员。用制度经济学理论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影响会计系统制度变迁的因素可看到,会计信息质量的改进不仅是会计信息本身的改进,而且是系统各方面的改进,尤其是对会计行为主体的改进。由此笔者提出以下几个改进措施:

3.1 加大教育力度,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职业道德。会计信息质量失真的产生,会计人员是主要的实施者,若没有会计人员的具体参与,会计造假就不可能最终出现。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素质和职业道德,是杜绝信息失真的保证之一。

3.2 加大会计规范体系建设,提高会计主体行为的规范力度。会计规范体系是会计行为执行业务的标准规范。政府作为制定方应使市场经济的“游戏规则”科学、严谨、系统、协调统一,保证会计有法可依、有法必依,体现政府的强制监管作用,让造假者的损失远远大于造假收益,杜绝会计造假的发生。

3.3 加大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的建设,实现会计人员行为的优化。会计行为优化是在交易费用可以承受的条件下,会计信息质量的优化和满足会计信息使用者的需要。要实现这一目的,必须采用科学的会计行为手段和合理的会计行为方式,运用适当的激励机制和监督实施机制,提高会计人员的素质。

3.4 强化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体系,加强会计监管力度。目前我国会计信息失真必然涉及一系列部门的高管人员和诸多会计工作人员等相关人员,而《会计法》、《公司法》、《证券法》等法规制度对会计造假、会计信息失真打击力度明显偏弱,而且对造假责任人的界定不明确,以致高悬在会计主体行为之上的法律之剑不锋利,使得处罚成本与造假获取的暴利相比微乎其微。因此,应建立一个充分体现法律法规、政府监管,行业自律的有效会计监管体系,并通过立法的形式,将会计行为主体的责任明确界定,以使追究其民事责任和刑事责任,对造假行为加大处罚力度。

创新优化途径 篇6

一、小学语文教学中存在的系列问题

1.教学方法落后单一。虽然新课改的步伐逐渐深入, 但是我国长期受应试教育模式的影响, 很多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依旧遵循传统的教学方法。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强调教师是教学的主体, 没有充分认清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 使得学生无法更好地参与到日常的教学当中去, 进而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对语文学习失去兴趣。传统落后的教学方法不仅不能满足学生学习的基本需求, 同时还严重阻碍了学生的成长与发展。

2.教学目标不够明确。小学语文教师在进行教学过程中, 由于过于强调教材知识的传授, 因而很容易忽略日常实践的应用。不仅如此, 很多小学语文教师对语文教学的重要性没有清晰的认识, 也没有明确的教学目标, 且过于重视成绩而忽略了对学生综合素养的培养。

3.教师综合素质偏低。教师的综合素养对于小学生而言意义重大, 因而想要提高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和水平, 就必须提高教师的综合素养。如, 可以通过对教师进行培训来提高教师的专业技能。但是就目前的教师培训现状而言, 对教师的培训也只是趋于一种形式, 根本就没有落到实处。主要表现在培训的内容与小学语文教学目标不匹配, 教师依旧将学生的考试成绩作为评判学生的标准。

二、小学语文教学优化与创新的途径

1.应用多媒体教学。伴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 多媒体技术在教学活动中的应用越来越广泛。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应用多媒体技术, 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弥补小学语文教学的不足。应用多媒体技术可以提升学生的创新性思维, 满足学生的个性发展。但是在目前的多媒体教学过程中, 多媒体技术的优势并没有完全被挖掘, 因而需要对多媒体技术的优势进行充分认识。同时教师还要认识到, 多媒体不能完全代替传统教学方法, 只有在传统教学的基础之上结合多媒体教学, 才能更好地实现小学语文高效教学。

2.实现分层教学。在教学的过程中, 教师可以根据学生的性格特征以及学习基础来进行针对性的教学, 实现分层教学。分层教学的最终目的就是通过教师的针对性教学, 满足每个学生对学习的需求, 进而促进每个学生的全面发展。对那些学习基础比较薄弱的学生而言, 教师可以着重培养他们的兴趣, 通过对学习兴趣的培养, 对学生进行最基础的语文知识的传授。除此之外, 教师还要结合学生的个性特点以及相关的学习需求, 制定适合学生学习的教学目标以及教学方案。通过科学的教学方法, 提升小学语文的教学质量以及教学水平。

3.增强教师素养。语文教师的综合素养对语文教学活动以及学生学习能力的提升具有重要意义, 因而增强教师的综合素养就成了当务之急。学校可以安排本校的教师参加培训, 还可以邀请相关专业人士来校开讲, 与此同时, 还可以建立语文信息交流平台, 通过这个平台实现语文知识的交流与共享, 进而提高语文教师的教学水平。语文教学的最终目标就是实现语文应用能力的提升, 进而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但是就目前的教育资源而言, 比较专业的语文教师是严重缺乏的, 很多教师的教学方法以及教学理念都是比较落伍的, 不管是教学方法还是教学模式都无法很好地满足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需求。所以, 学校必须加强教师综合能力的培养, 对教师的专业技能以及教学水平进行全面的培养。

优化数学教育的途径 篇7

二是教学效益的最大化。教师的每一次教学应该说都是有“效”的, 有的是“少慢差费”的低效, 有的是“多快好省”的高效。教学效益的最大化, 就是教师的教学效果不管是显性的还是隐性的, 不管是短期的还是长期的, 都要达到最大值。

三是教学策略的最佳化。教学策略有优劣之分, 有上、中、下之说。因此, 教师在教学准备阶段, 要尝试设计多种策略供选择和比较, 以备上课时灵活运用。同时要具备反思意识, 经常反问自己“什么样的教学才是优效的”、“有没有比这更好的教学方法”。

建筑节能设计优化途径 篇8

1.1 建筑材料方面的设计体现

(1) 新型玻璃保温窗户的设计与应用。随着科技的进步, 设计师在进行建筑窗户保温设计时, 有了更多选择。例如, 使用防紫外线胶片制作的光学变色玻璃, 可以阻挡98%以上的紫外线。电子玻璃则可以自动改变照射到它表面的光的强度和透明度。

(2) 阳光照明技术的设计与应用。建筑在设计时必须引入足够量的天然光, 这是考虑人体健康等原因的需要。当建筑物进深较大时, 仅靠建筑侧窗的采光量不能很好地满足内部采光要求, 这就要通过一定的技术手段把太阳光引入到建筑内部。采光搁板主要是为解决大进深建筑内部的采光而设计的, 它从某种意义上满足了建筑需要引入足够量的天然光的这一需求。采光搁板一般由棱镜或反射板组成, 它的入射口起聚光的作用。采光搁板一般设在窗的顶部, 与它相连的传输管道截面为矩形或梯形, 内表面具有高反射性的反射膜, 这一部分一般情况下设置在房间吊顶的内部, 尺寸大小可与管线、结构等相配合。采光搁板使建筑窗体附近的照度进一步增加, 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建筑内部的照明度以及光线的均匀度, 是建筑节能优化设计中的典例。

1.2 建筑构造方面的设计体现

(1) 热环境的合理分区。在建筑节能设计中, 应当考虑建筑热环境的不同, 根据热环境质量要求相似或类同的建筑相对集中布置的情况进行合理的建筑分区。这样, 对热环境质量要求较高的建筑, 我们可以根据设计需要, 将它们设置在温度较高的区域;而那些对热环境质量要求较低的建筑, 就可以集中设置于平面中温度相对较低的区域, 从而最大限度利用太阳辐射, 达到保持建筑内部温度的要求, 节约了能源。

(2) 工程构造流程的设计。建筑各部位的节能构造设计, 主要是在满足其作为建筑的基本组成部分功能的同时, 通过对建筑各部位的结构、造型等方面进行进一步的设计。

2 影响我国建筑节能设计中的因素

影响我国节能设计的因素一般分为经济因素和在材料使用上的因素, 这两个方面共同影响着我国建筑节能设计。资金的不充足无法保证设计施工规范高效化, 同时在材料上没有严格的监管制度进行质量的选控, 从而造成一定程度上能源的消耗浪费。以下对这两点进行简单说明:

(1) 经济因素。经济因素是影响建筑节能设计最首要问题。过去, 我国处于发展中阶段, 经济还不是很发达, 人们生活水平也没有较大的改善, 人们对于居住环境没有太多的高标准高要求。同时经济导致我国建筑科技水平不高, 一些节能技术还不够成熟, 严重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实行。

(2) 使用传统建筑材料。在建筑中材料的选择是影响建筑物能否体现节能效果最直接因素。过去我国建筑行业在进行施工时不注重材料的选择。部分墙体中大量采用实心粘土砖, 并且在窗门上也采用传统密封性差的合金窗和单层玻璃, 不仅生产能耗高, 而且建筑本身的保温效果不好。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我国建筑行业节能设计的执行, 造成能源一定程度上的耗损浪费。

3 建筑节能设计存在的现状

自从我国实行改革开放政策以来, 国家整体经济建设得到显著提高。人们生活水平的提升和建筑行业的快速发展, 导致我国能源的使用量明显加大。虽然我国相继出台一些制度政策调控能源的浪费问题, 但是由于执行力度不够、个人节约意识不强等因素影响, 造成我国节能减排仍然处于初期阶段的现象。有效地减少建筑能耗和污染物的排放, 实现能源有效利用, 是我国经济增长的根本保障。通过对影响建筑节能设计的因素以及在建筑设计中存在的问题进行简要分析, 我国如何通过有效的方法手段保障建筑设计中节能设计的实现, 从而实现能源的节约, 环境的保护, 为我国发展成为资源节约型可持续发展的国家提供有力的保障。

4 应对建筑节能设计中问题采取的措施

(1) 节能建筑规划设计。在进行建筑节能规划设计过程时, 应合理规划建筑朝向和平面形状。同时根据建筑功能要求和当地的气候参数, 在进行总体规划和单体设计时, 科学合理地确定空间布局、外观体型、间距、层高, 在建筑材料选择时应注重节能型材料。并且根据实际情况合理规划空间布局以及有效地对系数进行控制, 从而保证建筑外维护结构的保温隔热等热工特性及对建筑周围环境绿化设计, 实现建筑物能源最低化消耗, 减少无用废物的排放, 充分发挥建筑物节能效果。这样能够有效地实现当代建筑整体资源的整合以及资源的有效利用, 降低不必要的经济成本损失。

(2) 外墙的节能措施。对于外墙在进行节能设计时, 对于材料的选择应采用环保节能型的建筑材料, 通过使用新型墙体材料、复合墙体对外墙进行有效的防护, 减少热能的损耗。同时, 对于外墙在垂直墙面问题上, 应设计阳台等遮阳设施, 或者设计反射墙面, 有效地对太阳辐射进行隔离。

(3) 门窗的节能技术措施。门窗是建筑能耗最多的位置。在建筑设计过程中, 根据实际情况, 合理设计穿墙比例, 控制门窗的占用面积。同时, 在有太阳辐射的区域设计相应的遮阳设施或反射墙面, 采用双层玻璃等材料对太阳辐射热进行适当的防护。在设计时也应注意选用新型具有节能效果的门窗, 在提高门窗采光的同时不会造成热能的耗损, 并且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门窗的气密性。

(4) 屋顶的节能技术措施。对于屋顶可以设计隔热太阳辐射热的设施, 减少阳光直射, 对屋顶可采用架空屋面, 浅色屋面, 种植屋面等。同时可以采用先进的冷屋顶节能技术, 有效地提高屋顶的日射反射率, 减少太阳热量的吸收, 从而达到减少空调冷负荷和空调节能隔离太阳辐射热。

(5) 空调系统节能技术措施。空调系统节能设计一般通过降低系统的负荷, 减少因符合出现的设备过热引起设备的损坏, 增大资金投入。同时, 通过水冷冷水机组+锅炉等热冷源方式, 对空调系统中能源的消耗降至最低, 实现空调有效利用, 达到空调热冷风完美送风。

参考文献

[1]聂梅生.建筑节能优化设计案例分析[J].建筑学报, 2008, 10.

[2]郑孝海.对住宅建筑节能优化设计的探讨[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4.

[3]宋金宝.浅谈住宅建筑节能设计的思考[J].民营科技, 2012, 10.

优化地理课堂“四途径” 篇9

首先, 新版《地理课程标准》明确规定了地理教学目标、教学内容、知识结构与范围。这就要求教师要改变地理教授方式, 让学生学习对生活有用的地理、学习对终身发展有用的地理, 构建开放式的地理课堂;还应该立足《课标》要求, 通过认真研读理解, 掌握学科性质与理念。

其次, 要潜心钻研教材。现行教材在编写上更为简明, 大量案例与活动为合作探究学习创造了条件;学习内容也从以前的教材到自己找;同时教材的知识层次也更加具体, 章节精选得当, 这就要求教师要熟悉教材, 明确一堂课要教什么以及如何教。

我认为, 对教材适度地处理是很有必要的。考虑到农村中学的师资力量, 硬软件配置差的实际情况, 教师可将学生难以理解的内容、案例适当合理优化。如, 高中地理必修1 内容抽象、逻辑性强, 需要借助地球仪、晨昏仪、太阳视运动仪、多媒体辅助教学。受现实条件影响, 笔者在第三节“地球的运动”中特意将“太阳直射点的移动与昼夜交替”放在晚自习讲, 事先准备好地球仪、手电和红毛线, 利用夜晚的环境和学生共同演示太阳直射点的运动情况、二分二至日地球位置以及昼夜交替现象, 并与学生共同归纳出其中的规律, 让学生在互动乐趣中完成知识点的学习。

再次, 对于教材的透彻理解还需精心选用教法。倡导运用情景教学、案例教学和探究教学, 使学生通过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获取知识。选取教法还需结合教学目标、教学内容以及教学环境, 要有针对性, 可操作性。

二、开发乡土资源, 巧思教学设计

目前, 甘肃采用人教版新教材, 该版教材分必修和选修, 在编写上, 内容安排, 知识的涵盖范围通用性与整体性很强。虽然通过案例、活动与读图思考, 增强了教学的灵活性与延展性, 但毕竟未能体现区域地理的差异性。尤其在农村地区, 学生的知识面较窄, 理解能力不强, 又缺乏教学辅助设备, 再加上资料不全, 部分知识对于农村学生而言, 一方面超出学生的认知范畴;另一方面缺乏感知条件。在讲解自然地理部分时, 教师明显感到压力, 学生学习起来普遍感到吃力。笔者在多年的教学生涯中认识到, 教师应不拘泥于教材当样板教书匠, 而应恰当地开发当地的乡土资源, 将教学内容与乡土资源进行整合, 适度增加当地自然与人文素材, 并结合当地的景观现象、风土人情等元素作为教学范例, 既贴近学生生活又通俗易懂。

三、优化课堂内容, 让学生主动参与

地理教学不能平铺直叙、按部就班地进行, 而需要不断优化教学内容, 既突出重难点, 又达到教学目标。笔者在以往的地理教学中, 通常在课前潜心钻研教材, 明确教学要求;再结合学生的发展水平优化课堂教学内容, 为学生发挥主观能动性预留空间。

课堂不是教师一人的舞台, 只有与学生共同演绎, 才算是一场成功的“戏”。教师不妨经常俯下身子, 走下台去, 与学生互动起来, 利用各种方式鼓励学生主动参与教学过程。当然, 要到这样的效果需要教师进行“早期干预”。如, 笔者在开学的第一节课上就明确指出课堂上双方扮演的角色;在地理课堂上始终坚持让学生多发言, 鼓励后进生上台展示自己的成果。经过一学期的努力, 学生多数都能主动思考、主动发言、主动上台、主动提问, 课堂学习氛围越发浓厚, 取得了不错的效果。

四、完善教学评价, 展示高效课堂

教学评价既是教师教学能力与教学效果的反映, 又是教学不断改进和提升的重要手段。教学评价就像一面镜子, 不仅呈现出教师日常教学的种种表现, 又能折射出一段时期的教学水平。

教学评价的方式多样, 因地因校而异, 但最终目的是一样的。就笔者所在的学校而言, 教学评价分为自评、互评、他评。自评细化为两个方面;一方面是通过课后续写教学反思来查漏补缺, 总结得失;另一方面是学校下发的《发展性课堂教学评价表》按要求实行分数量化。互评主要是每学期进行多批次同组公开课或汇报课, 每批同组教师各讲一次, 在教研会上互评, 表明亮点, 指出不足并提出改进意见;同时学科分管领导也会做出客观评价。他评主要是通过学生对教师的课堂情况进行打分评价, 包括教师的上课状态 (语言、动作、表情等) 、教学方式、教学过程的设计以及学生的学习效果等量化考核;该考核纳入到年终总体考核。通过体制机制的倒逼, 不仅免于教改浮于形式, 又有利于实现高效课堂。

多途径优化小学数学计算教学 篇10

一、注重操作,理解算理

在《课程标准》中,知识技能目标与过程性目标并无主次之分,它们是一个相互影响、相辅相成的有机体。其中,过程性目标使用了“经历(感知)、体验(体会)、探索”等描述数学活动水平的词汇。在算理与算法之间,算理是算法的前提,课堂教学中应注重算理的分析,要让学生知其然,更知其所以然。

例如,在“两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中,传统的教学重点关注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技能,忽视了技能形成的过程和经验。整节课就是在不断的练习中强化学生的竖式计算技能。这样的计算课虽能使学生掌握竖式计算的方法,但学生仍停留在机械地模仿中,学生的数学素养未能得到发展,他们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也未能得到提高,收效甚微。

笔者认为在课程推进至“23×3”的教学时,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将算式与先前学过的表内乘法进行对比,帮助他们理解这个算式表示的意义,就是求3个23是多少。接着,让学生思考如何计算23×3。在学生短暂的思考后,教师可以借助点子图,组织学生进行“圈一圈”“分一分”与“数一数”的活动,让学生经历将对算理的理解转化成对算法的表达的学习过程。学生通过在点子图上的实践活动,对23×3产生不同的算法。有的学生圈出3个23,然后相加得到结果69;有的学生先算3个20是60,再算3个3是9,最后再把60与9合并起来得到69;也有的学生直接用竖式来表示。此时,教师再引导学生对不同的算法进行比较,使其初步感悟竖式计算的简便。在初始竖式建立后,让学生充分运用竖式进行计算,在体验中理解算理,同时通过比较和讨论,自己探索出简化竖式并理解竖式计算每一步的具体含义。

在整个教学中,学生经历了从新知转化为旧知;从几何直观(点子图)到抽象概括,用数学符号(竖式)表示;从算法多样化到算法优化的过程。教师在实物图和抽象竖式之间,增加了学生操作的点子图,操作的目的不仅是为了求出得数,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借助这种半形象半抽象的工具,理解算理。在形成竖式的过程中,学生在教具演示、学具操作等直观刺激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亲身经历、体验算理的形成过程,从而清晰地理解算理,实现了在“玩”中学计算,在“操作”中理清算理。改变了以往学生对计算教学枯燥无味的印象,更大程度地激发了他们上计算课的兴趣。

二、思考探究,掌握算法

尽管学生在动手操作中理解了算理,但算理并不等同于算法。因为算理只是一般原理,只是为算法提供了理论指导。而算法反过来又会使算理更具体化。当学生充分理解了算理,就能依据算理通过思考、练习,从中掌握算法,甚至举一反三,产生多样算法。学生产生多样算法,并优化算法的过程,就是学生对已获得的知识的深化,并在参与活动的全过程中发展思维、体验乐趣、培养能力。

【教学片段1】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口算)。

1. 以说促思,产生多样算法。

问题:坐旋转木马每人2元,9人需要多少钱?

学生很快算出9人需要18元,列式:2×9=18(元)。

师:10人需要多少钱?

学生列出算式:2×10=20(元)。

师:为什么2×10=20?

生1:9个2的和是18,再加上一个2是20。

生2:10个2相加是20。

生3:把2×10,看成2个10相加,10+10=20。

生4:2×10,先用2去乘10中的“1”得2,再添上一个“0”,就得20。

学生思维活跃,抢着发言,说出如此多的算法,是在充分理解了乘法的意义、算理以及乘法和加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基础上,才能多角度地打开思维的闸门,这实质就是一次数学思维的训练。

2. 在观察对比中思考,归纳优化总结算法。

接着,在让学生计算“20×7”“200×7”“2000×7”的过程中,学生又一次在观察思考中发现了“整十、整百、整千数乘一位数”的算法,即先用十位(百位或千位)上的数和一位数相乘,再看末尾有几个0,积就再添上几个0。

学生在遇到新知识时,本能地将它与旧知识紧密联系在一起,将新知识转化成旧知识来解决问题,在解决的过程中由直观过渡到抽象,在抽象的数学符号中思考。这种思考是富有挑战性的,能让学生兴奋不已,产生学习的自信心。在这个过程中,学生融会贯通,体验学习数学的快乐,扎实有效地掌握算法,也提升了学习能力。

三、加强练习,提高技巧

练习是运算技能形成的基本途径。学生的运算技能是通过练习而形成的。传统的计算练习是大量、机械的练习,可能更扎实,但却枯燥。练习应该是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的学习活动。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根据运算技能形成的规律设计变式练习,认真地指导学生通过练习形成扎实的运算技能。

题海战术、盲目练习并不能促进计算技能的形成。教师在设计变式练习时要遵循“从一般到特殊”与“从易到难”的原则讲求创新、兼顾梯度、层层深入,不要一味的为练而练,这样才能让学生在愉快的练习中掌握计算技巧,提高计算能力。

例如,在学完两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后,教师可以设计这样的练习。

算一算,看看谁算得又快又好!

1×9= 12×9= 123×9= 1234×9= 12345×9=

这组练习,不仅考查学生对“两位数乘一位数竖式计算”的掌握程度,还将知识延伸到多位数乘一位数的竖式计算中。同时,习题的设计也照顾到那些学有余力的学生,他们可以通过观察思考、探索分析、归纳概括得出规律,从而快速得出结果。这样的一组练习,重点突出、全面兼顾,教学效果自然高效。学生在这样的练习中,收获的不仅仅是知识,更重要的是内心的愉悦和满足。

针对目前计算教学中存在的问题,一线教师要以《课程标准》中的“以人为本”为教学理念,尊重学生的个性发展,让课堂富有生命力,并以此促进计算教学更扎实、有效。

拓宽感知途径, 优化历史教学 篇11

历史学习可以分为三个层次:从感知历史到感受历史, 再到感悟历史。《普通高中历史课程标准 (实验) 》课程目标中指出:“学习历史是一个从感知历史到不断积累历史知识, 进而不断加深对历史和现实的理解过程”。可见, 感知历史是学习历史的重要步骤。只有在感知历史的基础上才能求真求实地总结经验、吸取历史智慧, 进而把它们用于现实生活中。

认知学习理论认为, 感知主要依赖于人的主观态度和知识经验。学生对历史知识的感知是一个由浅入深的过程, 他们往往从自己的生活经验和事物的表层出发来探究历史的内涵和意义。心理学家认为, 高中阶段是学生感知能力显著发展的阶段。随着学习动机的确立和智力活动自觉性的增强, 高中学生不但可以对事物的外部特征感知, 而且有能力抓住事物的本质特征。在高中历史教学中, 从学生的感知水平出发, 拓宽感知途径, 使教学内容呈现多样化、直观化, 可以引领学生亲近历史、感知历史, 进而感受历史、体验历史, 优化历史课堂教学。

二、拓宽感知途径, 优化历史教学

历史教学“照本宣科”的时代已经一去不复返了。历史教师要更新观念, 把教材文字作为学生感知历史的一种素材。教师要尽量拓宽学生感知历史的途径, 优化课堂教学。

1. 利用图片感知历史, 化抽象为具体, 加深记忆和理解

历史图片包括历史地图、历史照片、古迹遗址图、实物图等。图片作为历史现象的一种呈现手段, 带给大脑的刺激远远比单纯的文字叙述要强, 易于引起学生学习兴趣, 便于理解。

例如, 在《计划经济到市场经济》 (人教版必修2) 这节课中, 学生对“什么是‘计划经济’和‘市场经济’”、“为什么要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不是很理解。为此, 我利用了如下一组图片:

由图片可以直观感知, 图片一反映的是“计划经济”, 图片二反映的是“市场经济”。图片一中, 人们撅着屁股争抢商品的情景让学生深刻体会到计划经济体制下生产力水平的低下、商品的匮乏。而图片二中, 人们随意挑选商品的生活场景让学生自然而然的感受到市场经济体制下生产力的发展、商品的充足和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由表及里, 学生也可以认识到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重要性;认识到建立和完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必要性。

2. 巧用影像资料感知历史, 化“静”为“动”、感同身受

影像资料作为一种交换信息的方式, 具有原始性、客观真实性和直观性的特点, 比文字材料更生动具体、引人入胜, 而且, 历史凭证作用更为明显。

例如, 为了让学生更直观感受香港回归这段历史、更深刻理解香港回归的重大意义, 在讲授《祖国统一大业》 (人教版必修1) 时, 我给学生剪辑播放了《香港回归纪录片》。在香港回归政权交接仪式上, 在英国王储查尔斯亲王代表英国政府宣布“英国将香港交还中国”后, 在香港飘扬了150多年的米字旗缓缓降下, 英国对香港的殖民统治宣告结束。1997年7月1日0时, 鲜艳的五星红旗在紫荆花绽放的香港区旗相伴下冉冉升起, 雄壮激昂的义勇军进行曲奏响了香港新纪元的序曲。中国人民在此刻沸腾了!人们彻夜难眠, 欢呼雀跃!学生明显被纪录片中的气氛所感染, 个个神情专注、喜形于色。当看到英国驻香港总督黯然离开时, 有的学生大笑起来, 甚至鼓起掌来, 欢快自豪之情溢于言表。观看结束后, 我请学生发表感想, 很多人都有话要说。回顾香港的历史, 大家都有深深的的感触:落后就要挨打!今天的中国早已不是当年腐败落后的晚清政府, 她正在崛起, 傲然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香港的成功回归彰显了今日中国的强大!

3. 借助文艺作品感知历史, 亦欣赏亦感悟

一定的文化是一定时期社会政治、经济在意识领域中的反映。文艺作品也往往含有许多具体、真实的历史内容。透过文艺作品感知历史, 关注其背后所折射出的时代特色, 亦欣赏亦感悟, 有利于增强学生的学习体验。

例如, 讲授《辉煌灿烂的文学》 (人教版必修3) “宋词”这部分时, 我引领学生赏析了宋代女词人李清照那首著名的《声声慢》。“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乍暖还寒时候, 最难将息。三杯两盏淡酒, 怎敌他, 晚来风急?雁过也, 正伤心, 却是旧时相识。满地黄花堆积, 憔悴损, 如今有谁堪摘?守着窗儿, 独自怎生得黑?梧桐更兼细雨, 到黄昏、点点滴滴。这次第, 怎一个, 愁字了得?”这首词格调低沉, 字里行间渗透出作者内心非比寻常的凄苦哀愁, 尽显婉约之风。我手写我心, 李清照为什么会如此愁闷哀伤、凄苦沉郁呢?我提醒学生, 分析诗词不能脱离作者所生活的环境和时代氛围。公元1127年, 靖康之变, 北宋灭亡。李清照夫妇因此南渡。《声声慢》是在朝政腐败、国土沦丧, 作者颠沛流离、饱经沧桑的背景下创作的, 这就使这首词的感情色彩有了一个时代依托, 有了一定的现实性和社会意义。

上一篇:土木工程节能减排下一篇:DCS综合管理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