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2024-08-03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共12篇)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篇1

护理健康教育是优质护理为满足病人健康需求而赋予护士的重要职责,是实现整体护理的重要措施,学生作为护理队伍的后备力量,有必要在实习过程中掌握健康教育的能力。为此改革教学模式,以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为目标,丰富实习生的学习内容,体验健康教育感性认识,提高护理实习生掌握健康教育的实践技能,进行了此次的临床教学改革。

1 研究对象

选择2015年3月来本院的各大专、中专实习生队长20人,主要来自18所省内、外的护理、助产专业学生,其中本科3人,大专15人,中专2人,助产2人,护理18人。年龄20岁~22岁,均是在校全日制学校理论学习2年~3年的学生,具备一定的理论基础,经过4个月的临床实习。

2 方法

临床实习中期开始召开实习队长会议,每个学校实习队分配1个~3个健康教育课件的制作,要求站在病人的角度去发现和思考问题,根据病人的需求,病人常问的问题是制作的关键知识点,也是实习护生最需要也是应该掌握的。要求用最少的文字、最形象的图画,图文并茂制作直观的、病人容易较快接受的宣教资料,于实习后期完成,共制作成功20个宣教资料。在实习的第9个月进行健康教演示文稿(PPT)课件的展示比赛,评委选择临床经验丰富的老师。比赛结束对获奖者给予表彰,特别成熟的资料应用于临床。宣教的课件主要为短小精悍,病房常见的管道类、疾病类、操作类的健康须知。其中有T型管、胃管、尿管、静脉留置、脑室引流管、膀胱冲洗管;操作类“手压式雾化吸入和定量式雾化吸入、滴眼药水、家庭腹膜透析的方法”;慢性病类有如冠心病介入术后、产后保健、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须知、脊柱骨折类;新技术类如腹腔镜手术的健康指导等。最后对同学们进行了活动后的问卷调查。

3 结果

3.1 各校学生队长对本次教学改革活动的评价结果(见表1)

例(%)

3.2 健康教育PPT课件的展示比赛结果

各校队长按照要求共完成20个健康宣教内容的PPT课件的制作和纸制宣教图,于2015年12月进行了健康教育PPT课件的展示比赛。其中正确滴眼药水为题获得一等奖、老年性白内障术后须知,产后保健须知获得二等奖,冠心病的介入治疗健康指导、T管引流病人的须知、脊柱骨折病人须知获得三等奖。简洁明了的图文并茂宣教资料获得评委的一致认同。

4 讨论

4.1 传统宣教资料的不足

以往传统的健康教育方法以口头讲解为主,缺乏形象、生动的教育工具,使病人难以理解,容易产生厌烦心理[1]。目前临床上健康教育资料文字的内容太多,如健康教育处方不够具体,比较笼统,冗长的文字病人不愿看,且部分病人不识字也看不懂,对文化层次比较低的病人无法接受。且健康教育处方更多的是有关疾病的常识性的知识,具体到某个操作或置管后病人及家属需要掌握和配合的很少,病人关注的是与病人目前个体需求相关的知识;出院后需要自我护理管理的病人更需要直观的操作步骤图。常规传统口头教育需要护士多次简单重复且费时费力,有时病人还是很难理解、效果差,医、护、病人三方往往均不满意,且无计划性。有必要制作出病人更易接受的、用最少语言的图文并茂宣教资料,病人看图就能明白、能配合,能更好、更快地理解和掌握相关知识。

4.2 图文并茂宣教资料对病人技能掌握的教育优势

在传统健康教育技能培训方式中,由专科护士边讲解边示教,病人也看得清楚。但当病人开始自己模拟练习时总有部分内容无法回忆;尤其是老年人、文化水平低、理解能力差、语言沟通障碍的病人经常简化操作步骤或操作时就凭印象和想象模仿操作,容易导致习惯性的错误动作,使培训效果欠佳。苏驳等[2]认为,图文健康教育方式因图文并茂、直观、形象让病人能尽快熟悉并掌握相关知识,增强了病人的治疗信心;图文健康教育对技能(如雾化吸入、家庭腹膜透析的方法)的培训能重点突出、简明扼要、通俗易懂,护士与病人看图互动操作,帮助病人快速掌握操作技能要领,对不能回忆的操作步骤、注意事项等可参照图文提示正确完成操作。图文健康教育可以纠正病人习惯性错误的动作,在操作过程中直视图文、依照图文提示一步步规范操作,提高病人操作的正确性、规范性、用药依从性,使病人的学习态度由被动转为主动。图文健康教育由于良好的引领示范作用,为病人居家自我管理提供了规范的操作技能、降低了相关并发症的发生率、提高了自我管理能力和病人自身的生存质量[2]。

4.3 以引导式培养实用性人才为出发点,培养实习护生健康教育实战的技能

实习就是要掌握技能,除了掌握穿刺技术以及相关专科操作外,如何做好宣教、从哪些方面宣教、哪些宣教的方法更适合病人需要;不同的阶段病人需要掌握哪些内容;如何使病人更好、更快地掌握相关知识这些都是我们教育和管理工作者需要思考的问题。在优质护理的今天更需要站在病人角度去思考、开发新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用最实用的健康教育的方法去教育病人,也就是要创新优质护理健康教育的新模式。我们正是基于这个临床需求的人才发展要求引导学生、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给她们自主学习、自我发展的空间,要相信她们的能力。而现代学生信息技术掌握很快,也有兴趣,自主学习能力也较强,关键在于如何引导在创新健康教育方面发挥她们的潜力。

4.4 这项教学改革活动实施后学生的收获、反馈、感想和评价

表1结果显示,排在第1位的有:1这种教学方式对你有帮助吗?2你是否认同或满意这种教学方式?3你认为这种方式是否对你的理论知识得到加强与巩固?4你希望有更多这样的机会来锻炼自己吗?100%的同学得到肯定的回答。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锻炼了学生的独立思考和动手收集资料的能力,更加巩固和强化了的课堂知识,对于相关疾病有了更加深入的了解,对自己有很大帮助。希望有进一步的锻炼的机会,足以说明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与对这种教学方式的认同与兴趣,提供给了学生展示自我的平台和机会,得到学生的好评。其次,从表1中显示,排在第2位的有:1你认为这种方式会增强你对学习的主动性吗?2你认为制作健康教育PPT课件对你有收获吗?3你认为这种方式对今后的工作有帮助吗?4通过这次制作PPT课件对你今后的制作能力有很大提高吗?得到95%的学生肯定认同,在课件制作的过程中要主动查找资料,选择途径与方法,学会了站在病人的角度思考问题,“以病人为中心”更加了解临床病人的想法和需要,制作出适合病人需要的宣教资料,增加与病人之间的沟通,密切护患关系,加强了对优质护理服务内涵的理解;学生自身的价值也得到体现,提高了学生对健康教育的认识和健康教育的能力,在信息时代的今天提升了制作PPT课件的能力,对今后工作有很大帮助。学生的综合素质得到了锻炼,表1显示,分别有80%和90%的学生认为通过健康教育PPT课件展示、讲解、比赛,锻炼了自己的口才,提高她们语言表达和思维、沟通能力,锻炼了心理素质和调节情绪的能力,增加了自信心和比赛的经验。通过观看各校学生PPT课件内容的分享,拓展了她们的知识;通过与同学的对比也发现自己的不足,认识到必须多学习,多看书,多思考,不断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收获喜悦,通过健康教育PPT课件的展示比赛,有6名同学获得前3名,学生们深刻体会到制作一个作品的不易以及收获成果时的喜悦,个别学生运用押韵的手法编写出精炼的纸质健康宣教图非常难得。从开始学生们的不知所措、不知从何下手,到最终完成了精美的课件,学生们明白了如果不去尝试、不去努力永远也不会成功。对他们来说是一次很好锻炼自己的机会。因此95%的学生回答是收获非常大,100%学生喜欢这样的展示方式,希望能有更多的机会展示自己的成果,并得到专业老师的指导与点评。

4.5 这项教学改革活动实施后的思考

学校在培养学生创造性学习方面尚待加强:表1显示,学校在培养学生健康教育技能方面尚有不足,缺乏创造这种机会和搭建平台,未能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希望学校也能创新教学方式和方法,让学生更早体验如何创造性地为病人进行健康教育,对今后走向临床打好基础。

5 小结

总之,图文并茂的健康教育方式可以吸引病人的眼球,使文化水平不同的病人即能听懂又能看懂,为病人提供一种全新的健康教育形式[3]。图文式教育提高了病人的治疗依从性,是护理学发展史的进步[4]。而健康教育能力的培养应该从学生开始,引导式教学,重视学生自主学习、创造性学习以及健康教育实战技能的锻炼,培养出更多符合现代优质护理服务需要的实用性人才,实现临床与教学完美无缝对接与双赢。

参考文献

[1]周玉凤,朱艳.流程再造在儿科健康教育中的运用[J].长江大学学报,2014,11(6):68-69.

[2]苏驳,高淑红,林桦,等.图文健康教育培训方式在居家腹膜透析病人中的应用[J].海南医学,2015,26(19):2963-2964.

[3]王丽,张继春,闵锐.基层医院内分泌科开展优质护理服务实施健康教育方法与效果[J].新疆医科大学学报,2012,35(12):1673-1677.

[4]刘阳优.图文式健康教育路径在初诊2型糖尿病病人中的应用[J].护理实践与研究,2016,13(1):45-46.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篇2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和步骤,会对图片格式进行基本的设置,并且通过图片的设置,培养学生一定的审美情趣。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行探究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最后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学生们喜欢的动画片入手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行操作。第二环节: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在教学设计上,审计了两个学生需要掌握的本领,本领一是插入剪贴画,在这部分的教学当中,因为学生学过插入艺术字,所以让学生自己去探究,对部分插入剪贴画有困难的学生,我设计了“小提示”环节,照顾到了所有学生。第二个本领是插入来自文件图片,这一部分的教学中有一个重难点,就是设计图片格式,内容较多,也比较难,所以我采用小组比赛的形式,一个小组合作起来攻克一个难关,最后交流操作,在令学生掌握所有知识的同时还节省了时间。第三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把文章处理好;第四环节:评价反馈,形成知识;在评价反馈上,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评价的形式也多样化,同时注意过程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

图文并茂,为语篇教学推波助澜 篇3

一、借图创境,初窥语篇概貌

新译林版小学英语教材最突出的特色就是图文并茂,每一篇课文都会有与内容相适应的插图匹配其中,针对以词汇和对话教学为主的小学英语语篇教学工作,插图可以用来引导学生对文章内容进行总体性把握。一方面,课文插图可以用来创设情境,让学生通过观察图片,去猜测故事的具体情节、人物间的关系;另一方面,课文插图是帮助学生结合已有的认知探索新的知识,产生新的疑问的原点。特别是英语学习,学生可以结合图片中的语句和词汇来判别课堂学习的重点知识,并据此宏观掌控自己的学习活动。

例如:新译林版小学英语4A Unit1 I like dogs中story time的教学。

T:(出示课本插图一)Look at this picture,please!What do you see?

S1:Monkey,dog,cat.

S2:Boys and girls.

T:Where are they?

S3:They are in the classroom.

T:Whats happening?

S4:They are talking.

S5:They are talking about the toy animals.

T:So,is there anything else you want to say?

S6:I like dogs very much,there is a dog in my home,I usually take care of it.

S7:……

教师从插图中的内容开始引入话题,让学生先谈一谈自己看到了什么,然后又引导学生观察故事发生的环境,这样就将学生的思维由准备坐着被动听课的状态,引向思考图中的人物在干什么这样的问题焦点上;进一步的发散性提问,给了学生言语发展的自由空间,他们可以将自己看图后想到的用相应的语言进行表达,通过看图片,学生基本掌握了课文的话题中心是“toy animals”,随后的教学也可以更好地展开。

二、依图导引,激引言语动机

语篇教学是一个相对系统化的教学过程,其中涉及到的语句较多,耗费时间较长。这样一来,学生的注意力集中时间往往会受到挑战,借助图片,可以帮助教师调节教学过程中的引导形式。首先,同一篇文章,具备相对集中的话题背景,同时也具备相对连续的图片组合,教师可以在插图的帮助下强化课堂情境的感染效果,让学生将注意力集中到情节的推进中来;其次,情节的转变会引发语言内容和语言功能的转变,在两个情节之间用较为丰富的图像形式呈现,比如,先出示图片让学生猜测人物在说什么,看着前一张图片让学生猜想后来发生了什么等,这样可以让学生的主体性得到更好的展现。

例如:新译林版小学英语4A Unit 7 How much?的教学片断:

T:(Show the picture 3 of “story time”with no dialogue.)So look at this picture,can you make the dialogue?

Ss:Yes I can. Mike want to buy an umbrella,so he is asking how much the umbrella is.

S1:The umbrella is cool. How much is it?

S2:18 yuan,please.

S1:Here you are!

S2:Thank you.

S1:You are welcome!

教师在教学的中段,继第一幅图和第二幅图的教学之后,向学生展示了没有对话内容的第三幅课文插图,并询问学生能不能自己根据情境图创作出一段对话。这既是对学生学习行为的一种推动,也是课堂活动形式变得丰富的途径之一。长期适应同一种模式后,转换另外一种活动方式更能够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因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果。案例中,学生的对话,不仅有和课文主题相关的询问价格,更是渗透了之前学习的很多其他日常用语,学生语言表达的动机在这样的活动中得到了充分的激发。

三、图文并茂,滋养创造本能

创造的愿望在学生内心始终存在着,学生的学习离不开教师的引导和启发,当教师给予学生正确有效的方法引导的时候,学生也会更加主动地探究更好更适合自己的方法。因此,教师在设计课堂教学活动时,要考虑如何更加多元化地向学生展示他们乐于接受的学习方法,比如,简笔画帮助记忆、自主创作情景对话的漫画等方式都是帮助学生活学活用语言知识的有效方法。

例如:新译林版小学英语4A Unit 5 Our new home中语篇的教学:

T:Boys and girls,where is your pen ?

Ss: Its in my pencilxbox.

T: ( Draw a pencilxbox and a pen in it on the blackboard . ) Where is your chinese book?

Ss: Its in my schoolbag.

T:( Draw a schoolbag and a chinese book in it. )  And……

Ss:(Put up his hand and say)Sir I find this game is very funny,may I play it with my partner ?

T: Sure!Who want too?

Ss:(Answerd in the same time.)Me too!

Then the students play the game with their partners. One of them ask ,another answer and draw……

案例中,教师先采用了问答的方式,以自己的实践行为引导学生发现。学生在回答和观察中,感觉到老师在使用一种很有趣的游戏方法来和自己对话,于是也产生了跃跃欲试的心理,教师也不失时机地将活动的主动权交给了课堂的主人——学生。这样一来,图画不仅成为谈话内容的呈现,也刺激了学生主动使用新学习的语言的积极性,更重要的是,接受了新的学习方法,在合作中绘画,寓学于乐。

总之,图画是学生最为喜爱的表现形式之一,在小学阶段学生在图画方面的兴趣表现的更加鲜明,利用儿童这一特性,采用图文并茂的教学模式,是提高学生语言学习能力、培养学生语篇感悟和知识掌控能力的有效途径。教学之路,充满了机遇与挑战,作为教师,我们孜孜不倦地教学的同时,更要不断地钻研创新,更多地培养出优秀的学子。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篇4

关键词:图文习题,历史教学,历史地图,历史课程标准

随着历史基础教育课程的变革,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在历史教学之中被广泛的应用,成为学生学习历史的重要工具。近年来,历史教材中的地图、图片和图表大量使用,考试中的图文习题比重不断增加。因此,运用图文习题进行历史教学日益提到日程上来。

一、图文习题的作用

首先,图文习题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目前,大量反映历史史实的图片、地图和图表等形象化的资料,逐渐成为人们了解历史的重要“载体”。此类资料与单纯的文字相比,更加形象直观、生动活泼,蕴涵着丰富的历史信息,能够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

其次,图文习题能够促进历史教学观念的转变。新一轮课程改革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尊重学生主体地位,实现学生的自主学习。教师在课堂教学之中,不仅要注重文字的运用,更要发挥图片、图表和地图的作用,形象揭示历史知识的内在联系,启发和引导学生探究历史问题。

再次,图文习题适应学生心理规律和认知特点。随着年龄的增长,知识经验的丰富,中学生的好奇心大,求知欲强,思想活跃,观察细致,注意力集中,想象力丰富,逻辑思维水平提高。图文习题引人入胜、形式多样,符合中学生的心理特征和认知规律。

最后,图文习题符合推行素质教育改革的要求。素质教育要求教学要面向全体学生,培育具有创造性的人才。图文习题以历史地图、图片、图表为基础进行命题,立意新颖,视角独特,答案灵活,便于发掘学生的潜能,充分发展学生的个性特长、培养创造能力。

二、图文习题的特点

第一,典型性。图文习题遵循课程标准的要求,围绕历史课堂教学中的重点和难点出题,应区别于单纯的文字习题,选取有代表性的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为“载体”命题,以图释文,培养学生读图用图、掌握空间定位、获取历史信息、分析解决问题等技能与能力,成为学生自主学习、探究学习和合作学习的平台,成为学生扩展视野的工具。

第二,多样性。图文习题除了根据知识点的不同,参照文字习题的方式,采用填空、选择、填表、连线、判断和问答等题型,还可以结合地图、图片和图表的特点,采用填充、绘图、描图和剪图等方式,考查学生对历史基础知识和基本能力的掌握情况。但是,“万变不离其宗”,无论采取何种题型和方式,图文习题都要以图为切入点,充分发掘图的作用和价值。

第三,形象性。图文习题主要利用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等生动形象、立体感强和简洁直观等特点,辅以言简意赅、启迪思考和通俗易懂的说明文字,最大限度地弥补了单纯文字习题描述问题过于简略、单调的缺陷,拓展了历史习题的广度和深度,有利于创设历史情景和激发学生探究历史兴趣,培养学生的观察和分析问题的能力。

第四,层次性。图文习题综合考虑到学生的知识结构、认知规律、心理特征和学习水平等因素,采取循序渐进的方式,尽量做到科学精炼、深入浅出和难度适宜,既要有助于学生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又要有助于学生历史基本能力的提升。如果图文习题有多个设问,应该遵循由易到难的顺序编排,切不可盲目追求习题难度,加重学生的负担。

第五,探究性。图文习题应让学生在读图识图的过程中,逐步学会用图来发现问题、提出问题,初步理解历史问题的价值和意义,并尝试体验探究历史问题的过程,通过细致观察、分析归纳和独立思考,初步学会对历史事物进行分析和评价,逐渐掌握读图识图的技能和方法,并在探究历史的过程中反思历史,汲取历史的经验教训。

第六,教学性。图文习题贴近历史教学和社会生活,既依托于教科书,又不拘泥于教科书,较好地利用了历史地图、图片和图表等学生所喜闻乐见的呈现方式,联系学生日常生活中关心的问题,通过精心的设问、巧妙的引导,从不同角度、不同层面考查学生的对历史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历史问题的思维能力,真正做到便教利学。

三、图文习题的编制

为了贯彻历史课程改革的基本精神,达到历史课程目标的需求,图文习题的题型可根据自身的特点,设计成读图填空、读图连线、读图判断、读图选择和读图解析等不同类型。下面仅以“读图选择”和“读图解析”为例,探讨图文习题的编制原则。

“读图选择”要求学生通过阅读题干,选出唯一符合题干要求的选项。此类题型设计思路宽泛,既可以考查学生对某一历史知识点的认识,也可以考查学生对某类历史现象的理解。当然,“读图选择”也有自身特点,即习题以图片、图表和地图为主体,设置不同的选项( 通常为A、B、C、D四项) 。

例如: 为了考查学生对“中国古代科技成就”的掌握情况,我们在中国古代史“综合图文习题”中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小明是集邮爱好者,想在班上举办一期邮票展览,展现“中国古代辉煌科技成就”。下列邮票不可能出现在展览之中的是( )

学生结合所学历史知识,经过分析、综合、比较、概括等思维过程,可以发现张衡、祖冲之和徐光启是科学家,而李白是文学家,与其他三项不同,进而选出正确的答案B。此题以邮票为“载体”,贴近现实生活,形式形象生动,能够培养学生通过阅读和识别历史图片,获取历史信息和认知历史的基本能力。

“读图解析”要求学生通过阅读几则不同的图文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依据材料所提出的习题。此类题型所选材料灵活,图片、地图和图表等内容均可入选,问题设置多样,而且富有层次,能够提升学生对某类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的理解力。

例如: 为了考查学生对“我国改革开放”的掌握情况,我们在中国近代史“综合图文习题”中可以设计以下题目:

鸦片战争的炮火打开了中国“闭关锁国”的大门。从此,中国与世界各国的交流日益频繁,逐步融入到世界体系之中。阅读下面地图,结合所学知识,回答下列问题:

( 1) 图A中12345是我国近代最早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写出它们的名称。( 2) 图B中12345是我国的经济特区,写出它们的名称。( 3) 对比图A和图B,说一说我国近代被迫开放的通商口岸和我国对外开放的地区,在地理位置上有什么相似点? 为何出现这一现象? ( 4) 联系着两幅地图中我国实行的不同政策和结果,谈谈你从中得到的启示。

学生通过阅读历史地图,循序渐进地解答问题,不但能掌握开放通商口岸和经济特区的名称,还能根据它们的地理位置,分析这些地区最先开放的原因,懂得“落后就要被动挨打”和“独立自主开放才能富强”的道理,从而“认识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历史发展的基本趋势”,进而“感悟近代中国人民为救亡图存和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而进行的英勇奋斗和艰辛探索”,实现情感、态度、价值观的教育。

《图文并茂文章更精彩》教学反思 篇5

豪德小学 刘卫平

信息技术是一门现代化的课程,它的综合性很强。在教学中,我时刻记着全部的教学活动应以学生为主体,师生互动,将学生对知识的自行探究和主动参与放在了重要位置,让学生快乐参与,全体参与。

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是让学生掌握在文档中插入图片的正确方法和步骤,同时通过师生间的交流,给学生以方法、以胆量、以鼓励、以成功,让学生享受成就感,树立自信心。要达到以上的教学目的,在本节课的教学中,重点就是要让学生在轻松的环境中自行探究知识,在不知不觉中学会方法,最后能够很好地完成任务。

整个教学过程分四个环节进行:第一环节: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兴趣;利用三月学雷锋活动引入新课,激发学生学习本课的兴趣,使学生迫不及待地想进行操作。第二环节:由学生自主探索,学习新知;在任务设计上,将教学目标经过加工,融入到具体的四个任务中,一是插入来自图片文件;二是对插入图片的调整;三是插入剪贴画;四是设置水印效果。在完成任务一和任务二时,学生自己探索,来完成任务。在完成任务三时,以小组合作学习的形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个人特长,并培养合作精神。而任务四则需要教师先演示,学生再操作。第三环节:学生根据所学知识,发挥自己的能力运用所学知识把文章处理好;第四环节:评价反馈,形成知识;在评价反馈上,注重学生的自评、互评和教师评相结合,评价的形式也多样化,同时注意过程的评价,使每位学生都有成功的体验,对自己充满信心。评选出今日学习小明星来。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篇6

关键词:小学数学;图文结合;探讨

G623.5

小学阶段的学生思维能力与抽象理解能力均较弱,但数学理论知识中,平面几何知识具有较强的抽象性,因而在学习的过程中诸多学生均对此难以理解,进而造成教师教学效率低下,学生学习停滞不前。例如一些小学生尽管能够正确分辨圆形、长方体、多边形等,但无法将其性质准确概括出,若小学生无法将具体的图形提升到抽象的高度,则无法通过抽象的形式对平面几何问题进行探讨,因此教师在教学中需选取图文结合教学手段为学生建立几何概念,使学生能够突破思维的限制,熟练掌握平面几何知识。

一、应用图文结合教学,形成抽象概念

小学阶段的学生对于几何教学内容难以理解,将图文结合教学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能帮助学生形成抽象概念,这对学生几何的学习起到一定促进作用。例如:教师在对学生讲述“线”这一概念,“线”虽然十分常见,但对于小学阶段的学生而言理解起到具有一定难度。为了帮助学生理解“线”的概念,教师可以将图应用到课堂教学中,让学生明白“直线”没有端点,没有长度,能够无限延伸;有2个端点,而2个端点间的距离就是这条线段的长度,并且线段也是直线的一部分。如下图所示。

二、应用图文结合教学,理解几何概念

几何这门学科对于我们来说并不陌生,它可以说是与我们的生活息息相关,点、线、面、体等等在我们生活之中随意可见,所以教师在传授的几何知识的时候应该深度的结合我们的现实生活,从现实中举例不仅有效的提高学生们的兴趣,还有利于学生们课下的自我探究以及对几何知识的记忆牢固程度,例如在人教版小学教科书中《几何》这一大章节里列举的第一个示例图片就是烟花在半空中绽放的图片,从这张图片中我们可以深刻的体会到几何中点和线之间的联系,学生在生活中看到这一情景的时候也会不自觉的想到数学课本中几何这一章节的相关知识,便于学生课下的探究和记忆。用那种方式介绍点和线之间的关系对几何的空间能力和联想的想象力尤为有利,如下图所示点动成线。

三、应用图文结合教学,深化学生记忆力

小学几何中最重要的几个元素就是点、线、面、体。为了学生更好地理解相关知识,教师应采取图文结合教学,来加深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在几何教学中,对学生空间想象力具有较高的要求,但小学阶段的学生知识体系缺乏全面,难以通过自己去感知几何图形。据此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充分考虑到这一点。教师可以利用相关案例来向学生展示几何体,加强与学生实际生活之间的联系,从生活中来寻找几何图形,从而帮助学生形成正确的图形感知。小学阶段的学生年龄较小,学习能力相对较弱,尤其是对于数学这门新学科理解能力更差,老师在传授知识的时候应该考虑到这一点,根据小学阶段学生的学习特点,来选择合适的教学方法,在传授的时候应该抓住他们的长处,比如说对语文的记忆与理解能力,这方面无论是小学还是其他阶段的学生较于数学来说具有优势的一点,因为在他们嘤嘤学语的时候就对语文这门学科开始了一定的学习,从某种角度上来看对语文他们并不算新学科自然也不会感到陌生,所以往往用这种方式更容易唤醒他们潜意识当中的记忆力[2]。比如人教版小学教科书中《几何》这一大章节里的《体》这一小章节中开篇的一句话就概括了点线面体之间所存在的联系“点动成线,线动成面,面动成体。”确实也是这个样子的。而其中对于这三句话的实例也是非常形象的。点动成线的例子前面已经说过了,线动成面则是用直升飞机的螺旋桨工作时由于转动而形成的面作为例子,面动成体则是用转门转动是形成的空间作为例子。这样的例子既生动又便于记忆而且在学完这门课程之后当他们看到例子中的事物时就会不由自主的想起来,人的记忆力存在这一个周期,在这个周期的临界点到来时再次记忆就会更容易的重新记住这门课程的知识。

四、应用图文结合教学,提高解题效率

小学的平面几何中对于面积的求解是非常重要的,无论是什么图形的面积都有它固定的公式。当教师传授知识的时候运用记忆这种方法的话,那么这种方法无疑是失败的,公式虽然简单但是让学生知道公式是怎么来的比让学生记忆更好,或者也可以让学生去计算自己家房子的面积等,首先测量数据然后运用公式计算,最后用自己算出来的结果与真实的房屋面积做对比,这样做的目的是让学生在自己心里确定自己所学知识的正确性和实用性,而面积的求解在小学平面几何中最主要的是长方形、正方形、圆形、三角形等等图形。如下图所示。

五、结束语

综上,笔者对图文结合教学模式应用到小学数学教学中,能起到提高学生学习成绩,形成学生抽象思维的作用,尤其是在小学阶段的平面几何相关知识学习中发挥出至关重要的作用,为后来的平面几何以及立體几何的学习打下基础,教师在具体教学中应摆脱传统教学的局限性,对教学手段加以创新,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提高小学数学教学质量的全面提升,为我国教学事业发展作出贡献。

参考文献:

[1]陈艺. 试论新课标下小学数学教学方法的创新及对策[J]. 中国校外教育,2014,14:90.

WORD“图文混排”的教学反思 篇7

本课内容是《计算机应用基础》 (中专) 第四章第五节的内容, 教材以制作电子板报为“任务”, 详细介绍了页面设置、艺术字、分栏、表格、自选图形以及图片和文本之间的关系。这节教学内容安排了6个课时, 本课作为第五节的开篇第一课。在整个教学过程中, 以学生为中心, 以任务为主线, 结合生活实际, 让学生尽快进入学习状态。

一、营造情境, 生动引入

对中职学生而言, 生动、直观、具体情境的呈现远胜过空洞干瘪的理论说教。比如, 在执教本节时, 如果还是对照教材照本宣科, 势必难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于是, 笔者采用了营造具体情境的方式, 进行导入:“如果你是学校的小记者, 想写一篇专稿, 报道好人好事, 宣传他的光荣事迹, 你应该怎么做?”以具体的问题激发学生的求知欲望, 让学生形成主动学习和积极使用计算机来处理信息的态度。然后通过欣赏图文作品, 让学生分析、讨论电子板报主要由哪些元素组成, 应该怎么设计它们之间的关系, 从而使学生学会自主学习。

二、任务驱动, 循序渐进

在本堂教学中, 我以任务驱动为主线。首先分解“2012感动中国十大人物”电子板报的具体元素。通过学生讨论来分析这些素材的获取, 引导学生逐渐进入学习状态。然后提出此报的任务, 并把该任务分解为五个任务, 每个任务都有一定的难度, 让学生在任务中探究知识, 提高操作能力。以任务为驱动, 可以充分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让学生自主地投入到学习中去。我在学生操作过程中, 及时发现和解决问题, 帮助学生顺利完成任务, 让学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任务一:页面设置。任务二:分栏的应用。任务三:图片的插入与设置 (注意大小和位置的应用) 。任务四:图片格式设置。任务五:表格的制作 (注意斜线表头和边框的应用) 。

三、教学相长, 比学赶帮

板报本身就是一个窗口、一个形象。作为小记者, 亲自设计也能体现出其思想和业务能力。因此, 通过电子板报的制作, 不仅能使学生掌握本节课的教学内容, 还能提高学生的审美情趣, 充分挖掘学生的潜能, 使学生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制作板报的实践活动中去。

四、客观评价, 取长补短

为了突出学生的个性, 让学生自己先分析哪些做得好, 再反思还有哪些问题, 该如何提高。这样全体学生不仅能欣赏到“好”的作品, 而且也能识别出有“问题”的作品, 并对照自己的作品, 取长补短, 从而达到总结、巩固知识和提高技能的目的。

五、归纳总结, 知识拓展

通过学生的归纳总结和老师的补充强调, 让学生回想本堂课遇到的问题以及解决办法, 还有哪些问题需要解决。另外通过对作业的拓展, 进一步完善电子板报, 如增加刊号、目录、印记等。

通过教学实践发现, 教师从一味地灌输转变成了学生自主地学习, 使原来沉闷的学习氛围变得快乐而紧张了, 学生成了学习的主张者、要求者, 课堂真正成为学生的舞台。师生之间、学生之间主动沟通、相互启发, 学习不再被动, 而是携手共同探索。

但本节课的教学过程中还存在着一些问题:1.原本用分栏完成的操作, 学生用了文本框, 然后在文本框中插入图片就限制了图片的位置, 这样就不能灵活地对电子板报进行想象中的设计。所以, 要解除这各束缚, 同学们还得多思考、多实践、多探讨。2.由于班级人多, 没有充分照顾到每位学生。可能不是所有的学生都在规定的时间内完成任务, 或者完成任务的质量不是很高。3.在课堂后期, 没有充分利用组长或本组中其他能力强的学生。以后, 对本组每位同学的作业在提交前, 应先给组长或其他能力强的学生把一下关, 以帮助出现困难的同学和出现低级错误的同学。这样, 能力较差的学生得到了更多的帮助, 而能力较强的学生也得到了更多的锻炼。

声乐教学中的声情并茂 篇8

声乐演唱作为一种艺术表现形式, 是由“声”与“情”的高度结合来体现艺术审美感情的。“声”与“情”在艺术表现中作为统一的表现整体, 其中“情”是起主要作用的, “声”是传情的手段, 也是传情的保证。脱离开“声”与“情”的内在联系, 孤立强调某一方面, 将很难达到理想的歌唱艺术效果。如何在课堂中引导学生以情带声、声情并茂, 是贯穿整个教学工作的重点。笔者对此有如下几点看法:

一、每节课都处于微笑状态

在声乐课堂上, 练声一直都是很重要的一环, 是决定声乐课成败的关键。练声是为演唱作品做好技巧与情绪上的准备, 就好比比赛前的热身活动。同学们一般认为练声就是纯粹的技巧训练, 只要能基本上达到老师的要求就行了。所以, 在发声的过程中很多学生都表现出一种枯燥乏味的状态。实际上, 如果能在技巧训练中调动同学的情绪, 在声音里掺入情感成分, 有时候就会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研究表明, 发声时的兴奋与抑制是神经活动的两个基本过程, 如果一部分肌肉神经细胞活动处于兴奋状态, 另一部分肌肉神经细胞活动则处于抑制状态, 如面部肌肉兴奋, 是为了抑制喉咙紧张;反过来抑制喉咙紧张, 是为了面部肌肉的兴奋。”在练习时, 有的学生把注意力放在打开喉咙上, 使劲张大嘴, 反而把喉肌束紧了, 喉部肌肉的兴奋反过来抑制了面部肌肉的兴奋, 所以总是见到有的学生拉下巴, 沉下脸, 声音闷在喉咙里, 给人一种装腔作势, 拿腔拿调的样子。所以我主张微笑着歌唱。微笑来自生活, 人人都会笑, 既随意又轻松自然, 首先能在情绪上解放自己, 更重要的是微笑有助于共鸣腔的打开和头声的建立。解剖学上的研究表明, 笑肌的运动可以带动悬雍垂 (俗称“小舌头”) 的运动, 悬雍垂属于随意肌, 即不能直接靠人的神经自由支配运动的肌肉, 笑肌连着悬雍垂, 笑肌的抬升动作有助于小舌头的抬升, 从而更好地打开口腔后上部, 更易于得到高位置的声音, 也有利于喉头的稳定。因此, 在声乐课堂上, 要注意调整学生的情绪, 活跃课堂气氛, 引导学生带着微笑对着镜子歌唱, 这样既能较轻松地放松喉头, 调动学生演唱积极性, 在轻松的课堂气氛中完成教学目的, 又能增强学生的自信心。情绪被调动起来后, 学生就会表现出极大的歌唱热情, 也会为表演者表现歌曲的情感做好准备。

二、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根本动力, 是最伟大的导师, 古今中外, 无论是艺术家还是政治家, 都对所从事的领域抱有极大的兴趣和热情。作为老师, 要在最大程度上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演唱热情。演唱的情感要追求真实性和美感性, 首先要求演唱者对歌曲进行分析、理解, 并表现出对歌曲形象的态度。现今的声乐课堂上, 基本上是你说我听, 你教我唱的教学现状, 学生的学习状态比较被动, 被动的心理定势势必会阻碍人对未知领域的探索, 削弱人的求知欲望。教师要保持学生的学习兴趣, 防止出现超负荷运转的状态。所以教师在制定教学计划时, 要多考虑学生之间的共性, 同时兼顾多数学生的专业基础和技能差别, 内容分量恰当, 并对各项练习提出明确而具体的要求。教学上要循序渐进, 要有规律, 使学生容易掌握。大量的研究表明, 难度适当的教学目标, 最容易激起学生的好奇心、求知欲和学习兴趣。

在教学中我发现:每节课课后老师布置的课下作业, 在完成情况中总是不尽如人意, 即使是较用功的同学, 虽然旋律掌握但对歌曲内容、风格的理解与把握总是差强人意。后来, 我要求同学们自己浏览曲目, 并把自己最喜欢的曲目拿到课堂上演唱, 其结果大相径庭。学生表现出了极大的热情, 对歌曲的理解程度较之过去也有很大的改善。

记得有一次在上课时, 我让演唱的作品是《思乡曲》, 我告诉学生“这首作品曲调含蓄而深情, 表达了海外赤子对故乡的无限思念之情。当你身在远方, 大家都处于过节团圆的时候, 而自己却孤孤单单, 那种思念是极其强烈的”通过讲解后的演唱, 我明显感到学生在再度演唱中从眼神上就看到了那种“思”, 那种“情”。快下课时, 有个学生要求想唱唱《烛光里的妈妈》这首歌。以她当时的演唱水平, 表现起来有一定的难度, 但她坚持要唱, 并再三表明自己很喜欢。抱着试试看的态度, 我们听完了她的演唱, 演唱结束后, 在场的学生和我都被她朴实真挚的演唱所感动。虽然声音稚嫩一些, 但对作品整体的把握却超乎平常。课后才知道, 今天是她母亲的生日, 她唱出的是自己对妈妈无限的思念和关爱, 所以才真挚动人, 她也经历了一次真实的情感体验, 唱出了自己的心声。而且, 当一个人的所有注意力都放在自己全情投入的事情中的时候, 她所有的动作与表情都是自然的, 无意识的, 也符合自然的生理规律, 一切做作、僵硬都会离她远去。我们老师就是要让学生把歌唱的有意动作变为一种无意动作, 建立一个良好的自然表情与歌唱状态。当然, 有些时候, 同学们的自选曲目的难度较之自身演唱水平有些偏高, 老师可以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在较大范围内予以限制, 这样既保证了教学的正常进度, 又能发挥学生的主动性;否则, 对作品一味地求大、求难就会让学生陷入追求技巧的旋涡中, 会使他们忽视声乐作品最真实的情感。

三、多听能调动情感的作品

放一些名人名家演唱的歌曲给学生欣赏, 特别是他们熟悉的歌唱家, 并告诉学生他们唱得好在哪里。从而间接地让他们感受演唱家在演唱的过程中强与弱, 感情的丰富。“声无情声虽美则淡如白水, 声有情声似有生动人心弦”。有“情”的歌声才具有艺术感染力, 有“情”的歌声唱出来才会感人肺腑, 打动人心;无“情”的歌声是空洞的、苍白无力的, “有情曲则活, 无情歌则滞”就是这个道理。

四、通过鼓励激发学生的情感表现欲

多采用鼓励的手段。教师的亲切、信任、激励的情感可以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教师要善于发现和抓住学生声音中的闪光点。盖茨曾说:“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增加满足的感觉, 也没有什么东西比成功更能鼓起进一步求成功的努力。”鼓励学生无论是生理还是心理上, 都有了驾驭作品的能力, 这样可以把对声音的注意力转移一部分到情感表现上来, 学生也会惊讶自己能力的提高, 同时也使他们加深了对歌曲的理解, 更加强了学习的信心和决心。

总之, 一个优秀的歌唱家既要有扎实的歌唱技术, 又需要具备综合运用这些技术的能力和全面的艺术修养, 只有把各项条件有机地结合在一起, 才能更深入地表现作品的思想内容, 更完美地表现情感。歌唱艺术的表现魅力是蕴含于“声”与“情”之中的, 真正高超的歌唱技术只有在和情感完美的结合中, 才能获得理想的艺术效果。

摘要:通过声乐演唱中声与情对歌唱的重要性, 由此指出了在音乐教学中如何调动感情, 从而达到声情并茂。

关键词:声乐,兴趣,情感

参考文献

[1]《声乐艺术心理学》邹长海, 人民音乐出版社

[2]《歌唱的艺术》薛良, 中国丈联出版公司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篇9

一、简练的表达使基本结构更清晰、更深刻

数学语言具有其独特的魅力——简而精。用数学语言描述生活问题, 数量具体明确, 关系清晰。因此, 在“图文问题”的初始教学中, 我注重引导学生用3句话说清图中的数学信息。其实, 3句话模式就是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2个条件+一个问题就是一道需要解决的数学问题, 而通过两个相关联的条件得到一个新的数量, 就是解决问题的关键。因此, 说清3个相关的数量显得尤为重要。

例如, 在一年级上册《加法的初步认识》的教学中, 我出示了书本第27页第4题的蝴蝶图作为主题图 (我认为孩子对美丽的动物比较感兴趣) , 这是他们第一次接触“图文问题”。我让学生看图说说图意, 一个学生说道:“春天, 花儿开了, 有4只蝴蝶闻到花香味, 飞来采花粉啦。”我心想, 这个孩子把它当成语文课上的看图说话了。于是急忙引导:“你描述得很美, 可是在我们数学课就要来发现这幅图中的数学问题, 和数量有关的 (如4只蝴蝶) 就是数学信息, 其他的像季节啊、花开啦就不用说了。再仔细观察, 4只蝴蝶是同时飞来的吗?”孩子认真地看了看图, 赶紧说:“应该是有1只蝴蝶先在花上采花粉, 后来又飞来3只蝴蝶采花粉, 总共是4只蝴蝶。”“你怎么知道总共是4只?”“把1只和3只合起来就是4只。”“真棒, 你把图中所有的数学信息按照先后顺序表达出来了, 如果能再简短些就更好了!”经过几次修改, 我又教给他们一些常用的数学语言, 如“原来……又……一共……等等”。最后学生把图意概括为三句简短的话:“原来有1只蝴蝶在采花粉, 又飞来3只蝴蝶, 一共有4只蝴蝶。”我立即肯定:“了不起, 只用短短3句话就把图中的3个数量说得清清楚楚, 真简洁。”接下来的每一幅图, 我都要求学生用3句话说图意, 个别说, 同桌说, 全班说, 把3句话模式印在脑海中。第二天, 在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时, 学生已自然而然地能用3句话说清图意了。随着之后问号的出现, 学生也就只要判断哪两个数量是条件, 哪个数量是问题, 把第3句话改成问题形式就可以了, 在表达上不再困难, “解决问题”的基本模式也就产生了。

二、精彩的例举使数量关系更形象、更具体

在解决实际问题中, 两个相关联的数量经过某种运算得到一个新的数量, 这就是数量间的关系。真正地理解数量之间的关系, 才能“知其所以然”地解决数学问题。如果在启蒙阶段的教学中就能渗透数量间的关系, 让学生有意识地关注解决问题中所采用的方法, 学生们就可以养成“理性”地解决数学问题的习惯了。因此, 在“图文问题”的教学中, 我不仅关注学生能否正确列出算式, 更关注他们是否理解这样列式的道理。道理说清了, 也就把数量关系说清了。然而, 数量关系是很抽象的, 只有和具体的情境相结合, 才能形象具体, 易于接受。举个例子, 如果我说, 一部分数+另一部分数=总数, 这会让学生感到茫然, 而如果我说, 红花的数量+黄花的数量=这两种花的总数量, 学生就完全能理解。因此, 我常常让学生联系生活实际举例子, 结合例子说清数量关系。

例如, 在教学《减法的初步认识》时, 我出示了一幅苹果图 (示意图) 。

生1说道:原来有5个苹果, 吃掉了2个, 还剩3个。

师:可以怎样列式计算呢?

生1:5-2=3。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1:因为5个苹果中吃掉了2个, 就少了2个, 所以减去2, 就剩下3个。

师:是呀, 5个苹果是总数, 2个是吃掉的部分, 因为总数-吃掉的=剩下的, 所以用5-2=3来计算。

从学生具体的描述中, 我引导他们用简练的语言表达图中3个数量的关系, 而这个关系正是用减法解决这个问题的依据。接着, 我引导学生进一步思考。

师:生活中还有许多像这样数量变少用减法计算的例子, 谁能说一说呢?

生2:原来有3只鸟, 飞走2只, 还剩1只, 3-2=1。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2:因为总数-飞走的=剩下的。

生3:原来有4支笔, 用坏了1支, 还剩3支, 4-1=3。

师:为什么用减法计算?

生3:因为总数-坏了的=剩下的。

……

师:我们刚才说的“吃掉的”“飞走的”“用坏的”……都是总数中的一部分, 是“去掉”的部分。总数-“去掉”的部分=剩下的部分。

这样, 学生在具体情境中理解了总数与部分数之间的数量关系, 理解了算式的含义, 为下一阶段解决问题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三、细致的类比, 使数量关系的转化更有理、更易懂

一年级学生受习惯性思维主导, 逆向思维能力较弱, 易形成思维定势。在解决问题中, 一个数量关系中的3个量是可以相互转化的, 由其中的任意两个量就能求出第三个量。而学生在思考时, 往往单一地往一个方向思考, 比如, 他知道总数-去掉的=剩下的, 却不明白总数-剩下的=去掉的。当遇到求去掉的部分的问题或反过来求总数时, 学生时常感到困难, 不会用题目中所给的两个数量列算式。我认为, 在图文问题中渗透数量关系间的转化是非常必要的, 它不仅能锻炼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还能提高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因此, 我利用同一幅图, 通过变化问号的位置进行类比, 寻找条件与问题, 进行数量关系上的对比, 发现它们的联系和转化。

例如, 在“解决图文问题”的练习课上, 我出示了类似的3幅图 (示意图) 。

师:认真观察, 这3幅图有什么相同的地方。

生:图是一样的, 上面画的都是兔子, 一共有7只, 1只跑走了, 6只在玩。

师:有什么不同的地方?

生:问号的位置不同了。

师:问号的位置不同也就是什么不同了?

生:提出的问题不同了, 可以告诉别人的数量也不同了。

之后, 我让学生用3句话分别描述这3幅图的条件和问题, 分析数量关系, 解决问题。

描述图 (1) :原来有7只兔子在玩耍, 有1只兔子跑走了, 还剩下几只兔子?分析数量关系:7只是兔子的总数量, 1只是跑走的数量, 这两个数量怎样计算才能求出剩下的数量呢?得出结论:总数量-跑走的数量=剩下的数量, 解决问题:7-1=6 (只) 。

描述图 (2) :原来有7只兔子在玩耍, 后来只剩下6只, 跑走了几只兔子?分析数量关系:7只是兔子的总数量, 6只是剩下的数量, 这两个数量怎样计算才能求出跑走的数量呢?得出结论:总数量-剩下的数量=跑走的数量, 解决问题:7-6=1 (只) 。

描述图 (3) :兔子们在玩耍, 跑走了1只, 还剩下6只, 原来一共有几只兔子?分析数量关系:6只是剩下的数量, 1只是跑走的数量, 这两个数量怎样计算才能求出兔子的总数量呢?得出结论:剩下的数量+跑走的数量=总数量, 解决问题:6+1=7 (只) 。

师:比较解决这3幅图的思维过程, 对图中的3个数量之间的关系有什么发现?

生:这3个数量可以变来变去, 调换位置的。

师:也就是说, 3个数量只要知道其中2个就能求出第3个。

学生虽然无法用“相互转换”这个词确切表达相关联的3个数量间的关系, 但从他们稚嫩的语言中可以感受到他们已经意会了。理解数量关系间的转化, 就能提高逆向思维能力, 解决问题就更加轻松、灵活、有依据。

浅析图文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篇10

一、利用插图直观信息,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

教师要善于利用插图, 激发学生的兴趣, 进行直观教学, 巧设问题激活课堂。例如讲述《张骞通西域》时, 我首先请学生欣赏课本《张骞出使西域》壁画, 然后请几个学生即兴表演壁画中的人物活动, 之后提出问题: (1) 张骞出使西域的初衷是什么?历时多久?出使的任务是什么?主要经历有哪些? (2) 张骞在途中遭遇了哪些困难?如果你是张骞, 当遇到想不到的艰险时, 你会怎么做? (3) 张骞为什么又要第二次出使西域?这一次又带来了什么影响?他第二次出使西域的情况又是怎样的呢?同时结合《张骞出使西域示意图》, 提出这样的问题:张骞两次出使西域有哪些相同和不同的地方?他疏通西域之后会带来什么影响呢?分析张骞出使西域的意义, 并分析评价张骞。通过巧用课本插图, 这一演二看三问, 学生便增强了求知欲, 提高了学习的兴趣。

二、恰当选取图文史料, 精心设置问题

历史插图使用方法的选择, 要结合教材内容而定, 不可不讲亦不可全讲。恰当选取图文史料, 应注意使用科学的方法指导学生阅读课本插图、史料、自由阅读卡, 学会从历史材料中获取历史知识与信息的方法。

例如《鸦片战争》中, 笔者恰当选取课本的历史图片《虎门销烟浮雕》 (局部) 、《南京条约》签订场景, 指导学生通过观察, 并思考从中得到了哪些历史信息。学生饶有兴趣地认真观察, 并发表了自己的观点。之后, 教师向学生提出问题: (1) 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 (2) 道光帝为什么要采纳林则徐的禁烟主张?虎门销烟的起止时间、意义等。 (3) 结合中英《南京条约》的主要内容, 请你分析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了什么危害。 (4) 中国为什么会在鸦片战争中失败?通过步步设问, 加上点拨、引导, 学生的思考也逐渐深入, 他们通过观察插图就可直观回答问题, 将插图具体化、问题化。再如讲到“香港、澳门回归祖国”时, 教师在介绍区徽知识的基础上, 设计了这样的思考题:紫荆花、荷花图案是何时正式使用的?它们的主要寓意是什么?它们的使用有什么历史意义?教师以图为依据, 因势利导, 分析史料, 设计出精彩而又恰当的思考题, 丰富历史教学内容。

有时教材选取的史料并没有设置问题, 此时在史料的运用上就需要教师精心设问。例如史料引自林则徐上书道光帝的言论:“鸦片流毒于天下, 则为害甚巨, 法当从严。若犹泄泄视之, 是使数十年后, 中原几无可以御敌之兵, 且无可以充饷之银。”根据材料的信息可以设计这样几个小问题:林则徐针对什么事情上书道光帝?他的主张是什么?结合材料, 简要说明他提出这一主张的理由。道光皇帝接受他的主张的原因是什么?这样的提问和回答就把知识传授和思想教育、能力培养有机结合在一起, 是对教材内容的进一步拓展。所以教师对没有思考题的史料也要十分重视, 要分析研究、恰当使用史料, 使其为历史教学服务。

三、利用历史地图, 引导学生思考隐性知识

在所有的历史插图中, 历史地图是最重要的插图, 有些隐性知识隐藏在历史的地图和图片里, 我们应挖掘和充分运用这些隐性的历史知识。“左图右史”是我国学人治史的优良传统, 我们要引导学生用好教材上的地图, 细心研读地图, 把隐含在其中的知识挖掘出来。学习历史地图时, 要教学生学会“一看二想”:“一看”是学生通过“看”这幅历史地图并从中获得知识, “二想”即是学生根据教师提出的问题来读图思考并作答。教师要让学生学会从地图中读出隐性知识, 历史地图有时空结合、具体形象和激趣化难的功用。例如在《中国历史》八年级上册《开放的中国走向世界》中利用教材所配《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的形成示意图》进行教学, 让学生从历史地图中理解我国的对外开放格局:从1980年建立深圳等4个经济特区———1984年国家进一步开放上海、天津、福州、广州等14个沿海开放城市———设立沿海经济开放区———开放内地, 这样一个全方位、多层次、宽领域的对外开放格局。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篇11

【关键词】图文史料;初中历史;史料教学;运用

史料教学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方式,在历史教学方面可以有效的提高历史教学效率,给学生的学习带来更多的帮助。为了图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需要对图文史料的运用进行分析,总结图文史料在运用时需要注意的地方。这样才能给老师的教学带来更多的帮助,节省更多的时间,同时提高学生的知识视野,帮助学生加深对知识的理解。因此,在现在初中教学中加入图文史料是十分必要的。

一、图文史料的内涵

图文史料是指利用图片的形式进行保存史料的一种形式,相对于文字、图标等形式的史料,图文史料具有更直观形象的特点,能够真实的反映历史的事件和面貌。图文史料包括了原始性图片史料和再造性图片史料,其中原始性史料具体的可以指原本遗留下来的照片,如文献、遗址的照片。而后者是指再现出来的图文史料,是前人或现在人根据当时的历史事件或情景进行再造出来的图片史料,包括了历史人物画像、历史画面等。两者相对比,原始性图文史料比再造性史料更具有历史价值。

二、图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运用的注意事项

(一)协调好课本知识和补充资料的关系

由于现在图文史料的大量使用,很容易造成教师认识上的误区,就是过度的注重图文史料的运用而忽略教科书知识。为了让图文史料在历史教科书中发挥出更好的作用,教师需要协调好课本知识和补充图文资料的关系,充分挖掘教科书图文史料。具体的措施,要以教科书图文史料为基础,充分挖掘教科书的史料。这样就可以解决图文史料来源的问题,不会让学生觉得知识的陌生。另外过多的使用课外图文史料会让学生产生错误的认识,认为课外的图文史料不是历史史料而是教学课本中附加的部分。这样就很容易让学生将史料和历史认识分离,从而不能发挥出图文史来的作用。

(二)遵循真实、适度的原则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对于图文史料使用要遵循真实、适度的原则,不能随便的引用。因为现在学生的历史认识能力有限,不真实的图文史料会给学生带来历史认识上的误区。教师在使用图文史料时要根据当时的历史背景,结合学生的历史认识,适时选择合适的历史图片资料,帮助学生理解。此外,图文史料的运用要适度,将图文史料运用到初中历史教学中是为了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加深学生知识点的印象,并不是意味着每个知识点都需要引入图文史料。过多的图文史料会让学生失去学习的兴趣,抓不住知识的重点。因此,在运用图文史料时要适度,不能过分的运用,不然会产生相反的效果。

(三)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学习能力的关系

图文史料作为一种新兴的教学方式,在初中历史教学中初步运用的时候,曾出现过这样的现象。很多教师过分的注重图文史料分析能力的培养,而忽视了基础知识的积累。这样就很容易给学生造成学习的困难,因为没有了扎实的理论基础知识,就不能够有效的进行分析。所以对于二者的关系要有个正确的认识,知道这两者都是历史教学中的重要内容,都需要重视,不能有任何的偏向。图文史料能够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理解,培养学生分析能力,同时还能够传达着历史的知识和概念。但这一切都需要学生有个良好的基础知识,否则对于学生的学习没有实际的帮助。因此,在历史教学中,教师要引导学生进行良好基础知识学习,然后以图文史料为凭借,培养学生的分析能力,实现基础知识和能力共同的发展。

三、图文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运用

(一)利用插图巧设问题,活跃课堂气氛

图文史料的运用可以帮助学生更好的理解历史知识,因此教师在使用图文史料时,要结合图文史料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知识的兴趣,同时活跃课堂气氛。如教师在讲解郑和下西洋的历史知识点时,就可以结合郑和下西洋图片进行讲解,根据图片史料的人物活动适时的提出相关问题。可以让学生进行思考郑和下西洋的目的任务是什么,在途中经过了哪些国家,经历了什么困难。再如假设你是郑和,在遇到困难时会怎样做,此外思考这次出行的历史意义等。这些都可以让学生进行有效的思考,同时也可以进行一定的活动表演,加深学生知识的印象。因此,通过历史知识点里提问,结合图文进行相应的表演等,可以充分激发学生学习历史兴趣,活跃课堂的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二)选择合适的图文史料,设置恰当的问题

在初中历史教学中,教师要结合课本的知识,选择正确的图文史料进行讲解。在讲解的过程中,教师要善于引导学生进行思考,可以通过设置一些问题,来引导学生进行相关思考。同时培养学生识图能力,让学生学会从历史图文中获得有用的信息。如教师在讲解鸦片战争时,可以结合虎门销烟图文史料和南京条约签订的图片场景进行讲解,引导学生去思考。可以通过设置一些层层递进的问题进行引导,如在当时的社会背景下,英国为什么要向中国走私鸦片,当时的政府为什么要采纳林则徐禁烟的主张。然后结合南京条约签订的场景,进一步引导学生思考鸦片战争给中国带来什么危害。教师可以通过层层问题的设置来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点的探索,培养学生观察和选取图文史料的能力。如果选取的图文史料没有合适的,教师就需要自行的探索,把图文史料有机的结合起来,寻找其中存在的关系,再将这些图文联系起来就可以很好的形成知识体系。因此,正确的选择合适的图文史料是十分关键的。

(三)通过历史地图,引发学生思考

历史地图作为图文史料中常见的一种史料,其中隐藏着非常关键性的知识,需要认真的探索和研究。在观察历史地图时,学生要仔细的观察图文,根据其中的内容进行思考。教师要引导学生去研读历史地图,并通过提问来了解学生对于这个图文史料的理解程度。历史地图的呈现可以让学生更直观的理解,如教师在讲解我国改革开放知识时,就可以结合我国对外开放格局示意图,给学生展示我国对外开放的格局,让学生了解到我国对外开放是从东部向西部逐渐递进的过程,理解先富带后富的理论。在历史地图中,可以清晰的看到我国是在深圳、珠海等地区现对外开放,然后慢慢的开始对上海、广州等沿海城市进行对外开放,最后在逐步的向内地延伸。所以,历史地图作为图文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中隐藏着很多隐性的知识,需要充分的挖掘和探索,从而引导学生进行知识理解的加深。

四、结论

随着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图文史料在历史教学中的运用受到人们广泛的关注。相对其他的史料,图文史料具有更加直观、生动特点,可以充分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调动课堂的学习气氛,从而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为了更好的发挥图文史料在教学中的运用,教师在运用图文史料要注意基础知识和能力关系,遵循真实、适度的原则。在实际的运用过程中,教师要结合图文的史料进行相应的引导,通过问题的设置帮助学生进行更好的知识理解。

参考文献:

[1]姜厚叶.史料在初中历史教学中的应用[J].文教资料,2011(35):148-149.

[2]王亚琴.初中历史教学中史料知识的有效运用[J].读书文摘,2015(8):210-211.

图文并茂的教学方法 篇12

一、地图是地理学科的第二语言

地理科学是以一定的空间为研究对象的空间科学, 具有突出的空间性特点。而地图是学生理解、分析和认识地理事物和现象的第二语言。文字是思想意识的反映, 即是我们对地图所反映的地理信息的理性认识和思维判断结果的一种描述。“无文之图”是学生难解的“天书”, “无图之文”是苍白无力的说教。只有图文并茂, 图文结合, 才能使地图变得易懂, 文字变得有所依托, 才能更好地拓展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培养学生地理学科综合分析能力。在地理教学中充分利用地图, 培养学生“抽象化”的形象思维。例如“东亚图” (地图册第二册18页) 中的长江、黄河, 它们既是一种形象的表现形式, 又是表示长江、黄河的特殊的抽象的符号 (因为它去掉了很多特征, 只抽象出其简单的特征, 并用线条表示出来) ;既说明了长江、黄河的准确位置, 又反映了它们与其它地理事物的相互联系。这就反映出运用地图进行思维的一般特点, 即是形象思维与抽象思维的巧妙结合。

二、图文结合的方法

在地理学科强调“图”的鲜明特点和重要意义, 逐步培养学生“以文释图”, “以图释文”和“以图释图”的基本能力和方法。“以文释图”, 即指将图像及图表中内容用文字表述出来, 这就是我们通常所说的读图分析, 它是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重要方面;“以图释文”, 是将课本文字转化为图像, 以直观的图像来表述教材中的文字内容, 这对学生深刻理解和掌握知识是大有益处的;“以图释图”, 即是用另一张图反映这一张图, 它对学生的知识迁移能力的培养大有帮助。简单地说, 地理就是地图上的道理。只有学生从思想上重视“图”的重要性, 同时又能掌握图文结合的基本方法, “图文结合法”在复习中才能顺利地贯穿和渗透下去, 在40分钟的有限时间内提高课堂的有效性, 在和谐的氛围中完成复习任务。例如《世界主要气候类型分布图》 (地图册第一册17页) 要求学生理解记忆11种气候类型, 课本中没有详细的文字, 我就结合旁边的小图即气温曲线和降水量柱状图, 把各类气候特点用简洁的语言归纳出来, 教会学生看图能说出气候类型或气候特点。用图文结合的方法比让学生死记硬背的效果要好得多。

三、精选地图是有效教学的前提

老师根据教学目标, 联系学生实际情况, 提炼教材, 精选具有典型意义的地图, 然后加以巧妙设计和加工, 尽可能在“图”的基础上涵盖教学目标所要求的重点内容。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 我精选了《中国政区图》、《中国地形图》、《中国一月等温线图》、《中国七月等温线图》、《中国年降水量图》《中国自然资源分布图》共六幅图。通过对图的解读, 使学生对各章的重点知识掌握殆尽, 地理思维能力, 图文转换能力也得到了训练和提高, 使复习课的效率也得以提高。

四、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明显提高

根据图与图之间内在的地理逻辑, 老师引导学生自主地把各章零散的知识串联成一个有机的整体, 使学生逐步形成对整本教材的总体性的把握, 构建比较系统的知识能力体系。以初中地理教材第三册为例, 我引导学生从《中国地形图》联系到《中国的人口、民族分布》, 中国的人口主要分布在东部的平原和丘陵地区, 中国的少数民族则主要分布在西南、西北、东北的偏远山区;从《中国的地形图》联想到《中国的一、七月气温分布》, 使学生更好地理解夏季气温高的地方和夏季气温最低的地方主要是地形因素造成的, 以及我国季风影响范围的内容等;从《中国的地形图》还可以联系到《中国的自然资源分布图》, 比如西藏为何具有丰富的太阳能资源, 中国的水资源分布特点等, 都和中国的地形特点紧密相关的。在同一地区, 将不同要素的几幅图重叠, 能更好地认识该区域各地理要素之间的相互联系和因果关系。学生在合作交流学习中, 学习效率和知识能力都有不可估量的提高。

五、要兼顾学生的差异

查漏补缺, 分层辅导, 阶段评析, 也是必不可少的。由于学生的生理、心理特点和经验的不足, 学生“图文结合法”的掌握程度也会参差不齐。老师在复习中应做到及时查漏补缺, 分层辅导, 建立个别学生成长记录, 尽可能有的放矢地、针对性地补缺漏的知识, 尤其要注重对学困生的鼓励和赏识, 使之图文结合能力尽快地成长起来。阶段评析有利于总结经验教训, 对症下药, 及时“纠偏”, 调整复习应变策略。

上一篇:中学与高职物理教学下一篇:确定主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