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材设计编写

2024-10-23

教材设计编写(精选12篇)

教材设计编写 篇1

《美术观察》2009年第1期刊登了一篇题为《美术院校专业教材的“贫血”与失范》的文章。该文对当前美术教材编写的混乱现象,进行了归纳与分析,读后觉得有一定的启发意义。但是文中有“据悉,一本列入国家‘十五’规划的《设计概论》教材,居然抄袭了十年前出版的一本同类教材中的5万字”的例举说法,引起了我的注意。正巧我的《设计概论》(修订版,陕西人民美术出版社2005年版)也被列入教育部“十五”国家级教材规划,因此我与原文作者沟通,原文作者表示有些笔误。我在长期的教学与研究工作中,也看到我国艺术设计理论在蓬勃发展过程中的确存在一些不容忽视的负面现象。“设计概论”教材的编写思想、教材内容以及编写形式,有许多值得思考的问题。笔者认为,应该清醒地认识到当前设计理论教材编写中的困难,大家必须齐心协力,近思远行,加强“设计概论”教材的建设。

艺术设计事业的发生,与现代工业生产的发展与进步有着密切的关系,艺术设计理论教材的编写者,必须具备当代国际文化的视野。作为一个学科,“艺术设计”发端于1919年德国包豪斯学校,现代设计教育事业由此展开。中国的艺术设计起步于20世纪80年代,业界的教育工作者也一直将探索的眼光投向现代主义设计思想,柳冠中、王受之等先生早期对设计理论的探讨文章均对此反映得非常明显。

事实上,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现实需求,与当代国际文化与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发展有着紧密联系。因此,借鉴西方国家的历史经验,无疑可以让我们少走弯路。比如格罗佩斯对魏玛工艺美术学校教学模式的思考与改造,对工艺美术与现代设计的分合思路,就有启发意义。再如北欧国家的艺术设计家将本民族的手工艺生产理路和现代设计观念进行融合,充分利用本民族资源,由此形成了自己鲜明的文化特色,这一点也有借鉴价值。

我国当代艺术设计事业,是融汇于民族文化的复兴大业之中的。然而,伴随着中国经济建设的进程,我们的设计文化遭遇了一系列问题。艺术设计史论教学与研究工作,正是在对艺术设计理论、中外艺术设计发展历史的比较分析中,加强对艺术设计现状的深切关注,逐渐完善了本学科独立的体系,彰显了自身的存在意义。因此中国艺术设计理论的创立和发展,应该建立在对外来文化积极汲取的基础之上,并深入挖掘中国古代文化中仍有现实价值的艺术设计思想,重视中国本土的传统资源,由此才能形成一种复合的、独立的中国艺术设计理论。因此艺术设计理论教材的编写,必须充分挖掘民族文化的优良资源,同时还要积极介入到当代设计文化的大潮中。

艺术设计学科的现代特性,往往以西方现代设计文化为基础。因此国外现代艺术设计理论有时会通过编译渠道,直接进入中国艺术设计教育之中,这使得我们的学科缺乏中国传统民族文化特征。全球经济一体化的冲击,使地域文化差异被忽略,民族特性显得模糊。而且,这一现象亦会造成对现实生存的物质崇拜,从而漠视民族文化自身的存在意义。事实上,中国古代器物造型与功能的观念息息相关,器物的作用往往会大于形式,因为其中包含着大量能工巧匠的心血。这方面,张道一、诸葛铠、张朋川等先生的研究成果有着重要理论启示价值。

因此,探讨艺术设计理论的教学与教材编写问题,还需要特别关注中国问题,强调对中国本土传统资源的挖掘与利用。在经历了西学东渐并与“国学”碰撞等诸多回合之后,我们在寻找中国文化底韵的过程中生发出一种复古鼎新的思路,这正是对现代设计中地域特征模糊以及民族文化特色弱化现象的一种拨正。

艺术设计理论需要积极关注当代社会经济的变革。艺术设计是一种工业化文明的产物,也是人类社会的现代文化象征。尤其是对人文主义精神的根本认同,使之成为一种建立在尊重人、尊重道德、尊重法制等现代社会的基础之上的自觉行为。因此,加深对人文精神的理解与关注,规范艺术设计学科,是关系学术导向的严肃行为,每一位学者、教师都有责任与义务投身其中。

艺术设计学科于1998年在教育部专业目录里得到确定,至今仅仅有十来年时间。或许由于时间短,其中的确存在不少问题。尤其是近十年随着经济的发展,大量的高等学校增设了艺术设计专业,招生规模也在扩大。这种因职业选择带来的变化,说明了设计文化的无限创造性。但是也需要清醒地看到,在艺术设计理论教材的编写中,对国际文化的发展现状、中国传统文化资源以及人文主义精神的思考与探讨远远不够,以至出现内容转抄、学术水准低下等不良状态。这种现象值得批评,但乐观一点说,随着时间的推移,学者与教师有能力改变这一局面。

我从一开始写作《设计概论》时,就非常关注这些问题,而且身体力行,不遗余力。后来我的《设计概论新编》(2007年高等教育出版社出版)继续被列入教育部普通高等教育“十一五”国家级规划教材。借此,我力图完善当代中国艺术设计理论基础的构架,以适应国内艺术设计专业对理论教材的迫切需要。同时,我也看到,在国内出版的三十余种《设计概论》中,仍然有一些优秀的教材,如荆雷的《设计概论》(河北美术出版社)、李立新的《设计概论》(重庆大学出版社)、黄厚石、孙海燕的《设计原理》(东南大学出版社)等,它们都有着一定的学术影响力。众人拾柴火焰高。中国艺术设计理论学科的建设,还需要有志者共同努力,以期在当代各种艺术思潮的激荡中,发出自己响亮的声音。

教材设计编写 篇2

在教和学方面的作用简要地作 一个理论回顾,并比较国内外一些以英语作为外

语的较有知名度的教材对于输入问题的不同处理方法,然后对 上海市现行英语

教学大纲和教材中语言输入的质与量的改进提出一些尝试性的建议,希望能够借

此参加有关上 海的英语课程教材改革问题的讨论。

二、问题分析

输入在语言教学范畴内是指学习者听到或读到的语言。人们在课堂环境或自

然环境中接受语言输入。让我 们先比较一下香港、菲律宾、新加坡等地的英语

教学。在那里,英语作为第二语言,学生可以通过电视、电台 节目、各种报纸、

杂志等多种媒介较多地接触英语。在香港,大部分学校开设的学科(除汉语和中

国历史部分 外)教材都用英语编写,教师授课也使用英语。然而上海的学生主

要是通过英语课和英语教材学得英语。由于 通过自然环境获取语言输入机会匮

乏,我们的课堂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虽然新的课程标准(大纲)与教材在 理

论上、方法上以及整个框架上都进行了积极的改革,语言的四项基本技能――听、

说、读、写得到全面的重 视,然而,在语言输入的质与量方面,却没有引起足

够的重视。显然,学生需要的“语言食粮”是不够的。这 是一个影响英语学习

方法和速度的重要因素,它也成了英语教学改革进程中的主要障碍。

先从语言输入的量来分析,我们发现,语言输入量的不足首先反映在词汇量

的不足上。九年制义务教育阶 段(包括小学和初中)要求学生掌握的积极词汇

累计850个左右,高中毕业要求学生掌握积极词汇累计2000个左 右。与香港小

学、中学的英语教材On Target和Oxford English相比,不难发现我们教材中

的词汇量明显不足。 我们有理由推测,类似情况也出现在与菲律宾、新加坡、

马来西亚等国家和地区的比较中。与他们的教材相比 较,消极词汇的不足更为

明显,因为以上所提到的地区和国家内的大部分学校,除英语之外的其他学科,

不论 是教材还是教学语言都是英语,学生由此摄入大量真实、实用的词汇和语

言。

词汇量的局限在诸多方面影响了输入的质量。首先,很大程度上输入的“真

实性”被削弱。大多数原文素 材需经过改写来删除教学大纲规定以外的词汇。

报刊杂志、广告说明等真实语言材料难以出现于教科书中。第 二,题材较为狭

窄。大部分的课文以贴近学生的学习、生活为背景,语言活动环境多为本国,因

而一些课文的 语言显得不够自然、地道。第三,由于教材设计的主要目的和功

能是教授语言(而非传递信息),导致输入的 内容在信息量、知识性、趣味性上

都显得不够。第四,由于输入量的限制,使得教材缺乏足够的弹性,不能满 足

各种不同层次学生的需求。尤其是一些基础较好、学有余力的学生的内在机制和

智力还有很大的潜力可以挖 掘。由于输入渠道有限,教材提供的输入量不足,

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学生在交际活动中流畅、得体、正确地 使用英语。

三、理性思考

第二语言习得理论将第二语言学习的进程看作类似于第一语言(母语)习得

的进程。它认为学习者应当有 大量的.语言输入,这种输入的语言应当是真实的、

可以理解的(comprehensible)。克拉甲(Krashen,1982)认为 语言习得的成功在

于学习者所接受的语言的性质。这种输入应当包括学生已经“知道”的语言以及

学生还未见 过的语言。换句话说,输入的语言要略高于学生能够运用的语言的

水平,相当于他能够理解的语言的水平。克 拉申提出的假设是只要提供给学生

大量的可理解输入,学生就能够自然而然地获得语言能力,习得目的语。而 欧

莱特(Allwri-ght,1977)认为语言学习的成功还在于将学生放在一个需要用目的

语交际的语境之中。无论是克 拉申还是欧莱特都声称这些语言习得的方式要比

那种传统的有意识学习语法和教授语言的方法更为有效。

毋庸置疑,“可理解输入”的确可以帮助语言习得的过程,同时也正如欧莱

特所提出的那样,学习者使用 语言交际的机会越多,他就能更善于用语言交际。

然而,无论是单纯的“可理解输入”的理论,还是语言交际 活动理论,两者都

带有一定的片面性。

首先,我们难以确切地预料,学习者在什么时候能够潜意识地习得语言;在

什么时候将有意识地学习语言 ,因为这取决于不同的学习对象。中学生学习一

门外语不同于幼儿习得母语。后者的学习过程时间充分,而前 者,需在非常有

限的时间内完成学习过程,能保证取得如此结果的方法之一就是帮助学习者有意

识地学习语法 项目,同时提供大量的语言输入和在交际中运用语言的机会。

其次,欧莱特描述的方法所基于的理论同样也有其局限性,他实验研究的对

象是在目的语环境中(美国) 学习目的语(英语)。而我们的情形完全不同,中

国学生接触英语的机会非常局限,大部分学习发生在课堂教 学环境之中,因此,

[1][2][3]下一页

在语言学习和习得时,课堂中的有意识学习占据了主要位置。

输入和交往不仅是语言学习和习得的途径,而且还影响语言习得的速度。笔

者认为语言环境对语言学习的 速度和效率起决定性的作用,这种语言环境包括

自然环境和课堂环境。关于输入和交往对第二语言习得速度的 影响已有众多的

研究。塞里格(Seliger,1977)进行了一项以成人在课堂环境中学习语言的研究,

他发现了交往 数量与学习者最后获得成绩之间的密切关系。菲尔莫

(Fillmore,1982)在比较了幼儿园教室里60个儿童学习第二 语言的进步后,认

为输入的质和量都对第二语言习得起决定性的作用。

近几年来,上海引进了一系列初、中级英语教材,其中较有影响的有英国朗

文出版社的Look Ahead,剑桥 出版社的Interchange,牛津大学出版社的On

Target和Oxford English,等等。这些教材有以下三个共同特点 :1)语言真实

地道;2)符合学习者的兴趣和需要;3)能够用来进行有意义的课堂活动

(Hutchinson & Waters 1 978/12/1)。比如在Look Ahead这套教材中的语言大

多数取自于真实的生活或者稍经加工而成。这些素材分别选 自于报刊、杂志、

信件、札记、广告、电视指南、火车时刻表、日记,甚至于菜单、购物单。从词

汇的输入量 来看,Loo-k Ahead的要求显然高于我们的教学要求。仅第二级(相

当于初中二年级)的词汇量就达783个,还 不包括词组。这个词汇量几乎相当

于上海九年制义务教育初中阶段要求掌握的总词汇量。这个特点当前在国外 大

多数将英语作为外语进行教学的教材中极为典型。

由此看来,就语言输入的质和量来说,我们的课堂教学环境,尤其是教材还

需要作相当重要的改革。当然 ,这种改革在教学大纲设计与教材编写中的可行

性还有待于进一步研究。诚然,我们的课程教材改革已在各方 面作出很大努力,

但在如何改进语言输入的质与量方面我们还有很多工作要做。

四、对策研究

1.“粗调输入”(roughly-tuned input)和“精调输入”(finely-tuned

input)(Harmer,1991)双轨并用

既然我们认为“可理解的语言输入”有助于语言习得的过程,那么我们就要

在教学的每个环节中确保相当 数量的可理解输入。毫无疑问,它可以有多种来

源,其中课本是极其重要的部分。阅读和听力材料都是扩大这 种输入的重要渠

道。因此,让学生进行大量的阅读和听力训练是非常必要的。学生在这些练习的

过程中,自然 而然地逐渐吸收材料中出现的“新”语言。这是一种粗调输入。

另一方面,精调输入对于外语学习者也是非常必要的,特别是在非目的语语

言学习环境里,如在中国学习英语,这点就显得尤为重要。精调输入指“为有

意识学习和教学所选择的语言,例如,一般现在时、过去进行 时和用于邀请场

合的语言等”(Harmer,1991)。这种语言可以在每一单元教学的开始阶段介绍给

学生(常常称为 “导入”),学生通过反复练习,对新输入的语言知识和内容分

析、内化,最后达到运用。学生有了这种按难 度编排的输入材料,就能在较短

的时间内通过有意识的学习掌握规定的知识,那就是“对我们来讲,成系统的 知

识要比支离破碎的东西来得好学”(Brumfit,1981)。我们知道,中国学生在非英

语环境里仅仅通过潜意识的习得来掌握英语是不现实的,因为学生接触英语的

时间和机会极其有限。因而,粗调输入和精调输入两者要并 用,把它们巧妙地

编排在教学材料之中。

2.增加语言输入的真实性(authenticity)

“用语言教学的术语来讲,所谓真实性的课文是为讲母语的学生设计编写

的,而非真实性课文,则是专门 为学习外语为目的的学生设计编写

的”(Harmer,1991)。我们目前使用的课本中大部分材料是经过重写的,或者 多

少经过删改而成的。虽然所用的语言在语法上几乎完善,但是它们仍是属于非真

实性的,或者至多是半真实 性的,所以有人怀疑它们是否是“地道的英语”,

也就不足为奇了。

我们发现,学生理解来自真实生活的英语总感觉到比较困难。在课堂内,教

师能人为地控制学生使用和听 到的语言,但在真实的交际中,学生能选择怎样

表达,却无法对所听和所读的语言有类似的控制。我们经常看 到我们的学生尽

管在课堂内语言交际的能力显得相当不错,但是一旦听外国人交谈或看原版读物

时,往往在理 解上有不少问题。那是因为他们不习惯听或读由外国人为外国人

所编的材料。

然而,采用“真实、自然的交际语言或近似自然的交际语言”,“并不排斥

在后阶段改写或重写原文的可 能性,如果我们感到这样做能使课文更符合实际

教学的需要”(Hutchinson & Waters,1987)。非真实性的材料 可用作课文新语

言的导入部分,而半真实性的材料或真实性的材料可用作阅读和听力训练。

虽然初学者可能难以应付外语原著,但他们至少必须阅读和听一些类似真实

的、略带语言控制的材料。通 过多读或多听这样的语言材料,学生可渐渐获得

必要的接受能力,以便将来在需要时可以对付真实性材料。为 此,我们建议,

用以培养接受能力的教学材料至少必须是模仿真实性材料。换言之,尽管有一定

量的语言控制 ,用于阅读和听力的课文必须有利于接受能力的培养。非真实性

的材料可起课文的导入作用,但对接受能力的 培养没有多大用处。当然,不同

类型的课文在教和学的过程中起不同的作用。问题不在于选择什么类型的课文 ,

而在于为一定阶段的学生选择最适当类型的课文。

因此,如果大纲要体现如何使用语言,增加语言材料的真实性是十分重要的。

此外,这种材料还有助于提 高学生的兴趣,因为它使学生看到了他们所学的语

言与真实世界的直接联系。除此以外,我们还要在这些材料 的基础上多设计一

些与真实世界有联系的教学活动,它们与正常的交际活动有关,而另一方面,减

少一些有关 语言用法的东西。这样就有利于提高学生的自信心和积极性,进而

有利于学生的语言整体发挥和接受一定数量 的真实语言。

3.输入和输出

第二语言习得研究还告诉我们:语言学习者所具备的理解能力远远超出他们

的语言输出能力,即表达能力 。所以,在设计教学大纲和编写教材时要对学习

者提出不同的要求。确实,一般来讲,学生对语言的理解能力 (听和读)往往

高出于他们的表达能力(说和写)。尽管理解能力也要求学习者开展积极的思维

活动,但这过 程不一定牵涉到要把语言转换成口头或书面的表达。学生需要做

的就是理解课文的意思,他们不一定会开口表 达他们能读懂的语言。所以,阅

读、听力训练应该让学生接触那些他们暂时还不能表达、但是能大致理解的粗 调

语言输入。在确立教学目标和设计教材中,要特别注意对语言的“四会”提出不

同的要求,这不仅仅体现在 选材上,而且也体现在语法、句型和词汇等方面的

教学要求中。

对接受技能和表达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有助于保证学生接受相对多的语言

输入而又不至于加重学生的负 担。另一方面,它又使教材富有弹性以适合不同

层次学生的需要。

4.精读辅以泛读和泛听

为了使学生有较多的机会接触目的语及增加教材的弹性,除必要的精读材料

外,还应该配备一些相关的泛 读和听力材料,也可以运用录像。泛读选材标准

应该包括:1)真实性和粗调语言的输入;2)与精读相关联;3) 知识性和

上一页[1][2][3]下一页

信息性;

4)有利于情感和兴趣的培养。作为辅助语言输入的听力和阅读材料不但能使学习

更有趣,而 且能使知识掌握达到潜移默化的境界。如果泛读和泛听材料能达到

以上的标准,那么学生的积极性就会大大增 强,他们就会自觉地去使用甚至去

寻觅这些材料。听和读不再像我们处理那些精读一样,仅仅为了学习语言本 身,

而是为了让学生吸取他们感到有用和有趣的信息。与此同时,他们不知不觉地获

得并巩固了语言知识。

5.对测评的一些想法

在上海的外语教学中,测试对教法和学法起决定性的导向作用。如何使测评

对教和学起积极的反拨作用? 研讨这个问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由于在测评

语言交际能力中如何平衡信度和效度这个问题上存在着难度, 所以测评领域的

改革困难最大。测试设计者对此向来小心翼翼。当前中学外语教学测试模式是以

学业成绩考试 (achievementtest)为主的。无论是教师还是学生,对毕业考、升

学考的纲要和细则摸得一清二楚。考试的模式 、题型、内容、方式和手段年复

一年,少有变化。为了保证学生取得高分,教师心中有一个纲:凡是在课本中 出

现的语言点和知识点学生都得牢牢掌握。结果,有限的课时全被用作对语言知识

和内容的反复操练,付出的 代价是一再削减语言的输入量。我设想,我们可以

将当前主要使用的按常模参照考试(norm-referenced)的评估 方法,同标准参照

测试(criterion-referenced)的评估方法结合起来,将我们主要依赖的成绩考

试,适当掺入 水平测试(proficiency test)的成分,从而鼓励学生接受更多的

输入,扩大知识面,培养交际的能力,而不仅 仅局限于课本知识。测试和评估

虽然不是本文重点要讨论的问题,但它对英语教学影响颇大,无法回避。

五、结语

归纳一下,本文试图从语言输入的角度,探究目前外语教学所存在的问题,

然后通过对语言输入理论的分 析,并结合中国英语教学的特情,笔者就如何提

高教学大纲和教材设计中语言输入的质量和数量提出了一些建 议,如:粗调输

入和精调调入并用,增加语言输入的真实性及对不同的技能提出不同的要求,测

试的改革,等 等。毋庸置疑,它们将在操作实施上增添一定的难度和复杂性。

但只要它们能够促进对学生外语交际的能力的 培养――我们英语教学的最终目

的,它们就值得一试。

1 Allwright,R.,1977,Language Learning Through Communicati-on

Practice in ELT Documents 76/3, The British Council

2 Brumfit,C.(ed.),1984,General English Syllabus

Design,p.16,Oxford:Pergamon Press

3 Ellis,R.,1985,Understanding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OUP

4 Harmer,J.,1991,The Practice of English Language

Teaching,Harlow:Longman 5 Hutchinson,T.& Waters,A.,1987,English for

Specifice Purpo-se, Cambridge:CUP

6 Krashen,S.,1982,Principles and Practice in Second Langu-age

Acquisition,Oxford:Pergamon

教材设计编写 篇3

关键词:原电池;教学目标;教学设计

文章编号:1005-6629(2015)12-0029-05 中图分类号:G633.8 文献标识码:B

布鲁纳在《教育过程》中指出螺旋式课程就是以与儿童思维方式相符的形式将学科结构置于课程的中心地位,随着年级的提升,不断拓广加深学科的基本结构,使之在课程中呈螺旋式上升的态势。王祖浩教授主编的《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化学》充分体现了螺旋式课程中“螺旋式上升”的理念。该教材将基本概念和原理分散到必修和选修模块中逐步完善,螺旋式推进,体现了不同阶段的不同层次要求,同时也反映了相关课程内容在满足不同发展方向的学生在基础性和选择性要求上的差异。

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在浙江省的全面使用已有9年。使用新课程模块教材之初,许多老教师简单沿袭以往的做法,在概念、原理等教学中追求“一步到位”,进而造成了必修模块教学中教师无所适从、学生学业负担加重的普遍现象。随着新课程模块教材及其内在逻辑结构逐渐被广大化学教师所理解和认同,我省化学教师根据教材编排体系和不同阶段的教学要求,遵循循序渐进的教学原则,加强了对教材编排、知识体系、教学目标以及各模块知识之间相互联系的研究,并在此基础上科学安排教学内容和要求,依据学生的知识基础和认知规律进行精致的教学设计,有效提升课堂教学效益。

以下结合苏教版高中化学教材“原电池”相关内容的教学目标分析与教学设计,呈现笔者对苏教版“螺旋式上升”编写理念的理解,以期抛砖引玉,共同探索契合教材“螺旋式上升”编写理念的教学设计。

1 教学目标的整合

“原电池”教学内容的核心是氧化还原反应理论的延伸和应用,是培养学生思维能力和科学探究精神的优质素材,在高中化学学科知识体系中占有十分重要的地位。在苏教版化学教材中,“原电池”内容主要分布于《化学2》(必修)、《化学反应原理》(选修)等课程模块中。《浙江省普通高中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化学》(2012年版)(以下简称《学科教学指导意见》)明确了“原电池”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具体教学要求。

通过表1,不难发现“原电池”相关概念在必修模块中的教学要求为“初步认识”,选修模块的教学要求为“系统认识”和“实际应用”。在必修模块规定的5个要求中有4个基本要求,1个发展要求,而选修模块规定的教学要求则是1个基本要求,4个发展要求,且4个发展要求中3个与必修模块中的基本要求相对应,充分体现了“螺旋式上升”理念。

基于以上分析,笔者认为在使用苏教版教材进行教学的过程中,要对“必修”、“选修”教材进行统筹安排,要对教学目标进行整体设计。为此,笔者依据《学科教学指导意见》和不同阶段学生的实际情况,从“知识与技能”、“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三个维度制定了“原电池”内容在两个模块中的三维教学目标,见表2。

2 同一内容在不同模块中的教学设计

“螺旋式上升”的编写理念只有落实在教学设计中,才能真正实现教材编写者的意图:每个学生都能学习基本的化学,不同的学生学习不同的化学,不同阶段的学生学习不同层次的化学。

笔者依据整合后的三维教学目标,在充分尊重学生认知结构的“最近发展区”的基础上,根据“原电池”内容在“必修”阶段、“选修”阶段的特点,进行了如下的教学设计。

2.1 “必修”阶段教学设计

引入:格林太太是一位漂亮、开朗的妇女。当她开怀大笑时,人们可以发现她一口洁白的牙齿中镶有两颗假牙:一颗是金牙——这是她富有的象征;另一颗是不锈钢的——这是一次车祸留下的痕迹。令人百思不得其解的是,自从车祸后,格林太太经常头痛、失眠、心情烦躁……医生绞尽了脑汁,格林太太的病情仍未好转……

实验一:

演示1:将铜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演示2:将锌片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演示3:将铜片和锌片同时放入稀硫酸中,观察现象。

演示4:将放入稀硫酸中的铜片和锌片用导线连接,观察现象。

讨论:铜片上的气泡是怎么产生的?

实验二:

探究1:称量铜片插入稀硫酸前后的质量,比较铜片质量的变化。

探究2:在铜片和锌片之间接入电流计,再将铜片和锌片平行插入稀硫酸中,观察指针是否偏转。

过渡:如果把实验中的装置简单改进—下,用锌筒代替锌棒,把铜棒插在盛有稀硫酸的锌筒中,接上电流计,大家想象一下会是怎样一套装置呢?

活动三:构造原电池

(1)两极材料

学生实验:Zn分别与Zn、Fe、C能否构成原电池,指针是否偏转?

(2)电解质溶液

学生实验:完成下列装置,并观察电流计指针是否偏转?

(3)闭合回路

思考:你能帮课前故事中的格林太太找到病因,开个好药方吗?

2.2 “选修”阶段教学设计

引入:播放视频:“橙子”给“苹果”充电。用水果电池给iphone手机进行充电,让学生思考其中蕴含的化学原理。

回顾:请以下图装置为分析对象,回忆原电池工作原理,归纳原电池的构成条件。

问题1:反应Zn+Cu2+=Cu2+是吸热反应还是放热反应,如何验证?

活动一:向一支试管中加入1.0 mol·L-1CuSO4溶液50mL,再加入适量Zn粉,借助数字化实验仪器,测量溶液温度,观察温度变化。

问题2:既然这是一个放热的氧化还原反应,能否将其设计成原电池呢?如果可以,请画出装置图,并写出电极反应式。

活动二:请大家根据装置图,组装实验仪器,并按要求进行分组实验。

问题3:zn棒表面为什么会有Cu析出?

学生:Zn棒与CuSO4溶液直接接触,发生置换反应,导致Zn棒表面有红色物质析出。

问题4:如何改进原电池,使化学能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电能?

学生:让Zn与CuSO4溶液不直接接触,但仍然形成闭合回路。

活动三:(教师演示)用盐桥将置有Zn片的ZnSO4溶液和置有Cu片的CuSO4溶液的烧杯连接起来,然后再将锌片和铜片分别用导线与电流计相连,观察现象。

问题5:请判断导线中电子的流向以及盐桥中离子的移动方向,写出电极反应式与总反应方程式,可以分组讨论。

问题6:对比单液原电池、双液原电池装置,分析双液原电池的优点及原因。

问题7:除了盐桥,还有其他方法可以让Zn与CuSO4溶液不直接接触吗?

用离子交换膜可以吗?

将盐桥换成铜片呢?

应用:将反应2Fe3++Fe=3Fe2+设计成原电池,并画出装置图。

必修阶段的教学设计突出现象观察等感性认识,着力于知识的形成:以两组探究实验让学生感受到“电”,认识原电池;以两组对比实验推进教学,让学生在主动参与、自主探索的过程中掌握原电池的构成条件,理解其原理。选修阶段的教学设计突出原理分析等理性认识,着重于能力的培养:以7个问题组成的“问题链”展开教学,从“思考Cu-Zn原电池装置存在的缺陷”到“如何改进装置,使化学能能最大程度地转化为电能”,环环相扣,步步追问,促使学生萌生探索欲望,在分析、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加深对“原电池原理”的掌握,既是对必修模块所学知识的一次拔高,更是学生能力的一次升华。

3 实践与反思

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很多人失败不是没有目标,而是目标太遥远击溃了他坚持下去的勇气。行远自迩,登高自卑,先走一步,再走一步才是最实在的目标!如果我们能将远大的目标进行分解,那么目标的达成就举重若轻了。

笔者认为,帮助学生真正实现“螺旋式上升”,关键是做好以下几个方面。

3.1 深入研究,把握教材意图

“螺旋”体现在学习主题相同而学习内容的深度、广度上存在着不同,“上升”则体现在层次的提升,以及课程内容的深度、广度的适度加深上,而不是简单地再现或重复。只有从宏观上领会教材“螺旋式上升”的编写理念,才能形成对教材的整体认识和准确把握。如“铜锌原电池”的实验装置虽然在必修模块和选修模块中均有呈现,但呈现的方式以及研究的角度已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必修模块主要围绕“铜锌原电池”的实验进行现象描述和结论归纳,而选修模块则是在必修模块所学知识基础上的深入分析与挖掘,直接指向原电池原理的本质理解。

3.2 合理取舍,因生因材制宜

教材设计编写 篇4

关键词:职业教育教材,中医护理,编写,设计

1 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要素思考

1.1 明确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理念

教材的开发编写理念是与时俱进, 科学发展, 规范更新, 体现教育教学改革方向, 推进教育教学改革进程。充分发挥教材在教育教学中的功能:一是, 把握好教材“教”的作用———即引领, 书后附精编的指导性教学计划及教学大纲, 在每单元的开始部分有导学部分, 引领教学运作———引领教师教、学生学;二是, 把握好教材“材”的作用———即实用, 为教学提供必需的科学规范资源支撑。可以通过相关知识点的延伸小链接及书后附录相关知识部分, 为完成任务引领学习及发展学习提供基本够用的的资源支撑, 有效衔接课堂内外的自我学习、发展学习, 减少课堂教学时间, 同时进行了会学习的能力养成, 为职业岗位终身学习奠定良好的基础;三是, 把握好教材“职业”的作用———即对接, 根据当前职业教育课程改革的基本取向, 是打破学科体系, 对接建立基于工作体系的课程体系, 突出工作实践在课程体系中的逻辑主线地位。按此开发编写的教材更符合学生的就业需求、社会需求。

1.2 增加职业教育教材的适用性、可读性

以科学发展观统领职业教育教材的编写, 其适用性、可读性包括三个方面:一是, 教师教学的适用性、可读性:符合职教改革的教材, 教学应用的可操作性要强, 也是真正较全面培养和提高现阶段教师职教能力的有效载体;二是, 学生学习的适用性、可读性:符合职业学生的认知特点和规律, 学生在教师的导学下, 根据教材提供的路径、资源等支撑, 能读懂、学成、做成, 从而具备所需的职业能力;三是, 教材内容的适用性、可读性:与市场职业岗位需求相适应。

上述关于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要素思考, 将其体现在教材的编写上, 能够使职业教育教材编写的针对性、实用性更强。

2 职业教育教材《中医护理》编写设计

在上述职业教育教材编写要素思考框架下, 我们针对卫生职业教育教材《中医护理》进行了如下设计:

2.1《中医护理》教材编写思路

《中医护理》是医药卫生类职业院校护理专业的专业课之一。首先要明确高职护理就业岗位需求的能力体系, 细化分解构建所需的中医护理能力体系, 围绕该体系聚焦优化构建所需的中医护理理论知识及技术。进一步在教材编写上力求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取向和现代中医护理理念, 精编导学引领部分, 如教学计划、教学大纲、单元导学、实践任务等, 对接教材提供参考的学习资源, 开展任务引领教学。针对高等卫生职业教育护理专业学生现状, 以及实际岗位中应具备的中医护理健康指导和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能力, 科学确定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的比例, 达到“必须”、“够用”;同时按照“够用为度、注重实践”的原则, 概述现代中医护理理念及中医基础理论;阐明科学、规范、实用的中医护理基本理论、基本知识、基本技能;重点突出中医护理技术的应用, 使其具有实用性和可操作性, 达到全面提升学生的职业素质、职业能力和专业技能, 为学生就业提供支撑, 为培养学生在专业领域终身学习奠定坚实的基础, 实现职业教育教学目标和发展学习的目的。

2.2《中医护理》教材编写特色

2.2.1 淡化学科突出护理, 体现现代中医护理

针对临床护理工作中, 护士少有中医护士、西医护士岗位之分, 多数护士同时做中医护理、西医护理工作, 如案例 (病例) 的编写少用或不用单纯中医的证候论治, 应贴近临床的中西医结合;教材中注重与其他专科护理课程的衔接, 在中医用药护理和中医护理技术部分的编写体例上尽量与其他专科护理技术大致相同, 便于学生学习和掌握应用。同时贯穿中医整体护理和中医护理程序, 在中医用药护理和中医护理技术部分的编写上, 融入科学的中医护理新技术、新方法、新材料。

2.2.2 开展任务引领教学, 体现职业教育改革取向

针对职业教学特点, 教材编写体现当代职业教育新理念, 教学做一体化。能够开展工作过程导向、任务引领式教学及理实一体化教学等, 让学生通过实践学会整合理论知识, 提升职业能力。同时按照发展个性化要求, 适当融入可持续发展的学习内容, 引导学生学会学习, 以适应市场变化发展的的需要。

2.2.3 贯穿行业及执业准入标准, 夯实职业发展基础

针对职场执业准入及行业标准, 教材编写中参照护士执业考试及中医护理行业界定的规范调整组织教材, 满足学习与准入、就业的零距离衔接。

2.2.4 突出职业教育学生认知特点, 做到易接受会运用

针对职业学生认知特点, 教材编写在语言表述上应用中医护理专业用语的同时, 避免和减少中医药医古文的引用, 做到浅显易懂。

2.2.5 充分体现教材“材”的作用

教材编写注意问题 篇5

1.稿件的大致要求

1)文要对题,符合原则

2)简明扼要,层次分明

3)语句通顺,用词规范(最新规范)

4)数据翔实,维护版权。

关于版权问题,相对于其他书籍来书,教材的约束条件比较宽松一些,教材可以采用相关书籍的内容,一些图表内容可以完全相同,但绝对不能整篇的抄袭,这样是要追究责任的。如果引用了,请在参考文献中注明。

2.层次问题

(1)目录要与后面的章节一致,这是很容易出现的问题,章节变动但目前却忘了相应的改过来。目录的层次要一致,不能出现某一章节的层次与其他章节不一样,这是很明显的错误。

(2)全文的层级要一致,本系列定好的层级为: 2014-7-23

行公式标号,只对母公式编号。

(7)公式、反应式应另行书写。

(8)公式中的已知函数(sin, cos, tan, exp, lg等)、已定义的算子符号(df中的d, Δx中的Δ等)、有特殊意义的缩写字(max, min, Re, Im(复数的实部、虚部))等均用正体。

(9)公式中的符号应逐一加以注释,“式中”两字另行左顶格,后接需注释的符号的含义;计量单位写在注释文字之后,计量单位前均用逗号分开;有多个符号需注释时,除最后一个注释后用句号之外,其余皆用分号。如p为压强,MPa;t 为温度,℃.4.外文字母注意事项

主要考虑外文字母的大写小情况和正斜体情况。

(1)一般来说,外文字母基本上为斜体。

(2)外文字母为正体的情况主要有:

1计量单位为正体(常用计量单位为小写)○

2化学元素符号第一个字母为大正,第二个字母为小正 ○

3大多数数学符号为正体,比如偏微分,积分符号。○

4酸碱度符号为pH,采用PH是错误的 ○

5电极线路图上二级管,开关等的符号为正体 ○

6所有标准规范为正体 ○

7东南西北的方向符号为正体 ○

8人名地名为正体,C•B, C.杰克。(注意字母之间用中点,字母与汉字之间用下标点)○

9产品标号与牌号为正体 ○

10物理量的下脚标如果表示次序的话必须用正体,不表次序的话用斜体。○

5.计量单位

(1)原则上都要用符号而不用中文

(2)不能出现公斤、公尺、公寸、度等用词

(3)单位为分子的话,相乘可以连写,但如果容易引起误解的话,需要加中标点号,如m•s,可以理解为度量单位m与时间单位s相乘,也可以理解为毫秒,这时候就不能直接连乘了。单位为分母的话,连乘的时候一定要加“• ”,并用括号括起来。

(4)计量单位务必使用法定计量单位,已废弃的非法定计量单位,如kgf/cm2,mmHg,mmH2O,atm,kcal,rpm,Gs及英文缩写ppm等,均不得使用。

(2)计量单位用正体。

6.表格问题

(1)先有文,后有表,文表必须高度一致。

(2)表中的文字一定要简练。

(3)表中的文字要观察是否出现不合规律的跳动,有太大的跳动说明可能有问题。

(4)有效数字要保留相同的位数。

(5)大表尽量在同一页(读者不用翻页就能看到全表)。

(6)表中需注明的东西统一放在表后加注。

(7)表中空白表示此项未测或没有,表中“—”表示没发现。

(8)表格的结构应简洁,一律用三线表,必要时可加辅线。

7.插图

(1)先文后图,图名与文中名字一定要一致。

(2)图要清晰,工程图等如果是截图需要重画,不能自己重画的需要注明。全书中图的线条粗细一定要一样,箭头形状要统一。

(3)图中引线不能重叠,不能交叉,不能弯折。

(4)图表的注结束时不能有句号。

(5)大图包含小图时,小图上的序号标注应该统一顺序(a)(b)等,不能每个小图都从1开始。

(6)图文字号为小五。

(7)图的纵、横坐标一律采用“物理量/单位”表示,如p/MPa,t /℃.8.标点符号

(1)一句话后为句号,但图表中的内容包括注释结束时不能用句号。

(2)问号在陈述语境中不能使用,不管里面有没有出现疑问词。

(3)科技书词与词间并列,尽量不要用逗号,而使用顿号。

(4)并排句推荐用分号。

(5)冒号在科技类书中尽量少用,避免与比例号相冲突。

(6)如果是作者主观的态度,引号在句号前,但如果是引用他人的语句,引号在句号后,尤其是一些大人物的语句。

(7)省略号在数学公式中只用三个点。

9.物理量符号

物理量符号中除了pH用正体外,其余都用斜体。矩阵符号、矢量、张量用黑斜体。

10.参考文献

凡是引用前人或他人的观点、数据和材料等,都要在引用处用数字上角标标明,并在文末列出参考文献表。参考文献的著录格式如下:

专 著: [序号] 著者.题名.版本.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起止页码.期 刊: [序号] 作者.题名.刊名,出版年,卷号(期号): 起止页码.专利文献: [序号] 专利申请者或所有者.题名:国别,专利号.公告日期和公开日期.电子文献: [序号] 主要责任者.题名.出版地:出版者,出版年.更新或修改日期[引用日期].获取或访问途径.技术标准: [序号] 标准代号 标准顺序号—发布年 标准名称.学位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学位论文].保存地:保存者,年份.会议论文: [序号] 作者.题名.会议名称,会址,会议年份.著录格式中“作者”一项,若不超过3人,请全部标注;若超过3人,请标注3人,后加“等”或“et al”。外国人名一律姓前名后。如J.C.SMITH写为SMITH J C,Albert Einstein写为EINSTEIN A.例如:

[1] 蒲家宁.管道水击分析与控制.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1991:54-55.[2] 陈振瑜,李志彪,何利民,等.垂直管气液两相弹状流流动特性研究进展.管道技术与设备,2005(4):3-6.三、交稿时需要提供的文件

(1)在约定交稿时间的前一个月发送初稿给负责编辑。

(2)书稿。包括扉页(包括确定的书名及编写组)、前言、内容简介、插页(如有)、目录、正文、插图与插表(如有原文件)、附录、参考文献、后记与致谢(可省略)。

(3)附有其他特殊要求的文档。

(4)在书稿出版后三月内提交与书稿配套的ppt、多媒体课件,习题答案等立体化资源,以便出版社对图书进行宣传推广。

数学教材编写理念探析 篇6

【关键词】数学教材编写;发展;规律

【作者单位】周建华,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郭林,赣州师范高等专科学校。

数学教材作为数学教学的外部条件,在促进学生价值的塑造和知识的学习方面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数学教材编写的质量高低决定了数学教学成果的优劣。新时期,一些学者主张在数学教材编写时融入“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遵循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的理念,以达到充分发挥学生数学学习的主体能动作用,以逐步变重“教”为重“学”, 变“被动”为“主动”,变“接受”为“获取”,变“专制”为“民主”,促进数学学科的健康、全面而和谐的发展。

一、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

时代的发展促进了数学科学研究的发展,数学科学研究的发展让人们对数学的意义有了新的认识。人们不再将数学视为独立于现实生活的“外来物”,数学也不是封闭的“知识体系”,而是和现实生活紧密相连,和时代脉搏一起跳动的知识体系。数学教材的编写,应关注数学科学研究的发展,适应社会变化,体现时代要求,矫正以往数学教育中存在的问题,体现以学生发展为中心,把握“三个注重”:

1.注重数学知识的应用

数学教材的编写应牢固树立“一切为了学生发展”的现代教育理念,改变以往的以单纯获取知识为目标的教育观念,转变为不仅重视人的知识获得,还应关注教育对人的情感、价值观、社会认知以及一般能力的培养效果的教育观念。这就使教育的目的得到根本的升华,从仅仅掌握知识的层面上升到对所获得知识的具体应用层面。只有如此,才能使素质教育更富有创造力和更具生命力,使教育的价值实现最大化。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应以此为目标,在编写教材时突出数学教育的应用效果:第一,在数学教材编写时,应植入实际生活的影子,以活生生的实际生活为蓝本,引导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之间密不可分的联系,使他们认知到数学知识均来自现实生活,学习数学知识是服务实际生活,解答生活难题的现实要求和客观需要;第二,在数学教材编写时,应注重为学生提供运用所学数学知识来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这就要求除常规的例题和习题解答之外,还应设置一些能提高学生应用能力的习题,经常开展一些实践活動,有针对性地进行实际调查,通过多种方式使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在日常生活中不断得到增强;第三,在数学教材编写时,应采取多种方式方法,将数学服务于现实生活的典型例子编入教材,如数学在校园生活、家庭生活、社会生活和科技生活中的应用典型,以此来提升学生对数学应用的理解,增强他们对学习数学重要性和必要性的认知。

2.注重学生个性发展

我们要用发展的眼光考察、衡量数学的教育价值,选择能满足学生未来社会生活需要、适应学生个性发展的学习内容。具体来说,数学教材的编写着重应考虑以下四个问题:第一,内容的可接受性。教材的编写难度不能人为地加深,应与学生的年龄层次与智力发展阶段相适应。第二,内容的基础性。数学教材选择的内容不能好高骛远,脱离现实,而应涵盖数学学科知识系统中的基本事实和思想方法,只有让学生具备构成学科知识所不可欠缺的基础,才能有助于他们形成必要的基本技能,并用以阐述新的事实,解决新的问题,领悟到数学的核心内容和精髓。第三,内容要具有适度的弹性。选择的内容还要适应不同学生的学习需要,便于设计适合不同学生解决的问题层次。第四,内容要有趣。选择的内容要能引发众多学生的兴趣,激发学生的好奇心,并有利于他们超越已有经验产生积极的探究心理。对于低年级学生来说,主要是依靠有趣现象、故事情节、操作材料或游戏活动来达到目的。随着学生年龄的递增和学习心理的日趋成熟,数学教材编写则主要依靠精心设计的问题情境、制造认知的矛盾和冲突,展示数学自身的惊奇和魅力来达到目的。

3.注重不同学生的发展

世界上没有两个完全相同的事物,每个学生都与另一个学生不同,不同学生之间的智力水平、认知能力都存在差异。这就导致他们在数学思维及数学能力等方面也存在着大大小小的差异。数学教材的编写不能无视这些差异,而应充分认知差异,理解差异,解析差异,使教材能有效弥补不同学生之间的差异,适应不同年龄层次的差异,使每一个学生都能在学习过程中领悟到数学的美妙,潜能得到最大限度地挖掘和发挥。

二、遵循数学教学的客观规律

每个事物都有着自己的规律,数学教学也有自己的规律。在数学教材编写中不能无视和违背这些规律,只能遵循数学教学内容、教学要求以及学生的认知规律,体现循序渐进的原则。因此,在数学教材编写中要做到“三个突出”:

1.突出数学的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

数学中的基本概念和规律既是探究教学的起点和基础,又是探究的对象。在数学教材的编写中,如果在基本概念和规律教与学的过程中渗透探究的思想,就能使教师有效地引导学生加深对概念和规律的理解与掌握。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者应准确把握这些基本概念之间和基本规律之间的内在联系,在教材编写时,注意以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为主线,循序渐进地安排每一部分教学内容,加强知识的联系和对比,帮助学生分清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防止混淆,并到一定阶段整理一些有联系的概念或法则,使学生在头脑中形成纵向的知识网络和良好的认知结构。教材还应为学生提供用不同方式表达基本概念和基本规律的机会,并以合适的方式提醒学生注意到这些概念和规律的变式、适用范围以及有可能出现的例外等。教材还应有意识地渗透一些能化解问题的基本规律、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引导学生运用这些基本规律和常用的数学思想方法来解决问题。教材可以设计一些有趣的现实问题,将他们作为练习载体,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感受并学习诸如综合、分析、画图、列表、枚举、假设和转化等策略,体悟学习这些基本规律的乐趣,锻炼思维,提升能力。

nlc202309021937

2.突出学生的认知规律

学生的认知活动总是遵循从具体到抽象,再到具体的顺序,呈螺旋式上升状态。教师的教学应遵循学生认知发展规律,了解学生的认知发展是稳定性与可变性、阶段性与连续性、量变与质变的辩证统一,不是简单地让学生感知知识,被动地接受知识,而需学生自己积极、能动地在行为上、心理上构造知识,通过连续不断地建构,最终完成对数学精髓的体悟。这就要求数学教材能不断激活学生的主体意识,持续调动每个学生参与数学学习活动的主动性、积极性与创造性,让学生充分感受与理解数学知识,不断提高学生创造性思维能力。因此,数学教材的编写,不应是无技术含量的简单罗列,而应是高超艺术的升华组合,通过不同内容错落有致地编排,使不同领域的教学内容有机融合,相互支持。當数学知识自身的逻辑顺序与学生的认知经验、思维水平产生矛盾时,就应对数学知识的顺序进行适当重组,以适应学生的认知水平。

3.突出学生学习数学的心理规律

心理学的理论表明:“个体的动机、情感、意志和气质等非智力因素对其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很大影响。”在现实的数学教学活动中,一些过高的甚至是不切实际的数学学习要求,让许多学生在数学学习过程中,将数学视为心理负担。心理学的理论还表明:“不同年龄段的学生在整体上有比较明显的差异,对其数学学习以及智力开发有着很大影响。”具体说来,小学低中年级的学生更多地关注“有趣、好玩、新奇”的事物,他们大多感觉到学习数学是一件有意思的事情,从而愿意接近数学。他们开始感觉到数学就在自己的身边,而且意识到在课堂上学习数学是有用的,能够长知识,长本领,从而愿意学数学。小学高年级和初中的学生开始有比较强烈的自我和自我发展的意识,因此,对与自己的直观经验相冲突的现象,对有挑战性的任务很感兴趣。他们感觉到数学学习是很重要的活动,并且初步形成“我能够,而且应当学会数学的思考”。数学教材编写者不能忽视不同阶段学生的学习心理以及思维发展水平,必须通过对数学知识的整体考量以及对不同阶段学生学习心理的准确分析,合理划分教学段落,灵活把握知识引进、拓展、抽象和提升的时机。这样既吸引学生积极主动和富有成效地投入到相应阶段数学内容的学习之中,也使学生有机会体会数学知识发生、发展的基本脉络。

三、构建新型的学习方式

《数学课程标准》提出:“学生的数学学习活动应当是一个生动活泼的、主动的和富有个性的过程,自主探索、合作交流与动手实践是学生学习数学的重要方式。”为了体现这样的理念,数学教材在编写时,应倡导以“主动参与,乐于探究,交流与合作”为主要特征的学习方式,注意给学生提供充分的参与数学活动的时间和空间,使学生有更多的机会去探索,去实践,去交流和分享探索的结果,引导学生建立新型学习方式,让学生在学习中取得良好的效果。

[1]孙凤琪. 关于高等数学教学改革的某些探讨[J]. 吉林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2005(1).

[2]万萍. 融入数学建模思想,改革高职数学教学[J]. 陕西教育(高教版),2008(4).

教材设计编写 篇7

一、当前高职ESP英语教学与教材使用现状

(一) ESP (专门用途英语) 的本质。目前, 在语言教学方面, 英语分类包括:通用英语EGP (English for General purpose) 和专门用途英语ESP (English for specific purpose) 。通用英语的语言教学历史相对较长, 而专门用途英语ESP的教学是随着社会经济发展对人才综合素质要求的不断提高而孕育而生的。作为一门应用型的教学课程, 它能使学习者达到英语基础知识与技能水平的相互融合。它应学习者的特定学习目的和需求而开设, 目标是培养在特定的工作环境中, 能灵活自如地运用英语知识进行工作的能力。ESP教学相较于EGP的特点就在于它是将学生的专业需求作为学习的中心和出发点, 着重培养与职业发展及应用相关的英语综合应用能力, 真正实现学生在学习上做到“用中学, 学中用”。

(二) 我国大学英语ESP的教学及教材使用现状。

1.ESP教学理念亟待提高。自从ESP英语教学进入中国大学课堂, 各高校在课程的引进尤其是课程设置方面都经历着多样化的探索且取得了一定的经验成果, 但总的来讲, 我国高校开设的ESP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特别是针对教学的课程研究依然还只是起步阶段。目前, 国内众多高职院校乃至许多本科院校都在ESP专门用途英语的课程应用上重视程度不够, 在课程开设上重视专业课程, 轻视类似于ESP英语等“非专业课程”, 导致教学安排课时严重不足, 许多院校的开设时数都只有18至36小节课, 教师为完成基本教学任务无法深入教学, 学生的知识学习无法充分实践检测, 这样最终的效果势必大打折扣, 让课程的开设形同鸡肋。

2.ESP的教学方法陈旧。当前我国众多高校的ESP课程的教学方法主要是采取和借鉴EGP传统基础英语教学的方法, 侧重点不强, 与EGP的区别未能从根本上展开, 具体操作在许多高校中都是教师讲解课文语法点, 用句子翻译代替操练实践, 基本上都是一堂课在做翻译和词汇解释, 方法手段过于单一, 加之众多高校对该课程的不重视, 教学资源也相对薄弱, 教师的专业性又是一大软肋, 其结果就是ESP英语最终只是一个变了味的EGP课程。

3.ESP的教材质量良莠不齐。教材编写质量的高低直接关系到教学质量的好坏。当前的许多高职院校在选择ESP课程教材时比较混乱, 加之市面上关于ESP教材的出版存在着种类少、可选择性不多、学科覆盖面不足及由于编者本身水平能力受限所带来的教材内容质量可靠性较差等问题, 特别是教材的难易度, 体例设计、文章选择、专业相关性等教学实际没有作深入参考就进行编写, 这样的教材给任课教师带来极大麻烦, 在有限的课时及教学条件下更是困难重重, 无法达到预期教学效果, 更不用谈学生的学习质量了。

4.ESP教学的师资力量严重不足。以编者所在高职院校为例, 像编者自己这样拥有经济学学位的英语专业教师在全校的ESP教师中是唯一一个有专业知识背景的教师, 其他从事ESP教学的教师均为专业为英语语言文学、英美文学乃至教育学的教师。这些教师在英语语言基本功上有着扎实的丰富经验, 但最为关键的专业背景缺乏, 对学生未来的就业发展及岗位定位等专业知识知之甚少, 无法真正做到语言技能与专业知识的完美统一。而我们给ESP课程的定位就是要实现二者的完美结合, 它给授课教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更多更专业化的知识储备, 而不仅仅只是一个英语语言功底就足以解决问题。

二、学生英语应用能力水平在校企合作模式下的特点

(一) 校企合作“订单班”实习生英语能力的要求因专业不同而各有侧重。对于偏理工类的“订单班”实习学生在实习岗位上能接触到的相关英语资料包括:应用型专业书籍、产品说明书、招投标标书、产品宣传册及厂家广告、企业技术专利等等。在实习工作中学生对于英语的应用主要体现在诸如业务往来的商业信函、产品目录说明及介绍等写作及专业书籍的阅读方面。这些工作岗位需要学生扎实的英语阅读基本功及专业词汇的熟悉了解, 较少涉及口语表达等交际用语的使用。而在文科类为主的企业实习岗位上, 学生主要从事话务接待、外出陪同观摩学习后的独立业务介绍、产品推广、运维等对外交流工作。这种类型的岗位对英语的使用需求主要体现在对产品专业知识的基本了解的基础上进行听说等口头表达运用上, 对口语技能的要求较高, 而专业词汇的需要仅仅只要满足基本概念理解即可。

(二) 企业宜参与有关“订单班”ESP英语课程相关教材的编写设计。目前, 在出版市场上, 各出版社为市场份额的激烈竞争, 竞相出版各种同类型教材及教辅资料, 在“百家争鸣”的同时, 教材的规范性及质量良莠不齐。为了真正将ESP专门用途英语的教学融入并适应企业人才培养的需要, 校企合作单位的相关培训人员应积极参与高职院校的ESP英语教材的编写。

(三) “订单班”学生英语能力应与工作岗位实现无缝对接。从企业的角度来看, 工作中效率是第一要素。无论实习生还是正式员工, 企业都非常看中除工作能力外的综合素养, 因为这在职工将来的职业发展以及企业的发展上都更有效率。因此, 企业更希望将实习学生安排到能有效发挥学生英语综合能力的相关工作岗位上以提高工作效率, 可以说是因能力定岗。

三、依据校企合作模式下对学生英语使用要求设计编写适用教材

(一) 编写人员的选择。之所以说市面上的许多ESP英语教材质量良莠不齐的一个很重要的原因在于教材编写人员本身的素质不高, 难以完成一本高质量的ESP英语教材的编写。要达到适应企业人才培养目标及学生英语综合应用能力的完美结合, 编者必须是具有这两方面背景的综合性人才。仅仅依靠EGP英语教学的普通英语教师来做是达不到预定目的的。所以, 参编人员中必须要有具有企业背景的人员参与, 特别是校企合作单位的相关培训讲师、企业部门负责人等, 并且英语教师方面也要有行业经验或者专业领域的知识积累才可以胜任。

(二) 编写内容的选取设计。编写内容上一是根据企业的文化背景、行业动态、职业发展规律等因素来甄取合适的材料文章作为教学内容。二是结合高校教学规律特点, 合理安排教学课时, 依据教学课时的分配来设计学习内容的版块。三是合理设定实践与理论知识的教学比例, 协调课堂教学环节、课堂练习、实践操作环节及最终考核认定等方面, 最好在期末由企业专家或相关负责人参与“订单班”学生的成绩认定考核以增强学生学习的成就感和自信心。

四、结语

在人才竞争激烈的社会大环境下, 只有精心编纂真正适用的ESP专门用途英语教材, 结合具有专业背景的教学人员的认真教学, 才能培养出用人单位所欢迎的优秀毕业生。

摘要:目前, 高校大学英语教学的改革趋势之一就是从EGP教学逐步转型到ESP教学方向。一方面企业对应聘而来的毕业生的英语应用水平褒贬不一, 另一方面高校对ESP教学的改革相对滞后, 当前企业发展对相关人才的渴求催促着国内高校要适时改革大学英语教育以应对行业发展的总趋势。本文就教材使用及编写的角度去探索如何满足企业对人才的英语综合能力的需要。

关键词:校企合作,ESP,教学模式,EGP,订单班

参考文献

[1]笪立.高校专门用途英语 (ESP) 教材编写的“四观”[J].出版广角, 2015, 10:92~93

[2]陈兵.专门用途英语研究的问题、方法与趋势[J].外语教学, 2014, 5:110~112

[3]陆金玲.专门用途英语教材编写原则探究[J].边疆经济与文化, 2015, 10:111~112

教材设计编写 篇8

一、从《几种重要的盐》位置的改变看教材编写思路的变化

在2011版中,碳酸钙放在《石灰石的利用》中,作为一种矿石来介绍相关碳酸钙的用途以及和氧化钙、氢氧化钙之间的转化;关于盐类物质的应用,放在第一章第四节《酸碱盐的应用》,简要介绍了氯化钠、纯碱的用途,亚硝酸盐和重金属盐有毒,知识显得很零散。

在2012版修订本中《几种重要 的盐》内容包 括:1氯化钠、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等常见的盐在生活生产中的重要用途;2鉴别碳酸盐的方法;3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相 互转化。去 掉了亚硝 酸盐和重 金属盐,增加了碳酸氢钠(小苏打)的相关知识。很明显,新版中对“几种重要的盐”的内 容进行了 调整和整 合。在学习了酸、碱、盐相关概念和性质之后再来学习碳酸钙这种重要的碳酸盐,进而构建碳酸钙、氧化钙、氢氧化钙的相互转化,更符合学生的认知规律。将碳酸盐整合在一起学习,使碳酸盐的知识体系更加完整,改变了原来《酸碱盐的应用》中零散地介绍几种盐类物质应用的形式,可以避免“记流水账”式的教学过程。

二、从教材编写思路的变迁看如何创新 《几 种 重 要的盐》的教学设计

【引入】图片“耕云推浪晒盐忙”,设问:晒出的盐,主要成分是什么物质?答:氯化钠。

设计意图:从学生熟悉的食盐开始,由图片直 接导入新课。因为在2012版修订本 中,关于氯化 钠的知识已经在第三章《物质结构》、第五章《金属锈蚀》、第六章《溶液》中都有所涉及。

【设问】结合已学知识和生活经验,说出氯化钠在自然界的分布、获取方式和用途。

【小结】结合学生的讨论给出完整的氯化钠相关信息。

【过渡】再分析氯化钠组成:根据阳离子种 类,它属于哪一类盐?答:钠盐。

设计意图:从阳离子的角度将氯化钠和其他钠盐联系起来,过渡到碳酸钠、碳酸氢钠,尽量避免流水账式的介绍。

【追问】回忆已学知识,说出你所知道的其他钠盐的名称。(学生回答,教师附板书记录)

【投影小结】常见钠盐:硫酸钠、硝酸 钠、碳酸钠、碳酸氢钠。

【过渡】这几种钠盐样品,在同学们桌上都 有,只是都没有标签,结合所学知识思考:能否将其中的碳酸钠找出来?请说出鉴别方案。(或不能鉴别出来的理由)

【进一步解析】对学生提出的方案、现象、疑问,进行必要的演示实验。

设计意图:抛出问题,从钠盐承接到碳酸钠,并且预设多种可能:1基础较好的学生会想到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能和酸反应;2学生也能联系前面知识想到用酸检验;3可能还有学生会想到用石灰水和碳酸钠反应。

【过渡】根据演示实验可以看出碳酸钠和碳酸氢钠溶液与盐酸的反应都产生了气泡,难以区分,根据目前的知识我们还无法解决这个问题,到了高中我们就可以鉴别它们了。

设计意图:渗透理念:知识学习是一 个逐步提 升逐步完善的过程,许多化学知识在高中化学的学习中还将不断拓展、不断完善。

【过渡】结合上述性质,分析碳酸钠和碳酸氢钠的组成,其相似的性质与组成结构中哪部分有关?

【介绍】碳酸钠和碳酸氢钠都属于碳酸盐。回 忆学过的1~6章知识,咱们还学过一种很重要的碳酸盐:碳酸钙。

设计意图:从阴离子 的角度,将碳酸钠、碳 酸氢钠、碳酸钙串联成碳酸盐完整的版块。

【投影并展示】展示碳酸钙粉末样品,投影“生活中的碳酸钙”:钙片、牙膏中的摩擦剂、大理石洗脸盆、一幅豪华装修的图片等。

【质疑】图片涉及多种建筑材料,怎样证明某材料中含有碳酸钙呢?学生讨论方案。

【小结】完整的碳酸盐检验的方法:与盐酸反应产生能够使澄清石灰水变浑浊的气体。

【实验验证】学生当场验证教师准备的两块“石材”,看是否含有碳酸盐。

设计意图:从自然界 存在的碳 酸钙到身 边的碳酸钙,将用途与存在结合一起学习,使学生通过解决具体的情境问题,加深对所学知识的理解,总结出碳酸盐检验的方法。

【过渡】自古以来石灰石就有很重要的用途,投影天工开物图。

【演示实验】石灰石煅烧转化:

设计意图:请学生做演示实验的助 手,描述实验 现象,边画流程进行实验,边让学生分析每一步的变化及产物。

【学生解析】分析实验现象,写出过程中所有的反应方程式:

【追问】请结合 上述涉及 的反应,画出CaCO3、Ca(OH)2、CaO之间“钙三角”关系图。

设计意图:与酸反应是碳酸盐的共 性,高温煅烧 是碳酸钙的个性,物质结构组成既有相似性又有差异性。相似处即体现化学性质共性一面,差异处即体现化学性质个性的一面。

【小结】总结本节课学到的知识,体会到化学源于生活,服务于生活;善于从已知发现未知、解释未知;体验将零散的知识点构建成知识网络。

三、从教材编写思路的变迁看新版《几种重要的盐》的教学反思

1.先从阳离子的角度将氯化钠和其他钠盐联 系起来,过渡到碳酸钠、碳酸氢钠,再从阴离子的角 度,将碳酸钠、碳酸氢钠、碳酸钙串联成碳酸盐完整的版块,尽量避免流水账式的介绍,使这几种盐的学习呈现一定的系统性和逻辑性。

2.将书本碳酸氢钠与酸反应的演示实验,设计成学生探究实验:“从常见钠盐中寻找碳酸钠”,使学生在实验探究中对碳酸盐与酸反应的现象有更深刻的体验,为后续碳酸盐的检验做铺垫,也较好地承接了氯化钠到碳酸钠的过渡。

教材设计编写 篇9

1 基础调研

为保证教材设计编写和教学培训的使用具有广泛的代表性、普遍性和前瞻性, 以中华医学会重症医学分会2006年4月制订的《中国重症加强治疗病房 (ICU) 建设与管理指南》为参考, 本教材编委会选取北京、上海、广州等较发达地区的医疗卫生事业 (重症医学与重症监护护理学) , 从我国三级甲等医院ICU临床建设基本现状和发展趋势;我国三级甲等医院ICU临床仪器设备配置标准要求 (最低配置标准) ;我国三级甲等医院ICU临床岗位基本工作任务要求;我国三级甲等医院ICU临床仪器设备操作技术标准要求;我国三级甲等医院ICU临床护理人员专业技术基本能力标准要求 (包括ICU仪器设备使用基本理论知识和基本操作技能标准要求及其等级分类标准要求, 即初、中、高3个等级的标准要求) 等5个方面, 进行了广泛的基础调研。在此基础上编制教材设计, 编写大纲和工作计划任务, 由主编负责统筹统稿, 各参编者分工负责, 编委会集体审阅, 重症监护临床一线专家提供技术支持, 力求教材设计编写和教学培训使用与重症监护临床岗位实际需求同步且“零距离”。

2 教材设计编写原则

2.1 基础理论知识

强调理论知识“学生学习适用、专业发展必需、职业岗位够用”的编写原则, 侧重于知识的实际运用、仪器设备的操作使用等培训。

2.2 实践操作技能

强化重症监护临床岗位实践操作技能的训练与提高, 与护士执业资格考试相互融合, 与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临床岗位具体工作相互衔接。

2.3 职业态度精神

掌握重症监护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重症监护职业学习态度与专业思维习惯, 具有重症监护职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具备重症监护专业继续学习的基础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2.4 岗位要求

满足卫生职业院校护理专业重症监护教学与实训需要, 同时, 满足三级甲等医院ICU护士岗位初级培训需要, 使学习者通过严格的重症监护专业培训和重症监护专科考核, 独立上岗执业。

3 教材设计编写的方法策略

依据技能型课程的要求, 教材设计编写应体现科学性、思想性和先进性, 突出实践性、技能性和操作性, 突出“贴近学生生活经验、贴近社会具体实践、贴近岗位工作需求”的编写方向。针对初学者的知识基础和学习能力, 按照直观性、适应性、实用性和可操作性原则及形象直观性、生动可视性的立体化原则编写, 力求实践操作步骤简明扼要, 语言简洁流畅, 用词准确, 形象直观, 图文并茂, 生动活泼。

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分基本教学和选择教学2部分。基本教学内容包括设备吊塔与设备带、多功能病床、监护仪、呼吸机、除颤器、床旁血液滤过机、输液泵、心电图机、亚低温治疗仪;选择教学内容包括临时心脏起搏器、主动脉内气囊反搏装置、纤维支气管镜、振动排痰机、净化光温配药台和医用空气灭菌净化机等。同时, 以链接形式简要介绍其他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由于涉及种类众多的常用仪器设备, 为使教材的教学逻辑思维更为简捷清晰、浅显易懂, 教学活动过程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和实用性, 教学设计中注重教材编写的结构性、层次性, 以每一种仪器设备为一个教学单元。根据学生的基础知识构成、学习思维特点、仪器设备功能作用等特点以及由简单到复杂、由低级到高级、由已知到未知、由具体到抽象、由感性到理性的学习思维认知特点和发展规律, 将每一种仪器设备的教学内容逐步分解, 即每一章、节的各个层次结构都要遵循学生的认知发展规律, 把较为复杂的内容相对简单化、条理化, 力求学生对每一种仪器设备进行较为详细、全面地学习与掌握。

在教材设计编写形式上, 以正文与非正文2个系统编写。正文部分力求体现以工作任务目标引领教学, 以每一种仪器设备为一个学习单元, 力求从工作原理、基本结构、安装连接、操作步骤、应用方法、安全使用、故障排除、清洁消毒、日常管理、维护保养等10个方面, 对每一种仪器设备进行较全面、细致地介绍。非正文部分增加学习指导 (难点、重点) 、概述 (章节小结提要、学习目标要求) 、知识链接、学习资源库链接、学习自测题、临床实践案例分析、实践操作等自学环节, 便于学习者明确学习目标、自主学习, 扩展知识面, 加深认识理解和提高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

为帮助学习者更好地熟悉和掌握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的使用与维护, 增强本教材的形象直观性和生动可视性, 本教材及其课件和教学录像为所涉及的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配有简易示意图、实物彩色数码照片和多媒体动态操作演示等。其中包括仪器设备整体结构直观外形;组成结构;控制面板、组件、管道等;局部结构放大特写;组件、管道等的相互连接、安装顺序;仪器设备工作过程中与人体实际接触部位、相互关系等, 其目的是期望能够给予初学者较强的视觉冲击。同时, 在教材中穿插了仪器设备的彩色或黑白示意图片、制作了配套的多媒体课件、视听光盘教学录像等, 努力做到教材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要求的同步与“零距离”, 期望能够通过不间断、持续性的学习活动, 使学习者将理论知识的学习与临床实际工作密切联系, 灵活运用, 反复练习各种常用仪器设备的临床操作应用, 熟练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巧, 为临床实践打下坚实基础。

4 教学基本任务、目的

本课程总学时共计36学时, 其中理论教学18学时, 实践教学18学时, 主要任务是使学生熟悉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的临床功能作用, 初步掌握各种常用重症监护仪器设备使用与维护的原则与方法, 强化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的实践操作应用, 熟练掌握常用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及维护保养方法。教学目的是培养学生具备良好的重症监护基本素养与基本技能, 以尽快适应重症监护临床工作岗位要求, 为危重症患者的生命活动提供支持和保障。

5 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策略

面对飞速发展的现代科学技术和日益精细、复杂的重症监护仪器, 在重症监护仪器使用与维护具体教学活动中, 教师与学生必须高度重视和强调其教学与学习的基本原则与方法策略, 以期达到举一反三、事半功倍的良好教学与学习效果。因此, 教学活动中, 要突出教材的职业性、技能性、实用性、适用性特点, 充分考虑学生的知识、能力水平, 忌用艰深难懂的专业术语, 适当降低理论知识难度, 重点突出实用性、操作性、技能性教学原则。

5.1 教学基本原则

(1) 充分体现现代卫生职业教育新特点, 积极适应新医学模式的建立与完善, 强调理论知识“必需、实用”, 高度重视仪器设备的操作应用过程, 力求把提高学生的卫生职业能力放在首要位置, 突出卫生职业教育的服务型职业特点。

(2) 突出仪器设备临床实践操作教学新特点, 以任务或项目为引领、以岗位技能为导向、以实践教学为主体, 努力体现技能型课程教材的性质与任务。

(3) 在具体的教育教学过程中, 积极适应我国重症监护的现状和新趋势, 教学过程应当与重症监护临床岗位实际需求相互连接、融通和同步, 突出重症监护职业新特色。

(4) 积极贯彻继续医学教育、终身学习新理念, 使学习者清醒地认识到, 在经过重症监护仪器使用与维护等重症监护课程的理论学习与实践培训, 能够初步适应重症监护临床岗位的基本工作任务需求后, 还需接受严格的重症监护专业培训, 进一步熟练掌握重症监护基础理论与实践技能, 通过重症监护专科考核合格后, 才能独立上岗。

(5) 基础理论知识的总体要求原则:在理论教学过程中, 充分考虑学生的学习实际和职业岗位动手操作需要, 对艰深难懂的理论知识“点到为止”, 强调理论知识以“学生学习适用、专业发展必需、职业岗位够用”为总的教学原则, 侧重于理论知识的实践应用、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使用等技能培训。

(6) 实践操作技能的总体要求原则:在实践教学过程中, 教师要少讲、精讲, 学生要多做、多练, 突出护理专业学生的重症监护临床岗位实践能力与技能培训的提高;强化重症监护岗位实践操作技能训练, 实践操作技能训练与基础理论知识学习的学时比例应达到2:1;教学过程应努力贴近护士执业资格考试与重症监护岗位要求, 教学与考核应当做到与护士专业国家执业资格考试内容相互融合、“零距离”、与三级甲等医院重症监护临床岗位具体工作任务相互衔接、“零距离”。

(7) 培养重症监护职业态度与精神的总体要求原则:突出“时间就是生命”的重症监护理念, 增强学习者的重症监护意识, 努力使学习者掌握重症监护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职业学习态度和重症监护专业思维习惯, 树立符合卫生职业科学发展的重症监护职业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具备重症监护职业的继续学习基础与持续发展能力。

5.2 教学方法策略

由于重症监护仪器使用与维护的课程性质为注重实践与技能, 强调实践技能培养的具体性和可操作性, 因此, 其教学过程中教与学的方法策略选择有别于传统教学形式与方法。

5.2.1 学习指导

表述该章 (节) 仪器设备的教学总体要求与培训目标, 引导学生尽快进入学习活动, 力求缩短与学生、与临床工作的距离。

5.2.2 概述总结

表述该章 (节) 仪器设备的基本教学内容是引入本章 (节) 学习内容的概述性、总结性、过渡性、说明性或提示性文字,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或引起悬念, 起到简明而迅速切入正题的作用, 达到让学生读毕感到有兴趣、内容重要, 欲完成本章 (节) 学习内容的效果。

5.2.3 适应证与禁忌证 (或功能用途、使用目的、适用范围) 说

明和解决仪器设备是干什么的, 或者能够干什么和不能够干什么的问题。

5.2.4 工作原理

说明和解决为什么的问题以及该仪器设备是出于什么原因或理由被设计制造出来的或出于什么原因或理由被应用于医护临床工作实践。需注意此部分内容不应涉及过于艰深的专业理论知识与专业术语。

5.2.5 基本结构

说明和解决该仪器设备由哪些部分组成或是怎么组成的问题。要有层次地突出和较详细、全面地介绍仪器设备的主要组成结构及其功能作用。

5.2.6 安装连接

说明和解决先干 (做) 什么, 后干 (做) 什么的问题。应将仪器设备的各个组成部分, 在实践操作过程中安装连接的先后顺序表述清楚。应当有层次地突出仪器设备的主要组成和功能结构的安装与连接, 全面、详细地突出仪器 (设备) 操作过程中的方法、技巧与注意事项。同时, 要特别指出, 仪器设备的哪些方面由专业技术人员或生产厂商来负责安装连接与调整测试。

5.2.7 操作步骤

说明和解决怎么工作的问题。因此, 必须从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实际出发, 严格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遵循重症医学与重症护理科学及人性化关怀原则, 详细、全面地介绍该仪器设备的主要操作步骤及要点提示。

5.2.8 应用方法

说明和要解决怎么做, 才能做得更好、更有效的问题。因此, 应详细、全面地介绍仪器设备在临床操作工作过程中的使用方法与技巧, 即如何科学、安全、有效地操作仪器设备, 其内容涵盖仪器设备的操作方法与技巧、护理操作注意事项等方面。注意在教学过程中不应使用过多、过深的理论知识与专业术语。

5.2.9 安全使用

说明和解决不这样做, 就不能够正常工作、就会出问题或只有这样做才能够正常工作、避免意外或差错事故等情况发生的问题。应详细、全面地把该仪器设备的安全使用注意事项表述清楚, 培养和树立学习者的安全防范意识。

5.2.1 0 故障排除

说明和解决怎样才能把工作做得更科学、更有效、更安全的问题。应详细、全面地把该仪器设备简单故障检查、诊断和排除的方法与技巧表述清楚。

5.2.1 1 清洁消毒

说明和解决不这样做就会出的问题或只有这样做才能避免意外或差错事故情况发生的问题。应详细、全面地把该仪器设备的各个结构组成部分以及实践操作过程中的清洁消毒程序、方法与技巧等表述清楚。

5.2.1 2 日常管理

说明和解决日常管理与准备工作的科学性或怎样把仪器设备的准备工作做得更好、更科学的问题。应详细、全面地把该仪器设备的日常管理制度和办法等表述清楚。

5.2.1 3 维护保养

说明和解决怎样做才能够使仪器设备处于最佳的应急准备工作状态的问题。要较详细、全面地把该仪器设备维护保养的技术方法与技巧等表述清楚。

5.2.1 4 相关链接

对核心内容的补充说明。即指其内容与该仪器设备的教学相关, 但不是其核心内容;或者是对某一核心内容的补充说明;或虽是某方面内容, 但又不能够很明确地归类进10个主要方面中。其内容为仪器设备操作要点或技巧提示、发展历史简介、最新技术发展动态趋势等, 从而使教学内容主次有序、层次丰富, 有较强的可读性。

5.2.1 5 案例分析

说明和解决教学过程、专业能力、技能培训与重症监护临床实践“零距离”, 与重症监护临床岗位要求“零距离”的问题。其内容是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实践的典型病案 (成功或失败的案例) , 每一种仪器设备选取1~2个病案。在具体教学过程中, 首先需要完整地展示临床重症监护典型病案的原始记录资料。再结合该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及要点等核心教学内容, 进行演示性或剖析性的操作示范——剖析成功或失败的原因, 以增强学习者的感性认识, 培养学习者的初步专业思维判断与实践动手操作能力, 缩短学习者与临床工作的距离感和陌生感。

5.2.16参考文献、学习资源库相关链接

说明和解决从哪里获得更多的学习资源, 怎样才能学得更好, 如何获得持续的专业学习与提高能力的问题, 其内容为学习本章 (节) 教学内容所必需的各种重症监护教学与临床实践学术著作等参考书目以及网络学习资源, 力求尽可能为学习者提供多样化的学习资源。

5.2.17自测题与参考答案

说明和解决学 (或教) 得怎么样、学 (或教) 的程度达到了一个怎样的层次水平、学 (或教) 的障碍是什么、怎样才能学 (或教) 得更好、更快的问题。自测题题型内容紧密结合护士执业资格考试和临床重症监护具体实践工作要求进行组合设计, 其目的是检测和反馈教与学的实际效果。

5.2.18实践指导 (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说明和解决仪器设备操作过程的科学性、有效性、安全性的问题。实践指导部分是每一种仪器设备教与学的核心和精华所在, 具体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及要点, 不应过细、过多, 应有层次、简明扼要地突出主要过程步骤及要点, 应更科学精炼和简捷实用, 更具有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实践的可操作性和实践性特征, 应与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实践同步, 以突出技能型、实践型课程的鲜明特征, 使其能够成为具有较高实用价值的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岗位教学与培训的范本与参考。因此, 授课教师应积极与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实践一线医护教师密切联系, 虚心听取和采纳重症监护一线医护教师的意见、建议, 从临床重症监护工作实际出发, 严格其科学性、规范性和安全性, 围绕仪器设备的准备步骤、操作使用、结束步骤和清洁保养等主要内容, 严格遵守医疗卫生法规条例和医疗卫生操作规程, 其步骤与过程要符合重症医学与重症监护护理学及人性化关怀原则, 在具体的教学活动过程中, 给予必要补充与完善。力求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及要点简明扼要、清晰准确、科学化、规范化、人性化, 使仪器设备的操作过程更有效、更安全、更规范、更科学。教材中各个仪器设备操作步骤及要点, 集中编排于教材的最后, 可供学习者在教学见习、毕业实训、上岗培训等实践环节使用时参考。

在上述18个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学习侧重点为每一种仪器设备的原理结构、安装操作、应用方法与实践操作等环节。需要特别指出的是某些仪器设备的安装连接与操作步骤是密不可分的, 是其操作步骤中的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例如:某些结构、功能相对简单的仪器设备的安装连接过程基本上就是操作步骤, 两者之间没有一个明确的阶段与过程的区分。而相反, 有些结构、功能相对复杂、高级的仪器设备的安装连接过程与操作步骤两者之间有一个明确的阶段与过程的区分。因此, 从初次接触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学习者的角度出发, 将其单列出来, 目的是便于初学者学习与掌握, 也使得仪器设备的操作步骤过程更为简捷明了、清晰易懂, 使其具有较强的可操作性, 便于教师教与学生学。同时, 将在仪器设备具体操作过程中所必须应用到的技术性方法与技巧策略的选择, 单列为应用方法、安全使用等, 化繁为简、化难为易, 使仪器设备的具体操作步骤具有较高技术含量和更具实用性。

6 教学活动建议

(1) 授课教师必须更新教学观念, 与重症监护临床一线教师密切联系、协同配合, 不断充实和提高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的临床实践工作经验和理论水平, 探索具有卫生职业教育特色的教学新模式, 积极引导学生提升重症监护职业素养, 提高仪器设备的操作应用能力。

(2) 应高度重视实践操作应用, 注重以工作任务引领个案教学或工作项目教学, 强化个案辅导或工作项目任务, 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加强学生重症监护职业岗位能力的培养训练, 使学生在实践锻炼或项目活动中, 掌握各种重症监护常用仪器设备的操作应用。

(3) 以学生为主体, 注重教与学活动过程的互动。本课程强调教学活动的多样性, 如理论讲授、重症监护多媒体演示、参观医院重症监护科室、实训中心重症监护见习、重症监护情景教学、重症监护示教与讨论、重症监护技能练习、模拟人重症监护实践操作等。因此, 应充分利用视听光盘、教学录像等媒体, 搭建多维动态、活泼生动的立体课程训练平台, 以多种教学活动形式调动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充分利用学校图书馆、专业期刊、网络教育等教学资源库, 使教学活动内容从单一化向多元化方向转化, 提高与拓展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充分利用教学医院、实习基地、实训中心等, 开展课间见习、医院实习、技能实践, 以强化操作应用等职业能力, 满足学生重症监护职业综合能力的培养需求。

(4) 加强实践性教学环节的考核。以工作任务目标和理论实践一体化的教学过程积极引导学生转变学习方式。突出过程性与阶段性评价, 结合课堂提问、技能操作、课后练习、阶段测评等手段, 强调操作性、技能型课程教学活动的过程性、综合性评价原则, 积极采纳重症监护临床一线教师的意见、建议, 共同制订每一种仪器设备具体操作的评价原则及评判标准。注重结合重症监护临床个案分析, 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和创造力, 积极促进学生专业与职业思维习惯的养成, 提升学生的重症监护临床职业综合应用能力。

最后, 因目前国内尚无同类课程、教材及书籍可供参考借鉴, 编写者水平有限, 编写时间仓促, 工作繁重艰巨, 加之现代重症医学、重症监护护理学与现代重症监护仪器设备及其新技术、新方法迅猛发展, 本课程教材设计编写过程中遗有许多不足与缺憾, 恳请广大师生及重症监护临床一线专家教授, 予以批评指正。

摘要:重症监护仪器使用与维护技能型课程的性质定位及教学基本任务、目的, 要求教材设计编写及教学过程应当符合国家紧缺型、技能型护理专业人才培养目标和岗位需求, 努力体现和突出现代卫生职业教育的实用性、服务性职业特色。在具体的教学活动中, 应当切实贯彻技能型课程的教学基本原则与方法策略, 灵活运用形式多样与生动活泼的教学实践活动, 使学生初步掌握重症监护课程理论学习与实践技能的科学方法, 形成良好的重症监护职业学习态度与专业思维习惯, 具有从事重症监护职业的价值观、道德观和法律意识, 具备重症监护专业继续学习的基础与持续发展的能力。

语文教材的编写问题浅析 篇10

一、从语文教材选文标准的角度思考

从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来看,现代语文教材选入的课文多是公认的名篇,目的是便于传承文化,便于编写教材,便于统一考试,便于学习者进行横向比较和交流切磋,从而使语文教学内容更加科学,效率更高,考试更科学,学生学得更丰富,更有干劲,更有热情,这是一种较为普遍的观点。以公认的名篇作为语文教材篇目的好处毋庸置疑,但是如果编写者都将这些优秀的文章作为教材的篇目,那么初中和高中教材篇目撞车的现象就不可避免了。所以我认为语文教材选文的标准必须关注选文的难度和坡度设置。如《老王》一文,初中学生和高中学生都能看懂,那到底放到高中教材中还是初中教材中呢?有人认为,教师可以通过在课堂上的处理来区别难度。那么选文的意义在哪里?是否可以将一篇经典文章随意放入任何年级的教材中?有人提出,编写教材要勇于创新不能墨守成规。高中语文教材(必修)应充分体现工具性与人文性的统一,处理好与初中教材的衔接和过渡,注意与选修课教材的联系和区别。我认为,目前高中教材的选文难度可能还不够,所以出现了与初中语文教材选文雷同的现象。那么,选文的难度到底如何形成坡度呢?语文教材选文的难度,可以体现在选文的可读性、文化背景深度、专业化程度、语文专业知识背景等方面,并可以对其进行一定程度的测量,这样才能真正形成较为合适的教材选文的坡度。

二、从语文教材单元编写的角度思考

目前各种版本教材都较为流行单元型的编撰方式,基本分为人文话题、文体与话题、能力三种标准,其突出特征是将原来的四大系统演变为两大系统。教材单元结构元件,已经很难再用范文系统、知识系统、导学系统和作业系统来归类了。以往教材里的四大系统中,范文系统是核心;知识系统主要是关于选文的作者介绍、作品背景介绍、各种与选文有关或者无关的知识短文等;导学系统主要用来帮助学生解决字词理解困难;作业系统用来检验学生是否掌握了选文内容。四大选文系统之外的系统基本都围绕选文进行,为选文服务。而目前教材的编撰将四大系统基本演变为选文系统和训练系统两大系统。尤其缺乏知识系统,特别是有梯度的语文知识系统的安排,从而产生初中、高中选文相同的问题了。语文是工具性与人文性相统一的学科,对于语文知识系统的构建、语文知识性序列的构建,是语文学科教学的关键之一。如果没有语文知识性序列的构建,语文教材目前以单元为主的编撰方法,其特点就是非线性、整体性、灵活性等,所以语文教材非线性结构就会产生初中、高中选文雷同的尴尬局面。如果建立了初中、高中语文知识性序列,就可以改变这种状况,在以单元为主的非线性结构中,使初中、高中整体有区别有衔接,单元之间有衔接,这样问题也就迎刃而解了。

三、从建立语文知识序列的角度思考

语文知识可以系统式呈现,也可以随文式呈现,可以明晰式呈现,也可以潜藏式呈现,可以螺旋式呈现,也可以阶梯式呈现,尤其是语文知识可以螺旋式呈现,也可以阶梯式呈现,这是我们研究教材选文重复问题的关键。如果以语文知识序列阶梯式来选文,就不可能出现初中、高中选文相同的问题,所以研究语文知识序列阶梯式呈现非常关键。

螺旋式呈现指知识呈现遵循由易到难、由简到繁、层层推进、逐步深入的原则,知识内容会在不同的年级段重复出现,通过多次强化达到对知识的呈现。这种知识呈现较好地解决了知识的衔接问题,即这个知识在不同的年级段重复出现,从而实现相关知识之间的关联。但这种呈现又成为人们指责语文教学效率低的主要原因,仅有的那点儿知识重复出现,限制了知识创生的途径与渠道,不利于知识的生产。阶梯式呈现指知识在不同时期、不同阶段表现为相对独立的知识内容,这些知识内容一般不会重复出现。但目前最大的问题是语文是否有那么多的知识?因此开发语文的知识系列成为了关键性的问题。我认为语文的知识应该是相当丰富的,就写作而言就有大量的知识系统我们未开发完整,更不用说口头表达和阅读等。开发有效的语文知识系统,按照阶梯式呈现,这必将成为未来语文教材开发的重要项目。

四、从借鉴大学语文教材编撰的角度思考

中学教材的编选与大学语文教材的编撰有一定关系,不少中学教材的编写者也是大学中文系教材或大学语文教材的编写者,编写理念肯定有一致的地方。目前大学语文教材较为典型的有四种。一是文体结构模式,以文体为划分的标准设置单元,这是编写语文教材比较常见的结构模式,通常教材会按照记叙文、说明文、议论文、应用文等文体分类进行单元编排。二是文学史结构模式,它通常按照文学史的划分把各个历史时期的文学作品集中在一个单元中学习,如彭光芒主编的《大学国文》和王步高主编的《大学语文》,就是以文学史的结构模式编写的。三是人文精神结构模式,从对学生进行人文教育,提高学生人文素质的要求出发,以人文精神贯穿教材,用不同的主题划分单元。四是专题结构模式,如由温儒敏主编的《高等语文》,完全打破了传统的讲解选文的模式,采用专题结构模式,教材共有25个专题。

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对策研究 篇11

【关键词】高职英语教材;需求分析;创新

【作者单位】陈芳,广州体育职业技术学院。

【基金项目】广州市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第二批)课题《多媒体网络中高职公共英语的内容教学法研究与实践》,编号12A196。广东省教育科学“十二五”规划研究项目《基于需求分析的高职物流专业英语课程设计研究》,编号2013JK243。

网络信息时代,人们越来越多地利用网络来加工、传播和存贮信息资源,信息采集的速度更快,计算机网络、移动互联网的发展使得人们获取网络信息更加便捷。网络信息技术的不断发展也为英语教材开发带来新的机遇和挑战。

一、高职英语教材编写现状

经过十多年的教改后,高职英语的总课时大量缩减,英语教材呈现精简化、模块化和系列化特点。高职英语教材普遍被定义为“实用、职业”,彰显其职业特色,教材内容既有日常生活话题,也有职场话题,强调教材的趣味性、实用性,提高学生今后的职场英语交流能力。虽然,我国高职英语教材取得了一定发展,但其仍有不断提升和改进的空间。

1.高职英语教材普遍缺少行业或学科专业内容

当下的高职英语教材内容与学生未来工作的行业或专业关联不是很紧密,还不能很好地调动起学生的学习兴趣。只有将专业内容融入高职英语教材,才能增强学生的学习动力。

2.高职英语教材的跨文化内容来源较单一

现有英语教材中,英语国家文化占主导,中国文化所占比例较少,也缺乏英美之外其他国家的文化。当学生与外国朋友用英语交流时,聊到英语文化时交流很顺畅,但说到中国和其他国家文化时却往往不知如何表达。

3.高职英语教材需要职业化、专业化的编写团队

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团队常常由多所本科或高职院校的中高级职称教师组成。行业专家、企业精英参与高职英语教材编写的情况很少。封闭式编写是造成教材与社会需求、行业需求脱节的根本原因。

二、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应以师生需求为根本

英语教材若要得到高职师生的认可,必须要能够满足学生的学习需求、教师的教学需求和社会行业的需求。在英语教材策划和编写之前,编写者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方面入手,多维度地开展调研和考察,掌握翔实可靠的英语需求信息。

1.宏观英语需求分析

教材编写者要深入研究、掌握高职英语教育领域对教学的指导性建议。教育部2010年修订的《高等职业教育英语课程教学要求(试行)》,建议高职英语教学 “以培养学生职场环境下的语言交际能力为目标”“以岗位需求为主线开发和构建教学内容体系”,教学分为“基础英语与行业英语”两个阶段,或将两个阶段的教学内容自然衔接,或将行业英语教学渗透到英语教学的全过程。目前,高职综合英语、基础英语和职业英语教材开发的种类已经非常丰富,行业英语教材的研究开发则显得较为薄弱,已然成为高职英语教材策划开发的重点。

2.微观英语需求分析,包括“学习需求”和“目标需求”

学习需求分析,是教材编写者从学生、教师、学校或教育管理部门等角度,调研各高职院校、相近专业学生的当前语言水平、学习动机、学习观念和未来就业预期等综合因素。目标需求分析,是教材编写者调研各地区的社会行业、企事业单位、行业精英、普通职员或工人的英语知识和技能水平需求。

高职生的生源多样,有普高、艺体招生,也有五年一贯制和“3+X”招生,学生英语水平差异很大。高职生更希望英语学习有助于未来就业和职场提升。通过调研不同类型学生的特点,根据学生语言水平和学习能力,高职英语教材编写者可以设计不同难度的教材。例如,为中等英语水平和学习能力的学生设计教材主体版本,为较低英语水平的学生增加初阶版本,为较高水平的学生补充高阶版本,满足不同水平学生的学习需求,有助于高职院校开展英语分层教学。

教材出版机构策划英语教材项目之前还要进行教材需求调研。教材出版机构可借用网络平台联系社会行业专家、职场人士和毕业生进行英语社会需求调研和分析,联系高职教师、教育管理人员、在校生进行教学和学习需求调研和分析,或通过网络问卷调查平台开展大型问卷调查等。

三、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应以知识内容为核心

高职生经过两年左右的在校学习后将进入工作岗位实习,他们迫切要求在步入社会之前掌握一定的行业、专业知识作为就业知识储备,为提升今后的就业竞争力打下基础。教材编写者只有将多种知识内容,如基础英语、行业英语、职业英语、专业英语、跨文化交际和英语学习策略等设计编写成综合性强的英语教材,才能符合学生的实际需要。

“基础英语+行业英语+职业英语+跨文化”组合模式,是将英语基础知识、行业英语和职业英语知识及技能训练、跨文化交际知识根据一定比例设置内容。譬如,高职体育英语参照体育行业内体育教师、健身教练、赛事组织人员和体育保健师等职业岗位设计章节主题;高职营销英语则将营销职业设定在家具、服装、旅游、食品和医疗保健等不同行业当中进行主题设计。

四、高职英语教材编写需注重创新

1.教材编写团队的技术创新

高职英语教材编写要组建一支由英语语言学专家、教育学专家、学科专业专家、社会行业专家和行业精英等构成的教材编写团队,从而更好地把握教材体例设计、内容建设、教学方法设计和立体化教材配置等,特别是要加重专业教师、社会行业专家在教材编审中的比例。互联网技术使得这种模式成为可能。高职英语教材编写可以借助互联网和即时通讯软件加强团队内部沟通、资源和经验共享,大幅提高编写团队的工作效率,拓宽立体化教材发展空间。有些教材的编写已经尝试开发英语学习APP、教材配套网络课程、短小精悍的微课和慕课资源库等。

nlc202309030528

专业编辑人员通过加工编辑各类资源,去粗取精、去伪存真,把各类资源转化为实用的教材内容。编辑人员通过网络平台与国内外各行业的专业人士、职场人士交流沟通,有助于获得真实可靠的实践资料,从而引入高职英语教材,增强教材的专业特色。国内出版单位通常采取“走出去,请进来”的交流模式,与国外知名出版机构交流学习,获得一手的行业英语素材。教材编写人员还可参考国内外知名英语刊物,选用符合我国意识形态的真实语料,加重中国文化在英语教材中的比例,注重不同国家文化的交融,让学生不仅了解英语文化知识,也能向外国朋友介绍中国文化,提高双向或多向文化交流能力。

2.教材单元结构的创新

现有高职英语教材的章节结构较为传统,按部就班的教学不易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教材编写人员可借鉴任务驱动教学法,根据单元主题灵活创新并调节单元内的章节构成。

以“英语求职”内容为例,教材编写人员可以根据单元主题将其分为“求职资料准备”和“英语面试准备”两大学习任务。“求职资料准备”侧重训练阅读理解和写作能力:首先是学习内容的信息输入,阅读文章可以安排“英文公司介绍、招聘广告、英文求职信、简历”等,配套设计词汇精讲、语法精讲、阅读理解习题等,让学生了解如何获得行业和职业的人才需求信息;随后,要求学生完成英文求职信和简历的撰写任务,展示信息输出的能力。“英语面试准备”侧重训练听力理解和口语表达能力:信息输入阶段提供两段过程完整的英文面试情景对话,一段关于英文面试礼仪的短篇文章,引导学生按照预设的行业和职业情景,模拟和创作1-2个英文面试对话,完成信息输出,以此检验教学效果。

3.教学游戏或课堂活动项目的创新

现有国内高职英语教材大多围绕提高听、说、读、写、译来编写学习素材,教材缺乏课堂活动或学习游戏的设计。高职英语课多是大班上课,通常班级学生人数超过50人,高职生英语基础较差,学习兴趣不高,英语课堂气氛较沉闷,因此,需要灵活多样的活动或游戏调动课堂气氛。反观国外英语教材,非常注重课堂活动或学习游戏环节,国外教材都会嵌入课堂活动或游戏设计,指导教师和学生进行课内游戏活动,从而检验了教学效果,更能调节课堂气氛,增加英语课堂的趣味。当下,我国多数英语课堂游戏仅适用于基础教育阶段,设计参与人数常在20-30人,不能满足高职英语课堂大班上课的实际需求。如果教材编写者能将适合大班教学的英语互动游戏或课堂活动项目融入高职英语教材的听、说、读、写训练中,将会有助于活跃课堂氛围,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强化英语学习效果。

[1]蒋秉章. 编写具有高职高专特色的英语教材[J]. 外语界,2001(1):69-72.

[2]李慧君. 基于网络时代的英语图书编辑策略研究[J]. 编辑之友,2010(9):88-90.

[3]强志军.网络时代编辑学研究的思考[J]. 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5(1):125-128.

小学书法教材编写原则初探 篇12

关键词:小学书法,教材,编写

2013年1月教育部出台的《中小学书法教育指导纲要》 (基教二[2013]1号, 以下简称《纲要》) 中, 对从小学到高中阶段的书法教学用书的编写提出了六条主要的指导性意见:其一, 与现行语文及艺术类课程标准相符合的原则;其二, 体现书法教育的基础性、实践性、阶段性和规范性;其三, 符合学生身心发展特点;其四, 书写练习与书法审美、书法文化结合;其五, 容量适当、难易适度、循序渐进;其六,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这六条建议虽然具有很强的指导意义, 但是表述较为笼统, 缺乏操作性, 也没能具体区分小学、初中、高中教材在编写原则上的差异。因此, 作者结合长期对小学书法教育的调研了解, 认为编写小学书法教材应遵循适宜性、规范性、规律性、系统性、直观性和趣味性等主要原则, 才能真正使教材既符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 又保证提高小学书法教育整体的质量。

一、适宜性原则

早在春秋时期, 孔子就提出了“因材施教”的教育理念, 对于小学年龄阶段的书法教育来说, 无论是开展教学还是编写教材, 都必须深入研究小学生的身心特点和学习习惯, 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有的放矢、事半功倍。

发展心理学相关研究表明, 儿童的身心发展、智力发展的每个阶段, 都有自己观察、解释世界的独特方式。从小学生的身心特点看, 少年儿童正处于身心成长的关键时期, 他们的“注意力不稳定, 时空知觉还很模糊, 无意记忆占优势, 形象思维较发展, 他们感知、记忆、思维、想象等认识能力, 从低级到高级是系统有序逐渐发展的”。[1]根据以上认识, 在编写教材时应充分注意以下几个方面。

第一, 应根据小学生的生理发展特点, 安排难度适宜的教学内容。儿童的小肌肉运动能力、空间知觉能力还处于发展期。一些教学研究成果也表明, 对于7~10岁的儿童来说, 要他们用毛笔准确表达出较为细微的用笔动作, 把握相对复杂的结构特征, 都是非常困难的。[2]所以, 在选择教材内容时, 应根据不同的年龄段来安排难度适宜的内容, 体现难易变化的阶梯性。

第二, 应结合小学生的认知特点和学习习惯来设计教学活动。从小学生的认知特点看, 低年级儿童仍以形象思维来认识事物为主。西方心理学专家皮亚杰就认为, 5~6岁的儿童还不能形成对空间位置与数量之间关系的准确认识;到7~11岁时, 其抽象思维才开始发展, 能够感知到物体的大小、距离、方向、角度、平行和长度等几何问题, 但仍处在不完善的阶段。所以, 教材编写时应根据小学生对点画特征、结构疏密、字形正斜、章法布局尚不具备良好的敏感度和把握能力的这一特点, 结合小学生的生活经验, 多设计一些有诸如量一量、比一比、画字形外框、九宫格找点、添补笔画等直观体验性强的教学活动, 来加深他们对书法的理解。从小学生的学习习惯来看, 儿童的注意力集中时间短, 所以, 教材应充分考虑便于教学的原则, 尽量不要让儿童整堂课都在练字或都在听教师讲, 在课程内容的设置和教学活动的安排上, 应充分调动儿童的视觉、听觉、动觉等各种感官, 让小学书法教学做到听、说、看、练、思的结合。

第三, 教材还应符合儿童的审美情趣。儿童的审美观和成年人有着很大的差异, 所以, 教材编写者和美术编辑应结合儿童的审美情趣, 配上大量的卡通形象和色彩鲜明的图片, 使书籍装帧符合儿童的审美习惯, 不但能使教材能符合儿童的接受习惯, 而且还能激发他们学习书法的兴趣。

二、规范性原则

小学生处于识字、认字阶段, 字帖中的不规范用字无疑会对他们正确使用汉字造成影响, 所以, 选用范字、例字时还必须做到美观、实用、规范相结合。

第一, 应选择书写规范的字例。小学生正处于识字、认字阶段, 而传统的碑帖使用的是繁体字、异体字, 甚至是错别字。对于这些不规范用字的现象, 在选择范字、例字时, 应当尽量避免, 即使要使用繁体字, 也应该用规范的简化字予以标明。

第二, 应选择端正美观的正书为范本。从小学生的审美习惯看, 端正、规矩的楷书和隶书, 比起相对潦草的行书或草书更容易被小学生所接受和掌握。所以, 在编选教材范本时, 一定要选择用笔相对简单、结构匀称、字态端庄的书体作为范本。

第三, 要做到笔顺的规范。笔顺是小学生写字教学中十分重要的环节, 掌握正确的笔顺规律对于良好书写习惯的养成是非常重要的。但从书法创作的角度看, 一些书法家为了字形的美观或书写时的连贯, 常会形成一些自己的笔顺习惯。对此, 《纲要》指出:“ (笔顺的) 基本规则适用于绝大部分汉字的书写, 有少数汉字的书写笔顺不尽一致, 教师可以灵活把握。行书、草书的书写笔顺变化较多, 但也有规律可循, 教学中需结合经典碑帖予以指导。”所以, 在书法教材编写时, 也应把握遵守规范, 适当灵活的原则。

第四, 要注意专业术语、笔画名称、部首名称使用上的规范性。在书法发展过程中, 历史上形成了许多叫法不尽相同的书法词汇, 仅“结构”一词, 就有“结体”“结字”“字法”等同义词汇, 而一些书法教材不太注意用词的规范性, 甚至对书家的姓名也有名、字、号并用的情况 (如苏轼、苏东坡、苏子瞻等) 。在笔画名称和部首称谓上, 这种不规范使用词汇的情况更是多见, 不但影响了书法教材的规范性、权威性, 导致学生概念模糊, 而且还严重影响了书法教材和语文教材的配套性。所以, 讲求名称、术语的规范性, 也是书法教材编写时必须遵循的基本规范。

第五, 要注意书写格式的规范性。我国的文字书写顺序经历了竖行到横行、左行到右行的转变, 在古代文献和碑帖中的行文习惯和今天有着显著不同。此外, 文体不同, 书写格式也有着较大的差别。在教材编写过程中, 对于那些和今天行文习惯、书写格式不一样的古代碑帖图版, 应向小学生介绍讲解相关知识, 让学生既能了解古代的书写习惯, 又能根据今天的习惯来安排自己的书写格式。

三、规律性原则

从小学书法课程安排每周1~2节的实际情况出发, 能否利用极少的课程教学时间来取得更好的教学效果, 对教材编写者和书法教师来说都是很大的挑战。我们认为, 能否在书法教材中体现出规律性, 使学生获得举一反三、将所学知识和技能有效迁移的能力, 将会决定小学书法教学的最终效果。

第一, 应符合循序渐进的学习规律。教材编写应遵循从易到难、从局部到整体、从微观到宏观、从单一的动作到复杂连贯的动作、从模仿到独立书写的学习顺序。

第二, 应体现书法理论知识的规律性。笔法、结构、章法是小学书法教学中的核心内容, 有着极为严密的体系和庞大的知识量。仅以楷书笔法学习为例, “撇”就有“长撇”“短撇”“兰叶撇”“竖撇”“斜撇”“平撇”“回锋撇”等多种写法, 如果采用一一讲解、逐字练习的教学方式, 书法课堂的课时量是绝对不够的。从结构的学习来看, 历史上虽然不乏对楷书结构的系统总结, 如隋代智果的《心成颂》、唐代欧阳询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楷书结构九十二法》等, 但是如果按照类似的体系来安排教材内容, 则显得过于繁琐细碎, 不但不便于课堂教学实践, 甚至还会使学生形成僵化的思维定势。所以, 小学书法教材在编写时应尽量避免在内容上的贪多求全, 应做到提纲挈领, 体现规律性, 培养小学生举一反三、触类旁通的能力。在教材中, 应以基本技能和知识为主线, 讲清楚基本方法和原理, 使学生学会基本规律和变化方法。

第三, 应遵循技能习得的一般规律。现代书法教学研究表明, 书法技能形成的过程一般可以分为认知定向、初步掌握技能和熟练掌握技能三个阶段。[3]要真正使学生进入熟练掌握技能的第三阶段, 首先应该做到技能训练与培养观察能力的有机结合。观察范本 (读帖) 既是书法学习的第一步, 也是整个书法学习中不可或缺的关键环节。大量的教学实践也表明, 能否使学生养成既能把握整体, 又能细心分析细节的观察习惯, 会直接影响书法教学的最终效果。所以, 在教材中, 既需要有较大比重的实际书写训练, 还要注意培养小学生的观察能力, 培养他们良好的观察习惯, 使书法教学达到事半功倍的效果。

四、系统性原则

系统性也即体系性, 对任何一套教材来说, 都应是必备的基本条件。然而, 对于学科发展相对滞后、理论研究不够深入、教学实践还不够充分的书法教育来说, 要在书法教材中建立起一套较为完备的系统性还有一定的难度。此外, 这种难度还体现在:首先, 从书法学习观念来说, 学术界还没有形成一套能够达成共识的、相对完备的教学体系。仅从入门书体来看, 就有唐楷入门、隶书入门、魏碑入门、篆书入门、赵体 (或行楷) 入门等观点。其次, 对教学侧重点、教学内容的次序安排仍存在着众说纷纭的情况。再次, 我国到目前为止还没有一套正式的全国性小学书法教材, 这使得教材在编写过程中也难以获得可供借鉴的系统范式。

针对这一问题, 笔者认为, 小学书法教材的系统性应体现在以下三个层次上:第一, 要与初中、高中书法教材配套, 形成技法、理论上的体系性, 使学生获得科学、高效的学习方法, 贯穿到各个阶段的书法学习当中。第二, 小学教材各年级之间的教学内容要能衔接, 形成有连贯性、完整性的系统。第三, 每一册教材的框架结构、章节安排、栏目设置应形成一个相对稳定的系统, 以方便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

总之, 小学书法教材的体系性仍处于探索阶段, 还需要经过多年的实际应用, 不断总结研究, 才能使之不断完善, 形成真正科学、合理、严密的体系。

五、直观性原则

人的学习活动总是从感性认识开始, 逐渐才发展到理性认识的。

长期的教学实践表明, 直观的方法对小学生知识的掌握和能力的提高都非常有效。直观性的原则要求教材能通过各种直观手段, 不断丰富学生的感性知识、审美感受和直接经验, 使之先形成直观形象, 再经过一段时间的积累和消化最终形成一种归纳能力, 最终使学生实现从感性认识向理解掌握的转变。所以, 在编写教材时, 语言应尽量做到通俗易懂、简洁明了, 避免过多的理论灌输, 尽量少用专业术语;应尽可能多配图例, 用图文并茂的方式来适应小学生的认知习惯;应使用与小学生生活经验相关的事物, 通过“类比”的方式, 引导他们发挥想象, 使笔画、结构的形态在学生的大脑中形成一个个鲜活生动的形象, 使他们获得更加直观的认识, 加深理解 (如在讲“之”字时, 提示同学们是不是像小船在海上航行, 又像一只白天鹅在戏水) ;此外, 附上技法示范光盘以及和教学配套的挂图、卡片、书法欣赏视频、PPT课件等辅助材料, 也是实现教学内容直观性的重要途径。

六、趣味性原则

小学生的活动目的性相对较弱, 他们从事某项活动的出发点往往出于兴趣。所以, 兴趣对小学生学习有着十分突出的推动作用, 是“推动小学生学习的一个最现实、最积极、最活跃、最突出的因素”。[4]

从小学生恒心差、注意力容易分散、做事情凭兴趣等突出特点出发, 要提高小学生学习书法的兴趣, 在教材中应充分体现趣味性。而要体现书法教学的趣味性, 关键在于能否从丰富的书法文化资源中, 在教学中设计一些丰富多彩、趣味性强的游戏活动, 达到丰富小学生感性认识、激发学习兴趣的目的, 让他们在边玩边学的学习氛围中感受到书法学习的无穷乐趣。

此外, 小学生对口诀、顺口溜特别敏感, 所以在编写教材时, 应尽可能将一些技法规律或要点编成朗朗上口的顺口溜或歌谣, 让学生在快乐的吟唱中掌握书写技巧。除此之外, 通过欣赏名家作品、听书法家故事、调查当地著名书法作品、为自己设计漂亮的签名等活动, 不但能让学生体会到书法艺术带来的视觉享受和精神熏陶, 而且还能使学生真正参与到丰富多彩的书法活动当中, 做到寓教于乐, 使小学生真正喜欢上书法。

总之, 小学书法教材绝不能局限于枯燥的知识点介绍和乏味的写字训练, 应结合小学生的身心特点, 充分发掘他们与生俱来的好奇心, 并把这种好奇心转化为学习的兴趣和动力, 从而大大提高学习效率。

本文所提出的六条原则, 只是小学书法教材编写时应重点关注的几个方面。小学书法教材的编写绝非看起来那么简单, 要真正编写出既符合儿童身心发展特点, 又符合书法教学规律的优秀教材, 还有很多值得大家深入探讨研究的问题。

参考文献

[1][3]中国教育学会书法教育专业委员会.小学写字教学手册[M].沈阳:辽宁教育出版社, 1999.

[2]陈文瑞.小学书法教学研究[D].河北师范大学, 2010.

上一篇:幼儿园管理之道下一篇:《莎乐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