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2024-09-24

提高教材编写质量(精选8篇)

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篇1

一、研究的背景

中等职业教育是我国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 担负着培养数以亿计高素质劳动者的重要任务。近几年, 国家加大了对职业教育的投入, 实训基地的建设如火如荼, 劳动技能的培训有了保障, 但学生文化素养的提高依然没有得到足够的重视。

现在的中职生尤其是90后学生, 往往心性浮躁、缺乏耐心, 没有接受过系统的中华传统文化经典教育, 慢慢地这个群体将心灵干涸, 人性丧失, 成为垮掉的一代。如果能让学生的心安定下来, 端正态度, 树立信心, 把握好学习时机, 他们就会为将来的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如何提高中职生的文化素养, 确实是一个不小的难题。我们认为, 中职学校的教师应该引导学生阅读中华传统文化经典, 让他们从经典诗文中汲取精华, 滋养身心, 提高自身的文化素养。汉武帝开了以儒家经典为教育内容的历史先河, 此后经典学习代代相传。1942年, 朱自清曾在《经典常谈》的《序》中说:“在中等以上的教育里, 经典训练应该是一个必要项目。”所以, 学习古代经典, 不仅是对中华传统文化的继承和发扬, 而且是培养情感、陶冶情操、塑造精神、造就永不言败的优秀人才的必由之路。

河南省焦作市教育局推行的新课堂教育实验, 倡导“以人为本, 以学生的发展为中心”, 倡导“自主, 合作, 探究”的学习方式;新课堂教育实验就是要创设环境, 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进取心, 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了实现“新课堂教育实验方案”中提出的教育目标尤其是提高学生人文素养的目标, 我们拟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把经典诵读引入课堂。

二、研究的意义和价值

理论意义:新课堂教育实验, 突出学生学习的主体地位, 以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着力点。职业教育在通过实训提高学生技能水平的同时, 还应该引导学生阅读经典, 接引文化脉络, 增强文化自信, 培育健康良好的心态、情感与品行。开发语文校本教材, 是为了丰富人的精神世界, 实现新课改提出的促进学生全面发展的教育目标。

实践意义:本课题研究成果具有一定的实用性、可操作性, 有助于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 建设我们的精神家园, 对中职生可持续发展能力的形成有很大帮助。

三、研究的理论依据

1. 经典诵读是传承民族文化、复兴中华民族的需要。

朱自清先生指出:“经典训练的目的不在实用, 而在文化。”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必须从诵读中华文化经典抓起。学生在经典诵读中吸收文化营养, 积淀文化底蕴, 历练文化眼光, 提高文化品位, 步入文化情境, 体验文化情怀, 丰富文化阅历, 感受文化韵味。这样, 民族文化的生生不息、绵亘久长乃至发扬广大才会有希望, 有保障。

2. 经典诵读符合学生心理特点、认知规律。

朱光潜先生有言:“私塾的读书程序是先背诵后讲解。在‘开讲’时, 我能了解的很少, 可是熟读成诵, 一句一句地在舌头上滚将下来, 还拉一点腔调, 在儿童时却是一件乐事。……我现在所记得的书, 大半还是儿时背诵过的, 当时虽不甚了了, 现在回忆起来, 不断地有新领悟, 其中意味确是深长。”华东师范大学教育科学与技术学院研究发现, 诵读经典对于提高学生记忆力、注意力、理解力、口语表达和作文能力等多种能力和人格都有不同程度的促进作用。

3.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早在1978年吕叔湘先生就在《人民日报》发表文章指出:10年的时间, 2700多课时, 用来学本国语文, 却是大多数不过关, 岂非咄咄怪事?长期以来, 我们的语文教学研究过于关注教师“怎么教”, 也就是过于关注教学方法的研究, 而对于教师“教什么”, 也就是更加关键的教学内容的研究、建设, 却一直处于茫然、模糊的状态, 从而难以从根本上改变语文教学“少、慢、差、费”的现象。因此, 加强语文教学内容研究才是提高语文教学效益的关键。

四、研究的基本思路和方法

基本思路:1.准备阶段。确定明确的目标, 制定详细的研究方案。2.调查阶段。制定两种问卷调查表, 一是编写调查表, 二是使用调查表;在实施调查后, 进行数据分析, 形成调查报告。3.实施阶段。收集资料, 确定校本教材的基本内容, 进而研究编写体例和内容, 完成校本教材的编写。4.总结阶段。校对、审定校本教材内容, 撰写研究报告。

研究方法:调查法、实验法、分析探究法。

五、研究的主要内容

本课题的主要任务是编写一本校本教材《中华古代经典诵读》;在此基础上, 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最终形成研究报告。

六、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

1. 研究如何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中华古代文化经典多而杂, 本着丰富学生精神世界, 提高学生文化素养的目的, 结合学生实际, 我们确立了以下四个编写原则:

(1) 循序渐进原则。提高学生的文化素养是一个循序渐进的过程, 读本内容应该按照由浅入深、由易到难、由具体到抽象的顺序编排, 让学生读有所序, 在诵读过程中逐渐提高。

(2) 针对性原则。在职业高中就读的学生, 文化基础较差, 能熟练运用的词汇较少, 因此读本内容的选择、注音、解释就必须针对学生水平, 诗文内容要易于理解, 注解内容力求通俗易懂。

(3) 动态性原则。社会不断发展, 学生不断进步, 诵读文本也不能一成不变, 随着我们对经典研究的深入, 补充更新文本内容将成为恒久的任务。

(4) 数量适度原则。中华古代经典浩如烟海, 不可能让学生全数尽读。因此要精挑细选, 篇目数量适度。

基于以上原则, 我们精选了古代蒙学教材中的《三字经》《千字文》《弟子规》《增广贤文》《朱子家训》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 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学生诵读的基本内容。

编选五种蒙学教材, 是因为《三字经》用点多, 知识性强, 文笔自然流畅, 充满了积极向上的精神, 更主要的是体现了儒家的教育思想——首重礼仪孝悌, 端正思想, 知识传授则在其次。《弟子规》三字一句, 合辙押韵, 朗朗上口, 具体列述弟子在家、出外、待人、接物与学习上应该恪守的守则规范, 是养成有德有才之人的最佳读物。《朱子家训》是以家庭道德为主的启蒙教材, 精辟地阐明了为人修身治家之道。《增广贤文》从礼仪道德、典章制度到风物典故、天文地理, 几乎无所不包;另外编写时删去不少消极宿命的语句, 便于学生领悟其精髓。《千字文》包含了天文、地理、历史、人伦道德等方面的常识, 文笔优美, 辞藻华丽, 对于学生“博闻强识”很有帮助。

在编选古典诗词时, 我们本着“汇集各个时代、不同诗人、风格多样的名篇佳作”的原则, 优中选优, 好中选好, 遴选出100首经典诗词, 让学生在《饮酒》中品味陶渊明的人生境界, 在《春望》中感受杜甫的忧国情怀, 和刘禹锡同游陋室, 与辛弃疾共度元宵。这些经典中, 有积极向上的精神, 有睿智的处事哲学, 无不洋溢着人文关怀、人性光辉。

教材共包含六个单元:一是《三字经》;二是《千字文》;三是《弟子规》;四是《增广贤文》 (节选) ;五是《朱子家训》;六是古典诗词。每一篇作品包含如下五个方面的内容: (1) 原文、译文对照阅读; (2) 注释; (3) 作者简介; (4) 作品简析; (5) 名句积累。

2. 研究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

有了校本教材后, 我们进一步探究如何引导中职生使用教材和掌握正确的诵读方法。具体阐述如下:

首先, 立足文本, 指导诵读方法。

古诗文的诵读必须打破沉闷无趣的气氛, 改变一成不变的以教师讲解为主的“解词释句——串讲全诗——背诵默写”的学习方法。具体方法如下:

一是直面经典真心接触, 熟读成诵。古诗文教学中, 教师不能越俎代庖, 应让学生直面经典, 与诗词“真心接触”, 自己感悟, 自己体会。让学生多读, 可指导学生朗朗出声诵读, 也可低唱慢吟诵读, 还可“不求甚解”诵读, 在读中整体感知, 在读中培养语感, 在读中陶冶情操。

二是纵横联系, 不断积累, 加深感悟。教学贵在引导学生发现规律, 掌握方法, 使学生学有所得, 能“举一而反三, 闻一而知十。”将一首古诗词, 与其题材内容、表现手法相近的其他古诗词联系起来诵读, 以形成一个知识模块。如诵读贺知章的《咏柳》时, 引导学生诵读其他有关“春”的名诗, 如杜甫的《春夜喜雨》, 杜牧的《清明》, 白居易的《忆江南》等, 把同一题材的诗歌联系起来, 让学生在诵读中横向对比感悟效果。

三是加强诵读, 引导想象, 融情入境。古诗文语言精警含蓄、跳跃灵动, 意趣无穷。教师须独具匠心, 启发学生调动记忆, 发挥想象去进行体验和艺术的再创造, 从而感受有声有色的丰富内涵。如诵读王维的《山居秋暝》, 我们通过文本中的“作品简析”帮助学生融情入境:薄暮时分, 山雨初霁, 幽静闲适, 清新宜人。被雨水洗涤后的松林, 一尘不染, 青翠欲滴;山石显得格外晶莹、剔透新亮;就连月光也像被洗过一样, 极其明亮皎洁;山雨汇成的股股清泉流淌在青石板上, 又顺着山涧蜿蜒而下, 发出淙淙的清脆悦耳的欢唱, 好似宛转的“小夜曲”奏鸣。此时自然美与心境美完全融为一体, 创造出如水月般明净的纯美诗境。

四是自主理解, 多元解读, 回味无穷。一首好诗, 仁者见仁, 智者见智。如诵读郑板桥的《竹石》时, 有人看到竹子那顽强而又执着的品质;有人赞美竹子无所畏惧、慷慨潇洒、积极乐观的精神风貌;有人感悟竹子给我们以生命的感动, 在曲折恶劣的环境中茁壮生长。

如果只是一味地诵读, 恐怕要不了多久学生就会觉得乏味、厌倦。如果开展多样化的诵读活动, 如朗读比赛、默写比赛、收集同题材的诗歌比赛等, 势必会提高学生诵读热情和兴趣, 将古代经典诵读活动长期开展下去, 使学生在潜移默化中接受熏陶, 提高文化素养。

七、下一步研究方向

我们下一步将努力做到:1.对选文的分析再深入、具体、精辟、准确一些, 力求做到每一篇选文既切合学生实际又反映作品特色。2.增加一些古代经典散文, 如先秦时期的历史散文、诸子散文和唐宋八大家的散文。

摘要:本研究报告阐述了课题研究的背景、选题的意义和价值、理论依据、基本思路和方法、研究的主要内容、研究取得的主要成果以及下一步的努力方向。其中主要成果包括研究如何编写和如何使用《中华古代经典诵读》;编写《中华古代经典诵读》时, 我们精选了《三字经》《弟子规》等五种古代蒙学教材作为学生明德修身的必要读物, 又遴选了《关雎》《山居秋暝》等100首古典诗词作为诵读的基本内容。

关键词:新课堂教育实验,语文,校本教材编写,使用

充分挖掘教材,提高复习质量 篇2

一、回归课本,狠抓基础

“九层之台,起于累土;合包之木,生于毫末”。因此,复习工作必须常抓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紧扣新课程标准进行教学。打好基础,全面复习,回归课本,是中考复习成败的关键。复习时,教师要对教材中各章节之间的关系做到心中有数,犹如红线穿珍珠,纲举目章。梳理所有知识点,帮助学生构建基础知识网络,让学生把课本中的例题、练习题、复习题弄懂,学会对课本上的题目进行演变,达到做一道题会做“十题、百题”的目的。

二、明确方向,突出重点。

对中考“考什么”、“怎样考”应心中有数。a、教师对《考试说明》、《新课程标准》理解是否透彻,研究是否深入,把握是否到位。b、提倡增大课堂容量,不是追求面面具到,而且要讲求实效,注重精选范例,多选融重点知识、重要方法与重要数学思想于一体的试题,做到“难而不怪,新而不奇,活而不峭,宽而不偏”。c、讲范例要突出“导”字、克服“灌”字,“导”字又主要体现在启发学生的思维活动,引导学生探寻解题思路,克服猜题、押题和机械的题型和灌输式复习方法。d、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让学生参与解题,参与教学过程,启迪思维,点拨要害。e、不能让学生过早地做综合练习题,而应以课本编排体系为主线进行系统复习,达到温故知新的目的。

三、精选习题,注重训练

复习就是把书本由厚读薄的过程,所有学生的学习时间是一样的,关键看如何训练。

一要选编典型例题时应把握好六条原则:a、重基础,以课本为主。b、重能力,把激活思维放在首位。c、防疏误,加强针对性训练。d、重创新,与中考新题接轨。e、选择部分具有开放性与探究性的题目,培养学生的探究能力。f、体现综合要素,选择部分具有典型性、覆盖性和可探索性的题目,培养学生解答综合试题的能力。

二要引导学生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教学中引导学生建立数学模型,理论联系实际,培养应用意识。可编一些结合社会热点问题,创设新的情境,突出应用数学知识、方法解决问题的能力。

三要引导帮助学生形成知识网络,培养综合应用能力。

四、综合模拟,注重反思

综合模拟训练可以使学生熟练掌握知识和技能,有效地提高运算答题速度,稳定考生情绪。正常发挥水平。要针对学生在学习过程中存在的问题,有目的、有计划、有步骤、有针对性地进行。

(一)解题模式训练

有些试题的解答结构基本稳定,具有类似试题解答结构的代表性,若掌握试题的解答要点,加强训练,形成基本稳定的模式,再来解答此类试题就会更迅速准确,但不能无目的地解题而陷入题海,要学会一题多解,举一反三。

(二)考试方法训练

考试过程既是考知识能力的过程,又是考方法策略的过程,因此,在复习工作中,要有意识、有目的、有计划地安排考试方法的训练;a、培养学生学会应用草稿纸来提高解题速度和能力,并注意纠正学生在解题中常犯的五种错误:即:看错、想错、算错、写错、抄错,从而切实提高中考的得分。b、纠错,老师出一些平时做过或考试过的易错习题让学生训练,出现错误立即纠正,直到学生真正弄懂,会做为止。c、模拟考试增加临场经验,通过模拟考试来提高学生的实战能力,让学生消除紧张心理,寻找临考的感觉。

(三)让学生向错误学习,放手让学生自己去搞讲评,自己动手建立错题档案,即诊断本。收集一些有价值的题目,总结其解题方法,找出经常易错的原因进行分析,学会应用数学的思想方法。

(四)深入课堂,排忧解难,及时找出学生复习中暴露出的各种不利因素,调整心态,迎接中考。

(五)测试要灵活多变。比如按中考试题来编制训练试题,训练中做到限时完成,及时反馈结果,订正纠错,及时分析总结、反馈,尽早查缺补漏。

五、开放课堂,百花齐放

中考的复习课堂是枯燥的,关键看我们如何来组织,使中考的复习也能轻松,有趣,有效,这就需要我们不能长按一种模式去上课、训练,也要多费点心思,使课堂充满生机!

一要我们不断做好思想动员,说到学生的心灵深处,通过小故事、活动来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使学生热爱数学,把他们组织到我们的周围。

二要出好每日一题,这也是我们制胜的法宝,要注意分好优、中差三个层次,优生压轴题训练。中生中等综合题,差生基础综合题,谁做就表扬谁,让学生最终都能积极投入到学习数学的周围,我们何愁数学不提升呢?

三要放开课堂,给学生自由的空间。让学生能飞的飞,能跑的跑,能走的就走,不能走的也要促使他们爬,我们教师的训练中心就是放在中间,让优生更优秀,差生也能跨进及格行列!

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篇3

一、吃透教材, 导学案的设计要根据学情

导学案的设计要根据教学对象的实际情况来安排, 而且要做到将教材的核心精神贯彻到教学中去, 让学生掌握教材中传达的核心知识与思想.这就要求教师对教材必须要吃透, 只有吃透了教材, 才能为设计出满意的导学案奠定基础.吃透教材, 眼界要放宽, 想的要足够深远, 不要只局限在书上概念, 性质, 定理等固定的内容上, 更应当注重对外拓展延伸, 注重学生对知识点的理解和掌握情况, 处理好每一个教学环节, 才能保证教学活动进行得卓有成效.例如:在进行“普查与抽样调查”的教学时, 教师可以这样设计导学案, 在开头设置几个预习问题: (1) 本学期开学时, 学校要制作学生信息表, 登记每一名学生的基本信息, 你准备采取怎样的方法呢? (2) 想要知道一种新型手枪的最大射程, 你有什么好的方法? (3) 用自己的话解释 “ 普查, 总体, 样本, 样本容量” 的含义分别是什么.

在合作探究环节中可以安排如下问题:

(1) 试说出下面事例中哪些是总体, 哪些是个体. (1) 为了更加关注青少年的健康成长, 七年级的全体学生每学期都要进行体检. (2) 为了掌握七年级五班学生课外活动的内容, 对五班每名学生都进行调查.

(2) 合作探究: (1) 我市八年级学生的平均跳远成绩如何?你能用普查的方法获得吗? 怎样实施呢? (2) 文具店为了了解水笔笔芯的使用周期, 采用哪种方法比较好呢? (3) 市政监管部门要调查学校周围商店里售卖的饼干的质量, 是采用普查还是抽样调查呢? 换做是你, 你会怎么办?

二、注重引导, 切实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

我国古代教育理论中有“授人以鱼”不如“授人以渔”的说法, 这充分说明学习能力的重要性.学生学习成绩取决于教师的正确引导, 更取决于学生自主学习能力的提高.因此,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教师教有所成的体现. 导学案就是在引导学生如何学习, 怎样掌握学习各项知识的精髓.“自主学习”是教师导学案中的核心理念, 是秉承课程改革的一贯精神.只有这样, 才能将学生的学习潜能充分挖掘出来, 使其学有所成.自主学习是要靠教师的引导而引导出来的, 通过具体可执行的程序和可进行的活动来进行学习. 教师要在导学案中详细说明学习内容, 用明确的指导语言告知学生应当学习哪些内容, 提出必要的相关问题, 以供学生进行自主探究.学习内容应当得到细化和示例, 让学生有内容可学.教师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要起到引导的作用, 但并不意味着要面面俱到, 而是点到为止即可, 通过学习内容的呈现来切实提高学生自主学习的欲望与能力, 安排学生开展一系列的学习活动, 在活动中提高动脑和动手能力, 逐步提高自主学习能力.

三、讲究科学, 设计问题应遵循从易到难原则

问题的设置是导学案中一个必不可少的环节, 怎样将问题设计得妥帖得当, 使之达到触发学生思考的作用, 这是每一位初中数学教师所必须弄明白的问题.毫无疑问, 问题的设置既可以安排在新课程之前, 也可以安排在之后, 也就是说, 不但可以起到预习的作用, 也能起到巩固和复习的作用.问题的设计应当注意由易到难, 呈阶梯状步步提升, 层层深入, 紧密结合书本上的知识点, 使所学内容能够得到充分体现.特别注意与教学课件进行比较与交流, 使得导学案与课件相得益彰, 相互连接, 使得问题设计紧扣教学环节.问题的设计要具有启发性, 能够促使学生进行思考.例如: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相关内容中, 教师的导学案问题是这样设计的: (1) 我国古代的数学研究很有成就, 祖先们早已掌握了许多经典的数学知识, 例如著名的“鸡兔同笼”问题, 你认为该问题中有哪些相等的量呢? (2) 你能用数学中的语言表达出来吗? (3) 你写下的量的关系之间有哪些特点? 在学习二元一次方程组的概念之前, 让学生进行了预习, 并且问题设计得由易到难, 非常合理.

四、启发引导, 激发学生开拓创新的信心

在面对学生出现错误问题的情形时, 教师往往采取直接指出的办法, 希望学生能够正视自己的问题, 尽快改正自己的错误, 解决存在的问题.但是, 这样的做法是存在一定的负面作用的, 会影响到学生的自尊心和自信心.初中生的心理发展正处在自我意识强烈的时候, 教师如果不多站在学生的角度想一想, 就无法体会到学生的感受, 因此教师万不可挫伤学生的积极性和自信心, 一定要注意批评的场合和方法, 多多采取点到为止的策略, 多注意引导和分析, 特别是在教学活动中, 一定要注意这个问题.例如:在进行二次函数的相关教学时, 遇到过这样一个问题:已知一个二次函数的表达式, 并且该函数在坐标轴上与x、y轴相交于H、G两点, 求这个二次函数与坐标轴形成的三角形的面积与周长.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教师发现好几名学生都出现了错误, 不过教师并没有直截了当的指出, 而是安排学生进行讨论交流, 让学生自己去发现自己的问题, 教师只进行必要的引导与分析, 最终学生发现了自己的问题.这样的方法, 能够提升学生的自信心.

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篇4

现行小学数学教材在习题编排上做了精心安排,在注重原有习题的针对性、层次性和启发性的基础上,既注重习题的应用性、实践性和发展性,又强调习题的整体设计。因此,教师在练习课教学时要仔细研读教材习题,在领会编排意图的基础上,精心组织课堂练习,充分发挥每一道习题的教学功能,实现习题教学价值的最大化。

1. 有的习题是例题的补充。

由于教材的编排受到版面空间的限制,有些知识点用一个例题还很难让学生准确地抽象概括出数学的本质特征,并建立数学模型。这时,教材在练习里就安排了一些相当于例题教学功能的练习题。例如,苏教版二下“两、三位数的加法和减法”,练习七第8题,“651+39+436”与“278+476+337”,就是培养学生应用知识迁移的规律将“一个竖式计算两个两、三位数加法计算”的方法类推到三个数连加上,同时还要解决“如果同一数位上的三个数相加满几十,就要向前一位進几”这一计算法则。

2. 有的习题是新知的孕伏。

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教材在编排上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与新知结构,做到了提前孕伏与渗透,使所学知识在衔接上更加自然,有利于学生在学习中逐步理解。例如,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解决问题策略”,练习八第9题,“12×34+12×26”与“12×(34+26)”,“45×23+25×23”与“(45+25)×23”,计算不是本单元教学的内容,编者为什么要安排这样的题目呢?这道题其实孕伏了后一单元教学内容中乘法分配律的新知结构。因此在处理这道练习时,笔者不只是让学生进行单纯的计算,而是让他们先确定每道题的运算顺序,在独立完成计算之后,再引导学生观察每组中两题的得数和算式的特点,提问:想一想有什么发现?目的是为后一单元乘法分配律的教学做事前渗透。

二、巧用教材习题,提高课堂效益

在认真研读教材内容,明确编者安排每一道习题在该课时,整个单元,甚至在全册教材中的功能与作用后,教师应根据教学内容的特点、练习课的课堂教学结构,以及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精心组织实施课堂教学活动。

1. 根据教学内容特点,整合习题。

教师们应明确,练习课中的练习功能不能完全等同于新授课中的练习,练习课中的练习应该实现从基础到综合的目标,这就要求教师能根据课时或单元教学目标,以及学生的学习情况,围绕一个教学主题去精心筛选和整合,然后再串成一条知识链,为本节课的主题教学服务。苏教版四下第五单元是“解决问题的策略”,本单元主要引导学生运用画线段图和示意图的方法描述问题,借助直观图分析数量关系,寻求解题思路,并在这一过程中不断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直观化的思想方法,发展几何直观,提高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教材共安排3个课时,其中例1教学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例2教学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第3课时进行综合练习,即完成练习八第9至16题。在这节综合练习课里,教材所选择的实际问题在结构、数量关系和解题思路等方面都具有较多的变化,但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又有着十分密切的内在联系,用画图的策略都比较容易分析这类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如果教师只是机械地让学生逐题解答这些题目,就很难达成“让学生选择合适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的目的。笔者在教学时,将习题加以精心安排分三个层次进行练习。第一层次: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10、11题的基础上,将练习与例1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已知两个数的和与差,求这两个数”的实际问题用画线段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可以较为轻松地分析数量关系。第二层次:在引导学生独立完成第13、15题的基础上将练习与例2进行比较,引导学生总结出与长(正)方形面积有关的实际问题用画示意图的方法整理条件和问题比较容易分析数量关系。第三层次:让学生独立完成第12、16题,通过第12题的练习,使学生掌握这类题目的结构特征,解题时可以在头脑里想象出线段图而不必画出来,实在有困难时,再画线段图。通过第16题的练习,引导学生从不同角度理解题中的数量关系,鼓励学生灵活应用不同的方法整理题目中的条件和问题,沟通两类问题结构和数量关系之间的联系,从而提高解题能力。这样的教学,学生对画图策略印象深刻,避免解题时机械地套用解题方法而产生对解题策略的片面理解,有利学生逐渐内化解决问题的策略。

2. 根据学生认识特点,巧用错例。

在练习课上,我们经常看到这样的现象:教师先是照本宣科讲完书中的习题,然后根据经验找些重点题、难度较高的题给学生解决。在批改作业时,则常听到教师嘀咕:“这题型都做许多遍了还是错。”这是什么原因导致的呢?笔者深入学生中了解到,虽然教师讲了许多遍,但真正能听明白的学生却不多。学生需要的是“这样解答为什么错,原因是什么”。由此可见,教师的讲解必须是学生思维的最近发展区,才能引发学生的思考从而达到解决问题的目的。因此,面对学生学习中的错误解题,教师不能被动地、机械地采取“错题—订正”这种简单的方式来应对。笔者平时指导学生把自己作业中的错例抄到纠错本中,然后在练习课上让学生把错例分门别类地展示出来,让他们以探究者的身份,以积极主动的态度,采用同桌、小组或全班互相交流、探讨的学习方式,找出解题错误的原因,让错题成为引导学生进行再度探究的宝贵学习资源。把“订正错例”的任务交还给学生自己,既发挥了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又照顾到了学生间的个体差异。

3. 根据学生思维特点,巧用思考题。

课堂不能是教师“滔滔不绝”,而学生被动接受,小学数学的新授课如此,小学数学的练习课更是如此。面对练习课中的思考题,如果只是由教师一人讲评,虽然学生都能通过模仿正确解答,但是他们各自的解题思路并没有得到有效的训练,也就达不到教学预期的训练目标。对思考题的教学,需要教师创设宽松的学习氛围,让学生围绕问题进行讨论、争辩,甚至动手操作。苏教版六上第22页的思考题:“一个长方体,如果高增加2厘米,就变成一个正方体。这时表面积比原来增加56平方厘米。原来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立方厘米?”笔者采用“独立思考、合作交流”的方式组织教学活动。首先,引导学生在理解题意的基础上进行独立思考,在自主画图、拼搭小正方体的基础上组织小组交流活动,让学生在小组交流、讨论的活动中,明白“比原来增加的面积”就是“长方体四面增高部分的面积”,在此基础上结合题目已知条件可以求出原长方体的长和宽,找到解决此题的方法。通过此题的解题训练,学生进一步明确一个特殊的长方体(其中两个面是正方形),它四周的四个侧面面积是相等的。巧用思考题,让学生围绕问题展开讨论,发表看法,达成共识,会使练习课成为闪现智慧火花的课堂。

一节高质量、高效率的数学练习课,需要教师精心研读教材,解读学生,才能做到实效与趣味兼顾,既发挥数学的思维价值,又发挥数学的应用价值。

钻研教材内容提高教学质量 篇5

一、整体分析教材

要选择好的教学方法,上好数学课,就应整体分析教材内容,掌握知识的来龙去脉,明确各部分与整体的关系,以便讲课时做到前后呼应。如,研究“整数四则运算”时,首先要研究和整数四则运算配套的一些内容。其次要研究四则运算所需要的基础知识。总之,搞好数学教学,必须要整体分析教材内容,做到宏观把握,微观调控,使长远目标同近期的训练有机结合, 进而有针对性地抓好各项基础知识的教学工作。

二、研究单元内容

了解单元教材内容,明确单元教学目标,掌握单元重点、难点,以便单元教学目标落到实处。研究单元知识结构时要从两个方面入手: 一要了解单元内容的安排层次与结构。一个单元的内容通常包括许多知识点,这些知识点一般是依据学生的认知心理,由简单到复杂,螺旋式安排,使学生逐步认识和掌握相应的知识内容。单元内容的安排一般有三种形式:一是知识递进式, 二是知识并列式, 三是知识分解式。二要确定和把握单元内容的教学目标。一般需要依据课程标准, 从单元内容的编排中体会与领悟。如,第十一册中“分数乘法”,具体编排主要通过设置情境提出问题,列出算式后进行必要的提示,引导学生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最终归纳分数乘法的规律。因此,在知识与技能上,要让学生学会计算方法,正确进行计算;在过程与方法上,要让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的过程, 引导其利用已有的知识与经验解决新的问题,从中体会、感悟、发现、归纳算法,并在探索算法的过程中提高类推、归纳等思维能力;在情感与态度上,使学生联系实际情境提出问题,产生学习新知的欲望,形成学习新知的动力,体验数学与现实生活的联系。

三、琢磨每节课的内容

1.琢磨例题的内容。琢磨例题的内容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明确例题主要让学生学什么;二是要寻找联系。寻找教学内容与学生已有知识的联系,寻找教学内容对学生后续学习的影响, 寻找教学内容与习题的关系; 三是要关注例题所涉及的知识与应用范围,使学生能触类旁通、灵活应用。

2.琢磨例题提示的教学方法。琢磨例题的教学方法时,也要做到以下三点:一是要了解知识是怎样引进的,教材一般根据内容特点、学生的知识基础和学习经验,采用不同的方式引入内容;二是要了解教与学的展开过程,引导学生开展有效的学习;三是挖掘本质,对教材有透彻理解。钻研教材要透过现象看本质,让教材蕴含的思想凸显出来。

3.琢磨教材的练习安排。一定量的练习是学习数学不可缺少的内容,也是教材的重要组成部分。琢磨教材,同样需要琢磨教材中练习的安排。首先要分析练习有哪些内容, 是怎样安排的, 分别是什么意图,从而有目的地组织学生练习,达到预期的教学目标。如,一年级教材上“9加几”是以“凑十法”计算为主,“想想做做”中的第一题通过画面提示可以用“凑十”的方法计算得数 ;第二题让学生先圈出10个再计算,获得“凑十法”的体验,加深对“凑十”过程的感受;第三题通过题组比较,逐步摆脱直观依赖,掌握“凑十”的抽象计算过程。其次要理清练习的层次与内在联系,使学生能按认知过程逐步展开练习,巩固、理解和内化知识,扩展知识的深度、广度与应用范围。如,上面说到的“9加几”“想想做做”的安排,可以分为两个层次:第一层次是1~3题,让学生经历从观察体会、操作感受到抽象思考的过程,由具体到抽象逐步认识、理解用“凑十法”计算“9加几”的原理与过程,使方法得到内化;第二层次是4~5题,引导学生在第一层次理解和学会方法的基础上,应用方法正确进行计算,掌握“9加几”中“凑十法”的算理。

活用数学教材, 提高教学质量 篇6

一、活用每节内容的前置情境

《教用字母表示数》这节内容, 教材的前置情境为“一只青蛙一张嘴, 二只眼睛四条腿, 扑通一声跳下水;二只青蛙二张嘴, 四只眼睛八条腿, 扑通扑通跳下水……”

这样的前置情境生动、形象, 而且还可以和儿歌结合, 所以也不失为新授时候的引入素材。

但是, 这一前置情境也有它的局限性, 一是城市的学生现在对于青蛙的概念已经比较模糊, 二是这一内容教授的时候已经是下半年了, 青蛙不可能这时候还跑出来。因此也可以考虑更换前置情境, 比如可以改成“街道旁的一根电线杆上对称地挂着同样的两幅广告, 两根电线杆上对称地挂着同样的四幅广告。”

所以对于教材的前置情境, 数学教师就应该根据学生和数学内容的实际, 做合理的安排, 绝不能对教材的前置情境熟视无睹。

二、活用教材中的想一想、做一做等

比如:学习平行线之间的距离相等时, 教材设计了“想一想”

“在笔直的铁轨上, 夹在两根铁轨之间的枕木是否一样长?”

教师不要急着下结论, 教定理, 而是应该组织学生思考。铁轨是让火车行走的, 火车的两边的铁轮位置是固定不变的, 要是铁轨宽度不一样, 火车就会出轨造成事故。

这样, 平行线之间的距离处处相等的定理自然就得到了。

三、活用合作学习的内容

比如, 浙教版七年级上册第114页的“合作学习”内容的活用。

上述合作学习的教学过程是学生分组讨论, 阅读问题、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检验问题的过程, 在这样的合作过程中, 教师与学生, 学生与学生互动, 各种思想、方法不断影响和改变, 慢慢达到结果的统一。

四、活用教材的实例、实物

比如, 浙教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这节内容的例2.原题为:底面半径为10cm, 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中装满了水。小明先将水桶里的水倒满两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5cm的圆柱形杯子, 再把剩下的水倒入长、宽、高分别为50cm, 20cm, 20cm的长方体容器内。长方体容器内的水的高度大约是多少? (π取3, 容器的厚度不计)

这题的解法就是利用总体等于各分量的和这一关系, 学生能解决这一问题以后, 老师可以把题目改变一下, 假如长、宽、高分别为50cm, 20cm, 20cm长方体容器盛满了水, 把水倒入底面半径为10cm, 高为30cm的圆柱形水桶, 其他的水能一个一个倒入两个底面半径为3cm, 高为5cm的圆柱形杯子, 如果能倒满, 那么长方体容器内还有多少高度的水?如果不能倒满, 那么其中一个圆柱形杯子还有多少高度没有水?

题目这样一改, 就变成了首先判断水能不能倒满的问题了, 然后才是本例的类型, 这样可以加深学生对所学知识的理解, 而且可以让学生养成周密思考的习惯。

五、活用课堂练习或当堂作业

课堂练习或当堂作业既是对教材所学知识的巩固, 又有补充和深化教材内容的作用, 常常是数学知识在实际生活上的体现和运用。

浙教版《有理数的混合运算》的当堂作业题6, 是一个扑克牌计算“24点”的题, 它是学生锻炼有理数的混合运算能力的既有趣又实用的方法, 但是扑克牌的点数都是正的, 因此教师可以利用这题的基本精神, 给出有正有负的四个数字, 让学生计算“24点”, 然后让学生相出题, 这样不但让学生掌握了有理数的混合运算, 而且还可以拓展学生的思路。

浅谈如何提高高校教材出版质量 篇7

1 高校教材问题症结

1.1 学术“抄袭”化, 同类教材重复出版。

目前, 同类教材重复出版现象比较普遍, 下面根据相关统计举例说明。在理科方面, 以《机械设计基础》为例, 2006~2008年, 全国共出版名为《机械设计基础》的高等学校教材114种。其中标明“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有16种, 标明高职高专适用者高达72种。还有某中央级出版社3年内共出版了16种《机械设计基础》同名高校教材。在文科方面, 以《法理学》为例, 2006~2008年, 全国共出版同名高校教材40种, 其中标明“十一五”规划教材的有5种。某知名大学出版社3年内共出版了8种《法理学》同名高校教材。

多数同名教材结构体系大同小异, 雷同之处屡见不鲜。有些作者主编或参编的高校教材同时或相隔不长时间分别在不同的出版社再出版, 只对教材内容作少量的修改。高校教材如此高产, 大多数教材的内容都是创新少、继承多, 甚至也出现了侵犯他人著作权的现象, 如有的作者将几本书东拼西凑就出了一本“新书”, 没有任何自己的东西。

1.2 原稿质量不高。

高校教材作者在出版质量中占有主导地位。但是, 目前一些作者本身的学术水平和写作水平不高, 即便按照编辑提供的审稿意见作了修改, 也还是无法使原稿达到理想的质量标准。虽然编辑能够对提高书稿质量起到一定的作用, 但如果原稿“先天不足”, 编辑也无力回天。然而, 由于种种原因, 这样的教材也出版了。有一个原因是肯定的, 出版社没有做好制定选择作者的标准工作, 责任编辑也没有做好对作者的把关工作。

1.3 编辑自身的问题。

一个好的编辑, 可以对教材的出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但是目前, 编辑队伍素质参差不齐。有的编辑只能做到正确使用物理量的名称、符号和法定计量单位, 正确使用外文字母的正斜体和大小写, 改改错别字和病句等, 但并没有完全尽到审稿的责任, 甚至有的编辑连基本的技术加工都做不好的现象也是存在的。这可能是因为编辑没有责任心, 或者是有的编辑专业素质不高, 对专业基础知识掌握不牢, 也不去了解专业的发展动态, 所以不能做好基本的编辑工作, 更不用说“画龙点睛”了。

1.4 市场竞争手段不规范。

由于高校教材选题比较泛滥, 有不少出版社为了占有高校教材市场的一席之地, 竞相压价, 大打折扣战。这种行为实际上已经破坏了市场原有的秩序, 同时也推动了以低折扣的方式获得学校招标的采购权, 经销商在采购时就多采购低折扣的图书。有的出版社在进行市场推广的过程中采用了“提供科研经费”、“发表论文”、“国内考察”、“教师培训”等竞争手段来挤占市场份额。总之, 这些不规范的竞争手段, 打破了靠提高图书质量而使自身在竞争中处于有利地位的模式, 直接造成实力相对较弱的出版社只能采取打折扣战的方式来维持自己的市场占有率, 难免会给低质量的教材提供“生路”, 有些出版社也有可能以牺牲教材质量来弥补价格上的损失。

2 提高高校教材出版质量的有效途径

针对前面提到的高校教材问题症结, 可以从如下几方面来解决:

2.1 避免选题的重复性, 加强精品教材建设。

选题的重复性必将使高校教材整体质量受到影响, 高校教材出版质量要整体有所提升, 提高选题策划的质量是重要的解决途径, 并在激烈的竞争中处于核心地位。编辑要保证选题质量、避免重复性, 就要舍得放弃, 敢于否定, 要严把选题关。如果是同类选题, 就一定要有自身的特色, 或者是知识上有更新, 或者是针对某一领域, 或者是突出某种优势, 否则, 重复选题毫无意义。此外, 应该以出精品教材为己任。编辑可根据所在出版社的特点, 借助专业优势, 推动品牌图书的延伸, 达到多出精品书、特色书的目的。

2.2 加强编辑队伍建设。

在提高高校教材整体质量的实施过程中, 要有主次之分, 其中应以选题质量和编校质量为重点, 以保证教材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这就需要编辑人员具备较高的专业素质, 并且更要有责任心。

2.2.1 提高编辑自身的专业水平。

高校教材作为一种特殊的图书, 更要求编辑要具备相应的专业学术水平, 及时掌握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及教育方向, 只有这样才能策划出高水平的教材。试想一个不能掌握一定专业知识的编辑, 又怎么谈得上服务于教学和科研工作呢?因此, 编辑应该向学者方向发展, 培养“学者型”编辑是一个新趋势。

要提高编辑自身的专业水平, 向学者方向发展, 定期参加培训是一个有效的途径。积极参加新闻出版总署、各新闻出版局组织的继续教育, 可以不断提高编辑出版方面的能力;积极巩固专业基础知识, 阅读承载最新科研成果的专业图书, 参加相关专业学术会议, 可以解决编辑的知识短板与知识更新问题。

2.2.2 加强编辑的责任感。

编辑工作是出版工作的中心环节, 编辑加工又是保证图书质量的重要环节, 也是使图书质量形成特色的根本因素。一个好编辑不仅是文字加工匠, 更应该是一个工艺师, 加强编辑自身的责任感就显得尤为重要, 这在很大程度上体现在审稿方面。在审稿时, 要对教材的整体内容进行把关, 发现与教学要求不符或教材中理论阐述不完善的情况应该记入初审意见, 再通过与作者协商, 进行修改。复审和终审同样重要, 不可小视, 不仅要再次对书稿内容进行审视, 还要对责编加工质量进行检查, 对于编辑加工粗糙和疏忽之处应该及时与责编商讨。总之, 编辑在出版的各个环节中都不能掉以轻心, 要本着负责任的态度, 做好本职工作。

2.3 建立保证高校教材出版质量的机制及程序。

要真正提高教材的质量, 出版社也要积极建立起激励机制, 充分调动起各方面的积极性和创造性。首先, 严格抓好选题。出版社所有选题都要执行由责任编辑论证提出, 编辑室主任审核, 选题论证小组通过这一程序, 严格抓好书号管理, 这对于教材出版质量是至关重要的。其次, 组稿签约, 选好作者。作者不仅要有广博的专业知识, 还要有创新精神及娴熟驾驭语言文字的功底。编辑在组稿阶段要选择具备一定文字功底的参编人员, 并将图书的内容统稿的把关任务都委托给主编。这样, 在源头上就把好质量关, 避免前面提到的原稿“先天不足”的现象。再次, 做好排版、校对、印装质量的把关工作。编辑要在这一过程中积极配合出版部门, 做好后续工作, 以避免出错, 保证印装质量。

2.4 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机制。

市场发展到一定阶段, 竞争的程度也在加剧, 针对出版物市场竞争手段不规范现象, 教材出版行业内部有必要加强自身行业信用评价机制建设, 以促进出版行业健康、有序地发展。同时, 还可以通过规范行业内部的市场竞争行为, 提高出版物的质量, 维护和谐的市场竞争机制。

3 结语

综上所述, 高校教材出版质量参差不齐, 其主要原因就是学术“抄袭”化、原稿的质量水平低、编辑人员水平不高且责任心不强、市场竞争手段不规范等。针对这种情况, 新闻出版总署也曾将2007年定为“出版物质量管理年”, 每年也要定期进行不同方式的图书质量检查, 将图书质量放在了重要的位置上。为了提高高校教材出版质量, 我们应从避免选题的重复性、加强精品教材建设、加强编辑队伍建设、建立保证高校教材出版质量的机制及程序、建立行业信用评价机制等几个方面去着手, 用科学的态度、求真务实的精神去发现问题、解决问题, 扩大图书规模数量, 建立起严格、有效、可操作的图书质量保障体系, 不断提高图书质量。总之, 只有抓好每一个环节的管理, 以质量第一的原则为准绳, 才会做出好书、做出精品图书。

摘要:为了将更优质的教材引入课堂, 从高校教材出版质量问题症结入手, 经过分析, 提出了提高高校教材出版质量的途径。

关键词:高校教材,出版质量,选题编辑

参考文献

[1]程绍沛.遵循编辑规律探究编辑规程—中国编辑学会第12届年会概述[J].中国编辑, 2007 (6)

提高教材编写质量 篇8

一、关于教材的知识体系安排

1. 代数预备知识的处理

在数与代数领域,基本内容仍然是数、式、方程(组)、函数等。为了突出方程、函数等重点内容的学习,教材对于代数式的相关内容作了分散处理。教科书是利用分配律,将有理数的运算延伸到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的加减法及去括号问题,在解一元一次方程时,对相关的代数预备知识进一步巩固,最后再在前面已有具体的、分散的对式学习的基础上,安排整式、分式和二次根式各章,对代数式的有关内容进行较系统的学习。实际上,代数式的内容是学习方程、函数等内容的预备知识,而我们在研究一次(一次方程、一次函数)的问题时,用到的代数知识也就是最简单的含有一个相同字母因数的式子的合并同类项、去括号等。因此,实验教材的这种安排在逻辑上是没有问题的。

教科书的这种“分散安排、够用即可”的处理方式,体现了数学知识本身的发生发展过程。但是,由于实验教材与原来大纲教材变化很大,很多教师难以适应。也有教师指出,教材的这种处理对教师、学生的要求都比较高,对于一些基础比较差的学生,在学习有理数的运算后对于由数到式的自然过渡不适应,解方程时出现欠缺必要的预备知识的难点,不利于对基本运算技能的掌握。

2. 函数内容的安排

课标教材改变了大纲教材“先集中出方程,后集中出函数”的做法,而是按照“一次”和“二次”的数量关系,使方程和函数内容交替出现,即按一次方程(组)、一次函数、二次方程、二次函数的顺序螺旋上升。这样处理,一方面克服直线式发展所产生的不易理解消化的弊病(原大纲教材的“函数”内容一直是教学的难点),分阶段地不断地深化对方程和函数的理解;另一方面强化基本概念之间的内在联系,从函数角度提高对方程等内容的认识,“14.3用函数观点看方程(组)与不等式”等就是为此而特意安排的内容。

这种处理方式,还是得到大部分教师的认可的。我们知道,函数内容历来是初中代数的重点,也是难点。难就难在它是反映事物间运动变化关系的数学模型,是由常量数学到变量数学的一个过渡。教材在处理这部分内容时,对于如何克服这个难点也做出了很多努力。在呈现概念时,无论是正比例函数和一次函数,还是后面研究的反比例函数、二次函数、三角函数等,教科书都是通过大量的实例(图像的、表格的、解析式的),向学生展示不同函数所反映的运动变化的规律;在研究它们的图像和性质时,注意加强类比,突出研究方法的引导,突出“观察图像反映的变化规律———用自然语言描述变化规律——用符号语言描述变化规律”的三步曲等等。教学中要注意理解教材的这种安排,使得学生对这种运动变化的数学模型有一个长时间的认识过程。不要开始就一步到位,将许多原来初三复习时的综合题目拿来处理。否则不是“难点分散”,而是“难点提前”了。

3. 平面直角坐标系位置

在原大纲教材中,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安排在函数内容之前,坐标系的内容只是为了研究函数。在课标教材中,为更好地反映数与形之间的内在联系,提前安排了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七年级下学期,第6章),使坐标这种能充分体现数形结合思想的工具能更早更多地得到使用。坐标系的内容不仅用于研究函数,也用于其他方面,如用坐标方法分析平移变换、对称变换等的本质特征,处理某些图形问题,加深对函数及二元一次方程组、不等式等的认识等。

教科书提前安排平面直角坐标系的内容,主要是为了尽早的把这个数形结合的工具给学生。在平面直角坐标系中,一个有序数对(x, y)可以和平面上的一个点建立一一对应关系,架起了数与形之间的桥梁,使得我们可以用代数方法研究几何问题,又可以用几何方法研究代数问题。对于平面直角坐标系的这种桥梁作用,教学中要充分重视。

二、关于教材对一些内容的处理

课标教材的编写充分注意体现了普及性、基础性和发展性,在知识内容的处理上,重视科学、关注文化;重视基础、返璞归真;重视思想、立足发展。素材选取注意贴近生活,内容呈现注重过程,注意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引导学生思维等。下面就几个具体问题加以说明。

1. 注重知识之间的联系

课标教材的编写特别重视知识之间的联系,通过相关内容的呈现,引导学生认识数学知识之间的联系,感受数学的整体性,教学时应注意到这一编写意图。

2. 关于与实际问题的联系

教材力求贯彻理论联系实际的原则,更加强调数学知识的背景(实际的和数学内部的),内容素材的选取力求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和社会现实,并注意把所学到的知识应用到解决实际问题中去。教科书中方程、函数等内容均注意尽可能以实际问题为出发点和归宿,在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建立数学模型,讨论有关概念和方法,然后再运用所学知识进一步探究新的实际问题,提高对数学内容及其应用的理解,从而体现“实践———理论———实践”的认识过程。

3. 循序渐进的安排推理与证明的内容

对于“说理”、“简单推理”、“用符号表示推理”等不同层次分阶段逐步对推理能力的培养,教科书按照“说理”到“推理”不断加深地安排,使推理论证成为学生通过观察、探究得到数学结论的自然延续。

4. 概率内容的处理

了解概率的意义,是课标的要求,教材是“先介绍用频率估计概率,再讲简单事件的概率计算”在概率论的历史上,人们曾经从不同角度、在不同层次上给出概率的定义。这包括古典概率定义,几何概率定义、概率的频率定义、概率的公理化定义等。这四个定义,体现了概率定义“从简单到复杂、从特殊到一般、从具体到抽象”的逐步变化,也反映了人们对概率的认识,所经历的过程。

上一篇:物理教学中的潜移默化下一篇:5G市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