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市民社区

2024-10-10

新市民社区(精选11篇)

新市民社区 篇1

1 新市民社区及社区冲突

新市民社区主要是指伴随经济性特区产业扩张与产业升级而吸纳的拥有资本与技术背景的新市民而形成社区形态,其人口结构主要是外来人口,一般已购买商品住宅且拥有当地户口。新市民社区中的居住群体不仅拥有较好经济基础,也拥有相对较高的自主维权意识,因此,业主委员会成为新市民社区的自治组织。

社区冲突是在社区这一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内,以多数社区成员或社区内部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为主体、对整体或局部社区生活能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抵触、差异、对立、排斥等矛盾现象。新市民社区中,社区冲突大多伴随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行为产生。业主委员会作为小区业主表达、维护自身利益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其自治过程中,无法避免与物业、业主乃至政府有关部门的利益对立及权力分配冲突。多方面社区冲突汇集也直接导致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的复杂化、困难化,致使社区治理成本上升。因此,应对新市民社区内社区冲突类型及其产生的多维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实现冲突化解和业主委员会合理运作模式构建。

2 新市民社区冲突类型

业主委员会是小区内代表全体业主对小区物业进行自治管理的组织。其职能设定与权力范围划分的落脚点在小区内的物业管理及相关工作,其自治行为必然会和社区内其他涉及物业管理方面的治理主体间存在交集和重叠,进而引发不同形式的社区冲突。根据冲突主体和具体形式,将新市民社区冲突划分为以下几种。

2.1 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冲突

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冲突是新市民社区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具体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主委员会成立或运作操作不规范引发的业主对其合法性的质疑;第二,业主委员会工作流程和财务收支不透明,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难以赢得业主信任;第三,业主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之间的私人恩怨冲突升级,最终上升到公共层面。

2.2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冲突

物业管理是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这两大社区组织职能、权力的着力点。因此,两者间的冲突也是新市民社区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此种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物业管理的监督者,物业公司作为社区物业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两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没有理顺,导致立场对立;第二,物业公司提供的实际服务与社区业主追求的物业服务存在差距,引发业主对物业公司不满;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沟通不畅,导致两者的矛盾冲突加剧;第四,法律地位不对等,使业主委员会在与物业公司的维权对抗行为过程中处于劣势,其诉求难以实现,进而导致业主委员会采取更为激烈的对抗手段。

2.3 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冲突

相关条例规定,政府相关部门与业主委员会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虽然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不存在直接对抗性冲突,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两者间的矛盾导致业主委员会自治困难和对政府相关部门心理认同度降低。两者矛盾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不作为,导致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缺乏有力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对小区事务的干涉及越位管理,导致业主委员会自身定位出现混乱,自治职能被削弱。

3 新市民社区冲突类型生成的多维因素

3.1 从业主委员会自身角度分析

3.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业主委员会作为新型社区组织形式,其法律定位之路坎坷。业主委员会自诞生起,就存在性质模糊、法律地位不明确、权责界定不清晰等问题。法律地位的立法缺失,导致业主委员会在新市民社区治理过程中不能充发挥社区物业管理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自治或维权时,常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3.1.2 成立的操作流程不规范

住建部《关于印发〈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的通知》规定,业主委员会应于提出筹备申请之后的九十天内,在业主大会上由全体业主选举产生。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存在时间紧张、筹备仓促及业主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甚至出现成立流程不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却依旧违规成立的现象。成立操作不规范,导致日后部分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合法性和代表性产生质疑。

3.1.3 业主委员会成员专业性缺失

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一般都由推选出的业主兼职担任,因此,大部分成员素质较低,对《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知识不了解,导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常发生。此外,当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或开发商产生维权纠纷时, 业主委员会成员专业性的缺失,会使己方在斗争过程中处于劣势。

3.1.4 监督机制缺位

在新市民社区内,诸如管理小区公共维修资金、决定小区车位归属及选聘物业服务公司等权利较大的行为都归属于业主委员会自治范畴中。若此类行为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运作,极有可能出现贪污、公器私用等违规、不法现象。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如何对业主委员会的行为进行监督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自身也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许多业主委员会成员不能主动接受业主监督,进行财务账目公开。总体来说,当前对业主委员会的监督还处于完全依靠成员自觉的阶段。

3.1.5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业主委员会作为一个民间非营利组织,具有业余性、公益性等特征,而这也决定业主委员会成员工作的公益性。但是,在业主委员会繁杂业务中,业主委员会成员承担大量的工作和责任,牺牲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其长期付出却难以收获些许回报。长此以往,只会导致业主委员会成员的热情逐渐冷却,工作积极性不断下降。

3.2 从业主个人角度分析

3.2.1 自治观念淡薄,参与度低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所有,而忽视公共事物;对于公共事物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这一点在当前新市民社区业主自治过程中有明显反映,许多业主对小区事务不关心,也不愿承担业主自治行为带来的衍生成本。同时,在业主群体中还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希望其他人为集体自治支付相应成本,而自己却坐享其成。在这种状况下,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以后的自治行为得不到业主的充分支持,难以在社区内形成合力,导致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2.2 对业主委员会认知偏差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规定,业主委员会的职责多与社区物业管理相关,基本未和其他小区事务有牵扯。而在现实中,部分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存在认知偏差,其认为业主委员会既然是由业主推选出来为全体业主服务,那么就应帮助业主解决各类困难。因此,部分业主向业主委员会提出超出其职能范围外的要求,并在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状况下对业主委员会产生不满情绪,更有甚者,会与业主委员会爆发出矛盾冲突。而双方在业主委员会职能认知上的思维差异,也导致两者难以形成有效沟通。

3.3 从物业服务公司角度分析

3.3.1 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物业管理产业是20世纪末在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经济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的状况。缺乏专业性的物业服务企业,使其难以在小区日常物业管理工作中,为业主提供满意的物业服务,导致业主对其满意度下降。

3.3.2 物业市场化进展缓慢,缺乏外在竞争

目前,物业服务行业中关于物业管理费的定价还处于政府定价阶段,行政化因素的融入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发展缓慢。此外,诸多物业公司处于依托房地产开发商而生存的状态,相应开发商建设的小区配套相应下属的物业服务公司,整个行业普遍存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在尚未成熟的市场体制下,难以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缺乏,也导致物业服务企业在提供更好的物业服务上,外在动力不足。

3.3.3 委托代理关系未理顺带来的立场对立

业主委员会职责认定的法规条例明确指出,物业服务合同应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公司双方进行签订,同时,业主委员会还有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合同的职责,实际上,双方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其对业主委员会监督者的角色相当抵触,其认为他们的实际服务对象是小区业主,而业主委员会的存在会对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制约。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在潜意识中,已经将业主委员会放在社区物业管理事务的对立面。受这种先入为主的对立意识的影响,双方很难进行有效沟通。

3.3.4 法律偏向带来的强势地位

现存法律法规在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间存在偏向性。当小区内产生物业维权纠纷时,物业服务企业往往占据强势地位。《物权法》强调的平等保护原则,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在现实情境中,时常出现物业服务企业伙同开发商乃至居委会、政府相关部门排挤打压业主委员会的状况,业主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由于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地位不明确,当出现业主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业主将很难依法维权。

3.4 从政府相关部门角度分析

3.4.1 维稳考虑引发的行政不作为

《物业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同时,相关规定也要求业主委员会诸多重大事宜的进行,都要在相关行政部门报送备案,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对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行为有极大影响。而在现实情境中,出于对业主委员会成立、业主自治权力扩大可能带来的社区物业纠纷迅速的担心,政府通常对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持谨慎态度。在此考虑下,备案变成审批,指导变成领导,监督变成操控。大量繁琐的审批操作使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工作步履维艰,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也成为业主委员会工作的障碍之一。

3.4.2 基层行政化带来的越位管理

长期以来,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使最基层的社区治理也存在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政府介入的社区治理中, 部分政府部门经常出现约越位管理的现象。“中国城市社区从建立之初就长期处于国家权力领导下。即使是在社区自治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国家权力仍然公开地或隐蔽地大肆侵犯者社区自治权。”在强行政化的社区治理环境下,政府仍然扮演着社区事务主导者的角色,过多进行越位管理,使业主委员会自治仍然只是一种形式,而非实质上的自治。

3.5 根本因素:利益的对立与冲突

归根结底,社区冲突实质上是新市民社区内多元主体对各自利益的不同追求。利益追求的差异与对立使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内其他治理主体站在对立面。

业主委员会与业主个体的冲突,实际上是业主个人利益与业主委员会追求的社区公共利益间的冲突。虽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间存在重叠,但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时,大多业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身利益。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业主委员会代表、维护全体业主的社区利益与物业服务企业追求的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商业利益间的冲突。作为公益性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社区物业良性管理,保障和维护全体业主利益;而物业服务企业作为一家商业性的公司,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盈利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两者在考虑问题及作出决策时出发点不同,导致双方行为上的差异及冲突。

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冲突,实际上是双方追求的利益差异带来的。无论何时,业主委员会的追求都是维护全体业主利益;而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宗旨虽然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人员或部门为维护本部门或个人利益,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能及时处理业主委员会的诉求。

4 化解方案与对策

4.1 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及能力

长期以来,强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公民缺乏基层自治实践,再加上公民自治意识的缺失及自制能力不足,使业主委员会在自治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自治意识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运作的基础,自治意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区治理缺位。因此,应鼓励新市民社区实施自治,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以保证公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支持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同时,在小区业主群体中,普及和推广相关管理条例和规则,使业主能明晰自身及业主委员会的权利和责任,提升自治能力,更好地参与社区日常管理。

4.2 加强业主委员会自身体制建设

业主委员会作为新兴的社区自治组织,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运作模式,且缺乏完善的自身管理机制。因此,要从成员培训机制、对外沟通机制、保障激励机制和内外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加强业主委员会自身体制建设。

构建成员培训机制,实现业主委员会专业化运作。虽然业主委员会属于业余的社会组织,但是,其日常工作对专业能力有一定需求。但是,许多业主委员会成员在物业管理上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其在小区日常物业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难以对物业服务公司工作形成有效监督。在当遇到物业纠纷时,专业性缺乏也会导致业主委员会陷入难以应付的境地。因此,政府要定期组织对业主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培训,就《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讲解宣传,就财务公开、账目审核等财务工作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要通过培训, 加强各小区业主委员会间的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业主委员会成员培训机制,使业主委员会成员提高专业素养,实现业主委员会自治有序运作。

构建对外沟通机制,实现新市民社区治理主体间有效交流。在以业主委员会为中心的社区治理过程中,与任何治理主体间的冲突都存在双方沟通不畅的原因。因此,应从业主委员会自身出发,构建有效的对外沟通机制。对业主委员会与业主而言,沟通缺乏必然会导致信任缺失,因此,应拓宽与业主交流的渠道和路径,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与业主的交流,搭建QQ群、微信群等的网络交流平台,在促进业主间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实现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相互理解;对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公司而言,两者在权责关系上处于对立位置。但是,在小区日常物业管理工作中,两者应是合作关系。因此,业主委员会要加强与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沟通,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实现在社区内部互惠互利,合理共存;对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进行的,业主委员会需要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社区各类相关工作。因此,业主委员会应自觉接受相关部门及居委会的领导,积极与政府沟通,协助完成社区治理工作。

构建保障激励机制,提高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业主委员会的日常运作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业主委员会成员长期的无偿服务会导致其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降低。因此,政府部门要构建激励机制,从小区公共维修资金或其他业主共同收益中抽取部分资金,设立业主委员会运作专项资金,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使业主委员会工作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也可以按照按劳付酬的分配制度,给予业主委员会成员适当的报酬,以保证其工作的持续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构建内外监督机制,实现业主委员会合法规范运作。目前,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机制尚有较大空白,应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加以完善。内部监督方面,业主委员会要自觉履行业主大会制订的小区议事规则和业主公约,接受全体业主和业主大会的监督,定期公开财务状况,做好业主公共账户管理,规范业主委员会的资金使用; 外部监督方面,业主委员会要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财务上的监督与审查,设立财务审查公开制度,建立责任追索制度,在业主委员会内部实现权责与责任人一一对应,在出现问题时能追究到人,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4.3 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

物业管理专业化是市场化发展的产物,而物业管理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能促进物业服务企业专业化管理。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协商或协调,以兼并、改组,调换物业管理项目,或由业主进行公开招投标,进行物业管理整合,形成集约化经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走规模发展道路;第二,完善企业自身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和员工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物业服务团队;第三,推动物业服务企业独立经营,将企业从与开发商的利益纠葛中分离出去,真正实现物业服务企业独立自主运作;第四,完善物业管理市场机制,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实现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第五,引入价格机制,将物业费用由现在的政府定价转为价格机制下的市场调节, 实现基于不同小区背景的合理定价。

4.4 明确政府定位,实现基层治理职能转变

业主委员会的存在符合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由“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转向“小政府、大社会 " 的基本思路。因此,应对新市民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的存在和运营予以肯定和支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下,应实现政府角色和职能在社区治理中的转变。在新市民社区多元主体的社区治理背景下,政府应引导和扶持各类社区组织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对社区治理的积极作用。政府在业主委员会自治中,要成为业主利益的维护者,保护广大业主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应成为业主委员会自治的孵化者和扶持者,主动帮助业主委员会完善相关自治规则;还应成为业主委员会自治过程中的服务者和护航者,在业主委员会遇到困难或维权纠纷时予以积极帮助,在业主委员会寻求帮助时,及时回应。

4.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搭建公平公正的社区博弈平台

目前,社区物业管理及业主委员会自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物权法》及《物业管理条例》对相关内容的解释尤其是具体实施细节还有所缺失。此外,法律法规尚未对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资格作出明确定义。平等保护原则在小区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当业主委员会或业主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时,缺乏现实可操作性。诸多法律法规的漏洞都导致业主委员会在和物业服务企业及开发商的维权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无法实现正常博弈,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现有条文中存在的争议、模糊之处进行明确认定;制定《业主委员会章程》,通过《业主委员会规程》明确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关系、正式成立程序、监督机制与报酬机制等,从而使业主委员会在成立和运行时有法可依;确认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资格,扫清业主委员会维权障碍。

5 结 语

对业主委员会而言,社区冲突的产生与存在既是其发展的阻力,也是其发展动力。社区冲突会造成业主委员会的自治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自治能力也会在社区冲突的逐个化解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以业主委员会为中心、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市民社区治理模式也会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成熟和完善。

摘要:新市民社区是新的社区形态,也是社区冲突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其中,主要包括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物业、政府部门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制约着新市民社区的发展及与有效管理。因此,要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及能力,明确政府定位,实现基层治理职能转变,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加强业主委员会自身体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搭建公平公正的社区博弈平台,有效解决新市民社区的冲突。

关键词:社区冲突,新市民社区,业主委员会,自治困境

新市民社区 篇2

新市民积分管理是吴江区委区政府关注民生的重要举措,新市民按照评分标准达到一定积分,可享受子女入公办学校等同城待遇。根据《苏州市吴江区新市民积分管理办法(修订)》有关规定,目前我区已启动新市民积分入学管理工作,具体事项告知如下:

一、积分入学申请对象

在本区参加社会保险、已办理本区居住证一年(含一年)以上的非本区户籍人员。

符合上述条件的新市民可为其子女申请入读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起始年级。

下述两种情况无需参加积分入学申请:一是在吴江有住宅类房产且已取得房产证;二是已从开发商处购买住宅类房产,购房合同上注明交房日期是8月31日前的,且能提供相关契税凭证。

二、积分入学申请时间、地点

积分入学申请受理时间:203月1日至5月31日。

申请人在规定时间内到现居住地所在镇(区)新市民积分受理窗口申请,逾期不予受理。

三、积分入学录取方法

积分入学申请只能在居住地对应的学区选择一所公办学校。申请人的积分按所选学校从高分到低分进行排名,在学校的入学指标数内取得入学资格。

四、有关提示

1.需要参加积分入学的新市民,可至各镇(区)新市民积分受理窗口领取申请表,也可登录吴江区新市民服务网下载相关表格。新市民积分管理相关文件、申请办理流程,各镇(区)新市民积分受理窗口地址、咨询电话,开放学校及学区划分,积分入学所需的必备材料、证明材料等请登录吴江区新市民服务网查询(www.szwjxsm.cn)。

2.新市民提供的证明材料需真实有效,伪造或提供虚假申请资料的,不予纳入积分管理,且三年内不得再次申请。

3.吴江区新市民积分管理咨询电话63983579。

苏州市吴江区教育局

年1月19日

回 执

学校   学生姓名   班级  
户籍地   现居住地  
拟申请办理积分入学()

 

不参加积分入学()

(在相应的括号内打√,只能选一项。)

不参加积分入学请写明原因  
我已经收到《2016年新市民积分入学告知书》,阅读并了解吴江区新市民积分入学有关政策。

 

学生家长签名:

2016年月日

               

附件4

回执情况汇总表

学校   大班/六年级

 

非吴江籍

无房产学生数

 
短信

 

告知人数

  告知书

 

发放人数

  回执填写并上交人数  
拟申请办理积分入学人数  
不参加积分入学人数  
不参加积分入学

 

主要原因摘录

 
                     

填写人: 校长签名:

失地农民如何做好新市民? 篇3

农村变成了城市,农民变成了市民,社会发生了转型,经济结构在变化,人们的思想意识也应随之而变,只有思想意识不断变化,才能适应新的社会环境,适应新的社会环境,才跟得上时代的步伐。

在呈贡新城区,失地农民不妨有意识、有选择性地参加一些培训,然后到一些事业单位、国有或民营企业应聘,或可从事第三产业,可以从事家政、物管等事业,选择适合自己的事情,不要一条路走到黑,不要认为自己是农民就得种地,而要跟上时代步伐,做一个合格的新市民,做一个从外表到思想意识都完全统一的现代新昆明人。

新市民社区 篇4

(一) 调查方法

1. 查阅文献资料:

调阅了中央政府、广东省、广州市和荔湾区有关社区教育的文件、资料, 了解广州市和荔湾区社区教育的总体情况。

2. 开展问卷调查:

考虑到各街道及各社区经济、教育、文化的差异性, 调查样本范围重点选择9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 它们是鹤洞社区、坑口社区、山村社区、芳村花园社区、东塱社区、海南社区、茶滘新村社区、怡芳苑社区、滘口社区。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 主要分层标准包括年龄结构 (分为15~30岁、31~60岁、60岁以上) 、文化程度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采用社区和街道实地抽样, 共发放问卷1100份, 大致每社区120份, 保证各个年龄段、各个类别的人群有一定的问卷量。回收1 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1 080份, 有效率达到98.20%。

3. 开放式访谈:

与9个社区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访谈, 了解社区教育建设具体情况, 取得的成就、特点和存在问题, 以及一线社区工作者的体会。

(二) 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数据应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 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1. 性别、年龄: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 男性占51.9%, 女性占48.1%;年龄呈正态分布, 青少年、中年和老年的比例分别为26.0%, 50.1%和23.9%, 基本符合广州市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2. 职业状况:离退休人员占25.1%, 经商人员占

24.8%, 在读学生占15.0%, 服务业人员占12.4%,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8.0%,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8.0%, 待岗人员占6.7%。

3.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占12.8%, 初中占34.7%, 高中及中专占30.6%, 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0.3%, 本科及以上占11.6%。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 由于失地“新市民”早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低, 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但是却有22.4%的居民对自己的文化程度很满意, 39.2%的比较满意, 不满意的仅占38.4%。因此, 政府在加大对文化水平低、就业率低的“新市民”进行文化知识普及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同时, 还要进行居安思危、积极进取的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逐步改变其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

(二) 社区居民的家庭情况

1. 经济收入:

大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年收入在60 000元以上的, 占30.0%;40 000-60 000元的, 占24.7%;10 000-30 000元的, 占32.9%;10 000元以下的, 占12.4%。

2. 教育支出:

家庭教育支出总水平较高。调查显示, 家庭教育支出占年收入的比例在21.0%以上的, 占全部被调查家庭的20.2%;11%~20%的占25.7%;10%以下的占54.1%。有64.9%的家庭认为教育支出负担过重, 29.1%的认为可以承受, 6.0%的认为没有压力。可以看出, 教育投资已被大多数居民认可, 居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但教育支出占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比例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3. 书刊订阅:

87.9%的家庭都订阅书刊或购买书籍。其中书刊订阅的年开销在200元以下的占16.5%, 201-400元的占55.3%, 401~600元的占18.4%, 600元以上的占9.8%。可见,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新市民”在书刊订阅上的花费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 藏书量:半数以上家庭藏书较多。100册以上的, 占58.7%。

5. 上网情况:96.4%的家庭有电脑, 有电脑且上网的家庭占75.3%。

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教育支出水平总体较高, 普遍订阅报刊和购买相关书籍, 大多数的家庭有电脑和上网条件。可见, 他们从经济上、硬件条件等方面已具备参加社区教育的条件,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社区教育,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 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意识

大多数社区居民知道 (49.0%) 和了解 (36.8%) 社区教育, 不清楚的只占14.2%;愿意和有合适内容愿意参加社区教育的占89.8%;72.3%的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提升, 终身教育价值观念已初步形成, 同时说明发展社区教育的软环境已具备。

(四) 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从调查结果看, 68.4%希望接受学历或非学历教育 (其中, 34.6%希望接受学历教育, 65.4%希望接受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中, 63.6%希望接受大专层次教育, 36.4%希望接受本科层次教育。可见, 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需求比较广泛。

对社区居民子女目前的教育层次的调查显示, 小学以下占18.6%, 初中占34.4%, 高中占24.3%, 大学占22.7%, 其所接受的教育层次比长辈有提高的趋势。对“希望子女接受教育层次”调查数据显示, 大专占4.5%, 本科占42.7%, 研究生占52.8%。表明, 尽管“新市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将来有更好的前途。

调查结果显示, 各年龄段的居民对社区教育与培训类型, 与其人生目标和需求呈明显相关。青少年关注学业、职业技能培训, 中年人渴望职业技能培训和休闲学习, 老年人则主要希望休闲学习。

(五) 社区居民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1. 学习目的:

调查显示, 就学习目的而言, 41.2%是为了增长知识技能, 更新知识, 提高修养, 充实自己, 不被社会淘汰;26.4%是为了扩大社交范围, 丰富业余生活;18.3%是为了转岗谋职再就业, 增加收入;14.1%是为了提高文化程度, 提高学历, 获得文凭。从调查数据看, 提高修养, 丰富业余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是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 但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技能, 提高就业竞争力, 提高文化程度等也是需要关注的学习目的。

2. 学习动机:

该项目为多项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 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高收入”占96.8%, “找到好工作”占90.7%, “建立良好家庭”占77.9%, “提高自身素质”仅占50.1%。由于“新市民”大多是“农转非”居民, 思想境界不高, 认为接受教育就等同于有个好的未来, 对物质的追求愿望远高于精神追求。

(六) 社区居民的学习内容、方式、时间、场所等

1. 学习内容:

调查显示, 在选择非学历学习的内容上, 29.7%的希望学习计算机知识, 以便上网和操作电脑;24.3%的希望学习休闲、卫生保健类知识;20.9%的希望学习法律类知识;谋生就业类培训, 如美容美发占10.1%, 家政占9.2%, 服装占5.8%。

各个年龄段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呈现较大的差异。15~30岁的认为最需要培训的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和科普教育;31~60岁的认为最需要培训的是就业培训、家庭家政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妇女教育、科普教育和老年教育;60岁以上的认为最需要培训的是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妇女教育和科普教育。

调查表明, 社区居民注重学习法律知识, 关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康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重视家庭教育, 关心子女的成长。其中应关注两个群体, 一是中老年人群体, 追求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 对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需求较强;二是青年群体, 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强烈, 培训学习内容要突出实用性。

2. 培训方式:

专题讲座培训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所接受 (老年人71.7%、中年人52.5%、青少年41.8%) 。这一方面说明专题讲座针对性强, 效果好, 参加培训活动可以增进了解, 扩大人际交往;另一方面说明老年人可能对其他培训方式不适应, 这与其身体状况、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关。而中年人和青少年对培训方式的选择比较丰富, 青少年最青睐网络学习。因此, 在搞好讲座形式培训的同时, 应丰富网上资源, 增强网络的互动性, 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3. 学习时间:

调查表明, 居民大都希望社区教育在业余时间进行 (全脱产占2%, 半脱产占9%, 基本业余占43%, 全业余占46%) 。

在业余学习时间上, 53.6%的希望安排在双休日, 28%的希望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 18.4%的希望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白天。表明居民希望社区教育最好在休息时间进行, 不影响正常的工作。

4. 收费形式:

58.4%选择免费培训, 27.3%选择按收成本费, 14.3%选择低于成本收费。表明居民希望社区教育以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为主, 政府应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5. 学习教材:50.8%选择书本, 28.3%选择计算机网络, 20.9%选择多媒体。

6. 学习场所:

选择社区学习中心的占32%, 附近学校的占31%, 社区学校的占22%, 网上学习的占15%。表明社区教育以就近、方便为主, 政府要加强社区教育场所和设施的建设, 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同时15%的选择网上学习, 表明网络社区教育具有良好开发潜力。

(七)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

1. 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 37%认为社区教育存在形式主义;32%认为没有针对性;18%认为内容少;13%认为层次低。这说明目前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 主要困难:

44.3%的认为工作忙, 没有精力参加培训;28.1%的认为社区教育提供的活动太少;20.9%的认为是经济负担过重;6.7%的认为社区教育不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困难有明显的差异, 老年人主要是记忆力下降、体力不支;中青年人主要是工作忙, 缺少时间;青少年主要是经济承受能力不够。

三、启发与建议

(一) 立足社区, 服务社区

从调查的结果看, 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理解和参与有待加强。因此, 开展社区教育要着眼于社区的长远发展,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终身教育、学习和发展为核心, 从社区的现状出发, 因地制宜开展社区教育, 提供学习机会, 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同时, 要加强社区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社区全体成员的社区意识、教育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 提高社区教育质量

1. 开放、整合、共享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经费、场地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因此, 要确保社区教育的质量, 必须对社区教育资源实行开放、整合、共享。一是充分利用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业的文化资源并加以整合, 向公众开放;二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 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共享;三是以群众需要为导向, 通过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 收取一定费用, 使社区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2. 以人为本, 提供课程资源: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

全体成员、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教育需求的活动。从现实来看, 居民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本次调查中, 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需求表现为:为了休闲, 为了健康保健, 为了就业, 为了学习法律, 为了学习计算机等等。此外, 有的居民甚至是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 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少时愿望等。因此, 社区教育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项目,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丰富社区教育内涵:

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 要充分考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乡土与外来文化的结合, 高雅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 又不排除外来文化;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 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 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等的统一;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总之, 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 以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 想群众之所想, 应群众之所需, 得群众之所盼, 使社区文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

4. 推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社区教育:

社区居民的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点, 因此, 计算机网络在满足社区的教育需求上具有方便灵活的优势。因此,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 推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社区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推进个别化需求、资源的建设与整合,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知识的共享性、交往的互动性等,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 提高社区教育的普及率。

(三) 建立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加强社区教育的文化建设, 必须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路子。政府财政预算应安排启动资金予以保障;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所需的资金, 应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的各种社会力量, 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文化建设投入资金, 也可利用以文补文方式自筹资金, 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

(四) 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新市民子女智慧“寻趣”策略探寻 篇5

教育是一种社会交往活动,具有不可量化的人性关怀,需要教师的用心用情。相对于一些资金投入“高大上”的校园而言,农村幼儿园更应该另辟蹊径,用好地域“接地气”资源。根据农村园的特点,随时随地用好农村幼儿生活中易见的材料,因地制宜地开展原创活动,让新市民子女乐享童年的“玩趣”和“食趣”。

一、寻趣、创趣,以材料为媒介进行探索

玩是幼儿的天性,提供适宜的游戏材料是教师素养的体现。陶老在《教学做合一下之教科书》中说:教学做合一是生活法,也就是教育法。一日活动皆课程,地处农村更应探寻现有资源,寻找真材料、真游戏的发展方向。

1.开发便利性、生态型的操作材料

教师利用好幼儿园地处农村的环境资源,和新市民子女一起讨论身边熟悉的田间材料,并进行收集。田间随处可见的稻草、豆荚、芝麻桿、高粱杆、芦苇等都成了幼儿们关注的对象,经过挑选和清洗,这些自然材料巧妙变身,成为幼儿创意插花艺术、手工编制、角色游戏、区域活动的好材料。由此开展《创意设计师》《农庄小院》的主题活动,幼儿们获得充分商量、想象、创意的机会。就地取材,因材利用,减少新市民子女幼儿园的经费问题,又便于教师制作教学具。从幼儿身边的生活材料入手,便于收集到材料。既能让幼儿体验“改变”的快乐,又能引发幼儿联想与艺术创造,培养幼儿对美的感受力,教师在期间要关注到材料的安全卫生。

2.开发经济性、实用性的活动材料

由于客观条件的限制,新市民子女家庭大多缺少锻炼器材,而农村幼儿园经费比较紧张,就应考虑“接地气”的方式,自己动手创设经济实惠的活动器材。例如:农村常见的竹梯,废弃的轮胎,经过精心的设计都能成为幼儿喜欢的器材。竹梯的玩法多种多样,可以分开单独玩。如春天用竹梯靠着树爬高看鸟窝,夏天靠着树爬高数果子,秋天爬高摘桔子,冬天把竹梯横躺在地面,顺着横间隔跳格子。轮胎可以当成“小土坡”,幼儿顺着有层次、不同的坡度跑、跨、爬,用适合自己的方式来完成锻炼游戏,获得成功感,幼儿身体的协调性和动作灵敏性得到发展。

竹梯和轮胎组合玩法更多。例如:轮胎垫在竹梯下提升高度、增加难度,以斜坡式出现,幼儿们可以用小脚踩着竹梯两侧的竹竿一步一步向前走。比较胆小的幼儿就用双手双脚协调向前爬行。随着能力的提高,好奇的孩子也会试着横爬过竹梯,一步一步侧着移动,这个动作需要很好的协调性。随着轮胎一层、两层逐渐增高,激发幼儿不断递增难度的挑战兴趣。

二、舌趣、享趣,以关爱为途径渗透教育

陶老提出:我们深信教育应当把环境的阻力化为助力。我们深信师生共生活,共甘苦,为最好的教育。给予新市民子女饮食文化的关爱,留给孩子们“童年记忆中妈妈”的味道。

1.尊重民族文化的人性关爱

新市民子女来自不同的省份,地方文化区别比较明显。不同的民族有独特的生活习惯,饮食习惯各有风俗。在课程设置中增加介绍少数民族风俗的内容,让幼儿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互相接纳。在伙食的提供中给予特殊的照顾,这是对新市民子女的尊重,也是获得家长认可的细节。

《指南》指出要做符合孩子身心发展规律的事情,耐心地给予幼儿融合的时间和空间。调查问卷中发现,新市民子女来自不同的省份,地方文化区别比较明显。家长对幼儿饮食的要求也不同,有的家长没有多少经济能力认为能吃饱就好,有的家长认为孩子吃不到家乡的味道是个遗憾,还有的家长提出尊重本民族的传统等,不同的民族饮食习惯各有风俗。可见具有不同生活背景的幼儿相互融合要了解和尊重他们的饮食习惯。在伙食的提供中给予特殊的照顾,这是对新市民子女的尊重。

2.幼儿午餐中的人文关爱

陶老提出:真教育是心心相印的活动,唯独从心里发出来,才能打动心灵的深处。新市民子女在园好好享受一顿饭,能弥补家长工作匆忙,而无法好好照顾他们饮食的不足。实践中并具体落实在三件事,并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美味”餐具:提供干净美观、卫生的餐具一定能获得幼儿的喜爱,增加吃饭的兴趣。因此幼儿园逐年增添幼儿使用的餐具,并清洗得锃亮,通过消毒烘干保持餐具的干燥卫生。

添置餐巾纸:在幼儿用餐中发现,虽然教师一直在提醒幼儿安静地吃饭菜,但是幼儿年龄的局限,手指肌肉动作的发展快慢不同,不少幼儿吃饭时难免会掉下饭菜渣,为幼儿备上一些餐巾纸,幼儿心里更加踏实,更具家庭的安全感。

“美味”环境:调查显示美好的环境刺激幼儿的食欲,能在用餐时留给幼儿的记忆一个美好元素。幼儿在“美味”的环境里一边吃饭,一边感受温馨的心理氛围,是一件美好的趣事。童趣十足的就餐环境,会大大提高幼儿的用餐乐趣。教师用灵巧的手绘制、拍摄诱人的食物图片,使用丰富的色彩布置出令幼儿愉悦的就餐环境。用餐环境还包括心理环境,餐前“一分钟饭菜介绍”也是一个激发幼儿食欲的便利方法,“慢一点”行为促使教师放慢节奏,给足幼儿用餐时间,慢一点可以让幼儿享受自己的生命时间,慢一点可以让幼儿多一些信任与尊重。

新市民社区 篇6

关键词:新市民,幸福感,提高策略

随着我国经济文化的不断发展与城市化进程的不断推进, 许多农民的土地被征用, 房屋被拆迁, 由政府统一安置汇聚在市区的某一域, 从而形成了一个以返迁农民为主体的新市民群体。对城郊新市民群体的幸福感进行了解, 从而提出相关的提高策略, 对提高新市民的生活水平和整体幸福感有着非常重要的意义。

1城郊新市民群体幸福感现状

幸福感是反映了人们生活质量的核心指标, 是通过人们把现有的客观条件和现有的需求价值等因素综合起来, 在这些因素的综合作用下, 引发对人们自身的现状和今后发展的思考的一种心理体验。如今, 城郊新市民群体队伍越来越庞大, 因此, 了解这一群体队伍的幸福感对改善他们的生活质量在理论上和实践价值方面都有很重要的意义。

通过对水南新村进行实地调查发现, 城郊新市民群体的幸福感明显低于普通城市居民的幸福感, 普遍认为幸福感程度不高, 具体归结如下。

第一, 城郊新市民群体有着较为强烈的怀旧情结。

水南新村是我国推行城镇化进程的成果, 也是促使人们整体生活水平提高而产生的一类人类聚居地。与原有的普通市民相比, 新市民群体在文化特质、生活习俗、交际方式以及价值观等方面还没有跟上普通市民的步伐。有的新市民已经习惯了原有的慢节奏的农村生活, 在面临城市生活带给他们的快节奏生活环境和各种挑战都使他们感到不适应。虽然他们在户籍关系和居住地上发生了变化, 但是很多新市民并不感到幸福, 对乡土生活的怀念程度比较强烈。

第二, 由于缺乏对自身市民身份的认同, 从而使幸福感降低。

在实地的调查过程中发现, 水南新村的村民转为新市民后, 在生活方式上有了一定的改变, 但在思想观念方面没有发生质的改变。很多新市民仍然认为自己和原先的普通市民仍存在较大的差别。最直接的表现在, 新市民的受教育程度普遍没有普通市民高, 新市民群体的收入水平没有普通市民的高。甚至他们的子女在教育保障方面都没有普通市民的强。多方面综合对比之下, 他们以及他们的后代缺乏在城市里生活工作所必须的技能。较低的教育水平难以满足城市发展对人才的要求, 从而多数新市民依然从事比较重体力活, 或者承担技术含量不高的工作, 因而他们总体收入水平较普通市民的低。较低的教育水平和收入水平使得新市民群体的社会信心大大降低, 使他们认为在城市中难以获得富足的生活。因而没有很认同自身的城市居民的新身份, 幸福感而比较低。

第三, 配套生活娱乐设施和主题娱乐活动少, 幸福感程度不高。

政府按照国家政策, 给新市民们进行了补贴, 并在住房上给予大力的支持, 不少新市民家庭拥有几层楼的房子, 在居住条件上甚至比普通市民的还要好。但是政府在供新市民健身娱乐方面的活动和配套设施少, 主题娱乐活动开展少, 使部分新市民感觉生活比较枯燥乏味, 精神失去寄托。这使得他们的心理比较脆弱, 有的新市民对社会产生了极大的不公平和不满情绪。加上新市民受教育水平总体较低, 在缺少精神合理寄托情况下, 往往选择将补贴款用于赌博, 以消磨时间, 有的甚至输光了政府的补贴款, 将来的生活没有着落。从这些方面来看, 城郊新市民群体的整体幸福感不强。

2提高城郊新市民群体幸福感策略

2.1 合理评价城郊新市民群体的劳动价值, 逐步提高其工资待遇

这些新市民群体失去了他们赖以生存的土地, 政府和社会应给予他们更多的重视和支持, 通过举行各种各样的技能培训, 帮助他们提高在城市工作和生活的竞争力, 主动了解新市民的工作状态, 更为重要的是督促驻地企业及时足额发放新市民的工资, 不断改善新市民的工资待遇, 做到不拖欠, 使新市民感受到被重视, 获得成功的喜悦, 使新市民家庭经济收入有保障, 家庭和谐温馨, 促进新市民群体幸福感的提高。

2.2 增设健身娱乐配套设施, 重视新市民群体的文化氛围培养

给新市民创设稳定而优美的居住环境, 则需要政府加大对城郊新农村基础设施的建设, 保证道路畅通, 干净整洁, 做好居住环境的绿化工作, 并增设健身娱乐设施, 例如室外建设器材, 开设乒乓球室等, 丰富新市民的业余生活。通过这些来促进新市民在居住环境上适应城市生活, 在业余时间融入城市生活, 体验城市生活的方便快捷, 加快对身份的认同。

政府或者团体组织开展与文化素养相关的主题活动, 例如文化培训活动、文娱汇演活动、科技文化展览等活动。另外, 在文化氛围培养过程中应注意发挥城郊新村当地的文化优势, 开展多层次的社区文化活动, 并且注意结合新市民的自身问题, 通过社区活动来促使他们认识自身存在的问题, 形成正确的价值观, 从而改掉赌博娱乐等陋习。于此同时需注意社区文化应贴近新市民生活, 能引起共鸣, 真正做到吸引新市民的广泛参与, 才能发挥举办社会文化活动的作用, 从而助于形成浓厚的文化氛围, 提升新市民群体的人文素养和审美水平。

2.3 增加对城郊新市民群体的社会支持

增加对城郊新市民群体的社会支持, 要求政府部门和相关企业保障新市民公平享有教育保障权利和享有使用公共服务系统的权利。如提高对新市民子女的义务教育工作保障的重视度, 根据情况适当减免教育费用;做好新市民的养老保险工作。另外, 社区可以主动通过文艺汇演、体育活动比赛等进行交流, 拉近新市民与普通市民的心理距离。农业单位或者城市企业应主动提供新市民力所能及的工作岗位, 承担起帮助新市民扩大就业, 增加收入的责任。其他的社会组织和群体也可以做力所能及的事情, 与政府、社区、农业单位、城市企业等共同努力在各个层面上帮助新市民群体建设和完善社会支持系统。从而使新市民在物质上、精神上得到直接的重视和关心帮助, 尊重他们, 赢得他们良好的情感体验。

3小结

新市民社区 篇7

1.1 流入人口的构成、学历状况

据《南京市2014 年度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约为821.61 万人,其中流入人口172.89 万人。从流入人口构成看,务工人口比重和借读培训人口比重分别为65.66%和9.27%,其余为探亲、休假等等,也就是说,2014 年至少有113.52 万人在南京务工。从流入人口学历来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6%,约30.42 万人,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9.9%,约120.85 万人。

1.2 “新市民”就业生活状况

南京“新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吃苦耐劳、辛勤工作,既填补了本地劳动力的不足,又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人学历层次不高,大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等岗位,一些人无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市民”人平均月收入3000 元上下,低于本地职工月平均收入,部分人的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上下徘徊;社会保障尚未完全到位,参保率不高;有的拖家带口,收入的相当部分要支付房租、水电、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生活有一定压力;社会交往往往局限于同乡和工友范围之内。

2 实施“新市民”技能、学历提升工作的意义

2.1 提升 “新市民”技能、学历是南京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以来,南京市坚持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简称“四个聚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力争在“十二五”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艰辛付出,“新市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大多“新市民”文化程度不高、无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着南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加强”新市民”的培训,提升“新市民”技能、学历,对于提升南京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为南京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劳动者意义重大。

2.2 提升 “新市民”技能、学历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迫切需要

2013 年,南京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打造世界教育名城、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201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 年,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量达到620 人“”到2020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 年,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量达到680 人”。“新市民”是南京“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新市民”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学历成为加快推进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2.3 提升 “新市民”技能、学历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开展“新市民”技能、学历提升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

2.4 提升“新市民”技能、学历是维护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公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新市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就业、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会受到诸多制约。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通过提升技能、学历,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是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3 “新市民”技能、学历提升实施途径

3.1 完善 “新市民”岗位技能培训平台, 提高服务能力和培训质量

2009 年,南京市公布了30 个享受补贴政策的紧缺职业工种,明确了补贴对象为“具有南京户籍或在本地企业工作3 年以上并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并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补贴标准“技师培养补助标准为2000 元×0.6×省调节系数“”高级技师补助标准为3000 元×0.6×省调节系数”。

到2014 年,南京市技能人才补助资金的申请对象扩大为“在南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工作,签订1 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连续在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费6 个月及以上,在当年参加上岗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市人社局等部门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参加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级工、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参加当年度公布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紧缺职业工种扩大为“10 大类80 个工种”;补贴标准为“(一)企业职工参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上岗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市人社局等部门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补贴300元;(二)取得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400元;(三)取得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500元;(四)南京市企业职工参加当年度公布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按800 元/人、2000元/人、3000 元/人标准给予补贴”

6 年来,南京在不断完善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的配套政策,并逐步扩大奖励对象的范围,逐渐提高补贴的标准,可以说顶层设计已经臻于完美,现在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全市各级职成教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新市民”岗位技能培训平台,提高服务能力和培训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为提升南京劳动者特别是“新市民”整体素质的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充分发挥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 平台作用, 探索建立低学历劳动者夜高中证书补贴制度

根据 《南京市2014 年度人口发展报告》,截至2014 年年底,在全市172.89 万流入人口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9.9%,约120.85 万人。如果对初高中文化程度者采用插值法并取保守原则,可以得出初中文化程度者不少于40 万人、高中文化程度者80 余万人的分析结论。

低学历是许多来宁务工“新市民”求职就业的“瓶颈”。当年,他们中许多人初中甚至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进城打工,经过多年艰辛的打拼成为所在单位车间、工段、班组的骨干,成为所在公司的管理层,有了升迁发展的机会时,低学历制约了他们事业的发展;还有些人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小有成就时,较低的教育背景制约了他们的眼界视野,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80 多万拥有高中文凭的来宁务工“新市民”,可以通过参加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本科)来提升学历。而对于40 多万初中及以下学历“新市民”来说,让他参加大专以上学段的自学考试显然勉为其难,而且也不符合大专以上学历自学考试报名基本条件,因为报考自考大专必须具有高中(职高、中专)文凭;此外国家要求各行业就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而许多职业工种资格考试都要求应考者具有高中以上文凭、即使是考国家职业资格五级(高级技师)、四级(技师)、三级(高级工)也得拥有高中文凭及相应的文化素质。40 多万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新市民”中必然有一定数量的人,他们自考大专以上文凭功底不够、条件不符,考职业资格证书学历不够,他们怎么办呢?

他们的理想出路是,参加起点相对较低的成人业余高中(夜高中)培训学习,先获取成人业余高中文凭,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或大专以上自学考试,以“成人业余高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成人业余高中证书+大专以上文凭”的模式来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3.2.1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兴起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是一种成人业余学习形式,是专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成人提供的继续学习、提升学历的最为经济便捷的途径。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兴起于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那时由于十年内乱,耽误了一代青年正常教育,造成了职工队伍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工程技术人员少(简称“三低一少”)的严重局面,极大影响了四化建设大业。198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发 〔1981〕8 号文),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自1982 年起启动职工“双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市政府设立了南京市工农教育办公室(1985 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南京市第二教育局)统管全市成人教育工作,当时,南京多数局、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以及部分县区都办起了职工业余高中班,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成为一种潮流。与此相应,南京市于1984 年6 月成立了市工农教学研究室(后更名为南京市成人教学研究室,是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的前身之一),承担全市成人教学特别是职工业余高中教学管理、研究等职能。

从1983 年到1995 年的13 年中,全市先后有近30 万人在职职工(仅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不包含临时工及其他个人学习者)参加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学习,其中1984 年在读学员约50000 人,达到峰值。多数学员通过学习,取得职工业余高中文凭。可以说,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为提升南京职工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3.2.2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式微及原因分析

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办学辉煌时期,进入21 世纪后,全市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逐渐式微,办学点和招收人数逐年减少,2010 年尚有玄武、鼓楼、雨花台、栖霞、建邺、江宁、浦口7 个区9 个办学点,最多在学人数675 人;到2015 年6 月,据不完全统计,只剩玄武(玄武职工学校、金陵成人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汇文文化培训学校)、雨花台(铁心桥成教中心校)、江宁(江宁中专)3 个区5 个办学点,在学人数不足100 名(不及1985 年学习人数的五百分之一)。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式微的重要原因有4 点:一是由于中等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完成和南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生源在逐步萎缩;二是全市各级职成教管理部门对新时期办好职工业余高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办学者积极性不高,因为该项目经济效益不低,不像职业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那样有政府补贴支持,四是高等自学考试报名资格审查不严,按自考政策,具有高中文凭者才能报考大专以上学历,一些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考生图省事,直接花钱办假高中文凭,一些办学机构为吸纳生源,对考试资格审查不严,甚至默认造假行为,导致这部分学员蒙混过关,进一步分流了本应接受职工业余高中学习的生源,且造成了不好的“示范”。

4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新时期发展策略

尽管南京中等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基本完成、南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普及,南京本地户籍人口中高中以下学历者比例已经明显降低,全市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2013 年度南京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首次超过全市人口总数的三成,超过上海,仅次于北京;2014 年在校研究生数首次突破10 万人大关)。但也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在南京市172.89 万的流入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者不少于40 万人,占南京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因此,南京“新市民”学历提升工作任务还很重,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还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在新时期还有其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

4.1 探索出台政府购买“新市民“高中教育成果的政策

可以借鉴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成果政策,出台政府购买“新市民”高中教育成果的政策,明确奖励标准,对参加夜高中学习的“新市民”和开展夜高中培训的院校机构进行补偿,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全市劳动者整体学历层次。

4.2 各级职成教育主管部门和服务机构要通力协作、主动开展细致周到的服务

各区(特别是“新市民”较多的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调查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职工学历构成情况,对高中以下学历人口较多的企业可上门服务,组班开展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课程补习。各区电大、职工学校、各街道成人教育中心等机构要充分发挥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把好教学关。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要发挥全市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教育集体备课、教研科研指导、教学质量提升等保障作用。

4.3 加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资格审核力度, 杜绝高中学历造假行为

自考部门和电大、职工学校等培训机构要认真甄别高中学历造假行为,不能为一己私利而对其默认纵容,要让造假者无机可乘,最终回到通过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学习取得高中文凭的正途。

摘要:加强“新市民”教育培训,提升“新市民”技能、学历意义重大,途径有二,一是完善“新市民”岗位技能培训平台;二是充分发挥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作用,探索建立低学历劳动者夜高中毕业证书补贴制度。文章重点探讨了后者。

新市民社区 篇8

1. 新市民子女美术学习现状分析

新市民子女大部分来自农村, 很多父母认为孩子只要学好要考试的科目就行了, 对考查科目缺乏足够的重视。部分新市民子女在小学未受过正规的美术教育, 没有意识到美术课该做哪些准备工作, 导致课上不带美术用具的现象较多。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美术教学的进度, 无法确保任务的完成。

新市民子女与本地学生相比, 美术基础明显比较弱, 大部分学生对于素描、色彩等基础知识的掌握度基本为零。看到自己与周围同学的差距, 让很多学生羞于动笔, 怕自己的作业被别人取笑。但是新市民子女身上也有着本地学生所不具备的闪光点, 他们从小生活在农村, 熟悉大自然, 对自然界中的事物观察仔细, 有着敏锐的洞察力。新市民子女可塑性很强, 创新能力也没有被常规教学所抹杀, 有着很大的拓展空间, 想象力没有被制约, 丰富而有创意。新市民子女还特别能吃苦耐劳, 遇到困难不轻言退让。

正是看到了新市民子女身上的两面性, 在教学实践中我认识到如果有合适的措施和策略就能扬长避短, 一定可以使新市民子女的美术教学上一个新台阶。

2.新市民子女课堂学习调适的措施与解决策略

(1) 激励入手, 体会不同学科的乐趣。兴趣是最好的老师, 不管新市民子女的美术基础如何, 首先要让他们认识到美术课是区别于其他主课的。美术教师追求的不是学生的成绩和作业, 而是带着大家一起“玩”。只要牢牢地吸引了他们的注意力, 学生自然而然会被上课的节奏所带动, 跟着教师的思路走, 没有哪个学生会觉得美术课是一件苦差事。在上陶艺课的时候, 每个学生都很兴奋, 似乎又忆起了小时候玩泥巴的趣事。泥在他们手中运用自如, 还没开始讲课, 学生就拿出了捏泥的本事一个个忙活开了。这时候只要稍加引导, 讲解一些泥塑的基本方法, 一个个玲珑有趣的动物、别致精巧的器皿就在学生手中诞生了。部分新市民子女大概是从小和泥土接触较多, 对泥塑尤其感兴趣, 再加上生活中的耳濡目染, 作品栩栩如生。学生在这样的课堂上体会到了乐趣和自信。

(2) 小组合作, 取得共同进步。学校课堂教学改革推出小组合作探究模式, 更促进了美术课堂的合作学习。美术课堂本来就适合运用小组合作的方式, 在日常教学中可以把学生分成四人小组或者八人小组进行操作。根据教学内容, 安排学生合作完成一项作业或者共同完成多项作业。在上《端午节》这节课时, 我把全班分成六个大组, 每组都安排不同的任务, 有的组负责查找端午节习俗, 有的组负责制作龙舟的龙头, 有的组负责制作龙尾, 还有的组负责制作彩粽。完成各自的任务后, 大家一起来探讨, 最大限度地挖掘学生的能力。新市民子女由于从小生活在农村, 对这些事物有一定的认识, 在本课中扮演着主导的角色, 也增强了新市民子女学习的信心。

(3) 电教配合, 拉近学生之间的距离。在美术欣赏课上使用多媒体等电教手段, 拉近了学生与名画之间的距离, 既可以更清晰地看到一些优秀作品, 又可以放大画面的细节, 这样更便于学生理解。在一些操作课上可以让学生直观地观赏制作步骤视频, 为学生节约了大量的时间, 也更容易理解制作的方法。教师只需要在课后示范一次, 然后制成视频, 这样大大提高了课堂效率。

(4) 因地制宜, 开展乡土美术教学。充分利用本地资源, 在美术课堂上开展乡土美术教学。让学生接触具有本地特色的蓝印花布、哨口风筝、启东版画等内容, 对于新市民子女来说, 这些内容在他们家乡也有类似的, 所以又从另一个角度给这些具有地域特色的内容注入新的活力。

(5) 专业突破, 拓展美术社团活动。在美术课堂之外, 我们还开展了社团活动。利用课余时间使学生更深入地了解绘画知识, 开发学生的艺术潜能, 培养学生的特长。在练习中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和审美情趣, 潜移默化地提高学生的创新能力和形象思维能力。

(6) 作业评价, 看到自己努力的方向。评价是一种激励手段, 它是为实现教学目标、培养人才服务的。成功的评价方式必须让学生感受到成功的喜悦。合适的评价手段会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

1评价要尽量发现学生的优点, 实施鼓励性评价。注意区别严格要求与鼓励表扬的关系, 指出学生的不足, 并指明改进的方向。

2 采用多渠道多层次的评价形式。

通过学生在美术学习过程中的表现, 对其在美术学习能力、学习态度、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的发展予以评价, 突出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在评价时要将学生自评、学生互评和教师评价相结合。而且针对学生的不同层次, 提出不同的要求, 给予不一样的评价标准。这样每个层次的学生通过自己的努力, 都可以取得优秀的成绩, 从而激励学生进步。

3 建立完善合理的美术教学评价体系。

建立完善的评价体系, 即课内课外、平时期末相结合的方法。根据课前工具准备情况、课堂表现、小组合作情况、作业完成情况多方面进行评价。并将课外活动、获奖情况、平时表现、期末成绩进行综合评价, 让评价促进学生的学习。

新市民社区 篇9

尤其是针对我们学校不少“新市民子女”家庭, 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总认为自己孩子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在老师;作为家长, 只要提供孩子吃、穿、住就可以了。再者, 这些家长教育的方式也不够科学, 与孩子平等、沟通的意识不强。另外, 不少家长的文化素质也不高, 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粗糙, 也就造成了孩子对自己家长的不信任感。

如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课外阅读, 发自内心地和课外书交朋友, 如何为学生在小学里奠定一个终身学习的基础, 就成了我们研究的关键了。因此,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了“新市民子女课外阅读共享策略研究”这个项目, 作为学校的主课题。研究的重点不仅是要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有所收获, 更要通过师生、家校的平视互动, 来完善“新市民子女”的人生, 让快乐阅读、轻松学习, 成为“新市民子女”的自觉、自主的行动!

一、“新市民子女阅读共享策略研究”的基本内涵

我们知道, 阅读能力是指读者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社会所需, 也被个人所重视。读者从各类文章中建构意义, 透过阅读学习, 参与社会活动, 并享受阅读的乐趣。一般说来, 阅读能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 它是在长期的快乐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

而课外阅读, 是指语文教材阅读外各种阅读活动。这种阅读应该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 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阅读经验,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的阅读过程。也就是说, 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 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 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才有着落。

说到阅读的习惯, 尤其是课外阅读的习惯, 它是指小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 并在阅读的过程中, 对信息加以鉴别, 以促进自己自主读书、自能学习的一种行为习惯。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的习惯, 我们觉得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在思想上要重视, 在行动上要践行。

第二, 老师要与学生“共读”,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 再邀请学生的家长加入, 其效果会更为明显。如果课外阅读能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 那么, 学生在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成了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课外阅读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第三, 与学生互动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将阅读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第四, 读书一定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书中的乐趣。

第五, 课外阅读, 还要注意解决学生阅读的时间问题, 不能因为阅读课外书而增加了学生学业的负担。

第六, 有了阅读, 就会有评价, 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评价, 并自由、轻松地亮出各自对阅读的不同的看法。“新课标”指出:“根据需要, 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 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将这句话转换一下, 就是:根据需要, 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阅读活动”, 争取社会对学生“阅读活动”更多关注和支持。

二、“新市民子女阅读共享策略研究”的操作模式

课题是我们根据学校师生结构和实际情况而提出, 我们在不同年级、多维空间、多个时段内, 融文本阅读、电子阅读、展览讲座、参观讨论等多种形式于一体, 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承优秀文化的系列读书项目。

1. 每周一诵

来三里墩小学的时候, 老师们就告诉我, 学校有每周一诵的阅读活动, 我心生喜悦:诵诗歌!孩子的生命里应该有诗歌!童年本就是一首诗, 童年的天空, 白白的云朵, 彩虹绚丽;童年的大地, 绿草如毡, 欢声笑语;童年的梦, 很真很纯, 伴着轻轻的风儿, 轻轻地飘向远方……好, 那就让我们远行的脚步, 走进美丽的诗行!

从那以后, 每天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大地的时候, 我们便早早来到学校,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们的孩子朗诵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朗诵李坤的“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朗诵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想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和自然生命之间的和谐, 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宽广胸怀, 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和伟大, 体会到朋友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修养和哲学意义会不落痕迹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渗入血液, 渗入生命的深处, 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2. 国学启蒙

看到过南怀瑾关于经典的一段言论: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 如同每天的饮食, 会变成营养, 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长大之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 会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经典, 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就像脾胃不健康的人, 即便面对丰盛的美食, 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中国文明网也有过这样的言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怎样强调也不为过, 在众多的中华经典中, 《三字经》不可不读。是的, 《三字经》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 共一千多字, 而开篇六字———人之初, 性本善。可以说是《三字经》之灵魂, 是精华之精华, 是“源头活水”。对这六个字的认识, 其实就是对人生的认识。许多人读《三字经》都有这样的感受, 初起如喝白开水, 淡而无味, 只是摇头晃脑“唱山歌”, 只知其表意, 不解其内涵,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生阅历的丰富, 便会越读“味”越浓, 感悟越深, 尤其是对开篇六字的理解和思考, 会自然上升到人性和生命的层面。

为了将《三字经》中所传递的传统文化精髓根植于学生心里, 学校开设了“《三字经》讲坛”。每周四的晨会, 由笔者和学校乐善电视台的学生共同主持, 直播讲授。四句一讲, 以主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讲授、交流或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通过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深学生记忆。全校学生在电视机前或侧耳倾听、或醉心吟诵, 不仅能朗朗上口地吟诵出了《三字经》的内容, 了解了意思, 也让孩子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一种美感, 这对学生心灵是一种陶冶。这种美、这种陶冶, 既有音韵方面的, 也有精神道德修养方面的。

3. 午间共读

与学生一起阅读同一本书, 是探寻阅读力量的最佳方法。每当中午12点, 老师们来到书声琅琅的教室中与孩子们一起展开阅读。我们共读神话和历史, 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炎黄战争中追随着先人去探寻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共读童话故事,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云朵棉花糖》、《我有友情要出租》、《爷爷一定有办法》、《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阿秋和阿狐》、《笨狼的故事》、《小猪唏哩呼噜》, 在奇异世界中畅快遨游;我们共读《神奇校车》、《儿童百问百答》, 在它们的引领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中午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学生阅读的激情也伴随油墨的清香四溢校园。我和孩子们轮流站在讲台上, 时而放声朗诵, 时而闭上眼睛, 深深地把书的香气吸入肺腑之中。指尖抚摸柔韧的书页, 眼角望过高声诵读的学生, 幸福之感油然而生。那一刻, 我深切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个机械重复的劳动者, 不再是一个“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的教书匠, 而是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 将教书育人的口号付诸行动, 将阅读的力量传播开来的辛勤园丁。

到了四年级后, 我们开始指导学生写感悟, 并针对共读的文章一起交流讨论。这样一来,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有了阅读的指向性, 便更能发挥想象, 深入进去。班级一起的交流讨论, 也一定能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书中所蕴含的深意, 用书中的故事慰藉成长的自己。我坚信阅读不应只是一个纯粹的行为, 更应当是帮助思想的火花交流碰撞。于是, 我设立了学生语录栏目, 专门把学生感悟中的经典言论打印起来, 全班展示、欣赏、交流。在一次交流中, 有个家长告诉我, 有一天孩子激动地对他说:“爸爸, 我有名言了, 陆老师已经把我的话贴在教室里给大家读了, 后面还有我的署名呢!我以后还要跟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跟大家比比, 谁说得最有道理。”这样的反馈对于研究中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最高的肯定和奖赏。

笔者认为, 共同的阅读, 是能够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 共同的阅读, 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缔造全新阅读氛围的最佳途径。我相信在与孩子们一起的共同阅读中, 越来越多的人能体验到阅读带给我们的巨大力量。

三、“新市民子女阅读共享策略”的价值与追求

有人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我想, 我们的阅读研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与追求:

价值一:发展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近年来, 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 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课题组的老师利用自读与共读相结合, 来提高阅读质量。在共读过程中, 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浏览、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则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 这样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价值二:凝成阅读品质

新市民子女有着和城里孩子不同的童年, 他们的身后都有一个为了生计而漂泊的家庭!他们像蒲公英:纤小、柔弱、淳朴, 不知在哪个春天的夜晚来到了我们的城市, 而后又坚强地在河畔上、缝隙里、路两旁生根长叶……

对于他们阅读品质的形成, 笔者认为至少要经过三重境界的历练:

一是“仰望天空”:如果我们把读物看成一片展示世界的天空, 那么低年级的孩子只是蒲公英的种子, 他们阅读童话、神话, 在想象的怀抱里仰望天空, 得到一种美好的憧憬

二是“飞翔蓝天”: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勇气在老师的注视下脱离怀抱去接触世界, 用全身心去触摸、感受语言文字、作者的内心世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 进而对词汇的把握、内容的概括、思想的提炼, 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

三是“扎根泥土”:高年级同学则应以百倍的勇气沉潜下来, 扎根泥土, 与文字交融, 与作者低语, 与主人公对话, 而扎根泥土是为了更好地绽放, 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

学生品质的三种状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性上升关系, 而是应该螺旋上升, 甚至有时会回旋反复的。

价值三:形成一套评价体系

以下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午间共读的自我评价表:

在我们的实践中, 最难操作的是评价。形成各种适切的评价表 (多元评价) 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抓手, 如:一至六年级学生一年、一学期、一周、一天的自我跟踪和多元评价表。

关于农转非新市民素质的思考 篇10

一农转非新市民素质现状

近几年来,随着郊区城市化和城乡一体化的快速推进,有更多的失地农民转型为城市市民。本人深入基层调查,了解到物质条件现代化的农民并未与城市真正接轨,失地农民普遍存在文化层次低、文明意识差、文化素质低、文化生活少、就业能力和社会生存竞争能力差等问题。这些新市民农民意识、不良生活习惯还很强,素质与单位居民素质差距还很大,还有很多亟需改进的方面。就拿生活习惯来说,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到处乱扔垃圾、热了就脱掉衣服打光膀、衣被乱晒挂、毁绿种菜等不良行为大量存在。党的十七大报告提出了“建设管理有序、文明祥和的新型社区”的要求,上述存在的问题不能逐步解决,新市民的素质不能逐步提高,建设文明新型社区将是一句空话。如何提升农转非新市民的素质,是摆在党和政府面前的一项迫切任务。

二,存在以上现状的原因

1.城市化程度不同导致的新市民素质发展不平衡。他们由农村“村民”身份转型为城市“市民”,思想上也处在“农村思想”向“城市观念”过渡的阶段,体现出来就是“小农意识”较浓厚,短时间要求他们达到成熟的城市市民素质是不现实的。

2.经济发展差异导致的新市民素质发展不平衡。居民经济条件较好,各方面的素质水平明显较高。而在经济条件相对较差人群中,素质相对较低。究其原因,主要是经济条件较差的市民,在老人赡养、子女教育、住房就医等方面压力很大,生存需求在很大程度上左右着他们的行为方式,素质提升缺乏经济支持,特别是低保户、五保户、“两劳释放”人员等少部分“尚有衣食之忧”的人群,不仅不能自觉提升素质,甚至有些人还对政府职能部门提升市民素质的做法有抵触情绪。

3.社区成熟度不同导致的新市民素质发展不平衡。杨村街道为例,辖区内主要有新建社区、转型中的社区、农村社区等,各种类型的社区发展情况各不相同,市民素质的发展也参差不齐。据调查,新建社区各方面的建设比较到位,参与文化建设程度高,各类文体活动开展得较有规律,水平也较高。相比之下,转型中的社区、农村社区居民的城市意识、文明意识、卫生意识比较淡薄,在生活习俗、行为方式、文明习惯等方面有明显不足。

4.城乡居住习惯不同导致的市民素质发展不平衡。尤其是一些“农转非”社区,虽然称之为“社区”,但大多保留着农村居住生活习惯的特征。这种居住习惯的差别直接导致了市民素质发展的不平衡。

三, 提升新市民素质的措施

(一)加强社区自治能力建设,增强新市民的社区意识和民主参与意识

社区意识即是居民对所在社区各项事务的参与意识,对自已所属社区所应有的认同感、归属感、责任感。社区意识是社区的灵魂,是居民在长期的社会交往中共同孕育创造出来的,社会发展得快,文明程度高,居民社区意识随之也能逐步加强。培育新市民的社区意识主要应该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1,完善社区基础设施建设。社区的基础设施建设是社区自治能力建设的保障,一个成熟的社区应建立集预防、保健、医疗、健康指导、卫生教育和计划生育六位一体的社区卫生服务站,配备专业医务人员,为老年人建立健康档案,为社区特殊老人提供家庭上门医疗保健服务,免费定期为社区居民开展义诊活动,让居民足不出社区就可就医;同时投资绿化,美化居民的生活环境,也是基础设施建设不可或缺的一部分 。

2,培育新市民社区参与意识。刚集中居住的新市民只有农民意识,没有社区意识,这就要求居委会逐渐增强自我管理、自我教育、自我服务的自治能力,逐渐完善社区功能建设,广泛动员群众,组织群众,教育群众,把被动参与的行为变为自发、自觉参与,新市民渐渐关心起社区的情况,关心社区功能是否能满足他们的需要,思想上逐步产生了参与社区建设和社区管理的意识,逐步产生了对社区的认同感和依赖感,这就有了社区意识。

3,建立弱势贫困群体帮扶制度。广泛开展助贫、助病、助残、助学等活动。经常深入家庭走访,对困难家庭,及时帮助申请办理最低生活保障,特殊照顾困难家庭、残疾家庭、患重症的家庭,放宽条件帮助申请低保;优先扶持困难家庭就业、就学。让他们时时感受到社区的关心和温暖。

4,建立社区志愿者队伍。要从根本上提高居民素质,强化居民的文明意识,还应该在日常生活中培养新市民的团队意识,无偿地向别人提供帮助或向社区提供义务劳动。社区应广泛动员和组织居民、积极参与社区服务和社区建设,成立党员志愿者、巾帼志愿者、计划生育协会、义务巡逻、科技环保等多支社区志愿者队伍。这些自愿者来源于社区群众,有利于发动群众在建立文明和谐的社区、积极参与社区建设等各方面发挥积极作用。

(二)积极推进文明社区创建,着力提升新市民的文明素质

新市民素质要提高,文明素质要培养,必须从培育其文明意识入手。这些长期生活在农村的新市民。养成的生活习惯根深蒂固的,有很多生活陋习需要改进,就拿生活习惯来说,随地吐痰、在公共场所大声喧哗、到处乱扔垃圾、热了就脱掉衣服打光膀、衣被乱晒挂、毁绿地种菜等不良行为大量存在。要消除这些现象,就得先转变思想观念,培育新居民的文明意识,才能逐步提高其文明素质。

1,开展文明社区创建,利用小区宣传栏、橱窗等多渠道宣传文明生活新方式、新理念,社区工作者、志愿者走进居民当中发放文明生活手册、宣传文明生活方式。组织开展 “做文明市民”、“争创文明社区”等系列活动。以此类活动为抓手,常抓不懈,促进新市民们文明生活习惯逐渐养成,文明意识就会在潜移默化中逐渐培养起来。

新市民社区 篇11

一、新市民子女初中学段数学思维障碍的成因

1.数学情景习得缺失

早期文化习得缺失。很多新市民子女从小大都随爷爷奶奶生活在偏僻的农村或山区, 由于学前教育和社会早教的资源匮乏, 他们中很少有人受过学前教育, 更不要说琴棋书画等各级各类艺术科技的培训了。

原有环境文化落后。大多数新市民子女生活在偏僻农村, 接触的是土地和作物, 到了一定年龄才跟随父母来到城市生活, 对城市生活环境陌生。他们进城后, 享受“同城待遇”同城市孩子一样进度接受规范化的学校教育, 由于城市与贫困地区的环境差异的客观存在, 城市学生生存的环境、视野、积累的文化资本、稳定的生活学习方式与学校的教育相适应, 刚进城的孩子接受城市学生的行为、思维模式有一个过程。同班同进度的教学, 无疑增加了他们学习的难度, 特别是初中数学, 学习的难度大, 对学生的理解要求也高, 他们对部分数学题目的背景不能很好的理解, 直接影响对数学对象信息的接收, 造成思维中断。例如, 在学习一元一次方程应用题时, 新市民子女对利润问题、峰谷电付费、出租车分段付费、个人所得税的缴纳, 他们缺乏这样的生活常识, 理解起来难度较大, 接收题目中数学信息存在很大的困难, 更不要说分析了, 常常无从入手, 渐渐拉开了新市民子女与城市孩子的能力差距。

2.数学知识中断零碎

布鲁纳的认识发展理论认为, 学习本身是一种认知过程。在这过程中, 个体的学习总是要通过已知的内部认知结构, 对从外到内的输入信息进行整体加工, 以一种易于掌握的形式加以存储, 也就是说学生从原有的知识结构中提取旧的知识来吸纳新的知识, 即找到新旧知识的媒介点。数学知识本身具有很强的逻辑性, 初中学段数学教学重点就是要完善学生的知识结构, 养成良好的思维习惯, 提高思维品质, 促使思维能力的提高, 新市民子女因为流动, 转学, 造成学习中断, 知识链接不好, 造成许多知识没学或没学完, 知识链接的中断, 造成初中学生基础知识的零碎, 原有的旧知不完整, 增加了吸纳新知的难度, 更不利于建立逻辑思维能力。

3.数学思维习惯欠佳

(1) 思维能力薄弱

很多新市民子女缺乏良好的数学思维习惯, 有些学生在课堂上听懂了, 但因回家没有良好的学习环境, 加上父母本身教育时间以及自身能力的限制, 学生家庭作业不能好好完成, 缺少巩固训练, 一些知识点课堂听懂的知识但因缺少复习, 没有将暂瞬时记忆转化为长时记忆, 所学知识很快遗忘。由于父母本身的素质等原因造成他们认知能力、理解能力与分析能力欠缺, 加上父母教育方法欠妥, 如在孩子咨询问题时, 直接给个答案就完事了, 他们只是给了孩子答案, 而没有教会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他们也不懂得要教会孩子为什么这样做, 只是认为完成老师的作业了, 殊不知, 时间久了, 孩子也不愿意思考了, 形成思维的惰性, 遇到略有思考性的问题, 懒于思考, 关键信息感知少, 智能结构松散, 思维的指向性弱, 不能在思考过程中加工成有价值的信息, 造成思维受阻。

(2) 信息收集残缺

由于学生各方面的因素, 导致文字阅读能力差, 从阅读的材料中无法提取信息, 造成思维受阻。新市民子女由于家庭条件的限制, 很多学生没有良好的阅读的习惯, 初中数学应用题题目较长, 信息量较大时, 学生无法静下心来, 认真阅读, 理解, 收集有用的信息进行数学思维, 对所获得的信息进行加工。信息接收能力弱, 信息处理能力就更加薄弱了。表现在数学学习上常常难以建立相关的联系。尤其是在具体的数学应用题的分析与求解中尤为突出。

(3) 抽象思维肤浅

数学将具体的问题普遍化、抽象化为一个纯粹的数学问题。由于新市民子女在学习数学的过程中, 对一些数学概念、定理、公理的发生、发展没有深刻的认识和理解, 仅仅停滞在表象的特征上。新市民子女由于抽象思维肤浅, 习惯于求解一些熟悉的或感性的数学问题, 而对于不熟悉的或抽象的数学问题有时不能抓准其本质, 特别是将一些涉及到社会、生活、科技等具体的数学问题通过建立数学模型转化为熟悉的数学问题来解决尤为突出。

4.数学学习援助不足

新市民子女进入初中后, 数学学习遇到困难, 这时最需要是教师的耐心辅导和同学的真诚帮助。然而, 由于初中数学知识量大, 中考压力大, 老师为了完成教学任务, 课上按照精心设计的教案来完成教学任务, 将自己的思想强加给学生, 学生只能服从, 没有独立的思想, 纵而有独立的思想, 课上也没有提问、表达、实践和发展的机会, 缺乏情感交流和思维碰撞, 也谈不上激情和兴趣的产生, 更谈不上学生的主体意识和学生个性的发展, 久而久之, 就会把学生的思维方式、方法框定在老师既定的教案框架内, 学生便成了老师实现教案的工具, 遏制了学生独立的思维习惯、创新意识和探索、实践、创新能力的培养。

有些学校为了给中考多留点复习时间, 在起始年级拼命赶进度, 新授课容量大, 综合性强, 根本不顾及学生尤其是新市民子女的接受能力, 甚至部分教师知识讲解不到位, 前后知识联系讲解模糊。由于新市民子女融入班集体的时间长, 加上胆小怕丑不敢向老师与学生提问, 长期日积月累的数学问题造成了新市民子女的数学思维障碍。

二、新市民子女初中学段数学思维障碍的解决策略

新市民子女思维障碍的形成, 不利于他们数学思维的进一步发展, 不利于他们解决数学问题能力的提升, 更不利于各门功课均衡发展。因此, 在平时的教育教学中需要突破新市民子女的数学思维障碍, 授之以科学的思维方法, 优化其思维习惯, 只有这样才能改变新市民子发学习数学的状况, 让他们品尝付出了的辛苦而收获成功的喜悦, 健全他们的人格, 让新市民子女真正享受“同城待遇”, 真正做到教育公平。那么在数学教育过程中, 我们需要如何做呢?

1.完善数学情景

Ausubel在《教育心理学:一种认知观》 (1968 年) 中写道:“如果我不得不把教育心理学的所有内容简约成一条原理的话, 我会说:影响学习的最重要的因素是学生已知的内容。弄清了这一点后, 进行相应的教学。”

由于新市民子女早期文化习得缺失、原有环境文化落后, 因此。教师需要充分利用现有的教育资源, 拓宽学生的视野, 如: (1) 扩大阅读。在班级建立图书角, 增加阅读, 拓宽知识面; (2) 体验生活。比如学生对出租车分段收费的不理解, 让他们去乘一次出租车, 并且了解出租车的收费规则, 在体验中了解了什么是起步价, 掌握了超过的里程数的计费方式, 积累了生活经验, 增强了生活阅历, 感知了题目的背景, 加深了对这类题目理解, 对这类问题信息的接收、分析、选择、加工、与整合, 有了一定的方式方法, 从而形成了固定的思路。 (3) 联系实际。比如峰谷电付费方式的问题, 让学生自己回家了解, 并通过计算家里的电费来帮助理解。 (4) 学以致用。把课堂搬进生活中去, 利用学校每年搞爱心义卖的机会, 让新市民子女体验场景, 首先让新市民子女用班级公共经费买下物品, 告诉他们买下的价钱就是进价, 然后贴上标签, 标签上的价钱就是标价, 在大卖场中, 按折率讨价还价。新市民子女理解和掌握了利润问题中标价、进价、销售价、利润、利润率这些专用名词及它们之间的数量关系, 学生有了这些基本常识后, 很快能获取有效信息, 并对这些信息加工, 解决了学生在处理这类问题时因不理解造成的思维障碍, 从而培养了良好的思维习惯。

2.无缝知识衔接

奥苏贝尔认为, 影响学习的最重要因素是学生已有的认知结构, 他强调学生的学习应该是有意义的接受学习, 这种学习是通过新知识与学生认知结构中的有关观念相互作用而进行的, 其结果是新旧知识意义的同化。

搞好初一数学的衔接, 有助于学生新旧知识的过渡。小学数学主要在算术数中研究问题, 初中数学第一章是有理数, 从算术数过渡到有理数是初中学段学生的一大转折点。师生共同整理小学数系, 再提出实际问题, 得出现有的数系不能表达, 从而引入负数, 让学生真切感觉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必须将现有的数系扩充, 让学生体会到每一次的数系扩充是为了解决实际问题, 学生也联系旧知, 对新知充满好奇, 既陌生又有几分的熟悉;既有神秘感, 又有挑战新知的冲动, 在这种背景下引入负数, 再让学生多收集一些生活中的例子, 互相讨论, 互相交流, 让学生真切感受到负数在我们生活中。这样学生就会征服它, 首先记住它的表达形式, 让学生清楚地认识到有理数与算术数的根本区别, 由浅入深, 做好算术数与有理数的过渡与衔接, 新市民子女对有理数的理解和掌握简便的多了, 作为初中学段的数学老师, 源于小学数学, 又不同于小学数学, 做好初中学段初一学初的有效衔接, 对相反数、数轴、绝对值等知识就不会产生差距, 学生能听懂, 学习积极性就会提高, 思维习惯就能养成的掌握, 就能获取题目的有效信息, 并对此整合, 找到解决问题的思路。

另外做好初一与初二的衔接、初二与初三的知识衔接也是很有必要的。新市民子女在流动, 转学, 造成学习中断, 知识链接不好, 造成许多知识没学或没学完, 在学习的过程中加以关注, 及时补上, 替他们构建知识网络, 及时查漏补缺。

3.变革课堂教学

面对新市民学生数学学习的困难, 教师在课堂教学中要注意培养学生的思维的逻辑性、深刻性, 在课堂上实现团队互助, 让新市民子女在课堂中树立自信, 学好数学, 减轻其课外的压力。

(1) 改变课堂授课形式, 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课堂更多的关注学生在课堂上获取知识的过程中形成一种自我意识和积极体验, 以及在学习过程中形成正确的价值选择, 学生不仅获得知识, 还要懂得“自己是怎样学会的”, 增强学生的学习主动性, 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提高学生的学习能力, 提升学生的创新能力, 培养良好的思维习惯。

课堂上小组合作学习, 将新市民子女分到各组, 课堂上采用导师制, 给每一个新市民子女配一个导师, 互相交流, 导师讲解, 老师巡视, 及时为新市民子女进行一对一的辅导, 这样的学习的形式由被动的接受变主动求知。原本从不发言的新市民子女, 在全班同学面前声音响亮, 大大方方表达自己的观点, 他们的逻辑思维能力加强了, 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了, 回答问题切中要害的能力加强了, 回答问题的正确率提高了, 学习能力增强了, 学习主动了, 学生自信了。

(2) 设计课堂双边活动, 促进鲜明个性发展

精心设计课堂双边活动, 新市民子女通过自学或导师的讲解或老师的辅导或自身的体验, 不仅掌握一个知识点, 而且还会应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时, 充满了自信, 课堂上参与的热情更高, 对同一个问题的不同看法, 反映了学生思维能力的灵活性、完整性, 在问题的讨论中, 培养了学生思维的严密性和批判性。有的善于推理, 有的长于质疑, 有的思考深入, 有的运算精巧, 不同的学生通过不同的活动, 得到展示自己的机会, 享受到成功的快乐。新市民子女在这样的学习氛围中, 才会实现人尽其才, 各领风骚。学生易形成积极的学习态度, 课堂变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 真正体现学生的主体意识, 提高了学生的学习能力, 促进学生个性的发展。

随着我国城镇化步骤的加快, 更多的新市民子女进城学习, 关注这部分学生的学习, 培养他们的思维能力是学校教学最基本的一项任务, 提高他们的数学学习能力进而提高其整体素质。对每一个新市民的家庭来说, 是造就幸福家庭, 对全社会而言是构建和谐社会的需要。因此, 值得我们每一个数学教师思考探索。

摘要:本文从数学情景习得缺失、数学知识中断零碎、数学思维习惯欠佳, 数学学习外援不足等方面剖析了新市民子女初中学段数学思维障碍形成的原因, 从完善教学情境, 注重知识衔接, 优化思维习惯以及改进教学方法等方面提出解决策略。

上一篇:无线网格下一篇:信用管理体系构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