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2024-10-10

信用管理体系构建(共12篇)

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篇1

0 引言

通常,人们认为信用属于道德范畴。信用的实质是信任,既属于道德范畴,又属于经济范畴。我国当前突显的社会信用危机是道德沦丧和市场经济缺陷的恶果。构建社会信用体系是通过道德教育和法规来实现的。从精神观念讲,要诚实守信,遵守诺言这;在经济意义上,信用是市场中人们的理性选择行为。本文以理性选择为逻辑起点,从微观角度进一步阐释信用的内生机制,对我国当前的社会信用危机做出解释。

1 理性选择与非对称信息

经济学是关于理性选择的科学(Myerson,1999)[1],理性选择是假定经济主体的所有经济行为都是有效用倾向的,描述主体在一定的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下,谋求自身目标函数效用最大化过程中的决策选择行为。效用分为两类:一类是从物质产品中获得物质效用,另一类是为满足人们的尊重、赞美、荣誉的需要,从“自我完善”产品中获得“标签”效用(Khalil,1990,1997)[2,3]。外部环境和约束条件限定主体可选择行为集,直接影响主体选择行为。从博弈论和信息经济学看,主体的理性选择行为受信息集、博弈规则(参与人、行动、结果)、战略空间、预期得益等多种外部环境和条件的约束,约束条件变化必然影响到主体理性选择行为。当经济主体理性选择面对的是另一个理性主体,他的效用函数不仅依赖于自己的选择,而且依赖于对方的选择,他的理性选择也是对方的理性选择函数;主体之间理性选择相互作用,使主体实际选择结果与期望的最大化目标并非完全一致,但仍是主体在约束条件下的理性选择,因而主体的理性选择是在存在着相互外部性条件下的选择问题。理性选择有如下的特征:理性选择是一种双向选择;理性选择是一种折衷选择;理性选择是信息约束下的选择;理性选择是一种动态选择。

非对称信息,是指交易双方中一方拥有另一方所不知道的信息。信息集在市场交易过程中呈现非均质分布。社会分工和专业化使信息非对称性更严重,已成为现代经济活动中的一种常态和特征。信息非对称性导致经济活动不确定性,是产生机会主义行为根源之一,使内生交易费用增加,严重影响市场经济发展。

信息非对称性,形成了交易中的交易主体出现信息优势方和信息劣势方,因而双方地位并不平等。信息优势方由于拥有对方所不拥有的信息,在谋求自身效用最大化动机驱使下,其理性选择将是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从而影响对方的得益;而信息劣势方由于顾虑信息非对称性可能引发对方的机会主义行为,存在得益损失的可能性,行为趋于谨慎,他的理性选择是不信任对方,从而不参与交易活动,结果是即使对交易双方明显有利的交易行为也较难发生。

2 信用内生机制

我们用委托-代理人模型来说明交易双方策略和博弈结局。假定交易为信息优势方(代理人)与信息劣势方(委托人),他们的策略分别有诚实、欺骗与交易(信任)、不交易(不信任),得益矩阵如下:

由双方博弈矩阵可知:若信息劣势方选择交易(信任)策略情况下,当信息优势方理性选择是欺骗时可得到15单位收益,而对信息劣势方造成5单位损失。对于信息劣势方而言,知道信息优势方会(或可能会)选择欺骗行为,就对其产生不信任感,为避免损失,他的理性选择将是不交易(不信任);那么双方理性选择的纳什均衡结果是:信息劣势方选择不交易(不信任),信息优势方选择欺骗,双方得益均为0。而若双方选择以信用为基础的合作行为,可各得5个单位收益,显然基于信用的合作行为应是符合双方利益的理性选择。为什么对双方有利的理性选择无法实现?主要是因为信息优势方基于信息优势地位的机会主义行为可能性,导致信息劣势方不信任感。缺乏信用基础,使双方合作困难,结果是信息优势方找不到交易对手;或者为达成交易必须付出额外交易成本,增加内生性交易费用;这两种结果最终会导致市场萎缩、稀薄、乃至消失,既不利于双方利益,又造成社会福利损失。

如果将信用机制加入上述模型,信息优势方与信息劣势方建立了信用关系,双方理性选择行为变为合作,则各得5单位收益,双方效用增加,实现了集体帕累托改进。那么这种信用机制是如何产生并发挥作用的?也就是说双方如何取得相互信任,建立信用关系?双方如何确定对方会采取基于信用的合作行为?由上述博弈模型,假定每次博弈时双方都预期会有下一次交易机会,且博弈结构相同,那么在给定信息劣势方选择交易(信任)策略情况下,对信息优势方而言,若选择欺骗,得到本期收益15个单位,但以后交易不能维持,收益为0,总收益只有15个单位;选择诚实,可得到本期收益5个单位,又由于双方交易可以维持,过程重复进行,每次诚实都可得到收益5个单位,结果是总收益远远大于15个单位。可见,为了追求长期效用最大化,信息优势方有动机选择诚实合作,建立信用关系,信息劣势方也会主动采取触发策略,基于信用的合作得以实现,形成动态博弈树,见图1。

这就是说,重复博弈使双方达到触发策略均衡,创造信用机制,其核心是交易主体为了诚实合作的长期利益,愿意抵挡欺骗带来的一次性利益诱惑。从这一角度看,信用成为人们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结果。当然,信用关系建立和维持需要支付一定的成本(以承诺和行动证明自己的信用),即信用成本。当预期未来长期收益大于支付的信用成本时,人们就有动机建立和维持信用关系。信用具有自我强化、自我累积功能,也就是说随着交易次数增加,信用关系会越来越稳定,双方信任度越来越高,交易更容易达成,交易成本会迅速减少。稳定的信用关系在某种意义上是交易主体的无形资产,并且不断增值,具有报酬递增性质;另外,信用关系具有可移植性,与某个主体建立的信用关系可以“移植”到另一主体,使交易范围扩大,收益增加。因而,在市场经济条件下交易双方有动机去建立、维持和发展信用关系;信用这种人们基于经济范畴的理性选择,也将升华为道德范畴的自觉行为,整个社会成为信用社会(从道德层面讲)。

当信用成为道德规范,被人们自觉遵守时,经济活动效率会大大提高,信用成为一种不可或缺的社会资本,是使社会稳定、经济制度富有活力的粘合剂(诺斯,1981)[4]。因此,斯密在《道德情操论》中指出,经济活动基于社会习惯和道德之上,如果离开了这些习惯和道德,交易活动就会受到重大影响,交易的基础就会动摇。市场经济的道德基础最重要的是信用(张维迎,2002)[5,6]。信用机制虽未改变信息非对称的客观现实,但降低了交易费用,使交易容易实现。从这个角度来讲,信用机制内生于市场交易,是市场的自我挽救。而信用的产生、强化和发展需要具备以下条件:

(1)完善的产权制度是信用机制的前提。产权制度的基本功能是给人们提供一个追求长期利益的稳定预期和重复博弈的规则。产权不清,主体无法也无须为自己行为承担责任,无法获取信用合作长期利益;产权制度不稳定,人们会采取机会主义行为追求短期利益,破坏市场秩序;产权制度缺乏有效的法律保护,人们没有动机维持长期信用关系。所以,只有建立了完善的产权制度,交易主体成为独立的产权主体,对自己行为承担责任,并获得相应收益,人们才会理性选择去建立稳定的信用关系,谋求长期利益最大化。因而,信用问题的实质是产权问题(张维迎,2002)[7]。

(2)市场经济是信用机制的基础。随着市场经济发展、社会分工深化、交易规模扩大及交易水平提高,人们才有机会参与重复博弈,于是理性选择自发建立信用关系。信用机制内生于市场交易,并随市场经济发展不断强化;一般来说,信用发达程度与市场经济发展程度正相关,而市场不发达与信用机制缺乏相伴生。因而,市场经济不发达的地区必定缺乏社会信用关系,市场经济不发达的社会必定是信用缺乏的社会。另外,市场的竞争机制也有助于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在激烈竞争的市场环境中,人们可以容易地选择交易对方,信用缺乏的主体会很容易被信用良好的主体所替代,这种市场的惩罚外力,迫使交易主体建立稳定的信用关系。反之,在垄断市场信用机制缺乏是必然现象[8]。

(3)有效的惩罚机制是维护信用机制的手段。市场经济本身具有惩罚功能,信用缺失主体将面临以下惩罚:(1)交易对手将交易转向另一个主体;(2)为了实现交易必须付出更多的额外成本;(3)一旦失信成为公开信息,潜在交易对手会不与其交易,使其丧失参与交易的机会;(4)信用关系一旦被破坏,很难重新建立,失信主体最终将被淘汰出局。

(4)信息公开、信息流动是信用机制的保障。信息公开、信息透明提高了信息的对称性,相对降低了信息优势方的优势地位,并使失信行为能及时被发现,从而减少了其利用信息优势采取机会主义行为的可能性,有利于双方建立稳定的信用关系。信息的高效流动使失信主体及其行为成为公共信息,被潜在市场参与人知晓,从而提供了可能的市场惩罚机制[9]。

3 启示

(1)信用不仅属于道德范畴,而且属于经济范畴,是主体追求长期利益最大化的理性选择。信用内生于市场经济,是市场的自我挽救,也是市场经济得以正常运行和效率得以充分发挥的基础。我国当前存在的信用危机及其对经济和社会生活的重大消极影响,引起社会广泛关注。在如何构建社会信用体系上,许多人对信用理解仍拘泥于道德范畴,希望并力图通过道德教育,“嵌入”信用机制,建立社会信用关系。这种理解忽视了信用的经济范畴,忽视了信用的市场经济内生性。即使通过道德教育,“嵌入”信用机制,建立社会信用关系,但由于缺乏市场经济基础,这种信用关系也是极不稳定的;即使通过“嵌入”方式可以进行信用制度安排(正式和非正式制度),这种制度安排的遵守难以成为人们自觉行为,因而是低效率的。所以我们一方面要加强道德教育,另一方面要深化市场经济改革,建立现代市场经济秩序,这样社会信用体系才能最终建立。

(2)产权制度是信用制度的基础。只有建立了完善、稳定的产权制度,经济主体成为自由契约、自主交易、自担风险的产权主体,稳定的信用关系才可能成为人们理性选择的结果。在产权不清、产权制度不稳定、产权未受法律有效保护环境下,单纯进行信用制度建设,以其支撑社会经济发展,是不符合客观经济规律的。要构建社会信用体系,就必须进行产权制度改革,在法律上保障主体产权“神圣不可侵犯”,建立以法人产权关系为核心的现代企业制度,同时规范政府行为。

(3)必要的惩罚机制是维持信用的手段。市场惩罚和法律惩罚相辅相成,互为补充。我国信用制度建设,不仅要通过健全法律制度,严格执法,发挥法律威慑力和惩罚力,更要健全市场经济制度,发挥市场自身惩罚功能;因为相比而言,市场自身惩罚功能可能是成本较低、效率较高维持信用的手段。惩罚与激励是同一事物的两个方面,一个好的制度安排,不仅要有一定的惩罚机制,更要有一定的激励机制,激励人们去自觉遵守。市场经济不仅有对失信主体的惩罚功能,也有对讲信用主体的激励功能,因为人们更愿意与讲信用的人合作。同样,法律不仅有对失信主体威慑和惩罚功能,也有对讲信用主体的激励功能,因为法律给人们提供正当权利的保护,保证人们正当利益不受侵害。

(4)信息的结构、数量、传递系统对信用体系具有显著影响。我国信用制度建设,必须通过政府信息公开、全国征信体系、市场化运作的信用登记模式来推进信息公开,提高信息透明度;并通过信息共享、电子化信息平台、独立的信用中介组织来建立高效信息传递系统。

参考文献

[1]Myerson Roger B.“Nash equilibrium and the history of economic theory”.Journal of Economic Literature.Vol.37,No.3.(1999):1067-1082.

[2]Khalil E L.“Beyond Self-Interest and Altruism:A Reconstruction of Adam Smith’s Theory of Human Conduct.”Econ.and Phil.6(1990):255-273.

[3]Khalil E L.“Etzioni Versus Becker:Do Moral Sentiments Differ from Ordinary Tastes-”De Economist145(1997):491-618.

[4]诺斯:《经济史中的结构与变迁》[M];上海三联书店,1991:56-60。

[5]张维迎:《法律制度的信誉基础》[J];《经济研究》2002(1):3-13。

[6]张维迎、柯荣住:《信任及其解释:来自中国的跨省调查分析》[J];《经济研究》2002(10):59-70。

[7]张维迎:《博弈论与信息经济学》[M];上海出版社,2002:112-115。

[8]杜金岷、林永亮、朱小明:《社会信用的经济学分析》[J];《学术研究》2001(9):56-60。

[9]郭红玉:《信用概念的制度分析》[J];《金融理论与实践》2002(3):6-8。

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篇2

中小企业信用评级体系构建研究

作者:袁吉伟

来源:《财会通讯》2008年第09期

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篇3

【摘要】本文阐述了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作用,分析了构建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制约因素,提出了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

随着市场经济的不断发展,信用销售越来越成为企业广泛使用的手段。特别是我国加入WTO后,国内的企业在一个更为开放的市场环境中竞争,这对我国企业遵守国际市场交易信用准则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但是我国目前的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尚不健全,企业的财务信用管理问题也越来越显露出来。能否建立和实施科学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增强企业抗拒风险的能力是企业生存和发展的关键问题。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成为摆在政府和企业面前的一项刻不容缓的任务。笔者仅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途径略作探讨。

一、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和作用

(一)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

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是一个综合的体系,包括信用管理组织制度、客户信用评估制度、客户授信制度、应收账款监控制度、逾收账款追收制度,绩效考评制度等。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目标是:通过合理而有效的措施,减少客户失信行为的发生以及失信行为给企业造成的损失;消除客户信用风险发生的隐患,在信用风险防范的基础上,实现与客户共赢的局面;实现社会信用资源的整合,提高自身的信用管理水平,推动社会信用体系的发展。

(二)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作用

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对我国市场经济的发展有着积极的作用。

首先,有助于我国企业的市场开拓。在市场经济发展的一定阶段,经济发达国家无一例外地借助信用交易手段来扩大市场需求,一个国家的市场规模会因信用交易而放大数倍。在信用缺失的交易环境中,只能“一手交钱一手交货”,交易双方必须有现钱、现货,否则交易就无法进行;在良好的市场信用环境下,企业在进行销售商品或提供服务时,一部分采用现金销售的方式,而很大一部分则采用赊销方式,通过对应收账款的投资可以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企业的销售竞争力,以扩大销售额。

其次,有助于企业的融资。一方面通过建立企业信用担保体系,克服我国企业融资中的抵押担保问题可直接弥补企业信贷融资缺口;另一方面通过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来改进我国企业信贷市场的信息结构,提高银行对企业类型的识别能力,减少企业信贷融资中的信息不对称,减少逆向选择和道德风险,改进信贷市场效率,也会间接地增加对企业的信贷供给。

再次,可以有效降低企业的交易风险。信用市场中信用双方的信息是不对称的,授信方不能准确知道受信方的还款能力和还款意愿,只能根据受信方以往的信誉状况和信用记录对受信方守约、违约概率做出判断。在授信方和受信方博弈的过程中,受信企业如果是信誉良好的企业,即信誉价值大于违约收益,企业的最优选择是守约;如果是信誉较差的企业,即信誉价值小于违约收益,企业的最优选择为违约。企业通过信用中介机构查阅信用档案可以便捷、低成本地获得潜在交易伙伴的信用记录,根据交易伙伴的信誉价值确定授信额度,从而有效降低交易风险。

二、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制约因素

财务信用缺失和财务信用管理滞后的现状已经严重阻碍了我国企业的发展,为改变这一现状,应尽快建立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通过对当前我国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现状的分析和研究,可以看出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存在以下制约因素:

(一)企业管理体系运行的环境较差,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信用法制和文化环境

从法制方面来看,相关法律还缺乏系统性,有的法律法规过于笼统、抽象,没有相应的实施细则;一些信用信息的采集和共享方面也没有相关的法律规定,执法的空间过于宽泛;在某些失信和诈骗案件的审理中,还存在严重的地方保护主义;对尚未达到刑事犯罪程度的失信行为惩治不严肃,失信者付出的成本小于失信的收益。从文化环境来看,社会主体普遍缺乏市场经济所要求的守信意识和信用道德理念,社会没有真正树立起以讲信用为荣,不讲信用为耻的信用道德评价标准和约束机制。

(二)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

在正常情况下,任何一个企业都应把财务信用管理当作财务管理的灵魂,但我国多数企业甚至是国有大型企业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普遍缺乏健全的财务信用风险管理制度;而中小企业则或是出于避税的目的不愿建立规范的财务信用管理制度,或者是因为家族式管理还不会建立财务信用管理制度,导致信用缺失问题更加明显和突出。企业内部普遍缺乏基本的信用风险控制和管理制度,缺少专业的信用管理人员。由此带来的因授信不当导致合约不能履行以及受信企业对履约计划缺乏管理而违约的现象频繁发生;因对客户的信用状况缺乏了解也使许多企业屡屡受骗上当,造成大量的经济纠纷和交易损失;同时,由于一些中小企业产权制度不合理,内部治理结构不规范,也导致了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基础难以落到实处。

(三)我国信用中介机构的市场化程度很低,企业的信用支撑体系发展不到位

目前,我国的信用中介服务行业发展滞后,虽然也有一些为企业提供信用服务的市场运作机构(如征信公司、资信评级机构、信用调查机构等)和信用产品(例如信用调查报告、资信评级报告等),但不仅市场规模很小,经营分散,而且行业整体水平不高,相关信用信息缺乏完整性和有效性,市场竞争基本处于无序状态,没有建立起一套完整而科学的信用调查和评价体系,企业很难得到财务信用管理的技术和信息支持。同时,由于缺乏中介机构,使得企业的财务信用状况得不到科学、合理的评估,市场不能发挥对企业财务信用状况的奖惩作用,企业也缺乏加强财务信用管理的动力。另外,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财务信用评估体系、财务信用担保体系等信用支撑体系均发展不到位。

三、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途径

在我国,加强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建设,是市场经济发展到一定阶段的必然要求。一个完整的企业信用体系,既应有比较完善的法律体系和有效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部门,也应有完全市场化运作的信用中介机构主体,还要有对信用产品有强烈需求的信用产品使用者。构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加快建立健全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相关法规

完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相关法律是构建财务信用管理体系的第一步。在立法和执法方面,一是国家要尽快建立和完善财务信用管理特别是中小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法律法规体系。美国早在20世纪60—80年代的20多年期间,已经逐步形成了一个以《公平信用报告法》为主体的比较完整的信用管理立法框架体系。我国可以借鉴美国的经验,结合我国实际,进一步完善《公司法》、《破产法》、《合同法》、《担保法》等法律的有关条款,加快研究制定《信用管理法》或《中小企业信用管理法》,并以此为基础,制定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方面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二是要用法津法规支持建立企业的信用基础,如支持发展商业化的企业征信业和信用评估业,严格规范涉及企业信用信息采集、使用及评估活动的机构和组织的行为,用法律法规确保信用记录和报告机制的公平和高效运作。三是要真正做到有法必依、执法必严。各级地方政府在中小企业信用管理工作中应树立大局意识,高举诚信的大旗,把依法治国和以德治国有机地结合起来,摒弃地方和部门保护主义,按市场规律管理经济,依法行政;司法机关要切实维护法律的尊严,排除干扰,公正办事,严格执法,坚决严厉打击企业的各种逃废银行债务行为,营造良好的社会信用环境。

(二)明确体制转换期政府在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中的职能,加快企业产权制度改革,建立现代企业制度

基于我国体制转换和经济发展水平,我国政府在财务信用体系建设中应该发挥更大的作用。信用恶化和政府行为有着密切的联系,因而治理的基本原则应是政府以外在制度的建设促进内在制度的演化,而不是直接参与企业内在信用体系的运作。政府应健全法律和道德的约束机制,结合我国国情,制定出企业信用管理方面具体的条例和实施细则,使中介机构能够依法收集企业和个人的信用信息资料,为发展商业化的中小企业征信业和信用评估业创造健全的法制环境条件。通过法律程序明确政府或有关部门行使信用惩罚的权力以及行使权力的界限,对失信行为的界定和惩罚应准确、适当,引入处罚时效机制,以利于营造惩恶扬善的社会氛围。政府还应按照“制定政策、创造环境、加强监管、提高信用”的原则,鼓励企业加强财务信用管理,推进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

此外,企业财务信用的最终确立要靠现代企业制度,产权不清就无法使企业在经营过程中实现责权利的内在统一,使企业明确失信风险和责任。所以我国应通过加快政府职能转变和产权制度改革,真正地做到政企分开和产权关系明晰,确立企业法人财产权,建立所有者对企业和银行经营的监督约束机制,使信用交易的授信方有清晰的产权边界,能够独立地承担相应的责任。在此基础上,充分发挥政府部门和市场的作用,深化企业改革,建立产权约束机制,促进现代企业制度的建立,调动社会各界的积极性,加快企业信用工程的建设。

(三)建立与企业自身相适应的信用文化,增强经营者的信用观念和信用意识

企业价值观是企业文化的精髓,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的企业信用是企业价值观最为重要的部分。构筑企业诚信文化就是要在企业里树立起“信用是企业最重要的无形资产”的意识,每个企业都要依靠自己对其它企业及社会交往规则的遵守来获得社会的尊重和信任。尽管我国传统文化中并不缺乏诚信的传统,但由于传统文化是建立在农耕经济基础之上的,具有封建性和很大的局限性,现代化的传统诚信模式,赋予了企业信用以崭新的含义,公开竞争、自由竞争以及对游戏规则的遵守是企业信用在市场经济时代所永远追求的价值理念。要把信用作为企业安身立业的基点,时时处处精心打造企业信用大厦。

公民的信用意识与企业的守信理念不是一朝一夕就可以增强的。加强教育,提高道德素养,增强人的法律观念是建设信用的社会基础。企业在职工教育中存在重业务技术,轻信用教育的倾向,有的企业领导还指示企业的采购、销售人员如何去蒙骗,如此,难言信用建设。因此,要把信用教育作为国民教育和职业教育的重要内容,通过强化其信用意识和观念,提高其信用素质,激活其对信用的有效需求;要充分发挥舆论的引导、监督作用,大力倡导和推动以诚信为核心的市场经济伦理道德建设。

(四)加强企业信用支撑体系的建设

资信调查、评估、担保、咨询等社会信用中介机构是企业财务信用的支撑体系,应积极培育专业的信用中介机构,规范信用中介机构的行为,充分发挥信用中介机构的作用。

首先,建立和完善企业的资信调查体系。根据我国实际,目前应在法律框架内,按照规范、有序和不搞重复建设的原则,参照德国和法国以中央银行建立的中央信贷登记为主体的国家社会征信管理体系的模式,充分发挥人民银行信用登记咨询系统和工商、税务部门年检系统的作用,建立一个直属中国人民银行的专门职能机构,或由国家主要金融机构参加的、非盈利性的会员机构,全面负责全国企业征信管理,并集业务、技术管理为一体,具体实施征信采集、信息加工、提供征信产品、维护和完善系统等工作,随时在全国信贷登记咨询网络上对企业信用状况进行公示。其次,建立和完善企业的信用评估体系。针对我国入世后的形势,抓紧组建既具有中国特色,又能与国际接轨的全国性或区域性的权威性企业信用等级评定机构,打通中小企业进入国际市场竞争的通道。同时,政府主管部门要加强管理,严格规范会计师事务所、审计师事务所的信用评估行为,进一步完善这类中介机构的执业规范,对蓄意出具虚假验资报告、资产评估报告及审计报告、质量认证等中介机构要严厉追究责任,直至取消相关执业资格,避免类似“银广厦”公司事件、“中天勤会计师事务所”等机构违规现象的发生,净化企业评信环境。最后,进一步发展和完善企业的信用担保体系。针对企业信用担保公司目前面临的运行困境,建议政府部门一是要加大对企业信用担保机构的扶持力度;二是要协同各级人民银行加强信用担保机构与各金融机构之间的协调工作;三是要督促信用担保机构加强内部管理;四是借鉴西方发达国家的经验,大力发展中小企业互助担保机构、信用再担保机构,探索建立由政府全额出资的“中小企业信用保险公司”,对产业投资基金提供保险或再保险,逐步形成分散中介机构担保风险的信用辅助体系。

(五)培养专业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加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的内部自律和外部监督

把加速培养一支高质量的财务信用管理人才队伍作为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体系建设的一项重要工作。要通过各种方式培养、培训一批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建立财务信用人才的资格考核和认证制度,进一步完善对现有的企业财务信用管理人才的管理、考核、监督机制。重视全社会的信用意识教育,提高企业、个人和全社会的信用观念,为营造一个良好的财务信用环境创造条件。

完善企业自身的财务信用管理体系最大的受益者应该说是企业本身,它为企业各种经济活动的正常进行提供有效的制度安排。因此企业的“自律”非常重要,它关系到体系内在的质量和信誉。企业应下大力气提高产品质量、服务质量,开发有竞争力的新产品,提供取信于民的服务,充分利用信用体系信息的权威性、公开性或扩散性,扩大企业产品的知名度和信誉,达到开拓市场、促进企业发展的目的。同时,企业应该成立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在专家的指导下,从原始资料积累开始,对企业进行全程信用管理;制定合理的信用政策,根据企业和不同客户的具体情况确定适宜的授信额度、受信额度,将信用管理的重点转向事前和事中阶段;采用动态过程控制方法,强化各环节财务信用风险管理。

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篇4

农村信用合作社作为合作性质的基层金融机构, 其服务对象定位于农业、农村和农民, 积极为符合条件的农户和农业生产提供信贷, 支持农村经济结构调整, 加速农业现代化进程。由于一般农户缺乏抵押、质押, 信用评分技术 (Credit Scoring) 往往成为农信社对农户贷款的主选技术。建立一套科学的农户信用评估制度是农信社发放贷款、控制信贷风险的重要环节。然而, 对农户的信用进行评估, 无论在理论和实践上都有较大的难度。一方面, 关于农户信用评估的理论正处在发展过程当中, 到目前为止, 衡量农户信用的指标体系尚无权威的概念。另一方面, 每个评价指标对农户信用水平的贡献率有较大的差异, 但客观公正的指标权重却不易设定。第三, 农户的信用评估具有很强的空间和时间特征, 蕴含于农户生产、生活以及其生存环境中。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法 (PCA) 对数据的最佳综合简化能力与多层前馈神经网络 (BP) 的高度非线性映射能力相结合, 通过PCA-BP模型构建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评估体系, 克服了以往此类研究中的信用评估指标存在自相关、指标赋权主观随意性较大和评估过程泛化能力弱等缺陷, 为农信社对农户的信用贷款业务提供快速而量化的农户信用评级依据。

二、国内外研究的现状综述

目前评价农户信用方法可分为两类:一类是专家系统模型与信用评级分级模型, 比较常见的有不确定型层次分析法 (谭民俊等[1], 2007;胡愈等[2], 2007) 、模糊模式识别 (王树娟等[3], 2005) 和信用评分法 (刘敏祥[4], 2003) 。此类方法的实质, 就是将借款人经济状况或影响到借款人信用状况的若干指标 (如借款人的收入、年龄、资产状况等) 赋予一定的权重, 通过某些特定的方法得到能够反映信用状况的信用综合分值, 并将其与基准值比较以决定是否给予贷款以及贷款定价。目前这类方法成为国内金融机构较常采用的一种信贷分析模式。其缺点是:在构造判断矩阵做出各因素间相对重要性评价时, 离不开人的经验, 主观随意性较大。第二类是非线性判别模型与神经网络分析系统, 此类研究较少, 温涛等 (2004) 用BP人工神经网络的方法设计了农户信用评估系统与运用, 从重庆市选取了150个农户进行评价, 取得了较好的效果[5]。但其选取的指标有一定的相关性, 造成神经网络本身的训练过程不确定, 在实际应用中受到一定的限制。

近年来, 国外有学者将数据包络分析 (DEA) 引入了农户的信用评估策略[6]。但DEA的决策单元相对效率只能通过投入或产出测算, 而且两种角度的测算结果通常不相同;此外在适应性方面该方法还存在不足, 有待进一步探讨。

总体而言, 我国农村信用社的农户信用评估手段目前还处在探索中, 主要使用的是专家系统模型与信用评级分级模型。在评价指标的选取、甄别、综合评估等方面都有待进一步研究。

三、本研究的目标与方案设计

本研究的目标是构建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评估策略。该策略以农户信用评估为主线, 考虑农信社实际工作情况, 选取衡量农户信用的影响因素, 并给各因素分别进行量化, 建立完整的农户信用评估指标体系。在此基础上, 利用主成分分析法归纳出对农户信用评级有显著影响的因子, 增加信用评估系统的合理性。同时, 引人神经网络评估方法, 利用其处理不确定性问题和自学习能力, 进行农户信用等级的评估。具体的研究过程如下:

(一) 构建农户信用评估的指标体系

农户信用评估涉及的影响因素众多, 评审内容复杂, 建立能够从各个方面综合体现与衡量农户信用的科学性的评价指标体系是进行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评价的前提和基础。根据农户信用评估的特点, 遵循科学、实用及简明的原则, 将农户信用综合评价指标体系分为两个层次。一级指标为准则层, 分别从农户户主的偿债能力、经营状况和家庭基本特征三个方面决定农户信用等级。二级指标为具体评价指标层。指标体系框架结构包括: (1) 家庭年收入水平。大部分情况下, 农户还款来源来自家庭收入, 家庭收入越高, 违约的风险越小。 (2) 收入结构。农户非农收入反映农户的商务经营能力, 家庭非农收入越高, 农户的商务经营能力越强, 贷款的安全性越高。 (3) 年支出水平。农户的支出水平是农户借贷意愿的重要表征, 其中蕴含了还贷风险。 (4) 家庭总资产。家庭总财产是农户过去经营成果的表现, 既是衡量农户经营能力的重要指标, 又是反映农户偿还能力的指标。 (5) 资产结构。流动资金对于借款的安全性至关重要, 农户流动资产越高, 贷款越有保障。 (6) 经营项目。农户从事的主要职业决定了农户的经营风险, 他的经营项目体现收益水平、收入稳定性和工作稳定性。 (7) 宅基地现估价。房产自有、房产值价高的农户要比租赁住房、房产值价低的有更强的偿还能力。 (8) 家庭养育负担。农户需要供养的人口越多, 偿还能力越差。 (9) 农户年龄。年龄小、工作年限短, 获利能力往往没有达到最佳状态;同时, 年龄迫近退休年龄, 则身体素质渐差, 在支付各种费用方面的开支会有所增加, 从而用于还款的纯收入的水平则会降低。 (10) 家庭主要决策人的受教育程度。按常规, 受教育程度与收入水平成正比, 受教育程度越高谋生手段越多, 可工作的领域越广, 则借款人便能利用所具有的技能获取足够的收入。 (11) 是否拥有各类保险和政府补贴。此类指标表示借款人抵抗意外事件的能力。

(二) 构造PCA-BP模型进行农户信用评级

主成分分析 (PCA) 是将研究对象的多个相关指标化为少数几个不相关的变量的一种多元统计方法。由于农户信用评价指标体系所涉及到的变量众多, 且指标相互之间有一定的相关性, 所以得到的统计数据反映的信息有一定重叠。因此, 本研究利用几个不相关的主成分作为原来众多变量的线性组合, 组构农户信用评级的有效因子, 并计算因子得分。接下来的研究中, 就可在反映信息本质特征的前提下, 利用少数不相关的主成分指标 (因子得分) 来替代原始的多项指标, 提高农户信用评估系统的速度和效率。

BP神经网络模拟了人脑神经元基本功能和网络的基本特性, 具有分布式记忆、并行处理及联想、自组织的学习能力, 对解决非线性问题有着独特的先进性, 它可以避开复杂的参数估计过程, 同时又可以灵活、方便地对多成因的复杂未知系统进行高精度建模。

神经网络运用于信用评估包括学习和判断两个过程。首先, 用训练集的数据训练这个网络, 使不同的输入向量得出相应的输出值, 当误差降到一个指定的范围内时, 神经网络所持有的那组权数值就是网络通过自学习得到的权数值, 即完成了神经网络的自学习过程。在本研究中, 把由PAC分离出来的主成分指标代替原始指标作为神经网络的输入变量, 用农户的最终信用评级结果作为输出变量, 最终得到进行农户信用评级的神经网络模型。然后, 输入测试样本数据, 让训练好的神经网络输出待评价农户的信用等级, 即实现神经网络的农户信用评估操作。

四、农户信用评估体系的实证分析

本文使用的数据来源于苏北X市某农信社2008年三季度收集整理的277个农户信息及五级信用评价结果 (从低到高分别为BB级、BBB级、A级、AA级、AAA级) , 数据内容涵盖农户的资产、收入、经营以及农户的基本情况、信用等级等内容。本研究先将各农户信息按照有关的指标体系进行归纳, 并采用前200组数据作为训练集, 进行主成分分析;再将得到的主成分作为评估BP网络的学习样本, 构建信用评级网络。接着将后77组数据的主成分输入训练好的网络, 并将网络计算出的信用评级结果与农户的原始信用等级进行比较, 考察该信用评估体系的有效性。

(一) 农户信用评估指标的主成分提取

根据主成分分析法原理, 将200组农户13个信用指标的原始数据按照 进行标准化处理 ( 为该指标样本数的平均值, Sj为该指标样本数的标准差) 。接着将标准化数据导入SPSS16.0软件, 进行Bartlett球形检验, 得出的相伴概率结果为0.000, 小于显著水平0.05, 认为适合于主成分分析。

接着, 运用SPSS的Principal component函数对导入数据进行主成分分析, 得出各成分的贡献率以及各成分的累积贡献率, 发现前5个成分的累积贡献率已达到85.748%, 大于主成分所要求的累积贡献率达80%的标准, 因此选择前5个主成分作为待分析的主成分因子, 并计算它们的主成分载荷。

第一主成分与家庭年收入水平、收入结构、年支出水平、家庭总资产和经营项目关系密切, 第二主成分则与宅基地现估价和是否享有政府补贴联系紧密, 第三主成分偏重于农户的年支出水平和家庭总资产, 第四主成分主要考虑农户家庭养育负担及其年龄, 第五主成分则是农户的保险类因子。五者侧重各不相同, 相关性较小, 可决定将计算得出的5个主成分因子的特征值对应的特征向量, 即经过公式Fj=βj1x1+βj2x2+...βjpxp (j=1, 2, ..., m) 变换后的因子得分代替原农户信用指标作为BP信用评估体系的输入样本间。上式中, βjp为载荷矩阵, Fj是因子得分。

(二) 神经网络农户信用评估模型的构建

主成分分析的结果表明, 训练集样本农户的主成分因子共有5个, 每个主成分因子对应1个输入结点, 因此神经网络的输入结点共有5个。信用评级的输出结果可以分为5种, 即:AAA级、A级、A级、BBB级和BB级 (图1) 。每1个输出对应1个结点, 所以输出结果共有5个。信用评估结果如为AAA级, 输出应该为 (1, 0, 0, 0, 0) , 评估结果如为AA级, 输出应该为 (0, 1, 0, 0, 0) , 其他 (0, 0, 1, 0, 0) 、 (0, 0, 0, 1, 0) 、 (0, 0, 0, 0, 1) 分别代表A级、BBB级和BB级。

中间结点数 (H) 的上限与输入结点数 (m) 及输出结点数 (n) 的关系如下式所示: 。本研究经反复试验, 发现隐含层神经元个数为10时的BP网络所得到的误差最小, 因而确定选取10个隐含层节点, 最终建立的BP网络模型结构是5×10×5, 其基本结构 (见图2) 。利用MATLAB软件实现神经网络, 隐含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采用S型正切函数tansig, 输出层神经元的传递函数采用S型对数函数logsig, 学习速率为0.1, 使用trainlm函数训练网络, 经过45次的学习, 网络达到收敛, 误差值降低到0.01以下 (见图3) , 运算结束。

五、结论

本文将主成分分析与神经网络相结合, 为农信社的农户信用评估提供一种可行的方法借鉴, 即利用主成分分析法从农户信用评估的众多影响因素中提取出主要的综合因素, 作为网络新的输入样本空间。这样既优化了网络结构, 减少了输入维数, 又能降低样本间的干扰, 提高了评估的性能。为了更好发挥该信用评估系统的作用, 还必须加强农村信用体系的建设, 建立健全农户的诚信数据库, 为农户信用评估的开展创造良好的外部环境和条件。

参考文献

[1]谭民俊, 王雄, 岳意定.FPR-UTAHP评价方法在农户小额信贷信用评级中的应用[J].系统工程, 2007, (5) .

[2]胡愈, 许红莲, 王雄.农户小额信用贷款信用评级探究[J].财经理论与实践 (双月刊) , 2007, (1) .

[3]王树娟, 霍学喜, 何学松.农村信用社农户信用综合评价模型[J].财贸研究, 2005, (5) .

[4]刘敏祥.我国农户信用分析的规范化数据[J].农村金融, 2004, (1) .

[5]温涛, 冉光和, 王煜宇, 熊德平.农户信用评估系统的设计与运用研究[J].运筹与管理, 2004, (8) .

信用管理体系构建 篇5

论文摘要: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组成部分,影响着我国社会信用休系的建设。本文通过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及相应的评价指标体系,力图改善大学生信用问题,建设和谐校园。

论文关键词:大学生信用 信用管理体系 信用评价

作为我国社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设施全国统一的企业和个人信用信息基础数据库已经顺利建成并逐步发挥作用。12月央行、教育部联合宣布:大学生信用记录已全部纳入该个人诚信系统如实记录大学生开立银行账户、信用卡、借用和偿还国家助学贷款这个系统对失信大学生发挥惩戒作用。

然而在全国各大高校里大学生仍然存在着较为严重的信用问题主要表现在日常言行缺乏诚信,背信违约;考试作弊,屡禁不止求职履历弄虚作假就业签约无故悔约抄袭成风瞒天过海信用卡欠款逾期现象并未改善。大学生信用作为个人信用的一部分是社会信用体系不可缺少的组成部分因此.学校有责任帮助有关部门提供大学生信用采集的信息,扩大信息共享积极发挥个人信用在社会诚信建设中的作用。

一、构建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

造成大学生信用危机的原因有社会不良环境的影响家庭教育因素,大学生自身因素、内在因素的影响,还有高校诚信管理制度不健全因此建立大学生信用管理体系成为各高校的当务之急。

参照质量管理体系的构成表1给出了一个信用管理体系的轮廓这个管理体系是由五个信用保证体系组成的:

1组织架构的保证体系

包括最高层领导在这个组织架构中的作用全体学生参与的方式和参与的程度;专门信用管理人员的配备及相应的职责。

2.规章制度的保证体系

包括操作流程的规范制度和信息管理的规范制度。

3信用标准的保证体系

包括必须有量化的信用指标和必须有明确的信用要求。

4资源配置的保证体系

包括设备要素和人才要素确保信用管理体系的有效运作。

5持续改进活动的保证

持续改进活动可采取培训、检查、评比、问题分析、征集建议等形式。

在上述的信用管理体系中建立信用档案和建立可量化的信用评价指标成为各高校既重要又紧迫的任务。

二、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1.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设置原则

(1)全面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内容应该全面地反映所有影响大学生信用状况的各项要素。

(2)科学性。各项指标必须有机配合形成体系相互之间既不重复,又无矛盾同时,指标的计算和评价方法必须科学要有一定的依据。

(3)公正性。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要符合客观事实,能正确反映大学生信用的真实面貌,信用监管人员必须态度公正,评价客观,以事实为依据。

(4)层次性。指标选择应尽可能的从不同层次、不同方位涵盖大学生信用的评估要素以全面真实地反映学生的信用能力。所选指标应有充分的信息综合能力。

(5)可操作性。所设指标要比较容易取得资料来源力求使指标设置在科学完整的基础上,简便易行。

2.大学生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建立

为了充分反映大学生信用状况,所构建的信用指标体系分别从学生个人基本情况,学校信誉体系和社会信誉体系三个角度来说明大学生个人的信用情况相应的建立了大学生个人信用评价模型的二级指标体系;第一层为基准层第二层为具体指标层,该信用评价指标体系见表2。

根据表2进行的信用评价指标体系需要确定各指标权重可采用层次分析法、德尔菲法或其他方法确定,在确定指标权重的基础上即可进行信用综合评价。

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研究 篇6

【关键词】政府;信用;体系

一、国际信用体系比较对我国政府信用体系构建的启发

美国发达国家的信用体系是以企业为主的市场化征信模式,它是历经一百多年市场竞争的果实;欧洲国家的信用体系是以公共信用信息系统为主的公共征信模式,它是多方面因素最主要是欧洲国家构建信用体系的直接目的是央行对金融机构的监管所决定而产生的;巴西的信用体系不仅特色鲜明,而且内容丰富,适用于发展中国家,它是一种既有私营征信局又有公共征信机构的混合式征信模式。日本,作为一个时刻充满危机感的国家,几乎在它的所有历史阶段中都在向最先进国家积极学习,信用体系建设方面也不例外,它是依托行业协会发展了征信体系。综上所述,信用体系可以是多种多样,关键是与国家的国情、经济发展阶段、文化传统、历史习惯以及使用目的等相匹配,只有这样才能创建有效率的信用体系。然而,我国信用体系建设起步晚,系统性较差,水平较低,距离信用社会的要求还差较远。我认为,我国的国情决定了:1.如走美国发达国家的路线是不现实的,所有的历史背景和文化传统都不相符;2.如果走欧洲公共征信模式虽然位势较高便于收集信用信息但又会由于垄断违背竞争原则,并且公共权力机构不仅产生成本大,还容易产生以权谋私等腐败现象。所以,我国应采用混合型的信用体系模式,既有政府信用体系,又有多家企业组成的行业协会的信用体系,但是政府信用体系在整个信用体系中不仅起到主导地位,更是起到协调平衡行业协会信用管理和各企业及个人的信用需求的杠杆作用。随着我国市场经济中信用体系供求矛盾越来越突出,合理构建政府信用体系是解决燃眉之急的首要途径。

二、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涵义与内容

政府信用体系是指政府为促进经济交易环境信息畅通、秩序良好以到达国家经济健康发展的目的,而依据我国相关法律法规、行业管理、征信机构、信用评级、信息公开系统和平台、专家咨询论证等对社会信用进行管理的系列体制。研究构建我国政府的信用体系主要从我国目前面临的几个薄弱方面入手:首先,要从法律法规入手,健全我国的法律法规,规范政府及工作人员的操作。其次,需要建立政府公共信用信息机制。加强信息的透明度,及时向社会披露相关信息,同时实现信息共享,为企业和个人信用提供参考依据。最后,建立信用监管体系。我国的政府机关应当接受社会对政府工作的监督,保护社会群体的合法权益。

三、当前我国政府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1.信用法律法规不健全

成熟的信用体系及其有效运作需要健全的法律法规提供有力保障。就目前而言,我国各行各业的法律建设随着实践需求逐步走向成熟,但针对新生的信用行业的法律于今年年初才被公布进入研讨起草阶段。商业机密、个人隐私、信用数据采集、信用等级评估标准、“黑名单”公布与惩处均无界定,在相当程度上助长了无视信用、投机欺诈行为的蔓延。无法可依,不仅严重制约了政府信用工作的开展和信用信息的发布与反馈,而且严重影响了政府介于企业、个体与信用协会行业之间的杠杆作用,更是阻碍了信用体系在我国急需突破瓶颈顺势而生的发展。

2.公共信用信息机制建设不足

目前,我国的政府公共信息机制不完善,缺少信用数据库和信用信息网络,既没有将政府内部和相关业务主管部门之间的信用信息和数据信息有效链接和利用,也没能将信用信息在信用行业和企业、个人征信时及时得到共享,致使有价信息被闲置,信息资源被浪费,信息垄断问题突出,制约了征信市场的有效需求,少数政府工作中甚至存在着一些暗箱操作的行为,在整个社会上造成了巨大的不良影响。

3.信用监管体系缺失

目前,我国信用市场规模较局限,为争夺有限的市场和业务,一些地方政府和中介机构为迎合客户的需求答应各种优惠条件,而客户进行投资时又会对承诺的优惠政策加以限制,致使信用产品和服务质量大打折扣。此外,我国信用行业尚未统一管理和领导,存在多个部门领导,重复建设,资源浪费,无统一的信用建设和规划。国外征信体系研究还指出公共机构存在的两大弊端除了成本高就是腐败现象滋生,所以构建一个健全而长效的信用监督体系势在必行。

四、构建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策略

1.健全信用法律法规

首先,我国国情决定,政府,作为履行国家主要职能服务社会的机构,不仅要依法办事,也要牵头参与法律法规的制定及运行过程中的修订,尤其是面对信用体系这片空白的领域更显重要。其次,信用体系的法律必须有一个总法则,具体细则可以由政府和信用行业协会根据我国国情的实际操作情况一一以单独法律条文建立健全,也可以适当在其他相关的法律中修改注明,但是前提是要逐一找出与其他相关法律冲突的地方做适当调整加以避免。第三,信用方面的法律法规涉及面要全,即使不全也可以在试行中加以改善,诸如,信用信息采集和管理、信用机构及其职责权限、信用信息平台设置和归属权、信用交易程序、隐私处理、信息保密、信用评级标准、第三方信用报告及惩戒规定等等。

2.加大对公共信用信息平台的建设

公共信用信息平台是政府将工商、税务、公安、银行等多方面有关信用的信息和数据按照法律规范的全国统一的标准集中、分类、统计等处理后互联互通并采取适当的有偿服务方式向社会开放和提供查询的一个重要桥梁。与此同时,政府也应合法合理通过信用体系中信用协会和信用个体征集实时变动的信用信息以保证市场信用信息的时效性。该平台的建设需尽早统筹规划,充分利用现有的信息网络资源,形成服务行业面广、地域覆盖全国的信用信息网络,一是加强信用信息的透明度;二是便利我国的企业和个人充分利用信用信息评估和咨询以更好地发展我国信用行业。

3.逐步构建政府信用监管体系

目前,随着“信用”这一概念的普及,国家对此领域还处于摸索阶段中,社会上已广泛流传多种信用“黑名单”。这一现象足以说明我国市场经济对信用管理体系的迫切需求,并且反映当今社会失信现象比比皆是,因此信用监管体系必须应运而生。信用监管在信用行业里的位置相当于审计在财务行业里的位置,举足轻重。政府作为信用行业的领头羊,应模范带头,充分发挥法律法规赋予政府的职能作用。一方面要明确监督和执法机构隶属关系及其职责,加强信用信息被使用的全过程,实施分类管理,拓展社会参与渠道,完善行政监督机制;另一方面则要建立失信惩戒制度,分为行政性惩戒机制、市场性惩戒机制和社会性惩戒机制,把失信者对交易对方的失信转化为对全社会的失信,使失信者一处失信,处处失信。

参考文献:

[1]曹瑞彤,刘姣.地方政府信用评级体系的构建与实现路径[J].陕西行政学院学报.2015.05.20.

[2]韩文国.我国政府信用体系的构建[D].东北师范大学.2007.05.01.

[3]阎亚军.我国新型农村信用体系构建研究[D].中国海洋大学.2012.10.01.

[4]李曙光.中国征信体系框架与发展模式.科学出版社.2006.08

[5]姚明龙.信用成长环境研究.浙江大学出版社.2005.08.

[6]孙志伟.国际信用体系比较.中国金融出版社.2014.03.

[7]李晓安、阮俊杰.信用之路-我国信用治理的经济学研究.经济管理出版社.2008.05.

作者简介:

浅析信用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7

1 构建信用档案管理体系的意义

信用档案管理体系是若干与信用档案管理有关的事务或意识相互联系而构成的一个有机整体, 包括国家立法、管理机构、政府监管、管理流程等多个方面。它是伴随着社会经济发展速度的加快、民族文化底蕴的加深, 适应社会信用需求而产生的, 是国家富强、民族兴旺的重要标志之一。一是有利于公民信用档案意识的提高。建立信用档案管理体系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客观需要, 有利于进一步规范市场经济秩序, 提高全民族诚实守信的道德水平, 从而加快信用文化的建设。二是有利于社会公平的实现。三是有利于信用档案利用活动的开展。四是有利于社会的协调发展。现代信用制度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大厦的重要支柱。强调诚信友爱, 就是全社会诚实守信, 全体人民平等友爱、融洽相处。

2 信用档案管理体系的构建模式

2.1 实现社会化管理模式的构建。

当前, 我国档案的管理工作普遍实行高度集中管理, 而信用档案管理由于起步晚, 发展不够成熟, 沿用传统的管理模式。这种集中式管理模式有一定的优势, 但却存在一定的问题, 其严重束缚了企业和个人的发展, 不适应市场经济体制下的自由竞争的环境。社会化管理模式是针对信用档案多元化的特点应运而生的, 其中最显著的就是档案寄存中心的出现。这一举措是档案部门适应市场经济需求的大胆改革, 是向档案社会化管理的积极迈进。

2.2 关注共享模式的构建。

信用档案管理模式正处在一个多元化阶段, 各国有各国的管理模式, 鉴于我国现处于市场经济发展的初期, 社会信用市场和信用环境很不理想, 作为信用体系中的基础信息和核心资源, 我国信用档案的建档工作目前处于一种各行其是、自成一体的阶段。信用档案所记录反映的对象即受信人涉及到社会各阶层, 同时信用记录的保存也散见于银行、工商、税务、海关、学校、中介机构等部门, 且每一部门保存的信用档案, 往往都只是与其职能有关的记录, 只能反映受信人某一方面的信用, 是不完整的和非系统的。上个世纪, 英法等国的铁路体制改革, 采用了所谓“上下分离”的方式, 底部系统主要采用公共模式以保障供给, 上部服务采用完全市场化的民营模式来促进竞争。信用档案共享模式的建设的主要目的是解决市场主体之间信息不对称的问题, 从而更好的为市场经济服务。借鉴铁路“上下分离”的经验, 从信用档案服务的功能和技术流程角度, 信用档案共享模式的建设可以分成两个层次的体系的建设:一是基础信用档案体系建设;二是个性化的商用信用档案体系建设。这两个层次信用档案体系建设, 从时间上、目标上、技术上都是可以分离的。下部为上部服务, 基础信用档案体系采用公共模式, 而商用信用档案体系则采用民营模式, 完全市场化运作。

2.3 注重人性化模式的构建。

“以人为本, 还档于人, 方便他人”是信用档案人性化管理理念的最好诠释。“以人为本”是信用档案的立档根本, “还档于人”是信用档案的工作目的, “方便他人”是档案工作者开展服务的基本要求。这里的人包括信用档案的工作者、利用者和案卷主人。档案工作者的服务态度和管理水平决定着信用档案的利用状况和档案工作者的工作目的的实现程度:信用档案的质量直接影响着档案利用效果和个人的发展, 甚至可能影响到整个经济社会的发展。因此, 在信用档案管理中树立人性化的管理理念十分重要。信用档案并非是新产生的特殊档案, 只是到了市场经济条件下, 信用档案的“信用”作用更加凸显出来, 因此使用了“信用档案”这一种表述。在日常收集工作中, 要求信用档案的立档及管理工作要处处“以人为本”。针对分散的信用信息进行科学严谨的整合、鉴定、立档和归档, 杜绝因虚假信用档案信息扰乱经济秩序的现象的发生。

3 构建信用档案管理体系的措施

3.1 建立信用教育的长效机制, 强化公众信用意识。

通过舆论推动信用档案工作的开展, 大力宣传诚信观念、诚信意识和诚信道德, 宣传信用档案建设的有关政策和办法, 宣传信用档案所记录的内容以及公众应该保护的正当权利。同时通过各种形式宣传有关信用的知识和理论, 通过舆论的力量和知识的力量, 培养和提高公众和企业的信用知识水平。要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信用观念的形成, 不仅需要宣传普及信用知识, 更需要加强信用法制建设, 形成法制建设对信用建设的威慑力, 以促进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发展的现代信用观念的形成。这将是一项长期工作, 需要家庭、学校、社会各界用真心、爱心去浇灌, 需要大家共同努力。

3.2 完善政策法规的建设, 规范信用档案体系。

信用经济也是法制经济, 法制是信用的保障。信用档案要想最大程度地发挥作用, 必须依靠法律力量。我国目前尚没有一部征信法典, 而征信活动必须以原始档案信息的收集为基础。没有一项法律或法规为征信活动提供直接的依据, 这种实践先行、法律滞后的情况往往隐藏一定的风险。为此, 国家应加快相关立法进程, 尽快将信用档案管理工作纳入法制轨道。

3.3 加强专业指导, 实现国家统一管理。

鉴于我国处于市场经济发展初期, 社会信用市场和信用环境不够理想, 信用档案管理尚无法单纯依靠市场力量, 而更适宜采用政府统一管理方式, 循序渐进, 最终走向市场化的方式。作为信用体系中的基础信息和核心资源, 我国信用档案的建档工作目前处于一种分散保管、各行其是、自成一体的初创阶段。另一方面, 信用档案的形成单位包括信用主体自身对信用档案的建档意识普遍不强, 信用档案往往没有作为一个类目或者专题经过系统的整理。基于此, 政府应当首先对信用档案信息源进行统一管理, 明确档案部门和政府授权具有信用管理职能的企业联合征信公司、个人联合征信公司等机构做好经常性的信用档案的收集、整合、鉴定与归档, 并通过制定政策协调有关部门开放信用档案数据。个人联合征信业务的开展, 需要银行、工商、税务、民政、公安、法院、企业等各个方面的通力配合, 因此, 政府行政协调机制的介入不可或缺。只有采用政府搭台, 市场、行政、法规三管齐下的方式推动, 才能有效地消除各种行政和非行政壁垒, 建立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信用档案体系。

摘要:信用档案是社会信用体系建立的前提, 同时也是维护社会信用秩序的基础, 为开展失信惩戒制度提供参考依据。

关键词:信用档案,管理体系,构建

参考文献

[1]石晓军, 陈殿左.信用治理文化、流程与工具[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04.23.

[2]朱基.政府工作报告[N].光明日报, 2002.3.17

[3]国务院《关于鼓励支持和引导个体私营等非公有制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

[4]覃兆.档案功能与诚信控制[J].档案学研究.2002 (, 4:) 25

[5]刘志娟.从国家助学贷款看建立大学生信用档案的必要性[J].档案学研究.2004 (, 1) :50.

[6]韩宝安等.关于私营企业档案管理的现状及对策研究[J].档案学研究.2001 (, 4) :42-45.

[7]何致武.建设我国个人信用档案体系几个问题的探讨[J].档案学通讯.2009 (, 1) :75-78.

出版社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篇8

一、出版社进行信用管理的必要性

信用销售像一把“双刃剑”, 在给企业带来商机的同时也带来巨大的风险。这种现象在出版业尤为突出, 出版社的同质化竞争明显, 出版业的经营环境不断恶化, 出版社销售均采用先书后款的赊销方式, 根据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图书发行单位对图书出版单位结算信用情况调查报告》 (2007年) 调研, 信用销售占出版行业销售的比重高达93%, 图书发货后仍旧作为出版社的存货进行核算管理, 经营风险并未转移。出版社既是上游的生产商, 又是整个产业链的库房, 下游的零售商基本不承担风险。并且出版社的每次收款结算均伴有退货, 退货经常达到结算量的10%, “回款难、退货多、库存多”成为困扰出版社的三大难题, 如何实现收益最大化与风险最小化, 是出版社迫在眉睫需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出版社的信用管理薄弱, 大多数出版社急于做强做大, 着重于图书发行量、市场占有率, 重视销售收入与利润的增长;销售收款仍旧沿用多年来的老传统, 由营销部门与财务部共同负责, 在客户调查和风险控制上缺少统一协调, 销售和财务互相脱节, 缺乏对信用销售的事前、事中控制;出版社对发行单位信用评价过于宽松, 发行单位更是习惯于惯性拖欠, 不催就不付的现象较为严重;缺乏制度化的信用政策, 信用管理处于可有可无的状况。

出版社“回款难、退货多、库存多”这三大难题表面上反映的是财务问题, 实质上反映的是出版社经营管理机制和业务流程操作的合理性问题。面对当前的市场, 只要采用赊销方式进行销售, 仅仅依靠加强销售部门的管理是远远不够的, 出版社对信用销售的管理必然要引进与传统方式不同的管理。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能够提高出版社资产的效率性、安全性、流动性, 切实提升出版社管理水平。同时出版行业亟需建立行业信用体系, 行业内开展信用评级与监控, 建立行业的信用标准, 在行业内营造信用管理的体系, 建立失信惩罚机制, 各出版社的自身信用管理体系建设是行业信用体系的重要基础, 有助于促进出版行业信用体系的构建。

二、出版社信用管理体系构建的目标

1、降低信用风险

信用管理的首要目标是监控销售收款的整个流程, 保证出版社经营的正常运转, 在力求销售最大化的同时将信用风险降至最低。

2、加快资金周转, 提高营运资产质量

通过信用管理, 提高应收账款、存货的流转速度, 缩短出版社的营业周期, 将大大提升出版社的资产质量。

3、建立信用管理标准, 加强管理、营销、信用部门间合作

销售部、财务部在图书提印、发出商品、退货报损、账款回收、坏账处理上缺少统一的协调和控制。建立信用管理标准, 使其成为部门间通用的管理语言。

4、筛选优质客户、提升销售质量

通过客户资信调查、建立客户档案、客户信用分析, 出版社筛选出低风险高收益的客户, 剔除高风险低收益的客户, 为制定正确的营销策略提供帮助。

三、出版社信用管理体系的构建

出版社的管理层首先要意识到信用管理是一项长期的系统性的工作, 要把“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实施精细化的客户管理、改进销售收款业务流程、建立信用管理支持体系”作为基本解决方案。

1、建立合理的管理机构

信用管理应当与出版社的经营规模、业务范围、竞争状况、风险承受水平相适应, 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权衡成本与效益, 以适当的成本实现信用管理效益最大化。

由于信用管理是一项专业性、技术性较强的工作, 依据出版社的经营规模, 可以设置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专业的信用管理小组或者专职的信用管理岗位, 主要负责信用调查、客户信用分析与评价、信用政策的制定与执行、信用风险分析与控制、客户应收账款分析与对账、应收账款的跟踪与催收、坏账处理与法律诉讼等信用管理工作。独立的信用管理部门或人员, 有利于客户信息的综合管理与利用, 有利于部门间信息交流沟通, 有效地协调出版社的销售目标和财务目标, 防止任何部门或各层管理人员盲目决策可能产生的信用风险。将信用管理工作在销售、财务、信用部门间合理分工, 承担各自的信用管理职能, 由信用管理部门总负责, 改变销售部门与财务部对信用管理都负责、又都无法负责的局面, 实现出版社内部真正有人对信用管理负责。

2、精细化的客户管理

现代的市场经济中, 与其说利润是由产品创造的, 不如说利润是由客户创造的。出版社的中心工作已经不单单是出好书, 还要包括围绕客户做产品、围绕客户做服务。出版社按照各地区实际需求度身定做的图书、为图书使用者开展的培训服务正是这种理念的体现。

因此客户的开发与管理至关重要, 出版社必须建立一套合理的客户信息流动和管理模式:建立多渠道的客户信息搜集系统, 出版社不仅通过销售渠道了解客户信息, 还要通过专门的信息管理方式从一线销售人员或者第三方获取客观的信息资料;由专门的信用管理部门统一管理客户信息, 通过其专业化工作, 定期对客户资信情况进行调查, 至少半年一次根据客户新的信用信息对信用等级加以评估、调整, 对客户的信用额度与信用期限进行相应的调整, 并及时将新的信用评级通知各业务部门。定期对应收账款账龄进行分析, 根据业务需要提供系列统计报表:应收账款账龄分析表;分品种应收账款分析报表;客户应收账款分析表;逾期应收账款收账计划表;应收账款平均回收期 (DSO) 分析表;客户信用额度使用报表等报表, 清晰、直观、及时地反映信用风险控制情况与销售业务开展情况。

精细化的客户管理采用专门的分析方法评定客户的信用情况, 将客户进行合理的分类, 使企业的客户信息更加全面真实, 保证了信息的连续性, 同时也改变客户信息仅掌握在业务人员手中的状况。

3、改进销售收款业务流程

出版社在营销管理上强调职能化管理, 将销售收款业务流程割裂在销售、财务等职能部门, 忽视信用销售业务目标的统一性和运行的连续性。流程化管理是解决销售收款难题的行之有效的方法。以销售收款这一业务流程作为主线, 以合理的信用管理流程设计、信用政策制定、完善的信用管理制度为链条, 科学地将信用管理贯穿于销售收款的全部过程。

销售收款业务流程从图书征订开始, 经过合同签订、图书批销发货, 直至书款回收环节结束, 这个流程是出版社运作的核心流程, 合理设计该流程首先从鉴定流程中的关键业务环节入手, 规范各业务环节的的职责分工、权限范围、审批程序。信用管理的重点包括交易前期的客户资信管理、交易中期的规范赊销管理与维护、交易后期的应收账款管理。围绕信用管理重点, 结合销售收款业务流程, 制定相应的管理制度:销售收款内部控制制度、客户资信管理制度、赊销管理规范制度、应收账款管理制度、合同风险管理制度。在制度规范下对信用管理工作进行有效的统一协调。

4、信用管理技术支持

要想准确高效地实施信用管理, 离不开先进的技术支持体系, 技术支持体系包括管理信息系统和数据库、风险分析模型、财务分析。

客户资料数据库是一个关于市场状况的综合数据源, 而不仅仅是是单纯的客户名单。对规模较大的出版社而言, 大量的信息记载与处理离不开管理信息系统, 管理信息系统实现出版、销售、财务一体化管理, 客户销售收款的各项数据取之于此;客户数据库中的资料包括客户基本情况、组织管理与人员结构、业务情况、财务情况、交易记录、资信情况、采购频率、采购金额、收款速度等资料。数据库的资料对信用分析起到支撑作用, 用于出版社对客户的统一管理, 保证客户资料的连续性、完整性。

对客户的信用分析不仅定性分析, 更要定量分析。客户财务分析是较为传统的分析方法, 能够反映客户的经营状况, 但具有一定的局限性。而风险分析模型专门针对信用风险管理评估而开发, 有选择地使用财务数据, 更为客观与科学。这类风险分析模型常用的包括Z值模型、A值模型和马萨利模型、营运资产分析模型和特征分析模型。出版社根据实际情况选择分析模型, 提炼出客户主要的财务与非财务特征, 客观评价客户的实力与规模, 对各个发行单位建立统一的衡量标准, 据以选择相对应的信用政策、营销策略、收款策略, 为销售收款工作打下牢固的基础。

信用管理体系的建立将信用管理植入到出版社经营管理的全过程, 通过强化各个业务环节的风险管理, 由事后欠款催收, 移向事前的风险防范和事中的风险控制, 系统地解决出版社信用销售的风险控制问题。

参考文献

[1]朱荣恩, 丁豪粱编著.企业信用管理[M].中国时代经济出版社, 2005.

[2]谢旭编著.全程信用管理实务与案例[M].中国发展出版社, 2007.

卖方信用评价体系构建研究 篇9

由于淘宝网的信用模式是网站经营模式, 针对淘宝网交易市场的特点:非面对面交易;付款与收货的分离;赔偿机制不像传统商业中那样有法可依, 这些特点使发生信用风险有了更大的可能。信息的不对称和利益所导致的信用危机已成为制约电子商务健康发展的重要因素。卖方信用评价体系的现状是:缺乏完善的身份认证体系、评价指标体系、警告和惩处机制, 没有统一的评价标准, 导致不能准确的为买方提供有价值的信息, 难以确保网络市场交易的高效有序进行。由于买方无法对产品质量和卖方信用得到充分而全面的了解, 卖方在淘宝交易中占有优势。所以, 怎样评价卖方在淘宝电子交易中的信用并且保证买方能够顺利地进行网上购物, 从而构造和谐的网络购物环境逐渐成为研究电子交易人员首要关注的问题。

1 我国电子商务信用的现状

现有的卖方信用评价只是买方单纯的网上评价法, 但这种评价方法没有形成科学合理的评价标准, 仍存在着许多问题。用来评价各指标的权重, 只是由评价人员根据其主观判断加以确定, 缺乏客观性, 还有卖方自己给自己打分的不道德现象。

1.1 现有淘宝网关于卖方信用评价体系

1.1.1 单调的信用评价的等级

目前, 淘宝网站的信用评价等级只有三档:“好评”、“一般”、“差评”, 有相应的积分来对应每一档的评价。但这种评分只是评价者对于本次交易的总体主观评价, 并不能反映交易中各个方面 (如商品质量、服务态度等) 的具体得分。

从调查结果中可以看出, 83.87%的消费者认为与卖家交流时, 卖家的服务会对评价有影响;12.9%的消费者认为卖家的服务会对评价有非常大的影响, 只有3.23%的消费者认为没有影响, 如图1所示。

1.1.2 忽略了评价者本人的信用

淘宝网现有的信用评价模型中都没有考虑到评价用户的信用问题。比如, 同一卖家注册了多个用户账号, 与自己进行交易并不正当地推荐, 以至于误导了其他的买家。一些卖家为了与其他同行业的商家竞争, 利用朋友关系或通过不同的用户账号, 对其他的商家进行不道德的评价、毁坏其信用。由于网络交易中买家的不真实方式以及不复杂的注册, 使得很多人利用此漏洞, 随意使用低信用度用户帐号进行评价。这就给一部分人带来了可趁之机。根据调查问卷结果可得, 大多数能够客观评价, 不乏还有用户考虑到商家的不易, 做出有悖客观的评价, 结果如图1所示

这就造成了卖家信用的不可靠, 误导消费者, 严重者还会造成财产损失。

1.2 不同卖方之间的信用度

1.2.1 不同的卖方之间的信用度不存在可比性

目前大多数C2C电子商务网站, 信用度的变化仅依据交易的次数, 而与交易金额的大小无关。这意味着一笔一元钱甚至几毛钱的交易与一笔一万元及更高金额的交易所得的评价机会是一样的, 信用度的变化大小也是相同的。这样, 就使得一些出售低值商品 (如发卡、头花等) 的卖家信用很快的增加, 而高值商品 (如电脑、手机等) 的卖家远不如那些低值商品的卖家的信用增加的快。因此, 有不少的卖家利用此漏洞, 通过小额交易, 在短时间内迅速地提升了自己的信用度之后再转行卖其他高值商品, 因此造成了现有的信用的不对称。

1.2.2 频繁交易的欠缺

尽管在网站中C2C对每一个卖家的交易都有详细的历史记录, 也就是卖家近期内的所有交易记录, 但是并没有把卖家交易的频率考虑在内, 只是把它当作其中的一部分参考数据。但是对买家来说, 近期频繁交易的卖家比偶尔进行交易的卖家更具有可信度。

实际调查结果也证明消费者在评价时也会参考卖家的近期交易量了, 如图2所示

1.2.3 对真实性评价欠缺考虑

在淘宝信用评价体系中, 一方好评一方没有评价, 如果卖家好评而买家没有评价, 并且使用支付宝交易成功, 在一定时间内如果还未评价系统将默认给予对方好评, 这一种评价是很让人值得怀疑的。

2 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

C2C平台从诞生起就面临着信用问题。产生信用问题的原因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2.1 买卖双方对产品信息的了解不相同

信息不对称是指交易的双方对所交易的对象拥有的信息是不一样的, 即交易一方知道的信息另一方不知道。由于信息不对称, 将会导致交易双方缺乏信任, 从而造成市场不景气或消失。淘宝电子商务交易中, 交易双方对商品信息的掌握量是不相同的, 完全信息的商品信息被卖方拥有, 而买方拥有的只是很少的商品信息。在交易双方互不见面的电子商务中, 完善的信用评价制度, 能够促进信息的流通, 从而有效地降低信用风险。

2.2 买卖双方在交易中存在时间差

根据我们大家的网购经验及相关研究可知, 因互联网造成的虚拟的网络交易将提高网上买卖双方的受骗和行骗几率。C2C电子商务并不像一般商品交易那样能够面对面完成, 买卖双方先承诺, 后兑现。对一方是否会违约, 道德风险是否存在不具有完全信息。在“金钱诱惑”和“机会主义”行为的影响下, 一方在处于信息优势的情况下就可能采用欺骗手段从中获益, 而另一方则会吃亏, 这就造成了信用的缺少。

2.3 买卖双方在网上的匿名性

网络是个不真实的环境, 买卖双方在网上是匿名的。匿名能够保护个人隐私, 是在线交易吸引用户的一个重要方面, 但同时也会导致买卖双方彼此的不了解, 从而对另一方的身份信息和信用状况无法获知, 更容易产生信任的问题, 不利于交易的进行。

3 关于建立淘宝网信用评价体系的研究

3.1 有关信用评价体系的指标

通过对大家的网购经验及信用风险的分析, 在电子商务信用评价理论和服务评价理论 (SERVQUAL和ZPM提出的E-SERVQUAL) 的基础上, 参考了国内外学者对于电子商务信用模型的研究成果, 并结合C2C网络购物的特点, 建立如下淘宝信用评价指标体系 (表1) 。

上面所论述的指标体系仅为理论上的指标体系, 考虑到淘宝网上的实际数据获取和评价方评价的准确性, 同时根据“淘宝网”最新关于物流公司服务单独评价的规定, 将以上理论指标体系进行简化, 得出淘宝网商的信用反馈评价实证指标体系, 如表2所示。

3.2 有关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权重

通过运用层次分析法确定淘宝网———卖家信用评价实证指标体系中各指标的权重。鉴于淘宝网的实际数据调研和国内外学者的研究, 得出各指标权重如表3。

3.3 淘宝网的多因素影响的信用评价模型

多因素影响的信用评价模型是构建在淘宝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的基础上。在累加信任值模型的基础上, 引入交易价格、评价日期、有关评价方的信用等因素。

3.4“淘宝网”信用反馈评价规则

结合网购经验和淘宝网的真实买家的评价情况, 为提高信用评价率, 提出以下信用评价规则:为了鼓励买家来进行信用评价, 可以规定买家每对“淘宝网信用评价指标体系”中的任意一项进行评价, 则可在相应的卖家的互评中, 增加0.05分, 简称:评价可获加分。对于买家没有进行评价的, 系统则默认为“一般”。假如买家A对卖家B的n项进行了信用评价, 则在卖家B对买家A的互评中, 那么买家A的实际获得分数:卖家B对买家A的评分+n*0.05。

4 结束语

我国现如今最为活跃的电子商务类型是C2C电子商务模式。完善的电子商务信用标准和信用评价体系, 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来降低双方交易信息不相称和时间, 空间分离等带来的不信任问题, 促进C2C电子商务得到更好的发展。信用评价的影响因素有很多, 特别是在怎么有效的去防范信用炒作等以及消除对信用评价的不良影响方面, 还需要更进一步的更深入的进行研究。

参考文献

[1]胡侠.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方法探析——对比EBay与淘宝[J].大众标准化, 2010 (01) :30-60.

[2]王晓霞, 白敏.我国C2C电子商务信用研究.决策与信息 (财经观察) [J].2008 (06) .

[3]万泉.C2C购物网站信用评价体系研究[J].电子商务, 2009.

[4]李珍, 许伟.C2C电子商务网站信用管理研究[D].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5]孟丛, 王新春.基于C2C模式的电子商务信用评价模型研究[J].2008.

[6]邹学博.基于客户评价C2C电子商务信用管理研究[D].吉林:吉林大学, 2007.

[7]田双领.C2C电子商务信用评价分析与研究[D].西安:电子科技大学, 2008.

[8]朱晓虹.C2C模式中防范机制研究[J].经济问题研究, 2006, 6 (03) :11-16.

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问题的研究 篇10

目前我国一些城市正在进行这方面的尝试, 以上海和深圳最为突出。深圳市于2001年初开始启动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项目, 年底即出台了《深圳市个人信用征信及评级管理办法》, 开始规范信用数据采集、信用品种开发、信用软硬件服务等工作。而上海早在2000年就率先建立起个人信用档案数据库, 使每位上海市民的档案中多了一份个人信用档案。该档案的建立使商业银行清楚每位顾客的信用状况, 便利了银行贷款审核和信用卡授予工作, 利于商业银行对信用风险的控制, 但在取得一定成效的同时也存在诸多问题:

一、电子商务的特殊性易使经济行为主体做出失信行为

信用是市场经济健康运行的基石。随着信息化、科技化的大发展, 电子商务以其高效快速的特点越来越成为经济社会的主流。电子商务发展需要有比较完善的社会信用作为支撑, 而个人信用又是整个社会信用的最基础的部分。在国外发达国家, 电子商务交易中个人信用交易十分活跃、运作方式成熟、体系趋于完善。

二、信用构建缺乏完善的制度规范

信用制度的建设必须有法律法规作为保障, 建立完善、系统的个人信用法律体系是保证信用交易、维护信用发展的必经之路。只有通过立法才能实现信用管理的规范化和制度化, 以降低信用风险, 保障市场稳定, 促进经济的和谐发展。我国从2002年开始出台关于个人信用方面的相关法律法规, 一些地区也开始试点性建设, 这些法律法规在推动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发展方面取得了一定成效, 开启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新的一页, 但是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过程中的法律缺失问题仍未得到有效解决。

三、信用体系构建缺乏统一的征信标准和评价标准

我国缺乏统一的征信标准和评价标准。就外在环境而言, 现阶段我国个人财产申报制度使个人财产在计算上无法做到透明、准确, 而各地区经济发展的差异、人均收入的差别使得全国性的个人信用标准难以统一。尽管我国已开始个人信用评估, 但是就现阶段而言, 市场上各种类型的个人信用评估鱼龙混杂, 难以形成体系, 整体上不利于整个信用体系的发展和全国范围内的推广, 更缺乏和国际接轨的条件。总的来说, 我国目前缺乏一套科学严密、权威认证、规范统一的个人信用评估流程, 因此很难保证个人信用评估过程中的公正公平性。

四、征信机构规模有限, 信用市场不发达

我国现阶段信用数据的主要使用者是部分商业银行, 大多数商业银行在经营过程中很少使用第三方提供的有关个人信用报告, 而是更关注自身利益和使用手续是否符合法律规定, 从而限制了相关市场的发展。征信机构的规模有限这一问题直接影响信用市场的发展, 导致现阶段相关机构在办理保险、雇佣等活动时尚未使用个人信用信息服务, 个人信用等级上的差别没有对其经济行为带来实质上的影响, 这反过来使得个人信用信息市场的需求较少, 从而限制了征信机构的发展和信用市场的扩大。

五、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缺乏相应的数据支持

个人信用信息数据是个人信用体系构建过程的基础, 没有广泛充足、科学有效的数据, 信用构建也就无从谈起。我国目前只有少数地区进行试点, 征信部门仅局限于银行、公共事业等少数部门和机构, 没有形成多部门多行业的联合征信, 这就限制了个人信用信息的广泛性。由于法律制度上的缺失, 目前大多数个人信息仍处于封锁状态, 没有形成数据共享的格局, 这严重制约了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进程。可见, 没有统一规范的个人信用信息数据、缺乏行业间数据共享将直接影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构建的进程。

本文就是在分析我国现阶段个人信用发展现状的基础上, 通过对国外发达国家个人信用构建经验分析的基础上, 找出适合我国发展的个人信用体系之路, 从而进一步推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 为构建和谐社会注入活力。在未来的研究中, 我们更应该倾向于建立统一的个人资信评估制度和个人信用风险管理制度, 从而有效的防范信用风险, 降低市场的不安因素。

参考文献

[1]杨柳, 罗能生.论我国消费信用发展中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J].消费经济, 2010, (3) :33-36[1]杨柳, 罗能生.论我国消费信用发展中个人信用体系的构建[J].消费经济, 2010, (3) :33-36

[2]张耀谋, 李世新.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征信, 2009, (4) :82-84[2]张耀谋, 李世新.目前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面临的问题及对策[J].征信, 2009, (4) :82-84

[3]于梦影.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J].现代商业, 2010, (27) :19-21[3]于梦影.浅析我国个人信用体系建设[J].现代商业, 2010, (27) :19-21

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构建研究 篇11

关键字:信用体系 网上创业 信用环境

中图分类号:G645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2-3791(2014)11(b)-0223-01

目前,国内外对信用体系的构建及应用探索大多专注于对社会信用体系方向的研究。在国外,基于互联网的网上创业信用体系研究刚刚开始。目前能查到的国外研究现状也仅限于对社会信用体系的构建及应用。社会信用体系是市场经济体制中的重要制度安排,市场经济发达国家,如美国、日本以及欧洲等一些国家经过百余年的发展,均建立了较为完备的社会信用体系。概括起来,西方国家社会信用体系建设模式主要有三种:一是以法国等欧洲国家为代表、以公共征信服务为特征的政府主导模式;二是以美国为代表、以私营征信服务为特征的企业经营模式;三是以日本为代表、以协会征信服务为特征的行业协会模式。

1 我国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现状分析

我国正处于建立社会信用体系的初级阶段,经济体制、法律体系及市场基础与发达国家相比有很大不同,需要不断探索和创新出一套适合自身实际情况的社会信用体系。高等学校大学生在网上创业的过程中同样面临着信任危机、信用危机等现实问题。大学生拥有的社会资源有限,个人信用的认定成为了大学生创业者进行创业活动的一道天然屏障。创业初期,无论是投资人、供应商还是买家都会对新兴企业保持一定的距离。市场对大学生创业的不信任,不是对于个人诚信品质的不信任,而是对于个人能力的不信任。比如在企业管理、财务结算、熟悉市场方面,大学生普遍存在经验缺乏的情况。市场整体缺乏诚信,创业者遭遇更多挫折,既影响创业的信心,也削减了建立诚信口碑的动力。在大学生创业的过程中,我们看到不是大学生缺乏诚信素养,而是市场缺乏诚信的创业环境,尤其是在基于互联网的电子商务创业活动中。另外,专业技术与营销实践的脱节,也是导致大学生在创业过程中产生信用危机的一个重要原因。所以现实的网络创业环境急需一套完整的、较为全面的、面向高等学校大学生创业者的信用体系,对大学生网上创业活动提供保障。

2 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的构建

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建立过程中可以预见到一些信用问题。这些问题具体包括项目运行中存在信用风险、参与双方信息不对称、存在故意欺詐和无能力履约行为、大学生创业者普遍存在信用意识淡薄、项目自身信用管理机制不健全等问题。通过对这些问题的诊断,结合对本课题的认真研究,研究者提出了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构建的综合解决办法:

(1)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项目信用管理机制,加强对大学生网上创业项目的审核与管理;制定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征集制度,并积极进行推广宣传;建立健全大学生网上创业守信激励和失信惩戒机制,将大学生网上创业过程进行案例追踪;逐步完善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产品应用机制;通过实际推动,逐步探索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增信”机制。

(2)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信息平台。具体步骤包括:有实力的学校可以自足研发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信息化平台,一般高校可以联合科研机构或者软件服务商联合开发;信用信息平台建好后,需要组织专人负责对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信息平台的运行及维护;制定明确的平台运行所需的各项制度。并对负责人进行定期的绩效考核。

(3)通过学校、家庭、社会等多渠道广泛征集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信息。组织专人对信用信息进行核对及清洗。信息的搜集部分应包括信息属性的制定,代码的编制,信息种类的制定,征信办法的研究以及大学生网上创业者的个人创业信用信息采集、保存、加工、整理。

(4)依托平台研发大学生网上创业所需信用产品。具体信用产品将包括:大学生创业者信用档案征集管理;网上创业项目信用报告编制及提供服务;为大学生创业者提供创业项目信用评级报告;开展信用相关知识培训及知识竞赛,促进大学生网上创业项目更好更快地良性发展;探索建立面向大学生网上创业者的信用中介服务机构。

3 构建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应遵循的原则

在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构建的过程中,应首先设定好构建的基本原则。这样既有助于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的规范化构建,同时也有助于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的实施与推广。具体构建原则应包括: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的构建及作用分析,总结构建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应遵循的详细原则用于项目的示范与推广。具体内容应包括:有针对性地加强导师队伍建设、提升现有导师素质、引入具有行业实践的专家进行补充。引导学生增强自我学习及实践应用的能力,强化大学生创业者信用管理观念。在社会推广方面,应进一步强化社会协作。主动与政府相关部门联合,协助指导建立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将大学生网上创业与大学生创业教育、大学生诚信教育进一步融合,探索大学生网上创业诚信管理新途径;强调与相关机构联合,促进大学生信用体系建设成果发挥实效。

4 结语

大学生网上创业信用体系的建立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提供更为可信的融资依据;能够为大学生网上创业环境提供有效的信用评级体系;能够面向在校大学生建立个人信用档案,为以后的个人职业生涯规划奠定基础;能够为大学生创业教育提供信用体系研究新方向;能够保证大学生网上创业更好更快地全面有序发展。

参考文献

[1]张蕾.高校如何培养大学生的创业能力[J].出国与就业(就业版),2011,(5).

[2]明德廷,李娟.对大学生网上创业影响因素的研究.价值工程,2013,(33).

浅析民商法信用体系的构建 篇12

一、民商法中信用的概念

我国的民商法中, 信用的界定是以当事人履行义务的程度来划分的, 当双方当事人签订合同或者许下承诺后, 有按照约定履行义务的责任, 有偿还己方债务的责任, 有承担法律赔偿后果的责任。另外在交易前或者交易中, 民事主体双方都可以通过一定的途径获得对方信用评价状况, 从而能够有效的避免或者降低交易风险, 同时也能够有效的防范欺诈、提高交易效率。

二、我国民商法信用体系存在的问题

当前信用原则尚未形成统一的共识, 对其定义没有一个确定的概念, 就无法进一步做出指导, 另外法律制度的不够完善, 信用调整力度的薄弱都是目前我国信用体系建设存在的问题。我国经济处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 成长迅速但同时也缺乏管理经验, 市场环境复杂, 信用缺失现象普遍存在于各行各业, 如:虚假广告、经济诈骗、假冒伪劣、偷税漏税等屡见不鲜, 损害了他人利益, 扰乱了市场秩序, 对社会造成了严重的不良影响。

1) 对诚信原则的概念尚未明确界定。目前我国法学界对诚信原则的界定还存在较大争议, 有四种观念从不同的角度对诚信原则的内涵进行分析, 都具有一定的参考价值, 但是根本上仍未对其概念做出清晰、明确的界定, 因而也就无法正确合理的对诚信原则实施应用。

2) 缺乏具体的法律制度加以保障。虽然当前我国民商法对诚信原则加以确定, 并且诚信原则在我国几百部法律中都作为指导原则而纳入, 覆盖面相当广泛。但是诚信原则的下位原则的缺失致使诚信原则不能完全的发挥其指导、制约的作用, 有方向没道路, 对诚信原则缺乏具体的制度加以保障, 这也是我国信用体系不够健全造成的。

3) 相较于其他原则, 诚信原则的序位比较滞后。在私法领域诚信原则作为“最高行为准则”而存在, 物权法和债权法中都有相应的体系, 但是同其他基本法律原则相较, 诚信原则在现有立法体系中的序位相对比较靠后, 其序位与地位存在很大的落差, 诚信原则的重要性得不到应有的体现, 在实际应用中也是滞后于其他原则。

三、构建完善信用体系的途径

(一) 明确界定诚信原则的概念, 提高诚信原则的地位

概念是我们认识事物最直观的方法, 概念是法律各项组成中最基本的要素, 在司法运用中具有重大的意义:我们可以通过对法律概念的学习, 了解、认识法律;可以根据概念制定更加详尽的法律文件;可以根据概念对事物加强法律分析, 有助于做出正确的法律判断;可以通过概念对法律进行更加贴切、合理的描述, 开展进一步研究。因此确定民商法中诚信原则的概念和内涵十分重要, 在实践中才能有效避免因概念不清界定不明而产生的争议和问题, 才能有效的发挥其作用。诚信原则作为一项最基本的原则, 其行使效力却十分的薄弱, 以诚信原则去落实实践的效果就大打折扣。因此强化诚信原则在法律中的地位和作用, 提高其可操作性和实效性十分必要:一要明确划分民事活动责任双方的权利和义务, 避免混淆不清;二要取消地方保护主义, 避免地区政府对经济的过分干预;三要加强建设我国司法救济制度, 做到裁量透明化, 让民众真正的参与进来。

(二) 加强完善民法典

一项完善的经济法律是市场经济合理有序运行的重要保障, 1986年我国出台了《民法通则》并沿用至今, 几十年间修改、变动的幅度很小, 当社会经济不断发展进步的时候, 民法典中一些法律条款已不能匹配当今现状, 已不再适应社会发展。对于这些内容, 我们应该加快脚步进行补充、修改和完善, 促进民商法科学化, 保障民事双方当事人能够依法履行自己的义务, 行使自己的权利, 保障民商活动有序进行。

(三) 对于失信现象应加大执法力度

法律的作用一是保护市场正常运转, 一是对破坏市场的行为进行惩罚。建立良好的信用体系除了需要出台各项基本保障制度并加以重视和支持, 确保其能够贯彻落实以外对于市场中不诚实守信, 破坏市场秩序的行为应不留情面的加大力度进行惩罚, 对违法行为进行调查和惩戒, 对社会做出警示, 从根本上遏制失信行为的发生, 同时应对原则衡量标准进行细化和量化, 使企业和个人能够有规可循, 有法可依, 防患于未然。

(四) 加大构建市场主体信用力度

社会信用的普遍缺失已经影响制约了社会经济的发展, 构建信用体系迫在眉睫, 其中构建市场主体的信用尤为重要, 这是一项艰巨的任务, 离不开各行各业的配合与支持。市场主体的高效运行不仅要有法律的约束, 更应该有完善的信用体系加以辅助支持。在加强市场主体信用力度的过程中, 政府、企业、个人都扮演着重要角色, 发挥各自的作用。

信用权:在市场交易行为中, 信用利益要通过信用权来实现, 无论是自然人还是法人, 都应拥有信用权, 可以在法律允许和保护的范围之内行使、维护信用权, 引导社会建立诚信秩序, 促进社会经济发展。政府:充分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社会信用很大一部分是政府信用, 政府内部首先应加强自身的信用意识, 遵纪守法, 提高自身素质水平, 合理、合法处理行政事务, 对失信行为及时采取措施并加以改正, 为社会信用体系的建立起到良好的带头作用。企业:如果一个企业失信于大众, 那么必然会影响企业的生存和发展, 信用对于企业, 是基础, 也是助力。个人:市场交易行为主要的执行者是人, 社会经济能否健康发展很大程度上取决于个人信用体系的建设, 对于个人信用的建设问题我们应当在充分考虑个体权利的前提下进行完善。

四、结语

诚信不仅是我国传统美德, 在当今社会更应是一项人人必须遵守的制度规范, 只有尽快的建设诚信体系, 完善法律法规, 改进诚信原则实施现状及措施, 才能让诚信更好的为社会服务, 为经济发展保驾护航。

摘要:法律是一切活动的行为准则, 民商法与行业生产、社会生活、经济发展密切相关。诚实信用是民商法的基本原则之一, 随着社会发展的加快, 信用的普遍缺失现象严重扰乱了市场秩序, 制约了我国经济的发展, 因此应当加强法制建设, 构建信用体系, 完善我国相关制度存在的缺陷, 保障市场有序、合理运行。

关键词: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构建

参考文献

[1]冯宏梅.民商法诚实信用原则及其完善路径.金田期刊, 2013.

上一篇:新市民社区下一篇:英语阅读的方法和技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