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2024-09-21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共12篇)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1

一、研究方法

(一) 调查方法

1. 查阅文献资料:

调阅了中央政府、广东省、广州市和荔湾区有关社区教育的文件、资料, 了解广州市和荔湾区社区教育的总体情况。

2. 开展问卷调查:

考虑到各街道及各社区经济、教育、文化的差异性, 调查样本范围重点选择9个具有代表性的社区, 它们是鹤洞社区、坑口社区、山村社区、芳村花园社区、东塱社区、海南社区、茶滘新村社区、怡芳苑社区、滘口社区。本次调查采用分层抽样的问卷调查方式, 主要分层标准包括年龄结构 (分为15~30岁、31~60岁、60岁以上) 、文化程度结构、性别结构和职业结构等。采用社区和街道实地抽样, 共发放问卷1100份, 大致每社区120份, 保证各个年龄段、各个类别的人群有一定的问卷量。回收1 100份, 其中有效问卷1 080份, 有效率达到98.20%。

3. 开放式访谈:

与9个社区有关领导和工作人员进行座谈、访谈, 了解社区教育建设具体情况, 取得的成就、特点和存在问题, 以及一线社区工作者的体会。

(二) 数据处理

问卷调查数据应用EXCEL和SPSS软件进行统计分析。

二、调研结果与分析

(一) 社区居民的基本情况

1. 性别、年龄:

调查对象的性别构成, 男性占51.9%, 女性占48.1%;年龄呈正态分布, 青少年、中年和老年的比例分别为26.0%, 50.1%和23.9%, 基本符合广州市人口的性别与年龄结构。

2. 职业状况:离退休人员占25.1%, 经商人员占

24.8%, 在读学生占15.0%, 服务业人员占12.4%, 行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占8.0%, 各类专业技术人员占8.0%, 待岗人员占6.7%。

3. 文化程度:

小学及以下占12.8%, 初中占34.7%, 高中及中专占30.6%, 大专文化程度的占10.3%, 本科及以上占11.6%。

本次调查的数据显示, 由于失地“新市民”早期所接受的教育程度低, 严重影响了他们自身的发展。但是却有22.4%的居民对自己的文化程度很满意, 39.2%的比较满意, 不满意的仅占38.4%。因此, 政府在加大对文化水平低、就业率低的“新市民”进行文化知识普及和职业技能培训力度的同时, 还要进行居安思危、积极进取的思想教育, 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 逐步改变其安于现状、小富即安的思想意识。

(二) 社区居民的家庭情况

1. 经济收入:

大多数家庭年收入处于社会中等及中等偏上水平:年收入在60 000元以上的, 占30.0%;40 000-60 000元的, 占24.7%;10 000-30 000元的, 占32.9%;10 000元以下的, 占12.4%。

2. 教育支出:

家庭教育支出总水平较高。调查显示, 家庭教育支出占年收入的比例在21.0%以上的, 占全部被调查家庭的20.2%;11%~20%的占25.7%;10%以下的占54.1%。有64.9%的家庭认为教育支出负担过重, 29.1%的认为可以承受, 6.0%的认为没有压力。可以看出, 教育投资已被大多数居民认可, 居民对教育重要性的认识有了很大提高, 希望子女接受良好的教育, 将来有更好的前途;但教育支出占居民家庭支出中的比例较大, 在一定程度上加重了他们的经济负担。

3. 书刊订阅:

87.9%的家庭都订阅书刊或购买书籍。其中书刊订阅的年开销在200元以下的占16.5%, 201-400元的占55.3%, 401~600元的占18.4%, 600元以上的占9.8%。可见, 相对于城市居民来说, “新市民”在书刊订阅上的花费仍存在着一定的差距。

4. 藏书量:半数以上家庭藏书较多。100册以上的, 占58.7%。

5. 上网情况:96.4%的家庭有电脑, 有电脑且上网的家庭占75.3%。

调查结果显示, 社区居民家庭经济收入、教育支出水平总体较高, 普遍订阅报刊和购买相关书籍, 大多数的家庭有电脑和上网条件。可见, 他们从经济上、硬件条件等方面已具备参加社区教育的条件, 如何充分利用现有的资源开展社区教育, 是一个值得研究的问题。

(三) 社区居民的社区教育意识

大多数社区居民知道 (49.0%) 和了解 (36.8%) 社区教育, 不清楚的只占14.2%;愿意和有合适内容愿意参加社区教育的占89.8%;72.3%的社区居民认识到社区教育对人的发展具有重要作用。

调查显示, 社区居民对社区教育重要性认识提升, 终身教育价值观念已初步形成, 同时说明发展社区教育的软环境已具备。

(四) 社区居民的学习需求

学习需求是开展社区教育的基础。从调查结果看, 68.4%希望接受学历或非学历教育 (其中, 34.6%希望接受学历教育, 65.4%希望接受非学历教育) 。学历教育中, 63.6%希望接受大专层次教育, 36.4%希望接受本科层次教育。可见, 以非学历教育为主的社区教育需求比较广泛。

对社区居民子女目前的教育层次的调查显示, 小学以下占18.6%, 初中占34.4%, 高中占24.3%, 大学占22.7%, 其所接受的教育层次比长辈有提高的趋势。对“希望子女接受教育层次”调查数据显示, 大专占4.5%, 本科占42.7%, 研究生占52.8%。表明, 尽管“新市民”自身文化水平不高, 但他们都希望自己的子女能接受高等教育, 将来有更好的前途。

调查结果显示, 各年龄段的居民对社区教育与培训类型, 与其人生目标和需求呈明显相关。青少年关注学业、职业技能培训, 中年人渴望职业技能培训和休闲学习, 老年人则主要希望休闲学习。

(五) 社区居民的学习目的和动机

1. 学习目的:

调查显示, 就学习目的而言, 41.2%是为了增长知识技能, 更新知识, 提高修养, 充实自己, 不被社会淘汰;26.4%是为了扩大社交范围, 丰富业余生活;18.3%是为了转岗谋职再就业, 增加收入;14.1%是为了提高文化程度, 提高学历, 获得文凭。从调查数据看, 提高修养, 丰富业余生活, 提高生活质量是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主要目的, 但以通过教育培训提高技能, 提高就业竞争力, 提高文化程度等也是需要关注的学习目的。

2. 学习动机:

该项目为多项选择, 调查结果显示, 接受教育是为了“获得高收入”占96.8%, “找到好工作”占90.7%, “建立良好家庭”占77.9%, “提高自身素质”仅占50.1%。由于“新市民”大多是“农转非”居民, 思想境界不高, 认为接受教育就等同于有个好的未来, 对物质的追求愿望远高于精神追求。

(六) 社区居民的学习内容、方式、时间、场所等

1. 学习内容:

调查显示, 在选择非学历学习的内容上, 29.7%的希望学习计算机知识, 以便上网和操作电脑;24.3%的希望学习休闲、卫生保健类知识;20.9%的希望学习法律类知识;谋生就业类培训, 如美容美发占10.1%, 家政占9.2%, 服装占5.8%。

各个年龄段对培训内容的需求呈现较大的差异。15~30岁的认为最需要培训的是青少年校外教育、在职继续教育、再就业培训和科普教育;31~60岁的认为最需要培训的是就业培训、家庭家政教育、青少年校外教育、妇女教育、科普教育和老年教育;60岁以上的认为最需要培训的是老年教育、家庭教育、妇女教育和科普教育。

调查表明, 社区居民注重学习法律知识, 关心自己的合法权益;健康观念正在发生变化, 重视生活质量的提高;重视家庭教育, 关心子女的成长。其中应关注两个群体, 一是中老年人群体, 追求丰富充实的精神生活, 对养生保健等方面的学习需求较强;二是青年群体, 他们对知识和技能的需求强烈, 培训学习内容要突出实用性。

2. 培训方式:

专题讲座培训为各个年龄段的人所接受 (老年人71.7%、中年人52.5%、青少年41.8%) 。这一方面说明专题讲座针对性强, 效果好, 参加培训活动可以增进了解, 扩大人际交往;另一方面说明老年人可能对其他培训方式不适应, 这与其身体状况、文化水平和接受能力有关。而中年人和青少年对培训方式的选择比较丰富, 青少年最青睐网络学习。因此, 在搞好讲座形式培训的同时, 应丰富网上资源, 增强网络的互动性, 发挥其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

3. 学习时间:

调查表明, 居民大都希望社区教育在业余时间进行 (全脱产占2%, 半脱产占9%, 基本业余占43%, 全业余占46%) 。

在业余学习时间上, 53.6%的希望安排在双休日, 28%的希望安排在周一至周五晚上, 18.4%的希望安排在周一至周五白天。表明居民希望社区教育最好在休息时间进行, 不影响正常的工作。

4. 收费形式:

58.4%选择免费培训, 27.3%选择按收成本费, 14.3%选择低于成本收费。表明居民希望社区教育以非营利性和公益性为主, 政府应加大扶持和投入力度。

5. 学习教材:50.8%选择书本, 28.3%选择计算机网络, 20.9%选择多媒体。

6. 学习场所:

选择社区学习中心的占32%, 附近学校的占31%, 社区学校的占22%, 网上学习的占15%。表明社区教育以就近、方便为主, 政府要加强社区教育场所和设施的建设, 积极整合各类教育资源, 充分发挥它们在社区教育中的作用。同时15%的选择网上学习, 表明网络社区教育具有良好开发潜力。

(七) 社区教育存在的问题、困难

1. 存在的问题:

对于目前存在的问题, 37%认为社区教育存在形式主义;32%认为没有针对性;18%认为内容少;13%认为层次低。这说明目前社区教育的内容和形式都不能满足实际需要。

2. 主要困难:

44.3%的认为工作忙, 没有精力参加培训;28.1%的认为社区教育提供的活动太少;20.9%的认为是经济负担过重;6.7%的认为社区教育不重要。不同年龄段的困难有明显的差异, 老年人主要是记忆力下降、体力不支;中青年人主要是工作忙, 缺少时间;青少年主要是经济承受能力不够。

三、启发与建议

(一) 立足社区, 服务社区

从调查的结果看, 居民对社区教育的认识、理解和参与有待加强。因此, 开展社区教育要着眼于社区的长远发展, 以提高居民生活质量为宗旨, 以促进人的终身教育、学习和发展为核心, 从社区的现状出发, 因地制宜开展社区教育, 提供学习机会, 最大限度地满足居民日益增长的教育文化需求。同时, 要加强社区教育重要性的宣传, 增强社区全体成员的社区意识、教育意识和参与意识。

(二) 提高社区教育质量

1. 开放、整合、共享社区教育资源:

社区教育质量的提升, 在课程资源、师资力量、经费、场地等方面还存在着问题。因此, 要确保社区教育的质量, 必须对社区教育资源实行开放、整合、共享。一是充分利用社区内机关、学校、企业的文化资源并加以整合, 向公众开放;二是探索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共建、共享”、“互利、互惠”的新形式, 使社区内的文化活动资源得以共享;三是以群众需要为导向, 通过社区学校或各类培训班等形式, 收取一定费用, 使社区文化得以可持续发展。

2. 以人为本, 提供课程资源:社区教育是面向社区

全体成员、满足不同人群不同教育需求的活动。从现实来看, 居民接受社区教育的目的是多种多样的。本次调查中, 社区居民接受教育的需求表现为:为了休闲, 为了健康保健, 为了就业, 为了学习法律, 为了学习计算机等等。此外, 有的居民甚至是为了某种特别的目的, 如实现自己的人生梦想、少时愿望等。因此, 社区教育要根据不同层次、不同类型居民的多样化学习需求, 针对不同群体提供与其相适应的教育项目, 以人的全面发展为出发点, 提供多样化、个性化的教育资源, 来满足人们多样化的教育需求, 为居民的终身教育和终身发展奠定基础。

3. 丰富社区教育内涵:

社区文化活动在内容上, 要充分考虑传统与现代文化的结合, 乡土与外来文化的结合, 高雅与通俗文化的结合。做到既继承优秀传统文化遗产, 又广纳现代文明成果;既重视乡土文化, 又不排除外来文化;既有“阳春白雪”的高雅艺术, 又有“下里巴人”的通俗文化。在形式上要提倡多样化, 努力做到文化娱乐、休闲健身、环境美化、思想教育、科技普及等的统一;歌舞音乐、说唱弹奏、琴棋书画、体育竞技等形式多样。总之, 应以群众喜闻乐见的文化活动形式为载体, 以提升群众的精神境界为目标, 想群众之所想, 应群众之所需, 得群众之所盼, 使社区文化得到群众的普遍认同和广泛参与。

4. 推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社区教育:

社区居民的教育具有个别化的特点, 因此, 计算机网络在满足社区的教育需求上具有方便灵活的优势。因此, 要充分利用计算机手段, 推进基于计算机网络的社区教育, 构建终身教育、社区教育服务平台, 推进个别化需求、资源的建设与整合, 利用网络的开放性、知识的共享性、交往的互动性等, 提高社区居民参与社区教育的主动性, 提高社区教育的普及率。

(三) 建立多渠道的投入体系

加强社区教育的文化建设, 必须走“政府主导、社会参与、居民自治”的路子。政府财政预算应安排启动资金予以保障;文化设施建设和文化活动所需的资金, 应最大限度地动员社区的各种社会力量, 通过各种方式对社区文化建设投入资金, 也可利用以文补文方式自筹资金, 充分利用现有文化设施。

(四) 加强社区教育队伍建设

为适应社区教育发展的需要, 要根据社区的实际, 组建一支以专职人员为主体、以兼职和志愿者为补充、专业化程度较高的社区教育队伍。区、街道应建立本区域“人才资源库”;政府要制定政策鼓励社会各界的专家、学者、教师等参与;建立“志愿者档案”。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2

1.新市民具备哪些条件才能申请积分入学?

已办理居住证(暂住证)的非本市户籍人员(孩子的父母),在本市连续工作或居住一年(含一年)以上,申请新市民积分管理后,即可为其生育的未成年子女申请积分入学。

2.积分入学管理有无年级限制?

积分入学年级主要指公办幼儿园、义务教育阶段公办学校的起始年级,即幼儿园小班、小学一年级、初中一年级。

3.幼儿园小班、小学与初中一年级新生的入学年龄有什么规定?

幼儿园小班招收3周岁(今年为8月31日前出生)的幼儿,小学一年级招收6周岁(今年为8月31日前出生)的儿童,初中招收不满16周岁(今年为8月31日以后出生)的小学毕业生。

4.向新市民子女事务中心申请入读公办幼儿园应提供哪些材料?

(1)户籍地公安机关开具的户籍证明、家庭关系证明;

(2)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暂住证)原件及复印件;

(3)劳动合同或用工单位的劳动证明,个体工商户提供营业一年以上的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或工商部门出具的证明;

(4)户籍地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5)现居住地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接受计划生育管理服务的证明;

(6)幼儿出生证原件及复印件;

(7)幼儿预防接种证原件及复印件。

5.向新市民事务中心申请入读公办小学、初中应提供哪些材料?

(1)户籍地公安机关开具的户籍证明、家庭关系证明;

(2)居民身份证、居住证(暂住证)原件及复印件;

(3)劳动合同或用工单位的劳动证明,个体工商户提供营业一年以上的营业执照(副本)原件及复印件或工商部门出具的证明;

(4)户籍地县级以上人口和计划生育部门出具的计划生育证明;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3

随着开放型经济的快速发展,现代城市的社会结构日趋多元化,新市民逐渐增多。在新市民中占较大比例的是农民工,在农民工后代中有较早居家迁入城市的新生代,更有近年来大量涌入城市或城郊的农民工随带子女。那么这些来自四面八方的幼儿群体有着怎样的生活背景?如何将他们尽快地融入到新的集体生活中呢?我园地处郊区,周边菜农为主,源源不断的新鲜货源促使设施简陋的农贸市场拥有巨大的人流量,吸引了五湖四海的货主,农贸市场里的孩子自然就成为一道风景。我园对入园幼儿进行了相关调查,在调查中发现农贸市场周边的新市民子女有特别的生活现状。

一、动静不相宜的现状——原生态下的“不平衡”童年

1.“锁定”的童年

通过对本园20个生活在农贸市场附近的新市民家庭进行调查,结果发现:由于工作条件的限制,很多新市民子女不能跟随在父母的身边,保守点的家长就给他们的童年套上一把“锁”,这是家长认为的安全锁。离开幼儿园回到家,他们被关在狭小的屋子里,缺少外来环境中积极的交流刺激,有的孩子变得胆小孤僻,不敢和陌生人接触,见到老师不愿意打招呼,见到同伴不能合作玩耍。孩子被“圈养”在家中,他们失去了和他人交流的发展机会。

2.“疯狂”的童年

这些农贸市场附近的新市民家庭有的拥有几个子女,对年龄稍大的孩子管理处于“原生态”状态,孩子从学会顺利走路便开始让孩子一切“自由”了,这些孩子在入园前每天都是穿梭在货摊之间、田野工地附近,玩得很疯,看似“无忧无虑”实则令人遗憾万千。这些孩子的卫生习惯极差,常常是手指甲中粘着泥巴,随便从摊位上拿根黄瓜就啃上几口。他们最容易看到鱼龙混杂的成人群体,于是说话中模仿不文明词语,过于老道的言行也一并吸收。

3.“闪变”的童年

这些农贸市场中的务工人员,会随着季节的变化,货源的变化而搬迁。这些家庭中的孩子很多时候跟着老人生活,或者跟着父母四处生活,这些“漂”一族的孩子有着他们的优势,那就是见识还比较广,但是他们一直没有稳定的,有安全感的环境,生活环境变化过快的不安全感,使得部分孩子明显缺少安全感。由于他们在学习语言的关键期没有很好的环境,促使他们的语言发音很杂,和同伴的交流中也存在着一定的语音困惑,极易造成性格中的孤僻。

二、与成长相宜的对策探究——新市民园本课程的融入

1.语言交流与课程的融合

普通话是我国的母语,在一日活动的各个环节中,教师和幼儿坚持使用普通话交流,语速缓慢,用手势辅助幼儿理解。刚开学的情境很滑稽,幼儿间交流使用的语言听上去很不顺耳,而经过一段时间的强化模仿后,幼儿自然而然地开始向着同一种语言——普通话的语音发展。坚持每天早晨或晚上师生间的见面交流,这给了幼儿一次个性化练习普通话的机会,教师也能仔细地倾听幼儿的发音,了解幼儿使用普通话的实际情况。而集体活动、游戏活动是一个强化的大舞台,听故事磁带、看动画故事、教师示范朗诵等方式都给予幼儿不断拓展语言和使用普通话的机会。

2.阅读与课程的融合

阅读是幼儿心灵成长的阳光,培养幼儿良好的阅读习惯非常重要。幼儿园为新市民子女提供阅读服务,通过宣传让家长了解社区、网络的力量,定期让幼儿走进社区流动图书馆,定时打开网络图书馆,推广亲子阅读、绘本阅读、图书漂流活动等。让新市民子女爱上读书,通过读书活动融入本土文化,爱上社区生活。

3.本土文化与课程的融合

这些幼儿来自不同的省份,地方文化的区别比较明显。在课程的设置中适当增加介绍少数民族风俗习惯的内容,让幼儿了解并尊重少数民族的风俗习惯,对少数民族幼儿的理解和尊重,也是对在园所有幼儿的要求。利用好新市民子女的附带资源,能拓展园本课程。如:让新市民子女介绍自己的家乡,有什么风景名胜,有什么好吃的特产,有什么特别的风俗等。这些是农村幼儿园中新市民子女带来的一笔隐形财富,让幼儿在相互的交流中自然接纳别人,了解丰富的生活信息。

4.个性在课程中融合

这些新市民子女原来的生活背景、习惯各不相同,进入同一个班集体后需要互相宽容和接纳,幼儿间需要学会互相接纳不同地区的文化,在遇到矛盾学会宽容,尊重个体的差异,实现教育机会的均等,这样的环境就如小社会的缩影,促使幼儿不断地成长起来。

论新市民社区冲突及化解路径 篇4

新市民社区主要是指伴随经济性特区产业扩张与产业升级而吸纳的拥有资本与技术背景的新市民而形成社区形态,其人口结构主要是外来人口,一般已购买商品住宅且拥有当地户口。新市民社区中的居住群体不仅拥有较好经济基础,也拥有相对较高的自主维权意识,因此,业主委员会成为新市民社区的自治组织。

社区冲突是在社区这一人口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内,以多数社区成员或社区内部的社会群体、社会组织为主体、对整体或局部社区生活能够产生一定影响作用的抵触、差异、对立、排斥等矛盾现象。新市民社区中,社区冲突大多伴随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行为产生。业主委员会作为小区业主表达、维护自身利益的社区自治组织,在其自治过程中,无法避免与物业、业主乃至政府有关部门的利益对立及权力分配冲突。多方面社区冲突汇集也直接导致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的复杂化、困难化,致使社区治理成本上升。因此,应对新市民社区内社区冲突类型及其产生的多维因素进行深入分析,以实现冲突化解和业主委员会合理运作模式构建。

2 新市民社区冲突类型

业主委员会是小区内代表全体业主对小区物业进行自治管理的组织。其职能设定与权力范围划分的落脚点在小区内的物业管理及相关工作,其自治行为必然会和社区内其他涉及物业管理方面的治理主体间存在交集和重叠,进而引发不同形式的社区冲突。根据冲突主体和具体形式,将新市民社区冲突划分为以下几种。

2.1 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冲突

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冲突是新市民社区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具体冲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主委员会成立或运作操作不规范引发的业主对其合法性的质疑;第二,业主委员会工作流程和财务收支不透明,在缺乏有效监督的情况下难以赢得业主信任;第三,业主与业主委员会成员之间的私人恩怨冲突升级,最终上升到公共层面。

2.2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的冲突

物业管理是业主委员会和物业公司这两大社区组织职能、权力的着力点。因此,两者间的冲突也是新市民社区冲突的主要形式之一。此种冲突主要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第一,业主委员会作为社区物业管理的监督者,物业公司作为社区物业管理的具体实施者, 两者的委托代理关系没有理顺,导致立场对立;第二,物业公司提供的实际服务与社区业主追求的物业服务存在差距,引发业主对物业公司不满;第三,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沟通不畅,导致两者的矛盾冲突加剧;第四,法律地位不对等,使业主委员会在与物业公司的维权对抗行为过程中处于劣势,其诉求难以实现,进而导致业主委员会采取更为激烈的对抗手段。

2.3 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的冲突

相关条例规定,政府相关部门与业主委员会存在指导与被指导、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虽然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不存在直接对抗性冲突,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两者间的矛盾导致业主委员会自治困难和对政府相关部门心理认同度降低。两者矛盾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政府相关部门不作为,导致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缺乏有力支持;政府相关部门对小区事务的干涉及越位管理,导致业主委员会自身定位出现混乱,自治职能被削弱。

3 新市民社区冲突类型生成的多维因素

3.1 从业主委员会自身角度分析

3.1.1 相关法律法规不健全

业主委员会作为新型社区组织形式,其法律定位之路坎坷。业主委员会自诞生起,就存在性质模糊、法律地位不明确、权责界定不清晰等问题。法律地位的立法缺失,导致业主委员会在新市民社区治理过程中不能充发挥社区物业管理的主体作用,使其在自治或维权时,常处于一种“心有余而力不足”的尴尬境地。

3.1.2 成立的操作流程不规范

住建部《关于印发〈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的通知》规定,业主委员会应于提出筹备申请之后的九十天内,在业主大会上由全体业主选举产生。但是,在实际运作过程中,却存在时间紧张、筹备仓促及业主参与程度不高的情况,甚至出现成立流程不符合相关法规要求,却依旧违规成立的现象。成立操作不规范,导致日后部分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合法性和代表性产生质疑。

3.1.3 业主委员会成员专业性缺失

业主委员会的成员一般都由推选出的业主兼职担任,因此,大部分成员素质较低,对《物权法》《物业管理条例》等相关法律法规及社区管理、物业管理相关知识不了解,导致“好心办坏事”的情况时常发生。此外,当业主委员会与物业公司或开发商产生维权纠纷时, 业主委员会成员专业性的缺失,会使己方在斗争过程中处于劣势。

3.1.4 监督机制缺位

在新市民社区内,诸如管理小区公共维修资金、决定小区车位归属及选聘物业服务公司等权利较大的行为都归属于业主委员会自治范畴中。若此类行为在缺乏监管的情况下运作,极有可能出现贪污、公器私用等违规、不法现象。目前,我国法律法规对如何对业主委员会的行为进行监督尚未作出明确规定,业主委员会自身也尚未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监督机制,许多业主委员会成员不能主动接受业主监督,进行财务账目公开。总体来说,当前对业主委员会的监督还处于完全依靠成员自觉的阶段。

3.1.5 缺乏有效的激励机制

业主委员会作为一个民间非营利组织,具有业余性、公益性等特征,而这也决定业主委员会成员工作的公益性。但是,在业主委员会繁杂业务中,业主委员会成员承担大量的工作和责任,牺牲大量的时间、精力和金钱,其长期付出却难以收获些许回报。长此以往,只会导致业主委员会成员的热情逐渐冷却,工作积极性不断下降。

3.2 从业主个人角度分析

3.2.1 自治观念淡薄,参与度低

亚里士多德曾提出:“凡是属于最多数人的公共事物常常是最少受人照顾的事物,人们关怀着自己所有,而忽视公共事物;对于公共事物的一切,他至多只留心到其中对他个人多少有些相关的事物。”这一点在当前新市民社区业主自治过程中有明显反映,许多业主对小区事务不关心,也不愿承担业主自治行为带来的衍生成本。同时,在业主群体中还普遍存在“搭便车”的心理,希望其他人为集体自治支付相应成本,而自己却坐享其成。在这种状况下,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及以后的自治行为得不到业主的充分支持,难以在社区内形成合力,导致其作用难以得到有效发挥。

3.2.2 对业主委员会认知偏差

《业主大会和业主委员会指导规则》规定,业主委员会的职责多与社区物业管理相关,基本未和其他小区事务有牵扯。而在现实中,部分业主对业主委员会的职能存在认知偏差,其认为业主委员会既然是由业主推选出来为全体业主服务,那么就应帮助业主解决各类困难。因此,部分业主向业主委员会提出超出其职能范围外的要求,并在问题难以得到解决的状况下对业主委员会产生不满情绪,更有甚者,会与业主委员会爆发出矛盾冲突。而双方在业主委员会职能认知上的思维差异,也导致两者难以形成有效沟通。

3.3 从物业服务公司角度分析

3.3.1 企业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

物业管理产业是20世纪末在我国住房体制改革的浪潮中应运而生的。目前,我国物业服务企业普遍存在经济规模小,专业化程度低的状况。缺乏专业性的物业服务企业,使其难以在小区日常物业管理工作中,为业主提供满意的物业服务,导致业主对其满意度下降。

3.3.2 物业市场化进展缓慢,缺乏外在竞争

目前,物业服务行业中关于物业管理费的定价还处于政府定价阶段,行政化因素的融入导致物业管理市场化进程发展缓慢。此外,诸多物业公司处于依托房地产开发商而生存的状态,相应开发商建设的小区配套相应下属的物业服务公司,整个行业普遍存在“一个萝卜一个坑”的现象。在尚未成熟的市场体制下,难以形成充分的市场竞争,而市场竞争的缺乏,也导致物业服务企业在提供更好的物业服务上,外在动力不足。

3.3.3 委托代理关系未理顺带来的立场对立

业主委员会职责认定的法规条例明确指出,物业服务合同应由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公司双方进行签订,同时,业主委员会还有监督和协助物业服务企业履行合同的职责,实际上,双方存在委托代理关系。作为物业服务企业,其对业主委员会监督者的角色相当抵触,其认为他们的实际服务对象是小区业主,而业主委员会的存在会对物业服务企业工作的正常开展产生制约。部分物业服务企业在潜意识中,已经将业主委员会放在社区物业管理事务的对立面。受这种先入为主的对立意识的影响,双方很难进行有效沟通。

3.3.4 法律偏向带来的强势地位

现存法律法规在业主委员会和物业服务企业间存在偏向性。当小区内产生物业维权纠纷时,物业服务企业往往占据强势地位。《物权法》强调的平等保护原则,在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在现实情境中,时常出现物业服务企业伙同开发商乃至居委会、政府相关部门排挤打压业主委员会的状况,业主权益无法得到充分保护。由于业主委员会诉讼主体地位不明确,当出现业主权益受侵害的情况,业主将很难依法维权。

3.4 从政府相关部门角度分析

3.4.1 维稳考虑引发的行政不作为

《物业管理条例》明确提出:同一个物业管理区域内的业主,应当在物业所在地的区、县人民政府房地产行政主管部门的指导下成立业主大会,并选举产生业主委员会。”同时,相关规定也要求业主委员会诸多重大事宜的进行,都要在相关行政部门报送备案,政府相关行政部门对业主委员会的自治行为有极大影响。而在现实情境中,出于对业主委员会成立、业主自治权力扩大可能带来的社区物业纠纷迅速的担心,政府通常对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作持谨慎态度。在此考虑下,备案变成审批,指导变成领导,监督变成操控。大量繁琐的审批操作使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工作步履维艰,政府相关部门的不作为也成为业主委员会工作的障碍之一。

3.4.2 基层行政化带来的越位管理

长期以来,中国“强国家,弱社会”的社会管理模式,使最基层的社区治理也存在浓厚的行政化色彩。在政府介入的社区治理中, 部分政府部门经常出现约越位管理的现象。“中国城市社区从建立之初就长期处于国家权力领导下。即使是在社区自治呼声日益高涨的今天,国家权力仍然公开地或隐蔽地大肆侵犯者社区自治权。”在强行政化的社区治理环境下,政府仍然扮演着社区事务主导者的角色,过多进行越位管理,使业主委员会自治仍然只是一种形式,而非实质上的自治。

3.5 根本因素:利益的对立与冲突

归根结底,社区冲突实质上是新市民社区内多元主体对各自利益的不同追求。利益追求的差异与对立使业主委员会与社区内其他治理主体站在对立面。

业主委员会与业主个体的冲突,实际上是业主个人利益与业主委员会追求的社区公共利益间的冲突。虽然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间存在重叠,但当个人利益与公共利益产生冲突时,大多业主会毫不犹豫地选择维护自身利益。

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企业间的冲突,实际上是业主委员会代表、维护全体业主的社区利益与物业服务企业追求的以获得利润为目的的商业利益间的冲突。作为公益性的自治组织,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的出发点和落脚点是实现社区物业良性管理,保障和维护全体业主利益;而物业服务企业作为一家商业性的公司,其根本目标是实现盈利和企业利润最大化。两者在考虑问题及作出决策时出发点不同,导致双方行为上的差异及冲突。

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间的冲突,实际上是双方追求的利益差异带来的。无论何时,业主委员会的追求都是维护全体业主利益;而政府相关部门的工作宗旨虽然是为人民服务,但是,在实际工作中,具体工作人员或部门为维护本部门或个人利益,普遍存在“多一事不如少一事”的想法,不能及时处理业主委员会的诉求。

4 化解方案与对策

4.1 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及能力

长期以来,强行政化的社会管理体制使公民缺乏基层自治实践,再加上公民自治意识的缺失及自制能力不足,使业主委员会在自治过程中遭遇重重困难。自治意识是社区公共事务管理和运作的基础,自治意识的缺失必然会导致社区治理缺位。因此,应鼓励新市民社区实施自治,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以保证公民广泛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支持业主委员会自治行为。同时,在小区业主群体中,普及和推广相关管理条例和规则,使业主能明晰自身及业主委员会的权利和责任,提升自治能力,更好地参与社区日常管理。

4.2 加强业主委员会自身体制建设

业主委员会作为新兴的社区自治组织,尚未形成成熟的管理运作模式,且缺乏完善的自身管理机制。因此,要从成员培训机制、对外沟通机制、保障激励机制和内外监督机制四个方面入手,加强业主委员会自身体制建设。

构建成员培训机制,实现业主委员会专业化运作。虽然业主委员会属于业余的社会组织,但是,其日常工作对专业能力有一定需求。但是,许多业主委员会成员在物业管理上专业知识不足,导致其在小区日常物业管理上难免会出现漏洞,难以对物业服务公司工作形成有效监督。在当遇到物业纠纷时,专业性缺乏也会导致业主委员会陷入难以应付的境地。因此,政府要定期组织对业主委员会全体成员的培训,就《物权法》等相关法律法规进行讲解宣传,就财务公开、账目审核等财务工作进行专业培训。同时,也要通过培训, 加强各小区业主委员会间的交流,实现共同进步。从多方面入手构建业主委员会成员培训机制,使业主委员会成员提高专业素养,实现业主委员会自治有序运作。

构建对外沟通机制,实现新市民社区治理主体间有效交流。在以业主委员会为中心的社区治理过程中,与任何治理主体间的冲突都存在双方沟通不畅的原因。因此,应从业主委员会自身出发,构建有效的对外沟通机制。对业主委员会与业主而言,沟通缺乏必然会导致信任缺失,因此,应拓宽与业主交流的渠道和路径,在日常工作中注重加强与业主的交流,搭建QQ群、微信群等的网络交流平台,在促进业主间相互交流的同时,也实现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相互理解;对业主委员会与物业服务公司而言,两者在权责关系上处于对立位置。但是,在小区日常物业管理工作中,两者应是合作关系。因此,业主委员会要加强与物业服务企业的管理和沟通,定期交流,信息共享,实现在社区内部互惠互利,合理共存;对业主委员会与政府相关部门而言,业主委员会的成立和运行是在政府相关部门的指导、监督下进行的,业主委员会需要协助政府部门进行社区各类相关工作。因此,业主委员会应自觉接受相关部门及居委会的领导,积极与政府沟通,协助完成社区治理工作。

构建保障激励机制,提高业主委员会成员的工作积极性。业主委员会的日常运作离不开充足的资金支持,而业主委员会成员长期的无偿服务会导致其积极性和工作热情降低。因此,政府部门要构建激励机制,从小区公共维修资金或其他业主共同收益中抽取部分资金,设立业主委员会运作专项资金,在有效监督的前提下,使业主委员会工作得到充足的资金支持。此外,也可以按照按劳付酬的分配制度,给予业主委员会成员适当的报酬,以保证其工作的持续性,提高其工作积极性。

构建内外监督机制,实现业主委员会合法规范运作。目前,业主委员会的监督机制尚有较大空白,应从内部和外部两个层面加以完善。内部监督方面,业主委员会要自觉履行业主大会制订的小区议事规则和业主公约,接受全体业主和业主大会的监督,定期公开财务状况,做好业主公共账户管理,规范业主委员会的资金使用; 外部监督方面,业主委员会要自觉接受上级主管部门的指导和财务上的监督与审查,设立财务审查公开制度,建立责任追索制度,在业主委员会内部实现权责与责任人一一对应,在出现问题时能追究到人,使问题得到有效处理。

4.3 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

物业管理专业化是市场化发展的产物,而物业管理市场化机制的不断完善能促进物业服务企业专业化管理。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第一,协商或协调,以兼并、改组,调换物业管理项目,或由业主进行公开招投标,进行物业管理整合,形成集约化经营,降低管理成本,提高服务水平,走规模发展道路;第二,完善企业自身建设,加强企业文化和员工专业技能培训, 培养高素质、高能力的物业服务团队;第三,推动物业服务企业独立经营,将企业从与开发商的利益纠葛中分离出去,真正实现物业服务企业独立自主运作;第四,完善物业管理市场机制,加强企业间的竞争,实现小区物业服务企业优胜劣汰,竞争上岗;第五,引入价格机制,将物业费用由现在的政府定价转为价格机制下的市场调节, 实现基于不同小区背景的合理定价。

4.4 明确政府定位,实现基层治理职能转变

业主委员会的存在符合我国政府与社会关系由“大政府、小社会”的模式转向“小政府、大社会 " 的基本思路。因此,应对新市民社区内业主委员会的存在和运营予以肯定和支持。在建设服务型政府的要求下,应实现政府角色和职能在社区治理中的转变。在新市民社区多元主体的社区治理背景下,政府应引导和扶持各类社区组织发展壮大,充分发挥其对社区治理的积极作用。政府在业主委员会自治中,要成为业主利益的维护者,保护广大业主的根本利益;同时,也应成为业主委员会自治的孵化者和扶持者,主动帮助业主委员会完善相关自治规则;还应成为业主委员会自治过程中的服务者和护航者,在业主委员会遇到困难或维权纠纷时予以积极帮助,在业主委员会寻求帮助时,及时回应。

4.5 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搭建公平公正的社区博弈平台

目前,社区物业管理及业主委员会自治方面的法律法规尚不完善,《物权法》及《物业管理条例》对相关内容的解释尤其是具体实施细节还有所缺失。此外,法律法规尚未对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资格作出明确定义。平等保护原则在小区现实生活中难以得到真正体现,当业主委员会或业主运用法律武器来维护自身权益时,缺乏现实可操作性。诸多法律法规的漏洞都导致业主委员会在和物业服务企业及开发商的维权斗争中处于弱势地位, 无法实现正常博弈,有效维护自身利益。因此,应完善相关法律法规,对现有条文中存在的争议、模糊之处进行明确认定;制定《业主委员会章程》,通过《业主委员会规程》明确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的关系、正式成立程序、监督机制与报酬机制等,从而使业主委员会在成立和运行时有法可依;确认业主委员会的诉讼主体资格和民事主体资格,扫清业主委员会维权障碍。

5 结 语

对业主委员会而言,社区冲突的产生与存在既是其发展的阻力,也是其发展动力。社区冲突会造成业主委员会的自治困境,但是,另一方面,业主委员会自治能力也会在社区冲突的逐个化解中得到发展和提高,以业主委员会为中心、多元治理主体共同参与的新市民社区治理模式也会在具体实践中逐步成熟和完善。

摘要:新市民社区是新的社区形态,也是社区冲突高度聚集的地域空间。其中,主要包括业主委员会与业主、物业、政府部门间的冲突。这些冲突制约着新市民社区的发展及与有效管理。因此,要培养社区居民自治意识,提升社区居民参与意愿及能力,明确政府定位,实现基层治理职能转变,推进物业管理市场化、专业化运作,加强业主委员会自身体制建设,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搭建公平公正的社区博弈平台,有效解决新市民社区的冲突。

新市民法律知识竞赛题库 篇5

1、以下关于合同成立的说法正确的 D。A、要约到达时合同成立; B、要约邀请到达时合同成立; C、承诺生效时合同成立;

D、当事人采用合同书形式订立合同的,自双方当事人签字并盖章时合同成立。

2、一方以欺诈手段订立损害国家利益的合同,属于 A。A、无效合同 B、可变更合同 C、效力待定合同 D、附条件合同

3、对行为人没有代理权订立的合同,拥有撤销权利的是 D。A、行为人 B、代理人 C、被代理人 D、善意相对人

4、下列 D 不是合同无效的法定情形。

A、恶意串通,损害国家、集体或者第三人利益; B、以合法形式掩盖非法目的;

C、损害社会公共利益; D、因重大误解订立的合同。

5、“格式条款”是指当事人为了 A,并在订立合同时未与对方协商的条款。

A为了重复使用而预先拟定 B、为了重复使用而当场拟定 C、为了某次使用而预先拟定 D、为了某次使用而当场拟定

6、一次性工亡补助金的标准为上一全国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的(20倍)。

7.个人承包经营违反本法规定招用劳动者,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承担连带赔偿责任。(C)

A.发包的组织 B.个人承包经营者 C.发包的组织与个人承包经营者 D.主管部门与个人承包经营者

8.以完成一定工作任务为期限的劳动合同或者劳动合同期限不满 个月的,不得约定试用期。(C)A.一B.二C.三D.四

9.非全日制用工,是指以小时计酬为主,劳动者在同一用人单位一

新市民法律知识竞赛题库 般平均每日工作时间不超过 小时。(D)A.一B.二C.三D.四

10.劳动者在试用期内提前 日通知用人单位,可以解除劳动合同。(C)

A.一B.二C.三D.四

11.劳动者在用人单位连续工作满 年的,除劳动者提出订立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外,应当订立无固定期劳动合同。(B)A.5 B.10 C.15 D.20

12.用人单位违反本法规定解除或者终止劳动合同的,应当依照本法第四十七条规定的经济补偿标准 的 倍向劳动者支付赔偿金。(B)

A.1 B.2 C.3 D.4 13.非全日制用工劳动报酬结算支付周期最长不得超过 日。(C)A.5 B.10 C.15 D.20

14.用人单位自用工之日起满 年不与劳动者订立书面劳动合同的,视为用人单位与劳动者已订立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B)A.半年B.一年C.二年D.三年

15.用人单位应在最低工资标准发布后 日内将该标准向本单位全体劳动者公示。(A)

A.10日 B.15日 C.20日 D.30日

16.伪造、变更社会保险登记证,予以警告,并可以处以(D)元以下的罚款。

A.1000 B2000 C3000 D5000 17.《国务院关于修改〈国务院关于职工工作时间的规定〉的决定》确定的劳动者每日工作时间,每周工作时间 小时。(D)A.8,36 B.8,38 C.9,40 D.8,40 18.《劳动法》第59条明确规定:“禁止安排女职工从事矿山井下、国家规定的第 级体力劳动强度的劳动和其他禁忌从事的劳动。”(D)

A.一级 B.二级 C.三级 D.四级

19.根据我国劳动法的规定,未成年工是指(C)。A.年满14周岁,不满16周岁的劳动者 B.年满14周岁,不满18周岁的劳动者 C.年满16周岁,不满18周岁的劳动者 D.年满18周岁,不满20周岁的劳动者

20、《劳动法》第62条规定:“女职工生育享受不少于 天的产假。”(D)

A.60 B.70 C.80 D.90

21、依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规定,村民委员会的选举,由【 】主持。

A、村民代表 B、村长 C、村支书 D、村民选举委员会 本题参考答案是: D

22、国家为了公共利益的需要,可以依法对集体所有的土地实行【 】。

A、购买B、收购C、征用D、征收或征用 本题参考答案是: D

23、国家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将土地分为【 】、建设用地和未利用地。

A、农田水利用地B、农业建设用地C、耕地D、农用地 本题参考答案是: D

24.农民集体所有的土地由本集体经济组织的成员承包经营,从事种植业、林业、畜牧业、渔业生产。土地承包经营期限为【 】。A、60年B、50年C、30年D、40年 本题参考答案是: C

25、基本养老保险实行 A 的基金管理模式。(A)A、社会统筹与个人帐户相结合; B、社会统筹; C、个人帐户; D、储蓄性

26.社保机构应当自受理失业人员申请领取失业保险待遇之日起 内,将审核结果及有关事项告知申请人。(A)A、5个工作日 B、10个工作日 C、15个工作日 D、20个工作日

27.根据《社会保险法》规定,参加基本养老保险的个人,达到法定退休年龄时累计缴费满___B_____以上的,按月领取基本养老金。A.10年 B.15年 C.20年 D.30年

28.我国的根本政治制度是:(C)A.人民民主专政B.社会主义C.人民代表大会制D.多党合作制

29.用人单位未按时足额缴纳社会保险费的,由社会保险费征收机构责令其限期缴纳或者补足,并自欠费之日起,按日加收____C____滞纳金。逾期仍不缴纳的,由有关行政部门处欠缴金额一倍以上三倍以下的罚款。

A.万分之一 B.万分之三 C.万分之五 D.万分之十

30.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有效,一方当事人拒绝履行或未全部履行的,B 可以向人民法院申请强制执行。

A 人民调解员 B 对方当事人 C人民调解委员会

31.人民法院依法确认调解协议无效的,当事人 B 通过人民调解方式变更原调解协议或者达成新的调解协议。A 不得 B 可以 C应当

32、每年(B)为国家宪法日。

A.12月1日 B.12月4日 C.12月5日 D.12月6日

33、依法行政是依法治国的(C)A.前提 B.必要保证 C.关键 D.重要环节

34、坚持(B)是全面推进依法治国的内在要求。

A.公平正义 B.人民主体地位 C.党的领导 D.依法执政

35、国家和社会治理需要(C)共同发挥作用。

A.法律和政策 B.法律和党的领导 C.法律和道德 D.党的领导和政策

二、判断题

1、劳动法是保护劳工之法,劳动保障是劳动法的宗旨和使命,因此,劳动保障的对象即是劳动者。错

2、劳动合同条款凡是与集体合同条款不同的,一律无效。错

3、用人单位在招工时可以向农民工收取风险基金、保证金、抵押金等费用。错

4、凡是提供了劳动的劳动者,都有权要求用人单位支付不低于当地最低工资标准的劳动报酬。错

5、工作时间只能由法律规定或者劳动合同约定 错

6、劳动合同被确认部分无效的,这个合同可以不予执行 错

7、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享有劳动自由,意味着双方可以排除国家法律的强行性规定,自由签订劳动契约。错

8、“12348”法律咨询专线是面向广大市民服务的法律咨询专用电话。对

9、劳动者违反劳动纪律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实行酌情赔偿原则,而不是要求赔偿全部实际损失额。对

10、凡在法定劳动年龄范围内并且具有劳动能力的公民,都具有就业资格。错

11、集体合同经双方当事人签字即行生效。错

12、集体合同只有经劳动行政部门批准才生效。错

13、劳动者虽在试用期间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但此时如该劳动者恰逢孕期,不得解除劳动合同。错

14、因劳动者本人原因给用人单位造成经济损失的,用人单位可按照劳动合同的约定要求其赔偿,但从劳动者本人的工资中扣除的部分不得超过劳动者当月工资的百分之二十。对

15、国家鼓励用人单位为劳动者建立补充保险,提倡劳动者个人进行储蓄性保险,因而养老保险是自愿保险。错

16、劳动者与用人单位享有劳动自由,意味着双方可以排除国家法律的强行规定,自由签订劳动合同。错

17、在我国,工会法人是社团法人。对

18、劳动合同被确认部分无效的,这个合同可以不予执行。错

三、多选题 1.农民工向没有经营资格的单位提供劳动后未获得劳动报酬的,该单位或者其出资人应该依照《劳动合同法》有关规定向劳动者支付(ABD)。给劳动者造成损害的,应当承担赔偿责任。A.劳动报酬 B.经济补偿 C.社会保险相关费用 D.赔偿金

2.在哪些情形下,公司可以解除与张某的劳动合同(AD)A.试用期内被证明不符合录用条件

B.张某因违反交通规则而被行政处罚的

C.张某在产期内,但其不能胜任工作,调整工作岗位仍然不能胜任

D.张某严重违反单位的劳动纪律的

3.下面有关竞业限制规定正确的是(ABCD)A.不得超过3年 B.仅限于高级管理人员 C.富有保密义务的人员 D.高级技术人员

4、劳动者不参加劳动但仍享有工资支付请求权的情形:(ABCD)A、法定休假日B、婚丧假期间 C、依法参加社会活动的D、产假

5、《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法》规定:法定休假日安排劳动者工作的,用人单位应当支付给劳动者的 工资报酬为(CD)A、不低于工资100%的工资报酬 B、不低于工资150%的工资报酬 C、不低于工资200%的工资报酬 D、不低于工资300%的工资报酬

6、下列关于劳动争议的解决方式的表述哪些是正确的? AD A、调解原则适用于劳动仲裁和诉讼程序 B、在劳动仲裁前必须先行调解 C、劳动争议仲裁的裁决是终局的

D、在当事人提起诉讼之前,必须先进行劳动仲裁

7、用人单位在劳动方面的刑事责任有(ABCD A、重大安全事故罪 B、违章冒险作业罪 C、妨碍执行公务罪 D、强迫劳动罪

8、下列属于未成年工的是()BCD A、王某,15岁,某建筑公司合同制工人 B、李某,16岁,某加工厂合同制工人 C、张某,17岁,某电镀厂合同制工人 D、江某,18岁,某肉联厂合同制工人

9、下列情形中,不得认定为工伤或者视同工伤的是(ABC)。

A.故意犯罪的B.醉酒或者吸毒的C.自残或者自杀的D.患职业病的

10、职工住院治疗工伤的伙食补助费,以及经医疗机构出具证明,报经办机构同意,工伤职工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所需的(AB)交通、食宿费用从工伤保险基金支付。

A.交通费用B.食宿费用C.所有医疗费用D.所有进行工伤康复的费用

11、下列关于妇女权利的规定,包括【 】。A、“妇女有权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业,管理经济和文化事务,管理社会事务。” B、“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方面享有与男子平等的权利。” C、“中华人民共和国妇女在政治的、经济的、文化的、社会的和家庭的生活等各方面享有同男子平等的权利。” D、“国家保护妇女的权利和利益,实行男女同工同酬,培养和选拔妇女干部。” 本题参考答案是: A B C D

12、根据《村民委员会组织法》的规定,以【 】不正当手段当选村民委员会成员的,当选无效。

A、虚报选举票数 B、伪造选票 C、欺骗、贿赂 D、暴力、威胁 本题参考答案是: A B C D

13、国家建立基本养老金正常调整机制。根据__AB______适时提高基本养老保险待遇水平。A.职工平均工资增长 B.物价上涨情况 C.人均国内生产总值 D.财政收入增长比例

E.社会保险基金投资运营收益

14、城镇居民基本医疗保险的筹资渠道为_AB_______。A.个人缴费 B.政府补助 C.慈善捐款 D.集体补助 E.社区补助

15、因工伤发生的下列费用,按照国家规定可以从工伤保险基金中支付。AC A.住院伙食补助费 B.停工留薪期的工资

C.到统筹地区以外就医的交通食宿费

D.终止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伤残就业补助金 E.终止或解除劳动合同时,应当享受的一次性医疗补助金

16、用人单位已经参加生育保险的职工有以下哪些情形的,可以依照国家规定享受生育津贴。BCE A.女职工晚婚假

B.女职工生育享受产假 C.享受计划生育手术休假 D.女职工护理假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6

关键词:新市民子女心理健康受教育状况

在中国的城市化进程中,我国大约有1.5亿农民进城务工,近2000万的农村儿童随父母进入城市,同时还在农村产生了约5800万的留守儿童。因城市化进程不能满足如此庞大人群的各种需求,新市民子女身处城市社会的边缘,在教育、心理健康、道德养成、社会融入等诸多方面面临着一系列的问题。近8000万农村儿童能否健康成长、融入社会,关系着中国社会的和谐与未来。新市民子女离开自己熟悉的乡村,来到陌生的城市学习与生活,在享受城市较好教育资源的同时,怎样才能帮助他们更好地适应城市的学习生活,已经引起了社会各方面的广泛重视。

目前,国内已有数所高校对此展开了一系列的活动和研究。团中央也部署实施了共青团关爱新市民子女活动,但总体来看,相关研究和实践活动仍处于起步阶段。我们针对此种社会现象,展开了一系列社会调查和实践活动,以期能找出一条帮助新市民子女适应城市学习生活的创新性方法。

一、新市民子女生活和受教育现状

目前,新市民子女生活和受教育情况存在以下现状:

首先,新市民子女的家庭教育方式存在不足,教育方式简单、父母与子女沟通少,更多的是满足子女的物质和生活方面的需求,对于子女学习和心理状况往往关心不够。导致学生对家庭教育的方式较为反感,这些不仅直接影响学生的心理健康和学习成绩,往往还对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造成一定的影响。

其次,目前无锡市新市民子女学校生源剧增,但相应配套设施和师资力量不能完全满足要求,师资力量不足,教育资源短缺,导致学校教育只是停留在简单教学的层次上,不能满足学生素质教育的要求,在学生培养上存在一些不足。

在心理方面,新市民子女第一次步入城市生活,生活习惯和人际关系均发生了较大变化,需要时间来适应此种变化,更需要老师和家长来帮助他们融入新的生活,但现阶段无论学校教育还是家庭教育,在这个问题上均有较大的缺失和不足。因此在新市民子女中普遍存在心理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内心存在落差,易产生自卑感;难以与同学相处,性格孤僻;缺少自制力,自我约束能力差,自我放纵等等。

在行为习惯方面,由于父母无暇管理子女,容易忽视对孩子行为习惯的教育,也直接造成了部分学生生活习惯和日常行为上的种种不足。

二、研究方法

针对上述问题,我们采用了三种方法进行解决。

1、主题素质拓展训练

为了与孩子们建立良好融洽的关系,使孩子们接纳志愿者,江南大学的志愿者和相应的新市民子女学校取得联系,展开了“牵手江大”志愿者服务活动。30名沟通能力和亲和力较强的爱心志愿者定期前往新市民子女学校开展了一系列互动素质拓展训练。双方以组队形式,由一个志愿者和10名左右学生组成一组,共同进行素质拓展训练,在活动过程中,通过鼓励、帮助以及情感交流,与孩子们建立初步的友谊。之后相继开展了一系列更适合孩子心理的团体活动,在活动中,帮助孩子们认识到沟通的重要性,增强了他们的团队意识和协作意识,并成功的让学生们感受到了集体的温暖和关怀。

2、搭建网络交流平台

与相应的新市民子女学校建立了网络交流平台,建立QQ交流群。这是一种快捷、有效的联系方式。志愿者们可以在第一时间内了解到学生学习和生活中的困难,及时洞察到学生的心理状态。通过提供及时、有针对性的帮助,增进与孩子们的交流,使孩子们找到情感释放的港湾。志愿者们发现,比起教师和家长,学生更乐意与江大的“大哥哥、大姐姐”交流,更喜欢这种新颖的交流方式,更愿意听取他们的建议。从而志愿者能快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使学生们能更好的投入到学习和生活中去。

3、一对一辅导制和建立家访制志愿家教中心

大学生志愿家教中心由道德修养良好,学习优秀,富有爱心的志愿者组成。志愿家教中心采取一对一辅导制,对新市民学校的学生进行帮助。中心志愿者对学习上有较大困难的学生定期进行学习和心理上的辅导,帮助学生解决学业和身心上的困难。此外,建立家访制志愿家教中心,每月一次跟家长和老师沟通,了解学生学习生活上的情况,并对学生做出阶段性的评价。

三、研究成果

通过三种研究方法的使用,此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

1、心理方面

该研究通过一段时间的实施,孩子自信心和沟通能力均有了明显的提高。约82%的学生从刚开始的羞涩、不敢讲话到之后能够流畅地与志愿者进行沟通,能够主动表达他们的想法,其中有62%的孩子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也变的开朗起来,心理状态明显得到了改善。但仍有18%的孩子效果不是太明显,表现出比较内向,需要进一步的开导与沟通。

2、行为习惯方面

通过主题素质拓展训练和网络交流平台,及时了解孩子们的心理及行为,并针对出现的问题进行有效辅导,约74%的学生行为表现有明显好转。上课注意力集中,能按时完成作业,学习成绩有相应的提高。但仍有部分学生行为改善效果不明显,需要更多的耐心和辅导。

3、师资力量不足,素质教育欠缺方面

通过一对一辅导制,针对不同孩子的不同个性,因地制宜,采取个性化的教育引导方法,弥补了教育方式简单的缺点。经调查对比发现,实行方案前平均每个班级新市民子女的优秀率(综合素质)只有11.5%,也就是每个班只有3-4人能够达到优秀;而实行方案后,优秀率提高到了21.8%,比原优秀人数增加了一倍。大学生志愿家教中心的建立不但有利于了解学生的学习生活情况,更为学生和家长搭建了沟通的平台,一方面家长认识到了自己以前做法存在的问题并加以改正,另一方面也帮助孩子了解家长的苦心,对之前家长存在的过于简单甚至粗暴的教育方式理解。结果表明,我们的研究方法是明显有效的。但存在志愿者不足,工作量较大的问题,在下一阶段的工作中,我们将探讨更有效的方法,如加强宣传,号召更多的高校志愿者参与,改进辅导方式,提高辅导效率等,从而更好的弥补新市民学校教育资源不足的问题。

四、研究价值

本次研究取得了一定的成果,与此同时,它还具有各方面的价值。

1、关爱新市民子女的生活和学习,有利于我国和谐社会的发展。

2、本着“深入调查,认真研究,发现问题,科学应对”的原则,调研了新市民子女在家庭和学校的受教育状况,并通过社会实践活动,探索实施了一系列有效的、便于大学生参与的方式方法,提炼并充实和丰富了现有的关爱新市民子女身心健康教育理论,为新市民子女身心健康教育理论的进一步研究提供相应的参考。

3、在研究方法上采用了较为新颖独特、适合青少年特点的网络平台方式,并与传统的走进学校和家访等方式相结合,深入新市民子女的学校和家庭生活,使新市民子女较为真切地感受到了社会的关注,促进了新市民子女教育的发展,为新市民子女的教育方法提供了新的思路和方法。

注:本文是共青团江苏省委青少年和青少年工作研究课题项目(11JSGQT49)。

参考文献:

[1]全国妇联.全国农村留守儿童状况研究报告.2008-2-7.

[2]何资桥,刘雅丽.社会支持在进城新市民子女父母教养方式与学习适应性的作用.2011.4.□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7

尤其是针对我们学校不少“新市民子女”家庭, 家长的教育观念比较落后, 总认为自己孩子教育的责任在学校、在老师;作为家长, 只要提供孩子吃、穿、住就可以了。再者, 这些家长教育的方式也不够科学, 与孩子平等、沟通的意识不强。另外, 不少家长的文化素质也不高, 教育孩子的方法比较粗糙, 也就造成了孩子对自己家长的不信任感。

如何引导学生在轻松、愉快的氛围中学会课外阅读, 发自内心地和课外书交朋友, 如何为学生在小学里奠定一个终身学习的基础, 就成了我们研究的关键了。因此, 根据学校的实际情况, 我们提出了“新市民子女课外阅读共享策略研究”这个项目, 作为学校的主课题。研究的重点不仅是要让学生在快乐的阅读中有所收获, 更要通过师生、家校的平视互动, 来完善“新市民子女”的人生, 让快乐阅读、轻松学习, 成为“新市民子女”的自觉、自主的行动!

一、“新市民子女阅读共享策略研究”的基本内涵

我们知道, 阅读能力是指读者理解及运用语言的能力。这种能力既是社会所需, 也被个人所重视。读者从各类文章中建构意义, 透过阅读学习, 参与社会活动, 并享受阅读的乐趣。一般说来, 阅读能力不是天生就存在的, 也不是短时间就能形成的, 它是在长期的快乐读书实践中逐步培养起来的。学生的阅读能力有一个从“初级”到“高级”的渐进过程。

而课外阅读, 是指语文教材阅读外各种阅读活动。这种阅读应该是在教师和家长的共同指导下, 根据学生已有的阅读基础、阅读经验, 以培养学生阅读能力和阅读习惯为目标的阅读过程。也就是说, 只有当学生的阅读量上去了, 语言积累才能成为现实;只有具备了丰厚的语言文字积累, 学生的听、说、读、写的能力发展才有着落。

说到阅读的习惯, 尤其是课外阅读的习惯, 它是指小学生在课外能主动地、有选择地去进行阅读, 并在阅读的过程中, 对信息加以鉴别, 以促进自己自主读书、自能学习的一种行为习惯。形成和保持小学生良好课外阅读的习惯, 我们觉得要特别注意以下几点:

第一, 在思想上要重视, 在行动上要践行。

第二, 老师要与学生“共读”, 才能有效提升学生阅读的兴趣;与此同时, 再邀请学生的家长加入, 其效果会更为明显。如果课外阅读能得到学生家长的支持, 那么, 学生在家养成良好的阅读习惯, 就成了一件比较容易的事情。课外阅读的效果也会事半功倍!

第三, 与学生互动挑选适合学生阅读的课外书, 将阅读化为学生的一种内在需求。

第四, 读书一定要细水长流、持之以恒, 让学生真正体味到书中的乐趣。

第五, 课外阅读, 还要注意解决学生阅读的时间问题, 不能因为阅读课外书而增加了学生学业的负担。

第六, 有了阅读, 就会有评价, 要引导学生学会积极评价, 并自由、轻松地亮出各自对阅读的不同的看法。“新课标”指出:“根据需要, 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评价活动, 争取社会对学生语文学习的更多关注和支持。”将这句话转换一下, 就是:根据需要, 可让学生家长、社区、专业人员等适当参与“阅读活动”, 争取社会对学生“阅读活动”更多关注和支持。

二、“新市民子女阅读共享策略研究”的操作模式

课题是我们根据学校师生结构和实际情况而提出, 我们在不同年级、多维空间、多个时段内, 融文本阅读、电子阅读、展览讲座、参观讨论等多种形式于一体, 全方位、多层次地传承优秀文化的系列读书项目。

1. 每周一诵

来三里墩小学的时候, 老师们就告诉我, 学校有每周一诵的阅读活动, 我心生喜悦:诵诗歌!孩子的生命里应该有诗歌!童年本就是一首诗, 童年的天空, 白白的云朵, 彩虹绚丽;童年的大地, 绿草如毡, 欢声笑语;童年的梦, 很真很纯, 伴着轻轻的风儿, 轻轻地飘向远方……好, 那就让我们远行的脚步, 走进美丽的诗行!

从那以后, 每天清晨, 当第一缕阳光透过云层洒下大地的时候, 我们便早早来到学校, 和孩子们一起读书。我们的孩子朗诵贺知章的“不知细叶谁裁出, 二月春风似剪刀。”朗诵王之涣的“欲穷千里目, 更上一层楼。”朗诵李坤的“谁知盘中餐, 粒粒皆辛苦。”朗诵王昌龄的“洛阳亲友如想问, 一片冰心在玉壶。”孩子们在不知不觉中体验到人和自然生命之间的和谐, 体验到登高望远的宽广胸怀, 体会到了劳动人民的辛劳和伟大, 体会到朋友亲人之间的深情厚谊, 修养和哲学意义会不落痕迹地从孩子们的口中渗入血液, 渗入生命的深处, 成为孩子生命的一部分。

2. 国学启蒙

看到过南怀瑾关于经典的一段言论:在心灵纯净的童年时期记诵下来的东西, 如同每天的饮食, 会变成营养, 成为生命的一部分, 长大之后在学习、工作、待人接物中, 会自然运用出来。至于成年后再来读经典, 因为有了先入为主的观念, 就像脾胃不健康的人, 即便面对丰盛的美食, 也难以吸收其营养了。

中国文明网也有过这样的言论:开展中华经典诵读活动的重要意义, 怎样强调也不为过, 在众多的中华经典中, 《三字经》不可不读。是的, 《三字经》家喻户晓, 脍炙人口, 三字一句, 共一千多字, 而开篇六字———人之初, 性本善。可以说是《三字经》之灵魂, 是精华之精华, 是“源头活水”。对这六个字的认识, 其实就是对人生的认识。许多人读《三字经》都有这样的感受, 初起如喝白开水, 淡而无味, 只是摇头晃脑“唱山歌”, 只知其表意, 不解其内涵, 随着年龄的增长, 人生阅历的丰富, 便会越读“味”越浓, 感悟越深, 尤其是对开篇六字的理解和思考, 会自然上升到人性和生命的层面。

为了将《三字经》中所传递的传统文化精髓根植于学生心里, 学校开设了“《三字经》讲坛”。每周四的晨会, 由笔者和学校乐善电视台的学生共同主持, 直播讲授。四句一讲, 以主持人之间的对话交流为主要形式。通过讲授、交流或讲故事帮助学生理解句子意思, 通过范读、领读、分角色读等多种诵读方式加深学生记忆。全校学生在电视机前或侧耳倾听、或醉心吟诵, 不仅能朗朗上口地吟诵出了《三字经》的内容, 了解了意思, 也让孩子在经典诵读过程中切实感受到一种美感, 这对学生心灵是一种陶冶。这种美、这种陶冶, 既有音韵方面的, 也有精神道德修养方面的。

3. 午间共读

与学生一起阅读同一本书, 是探寻阅读力量的最佳方法。每当中午12点, 老师们来到书声琅琅的教室中与孩子们一起展开阅读。我们共读神话和历史, 在盘古开天辟地、女娲补天、精卫填海、夸父逐日、嫦娥奔月、后羿射日、神农尝百草、炎黄战争中追随着先人去探寻中华民族悠久灿烂的历史与文化;我们共读童话故事, 在《猜猜我有多爱你》、《爱丽丝漫游奇境记》、《木偶奇遇记》、《云朵棉花糖》、《我有友情要出租》、《爷爷一定有办法》、《活了一百万次的猫》、《阿秋和阿狐》、《笨狼的故事》、《小猪唏哩呼噜》, 在奇异世界中畅快遨游;我们共读《神奇校车》、《儿童百问百答》, 在它们的引领下探索大自然的奥秘……

中午的阳光温暖而明媚, 学生阅读的激情也伴随油墨的清香四溢校园。我和孩子们轮流站在讲台上, 时而放声朗诵, 时而闭上眼睛, 深深地把书的香气吸入肺腑之中。指尖抚摸柔韧的书页, 眼角望过高声诵读的学生, 幸福之感油然而生。那一刻, 我深切感觉到自己不再是个机械重复的劳动者, 不再是一个“拿着一张教育的旧船票每天重复昨天的故事”的教书匠, 而是一个真正为学生着想, 将教书育人的口号付诸行动, 将阅读的力量传播开来的辛勤园丁。

到了四年级后, 我们开始指导学生写感悟, 并针对共读的文章一起交流讨论。这样一来, 学生带着问题去阅读, 有了阅读的指向性, 便更能发挥想象, 深入进去。班级一起的交流讨论, 也一定能让孩子们更加理解书中所蕴含的深意, 用书中的故事慰藉成长的自己。我坚信阅读不应只是一个纯粹的行为, 更应当是帮助思想的火花交流碰撞。于是, 我设立了学生语录栏目, 专门把学生感悟中的经典言论打印起来, 全班展示、欣赏、交流。在一次交流中, 有个家长告诉我, 有一天孩子激动地对他说:“爸爸, 我有名言了, 陆老师已经把我的话贴在教室里给大家读了, 后面还有我的署名呢!我以后还要跟大家一起交流自己的心得体会, 跟大家比比, 谁说得最有道理。”这样的反馈对于研究中的我来说简直就是最高的肯定和奖赏。

笔者认为, 共同的阅读, 是能够形成教师与学生共同语言和共同精神密码的关键, 共同的阅读, 是培养学生读书兴趣、缔造全新阅读氛围的最佳途径。我相信在与孩子们一起的共同阅读中, 越来越多的人能体验到阅读带给我们的巨大力量。

三、“新市民子女阅读共享策略”的价值与追求

有人说:“阅读是消灭无知、贫穷与绝望的终极武器, 我们要在它们消灭我们之前歼灭它们。”我想, 我们的阅读研究至少有以下几方面的价值与追求:

价值一:发展阅读能力

阅读能力是顺利地进行阅读活动所必须具备的心理特征的总和, 它是在阅读实践中形成和发展起来的, 它是一个十分复杂的结构系统。近年来, 中外研究者一般认为, 认读能力、理解能力、想象力、鉴赏力等是构成阅读能力的重要组成成分。课题组的老师利用自读与共读相结合, 来提高阅读质量。在共读过程中, 教师通常运用朗读、默读、浏览、口头复述、背诵、精读、评析等多种形式对学生进行阅读技能训练, 不断提高学生的阅读能力。学生则在大量的、多种方式的课外阅读实践中反复运用课内学到的阅读知识和方法, 这样就能逐步形成较强的阅读能力。

价值二:凝成阅读品质

新市民子女有着和城里孩子不同的童年, 他们的身后都有一个为了生计而漂泊的家庭!他们像蒲公英:纤小、柔弱、淳朴, 不知在哪个春天的夜晚来到了我们的城市, 而后又坚强地在河畔上、缝隙里、路两旁生根长叶……

对于他们阅读品质的形成, 笔者认为至少要经过三重境界的历练:

一是“仰望天空”:如果我们把读物看成一片展示世界的天空, 那么低年级的孩子只是蒲公英的种子, 他们阅读童话、神话, 在想象的怀抱里仰望天空, 得到一种美好的憧憬

二是“飞翔蓝天”:中年级的学生已经有勇气在老师的注视下脱离怀抱去接触世界, 用全身心去触摸、感受语言文字、作者的内心世界、主人公跌宕起伏的命运, 进而对词汇的把握、内容的概括、思想的提炼, 形成自己的一套阅读方法。

三是“扎根泥土”:高年级同学则应以百倍的勇气沉潜下来, 扎根泥土, 与文字交融, 与作者低语, 与主人公对话, 而扎根泥土是为了更好地绽放, 表达自己的内心感悟。

学生品质的三种状态并不是严格意义上的线性上升关系, 而是应该螺旋上升, 甚至有时会回旋反复的。

价值三:形成一套评价体系

以下是一名五年级学生午间共读的自我评价表:

在我们的实践中, 最难操作的是评价。形成各种适切的评价表 (多元评价) 成为课题研究的重要抓手, 如:一至六年级学生一年、一学期、一周、一天的自我跟踪和多元评价表。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8

我们张家港市青龙小学是一所以吸纳新市民子弟为主的市镇公办小学。针对全校新市民子女已占99.7%, 且来自全国各地, 其中的一部分来自偏远贫困落后的山区, 他们的很多方面与本地新市民子女相比, 既有明显的优点也有明显的不足。例如这些新市民子女中的一部分, 虽然学习基础差, 但是潜力大, 可塑性强;虽然学习能力差, 但是劳动能力和生活能力强……这些孩子入学以后, 如何顺应他们的规律, 促进他们的生活习惯、劳动技能、学习素养、交往能力、体育素质、心理素质等综合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显著提高, 还没有形成一系列行之有效的方法;加上教师中或多或少地存在着这样那样疑惑甚至畏难的情绪, 我们经过科学规划, 反复论证, 于2011年5月申报并立项了苏州市教育学会“十二五”研究课题《提高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的研究》。

二、概念的界定

1.提高:辞海中指使位置、程度、水平、数量、质量等方面比原来高。在本课题中指新市民子女的综合素质在原有基础上得到显著提升。

2.新市民子女:在本课题中指父母原籍非张家港市而在张家港市工作的新市民的子女。这些子女的父母主要或在华芳等公司打工、或从事建筑、个体小买卖等工作, 以体力劳动为主, 收入较少。

3.综合素质:本课题是指与不同年龄段的新市民子女相适应的基本的生活习劳动技能、学习素养、交往能力、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自护能力和艺术素养等。

4.研究:辞海中指探求事物的真相、性质、规律等。在本课题中指探索有效提高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的途径、方法、规律等。

5.提高我校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的研究:指通过对提高在我校就读的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的途径和方法的探索, 对多种教育教学手段的比较, 探寻促使不同年龄段的新市民子女具有与之相适应的基本的生活习惯、劳动技能、学习素养、交往能力、体育素质、心理素质、自护能力和艺术素养的基本规律。

三、课题研究的目标

1.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全面了解不同年龄段的新市民子女的生活习惯、劳动技能、学习素养、交往能力、身体素质、心理素质、自护能力和艺术素养等方面的基本情况, 寻找促进他们的综合素质显著提高的途径和方法。

2.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进一步引导全体教师牢固确立公平教育理念, 探索出能最大程度地提高新市民子女学习成绩的教育教学方法。

3.通过本课题的研究, 密切家校联系, 创设有利于孩子综合素质提高的家庭教育氛围, 提高家庭教育的质量。

四、课题研究的内容

成立以下三个子课题进行全面深入细致的研究:

1.新市民子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现状的研究。

2.提高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

3.提高新市民家庭教育效果的研究。

五、课题研究的方法

1.调查法:包括问卷调查、访问调查等。在课题研究初期, 在三至六年级新市民子女及家长中展开问卷调查及访问调查, 。

2.观察法:这是贯穿于整个研究过程的方法。明确观察目的, 确定观察对象, 制定观察计划, 记录观察过程, 对观察结果进行分析研究, 得出结论。

3.个案研究法:通过对新市民子女中出现的比较典型的个案进行追踪研究, 总结出针对不同类型的新市民子女教育教学的策略。

4.经验总结法:研究过程中, 通过不断地进行阶段交流、总结, 不断付诸实践、验证, 再不断地总结、完善的循环过程, 提炼研究成果。

六、课题研究的过程

1.前瞻启动阶段: (2011年5月至2011年6月) 加强理论学习, 为课题研究的进行打好理论基础。制定课题研究方案, 上报课题研究方案计划。划分课题组, 在教师中分配研究课题, 制定子课题研究计划。举行开题活动。

2.探讨研究实施阶段 (2011年9月至2012年12月) :启动实施第一阶段研究, 根据研究方案, 开展好各子课题的研究。

3.再实践并进行反思阶段: (2013年1月至2014年12月) :学校及教师对第一阶段研究进行整理及总结, 展示第一阶段研究成果, 进行第二阶段研究策划。

4.总结评估阶段 (2015年1月至2015年12月) :将反思成课进行整理、小结, 撰写结题报告, 将有关论文、案例整理成册。召开课题结题会议。

七、课题研究的成果

1.新市民子女在校期间的学习、生活现状的研究方面, 我们通过发放问卷调查表, 走访新市民子女家庭, 召开家长座谈会等形式, 对全校新市民子女及其家庭进行了调查;结合班主任手册记录, 为新市民子女建立了基本情况登记表。

2.提高新市民子女综合素质的途径与方法的研究方面:

1我们摸索出了如何在培养新市民子女学习养成良好学习习惯的过程中提高学习成绩的方法。我们制定了《青龙小学新市民子女良好学习习惯评估细则》, 培养新市民子女在课堂教学中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2我们摸索出了如何在落实养成教育的过程中提高新市民子女的文明习惯。我们结合新市民子女特点探索制定了《青龙小学新市民子女养成教育实施细则》, 分低、中、高三个年级段, 从学校和班级两个层面全面实施培养, 将文明养成教育细则落实到了具体的行动中。

3我们摸索出了如何让新市民子女在五彩活动的体验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们以节日为契机, 开展了丰富多彩的主题活动;我们依托学校花乐少年宫这一阵地, 开设了多种活动项目, 培养特长, 发展兴趣。

4我们摸索出了如何引导新市民子女在互助互爱的意识培养过程中提高他们的综合素质。我们通过每学年的爱心捐助, 通过政府牵线, 校村校企联合, 成立了学校“新市民子女”关爱基金会等。

3.提高新市民家庭教育效果的研究方面, 我们通过家长学的建设, 千名教师访万家活动, 家校联系小报, 家校路路通等途径, 引导新市民家长转变家庭教育观念, 优化家庭教育环境。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9

一、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现状

根据拆迁安置政策和社会保障方式, 南京市征地拆迁主要经历了三个阶段。第一个阶段:1983年8月至2004年4月期间为货币补偿方式, 给予被征地农民一次性货币化拆迁补偿安置;第二个阶段:2004年4月至2010年12月期间为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方式;第三个阶段:2011年1月至今为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 新被征地人员纳入社会保障。据统计, 这三个阶段共涉及被征地人员35289人。目前, 部分失地农民面临着生活就业、养老救助、子女教育等实际困难, 现有社会保障难以较好地解决失地农民的后顾之忧。

1. 货币补偿安置阶段被征地人员基本情况

1999年4月至2004年4月期间, 一次性货币化拆迁失地农民中现户籍仍在本区共5265户13576人。其中, 参保3758人, 低保家庭195户, 享受基础养老金851户, 享受失地农民补助1276户, 享受特困残疾补助13人, 享受“低保边缘户”春节慰问79户。此外, 户籍在外区共907户2135人。

2. 基本生活保障阶段被征地人员基本情况

2006年市政府出台了《南京市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困难补助办法》 (宁政发[2006]274号) , 对原被征地人员男年满60周岁、女年满55周岁及其以上的, 未按月领取企事业单位养老待遇、供养直系亲属定期救济待遇的, 按月发放生活困难补助费。多数通过补缴参保, 享受基本生活保障。截至2014年末, 全区享受的被征地人员共2083人, 年补贴资金1023万元。

2011年实施的《南京市被征地人员社会保障办法》 (宁政发[2010]254号) , 将2010年12月31日以前且现处于劳动年龄段的9500人通过补缴社会保险费, 将其纳入城镇企业职工养老、医疗保障范围, 解除了他们的后顾之忧。截至2014年末, 全区享受的被征地人员共4896人, 年补贴资金2445万元。

2013年8月, 市政府出台了《市政府关于完善被征地农民老年生活保障和住房保障政策的实施意见》 (宁政发[2013]262号) , 建立已享受老年生活困难补助人员缴费参保的政策通道, 通过一次性补缴费, 将其纳入基本生活保障范围。截至2014年末, 全区享受的被征地人员共1408人, 年补贴资金1046万元。

3. 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阶段被征地人员基本情况

据统计, 2011年以后全区被征地人员全部纳入社会保障, 涉及10078人 (不含16岁以下) 。截至2014年末, 全区年补贴资金达2886万元。

4. 三种失地农民社会保障方式利弊分析

货币补偿方式、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方式和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等三种方式各有利弊。货币补偿方式操作简单, 推行所受阻碍相对较小, 但其缺点在于很难解决失地农民的长远生计问题;基本生活保障制度方式兼顾了失地农民基本生活保障与发展的需求, 但转置成本较大;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顺应了制度发展趋势, 转置成本较小, 且有利于保障失地农民的“市民待遇”。从社会经济发展情况来看, 准城市居民社会保障方式将是失地农民社会保障的趋势。

二、存在的主要困难及问题

1. 就业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

大部分被征地农民文化素质不高、年龄偏大、技能偏低;部分岗位存在着福利待遇低、工作压力大、人员流动快等特点, 与求职人员的期望不匹配, 劳动者就业积极性不高;多数失地农民缺乏培训意愿, 提升技能的愿望不强, 难以适应城市发展需求和生产生活节奏。尤其是“4050”失地农民, 不易接受新知识, 难以胜任岗位技术要求, 导致“失地又失业”。

2. 货币补偿安置阶段被征地农民生活困难较多

公益性用地致使失地农民实际补偿金额普遍拉低, 一次性货币安置基本是低水平生活安排和生活指向性安置, 没有同社会保障同步衔接, 导致部分失地农民长期失保, 对日后生计影响很大。三个阶段补偿安置标准不一, 导致货币安置的部分失地农民居住困难、生活窘迫, 成为困难临时救助对象和群体上访主要人群之一。

3. 社会保障机制单一

由于前期征地拆迁社保制度不完善, 货币补偿方式安置的养老年龄段失地农民很长时间内被排斥到社保制度之外, 不能应保尽保。灵活就业人员、新生劳动力尚未参加失业、工伤、生育保险, 阻碍了全区社会保险参保率的提高, 面临扩面征缴压力。失地农民整体社会保障水平偏低, 失地老年居民生活补助、困难人员生活补贴标准与现有物价和消费水平不相适应。部分劳动段失地农民处于“种田无地、就业无岗、低保无份”的困境。

三、对策建议

习近平总书记在2015年11月召开的中央财经领导小组第十一次会议上指出, 社会政策要托底, 就是要守住民生底线, 做好就业和社会保障工作, 切实保障群众基本生活。建邺区应以此为契机, 进一步完善相关拆迁安置和社会保障制度, 妥善解决以往货币安置的遗留问题, 促进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 稳控化解和钝化社会矛盾。

1. 加强制度创新, 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多重保障机制

一是完善土地征收制度。针对辖区内征地范围过大、程序不够规范、被征地农民保障机制不完善等问题, 适当缩小土地征收范围, 探索制定土地征收目录, 严格界定公共利益用地范围;规范土地征收程序, 建立社会稳定风险评估制度, 健全矛盾纠纷调处机制, 全面公开土地征收信息。二是建立兼顾三者利益的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针对土地增值收益分配机制不健全, 兼顾国家、集体、个人利益不够等问题, 建立健全土地增值收益在国家与集体之间、集体经济组织内部的分配办法和相关制度安排, 合理提高被征地农民个人收益, 提高社保所需资金的政府出资比例。三是留地安置可作为完善对被征地农民合理、规范、多元保障机制的一种方式。四是尝试土地换社保、换股权。土地是农民的社会保障方式, 土地被征收或流转后, 失地农民应获得替代性的制度安排, 确保农民合法权益。

2. 落实社保政策, 不断提高社会保障水平

坚持全覆盖、保基本、多层次、可持续原则, 以“增强公平性、适应流动性、保证可持续性”为重点, 全面落实各项社会保障政策。一是加大资金投入。抓好相关文件落实, 杜绝因病致贫、因病返贫现象;坚持社会保障工作与全区统筹规划、协调发展相结合, 在全区跨越式发展的整体框架下, 制定全区“十三五”社会保障工作发展规划, 在财政预算的约束下找准发展经济和建立社保的平衡点, 使目标更具有前瞻性和可操作性, 力求精准扶贫救助。二是扩大社会保险的覆盖范围。将低收入、低保障人群逐步向更高层次的社会保障方式转移, 实现全民养老、全民医疗。结合劳动保障登记证和社会保险登记证年检、日常社会保险缴费基数稽核和专项检查等时机, 重点做到参保人员、缴费基数的复核审查, 杜绝盲报、漏报现象的发生。三是推进社会保障有效衔接。切实做好失地农民社会保障与城镇社会保障体系的有效衔接, 减少制度转置成本;健全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内容, 并逐步纳入工伤、生育和失业等险种;在全省率先将因病、因灾等造成的“支出型贫困家庭”保障纳入制度性和常态性救助, 提升全民社会保障水平。

3. 拓宽就业渠道, 健全可持续的补偿机制

一是将原来的村民自治组织转换为社区管理模式, 有效实现失地农民的身份转换, 彻底解决失地农民身份模糊问题, 为失地农民提供可持续性社会保障服务。二是根据全区产业结构布局, 适度发展有一定技术含量、劳动力密集型新型服务业, 创造新的就业岗位, 为失地农民和临时失业人员尽可能提供更多就业渠道。三是大力开发公益性就业岗位和政府购岗, 把解决新市民就业问题同加强城市环保、绿化、卫生、治安、交通、便民服务等结合起来, 使失地农民既得到妥善安置, 又使城市环境得到美化、优化。

4. 创造外部条件, 增加失地农民的财产性收入

一是鼓励农民理性投资, 失地农民通过自主经营或理财等方式, 实现财产的保值增值。二是加强农村集体“三资”管理和后续运作, 并处理好历史遗留问题, 增加失地农民资产性收入比重。对于土地已基本征完或全部征完的“城中村”进行分类改革:资产总量大、收入较稳定的村, 应进行股份制改革, 量化到人;总量不大、收入不稳定的村, 可进行资产托管、入股投资, 量化到人;资产较少的村, 应优先用于为村民办理养老保险, 提高其社会保障水平。三是加快农村集体资产产权制度创新, 允许股权内、外部自由转让, 促进资产的社会化。

5. 优化技能培训, 健全失地农民职业转换的扶助机制

一是对失地农民、失地农民进行高层次就业技能培训, 注重结合本地实际就业需求及农民自身的认知结构, 帮助他们实现就业理念的有效转变, 加强自身就业的主动性。二是注重失地农民的创业技能培训, 针对失地农民在创业过程中可能出现的突出问题, 制定切实有效的具体对策, 为失地农民自主创业提供各项扶持政策, 扶持他们实现自主创业、大众创业。

参考文献

[1]张慧.城市化进程中被征地农民的社会保障问题研究[J].技术农业科学, 2011, 39 (4) .

[2]陈友, 刘琴.原货币安置失地农民的后续帮扶难点与建议[J].改革与开放, 2015 (1) :93-94.

[3]张希兰.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以江苏为例[D].南京:南京农业大学, 2013.

[4]李淑梅.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制度研究[M].北京:中国经济出版社, 2007.

[5]潘光辉.失地农民社会保障和就业问题研究[M].广州:暨南大学出版社, 2009.

[6]谢志强, 吕鹏.城镇化进程中的土地政策与路径选择[EB/OL].人民网, http://paper.people.com.cn/rmlt/paperindex.htm, 2011-9-19.

[7]谢俊贵.失地农民职业转换及其扶助机制——基于调研数据与风险预估[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13.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10

国务院研究室发布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显示, 目前我国农民工普遍缺乏就业培训机会, 技能素质不适应劳动力市场需求的问题十分突出。我国农村人口平均受教育程度为6.5%, 只相当于小学水平, 接受过初级职业技术教育或培训的占3.4%, 接受过中等职业技术教育仅占0.13%, 接受过短期培训的占20%, 三者总计只有23.53%, 而没有接受过技术培训的高达76.4%。因此, 农民工的培训问题已成为我国面临的重要任务。

目前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是一些简单的劳动技能方面的培训, 比较先进的地区会组织多形式、多层次的劳务对接活动, 大力推行订单培训等有效的培训方法。但是绝大多数的农民工培训体系都没有重视城镇化进程中生存和生活环境的巨大改变带给农民工自身的巨大困惑与障碍, 没有把他们当成新一代新市民来进行相应的教育和培训。

笔者参与的一项公益活动, 对于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进行了创新性实践,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

一、农民工称谓的演变

2006年2月15日开始, 青岛市为使120万外来务工人员享受与市民平等的待遇, 提高他们的社会地位, 将外来务工人员改称为“新市民”, 习以为常的“农民工”称谓正在逐渐被“新市民”所代替。现在的新市民泛指农村进城务工人员、城市下岗人员和兼职的异地在校大学生等群体的集合。复旦大学社会学系教授于海说, 从“农民工”到“新市民”, 这不光是称谓的改变, 而是社会态度的转变。

针对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来讲, 将新市民定义为具备足够的就业能力和在城市里能持续生存和发展能力的人。就业能力:满足某种企业岗位的要求, 享受企业岗位的某类待遇。持续生存和发展的能力:创造幸福的能力、社会化学习的能力 (社会网络、自主学习) 、借助城市资源实现职业发展的能力、借助社会关系实现个人发展的能力。

二、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的内容构成

《2003-2010年全国农民工培训规划》明确规定, 农民工职业培训分为两个重点: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针对农民工的培训主要有两个重点: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所谓的引导性培训即基本权益保护法律知识、城市生活常识、安全生产知识、寻找就业岗位等方面知识培训, 目的是帮助农民工树立新的就业观念, 提高就业能力, 增强守法和依法维护自身权益的意识。创新性培训主要针对引导性培训方面的课程内容, 设计了十二大能力训炼.。 (1) 心态管理能力, 要求受训者保持良好的心态, 正确认识自己, 积极思维, 保持进取心和热情, 解除压力, 建立正螺旋思维; (2) 交往能力, 分为一对一, 一对多, 下对上, 上对下的不同情况; (3) 沟通能力, 有效传递自己的信息, 正确理解对方的反馈信息, 真实了解对方; (4) 执行能力, 要求受训者是解决问题的人, 使从头到脚的距离为零, 让想法变成现实; (5) 领导能力, 引导和带领团队其他成员, 发挥主观能动性, 共同达成目标, 在现实中, 不是你领导别人, 就是被别人领导; (6) 观察判断能力, 如何在最短的时间得到正确的信息, 做出正确的判断和决策; (7) 学习能力, 指的是学习的方法与技巧, 不需要过多经验与经历的积累, 而快速掌握技能; (8) 运用城市资源的能力, 城市现代化、高科技的资源和工具很多, 学会运动城市资源, 可以事半功倍; (9) 创新思维能力, 培养逆向思维的习惯和能力, 敢于尝试, 敢于突破, 敢于实践; (10) 管理能力, 自我管理、时间管理、团队管理、管理工具的使用; (11) 专业能力, 胜任现有实习工作, 能适应未来管理岗位, 取得职业培训证书, 本项主要指的是职业技能训练; (12) 职业规划能力, 明确未来的职业方向定位, 并制定为之努力的可行性计划和步骤。

三、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的时间安排

针对农民工开展的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 一共是6个月左右。分为基地课程 (10天:岗前5天+在岗5天 ) 、岗位实践 (25天:在岗第5天~第30天 ) 、社会化学习 (150天:在岗第31天~第180天) 三个阶段, 各阶段培训过程通过打分考评星级来评定学习效果。基地课程是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的导入课程, 主要包括入营典礼 (详细介绍项目内容, 告知项目愿景, 进行角色认知) 、心智模式训练 (团队打造、沟通技能、创造力训练) 、军事化集训 (组织性、纪律性, 打造团队凝聚力和向心力) 、形体训练、服务礼仪训练、晨会晚会模式导入、签订培训协议 (确定目标, 明确责任和义务) 、离营仪式和职业技能培训。岗位实践主要是职业技能培训。社会化学习主要是引导性培训。

四、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的课程形式

根据肯尼斯·阿罗于1962年提出的“干中学” (learning by doing) 模型, 人们是通过学习而获得知识的, 技术进步是知识的产物、学习的结果, 而学习又是经验的不断总结, 经验来自行动, 经验的积累就体现于技术进步之上。我们称之为OJT (On the Job Training) 模式, 即在工作中学习。培训课程围绕学员的“实践”、“学习”、“能力”三个方向来进行, 实践是连接学习和成果的桥梁。

首先, 传统的面授形式:专职专业的培训师, 课堂集中学习。其次, 自学:农民工课下自主学习、训练和复习。再次, 岗位实践:在工作岗位上边干边学, 体验式训练。最后, 借助社会化资源学习:主要是依靠社会资源或者志愿者给予的培训和学习的机会来进行培训, 比如名人讲堂;成功人士经验分享;交流沙龙;知识讲座;观看话剧、相声等演出;参与电视节目录制;拓展训练;参观名校、与成功学子面对面;参观博物馆;运动登山等。另外, 在网络发达的今天, 尤其是手机上网非常普遍的情况下, 通过网络远程教育安排课程, 也是一个非常好的培训形式。

五、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的目标

(一) 获得职业培训证书。除了参加引导性培训和职业技能培训之外, 农民工还能参加劳动和社会保障部中国就业培训技术指导中心举办的现代企业班组长岗位培训考核, 还能获得班组长的职业培训证书。

(二) 获得理想的工作岗位。培训的过程中, 或者培训结束后, 凭借自身能力的提升, 大多数农民工都可以找到理想的工作, 培训机构免费为其提供相关单位用人信息。

(三) 后续的跟踪服务。正式上岗就业的农民工与就职单位劳动合同期满, 或者希望转岗到其他相关单位就业的, 培训机构还会免费推荐他到相关单位转岗就业。

以上针对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的创新性实践活动, 还刚刚开始, 还存在很多不完善的地方, 需要在未来的实践中不断地提炼和修正。希望能够有更多的政府部门、社会组织、企业和个人来关注新一代的农民工, 关注农民工培训, 让他们在城市状态下能够生活得更幸福, 达到优质就业、甚至优质创业。

摘要:笔者参与的一项公益活动, 对于农民工城市适应与发展能力培训进行了创新性实践, 收到了不错的效果。文章主要从称谓的演变、培训内容构成、培训的时间安排、培训的课程形式、培训目标几个方面进行了阐述。

关键词:农民工,培训,新市民,实践,创新

参考文献

[1]国务院研究室课题组.中国农民工调研报告[M].北京:中国言实出版社, 2006

[2]吴昊, 丁敏.论农民工培训体系的构建[J].特区经济, 2007, 8:139~141

优化新市民子女的班级管理 篇11

关键词 新市民子女;班级管理

近年来,我国国民经济一直处于快速健康发展的状态,无锡2013年国民经济生产总值突破8000亿元。在经济的带动下,外来务工人员也不断涌入,市区房价、租金高昂,因郊区房租便宜,大量的四川、安徽、苏北等地新市民租住在东亭、柏庄等几个近郊城镇。

近几年随着新市民的不断涌入,紧靠市区的无锡东亭中学、无锡东亭中心小学、无锡柏庄小学等几所学校就势必担负起这些新市民子女入学的重任。这些家长大多为生计而奔波,无暇、无力、亦无法顾及科学教育子女,子女身上的问题较多,问题学生比例高。众所周知,今天的“问题学生”很有可能成为明天的“不稳定因素”。这些新市民子女如果教育得当将成为学校的“积极分子”,如果教育失当则将成为学校的乃至社会的“不稳定因素”。

柏拉图认为:教育是为了以后的生活所进行的训练,它能使人变善,从而高尚行动,教育乃是“心灵的转向”。这是每一位教育工作者孜孜以求的目标。班级是学生由家庭走向社会、成为社会成员的第一步。笔者以所带的新市民子女班级—无锡市东亭中学初二(10)班44名学生及所在家庭作为探究对象,思索如何提升班级管理,采取各种办法,通过多种途径,协调好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使其成为和谐中国的一分子。

一、问题的提出

新市民子女教育问题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城市化过程必然出现的教育问题,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王春光表示,要警惕新市民子女心理“边缘化”倾向,新市民子女教育工作稍有失当就可能增加社会边缘人群,他们就有可能滋生出多种反社会心理,这种心理如果得不到及时地抚慰和恰当地矫正,就有可能外显为非正常的、甚至违法的社会行为,其中一部分,可能会走上犯罪,乃至反社会道路,其结果必然给社会治安带来压力,给城市生活造成威胁。

随着锡山区经济社会的快速发展,外来务工人口急剧增长,新市民子女也相应地快速增长。截至2010年,无锡市锡山区义务教育阶段共有3万余名新市民子女,比2003年增加了1万余名。从分布情况看,凡是劳动密集型企业多、有重大建设项目、能提供耕作或农业种植机会以及城镇化进程较快、能提供大量第三产业服务机会的镇区,新市民及其子女明显多于其他镇区。

十年树木,百年树人。这些新市民是我国城市建设的主力军和生力军,他们为无锡城市的现代化建设流血流汗,贡献自己的聪明才智,立下了不可磨灭的功劳,理应受到尊重,理应享受城市居民同等的权利和待遇,我们不能漠视他们子女的教育问题,让他们“流汗又流血”。他们渴望自己后代出人头地,赢得社会尊重。但这些家长由于经济、知识、精力等方面的原因,往往不知道如何教育。有些家长不注重对学生进行家庭教育,有些家长对家庭教育的知识一无所知或一知半解,甚至违背中学生成长的客观规律,急于求成,拔苗助长;有些家长的教育思想不正确,将教育子女的重任依托于教师,学校。

这些新市民子女如果教育得当将成为学校的“积极分子”,如果教育失当则将成为学校的“不稳定因素”。 班级管理是促使青少年社会化的一种转化过程,在班级管理中班主任如何调动各方面因素提高学生、家长、教师对新市民家庭教育重要意义的认识,同时引起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对新子民子女教育的高度重视。

二、新市民子女班集体常见问题分析

就笔者几年班主任经验,粗浅地将新市民子女问题分为几类:①属于极度自尊自强型,为改变自身不尽如人意的境况格外发奋图强,学习成绩较好但心理承受能力较差;②属于内向胆怯型,学生成绩中等,但由于家境等因素自卑胆怯;③属于“破罐子破摔”型,由于小学大多在老家读或就读于希望小学、民工子弟学校,学习基础、习惯较差,升入初中后学习成绩跟不上,也不能适应班级常规管理,屡屡违反校纪班规,经常被批评,最后索性“破罐子破摔”,打架、玩游戏、逃学、抽烟、甚至离家出走等。

笔者认为,这些问题归根结底还是出在家长和学生身上,家长对家庭教育认识不够;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不对;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等。

1.家长对家庭教育的认识程度

由表一可见,在44名学生家长中,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不多,仅占27.3%,由此可以看出,有一部分家长知道家庭教育的重要意义,他们认为家庭应为孩子的健康成长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家庭对孩子的教育和影响是非常重要的,教育是从家庭开始的,家庭是孩子心智发展的基础,据了解,认为家庭教育非常重要的家长,其子女在学校各方面表现也都是非常不错的。表中显示认为家庭教育比较重要的家长占59.1%,占大多数(但这类家长说话模棱两可),他们认为家庭对孩子的成长有一定的影响,孩子的品格形成主要取决于家庭的早期教育,孩子成长的道路很长,很艰巨,需要家庭的正确教育和引导。此表还可看出,认为家庭教育不重要的占13.6%,这一小部分家长认识不到家庭教育的重要性,他们认为孩子进入学校,教育孩子是学校的事,是老师的责任,这种错误的想法及做法,会对孩子产生不良影响或造成严重的后果。

2.家庭教育的方式、方法

从表二可看出,对孩子实施“打骂”式教育的大有人在,占47.3%,大有人在。据了解,经常被父母打骂的孩子,在学校里不是油滑成性,就是性格孤僻,大多数是“问题学生”。这些家长没有科学的教育方法,对子女的教育只能泛泛而谈,过于简单,只会说“好好学习”、“听老师的话”;而对教师,则说:“××老师,你对孩子凶点,越严越好”、“他不听,你告诉我,我来揍他”、“不揍他不听”等之类的话。但当孩子一旦养成不良的学习习惯,丧失了学习兴趣时,“破罐子破摔”的时候简单粗暴的办法教育子女,如打、骂,不给饭吃或赶出家门根本不起作用,甚至使其在错误的道路上越走越远。

nlc202309031225

有9.1%的家长能对孩子进行榜样教育,他们深知“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在孩子面前非常注重自己的言行举止、为人处事,希望给孩子做个好榜样,树立良好的形象。有13.6%的家长提倡对孩子进行说服教育,但据他们自己说,有时家长自己做得就不够,不能以理服人,所以根本说服不了孩子。另外,还有30%的家长干脆不管孩子,听之任之。据了解,大多数外来市民都说在外打工不容易,工作太忙,为生活奔波,无暇顾及;有的干脆就不想管,认为送到学校就是学校的责任,有学校管、有教师管,家长就不用管了。

3.学生的学习动机不明确

由表三可知:大多数学生对自己的学习动机不清楚,仅有13.6%的学生有明确而清晰的目标,而大多数学生认为是“父母要我来读书的”、“别人也都来读的”,甚至有些学生还认为“我不想来,是父母逼我来的”自己缺少明确的学习动机,学生自然就没有了学习动力。

4.学生对自己要求较低

大多数学生对自己要求不够高,甚至11.4%的学生仅仅满足于初中毕业。而其家长也没有明确的要求,甚至说以后只要会打工挣钱就可以了。

由上述调查可以看出,当前新市民子女学生和家长在教育上还存在很多误区需要解决。

三、问题的解决

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曾说:“要让每个学生都抬起头来走路。”为了让新市民子女更好地融入到班集体中去,融入到我们这个社会中来。我们在班级管理方面做了以下探索:

1.班主任班级管理方面—建立档案,有的放矢

知己知彼,百战百胜。教师只有掌握新市民子女的心理状况,才能通过他们的言行、举止,洞悉其心理的变化,并对症下药,有的放矢地纠正不良的心理状态。同时还要结合学生自己及教师对家长的认知建立一份学生档案。笔者班级通过建立新市民子女档案库,结合心理测试、调查表、家访等手段,了解学生特长、爱好及家长教育特点等第一手资料,做到有的放矢。每接一个新班级,《学生气质类型及特征》是我必做的调查,通过这些调查我能细致观察到学生潜在性格特征,是胆汁质、黏液质、多血质,还是抑郁质。对于胆汁质和抑郁质结合类型的学生往往是班主任在班级管理中需要特别留心的学生,多血质的学生往往是班级里的活跃分子。

2.任课教师班级管理方面—通力合作,各展所长

对于班级管理班主任,并不能一手遮天,还要求任课老师通力合作。任课教师首先要端正思想,脱下有色眼镜,努力走进外地生的心灵世界,对他们多关爱一点,多理解一点,多帮助一点。但更重要的是让学生在一些功课上获得成就感。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告诉我们:在满足基本生存需求后,人更渴望被尊重。通过观察学生档案,笔者要求任课教师帮助“问题同学”寻找至少一门能获得成就感的功课,特别是在起始科目物理、化学方面,采用激励和诱导的方式来调动学生的主动性,善于抓住他们身上一个个小小的闪光点进行鼓励,尝试安排他们做教师的小助手,帮助教师收、发作业本。不让其破罐子破摔,满足学生的需要和尊重学生的个性,让他们感受到教师的爱,从而使他们能主动地自我吐露心迹,敞开心扉地亲近我们,从胆怯内向走向乐观开朗,从而接受我们的教育。根据他们的不同特点、不同心理状况,制订转化计划,付出爱心,用心灵赢得心灵,选择恰当、灵活的方法循序渐进地开展“心灵治疗”工作。

3.家校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开办家长学校等,延伸班级管理

要提高这些新市民家庭对家庭教育的认知水平,提高家长教育水平和能力,是全社会的事,其中与教育部门联系尤为密切。现行社会体制并不是很完善,家长素质参差不齐,其中教育部门、教育工作者只能首当其冲,竭尽所能承担起协调校内外教育力量的重任。

家庭是孩子的第一所学校,经调查,新市民子女的许多不良习惯与家庭环境密切相关。为此,我们学校成立家长委员会,定期召开家长会,分析解决新市民子女在学习、生活中出现的新问题,并举办讲座,指出压抑孩子发展、有损孩子人格的种种不当的教育行为及其危害性,并指导他们树立正确的教育观,以良好的行为、正确的方式去影响和教育孩子,还要与那些优秀家长多交流,多向他们学习先进的教子经验。

①学校开办家长学校,专设新市民家长学校。这是提高家庭教育水平的有效途径,也是对这一弱势群体的接纳与关注。

②班级开设家长接待日,专门接待来访家长,在某些问题上进行交流、沟通,达成共识。

③教师定期进行家访,了解学生的家庭状况,以及学生在家里的表现,与家长在教育学生上达成一致,从而因材施教。

④班主任利用好“校讯通”平台,每日及时与家长沟通并回收反馈信息,使学校与家庭密切配合,共同教育好学生。 经过长期实践,笔者认为每天晚上6点给家长发送沟通、交流短信效果最好。这时候家长下了班,正处于身心放松阶段,一条短信告知校园见闻,不仅乐于被家长接受,同时也成为家长与孩子餐桌交流的“新鲜料理”。

⑤加强协调,调动社会各界力量,形成全社会共同参与的格局,把握好齐抓共管的“联接点”。要针对新市民家庭的具体情况,各部门要根据各自的职能有分工、有合作,变“分散作战”为“联合会战”。以共同要求为纽带,形成合力,结成德育工作的“互联网”。

学校教育不是万能的,正确的家庭引导是学校教育的有益补充,我们不能狭隘地认为班级管理仅仅是教师、学生的责任,家长也是班级管理中的一个重要力量,只有三方合力,才能建设起和谐的新市民子女班集体。让新市民子女和当地孩子同在一片蓝天下和谐、健康、快乐地共同成长是每位教育工作者的心愿。

【参考文献】

[1]魏书生.班主任工作漫谈[M].桂林:漓江出版社, 2005.

[2]万玮.班主任兵法[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4.

[3]吴昊文、志敏.新课程理念下的班级管理创新策略探索[J].教学与管理,2008(15).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 篇12

1.1 流入人口的构成、学历状况

据《南京市2014 年度人口发展报告》显示,截至2014 年年底,全市常住人口约为821.61 万人,其中流入人口172.89 万人。从流入人口构成看,务工人口比重和借读培训人口比重分别为65.66%和9.27%,其余为探亲、休假等等,也就是说,2014 年至少有113.52 万人在南京务工。从流入人口学历来看,大学以上文化程度的占17.6%,约30.42 万人,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9.9%,约120.85 万人。

1.2 “新市民”就业生活状况

南京“新市民”来自五湖四海,他们吃苦耐劳、辛勤工作,既填补了本地劳动力的不足,又促进了本地经济发展。然而,他们中大多数人学历层次不高,大多从事制造业、建筑业和商业服务业等岗位,一些人无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这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以及生活水平的提高。许多“新市民”人平均月收入3000 元上下,低于本地职工月平均收入,部分人的工资在“最低工资标准线”上下徘徊;社会保障尚未完全到位,参保率不高;有的拖家带口,收入的相当部分要支付房租、水电、子女上学、生病就医等,生活有一定压力;社会交往往往局限于同乡和工友范围之内。

2 实施“新市民”技能、学历提升工作的意义

2.1 提升 “新市民”技能、学历是南京经济发展的迫切需要

“十二五”以来,南京市坚持聚焦人才第一资源、教育第一基础、科技第一生产力、创新第一驱动力(简称“四个聚焦”),大力发展现代服务业、先进制造业、现代农业,走创新驱动、内生增长、绿色发展之路,力争在“十二五”末全面建成更高水平小康社会的基础上,率先基本实现现代化。这个宏伟蓝图的实现离不开大批高素质劳动者的艰辛付出,“新市民”是其中一支重要力量。但是大多“新市民”文化程度不高、无技术等级证书或职业资格证书的现状,不仅制约了他们自身的生存发展能力和生活水平的提高,也制约着南京经济建设、社会发展目标的顺利实现。因此,加强”新市民”的培训,提升“新市民”技能、学历,对于提升南京人力资源的整体水平,为南京发展源源不断地提供合格的劳动者意义重大。

2.2 提升 “新市民”技能、学历是创建学习型城市的迫切需要

2013 年,南京市委十三届三次全体(扩大)会议作出“打造世界教育名城、建设学习型城市、促进人的现代化”的决定,提出“到2015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2 年,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量达到620 人“”到2020 年,主要劳动年龄人口平均受教育年限达到12.4 年,每万名劳动力中高技能人员数量达到680 人”。“新市民”是南京“主要劳动年龄人口”的重要组成部分,因此,加强“新市民”教育和培训,提升他们的技能、学历成为加快推进南京学习型城市建设的迫切需要

2.3 提升 “新市民”技能、学历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

随着知识经济的兴起和经济全球化时代的到来,国力的强弱越来越取决于劳动者的素质,取决于各类人才的质量和数量。开展“新市民”技能、学历提升培训,提高劳动者技能水平,增强其就业能力和适应职业变化的能力,是实现高质量就业的迫切需要。

2.4 提升“新市民”技能、学历是维护稳定、建立和谐社会的迫切需要

社会公平是建立和谐社会的基础,而教育公平则是社会公平的重要方面。“新市民”由于受教育程度不高,在就业、人的全面发展方面会受到诸多制约。加强对“新市民”的教育和培训,帮助他们通过提升技能、学历,改变自身和家庭命运,实现人生价值,是实现教育公平、维护社会稳定、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迫切需要。

3 “新市民”技能、学历提升实施途径

3.1 完善 “新市民”岗位技能培训平台, 提高服务能力和培训质量

2009 年,南京市公布了30 个享受补贴政策的紧缺职业工种,明确了补贴对象为“具有南京户籍或在本地企业工作3 年以上并正常缴纳社会保险费的,并取得技师和高级技师相关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补贴标准“技师培养补助标准为2000 元×0.6×省调节系数“”高级技师补助标准为3000 元×0.6×省调节系数”。

到2014 年,南京市技能人才补助资金的申请对象扩大为“在南京市行政区域内企业工作,签订1 年以上劳动合同,且按规定连续在南京市缴纳社会保险费6 个月及以上,在当年参加上岗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市人社局等部门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或参加南京市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初级工、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参加当年度公布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人员”;紧缺职业工种扩大为“10 大类80 个工种”;补贴标准为“(一)企业职工参加市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局公布的上岗职业技能培训,并取得市人社局等部门颁发的专项职业能力证书或职业培训合格证书的,补贴300元;(二)取得初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400元;(三)取得中级工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补贴500元;(四)南京市企业职工参加当年度公布的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并取得高级工、技师、高级技师国家职业资格证书的,分别按800 元/人、2000元/人、3000 元/人标准给予补贴”

6 年来,南京在不断完善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培训成果的配套政策,并逐步扩大奖励对象的范围,逐渐提高补贴的标准,可以说顶层设计已经臻于完美,现在的关键在于执行和落实。全市各级职成教管理部门和服务机构要进一步完善“新市民”岗位技能培训平台,提高服务能力和培训质量,认真贯彻落实相关政策法规,为提升南京劳动者特别是“新市民”整体素质的事业中发挥积极作用。

3.2 充分发挥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 平台作用, 探索建立低学历劳动者夜高中证书补贴制度

根据 《南京市2014 年度人口发展报告》,截至2014 年年底,在全市172.89 万流入人口中,初高中文化程度的占69.9%,约120.85 万人。如果对初高中文化程度者采用插值法并取保守原则,可以得出初中文化程度者不少于40 万人、高中文化程度者80 余万人的分析结论。

低学历是许多来宁务工“新市民”求职就业的“瓶颈”。当年,他们中许多人初中甚至小学未毕业就被迫辍学进城打工,经过多年艰辛的打拼成为所在单位车间、工段、班组的骨干,成为所在公司的管理层,有了升迁发展的机会时,低学历制约了他们事业的发展;还有些人筚路蓝缕、艰辛创业、小有成就时,较低的教育背景制约了他们的眼界视野,影响了事业的发展。

80 多万拥有高中文凭的来宁务工“新市民”,可以通过参加江苏省高等教育自学考试(专科、本科)来提升学历。而对于40 多万初中及以下学历“新市民”来说,让他参加大专以上学段的自学考试显然勉为其难,而且也不符合大专以上学历自学考试报名基本条件,因为报考自考大专必须具有高中(职高、中专)文凭;此外国家要求各行业就业人员必须取得相应的职业资格证书,方可就业上岗,而许多职业工种资格考试都要求应考者具有高中以上文凭、即使是考国家职业资格五级(高级技师)、四级(技师)、三级(高级工)也得拥有高中文凭及相应的文化素质。40 多万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新市民”中必然有一定数量的人,他们自考大专以上文凭功底不够、条件不符,考职业资格证书学历不够,他们怎么办呢?

他们的理想出路是,参加起点相对较低的成人业余高中(夜高中)培训学习,先获取成人业余高中文凭,再参加职业资格考试或大专以上自学考试,以“成人业余高中证书+职业资格证书”或“成人业余高中证书+大专以上文凭”的模式来拓展自己的职业生涯。

3.2.1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兴起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是一种成人业余学习形式,是专为初中及以下学历的成人提供的继续学习、提升学历的最为经济便捷的途径。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兴起于上世纪70 年代末80 年代初,那时由于十年内乱,耽误了一代青年正常教育,造成了职工队伍文化水平低、技术水平低、管理水平低、工程技术人员少(简称“三低一少”)的严重局面,极大影响了四化建设大业。1981 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出了《关于加强职工教育工作的决定》(中发 〔1981〕8 号文),南京市积极贯彻落实文件精神,自1982 年起启动职工“双补”(文化、技术补课)工作,市政府设立了南京市工农教育办公室(1985 年经省政府批准设立了南京市第二教育局)统管全市成人教育工作,当时,南京多数局、公司、和大中型企业以及部分县区都办起了职工业余高中班,职工白天上班,晚上上夜校成为一种潮流。与此相应,南京市于1984 年6 月成立了市工农教学研究室(后更名为南京市成人教学研究室,是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的前身之一),承担全市成人教学特别是职工业余高中教学管理、研究等职能。

从1983 年到1995 年的13 年中,全市先后有近30 万人在职职工(仅指全民所有制和集体所有制企事业单位及机关固定职工、合同制职工,不包含临时工及其他个人学习者)参加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学习,其中1984 年在读学员约50000 人,达到峰值。多数学员通过学习,取得职工业余高中文凭。可以说,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为提升南京职工文化素质发挥了重要作用。

3.2.2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式微及原因分析

经历了上世纪八九十年代的办学辉煌时期,进入21 世纪后,全市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逐渐式微,办学点和招收人数逐年减少,2010 年尚有玄武、鼓楼、雨花台、栖霞、建邺、江宁、浦口7 个区9 个办学点,最多在学人数675 人;到2015 年6 月,据不完全统计,只剩玄武(玄武职工学校、金陵成人文化教育培训中心、汇文文化培训学校)、雨花台(铁心桥成教中心校)、江宁(江宁中专)3 个区5 个办学点,在学人数不足100 名(不及1985 年学习人数的五百分之一)。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式微的重要原因有4 点:一是由于中等学历补偿教育的基本完成和南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的逐步普及,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的生源在逐步萎缩;二是全市各级职成教管理部门对新时期办好职工业余高中的重要性认识不足,重视程度不够;三是办学者积极性不高,因为该项目经济效益不低,不像职业教育和职工技能培训那样有政府补贴支持,四是高等自学考试报名资格审查不严,按自考政策,具有高中文凭者才能报考大专以上学历,一些初中及以下学历的考生图省事,直接花钱办假高中文凭,一些办学机构为吸纳生源,对考试资格审查不严,甚至默认造假行为,导致这部分学员蒙混过关,进一步分流了本应接受职工业余高中学习的生源,且造成了不好的“示范”。

4 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新时期发展策略

尽管南京中等学历补偿教育已经基本完成、南京地区高中阶段教育已经普及,南京本地户籍人口中高中以下学历者比例已经明显降低,全市高层次人才越来越多(2013 年度南京市大学以上文化程度人口首次超过全市人口总数的三成,超过上海,仅次于北京;2014 年在校研究生数首次突破10 万人大关)。但也有一个事实不容回避,在南京市172.89 万的流入人口中,初中文化程度及以下者不少于40 万人,占南京总人口的二十分之一。因此,南京“新市民”学历提升工作任务还很重,南京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还没有完成其历史使命,在新时期还有其存在甚至进一步发展的现实基础。

4.1 探索出台政府购买“新市民“高中教育成果的政策

可以借鉴政府购买紧缺型高技能人才职业(工种)培训成果政策,出台政府购买“新市民”高中教育成果的政策,明确奖励标准,对参加夜高中学习的“新市民”和开展夜高中培训的院校机构进行补偿,充分调动各方积极性,提升全市劳动者整体学历层次。

4.2 各级职成教育主管部门和服务机构要通力协作、主动开展细致周到的服务

各区(特别是“新市民”较多的区)教育主管部门要主动调查区域内大中型企业职工学历构成情况,对高中以下学历人口较多的企业可上门服务,组班开展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课程补习。各区电大、职工学校、各街道成人教育中心等机构要充分发挥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教育主阵地的作用,把好教学关。南京市职教(成人)教研室要发挥全市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教育集体备课、教研科研指导、教学质量提升等保障作用。

4.3 加大高等教育自学考试资格审核力度, 杜绝高中学历造假行为

自考部门和电大、职工学校等培训机构要认真甄别高中学历造假行为,不能为一己私利而对其默认纵容,要让造假者无机可乘,最终回到通过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学习取得高中文凭的正途。

摘要:加强“新市民”教育培训,提升“新市民”技能、学历意义重大,途径有二,一是完善“新市民”岗位技能培训平台;二是充分发挥职工业余高中(夜高中)作用,探索建立低学历劳动者夜高中毕业证书补贴制度。文章重点探讨了后者。

上一篇:钻孔事故下一篇:后尿道狭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