社区研究(共12篇)
社区研究 篇1
1 问题的提出
自2004年十六届四中全会提出的“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以来, 不管是在理论上, 还是在实践上, 社会管理创新的研究和讨论层出不穷。据统计, 从2004年到2012年, 在CNKI中搜索以“社会管理创新”为主题的期刊文章的数量达2792篇。社区建设正是社会管理创新的起点、关键以及基础, 贵阳从2010年开始的基层管理体制改革正是其社会管理创新的一个缩影。但贵阳社区的运行结构如何?其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实践情况怎样?社区运行存在哪些问题?本文结合贵阳基层管理体制改革实践, 分析贵阳社区现行治理结构, 提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以及行动路径。
2 现行社区治理结构———基于贵阳YG社区服务中心的考察
自德国社会学家滕尼斯提出作为具有相同价值取向、同质性较高的社会共同体的“社区”概念后, 社区的内涵已经发生了很大的改变 (丁元竹, 2006) , 正如付诚、王一所指出的那样:“这种做法的实质是通过参与式民主给公民授权, 动力是内生性的, 即社区依靠自身力量解决社区内部的问题。” (付诚, 王一, 2011) 可以说, 西方意义上的社区的根本属性是其自主性, 是社区居民的一种自主组织。
但是, 我国的社区 (本文中的城市社区) 却别有一番内涵, 并非等同于国外意义上的社区。我国城市社区的特性主要体现在其行政化之上, 从社区的设置、社区的功能上可见一斑:一方面, 从新中国成立初开始在城市设立的居民委员会, 居民委员会在法律定义上市居民自治组织, 但实际上居委会是基层政府派出的具有自治性质的机构 (刘娅, 2005) , 既是国家和行政力量领导下的类行政组织, 又是城市管理的最小单位 (李亚雄, 2007) , 今天所看到的社区, 很多都是从过去的居民委员会演变而来, 由此可见, 基于行政区划的社区, 其内在主线是行政力量的推动, 而国外却不存在这种行政化设置的社区;另一方面, 虽然法定意义上政府的派出机构街道办事处与社区居委会是指导与被指导的关系, 但现实是社区居委会的自治性很弱, 难以摆脱政府的干预, 自主地运作。
贵阳从2010年年初开始的城市基层管理体制改革, 从开始之初在小河区和金阳新区的试点工作到现在的全面铺开, 贵阳的YG社区服务中心是贵阳基层管理体制改革中成立的89个社区服务中心中的一个。一方面从社区的组织架构来看, YG社区服务中心下设党群工作部、综合协调办公室、群众工作部、社会事务部、城市管理部5个职能部门 (见图1) , 同时YG社区按照网格化管理要求, 共设了8个居委会, 每个居委会所管辖的范围从一两个区域到七八个不等, 每个居委会所在的片区有1名社区工作人员, 2名居委会工作人员, 1~2名居民议事代表以及若干名社区民警作为片区的负责人。可见该社区的组织架构分类明确, 网格化管理比较清晰。
另一方面从其职责来看, 大致可以分成以下几类:其一是如“完成区委、区政府交办的工作”、社区党建、社区精神文明建设、上级政策执行、社区听证事务等之类的职责;其二是如社区的卫生、社保、治安等的职责。另外其中还一条特别引人注目, 即:“决定其他重大事宜”, 这条的操作空间巨大, 换个层面说只要是政府认为的重大事宜, 都由政府决定。可见, YG社区基本上事务都由政府操办, 政府是一个“管家婆”的角色。
通过分析YG社区的运行结构, 可以清晰地看到贵阳基层管理体制改革还存在许多改进的地方:一是社区行政功能的强大以及自主功能的弱势。社区的行政性和自主性并没有出现此消彼长的变化特征, 相反, 正是由于原先街道的职能下沉到社区服务中心, 使得其结构更加庞大;二是非政府主体的附属地位, 在社区建设中, 政府依靠自上而下的行政命令垄断社区资源, 导致社区内非政府主体依附在政府之下, 表现出的是一种被动和服从性。政府是社区建设和管理的主要中心体;三是利益激励缺失, 即缺乏社区由于缺乏激励机制, 社区参与度低。社区居民对社区公共事务认识不足, 对政府的依赖性强, 参与并管理社区公共管理事务的意愿较低。利益导向是社区居民参与的主要驱动力, 如果参与者认为参与活动有利于他的目标, 则会表现出极大的兴趣并积极参与其中, 反之亦然。
如果按照“党委领导、政府负责、社会协同、公众参与”的社会管理新格局来评价的话, 现行的社区建设在“党委领导”和“政府负责”两个指标点上的重视程度明显强于“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两个点。事实上, 前面两者在实际的运行中也更容易得到体现, 后两者的建设并非一朝一夕能够完成。可以预见, 未来的发展方向必然是“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两者的加强。
3 治理背景下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方向及行动路径
正如前文分析所指出的那样, 当前社区的性质依然没有实现从其“行政性”到“自治性”的转变, 社区社会管理格局依然是一头重一头轻, 即“党委领导”、“政府负责”重, 而“社会协同”、“公众参与”轻, 在社会协同与公众参与之间存在较大的发展空间。因此, 使得社区自治既没有内在的推动力也没有实质内容。有效地分配公共权力是城市管理的核心问题, 要实现社区从“行政性”向“自主性”的转变, 就要重新思考政府、社会、市场与社区之间的交错关系。
20世纪90年代兴起的治理理论为社区建设提供了强有力的行动方向。正如前文所述, 虽然不能完全定义治理的确切内涵, 但是我们可以从中窥探出其核心论点:治理强调的是多中心、放权分权、多元主体的共同参与的价值理念;强调的是政府、市场和社会之间的合作共治, 使政府部门、私人部门、公民社会组织和公民都成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之一;与此同时, 治理更多的是提供了一种治理方法和工具, 与治理理论相关的网络理论、社会资本理论、公民社会理论等丰富了治理的内涵。
从社区社会管理的角度来看, 治理理念意味着政府与社区关系的重新调整, 形成政府的行政机制与社区的自治机制之间的有效互动的社区社会管理新模式, 调动多方社区主体参与社区社会管理的积极性, 政府不再是社区社会管理的唯一中心, 强调的是多中心、多元主体参与。社区社会管理作为地方治理的具体化, 其评价的根本在于看社区是不是合理的良性发展;政府与社区内各类治理主体之间应以此为标准在治理理念的指引下形成一种良好的互动关系。同时, 治理理念指导下的社区本质上就是要超越行政化的运作方式, 逐渐实现社区自治的过程, 而社区自治的一个关键是如何有效地实现政府授权和分权。
与此同时, 社区的社会资本建设同样是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一极, 我们可以看到, 社会资本主要是由公民的与信任、互惠和合作有关的一系列态度和价值观构成的, 其关键是使人们倾向于相互合作、信任、理解, 来提高社会行动的效率并有助于实现社会行动的目标。信任、互惠规范以及参与网络等构成了社会资本的基本要素, 可见, 社会资本在社区社会管理中的重要作用。
总的来说, 治理理念指导下的社区社会管理创新使社区管理工作不仅仅是对政府政策的传达、执行与落实, 而是社区治理主体根据自身需求而进行的自主管理, 即通过调整和强化社区自治组织, 依靠社区力量, 利用社区资源, 整合社区功能, 发展社区事业, 完善与提高自身功能, 满足与提高社区成员生活质量的自我发展过程, 改善社区经济、社会和文化环境, 把社区与整个国家的社会生活合为一体, 从而通过社区建设促进整个社会进步。
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使命就是满足社区需求。为此, 结合治理理论, 我们提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行动路径, 如图2所示:
3.1 社区社会管理的起点
社区社会管理的起点要以社区需求为出发点, 人的需求被认为是社会管理的起点, 而满足人的需要则是社会管理的核心任务。构成社区需求实质上也是一种协调利益冲突的手段。
3.2 社区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主体及运行机制
公民作为社会管理的主体以及实际行动者。推动社区社会建设, 创新社区社会管理发挥公民的基础性作用。在面对公共服务多样化和复杂化的趋势下, 公众参与的重要性日益重要。因此, 创新社区社会管理, 就必须探索公众参与的途径、方法, 提高公众参与的能力。
同时, 社区社会管理也是多元主体互动的过程。社区内各参与主体通过协商、合作、确立共同目标等方式共同推动、创新社会管理。随着社会服务需求的多样化发展, 政府依靠自身提供公共品和处理公共事务已难以满足社会的多元化, 这也为公民、第三方组织参与分担公共事务和公共责任提供了实践依据。公民、社会组织等多元主体参与正是政府应对合法性危机的路径选择、推动公共政策的有效执行、培育不断萎缩的社会资本的重要出路。
3.3 社区进行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的表征和最终目标
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社会管理, 其表征的目标同样是使社区需求得到满足。而其最终目标应该是社区自治, 在行政化背景下的社区有违于社区的真正内涵, 在社会协同和公众参与能力不足的社区社会管理格局下, 社区社会管理方向如何?受市民社会的影响, 现代意义上的社区应该指的是处在同一地域上的人在公共精神和公民精神基础上结合而成的社会共同体和社会组织。社区的本质就体现在社区居民与公民的自我组织、自我管理以及自主参与社区公共事务。我国的城市社区的强行政性、弱自治性的现实情境下, 社区社会管理应该重拾社区自治, 并以此作为社区社会管理的目标。社区的自治性的释放和培育是社区进行社会管理创新的前提以及最终的目标。诚然, 在有政府倡导的社区建设的前期, 政府基于解决城市社会问题、维护社会稳定等目的来考量社区, 具有一定的合理性, 但随着公民意识的觉醒, 社会自主性的加强, 政府如何在解决现实社会问题和培养社区自治精神以及公民精神之间保持平衡是时下值得深入研究。
3.4 构建社区社会管理的循环机制
社区社会管理的循环包括两部分内容。一是社区需求从开始到最后的满足之间的大循环, 从一个需求的提出到需求的满足再到下一个需求的提出, 如此循环往复, 在循环中不断提高。在前一阶段的基础上, 进行下一阶段的社区社会管理是社区, 乃至整个社会社会管理创新的源泉。二是社区治理主体之间的互动关系, 即在政府、社区组织、社区居民以及市场社会之间的持续互动, 社区空间内的领导地位是依据不同的社区需求, 具有相对优势的治理主体而定的, 最终在各个主体间形成良性的互动合作机制。
当前, 社会各界对社会管理创新的重要性和必要性已经有深入的探讨, 笔者从社会管理创新的基础———社区出发, 通过对社会管理含义的探讨, 考察贵阳YG社区的组织结构, 反映出当前贵阳社区的自治性和行政性之间的关系。基于此, 引用治理理念, 认为社区社会管理创新离不开社区主体的多元参与、离不开政府的分权和授权、离不开以社区需求为导向的社区社会管理方向的引导。
参考文献
[1]王诗宗.治理理论及其中国适用性[M].杭州:浙江大学出版社, 2009.
[2]许议平, 李慧凤.社区合作治理实证研究[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 2009.
[3]俞可平.治理与善治[M].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9.
[4]夏建中.治理理论的特点与社区治理研究[J].黑龙江社会科学, 2010 (2) .
[5]杨晓梅.加强社会管理的基础路径——社区建设[J].理论月刊, 2011 (9) .
[6]李亚雄.我国城市社区性质与社区建设的取向[J].社会主义研究, 2007 (1) .
[7]刘旺洪.社会管理创新:概念界定、总体思路和体系构建[J].江海学刊, 2011 (5) .
[8]康宇.中国城市社区治理发展历程及现实困境[J].贵州社会科学, 2007 (2) .
社区研究 篇2
作计划。随着访问量的增加,你就有可能成功了!
BabyCenter.com就是这样一个站点。它提供从怀孕、生产、育婴的所有窗帘,吸引孕妇及初为人母的女性上网阅读,并在网上销售相关产品:婴儿用品、书籍、玩具、服饰等等。它对准一群需求清楚的目标读者群,他们会重新上网不断吸收育婴新知,购买跟婴儿相关的所有商品。BabyCenter以消费者导向,它生财的产品是广告(一年700万到800万美元)、特色内容及电子商务。BabyCenter.com为了跨入电子商务领域,招募各方专才组成50人的新经营团队、成立发货仓库,总投资金额接近1000万美元。
Geocities是美国最大社群网站,一般看到的是它流量大、大赚广告钱,看不到的是,其实它也大卖知识产品。Geocities将经营知识馐起来,OEM给其他也想提供相同功能的网站。这样一个一个功能包装起来,就成了一个一个的知识产品,如免费个人网页、族群软件Ring(功能是将水平市场区隔成不同的垂直族群)、交易系统(提供软硬件解决方式)等等。除了大企业,这些经营知识也可以卖给个人公司。
另外的一个代表是FreeAgent.com,.对所有自谋职业(无论是在线还是非在线)的人来说,这里实在不可错过。这里不仅仅有聊天室和各种物品,你还会在这里发现保险、退休计划等平时很难得到的服务(当然是对自由职业者面言)。
电子儿童乐园
“儿童不宜”经常是一些影视作品的内容标志,互联网上,当然也有许多儿童不宜的网站,家长担心、老师担心,于是专门针对儿童的网站也就出现了。
Yahooligans.com是Yahoo 专为儿童在互联网上冲浪设计的站点,它成为儿童自己的门户网站,儿童可以在这个面向儿童冲浪者的站上找到适合自己需要的东西,父母和老师也可以在这个网站上找到相关资料。
和它的兄弟网站“Ask Jeaves”www.ajkids.com)类似,“Ask Jeeves forKids”允许通过简明的英语进行互联网搜索。所有的搜索结果都经过编辑们的核查,所以都不会有害于儿童。网站上有各种各样的建议和计划可以供老师利用,包括“每天一词”栏目,以及进行旅行和冒险的计划等。
Disney.com是一个交互性非常强的网站,该网站上有许多针对儿童的活动,还有许多针对父母亲的内容,当然,其中绝大多数都是为了推销Disney过剩的产品和角色。网站上的游戏采用Shockwave技术编写而成,速度非常快。要想获得这个网站的完整访问权,你必须支付Disney冲击波俱乐部的会员费,不过,该网站上也有许多内容允许非会员访问者浏览。
对自己孩子的上网目的地感到的家长们,现在还可以把一个SurfMonkey工具条(一种乘法的“电脑空间盾牌”)放在微软IE浏览器的窗口下方。SurfMonkey(www.surfmonkey.com)甚至自己设计了一个适合于儿童使用的浏览器,以保证他们不会在互联网上误入歧途。
电子科普社区
孩子们总是好奇的,总有问不完的问题。当然应该有一些网址专门解答孩子们提出的问题,下面就是这类网站。当然这些网站许多都是公益的。如果你为企业作长远的形象,不妨开设一些这样的网站,它会起到意想不到的作用。
Discovery Kids是美国著名的“发现(Discovery)”频道的子网站。网站上有大量和我们周围世界有关的材料和文章,可以吸引任何一位具有好奇心的儿童。其自动生成的个性化冒险活动界面可以让儿童对网站进行定制化处理,并能够得到一份有趣冒险活动列表,以充分满足他们的特殊兴趣。
要是有个儿童版的美国航空航天局(NASA)网站会怎样?kids.earth.nasa.gov就是这样一个站点,只不过它的主题是与地球相关的,如热带降雨和臭氧洞等等。这里也有适合各种年龄的内容,如大陆漂移和板块这个内容,既有网上彩色图书,也有深入的研究。这个网站还有信息量极大的常见问题回答,也有大量优秀站点的链接。
毛毛虫怎样变成蝴蝶?你的鼻子吸入灰尘后会怎样?这样或那样的生物问题是Hhmi这个网站上的说明、图片、动画和方案的焦点。它的资料来源于全美国的儿童科学馆。它的资料来源于全美国的儿童科学馆。另外在动力城市电脑俱乐部,还可以和4个卡通小孩和爱说话的超级电脑乘坐一辆超级火车环游世界,解决与科学有关的奥秘。孩子伞可以跟着他们,重温过去的冒险,查看实验室汽车中的交互式科学课题,会见真实世界的科学家。该网站由美国科学促进会主持。
虽然目前这些站点大都是非商业性的,但是这并不代表他们没有商业价值。关键在于有没有人来开发。
科学发现的网址:www.discoverykids.com
儿童版地球科学的网址:kids.earth.nasa.gov
好奇孩子的网址www.hhmi.org/coolscience
动力城市电脑俱乐部www.kietccity.com
地球村网络社区
随着人类对自身生存环境的忧虑和对环保问题的觉醒,有关地球与环境的议题自然
引起人们的兴趣,引来不省“眼球”.
从地球观测台站点上,你可以在地球观测台阅读或者调查气候和环境的变化。在“观察甲板”,你可以使用卫星图像,从太空的合适位置观察地球;在“实验室”,你能亲手(用鼠标)做一些地球科学试验。火山世界这个网站虽然设计技术不高,却完全胜任它的职责,那就是提供火山信息基本来源。看看活火山的网页,可以了解世界上那几十座正在喷发的火山是如何大发脾气的。网站上有图片和录像,甚至还有其它行星上的火山情况。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完整而详尽地记录了我们这个星球上自然和文化的多样性,这方面无人能比。网站上有该学会会刊《国家地理杂志》的内容(包括地图)和电视节目等,还有小型百科全书这样的东西。它的网上档案库也包含了许多探险经历。
现在看来,可能与环保用品和旅游挂钩是这些网站走向商业化的一条路。
地球观测台的网址:www.earthobservatory.nasa.gov
火山世界的网址:www.volcano.und.nodak.edu
美国国家地理学会的网址www.nationalgeographic.com
汽车爱好
在许多人拥有汽车或汽车梦的时候,有关汽车的网站当然是汽车商家关注的对象,也是人们了解汽车的窗口。
汽车内幕网站可以让你在网上窥视汽车内部,了解汽车的基础知识。例如防抱死刹车装置以及自动变速器如何工作,而且提供有清晰而漂亮的描述、图像和动画。你可以在图上移动鼠标,查看汽车各部分的名称,单击它们能看到详细的说明。
纽约城古根海姆摩托车艺术展是非常著名的展览。Guggenheim.org就是展览的网上网站。它以文字和图片介绍了两轮摩托运输工具的历史,从1868年(自行车加上了个蒸汽机)一直到现在内含多种高技术的比赛摩托。目前这个网站正在进行电子商务试验,你可以通过分类报纸查询、购买二手国DD但是对汽车购买者和拥有者来说,这个网站的重点是多资多彩的信息资源。这里有足够的新闻,还有特别有用的汽车评论、汽车谈话等节目也非常有趣。
摩托车艺术的网址www.guggenheim.org
汽车内幕的网址www.innerauto.com
汽车网的网址www.cars.com
专业知识网上社区
EXP.com这个网站结构复杂,不过无论是偶尔的访问者还是寻找发挥个人才能的职业人士,都能从中受益。在这个网站,网民能找到有能力解答自己的难题的专家,专家们也可以通过这里向他人提供服务,以获取收益。即使是免费解答网民提出的问题,专家也可藉些在网民中建立权威,最终在虚拟或真实的世界创立个人的事业。
出现在XpertSite.com网站上的专家绝大多数都是出于爱心,而不是为了金钱。他们之所以来到这个网站答疑,原因是他们想与大家分享自己的知识,并藉些确立自己的专家声誉(网民可根据自己的感受给这些专家打分),为今后建立自己的事业打下基础。这个网站会告诉网民,专家回答一个问题要用多长时间,甚至可告诉网民,专家正在准备回答多少个问题。
Service911.com这个网站主要的建设目的就是要帮助电脑爱好者们解决他们所遇到的各种难题,它拥有难得的资源DD专家。你有问题吗?那就试着点击一段录像资料吧。如果你觉得不够理想,可以把你的问题通过电子邮件提供给他。还可以上网和指导你解决问题的专家进行“面对面”的聊天。
类似的网上计算机救援站还有McAfee.comDD一个以把病毒软件著名的站点,但实际上该公司的网站所提供的内容远远超出了反病毒软件这个范围。用户只要一年交付29.95美元,就可长期获赠McAfee clinic的一套基于Web的应用软件,它可随时更新你的电脑里反病毒程序。即使是非付费用户,也能够从这个网站获得大量有用的工具软件和应用软件,更别
提它还向用户提供高达100兆的在线存储空间了。
互联网是由无数个“西部牛仔”拓荒而成,当然网上的技术交流是一道亮丽的风景线,这些资源当然是免费的,它潜在的.商业价值就是可能诞生出新的“Linux”.
比如DevEdge OnlineDD网景针对网页开发者而制作的网站。它向网页开发者提供大量指导如何进行网页编程的说明文件,涉及的范围从基本的HTML到Jave 和XML,还有网页可供参考。该网站上还有一个帮助区域,允许用户和其他成员探讨疑难问题,并核查最新的bug报告。获得基本成员资格是免费的,而专业的软件开发人员则可以和该网站建立商业-商业合作关系,当然,这是需要付费的。
DevEdge Online的网址www.developer.netscape.com
Exp的网址www.exp.com
xperSite的网址www.xpertsite.com
Service911的网址www.service911.com
电子网络沙龙
人们总有一种自由发表言论的癖好,不受约束,天南海北地神侃。网上当然也有满足你栾要求的站点,这些站点不一定非要有版主管理,可以完全由大家畅所欲言。
Deja.com(以前这里叫做DejaNews)就是一个完全自由的网站,任何人都可以来到这
里,对自己感兴趣的事物依照无尽的种类进行分级、参加民意调查、发表个人的观点。这实在是一个庞大而喧闹的网上社区,商业超级链接非常之多,你在这里既可以大谈
特谈朱迪・福斯特的电影,然后还可以从这时买到这些影片。这个网站让大家畅所欲言,面与此同时,它也在设法将人们的畅所欲言变成经济效益。从目前的情况看,它这一招还挺灵的。
能激励人们去购买一件特别的商品、阅读一本特别的图书或是观看一部特别的影片的,莫过于他人的积极评价。Epinions.com这个网站根本的设计思想就是要把人们引入网络世界,让他们到这里来发表他们的观点、看法,相互影响。它收集的对象包括人们对自己所购商品、所阅读的图书的看法。你也可以到这里来谈谈对你影响最大和你觉得最有价值的观点。随着时间的推移,你会在自己的周围建立一个相互信任的朋友圈子,从理论上说,你会更加珍视他们的观点,远甚于你在其他网站上所偶尔遇到的“陌生人”.这样的网站要获得成功,最需要的是网友的捧场,为保证网友的高度参与,只要网友在epinions.com上发表的观点有人看,它就会按观看率给你支付费用(每次访问支付1到3美分)。
Deja的网址www.deja.com
Epinions的网址www.epinions.com
电子编码簿
对于传统的邮政系统来说,邮政编码簿当然是一个非常重要的公共资源,对于互联网来说,论坛地址和邮件列表就相当于编码簿。是公共资源,也是非常有用的广告资源。
RemarQ网站上有多达30000个论坛,数量虽然庞大,但是浏览和搜索起来却比传统的新闻组要容易得多。可以在特定的论坛中按信息内容搜索,也可以在论坛中对不同范畴的、你所感兴趣的讨论进行跟踪,还可以通过网站的四星级分级体系来寻找最佳讨论组。总之,该网站为网民朋友寻找个人感兴趣的内容提供了极大的方便。
养老社区规划研究 篇3
在设计方面,我们从规划、建筑、景观三个层面研究了老年住宅设计的相关规范及设计要点。规划上,普通住宅与老年住宅需按一定比例配置;建筑上,从公共空间及户型空间设计两方面进行研究;景观上,依据老年住宅景观空间设计原则,提出了适合老年人活动的各种空间类型。本篇即从养老社区的规划角度进行阐析。
一、目前养老社区的类型及发展趋势
1、养老社区分类
·按地段区位划分
城区型:在市区内建设的养老社区,占据生活区位优势,可以共享城市公共设施,但城区内地价较高,养老住宅产品优势不明显,因此城区内建设养老项目较少。
城郊型:在城市郊区地价较低地段建设的具有一定规模的养老社区,一般环境优美,养老设施相对齐全,较独立,与其他社区隔离。
休闲度假型:邻近景区或与休闲度假项目结合设置,以休闲享受生活为主,多为高端产品。
·按服务对象划分
自主生活型:针对身体健康、生活自理的老年人。社区提供丰富的社区活动,增加娱乐交流场所和应急照料服务等。辅助生活型:针对生活不能完全自理的老人。社区提供起居帮助、家务料理、医药监督等基本生活照料。
辅助医疗型:针对患病需要治疗和恢复的老人。社区提供24小时生活护理、医药治疗、康复帮助等服务。
·按运营方式划分
租售并举:养老地产盈利的不是地产,而是养老服务。但是由于前期投入大,后期运营服务资金回收慢,大部分企业选择将房源的60%-70%卖掉,回收大部分的资金。剩下的部分自持,长期经营。
会员制:有部分养老地产商持有物业,出售服务,通过会员制会员卡的发售实现前期资金的回收。会员卡的类型会根据市场需求设计。
险资:保险的长期投资与养老地产的慢回收周期相匹配,因此险资被认为是最适合做养老地产的企业。险资将保险和入住资格挂钩,以投保取得入住资格,以保险收益支付服务费用。客户也可以选择不入住,只拿分红。
·按开发建设类型划分
独立型养老社区:配有较齐全养老设施,与其他社区隔离,专为老年人服务的社区。
混合型社区:适当配置老年服务设施,有部分老年居住套型或老年邻里单位的社区,是普通社区和老年社区的综合体。
2、养老社区发展趋势
目前养老社区建设既有独立型养老社区也有混合型养老社区,二者对比如下:独立型老年社区的优点是配套设施齐全,老年人可以享有较独立的生活环境,不受干扰;老年人群集中,交往方便。缺点是资源共享性不强,成本投入较高,社区人群组成过于单一,社区活动仅限于老年人之间交往,造成老年人与社会疏离,不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型社区的优点是可以与其他住宅产品或社区共享公共配套设施,成本投入较小;老年人与其他人群混合居住,能够更多地与社会产生联系,有利于老年人心理健康;混合社区还可以为老年人和子女提供邻近居住条件,很好地兼顾传统家庭亲情观念。其不足是生活环境与配套设施具有一定程度的交叉或共用,而非老年人独享。根据我国老龄化发展趋势和特点,结合社会经济发展现状,混合社区是今后养老社区的发展方向。
二、养老社区规划
我们主要从社区外部环境条件以及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两方面进行阐述。社区外部环境条件首先是地段选择。应远离污染源、噪声源及危险品的生产储运等用地;选择在地形平坦、自然环境较好、阳光充足、通风良好的地段。
针对休闲度假区型和城郊型养老住区,因其用地以远离城市生活区的居多,选址时关键要看与周边城市公共交通(高速铁路、铁路、航空、高速公路)是否方便,与城市的公共配套资源联系是否便捷(如医院、超市、银行等)。
城区型养老社区与周边城市生活区位置临近,选址时要选择在具有良好基础设施条件,如银行、超市、洗衣店、修理店、鞋帽服装店、餐饮店、邮政及药房等应尽可能邻近且便于前往,使入住者生活方便,居住安心;靠近公共服务设施如大型医院、保健服务站、文娱设施、图书馆等;选择临近公园、绿地的地段,使老年住宅有良好的生态环境,促进老年人增加户外休闲活动;选择交通方便可达的地段但应避开对外公路、快速路及交通量大的交叉路口等地点,保证购物、逛公园等一般室外活动不必穿过城市主要街道。
第二是环境安全的考虑。这是老年人聚居的社区环境需特别予以考虑的问题。老年人因生理机能衰退,在警觉性和自卫能力上都有所减弱,老年住区应选择在社会环境简单,人员素质较高的地段,以保障老年居住的安全性。
第三,选址周边人文景观的开发利用可增进养老社区的发展。充分挖掘人文景观资源,尤其是城市印记与社区结合开发,将极大增强老年人的社区归属感。
对于养老社区内部规划布局,以本公司某居住项目为例,总结出养老社区在规划布局上需要注意的一些方面。规划住区总用地10.76顷(见图1),其中老年住宅、老年公寓占地约为总用地的30%。用地南侧、西侧、北侧地块开发居住社区,东侧滨河,有滨河公园绿地。用地西侧、北侧、东侧是城市主干道,南侧为城市次干道。
1)功能分区(见图2)
小区内住宅产品呈多样性。住宅产品的设置结合当地规划要求和开发商需求,考虑中国人的养老习惯和亲情关系,提供多样的养老住宅产品,如普通住宅、嵌套住宅、老年住宅、老年公寓等。不同类型的产品分组团布局,避免组团间互相干扰。尤其是老年住宅组团和普通住宅组团通过设置组团道路和有层次的景观绿化做适当分隔,以保障老年住宅的私密性和安全性。
nlc202309051503
小区级的配套设施尽量居中布置,便捷各组团人群使用。对于老人而言,居住空间和公共配套的便利联系能促进老年人参与公共配套的使用和管理。
2)产品设置(见图3)
如图3所示,整个居住区居住建筑总面积263480平方米,老年居住套型(包含老年公寓、老年住宅、嵌套式老年套型)总建筑面积75856平方米,占居住总建筑面积的28.8%。
·养老住宅
老年住宅布置在用地东南部,邻近东边的滨水公园和南侧城市次干道,其目的是尽量选择景色优美、不受交通噪音干扰的地段。养老住宅为低层合院的组合,几栋带有私密小院的住宅围合成一个院落组团,形成兼具中国传统居住形态与现代时尚生活特征的布局模式。组团内部还分级设有组团绿地和宅间绿地,并配置了符合老年人交流、休闲、健身活动需求的场地及设施,环境清幽,景致宜人。
·嵌套住宅
嵌套式住宅是指单元住宅楼里嵌入布置老年居住套型。老年套型一般布置在与家人临近、楼层通风良好,日照充足的位置,并尽量靠近交通核。每单元楼的底层作为公共交流、公共活动空间。楼内一般不单独配置老年人生活服务设施,有服务需求可提供上门服务。
·老年公寓
老年公寓靠近住区南侧次入口(此出入口可作为老年人专用出入口),地段日照通风良好,周边环境相对安静,既方便出行又比较独立。老年公寓为高层建筑,首层至三层以服务设施和公共活动空间为主,包括:医疗急救站、康复护理室、文娱活动室、健身活动用房、服务供应站、餐厅、理发室、洗衣房等;四层以上为标准老年公寓,每楼层单独设置观察室和楼层起居室。
·普通住宅
普通住宅占小区住宅的大部分,均为高层住宅,自成组团布置在用地北部。
3)配套服务设施(见图4—1、图4—2)
①配套服务设施布局原则
·分级明确
老年社区配套服务系统与居住区配套服务设施设置原则一致,应按区域级、居住区级、小区级、组团级、单元级等分级设置。服务范围由远及近,规模由大到小,以便更加全面细致地为老年人服务。本项目除了在住区居中位置的社区中心内设置了辐射全住区的老年配套设施外,在东南部的老年住宅组团内部以及老年公寓底层等位置设有就近的老年服务项目。 ·疏密有致
配套服务设施应从高等级到低等级合理疏密配置。大型的、复杂的、使用率低的集中配置,小型的、简单的、使用率高的分散重复布置。
②老年住区规划分级配套服务内容
根据老年住区规划相关规范要求,老年住区分级配套服务内容如下——小区级:超市、银行、邮政、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老年保健康复中心、老年护理中心、老年办公、老年培训中心、老年活动中心等;组团级:老年活动室、棋牌室、图书室、书画室、日托所等;单元级:紧急救护室、护理室、餐厅、公共待客厅、洗衣房等。
本项目在用地东侧设有居住区级配套商业中心,其内部包含有大型超市、银行、邮局、家政服务中心、药店、修理店以及面向全住区的各类培训及活动中心。商业中心内未单独设置老年服务设施。而在社区中心内结合组团需求设有老年护理服务中心及老年活动中心,同时在老年公寓内设置了组团和单元级配套老年人服务用房和设施。
4)道路系统(见图5-1、图5-2)
·涉老组团尽量靠近出入口,最好有单独的对外出入口。通向涉老组团的出入口限制非住区人流车流进入。本案用地南侧出入口可通过物业管理作为老年住宅组团专用出入口。
·老年人出行多以步行、自行车、电动车等方式为主。住区设计时,涉老组团尽量做到人车分流,减小机动车道宽度,增加人行道宽度。人行道与休息空间结合,多布置休息设施。
·纯老年住宅组团实施组团外停车,内部道路除急救和临时接送车辆外限制机动车进入;嵌入式组团限制机动车进入,机动车进入地下,内部道路以步行和非机动车为主。含老年住宅的组团多设置自行车和电动车停车位。
·加强步行系统设置,使其满足老人健身锻炼需求。注意步行系统无障碍的设计,可在局部地段适当增加步行道路的挑战性,引导老人进行一些难度活动。
·含老年套型的单元路口处设置单元标志,方便老人辨识住宅所在位置。单元入户处布置急救车停放回旋场地12m×12m。回车场地结合休息场地布置。在正对单元门处布置标志性景墙,提高单元的可辨识度,方便老人识别。景墙两侧布置花池和座椅,可供单元内老人休息交流。单元入户雨棚加长成半廊,成为户内和户外的过渡,为老人适应户内外环境转变提供过渡空间(见图6)。
社区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研究 篇4
关键词:重性精神病患者,社区干预
精神卫生问题一直是突出的公共卫生问题, 对于患者家庭以及社会均会造成不同程度的负担[1]。重性精神疾病是指患者出现有一定的幻觉, 行为紊乱, 妄想以及思维障碍等精神精神疾病, 使得患者的社会生活能力受到严重的影响和限制的疾病。重性精神病患者有可能会对社区存在有一定的危害性, 加上疾病的特殊性, 需要社区给予患者家庭一定程度的协助。因此本文针对辖区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社区干预进行讨论和研究。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管辖社区中15岁以上的居民有8426人, 其中重性精神病患者登记40人, 建立健康档案并规范化管理40人。患者年龄最小为26岁, 年龄最大为79岁。对象: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病患者。
1.2 研究方法
对辖区内诊断明确、在家居住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实施社区干预措施, 其中对患者进行每月1次的随访跟踪, 发现病情异常时给予指导或转诊, 平时给予服药及健康指导及社会能力方面指导。具体的社区干预措施如下。
1.2.1 入户调查了解家庭背景
对社区中的重性精神病患者进行入户调查, 为其建立相关的健康档案。一方面能够在遇到突发事件时, 为社区民警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在处理事件时提供相应的信息支持。另外为患者建立档案资料, 能够使得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能够与受过专业培训或具有相关知识的社区医务人员接触机会增加, 给予患者家属对精神病患者的日常照顾以及发病时处理等专业的意见和建议。
1.2.2 定期随访
为了掌握患者的病情相关信息, 如病情是否有出现变化, 是否有坚持服药等, 社区需要对患者进行定期的随访。对于本小区重性精神病患者, 一般会进行每月一次的上门随访, 以及定期的电话随访等, 及时填写重性精神病患者随访服务记录表。还需要指导患者家属如何正确帮助患者服用药物。这两部分对于新的重性精神病患者家属有重要的指导意义。指导患者家属对患者进行相关的护理帮助, 合理的护理和家庭干预能够使得患者的治疗服药依从性有一定程度的提高[2]。社区医师在进行随访中, 还可以给予患者家属一定的饮食, 生活等知道。还需要询问患者家属最近在照顾重性精神病患者的过程中, 如日常生活照顾, 服药, 患者情绪波动处理等, 是否有出现任何困难以及问题, 并且根据患者家庭情况给予积极的帮助和指导。在随访过程中, 除了询问患者病情外, 还需要注意观察患者家属的情绪变化。重性精神病患者对于家庭以及家庭成员会带来精神上以及经济上的负担, 因此常常会造成患者家属出现各种紧张, 焦虑, 疲劳等负面不积极的情绪。社区医师以及相关的工作人员应该要给与患者家属在物质上, 精神上等一定的帮助。1.2.3分类干预对病情不稳定患者, 精神病症状明显、自知力缺乏、有急性药物不良反应或严重躯体疾病, 对症处理后立即转诊到专科医院。两周内随访。对病情稳定患者, 精神病症状消失, 无其他异常, 则每月随访1次。
1.2.4 义诊、咨询、宣传防治知识
在社区中进行大型的精神病防治知识的义诊, 咨询等宣传教育。使得社区居民能够对精神病有较为全面的了解, 也同时有助于为精神病患者及其家属创造一个良好的康复环境, 减少患者周边可能的危险因素。由于重性精神病患者的情绪相对较容易出现波动, 当收到外界的刺激时, 有可能出现情绪崩溃, 发生一系列较难控制的突发事件, 对患者本身以及辖区居民等均会造成一定的影响。因此开展精神病防治宣传工作还可以提高小区居民对于精神病防治的重视程度, 能够使得小区居民及早发现疾病, 并且积极开展治疗等。
1.3 观察指标
对比开展社区干预前后, 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相关发病情况, 患者的生存质量, 情感情绪波动以及日常生活等项目的评分, 采用COOP/WONCA的评价量表[3], 对患者及其家庭成员的生活治疗进行评价。同时观察患者服药依从性情况对比。
1.4 统计学方法
本文取得的临床数据采用SPSS17.0的统计分析软件进行统计学的分析以及数据处理。其中计量数据采用t检验, 计数数据采用χ2检验, 本文的置信水平为0.01, 即认为当两数据对比P<0.01时, 认为两数据具有可比性。
2 结果
2.1 临床疗效
对比社区中重性精神病患者在开展社区干预前后的COOP/WONCA评分以及服药依从性情况, 具体的临床数据如附表。
根据上表的结果可以看出, 干预前患者的COOP/WONCA评分明显要低于干预后, 说明在进行社区干预后患者的生活质量得到改善, 两组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另外在重性精神病患者的用药依从性方面, 干预后患者的用药依从性得到一定程度的提高, 干预前后对比有显著性差异 (P<0.01) 。
3 讨论
社区干预是指在社区范围内, 开展一系列有组织的社区征及症状表现为针尖样瞳孔、肌颤、大蒜样气味等;酒精中毒则有明显酒精气味[7,8]。低血糖昏迷者多发生于应用中老年糖尿病患者药物过量或体弱者。糖尿病昏迷者应询问家属患者在昏迷前的用药和饮食情况, 不可盲目应用葡萄糖和胰岛素, 若没有糖尿病史的患者易发生糖尿病非酮症高渗性昏迷, 两种患者需进行常规血糖检测。肺性脑病患者多有慢性阻塞性肺病病史。肝昏迷患者多有肝病史, 具有面色、皮肤、门脉高压等临床症状。
临床诊断中, 应首先考虑常见病因, 若病因未明, 应结合实验室、CT、X线、心电图等检查。在临床检查的同时, 应同步进行抢救, 包括保持呼吸通畅, 建立静脉通道, 纠正水电及酸碱失衡, 维持循环功能, 待明确诊断后, 对患者分类紧急抢救, 给予颅内降压、洗胃、补充血容量、血管活性药物、抗感染等综合处理, 解除昏迷病因及症状, 于此同时给予心电监护, 对心脏和呼吸停止者立即给予心肺复苏, 对症抢救治疗。抢救成功后转入ICU及相关专科病室进一步观察治疗。由表1、2不难得出, 提示早期诊断, 并及时给予有效抢救, 对提高生存率, 改善预后质量具有积极意义。
综上所述, 昏迷是急诊内科临床常见多发病, 及早快速诊断, 结合相关检查, 及时正确治疗, 有助于提高生存率。
参考文献
[1]朱国奎, 缪金生, 孙大治, 等.精神分裂症患者的家庭照料负担研究[J].四川精神医师, 2006, 19 (1) :18-20.
[2]曾洋刚, 聂兵, 程小平.治疗依从性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影响[J].重庆医学, 2011, 40 (14) :1320-1321.
[3]顾媛.临床判断的新工具-COOP/WONCA功能状态量表.全科医学理论与实践[M].世界图书出版社, 1995:44-48.
[4]马忠义, 张培文, 陈锋.重返社区技能训练对精神分裂症患者社会功能的改善[J].中国临床康复, 2003, 7 (24) :3320-3321.
万科社区商业专题研究 篇5
万科社区商业专题研究项目工作建议书
一、工作内容
执行时间:
35-40个日历日
主要工作内容:
案面及案例研究,(国内外社区商业发展历程及相关理论研究、国内有代表性的社区商业的产品特色和发展模式等)
业主需求研究及业态组合建议,(主要针对万科现有项目之业主,需万科工作组配合;通过业主需求确定社区必备业态)
商家需求研究及产品设计导则,(针对筛选出的目标业态进行针对性访谈,确定其对产品的需求,从而落实到产品层面)
工作方法:
• 问卷调研
• 实地调研
• 深度访谈
工作成果:
《万科社区商业专题研究报告》
P.1二、报告提纲
第一篇:基础资料研究
a)社区商业发展历程
b)国外社区商业发展模式
c)国内社区商业案例研究
• 总规模
• 业态组合• 规划与建筑形式
• 建筑指标如面宽、进深、层高等
• 最小分割单位与组合方式
• 主力店规模与位置
• 经营模式
第二篇:业态组合建议
a)业主需求研究
• 收入水平/家庭结构
• 最青睐的业态种类
• 消费频次与金额
• 消费支出结构
• 距离/时间容忍度
b)确定必选业态组合• 根据业主需求研究和案例研究确定服务于社区内部的必选业态
• 主力店业态选择
• 会所承担的商业功能建议
c)根据不同类型社区建议可选业态
• 城市中心项目可添加的商业业态
• 城郊产品系可添加的商业业态
• 高端产品系可添加的商业业态
第三篇 产品设计导则
a)商家需求研究
• 营业面积
• 楼层选择
• 建筑指标
• 停车位要求
• 租金承受能力
• 其他具体要求
b)规划设计建议
• 总体规划
• 外部交通组织及停车
c)建筑单体设计建议
• 建筑形式/层数等
d)室内空间设计建议
• 最小分割面积及组合方式
• 进深、面宽、层高等
e)设备设施建议及其他
• 设备选用及布置(电梯、空调、通信等)
• 设施功能建议(水、电、气、消防、承重等)
f)商业氛围营造
• 装饰装潢等
• 店标、招牌及广告位
• 其他建议
第四篇 经营模式建议
注:该提纲仅供参考。由于项目的特殊性,在项目执行过程中会根据实际情况进行调整。
三、取费标准及付款方式 金额: 40万元人民币 付款方式:
首付款60%,于合同签订之日支付;
社区商业开发策略研究 篇6
摘 要:目前,我国城市中的社区商业正在随着城市化进程蓬勃发展,并在发展中不断推演和创新,但随着电子商务时代的到来,城市社区内的商业的设计及建设暴漏出功能不完善、业态不丰富、经营不理想等问题。这些制约着社区商业发展,并不利于周边居住社区生活品质提升。
本文探讨的是以青岛福州路万科广场社区商业为例,研究城市中心及核心区域的社区商业规划策略及布局。并通过具体案例,详述具体的规划及建筑设计,以及在实践中居民感受对设计的反馈。
关键词:社区商业;开发策略;万科广场
中图分类号: F722.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16-51-2
1 概述
社区商业指以社区居民为主要服务对象,以便民和满足城市居民生活消费为目标,提供日常生活所需要的商品和服务的商业类型,满足和促进居民综合性消费为目的城市商业类型。
现在城市规划中,特别是一二线城市核心区域,商业、公建比例较高,均有大量做社区商业的需求,决定着城市居住社区居民的生活品质的社区商业,如何设计规划才能起到更好的作用,是值得探讨的问题。本文想探讨的正是基于为更好的保障社区商业招商及运营,使商业价值发展最大化,如何更好的服务于周边居住社区的居民,以及带来适宜性的外部交往空间与环境。研究实践中的社区商业模式,对于反馈给前期规划设计,具有很好的现实意义。
2 福州路万科广场案例调研
2.1 福州路万科广场社区商业概况
福州路万科中心项目位于青岛市市北新都心黑龙江路以北,台柳路以南,福州北路以东,新市北区新都心商务区核心地段,总建筑面积约18万余平方米,其中约3万平方米商业街区,是区域内商务办公、购物娱乐为一体的城市活力街区。
项目所在的市北新都心位于青岛市几何地理中心,南承市北、市南,北接李沧、城阳区,东连崂山区,为市内五区之核心,具有到达各个城市区域的均好性,辐射范围大,覆盖人口广,对于引入商业客群、办公等均具有良好的先天优势。新都心居住人口激增,但暂无大型商圈,从而形成消费外溢;为此,新都心规划有5座体量较大综合性商业项目,有利于快速形成商业聚集效应,提升整个区域的商务和商业氛围。
2.2 福州路万科广场规划设计分析
规划设计初期,首先需要确定项目商业建筑总面积,因为最大值商业售价通常会为住宅1.5-4倍,核心区域的社区商业对开发企业贡献销售收入和利润能力远大于住宅。同时经营良好的商业可以提升住宅品质,提升住宅获利能力,并为住宅提供配套服务。项目的总建筑面积约18万平方米,其中地上12万平方米,项目需服务与万科城住宅和项目办公楼人群,设计者尽量的最大化地布置了商业面积,社区商业约3万平方米,其中约1.2万平方米为持有经营型商业。商业部分持有,拥有商业项目全部管理权,对项目可控性最大,确保项目的统一性。
根据福州路万科广场社区商业,所在项目区域的土地价值,对其规划分布与建筑形态、建筑主入口形式,内、外街形式进行规划。通过综合分析各项输入因素,对商业进行合理布置。项目串联住宅、办公及两侧购物中心,在人流动线上穿插于两个地铁站点(清江路站、双山站)。
其次,福州路万科广场社区商业需将商业价值最大化排布。项目四个端点当场地高差较大,达到7-8米,可利用高差创造出多首层的概念,提升商业价值。延黑龙江路的商业人流集中区域和人流集中点,可以作为商业主要入口,将主力店设置在入口位置,体量做到最大值。南侧的广场及展示面最佳,尽量考虑具备餐饮经营条件业态设置。指标一层满铺有剩余时,充分考虑场地周边道路和功能状况,根据价值排序局部做二层商铺或局部增加首层商铺的进深。剩余商业指标做内街或结合局部主力店或大铺或者做三层。内街过长过深会影响商业经营,因此内街局部为持有经营性商业。
项目同时考虑连接两端的购物中心,创造一条开放内街,提升内街商业价值通过流线规划、景观设计,将内街作为主动线进行打造。同时,设置以“风光水树”为主题,用建筑和景观创造四个个性分明的中庭,增强识别性以及标识设计增强引导性。
最后,规划设计时要充分考虑人流动线因素。福州路万科广场主要水平流线与出入口、扶梯等垂直交通工具连接。一条主轴是沿着内街设置穿插于项目中心,将外动线延续内街,同时在内街两个端点,设置大商铺,将来引进主力店可增加人流。内街另外设置了四大主题中庭,“树之庭”、“风之庭”、“光之庭”、“水之庭”。主要水平交通流线围绕中庭形成环形交通流线。设计时为能够快速、安全地将顾客输送到各个楼层。万科广场项目设置了多个垂直交通工具,自动扶梯设置于每个主题中庭的边缘,垂直流线位于四个中庭的中部,可以快速到达商业三层和四层的有目的消费的商铺。
2.3 福州路万科广场建筑设计分析
第一,建筑平面布局上,万科广场不同类型的商铺划分,沿城市主干道、外街、社区商业主入口位置的商铺,因为展示面好,做双层铺或小拖大铺的形式。位于内街、次干道、消防通道位置的商铺设置单层铺。三层或四层的商业,大部分为目的性、体验性消费人群,设置大型餐饮、儿童娱乐、教育及健身等。三层以上商品大都为小拖大形式。
同时,为增加商铺价值,采用了多首层开放内街的形式,一层二层外街展示面好,采用骑楼铺、小拖大的多种形式,面积控制在200平方米左右。因为项目高差较大,三层、四层局部位置可以做为首层和二层使用,大大提高了商铺价值。
第二,建筑立面形式上,万科广场采用的是玻璃幕墙和石材幕墙相结合的设计手法,首层和二层商业大玻璃幕落地,非常通透有很好的展示效果,局部节点采用彩釉玻璃幕墙,特别是主要轴线上的彩釉玻璃幕墙,起到非常好的展示效果,夜间色彩斑斓的灯光,也映衬了街区繁华的氛围。三层、四层商铺临街面同样采用玻璃幕墙,背立面采用石材幕墙,石材采用黄金麻和锈蚀结合。重要部位设置大型广告灯箱,体现商业氛围同时,带来了巨大的经营效益。
通过这些对车行流线设计,有效的设置地面停车,为来访人流提供便捷性。卸货区位于地下一层设置了卸货平台,高度在0.6m。卸货平台设的配套用房是隔油间和湿式垃圾间。附近有一台货梯,位置位于商铺中心,可以将货物快速送达商铺。卸货区面积按中型厢式货车为标准计,一个结构柱跨可以停放两辆货车。同时卸货区考虑了足够的回转半径,从停车卸货开始,经过商品收发管理,再通过货梯运送到商场内的每一个商铺,形成了一套完整连续的后勤补给动线。这条后勤补给动线由每一层楼面的后勤服务走道构成。为了方便运输货物,走道足够宽敞,宽度达到2m。
3 研究发现与结语
3.1 研究发现
青岛福州路万科广场,主要服务于周边社区、工业园区人群,服务范围1千米左右。主要功能为配套、餐饮、休闲、娱乐、培训等。无论在整体规划设计和运营上,都较为理想,尽可能满足了经营者、商家、居民三方的需求,体现了社区商业实质是人与人社会交往的相互关系。全面细致的业态分布、合理的动线关系,能给商业未来发展打下了足够的基础。
从目前周边居民和办公人群的反馈来看,出现了几个在设计之初未考虑到的一些问题。一是,因为考虑了多首层商业形态,实际上从四个主入口来看,一共有四层都可以算上是“首层”,这样极容易给不熟悉的居民和办公人员带来迷惑。二是,导视系统不显著,在项目初期导视系统设计时,考虑的多是标识标牌的美观,实际上,标识标牌指引和字体大小的醒目,才是最重要的。虽然竣工后看起来标识标牌效果很好,但是起不到导视的作用。
3.2 结语
笔者通过本文的探求,认识到社区商业的实质是人与人社会交往的相互关系,设计者需要以科学的、以人为本的设计理念来构建宜居、和谐的社区商业环境。由于虚拟互联网平台的发展,对传统商业经营理念产生颠覆性改变,社区商业的创新思维与设计,将引领新的商业模式发展。最后需要强调的是,社区商业是城市商业构成的基础和细胞,服务于居住区居民,任何时候都不能与居住区居民需求分离,以经营者的思路设计和建设社区商业,并以居民视角审视设计,提高对人居生活环境品质是对社区商业更深层次的要求。
参 考 文 献
[1] 唐忠新主编.构建和谐社区[M].北京:中国社会出版社,2006.01.
社区研究 篇7
1 广州市的吸毒问题与艾滋病疫情
广州历史上就是毒品的重灾区,改革开放之后,毒品问题死灰复燃。由于地理上毗邻港澳台,有着四通八达的海陆空交通优势,以及国家政策的激励和日益频繁的经贸交流,形成较为优越的经济条件。在各种因素刺激下,吸毒人数逐渐增多,吸毒人员也从高收入阶层向低收入阶层扩散,吸毒人员构成日益复杂。广州的毒品问题呈现出以下的特点:一是吸食毒品的种类增多,从传统毒品海洛因到冰毒、麻古、K粉等新型毒品;二是吸毒人员低龄化,青少年吸毒人数逐渐增多;三是女性吸毒人数比例增大。由于静脉注射毒品及女性吸毒者卖淫而引起的艾滋病问题也较为严重。为有效预防和控制广州的吸毒及艾滋病问题,广州市于2006年开始美沙酮维持治疗试点工作,2008年开始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工作,经过几年的摸索,逐渐积累工作经验,现全市已开设9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3家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试点。
广州市从1986年在来穗外国人中发现首例HIV感染者,到2009年艾滋感染者累计9654例,艾滋病人2500例,死亡587例。新增艾滋感染者1449例,其中艾滋病人522例,死亡65例,2008年广州新增艾滋感染者1390例,其中艾滋病人461例,死亡57例,疫情仍呈上升趋势。截至2009年10月31日,广州市艾滋病在治人数达1167人,居广东省首位,保持率达到63.3%,居广东省第四位。
广州艾滋病疫情呈上升趋势,但主要传播途径有所变化,以前主要以静脉注射吸毒传播为主,现在主要以性传播为主,并且通过母婴传播艾滋病的病例数也在增加。2008年经性传播艾滋病约40%,经注射吸毒传播约30%,2007年仍以静脉注射吸毒为主占60.08%,性传播占33.46%,2006年,注射吸毒占55.69%,性传播占14.57%。
2 毒品与艾滋病之关系
毒品是一个法律意义上的词语,如《禁毒法》第二条之规定:本法所称毒品,是指鸦片、海洛因、甲基苯丙胺(冰毒)、吗啡、大麻、可卡因,以及国家规定管制的其他能够使人形成瘾癖的麻醉药品和精神药品。而艾滋病是医学名词,即获得性免疫缺陷综合征(又译:后天性免疫缺陷症候群),英语缩写AIDS(Acquired Immune Deficiency Syndrome)的音译,是人体感染“人类免疫缺陷病毒”(HIV - human immunodeficiency virus)(又称艾滋病病毒)所导致的传染病,HIV分为HIV-1型和HIV-2型两种。艾滋病主要有三种传播途径,即性传播、血液或血液制品传播和母婴传播。虽然毒品不能直接传播艾滋病,但毒品与艾滋病的三种传播途径都有着密切的联系。
2.1 注射吸毒是经血液传播艾滋病病毒的主要途径
2009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指出,吸毒,特别是通过静脉注射吸毒是导致许多亚洲国家艾滋病毒感染者数量增加的原因。2005年是我国艾滋病传播途径的转折年,当年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中,经注射吸毒传播占44.3%,经性传播占43.6%,经采供血制品传播占10.7%,母婴传播占1.4%。而在新发生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中,经性传播占49.8%,经注射吸毒传播占48.6%,母婴传播占1.6%。而这一艾滋病主要传播途径从注射吸毒到性传播的变迁也是符合国际艾滋病传播规律的。2007年,全国累计报告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病人中,注射毒品传播占38.5%,2009年占32.2%,可见,虽然近年来感染艾滋病者性传播的比例高于静脉注射吸毒,但在未来相当长一段时间里,静脉注射吸毒依然是传播艾滋病的主要途径之一。
吸毒者与静脉注射吸毒方式关系极为密切。从吸毒者对毒品的选择来看,尽管近几年来吸食新型毒品(如摇头丸)的人数在逐年增多,但由于传统型毒品(国内以海洛因为主)的依赖性和耐受性更强,吸食新型毒品者会逐渐感觉“不过瘾”,而多数最终转向吸食传统毒品。从吸毒方式来看,吸食海洛因的吸毒者最初多以口吸或鼻吸方式吸食,但随着对毒品依赖性的增强及吸毒史的延长,吸毒成瘾者多会寻求反应更加快速且节约成本的吸毒方式,即注射吸毒。注射吸毒者中多有共用针筒、针头的行为,一旦其中有人感染H I V,注射器便成为HIV传播的“通道”。据报告,在共用针具的某些吸毒小团体中,6个月内HIV的流行率可达50%。
2.2 毒品是艾滋病性传播途径的重要诱因
中国卫生部与联合国艾滋病规划署、世界卫生组织对中国2009年艾滋病疫情的联合评估结果显示,截至2009年底,估计中国现存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约74万,其中经异性性接触传播占44.3%,同性性传播占14.7%。可见,我国进入艾滋病高发期后,性传播逐渐取代静脉注射吸毒跃居为艾滋病传播的首要途径[3]。
2.2.1 新型毒品容易诱发不安全性行为
据香港《文汇报》报道,中国内地滥用冰毒、氯胺酮合成毒品人员在逐年增长,由2005年不足6万人,迅速攀升至2009年的36万人。所占吸毒人员比例也由2005年的6.7%上升至2009年27%。尤其是滥用冰毒人员上升较快,2009年各地公安机关在执法活动中共发现吸食冰毒人员75505名,占该年新登记吸毒人员总数的37.9%。冰毒属于苯丙胺类兴奋剂,在吸食的最初阶段会使性功能增强。在夏国美教授对730名新型毒品使用者的问卷调查发现,使用新型毒品后,兴奋感、发泄欲和性冲动等药效反应被报告的比例高达53.7%;冰毒和摇头丸被报告具有明显的性刺激作用的比例分别达到46.2%和44.5%。调查者中,有34.1%的人承认,调查前一个月内与配偶之外的人在使用新型毒品之后发生过性关系。因此在新型毒品的影响下,吸毒者的性行为频率趋高,且没有保护,从这个角度来说,吸食兴奋剂类毒品会增加感染艾滋病的危险。
2.2.2 吸毒人员的不安全性行为比例较高
一份云南瑞丽吸毒人群安全性行为KAP调查显示,吸毒人员婚前性行为比例是32.1%,婚外性行为比例是41.6%,安全套使用比例仅为2.1%。这份调查数据清楚地告诉人们,吸毒者中HIV的高感染率,决不仅局限于吸毒者的小圈子,而是蔓延到主流人群中,即使婚前性行为和婚外性行为本身并不足以构成不安全性行为的充要条件,不使用安全套的性行为却能很清楚地说明这一点。另外,女性吸食毒品之后多“以卖(淫)养吸”,因此从事卖淫的吸毒女性,一方面面临通过静脉注射吸毒和性传播途径感染HIV的双重危险,另一方面也可能会成为通过无保护性传播向一般人群传播艾滋病的媒介。
2.3 毒品与艾滋病母婴传播有一定关联性
艾滋病的各种传播途径是相互影响的。女性HIV/AIDS的孕妇可以将HIV通过胎盘传播给胎儿,也能够在分娩时传播胎儿,也可能通过哺乳传播给婴儿。目前尽管母婴传播艾滋病的比例较低,但应引起高度重视。且女性HIV/AIDS的吸毒者,不仅可能使下一代感染HIV,而且也会使下一代成为先天的毒品成瘾者。
3 广州市社区戒毒工作中防艾机制现状
广州市2006年以来大力推进以美沙酮维持疗法。2008年《禁毒法》实施后,又大力推进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戒毒模式,逐渐形成一套较为完善的社区戒毒防艾机制。
3.1 综合防治措施
首先,高度重视,统一部署。广东省重视艾滋病防治工作,为保障防艾工作开展,省财政每年投入2000万元经费。在省委、省政府的统一部署下,各级政府及卫生、教育、财政、公安等有关部门齐心协力,着重做好艾滋病的防控工作,近年来初具成效。其次,广泛动员,全民参与。有关部门动员“红丝带关爱中心”、“爱之关怀”等40多个非政府组织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积极招募防艾自愿者,动员全社会力量来共同防治艾滋病。第三,积极参与各类国内外禁毒防艾项目。现已开展了第六轮全球基金艾滋病项目和中盖艾滋病项目。通过近年来的努力,广东省形成了政府组织领导、部门各负其责、全社会积极参与的艾滋病防治机制。
广州市作为广东的省会城市,更加重视禁毒防艾工作。近年来,结合地方经济实力进一步增强和艾滋病防治形势,市财政逐年加大艾滋病防治投入,仅2005年就安排防治经费900万元,同比增加600万元,增长200%。防治经费主要用于艾滋病监测、行为干预、关怀随防、医护人员补助和各区县级市免费咨询检测点建设补助等。广州市民间组织积极参与艾滋病防治工作,“爱之关怀”即是有代表性之一,2006年广州的“爱之关怀”荣获“红丝带奖”,这也是中国艾滋病民间组织首次获此殊荣。
3.2 高危人群行为干预
3.2.1 美沙酮维持治疗
为尽快有效遏制艾滋病在吸毒人群中的传播,减轻吸毒者对阿片类物质的依赖,减少因吸毒造成的社会危害,促进和维护社会稳定,我国于2003年开始美沙酮维持治疗的试点工作。广东省是第二批全国试点省份,广州于2006年开始试点工作。至2009年底,广州已有9家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覆盖全市70%的地区和人口,开诊率达100%。现广州美沙酮维持治疗门诊已累计收治受治者两千多人,治疗维持率在70%以上。针对海洛因成瘾者住户分离的情况,为促进入组治疗和依从性,增强社区药物维持治疗服务便利性,提高药物维持治疗受治者治疗服务利用率,减少因服务便利性而造成的患者脱失,提高治疗工作成效,广州市还开展了跨区收治工作,符合条件的受治者根据便利原则选择靠近住址或工作场所的治疗点提出治疗申请,经审批后即可接受跨区入组治疗。
3.2.2 安全套推广和性行为干预
安全套的推广和性行为干预工作不仅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进行,已经在全社会进行推广,并取得很好成效。2009年广东省安全套使用得到进一步推广,共干预暗娼人群约9万人次,男男同性性行为人群3.4万人次,流动人口104.7万人次,共发放安全套150多万只。针对男男同性恋人群HIV感染率逐年上升的势头,积极探索男男同性行为干预工作。广州启动了男男性行为人群艾滋病综合防治试点工作,取得初步成效。据调查,广州市男男同性恋人群艾滋病知晓率、干预覆盖率和HIV检测率分别从2008年的91.8%、75.7%和16.4%提高到2009年的95.5%、88.0%和66.4%。
3.3 检测监测体系
目前,广东省的艾滋病检测体系较为完备,已建立艾滋病抗体检测省级确认中心1个,确诊实验室19个,初筛实验室581个,初步形成了覆盖全省的HIV检测网络。CD4检测用流式细胞仪的配置进一步加快,省内19个地级市具备了CD4检测能力。各地充分调动基层医疗卫生人员,积极探索艾滋病病人管理机制,防止二代传播。全省病例随访率从2008年的23.7%上升到2009年10月的31.9%。
广州市社区戒毒(康复)中HIV抗体阳性者的检测和治疗有完备规范。社区戒毒的措施之一美沙酮维持治疗,其开展的目的即是减少阿片类物质滥用,减少艾滋病传播相关危险行为,减少违法犯罪,恢复滥用阿片类物质成瘾者的社会功能。申请美沙酮维持治疗的病例在审批入组治疗前都必须进行体检,经初筛HIV抗体阳性者,各区疾控中心会对其进行鉴定。经诊断为艾滋病病人的,可根据其临床症状进行对因治疗(即高效抗逆转录病毒疗法、鸡尾酒疗法)和/或对症治疗(即抗感染等治疗)。
3.4 受治者家庭干预
在美沙酮维持治疗中,利用与受治者接触的机会,向受治者宣传艾滋病防治知识、推广安全套使用。同时,在社区戒毒(康复)工作中,工作人员不仅担负着对戒毒(康复)人员进行普及性的艾滋病防治宣传教育,而且还担负着指导危险行为干预与家庭护理的工作。对HIV感染者或AIDS病人及其家属进行安全行为(避免传染别人或染上新毒株)和家庭护理指导,重点做好安全行为(包括安全性行为,如正确使用安全套;避免捐献体液,如血液、精液、乳汁、器官;不共用针具、牙刷、剃刀)指导,并提供相关的宣传折页、安全套等材料。
3.5 救助政策惠及范围
《广州市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减免费药物治疗实施方案(试行)》规定,对具有广州市户籍的农村居民及城镇居民中经济困难的艾滋病病人免费提供抗病毒药物及必要的相关检测;对常见机会性感染(艾滋病引起其他感染病)住院治疗每人每年在7000元以内、门诊治疗每人每天在20元以内的费用额度实行减免。超过额度的治疗费用,参加了基本医疗保险或享受公费医疗的人员,按有关规定执行。广州市传染病医院(市第八人民医院)是广州市目前首家艾滋病及常见机会性感染减、免费药物治疗定点医院。广州市妇幼保健院为广州市首家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提供免费母婴阻断药物及婴儿随访监测诊断的定点收治医院。
4 广州社区戒毒中防艾机制之发展构想
在艾滋病领域,《联合国发展援助框架》的期望成果是:降低艾滋病病毒感染和艾滋病的发生;改善对感染者的关怀和支持;保护感染者的权利。因此艾滋病防治的三个重点领域是:加强领导,促进多部门应对艾滋病的规划、监督和协调能力;提高对艾滋病的认识,减少歧视并降低艾滋病的危险行为和脆弱性;加强对艾滋病感染者和病人的治疗和关爱。目前各部门之间的综合防治机制已不断完善,且各民间组织积极参与。但对于对毒品、艾滋病的认识,及对吸毒和艾滋病人群的关怀和支持仍显逊色。
4.1 广泛推进反歧视运动
夏国美教授曾说:艾滋病在今天的出现,不只是对医学科学的挑战,还是对现存社会法则和道德理念的挑战,更是对人性觉悟和文明素质的挑战。在医学尚未最终战胜HIV这个病毒之前,我们首先要战胜的是现代社会和人性的弊病--源于社会制度、文化、道德、法律和政策的不合理;源于人性中的无知、自私、堕落和狭隘。从社会学的角度来看,如果说艾滋病病毒造成了人的机体的免疫缺陷,那么艾滋病病毒的传播则是利用了社会的免疫缺陷。因此,艾滋病的防治不仅要建立完善的综合防治机制,而且要通过各种途径推广公共教育运动,消除歧视。受传统文化影响,在公众心中,多认为吸毒者、艾滋病患者或病毒携带者是具有不道德行为的人,对这些人怀有歧视。澳大利亚在1992年开始推行公共教育运动,取得良好效果。此运动是在感染者同意的前提下,在电视台的黄金时段,展示个人不幸的生活写照,之后如何获得亲戚朋友的关爱和理解。澳大利亚推行此运动的成效一是艾滋病的流行趋势很快得到控制,感染人数逐年下降;二是吸毒人群和性服务者等高危行为人群中HIV感染率迅速下降。
《禁毒法》的实施已经在法律层面上转变了对吸毒人群的定性,认为吸毒成瘾是一种脑疾病,吸毒人员的身份也从单一的违法者更加客观地定位为病人、受害者和违法者。这种转变更加体现了立法以科学事实为基础的理念[6]。因此,在国外反歧视运动取得显著成效的今天,我们要借鉴其成功经验,将其本土化。借助电台、电视台、网络、报纸等媒体向公众广泛宣传,消除公众对吸毒、艾滋病的恐惧和歧视,客观认识;以学校、社区、单位为平台,向特定人群深入宣传。近年来,禁毒防艾宣传备受重视,但宣传的广度和深度仍需进一步提高。由于人们头脑思想意识的转变需要长期、经常性地巩固,因此需提高宣传教育的频度,不能仅仅依靠“禁毒日”、“艾滋病日”的一日宣传。消除公众的歧视,客观认识毒品和艾滋病,消除因歧视而欺瞒造成疫情的扩散,把传染病控制模式转变成涵盖所有相关方面的全社会防治模式。
4.2 改善对吸毒和艾滋病人群的关怀和支持
社区戒毒(康复)、美沙酮维持治疗是控制吸毒行为和艾滋病疫情的有效手段,借助与受治者每日治疗接触的机会,坚持连续教育,对特殊人群的干预定能取得成效。吸毒成瘾者、感染艾滋病者,不论其因何吸毒、因何种途径感染艾滋病病毒,都是受害者,都不足以用生命为代价来接受惩罚,他们需要医治、关爱和支持。《艾滋病防治条例》中“四免一关怀”政策规定:县级以上人民政府应当对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感染艾滋病病毒的孕产妇采取关怀、治疗和救助措施;对生活困难的艾滋病病人遗留的孤儿和感染艾滋病病毒的未成年人减免相关的教育费用;对生活困难并符合社会救助条件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艾滋病病人及其家属给予生活救助;对有劳动能力的艾滋病病毒感染者和艾滋病病人,扶持其从事力所能及的生产和工作。“四免”惠及广大,效果好,相比之下“关怀”稍显逊色,非人性
关怀之浅薄,而是提供给被关怀人群生产和工作的机会相对较少,其原因可以追溯到公众对吸毒和艾滋病的歧视。消除歧视,公开身份,积极应对,提供机会,是客观现实的做法。
摘要:吸毒与艾滋病传播具有非常密切的联系。2008年我国禁毒法的颁布施行,确立了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这一崭新的戒毒模式。在社区戒毒和社区康复中推行艾滋病防治工作具有重要意义。广州市在近年来逐渐形成了一套较为成熟的社区戒毒工作中的防艾机制。要完善该机制,可以从广泛推进反歧视运动和改善对吸毒和艾滋病人群的关怀和支持等方面入手。
关键词:毒品,吸毒,艾滋病,社区戒毒
参考文献
[1]穗今年新增艾滋感染者1449例[N].信息时报,2009-11-29(A8).
[2]俞顺章.中国艾滋病的社会流行病学.艾滋病的“社会免疫”[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1.
[3]李彦昌,王.试论禁毒法对艾滋病防治的积极作用[J].中国性科学,2009,18(8):10-13.
[4]俞顺章.中国艾滋病的社会流行病学.艾滋病的“社会免疫”[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54.
[5]俞顺章.中国艾滋病的社会流行病学.艾滋病的“社会免疫”[M].复旦大学出版社,2005.67.
社区研究 篇8
访谈法是指研究者通过有目的的询问访谈对象, 并与其交谈以获得资料的方法, 是使用最为广泛的定性研究方法[2]。在全科医学领域, 访谈法可用于回答社区居民对全科医生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期望, 也可对慢性病的随访方案进行探讨, 还能为改进基层医疗管理提供建议。是一种符合全科医生工作特点, 适应其科研能力的研究方法[3]。
目前, 国内对专家进社区的相关研究不多, 仅有的几份亦多是与专家定位和政策思考相关[4,5]。并无针对社区患者的需求调查研究。本研究依托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每半个月一次的消化科专家门诊, 对就诊于专家门诊的患者采取定性访谈法方式, 调查社区患者对医疗专家进社区的态度和需求。
1 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2016年5—6月间就诊于消化科专家门诊54人次 (复诊15人次) , 共39名患者。由于消化科专家时间安排及为保证专家门诊质量, 专家门诊为每2周一次, 每次限号15名。
5名患者拒绝参加本次访谈研究。1名患者为88岁高龄老人, 有轻度认知障碍, 不能充分理解访谈者问题并表达想法。1名患者为76岁老年患者, 可以听懂普通话, 但只能用方言表达想法, 与访谈者沟通存在障碍。
本研究共获得32份有效访谈记录。其中男性患者15名, 女性患者17名。≤40岁4名, 占1.25%;41~65岁14名, 占43.75%;66~84岁13名, 占40.63%;≥85岁1名, 占3.13%。平均年龄59岁。
访谈对象的文化水平分布:未受教育者4名, 占1.25%;小学文化11名, 占34.38%;中学 (初中、高中) 10名, 占31.25%;大专及以上7名, 占21.88%。
访谈对象中, 慢性胃炎患者14人, 占访谈人数的43.75%;肠易激综合征患者3人, 占9.37%;肝功能异常患者3人, 占9.37%;胃食管反流病患者2人, 占6.25%;胆囊炎患者2人, 占6.25%;便秘患者2人, 占6.25%;幽门螺杆菌感染者1人, 占3.13%;十二指肠溃疡患者1人, 占3.13%;结肠癌术后患者1人, 占3.13%;其他疾病3人, 占9.37%。
参与访谈者均签署知情同意书 (不能书写名字者, 口述同意参加访谈并录音) 。
1.2 研究方法
1.2.1 访谈方法:
与患者在专家门诊旁的诊室内进行访谈, 营造适合患者的舒适放松环境。首先向患者介绍访谈的目的和意义。匿名保证, 经受访者同意后, 用录音笔录音。由一名经过培训的全科医生进行访谈[2], 一名全科团队助理员进行笔录。每名患者访谈15~20分钟。
1.2.2 访谈内容:
自制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态度和需求访谈提纲, 内容包括: (1) 专家门诊信息获得途径; (2) 对专家进社区的态度; (3) 对专家进社区的进一步需求; (4) 其他想法和建议。
2 结果
2.1 专家门诊信息获得途径
32名访谈对象中, 仅有7名患者是看到中心通过大屏幕滚动播出的专家门诊信息后自行前往就诊。其余患者均为全科医生在门诊诊疗过程中遇到的无法解决的消化科诊疗方面问题时, 预约就诊于消化科专家门诊。
所有参与访谈的患者均表示, 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对于专家门诊的宣传力度不够。虽然中心的大屏幕会实时滚动播出专家门诊相关信息, 但中心管辖的居民区大多为搬迁或外来人员小区。很多老人文化程度低, 无法依靠自己的能力读取大屏幕上的信息。只有出现消化系统问题时才就诊, 全科医生对其疾患无法采取有效措施, 建议其至专家门诊就诊时才知晓。这样的情况在很大程度上使患者失去了就诊的主动性, 没有充分利用专家门诊的资源。
2.2 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的态度
所有受访者均对专家在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开设专家门诊持赞成态度。他们表示若至专家所在上级医院就诊, 挂号难, 费用高, 路途远, 等候久。而在社区就诊, 患者仅需提前预约, 挂普通门诊号 (无需支付现金) 即可就诊于上级医院的专家。而且由于社区专家门诊就诊人数相对较少, 可以和专家进行面对面的充分交流。对患者来说是可遇不可求的便利优势。
2名受访者曾就诊于该专家的专家门诊, 因获知其于我中心定期开设专家门诊, 特地前来就诊, 并定期于我中心复诊。患者表示有这样方便的条件后, 未再至上级医院的专家门诊就诊。21名受访者表示, 在就诊过程中需要进行一些初级医疗机构并不能进行的检查, 专家均为其提供门诊加号的特权以便完善检查, 减少了就诊过程中不必要的麻烦。
2.3 社区患者对专家进社区的进一步需求
2.3.1 增加专科种类:
17名受访者表示, 希望社区卫生服务中心不仅安排消化科的专家门诊, 还能够增加心内科、呼吸科等多种专科的专家门诊, 以期为社区居民提供更多便利。
2.3.2 增加门诊频率:
14名受访者在访谈中提出, 现阶段消化科专家门诊就诊人数较少, 预约相对方便。若今后预约患者逐渐增加, 专家门诊很可能无法满足社区居民需求。可适当增加专家门诊频率, 增加限号人数。若由于专家自身时间安排无法增加下社区时间, 可采取专家团队轮换下社区等方式, 采取灵活多样的形式应对社区居民日益增加的专家门诊需求。
2.3.3 检查项目与药物相匹配:
1名受访者在中心检验科行C13呼气试验后发现Hp (幽门螺杆菌) 感染阳性, 于中心行抗Hp治疗。虽然指南中推荐抗Hp治疗首选经典四联疗法[6], 因中心药物储备中无铋剂, 全科医生为该患者实行了经典三联疗法。疗程结束后, 复查结果仍提示Hp感染阳性。患者就诊于专家门诊后, 接受专家建议至上级医院就诊, 因患者已经进行过足疗程的抗Hp治疗, 为避免耐药导致的杀菌失败, 上级医院医生为其更换抗菌药物并增加铋剂行经典四联疗法, 成功杀灭Hp感染。这名受访者在访谈中表示, 社区医院既然有Hp检测手段, 亦应有与其相匹配的抗Hp治疗药物。这样为了抗Hp治疗而反复大剂量服用抗生素, 对患者的健康造成潜在的影响, 也浪费了宝贵的医疗资源和时间。
2.3.4 建立顺畅的转诊通道:
2名受访者均为70岁以上独居高龄老人, 经济条件差, 行动不便, 但因病情需要, 亟需至上级医院进一步检查。虽然专家可以为其提供挂号便利, 但由于并无方便快捷的转诊通道, 患者惧于无人相陪, 在访谈中表示计划放弃进一步就诊的机会。团队助理员联系患者所在居委, 请居委工作人员陪同老人至上级医院就诊。虽然居委工作人员至专家门诊处接回老人, 但后续助理员再次致电这2位老人时, 他们均表示由于种种原因未再进一步就诊。因文化程度和沟通限制, 患者并未进一步提出自己的需求, 但这个过程本身仍提示我们, 基层医疗机构不仅需要专家入驻, 更要提供与之相匹配的绿色转诊通道。
3 讨论
本研究的访谈仅从社区居民角度出发, 暴露出专家下社区的部分问题。受访者反映最多的就是宣传不到位的问题。其实不仅本研究所在的社区服务中心专家门诊宣传力度欠缺, 很多有专家坐诊的社区医疗机构均存在这样的情况[7]。可以采取社区医院与居委联动的方式, 利用多种途径, 包括发放宣传材料、放置宣传板、发动小区楼组长宣传到户, 即可以使社区居民能及时有效的获得专家门诊相关信息。
从社区居民的角度来说, 专家下社区所带来的便利毋庸置疑, 诊疗服务方便需求, 合理分流医疗资源, 深受社区居民的好评。不同科别的专家门诊亦是多多益善的。尽管如此, 访谈的结果也体现了社区医疗机构资源配备不合理, 缺乏顺畅的转诊通道, 导致患者反复就诊, 或就诊于社区专家门诊却止于社区专家门诊, 没有办法进行后续处理。专家进社区失去了其解决疑难病例的最终意义。
专家下社区是社区居民的需求, 也是提升社区医疗机构诊疗能力的重要机遇。上海市卫生部门从2016年起开始逐步试点实行“1+1+1”三级联动诊疗体系。大规模的宣传、大量社区居民签约、各部门的协调, 是一项涉及多方面的复杂的巨大工程。专家下社区其实可以作为“1+1+1”联动的前期过渡方式。在信息化高速发展的今天, 利用现有的网络系统, 建立多级专家诊疗平台, 在线预约上级医院检查、在线配药、在线会诊, 不同级别的医院共享专家医疗资源, 患者在家门口即可以看到专家, 获得高质量的诊疗, 降低患者就诊的经济成本和时间成本, 让有限的医疗资源发挥无限的医疗效应。这不仅是居民对专家进社区的需求, 更有助于发展现今全科医疗, 建立便捷、高效、确实的“三、二、一”三级医院联动机制。
尽管如此, 不能仅把专家下社区作为一个提升社区诊疗能力的工具。以上级医院经验丰富的专家视角看待社区医疗, 往往可以从门诊实践中发现社区医疗机构资源配置不合理之处, 可以更加合理地协助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制定疾病诊疗规范, 以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但社区医疗机构若想要在社区居民中建立信任和威望, 不能仅依赖于专家效应。全科医生强化专业技能, 加强疾病分析诊断能力, 留住初级医疗机构能够处理的常规病例, 快速分辨疑难病例, 求助社区专家资源或及时上转, 这也许才是专家下社区的真正意义所在。
参考文献
[1]周耀军, 鞠爱群.首席医学专家下社区为居民服务的实践与思考[J].中华全科医学, 2011, 10 (9) :1591-1593.
[2]田国栋, 冯学山.访谈[J].上海预防医学, 2003 (15) :337-338.
[3]沈瑶, 潘志刚, 顾杰.访谈法与全科医学科研[J].中华全科医生杂志, 2014, 9 (10) :731-733.
[4]张良泉.医务专家进社区卫生服务的主题定位质疑及其策略调整[J].医学与社会, 2011, 24 (2) :69-71.
[5]王珩, 李念念, 李鹏, 等.公立医院专家坐诊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现状及问题对策[J].中国初级卫生保健, 2011, 25 (6) :20-21.
[6]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幽门螺杆菌学组.第四次全国幽门螺杆菌感染处理共识报告[J].现代消化及介入诊疗, 2012, 17 (6) :358-363.
社区研究 篇9
关键词:社区护士,培养,途径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科学的进步,世界各国都日益重视人的价值、健康和生活的质量[1]。1977年5月,世界卫生组织(WHO)提出了“2000年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全球性目标,指出卫生服务应朝着社区方面发展,由此诞生了一个全新的卫生概念———社区护理。社区护理是借助有组织的社会力量,将公共卫生学及护理学的理论和技术相结合,以社区人群为服务对象,为个人、家庭及社区提供促进健康、保护健康、预防疾病及残障等服务,提高社区人群的健康水平。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疾病谱与死亡谱的改变,家庭小型化及医疗费用上涨,开展社区卫生护理服务已成为我国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的趋势。近两年来我国社区卫生服务飞速发展,大部分地区已开始建立功能合理,方便群众的社区卫生护理网络,这些重大举措顺应了“人人享有卫生保健”的战略目标,实现了“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要求,但在发展社区护理卫生服务的过程中,经常出现社区护理专业人才短缺、现有从业人员专业素质不高的特点,已成为阻碍社区护理服务快速、健康、协调发展的重要因素。因此,发展的社区护理服务,要把培养高素质的社区护理人才放在首位,本文结合国内外社区护理人才培养现状探讨符合我省经济发展需求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途径。
1 国外社区护理现状
社区护理源于19世纪,于20世纪70年代发展为社区护理专业学科,并在20世纪90年代初期迅速发展。美国是社区护理发展较早的国家之一,其主要目的是为了降低医疗卫生服务成本,扩大医疗服务的覆盖面。美国社区护理工作者提供的方式多样,如社区护理服务中心、老年服务中心、临终关怀服务中心、妇女避难所、社区护理诊所等,但总体而言,预防保健和家庭护理是目前社区护理的基本服务,据资料统计美国80%居民就医选择在社区,与我国形成鲜明对比。目前美国的社区护理主要由具有本科以上学历和丰富临床经验的注册护士承担,社区护士逐渐趋向于具有硕士学位者。2000年在社区护士中具有硕士以上学历者达11.6%,远远高于医院护士7.6%的比例[2],又通过专科护理专家(Nursing Specialist)制度,使社区护士具备较高的行政管理能力,并与医生合作,管理和实施各项工作。
20世纪60年代以来,德国社区护理有了较快的发展,目前全国已有1万余家护士站,近5000个家政服务中心,约有一半护士从事社区护理工作。在社区服务中主要有家政人员、护理员、护士,其服务对象主要是社区老年人、儿童、手术后恢复期病人、慢性病人、残疾人等,服务内容为慢性病预防、自我保健康复和护理工作。
韩国从20世纪60年代开始大力发展社区护理事业,到了90年代已培养出了2000多名护士保健诊疗员(CPHN),并陆续引进了保健看护师、管理学校健康的养护教师、精神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等专业领域的护理专家制度。分布在社区各个部门工作的社区护士可分为精神保健看护师、保健看护师、家庭看护师、助产士、保健诊疗员、产妇看护师、母子(妇幼)保健人员等,约占韩国护士的20%。这些护士必须毕业于护理大学并在临床上积累一定经验,在国家指定的专门机构经6个月至1年的专门培训和考试合格后,才可获得国家认可的资格。社区护士的主要护理业务有直接护理、健康教育与咨询、环境的监督和指导、实习指导、转诊和行政业务等。
以上资料表明,与国外相比,我国的社区卫生事业发展相对滞后,应从我国国情出发,吸取国外社区护理服务经验,探索如何形成具有中国特色的社区护理服务体系。
2 国内社区护理现状
2006年是国家实施“十一五”经济社会发展规划的开局之年,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为卫生改革发展指出了明确的目标和方向。全国医疗卫生工作者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加强公共卫生、农村卫生和城市社区卫生建设,努力改善医疗卫生服务管理,着力研究解决群众看病难看病贵问题,积极探索中国特色的卫生发展道路。改革的思路也变得更加清晰:我国农村普遍实行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城市推广社区卫生服务,这两种方式并举的含义,是对中国老百姓提供基本医疗保障。《国务院关于发展城市社区卫生服务的指导意见》提出,要加强高等医学院校社区护理教育和学科建设,积极探索培养全科和社区护理学的人才的有效途径和方法,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社区卫生服务队伍,这为我们进行社区护理人才培养和护理模式构建课题提供了强有力的政策支持。
目前我国虽然在社区卫生领域也加大了投入力度,但仍存在一些问题。首先是我国居民对社区服务的需求增长与有限的社区资源不平衡;我国老龄化社会的到来,社会化的养老需求将呈现不断上升的趋势;医疗费的不断上升趋势给个人和家庭带来较为沉重的负担;人们对健康的认识和理解在不断的发生变化;这使得人们对社区医疗护理有了更高的希望,但是目前我国80%的医疗资源集中在大城市,其中30%又集中在大医院,因此“大病上医院,小病进社区[3]”是解决需求与资源不平衡的有效途径,实现这一途径的根本方法是发展社区医疗护理服务。
3 开设社区护理教育,培养专科护士的必要性
了解国内、外及省内目前社区卫生服务发展现状与需求,为我省社区卫生服务体系建设和解决群众看病难和看病贵问题提供理论依据。建立社区常见病的护理模式,发挥社区护士的预防、保健、康复、教育、指导功能。通过大量的调研、请专家座谈讨论等,得出结论是目前开设社区护理方向,培养三年大专社区护士是非常必要的也是非常及时的。因此,我们在构建课程体系和教学计划上进一步研究。初步建立一套完整的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方案和教学计划以及设备齐全的社区实验室。计划在我校护理专业每年培养社区护理方向护士50~60名。在3~5年内改善我省社区基础设施条件与社区服务人员数量、学历、职称等与经济发展和人们的卫生需求不相适应局面,为我省培养大批优秀的社区护士,更好为广大居民健康服务。
4 在职培训与学历教育相结合的途径培养社区护士
随着人们对健康需求的不断提高,具有经济、方便、有效、连续等优势的社区护理工作成为新世纪健康服务的发展趋势。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主要任务,是以“预防、医疗、保健、康复、健康教育、计划生育技术指导”等六位一体化社区卫生服务,而社区护理工作的主体是社区护士,由于其工作对象、工作环境、工作内容、工作方式等与医院临床护理工作有所不同,而大多数护士是各级医院转岗的。因此,社区护士的在职培训,转岗培训工作是非常必要的。由于各级领导非常重视此项工作,近三年来,我省社区护士采取短时间、全脱产的培训方式。培训内容包括三部分,社区基础知识、临床部分、预防保健等内容。为了结合社区工作的实际需求,理论教学采取以症状为导向,讨论式教学法,同时高度重视对社区护士实践能力的训练和培养,加大实践课程的比例,培养社区护士的综合分析能力。三年来,为我省培养社区护士2520人,目前已成为各服务中心的骨干力量,同时缓解我省社区护士紧缺现状。通过培训,我省社区护士参加国家任职资格理论考试通过率达到95.17%,实践考试通过率达到90%,取得了良好的效果。
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人们对健康和保健的需求也日益增长,卫生保健的重心由保命到治疗、到防病、到健康和延年益寿。社区护理是最能满足这种需求的服务。然而由于社区护理在我国起步较晚,其服务内容、服务规模及服务质量以及社区护理教育等方面还不能适应社会发展的需要。因此,我们在充分调研的基础上,借鉴国内外的先进经验,结合我校办学定位,探索了一条学历教育与在职培训相结合的社区护理专业人才培养途径,取得了较好效果,为加快我省社区护理人才培养,提高社区护理队伍的整体素质,满足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健康需求提供了宝贵的经验。
参考文献
[1]翁丽芳.我国社区护理的发展现状与面临的挑战[J].护理研究,2004,18(1):17-18.
[2]冯艳,陈长香.我国社区护理研究进展[J].护理研究,2005,19(9):1778-1779.
社区研究 篇10
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居民生活水平已大大提高,人们对于社区服务功能以及餐饮需求层次也随之提高。本文提出了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理念。所谓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单位双向合作的形式构建,在丰富更新社区餐饮服务的同时,推动社区经济的增长。
二、社区服务的含义
服务是社区最主要的功能,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社区服务是城市基层社区在自愿、自治、自助、互助基础上,向全体社区成员,包括向重点对象和有特殊需求对象提供的福利性服务,来满足社区居民的日常生活需求。社区服务作为构建和谐社区的重要举措,它有不同于其他服务的基本特征,就是福利性、公益性、群众性、互助性、区域性。
三、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和特征
(一)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内涵
社区特色餐饮模式,是一个以社区为载体,以居民为中心,融合家庭饮食和大众餐饮于一体的新型社区餐饮模式。社区特色餐饮将与社区管理相联系,成为社区的一块功能区。
社区特色餐饮是致力于社区建设,以社区服务功能的完善为目标,着眼点主要是基于满足社区居民的多样化需求,从而提高居民对社区的认同感、归属感,调动居民参与社区活动的积极性,实现对社区发展的支持、协助与合作。社区特色餐饮是以企事业双向合作共建的餐饮模式,即所谓的“公私合作”的模式,引入市场运作方式,依照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法则,建立合理的价格体系,在注重经济效益的同时,注重社会效益。
(二)社区特色餐饮模式的特征
第一,社区特色餐饮的消费方式将仿效目前高校的打卡付款与最普遍的现金支付结合起来,方便居民的消费。此外,我们将给予社区居民价格上的优惠。
第二,社区特色餐饮的特色服务项目主要包括以下三个方面:(1)网上订餐业务。只要登陆其所在公寓的餐厅的主页,点击“网上订餐”,即可选择所需的餐点以及数量,再填写一下门牌号就可轻松完成,送餐上门后付款。(2)预订餐业务。为需要特别定做餐饮的顾客提供他们指定的餐饮,充分了解他们的需求,最后还会提供在预定的时间送餐上门服务。(3)温情服务业务。一是为社区里行动不便的居民和年迈的老人特别提供无条件免费送货上门服务;二是为有特别需要的病人、学生、孕妇等居民提供特别的营养膳食;三是将每户居民的饮食偏好、饮食戒忌等饮食习惯在电脑中存档记录下来,为居民提供满意的餐饮。
四、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必要性
(一)基于社区服务功能的涵义
社区服务是一个社区为满足其成员物质生活与精神生活需要,而进行的社会性福利服务活动。社区作为公共管理的典型场域,社区建设的基本职能就是要满足社区居民作为社会人的基本需求。社区居民的实际需要是社区服务两重性存在的根本内驱力,单纯依靠公共服务无法满足社区居民的个性需求,必须以商业性、社会性服务为有益的补充。
(二)基于居民对社区餐饮的需求
随着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社区居民日益增长的多样化的服务需求,社区餐饮服务发展的趋势是必然的。但是随着居民生活水平、文化教育程度等方面的提高,人们对餐饮的认识不仅仅只是“吃得饱”,更多的是“吃得好,吃得健康”,这就给社区餐饮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三)基于增加扩大就业岗位的需要
社区特色餐饮的构建可以为社区失业待业的居民提供一定数量的就业岗位,增加居民的家庭收入,解决贫困家庭的生活困难。从发达国家的发展经验来看,从社区的初创阶段向成熟完善的现代社区的发展过程中,社区服务业的发展是最明显的推动力。由于社区服务业吸纳的劳动力可以占到整个第三产业从业人员的40%~50%。社区服务既吸纳了大量的劳动力,又满足了居民大部分生活需求,成为社会和谐的一大因素。
五、结论
完善社区服务是“十二五”规划纲要关于全面开展城市社区建设的需要,社区服务是社区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基础性工作。本文针对社区居民的社区餐饮需求,与社区服务功能相结合,在福利性和营利性、社会性和商业性的基础上,构建以社区为载体,社区居民为中心的社区特色餐饮。希望本文对于社区建设拓展社区服务领域,丰富社区服务内容有一些启示作用,呼吁对构建社区特色餐饮的践行,从而实现满足居民对餐饮的客观需求的目标。
参考文献
[1]孙运宏.论社区服务中非营利组织的功能——以社区慈善超市为例[J].社会研究, 2011 (3) :51-52.
[2]冯桂平.社区服务功能及实现的理论综述[J].社会研究, 2011 (3) :39-43.
构建“读写社区”的实践研究 篇11
主持人语
国内关于学校阅读指导的研究可谓百花齐放,但绝大多数地区和学校都把目光集中在学校阅读课程的建设上,且多数仅关注与语文、英语学科相关的“双语阅读”。“全科阅读”的理念尚未深入人心,读写之间尚处于游离状态,家庭、社区在儿童读写实践中的作用尚未引起足够重视。2015年,“全民阅读”再次写进《政府工作报告》,李克强总理也强调读书的双重意向,全民阅读已成时代趋势。
关于阅读教学改革的探索,盐城市第一小学课题组已走过17年,经历了三个阶段:1998年至2000年,关于阅读教学的改革论文分别获江苏省“教海探航”征文竞赛和江苏省中小学“师陶杯”教育科研论文评选一等奖,同时,我们还通过开设示范观摩课,实践这一教学改革;2000年至2010年,历经10年的深入研究,其成果《小学语文“三轨运行”教学模式的研究》获江苏省首届基础教育教学成果一等奖;2010年至2015年,江苏省“十二五”重点资助课题“构建读写社区策略的研究”成功结题,其成果获江苏省第二届教学成果二等奖。在长期的实践研究中,我们一直在思考如何使读写衔接更科学,读写陪伴更温馨,读写区域更广泛……我们切中现实弊端,站在教改前沿,在学校阅读成果的基础上,构建出一个立体化、全景式的读写社区,以此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优化亲子阅读的家庭指导,唤醒社区居民的阅读意识。我们的实践框架是——凸显核心区,构建学校读写的课程体系;优化紧密层,构建家校读写的融合体系;推动辐射区,构建社区读写的介入体系。我们希望,通过此举为学生的高品质阅读和全民阅读,贡献我们学校的绵薄之力。
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研究 篇12
“言语社区”, 又称“言语社团”“言语共同体”“语言社会”“语言集团”。在社会语言学研究中, 很多学者都将言语社区视为首要的研究对象和调查的基本单位, 言语社区是社会语言学的一个核心概念, 是社会语言学理论和方法中的许多基本问题的交汇处。究竟怎样揭示言语社区这个概念, 确定言语社区的标准是什么, 国内外学者有很多不同的见解。
罗纳德·沃德华在《社会语言学引论》 (2009) 中介绍了国外不同学者关于言语社区的研究和看法, 以布龙菲尔德和英国学者莱昂斯为代表的持“以语定区”的观点, 布龙菲尔德认为一个言语社区就是依靠言语相互交往的一群人, 莱昂斯认为言语社区是使用某一特定语言 (或方言) 的全体成员。“以语定区”易导致循环论证, 也没有考虑到双语和多语现象, 使言语社区局限在单一言语社区之内。甘伯兹否定了“以语定区”的观点, 对言语社区做了另一种定义:“通过共有的语言符号进行规律、频繁交往的一切人类聚合体, 它依靠语言用法的显著差异与其他相似的聚合体区分开来。大部分长期存在的群体, 无论是面对面交往所聚合的小团体, 还是可再分为更次小区域的现代国家, 甚至是行业协会或街区帮派, 只要它们体现出值得研究的语言特点, 都可以被当作言语社区。”
拉波夫根据人们在语言态度上的差异来界定言语社区, 从语言行为表现出的差异中看到使用者在语言态度上的一致性, 由此将它们视为同一言语社区。后来的一些学者也持同样的观点, 以语言使用者对语言的评价及共识来定义言语社区, 拉波夫等人的观点使人们对言语社区研究的重心从单纯关注语言标准转向寻找令个人感到归属于相同社区的特征。海姆斯强调的是言语社区的社会属性, 他明确主张社会语言学在确认社区概念和成员资格的特征时, 需要社会科学的帮助, 由此我们可以看出海姆斯的言语社区是一个基于社会的语言分析单元。国内学者徐大明 (2006) 也提出“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观点, 他认为要想研究一个言语社区, 或是证明一个言语社区, 首先它应该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 或是能证明其是社会学意义上的社区。确定言语社区可以通过客观性的标准来进行, 比如:人口聚集于某一地理范围, 内部言语互动、认同和归属意识, 共同的生活方式, 共有的社区设施和财产等要素, 都可作为标准。
可见, 言语社区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不同的内涵, 罗纳德·沃德华 (2009) 认为, 如果要更好地理解言语社区必须先找标准, 而这个标准不仅仅是语言标准。本文认同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社区, 然后再按社会语言学的标准来确定言语社区。语言与社会之间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社会学更多地关注社会问题, 如人口的构成、信仰和态度, 语言作为一种重要的社会现象, 具有社会属性和多重的社会功能, 其中一个功能便是语言的身份识别功能, 人可以通过语言建构社会身份, 从而起到推动社会变革的主体作用。社会语言学强调语言的身份建构的作用, 人们的社会身份和民族身份也主要是通过语言行为来建立和维护的。我们可以通过一个人使用的语言或方言判断他生活、成长的地域;通过人们交谈时选择的词句来判断他们所受的教育、所从事的职业等等, 因此我们从社会学和语言学两个角度研究言语社区是可行而且是有必要的, 用社会学的标准来确定“社区”, 可以避免按照“言语”来确定“言语社区”的谬误。用语言学的标准确定“社区”, 则是从宏观和微观层面上关注语言的运用。
二确立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的社会学标准
建立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的一个标准是社会学标准。在研究这个问题之前, 我们先要厘清“军事社群”的概念。李苏鸣 (2006) 指出, “军事社群”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 是“军事社会群体”的简称。“社会群体”有以下基本特征:一是有较稳定的群体结构和一定的行为规范;二是成员间相互依赖、频繁互动;三是有一定的目标和成员间的分工、协作;四是群体成员有共同的归属感和认同感。李苏鸣认为“军事社群”概念的外延和“武装集团”相似, 是为执行政治任务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 是典型的社会群体。
按照社会学的理论, 社区可以分为区域性社区和非区域性社区, 区域性社区主要指的是具有相对明确的地理和空间范围的社区, 这种社区以共同的居住地以及对周围财产的共同使用权为基础。非区域性社区则恰恰相反, 它没有明确的地理和空间范围的限定, 也不以共同的居住地及对周围财产的所有权为基础。非区域性社区强调的是人们相互之间的社会互动, 强调人们之间的交往和联系, 以及这种交往过程中所产生的感情和情操的联结, 也有人称之为“精神社区”。军事社群有共同的目标任务, 有特殊的职能、规范的体制、严格的纪律、正规的管理、顽强的作风, 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体。按照非区域性社区的标准, 军事社群可构成一个典型的非区域性社区。根据“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原则, 我们可把军事社群看作一个言语社区, 只不过这个言语社区首先是根据其社会性确定的, 所以它是一个社会的而非语言的实体。
三确立军事领域言语社区的语言学标准
在确立言语社区时徐大明谈到两个语言学标准, 即语言使用规范的一致性和语言态度的一致性。我们从语言学角度先假设军事社群可能形成一个“言语社区”, 这个假设建立的基础是广大官兵的语言使用有规则制约, 语言态度趋同性显著。笔者2009年12月至2010年4月在军事领域做了大规模的语言状况调查, 调查主要以问卷形式进行, 采用的是分簇抽样法, 面向全军各军兵种各类人员, 发放问卷1200份, 回收1140份, 回收率95%, 有效问卷1099份, 有效率91.2%, 主要使用Spss16.0软件包分析数据。
(一) 关于语言使用的规范性
对于这个问题我们主要从宏观和微观两个层面上探讨。
首先从宏观层面上看是否从行政角度对军事社群的语言文字使用进行规范。新中国成立以后, 部队十分重视语言文字的规范, 先后发布了一系列关于语言文字规范的文件, 如1955年11月4日中国人民解放军总政治部向全军发布《关于在军队中推行汉字简化、推广普通话和实现现代汉语规范化的通知》, 要求全军各部队认真做好推广普通话、推行简化汉字和现代汉语规范化工作。《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颁布以后, 2001年6月26日总政治部发布了《关于学习贯彻〈中华人民共和国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的意见》。我军《内务条令》对军人的称呼语、应答语和问候语等也都作了制式规定, 《军语》词典对军事用语进行了统一和规范。这些都从行政的角度对军事社群使用语言文字提出了应遵循的方向、原则, 并对军事社群的语言文字的使用进行了相对的规范。
语言文字规范化是一个历史范畴, 具有规范相对性和变异的绝对性, 规范化不等于一体化, 各个社会集团、各集团内部对语言运用的要求是不同的。我军人员来自56个民族, 驻守在祖国各地, 语言状况十分复杂, 不可能用一刀切的行政命令方式让大家讲普通话、写规范汉字, 所以军队在推行《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时采取的是积极稳妥、循序渐进的方针, 首先严格遵循党和国家关于少数民族的政策, 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双语政策, 少数民族的语言文字和汉语长期并存, 其次明确规定与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密切相关的军队相关部门必须严格使用普通话和规范汉字。由此可见, 从部队实际出发, 根据部队人员的构成情况和训练、作战需要提出要求, 对各地部队和部队各部门的语言文字规范具有一定的层次性。
其次从微观层面上观察在语言的具体使用上军事社群是否受规则的制约。本次调查从“亲近的”“非正式的”和“正式的”等不同领域分为8个不同的调查项, 分别考察了军事社群在不同的场合或面对不同的交谈对象语言选择的情况 (见表1) 。
从表1可以看到, 本次调查抽样人数为1099人, 其中有771人在与家人交谈时选择家乡话, 占样本总量的70.1%;与同乡战友交谈时有287人选择家乡话, 占26.1%。使用普通话的场合首先是会议, 有1062人, 占96.6%, 其他依次是:银行等公共场合为1042人, 占94.8%;工作、训练和学习场合1041人, 占94.7%;和非同乡战友交谈时为1036人, 占94.2%;在驻地集贸市场买东西与人交谈时为978人, 占89%;抢险救灾场合与驻地百姓交谈时为974人, 占88.6%。以上数据表明, 军事社群在不同的场合语言选择呈现出一定的规律性, 在军营基本以普通话交流为主, 越是正式的场合选择普通话的概率越高。其原因除了普通话是一种正式的、相对庄重的语码外, 还因为普通话具有通译性, 能起到除障的功能, 部队中的成员来自四面八方, 因此军营内不同方言区的战友相互交谈时从各自的方言转换到普通话。而在非正式场合, 面对家人和同乡战友时, 选择家乡话的概率比较高。这是由于部队中老乡之间关系一般都非常亲密, 从某种意义上说, 部队中的老乡观念比其他地方要重一些, 有时把乡音构成情感的纽带, 同乡战友之间交谈, 由普通话转换到方言往往是为了建立较为亲切的关系, 用家乡方言和同乡战友交流增强彼此情感上的认同感。
本文还从个人签名、所在单位的文件、单位的门牌以及营区内张贴、悬挂的标语口号考察了军事社群的汉字使用情况, 通过调查了解到, 军事社群使用简化字的比例非常高, 正式签名中有94.2%的人选择使用简化字, 2.8%的人选择使用繁体字, 2.8%的人简化字、繁体字并用, 0.2%的人选择使用少数民族文字。本次抽样调查来自40个点 (包括机关、部队、院校、研究所、医院等各级单位) , 通过调查了解到这些单位营区内张贴、悬挂标语口号的文字使用情况, 其中有94%使用简化字, 1%使用繁体字, 4.4%简化字、繁体字并用, 驻地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这部分比例占0.2%。同时还了解到这些单位公务文件使用简化汉字的比例达到99.2%。
以上数据显示出军事社群在语言文字的使用上对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向心倾向较为明显, 这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军事社群使用规范语言文字的意识较强, 部队推广普通话工作已卓有成效。维索尔伦的“语言顺应论”理论认为, 语言选择的执行是由进行顺应这个巨大的推动力驱使的, 顺应社会规约会是影响语言选择的重要因素, 社会规约指的是在某个社会中被绝大多数成员认为最符合常规的能够被接受的行为和方式, 2000年我国制定了第一部语言文字法, 确定了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在我国社会交际中的地位。通用语言文字法就是一种社会规约, 在军队推广普通话是法律上的要求, 2001年总政治部文件明确规定与使用普通话密切相关的军队相关部门必须严格使用普通话, 并提出相应的原则和要求, 可见广大官兵的语言使用受社会规约的影响, 调查显示出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部队也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我国宪法规定在民族自治地方, 自治地方的通用民族语言也是官方工作语言, 例如内蒙古自治区的官方工作语言是蒙古语和国家通用语言, 驻内蒙的部队也会使用蒙文, 符合宪法的规定。
(二) 关于语言态度的一致性
本次调查设计了与语言态度相关的一系列问题, 具体问题如下:“部队是否有必要推广规范语言文字” (设计成四个程度级:非常有必要、有必要、没有必要、无所谓) 、“贯彻《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法》与部队信息化、正规化建设关系如何” (设计成四个程度级:关系密切、略有关系、没关系、不清楚) 、“普通话使用在部队重要吗?” (设计成五个程度级:非常重要、重要、不重要、有负面影响、不清楚) 。有45.6%的人认为部队非常有必要推广规范语言文字, 47.1%的人认为有必要推广规范语言文字, 持赞同的比重超过了90%;有66.6%的人认为普通话与部队正规化、信息化建设密切相关, 14.7%的人认为普通话与部队正规化、信息化建设略有关系, 持正面态度的比重超过80%。语言文字是加速科技强军的重要基础, 在当今高速发展的信息化时代, 军事信息技术在军队的指挥和管理上发挥着重大的作用。为了赢得现代高科技战争的胜利, 建立现代化的指挥系统, 提高指挥效率, 保证指挥灵活、可靠、高效、稳定、隐蔽、保密的运转, 就成为获胜的关键, 如果没有规范、标准的语言文字, 将严重影响自动化指挥、管理系统的有效运行。加强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是加强部队精神文明建设的重要内容, 因此宣传语言文字的规范化、标准化在军队信息化、正规化建设中十分必要, 通过数据可以看出广大官兵对普通话在部队的地位和作用的认识上, 语言态度趋同性显著。
本次调查还设计了语言态度其他方面问题:比如“推广普通话是取消方言吗” (分为三个程度级:是、不是、不清楚) , 76%的人认为推广普通话不是取消方言, 不清楚的占15.3%, 认为推广普通话是取消方言的仅占8.7%;关于“你是否会驻地方言” (分为五个程度级:很熟练、熟练、基本会、能听懂不太会说、完全不会) , 3.4%的人能很熟练使用, 2.7%的人能熟练使用, 8.4%的人基本会, 45.6%的人能听懂不太会说, 29.2%的人完全不会, 另外有10.7%的缺失值;在“本单位是否开展学驻地方言活动”的问题中, 4.1%的人表示本单位举办过并参加过, 7.4%的人表示本单位举办过但本人未参加, 18.8%的人表示不清楚, 69.8%的人表示本单位没有举办过。在“驻地方言是否会影响普通话” (分为四个程度级:有很大影响、有一定影响、基本没有影响、完全没有影响) 的问题中, 4.4%的人认为有很大影响, 44.6%的人认为有一定影响, 35.2%的人认为没有影响, 5%的人认为完全没有影响, 另外有10.8%的缺失值。
关于普通话和方言的关系, 绝大多数官兵认为推广普通话并不是消除方言, 普通话和方言有不同的功能。李宇明 (2008) 把语言功能划分为国语、官方工作语言、教育、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文化、日常交际等八个层次,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是全功能型的, 在每一功能层次都能发挥作用。不同的汉语方言, 其语言功能有较大差异, 在大众传媒、公共服务、公众交际、文化、日常交际等层次上有功能依次增强这一趋势。在军事社群中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同样发挥全功能型的主导作用, 普通话和方言分工已经比较明确, 军事社群大多数通过家乡方言沟通家人的感情, 部分使用家乡方言和同乡战友交流增强彼此认同感。军事社群中驻地方言在部队有时发挥特殊的作用, 掌握驻地方言可以加强军民联系, 在抢险救灾时减少不必要的障碍。有些部队相继开展学驻地方言活动, 但是从调查结果看比例不是太大, 能够熟练使用驻地方言的人并不多, 尤其在南方地区或少数民族地区的某些部队, 驻地方言比较难懂, 完全掌握困难比较大, 本文认为这些方言区和少数民族地区的驻军应加强驻地方言的学习, 具备基本听懂驻地方言的能力。
根据徐大明“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理论可以判定军事社群为一个言语社区。与其他言语社区有显著区别的是, 由于军事社群是一个有共同的目标任务, 有特殊的职能、规范的体制、严格的纪律、正规的管理的群体, 更多的时候是以群体的形式出现。军事社群在普通话、驻地方言的选择上, 更多的与执行任务的要求和目的有关, 比如在军务活动中使用国家通用语言文字更能体现部队官兵执行任务的庄重性、严肃性;为了消除信息樊篱, 三军联训严格要求说普通话, 避免各军兵种之间、各作战单元之间“各说各话”形成信息交流障碍;为了解决与驻地群众的语言交流障碍, 开展学驻地方言的活动;在特殊时期为了掩蔽语义, 限定受话对象, 某些时候执行任务需要从普通话转换到某一特定方言。在军事社群语社区中, 广大官兵来自天南地北的56个民族, 语言状况极其复杂, 受众多的社会规则制约, 广大官兵不约而同遵守这些成文或不成文的行为规范, 根据场合的不同, 目的任务的不同, 选择相应的语码, 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等语言现象构建起军事社群多种语言现象互补共生的多言多语生活。
四结语
1. 言语社区被学者们从不同的角度赋予不同的内涵, 本文认同首先从社会学的角度来定义言语社区, 语言产生于社区之中, 一个言语社区不一定对应着一种语言;
但是频繁的言语互动是产生和保持一种语言变体的基本条件。“社区”可以由社会学的标准来确定, “言语社区”则由社会语言学的标准来确定。
2.“军事社群”是一个社会学的术语, 是“军事社会群体”的简称。
“军事社群”概念的外延和“武装集团”相似, 是为执行政治任务而建立的正规武装组织, 是典型的社会群体。军事社群有共同的目标任务, 有特殊的职能、规范的体制、严格的纪律、正规的管理、顽强的作风, 明显区别于其他群体。按照社会学非区域性社区的标准, 军事社群可构成一个典型的非区域性社区。
3. 从语言学角度先假设军事社群可能形成一个言语社区, 这个假设建立的基础是广大官兵的语言使用有规则制约, 语言态度趋同性显著。
通过调查发现军事社群在对语言文字的使用上, 对普通话和简化字的向心倾向较为明显, 语言选择呈现出规律性, 在军营基本以普通话交流为主, 越是正式的场合选择普通话的概率越高;在非正式场合, 面对家人和同乡战友时, 军事社群在情感上对家乡话有较强的归属感, 选择家乡话概率较高。在少数民族地区的驻军会使用少数民族文字, 体现了民族语言政策;驻地方言和少数民族语言在部队有时发挥特殊的作用。通过分析军事社群在语言态度和规范语言文字的使用上体现出的同质性, 可以从语言学的标准初步确定军事社群形成一个言语社区。
4. 根据徐大明“社区第一”“语言第二”的理论可以判定军事社群构成一个言语社区, 这个言语社区和传统的靠地域等关系结成的言语社区不同, 是一个精神层面的言语社区, 在这个言语社区中, 普通话和规范汉字发挥全功能型的作用, 普通话、方言、少数民族语言、外语等语言现象构建起军事社群多种语言现象互补共生的多言多语生活, 应通过合理的语言功能规划, 使军事社群各种语言现象也各安其位, 各得其用, 各展其长。
参考文献
[1]徐大明.语言变异与变化[M].上海:上海教育出版社, 2006.
[2]罗纳德.沃德华.雷红波译.社会语言学引论 (第五版) [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 2009.
[3]夏历.在京农民工语言状况研究[D].中国传媒大学博士论文, 2007.
[4]李苏鸣.军事语言研究[M].北京:人民武警出版社, 2006.
【社区研究】推荐阅读:
社区养老问题研究07-24
社区矫正制度研究法律07-18
社区研究的人文视野07-21
社区护理教学效果研究09-19
社区居家养老服务研究05-13
智慧社区建设研究08-24
农村社区金融服务研究08-05
老龄人社区教育研究08-15
社区新市民教育研究09-21
研究生社区文化建设08-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