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2024-05-25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通用6篇)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篇1

一、我国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五年回首

1.系列法规、政策陆续出台

2008年国务院发布《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 体现了提升知识产权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能力对建设创新型国家, 实现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目标的重要意义, 知识产权工作被提升到国家战略的高度。截止2013年底, 知识产权战略已实施整整5年。在专利方面, 国家陆续出台一系列政策、修订相应法规, 极大促进了我国专利事业的发展, 为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有力支撑。

2008年底《专利法》第三次修订, 2010年修订《专利法实施细则》, 国家知识产权局发布《专利质押登记办法》, 同年底发布《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 (2010-2020) 》, 每年还有《全国专利事业发展战略推进计划》等具体工作计划。各地方陆续跟进, 发布地方知识产权战略, 出台《专利促进与保护条例》以及各种《专利奖励办法》《专利资助办法》, 专利事业在全国如火如荼地推进着。

2.叹为观止的高增长

知识产权战略实施五年来, 在专利数量上有了飞跃式的发展。今年2月20日, 国家知识产权局召开新闻发布会, 其公布的数据显示, 2013年中国发明专利申请数量已连续第三年居世界首位, 达82.5万件, 同比增长26.3%, 发明专利授权20.8万件;全年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申请总量达320.3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达到4.02件, 提前完成“十二五”目标提到的3.3件。

对比五年前的数据, 2008年国家知识产权局共受理发明专利申请29.0万件, 授权发明专利9.4万件;受理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三类专利申请总量为82.8万件;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0.8件。我们发现, 发明专利申请量、授权量、专利申请总量、每万人发明专利拥有量, 在战略纲要实施五年期间, 分别增长了284%、221%、387%、503%。

从2008到2013的这五年, 可以说是我国专利事业大跨越大发展的五年, 在经济增速持续放缓的今天, 专利数量的持续超稳定高速增长, 让我们看到了科技带来的崭新希望, 我们不禁想到, 三十多年前的那位老人说过, “科技才是第一生产力”。

3.举步维艰的专利转化之路

专利转化 (patent conversion) , 是指从知识形态的潜在生产力转化为直接生产力的过程。专利转化率, 直接反映了专利与工业生产的联系程度, 且常常与另一概念“科技进步对经济增长的贡献率”相联系。在发达国家, 专利转化水平一般在30%-40%, 在日本等国家甚至高达70%-80%。

专利的数量尽管能在很大程度上反映我国目前的专利事业水平, 但对于我国技术发展水平, 尤其是技术进步对经济发展的推动作用, 并不能直接准确的反映。如果说发明专利数量标志着被国家认可且具有实用性的创造性发明的多少, 那发明专利的转化率则从另一方面说明真正运用到生产中的发明专利的数量。

目前我国的专利转化率, 尚无统一数据, 有分析认为是10%, 有的研究认为是2%, 众说纷纭。教育部《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 (2010) 》中给出的高校专利转化率只有不足5%, 平均寿命只有3年多, 并且多年来一直处于这样极低的水平 (而其专利申请量和授权量在课题组的统计期间内的增长是数十倍甚至数百倍的) , 我们可以从专利技术最密集的高校的情况对我国整体专利转化情况窥见一斑。

于是, 就出现了这样一个尴尬:一方面是我国专利数量持续高速增长, 另一方面是专利的转化率一直停留在较低水平。难以计数的奋斗在科研一线的人员呕心沥血完成的专利技术, 连生产线的影子都没见到, 就遭遇“被沉睡在实验室里”的悲惨结局, 这不仅是对科技资源的巨大浪费, 也是对专利制度精神的一大讽刺。

知识产权战略在全国的推进不可谓不声势浩大, 但是对其实施效果的评价体系, 仍然不够健全和科学。长久以来, 专利数量一直是我国用来衡量专利事业的最重要的指标, 从国家到到地方各级, 在知识产权战略的实施过程中或多或少的表现出“重量不重质”的功利化倾向, 以及“重确权、保护, 轻流转、运用”的局面。专利的低转化率现象在最近几年已经得到了各界重视, 各级政府在实施知识产权战略的过程中已经有意识地在促进专利质量和专利转化率的提高, 遗憾的是, 尽管做了许多工作, 但就现有统计和研究来看, 专利的转化、实施水平一直徘徊在极低的水平, 未见起色。

二、造成“一高一低”矛盾的原因分析

事实上, 早在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发布时便定下了五年目标, 其中便有“自主知识产权水平大幅度提高, 拥有量进一步增加”和“运用知识产权的效果明显增强”, 并且构建起“创造、运用、保护和管理”的覆盖专利权全生命周期的体系。后续的很多政策性文件, 无论中央还是地方, 都专门提到了“促进创新成果转移和产业化”、“促进自主知识产权的转让和许可”等问题, 并且有“财政和税收支持”保障。可见这些政策在制定时便已对这一问题有了较为深刻的认识。但是就实施效果来看, 虽然在数量方面的目标无疑圆满完成了, 但在运用上如果仅从相关统计项目如“企业专利拥有量、占专利总量的比重、专利产品销售收入”、“专利交易数量”、“技术合同登记额”来反映, 似乎有失偏颇。这些数字的增长, 只会让我们更加疑惑:为什么我们的专利转化率仍然持续地非常低下?

到底是什么造成了我国专利数量的高增长、低转化率这“一低一高”的现象?学界对此有过诸多讨论, 有的认为“产学研”结合不紧密, 有的认为缺乏有效的信息交流平台, 有的认为政策不完善等。

笔者认为在分析这一现象的成因时, 首先应当明确, 由于发明、实用新型、外观设计这三类专利存在较大差别, 专利的转化率应当分类进行统计和研究, 不能一概而论。外观设计专利和实用新型专利自出生之日起就带有着既有或已成型的产品和技术的影子, 承载着生产线的理想, 因而与发明专利有很大的不同。而发明专利, 更多地与科技创新前沿相联系, 具有更大的创新性、更大的商业潜力, 同时也有更大的风险。对发明专利的转化情况进行研究更具有现实意义。

(一) 主体意愿分析

创造、运用、保护、管理和服务, 是很多政策性文件构筑出的体系, 要分析发明专利转化率低的现象, 不能忽略最源头的一环——创造。一般认为, 专利权主体主要有四类:个人、高校、科研院所、企业。转化率最低的发明专利往往是来自高校和个人的。个人专利权人由于具有高度的分散性, 专利信息难以得到有效的整合, 供需双方信息交流极度不畅, 长久得不到收益的专利权人很多就放弃了续缴年费。作为学术高地的高校, 一直走在各种科学技术的前沿, 每年有大量技术获得专利授权, 就像前面提到的, 高校的专利转化率平均只有5%, 通过笔者多方走访了解到, 中国高校重论文、轻专利是一个普遍现象, 承担课题、发表论文、出版论著直接与科研人员的考评挂钩, 专利对于高校科研人员而言, 只是一项科研成果, 其意义在于评职称以及各种评奖评优, 在进行研发时也不过多的考虑后续的可产业化问题, 而且对于从事研究工作的高校老师而言, 且不提生产, 就是中试、大试都是非常不具有可操作性的。我们从“成果”这两个字就可以看出, 这些专利授权下来的命运大概也只有“沉睡在实验室了”。尽管一些高校设立了类似“技术转移中心”之类的部门, 但是其职能发挥并不甚理想。

(二) 市场需求的考量

而且, 我们似乎忽略了一个更大的因素, 就是市场。似乎所有的学者都在关注产学研结合、中介平台建设、政策鼓励等, 但是这些都建立在一个假设之上——这些技术是契合市场需求的。这个假设似乎是当然成立的, 但深思之下似有不妥。科技是生产力, 产业结构调整优化, 加上发明专利转化率低的现状, 就能推出现有发明专利恰能满足市场需求让我们经济结构升级?这个逻辑忽略了两个问题:一方面, 现有发明专利中具有经济价值的又适合工业化生产有多大比重?另一方面, 我们的市场是否需要这些发明专利?而笔者走访专利事务所得到的信息也确认了这一点:我们的市场并不像我们想象中那么“喜欢”这些专利。该所工作人员人告诉笔者, 该所每年代理专利申请数千件, 但企业找上门来要技术的一年也不过几件, 企业需要技术会自己研发或者通过自己的渠道, 不会选择在专利文献的汪洋大海里耗费时间寻找一个和自己需求对口的。事实上, 过去十几年专利申请量的快速增长, 固然受到市场需求的拉动, 而更为重要的则是得益于知识产权保护和科技绩效评价激励政策的推动。市场驱动的创新活动所产生的专利数量, 要远远少于受科技创新导向政策推动下新增的专利数量。现有发明专利和市场需求是存在“错位”和“断层”的。

(三) 发明专利质量良莠不齐

专利申请的技术创新水平不高, 关键技术领域的专利占有率不足, 核心专利少, 部分引导政策和考核评价工作存在重数量轻质量的倾向, 出现了一些不以保护创新成果为根本、不以提升市场竞争力为目的的专利申请。国家知识产权局局长田力普曾表示:“与发达国家那些顶尖的高新发明创造相比, 我们更多还是改进发明, 还是比较低端的实用新型专利、外观设计专利。”据汤森路透发布的2012年全球创新力企业 (机构) 评价结果显示, 美国以47家企业位居榜首, 日本以25家企业排名第二。虽然中国企业专利数量领先, 但专利质量和影响力不足, 与2011年的评价结果一致, 2012年中国仍无一家企业入列。评价结果一定程度上揭示了中国企业专利数量与质量不匹配的问题。很多国外媒体对中国专利质量问题也多有质疑。无论是尚未实施转化的发明专利, 还是已经产业化的发明专利, 都存在着质量不高的问题。质量已经成为制约我国专利发展的首要问题。国家知识产权局曾就此问题专门发过通知[], 希望改变这样的局面。

似乎数量上去了就会不可避免地带来质量问题, 而国人对数量和质量之间的矛盾首先想到的便是控制数量。2013年共授权发明专利20.8万件, 同比下降4.1%, 这是我国发明专利授权量多年来首次下降, 对这个数字官方的解读是:说明我国提升发明专利质量的举措已见成效。诚然, “少生”固然有助于“优生”, 提高授权门槛有助于引导申请人做出更加理性的选择, 但笔者认为, 对于质量问题应当更加理性地看待, 不可操之过急, 申请专利是发明人的基本权利, 符合法律规定的申请理应被授权, 像严格控制出生率那样以行政权力人为控制授权量, 是违背专利制度鼓励创新的本旨的。

(四) 产学研结合难

“产学研结合”这个概念频繁出现在有关知识产权的各种政策性文件以及学术论述中, 似乎“产学研结合”是解决科技转化为生产力难题的“杀手锏”, 但实践来看这个方法推进地异常艰难。原因在于负责生产的企业与负责科学研究的高校和科研院所各自性质不同、追求不同, 其员工的思维方式、工作方式迥异, 业务往来更是少之又少, 造成企业与高校、科研院所少有交集。即使有成果转化后的利益相联系, 在高校科研人员“没想过”、“怕麻烦”的态度和企业对高校“太慢”、“低效”的抱怨下, 这个微弱的纽带变得更加脆弱。仅凭政策鼓励是很难将产学研不同领域的资源加以有效整合的。

(五) 财政支持落实难

许多政策文件中对于财政支持方面有详尽的规定, 但是实践中这些财政上资金很难及时、到位划拨, 以至于一些配套设施建设缓慢, 进度一拖再拖, 其服务专利交易的效果可想而知。政府财政预算有限, 支出项目繁杂, 而专利发展方面的投入短期很难产生可观经济效益, 在资金划拨时的“优先级”不够, 难以得到足额保障。

三、对策及建议

(一) 鼓励高校科研人员进行专利成果转化, 明确发明人与学校间的利益分配

一方面, 提高高校科研人员对专利权财产价值的认识, 在对科研成果的管理上进一步放开, 鼓励科研人员将具有实用性的专利技术积极转化。高校尽可能地建立起校企信息交流平台, 及时发布最新的专利信息, 为技术转移提供便利, 但对技术合同的具体内容不宜有过多行政干预。另一方面, 进一步明确专利权财产权归属, 科学分配发明人与学校对技术转移后的财产利益。依据我国《科学技术进步法》的规定, 由财政资金支持的科研项目, 项目承担人实施知识产权所产生的利益分配在没有法律规定的情况下可以依约定进行。在高校专利普遍涉及职务发明的情况下, 更应该明确作为智力提供者的发明人和作为资源提供者的高校之间的财产权利分配, 各高校内部应建立尽量统一的规则, 使科研人员促进技术转移的活动得以大胆、有序、顺畅的进行。

(二) 立足市场需求, 提高专利质量

许多专利得不到转化, 就是因为不能适应市场需求。提高专利质量, 在源头上要求科研人员不仅要聚焦科技前沿, 还要立足市场发展实际, 把握好专利实用性的特征, 并且在决定是否申请专利时理性评估;在宣传上, 注意引导科学研究为市场服务;在政绩考核上, 强化对专利质量的考评, 扭转专利工作“重量轻质”的观念。

(三) 有效整合专利信息, 加强交易平台建设

针对专利供需信息交流不畅的情况, 一是加强宣传, 积极引导专利权人进行技术转移, 建立专利信息免费发布机制, 便利专利权人方便快捷发布信息, 扩大供方信息的规模和覆盖面。二是对专利信息加以有效归类、整合, 便利技术需方快速、准确、有效地查找所需技术。这些都离不开专利交易平台的建设, 专注整合各领域的专利信息, 积极举办各种大型专利技术推介会等, 创新服务功能, 完善人才队伍, 在立足本地区实际的基础上, 加强各地区成功经验交流。同时, 由于各地的专利交易平台大多具有政府背景, 一方面应保证财政拨款及时到位, 另一方面积极探索盈利渠道, 吸引社会资金进入, 助力交易平台的快速发展。

(四) 建立专项基金, 确保各项经费落实到位

推进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的有效落实需要政府大量的资金投入, 尤其在专利交易市场尚不健全的情况下, 促进专利技术的转化使知识真正变为生产力, 就更需要政府充分发挥各种牵头作用。在转变经济发展结构日益迫切的今天, 专利事业发展经费落实难严重制约了工作进展。为确保专利工作有效推进, 各项经费不致被不合理拖延, 笔者认为有必要建立专项资金, 专款专用, 提高资金利用效率, 突显国家战略的重要性。

四、结语

当我们回顾发达国家专利权发展史, 我们发现这样的矛盾的存在似乎是一个历史的必然。从《保护工业产权巴黎公约》的着重保护, 到《与贸易有关的知识产权协议》 (trips) 第7条明确将促进技术的转移 (transfer) 和传播 (dissemination) 以及社会经济效益的的增加列入其目标, 再到适应专利技术跨国流动需求应运而生的《专利合作协议》 (PCT) , 对专利制度的认识经历了从保护到运用的过程。在知识产权事业发展方起步不久的中国而言, 我们存在着知识产权制度发展历程中不可避免的问题, 从重数量到重质量, 从重保护到重流转、运用, 转型之路困难重重, 只有立足实际需要, 提高专利质量, 培育主体, 发挥市场作用, 促进信息流通, 落实资金保障, 才能真正解决科技-生产力的转化难题, 实现知识产权战略之根本目标。

摘要:2008年发布的《国家知识产权战略纲要》对我国的知识产权事发展起到了极大的促进作用, 当我们总结知识产权战略实施5年来的成果, 可以说是喜忧参半。喜的是我们的专利数量一直在保持着世界赞叹的增长率, 忧的是我们的专利转化率一直处在较低的水平。本文从主体、市场、资金、专利质量、产学研结合五个角度进行分析, 提出解决这一矛盾的相应对策。

关键词:国家知识产权战略,专利转化,技术转移

参考文献

[1]参见:《我国发明专利:结构优化质量提升》, 国家知识产权局网站http://www.sipo.gov.cn/zscqgz/2014/201402/t20140221_906416.html, 最后访问2014年3月1日.

[2]《国家知识产权局2008年专利统计年报》, http://www.sipo.gov.cn/ghfzs/zltjjb/jianbao/year2008/indexy.html最后访问2014年3月1日.

[3]万清云, 刘庭功, 卢军:《科技成果转化的概念及特征探析》, 载《科技进步与对策》1999年6期, 147-148页。

[4]韩亮:《高校专利转化问题及对策研究》, 载《产业与科技论坛》2013年17期, 173页。

[5]参见教育部科技发展中心, 《中国高校知识产权报告 (2010) 》, 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年。

[6]专利寿命, 指从被授予专利到专利终止的期间。

[7]参见中南财经政法大学知识产权研究中心:《中国知识产权蓝皮书 (2009-2010) 》, 北京大学出版社2011年, 61页.

[8]杨尚东, 《关于“中国专利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的冷思考——企业创新能力仍有待大幅度提升》, 载科技日报, 2013年3月27日11版。

[9]田力普:中国目前专利质量处在相对较低水平。[EB/OL].http://www.china.com.cn/news/2013-04/25/content_28654159.htm.中国网, 2013年4月25日.

[10]杨尚东, 《关于“中国专利数量跃居世界首位”的冷思考——企业创新能力仍有待大幅度提升》, 科技日报, 2013年3月27日11版。

[11]国家知识产权局《关于进一步提升专利申请质量的若干意见》, 2013年12月。

食物数量安全与质量安全并重 篇2

回良玉在贺信中指出,保障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基本任务,是关系民生福祉的大事。当前,全球粮食等主要食物产量有所增加,但仍不能满足日益增长的需求,食物安全和营养改善面临的形势仍然严峻,影响因素更加复杂多变。解决好这一问题,既需要各国从实际出发采取切實有力的措施,也需要加强各领域的国际合作。中国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组织召开这次国际研讨会,全面分析全球食物与营养面临的形势和任务,深入交流经验,很有必要,很有意义。

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总顾问、原中共中央政治局委员、国务院原副总理、九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姜春云出席会议,并作重要讲话。他强调,未来中国全面推动食物与营养事业的发展,必须坚持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的科学发展观,坚持营养与生产协调发展,坚持食物数量安全和质量安全并重,坚持科学引导和措施干预相结合,促进食物与营养发展方式的转变和优化,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从源头抓起,有效解决食物质量安全问题。

全国人大农业与农村委员会、农业部、卫生部、商务部等有关部委领导出席会议并先后致辞。中国国家食物与营养咨询委员会主任委员万宝瑞在研讨会上作了主题报告。来自美国、德国、芬兰、西班牙、意大利、匈牙利、泰国、巴西、乌干达等国家以及联合国粮农组织、世界卫生组织、非洲联盟、国际食物政策研究所等国际组织及机构的代表出席会议并做了学术报告。

会议围绕“食物安全与营养改善”的主题,国内外与会代表分别介绍了各国在此方面的最新进展、主要做法与经验并进行了深入研讨。代表们认为,随着全球化进程不断加快,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国际合作将日益成为世界经济社会发展的普遍需求,特别是在食物与营养管理、政策、科技等领域的国际合作与交流尤为迫切。研讨会形成了4个方面的合作意向:一是建立专门的国际食物与营养信息共享体系,进行常态化的信息交流;二是开展食物与营养领域的合作研究与调研;三是定期进行会议研讨;四是开展专业人员的互派学习和培训等。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篇3

一、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状况

2015年,各地各部门按照发展党员总量调控的要求,在保证发展党员质量的前提下,继续控制党员数量增长速度,全年共发展党员196.5万名,其中学生71.8万名。高校学生党员在校期间是班风、学风、校风建设的骨干,走出校门后,也是各行各业改革发展的生力军。但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存在的一些问题。

首先,高校学生入党动机多样化影响了高校学生党员的质量。随着国内外各种思潮对高校的影响,逐渐导致高校学生思想的选择性、独立性、多变性和差异性增强,直接导致了高校部分学生的入党动机有着不良倾向。

其次,高校学生党员在面对当前严峻就业压力的同时,也感受到社会及家庭带来的压力,在学习生活中更倾向于提高个人的技能素质,以期提高个人的就业竞争力。这占据了他们大部分的精力,从而相对忽视了个人政治理论素养的提升。

二、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数量与质量问题之辩证关系探讨

高校党员发展工作中质量和数量是辩证统一关系。党员数量的多少标志着在高校党务工作的存在和发展的范围和规模,而党员的质量好坏体现党的性质。要妥善处理好学生党员发展中的一系列问题,坚持质量重于数量,把质量和数量关系的辩证统一运用到党员发展的全过程。新发展、新时期、新任务使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质量和数量关系矛盾凸显。2014年,中共中央办公厅印发了《中国共产党发展党员工作细则》,提出了发展党员的新十六字方针:“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这就意味着对发展党员质量和整个党员队伍结构的优化提出了新的更高的要求。

三、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数量和质量关系的现状

为了进一步了解高校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关系的问题,笔者选取所在高校基层党总支负责人、学生党支部书记、党员、入党积极分子作为调查对象。经过调查统计发现,有68.57%的人认为党员发展应质量高于数量,有29.32%的人认为党员发展应质量与数量并重,还有2.11%认为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偏少,要增加党员发展数量。由此可见,在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关系的认识上,大多数普遍认同质量高于数量。以质量和数量关系是否有机统一为依据,总结出学生党员发展中四种工作现状的存在:第一,不积极作为,没有质量,没有数量;第二,积极作为,偏重质量或者数量;第三,积极作为,同等重视质量和数量,效果欠佳;第四,积极作为,质量和数量并重,以机制做保障,效果良好。从目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的实际来看,多数党组织处于第三种状态,处于第四种状态的较少,这表明高校党员发展工作还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四、正确把握和处理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数量和质量关系

作为新形势下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过程中的数量与质量关系应按照控制总量、优化结构、提高质量、发挥作用这一总体要求,结合各地各校的实际情况,探索和发展一条符合实际的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和管理道路。

一方面,从学生党员发展方面来说,必须严格坚持标准,在保证数量基础上更加注重质量。第一,抵制和纠正错误发展观念,坚持党章发展要求,发展党员必须始终把政治标准放在首位。第二,严格党员发展程序和纪律,按照党章规定履行入党手续,对每一个环节都应该严格把关和认真对待。因此,发展学生党员必须既坚持政治标准,又严格发展程序和纪律,才能促成数量与质量的统一,使数量控制在一定范围内,同时质量也能保证不断得到提高。

另一方面,从学生党员管理来说,必须健全学生党员管理机制,激发学生党员队伍活力。第一,加强完善党员教育培训机制,党员的党性和素质培养贯彻于每个党员的党员生涯。第二,严格党内组织生活机制。重视落实“三会一课“制度,坚持和完善民主评议党员制度,确保学生党员不变质。第三,建立不合格党员退出机制。不合格学生党员充斥学生党员队伍中,严重影响了学生党员的整体质量,破坏了党的纯洁性和先进性。

摘要:新时期,探讨分析党员发展数量和质量的辩证关系,认清当前高校学生党员发展工作中现状,高校发展学生党员既要保持党员队伍的适度规模,更要注重质量的提高,必须严控党员数量,优化党员结构,促进学生党员先进性作用的发挥。

关键词:学生党员,党员数量和质量,党员结构

参考文献

[1]刘福忠,刘凯.高校学生党员发展中的质量与数量关系探析[J].山西高等学校社会科学学报,2012(7):44-46.

试管婴儿的数量和质量 篇4

试管婴儿已有500万之多

一项技术如果没有人们的需要和社会的支持是得不到发展的。如今,试管婴儿的数量之多恰恰反映了人们的巨大需求。

2013年10月12日至17日,国际生育力学会联合会与美国生殖医学学会年会在美国波士顿举行。在这个会议上,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发表报告指出,现在全球的试管婴儿已经超过500万,这个数量与黎巴嫩、爱尔兰等国家的人口相当。因此,仅从数字来看,这是一个伟大的医学成就。

国际辅助生育技术监控委员会的研究显示,在1990年时,全球还只有大约9.5万名试管婴儿,但是到2000年已增加到接近100万,到2007年则增加到250万人。从2007年到现在,试管婴儿技术又为全世界增添了约250万人。这也说明,以试管婴儿为代表的体外授精技术已经成为不育治疗的主流选择。

中国的试管婴儿技术在时间上落后世界10年。1988年3月,中国大陆首例试管婴儿“萌珠”在北京大学第三医院诞生。同年6月,中国首例供胚移植试管婴儿“罗优群”在中信湘雅医院诞生。现在,中国试管婴儿数量有多少尚无一个准确的统计。中国卫生部曾统计,1988~2004年,中国大陆约有1万多例试管婴儿出生。但到2010年,仅位于湖南的一家试管婴儿机构——中信湘雅生殖与遗传专科医院就完成了试管婴儿手术1.3万例,2011年,这一数字上升到1.8万例。

到2009年,中国每个省都建立了生殖中心,有试管婴儿技术资质的机构有138家。因此,保守估计,中国的试管婴儿也已接近10万。

试管婴儿的增多意味着试管婴儿技术的发展和成熟。由爱德华兹发明的体外授精-胚胎移植(IVF-ET)技术通常被称为第一代试管婴儿技术,即把精子和卵子放在同一个培养基中,让它们自然结合,形成“常规授精”。此后,直接把一个精子注射到卵子胞浆内的单精子卵子胞浆内注射(ICSI)技术则是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PGD)技术是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目的是确保存在单基因遗传隐患的不孕夫妇生下健康的婴儿。

不过,试管婴儿技术在不断发展,现在,科学家已经对第三代试管婴儿技术进行了改进,即通过全基因组测序技术对人工授精的胚胎进行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这是一种对单个胚胎细胞进行的植入前遗传学筛查,目的是增加高龄女性、反复胚胎植入失败女性、习惯性流产等不孕不育女性的妊娠率,降低流产的风险。无论是胚胎移植前遗传学诊断(PGD)还是胚胎植入前遗传学筛查(PGS),都是对体外授精和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授精成功的胚胎在3天后进行胚胎活检。

现在,另一种试管婴儿可以称为第四代试管婴儿,指的是一父两母(3P)婴儿,就是含有二位母亲和一位父亲遗传物质的孩子,两位母亲中的一位提供线粒体DNA,另一位提供细胞核DNA。线粒体是细胞质中的一种细胞器,拥有自己的遗传物质,并且只通过母亲遗传。但是,由于一些人的线粒体DNA天生有缺陷,会导致产下的孩子患有与线粒体缺陷有关的遗传病,如肌肉无力、肠道功能紊乱和心脏病等,为了让不育家庭获得健康孩子,需要健康女性提供线粒体DNA。

试管婴儿是否与自然孕育的孩子一样健康?

试管婴儿诞生以来面临的一个最大问题是,人们担心他们是否与自然孕育的孩子一样健康和正常,这种正常包括体质、智商、情商。为此,研究人员做了大量的对比研究。

欧盟2003年公布的跟踪调查报告显示,试管婴儿和自然孕育出生的孩子一样健康,在身体、智力、心理发育及社交能力等方面都很正常。美国2009年的一项较大规模的研究也得出了和欧盟一样的结论,试管婴儿和自然孕育的孩子并无实质性差异,他们在成长过程和成人后与其他人一样有不错的工作和正常的家庭生活。世界上第一个试管婴儿路易斯·布朗于2004年9月4日与韦斯利·姆林德喜结连理。婚后,布朗未借助任何科学手段而自然怀孕,于2006年12月20日生下一名健康男孩。这本身就说明试管婴儿与自然孕育的孩子成人后没有任何差异。

不过,随着近年来研究的深入和扩大,试管婴儿的一些问题逐渐被人们广泛关注。

2006年美国旧金山加州大学的玛丽·克劳盖恩对2000名通过人工授精产下试管婴儿的女性和2000名自然怀孕分娩的女性进行了跟踪对比调查。结果发现,通过人工授精怀孕后的女性出现更多的并发症,如早产、惊厥、难产和剖腹产。她们所生子女的体重也比自然孕育出生的婴儿轻20%以上。

2006年7月,英国伦敦一家医院的医护人员报道称,自闭症在一般人群中的发病率是0.39%,而在试管婴儿中患病的风险高达1.56%,是普通人的4倍。同时,试管婴儿患白血病和脑肿瘤的几率也高得多,影响听觉和视觉的疾病更是比普通人高出2倍。

芬兰研究人员赖娅·克莱米蒂对人工授精生产的4559例婴儿与19万名自然孕育的婴儿做对照研究发现,人工授精所产婴儿的健康状况较差,4岁前患精神疾病的比例均高于正常儿童。

2008年美国疾病控制预防中心的流行病专家杰里塔·里夫惠斯等人在11月份的美国《人类生殖》期刊上发表文章称,试管婴儿存在先天缺陷的可能性是普通婴儿的2到4倍。例如,试管婴儿发生先天心脏缺陷的可能性是正常婴儿的2到3倍,发生天生唇裂的风险是普通婴儿的2倍,发生先天肠胃缺陷的风险是普通婴儿的4倍。

2010年7月美国《儿科学》杂志发表的瑞典一项大规模研究结果显示,试管婴儿早期罹患癌症的危险比正常儿童高42%。瑞典隆德大学的本格特卡伦等人分析了26000多名试管婴儿的资料,并与其癌症诊断记录进行对比研究。结果发现,53个孩子(从很小年龄到19岁)罹患癌症,比预期的38例癌症多出15例。这些癌症包括,白血病、眼睛和神经系统肿瘤、实体肿瘤和6例朗格汉斯组织细胞增多症(LCH)。即使排除良性肿瘤的可能,试管婴儿的癌症发病率也仍然高出自然孕育婴儿34%。另外,在这53名癌症患儿中,有7人同时还存在其他与癌症关系密切的健康问题,如先天畸形和唐氏综合征等。

nlc202309010534

2012年澳大利亚阿德莱德大学一项涵盖了30万名婴儿的研究显示,ICSI技术可能导致出生缺陷的风险加倍。通过ICSI技术产下的婴儿中有1/10出现了某种形式的异常。不过,研究人员并不能确定是ICSI技术所导致,还是精子本身的质量导致了这些缺陷。

以上这些研究都表明,试管婴儿似乎比自然孕育的孩子具有患更多疾病的高风险。事实真的是如此吗?从试管婴儿和自然孕育的孩子患癌症和自闭症的患病率比较可以获得一些答案。

试管婴儿患癌风险未必高

对于试管婴儿是否更具患癌风险的问题,瑞典隆德大学的本格特卡伦也承认,试管婴儿患癌危险性高可能与人工授精过程本身无关,更可能跟不孕女性有关,即与不孕不育本身有关,或是由早产、婴儿低出生体重等出生并发症造成的。

英国的科学家调查了1992年至2008年间利用试管婴儿技术出生的10万多名英国儿童,并与英国全国儿童肿瘤数据库中的数据进行比较,结果发现,试管婴儿罹患白血病、神经母细胞瘤、视网膜母细胞瘤、中枢神经系统肿瘤、肾或生殖细胞肿瘤等常见儿童癌症的风险,与自然孕育的儿童相比没有不同。

不过,研究人员确实发现试管婴儿罹患肝母细胞瘤与横纹肌肉瘤的风险略有增高。然而,这两种肿瘤是比较罕见的儿童肿瘤,如果以绝对风险来看,试管婴儿患这两种肿瘤的几率仍然很小。例如,每100万名试管婴儿中可能只有6人会患肝母细胞瘤。研究人员同时承认,他们并不清楚试管婴儿患这两种肿瘤略微增加的风险到底是因试管婴儿技术,或低出生体重、父母不孕等因素导致的,还是几率问题。

显然,萨特克利夫等人的研究针对的是2010年瑞典隆德大学的本格特卡伦等人的研究。但是,后者的研究样本只有26000多名试管婴儿,而萨特克利夫等人的研究样本有10万多名儿童。从样本数量来看,萨特克利夫等人的研究是本格特卡伦等人的研究的4倍,因此结论更可信。

而且,一些研究还发现,与自然孕育的婴儿相比,试管婴儿在3岁之后患癌症的危险会呈下降趋势。所以,萨特克利夫等人表示,未来5年他们还将继续跟踪这些孩子,看看孩子长大一点后患癌的几率是增高还是减少,因而会使研究更有说服力。

试管婴儿患自闭症的风险略有增高

试管婴儿易患自闭症主要与第二代试管婴儿技术——卵子胞浆内单精子注射技术(ICSI)有关,而且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的负责人丽莎·雅丹最近指出,ICSI技术使用得太过频繁,使得通过该技术出生的男婴很可能会具有较低的精子数量。

现在,人们喜欢选择ICSI技术的原因是,它在操作和程序上较为简易,而且它比标准的试管婴儿技术成功率更高。在英国,不育夫妇中有半数选择了该技术,在北美和欧洲这一比例则高达90%到95%。但是,如此大范围地使用该技术却令人担忧。

这种担心确实是有理由的。伦敦国王学院伦敦精神病学研究所的斯文·山丁等人发表在2013年7月3日的《美国医学会杂志》上的一篇论文指出,ICSI技术与儿童智力障碍和自闭症风险增加有关。在这项研究中,研究人员分析了从1982年至2007年超过250万孩子的出生记录,并随访这些孩子是否被临床诊断为自闭症或智障,该随访持续到2009年。在这250多万儿童中有1.2%(30959)人是通过IVF技术出生的;在6959名诊断为自闭症的儿童中,有103人通过IVF技术出生;在15830个诊断为智障的儿童中,有180人通过IVF技术出生。

不过,山丁在解释他们的研究结果时称,把多个IVF治疗联合到一起观察时,并未发现自闭症整体风险增加,但是智障风险小幅增加。当把不同的IVF治疗分开观察时,发现传统的IVF是安全的,但是当涉及到ICSI时,儿童智障和自闭症风险都增加了。

是什么原因导致了ICSI技术产生的后代增加了智障和自闭症风险呢?山丁表示,在他们的这项研究范围内,不可能确定ICSI技术产生的后代智障和自闭症风险增加的确切机制。而英国人类生育与胚胎学管理局的雅丹也表示尚不能确认ICSI技术产生的男婴在成年后产生生殖问题的原因。在雅丹的研究中,受治者全部都是因为男性不育症而选择ICSI技术。从遗传的角度来说,孩子的父亲在生育上有障碍,那么孩子也有可能只是因为遗传而导致未来生育能力有别于正常人,而不是因为ICSI技术的原因。研究人员或许在今后进行深入研究才能解开其中的奥秘。

但是,雅丹的研究情况或许能提供一些线索,也许人类还真的并不了解自然生殖的规律和奥秘。因为,既然是男性不育而采用ICSI技术,那么医生是很容易采用精细的玻璃针获取一个精子并将其直接注射到卵细胞中。这个过程就是对自然生殖过程的模仿,但却是一种改进,甚至是一种革命,因为这一技术妨碍了精子的竞争。

在自然生殖中,成千上万的精子需要竞争才有一两个优秀的精子冲破艰难险阻与卵子结合,从而受精成功并孕育为胎儿。所以,每位经过自然生殖过程诞生的生命至少其父本的精子来源都是千万中挑一的佼佼者,这样的生命是通过了自然选择和竞争的优秀者,所以强健、优秀和出类拔萃。

然而,ICSI技术只是随机选取了一个精子与卵子结合,显然违背了自然状态下的“竞争上岗”的原则。由于没有竞争,也不是自然状态下优选的,形成胚胎并成长起来后出现问题也并不奇怪。

3P婴儿也有风险

从上述研究结果来看,第一代试管婴儿的风险不大,但是,第二代试管婴儿(ICSI孕育的后代)风险较大。最近,一项新的研究又指出,第四代试管婴儿(3P婴儿)也面临较大的风险。

3P婴儿的原理是,用捐赠者卵子中健康的线粒体来替换母体有缺陷的线粒体,因此这样的试管婴儿拥有两位母亲的遗传物质,一是线粒体DNA,另一是细胞核DNA,但以后者为主,所以婴儿将获得来自母亲、父亲和第二位母亲(女性)线粒体的遗传信息。不过,这也意味着线粒体DNA与来自双亲的细胞核DNA或许会出现不匹配的问题,两者之间存在相互作用。

英国谢菲尔德大学的克劳斯·赖因哈特等人称,英国在线粒体置换(3P婴儿)领域处于世界领先地位,但是DNA的混合有可能带来危害严重的副作用。他们对果蝇的研究表明,细胞核和线粒体遗传信息的不匹配可能对后代的生育、学习和行为产生影响。尽管这只是对动物的研究,但赖因哈特指出,在此之前把用正常线粒体取代缺陷线粒体以孕育后代的方式比喻为更换摄像机的电池有点过于简单化。

但是,英国人类授精与胚胎管理局受命对线粒体置换技术的安全性进行评估的专家小组却认为,线粒体DNA与细胞核DNA出现不匹配的风险是微不足道的。该小组的罗宾·巴杰教授认为,人类拥有多种线粒体DNA和细胞核DNA,因此任何不匹配的影响都将是表面上的。正在研究线粒体置换疗法的英国纽卡斯尔大学的道·特恩布尔教授也认为,虽然在线粒体DNA和细胞核DNA的不匹配是一种潜在风险,但是它的风险程度并不像赖因哈特等人描述的那样。

不过,研究人员认为,应当进一步对3P婴儿进行安全检测,而且长期追踪调查也是非常重要的。面对想要利用这项技术孕育后代的不孕不育夫妇,也需要让他们认真考虑其所面临的潜在风险和好处。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篇5

1 江西省森林资源现状

据江西省“十五”期间森林资源二类调查统计,全省土地总面积1 669.5万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1062.65万hm2,占63.65%,非林业用地面积606.85万hm2,占36.35%;活立木总蓄积35 357.2万m3。

1.1 各类林地面积

1.1.1 按地类划分。

在林业用地中,有林地面积871.69万hm2,占林业用地的82.03%;疏林地面积13.90万hm2,占林业用地1.31%;灌木林地面积118.60万hm2,占林业用地的11.16%;未成林造林地31.70万hm2,占林业用地的3.0%;无立木林地13.6万hm2,占1.3%;宜林地12.8万hm2,占1.2%,苗圃地0.3万hm2,辅助生产林地0.1万hm2。各设区市林业用地比例如下:南昌市70%,景德镇市83%,萍乡市66%,九江市75%,新余市62%,鹰潭市92%,赣州市89%,宜春市78%,上饶市81%,吉安市82%,抚州市80%。林业用地占有比例大,为江西林业提供了发展空间。

1.1.2 按权属划分。

按土地权属划分,国有136.0万hm2,占12.8%,集体926.6万hm2,占87.2%。按林木权属划分,国有175.1万hm2,占16.5%;集体680.8 hm2,占64.1%;民营193.9万hm2,占18.5%;外资5.0万hm2,占0.5%;其它7.8万hm2,占0.7%。

1.2 森林覆盖率

全省森林覆盖率60.05%,居中国内地第二。其中:有林地覆盖率52.21%,灌木林地覆盖率7.10%,四旁树覆盖率0.74%。按设区市统计:南昌市森林覆盖率16.0%,景德镇市58.9%,萍乡市63.0%,九江市50.4%,新余市52.4%,鹰潭市55.3%,赣州市74.2%,宜春市52.8%,上饶市57.7%,吉安市65.5%,抚州市61.1%。除省会所在地南昌市外,各按设区市森林覆盖率均超过50%。

1.3 各类林木蓄积

在活立木总蓄积35 357.2万m3中,有林地蓄积33 231.4万m3,占94.0%;疏林蓄积89.9万m3,占0.3%;散生木蓄积1 504.7万m3,占4.3%;四旁树蓄积531.3万m3,占1.5%。

1.4 乔木林资源

乔木林面积789.3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90.5%;蓄积33 231.4万m3,平均42.1 m3/hm2。

1.4.1 龄组结构。全省幼龄林面积351.0万hm2,占

44.5%,蓄积8 821.6万hm2,占26.6%;中龄林面积341.3万hm2,占43.2%,蓄积17 027.4万m3,占51.2%;近熟林面积64.1万hm2,占8.1%,蓄积4 473.5万m3,占13.5%;成熟林面积28.4万hm2,占3.64%,蓄积2437.2万m3,占7.3%;过熟林面积4.4万hm2,占0.6%,蓄积471.6万m3,占1.4%。

1.4.2 树种结构。

全省马尾松面积291.3万hm2,占36.9%,蓄积8 972.8万m3;占3.64%;国外松面积57.0万hm2,占7.2%,蓄积2142.3万m3,占6.4%;杉木面积249.9万hm2,占31.7%,蓄积12 464.9万m3,占37.5%;硬阔类面积136.4万hm2,占17.2%,蓄积7 712.4万m3,占23.2%;软阔类面积14.8万hm2,占乔木林面积的1.9%,蓄积325.0万m3,占1.0%;混交林面积39.9万hm2,占5.1%,蓄积1 614.0万m3,占4.9%。

1.4.3 林种结构。

全省防护林面积352.2万hm2,占44.6%,蓄积12 340.5万m3,占37.1%;特用林面积45.0万hm2,占5.7%,蓄积2 868.2万m3,占8.6%;用材林面积380.1万hm2,占48.2%,蓄积17 878.5万m3,占53.8%;薪炭林面积6.7万hm2,占0.8%,蓄积137.1万m3,占0.4%;经济林面积5.3万hm2,占0.7%,蓄积7.1万m3,占0.02%。

1.4.4 起源结构。

全省天然乔木林面积581.5万hm2,占乔木林面积的73.7%;蓄积22 764.3万m3,占68.5%,平均蓄积39.1 m3/hm2;人工乔木林207.8万hm2,占乔木林面积的26.3%,蓄积10 467.1万m3,占31.5%,平均蓄积50.3 m3/hm2。

在有林地中,乔木林面积789.3万hm2,占有林地面积的9.5%。乔木林中,纯林面积548.1万hm2,占乔木林面积的69.4%;混交林面积241.2万hm2,占乔木林面积的30.6%。

1.5 天然林资源

全省天然林面积754.1万hm2,蓄积22 837.9万m3,其中:天然乔木林面积581.5万hm2,蓄积22 764.3万m3;竹林面积78.5万hm2;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50.4万hm2;未成林封育地面积5.7万hm2;疏林地面积12.0万hm2;蓄积73.6万m3。

天然乔木林按五大林种划分:防护林面积288.3万hm2,蓄积9 918.5万m3;特用林面积36.6万hm2,蓄积2 319.8万m3;用材林面积250.2万hm2,蓄积10 401.5万m3;薪炭林面积6.2万hm2,蓄积123.1万m3,占0.4%;天然乔木经济林面积0.1万hm2,蓄积1.4万m3。

1.6 人工林资源

全省人工林面积281.4万hm2,蓄积10 483.4万m3,其中:乔木林面积207.9万hm2,蓄积10 467.1万m3;竹林面积3.9万hm2;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41.9万hm2;未成林封育地面积25.6万hm2;疏林地面积1.9万hm2;蓄积16.2万m3。

人工乔木林按五大林种划分:防护林面积63.8万hm2,蓄积2 422.0万m3;特用林面积8.4万hm2,蓄积548.4万m3;用材林面积129.9万hm2,蓄积7 477.1万m3;薪炭林面积0.5万hm2,蓄积14.0万m3,占0.4%;经济林面积5.2万hm2,蓄积5.7万m3。

1.7 竹林资源

全省竹林面积82.4万hm2,占林业用地的7.8%;其中,毛竹林面积80.9万hm2,小山竹面积1.5万hm2;毛竹总株数150 144.9万株,其中林分竹142 283.1万株,散生竹7 861.7万株,毛竹林平均蓄积1 759株/hm2。

1.8 经济林资源

全省经济林面积74.9万hm2,其中乔木经济林5.3万hm2,占7.1%;灌木经济林69.6万hm2,占92.9%。按三级林种划分,果树林17.5万hm2,占23.4%;食用原料林55.1万hm2,占73.5%;林化工业原料林0.4万hm2,占0.4%;药用经济原料林1.7万hm2,占2.3%;其它经济林0.3万hm2,占0.4%。

1.9 灌木林资源

全省灌木林面积118.6万hm2,其中国家特别规定的灌木林地面积92.3万hm2,占77.8%;其它灌木林地面积26.3万hm2,占22.2%。

按林种划分:防护林面积42.2万hm2,占33.9%;特用林4.2万hm2,占3.5%;用材林1.8万hm2,占1.5%;薪炭林2.9万hm2,占2.4%;经济林69.5万hm2,占58.7%。

按树种划分:柑桔9.11万hm2,占7.7%;脐橙3.63万hm2,占3.1%;猕猴桃0.07万hm2,占,其它果木1.08万hm2,占0.9%。油茶69.62万hm2,占58.7%。茶叶2.73万hm2,占2.3%;花椒0.06万hm2,胡椒0.003万hm2,其它食用原料0.17万hm2,占0.1%;黄栀子1.31万hm2,占1.1%;枸杞0.05万hm2,其它经济林0.02万hm2。其它灌木30.73万hm2,占25.9%。

2 江西省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

2.1 森林分布不均匀

江西森林覆盖率高,但森林资源主要功能分布在东、南、西部的中山和丘陵地区,以及“五河”的上游及其沿岸地区,且绝大部分又多分布在河流上游的边缘山区,河流下游和鄱阳湖地区的赣抚平原较少。

2.2 林分结构不合理

林分结构不合理表现在:(1)林分林龄结构不合理,可采资源严重不足,不利于森林资源的持续利用。全省林分面积中,幼、中龄林占87.7%;用材林面积中,幼、中龄林占83.5%。(2)林分树种结构不合理,阔叶林所占比重偏小,不利于维护生态平衡。针叶纯林易引起土壤理化性质改变、导致土壤酸化和地力衰退,加上林下植被稀少,生态系统结构简单,容易发生虫害。而阔叶林尤其是常绿阔叶林以及夏绿阔叶林,作为亚热带地带性的植被,具有树种结构复杂、层次结构好,生物多样性丰富、生态系统稳定、生物量大等优点。而在全省林分中,针叶林面积占75.8%,蓄积量占71.0%;阔叶林面积占24.2%,蓄积占29.0%,针叶纯林又主要集中在马尾松、国外松、杉木等少数树种,这将对生态环境建设、生物多样性保护、病虫害防治和森林火灾预防构成压力。

2.3 林分质量不高,单位面积蓄积较低

全省林分平均蓄积量为42.1 m3/hm2,人工林林分为50.4 m3/hm2,天然林林分为39.1 m3/hm2,用材林为47.0 m3/hm2。林分平均郁闭度0.54,郁闭度在0.2~0.4的林分面积占林分总面积的29.8%。天然林面积大而残次林居多,人工林占有一定比例但集约经营面积小,导致林分质量不高,同国家平均水平相比存在较大差距。

2.4 经济林面积大,但结构不合理,经营水平低

经济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9.0%,分布遍及全省各地,但经营水平普遍较低、管理粗放,特别是油茶林大部分处于荒芜或半荒芜状态,经济效益不高。

2.5 毛竹资源丰富,但经营水平不高

全省毛竹林分布较广,面积较大,竹林面积占林业用地面积的7.8%,占有林地面积的9.5%,毛竹总株数达14.2亿株,但林分质量不高,全省毛竹平均株数1 759株/hm2。

从江西省森林资源存在的问题看,归根结底是没有正确处理好数量和质量的关系,仍然是数量扩张型、管理粗放型的森林资源经营模式。

3 实现森林资源增长方式由数量扩张型向质量效益型转变是林业发展的根本任务

3.1 正确认识数量与质量的关系

数量与质量是不可分的统一体,数量是前提,质量是根本。没有数量就没有质量;没有质量,数量就没有意义。在数量积累到一定程度后,质量则上升为主要矛盾或矛盾的主要方面。

根据第六次全国森林资源清查(1999~2003年)结果:全国森林面积17 490.92万hm2,森林覆盖率为18.21%,活立木总蓄积136.18亿m3,森林蓄积124.56亿m3。同时,我国森林资源存在着总量不足、分布不均等问题。森林覆盖率仅相当于世界平均水平的61.52%,居世界第130位;人均森林面积0.132 hm2,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4;人均森林蓄积9.421 m3,不到世界平均水平的1/6。东部地区森林覆盖率为34.27%,中部地区为27.12%,西部地区只有12.54%,而占国土面积32.19%的西北5省区森林覆盖率只有5.86%[1]。科学研究和林业发达国家的实践证明,一个国家要保持良好而稳定的生态环境系统,森林覆盖率应当达到或接近30%,而且要求森林分布均匀、林分结构合理稳定。因此,提高全国森林覆盖率,实现到2010年森林覆盖率达20.3%,到2020年达23.4%,到2050年达到并稳定在28%以上[4]是完全必要的。然而,江西省提高森林覆盖率空间有限,而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潜力巨大,因此,当前江西林业的战略重点必须是从数量扩张型增长方式向质量效益型增长方式转变。

3.2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具有普遍意义

就江西省而言,如将全省林分平均蓄积量由42.1m3/hm2提高到全国林分平均水平,则全省将增加蓄积量371 690.14万m3[871.69×(84.73-42.1)],相当于在现有基础上翻番。如全国林分平均蓄积量提高到世界平均水平99.8 m3/hm2,则全国蓄积量将增加38.46亿m3。因此,提高森林资源质量不论在区域尺度上还是全国范围内都具有同等重要意义。

3.3 提高森林资源质量的途径

3.3.1 坚持统一规划,加快速生丰产用材林示范林基地建设。

江西省区划商品林面积506.83万hm2,占林业用地的48.2%[5]。如江西在商品林地中选择10%的林地(即50.68万hm2)营建杉木速丰林基地并集约经营,按江西省林业科学院曾志光研究员培育的陈山红心杉年均生长量(22.5 m3/a·hm2)计算[6],则50.68万hm2杉木速丰林基地年均生长量达1 140.3万m3,25年杉木主伐蓄积量达28 507.5万m3。仅此一项就占当前江西全省总蓄积量的80.6%,相当于用10%的林地提供80%的木材。选择优质林地,培育和经营速生丰产商品林,不仅能带动林产工业发展,而且提供了大量的就业机会,吸收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增加农民收入。

3.3.2 坚持重点突破,抓好毛竹和油茶两大产业建设。

2006年月10月12日,全国评定30家“竹子之乡”,江西宜丰、崇义、奉新、安福4个县名列其中。全省有毛竹林面积80.9万hm2,而毛竹林平均1 759株/hm2;按照3 000株/hm2的国家丰产标准经营,则可增加毛竹100396.9万株。江西是油茶的主产区,茶油市场前景广阔;全省油茶面积69.62万hm2,油茶平均产油率45 kg/hm2,左右;而江西省林业科学院选育的“赣无1号”等25个无性系产油率达962.1 kg/hm2,中国林业科学研究院亚林中心GLR长油1-18号无性系达1 140 kg/hm2[7];如50%面积的油茶林平均产油率能达到962.1kg/hm2,则每年可增加茶油31 924.25万kg。因此,抓好毛竹和油茶两大产业建设是挖掘林地潜力的重要途径。对于竹产业发展,重点是选择毛竹丰产林基地,提高单位面积产量,加快现有毛竹林低产改造和丰产培育步伐,大力发展笋竹精深加工,开拓国内外市场;对油茶林发展,主要是培育油茶龙头企业,建立油茶丰产林基地。

3.3.3 坚持区域特色,实现经济林多样化经营。

江西省经济林树种丰富,果树林、食用原料林、林化工业原料林、药用经济原料林、花卉建设均有一定规模,一些特色产品如信丰脐橙、南丰蜜桔、婺源绿茶、遂川南酸枣、天师板栗等在全国有一定的知名度。因此,经济林建设重点要面向国内外市场,坚持“优化结构,稳步发展,提高质量,增加效益”的原则,根据当地气候资源特点、社会经济状况以及市场预测情况,改造低产低效林分,大力发展适销对路的名特优新品种,形成区域特色和名牌产品。花卉建设要注重发挥区域特色,重点在提高品种品质上下功夫,拓展市场空间。同时扶持绿色野生淀粉、绿色山野菜、竹类食品、中药材加工,重点扶持规模苗木花卉大户,逐步建立南昌、九江、赣州、萍乡、鹰潭等花卉苗木交易市场,带动花卉苗木基地建设。为克服过于分散经营的弱点,倡导“一县一品”、“一乡一品”或“一村一品”,扩大经营规模,实行集约经营。

3.3.4 坚持统筹兼顾,促进生态与产业协调发展。

江西省51.8%的林地划为生态公益林。生态公益林是江西“五河一湖”的“守护神”,是江西农业发展的天然屏障。在生态林建设上,重点是加快低效林分改造步伐,加大封山育林力度,通过人工和自然力的共同作用,形成物种丰富、结构复杂、针阔混交、异龄复层的全方位复合型林分,提高森林的生态质量和防护效能;在严格保护的前提下,科学合理地加以利用,也是提高生态公益林质量的必要措施。江西林木生长较快,资源发展潜力大,全省林分年均生长量4.59 m3/hm2,中幼林面积占总面积的87.7%,森林资源具有较大的增长潜力。一般商品林经过适度抚育、间伐和管护,也能达到较高的生产水平。要严格执行森林经营管理的规程、规范,加强对现有林抚育和残次林改造,合理调整树种、林龄结构。在组成上形成针阔混交,在时间序列上形成世代同堂,在空间分布上形成异龄复层的合理森林结构,通过合理干预最大限度地发挥森林资源的综合效益。

参考文献

[1]国家林业局网[EB/OL].www.forestry.gov.cn,2006-09-28.

[2]江西省林业发展区划办公室.全国林业发展区划江西省三级分区报告[R].南昌:江西省林业厅,2008.

[3]杜天真,郭圣茂.提高森林资源质量是森林培育的永恒主题[J].西南林学院学报,2005(4):27-30.

[4]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项目组.中国可持续发展林业战略研究总论[M].北京:中国林业出版社,2002:220-221.

[5]石庆华,潘晓华,杜天真,等.江西农业发展战略研究[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6:34.

[6]杜天真.速生工业原料林培育技术[M].南昌:江西科技出版社,2005:2.

数量与质量的矛盾 篇6

金秋九月,是一年中最富魅力的收获季节,南宁这片投资沃土交出了漂亮的招商引资成绩单:1至8月,全市实际到位内资625.41亿元,完成南宁市年度目标925亿元的67.61%,同比增长19.23%。其中,实际到位区外境内资金550.52亿元,完成自治区下达南宁市年度目标600亿元的91.75%, 同比增长11.95%。直接利用外资(自治区全口径)48526万美元,完成南宁市年度目标69100万美元的70.23%,完成自治区年度目标64000万美元的75.82%,同比增长12.05%。

“今年招商引资,我们注重数量和质量并举。”南宁市投资促进局局长梁枫表示。据了解,今年以来,南宁市继续紧盯世界五百强等龙头企业招大引强,不断创新方式立足产业开展精准招商,同时,借助“央企广西行”等高位平台积极“请进来”,对入驻企业采取一个团队一个项目“保姆式” 的服务方式,促进企业快速落地。“1至8月我们与央企、民企、港企及国内五百强企业共签约项目近20个,投资总额超过300亿元,取得了非常不错的成绩。”梁枫说。

紧盯龙头企业招大引强

今年3月20日,市国土资源局挂牌大厅迎来了重量级的贵客——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一举竞得两幅五象龙岗半岛临江商住地,面积总计约246亩。这是中铁交通投资集团进驻五象新区的首个项目,标志着这家世界五百强企业正式与南宁喜结良缘。

据了解,早在2012年,邕宁区和中铁交通投资集团就已经对中铁交通城市综合体项目进行了框架签约,随着今年的顺利拿地,双方合作共赢之路终于铺就完毕。中国中铁股份有限公司2015年在《财富》“世界500强企业”中排名第71位,中铁交通投资集团有限公司为其旗下的二级全资子公司。 其进军五象新区的中铁交通城市综合体项目将分两期建设,投资达56亿元,将建设高端五星级酒店、企业总部、5A级写字楼、高端商业中心、高端住宅以及公建配套学校、 幼儿园、公园、停车场等。无疑,该城市综合体的落地将与其他项目一同促进五象新区城市品位新飞跃。

除中铁交通城市综合体项目外,今年五象新区还引进了中国邮政集团等世界五百强企业及碧桂园等中国五百强企业,新增中国五百强项目五个。近年来,南宁市提高招商引资门槛,紧盯世界、国内、行业内的龙头企业招大引强。梁枫介绍,南宁市并不缺投资,而是缺大的龙头企业,缺有核心带动力的产业项目,可以说南宁市的招商引资已进入选商择资阶段。据悉,想在南宁发展的企业,其产业定位、投资强度、环保指标、 税收贡献等均为入驻要考量的因素,只有符合指标的企业才能被引进来。

南宁作为广西首府和中国面向东盟开放合作的桥头堡,近年来牢牢把握诸多新机遇,主动适应经济新常态,形成了区位、政策、环境等多方面重叠的发展优势,如今正不断致力于在广西构建面向东盟的国际大通道、打造西南中南地区开放发展新的战略支点、形成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和丝绸之路经济带有机衔接的重要门户这三大新定位中扮演更为重要的角色。近年来,南宁在经济社会发展和开展区域合作等方面可谓“好戏台”,绿地、万科、万达、恒大、天誉、研祥、海王、神冠、科创、宝能、合景泰富、斐讯、世茂等一批行业翘楚已经在纷纷抢滩南宁,南宁一流的投资环境、巨大的发展前景,赢得了企业家们的高度赞扬。

立足产业定位精准招商

9月15日,总投资约30亿元的弘信(南宁)创业工场移动互联产业园区项目在江南区盛大开工。项目建成后,正常年营收总额为7.49亿元人民币。入驻企业预计年产值可达110亿元人民币,园区产值合计可达118.49亿元,综合税收贡献可达6亿元人民币。预计入驻企业150—200家,人数1500— 2000人以上,经过3—5年的孵化,达成产值50亿元以上,并培育出多家创新型科技与文化创意龙头与电商企业。

移动互联产业已成为信息化发展的关键路径和未来方向,江南区立足电子信息产业定位,紧紧围绕富士康等龙头企业,以标准厂房招商和储备用地招商为重点,积极推进电子信息、铝深加工产业链招商,延伸和拓宽产业链。目前经过大力推介标准厂房项目,已经对接洽谈意向入驻企业逾70家,涉及电路板制造、医疗电子器械等行业领域。 同时通过引进弘信公司、泉港公司,吸引电子信息和移动互联的优质企业落户江南区, 促进江南工业园区电子信息产业的集聚和发展。下一步,江南区将根据南宁市瞄准珠三角地区、长三角地区、湘鄂川渝等中西部地区的主攻方向,积极实行精准招商,积极对接目标企业,吸引配套企业进驻,促进产业集群升级,形成产业优势。

梁枫表示,南宁市招商引资工作正在适应改革发展的新形势和新要求,围绕调结构促转型,加快科学招商步伐,向精准式招商转变。做足做深招商前期功课,摸排全市重点产业的现状,并根据每个重点产业的发展规划制定专项招商引资工作方案和策划招商活动。分析研判行业龙头企业的投资方向,对与南宁市有合作可能性的大企业实施高层推动招商,对有投资意向的企业紧盯不放,提高招商针对性。

今年南宁市围绕重点产业,根据产业特色和发展需求,开展多次卓有成效的专题招商活动。生物医药产业招商方面,组织小分队赴西安、台湾等地走访了西安杨森制药有限公司、新竹科学园区等知名企业、单位;电子信息产业方面,组织小分队赴深圳、广州、杭州、苏州、上海等地走访深圳蓝魔电子公司、顶点先进科技有限公司、杭州电子商务产业园等园区及企业,洽谈电子信息及商贸物流项目,进一步巩固推进电子信息产业在谈项目进程;铝深加工产业方面,组织小分队赴扬州、深圳两市对中集集团、中集通华公司、比亚迪公司进行实地考察。进一步探讨中集集团与南南铝合作生产铝加工产品,推动及引导比亚迪在南宁布点,投资生产新能源汽车;轻工食品产业方面,组织小分队赴山东、河北等地走访了青岛市经济技术开发区、蓝贝酒业集团有限公司等单位,宣传推介南宁市投资环境;新能源产业方面,组织小分队赴海南、上海、南京等地走访新能源公司,寻求合作机遇。

借助高位平台广谋商机

今年4月17日,2015年“央企广西行” 活动在南宁成功举办,在配合自治区的签约活动外,南宁也借此机会积极推介自身,会见了中国机械工业集团有限公司等部分央企领导,在活动期间敲定四个签约项目,分别为总投资额达15.4亿元的广西中烟真龙仓储科技物流综合项目、总投资额5亿元的智慧经开及大数据产业项目、总投资额50亿元的基础设施建设项目、总投资额47亿元的南宁国际会展中心改扩建及周边市政交通完善工程项目。这些产业项目及基础设施项目已经在悄悄地改变南宁的面貌,如正在加紧进行的会展中心改扩建项目完成后,将使目前如朱槿盛开的会展中心再添“前翼”“后翼”,且改造升级完成后会展中心的展厅面积将达10万平方米,近年来展位不足的情况将大大缓解。

2015中国500强企业高峰论坛于8月21日至23日在南宁举行,对于这次高规格的论坛,有媒体评价其“是大企业与地方政府凝聚发展共识的年度盛会,也是推动交流合作的重要平台”。在本次论坛上,围绕“一带一路:大企业的新机遇新作为”这一主题, 与会政府官员和全国各地400多家中国500强企业和其他知名企业的代表、海内外专家学者一起进行了充分的交流探讨。同时,在中国企业联合会、中国企业家协会的支持下, 广西与500强企业开展广泛合作,其中不乏与南宁市良庆区签约的华电新能源开发项目和广西建筑现代化产业园项目,总投资总额达76.2亿元。据悉,南宁市在此次签约仪式上共签约项目5个,投资总额达258.7亿元。

事实上,近年来南宁市一直致力于搭建招商平台,不断地将外地企业“请进来”。“在巧借高位平台的同时,我们一直都在主动作为,不错过任何一个宣传我们的机会,不放过任何一个可能的商机。”梁枫说。今年以来,南宁市通过借力和自身搭建平台,不断推进招商工作向精准化方向发展。除央企广西行活动外,南宁市还积极筹备多个专题活动。如广西绿色产业投资洽谈会、互联网金融发展(南宁)研讨会等。同时,每年“两会”也是南宁市吸金的重要平台。据统计,2014年“两会”期间,南宁市共邀请500多名国内外客商前来参会,在2014南宁投资贸易洽谈会暨重大项目签约仪式上,现场签约项目共36个,签约总金额200.22亿元;在第十一届中国—东盟博览会自治区集中签约仪式上,签约项目12个,项目总投资163.81亿元。

金牌服务促进企业落地

9月15日,广西源盛仓储物流中心项目正式奠基动工。该项目位于五象新区中国— 东盟国际物流基地,由国内钢铁行业翘楚福建吴钢集团旗下企业广西盛隆冶金有限公司投资建设。项目总投资达60亿元,今年8月被自治区政府增补为省级重大项目。这是良庆区近年来引进的规模最大的产业项目,为了让项目快速落地,城区相关部门拿出了金牌服务,下了一番苦功夫。

据良庆区投促局相关领导介绍,2014年6月,城区即开始主动与企业接触洽谈, 根据企业定位,热情地邀请企业相关负责人到城区实地考察。得知项目真的选中良庆时,城区上下一片欢欣鼓舞,但难题也接踵而至——要求40天完成该项目的征地拆迁任务。这任务有多艰巨?据了解该项目涉及使用良庆区玉洞街道办平乐村、那平村两个村委,三个自然坡,13个生产队约2800人的土地,共约1300亩,房屋拆迁面积约6.2万平方米。为了让项目尽快落地建设,良庆区制定征地拆迁工作方案,成立攻坚工作组,并明确任务,细化责任,相关部门积极配合, 多方联动。同时,采取“五到位”(人员到位、宣传到位、工作到位、矛盾化解到位、 惠民机制到位)的工作方式,仅用一个月的时间就完成了该项目1300亩的征地和拆迁房屋6.2万平方米签约任务。

“这个项目对我们城区来说意义非凡。”良庆区投促局相关领导说。良庆区期待实力超群的民营企业引领城区现代物流发展速度,期待大项目带动城区的就业,改变城区的面貌,提高城区的品质。“因此,我们愿意尽心尽力地做好每一项服务。”该领导说。如今,项目已正式动工,良庆区也正在协调推进项目周边的路网建设及配套的水电等项目。良庆区的做法是全市招商引资的一个缩影。为了落实项目履约责任,使项目更好地落地生根开花、产生效益,南宁市进一步强化招商引资工作责任落实。对已签约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加快推进落地建设, 加强项目进展情况的报送,主动解决项目 “最后一步路、最后一公里”等问题;对在谈项目全力跟进,加快推进项目进度,促进项目早日签约;对意向项目,积极做好前期服务对接工作,争取更多更好的项目落户。 同时,加大对签约项目、批准项目、开工项目、投产项目的全程跟踪力度,特别是市级层面推进的重大招商引资项目,确保项目早签约、早开工、早投产、早见效。

同时,南宁市在人才、税收等方面也有系列优惠政策。据介绍,今年南宁市在过去利好政策的基础上实施了全面覆盖,在税收、产业、金融、人才、电子商务、加工贸易等多方面都有一些新的政策。比如在产业方面,对一些制造业在设备支持上有不高于1000万元的补贴和贴息贷款;税收方面,作为西部城市和北部湾核心城市,在所得税的减免方面,两项加起来实现减按9%来征收;人才方面,对企业高管所得税的地方留成部分给予奖励,对于特别有贡献的人才团队,给予50万至500万元的突出贡献奖励等。梁枫表示,在经济新常态下,南宁投资促进部门将以强烈的使命感和责任感,强化抢抓机遇的意识,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和服务力度,促进招商引资提质增效,为南宁产业发展汇聚新的动能, 进而推进南宁经济实现科学发展、升级发展。

7.49亿元

9月15日,总投资约30亿元的弘信(南宁)创业工场移动互联产业园区项目在江南区盛大开工。 项目建成后,正常年营收总额为7.49亿元人民币。

258.7亿元

上一篇:发展民生文化下一篇:形式与功能的统一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