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2025-01-16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共10篇)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1

“omni”在英文中是“所有的, 共有的”, 全媒体 (omnimedia) 是不仅包括传统媒体在内的平面媒体 (报纸、杂志、期刊等) 和电子媒体 (广播、电视等) , 还涵盖网络媒体或新媒体在内的多种媒体, 根据受众的不同特点, 选择特定的媒体形式和深度融合进行传播, 达到广泛传播的效果。全媒体时代的到来预示着新旧媒体之间的界限已变得模糊, 传统的图书推广方式, 即在平面媒体 (如报纸、期刊杂志、招贴画等) 登书评、书讯或通过电子媒体 (即广播、电视等) 开展作者访谈等在传播效果方面, 已经不能满足现代图书市场推广的需要。出版人要想在图书市场占取优势, 仅靠传统的图书宣传方式似乎不大可能, 应尽快转变图书推广方式, 充分利用网络媒体的便利性、互动性及个性化等优势, 并根据受众需求和特点融合媒体资源, 进行跨媒体图书宣传, 从广度和深度上实现图书的传播效果, 使潜在读者变成实际购买者, 实现利润的最大化。

此文将从分析传统媒体推广的缺陷与不足入手, 用具体案例来分析利用新兴媒体和跨媒体图书推广的优势, 希望促进出版人转变传统宣传理念, 积极运用全媒体图书宣传推广方式。

一、传统图书推广方式的缺陷与不足

从过去的图书推广方式来看, 出版人主要利用书评、书讯等形式, 将图书产品信息发布在《中华读书报》、《中国图书商报》、《书与人》等图书专业媒体上, 以及各个省市晚报、都市报的文化阅读板块等, 除此之外还包括新书发布会、研讨会、作者访谈等方式。

传统图书宣传所耗费的预算相对较大, 从实践来看, 出版社对畅销书、重点书, 才有宣传推广的“待遇”。图书市场细分化消费, 分众市场已经兴起, 一些“利基市场”的图书, 首先是难以获得传统宣传, 其次, 即使采用这样的方式推广了, 仍难以做到针对特定的消费群体进行“精准传播”, 因此, 不能与图书的潜在顾客需求保持一致。

图书宣传推广过程通常有前期推广、中期推广、后期推广, 前期推广解决的是根据目标群体的定位来确定推广哪些信息, 中期推广主要解决如何推广, 在哪里推广, 后期推广在于如何做好售后服务。在传统的图书出版中, 编辑环节是整个图书宣传的中心, 市场推广处于一个低级层次, 图书都是待成书之后推出、制造与图书相关的话题, 是“先有产品, 后有市场推广”, 无法瞄准图书的潜在顾客, 不能做到“先有市场, 后有产品。”正如作家阿加西曾经对他读者说:“在得到编辑同意发表我的东西之前, 我无法和你们交流”。[1]前期工作都没做好, 要想使中期、后期推广有步骤、有目的的分步进行, 似乎看起来不太靠谱。

以平面媒体和电子媒体为主的传统媒体具有直线型和单向性传播特征, 即大众媒体作为信息源的上游, 整合并发布信息, 直接流向处于下游的受众, 受众被动地接受信息, 大众媒体无法及时收集受众反馈信息, 更不用说满足受众的需求和要求。传统的图书推广方式只注重“推”的信息覆盖面, 投入庞大的宣传资金和人力, 而对“广”的传播效果却常常忽略, 无从考证传播效果的深度和广度, 同时, 出版人重“推”轻“广”的宣传模式导致他们无法准确、客观了解读者的渴望和需求, 未能及时对读者的渴望和希望做出迅速反应和掌握读者的最新消费动态。同时, 传统的图书推广方式的费用支出高, 产品回报利润与之成反比。

不难看出, 传统媒体在进行图书宣传方式上的缺陷和不足主要体现在以下三方面:一、与策划、选题、编制等各环节分离, 图书产品与读者需求的相关联程度不高, 使得推广上对于受众的针对性分析不足;二、不能与读者产生良好的互动, 无法及时解决顾客的问题, 对顾客的需求做出反应, 不能与读者建立长期、稳定的关系。三、从成本角度来看, 传统的图书推广方式费用支出高, 投资效益比不佳。

二、新媒体推广的优势

相关数据显示, 截至2011年6月底, 我国网民总数达到4.85亿, 互联网普及率为36.2%, 较2010年底提高1.9个百分点, 上网人数位居全球第一, 网上巨大的用户群为网络推广提供了巨大的空间。另据《2010年中国网民手机上网行为研究报告》显示, 截至2010年12月, 我国手机网民数达3.03亿, 较2009年底增加了6930万人, 而博客、微博等新媒体的受众也在这些年有非常迅猛的发展。

在近几年的畅销书排行版中, 因网络人气造就的畅销图书占据一席之地, 如《明朝那些事》、《杜拉拉升职记》、《山楂树之恋》、《浮沉》。网络图书推广与传统的图书宣传的方式都大相径庭, 《藏地密码》无疑是网络图书推广的成功案例, 笔者将通过简要介绍其图书推广是如何获得水晕般层层扩散的传播效应, 以此来证实网络推广图书的优势。

(一) 广泛性、及时性

传统的图书推广, 选题、策划、编辑等各环节相分离, 《藏地密码》的推广从一开始就是由一个团队进行整体策划。在《藏地密码》成书之前, 就已确定了自己的潜在读者群, 即西藏文化爱好者、悬疑或探险小说爱好者和户外运动爱好者, 以图文并茂的形式提前做好宣传文摘、书摘、资料, 开展网络推广工作, 利用综合性人气论坛, 如天涯社区、豆瓣、猫扑和大型门户网站, 如新浪、网易、搜狐等网络用户可到达的地方, 并通过大量的超级链接、被主媒体连载、搜索引擎、QQ群等方式使图书传播效果由量的整合达到了质的集合。在出书后, 相关主题在新浪、搜狐等强势主流网络媒体陆续推出, 在当当、卓越上销售排行也成为噱头。同时, 他们还与喜欢户外探险的人群中选择与中华户外网合作, 同时与国内著名三夫户外用品专卖店合作。

《藏地密码》系列已出版至《藏地密码十》, 整套书销量已破千册, 达到如此惊人的销量无疑不体现了网络媒体的传播的广泛性和及时性。

(二) 双向反馈性

网络媒体推广特别强调出版人与目标顾客之间的“双向信息交流”, 用来克服传统图书推广“单向信息交流”方式造成的出版人和顾客之间无法沟通的致命弱点, 网络作为自由、开放的信息沟通工具, 使出版人、作者能够直接与读者相互交流和互动, 通过这种双向信息的交流和融合, 作者、出版人能及时满足读者的需求, 解答读者关于图书的相关问题, 与读者产生“共鸣”, 同时, 读者也能够表达自己的观点, 发表自己的书评, 相互之间进行口碑相传, 不管他们对某书的评价如何, 都会对图书推广效果产生质的变化。《藏地密码》经大势网上宣传后, 浏览量由数千瞬间上升到数万, 下载量均成倍增长。

(三) 成本费用低

《藏地密码》在进行图书推广时, 除了基本的人工费用, 基本不需要其他费用, 注册和发布信息都是免费的, 既不增加出版成本, 还能够缓解图书宣传的压力。由此得出, 网络推广的费用非常低廉, 在低廉的费用下, 网络推广图书信息即直接又廉价。比起传统媒体广告费用, 网络推广要低廉很多。

三、全媒体图书推广的新方式

(一) 论坛和社区图书推广

论坛和社区作为网络平台, 集文字、声音、图像于一体的特征, 通过图文并茂的形式生动、形象、充分地发布和展示图书信息和内容, 能够起到很好的宣传推广作用, 提高图书的知名度和读者对其的认知度。我国主流的社区论坛有豆瓣网、天涯社区、猫扑网、搜狐网等, 都拥有来自不同群体、阶层、年龄的广泛的读者群。

论坛和社区推广都要求图书策划人对图书话题具有很强的把握能力和创意力, 掌握不同图书的目标读者的兴趣和爱好, 锁定固定的读者群体是论坛、社区推广取得成功的关键点, 以此制定与图书内容相关的主题, 用个性化、鲜明化的图书标题来吸引读者的眼球, 图书推广人可以通过大量的灌水式转载将图书信息传播到固定读者可以接触的地方, 从而达到期望的传播效果, 这种方式操作成本低, 不需要投入大量的资金和财力。比如, 豆瓣网的用户已达到23万多人, 推广人根据自己的目标受众的兴趣和特点, 策划与图书主题有关的内容, 用户可以在自己所感兴趣的图书里发表自己的书评, 这种口碑相传的传播方式会对图书推广的程度产生质的变化。《输赢》这本商战小说就是通过在腾讯、天涯、搜狐等各大论坛中连载、发布书讯和书评, 聚集了巨大的粉丝流, 掀起了成功学热潮, 带动了图书销量。

同时, 论坛、社区推广人不能机械的发布图书消息和内容, 会被读者视为网络广告, 如果发布得过多, 信息会遭到管理员的删除。

(二) 微博图书推广

微型博客是一个基于用户关系的信息分享、传播以及获取平台用户可以通过WEB、WAP以及各种客户端组建个人社区以140字左右的文字更新信息, 并实现即时分享。中国互联网络信息中心 (CNNIC) 最新调查结果显示, 截至2011年12月底, 中国网民已经达到5.13亿, 微博访问用户规模已经超过2.5亿人, 而且这一数字还在不断增长。另据互联网数据中心 (DCCI) 预计, 2011~2013年这3年间, 服务商微博账户数的年增长率将在140%~200%, 2012、2012年微博用户将出现爆发性增长。[2]由此看出, 国内的微博平台主要有饭否、叽歪、嘀咕、随心微博10余家, 其中新浪微博是主流微博平台。微博作为全媒体时代下的新生力量, 在图书推广方面具有前所未有的潜力。

微博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即时性和分享性, 图书推广人利用图片、链接、文字等图文并茂的形式在微博热点中发布图书信息和促销措施。要想在微博这一平台上使自己的图书信息内容迅速遍布到不同群体的用户中, 并最终能够引起几何级病毒式扩张, 聚集人气和关注度, 微博内容需要推广人及其团队的精心设计, 集情感性、积极的价值观、娱乐性三要素于一体, 遵循“内容为王”的核心策略, 用优质文化、内容吸引大众的关注。微博的另一主要特征在于其双向互动性, 图书信息得到成功扩散后, 用户会表达自己的建议和看法, 甚至会发生互动, 推广人可通过检索用户的评价和互动找到“沟通点”, 在了解情况后, 积极并及时反馈, 尽可能地满足用户的诉求和需要。藤原琉璃君他不久前编了张大春的《城邦暴力团》, 成为他微博的主要内容, 每天都能看到他转发过来的关于城邦的微博, 这对图书的销售量起到客观作用。再如, @艾国柱阿乙的《鸟, 看见我了》, @赳赳的《北京的腔调》和@叶三的《九万字》。这三位典型大龄文艺男女青年的书均属于小众图书, 要在以前, 一万册都很难卖出去, 而借助微博, 在自己和朋友们的忽悠下, 现在每本销量都在三万以上, 都步入了“三万俱乐部”行列, 这就是微博营销带来的直接效果。还有同事@潘采夫, 他的新书《贰时代》出版没多久也已加印, 相信很快也能加入“三万俱乐部”。

(三) 手机媒体图书推广

我国是世界上手机用户最多的国家, 全国移动电话用户已达8亿户, 用户人数还在持续增长, 移动数据和互联网业务成为新的增长点。手机媒体因其受众的普遍性、便捷性和多功能性等优势被赋予了“第五媒体”的称谓, 即与印刷媒体、广播媒体、电视媒体和网络媒体四大媒体并列的新媒体。手机作为一种独立存在的新媒体, 也必将成为图书推广的重要媒体现象。在手机的众多互联网业务中, 手机阅读, 部分内容在手机中的免费连载, 影响力巨大。在手机的众多互联网业务中, 手机短信使用者比例占据首位, 随着手机制造技术的不断发展, 手机短信已从文字短信息 (SMS, short message service) 发展到多媒体短信 (MMS, multimedia messaging service) , 从文本到声音, 从声音到图像, 从图像到视觉, MMS完全融合了视频、文字、声音、图片等多种信息形态, 这为图书推广了强有力的信息传播渠道, 出版人只需将图书信息内容发往手机用户客户端, 扩大图书信息覆盖率, 用户可以第一时间接收到图书信息, 能够对图书信息做出反应, 决定是否购买此图书或通过手机下载的形式查看图书文本。

更广义的新媒体还包括了其它各种形式, 如博客、SNS群组、QQ群、MSN、邮件营销等, 在此不一一例举。

(四) 传统媒体与新媒体互相融合, 提高图书推广覆盖率

“媒介融合”这一概念最早由美国马萨诸塞州理工大学的浦尔教授提出, 其本意是指各种媒介呈现出多功能一体化的趋势。

以报纸、电视、广播为代表的传统媒体虽然有费用相对高, 不能互动等弱点, 但优势则是受众广泛、真实感较强、社会影响力大等, 网络媒体在进行图书推广时, 拥有传播迅捷、沟通便捷、互动性强等优势, 缺陷则是缺乏真实感、公信力较差、权威感不高、受众碎片化。

两者的结合, 优势互补, 可以使得效果得到最大化。例如, 出版人可将图书网络推广与报纸等媒体相结合, 先在权威电视、报纸上发布书评、书讯, 既可增加信息的公信力, 使读者全面了解登载的图书信息, 然后将这些信息转载到各个网络, 这样又可增加网络图书推广信息的公信力。

出版人同时可以将传统媒体的传播范围进行衡量, 对于传统媒体覆盖不到的消费群体, 代之以新媒体进行覆盖。

最后, 出版人还可以将一些针对特定群体的书, 比如经管类、生活类, 这些没有多少宣传预算的图书, 利用新媒体免费、低廉, 针对性强的特点, 全部采用新媒体进行推广。这样, 每本书都能够得到宣传推广的待遇。

四、结语

随着“全媒体”时代的到来, 各种新媒体蓬勃发生, 与传统媒体共生共荣, 优势互补, 图书产品以“全媒体”的全新视角进行推广和宣传已成为必然趋势, 也对图书出版市场推广者提出了新的要求, 出版人应对各种媒体的优点、弱点, 各自的特点进行深入的了解, 然后熟练地运用它。

图书推广的形式与手段多种多样, 出版方大可不必只利用某一种方式进行图书推广工作, 不必拘泥于单一的推广方式, 可将多种推广方式相结合, 可使传播效果发生质的变化。

出版人在进行图书推广时, 应按照不同媒体的特点, 设计出最符合媒体特征的图书信息, 对其进行包装和加工, 使图书信息能够传播到广泛的受众群体中, 进而扩大信息覆盖率。

摘要:网络的发展与普及为我们进入“全媒体时代 (omnimedia) ”奠定了坚实的技术基础, 传统的图书推广方式已无法使图书推广起到层层扩散的传播效应, 图书出版人应充分利用网络媒体或新媒体的优势和媒体之间的相互融合进行图书宣传推广, 以获得图书传播的水晕般层层扩散的效果。

关键词:全媒体,传统媒体,网络媒体,手机媒体,图书推广

参考文献

[1]保罗.莱文森.数字麦克卢汉[M].何道宽, 译.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 2001:173.

[2]胡卫夕, 宋逸.微博营销[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7.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2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图书阅读;网络阅读

【作者简介】贾建伟,扬州高等职业技术学校。

随着科学技术的飞速发展,网络技术、信息技术和多媒体技术对人们生活方式和学习方式的影响日益加深,人们的阅读模式也逐渐发生变化。当今社会的阅读模式已经从传统的纸质阅读向网络阅读逐步过渡,在可以预见的未来,网络化的数字阅读将在更大程度上取代传统阅读;当然,传统阅读模式也有自身的优势和特点,两者之间密不可分,我们应当对这两种阅读方式加以正确的认识。

一、网络阅读的特点

科技进步为人们的学习和生活提供了前所未有的便利,随着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信息终端日益普及,网络阅读模式应运而生。网络阅读与传统的图书阅读相比,有着显著特点,归纳起来主要包括以下几点。

1.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呈现模式与网络阅读模式

在多媒体时代,各种信息传播方式早已经取代了过去纸质文本的单一传播方式,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在当今社会,无论是从事学术研究的专业人员还是普通读者,在阅读方面花费的时间不断趋于碎片化。网络阅读的一个显著特点是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呈现模式和网络阅读模式。由于手机、平板电脑等个人移动信息终端的日益普及,人们更多地利用等车、乘车等时间进行网络阅读。网络媒体运营商为了迎合这种碎片化的阅读模式,把各种网络媒体信息以碎片化的模式呈现出来。微博、微信等新的信息传播方式已经逐渐形成了一种“微文化”,这也是碎片化的网络信息呈现模式与网络阅读模式的集中体现。

2.更为广泛的信息量与信息检索定位水平相对不足

由于互联网数据库技术的不断发展,网络阅读可以获取的信息量远远超过了过去人们获取信息的方式,而且网络数据库可以提供的信息量仍然在以几何级数方式不断膨胀。人们通过网络阅读可以获取的信息资源已经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拓展。然而,随之而来的问题是,信息检索定位水平的相对不足。由于网络信息资源的超大容量,常常会使得对读者有价值的信息资源淹没在大量不相关的干扰信息之中。读者往往在查找需要内容的时候,由于不相关的干扰信息过多而找不到对其有用的信息。这一方面是由于读者寻求的信息内容可能过于生僻;另一方面则更有可能是由于信息检索定位水平的相对不足,导致网上可以找到的信息资源无法正确、恰当地呈现出来。这是多媒体时代网络阅读应当改进的重要缺点和不足。

3.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与对网络传输速度的依赖

互联网技术和数字技术为人们的阅读活动带来了更多的便利,过去可能在图书馆的书堆中苦苦寻觅才可以得到的信息,现在仅仅通过敲击几下键盘和点击几下鼠标就能轻易获得。但是在网络阅读为人们提供更为方便快捷的信息获取方式的同时,也显现出这种阅读方式的某些不足之处。网络阅读需要相应的平台进行信息的发布和更新,不同地区不同环境下的网络硬件建设水平往往各不相同,在一些欠发达地区,网络硬件建设发展水平可能较为滞后。由于网络阅读对网络传输速度有一定的要求,很可能由于网络原因而无法实时刷新信息数据库,进而对网络阅读造成影响。这种对网络传输速度的依赖是网络阅读无法避免的不足。

二、传统图书阅读的优势和不足

相较于多媒体时代的网络阅读模式,传统图书阅读模式有着自身的优势和不足。主要表现在如下几个方面:

1.傳统图书阅读对软硬件设备没有要求,更为简便易行

虽然网络阅读有许多优势,也为读者提供了很多的便利,但是由于其对网络和信息终端设备有一定的要求,因此也存在着各种局限性。网络阅读首先需要网络硬件提供足够的信息传播速度,无线网络还需要足够强度的网络信号,在山区等特定地区很可能因为信号强度不足而无法进行网络阅读;即使网络信号强度足够,手机和平板电脑也有电池电力的局限,电力耗尽也无法实现网络阅读。相对的,传统图书阅读不需要特定的软硬件设备,只要有足够的光线和可阅读的内容,就可以进行阅读。可见,传统图书阅读在简便易行方面有着不可取代的优势。

2.传统图书阅读可以为人们带来的阅读体验

在多媒体时代,人们的生活节奏不断加快,同时也助长了人们在学习和生活上的浮躁情绪。在这样喧嚣纷繁的世界之中,能够静下心来细细品读一本好书,已经成为一种文化符号式的高雅艺术追求。纸书爱好者往往愿意带上一本好书,扔下手机、笔记本电脑等电子设备,踏上一段旅程,在放松身心的同时,也使自己在精神上得到满足。由此可见,传统的纸质图书阅读模式在文化传承的同时,也为人们带来不一样的阅读体验。

3.传统图书阅读在学术研究和探索方面的作用不可忽视

由于传统图书阅读更具有思辨性,因此在学术研究和探索方面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人们在进行传统图书阅读的过程之中,可以更专注地进行学术思辨与探讨。不仅如此,一些较为新近的学术研究成果由于涉及专业领域的科学研究进程,往往仅在一些专门的学术期刊上发表。要获取相应的专业研究成果信息,则只能通过订阅相关的学术期刊来实现。当然,随着网络技术不断进步,一些学术研究成果在网上也可以找到,但是与学术前沿课题有关的最新研究成果往往还不能实现网上信息资源实时更新。由此可见,传统图书阅读在学术研究和探索方面仍然起着不可忽视的重要作用。

三、多媒体时代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应齐头并进

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各有所长,两者分别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多媒体时代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应当齐头并进,各自发挥自身的优势,并以自身优势来弥补对方的不足。

1.傳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方式将长期共存

当前科学技术的发展水平虽然有了长足的进步,但是传统阅读模式仍然没有被网络阅读取代。这一方面是由于当前的网络信息技术和数字技术还没有达到相应的程度,网络阅读所存在的局限性仍然未能被完全克服;另一方面是由于人们在很大程度上仍然眷恋传统图书阅读模式,这与人类社会长期以来形成的文化传承是分不开的。毕竟纸质信息载体在人类社会中存在了两千年,虽然当前的电子信息存储技术可以实现海量信息的存储和传输,但是由于大多数人从小到大的学习生活都与纸质图书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很多人在进行网络阅读的同时,也不会完全放弃传统图书阅读方式。由此可见,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方式在相当长的时期内将长期共存。

2.深阅读和浅阅读融合互为补充以满足时代需要

网络阅读的碎片化特点导致其必然归于浅阅读的范畴。在多媒体时代,海量的网络信息以碎片化的模式呈现给读者,使得网络阅读更倾向于对娱乐性和休闲性的追求。与之相对应的,传统图书阅读方式则以深阅读为特点。传统图书在思辨性方面具有独特的优势,其阅读过程有利于人们对图书内容进行更深层次的理解与反思。在当前的多媒体时代,人们既需要浅阅读带来的娱乐和消遣,也需要深阅读所激发的思索与感悟。由此可见,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在深阅读与浅阅读两方面各有所长,两者应当相互融合,互为补充,这样才可以满足时代发展的需要。

四、结语

随着科技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的阅读需求也不断呈现出多元化的趋势。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作为人们获取信息和知识的两种不同渠道和方式,有着各自的优势与不足。应当对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进行有效的协调,使不同的阅读方式共同为提高人们的文化水平和文化生活质量服务。

[1]郭蕊. 借鉴传播学理论探析增强思想政治教育实效性的途径[A]. 新中国60周年与贵州社会变迁学术研讨会暨贵州省社会学学会2009年年会论文集[C]. 2009.

[2]梅建文,何金彩,刘文. 不同类型网络游戏与大学生应对方式、心理健康的关系研究[A]. 浙江省医学会心身医学分会成立大会暨2006年浙江省心身医学学术年会论文汇编[C]. 2006.

[3]中国出版科学研究所课题组.我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又有重要变化——2006年全国国民阅读与购买倾向抽样调查有六大发现[A]. 中国编辑研究(2007)[C]. 2007.

[4]魏一平. 近十年我国非学术期刊研究综述——以对“中国期刊网”1996-2005年有关文献的内容分析为依据[A].2006中国传播学论坛论文集(Ⅱ)[C]. 2006.

[5]王燕,刘继贤. 大学生英语阅读元认知能力调查分析与提高对策——省高教学会“十一五”规划重点课题研究成果之一(课题编号115C-298)[A]. 高教科研2006(下册:专题研究)[C]. 2006.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3

1. 现代阅读的现状

目前,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发展, 我们可以看到在网上阅读的人越来越多, 新媒体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式, 网上搜索信息具有便捷性, 使得人们可以逐渐开始改变传统的阅读方式。新媒体时代, 各种信息都可以在网上获得, 只需要一台电脑或者一个移动客户端就可以随时搜索到自己感兴趣的信息, 不过有一点就是, 网络是一个新兴事物, 这也使得对网络感兴趣的人也分一定的人群, 目前的网络阅读人群, 分成不同的年龄层, 如通过网上搜索到的调查,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我国网民已经达到了6亿多人群, 通过对这些人群分析数据, 我们可以发现, 目前网络化阅读呈年轻化发展趋势。同时对他们在网上所搜索的信息进行分析, 我们可以发现上网人群在网上搜索的信息, 有部分是搜索中文字阅读, 这种人占80%左右, 其中为人群为18~40周岁人群居多, 呈现年轻化趋势。年轻网友在网上搜索的网络信息一般是包括很多, 包括阅读文学作品、专业书籍、报刊等方面的信息。

2. 网络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的区别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了, 由此带来了网络阅读的飞速发展, 同时也给传统图书阅读行业带来了一定的冲突。关于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区别, 我们可以从以下这几个方面讨论:

2.1 阅读主体即受众不同

网络阅读是一个新兴的阅读方式, 受众多数为年轻群体, 网络阅读具有传播迅速、阅读快等特点, 这是网络阅读的优势。网络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在传播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区别, 网络阅读主要是通过网上的传播方式, 传播介质是网络介质, 具有便捷性、传播快等特点。网络是一个新兴的时代, 上网需要一定的技术, 因此对人员有一定的要求, 对网友有关有一定技术的要求, 对此, 使得网络阅读的受众一般呈现年轻化, 年龄较大的人对网络一般不是特别感兴趣。传统图书与网络阅读在阅读的受众上明显不同, 据我国网上阅读调查表明, 青年人仍是网上的主体, 这种阅读习惯可能要伴随他们一生。可见, 年龄与上网习惯成反比关系。年龄越小, 有上网阅读习惯的人越多, 年龄越大, 对上网兴趣越减少, 年龄层较大的人一般比较倾向于传统阅读。其中很多高年龄层次的人由于受到社会环境、历史条件限制, 文化水平较低, 对互联网接受程度没有那么大, 缺乏应有的电脑网络知识, 因而比较倾向于传统的阅读方式。

2.2 阅读方式不同

网络阅读同传统图书阅读信息在方式上具有一定的区别, 网络阅读的媒介主要是依靠电子介质, 然后被受众所接受, 而传统图书阅读在方式上主要是依靠纸质介质进行传播, 传统的阅读方式同电子阅读方式在介质上具有区别。关于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在传播方式上可以由如下这些区别:传统阅读方式是基于印刷术发展起来的纸质进行传播, 主要以纸质为传播方式, 读者可以在纸质上面进行标注, 在上面写上自己的阅读思考过程。传统阅读的发展历史已经有了很长的历史, 人们已经习惯了用纸质进行阅读。而网络阅读是基于网络电子媒介的一种新的阅读方式, 主要是借助计算机网络来获取信息和知识, 从而被受众所搜索阅读。这种方式下读者在阅读时可以根据实际的需要, 快速查找自己所感兴趣的消息, 计算机网络给阅读方式带来的最大变革是高效率检索阅读方式的出现。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网络阅读具有开放性, 它没有国界, 任何人可以在网络中寻找到任何自己所需要的信息并进行阅读, 它让地球上任意一个人都被连接起来。

2.3 阅读的内容不同

读者购买传统图书进行阅读, 有些也是进行收藏, 纸质图书在阅读上能给人更深刻的映像。读者通过阅读传统图书能够从中获得更深刻的知识, 而在网络上进行阅读, 网络上的信息更广泛, 这两者之间的区别是读者在传统网络与传统图书中所接受的信息结构有所不同。其中在多媒体上进行的网络阅读上在内容上更丰富多彩, 在网络阅读中读者可以看到有文字、图片、动画、音乐、电视、电影等, 读者能够更多地体会到更多的阅读乐趣, 传统阅读方式相比于传统阅读就相对沉重、单调。

2.4 阅读的感受效果不同

传统阅读发展至今已具有很多年的历史, 通过传统图书阅读方式, 在阅读过程中读者更能进行细读, 能够慢慢阅读, 边阅读边思考, 从而仔细领会图书中的知识, 通过这样的仔细阅读从中学到知识和获得收获。而通过网络阅读方式上, 网络阅读所获取的信息更加丰富, 能够提高读者的感官享受, 在一定程度上可以全面调动读者的阅读感官, 从而在一定程度上可以有利于提高阅读效果。

3. 数字化阅读对传统出版物产生的冲击

我们如今处在一个新媒体时代, 数字化的发展使得传统的阅读方式带来了一定的改变。网络的发展, 使得人们能够在网上随时获得各种信息, 同时更加便捷, 这就给传统图书行业的发展带来了一定的冲击。通过对网络阅读与传统阅读进行对比, 可以发现网络阅读给传统的纸质媒体发行物带来了很大的冲击, 其中报纸是受到数字化阅读冲击最为强烈的传统媒体。

4. 新媒体时代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的发展

从上我们可以看出, 网络阅读与传统图书阅读都有各自的优点和缺点, 虽然网络阅读具有很好的优点, 但传统的阅读优势也有其自身的优势, 对此, 可以利用传统阅读和网络阅读的优势, 针对不同的年龄层次来发挥两者之间的优势。只要通过阅读能够为读者带来知识和收获, 那么不论传统阅读还是网络阅读只有是对个人、对社会来说都是有益的, 那么传统图书阅读就不会被取代。

结束语

综上所述, 随着新媒体时代的到来, 使得网络阅读发展起来, 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对传统图书阅读带来了一定的冲击, 但也应该认识到这两种阅读方式都各有其优势, 不可能被相互取代。对此, 在新媒体时代下, 可以让两种阅读方式相互补充相辅相成, 促进大众阅读。

摘要:如今随着网络的发展, 人们可以在网上看到各种信息, 网络的快速发展让人们能够在网上随时搜索到各种信息, 能够随时阅读到各种书籍, 这改变了人们的阅读方法, 同时对传统的纸质书籍起到了一定的冲击作用。电子阅读在带来便捷的同时, 也使得青少年们因长期面对电子网络书籍从而对青少年的视力带来一定的危害。关于在这种新时代背景下, 如何平衡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的关系。本文就如今多媒体时代下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之间的区别。

关键词:多媒体时代,传统图书阅读,网络阅读

参考文献

[1]贾建伟.探究多媒体时代的传统图书阅读与网络阅读[J].出版广角, 2015 (08) :36-37.

[2]卢立静.网络时代的大众阅读[J].山东行政学院学报, 2013 (01) :150-152.

全媒体时代图书策划的传媒化探索 篇4

【关键词】传播;图书出版;编辑思维;媒体意识

【作者单位】陈守湖,武汉大学文学院,贵州日报报业集团。

“余秀华诗歌走红”无疑是2014年年末至2015年年初中国的一桩大众文化事件。一个39岁的普通农村妇女,一个不幸脑瘫的女诗人,因一首名为《穿过大半个中国去睡你》的诗歌迅速蹿红。从传统媒体到新兴媒体,从报纸、电视到微博、微信,余秀华这个名字高频出现。诗歌再一次刺激了普通中国人的生活。这其中当然有余秀华诗歌本身的力量,她用语言的艺术和力量以及感情的力度刺痛了读者[1]。但在传播学的视域下,“余秀华现象”本质上是一种媒体制造。正是无数媒体(包括传统媒体和新媒体)的介入,使余秀华诗歌的知名度空前跃升。而出版余秀华诗集的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广西师大出版社,在这起大众文化经典传播案例中的手法同样可圈可点。两家出版机构在此次策划出版余秀华诗集的过程中,表现的迥异于传统图书生产的媒体自觉意识,值得图书出版业同行借鉴。

一、新媒体意识

从传播学视角来看,现代社会就是一个媒介社会。图书出版业显然不能无视自己身处的媒介社会,尤其在新兴媒体不断涌现,自媒体受到大众追捧的全媒体时代,媒体意识更应成为图书编辑的基本素养。一方面,媒体普遍关注的文化现象,往往孕育着市场行情看好的图书,这是选题策划的一条有效途径;另一方面,出版机构介入传播场域之后,自身亦会变成传播媒介。这无论是对图书出版还是发行,都是极为可贵的媒介资源。

余秀华诗歌最初只是出现在自媒体上,而她更多的是将诗歌发表在她的新浪博客上。2014年,《诗刊》(下半月刊)9月号选发了余秀华的一组诗歌《在打谷场上赶鸡》,同时配发了余秀华的随笔《摇摇晃晃的人间》。2014年11月10日,“诗刊社”微信公众号发布了余秀华的这组诗作,题为《摇摇晃晃的人间——一位脑瘫患者的诗》,短短数天内阅读人数超过5万。11月23日,诗歌微信公众号“读首诗再睡觉”对余秀华诗歌《你没有看见我被遮蔽的部分》进行了推送,阅数量达7万之多。在无数微信朋友圈和微博、博客、网站上,余秀华的诗被疯狂转发,由此引发了红透中国网络的余秀华诗歌现象。

面对传媒制造的文化事件,出版机构能否有所作为?湖南文艺出版社成功拿下余秀华首本诗集版权,正是得益于出版人先人一步的新媒体意识。湖南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在“诗刊社”微信公众号推送余秀华诗歌的第二天就读到了余秀华的诗歌。当时他就被打动了,从而产生了要为她出诗集的想法。2014年12月,湖南文艺出版社和余秀华签订了出版合同。事实证明,这种与媒体热点并肩齐跑的节奏,成为余秀华诗集热卖的关键因素。湖南文艺出版社《摇摇晃晃的人间》首印1.5册,一天就被抢光,随后还加印了8000册。

拿到了余秀华诗集《月光落在左手上》版权的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亦受惠于编辑敏锐的新媒体意识。当责任编辑在微信上看到旅美作家沈睿评论《什么是诗歌:余秀华——这让我彻夜不眠的诗人》一文时,她正在外地出差。她搜索了网上关于余秀华的消息,敏锐地意识到余秀华将是一个因诗而红的诗人。原因很简单,无数自媒体的转发,就是余秀华诗歌的读者基础和市场关注度。市场的反应也证实了责编的判断。2015年2月27日,《月光落在左手上》在亚马逊排行榜名列第七,在当当网的新书排行榜中位居第二名。

两家出版社的成功,借助了一个极为重要的因素就是编辑的新媒体意识。相较于传统媒体,新媒体几乎全天候地推送讯息。文化类的微信公众号是微信爱好者关注的重要领域。著名的诗歌微信公众号“为你读诗”,其粉丝量有数十万人之多。在“读首诗再睡觉”微信公众号上,几万人同读一首诗的盛况已成常态[2]。这种文化现象包含了普通人对诗意生活的向往和追求。余秀华诗集的热卖,正是这种日常生活诗意向往的市场反应。毕竟,买一本诗集和网淘某件流行衣物是不一样的。购买诗集的人,不仅是诗歌爱好者,而且是关心当代中国诗歌的人。从新媒体中发现人们的阅读兴趣,并从人们的阅读兴趣中寻找图书选题,往往能在市场推广中事半功倍。湖南文艺出版社与广西师大出版社对余秀华诗集的成功策划,充分证明了全媒体时代出版人树立新媒体意识的重要性和必要性。

二、互联网思维

纸质媒体(期刊、报纸等)在互联网时代的转型困境,与同样以纸质印刷品为介质的图书出版业其实是一致的,两者面临的都是印刷术主导的产品在新时代背景下生存和发展问题,只不过前者强调的是快速传递,后者更讲求时间沉淀。互联网时代的到来,使两者都受到了巨大冲击,互联网带给传统出版业的挑战是空前的,首当其冲的就是互联网思维对图书出版传统思维的挑战。

互联网思维有何特点?最大的特点当然是技术革命。具体而言,(移动)互联网、大数据、云计算技术的迅速发展,带来了传统商业形态的革命。市场、用户、产品这三个核心的商业元素,因为互联网技术的创新,亦迥异于传统形态。最明显的变化就是开放、平等、互动商业形态的确立。这种商业形态的出现,带来的必然是从产品生产到用户终端的流程再造。其中一个显著的变化就是开放式产品体验模式的确立。

开放式的产品体验模式应用到图书出版中,带来的“化学反应”或许就是读者对图书产品制作过程的参与。他们不仅可以知晓某一图书产品的制作流程,而且可以亲身体验这些流程。这就意味着图书编辑“把关人”角色的嬗变。传统图书出版中,编辑是保持着绝对话语权的,但开放式体验模式的引入,则使众多的网民成为图书产品的隐性“把关人”,在某些时候,正是他们的体验表达,启迪了图书出版人,从而确立了产品的市场预期。

余秀华诗集的出版,与其说是出版人的主动选择,倒不如说是网友“倒逼”的结果。《诗刊》对余秀华诗歌的编发,当然是一次独具慧眼的推荐,但作为一份纯文学期刊,其影响力微乎其微。从余秀华诗歌被“诗刊社”微信公众号推送那一刻起,传播性质就发生了剧变,余秀华诗歌在《诗刊》刊发,只是部分订户能看到,但依托微信公众号进入互联网,以自媒体为切入口,余秀华诗歌就发生了裂变。尽管有人认为“脑瘫诗人”这样的标签是一种歧视,是在消费别人的痛苦,但不可否认的是,这样的标签在互联网传播中是有效的。在海量的互联网信息中,单条信息必须要有高辨识度方有可能被用户获取。如那首未收入余秀华诗集的《穿过大半个中国来睡你》,无疑是余秀华诗歌的关键“推手”之一。时至今日,这首诗依然是余秀华诗歌的显著标签。

nlc202309090740

两家出版社的介入,无疑是对“网络诗意”的响应。湖南文艺和广西师大两家出版社为何率先出手?显然和编辑的互联网思维大有关联。网络阅读往往被视为一种轻阅读,但若以此轻看网民的阅读品位,却有以偏概全之嫌。事实上,微信这种新兴媒体,在许多时候是需要以“深阅读”来建立自己粉丝忠诚度的。出版机构对余秀华诗歌的介入,不完全是传统出版的单方审读思维,而是他们将自己化为“网络诗意”的一部分。最先关注余秀华现象的责任编辑,和无数疯转余秀华诗歌的网友一样,首先成为余秀华的读者和粉丝,责编和余秀华之间,不是普通的著作人与出版人之间的关系,而是基于互联网的一种互动与沟通。《摇摇晃晃的人间》《月光落在左手上》两本书的热销,具有明显的互联网特征。诗集尚未出版,就已经在网络电商处先行预定,这种营销模式无疑为余秀华诗歌的走红再添一把火。一天之内,万余册诗集断货这样的销售盛况,显然只有互联网销售时代才可能实现。

互联网思维不是万能的,技术主义对彰显人文精神的图书出版业来说,既有可能成为推手,亦有可能成为掣肘。点击率与读者认同并不能简单画等号,网络的“喧哗与骚动”并不一定是优秀图书的温床,如果我们把互联网视为渠道,那么借道互联网的图书出版业,最高的追求依然是“内容为王”。互联网思维不是对原有出版思维的颠覆与替代,它只有在深刻理解出版业本质属性的基础与前提下才能产生效益的最大化[3]。余秀华诗集的最终出版并被读者接受,依然在于她诗中的“日常生活”具有令人“惊心动魄”的力量。

三、社群化整合

粉丝是后工业时代的特殊产物。传媒时代的到来,使粉丝成为消费主义文化的典型代表,他们不是被动地消费,而是积极、主动、创造性地通过消费来建构自己生活和存在的意义[4]。粉丝消费的一个典型特征就是社群化。网络时代使整个世界仿佛成了地球村,但和实体的人居社区不一样,如今的网民日益呈现圈子化的特征,虚拟社群由此出现。正是在这个意义上,麦克卢汉当年预言的“重归部落化”在网络时代仿佛化为现实[5]。大众媒体的概念正在受到分众化媒体的挑战。

在麦克卢汉“媒介即讯息”的理论框架中,书籍亦被理解为媒体之一。只不过,“书籍是一种个人的自白形式,它给人以观点。报纸是一种群体的自白形式,它提供群体参与的机会”[6]。显然,作为媒体的书籍具有分众特点。在传统的意义上,它的受众是一种散点存在。而在全媒体时代的图书出版中,这种散点存在的受众正在被聚合,从而使图书具备了社群化媒介的潜质。社群化思维对图书出版的推动不乏成功案例。如财经作家吴晓波所著的《腾讯传》就曾在自己的微信公众号“吴晓波频道”中连载推送,并接受粉丝预订。纸质版《罗辑思维》同样依托了“罗辑思维”微信公众号庞大的订阅群体,出版30天内书籍竟然连续再版了5次[7]。

湖南文艺出版社和广西师大出版社对“余秀华现象”成功的介入,有着鲜明的社群整合特点。从选题到最后的发行,都充分尊重了网络社群意愿:余秀华诗集进入出版人视野,来自“余粉”的刷屏;湖南文艺出版社责任编辑是通过朋友圈看到余诗的;在出版社内部统一意见并决定签合同,也在同事之间的微信分享认同;联系余秀华本人是通过微信朋友圈实现的;将余秀华的第一部诗集定名为《摇摇晃晃的人间》,是出版社征集网友意见后确定的;广西师大出版社责任编辑亦是在微信朋友圈了解到余秀华诗歌。正如媒体评论所言,“社交媒体成就了余秀华神话”[8]。

两家出版社的责任编辑都看到了余秀华诗歌读者所具有的网络社群特征。他们虽然存在于虚拟社区中,但兴趣、爱好、价值观都基本趋同,因此这个虚拟社群完全有可能实体化,从而带来图书的市场认同。余秀华诗歌最终集结成书,并非是对社群的终结,而是一种整合效应的延续。两本面世的诗集其实也成为媒体,它们成功地实现并传播了网络社群的价值观。两家出版社的编辑亦因给这个网络社群提供了服务,从而获得了高度的认同。

西方传播学对传播的定义,素有“传播的传递观”和“传播的仪式观”两个维度。前者重在价值传递,后者重在仪式确认[9]。虚拟社群显然兼具这两种特质。余秀华诗歌的粉丝,从物理时空意义的IP地址聚合为可感知的人群,实际上是一种价值观的黏合。当余秀华诗歌成为一种大众文化现象之后,这个社群就有可能更多地注重仪式确认。评论、跟帖、转发,举办诗歌朗诵会等仪式其实是一种社群宣示。两本诗集的出版受到了市场广泛欢迎,某种程度上也迎合了虚拟社群的价值观并使其仪式意义得以升华。

余秀华诗歌从网络走红到最后正式出版的过程,最重要的推手其实是媒介传播的力量。介入的出版机构,同样也扮演了传媒的角色,从而使自己成为这起大众文化传播事件中的关键一环。在全媒体时代,图书的策划编辑不应当静态观望,而应当动态介入。尤其在大众文化现象出现时,出版人更应拥有自己独立的文化判断,适时切入其中,引领文化舆论,并在参与大众文化事件的过程中,更有效更前瞻地选题策划、培育客户、争取市场。

[1]余秀华. 月光落在左手上[M].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15.

[2]张彬. 诗歌:微信传播不可小觑[N]. 人民日报海外版,2014-06-03.

[3]潘凯雄. 互联网思维与出版业[N].文汇报,2014-03-22.

[4]刘伟,王新新. 粉丝作为超常消费者的消费行为、社群文化与心理特征研究前沿探析[J]. 外国经济与管理,2011(7):41.

[5]何道宽. 媒介即文化——麦克卢汉媒介理论批评[J]. 现代传播,2000(6):25.

[6][加拿大]马歇尔·麦克卢汉. 理解媒介:论人的延伸[M]. 何道宽译,译林出版社,2011:277.

[7]刘影,娄美玉. 书业的互联网思维:《罗辑思维》的启示[J]. 编辑学刊,2015(1):21.

[8]魏英杰. 社交媒介成就了余秀华神话[N]. 新京报,2015-01-19.

[9][美]詹姆斯·W·凯瑞. 作为文化的传播[M]. 丁未译,华夏出版社,2005:4-8.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5

1 当代图书馆的发展现状

在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中,图书借阅主要采用的是开设场馆的形式,但是这种形式在目前的社会已经不能满足广大读者的阅读需求。一方面是现在社会追求高效率,而人们的生活节奏也普遍加快,图书馆场馆借阅这种形式已经无法适应现在快节奏的生活。另一方面是新媒体技术的普及使得人们的阅读越来越依靠新媒体,基于以上两种原因,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进行数字化管理非常有必要。数字化管理相比于传统的图书管理而言具有非常大的进步性,首先,表现在这种管理方式既节省了读者大量的借阅时间,又使得图书馆管理人员的工作量显著的减少。其次,数字化管理可以有效地打破时间上的限制,大大提升了借阅者和图书馆双方的工作效率。最后,在图书馆当中会存在一些古籍,社会大众对古籍的借阅会影响到古籍的保存,但是通过数字化管理和信息化建设,阅读者可以通过网络平台进行图书馆所藏古籍的查阅,这对于图书馆最大价值的发挥具有非常重要的作用。

2 新媒体对当代图书管理的价值

(1)促进管理理念的更新。新媒体对当代图书管理的价值体现,最重要的一点就是可以促进图书管理理念的更新。在图书管理方面,理念的更新可以进一步地改进图书管理的方式和方法,促进图书管理工作效率的提高,在传统的图书管理理念中,对图书的管理只是对图书的分类、编排以及对图书借阅信息的记录,这样的管理理念对于发挥图书馆的巨大社会价值意义不大。就图书馆而言,所藏书籍学科门类齐全,对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但是被传统模式的管理理念所限制,这种社会公用无法得到发挥。在新媒体时代下,可以积极地转变管理理念,将被动管理转变为主动管理,可以利用新媒体技术对图书馆总的书籍进行不定期的宣传和介绍,通过这样的宣传方式,使得图书馆中书籍的影响被逐渐地扩散出去,从而吸引阅读者进行借阅,进而发挥书籍的积极社会功用。

(2)促进管理模式的创新。新媒体技术对现代图书管理的重要价值还体现在可以促进图书管理模式的创新。在传统的管理中,主要采用的管理模式就是人员管理,通过图书馆工作人员对图书的分类、编排和存放,实现对图书的有效有序管理,这种管理方式工作量比较大,而且一旦借阅比较多,很容易出现混乱。在新媒体时代下,利用新媒体技术,可以简单有效地实现对图书编码的统一划分和管理,通过统一的划分编排,实现对图书馆图书序列的网络化信息储存,这样在图书管理中可以时刻地利用网络信息对图书的位置、借阅情况进行查询和搜索,这种管理方式不仅使得工作人员的工作量大大减少,而且在图书编码的科学性上也具有一定的优势,在图书管理上,简便、易操作的优势也非常明显。

(3)促进服务体系的完善。新媒体技术对于图书管理最后一个重要的价值体现就是可以促进图书管理服务体系的完善。图书馆作为社会公共服务机构的重要组成部分,发挥其服务功能的大小决定着其价值的大小。在过去的图书管理模式中,由于工作人员的工作任务量大,而且加之相对比较低的工作效率,工作人员对于图书管理的服务所进行的思考比较少,这就导致在图书管理中难免存在服务上的漏洞。新媒体技术的应用,非常高效地完成了图书管理工作,将任务繁重的图书管理人员从工作中解放了出来。工作量的减少促使工作人员在服务质量方面进行了思考,在这样的环境下,图书管理人员的服务意识逐渐加强,并且服务质量越来越高,这对于充分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功能具有重大的意义。

3 图书管理在新媒体时代的发展趋势

(1)通过技术革新完善服务体系。从目前的情况来看,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下具有一个突出的发展趋势就是技术化现象越来越明显,而且服务体系越来越完善。现在的社会以服务为主,而图书馆的根本功能就是为社会文化的传播和交流进行服务,也就是图书馆的发展宗旨和社会发展的趋势具有一致性,所以在图书管理未来的发展趋势中,必须做好服务方向的发展,而服务方向的发展,需要技术的进一步支持。在社会实践中发现,新媒体技术的提升会有效地促进图书管理水平的提升和效率的提高,而效率的提高使得工作人员的重心向优质服务的提供上转变,这种变化倾向对于完善图书管理而言具有重要的意义。总而言之就是图书管理在未来的发展趋势中,需要不断地进行自身管理技术的提高,以此来完成服务质量的优化和服务体系的完善。

(2)促进数字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开放。信息化和网络化发展是目前社会发展的一大主要趋势,在未来的图书管理当中,建立信息化管理模式和网络化管理平台对于促进图书管理工作而言具有非常大的帮助。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开放,可以使得图书管理人员在管理工作中充分的听取读者的建议,对图书馆的书籍内容进行适当的调整,促进图书馆图书功能性的发挥和多样性的发展。另外,通过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开放,图书管理模式可以发生转变:首先是将传统的管理模式转变为以信息化数字化为主、工作人员为辅的管理模式,强化管理工作中的流程化和标准化。其次是利用信息化、网络化的开展,可以清晰地发现图书的借阅情况,通过对借阅数据的分析,可以了解到读者的喜好,从而进行图书结构性的调整。

(3)明确读者喜好并形成良性循环。明确读者喜好,形成图书馆的良性发展循环也是未来图书管理发展的重要趋势。由于信息化和网络化的建设,使得图书馆在书籍管理方面的控制力大大地增加,通过网络数据的统计和分析,可以明确地判断出读者的喜好,根据读者的喜好进行图书馆资源的补充,这样,图书管理和读者阅读就形成了一个良性的循环,通过读者的阅读喜好促进图书馆的资料更新,而通过图书馆资料的更新,读者获取更多的有用信息,这对于发挥图书馆的社会公用作用非常有帮助。

4 结论

传统的图书管理模式已经越来越不能适应社会的需求,为此,在新时代背景下积极开展图书管理模式的创新和管理理念的更新,促进图书管理方式的现代化转变,使得图书管理在效率上得到显著提升,对于实现图书馆的现代社会价值具有重大的作用。只有明确认识,改变观念,科学的分析未来的发展趋势,图书管理才能真正地做到为人民服务。

摘要:伴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进步,新媒体技术也不断地完善和发展,随之而来的是整个社会生产和生活模式的变革。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的要求下,不断地进行自我变迁来适应社会发展。就目前的情况而言,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下的自我变迁是一种良性的发展,对于图书管理向更好的方向发展具有非常大的帮助。文章从图书馆在新媒体时代背景下的发展现状入手,主要分析新媒体时代背景下图书管理的发展方向,为未来的图书管理提供一些科学化的参考意见。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数字图书馆,价值

参考文献

[1]段吟凰.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图书管理[J].经营管理者,2015(9):296.

[2]滕玉蓉.新媒体时代下的数字图书管理[J].西部素质教育,2015(2):119.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6

随着科学技术的迅猛发展, 我们已经迈入了新媒体时代, 触摸媒体、智能手机等新媒体层出不穷, 给我们的生活、工作和学习带来了巨大影响, 给图书编目工作也提出了新的要求。在新媒体环境下, 图书编目工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图书编目工作, 是目前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二、新媒体时代图书编目工作的变化

图书编目是图书馆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序繁琐、技术性强, 工作量也很大, 如果一味依靠手工操作方式, 势必无法提高编目效率。新媒体的诞生, 为图书编目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媒体视域下, 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

1、编目工作方式快捷高效

如今, 我国大部分图书馆都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编目, 这直接体现了我国社会取得的重大进步。编目人员可以借助网络技术, 在网页中输入检索关键词, 依次检索网络数据库, 一旦发现待编资料的编目记录, 工作者就可以对个别字段进行移动、编辑或修改, 使其适应本馆的编目要求;如果工作人员没有在网络数据库中检索到待编资料的编目记录, 可以根据实际情况在网上开展原始编目工作, 找到类似的待编资料的编目记录, 对个别字段进行修改或丰富, 便能成为本馆数据。由此可见, 利用网络技术进行编目, 不仅能节约时间, 还能提高工作效率, 更好地促进目录数据库的建设。

2、编目内容丰富多彩, 覆盖面广

在新媒体环境下, 知识信息急剧膨胀, 图书馆馆藏资源已经不再只有纸质文献资料, 还有各种各样的电子网络资源, 这些资源更新速度快、内容丰富、覆盖面广, 而且在生成、复制和流通等方面也有一定的特殊性, 所以在管理这些资源方面具有显而易见的难度。然而, 电子资源也具有很多益处, 所以图书馆利用电子资源的频率不断提升, 使得编目内容也更加丰富。

3、编目工作人员的积极性更加明显

新媒体时代对图书编目人员的综合素质也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为了满足读者的信息需求, 图书编目人员必须了解新媒体的相关信息, 掌握网络上的各类资料, 对网上全文信息、网页信息、数据库信息等都要进行合理编目, 以此丰富网络信息的储存量与检索量。由此一来, 图书馆引入新媒体后, 图书编目工作人员的工作内容更加丰富, 要对不同书目类型、不同语言文字的数据实施统一的书目格式检索界面, 帮助读者更全面地了解信息, 满足读者多样化的信息需求。

三、新媒体时代完善图书编目工作的对策

1、明确图书编目的重要地位

对图书编目予以高度的重视, 是保证图书编目工作顺利开展的重要基础。传统的图书编目方式以手工操作为主, 从图书采访开始, 到图书编目, 基本由工作人员手工完成。很显然, 这种工作方式已经难以适应新媒体时代的发展需要, 所以推广计算机编目是当务之急, 这标志着图书馆的文献著录将沿着标准化、规范化和统一化的方向发展。在这样的形势背景下, 图书编目人员要保持清醒的头脑, 认清自己所承担的重要职责, 不仅要掌握新型的图书编目方式, 主动适应新的工作环境, 还要加强主动学习, 紧跟时代发展的步伐。除此之外, 图书馆还要对图书编目工作模式和工作重心进行全方位改革, 制定新的工作制度, 使编目工作有章可依。

2、扩大图书编目的工作范围

新媒体环境对图书编目的工作模式提出了越来越高的要求。在信息化背景下, 图书馆已经成了全社会各种信息资源的一个重要交汇点, 图书馆的服务范围也逐渐从纸质资源转变为电子信息资源。图书编目工作已经不再是简单地在封闭环境中对馆藏书目进行简单加工, 而是置身于一个更加开放、更加多元的新媒体系统中对大量错综复杂的信息数据进行深度加工。图书馆要应用日渐发达的新媒体技术对现有的馆藏书目进行深层次的加工整理, 有效构建书籍目录数据库、期刊目录数据库和视听材料数据库等, 为读者检索不同的文献提供最大的方便。另外, 图书馆还应该主动开发其他有特色的目录数据库, 比如优秀硕博士论文数据库、专业目录数据库等, 增长读者的见识, 拓展他们的视野。

3、全面提高图书编目人员的综合素质

毋庸讳言, 图书编目人员的综合素质直接关系到图书编目的质量。提升他们的综合素质与业务能力势在必行。首先, 图书编目人员要具备丰富的图书馆专业知识, 这是开展图书编目工作的重要前提, 工作人员要了解各种数据分析法、机读目录格式、文献标引和著录规则等相关知识, 并主动学习《中国分类主题词表》、《中国图书分类法》等国家文件, 使自己的工作有据可依, 同时, 工作人员还要熟悉本馆的藏书体系、结构和范围等, 能有效为读者推荐优质文献。其次, 鉴于当前的图书馆已经实现了计算机网络编目, 所以工作人员还要掌握计算机知识和网络应用技术, 能自如地点击特定网站、网页, 能高效率地查询、收集网络资源, 并对其进行深度加工。再次, 图书编目人员还要掌握一定的外语能力和综合门类学科知识应用能力, 比如掌握人文社科、自然科学等知识, 为自己的分编工作提供知识指导, 提高工作效率。总之, 图书编目人员要主动加强学习, 多参加研讨会和培训班, 了解国内外编目工作的发展动态, 学习先进的编目技术, 更好地从事本职工作。

四、结束语

可以说,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图书编目工作提供了前所未有的良好机遇, 也使其面临着严峻的挑战。从目前来看, 图书编目工作面临着一系列亟待解决的问题, 比如标准化问题、联机编目问题、工作人员素质问题等。为了促进图书编目工作的可持续发展, 采取行之有效的措施解决这些问题势在必行。当然, 有了多方努力, 我们可以坚信, 我国的图书编目工作将会得到越来越好的发展, 为读者提供更加优质的信息服务, 为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做出积极贡献。

摘要:图书编目是图书馆工作内容的重要组成部分, 工序繁琐、技术性强, 工作量也很大, 如果一味依靠手工操作方式, 势必无法提高编目效率。新媒体的诞生, 为图书编目工作提供了新的机遇。在新媒体视域下, 图书馆的图书编目工作发生了一系列变化。如何借助新媒体的优势提升图书编目工作, 是目前图书馆必须面对的重要课题。

关键词:新媒体,图书馆,图书编目,变化,对策

参考文献

[1]吴蔚群.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规范管理新探——以大连海事大学图书馆为例[J].山东图书馆学刊, 2010 (1) :77-79.

[2]刘颖.中小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中参考在版编目的利弊[J].现代情报, 2010 (8) :92-94.

[3]赵晶, 丁如龄, 韩煦.我国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现状[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 2010 (7) :37-39, 42.

[4]许忻.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重新定位[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10 (2) :44-46.

[5]陈克元.网络环境下高校图书馆编目工作的新发展[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 2010 (6) :129-130.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7

一、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对象的广泛性与图书馆工作

新媒体时代阅读的对象是异常丰富的, 丰富得让我们眼花缭乱、应接不暇, 文本、作者、读者都在其间。阅读除了图书、报刊外, 还有电脑网络、手机动漫、电视、影像等多文本和载体, 它们都是人类重要的智慧资源。今后作为主流载体的电子资源, 会越来越显示出它的优势。因为现在有相当多的知识一开始就是以数字化形式出现的, 数字化已经影响到社会生活的各个方面, 给我们留下了极为丰富的智慧财富。我们应该把所有书写的、印刷的和电子的资源都看作是承载人类文明的重要的信息资源, 都应该好好地阅读, 因为所有阅读都互相呼应。我们必须学会新媒体时代的阅读, 不论是精读、深读, 还是泛读、浅读, 不论是读书、读报, 还是读图、读网, 各种讯息、知识, 随时都在供应, 我们随时都在阅读。“阅读是一个民族的希望, 是一个民族文明传承和文化发展的希望, 更是图书馆事业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命脉。”[1]新媒体时代的阅读不再是仅仅为了寻求知识, 还追求寻找知识的方法, 加强知识的管理和应用。如今图书馆已远远超出了它传统的以保存为主的功能, 正在成为当今知识社会的推进器, 它是一个高效益、高产出的知识服务机构, 它无论是在过去、现在和将来, 都将继续发挥人类文明遗产保护和传播的重要功能。图书馆员, 特别是学科馆员, 应能尽量让读者知道资源现状和了解读者的需求, 要摆脱旧的知识体系, 努力学习新知识, 与专业性读者站在同一水平线, 同一知识层次, 进行相互影响的交流, 成为拥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指导师。通过与读者交往, 指导信息空间完成职责。图书馆作为服务机构, 应该改变目前“借、阅、藏”的现状, 重视资源开发与研究。图书馆有责任开展和推荐阅读, 通过阅读接受信息。

二、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方式的整体性与图书馆工作

新媒体时代的阅读正在以整体化阅读的方式引领着整个时代的变动和走向。新媒体自身的丰富性, 加上读者的参与, 就使得分散的、零碎的、原子化的东西被整合在一起, 扫进读者的脑海中。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很注重技术的组合, 它的声、色、图、影的效果是其他的阅读无法相比的。它还可以进行互动阅读, 互动游戏, 点击互动广告, 自动下载等。所有的阅读不再是单独存在的, 它们之间彼此互相呼应。因此, 这就要求读者掌握丰富的比较全面的知识。如对声音、图像、动画等要有进一步的认识, 对艺术、美学要有较多的了解和体会, 要能纵观历史。这样的阅读, 才能帮助读者构建充实而高尚的精神境界, 塑造健全的人格, 净化心灵空间, 丰富思想情感, 发展创造性思维, 培养科学精神。新媒体时代的阅读将文本、声音、图像、动画和视频技术融为一体, 它的储藏载体也相当丰富, 有光盘、录音带以及各种类型的数字化、电子化装置, 它通过多媒体、超文本、超媒体等技术提供智能化的信息检索手段, 向读者展示各种生动、具体、形象、逼真的信息。文字、图片、图像、影像、色彩、声音等都成为网络阅读的对象。这样, 文字的、图片的、声音的、静态的、动态的超文本, 形成一个变化无穷, 丰富多彩的新文本世界。它充满了对外界的吸引力, 带给人们多重的感官刺激和更真切、更形象的阅读体验, 借助网络阅读可以把信息检索的范围扩大到整个世界。新媒体带来的阅读载体和阅读方式, 刺激着人们的视觉、听觉和神经, 对传统生活提出了新的挑战, 在感观运用、情感交往、思维方式、信息获取等各个方面给人们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变化。新媒体阅读实际上已成为一种多媒体的互动的立体化阅读, 读者真正成了阅读的中心, 想读什么就读什么, 爱怎么读就怎么读。读者的主动性、选择性及对作品形成和修正的参与性, 成为阅读领域新的景观。阅读是追求一种动态的阅读和综合性的理解。这种整体化阅读也给图书馆的服务带来了新的启示, 图书馆员们应更加努力学习, 掌握新媒体阅读的特点和技术, 帮助读者进行信息检索、信息搜集、信息发布, 利用超文本连接, 使全球的网上图书馆、网上报刊杂志、网上书店、网上数据库、信息资料、资料中心等链接成庞大的多媒体信息库, 供读者按感兴趣的路径或线索来进行阅读。

三、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主体的选择性与图书馆工作

新媒体时代国民阅读应该是有选择性的。因为当今社会信息载体很多, 大众媒体渗透于社会各个角落, 各种娱乐休闲活动非常丰富, 但新的媒体有的提供的甚至是垃圾信息, 人们在娱乐的同时必须被动地接受。有的阅读内容中充斥着低级重复。由声、光、电所构成的知识在快速打动读者, 而这些知识却难以构成系统的逻辑体系在头脑中留下长久的记忆, 造成人们的知识增长缓慢, 联想、思维的能力不断衰退。网络上的内容也只是满足人们一般的了解和浅层的需求, 这些对于必须通过思考、想象、判断、推理等思维活动获得知识的阅读者无疑是一种冲击。因此, 我国国民阅读必须在五光十色、绚烂多彩中进行合适的选择, 猎取信息和知识的营养补给精神需要, 同时也要避免信息毒素和知识毒素对人的精神的侵害, 以致导致外在和内在的各种错误。

此外, 国民阅读也受年龄、生理、民族、文化程度、职业、经济状况等的影响。阅读的主体是有选择性的, 国民各自选择自己需要的知识进行阅读, 阅读自己擅长的专业;取他人之长, 补自己之短。因为阅读是有目标的, 有目标才不会盲目和混乱。这种阅读主体的选择性是十分必要的, 它促使国民阅读向前发展, 提高国民的思想文化素养, 推动各行业、各部门的工作, 使国民真正获得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我们的阅读是在领会历史的风貌、文明的演进和社会的变迁, 能体现阅读的含义, 能承托和展示历史、文明和社会诸内容的载体和平台, 便成为阅读的对象。社会是活跃的、跳动的, 甚至是支离破碎似的呈现在我们面前, 因此阅读要随着文本的跳动而飞翔, 这样才能体会到阅读的乐趣。我们要顺应时代的发展, 摸索出新的阅读之道, 选择合适的形式和内容进行阅读, 从阅读中提取思想, 或进行文化创造, 或实现精神的互动。图书馆员要能指导读者选择需要的信息, 在众多信息中辨析有用的信息, 在电脑上归类, 编辑、储存, 成为拥有丰富经验的信息指导师。

结语

在知识经济时代, 必须努力提高国民的综合素质。综合素质是知识创新、科技进步的内因和动力。国家和社会需要向国民提供较好的阅读条件, 通过阅读改善国民的知识结构, 促进人的发展, 改变整个民族的文化品格。图书馆有责任向国民提供阅读服务, 应充分利用其所蕴藏的人类文明的一切成果, 引导国民正确的阅读, 自觉地接受人文思想的熏陶, 养成独立思考、勇于创新的精神, 提高整个中华民族的素质。通过阅读获得正确的世界观、价值观, 获得改造自然、适应社会的能力, 获得进行创造性劳动的能力, 提高国家的创造力和活力。

参考文献

[1]杨卫民.读者的大阅读[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1)

[2]王群, 敬卿.阅读与人生[J].高校图书馆工作, 2009, (1)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8

一、图书编辑工作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一) 图书编辑创新是满足人们欣赏水平的需要

电视传媒能为人们提供视觉与听觉相结合的服务, 它能使观众得到视听双重器官的满足。而图书要想抓住人们的心, 除了要体现出新闻、纪实类题材的真实性、客观性、即时性特征外, 还要在语言风格和插图等方面下大功夫。不仅要使图书具备文字美感, 更要符合广大人民的品位, 深入人心。这就需要图书编辑进行创新和转型, 改变传统的编辑模式, 让观众在阅读图书时耳目一新。

(二) 图书编辑创新是社会发展的必然结果

图书编辑工作不仅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的精神需求, 更要为广大人民群众服务, 反映及透视国家政策及社会民生。所以, 它的多样性直接关系到社会正能量的传递与蔓延, 而且传统的单一形式的编辑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当代人的口味。为了给大家提供更便捷、更周到的服务, 让国家的各项方针、政策得到宣传与落实, 使社会风气得到良性循环, 就必须让人们更加信服图书, 这也是图书编辑要不断努力的方向。挖掘出具有深远意义的素材, 再将其编辑成人们喜闻乐见的题材, 是图书编辑工作的最终目标。

二、图书编辑如何培养创新能力

(一) 用创新的思维理念去扮演各种角色

图书编辑一直在后台默默地工作, 虽然流的汗、受的累并不比作者们少, 但在幕后进行策划及稿件整理、版面设计等工作, 不为人知。而新媒体形势下的图书编辑, 如果还以这种传统的工作模式, 等待记者交稿后再去处理稿件的话, 显然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纵观新闻媒体、广播电视等传媒都在大显身手, 面对这种形势, 图书编辑必须做好创新与转型工作, 一改幕后指挥的作风, 突破传统观念的束缚, 走到前台来, 走到一线去。这要求图书编辑不仅能编、能写, 还要能下基层进行各类的采访工作。因为编辑工作是图书出版的核心, 是图书独特性的体现, 而作为图书编辑, 只有掌握到第一手的资料, 了解到真实的情况, 才能编写出与众不同、吸引人眼球的文章。另外, 不要认为图书顺利出版了, 编辑的工作就算完成了。在各媒体竞争日益激烈的今天, 销量才是图书占据市场优势地位的王道。所以, 作为图书编辑还要做好图书的销售经营管理工作。当今已经不再是闭门造车的时代, 编辑一定要锻炼好自己的社交能力和公关能力, 做好图书的经营管理工作, 在提高图书品质的同时为图书开辟新的市场。

(二) 用创新的思想境界进行换位思考

随着智能化网络时代的到来, 传统媒体受到了很大的冲击。包括图书在内的传统媒体面对诸多压力, 如果不进行创新, 就意味着死亡, 而要进行创新就必须清楚创新的渠道和方向。要想在残酷的竞争中取胜, 就必须拥有更多的读者, 满足读者的心愿。这就给图书编辑提出了更高层次的要求, 要求他们进行换位思考, 站在读者的角度, 用读者的心理去想问题, 从读者的需求出发进行图书编辑。因为读者才是上帝, 他们有选择信息的权利, 编辑出版的图书只有迎合了读者期待, 才能令读者满意。所以, 作为编辑工作者要努力提高自己的创新能力, 把自己塑造成读者的知心人。

而要想了解读者的心就必须深入群众, 关注群众思想。我国传统图书界为了解读者的内心世界也做过一系列的工作, 如设置读者来信栏目、聘请图书评论员等。但这些方法都没有收到良好的效果, 因为不论是读者来信, 还是图书评论员都具有一定的片面性, 不能代表广大读者的心理需求;他们所做的品评只是自己所喜欢的题材或是编辑所要求的信息范围, 缺乏普遍性。在现代信息化社会, 图书编辑必须站在读者的立场去编辑图书。例如, 可以开通各种互动平台来倾听读者的呼声, 还可以通过网络渠道收集民意。这样不仅可以使网民变成图书的忠实读者, 还可以把读者的兴趣与爱好反映到图书上, 起到了一举两得的作用。另外, 作为图书编辑还必须具有超前意识, 把人们想知道的信息主动地提炼出来供读者欣赏和阅读。

三、结语

只有创新才能发展, 只有创新才能适应新媒体时代残酷的白热化竞争。图书编辑要想在激烈的竞争中脱颖而出, 必须改变传统观念, 抓住时代机遇, 满足读者的精神文化需求, 培养和提升自己的创新能力, 推动我国文化产业进步, 使我国的图书事业走向新高。

摘要:在新媒体时代环境下, 如果继续使用传统的图书编辑模式显然落后于时代发展的需要, 也得不到读者的认可, 所以图书编辑的多样化创新能力成为图书编辑工作者需要努力的方向, 呈现出箭在弦上、迫在眉睫的发展趋势。本文从图书编辑创新的必要性入手, 对其能力的培养和提升提出了自己的见解。

关键词: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创新能力,培养,提升

参考文献

[1]王璇.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的传承、转变和提升[J].新媒体研究, 2016 (09) :127-128.

[2]徐艳.新媒体时代图书编辑应具备的工作思路[J].新媒体研究, 2016 (14) :152-153.

[3]赵莉薇.新时期图书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J].传播与版权, 2016 (05) :27-29.

[4]戴梅海.图书编辑创新能力的培养和提升策略分析[J].新媒体研究, 2016 (19) :191-192.

多媒体时代的图书市场论文 篇9

【关键词】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变化

【作者单位】尚文娟,中国农业大学图书馆。

自媒体具有传播快、门槛低和交互性强等特点,能完成一对一或者是一对多的信息交流与咨询,其采用多种媒体形式,通过手机、电脑等及时发布信息。正是因为自媒体本身的特点,使其在短时间内赢得广大网民的追捧。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为广大师生提供服务的场所,有必要结合自媒体的优势,更好地与广大读者开展互动,全面挖掘读者的深层次需要,提供更为人性化的服务。

一、自媒体特点

自媒体环境下,信息传播成为点对点的传播,微博、微信、个人空间和日志等都可以归为自媒体领域。自媒体的性质主要包含以下几个方面:一是群众化。互联网内的自媒体属于群众所有,在进行传播中,群众成为信息的生产者,能将多种信息加以整合,开展科学有效的传播。二是自媒体本身的使用门槛低。一般来讲,传统媒介的信息发布、传播是依托社会职能部门,其信息发布、共享以及传播等需要审批,因为程序复杂、过程缓慢等原因,媒体使用的门槛高。但是随着自媒体时代的到来,用户在经过简单的注册、申请后,就能在网络上发布音乐、视频、文字和图片等多种信息,建立专属于个人的媒体。三是强大的交互性。微博等自媒体突破了时空限制,信息能实现实时共享、传播,增强了时效性,并且自媒体的共享和交流功能,使其更富有交互性。

二、高校图书馆引入自媒体服务的价值

1.自媒体服务拓展了服务的方式

长期以来,高校图书馆的纸质资源服务模式导致师生使用中存在诸多不便。互联网时代,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进一步拓展。数字资源的灵活性、多样性为读者提供诸多便利。传统的高校图书馆资源服务主要依靠传统平台,这样师生的体验度不佳,也会降低师生获取信息的便捷性,容易导致读者被边缘化。面对这一情形,高校图书馆需要尝试利用自媒体来拓展服务形式。自媒体门槛低,容易接近读者,通过利用自媒体,高校图书馆能和读者开展多样的互动,更好掌握读者的意见与需要,进而不断提升服务水平。

2.提供全新的体验模式

高校图书馆除提供基本的服务外,还需要为师生提供具有附加值的各项服务。高校图书馆只有为师生提供独特、个性化的服务体验,才能最大限度地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自媒体时代的到来为高校图书馆的服务创新提供了更多契机。自媒体是彰显用户个性的平台,受到广大青年学生的认可。

三、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服务的变化及应对

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传播方式发生了很大变化。自媒体对高校图书馆的运营带来挑战。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要认真研究,采取积极有效的措施来进行应对,积极改善服务的方式,尽可能满足广大师生要求。

1.构建信息资源,提供立体化的服务方式

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构建信息资源。自媒体时代下信息的生产方式和传统媒体下的信息产生方式存在很大区别。自媒体时代的信息可以随时产生,并能快速通过自媒体传播媒介实现大范围传播。这需要高校图书馆在建构信息资源的整个过程中,创建多元化信息库,以自媒体作为传播媒介,进一步加强信息资源的建设力度。

其次,高校图书馆的服务方式要逐步实现立体化。自媒体时代,信息的传播渠道变得多样化,广大师生通过多种路径在网络中获得信息。在这一情形下,高校图书馆传统信息服务模式已经不能满足广大师生的需要,亟须构建多路径、全方位的图书馆服务体系和服务环境,充分满足广大用户的需要。

2.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

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实现服务功能的进一步延伸,需要从图书馆实际需要出发,建立信息服务系统,以此全面保障信息在传输过程中的便捷性。自媒体时代的信息交互更为广泛,图书馆在创建信息服务体系的整个过程中,要完成网络系统的构建,确保其能涵盖更为丰富的内容。高校图书馆既要建立师生阅读群,借助自媒体及时推送图书馆信息服务内容,也要做好自媒体的管理、服务等方面的工作,提升自媒体管理水平。

3.开展专业化的垂直服务与个性化服务

首先,高校图书馆要开展专业化的垂直服务。在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要开展垂直服务,需要服务人员具备超前意识,全面研究目标读者群,将读者的需要和图书馆提供的信息服务等有机结合起来,借助自媒体分析读者的现实需要,然后对信息进行重组,创建符合需要的知识产品,并对产品进行全方位的质量评价。同时,高校图书馆也要和读者建立更为紧密的联系,构建读者服务责任制。高校图书馆可以选择有专业学科背景的图书馆馆员,深入到各个院系作为信息服务联络人,为广大师生提供更为周到的文献信息导航服务,及时推动学科信息的传播,组织师生进行数据库检索以及使用方面的培训。

其次,高校图书馆要开展个性化的信息服务。随着广大师生知识需求的变化,知识服务也开始朝着个性化方向发展。个性化信息服务实际上是对师生信息需要开展的针对性服务。个性化信息服务依托使用技术,主要包含三种方式:一是个性化定制服务。高校图书馆通过信息推拉技术进行信息推送,按照师生的定制提供相关的信息栏目。同时,高校图书馆可以借助校园网,利用手机、微博等客户端开展网上课堂教学,不仅向师生介绍不同数据库的使用指南,而且可以将其当作门户及时向师生开放,方便师生在注册之后及时进行学习。数据库可以采取个性化的定制方式,师生可以选择所需的内容,并通过设定的自媒体平台开展自学、提问,熟悉各大数据库的使用。如果师生通过自媒体定制的数据库界面出现变化,广大师生则需要及时登录门户网站来获得通知。二是实行个性化的推荐服务。高校图书馆不仅要按照师生的要求,开展针对性信息推送,还要通过师生所研究专业、兴趣进行智能化分析,向其推荐需要的信息。三是实现个性化的知识决策服务。高校图书馆要通过知识提取、数据挖掘以及人工智能等方面的技术对信息内容展开深加工,并向师生提供智能查询、决策支撑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nlc202309090157

4.依托互联网,开设高校图书馆虚拟服务空间

开设高校图书馆虚拟服务空间,是高校图书馆服务工作的重要方面。高校图书馆在网络系统中属于链接点。师生通过互联网,借助自媒体来登录高校图书馆主页,利用图书馆资源。高校图书馆要设置虚拟课堂,在网络上开展电子公告牌、在线答疑等服务,为师生提供互动交流的机会。针对学生在学习中遇到的困难和不能及时获得答案的问题,高校图书馆可以将这些问题放在电子公告牌上,便于感兴趣的人及时发表见解。

5.明确图书馆的角色与责任,提升馆员和师生的互动意识

首先,高校图书馆要明确自身的角色与责任。传统信息传播体系下,信息主要是由专门的社会机构开展传播,信息的质量都有保证。但是,自媒体时代的到来带来了信息传播的全新格局。自媒体对信息的控制有一定的难度,所以,信息的真实性大大降低。在这一环境中,承担社会文化服务和教育职能的高校图书馆需要扮演的角色和肩负的责任面临全新的考验。高校图书馆只有及时鉴别信息真伪,控制不实信息的传播,对不良信息进行过滤,才能确保师生科学地使用自媒体。

其次,高校图书馆要提升馆员和师生的互动意识。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馆员应积极主动和师生开展交流、沟通,全面了解师生的现实和潜在需要,精准把握文献采购方向,满足师生对文献资料的需要,确保高校图书馆馆藏的完整性与实用性。高校图书馆提供的基本服务是阅览工作。为提升阅览效率,图书馆馆员需要和师生开展互动服务,掌握师生的需要,了解师生到馆的目的和愿望,主动为师生提供信息服务,指导师生科学使用图书馆馆藏资源,提升图书馆服务水平。同时,自媒体时代,高校图书馆作为信息传播与服务的提供平台,需要满足读者的需要,不断创新服务,使用自动化、智能化和网络化等现代化技术全面开展信息服务工作,推出自媒体下的“我的图书馆”知识管理服务,借助互联网做好读者服务的知识管理工作;不断加大“网络检测中心”等服务项目,为广大读者提供多元阅览平台。

总之,自媒体具有群众化、使用门槛低和强大的交互性等特点,高校图书馆引入自媒体服务,不仅能扩展服务的方式,也能为师生提供全新的体验模式。因此,自媒体时代,我们应全面审视高校图书馆服务的新变化,构建信息资源,打造立体化的服务方式,建立全方位的信息服务体系,开展专业化的垂直服务与个性化服务,依托互联网,开设高校图书馆虚拟服务空间,明确图书馆的角色与肩负的责任,提升馆员和师生的互动意识,为广大师生提供更好的服务。

参考文献

[1]李晓岩.全媒体时代图书馆创新服务途径研究[J].图书与情报,2011(5).

[2]杜仁刚.全媒体时代的到来对高校图书馆服务与建设的影响[J].佳木斯教育学院学报,2012(6).

[3]王盈.对新媒体时代提升高校图书馆服务模式的思考[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3(4).

[4]徐志兰.信息时代高校图书馆读者服务的探讨[J].福建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9(1).

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出版综述 篇10

一、2014年前3季度文学图书出版情况

根据各出版社申报CIP数据的情况, 2014年3季度全国各出版单位共出版各类新书89619种, 比上年同期 (88701种) 增加918种, 同比上涨1.03%;比当年2季度 (82048种) 增加7571种, 环比上涨9.23%, 由以上统计数据可以看出, 当年3季度图书出版总量呈现出上涨的情况。由此也可以看出, 虽然新媒体时代给图书出版造成了一定的影响, 但是这并没有阻止图书出版业欣欣向荣的景象。

在全国图书出版总量上涨的情况下, 具体到文学图书有一下情况:文学图书比去年同期增加799种, 同比上涨6.88%, 其中儿童文学增加的最多, 增加了512种, 儿童文学类图书比上年同期增加了500多种, 占文学图书增加总量的64.08%。从以上的数据中可以看到, 儿童文学成为文学市场的主力军。而现在的儿童文学作品有很大一部分来自于热播的动画片以及一些儿童喜欢的儿童节目。以2014年电视上热播的真人秀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第二季改编成的儿童类图书为例, 其中《<爸爸去哪儿>图文故事书》共7种, “爸爸去哪儿绘本”系列共5种。光《爸爸去哪儿》这一个影视节目就改编成了7种儿童文学类图书, 新媒体对文学图书的影响可见一斑。

二、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载体

与传统纸质版的文学图书相比, 新媒体时代的文学作品不再只借助于纸媒这一种载体, 网络、移动客户端, 甚至是影视, 这些都成为文学作品的载体。这些不同载体的出现, 对文学图书的发展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首先, 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热播之后, 进而带动文学图书的再次热销。由文学作品改编成的影视作品中, 虽然有一部分影视作品把原著改得面目全非, 但是大部分作品还是尊重原著, 保留了原来的主题, 以及所要宣扬的精神。被改编成影视作品最多的文学图书当属四大名著, 虽然每个版本的改编都有所差异,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 影视作品使原本难懂的原著作品更加普及。不仅如此, 许多被改编成影视作品的文学作品, 由于影视作品的热播使得文学图书再次畅销。例如, 桐华的《步步惊心》、辛夷坞的《致我们终将逝去的青春》、顾漫的《何以笙箫默》等。

其次, 除了影视作品这种载体外, 新媒体时代文学作品的载体影响比较大的就是网络。因为网络的自由性, 不仅扩宽了文学作品的写作内容, 还使得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也因此很多人又把该类作品称为网络文学。从目前来看, 网络这种载体的出现, 使得一些作家先在网络上写作, 等作品有了较高的关注以及阅读量的时候, 再拿到出版社出版。这样, 不仅避免了出版社出版新作品的风险, 也避免了不知名作家想要出版作品的困难。所以在新媒体时代, 网络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 对文学图书产生的最有效的作用就是避免了文学图书出版的风险。

最后就是移动客户端作为文学作品的载体对文学图书产生的影响。移动客户端主要的特点就是携带方便, 可以满足读者的零星阅读。在现在快节奏的生活中, 很少有大量的空间时间进行阅读, 所以移动客户端的重要性就更加明显, 人们可以把上下班在路上的时间都利用起来进行阅读。以移动客户端为载体做得比较出色的就是由韩寒主编的《一个》。2012年6月11日, “ONE·一个”上线不到24小时, 就超过众多热门游戏与应用, 成为App Store中国区免费总榜第一名, 一年后就拥有了几百万用户。由此可见, 移动客户端这种载体是一个可以在短时间引起广泛的关注, 并且可以带动文学图书出版的载体。

三、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作者

新媒体时代, 任何人都可以参与到写作中, 并且由于新媒体具有的平等性、兼容性、自由性和虚拟性成就了其作者的民间化, 为文学回归民间提供了技术保障和现实条件, 从而形成文学真正的“民间时代”。据不完全统计, 自网络文学诞生以来, 国内的网络文学作者注册总量超过200万人, 这其中有不少因此取得成功的作家。

但是, 不可否认的是, 新媒体时代人人都可以成为作家, 这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文学作品的质量。首先, 网络时代的书写已经失去边界, 在以往时代被文学伦理禁锢着的魔鬼都被网络解放了, 大量粗俗的语言充斥网络, 被认为是文学语言。这些是新媒体时代一些不好的现象及影响。其次, 文学创作本身是高尚的、神圣的, 属于经营阶层的专利, 传统文学作者以及受者几乎都是受过思想熏陶和教育的人, 然而新媒体时代的文学创作大多以大众传媒为主导, 以市场为向导, 文学创作群体泛滥, 作者众多, 并且读者群体也扩大了, 文学创作与阅读正逐步走向平民化。以上这些都是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出版存在的问题, 在以后的发展中, 要尽可能避免这些问题的发生。

四、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读者

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读者, 大都是熟悉新媒体的年轻人。这些人群在阅读方面更倾向于浅阅读、碎片化的阅读, 这种阅读方式也是造成现代文学作品质量不高的一个原因。在注意力经济时代, 作家为了吸引读者的注意, 在写作过程中就会为了迎合读者的阅读习惯来进行创作。此外, 新媒体的发展使读者越来越倾向于“读图”。读图更加的方便快捷, 这也是随着现代社会生活节奏的加快而形成的一种快速的阅读方式, 而新媒体的出现让读图变得更方便、容易, 这也是读者的阅读方式越来越倾向于读图的一个原因。但是, 长时间的读图习惯使得读者只追求读图的形象与轻松以及读图的视觉快感, 从而降低了读者的想象能力和思维能力。

以上这些是新媒体时代的读者与传统的纸质版作品的读者相比, 有不好影响的方面。但是读者阅读习惯的形成归根结底还是在于读者本身, 虽然外界的环境或多或少产生了一些影响。

五、结语

新媒体是社会发展到一定程度的产物, 只有充分了解了新媒体时代文学图书的载体、作家以及作者的特征, 才能更好地发展文学图书, 使这种鼓舞人们的精神文化产品得以继承与发扬。

参考文献

[1]毛汀.新媒体时代文学创作的困境与出路[J].大众文艺, 2013 (6) .

[2]徐兆寿.新媒体时代的文学[N].中国艺术报, 2014-12-10.

[3]杨育芬, 刘培锦, 高丽江.2014年3季度我国出版情况综述[J].全国新书目, 2014 (11) .

上一篇:企业团队管理研究下一篇:分析结果及对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