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个一活动(精选12篇)
三个一活动 篇1
2012年以来, 宣汉县认真贯彻落实农业部提出的开展农业科技促进年活动, 强化自主创新、强化成果转化、强化科技服务和技术培训, 依靠科技创新团队, 按照“粮油类、经作类、茶果类、综合类”四大主题, 广泛开展“自主研发一批、试验示范一批、推广应用一批”农业科技研发, 不断提高科技支撑产业的发展能力和科技在农业增产中的贡献率。
自主研发一批, 提高科技支撑能力。通过加强与省级科研院所、大专院校的合作, 围绕现代农业发展的需求, 遴选研发农业科技创新项目, 在农业科技前沿和高技术领域掌握一批具有自主知识产权和重大应用价值的核心技术, 加快培育一批有突破性的农作物新品种。共开展9大课题研发, 其中粮油类2个、经作类3个、茶果类1个、综合类3个。如:中高山区大穗型玉米品种稀植超高产栽培技术研发, 玉米螟绿色防控技术集成创新研究、山区特色高标准农田建设技术研究、山区农业 (机) 技术培训模式创新研究、鲜玉米秆 (芯) 栽培双孢蘑菇技术研究等。
试验示范一批, 提高科技发展能力。依托项目支撑, 引进一批成熟的科研成果, 建立科技试验示范基地, 通过试验示范和展示, 进一步遴选品种, 完善技术, 培训骨干, 带动辐射。共开展12大课题研发, 其中粮油类4个、经作类4个、综合类4个。如:水稻直播与育苗移栽对比试验、二化螟性诱防治技术试验、正光有机肥试验示范、玉米生产全程机械化示范、稻田轮作高效栽培竹荪试验示范等。
推广应用一批, 提升科技服务能力。以满足农民发展现代农业的科技需求为出发点, 采取多种形式普及与传播, 实现农业科研与推广的有机对接, 着力推进农业科技进村、到社、入户, 不断提高农业科技成果的转化率。共开展13大课题研发, 其中粮油类4个、经作类3个、茶果类2个、综合类4个。如:玉米精简高效栽培技术应用、脱毒马铃薯推广应用、超长袋黑木耳高棚避雨栽培技术推广、香菇层架式栽培技术推广、水稻生产全程机械应用推广、提灌站配套设施建设推广应用等。
三个一活动 篇2
一是强化动员部署。先后召开全镇推进“两学一做”学习教育常态化制度化工作会议和基层党组织组织委员工作会议,对“三个一”活动进行安排部署,开展相关工作业务培训,明确专题学习讨论、开展专题组织生活会、实施全面对标落实行动等活动要求,确保工作顺利开展。
二是精心推进落实。制定党建重点工作提示,对“三个一”活动开展进行重点强调,要求各基层党组织通过“三会一课”等形式,组织专题学习,谈认识不足和努力方向;同时要求各联系领导到点指导,全程参与基层党组织工作会议,切实提升“三个一”活动实际效果。
三是加强督促检查。镇党建办通过QQ群、微信、实地督查等方式,及时提醒、指导和督促各基层党组织完成各项活动任务,要求各基层党组织及时将活动开展情况记录和相关图片进行报送,准确掌握各基层党组织工作进展,确保“三个一”活动能够得到实实在在的落实。
三个一活动 篇3
【关键词】听力教学 训练阶段 策略方法
《新目标英语》非常注重听说能力的培养。每个单元都有多篇听力训练内容,且听力材料比较口语化。一般以对话为主。其信息量大,词汇覆盖面广,语速较快且有生动丰富的语境。许多学生对听力产生恐惧感,缺乏信心。作为教师在处理听力教材的时候得循序渐进,由简单到复杂,由表象及内层。对材料所采取听的方法也应以精听为主、泛听为辅;先整体,后局部;先大意,后细节,逐渐实现听的目标的同时结合读、说和写,形成一定的综合语言运用能力,达到真正意义上的语言交流。因此把英语听力课分成听前、听时和听后三个活动模块,是个合理的教学设计。教师应该夯实三个阶段的听力教学活动,从而有效培养学生的听力能力。
一、听前准备活动,激发学生兴趣
听前阶段的活动的目的旨在激活或提供给学生相关背景知识,简化较难听力内容,为学生下一步的听力活动打好基础,使学生做好内容、语言和心理上的准备。
1.创设情境,激发听的兴趣
教师在课堂上要创造一个轻松,和谐的气氛,努力消除学生因害怕,沮丧,反感而产生的心理障碍。因此选择学生熟悉,了解和感兴趣的内容,通过头脑风暴,Free Talk,图片等形式激活学生已有的相关知识,为学生提供语境,引入话题,导出生词,降低难度,激发学生想听的兴趣。例如九年级Unit 10 By the time I got outside, the bus had already left. Section A的听力话题是Tina's bad morning,由于Tina睡过头了,以至发生了一系列倒霉的事情。这一话题学生比较熟悉,也会经常发生在自己的身上。听前我让学生先观看发生在我身上的小片段,由于闹钟坏了,以至于睡过头了,由于太慌到了公交车站才发现忘带皮包,只好跑步到学校,到校门口时,上课铃早就响了,由于迟到发生了一系列糟糕的事情,弄得自己很狼狈。学生对短片很感兴趣。根据短片我提了几个问题:What happened to me? What do you think of my morning?在回答中学生的气氛热烈,有点幸灾乐祸,觉得老师也会和他们犯同样的错误,You overslept, You had a bad/terrible morning. When you got to the bus stop, you realized you had left your wallet at home, How careless you are.在不知不觉中几个基础好的学生把听力中词汇和语法也呈现出来了。接着我问同学们“Do you have the same experience as me? My pen pal Tina has the same experience as me, Let's listen What happened to her? then finish 1b.”从我的bad morning,再延续到Tina's bad morning为学生创造了真实的情境,提高听的兴趣。
2.利用文本插图,对内容进行预测
新教材提供了大量图文并貌的插图,插图的内容大多和听力的内容有关,在听力教学前我会让学生先浏览插图.例如在九年级unit 7 Where would you like to visit? Section A的1b Listen, Where would Sam and Gina like to go on vacation? Why? Fill in the chart.
利用文本的插图先问学生What can you see in the picture?
S: I can see travel posters and two children.
T: What are they doing?
S: They are talking about vocations.
T: Yes, They are Sam and Gina, they would like to go on vacation.
T: Do you want to know where they would like to go on vacation and why? Let's listen 1b.
文本中的插图帮助了学生预测了听力材料的内容,降低了听力的难度,增加学生听的信心。
二、优化听中活动,培养学生能力
这一阶段是听力过程的核心。在听前阶段中,学生从内容上对相关背景知识已经被激活,感到所听内容不是那么的生疏,从心理上也已经做好听力测试准备。听中活动主要是培养学生听主题大意,捕捉关键信息,大体推断及听具体细节信息的能力。判断真伪,完成任务,熟悉口语的特点。因而需要注重方法,否则学生不但可能听不懂,还可能挫伤学生听的积极性。所以,设计好听力的任务是关键,同时,教师还应进行适当的检测和反馈。
1.分解任务,化解难度
(1)作好铺垫。《Go For It》教材里一个相同的听力材料常常设有两个任务(例如:2a和2b),第一个任务要求大致理解,第二个则要求学生关注更多具体的细节。大部分的任务教师只要拿来用就行了。然而,也有部分题目较难,或是学生要写的东西较多,学生感到来不及听或记。这样,就需要教师对这部分任务作出创新性的处理,使任务的设计更适合学生的水平。例如八年级上unit 9 When was he born? Section B的2b Listen again. Are these sentences about Midori or Laura? Write "M" for(Midori)or "L"(for Laura)on the lines.对于学生来说完成这个任务有点难,因为任务中即有关Midori的信息又有关Laura信息并且信息容量比较多。在完成2a circle the words in the list in 1a that you hear的任务后为了更好的完成2b,在教学中我增加了2a的一个延续任务listen and tell us Who is Midori? Who is Laura?在完成任务的基础上学生已了解了Midori is a famous violinist and Laura was a skating champion.有了这个铺垫并且和预测相结合,大部分学生在听时都能准确地完成听力任务,大大增加了他们听的信心。
(2)设置更简单的任务。听力活动的必须符合学生的认知水平,如果听力活动太难易使学生产生不安或畏惧的情绪,失去听的信心,使其呈阶梯式提进,形成有效的听力任务链。(曹阳刚)在学生完成书上的任务前给他们一个更容易的任务,可以问他们简单的问题,诸如:How many people are there? Where are they?然后学生听录音材料,查对答案,随后继续去完成书上的任务,这时学生应该上到了一个比较好的高度,比较容易完成任务了。
(3)分小组完成任务。教师根据学生水平分组并让小组成员承担任务中不同的部分。例如九年级Unit6 Section A中的2b,听力材料是两个学生Xu Fei和Carmen在对话。两个人说话的速度快,学生要写的内容多,难度很大。这时,教师可以把学生分成两大组,一大组只记Xu Fei的观点,另一大组只记Carmen的观点,听后再进行讨论。通过分解任务,不仅降低了题目的难度,给学生树立了信心,也有利于学生对所听文章细节的把握。
(4)转换题型,降低难度。可以把较难的填空题改为简单一些的选择题、连线题等。例如《Go For It》九年级Unit14 Section B中,学生有两个任务要完成。学生仅听一次根本不能完成第一项任务;第二项任务又是一个比较孤立的题目,几乎不能帮助学生了解整个对话内容。所以教师可以把题目进行重新整合,把它设计成在目前中考听力考试普遍采用的“听对话,完成信息记录表”的题型,题目如下:
①A. Apple Ice B. Ice Cream
C. Apple Ice Cream
②A. about a year B. half a year
C. two years
③A. six B. Three
C. sixteen
④A. a music video
B. written original songs
C. been on TV
⑤A. next month B. last month
C. last year
虽然在信息表里增加了一条信息“When they've won the best new group of the year”,但大部分学生听了两遍以后很容易地把所有的信息都找出来,对听力材料也有了一定的了解。因而,通过这一改动,不但可以帮助学生树立听细节的信心,也能帮助他们树立学好英语的信心。
2.把握关键,增强信心
听力材料中常有大量的信息需要在短时间内记忆,因而教师要培养学生边听边记的,在听的过程中勤做笔记,听清听懂关键信息,重点把握文章所提供的主要线索及事实,引导学生用自己熟悉的符号或速记形式记下what/who/when/why/how often /how many/等要点,深化对材料的理解。如八年级下unit6 Section B 2a What do Bob, Marcia, and Liam collect? 2b How long have they been collecting these things? How many do they have?
这个任务的主题是谈论Bob,Marcia,Liam,的收藏了什么,收藏了多久时间和收藏的数量,需要学生在听的过程中抓关键信息,记下要点。记笔记可以帮学生理清听的重点,帮助学生养成好的习惯,在听一篇材料时,不平均分配注意力,而是听关键词,抓主要线索,并获取有关成分,舍弃无关成分,,否则学生将主次不分,什么都想抓,什么都抓不住。
3.检测与反馈
在检测学生听力任务完成情况的时候,教师可以首先让学生相互合作,进行小组活动,分享各自答案。学生在这过程中互教互学,彼此都能得到同伴的肯定与帮助,又一次树立了听的信心。而在对答案时,教师应让学生大声说出完整的句子,增加学生记住正确语言项目的机会,也给班上其他学生听完整句子的机会。
三、听后深化活动,全面提升素养
学生通过听前阶段和听时阶段的活动,通过教师所呈现的材料,获取了很多实用的信息。教师应该让学生有效地利用这些知识开展新的活动,而不是以听力活动的结束而结束。在这一阶段中,教师可以给学生提供足够的讨论,表演,复述,写作等合作性的活动。通过把听和说、听和写环节联系起来,使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学生的听、说和写作能力。例如教师在训练学生进行口语练习后,还可以继续对其进行书面表达的训练,让学生将所听到的信息写出来。教师可引导学生以听力材料提供的话题为基础,写一篇话题相同或类似的文章。《Go For It》教材Section B中的3b部分是要求学生根据2a和2b的听力内容写一篇小短文,因此,可以把这部分内容提上来,放在2c之后完成。
总之,听是攻克英语城堡的突破口,提高学生的听力技能显得尤为重要。教师应以新课程自主、合作和探究的理念为指导,设计一些有效的活动,实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提高听力教学的效率。总之,任何听力材料都包含语言知识,与主题相关的文化知识和语篇方面的知识,教师应善于根据教学实际需要,灵活地和创造性地使用教材,根据教学目标合理设计听力任务,把听与说、读、写紧密地联系起来,使学生把通过听力材料所获得的语言知识和语用知识有效地转化为听、说、读、写能力。
【参考文献】
[1] 曹阳刚. 初中任务型听力活动的整体教学设计[J]. 中小学外语教学,2009(7).
[2] 金静. 浅议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的有效策略[J]. 新课程学习,2012(10).
[3] 丁亚. 浅谈提高初中英语听力教学策略[J]. 才智,2013(17).
开展“六个一”活动促作风转变 篇4
沈阳市地税局金融商贸开发区分局围绕加强转变工作作风密切联系群众, 积极开展“六个一”主题教育活动, 强化思想认识, 改变思想作风。集中时间精学一次新党章, 分局利用一个月的时间, 采取集中组织的方式, 要求党员干部学习新党章。开展一次作风自查活动, 在窗口服务单位重点围绕服务态度、服务质量开展自查, 完善纳税服务制度, 不断改进服务方式, 提高纳税人服务满意度, 优化纳税服务软环境。召开一次联系群众民意恳谈会, 聘请企业和社会代表, 组织召开“转作风优服务”座谈会, 让纳税人多提宝贵意见和建议。开展一次走群众路线思想教育活动, 要求干部充当纳税人体验一次办税经历, 通过亲身感受, 查找问题, 发现不足, 并及时改进服务。召开一次转作风的民主生活会, 从党总支到各党支部要召开民主生活会, 重点围绕思想作风建设开展批评与自我批评, 每名党员干部认真查找自身的不足, 努力在今后工作中加以纠正。培养一批作风务实的先进典型, 围绕创先争优打擂台活动, 认真评选出扎实工作、老实肯干的一批先进工作典型, 通过典型带动, 促进作风转变。
三个一活动方案 篇5
为了扎实学生的语文基本功,提高语文教学的效率,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我校语文教研组积极响应区教研室的建议,在本校全面开展学生“三个一”活动。
二、总体目标:
1、练一篇正楷字:
(1)使学生有正确的坐姿、执笔姿势,掌握汉字的笔画、偏旁、结构的书写方法,要求统一用黑色钢笔字书写。(中低年级教师可对学生钢笔的使用进行必要的指导)钢笔字写得正确、端正、整洁。
(2)通过练字活动,培养学生意志集中、专心致志、一丝不苟的优良品格,静化学生浮燥的心灵,陶冶学生的审美情趣。
(3)培养学生工整书写、规范答题的学习、考试习惯。
2、读一篇优美文
(1)和学校课外阅读活动和阅读课紧密结合,拓展学生的知识面,受到文学作品的熏陶,从而养成好读书的习惯。
(2)积累词汇,包括好词、好句及精彩段落。中年级达到每学期5000字。高年级达到8000字。
3、写一段完整话
(1)练习写话,通过一学期的练习,争取中等生和后进生能在40分钟内写出符合本年级段要求的习作。优等生能在已有基础上,掌握一定的写作技巧。
(2)鉴于学生习作水平不高,要求学生每周练笔最少一次。一学期写话不少于20篇。
三、组织实施:
参与人员:3—6年级全体学生。
具体做法:
1、练一篇正楷字。
要求各班根据本班学生的实际情况,选择字帖进行临摹。数量:要求每天临摹一篇。内容:可以是古诗或本学期所学生字。字体:正楷体字。要求教师每周至少批阅一次。教研组和学校将不定时对学生所临摹字帖的数量和质量进行检查。
2、读一篇优美文。
教师可利用本校图书室和本班图书角中的图书资源,让学生养成每天读一篇美文的活动。教师可定期召开班级读书交流会,以激励和鞭策学生养成每天读一篇美文的习惯。并且要求学生在摘抄本上摘抄好词佳句妙段。中年级达到每学期5000字。高年级达到8000字。教研组将于学期中和学期末进行检查。
3、写一段完整话。
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三个基本点 篇6
数学客观性的知识总是基于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而发生、发展的,学生学习任何数学知识,都必然与头脑中的数学活动经验相联系,离不开先前数学活动中习得的经验的基础性作用。但在实际教学中,学生经常由于生活经验不足,操作经历的感受有限,难以体验到各种数学活动经验彼此之间的联系,导致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在新的教学情境中难以发生、转化或迁移。因此,教师要全面了解学生已有的数学活动经验,积极创造能激活这些经验的条件,在新旧经验的联系中找到切入点,激发学生主动地将新的知识纳入旧的经验系统中,从而建构起新的知识体系,完成对知识经验的“改造或改组”。
例如,“简单图形的面积计算”教学。从知识的角度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面积计算是基础,平行四边形的面积计算是关键,随后的三角形、梯形,以及圆形的面积公式推导是提升。从活动经验的角度说,在小学平面图形的教学中,“数方格”是初级操作经验基础,学会用“数方格”的方法计算长方形的面积,并从中发现长方形面积的计算公式,是第一学段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切入点。“剪、移、拼”则是“转化”思想的关键,利用“剪、移、拼”把平行四边形转化为长方形,从而推导出平行四边形的面积公式,这是“转化”数学思想的首次成功体验,具有承前启后的关键作用。而把圆形转化成长方形则渗透了“化曲为直”和极限的思想,是基本活动经验的一次重要跨越,是后续学习的重要经验积累。教学中,教师既要启发学生想办法把所研究的图形转化为已学过的图形的面积计算,渗透“转化”的思想方法。同时,教师要引导学生主动探索转化前后的图形之间有什么联系,从旧经验推出新方法,完成新图形的面积计算公式的推导,发展学生的思维能力和空间观念,使他们的原初经验得以改造和提炼,完成数学活动经验从旧知识、旧方法到新知识、新方法的过渡。
二、高低贯通——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跃升点
学生活动经验发展具有一定的层级性和规律性,教师在教学中要遵循这一客观规律,根据不同年级教学任务和要求以及学生已有的经验起点,在相邻的两个经验层级之间架起梯子,实现高低经验的贯通,让学生在“跳一跳,摘桃子”的活动中实现由较低层级的活动体验逐步上升到较高层级的活动体验,完成数学活动经验由低而高的跃升。
例如,关于“分数”的学习,《课程标准》安排分两个学段完成。人教版教材第一学段安排在三年级上册,课程内容要求学生能结合具体情境初步认识小数与分数,能读写小数和分数等;第二学段安排在五年级下册,课程内容要求学生结合具体情境,理解分数的意义,理解百分数的意义会进行小数、分数和百分数的转化(不包括将循环小数化为分数)。两个学段都提到“结合具体情境”,要创设怎样的“具体情境”才能让学生从认识的起点跃升到认识的新节点呢?三年级下册“初步认识分数”是数概念从整数到分数的一次扩展,对学生来说是认知上的突破。教学活动应立足于学生感兴趣的现实情境,通过动手操作(包括分一分、剪一剪、折一折等),让学生从直接经验(动作表征)顺利过渡到经验的表象表征,给学生搭建突破整数樊篱跃升到分数初步认识的目标。而五年级下册“分数的意义和性质”是学生系统学习分数的开始。这一阶段的教学活动要引导学生在已有的基础上,立足于学生的经验的表象表征,通过举例说明、观察、讨论、辨析、抽象与概括等活动,帮助学生从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符号表征),概括出分数的意义,比较完整地从分数的产生、分数与除法的关系等方面加深对分数意义的理解,进而理解与分数有关的基本概念和基本技能,从而获得直观动作思维—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的完整活动体验,实现小学分数意义教学目标的逐级跃升。
三、学用结合——积累基本数学活动经验的拓展点
学生的数学活动经验在很多时候是“内隐”与“蛰伏”的,在转到新的问题情境时,一些学生能“急中生智”,而另一些学生则 “黔驴技穷”。出现这种情形的一个重要原因是学生积累的数学活动经验存在个体差异。研究表明,学生获得数学活动经验的过程,至少需要经历以下阶段:原初经验阶段、再生经验阶段、再认经验阶段、概括性经验阶段。由学生自身的因素以及经历不同,他们在遭遇问题情境时的经验反映会出现不同的情形。因此朱德全教授指出“应用意识的生成便是知识经验形成的标志”。也就是说,要使经验成为活的经验,学以致用是必经之路。加强“学用结合”是积累基本活动经验的重要的拓展点。
例如,第二学段课程内容要求学生探索并了解运算律,会用运算律进行一些简便运算。其中乘法分配律的学习和运用在教学中一直是个难点。如何有意识地培养学生在不同层次、情境的运用中形成简便运算的意识和能力呢?教师引导学生通过观察、思考、讨论,最后归纳出乘法分配律,并用字母表示:(a+b)×c=a×c+b×c或a×(b+c) =a×b+a×c。为了帮助学生进一步理解乘法分配律及其运用,教师对教学目标进一步细化和层次化。
第一层次:利用乘法意义帮助学生理解乘法分配律。
12×4+12×6表示( )个12加上( )个12,等于( )个12。也可以说成12的( )倍加上12的( )倍等于12的( )倍。
第二层次:模仿题,巩固运用。
(4+8)×25,15×26+26×85
第三层次:变式题,灵活运用。
99×45,101×45
第四层次:提高题,拓展运用。
130×56+87×560
活动经验的拓展点在于不同情境中的唤醒、激活和反复应用,把书本上学来的知识与经验,和现实生活紧密地联系在一起,让学生利用所学的知识和经验解决生活中的数学问题,最终促进学生获得较高层次概括性的经验图式,从而促进数学基本活动经验的积累与发展,使基本活动经验成为解决问题“活”的灵魂,更让学生体会到“生活中处处都有数学”的真谛。
幼儿数学教学活动的“三个优化” 篇7
一、紧扣目标, 活动“多样化”
幼儿的天性好动, 好奇心极强, 尤其喜欢一些新鲜事物, 游戏是幼儿的主要活动之一, 是幼儿操作性学习的一种有效方式。因为游戏是内部存在的自我活动的表现, 最适宜幼儿的身心发展。教师需要通过形象的游戏活动, 让幼儿产生兴趣, 达到使幼儿乐于参与的目的。
例如, 在学习“5”的组成活动中, 活动的目标是学习“5”的组成, 知道“5”分成两份有四种分法。根据这一目标, 可以组织以下活动:A:看图填分合式, 根据物体的形状、大小、位置、动态等变化, 按标记进行“5”的分合, 要求幼儿观察要仔细。B:撒双色花片游戏, 每次撒下去, 请幼儿说说什么颜色有几个, 并在记录纸上做好记录, 撒一次记录一次, 重复不记录。C:点子房子图, 让幼儿先数数有几个点子, 然后把点子分在两个房子形格子里, 每次分的数量不同, 但总数相同。D:圆圈涂色并记录, 让幼儿给四排圆圈分别涂色, 一次涂一排5个圆圈中的一部分, 每次把涂色和不涂色的一排圆圈记录下来, 每次涂的数量不同。
虽然这几种活动各不相同, 操作方法也不完全一样, 但都是紧紧扣住活动目标的, 这些寓教于乐的幼儿数学活动, 既可以引起幼儿的学习兴趣, 又可以用不同的形式来巩固幼儿的学习内容。
二、因材施教, 活动“差异化”
在幼儿数学教学活动中, 既要考虑到幼儿的共性, 又要兼顾个别幼儿的发展水平和能力差异。要根据数学知识的特点和幼儿思维发展的规律投放材料, 体现由简单到复杂, 由易到难的循序渐进性, 使每个幼儿都能轻松自如地参与活动, 从而使他们自我发现、自由探索、自我发展, 达到真正意义上因材施教的目的。
例如, 在中班进行关于分类的教学时, 可以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形状、颜色、大小各异的图形片, 要求按不同的特征分类;给能力待进的幼儿则提供只有一个变量的图形片, 如颜色不同, 而大小、形状相同的图形片, 这样分类时没有干扰, 就显得简单了。再如, 按物体长短排序时, 可以给能力强的幼儿提供宽窄不一的纸条, 而且数量较多, 长短距离较小;给能力待进的幼儿则提供铅笔、游戏棒等材料, 且材料的数量少, 长短距离大……
只有让每个幼儿进行适合自己层次的操作, 数学活动才不会流于形式, 真正做到既面向全体, 又注意个别。活动中, 教师要做好幼儿学习过程中的观察者、聆听者与记录者, 尽量不干涉幼儿的创造活动, 让幼儿在分析与解决问题中发现、建构抽象的数学概念, 逐步形成清晰的数学概念。
三、利用经验, 活动“生活化”
罗杰斯认为:越是儿童不熟悉的、不需要的内容, 儿童学习的依赖性、被动性就会越大。只有当儿童觉察到学习内容与他自己有关时, 才会全身心投入, 意义学习才会发生。这时, 儿童不仅学习的速度大大加快, 而且会产生自觉主动的学习行为。
因此, 在幼儿数学活动中, 教师要想办法把数学内容设计成生动、真实、可亲身体验的生活事件, 使幼儿自然而然地与情境中的人、事物、事件相互作用, 唤起幼儿亲近数学的热情, 让深奥的数学道理通俗化、生活化, 使幼儿产生熟悉感、亲切感, 从而让幼儿在可操作、可感知、可表现的活动中, 渐渐明白数学与生活实际的紧密联系, 并逐步学会用数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一些实际问题, 不断提高幼儿解决问题的能力。主题活动“水果宝宝”中, 教师将幼儿涂好颜色的水果拿到角色区玩“水果超市”的游戏, 请幼儿当售货员, 把水果按一定的特征摆放在“水果超市”里, 进行分类操作活动。先让幼儿看一看、比一比, 让幼儿意识到材料的多种特征后, 再让他们进行多角度的分类, 鼓励幼儿依据不同的特征 (大小、颜色、名称) 变换分类方法, 看看谁的方法多。把幼儿放置在生活情景中, 他们的认知会有更大的冲突, 既能激发他们积极的求知欲, 也能使他们得到无限乐趣。
幼儿已形成与生活经验有关的概念, 具有强烈的好奇心, 模仿性强, 但认识很大程度依赖于行动。因此, 把教育内容和教育过程融入到生活情景中, 让幼儿在与其自身相接近的生活情景中互动学习, 能获得更好的学习效果。如幼儿学排序时, 给幼儿提供各种瓶子, 让小朋友们练习大小排队、高矮排队、粗细排队……生活化的幼儿数学活动, 让幼儿的学习变得不再枯燥。幼儿头脑中的数学概念不应该只是来自于书本和教师的讲解, 而应该是儿童对生活现实进行逻辑推理的思维。
幼儿数学活动的“多样化”、“差异化”、“生活化”, 使幼儿在主动的操作与探索中真正成了活动的主人, 让孩子在玩中学, 在学中玩, 不断获得丰富的数学知识和经验, 并不断获得成功的体验, 变“要我学”为“我要学”, 有效提高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摘要:幼儿学习的基本活动模式是操作学习。教师在数学教学活动中要紧扣目标、因材施教, 利用经验使活动“多样化”、“差异化”、“生活化”, 让幼儿“玩”数学, 激发幼儿探索的兴趣, 提高幼儿数学活动的有效性。
三个一活动 篇8
一、关注具体的活动, 帮助学生形成操作层面的经验
心理学研究证实:在小学阶段, 学生的思维还处于以形象思维为主要特征的阶段, 故而他们不擅长接受“抽象类”的数学知识, 更难以运用推理或论证等抽象手段去获取新知, 这种特征就决定了我们的数学教学必须基于一些具体的活动来帮助学生获取操作层面的经验, 以便学生实实在在地领会数学的奥妙。
如《对称、平移和旋转》这单元的教学。单从动作的角度来说, “平移”与“旋转”对于学生并不陌生, 但从数学的角度来说, 这些动作就显得难以准确地把握了。为了让学生获得“对称”、“平移”与“旋转”的数学认知, 我在教学时, 分三个步骤进行:
1. 进行实物旋转。
即先利用一些实物按照“顺时针”与“逆时针”方向进行旋转, 接着将这些实物按照具体要求如90°、180°进行旋转。“实物旋转”的目的是为了接近学生的形象认知体系, 以便让学生能够形象地去感知“旋转”的数学意义。
2. 进行简单图形旋转。
即将实物变成一条线段, 在指定的方格中进行旋转, 如旋转60°、90°, 如果学生在操作时有困难, 我们可以引导他们借助实物按图索骥。从“实物旋转”到“简单图形旋转”, 是一次质的飞跃, 因为它让“图形旋转”有了“实物”的链接, 让学生的抽象思维有了“表象”的支撑。
3. 进行各种图形的旋转。
即将各种图形从简单到复杂、从一般到特殊进行旋转。由于有了前两步的铺垫, 第三步数学意义的旋转也变得水到渠成了, 学生也正因为经历了具体的活动而形成了操作层面的经验, 从而让数学的学习变得轻而易举了。
二、关注解决的过程, 帮助学生形成能力层面的经验
解决问题是数学教学中的重要内容, 也是培养学生运用数学能力的重要载体。然而, 在实际教学中, 我们只是关注了学生解决问题的结果, 而忽略了其解决问题过程的呈现与交流, 从而让学生错失了“活动经验”的获得。为了帮助学生获取“解决问题的能力”, 更为了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 我们必须关注解决问题的过程。
例如《找规律》一单元的教学。《找规律》这一单元的教学就是要通过观察、猜测、实验、推理等活动去发现图形排列的规律, 并从中获得与解决问题相关的经验。为此, 我在教学时, 分三步进行:
1. 呈现日常生活的“排列”现象。
如“甲乙丙三人站一排来照相, 请问有多少种站法?”以此让学生从实物的角度找到问题的答案, 即答案是:从左往右分布是甲乙丙、甲丙乙、乙甲丙、乙丙甲、丙甲乙、丙乙甲。
2. 从这些实物中找出规律。
当学生从实物中得出结果后, 我再引导学生从这些结果中找出相应的规律———无论是甲, 还是乙, 或是丙, 他们三个人在这六种站法中都有两次处于同一位置, 进而得出“1×2×3×……”的计算法则。
3. 带领学生进行拓展运用。
“如果是甲乙丙丁四人站一排来照相, 会有多少种站法?”在这一过程中, 我们可以先让学生从实物的排列入手, 继而让学生用计算法则进行验证;也可以让学生运用计算法则进行计算, 继而再用实物排列进行验证, 从而帮助学生获得解决问题的能力与基本活动经验。
三、关注问题的焦点, 帮助学生形成思维层面的经验
1. 数学是严谨的, 概念、法则、定律所指向的内涵与外延是非常清晰的。
然而尽管这些内容的界定是清晰的, 但学生在理解相关内容时, 还是常常出现空档处、混淆点。如果教师抓住这些空档处与混淆点来组织学生进行讨论, 不仅会帮助他们形成准确的认知, 还可促进他们形成相关的思维经验。
例如, 在《三角形的认识》这一单元中, 有一个非常重要的知识点———“三角形的三条边中的任何两条边的长度之和大于第三条边。”然而学生在理解这个知识点时, 往往会产生这样的一个模糊认知———“两条边的长度和可以等于第三条边。”面对学生可能产生的模糊认知, 我们只有进行细致的处理, 才能帮助学生跨越知识的鸿沟。为此, 我在教学时, 分两步进行:1.先呈现一组6cm、4cm、10cm的三根小棒, 以此让学生看能否围成一个三角形?继而引导学生进行讨论。
2. 引导学生归纳讨论的内容, 并指出其中的错误———如果两条边的长度6cm+4cm正好等于10cm, 那么这两组线正好完全重合, 就变成一条线段了, 而不是三角形。这样把问题的模糊点、空白处直接呈现在学生的面前, 并让其进行交流、论证, 就能很好地帮助学生获得准确的认知, 并能获得相关的思维经验。
教育活动设计的三个出发点 篇9
一、把握“兴趣”及“兴趣的增长点”
兴趣既是活动的驱动力也是出发点, 尊重幼儿的兴趣才能开启有意义的学习。教师不能仅满足于由幼儿的兴趣生成活动, 更要注重活动过程中对幼儿兴趣增长点的观察和发掘, 将幼儿的兴趣不断转化为活动, 以促进活动进一步发展。
幼儿的兴趣及兴趣的增长点的主要表现形式: (1) 会讨论甚至是争论; (2) 会专注甚至是长时间的关注; (3) 会摆弄甚至是反复的琢磨; (4) 会模仿甚至是创造。
案例:大班活动“恐龙”
☆孩子兴趣的出发点。开学初, 一名孩子带来的几只恐龙玩偶吸引了孩子们的注意力。他们你一言我一语地说着自己知道的关于恐龙的事情。在接下来的日子里, 孩子们带来了更多的有关恐龙的玩具和书籍, 他们热烈地讨论着关于恐龙的各种话题。
☆孩子兴趣的增长点。增长点1:翼龙是不是恐龙?这天, 几名孩子在共同翻阅《恐龙大家族》图册时, 对于翼龙的“身份”归属争执了起来。这是整合幼儿关于恐龙经验的好时机, 我们便生成了新活动“他们都是恐龙吗?”。增长点2:梁龙到底有多大?随着对恐龙理解的深入, 孩子们对梁龙发出了质疑:“梁龙是最长的恐龙呀?为什么这个模型做得这么短呢?”“梁龙到底有多长呢?”针对孩子们的疑惑, 我们生成了“梁龙有多大”活动。
在主题进行的过程中, 幼儿探究恐龙秘密的兴趣随着对恐龙相关经验的积累而增加, 形成一个个兴趣的增长点。这些增长点, 以更强大的动力推动着幼儿探究的不断深入。
二、分析“经验”及“经验的已有层次”
幼儿真正的学习是从经验与实践中获得的, 经验是幼儿学习的基础。对幼儿已有经验的分析实质是要找准在活动中幼儿的“最近发展区”, 以学定教, 让活动的设计和幼儿的投入有效。对幼儿经验的分析, 可以从以下几点着手。
(1) 幼儿的已有经验:可从“主题”活动的大背景中进行分析, 也可以从活动的重难点进行分析。
(2) 幼儿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在对活动中的难点可能表现出的经验状态。
(3) 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兴奋点的出现容易左右活动的方向和进程, 对幼儿可能出现的兴奋点进行预估, 既可以对活动进行正确的导向也可以利用兴奋点促进活动的深入。
案例:小班活动“会唱歌的瓶子”
活动目标:知道软硬不同的物体碰撞时, 有的能发出声音, 有的不会发出声音。针对目标进行幼儿经验的分析:
☆已有的经验:⒈在“小手和小脚”主题活动中, 幼儿认识到小手很能干, 也对用小手进行的操作活动很感兴趣。⒉在“给小熊喂食”的活动中, 幼儿对软硬不同的东西有了初步的感知。
☆可能出现的经验层次:⒈知道放进硬的物体瓶子会响。⒉只知道放进豆子会响。⒊对放入什么东西进去会响没有经验。
☆可能出现的兴奋点:⒈对“装”东西的过程感兴趣。⒉对发出声响的现象感兴趣。
根据上述分析, 我们设计出了力求使每一种层次的幼儿在活动中都能获得提升和发展的活动方案。比如, 针对无经验的幼儿:你能让瓶子唱歌吗?针对只知道放入一种材料会响的幼儿:试试还有什么材料能让瓶子唱歌?针对能准确选准发声材料的幼儿:为什么瓶宝宝会唱歌呢? (放其他材料可以吗?)
三、提供“机会”及“更自主的机会”
蒙台梭利曾经说过:“一件事物能否吸引儿童的注意力, 不在于事物本身的特征, 而在于它能为儿童提供多少活动机会。”教师要克服自我表现的冲动, 为幼儿提供足够的时间与机会, 让他们自己去探索, 以使他们得到真正的满足, 确保幼儿深入而富有实效地学习。
案例:大班活动“视觉之旅”
初次研讨后, 我们设计了几个层层深入的游戏环节:第一次一起玩动画小书, 第二次一起看错觉图片, 第三次一起看3D电影。这样的环节设计是在教师步步导入的情况下进行的, 幼儿完全被教师牵着鼻子走, 是“被动地投入”活动。为此, 我们对活动做了修改:提前布置一个视觉体验馆, 将体验馆分为“动画区”“小玩具区”“错觉区”“3D区”。在激起幼儿兴趣后, 幼儿自选小组进行活动探究。最后, 幼儿提出在活动中感受到的问题, 同伴或教师进行解答。显然, 修改后的活动中教师的作用更为隐蔽, 幼儿的自主权更大。
三个一活动 篇10
一、让活动的起点具有发展性
一节课两次不同的教学比较:《认识周长》的教学.
第一次教学教师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活动一:出示测量腰围和胸围的媒体图片,询问测量腰围和胸围是怎么一回事,让学生初次感知围成一周的情况.
活动二:出示小鸭在池塘嬉戏的媒体图片,分三种情况出现,一是小鸭绕池塘一周散步留下的痕迹(用红线标出);二是小鸭绕池塘不到一周散步留下的痕迹(也用红线标出);三是小鸭从池塘中以一条直线行走留下的痕迹(再用红线标出). 比较三种情况下小鸭所走的路线有什么不一样的地方?在此基础上教师引出边线的认识.
……
学习过程中的问题:学生的注意力不能有效地集中到数学学习活动中来,而是关注小鸭形象的比较多,讲话的同学比较多. 教师没能按设想的流程完成所设计的学习活动.
第二次教师改进了教学,设计了如下的学习活动:
师:同学们会画画吗? (学生们坚信地说会)
老师请同学们拿出你所带来的树叶的实物,把这片树叶的轮廓画出来,你能做到吗? 如果一个人不能做到,可以两个人进行合作来完成.
学生尝试着画出所带树叶的轮廓……
教师将学生所画的树叶轮廓图用媒体演示出来.
进一步讨论,怎样才能画出树叶完整的轮廓?
……
感悟:数学教学中我们一直追求着对课堂教学情境的创设,有时在入胜上下工夫,有时在兴趣上做文章,更有甚者迷恋于情境的复杂化设计,变得只为情境而情境,丢弃了学生学习数学的本质――那就是从简洁中求得对事物本质的探寻与发现. 第一次教学教师只关注了形式的丰富多彩, 而忽略了学生的自我学习. 第二次教学中老师所创设的一个简洁的情境,让学生得以亲历知识形成的过程,教师的语言没有过多的修饰,一句:你能做到吗? 学生的趣味便顿生. 然后是在可以合作的基础上的亲历,不仅贴近学生的学习与生活实际,更指向于本节课研究的中心主题———通过边线认识周长.这样才能真正发挥教学的最佳功能, 还数学学习本来面目,这样的活动才是真正具有发展性.
二、让活动的过程具有发展性
儿童数学看似简单,要想走向深刻,就必须超越现有教材对内容进行深度拓展和挖掘. 那么, 小学数学的教学内容是否真的简单? “学习内容”的简单是否意味着“学习的过程”本身无法深刻?
如果能从一个个知识点看到隐藏在其后的学科的本质的、朴素的思想方法,把数学教学放在思想与意义的长河中,那么,数学教学就一定会于简单之处见深刻,平常之处展博远,课也就因此显得有厚度. 下面《长方体的体积》的教学案例就很好地体现了这一点.
课一开始,教师直接呈现一条线段.
师:有几厘米? 你是如何知道的? (4厘米,用尺量有4个1厘米. )
师:(出示一个长方形,图略)长方形的面积是多少? 你又是如何知道的? (12平方厘米,因为用面积1平方厘米的正方形去度量,需要度量12次. )
师:(出示长方体)长方体的体积是多少? 要想知道长方体的体积,你有什么好建议?
学生顺利地想到“用棱长为1立方厘米的正方体摆长方体”这一实践活动.
感悟:教师的学习活动设计中,由于执教教师并没有一叶障目, 而是从长方体体积这一具体的教学任务中跳离出来,将长方体体积公式的教学提升到“计量”的高度,进而,与线、面的度量统一到一起,不仅顺利实现了学生知识的迁移,同时,也让学生体会到线、面、体的测量其实质是一样的,都是用相应计量单位去度量,有几个计量单位,其数量就是几.学生在头脑中经历搭建体积形成的过程,通过在争议中形成思维的碰撞,体验成功的喜悦,享受不同思维带来的快乐,这样的学习过程,没有按部就班,却是精雕细刻,较好地促进了学生的理解和心智发展.
三、让活动的结尾具有发展性
案例:长方形面积一课教学的结尾,教师没有更多的关于长方形面积的简单练习,而是出示一个钢琴侧面的不规则图形,让学生说说能不能用长方形的面积加以计算,学生回答是否定的. 教师则引导思考: 如果在它上面画出一个最大的长方形你能算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吗? 学生刚才看似沉默的思维又被激活了起来,进而很快计算出了画出的最大长方形的面积. 教师又进一步加以引导: 我们可以看出这个长方形的面积再加上分割后的两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就是这个钢琴侧面的面积了,那么在分割后的两个不规则图形中你是不是也能画出最大的长方形并求出它们的面积呢 (这次是2个了)? 学生同样认真地完成着. 那么现在算出的三个长方形的面积是钢琴侧面的面积吗? 离钢琴侧面的面积怎样了? 学生不断分割、不断计算,感悟着这样分割下去将越来越接近并最终求出这个不规则图形的面积.
感悟:我们的数学教学该走向何方? 是不是以一个简单的活动收获了知识的成果便是我们数学教学的目的所在? 用一个看似圆满的总结便结束了学生对数学的孜孜以求,是不是我们就成功了? 如何挖掘知识以外的深刻内隐的东西? 我尝试着,并不断明白了其中的一些道理.
三个一活动 篇11
新修订的《纲要》全面落实分层教育的理念,将少先队活动课的基本内容确定为“组织意识、道德养成、政治启蒙、成长取向”四个模块,以雏鹰争章活动作为评价激励少先队员的主要方式,新时期雏鹰争章活动纠正了传统争章的“各自为阵”,让不同年级的队员争章构成一个完整体系。如何有效开展雏鹰争章活动呢?我们带着问题实施着黄山市少先队有形化建设暨特色争章项目试点,在不断的摸索与实践总结中,确定了新时期少先队雏鹰争章活动五步程序即“启动——实践——展示——颁章——护章”,重点把握启动、实践、展示三个节点,让雏鹰争章活动更有教育意义。
一、明晰争章启动的认知点,让队员明白“干什么”
雏鹰争章活动以分层教育理念为指导,同一个奖章在不同年级的要求不尽相同,只有让每一位队员知道争章名称和争章要求,才能开始真正意义的争章活动。因此,我们必须明晰争章启动的认知点,让队员们明白要“干什么”。
以三年级争获健康章为例,我们开展争章启动主题少先队活动课,就必须让队员知道三年级健康章的标准是“学习应用安全小常识”,具体来说应强调四点:要了解卫生、疾病预防等常识,能在生活中积极应用健康常识,学习安全用电、用气、防溺水、防中毒等安全小常识,队员之间要相互提醒、整体提高安全意识。
如果在争章启动时不能抓住“明晰争章标准”的重点,仅是着眼于丰富启动课形式宣传教育争章要求,很有可能就会将以争章启动为主题的少先队活动课上成一般的综合教育课。《纲要》中明确提出少先队活动课过程中可以“灌输”,但我们觉得还应该在“灌输”的基础上引导队员自主理解争章标准,只有让队员彻底明白“争章是干什么”,他们才会有争章的动力和方向。
二、找准争章实践的切入点,让队员知道“怎么干”
《纲要》中的每个奖章都列有很多标准,如果要求队员分项全部达标似乎有些勉为其难,我们可以充分结合学校实际开展争章实践阶段的活动,务必找准争章实践的切入点,让每一位队员知道“怎么干”。虽然不能求全,但我们完全可以在某一个支点上求得突破,真正让队员在争章实践中获得某一方面的深刻体验。
例如开展争获美德章活动时,我们就找准了队员争章实践的切入点。当时正值黄山市第二届“十佳美德少年”评选结果公布之际,学校507中队的胡祎楠榜上有名,我们就抓住这一切入点引导队员开展争章实践活动:引导低年级队员观看介绍美德少年的电视专题片,在思想意识引领上下功夫;组织中年级队员开展“自我对比找差距”活动,在队员开展自我评析找方向上出把力;在高年级队员中则开展“感悟成长历程,改进日常行为”的主题教育……围绕“学习身边美德少年”的争章实践活动,让队员们知道“怎么干”。与此同时,我们还抓住学校向每一位学生赠阅校本教材《中华经典选读》的契机,组织辅导员深入解读其中的道德篇目开展诵读、赏析等活动,引领队员从汲取传统文化营养中不断提升,两个切入点虽不是很完美,但队员参与这样的争章实践活动投入很大的热情,其活动成效也就不言而喻了。
找准争章实践的切入点并不是否定《纲要》中的“争章标准”,旨在让队员在辅导员的引导下能够迅速找准实践方向,与其让队员在达标争章中“面面俱到而不深刻”,不如做到“一个标准下的深刻体验附带其他要求的充分感知”,或许这样的争章实践更能促进队员的健康成长。
三、抓实争章展示的表现点,让队员知道“干成什么样”
《纲要》指出:“对少年儿童的激励,以雏鹰奖章为主要激励方式,鼓励少年儿童通过定章、争章、评章、颁章、护章,不断确立新的目标、追求进步。坚持公正、民主、平等,自评、互评、他评相结合,由中、小队和大队组织。”所以,我们在实施争章五步程序时要看好争章展示,要抓实争章展示的表现点,不仅让参与队员知道“干成什么样”,更让同伴知道“比较之下我还有什么进步”。
三年级健康章争章展示时,我们抓实“掌握安全常识”这一方面,由队员结合争章标准开展安全知识大竞猜,因为队员们对竞猜题都能对答如流,我们就对全体队员作肯定性评价,还有队员为展示自己对防溺水安全知识掌握情况自编自演情景剧,虽然没有影视剧精彩,但却是队员争章成果的生动展示,在场队员报以最热烈的掌声,参演队员也流下激动的热泪。
五年级美德章争章展示时,我们按照队员意愿组织开展争章实践成果展示大会:有的队员表演道德经典篇目的诵读表演,有的展示自己制作的美德主题手抄报,有的以表演“拾金不昧”的小品表达红领巾践行道德品质的强烈决心……一个个别具风味的展示充分显现队员在争章中的提升与发展。
善于抓实争章展示的表现点就是要搭建平台让队员把争章活动中最精彩的一面予以展示,与我们倡导的“成功教育”理念是一脉相承的,只有让队员展示出最好的成果,他们才会获得最深刻的成功体验。
三个一活动 篇12
【误区一】重形式轻内涵———科学探究等同于幼儿“动手”
案例:在大班科学活动“沉与浮”中, 教师提供了装满水的盆子、石头、铁块、积木、小皮球等各种材料。在让幼儿一一辨认后, 教师说:“孩子们, 你们带着这些朋友去玩一玩吧。”教师话音刚落, 幼儿便一拥而上争抢材料。虽然教师努力维持秩序, 但场面仍然比较混乱, 不时有幼儿把水泼洒到同伴身上。当幼儿问及如何让积木沉到水里时, 教师则让幼儿自己动手去探索答案。活动结束环节, 教师让幼儿说说哪些东西是沉下去的, 哪些东西是浮上来的。最后, 教师得出结论:“比较重又比较小的东西容易沉下去, 比较轻又比较大的东西容易浮上来。”
分析:在看似“热闹”“充实”的活动背后, 幼儿似乎所获无几。整个活动过程, 教师只是提供了足够多的材料让幼儿动手操作, 而对如何操作以及为何操作等缺乏针对性的指导。而且, 整个活动进程都是在教师预设的程序中进行的, 对幼儿在操作中遇到的一些问题, 教师要么视而不见, 要么让幼儿无目的的探索来敷衍。
其实, 探究式科学活动中的探究过程应该包括:从幼儿已有的经验出发, 根据实际情景、观察到的现象和可以获得的信息提出问题;对问题的解答进行推测;为证实推测而设计实验或进行观察;收集和分析相关资料;得出结论和进行交流;提出新的问题;等等。因此, 在探究式科学活动中仅仅动手操作还远远不够。这就需要教师重视幼儿通过观察科学现象来思考问题, 并引导幼儿对探究结果进行猜测、对获得的资料进行分析, 且让幼儿对探究中出现的问题进行探讨, 等等。
【误区二】重知识轻情感———忽略了探究方法及科学思想的培养
案例:科学活动“颜色变变变”的目标定位为:通过动手操作, 使幼儿知道三原色中任何两种颜色相混合都会产生一种新的颜色;培养幼儿辨别颜色的能力与判断能力。
分析:从中可以看出, 该活动注重知识技能的获得, 但对在活动中究竟培养幼儿什么样的情感以及价值观等并没有体现。《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 (试行) 》对科学领域的目标则突出了“体验”“感受”“喜欢”等情感、态度、兴趣方面的价值取向。
因此, 科学活动的目标应涉及科学知识, 科学过程和方法, 科学态度、情感与价值观这三个维度, 并在教学中积极地去实现这三个目标。但有些教师在活动设计中对情感目标较少涉及, 即使涉及也较笼统而难以操作, 致使“情感目标”仅仅成为教师教案中的一种“摆设”。科学的情感正是源于幼儿对科学本身的探究需求, 教师只有注重引导幼儿进行科学探索与实验, 才能使幼儿获得有益的情感体验。因此, 教师要多引导幼儿在质疑中自主地进行科学探索活动, 并捕捉幼儿在活动中的情感反应, 积极引导幼儿以积极的情感态度进行科学探究活动。
【误区三】重过程轻结果———忽视活动结束环节经验的提升
案例:在中班科学活动“有趣的沙漏”中, 第一个环节, 教师和幼儿一起制作沙漏, 探究沙漏时间与沙子数量的关系;第二个环节, 再次制作沙漏, 教师引导幼儿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大小的关系;第三个环节, 教师引导幼儿探究沙漏速度与漏口多少的关系;最后一个环节, 教师对活动进行总结。
【三个一活动】推荐阅读:
三个一活动家长总结01-29
参加“三个一”活动学习心得06-13
安全教育三个一活动总结01-19
“三个一流”活动实施意见》07-02
百货开业的三个活动方案07-06
大班音乐活动三个小和尚教案09-04
第十三个宣教月活动总结11-26
开展第三个烈士纪念日公祭活动总结07-2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