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2024-10-15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精选10篇)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1

文化遗产包括物质文化遗产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我们不仅要保护有形的物质文化遗产, 还需要保护无形的非物质文化遗产。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指各族人民世代相承, 与群众生活密切相关的各种传统文化表现形式和文化空间。它是民族精神文化的重要标识, 内含着民族特有的思维方式、想象力和文化意识, 承载着一个国家一个民族或族群文化生命的密码。

而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是一项长期、复杂、艰巨而光荣的事业。在强调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同时, 更加应该注重其合理的利用和动态性保护, 让优秀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中得到合理利用, 成为有生命力和生存适应能力的活的文物。

一、加大宣传力度, 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当今社会现代化进程的加快, 促使文化生态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同时民间文化也面临被消散的危机。因此,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已迫在眉睫。

(一) 尊重并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及其传承者

在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工作中, 实际上存在两个主体: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主体, 一个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主体。

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不仅要保护其本身, 还要保护其传承者。在历史发展的洪流之中, 许多无形的文化遗产被掩埋。尤其是在社会经济发展更为迅速的今天, 就更加需要我们加强对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者的保护, 加大宣传, 让更多的人了解非物质文化遗产, 加入到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队伍中。

(二) 全面、详细、有针对性地来开展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宣传工作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全面保护中华民族文化遗产的重

要工程, 它与物质文化遗产有天然的联系, 二者是相辅相承, 相互作用、相互依存的, 有的甚至是一种伴生现象, 具有不可分割的内在联系。物质文化遗产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载体, 是其表现形式, 非物质文化遗产是物质文化遗产的内涵, 是其文化遗承的基础。所以,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介绍和宣传应该全面, 详细, 不能把非物质文化遗产与物质文化遗产割裂开来。

二、制定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在科学论证的基础上, 抓紧制定国家和地区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 明确保护范围, 提出长远目标和近期工作任务。

(一) 政府主导, 全面普查, 制定抢救方案和长远计划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是一项艰巨的长远的社会系统工程, 不是任何一个人和团体能够轻易完成的。它代表的是一个国家和民族的宝贵财富, 代表着华夏几千年的文明史。所以, 应该强调政府的主导地位, 加大政府的领导和投入, 建立专门的机构和班子, 按照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特点, 制定相应的方案和长远规划。鉴于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有相通之处和内在的联系, 为了使其在尽量少增加经费和机构的前提下有固定的班子专门开展工作, 此项工作可以由政府职能部分牵头, 同时责成各地博物馆负主要责任,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和物质文化遗产放到同样重要的位置, 制定有效的目标任务开展抢救保护工作, 这样就可以避免另外形成新的体系, 加重财政负担。

(二) 完善保护制度, 建立长效运行机制

任何一个形式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都有其特殊的文化内涵和独特的文化价值, 有其鲜明的特色。不断地抢救、发掘、保护和利用, 是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一个重要问题。如果仅仅依靠管理部门进行突击式管理和领导, 难免会出现疏漏和管理上的缺位。为此, 应该通过建立长效的管理机制, 制定相应完善的评价标准, 以目标任务的形式, 对每一个申报项目从申请、立项、批准、抢救、保护、开发利用等全方位进行一条龙服务。政府文化管理和事业部门都应该对此项工作给予高度的重视并承担相应的职责和任务。

三、动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 提升其文化内涵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实施动态保护, 其实质就是让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在使用和流通中得到不断的自觉抢救和开发利用, 使其从根本上解决其使用价值与遗产价值的矛盾。

(一) 搜集整理非物质文化遗产, 获取社会认知

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受到现代文化的冲击, 其社会群众基础开始出现动摇, 有的面临着失传的危险。并且, 非物质文化遗产大多是口传心授, 代代相传的, 一无文字记载, 二无图形图画, 三无学校培训和政府支持, 多数是个体行为或者是走乡串镇, 流动性强, 个性差异大, 随意性强。这些非物质文化遗产未经过很好的组织和提炼, 只是感性的和经验的简单积累, 在理论上没有很好的总结和系统化, 其实用性、艺术性、理论性、对传统文化的影响力等方面均难以形成系统科学的立体形象。为此应该加大对它们的总结、梳理、归纳、提炼, 使之上升到较高的理论高度, 并赋予其独特的文化内涵, 以获得其在当前社会的普遍认同和接受, 保留并扩大其群众基础。

(二) 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拓展其进入市场的机会

利用搜集整理好的非物质文化名录, 对其进行全面的摸底调查, 掌握全面, 形成完整的调查报告, 作为抢救和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有力依据。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 是一项耗费人力、技术、巨资的事业。为了更好的对其进行保护, 应在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同时, 合理利用它, 对具有市场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按照市场规则实行指导性开发, 避免单纯地依赖政府, 或者单纯依靠社会, 或者单纯依靠个人。以市场的隐形之手, 带动入选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的保护和发展。应该责成具体受益单位一边抢救, 一边保护, 一边发展, 用市场经济的利益来调动受益人的积极性。

(三)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 应严格尊重历史传承

对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 不能抛弃传统的主体而用现代的加以取代, 应该是本着尊重历史, 尊重传承方式, 保护文化内涵的前提下, 努力使具有非物质文化遗产特征的项目保留原生态形式, 在此基础上,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进行商业包装和开发。正确处理好抢救、保护和利用的关系, 在确保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得到有效保护的前提下, 通过合理利用使其得以传承与发展, 促进抢救、保护、利用、发展的有机结合和协调统一。

(四) 动态保护应是政府管理工作的强化

单纯的抢救和保护只能暂时解决濒危的局面。而政府的支持是有限的, 只有化被动为主动, 把抢救保护放到市场的环境中去经受考验, 实施动态保护, 提高全社会的保护热情, 变被动抢救为自觉保护, 这样才能从根本上解决抢救、保护和利用的问题。

动态保护的落脚点是保护, 动态利用是手段, 抢救保护是目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保护并不是单纯的商业化行为, 它不是简单的推陈出新的问题, 是不能出现对传统的扬弃的, 这是违背动态保护初衷的。所以, 在实际运作中, 政府应该制定标准和制度,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市场价值改造时, 不至于出现执行上的走样和违规, 保证资源的历史传统性、文化多样性、发展与传统并举。在保护中求发展, 在发展中兼顾传统。

综上所述, 可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抢救和保护工作是一项长期、艰巨而伟大的事业。文化遗产是人类创造力、想象力、智慧和劳动的结晶, 是人类文化多样性的生动展示, 包含了众多随时代迁延非物而容易湮没的文化记忆。在其动态保护工作中, 我们既要把握到保护的力度, 同时又要合理利用具有市场价值的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 让更多的人参与其中, 使这项工作长远的进行下去。

摘要: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是一项长期且艰巨的任务。对其采用动态保护的办法, 对非物质文化遗产资源进行抢救、保护及合理利用, 强调保护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性、可行性、现实性和实用性。

关键词:非物质文化遗产,动态保护

动态安全域保护企业网 篇2

网络安全域是指同一系统内有相同的安全保护需求、相互信任,并具有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子网或网络,相同的网络安全域共享一样的安全策略。网络安全域从广义上可理解为具有相同业务要求和安全要求的IT系统要素的集合。

网络安全域从大的方面一般可划分为四个部分:本地网络、远程网络、公共网络、伙伴访问。传统的安全域之间需要设置防火墙以进行安全保护。本地网络域的安全内容有:桌面管理、应用程序管理、用户账号管理、登录验证管理、文件和打印资源管理、通信通道管理以及灾难恢复管理等与安全相关的内容。远程网络域的安全内容为:安全远程用户以及远程办公室对网络的访问。公共网络域的安全内容为:安全内部用户访问互联网以及互联网用户访问内网服务。伙伴访问域的安全内容为:保证企业合作伙伴对网络的访问安全,保证传输的可靠性以及数据的真实性和机密性。

一个大的安全域还可根据内部不同部分的不同安全需求,再划分为很多小的区域。一般在划分安全域之前,还应先把所有的计算机进行分组。分好组后,再把各个组放到相应的区域中去,如边界DNS和边界Web,都可放到边界防护区域(即所谓的DMZ区域)中去。为了更为细粒度地对网络进行访问控制,在划分安全域后,可以继续在安全域下划分若干子安全域,子安全域不能单独创建,必须属于某个安全域,子安全域之间可以互相重叠。计算机分组并划分到不同的安全区域中后,每个区域再根据分组划分为几个子网。每个组的安全性要求和设置是不一样的。区域划分后,就可设计不同区域间的通信机制,如允许和拒绝的通信流量、通信安全要求以及技术、端口开禁等。如公网到核心网通信,必须通过VPN,并且要通过双因子验证(需要智能卡、口令)进行身份验证,身份合法后再采用IP Sec进行加密通信。

传统安全域的访问管理

在基于传统安全域的访问控制体系模型中,有以下几个主要模块:

• ID管理模块:用户信息管理模块,提供用户信息的添加、删除和修改等功能,集中管理企业网络中的用户,同时,可以将用户按权限进行分组、分角色,进而利用组和角色对特定用户集合进行管理;

•安全域管理模块:管理用户划分的安全域和子安全域信息,用户可以添加、删除和修改安全域以及子安全域,可以配置安全域之间的访问控制关系,比如在访问安全域A的时候,不能同时访问安全域B等;

•访问策略管理模块:管理用户与安全域、子安全域之间的访问控制关系,定义用户在什么时间、什么地点可以访问哪些安全域等;

•Web服务管理:为用户提供Web服务,用户通过Web服务进行身份认证以及安全域的访问和退出等;

•通信平台:主要是通过SSH、Telnet对防火墙进行配置,为用户打开指定的ACL访问;

•探测模块:探测用户PC是否在线,探测方式可以采用ARP、ICMP、SAMBA等协议。

在基于传统安全域的访问控制体系下,用户接入网络、访问网络资源的步骤如下:

•第0步:用户接入网络,直接访问安全域失败,因为防火墙ACL默认禁止用户访问此安全域;

•第1步:用户通过Web浏览器访问安全域管理服务器IP或URL;

•第2步:用户在身份认证页面输入身份信息,安全域管理服务器对用户进行认证,认证成功则继续,认证失败需重新认证;

•第3步:用户认证成功后,安全域管理服务器利用管理员配置的访问策略将用户可访问域显示给用户;

•第4、5步:用户选择登录其要访问的安全域,安全域管理服务器通过网络连接开启用户PC对安全域(或子安全域)的ACL;

•第6步:用户成功访问其登录的安全域;

•第7步:当用户退出安全域后,安全域管理服务器将下发给防火墙的ACL撤销。同时,如果在线探测模块探测到用户下线或者用户IP-MAC发生改变的时候,也会撤销其为此IP下发的ACL。

动态安全域

助力大型企业

基于传统安全域的访问控制体系模型是企业网在发展过程中形成的通用模式,在中小型企业、业务专业性较强和地域分布不广的大中型企业中都有很好的实现。但在业务高度复杂、地域高度分散且地域及业务均呈交叉状、人员众多的大型或超大型企业集团中,信息系统广泛采用分布式或集中分布式部署,传统的安全域模型结构也被大量复制,其总部结构和分支机构安全域模型交叉,随着人员业务变化性的增强和企业重组或业务快速膨胀,承载网和业务网边界日益模糊,访问管理模型也随之日益复杂,安全域或安全子域的变化频繁,ACL控制或基础安全策略日益膨胀,随之带来的管控复杂性使网络管理员面临巨大工作量和智力挑战。某大型企业集团早在2005年就开始实施安全域,但随着上述情况的出现,安全域边界不断变化,其安全域逐步变化成为30多个,子域多达上百个,其核心交换机上的ACL就达1000余条,矩阵分离表的逻辑性也逐渐完全不可读,最终导致其安全域划分的失败。

安全域的核心就是通过一系列的规则控制,达到特定网络群组按照指定规则访问指定群组的关系,其组群需要具有相同的安全访问控制和边界控制策略的子网或网络。传统模型较为容易在集中部署的单一结构中实现,其组群成员的权责变化一般也需要对相应规则做调整。假定将组群成员动态的变化和子域调整与子网划分动态结合,就可以实现基于传统复杂安全域结构上的动态调整,从而实现基于传统安全域基础上的动态安全域的模型结构。

在基于动态安全域的访问控制体系下,用户接入网络、访问网络资源的步骤如下:

•第0步:用户接入网络,直接访问安全域失败,因为强制器没有通知接入交换机打开网络端口,默认用户访问隔离域A,做身份申请;

•第1步:用户身份认证成功,强制器打开接入端口,做安全合规性检测,默认访问隔离域B,做安全合规性完善;

•第2步:合规性检查通过,用户从隔离域B中划出到公共访问域;

•第3步:用户身份信息传送给安全域管理服务器,安全域管理服务器访问服务域控制器,服务域控制器从人力资源数据库权责矩阵同步列表中生成用户安全域列表,并通知用户;

•第4步:用户选择登录其要访问的服务,安全域控制器根据安全域列表,通知网管控制域服务器,网管控制器通知网络交换域;

•第5步:网络交换域生成控制列表,生成VLAN及VCL组合,通知交换设备,生成访问域控制隔离通道;

•第6步:服务控制服务器通过交换域,通知相应安全域做对应权责匹配;

•第7步:用户访问所需安全域的服务;

•第8步:当用户退出安全域后,安全域管理服务器将下发给交换用户的VLAN及ACL撤销。同时,如果在线探测模块探测到用户下线或者用户进行危险性违规性操作或IP-MAC发生改变的时候,也会通知交换域撤销其为此身份下发的IP、VLAN及ACL,进行隔离;如果在线探测模块探测到用户进行攻击性或高危破坏性操作,通知交换域撤销其为此身份下发的IP、VLAN及ACL,并同时关闭端口避免入侵破坏。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3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能够相互促进。旅游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扩大非遗传承人规模、促进非遗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进一步弘扬非遗知识, 从而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同时非物质文化遗产如果保护的好, 也能促进旅游业的发展,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旅游地提供具有民族特色的旅游资源、能够提升旅游的艺术审美及游客体验价值、其活态性能可以满足不同时代游客的文化需求。因此, 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

然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和旅游开发之间却不仅仅只有相互促进的关系, 如果两者之间只有促进关系, 那么非遗旅游开发必然都会取得成功, 非遗进行旅游开发将会毫无争议。但事实是无论理论研究还是实践都表明, 非遗进行旅游开发也有消极的影响, 非遗旅游开发也有失败的可能。因此, 非遗保护和旅游发展之间也有矛盾的一面, 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旅游活动容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庸俗化、舞台化及商品化

现代旅游活动主要是一种大众休闲文化活动, 在旅游开发过程中, 为了让游客快速接受和理解该文化, 开发者和遗产传承人有可能会针对市场的需要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本身进行一定的加工, 使得该文化更易接受, 更易理解, 从而造成文化的庸俗化、舞台化及商品化, 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旅游业中毫无特色、千篇一律的演出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在文化内涵、性质、功能等方面发生了巨大的变化, 很多蕴含地方传统文化特色的遗产被任意改头换面或大肆仿造。例如, 不少旅游地出现了旅游产品形式及内容粗制滥造和相互抄袭的情形, 很多民俗旅游村的民宅几乎都是房檐上挂上几串辣椒, 屋内摆上一台织布机, 游客进屋之后三件事:喝茶、跳舞及坐花轿。传统的民间习俗、礼仪和庆典活动本来应该在特定的时空背景下, 依据传统约定的方式及内容举行, 从而具有特殊的文化价值和意义。但是在一些民俗村, 传统的民俗活动常会根据游客的需求随时随地的开展, 随意简化甚至改变活动内容, 这些民俗活动带有明显的表演色彩, 因此在很大程度上失去了其原有的价值和意义。许多文化人士认为这种旅游活动忽略了非遗内在的精神内核, 容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庸俗化、舞台化及商品化, 不仅误导了游客的文化认知, 而且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2. 旅游活动容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及多样性遭到冲击

旅游开发过程中,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加, 外地游客所带来的先进文化会极大地冲击本土特色文化,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及多样性遭到冲击, 使得非物质文化遗产原真性受到破坏, 从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这也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有可能带来的消极影响之一。传统文化保护的相对较好的地方通常都是经济较为落后的地区, 往往都是地处偏远且交通不便利, 然而随着旅游活动的开展这种相对封闭的传统文化将会受到强大冲击。由于游客与当地居民之间不相平等的经济地位, 容易使得游客带来的现代文化比较起旅游地的传统文化往往处于较为强势的地位。当地居民受到所谓的“示范效应”的激励, 比较容易接受游客带来的现代文化, 在潜意识里会不自觉地仿效甚至于努力学习游客的生活方式, 从而使得非遗所在地居民的传统生活方式、习惯、习俗都会发生改变, 破坏了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及多样性, 从而破坏了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3. 旅游活动容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原生环境遭到削弱或破坏

由于开展非遗旅游活动, 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的传统文化同外来现代文化间的相容区域得到很大程度上的扩展。在一般的情况下, 任何传统文化在与外来文化相接触时, 都会选择那些和自身文化价值观相互契合的东西加以接受或吸收, 而对于那些与自身观念不相融的成分加以排斥。在旅游活动中, 遗产地居民对外来文化同样也会存在本能的选择, 但是在经济的激励下, 会比一般情况有更大范围的接受或吸收。非遗所在地想要得到更多的收益, 就需要满足游客的需求, 这一客观现实迫使旅游开发者不得不吸收外来文化中一些不相融合的内容, 有意识地为外来文化的渗入做出一些非正常的妥协, 甚至于主动创造出适合游客的文化环境。久而久之, 外来游客的某些文化价值观会逐步扩散到当地传统文化中, 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在地存在的固有文化环境被削弱或破坏, 从而不利于当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可以看出,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不仅有积极的作用, 同样也会产生消极的影响, 我们所要做的就是尽量控制其消极影响, 同时发挥其最大的积极作用, 而不应该是回避问题, 拒绝开发。但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是一个开放复杂的巨系统, 包含社会、资源、旅游、人口等多个子系统, 它们之间关系错综复杂, 呈现出动态非线性的特点。所以我们应该用系统的思想来科学解决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的矛盾, 从整个系统长远发展角度看问题, 避免出现目光短浅的决策。

二、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旅游开发的动态关系

从系统的角度分析, 旅游开发对非物质文化遗产既有积极影响也有消极影响, 积极的影响是有利于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消极的影响则是可能会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 而非物质文化遗产可以为旅游开发地提供新的旅游资源, 促进旅游业的发展。因而, 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将会有两种发展趋势和动态循环。

1. 加强型动态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只考虑旅游开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积极作用。非物质文化遗产在保护和传承过程中, 面临的主要困境是资金缺乏、传承后继乏人、规模过小、大众参与不够, 这些困难使得我国许多宝贵的非物质文化遗产濒临消失。对于解决这些困难, 旅游开发可以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 旅游开发可以为非物质文化遗产提供更多的保护资金, 可以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 可以促进非遗文化价值的更深层次挖掘, 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动态发展, 还可以很好地宣扬和普及非物质文化遗产知识, 增强民众的保护意识。因此, 旅游开发的积极作用将会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而保护程度越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由于其文化价值得到更深层次的挖掘, 具有更高的文化价值, 从而可以更好地为旅游地提供特色旅游资源, 能够提升旅游的艺术审美及游客体验价值, 可以满足不同时代游客的文化需求, 从而促进旅游业的可持续发展。总之, 保护程度越好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对游客来说就越具有吸引力, 游客数量便会逐渐增多, 游客数量的增加必然会促进当地旅游业的发展, 使得旅游开发更加成功, 旅游开发越成功其积极作用就会更显著, 就能给非物质文化遗产带来更好的保护, 从而形成一个正反馈加强的回路, 最终,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旅游业的发展能相互促进, 该循环如图1所示。

2. 抑制型动态循环。

在这个循环中我们只考虑旅游开发给非物质文化遗产所带来的消极影响。旅游开发越成功, 游客数量会越来越多, 商业氛围会越来越浓厚, 而旅游活动容易造成非物质文化遗产庸俗化、舞台化及商品化, 容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独特性及多样性遭到冲击, 容易导致非物质文化遗产存在的原生环境遭到削弱或破坏, 随着游客数量的增多旅游开发所带来的消极影响也会越大, 最终对非物质文化遗产的原真性破坏就越大, 从而破坏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非物质文化遗产遭到破坏后其保护程度将会降低, 其文化价值将难以充分挖掘和体现, 对游客的吸引力将会减弱, 游客数量将会逐步减少, 游客数量的减少使得旅游开发上升速度减缓, 从而形成一个负反馈抑制的回路, 最终, 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旅游业的成长都会出现减缓、停顿甚至下降的趋势, 该循环如图2所示。

三、结语

事实上, 以上两种循环类型并不会单独运行, 现实中旅游开发所带来的积极作用和消极影响是并存的, 我们不能够单纯研究其积极有效的一面而导致过分乐观, 也不能只看其消极影响而导致过分的排斥。我们应该站在整个系统的角度, 本着实事求是的态度, 全面科学地分析问题和作出相应的对策。以上两个循环系统在非物质文化遗产旅游开发过程中会同时运行, 通过系统的研究, 我们将会看到这两个循环系统是如何动态运行的, 它们的主导优势是如何更替的, 其运行趋势和特征又是怎样的, 以及如何采取措施能够更有效率地实现非物质文化遗产的文化价值和经济价值的双赢, 从而促进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和传承, 这些将是我们未来研究的重点。

参考文献

[1]张魏, 李瑞光.基于系统动力学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产业化保护体系研究[J].广西民族研究, 2013, 112 (2) :182-188.

[2]程遂营.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与国民休闲产品开发[J].旅游学刊, 2010, 25 (5) :11-13.

[3]王健.非物质文化遗产与旅游的不解之缘[J].旅游学刊, 2010, 25 (4) :11-12.

[4]王文章.非物质文化遗产概论[M].北京:教育科技出版社, 2008.

[5]汪应洛.系统工程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 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4

关键词: 原产地农产品;品牌保护;反馈分析;阳澄湖大闸蟹

中图分类号: F323 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8-0459-05

2012年8月淘宝网越过江苏省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协会,直接通过“淘宝聚划算”团购网站与19家蟹商进行大闸蟹团购,并实行低至5折的价格。截至2012年9月4日,该团购产生的销售额已达3 000多万元,1只大闸蟹价格约为30元,通过网络销售的大闸蟹数量已达100万只。据此推算,在整个大闸蟹销售季节,仅通过网上团购就可以销售几千万只大闸蟹,而阳澄湖水域面积只有1 2万hm2,可以养殖大闸蟹的水域面积只有2 133 hm2,1 hm2水域可投放蟹苗约 6 000只,因此阳澄湖大闸蟹年产量只有2 000 t左右。

2012年阳澄湖大闸蟹总产量为2 300 t左右,按阳澄湖大闸蟹质量为0 2 kg/只计算,2012年阳澄湖大闸蟹数量仅约 1 150万只,仅通过网上团购的阳澄湖大闸蟹数量就超出了阳澄湖大闸蟹的实际产量,由此可见,大量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不断流入增加了消费者买到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概率,在侵害消费者利益的同时,也将降低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

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涉及政府、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阳澄湖大闸蟹生产企业(个人)、阳澄湖大闸蟹消费单位(个人)等多个主体,是一个复杂的社会经济体系,需要多方共同协作。本研究通过引入系统动力学反馈分析的方法,对原产地农产品(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对策,以期为提升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效应、增加阳澄湖蟹农收益提供依据。

1 原产地农产品品牌保护基模的构建与分析

为了更好地了解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品牌保护现状,对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苏州市工业园区阳澄湖大闸蟹行业协会、苏州市阳澄湖三阳蟹业有限公司、苏州工业园区好记蟹业有限公司、苏州市阳澄湖蟹元帅大闸蟹养殖有限公司、苏州市工业园区三山大闸蟹有限公司、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阳澄湖大闸蟹个体养殖户、有关酒店、消费者等进行了深度访谈和问卷调研。同时对苏州市原产地农产品(阳澄湖大闸蟹)保护系统进行了分析,明确了苏州市原产地农产品(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系统中存在多种成长上限,只有消除成长上限,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才能得到真正保护,因此研究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保护对苏州市其他原产地农产品的品牌保护有重要意义。

影响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发展的主要变量: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价格、竞争量、原产地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研发费用、产品创新研发投入。本研究依据以上成长上限变量,对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系统基模进行分析,并寻找消除成长上限的对策。借助管理大师彼得·圣吉的系统动力学理论构建了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价格、竞争量、原产地地理标志、品牌保护研发费用、产品创新研发投入等6个主要变量的成长上限子基模。图1为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成长上限子基模,其他5个变量的子基模同理。

以图1为例,左侧为正反馈环,处在正反馈环中的任何一个变量增加,经系统反馈后其他变量也会相应增加;相反,处在正反馈环中的任何一个变量减少,经系统反馈后其他变量也会相应减少。右侧为负反馈环,处于负反馈环中的任何一个变量相对增加,经系统反馈后其他变量相对减少;相反,处于负反馈环中的任何一个变量相对减少,经系统反馈后其他变量相对增加 [1-3]。

根据以上原理,图1中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子基模即为成长上限,左边是正反馈环,表示阳澄湖大闸蟹养殖企业(个人)收入的增加会提高养殖户养殖大闸蟹的积极性,使其不断投入资金,从而使阳澄湖大闸蟹产量也会相应增加。随着阳澄湖大闸蟹产量增加,养殖企业收入也会不断增加。右边是对系统有抑制作用的负反馈环,表示随着阳澄湖大闸蟹供应量的增加,当供大于求时,阳澄湖大闸蟹需求量减少会使消费量减少,供应量增加反而使消费量减少,养殖企业(个人)收入的增长受到限制,随着阳澄湖大闸蟹消费量减少,迫使企业减少阳澄湖大闸蟹产品的生产。系统经过一段反复调节后达到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系统中的元素不再变化,“成长上限”即形成。

研究还发现了阳澄湖大闸蟹价格v5(t) 负反馈环、阳澄湖大闸蟹竞争量v6(t) 负反馈环、原产地地理标志v7(t) 负反馈环、品牌保护研发费用v8(t) 负反馈环、产品创新研发投入v9(t) 负反馈环等5个成长上限子基模。通过对6个主要变量的成长上限子基模进行嵌运算,得到了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系统成长上限基模 [1](图2)。

2 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存在的问题

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系统是由多个因素相互制约、相互作用的系统,对图2中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成长上限基模中存在6个负反馈环的原因进行分析,可以揭示出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存在的问题。

2 1 市场行政监管不力

阳澄湖大闸蟹年产量只有2 000 t左右,仅占全国大闸蟹养殖产量的0 3%。经过对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多年运作,现在“阳澄湖大闸蟹”已突破了单纯的农产品内涵,发展成为一种有文化、有品位的高附加值商品。虽然阳澄湖大闸蟹启用了数码、电话、短信、网站等4种防伪方式,尽可能通过这些技术手段让消费者识别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但是假冒的阳澄湖大闸蟹仍然处处可见。经销商从安徽省、浙江省等地低价收购螃蟹,然后放在阳澄湖里饲养一段时间, 或用漂白粉等把外地螃蟹洗白,然后以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将其出售 [4]。甚至有的商家为了私利,私自复制防伪标签,采取一号多用的方法卖蟹,最终使得山寨阳澄湖大闸蟹流向水产批发市场。市场行政监管不到位,使这些假冒阳澄湖大闸蟹充斥市场,侵犯了消费者权益,长此以往将会降低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

nlc202309041718

2 2 缺少强势子品牌

很多原产地域产品生产企业将产品品牌完全寄托于原产地共有品牌上,很少有企业主动去创建自己的强势子品牌,以同原产地域内其他企业的子品牌相区别。博思数据研究中心提供的《2013年中国大闸蟹十大品牌排行榜》中,全是出产于阳澄湖的大闸蟹,品牌名称为阳澄湖、水中仙、鑫阳、大闸、碧波、水中王、莲花岛、星湖岛、蟹王、阳澄绿洲 [5]。提到大闸蟹,消费者首先想到的是阳澄湖大闸蟹,子品牌则鲜为人知。

2 3 产品缺乏创新

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与销售企业缺乏创新,最突出的表现就是阳澄湖大闸蟹的包装大同小异,大都采用泡沫塑料盒来包装,在包装时先把大闸蟹放在草荷包或塑料盒内,再与2瓶冰水一起放置在泡沫塑料盒中,可使阳澄湖大闸蟹存活 1~2 d,其存活时间较短给大闸蟹快递带来了一定的局限性。同时阳澄湖大闸蟹产品缺乏创新,虽然阳澄湖大闸蟹具有稳定、特殊的品质,但是产品品质与类别也要随着消费者的喜好进行创新,以增加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附加值,以此激发人们对阳澄湖大闸蟹的消费需求,提升阳澄湖大闸蟹的品牌效应。

2 4 缺少统一的沟通平台

原产地农产品品牌作为一种区域品牌,属于某一特定区域,只要是该区域内的企业就可以使用该品牌,如苏州市东山、西山的茶叶都可以号称是洞庭碧螺春,江苏省无锡市的水蜜桃都号称是无锡阳山水蜜桃。而农产品生产的自然条件和生产技术均存在很大差异,事实上同一原产地的同一种产品在口感、色质、形态等方面都是不一样的。因此,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的产权存在一些乱象,没有特定的主体来有效规范该区域的品牌使用,从而导致品牌使用的失控,最终导致品牌价值的贬值。由于阳澄湖大闸蟹的养殖技术和成本不高,拥有优质阳澄湖水域的成本也不高,事实上有很多企业或个人在养殖经营阳澄湖大闸蟹,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组织存在“低、小、弱、散、乱”等现象,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缺乏统一的沟通平台,使行业协会与政府部门的协调不能及时到位,削弱了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的竞争力,使阳澄湖大闸蟹产业不能形成真正的产业集聚,也很难形成产业集聚效应,必然使阳澄湖大闸蟹品牌因缺乏统一的平台支撑而衰退,使品牌影响力逐渐降低。

3 消除原产地农产品(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负反馈环制约上限的对策[BT)]

根据彼得·圣吉的系统管理理论,针对成长上限基模提出了管理方针,即不要去推动增强环路,而是要消除限制来源 [6]。当系统中出现成长上限时,在负反馈回路里寻找抑制原因,寻求解决问题的对策,通过消除负反馈环中的抑制因素来不断增强正反馈回路,最后达到一个动态平衡。因此,提出解决问题的管理对策是消除负反馈环制约上限的关键。

3 1 培育原产地农产品(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集群

彼得·克罗林格认为,产业集群是在既竞争又合作的特定领域内,彼此关联的公司、专业化供应商、服务供应商、相关企业以及政府和其他相关机构的地理集聚体。产业集群是现代经济布局的一种重要形式,是提升区域经济竞争力的重要手段 [7]。建立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集群平台,整合蟹苗孵化、饲料生产、养殖、销售、休闲旅游等产业链,可以提升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效应。图3基模给出了加快产业集群对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的影响。通过原产地农产品(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集群的形成,集群区内企业(个人)受自身利益的驱使,为了保持其在产业集群内的优势,必然会加大阳澄湖大闸蟹产品创新[CM(25]研发的投入,消除因产品创新研发投入不足带来的阳澄湖

大闸蟹消费量减少的问题,使产品创新研发投入v9(t)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同理消除了品牌保护研发费用增量不足,使品牌保护研发费用v8(t)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还可以促进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的增加,使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 v4(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进而使阳澄湖大闸蟹消费量增加。由于产业集聚的效应,将分散、单一的阳澄湖大闸蟹企业(个人)有效整合,阳澄湖大闸蟹供应量的增加与产业链内技术的协调性使阳澄湖大闸蟹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消除因阳澄湖大闸蟹供应量的增加而导致的阳澄湖大闸蟹产品价格下降,使阳澄湖大闸蟹价格v5(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同时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企业在集聚区内共享共性技术,技术研发方向明确,使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竞争力增加,阳澄湖大闸蟹竞争量v6(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

3 2 加强市场行政监管力度,加大品牌宣传和打假力度

近年来,苏州市政府先后出台了《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管理办法》《苏州市阳澄湖大闸蟹地理标志产品保护办法》《阳澄湖大闸蟹专卖店实施标准》《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域产品保护规定》《阳澄湖大闸蟹围网养殖规程》等文件,以政府规章的形式确立了阳澄湖大闸蟹的生产、经营、保护及相关的监督管理,明确了阳澄湖大闸蟹的保护管理机构及具体职责,为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品牌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法规支撑。在阳澄湖大闸蟹防伪方面,启用了数码、电话、短信、网站等4 种防伪方式,且每年都更换防伪指环,防伪技术越来越完善,为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品牌保护提供了有效的技术支撑。尽管如此,虽然目前“低段位”的冒牌大闸蟹已逐渐减少,但使用升级手段包装的“克隆蟹”却频繁出现,冒牌指环竟然能通过查伪电话的认证。尽管相关行业协会宣布,如同一只大闸蟹的认证标牌被连续5次短信查询,将启动倒查机制,逆向追踪“问题蟹”的发放企业。但毕竟防伪技术的局限性成为了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品牌保护的短板。因此,必须加大对大闸蟹企业的蟹种、养殖工艺、养殖过程、饲料及储运等进行全程质量监控,保证阳澄湖大闸蟹的品质,加强市场行政监管力度,加大品牌宣传和打假力度,尽可能杜绝假冒阳澄湖大闸蟹。

图4给出了加强市场行政监管力度的基模,通过加大品牌宣传和打假力度,增加品牌保护研发费的投入,部分消除了因品牌保护研发费投入不足带来的品牌保护短板问题,保护了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提升了阳澄湖大闸蟹价值,提高了阳澄湖大闸蟹价格,进而提高了养殖企业(个人)在品牌保护投入上的积极性,使品牌保护研发费用v8(t)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同理,使产品创新研发投入v9(t)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还可以促进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增加,使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v4(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进而使阳澄湖大闸蟹消费量的增加。由于加强了市场行政监管力度,减少了市场上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数量,使消费者能买到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品质与品牌的保证将使阳澄湖大闸蟹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消除因阳澄湖大闸蟹供应量的增加而导致的阳澄湖大闸蟹产品价格的下降,使阳澄湖大闸蟹价格v5(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同理,使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竞争力增加,使阳澄湖大闸蟹竞争量v6(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

nlc202309041718

3 3 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原产地农产品品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

品牌文化是指通过建立一种清晰的品牌定位,利用各种传播途径形成受众对品牌的高度认同,从而形成一种文化氛围,通过这种文化氛围形成很强的客户忠诚度。原产地农产品品牌文化凝结着原产地农产品品牌的文化精髓和品牌特质,是与原产地农产品历史渊源相适应的个性化品牌形象,是在原产地农产品品牌定位的基础上,通过确定品牌核心价值,扩充其价值内涵,并利用各种营销手段,使消费者在精神上对其产生一种情感依赖和联想,进而形成一种天然的文化氛围 [8]。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原产地农产品品牌文化,有利于发展基于原产地农产品品牌文化的旅游业。阳澄湖大闸蟹独特的资源优势已经成为阳澄湖地区农村的支柱产业,农民依靠大闸蟹的养殖和经营而致富。大闸蟹产业还带动了旅游餐饮、休闲度假、招商引资以及农副业等相关产业链,推动了该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9]。

图5给出了通过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原产地农产品品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的基模。通过培育和发展阳澄湖大闸蟹独特的品牌文化,发展基于品牌文化的旅游业,增加了阳澄湖大闸蟹养殖户和经营户的收入,提高其保护品牌的积极性,使企业增加品牌保护研发费投入,部分消除了因品牌保护研发费投入不足而带来的品牌保护短板问题,保护了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提升了阳澄湖大闸蟹的价值,提高了阳澄湖大闸蟹的价格,进而提高了养殖企业(个人)在品牌保护投入上的积极性,消除了品牌保护研发费用增量不足的影响,使品牌保护研发费用v8(t)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同理,使产品创新研发投入v9(t)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还可以促进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增强, 使阳澄湖大闸蟹市场需求量v4(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进而使阳澄湖大闸蟹消费量的增加。由于培育和发展阳澄湖大闸蟹独特的品牌文化,提高了消费者对阳澄湖大闸蟹的忠诚度,减少了市场上假冒阳澄湖大闸蟹的数量,使消费者能买到真正的阳澄湖大闸蟹,旅游业发展将使阳澄湖大闸蟹产品价格基本稳定,消除因阳澄湖大闸蟹供应量的增加而导致的阳澄湖大闸蟹产品价格下降,使阳澄湖大闸蟹价格v5(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同理,使阳澄湖大闸蟹品牌竞争力增加,使阳澄湖大闸蟹竞争量v6(t) 负反馈转化为正反馈。

4 结语

对于阳澄湖大闸蟹,无论是网上销售还是实体店销售,无论是低价团购还是高价购买,普通消费者最关心的问题还是如何能买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保护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不仅关系到消费者能否买到正宗的阳澄湖大闸蟹,而且关系到整个阳澄湖大闸蟹产业的发展。运用系统动力学反馈分析的思想对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的抑制因素进行分析,提出阳澄湖大闸蟹品牌保护的有效措施。首先,要发挥政府、行业协会的作用,建立阳澄湖大闸蟹产业集群平台,整合蟹苗孵化、饲料生产、养殖、销售、休闲旅游等产业链,提升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效应;其次,加强市场行政监管力度,加大品牌宣传和打假力度,尽可能杜绝假冒阳澄湖大闸蟹;最后,培育和发展有特色的阳澄湖大闸蟹品牌文化,大力发展旅游业,推动阳澄湖地区经济的整体发展。

参考文献:

[1] 苏 华,廖文杰 基于动态反馈分析的苏州市高技术服务业发展实证研究[J] [HJ1 85mm]科技管理研究,2013,33(23):104-107

[2]贾仁安,丁荣华 系统动力学-反馈动态性复杂分析[M] 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2

[3]黄桂红,贾仁安 基于动态反馈分析的农产品供应链整合实证研究[J] 系统工程,2008,26(8):17-21

[4]吴晓宏 苏州阳澄湖大闸蟹原产地品牌维护与发展研究[D] 苏州:苏州大学

[5]博思数据研究中心 2013年中国大闸蟹十大品牌排行榜 [EB/OL] [2015-07-02] http://www bosidata com/qitashipinshichang1303/L316188V27 html

[6]Senge P M The fifth discipline-the art and practice of the learning organization[M] New York:Century Business,1993

[7]吴菊安 产业集群与农产品区域品牌建设[J] 农村经济,2009(5):39-41

[8]王保利,常 颖 论农产品品牌文化的塑造与传播——以“陕西苹果”为例[J] 农业现代化研究,2007(7):446-449

[9]陈 静 阳澄湖大闸蟹退却的经济学分析——基于消费者的视角[J] 云南财经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4(3):46-48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5

关键词:湿地,动态变化,保护对策,河南省

1 河南省湿地资源监测概况

1.1 第1次湿地资源调查

1994年10月至1999年8月, 河南省林业厅根据原林业部的要求, 组织实施了第1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这次调查采取收集资料和实地调查相结合的方法, 收集了1990年至1999年的水文、地质、环保、社会经济等统计数据和调查成果, 并通过样方法调查了湿地动植物资源。

调查结果[1]:全省面积大于8 hm2的湿地斑块总面积665 197.00 hm2 (不包括水稻田, 下同) 。其中, 河流湿地456 692.00 hm2, 湖泊湿地3 022.00 hm2, 沼泽湿地29 784.00 hm2, 人工湿地175 699.00 hm2。各类型湿地面积见表1。

1.2 第2次湿地资源调查

2011年7月至2013年3月, 河南省林业厅根据国家林业局的部署, 组织实施了第2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这次调查通过遥感解译获取湿地型、面积、分布、平均海拔、植被类型及湿地所属三级流域等信息, 并通过野外调查、现地访问和收集资料的方法获取水源补给状况、主要优势植物种、土地所有权、保护管理状况等数据。

调查结果:全省面积大于8 hm2的湿地斑块总面积627 946.14 hm2。其中, 河流湿地369 005.50hm2, 湖泊湿地6 900.63 hm2, 沼泽湿地4 867.32hm2, 人工湿地247 172.69 hm2。各类型湿地面积见表1。

2 两次调查结果对比与分析

2.1 两次调查结果对比

两次湿地资源调查结果对比显示, 全省湿地总面积减少37 250.86 hm2。其中, 河流湿地减少87 686.50 hm2, 湖泊湿地增加3 878.63 hm2, 沼泽湿地减少24 916.68 hm2, 人工湿地增加71 473.69hm2。详见表1。

2.2 湿地面积变化原因分析

2.2.1 河流湿地减少的原因

两次调查期间河南省修建了小浪底水库、燕山水库、西霞院水库等大型水库。水库修建后消减了河流汛期的洪水流量, 改变了下游河道的流量变化规律, 使下游河槽深切、变窄, 摆动范围缩小, 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减少, 甚至变为季节性河流。同时, 河流两侧的洪泛平原也因为汛期水量显著减少, 缺少维持湿地生态的基本水量, 导致湿地面积缩小, 地下水位下降, 湿生植物、水生植被逐步被旱生植被取代, 部分洪泛平原湿地永久性变为典型的旱地。河流两侧的控导坝则进一步约束了下游河流摆动的范围, 使河流湿地、洪泛平原湿地大幅度减少。例如第1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时, 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尚未修建, 西霞院水库大坝下游河南黄河河道长度为444 km, 河流两岸堤距10 km左右, 最宽处达24 km, 属于典型的平原游荡河道, 黄河河流湿地总面积达378 100.00 hm2。其中, 永久性河流湿地面积151 500.00 hm2 (河流游荡区) , 洪泛平原湿地面积226 600.00 hm2 (黄河滩区) 。第2次全省湿地资源调查时, 小浪底水库和西霞院水库已经投入运营, 加之下游沿黄县市区为开发滩区大量修建控导坝, 导致该区域的黄河河槽明显收窄, 河流游荡区和季节性过水滩区面积大幅度减少, 黄河河流湿地总面积已缩减至141 900.00 hm2, 还不及小浪底和西霞院水库建设前黄河游荡区面积。

2.2.2 人工湿地增加的原因

修建水库导致库区范围内人工湿地面积大量增加。其中, 一部分增加的库区湿地是水库大坝拦河后提高水位淹没的陆地, 另一部分增加的库区湿地则是因为拦河修坝后改变了大坝上游淹没区域的河流水文特点, 导致原来的河流湿地 (自然湿地) 转化为库塘湿地 (人工湿地) 。河南省人工湿地面积增加较多的区域有小浪底水库、丹江口水库、西霞院水库、燕山水库、盘石头水库等。

2.2.3 沼泽湿地减少的原因

沼泽湿地减少的原因比较复杂[2,3,4], 主要为水利工程、气候干旱和土地利用方式不当, 而且这些因素往往互为因果, 形成叠加效应, 影响力进一步增强, 导致沼泽湿地不断退化、萎缩, 大部分退化为洪泛平原湿地或彻底转化为旱地, 另一部分则被当地居民改造为水田或水产养殖场 (人工湿地) 。例如受小浪底水库建设运营方式和下游控导坝影响, 下游黄河滩区的部分沼泽因地表供水不足, 地下水位下降, 湿生植物、水生植物逐步被旱生植物取代, 沼泽湿地转变为洪泛平原湿地或者变更为旱地;豫北黄河故道和豫东黄河故道的沼泽因长期干旱, 地表水位和地下水位不断下降, 湿地逐渐退化为旱地, 沼泽湿地面积不断缩小, 导致原河南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国家级自然保护区的核心区域失去保护价值, 不得不变更保护区范围;新乡、开封、濮阳等地区长期引黄淤灌, 导致黄河背河洼地分布的大量沼泽湿地因泥沙淤积、水位下降而退化;沼泽湿地周边的当地政府和社区居民对湿地重要性认识不足, 在经济利益驱动下经常修围堰、挖鱼塘, 甚至挖沟排水将沼泽湿地改造为水田或旱作耕地, 不断蚕食沼泽湿地。这种现象在我省黄河、淮河两侧滩区和宿鸭湖、白龟湖等库区周边比较普遍。

2.2.4 湖泊湿地增加的原因

根据第1次湿地资源调查和第2次湿地资源调查的调查方法和统计数据对比分析, 第1次调查以收集资料为主, 湿地斑块边界主要利用地形图在室内勾划, 野外调查和现地验证较少, 黄河、淮河等河流湿地和洪泛平原中分布的湖泊湿地 (牛轭湖) 难以区分, 只能简单合并为河流湿地, 导致第1次调查中湖泊湿地面积较小。第2次调查则是利用最新的中巴资源卫星和SPOT5遥感数据, 采用3S技术确定湿地斑块边界, 并对所有湿地斑块进行了现地验证, 河流湿地和洪泛平原湿地中分布的许多牛轭湖被单独区划、统计, 导致第2次调查湖泊湿地湿地斑块显著增加。因此, 两次调查结果中湖泊湿地面积的差异属于调查精度不同产生的误差, 湖泊湿地的实际面积并未因自然或人为原因增加。

综上所述, 河南省湿地面积变化的主要原因是水利工程建设和气候干旱, 土地利用方式不当又加快了湿地资源退化和萎缩的速度。

3 湿地保护对策

3.1 尽快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法律法规体系

目前我国缺少国家层面的湿地保护条例, 省内缺少地方湿地保护条例, 除个别湿地自然保护区外, 大部分湿地类型的自然保护区和湿地公园也未制定具有法律约束力的管理办法, 湿地资源保护管理总体上处于无法可依的局面, 这是导致湿地保护形势严峻的主要原因之一[5]。因此, 应尽快建立健全湿地保护方面的法律法规体系, 把湿地保护管理纳入法治轨道, 为保护管理和合理利用湿地资源提供基本的行为准则。

3.2 加大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宣传力度

近几年我国持续开展内容丰富、形式多样的湿地保护宣传活动, 取得了良好成效, 广大干部群众保护湿地资源的意识逐步提高。但是这种保护意识多数还是停留在感性认知层面, 并未融入到日常生产生活和具体行动中。因此, 应保持在广播、电视、报纸、网络等主流媒体上持之以恒的开展湿地保护宣传工作, 同时进一步拓展宣传思路, 深化细化宣传方式。例如可以把湿地知识引入中小学教材, 编制与当地湿地有关的乡土教材, 从小培养人们的保护意识;选择与湿地有关的生产企业、社区和农村, 结合当地日常生产、生活活动, 有针对性的宣传湿地保护与合理利用的知识。

3.3 加强湿地科学研究与成果推广工作

将湿地基础理论、应用技术、政策策略等列入国家和地方科学技术研究计划, 通过政策、资金扶持, 引导大专院校、科研院所、企业和个人开展相关研究, 为湿地保护管理、合理利用提供技术支持。同时湿地保护管理部门要积极组织推广科技成果, 引导、鼓励、扶持湿地周边企业和社区居民在日常生产生活中应用科技成果, 改变引黄淤灌、围垦、修筑鱼塘、挖沟排水等侵占和破坏湿地的生产方式。

3.4 把湿地保护纳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水利工程建设和管理方式直接影响到湿地的分布、面积和生态系统的稳定性, 对湿地的影响非常巨大。因此, 必须把湿地保护纳入水利工程建设管理工作, 在项目建设运营前充分论证对湿地的影响, 并制定相应补救措施。同时, 水利工程建设运营单位还应该充分利用水利工程的引水补水功能, 积极配合相关部门开展湿地保护恢复工作。

参考文献

[1]林晓安.河南湿地[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7.

[2]甘雨.河南省野生动植物资源调查与保护[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2004.

[3]河南省林业厅野生植物保护处.河南黄河湿地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集[M].北京:中国环境科学出版社, 2001.

[4]王新民.豫北黄河故道湿地鸟类自然保护区科学考察与研究[M].郑州:黄河水利出版社, 1995.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6

利用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程序模拟和分析电力系统的全过程稳定特性,对避免发生大面积停电事故及研究防止事故扩大的有效措施具有重要意义。

继电保护装置是电力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已不仅仅局限于快速切除故障元件,它在保证整个系统安全稳定运行方面也起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但是,目前电力系统稳定分析工具缺少对继电保护装置的系统化描述,无法真实、完全地反映继电保护元件在电网故障期间的动态行为对电网稳定性的影响。所以迫切需要在稳定分析软件中加入继电保护装置模型,真实模拟电网全过程动态行为,这对于提高电力系统稳定分析的仿真精确性十分重要。

本文围绕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程序中的继电保护模型进行研究,提出了建模方法,讨论了用于电网稳定计算的继电保护装置模型接口仿真程序的基本结构;在此基础上,结合电力系统仿真计算软件PSASP的用户程序接口(UPI)功能,采用常用的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作为仿真算例,在算例中引入距离保护模型进行暂态稳定计算仿真,结果表明引入继电保护模型能更真实地反映电力系统受到扰动后较长过程的动态特性。

1 电力系统仿真程序中继电保护模型现状

目前国内外广泛应用的电力系统仿真程序中有的软件没有提供继电保护模型,仅仅靠预定时间后开关的开断来实现保护功能,也有一些软件提供了一部分简略的继电保护模型,能够实现一部分简单的继电保护功能。表1所示为目前国内外一些代表性的仿真软件中继电保护模型的研究现状[1,2,3,4,5]。

表1所示的继电保护模型都是以国外的继电保护装置为原型,基本上集中在距离继电器(圆特性为主)、失步保护继电器、失磁继电器、串联电容间隙保护继电器、过电流继电器等继电器上,继电保护类型不够丰富,缺少各类新型继电保护装置的模型和定值,与国内目前电力系统中实际广泛应用的继电保护装置有着较大区别,不能反映国内电力系统中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因此,在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程序中建立与国内实际应用的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特性相一致的继电保护模型是非常必要的,能够极大地提高仿真的真实性和准确性,对于电力系统长过程动态仿真具有重要意义。

2 电力系统仿真程序中继电保护模型的建模方法

电力系统仿真程序中的继电保护仿真一般主要有以下几种建模方法[6,7,8,9,10,11,12]:一是定时判别法,没有具体的继电保护模型,发生故障后断路器的动作特性只靠预先设定的时间和动作状态来确定,易于满足速动性的要求,实现简单;二是定值判别法,这种方法加入了继电保护模型,并以该模型的保护原理、保护整定定值配合和动作时延配合来反映选择性,靠自身的模型来反映灵敏性要求,结果准确,能够真实反映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特性,但计算量较大。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缺点,需要根据实际情况加以应用。

相对于定时判别法而言,依据实际保护装置的动作逻辑和保护原理建立的定值判别法能准确描述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并能够真实模拟实际电网中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但是,实际保护装置的模型过于复杂,在用于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仿真时可以在不影响仿真精确度的前提下进行适当的简化。

以电网线路保护为例,高压电网线路保护装置的主保护动作时间很短(20 ms左右),即使加上断路器的灭弧时间,总的动作时间也仅在100 ms左右,基本处于电磁暂态过程中,对于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仿真过程来说时间非常短;另外,现有线路主保护主要由高频保护和分相电流差动保护构成,保护原理成熟,动作可靠性极高。因此,在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仿真过程中,可以对电网线路保护的主保护进行简化,略去主保护内部的计算过程,认为线路中一旦发生短路故障,如果继电保护装置和断路器没有发生故障,线路主保护将在一个固定时间段后跳闸。线路保护主保护的模型如图1所示。

该保护分相跳闸,跳闸时间T可以整定,范围为0~500 ms,缺省值为100 ms。

对于高压电网线路保护的后备保护,主要由距离保护和零序过流保护构成,其动作时间相对较长(尤其是Ⅱ段、Ⅲ段,可达几秒),对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过程影响较大;另外,距离保护还可能受到系统振荡和运行方式的影响而误动或拒动。因此,需要依据实际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来构建机电暂态和中长期动态仿真过程中的后备保护模型,不能像主保护一样进行简化。

因此,对于电气元件的主保护(以差动保护为主),从电力系统长过程仿真的角度出发,可以用定时判别法进行建模;对于电气元件的后备保护,一般都需要依据实际保护装置的动作逻辑和保护原理应用定值判别法进行建模。

对于大规模电力系统,如果在仿真时对每一个元件(发电机、变压器、线路等)的继电保护装置都进行模拟,将导致计算量的大幅增加(这也是目前暂态稳定计算中很少考虑继电保护模型的一个重要原因)。对于这样的情况,除了上文提到的对主保护、后备保护分别处理以外,还可以采取一些措施,例如延长计算间隔、并行计算等。后备保护对于计算实时性要求不高,因此可以延长其计算间隔,即多个稳定计算步长后才计算一次保护模型,能够有效减少计算量。

3 用于电网动态特性分析的继电保护模型接口仿真平台设计

综上所述,在电网稳定分析中考虑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特性是非常必要的。针对当前仿真软件的不足,结合一体化仿真计算的需要,本文构建了一个用于电网长过程动态特性分析的继电保护模型接口仿真平台软件。该软件由图形化操作平台、SQL Server数据库和外部接口程序组成,能够与任一电力系统稳定计算软件接口,导入在稳定计算软件中定义的仿真电网的拓扑结构及其参数,在图形化操作平台上对电网中各个元件所需继电保护模型进行配置和整定,进而在每一个仿真步长中通过外部接口程序在线访问稳定计算软件,将稳定计算软件产生的电网各节点电压、电流数据实时送入到继电保护模块中,按照预先配置好的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判据以及整定值进行在线计算和判断,然后将继电保护装置的动作情况回送到稳定计算软件中去控制相应电气元件的状态和电网模型的拓扑结构,从而实现了闭环、交互式的实时仿真,克服了以往稳定计算软件不能真实反映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动态行为的缺点,能够对电力系统全动态过程进行有效仿真。

该仿真平台的总体结构如图2所示。

程序每个部分的功能和作用如下:

1)图形化平台:

图形化平台是整个软件的支撑和人机接口,界面与PSASP类似。用户可以将电网拓扑结构、电网参数等相关信息从电力系统稳定计算软件的数据库中通过专门的数据接口读出,并将读出的电网信息(包括网络拓扑结构、电网参数等)显示在图形化平台中。同时,用户可以通过图形化平台对电网中每个元件所安装的继电保护和安全自动装置进行配置,包括发电机保护、变压器保护、线路保护、母线保护等,设置相关配置情况、类型以及动作定值。得到的电网拓扑结构、电气元件参数以及相应的保护配置情况全部存入SQL Server数据库。

2)SQL Server数据库:

SQL Server数据库作为整个程序的后台数据支撑,保存电网结构、元件参数、继电保护装置配置情况及相应整定值。

3)继电保护模型库:

以目前国内外电网中实际应用的继电保护装置为原型,建立能够全面反映继电保护装置动作特性的继电保护模型库,提供各种继电保护装置的算法、定值整定规则。主保护可进行简化,直接按预先设定切除时间的方法来处理,后备保护严格按照实际保护装置动作逻辑来建模[13,14,15,16]。

4)外部接口程序:

与稳定计算软件进行接口,执行具体的保护和自动装置动作情况判断,并将动作结果返送到稳定计算软件。外部接口程序初始化时从SQL Server数据库中获取电网拓扑结构、电气元件参数、每个元件的继电保护的具体配置以及整定值,从继电保护模型库获取需要用到的保护和自动装置的判据;开始计算时,在稳定计算软件的每一个计算步长后,从稳定计算软件获取该时刻所有装设了保护和自动装置的节点的电压、电流信息(保存一定时段数据到缓冲区),按照既定的保护判据进行计算,如果某个电气元件满足保护装置的动作条件,则保护装置动作,切除该元件,并把动作信息返回给稳定计算软件和图形化平台,然后此次计算结束,等待下一步稳定计算软件计算步长;如果所有的保护装置都不满足动作条件,则保护不动作,不作任何处理,此次计算结束,等待下一步稳定计算软件计算步长。

4 含距离保护模型的PSASP稳定计算仿真

由于上面所提到的继电保护模型接口仿真平台软件目前还在编制过程中,本文利用电力系统分析综合程序PSASP自带的用户程序接口功能,结合Visual C++程序编程,在PSASP中引入了距离保护模型,初步实现了含继电保护模型的暂态稳定计算仿真。当然,无论是机电暂态仿真软件还是中长期动态仿真软件,只要得到了其计算接口,都可以与本文提出的继电保护模型接口仿真平台相连接,从而实现含继电保护模型的机电暂态仿真和中长期动态仿真。

4.1 PSASP的用户程序接口功能

PSASP的UPI[17]提供了一种自定义功能和环境,使PSASP执行模块和UPI执行模块联合运行,共同完成某一计算任务,其计算模式如图3所示。

其两者间的数据传递是通过数据文件实现的。其中:输入数据X,即UPI从PSASP中获得的数据,存放在输入信息文件**.F1中(**为用户程序名);输出数据Y,即UPI计算结果输出,等待PSASP计算处理的数据,存放在输出信息文件**.F2中。因此,PSASP和UPI的流程分别如图4(a)、图4(b)所示。

4.2 含距离保护动作特性的稳定计算仿真

保护模型多种多样,在本文的算例分析中,以距离保护为例,在PSASP中应用UPI建立其数学模型,然后进行稳定计算仿真。

本文采用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作为算例系统,其网络结构如图5所示。

设定0.2 s时在线路11上母线7侧线路出口处发生三相永久性接地故障,0.3 s时该条线路的主保护动作切除线路11。仿真计算的积分步长为0.01 s,计算总时间为20 s。在这种故障情况下,考察其他线路的保护动作情况。

4.2.1 故障线路断开后对其他线路潮流的影响

当线路11上发生故障并被主保护切除后,该线路上的潮流将转移,使得其他线路上的潮流发生变化,可能导致其他线路过载。如图6所示,线路9上的电流增加最大,其电流峰值出现在第82个工频周期,大小为5 361 A。此时,线路9在母线6侧的视在阻抗为10.679 Ω,已进入距离Ⅲ段保护的动作范围。其他线路上的电流也有变化,但变化不如线路9明显。

4.2.2 考虑距离保护模型的仿真分析

显然,对于因短路而切除故障线路引起的其他线路过载可能造成的保护误动作情况,常规仿真软件或者定时判别法是无法正确区分的,必须在每一条线路上设置与实际保护装置相同的继电保护模型,通过在线实时计算来实现。在新英格兰10机39节点系统的所有线路上都安装距离保护Ⅰ段、Ⅱ段、Ⅲ段(采用常用多边形距离继电器特性,具体定值见附录A)。

UPI加入距离保护模型后,通过在线计算发现,在t=1.64 s时,测量阻抗进入线路9的距离Ⅲ段的动作区域,将延时切除线路9。

从仿真结果可以看出,加入保护模型前,无法判断线路后备保护的实际动作情况,只能预先机械地指定后备保护动作时间;在稳定计算程序中加入保护模型,并采用实时稳定计算中间数据进行保护动作判据计算后,能够准确模拟线路后备保护的实际动作特性,其仿真结果能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动态过程。

5 结语

本文分析了继电保护模型对于电力系统动态仿真的重要意义,提出了电力系统仿真程序中继电保护模型的建模方法,讨论了用于电网动态特性分析的继电保护模型接口仿真平台的设计方案;利用PSASP自带的用户程序接口功能,在PSASP中引入了距离保护模型,初步实现了含继电保护模型的暂态稳定计算仿真。仿真结果表明,含线路保护模型的电力系统暂态稳定仿真能够更加真实地反映实际电力系统发生故障时的动态特性。

附录见本刊网络版(http://www.aeps-info.com/aeps/ch/index.aspx)。

航路交叉点动态保护区的算法研究 篇7

交叉点,即连接机场的航路中间节点,当多架航空器同时接近同一个交叉点时,将会出现潜在的飞行冲突。因此,交叉点处的运行调配在航路网中起着关键作用,影响着着整个空域的安全运行。基于这些原因,为了使空域安全性保持在一个可接受的水平,本文对交叉点处的避让决策提出新的解决方案,即建立圆形安全保护区以及警戒线,根据飞机速度以及航路航向等参数,确保在保护区范围内的飞机满足安全标准,同时,保护区边界及边界以外的飞机有充分的调配机会。从而使交叉点处的空域更高效、更安全、更有序的运行,以满足我国流量较大的繁忙空域的要求。

本文不仅考虑到了飞机之间由于相对运动导致的碰撞风险,同时由于交叉点处飞机汇聚飞行,还需要考虑其侧向距离需满足间隔要求。

1 国内外研究现状

在空中交通间隔标准方面,最著名的就是英国的P.G.Reich在20世纪60年代针对北大西洋地区平行航路系统在纵向、侧向、垂直方向分别进行建模,得到碰撞风险模型。现在欧美等航空事业较发达的国家为了扩大空中交通容量已经把Reich模型的研究应用于高度分层和缩小间隔中。但是这些研究基本上都是针对平行航路所作的,交叉航路的研究却相对较少。

文献[1]从交叉航路入手,针对碰撞风险模型的逆问题进行初步的探索性研究,即在交叉航路上如何根据安全目标等级来设定相应的安全间隔。文献[2]中,赵洪元在假设飞机不发生任何飞行偏差的情况下,研究了交叉航线飞机相撞模型。文献[3]采用速度矢量三角形分析法,分析了飞行冲突存在的基本条件和预测方法,确定了两航空器的速度矢量关系,提出了调整航向和调节速度两种冲突解决方法,而未考虑到解决冲突的合适时机。文献[4]以同高度层、交叉航路飞行航空器为研究对象,应用运动学知识建立航空器飞行轨迹随时间变化方程,判断任意时刻两机距离与标准安全间隔的关系,预测飞行冲突。其主要研究的是航线角度对碰撞风险的影响,对调速的范围定量分析,但在分析过程中,将飞机模为匀速飞行,与实际情况在一定程度上有所偏差。文献[5]概述了飞行间隔安全评估研究中常用的概念,然后从REICH模型、交叉航路模型、概率论模型、随机分析模型、EVENT模型和RAS-RAM模型6种常用碰撞风险模型的角度,分析了各个模型的优缺点和各自的适用范围,文献[6]用传统的REICH模型求解碰撞风险,但是数据的测量太过复杂,不适合实际应用,文献[7—9]只是对垂直或侧向的一维碰撞风险进行了研究,而这对于运行中的间隔控制不够全面。

前人的研究多侧重于在每架飞机建立保护区,而且对于其大小是确定的,虽然可以保证一定的安全风险,但是对于交叉航路而言,未能起到实时预警作用。本文重点将保护区划设为以交叉点为中心的一个动态区域,这一区域的大小随时间实时变化,与航线之间的夹角以及飞机速度相关。这一圆形保护区可以起到警戒的作用,即飞机在任意时刻,为了保证安全风险,须遵守的安全间隔,从而可以减轻管制员负荷。

2 模型建立

2.1 问题简化

本文所研究的交叉点冲突模型,假设:

1)将飞机假设为一个质点,其运动方向即为航线方向;

2)飞行过程中不考虑航迹误差,以及高空风等影响;

3)在确定圆形保护区半径大小时,假设每条航路在同一时间段均有飞机飞向交叉点。

本问题的研究思路流程图如图1。

2.2 模型建立

2.2.1 纵向碰撞风险确定的保护区

设多条航路汇聚于同一交叉点,即有多架飞机之间存在冲突,而只要对其中任意两架航空器A和B进行合理的冲突调配,即可逐步解决整个空域的飞行冲突,确保飞行安全。

设起始时刻各飞机距交叉点的距离分别为Di,则每架飞机预计到达交叉点的时间为:

根据每一个ti的大小,对飞机到达时刻有优先级的排序,即ta<tb<…<ti;i=1,2,…,n。

选择最先到达交叉口的飞机为研究目标,

经过时间t后,各交叉航路中其他飞机距交叉点的距离变为:Di'=Di-vit,对碰撞风险的研究基于速度的正态分布理论,即飞机的速度服从:

式中,vf为飞机的标准巡航速度,其与地速平均值μ之间的差值为kσ。所以,在t时刻,距离D'应满足:

为了使每架飞机与交叉点处飞机的碰撞风险均应满足安全目标等级P0,则:

式(4)中,NP为经过交叉点的飞机对数,根据P0对距离的限制,得到不同的Di'值,即可对于各航路选取不同的保护区半径。

2.2.2 侧向间隔确定的保护区

当多条航路汇聚于同一交叉点,设每条交叉航路上都有一架飞机向交叉口汇聚飞行。建立直角坐标系,以交叉点为原点,磁北为Y轴,与磁北垂直的方向设为X轴。根据每条航路的航向,可以求出每条交叉航路与坐标轴的夹角,以及两两(航)路之间夹角。如图2所示。

此时,尚未到达交叉点的飞机间也存在碰撞风险,对每条航线上的飞机,均需考虑与其他任一架航线上飞机的碰撞风险。将每一架飞机的速度矢量分解为vx、vy,分别代表飞机速度在X、Y轴上的投影的速度:

显然,飞机在t时刻的位置,以坐标形式表示为:

那么,在航路中任意两架飞机之间的侧向间隔可表示为:

即:

当两机之间侧向距离满足最小间隔,可以得到随着飞机A的运动,飞机B的位置会有相应的变化,而由此导致的距交叉点的距离也是实时变化的。此时判断出保护区的最小半径应该为D″i。

从上述两种情况可以看出,圆形保护区的确定,与每架飞机的航向角、相对速度相关,这也就意味着,基于速度的概率论所确定的保护区范围,以及保证最小间隔的保护区范围,只要确定上述两个条件,即可判断安全保护区的大小。

最终所确定的碰撞风险区,应满足:

最终,每条航路所的圆形保护区半径取决于二者中的最大值。

3 算例仿真

假设每架飞机都是同种类型,速度均误差、机身高、机身长、速度变动系数都相同。此仿真取两架飞机,所选参数如图3所示。

3.1 纵向碰撞风险确定圆形保护区半径

根据已知初始条件,分别求出两架飞机预计到达交叉点的时刻为0.13 h、0.24 h,显然,飞机A优先到达交叉点,飞机B晚于飞机A,所以飞机A为标准飞机进行计算。从图中可以看出,飞机的碰撞风险随着保护区半径的增大而减小。

同时可求得当飞机A在某一位置时,满足纵向碰撞风险为10-8次数量级,则对应飞机B允许达到的距交叉点最近距离D'i。例如,为了使两架飞机不产生碰撞冲突,当飞机A距交叉点为不同距离时,飞机B距交叉点距离有对应的范围,如表2所示。

3.2 侧向碰撞风险确定圆形保护区半径

此时需考虑飞机A与飞机B的侧向间隔。求得当飞机A任意时刻的位置为:

当飞机A距交叉点不同距离时,为了满足侧向间隔,飞机B所对应的距离应表3。

综上所述,在纵向和侧向确定的保护区半径中选择较大者,由此得飞机B从预测时刻开始,直至飞机A到达交叉点的时刻,应满足保护区范围如图4所示。

由此可见,优先穿越交叉点的飞机,影响着其他航路随后穿越交叉点的飞行距离及速度。根据上述方法求得的保护区是随时间变化的,各时刻的保护区大小不同。此保护区旨在动态的调配飞机各时刻的位置,也就是说,保护区边界起到预警作用,在边界之外的飞机可以有充分的时间来调配避让,譬如等待、减速或者改变高度层来增加飞机间隔,最迟需在圆形保护区的边界处进行航迹的改变。

4 结论

本文算法基于速度正态分布的概率论以及几何分析,研究了经过同一交叉点的不同航路上飞机的碰撞风险,结合各个方向的安全目标等级,确定对应的实时圆形保护区范围,起到预警作用。

保护区范围内的飞机可以安全经过交叉点,在保护区边界及以外的飞机,则可根据其具体情况预测调配时机,并做出避让措施,以满足安全间隔要求。本文提出的在交叉点设置圆形保护区,航路交叉点空域更安全,并根据先到先服务原则,可减少航路拥堵,对改善航班延误有指导意义,同时,实时航路间隔预警,也可以减轻管制员工作负荷。

摘要:繁忙的航路网产生大量的航路交叉点,不仅加重了空中交通管制员的工作负荷,也大大增加了冲突碰撞的可能性。为了减小交叉点处的碰撞风险,建立了交叉点保护区与飞行速度及航线角度的动态函数关系。首先,基于速度的正态分布概率理论,在给定安全目标等级条件下,求解相应的保护区大小;同时,对两机侧向间隔进行动态研究,求出保证两机距离达到最小安全间隔时的保护区大小,双重考虑取较大保护区范围。最后仿真验证了其可行性,算法可求出满意实时间隔,并保证航路安全。

关键词:交叉点,保护区,碰撞风险,安全间隔

参考文献

[1] 张兆宁,张秀辉,王莉莉.交叉航路安全间隔的计算.第二十七届中国控制会议论文集,2008Zhang Z N,Zhang X H,Wang L L.Computation of safe separation on cross track.Proceedings of the 27thChinese control Conference.2008

[2] 赵洪元.两条交叉航线上飞机发生危险冲突次数模型的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8;20(5):6—8Zhao H Y.Study on the model for computing the number of dangerous conflicts among aircrafts on two intersecting tracks.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1998;20(5):6—8

[3] 胡光华.航路飞行冲突避让方法研究.西部交通科技,2008;(6):87—90Hu G H.A Research on methods of avoiding route flight conflicts.Western China Communication Science&Technology,2008;(6):87 —90

[4] 赵嶷飞,陈琳,王红勇.基于调速法的交叉航路冲突解脱时机研究.科学技术与工程,2013;13(31):9252—9257Zhao Y F,Chen L,Wang H Y.Research of intersection airways conflict resolution time based on speed adjustment method.Science Technology and Engineering,2013;13(31):9252—9257

[5] 徐肖豪,李冬宾,李雄.飞行间隔安全评估研究.航空学报,2008;29(6):1411—1418Xu X H,Li D B,Li X.Research on safety assessment of flight separation.Acta Aeronautica et Astronautica Sinica,2008;29(6):1411—1418

[6] 赵洪元.两条交叉航线上飞机发生危险冲突次数模型的研究.系统工程与电子技术,1998;20(5):6—8Zhao H Y.Study on the model for computing the number of dangerous conflicts among aircrafts on two intersecting tracks.Journal of Systems Engineering and Electronics,1998;20(5):6—8

[7] COX M E,HARRISON D,MOEK G,et al.European studies to investigate the feasibility of using 1000 ft vertical separation minima above FL 290.parts I II III.Journal of the Institute of Navigation.1991;44(2):171—183;1992;45(1):91—106;1993;46(2):245 —261

[8] Manolakis D E,Lefas C C.Systematic errors in ground referenced geometric height monitoring.IEE Proceedings-F,1993;140(2):138 —144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8

一、纸质档案在动态过程中保护面临的问题

1. 丢失。

纸质档案在调出库房提供利用、修复、展览、著录时, 可能会发生丢失现象。纸质档案在库房内是按架摆放的, 并且有详细的归档记录。档案库房安装了安全设施, 能够规范地把握纸质档案的安全。但是纸质档案在库外运行时, 受到利用者的觉悟及工作人员责任心的影响, 加之档案的特殊性就可能发生档案严重的丢失现象。一旦丢失很难找到, 将造成无法弥补的损失。

2. 人为破坏。

人为对档案的破坏主要包括无意破坏和预谋破坏的两方面。在纸质档案的查阅、整理环节中, 因档案人员或使用者粗心大意导致档案受损属于无意识破坏。比如人力而为之的纸张破裂或残缺、墨迹及油迹污染等。加强其安全教育就可以改善或杜绝。重要的是对于预谋破坏应重点加以防范。尤其对于涉及技术机密和国家机密的档案内容应防止不法分子窃取和破坏。纸质档案的损毁可能意味着各种合同的丢失, 也可能意味着因为基建档案的损毁而导致各种建筑设施, 管网布局图纸的缺失而增加了维护的难度, 进而造成国家资源的浪费给建筑设施的安全带来隐患。

3. 保管条件无法保证。

由于纸质档案在库外运行时, 保管的条件无法保证。档案将可能直接面对降雨、降雪、高温、高湿、光照、有害气体、有尘等自然因素的伤害。比如降雨, 档案若没有做好防水工作, 被淋湿后档案的含水量大, 就容易滋生霉菌。如果未能及时处理就入库房, 由于档案湿度过大, 档案就会发霉, 将出现无法预料的损失。水患对档案的危害是不容忽视的, 是纸质档案经常遭受的最为严重的灾害之一。纸质档案一旦遭水淹后, 一方面会沾上污泥, 另一方面纸张吸水膨胀, 易发生变形。更主要的是, 此时纸内含大量的水分, 同样极易生长霉菌。这种损害更使档案载体材料和字迹材料的耐久性受到严重的影响。火灾也是档案安全管理尤其需要注意的方面。人为火灾、既发生故意纵火或因过失而起的火灾。室内或室外火种引发的火灾还有因电源起火的引起的火灾等原因。这些原因造成的火灾, 对纸质档案的保护都会带来严重的危害和不能挽回的档案重大的损失。

4. 不正确的复制。

由于纸质档案在利用中采用不正确的复制方法, 会给档案造成不应有的损害。档案的复制是档案保护的重要技术手段。但如果使用不当同样会给档案造成损害。如:复印机的原稿光灯, 亮度高会给纸质档案带来不利的影响, 将使档案的寿命缩短, 所以应尽量减少利用原件复印的次数, 可用复印件代替原件进行利用。比较珍贵的档案不应该采用静电复印的方法复制, 档案复制也应“对症下药”根据不同情况采取相对应的措施, 避免对档案伤害。

二、解决问题的办法与措施

1.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建立合理的管理制度, 会使档案的管理工作每个步骤都有章可循, 有据可依。我们规范档案的查、借、用、转等服务程序, 能够帮助利用者用正确的阅读方法呵护档案。在出入库房要做好温、湿度的调节。重点是要对档案进行借出时的检查, 并强调利用中的注意事项。档案归还时, 在认真检查档案的同时, 做好温湿度的调节。

2. 提高档案人员安全防范意识。

人是保护档案的主体, 同时也是损毁档案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在档案保护工作中, 一定要强化管理, 增强人们的档案保护意识。同时也应增强档案保护各方面的投入。档案在动态利用中, 危险性一方面来自于不可预知的自然因素, 另一方面来自于人为因素。这两方面都可以提高人的主观防范意识。加以规避或减少损失程度, 要提醒档案利用者在存放场所不留任何人为疏忽造成的危险因素。及时查找并消除各环节可能存在的漏洞或隐患, 对事故的发生的征兆或隐患引起高度重视。在日常使用中要强化危险防范意识和责任意识, 提高安全保障基本知识与技能。注意防火、防水、防盗、防虫蚊、防霉腐、防信息丢失等。消除潜在的危险因素, 避免巨大的损失是档案安全管理的首要环节。

3. 改善保管环境、控制好温湿度。

历史的经验告诉我们, 改善保管的物质条件是社会发展的必然, 在信息化社会档案的数量增长快速, 必须跟上现代化的保管设施、设备和装具。好的场所保管环境能最大限度地保护档案安全, 减少档案的损害。纸质档案在利用的过程中, 一定要控制好环境的温湿度, 保持环境的清洁。尘土是霉菌的载体, 如果空气中存在过多的灰尘, 就为霉菌生长发育提供条件而滋生霉菌。要把纸质档案放在通风及条件好的地方, 利用完后迅速归还, 减少使用时间。

4. 充分利用档案的文献转化。

文献转化是减少人们在档案利用过程中对档案原件的直接利用, 从而达到对档案原件直接和潜在的损耗或损坏, 来达到档案保护的目标。档案原件在日常管理、利用中极易受损, 而且一旦受损就很难恢复到和原来一样的状态, 加大对档案的缩微、复印、数字化力度, 尽量减少原件的利用, 最大限度地延长档案的原始寿命。单就纸质档案而论, 纸的主要成分是植物纤维, 植物纤维有着物理、化学、外观等主要性能。任何人为和环境因素的改变, 都可能对植物纤维作为载体的档案本身, 有着意想不到的破坏作用。如:过度利用, 气候变化, 温湿度的差异, 人为破坏, 自然灾害等。长期频繁地对档案原件进行利用或复制等, 各种光照以及温湿度变化等原因。对档案的纸张和字迹的消磨都是不可避免的。因而进行档案文献转化, 就可以避免对档案原件的直接损坏。还有纸质档案的纸张变黄、发脆、霉烂、字迹的变色、退色等是自然损伤。而特别注意的要防止人为机械损伤, 在利用中将纸张破裂或残缺、墨迹及油迹污染等等现象, 这些都是无时无刻不在危害着档案的寿命, 避免档案出现危情, 做好档案文献转化就变得尤为重要。所以说档案的文献转化直接关系到档案的命运, 如果我们把纸质档案的文献转化工作考虑得不周全做不好不到位, 那么将会造成无法挽回的损失。

5. 强化档案工作者的责任理念。

档案的保护事关党和国家根本利益, 是党和国家的可靠凭证和珍贵的资源, 是维护合法权益的有效依据。档案工作者的责任理念, 不仅要求我们对工作负责, 对他人负责, 同时也要对自己负责。在工作中认真遵守《档案法》为核心的档案法规体系, 有了相关制度的监管, 可以按照流程及标准行事, 将自身的责任观念加以完善。

总之, 纸质档案在动态利用中的安全问题是档案管理的一项重要内容, 对档案能进行危险性预先分析及辨识是我们进行档案保护的积极做法。让纸质档案在动态利用中没有损害得到有力的保护是档案工作永远关注的问题。

参考文献

[1]许桂清.纸质档案抢救修复操作规程及管理系统的探究[J].中国档案, 2011.

[2]伊明.档案危险性预先分析及因素辨识方法的对策研究[J].兰台世界, 2011 (1) .

[3]李春莲.谈档案整理环节对纸质档案寿命的影响[J].兰台世界, 2011 (9) .

[4]曹玉.档案工作责任建设对策分析[J].中国档案2011 (1) .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9

摘 要:舞蹈作为“非语言文字文化”,以它特殊的表现方式呈现在我们的生活之中。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用它特有的动态特征诉说着该地区的民俗与文化。论文将以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为切入点,从回族舞蹈根元素的动态形象挖掘其本体价值,借助“历时性”的文献搜集与“共时性”的田野调查,从文化人类学的研究视角出发,阐释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文化本性。

关键词:新疆昌吉;回族舞蹈;动态形象;文化解读

中图分类号:J722.2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2596(2014)05-0225-03

新疆昌吉地区位于亚洲的中心地带,地处新疆天山北麓,准格尔盆地以南,是古代西域的咽喉之地,是“丝绸之路”新北道通往亚欧各国的必经之地,俗称庭州。昌吉地区东临哈密,西接石河子,南与乌鲁木齐相连,北与塔城、阿勒泰地区相邻。昌吉地区是新疆各地州中回族聚居最多的少数民族地区,在长期与汉族、维族、哈萨克族等民族聚居的历史过程中,这里的回族形成了自己所特有的民俗文化。论文以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及其舞蹈艺术不同的表现形式为切入点,对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动态”形象与该民族的民俗文化的关系进行简要解读,用昌吉地区回族传统舞蹈“落莲花”、“碟子舞”、“社火”和现当代回族舞蹈中:头部、手部、脚下步伐的“动态”特征为主要研究对象,分析该地区的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特征,从而更进一步了解昌吉地区回族舞蹈与其文化之间的关系。

一、从昌吉地区回族传统舞蹈“动态”形象进行文化解读

(一)解读昌吉回族传统舞蹈“落莲花”

“落莲花”是昌吉地区曾经流行较广的自娱性舞蹈。最初它是以说唱结合为其主要的表现形式进行,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该舞蹈以说唱跳三者相结合的方式进行。表演时有拿扇子和手帕来表演的;有两两相对进行表演的;有女拿扇子男子徒手来进行表演的,表演的形式多样动作无拘束、幅度大,脚下主要用十字屈步进行流动,回族风格较浓厚。该舞蹈在表演过程中不管是手持道具还是徒手进行表演,最后的动作都会落在莲花盛开的姿态上,从而结束舞蹈起到画龙点睛的作用。这个舞蹈是昌吉地区流传较久的回族舞蹈,在《中国民间舞蹈集成》(新疆卷)中对落莲花的动作有较为详细的介绍,笔者在民间采风的过程中,将此舞与过去的落莲花进行了对比,发现现在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落莲花在表演形式上更多样了,表演人数较以前有所增加,动作元素上采用了很多新的与其他民族在舞蹈交流过程中的元素动作,如手的动作由单一的上下摆动变为横向上下划动,动作更多样化了,脚下的屈部动作幅度也加大,增加了不少的美感,让我们更清晰的感受到,进入现代,回族民众在物质文化水平提高的过程中,精神需求也在不断提高,舞蹈作为最基本的文化表现方式,以其动态的形象,承载了该地区回族民众的审美价值取向的变化和发展。

(二)解读昌吉回族传统舞蹈“碟子舞”

“碟子舞”①是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中不多见的一种舞蹈表现形式,在《中华舞蹈志》(新疆卷)中对其有简单介绍,它的由来和所居住的环境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新疆是个少数民族聚居的地区,特别是维、汉、哈、回等民族长期杂居在一起,各民族之间不管是在文化、生活、习俗等方面都彼此有影响,昌吉地区的“碟子舞”就是在维吾尔族的碟子舞中得到启发,并借鉴其艺术形式,把它艺术加工化成为了具有回族舞蹈风格的民间舞蹈,它的节奏由简到繁,从刚开始单一的节奏|××|××|××|××|的击打,到后来成为有变化的和即兴的节奏|○× ○×|○× ○×|×× ○×|× ○‖,碟子的击打就可以用作舞蹈的音乐,清脆的击打声伴以舒展优美的舞姿,二者结合的恰到好处,这种表演方式随意性较大,表演者可以边击边舞,也可以边击边唱边舞,舞者根据情绪的需要自己调整变换节奏,表演者可坐于椅子上进行边唱边舞,也可以站着进行,词可根据表演者的情绪自定,曲一般用民间小曲的曲调。

“碟子舞”所采用的道具就是小磁盘和红竹筷子。在“碟子舞”中有碟子打击的不同节奏,常见的碟子节奏点有单蝶点、拨蝶点,就是用红筷子击打碟子的不同部位,加之头、手、眼、脚相配合的肢体动作,进而形成的舞蹈动作。单碟点一般是从碟上方向碟的下方击打碟子的边,随后再击打碟底,然后再重复一次;拨碟点是左手持碟保持不动,右手将筷子竖起直着向下击打碟子的边,接着将筷子从下往上拨一下碟子的边形成的拨碟点。击打碟子的同时伴有回族的舞蹈动作,最常见原是十字步,左右扭身上步,园场步。

“碟子舞”中的十字步基本走法与汉族舞蹈中的十字步有相似之处,准备拍时双脚成自然位站立,第一拍动作左脚向右斜方迈一步(即左脚向二点方向上步),第二拍时右脚向前上步,变为左踏步,第三拍左脚向五点撤步变为右脚前点步,第四拍右脚向四点方向撤步成八字步结束;在做脚部动作的同时上身也有相应转动,随动作腿的方向左右转动,双手在动作的过程中击打碟边,击碟边时与步伐同步,一拍一次击打碟边,眼睛随身体的方向,看着身体对着的斜下方,头稍低。园场的步伐和汉族的园场动作一致,双脚小碎步,上身略向前倾,脚下动作轻巧灵活,流动起来如水上飘的感觉,双手持碟在头的上方击碟。“碟子舞”的出现为后来回族音乐及舞蹈的发展奠定了一定的基础,它节奏的逐渐发展变化,对回族音乐的发展产生了一定的影响作用,促使昌吉地区的回族音乐舞蹈艺术更加大胆的借鉴其他民族的民俗文化,也让回回民族音乐舞蹈文化趋于多元化发展,并更突显其民族特色。

(三)解读昌吉传统回族舞蹈“社火”

“社火”在汉族民间舞蹈中是广为流传的,而昌吉回族民间舞蹈中也有“社火”,它的动作特点、风格特征基本上都取自于汉族民间舞的“社火”表演,它可以用纯舞蹈的表演形式进行表演,也可以边歌边舞,它是一种人们易于接受的大众形式的民间舞蹈。它可以在广场、街头,不限人数,男女一起进行表演。“社火”中也有像汉族人的跑旱船、耍狮子、耍龙灯等舞蹈表演形式,它没有特别之处,这几种舞蹈形式和汉族“社火”中的表现形式相同。昌吉回族民间舞“社火”它的步伐上采用了汉族民间舞的秧歌步伐,但又与回族舞蹈的屈步相融合,形成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自己所特有的“倒秧歌步”,在采访米泉回族艺人王秀芳时她说,“回族舞蹈社火”中的音乐可用汉族的秧歌舞的音乐,还可以用“花儿王”中的加上了“花儿”曲调的《牡丹花倒栽插》,一般就用这两种音乐形式。endprint

回族民间舞“社火”与汉族秧歌完美的结合,又形成了自己的几种具有较浓的回族风格的舞蹈步伐,它是回族民间舞集体舞中的一种,这种民间舞蹈一般在表演时分为三部分进行,第一部分为“扭拉花”,第二部分为“倒秧歌步”,第三部分为“单惦步”,这三个部分表演时可以同时进行表演,也可以分为三个单个的部分提出来分别进行表演,这就根据实际情况,人数的多少,场地的大小进行表演,王秀芳艺人说,回族民间舞“社火”动作简单,穿的衣服五颜六色,手里拿手帕或彩绸,动作整齐、好看,给这个舞蹈也增加了不少色彩。

在“社火”的表演过程中,最基本的节奏点是汉族秧歌中的鼓点,咚,咚,起咚,起;它配以“花儿”小曲的形式,与回族舞蹈的倒秧歌步相结合,主要以画八字为队形变化,表现出了昌吉地区回族民间舞蹈的地方特色,特别是在每年的正月十五,人们在街头巷尾便翩翩起舞,扭起了具有回族风格的大秧歌,这种自娱自乐的表演形式,在昌吉地区乡村是常常能见到的一种民间艺术表演形式,也是回族百姓喜闻乐见、易于流传的民间舞蹈。

“落莲花”、“碟子舞”、“社火”这三个具有代表性的回族民间舞蹈,其动作与节奏、动作与音乐的结合,都从不同角度体现出,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与它居住的环境、周边的民族及人们日常的风俗习惯是密切相关的,它的存在与发展过程不是单一的,而是一个多种元素、多方面原因构成并推动它向前发展,这更能体现出人与人、人与自然、舞蹈与文化、舞蹈与民俗之间你中有我,我中有你,二者互相补充、彼此交流的特征。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动势的发展,则是构成区域特色民俗文化的突显标示。

二、从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局部“动态”形象进行文化解读

(一)“头部”动作分析解读

回族这个民族的形成距今有七百多年的历史,由于种种历史原因,他们最初在新疆这块土地上生活,过着很艰苦的屯田垦荒的生活,现在居住在昌吉地区的回族,大部分就是那时开荒种地的士兵和后来由陕、甘地区迁移过来的开荒屯田的汉族和回回民族,经过这么多年的努力,由新中国的成立到改革开放,回回民族的生活一天比一天过得好了,不管是在他们的日常生活中,还是在他们的民俗文化中,以及他们的舞蹈文化中,都能体现出他们是一个坚强勇敢、乐观团结、积极向上的民族。

昌吉地区回族舞蹈中的摇头、碎摇头和摆头动作,就体现出人们对生活的热爱,对美好事物的追求,和积极向上的乐观态度。人们用舞蹈的形式发自内心地表现出对现代生活的祝福,就像维吾尔族的移颈动作,它就是一个典型的对现在美好生活的赞扬。回回民族的舞蹈动作碎摇头,是头部在快速的以较小的幅度进行左右摇动;摇头,则是头每拍一次向左、向右各摇动一次;摆头的动作幅度较大,它是头部随着节奏大幅度地每拍向左、右各摆动一次。在昌吉回族舞蹈《尕老汉》中有大量的头部动作如:尕老汉们在一出场时头部动作为摇头,在大家开心的笑时做碎摇头动作,头部不同的摇动方式表达出人们热爱生活、追求幸福的心理状态。

(二)“手部”动作分析解读

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手部动作与回族民众的生活习俗有一定的关系,我们知道居住在新疆昌吉地区的回回民族的来源,了解了回回民族是一个不畏艰苦、勇敢、正义的民族,他们为了追求安定、幸福的生活、防身、健体,在回族民众中就有了习武的爱好,这在一些回族舞蹈中也能看到与习武相似的东西,比如说回族舞蹈中的个别手势,就与武术有较相似的地方,手势燕掌,它的拇指与食指相捏,剩下其余三个手指成自然状伸直;燕掌蹉步等动作,都能发现回回民族好习武的风俗习惯,这些舞蹈动作与他们的日常生活产生了密切的联系,使人更清晰的感受到,舞蹈源于生活,舞蹈是人们最直接的也是最艺术的情感表达方式。

(三)“脚下步伐”动作分析解读

早期生活在昌吉这片土地上的人们主要以农耕为生产生活方式,回回民族在与汉、维吾尔、哈萨克族等民族长期共同的生产生活中,形成了自己特有的舞蹈艺术表现形式,屈步是回回民族舞蹈中的典型步伐,在屈步与摇头加之一顺撇的动作特征就很明显的被称之为回回民族舞蹈的标志性动作。

回族舞蹈中的屈步它有不同的表现形式,主要是指脚在着地时的不同位置,而产生出人们所表现的不同情绪、不同氛围,给人留有一定的想象空间,我们能够在他们表演的过程中,体会到回回民族对幸福生活的满足与祝愿。回族舞蹈中的屈步一般常用的节奏是2/4拍的平均节奏,动作与节拍相合,一拍一次来完成该动作。这个动作的过程是:准备拍双脚成自然位,双膝微屈,动作腿向前迈步时身体的重心略向支撑腿的方向移动,当动作腿着地后身体的重心再移回原位,在这个过程中形成一次屈伸动作。接着,再换脚进行来完成屈伸动作的过程,这种动作反复进行就构成了回族舞蹈的屈伸步。此动作根据表演的需要可大可小,从而表现出该舞蹈的不同情绪,同时在屈步过程中,舞者根据舞蹈需要,采用以脚的不同位置来完成屈伸步。当动作脚为前脚掌着地做屈伸步时,此动作就能给人一种灵巧、敏捷的优美姿态,该动作一般表现出人的欢快情绪;如果动作脚在做屈伸步时以脚后跟为着落点落地时,它又给人一种踏实、大方的感觉,在舞蹈《尕老汉》中可以见到这个动作,它表现出一群开心快乐的回族老汉们的体态特征;当屈步以全脚掌为落地点着地时则给人一种朴实、自如、祥和、安静的感觉,该动作在舞蹈的转换和流动的过程中用的比较多。

在对“头部、手部、脚下步伐”做了解读之后,我们可以感受到,昌吉地区的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的形成,不是单一元素的产生,它的产生与发展和人们赖以生存的环境是息息相关的,它作为文化的组成元素,是有它不可替代的价值和作用的。

结语:在对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的“动态”形象进行文化解读之后,我们更加清晰的感受到,祖国西北边疆回族舞蹈的动态特征,它的存在与发展都根植于新疆昌吉这块沃土之上,这里的民俗与文化奠定了该地区舞蹈文化的发展轨迹,作为文化元素之一的舞蹈文化,在这样一个多民族的大家庭里,孕育出了有别于其他地区的回族舞蹈,它的动态形象与其生存环境、生产方式、生活习俗都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透过这里的回族舞蹈我们可以进一步了解新疆昌吉地区的民俗文化,可以进一步了解昌吉地区回族人们的生存发展状态,及他们的人生观、价值观,也就更能够理解新疆昌吉地区回族舞蹈“动态”形象的价值意义之所在,理解了这一地域的回族舞蹈的存在与发展,将有助于我们更准确的认识该地区回族舞蹈的文化本性。

注 释:

文化动态保护论文 篇10

1) 坚决制止耕地闲置、抛荒。全面清理已经办理审批手续的非农业建设占用耕地, 1年内不用而又可以耕种并收获的, 应恢复耕种, 1年以上未动工建设的, 应当按规定缴纳闲置费, 连续2年未使用的应报原批准机关批准无偿收回土地使用权恢复耕种。对常年和季节性抛荒的承包地, 可由种粮大户耕种。县、乡两级政府对制止耕地抛荒承担直接责任, 并把此项工作列入干部目标管理考核责任制;

2) 严格执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土地用途管制是国家为了保证土地资源的合理利用, 促进经济社会和环境协调发展, 通过编制土地利用总体规划规定土地用途, 明确土地使用条件, 土地所有制和使用者必须严格按照规定确定的用途和条件使用土地。加强规划实施管理, 促进各类建设特别是城镇建设合理集约用地。同时, 各级地方政府要坚持依法用地, 决不能擅自用地、越权用地、违法用地, 决不能以牺牲资源和农民利益为代价, 换取经济的一时发展;

3) 严格巡查, 加大执法力度。建立土地动态巡查制度, 成立土地巡查小组, 坚持定期巡查, 巡查到位、不留死角。对巡查中发现的问题及时处理, 将违法行为消灭在萌芽状态。加大对违法案件查处力度, 对重大违法案件要公开查处, 一抓到底, 既要处理事, 更要处理人, 构成刑事犯罪的, 要移交司法部门追究刑事责任;

4) 认真落实基本农田保护制度。我国现有基本农田15.89亿亩, 占耕地的86.8%, 几乎承担着我国全部的粮食生产任务。按我国人口高峰时对粮食的需求和单位面积粮食生产能力预测, 中央提出的一人一亩口粮田的目标, 到2030年要保16亿亩基本农田。切实加强耕地保护, 根据“基本农田保护面积数量不少、质量不降和绝不允许擅自将耕地改为非农用地, 这是一条不可逾越的红线”的总体目标和要求, 采取有效措施, 切实抓好基本农田保护工作。要建立健全基本农田管理制度, 严格执行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5) 积极推进土地开发整理复垦, 增加有效耕地面积。要切实加大农业投入, 提高农民种粮的积极性。提高农民收入是稳定耕地面积的重要途径。各级政府应加大农业投入, 扶植农业发展, 千方百计调动农民从事农业生产的积极性, 避免丢荒弃耕行为的出现。

近年来, 随着敦化市经济的快速发展, 敦化至延吉高等级公路、201国道、500kV输变电等建设项目先后开工建设, 使耕地总量不断减少, 人地矛盾日益突出, 保护耕地的任务十分艰巨。如何合理安排各项建设用地, 促进经济发展的同时,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是摆在我们面前的重要课题。

2 严格土地用途管制, 保护现有耕地

2.1 抓好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 完善基本农田保护制度

敦化市于2004年着手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修编工作。在本次规划修编工作中, 我们把控制耕地总量和非农建设用地规模、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作为重点, 充分发挥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的龙头作用。共划定基本农田保护区面积为85 636.11公顷, 保护率为85.5%。在全市新设置了140块基本农田保护区标志牌。同时, 市政府与各乡镇政府, 各乡镇政府和各村, 各村和村里的农民逐级签订了《基本农田保护责任书》, 是责任落实到具体人头上。

2.2 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 严格控制非农建设占用耕地

严格实行土地用途管制制度和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制定和修改了建设用地审批程序, 坚持对建设用地实行预审制度, 确定建设项目是否符合土地利用年度计划, 凡未通过预审的建设项目, 一律不予批准。同时, 要严格控制农用地转成建设用地, 从而实现保障建设用地供应为主到以保护耕地为主的转变, 从根本上扭转了过去建设项目需求决定土地供给的局面。

3 大力推进土地开发整理, 有效增加耕地面积

在严格控制新增建设用地规模的同时, 针对我市还有大面积的荒草地和滩涂等可以开发利用的实际情况, 我们认真贯彻落实“在保护中开发, 在开发中保护”的方针, 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我市后备资源情况, 不断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一方面按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科学、合理地制定全市土地开发整理规划, 另一方面重点抓好黑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 争取在黄泥河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和大桥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区后能进入国家级土地开发整理后备库, 争取国家投资, 完成黑石项目区的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另外, 通过对废弃砖瓦场进行复垦, 结合中低产田改造和水利建设, 对田间零星未利用地和迁并后废弃的农村居民点进行整理, 建设适应现代化农业生产的标准农田。通过以上这些措施, 有效的增加耕地面积, 为耕地总量的动态平衡打好坚实的基础。

4 内涵挖潜集约用地, 充分盘活存量土地

挖掘城镇存量建设用地潜力, 提高土地利用集约化水平, 也是敦化市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的关键措施。

4.1 加快旧城改造步伐, 提高土地利用率

由于历史原因, 我市土地利用率低下, 为了满足商业及居民住房对土地的需求, 我们要将这些村庄作为旧城改造的重点, 按照城市建设发展规划的总体要求, 制定切实可行的开发规划, 提高土地的利用率, 为集约用地。这样既解决了城区农民住房问题, 又可以促进商业和房地产业的健康发展。实现了保护耕地与促进经济发展的高度统一。

4.2 盘活企业用地, 充分发挥土地效益

针对一些倒闭企业的闲置或低效利用土地的现状, 要采取相应措施, 盘活存量土地。一是对倒闭或关停企业, 采取租赁、出让的方式, 对其土地资产进行合理调节, 以盘活土地资产入手, 收回其土地使用权, 租赁或出让与又能力开发或利用的企事业单位, 使这些存量土地得到合理利用, 不仅可以为政府增加土地受益, 又可以利用这些资金解决原厂职工的拖欠工资和劳动保障金。更重要的是, 通过内部挖潜, 利用了存量土地可以减少建设项目对耕地的需求, 起到了保护耕地的目的。

4.3 深化土地使用制度改革, 实行国有土地有偿使用

在对新增建设用地实行有偿使用的基础上, 要大力加强土地受益的增收工作。今年, 我们重新调整了地价和土地租金标准, 按照敦化城区的新地价征收土地租金, 出让商业用地等多项举措, (上接第91页)

这样通过国有土地的有偿使用, 建立起土地集约利用约束机制, 促进企业在节约用地、合理用地上下功夫这样既可以减轻企业的负担, 同时又节约了大量的土地。

4.4 限制村庄外延, 大力改造“空心村”

针对东北农村历史遗留的农村宅基地过大, 闲院子, 菜园子比较普遍的问题, 我们要采取“限制外延, 增补内存”的办法积极治理“空心村”, 引导农民利用旧宅基地和村内空闲地建房。同时, 对联营联建建设项目利用农村集体土地的, 我们积极引导尽量使用村内空闲地和荒地, 减少这些企业建设和农民建房占用耕地。

总之, 耕地是人类赖以生存和发展的基础, 面对耕地严重不足的严峻形势, 采取各种措施, 预防和消除危害耕地及环境的因素, 稳定和扩大耕地面积, 加大土地开发整理工作力度, 实现耕地总量动态平衡, 维持和提高耕地的物质生产能力, 是保证土地得以永续和合理使用, 稳定农业基础地位和促进国民经济发展的重大问题。

摘要:土地是我们人类生存与发展的基础, 是十分宝贵的资源和资产。我国人口多、耕地少, 后备资源不足、土地利用率低等现实问题日益显著, 如何合理利用有限的土地资源成为各级政府和土地管理者重要的研究课题。当前, 我国的耕地保护形势依然非常严峻, 全国耕地总面积仅剩18.27亿亩, 人均占有耕地面积只有1.39亩, 远远低于世界平均水平, 同时每年还有1亿亩左右的耕地不能得到灌溉, 有近1/3的耕地受到水土流失的侵害。坚持世界最严耕地制度, 严守18亿亩耕地粮食安全警戒线, 成为中国发展过程中的不二选择。

上一篇:Excel基本操作下一篇:心内膜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