动态体系结构论文(精选12篇)
动态体系结构论文 篇1
1 引言
网络课程是教育资源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是实现远程教育教学的关键, 越来越多的网络课程出现在网上, 极大地丰富了网络教育资源。然而, 网络课程的特点是学生与教师见面较少, 传授知识的方式发生了变化, 教师的角色变成了网络课程的管理员, 网络课程需要经常维护。目前的网络课程, 多数是为某一课程“定做”, 一旦制作完成, 教学内容与表现方式上都已“定格”成型, 在使用过程中教师不能按自己的具体教学情况来重新组合教学内容及表现方式, 不能实现任课教师对课程内容的自主更新。由于多数网络课件是针对某一课程甚至某一教材设计而成, 其教学内容一般已固化在程序中。因此, 在具体的教学过程中, 教师自己几乎不能随意添加、更改、删除教学内容, 也无法调整内容的排列顺序。要想对某一内容进行更新, 甚至需要修改程序及重新设计系统, 这对非计算机专业的教师来说是一个不可能完成的任务。
笔者在网络课程的开发过程中, 采用Tree View控件与数据库结合的方式创建动态树结构, 较好地解决了这个问题。该结构的特点在于使用者无需改动系统的任何程序, 只要按自己的教学需要输入教学信息, 就可构建起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下面将介绍动态树结构设计与实现的相关问题。
2 实现原理与功能
2.1 实现原理
系统采用B/S架构, 使用者可以教师或学生身份登录。如果按教师身份登录, 使用者可在系统导航的引导下, 填入描述文本, 如某章某节的标题, 并可动态地选择计算机上的文件 (如教师的讲稿, 学生阅读材料、教学演示动画、作业等教学相关内容) , 将其上传到服务器端的数据库中, 由Tree View控件与数据库结合动态生成一个教学节点。上传的文件可以是不同的文件类型, 如PPT、DOC、RM、SWF、HTM格式。上传后, 系统将自动生成一个多层次多级别的以折叠树为导航表现形式的动态树, 供教学使用。在使用动态树结构构建网络课件时, 教师将某门课按照教学目标和教学内容, 参考教科书章节顺序, 根据教学经验安排课程的顺序, 并根据知识点的难易程度准备不同种表现形式的授课素材 (各种媒体形式) 。如果教师对上传内容或章节的安排不满意, 还可进行删除和更新等操作。学生则通过动态树导航进行课程内容的学习。
由于采用动态树结构, 因此上传课程内容的层次结构的深度不受限制, 教师每次添加章、节、大标题、小标题、子标题时, 被添加内容自动添加到节点下拉菜单中, 以便教师给本次添加的内容增设子内容, 并且添加的内容会即时更新。下图是教师后台管理中上传教程内容的页面, 教师只需要选择课程、章节标题, 输入要添加内容的标题, 选择本机文件后即可上传。
2.2 教学动态目录树的呈现
网络课程内容以动态树结构的方式进行呈现, 学生选择课程后, 即动态显示本课程的目录树, 此种导航方式与书本目录结构相对应, 可以让学习者知道网络课程的整体框架、层次结构。网页左边的树型折叠式菜单采用类似Windows资源管理器的布局, 树型菜单对章节的知识点进行高效的导航。左边的标题与右边教学媒体显示区中展示的课程文件相对应, 这样可以非常方便地浏览课程内容, 并清楚地了解该内容与其它内容的逻辑关系, 避免学习者偏离教学目标, 从而提高学习效率, 真正做到让学生掌握学习的主动权。课程内容表现方式灵活多样, 音频、视频、文本等媒体信息均可在本课程中得到体现。下图左边框架是教师上传教程后系统自动生成的动态目录树, 学生点击某一节点后自动导航到相应的教程内容页面。
3 开发中应用的关键技术
3.1 ASP.NET (Active Server Pages·Net) 技术
ASP.NET是一种建立动态Web应用程序的技术, 是.NET框架的一部分, 它为Web开发人员提供了简便、快捷、高效的开发方式。利用ASP.NET技术, 我们可以建立动态、交互、高效的Web服务器应用程序, 其主要特征是:当服务器接收到客户端的请求后, 所有程序都在服务器端执行。当程序执行完毕后, 服务器将执行的结果返回给客户端, 从而生成与客户端提交要求相符的页面, 方便了交互的实现, 是真正意义上的动态页面。
3.2 Web数据库的开发与访问技术
在网络教学系统中, 诸如课程管理、网络答疑、学习讨论、学生档案管理等都有大量的信息资源需要被存储和检索, 因此, 必须要使用Web数据库开发技术。ASP.NET在数据库连接方面采用了最新的ADO.NET, 用于提供对关系数据库和XML的访问, 简化了对数据库的访问过程, 提高了应用程序的开发效率。考虑到网络课程数据量不是特别大, 所以采用较轻便的Access2003作为后台数据库。本例数据库中构成动态树结构的表结构如下图所示。
创建动态目录树的原理性代码如下:
4 结语
在网络课程设计中应用动态树结构, 可以充分发挥ASP.NET技术和Web数据库的优势, 设计合理, 实用性强, 大大提高了网络课程的动态管理的效率。而且, 系统界面友好, 简单易用, 教师可以在任何地方、任何时间, 通过浏览器获取或管理网络课程的实时信息。由于采用动态的目录树管理, 教师可随着教学内容的变化, 随时更新网络课程的教程内容及各种教学信息, 实现了实时化、异地化管理, 使网络课程设计的方式从单一课程定制开发向通用多样化方向发展, 不断满足网络课程教学的需求。
摘要:目前很多学校都在开发适应远程教学的网络课程, 但网络课程开发技术要求高, 难度大, 特别是课程开发出来后, 在使用过程中内容更新慢、维护困难。为此, 本文提出了一种采用动态树结构实现网络课程内容动态更新的方法, 该方法的特点在于使用者无需改动系统的任何程序, 只要按自己的教学需要输入教学信息, 就可动态更新网络课程内容, 构建起自己的网络课程教学平台。
关键词:网络课程,Treeview,ASP.NET,ADO.NET
参考文献
[1]刘华, 张琴.ASP.NET动态网页制作基础培训教程[M].人民邮电出版社, 2007.
[2]冯乃光.从交互的重要性谈网络课程的后台管理方法[J].技术应用, 2006 (12) .
[3]韩玲玲, 李晓东, 郝绍波.无限级动态树结构在网络课程平台设计中的应用[J].教育技术研究, 2007 (2) .
动态体系结构论文 篇2
数据结构与算法课程设计
说明书
动态查找表
学
院:
海洋信息工程学院
专
业:
计算机科学与技术
学生姓名:
学
号:
指导教师:
2015年月 26 日
动态查找表
学生姓名:银杰
指导老师:王晓莹
摘 要
本课程设计说明书系统地阐述了我使用C语言在Code::Blocks软件编写的动态查找表程序的整个过程,编写的环境是win7 64位操作系统。根据题目要求,编写动态查找表使用二叉排序树,即二叉链表作为存储结构。该程序具有建立数据功能、具有数据查找功能、具有数据插入功能、具有数据删除功能等基本功能操作。
关键词:动态查找表,Code::Blocks软件,win7 64位操作系统,C#
dynamic lookup table
Author :yinjie
Tutor :Wangxiaoying
Abstract
This course design specification system to explain the whole process of using C language in Code:: Blocks software written in the dynamic look-up table program, the preparation of the environment is win7 64 bit operating system.According to the topic request, the preparation of the dynamic look-up table using the two fork sort tree, that is, the two binary list as the storage structure.The program has the function of building data, data searching, data insertion, data deletion and so on.Key words:dynamic lookup table, Code::Blocks software,win7 64 bit operating system,C #
目 录
引言.........................................................................................................................................................................1 查找的基本概念.................................................................................................................................................1 小结.....................................................................................................................................................................1 题目.....................................................................................................................................................................1 第1章 程序的构图设计.....................................................................................................................................2 1.1动态查询表:...............................................................................................................................................2 1.2程序功能流程图:.......................................................................................................................................2(1)、主函数模块............................................................................................................................................2(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3(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4(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4(5)、二叉排序树删除连接模块....................................................................................................................5(6)、二叉排序树的删除模块........................................................................................................................5(7)、二叉排序树的遍历模块........................................................................................................................6 第2章 详细设计的程序.....................................................................................................................................6 各函数模块.........................................................................................................................................................6(1)主函数模块................................................................................................................................................6(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模块............................................................................................................................8(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8(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9(5)多态查找表删除模块..............................................................................................................................10(6)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模块..................................................................................................................12 第3章 程序测试和运行.....................................................................................................................................12 3.1 程序测试....................................................................................................................................................12 3.2 程序运行....................................................................................................................................................13
1、主界面
...................................................................................................................................................13
2、建立二叉排序树模块界面.....................................................................................................................13
3、二叉排序树查找模块界面.....................................................................................................................14
4、二叉排序树插入模块界面.....................................................................................................................14
5、二叉排序树删除模块界面
...................................................................................................................14
6、退出程序的界面.....................................................................................................................................14 总 结.....................................................................................................................................................................15 程序完成情况...................................................................................................................................................15 有待改进之处...................................................................................................................................................15 课程设计期间的收获.......................................................................................................................................15 附录源代码如下...................................................................................................................................................17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引言
查找的基本概念
查找又称为检索,就是从一个数据元素集合中找出某个特定的数据元素。查找是数据处理中最为常用的一种操作,查找算法的优劣对整个软件系统的效率影响很大,尤其当所涉及的数据量较大时,更是如此。在一个数据集合中进行查找操作可选用的方法与该数据元素集合的存储结构有很大关系。
查找是根据某个给定的值,在数据元素构成的集合中确定是否在这样一个数据元素,它的关键字等于给定值的关键字。
要进行查找,必须明确要查找对象的特征,也就是要查找元素的关键值。如果在数据集合中能找到与给定值相等的关键字,则该关键字所属的数据元素就是所要查找的数据元素,此时称该查找成功;如果查遍了整个数据元素集合也未能找到与给定值相等的关键字,则称该查找失败。小结
当然对于这个说明书,我不可能做得至善至美,但是一些基本的格式内容还是符合要求的。首先,我对查找表进行一个简要的概述。然后,我就查找表进行了详细的分析,这是设计中很重要的一步。接下来,我把查找表中所有的设计简明清晰地展现出来,并把我在设计中遇到的问题和分析解决问题的办法做了分析。最后,在结论中,我对自己的课程设计做了总体的评价同时简述了我在这次课程设计中的收获和经验。
题目
选题十二:动态查找表
【问题描述】
利用二叉排序树完成动态查找表的建立、指定关键字的查找、插入与删除指定关键字结点。【任务要求】
算法输入:指定一组数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算法输出:显示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结果、查找成功与否的信息、插入和删除后的中序遍历结果(排序结果)。
算法要点:二叉排序树建立方法、动态查找方法,对树进行中序遍历。【测试数据】
自行设定,注意边界等特殊情况。
第1章 程序的构图设计
1.1动态查询表:
依照输入的一组数据{56,80,65,20}所得的二叉排序树如下(a)所示:当插入11的时候就如(b)所示。
562065801
156206580
(a)
(b)1.2程序功能流程图:
(1)、主函数模块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开始打印输出动态表的6个功能选择栏do循环输入选择号hSwitch(h)执行对应函数模块程序退出结束
(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
开始输入数据个数Xfor循环输入X个数据调用插入函数Insert二叉树建成结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
开始二叉排序树是否为空否根结点关键字?key是大于递归返回在左子树查找递归返回等于小于在右子树查找查找失败查找成功结束
(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
开始调用查询函数Search()是否查询成功否被插入结点*s为新的根结点是插入的节点>根结点<被插结点*s为左孩子插入成功结束
>被插结点*s为右孩子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5)、二叉排序树删除连接模块
开始左右子树是否为空是While循环否向右走到尽头重接它的左右子树将被删结点的前驱s的内容直接替代该结点的内容被删除结点的左子树的右子树是否为空否重接*q的右子树是重接*q的左子树连接成功结束(6)、二叉排序树的删除模块
开始输入要删除的的数据是否存在关键字等于n的数据元素否调用删除的连接函数Delete()结束返回是找到关键字并删除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7)、二叉排序树的遍历模块
开始二叉树根是否为空否对左子树按中序遍历进行访问根结点对右子树按中序遍历进行遍历完成结束是递归调用
第2章 详细设计的程序
各函数模块
(1)主函数模块:
用主函数main()来实现。主要是通过设计一个do()函数并让主函数调用它来显示主菜单,让用户选择操作。在do()函数中,我应用了switch-case语句来进行选择,是个比较简单实现的模块。最后若选择“5”退出循环。否则继续循环。主要代码如下:
int main(){
bitree T=NULL,p;ElemType e;int n;int h;char c;
do{
printf(“********************************************************n”);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printf(“*
*n”);
printf(“*
动态查找表
*n”);
printf(“*
1.建立二叉排序树
*n”);
printf(“*
2.二叉排序树查找元素
*n”);
printf(“*
3.二叉排序树插入元素
*n”);
printf(“*
4.二叉排序树删除元素
*n”);
printf(“*
5.退出
*n”);
printf(“*
*n”);
printf(“********************************************************n”);
printf(“请输入你的选择: n”);
scanf(“%d”,&h);
switch(h)
{
case 1:Init(T);printf(“中序遍历二叉排序树: ”);Zhongxu(T);printf(“n”);
break;
case 2:printf(“请输入要查找的数据: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printf(“数据已经存在!n”);
else
{ printf(“数据不存在!n”);}
break;
case 3:printf(“请输入要插入的数据: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printf(“已经存在!n”);
else{Insert(T, e);printf(“成功插入!n”);printf(“中序遍历二叉排序树: ”);Zhongxu(T);printf(“n”);}
break;
case 4:printf(“请输入要删除的数据:n”);scanf(“%d”,&n);e.key=n;
if(Search(T,e,NULL,p))
{ Deletebit(T,n);printf(“已经成功删除!n”);printf(“中序遍历二叉排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树: ”);Zhongxu(T);printf(“n”);}
else printf(“数据不存在!n”);
break;
case 5:printf(“退出!n”);
break;
default:printf(“选择错误,重新开始!n”);
}
} while(h!=5);}(2)二叉排序树的生成模块:
二叉排序树的生成,是从空的二叉排序树开始,每输入一个结点数据,就调用一次插入算法将它插到当前已经生成的二叉排序树中。主要代码如下:
void Init(bitree &T)//构造一个动态查找表T {
int x;int i;int n;
ElemType e;printf(“请输入结点个数: ”);scanf(“%d”,&x);
for(i=1;i<=x;i++)
{
printf(“第%d个结点数据值:”,i);scanf(“%d”,&n);
e.key=n;Insert(T,e);
}
printf(“二叉排序树已经建立!n”);}
(3)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模块: 二叉排序树的查找方法如下。当二叉排序树为空时,查找失败。
当二叉排序树根结点的关键字等于key时,查找成功。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当二叉排序树根结点的关键字大于key时,从根结点的左子树中以同样方法进行查找。当二叉树根结点的关键字小于key时,从根结点的右子树以同样方法进行查找。显然,该过程是一个递归过程,下面给出这一算法的实现。
主要代码:
bitree Search(bitree T,ElemType e,bitree f,bitree &p)//在二叉排序树中查找数据 {
if(!T)
{
p=f;
return NULL;
}//查找不成功
else if(T->data.key==e.key)
{
p=T;return T;
} //查找成功
else if(T->data.key>e.key)
return Search(T->lchild,e,T,p);
else return Search(T->rchild,e,T,p);}//在二叉排序树中查找数据(4)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模块:
若要将一个关键字值为key的结点t插到二叉排序树中,只需要使该结点插入后,二叉排序树中的元素依然按照原来的规律排列即可。二叉排序树的插入方法如下。
若二叉排序树是空树,则key称为二叉排序树的根。
若二叉排序树为非空,则将key与二叉排序树的根结点进行比较:如果key的值等于根结点的值,则停止插入;如果key的值小于根结点的值,则将key插到左子树;如果key的值大于根结点的值,则将key插到右子树中。主要代码如下:
void Insert(bitree &T,ElemType e)//在二叉排序树中插入数据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
bitree p,s;
if(!Search(T,e,NULL,p))//查找不成功
{
s=(bitree)malloc(sizeof(bitnode));
s->data=e;s->lchild=s->rchild=NULL;
if(!p)T=s;//被插入结点*s为新的根结点
else if(e.key
data.key)
p->lchild=s;//被插结点*s为左孩子
else
p->rchild=s;//被插结点*s为右孩子
} }(5)多态查找表删除模块:
从二叉排序树中删除一个结点,不能简单地把以该结点为根的子树都删除,只能删除掉该结点,并且还应该保证删除后所得到的二叉树依然满足二叉树的性质不变。也就是说,在二叉排序树中删除一个结点相当于删除有序序列中的一个结点。
假设要删除的结点为P,其双亲结点为F,同时假设结点P是结点F的左孩子(右孩子的情况类似)。删除操作首先要确定被删结点P是否在二叉排序树中。若不在,则不做任何操作;若在,分为以下三种情况讨论。若P为叶子结点,可直接将其删除。
若结点P只有左子树,或只有右子树,则可将P的左子树或右子树直接改为其双亲结点F的左子树或右子树。
若P既有左子树,又有右子树此时有两种处理方法。
方法1:首先找到结点P在中序序列中的直接前驱结点S,然后用结点P的左子树改为F的左子树,而将P的右子树改为S的右子树。
方法2:首先找到结点P在中序序列中的直接前驱结点s,然后用结点s的值替代结点p的值,再将结点s删除,原结点s的左子树改为s的双亲结点q的右子树。主要代码如下: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void Delete(bitree &p)//从二叉排序树中删除结点p,并重接它的左或右子树 {
bitree q,s;
if(!p->rchild)//右子树空,只需重接它的左子树
{
q=p;p=p->lchild;free(q);q=NULL;
}
else if(!p->lchild)//左子树空,只需重接它的右子树
{
q=p;p=p->rchild;free(q);q=NULL;
}
else{//左右子树均不空
q=p;s=p->lchild;
while(s->rchild)//向右走到尽头
{
q=s;s=s->rchild;
}
p->data=s->data;//将被删结点的前驱s的内容直接替代该结点的内容
if(q!=p)//若被删除结点的左子树的右子树不为空
q->rchild=s->lchild;//重接*q的右子树
else
q->lchild=s->lchild;//重接*q的左子树
free(s);s=NULL;
} }//删除结点
void Deletebit(bitree &T,int n)//删除二叉排序树中的数据 {
if(!T)return;//不存在关键字等于n的数据元素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else{
if(T->data.key==n)return(Delete(T));//找到关键字等于n的数据元素并删除它
else if(T->data.key>n)Deletebit(T->lchild,n);//继续在左子树中删除
else Deletebit(T->rchild,n);//继续在右子树中删除
} }
(6)二叉排序树的中序遍历模块:
中序遍历二叉树定义:若二叉树根为空,则返回;否则,中序遍历左子树;访问根结点;中序遍历右子树。主要代码如下:
void Zhongxu(bitree T)//中序遍历 {
if(T!=NULL)
{
Zhongxu(T->lchild);
printf(“%d ”,T->data.key);
Zhongxu(T->rchild);
} }
第3章 程序测试和运行
3.1 程序测试
程序测试是程序质量保证的主要活动之一,在程序编写的过程中,在各个阶段都有可能存在错误和缺陷。通过测试是可以发现程序设计中存在的种种问题,并可以及时改正。避免在程序运行时才出现不必要的错误。测试是质量保证一个临界和决定惩罚,它提供对程序说明、设计和编码的最终评审。是发现程序缺陷和错误的有力手段。根据系统设计目标和功能,对系统进行测试。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1、功能性
(1)程序实现的主要功能,包括查询,插入,删除等。
(2)题目要求的输入输出字段,以及题目要求的输入限制。
2、可靠性
程序正确实现了对动态查找表的查询、插入、删除等各种功能。
3、易用性
现有程序实现了如下易用性:
(1)查询,插入,删除,操作相关提示信息的一致性,可理解性
(2)输入限制的正确性
(3)输入限制提示信息的正确性,可理解性,一致性
(4)界面排版简洁完整 3.2 程序运行
1、主界面 :
2、建立二叉排序树模块界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3、二叉排序树查找模块界面 :
4、二叉排序树插入模块界面 :
5、二叉排序树删除模块界面 :
6、退出程序的界面 :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总 结
程序完成情况
在编写程序写课程设计的时间里,虽然历经重重困难和挫折,但是在我自己的努力和老师的帮助下终于完成了动态查找表的设计。尽管该程序在功能和性能上可能还有一些缺陷,但是我已经完成了课程设计的任务和目标,达到了题目基本要求,成功完成了算法与数据结构课程设计。有待改进之处
有待改进:
1、我在编写程序的时候,用的是C++格式去保存编译的,用了C语言来编写,但是有一些C++的形式,当我用C来新建保存的时候却出现问题。所以程序我是用C++来新建保存的。
2、流程图画的不是很规范表准,在一些逻辑表达上不够简洁清晰。课程设计期间的收获
在完成此次的课程设计的过程中,我跨越了传统方式下的教与学的体制束缚,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通过自己的思考和设计,培养了自学能力和动手能力。并且由原先的被动的接受知识转换为主动的寻求知识,这可以说是学习方法上的一个很大的突破。在以往的传统的学习模式下,我们可能会记住很多的书本知识,但是通过课程设计,我们学会了如何将学到的知识转化为自己的东西,学会了怎么更好的处理知识和实践相结合的问题。
通过这次课程设计,我认识到数据结构与算法是计算机科学的基础课程,是我们学习的核心课程。我对数据结构和算法又有了新的认识。数据结构的研究不仅涉及到计算机软件,而且和计算机硬件的研究也有着密切的关系,无论是编译程序还是操作系统,都涉及到数据元素在存储器中的分配问题。在研究信息检索时也必须考虑如何组织数据,以便使查找和存取数据元素更为方便。可以认为数据结构是介于数学、计算机硬件和计算机软件三者之间的一个核心内容,是从事计算机科学研究及其应用的人必须掌握的重要内容。
这次的课程设计有效的培养了我们独立思考的能力,提高了我们的动手操作水平。在具体设计中,我们巩固了上学期所学的数据结构与算法的理论知识,进一步提高了自己的编程能力。这也是课程设计的目的所在。通过编程实践,不仅开发了自己的逻辑思维能力,培养了分析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更充分锻炼了我们的编程能力。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也知道了的编程能力不强,有很多程序与算法是借鉴别人的,我想只要我有自己写程序,并且结合他人的程序算法,把程序完成,那我还是学习到东西了的。
在课程设计中我体会到:一个好的程序应该是一个高内聚低耦合的程序。而要做出一个好的程序则应该通过对算法与其数据结构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进行实现与改进。然而,实际上很难做到十全十美,原因是各要求有时相互制约,要节约算法的执行时间往往要以牺牲更多的存储空间为代价:而为了节省存储空间又可能要以更多的时间为代价。因此,只能根据具体情况有所侧重:如果程序的使用次数较少,则应该力求算法简单易懂;如果程序反复多次使用,则应该尽可能选用快速算法或者设置为内联函数;如果解决问题的数据量极大,但是机器的内存空间不是很充足,则在编写算法时应该考虑如何节省空间。
学习了《数据结构与算法》这门课,我们在编写程序时就应该注意到所编写程序的时间复杂度和空间复杂度,以及是否运用了良好的算法,而不是只是象以前编写程序时单纯使用C++的知识。我们要充分考虑程序的性能,从而编写出更好的程序。
桂林电子科技大学课程设计说明书
在设计报告的写作过程中我也学到了做任何事情都要有的心态,首先我明白了做学问要一丝不苟,对于出现的任何问题都不要轻视,要通过正确的途径去解决,在做事情的过程中要有耐心和毅力,不要一遇到困难就打退堂鼓,只要坚持下去就可以找到思路去解决问题的,在遇到问题时,有必要向老师和同学请教,合作沟通的意义是巨大的。
在这次课程设计中,我认识到了自己的不足之处同时我也收获了很多知识和经验,在今后的学习中,我一定勤于思考,并灵活运用所学知识,多进行编程实践。在总结反思和编程训练中,不断提升自己的编程能力。相信在我的努力下,我的程序设计水平一定会不断提高。
参考文献
[1]数据结构与算法/汪沁,奚李峰主编.-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12.9(第8章 查找)
[2]百度文库>专业资料>IT/计算机>计算机软件及应用>动态查找表实验报告
http://wenku.baidu.com/link?url=crizbdK6WO86YXeSJWwkHNdXpaxUDkRJnoShcVDJqBfGO03Cbk6LAdVwBYHxE82kYHkuIjC1HFCiOrSiEWJXOOspWGIo3PNSDjbeY1jHbJu
附录源代码如下:
财务动态治理结构论纲 篇3
关键词:剩余财权;财务动态治理;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债权结构
中图分类号:F234.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3-7217(2010)05-0052-05
一、基本缘起:通用财权与剩余财权
从财务学角度提出“财权”范畴主要是受财务本质讨论的影响。在“本金投入与收益分配论”(郭复初,1997)的基础上,基于对财务“价值”和“权力”的双层融合分析,“价值(财力)+权力”的“财权”范畴进入学者分析视野,并成为学术界关注的焦点。“财权=财力+(相应的)权力”,表现为某一主体对财力所拥有的支配权;财权属于产权的部分内容,主管价值形态的权能,并构成法人财产权的核心内容口]。以不完全财权契约之完备程度为标准,财权可以分为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范畴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范畴。通用财权诞生于企业不完全合同中明确规定并且其结果可由第三者验证(即其中的完备部分)的企业“财权”;而剩余财权缘起于不完全合同中的不完备部分,是企业合同疏漏、未作具体规定或无法作出具体规定或虽作出明确规定但第三方不能验证其结果或虽可以作出明确规定但受成本一效益原则约束以致事实上并不可行的企业“财权”。立足“通用财权”与“剩余财权”本身,研究者发现:(1)通用财权以公平为其价值取向;(2)剩余财权以效率为其价值取向;(3)任何一项财权配置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配置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配置。在实践上表现为某项具体财权配置对公平与效率的权衡。权衡的规则是:如果一项财权中通用财权占主导,那么该项财权在配置时就应侧重公平;如果一项财权中剩余财权占主导,那么该项财权在配置时就应侧重效率。(4)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谁占主导,应根据具体财权契约之完备程度来评判,其中公司法、证券法等法律与公司章程是重要参考依据。可见,财权本质上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即由基于企业公平的通用财权和基于企业效率的剩余财权构成。
事实上,通用财权和剩余财权划分了财务治理的两个不同领域:财务静态治理(也称传统财务治理或通用财务治理)和财务动态治理(也称剩余财务治理)。财务动态治理是将公平原则内嵌于基于财权的强势原则中,以剩余财权中控制权与索取权相匹配、财务权利与财务知识相对应以及效率优先、兼顾公平为原则,主要通过剩余财权的“流动”与“分割”,旨在释放财务治理效率,从而提高企业效率的一系列动态制度安排。在不完全合同中予以明确规制(即完备部分)的财权属于通用财权范畴,是财务静态治理(也是目前财务治理研究)的主要领域;而在不完全合同中未予明确规定(即不完备部分)的财权则属于剩余财权范畴,是财务动态治理的集中领域。财务动态治理掌控剩余公司治理中公司章程等合同无法规制(即不完备部分)的剩余财权领域;而一般意义上的财务治理(财务静态治理)则主要定位于通用公司治理范畴和剩余公司治理领域中合同能够规制(即完备部分)的通用财权领域。因而,财务治理可分解为基于企业公平的财务静态治理和基于企业效率的财务动态治理,它在本质上也是一个二元价值体系,在实践上表现为企业公平和效率的并行与平衡。财务动态治理是对传统财务治理的传承与超越,是公司动态治理的核心。剩余财权是财务动态治理的核心概念;剩余财权配置是财务动态治理的核心。
二、财务动态治理结构:解读与优化
财务治理结构是财务治理的基础及财务治理发挥效力的依据。深化财务治理结构的研究具有重要的理论与现实意义。财务治理结构是一种“静态”的理解,具体表现为财权配置结构和关系,该论述强调财务治理结构的静态平衡。林钟高(2004)研究发现,财务治理的根本目的在于实现效率和公平的合理统一。该观点已经意识到财务治理是公平与效率的统一,隐喻着财务治理结构也应该关注效率问题,实质上已经包含了“动态”思想。伍中信(2007)认为,财务治理结构是以财权为基本纽带,以融资结构为基础,在股东为中心的共同治理理念的指导下,通过财权的合理配置,形成有效的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实现相关者利益最大化和企业决策科学化的一套制度安排。有关“财务激励与约束机制”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与企业决策科学化”的论述,蕴含着财务激励机制和企业决策科学化是侧重效率的,而财务约束机制和相关者利益最大化是侧重公平的,实际上已经孕育着财务治理结构应该同时从公平与效率两个维度去理解,从静态和动态两个方面去阐述。尽管林钟高和伍中信教授均表露了财务治理结构的“动态”思想,但是,由于缺乏进行分类讨论的标准,二者并未对财务动态治理进行专门探讨。
财务治理结构应兼顾静态制衡和从一个制衡点过渡到另一个制衡点之动态调整过程。企业生产要素资本的不断投入、资本要素来源的多样化、内在要素结构与比例的动态变化、新的债权人和投资者的加入对现有债权结构和股权结构的调整以及人力资本与物质资本分享“组织租金”的产权博弈,又会形成新的剩余财权制衡点,从而使得企业财务治理结构总是处于一种不断变化、不断整合、不断演进的动态制衡之中。财务静态治理结构强调财权配置的公平性,侧重关注通用财权占主导的财权配置。而财务动态治理结构则强调财权配置的效率性,侧重关注剩余财权占主导的财权配置,主要体现为财务资本结构的调整、改善及其动态优化。财务资本结构是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其具体构成奠定了财务治理结构的基本模式,进而决定了公司财务治理的基本特征和目标取向。财务资本结构初步确定了公司内部各利益相关者之间的财务权利配置与利益分配关系。其中,资本结构主要为公司股东与外部债权人之间以及公司内部股东与经营者之间财务治理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股权结构为公司内部股东之间关系处理及其整体治理效应问题的解决提供了基础;债权结构则为合理确定公司外部债权人权限并有效促使债权人行使治理权利奠定了基础。
因此,财务资本结构作为财务治理结构的核心,对财务治理和公司治理而言显得尤为重要,其作用主要通过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的治理效应来具体体现。另外,财务资本在某种意义上是对实物资本等要素资本进行本金化的财务表示,主要包括“实物资本”以及部分人力资源、“无形资产”等能够量化进入财务计量、分析、报告程序的“本金化”投入要素。“要素资本”不可能由“财务资本”全
部量化表示,但“财务资本”已基本反映“要素资本”的主要方面。随着要素地位的变化,计量手段的改进,非财务资本可以逐步转化为财务资本,两者之间的界限并非绝对,如人力资本经过某种计量方式改进而可能逐步成为可以计量的财务资本,因此,财务资本结构也同时体现为一种不断调整的动态结构。从财务动态治理的计量基础来看,实施公允价值计量之后,不断扩大或缩小的产权份额要更及时、更准确地度量(界定)出来,并以剩余财权配置原则为依据进行权责结构的再界定和利益分配机制的再设计,最终都会反映到产权结构(资本结构)动态调整上来。这两方面都使剩余财权得到重新调整和重新界定,为财务治理效率的提高奠定了坚实基础。财务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背后实质上是财权配置的变更与优化。当然,由于这种调整的动态性隐喻着高度的灵活性、适应性,这是难以或无法事先由合同予以明确规制的,这表明财权配置调整中剩余财权配置调整占主导。这种动态调整隐性释放财务治理效率,是创造最大化企业组织租金、提高企业效率的必要条件。因此,在正常情况下,财务治理结构动态调整是提高企业效率的隐性实现机理。
以下将从资本结构、股权结构和债权结构三个方面对财务资本结构调整、改善及其动态优化作具体分析。其逻辑关系图如下:
三、资本结构动态优化
绝大部分文献均把资本结构与财务结构视为可以“相互替换”的两个词,是指“企业长期融资工具的组合”,即“企业负债与权益的比例”。资本结构必然影响公司参与者的财务契约关系,进而影响和决定治理结构与治理效率。股权契约主体、债务契约主体及报酬契约主体在企业资本结构与治理结构中,具有不同的权利义务和不同的治理地位:股权契约主体享有的是剩余财务索取权,希望股东财富最大化;债务契约主体享有的是固定合同收入,希望债权本息得到保障;经理享有的是控制权收益与剩余收益的集合,希望综合效用最大化。在总收益一定的情况下,不同的利益诉求决定了谁掌握控制权谁得到的份额就大。为了达成“合作”博弈解以最大化企业组织租金,此时便需要合理配置剩余财务控制权。
由于股东承担了公司经营风险、为人力资本提供抵押、投入资本形成专用性资产等,因而在正常情况下,股权资本所有者拥有公司财务控制权,也是剩余财务索取权的当然分享者。当公司处于破产状态时,债权资本所有者以及优先股股东成为事实上的剩余索取者与风险承担者,此时财务控制权由股权资本所有者转移给债权资本所有者,符合效率原则。而且,股权资本与债权资本的构成比例也对各自财务控制权的大小起着重要决定作用。如果债权资本在资本结构中的比例极高,而股权资本所占的份额极低,即便在正常情况下,债权人也会对公司行使更大的财务控制权。在一个契约不完全的世界里,最有效率的财务治理结构是一种状态依存控制结构。当企业不能按时偿还到期债务而处于破产状态时,债权人便可接管股东对企业的控制权,成为事实上的剩余索取权拥有者。因此,资本结构控制权是一种状态依存控制权,企业资本结构也因此表现出动态的均衡特征。财务治理结构的逻辑由资本结构决定,资本结构紧紧围绕着“财力流”与“权力流”而形成治理效率的财权契约。只有资本结构合理才可能形成完善的财务治理结构,进而才能保证公司取得良好的财务治理效率。而且在财务治理结构中,权益资本的投票权和债权资本的硬约束处于互补地位,缺一不可,只有发挥两者的合力作用,创造条件促使非合作博弈向合作博弈转变,才能有效地完善治理结构,提高财务治理效率。
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实质上是剩余财权(剩余索取权和剩余控制权)配置的动态优化,其目的就是释放财务治理效率。在企业(公司)融资中,主要存在三种类型的控制权安排:企业家控制、条件控制和投资者控制。基于事后有效率,Aghion-Bolton的研究(1992)证明:虽然企业家控制可以保证事后有效率,但它是不可行的,因为它无法保证投资者的期望回报;尽管投资者控制是可行的,但是它可能造成大量的事后效率损失。结果在一些条件下,仅仅条件控制——当差业绩信号实现时,投资者拥有项目的控制权;当好业绩实现时,企业家拥有项目的控制权——才是均衡的控制权安排。当企业家受到财富约束时,由于财务契约是不完全的,一份激励契约并不可能解决企业家和投资者在企业融资中的所有潜在利益冲突。此时,剩余控制权给予谁就显得很重要。实际上,每一种治理结构与一种标准的财务结构(资本结构)相联系,这些治理结构的顺序依次为:首先,如果企业家控制是社会有效率的,那么它是均衡的控制权安排。其次,如果企业家控制不能保证社会有效率或不能达到最优的事前努力水平,那么就应该寻求条件控制权安排。最后,如果条件控制不能满足投资者的个人理性,那么所有的控制权应该给予投资者。这个治理结构顺序对应于以下的财务结构(资本结构)顺序:首先,尝试发行无投票权的股票;如果不行,试着发行一些可转换的证券给外部投资者或发行债券;其次,发行拥有所有投票权的股票来筹集所需资金,而出让所有控制权给投资者。可见,企业融资契约隐喻的剩余财权配置(主要是剩余控制权配置)是状态依存的。这种依存最终决定着因融资而形成的财务结构(资本结构)的状态依存性。这表明,形成初始资本结构的“融资环节”是动态的。综上可知,资本结构的后续调整也是动态的。因而,资本结构是动态优化的,它在很大程度上决定了财务资本结构的调整、改善及其优化。
四、股权结构动态优化
股权结构是指企业股东权益内部各组成部分的具体构成及其比例关系。从财务治理角度看,股权结构主要指股权分布状况与股权性质。股权分布状况决定了治理中各个股东权利分布状况和权利实现难易,股权性质决定了股东权利的行使动机和实现程度。股权结构(产权安排)作为企业事前融资双方博弈的结果,将对一个企业的基本制度(如合伙制公司制度)产生影响,据此,企业确立了一个正式的权威,使拥有实际控制权的经理人在法律上向产权所有者负有诚信责任,解决了作为企业正式权威投资者的投资激励问题。
首先,从股权分布状态来看,股权分布状态主要有“高度分散”和“高度集中”两个极端及二者之间的“中间状态”。高度分散的股权结构决定了单委托一代理理论视角下的股东是有着共同监督方式和收益函数的同质股东。然而,各公司股权结构呈现出高度集中或相对集中趋势表明,双重委托一代理关系之控股股东和中小股东之间的侵占与反侵占产权博弈开始了。为保证资产安全性和收益性,控股股东在获取股利的同时凭借其控制地位获取超控制权收益,而其成本却与中小股东共同承担,小股东利益受损。控制权收益与大股东侵害无关,大股东侵害的实质是攫取超控制权收益。从股权分布状态来看,分散的股权结构隐喻着单-委托-代理关系(经营者与所有者之间),而集中的股权结构则隐喻着双
重委托一代理关系。这种委托一代理关系背后主要是剩余财权(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在委托者与代理者之间的配置。由于委托者与代理者目标不一致,在实现各自目标的过程中存在冲突,这种冲突实质上是对剩余财权的控制与争夺。按照公司剩余控制权和剩余索取权的关系,可将股权结构分为以下两种类型:控制权可竞争股权结构(剩余控制权与剩余索取权相匹配,股东能够且愿意对董事会和经理层实施有效控制);控制权不可竞争股权结构(公司控股股东的控制地位锁定,对董事会与经理层的监督作用被弱化)。这种“控制权可竞争的股权结构”本身蕴含着剩余财务控制权与剩余财务索取权是可“流动”和“分割”的,是可争夺和转移的,也就是股权结构内在地存在着调整与制衡,是一种动态股权结构。而“控制权不可竞争股权结构”则是一种相对静态的股权结构,是财务静态治理结构的核心内容的股权结构动态优化与制衡客观呼唤控制权可竞争股权结构。
其次,从股权性质来看,我国上市公司的股东主要包括国有股东、法人股东、社会流通股股东等三类。不同性质的股东其目标函数不同,因而对上市公司的影响方式也不同。国有股东由于多重委托一代理关系和目标函数多维性,除特殊行业外并不具备效率上的优势。法人股东具有较大的独立性,且拥有明确的持股主体,关注长期利益和公司的稳定发展,剩余索取权与剩余控制权大体上匹配,在管理监督效率上比国有股具有优势。流通股股东较多注重二级市场的差价,投机性较强,并不关心公司的长期发展,稳定性差,没有效率上的优势。因此,为提高治理效率,企业应广泛吸收国有股、法人股和流通股,并不断调整三者股权比例,以使其形成动态制衡,保证治理效率,这也体现了股权结构优化过程中的动态调整。值得关注的是,中国资本市场上的股权分置改革,对股权属性、股权集中度、管理股权以及股权流通性等股权结构产生了深远影响,表明政策环境变化也是推动股权动态调整的重要因素。
五、债权结构动态优化
Johnson et al(1999)证实,企业投资决策受预期产权的安全性影响,预期产权的安全性也对企业负债融资需求有间接影响。Hart(1995)认为,债务的激励计划应该更加灵活,因为,它为公司前景的市场估价较为敏感的经营者提供了一系列的选择。可见,产权(财权)与债权(债务)之间是紧密联系的。债权结构一般是指企业各种债权比例关系和具体构成。债权融资可以视为一种担保机制,可以减少股东与经营者之间的代理成本。债务契约所体现的本质特征就是当债务人不能履行契约时,债权人就会从债务人手中取得企业控制权。债权人通过积极参与公司治理,可以使企业权利配置更为均衡,对企业股东、经营者行为进行有力约束,这将有利于优化企业融资结构,维护企业利益相关者利益,提高公司治理效率:首先,债权人可以减少股东债权人之间代理成本,而且有效约束经理人的行为,防范其“道德风险”和“逆向选择”;其次,通过债权契约限制性条款的设定,可以有效约束股东“资产替代”行为;最后。通过破产机制,可以全面约束企业经营行为,并相机取得控制权,对股东和管理者进行有效激励和约束。这充分表明债权融资对于均衡企业权利配置和优化财务治理结构具有重要意义。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 篇4
一、创建中国管理科学, 填补我国在管理科学领域的空白是时代的要求
我国是拥有900多万家企业的大国, 但在管理科学上却是空白, 大学教科书上的管理理论完全是引进的。而且, 这些管理理论多是20世纪80年代以前的理论。20世纪80年代是人类历史的大转折——世界发达国家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从体力劳动为主过渡到脑力劳动为主, 知识成为创造财富的主要源泉。因此, 体力劳动时代的管理理论已不能适应知识经济时代的要求。
从管理体系上看, 目前我国企业应用的管理体系是1903年诞生的泰罗制——“以定额管理为基础, 以经济奖罚为手段”, 这个管理体系已经陈旧过时。
当代社会已进入知识经济时代, 这就决定了当代的企业管理不应是工业化初期的管理, 也不应是重化工时代的管理, 当今的管理必须与知识经济相适应。正是因为如此, 20世纪80年代中期, 泰罗制在其故乡美国遭到否定, 美国管理理论界把泰罗制看成导致美国经济停滞的元凶。日本企业界也对泰罗制进行了批判。
1983年, 中国管理学界泰斗袁宝华提出了“以我为主, 博采众长, 融合提炼, 自成一家”的十六字方针, 发出了创建中国管理科学的号召;20世纪90年代, 时任总理朱镕基在也提出要创建中国的管理科学。
创建与知识经济相适应的管理体系已成为必需解决的时代性课题。
创建中国管理科学是个难度较大的系统工程, 是个高难度课题, 需要投入很长的时间和很大的精力。现在世界上还未诞生新的管理体系。
山东省企业经营管理学会抓住这个主要课题, 组织全省的优秀专家学者和有创见的企业家, 花大力气攻关, “啃硬骨头”, 结合企业管理中的现实难题求解, 逐步深入, 历时20余年, 调研了200多家企业, 分析了国内外960多家企业例证, 组织20人以上规模的研讨会100余期, 全国25个省、市1000多家企业的管理者参与了研讨。从1995年以来, 递次推出了“三大管理法”——倒逼成本管理法、全过程倒逼质量管理法、主导工序横向递次控制法。特别是于2003年推出了岗次动态管理体系, 这是泰罗制以来的第二个管理体系。
“三法一体系”都是由山东省政府领导批示在全省企业界推广的, 取得了显著的经济效益。
二、理论创新、体系创新、方法创新——中国管理科学的诞生
理论创新、体系创新、方法创新, 管理科学三大领域的原创性、集成性、立体性创新, 形成了系统完整的中国管理科学。
1. 理论创新
在基础原理层, 创建了生命二层级假说、“七五人才”论、人类动力之源、无奈心理理论、不同质劳动不能通约定律、管理中的利益不对称原理、全面公平理论, 形成了以七大原理为主体构架的立体性理论集群。
(1) 生命二层级理论从哲学的高度揭示了人类创造力的本源, 为管理学在知识经济时代的变革发展提供了全新的理论基础。
(2) 七五人才论把广大职工当成人才来看待, 这与把广大员工当成工具来对待的泰罗制是截然不同的管理理念, 成为不同管理体系、管理方法的出发点。
(3) 无奈心理“第一次揭示了广大劳动者的常态心理特征, 成为揭示人类行为的一把钥匙, 在心理分析上堪称是伟大的发现” (专家评语) 。无奈心理理论阐明了消极思想的本质, 找到了调动员工积极性的根本点, 为企业管理和社会管理提供了新的科学依据。
(4) 竞争公理原理揭示了竞争激励是与物质激励同等层级的原动力, 而且竞争激励的应用领域更宽泛, 竞争公理原理拓宽了人类的动力之源。
(5) 不同质的劳动不能通约定律证明了合理的分配必须以工作岗位的自由选择为前提, 指出了企业应该建立科学的内部岗位流动机制。
(6) 管理中的利益不对称理论证明了自上而下的垂直管理是利益不对称的管理, 这是管理不到位的根源, 也是大企业病的根源, 建立横向的、利益对称的管理是管理体系变革的必然选择。
(7) 全面公平理论指出, 公平是人类特有的需求, 公平是个系统整体的概念, 没有系统整体的公平, 局部的报酬公平不可能实现。
上述七大基础原理构成了新的管理学理论基础。而且, 在这七大原理之上, 还有一系列的相关新的理论范畴和概念、定理, 如“倒逼”机制、“收入—绩效”扩缩效应、边际激励作用递增、企业内部庇护、企业边界等, 形成了新的管理学理论体系。
2. 体系创新
之所以能够建立新的管理体系, 除理论上的创新之外, 关键在于发现了岗位的内部层级——岗次——创建企业管理体系的新的支点或基石。这一发现被资深管理专家称为发现了“管理的基因”。多年来, 人们对管理的认识仅停留在“岗位”这个层级上, 在千千万万人看来, 岗位是一个点, 但著名管理学家张庆仁研究员经过多年的艰辛探索发现了这个点内部的东西, 并用极强的抽象力, 像钢锭拔丝一样地将这个“点”拔成了长轴, 使之成为考核员工绩效的坐标, 从而建立起新的管理体系——岗次动态管理体系。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以横向岗次、纵向岗次、荣誉岗次为基本单元而构建的衡量岗位价值和员工绩效的三元坐标系及与之相应的企业分配体系、劳动用工制度, 以竞争公理为原理, 以持续的岗次竞争为机制, 推动全体员工不断提高工作绩效, 是全员自主管理、全员参与管理、全员创新的管理体制, 是集人事劳动用工制度、分配制度、生产经营管理“三位一体”的企业管理制度和管理体系, 也是企业的公平体系。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继泰罗制之后的第二个管理体系, 使企业管理从体力劳动时代过渡到知识经济时代。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是集成式创新, 有横向岗次、纵向岗次、荣誉岗次三大板块, 五大运行机制, 员工绩效导向调控系统, 岗位绩效动态基准线等一系列创新。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实现了企业管理的四大转变:
(1) 现行的企管模式的转变——变垂直的利益不对称的管理为横向的利益对称的管理;
(2) 企业管理目标的转变——变要求员工服从, “执行, 执行, 还是执行”到挖掘员工的潜能, 使之成为创新型员工、专家型人才;
(3) 管理手段的转变——变以罚为主的管理为竞争推动为主的管理;
(4) 管理主体的转变——使职工由单纯的管理客体变为管理主体, 实现全员管理, 引发群众的首创精神。
管理科学是应用科学,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的出现, 是中国管理科学诞生的标志。
3. 方法创新
在操作方法上, 创建了倒逼成本管理法、全过程倒逼质量管理法、主导工序横向递次控制法三大管理方法, 使成本管理、质量管理、工序管理发生了根本性的变革。
一是在价格、成本理论方面实现了突破。倒逼成本管理法以市场价格为起点, 倒逼成本, 它的公式是价格-利润=成本, 即价格成本, 改变了传统的“成本+利润=价格”的成本价格定论, 在成本控制机制方面实现了突破。倒逼成本管理法以制定具有竞争性的产品市场价格为起点, 采用倒逼成本管理, 把成本指标落实到每一道工序、每一个岗位、每一个人, 使企业每一个员工都负起降低成本的责任。这样使市场竞争机制成为降低成本的外在推动力, 不断逼迫企业降低产品成本, 保持产品的市场竞争力。
二是在质量管理方面实现了突破。全过程倒逼质量管理法是按照用户和市场的特定要求来确定产成品质量标准;再以产成品的质量标准要求为起点, 按生产过程向在制半成品、原材料逐级倒推, 制定各个工序的质量标准;上道工序必须达到下道工序的质量要求, 下道工序具有检查上道工序质量的责任和质量否决权, 从而构成了全过程、逆向的质量监督链和全员的质量责任体系。该管理法将传统的纵向质量管理转变为横向质量管理, 将事后检查变为事前预防、事中控制, 以科学的管理程序和监督制约机制保证全面质量管理的落实。改变了过去企业那种“以不变应万变”、“千品一貌”的静态质量标准来对待所有客户的传统做法。在市场上, 把质量标准的决定权还给了广大用户;在生产过程中, 把质量控制的权力和责任还给了企业的全体员工。
三是在工序管理与链接、管理向量上的突破。主导工序横向递次控制法是指企业由过去对各生产环节垂直的“一站式”直接管理, 变为通过主导工序对其相关联的各工序之间实施横向的“递次”的间接管理, 使利益非对称的管理变为利益对称的管理。是根据管理的内容和目标, 选择工序链中最具关键性的工序作为主导工序, 相关联工序递次为主导工序提供服务。主导工序具有使管理向下辐射和延伸的功能, “牵一发而动全身”, 因而抓住了主导工序就把握住了问题的关键。
在管理科学上, 能够在三大层面上都实现出重大创新, 这是创纪录的。
三、中国管理科学实践成效卓著
山东省科学技术厅对岗次动态管理体系进行了鉴定, 《鉴定》结论如下。
(1) 该项成果经济效益巨大该成果解决了我国企业管理中现存的诸多难题。岗次动态管理体系及其子操作系统——倒逼成本管理法、全过程倒逼质量管理法、主导工序横向递次控制法, 自1995年递次推出以来, 就被山东省委、省政府领导多次批示在全省企业界推广应用。仅据潍坊振兴焦化公司、山东海化集团公司、晨鸣纸业集团、济南钢铁集团公司、济南锅炉集团、德州大坝集团公司、山东太阳纸业有限公司、泰安双丰化肥有限公司等八家企业提交的资料, 倒逼法所带来的直接效益每年已达54.66亿元。据不完全统计, 每年给山东省企业带来的直接经济效益至少在100亿元以上, 经济效益巨大, 为山东省的经济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
(2) 社会效果显著该成果已为中央和省有关高层决策所采用, 如其中的“倒逼”机制已为“十一五规划”所采纳, 社会效益显著。
该项成果已经成为构建节约型社会、创新型社会的微观机制, 为推进我国的企业管理做出了重大贡献。
《鉴定》认为, 该项成果不仅在理论上实现了原创性的突破, 而且在实践中取得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是理论价值与应用价值兼备的原创性重大成果。
四、中国管理科学横向比较的先进性
《鉴定》将岗次动态管理体系从基础原理、管理体系、管理方法三个层面与国际企业管理作了比较。
在管理理论上, 对比国际上流行的Y理论、双因素理论、期望 (激励) 理论、全面公平理论, 中国管理科学的七大原理 (生命二层级假说、“七五人才”论、无奈心理理论、竞争公理原理、不同质的劳动不能通约定律、管理中的利益非对称理论、全面公平理论) 比上述理论的科学性、系统性、可操作性更强。
知识经济说到底说是人才经济和创新经济。以往的经济人理论、社会人理论, 都没有将人看成创造性主体, 都没将员工当成人才来看待, 也就谈不上激发员工的创造性, 更谈不上实现员工的价值。以往的管理学说和管理体系都未曾从知识经济和创造性劳动基础上来立论, 也未在这个高度来探讨管理, 其局限性和其根本缺陷就在这里。
以往的管理学说和管理体系都没有自己的人才理论, 因而都没能将企业员工置于创造性主体的高度上, 没有达到将员工看成是创造性劳动的人才的水平。中国管理科学和管理体系最突出的特点就是把新型的、具有时代特征的人才理论作为整个管理学说和方法体系的出发点。使管理学说和管理理论立足于人才理论之上, 才能把管理理论和体系建立在知识经济的基础之上, 才能称为现代或当代管理理论。仅此, 我们就可以认为中国管理科学和管理体系的确是站在了时代的制高点上。
在实践上, 这一成果圆满地解决了国际上长达半个世纪未能解决的“X低效率”、“全员参与管理”这两大管理难题。
实施全过程倒逼质量管理法的企业都达到了出口免检的水平, 其质量控制效能超过了ISO 9000质量认证体系。
岗次动态管理体系在成本控制、质量控制、激发全员创新三个方面实践效果非常显著, 国内外几十年来尚未见有成效如此显著的管理方法。
该成果达到了国际领先水平。
五、社会反响强烈
自1995年该成果递次深入发展推广以来, 在全国企业界、理论界持续地引起了强烈的反响, 国内权威学术机构中国管理科学研究院、中国社会科学院经济研究所及中国企业联合会副会长潘承烈、中国社科院工业经济所吕政所长、清华大学李显军教授等著名专家都作出鉴定, 对这一成果给予充分肯定和高度评价。
著名经济学家、清华大学经济管理学院教授、中国社会科学院王红领研究员指出:“19世纪初叶, 泰罗制及由此而生的福特制使美国的劳动生产率提高了100多倍, 使美国一跃而成为世界头号经济强国。泰罗制是美国崛起的奠基石。岗次动态管理体系对我国的作用, 应该不亚于此。”
动态体系结构论文 篇5
支撑企业发展的核心动力是人,而人的行为受制于思想的支配。因此,职工思想政治工作在企业是始终存在的,而且处于企业发展的中心环节。鉴于人的思想和影响人们思想变化因素的复杂性和不确定性,决定了思想政治工作不可能一劳永逸。特别是随着企业合并重组的实施,规模越来越大,战线越拉越长,条块越来越多,职工
队伍结构、思想状况及影响因素也越来越复杂,原有思想政治工作模式的反应滞后性、缺乏针对性和“边缘”遗漏性突出显现。
所谓滞后性就是对职工思想动态的分析预测不够及时准确,往往等到问题发生后才“恍然大悟”,更多地忙于被动应付。解决问题局限于头疼医头、脚疼医脚,虽然也是“对症下药”,但只能等到病症出现后才会去医治的,而不可能真正把消极思想消除在萌芽之前。
由于对职工思想动态的预测不够及时,对职工思想变化把握不准,出现思想政治工作缺乏针对性问题也就在所难免了。
而“边缘”遗漏性主要表现在职工思想波动的发生点或诱因,多数并非出现在那些工作在生产经营和管理一线的主体职工队伍中,而更多地发生在辅助岗位职工、退休职工甚至职工家属中,但能引发主体职工队伍思想的严重波动,影响企业生产经营,甚至损害企业形象,而这正是容易被思想政治工作所遗漏的“边缘”地带。
出现以上问题的原因在于对职工思想动态的预测分析缺乏必要的管理体系和运行机制,造成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预防保健”能力先天不足。解决这一问题,需要建立一套与之相适应的职工思想动态预测体系,通过对各种影响因素的分析,预测判断职工思想的可能动向,并采取对应措施把可能出现的不利于企业发展的问题化解掉。
职工思想动态预测体系包含影响因素分析、可能结果预测和寻求预防办法三个环节,流程如示意图。
可能结果预测沟通与反馈
及时报告明确责任寻求支持
社会·政策
改革·管理
管理者
情 感
家 庭
个 性
影 响 因 素 分 析
一、影响职工思想波动的因素分析
影响职工思想波动的因素很多,这里我们把其大致归纳为六种主要因素(如上图所示)。
1.社会、政策因素
包括社会因素、政策因素和政策执行因素三个方面。其特征是影响面和波及范围广,因素复杂,解决起来也比较困难,如果不能得到及时妥善处理,容易对社会安定和职工队伍思想稳定造成冲击,进而影响企业发展。
社会因素方面的事例如:“六?四”**、法轮功问题、以及发生在某些地区的非法集资问题等。虽然这类事件比较少见,但其突发性强、危害巨大,因此绝对不可掉以轻心。
政策因素影响主要指那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法规,如关于劳动保护、职工工资、减员增效、社会保障等方面的政策法规,以及行业出台的一些涉及职工切身利益的政策措施。鉴于中央以人为本指导思想的全面落实,新出台的政策法规充分照顾到了职工的切身利益,因而这方面可能产生的负面影响基本可以排除。
政策执行因素的影响主要是指地方或基层组织在对中央或行业的政策理解出现偏差,或政策法规执行不力,造成对职工利益的实际损害。例如对复转军人的安置问题、职工“三金”运营管理的风险问题等。
2.改革与管理因素
主要指企业在推进内部改革和管理中可能对职工思想造成的波动或冲击。企业内部改革方面主要包括分配制度改革、用工制度改革、医疗制度改革、退休制度改革、干部制度改革、激励机制改革等等;管理因素方面所包含的因素就更为复杂多样,例如资源的整合、机构的撤并、薪酬的变更、设备的搬迁、产量任务的调整等等,只要是可能引起职工思想波动、或职工一时难以理解接受的因素,都应包含在内。其特点往往是这些改革或管理措施是企业发展所必须推行的,但如果宣传引导不够及时得力,不能得到职工的理解与配合,就有可能在企业内造成大范围或局部的职工思想波动,影响企业正常的管理秩序。
3.管理者因素
由于管理者个性、观念、阅历、学识和品行修养等方面的差异,造成其在管理思路与手段、推进工作的方法与技巧、对待职工的态度以及与职工的沟通等方面有所差异,甚至发挥不当。如果这种差异不能被职工所接受和理解,或这种发挥不当不能被职工所谅解,就很可能造成职工思想波动。因此,在管理者调整或新组建的单位,就应该特别关注因管理者因素可能造成的职工思想波动。
因以上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可能会引发一定范围内的职工思想波动,这里称之为共同因素。而下面三个方面的影响因素主要会引发个别职工的思想波动,我们称之为个别因素。
4.职工个性因素
俗话说,人活一百,形形色色。这里的“形形色色”,主要是指人的个性差别。一个单位(部门)少则几个人,多则几百人,这些人的个性差异很大,主要表现在人生观、世界观、价值观不尽相同,内向、外向性格不同,对事物的认知
程度和接受事物的能力不同,思想观念和道德准则不同,应对环境变化的适应能力不同和面对各种压力的承受力不同等等。因此,一个优秀的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除了要善于发现和引导职工的潜在闪光点、对职工个性差异持包容态度外,更应关注那些性格内向、环境适应能力较差、压力承受能力较弱的职工,切实防止他们可能因承载不能承受之重而做出过激行为。
5.职工家庭因素
职工家庭因素主要包括经济因素、健康因素、家庭和睦因素等。如果一个职工承受的家庭困难或压力过大,而又不能得到及时的安慰、引导和劝解,轻则影响职工的工作态度和精力,重则引发事故或做出过激行为。
6.职工情感因素
职工情感因素主要包括爱情婚姻、同事关系、干群关系、邻里关系、个人尊严等。职工因情感受到打击而引发不良后果的例子不胜枚举,因而必须受到管理者和思想政治工作者的特别关注。
二、可能导致的结果预测
可能导致的结果包括积极的和消极的两个方面,这里我们要讨论和预防、解决的主要是消极结果。
只要我们能够准确分析可能引发职工思想波动的因素,那么预测可能导致的不良后果并不难,其差异主要表现在影响范围的大小、危害的程度、后果的严重性(包括社会影响面、对正常生产经营秩序的危害以及对推进改革管理举措的阻碍程度)等。对可能导致结果预测的基本原则和要求是:宁可信其有,不可信其无;宁可信其重,不可信其轻;宁可细致周全,不可麻痹大意。
三、沟通、反馈和预防
开展影响职工思想波动的原因分析及其可能导致的结果预测,其目的是增强思想政治工作的预见性,有针对性地寻求切实有效的预防措施,把可能出现的不利于社会稳定和企业发展的问题提前化解掉,从而实现思想政治工作的超前性。
做好沟通、反馈和预防工作应当注意以下几个重点环节:
1、及时沟通与反馈
我们开展职工思想动态预测的目的,不仅是要及时地发现影响职工思想波动的不利因素,更主要的是要采取切实有效的办法来化解和消除这些因素所带来的不利影响,预防不良的职工思想动态出现。
建立和完善必要的沟通反馈制度,有助于引起各级组织和领导干部对职工思想政治工作的重视,防止和克服家丑不外扬、报喜不报忧、遇事蓄意掩盖和对职工思想动态麻木不仁等不良作风,也是对思想政治工作不力者追究责任的依据。
沟通反馈包括报告、通报和下达三个方面。报告就是要把预测分析结果逐级向上报告,确保企业党委及时准确地掌握职工思想变化,为企业开展有效的思想政治工作提供依据,为企业的管理和改革决策提供参考。通报的任务有二:一是把基层预测分析结果中那些带有共性的内容向有关单位、部门通报,以便实现信息共享、引起共同关注,并从中吸纳有用信息,收到举一反三的效果;二是对于成功经验和做法给予表扬和推广,对于漏测、错报等问题给予批评指导,从中吸取教训。所谓下达,就是对于分析预测到的重大问题,或需要有关单位限期解决的问题,以指令性的意见和要求责令有关责任单位或人员采取必要的预防引导措施,确保问题得到及时有效地解决。
沟通反馈需要注意三点:一是要有必要的制度作保障,杜绝报与不报一个样、早报晚报一个样的不负责任行为。二是要逐级报告,以便各级组织均能够准确掌握重要信息,但不能影响报告的时效性。三是所有分析预测报告均为内部资料,可能涉及员工个人隐私或企业机密,必须注意其保密性。
2、明确责任
所谓明确责任,主要是指对于预测分析出的问题必须明确应该主要有谁来负责解决。其原则有二:一是自下而上解决的原则,发挥基层组织的作用。凡是下级能够解决的问题,就不能上交矛盾;凡是需要上级组织或其他部门协助解决的问题,必须在分析报告中明确提出。二是明确责任人原则。就一般而言,解决职工个人思想问题,应该责任到人;解决群体性的职工思想问题,基层党组织负责人或单位、部门负责人为第一责任人。
3、寻求帮助
对于那些基层组织或部门解决起来有实际困难的问题,例如对困难职工的救济问题、改革管理举措的宣传引导问题等,责任部门应在向上级报告的同时,及时主动地和有关部门沟通协调,寻求帮助。相关部门有责任和义务给予帮助。
4、排除和化解
动态体系结构论文 篇6
[关键词]广义发展经济学:理论构建;发展与改革
中图分类号:F830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9-8283(2009)04-0035-02
1广义发展论的定义及其涵义
广义发展论是运用多学科分析方法,以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一般问题为研究对象的、广义的发展经济学,是相对于仅以发展中国家和经济问题为研究对象的狭义发展经济学而言的。广义发展论及其核心理论模型“文化一制度—政策模式”是第四阶段发展经济学的综合发展理论框架的雏形。
一般来说,人们将所有国家按照发展程度区分为发达和不发达国家、较发达和欠发达国家,考虑到持续变化的过程,将不发达和欠发达国家称为发展中国家,较发达和发达国家称为发达国家。与发展经济学一贯只将发展中国家作为其研究对象不同,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包括不同发展程度的所有国家。之所以这样界定广义发展论的研究范围主要有两个原因:
(1)发展不只是工业化,不单是发展中国家的当务之急,发达国家也还有继续发展的问题。具体来说,发展中国家通常面临增长和发展的双重任务(其中的最不发达国家面临启动、增长和发展的三重任务),而发达国家在实现了经济增长后,除了要解决经济增长中遗留的社会问题,还直接面临着如何继续发展的问题。因此,可以说,所有国家都是“发展中”国家,发达与不发达只是相对而言,发展是人类社会共同的、永恒的主题。
(2)自发展经济学诞生以来,尽管许多发展经济学家企图找到适合于所有发展中国家的一般理论,但这些理论都无法概括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的差异,迄今为止建立经济发展理论的努力尚未获得成功。在建立一般理论模式的条件还不成熟的情况下,20世纪80年代以来发展经济学放弃了对一般理论的探讨转向“类型学”研究,即由注重一般经济发展理论的研究转向强调对不同类型的发展中国家作分组或国别的研究,企图使发展经济学再具活力。国别研究虽然是一般经济发展理论赖以建立的基础,但以国情特殊而否定一般发展理论的存在也是不妥的。国别研究毕竟不是具有普遍意义的一般性理论,发展经济学始终未从总体上揭示发展中国家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更谈不上揭示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这不得不说是一个严重的缺陷。
因此,发展经济学的出路在于,一方面要做大量的国别研究,因为只有在对各种类型的发展中国家做了系统深入研究之后,才能从中提炼出经济发展的一般规律;另一方面,要回归到发展经济学的主旨上来,要以探讨人类社会经济发展的本质过程和一般规律为己任。这样,发展经济学的研究范围就必须包括所有的国家。
这个意义上是广义的。
2广义发展论的理论结构
2.1发展一般问题的提出及其界定
信息技术革命和经济全球化带来了发展经济学的新发展。信息技术的迅猛发展,加速全球化的进程,也加深了全球化的程度,即各国经济相互渗透的程度加深了,人们所关注的仅仅是各自国家的经济发展,更加关注世界经济总体发展状况。而现有的狭义发展经济学只是研究发展中国家的经济发展问题,缺乏对世界经济发展的一般性的研究,已经回答不了现实提出的新问题,因此,发展经济学必须开辟一个宏观的研究领域—广义发展论,专门研究人类社会经济发展过程中的支配因素及其相互关系,使人们对经济发展过程的本质有个总的概念。
广义发展论将文化、制度和政策视为发展的内生因素。即在发展过程中,政策对发展起着最直接的作用,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然而,政策的制定是在特定的制度安排之下进行的,制度安排决定了政策偏好,最终决定了经济发展收益的归属,从而制度也是发展的一个重要变量;制度安排并不是一成不变的,文化则对特定的制度安排的形成和制度变迁起着推动作用,因而,文化是发展的又一重要变量。那么,可以把发展简单地表示为政策、制度和文化的函数:f《P,I,c)(其中,P代表政策,I代表制度,c代表文化)。
2.2文化因素内生化
本文提出“文化因素内生化”,认为文化是影响经济发展因素中产生最深刻的内生因素。美国文化人类学家露丝·本尼迪克特(Rose.B)认为,一定的文化(模式),是一个民族(种族)在历史长河中逐步积淀而形成的,其形成过程可以归纳为:远古的生活环境所形成的行为偏好一长期的自然整合而形成的某种标准—标准逐渐被群体所认同一最终形成特定的文化。之所以说文化因素是影响经济发展的最深刻的内生因素,是因为文化模式具有持久性、隐蔽性和超越性,所谓持久性是指文化模式一经形成就具有很强的稳定性,除非当经济结构发生了剧烈的变革,文化模式才会出现明显的变化,但是文化模式中的一些“分子”仍然会长期保留下去,而形成特定的传统;所谓隐蔽性,是指文化是人类社会生活中最深厚的、渗透到大众生活中的无意识的层面,较之经济、政治结构具有更大的韧性,它潜移默化地影响着人们的经济行为;所谓超越性,是指文化是具有相对独立性的层面,可以超越特定的社会结构和社会制度。文化对经济发展的影响主要在于以下方面:1、价值取向。它是大众所认同的价值观和道德伦理标准,它不仅改变个人的发展,而且改变整个民族的发展进程。一种文化的价值观是否鼓励获取财富的经济行为、对个人财富是否有制度性的保障和如何使用财富,更确切地说,是否把财富用于生产性的投资,都对经济发展起着抑制或促进作用;2、商业进取精神。这是发展商品经济的人文因素。它包括对财富的向往(对财富的向往程度取决于财富所带来的边际满足的大小)、在工作中的能动性和冒险精神。其中,冒险精神指的是愿意改变个人的职业,这意味着可能背井离乡,但发展往往需要这样的流动;当然,文化并不直接作用于经济发展,而是通过影响制度层面间接地决定经济发展,它起作用的载体是“文化经济人”。经济学从人性的角度将经济行为主体定义为“经济人”,但事实上,一切行为主体及其执行经济行为都是在特定的社会人文环境下进行的,因此,从这个意义上来说,“经济人”实际上应是“文化经济人”。
3文化-制度-政策模式及其应用
文化-制度-政策模式是决定广义发展论是否具有社会功用的关键,这个模式的意义不仅在于阐释了文化、制度和政策这三者相互作用的机理,主要在于它在现实中的可操作性、可运用性。我用“诱导发展”这个概念来表示模式的操作过程。简单地说,“诱导发展”就是对模式地逆向运作,有两种方式:1、政策制定(制度交易)-制度变迁-文化整合-文化变迁2、政策制定(制度交易)-改变观念-文化变迁。第一种运作方式是通过政策选择推动制度变迁,从而追使传统(上接第35页)文化、观念发生变化,从而克服文化中不利于经济发展的因素,促进经济发展。由于政策不是直接作用于文化层面,而是通过制度这一中间层,因此是渐进式变迁;第二种运作方式是政策选择直接作用于经济行为主体,由于经济行为主体使文化发生作用的载体,其思想观念的变化最终将导致文化变迁卜克因素,从而利于经济发展。由于政策直接作用于文化载体,使文化遭到直接,剧烈的冲击,因而是突发式的变迁。这两种运作方式的根本区别就在于,政策选择首先作用的层面。对于文化底蕴深厚的国家来说,使用第一种诱导发展方式较好,因为这样可以避免文化层面直接遭受冲击,以渐进的方式进行变革可以减小变革成本。而对子历史并不悠长的国家,直接使文化发生变迁,一不仅加速了变革进程,而且也使变革以较小的成本进行,因此,第二种诱导发展方式更适合。
4广义发展论的意义
广义发展论是就发展经济学学科建设而提出的,它重新回答了结构主义的发展经济学为何陷入危机和发展理论为何在国内外学界的理论研究中处于低潮这两个问题,是针对发展经济学存在的理论缺陷和现实对发展理论研究的要求而提出的一个研究发展问题的新思路。
网络组织结构的动态运行机制 篇7
一、组织结构变革的趋势之一就是网络化
当今社会变化越来越快, 不确定性越来越大, 以控制为核心的官僚组织的弊端逐渐暴露, 强调稳定性、专业性的组织设计原则也受到质疑, 许多企业走向一种以团队为核心的扁平化组织结构, 组织结构扁平化成为现代企业发展的必然趋势。周三多教授认为, 网络型组织结构可以说是扁平化结构的一种极端形式。当今时代已进入一个网络经济时代。
我们生活在一个日益全球化的社会中, 企业也在经济全球化的大潮中接受越来越激烈的竞争。经济全球化是一个不可避免的趋势, 组织必须制定长远的发展战略, 塑造自身的竞争优势, 必须主动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营销等业务合作网络, 有效发挥自身的专长, 与其他组织优势互补。同时, 信息时代的到来使组织之间的沟通更加便捷, 形成网络型结构便有了技术支持。网络组织成员之间可以更迅速、准确地沟通信息, 实现快速准确的信息交换, 从而提高组织的运作效率。
二、网络组织的涵义及特征
对网络组织的含义进行清晰的界定有助于理解其具备的特征, 更有助于研究网络组织的动态管理机制。
1. 网络化组织结构的涵义。
对网络化组织的研究成为近几年学者研究的热点之一, 国内主要是从20世纪90年代末开始的, 但网络组织的含义仍没有达成一致的意见, 各个专家学者都是从不同角度进行界定的。周三多教授认为, 动态网络型结构是一种以项目为中心, 通过与其他组织建立研发、生产制造、营销等业务合同网, 有效发挥核心业务专长的协作型组织形式。李平认为, 第一, 网络组织是一种动态的、边界模糊的新型组织模式;第二, 网络组织是知识经济时代动态经济环境下, 基于信息技术、企业自身战略发展需要的产物;第三, 网络组织以形成竞争优势、实现网络战略目标为宗旨, 以获得竞争所需资源并充分发挥其作用为目的;第四, 网络组织成员之间, 是竞争合作的、复杂的网络关系。潘旭明认为, 网络组织实质上一种合作竞争型准市场组织, 是介于市场和企业之间的一种制度安排。罗仲伟认为, 网络组织是以专业化联合的资产、共享的过程控制和共同的集体目标为基本特性的组织管理方式。笔者认为, 网络组织是一种企业以谋求竞争优势为目的, 与其他组织建立的临时性的、合作性的组织。
2. 网络化组织结构的特征。
(1) 网络成员间的合作性。网络组织是一种松散的组织形态, 它成立的基础就在于各个成员目的一致, 都是为了抓住某个市场中的机遇或是防御市场中的威胁, 都是为了提高自身的竞争优势, 但他们之间并不像传统组织一样, 用控制和命令来解决问题, 网络组织成员间是一种合作关系, 是在创建共赢的局面, 而不是在进行零和博弈。在运行过程中, 因为还有各自的独立意识的存在, 因此需要协调, 协调包括资源的协调、网络组织成员的协调、企业间战略关系的协调等。协调机制的形成是通过成员间一系列的契约, 建立共同的规则与约束机制来进行的。 (2) 网络组织的结构不确定性。网络组织不一定是一个独立的法人实体, 它既包括组织内部通过联合独立单元形成的具有独立法人实体的组织模式, 也包括通过跨边界整合形成的跨组织动态网络, 是超越了法人实体的超组织模式。
三、网络组织的动态运行机制
网络组织的运行基础是合作, 从整体上体现出一种动态的思想。
1. 动态协调机制。
协调是组织管理的一个非常重要的职能, 也是最花费时间、最让管理者费心的工作。协调包括对内协调和对外协调。对于直线制、直线职能制等组织结构, 协调主要由组织内部的管理者作出。但网络组织是靠契约, 通过谈判建立的合作关系, 行政命令不能发挥作用, 因此对于网络组织而言, 网络组织成员间的协调更复杂, 据调查, 60%的联盟最终失败, 协调不顺是其主要原因。因此必须建立良好的协调机制来解决这些问题。第一, 组织可以建立团体运作的方式, 强调心理上的网络成员的互信, 而不是职权分工;第二, 组织需要建立良好的沟通渠道, 大力借助通信网络等技术, 使网络成员间的沟通更顺畅, 更快速;第三, 组织需要将冲突维持在一定的水平下, 充分发挥建设性冲突的作用。
2. 动态调整机制。
组织结构的建立是一个不断完善、不断改进和不断发展的过程, 它决不是一个静止的过程。网络型组织结构经过合理的设计并付诸实施之后, 必须随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而不断进行适应性的调整。只有这样, 才能历久弥新, 支持组织顺利地成长和发展, 避免老化与衰亡的命运。进行动态调整的理论依据是企业组织结构动态设计理论, 该理论要研究的是企业组织在不同的发展阶段上处于演进期的连续的组织结构调整工作的理论依据与方法体系。在企业持续的生产经营过程中, 根据外部环境和内部条件的变化, 对企业已经存在的组织结构进行不断的, 但又不涉及全面组织结构的较小范围内的微调。
因此, 组织必须养成定期进行组织审核的习惯, 也就是在组织还很优秀的时候, 就需要考虑到变化的需要, 对组织自身进行一些微调, 这样做的好处是可以有效避免组织结构为了适应变化而不得不做出变革性的举动。
网络型组织结构是基于项目进行管理的, 因此, 要定期检查项目的进展情况, 各个合作成员也是临时的, 还要根据合作情况调整网络组织成员。组织结构调整的目的是为了保证工作的更好开展, 而决不是为重新构建新组织进行的。因此, 应尽可能防止因组织结构调整工作的开展而对正常的工作产生不利的影响。
需要说明的是, 网络结构动态调整并不违背组织设计的稳定性原则, 它是遵循适应性原则进行调整的, 因为一成不变的组织结构无法适应高度不确定性和快速变化的环境, 组织结构的动态调整是有计划地、有阶段性的调整。
3. 知识共享机制。
网络组织要进行合作, 其内部的知识共享很重要, 但因为是建立在合作基础上的可能是临时的网络组织, 因此在促进知识共享方面, 网络成员可能会存在顾虑。自身的有价值的知识贡献出去, 其他企业会不会做出同样的选择?这些知识会不会存在安全问题, 外溢到组织外部?要解决这些问题, 必须建立知识共享机制。第一, 网络成员要建立共同学习的网络文化, 以在合作运行过程中形成的网络精神、价值观、相互信任、合作的网络文化为网络成员实现资源共享、知识交流提供有力的保障。第二, 制定规则。通过契约或是网络组织内部的规章制度来约束网络成员。这样从软性的文化及硬性的制度两方面来共同构建良好的知识共享机制, 实现网络知识的创新与发展。
网络安全动态防护体系的构建 篇8
关键词:动态安全,策略联动,主动响应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化进程的不断深入, 世界各地的网络应用日益广泛。由于网络环境具有复杂性和多变性, 它给人们的工作、学习和生活带来巨大便利的同时也带来了一些不容忽视的问题, 其中网络安全就是最为显著的问题之一。目前, 常见的网络交换设备一般采用身份认证与访问控制等方法来确保信息安全, 但这些措施只能实现静态安全保护, 无法满足复杂网络运行环境下的动态安全要求, 一旦出现问题, 这对于计算机用户信息、国家信息、政治信息和文化信息的保障带来严重的安全威胁。 因此, 为解决网络交换设备动态安全问题, 技术人员有必要加快网络安全动态防护体系的构建速度, 确保网络交换设备在复杂网络运行环境下的安全防护。
1 动态性
1.1 安全系统要求动态化
网络信息的安全系统动态化的要求就体现在需加入更多的新的变化因素, 从而使其能够向前扩展。网络信息的安全系统中的加密信, 其信息在被黑客破译时其本身的保密性就已经失去了意义, 表明加密算法也是存在漏洞的, 需保护的信息自然也具有安全性。故加密信的变化因素持续增多、生 存期不断变短, 那么, 其系统的安全性级别相对就较高。也就是说, 由于在各类密码被不断攻击, 破译密码的手段处于不断更新的情况下, 设备的性能也就随之而不得不发展, 网络安全应用系统也得为了实现自身功能而变化、发展。由此 可知, 人们所说的网络安全不是永恒的, 它只是暂时的[1]。
1.2 安全漏洞具备动态性
网络中的设备和软件本身就具有大量的缺陷、漏洞, 从而给网络安全带来危险。网络信息系统安全中的漏洞也具有动态性, 它会随着网络中各类配置、新部件的安装而出现和扩展。因此, 需要用动态的和发展的眼光去看待网络安全中的漏洞问题, 它所具有的时效性、攻击性、复杂性、相对性 等, 均会造成安全漏洞动态性这一现象。
1.3 实现动态网络的安全策略
建立网络的基本意图就是进行资源共享及信息交流, 而在进行这些操作的过程中必然会出现安全问题。网络安全强度就取决网络最弱的连接强弱度。 而随着我国网络技术升级、网络设备更新及规模扩展等, 网络本身就是一个处于动态发展的个体。动态网络的安全策略指的是在定期内采取安全措施, 这种安全措施随着网络更新, 也具备自身的防范性和发展性, 所以制定出来的新的安全措施也要随着网络发展而变化, 也就是说安全策略也许具有动态性[2]。
2 网络安全动态防护体系的设计与实现
2.1 主动防御的模型
网络安全主动防御是具有动态性和主动性的安全防御的手段之一, 它是在静态安全防御的基础上发展起来。网络安全主动防御的模型还具有可扩展性, 具体包含管理、策略和技术等相关部分:(1) 管理层是安全模型的主体, 它经过一定的科学体系, 并按照相关的规章制度, 使那些自身带有网络信息安全防御功能的软硬件完全和使用者连接为一, 让网络系统处于信息安全的环境中, 从而实现了管理层的主动防御目的。(2) 策略层是安全模型的基础, 它在安全策略的基础上, 把诸多安全技术融合再一起, 使网络处于最佳的安全状态。(3) 技术层包含的内容很多, 如监测、预警、保护措施、 检测和响应等。监测就是用特定技术发现网络中存在的威胁, 使网络安全工作处于主动状态。预警就是警告那些蠢蠢欲动的网络攻击行为的一种技术, 它对从开放信息中获得的数据进行收集, 并仔细分析这些数据, 从而明确哪些行为属于入侵或潜在的入侵; 保护就是针对分析数据流的结果, 采取相关的防护行为; 检测就是检测系统现阶段的运行状态, 从而锁定入侵者。响应则是对危及网络安全的行为采取主动防御或查杀的行为[3]。
主动防御就是分析诸多攻击手段的特征, 从而制定出防御措施, 重点修改及完善网络交换设备系统软件, 采取给累安全构件构建具有弹性、比较集中的一个安全管理的平台, 每个安全构件都将安全管理平台当作核心, 从而共同构成动态的安全主动防御系统, 其结构图如图1所示。
网络安全预警这一模块主要是采取网络的主动扫描、探测、获得网络信息等技术, 使攻击者无法破坏网络的一种安全状态。网络安全预警模块的监控手段就是网络交换设备的扫描与探测这两种技术, 并按照网络目前的状态信息的变化, 对网络安全的防护系统表项进行实时更新, 让网络安全防护系统的模式在匹配时, 所采纳规则与当前的网络实际情况相一致, 从而将网络安全提升到一个较高的层次。
安全管理平台中的安全策略表是网络数据流处理的前提条件, 安全策略表内定义规则可成为数据流访问的控制模块、行为安全分析模块等的依据, 对匹配数据流实行控制及处理; 日志报警管理则经对数据流的行为安全分析和网络安全预警两个模块的工作日志进行查询, 并监视其发展的动态, 并自动通知网络系统管理员对需要警告的攻击行为进行处理; 用户操作管理的工作就是实时接收用户自己输入命令, 并将命令进行解释, 使其符合安全防护系统内相关的查询及管理等诸多要求[4]。
2.2 动态策略联动响应
2.2.1 网络数据流的分类
网络数据流进到网络中, 首先会被访问控制规则将其过滤, 过滤后的数据流, 其报文会被提交, 到达数据流识别及分类处理这一模块内, 而在此数据流被分类处理前, 还要经过源IP、目的IP、源端口、目的端口、协议类型五元进行组 对, 并根据流识别后的数据库内给出的规则, 从而最终给本批数据流一个合理的分类结果。
2.2.2 深度特征的匹配
数据流被分类和识别后, 直接进入到检测器给予深度的特征匹配, 其结果也会直接送达行为安全分析模块, 让其进行全面的分析, 进而判断数据流的危险系数, 之后根据分析的结果进行策略响应。检测器通过其数据库对攻击流进行检测的相关规则, 用报文内的字段对其实施特征的检查和匹配工作, 从而确认数据流属性。
2.2.3 策略联动的响应
一旦网络攻击被发现或者检测出来的时候, 数据流行为安全的分析模块就会对攻击等级进行分析, 之后再给予相应的响应机制。安全策略的中心、防火墙、Scanner等的交互信息量不多时, 可以定义以XML为基础的专用数据的交互格式。
SSL协议可确保安全策略的中心和其他设备进行安全通信, SSL协议中有2个工作协议, 即SSL记录协议和SSL握手协议, 分别具有身份认证和安全传输服务功能, 恰好是安全策略中心和其他设备进行交互时需要的。所以选用SSL, 配合数字证书这一身份认证[5]。
3 网络安全动态防护体系的应用验证
做好以网络的安全动态防护体系为基础的安全网络交换设备设计工作, 同时对网络安全动态防护体系技术在实际网络应用中真正起到的安全防护能力进行验证, 这就需要在实际的工作中通过安全网络交换设备的硬件逻辑的组成部分来实行, 其内容包括: 数据处理、安全监测和管理控制这3个模块。
数据处理模块具有的功能, 不仅有实现网络数据的转发处理和控制等方面, 还有把出现在网络交换设备中的数据流, 直接镜像到网络的安全监测模块中; 安全监测模块会直接分类并识别这些数据流, 并分析和确定这些匹配的数据流属于安全或者不安全的行为, 再按照策略应用规则, 将匹配的结果置于数据的处理模块中, 同时还要向管理控制模块报告这些数据流的状态信息。管理控制模块主要就是对系统各组成部分状态信息进行实时查询, 同时对状态信息的组成部分实行管理和规则、策略配置和协议处理等工作。另外, 管理控制模块经CPCI总线和数据处理模块实行交互, 完成管理控制数据处理模块, 并将需要上报的网络协议报文合理地处置。安全监测模块则在网络和数据处理模块之间相连时, 接收数据处理模块镜像来的网络报文, 仔细对其进行分析, 并进行科学的处理, 再将相应的策略用于数据处理模块中。
4 结语
海洋产业结构动态优化调整研究 篇9
海洋经济是以海洋空间为活动场所或以海洋资源为利用对象的各种经济活动的总称。海洋经济的本质是人类为了满足自身需要, 利用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 通过劳动获取物质产品的生产活动。海洋产业是指人类开发利用海洋空间和海洋资源所形成的生产门类。海洋产业是海洋经济的构成主体和基础, 是海洋经济得以存在和发展的基本前提条件。海洋产业的结构水平是海洋经济发展的主要标志, 也是目前世界海洋经济发展水平的一个重要标志。
产业结构是指一个国家或地区经济系统中各产业部门之间的比例关系和相互联系。产业结构优化是指通过产业调整, 使各产业内部和产业之间的供给结构与需求结构相适应;通过资源的优化配置和合理利用, 提高资源的利用率和配置效率, 从而使各产业实现协调发展, 并满足社会不断增长的需求。这是产业结构由低层次不断向高层次演进的过程, 即产业结构的合理化和高级化过程。产业结构的优化有利于保持和推动经济的健康增长。
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有着发展海洋经济得天独厚的自然条件及良好的物质基础。从20世纪80年代到90年代末, 我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成倍增长;进入二十一世纪以来, 我国海洋产业总产值呈现出快速增长的势头, 年平均增长速度达20%, 大大高于全国经济平均发展速度。但是, 尽管近年来我国的海洋经济有了较快的发展, 2006年我国海洋产业增加值仅占国内生产总值的4%, 远远低于发达国家15%~20%的水平, 并且还不足世界海洋产业增加值的2%。可见海洋开发利用水平与我国海洋资源的拥有量和海洋大国的地位极不相称, 海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还是个薄弱环节, 远不能满足国民经济发展的需要。
由于海洋产业显示出其发展潜力的时间不长, 国内外关于海洋产业结构的相关研究文献也不是很多。国外方面主要集中在对海洋产业模式的研究上, 自从90年代以来国外研究海洋和海岸利用的专家学者从不同角度提出的海洋产业的模式, 代表性的有Sorensen and Mc Creary (1990) , Vallenga (1991) , Pido and Chua (1992) 。国内方面, 大多都是对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发展水平进行定性的规范分析, 如张静、韩立民等系统研究了我国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或者通过一定的统计方法对某一海洋产业产值进行预测, 如吴凯、卢布等通过一定的统计拟合方法根据已有数据预测了未来各海洋产业的所能达到的产值。可见, 应用实证分析方法综合研究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文献相对较少。所以这方面的理论有待于我们用崭新的实践来验证、完善和丰富。
本文首先通过构建多准则的层次分析模型, 以山东省为例, 在比较山东省和其他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进一步通过构建动态规划的资源分配模型, 为山东省乃至全国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优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理论决策依据并给出相应的政策建议。
一、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和结构特点
1. 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现状及结构特点
随着我国“十五”计划的实施, 在这期间, 伴随整个经济的良好运行, 我国海洋产业也得到了较快发展, 不仅产出有了明显增长, 而且有关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中的地位也有所提升, 海洋产业结构也有了一定的变化。
2006年, 按照新的统计口径, 全国主要海洋产业总产值已超过2万亿元, 增加值为8 286亿元, 比上年增长12.7%, 相当于同期国内生产总值的4%。虽然从绝对比重看, 我国海洋产业在整个国民经济产业中的比重尚不十分显著, 但从2000年的2.57%持续加速上升至2006年4%的这一过程中可以看出海洋产业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性在不断增加。值得提出的是, 上述数字中尚未包括海洋经济对相关产业的辐射影响, 如果将这些影响考虑在内, 海洋产业对沿海地区乃至全国国民经济的贡献将会更大。
虽然近年我国海洋产业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和进步, 海洋产业结构也处于迅速转化中, 但相对于我国丰富的海洋资源和国外海洋经济发展水平而言, 我国海洋经济无论从总量上还是结构上还明显处于较低的水平, 有待于进一步发展。首先是三次海洋产业结构仍然不尽合理, 2005年, 我国的三次海洋产业结构比例为17∶31∶52, 与我国前几年特别是90年代的数据相比这一比例的确有很大的进步, 体现出我国海洋产业结构合理化的进程;但与发达国家相比仍然存在差距 (美国海洋产业结构一、二、三产业之比2.0∶29.2∶68.8) , 表现在海洋产业结构存在矛盾, 一些新兴海洋产业尚未形成规模, 传统海洋产业仍处于粗放型发展阶段, 海洋科技储备和相关投入严重不足。目前我国海洋开发的综合指标仅为3.4%, 这不仅低于海洋经济发达国家14%~17%的水平, 而且低于5%的世界平均水平。其次, 我国区域海洋产业和海洋经济发展也不平衡, 南方沿海省市海洋产业平均发展水平和结构水平明显优于北方沿海各省。
2. 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发展和结构现状及与其他沿海大省的比较
山东省作为我国的沿海大省之一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在环渤海海域尤为明显, 统计资料显示山东省海洋资源占渤海海域的比例为:海岸线资源占有量为51.6%, 排第一位;海洋生物资源占38.49%在渤海海域四省中排名第二;盐田资源占有量为37.01%排名第二;港址资源占62.96%排名第一;油气资源占有量为34.4%排名第一;天然气资源储量较少只占3.7%;旅游资源占36.77%也排第一位。但是山东省的海洋产业结构还比较落后:2004年山东省海洋产业三次产业结构之比为57:20:23, 第一产业的比重过高, 从2005年和2006年的国家海洋公报中可以看出与国内其他沿海省市相比, 山东省只是在海洋渔业和海洋盐业两大海洋产业中具有显著优势地位, 而在其他海洋产业方面都有较大差距。同时, 环渤海地区的三次产业结构变动相对比较缓慢, 落后于江苏、浙江和福建等其他沿海各地区;在环渤海地区的沿海省份中, 近几年辽宁省海洋产业结构调整速度要快于环渤海地区的平均水平, 而天津市和山东省的变化则比较慢。
二、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1. 建立层次分析模型的指标体系
通过前面的分析可以看出, 海洋产业所涉及的范围比较广, 在研究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时, 需要考虑的因素和体现的目标就比较多, 如自身的海洋资源、产业的经济效益、对生态环境的影响等。层次分析方法可以把一个由相互关联、相互制约的众多因素构成的复杂系统加以量化。因此这里的实证分析综合考虑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各项目标因素明确相应的层次结构, 采用合理的指标体系, 并列举山东省在海洋经济发展中的主要海洋产业作为决策层, 进而建立层次分析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山东省在环渤海海域的海洋资源状况和各海洋产业的特点及发展现状, 按照层次分析方法的步骤构造判断矩阵进行综合比较并求解。模型的层次结构如图1所示。
2. 求解并检验层次分析模型, 分析相关各层的权重结果
综合比较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发展情况确定各层的判断矩阵后, 采用方根法求解, 并进行层次单排序和总排序, 然后对所求结果利用公式计算一致性指标C.I., 进行一致性检验。经过检验后发现, 各层次判断矩阵均满足C.I.≤0.1, 即通过了一致性检验, 符合理论要求。因此根据层次分析方法的计算结果给出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权重, 并确定山东省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具体求解结果如表1和表2所示。
按照层次总排序的结果 (如表2所示) , 可以得到山东省主要海洋产业的发展重要性排序, 依次是发展水产加工业、滨海旅游业、海洋金融服务业、船舶造修业、海洋渔业、海洋交通运输业、海洋药物业、海洋能源业、海盐业。这也为山东省结合自身海洋资源和经济发展情况优化海洋产业结构提出了可供参考的调整方向。
三、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与资源最优配置
1. 动态规划方法和资源配置模型
动态规划是解决多阶段决策过程最优化的一种方法, 即随着实践过程的发展而决定各时段的决策, 产生一个决策序列使整个活动过程达到总体效果最优。动态规划方法的最优化原理指出, 一个过程的最优策略具有这样的性质:即无论初始状态及初始决策如何, 对于先前决策所形成的状态而言, 其以后的所有决策应构成最优策略。资源分配问题是动态规划方法的典型应用之一, 资源分配就是将一定数量的一种或几种资源恰当的分配给若干使用者, 以获得最大效益。本文以最优化原理为指导, 采用离散型动态规划方法建立并逆序求解相应的资源分配问题。
2. 数据的准备与资源配置模型的构建
这里由于数据所限, 选择海洋第三产业中的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及海洋金融服务业建立资源分配模型。模型的数据来源是国家海洋局的年度海洋公报中交通运输业、滨海旅游业、其他海洋产业这三项的年度增加值 (见表3) ;根据公报中的分类, 海洋金融服务业占海洋其他产业这一项较大的比重, 因此借用其他海洋产业的数据代替海洋金融服务业数据。这里我们先应用E-views软件给出这三类海洋产业年度增加值的趋势图, 分析各产业年度增加值的走势 (如图2) , 然后进行数据模拟。
从趋势图 (图2) 中可以看出。海洋交通运输业一直以较快的速度增长, 但由于其所处的产业链条较低, 在达到增长峰值后增长率会逐渐降低;滨海旅游业作为低投入高产出的产业, 一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速度, 但从图中可以看出05年以后增长也逐渐趋于平稳;在以海洋公报中的其他海洋产业数据度量海洋金融服务业时可以看出, 从04年以后这一产业呈现出高速增长的态势, 这类产业需要较多的前期技术投入, 并且其自身的高速发展过程同时也是反哺其他海洋产业的良性循环过程, 因此应具有较强的增长潜力。
根据以上分析, 结合山东省这三大产业的具体发展情况用整数值模拟这三大产业的未来回报值 (见表4) , 并建立资源分配模型。为使问题简化, 我们假设现共有6个单位资金将要投入到T1海洋交通运输业、T2滨海旅游业和T3海洋金融服务业中, 它们的投资回报模拟值如表4所示, 恰当分配资金数额以获得最优的投资总回报。
3. 动态规划的资源最优配置
应用离散动态规划方法求解这一资源分配模型, 过程分为三个阶段, 从阶段三开始逆序求解, 分阶段达到最优并实现总体最优回报, 具体过程如表5、表6和表7所示。
最终解得对T1产业即海洋交通运输业投入一个资金单位, 对T2产业即滨海旅游业投入两个资金单位, 对T3产业即海洋金融服务业投入三个资金单位, 并得到最优目标函数值, 即最优投资回报值为26单位。至此, 我们给出了针对这三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最优资源配置方案。通过上述资源分配模型的建立和求解过程可以看出, 随着数据的不断丰富, 可以将类似的资源分配模型推广到其他的海洋产业, 为山东省及其他沿海省市实现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最优资源配置提供科学的理论与决策依据。
四、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实施对策
综合以上两部分对海洋产业的结构优化调整的实证分析结果, 给出如下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实施对策。
1. 把握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集约化发展传统海洋产业
长期以来, 我国海洋产业的发展都是在利用自身海洋资源优势的基础上通过较低附加值的传统海洋产业的产出增长来体现。特别是山东省的海洋产业, 虽然在近几年有较快的增长, 但依然是海洋渔业和海盐业的发展较为突出, 资源直接利用的状况比较明显。应用本文层次分析方法所给出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可以看出, 未来山东省海洋产业的发展应在稳定的基础上重视传统的海洋第一产业的科技含量, 走集约化发展路线;同时更加强调海洋第二和第三产业的发展, 合理优化产业结构。同样的实证分析方法也可以应用的其他沿海省市, 进而给出相应的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的方向。
2. 充分重视海洋金融服务业的带动作用, 合理配置资源
上文中两部分实证分析的结果中都对海洋金融服务业强调较多, 特别是资源分配模型的求解结果对海洋金融服务业给出了较高的资源配置以实现最优目标函数值。这一方面是看到了海洋金融服务业产业增加值从05年起指数般的增长由此对未来增长潜力有较高的预测, 更重要的是由于随着海洋产业向着高科技含量的方向发展, 产业链条从低附加值到高附加值转变, 海洋第一产业、第二产业和第三产业的发展都需要海洋金融服务业的有力支撑。因此同时动员政府财政金融和民间资金的力量, 充分重视海洋金融服务业的发展, 有效发挥其带动作用, 为优化海洋产业结构、实现最优资源配置打下坚实基础。
3. 科技兴海, 全面优化产业结构, 实现海洋产业和谐发展
实施海洋科技开发战略, 科技兴海, 在加强相关金融支持和扩大海洋相关服务的基础上, 合理配置对各项海洋产业的资金投入, 引进和吸收海洋科学和技术新成果。以海洋开发企业为主体, 以高等院校、科研机构为依托, 大力发展海洋高新技术, 集约化改造传统海洋产业, 稳步发展已有的优势海洋产业, 引导和扶持海上油气、海洋药物、海洋工程、海洋电子等新兴海洋产业, 提高海洋第二、三产业的比重;在海洋产业结构不断调整优化的基础上更加重视建立和完善海洋科技多层次的研究、开发体系, 提高海洋科学与技术水平, 从而形成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良性循环, 实现海洋产业的和谐发展。
摘要: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 海洋经济以其表现出的巨大发展潜力已经越来越为世界各国所关注。我国是一个海洋大国, 虽然有着丰富的海洋资源, 但是海洋经济的发展仍然是比较薄弱的环节。本文通过构建多准则的层次分析模型和动态规划的资源最优配置模型, 以山东省为例, 在比较山东省和其他沿海省市海洋产业结构差异的基础上分析了海洋产业结构优化的调整方向以及资源配置的动态最优方案。研究结果具有较强的针对性, 为海洋产业结构优化调整提供了科学的决策依据, 具有一定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关键词:海洋产业结构优化,层次分析法,动态规划,资源配置
参考文献
[1]陈可文.中国海洋经济学[M]北京:海洋出版社, 2003
[2]胡运权, 郭耀煌.运筹学.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5
[3]殷克东.产业结构的优化控制[M].数量经济与技术经济研究, 2000 (10)
[4]殷克东, 战德坤.海洋产业的发展趋势分析.山东经济, 2001, 1
[5]刘洪滨.环渤海地区经济发展与海洋产业结构调整[M].东岳论丛, 2003 (1)
[6]朱勇生, 张世英.河北省海洋经济产业结构分析.河北工业大学学报, 2004 (5)
[7]张静, 韩立民.试论海洋产业结构的演进规律[M].中国海洋大学学报, 2006 (6) .
资产结构优化的动态不一致研究 篇10
契约理论认为企业是一种制度安排。企业的资产结构优化也是一种制度变迁,在其优化过程中也具有路径依赖的特征。但与一般制度变迁的路径依赖不同,资产结构优化的路径依赖有其特色。简言之,资产结构的路径依赖可能体现在两个方面:资本结构的初始配置约束了资产结构优化路径的风险收益配比,企业的市场竞争策略约束了资产结构优化的有效路径。
资产结构优化的路径依赖可以概括为资源的初始禀赋和企业的初始竞争策略决定了资产结构优化的可能路径,当管理者按照这些可能的路径进行资产结构优化时,企业的资产结构优化具有了路径依赖的特征。约束条件发生变化时,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可能偏离了这些优化路径,即资产结构优化呈现了动态不一致性。
一、博弈模型
博弈的参与者包括企业的管理者和投资者,投资者选择预期的企业的资产结构,即预期的管理者采取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同时,投资者通过构建合理的资本合约,激励管理者按照资本合约规定的路径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确保实现预期的资产结构。管理者面对资本合约的约束,以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为基础,选择实际的优化策略,确定企业实际的资产结构。
(一)效用函数
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博弈面临着资本约束。投资者依据企业的资本结构对管理者可能采取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能够合理预期。投资者预期企业的资产结构为Ae,管理者实际优化后的资产结构为A。
资本合约驱动和产品市场竞争驱动是管理者优化资产结构的两大动机。基于资本合约驱动和竞争驱动的管理者优化资产结构的行为,带来的效用源于两方面:一是资产结构优化行为本身;一是资产结构优化行为导致的公司收益的变化。
假设公司管理者的效用是资产结构和公司收益率的函数。假定公司产品市场的实际收益率为i,存在完美资本市场时,产品市场均衡收益率为i0,假设管理者是风险规避型,则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的效用函数如下:
U(A,i)=-kA2-(i-li0)2, 0≤k≤1,l>1
其中-kA2拟合管理者受到资本合约的驱动,对公司初始的资产结构进行优化配置,寻找最优的资产结构。不同的资本合约对企业的资产结构有不同的约束,对企业的资产结构预期不同;即使资本合约固定,在不同的时期,其对资产结构的约束也不同,预期的资产结构也就不同。长期来看,管理者受到了资本合约驱动的压力是变化的。管理者受资本合约驱动的压力越大,进行资产结构优化的动机越强,k值随之增大。一般的,管理者有了调整优化资产结构的动机,并不一定付诸行动,或是管理者即使付诸行动,也未必完全按照资本合约调整资产结构。本文借鉴概率论,在模型中限定k∈[0,1],通过k值范围的变化,拟合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实现资本合约的程度。当k取0时,表示管理者对于来自各方面的压力不予理会,并不依据合约要求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当k取1时,表示管理者完全屈从于资本因素,依照驱动因素的合约要求,对资产结构进行完全调整;当k∈(0,1)时,表示管理者权衡各方面的驱动因素后,对资产结构适当调整。
(i-li0)2衡量了企业面临的收益风险。l>1的经济意义是指:现实的市场并不完美,风险和信息不对称是现实市场的基本特征,市场远未达到完美程度。市场参与者需要对产品市场中的公司均衡收益率进行风险修正,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大于完美市场的公司均衡收益率。本文采用企业实现的实际收益率与市场参与者对企业的风险修正后的预期均衡收益率的差的平方拟合企业的风险。当企业实现的实际收益率低于投资者预期的风险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时,投资者认为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失败,他们将用脚投票;当企业实现的实际收益率高于投资者预期的风险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时,投资者认为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偏重于近期收益,而在远期,企业可能出现收益率大幅降低的现象。
市场上有两类投资者。有的投资者关注短期收益,有的投资者关注长期收益。这两类投资者对于企业的实际收益率与其预期的差距都非常关注。管理者并不知晓市场上两类投资者的具体比例,因此,管理者不能确定何种实际收益水平能够符合市场上投资者的预期。对管理者而言,实际的收益率与预期的风险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的差额,总意味着资产结构优化的风险。当实际收益率高于风险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时,风险可能在远期出现;反之,当实际收益率低于风险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时,风险迫在眉睫。由于,前文假定管理者是风险规避型,因此,效用模型中假定实际收益率和预期的风险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的差的平方拟合管理者的负效用。
(二)约束条件
依据公司金融理论,资产的风险和收益一般呈现正比例关系。资产的收益越高,其风险就越大;相反,资产的收益越低,其风险就越小。管理者进行资产结构优化时,需要权衡特定资产结构下,资产的收益和风险的匹配。当企业资产中流动资产的比例较大时,企业的收益较低,相应的风险较低;而当固定资产的比例较高时,企业的收益较大,相应的风险较高。管理者权衡不同的收益和风险匹配,从而确定不同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不同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对应着企业不同的收益预期。
资产的风险和收益的匹配约束了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行为。借鉴传统公司金融理论的思路,可以考虑两类特殊的资产结构:一是公司资产全部由流动资产构成;一是公司资产全部由固定资产组成。当市场有效时,依据套利理论可以合理推断两种特殊的资产结构的收益率相同均为均衡收益率i0。有效市场时,由于不同的资产结构收敛于相同的收益率,因此管理者没有动力积极优化资产结构。反之,当市场非有效时,管理者可以通过资产结构优化获得超额收益。因此,企业的收益率可以由两部分组成:市场有效时的均衡收益率和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引致的资产超额收益率。由此,管理者面对的企业收益率约束函数为:
i=i0+β(A-Ae), 0≤β≤1
在资产结构优化的单个时期,企业收益率约束函数中的β为转化因子,即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产生的收益。在资产结构优化的当期,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可能没有形成企业的收益率,此时β=0;反之,在资产结构优化的当期,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完全形成了当期的企业的收益率,此时β=1。当β∈(0,1)时,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形成的企业收益分布在各期,随着β的增大,企业收益分布偏重于前期。
(三)均衡策略
前文建立的博弈模型是给定投资者的资产结构预期,管理者选择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考虑单次博弈,管理者权衡的问题是:
Max U(A,i)=-kA2-(i-li0)2, k>0,l>1
s.t. i=i0+β(A-Ae), 0≤β≤1
利用一阶条件,求解上述最优化问题。令undefined=0,求得管理者的单期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均衡解:
A*=β[βAe+(l-1)i0]/(k+β2)
单次完全信息动态资产结构优化博弈的均衡结果为(A*,Ae)。整理管理者的单期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均衡解有:
undefined
显然,管理者进行资产结构优化的反应函数包括两部分: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市场竞争决定的均衡收益率。β2/(k+β2)和β(l-1)/(k+β2)分别是最优资产结构对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的敏感系数。
二、均衡策略的解读
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反应函数描述了企业优化资产结构时的路径依赖特征。资产结构优化路径依赖于投资者的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随着,投资者预期和均衡收益率的变化,管理者相应地优化调整企业的资产结构。
首先,分析投资者预期。前文假设投资者的预期资产结构是已知的,因此Ae固定,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是在投资者的预期资产结构Ae的基础上进行调整,其调整系数为β2/(k+β2)。路径依赖参数衡量了管理者受资本合约的驱动,按照资本合约要求的资产结构调整优化资产结构的程度。单期博弈中,k值不变,而在多期博弈中,k值是变化的。
其次,分析均衡收益率的影响。与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对管理者的优化策略的影响机制不同,均衡收益率的作用机制更复杂。均衡收益率对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作用机制不仅受优化策略转化为企业收益率的转化因子β的影响,而且还受到管理者如何应对资本合约约束,进行资产结构优化的路径依赖参数k的影响。由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反应函数可知,均衡收益率通过系数β(l-1)/(k+β2)作用于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选择。其中,(l-1)表示管理者认为风险和信息不对称对均衡收益率的扭曲程度。在单次博弈中,可以合理假定管理者认为的市场扭曲程度为固定值。在连续博弈模型中,管理者会修正自己对市场扭曲程度的认知。因此,(l-1)在多期博弈中是变化的。管理者修正市场扭曲程度会导致资产结构优化路径的不一致。关于这点,将在下文详细分析。
通过以上分析,可以明确: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路径依赖于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当企业的资本结构固定时,管理者评估的转化因子β,对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有着复杂的作用机制。
三、动态不一致
路径依赖参数k、β在动态博弈各期中是变化的,这拟合了资产结构优化路径的动态不一致特征。变化的路径依赖参数反映了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赋予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的权重的变化。
(一)路径依赖参数变动的影响
首先,当k值变化时,资本合约对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的路径约束作用发生变化,从而导致资产结构优化路径的动态不一致。随着值的增大,表明管理者受资本合约驱动,调整资产结构的动机加强。假定β为常数,随着值增大,在资产结构优化中,管理者赋予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的比重下降,A*偏离Ae的幅度增大。换言之,随着管理者调整资产结构的动机加强,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对管理者资产优化策略的路径约束作用降低,管理者在确定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时,可能突破依赖的路径,从而出现优化策略的动态不一致。反之,随着管理者调整资产结构的动机减弱,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对预期的资产结构路径依赖现象显著。
β刻画了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与企业收益率的关系。随着β值增大,表明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越偏重于在资产结构优化的当期形成收益率,管理者注重优化策略的短期效用。假定k为常数,即管理者调整优化资产结构的动机不变,随着β的增大,在资产结构优化中,管理者赋予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的比重增大,A*趋近于Ae的幅度增大。换言之,假定管理者调整资产结构的动机不变,随着β增大,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转化为收益率的效率提高,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对管理者的优化策略的路径约束作用显著。相反,随着的降低,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对管理者的优化策略的论经约束作用降低,管理者在确定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时,可能突破以往依赖于预期的资产结构的优化路径,形成了资产结构优化路径依赖的动态不一致性。
其次,随着k值的增大,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中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比重越来越小,管理者的优化策略更偏重考虑资本结构、市场竞争策略或是管理者自身效用等合约因素的影响。就此而言,k对投资者的预期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的影响机制颇有异曲同工之妙。但是,当引入转化因子β时,k对均衡收益率的影响机制变得复杂起来。当undefined时,随着β的增大,管理者确定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时,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比重越来越大;当undefined时,随着β的增大,管理者确定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时,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比重越来越小。
再次,特殊路径依赖参数点包括两种点:端点和极值点。分析均衡收益率的系数可知,β对均衡收益率的作用机制依赖于k的实际取值。当0
当k=0,有undefined,
这表示企业的管理者进行资产结构优化时,以投资者的预期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为锚,依据管理者估计的资产结构转化为企业收益率的转化因子β,来确定最优资产结构。根据分析,显然企业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路径依赖于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随着β的增大,管理者优化资产结构时,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权重越来越小,管理者主要以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为目标优化资产结构。反之,随着β的减小,管理者优化资产结构时,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权重越来越大,管理者主要以均衡收益率为目标优化资产结构。
当转化因子β=1时,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收敛于:A*=Ae+(l-1)i0;
当k=1时,有undefined,
管理者仍以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为锚优化资产结构。
(二)均衡策略的精炼
当undefined时,转化因子对均衡收益率的影响达到峰值,管理者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权重达到极大值。当undefined时,管理者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权重也可取得极大值。由反应函数A*,可知管理者确定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必须同时权衡预期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的影响,确定最优资产结构优化策略。
假设undefined时,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反应策略为:undefined。
假设undefined时,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反应函数为:undefined。
比较A*1和A*2有,
undefined
所以,当undefined时,管理者的最优资产结构优化策略为:
undefined
管理者的最优资产结构优化策略A*2是管理者反应函数A*精炼的结果,是动态博弈的均衡策略。反应函数A*是单期资产结构完全信息博弈的均衡策略,此时,路径依赖参数k和β是固定的;而管理者和投资者进行多期的资产结构完全信息博弈时,路径依赖参数k和β是变化的,且两者之间存在微妙的关系,A*2正是加入了路径依赖参数k和β的动态变化约束机制后,管理者的均衡策略的再精炼。管理者的优化策略A*1是角点解。
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A*1、A*2具有不同的经济意义。优化策略A*1表示,当管理者完全服从企业资本合约对资产结构的约束,同时管理者的优化资产结构行为完全形成当期企业的收益率时,管理者的最优资产结构优化策略。此时,管理者的优化策略是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的算术平均数。显然,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路径依赖于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修正后的均衡收益率。但是,长期来看,角点解是不稳定的。对投资者而言,优化策略A*1对应的资本合约实现了对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行为的完全约束。从对管理者的约束角度来看,优化策略A*1对应的资本合约是投资者的最优资本合约。假定其他条件不变,优化策略A*1对应的资本合约可以实现投资者收益的最大化。那么,在管理者选择优化策略A*1的期末,投资者将清算权益,退出资产结构优化博弈。管理者和投资者关于资产结构优化的策略博弈到此结束。由于管理者和投资者之间信息对称,管理者会合理预见到选择优化策略A*1后,投资者会在期末套现,退出博弈。博弈结束后,无论是企业清算,还是新的投资者进入,管理者的控制权都将受到威胁。因此,管理者并不会选择资产结构优化策略A*1。
管理者综合权衡路径依赖参数k和β的微妙关系后,会选择策略A*2。策略A*2是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的加权平均。策略A*2赋予产品市场均衡收益率的权重为undefined,这表明企业的资本合约通过影响管理者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权重的方式对企业的产品市场战略施加影响。这最终会影响企业价值的变动。在单期博弈中,策略A*2表明管理者的优化策略路径依赖于资本合约和均衡收益率。在动态博弈中,策略A*2也是不稳定的。正如本文对策略A*1的分析中指出,企业的投资者总有利用合约激励管理者选择角点解A*1的愿望,而角点解A*1并不是管理者的最优策略。资本合约对管理者的约束在动态博弈中是变化的。这种约束的变化,导致了动态博弈中,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在首期最优策略A*2左右波动或是在首期最优策略A*2角点解A*1之间波动。资本合约对管理者的约束越强,实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越趋近于角点解A*1;与之相反,随着资本合约对管理者的约束减弱,实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越偏离角点解A*1。策略A*2的动态变化形象的阐述了资产结构优化路径的动态不一致特征。
无论是策略A*2还是角点解A*1,都表明当投资者和管理者进行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博弈时,即使在信息对称的条件下,企业的资本结构也影响了企业的价值。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与MM定理相比较,仅假设投资者和潜在的投资者信息不对称,而投资者和管理者之间信息对称,但结论截然不同。
(三)投资者理性预期的影响
假定投资者是理性的,能够合理预期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A*。即有A*=Ae,将其代入管理者的优化策略反应函数有undefined。左式说明,当投资者合理预期管理者的资产机构优化策略时,管理者的资产结构策略路径依赖于修正后均衡收益率。其路径依赖参数为undefined。
单期博弈路径依赖参数是固定的,而在动态博弈中参数是变化的。将投资者的合理预期代入角点解和精炼均衡策略中,有:
undefined
依据“均衡策略的精炼”部分的分析,在考虑到投资者的合理预期的情况下,精炼均衡策略和角点解并不稳定。随着博弈的进行,管理者总有偏离既有优化路径的动机,从而导致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动态不一致。
(四)管理者认知修正的影响
在单期博弈模型中,可以合理假定管理者对均衡收益率的修正是固定的,即是固定的。而在多期博弈模型中,管理者可以“干中学”,及时总结经验,合理改进对均衡收益率的修正,即多期博弈模型中,l是变化的。由liml→1(l-1)=0,可知随着产品市场越趋近于完全竞争市场,管理者认为市场扭曲越小,其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权重越小,管理者更注重从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资本合约的驱动等两方面来优化资产结构;由liml→∞(l-1)=∞,可知随着产品市场越趋近于垄断市场,管理者认为市场扭曲越大,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赋予均衡收益率的权重越大,管理者可以从产品市场上,获得更大的效应。的动态变化,对于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博弈有重要影响。长期来看,管理者对均衡收益率的修正的细微调整,都可能引起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动态不一致。
四、结论
依据建立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完全信息动态博弈模型,本文研究了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路径依赖特征及其依赖路径的动态不一致。通过分析单期博弈中管理者的反应函数A*,可以得出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路径依赖于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产品市场均衡收益率。管理者赋予两者不同的权重。
动态博弈中,管理者赋予投资者预期的资产结构和均衡收益率的权重是变化的。通过分析管理者的反应函数A*中路径依赖参数对均衡策略的影响,本文精炼了均衡策略,并分析了角点解。精炼后的均衡策略和角点解具有不稳定性,这表明管理者的资产结构优化策略具有动态不一致特征。动态博弈中,管理者对均衡收益率的修正也是变化的。管理者对均衡收益率的认知变化,资本合约驱动的变化和转化因子的变化共同导致了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动态不一致现象。“纸上得来终觉浅,绝知此事要躬行”,对资产结构优化策略的路径依赖的数理分析终究需要实证的检验,那么,如何依据博弈分析建立实证模型将是下一步研究的方向。
参考文献
[1]诺斯.制度,制度变迁与经济绩效[M].上海:上海汉大,2008:11-17.
[2]黄少安.制度经济学[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2008:121-132.
[3]Jean Tirole.The theory of corporate finance[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09:57-61.
动态经济网络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 篇11
关键词 经济网络;生形成模型;稳定性动态有效性
中图分类号 F224.1文献标识码:A
1 引 言
自从Jackson 和 Wolinsky[1]在1996年的文章中提出经济网络的内生形成模型之后,有关经济网络及其稳定性和有效性的文章数量快速增长.例如,Dutta and Mutuswami[2],Slikker and van den Nouweland [3] and Johnson and Gilles [4],Jackson[5] and Frank H. Page,Myrna H.Wooders and Smamir Kamir [6]介绍了一种超级网络.所有以上这些文章都是以合作博弈理论为源头来进行研究的,而另一方面,也出现了非合作博弈理论的研究,如Bala and Goyal[7-8],Moraga-Gonzalez [9],Goyal and Joshi[10],Haller and Sarangi [11]and Sarangi, Kannan and Ray[12].这些模型的研究状态都是静态的.Jackson and Watts[13]and Watts[14]从这些假设中分离出来,进行了动态环境下连接模型的研究.另外还有一些其他相关的模型研究[15].但是,仍有一个重要的情况在模型的分析中没有考虑,那就是个体的增加.模型随个体增加会呈现什么样的稳定结构?针对这一问题,文章进行了分析,并且针对这种情况给出了动态稳定性和动态有效性的定义.并且研究发现动态稳定的网络结构与Watts的分析结果类似.
在模型的初始条件中,会有一组可以相互连线的个体,每一个时间步内,又会有一个新的个体加入网络.如果双方同意,新的个体可以与网络中原有个体建立一条连线;同时网络中原有连接的个体分别考虑要不要删除他们之间的连线,只要有一方想删除连线,那么连线就可以删除.在网络中,个体都被假设为短视的,即在建立或删除连线的时候只考虑连线的变动是否会立即带来收益的增加,而不会考虑连线的变动对下一步或对其他个体效益的影响.个体的效益函数采用Jackson and Wolinsky’s(1996)[1]中的表达方式.根据网络的这种动态变化的特性,探讨了在各种效用条件下形成的稳定的网络结构,并简单探讨了各种稳定结构的有效性.
2 静态模型描述
2.1 Jackson and Wolinsky[1](1996)的静态模型
考虑一个由有限个经济个体所组成的经济系统,个体之间存在某种相互的关系,将这种个体及相互之间的关系看做一个网络,其中网络中用节点代表经济个体,全部节点的集合记为N = {1,2,…,n},两个节点之间的连线代表他们之间存在某种关系.用g N表示完全连接网络,则所有在N上的网络必有gggN.如果节点i和j在网络g中存在直接的连线,那么记为ij∈g.
如果节点i和j直接连接,那么节点i从连线获得的收益用δ,0<δ<1表示,为保持连线付出的成本用cij表示;如果节点i和j不是直接连接,用tij表示节点i和j连通需要经过的连线的个数(若节点i和j之间没有路径,则tij=∞).因此,每个个体从网络g中得到的收益为
ui(g)=∑j≠iδt(ij)-∑j:ij∈gc.(1)
2.2 Jackson and Wolinsky[1](1996)的静态模型的分析结果
在一个网络g中,如果没有任何一对节点想再建立一条连线,同时也没有任何一个节点想删除已有的连线,那么这个网络g称为稳定网络,也就是说网络g是稳定的,如果它满足条件:
(i)若ij∈g,则ui(g)≥ui(g-ij)和uj≥uj(g-ij);
(ii)ijg,若ui(g+ij)>ui(g),则必有uj(g+ij)
因此得到结论:
定理1 (Jackson and Wolinsky, 1996),在对称的连接模型中:
(i)当c<δ-δ2时,则完全连接网络gN是唯一成对稳定的网络;
经 济 数 学第 27 卷
第3期房艳君等:动态经济网络结构及其稳定性研究
(ii) 当δ-δ2 (iii) 当δ Jackson and Wolinsky (1996) 证明了定理1,但在证明中假设个体可以连接和删除连线,但连接和删除不可以同时进行.从定理1中可以看到,在条件(i)中,gN是唯一成对稳定的网络,而在其他情况中,稳定的网络结构都不是唯一的. 一个网络g,如果它的所有节点的效用值之和在所有网络中是最大的,即 g=arg max ∑ni=1ui(g), 那么g被称为有效网络. 定理2 (Jackson and Wolinsky, 1996)在对称的连接模型中: (i)当c<δ-δ2时,则完全连接网络gN是唯一有效的网络; (ii)当δ-δ2 当δ+((N-2)2)δ2 3 动态模型 在以上分析的Jackson and Wolinsky的静态模型的基础上,下面来分析在有新个体增加的情况下,随着时间序列的增加,根据不同的条件假设,网络呈现的动态稳定结构和有效结构. 1)动态模型 假设: (ⅰ)初始网络中含有m个个体的稳定网络; (ⅱ)存在一个时间序列T,T = {1,2,…, t,…},在每一个时间步ti,有一个新的节点i加入到网络中. (ⅲ)用gti表示在ti时刻加入新节点后所达到的网络结构,ui(gti)表示在ti时刻节点i的收益; (ⅳ)此时网络的总收益v(gti)=∑i∈Ntiui(gti). 2)网络连接规则 在每个时刻,如果双方同意,那么新节点和旧节点之间可以建立一条新的连线.同时,两个旧节点之间也可以根据可能带来的收益变化进行连线的建立和删除.假设个体都是短视的,因此,每个节点考虑连线的建立或连接都只基于在ti时刻的收益可以增加. 因为模型中考虑到节点总体个数的变化以及因此而产生的网络规模的变化,Jackson and Wolinsky(1996)的稳定网络和有效网络的定义在这种动态网络中不再适合,因此,首先定义动态稳定网络和动态有效网络的定义. 定义1{ST(动态稳定性)如果在每个时刻ti,网络的稳定结构gti总是呈现一种网络结构(也就是说,gti在每个时刻都是全连接网络或星形网络或空网络等等),那么网络gti被称为是动态稳定的. 定义2(动态有效性)如果在每个时刻ti,对于任意的g'tigNti,都有v(gti)>v(g'ti),并且gti呈现一种网络结构(也就是说,gti在每个时刻都是全连接网络或星形网络或空网络等等),那么网络gti被称为是动态有效的. 4 动态网络模型的几点研究结果 下面的定理3和4 给出了在动态网络形成过程中所呈现的网络结构,并且得出哪种网络结构是动态稳定的,动态稳定的结构是否也同时是动态有效的网络. 定理3 (动态稳定性) (i) 如果δ-δ2>c>0,那么初始网络gNt0是稳定网络,每一个新节点与所有旧节点相连接,则完全连接网络是动态稳定的; (ii) 如果δ 证明 (i)如果δ-δ2>c>0,那么从定理1可以得到,在静态环境下gN是稳定网络.因此在初始状态下,网络的稳定结构为gNm.因为0<δ<1并且δ-δ2>c>0,所以δ-c>δ2>δ3>…>δn-1.然后,在每个时间步,新加入的节点都会愿意与旧节点建立连线,旧的节点也愿意与新节点建立连线,因为建立连线后,从连线中至少可以获得δ-c>0的收益.同理,已建立连线的旧节点间也不会删除连线,删除连线就意味着收益的减少,因此,无旧连线的删除.图1是一个初始节点m=3,经历t0,t1,t2,t3几个时间步的网络模型. 图1 稳定网络gNti (ii)如果(δ-c)<0,从定理1 知道,稳定网络为空网络.所以在t0时刻的初始稳定网络为空网络.在t1时刻加入一个新的节点i,如果节点i遇到旧节点j,两个节点间可以建立一条连线,建立连线后,每个节点从连线中获得(δ-c)<0的收益,因为前提假设个体都是短视的,因此他们之间会拒绝连线的建立.因此,在每个时间步内,都没有连线的建立,因此,在此条件下,空网络是动态稳定网络. 定理3说明当δ-δ2>c>0时,动态稳定网络模型为全连接网络,又根据定理2 得知,在此条件下,每个时间步内的有效网络都是全连接网络,因此,唯一的动态有效网络为全连接网络gNti 当δ 定理4 (动态有效性) 如果δ>c并且0<δ-δ2 (i)如果网络中信息是全部流通的,那么形成过程会聚集成星形网络. (ii)如果网络中的信息不是流通的,那么网络形成过程会以p(star)=∏ 证明 (i) 如果δ>c并且0<δ-δ2 (ii) 如果δ>c并且0<δ-δ2 图2是从初始节点m=3而发展的网络,其中:图a描绘了信息全部流通的发展模式,网络的动态稳定结构是星形网络;图b描绘了网络中信息不流通的模式,形成星形网络的概率为p(star)=∏ 图2 两种情况比较 5 结 论 本文研究了在假设个体是短视的并且每个时间步都有一个新个体加入的情况下网络模型的形成过程,达到哪种动态稳定网络模型和动态有效网络模型.由前面研究结果得知,当δ-δ2>c>0时,动态稳定网络结构为全连接网络,并且同时也是动态有效网络;当δ 参考文献 [1] JACKSONM O, WOLINSKY A. A strategic model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J].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6,71(1): 44-74. [2] DUTTAB, MUTUSWAMIS. Stable network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1997, 76(2): 322-344. [3] SLIKKERM, NOUWELAND A Van Den. Network formation models with costs for establishing links[J]. 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 2000, 5(3): 333-362. [4] JOHNSON C, GILLESR P. Spatial Social Networks[J]. 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 2000, 5(3):273-300. [5] JACKSONMO. The stability and efficiency of economic and social networks[M]. Califomia:California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2003. [6] FRANKH. PAGE Jr. Myrna H.Wooders and samir kamat, networks and farsighted stability[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05,120(2):255-269. [7] BALAV, GOYAL S.A Noncooperative model of network formation[J]. Econometrica, 2000a, 68(5): 1181-1229. [8] BALA V, GOYAL S.A Strategic Analysis of network reliability[J]. Review of Economic Design, 2000, 5(3): 205-228. [9] GOYALS, MORAGE-GONZLEZ J L. R&D networks[J]. Journal of Economics, 2001, 32(4): 686-707. [10]GOYALS, JOSHI S. Networks of collaboration in oligopoly[J].Virginia: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2003,43(1):57-85. [11]HALLERH, SARANGIS. Nash networks with heterogeneous agents[M].Virginia: mimeo, Virginia Polytechnic Institute, 2001. [12]SARANGIS, KANNAN R,RAY L. The structure of information networks[J].Economic Theory,2007,30(1):119-134. [13]JACKSONM O, WATTS A. The evolution of social and economic networks[J]. Journal of Economic Theory, 2002, 106(2):265-295. [14]WATTSA,.A dynamic model of network formation[J]. Games and Economic Behavior, 2001, 34(2): 331-341. [15]陈兆波,滕春贤,姚锋敏. 具有随机需求的多种差异产品供应链网络均衡模型研究[J]. 经济数学. 2008, 25(3):271-176. The Dynamic Networks Formation Model and the Stability FANG Yan-jun,ZHAOQing-zhen (International business school, Shandong Normal University, Jinan, Shandong 250014,China) Abstract Based on Jackson and Wolinsky 1996' endogenous formation model, a dynamic framework for the analysis of network formation was proposed. Supposing that there is a new agent participating in the network in each period, which is different from the static network formation, the notion of dynamic stability and dynamic efficient was extended. The dynamic stable network structure under different constrains was shown, and the efficiency of these networks was discussed. 自MM理论问世以来,除了大量的理论研究,经济学家还从众多角度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作了实证分析,以验证不同的资本结构理论。肖作平对于国内外资本结构影响因素实证分析的综述中总结道,国内外学者一般从宏观经济因素、行业因素、公司特征因素和公司治理结构因素四个方面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作实证分析。在动态研究方面,Fischer等人发展了动态资本结构选择模型,使用来自1977—1985年的999家美国公司样本的季度数据,结论支持了静态资本结构理论。Miguel等人使用1990—1997年西班牙133家公司建立面板数据,研究公司特征和制度特征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发现西班牙公司存在目标负债比例,并且其调整速度相对较快。Ozken用广义GMM估计方法研究面板数据,也证实了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过程,拓展了资本结构的实证研究。 国内关于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实证研究的文献相对较少,一部分学者的研究集中在资本结构的统计描述上(张人骥,1995),一部分学者研究了资本结构的决定因素(陆正飞,等,1996;李善民,1999;洪锡熙、沈艺峰,2000)。肖作平、童勇、连玉君等对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进行了实证研究。其中,童勇以1997—2003年我国249家上市公司数据构成面板数据,建立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利用LSDV方法估计参数,并用Kiviet给出的方法纠正估计偏误,得出了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速度是0.2775,以及公司规模等公司特征因素是影响资本结构的重要因素。肖作平以1995—2001年我国239家上市公司的数据构成面板数据,也建立了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但是,选取的控制变量有所不同,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广义GMM估计方法,得出了和童勇不同的结论,其估算的调整速度是0.79,部分控制变量的系数符号也不相同。连玉君采用1998—2003年的数据,童勇用1999—2004年我国522家上市公司数据,构建资本结构动态调整模型,并将调整速度内生化,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广义GMM方法和格点搜索的方法估计了参数,得到了不同的结论。鉴于不同学者对资本结构调整速度估计不同,本文采用动态panel data的系统GMM估计,希望能得到更为稳健的估计结果。 2 建立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 2.1 建立静态模型 为与动态模型比较,首先建立静态模型: 其中,Dit是实际观察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xit为公司规模、成长性、非债务税盾、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等决定资本结构的因素。建立线性模型: 其中,θi分别表示不可观测的公司特征效应。α是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εit是残差项,假设不存在自相关,均值为0,且同方差。 2.2 建立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 建立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 其中,Dit和Dit*分别是实际观察到上市公司的资本结构和最优资本结构,最优资本结构Dit*由一系列影响因素决定,这些因素包括公司特征因素、公司治理结构等因素,由多维向量表示。通过(2-3)式表明了最优资本结构是随时间变化的。(2-4)式是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方程,在无摩擦的世界中Dit=Dit*,但现实世界资本结构调整总是存在调整成本,所以,公司在一期往往不能完全调整其资本结构。δ度量了资本结构调整的调整成本,如果δ=1,则不存在调整成本,公司刚好将其资本结构调整到最优资本结构,如果δ=0,表明调整成本很高,公司没有调整其资本结构。建立线性模型: 其中,i=1,2,…,N代表各个公司,t=1,2,…,T为时间,j=1,2,…k,为影响资本结构的各因素。α是控制变量的系数向量。εit是残差项,假设不存在自相关,均值为0,且同方差。对上式进行整理得: 其中,γ0是截矩项,γ1=1-δ,γ=δα。 3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3.1 资本结构的度量 对于资本结构的度量,不同学者采取不同方法,但大量研究采用的都是总负债/总资产,即资产负债率。本文也采用总负债/总资产来度量公司资本结构。对于总资产的计算,有的学者采用帐面价值,有的学者采用市值。根据调查,有些经理在设定公司债务时,考虑基于债务和权益的账面价值,而有些经理是基于市场价值(Titman and Wessels,1988)。有些学者认为使用账面价值度量资本结构而造成错误设定的可能性相当小。本文研究中,总资产和总负债的计量都采用账面价值。 3.2 资本结构的影响因素 大量的文献表明,公司规模、成长性、非债务税盾、盈利能力、资产流动性等因素影响资本结构的选择。下面我们将讨论这些在资本结构理论和实证中被认为有显著影响的因素。 3.2.1 公司规模 公司规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具有不确定性。对于大公司而言,有较强的风险分散能力,破产的风险比较低,从而使大公司可能承受较高的负债水平。另外,大公司可以更好地做到信息的公开化,从而有效降低信息的不对称程度,大公司更容易得到银行的贷款。因此,公司规模应该与负债率正相关。有关研究表明,在我国大公司特别是上市公司的融资顺序为内部融资、权益融资、债务融资。因此,公司规模可能与公司负债率负相关。而对于小企业来说,由于长期债务融资成本较高,可能寻求短期债务融资,也可能表现出高的负债特征,因此,公司规模对资本结构的影响不确定。关于公司规模的实证研究也没有一致结论。Titman和Wessels的研究表明公司规模与财务杠杆负相关。国内多数学者认为,负债率与资本结构正相关(李善民,1999;洪锡熙,沈艺峰,2000;肖作平,2004),本文用总资产的自然对数来度量公司规模(SIZE)。 3.2.2 成长性 根据代理理论,对于成长性较高的公司,由于其未来投资选择更富有弹性,其债务代理成本可能很高。因而,预期成长性应该与负债水平负相关。由于高成长性的公司多数属于新兴行业,经营上具有较大的风险,所以,难以获得足够的长期贷款。为了弥补其大量的资金需求,短期贷款成为这些公司的主要选择。那么,总负债率和成长性之间的关系也可能不显著或正相关。我国有学者证明,成长性于负债率负相关(张则斌,2000;肖作平,2004)。部分学者研究表明,成长性对负债率影响不显著(冯福根,2000)。本文采用Tobin Q值(公司市值/公司账面价值)来度量成长性(GROWTH)。 3.2.3 非债务税盾 一些投资项目不管它们所使用的资金来源如何,都可能会为公司产生一些税收上的好处,如固定资产折旧的税收减免和投资税收减免,这种现象通常被称为非债务税盾(NonDebt Tax Shields)。所以,在其他条件相同的情况下,拥有较多非债务税盾的公司会更少使用债务,即二者负相关。Titman和Wesses的结论是非债务税盾对负债率没有显著影响。我国有学者证明非债务税盾与负债水平负相关(冯福根,2000)。本文用折旧/总资产来度量非债务税盾(NDTS)。 3.2.4 盈利能力 优序融资理论认为,公司将优先选择内部融资,其次是债务融资,最后是发行新股。根据这一理论,盈利能力越强的公司就越容易进行内部融资,因此,高盈利能力的公司通常具有较低的财务杠杆水平。信息传递理论认为盈利能力好的公司可以通过提高负债水平来发出公司状况很好的信息,同时,负债是对公司经理层的一种约束手段,以保证经理们支付出资人应得的利润,而不是过分追求企业规模。对一个盈利能力很强的公司来说,较高的负债率可以约束经理层的任意决策。因此,盈利能力可能与负债水平正相关。本文采用净利润和总资产的比例来衡量公司的盈利能力(ROA)。 3.2.5 资产流动性 资产流动性对资本结构的选择既有正面的也有负面的影响。一方面,公司资本流动性越高,公司支付短期债务能力越强,因此,资产流动性应与负债水平正相关;另一方面,流动资产高的公司可能利用这些资源进行内部融资。因此,资产的流动状况会对负债水平产生负面影响。本文用流动比率来度量资产流动性(LIQU)。 3.2.6 资产有形性 传统的资本结构理论认为,当公司面临破产时,相对于很快就消失掉的无形资产,有形资产更容易变现,从而降低了破产成本。根据代理成本理论,由于股东和债权人的利益冲突,出现了资产替代效应问题时,有形资产的担保能在一定程度上降低债务代理成本,限制这种机会主义行为。因此,资产的有形性与负债水平正相关。另外,经理的过度在职消费可能导致资产有形性与负债水平负相关,具有较少有形资产的公司更易遭受这种代理成本,因为这些公司对资本支出的监督较困难,公司可以提高债务水平作为监督工具以减缓这个问题。因此,资产有形性与财务杠杆负相关。Titman和Wesses的分析不支持上诉结论。我国学者大部分研究结论是资产有形性与负债水平正相关(肖作平,2004;童勇,2004)。本文用(固定资产价值+存货价值)/总资产来度量资产有形性(TANG)。 3.2.7 产品独特性 从资本结构利益相关者理论看,具有独特性产品的公司应具有较低的负债水平。Titman和Wessels认为,在清算中,生产独特性或专门产品的公司,其顾客、供应商会被强加更高的成本,如其顾客较难找到相替代的服务,供应商可能具有特定特征的资本。这些成本以产品的低价格转移给股东。只有当清算的收益大于强加给客户的成本时,股东才愿意清算。股东可以调整资本结构改变清算收益。因此,具有独特性产品的公司应具有较低的负债水平。本文用销售费用/主营业务收入来度量产品独特性程度(UNIQ)。 4 数据 4.1 样本选取 本文数据取自A股上市公司1998-2006年报。我们遵循以下原则对样本进行了筛选:(1)不考虑金融类上市公司;(2)在1998-2005年连续8年可以获得相关数据的公司;(3)剔除1998-2005年内被ST和PT的上市公司;(4)剔除负债率大于100%及净利润率大于100%或小于-100%的奇异值的公司。基于以上原则,本文选取了1998年1月1日以前上市的329家公司作为研究对象。以上数据来自Wind资讯数据库。 4.2 数据描述 表1列出了模型所涉及变量的基本统计量。从表1可见我国上市公司的资产负债率均值是45.87%,西方七国的这一比率一般在54%~73%之间(Rajan和Zigales,1995),说明我国企业负债率相对偏低,可能是因为我国债券市场不发达,银行是企业债务融资的唯一来源(肖作平,2004)。 5 实证分析 5.1 静态模型的实证分析 估计模型(2-2): 建立Panel data模型,用Eviews5.0估计,估计结果如下: 5.2 动态模型的实证分析 注:可决系数的值为0.9152,**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 估计模型(2-7): 本文采取Blundell和Bond于1998年提出的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该估计方法比一阶差分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更加稳健,特别是对Dit=γ0+γ1Dit-1+X’γ+θi+εit估计时,当γ1接近1,一阶差分动态面板数据的GMM估计可能出现较大偏误,而系统GMM估计可以克服。故本文以被解释变量的滞后项和解释变量为工具变量用Matlab编程完成系统GMM估计。 估计结果如下: 实证结果表明,对调整速度的估计在1%的显著性水平显著,这说明,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确实是一个动态过程,确实存在调整成本。其中,调整速度等于为0.81左右,这与肖作平的估计值较为接近(其估计值为0.79)。验证了我国资本结构调整成本相对较低的结论。可能是因为对于我国上市公司来说,企业债券市场极为不发达,企业债务绝大部分是由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等私债组成,企业公债在总负债中的比重很低,而私债的调整成本较企业公债低,所以,我国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成本较低。另外,上市公司往往作为一地经济的支柱企业,某种程度上代表了一地的政府政绩,在政府政绩工程的激励下,政府有可能会促使当地银行为上市公司进行债务融资,进一步降低了企业资本结构的调整成本。 注:可决系数的值为0.9333,**表示在1%的显著性水平上显著,工具变量秩为34,J-statistics表示工具变量的有效程度。 与静态模型相比,动态模型的可决系数更高,说明动态模型更具解释力,并且与静态模型相比,在动态模型中许多影响因素变得不再显著。如公司规模,成长性,流动性。有些影响因素与静态模型中符号相反,如公司规模,非债务税盾,流动性。这说明引入资本结构的动态调整模型后,揭示的资本结构影响因素的作用发生了变化。一方面因为这些影响因素本身对资本结构的影响就是双向的,企业在进行决策时对这些因素考虑可能也是两方面的,企业面对不同的环境会作出不同的决策;另一方面,由于存在调整成本,企业对资本结构的调整是有代价的,这使得这些影响因素的作用不能得到体现。 6 结论 综上所述,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是一个动态调整的过程,调整成本不高,但这主要是我国特殊的融资环境所决定的,其根本原因还是在于我国企业债券市场极度不发达,地方政府干预微观主体过多,不能代表资源配置的高效率。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法律制度建设,促进资本市场协调发展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有重大意义。 摘要:由于交易成本的存在,公司资本结构的调整应是一个动态过程。以我国上市公司数据为样本,采用动态面板数据的系统GMM估计,实证分析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成本和影响因素。实证结果表明,我国公司资本结构调整的成本较低,主要归因于中国企业债券市场极其不发达,企业债务绝大部分是由商业信用和银行贷款等私债组成,因此,大力发展资本市场,完善资本市场法律制度建设对我国上市公司资本结构调整有重大意义。公司资本结构动态调整的实证研究 篇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