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算原则

2024-12-27

预算原则(精选6篇)

预算原则 篇1

一、财务二级管理预算应遵循的基本原则分析

1、合法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要符合《预算法》和国家其他相关法律、法规, 充分体现学校有关方针、政策, 在学校赋予的职能范围内编制。具体来讲, 一是收入要合法、合规。如学校财政性定额补助收入, 要根据学校规定的定额标准测算;各项事业性收费收入, 要根据国家规定的收费项目和标准以及学校规定的分配比例测算。二是支出要符合本学院加强管理和事业发展的需要, 支出预算要结合本学院职责和任务测算;校财政性补助收入中的学生人员经费、实习费、实验材料费、师资培训费, 必须专款专用, 不允许调剂使用。其他日常公用经费支出要按学校规定的定额标准测算, 不允许人为提高标准而使预算需求超出本学院财力。

2、真实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收支的预测必须以本学院事业发展计划和履行本学院职能的需要为依据, 对每一个收支项目的数字指标尽可能运用科学合理的方法加以测算, 力求数据真实准确。各项收入预算要结合近几年已实现的收入考虑增收减收因素测算, 不能随意夸大或隐瞒收入;支出要按规定的标准, 结合近几年的实际开支情况测算, 不得随意虚增或虚列支出。也就是说各项收支的测算要有真实可靠的依据, 不能凭主观印象或人为调整开支标准编制预算。

3、可行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的编制要做到稳妥可靠, 量入为出, 收支平衡, 不得编制赤字预算。收入预算要留有余地, 没有把握的收入项目和数额不要列入预算, 以免收入不能实现时造成赤字;支出预算要保证日常维持性基本支出, 如人员经费中本学院的各种课时酬金、管理津贴、保证正常运转所必需的办公支出等公用经费支出, 以及为完成本院职责任务所必需的支出, 不能留有缺口, 以免预算执行过程中不断调整预算。设备购置等项目预算的编制要量力而行, 有多少钱办多少事。

4、重点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编制要做到合理安排各项资金, 本着“既要改善待遇, 又要发展建设”的方针, 在兼顾一般的同时优先保证重点支出。根据重点性原则, 要先保证基本支出, 后安出;先重点、急需项目, 后一般项目。基本支出要优先安排预算, 不能留有缺口;设备购置等项目支出根据财力情况, 按轻重缓急顺序原则安排, 突出重点, 逐年解决。

5、完整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编制要体现综合预算的思想, 所有收入和支出全部纳入预算管理, 如各类办班创收收入以及相应的支出要作为一个有机整体全额纳入预算, 实行收支“两条线”管理。对学校核定及按比例分配的各项收入要统一管理、统筹安排, 统一编制综合收支预算, 对各项收入、支出预算的编制做到不重不漏, 不得在本院预算之外保留其他收支项目。

6、透明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要体现公平、透明原则。对于本院的经常性支出要逐步建立科学的定员定额体系, 以实现预算分配的标准化。对于本院为完成特定工作任务或促进事业发展而发生的各类项目支出, 要通过填报项目文本、建立项目库和科学论证, 采用择优排序的方法确定必保项目和备选项目, 并结合当年的财力状况, 优先安排急需、可行的项目, 从而减少预算分配中存在的主观随意性与“暗箱操作”, 使预算分配规范透明。

7、部门参与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按统一规范的模式编报, 使二级学院可以将其所有收支情况通过固定预算的形式进行编制和使用。二级学院根据本学院职能、事业发展规划制订年度预算框架, 根据历年收入情况对下一年度增减变动因素的测算, 逐项核定自己的收入;在理清本学院的资产和人员等情况的基础上, 测算本学院必需的人员经费和公用经费;对于项目支出, 应在进行充分的项目论证的基础上, 科学合理地提出各项支出需要, 使得本学院能够结合学校发展规划, 对本学院的各项支出进行分类排队, 制定滚动项目计划, 并把经费需求落实到各个具体项目, 充分发挥各二级学院在编制本学院预算中的主导作用, 真正实现自主编制“自己”预算的目标。但是, 自主编制不能变成“自由”编制和随意编制。

8、绩效性原则。二级学院预算应建立绩效考评制度, 对预算的执行过程和完成结果实行全面的追踪问效, 不断提高预算资金的使用效益。对项目建设经费, 尤其是学校批复的专项项目, 在项目申报阶段, 要对申报项目进行充分的可行性论证, 以保障项目确实必需、可行;在项目执行阶段, 要建立严格的内部审核制度和重大项目建设成果报告制度, 以对项目进程和资金使用情况进行监督, 对于阶段性成果进行考核评价;在项目完成阶段, 项目单位要及时组织验收和总结, 并将项目完成情况上报学校。学校相关职能部门要将项目完成情况和绩效考评结果分别记入项目管理库, 并作为学校以后年度审批立项的参考依据, 以强化对二级学院预算资金使用过程的监督和使用效益的考核分析, 促使预算资金的安排由“重分配”向“重管理”转变。

二、二级财务管理的内容具体实施办法

(一) 经济权责的划分

确定学校和各二级学院的经济权责是实行二级核算的基础。在这一体系中, 学校负责全校资金总量的宏观调控, 按照学生、教师人数及专业等因素下拨经费, 制定全校统一的财务制度和经济分配政策, 按照相关制度监督二级学院的经济运行。学校通过所掌控的经费及专项经费对全校和各院系的发展进行调控。二级学院的经济责任主要是按照学校相关财务制度科学、合理安排本单位的年度经费收支, 按照学校要求编制本单位财务收支计划和决算;在学校的指导下自主制定内部的经济分配办法。二级学院应开源节流, 在完成学校下达的教学、科研任务基础上增强创收能力。

(二) 经费划拨的内容

人员经费:人员工资、住房公积金、提取的工会经费、福利费保留在学校, 不下划。岗位津贴、课时费、研究生导师指导费、研究生课课时费、外聘教师费、加班费、临时雇佣人员工资等下划到二级学院。公用经费:办公费、通讯邮电费、行政差旅费、培训费、图书资料费, 小型教学仪器设备购置费、小型教学仪器设备维修费, 实验室运行经费、教学差旅费、研究生业务费、日常教学、科研的相关费用全部下划到二级学院。学生经费:学生困难补助金的80%、学生实习费、学生活动费下划到二级学院。二级学院的创收收入按照学校确定的政策进行分配。

(三) 二级学院经费划拨的依据

各二级学院的部分人员经费、公用经费以及学生经费, 学校将按照本科生人数、研究生人数、本科专业数、硕士点数、学科数 (包括重点学科) 、教职工人数及其结构等综合因素进行核定。基本模型如下:

本科学生人数×Q1+教职工人数×Q2×I+研究生人数×Q3+专业数×Q4+学科×Q5+调整因素

Q为经费下划标准, I为职工结构权数。

各二级学院经费核定后所产生的客观不平衡问题, 诸如教师多、学生少、新建院系、新建专业、规模较小院系等所造成的经费不平衡, 将通过调整因素进行考虑。

(四) 下划经费的管理

各二级学院在行使学校赋予的管理权限时, 必须严格执行国家及上级业务主管部门的法律法规, 严格执行学校的各项规章制度和办法。各二级学院制定的各项管理办法、分配办法等, 不得同上述法律法规和制度办法相违背。为了科学、民主管理本单位的经费, 各二级学院必须成立本单位财务委员会, 完善二级教代会制度, 加强内部民主理财和监督机制建设。财务委员会的主要职责是研究本单位的经费预算, 监督经费执行情况, 对本单位的重大经费开支情况进行论证, 对本单位的经费绩效进行评价, 制定本单位的分配政策, 对单位行政负责人的经济决策提供建议等。学校对二级学院以专项资金的方式进行调控, 大型设备购置由学校根据发展规划统一安排。各二级学院必须根据该院系事业发展计划和工作任务编制年度财务预算, 经学院财务委员会讨论通过后, 报请学校批准执行。学校对下拨二级学院的经费采取一部分直接划拨, 一部分进行绩效考评后, 按照考评结果划拨。绩效的评价应该是可量化指标。对二级学院发放的津贴、福利、奖励等支出须经有关职能部门审查, 必保项目 (如人员经费等) 必须优先保证。学校对二级学院的经费将采取按学期下拨的方式进行, 防止经费出现前松后紧的局面。二级学院经费具体审批权限按照学校相关制度执行。

三、加强高校二级财务预算管理的保障与评价措施

(一) 建立财务预算管理机构, 实行有效宏观决策和调控财务预算管理, 必须有领导、有组织地进行

因此, 应成立二级财务预算管理机构, 以加强财务预算资金的来源及运用的可行性研究, 加快财务预算工作科学化、规范化的进程, 实行有效的宏观经济决策和调控。校级预算管理机构, 作为全校财务工作的权威咨询、参谋、审议机构, 其主要职责是:论证财务预算方面的重大改革方案, 审议校级财务预算方案, 检查各院所 (中心) 财务预算执行情况, 研究重大经济分配政策、投资方案, 以及其他重大财务问题。院所 (中心) 级预算管理机构的主要职责是:提出本院所 (中心) 财务预算方案, 上报校审批;监督经校批准的预算方案的具体实施。

(二) 合理编制财务预算, 建立预备费制度

旧的预算模式是“吃饭———维持———发展”, 这在计划经济单一、资金来源基本稳定而可靠, 以及人员费用相对较低的情况下, 既可保证人员费用的正常支付, 又可使事业得以发展。但新的科研体制, 要求预算思路“以事业优先”, 这就要求财务预算必须根据实际承担的科研、开发任务情况来编制。高校的财务预算, 其编制的方法主要有两种, 即基数增长法和零基预算法。基数增长法, 是在基期 (或上年) 预算执行数的基础上, 根据计划期内影响预算收支的各种增减因素, 以及定员定额的发展变化情况, 按照一定的增减比例或数额编制预算的方法。零基预算法是将所有还在进行的专业业务、生产经营活动都视作全新的项目, 即以零为基础, 然后, 根据计划期内的工作目标和市场因素等, 在收支平衡的前提下, 按照各项专业业务、生产经营活动的效益评估结果, 依次安排各项开支。通常, 预备费是为了解决财务预算执行过程中某些临时紧急和事先难以预料的开支, 或为调节因政策影响造成的预算误差而设置的资金。预备费的数额, 可根据当年的经济、政策环境状况, 按可实现的总收入的适当比例编列, 以保证预算方案的整体可靠性。

(三) 保证收入实现, 有效控制支出

实施财务预算, 是单位财务管理的一项重要的经常性工作, 具有政策性、纪律性、技术性较强的特点。为保证财务预算正确有效的落实, 必须做好一系列的组织、管理、协调、检查工作。通过建立积极的收入管理制度, 积极争取国家项目的科研经费, 加大科技成果转化的力度, 大力发展校内产业以及充分发挥校内资金结算中心优势, 保证资金增值, 保证收入的实现。同时, 通过建立和健全各种资金使用制度, 严把报销审核关以及加速后勤服务社会化等措施有效控制支出。

建立有效的二级财务管理绩效的评价体系是学校实现宏观调控的必要手段, 也是检测院系管理水平和管理成效的重要工具。鉴于高校经济效益考核的特殊性, 除了按照收入和产出相比的社会效益这一考核要求外, 还要考核难以计量的指标:如培养人才的质量和社会的认同度等。因此, 在进行二级财务管理绩效评价指标设计中, 要坚持科学原则、可比性原则、可操作性原则等。

本文认为可以从四个方面进行评价: (1) 自筹经费的能力指标:具体包括学院自筹经费数、学院自筹经费年增长率等; (2) 科研成果评价指标:主要包括教师人均科研经费、科研活动收入年增长率、科研及科技服务收入占总收入的比重、人均对外服务收入等; (3) 人才培养质量指标:主要包括毕业生一次性就业率、考研上线率等; (4) 经费使用效率指标:主要包括公用支出与人员支出比、教学科研支出和行政管理支出比、国有资产保值增值率等。在实际评价过程中可以通过定量指标与定性指标、单一指标与多元指标、主要指标和辅助指标的计算、分类、比较来综合反映学院运行绩效的评价内容。需要指出的是由于会计制度的不断变革和高校发展对财务管理要求的不断深化, 再加上某些评价指标或某个评价指标的局限性, 这就需要从理论和实践的角度不断修订和完善评价指标, 以便更科学、准确、实用地反映高等学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的运行状况。

参考文献

[1]、高二华.对高校实行二级财务管理问题的探析[J].科技信息.2007, (1)

[2]、周一萍.现代高校加强二级财务管理刍议[J].投资与理财.2007, (8)

[3]、刘巍.关于高校二级财务管理问题的探讨[J].警官教育论坛.2005, (7)

[4]、楼燕芬.建立高校二级财务管理运行机制的思考[J].财务与金融, 2008, (5)

[5]、熊敏.加强高校财务二级[J].网络财富, 2008, (6)

预算原则 篇2

财务预算是一系列专门反映企业未来一定期限内预计财务状况和经营成果,以及现金收支等价值指标的各种预算的总称。本文详细介绍了财务预算的原则。

1、预算之于企业目标是必不可少的控制手段式;企业效益的优化有赖于对经营全过程资源投入的有效控制;企业预算应是基于过程控制的系统管理。

2、预算以业务过程及其控制为核心,改变了传统预算的本质。

3、在业务基础上,更强调预算的动态性质和组织目标的相关性。

4、人,尤其是作为中坚力量的经理层,是决定企业预算能否成功实施的关系。

5、资源决定目标,反之不成立。

6、企业面临的机会有两个边界:绝对性和相对性。绝对性是指任何企业都无法左右的外部环境,系统性风险。相对性是指不同企业由于管理技术的不同,资源配置的优劣,导致的不同经营结果。

7、资源对于一个企业而言,永远是有限的。不同企业间的差别是资源的优化组合及其程度。

8、预算是验证和实现组织目标的资源路径。目标本身无所谓合理不合理,不能由目标自己来证明其合理性和可实现性。目标的合理性和可实现性要通过实现目标的路径来证明:路径存在,目标存在;路径合理,目标合理;

9、组织的战略规划是预算编制的来源;企业战略规划与预算的正确链接是业务部门预算编制的基础;

10、切忌:制定目标时,闭门造车;目标确定后,却大鸣大放,各行其是。

11、财务机构在预算编制过程中的角色重点在组织和平衡,而非一味削减预算的“刀斧手”。

12、真正的企业利益保证是以企业目标的实现和投入产出最优为唯一衡量标准。这是每个从事财务工作的专业人员必须在观念上解决的大问题。

13、预算的刚性原则不是机械的,若确定能证明市场有产出机会,必须以灵活的预算调整机制来适应市场,弥补静态预算编制的缺失。

14、组织的目标从设定开始,就是一个不断难证和适应的过程。在确定阶段:以资源能力来调整目标;在实施阶段:以调整资源投入方式来动态地适应市场,未必需要调整目标本身。当资源按市场机会来投入,目标自动地调节。预算的重点在于过程控制,不仅意味着对投入必要性的过滤,同时也表明对业务活动实施过程 中变异因素的关注,并对相关的资源配置作出快速反应。

15、目标实施的三个关键要素:资源、路径结构、控制。控制的作用:在资源、路径结构、目标之间建立动态连接与干预。

16、目标实施的组织路径:凡事有人做,合适的人做合适的事。

17、目标实施的信息路径:以企业为核心,建立上下、左右及其内外的完整信息网。

18、传统预算管理的不解之难:财务部门如何审查并批准预算增加的要求?正解:增加预算的必要性应由业务部门负责审查,业务部门应对调整申请作出证明。

19、花钱比挣钱重要!(投入即“花钱”)

20、企业预算的基础是业务活动,不是会计,不是数据。预算是动态的,不是静止的;是活动,不是文本。

21、预算编制的语言分两类:一是业务语言预算;二是会计语言预算。

22、预算编制:以业务预算反映各分解、支撑目标的业务活动对资源的需求;以会计语言抽象业务预算形成企业预算。

23、预算执行:根据市场对业务活动的影响,动态调整业务活动的资源需求。

24、以变动的市场和业务调整已编制的预算,而非以编制的预算去衡量和限制动态的业务。预算可以变,可以超,应当是绝对的规则。

25、如何判断预算变动的必要性和合理性?答案:按需。业务部门的要求不全是需求;领导的意志不是需求;需求必须进行证明。

26、对资源的预算控制并非简单地就资源而控制资源,而是关注投入产出比。重点是投入的必要性,而非仅仅是否符合预算数字;不仅要知道资源投入数字的正确,更要了解数字意味着什么,数字背后的业务真相。不该投入的,一分不投入,该投入的,要督促业务部门投入。

27、预算分两个层次:企业预算、职能部门预算。对应的编制语言分两类:会计语言(抽象、综合反映整个组织的投入)、基于业务需求的无约束语言(解释、反映各具体部门完成其分解目标和任务的具体资源需求)—— 可以消除“企业预算”变成“财务预算”的误区。

28、预算控制不是压制。投入为产出所必需,投入必须有产出。业务结束,预算结束。

29、判断预算合理与否的标准:不是单纯的数字,而是组织的目标。

30、最好的预算不是投入最小的预算,而是产出达到100%,投入达到预算数的95-98%。

31、预算控制规则:(1)全面控制规则。即一切投入必须有预算:无预算,不能花钱,除非调整预算。无“预算外”的说法。(2)事前控制规则。所有进 入运作的资源和行为必须事先接受程度不同的预算审核。资源是公司的,不是部门的。部门只有在预算范围内,经公司批准才可使用。由于编制预算阶段与实施预算 阶段的环境信息存在差异,编制的预算不能成为资源投入的唯一理由和依据。(3)重要性控制规则。即分类控制、抓大放小(20/80规则)

32、传统预算终止于编制,从书本和实践,强调的都是如何编制预算,编制的预算并非资源投入,只有当业务提出资源需求并付诸实施,资源才真正投入并配置。

33、介入业务活动的控制是预算存在的唯一形式。衡量一个企业是否存在预算,不是看编出多少名目繁多的预算表格,而下看能否介入业务活动,并对业务的 资源投入拥有否决权。预算对业务活动介入的形式:(1)在业务执行过程上修正编制的预算。(2)在过程中控制投入产出的效用。(3)在过程中控制组织的价 值目标。

34、预算批准的3项规则:(1)资源使用者与资源使用批准者相分离;(2)分权逐级批准;谁使用,谁提出申请。审批者按规定权限进行审批或审核;

35、预算编制的规则:(1)目标引导规则;(2)谁花钱、谁做事、谁编预算;其中的原因:一是责任基础,谁承担责任,谁编制预算;承担什么责任,编 制什么预算。二是技术基础,无论是技术、信息还是工作量,业务部门的预算不应当、也不可能由财务机构一手包办、闭门造车。(3)财务部门的责任:组织、检 验和平衡预算编制工作的过程和结果。(4)逻辑规则:各业务部门的预算必须基于业务流程的顺序编制。所有编制的预算都必须列出理由和计算基础,进而变得具 体、与业务直接相关。预算项目的表格固定重要,更关键的是要列出项目的理由说明和计算过程。——能消除无效预算。(能够培训管理者)

36、企业预算的柔性规则:指适当留有余地和弹性,以应对突发事件和意外。

37、预算调整的规则:(1)调整必然性规则:市场变动是必然的;(2)预算调整既是数字调整,更是行为调整。重点是行为调整。

38、预算是公司的行为规则,应当以CEO为核心,责任人是CEO.分管领导负责预算日常控制。违反预算控制不是与财务机构的对立,而是违反公司游戏规则,是对公司权威、利益和意志的挑战。

预算管控遵循三大原则 篇3

在企业的财务管控中,预算、现金、应收账款、成本、审计也是环环相扣的多米诺骨牌,如果出现任何一个环节的崩塌,那么坏账、呆账、死账的问题就会接踵而来,造成资金链生锈,资金周转率下降,各种潜伏的财务漏洞浮出水面,极有可能会吞噬掉整个企业。管控好财务,避免财务风险,是企业最大限度地免除隐形利益损失,预防企业灾难的避雷针。

做任何投资之前,你首先要做好的便是财务预算——预而后立。投资什么产业、什么企业、什么项目?如果仅凭几个人头脑发热便投入资金,将是一件很危险的事情。

三个阶段

预算管控可分为事先、事中、事后三个阶段。

事先管控就是要做好预算计划。第一,预测投资的费用。每一次投入的资金是多少?如果超标,最多不能超过多少?都必须有具体的数额。第二,预估投资的周期。每一笔资金的投放时间?需要多久才能开始回收资金?要做好总体投资的计划表。

事中管控,企业要做到实时监控。事先做好的预算计划可能会在事中执行时出现偏差,所以企业要分析差异的大小、出现的原因,接着列出调整的对策,进而形成一个完整的调整计划。

企业还要对预算进行事后管控,即考核与评估。考核和评估当初的预算计划做得是否科学、合理、准确,事中是不是严格按照预算计划规定的周期和投资额执行的,找出不足并改进。

三大原则

原则一:战略在哪里,钱就花在哪里。

战略是什么?战略就是企业的经营重点、企业未来发展的方向。企业今年的重点项目和产品是什么、重点开发的区域是哪里,企业的钱就应该花在哪里。企业今年重点开发的区域是北京,那预算的大部分钱就花在北京;企业今年重点开发A产品,那钱就要重点花在A产品上。如果企业不分主次、不分轻重,乱花钱,重点开发北京却把钱花在其他的城市;重点开发A产品却把钱花在B产品、C产品上,不仅丢失了重点,B产品、C产品也会得不偿失。

原则二:确定“一对一”的盈利关系。

很多经营者、包括我自己曾经都陷入这样一个误区,那就是用老公司赚的钱去投资新公司,以老养新。其实,不管老公司如何赚钱,只要你去投资新的公司,你一定要做预算,你的战略就是“一对一”的关系。新公司的预算花多少钱跟老公司赚多少钱没有任何的关系,如果新公司的预算花完了都还不能独立,那就说明新公司不行,就必须立刻下马。否则,一旦你拿老公司赚的钱去养活新公司,那只会不断地抽取老公司的“血”,越抽越空,最后两面受伤,导致整个公司出现隐患,甚至轰然倒下。

原则三:机制第一,权利第二;认真第一,胆量第二。

很多国内的企业家,觉得自己是老总,我说投资500万元就500万元了,财务还搞什么预算、投入分析,没那么麻烦,把钱拿过来就是,反正亏了也是我的钱;还有一些企业家经常说,撑死胆大的,饿死胆小的,我有今天不就靠当时胆子大吗?这是逞一时的英雄豪气。而现代的企业管理理念告诉我们:机制第一,权利第二;认真第一,胆量第二。

一个企业、一个人最难赚的钱是1万元、10万元,因为这时你没有资源、没有能力、没有关系;最容易赚的钱是100万元、1000万元,因为你有基础了,资源丰富了,财大气粗了。但是,你知道吗?当你最容易赚钱的时候,也是你最容易亏损、下滑、倒闭、破产的时候。

预算原则 篇4

(一) 谨慎性原则的概念

谨慎性原则是针对经济活动中的不确定因素, 要求人们在会计核算处理上持谨慎小心的态度, 充分估计风险和损失, 尽量少计或不计可能发生的收益, 使会计信息使用者、决策者保持警惕, 以应付纷繁复杂的外部经济环境变化, 把风险损失限制在较小的范围内, 其本质是资本保值及以此为核心对企业经营能力和偿债能力加以维护。

(二) 谨慎性原则的内涵

主要包括:

(1) 谨慎性原则是处理“可能发生”的事项, 存在的基础是不确定性。会计环境中存在着大量不确定因素, 影响着会计要素的确认和计量, 必须按照一定的标准进行估计和判断。

(2) 在市场经济环境中, 企业的经济活动有一定的风险性, 提高抵御经营风险和市场竞争能力需要谨慎。

(3) 会计信息建立在谨慎性原则的基础上, 可以避免夸大利润和权益、掩盖不利因素, 有利于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

(4) 运用谨慎性原则的目的是在会计核算中估计风险损失, 避免虚增利润、虚计资产, 保证会计信息决策的有用性。

(三) 谨慎性原则在财务预算应用中的必要性

对于企业而言, 高估资产、权益和利润比低估它们更加危险, 可能会导致企业资产不实、虚盈实亏, 使企业做出错误的经营决策, 从而致使企业亏损、资金周转困难、缩小生产规模, 甚至破产。在财务预算中运用谨慎性原则的原因主要包括:

(1) 财务预算对未来企业的运行状况存在许多不确定因素, 大到社会政治经济环境的变化, 小到市场环境等因素的变化。

(2) 财务分析的基础数据都是估算的, 有些项目是否发生或发生数额的大小是不确定的。

(3) 存在提高信息决策相关性的需求。

财务预算与会计核算所面临的问题十分相似, 都有谨慎性原则存在的基础——不确定性, 都需要保护投资者和债权人的利益和提高所提供信息的决策相关性。

二、谨慎性原则在财务预算中的应用

(一) 在财务预算方法中体现谨慎性原则具体表现在:

(1) 弹性预算方法体现谨慎性原则。弹性预算方法是以业务量、成本和利润之间的依存关系为依据, 按照预算期可预见的各种业务量水平为基础, 编制能适应多种情况的一种方法, 如在弹性成本的编制过程中首先要选择适当的业务量, 确定弹性预算所适用的变动区间。业务量的变动范围的选择应根据企业的具体情况而定, 一般而言, 可定在正常生产能力的70%~120%之间, 或以历史上最高的业务量或最低的业务量为其上下限, 如弹性利润预算是以弹性成本预算为基础编制的, 选择因素法和百分比法, 在不同的情况下预算利润。

(2) 零基预算方法体现谨慎性原则。零基预算方法的全称为“以零为基础编制计划和预算的方法”, 是指在编制成本费用时, 不考虑以往会计期间所发生的费用项目或费用数额, 而是将所有的预算支出均以零为出发点, 一切从实际需要与可能性出发, 逐项审议预算期内各项费用的内容及开支标准是否合理, 在综合平衡的基础上编制费用预算的一种方法。

(二) 在财务数据估算中体现谨慎性原则

财务数据的估算包括各项收入项目的估算, 各项成本费用的估算, 现金流入量和流出量的估算。收入项目的估算应在较为科学的市场预测的基础上进行, 对于销售量和价格的估计应适当保守, 对于是否发生不确定的收入项目应不予计算, 对于发生数额不确定的收入项目应予低估;在各项成本费用的估算中, 对于是否发生不确定的成本费用项目应予以计算, 对于发生数额不确定的收入项目应予适当高估;现金流量的估算中也应体现谨慎性原则, 不高估现金流入, 不低估现金流出。

(三) 在财务数据分析中体现谨慎性原则

在财务数据进行估算后, 进行财务分析, 计算出反映投资项目盈利能力、偿债能力和现金流动状况的各项财务指标。投资者和政府主管部门根据指标确定项目的财务可行性以及项目未来的运行经济前景的, 如在折旧费用的分析计算中, 可以考虑改变所有固定资产统一采用直线法 (按使用年限或工作量) 平均计算折旧的方法, 根据项目所占用固定资产的情况, 将固定资产分为几个大类, 按各类固定资产磨损的性质分别采用不同的折旧计算方法, 对于科技含量高的部分固定资产应采用加速折旧法, 同样无形资产的摊销也可根据项目的情况适当缩短摊销年限。一方面财务指标的计算结果具有谨慎性;另一方面还会产生一定的税费后移效应, 有利于投资者迅速收回投资。

(四) 在财务预算管理职能中体现谨慎性原则

企业预算管理有两项职能, 即管理决策和管理控制, 不同职能对预算管理体系的设计提出不同要求, 如在销售预算的制定过程中, 根据专业分工所造成的各专业部门之间信息的不对称性, 销售部门掌握着企业未来销售情况, 如果预算只是为了发挥管理决策功能 (如以销定产) , 销售部门就会毫无保留地拿出其掌握的信息, 与各部门共享;但如果预算的目标之一是发挥管理控制职能 (如作为业绩评价标准) , 销售部门就可能会有意低估未来的销售收入, 从而有利于其业绩评价。然而, 低估会相应造成生产计划的减少, 企业生产就不能达到效率最高的状态, 如在根据预算划拨各部门资金时, 各部门为了在资金使用上有较大自由, 并且能控制更多的资金, 可能会虚夸本部门的资金需求量, 从而造成资金浪费。

参考文献

[1]张爽:《财务分析中的稳健性原则》, 《中国农业会计》2007年第11期。

[2]吴琦琦:《谨慎性原则在财务管理中的应用》, 《现代商业》2008年第3期。

[3]董立萍:《我国会计中谨慎性原则的应用的几点看法》, 《科技信息》2008年第4期。

预算原则 篇5

装饰工程是建筑工程中最后一个部分, 其作用不仅仅是对建筑内部进行加工、美化, 装饰工程在提高建筑使用价值, 保护建筑结构方面也发挥着重要的作用。装饰工程管理预算则是在建筑装饰工程设计图纸完成的情况下, 对工程用料等各方面因素进行估价、合计等步骤, 初步计算出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有效的装饰工程管理预算是降低成本、提高消费者满意度、保证装饰工程质量的重要保障。

现代生活水平的提高, 人们对于生活的质量要求也随之加强, 建筑装饰工程, 也就是人们平常所称的“装饰”, 越来越成为人们生活必不可分的一部分。但是这也为消费者带来了新的烦恼:过高的装饰费用会造成消费者的财政负担, 而降低装饰成本, 消费者又会担心装饰工程的质量是否过关。如何在使消费者满意的情况下, 既能降低成本, 又能保证装饰工程的质量呢, 这时装饰工程管理预算的重要性就显现出来了。

二、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

(一) 建筑装饰工程带有一定的繁杂性

建筑装饰工程是建筑工程的最后一个部分, 但是建筑装饰工程与建筑工程并没有一定的相关性, 即建筑装饰工程是在建筑工程结束后进行的。当建筑装饰工程师在对建筑主体进行设计时, 要格外再对建筑主体的设计、结构进行检测和了解, 在此基础上才能对建筑主体进行合理的装饰设计。

建筑装饰工程包含对建筑主体各个方面的加工、美化。比如, 建筑主体墙面的粉刷、墙体的设计、门窗的装潢、灯具的设计等各种细节问题。这些都表明, 建筑装饰工程带有一定的繁杂性, 这也在无形中提高了建筑装饰工程的成本。

(二) 建筑装饰工程对质量要求高

如上文所述, 建筑装饰工程是对建筑主体的加工、美化, 如果说建筑工程是从宏观方面对建筑主体设计、建造的, 那么建造装饰工程就是从微观方面对建筑主体加以处理、美化。建筑装饰工程对各种细节方面都有自身独特的高要求, 建筑装饰工程是直接体现在消费者面前的, 其要让消费者在视觉上、感受上满意, 舒适且其质量的高低直接影响消费者对建筑主体的满意程度和使用期限。

(三) 建筑装饰工程量大, 但其基本建造都为手工建造

建筑装饰工程对建筑主体各方面细节的高质量要求以及其工作的繁杂性, 都表明了其工作量的巨大。现代建筑装饰工程的施工基本都为手工建造, 这是众所周知的事情, 大量工程的手工建造, 且工作繁杂、细节要求高, 这都代表着高额的人工费用。

三、装饰工程管理预算的原则及其注意事项

(一) 注意装饰工程管理预算的科学性

在对建筑装饰工程进行施工预算时注意与消费者进行合理有效的沟通。在与消费者进行沟通时, 了解消费者对于装饰风格、使用材料的喜好, 并且尽量要给与消费者明确合理的价格, 保证与消费者沟通的有效性。装饰工程中的材料费用在预算成本中占比重较大, 在装饰工程管理预算时就要特别注意装饰材料的预算, 与消费者有效的沟通, 在尽量避免浪费材料的情况下满足施工的材料需求。

在装饰工程管理预算时, 还要注意实地考察。及时注意各种材料费用的市场价格, 在材料成本受市场波动的影响下, 尽快调整对建筑装饰工程的管理预算。且在装饰材料的保存、使用、监察等方面也要格外注意。

(二) 注重装饰工程管理预算的合理性

在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 其成本不仅仅只是材料成本、人工费用, 还有各方面细节的费用支出, 像是小型器械的使用费用、建筑装饰工程的维护费用等。对于建筑装饰工程施工过程中的各方面细节都要注意到, 保证装饰工程管理预算的合理性。同时, 也要加强对于施工人员的监督, 避免材料的浪费, 或是施工人员监守自盗, 偷偷地将成本较高的材料换成价格低廉且质量不合格的材料。

对于人工费用, 应该严格按照有关部门的规定进行合理预算。而且, 还可以对施工工人进行激励奖励, 在保证预算合理的前提下, 对于表现优异的工人给予一定的奖励, 可以提高工人的积极性, 保证工程的质量。

(三) 在进行装饰工程管理预算时, 也要注意其他非常规因素的影响

比如, 国家某些政策的改变、某些行业技术水平的提高等因素造成的建筑装饰工程成本的变动。及时关注这些非常规因素的变化, 调整装饰工程的管理预算。

四、总结

有效的装饰工程管理预算是提高消费者满意度、降低成本、保证建筑装饰工程质量的必要条件。在进行装饰工程管理预算时, 要首先分析建筑装饰工程的特点, 注意管理预算的科学性和合理性, 及时与消费者进行有效沟通并进行实地考察, 了解各材料的价格变化。除此之外, 还要及时了解到某些非常规因素的变化, 及时调整建筑装饰工程的管理预算。

参考文献

[1]刘婉秋.建筑装饰工程施工造价管理的思考[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 2009 (5) .

[2]张燕.加强建筑装饰工程造价管理的策略[J].民营科技, 2009 (7) .

[3]谢丽珊.装饰工程造价预算与控制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6) :122-123.

预算原则 篇6

EVA是经济增加值 (Economic Value Added) 的英文缩写。它是STERN-STEWART管理咨询公司于1982年注册的绩效评价指标。上世纪90年代, 在STERN-STEWART公司的大力推动下, EVA不仅在国外实务界得到广泛的应用, 学术界也对EVA进行了深入的探讨, 主要集中在三个方面: (1) 如何修正EVA指标以改善其业绩评价能力; (2) 如何根据我国会计准则进行调整以精确计算EVA; (3) EVA价值管理与其他管理方法尤其是预算方法的融合, 如:刘俊勇 (2006) 全面分析了将EVA应用于全面预算模式的优点, 刘远文 (2006) 通过对传统预算和全面预算管理的比较, 特别是以EVA为起点的预算模式相对于传统预算模式的优越性后, 建设性地提出以EVA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将是对传统预算管理体系的变革。韩鹏、陈刚 (2005) 设计了基于EVA的经营预算模式。展雷 (2006) 对EVA在预算管理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并指出EVA应用于全面预算管理中的优点与局限性。李蕾、杨爽 (2004) 对EVA在制定预算目标中的应用进行了讨论, 认为“EVA综合考虑了企业各项资本成本, 因而可更准确地衡量企业为股东创造的实际价值”。

2009年12月28日, 国资委发布了《中央企业负责人经营业绩考核暂行办法》 (以下简称《暂行办法》) , 该暂行办法引入了EVA指标对中央企业进行业绩考核, 并明确了EVA的计算规则, 标志着我国EVA价值管理进入新的时期。

面对利润与EVA双重指标的考核, 可否将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融合为统一的管理方法, 怎样融合成为当前中央企业面临的重要问题。本文从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的互补性入手, 提出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的模式融合的原则, 以期为中央企业进行管理改革提供参考。

二、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模式的融合

EVA价值管理的目标是实现股东价值最大化, 利润预算模式的目标是企业利润最大化。传统经济理论认为利润最大化并不必然导致股东价值最大化, 经理人员为追求个人短期利益可能采取最大化短期利润的行为而使得股东的长期利益受损, 产生委托代理问题。EVA的出现很好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并不矛盾。通过将利润预算纳入EVA价值管理模块, 成为EVA战略管理的一部分, 企业可以实现利润与股东价值的统一。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可以弥补传统利润预算的缺点, 有着明显的优势。

1. 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模式的互补性分析

(1) 以EVA而非利润作为预算起点可使经理人员决策更具理性。传统利润预算模式的起点是会计指标而非经济指标, 会计是以会计假设为基础, 通过账户、核算及会计报表等一套完整的方法体系, 在会计准则的约束下对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记录。企业的会计活动即使受到会计准则的约束, 也会具有人为的可操纵性。

以EVA价值管理为导向的利润预算优点在于, 计算EVA的调整事项在一定程度上消除了会计操作中的人为因素, 并且考虑了权益的资本成本, 因而能够更加准确地计量企业经营投资活动的经济价值, 并使得企业的财务管理决策更具理性。

(2) 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可以有效降低委托代理成本。随着我国经济的高速发展, 市场的逐渐完善, 现代企业作为各相关方契约的统一体正逐步走向复杂化。在现代企业层层委托代理关系的约束下, 传统利润预算模式显然不能够解决委托人与代理人的利益冲突, 不能够有效降低企业的代理成本, 增加企业的融资竞争力。由于传统预算模式的绩效考评只考虑了利润, 并不能激励管理人员行为上与股东利益一致, 因此产生较高的委托代理成本。

首先, 预算目标与企业目标出现偏差。在传统利润预算模式下, 预算目标与企业目标之间存在差异, 预算工作的推动并不完全导致企业目标的达成。某些情况下, 管理人员为达到传统预算目标采取了短期行为, 如只顾追求高额利润从而增加企业的财务和经营风险等等, 严重损害股东的长远利益。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综合考虑了资金的占用成本, 促使企业注重财务杠杆与资本杠杆的效率。

其次, 信息不对称会产生“预算松弛”问题。预算松弛指的是预算执行者 (下属部门及员工) 为了较为轻松地完成预算指标, 在参与预算编制的过程中, 倾向于制定较为宽松的预算标准。其主要表现为低估收入、高估成本费用、低估产销量甚至销售价格, 夸大完成预算的困难。人性本位主义的理性表现为管理高层注重长远利益, 而下层注重个人短期利益, 高层与下层之间的博弈是公司长远利益与个人短期利益的博弈。利用EVA对员工进行绩效考核可以使员工的自身利益与公司的长远利益统一为公司价值的尺度。如果企业编制了EVA报表, 董事会与股东就可以更全面地了解企业的运营及财务信息, 削弱信息不对称, 压缩预算松弛的空间, 使预算与企业管理更加科学。

2. 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模式的融合原则

EVA价值管理与利润预算模式融合的目的是扬长避短, 建立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模式, 提高企业的管理水平与行业竞争力。为此, 企业管理改革在通过可行性论证后, 还应考虑以下原则:

(1) 经济性原则。经济性原则指企业建立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模式需考虑的成本与收益。一般而言, 基于EVA的价值管理模式可以在长期内提高企业的价值创造能力与行业竞争力。中央企业在进行管理改革过程中, 可以考虑在利润中心基础上建立EVA中心 (或以EVA为导向的投资中心) 以全面统筹规划。在确定EVA中心的职能方面, 应综合考虑管理活动的成本与收益, 量力而为。对于合伙制企业而言, 实务中由于利润与价值统一程度较高, 若无企业扩张产生的代理问题则不推荐。

(2) 全面性原则。全面性原则指企业建立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模式时需全面考虑模式的规划与人员的调动。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模式既要求对预算目标EVA进行责任分解, 又要求对实际EVA业绩进行事中控制与事后考核。企业需将所有营业活动与非营业活动纳入EVA价值管理考核范围, 利用已有的利润预算模式进行EVA预算。在人员调动方面, 企业管理改革需得到上下级的支持与各部门的积极配合, 想方设法建立适合企业的EVA导向利润预算制度并调动起全员的积极性。

(3) 一致性原则。一致性原则指一旦开始进行利润预算改革, 需克服困难, 循序渐进, 按计划分阶段进行, 不可朝令夕改或半途而废。EVA价值管理理念在我国尚处于探索阶段, 相关企业制度尚不完善。我国企业在推行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制度过程中必定会遇到种种困难, 这时不应浅尝辄止, 应按照计划有序地推行管理制度改革。这不仅有利于改革过程中企业内部的稳定, 也有利于企业在长期内建立起稳定成熟的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制度, 并逐步向EVA预算制度过渡。

三、总结

面对2009年底国资委22号文件, 中央企业高层管理者应正确认识到以EVA进行业绩评价的科学性, 按照经济性、全面性、一致性原则积极推进管理改革, 使其与传统利润预算平稳融合, 并全面统筹经营、财务与投资活动为企业创造价值。

建立以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模式非朝夕之功。实务界与学术界应继续深入研究如何将目标EVA进行分解, 如何衔接税后净营运利润预算与利润预算, 如何统筹EVA价值管理部门与其他管理部门间的关系等问题, 为我国企业采用EVA为导向的利润预算模式提供操作指南。

参考文献

[1]刘远文.对传统预算管理的变革——基于EVA为核心的全面预算管理模式[J].财经界.2006, 11

[2]韩鹏, 陈刚.基于以EVA为核心的预算管理模式的探讨[J].价值工程.2005, 10

[3]李蕾, 杨爽.经济增加值EVA在全面预算管理中的应用[J].价值工程.2004, 6

[4]刘俊勇.全面预算管理:战略的观点[M].2006

上一篇:项目体验式教学下一篇:年金基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