操作问题论文

2024-09-23

操作问题论文(共12篇)

操作问题论文 篇1

试题特征分析

此类问题通常是以几何图形题的方式呈现, 结合了图形的变换、全等与相似等初中数学的重要知识点, 需要仔细阅读题目中提供的信息以便作出合理的推断. (1) 需要进行画图或实验操作, 了解问题的大致范围或内容. (2) 目标常常是有指向性的, 但结论需要经过探索确定. (3) 整题的解答常常表现出不同层次的结果.

各地中考中常将此类题目作为压轴题呈现.题目大多是在课本原题的基础上进行动态性的变化拓展, 或从某些结论是否保持不变的角度进行研究.

解题方法指导

(1) 充满信心又耐心细致:此类问题的题量大, 初看时难免有点畏惧, 但只要你结合已有的经验方法, 根据题目呈现的顺序和要求进行操作尝试, 解答时就一定会有所收获.

(2) 注意思维的迁移特点:证明特殊情况下的结论时所采用的方法往往可以给一般情况下的证明提供有益的启示.

(3) 操作中敢于大胆猜想:严密细致的推理是必要的, 但由于此类问题的结论在“暗”处, 有时需要经历一定的尝试性探索, 如画出不同情况下的图形进行度量观察发现目标的结论.

热点问题解析

一、图形割补问题

例1 (2011·常州) 已知:如图1, 图形 (1) 满足AD=AB, MD=MB, ∠A=72°, ∠M=144°.图形 (2) 与图形 (1) 恰好拼成一个菱形 (如图2) .记AB的长度为a, BM的长度为b.

(1) 图形 (1) 中∠B=_______°, 图形 (2) 中∠E=_______°;

(2) 小明有两种纸片各若干张, 其中一种纸片的形状及大小与图形 (1) 相同, 这种纸片称为“风筝一号”;另一种纸片的形状及大小与图形 (2) 相同, 这种纸片称为“飞镖一号”.

(1) 小明仅用“风筝一号”纸片拼成一个边长为b的正十边形, 需要这种纸片_______张;

(2) 小明若用若干张“风筝一号”纸片和“飞镖一号”纸片拼成一个“大风筝” (如图3) , 其中∠P=72°, ∠Q=144°, 且PI=PJ=a+b, IQ=JQ.请你在图3中画出拼接线并保留画图痕迹. (本题中均为无重叠、无缝隙拼接)

【分析】可用剪纸进行尝试, 注意题中的线段、角度关系以及无重叠、无缝隙所表示的数学意义.

【解析】 (1) 连接AM, 易得△ADM≌△ABM, 利用三角形内角和可得∠B=72°, 同理可得∠E=36°;

(2) (1) 分析可知, 拼接点只能是点A, 利用360°除以72°即可得到需要“风筝一号”纸片5张;

(2) 如图4, 以P为圆心, 以a长为半径画弧, 与PI和PJ分别交于两点, 然后以两交点为圆心, 以b长为半径在∠IPJ的内部画弧, 两弧交于一点, 连接这点与点Q, 画出满足题意的拼接线.

【点评】此题以“风筝”、“飞镖”为背景, 以图形的剪和拼为形式, 考查掌握菱形的性质、正多边形、圆、密铺等重要知识, 需要同学们灵活运用两三角形的全等得到对应的角相等, 掌握密铺的规律.

变式问题

如图5是一块四边形的薄钢板, ∠A=60°, ∠C=120°, AB=AD.

(1) 能否先沿一条对角线将钢板切割成两块, 再焊接成一块与原钢板面积相同的三角形钢板?若能, 请说明切割、焊接的方法, 用虚线画出示意图, 并说明焊接的钢板是什么三角形;若不能, 请说明理由.

(2) 若BC=1 m, CD=3 m, 求这块钢板的面积.

【参考答案】 (1) 连接AC, 把△ABC绕点A逆时针旋转60°, 得到等边三角形; (2) 4姨%3m2.

二、相似应用问题

例2 (2011·江苏盐城) 情境观察:将矩形ABCD纸片沿对角线AC剪开, 得到△ABC和△A′C′D, 如图6所示.将△A′C′D的顶点A′与点A重合, 并绕点A按逆时针方向旋转, 使点D、A (A′) 、B在同一条直线上, 如图7所示.

观察图7可知:与BC相等的线段是_______, ∠CAC′=_______°.

问题探究:如图8, △ABC中, AG⊥BC于点G, 以A为直角顶点, 分别以AB、AC为直角边, 向△ABC外作等腰Rt△ABE和等腰Rt△ACF, 过点E、F作射线GA的垂线, 垂足分别为P、Q.试探究EP与FQ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证明你的结论.

拓展延伸:如图9, △ABC中, AG⊥BC于点G, 分别以AB、AC为一边向△ABC外作矩形ABME和矩形ACNF, 射线GA交EF于点H.若AB=k AE, AC=k AF, 试探究HE与HF之间的数量关系, 并说明理由.

【分析】可通过度量的方法发现二线段间的关系, 从“问题探究”中的相等关系到“拓展延伸”中的不等关系 (可尝试将k的值设置成2、3) , 联想到证明线段相等 (倍数) 关系的常用手段是三角形的全等 (相似) .

【解析】 (1) 根据全等三角形对应边相等可得:BC=AD.∵△AC′D≌△CAB, ∴∠AC′D=∠CAB.∵∠AC′D+∠C′AD=90°, ∴∠CAB+∠C′AD=90°.即可得∠CAC′=90°.

(2) 证明Rt△ABG≌Rt△EAP, 得AG=EP, 同理AG=FQ, ∴EP=FQ.

(3) 过点E作EP⊥GA, FQ⊥GA, 垂足分别为P、Q, 证明△ABG∽△EAP, ∴AG/EP=AB/EA.同理AG/FQ=AC/FA.∴AB/EA=AC/FA=k, ∴AG/EP=AG/FQ.∴EP=FQ.∵∠EHP=∠FHQ, ∴Rt△EPH≌Rt△FQH.∴HE=HF.

【点评】本题以几何中最常见的旋转变换形式呈现, 考查了初中几何学习中最重要的全等三角形和相似三角形的判定.

变式问题

在图10至图12中, 直线MN与线段AB相交于点O, ∠1=∠2=45°.

(1) 如图10, 若AO=OB, 请写出AO与BD的数量关系和位置关系;

(2) 将图10中的MN绕点O顺时针旋转得到图11, 其中AO=OB.求证:AC=BD, AC⊥BD;

(3) 将图10中的OB拉长为AO的k倍得到图12, 求AC/BD的值.

【参考答案】 (1) AO=BD, AO⊥BD; (2) 过点B作BP∥AC交MN于点P, 由全等可得; (3) 过点B作BP∥AC交MN于点P, 由相似可得.

操作问题论文 篇2

对于为什么柜员办理业务速度比他行慢的原因,我有以下感想:我行的硬件是暂时无法解决的问题,但软件还是存在很多可以解决的问题。首先,工作台设计不合理,有些柜台甚至连柜员脚都伸不直,电脑主机、打印机也都没有专为其设计的暗道,尤其是综合柜员,会计流水打印机与零售终端打印机摆放位置及其不规范,柜员总是上下弯腰或者左腾右挪的在办理业务,导致柜员极其劳累不说,自然不会给客户干净利索的感觉;钱箱(抽屉)设计也不合理,致使配钞影响速度,最重要的是点钞机,总是卡钞,点钞不顺利,自然效率提不高。其次,客户等候区因没有专职大堂经理,故经常有客户跑来前台柜员咨询业务或者不知道须拿叫号牌而让柜员向其解释的情况发生;再者等候区因未放置杂志报刊,也无电视节目观看(建行都有),客户在等候办理业务期间容易产生焦躁之心,而进一步对柜员容易产生不满情绪。

对于业务经理的工作质量,有以下感受:一年轮岗的时间太短,进入到一个新的环境,一般需三个月的时间才能熟悉各方面状况,等到进入状况还未清理整治好发现的问题,差不多又要换网点了;业务工作排班的问题,一个星期之中有两天是自己休息,有两天是替事中监督上班,那么,只有三天的时间可以来做其他的事情,而这三天之中,有太多杂乱繁琐的事情要进行。比如说随时要辅导柜员的业务问

题;凭证内外库、现金尾箱的每周清理查库(其实规定主管内控的行长每月是必须要查凭证和尾箱一次的,但几乎没有网点执行而全部由业务经理在做);每天反洗钱工作的甄别、验平及补报交易处理;每天自查管理系统的操作、报表勾对;每天的邮件收看、回复工作;月底所有报表的报送等等。同时,每天的业务传票勾对,业务经理都会列入重点,投入大量的精力,业务监督中心对其下发的差错单,都是对其绩效工资和业绩最直接和最重要的考核标准。因此,对于工作中其他的问题,想要着手去清理整治,却总是有心有余而力不足之感(就比如车站支行的账户档案袋,我来了有半年之久,却直到现在,都还未能全面的清理一遍)。

操作问题论文 篇3

“打电话”是人教版教材五年级下册第132~133页的内容,属于“综合与实践”领域,“综合与实践”是积累数学活动经验的重要载体。

教材的主体结构大致分为三部分。第一部分是“创设情境,分析问题”。这部分并没有让学生画图,但有逐一通知和分组法的图示。教材还问了这么一个问题:“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越少”。第二部分“数形结合,优化方法”。教材明确要求学生动手画图,还规定了图例,通过数形结合的方式使解决问题的方法直观化。第三部分是“总结规律,拓展延伸”。通过“你发现什么规律了吗”这个问题,让学生把这节课的基本知识抽象出来,达到一个比较高的层次。

【教材解读】

从教材的编排体系看,学生在前面已经学过了“烙饼问题”和“统筹原理”,后面又有了“找次品”。本课既能用到前面的优化思想、模型思想的经验,又能对“找次品”积累一定的数学活动经验。

本课中蕴含的主要数学思想有化归思想、模型思想、数形结合思想、优化的思想、对应的思想。化归思想本课体现为化难为易;模型思想体现在1、2、4、8、16……n这个等比数列中,此数列的和为2n-1,2n表示得到通知的总人数,1表示老师,2n-1表示减去老师后通知到的学生人数;数形结合思想体现在通过图示的方法表示出题目中的数量关系,是一个抽象到直观的过程;对应思想是指时间和人数两个变量有着重要的对应关系,比如10分钟的时候对应1024人,如果不进行对应,学生就会把等比数列的尾项与数列的和搞混掉。最后优化思想是激发学生深入思考的一种重要思想方法。

本课当围绕这些数学思想进行设计,教师应设计丰富的数学活动,使学生在活动中感悟数学思想。数学思想处在最高位,数学活动是传达数学思想的手段,活动本身不是目的,形成经验才是目的,积累数学活动经验是为让学生将来能够自动自发地运用数学思想方法。最后在数学活动过程中还形成一些知识和技能。

【教学目标】

1.利用学生熟悉的生活情境,通过独立思考、对比、画图、模拟、讲解分析、小组讨论等数学活动,使学生找到打电话的最优方案。

2.渗透化难为易、数形结合、优化、对应的思想,培养学生借助图形解决问题的意识。

3.感受几何倍增的神奇魔力,培养学生的数感。

【教学设计】

(一)课前谈话,做好准备

教师发给每个同学一张纸,请学生把纸对折一下。猜一猜,为什么要对折。

其实很简单,对折后就有2个半张,可以用两次了(合理用纸)。

(设计意图:“猜一猜”使学生进入积极思考的状态,并且没有猜对猜错之分,调动学生举手表达的积极性。另外,可以和结尾相呼应,最终学生会发现打电话和多次对折一张纸,是同一个数学模型。)

(二)创设情境,去情境化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000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

读到这里,你想到了什么?

预设:全部通知到要1000分钟。

补上问题:怎样打电话省时间?

预设:打电话通知学生的同时,请他帮忙再打给别的学生。

(设计意图:在创设情境的过程中又要注意去情境化,去情境化才能帮助学生自觉地建构隐藏在情境后面的数学知识与思想方法。本题通过老师虚假的名字、巨大的学生人数以及又去掉了“紧急”2字的题目,让学生感到这不是一个生活问题,而是一个虚拟的、数学的问题,从而实现了去情境化。如此一来,想到短信群发,请家长帮忙、一个人用10部手机等生活化想法的学生少了。同时,通过1000的人数和“怎样打电话省时”这个问题,把学生的思维聚焦到解决策略上。)

(三)独立思考,初步尝试

1.化难为易。

题目:A老师有一个通知要传达给15名学生,如果用打电话的方式,每1分钟通知1人。请你设计一个打电话的方案,并算清楚花了多少分钟。

把你的想法表示在纸上。(展示学生的3种方案)

2、反馈交流。

学生通过独立思考,用文字、算式或者图示表达了自己的想法,教师选取3种典型性的分组法,投影给全体学生看。在师生的互动分析中,教师边分析边把3种方法画在黑板上。

3.对比优化。

为什么方法2、3比方法1多节约了1分钟?是不是分的组越多,用的时间就越少?为什么分三组和分五组都花了7分钟?帮忙的学生到底在第几分钟才开始帮老师打电话?你觉得还有缩短时间的可能性吗?你觉得怎样打才能最省时间?

4.情景模拟。

教师现场展开让学生模拟用倍增法打电话的过程。

(设计意图:从1000人到15人体现了化归思想,也为学生学习六年级上册的“鸡兔同笼”积累了化归的经验。在反馈交流时,教师允许学生表达形式的多样化,无论是文字还是算式,教师都把它们图示化,动态地画在黑板上。让每个学生都能理清分组法打电话的过程,为下一步对比分析做好准备。另外,通过3种方法的对比,让学生体会到并不是分的组越多越快,抓紧每一分钟“人人参与”才是最快的。最后通过情景模拟的方式丰富了数学活动的类型,再给学生创造一次理解的机会。)

(四)数形结合,再次探究

1.经过刚才的讨论,同学们头脑里一定有了新的认识。请你把新的打电话过程画在纸上。

2.展示学生的成品,课件动态演示画图过程。

提问:接下来要画几个圆圈,每个圆圈上再长出几个圆圈?

3.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

预设:数出来,1+2+4+8=15,8×2-1=15。

4.如果再给你一分钟,会出现几打几的情况?

(设计意图:通过讨论,学生对倍增法有了一定的感觉,但是想要获得数学活动经验,必须亲身实践,画图是最好的办法。之后教师再二次用课件呈现画图过程,引导学生发现规律,再通过“你怎么知道已经通知到15人了”一问,使学生从图示过渡到算式,达到更高的层次。)endprint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123456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248163264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314500)endprint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123456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248163264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浙江省桐乡市濮院小学 314500)endprint

(五)运用经验,二次挑战

1.题目:如果用上述方法,7分钟最多能通知多少人?通知100人最少需要几分钟?

预设:图示法,1+2+4+8+16+32+64=127,1×2×2

×2×2×2×2×2=128,128-1=127。

2.加法中出现了几个加数,乘法中出现了多少个2,为什么都是7个?7代表什么意思?

为什么128还要减1?通知100人最少需要7分钟,还是6分钟?

(设计意图:培养学生的应用意识,使学生主动运用刚发现的规律解决问题。同时再一次经历从图示到算式的过程,毕竟在100人的前提下,图示不再那么好画了,算式的优势以及必要性突显出来了,什么时候放弃图示转用算式,就看学生的个体差异了。)

(六)总结经验,解决问题

1.学了这节课的内容,你知道怎样打电话最省时间了吗?

预设:根据学生的回答填表。

生活中还有类似打电话的事吗?

第几分钟1234567

得到通知的总人数(含老师)248163264128

预设:折纸、折绳子。

通知1000名学生最少需要多少时间,留到课外思考。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的总结形成表格,用纯数字的方式再次总结规律,并让学生感受对应思想。同时帮助学生把本课所得经验迁移到别的事物上,又和课前谈话呼应,最后还留给学生继续思考的空间。)

【课后反思】

(一)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教学时教师要通过合适的问题情境,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问题情境的设计除了要有趣味性和挑战性,还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数学的积极性,要能激发学生的思考。思考的起点要低,开放程度要大,人人都能参与。只有这样,学生才能积累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

试教时,笔者把问题情境设置成“通知7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7是一个质数,可以分成2组,用时4分钟;也可以用倍增法,1+2+4=7,用时3分钟。本以为把学生解决问题的策略控制住,不要有太多的策略,就更容易到达数学本质。但恰恰由于解决问题的策略少,缺少了策略之间的对比,使得学生对倍增法的优势感觉不强烈,甚至有的学生虽然用了倍增法,但只是被他碰巧这么做了,头脑里没有形成用倍增法解决问题的活动经验,以至于在解决“通知50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的时候,反而不用倍增法了。

后来,笔者把问题情境改成了“通知15名学生最少需要几分钟”。学生想出更多的解决问题的策略,再通过不同策略之间的对比,揭示出快的方法之所以快的根本原因,学生终于在充分展开的过程中,积累了良好的、可以运用的数学活动经验。

(二)通过多样化的活动,帮助学生积累数学活动经验

数学活动经验不像事实性知识那样“看得见、摸得着”,而且表述是唯一的,不同的学生获得经验的时机和质量是不同的,不同的活动适合不同的学生,在前一个活动中获得的经验不清晰、不完整,通过后一活动可能就变得清晰和完整了。因此在教学过程中,教师要设计多样化的数学活动,力求每个学生作为学习的主体都能参与到活动里,使每个学生都能积累丰富的、完整的、立体化的数学活动经验。以本课为例,所涉及的数学活动有独立思考、对比分析、情景模拟、画图、观察、填表格等。有的学生独立思考能力不强,或许他在情景模拟时,突然顿悟;有的学生抽象能力不强,无法列出算式,或许他在填表格时,豁然开朗。并且这些活动也是有层次性的,就算是能力比较强的学生,也能在每个活动中积累不同的数学活动经验。

并且,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对同一数学对象的认识是有差异的,即使外部条件相同,每一个学生仍然可能具有不同的理解,获得不同的经验。因此教师在教学时应该尊重每个学生有不同的想法。以本课为例,在独立思考时笔者允许学生通过计算、文字、图示等不同形式表达自己的想法,在抽象成算式时允许学生用加法算式或者乘法算式,允许他们用综合算式或者分步算式,也允许学生不形成算式一直用图示法或者数列解决问题。

总之,积累数学活动经验并不是一句口号,更是学生获得智慧的途径。智慧不体现在问题的答案里,而是体现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关注过程,关注每个学生数学活动经验的积累,让每个学生都获得智慧。

操作问题论文 篇4

一、倒闸操作误操作原因分析

研究表明电力系统倒闸操作过程中, 引起误操作的原因来自很多方面, 其中操作人员、技术方面的原因最为常见。接下来从这两个方面认真探讨倒闸操作中误操作发生的原因。

1 操作人员的原因

操作人员是倒闸操作的执行者, 其综合素质低往往是引起误操作出现的根本原因。操作人员素质低主要体现在以下两个方面:

首先, 操作人员技术水平低。当前电力系统管理多采用值班制度, 部分操作人员专业知识不扎实, 对一些电气设备的性能、工作情况不熟悉, 甚至有些电气设备出现故障竟浑然不觉, 倒闸操作想当然, 具有较大随意性。另外, 倒闸操作经验缺乏, 加上疏忽大意, 导致倒闸操作过程屡次出现误操作。

其次, 倒闸操作操作人员不按照相关规范进行, 存在侥幸心理。部分操作人员习以为常, 甚至将错误操作误认为是正确操作。部分操作人员填写值班表时不认真, 字体潦草, 填写内容过于简单等, 无法给其他操作人员提供有价值的参考。总之, 操作人员倒闸操作过程中出现的上述问题, 无疑给倒闸误操作埋下较大隐患。

2技术方面的原因

对合闸投退操作不重视, 部分操作人员甚至不了解合闸操作的重要性, 仅凭借自身经验或在他人的指导下进行操作, 甚至自以为是的进行操作, 大大增加了误操作出现机率, 无疑给整个电力系统的安全运行造成较大影响。另外, 防误解锁钥匙管理不规范, 也是引起误操作出现的重要原因。不重视防误锁后期的维护, 导致失灵、生锈、卡涩等, 严重影响其功能的发挥, 无法避免误操作的发生。

二、倒闸操作误操作防止措施

倒闸操作误操作往往给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造成重大不良影响, 轻者烧毁电气设备, 重者引发电力安全事故。因此, 应积极采取有效措施, 防止倒闸操作过程中误操作的出现。笔者结合多年倒闸操作经验, 提出防止误操作发生的相关措施, 以防止倒闸操作误操作情况的发生, 为电力系统的安全、稳步运行奠定坚实的基础。

1提高操作人员综合素质

首先, 电力系统管理部门应采取针对性措施, 提高倒闸操作人员的专业技能。一方面定期组织倒闸操作人员进行业务常识集中培训, 提高其对误操作的认识, 使其充分了解误操作可能造成的危害, 自觉遵守倒闸规范标准进行操作。另一方面, 加强专业技能的培训。邀请经验丰富的专家开展倒闸操作专题讲座, 使期掌握倒闸操作防止误操作的技巧, 并列举典型案例进行剖析, 使操作人员对照自己日常操作加以改正。其次, 完善和建立倒闸操作制度。在倒闸操作制度中明确倒闸操作应注意的事项, 以及误操作相关的责任处罚, 以引起操作人员的足够重视;最后, 制定严格的惩罚制度。电力系统的稳定运行, 与企业生产经营以及人们的日常生活密切相关, 一旦因倒闸误操作引起故障, 往往造成较大经济损失。因此, 电力系统管理部门应结合自身实际, 制定和完善惩罚制度, 以督促倒闸操作人员严格按照规定操作。

2 重视防误闭锁装置的管理

防误闭锁装置是防止倒闸操作误操作的重要装置, 一定程度上可防止操作人员进行误操作。因此, 应重视防误闭锁装置的管理, 确保其处于最佳的工作状态。首先, 倒闸操作时要求操作人员重视对防误闭锁装置的保护, 严格按照规范标准进行操作, 避免无对其造成损坏;其次, 定期检查防误闭锁装置性能, 一旦发现问题尽快采取措施解决, 保证其功能的充分发挥;最后, 利用解锁钥匙进行解锁操作时, 应将详细情况上报给相关负责人, 允许后才可进行操作, 尤其对于私自解锁的行为应给予严厉的处罚。同时, 解锁操作应严格按照操作规程进行, 排除故障后应详细记录解锁钥匙使用情况。

3 重视倒闸操作细节管理

倒闸操作包括很多细节工作, 操作相对繁琐, 如不集中精力很可能会溜掉某个操作环节, 导致倒闸误操作, 因此, 为防止误操作情况的发生, 应重视倒闸操作细节管理工作。

首先, 要求操作人员接到调度命令后, 对操作票上的内容进行认真核对, 分析哪些内容与实际情况相符, 明确听电、送电范围, 没有异议后认真填写危险因素控制卡, 并对可能出现误操作的因素进行分析, 制定针对性预防措施;其次, 对于比较复杂或重大倒闸操作时, 事前应进行演练, 使操作人员更加熟练运用相关工具, 明确相关操作指令, 掌握倒闸操作流程, 避免为节省操作时间而跳过某项操作现象的发生, 确保准确无误的完成倒闸操作, 有效避免误操作情况的出现;最后, 实际倒闸操作前, 要求操作人员认真检查设备情况, 如发现异常排除后才能进行倒闸操作。另外, 加强倒闸操作细节工作的监督。要求操作人员明确倒闸操作中危险点, 例如, 习惯性误操作、带地线合刀闸、误合误拉开关等, 要求进行倒闸操作时引起足够的注意。同时, 倒闸操作结束后, 避免随便乱放工具, 导致其受潮或生锈。认真核对操作是否与工作票要想内容相符, 争取做到万无一失。

结语

当前社会发展迅速, 各行各业对电力系统运行稳定性的要求越来越高。倒闸操作是确保电力系统稳定运行的重要工作内容, 因此, 应将倒闸操作当做工作的重点, 认真分析倒闸操作误操作出现的原因, 要求操作人员严格按照操作要求进行倒闸操作, 并处理好倒闸操作过程中各项细节工作, 以有效避免误操作情况的发生, 确保电力系统的安全、稳定运行, 为社会生产提供优质的电力服务。

参考文献

[1]张英明.倒闸操作过程中的危险点分析与控制[J].农村电工, 2007, 04:33.

“增减挂钩”操作问题及改进建议 篇5

国土资源网(2011年7月15日 10:42)

■ 江西省吉安县国土资源局 刘建生 王志凤 孟展

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下称增减挂钩),作为一项探索性的制度 ,在促进土地节约集约利用,统筹城乡发展方面意义重大。而落实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政策,是合理配置土地资源,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实现城乡统筹,建立城乡统一的土地市场的必然要求,也是缓解建设用地供需矛盾的有效途径。但从实施情况看,操作中的确存在一些问题。本文拟通过阐述增减挂钩的内涵及政策变迁,分析增减挂钩目前存在的问题,并尝试提出相应的对策。

增减挂钩内涵

按照有关方面的解释,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是指依据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将若干拟复垦为耕地的农村建设用地地块(即拆旧地块)和拟用于城镇建设的地块(即建新地块)共同组成建新拆旧项目区(下称项目区),通过建新拆旧和土地复垦整理等措施,在保证项目区内各类土地面积平衡的基础上,最终实现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节约集约利用建设用地,城乡用地布局更加合理的目标。

增减挂钩政策的变迁

增减挂钩经历了从提出、形成、试点到规范等几个阶段。同时,也经历了以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和耕地总量动态平衡为中心,到以保护农民利益为中心的政策转变。

2000年11月 30日,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加强土地管理促进小城镇健康发展的通知》明确提出,“县、乡级土地利用总体规划和城镇建设规划已经依法批准的试点小城镇,可以给予一定数量的新增建设用地占用耕地的周转指标,用于实施建新拆旧,促进建设用地的集中。”同年 12月底,国土资源部发布的《关于加强耕地保护促进经济发展若干政策措施的通知》,进一步提出了“为妥善解决小城镇建新拆旧过程中的建设用地指标问题,对国家和省级试点小城镇,单列编报下达一定数量的建设占用耕地周转指标。”这两个文件可以看作是增减挂钩政策的源头。

2004年10月 21日,《国务院关于深化改革严格土地管理的决定》第一次明确提出: “鼓励农村建设用地整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要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2005年 10月,国土资源部下发了《关于规范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试点工作的意见》,在全国部分省市部署开展了“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试点工作。2006年4月,天津市等五省(市)的 9个项目区成为第一批 “城镇建设用地增加与农村建设用地减少相挂钩” 试点。这个阶段是增减挂钩的形成与试点阶段。2008年 6月 27日,国土资源部印发了《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 ”一词,正式成为政策文件的规范性用语。该文件还进一步明确了挂钩内涵和具体的管理办法,核心思想是因地制宜,试点运行。

2010年 11月 10日,温家宝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研究部署规范农村土地整治和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工作。会议指出了近年来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所取得的成绩和存在的问题。而之后的《国务院关于严格规范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切实做好农村土地整治工作的通知》,对增减挂钩工作提出了新的要求,并强调严格控制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规模和范围。经批准开展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的地方要严格按照有关规定,坚持局部试点、封闭运行、规范管理,不得擅自扩大试点范围。自此,增减挂钩进入了规范阶段。

增减挂钩存在的问题

个别地方违背农民意愿强拆强建,侵害农民利益。在挂钩规划实施的过程中先拆后建,或者两者同时进行,往往会由于资金的缺乏使农民得不到妥善安置,最终.损害了农民和集体的利益。

少数地方片面追求建设用地指标,擅自开展增减挂钩试点或扩大试点范围,扩大挂钩周转指标规模。正如中国土地勘测规划院副总工程师邹晓云所说的那样,一些地方政府以获得指标为唯一目的,通过获取指标,扩大城市建设规模,违背了制度设计的本意。

有些周转指标不能按时归还。有关调查显示,有些地方试点工作已逾3年,地方政府归还建设用地指标情况并不理想,部分试点地区不能按时归还周转指标。

相关管理办法有待完善。《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试点管理办法》对增减挂钩有关事项,仅做了原则性的规定,尚未出台具体的实施细则和详细的操作办法。实践中,有些地方验收权限层层下放,造成项目单位同时又是验收单位,项目质量难以保证。

公众参与不足。公众参与作为维护公众利益、优化规划方案的手段,在政策决策中受到了越来越多的关注和重视。但在增减挂钩操作过程中,由于公众参与机制不健全、信息传递渠道不畅,公众参与明显不足。

改进增减挂钩操作的建议

如何解决上述问题?总体上,增减挂钩工作要遵循国务院的有关要求:以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城乡统筹发展为导向;以增加高产稳产基本农田和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为目标;以切实维护农民权益为出发点和落脚点。具体地,笔者认为应该从以下几点进行完善。尊重民意、保障权益。农村土地资源是农民的生产资料、劳动对象、财富之源。实施增减挂钩工作必须以农民同意为前提,以农民满意为目的。因此,项目的实施需尊重当地农民意愿,维护集体和农户合法权益。项目区实施过程中,涉及农用地或建设用地调整、互换,需经集体经济组织和农民确认;以城带乡、以工促农,建新地块实行有偿供地所得收益,要全部或主要用于支持农村集体发展生产和农民改善生活条件,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和农村集体经济发展;统筹城镇建设用地增加和农村建设用地撤并的规模、范围和布局,合理安排城镇村建新用地的比例,优先保证被拆迁农民的安置和农村公共设施建设用地,并为当地集体经济的发展预留空间。

因地制宜、有序推进。由于各地自然条件、经济发展水平和农村建设用地复垦潜力差异较大,政府和农民对开展增减挂钩的诉求也不尽一致,所以增减挂钩工作必须坚持“因地制宜、统筹安排、先易后难、分步实施”的原则,优先考虑在自然条件较好、经济较发达、复垦潜力较大、政府和农民积极性较高的地区实施。

统筹规划、规范管理。增减挂钩必须全面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在落实城乡建设总体规划的前提下,科学规划、合理布局、分步实施、有序推进,真正将增减挂钩纳入到土地利用总体规划中。要摸清当地农村建设用地现状、规模及分布状况,分析建设用地复垦潜力,研究增减挂钩空间布局,不断优化用地结构,保证挂钩项目的长期性、持续性。在建新选址时,要避让基本农田,尽量少占耕地等好地,多占未利用地等劣地,确保项目实施后,增加耕地有效面积,提高耕地质量,建设用地总量不突破原有规模。

同时,在国家层面上,要及时完善《增减挂钩试点办法》,制定实施细则,规范指导项目实施。借助土地开发整理项目实施的经验,按项目的六项制度规范运行,执行严格的验收制度。这是做好增减挂钩的基本要求。

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问题研究 篇6

摘要:风险是金融体系和金融活动的基本属性之一。我国银行的风险管理活动刚刚起步,进行操作风险的管理框架建设是一个必须要解决问题。

关键词:操作风险;商业银行;新巴塞尔协议

1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形成的理论分析

1.1道德风险与操作风险

对于银行来说,银行每一个职员的操作行为,都是职员本人投入人力资本,规避个人风险,实现个人价值的过程。这个操作过程中,银行需要职员投入人力资本去规避银行风险,实现银行价值,由于个人的价值与银行的价值在很多时候是不统一的,这样就产生了利益冲突。由于人力资本是天然依附于职员身上,出于“经济人”的自利本性,职员会首先想尽方法规避个人风险,实现个人价值。这时就会有发生操作风险的可能,用另一个方法解释为:职员操作失当将使银行面临操作风险。

1.2委托代理关系和操作风险

在我国国有商业银行的复杂委托代理关系下,银行的监管变得十分困难,现实中,银行很难设立出一个最完美有效的激励机制,对可能发生的风险进行完全的防范。实际的操作过程中,业务部门人员和风险控制部门的人员都是“经济人”,而且为了自身利益的最大化,难免会有机会主义行为。

1.3认识的非理性行为倾向与操作风险

所谓的“非理性行为倾向”就是人们的一种行为决策习惯或者偏好,或者是人认识问题、做出决策和调整决策时的一种普遍心理倾向,这种心理倾向并不符合“理性人”的假设,这些倾向在人们行为或者决策过程实实在在的发挥着重要的作用,往往导致认识的错误而产生风险。认识的非理性行为倾向发生在人们认识事务的过程中,是人们对风险发生概率和结果进行主观判断和行为决策要依赖于有限的、可供利用的信息,而这些信息经过主观分析和判断后会产生系统性的偏差,这些认识的偏差可以分为四种。

(1)相似性偏差。

人们在认识新事物时常常以两件事物的相似性为依据,通过事件A的相关信息评估事件B,相似性指标在多数情况下会有效,但是也会产生严重错误。同一行业的不同企业的风险水平是不同的,一旦这些相似性偏差积累爆发,操作风险就会以信贷风险的形式出现,例如美国的次贷危机。

(2)利用性偏差。

个体受记忆能力或者知识的局限性,在预测和决策时大多利用自己熟悉的或者能够凭想象构造得到的信息。因为资本的本性就是追逐利润的,所以,以往的教训并不能阻止银行在经济繁荣时期的疯狂放贷行为。

(3)锚定效应。

人们对不熟悉的事物进行评估和预测时,通常都会选择一个参考点,一个无关的、先入为主的数字或其他任意性质的事物都可能成为下一步认知与判断的基础,从而造成偏差。

(4)群体影响。

在一个问题的解决问题上,如果出现了两种对立的观点时,通常会采取多数通过的方法来博得群体中大多数成员的认同而放弃非主流的观点,从而产生认识的偏差,根据“陪审团定理”,只要单个人做出正确选择的概率大于1/2,参与人决策的独立性越强,整体做出正确判断的可能性就越大而群体影响削弱了银行雇员决策的独立性,就减弱了最终结论的可靠性,从而导致操作风险。

1.4博弈论与操作风险

对于银行来讲,当其遭受欺诈时,如果防范无效或防范失败,均可导致其收益、声誉、竞争能力等方面的降低和客户的流失,继而发生经济损失。如果防范成功,则银行将会获得收益、声誉、竞争能力、客户等方面的增加,从而提高其自身价值;但是在防范欺诈的过程中会有成本支出,只有在银行疏于防范时才没有成本发生。

对于欺诈方来讲,如果欺诈行为成功,其将获得一定的非法利得;如果欺诈行为被发现,则受到一定的惩罚。一般来讲,只有在金融机构不设防的情况下,实施恶意欺诈行为基本上会成功;当其实施善意行为时,其既不可能获得非法利得,也不可能受到处罚。

由此可见,在恶意欺诈的过程中,基于经济或其他方面的利益,欺诈方和金融机构之间,还应存在着欺诈行为与防范行为的博弈关系。

2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主要挑战

2.1操作风险管理部门建设滞后

巴塞尔协议要求,银行必须全面建立操作风险管理架构。与国外在银行以及分支机构设立专门的风险管理者不同的是,我国的商业银行风险管理框架存在基层风险管理缺失的共同问题,而这些基层分支机构恰恰是操作风险多发区。很显然,目前的商业银行操作风险管理框架需要加大力度来建设,以适应国际性大银行的普遍要求。

2.2操作风险数据库水平低

由于长期以来我国商业银行不重视操作风险损失历史数据的积累,加上我国商业银行信息披露制度不健全,银行具有隐藏风险事件的动机,使得我国商业银行操作风险历史数据较难收集,到目前为止,国内学术界和实务界对操作风险的研究主要是对新巴塞尔资本协议中操作风险管理框架的介绍和各类操作风险度量模型的分析,操作损失数据的搜集刚刚起步。

2004年,中国工商银行出台了《操作风险管理框架》,并将其作为《中国工商银行全面风险管理框架》的一部分,这标志着工商银行成为在我国金融系统内第一家正武将操作风险的监督管理纳入具体议事日程的银行。操作风险管理分为对七大损失事件的管理,分别是内部欺诈,外部欺诈,雇用合同以及工作状况带来的风险事件,客户、产品以及商业行为引起的风险事件,有形资产的损失,经营中断和系统出错,涉及执行、交割以及交易过程管理的风险事件,2004年工商银行开展了全行操作风险情况问卷调查,调查结果显示:信贷、票据、个人金融和会计结算专业将是控制防范操作风险的重点。

除了各家商业银行,国内部分学者也着手操作风险损失数据工作。樊欣、杨晓光(2003)和张新杨(2004)从媒体公开报道和法院案例两个不同方面分别收集了71个和174个银行操作风险损失事件,并以这些数据作为依据,对我国商业银行的操作风险现状进行了定量的概括归纳。

由表1和2可以看出我国商业银行操作损失的分布特征:就业务部门角度而言,损失事件主要集中在商业银行业务和零售银行业务;就损失事件类型而言,损失事件主要可以归因于内部欺诈、外部欺诈;从损失金额来看,商业银行业务部门占了绝大部分。

2.3资本金不足问题严重

不管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操作风险量化技术多么发达,任何一家银行都不可能100%将它完全转移,也就是说,为操作风险分配资本金是必须的,银行之间的差别只是在操作风险管理水平的高低上,国内银行目前的资本普遍不足,在资本补充渠道缺乏的情况下,再为操作风险分配资本金就会进一步恶化资本金不足问题,实际情况中,即使不为操作风险分配资本金,大多数城市商业银行也很难达到8%的资本需求,更不要说操作风险分配资本了。

3结语

操作风险管理是一个快速发展的领域,它的发展必将使未来银行走向全面风险管理,虽然操作风险管理面临的挑战是非常复杂的,但是它必然会为银行带来价值,作为操作风险管理团队,必须要使整个组织了解其面临的风险。什么导致风险,以及风险大小。

基于操作方法发现数学问题 篇7

“创新意识”是《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 (2011年版) 》10个核心概念之一。数学课程标准指出“学生自己发现和提出问题是创新的基础”, 要注重引导学生“从实际背景中抽象出数学问题”。可见, 要重视从实际操作中发现数学问题, 让问题始于操作, 而不仅仅止于操作。因此, 需要基于操作来发现问题。所谓“基于”, 强调的是问题因操作而生成, 因操作而发现。一般需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类推操作方法来发现疑点

对于连续几次相似操作, 可以引导学生在完成相关操作之后, 用其中某次操作的方法来解读其它操作, 从而发现值得怀疑的地方。对于非连续相似操作, 可以引导学生对当前操作与以前类似操作进行比较, 用以前操作的方法来解释当前操作, 从而发现不甚明白的地方。

例如,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第37页有道习题:在每个图里 (图1至图3) 涂色表示。

教学时, 当学生给图1、图2分别涂色形成图4、图5后, 可以先引导他们发现如下问题:同样涂色表示2/3, 为什么图4涂了2个桃, 而图5涂了4个桃呢?从而进一步理解分数2/3的意义。然后引导学生用图4的操作方法 (每个桃1份) 去解释图5:涂色的4个桃可以用分数4/6来表示4/6, 难道2/3与4/6相等?

同样, 当学生给图3涂了8个桃后, 可以引导学生分别用图4、图5的操作方法去解读图3。如果每个桃1份, 涂色部分就可以用分数8/ (12) 表示;如果每2个桃1份, 涂色部分就可以用分数4/6表示。这样, 是否意味着8/ (12) =4/6呢?显然, 从本题操作 (涂色) 上能够发现的疑点有两个层面。第一层面, 桃的个数问题, 即, 涂色的桃的个数不同, 为什么却都可以用2/3表示?第二层面, 分数相等问题, 即, 2/3与4/6相等吗?8/ (12) =4/6成立吗?学生基于图1的涂色操作以及自己的生活经验, 很容易给图2、图3涂色。他们只要反思, 就会去考虑图2涂4个桃、图3涂8个桃, 而图1只要涂2个桃的原因, 从而找到疑点。

二、拓展操作内容来发现支点

学生经历操作活动, 会在脑子里留下相应的表象。让学生基于操作表象, 拓展操作内容, 发现对操作经验起支撑作用的固定点, 根据现结论与原结论的比较, 提出新的见解。要注意以下两点:1.拓展内容需要有序进行, 逐步发现操作经验的支点。2.不要进行再操作, 而要根据原有表象想象再操作的过程, 获取应有的认识。

例如, 苏教版《义务教育数学课程标准教科书·数学》五年级下册“找规律”例1:下表的红框中两个数的和是3。在表中移动这个框, 可以使每次框出的两个数的和各不相同。

(1)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2) 如果每次框出3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3) 如果在上表中每次框出4个数,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每次框出5个数呢?

学生通过多次移动框的操作, 不但建立了相应的操作表象, 而且积累了一定的操作经验。这时, 要让学生去发现“平移框找和”经验的支点。也就是要在改变框平移路径、改变框的形状等背景之下, 去逐渐明确框平移次数、框出数的个数、和的个数三者之间的本质联系。

可以引导学生如下分三步来发现操作经验的支点:

第一步, 增加几行数 (如图) 。

第二步, 改变框的形状 (如图) 。

第三步, 改变大长方形的形状 (如图) 。

这样, 在原有操作表象基础上, 学生基于原有操作 (左右平移框) 进行延伸 (框, 既左右平移又上下平移) , 在解决原有问题 (一共可以得到多少个不同的和) 的过程中, 不断明晰平移次数与和的个数之间的关系。

三、审视操作过程来发现盲点

对于利用操作来解决现成的问题, 要引导学生从操作本身去找出被忽视的地方。具体地讲, 要引导学生对操作的过程、结果、科学性等进行反思, 先反思操作与结果的关系, 再反思操作与现成问题的关系, 最后反思操作的科学性与合理性问题。

例如, 教学圆的周长公式的推导。其数学操作, 以苏教版五年级数学下册为例, 主要是画圆、剪圆、量圆的周长、计算商。也就是让学生从硬纸板上画4个大小不同的圆, 剪下来, 用绕绳、滚动等方法量出圆的周长, 通过计算每个圆的周长除以它的直径的商发现圆周率。教材上的现成问题有两个: (1) 你准备怎样来量圆的周长? (2) 通过测量和计算, 你发现圆的周长和直径之间有什么关系?显然, 第一个问题涉及到测量长度的科学性, 第二个问题涉及到分析数据趋势的合理性, 另外还有诸如剪纸的方法问题、简单规则图形的周长量与算的一般性问题, 等等, 这些是需要审视操作过程才会发现的盲点。

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问题研究 篇8

1 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原因分析

1.1 人为因素。

变电运行操作人员由于受到知识水平、心理素质等多方面因素的影响, 造成其在变电运行实践操作过程中技术水平不达标、判断能力不准确、工作态度不负责, 而导致各种变电运行操作不规范甚至是不准确。变电站倒闸操作主要包括八个步骤。任何一个环节出错都有可能造成误操作。

1.1.1 操作票填写错误。

电气倒闸操作票用书面形式明确了操作任务、项目和顺序, 是防止误操作事故的有效措施。填写一份正确的操作票广义上涵盖了倒闸操作的前3步:接受操作任务、填票、审票。实际中易出现下列人为原因造成操作票错误, 导致误操作。调度员预发操作任务和值班员核对接受时未使用设备双重名称和规范的操作术语, 因谐音、通话声音小或地方方言造成接受操作任务错误, 或受令人和发令人对同一操作任务的理解存在偏差, 导致操作票和调度任务不对应。

1.1.2 无票操作或擅自改变操作顺序。

个别值班员自认为熟悉操作项目, 把填写操作票看作是可有可无甚至是多余的形式, 为应付检查在操作完才来补填;或即使有操作票也不带到现场, 操作回来后一并打勾, 结果出现错误造成误操作。

1.1.3 无调度命令擅自操作或不明白操作目的盲目操作。

无调度命令擅自操作行为是十分恶劣的, 最容易导致误操作。变电产的倒闸操作很多是配合操作, 如果只关注变电所的操作部分, 对本次操作目的不了解, 操作起来就很盲目, 对整体缺乏把握, 一旦操作中遇到异常问题, 就会手忙脚乱不知如何处理, 引起误操作。

1.1.4 操作前未“三核对”, 操作后检查不到位。

走错间隔造成的误操作在变电运行事故案例中占的比重很大, 究其原因是操作前未认真执行“三核对”, 即核对名称、编号和状态, 就盲目操作;或者操作中一人暂时离开操作现场, 另一人现场等待过程中移动了站立位置, 继续操作时, 两人未再次核对设备, 默认为等待人站立的位置为操作设备, 导致误操作事故。

1.2 设备、环境因素

1.2.1 电力设备无明显标识。

一、二次设备无标识或标识不明显、字迹模糊或标识不规范, 如电气设备无铭牌、不标识双重名称和相色, 隔离开关、接地闸刀、手车式开关无分合指示、旋转方向, 熔断器不标识容量、切换开关不标识位置指示、保护压板命名不规范等, 都易造成误判断, 导致误操作。

1.2.2 防误闭锁装置不完善。

各种防误操作闭锁装置在功能、质量、适用性、可靠性等方面难免存在缺陷和局限性。例如机械程序闭锁装置公适用于简单电气接线, 电磁闭锁装置必须通过电动操作回路发挥作用, 微机闭锁装置不具备二次操作闭锁功能等, 决定了防误装置不可能面面俱到。绝大多数防误闭锁装置都不能约束到临时接地线的安装和拆除。这也是电气误操作中带接地线合闸 (包括带对侧地刀或接地线送电, 检修后漏拆临时接地线或试验短接线引起的) 出现频率高的主要原因。

1.2.3 操作环境不畅通。

变电站在设计时都充分考虑了操作环境的畅通, 方便操作人员行走。但部分变电站因扩容、扩建、设备改造, 施工设备和材料未及时清理, 或冬季积雪未及时清扫, 使道路不畅, 路面不平坦, 妨碍操作人员的行走, 甚至脚下踩空失去平衡, 影响电气操作效果。

2 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应对措施

注意以上所分析的问题, 可以有效的减少电气误操作, 为了更大程度的控制变电事故, 运行中可从以下几个方面提高倒闸操作质量、降低误操作事故发生率, 以人为控制为主。

2.1 加强管理, 落实责任

电力企业和班组应结合实际作业环境和季节特点确定不同阶段反事故斗争工作的重点和目标, 强化针对性和可操作性;定期对设备进行评价, 及时消除设备缺陷, 完善应急;建立安全生产事故责任制, 明确误操作事故的责任, 做到“四不放过”。

2.2 完善制度标准, 增强制度执行力

规范变电站安全生产规章制度和操作规程的种类和标准, 尤其是变电站典型倒闸操作票的制订要科学, 要在正确的基础上优化操作步骤, 便于操作人员现场操。同时应及时对各类规程制度进行整理修订, 对模糊部分加以细化, 重复部分予以删除, 新增部分及时更新。

2.3 定期培训学习, 提高操作技能

正确对待人的生理与心理因素, 以积极的价值观和企业文化引导职工, 使之养成良好的职业道德和严谨细致的工作作风。通过多途径、多形式有针对性的教育培训提高操作人员的安全意识、技术能力和心理素质。

2.4 规范操作行为, 加强安全监护

按照倒闸操作“七要, 八步骤”规范操作行为, 养成良好的操作习惯。明确电气倒闸操作中存在的危险点, 全过程、全方位监护操作人的操作行为, 监护人要自始至终对每项操作任务、每个操作步骤及操作人的每个举动都严格进行审核、检查、确认。对重要复杂的操作站长或值班负责人应实行二级监护。

2.5 重视防误闭锁装置的管理和维护

选择使用可靠性较强、功能齐全的防误闭锁装置, 定期进行检查, 保持其良好的运行状态。明确防误工作专责人, 形成防误工作网, 封存保管解锁钥匙和万能钥工作, 规范解锁程序, 严格按权限履行审批手续, 控制解锁钥匙的使用, 加强防误装置的运行维护, 对防误装置的维护应与主设备同等对待, 必须建立设备台帐, 在停电检修主设备时, 应按照检修工艺的要求, 同时检修防误闭锁装置, 特别是锁具的防锈蚀和防卡涩, 加大对防误装置研究开发的授入和参与, 使其更具可拿性和适用性, 积极推广和应用计算机及信息技术, 实现人与机器的优势互补。

3 结语

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受到的影响因素较多, 文章只是从主要方面挖掘出电气误操作产生的原因, 并综合性的提出了以人为主的控制措施, 有利于减少电气误操作发生率, 促进变电稳定运行。

摘要:电气误操作严重影响电力安全生产, 特别是恶性误操作事故, 轻则造成设备损坏、电量损失, 重则造成电网稳定性破坏、人身伤亡。其产生以人为因素为主, 以其它因素为辅, 文章在研究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产生原因的基础上, 有针对性的提出相关应对措施, 以促进变电稳定运行。

关键词:变电运行,电气误操作,倒闸,防范措施

参考文献

[1]王鸿海, 陈建辉.浅谈防止电气误操作事故的发生[J].电力学报, 2006, (6) .

[2]王连辉.电气误操作原因分析及防止对策[J].电气技术, 2008, (11) .

[3]文袁灼清.莫炳超电气误操作原因分析及防范对策[J].大众科技, 2008, (3) .

低年级数学操作相关问题探讨 篇9

一、有效调控操作场面

1.慎选材料, 排除无关干扰。

动手操作是一种探究知识的手段, 是多种感官参与认识过程的学习方式, 动手操作包括用眼观察、张口叙述、动脑思维等外在与内在活动。大部分低年级学生在动手操作过程中往往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 无法对操作对象保持有目的的、定向的注意, 不能准确地抓住操作重点做深入的观察研究。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过程而非操作结果时, 学生往往对稍纵即逝的过程没有足够的注意。因此, 教师要慎重选择操作材料, 弱化操作材料本身的色彩、形状对学生的吸引力, 尽量选择直观的操作材料, 引导学生排除无关属性的干扰, 把握住事物的本质属性。选择操作材料的一条重要标准是要看该操作材料是否有利于认知活动的开展, 如果答案是否定的, 那么操作材料就是无益的, 甚至可能分散学生注意力和妨碍他们的思维进程。由此可见, 操作材料的选择要同时考虑低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数学学科自身的特点, 并不是越直观越好。

2.适度指导, 提高操作效益。

合理利用操作材料, 可以有效提高课堂效率, 但是如果在操作过程中教师的引导不当, 就会出现操作材料变成玩具的现象, 这不仅影响课堂纪律, 更为严重的还会影响教学目标的实现, 浪费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 导致课堂低效率。学生的年级越低, 越需要教师的指导。低年级学生的知觉选择性发展不健全, 很难保持长时间的有意注意。在低年级课堂教学中, 经常有一些学生在动手操作的过程中时常被操作材料奇特的形状、多姿的色彩等外部特征所吸引, 不能持久保持对操作对象定向的、有目的的注意。特别是当观察的重点为操作的过程而非操作的结果时, 学生往往无法对稍纵即逝的过程给予足够的注意。因此, 在操作过程中教师要指导学生仔细观察。一是观察的重点, 主要观察什么;二是观察的方法、顺序, 怎样观察。要引导学生将观察与操作有机地结合起来, 这样学生离开操作材料后, 才有可能在头脑中留下准确、完整的表象, 进而促进分析综合, 达到帮助抽象概括的作用。

3.把握生成, 及时调整预设。

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兴趣和欲望, 把握生成, 及时调整预设。教师要投身到学生的操作活动中去, 如可以帮助学生捡起滚落在地上的球, 然后追问:“球为什么会顽皮地滚落在地上?”这时, 教师的角色是活动的组织者和合作者, 在合作的过程中教师还可以清楚地了解学生的学习过程。当学生搭好积木非常有成就感时, 教师可以及时展示他们的作品, 适时引导提问:为什么把长方形、正方形放在底部?圆柱为什么立着搭而不是横着放?球为什么不容易搭建, 只能放在上面?这样, 学生就会在动手操作中发现知识, 及时反馈。学生感知的东西越多, 获得的感性知识也就越丰富, 迸发的思维火花也就更加绚丽。学生的天性是好奇、好玩、好动, 自律性差是他们的共性。如果学生在动手操作时, 教师不注意检查与调控, 就会致使部分学生操作不合要求、各行其是, 这样的操作就无法实现预定的目的, 同时还会因为学生注意力分散而影响教学效果, 也不利于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养成。

二、注重学生操作深度

1.自主探究, 培养问题意识。

学生是学习的主人, 要在操作活动中实现自主发展, 做深层探究者, 就必须真正参与到课堂的操作活动中去。只有学生认为操作活动不是教师的强迫命令, 也不是教师强加的, 而是一种自身学习需求引发下的自觉行为, 这样的操作才是有效的。动手操作是为了加强学生的直观印象, 让学生体验探究知识的过程而进行的, 但是有的教师可能因为教学时间的关系, 常常使动手操作流于一种走过场的形式。教师应当让学生了解动手操作的作用, 培养学生通过动手操作解决问题的热情。在操作活动中, 教师要让学生充分体验操作活动带来的成功感, 使学生在动手操作中体会运用操作材料的价值, 感悟操作活动对解决问题的作用。学生清楚地了解操作活动的作用后, 学生对动手操作的热情才能长久保持, 操作活动才能够真正成为他们的一种自觉行为。

2.思维跟进, 推进操作深度。

教师组织动手操作的目的必须明确, 操作必须具有足够的思维含量。在动手操作之前, 要先让学生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不断提出新的想法, 并通过动手实践探索问题的答案。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不仅感知了知识产生的过程, 而且在探索活动中学到了科学探究的方法, 发展了学生的思维能力与合理推理的能力。在动手操作时, 要让学生明确为什么这样操作, 通过操作解决什么问题, 目标是什么等, 不要单纯地为操作而操作。在动手操作之后, 还要引导学生思考一些有价值的问题。为此, 教师要充分发挥低年级学生的主体性, 引导学生在遇到困难和实际问题时, 能通过动手操作来解决问题, 并在操作中把做、想、说结合起来, 即在操作中能自主的思考问题、总结经验, 使具体的操作经验上升为数学思维, 在头脑中逐步实现对操作活动本质的认识和理解, 由此来激发学生操作的主动性, 发展学生的思维。操作只是一个过程, 它只起桥梁作用, 让学生操作的重要目的, 是使学生的感性认识能不断积累、形象思维能不断丰富, 从而提高理性认识与抽象思维能力。

三、合理安排操作程序

1.借助交流, 实现质的飞跃。

虽然低年级学生的语言组织能力较弱, 但在动手操作中, 教师仍然需要组织学生进行交流。因为语言是思维的外壳, 学生借助语言把获得的感觉、知觉、表象加以概括, 形成概念、判断后才能进行推理;学生通过语言表达来调节、整理自己的思维活动, 使之逐步完善。因此, 为了促进操作和思维, 必须充分地让学生描述操作的过程和结果, 表达自己的想法和认识。同时, 教师为了了解学生的思维活动情况, 也需要组织学生交流表达。因此, 可以把点名发言、小组交流和同步两人对讲等不同方式结合起来, 使学生人人都有口头表达的机会。教师要通过倾听他们的表达, 发现学生操作过程中思维的闪光点与存在问题, 及时给予肯定或纠正。同时, 组织学生认真听取同伴的叙述, 参与评价他人的操作过程和思维过程。教师要有意识地鼓励、指导学生发言, 促进他们积极思维, 逐步提高语言表达能力。操作活动只是一种手段、一个过程, 操作活动不是教学目的, 教学中仅有操作是不够的, 唯有将操作活动与想象、推理、表达、思考有机结合起来, 在建构知识的过程中让操作活动数学化, 加大操作中的思维含量, 学生的操作能力才能得以培养, 数学素养才能有效提高。这样, 通过动手与动口的结合, 使学生顺利实现直观到抽象的过渡, 从而掌握学习方法。

2.放手探究, 提高学习能力。

学生的知识并不是仅仅依靠传授和模仿得来的, 要想促使低年级学生真正获得知识, 就要把他们都当作研究者, 让他们在动手操作中自主地探索知识, 主动地感知、理解、抽象和概括知识, 只有如此, 这些知识才能真正内化到学生已有的知识结构中去。因此, 教师应该多采用观察、操作和合作等方式, 给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学习的时空, 让他们在探索过程中自己“发现”和“创造”知识, 并在发现的过程中提高探究知识的能力。动手操作可以给低年级学生创造一个自主探究的时空, 学生亲自动手参与探究, 经历前人发现知识的简缩的思维过程, 不但获得了知识和技能, 而且学会了如何学习, 同时其探究的意识和能力也得到了培养。教师扶得过多, 只会培养学生思维的惰性, 不利于学生自主参与意识的培养。

3.整合知识, 培养创新思维。

在课堂教学过程中, 教师应该尽力提供让全体学生都能参与探究的时机, 避免由少数优秀学生的活动代替多数学生的活动。教师应该做好铺垫, 尽可能让学生在新旧知识的连接点处尝试解答问题, 使所有学生具有独立探求解答问题的体验, 经历数学知识获取的全过程, 学会主动探寻解决问题的途径和方法, 从中享受成功的喜悦, 继而以更饱满的热情参与学习。动手操作中要为学生创设主动参与的机会, 提供主动发展的空间, 引导学生主动参与, 从而落实学生的主体地位, 促进学生主动发展, 使学生的数学素质得到提高。总之, 动手操作能够丰富低年级学生的感性认识和直接经验, 唤醒他们已有的知识储备, 使他们对所学内容形成清晰的表象, 从而形成新概念, 掌握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在动手操作过程中不能搞一刀切, 操作材料的直观程度应该依据低年级学生的思维特点、不同层次学生的思维水平、不同难易程度的知识点来决定, 力求做到动手操作和具体形象思维、抽象逻辑思维相结合, 保证学生的具体形象思维与抽象逻辑思维之间有紧密的联系, 更好地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

浅析颈椎牵引的操作和护理问题 篇10

1 牵引方式

目前比较常用的有卧式和坐式两种方式。一般而言, 对于老年体弱者最好选择卧式牵引, 其他人群则选择坐式牵引为佳。相对而言, 卧式牵引较为舒适安全。但因项部垫枕摩擦, 牵引力度会受影响, 因此, 计算牵引重量时, 与坐式牵引比较应加重1kg为宜。而坐式牵引是完全悬空无摩擦阻力, 因此牵引重量确切, 但因端坐, 所以没有卧式牵引舒适安全。

2 牵引重量

疗效是否满意, 牵引重量至关重要。过轻达不到目的, 过重患者难以承受, 甚至造成新的损伤。因此应严格掌握。通过反复临床观察, 对于第一次牵引的患者, 设定自身重量的8%, 而后逐渐增加到10%即可。如系卧式牵引, 在坐式牵引的基础上, 应增加1kg为宜, 以抵消项部摩擦阻力。

3 牵引时间

每次牵引时间30min, 1~2次/d, 10d为1个疗程。在临床实践过程中, 最好牵引到20min时询问患者有何不适, 有无眩晕恶心或症状加重等临床表现, 有则停止, 无则再加5min。病人在治疗后原地休息片刻后方可起立或行走。

4 不良反应

在牵引过程中, 难免产生一些不良反应。 (1) 凡瘦弱者, 需在下颌处垫一软布或棉花之类, 防止因布托薄, 肌肉少, 挤压所致下颌部疼痛 (2) 颈动脉型和交感神经型颈椎病常因布托压迫等因素而产生头昏欲呕等症, 且几分钟后就感到难受, 此种情况只有牵引几分钟, 休息几分钟, 累计达20min即算一次。 (3) 体质虚弱者, 除选择卧式牵引外, 重量也应适当减轻。 (4) 一般而言绝大多数患者通过牵引, 患肢麻木、胀痛应相应减轻, 如系加重, 一是与患肢姿势放置有关, 应将患肢平放在舒适体位, 如将患肢平放仍不能缓解者, 应停牵引并做相关检查。 (5) 体位性眩晕主要见于体质虚者, 在解除牵引后, 应先休息几分钟后再起立行走或进行其他活动。

5 结语

操作问题论文 篇11

关键词:化学实验 操作 安全问题

化学实验具有一定的危险性,这并不是一句耸人听闻之言,笔者从事化学教学多年,耳闻目睹了不少化学实验的危险情景,本文拟就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安全问题谈谈个人的一些粗浅认识,以引起广大师生的注意,避免类似事故的发生。

安全实验的关键是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实验,危险也能变为安全。反之,安全也变得不安全。但也不要害怕,也不必满腹恐惧不敢动手实验;要熟悉操作规定,了解反应规律,不懂要问,不可蛮干。否则,在实验过程中一旦发生事故,危及师生的安全,甚至严重致残造成终生不幸,且会影响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重视实验基本操作是提高实验能力的基础。化学实验的基本操作包括常见的化学仪器使用及药品的用途、性能和作用。如试剂的取用、物质的加热、溶液的配制、液体的过滤与溶液的蒸发、仪器的连接、装置气密性的检查、仪器的洗涤等。熟练掌握这些基本操作是学生安全进行化学实验和获得准确实验结果的保证。当每接触一种新的仪器,除了让学生知道该仪器的名称、特征、规格、使用范围、设备性能、正确的操作方法以外,还应该让学生懂得不按规范操作可能引起的实验误差及可能带来的危害。重要的基本操作必须让学生人人动手,反复练习,并达到相当熟练的程度。对定性实验要做到会用、会放、会接、会装,简单直观,对定量实验要会取、会读、会控制、会计划,安全可行。

在实验之前,首先要让学生自己设计出实验方案,包括实验目的、选用的实验仪器、药品(规格和数量)、实验涉及的化学反应原理和注意事项。

实验中,应该注意在下列情况下常常发生的实验事故:

一、违反操作规定

例如,点燃氢气必须先检验纯度。可是,如果你在用锌和盐酸反应制取氢气的演示实验过程中,当锌粒反应完后,打开反应器的塞又装上锌粒,塞上塞就点燃,就会引起仪器爆炸。为什么会发生爆炸事故呢?这是因为你违背了点燃氢气前必须检验纯度的操作规定。实验过程中打开塞装锌粒跟实验开始时装锌粒相同,反应器里进入了空气,氢气和氧气混合,点燃都会发生爆炸。

又如,在制乙烯时,在大试管里倒入酒精和浓硫酸,加热时,就会发生液体喷出事故。为防止这样的事故发生,在加热液体制取气体时,应加入瓷片以防爆沸。

还要注意,如果你用酒精和浓硫酸加入瓷片加热制乙烯,用排水取气法收集完毕时,先撤去了酒精灯,冷水就会沿导管流入盛浓硫酸的烧瓶,以致引起烧瓶炸裂。这是因为你违背了实验操作而引起的。

加热制取气体并用排水法收集,实验完毕时,应先把导管从水里撤出,再撤酒精灯。上面的操作正好颠倒了,先撤去了酒精灯,还没来得及取导管,水就沿导管流入反应器,引起仪器炸裂,溅出硫酸。

二、用药过量发生事故

一些实验虽然剧烈,但试剂量小并无危险,用药量稍大便会发生危险。如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反应很剧烈,但药量少时并无危险。

在做分组实验时,让学生观察红磷在氧气里燃烧时的现象,放入的药量一定要适量,不得随意用药,否則就会发生意外事故。

又如:用小苏打和浓硫酸反应做二氧化碳的灭火实验。如果小苏打和浓硫酸用量大,产生气压过大,会冲开胶塞,喷出酸液。像这样,也曾发生过烧坏衣服,腐蚀操作者的手的事故。

再如:配制银氨溶液时,如果加入过量的氨水,且不随配随用,久置后再用,溶液中生成了容易爆炸的物质,用时就会引发爆炸事故。此实验要防止加入过量氨水,银氨溶液必须随配随用,不能久置。

三、药品混入杂质

在用氯酸钾和二氧化锰的混合物加热制取氧气时,错把木炭粉当作二氧化锰加入试管与氯酸钾混合,使得药品中混入了杂质,造成了爆炸事故。因此用药时要认真辨清药物,不得马虎从事。

又如:做甲烷的演示实验时,有人没有把空气排净就点燃甲烷气体,产生爆炸事故。此实验应先做甲烷的性质实验,再点燃甲烷气体,以防空气的混入,保证甲烷的纯度,避免爆炸事故的发生。

四、使用失落标签未经鉴定的试剂发生事故

如,在配制溶液时错把硫酸当盐酸使用,造成伤害事故。凡失落标签的试剂一定要检验确定后再使用,以避免伤害事故的发生。

五、实验室空气不流通

在演示氯气、硫化氢、二氧化氮、一氧化碳等有毒气体时,或学生实验可燃性气体。如制氢气、乙烯、乙炔等时,如果实验室空气不流通,有毒、易燃气体逸散到空气中越积越多,达到一定浓度,会引起师生中毒或其他意外事故。因此实验室应安置通风橱、换气扇等通风设施,必须做到实验室空气流通。

为安全地进行化学实验教学,实验时一定要做到以下几点:

一切实验一定要按照操作规定进行。

一切实验一定要在预备室准备好,做到实验无误,方可拿到教室或实验室做。

做有毒、可燃性实验时,一定要打开门窗,使空气流通。

有可燃性气体参加的实验,在点燃或加热前切勿混入空气或氧化剂。

用药量宁少勿多,不要取用未经鉴定无标签的试剂,随配随用,不可久置。

没做过的实验要向能者请教或查清资料再做,不要冒然实验。

步骤多的实验,操作顺序要记熟,不可看一步做一步。

实验室要有一定的安全设施。

熟悉实验室事故的急救方法和处理措施。

只要我们了解各种化学实验事故发生的引发原因,遵循操作规程,认真仔细地进行操作,就可避免各种事故的发生,做到安全实验。

在实施素质教育的今天,我们在培养和提高学生的动手实验能力的同时,必须时刻注意安全问题,使素质教育能够真正落实到实处,让学生以熟练的化学实验技能在“发明与创新”的实践中漫游。

操作系统中死锁问题的研究 篇12

在多道程序设计中,多个进程可能要去竞争有限的资源。进程请求资源,如果当前这些资源不可用,因为它有可能正在被其它的进程使用着,那么该进程就必须进入等待状态。正在等待的进程可能不会再改变状态,因为它所请求的资源一直被其它进程所持有。这种情况被称为死锁(deadlock)。

1 死锁产生的原因

1)竞争资源。当系统中供多个进程共享的资源如打印机、公用队列等,其数目不足以满足诸进程的需要时,会引起诸进程对资源的竞争而产生死锁。

2)进程间推进顺序不合理。进程在运行过程中,请求和释放资源的顺序不当,也同样会导致产生进程死锁。

竞争资源引起的死锁。系统中的资源分成两类:可剥夺性资源和非可剥夺性资源。可剥夺性资源是指某进程获得该类资源后,如果有其他的进程或系统请求使用该资源,该资源就可以被其它的进程或系统剥夺。比如优先级高的进程可以剥夺优先级权低的进程的处理机。不可剥性夺资源是指当系统把该类资源分配给某进程后,再不能强行驳回,只能在该进程使用完后自行释放,比如,磁带机,打印机等。系统中所配置的非剥夺性资源,当它们的数量不能满足诸进程运行的需要,会使进程在运行过程中,因争夺这些资源而陷入僵局。例如系统中只有一台打印机和一台CD-ROM,而此时进程A占有CD-ROM,而进程B占有打印机。若A要求使用打印机,则A将被阻塞。若B要求使用CD-ROM,则B也将被阻塞。于是,在A与B之间便形成了僵局,它们都在等待对方释放自己所需要的资源。但它们又都因为不能获得自己需要的资源而不能向前推进,也不能释放出自己已经占有的资源,因此,就会进入死锁状态。如图1所示。

3)信号量使用不当也会照成死锁

进程间彼此相互等待对方发来的消息,结果也会使得这些进程间无法继续向前推进,即发生了死锁。例如,A进程等待B进程发来的消息,B进程等待C进程发来的消息,C进程又在等待A进程发来的消息,可以看出A、B和C不是因为竞争同一种资源,而是在等待对方的资源陷入死锁状态。这种类型的死锁在基于消息的系统中比较常见。

4)其他类型的死锁

在程序设计中,如果程序设计的不合理,也会产生广义上的死锁,这种情况经常可以见到,比如,程序中用到的一些变量、数据结构和一些存储区。并发进程在使用时,一旦程序设计不合理,往往就会以为别的进程在使用,结果彼此都在等待对方使用完后再使用,结果就出现了死锁。

2 死锁产生的必要条件

1)互斥条件:一个资源每次只能被一个进程使用。

2)请求与保持条件:一个进程因请求资源而阻塞时,对已获得的资源保持不放。

3)不剥夺条件:进程已获得的资源,在末使用完之前,不能强行剥夺。

4)循环等待条件:若干进程之间形成一种头尾相接的循环等待资源关系。

这四个条件是死锁的必要条件,只要系统发生死锁,这些条件必然成立,而只要上述条件之一不满足,就不会发生死锁。

3 死锁的预防方法

死锁预防是设法破坏产生死锁的必要条件之一,从而消除产生死锁的任何可能性,严格地防止死锁的出现。但方法过于保守,对资源限制严格,使资源利用率和进程执行效率大大降低,它是以降低处理速度作为代价的。

3.1 阻止互斥

破坏第一个条件,使资源可以同时访问而不是互斥使用,这是个简单的方法,但在进程并发执行的情况下往往有许多资源是不能同时访问的(写操作),所以这种做法不是都可行的。

只能对可共享的资源(如只读文件)这样做。

不适合非共享资源,例如,为写而打开的文件,打印机等。

3.2 破坏“请求与保持”条件

必须保证:当一个进程申请一个资源时,它不能占有其它资源。也既是采用资源的静态预分配策略,进程在运行之前,一次申请它所需要的所有资源。此时,如果系统有足够的资源,便把需要的所有资源分配给该进程,因此,该进程在运行期间就不会在提出资源要求,从而就破坏了请求条件。如果在分配资源时,只要有一种资源不能满足该进程的需要,就不会分配给它任何资源,而是让它等待,也即破坏了保持条件,从而避免了死锁的发生。

优点:简单安全,易于实施;在进程的活动较单一时性能好;无须抢占。

缺点:资源利用率低;启动进程慢,效率低;有“饥饿”现象存在。

3.3 破坏“不剥夺”条件(允许抢占)

方法1:若拥有某种资源的进程在申请其他资源时遭到拒绝,则它必须释放其占用的资源,以后若有必要可再次申请上述资源。也就是说某一进程已经占有的资源,在运行过程会被暂时释放掉,也可以说是被剥夺了,从而破坏了“不剥夺”条件。

方法2:当一进程申请的资源正被其他进程占用时,可通过操作系统抢占该资源,此方法在两个进程优先级相同时,不能防止死锁。

优点:对状态容易保留和恢复的资源较为方便。

缺点:实现困难,恢复现场代价高;导致过多的不必要抢占;易导致循环重启。

3.4 破坏“循环等待”条件

采用资源定序方法,将所有资源按类型进行线性排队,并按递增规则编号。例如,把输入机的序号为1,打印机的序号为2,磁盘的为3.进程只能以递增方式申请资源,因而不会导致循环等待。

如果进程申请一个资源,它首先必须释放所有比该资源编号大的资源。

优点:资源的申请与分配逐步进行,比预分配策略的资源利用率高;易实现编译期间的检查;无须执行时间,在系统设计阶段问题就已解决。

缺点:严格限制资源的顺序性,不允许增加资源请求;在使用资源的顺序与系统规定不一致时,资源利用率降低;不能抢占。

4 银行家算法

死锁避免方法并不是严格限制产生死锁必要条件的存在,而只是防止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从而避免死锁的发生。死锁避免算法就是避免系统进入不安全状态的算法。银行家(Banker)算法是最著名的死锁避免算法。

银行家算法的主要思想是:它是从当前的状态S出发,逐个检查各申请者中谁获得资源能完成其工作,然后假定其完成工作且归还全部资源,再进一步检查谁又获得资源能完成其工作。若所有申请者均能完成工作,则系统状态是安全的。

如果存在一个安全序列,那么系统处于安全状态。

存在进程顺序P1、P2、P3、…、Pn

如果对于每个Pi,Pi申请的资源小于当前可用资源加上所有进程Pj(其中j

如果没有这样的顺序存在,那么系统就处于不安全状态。

首先引入两个向量:Resourse(资源总量):

Available(剩余资源量):

两个矩阵:Max(进程最大需求量)

其中Max(2,3)元素值为2,表示进程P2对资源R3的最大需求为3个Allocation(进程已分配量)

其中Allocation(2,2)元素值为1,表示系统为进程P2已分配R2资源1个

进程尚需量:Need=Max-Allocation

银行家算法如下:

1)if(Request[i]<=Need[i])执行2);

2)if(Request[i]<=Available)执行3);

else wait();表示尚无足够资源,Pi须等待。

3)系统试探性把要求的资源分给Pi(类似回溯算法)。

并根据分配修改下面数据结构中的值。

Available[i]=Available[i]–Request[i];

Allocation[i]=Allocation[i]+Request[i];

Need[i]=Need[i]-Request[i];

4)执行安全性检查,检查此次资源分配后,系统是否还处于安全状态。若安全,才正式将资源分配给进程;否则,试探方案作废,恢复原资源分配表,进程Pi等待。

安全性检测算法:

设置两个向量:

Free:是一个纵向量,表示系统空闲的各类资源数

Finish:是一个纵向量,表示进程能否得到全部资源使之运行完成。

执行安全算法开始时:

1)从进程集中找一个能满足下述条件的进程Pi

(1)Finish[i]=false(未定)(2)Need[i]<=Free(资源够分)

2)当Pi获得资源后,认为它完成,回收资源:

若Finish[1…n]=true,则系统是安全的,可以实施分配,否则系统不安全,撤销分配。

5 总结

死锁发生的原因和预防的方法是操作系统的核心问题之一,而如何有效的利用死锁的充分必要条件去预防,判断和解除可能存在的死锁危机,是死锁问题研究的核心。在一个系统的执行过程中应经常检测是否发生了死锁,而一旦发生了死锁,又应该如何的去解决它。希望本文的讨论有利于读者对死锁问题的深刻理解,并能进一步研究解决死锁问题的方法。

摘要:主要研究操作系统进程的死锁问题。进程死锁问题是操作系统的主要问题之一,很多学者专家一直在研究怎样解决这个问题。首先提出了死锁的概念,死锁发生的原因及产生死锁的四个必要条件,然后又讨论了破坏死锁发生的必要条件,就能预防死锁的发生,最后具体的谈论了死锁避免的最著名的算法—银行家算法,从而阻止死锁的发生。

关键词:死锁,多道程序,死锁的必要条件,死锁的预防,银行家算法

参考文献

[1]汤子赢,哲凤屏,汤小丹.计算机操作系统[M].西安:西安电子科技大学出版社,2006.

[2]张尧学,史美林.计算机操作系统教程[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1992.

[3]庞丽萍.操作系统原理[M].3版.武汉:华中科技大学出版社,2004.

[4]吴企渊.计算机操作系统[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2006.

[5]左万历,王拉柱.银行家算法的改进[J].吉林大学自然科学学报,1997(1).

[6]甄志龙,于远诚.OS中死锁问题的状态模型探讨[J].通化师范学院学报,2005(26):23-25.

[7]刘义常.操作系统原理[M].北京:中国水电出版社,2006.

上一篇:“全息”操作下一篇:体育教师教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