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体化优化

2024-10-31

一体化优化(精选12篇)

一体化优化 篇1

一、图书、情报、档案本是一家

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 不是任何人凭空想象出来的, 而是社会发展的需要及其自身发展的必然结果, 是人类文明发展到一定历史阶段的产物, 是人们用文字、图画或其他符号来记录历史, 表达思想, 保存或传播信息而形成的文献。而其产生的先后时序, 很难加以区分。从历史上看, 图书、情报、档案可以说是同根同源的。保存图书、情报、档案的机构也是难以区分的, 图书与档案的管理方法也有许多相似之处。公元前3000年以前, 当时两河流域出现的数以万计的泥板文献, 图书馆界称之为泥板图书, 而档案界则称之为泥板档案, 二者都说得通。中国安阳小屯村出土的大量甲骨文, 图书界称之为甲骨图书, 档案界称之为甲骨档案, 都有理由。古代的图书馆与档案馆也是难以区分的。比如周代的“天府”, 档案界说是最早的档案馆, 但那里面除了档案, 还有贤人的著述, 还有镇国大宝器, 说它是图书馆、博物馆也未尝不可。汉代著名的石渠阁, 是萧何建造, 专门收藏秦代档案图籍的地方, 但是后来也藏“秘书”, 并且成为学者讲经论辩之处。所以说图书馆与档案馆实难区分。古代的图书情报管理方法与档案管理方法也有许多相同之处。说图书“插架”如何,说档案也是如此。由于人们将它们视为同一种文献, 因此, 对它们进行收藏、管理的机构———图书馆和档案馆同为一体。因最早的文字记录都是记事性质的档案, 随着文字信息的不断增多, 就先后产生了不同形式的信息载体, 这些载体材料, 既可以储存图书信息、档案, 又可以储存和传递情报资料。因此, 这时期的图书、情报、档案很难区分是名副其实的“一体化”。但真正提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是早在20世纪70年代,国外档案学家就曾提出档案、图书、情报信息资源共享,建立从机构到信息管理的一体化。20世纪90年代,国际上成立了一个由档案学家、图书馆学家和情报学家组成的研究“在交接点———信息生产者和利用者之间的共同范围”的团体,旨在推行一体化管理。国内最早出现“一体化”概念是由中国科学院在1978年提出的,当时是针对图书和情报工作的一体化而言的。20世纪80年代末以后,随着档案工作现代化的进程,其信息化的服务意识越来越强,作为信息处理和服务工作的档案学科也应与图书和情报学科一样朝着一体化方向发展,尤其是信息时代,利用现代信息技术实现数字化与网络化、海量化、缩微化、高速化、高智化、渗透化为主要特征的一体化管理是一个方向,因此档案界提出档案与图书、情报三者一体管理的可行性讨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可以理解为“使图书馆、情报机构和档案馆成为一体”。其中包含的意思就是联盟、组合、做同样的工作, 为同样的对象服务。

二、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可行性

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是知识信息管理的三大学科,它们之间有着几乎共同的认识论、基础理论和方法论。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和社会更广泛、更迫切的需要,对图书、情报、档案的利用越来越要求公开化、社会化。信息资源体系事实上也无法使图书馆与情报所、档案馆相区别。首先,图书、情报管理二者在现代社会本身没有太大的区别,现代图书馆已不仅仅是借借还还、典典藏藏,而在向主动服务的方向发展,它已承担一部分情报工作。各种情报技术,如缩微、复制、机检等技术广泛应用于图书馆,使得图书、情报界限已变得模糊。有些地区实际上已经实现了二者机构的完全统一,上海图情新馆所的建立就是一个典型的例子。它是在世纪之交图情观念发生重大变革、图情资源极大丰富、图情网络有了根本性突破、图情手段和方法日新月异的大背景下兴建的, 它实现了数字化、网络化图书馆和情报网络体系, 并在本质意义上融会文献信息科学管理思想的现代化管理方法的科学化和管理手段的自动化。其次,档案、图书、情报的同源性决定了档案机构与图书馆、情报所服务对象的相似性。所不同的只是档案机构公众服务性不如图书馆、情报部门强,它以特定对象确定自己的服务内容,主要是对部门机构内服务。但是从美国档案学家谢伦伯格的“文件的双重价值论”出发,文件档案除了有对原机关的原始价值即第一价值外,还存在其从属价值即第二价值。前者主要体现其行政价值,后者体现其情报价值。因此, 档案馆网络化管理在经历了第一、二阶段后,必然要向第三阶段,即档案的公开化、社会化方向发展。从而走向三者一体化管理。

三、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优化措施

所谓一体化管理, 是指建立一个集图书、情报档案等文献资源综合开发、利用、服务于一体的新型信息服务体系,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的资源共享, 形成规模化、系统化、网络化服务, 以改变过去分散的、小规模的信息处理和服务方式。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可以充分发掘和综合利用图书、档案、情报信息资源,发挥系统整体的功能。但从目前图书馆、档案馆的工作条件来看,要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还有一定的距离,还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努力:

1. 建立三者统一的信息领导机构。

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三位一体的信息领导机构,对图书馆、档案馆、情报机构实行统一领导。按照“全局集中、局部分散,通用集中、专用分散”的原则建立纵向有层次,横向协调多功能、高效益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对图书、情报、档案三个部门进行科学化的管理。合理配置三者的文献资源,打破各自为政的状态。建立图书、情报、档案三者联合的文献信息系统,发挥系统整体功能作用。加强三者之间的横向联系,从整体出发,兼顾各自的特殊性,调动图书、情报、档案各机构人员的积极性,使三者在相对独立的基础上,呈现出适应信息社会需要的更高程度的整体性、统一性、协调性。

2. 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管理网络化。

钱学森曾说过:“情报资料、图书、文献和档案都是一种信息。”它们都具有信息的属性。实现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是建立在它们共有信息属性基础之上的。在网络时代,三者的各管理部门应借助计算机网络技术和现代通信技术组建联合信息网络,把分散的图书、情报、档案信息资源联成一个集成信息网,把它视为一个系统工程,该信息网由信息资源采集、信息产品库、用户服务器及用户终端等部分组成,用户可通过与网络终端相连的综合信息目录浏览器查找所需的信息,还可以实现馆际互助互利。

3. 加强图书、情报、档案工作标准化管理。

图书、情报、档案的标准化工作是信息一体化管理的基础,没有统一的标准,综合加工、信息检索、信息一体化管理网络的建立就无从谈起,用计算机等现代化设备和手段进行一体化信息服务更无法实现。例如,在信息的著录、标引、分类、检索以及计算机、通讯设备的通用性等方面都应实行标准化。图书、情报界已普遍使用了《中国图书馆图书分类法》、《汉语主题词表》和《文献著录条例》等标准;档案界颁布了《档案著录规则》、《中国档案分类法》和《中国档案主题词表》等一系列标准;国家标准局发布的《情报与文献工作词汇基本术语》,则用于图书、情报、档案各部门。这为进一步实现标准化奠定了基础。总之,标准化工作的进程应该更快,以便为图书、情报、档案信息的一体化管理创造良好的条件。

4. 合理解决图书、情报的著作权、隐私权以及档案的有限阅读等问题。

数字馆库采用完全不同于传统图书、情报、档案的信息存储、处理、传递方式,对在以传统纸质印刷型基础上建立起来的版权制度构成强有力的冲击,出现了许多原有法律难以解释的问题。数字技术、网络技术使用户不再需要通过作品物质载体形式的转让而远距离随意使用作品,并且可以极为方便准确地复制作品,随意而不留痕迹地改变作品内容和表现形式。而虚拟馆藏的扩展方式是通过动态链接技术来完成,这个过程同样涉及版权问题。1996年,《世界知识产权组织版权条约》即《WTO版权条约》规定了向公众传播的权利:文字和艺术作品的作者享有授权将其作品向公众提供,使公众具有以其选定的地点和时间获得这些作品的权利。针对特定的问题,图书馆应该与版权所有人进行充分协商,努力达成共识。对于档案一般仅限于从形成之日30年的开放型档案,对于有些电子文件,则视具体情况不同而加以限制。为了文档信息的完整、真实与防止泄密,需要采取各种措施来保护数字信息和网络安全。主要有加密技术,可以确保电子文档内的非公开性;身份验证,以确保他为网上合法用户;签署制度,目的在于证实该份文件确实出自作者,其内容没有被他人进行任何改动;防写技术,使用户只能从计算机上读取信息,而不能对其做任何修改;硬盘还原卡技术,使用硬盘还原卡后,用户可以随意对硬盘中的电子文件和数据进行增、删、改,但一旦关机重新启动,硬盘又恢复到原来的状态;防火技术,这也是一种访问控制技术,它是在某个机构的网络和外界之间设置障碍,阻止对本机构信息资源的非法访问;其他还有信息“保险柜”技术、网络隔离技术等。

5. 人才培训。

培养既懂档案管理,又掌握图书情报信息技术的复合型人才。组织图书馆界、情报界和档案界之间的学术讨论及交流,促进学术界彼此沟通、交流、互相学习和借鉴。在图书馆学、情报学、档案学课程设置上,除了各有自己特定的学术研究领域、研究内容、方法和对象外,还应设置交叉的综合性课目。同时注重继续教育,并以“虚拟馆库”作为培训基地。努力进行现代化人才继续教育的培训,从现代化知识培训、管理科学培训、电脑技能培训和外语培训入手,对各类专业人才和高级管理人才进行填平补缺式的培训,培养出既懂管理体制又懂业务的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学科带头人和科技骨干。

摘要:基于图书、情报、档案的历史渊源分析, 以此, 提出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的若干优化措施, 以期促进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起到一定的参考作用。

关键词: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管理

参考文献

[1]韩玉梅, 黄霄羽.外国档案管理[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1998.

[2]徐丽.浅议图书、情报、档案一体化[J].武汉交通职业学院学报, 2004 (2) .

[3]丁海斌.电子文件与电子档案管理[M].沈阳:辽宁大学出版社, 2000.

一体化优化 篇2

—兰州市民政局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和社会的不断进步,军队离退休干部原有的保障模式和服务方式遇到了许多新情况和新问题,面临着不断改革发展的新形势新局面。如何适应新形势的发展需要,做好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工作,确保他们政治待遇、生活待遇的落实,使他们“老有所养、老有所医、老有所教、老有所学、老有所为、老有所乐”,是军休工作面临的新课题。下面,结合兰州军休工作实际,谈几点粗浅的意见。

一、深刻认识军休工作面临的形势,始终把握工作主动权 军休工作经过多年的实践,工作体系日趋完善,建立了精干高效的组织领导和工作机制;军休保障体系逐渐成熟,形成了以国家保障为主、以干休所为载体、以落实“两个待遇”为中心、以实现“六老”要求为目标的服务管理模式;政策体系日渐完善,军休工作步入经常化、制度化、规范化的发展轨道。这三个体系的建立完善,从根本上保证了军休工作各项任务的完成,保证了广大军休干部在地方安度晚年。特别是近年来,军休系统主动适应经济社会发展对军休工作的新要求,积极推动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探索总结了许多经验做法,收到较好效果,受到军休干部欢迎。这是全体军休系统干部职工围绕中心、服务大局,始终把维护军休干部合法权益作为工作归宿,坚持军休工作与社会进步协调推进,求真务实,不断创新发展的结果。但我们也清楚的看到,随着经济社会跨越发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的不断加快,军休干部对服务管理工作的需求与军休系统自身服务能力不足的矛盾日益显现,出现了许多新情况新问题,比如分散安置军休干部服务管理如何实现的问题,军休干部中“空巢老人”日常照料问题,军休干部党员纳入社区党组织管理的现有方法失效问题,如何打破“单位化”封闭、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弥补军休所自身服务能力不足、拓展服务内容的问题,干休所基础设施条件滞后等等,都是摆在我们面前需要认真研究解决的问题。

今年是“十二五”规划的起步之年,也是兰州市加快实施区域发展战略,推动经济社会跨越发展的重要一年。站在新的历史起点上,全市军休工作积极适应形势任务要求,始终坚持有利于维护改革发展稳定大局、有利于促进国防和军队现代化建设、有利于保障军休干部合法权益的原则,以新的思维精心谋划军休工作,以新的举措积极推动服务创新,逐步构建与老龄工作、双拥工作、社区工作融为一体的工作体系,不断完善与市场经济体制、经济发展水平、军休干部地位相适应的政策体系,探索建立国家保障与社会化服务相结合的服务管理模式,使军休工作运行机制更加适应形势任务的需要。军休工作一体化是经济社会发展的必然要求,全市军休系统干部职工,特别是各级领导干部要客观公正地认识军休服务管理工作面临的现状,正视存在问题,大力开展机制创新、服务创新、管理创新,以军休工作一体化成果不断推进实现军休服务管理社会化目标。

二、主动适应军休工作一体化要求,积极推动服务管理创新

步建立政府领导、民政牵头、部门负责、社会参与、责任共担的军休服务管理机制,形成“民政小管理、社会大服务”的工作格局;二是逐步实现军休管理部门职能由侧重单位管理向侧重协调相关部门、动员社会力量、联结基层社区和动员社会资源转变;三是整合军休系统内部服务资源,充分运用社会资源和信息化手段,加快转变服务管理方式,提升服务管理效能;四是创新服务模式,逐步实现日常保障性服务以军休机构服务为主向社会服务为主转变,由无偿服务向无偿服务与有偿服务相结合转变;五是逐步下移管理重心,促进军休干部融入社会,变“单位人”为“社会人”,与其他公民一样参与社区活动,参加组织生活,参与民主决策,享受同等公共服务;六是完善分散居住军休干部服务管理机制,探索干休所之间条块结合,分片管理,干休所之间相互补充的办法,减少服务盲区,提升服务水平。

军休工作一体化是军休工作自我发展、自我完善的过程,也是创新军休服务管理机制的过程,是在不断解决矛盾问题中逐步实现的,需要通盘考虑,分步实施,逐步推进。兰州市军休干部与西部其他省会城市相比存在人数多、职别高、居住分散等特点,推动服务管理一体化既要大胆探索,又要求真务实,既要积极作为,又要稳步推进,妥善处理好现实需求与实际可能,近期目标与长期目标的关系。市军安办应切实履行好牵头协调职责,对具备条件和基本具备条件的一体化服务管理项目认真进行梳理,统筹谋划,制定具体的实施规划,逐步推进。市属各干休所要围绕军安办的规划,结合实际,大胆实践,全力推进机制创新、管理创新和服务创新,积极探索军休服务管理一体化的实现途径方法,(二)切实加强队伍建设。军休工作队伍是军休服务管理的主体,是推进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的基础。结合当前军休工作队伍建设现状,加强军休工作队伍建设应做到三点:一是抓培训,提高整体服务管理能力。着眼推进军休工作一体化发展要求,有计划地组织开展学历培训、社会工作知识培训、公共管理培训、业务培训。注重加强聘用人员的培训使用管理,在工作中磨练提高实际自身能力。二是把入口,提高军休队伍整体素质。全市军休系统队伍建设整体情况较好,随着军休任务的增加和编制调整,近年来新进人员较多,这些同志绝大多数具有较高的素质,但也有个别同志素质不高,工作一般化。今后军安办要严格按照事业单位人事制度改革要求,面向社会在更大的范围、更广的领域择优录用工作人员,新进人员必须逢进必考,逐步改变工作人员结构,促进整体素质提高。三是要重优化,提高整体工作效能。各干休所要按照推动军休工作一体化的要求,科学设置岗位,优化内部管理,合理调配人员,健全完善制度,建立规范高效的工作机制,形成整体工作合力。

一体化优化 篇3

关键词: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学;一体化模式;优化策略

TP3-4;G712

职业教育的最终目的,是为社会建设培养人才。社会需求决定了计算机人才的专业程度。不够新颖的计算机教材和不能满足社会需求的知识结构,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操作能力。而不切合实际的教学内容导致学生学到的知识并不实用。针对这种情况,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学方面要作出调整和创新,才能扭转现有的局面。[1]而计算机一体化的教学方法正好能够一改以往教学的缺点和不足,并为计算机教学模式开创新的局面。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能够将计算机理论和实际操作牢牢结合起来,也将计算机课程内容同实践活动紧密联系起来,更可以将学生在学校的学习情况和校外实习连接起来。当然,也把学生掌握的专业计算机技能和之后的工作内容结合在一起。一体化教学能够帮助学生提高自身的技能,为学生日后的工作做好准备。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或多或少存在一些问题,寻求合适的解决方案和策略,对巩固教学有非常重要的影响。

一、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育中存在的问题

1.高职院校在计算机教育上没有进行定位

学校开设了不同专业,各专业的学生对计算机知识的需求存在差异。但是学校并没有就计算机技能根据不同专业的学生进行划分。传统的计算机教学,其内容和模式都比较单一,只是单纯的将知识点授予学生,而缺少针对性的教学。学生在这种情况下很难将计算机知识和专业技能联系起来,学习过程中缺少了许多乐趣。同时,由于缺乏教育定位,导致学生缺少对计算机的熟练操作能力,学生的计算机技能比较薄弱。

2.高职计算机教学内容涉及不够广泛 教学信息比较单薄

在实际的计算机课程中,理论知识占的比重还是比较大的。理论知识成了学生计算机知识的重要部分,学生对计算机操作等就逐渐失去了兴趣。同时,这种教学方式也让学生丧失了教学主体地位。[2]学生的创造力和创新力等得不到重视和拓展,直接影响着学生的实践能力和计算机技能。

3.学生自身的问题

高职院校生源水平有限,学生的计算机水平比较基础,学生群体内部也存在较大差异,直接影响着计算机教学的水平。有些学生由于计算机水平比较薄弱,在教学活动中容易出现跟不上周围同学脚步的情况。有些学生虽然懂一些计算机知识,但是这些知识点也存在盲区,学生并不能将知识内容运用在实际操作中。有些同学虽然掌握了理论知识,也具备一定的操作能力,但是在实践活动中并不能将这二者很好的结合起来。[3]有些同学由于对计算机课程没有太大兴趣,甚至抱有抵触情绪,在上课过程中不能与教师形成良好的互动关系,给课堂秩序也带来了些许不确定因素。

三、优化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策略

1.优化教学设施

计算机一体化教学,要求学生和教师在教学活动中进行有效的互动和及时交流。要在教学活动中实现一体化教学及其管理,要对计算机课堂和机房的管理进一步加强,既要加强管理教师机,又要对学生机进行控制。此外,还要控制好机房中局域网络与互联网络的连接情况。局域网畅通无阻,能够帮助教师在讲课过程中实现教学内容的传送,让教师方便播放教学视频等,也能让教师第一时间收发学生的作业。当然,良好的学习环境也是非常重要的硬件设施。学校有关方面应该对教室进行合理布置,除了桌椅的擺放问题,还有计算机的安排问题。在设计位置的过程中,可以参照一些优秀的设计作品,来安排学校的计算机。

2.提升教学团队的质量

教师对学生的计算机学习有着非常重要的引导作用,教师团队的质量对教学成果和按要求完成教学目标等都有积极作用。高职院校计算机教师最好具备丰富的教学经验,这样才能在教学过程中自如的应对教学日常。除了经验,教师还必须具备坚实的理论知识,并且要有与之相匹配的计算机操作技能。建设教师团队,提升教学团队质量,首先要根据高职院校设立专业的不同,建设与之相对应的团队。[4]只有这样,才能培养出与教学目标相一致的教学体系。教学团队中,要有经验丰富的计算机专家。这些专家的实际经验和教学实例能够帮助他们更好、更合理的安排计算机课程。具体的教学活动中,要有专业性非常强的教师为学生进行辅导。在经验丰富和专业性极强的教师的双重鼓励下,学生能够快速掌握计算机知识。并且在日常学习中获得专业的课程讲解和辅导。提高教学质量,除了优秀的教师团队支撑,还需要完备的教学资源。这里的教学资源,主要指的是计算机教学中用到的教材、完善的课件和有用的案例等。只有这些设备等齐全、完善,才能有助于学生的学习。

3.进一步落实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

制定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需要在多年的教学实例中不断总结和创新才能得出。推广这一模式,同样需要在教学活动中不断扩大这一模式的使用范围。落实一体化计算机教学时,要以学校的专业类型为依据,为不同专业类型学生安排与之相关的计算机课程。学生也要自主根据未来工作岗位的要求,来选择自己的计算机课程的类型。学校则要为学生安排好课程顺序。高职院校的计算机教育,要以社会需求为衡量标准。[5]学校要重视计算机人才的质量。一体化教学可以让学校和学生根据每个学生的特点设置教学内容。与传统教学不同,一体化教学将学习和实践很好的结合在一起,学生能够在亲身体验的过程中,学习计算机教学内容。学生在实践过程中,不仅实实在在的体验了用计算机解决问题的情境,还能够通过实际操作将理论和经验结合在一起。一体化教学模式对学生操作能力的进步和综合能力的形成有非常明显的促进作用。在一体化教学中,教师应该学生安排一些专业性的工作,让学生自主的将工作中所学的知识积累成自己的经验。

4.合理评定计算机成绩

对于学习成绩普通或者学习成绩不理想的学生,教师同样应该给予积极的鼓励。让他们在鼓励中重新找到学习的信心、拾取学习的动力。老师的鼓励看似轻如鸿毛,但是对学生来说,这种体恤式的关怀更容易增加他们学习的兴趣。学生的作业情况能够反映教师的教学质量,也能从中看出学生对计算机的掌握情况。教师收到学生作业时,要仔细观察学生作业的细节,分析作业中的不足,找出其中的做得好的部分,并及时返还给学生,让他们修改。在这个过程中,不仅提高了学生的技能水平,也巩固了教师的教学成果。对学生作业做出评定,能够对学生的学习状态和操作技能产生积极作用。考察方式因学校教学理念的不同而存在差异。学校要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制定考核方式,并将掌握计算机理论知识和操作计算机的水平设为重要评定依据。学校可以让学生自我评定,发挥他们的自主性。学生自己评定完毕后,可以安排学生之间进行评定。让学生群体内部相互督促,不断挖掘自身的能力。各个团体内部和学习小组内部,可以进行公开式的评分和考察。让学生以以往的协作能力和专业技能为标准,作出客观评价。

5.全方位的激励措施

评定学生的计算机作业,为的是考察教师的教学成果,明确哪些知识点应该加强,哪些训练要增加难度等,教师在这个过程中,可以观察到学生的学习态度和计算机技能的熟练情况。学生可以在这个过程中找出自己容易失误的问题。评定了学生在计算机课程上的表现,及其作业的成绩后,要根据实际情况进行与之对应的激励。因为学生在日常生活中已经普遍接触过计算机,而学校中开设的计算机课程,其中有一部分知识是学生很早就学过的,导致学生对这些内容很难再次产生兴趣,有些学生因为不愿意学习计算机知识,甚至失去了学习的信心。针对这种情况,教师应该给予及时的鼓励,让学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不断增加学习的信心。学习比较积极的学生,教师应该鼓励他们继续保持这种学习状态。而学习处在班级中间水平的学生,教师应该根据学生的特点进行适当的鼓励,让他们在学习中投入更多的精力,争取更好的成绩。而学习一般或处在班级下游的学生,教师应该协调时间帮助他们学习计算机知识,并且在每一次计算机成绩评定之后对他们进行鼓励。激励学生,实际上是让他们在学习中充分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

四、结束语:

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够巩固教师的教学成果,学生也可以在经验丰富、专业性较强的教师的帮助下,更快的成长起来。一体化教学模式应该在不断的发展过程中作出调整,这样才能有助于学生技能的掌握。

参考文献:

[1]王红娟,殷振峰. 试析高职计算机一體化教学优化策略[J]. 电脑编程技巧与维护,2014.

[2]续强. 高职计算机一体化教学的优化措施探讨[J]. 信息通信,2014.

[3]姜禹.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J]. 新课程(中旬),2014.

[4]聂犇. 以就业为导向的高职计算机教学模式优化策略研究[J]. 雪莲,2015.

一体化优化 篇4

二、改进、提高职业教育教学质量的对策、措施

(一) 改进教育观念, 明确办学目标, 端正办学思想。

首先, 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是我国国民学历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 它同样担负着为国家经济建设培养人才的重任, 是全面提高全民族科学文化知识的重要途径, 是促进生产力水平的提高、全面实现小康社会的重要保证, 必须高度重视职业教育教育工作。

其次, 职业教育工作者必须明确职业教育教学的办学方向、办学目标。21世纪是知识的经济时代, 我国既需要发展知识密集型产业, 又需要发展劳动密集型产业, 因为经济建设和社会发展对人才的需求是多样化的。作为培养操作技能型的实用人才的职业院校, 必须把培养具有一定理论知识和很强的实践操作技能的人才作为目标, 狠抓实践教育教学, 提高质量, 并以此作为学校进行各项工作的指导思想。

最后, 职业教育院校要不断改革教育教学理念, 深入研究学习各种先进的、新的教育理念, 更新观念, 深入贯彻实施素质教育, 紧紧抓住时代的脉搏, 培养出高质量、高素质, 具有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实用型人才。

(二) 改革课程体系, 以课程建设和专业建设为内容, 积极推进教学改革, 提高教育教学质量。

以技术应用人才为培养目标, 按社会需求原则及针对性、适应性相结合的原则设置专业;按重点突出应用性、实践性的原则调整教学大纲, 制订教学计划, 调整课程结构, 更新教学内容, 删减不必要的课程及内容。理论知识与实践技能教学比例要达到1∶1或接近1∶1的比例。理论教学要本着“够用、适用、实用”的原则, 即基础文化知识足够支撑学习专业知识的需要, 而专业基础知识则要适用于专业学习、发展的需要, 以及专业知识实用与生产的需要。对理论知识一定要做到精讲, 一方面注重知识的传授, 另一方面把重点放在学习方法、思想方法、分析方法、解决问题的方法上,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能力;实践教学要成为教学目标实现的重要环节, 要提高实践教学的知识、技术含量, 减少不必要的验证性实验, 增加实习、现场见较强的操作技能, 毕业后能很快适应实际生产岗位的要求。

实践证明, 理实一体化教学模式能很好地满足高职教育人才培养目标的实现, 是行之有效的教学方法。其教学效果与教学各环节的有效实施密切相关, 当前, 人们已普遍认识到教材、双师型教师及实训环境和设备与理实一体化教学开展的质量密切相关, 然而教学评价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影响却常常被一些职教工作者所忽视。

教学评价是对教学工作质量所作的测量、分析和评定。它以参与教学活动的教师、学生、教学目标、内容、方法、教学设备、场地和时间等因素的有机结合的过程和结果为评价对象, 是对教学活动的整体功能所作的评价。教学评价主要包括: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对教师教学质量的评价和进行课程评价, 本文仅指对学生学业成绩的评价。

一、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实施中存在的不足

当前, 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 教师普遍对教材开发、课习等实践性教学, 增加技能训练, 培养学生的实践动手能力、思维方法和创新精神。

(三) 更新教学内容, 提高教学质量。

教师要根据科技发展的现状, 及时调整教学内容。在选用教材时, 首选适于职业教育培养目标实现的职业教育教材, 而且内容要新, 要包含专业应用的最新内容。教师也可自编教材新知识、新技术的应用内容补充进去。

(四) 改进教学方法。

从事职业教育活动的教师应注重教学方法的改革、改进, 改变传统教学模式, 改变“教师是主体, 学生是被动”的传统授课模式, 使学生成为教学的主体, 教师成为教学的引导体。教师在教学活动中以引导、纠正为主要目标, 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体作用, 并根据学生的不同条件, 因材施教, 提高效果。教师应采用模块教学、行为引导式教学、讨论式教学等先进教学模式、方法, 充分借助实物、多媒体等手段, 丰富学生的感性认识, 增强实践动手能力的培养, 将教学与生产实践结合起来, 组织学生进行外出实习、参观学习、技能创新、方法交流等活动。

(五) 加强教学基础设施建设。

1. 建立完善的校内实习基地。

实验室、实训场地是实践教学的物质保证, 除配备各种培养学生进行科技活动、技能训练所必须的仪器、设备外, 还应具备培养学生创新能力的条件。必须加大经费投入, 提高仪器、设备的先进性水平, 保证跟上时代的发展步伐, 充分满足新技术应用的要求, 增加配套设备的数量, 保证学生的充分使用。

2. 建立校外实习基地。

通过与相关企业, 科研单位建立稳固协作关系, 以保证学生接触前沿学科技的机会, 增加学生实践活动的丰富性、实用性, 并不断培养他们的实践动手能力和创新能力。

(六) 加强教师队伍建设。

要建立一支“双师型”的教师队伍。教师要具备本专业及相关专业较高的学术水平, 具有丰富的专业实践经验, 并掌握本学科的最新发展动态;要更新教育观念, 由单纯的知识技能传授教育向素质教育和创新教育转变;要不断更新知识, 拓宽知识面, 提高自身的创新能力, 积极开展机创新活动, 成为教学、科研、服务多能型人才。

堂教学的组织实践、研究较多, 对教学评价的实施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质量的影响却关注较少, 甚至常常沿用传统的客观性测试等评价方法, 对学生学习效果进行评价, 以致大大制约理实一体化的教学效果。主要表现在:

1. 不能准确测定学生全部能力。

教学评价仍然以单一的客观性测试方式进行, 即常见的书面答卷方式。它可以有效测定学生的知识掌握程度, 也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将学生的知识学习能力和个别差异量化, 但学生的分析综合和推理论证能力、职业判断能力则无法测定。从这点来看, 传统的以客观性测试为主的教学评价形式阻碍了以能力为本位的教学目标的实现, 因而影响到理实一体化教学的实施效果。

2. 忽视了对学生个性、心理品质的测定。

高职教育的办学目标是培养高素质技能型人才。《辞海》中对素质一词的定义为: (1) 人的生理上的原来的特点; (2) 事物本来的性质; (3) 完成某种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在职业教育领域中, 素质应是第三个定义, 即学生从事生产实践活动所必需的基本条件。从用人单位的角度来看, 素质是驱动员工产生优秀工作绩效的各种个性特征的集合, 它反映的是可以通过不同方式表现出来的员工的知识、技能、个性与驱动力等。素质是判断一个人能否胜任某项工作的起点, 是决定并区别绩效差异的个人特征。可见, 高素质技能型人才不仅要具备丰富的知识、高超的技能, 而且要具备良好的个性心理品质。传统的教学评价手段可对学生的知识、技能水平进行衡量, 但对个性心理品质的优劣却无法进行评判, 因而人才培养目标也就不能完全实现。

3. 忽视了学生的发展性评价。

传统的教学评价是静态的, 过于注重对学生的终结性评价, 忽视了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发展和进步, 不利于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 更不利于学生自信、进取的精神风貌的形成。爱因斯坦和他的小板凳的故事便能很好地说明这一问题。学生时代的爱因斯坦并没有表现出聪慧可人的特点, 相反, 他的手工能力与同班同学相比实在落后很多。一次, 老师布置学生完成制作小板凳的手工作业, 爱因斯坦交上自己的作业时, 老师很不客气地评价说:“这是我看到的最丑陋的板凳。”爱因斯坦反驳道:“不, 最丑陋的板凳在这。”说完, 他从身后拿出了更加难看的两个小板凳。从完成作业的结果看, 爱因斯坦的成绩可以说是班级中最差的, 但从爱因斯坦个人的发展来看, 他不断努力练习, 所做的板凳一个比一个漂亮, 他的进步是显而易见的, 更难能可贵的是他追求卓越的精神促使他付出了比一般同学更多的时间精力。从这点来看, 爱因斯坦又是优秀的, 而他的这些闪光之处却是传统的实行静态评价的教学评价手段所无法测量的。

二、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优化

教学评价最重要的作用在于运用它来探明、调节、改善和提高教学活动本身的功能。如果说教学活动是一个信息传递系统, 那么教学评价则是这个系统的信息反馈机制。只有很好地掌握教学评价这个信息反馈机制, 才能了解教学系统运行的情况, 有效地调节和改善这个系统的整体功能, 有效实现教学目标。可见, 教学评价在为教学工作导航, 它不断向师生、家长、学校领导显示出教学运行的方位、速度、航道, 并根据预定的教学目标, 指明教学应当前进的航向, 激励各个方面同心协力, 以最佳方式促进学生的发展, 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换句话说, 要使理实一体化教学实现最佳教学效果, 教学评价的优化就显得尤为重要。

1.评价目标的优化。

在理实一体化教学实施中, 要不断转变教师、学生的固有评价理念, 改变过去注重学科知识目标的评价, 缺乏一般性发展目标评价的倾向, 加强评价内容的多元性和全面性。评价时不仅要关注学生的学业成绩, 更要关注学生能力、情感方面的发展。有效的评价有赖于制定科学、明确的教学目标, 从结构上来看, 这一目标应当包含知识、能力和情感态度三个方面。知识方面包含基础知识和基础技能;能力方面包括应当发展的领会、转换、表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能力;情感态度方面应当包括培养的兴趣、志向、价值观和性格等品质。这三方面也是教学评价中缺一不可的组成部分。值得注意的是, 受传统教学形式及教学评价的影响, 教师和学生往往会特别关注知识目标达成的评价, 对能力及情感方面的评价常常忽视, 这就需要我们从转变师生认识着手, 使教学活动中的主体和主导者都能正确认识到对情感、能力方面进行评价的重要性, 从意识形态上确保实现教学评价目标的优化。

2.评价过程的优化。

如前所述, 教学评价的根本目的是促进学生的发展, 达到和超出教学目标的要求。因此, 教学评价应着眼于学生的学习进步, 从动态的角度观察、记录学生的学习过程, 而不是简单地满足于对静态的学习结果的考察。美国教育评价学者布卢姆主张在教学过程中为那些在测验中未达标准的学生再次提供时间和帮助, 等待他们矫正、掌握后再次测验, 并将两次测验成绩综合加以评定, 给学生挽回失误的机会, 有助于他们赶上学习伙伴。可见, 动态评价有助于促进学生自信心的形成。此外, 关注学习过程的评价, 还有利于能力、情感目标的达成, 通常, 学生领会、转换、表述、分析、综合、概括、评价和判断等能力, 以及兴趣、志向、价值观和性格等品质只有在学习的过程中才能体现, 静态的总结性测试则无法对上述目标进行评价, 自然也就无法促成学生在能力、情感方面的发展。

3.评价方法的优化。

教学评价的方法除客观性测试以外, 还有观察法、调查法、情境测试、成长记录、自我评价等多种方法, 每种方法都有其相应的特点, 也适合不同评价目标的实现。例如, 观察法适用于在教学中评价那些不易量化的行为表现 (如兴趣、爱好、态度、习惯于性格等) 和技能性的成绩;而自我评价法则可以帮助学生更好地理解教学目标, 正确地评价自己, 认识自己的优点与不足, 肯定成绩, 明确努力方向, 不断提高自我评价能力。值得一提的是, 良好的自我评价能力是心理健康的一项重要指标, 可见使用多种评价方法, 可以实现各种评价法的优势互补, 从而最大限度地达成评价目标, 促进人才的全面发展。同时, 评价方法的多元化也能进一步促进评价主体的多元化。传统的评价主体是单一的, 单独由教师来完成对学生的评价, 而学生则完全处于一种被评价的地位。而评价主体的多元化, 加强了学生自评、互评, 使评价成为教师、管理者、学生、家长、企业共同参与的交互活动, 促进了评价过程中主体间的双向选择、沟通和协调, 使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接受评价结果, 并以此作为激励自己成长的手段。

总之, 理实一体化教学是目前职业院校专业教学中探索创新的一种教学新模式, 它充分体现了职业教育的特色。在实施理实一体化教学中, 教材、教学内容、师资配备、硬件条件是决定其教学效果的重要方面, 而教学评价的实施也同样影响着理实一体化教学目标的达成。

参考文献

[1]关秀杰, 胡克伟, 郝生宏.档案袋评价方式及其对理实一体化教学评价的启示[J].辽宁农业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9, VOL11, (6) .

[2]刘治安.张军伟.开展理实一体化教学需要注意的若干问题[J].CEPE中国电力教育, 2009, (11上) , 总第148期.

[3]刘海燕.中职电子技术应用专业理实一体化课堂教学中几点问题的思考和对策[J].文化与教育技术, 2010.NO.5.

[4]冯义夫.陈启优.理实一体化教学方法初探[J].新教育, 2009.12.

一体化优化 篇5

山东省阳谷县博济桥街道办事处联校王纪民张桂梅

【摘要】交互式一体机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课堂,它能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演示教学的可视性,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二、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三、借助交互式一体机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 【关键字】交互式一体机优化课堂教学 【正文】

随着多媒体技术的不断发展,小学课堂正从“一支粉笔”、“一本课本”向多媒体教学发展,我们的课堂越来越活跃,越来越多彩。交互式一体机以其图、文、声、形并茂的特有优势走进课堂,它能化静为动,动静结合,可以增强演示教学的可视性,是优化课堂教学过程,提高课堂教学效果的一条有效途径。

一、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创设情境,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有效的课堂情境创设,会激发学生的深度思考,引发学生积极主动探索获取知识,发展能力,培养情感,从而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真正转变;会让学生在观察、操作、猜测、交流、反思等活动中逐步体会数学知识的产生、形成和发展的过程;使学生受到感化和熏陶,产生情感上的共鸣,易于引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去主动探究知识,并在新知识的基础上联想、综合、分析、推理,进行创造性学习。因此,在数学课堂中恰当地创设情境,对于改善教学效果有着不可低估的作用,对促进学生生动活泼、主动发展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交互式一体机集声、光、动画为一体,为学生提供生动逼真的学习情境,促使学生眼、耳、手、脑、口等多种器官同时接受刺激,有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更有利于教师和学生之间,学生和学生之间的互动学习,优化了课堂教学活动,为学生的可持续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创设逼真、生动的教学情境,还能使抽象的数学内容形象化、清晰化,使数学知识由静态的灌输变为图文声像并茂的动态传播,既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积极主动的学习热情,使学生思维活跃、兴趣盎然地参与教学活动,培养他们积极思考,发展思维,形成能力;又可以使学生感到数学与生活很贴近,生活中处处有数学,增强对数学的亲切感,进而优化教学过程,增强教学效果。

如我在讲“角的初步认识”这一课时,我利用课件将生活中的物体、优美的图案,直观形象地展现,给学生以如见其物的感受。在观察实物中的角时,课件先显示一面色彩鲜艳的红领巾,再把它的三个角逐个闪动,最后把三个角抽象出来,告诉学生这些图形就叫做角。这样通过直观动态的画面,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学生在和谐、愉快的氛围中对“角”这一概念有了充分的认识。

又如在教学《轴对称图形》一课时,应用一体机插入视频的功能创设情境,播放了一段“对称美图”视频(插入视频),让学生精心欣赏。一时间,中国的苏州园林、民间剪纸、京剧脸谱、世界著名建筑等跃然“板”上;美丽的郊外,五颜六色的风筝迎风招展;花丛中,一只只蝴蝶翩翩飞舞;天空中,偶尔划过一架银白色的飞机,留下一条美丽的弧线„„在声情并茂的画外音中,不仅让让学生初步感受美、赏析美,还使学生对轴对称图形有了初步的了解,进而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和求知欲。

二、借助交互式一体机化静为动,突破教学重点难点

数学学科是一门抽象性、逻辑性很强的学科,因此小学数学教学需要在数学知识的抽象性和学生思维的形象性之间架起一座桥梁,以更好地帮助学生理解知识,而信息技术正是这样一座桥梁。利用动画、音频、视频等手段,使学生通过这些形象的、动态的、三维的图像加深对新知识的领悟。所以在的教学中我常常结合教材的内容,充分利用多媒体制作课件来揭示数学的概念、法则、公式等知识,这样做学生比较容易接受和理解,为比较难学的知识降低了难度,进一步提高了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教学《角的认识》这一课时,我为了突破教学中的难点,为了让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在电子白板上出示了3个大小一样,但边不一样长的3个角,并且3个角放置的角度不同,不能一眼就观察出大小。教师问:你们觉得那个角最大?学生毫不犹豫地指着边最长的角。教师追问:为什么?学生说:因为它的边最长。教师再问:你有什么办法来验证你的说法是正确的?学生提出可以把3个角叠在一起比一比。这时,利用电子白板的拖动功能,把3个角拖到一起,并把角进行旋转使它们对齐。这时,学生都惊讶地发现3个角居然重合了,这时,教师就可以顺利地引导学生发现角的大小和边的长短无关。这样,使学生不易理解的抽象的知识,通过实物演示,直观形象,学生易于理解,同时也轻易的突破了教学难点。

再如“平移与旋转”这节课的重点是根据图形在方格纸上平移的前后位置判断图形平移的方向与距离(数格子),如果只凭教师的讲解,学生很难掌握,利用多媒体,这节课就好上多了。于是,我在教学时这样设计:电脑演示小船一格一格向左平移到虚线的位置。让学生走到投影仪前数一数,然后让全班同学数一数,理解平移的方向与位置。利用多媒体教学这一教学手段解决了“纸上谈兵”的问题。化静为动,使学生真正理解了平移的方向与位置。而且,对学生的语言表达、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所提高。

三、借助交互式一体机营造学习氛围,激发创新思维的发展 每个人都会有一种探索创新精神,就看它是睡眠在这个人心中还是活跃于他(她)的脑门之外。对于数学教学,如何唤起学生探索数学奥妙世界的欲望,比数学教学本身更加重要,因而在数学课堂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学内容直接在交互式一体机中,利用书写、绘图、移动、旋转、聚光灯等功能创设精彩的互动情境,同时让学生直接在白板上举例,在白板上移一移、画一画,再说一说,不仅激发了学生学习的积极主动性,使学生获得了一个实践参与的机会,而且有利于教师清晰明了地了解了学生的思维和所存在的不足,更有的放矢地进行教学,充分体现了交互、参与的新课程理念。这样就使多媒体一体机成为师生集体学习和平等对话的互动平台,学生也有了更多到白板前展示、表现、合作的机会,为学生提供一个提高课堂教学效率,以及探究、自主、合作的学习环境,使课堂教学更加精彩且富有高效。

在教学“平均分”时,在交互式一体机资源库中准备了25 块糖、15 个橘子(如果用实物操作,很多同学无法看到平均分的过程,用一体机弥补了这种遗憾),分给5名学生。参与的学生认真而积极,没有参与到的学生跃跃欲试。几名学生通过拖动图片,展示了自己不同的分法。这时,教师利用交互式电子白板的拖拽和缩放功能把学生不同的方法同时呈现在一张白板上进行比较,让大家说说谁的分法最公平?为什么?在学生的回答中就可以揭示“平均分”,借机引导学生归纳总结出平均分的特点。在这样的情境中学生对“平均分”的意义理解的很到位。这样,教师把原本需要传统讲授的知识变成了学生自主在交互式电子白板上探究、展示的过程,教师只需引导学生关注解决问题的思路就行了。学生的这种跃跃欲试,争先互动正是交互式一体机有效情境创设,促进师生互动,生生互动的高效做法。

在教学《三角形的认识》时,我设计了一个“猜一猜”练习,在屏幕上显示三角形的一个角,其他部分用电子白板的屏幕遮住了,让学生猜一猜这个三角形是什么三角形。这样一下子就把学生的学习兴趣提上来了,他们各抒己见,迫切想知道结果是怎样的,然后利用拉幕功能慢慢地把这个三角形展示出来,随着图形的揭示,学生获得了成功的喜悦。

在教学多边形的面积后,教师提供一些规则的有阴影的小图形,请学生自由组合成大的规则图形,并计算组合后的图形的阴影面积。每个学习小组由一名代表通过一体机上图形的拖曳组合成各个不同的图形。各小组的图形都展示在一体机上,学生们进行对比,更深刻地理解了整体与部分的关系,从而正确解决问题。在这一过程中,学生不仅可以互相学习,取长补短,培养学生的小组合作精神,而且开发了学生的发散性思维,加强了学生之间思维的互动与碰撞

总之,交互式一体机它适应了新课程教学要求的需要,它的出现,是对沿袭几百年的黑板、粉笔、板擦“三位一体”的陈旧教学模式的一场革命性的突破,交互式一体机与数学教学的有效结合,必将使我们的数学课堂更具智慧和活力。

一体化优化 篇6

【关键词】应用光机一体化;合肥;制造业

1.引言

制造业作为国计民生的基础性产业,为国民经济的发展和国防建设方面都做出了不可替代的贡献。制造业作为合肥的主要经济命脉其地位也是举足轻重。合肥的三大支柱产业:汽车、装备制造业及家用电器产业在整个社会经济发展及居民收入分配方面起到了不可或缺的优先地位。

2007年合肥市加快工业经济跨越式发展的战略目标明确要求,在未来十年要将合肥建设成为全国重要的制造业基地。另外据《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及相关文献资料所得,2008年,合肥制造业总数为1126,占合肥工业单位总量的21.2%;资产总额20658546千元,占合肥工业企业总产值的16.3%;工业总产值22564312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1.2%;工业增加值4987365千元,占合肥市工业企业的10.6%,全年的从业人员平均为89565人,占合肥市企业人员总量的11.3%。上交财政税收达到689654千元,占合肥企业收益的接近9%。

由此,加快制造业产业的优化升级换代不仅关系到合肥地区工业的后劲力量也直接关系到合肥市人民的民生问题,进而关系到国家大战略的中原崛起目标。在新形势下,光机一体化的合理使用无疑会给制造业产业的优化升级增添新动力。

2.光机一体化发展国内外现状

在20世纪70年代,机械与电子的结合开创了自动控制的新时代,“机电一体化”在当时的条件下被理解为:机器和电子两个学科的融合,对制造系统进行了革命性的改革,制造系统的自动化优于人工的准确性、高精度性以及减少人工因素等等的优点使得“机电一体化”快速成为行业推崇的对象。然而,对于我们国家来说不论在技术上还是在规模上还是远远落后于其他发达国家,“十一五”规划中,武汉的光电技术研究所试图要打破这样的技术瓶颈,但是从业人员仍然还是有限,根本满足不了我们庞大的技术群体的要求。值得可喜的是我国的某些行业在光机电一体化方面取得了明显的成绩,数控方面成效最为明显,尤其是经济型灵活敏感数控装备发展的速度,是我国的独特的经济实用型产品,不但使用于国内市场部分还出口到国外。国内的机械产品采用可编程控制器(PC)和微电子技术控制设备也越来越多,覆盖面也越来越广。从纺织机械、汽车机械、零部件机械、轻型机械、重装备机械等等都有了一定的突破,为今后光机电一体化的推广应用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3.光机一体化发展趋势与前景

从世界的发展变化情况来看,光机电一体化技术在未来主要的趋势领域包括:(1)激光技术领域,由于激光具有高度的单色性、高度的方向性、高度的亮度、相干性使得激光在传输距离上失真的可能性变得很小,为高精确的测量奠定一定的基础。(2)传感检测技术,小目标或者间隔小、现象小最不会被人察觉的传感器检测技术可以为防震防灾害、精度加工、光化学沉积等加工技术领域起到助推器的作用。(3)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激光快速成型技术是给予计算机三维或者二维成像描绘后通过控制系统来直接控制激光来加工精密的零部件。激光的快速成型技术可使新产品及早的投入市场极大的提高生产效率和产品的竞争力。(4)光驱动技术,其原理是将光照射在形状记忆合金上,反复地通、断使材料伸缩,再利用温度磁性体的温度特性,将材料末端吸附在衬底上面。

给予以上的发展趋势,合肥地区的制造业产业借此东风优化升级带来的利益和效益也是指日可待。合肥地区的产业结构结合激光技术的独特优点高精度的机床加工技术的运用无疑会给制造业带来很大的上升空间,汽车工业用到的精准工艺就会在一定程度上摆脱国外进口,降低成本,将此技术推广到其他领域带动的就是整个合肥地区的整体产业优化升级。

4.推广光机一体化促进合肥制造业发展建议

合肥具备把制造业做大、做强的现实基础,但是确实也存在一些相关的问题不容忽略:一是产业之间发展的很不平衡,二是产业内部结构很不明显,三是科技创新类的公司总规模还是偏少。为此,必须抓住国家发展战略的这一难得的契机,提高产业科技竞争力,要有计划、有重点加快合肥市制造业的发展。

(1)保持优势行业,扶持弱小行业

要坚持市场的“看不见的手”,充分发挥市场的体制机制建设,通过建设良好的市场竞争环境继续保持输配电及控制设备制造业,起重运输设备制造业,以及矿山、冶金、建筑专用设备制造业这三个优势行业的发展。对于其他相对弱小的制造业行业,要以是否顺应产业结构升级要求为标准,积极扶持技术含量高、市场前景好、发展潜力大的企业发展。在一定程度上要通过制定相应的政策向弱小的行业倾斜扶持有潜力的行业以作为将来的“后备军”。

(2)强化政府引导,加大科技投入

政府要通过各种的手段如资金支持,政策倾向,人才引进(如解决户口问题、高技术人才的优待等)等方面引导技术升级换代,研发更具科学先进的光技术一体化技术;另外,政府作为技术的中介作用也可以为科研院所、高校与企业单位搭桥引线做好产学研相结合的道路。

(3)提升创新效率,增强创新收益

企业要从自身的利益出发认识到企业内部科技创新的重要性,树立对科技创新、自主创新的经营理念,在经营中求改革在改革中求创新,建立科学的创新激励机制,鼓励全体员工参与创新。政府要对企业的科技成果如专利、知识产权等给予很好的保护。促进企业的创新热情。在创新成果实施方面,政府应该给予相应的政策照顾如税收等优惠政策或者奖励等措施,鼓励企业不断加大科技创新的力度。

参考文献

[1]姚晓芳,徐天坤,王亚斌.合肥装备制造业的现状、问题及对策.商业研究,2007,367(11).

[2]国务院第一次全国经济普查领导小组办公室.中国经济普查年鉴—2008 [Z].中国统计出版社,2009.

智能变电站一体化电源的优化设计 篇7

1 概述

交直流电源系统是变电站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是变电站安全稳定运行的基础。近年来,随着变电站智能水平的不断提高,站用电源在资源整合、自动化水平、管理模式等方面都得到长足的发展。为减少站用电源系统设备的重复配置,建立站用电源信息共享的一体化平台,提高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的智能化水平,实现信息上行下达数字化传输,通过对传统直流电源系统、通信电源系统、逆变电源系统及站用交流电源系统等一体化设计、一体化配置及一体化监控,将其运行工况和信息数据通过一体化监控单元转换为DL/T860标准模型数据接入自动化系统并上传至远方控制中心。此设计理念对于提高站用电源整体的运行管理水平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

2 站用电源系统现状

现在的无人值班变电站站用电源系统一般由站内公用直流系统、通信专用直流系统、UPS、交流系统等组成,站用电源系统主要为变电站内主要设备提供操作电源、电机储能、加热、通风及检修照明等电源。

一直以来,站用电源各子系统采用分散设计,独立组屏,设备由不同的厂家生产、安装、调试。以改造前的110k V台海变电站为例,站内直流电源和通信电源独立设置,每套系统都配置了充电设备、蓄电池组等设备,分别单独组屏,单独设置蓄电池室,虽然系统可以相互独立,但设备重复配置,增加了建筑空间,使运行维护人员的维护点增多,维护工作增大,经济性及工作效率受到明显制约。

其次,传统站用电源系统自动化程度不高。由不同供应商提供的各子系统通信规约一般不兼容,难以实现网络化管理,系统缺乏综合的分析平台,自动化程度较低。

3 一体化电源系统优化论述

3.1 一次系统概况

1 1 0 k V台海变电站电压等级为1 1 0/1 0 k V,规模如下:主变压器:远期建设3×50MVA主变压器,本期建设2×50MVA主变压器;110k V侧为扩大内桥接线,进线两回;10k V侧远期为单母线四分段接线,本期三段,#2主变10k V侧为双分支接线,10k V出线远期30回,本期20回。

3.2 直流负荷统计

其中变电站内部分按2h放电考虑,通信经常负荷按照4h事故放电时间考虑,放电额定容量确定为300A·h。电池采用单体2 V,1 0 4只。

3.3 直流系统接线

直流母线采用单母线接线,设置一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蓄电池采用高频开关充电装置进行充电、浮充电,模块按n+1配置。直流供电除10k V配电装置采用环网供电外,其余110k V及主变压器各侧采用辐射供电方式,由直流馈线柜直接供电给各用电单元。蓄电池布置在专设的电池室,直流充电屏、馈线屏布置在二次设备室。

通信电源取自站用直流系统,使用DC/DC模块直接挂在变电站直流母线上,变换成48V后为通信负荷提供工作电源。

3.4 蓄电池

本次设计将站用蓄电池与通信专用蓄电池整合,选用一组阀控式密封铅酸蓄电池,容量按满足全站直流负荷考虑,并考虑温度修正、电池老化等因素,确定电池容量为300A·h,104只。不设端电池和调压装置。通过计算容量为300A·h的蓄电池组出口端电压UD满足DL/T5004-2004《电力工程直流系统设计技术规范》中均衡充电及事故放电情况下直流母线电压的要求(87.5%~110%Un)。

3.5 充电设备

充电装置采用高频开关电源模块,选用5×20A模块,经互投开关接入2路交流电源。

3.6 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监控平台

智能一体化电源系统监控平台使用D L/T8 6 0规约,实现电源系统统一智能监控,进而实现状态检修;智能监控除常规范围外,还包括蓄电池容量监测,交流系统漏电监测,所有进线、馈线回路监控,电源回路的程序化操作、联锁、协调联动等;设置智能型在线监测装置,具有完善的保护、在线自诊断、绝缘检测、直流接地巡检及微机蓄电池自动巡检等功能。

3.7 交流不间断电源(U P S)系统

变电站配置1套220V交流不间断电源系统(UPS),内设两台容量各为3k VA逆变电源装置,作为监控等设备的不间断电源,逆变器电源正常由交流供电,交流消失时自动切换由变电站直流馈线柜供电。

3.8 站用电源

本站由2台接地变压器提供站用电源,站用电容量为100k VA,站用电系统为380/2 20 V交流三相四线制中性点直接接地系统。本次设计取消了传统的单母线分段接线方式,取消380V备自投装置和相关回路,采用ATS智能开关代替,两路站用电源直接接到智能ATS开关,通过智能开关实现站用电压多种运行方式的智能切换。这种设计不仅节省设备,回路简单,而且运行方式灵活方便,提高了站用交流电源智能管理和可靠性。

4 智能变电站交直流一体化电源系统的优越性

(1)减少了蓄电池组类型配置。将操作电源蓄电池组、UPS蓄电池组、通信蓄电池组合并成为1组蓄电池。(2)一体化设计。其外观一致,减少了重复配置,减少了组屏数,节约了占地空间。(3)网络化。各子系统智能设备通过通讯网络接入一体化监控器,一体化监控器通过1个通信口接入综自系统。(4)智能化。在一体化平台或远方调度平台可实时查看站用电源各子系统电量、开关量、事件信息,可修改系统参数、运行方式、遥控开关、对时,实现站用电源四遥。(5)兼容性强。由监控中心单元兼容各部分监控单元,一个接口,一种规约接入综合自动化系统。(6)更可靠。资源共享后组屏更从容,一体化蓄电池维护更有保证,一体化设计,分布式实现,更注重故障隔离。(7)投资及维护费用减少。简化采购和施工协调,总投资减少,总维护费用降低。

摘要:分析了常规变电站站用电系统现状及存在问题,主要包括原系统自动化水平低,系统管理和信息共享困难、投资浪费、维护面宽等,针对这些问题,以110kV台海变电站工程一体化电源系统为例,对智能变电站站用电源一体化设计的优化进行论述,即采用网络通信、一体化监控等方法实现站用电源网络智能化设计,切实提高了系统的自动化水平;并对电源系统的接线方式、蓄电池等设备进行了优化,从而避免了设备重复配置,优化了布局,保证了运行、维护的经济性。

一体化优化 篇8

1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验证现状

1.1 理念和策略

随着“大运行”体系建设工作的推进,省、地、县三级电网将逐步实现调控一体化运行。在调控一体化运行模式下,调度控制中心承担着电网生产、输送和调配任务,以及调度监控管辖范围内相关一次及二次设备运行状态的日常监视和设备控制任务[1]。为了满足省级电网调控系统全功能互备的要求,江苏省调备调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于D5000平台建设,实现了数据采集与监控(SCADA)、自动增益控制(AGC)、自动电压控制(AVC)、网络分析、广域测量(WAMS)、调度计划等应用功能[2]。扬州与泰州互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采用2个地调系统双向维护、互为热备的主备调建设模式,节省了备调系统的投资,提高备调系统的可用性。该系统基于D5000平台,实现与全省模型中心的模型共享及分布式维护、一体化建模与分析计算功能,满足扬州与泰州电网调控运行的需要。

在扬州与泰州互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建设中,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是“安全压力大、耗时长、人力投入大、进度难以把控”的环节,泰州地区通常做法是对变电站的每个间隔均申请停电,再做遥控联动操作试验。申请停电需要审批程序,停电做安措,通常需要几个小时,解除安措送电也耗费不少时间。220k V间隔的停电申请需要上级调度的批准,经常因为某些重要的间隔停电困难,遥控试验被暂时搁置,影响信息传动工作进度。

2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验证方法改进

2.1 范围和目标

按照调控一体化建设工作安排,泰州地区接入D5000系统的30座220 k V变电站、105座110 k V变电站的所有间隔均需进行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内容涵盖通道调试、信息转发点表梳理、遥测、遥信、遥控及遥调传动,工作重点及难点是对遥控传动正确性的验证。因此提出“停电实传试验为主,不停电传动验证为辅”的方法,旨在缩短变电站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周期,支撑调度业务转型。

2.2 指标体系和目标值

以《220 k V变电站典型信息表》为依据,梳理变电站监控信息点表,并且制定《泰州供电公司监控信息传动调试方案》及《泰州供电公司厂站端不停电调试方案》;满足《变电站调控数据交互规范(试行)》指标要求,目标值如下:(1)遥控、遥调传动试验正确率100%;(2)遥控、遥调传动试验覆盖率100%;(3)遥控、遥调响应时间≤3 s;(4)220 k V变电站在2个工作日内完成全站监控信息验证;(5)110 k V变电站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全站监控信息验证。

2.3 改进措施

2.3.1 设计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流程

依据电网运行方式,以年度停电计划为基础,制定变电站监控信息传动计划,结合月、周停电检修计划,兼顾临时停电工作,滚动调整传动计划。针对停电的间隔,采用“停电实传试验”的方法逐一实传监控信息;针对不具备停电条件的间隔,采用“不停电传动验证”的方法批量传动验证监控信息。设计的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流程如图1所示。

2.3.2 监控信息传动验证主要流程

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流程包括通道接入调试、信息转发表梳理、停电间隔信息传动验证、不停电间隔信息传动验证4个环节。

(1)通道接入调试。互备智能电网调度控制系统基于D5000平台,采用了扬州与泰州2个地调系统双向维护、互为热备的主备调建设模式,节省了备调系统的投资,提高了备调系统的可用性。自动化班与检修公司二次班配合完成通道的接入与调试。每座变电站新调试4路网络通道,其中1路通道暂时供OPEN3000系统使用。

(2)信息转发表梳理。按照江苏省电力公司《江苏电网调度自动化系统监控信息采集规范》及《220 k V变电站典型信息表》,梳理泰州地区所有变电站信息点表。检修公司二次班提供变电站监控信息基础点表,监控班审核梳理后由自动化班制作转发点表并反馈检修公司,3方将点表印刷成册,用作调试记录。

(3)停电间隔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按照《泰州供电公司监控信息传动调试方案》,结合停电计划,对停电间隔进行监控信息实传试验。开关遥控、变压器遥调为实际传动,有实际位置变化。在传动过程中,监控班、自动化班、二次班,3方做好详细传动记录并签字备案。

(4)不停电间隔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按照《泰州供电公司厂站端不停电调试方案》,对不具备停电条件的间隔进行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方法如下:

(1)遥测验证采用比对法。对比D5000系统不停电间隔遥测数据与站内后台机及OPEN3000系统遥测数据,从而验证不停电间隔遥测量的正确性[3]。

(2)110 k V及以上间隔硬接点遥信采用在测控屏端子排短接的方法验证,禁止采用在数据处理及通信单元上置位的方式来模拟遥信信号。监控人员应检查主站端遥信值与现场模拟情况完全一致[3]。

(3)遥控试验前,站内做好安全措施,将站内所有开关“远方/就地”切换开关在测控屏打到“就地”位置,断开所有开关遥控压板,在所有刀闸机构箱内断开相应刀闸机构电机电源。对于110 k V及以上线路间隔,采用“拆回路、加示灯”的方法进行验证。以许继FCK-801A/2测控装置为例,如图2所示。

(5)在对相应间隔进行遥控传动前,需做好相应间隔安全措施。首先把n ZK(“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打到就地位置,断开n PL2开关“遥合”压板和n PL3开关“遥分”压板。测量端子n D2-4,n PL2-2,n PL3-2处电位,确保这几处电位为0。接下来进行非实传遥控传动验证,方法如下:

(1)首先把n ZK(“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打到“远方”位置;

(2)先进行“遥合”试验,把示灯加在219和220端子之间。确定电位为0后,由主站发出“遥合”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

(3)再进行“遥分”试验,把示灯加在219和221端子之间。确定电位为0后,由主站发出“遥分”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

对于35 k V,10 k V间隔设备,采取主站预置遥控令,在站端的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查看提示信息的方法进行验证。传动过程中,监控班、自动化班及二次班3方要做好传动记录并签字备案。

2.4 评估与改进工作研究

2.4.1 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验证的评估方法

以安全性、可靠性、高效性、可推广性4个方面为调控一体化监控信息传动验证的评估内容,以管理指标体系和目标值为衡量标准,采用“单项工程逐一评价,评价结果整体分析”方法对优化的监控信息验证法进行评估[4]。

(1)安全性。要求在遥控调试期间,站端人员与设备安全,无安全事故发生。

遥控调试前,已将站内所有开关“远方/就地”切换开关在测控屏打到就地位置,所有开关遥控压板断开,所有刀闸机构电机电源断开。即使在主站端遥控误操作或数据库点号错误的情况下,此安全措施也能保证站端人员及设备安全。

(2)可靠性。要求调试方法验证现象直观,验证结果惟一,方法可靠。

主站端下令,厂站端“拆回路、加示灯”的验证方法,是一种闭环验证法,验证现象直观(示灯亮或灭),结果惟一,具有很高的可靠性。

(3)高效性。要求能集中完成遥控调试,在规定的时间节点内完成全站传动。

一个220 k V变电站全部间隔的遥控功能调试,从做安措到遥控传动验证,整个过程仅需要1个工作日的时间,大大缩短了遥控周期,具有很高的效率,满足了传动工作的进度要求。

(4)可推广性。要求调试方法可在不同的厂站、不同的厂家设备间推广。

采用相同厂家、相同设备的变电站,可以实施相同的遥控调试方案。不同厂家的设备,方法原理相同,可以根据设备的具体情况制定相似的调试方案,具有很好的推广性。

(5)评估衡量标准。从主站端遥控执行,到厂站端示灯亮起,平均时间在2.5 s左右,满足遥控、遥调响应时间≤3 s的要求。1座220 k V变电站所有间隔的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时间为1个工作日,满足1座220 k V变电站的监控信息传动验证时间控制在2个工作日内的要求。

2.4.2 存在的问题

实际传动工作推进过程中,在部分变电站的不停电监控信息传动验证工作中,对遇到的不同问题进行研究。

(1)不满足不停电遥控验证技术要求的设备。针对一部分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的35 k V,10 k V间隔,采取主站端预置遥控令,厂站端查看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提示信息的方法验证遥控传动。在实际工作中,部分变电站由于设备陈旧,在站端设备上无法查看提示信息,暂无法验证遥控传动。

(2)遥信软保护信号未做全面验证的问题。为保证设备安全运行,线路在带电情况下不允许退保护运行。出于安全考虑,遥信软保护信号暂未做全面验证,需结合停电检修计划,补充完成软遥信验证工作。

2.4.3 改进对策

(1)装置上无法查看遥控提示信息的设备。对于无法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查看提示信息的10 k V及35 k V间隔设备,一是结合停电计划进行遥控实传验证;二是联系设备厂家,讨论在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外联其他设备(如笔记本电脑)来获取主站遥控预置令的方法,形成可行性方案,解决部分陈旧装置无法查看提示信息的问题,验证遥控传动。

(2)遥信软保护信号验证工作的意见。由于部分直流信号、智能设备信号、通讯中断信号等无法通过在测控装置信号回路上拆接线或短接等方式来模拟产生,需现场实做(人工设直流一点接地、拔网线等)以产生信号,结合停电进行验证。

3 效果检查

变电站信息传动工作实例研究(以220 k V白马变为例)描述如下:220 k V白马变为泰州地区早期建设的220 k V变电站。针对无停电计划的间隔,采用不停电传动验证法,进行信息传动验证;针对未全面验证软保护信号的间隔,结合该间隔的停电计划,补充完成验证软保护信号工作。

(1)对遥测量进行比对验收。遥测采用比对法,将D5000系统遥测数据与站内后台机数据进行比较,对白马变1号主变三侧、2号主变三侧、220 k V、110 k V出线等间隔遥测全面验证,并做好调试记录。

(2)采用测控屏的端子排短接法进行遥信硬接点验收。采用将厂站端测控屏端子排短接的方法,对白马变1号主变三侧、2号主变三侧、220 k V、110 k V出线等间隔的硬接点遥信进行了传动验证,并做好调试方面的记录。

(3)进行不停电遥控传动调试。对白马变220k V,110 k V线路间隔及主变间隔调档进行不停电遥控调试,并做好调试记录。白马变1号主变不停电遥控传动过程原理如图3所示。白马变的二次设备控制回路装置为许继电器的FCK-801A装置,以该设备控制回路原理图为例进行不停电传动试验操作。

厂站端二次专业人员完成安全措施。把1-9ZK(“远方/就地”切换开关)打到“就地”位置,断开1-9PL1遥控压板;拆开1-9D2-8及1-9D2-10端子排内部电缆,包好;测量确定1-9PL1-2及1-9D2-8,1-9D2-10端子排内部电缆头电位都为0。

主站自动化运行维护专业人员下遥控令,厂站端验证。先进行“遥合”试验,把示灯加在1-9PL1-2和1-9D2-8端子排内部电缆头之间,由主站发出“遥合”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再进行“遥分”试验,把示灯加在1-9PL1-2和1-9D2-10端子排内部电缆头之间,由主站发出“遥分”令,示灯亮则表示遥控正确;对于站内的9个10 k V间隔,采取主站预置遥控令,在站端的10 k V保护测控一体化装置上查看接收信息的方法进行了验证。

根据实际传动情况记录留档,各指标结果如下:遥控、遥调传动试验正确率100%;遥控、遥调传动试验覆盖率100%;遥控、遥调响应时间≤3 s;220 k V白马变在1个工作日内完成全站监控信息验证。实践表明,在工作人员数量保持不变的前提下,工作质量得到了保证,工作效率也得到有效提高。因此上述优化后的监控信息验证方法可以推广应用到变电站一次设备新建、扩建、技改、检修及变电站综合自动化系统改造等涉及到监控信息验收的工作中。

4 结束语

通过在D5000系统建设、验收工作中不断摸索,提出合理的工作办法和验收流程。确保在电网运行方式相对稳定的前提下,以高效安全的手段验证了D5000系统的基本功能。尤其是通过使用不停电传动试验的方法,短期内解决了自动化主站系统进行调度远方遥控验收的难题,为整个系统的搭建争取了宝贵的时间,更为调度自动化主站系统建设顺利度过危险的并行期提供了强有力保证。

参考文献

[1]张文亮,刘壮志,王明俊,等.智能电网的研究进展及发展趋势[J].电网技术,2009,33(13):1-11.

[2]艾琳,华栋.电力系统智能型调度[J].电力自动化设备,2008,28(10):83-87.

一体化优化 篇9

关键词:超临界机组,脱硫,DCS控制,环路改造

1机组概况

广东粤电靖海发电有限公司2×600MW主机和脱硫DCS控制均采用ABBSymphony系统, 机组建设时主机DCS系统与脱硫DCS系统分别是两套独立的高速环路,各控制站采用BRC300作为控制器,主机和脱硫设备分别由运行主机集控和脱硫集控人员进行监视控制,其环路结构分别如图1、图2所示。

2主机脱硫一体化控制需求及背景

根据国家政策要求,1、2号机组于2012年3月完成脱硫旁路拆除。 脱硫旁路拆除后,脱硫系统的重要设备仍在脱硫环路由脱硫集控人员进行监视控制,如增压风机系统、浆液循环泵、GGH等。 但是,主要设备分别由主机运行和辅控运行人员在不同集控室进行监控和操作,相互之间不能及时沟通,设备状态信息不能及时共享,机组曾发生过因增压风机和引风机由不同集控人员操作, 调节不匹配导致的机组跳闸事件, 严重制约了机组的安全稳定运行。 主机和脱硫DCS系统因物理距离远,从技术角度考虑控制环路之间不能直接连接,机组和脱硫DCS分属不同的控制网络, 相互之间的信号连接及通信完全依赖硬接线方式,信息交换极其不便。

综合1、2号机组及脱硫DCS控制系统运行现状, 脱硫系统的主要设备不纳入主机设备控制,将给机组安全运行带来安全隐患。 同时,随着环保的地位越来越重要,脱硫系统主要设备纳入主机进行控制也是大势所趋。 因此对1、2号机组主机及脱硫DCS控制系统控制网络进行整合改造是非常必要的。

3改造方案比较

根据1、2号机组主机及脱硫DCS控制系统控制网络结构现状, 经过现场评估及咨询DCS厂家意见, 可将1、2号机组脱硫系统DCS系统控制系统进行改造, 利用现有I/O模件将脱硫DCS系统改为远程RIO控制方式,1、2号机组脱硫设备分别纳入各机组DCS控制系统,脱硫公用设备纳入1、2号机组公用DCS控制系统。 根据ABBSymphony DCS控制系统结构特点,其改造方式有如下两种可供选择方案。

3.1 RIO02模件远程I/O通信方案

使用RIO02通信模件实现远程I/O通信方案, 硬件组成包括控制器(BRC300)、IMRIO02、NTRL02 ( A / B ) 、 光缆及相关子模件, 模件之间的连接如图3所示。

此方案优点:现机组公用系统空压机、循环水、脱硫制浆、脱硫石膏脱水共5个远程站均采用此通信方案,设备运行情况稳定,维护人员对设备运行状况熟悉;需要增加设备成本较低,改造投资小。

此方案缺点:主要通信模件IMRIO02及配套端子单元DCS厂家现已停产,在材料组织采购以及后续备品备件等方面难以满足生产要求。

3.2 BRC300模件远程I/O通信方案

因原有远程IO方案RIO02模件及配套端子单元已经停产,DCS厂家推荐的替代方案是用BRC300控制器作为通信模件, 新方案简称为BRC-RIO远程通信方案,模件之间的连接如图4所示。

此方案优点: 采用厂家推荐的最新替代方案,在技术上较为先进,通信稳定可靠;采用通用控制器作为通信模件,后续不会出现因专用模件停产导致的备件组织困难。

此方案缺点: 采用控制器替代原RIO02模件,一次性投资较大。

经过综合比较,此次改造选用技术先进、通信稳定可靠的BRC300模件远程I/O通信方案,改造拆除下来的脱硫制浆、脱硫石膏脱水两个远程站RIO02模件及配套端子单元作为公用系统的空压机及1、2号机组循环水远程RIO站备件, 以满足1、2号机组远程RIO站备件不足的需求。

4基于BRC300的远程通信方案实施

4.1硬件部分

(1)将原1、2号机组脱硫系统DCS系统控制环路拆除,采用单元机组控制模式,将原机组脱硫系统各控制器作为远程站分别接入1、2号机组主机DCS控制系统,脱硫公用系统各控制器接入1、2号机组公用DCS控制系统。

(2)利用现有脱硫系统的6对控制器作为各远程站的冗余控制器,分别在1、2号机组脱硫装置各增加2对BRC300控制器作为通信模件, 公用系统增加3对BR300控制器作为通信模件, 共需增加7对BRC300控制器。

(3)利用脱硫机柜内现有的环路通信模件, 将原脱硫环路的每一个节点移植至主机作为DCS环路的一个节点,通过环路电缆与DCS主环路连接,而控制器和远程站之间的通信采用冗余光纤方式连接,确保运行安全可靠。

4.2软件部分

( 1 ) 将1 、 2号机组脱硫装置及公用系统控制器BRC300中的逻辑组态分别移植到主机控制器BRC300内, 将新购BRC300作为远程通信模件, 并通过相应的端子板连接冗余光纤, 实现远程通信。

(2)将1、2号机组脱硫装置及公用系统移植到主机控制器内的标签,增加到主机各操作员站PGP服务器、历史站以及SIS接口机的标签库中。并将相应的操作画面按照新建数据库重新整理并移至公用系统PGP服务器内。

(3)增加1、2号机组脱硫装置公用系统移植到机组公用系统PGP服务器内的标签, 以及脱硫公用画面。

5结语

改造完成后,1、2号机组DCS系统运行稳定,同时也解决了未改造的公用系统空压机及1、2号机组循环水远程RIO站后续备件问题。

参考文献

[1]李霞.ABB系统远程通信控制方式的改进[J].科技风,2015,(17):80-81

[2]吕品,申艳杰.Symphony在600MW超临界直流炉机组湿法烟气脱硫中的应用[J].化工自动化及仪表,2012,(08):108-113

一体化优化 篇10

目前, 全球的经济正处于复苏阶段, 我国的经济也在稳步发展, 这样大好的经济形势将为石油产业提供一个新的发展契机, 不过, 当今世界的能源紧缺问题也为石油行业的发展埋下了伏笔。因此, 我国的石油行业部门应该充分把握“十二五”时期提供的机遇, 加快前进的脚步, 注重产品的生产质量, 严格把关, 争取早一步实现质的飞跃。

多年来, 全球的能源被大量开采, 以至于造成现在能源紧缺的局面, 尽管形势严重, 目前处于能源结构第一位置的仍旧是石油能源, 依旧是石油、煤炭、天然气三分能源方面的天下, 也正是由于能源的匮乏, 目前核能的使用量也在逐年增长。根据2010年全球能源消费的统计表可知, 石油、煤炭、天然气使用所占比例分别为33.6%, 29.6%, 23.8%, 其他新能源共占13个百分点, 其中包括:水电、核能、风能、太阳能、生物质能等。根据权威机构的专家预测, 在未来的20年间, 石油和煤炭使用范围将会有不同程度的降低, 而天然气的使用范围将会有所提高, 其他新能源的使用范围也将会有所上调, 可以预见, 未来将会是石油、煤炭、天然气、新能源四分天下的新局势。造成这种结果的原因主要有两个, 第一是石油和煤炭存储量的减少, 国家不得不降低其使用量;其二是新能源子在环保节能等方面的优势大于石油等[1]。

因此, 国内的石油化工行业应针对以上问题迅速做出应急方案, 提出节能的优化方案, 依靠先进的科技技术, 努力创新, 通过产业链的结构调整, 实现产业升级, 注重环保、节能、资源循环利用等, 做到低消耗, 高产出, 高效益的新型化石油化工行业。

针对石油行业的各类问题, 本文提出采用炼化一体化的方法进行石油行业的加工, 通过对炼化一体化的优势和关键技术的叙述, 并以石脑油的优化为例, 验证了炼化一体化在石油加工行业的可行性。

1 炼化一体化的优势

目前炼油企业正在面临着一次巨大的挑战, 主要原因归结为四条, 第一是持续上涨的油价和增大比例的重质低质原油, 这些让炼油企业负担过重;二是炼油厂所使用的清洁燃料开始向低碳环保的燃料进行转变;三是炼油厂在生产过程中排放的气体污染物量过大;四是因为炼油厂所需的原材料价格不断上涨, 致使成本过高[2]。

石化企业同炼油企业一样, 目前面临的问题也是原材料成本高、投资过大等, 所以实行炼化一体化是未来的一种趋势。

炼化一体化最初由简单模式的联合可是, 通过炼油厂为新建的石化厂提供石脑油原料。但是产业需求、供给不稳定等问题促使炼油与石油化工开始紧密相连, 即炼化一体化的模式, 同时也促进了炼油催化的新局面。新型的一体化的生产有很大的发展空间, 实现了低投入、高产出的局面, 提高了生产效率的同时, 也实现了节能减排。

目前, 炼化一体化已经走入全球各大石油生产场, 根据材料显示可知, 炼化一体化在石油加工方面有5中显著的优点:其一是投资少, 回报快, 故而降低了生产成本;其二是石油资源的再利用, 节省了原料;其三是为了满足市场五花八门的需求, 扩大了原料;其四是发展空间广阔, 可以应对不断变化的石油市场;其五是多产业链生产, 扩大经营范围。

以某个炼化一体化的工厂为例, 该厂的主要加工过程为:将直馏常压和减压的瓦斯油同焦化重瓦斯油中进行氢处理, 之后利用高苛刻度催化裂化, 催化后的重汽油还要进行回炼, 每年可从C3/C4的馏分中回收丙烯六十吨左右。其中馏分可以用来生成甲基叔戊基醚 (TAME) , 部分催化轻汽油经过加氢处理后, 可以用来外供裂解料, 部分催化重汽油也可以同催化轻汽油进行脱硫处理, 用作汽油的成分。

根据资料显示, 该工厂在实行炼化一体化后, 2008年的前三个季度净利润约为39亿卢比 (折合成美元是9.79亿美元) , 可以看出, 该厂的炼化一体化效果显著。

2 炼化一体化的关键技术

根据目前已经实行炼化一体化的工厂提供的资料可知, 对于石化行业而言, 首先是选好重质、低质原油, 有计划的生产成本低的原材料是提高利润的第一步, 本文总结出了炼化一体化的主要关键技术, 一是石油化工型催化裂化这项技术, 常见的是对瓦斯油进行高苛刻度催化裂化技术;二是针对甲苯和苯的组合技术, 即高苛刻度催化技术的重整, C7/C9芳烃烷基的转移, 二甲苯分离和二甲苯异构化;三是利用甲醇制烯烃 (乙烯, 丙烯) 技术。

3 炼化一体化中石脑油的优化方案

原油石脑油馏分是炼化一体化行业的原材料, 其主要成分包括乙烯、重整 (芳烃) , 在原油直馏馏分中, 直馏煤油馏分也常被大型炼化一体化企业用作乙烯生产的原料。一般情况下, 经过炼化一体化的原油石脑油可以有很多用途, 加氢裂化重石脑油是催化重整的原料, 主要还是归功于芳烃;加氢裂化轻石脑油可以用做汽油的部分成分, 主要依赖于异构烷烃, 有时也可用做乙烯的裂解原料。

对于炼化一体化中石脑油的优化方案, 可以参考文献[3], 文中提出由于石脑油馏分的组成和性质的不同, 在对其优化处理时应该采用不同的方法, 要将经过二次加工后的石脑油会发生不同程度上的性质变化等因素考虑全面。优化中以C6+和C7+重整, 然后再相同的104反应苛刻度条件下, 在石脑油中进行加氢、分馏、重整等操作, 进行石脑油优化, 综合考虑产品生产效率、资源耗费以及成本等因素, 将“宜油则油、宜烯则烯、宜芳则芳”作为原则, 以分子的结构及性质为辅, 以高效益作为最终目标, 实现炼化一体化总流程中的石脑油馏分加工工艺整合优化。

文献[3]中在石脑油中进行加氢处理, 去除原料中的有害杂质 (如氮、砷、铅等) , 将石脑油在分馏塔中进行设计优化, 最后将整反应单元优化, 包括重整原料性质对比, 整反应条件和重整反应产物对比, 重整循环氢组成对比, 整循环氢压缩机及重整氢增压机对比, 热炉/重沸器的热负荷对比, 要公用工程消耗对比, 投资对比, 技术经济指标对比。不过还是要根据自身的条件去进行优化处理, 因地制宜。

4 结论

1) 对于炼油化工一体化企业而言, 在重整装置的过程中, 如果预加氢单元时, 采用先分馏后加氢, 可以降低能耗和成本。

2) 炼化一体化在我国石油化工行业的应用前景广阔, 我国的炼化企业应该遵循国家的发展要求, 稳步前进, 在科技创新方面加大力度, 赶超发达国家的水平。

摘要:为了加强石油企业的节能环保和资源再利用, 提出采用炼化一体化的方法进行石油行业的加工。本文描述了当今世界的能源情况及未来的发展前景, 指出了我国石油行业的将要遇到的危机问题。通过对炼化一体化的优势和关键技术的叙述, 并以石脑油的优化为例, 验证了炼化一体化在石油加工行业的可行性。

关键词:石油,炼化一体化,关键技术,优化

参考文献

[1]唐为庆.适用于炼化一体化企业原油分类方法的探讨[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1, 42 (8) :12-15.

[2]戴厚良.我国石油化工行业发展面临的机遇、挑战及其技术进步战略[J].石油炼制与化工, 2012, 43 (9) :1-4.

一体化优化 篇11

一、创设情境,牵引“爱学”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教学实践中,一线语文教师需要适时设计与教学内容和学生认知点相契合的教学情境,以期诱导同学们迅速投入学习状态。初中生正处于躁动的青春期,如果课堂沉闷,势必会造成大面积走神,昏昏欲睡的现象,因此我们无论采取什么样的教学方法,都必须注意借助情境来牵引同学们的注意力,这样才能有效培养同学们的积极爱学的态度,这样才能产生内驱力,激发探索欲望。在教学朱自清先生的经典散文《春》时,为了创设情境,牵引学生产生“爱学”的情趣,在课堂伊始给同学们播放班得瑞的轻音乐《春野》,让同学们通过背景音乐来体会,感悟和思考以下问题:这首歌描述的是什么季节的美景?大家通过这首歌描摹的什么特点体味出来的呢?同学们经过倾听和思考,都能正确回答是生机盎然、万物复苏的春天。这里需要提醒的是,如果我们播放的视频或背景音乐,同学们听不懂的话就无法达到创设情境的效果,爱学也就无从谈起。因此,笔者建议该课在导入时,可以播放同学们都比较熟悉的歌曲《春天在哪里》,让大家在轻快的旋律中勾起儿时的回忆,歌曲的熟悉程度极大地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这样很多学生的学习态度就得到了较大的转变,再导入新课,开始《春》的教学,学生在爱学的态度下进行学习,课堂教学效率提高也就是自然而然的事了。

二、实践交流,启迪“乐学”

在新课改中,着力改善师生关系同样是重要的理念之一,只有建立融洽和谐的关系,才能更好地学好语文这门课程。因此作为教师,应注重与学生之间的沟通方法的应用,做到“对症下药”。教学过程中遇到师生之间意见有分歧时,需要教师理智分析和引导,可以是小组与小组之间的讨论,也可以是自由讨论,这样才能加深学生对问题的印象,举一反三,更好地解决此类问题,由此可见,要想学生有乐学的情绪,就必须加强与学生之间的沟通与交流并相互启迪,激起学生的求知欲望。

由于文言文教学是初中的一个老大难问题,因而很多学生在学习文言文时容易产生厌学兴趣,所以就以《孙权劝学》为例,笔者让大家通过分角色朗读,来激发乐学的情趣。如孙权对吕蒙说:“不可不学!”以坚决的语气,严厉而又不乏关心与厚望;又说:“孤岂欲卿治经为博士邪”说明孙权不悦和责备吕蒙;再说:“卿言多务,孰若孤?孤常读书,自以为大有所益”,则是孙权以恳切的言辞,用自己的切身体会教育吕蒙要读书,读书是有好处的。吕蒙对鲁肃说:“大兄何见事之晚乎!”则是吕蒙从内心深处感到自豪。而鲁肃对吕蒙说:“卿今者才略,非复吴下阿蒙!”则是鲁肃对吕蒙所得成就的吃惊之余的感叹。这样设置让同学们在分角色朗读课文中就学会与人交流,吕蒙从厌学到乐学的转变,受到感染和启发,从而让学生正确认识到只有乐学的情绪,才能提升学习效率。

三、丰富教法,引导“会学”

教学实际中,我们只有根据学生认知规律,有针对性地适时更新教学理念,改进现有的教学方式,才能提高课堂教学效率。这就需要在结合新课改要求和理念的前提下坚持生本原则,并做好以下几方面的工作:一是老师要做的是交出自己的主导地位,让学生主动地学习。二是要充分利用学生听课过程中接受能力的波峰和波谷,学生在课堂学习过程中,前5分钟接受力较低,后来随着时间增长会显著提高,最后10分钟时又会呈下降趋势,所以,老师在课堂教学中,要充分安排好时间,将重要的内容放在中间讲。例如:老师在讲《观书有感》这首诗时,前5到10分钟,可以安排学生讲诗的背景,到10分钟后则可以讲诗句的主要内容和意义,让学生能最大程度地掌握好这首诗的灵魂。到课堂的最后几分钟时,老师可以带领学生朗读一下诗句,讲解一下诗句的具体意境。

以上是笔者通过教学实践分别从“爱学、乐学、会学”等三个相互衔接的方面对优化课堂,提高效率进行的探索与研究。总之,在教学实践中,我们一定要还原学生主人翁的地位,我们要认真分析同学们的认知结构和情感倾向,并积极设置有针对性的教学方案,以期有计划、有步骤地引导学生循序渐进,产生“爱学、乐学、会学”的积极态度和学习结果。作为一线语文教师,我们还要积极提高自身专业素养,注意加强师生互动和交流,根据实际学情适时更新教育理念,丰富教学方式,只有这样才能彻底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完成新课程赋予我们的教育使命。

一体化优化 篇12

火炮协调器是自行火炮供输弹系统的一个重要部件,是连接弹仓与输弹器、药仓与输药器的纽带,其作用是负责从弹仓和药仓中接受弹丸和装药模块,将它们传输到炮尾后部,使弹药轴线与炮膛轴线对齐,随后利用输弹机和输药机把弹丸和模块药分别可靠、一致地推入药室[1]。协调器由机械臂、液压系统和电气控制系统组成,是一个典型的机电液控系统。

目前对协调器进行研究的相关文献资料甚少。文献[1]对协调器进行了受控动力学分析,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PD控制器增益进行了优化,并对4种截面尺寸的协调臂模型进行了分析比较,得到了较优的设计。文献[2]以多体动力学理论和虚拟样机技术为基础,在ADAMS环境下建立了协调器的动力学仿真模型,并以小平衡机气体压力为验证指标对模型进行了验证,针对协调器的协调困难故障,建立了以平衡机气体初始压力和液体容积为故障因素的故障仿真模型,并通过仿真分析找到了两个故障因素的影响规律,确定了取值阈,为协调器的维修保障提供理论参考。文献[3]利用ADAMS软件在ADAMS/view中建立了自动供弹机构的动力学模型,获得了ADAMS环境下机构的动力学特性。文献[4]建立了自动摆弹装置的动力学模型,采用MATLAB优化工具箱对PD控制器增益进行了优化,并结合机械制动方法对摆弹臂的控制进行了分析,优化后的方法能使摆弹臂在给定的定位精度要求下动作。

多学科一体化优化方法[5]是处理多学科优化问题[6]的最传统方法,本文将多学科设计优化技术应用于协调器的系统设计,建立了协调器系统多学科一体化设计优化模型,并进行了相关仿真分析研究,获得了系统整体综合性能较优的全局优化解。

1 协调器一体化建模与分析

图1所示为协调器的多学科模型。协调器的电气控制子系统包括传感器反馈电路、AD/DA转换电路、控制器、信号放大电路等,其作用是根据期望输入对液压及机械子系统进行控制。机械子系统包括液压缸本体、协调臂本体及弹丸、模块药抱夹机构,负责执行液压输出,完成预期的协调任务;液压子系统由液压泵、蓄能器、伺服阀、辅件组成,主要对电气控制信号作出响应,驱动液压缸动作。协调器系统多个学科之间存在相互耦合,如机械子系统与液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变量有活塞杆力FL、活塞杆速度v0,机械子系统与电气控制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变量有转角误差e,电气控制子系统与液压子系统之间的耦合变量有电流控制信号i,耦合关系如图2所示。

协调器存在多个设计变量,主要包括PD控制器的比例增益Kp、微分增益Kd、液压缸内径D、活塞杆直径d、协调臂上液压缸活塞支点位置l。

1.1 电气控制器模型分析

电气控制系统通过安装在协调臂转轴上的角位移传感器检测协调臂当前的转角θ,模数转换后将其与给定的期望转角θd进行比较,得到转角误差及角速度:

e=θ-θde˙=θ˙}

(1)

然后通过PD控制器计算输出控制信号(经信号调理电路),控制液压系统作动,其工作原理如图3所示。电流控制信号为

i=Κf(Κpe+Κde˙) (2)

式中,Kf为功率放大器增益。

1.2 液压伺服阀模型分析

液压系统由于存在蓄能器和溢流回路,所以假设供油压力基本保持不变。伺服阀的输入为阀芯的位移,其流量qL与阀芯位移xs之间的关系为

qL=Cdωxs(ps-pL)/ρ (3)

ω=πd xs=Kxsi

式中,Cd为流量系数;ω为阀的面积梯度;d为阀芯凸肩直径;Kxs为伺服阀增益;ρ为油液密度;ps为供油压力;pL为液压缸工作压力,其值由工作负载决定,与机械系统耦合。

1.3 机械子系统模型分析

1.3.1 液压缸模型分析

液压缸为机械系统的执行元件,输入为油液压力,输出为活塞杆速度。液压缸模型如图4所示,其数学模型如下:

A1=πD2/4 A2=π(D2-d2)/4

式中,ηm、ηV分别为缸的机械效率和容积效率;FL1、FL2分别为活塞杆收回和伸出时机械臂作用于活塞杆上的负载作用力,可由机械臂本体动力学方程得到。

1.3.2 机械臂本体动力学分析

机械臂在液压缸活塞杆驱动下,绕点A旋转,液压缸与机械臂所成夹角为α,活塞杆伸出时,v0=v02,反之,v0=v01。设机械臂质量为m,转动惯量为J,质心与A点的距离为L,其他参数如图5所示。

通过分析可知机械臂上B点的速度:

vB=v0sinα (6)

α=arccosl2+l2-l22lll=Η12+l12

l=(Η1-lcosθ)2+(l1+lsinθ)2

由牛顿第二定律可得机械臂动力学方程:

FLlsinα-mgLcosθ=Jθ¨(8)

则液压缸负载为

FL=(Jθ¨+mgLcosθ)/(lsinα)(9)

1.4 协调器多学科一体化优化模型

系统响应性能是待优化的主要目标之一,其评价指标较多,本文将时域响应的上升时间Ts及转角误差e作为系统响应性能的评价指标,由于误差信号存在正负,于是用e2的积分代替,定义评价响应性能的目标函数:

J1=λe∫e2dt+λtTs (10)

其中,λe((°)-2·s-1)、λt(s-1)分别为误差平方累积和上升时间的权重系数,其取值采用容限加权法,即估计转角误差项和上升时间项的变动范围,并用各自计算结果去除,使得各项分目标在数量级上达到统一。

液压缸作为执行元件,应尽量减小液压缸活塞杆对机械臂的作用力FL。力FL存在正负,于是用FL的平方的积分代替,定义最小化驱动力的目标函数:

J2=∫F2Ldt (11)

对整个协调过程驱动力求最小。

于是协调器多学科一体化优化模型可描述如下:

其中,约束g1是液压缸存在条件,一般而言,液压缸缸体必须比液压缸活塞杆行程至少大0.1m,g2为液压缸直径约束,H1、l1为常数,单位为m

2 多目标进化算法实现与仿真分析

2.1 多目标进化算法实现

进化算法来源于对生物进化过程的模拟,为复杂系统优化的求解提供了一种通用框架,是一种具有较强鲁棒性的通用计算模型。本文根据多目标进化算法原理,设计机械臂多学科一体化模型的算法框架(图6),其思路描述如下:

(1)初始化种群。采用实数编码,解个体为液压缸尺寸、PD控制器参数及l的随机组合,产生初始种群P0,设定种群大小Num_P、外部档案大小Num_Arc、最大进化代数Max_G、交叉概率pC、变异概率pM等。

(2)目标函数与约束条件计算。调用多学科设计分析模块,对第i组解,计算目标函数值Ji1、Ji2,判断约束gi1、gi2的满足情况。

(3)排序与归档。对种群P进行非劣排序,得到非劣前端PF,若非劣解个数超过外部档案大小,则进行拥挤比较操作,对种群进行排序,并选择其中最好的解存入外部档案Arc。

(4)判断停止准则。检验当前进化代数Gen是否超出最大进化代数Max_G,如果满足终止条件,则结束,将外部档案中的Pareto解输出;否则继续。

(5)进化操作。对当前种群和外部档案种群进行二元锦标赛选择、交叉和变异,形成新种群New_P,返回步骤(2)。

2.2 仿真分析

利用图6所示的多目标进化算法对机械臂系统进行一体化优化,初始化设置种群大小为20,最大进化代数为200,交叉概率为0.9,优化结果的Pareto前端如图7所示。

本文偏好解的选择原则:①在机械臂响应性能合适的条件下,尽可能选择驱动力较小的解;②不能为了使某个目标函数微小的变优,而使另一目标函数出现较大的变劣。根据以上原则,选择图7中的点V为最优偏好解,具体结果见表1。

由表1给出的数据,在ADAMS中对机械臂系统进行仿真分析,以验证最优解的有效性。图8所示为期望转角θd=30°时协调臂转角误差曲线,图9所示为期望转角θd=30°时液压缸驱动力曲线。在给定的时间(0.6s)内,协调臂均达到了期望转角,而优化后的控制力显然较优化前小,可见优化解在动力学和控制性能上有了很大提高,完全满足设计要求。

图10~图13给出了优化前后系统的响应。优化前协调臂转角响应的确优于优化后的响应,但液压缸驱动力的最大值均超过20kN,在θd=70°时甚至达到30kN;优化后,协调臂转角的响应基本满足设计要求,且液压缸控制力均在20kN内,受期望转角大小的影响较小。

3 结语

本文对火炮协调器系统进行了多学科一体化设计研究,分析了电气控制子系统、液压子系统及机械系统的数学模型,结合学科间耦合关系,建立了机械臂系统多学科一体化分析模型。借助多目标进化算法求解优化模型,得到了机械臂系统偏好解。与原设计相比,优化后的设计使系统拥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摘要:为了解决传统火炮优化设计中单学科建模分析的不足,采用多学科一体化设计优化方法对某火炮协调器系统进行了研究。通过对电气控制、液压、机械三个学科及学科间耦合关系的分析,建立了协调器结构控制一体化分析模型,结合多目标进化算法,对建立的一体化分析模型进行了设计优化研究。与原设计相比,优化后的设计使系统拥有更优的综合性能。

关键词:多学科优化,一体化方法,协调器,多目标进化算法

参考文献

[1]侯保林,樵军谋,刘琮敏.火炮自动装填[M].北京:兵器工业出版社,2010.

[2]李伟,马吉胜,马杨,等.协调器故障仿真及应用研究[J].火炮发射与控制学报,2009(3):36-39.Li Wei,Ma Jisheng,Ma Yang,et al.Study on Fault Simulation and Application of Coordinator[J].Journal of Gun Launch&Control,2009(3):36-39.

[3]方立波.中口径防空高炮自动供弹方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09.

[4]陈波.中口径火炮自动供弹机方案研究[D].南京:南京理工大学,2011.

[5]Kodiyalam S,Sobieszczanski S J.Multidisciplinary Design Optimization-some Formal Methods,Framework Requirements,and Application to Vehi-cle Design[J].International Journal of Vehicle De-sign,2001,25(1/2):3-22.

上一篇:特色小吃下一篇:采集存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