存取控制(精选10篇)
存取控制 篇1
0 引言
随着我国汽车工业的发展和鼓励轿车进入家庭等一系列相关政策实施, 特别是伴随着大城市经济社会的发展和城市现代化水平的提高, 使得城市交通拥挤的矛盾日益突出。城市车位与车辆较为合理的比例应该为1.2∶1, 也就是说除了100%的基本停车位之外, 还需要20%的公共停车位。然而, 目前我国城市机动车辆的保有量与停车位之比大约为5∶1, 也就是说停车位的满足率只有20%左右。停车位严重不足, 造成机动车非法停放、占道停放现象日益严重, 造成静态交通混乱现象。而道路系统的发展将会受到静态交通设施的制约, 撇开静态交通来解决城市交通问题, 是不可能取得彻底成功的, 反而可能会使动态交通和静态交通的关系形成恶性循环。在寸土寸金的城市里, 能否解决城市交通堵塞和停车难的问题, 已成为影响制约城市建设和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因素。因此, 具有占地面积小, 库容量大, 存取车自动迅速的智能化立体车库就应运而生。
对立体车库而言, 传统意义上的自动化只是利用传感和光电元件把车辆自动随机地存入和取出车库的车位, 存取顺序和车位的管理还没有达到科学化、智能化、合理化。而目前的研究任务可以充分利用计算机的高级决策功能, 通过对车辆的存取顺序进行决策控制研究, 提高了车库的整体效率和利用率, 减少了车辆的存取时间和存取车的能耗, 这一研究无疑是把自动化立体车库推向智能化发展方向。
1 立体车库的主要类型及其结构特点
1.1 主要类型
按照机械装置的构造, 机械式立体车库一般可分为垂直循环式、多层循环式、水平循环式、升降横移式、升降导轨式、电梯提升式、车面往复式、组合式、巷道堆垛式、圆形水平循环式等几大类。
1.2 典型机械式立体车库的技术性能
(1) 垂直循环式。该型车库采用了垂直方向做循环运动的停车系统存取车辆的停车设备。
(2) 多层循环式。该类停车库是采用了通过载车板作上下循环运动, 而实现车辆多层存放的多层循环式停车设备。
(3) 水平循环式。该车库外形狭长, 通过采用两层停车结构, 可以有效地提高狭长地段的土地利用率。
(4) 升降横移式。此类机械式停车设备采用以载车板升降或横移达到存取车辆的目的, 且该型车库对停车场地的适应性较强, 因此采用这类设备的停车库十分普遍。
(5) 升降导轨式。中间是可沿轨道水平移动的升降装置, 两侧是沿水平方向设置的多层停车位。
(6) 电梯提升式。车库中间是各升降机垂直运送汽车的通道, 两侧是沿垂直方向设置的停车车位。它像电梯一样用升降机把汽车提升到指定车位旁, 然后用横移装置将汽车平移到停车位。
(7) 组合式。组合式有两层升降式、两层或三层升降横移式等形式, 特别适用于地下停车场或露天停车场, 容车数量可随意增减, 控制系统较简单。
(8) 巷道堆垛式。该型车库采用以巷道堆垛机或桥式起重机将进到搬运器的车辆水平且垂直移动到存车位, 并且用存取机构存取车辆的机械式停车设备的车库
各类型机械式立体车库均有其他附属设备, 如转盘用于汽车原地调头转向;停车位置检测、消防、通风、照明等安全装置及停电时的取车装置等。基本上所有车库都可建成为地上、半地下、地下式, 并可数套并列设置。
1.3 结构特点
(1) 占地面积小, 空间利用率高。一般情况下, 其占地面积约为平面停车场的1/2~1/25, 是土地资源紧缺、车辆容量大的场所最佳停车方式。
(2) 自动化操控, 使用方便, 效率高。机械式立体车库采用电脑控制, 存取车辆无须在车库内行驶, 机械自动记忆调车, 耗费时间少, 效率高, 存取车时间一般为12秒~35秒。
(3) 安全可靠、美化环境。配备自动检测系统, 各种安全机构, 自动报警, 消防系统及其他防范设施。因地制宜, 利用零星空地, 配以外形美观的车库, 美化城市环境。
(4) 配置灵活。如上所述, 机械式立体车库具有多种形式, 可适应各种不同形式的建筑物。
(5) 经济性好, 立体车库建设成本大大低于传统停车场。机械式立体车库占地面积少, 空间利用率高, 便于合理规划、优化设计, 综合性经济指标较高。
2 立体车库存取车优化策略
就大多数的立体车库而言, 其存取策略有非常多的相同点, 但由于各个立体车库的特殊情况以及选取目标函数的不同, 实际的应用又有许多的不同点, 下面就目前应用较广泛的巷道堆垛式和前景看好的电梯式两种车库进行比较, 进而说明存取策略在不同立体车库中的应用。
2.1 巷道堆垛式
前面已简单介绍巷道堆垛式, 下面以库容量为288 (六层双巷道) 为例进行分拆。如图1所示, 车库每层有48个车位 (每个巷道两侧每层各有12个车位) 。
对于多层多巷道式车库进行存取车操作, 每个巷道内存取车过程是相同的, 因此只需选取单个巷道来考虑。在单个巷道内进行一次存取车操作可分为三个基本动作, 即三个方向上的运动——沿巷道方向上的水平运动X, 用来选择所要存取的车在X向所处的车位;垂直升降运动Z, 用来选择车位所处的层数;横向存取运动Y, 实现存取操作。对于不同的车位, Y向存取操作相同, 因此可将模型简化为单巷道内 (X, Z) 的二维运动, 如图2所示。
基于该立立体车库存取车辆的策略可分为三种, 其定义如下:
1.存车优先策略。当堆垛机完成存取操作后回到出入口待命, 以供下辆车到来后可直接存入, 无需等待;
2.原地待命策略。堆垛机完成存取操作后停在原地等待下次操作;
3.交叉存取策略。是指当同时有几辆车需要存取时, 对存取车辆进行存车和取车分组, 对两组服务对象进行存取车交叉服务。
对于车库系统而言, 存取车时间的长短直接反映了设备的利用率和效益。车库系统的存取车服务时间与车库中的车位有关, 离出入口近的车位服务时间较短, 离出入口远的服务时间较长, 因此我们按照先低层后高层, 由近及远的方案就近存取车。顾客接受服务的顺序是先来者优先服务 (FCFS) 。
为了分析比较不同存取策略的存取车服务时间, 定义目标函数为在某一时间段内存取k次的平均时间Σt/k=t′;若对不同的存取策略选取同样的存取次数, 则目标函数定义为k次存取的总时间Σt。由排队论可以知道, 对于一个停车库, 车辆到达间隔和车辆存放时间可假定为符合Poisson流分布的随机变量。Poisson分布定义为:
其中N (t) 表示 (t0, t0+t) 之间事件发生的次数, n=0, 1, 2, 3, …, t≥0, λ为发生率, 即平均到车概率。由于要研究的是在 (0, t) 之间发生1次的概率, 所以取n=1, 则任意相邻2辆到车时间间隔为t的概率
存车时间也符合Poisson分布。
仿真时取Poisson流到达的时间间隔序列ti为车辆的到达时间间隔, 同时取相同的Poisson流的时间间隔序列ti为车辆的存放时间, 由此得到车辆到车和存放时间序列。根据此时间序列和以上介绍的立体车库、存取策略建立其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所研究立体车库在各种控制策略下的仿真结果见图3。
由仿真的结果可得出如下结论:
(1) 原地待命比存车优先平均可节省8%的时间, 交叉存取又比原地待命平均可节省4.5%的时间。当车辆入库与出库数越接近时的交叉存取策略, 相对于原地待命策略节省时间越多, 仿真结果中最多提高了8.8%;当入库与出库数相差越多交叉存取相对于原地待命能节省的时间越少, 仿真中最少提高了1.2%;
(2) 存车优先耗时最多, 在同样的时间间隔内连续入库数越大, 平均存取车时间也相应越大。其原因是每存取车一次后堆垛机都要回到出入口待命, 增加行程, 耗费时间。其优越性体现在若是在连续几次存车操作且到车的时间间隔大于每次操作的服务时间的情形下, 存车优先策略下顾客就不需要等待直接可以入库。在车流量不大且连续存车居多的情况下, 存车优先策略可以减少顾客的等待时间;
(3) 原地待命耗时介于存车优先和交叉存取之间。交叉存取是对原地待命策略在存取顺序上的优化;当入库与出库数的比例越接近于1, 可能交叉存取的组数越多, 资源的配置越合理, 优化的效果就越好。
经分析比较可以看出, 交叉存取耗时最少, 其次是原地等待和存车优先策略。综合考虑实际情况, 可以在原地待命的基础上, 在出入库频繁的高峰期采用交叉存取策略, 在车流量不大且连续存车居多的情况下, 使用存车优先策略, 减少存取车时间与顾客的等待时间。
2.2 电梯式立体车库
电梯式立体车库主要是通过电梯的上升、下降, 行走小车的水平行走及载车板 (现有研究叉梳式存取车方式, 取代载车板功能, 取车时电梯直接升到所取车停车位, 没有空行程, 减少了取车时间, 提高了取车效率。叉梳式存取车方式对电梯的平层精度要求比较高, 需要另加挡油板, 以防止上层车辆上的污物落到下层车上) 。主要结构如图4所示。
与巷道堆垛式相同, 该立体车库的存取车也是三维运动, 即水平X方向、横向Y方向和高度Z方向的运动。高度Z方向的运动由电梯的升降实现;水平X方向的运动由行走小车的前、后行走实现;横向Y方向的运动由载车板的横移实现。即一个存取周期应由X方向、横向Y方向和高度Z方向的运动组成。
车库运行的几种控制策略及其定义如下:
(1) 存车优先策略:当电梯完成存取操作后回到基层, 有且仅有1块托车板在电梯上以供下辆来车可立即开进电梯, 无需等待。
(2) 取车优先策略:当电梯完成存取操作后回到基层, 电梯上没有托车板, 有利于取者快速取车。
(3) 停车优先和取车优先组合策略:是指在车库的存车数量达到一定限度后, 自动实现停车优先或取车优先的转换。
(4) 原地待命策略:当电梯完成1次存取车操作后, 停在原地等待下次操作。
控制策略不仅会影响车库的停取车时间, 还会直接影响设备的损耗和能耗, 为了说明控制策略对立体车库能耗的影响, 定义目标函数为N次存取车总能耗。根据以上介绍的立体车库及存取策略建立其数学模型并进行仿真, 分别对各控制策略下的能耗值进行分析和比较, 以制定最小能耗的控制策略。仿真如图5所示。
从图中可以看出:
(1) 存车优先的能耗少于取车优先, 约节省20%~30%。其原因是取车优先的前期准备工作能耗远大于存车优先, 体现在: (1) 如果刚完成取车作业, 则不需能耗就可进入存车优先模式, 而要进入取车优先模式, 则必须送回托车板, 多运行一个来回; (2) 如果刚完成存车作业, 进入存车优先模式要取1块托车板, 考虑顺道取板的话, 能耗方面只是多一次空板横移, 而且带板下行比取车优先模式中的无板下行消耗的能量要少些;
(2) 组合策略的能耗比取车优先要少, 比停车优先要多。这是因为组合策略本身就是取车优先和停车优先的组合, 其能耗当然应在两者之间。
(3) 由图可见原地待命策略的能耗比停车优先节省20%~30%, 是能耗最少的一种, 这是因为原地待命策略的前期准备工作能耗为0。
由以上分析可知, 控制策略与车库运行的能耗有很大关系, 最大和最小值相差40%~50%, 说明此项研究有一定的学术价值和明显的经济效益。经比较分析可以看出, 原地待命工作方式能耗最少, 其次是存车优先方式、组合方式和取车优先方式。在车库运行能耗中, 前期准备工作能耗起决定性作用, 而后期工作能耗是随顾客的要求而改变的变量, 难以预测, 因此在考虑系统节能时以前期准备工作为主。综合考虑实际情况, 可以在原地待命工作方式的基础上, 高峰期时 (如存车者或取车者排队等候时) 转换为存 (取) 车优先, 这样既保证了运行效率, 又能达到能耗最优化。
由电梯式立体车库能耗最优化控制决策, 以原地待命策略为存取车模式。若车库内未存车, 则下一指令一定为存车;如车库内存有车辆, 则下一指令为存、取车是随机的, 由概率论可知其概率各为50%。由于当前指令动作与上一指令相关, 现列出所有情况如表1。
存车-存车:此状态电梯上无行走小车亦无载车板, 则存车动作为:电梯运行至指定车位所在层, 行走小车运行至指定车位取载车板, 然后上电梯, 电梯下行至地面, 轿车停车到位, 电梯上行至指定车位所在层, 小车行走到指定车位, 存入载车板。
取车-存车:此状态电梯上有小车, 且停在一层, 则存车动作为:轿车停车到位, 电梯上行至指定车位所在层, 行走小车运行至指定车位, 存入载车板。 (也可以另取载车板, 其动作为:电梯运行至指定车位所在层, 小车行走到指定车位, 存入载车板。另一小车行走到指定车位, 取载车板, 电梯运行至新指定车位所在层, 小车后行上电梯, 电梯下行至地面, 轿车停车到位, 电梯上行至指定车位所在层, 小车行走到指定车位, 存入载车板。但从效率和能耗角度考虑均难以达到最佳) 。
当取一辆车时, 车位是确定的不存在优化。综上所述, 仅存车-存车有优化的可能。因此, 我们可以通过研究电梯式立体车库电梯运行时间、各层小车行走时间和载车板横移时间等, 结合PLC程序及相关检测装置指令小车动作, 完成优化存车。
2.3 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算法在立体车库中的应用
由以上两种典型的立体车库所采用的存取优化控制策略可以看出, 它们采用的存取车辆的控制策略可以说相差无几, 但它们选取的目标函数却不一样, 巷道式选取存取车客户的等待时间为目标函数, 而电梯式立体车库选取了存取车能耗为目标函数。一般而言, 立体车库的服务对象关心的是存车/取车所耗的时间, 而车库的经营者出于盈利的目的和对设备的损耗考虑更关心的是车库的运行能耗。
对于立体车库各种优化控制策略对车库中升降横移之类装置的控制, 传统的算法只有一个控制目标。或是以立体车库客户的最小等待时间为控制目标, 因为单个顾客在发出存取车信号后可以在短时间内存取车辆;或是以立体车库的最低能耗为控制目标, 它能满足立体车库经营者对车库低能耗高效运行的要求。
但因为单纯追求最小等待时间或是低能耗, 忽略其他存车取车信号、能量损耗、等待时间等因素, 只能达到局部的最优, 不一定能满足所有影响车库控制系统的要素。现有的研究工作有采用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算法实现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全局最优, 目的就是弥补上述控制方法的缺陷, 实现控制系统升降装置的合理调度。模糊综合评判是在模糊的环境中, 应用模糊变换原理和最大隶属度原则, 考虑被评价事物相关的各个因素, 对事物做出的综合评价。如通过该控制算法可以在存车/取车高峰时, 选择控制系统中升降装置的控制方式为以减小顾客等待时间为主要考虑因素, 节约能源为辅;当顾客稀少时, 比如在晚上, 则以节约能源为主。而在通常情况下车库控制系统的运行优先考虑的是存车/取车时间, 其次才考虑能量消耗。与该多目标模糊综合评判算法相似的是, 目前亦有基于专家系统的自动化立体车库出入库调度策略方面的研究, 它也可以实现立体车库的优化调度控制, 使得车辆出入库更加流畅.缩短了等待时间, 提高了车库整体的运行效率。
3 结论
(1) 随着汽车工业的迅速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汽车保有量迅速增长, 汽车停放车位紧张的问题越来越突出, 对立体车库的需要越来越迫切, 我国完全可以借鉴国外已经相对成熟的研究经验, 大力发展能有效地节约土地资源和充分利用空间的自动化立体车库, 这样才能有效改善城市停车难和静态交通等问题。
(2) 立体车库动作复杂, 要求控制系统实现顺序动作控制、速度控制、定位控制及安全互锁控制。由于可编程序控制器 (PLC) 的优点都能够适应和满足立体车库高性能的使用要求, 因此目前几乎所有的自动停车系统中都采用PLC作为立体车库控制系统的核心。而随着科技的发展, 数字信号处理器件 (DSP) 性能不断改善, 用DSP器件来做实时处理已成为当今和未来技术发展的一个新热点, 有望代替目前在立体车库中的应用较广的控制手段PLC而成为立体车库控制手段的新宠。
(3) 立体车库包含了当前机械、电子、液压、光学、磁控技术领域的成熟先进技术, 已成为技术密集型产品的代表。如何实现存取车优化控制策略在立体车库中的应用从而使其高效的运行作为一个新兴的课题也吸引了越来越多的科研人员展开对它的研究。
摘要:文章通过对智能化立体车库的研究, 阐述了中国目前发展立体车库的重要性, 介绍了目前应用较广的几种立体车库。主要比较分析了两种典型的立体车库的存取车优化控制策略, 即选取不同的目标函数—时间和能耗, 建立他们的存取车优化控制策略并对其仿真结果进行分析, 进而说明目前对存取车优化控制策略的研究现状及其在立体车库中的重要性。最后简要介绍了目前大多数立体车库所采取的控制系统——可编程逻辑控制器 (PLC) 在立体车库中的应用, 并指出数字信号处理器 (DSP) 在立体车库的应用终将取代PLC的趋势。
关键词:立体车库,控制策略,效率,优化,仿真
货币基金存取最便捷 篇2
说起货币基金,可能我们最熟知的就是两年前开始火爆起来的余额宝。余额宝因方便、快捷、收益高而受到热捧。货币基金种类繁多,余额宝只是其中比较被大众所熟知的一种。货币基金因其资金流动性强、安全系数高被誉为“资金稳定器”,是活钱理财的理想选择。
年收益大约4%
2013年最风光的时候,货币基金年化收益率一度超过6%。目前货币的年化收益率已经回落,但与银行存款利率相比优势明显,依然受到很多投资者的青睐。
截至2015年二季度,货币基金总资产规模为25187亿元,较一季度增加2272亿元。二季度货币基金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4%,较一季度7日年化收益率降低0.58个百分点,货币基金整体收益率稳定。
以余额宝为例。6月16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率跌破4%,截止到8月4日余额宝7日年化收益为3.235%,虽然不及2014年1月最高峰时6.76%的一半,但还是高于银行存款利率。今年一季度末,余额宝规模冲破了7000亿元大关。最新公布的天弘基金三季报显示,余额宝背后的“天弘增利宝”货币基金规模已达到556.53亿元,成为目前国内市场上资产规模最大的货币基金。
相比余额宝,其他互联网“宝宝”类货币基金产品的收益率有所“暗淡”。据融360监测的数据显示,7月31日,80只互联网“宝宝”(对接68只货币基金)的平均7日年化收益率为3.13%,较上一周下降0.07个百分点。宝宝家族虽然收益率偏低,但是相对较高的流动性和安全性,还是具有一定的优势。货币类基金其他产品方面,银行自建平台的货币基金收益率略好。截止到8月4日,工商银行的工银货币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为3.669%,农业银行的农银货币B基金7日年化收益率为3.516%。货币基金虽然出现整体收益率下滑,但是投资者的投资热情并未受到打击,多只货币基金规模不断持续上涨。7月27日,华宝添益规模达到1229亿元,相比6月末的502亿元增长了一倍有余。除了华宝添益外,兴全添利宝、工银货币等基金也都超过了千亿元大关。可以看出,投资者对货币基金还是拥有着一定的期待。
货币基金,“我选择,我喜欢”
如果罗列选择货币基金的理由,每个理由都足够让投资者心动。可以说货币基金最大的优势就是集其他各类理财的优势于一身,“技多而不压人”。
首先,货币基金足够安全。基金的安全性决定了货币基金在现实生活中不会发生大的亏损。货币市场基金主要投向于短期债、央行票据、债券回购等,投资方向明确,保障系数高;另外,货币市场基金既受信托法保护,也受基金法保护,基金资产必须托管在具有托管资格的银行,且其账户设立和运作均严格独立于基金管理人和托管人,确保了基金资产的安全性和独立性。
其次,货币基金的收益率稳定。货币基金的年收益高于同期银行储蓄的收益水平。不仅如此,货币市场基金还可以避免隐性损失。
如果非要选出最让人心动的优势,那就非货币基金的低投资成本和高流动性莫属了。买卖货币市场基金的手续费、认购费、申购费、赎回费都为0,资金进出非常方便,首次认购/申购1000元,再次购买以百元为单位递增。另外货币市场基金的流动性优势同样突出。货币市场基金可随时申购、赎回,且不收取任何手续费。提出赎回申请后一般在2天内款项就可到账,南方基金、汇天付等基金已经实现T+0即时到账,银行类货币基金服务更为“周到”,提供货币基金365天、7×24小时的取现服务。
货币基金投资技巧攻略
购买货币基金首先应该秉承的原则是“买旧不买新、买高不买低、就短不就长”。一方面投资者应选择业绩明朗化的老基金,一方面应尽量选择年收益率一直名列前茅的高收益的货币基金类型。
货币基金规模的选择上,投资者应该选择规模适中、操作能力强的货币基金。基金规模过大不利于转向,基金收益率上涨速度较慢;基金规模过小,增量资金的进入会迅速削减投资收益。除此之外,投资者最好选择产品线完善的基金公司的产品。
想要“玩转”货币基金,“功夫在诗外”。
从赎回及时性的角度,在基金网站上直接购买,或者购买各家银行的“宝宝”,是最为快捷、便利的。货币基金没有申购赎回费用,申赎的及时性无疑成为我们挑选基金的一个重要指标。购买基金的渠道有银行、券商和基金公司官网等,赎回到账基本都是T+1日,会延误一天左右。不过,考虑到投资者随时可能用钱,基金为了竞争需要,多数基金公司都推出了贖回“即时到账”的产品。以华夏基金“活期通”为例,可以“快速提现”,单笔最高5万元,每天最高20万元。
货币基金一般都是T+1日到账,“即时到账”当天没有收益,T+1日到账则可以多拿一天收益。
选择一张主流银行卡和在线支付方式,避免银联转账费用和汇款费用。如果在基金网站购买货币基金,投资者有多种银行卡和支付方式选择。一般说来,货币基金作为投资者的存钱罐,都普遍绑定日常工资卡或者消费卡。
直销购买的货币基金申赎注意一般时间规律。有大笔用钱需要的时候,投资者要小心日赎回上限。T日申购货币基金,一般是T+1日基金公司确认,T+2在你的账户中才可以查到相应份额。换言之,一旦决定赎回货币基金,这笔钱要在T+2日才可以动用。一般基金公司为了保持运营流畅,会对每个客户当日赎回数目设置上限,少则1万,多则5万,而且是基金公司在实时调整的,上个月可能最多日赎回1万,下个月就变成了5万。也许投资者稍不留意,就可能因为基金公司的“任性”而付出代价。所以如果有大笔用钱需要时,最好提前几天就关注。有的投资者就曾经因为日赎回超过5万上限而被限制赎回,到最后投资者急得如同“热锅上的蚂蚁”却无能为力。
开放存取的版权问题分析 篇3
一、现行版权保护的缺陷
传统出版法规定,作者一般只享有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出版社则享有专有发表权、再版权及一些后继权利。传统的版权法通过合理使用制度和对权利例外的规定等机制,在创造者、出版者和版权持有者,以及整个社会自由地进行交流的需求之间取得了一种利益保护的平衡状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各种信息的交流传播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具有多样性、便捷性和时效性。在受众对学术信息需求日趋增长的情况下,传统的版权法已然无法适应网络环境的需求,而且适用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了。不仅如此,一些大型出版商为了保护其对期刊市场的垄断地位和既得利益,试图通过政治渠道和法律制定来限制电子信息的获取。然而,正如自由软件运动的先驱斯托曼所言,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以前,版权的作用在于保护作者权益,而在信息时代,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阻碍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1]
二、许可协议对使用者权限的限制
在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员一般通过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将全部版权转移给发表其作品的期刊出版商,一般不从转让中获取经济利益。实际上,他们还要倒贴文章的出版费和其他费用。这种出版机制的可行性建立在科研人员非营利的传播动机和利用需求上。与非学术领域的作者不同的是,科研学者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才发表研究成果,而是希望作品能被快捷地、大范围地传播,得到社会认可,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方便地获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声望和高引用率使科学家不计报酬地放弃对作品的法律权利。权利放弃的结果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许可使用限制。出版商利用对版权的垄断,一方面通过协议条款限制IP、限制并发用户和下载量等手段控制使用者对学术信息的利用;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利益不流失,出版商大多禁止作者对作品以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如在个人主页中发布、为了教学活动而使用,或者在开放仓储库中存储后印本、预印本等,从而阻碍了学术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和利用。
三、实现开放存取两种途径的版权问题
作者是“作品之母”,这是版权法的设权源点。在开放存取这种出版模式中,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通过Internet进行传播,并允许其他用户免费使用这些已发表的学术成果。它是在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基础上,经过现行的版权法律体系框架许可,推出的一种新的法律和技术机制,不仅可以规避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风险,更能实施最大化的开放获取出版,使这些文献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劳伦斯•赖斯格(Lawrence Lesslg)(2)在出版《免费文化》时同美国企鹅出版集团签订的“创作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3)正是对开放获取的一个最好的表率。[2]协议提出在出版纸质作品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论著转换成电子版本形式,允许全球读者免费阅读和自由传播。跟传统的出版机构相比,开放存取出版旨在开放学术资源,互享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可以使用这些内容。[3]实现OA的主要途径有开放存取OA期刊和开放存取仓储(OAR)。
(一)OA期刊的版权
OA期刊是一种免费的可直接在线获取的期刊,其具有免费性、公开性、全文性和高质量等特点。在论文发表后,作者一般只享有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出版社则享有专有发表权、再版权及一些后继权利,出版社拥有版权。而对于OA期刊而言,大多数情况下版权依然是由作者本人所持有,作者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把争取到的版权让渡给研究人员和公众,还有一些则由出版商拥有。但无论谁是版权所有人,都必须确保文献作品能够公开、免费、自由地获取。BOAI会议指出,开放存取OA期刊仅限于被作者允许免费使用的作品。OAJ在版权问题上不再限制已经发表过的科研资料的存取,且保留作者应有的基本权利,在这一点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公有领域”作品是有所区别的。
关于如何授权是有一些协议可参考的,其中使用最广泛、最简单的就是“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4]。该协议提供多种授权形式和权利组合结构,使创作者可以将作品分享给大众,在保留其他权利的同时授权他人传播其成果的权利,旨在有效传播和共享其研究成果。对作者而言,协议的权利组合形式可选择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相同方式共享这四种。同时,创作共用并不表示抛弃版权的约束,而是让创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定义自己所需要持有的权利,在基本的版权权利基础上(如署名权等),舍弃一些非必要的权利(如复制、下载等权利)。这就同传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作者在版权法保护下可以获取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这样灵活多变的授权形式,既可以保护著作权不被侵犯,更能让使用者在授权下更好地获取资源,在当代网络数据大时代,是符合信息需求和维权意识的新格局。
(二)开放仓储的版权
开放存取仓储是一种免费的在线资源库,库内的电子文档包括预印本(Preprint)和后印本(Postprint)两种。
1.预印本的五种版权状态
预印本是指在完成论文原告之后,送至学术期刊安排发表,或者投稿后未审核通过的文章,也可以是未投稿任何学术期刊的作品。
第一,论文完成后并未向杂志社投稿。这种情况下,投稿前的版本版权属于作者本人,一般不存在与杂志社的纠纷。
第二,论文完成后向杂志社投稿,由于各种原因,未通过审核发表,也未签订版权协议。作者依旧享有对文章的所有版权问题。
第三,论文完成后向杂志社投稿,虽然未通过杂志社审核,但是已经同杂志社签订了版权协议。主要是指文章在初次投稿时就与期刊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协议,比如《化学通报》《科学术语研究》等。但如果作者未在审核时间内收到期刊的用稿通知书,协议就自动终止。
第四,论文通过杂志社的审核,准备发表在纸质期刊上,却未签订版权协议。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拥有版权权利,既可以选择仓储投稿前的版本Preprint,也可以选择正式出版的版本Postprint,或者是修改本、清样等。
第五,论文通过杂志社的审核,准备发表在纸质期刊上,同时与杂志社签订了版权协议。这种则需要根据签订的版权协议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多个方面都可以进行限制。
2.后印本的版权
后印本是指已经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或者某出版物的研究文章。论文后印本是正式出版的版本,版权问题的归属则要看出版社的版权政策。由于版权政策的不同,版权的拥有者也会不同,但大部分的版权都是属于出版社的。作者要在OA仓储存储后印本,就需要经过出版商的同意。若作者想要拥有自归档的权利,可以在跟期刊出版社签订版权转让协议时,声明保留此项权利,或要求获得这项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5]所以不论研究成果是否能成功发表,学术仓储空间里的学术成果都享有版权,受版权法的保护。只是在文章发表成功之后,版权主体的类型除了作者本人之外,还增加了出版者。
四、结束语
开放存取模式适应了学术成果交流的需要,也符合网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给受众免费、快速和自由畅通地获取科技信息带来了很大便利。因此,开放存取机制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文围绕着开放存取版权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目的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下,著作权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使用著作权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限制人们访问学术内容,而是在于开放内容,权利的归属与分配方面提出了新的实践,由作者保留著作权,通过创作共用协议,使作品得到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共享。这些行为对传统的版权制度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构建一个可行的能够平衡学术出版各方利益的版权制度,从而使学术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静.开放存取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09):54-58.
[2]刘芳,黄凯文,曾展鹏.OA的版权问题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1):41-92.
[3]开放存取——学术出版的理性回归[EBPOL].http://openaccess.
[4]傅蓉.开放存取的版权问题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05):73-74.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二) 篇4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影响因子开放存取期刊指南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6—0070—05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s,IF)是表征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项定量指标,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全部源刊物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因此,“在引文分析及期刊评价中引入‘影响因子’的概念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因子的高低说明期刊学术思想传播的广度和被重视程度,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受重视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本文将依据2006—2010年《期刊引证报告》(Sournal Citadon Reports,JCR)收录的DOAJ(Directory ofOpenAccess Journal)期刊的影响因子,对其从时间、学科和地域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力求从影响因子视角来考察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状况。
1、DOAJ期刊影响因子的时间维度分析
时间维度的影响因子分析,可以反映期刊质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从影响因子视角了解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对2006—20lO年JCR收录期刊的年刊均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显示,2006—2010年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同期对应年份的刊均影响因子分别为1.80、1.93、2.03、2.02和2.12;同期DOAJ期刊的年刊均影响因子分别为1.27、1.28、1.37、1.33和1.37。具体情况如图1。
图1数据表明:第一,2006—2010年间,JCR收录的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6年的1.27增加到2010年的1.37。其中,2007—2008年问增长幅度比较大,增长了近0.1个百分点。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的增长幅度表明,过去5年间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明显提升,开放存取期刊被引用及被认可程度不断上升。
第二,5年统计期内,在年刊均影响因子总体呈上升态势的同时,2009年较2008年的刊均影响因子却出现负增长,下降了O.04。这表明开放存取期刊的总体学术质量提升状态尚不够稳定。
第三,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5年统计期内,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98,而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32,后者比前者低0.66。这说明开放存取期刊整体质量低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质量。
第四,5年统计期内,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2006—2010年间,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分别相差O.53、0.65、0.66、O.69和0.75,说明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质量差距逐年递增。
第五,从影响因子增长幅度看,开放存取期刊低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增长幅度。5年统计期内,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增长了O.1,而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增长了0.32,表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提升速度较慢。
总之,从时序视角看,以影响因子为标准衡量,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5年间开放存取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有明显提升,但增长尚不够稳定,个别年份有下降现象。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整体偏低,且学术质量提升速度比较慢,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学术质量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
2、DOAJ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维度分析
从学科视角分析JCR收录DOAJ期刊影响因子,旨在了解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差异状况。2010年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共分为174个学科,其中涉及DOAJ期刊的有93个学科,占总学科数53%,学科平均收录期刊2.72种。表l是2010年JCR收录DOAJ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学科分布。
表l数据表明如下事实。
第一,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明显差距,表明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大差异。JCR收录的93个学科253种DOAJ期刊的影响因子总量为141.35,学科刊均影响因子为l 52。高于这一均值的有36个学科的116种期刊。93个学科中,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病毒学(5 24)、计算机科学/硬件及建筑(4.86)、医疗信息学(4 66)、数学与计算生物学(4.27)和流体物理/等离子(3.90),这5个学科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之和为22.93;而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后5位的分别是材料科学/陶瓷工艺(0 33)、渔业(O.30)、电信学(O.22)、采矿业(0.13)和海洋工程学(O.11),这5个学科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之和为l 09。前后5位学科刊均影响因子相差2l倍。如果从个案考察,这种差距更大。93个学科中,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最高的是病毒学,影响因子达5.24,而刊均影响因子最低的是海洋工程学,影响因子仅为0.11,两者相差近50倍。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的巨大差距固然与学科本身的某些因素存在一定关联,但仍然能够反映各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与水平。
第二,从学科视角看,开放存取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与全部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表明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与传统出版的学术质量之间关联度不高,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有其自身规律,JCR收录的93个学科的DOAJ期刊中,仅有病毒学、计算机科学硬件及建筑、医疗信息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等22个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高于JCR收录全部期刊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表明这些学科对于开放存取期刊的接受程度比其他学科更高。从影响因子排序看,JCR收录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排在前10位的学科分别是病毒学、计算机科学硬件及建筑、医疗信息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流体物理等离子、真菌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公众环境劳动健康、生物化学研究方法:而JCR收录全部期刊刊均影响因子排在前10位的学科则是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凝聚态物理学。两者之间的交集只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两个学科。
由此可见,以影响因子衡量,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差异巨大,这种质量差异与其相应学科的传统出版并不直接相关。
3、DOAJ期刊影响因子的地域维度分析
基于地域维度的影响因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状况。2010年JCR收录的253种DOAJ期刊来自48个国家或地区,见表2。
上述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地域分布数据显示:开放存取期刊刊均影响因子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高影响因子期刊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影响因子低的期刊则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表明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程度是影响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
2010年,JCR收录的48个国家或地区的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荷兰、美国、瑞士、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日本、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前9位均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其中,刊均影响因子超过3.00的国家或地区是荷兰、美国、瑞士和英国。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后10位的分别是波斯尼亚、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牙买加、埃塞俄比亚、以色列、哥伦比亚和斯洛伐克,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其中排名末位的斯洛伐克的刊均影响因子仅为O.13,而排名第一的荷兰的刊均影响因子高达3.7l,前者仅为后者的3.5%。
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开放存取研究 篇5
一直以来, 真实学术信息的获取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的难度, 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存取应运而生。这种信息开放获取方式增强了学术信息利用率, 实现了学术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用, 体现出研究人员的共同利益并实现了信息服务机构的价值。因此, 研究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开放存取概述
1.1 开放存取的产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传统方式的学术信息交流出现了许多不足, 比如因受到出版能力限制, 根本不能跟上科研成果需要, 加之出版周期比较长, 各方面因素都严重影响到了学术信息的正常交流。所以在网络环境下, 必须采用新的交流机制才能满足发展需求, 相应研究机构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信息与产权, 人们希望能够及时、准确而全面地获得最新成果与思想。但是在网络环境影响下, 学术信息教学存在许多障碍, 体现在处理与转换信息格式、网络平台及媒体类型等各个方面。在种种客观因素影响下, 开放存取应运而生。需要构建出有效的数据仓库系统, 应用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组织技术, 从所收集结构内部衍生出各类学术信息, 同时依照网络方式出版和发布, 建立开放存取联盟, 通过搜索功能引擎实施联邦检索服务与揭示服务等, 尽可能将科研成果信息进行全面传播和交流, 同时科研人员也能够方便、及时、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开放存取 (英译Open Access, OA) , 即从各种公共网络中去获得免费文献, 任何用户都能够拷贝、读取、分发及打印和检索在线取得的全文信息, 通过爬行器可以随意搜索, 能够实现法律所允许的各种目的。
1.2 开放存取的特征
任何存取方式都具备其自身特征, 开放存取也不例外, 其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及时获取与交流学术信息。采用开放存取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 增大了交流范围, 有利于学术信息交流。同时, 这种存取方式采用数字化信息资源, 其发布和获取都在互联网上进行, 相关者可以在全球各地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2) 作者付费且拥有版权。传统印本期刊都是订户支付费用, 但是开放存取是作者付费发表, 用户免费使用。这样作品版权不会发生转移, 作者长期拥有版权。只要能够确保作品完整性, 用户就能够进行各种合法使用, 如自由下载、链接与复制等。
(3) 作品形式多样化。站在信息交流内容与样式的角度来看, 开放存取仅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只是控制指令, 并没有严格限制学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可以看出其在作品形式上呈现多样化, 不但包含了学位论文、电子学术论文及专利文献等各种纯文本的电子出版物, 还有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学术信息, 比如会议文献、教学大纲等, 极大丰富了学术信息的交流形式。
(4) 更易获取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比较重视开放和自由, 就为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与自由共享, 让全世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与使用所需学术成果。而科研人员也能够采用开放存取方式来开放与存取期刊, 发表个人学术成果, 同时还能够免费使用数据库中的开放存取期刊, 这种做法有助于科研人员获取所需文献资料, 提升其自身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5) 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交流效率和方式上, 开放存取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交流信息平台, 在网络上开放存取各种期刊, 作者在网络上投稿, 专家也是在网络上评审, 采取这种方式能够为作者提供发表学术成果及交流的平台, 并且开放存取比较重视增强信源交流的交互性与直接性, 进而实现了读者、作者及编辑间的多对多、一对多及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模式, 注重学术交流的时效性, 提升了文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缩短了出版周期。
2 开放存取实现方式
开放存取必须要通过一定模式来实现, 而且实现方式有多种, 具体情况如下。
2.1 在OAI基础上开放元数据
OAI (Open Archive Initiative) 极大影响着开放存取, 是最早用来开放推广开放式的互操作协议标准, 进而实现信息交流和传播。因元数的格式比较多, 系统之间进行元数据格式的转换与匹配受到极大影响, 而OAI制定了DC为统一元数据标准, 并为该系统统一规范了元数据接口。开放存取模式中, OAI把资源和服务分开, 提出了元数据收获、数据提供者及服务提供者三者组织机制, 具体如图1所示。
数据的提供者是自愿公开, 并且系统也会遵循OAI标准, 支持获取OAI-PMH元数据。数据提供者具有两种检索类型, 其一是联邦检索即用户将检索请求传到多个OAI中, 这些检索通过网络检索后返回结果;其二是集中检索, 为服务和接受服务之间提供协议转换与揭示, 将分散的OAI资源获取到本地, 并且构建索引系统和本地存储, 为需要者提供全文链接。
2.2 在搜索引擎基础上形成开放存取
网络环境下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就是搜索引擎。学术信息是不是被搜索引擎所覆盖, 主要取决它的利用率, 从而确定该学术信息内容的影响力。如今很多学术文献依然不能够达到应有影响力, 搜索引擎也是模糊的。在该基础上建立的开放存取彻底打破了传统引擎限制, 普遍的搜索引擎就能够按学术信息进行下载、爬行及索引。Old Dominion大学的DP9项目即是研究怎样把数据库中的资源反馈给搜索引擎。如图2所示。
DP9利用通用搜索引擎 (比如baidu) 对数据库资源进行下载、爬行、索引及检索服务。其工作原理为:其一, URL包装器通过搜索引擎同意URL请求, 进而开始调用内部JSP/Servlet应用模块, 并包装URL, 同时还要将包装后的信息转发到OAI处理器;其二, 应用XSLT处理器把AML格式结果信息转化成HTML格式, 进而响应引擎请求。
2.3 在Web Service基础上形成开放存取
服务核心就是元数据的等级机制, 规范登记内容包含了UDDI、系统元数据、数据库目录等, 这种等级系统主要有如下功能:存储滚利及服务调用与发现、网络服务的规范登记与描述等, 如图3所示。
3 实现开放存取的途径
实现开放存取模式比较关键的就是途径, 这也是通过开放存取方式获取学术信息最有效的模式。总体来看,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开放存取模式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个人Web站点
所谓个人Web站点就是具备独立域名, 具备较大存储空间的个人站点。这种站点能够有效体现主人个性化特征, 许多个人站点主人都将自己的个人研究成果公开提供, 而访问者也能够自由下载与复制。如今许多科研人员喜欢构建个人Web站点, 从学术信息交流角度来看, 这些人发表的信息对同行有极大帮助, 所以个人站点成为免费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比如创建引文索引者尤金·加菲尔德的个人主页上就有大量免费的全文信息。
3.2 博客
和个人站点一样, 博客也是OAI实现方式, 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博客分为个人博客与主题博客, 个人博客主要是以个人名义所申请, 表现个人的思想与情感。一些高校科研人员的个人博客中也有大量的个人学习与研究信息资料, 具备一定的科研价值。而主题博客是针对某个主题所申请的Blog, 给对主题感兴趣者提供了共同交流的平台, 该平台上相关人员能够得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或全文资料。
3.3 维基
Wiki是多人协作写作工具与协同著作平台, 也被称之为开放编辑系统。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编辑网页, 实现共同创作, 通过权限管理、版本控制及格式化语法等多种机制确保其方便性、开放性、组织性及可发展性。
3.4 邮件列表服务
电子邮件属于早期运用网络服务类型, 而邮件列表服务主要是将特定系统组件成电子邮件系统, 个人能够从建立特定系统上订购自己感兴趣的邮件, 不久就能够收到该主题下所有邮件, 个人所发送邮件也能够被其他订阅者共享。因此,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能够实现信息的自由、轻松存取。
3.5 P2P文档共享网络
P2P (Peer to Peer) 即点对点的意思, 这种网络是运行于互联网上的逻辑网络, 由一些同样运行的网络程序客户端共同相连所构成, 各个客户端能够直接访问对方驱动器上的文件, 从而构成一个稳定共享的网络。通过P2P能够方便用户在网络上沟通, 用户之间可以直接交互与共享, 根本不需要借助中间商。
3.6 论坛
如今互联网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且内容最杂的交流信息平台就是论坛, 时常都能够听到“帖子”、“版主”、“潜水员”等各种称呼, 这些称呼来自于各种网络论坛。因论坛具备开放、自由等特性, 因而论坛上的内容鱼龙混杂, 但其也是实现开放存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任真.开放获取环境下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5) .
[2]黄凯文.试析网络科学信息的OA运动对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 2010 (4) .
[3]王志华.初探开放存取及其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9 (5) .
[4]易治宏.基于OA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 2011 (7) .
存取控制 篇6
XML作为W3C制定的一组语言规范, 成为现阶段世界各地通用的一种交换数据和描述数据方式。XML最初是用来弥补Internet上HTML作为表述数据语言的不足, 但随着XML技术的应用与发展, 出现了大量与XML相关的文档和数据, 而XML文档的管理与查询是当前学术借中普遍关注的热点。
1 XML数据库
XML数据库是一个存储XML文档的数据库, 用户能够根据自身需求查询、管理和存取XML文档。集合了XML部件和XML文档, 通过具有控制管理能力的系统来维护文档集合本身和文档集合所表示的相关信息。XML数据库与其它数据库相似, 同样支持查询语言、编程API、多用户访问、事务管理和事物安全等功能。XML数据库系统可分为支持XML的数据库 (XED) 和原生XML数据库 (NXD) , 其中XED是基于传统数据库加强对XML的支持, 帮助输出和保存XML形式的相关文档, 并通过相应的XMLAPI查询和修改XML文档。NXD是对XML文档进行管理和存储的数据库, 其管理与操作工作是以XML文档为存储单元的。
2 Oracle XML DB技术
Oracle XML Database是指XML技术建立在Oracle Database 10g数据库内部的集合, 其大大提高了数据库的性能, 在本机的XML处理、存储和检索上也有所提升。该技术结合了Oracle数据库服务器和XML功能, 充分的利用了两种技术优势。XML DB技术中XML的体系结构见图1所示。
XML知识库是XML DB中的关键性技术, 是一个可供查询的分级组织的数据库, 是包括XML在内的内容文件的理想数据库。
3 Oracle XML DB存储实例
假设开发了校园网络中描述新闻信息的XML文档格式, 现通过XML DB资料库将信息导入并储存在数据库中。
3.1 创建XML Schema
根据之前的XML文档创建XML模式electroni_document Schema。在Altova公司的XML Schema编辑环境XMLSpy创建XML Schema, 并命名为“electroni_document.xsd”。electroni_document Schema结构如图2所示。
3.2 注册复杂的XML模式
Oracle XML DB在向数据库注册XML模式后, 再通过一个XML模式包含所有信息。在‘http://localhost:8080/public/elec_doc’目录下, 通过Enterprise Manage中实现相应资源和端口配置的创建。利用“dbms_xmlschema.register”的XML PL/SQL实现XML模式的注册, 在网页地址 (URL) 下完成注册。URL是内部用于识别模式的唯一标准, Oracle XML DB在注册XML模式的过程中不需要访问相应的URL。例如, 一个模式被加载到XML DB中的‘/public/elec_doc/electroni_document.xsd’位置进行注册, http://localhost:8080/public/elec_doc/electroni_documentxsd是其唯一标识符。
在完成XML模式的注册后, 创建XML模式中全局元素的默认表, Oracle XML DB中的任何数据都可以对应到具有路径名称的资源, 且可以存储在XML Type对象和BLOB中。
3.3 存储XML实例文档到数据库
XML Type存储定义完毕后, 可通过SQL*Loader实用程序或API、SQL协议加载数据至XML Type表中。当Oracle XML DB资料库载入实例文档后, 默认表便会保存文档内容。
4 结语
Oracle XML DB提供了具有较高性能的XML功能, 通过XML功能与SQL技术结合, 为用户提供了较高等级和性能的文件导航和相应的文件管理协议接口。以标准的XML接口为基础的XML工作在数据的查询、转换、更新和加载方面具有较大的提升, 方便了XML文档的存取。同时, XML技术与Oracle XML DB存取技术为应用程序的开发提供了便利, 灵活性的功能开发对开发进程具有促进作用。
摘要:近年来, XML已经在上成为标准的数据交换和表示语言, 而关系数据库在管理与存储XML数据的问题上还没有一个明确的定位。本文从数据库入手, 向读者介绍了相关技术, 通过实例解析如何通过技术联系关系数据库和XML文档, 进而实现文档在关系数据库中的存取。
关键词:XML技术,Oracle XML DB,文档存取
参考文献
[1]李晓波, 谭瑛, 曾建潮.基于Oracle XML DB的XML存取技术研究[J].电脑开发与应用, 2007, 20 (4) :68-70.
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研究 篇7
我国最早关于开放存取的文献始于2004年, 但目前对开放存取尚未有统一的称呼, 也称为开放获取、开放访问等, 在本文中将免费资源也纳入开放存取范围。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总库 (CNKI) 为样本范围, 限定截至年限为2015年, 以检索式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免费、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类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领域and主题=开放获取进行检索, 经过筛选, 共得到有效记录31条。
一、研究现状
(一) 论文发表年分析。2005~2015年, 我国共发表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的论文31篇, 如图1所示:2005~2006年开始起步, 年发文量1篇, 2007~2010年有所发展, 年均发文量2.5篇, 2011年后进一步提高, 年均发文3.8篇, 2013年最高, 发文量6篇。总体来看, 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论文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说明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关注正在升温。 (图1)
(二) 期刊分布。在总的31篇论文中, 发表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1所示:其中《图书馆建设》发文量5篇, 《情报科学》4篇,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3篇。可以看出, 这三种期刊是关注这一主题研究的主要刊物, 关于本主题的发文量总计12篇, 占论文总量的38.7%。另外, 31篇论文中有16篇发表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 占总发文量的51.6%。 (表1)
(三) 作者分析。对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 对高被引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 高淑琴以被引21次名列首位, 黄如花被引17次, 吴娟仙被引13次, 董文鸳被引9次。31篇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次, 平均被引频次3.45次。从发文量看, 本主题下第一作者仅于新国一人发文量5篇, 其余作者发文仅1篇。
(四) 发文机构。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如表2所示:武汉大学5篇,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3篇,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3篇, 嘉兴学院2篇, 济南大学2篇。以上机构总发文量总计15篇, 占全部的比例48.3%。 (表2)
二、研究内容
(一)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文献来源及获取。马爱芳介绍了国内图书情报学重要学术网站、学术期刊网、信息导航、学术博客和个人网页等开放资源, 并给出获取这些资源的方法:确定个人网络学术资源范围、收集学术资源网址、查找网站互访链接、利用RSS功能和存储网页内容等。吴娟仙介绍了获得图书情报学免费外文资源的多种途径:通过公共搜索引擎、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预印本文库、学科资源门户、学术期刊官网、专业论坛、个人主页与博客、协会网站和隐蔽网络资源等。高淑琴介绍了4类图书情报学的开放资源: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资源搜索引擎、学者个人主页和个人博客等。姜美玉、王海介绍了从国内外博客、开放存取网站等途径获取图书情报学免费资源。李丹分类介绍了机构网站、开放期刊网站、会议文献、科研项目站点、博客和邮件讨论组等来源的英文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王爱国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仓储E-LIS的资源概况及检索方法。
(二) 开放存取资源对比分析。朱玉奴、田稷选择了国内外6种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知识库, 从创办团体、文献收录情况、文献提交和保存、版权管理、质量控制、搜索功能、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E-LIS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 其他知识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李睿调查了Ariadne、Information Research、First Monday、D-Lib Magazine 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发行、资金来源、版权管理、评价体系、资源格式、被各检索工具收录的情况等特性, 调查表明这4种刊物被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链接, 发表论文时都不要求作者付费, 有严格的评审机制, 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其他商业出版模式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基本相当, 并分别被著名检索工具收录, 结论是: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和非开放存取的核心期刊不相上下。刘锦宏、徐丽芳对100多种图情学OA期刊和50多个图情学OA仓储的语种、地理分布以及出版频率、质量状况和文献数量等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OA资源数量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英语被OA期刊广泛采用, 而其他语种的OA期刊少;OA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 载文量较小;图书情报学OA期刊被SSCI收录很少, 质量控制之路任重道远。OA仓储收录的论文数量, 远多于OA期刊收录的论文数量。
(三)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研究及实践。张璇对比了图书情报学的国内外3个学科知识库E-LIS、DLIST和LIS-oar的基本信息、资源情况、特色服务和版权政策等,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库建设提出建议:注意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用户帮助和交流平台;具有明确和保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政策, 特别是作者的隐私权;完善系统的界面, 加强系统界面的汉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杜伟、李庆芬研究了E-LIS学科库的建设情况, E-LIS收录文献丰富, 内容语言和来源国别多样。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政策管理是E-LIS正常运行的保障。E-LIS文件格式及使用的软件支持数字对象的长期保存, 指出E-LIS可为其他学科资源库建设作出启示。熊惠霖对利用DSpace定制和开发学科库进行了实践, 实现了信息的抽取与收集、发表与上传、整理与保存、浏览与检索等主要功能, 论述了用户界面的中文化、数据统计功能的设置与拓展、信息抽取与收集功能实现以及设置RSS订阅服务的方法。刘敏、张颖、林琳通过Open DOAR平台, 调研了图书情报学机构知识库 (IR) 的数量、地区和国家分布、系统软件、资源类型和使用语言, 图书情报学IR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数量上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但与健康和医药、历史和人文相比, 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速度还很落后, 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迎头赶上。我国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不仅数量较少, 资源数量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图书馆界和情报界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推动IR的快速建设和发展。黄如花、吴晶晶研究了我国图书情报学刊物开放存取的现状, 提出了努力寻求政府支持、选择恰当的开放模式、扩大开放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注意整理、宣传及利用、与开放存取仓储结合以及发挥学术机构的支持力等建议, 以促进该学科期刊开放存取的发展。
(四) 开放存取图书情报资源学术影响力研究。马景娣的研究表示, 网络免费图书情报学电子期刊是传统纸本期刊的强大补充, 被收录于多种文献数据库。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不容忽视。董文鸳、陈清文选择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87种开放存取期刊, 运用引证分析和超链接分析等方法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 发现有超过1/5的期刊有文献被WOS引用, 且有4种期刊引用较高, 超过1/4的期刊有文献被LISA收录,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但仍尚待提高。
三、结论
目前, 关于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资源研究在年度分布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持续性比较好, 起伏不大。关注本主题的作者多, 但平均发文量低, 表明图书馆界已普遍开始关注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 但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性研究, 对这一主题持续关注的学者仅有1人。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3种期刊是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已有一些机构对本主题进行持续性关注, 武汉大学为研究最多的机构。
对研究主题分析的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的资源为开放仓储, 开放期刊, 学科网站, 博客和搜索引擎;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内容比较发现, 部分开放存取刊物质量较高, 但大多数开放存取资源仍需扩大收录文献规模, 注重质量控制, 提升服务水平;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制定版权政策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意整理宣传, 重视用户个性化等;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影响不容忽视, 但仍尚待提高。
摘要:本文以CNKI为调查范围, 调查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研究。本主题已受到图书馆界普遍关注, 但对其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状态。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三种期刊为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武汉大学是对此研究最多的机构。资源主要来源为开放仓储、开放期刊、学科网站、博客和搜索引擎;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重质量控制, 注意整理宣传, 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开放存取资源,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国内图书情报学免费网络专业信息源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11.
[2]吴娟仙.获取图书情报类外文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十大途径[J].图书馆建设, 2006.5.
[3]高淑琴.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获取资源类型划分及其现状[J].情报科学, 2007.186.2.
[4]姜美玉, 王海.浅析图书情报学术资源的免费获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48.7.
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篇8
1 开放存取概述
1.1 开放存取的定义
2001年12月,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题为“加速让所有学术领域的研究文章都能免费供大家取阅”的会议, 会上通过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BOAI给出了开放存取的定义:对文献的访问存在不同的政策和权限, 而对文献的‘开放存取’意味着用户通过Internet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 或者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 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上述的各种使用都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的限制, 除非是网络本身造成的物理障碍, 惟一的限制就是要求保证作者拥有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 同时在使用作者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
这一定义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比较权威的开放存取的定义, 被许多论文所引用。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开放存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 它打破了费用的障碍;二是指学术信息的可获得性, 它打破了使用权限的障碍。
1.2 开放存取的特征
1.2.1 信息交流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
开放存取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对在这一平台上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的限制, 而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 进行交流的可以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 也可以是专利文献、研究报告, 还可以是文本文件或多媒体文件。
1.2.2 在存取途径上, 强调开放传播
开放存取强调“开放与自由”, 同一文件可以以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检索与阅读, 交流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 各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以免费或收取少量的费用方式减少获取障碍。
1.2.3 在使用权限方面, 强调使用自由
开放存取的信息对读者完全免费开放, 这极大地扩充了读者对学术文献的使用权限, 读者可以为教学、研究、学习等目的而公开复制、打印、利用、扩散、传递和演示开放存取的信息。
1.2.4 在交流方式与效率上, 强调交流的直接性和时效性
开放存取实现了作者、读者、编辑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模式, 提高了学术交流的直接性和交互性。同时重视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 通过提高文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缩短出版周期。
1.2.5 在费用方面, 为出版而不是为使用付费
开放存取期刊向科学家收取发表费, 用作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维护网络平台的费用支出, 但不向读者收取任何费用。
1.3 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
1.3.1 开放存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 OAJ)
开放存取期刊以网络电子期刊为主, 既可以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 也可以由已有的传统印刷版期刊转变而来。开放存取期刊采用作者 (或机构) 付费出版, 读者免费使用的运行模式。它与传统期刊一样, 对提交的论文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 从而保证期刊的质量。由于它是读者免费使用, 因而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有利平台。随着开放存取期刊的日益发展, 它也开始得到传统的文摘索引服务商的认可并成为它们收录的对象。
1.3.2 开放存取仓储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开放存取仓储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免费在线资源库, 库中的内容是作者通过“自存档”形式存入的。它一般由一个机构 (特别是大学) 或者一个学科组织建立, 用户可以免费在库中检索和下载文章, 也可以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开放存取仓储不仅可以存放学术论文, 还可以存放其它各种学术研究资料, 包括实验数据和技术报告等。目前, 有些OA仓储不仅存放预印本, 而且也提供后印本。后印本是与预印本相对的一种电子文献类型, 指已经在期刊上或其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OA仓储一般不实施内容方面的实质评审工作, 只是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基于某一特定的标准格式 (如Word文档或PDF文件) , 并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OA仓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机构创建的机构知识库, 另一种是按学科创建的学科知识库。
1.3.3 其他实现方式
开放存取除了以上两种主要实现方式外, 还有其他的实现方式, 如个人网站 (personal websites) 、博客 (Blog) 、维客 (Wiki) 、电子图书 (ebooks) 、邮件列表服务 (Listservs) 、论坛 (discussion forums) 、P to P文件共享网络等。随着开放存取理念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与接受, 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开放存取实现方式出现。
2 开放存取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开放存取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图书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契机。图书馆可以将开放存取资源作为自己馆藏资源建设的一部分, 例如可以在主页上按学科对开放存取期刊进行列表, 并提供相关链接,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馆藏资源, 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但是开放存取在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对图书馆传统定位和角色的挑战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理念和交流机制, 给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同时也触动了图书馆传统的定位, 使图书馆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环境下, 图书馆一直充当着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的角色。而开放存取环境下, 由于其所提供的是一种用户可在网上直接阅读、复制和下载信息资源的简捷的服务方式, 这样, 读者原本依赖图书馆才能查找到的相关学术信息资料, 在互联网上自己就可以十分轻松地获取, 可以说, 一种OA期刊或 OA知识库, 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 所以图书馆传统的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的角色和地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 对图书馆职能的挑战
传递文献信息是现代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 读者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 只要有了信息需求, 自然而然的就想到通过图书馆来加以满足。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可以利用游离于图书馆馆藏之外的采用开放存取形式的其它资源, 来使自己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 这减少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的职能被明显地弱化。
2.3 对图书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挑战
随着开发存取的发展和成熟, 越来越多的传统订购型期刊的出版商将允许作者在付费后开放存取, 一些出版商还允许作者自存储。这样, 随着开放存取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订购型期刊中可免费访问的全文数量将逐步增多, 这就使得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渠道获得所需的文献资料, 这客观上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断减少, 服务内容不断萎缩, 进而会影响到图书馆期刊阅览、文献复制、馆际互借等服务。
2.4 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挑战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使得读者利用图书馆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 如:开馆时间的限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有闭馆日和晚上休息时间, 这期间读者无法正常利用图书馆;文献复本数量的限制, 某些比较受读者欢迎的热门资源, 只能满足某几个读者的需要, 其他读者只能忘而却步;空间的限制, 读者要利用图书馆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来, 这就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足不出户, 只要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检自己所需的资料, 也可以多人同时在线查检同一资料。这种服务方式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图书馆还是墨守成规, 不作出改变的话, 客观上将自己把读者推到其他服务领域当中去。
3 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3.1 积极宣传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在大多读者心目中还是一个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 甚至有的图书馆员对这一概念也不是很理解。所以, 在开放存取在我国刚刚兴起阶段, 图书馆应该主动充当开放存取的宣传者。首先, 图书馆应积极鼓励读者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可利用宣传窗、宣传资料、专题讲座、网上留言簿、电子论坛等途径对开放存取的资源进行宣传, 让读者接受这一理念, 利用这些资源。其次, 图书馆可以鼓励、指导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开放存取的期刊上, 或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 实现个人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3.2 积极参与开放存取活动
开放存取模式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实现科研成果的广泛共享,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就是让更多的用户可以自由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开放存取活动中去, 如大学图书馆可为本校教师开设电子预印本典藏服务, 建立本校的开放存取文档库, 公共图书馆可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开放存取文档库, 帮助本地区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存入到开放存取文档库中。
3.3 利用开放存取资源补充馆藏
图书馆可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 针对本馆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收集网络上开放存取的资源, 将其补充到自己的馆藏数据库中, 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序, 编制目录, 以便于读者的查找和使用。同时, 还可以将网上开放存取的期刊与图书馆订购的期刊进行比较, 整合, 将正在订购的与开放存取资源相重复的部分加以删减, 以节省图书馆有限的订购经费。
3.4 将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整合
不同的检索系统都有着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身份认证、不同的资料属性, 而且呈现的格式也不一样, 使得用户无法一次获取各数据库的信息, 这需要图书馆对开放资源及图书馆内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清华大学的“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 “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已经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利用这些统一检索平台, 可以将搜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集成系统, 如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的ENCompass系统、ExLibris公司的MetaLib系统、Innovative公司的MAP系统等也为开放存取资源与馆内资源的对接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平台可以为国内图书馆将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所借鉴。
3.5 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
如前所述, 开放获取模式下读者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 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所以图书馆如果不改变原来那种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 就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的开放存取服务模式, 而终究被时代所淘汰。因此, 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必须作出变革。而在变革中, 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的观念和做法,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可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用户的信息需求, 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从中提取出能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资源, 并在适当的时候以各种方式主动推送到用户手中, 将开放存取这一现代的模式与现代的服务理念和做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
4 结语
开放存取的发展迎合了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开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学术交流模式。对图书馆而言, 开放存取在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更多的是给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投身于开放存取活动, 变挑战为动力, 才是图书馆应有的态度。
摘要:开放存取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论文介绍了开放存取的定义、基本特征及实现方式, 分析了开放存取对图书馆提出的种种挑战, 最后, 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仓储
参考文献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7-06-20].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2]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2007-06-20].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3]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Sciences and Humanities[2007-06-20].http://www.zim.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4]Stevan Harnad.Comparing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A) vs.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s.D-Lib Magazine, 2004 (6) .
[5]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1) .
[6]藏国全.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1) .
[7]李武, 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6) .
[8]王方才.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综述.图书情报知识, 2005 (6) .
[9]孙红娣.开放存取———网络时代学术信息交流的新模式.情报资料工作, 2005 (6) .
[10]马景娣.学术期刊开放访问和图书馆的应对策略.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5 (4) .
开放存取与文检课教学 篇9
〔关键词〕信息检索;开放存取;大学图书馆
〔中图分类号〕G258.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8-0821(2009)04-0191-04
Open Access and Information Retrieval TeachingZhang Caihong
(School of Information Management,Wuhan University,Wuhan 430072,China)
〔Abstract〕Due to the influence of short of funds and other factors,information retrieval courses are facing with resources crisis.Increasing the open access resources and improving the academic influence could alleviate this crisis to some extent.
〔Key words〕information retrieval;open access;university library
1 当前高校文检课存在的问题
我国文检课自上世纪70年代由陈光祚先生提出以来,经历了30多年的发展。从1984年国家教委正式下发文件,要求各高校开设文检课开始算起,也经历了20多年。在这20多年里,文检课的教学取得了很大的发展,效果是显著的。文检课的教学内容与方法也在这个时期内发生了巨大的变化。但我们应该注意到,由于各方面因素制约,现阶段文检课教学资源的不足日益明显。
1.1 可用教学资源建设滞后
由于近几年教育部对各高校进行评估,越来越多的高校开设了文检课,尤其是高职院校近几年非常注重文检课的教学。不光学校,有关部门对文检课的重视程度也进一步加大。2007年11月广东省高校图工委高职分会主办的“文献检索课程教师培训班”就有广东地区的30多所高职院校的教师接受了培训,笔者亦有幸参加。
姑勿论各校是否因评估压力而开设文检课,但既然开设了这门课,就有必要把它上好。要怎么样才能把文检课上好呢?是在于教学方法好坏?还是教材建设?还是教学内容选取是否得当?也许上述几点都很重要,但这几点都要建立在丰富的教学资源基础之上。俗话说:“巧妇难为无米之炊。”文检课是一门实践性非常强的课程。就算你有很好的教材,讲授得精辟入微,举例经典恰当,但如果没有配合怡当的资源供学生实践,效果将大打折扣,收效甚微。在广东高校图工委高职分会举办的这次培训班上,组织单位对与会各学员进行了问卷调查。问卷中有“高职院校开展文检课的制约因素”这一问题。笔者就这一问题与各位学员进行了交流。几乎所有受调查学员都将教学资源缺乏放在第一位,紧随其后是师资力量、教材建设、教学方法、学生素质等。可见,文检课缺乏相应的教学资源已经成为了严重制约其教学效果的因素。这种情况在高职院校相当普遍。图书馆作为学校文献资源和信息中心,同时也是开展文检课教学的主要部门,对这一问题负有很大责任。造成这一情况的原因是多方面的,大体有如下几点:
(1)各高职院校图书馆历史较短,文献收集尚未系统化
高职教育是在上世纪未,本世纪初才有了较大的发展,其校图书馆亦是近几年才逐步发展壮大起来。众所周知,文献资源建设是一个积累的过程。像这种类型的图书馆不可能在短短的几年时间内非常系统地收藏完备的文献资源。
(2)高职院校图书馆的文献资源普遍种类单一、重量不重质
教育部对这些高校进行评估,客观上促进了这些高校重视图书馆资源建设,加大了投入。但我们必须看到,很大一部分高校图书馆本来基础就差,而经费总是有限的。要在短短几年的时间把资源总量提上去,只能把所有的精力都花在提高量上,而对质的控制是心有余而力不足。在纸质资源方面,它们采取加大复本量、采购特价书等措施,这样不可避免就忽视了工具书及其它一些学术性文献的收集与回溯。而在电子资源建设方面,很多图书馆大量买进电子图书而不是学术性期刊数据库,因为电子图书比期刊数据库要便宜。虽然图书馆文献总量是上去了,但对文检课教学帮助却不大。
以笔者所在图书馆为例,在接受评估前,图书馆3年内纸质馆藏从5万册增加到55万册,其中参考性工具书不到1万册;电子资源从0增加到约30万种,其中电子图书21.3万种,期刊数据库折合约10万种。据了解,其它高职院校在图书馆资源建设上大体也存在上述情况。这样的资源结构,对文检课的实训是不利的。
1.2 期刊价格上涨,经费紧张
由于物价的上涨,同时出版商不断地提高期刊的印刷质量,期刊的订购价格在不断上涨。据ARL统计,从1986-2004年,北美研究型大学图书馆订购的期刊年均涨价达9.89%,单种期刊的平均价格从1986年的89.77美元,上涨到2004年258.73美元,即涨了1.88倍。而国内的情况也有人统计过,国内图书价格每年上涨约20%、期刊价格上涨约28%、国外图书价格每年上涨约15%、期刊价格每年上涨约40%。
而期刊资源的另一种出版形式——商业电子期刊数据库资源的价格也持续上升。以我国最大的学术期刊数据库CNKI为例,在2007年,笔者曾咨询过其《总库知识快车》方案价格。如果选购其十大专辑中的8个,价格为38万,后续的年更新费用约7.8万,均比2006年有一定升幅。如果采用标准镜像的方案,选购八个专辑价格为110万,年更新费约为13万。如此之高的价格,是大部分高职院校图书馆无法承受之重。
既然单独购买行不通,那么联合采购未尝不是一个好办法。在广东省,资源共建共享已经推行了一段时间,实际效果却不容乐观。早期成立的广东省网络图书馆,经过一段时间的运行,由于各方面的经费分摊没有达成一致,包括CNKI、万方在内的很多数据商已经退出了联采的行列。经过省高校图工委的努力,对联采方案作了改变,已经有一部分数据商重新参加联采。但很多小校馆对此仍然有所看法,认为价格差距没有拉开;而大校馆对此则不以为然,反正联采不成还可以自己买。
期刊价格的上涨给本来就经费紧张,资源馈乏的图书馆界带来严重的“资源危机”,而对于缺乏学术性检索工具的文检课来说无疑是雪上加霜,尤其是高职类院校。
1.3 教学内容实用性低,教学实践条件有限制
现行的绝大部分文检课的教材内容大体上有以下两个方面:传统工具书的使用、电子资源的利用。教材上网络资源的介绍除了搜索引擎外就是学术资源数据库。当前我国各高校文检课对数据库检索的教学和实习集中于收费的商业数据库。文检课的教师们授课时也只能是“照本宣科”。一旦学生毕业不在政府或大型教学科研单位工作,将很少有机会再接触这些收费的商业数据库,教学和现实之间严重脱节。
更为严重的是,有些图书馆已经购买了的数据库,由于受教学实践条件的限制,根本无法让学生实际去操作。以岭南职业技术学院为例,南校区部分楼宇受地理因素影响不能连通校园网,南校区的实训大楼网络出口为ADSL动态IP,直接导致在该大楼的用户无法正常访问我馆已经购买的数据库资源。而文检课恰恰是安排在此大楼上课。教师在讲课时遇到这些内容,只能是“只说不做”,不生动、不形象,学生无法真正理解,更谈不上上机操作。无怪乎有些同学说,学了文检课还是对信息检索一知半解。
2 开放存取可解文检课教学资源紧缺的燃眉之急
开放存取对最终用户来说是免费的,而且数量巨大,具有很高的学术价值。我们可以充分利用开放存取,缓解文检课的“资源危机”。
2.1 什么是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于20世90年代兴起的一种新型的学术出版和共享的方式。《布达佩斯宣言》给予开放存取完整的定义:“对某文献的‘开放存取’即意昧着它在Internet公共领域里可以被免费获取,并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搜索、超链接,也允许用户将其编辑并为之建立索引,用作软件的输人数据或其他任何合法用途。用户在使用该文献时不受财力、法律或技术的限制,而只需在获取时保持文献的完整性,对其复制和传递的惟一限制,或者说版权的惟一作用应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以及作品被正确接受和引用。”
简而言之,开放存取最大的特点就是对作者来说不是免费的,但对使用者来说是免费的。
2.2 开放存取运动蓬勃发展
1998年的自由扩散科学成果运动(也称“自由科学运动”)较早提出了具有开放存取取向的倡议。它要求减少版权条约对科学文献的限制条款,反对将作品复制权从作者转移给出版商。这一阶段尚未对“开放存取”进行实质性探索,但已出现一些免费网络学术期刊。
2001年12月布达佩斯会议的召开,标志着开放存取初步发展阶段的结束。人们已经基本对开放存取的内涵、形式达成共识,开放存取理念已经在学术交流领域取得了较为全面的理解和普遍支持,并开始出现较为大型的开放存取项目。
2003年4月,《百思达开放存取式出版宣言》发表。其目的是鼓励生物医学研究领域就如何尽快将重要科学文献转变为开放存取方式予以探讨,以使各支持开放存取的组织、科学家、编辑和出版商对开放存取式出版的意义和具体步骤达成共识。
2003年10月,由德国最大的科研机构——马克斯普朗克科学促进学会(简称马普学会)发起,由来自德国、法国、意大利等多国的科研机构于2003年12月在柏林联合签署了《柏林宣言》。《柏林宣言》旨在推动利用互联网整合全球人类的科学与文化财产,为来自各国的研究者与网络使用者在更广泛的领域内提供一个免费的、开放的学术环境。
我国开放存取运动的开展相对比较滞后,但也在积极行动。2003年12月29日,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院士作为中国科学家的代表签署了《柏林宣言》。2004年5月,中国科学院院长路甬祥教授、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委员会主任陈宜瑜院士代表中国科学院和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签署加入了《柏林宣言》,表明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开放存取的原则立场。2005年6月,由中国科学院主办的“科技信息开放获取战略与政策国际研讨会”使开放存取在中国的科学界引起了很大的反响。
开放存取是当前全球学术出版界出现的一个热点,近年来蓬勃发展,被越来越多的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人员所认同及推崇。开放存取为打破商业出版者对科学研究信息的垄断及学术出版的高额费用,推动学术科研成果通过Internet免费、自由地利用作出了很大贡献。
2.3 开放存取资源快速增长、较为丰富
开放存取资源主要包括3种类型:机构资源库、学科资源库、开放期刊。
到目前为止,开放存取的资源已经非常的丰富。在国外,有著名的DOAJ、OPEN-J-GATE、HighWirePress、arXiv.org等开放存取的资源库或目录工具。
DOAJ是由瑞典的隆德大学图书馆做的一个资源目录系统。它成立于2003年5月,最初仅收录350种期刊,该列表旨在覆盖所有学科、所有种类的高质量的开放获取同行评审刊。截至2008年9月底,该列表已经收录3 653余种开放获取期刊,免费文献总量达209 715余篇,涵盖农业等17个学科领域。
Open-J-Gate提供基于开放获取期刊的免费检索和全文链接。它由Informatics(India)Ltd公司于2006年创建并开始提供服务。其主要目的是保障读者免费和不受限制地获取学术及研究领域的期刊和相关文献。它系统地收集了全球约4 000多种期刊,每年有超过30万篇新发表的文章被收录其中。
HighWire Press是斯坦福大学图书馆的分支机构——斯坦福出版社(Stanford Press)提供的开放存取资源,拥有最大的免费期刊数据库,可以在线提供916种免费期刊和1 698 805篇全文(至2007年)。
而在国内,开放存取资源也纷纷涌现。例如由中国教育图书进出口公司建设和推广的Socolar。Socolar是开放存取资源的一站式检索服务平台。该平台整合了世界上重要的OA资源,并提供OA资源的全文链接。截止2008年9月已收录文章14 455 751篇,其中OA期刊文章11 172 353篇,OA仓储文章3 283 398篇。我们可以把Socolar与国内三大商业学术数据库作一下比较:CNKI《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为例,2008年收录的期刊约为7 400种,总文献量约2 420万篇;万方数据的《数字化期刊全文数据库》2008年收录文章总数为12 904 632篇;维普的《中文科技期刊数据库》收录期刊约8 000,文献总量约2 000万。从数量上看,虽然有一定差距,但这三大商业数据建成要比Socolar早很多。此外,国内的开放存取数据库还有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中心及奇迹文库等等,把这些开放存取资源加起来,数量是非常的巨大的。
开放存取资源的数量如此巨大,同时还是免费的,完全可以作为文检课教学资源的一种补充。尤其是对经费紧张而又缺乏外文资源的学校来说是一个最佳方法。
2.4 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价值、影响因子逐步提高
质量控制是学术资源不断成长的一个重要基础。开放存取的资源一直保持着较为严格的评审制度,具体的有同行评审、专家评审。由于开放存取资源的开发者及管理者绝大部分都为一些学术机构或团体,这也在一定程度上保证了开放存取资源的文献质量。
判断一种期刊的学术参考价值高低最重要的指标就是其影响因子(IF)。据Thomson公司对选自DOAJ、J—STAGE和SeiELO的1190种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力表现进行的研究显示,在一些学科,开放获取期刊的影响因子比一般商业性期刊低很多,但在一些如医学、天文等学科,影响因子较高的期刊大多是开放获取期刊。在Thomson公司2004年的一份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分析报告中显示,有20种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因子在本学科的所有期刊排在前10%。甚至有些期刊还是本学科中影响因子最高的。例如:研究计算机与人工智能科学的IBM Journal of Research and Development与Journal of Machine Learning Research、肿瘤学的CA-A Cancer Journal for Clinicians。
这项研究表明,开放获取期刊在影响因子方面,与传统期刊的差距正在逐步缩小,并有赶超的势头。开放存取期刊的被引用率也在不断提高,并且往往超过同类的传统期刊。2006年5月17日,科学与发展网在一项新的研究报道中指出,开放获取的网络版期刊上的科学论文,比那些读者必须付费阅读的论文有更大的影响力和较高的引用率。例如,发表在2003年天体物理学(Astrophysical Journa1)上75%的文章是开放存取的(以预印本形式存放于arXiv.org),这75%的文章获得了90%的引用率。开放存取文章引用率是非开放存取文章引用率的3倍。
随着开放存取资源的质量和影响力的提高,越来越多文摘索引服务商已经在关注并开始收录这类资源了。据ISI期刊引文报告显示,截至2004年10月份,被权威文摘索引机构ISI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已经有239种(到2007年底,收录的开放存取期刊已经达到了350种)占Web of Science系统收录期刊总量的2.6%。另外,Thomson Scientific发布了一个检索并获取网上开放存取资源的工具《网络引文索引》(Web Citation Index,WCI),成为ISI Web of Knowledge平台的一部分,并把预印本论文、机构知识库和开放存取期刊等资源连接起来。
3 如何在文检课教学中充分利用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资源的数量越来越多,影响力也越来越大,这对于缺乏文检课教学资源的教师们来说是一个好消息。但真正把开放存取资源为文检课所用,是要多方面共同努力的。
3.1 教师应在教学过程中加以引导
所谓“教学”,它是一个教与学互相作用的过程,教师的作用非常的明显。文检课教学人员应在平时留意开放存取的最新动向,收集一些资源比较丰富的开放存取数据库。在向学生讲述之前,应对每一个要讲述的数据站点的情况有深入的了解。
在讲课过程中,除了介绍书上提及的商业数据库外,还应讲述那些非常有价值的免费资源,引导他们利用开放存取资源。从学生角度来说,能获得“免费的午餐”总是比较能引起他们的兴趣。同时,除了常用的资源外(DOAJ、OPEN-J GATE、Socolar等),对开放存取资源的介绍也不应“一视同仁”,要区别对待。这里说的区别不仅指要选择质量高的资源来介绍,还要根据学生的能力层次、专业等选择不同的资源进行介绍。例如,因为我校是高职院校,学生的外语水平相对较差,笔者在文检课中只简单介绍DOAJ,而重点介绍Socolar、中国科技论文在线及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等中文资源。针对医药专业的学生,重点介绍中国医学生物信息网、BMC、PMC等医学相关资源;而对美术设计专业和音乐专业的学生,则重点介绍音乐数据库检索系统、中国民间美术信息服务系统、NAP等艺术资源。
“授之以鱼,不如授之以渔”。在介绍这些与各专业相关的开放存取资源外,我觉得更重要的应该是教会他们如何发现自己专业相关的开放存取资源。因为开放存取资源是不断发展的,教师的个人能力和精力有限,不可能把所有的资源都介绍一遍。那么,给学生介绍如何利用资源发掘工具(Google学术搜索、个人博客、机构网站等)来发现免费资源将会有着很大作用。
3.2 把开放存取资源写进文检课教材
文检课教师在教学过程当然可以根据具体的情况来进行内容选择,但教材是文检课教学内容的主要依据,大部分的内容还是要按照教材来进行。
近几年,随着信息检索技术的发展,国内文检课教材在编写的时候已经作了相应的改变,增加了网络信息资源检索的内容。但正如上文所述,其网络资源的介绍绝大部分只限于常用的商业数据库,涉及开放存取资源的可谓凤毛麟角,更不用说系统地介绍开放存取资源了。虽然现在介绍开放存取资源的论文不少,但都比较零散,系统介绍的专著或教材不多。这种情况对那些受限于资源馈乏,想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教师们来说,是非常不利的。把开放存取的资源介绍系统的组织起来,写进文检课教材,供教师选用,是有这样的需求的。最近,乔好勤老师主编了一套高职高专文检课教材,里面对把开放存取资源检索系统地写进教材作了一次尝试。这套教材即将出版,对推进开放存取资源在文检课领域的应用将有积极的意义。
3.3 图书馆应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收集整理
资源建设是图书馆的中心工作,同时图书馆也是开展文检课教学的主要部门,为文检课教学收集开放存取资源是责无旁贷的。
图书馆应尽可能多地发现并收集开放存取资源,将网上已免费开放访问的电子期刊与图书馆订购的期刊进行比较,删减重复的馆藏资源,以节省有限的书刊经费。采用有关技术,把馆藏资源与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整合,使用户在网上访问图书馆资源时可方便地了解和使用该部分免费资源。有能力的图书馆,还可以利用图书馆现有的人力、物力、技术和资源优势帮助有关校内外专家或机构,开发自己的开放存取仓储、尝试出版开放存取期刊等。这样既可节省经费,也为本校文检课提供了坚实的资源基础。
参考文献
[1]方晨.开放获取:学术期刊出版的新模式[J].科学通报,2005,(8):1675-1677.
[2]肖冬梅.开放运动缘何蓬勃兴起[J].图书情报工作,2006,(5):128-131.
[3]李莉.开放存取与图书馆[J].现代情报,2007,(7):108-110.
[4]马宏伟,黄显堂.开放存取——文献资源建设的新思维[J].图书馆论坛,2007,(2):87-89.
[5]刘辉.开放获取期刊数据库——DOAJ[J].四川图书馆学报,2006,(5):30-34.
[6]夏翠.开放存取出版的发展背景[J].现代情报,2005,(12):64-66.
[7]傅蓉.开放存取的质量控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06,(6):694-696.
[8]马爱芳,王宝英.我国开放存取发展现状及其应对策略浅析[J].现代情报,2007,(1):11-13.
[9]游春山.信息资源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工作[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6,(4):33-35.
任意类型文件的数据库存取模型 篇10
在软件设计当中, 经常会涉及到多种类型文件数据的数据库存储和访问问题。把文件保存到数据库, 可以对文件进行更好的管理, 特别是文本文件、图片等, 随着文件数量的增加, 这个优势尤其明显。另外, 将文件全部放入数据库可以利用数据库的管理功能, 实现文字的处理、检索等。
软件设计中, 常见的文件类型主要是文本文件 (.TXT) 和图形文件 (.JPG、.BMP、.GIF) 两大类, 也会涉及音频文件、视频文件、带格式字符文件以及一些专门的格式, 譬如Rational Rose模型 (.MDL) 文件。在不同的设计环境下, 提供了若干种实现工具, 譬如在Visual Studio.NET中提供了专门的Image对象类以实现图片操作。但是, 对于一些特殊的文件, 由于没有这些方便之门, 操作起来比较麻烦。这里, 希望找到一种通用的操作方式解决任意类型文件在数据库中的存储与访问的问题。
作为一种通用的解决方案, 各种类型的文件在数据库内的存储可以选择两种方案。一种是数据库内存储文件的路径, 在需要引用文件时根据数据库内的路径从磁盘读取文件本身;一种是把文件本身以某种形式直接存入数据库。第一种方法的优点是比较容易实现, 但数据安全性低, 并且管理困难;第二种方法与第一种的优缺点刚好相反。这里讨论第二种方法。
下面讨论目前被广泛采用的.NET架构下的实现模型。
1 文件数据存储
数据库管理系统有很多, 常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有AC-CESS和SQL Server。ACCESS数据库虽然安全性不够高, 但是提供文件式的数据库服务, 不需要购买和配置专门的数据库管理系统, 仍然为设计人员所钟爱。SQL在数据库控制方面的能力比ACCESS强很多。这里以ACCESS和SQL Server为例进行讨论。
在ACCESS中, 为满足各种文件内容的需要, 选择“OLE对象”类型。
在SQL Server中, 可以选择Binary、varbinary、Image等3种二进制数据类型。Binary支持定长1-8000字节的二进制数据, varbinary支持变长1-8000字节的二进制数据, Image支持变长20亿字符的二进制数据。从常用和提高空间利用率考虑, 一般选择varbinary类型。
2 数据存取模型
.NET架构下, 提供的ADO.NET模型提供的对象可以实现此文件—数据库—文件的变换, 其过程描述为图1。涉及的对象有FileStream、Byte、ADO.NET。
FileStream类称为文件流, 是这里实现变换的关键。其允许直接从文件创建流对象, 以字节方式读写文件, 构造此对象时确定操作模式 (FileMode) , 主要的操作是Read、Write、Close。Read方法把FileStream内容读入到Byte数组;Write方法把By te数组的内容写入FileStream;Close方法关闭FileStream。
Byte是一种数据类型, 这里主要是构造Byte数组, 用以存储FileStream转换来的内容。
ADO.NET是.NET构架提供的数据库操作模型, 通过Conn ection、Command、Adapter、pbuilder、DataSet、Table、DataRow等一系列对象实现数据库的存储和访问。
SourceFile和DestFile分别代表需要存入数据库的文件和由数据库产生的文件。
DataBase表示一个抽象的数据库存储。
3 实现算法
下面的算法基于ADO.NET模型的脱机存取模式, 采用BASIC语法。
3.1 构造数据访问集合
在操作之前连接数据库, 构造数据集合, 大致分3步:
Step1连接并打开数据库;
Step2构造脱机访问数据表集合;
Step3从脱机访问数据表集合获取文件数据记录集。
3.2 导入文件到数据库
导入文件的过程描述为:根据文件建立文件流FileStream‘FileStream流变换为Byte数组’构造文件信息记录‘添加记录到文件数据记录集’更新数据库。
dadapter.Update (dset, “fileinfo”) //根据脱机访问数据表集合dset更新dadapter所连接的数据库中的文件数据表fileinfo
3.3 从数据库读取文件数据
读取文件数据的过程描述为:根据文件数据记录集ptable的文件内容属性生成Byte数组‘打开输出文件流->把Byte数组写入文件流FileStream’关闭文件流FileStream。
desfile.Close () //关闭文件流, 完成读取
通过以上步骤, 文件产生在DesFileName代表的文件中。
4 结束语
本文讨论了一种通用的文件存储于数据库的模型, 并根据这个模型实现了文件存储于数据库的算法。对于这个操作与其它数据操作的联合使用, 可以在此算法的基础上稍作变化以实现。
本文已经测试的文件类型包括*.wmv视频文件、*.txt纯文本文件、*.doc微软word文件、*.xls微软电子表格文件、*.pdf文件、*.exe执行文件、*.dat数据文件、*.vob视频文件、*.rar压缩文件、*.psd photoshop文件、*.mp3音频文件、*.mdl Rationa Rose模型文件、*.ppt微软演示文稿文件、*.mdb ACCESS数据库文件, 从这些比较有代表性的文件操作来看, 算法是有效的。
本文的实验环境为Visual BASIC.NET 2008+ACCESS2003+SQL Server 2005。
摘要:为了保证文件的安全性并便于管理, 经常需要把文件存入数据库。讨论了实现文件存储于数据库的一种通用存取模型, 根据这一模型实现文件存储于数据库的算法。
关键词:文件,数据库,存取模型
参考文献
[1]国刚, 周峰, 孙更新.UML与Rational Rose2003软件工程统一建模原理与实践教程[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 2007.
[2]王华杰, 张帆, 戴伯勇.Visual Studio.NET程序设计教程[M].北京:中国铁道出版社, 2003.
[3]吕文达.精通C#程序设计[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