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期刊

2024-10-04

开放存取期刊(共10篇)

开放存取期刊 篇1

本中所谓的开放存取应为简称OA, 是以最大程度的我国的知识产权以及在政府公开注册的学术性文章以及学术性论文的目标, 采用一个良好有效地手段, 是有关学术信息公开自由交换的一个平台。开放存取期刊是一个打破学术界长期出版垄断现象的一个良好出处, 是摆脱一家出版独大的最直接的改善因素。然而, 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学术界的顺利发展, 我们在为其进行叫好助威的同时, 也要看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 认真对其进行系统性与平行性的整体分析, 认真研究与解决对其发展形成制约的相关问题, 才是我国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众所周知, 面对越来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 我国的开放存取期刊质量必须做出适当的评价, 才能使得其能够更加保护与适应我国学术界及其一些相关性学术的质量问题。

1.同行审议评价法。该评价的方法主要是由17世纪的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秘书亨利所创, 其主要是通过同一批专家或者是一些具有较强专业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 对业内人士所发表的论文以及学术性问题进行系统统一性的检查与评测, 如若这些专家学者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专家同意, 才能在其相关的期刊发表的一种方法。另外, 同行审议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 虽说其退稿子的几率比较高, 但是由于都是其相关性专业的评价人员, 使得作者修改的文章具有更高、更强的专业性。

2.引文分析评价法。这里笔者所提到的引文分析方法, 主要是利用数学中所学到的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 通过不断地记录以及完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频率, 进而借以来达到提高评价论文的期刊质量的目的。该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 具有更强的公正性。这种评价的方法, 主要是通过利用引文分析的工具对期刊中的文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 来不断增强论文质量。

3.网络计量评价法。伴随近几年来, 计算机网络的不断上升和提高, 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行业都开始在其自身的专业中, 适当的采用计算机技术来不断地增加自身的专业性, 完善自身行业所存在的不足。而网络计量评价法, 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查找网页资源的方法, 进而来统计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一种新型手段。但由于现今的网络计量的链接方法仍处于一个相对不是很成熟的阶段, 影响网络计量的因子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 再加上现今的网页更新速度快、网站和搜索引擎选择的主观性, 以及各大搜索引擎对不同学科类型和地域范围搜索到的网页, 使得开封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严重受到了打进。所以, 其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有必要不断深化对网络链接分析的理论研究, 进而不断增强与丰富期刊的实践活动工作, 尤其是要注重对链接分析工具的开发。

二、关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思考

1.开放式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时候, 一定要科学的选取评价指标。对于该项项工作中的科学而言, 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第一, 就是要严格慎重选择其开放存取的指标, 例如:如若我们对同行同学科进行评价时, 我们可以采取多者评比的方式, 对其进行统一的评价;第二, 评价的管理人员要将每个孤单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单独的体系进行归纳总结, 构建一个最为全面内容的评价理论。另外, 科学的指标选取既不能过多, 也不能过少, 如若评价的指标过多, 势必会使得评价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 而如若评价的指标过少, 势必会使得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反映的内容也不够充分。

2.评价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期刊出版标准。对于任何一个评价部门而言, 其要想顺利的为自己的事业与行业做出其应有的贡献, 首先其必须得有法可循, 没有一套完善、合理、全面的期刊出版标准就不能更好的保障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例如:在期刊的论文根式上, 期刊的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论文的排版、格式以及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 如若论文期刊发表如若在表面上都不能合理的进行规划, 更何况其内在的内容。

3.评价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限度构筑一个综合评价的模型。对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而言, 我们采取的每一种评价的方法与通过的手段都是具有其本身的优势、劣势以及自身的局限性。所以, 我们在采取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性论文进行评价的时, 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扬长避短, 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构建一个综合内容全面的评价模型, 无论是在内容上, 还是在其范围上, 都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综合评价模型。

4.评价部门要选拔论文评审的专门专家。无论对于那个行业而言, 质量都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 如若一个企业和行业没有一个有效的质量保障, 势必会被同行所淘汰。因此, 评价部门要想保障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 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自身评价技术的水平, 成立一个完善统一的论文评审专家团。

5.评价部门要有开发期刊的最新的评价软件。由于科技是在不断地进步的, 所以其一定的程度上, 就促使了评价部门要不断地对其本身的开发期刊的评价软件进行合理有机的改革, 努力将最新的科技评价软件更新到自身的评价行业中, 借以来不断保障论文的质量, 只有多方面的对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软件进行最新的系统升级, 才能有效地保证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问题。而现今目前的开放式存取期刊质量评价软件的研发还多是尝试性的, 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

综上所述, 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部门首先要分析与完善其自身的评价质量问题, 分析与解决其自身存在的现状与问题, 才能在本质上提高自身开放存取期刊论文的质量, 完善其行业的评价能力, 让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具备更高的评价价值, 让其为我国的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工作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李君.开放获取期刊与传统期刊的对比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 2010, (2) .

[2]周晓雁.试析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工具[J].情报资料工作, 2009, (1) .

[3]俞立平, 潘云涛, 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指标选取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 2009, (3) .

[4]庞景安.网络环境中的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J].图书情报工作, 2009, (4) .

[5]Susan Van Rooyen, Fiona Godlee, Stephen Evans, Nick Black, Richard Smith.Effect of Open Peer Review on Quality of Reviews and on Reviewers[M].Recommendations:A Ran-domised Trial.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二) 篇2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影响因子开放存取期刊指南

[中图分类号]G236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9—5853(2011)06—0070—05

影响因子(ImpactFactors,IF)是表征期刊学术影响力的一项定量指标,是某期刊前两年发表的论文在统计当年被全部源刊物引用总次数除以该期刊在前两年内发表的论文总数之比。“影响因子是一个国际上通行的期刊评价指标”,因此,“在引文分析及期刊评价中引入‘影响因子’的概念有着重要意义。影响因子的高低说明期刊学术思想传播的广度和被重视程度,影响因子越高,说明期刊受重视程度越高,反之亦然。本文将依据2006—2010年《期刊引证报告》(Sournal Citadon Reports,JCR)收录的DOAJ(Directory ofOpenAccess Journal)期刊的影响因子,对其从时间、学科和地域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力求从影响因子视角来考察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状况。

1、DOAJ期刊影响因子的时间维度分析

时间维度的影响因子分析,可以反映期刊质量的发展变化情况。为从影响因子视角了解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变化情况,我们对2006—20lO年JCR收录期刊的年刊均影响因子进行了统计分析。统计显示,2006—2010年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同期对应年份的刊均影响因子分别为1.80、1.93、2.03、2.02和2.12;同期DOAJ期刊的年刊均影响因子分别为1.27、1.28、1.37、1.33和1.37。具体情况如图1。

图1数据表明:第一,2006—2010年间,JCR收录的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总体呈上升态势。从2006年的1.27增加到2010年的1.37。其中,2007—2008年问增长幅度比较大,增长了近0.1个百分点。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的增长幅度表明,过去5年间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明显提升,开放存取期刊被引用及被认可程度不断上升。

第二,5年统计期内,在年刊均影响因子总体呈上升态势的同时,2009年较2008年的刊均影响因子却出现负增长,下降了O.04。这表明开放存取期刊的总体学术质量提升状态尚不够稳定。

第三,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整体偏低。5年统计期内,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98,而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平均值为1.32,后者比前者低0.66。这说明开放存取期刊整体质量低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质量。

第四,5年统计期内,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相比,差距越来越大。2006—2010年间,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分别相差O.53、0.65、0.66、O.69和0.75,说明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质量差距逐年递增。

第五,从影响因子增长幅度看,开放存取期刊低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增长幅度。5年统计期内,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增长了O.1,而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影响因子增长了0.32,表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提升速度较慢。

总之,从时序视角看,以影响因子为标准衡量,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总体呈上升态势,5年间开放存取期刊的整体学术质量有明显提升,但增长尚不够稳定,个别年份有下降现象。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整体偏低,且学术质量提升速度比较慢,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学术质量相比还有相当大差距。

2、DOAJ期刊影响因子的学科维度分析

从学科视角分析JCR收录DOAJ期刊影响因子,旨在了解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差异状况。2010年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共分为174个学科,其中涉及DOAJ期刊的有93个学科,占总学科数53%,学科平均收录期刊2.72种。表l是2010年JCR收录DOAJ期刊的影响因子的学科分布。

表l数据表明如下事实。

第一,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因子存在明显差距,表明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发展不平衡,存在较大差异。JCR收录的93个学科253种DOAJ期刊的影响因子总量为141.35,学科刊均影响因子为l 52。高于这一均值的有36个学科的116种期刊。93个学科中,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病毒学(5 24)、计算机科学/硬件及建筑(4.86)、医疗信息学(4 66)、数学与计算生物学(4.27)和流体物理/等离子(3.90),这5个学科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之和为22.93;而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后5位的分别是材料科学/陶瓷工艺(0 33)、渔业(O.30)、电信学(O.22)、采矿业(0.13)和海洋工程学(O.11),这5个学科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之和为l 09。前后5位学科刊均影响因子相差2l倍。如果从个案考察,这种差距更大。93个学科中,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最高的是病毒学,影响因子达5.24,而刊均影响因子最低的是海洋工程学,影响因子仅为0.11,两者相差近50倍。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影响因子的巨大差距固然与学科本身的某些因素存在一定关联,但仍然能够反映各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与水平。

第二,从学科视角看,开放存取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与全部期刊的刊均影响因子之间没有明显的关联性,表明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与传统出版的学术质量之间关联度不高,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有其自身规律,JCR收录的93个学科的DOAJ期刊中,仅有病毒学、计算机科学硬件及建筑、医疗信息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等22个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高于JCR收录全部期刊的学科刊均影响因子,表明这些学科对于开放存取期刊的接受程度比其他学科更高。从影响因子排序看,JCR收录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刊均影响因子排在前10位的学科分别是病毒学、计算机科学硬件及建筑、医疗信息学、数学与计算生物学、流体物理等离子、真菌学、遗传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公众环境劳动健康、生物化学研究方法:而JCR收录全部期刊刊均影响因子排在前10位的学科则是细胞生物学、免疫学、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发育生物学、神经科学、纳米科学、生物物理学、微生物学、凝聚态物理学。两者之间的交集只有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遗传学两个学科。

由此可见,以影响因子衡量,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差异巨大,这种质量差异与其相应学科的传统出版并不直接相关。

3、DOAJ期刊影响因子的地域维度分析

基于地域维度的影响因子分析可以帮助我们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状况。2010年JCR收录的253种DOAJ期刊来自48个国家或地区,见表2。

上述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地域分布数据显示:开放存取期刊刊均影响因子的分布具有鲜明的地域特征,高影响因子期刊主要集中于少数发达国家或地区,影响因子低的期刊则主要分布于发展中国家或地区,表明国家或地区的科技发展程度是影响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关键因素。

2010年,JCR收录的48个国家或地区的DOAJ期刊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前10位的分别是荷兰、美国、瑞士、英国、加拿大、韩国、德国、日本、匈牙利和斯洛文尼亚,前9位均为发达国家或地区。其中,刊均影响因子超过3.00的国家或地区是荷兰、美国、瑞士和英国。刊均影响因子排名后10位的分别是波斯尼亚、委内瑞拉、澳大利亚、挪威、阿根廷、牙买加、埃塞俄比亚、以色列、哥伦比亚和斯洛伐克,主要为发展中国家或地区。其中排名末位的斯洛伐克的刊均影响因子仅为O.13,而排名第一的荷兰的刊均影响因子高达3.7l,前者仅为后者的3.5%。

开放存取的版权问题分析 篇3

一、现行版权保护的缺陷

传统出版法规定,作者一般只享有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出版社则享有专有发表权、再版权及一些后继权利。传统的版权法通过合理使用制度和对权利例外的规定等机制,在创造者、出版者和版权持有者,以及整个社会自由地进行交流的需求之间取得了一种利益保护的平衡状态。

随着计算机网络技术的普及与应用,各种信息的交流传播也变得越来越方便快捷,受众获取信息的途径更具有多样性、便捷性和时效性。在受众对学术信息需求日趋增长的情况下,传统的版权法已然无法适应网络环境的需求,而且适用的范围被大大地缩小了。不仅如此,一些大型出版商为了保护其对期刊市场的垄断地位和既得利益,试图通过政治渠道和法律制定来限制电子信息的获取。然而,正如自由软件运动的先驱斯托曼所言,在计算机网络时代以前,版权的作用在于保护作者权益,而在信息时代,其消极作用越来越明显,阻碍人们自由地获取信息。[1]

二、许可协议对使用者权限的限制

在传统的学术出版模式下,科研人员一般通过签订“版权转让协议”将全部版权转移给发表其作品的期刊出版商,一般不从转让中获取经济利益。实际上,他们还要倒贴文章的出版费和其他费用。这种出版机制的可行性建立在科研人员非营利的传播动机和利用需求上。与非学术领域的作者不同的是,科研学者并不是为了获取利益才发表研究成果,而是希望作品能被快捷地、大范围地传播,得到社会认可,提高知名度和社会影响力,同时也希望能够方便地获取同行的最新研究成果。出版物在学术界的声望和高引用率使科学家不计报酬地放弃对作品的法律权利。权利放弃的结果就造成了一定程度上的许可使用限制。出版商利用对版权的垄断,一方面通过协议条款限制IP、限制并发用户和下载量等手段控制使用者对学术信息的利用;另一方面,为了保护利益不流失,出版商大多禁止作者对作品以其他形式进行再传播,如在个人主页中发布、为了教学活动而使用,或者在开放仓储库中存储后印本、预印本等,从而阻碍了学术信息的进一步传播和利用。

三、实现开放存取两种途径的版权问题

作者是“作品之母”,这是版权法的设权源点。在开放存取这种出版模式中,学者将自己的研究成果直接通过Internet进行传播,并允许其他用户免费使用这些已发表的学术成果。它是在充分尊重原作者的基础上,经过现行的版权法律体系框架许可,推出的一种新的法律和技术机制,不仅可以规避学术信息资源的共享风险,更能实施最大化的开放获取出版,使这些文献可以得到最大程度的利用。劳伦斯•赖斯格(Lawrence Lesslg)(2)在出版《免费文化》时同美国企鹅出版集团签订的“创作共享协议(Creative Commons)”(3)正是对开放获取的一个最好的表率。[2]协议提出在出版纸质作品的同时,利用互联网技术将论著转换成电子版本形式,允许全球读者免费阅读和自由传播。跟传统的出版机构相比,开放存取出版旨在开放学术资源,互享研究成果,让更多的人可以使用这些内容。[3]实现OA的主要途径有开放存取OA期刊和开放存取仓储(OAR)。

(一)OA期刊的版权

OA期刊是一种免费的可直接在线获取的期刊,其具有免费性、公开性、全文性和高质量等特点。在论文发表后,作者一般只享有署名权、修改权和保护作品完整权,出版社则享有专有发表权、再版权及一些后继权利,出版社拥有版权。而对于OA期刊而言,大多数情况下版权依然是由作者本人所持有,作者出于公共利益的目的,把争取到的版权让渡给研究人员和公众,还有一些则由出版商拥有。但无论谁是版权所有人,都必须确保文献作品能够公开、免费、自由地获取。BOAI会议指出,开放存取OA期刊仅限于被作者允许免费使用的作品。OAJ在版权问题上不再限制已经发表过的科研资料的存取,且保留作者应有的基本权利,在这一点上与传统意义上的“公有领域”作品是有所区别的。

关于如何授权是有一些协议可参考的,其中使用最广泛、最简单的就是“知识共享许可协议(Creative Commons Licenses)”[4]。该协议提供多种授权形式和权利组合结构,使创作者可以将作品分享给大众,在保留其他权利的同时授权他人传播其成果的权利,旨在有效传播和共享其研究成果。对作者而言,协议的权利组合形式可选择署名、非商业用途、禁止演绎、相同方式共享这四种。同时,创作共用并不表示抛弃版权的约束,而是让创作者可以自由灵活地定义自己所需要持有的权利,在基本的版权权利基础上(如署名权等),舍弃一些非必要的权利(如复制、下载等权利)。这就同传统的做法形成了鲜明的对比,让作者在版权法保护下可以获取更多的创作素材和创作灵感。这样灵活多变的授权形式,既可以保护著作权不被侵犯,更能让使用者在授权下更好地获取资源,在当代网络数据大时代,是符合信息需求和维权意识的新格局。

(二)开放仓储的版权

开放存取仓储是一种免费的在线资源库,库内的电子文档包括预印本(Preprint)和后印本(Postprint)两种。

1.预印本的五种版权状态

预印本是指在完成论文原告之后,送至学术期刊安排发表,或者投稿后未审核通过的文章,也可以是未投稿任何学术期刊的作品。

第一,论文完成后并未向杂志社投稿。这种情况下,投稿前的版本版权属于作者本人,一般不存在与杂志社的纠纷。

第二,论文完成后向杂志社投稿,由于各种原因,未通过审核发表,也未签订版权协议。作者依旧享有对文章的所有版权问题。

第三,论文完成后向杂志社投稿,虽然未通过杂志社审核,但是已经同杂志社签订了版权协议。主要是指文章在初次投稿时就与期刊出版社签订了版权协议,比如《化学通报》《科学术语研究》等。但如果作者未在审核时间内收到期刊的用稿通知书,协议就自动终止。

第四,论文通过杂志社的审核,准备发表在纸质期刊上,却未签订版权协议。在这种情况下,作者拥有版权权利,既可以选择仓储投稿前的版本Preprint,也可以选择正式出版的版本Postprint,或者是修改本、清样等。

第五,论文通过杂志社的审核,准备发表在纸质期刊上,同时与杂志社签订了版权协议。这种则需要根据签订的版权协议来进行具体的分析,在多个方面都可以进行限制。

2.后印本的版权

后印本是指已经公开发表在学术期刊或者某出版物的研究文章。论文后印本是正式出版的版本,版权问题的归属则要看出版社的版权政策。由于版权政策的不同,版权的拥有者也会不同,但大部分的版权都是属于出版社的。作者要在OA仓储存储后印本,就需要经过出版商的同意。若作者想要拥有自归档的权利,可以在跟期刊出版社签订版权转让协议时,声明保留此项权利,或要求获得这项权利。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著作权法》第二条规定:“中国公民、法人或者非法人单位的作品,不论是否发表,依照本法享有著作权。”[5]所以不论研究成果是否能成功发表,学术仓储空间里的学术成果都享有版权,受版权法的保护。只是在文章发表成功之后,版权主体的类型除了作者本人之外,还增加了出版者。

四、结束语

开放存取模式适应了学术成果交流的需要,也符合网路大数据时代发展的需要,它给受众免费、快速和自由畅通地获取科技信息带来了很大便利。因此,开放存取机制已经得到了国际学术界的广泛关注和支持。本文围绕着开放存取版权问题进行了初步探讨,目的是起到抛砖引玉的作用。在开放存取出版模式下,著作权的作用机制发生了变化,使用著作权法的目的并不仅仅是为了限制人们访问学术内容,而是在于开放内容,权利的归属与分配方面提出了新的实践,由作者保留著作权,通过创作共用协议,使作品得到更大程度的开放和共享。这些行为对传统的版权制度提出了挑战。我们应该动员各方面的力量,致力于构建一个可行的能够平衡学术出版各方利益的版权制度,从而使学术信息资源能够得到更为广泛的传播和共享。

参考文献

[1]孙静.开放存取知识产权问题研究[J].数字图书馆论坛,2006(09):54-58.

[2]刘芳,黄凯文,曾展鹏.OA的版权问题分析[J].中华医学图书情报杂志,2007(11):41-92.

[3]开放存取——学术出版的理性回归[EBPOL].http://openaccess.

[4]傅蓉.开放存取的版权问题分析[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2006(05):73-74.

开放存取期刊 篇4

关键词:开放存取;开放资源;期刊;质量;评价

中图分类号:G64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4-9324(2012)01-0123-02

本中所谓的开放存取应为简称OA,是以最大程度的我国的知识产权以及在政府公开注册的学术性文章以及学术性论文的目标,采用一个良好有效地手段,是有关学术信息公开自由交换的一个平台。开放存取期刊是一个打破学术界长期出版垄断现象的一个良好出处,是摆脱一家出版独大的最直接的改善因素。然而,为了更好的保障我国学术界的顺利发展,我们在为其进行叫好助威的同时,也要看到其本身存在的问题,认真对其进行系统性与平行性的整体分析,认真研究与解决对其发展形成制约的相关问题,才是我国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发展的必然之路。

一、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方法分析

众所周知,面对越来越竞争激烈的市场经济,我国的开放存取期刊质量必须做出适当的评价,才能使得其能够更加保护与适应我国学术界及其一些相关性学术的质量问题。

1.同行审议评价法。该评价的方法主要是由17世纪的英国伦敦皇家学会秘书亨利所创,其主要是通过同一批专家或者是一些具有较强专业学者组成的学术委员会,对业内人士所发表的论文以及学术性问题进行系统统一性的检查与评测,如若这些专家学者至少有一半以上的专家同意,才能在其相关的期刊发表的一种方法。另外,同行审议的评价方法具有一定的专业性,虽说其退稿子的几率比较高,但是由于都是其相关性专业的评价人员,使得作者修改的文章具有更高、更强的专业性。

2.引文分析评价法。这里笔者所提到的引文分析方法,主要是利用数学中所学到的统计学的原理与方法,通过不断地记录以及完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以及频率,进而借以来达到提高评价论文的期刊质量的目的。该评价的方法主要是可以避免人为因素的干扰,具有更强的公正性。这种评价的方法,主要是通过利用引文分析的工具对期刊中的文章进行系统性的分析,来不断增强论文质量。

3.网络计量评价法。伴随近几年来,计算机网络的不断上升和提高,越来越多的企业与行业都开始在其自身的专业中,适当的采用计算机技术来不断地增加自身的专业性,完善自身行业所存在的不足。而网络计量评价法,主要就是通过网络查找网页资源的方法,进而来统计开放存取期刊质量的一种新型手段。但由于现今的网络计量的链接方法仍处于一个相对不是很成熟的阶段,影响网络计量的因子本身存在一定的缺陷,再加上现今的网页更新速度快、网站和搜索引擎选择的主观性,以及各大搜索引擎对不同学科类型和地域范围搜索到的网页,使得开封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严重受到了打进。所以,其相关的网络技术人员有必要不断深化对网絡链接分析的理论研究,进而不断增强与丰富期刊的实践活动工作,尤其是要注重对链接分析工具的开发。

二、关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思考

1.开放式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时候,一定要科学的选取评价指标。对于该项项工作中的科学而言,其主要有两方面内容:第一,就是要严格慎重选择其开放存取的指标,例如:如若我们对同行同学科进行评价时,我们可以采取多者评比的方式,对其进行统一的评价;第二,评价的管理人员要将每个孤单相关专业进行系统的分析与研究,尽自己最大的努力将单独的体系进行归纳总结,构建一个最为全面内容的评价理论。另外,科学的指标选取既不能过多,也不能过少,如若评价的指标过多,势必会使得评价出现重复计算的现象,而如若评价的指标过少,势必会使得评价的内容不够全面。反映的内容也不够充分。

2.评价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构建一个统一的期刊出版标准。对于任何一个评价部门而言,其要想顺利的为自己的事业与行业做出其应有的贡献,首先其必须得有法可循,没有一套完善、合理、全面的期刊出版标准就不能更好的保障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例如:在期刊的论文根式上,期刊的管理人员要严格控制论文的排版、格式以及参考文献等相关内容,如若论文期刊发表如若在表面上都不能合理的进行规划,更何况其内在的内容。

3.评价部门要尽自己最大的限度构筑一个综合评价的模型。对于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而言,我们采取的每一种评价的方法与通过的手段都是具有其本身的优势、劣势以及自身的局限性。所以,我们在采取对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性论文进行评价的时,一定要最大限度的扬长避短,尽自己最大的努力构建一个综合内容全面的评价模型,无论是在内容上,还是在其范围上,都要有一个相对比较完善综合评价模型。

4.评价部门要选拔论文评审的专门专家。无论对于那个行业而言,质量都是一个行业发展的重中之重,如若一个企业和行业没有一个有效的质量保障,势必会被同行所淘汰。因此,评价部门要想保障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首要要解决的问题就是改善自身评价技术的水平,成立一个完善统一的论文评审专家团。

5.评价部门要有开发期刊的最新的评价软件。由于科技是在不断地进步的,所以其一定的程度上,就促使了评价部门要不断地对其本身的开发期刊的评价软件进行合理有机的改革,努力将最新的科技评价软件更新到自身的评价行业中,借以来不断保障论文的质量,只有多方面的对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软件进行最新的系统升级,才能有效地保证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的质量问题。而现今目前的开放式存取期刊质量评价软件的研发还多是尝试性的,实践效果有待进一步检验。

综上所述,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部门首先要分析与完善其自身的评价质量问题,分析与解决其自身存在的现状与问题,才能在本质上提高自身开放存取期刊论文的质量,完善其行业的评价能力,让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具备更高的评价价值,让其为我国的开放存取期刊质量评价工作作出其应有的贡献。

参考文献:

[1]邓李君.开放获取期刊与传统期刊的对比研究[J].情报理论与实践,2010,(2).

[2]周晓雁.试析科技期刊评价体系和评价工具[J].情报资料工作,2009,(1).

[3]俞立平,潘云涛,武夷山.学术期刊评价指标选取若干问题的思考[J].情报杂志,2009,(3).

[4]庞景安.网络环境中的文献计量学经典定律[J].图书情报工作,2009,(4).

[5]Susan Van Rooyen,Fiona Godlee,Stephen Evans,Nick Black,Richard Smith.Effect of Open Peer Review on Quality of Reviews and on Reviewers[M].Recommendations:A Randomised Trial.

基金项目:曲阜师范大学校青年基金资助(XJ200954)

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研究 篇5

我国最早关于开放存取的文献始于2004年, 但目前对开放存取尚未有统一的称呼, 也称为开放获取、开放访问等, 在本文中将免费资源也纳入开放存取范围。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总库 (CNKI) 为样本范围, 限定截至年限为2015年, 以检索式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免费、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类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领域and主题=开放获取进行检索, 经过筛选, 共得到有效记录31条。

一、研究现状

(一) 论文发表年分析。2005~2015年, 我国共发表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的论文31篇, 如图1所示:2005~2006年开始起步, 年发文量1篇, 2007~2010年有所发展, 年均发文量2.5篇, 2011年后进一步提高, 年均发文3.8篇, 2013年最高, 发文量6篇。总体来看, 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论文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说明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关注正在升温。 (图1)

(二) 期刊分布。在总的31篇论文中, 发表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1所示:其中《图书馆建设》发文量5篇, 《情报科学》4篇,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3篇。可以看出, 这三种期刊是关注这一主题研究的主要刊物, 关于本主题的发文量总计12篇, 占论文总量的38.7%。另外, 31篇论文中有16篇发表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 占总发文量的51.6%。 (表1)

(三) 作者分析。对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 对高被引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 高淑琴以被引21次名列首位, 黄如花被引17次, 吴娟仙被引13次, 董文鸳被引9次。31篇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次, 平均被引频次3.45次。从发文量看, 本主题下第一作者仅于新国一人发文量5篇, 其余作者发文仅1篇。

(四) 发文机构。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如表2所示:武汉大学5篇,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3篇,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3篇, 嘉兴学院2篇, 济南大学2篇。以上机构总发文量总计15篇, 占全部的比例48.3%。 (表2)

二、研究内容

(一)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文献来源及获取。马爱芳介绍了国内图书情报学重要学术网站、学术期刊网、信息导航、学术博客和个人网页等开放资源, 并给出获取这些资源的方法:确定个人网络学术资源范围、收集学术资源网址、查找网站互访链接、利用RSS功能和存储网页内容等。吴娟仙介绍了获得图书情报学免费外文资源的多种途径:通过公共搜索引擎、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预印本文库、学科资源门户、学术期刊官网、专业论坛、个人主页与博客、协会网站和隐蔽网络资源等。高淑琴介绍了4类图书情报学的开放资源: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资源搜索引擎、学者个人主页和个人博客等。姜美玉、王海介绍了从国内外博客、开放存取网站等途径获取图书情报学免费资源。李丹分类介绍了机构网站、开放期刊网站、会议文献、科研项目站点、博客和邮件讨论组等来源的英文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王爱国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仓储E-LIS的资源概况及检索方法。

(二) 开放存取资源对比分析。朱玉奴、田稷选择了国内外6种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知识库, 从创办团体、文献收录情况、文献提交和保存、版权管理、质量控制、搜索功能、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E-LIS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 其他知识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李睿调查了Ariadne、Information Research、First Monday、D-Lib Magazine 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发行、资金来源、版权管理、评价体系、资源格式、被各检索工具收录的情况等特性, 调查表明这4种刊物被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链接, 发表论文时都不要求作者付费, 有严格的评审机制, 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其他商业出版模式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基本相当, 并分别被著名检索工具收录, 结论是: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和非开放存取的核心期刊不相上下。刘锦宏、徐丽芳对100多种图情学OA期刊和50多个图情学OA仓储的语种、地理分布以及出版频率、质量状况和文献数量等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OA资源数量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英语被OA期刊广泛采用, 而其他语种的OA期刊少;OA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 载文量较小;图书情报学OA期刊被SSCI收录很少, 质量控制之路任重道远。OA仓储收录的论文数量, 远多于OA期刊收录的论文数量。

(三)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研究及实践。张璇对比了图书情报学的国内外3个学科知识库E-LIS、DLIST和LIS-oar的基本信息、资源情况、特色服务和版权政策等,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库建设提出建议:注意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用户帮助和交流平台;具有明确和保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政策, 特别是作者的隐私权;完善系统的界面, 加强系统界面的汉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杜伟、李庆芬研究了E-LIS学科库的建设情况, E-LIS收录文献丰富, 内容语言和来源国别多样。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政策管理是E-LIS正常运行的保障。E-LIS文件格式及使用的软件支持数字对象的长期保存, 指出E-LIS可为其他学科资源库建设作出启示。熊惠霖对利用DSpace定制和开发学科库进行了实践, 实现了信息的抽取与收集、发表与上传、整理与保存、浏览与检索等主要功能, 论述了用户界面的中文化、数据统计功能的设置与拓展、信息抽取与收集功能实现以及设置RSS订阅服务的方法。刘敏、张颖、林琳通过Open DOAR平台, 调研了图书情报学机构知识库 (IR) 的数量、地区和国家分布、系统软件、资源类型和使用语言, 图书情报学IR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数量上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但与健康和医药、历史和人文相比, 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速度还很落后, 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迎头赶上。我国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不仅数量较少, 资源数量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图书馆界和情报界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推动IR的快速建设和发展。黄如花、吴晶晶研究了我国图书情报学刊物开放存取的现状, 提出了努力寻求政府支持、选择恰当的开放模式、扩大开放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注意整理、宣传及利用、与开放存取仓储结合以及发挥学术机构的支持力等建议, 以促进该学科期刊开放存取的发展。

(四) 开放存取图书情报资源学术影响力研究。马景娣的研究表示, 网络免费图书情报学电子期刊是传统纸本期刊的强大补充, 被收录于多种文献数据库。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不容忽视。董文鸳、陈清文选择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87种开放存取期刊, 运用引证分析和超链接分析等方法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 发现有超过1/5的期刊有文献被WOS引用, 且有4种期刊引用较高, 超过1/4的期刊有文献被LISA收录,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但仍尚待提高。

三、结论

目前, 关于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资源研究在年度分布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持续性比较好, 起伏不大。关注本主题的作者多, 但平均发文量低, 表明图书馆界已普遍开始关注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 但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性研究, 对这一主题持续关注的学者仅有1人。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3种期刊是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已有一些机构对本主题进行持续性关注, 武汉大学为研究最多的机构。

对研究主题分析的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的资源为开放仓储, 开放期刊, 学科网站, 博客和搜索引擎;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内容比较发现, 部分开放存取刊物质量较高, 但大多数开放存取资源仍需扩大收录文献规模, 注重质量控制, 提升服务水平;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制定版权政策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意整理宣传, 重视用户个性化等;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影响不容忽视, 但仍尚待提高。

摘要:本文以CNKI为调查范围, 调查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研究。本主题已受到图书馆界普遍关注, 但对其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状态。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三种期刊为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武汉大学是对此研究最多的机构。资源主要来源为开放仓储、开放期刊、学科网站、博客和搜索引擎;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重质量控制, 注意整理宣传, 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开放存取资源,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国内图书情报学免费网络专业信息源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11.

[2]吴娟仙.获取图书情报类外文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十大途径[J].图书馆建设, 2006.5.

[3]高淑琴.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获取资源类型划分及其现状[J].情报科学, 2007.186.2.

[4]姜美玉, 王海.浅析图书情报学术资源的免费获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48.7.

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篇6

1 开放存取概述

1.1 开放存取的定义

2001年12月,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题为“加速让所有学术领域的研究文章都能免费供大家取阅”的会议, 会上通过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BOAI给出了开放存取的定义:对文献的访问存在不同的政策和权限, 而对文献的‘开放存取’意味着用户通过Internet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 或者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 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上述的各种使用都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的限制, 除非是网络本身造成的物理障碍, 惟一的限制就是要求保证作者拥有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 同时在使用作者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

这一定义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比较权威的开放存取的定义, 被许多论文所引用。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开放存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 它打破了费用的障碍;二是指学术信息的可获得性, 它打破了使用权限的障碍。

1.2 开放存取的特征

1.2.1 信息交流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

开放存取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对在这一平台上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的限制, 而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 进行交流的可以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 也可以是专利文献、研究报告, 还可以是文本文件或多媒体文件。

1.2.2 在存取途径上, 强调开放传播

开放存取强调“开放与自由”, 同一文件可以以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检索与阅读, 交流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 各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以免费或收取少量的费用方式减少获取障碍。

1.2.3 在使用权限方面, 强调使用自由

开放存取的信息对读者完全免费开放, 这极大地扩充了读者对学术文献的使用权限, 读者可以为教学、研究、学习等目的而公开复制、打印、利用、扩散、传递和演示开放存取的信息。

1.2.4 在交流方式与效率上, 强调交流的直接性和时效性

开放存取实现了作者、读者、编辑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模式, 提高了学术交流的直接性和交互性。同时重视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 通过提高文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缩短出版周期。

1.2.5 在费用方面, 为出版而不是为使用付费

开放存取期刊向科学家收取发表费, 用作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维护网络平台的费用支出, 但不向读者收取任何费用。

1.3 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

1.3.1 开放存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 OAJ)

开放存取期刊以网络电子期刊为主, 既可以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 也可以由已有的传统印刷版期刊转变而来。开放存取期刊采用作者 (或机构) 付费出版, 读者免费使用的运行模式。它与传统期刊一样, 对提交的论文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 从而保证期刊的质量。由于它是读者免费使用, 因而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有利平台。随着开放存取期刊的日益发展, 它也开始得到传统的文摘索引服务商的认可并成为它们收录的对象。

1.3.2 开放存取仓储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开放存取仓储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免费在线资源库, 库中的内容是作者通过“自存档”形式存入的。它一般由一个机构 (特别是大学) 或者一个学科组织建立, 用户可以免费在库中检索和下载文章, 也可以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开放存取仓储不仅可以存放学术论文, 还可以存放其它各种学术研究资料, 包括实验数据和技术报告等。目前, 有些OA仓储不仅存放预印本, 而且也提供后印本。后印本是与预印本相对的一种电子文献类型, 指已经在期刊上或其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OA仓储一般不实施内容方面的实质评审工作, 只是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基于某一特定的标准格式 (如Word文档或PDF文件) , 并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OA仓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机构创建的机构知识库, 另一种是按学科创建的学科知识库。

1.3.3 其他实现方式

开放存取除了以上两种主要实现方式外, 还有其他的实现方式, 如个人网站 (personal websites) 、博客 (Blog) 、维客 (Wiki) 、电子图书 (ebooks) 、邮件列表服务 (Listservs) 、论坛 (discussion forums) 、P to P文件共享网络等。随着开放存取理念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与接受, 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开放存取实现方式出现。

2 开放存取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开放存取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图书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契机。图书馆可以将开放存取资源作为自己馆藏资源建设的一部分, 例如可以在主页上按学科对开放存取期刊进行列表, 并提供相关链接,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馆藏资源, 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但是开放存取在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对图书馆传统定位和角色的挑战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理念和交流机制, 给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同时也触动了图书馆传统的定位, 使图书馆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环境下, 图书馆一直充当着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的角色。而开放存取环境下, 由于其所提供的是一种用户可在网上直接阅读、复制和下载信息资源的简捷的服务方式, 这样, 读者原本依赖图书馆才能查找到的相关学术信息资料, 在互联网上自己就可以十分轻松地获取, 可以说, 一种OA期刊或 OA知识库, 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 所以图书馆传统的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的角色和地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 对图书馆职能的挑战

传递文献信息是现代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 读者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 只要有了信息需求, 自然而然的就想到通过图书馆来加以满足。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可以利用游离于图书馆馆藏之外的采用开放存取形式的其它资源, 来使自己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 这减少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的职能被明显地弱化。

2.3 对图书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挑战

随着开发存取的发展和成熟, 越来越多的传统订购型期刊的出版商将允许作者在付费后开放存取, 一些出版商还允许作者自存储。这样, 随着开放存取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订购型期刊中可免费访问的全文数量将逐步增多, 这就使得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渠道获得所需的文献资料, 这客观上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断减少, 服务内容不断萎缩, 进而会影响到图书馆期刊阅览、文献复制、馆际互借等服务。

2.4 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挑战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使得读者利用图书馆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 如:开馆时间的限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有闭馆日和晚上休息时间, 这期间读者无法正常利用图书馆;文献复本数量的限制, 某些比较受读者欢迎的热门资源, 只能满足某几个读者的需要, 其他读者只能忘而却步;空间的限制, 读者要利用图书馆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来, 这就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足不出户, 只要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检自己所需的资料, 也可以多人同时在线查检同一资料。这种服务方式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图书馆还是墨守成规, 不作出改变的话, 客观上将自己把读者推到其他服务领域当中去。

3 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3.1 积极宣传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在大多读者心目中还是一个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 甚至有的图书馆员对这一概念也不是很理解。所以, 在开放存取在我国刚刚兴起阶段, 图书馆应该主动充当开放存取的宣传者。首先, 图书馆应积极鼓励读者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可利用宣传窗、宣传资料、专题讲座、网上留言簿、电子论坛等途径对开放存取的资源进行宣传, 让读者接受这一理念, 利用这些资源。其次, 图书馆可以鼓励、指导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开放存取的期刊上, 或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 实现个人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3.2 积极参与开放存取活动

开放存取模式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实现科研成果的广泛共享,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就是让更多的用户可以自由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开放存取活动中去, 如大学图书馆可为本校教师开设电子预印本典藏服务, 建立本校的开放存取文档库, 公共图书馆可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开放存取文档库, 帮助本地区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存入到开放存取文档库中。

3.3 利用开放存取资源补充馆藏

图书馆可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 针对本馆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收集网络上开放存取的资源, 将其补充到自己的馆藏数据库中, 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序, 编制目录, 以便于读者的查找和使用。同时, 还可以将网上开放存取的期刊与图书馆订购的期刊进行比较, 整合, 将正在订购的与开放存取资源相重复的部分加以删减, 以节省图书馆有限的订购经费。

3.4 将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整合

不同的检索系统都有着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身份认证、不同的资料属性, 而且呈现的格式也不一样, 使得用户无法一次获取各数据库的信息, 这需要图书馆对开放资源及图书馆内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清华大学的“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 “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已经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利用这些统一检索平台, 可以将搜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集成系统, 如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的ENCompass系统、ExLibris公司的MetaLib系统、Innovative公司的MAP系统等也为开放存取资源与馆内资源的对接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平台可以为国内图书馆将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所借鉴。

3.5 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

如前所述, 开放获取模式下读者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 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所以图书馆如果不改变原来那种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 就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的开放存取服务模式, 而终究被时代所淘汰。因此, 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必须作出变革。而在变革中, 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的观念和做法,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可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用户的信息需求, 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从中提取出能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资源, 并在适当的时候以各种方式主动推送到用户手中, 将开放存取这一现代的模式与现代的服务理念和做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

4 结语

开放存取的发展迎合了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开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学术交流模式。对图书馆而言, 开放存取在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更多的是给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投身于开放存取活动, 变挑战为动力, 才是图书馆应有的态度。

摘要:开放存取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论文介绍了开放存取的定义、基本特征及实现方式, 分析了开放存取对图书馆提出的种种挑战, 最后, 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仓储

参考文献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7-06-20].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2]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2007-06-20].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3]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Sciences and Humanities[2007-06-20].http://www.zim.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4]Stevan Harnad.Comparing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A) vs.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s.D-Lib Magazine, 2004 (6) .

[5]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1) .

[6]藏国全.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1) .

[7]李武, 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6) .

[8]王方才.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综述.图书情报知识, 2005 (6) .

[9]孙红娣.开放存取———网络时代学术信息交流的新模式.情报资料工作, 2005 (6) .

[10]马景娣.学术期刊开放访问和图书馆的应对策略.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5 (4) .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 篇7

1 开放存取资源的特点

1.1 学术价值高

OA资源是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与传统出版物一样, 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才能发表, 就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频次而言, OA期刊与传统期刊没有差异, 具有同样的学术价值。

1.2 内容丰富多样

OA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涵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语言, 涉及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软件等多种形式, 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类型信息的混合体。

1.3 时效性强

OA资源基于网络进行组稿、编辑、制作, 出版和传播几乎没有时滞性, 与传统的书刊出版模式相比, 能迅速将研究成果发布并分享, 最大限度地实现出版的即时化和零等待。

1.4 交互方便

OA资源存储于网络服务器, 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可以免费、无限制、快捷地获取, 实现作者、编辑、读者之间一对一、一对多, 多对多的相互交流, 提高信息的广泛传播性和交流效率。

2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2.1 开放存取削弱了图书馆的传统职能

开放存取环境下,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自由获取所需信息, 而不受时间、地点、经济等条件的限制, 用户对信息享有较为充分的访问权、获取权与使用权。OA倡导的免费使用、无障碍获取、报道及时等理念, 使越来越多原本依赖图书馆查找学术信息的用户, 开始渐渐绕开图书馆。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明显弱化。

2.2 开放存取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开放存取的管理和出版模式, 为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平台, 能使图书馆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挖掘、分类和整理OA资源, 按学科专业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列表, 详细介绍每种资源的类型、内容、作者等, 并提供可直接登录的导航链接, 图书馆可拓展自身的资源范围和服务空间, 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网络资源推介和评估服务。

2.3 开放存取缓解了图书馆的经费压力

开放存取打破了传统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中的价格障碍和使用权障碍, 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免费资源。图书馆搜集整理高质量的OA资源, 将其纳入馆藏建设体系, 对原来购买的一些纸质文献, 就可通过开放存取获得的资源, 减少或取消订购,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献价格上涨和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压力, 节省图书馆的文献购置支出, 提高图书馆的资金配置效率。

2.4 开放存取促进了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开放存取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组织形态和交流模式, 用户越来越多地通过免费途径获得资源。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受开馆时间、地点和文献复本等因素的制约, 很难适应OA“自由、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必须进行创新和变革。图书馆开展基于OA资源的虚拟服务, 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与知识化程度, 拓展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 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3.1 积极宣传和参与开放存取活动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来说,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文献信息的组织者和传播者, 图书馆应抓住机遇, 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存取活动,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网站、网上留言薄、论坛、博客及电子邮件系统宣传OA的基本知识, 让所有用户了解、熟悉这一全新的学术出版理念, 提高用户的OA意识;开设OA专栏和专题讲座, 向用户介绍不同种类开放存取资源的主要特点、学科内容和检索方法, 提供相关资源列表和链接地址, 调动用户利用OA资源的积极性;鼓励用户将论文、科研报告、课题、学术总结等上传发布, 使更多用户成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者、出版者、支持者和倡导者, 促进和推动开放存取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开放存取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开放存取的发展和资源日益增多, 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 挖掘、选择和组织OA资源, 便于用户获取和使用。利用搜索引擎、研究机构、政府、高校、出版网站和专题博客等, 多途径、多渠道地挖掘开放存取资源, 保持OA资源的定期更新和适时维护, 提高OA资源的使用价值;根据本馆性质特点, 对国际上重要的OA期刊和机构仓储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分门别类地建设OA专题资源知识库, 为用户提供OA资源引导和检索的导航服务;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为用户提供质量控制、引文分析、数据库收录、检索功能、全文可用性等方面的参考, 将优质的OA资源率先推荐给用户。

3.3 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

开放存取资源广泛分布在互联网上, 图书馆应当综合用户的信息需求, 对OA资源和本馆资源进行有效的重组和导航, 形成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型信息资源体系。将网上的开放存取期刊、机构知识库等编制到图书馆期刊目录和相关数据库中, 并在主页建立链接, 使用户访问图书馆网站时能方便地了解和使用这些免费资源;完善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将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不同用户的OA资源纳入统一检索系统, 使用户检索一次即可查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与各种馆藏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动态链接, 并在此基础上与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进行整合。

3.4 创新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

开放存取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图书馆需要变革传统的服务方式, 加强OA资源服务的主动性,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指引性的开放存取推送服务。在图书馆网页中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 采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 及时推送读者需要的OA信息;结合用户的个性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其文献需求, 利用数据过滤、知识发现等技术对OA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向用户提供能够直接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和科学研究的开放存取信息;利用OA资源深化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科研立项等服务, 推动和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服务层次的深化。

4 结语

开放存取给图书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图书馆应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和推动开放存取活动, 充分利用开放存取的资源、技术和社会环境, 不断丰富自身馆藏, 提升服务质量, 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摘要:本文介绍了开放存取资源的特点, 分析了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提出了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开放存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2 (3) :26-28.

开放存取期刊 篇8

一、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参与、构建开放存取的意义

1. 降低信息共享空间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

信息共享空间主要由信息资源、环境资源和技术资源三部分组成,其中信息资源是信息共享空间最基本的资源,具有基础性作用。开放存取运动的蓬勃发展为解决信息共享空间的经费问题提供了契机。首先,开放存取运动倡导的一种理念——读者应该能够自由获取各类学术信息资源而不需支付费用,这有力地冲击了出版商的获利意图和动机,起到了一定的抑制作用。其次,开放存取运动的快速发展,可以为信息共享空间提供大量学术信息资源,大大降低了信息共享空间获取信息资源的成本。

2. 开辟信息共享空间获取信息资源的途径。

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为信息共享空间资源获取开辟了一条捷径,可以方便地从信息网络中发现开放存取资源库并获取有用的学术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相对网络上其他普通信息资源有以下几方面优势:一是同类资源相对集中。二是信息资源质量较高、可靠性较好。三是获取便捷。我们根据开放存取资源登记系统直接登录网站便可下载。

3. 拓展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

开放存取在我国已经取得了一些成果。信息共享空间的建设和发展应该汲取已有经验,一方面要广泛收集开放存取信息资源,整理建库并提供利用;一方面要根据自身特色建设或参与建设学术信息资源开放存取平台,建立信息交流、共享的全新平台;此外信息共享空间还可以提供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站点导航服务等。因此,信息共享空间的服务功能和服务范围将得到进一步延伸。

4. 提升信息共享空间的影响力。

信息共享空间可以受益于开放存取运动的快速发展并提升自身的影响力,不少图书馆、信息机构也意识到了这一点,如清华大学图书馆主页上的“推荐学术站点”栏目,推荐了国内外一些预印本系统;华东师范大学图书馆主页上开设的“网络数据库”,介绍了开放存取的概念并提供了一些开放存取资源链接等,这种尝试受到了广大科研人员的普遍关注和赞赏。信息共享空间应顺潮流而动,与图书馆、科研机构及其他信息机构一道,力争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倡导者和率先践行者,使开放存取服务成为信息共享空间吸引目光的一个亮点。

二、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参与、构建开放存取的优势分析

1. 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核心思想的一致性。

开放存取是由国际科技界、学术界、出版界、图书馆界等团体和个人提出、倡导的一种学术信息交流机制,它是“一种倡导公平原则、旨在促进学术自由交流的思想以及由此而产生的在网络环境中可以自由存取文献信息的机制”,其核心思想就是促进学术信息交流与共享。信息共享空间是在开放存取运动的大背景下产生的以丰富信息资源为基础、以雄实知识技术为保障、以舒适和谐环境为依托的信息交流与共享空间设计,其职能,一是提供高质量的信息服务,二是营造良好的学习氛围,促进学习、提高信息素养,三是促进信息交流、共享。二者实现方式虽然各有特点,但贯穿其中的主线是一致的,即更好地促进信息的交流与共享。

2. 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主体的一致性。

开放存取的具体实施主体主要是大学、图书馆、科研机构、信息机构等。下表1和表2分别是国外、国内部分开放存取实例。

经过对比分析发现,信息共享空间与开放存取的构建主体主要集中在图书馆、科研机构、教育部门等领域,这种构建主体的相对集中性有利于二者在构建主体内部实现融合,图书馆将成为链接信息共享空间与开放存取的纽带。

3. 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建设的一致性。

开放存取是一种旨在促进学术信息交流与共享的理念、机制,如何更好地实现学术信息资源的交流与共享其核心环节还是学术信息资源建设。信息共享空间是集传统信息资源、虚拟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与环境资源为一体的综合性服务平台,信息资源建设仍然是其中心环节。信息共享空间和开放存取都秉持一个共同的理念———以信息资源建设为中心的资源观,而且信息共享空间信息资源建设的横向扩展与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建设的纵深发展可以形成互补态势,若二者能够实现融合则是非常有意义的。

经过上述分析发现,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有着紧密的联系,而且呈现优势互补的态势。信息共享空间资源建设需要快速发展的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支撑,而开放存取实例构建与发展需要融合信息共享空间的一些设计思想、理念。因此,开放存取与信息共享空间的发展将由各自独立发展逐步走向相互支持、相互借鉴乃至以后一定程度上的融合,大学图书馆可能是实现这种融合的最佳境地。

三、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开放存取构建策略

1. 自研自建策略。

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主体应加强开放存取理论与技术研究———其缘起、核心思想、实现方式、运作机制、发展概况与前景、开放存取相关技术等。开放存取技术主要有元数据获取技术、数据组织与标引技术、数据传输技术、数据信息揭示和便于检索的技术、数据信息永久性保存技术以及标准化技术问题等。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主要有开放存取期刊和机构仓储两种类型,也有学者认为还应该包括个人网站、博客、维基(wiki)、论坛等。笔者认为,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开放存取期刊与开放存取仓储是其建设的两大重点内容,同时兼顾其他一些扩展服务模式。

2. 合作共建策略。

合作是开放存取的基础,目前我国多数大型开放存取项目都是由多方共同参与完成的,比如中国奇迹文库就是由科研、教育、技术领域工作者合作创建的预印本文库;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国家科技图书文献中心联合建设的,其中国外预印本门户子系统是由中国科学技术信息研究所与丹麦技术知识中心合作共同开发完成的。因此,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摸索构建开放存取也需要多方的支持与合作,一方面要积极参与其他机构和团体创建的开放存取项目,学习其先进经验和技术,积累、共享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一方面要在自建开放存取项目时争取相关机构、团体的参与和合作,以扩展开放存取项目建设所需的信息资源、技术资源与智力资源,同时也可以扩大开放存取项目的影响力,吸引多方学者积极支持该项目建设,积极投稿并广泛使用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

3. 开发组织策略。

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构建开放存取具有十分优越的条件,依托信息共享空间构建主体的学术环境,把原有文献资料进行数字化转化并形成可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把原有虚拟信息资源尽可能地实现开放存取使用,同时要大力宣传开放存取思想,鼓励、吸引广大学者、科研人员、其他机构团体积极参与开放存取建设,鼓励他们积极把自己的学术信息、科研成果投放到开放存取库中,并鼓励他们使用已有的开放存取信息资源。在信息共享空间环境下发现并获取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源是十分重要的。目前,发现开放存取信息资源主要是通过查询开放存取平台登记系统、使用搜索引擎搜索、开放存取资源(或链接)的关联追溯以及浏览等途径实现的。总而言之,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起为信息共享空间建设和发展提供了难得的机遇。参与开放存取运动、构建开放存取模型将成为信息共享空间未来发展的趋势。因此,信息共享空间建设主体应认真分析开放存取运动给其建设和发展带来的影响,积极投身到开放存取运动当中去,不仅要成为开放存取运动的支持者、倡导者、宣传者,还要成为开放存取模式的研究者、建设者和使用者。

参考文献

[1]吴建中.开放存取环境下的信息共享空间[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5 (3) .

[2]陈力, “开放存取”刍论[J].国家图书馆学刊, 2007 (2) .

[3]曾湘琼.学术信息OA模式的实质与前景[J].图书馆理论与实践, 2006 (2) .

[4]杨帆.开放存取及其实现方式分析[J].图书馆论坛, 2006 (1) .

[5]王东艳.开放获取实现模式及其资源与服务[J].图书馆学研究, 2007 (1) .

开放存取期刊 篇9

【关键词】开放存取;中国科技期刊;出版模式;经费来源;期刊国际化

【作者单位】李洋,长安大学杂志社;韩跃杰,长安大学杂志社。

【基金项目】陕西省出版科学基金项目(14BSC07);中央高校基本科研业务费专项资金资助项目(310850153019)。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科技学术信息出版方式,自20世纪90年代问世以来,受到世界范围内的科研工作者、出版集团、图书馆、科研机构和学术研究团体的广泛关注、热烈讨论和积极实践。随着信息技术的迅速发展,人们对于科技信息的获取已远远不满足于传统的纸媒渠道,而是越来越多地转向从网络获取和使用科技文章及文献信息。顺应人们获取信息途径的改变及获取科技文章的需求,开放存取的出版模式应运而生。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是指通过网络,以自由、开放、共享和免费为理念而自由地获取和利用学术研究信息的一种出版、交流模式。它最大限度地实现了最新研究成果的快速、广泛传播。然而,相对于国外科技文章开放存取的迅速发展,国内科技期刊对于开放存取的研究和实践仍处于起步阶段。通过分析开放存取的产生背景、自身特点并结合中国科技期刊的发展,本文讨论了开放存取这一出版模式对于中国科技期刊的适用性以及对其发展的促进和影响作用。

一、开放存取的产生与特点

1.开放存取及其产生的条件和背景

自由、开放是开放存取的基本理念。20世纪末的“科研成果自由传播活动” (Campaign for Freedom of Distribution of Science Work)最早提出了开放存取的发行方式。《布达佩斯开放存取先导计划》(BOAI)定义“开放存取”为“不存在不同政策和权限限制,用户通过互联网对作品进行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并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以数据的形式传递给相应软件,或者进行合法使用[1]。这些使用方法中除对作者著作权保护的考虑外,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的限制”[1]。Open Access News基于“开放存取”免费、公开、学术三大要素,给予开放存取更为简练的定义,“开放存取是没有版权约束,与传统的学术文献相联系或相容、经版权所有人同意公开的免费文献。”[2]

学术交流和争取科学发现优先权是促进开放存取不断发展的原动力。获得广泛的社会认可,是科研工作者的最大荣誉。因而,科研工作者总是希望以最快的速度在最广的范围展现和传播自己的科研成果。这种共享研究成果的需求促进了开放存取的出现,同时,迅速发展的现代网络信息技术为开放存取的实现提供了技术条件。在传统的学术期刊出版过程中,科研工作者通过转让自己研究成果的版权,获取了出版商提供的专家评审以及论文质量评价等服务,并最终实现科研成果发表和交流的目的。而出版商出于获取利润的需要,一般是通过对科研工作者科研成果的版权占有,向读者有偿地提供阅读、下载服务。当这种出版方式不能满足作者自由、开放地发表科研成果的需求时,出版方式必然要发生变革。这也就是开放存取出现和发展的动力来源。

另一方面,网络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为开放存取的实现准备了充分的技术条件。在当今社会中,各种信息的数量呈爆炸式的增长。人们已习惯将网络作为获取信息的重要渠道,不仅因为从网络获取信息更快,也因为网络提供了更全面、丰富的信息内容。同样,科技文章与文献信息的传播和增长也因为网络技术的发展而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快速增长的信息内容只有依托网络技术才能更快速、便捷地在读者中传播。开放存取使得科技成果的传播不再局限于传统的纸媒传播渠道,节省了大量制作、印刷的费用,同时,开放存取也加速了科研成果传播的进程。新的科学技术从发现、产生到被读者接收、阅读的过程大大缩短,同时,科研成果从产生到实际运用的时间也缩短了,对社会和经济的发展都起到了积极的促进作用。

2.开放存取的发展及特点

开放存取从产生以来在欧美各国受到了广泛的关注和研究。一系列的会议、计划和宣言从各个途径探索了开放存取的可行性以及存在和发展的方式。例如,美国NIH研究所建议受到纳税人资助的研究项目在结束一段时间后应提供开放存取资源,使科研工作者可以在线免费访问,以便共享研究成果。英国的科研机构也提出相似建议,指出受到政府公共基金资助的研究应建立知识库,实现开放存取。除了在国家和政府的支持下通过自我存档建立的共享研究成果的数据库,开放存取的另一个重要的实现途径即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研究统计发现,21世纪以来,开放存取的期刊数量以每年18%的速度增长,论文年增长速度达到30%。相比整个期刊产业3.5%的增长速度,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增长速度令人侧目。然而,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仍然占据着期刊产业的较小份额。据统计,2009年,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发表的论文仅占当年全部同行评议期刊论文总数的8%。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还存在着巨大的发展潜力。

目前,科技期刊主要存在以下两种开放存取的方式:

(1)选择性开放存取期刊,即由作者来选择是否将自己的文章开放存取。作者选择开放存取的话,需要自己支付发表费用。经过同行评议并由作者支付发表费用的文章,除进行传统的纸质印刷出版外,还会在网站上以开放存取的形式发表。而期刊的定价则由期刊中非开放存取文章的数量决定。传统期刊出版集团,如Springer、 Elsevier、Wiley等多使用这种方式来尝试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

(2)完全开放存取期刊,即完全由作者来支付发表费用。例如,PloS集团出版的7种开放存取期刊均采用这种方式。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使PloS发表的文章及时、快速和广泛地被人熟知,成为完全开放存取的典型代表。

nlc202309090456

二、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

1.开放存取对科技期刊发展的促进

十几年的研究与实践证实,开放存取对于科技期刊的发展具有较大的促进作用。近年来,不仅开放存取期刊和论文的数量都有了很大增加,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被SCI等知名数据库收录。大量的开放存取期刊和论文被下载和引用,其影响力与日俱增。对于科研工作者而言,开放存取不仅仅提供了公共信息的获取途径,更避免了科学研究中闭门造车的状况。科研成果的共享促进了科技的快速发展和进步。

国外许多学者针对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对期刊及论文的影响进行了研究,研究指标包括:开放存取与期刊影响的关系,开放存取对引用的影响,下载次数和引用次数的关系,开放存取对影响因子的影响等。研究发现开放存取期刊对于提高期刊和论文的显示度,促进论文引用,扩大论文影响有积极的作用;开放存取为科研工作提供更多信息,减少重复劳动,避免资源、能源浪费,提高科研经费的使用价值;提供更多的教育信息和资源,创建良好的科研环境;加强不同机构和学科之间的联系和合作,集中更大的资源增加科研成果转化的机会,从而实现更大的社会效益和投资回报。

据Mc Veigh对192种开放存取期刊的研究发现,虽然有14种期刊的影响因子远远超出同类期刊,位于前10%,但大多数开放存取期刊的影响因子较低[3]。相比影响因子指标,开放存取期刊的即年指标排名略高,这种差异体现了开放存取期刊传播快速和引用广泛的特点。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也在逐年提升,越来越多的期刊被SCI收录。2009年,约有400多种开放存取期刊被SCI收录;2011年,开放存取期刊已达到600余种。

对各种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研究数据都表明,以开放存取形式出版的论文的下载数量、引用数量都高于非开放存取的论文。以物理学科为例,Harnad and Brody发现,开放存取文章的引用次数约是不开放存取文章引用次数的2—5倍[4]。开放存取使数学学科论文的引用增加了91%,政治学科论文引用增加了86%,电气学科论文引用增加了51%。

2.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的现状及发展

虽然相比欧美国家,中国的开放存取起步较晚,但中国的科技期刊也在积极地开展开放存取的研究和实践。目前,中国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虽拥有一定的数量,但还存在很多的问题,主要表现在:

(1)开放存取出版持续性差,多为单次(刊)开放出版

根据程伟红对中国开放存取科技期刊两次搜索结果的对比发现,开放存取的科技期刊数量极为不稳定,在6个月的研究时段内也发生较大变化[5]。多数期刊在发布了一期开放资源之后便不再更新,或是改为非开放存取期刊,再或者对开放网站资源不加维护,根本无法实现共享信息资源的目的。由此可知,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不仅数量有限,而且开放存取技术支持不够,持续性也较差。

此外,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形式通常有以下几种:期刊编辑部在自己网页上发布资源(约占50%);多刊联合创建网页发布(约占20%);主办单位代为发布(约占15%);依靠图书馆或出版集团等发布(约占15%)。

(2)开放存取程度不高,开放方式单一

在开放存取的中国科技期刊中,超过半数的期刊开放期数不足50期,仅有16%的期刊开放超过100期的论文资源。此外,开放存取的方式也多集中于同步出版(网上存取与印刷出版同步)和滞后出版(晚于印刷出版开放资源),预出版(先于印刷出版发布)的期刊数量极少。

(3)开放存取的中国科技期刊集中于少数几个学科

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分布于医学、生物、农业和化学等几个学科,这与国外开放存取的研究类似,也说明了开放存取在中国还具有很大的发展空间。根据国内学者对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两年后的指标研究显示,开放存取对于提高期刊的下载率和引用率具有显著的影响。因而,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对于期刊影响力的提高具有积极作用。

三、对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的建议

虽然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的出版方式在过去的十几年中得到了显著的发展,然而,开放存取出版在全球的学术交流系统中所占的比重仍小于20%,传统的用户订阅仍是期刊出版的主要模式。开放存取的发展也并不是要对传统的期刊出版方式取而代之,而是作为一种新的方式对原有的出版市场进行有益补充,通过竞争促进期刊出版过程中作者、读者和出版单位各方利益的平衡,既满足作者学术交流的需求,也促进期刊出版的持续发展。中国科技期刊的开放存取在发展过程中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的问题:

1.积极寻找开放存取出版经费来源

正如前文所述,出版商通过有限制的开放下载资源来赚取利润的方式和作者自由、开放地发表研究成果的需求存在着矛盾。无限制的、免费的下载和使用意味着出版商需要放弃原有的获利渠道,割舍自己的部分利润。如何平衡作者和出版商之间的需求,寻找适合的经济经营模式,是开放存取持续发展必然要解决的问题。

目前,笔者认为可行的几种开放存取出版经费来源包括:(1)作者付费。虽然这是开放存取的基本模式,但是在我国出现的情况不多。出版单位很少因为开放存取而额外收取作者的费用。期刊作为连续出版物,仅靠有限的作者付费也较难维持期刊的运行。(2)多元的资金来源,即作者的付费、期刊广告收入以及政府机构的基金资助都可以作为开放存取期刊的经济来源。近年来,全国投入科研的资金逐年增加,2012年,中央財政科技经费投入达到2614亿元。作为科研成果转化过程中的期刊出版也受到了资金资助,如国家出版基金、创新工程出版经费和国家社科基金等都给予期刊出版大量的资金支持。

2.积极创办英文刊,加速期刊国际化

开放存取是面向全球的出版、发行。期刊使用英语作为出版语言,可以在开放存取的过程中减少语言障碍,实现真正意义上的自由、开放和共享等开放存取的目标。

nlc202309090456

科学研究的成果交流,尤其是争取科学发现优先权会使高质量的稿子流向高水平的科技期刊。如何开展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并在开放存取过程中进一步地宣传期刊,扩大期刊影响力,是所有中国科技期刊发展过程中面临的问题与挑战。近年来,随着中国科技研究成果的大量涌现,一批有实力的科研院校纷纷创建英文期刊,吸引优秀英文论文投稿,与国际出版集团合作,运用开放存取的出版方式,提高学术期刊的国际影响力,迈入国际知名期刊行列。

3.注重同行评议,提高开放存取文章质量

出版单位通过同行评议来决定对文章的取舍。对作者而言,同行评议是提高文章质量的重要途径,也是作者从出版单位获取的服务之一。重视同行评议,选择合适的审稿专家对于控制发表文章的质量水平,扩大期刊影响力具有重要意义。尤其是由传统期刊转型的开放存取期刊一般拥有丰富的评审专家资源,在开放存取出版中占有得天独厚的优势,期刊出版单位尤其要注重加以利用。

4.选择合适的开放存取模式

期刊出版单位要根据期刊自身情况,选择合适的开放存取模式,从开放内容上可以选择全部文章的开放存取、部分文章的开放存取以及仅开放文章基本信息(题目、作者、摘要和参考文献信息)的出版方式;从期刊方式上可以选择网络出版和网络、纸质共同出版;从开放时间上可以选择预先出版、同步出版和延迟出版。科技期刊管理者应根据自己期刊的实际情况,结合期刊发展策略要求,选择适当的开放组合模式。

[1]王云才. 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综述[J]. 图书·情报·知识,2005(108): 40-45.

[2]魏志鹏. 开放存取期刊的盈利模式研究[D]. 兰州大学,2014.

[3]Mc Veigh M E. Open access journals in the ISI citation databases: analysis of impact factors and citation patterns [M]. A citation study from Thomson Scientific,New York City: Thomson Corporation,2004.

[4]Harmad S,Brody T. Comparing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A) vs 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s [J]. D-lib Magazuine,2004 (6): 2-6.

[5]程维红,任胜利. 中国科技期刊开放存取出版现状[J]. 编辑学报,2007 (3): 196-198.

开放存取期刊 篇10

1. 全国高校还没有专门的学科服务平台。仅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专门的学科服务微信平台, 即便如此, 该平台也未提供任何服务内容; 2. 仅发布信息, 不提供拓展服务。多数图书馆仅将微信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一种补充形式, 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开发; 3. 提供服务有限, 形式大于内容。一些图书馆的微信账号不但没有服务, 而且常年不推送任何信息。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从去年11 月11 日关注至今, 没有任何形式的信息推送; 4. 图书馆界对于微信的关注, 以“211 工程”的116 所高校为例, 截至2014 年11 月, 拥有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有70 所, 占到总数的60. 3% 。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 共得到98 篇切题文献, 其中2014 年的文献更是达到了84 篇, 占总数的85. 7% 。

将微信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面的研究则屈指可数, 只有南开大学匡登辉的一篇题为《基于微信的学科服务营销研究》的文章

二、微信服务的可行性

1. 众多自媒体账号证明, 学科服务所需的信息发布、交流互动与多媒体承载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均具备; 2. 群聊、基于用户分组的信息推送等功能, 满足了学科服务有关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要求; 3. 高校微信用户基数大; 4. 高校图书馆学术平台功能丰富; 5. 高校平台成熟度与无线网络的高覆盖率; 6. 利用手机获取信息, 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三、用微信如何推广阅读

1. 微信公众平台, 为读者提供了3 种信息分享方式, 即朋友圈、群发信息以及微信群聊。2. 读者通过注册登录访问学术服务微信平台提出需求, 然后通过学科馆员审核通过, 并对读者述求进行编辑处理, 再根据平台信息整理收集, 最后通过微群将信息推送到学科服务微信平台, 读者通过微信工具条微信支付获取所需信息。3. 微信公众平台还为用户提供了用户管理功能,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学科背景或研究层次将其分组, 在群发信息时, 向不同分组的读者推送有针对性的推广信息资源, 指导读者阅读。4.微信公众平台还能为用户提供了在线课程学习, 以不同形式组织在线视频课程, 以数据库为单位的系统化课程组织, 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课程组织, 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的课程组织。5. 微信公众平台还能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即可以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解决普通咨询问题, 还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功能———组件服务团队, 满足深层次需求。

四、微信平台应用于学科服务需注意的问题

( 一) 平台推广问题

首先, 线上推广。包括图书馆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以及各类社交网站的官方平台。其次, 线下推广。包括依靠在图书馆、校园内摆放和张贴各类展板、海报等。最后, 物质激励。

( 二) 平台类型的选择问题

首先, 用于学科服务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 而非单纯的信息推送, 而且可以通过基于微信群聊的学习小组推送信息加以弥补。其次, 微信支付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付费性质的学科服务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最后, 高校图书馆可以对认证后的服务号所能提供的9 种高级接口进行系统开发, 为读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体验。

( 三) 读者的黏性问题

首先, 在高校图书馆宣传攻势下关注微信平台的大部分读者, 有些并不了解学科服务, 也并没有通过微信获取学科服务的意识, 因此读者粘性相对较低。其次, 读者基本的渴望是平等的沟通交流与需求的被满足, 一味地推送信息, 会导致读者不堪其扰, 从而降低其与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粘性, 并最终离开

( 四) 信任度问题

首先, 对平台本身真实性的信任。其次, 对平台信息可靠性的信任。

五、微信平台应用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首先馆员素质, 图书馆员必须要在信息素养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以便能够担负自身的新职能。未来专业化的图书馆员应具备知识产权、开放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媒体制作、教学设计, 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

其次读者服务, 新媒体时代多形态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 使读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实体服务, 要求服务形式上呈现三维空间效果, 使其能置身各种不同形式信息的包围之中, 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图书馆必须提供多样化服务来吸引用户参与, 如社交媒体、小插件、移动应用等, 为信息检索和利用提供更多真实体验。

高校微信开放获取平台的建立, 可以成为依托于互联网的新的学术资源交流共享的方式, 进而成为一场利用互联网推动学术成果自由传播的运动, 并从最初单纯应对学术出版的危机发展为对学术交流与传播机制的反思以及流程的再造。

参考文献

[1]杜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事中监督下一篇:文献历史档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