开放存取资源

2024-09-29

开放存取资源(精选12篇)

开放存取资源 篇1

开放存取运动是国际科研出版各界为推动科研成果利用, 通过互联网自由传播科研成果而发起的运动, 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 2001年开放研究协会在匈牙利布达佩斯起草并发布了开放存取倡议, 将其定义为:开放获取文献可以在公共互联网上被自由使用, 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分发、打印、搜索, 或链接到这些文献的全文、抓取它们的索引、将其作为软件的数据, 或用作任何其他合法目的。除了互联网访问权限本身以外, 没有任何金融、法律或技术上的障碍。

我国最早关于开放存取的文献始于2004年, 但目前对开放存取尚未有统一的称呼, 也称为开放获取、开放访问等, 在本文中将免费资源也纳入开放存取范围。本文以中国学术期刊总库 (CNKI) 为样本范围, 限定截至年限为2015年, 以检索式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and主题=免费、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情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存取、主题=图书情报学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类and主题=开放获取、主题=图书情报领域and主题=开放获取进行检索, 经过筛选, 共得到有效记录31条。

一、研究现状

(一) 论文发表年分析。2005~2015年, 我国共发表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的论文31篇, 如图1所示:2005~2006年开始起步, 年发文量1篇, 2007~2010年有所发展, 年均发文量2.5篇, 2011年后进一步提高, 年均发文3.8篇, 2013年最高, 发文量6篇。总体来看, 关于图书情报学领域开放存取资源论文发表量呈波动上升趋势, 说明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关注正在升温。 (图1)

(二) 期刊分布。在总的31篇论文中, 发表超过2篇的期刊如表1所示:其中《图书馆建设》发文量5篇, 《情报科学》4篇, 《科技文献信息管理》3篇。可以看出, 这三种期刊是关注这一主题研究的主要刊物, 关于本主题的发文量总计12篇, 占论文总量的38.7%。另外, 31篇论文中有16篇发表在图书情报学核心期刊上, 占总发文量的51.6%。 (表1)

(三) 作者分析。对论文的作者进行分析, 对高被引文献的第一作者进行统计, 高淑琴以被引21次名列首位, 黄如花被引17次, 吴娟仙被引13次, 董文鸳被引9次。31篇文献的总被引频次为107次, 平均被引频次3.45次。从发文量看, 本主题下第一作者仅于新国一人发文量5篇, 其余作者发文仅1篇。

(四) 发文机构。发文量超过2篇的机构如表2所示:武汉大学5篇, 广州华立科技职业学院3篇, 天津石油职业技术学院3篇, 嘉兴学院2篇, 济南大学2篇。以上机构总发文量总计15篇, 占全部的比例48.3%。 (表2)

二、研究内容

(一)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文献来源及获取。马爱芳介绍了国内图书情报学重要学术网站、学术期刊网、信息导航、学术博客和个人网页等开放资源, 并给出获取这些资源的方法:确定个人网络学术资源范围、收集学术资源网址、查找网站互访链接、利用RSS功能和存储网页内容等。吴娟仙介绍了获得图书情报学免费外文资源的多种途径:通过公共搜索引擎、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预印本文库、学科资源门户、学术期刊官网、专业论坛、个人主页与博客、协会网站和隐蔽网络资源等。高淑琴介绍了4类图书情报学的开放资源:开放存取仓储、开放存取期刊、开放资源搜索引擎、学者个人主页和个人博客等。姜美玉、王海介绍了从国内外博客、开放存取网站等途径获取图书情报学免费资源。李丹分类介绍了机构网站、开放期刊网站、会议文献、科研项目站点、博客和邮件讨论组等来源的英文图书情报学信息资源。王爱国介绍了世界上最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仓储E-LIS的资源概况及检索方法。

(二) 开放存取资源对比分析。朱玉奴、田稷选择了国内外6种有代表性的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知识库, 从创办团体、文献收录情况、文献提交和保存、版权管理、质量控制、搜索功能、个性化服务等方面进行对比分析, 得出结论:E-LIS是一个比较完善的系统, 其他知识库也具有自身的特点和存在的意义。李睿调查了Ariadne、Information Research、First Monday、D-Lib Magazine 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发行、资金来源、版权管理、评价体系、资源格式、被各检索工具收录的情况等特性, 调查表明这4种刊物被多所著名大学和研究机构链接, 发表论文时都不要求作者付费, 有严格的评审机制, 所发表的论文数量与其他商业出版模式的核心期刊所发表的文章数量基本相当, 并分别被著名检索工具收录, 结论是:4种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的质量和非开放存取的核心期刊不相上下。刘锦宏、徐丽芳对100多种图情学OA期刊和50多个图情学OA仓储的语种、地理分布以及出版频率、质量状况和文献数量等情况进行分析, 发现分布在发达国家和地区的OA资源数量远高于不发达国家和地区;英语被OA期刊广泛采用, 而其他语种的OA期刊少;OA期刊的出版周期较长, 载文量较小;图书情报学OA期刊被SSCI收录很少, 质量控制之路任重道远。OA仓储收录的论文数量, 远多于OA期刊收录的论文数量。

(三) 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建设研究及实践。张璇对比了图书情报学的国内外3个学科知识库E-LIS、DLIST和LIS-oar的基本信息、资源情况、特色服务和版权政策等, 对我国图书情报学学科库建设提出建议:注意质量控制;提供全面的用户帮助和交流平台;具有明确和保障各方权利和义务的政策, 特别是作者的隐私权;完善系统的界面, 加强系统界面的汉化;充分发挥自身优势, 努力学习国外先进经验。杜伟、李庆芬研究了E-LIS学科库的建设情况, E-LIS收录文献丰富, 内容语言和来源国别多样。严格的质量控制, 有效的政策管理是E-LIS正常运行的保障。E-LIS文件格式及使用的软件支持数字对象的长期保存, 指出E-LIS可为其他学科资源库建设作出启示。熊惠霖对利用DSpace定制和开发学科库进行了实践, 实现了信息的抽取与收集、发表与上传、整理与保存、浏览与检索等主要功能, 论述了用户界面的中文化、数据统计功能的设置与拓展、信息抽取与收集功能实现以及设置RSS订阅服务的方法。刘敏、张颖、林琳通过Open DOAR平台, 调研了图书情报学机构知识库 (IR) 的数量、地区和国家分布、系统软件、资源类型和使用语言, 图书情报学IR近几年得到了一定的重视, 积累了一定的成果, 数量上呈现逐年增长的发展趋势, 但与健康和医药、历史和人文相比, 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速度还很落后, 需要加大人力、物力和财力的投入, 迎头赶上。我国图书情报学IR的建设现状不容乐观, 不仅数量较少, 资源数量也低于国际平均水平。我国图书馆界和情报界需要重点考虑如何在实践中推动IR的快速建设和发展。黄如花、吴晶晶研究了我国图书情报学刊物开放存取的现状, 提出了努力寻求政府支持、选择恰当的开放模式、扩大开放范围、提高学术影响力、注意整理、宣传及利用、与开放存取仓储结合以及发挥学术机构的支持力等建议, 以促进该学科期刊开放存取的发展。

(四) 开放存取图书情报资源学术影响力研究。马景娣的研究表示, 网络免费图书情报学电子期刊是传统纸本期刊的强大补充, 被收录于多种文献数据库。其学术地位和学术影响不容忽视。董文鸳、陈清文选择了图书情报学专业的87种开放存取期刊, 运用引证分析和超链接分析等方法对其学术影响力进行评估, 发现有超过1/5的期刊有文献被WOS引用, 且有4种期刊引用较高, 超过1/4的期刊有文献被LISA收录, 具有一定的学术影响力, 但仍尚待提高。

三、结论

目前, 关于我国图书情报学开放资源研究在年度分布上呈缓慢上升趋势。持续性比较好, 起伏不大。关注本主题的作者多, 但平均发文量低, 表明图书馆界已普遍开始关注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 但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性研究, 对这一主题持续关注的学者仅有1人。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3种期刊是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已有一些机构对本主题进行持续性关注, 武汉大学为研究最多的机构。

对研究主题分析的结果表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的资源为开放仓储, 开放期刊, 学科网站, 博客和搜索引擎;对开放存取资源的内容比较发现, 部分开放存取刊物质量较高, 但大多数开放存取资源仍需扩大收录文献规模, 注重质量控制, 提升服务水平;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制定版权政策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意整理宣传, 重视用户个性化等;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学术影响不容忽视, 但仍尚待提高。

摘要:本文以CNKI为调查范围, 调查我国关于图书情报学开放存取资源的研究。本主题已受到图书馆界普遍关注, 但对其研究还处于个体随机状态。本主题论文总体质量较高, 《图书馆建设》等三种期刊为发表此主题论文的主要刊物。武汉大学是对此研究最多的机构。资源主要来源为开放仓储、开放期刊、学科网站、博客和搜索引擎;开放存取资源的建设需要争取政府支持, 保障作者权益, 扩大收录范围, 注重质量控制, 注意整理宣传, 提升服务水平, 提升学术影响力。

关键词:开放存取资源,图书情报学,研究现状

参考文献

[1]马爱芳.国内图书情报学免费网络专业信息源浅析[J].图书情报工作, 2005.11.

[2]吴娟仙.获取图书情报类外文免费网络学术资源的十大途径[J].图书馆建设, 2006.5.

[3]高淑琴.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获取资源类型划分及其现状[J].情报科学, 2007.186.2.

[4]姜美玉, 王海.浅析图书情报学术资源的免费获取[J].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 2007.148.7.

[5]李丹.网上免费英文图书情报学专业信息源评介[J].新世纪图书馆, 2010.44.2.

开放存取资源 篇2

信息资源开放存取作为新生的信息服务形式,其发展将对完善我国科学研究体系、扩充数字信息资源数量和促进知识普及等方面起到积极的作用。目前该项信息服务在我国的发展尚处于初级阶段,需要各方力量的共同推动,笔者从阻碍其发展的各项问题入手进行分析,拟探寻适合我国国情的开放存取优化策略。

一、广泛倡导知识共享理念

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深入开展,其难点并非技术问题,而是理念问题。对知识创新的排他性所产生的信息垄断,长久以来存在于科研人员对于学术研究的理念之中,而我们所倡导的开放存取,并非抹杀科学研究的独创性,而要将这些难能可贵的新知识、新发现普及开来,在知识产权保护下,以创作者署名作品进行授权使用的方式,更广泛的实现共建和共享,从而促进科学研究的发展。

社会各界包括政府、学校、科研机构、研究学会要对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进行广泛的宣传,使大家深入了解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积极主动地去利用该服务,为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营造气氛活跃、适于发展的良好社会环境。

二、制定相关政策法规

我国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已先于政策制定轰轰烈烈的开展起来,本学术研究领域对相关政策的出台呼声很高,期望通过政府的组织和指导,从宏观的角度出台发展战略规划,从微观的方面用各项针对性较强的法规法律对实践工作进行指导,更进一步的推动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在我国的开展和进步[30]。

针对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这一特定模式,完善并制定知识产权法中的相关条例,拓展创作公用协议在我国出版界的运用范围,可以从文化艺术领域应用创作公用协议作为试点,以具体的政策规定要求其信息提供遵循创作共同协议,然后有计划有步骤的向学术研究领域过渡,最终普及创作公用协议在我国数字出版物出版中的使用。

三、提高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质量

(一)加强技术投入

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质量的提高依赖于技术的支持,我国应充分利用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开源技术软件,结合实际应用需求进行二次开发,提供创建开放存取

信息服务的技术保障。同时,开放存取信息服务所提供的数字信息资源需要存储在大容量的服务器中,海量的数字信息资源对服务器存储容量和存储密度都提出了很高的要求,因此对于服务器存储空间分配、资源上传易于操作性,数字资源长期保存问题成为今后需要深入研究的重点内容。

海量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资源整合、检索技术也是技术上需要拓展研发的方向,目前基于三种模式的资源整合模型已应用于实践服务之中,但随着用户检索要求的不断提升,开发方便易用的开放存取信息资源搜索引擎仍是研究的热点。Google Scholar搜索引擎以及OAIster搜索引擎对于开放存取资源的检索功能已初具成效,值得研究人员进行借鉴[31]。

(二)提高开放存取信息资源质量

目前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实现的两种形式中,开放存取期刊中信息资源的评审沿袭传统学术论文同行评议的评审制度,其质量相对较高。开放存取仓储作为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绿色之路”,学术信息的创建者在技术的支持下,就可将自己的数字学术信息上传到各种类型的开放存取仓储之中,因此其学术水平难以实现严格的审评,对于资源质量的评定主要参考其被利用情况进行参照分析。建立基于网络数字信息共建共享的同行评议机制,成为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赋予信息创建者研究的新内容,我国在技术实现上可以借鉴已经成型的国外评议体系。例如,BMC属下的期刊《BMC生物学》,它规定收到的原稿将尽快交给两个专家过目,如果需要的话会由刊物的顾问充当第三个评议者。评议者要判断该原稿在学术上是否正确,是否值得在刊物上出版.如果该论文的学术价值不大,作者可以选择是否不经过进一步的同行评议就在BMC的其它专业刊物上出版。当评议者意见不一致时,由期刊编辑部来决定.对于明C医学领域内的所有论文,评议者在评议后需要署名,论文的初稿、评议者的意见、作者的答复和出版的论文同时在网络上刊登。[10]

(三)完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评价体系

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成效需要一套具有可操作、严谨科学的评价体系对其进行监督规范。做为一享公益性为主导的信息服务,该评价体系需要围绕评审服务质量为主体进行设计,结合服务过程的控制、组织、改进和激励等方面制定综合性的评价指标,使之具有系统性、科学性、可行性,监督和促进开放存取信息服

务水平的提高。

四、扩充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建设资金支持

目前我国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创建和管理资金主要来源于机构的经费支持、科研立项基金、预印本相对应的印刷版信息资源销售所得、广告收入。笔者认为,在政策的指导规划下,合理扩充科研经费在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建设所用资金比重是适合我国国情的可行方案。应倡议科研人员将开放存取信息的传播经费纳入科研基金拨款之中,这样可以一定程度上缓解作者付费开展信息服务的尴尬困境,并将这种经费使用方案划为机构内局部的章程规定,结合具体实际情况,进而推广为全国性的全局政策性规定。

争取增加基础建设经费投入的同时,要利用开放存取信息服务本身的特点,增加创收服务项目,提供多种形式的增值服务,开展最新信息通报等个性化服务项目。同时,开放存取信息服务中所附增的广告服务,也是不可忽视的资金主要来源。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信息使用者范围广泛,学科、年龄、兴趣爱好差异较大,因此,广告客户的选定范围宽泛,在不影响服务质量的前提下,可慎重科学的吸收不同内容的广告投放,从而获取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创建和管理经费。

五、创建多种形式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

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由于其实现途径的多样性,决定了其创建主体的多样性,依据我国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开展现状的统计,当前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包括政府主导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科研机构为主体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学术团体自发建设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以及个人基于网络技术开发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

各种形式的信息服务各具特色,各学术机构开展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发展最为迅速,成为主导力量,具有很强的活跃性和生命力,科研人员可以在机构拨款的经费支持下共建共享科研成果,从而促进学术研究的发展。以政府为主导信息资源共享建设则具有规模大,信息服务范围广的特点,由于其导向和指导作用的重要性,其发展应该得到更大程度的重视,以适应开放存取广泛深入开展的现实要求。学术团体和科研人员自发组建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则具有小而精,灵活多样的特点,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类型和内容多样,社会上信息使用者的普遍都乐于

选择此类信息服务形式,其丰富多彩的信息内容具有较强的吸引力。因此,应在我国倡导并支持多种形式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创建,形成有机的结合,以促进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广泛发展。

六、积极引导信息服务机构盈利模式转型

我国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基本为公益性的信息服务,但开放存取的理念和实现形式并非完全排斥盈利性与公益性相结合的服务模式。很多出版商已经开始探索并实现半开放存取信息服务运行模式,即部分信息服务为收费服务,部分资源实现免费的开放存取服务。这种过渡时期特有的半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对服务创建商业机构起到了很好的宣传作用,在读者广泛利用其所提供的信息资源的同时,也提升了该社的学术影响力,从而提高了盈利性服务的收费额度,增强了版社的核心竞争力。

我们不妨可以大胆的以广受学术机构和科研人员认可的CNKI和万方数据库知识整合信息服务作为构想实例。尽管目前各学术机构在有限的经费中,能够优先选择并购买这两个知名的知识整合数据库,但我们可以预测,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广泛深入开展,必将对其发展产生极大的冲击,其赢利额度也将受到影响。因此,实行此类信息服务盈利模式的转变,将增强其可持续发展的竞争性。可以通过通过拓展开放存取信息资源的吸收和整合,提高其相对于发展成熟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综合竞争力,借鉴如Google、百度等大众熟知并广泛利用的信息搜索引擎的盈利模式,创建品牌效益,提高广告收入比重,扩充合作伙伴并调高不同类型的合作伙伴对其经费的资助,从而真正实现为科研人员免费搭建知识共享的信息服务平台。

七、发挥图书馆联盟作用开展开放存取信息服务

我国图书馆联盟的建设近年来取得了可喜的成绩,区域性图书馆联盟和全国性图书馆联盟都纷纷建设并积极发展,一定程度上实现了图书馆信息资源、信息服务的共建共享。以图书馆联盟为主体,创建开放存取信息服务无疑是具有坚实基础、可行性较高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拓展模式。首先在联盟内部积极构建开放存取仓储实现联盟成员间的信息共享,进而拓展联盟之间的联系与发展,最终逐渐过渡,逐渐拓展,最终实现开放存取信息服务的全国性普及。

结论

开放存取信息服务作为信息时代的产物,具有强大的发展生命力和广阔的发展前景,一定程度上满足了信息用户渴求自由平等的获取和利用信息资源的诉求,在广大学者所发起的相关理论研究热潮中,开放存取信息服务实践也在我国积极创建并逐步完善,在借鉴其他国家发展经验的基础上,与本国具体国情相融合,相适应,必将探索出具有我国特色的开放存取信息服务。

开放存取资源 篇3

关键词 高校图书馆 开放存取 开发利用 985高校

分类号 G253

Abstract This paper studies the status and problems of the construction of open access resources. The network investigation method is used to analyze the library website open access of domestic "985 projects" universities and colleges. Finally, methods are proposed for the open access utilization of domestic university libraries.

Keywords University Library. Open Access. Open Access Utilization. 985 University.

近年来,学术出版的商业化愈演愈烈,期刊价格不断上涨,学术交流成本不断提升,引发了科学研究领域的“期刊价格危机”。高校图书馆订购经费的文献购买力相对逐年下降,文献保障率逐年减弱。相对于传统出版模式,开放存取是通过网络构建的一个免费和不受限制的学术论文存取渠道,对交流的具体信息只有质量上的控制,因此对开放存取资源的阅读、下载、拷贝、传播、检索等处理没有严格限制,用户不必承担因价格造成的限制,如文献的订阅费、使用许可费及每篇文章的查阅费等[1]。因此,对高校图书馆而言,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最直接的好处便是可节省资源采购经费,缓解经费紧张的困境。开放存取资源,将互联网已开放使用的信息资源纳入到图书馆馆藏资源建设上来,将有限的资源购置费投入到其他资源的建设中去,使图书馆资源购置经费使用最优化[2]。其次,开放存取资源是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与管理的重要资源,极大地丰富了馆藏资源,提升馆藏质量。开放存取期刊的内容涉及领域广阔,如天文、地理、生化数理、医学、环境等。另外,开放存取资源相较于传统学术资源,缩短了与公众见面的时间,加快了成果的使用速度,降低了获取科研文献的门槛,使图书馆在信息社会中发挥更大效益,保持图书馆处于学术交流中心的地位[3]。

1 我国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利用情况调查

1.1 调查样本及调查方式

本次调查选取的对象是“985工程”的高校图书馆(以下简称“高校馆”)。之所以选取这些图书馆,是因为“985工程”高校是国家重点建设和发展的高校,而且“985工程”的高校馆往往也代表了我国图书馆界的一流水平,能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我国图书馆技术和服务的先进水平。

调查方式采用网站调查法,根据名单逐一登录这些高校的图书馆网站调查其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情况[4]。

1.2 开放存取资源揭示情况调查结果

通过对39所“985工程”高校的图书馆网站进行调查,发现其中38所高校馆均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开放存取资源,占总数的97.4%(见表1),说明开放存取资源已经广泛引起了高水平院校的重视。但是占46.2%的高校图书馆仅链接了5个以下的开放存取资源站点,没有收录开放存取资源的是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收录开放存取资源站点在21个以上的分别是清华大学、中国科技大学、南京大学、浙江大学、天津大学、东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兰州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等图书馆。

选取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揭示的38所高校馆为样本,对其所收藏的开放存取资源的归属类别和目录层次进行调查,总体结果见表2。表2中“OA资源”主要是指可以被所有互联网用户免费获取的全文资源;“归属类别”揭示了开放存取资源被细分到的类目情况;“所在类目层次”的I、II、III表示开放存取资源分别在一、二、三级类目;“首页显示OA链接”是指在图书馆首页用户可以直接发现开放存取资源;“明确标注为OA资源”一栏是针对部分高校馆虽然收藏了开放存取资源,但是没有进行整合或标注为免费开放的情况所进行的调查;“对OA资源细分”用来说明高校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组织利用情况[5]。

在资源揭示方面,有16所高校馆明确将开放存取资源作为一类设置,占总数的42.1%;18所高校馆将免费或开放存取资源分散置于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书资源中,占总数的47.4%;另外4所高校馆把开放存取资源归为其他资源进行揭示和利用,占10. 5%(见表3)。在20所没有将开放存取资源单独分类的高校馆中,仅有4所高校馆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了清晰的标识,这部分高校馆占20%。对开放存取资源单独设类的16所高校馆中,有11所对其收录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细分,占这部分高校馆的68. 8%。

在类目设置方面,有10所高校馆将开放存取资源设置在一级类目,占总数的26.3%;24所高校馆将其归入二级类目,占总数的63.2%;4所高校将其归入三级类目,占总数的10.5%,见表4。

通过对38所高校馆揭示资源的进一步调查发现,被揭示较多的开放存取资源基本都是开放存取的重要项目,如表5所示。说明高校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的选择具有较高的一致性,收录的开放存取资源多为开放存取期刊和预印本仓储,对开放存取图书、开放存取课件等资源揭示较少。

38所高校馆具体收录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存取资源站点情况,如表5所示。具有代表性的开放存取资源是指被收录较多的著名开放存取期刊提供者、开放存取仓储,以及具有代表性的其他开放存取资源类型,如Encyclopedia Britannica Online《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Wikipedia(维基百科)。

nlc202309040905

2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揭示情况调查结果分析

2.1 开放存取资源组织方式分析

对于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或组织,在38所高校馆中仅有10所在其首页明确设置有“开放存取资源”或“免费资源”的链接,占总数的26.3%,其中北京师范大学图书馆在首页提供了Google Scholar和Scirus站点的链接。16所高校馆(占42.1%)明确将开放存取资源单独设为一类,18所高校馆(占47.4%)将免费或开放存取资源分散置于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书资源中,需要用户在数据库或期刊列表中自行查找;另外4所高校馆(占10. 5%)把开放存取资源归为其他资源,比如推荐站点、网络资源导航等。高校馆主要面向高校教师和学生,而许多用户并不能完全了解开放存取资源,因而需要图书馆做好对开放存取资源的介绍与推广,在收录开放存取资源的同时,能够有效提高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效益。

在没有将开放存取资源单独分类的20所高校馆中,仅有4所对被分散于数据库、电子期刊、电子图书中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了“免费”或者“开放存取”的标识。这就导致用户可能忽略开放存取资源,需要用户对图书馆的资源或者组织方式相对了解,才能保证开放存取资源被利用。从这方面也可以反映出高校馆对于用户在利用图书馆的技能方面提出了较高要求,但是图书馆作为资源的提供者,应该在资源组织与推广中发挥自身的优势,对馆藏资源进行有效的揭示,应该将资源推送给用户,而不是将每个用户都设定为具有搜索信息专长的人。

对开放存取资源单独设类的16所高校馆中,有11所对其收录的开放存取资源进行了进一步的细分。但是细分方式各有不同,比如清华大学图书馆将开放存取资源按照期刊、机构库和预印本划分,中国科学技术大学分类较细,划分为综合和各学科,以及学术搜索、机构仓储、电子图书、专利等,揭示相对更加清晰,值得其他高校借鉴。

在类目设置方面,将开放存取资源归入二级类目的较多,有24所图书馆,占总数的63.2%。这部分高校馆基本是将开放存取资源作为“电子数据库”的下位类,存在没有特别指明为免费或开放存取资源的情况占全体高校的42.1%。另外还存在很多将开放存取资源按语种分别化入“中文数据库”和“外文数据库”的情况。各个高校馆对开放存取资源类目设置不尽相同,这也对用户利用开放存取资源带来很多不便,需要用户更多地掌握图书馆资源的馆藏情况和类目设置情况。但是对于用户来说,查找到信息是第一位的,并不会以了解图书馆馆藏和类目设置为目标,因此存在用户放弃发现和使用类目设置较深的开放存取资源的可能性[6]。

2.2 开放存取资源收录情况分析

目前我国“985工程”高校馆对于开放存取资源的揭示数量参差不齐且平均数量不高。39所“985工程”高校馆中有38所均不同程度地揭示了开放存取资源,占总数的97.4%,但是几乎一半的高校馆仅链接了5个以下的开放存取资源站点。揭示开放存取资源数量较多的南京大学图书馆和东南大学图书馆,则在开放存取资源中明确列出了其他开放存取期刊出版社的情况;中国科技大学图书馆分类列出了开放存取的资源站点,其形式值得借鉴。总体来说,我国“985工程”高校馆为用户提供的开放存取资源数量仍显不足。

被“985工程”高校馆收录的开放存取资源站点前5位是HighWire Press、DOAJ、SOCOLAR、PubMed、中国科技论文在线,而全部揭示这5个重要开放存取资源站点的高校馆仅有浙江大学、天津大学、电子科技大学和西北工业大学。在收录开放存取资源数量为1到5个站点的高校馆中,选择收录SOCOLAR的高校馆有9所。可以看出揭示国外开放存取资源的高校馆较揭示国内开放存取资源的多。

表5列出的18个开放存取资源站点是已经在学术界取得广泛影响的出版商或机构,对其充分利用有助于高校馆电子资源的补充。其中开放存取资源搜索引擎Google Scholar和Scirus,开放存取电子书资源NAP,开放存取百科全书资源《大英百科全书》网络版、MIT开放课件资源、开放编辑系统维基百科,这几类的开放存取资源收录情况并不理想,说明我国“985工程”高校馆提供开放存取资源的种类比较单一,需要图书馆对各种类型的开放存取资源都加以重视,丰富各类馆藏,满足用户的不同需求。此外,湖南大学图书馆收录了世界图书馆(WDL)这一2009年4月开始的世界级开放存取项目,值得其他高校馆借鉴。

并且,仅有浙江大学和厦门大学图书馆建有机构仓储。厦门大学图书馆的学术典藏库发展相对成熟,按院系划分,基本涵盖了学校的所有院系机构,目前收录了5 089篇论文;浙江大学的Dspace系统处于起步阶段,仅有11篇文章。

在收录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地电子资源整合情况中,能够提供部分与开放存取资源联合检索的仅有8所高校馆,占总数的21%,分别是清华大学、南京大学、上海交通大学、东北大学、浙江大学、同济大学和北京师范大学等图书馆,另外西安交通大学图书馆提供对馆藏开放存取期刊的联合检索。由此可以看出我国高校馆在馆藏资源的联合检索、为用户提供一站式服务的技术建设上提出了要求。

3 高校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开发利用的对策

3.1 优化开放存取资源发现与选择

有数据表明,每年15%的学术成果可以在互联网上开放存取。采集开放存取资源的渠道很多,资源发现工具(诸如Google Scholar),Yahoo CCSearch和隐性信息查找工具(诸如INfomine,InvisibleWeb,DirectWeb)都有助于发现互联网的隐形免费资源;他们同时阅读政府、研究机构和高校网站内容,如美国国会图书馆的“可公共利用的资源”(Publicly Available Resources),国际组织IFLA网站等;此外,还可通过利用各大高校馆、科研机构建设的开放存取资源导航系统进行采集。

nlc202309040905

网络上还存在大量零散的免费资源,如开放图书(Open Access Book)、开放软件(Freeware)、开放课件(Open Courseware)、学习对象仓储(Learning object Repository)、Blog、BBS等,高校馆可以参照资源选择标准,扩展选择范围,选择优质开放存取资源进一步提供丰富的开放存取资源[7]。在这一方面,高校馆馆员应积极开展对开放存取资源获取方法、手段、工具的探索和使用,不断提高开放存取资源获取效率。

与纸质文献的采集一样,为避免开放存取资源组织和揭示的任意性、无计划性和盲目性,在采集开放存取资源时应该注重针对性、系统性、可靠性与权威性、标准化、效益性和发展性,以最大限度地提高资源使用效益,适应和满足社会与学科建设发展的需要。

3.2 开放存取资源整合方案

提升数字资源的利用率是一个难题,国内外许多大学和研究组织正在攻克跨库检索技术,以保障多种数据库之间的实时查询。典型的有耶鲁大学研发的JAKE(Jointly Administered Knowledge Environm-

ent)软件、清华图书馆研制的“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系统等,基于上述的统一检索平台,信息服务人员可以将搜索获取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的数字资源实施有效整合,从而达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结果的效果[8]。这样,实现了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整合,提高了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度。

基于OPAC的资源整合方式虽然较为理想,但是对于图书馆来说工作量较大,因此应该利用开放存取资源的元数据标引机制,利用跨库检索和集成平台进行整合。

3.3 利用元数据解决资源共享

图书馆可通过一定技术规范,如XML和OAI-PMH等集成数据,将开放存取资源与图书馆购买的商业数据库以及自建数据库进行整合,提供统一的检索入口,供用户查询包括开放存取资源在内的来源各异的资源。当下主要是要加强以技术路线为主的研究,包括基于OAI的开放元数据机制、基于搜索引擎的开放存取机制、基于Web Service的开放存取机制等。

元数据作为注释,可以在明确的指导下为用户提供关键字和结构去定义信息,在源文件中指定各种创建应用软件需要的元数据,并根据不同的属性指定,可以选择被保存在类文件中,也可以保存到运行时,从而为用户提供广阔的使用空间。然后基于学科导航系统,图书馆就可以实现开放存取资源的元数据注释服务,在最小的开放资源数据粒度上,将独立的资源库以及多个资源库直至馆藏数字资源在内容上实施紧密关联,这样,开放存取资源得以和馆藏资源进行有机整合,表现为以知识单元为中心,内容上高度关联[9]。除了注释本馆的开放存取资源外,还可实施对其他馆的开放存取资源的注释,最终达到开放存取资源的共建共享。

3.4 构建高校图书馆机构知识库

高校馆应鼓励本校研究者,将研究作品以统一的文件格式进行上传,且免费供应给需要查询的人员,对公开发表在期刊上的人员给予一定资金奖励,这样一方面能早日达成文献的流转及共同分享,减少发表与获取信息的成本;另一方面增加了读者获得所需资源的渠道,使读者便捷地通过网络超链接得到较多的可用文献。

与此同时,由于图书馆还担负着保护及达成数字资源及其他数字保存仓库的互相可操作性,推动图书馆由收藏出版物转变成出版者或是生产者的身份,由此使得图书馆的服务更有竞争性、专指性及多变性,籍此可提高所属部门在研究成果上的作用性及在社会上得到公众的认可度,提升单位声望名誉[3]。

参考文献:

[ 1 ] 黄如花.利用开放存取资源提升馆藏质量[J].中国图书馆学报(双月刊),2008(5):26-32.

[ 2 ] 魏宇清.图书馆如何在现代学术交流体系中发挥作用[J].图书馆工作与研究,2007(2):23-25.

[ 3 ] IFL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to Scholarly Lite- rature and Research Documentation[EB/OL].(2009-10-06)[2013-05-20].http://www.ifla.org/V/cdoc/open-access04.html.

[ 4 ] 都兰,黄如花. “211”高校图书馆对OA资源利用的调查与分析[J].图书情报知识,2009(5):58-62.

[ 5 ] 杨丽.高校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揭示的调查分析[J].图书馆学研究,2009(8):57-59.

[ 6 ] 徐汉蓉,胡志芳.我国一流大学图书馆开放存取资源调查分析[J].情报探索,2012(09):70-73.

[ 7 ] 徐颖,宋绍成.开放存取:数字图书馆发展的新方向[J].情报科学,2012(11):32.

[ 8 ] 吴林娟.图书馆学情报学开放存取期刊资源的调查分析[J].情报科学,2013(03):82-86.

[ 9 ] 晁亚男,毕强,滕广青.高校学生用户的开放存取知识需求分析[J].中国图书馆学报,2012(10):31-35.

杨 琳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馆员。江苏南京,210016。

邹小筑 南京航空航天大学图书馆副研究馆员。江苏南京,210016。

(收稿日期:2014-01-20 编校:刘勇定)

开放存取资源 篇4

关键词:图书馆,开放存取,文献资源,开发利用

一、开放存取的含义与发展

1、开放存取的含义

开放存取全称为Open Access, 简称OA, 一般被翻译为“开放存取”, 是一种在科学领域, 学术信息免费共享的理念与出版机制, 也是一种通过互联网免费获取学术信息资源的方法, 起源于新的学术期刊出版形式, 逐步发展成为新形式的学术信息交流方式。开放存取资源最大的优势就在于其免费性, 用户只要遵循相应的协议, 就可任意复制、打印或下载这些资源。开放存取运动提供了免费、开放的学术信息自由存取的环境, 它是对传统的文献利用方式, 即读者付费, 作者收益的一种逆转。用户对象可以是任何人, 在任何地点;对用户免费、无限制地使用和共享是开放存取资源与传统资源的主要区别;唯一条件就是互联网络的接入。即“开放存取”就是使任何人都可以及时、免费、无限制地通过互联网获取各类文献, 允许任何用户阅读、下载、复制、传递、打印、检索以及获取在线全文信息, 用于科研、教育及其他活动, 从而实现科技文献的在全世界范围内的自由传播, 学术信息的交流与出版, 提升科学研究的共享程度, 保障科学信息的长期保存, 也有人提出“开放存取=学术共产主义”的观点。它对于促进利用互联网进行科学交流与出版, 提高科学研究的劳动生产率都会产生深远的影响, 对世界各国平等、有效地利用人类的科技文化和科技成果具有重要意义。

2、开放存取运动的发展

继2008年美国学术出版和学术资源联盟、科学公共图书馆和文化自由学生组织共同宣布2008年10月14日为第一个国际“开放存取日”成功之后, 为适应全球旨在促进开放存取学术研究成果的开放存取运动的兴趣, 2009年再次联合其他机构, 共同发起第一个开放存取周活动, 2009年的10月19-23日将作为第一个国际“开放存取周”被载入史册。这个目前一年一次的活动, 从过去的一天扩展到一整周, 甚至一整年, 是借此机会增加国际教育领域和公众对开放存取研究成果的认知和理解, 包括了解和支持不同研究基金机构的存取政策。开放存取周活动的基础缘于2008年参与庆祝“开放存取日”27个国家的120所大学。作为活动组织者的学术出版和大学资源联盟、科学公共图书馆和自由文化学生联盟, 将邀请一些有助于在2009年向全球推广传播开放存取活动的核心参与者, 包括图书馆电子信息网、开放存取学术信息资料库和开放存取目录。2009年的活动主要强调当地教育资源为当地公众服务。荷兰高等教育部门则宣布2009年为“开放存取年”。美国研究图书馆协会2009年4月2日报道, 瑞典隆德大学通过了2009年度预算, 拟投入150万瑞典克朗 (约合19万美元) 用作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费, 以鼓励并帮助开放存取期刊的出版。这是目前为止一所大学在支持开放存取期刊出版上投入数目最大的基金之一。以中国科学院、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会签署开放存取的《柏林宣言》为标志, 表明了中国科学界和科研资助机构支持开放获取的立场和决心。

二、图书馆开发利用开放存取文献资源的意义

1、时代发展的必然

由于网络技术的飞速发展和广泛应用, 基于网络的电子文献正在越来越受到用户的青睐。基于互联网的开放存取文献资源, 是需要通过网络到提供该资源网站的服务器上进行免费下载, 并借助于安装在个人计算机上特定的电子文献阅读软件进行阅读的电子文献。在相关的图书馆规程中, 将“建设包括馆藏实体资源和网络虚拟资源在内的文献信息资源, 对资源进行科学加工整序和管理维护”, 作为图书馆的主要任务之首。在《高等职业院校人才培养工作评估指标体系》中, 也将电子图书资源作为与纸质图书资源同等重要的文献资源对待。这些都说明图书馆的文献资源结构已经发生了深刻变化, 改变了那种纸质文献资源一统天下的局面, 网络虚拟文献资源, 尤其是开放存取文献资源已成为图书馆和读者获取知识信息的重要文献资源类型。

2、图书馆文献资源建设策略的转变

以前, 各种类型的图书馆文献信息资源建设大都是已商品化文献资源为对象的, 而这种文献信息资源发展政策的实施受到垄断出版模式的强大制约, 图书馆在高价的出版物面前往往实现不了既定的资源发展目标。所以, 对于许多资金相对短缺的图书馆来说, 单纯依靠投入大量资金全部购买版权文献资源并非明智之举, 而开放存取则可使图书馆充分利用互联网获得大量的免费全文文献信息资源。对于图书馆来说, 开放存取为图书馆资源建设提供了充足的文献资源。图书馆在使用开放存取文献资源时, 不需要再考虑传统资源使用时遇到的许可权限问题, 消除了学术信息资源存取过程中的障碍。为此, 在国内外开放存取运动蓬勃发展的大环境下, 图书馆应对馆藏文献资源发展策略作出相应的调整, 力争在版权资源和开放资源的种类、学科、内容、建设规模等方面找到协调与平衡点。而在这其中, 如何充分利用优质的互联网开放存取文献信息资源, 为用户和公众提供更为便捷的文献信息资源服务, 已成为图书馆加强馆藏数字文献资源体系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

三、图书馆开发利用开放存取文献资源体系

为便于了解图书馆开放存取文献资源建设体系, 特列出表格供相关图书馆和用户参考。

参考文献

[1]、田峰.论高校图书馆OA资源建设与有效利用[J].图书馆学刊, 2009 (2) :84-85.

[2]、http://www.sciencenet.cn/m/user_content.aspx?id=218820.[EB/OL].[2009-7-2].

[3]、http://www.chinalibs.net/zhaiyao.aspx?titleid=119518.[EB/OL].[2009-7-2].

[4]、曹艳.多媒体网络环境下电子图书的发展对高校图书馆的影响[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09 (13) :99.

[5]、孙波, 黄颖.开放存取与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图书馆杂志2009 (5) :27-29, 41.

开放存取资源 篇5

论开放存取运动中高校图书馆传播功能转变与其角色定位

阐述了开放存取的产生及其传播方式,分析了图书馆的`文献信息传播方式,论述了在开放存取运动的影响下高校图书馆传播方式的转变,以及自身的角色如何重新定位.

作 者:周肖云 ZHOU Xiao-yun 作者单位:宿州学院图书馆,安徽宿州,234000;武汉大学,湖北武汉,430001刊 名:科技情报开发与经济英文刊名:SCI-TECH INFORMATION DEVELOPMENT & ECONOMY年,卷(期):200919(7)分类号:G258.6关键词:图书馆 信息传播 开放存取 传播模式

开放存取,学术之春? 篇6

“学术出版”挣大钱的理由似乎很充分:一,学术出版商普遍历史悠久,信誉卓著,“牌子”很老很值钱。带头大哥爱思唯尔公司的学术出版源头,据说可以追溯到16世纪,其旗下拥有2000余种学术杂志,其中的《柳叶刀》杂志,被认为是全球报道医学领域前沿科技和创新事件最具权威性的专业杂志。二,学术出版成本高昂,特别是针对投稿的第三方同行评审(PEER REVIEW)花费巨大。英国最为著名的《自然》杂志主编坎贝尔声称,该杂志一篇论文的内部编审成本高达三万至四万美元。三,经过昂贵流程梳理筛选后正式发表的高信誉、高质量的学术论文,据称足以引导行业研究的发展方向。

上述三大理由,均为学术出版商的自说自话,显然经不起推敲,特别是夸张到极致的“编审成本”,已经涉嫌抢钱。但长期垄断形成的庞大风车,似乎战无不胜。科学家、科学图书馆在学术出版巨头面前不具议价权,高端学术期刊的价格长期保持高定价,逐年稳定提价。

互联网的出现改变了这一超稳定结构,基于互联网免费分享原则的“开放存取”模式,正在强行闯入传统学术出版商的领地,且大有反客为主之势。

“开放存取(open access)”概念发端于2001年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形成的《开放存取倡议》。2001年是互联网技术显现革命性力量的关键一年,该倡议的主要目标,就是要利用互联网技术,打破获取学术信息的付费壁垒,在订阅类学术杂志一统江湖的领域,打开一扇免费的窗。该倡议携互联网吞没一切、包容一切、改变一切的磅礴气势,设计出很强的可操作性:学术论文应免费向全体互联网用户开放,相关学术信息、研究成果,可供任何对该信息和成果感兴趣的人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编制检索、编入软件,或者其他任何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上述行为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方面的限制。对于传统出版商念念不忘的版权保护问题,该倡议为之留且只留了一条仅供遮羞的底裤:在开放存取的语境之下,版权的唯一作用,是使作者有权控制其作品的完整性,以利于作品更加准确地被接受、被引用。

经过十余年的生长,开放存取模式由深闺走进闹市。2012年初兴起的“学术之春”运动,更是将“开放存取”模式捧到了天上,跨越出版圈,成为整个学术界的大热话题。可以这样表述:最近十年来,互联网向现实社会每渗透一层,开放存取模式都借机扒掉传统学术出版商的一层面皮,严肃的、传统的学术出版不再是道德和诚信的代名词,它们借学术之名、行敛财之实的真实嘴脸浮出水面。

“哪里有压迫,哪里就有反抗”,在学术圈里亦被证明乃宇宙真理,从科学家的角度看爱思唯尔、斯普林格们的超额利润,那就是一笔笔强行从他们身上榨取的不义之财和血汗钱。2012年2月,美英科学家联手,发动全球12000名同行在网上联合签名,发起了一场声势浩大的“抵制爱思唯尔运动”,万名科学家自愿签名承诺:从今天往后,对爱思唯尔实行“三不”政策:不在该公司旗下的学术杂志上发表论文,不为该公司做同行审读,不做该公司旗下杂志的编辑,共同抵制爱思唯尔的学术霸权和学术盘剥。签名抵制活动波及包括中国在内的全球科学界,一直持续到当年7月,后续影响至今仍在,这场发端于互联网的全球抗议浪潮,被媒体称之为“学术之春”。

“学术之春”促使欧美多个国家政府对本国学术扶持资助政策做出调整和修正。一年后的2013年2月,美国国会通过议案,要求政府资助的研究项目,自发表6个月之内,实现免费阅读。2013年4月,英国官方学术资助机构“国家研究理事会”正式要求各受资助项目,研究成果必须向公众免费开放。各种非赢利学术基金会、慈善基金会也调整资助策略,明确要求受资助项目,用开放存取模式出版研究成果。

当然有革命就会有牺牲,“学术之春”的代价也是高昂的。开放存取的生命在于“开放”,它的命门也在于“开放”,最不为人接受的代价,是既有的学术规范和优良学术传统,被“开放”冲击得七零八落。破字当头,立并未在其中。有学者将开放存取模式比喻为量子力学:核心思想出奇地简单,但衍生的东西复杂又影响深远。简单的内核,无穷的变幻,想搞清楚,相当困难。

开放存取模式带来的第一个变幻,是学术出版物的买单人发生了乾坤大逆转。之前维持学术出版可持续发展的金主,是无数沉默的付费订户,谁用谁掏钱,天经地义无可置疑;现在开放存取了,使用免费了,作者反过来成了为出版买单的人——为了让作品得以发表并发挥价值,作者需要向出版商支付一笔费用。目前欧美一线学术期刊的作者付费价码,通常在2000——5000美元之间。

中国学者读到这里,很有可能心头一紧:作者付费,岂不正是中国特色之下的“版面费”?

中式“版面费”与欧美作者付费的确有共通之处。作者付费的直接后果之一,是催生了众多唯利是图的伪学术出版商,他们为暴利所驱使,打着“我是真学术“的幌子,游走在学术的春天里。成群结队的伪学术掮客们,动用各种营销手段,说服学术客户(科研组织和科学家群体)自愿掏钱,让自己的作品“开放存取”。此类专职忽悠的“暴利出版公司”到底有多少,目前虽无准确统计数字,但可以肯定的,就在你阅读本文的当下,就在严肃学术传统仍然受到尊敬和肯定的欧美国家,“暴利出版公司”正在呈雨后春笋之势。

至于尚处于学术规范初级阶段的中国,对于“暴利出版公司”的認定,是一个需要逆向甄别的工作——形形色色的核心学术期刊之中,有非“暴利出版”的么?

有观察者建议,针对此类“暴利出版公司”,最好的应对办法,是要求作者支付更多的费用,把开放存取模式中最易放弃或忽视的“同行评审”环节落到实处,把发表率降下来——传统出版模式之下,发表率不超过10%;开放存取模式下,发表率一般可达70%——把论文质量提上去。

“用更多的钱来解决钱带来的问题”,此种思路被理解为新的投资机会和创业模式。学术出版作为一门不错的生意,一直都是风投关注的领域。风投融资者们正在全球范围内寻找猎物,满怀激情的创业者也正在暴利传说中,寻找进入新型学术出版市场的捷径。

开放存取模式带来的第二个颠覆性变幻,是版权保护者的角色由“筑墙者”转变为“铺路人”。“版权”是作者抽象权利的物化,版权保护的终极受益人永远是作者。在开放存取模式下,作者的核心利益不再是作品付费使用,而是相反的作品免费出版、无偿复制、自由引用;此时版权保护的唯一方向,是维护作者对作品的控制力,协助作者为作品铺就一条开放存取之路。

一旦版权保护者的角色发生逆转,则此前屡禁不止的、被各种强制性社会资源围而剿之的、在国际贸易战中纷争不断的“盗版”现象,将首先在术出版领域逐渐消失。

综而言之,开放存取已经成为一股不可阻挡的势力,这一点没有人怀疑。它代表了互联网的价值取向,体现了互联网的核心精神,为数十亿仍受困于信息不公平、不对称的普通人提供了改正和救济的机会。今年5月,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宣布,将全世界公众免费提供附带开放许可的数字出版物,任何人均可以下载、翻译、分发并重新共享这些数字出版物,而无需付出任何费用。观察者看到了澎湃的气势,乐观地认为,传统学术出版的突破口将很快被打开,最终溃败几成定局;而各种意外和变量,将被“开放”本身消解于无形。胜利的预言家甚至预测:距离联合国宣布“开放存取模式是学界发行主流”的日子已经不远了。

但一向淡定的传统学术出版商们不这么看,继续淡定地讨论着、反问着:热闹非凡的开放存取模式,到目前为止占据了多少传统学术出版的地盘?是否还会有更新的模式替代开放存取?旧模式的惯性和宿命,在学术出版领域再次上演。刚刚经历了新模式突然闯入的波折和惊吓之后,大佬们很快便回过神来,重新形成共识:言过其实,不过如此。翻看近期关于开放存取模式的各种报道,气氛已经由一年前的普遍惊慌失措,演变为当下的胸有成竹。

春天似乎真的还很遥远。

(本文作者系光明日报出版社总编辑)

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开放存取研究 篇7

一直以来, 真实学术信息的获取由于受各种因素影响而存在一定的难度, 网络环境下的开放存取应运而生。这种信息开放获取方式增强了学术信息利用率, 实现了学术信息价值的最大化使用, 体现出研究人员的共同利益并实现了信息服务机构的价值。因此, 研究网络环境下学术信息的开放存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1 开放存取概述

1.1 开放存取的产生

随着网络技术的发展, 传统方式的学术信息交流出现了许多不足, 比如因受到出版能力限制, 根本不能跟上科研成果需要, 加之出版周期比较长, 各方面因素都严重影响到了学术信息的正常交流。所以在网络环境下, 必须采用新的交流机制才能满足发展需求, 相应研究机构要保护自己的知识信息与产权, 人们希望能够及时、准确而全面地获得最新成果与思想。但是在网络环境影响下, 学术信息教学存在许多障碍, 体现在处理与转换信息格式、网络平台及媒体类型等各个方面。在种种客观因素影响下, 开放存取应运而生。需要构建出有效的数据仓库系统, 应用先进的管理水平和组织技术, 从所收集结构内部衍生出各类学术信息, 同时依照网络方式出版和发布, 建立开放存取联盟, 通过搜索功能引擎实施联邦检索服务与揭示服务等, 尽可能将科研成果信息进行全面传播和交流, 同时科研人员也能够方便、及时、快捷地获取所需信息。

开放存取 (英译Open Access, OA) , 即从各种公共网络中去获得免费文献, 任何用户都能够拷贝、读取、分发及打印和检索在线取得的全文信息, 通过爬行器可以随意搜索, 能够实现法律所允许的各种目的。

1.2 开放存取的特征

任何存取方式都具备其自身特征, 开放存取也不例外, 其特征具体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能够及时获取与交流学术信息。采用开放存取打破了传统时空限制, 增大了交流范围, 有利于学术信息交流。同时, 这种存取方式采用数字化信息资源, 其发布和获取都在互联网上进行, 相关者可以在全球各地通过互联网进行交流。

(2) 作者付费且拥有版权。传统印本期刊都是订户支付费用, 但是开放存取是作者付费发表, 用户免费使用。这样作品版权不会发生转移, 作者长期拥有版权。只要能够确保作品完整性, 用户就能够进行各种合法使用, 如自由下载、链接与复制等。

(3) 作品形式多样化。站在信息交流内容与样式的角度来看, 开放存取仅仅提供了学术交流平台, 只是控制指令, 并没有严格限制学术信息的内容和形式。从而可以看出其在作品形式上呈现多样化, 不但包含了学位论文、电子学术论文及专利文献等各种纯文本的电子出版物, 还有音频、视频等各种多媒体学术信息, 比如会议文献、教学大纲等, 极大丰富了学术信息的交流形式。

(4) 更易获取学术信息。开放存取比较重视开放和自由, 就为了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学术信息的广泛传播与自由共享, 让全世界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能够获取与使用所需学术成果。而科研人员也能够采用开放存取方式来开放与存取期刊, 发表个人学术成果, 同时还能够免费使用数据库中的开放存取期刊, 这种做法有助于科研人员获取所需文献资料, 提升其自身影响力与学术地位。

(5) 交流更加方便快捷。在交流效率和方式上, 开放存取主要是以互联网作为交流信息平台, 在网络上开放存取各种期刊, 作者在网络上投稿, 专家也是在网络上评审, 采取这种方式能够为作者提供发表学术成果及交流的平台, 并且开放存取比较重视增强信源交流的交互性与直接性, 进而实现了读者、作者及编辑间的多对多、一对多及一对一的互动交流模式, 注重学术交流的时效性, 提升了文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缩短了出版周期。

2 开放存取实现方式

开放存取必须要通过一定模式来实现, 而且实现方式有多种, 具体情况如下。

2.1 在OAI基础上开放元数据

OAI (Open Archive Initiative) 极大影响着开放存取, 是最早用来开放推广开放式的互操作协议标准, 进而实现信息交流和传播。因元数的格式比较多, 系统之间进行元数据格式的转换与匹配受到极大影响, 而OAI制定了DC为统一元数据标准, 并为该系统统一规范了元数据接口。开放存取模式中, OAI把资源和服务分开, 提出了元数据收获、数据提供者及服务提供者三者组织机制, 具体如图1所示。

数据的提供者是自愿公开, 并且系统也会遵循OAI标准, 支持获取OAI-PMH元数据。数据提供者具有两种检索类型, 其一是联邦检索即用户将检索请求传到多个OAI中, 这些检索通过网络检索后返回结果;其二是集中检索, 为服务和接受服务之间提供协议转换与揭示, 将分散的OAI资源获取到本地, 并且构建索引系统和本地存储, 为需要者提供全文链接。

2.2 在搜索引擎基础上形成开放存取

网络环境下进行学术交流的重要渠道就是搜索引擎。学术信息是不是被搜索引擎所覆盖, 主要取决它的利用率, 从而确定该学术信息内容的影响力。如今很多学术文献依然不能够达到应有影响力, 搜索引擎也是模糊的。在该基础上建立的开放存取彻底打破了传统引擎限制, 普遍的搜索引擎就能够按学术信息进行下载、爬行及索引。Old Dominion大学的DP9项目即是研究怎样把数据库中的资源反馈给搜索引擎。如图2所示。

DP9利用通用搜索引擎 (比如baidu) 对数据库资源进行下载、爬行、索引及检索服务。其工作原理为:其一, URL包装器通过搜索引擎同意URL请求, 进而开始调用内部JSP/Servlet应用模块, 并包装URL, 同时还要将包装后的信息转发到OAI处理器;其二, 应用XSLT处理器把AML格式结果信息转化成HTML格式, 进而响应引擎请求。

2.3 在Web Service基础上形成开放存取

服务核心就是元数据的等级机制, 规范登记内容包含了UDDI、系统元数据、数据库目录等, 这种等级系统主要有如下功能:存储滚利及服务调用与发现、网络服务的规范登记与描述等, 如图3所示。

3 实现开放存取的途径

实现开放存取模式比较关键的就是途径, 这也是通过开放存取方式获取学术信息最有效的模式。总体来看, 在网络环境下实现开放存取模式的途径有如下几个方面。

3.1 个人Web站点

所谓个人Web站点就是具备独立域名, 具备较大存储空间的个人站点。这种站点能够有效体现主人个性化特征, 许多个人站点主人都将自己的个人研究成果公开提供, 而访问者也能够自由下载与复制。如今许多科研人员喜欢构建个人Web站点, 从学术信息交流角度来看, 这些人发表的信息对同行有极大帮助, 所以个人站点成为免费获取学术信息的重要渠道。比如创建引文索引者尤金·加菲尔德的个人主页上就有大量免费的全文信息。

3.2 博客

和个人站点一样, 博客也是OAI实现方式, 具备强大的生命力。博客分为个人博客与主题博客, 个人博客主要是以个人名义所申请, 表现个人的思想与情感。一些高校科研人员的个人博客中也有大量的个人学习与研究信息资料, 具备一定的科研价值。而主题博客是针对某个主题所申请的Blog, 给对主题感兴趣者提供了共同交流的平台, 该平台上相关人员能够得到各种有价值的信息或全文资料。

3.3 维基

Wiki是多人协作写作工具与协同著作平台, 也被称之为开放编辑系统。任何人在任何时间、任何地点都可以编辑网页, 实现共同创作, 通过权限管理、版本控制及格式化语法等多种机制确保其方便性、开放性、组织性及可发展性。

3.4 邮件列表服务

电子邮件属于早期运用网络服务类型, 而邮件列表服务主要是将特定系统组件成电子邮件系统, 个人能够从建立特定系统上订购自己感兴趣的邮件, 不久就能够收到该主题下所有邮件, 个人所发送邮件也能够被其他订阅者共享。因此, 通过这种方式进行信息交流, 能够实现信息的自由、轻松存取。

3.5 P2P文档共享网络

P2P (Peer to Peer) 即点对点的意思, 这种网络是运行于互联网上的逻辑网络, 由一些同样运行的网络程序客户端共同相连所构成, 各个客户端能够直接访问对方驱动器上的文件, 从而构成一个稳定共享的网络。通过P2P能够方便用户在网络上沟通, 用户之间可以直接交互与共享, 根本不需要借助中间商。

3.6 论坛

如今互联网上种类最多、分布最广且内容最杂的交流信息平台就是论坛, 时常都能够听到“帖子”、“版主”、“潜水员”等各种称呼, 这些称呼来自于各种网络论坛。因论坛具备开放、自由等特性, 因而论坛上的内容鱼龙混杂, 但其也是实现开放存取的重要方式之一。

参考文献

[1]任真.开放获取环境下的图书馆[J].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9 (5) .

[2]黄凯文.试析网络科学信息的OA运动对图书馆的影响[J].图书馆论坛, 2010 (4) .

[3]王志华.初探开放存取及其给图书馆带来的影响[J].四川图书馆学报, 2009 (5) .

[4]易治宏.基于OA的学术期刊出版模式研究[J].情报科学, 2011 (7) .

开放存取与图书馆发展对策研究 篇8

1 开放存取概述

1.1 开放存取的定义

2001年12月, 在匈牙利布达佩斯召开了题为“加速让所有学术领域的研究文章都能免费供大家取阅”的会议, 会上通过了“布达佩斯开放存取计划” (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 BOAI) 。BOAI给出了开放存取的定义:对文献的访问存在不同的政策和权限, 而对文献的‘开放存取’意味着用户通过Internet网可以免费阅读、下载、复制、传播、打印和检索作品, 或者实现对作品全文的链接、为作品建立索引和将作品作为数据传递给相应软件, 进行任何其他出于合法目的的使用。上述的各种使用都不受经济、法律和技术的限制, 除非是网络本身造成的物理障碍, 惟一的限制就是要求保证作者拥有保护作品完整性的权利, 同时在使用作者作品时注明相应的引用信息。

这一定义是目前学界公认的比较权威的开放存取的定义, 被许多论文所引用。从这一定义中我们可以看出, 开放存取包含两层含义:一是指学术信息免费向公众开放, 它打破了费用的障碍;二是指学术信息的可获得性, 它打破了使用权限的障碍。

1.2 开放存取的特征

1.2.1 信息交流的内容和形式灵活多样

开放存取提供学术交流的平台, 对在这一平台上交流的信息只有质量上的限制, 而没有内容和形式上的限制, 进行交流的可以是期刊论文、会议论文、图书, 也可以是专利文献、研究报告, 还可以是文本文件或多媒体文件。

1.2.2 在存取途径上, 强调开放传播

开放存取强调“开放与自由”, 同一文件可以以多种途径、多种方法检索与阅读, 交流范围覆盖整个互联网, 各系统间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以免费或收取少量的费用方式减少获取障碍。

1.2.3 在使用权限方面, 强调使用自由

开放存取的信息对读者完全免费开放, 这极大地扩充了读者对学术文献的使用权限, 读者可以为教学、研究、学习等目的而公开复制、打印、利用、扩散、传递和演示开放存取的信息。

1.2.4 在交流方式与效率上, 强调交流的直接性和时效性

开放存取实现了作者、读者、编辑之间的一对一、一对多、多对多的交互模式, 提高了学术交流的直接性和交互性。同时重视提高学术交流的时效性, 通过提高文献处理的自动化程度, 缩短出版周期。

1.2.5 在费用方面, 为出版而不是为使用付费

开放存取期刊向科学家收取发表费, 用作审稿、组织同行评议及维护网络平台的费用支出, 但不向读者收取任何费用。

1.3 开放存取的实现方式

1.3.1 开放存取期刊 (Open Access Journals, OAJ)

开放存取期刊以网络电子期刊为主, 既可以是新创办的电子版期刊, 也可以由已有的传统印刷版期刊转变而来。开放存取期刊采用作者 (或机构) 付费出版, 读者免费使用的运行模式。它与传统期刊一样, 对提交的论文实施严格的同行评审, 从而保证期刊的质量。由于它是读者免费使用, 因而为广大科研人员提供了一个交流学术思想的有利平台。随着开放存取期刊的日益发展, 它也开始得到传统的文摘索引服务商的认可并成为它们收录的对象。

1.3.2 开放存取仓储 (Open Access Repositories)

开放存取仓储是一种基于网络的免费在线资源库, 库中的内容是作者通过“自存档”形式存入的。它一般由一个机构 (特别是大学) 或者一个学科组织建立, 用户可以免费在库中检索和下载文章, 也可以对文章发表自己的看法。开放存取仓储不仅可以存放学术论文, 还可以存放其它各种学术研究资料, 包括实验数据和技术报告等。目前, 有些OA仓储不仅存放预印本, 而且也提供后印本。后印本是与预印本相对的一种电子文献类型, 指已经在期刊上或其他公开出版物上发表的论文。OA仓储一般不实施内容方面的实质评审工作, 只是要求作者提交的论文基于某一特定的标准格式 (如Word文档或PDF文件) , 并符合一定的学术规范。从目前的发展情况来看, OA仓储主要有两种类型:一种是由机构创建的机构知识库, 另一种是按学科创建的学科知识库。

1.3.3 其他实现方式

开放存取除了以上两种主要实现方式外, 还有其他的实现方式, 如个人网站 (personal websites) 、博客 (Blog) 、维客 (Wiki) 、电子图书 (ebooks) 、邮件列表服务 (Listservs) 、论坛 (discussion forums) 、P to P文件共享网络等。随着开放存取理念为更多的人所了解与接受, 随着相关信息技术的日益发展成熟, 相信还会有更多的开放存取实现方式出现。

2 开放存取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开放存取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 为图书馆拓展新的发展空间提供了契机。图书馆可以将开放存取资源作为自己馆藏资源建设的一部分, 例如可以在主页上按学科对开放存取期刊进行列表, 并提供相关链接, 这样不仅可以丰富自己的馆藏资源, 也可以在某种程度上缓解经费紧张的压力。但是开放存取在为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也使其面临着前所未有的挑战。

2.1 对图书馆传统定位和角色的挑战

开放存取作为一种新型的学术交流理念和交流机制, 给读者利用信息资源提供了一个全新的途径, 同时也触动了图书馆传统的定位, 使图书馆的角色发生了新的变化。传统环境下, 图书馆一直充当着最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的角色。而开放存取环境下, 由于其所提供的是一种用户可在网上直接阅读、复制和下载信息资源的简捷的服务方式, 这样, 读者原本依赖图书馆才能查找到的相关学术信息资料, 在互联网上自己就可以十分轻松地获取, 可以说, 一种OA期刊或 OA知识库, 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 所以图书馆传统的重要的信息资源的收藏和传播中心的角色和地位正面临着严峻的挑战。

2.2 对图书馆职能的挑战

传递文献信息是现代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 读者无论是在学习、工作还是在生活中, 只要有了信息需求, 自然而然的就想到通过图书馆来加以满足。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可以利用游离于图书馆馆藏之外的采用开放存取形式的其它资源, 来使自己的信息需求得到满足, 这减少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程度, 在这种情况下, 图书馆的职能被明显地弱化。

2.3 对图书馆服务对象和服务内容的挑战

随着开发存取的发展和成熟, 越来越多的传统订购型期刊的出版商将允许作者在付费后开放存取, 一些出版商还允许作者自存储。这样, 随着开放存取的飞速发展, 越来越多的传统订购型期刊中可免费访问的全文数量将逐步增多, 这就使得科研人员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渠道获得所需的文献资料, 这客观上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不断减少, 服务内容不断萎缩, 进而会影响到图书馆期刊阅览、文献复制、馆际互借等服务。

2.4 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挑战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使得读者利用图书馆受到了各种各样的限制, 如:开馆时间的限制, 目前我国大多数图书馆都有闭馆日和晚上休息时间, 这期间读者无法正常利用图书馆;文献复本数量的限制, 某些比较受读者欢迎的热门资源, 只能满足某几个读者的需要, 其他读者只能忘而却步;空间的限制, 读者要利用图书馆必须亲自到图书馆来, 这就给读者带来了很大的不便。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足不出户, 只要有一台联网的计算机就可以随时随地查检自己所需的资料, 也可以多人同时在线查检同一资料。这种服务方式给图书馆服务带来了巨大的挑战, 如果图书馆还是墨守成规, 不作出改变的话, 客观上将自己把读者推到其他服务领域当中去。

3 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3.1 积极宣传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在大多读者心目中还是一个比较抽象、模糊的概念, 甚至有的图书馆员对这一概念也不是很理解。所以, 在开放存取在我国刚刚兴起阶段, 图书馆应该主动充当开放存取的宣传者。首先, 图书馆应积极鼓励读者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可利用宣传窗、宣传资料、专题讲座、网上留言簿、电子论坛等途径对开放存取的资源进行宣传, 让读者接受这一理念, 利用这些资源。其次, 图书馆可以鼓励、指导研究人员将自己的科研成果发表在开放存取的期刊上, 或将自己的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 实现个人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3.2 积极参与开放存取活动

开放存取模式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实现科研成果的广泛共享, 从另一个角度上说就是让更多的用户可以自由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开放存取活动中去, 如大学图书馆可为本校教师开设电子预印本典藏服务, 建立本校的开放存取文档库, 公共图书馆可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开放存取文档库, 帮助本地区的研究人员将他们的研究成果存入到开放存取文档库中。

3.3 利用开放存取资源补充馆藏

图书馆可发挥自己特有的优势, 针对本馆读者的需求有针对性的收集网络上开放存取的资源, 将其补充到自己的馆藏数据库中, 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序, 编制目录, 以便于读者的查找和使用。同时, 还可以将网上开放存取的期刊与图书馆订购的期刊进行比较, 整合, 将正在订购的与开放存取资源相重复的部分加以删减, 以节省图书馆有限的订购经费。

3.4 将开放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整合

不同的检索系统都有着不同的检索界面、不同的使用方式、不同的身份认证、不同的资料属性, 而且呈现的格式也不一样, 使得用户无法一次获取各数据库的信息, 这需要图书馆对开放资源及图书馆内部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清华大学的“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 “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已经成功的解决了这一问题, 利用这些统一检索平台, 可以将搜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目前国际上较先进的集成系统, 如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的ENCompass系统、ExLibris公司的MetaLib系统、Innovative公司的MAP系统等也为开放存取资源与馆内资源的对接提供了解决方案。这些平台可以为国内图书馆将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有机的整合所借鉴。

3.5 变革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

如前所述, 开放获取模式下读者可以直接从网上获取信息资源, 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所以图书馆如果不改变原来那种一成不变的管理方式和服务方式, 就无法适应网络环境下以动态和开放为特征的开放存取服务模式, 而终究被时代所淘汰。因此, 图书馆的管理和服务必须作出变革。而在变革中, 最重要的就是改变传统的被动服务的观念和做法,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可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用户的信息需求, 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从中提取出能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资源, 并在适当的时候以各种方式主动推送到用户手中, 将开放存取这一现代的模式与现代的服务理念和做法有机的结合起来, 提高服务质量和服务档次。

4 结语

开放存取的发展迎合了网络时代信息交流的特点, 开创了一种全新高效的学术交流模式。对图书馆而言, 开放存取在给图书馆带来了新的发展机遇的同时, 更多的是给图书馆的工作提出了挑战, 积极采取应对之策, 充分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投身于开放存取活动, 变挑战为动力, 才是图书馆应有的态度。

摘要:开放存取是在网络环境下发展起来的一种学术信息共享的自由理念和出版机制。论文介绍了开放存取的定义、基本特征及实现方式, 分析了开放存取对图书馆提出的种种挑战, 最后, 针对这些挑战提出了图书馆的应对之策。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开放存取期刊,开放存取仓储

参考文献

[1]Budapest Open Access Initiative.[2007-06-20].ht-tp://www.soros.org/openaccess/read.shtml.

[2]Bethesda Statement on Open Access Publishing.[2007-06-20].http://www.earlham.edu/~peters/fos/Bethesda.htm.

[3]Berlin Declaration on Open Access to Knowledge in theSciences and Humanities[2007-06-20].http://www.zim.mpg.de/openaccess-berlin/berlindeclara-tion.html.

[4]Stevan Harnad.Comparing the Impact of Open Access (OA) vs.Non-OA Articles in the Same Journals.D-Lib Magazine, 2004 (6) .

[5]李武.开放存取出版的两种主要实现途径.大学图书馆学报, 2003 (1) .

[6]藏国全.网络电子期刊出版模式研究.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3 (1) .

[7]李武, 刘兹恒.一种全新的学术出版模式:开放存取出版模式探析.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4 (6) .

[8]王方才.国内外“开放存取”研究综述.图书情报知识, 2005 (6) .

[9]孙红娣.开放存取———网络时代学术信息交流的新模式.情报资料工作, 2005 (6) .

[10]马景娣.学术期刊开放访问和图书馆的应对策略.中国图书馆学报, 2005 (4) .

论开放存取对图书馆工作的影响 篇9

一、我国图书馆界实行开放存取的现状

1. 开展开放存取知识讲座。

北京大学图书馆网站主页的“一小时讲座”栏目下设有“网络培训”, 其培训内容之一为“电子资源检索与利用”, 在其专题内容中就涉及到开放存取期刊。北京大学网络培训服务只对北京大学校园网用户开放。

2. 提供开放存取资源链接。

清华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的“电子资源”栏目下设有“推荐学术站点”, 推荐了一些实用的网上免费学术资源及生命科学免费学术站点, 包括Socolar-Open Access资源统一检索系统、High Wire Press、Bio Med Central、PLo S免费刊、SINDAP全球科技预印本检索、中国科技论文在线、中国预印本服务系统等, 国内外具有代表性的学术信息开放存取资源尽在其中, 用户点击就可以链接进入相应的站点。南开大学图书馆在其网站主页的“相关链接”栏目中设有“科技论文在线”的链接。浙江大学图书馆在网站主页“网络导航”栏目中列出了“免费资源”, 不仅包括综合性资源、专利文献、统计数据、专业性资料、免费电子图书、科技报告和成果、免费期刊和论文、电子报纸等类别, 而且提供了链接网址及说明。在网站主页“资源检索”栏目下设有“电子资源”和“西文期刊导航”菜单, 前者单独列出了免费资源, 实现了开放存取资源与购买的中外文资源的初步整合, 而后者则可按刊名或按ISSN检索或按字顺、学科浏览到浙江大学图书馆列出的包括开放存取期刊的免费资源。2007年9月浙江大学图书馆创建的SSOA平台提供使用。上海交通大学图书馆在网站主页“网络导航”栏目下设有“免费全文网站”菜单, 并在“国外学术类免费全文网站”中, 列出了开放存取资源。

二、开放存取给图书馆工作带来的挑战

1. 对图书馆传统角色的挑战。

传统环境下, 图书馆一直是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传播中心。而开放存取环境下, 图书馆提供的是一种用户可在网上直接阅读、复制和下载信息资源的简捷服务方式, 使读者在互联网上就可以获取其所需要的文献信息, 可以说, 一种OA期刊和OA知识库, 就是一个信息资源的收集和传播中心。因此, 图书馆作为信息资源收集和传播中心这一传统角色正面临着严峻挑战。

2. 对图书馆职能的挑战。

传递文献信息是现代图书馆重要的社会职能之一, 读者在产生信息需求时, 自然而然的就想到图书馆。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可以通过游离于图书馆之外的开放存取形式来获得所需信息, 这就在一定程度上减少了读者对图书馆资源的依赖程度, 弱化了图书馆职能。

3. 对图书馆服务内容的挑战。

随着开放存取的飞速发展, 传统订购型期刊中可免费访问的全文数量将逐步增多, 这就使得利用者可以通过越来越多的开放存取渠道获得所需的文献资料, 客观上使得图书馆的服务对象相应减少, 服务内容不断萎缩, 进而影响到图书馆期刊阅览、文献复制、馆际互借等服务工作的开展。

4. 对图书馆服务方式的挑战。

图书馆传统的服务方式使得读者利用受到一定限制, 如开馆时间的限制、文献复本数量的限制、利用空间的限制等。而在开放存取模式下, 读者无论什么时间都可以足不出户, 利用联网的计算机随时随地查询自己所需的资料, 也可以多人同时在线查检同一资料。

三、如何加强开放存取模式下的图书馆工作

1. 积极宣传开放存取。

图书馆应主动充当宣传者, 鼓励读者利用开放存取资源, 鼓励、指导研究人员将科研成果发表在开放存取的期刊上, 或将研究论文在机构知识库或学科知识库中存档, 实现个人信息资源在更大范围内的共享。

2. 积极参与开放存取。

开放存取模式的目的是利用网络实现信息资源的广泛共享, 让更多的用户可以自由获取所需的知识信息。图书馆应积极参与到开放存取活动中去, 如高校图书馆可为本校教师开设电子预印本典藏服务, 建立本校的开放存取文档库;公共图书馆可建立具有本地区特色的开放存取文档库, 帮助本地区的研究人员将其研究成果存入开放存取文档库中。

3. 利用开放存取资源补充馆藏。

图书馆可发挥自身特有的优势, 根据读者需求有针对性地收集网络上的开放存取资源, 将其补充到馆藏数据库中, 同时对这些资源进行整序、编制目录, 方便读者的查找和使用。可以将网上开放存取的期刊与图书馆订购的期刊进行整合, 将正在订购的与开放存取资源相重复的部分加以删减, 以节省经费。

4. 将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进行整合。

不同的检索系统有着不同的检索界面、使用方式、身份认证、资料属性, 使得用户无法一次获取各数据库的信息, 这就需要图书馆对开放存取资源及馆内资源进行有机整合。清华大学的“CNKI网格资源共享平台”、“清华同方电子资源统一检索平台”和南京大学图书馆的“一站式检索系统”已经可以将搜集到的开放存取资源与本馆数字资源进行整合, 实现多数据库同时检索、分数据库展示检索结果。目前, 国际上较先进的集成系统, 如Endeavor Information Systems公司的EN-Compass系统、Ex Libris公司的Meta Lib系统、Innovative公司的MAP系统等也为开放存取资源与馆内资源的对接提供了解决方案。

5. 改进图书馆传统服务方式。

网络环境下, 图书馆应积极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服务及主动推送服务。图书馆可根据不同用户的特定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用户的信息需求, 利用数据挖掘、知识发现等技术对开放存取的信息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从中提取出能满足用户特定需求的信息资源, 并主动推送到用户手中, 将开放存取这一现代的模式与现代的服务理念和做法有机地结合起来, 提高服务质

参考文献

[1].北京大学图书馆.http://www.lib.pku.edu.cn/por-tal/index·jsp, 2009.8.18

[2].清华大学图书馆.http://www.lib.tsinghua.edu.cn/, 2009.8.18

[3].南开大学图书馆.http://www.lib.nankai.edu.cn/, 2009.8.20

[4].浙江大学图书馆.http://libweb.zju.edu.cn/new-portal/, 2009.8.22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及对策 篇10

1 开放存取资源的特点

1.1 学术价值高

OA资源是科研工作者的智慧结晶, 与传统出版物一样, 须经过严格的同行评审才能发表, 就影响因子和被引用频次而言, OA期刊与传统期刊没有差异, 具有同样的学术价值。

1.2 内容丰富多样

OA资源内容丰富, 形式多样, 涵盖不同学科、不同领域和不同语言, 涉及图书、期刊论文、学位论文、会议论文、专利文献、研究报告、软件等多种形式, 是文本、图像、音频、视频等多类型信息的混合体。

1.3 时效性强

OA资源基于网络进行组稿、编辑、制作, 出版和传播几乎没有时滞性, 与传统的书刊出版模式相比, 能迅速将研究成果发布并分享, 最大限度地实现出版的即时化和零等待。

1.4 交互方便

OA资源存储于网络服务器, 具有良好的互操作性, 可以免费、无限制、快捷地获取, 实现作者、编辑、读者之间一对一、一对多, 多对多的相互交流, 提高信息的广泛传播性和交流效率。

2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2.1 开放存取削弱了图书馆的传统职能

开放存取环境下, 用户可以通过互联网免费自由获取所需信息, 而不受时间、地点、经济等条件的限制, 用户对信息享有较为充分的访问权、获取权与使用权。OA倡导的免费使用、无障碍获取、报道及时等理念, 使越来越多原本依赖图书馆查找学术信息的用户, 开始渐渐绕开图书馆。图书馆传统的文献资源中心和信息服务中心的地位明显弱化。

2.2 开放存取丰富了图书馆的馆藏资源

开放存取的管理和出版模式, 为学术交流提供了良好的运行平台, 能使图书馆获得丰富的信息资源。通过挖掘、分类和整理OA资源, 按学科专业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列表, 详细介绍每种资源的类型、内容、作者等, 并提供可直接登录的导航链接, 图书馆可拓展自身的资源范围和服务空间, 更有效地为用户提供网络资源推介和评估服务。

2.3 开放存取缓解了图书馆的经费压力

开放存取打破了传统学术信息交流体系中的价格障碍和使用权障碍, 为图书馆提供了更多的免费资源。图书馆搜集整理高质量的OA资源, 将其纳入馆藏建设体系, 对原来购买的一些纸质文献, 就可通过开放存取获得的资源, 减少或取消订购, 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文献价格上涨和知识产权保护带来的压力, 节省图书馆的文献购置支出, 提高图书馆的资金配置效率。

2.4 开放存取促进了图书馆的服务创新

开放存取改变了信息资源的组织形态和交流模式, 用户越来越多地通过免费途径获得资源。图书馆传统的信息服务受开馆时间、地点和文献复本等因素的制约, 很难适应OA“自由、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必须进行创新和变革。图书馆开展基于OA资源的虚拟服务, 能够提高产品和服务的信息化与知识化程度, 拓展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生存和发展空间。

3 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3.1 积极宣传和参与开放存取活动

开放存取对图书馆来说, 既是挑战也是机遇。作为文献信息的组织者和传播者, 图书馆应抓住机遇, 发挥自身优势, 积极支持和参与开放存取活动, 为用户提供更加便捷和高效的服务。利用图书馆网站、网上留言薄、论坛、博客及电子邮件系统宣传OA的基本知识, 让所有用户了解、熟悉这一全新的学术出版理念, 提高用户的OA意识;开设OA专栏和专题讲座, 向用户介绍不同种类开放存取资源的主要特点、学科内容和检索方法, 提供相关资源列表和链接地址, 调动用户利用OA资源的积极性;鼓励用户将论文、科研报告、课题、学术总结等上传发布, 使更多用户成为开放存取资源的利用者、出版者、支持者和倡导者, 促进和推动开放存取的可持续发展。

3.2 加强开放存取资源的开发利用

随着开放存取的发展和资源日益增多, 图书馆应根据用户的具体需求, 挖掘、选择和组织OA资源, 便于用户获取和使用。利用搜索引擎、研究机构、政府、高校、出版网站和专题博客等, 多途径、多渠道地挖掘开放存取资源, 保持OA资源的定期更新和适时维护, 提高OA资源的使用价值;根据本馆性质特点, 对国际上重要的OA期刊和机构仓储进行全面收集和整理, 分门别类地建设OA专题资源知识库, 为用户提供OA资源引导和检索的导航服务;对开放存取资源进行综合评价, 为用户提供质量控制、引文分析、数据库收录、检索功能、全文可用性等方面的参考, 将优质的OA资源率先推荐给用户。

3.3 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与馆藏资源的有效整合

开放存取资源广泛分布在互联网上, 图书馆应当综合用户的信息需求, 对OA资源和本馆资源进行有效的重组和导航, 形成效能更好、效率更高的新型信息资源体系。将网上的开放存取期刊、机构知识库等编制到图书馆期刊目录和相关数据库中, 并在主页建立链接, 使用户访问图书馆网站时能方便地了解和使用这些免费资源;完善异构资源统一检索平台, 将不同结构、不同环境、不同用户的OA资源纳入统一检索系统, 使用户检索一次即可查询到所需的文献信息, 实现开放存取资源与各种馆藏资源的统一检索和动态链接, 并在此基础上与原文传递、馆际互借等服务进行整合。

3.4 创新信息服务内容和方式

开放存取使用户对图书馆的依赖程度大大降低, 图书馆需要变革传统的服务方式, 加强OA资源服务的主动性, 为用户提供个性化、指引性的开放存取推送服务。在图书馆网页中提供个性化信息服务系统, 采用电子邮件、手机短信、微信等方式, 及时推送读者需要的OA信息;结合用户的个性需求或专业特征主动分析和跟踪其文献需求, 利用数据过滤、知识发现等技术对OA资源进行深层次的分析和挖掘, 向用户提供能够直接用于决策支持、智能查询和科学研究的开放存取信息;利用OA资源深化科技查新、定题服务、科研立项等服务, 推动和促进图书馆服务能力与服务层次的深化。

4 结语

开放存取给图书馆带来了深远的影响, 图书馆应抓住机遇, 积极参与和推动开放存取活动, 充分利用开放存取的资源、技术和社会环境, 不断丰富自身馆藏, 提升服务质量, 为图书馆未来的发展拓展新的空间。

摘要:本文介绍了开放存取资源的特点, 分析了开放存取对图书馆的影响, 提出了开放存取环境下图书馆的应对策略。

关键词:开放存取,图书馆,影响,对策

参考文献

[1]陈建华.开放存取环境下的高校图书馆信息资源建设[J].江西图书馆学刊, 2012 (3) :26-28.

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评价(三) 篇11

[关键词]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即年指标开放存取期刊指南

[中图分类号]G236[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D09—5853(2011)06—0074—05

即年指标(the immediacy index)也称当年被引指数,是指某种期刊当年发表的论文被引用的次数与该刊在同一时期内发表论文的数量之比。它是衡量一种期刊被其他期刊引用的速度指标。期刊论文被用户利用的速度是评价期刊学术质量的又一个重要指标。质量上乘的期刊及其优秀论文总是被用户争相阅读引用。本文将依据2006—2010年《期刊引证报告(JCR)》收录DOAJ(Directory of Open AccessJournal)期刊的即年指标,对其从时间、学科和地域三个维度进行系统分析,力求从即年指标视角考察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状况。

1、DOAJ期刊即年指标的时间维度分析

从时间维度分析即年指标,可以反映期刊被引用速度的发展变化。2006—2010年JCR收录DOAJ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分别为0.25、0.24、0.26、O.27和0.26。而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同期对应年份的刊均即年指标分别为0.32、0.36、0.40、O.40、0.4l。具体情况见图l。

从图中可以清晰地看到并推论相关结果。

第一,2006--2010年间,JCR收录DOAJ期刊刊均即年指标总体呈振动上升趋势。2010年JCR收录DOAJ期刊刊均即年指标较2006年上升0叫。其中,在2007—2009年间处于不断上升阶段,3年间增长了0.03。在2006—2007年和2009—2010年两个阶段处于下降阶段,均下降0.01。而在2006—2010年间,JCR收录全部期刊刊均即年指标呈持续上升态势。从2006年的0.32上升到2010年的0.41,5年间上升0.09。这说明过去5年间,JCR收录全部期刊的被引用速度不断加快,学术质量稳步提升,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DOAJ期刊被引用速度总体有一定提升,但提升状态很不稳定,说明学术质量还不够稳定。

第二,5年间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DOAJ期刊刊均即年指标的提升速度十分缓慢。统计年间,DOAJ期刊刊均即年指标平均每年增长0.002;而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在统计年间刊均即年指标平均每年增长0.018,是前者的9倍,表明JCR收录全部期刊被引用速度提升很快,而DOAJ收录期刊学术水平提升缓慢。

第三,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的即年指标整体偏低,且两者差距越来越大。5年统计期内,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即年指标平均值为O.38,而开放存取期刊即年指标平均值为O.26,前者是后者的1.5倍。说明开放存取期刊整体质量低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质量。2006—2010年间,开放存取期刊即年指标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即年指标分别相差O.07、0.12、0.14、0.13、0.15,说明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的质量差距不断增大。

总之,从时序视角看,以即年指标为标准衡量,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总体仍呈上升态势,但很不稳定,且提升速度非常缓慢。与JCR收录的全部期刊相比,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仍有不小差距,而且差距还在不断扩大。

2、DOAJ期刊即年指标的学科维度分析

从学科角度分析ICR收录DOAJ期刊即年指标,旨在了解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学术质量的差异状况。2010年JCR收录的全部期刊共分为174个学科,其中DOAJ期刊涉及93个学科,占总学科数53%。表1是2010年JCR收录DOAJ期刊即年指标的学科分布。

表1数据表明:第一,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存在明显差距,说明不同学科开放存取期刊受关注程度存在较大差异,学术研究发展不平衡。93个学科中,学科刊均即年指标排名前5位的分别是真菌学(1.60)、病毒学(1.43)、医疗信息学(O.86)、流体物理/等离子(O.86)、电化学(0.85),这5个学科的学科刊均即年指标为1.12:而学科刊均即年指标排名后5位的分别为采矿业、计算机科学/硬件及建筑、计算机科学/信息系统、渔业、土木工程,即年指标均为O。这说明开放存取期刊在学科发展方面极不平衡。

第二,开放存取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总体低于JCR收录相应学科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在涉及的93个学科中,DOAJ期刊刊均即年指标的平均值为0.29,而JCR收录相应学科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平均值为0.37,前者比后者低了22个百分点。JCR收录的DOAJ期刊中,真菌学、病毒学、医疗信息学、流体物理/等离子、电化学等24个学科高于或等于JCR收录全部期刊的学科刊均即年指标3。其余69个学科均低于JCR收录全部期刊的学科刊均即年指标,说明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有待进一步提升。

第三,开放存取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与JCR收录全部期刊的刊均即年指标所显示的学术研究热点关联度不高。JCR收录全部期刊刊均即年指标排在前10位的学科主要集中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医学3大学科,具体是细胞生物学(O.97)、免疫学(O.81)、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O.74)、生物物理学(O.73)、天文/天体物理学(0.73)、遗传学(0.68)、医学/综合及内科学(0.67)、病毒学(0.65)、神经科学(O.65)、凝聚态物理学(0.64)。而JCR收录开放存取期刊学科刊均即年指标排在前10位的学科分别是:真菌学(1.60)、病毒学(1.43)、医疗信息学(0.86)、流体物理/等离子(0.86)、电化学(O.85)、环境科学(O.76)、计算机科学/交叉学科应用(0.75)、统计/概率(0.75)、公众环境劳动健康(O.73)、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O.65)。生物化学与分子生物学是唯一一个开放存取期刊与JCR收录全部期刊即年指标都比较高的学科。总体而言,JCR收录全部期刊研究热点多集中在生物学、物理学和医学学科,这3大学科研究实力比较雄厚,论文产出量大,受关注程度高;而开放存取期刊的研究热点比较分散。

3、DOAJ期刊即年指标的地域维度分析

基于地域维度的分析旨在了解不同国家或地区开放存取期刊的学术质量状况。2010年JCR收录的253种DOAJ期刊来自48个国家或地区。具体的地域分布情况见表2。

上述DOAJ期刊刊均即年指标地域分布数据显示:48个国家或地区的DOAJ期刊刊均即年指标的平均值为O.203,高于此均值的国家或地区有荷兰、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等15个国家或地区,其余33个国家或地区均低于这一平均值。

排在前10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荷兰、美国、英国、意大利、瑞士、德国、加拿大、芬兰、比利时和牙买加。这10个国家或地区的刊均即年指标平均值为0.565,是48个国家或地区均值的2.78倍:排在后10位的国家或地区分别是墨西哥、中国台湾地区、波斯尼亚、委内瑞拉、奥地利、丹麦、澳大利亚、以色列、哥伦比亚和斯洛伐克。其刊均即年指标的平均值仅为O.030,只有48个国家或地区均值的5.31%。

从个案角度看,不同国家或地区DOAJ期刊即年指标的差距更为突出。2010年,美国《pLoS生物》(PLoSBiology)的即年指标达2.706,在JCR收录的85种生物学期刊中名列第3;美国《临床医学研究》(Journal of Climcal Investigation)的即年指标为2.514,在JCR收录的106种医学研究与实验学科期刊中名列第3;荷兰《真菌学研究》(Studies in Mycology)的即年指标为l.600,在JCR收录的22种真菌学期刊中名列第l:美国《PLoS计算生物学》(PLosComputationalBiology)的即年指标为0.727,在JCR收录的37种数学与计算生物学期刊中名列第l。与此相成鲜明对照的是,在同年JCR收录的48个国家或地区的253种DOAJ期刊中,澳大利亚、以色列、哥伦比亚和斯洛伐克4个国家或地区的4种期刊的即年指标均为0。

开放存取资源 篇12

1. 全国高校还没有专门的学科服务平台。仅有电子科技大学拥有专门的学科服务微信平台, 即便如此, 该平台也未提供任何服务内容; 2. 仅发布信息, 不提供拓展服务。多数图书馆仅将微信平台作为信息发布的一种补充形式, 而没有对其进行深层次开发; 3. 提供服务有限, 形式大于内容。一些图书馆的微信账号不但没有服务, 而且常年不推送任何信息。中央民族大学、西北大学、电子科技大学从去年11 月11 日关注至今, 没有任何形式的信息推送; 4. 图书馆界对于微信的关注, 以“211 工程”的116 所高校为例, 截至2014 年11 月, 拥有微信公众平台的高校图书馆有70 所, 占到总数的60. 3% 。利用中国知网进行搜索, 共得到98 篇切题文献, 其中2014 年的文献更是达到了84 篇, 占总数的85. 7% 。

将微信应用于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方面的研究则屈指可数, 只有南开大学匡登辉的一篇题为《基于微信的学科服务营销研究》的文章

二、微信服务的可行性

1. 众多自媒体账号证明, 学科服务所需的信息发布、交流互动与多媒体承载功能, 微信公众平台均具备; 2. 群聊、基于用户分组的信息推送等功能, 满足了学科服务有关个性化与专业化的要求; 3. 高校微信用户基数大; 4. 高校图书馆学术平台功能丰富; 5. 高校平台成熟度与无线网络的高覆盖率; 6. 利用手机获取信息, 符合现代大学生的生活习惯

三、用微信如何推广阅读

1. 微信公众平台, 为读者提供了3 种信息分享方式, 即朋友圈、群发信息以及微信群聊。2. 读者通过注册登录访问学术服务微信平台提出需求, 然后通过学科馆员审核通过, 并对读者述求进行编辑处理, 再根据平台信息整理收集, 最后通过微群将信息推送到学科服务微信平台, 读者通过微信工具条微信支付获取所需信息。3. 微信公众平台还为用户提供了用户管理功能, 高校图书馆可以根据读者的学科背景或研究层次将其分组, 在群发信息时, 向不同分组的读者推送有针对性的推广信息资源, 指导读者阅读。4.微信公众平台还能为用户提供了在线课程学习, 以不同形式组织在线视频课程, 以数据库为单位的系统化课程组织, 以知识点为单位的碎片化课程组织, 以学科专业为单位的课程组织。5. 微信公众平台还能为用户提供参考咨询服务, 即可以利用关键词自动回复功能———解决普通咨询问题, 还可以利用微信群聊功能———组件服务团队, 满足深层次需求。

四、微信平台应用于学科服务需注意的问题

( 一) 平台推广问题

首先, 线上推广。包括图书馆主页、官方博客、官方微博以及各类社交网站的官方平台。其次, 线下推广。包括依靠在图书馆、校园内摆放和张贴各类展板、海报等。最后, 物质激励。

( 二) 平台类型的选择问题

首先, 用于学科服务的微信公众平台的主要功能是提供服务, 而非单纯的信息推送, 而且可以通过基于微信群聊的学习小组推送信息加以弥补。其次, 微信支付可以为高校图书馆开展付费性质的学科服务提供更为便利的条件。最后, 高校图书馆可以对认证后的服务号所能提供的9 种高级接口进行系统开发, 为读者提供更为完善的服务体验。

( 三) 读者的黏性问题

首先, 在高校图书馆宣传攻势下关注微信平台的大部分读者, 有些并不了解学科服务, 也并没有通过微信获取学科服务的意识, 因此读者粘性相对较低。其次, 读者基本的渴望是平等的沟通交流与需求的被满足, 一味地推送信息, 会导致读者不堪其扰, 从而降低其与学科服务微信公众平台的粘性, 并最终离开

( 四) 信任度问题

首先, 对平台本身真实性的信任。其次, 对平台信息可靠性的信任。

五、微信平台应用给图书馆带来的挑战

首先馆员素质, 图书馆员必须要在信息素养方面提升自己的专业能力, 以便能够担负自身的新职能。未来专业化的图书馆员应具备知识产权、开放教学资源、在线学习、媒体制作、教学设计, 以及其他领域的专业知识。

其次读者服务, 新媒体时代多形态的信息传播和获取方式, 使读者不再满足于单一的实体服务, 要求服务形式上呈现三维空间效果, 使其能置身各种不同形式信息的包围之中, 全方位感受和体验服务成果。图书馆必须提供多样化服务来吸引用户参与, 如社交媒体、小插件、移动应用等, 为信息检索和利用提供更多真实体验。

高校微信开放获取平台的建立, 可以成为依托于互联网的新的学术资源交流共享的方式, 进而成为一场利用互联网推动学术成果自由传播的运动, 并从最初单纯应对学术出版的危机发展为对学术交流与传播机制的反思以及流程的再造。

参考文献

[1]杜辉.基于微信平台的高校图书馆学科服务创新的报告[D].沈阳师范大学, 2011.

上一篇:城市雕塑现状下一篇:小区车位车库的权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