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北地区

2024-10-04

辽北地区(共8篇)

辽北地区 篇1

猴头菇肉质细嫩, 食之柔软而清和, 既是美味佳肴, 又为治病良药, 有利五脏、助消化、滋补、抗癌、治疗神经衰弱等功效。尤其对消化系统疾病, 如胃炎、胃溃疡、十二指肠溃疡等症有较好疗效。“猴头含片”“猴头口服液”等中成药就是以猴头菇为主要原料。

一、栽培季节及场所选择

猴头菇栽培一次可收3茬, 约需2个月。根据猴头菇对生活条件的要求, 人工栽培的适宜季节在辽北地区为8月份, 一般在室内、菇房、温室、大棚等设施条件下均可生产。

二、栽培技术要点

猴头菇生产主要采用熟料栽培, 常见的有袋栽和瓶栽两种方式。

1. 工艺流程

猴头菇栽培主要流程:配料→装袋 (瓶) →灭菌→接种→发菌→出菇管理→采收→鲜销或烘干。

2. 配方

配方一:棉籽壳79%、麦麸20%、石膏粉1%, 含水量60%;配方二:木屑69.8%、玉米粉20%、麦麸10%、硫酸镁0.1%、磷酸二氢钾0.1%, 含水量58%;配方三:玉米芯78%、玉米粉20%、石膏粉1%、过磷酸钙1%, 含水量60%;配方四:豆秸68%、木屑20%、麦麸20%、石膏粉1%、蔗糖1%, 含水量60%;配方五:蔗渣80%、麸皮10%、米糠8%、过磷酸钙2%;配方六:酒糟50%、木屑30%、麸皮10%、米糠8%、过磷酸钙2%、农作物秸秆混合粉98%、石膏2%。

3. 袋栽

选用15厘米× (30~50) 厘米的低压聚乙烯或聚丙烯袋。拌料、装袋方法同常规, 最好使用塑料颈圈, 以利菇体生长。灭菌可用常压或高压, 指标同常规。接种时, 短袋从袋口接入, 长袋从一侧打穴接种、封口、套袋。培养室要求空气干燥, 相对湿度70%以下, 通风良好, 22~25℃, 黑暗或有较弱的散射光。

4. 出菇管理

当菌丝体长到半袋时, 就陆续发生子实体, 进入出菇期管理。 (1) 开袋口。短袋拔去棉塞, 堆成菌墙;长袋卧放, 撕去胶布, 穴口向上, 置于出菇架上, 袋上用塑料膜覆盖, 膜与穴口间应有空隙, 每2~3天掀动一次, 促使菌蕾形成。当菌蕾直径达2~3厘米时, 揭去薄膜。 (2) 水分。生长前期, 空气湿度保持在95%左右, 当菌刺长到1厘米时, 应降至90%, 喷水视菇房空气情况掌握, 若湿度低于75%, 子实体会干萎、发黄、生长缓慢, 注意避免向子实体直接喷水。 (3) 通风。通风良好、空气新鲜的场所, 猴头子实体个大、质紧、色白, 菌刺长短适中, 产量高, 商品性好。否则子实体松软, 菌刺少而粗, 生长缓慢, 产量低, 甚至会出现畸形。 (4) 光照。散射光利于猴头子实体的发育。虽然子实体在黑暗条件下也能形成, 但常发育不良, 易畸形。

5. 瓶栽技术

原料搅匀后装入瓶中, 要求不松不紧, 压平培养基表面, 洗去瓶壁内外沾染的培养基, 塞上棉塞, 进行灭菌。灭菌、接种及培养方法同常规。15天左右当菌丝已生长整个培养基的一半时, 表面就会逐渐形成子实体, 子实体长至棉塞时, 及时拔掉棉塞, 进行出菇管理。此时适当降低温度, 保持18~22℃, 空气相对湿度90%~95%, 10天左右即可采收。

6. 猴头菇采收

猴头菇子实体要在七八成熟时采收。标准为:子实体坚实, 孢子未弹射, 菌刺长度1~1.5厘米。若过熟采收, 菇体变黄萎缩, 商品价值低, 影响下一批蘑菇形成, 造成减产。采收后清理料面, 并停水5~7天。适宜条件下, 15~20天后会发生第二批蘑菇。一般采收3~5次, 但采收次数越多, 个体越小, 品质越差。

辽北地区 篇2

【关键词】地热井;下套管;完井;固井

引言

地热是来自地球内部的一种能量资源。地球上火山喷出的熔岩温度高达1200℃~1300℃,天然温泉的温度大多在60℃以上,有的甚至高达100℃~140℃。这说明地球是一个庞大的热库,蕴藏着巨大的热能。地热能是一种清洁能源,是可再生能源,其开发前景十分广阔。

通过对辽北地区地层条件、构造条件、地热资源生成条件、地温场特征的综合分析,在有利区的断层附近,具有生热和热储层的有利条件,是本区地热资源赋存的有利地区,结合以往生产资料,认为本区地热资源具有良好的开发前景。

由于常规地热井完井工艺一般采用三开钻井方式,每层套管都需要进行固井,候凝,钻塞,因此造成钻井施工周期较长。另外每层套管之间需要专用的套管悬挂器悬挂套管。增加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为此,在研究本区地层岩性的基础上,试验摸索了一次下套管完井固井完井工艺,通过4口井的试验,证明该工艺完全适用于本区地热井的完井。为地热井完井提供了一套新的完井工艺技术。

1.辽北地区地质特征

1.1地层

内自下而上出露的地层有:前震旦系(АnZ);中生界白垩系阜新组、孙家湾组;新生界第四系地层组成。

1.2地质构造

本区位于阴山纬向构造带与新华夏系第二沉降带交接复合部位,含煤盆地为断陷构造盆地,总体呈北北东向展布,為一东缓西陡的不对称向斜构造。盆地西缘主干断裂矼屯断裂控制着煤田的生成和展布。断裂构造经历了两次较显著的构造运动,一是燕山期新华夏构造成为控制铁法煤田主导构造体系;二是喜山期,使燕山期新华夏构造运动在本区的活化。既而产生了一系列断裂、褶皱等构造,断层皆为高角度正断层,沿裂隙多有火成岩侵入为第三系辉绿岩,产状为岩床。据矿井观测资料,煤炭采掘一旦遇到这期火山岩,矿井涌水量会突然增大。

1.3地温场特征

根据1985年大兴井田地质勘探7个钻孔地温梯度测试成果,恒温带平均深度29.17m,温度11.2℃,地层地温梯度变化在3.3~4.04°C/100m。属地温异常,说明区内具有地热资源生成的地质背景。

1.4热储及盖层

据本区地层岩性及其组合关系,应用地热地质理论分析得知,构成工作区热储及盖层的地层有:(盖层为白垩系孙家湾组、阜新组中上部地层及第四系地层,热储为白垩系阜新组底部砂砾岩及前震旦系古风化壳。

(1)盖层。白垩系孙家湾组、阜新组中上部地层及第四系地层,在阜新组中下部发育一层稳定且较厚的砂泥岩层,岩性为粉砂岩、泥岩,导热性差,是良好的盖层,总厚度在800~1500m。

(2)热储层。由中生界白垩系下统阜新组底部砾岩及前震旦系古风化壳组成。具有地热热水富集储存的空间,其热储的埋藏分布均受岩性及地质构造控制。

2.地热井完井工艺

2.1常规地热井完井工艺

一般情况下,常规地热井的完井工艺主要是:

一开:表层套管,下入339.7mm套管,钻深50-100m,固井水泥返高到地面。

二开:下泵室套管,下入273.9mm或244.5mm套管,钻深400-800米,固井水泥返高的地面。

三开:下生产技术套管,下入177.8mm或139.7mm套管(含筛管等),钻深400-800-完钻井深。固井水泥返高到设计的位置。

由于每层套管都需要进行固井,候凝,钻塞,因此钻井施工周期较长。另外每层套管之间需要专用的套管悬挂器悬挂套管。增加施工难度和施工成本。为此,在研究本区地层岩性的基础上,试验摸索了一次下套管完井固井完井工艺,通过4口井的试验,证明该工艺完全适用于本区地热井的完井。为地热井完井提供了一套新的完井工艺技术。

2.2地热井一次下套管完井固井工艺

该工艺主要是在二开和三开后,将生产技术套管和泵室套管通过变径套管短节连接在一起,一次下入井内,通过分流固井套管浮箍装置,配合水泥伞,采用“上固下不固”的工艺进行固井,从而达到一次下套管完井固井的目的。具体完井工艺示意图见图1所示。

钻至设计深度后,通井循环泥浆正常后,按如下程序下入套管:

引鞋+筛管+套管(水泥伞)+分流套管浮箍+套管+变径套管短节+泵室套管+水泥头。

3.现场应用情况

表1给出了4口的应用情况。

该工艺在本区使用4口井,施工成功率100%,通过运用该工艺提高了钻井队的工作时效,缩短钻井工期10-15天以上,节约了钻井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4.小结

4.1在研究本区地层岩性的基础上,试验摸索了一次下套管完井固井完井工艺,通过4口井的试验,证明该工艺完全适用于本区地热井的完井。为地热井完井提供了一套新的完井工艺技术。

4.2该工艺主要是在二开和三开后,将生产技术套管和泵室套管通过变径套管短节连接在一起,一次下入井内,通过分流固井套管浮箍装置,配合水泥伞,采用“上固下不固”的工艺进行固井,从而达到一次下套管完井固井的目的。

4.3该工艺在本区使用4口井,施工成功率100%,通过运用该工艺提高了钻井队的工作时效,缩短钻井工期10-15天以上,节约了钻井成本,经济效益明显.

参考文献

[1]安永海,孙瑞峰,辽宁省调兵山大兴项目区地热资源前景分析.《科技与企业》,2012年10期

[2]张文德,韩玉杰,白晓亮,辽宁省调兵山四家子村DR1地热井位置的确定.《科技创新与应用》,2014年20期

[3]关荣亮,孟凡彬,司长友,筛管顶部注水泥完井方法在地热井应用.《中国石油石油化工标准与质量》,2013年1期

辽北地区 篇3

一、主要病害种类

1. 猝倒病。

苦瓜苗期的主要病害, 幼苗出土不久从地上部分倒伏, 病部呈水渍状凹陷, 空气湿度大的时候病部腐烂, 病部及附近地表长出白色絮状菌丝体。该病病原为瓜果腐霉, 属鞭毛菌亚门真菌。育苗期间遇低温冷雨或者苗后浇水过多过勤, 易导致猝倒病发生。

2. 苦瓜病毒病。

是一种病毒病害, 近年有加重发生趋势。植株发病后, 节间缩短, 叶片变小, 叶面皱缩, 产生黄绿斑驳, 黄斑后期变成坏死斑。瓜表面出现稍凹陷水渍状黄绿色斑, 后期开裂露出鲜红色瓜瓤和种子。该病主要由黄瓜花叶病毒、甜瓜花叶病毒和西瓜花叶病毒单独或复合侵染。蚜虫和携带病毒的种子是主要的传播来源, 天气干旱高温, 有利于蚜虫发生, 病毒病发生严重。

3. 苦瓜霜霉病。

主要危害叶片, 初生淡黄色至鲜黄色病斑, 老化后变黄褐色, 叶背面病斑受叶脉限制呈多角形, 空气湿度大时生稀疏灰色霉层, 严重时叶片干枯, 造成严重减产。该病病原为古巴假霜霉菌真菌, 病菌在病残体上越冬。低温阴雨, 空气湿度高, 昼夜温差大, 田块排水不良, 均有利于发病。

4. 苦瓜白粉病。

主要危害叶片、叶柄和茎。叶片正背面初生圆形或不规则白粉斑, 后连片, 导致叶片逐渐变黄, 干枯。发病初期, 白粉斑较薄, 不容易发觉, 后期防治困难。发病严重时, 严重影响产量。该病病原为瓜类单丝壳白粉菌真菌。病菌以菌丝和分生孢子在寄主上越冬, 成为第二年的初侵染源。分生孢子借气流和雨水传播。高温高湿、光照不足, 寄主长势弱, 有利于病害流行。

5. 苦瓜枯萎病。该病在苦瓜生长的中后期发病较重。主

要危害苦瓜的根和根茎部, 被害植株最初表现下部叶片褪绿, 沿叶脉出现网状鲜黄色条斑, 发病叶片中午萎蔫下垂, 似缺水状, 但早晚能恢复, 后期全株叶片干枯死亡, 主蔓基部纵裂, 维管束变褐。病原为尖孢镰孢苦瓜专化型真菌。病菌主要以菌丝体、后垣孢子或菌核在土壤中和未腐熟的带菌有机肥中越冬, 成为第二年发病的初侵染源。调查表明, 连作、降水量大、雨日较多、地下水位高、排水不良是引起该病发生的主要条件。

二、防治技术

1. 种植田块的选择。选择土壤肥沃、疏松、有机质含量高, 排灌便利的田块种植, 忌连作。

2. 选用抗病品种。

可用从南方引进的大理苦瓜、玉溪苦瓜、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选育的翠绿系列等抗病品种。每年都应异地引进, 防止种性退化。

3. 种子消毒和苗床处理。

用55℃温水浸种15分钟, 不断搅拌, 待水温降至35℃以下, 再浸2小时, 能预防多种真菌和细菌病害。用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或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浸种2~3小时, 捞出后冲洗干净催芽。苗床用58%雷多米尔锰锌可湿性粉剂100克/亩拌毒土撒施, 然后播种, 能减轻苗期猝倒病和立枯病的发生。

4. 苗期病害的防治。

重点做好猝倒病和病毒病的预防, 可选用15%恶霉灵水剂4000倍液或53.8%可杀得干悬浮剂1000倍液, 每7天喷1次, 连喷2~3次, 效果显著。如发现有瓜蚜, 及时选用10%哔虫啉可湿性粉剂2000倍液, 防止媒介传播毒源。

5. 成株期病害的药剂防治。

辽北地区 篇4

关键词:大豆产量,气象条件,影响,辽北地区

辽北地区是辽宁省大豆的主产区, 从历史资料看, 大豆产量波动很大, 直接影响着大豆产业的发展。近年来, 随着生产水平的提高, 国家对大豆的栽培技术投入加大, 研究开发的大豆新品种层出不穷, 生产措施不断完善, 大豆产量也有较大提高, 但由于气候变化不稳定, 大豆产量的波动幅度也随之增大。为了找出影响大豆产量波动的主要原因, 利用计算机客观地分析大豆高产的气象因素, 以铁岭市农业科学院掌握的辽宁北部6个县 (铁岭、开愿、昌图、西丰、法库、康平) 1961~2005年原始数据为依据, 对大豆产量和气象条件进行相关计算和回归分析, 探讨大豆产量与热、水、光等气象条件的基本关系, 研究产量波动的实质、关键时期、影响程度及地域变化规律, 为合理有效利用气候资源、科学设计农艺措施、进一步促进大豆高产稳产提供科学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研究材料

大豆产量资料来自辽北6个县的数据及分析资料, 气象资料用铁岭市气象局相应年度的温度、降水、光照资料, 计算分析的计算机程序为《大豆模式化栽培研究》中的气象条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计算分析部分。

1.2 研究对象

大豆产量由趋势产量和气象产量构成。趋势产量由生产条件和人为栽培措施等因素决定, 气象产量由气象资源及其分布决定。因此, 研究气象条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必须用气象产量即逐年实际产量与趋势产量之差作为研究对象。

1.3 研究方法

辽北地区大豆从出苗至成熟, 至少需经14个生物旬段 (即5月上旬至9月中旬) , 对各县逐旬进行平均气温、降水和日照与产量的单、偏相关分析, 以相关系数大小与显著程度研究大豆产量与气象条件的供求关系。利用计算机的回归积分计算和逐步回归分析方法, 求出各旬的偏回归系数, 通过平均气温、降水量和日照时间等气象因素的单位变化量对大豆产量的影响程度, 筛选主要气象因子进入回归方程, 提出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气象因子和关键时期。再通过多项式配合曲线回归分析, 提出关键时期的临界气象指标, 建立大豆产量的预测预报数学模型, 以达到大豆气象产量的预报。

2 结果与分析

2.1 大豆产量的波动受气象条件制约

经45年气象产量和实际产量对比可看出, 各县的气象产量有12年均为负值, 致使铁岭市在这12年中大豆明显减产;有8年均为正值, 铁岭市大豆明显增产。

根据研究的气象产量预报方程, 计算出的估计产量 (预报产量) 和实际产量基本吻合, 充分说明大豆产量受气象条件制约。因为实际产量包含着不同的气象条件影响, 而预报产量是在计算出气象产量后加上趋势产量进行预报, 也考虑了气象影响, 因此, 辽北地区大豆平均单产波动主要是气象条件决定的。

2.2 气象资源总量对大豆产量影响不显著

统计45年历史资料, 大豆生育季节平均积温为2 989.5~3 150.9℃, 平均降水为394.1~580.7mm, 平均日照时数为1 084.8~1 261.1h。对大豆生育期间的温度、降水和日照总积累量与大豆产量进行相关分析, 共计算出18个相关系数, 除昌图县日照积累量与气象产量呈负相关外, 其余5个县的17个相关系数均不显著。

从以上计算分析可看出, 辽北地区气象资源总量和大豆生产供求矛盾不突出, 说明辽北地区温、光、水资源总量基本适合大豆生长发育的需求。

2.3 热量是影响大豆产量的主要因素, 而分布不适宜是影响的关键

回归积分计算比较各气象要素对产量影响程度可看出, 平均气温对产量的影响最大。通过计算得出, 平均气温每增加1℃, 最大可增产3.87kg, 最大可减产3.16kg, 影响变幅7.03kg。平均降水量每增加1mm, 最大可增产1.51kg, 最大可减产0.28kg, 影响幅度1.79kg。平均日照每小时增加1h, 最大可增产0.33kg, 最大可减产0.32kg。消除三者不同量纲影响, 以平均气温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最大。

另外, 经相关分析, 相关系数达到0.05信度标准的38个相关系数中, 平均气温占15个。由逐步回归分析, 选进最优方程的17个项次气象因素中, 平均气温占9项次。大量分析资料证明, 温度是影响辽北大豆产量的关键气象因子。

温度对大豆产量的影响是由于各生物旬段分布不适宜所致, 实际得出在铁岭5月下旬以前为负效应, 即温度增加产量减少;6月下旬至8月中旬为正效应, 即温度增加产量亦增;8月下旬以后又变为负效应。

以上分析可知, 辽北地区温度对大豆产量影响有一定规律, 幼苗期和鼓粒期, 随温度增加产量降低;开花结荚期, 随温度增加产量增加。根据这一规律, 在栽培上苗期应避免出现徒长苗, 采取蹲苗措施培育壮苗, 促进营养体生长, 避免花期过早出现。鼓粒期温度过高, 必然出现日照多降水少, 此时正是营养向籽粒输运的旺盛时期, 应注意灌水。

由关键时期的平均气温与大豆产量关系可以看出, 铁岭5月中旬平均气温高于21.2℃或低于15.9℃, 均表现为减产;6月下旬至8月中旬平均气温高于23.9℃或低于19.1℃均表现减产;8月下旬低于20.5℃表现为减产。

2.4 日照对大豆产量影响占有重要地位

经逐步回归分析, 在选进回归方程的17项次因素中, 日照占有4次。从相对变差看, 日照相对变差为18.6, 仅次于平均气温 (23.9) 。通过计算分析得出在辽北地区日照对大豆产量影响基本为无规律变化, 主要是各县所处地理位置不同, 大气云团和降雨过程影响不同所致。有的生育期日照足以满足需要, 如再增加必然带来温度增高, 而促使植株徒长或缩短开花时间, 减少花量, 降低结荚率, 导致减产;有的生育时期日照少, 不利于干物质积累, 鼓粒速度慢, 秕荚多, 也导致减产, 如增加光照, 则显著增产。

2.5 关键旬降水是影响大豆产量不可忽视的因子

经逐步回归分析, 降水对大豆产量的影响在5月下旬以前和8月上旬以后为负效应, 6月上旬至7月下旬为正效应。因此, 在栽培上应积极重视降水的关键时期, 注意天气预报有无降水, 降水过程如低于临界指标, 应灌水予以补充, 如高于临界指标应积极排水。

3 气象产量预测预报

搞好气象产量预报, 对于及早发出市场信息和为政府有关部门及农民种粮大户安排生产和销售贸易计划有极其重要的意义。通过研究辽北地区气象条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 基本确定了主要气象条件对大豆产量影响的程度、关键时期及临界气象标准, 对指导大豆栽培获得高产有重大作用。虽然温度、降水和日照之间互相影响、互相牵连, 三者以一个有机整体与不同发育时期的大豆植株组成一个复杂的统一体, 但还是可以应用气象产量最优回归方程, 对其定量地加以描述。将有关的气象指标代入方程中, 得到气象产量值, 然后将前3年实际平均产量作为趋势产量, 并与气象产量一同运算, 即趋势产量加气象产量便得到预报产量。

参考文献

[1]魏淑秋.农业气象统计[M].福州:福建科学技术出版社, 1985.

[2]运筹学试用教材编写组.运筹学[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1985.

[3]陈雅娟, 贺振昌.气象条件对大豆产量的影响[J].计算机农业应用, 1988 (1) :23-25, 26.

[4]徐中儒.回归分析与试验设计[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8.

辽北地区 篇5

1 疫病

1.1 发病特点

属真菌性病害, 主要危害叶片、果实和茎, 特别是茎基部最易发生。幼苗期发病:多从茎基部开始染病, 病部出现水渍状软腐, 病斑暗绿色, 病部以上倒伏。成株染病:叶片上出现暗绿色圆形病斑, 边缘不明显, 潮湿时, 其上会出现白色霉状物, 病斑扩展迅速, 叶片大部软腐, 易脱落, 干后成淡褐色。茎部染病:出现暗褐色条状病斑, 边缘不明显, 条斑以上枝叶枯萎, 病斑呈褐色软腐, 潮湿时斑上出现白色霉层[1]。果实染病:病斑呈水渍状暗绿色软腐, 边缘不明显, 潮湿时, 病部扩展迅速, 可全果软腐, 果上密生白色霉状物, 干燥后变淡褐色、枯干。疫病是造成田间死枝、死棵的主要病害, 高温高湿、重茬种植发病重。

1.2 防治方法

可用72%克露700~800倍液、70%甲霜灵锰锌或70%乙磷铝锰锌500倍液、64%杀毒矾500倍液+85%乙磷铝500倍液、70%代森锰锌500倍液+85%乙磷铝500倍液、75%百菌清800倍液防治, 交替使用, 5~7 d喷1次, 连续2~3次, 阴雨天, 用百菌清粉尘剂12~15 kg/hm2喷施;75%百菌清可湿性粉剂600倍液、70%代森锰锌400倍液等喷雾。

2 病毒病

2.1 发病特点

主要是蚜虫传毒造成的。花叶型:嫩叶上出现黄绿相间的斑驳, 叶面凹凸不平, 叶片畸形、变小。丛枝型:植株矮小, 节间变短, 叶片狭长, 小枝丛生, 但不落叶。黄化型:叶片自下而上逐渐变黄, 落叶、落果。高温干燥、土地干旱、重茬地以及蚜虫发生早增加了传播媒介, 易发此病。

2.2 防治方法

早期及时防治蚜虫, 用10%吡虫啉1 500倍液喷雾。病初用20%病毒A可湿性粉剂400倍液、5%菌毒清300倍液、1.5%植病灵乳剂500倍液喷雾, 7~10 d喷1次, 连防3~4次。

3 炭疽病

3.1 发病特点

该病是引起田间落叶的主要病害。根据田间症状和不同侵染源, 分为黑色、黑点和红色炭疽, 法库县以黑色炭疽为主。黑色炭疽叶、果、茎枝均可感病, 多为老叶和成熟果实, 叶片感病出现水渍状褪绿斑点渐成圆形, 中央灰白, 有轮纹状黑色小斑点;病果长圆或不规则形, 褐色水渍状凹陷, 有隆起不规则状轮纹, 密生黑色小粒点, 空气干燥时, 病部失水变薄, 易破裂[3]。茎枝感病, 病部褐色凹陷不规则, 表皮易破裂。高温高湿、密度过大、氮肥过多有利于该病发生蔓延。

3.2 防治方法

可用波尔多液100倍液或50%多菌灵可湿性粉剂1 000倍液、70%甲基硫菌灵超微可湿性粉剂1 000~1 200倍液、80%炭疽福美可湿性粉剂800倍液、50%苯菌灵可湿性粉剂1 500倍液喷防, 隔10 d喷1次, 共喷2~3次。

4 疮痂病

4.1 发病特点

又名细菌性斑点病, 为细菌性病害, 多在高温多雨的地区和季节发生, 造成大量落叶、落花和落果。主要危害叶片、茎枝, 果实、果柄也可受害。叶片感病初期出现许多圆形或不规则状的墨绿色至黄褐色斑点, 有时出现轮纹, 病部不整齐隆起, 呈疮痂状。茎枝感病后呈不规则状条斑或斑块。果实感病后出现圆形或长圆形墨绿色病斑。高温高湿、土壤透气性差等原因使植株发病重。

4.2 防治方法

可用70%甲基托布津可湿性粉剂600倍液, 或可杀得或72%农用链霉素或新植霉素3 000~4 000倍液喷雾[4]。

辣椒病多难防治的主要原因是肥害缺素和药害失衡造成的生理障碍, 导致植物体衰败坏腐染病。如病毒病系氮、磷过多引起的锌吸收障害症, 有机肥施用少引起的缺硅、钼障害症;真菌性病害是缺钾、缺硼引起的病害;细菌性病害是缺铜、缺钙引起的病害。因此, 应在植物保健即保障各种营养供应平衡的立场上防病。同时, 必须加强田间管理, 合理密植, 进行轮作;及时清除田间重病株;适时适量追肥, 增强植株自身抗病能力;雨后注意及时排水、中耕, 创造不利于病害流行的条件。

参考文献

[1]吕佩珂, 李明远, 吴矩文.蔬菜病虫原色图谱[M].长春:吉林科学技术出版社, 1998.

[2]张永恒, 常海月.三樱椒高产栽培技术[J].河南农业, 2008 (17) :35.

[3]武学斌.三樱椒高产栽培技术[J].农业科技通讯, 2010 (4) :173-174.

辽北地区 篇6

1 调查对象与科研方法

1.1 调查对象

该文以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卫生职业技术高等专科学校这三所高校300名在校大学生为调查对象。

1.2 科研方法

1.2.1 调查问卷法

走访铁岭市高校的篮球教师,了解他们对“三人制篮球”在铁岭高校推广的意见和建议;对铁岭市高校大学生进行问卷调查,了解他们对“三人制篮球”在铁岭高校开展的看法。

1.2.2 数据统计法

对调查得到的相关数据进行统计计算。

2 结果与分析

2.1“三人制篮球”运动的产生和发展

三人篮球是运动者在篮球半场进行的一项衍生运动,学名三对三斗牛,是在“正规(FIBA)规则的技术所兴起的一项新兴休闲运动。三人篮球源于20世纪60年代中页,美国纽约的一种叫街头篮球的体育运动。美国人奈斯密斯博士创造了篮球运动之后,纽约人霍尔考比·洛克就把一些问题少年聚集到公园,开展一种半场形式的篮球对抗比赛,这些少年得以改邪归正,有的还成为篮球明星,后来斗牛爱好者把这个公园取名为纽约洛克公园。洛克公园后来成为篮球爱好者追梦的场地[1]。

2.2 我国“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情况

现如今,三人篮球在我国开始迅速推广,仅从报道中看北、上、广等一线城市都举办了规模很大的“三人制篮球”比赛,其中以广州开展得较早,影响也较大。广州地区的首届大规模的“三人制篮球”比赛——“阿迪达斯杯”三人篮球挑战赛于2000年8月24日拉开战幕,前后历时3个月,广东宏远队出席了开幕式。共计有500余支队伍报名参加,利用双休日在广州体育场进行了比赛。此后广州年年都举办较大规模的“三人制篮球”比赛。

2.3“三人制篮球”运动在铁岭市三所高校的开展情况

辽北地区的高校学生对于三人篮球的参与程度是非常高的,对于三人篮球这项运动有所了解的学生占到78%,有46%参加过三人篮球的运动进行课外活动,有68%和67%的学生对于三人篮球这项休闲运动感觉可以增强体质以及愉悦身心,有81%的大学生觉得三人篮球可以丰富他们的业余生活,现如今有句话叫“要么读书要么锻炼,两种修行必须走在同一直线上面”,因为这个原因有36%的学生希望可以在今后的体育课堂以及业余生活当中参与其中。这也与三人篮球在辽北地区的举办有直接与间接一些关系(见表1)。

辽北地区有三所高校——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辽宁职业技术学院、铁岭卫职业技术学院,其中铁岭师范高等专科学校男子篮球队获得辽宁省大运会篮球联赛B组冠军。在铁岭地区篮球运动开展得很好,学生参与的主动性很高,三所高校对于场地得设置倾向于广大学生,这也对三人篮球的开展有着良好的前提条件,对这三所高校进行相关得调查分析可以得出,将近49%的大学生热爱篮球这项运动,是三大球运动当中排名最高的,大多数学生对于三人篮球这项休闲运动想要了解尝试,有将近36%的学生对于三人篮球一无所知,但是这并不影响三人篮球在辽北高校大学生心目当中的位置,这项体育活动已经成为他们课后业余文化生活的重要组成部分(见表2)。

2.4 高校对于开展三人篮球运动的有利因素

2.4.1 场地因素对于三人篮球影响不大

因为国家教育部对高校大学生进行扩招,体育场地的设置相对于当今的人数有点捉襟见肘,三人篮球打破了这一界限,没有更多的限制,没有更多的得参赛条件,一块场地一个篮球架就能组织一场酣畅淋漓的赛事,只要双方各有3个人进行比赛即可,简单实用,方便快捷。

2.4.2 三人篮球运动的规则简单,娱乐性强大

表3可以得出:三对三篮球的技战术是比较简单实用的,没有快攻,这样对于篮球参与者的体能要求就大大降低了,但是由于人数参与少,防守的面积增大了,防守难度自然增加了,所以降低了很大的进攻难度,得分成为赢得比赛的关键,这项运动以投球入框为主了,进攻不得分使得学生不会对这项运动产生性趣,自我价值的体现从整个三人篮球的进攻当中得以体现出来[4]。这项运动的价值就显现出来了,具有很强大的观赏性。

2.4.3 三人篮球运动在高校中开展可以吸引更多赞助对运动开展

三人篮球独特的优势如下。

(1)尽管高校的篮球场地设施与社会相比相对完善,能够单独地举办一项“三人制篮球”赛事,由于高校人才较多,更能吸引广大学生参与其中,比赛组织者更好地举办赛事,形成更好地业余文化生活,赛出朋友,赛出风格。

(2)高校学生已经成为特殊的消费群体,有一些人需要特定的产品,例如文化生活用品,手机、饮料、运动品牌,这类消费群体,更能够吸引有意的公司对于三人篮球进行赞助,更好地推广这项全民健身运动。

3 结论与建议

3.1 结论

(1)辽北地区三人篮球已经成为一项大学生喜闻乐见的体育活动,他的文化包含得不仅仅如此。

(2)三人篮球因为规则简单、娱乐性强、对于场地设置不高等原因,吸引很多的赞助的同时更对迅速在高校开展“三人制篮球”运动有利,更对利于高校体育的发展有着更为长远的意义,对于当今大学生培养终身体育的观念有着更为积极的作用。

3.2 建议

(1)三人篮球这项运动的开展已经不是新生的事物,三类城市高校的开展有待于加强与完善,所以更需要教育局政府的大力扶持,更好地举办相关赛事,让当代大学生更全面地了解三人篮球,使这项运动更好地推广,将成为今后高校体育未来发展一个重要方向。

(2)由于三人篮球的普及很快,它将会吸引更多的赞助商进行投资,但是也要避免过度商业化对于三人篮球这项青春项目带来一些不必要的困扰,过度得商业化势必影响高校的其他教学活动,它的作用使促进体育教育活动。

(3)由于三人篮球因为规则简单、娱乐性强、对于场地设置不高等特点,广大学生应该经常组织参与相关赛事,这不仅仅是一种运动更是一种精神文化的体现,拼搏,洛克精神等等,把整个运动在大学当中推广直至普及到社会的各个角落,包括企事业单位,部队。提高社会对于三人篮球的认知度,大家就会参与其中并发扬光大这项休闲活动,从而培养出更多的CUBA以及省专业队队员。

参考文献

[1]中国篮球协会.篮球竞赛规则[M].北京:明日报出版社,2003:45.

[2]邓飞.“三人篮球赛”的发展状况及我国的现状[J].西安体育学院学报,1999(4):50-52.

[3]侯磊,刘媛粒.试论高校三人篮球赛的特点及价值[J].四川体育科学,2004(4):50-51.

[4]万家牧.高校开展半场三人制篮球赛的价值[J].辽宁师专学报,2005(1):60-61.

[5]毛伟民.论“三人制”篮球比赛的健身与娱乐价值[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2006(1):68-70.

[6]张战毅,郭瑞.我国三人制篮球运动的开展状况及对策研究[J].新乡师范高等专科学校学报,2006(2):125-126.

[7]刘柏山,刘德洪.对高校开展篮球三对三比赛的有利因素分析[J].高师理科学报,2006(2):116-118.

[8]王华.论三人篮球对高校体育教育的促进[J].宿州学院学报,2006(2):142-143.

[9]郭学勤,吴俊涛.技工学校开展三人制篮球活动的可行性研究[J].沈阳体育学院学报,2005(3):105-106.

[10]罗勇,王晓明.“三人制”比赛法在篮球必修课教学中的实验研究[J].成都体育学院学报,2001(6):55-57.

辽北地区 篇7

1流行特点

调查诊治中发现如下特点: (1) 在辽北地区猪传染性胸膜肺炎一年四季均可发生, 秋季发病率偏高, 特别是在昼夜温差较大时, 本病发病率较高。 (2) 成年猪不发病, 仔猪和架子猪发病率高, 通常达到30%以上, 并有较高的死亡率, 治愈者往往生长迟缓, 成为僵猪。 (3) 不同县区养殖场病原菌株对抗菌药物敏感性有一定差异。 (4) 个别养猪场使用疫苗免疫接种后仍然会发生本病。 (5) 猪场一旦出现本病后不易根除, 在一定的条件下会诱发此病。

2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

2.1临床症状

本地区症状多表现急性型, 病猪发热, 体温升高至40~41℃, 高热稽留;精神萎顿, 食欲消失, 全群食欲也明显下降;咳嗽, 明显呼吸困难, 呈腹式呼吸;体表皮肤初期多表现苍白, 发病1 d后耳梢和鼻盘青紫, 皮肤呈暗红色;4~5 d不死者出现眼睑和皮下水肿, 腹下和四肢出现出血性紫癜, 明显消瘦;发病猪群拥挤至角落。本病死亡率高, 临死前口鼻通常流出泡沫样液体, 有的经用药后治愈, 有的病情稳定转为慢性, 生长迟缓。

2.2病理剖检变化

病理剖检变化以胸腔器官普遍性浆膜炎症为主。

2.2.1肺浆膜浆液性炎

见于急性和突然死亡的病猪, 表现肺组织器官肿大, 表面湿润光亮, 间质增宽, 透明感增强, 切面流出泡沫样淡红色液体;胸腔液体增多, 色泽变深, 有混浊絮状物;心肌水肿, 特别在心房处明显, 心包液混浊。

2.2.2肺浆膜纤维素性炎

多数剖检为该病理变化。肺通常发生淤血、肿胀、炎症, 肺表面有不同程度厚度的灰白色或灰黄色纤维蛋白膜状物质, 出现纤维素性胸膜肺炎, 肋胸膜表面也有不同程度的灰白色纤维素渗出;病程较长的病猪肺与肋胸膜粘连, 支气管中有黏液样渗出物, 肺门淋巴结出血, 心脏表面粗糙, 有纤维素渗出, 心包液明显增多, 并混有脱落的膜状物。个别急性死亡病猪呼吸衰竭诱发急性肺气肿变化。

2.2.3其他器官炎症

其他组织器官没有特征性病理变化, 胃肠和肝脏主要表现不同程度淤血。

3实验室诊断

根据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和病理剖检变化作出疑似诊断, 进一步诊断需进行实验室微生物学检查。

3.1涂片镜检

取病猪心和肺门淋巴结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可见革兰氏阴性、呈多种形态、无芽孢的球杆菌或长杆菌。

3.2细菌分离鉴定

无菌采取病死猪肺病变部位、胸腔渗出液病料接种于巧克力培养基上, 37℃培养24 h, 可长出边缘整齐、半透明、针尖大小的圆形光滑菌落。挑取典型菌落涂片, 革兰氏染色镜检, 镜下可见短杆状、球状或短链状的革兰氏阴性杆菌。

3.3生化试验

分离菌株能发酵葡萄糖、麦芽糖、蔗糖、乳糖, 产酸不产气;能使尿素酶斜面变成粉红色。

3.4卫星试验

将分离菌均匀涂布于不加辅酶A胰蛋白胨大豆肉汤琼脂平板上, 用金黄色葡萄球菌做滋养菌划一直线, 37℃培养24 h, 出现“卫星”现象。

3.5药敏试验

将分离的病原菌落用涂布法接种到巧克力培养基上, 选用蒽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头孢噻呋钠、头孢曲松钠、盐酸林可霉素、安普霉素、卡那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庆大霉素、氟苯尼考、强力霉素等不同药物药敏纸片均匀贴布在平板上, 置37℃培养24 h, 取出观察结果。

结果表明, 从各发病猪场分离的病原菌对各类抗菌药物敏感性不完全相同, 本地区全部病原菌对头孢噻呋钠、头孢曲松钠和氟苯尼考呈高度敏感, 无耐药现象;对蒽诺沙星、环丙沙星、氧氟沙星、强力霉素、磺胺间甲氧嘧啶、磺胺六甲氧嘧啶大多数高度敏感, 偶尔出现耐药菌株呈现低敏;对林可霉素中敏;对庆大霉素、卡那霉素、安普霉素多为低度敏感。

4综合防治措施

4.1加强饲养管理

4.1.1改善饲养条件, 隔离病猪进行单独治疗, 无价值的病猪淘汰;同时, 加强环境消毒, 稳定猪舍温度和加强通风, 减少发病诱因;减少猪群的饲养密度, 避免从发病猪场引进生猪。

4.1.2全群投药拌料, 定期使用药物预防, 建议每吨料使用强力霉素500 g、磺胺间甲氧嘧啶800 g拌料, 连喂7 d, 停药1 d, 再加喂5 d, 可明显控制本病的发生。

4.2免疫接种

猪副嗜血杆菌血清型多, 毒株变异快, 没有确切的预防疫苗。建议用养殖场分离的病原菌做成简易灭活苗, 有一定的针对性。

4.3药物治疗

通常采用下列两种不同类的抗菌素药物联合治疗, 按说明剂量加倍, 同时配合地塞米松磷酸钠注射, 每天注射给药1次, 5 d为1个疗程。第一类:头孢噻呋钠、头孢曲松钠;第二类:磺胺间甲嘧啶、磺胺嘧啶钠;第三类:多西环素、氟苯尼考;第四类:环丙沙星、蒽诺沙星、氧氟沙星。

5体会

5.1猪传染性胸膜病在本地区广泛存在, 发病频繁, 近年来呈上升趋势, 通过病理剖检特点容易作出初步诊断。

5.2在防治时, 要使用联合用药方式, 配合地塞米松抑制渗出, 可明显增强治疗效果。

辽北地区 篇8

1 材料

1.1 试验菌种

来源于本地区11家肉种鸡场和商品肉鸡场的发病鸡, 取病料分离培养而得。

1.2 药品与试剂

致病性大肠杆菌阳性血清, 购自中国兽药监察所。西药药敏纸片购自北京天坛药物生物技术开发公司, 中草药药敏纸片为自制 (相当于含原生药10 mg/片) 。

中草药组方 (每克) :双黄连 (金银花0.40 g、黄连0.60 g) 、白头翁散 (白头翁0.35 g、黄连0.25 g、黄柏0.25 g、秦皮0.15 g) 、三黄加白散 (黄连0.35 g、黄柏0.25 g、黄芩0.25 g、白头翁0.15 g ) 、苦参合剂 (苦参0.60 g、黄连0.40 g) 、鱼腥草粉剂 (1.00 g) 、穿心莲粉剂 (穿心莲粉剂1.00 g) 。用时浓度相当于含原生药1 g/mL。

2 方法与结果

2.1 致病性大肠杆菌的分离与鉴定

2.1.1 菌种的分离

剖检病死鸡, 无菌采取病死鸡的心血、肝脏病料接种于乳糖胆盐肉汤培养基中进行增菌培养, 进一步移接至伊红-美兰琼脂培养基, 37 ℃培养24 h, 挑选典型菌落接种到斜面培养基上作为试验菌种保存。

2.1.2 生化试验

按常规方法进行。结果表明:分离的菌种能发酵甘露醇、麦芽糖、葡萄糖、蔗糖、乳糖、鼠李糖、蕈糖、果糖, 产酸产气;靛基质试验和M.R.试验阳性;山梨醇、鸟氨酸试验结果阳性;V-P试验和卫矛醇、肌醇、硝酸盐、酒石酸盐、水杨素、精氨酸水解酶、阿拉伯醇、血清菊糖、鸟氨酸、精氨酸脱羧酶、丙氨酸盐、乙酰胺利用试验结果阴性。上述试验结果表明病料中分离出的细菌是病原性大肠杆菌。

2.1.3 血清型鉴定

采用试管凝集方法, 在每毫升含10~60亿菌体抗原的肉汤培养物中加入等量的被检动物菌体抗原阳性血清, 摇匀, 在2~3 min内发生凝集反应者为阳性反应, 不发生凝集反应者则为阴性反应, 根据阳性血清的抗原种类判定被检菌株的血清型。结果见表1。

2.2 诱导前药敏试验

根据血清学试验, 将优势血清型O78作为进一步试验研究对象。试验前将试验菌种在无药乳糖胆盐肉汤培养基上继代接种培养10代, 尽量消除已产生的耐药性。采用纸片扩散法进行药敏试验, 结果见表2 。

2.3 耐药诱导试验结果

注:抑菌圈直径<10 mm为不敏感, 10 mm≤抑菌圈直径<15 mm为中度敏感, 15 mm≤抑菌圈直径<25 mm为高度敏感, 抑菌圈直径≥25 mm为极度敏感。

根据上述试验结果, 选取原始药敏试验中抑菌直径≥15mm的抗菌药物作为进一步试验研究对象进行耐药诱导试验。操作方法: (1) 取已加入5 mL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的试管27支, 在无菌操作台上将第1~26管中分别用微量移液器移入一种抗菌药物原液, 计算移入药液的量, 使各管中抗菌药物浓度达到抗菌原液的1×10-5, 混匀, 并作好标记, 第27管作空白生长对照。 (2) 将试验菌种接入各试管中, 作抗菌药物的适应性培养, 37 ℃培养24 h, 结果大肠杆菌均能在该浓度培养液中生长良好。 (3) 另取已加入5 mL乳糖胆盐发酵培养基试管27支, 用同样无菌操作方式, 将试管中各抗菌药物抗菌原液稀释至1×10-4, 同样作好标记, 将上述适应培养的大肠杆菌相对应地移接至该浓度培养基中, 37 ℃ 培养 24 h。 (4) 在大肠杆菌在培养基上生长良好时即可移接入下一个10倍梯度的对应抗菌药物培养基中继代培养, 否则仍在同一梯度中继代培养, 直至生长良好, 同时记录细菌的生长情况, 观察培养结果。耐药诱导试验结果见表3 。

2.4 耐药诱导后的药敏试验结果

当细菌不断适应含药培养基环境而产生耐药性后, 随着抗菌药物浓度的10倍递增, 在某一浓度仍无法继续良好生长和继代时, 即可停止该药物的耐药试验, 保留末代产生耐药的菌种, 并分别用纸片法作末代耐药菌种对抗菌药物敏感试验, 结果见表4。

2.5 敏感性恢复试验结果

将已经产生耐药性的大肠杆菌末代培养物分别移接至无药的乳糖胆盐肉汤中继代培养, 并作原耐药名称的标记, 37 ℃培养24 h为一代。每代培养后, 均用原抗菌药敏纸片作药敏试验, 直至细菌对已耐药的抗菌药物敏感性最大程度的恢复, 即可停止继代培养, 并记录试验结果。结果见表5。

3 结论

(1) 鸡大肠杆菌病在铁岭地区普遍存在, 分离的致病性大肠杆菌血清型为O1、O2、 O35、O36、O78、O111, 其中O78为优势血清型。

上一篇:蚁群系统算法下一篇:中国银行标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