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共事业费

2024-09-21

公共事业费(精选12篇)

公共事业费 篇1

摘要:本文采取了一种基于支持向量机的预测方法对公共事业费的支出情况进行了预测。计算结果证明,这种方法与传统的方法相比,具有更好的泛化能力,可以使神经网络方法出现的过拟合、网络结构难以确定等问题得到有效地解决,因而该方法可以作为一种新途径用于研究此类问题。

关键词:支持向量机,公共事业费,费用预测

0 引言

目前,在公共事业费预测过程中,人们一般选择使用参数法、时间序列方法、灰色系统理论方法等对公务事业费的支出情况进行预测,事实证明这些方法都取得了良好的预测效果。但在外界环境中公共事业费会受到许多复杂因素的影响,没有一种预测方法可以做到面面俱到,一般只能侧重于问题的某一个或几个方面。因此,可以说一种能够保证在所有情况下都可以得到完美的预测结果的预测方法是基本不存在的。

现行的公务事业费预测过程一般是这样的:分析人员首先选取几种合适的候选模型,分别用这些模型对公务事业费进行初步预测;然后基于上述模型进行预测,结合个人以往的工作经验和通过模型所获得的信息综合分析预测结果的可行性,再在分析结果的基础上优选一个可预测公务事业费的最佳模型进行预测。但事实上,他们只是简单地对几种候选模型进行了一个筛选工作,而没有做到根据每个模型所具有的特点从而将多个模型进行一个有效的组合,使预测结果更加科学可信。

有些专家认为:为了使模型的拟合能力得到有效地改善,同时也使每个预测模型所获得的有用信息能够得到充分的利用,可以将两种无偏的单项预测模型相结合,从而得到出一种新的组合方法,这种新的组合方法结合了两个单项预测模型的特点,提高了预测的精度,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并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最优组合预测方法[1]。目前组合预测方法的相关研究正处于一个火热的状态。

所以,与传统方法相比较用组合预测模型对公共事业费进行预测得到的结果更加科学可信,该方法适合用于对公务事业费的预测。

1 基于熵技术的最优组合预测方法

因此组合预测模型对事物在样本期内预测的绝对误差为:

相对误差为:

通过上述分析我们可以发现,最优组合预测方法预测的重点在于先要确定最优组合权系数。对此,许多专家和学者提出了很多套优化标准以及以最小方差法、时变加权最小二乘法、卡尔曼滤波法、目标/多目标规划法、贝叶斯法、AIC准则法、AHP法、小波神经网络法、无约束/有约束最小二乘法、模糊综合评判法等为代表的确定权系数的方法[2]。这些预测方法可以很好地解决不同的问题。在具体应用环节,应该具体问题具体分析从而选择合适的确定权系数方法。

本文从公务事业费消耗预测的实际情况出发,并且综合考虑对预测方法的评价指标,利用评价值所提供的有效信息,认为可以引入熵的概念,提出采用熵技术对组合预测权系数进行确定。

2 基于熵技术的组合权系数确定

2.1 熵

1865年,德国物理学家鲁道夫·克劳修斯(Rudolf Clausius)在其提出的热力学第二定理中第一次提出了熵的概念,他认为熵是物质的状态函数,即状态一定时,物质的熵值也一定。

也可以说熵变只和物质的初末状态有关。此后科学家为此进行了大量的研究。1889年,玻尔兹曼将熵与系统的微观状态函数有机结合来定义熵的统计意义。在他的学说中,熵相当于一个系统混乱度的量度,即玻尔兹曼熵。1948年,美国人Shannon又将玻尔兹曼熵视为随机事件的不确定性或信息量的量度,提出“信息熵”的概念,经典信息论由此应运而生[3]。

基于熵技术确定组合权系数,实际相当于一个针对各种预测方法的多指标评价问题。假设多指标评价问题的方案集是A={A1,A2,…,Am},评价指标集是F={f1,f2,…,fn},X={xij}m×n评价矩阵,其中xij为第i个方案在第j个指标下的属性值。假设全部的决策方案中的指标fj基本一致,说明在排序评价决策方案时指标fj没有任何参考作用,遇到此类情况可将fj指标的权重设为0。

通常情况下,某一指标的指标值变异跨度越明显,其信息熵越小,决策者通过该指标所获得的信息量越大,也就是说对于决策方案的排序,这项指标所拥有的参考价值越大。反之,假设某一指标的指标值变异跨度越不明显,其信息熵就越大,决策者通过这项指标所获得的信息量就越小,也就是说在方案排序时,这项指标的参考价值越小,相应的指标权重也越小。这就是多指标决策时熵指标的应用原理。

评价指标的熵:假设一个评估项目中有n个被评价对象和m个评价指标,则可用下式表示第i个评价指标的熵权wi:

2.2 预测方法权系数的确定

本文拟用熵与判断矩阵相结合的方式来确定各预测方法的权重系数。以下是分析过程[4]:

(1)经过综合考虑各相关指标等得出n个比较合理的方案,后续将对这n个方案进行分析和评价。

(2)确定每个方案的评价指标有m个,则每个方案的各目标值构成矩阵。

以下列公式标准化目标矩阵R′后得到矩阵R,R的元素为:

定义评价指标的熵:在有m个评价指标,n个被评价对象的评估问题中,第i个评价指标的熵定义为:

假定,当fij=0时,fijlnfij=0。也可以选择k使得0燮Hi燮1。

(3)加熵Hi得规格化评价矩阵A。

(4)确定各预测方法的权重。

对规格化矩阵直接加权,得到各预测方法的评价值,再通过归一化处理所获得的预测方法的权重。

1)评价指标的合并。

主要是要综合考虑对某一种方法的各项指标评价值,以此获得对于所研究的预测方法的综合评价值。

具体方法有:直接加权法,理想点距离,与理想点贴近度等。

2)预测方法权重。

主要是依据对各种预测方法的综合评价值,得出预测方法的权重系数。

基本方法有:直接归一化,考虑几种评价指标的合并方法进行综合后再归一化等。

3 应用分析

本文以某单位某10年的公务事业费开支标准为研究对象,通过上述步骤对该单位的公务事业费开支进行预测。

3.1 研究对象的选取

选取某10年的公共事业费开支标准(单位:万元)为研究对象,具体数据如表1所示。

3.2 基本预测方法选取

目前在公共事业费实际预测过程中有许多的预测方法,其中应用频率比较高的是BP神经网络方法,此外还有指数函数方法、幂函数方法和GM(1,1)方法。在下文中,将对这几种方法进行重点分析。

3.3 评价指标集

在指标评价中,有许多预测方法可供选择,并且每种预测方法的评价指标也有一定差别,严格来讲没有一种预测评价方法是相对固定的,也不能说哪一种评价方法是绝对有效的。实际应用时,大部分决策者擅长采用基于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或误差绝对值求和达到最小的评价准则。但就本文来看,在预测评价时更应该深入研究一下预测方法。严格来讲,预测模型仅仅是关系预测效果好坏的重要因素之一,除此以外,决策者对预测方法的信赖程度、对预测结果的取舍,都有可能影响预测结果的准确度。鉴于此,对预测方法的综合评价是有必要的。可引入对预测效果的主观评价指标,设定以下评价指标集来评价所采用的预测方法是否准确。

(1)模型对于预测问题的适用程度。预测模型对所分析问题的适应性,即为模型的适用程度。譬如:选用的预测模型比较适用于短期预测而非中长期预测,但实际上是要对预测对象进行中长期预测时,在该组合预测问题时就有可能出现明显的误差,误差越大,其适应性越差。而对平稳过程的分析以及对非平稳过程的分析也都如此。

(2)模型拟合值对参与建模数据的偏差。通常情况下评价一个预测模型最一般、最基本的标准就是与传统的基于误差平方和达到最小或误差绝对值求和达到最小的评价准则相一致[5]。

(3)模型对测试数据的偏差。与仅用参与建模数据的拟合情况来评价显得更为科学,在一定程度上更能体现了预测模型的推广性能。

(4)决策者的信赖程度。该因素表示的是决策者对预测模型的喜好程度,虽然在一定程度上具有主观性,但也能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出决策者的实际工作经验,可以做到将专家知识融入预测过程中。

3.4 评价矩阵的确定

对于定量分析出的指标评价值,可直接用其数值进行分析。由于本文引入了定性分析指标,因此需要对定性评价值进行量化处理,根据分析结果,给各方案赋定性评价值:“好”、“一般”等等。对所赋的定性指标的量化方法可采用Bipolar尺度。选10点标度,从终点开始,给最优属性赋10点,给最差属性值赋0点[6]。如图1所示。

通过计算求取以及咨询专家后给出的评价矩阵如表2所示。

3.5 专家意见的综合

计算权重:

BP神经网络网络模型的权重为0.1016,幂函数模型的权重为0.2167,指数函数模型的权重为0.4307,GM(1,1)模型的权重为0.2510.

3.6 预测结果

根据上述方法,对几种预测方法的结果进行加权后得到的结果为1214.8万元。根据上述组合预测模型,计算出该单位下年的公务事业费标准应为1214.8万元。

4 结论

利用基于熵权的最优组合权系数的确定方法与一般的权系数确定方法相比这种方法更侧重于实际的应用效果,因为它较具有能综合考虑到预测过程中多个影响因素,能更加充分地利用每个预测模型所获得的信息,能有效地改善模型的拟合能力并且提高预测的精度等特点。同时这种方法也考虑到了实际过程中预测人员的主观因素的影响,能充分利用专家知识,所以这种利用基于熵权的最优组合权系数的确定方法是较为符合公务事业费费用预测的实际情况的。

公共事业费 篇2

《公共事业管理》

包括本科在内的各科复习资料及详细解析,可以联系屏幕右上的“文档贡献者” 满分100分

一、名词解释(每题5分,共25分)

1.公共事业

2.政府

3.狭义的社会事务

4.公益性研究

5.卫生事业

二、论述题(每题15分,共75分)

1.我国公共事业的基本内涵是什么。

2.谈谈你对事业单位社会化的理解。

3.政府为什么要管理教育事业?

4.现代公用事业主要包括哪些基本内容?

论公共事业腐败及其治理 篇3

摘要:公共事业腐败是指提供准公共产品的各类公共事业组织及其工作人员,利用组织资源、自己的特权为个人或小集团牟取非法利益的行为,具有复合性、隐蔽性等特点。公共事业组织作为联系政府和社会的中介机制,起着不可或缺的沟通和协调作用,它在社会服务中的作用日益重要。近年来,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得到了迅速的发展,取得了显著成绩,但是腐败问题也日趋严重,治理公共事业腐败问题必须成为我们共同关注的焦点。

关键词:公共事业;公共管理;腐败

中图分类号:F281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1673-291X(2008)08-0190-02

一、公共事业腐败的表现

1违规营利。不以营利为目的是公共事业组织与其它私营组织的最大差别所在。但在具体实施中,公共事业组织往往违背其非营利性原则,从事以营利为目的的商业活动。如有的学校利用教学便利谋取私利、以组织活动、统一做校服等形式乱收费。更为严重的是,收来的各种费用并未纳入学校财务统一使用,而是流入了个人的腰包,中饱私囊,违规营利现象十分严重。

2财务管理混乱。长期以来,由于受传统的计划经济影响及环境等诸多因素制约,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管理一直比较薄弱,财务监督是我国公益机构监督中最为薄弱的环节,由此造成了财务管理混乱和财务违规现象。目前,公益机构的财务违规和腐败主要体现为:一是公益机构的违规筹款;二是挪用公益基金及捐赠物资从事不符合其宗旨的活动和事业;三是侵占或贪污捐赠物款;四是逃税漏税;五是日常管理中的财务浪费。

3官僚化倾向。由于我国的公共事业组织多数“脱胎”于传统的体制。政府的行为方式及运作规范对公共事业组织影响巨大。“论资排辈”和“官本位”在公共事业组织中留下轻重不同的痕迹。随着某些公共事业组织基金规模的拓展,机构的不良倾向也就开始滋生,如许多公共事业组织的办公条件和设备的提高与其业绩不成比例。

4“道德滑坡”。当前,我国正处在社会转型时期,传统道德逐渐失去其存在的社会基础,但新的社会伦理规范却未能形成。在社会道德出现“真空”的情况下,中国社会出现了令人惊诧的“道德大滑坡”现象,对公共事业组织造成不良影响。道德素质较差的公共事业组织和个人就渐渐的浮出水面。如原荆门市博物馆馆长王必胜和王传富盗掘古墓、非法出售馆藏文物案,原新疆博物馆珍贵文物流失案……均是考古部副主任黄小江监守自盗。这些事件的发生严重影响了公共事业组织在社会上的形象,也给社会未来的发展埋下了隐患。

5双重俘获。行政主管部门对社团的“俘获”主要表现为主管部门将社团作为其巩固和扩大既得利益的工具。具体表现为以下几个方面:党政机关领导干部兼任社团领导职务;社团成为安置闲散人员的分流渠道;社团活动空间的大小取决于主管部门的开明程度。主管部门对社团的“俘获”实际上是干预过多的结果。但是,主管部门的“俘获”往往是以自身“被俘获”为代价的,在主管部门和社团相互“博弈”的过程中,在社团的公关攻势下,主管部门被“俘获”了。这种“俘获”的结果必然是监督的疲软,助长了腐败的滋生。

二、公共事业腐败的原因分析

1法律缺失。迄今为止,中国还没有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法,规范事业组织行为的主要是国务院制定的三个行政管理条例和中国人民银行的一个暂行规定。这就是说,对公共事业组织的外部监督在中国依托的是不完善、不健全的法规框架。“法律缺失”不仅表现为立法上的“作为不足”即导致对公益机构实施外部监督時“无法可依”,而且表现为“作为失当”的限制竞争,在客观上削弱了公益机构实现公共责任的外部约束

2伦理观念错位。公共事业管理本身蕴含着深刻的伦理道德内容。公共事业组织倡导社会公平、注重社会利益。要求其工作人员要有良好的伦理道德品质。可以说,公共事业组织工作人员缺乏公共伦理的现象,是导致所有腐败现象的最根本原因。

3监督薄弱,主要表现在:

(1)组织缺位。即官方监督主体的多元化与激励不足。具体表现为以下三个方面:第一,监督主体多,监督合力弱,造成了“虚监、弱监、漏监”现象;第二,管理力量相对不足;第三,监督主体责任意识缺乏。(2)社会监督体系薄弱。我国的公众监督和新闻舆论监督都没能发挥应有的作用。另外。在发达国家,公共事业组织的社会监督还体现为一些专门性的社会团体对公共组织的监督。这些社会团体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不仅仅表现在对低层次公共责任的监督上,它们对公共事业组织高层次公共责任的评估和监督也能做出贡献。在我国,这方面的组织缺失是显而易见的。

4“逐利”心理。由于“自养”的问题,使得筹措活动经费成为一个公共事业组织存在和发展的关键问题。而任何经营活动都要盈利。因而非营利组织和营利组织的实际界限往往就容易混淆。特别是对于一些社会团体,政府还给予某些特许政策,允许进行一定的营利活动,使得这个问题变得更加复杂。

另外,公共事业组织作为公益机构,讲求奉献和服务,但是奉献和回报的不对称性的存在,也是促使公共事业组织趋于盈利性,走向腐败的原因之一。

5市场约束软化。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的外部制度中一个重要特点是国家人为的限制公共事业组织之间的竞争。这种限制主要体现为两个方面:一是分级管理所带来的地域上限制竞争。二是在同一行政区域内,不允许设立相同或相.似的社团。这样造成了社团的垄断地位。客观上削弱了公共事业组织实现公共责任的外部约束。

三、国外事业反腐的实践及对我国的启示

国外事业反腐实践主要采取两种模式。即英国“行政监督模式”和美国的“非管制模式”。以监督专员或慈善委员会为主的监督机制是英国的特点,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监督控制具有主动性特点和行政规制的特征。与英国的制度化的行政监督模式不同,美国对慈善机构的政府管理实施的是“胡萝卜加大棒”的政策。“胡萝卜政策”是主要手段,其主要形式是税收优惠、赋予其他特权以及各级政府对慈善机构的直接和间接支持。“大棒政策”主要有两部分构成:一是特权特别是税收优惠的剥夺,二是司法调查及相应的处罚。

国外事业反腐措施对我国有以下借鉴:

1事业反腐必须加强财务监管。从发达国家的经验来看,对公共事业组织进行财务监督和管理是保证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实现的重要手段。我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应该着重以下几个方面:第一,对非营利性的约束;第二,对受赠财产支出比例约束;第三,强化财务公开制度。

2事业反腐必须加强立法约束。从发达市场经济国家的经验看,普遍非常重视法律与法规建设。必须在充分借鉴国际经验、充分结合中国国情的基础上,尽快建立并逐步完善各种法律法规体系,提前构筑适应未来不同类型机构运行所必须的制度平台,为分类改革奠定法制基础。

3事业反腐必须引进竞争机制。竞争机制的引入与完善是提高公共事业组织服务水平和质量的根本之道。必须打破

垄断格局,建立竞争机制,激励公共事业组织不断改善业绩,由社会来评价各个组织的业绩,由业绩来决定它的命运,在竞争中实现优胜劣汰。

四、治理我国公共事业腐败的对策建议

1完善公共事业组织立法。首先要抓紧研究和制定这方面的法律、法规,形成配套的法律法规体系;同时,还要抓紧制定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法,针对公共事业组织行为的实体内容进行系统的规范,增强法律规范的操作行和针对性,搞好法律体系的衔接和法律规范的配套,抓紧制订惩戒公共事业组织违规行为的法律,以使监督惩戒有法可依,确实起到警示、教育的作用。对现有有关的法律法规要进行清理,凡过时的法律条款要予以修订或废止,不合理的和重复的要予以取代,冲突的要予以理顺。

2加强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加强公共事业伦理道德建设的途径就是从道德驱动的自律到制度化的自律。在此过程中,政府应该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这种作用不是简单的强化控制和监督,而是保障有效制度的持续完善和执行,为公共事业组织制度化自律形成创造条件。

3建立健全监督机制。第一,完善并强化多元化的监督体系。充分发挥社会力量的监督作用,既是发达国家成功的历史经验,又反映了公共事业组织公共责任机制的发展趋势。多元化的监督体系包括舆论监督机制、市场监督机制和客户(公益机构的服务对象)监督机制。

第二,加强日常监督。在适当放宽对公共事业组织的登记控制后,同时,应加强对公共事业组织运作期间的监督,以保证其公共责任的实现,尤其要注意以下几个方面:(1)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2)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监督;(3)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

第三,完善自律机制。在政府管制加强、社会监督强化和竞争日趋激烈的大环境下,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是重要的发展趋势。公共事业组织的自律机制包括两个部分:行业监督约束机制和公共事业组织内部的法人自律机制。

4持续深入的开展事业单位改革。事业单位改革应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发展和我国加入世贸组织的变化,积极推进政事分开、事企分开,促进事业单位体制调整与机构改革、人事制度改革的整体协调推进,进一步释放事业单位的能量,激发参与市场竞争的活力。同时,要认真履行机构编制管理职责,加强管理和监督工作,严格执行各项规定。巩固机构改革成果。

五、结语

本文对于公共事业腐败及其对社会精神文明建设的消极影响、治理公共事业腐败方法的探讨,是以肯定和赞赏公共事业组织已经取得的巨大成就和成績为前提的。只要能纠正对公共事业组织属性认识的错位,避免营利化和官僚化,就能逐步提高公共事业组织成员的伦理道德素质水平,弘扬公共事业组织的本质和宗旨,建设良好的、健康的事业文化,进而获得治理公共事业腐败问题的良方,使我国的公共事业能够建立在文明的思想基础上,为社会前进贡献力量。

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管理 篇4

公共事业单位品牌管理的重要性

我国把承担公益服务任务的机构通称为“事业单位”, 事业单位是中国特有的称谓, 它承担着公益服务的任务和作用, 类似外国的非营利组织 (NPO) 和非政府组织 (NGO) 。我国的事业单位有三个特点:第一, 这些事业单位是由国家财政拨款, 而不是用社会募捐等方式运行的。第二, 这些事业单位是国家兴办的, 在性质上属于全民所有制。第三, 公共事业单位的劳动成果并不能直接用货币的形式来表现。目前, 理论界对事业单位的定位是:以实现社会公益或为党政机关提供服务为目的, 由各级政府、企业法人、社团法人或公民举办或上述法人或自然人共同举办的, 依法登记成立, 独立运作并承担民事责任, 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独立法人。在社会最初设立公共事业单位的时候, 其初衷是为了向社会提供公益性或者是准公益性的服务。公益性质的服务, 经费主要来源于国家的财政拨款, 而准公益性质的服务则可以收取一定的费用。要想保持好的品牌, 创出名品牌, 企业需要付出极大的人力和物力。而品牌意识就是对目前本企业所从事的产品一种自觉维护意识, 为了将本之创建为名品牌的意识, 比如联想的员工对联想的产品、服务的意识等。文化、教育、社会保障、城市供水、环保气象、城市交通等等公共事业部门, 必须围绕“做人民公仆, 为人民服务”的核心价值, 来打造自己的品牌。让每一个组织在服务型政府的建设过程中, 都留下自己努力的印记。

公共事业单位品牌管理的现状与不足

1.缺乏品牌管理的意识

目前, 我国大部分公益性的事业单位缺乏品牌管理的意识。民众对这些事业单位只知道收取各种费用, 没有什么作用的负面影响。如一些文化部门, 他们也会搞一些关于文化上的活动, 也会办理图书馆等, 但是, 由于缺乏必要的认识和宣传, 使人们觉得很多部门是“闲职”的嫌疑。这种情况, 对于现代社会中需要建立和营造自己的品牌的需求来说是极为不利的。

2.服务意识和责任感不强

2003年以来,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决定了新时期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基本人权, 建立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绩效,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城乡差距与贫富分化问题。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服务, 只有提高了服务意识, 才能真正的为人民服务, 才能真正的急人民之所急, 才能真正找到社会的需求, 并在公共事业的建设上满足这种需求。但是, 很多单位的员工缺乏这种需要为社会承担责任和服务的意识。

3.有些单位政事不分, 定位模糊

目前我国的一些事业单位的功能和定位并不清晰和明确。由于历史的原因, 在一定程度上还存在政事不分的问题。这使事业单位工作人员定位不清, 不仅给深化人事制度改革造成障碍, 也使部分事业单位偏离公益目标, 盲目追求经济效益。这对公共事业单位的社会功能的发挥是不利的, 也不利于其进行自己的品牌建设和管理。

4.没有真正的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在现代社会中, 服务的差异化客观存在。公共事业单位面对的是全体公众, 公众是平等的, 但是, 在具体的行政工作和社会公益活动中, 很多活动和努力并不了解公众的需求, 也就无法根据需求制定策略来使公众的需求得到合理的满足。在不同的地域, 公共事业单位的工作内容也是不同的, 事业单位的服务也有一定的地域性。如山体较多较不稳定的地方, 事业单位也有关于山体的安全, 滑坡、泥石流等问题的关注和工作, 而在一些河流的沿岸, 则会有水利局等单位来对水位进行及时的检测和汇报。而在一些河流比较浅缓的地区, 水利局对于水位的检测的重要性则显然要是认识不够、作为不够。

公共事业单位品牌管理的策略

1.提高品牌管理的意识

要进行品牌管理, 首要的是树立品牌管理意识, 在我国的大多数公共事业单位中, 普遍缺乏品牌意识。在现代社会中, 公共事业单位要建立自己的品牌, 品牌意识极其重要, 要学会将自己的理念和思想传达给别人, 并让众人对自己的工作予以理解和支持, 只有这样, 辛苦的劳动才会获得更大的收益, 才能有更好的工作效果。

2.提高服务意识和社会责任感

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及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组织形式呈多元化态势, 与其他组织的界线也逐渐模糊。事业单位服务意识是非常重要的意识, 只有有了服务意识, 才能在思想上和行动上实现事业单位服务的性质。同时, 公共事业单位是城市的窗口, 公共事业单位对社会应有强烈的责任感。责任体现在对弱势群体的特殊服务, 体现在对社会法纪的维护, 也体现在对突发事件的人性化处理。如国家电网在2008年奥运会上的奥运营销, 强调奥运社会责任, 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思想和意识与当时的奥运盛会结合起来。特别是奥运社会责任的整合传播, 是国家电网品牌管理的良好试验, 为统一品牌、统一宣传, 建设规范性、制度化的品牌树立了良好范例。基于对历年奥运赞助合作伙伴的奥运营销后期效果估计, 奥运会后, 奥运营销对企业品牌的拉动作用仍将视赞助活动的影响而延续。根据2008年第五届《中国500最具价值品牌排行榜》, 奥运营销对国家电网品牌价值提升达18%~20%;国家电网公司奥运营销对国家电网品牌价值的直接拉动作用超过120亿元。

3.清楚自己的定位

公共事业单位要进行自己的品牌管理, 要塑造和建立自己的品牌形象, 要明白自己的品牌定位。定位是对产品在潜在顾客确定一个合理的位置。公共事业单位担负着一定的社会职能, 在这些具体的社会职能中, 又各司其职, 每个单位都有自己所需要面对和负责的一个方面。如文化局需要负责一个城市的文化建设, 居民文化水平的提高, 甚至城市的一些广场的建设、城市的图书、民间传统等, 都属于文化的范畴。那么, 事业单位在品牌管理的时候, 要清楚自己的定位, 微软就想到创新和随性一样, 只有清楚自己的定位, 才能在繁琐工作中保持清醒的头脑, 朝着定位的方向发展。

4.满足社会公众的需求

公共事业单位的设置是为了更好地为社会服务, 不断地提高社会公众的生活质量, 这些都是建立品牌的基础, 品牌建设的各个环节均应以服务对象的需求为指向, 优化业务资源配置。针对自己目标客户的需求, 也就是社会公众的需求, 将自己的优势发挥出来, 获得公众的认可和满意度。不断提高服务对象的满意程度是业务品牌建设的目标, 形成的行业形象与地位则是品牌建设的结果。

5.思维和行动中注意创新

创新在任何行业中都是不可忽视的。在公共事业单位的品牌塑造中, 更是需要不断的创新, 需要理念的创新, 工作的创新, 以及服务的创新。公共事业单位不同于其他企业, 只有不断创新才能保持一定的竞争力, 以适应国家及社会对事业单位的要求。达到这样的要求又会转换成公共事业服务不断创新的动力。

公共事业 篇5

1.公共事业:就是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为基本目标、直接为社会经济的发展和人民生活的提高创造条件或提供服务、不以营利为目的社会活动。

特点:第一,公共性

P.4 第二,公益性 第三,非营利性 第四,服务性

2.公共事业管理:就是政府对公共组织进行规范,同时为促进其发展以满足社会公共需求,所进行的规划、组织、协调和控制的活动。

3.非政府组织: 主要从事社会公益性活动,实行非强制性、非等级和非利润取向的网络型体制。

4.事业单位:是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

特征:第一,事业单位的性质是社会公益性组织。

第二,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是国家机关或其他国有机构。

第三,事业单位的经费来源是国有资产。

第四,事业单位的组织目的是从事社会根本服务。

第五,事业单位的活动领域主要是科技、教育、文化、卫生等。5,社会团体:是指中国公民自愿组成,为实现会员共同意愿,按照其章程开展活动的非营利性社会组织。

特征:第一,非政府性

第二,自愿性

第三,共同性

第四,非营利性

第五,自我约束性

6,民办非企业单位:是指企业事业单位、社会团体和其他社会力量以及公民个人利用非国有资产举办的,从事非营利性社会服务活动的社会组织。

主要包括:民办的大学、医院、科学研究院、体育俱乐部、福利院、职业培训学校、法律援助中心和艺术表演团体。

7.基金会:利用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捐赠的财产,以从事公益为目的,按照《基金会管理条例》的规定成立的非营利性法人。

特征:第一,基金会存在的依据是基金,而不是组织或个人,这是与其他非政府组织最显著的不同,据此也有人称基金会是“财产结社”

第二,基金会基金的来源是自然人、法人或者其他组织的捐赠,捐赠就意味着是自愿的、不图回报的

第三,基金会成立的目的是从事公益事业。8.公共支出:一般是指政府为完成其职能、取得所需商品和劳务而进行多种活动的财产资金的支付。就其本质而言,公共支出反映了政府的政策选择,是政府职能的成本。

9.公共事业管理社会化:由政府以外的其他社会主体包括各种民间组织参与公共事业管理、参与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方法

10.公共事业管理的市场化:充分利用市场机制,其中主要是竞争机制,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的方法。

二、1.公共物品 特征:消费上,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

效用上,不可分割性 特点:第一,公共物品一般包括有形物品、无形物品,还有公共服务,比如灯塔、国防、法律、制度、教育、医疗等

第二,公共物品中有许多规模巨大,投资回收缓慢,甚至难以收回,比如地铁、高速公路等

第三,公共物品可能不是最终消费品,而只是中间必需品,比如天气预报、电信卫星接转站等

分类: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具体表现形式是不一样的,可以将公共物品划分为纯公共物品和准公共物品。2.公共组织主要类型:政府(狭义)、事业单位、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单位

和基金会。(出政府外其他四种也成为非政府公共组织)3.公共组织提供公共物品的必然性?P.7 公共物品消费上的非竞争性和非排他性或者不完全的非排他性和非竞争性的特征,“使得对公共物品的消费进行收费是不可能,因而私人提供者就没有提供这种物品的积极性”。

 公共物品在消费上具有非竞争性,即新增加的消费者的边际成本为零,收费定价的主要依据是边际成本,那么对新增加的消费者就应该免费,而由于无法区分新增加者,实际上很可能导致私人部门提供公共物品后无法得到补偿。

 尽管在公共组织不介入的情况下,公共物品的提供也不会为零,但肯定会出现供给不足或供给不均衡。

 供给公共物品的任务责无旁贷地落到了公共组织的身上 4.公共事业管理区别于企业管理?

a)管理目标不同。公共事业管理目标:社会效益

企业管理:经济效益

b)管理权力的来源不同。公共事业管理:公共权力

企业管理:生产资料所有权 c)管理手段不同。公共事业管理:法律、规制、政策

企业管理:公平竞争

d)管理结果的衡量标准不同。公共事业管理:不易确定

企业管理:量化指标

5.公共事业管理区别于行政管理?

a)管理主体不同。

行政管理:政府机关

公共事业管理:政府、事业单位、社团民办非企业单位、基金会等公共组织

b)管理对象不同。

行政管理:所有国家事务和社会事务,包括政治、经济、文化和社会事务

公共事业管理:社会事务以及一部分经济事务 c)管理方法不同。行政管理:行政方式和法律方式

公共事业管理:以国家相关的政策和法律为依据,在运行行政的、法律的、经济的传统管理方法的同时,更多地使用社会化的方法

d)管理主体的财政地位不同。

行政管理各部门以及作为行政系统和事业系统的一部分的事业单位,经费依赖于国家财政。

公共事业管理主体中的非政府组织,在经济上实行独立核算、自收自支、自负盈亏,它们也通过有偿服务的收费维持正常运转,在经济上具有相对的独立性

6.市场失灵具体表现?

a)市场无法幼小的提供公共物品

b)市场自己无法纠正经济活动的负外部性 c)市场无法消除垄断

d)市场自身无法维持经济发展的稳定性 e)市场机制会导致收入分配不公

7.政府管理的优势?

a)政府提供公共物品和公共服务 b)保持社会经济的稳定增长 c)创造良好的市场环境 d)调节收入分配

8.政府管理的局限?

(一)公共政策失效

(二)政府组织存在低效率(三)存在寻租及腐败

9.与非政府组织相近的几个概念:非营利性组织、第三部门、公民社会、志愿者组织、草根组织、中介组织P.29.30 10.非政府组织的特征?

(一)非政府性。非政府性指组织独立于政府,它既不是政府机构的一部分,也不由政府主导。

(二)非营利性。非政府组织不以营利为目的,其主要活动是公益性的。(三)志愿性。非政府组织一般都是在自愿的基础上组成的。

(四)公益性或互益性。非政府组织可以分为两类:一类是为了维护社会公益、服务于社会的,也称为公益组织或公共利益组织;另一类是为了维护组织内部成员的利益、服务于内部成员的,也称为互益组织或相互利益组织。而不论哪一种组织都不是为了个人的私立,这也是一个显著的特征。

(五)组织性。组织性是指非政府组织总是具有规范的组织形式。11.中国非正政府组织的特点和问题。P38.39.40(一)独立性差(二)公信力不足

(三)总量不足,结构不合理,发展不平衡(四)法制和监管机制不健全(五)能力不足

12.如何促进中国非政府组织的发展?P41.42.43(一)明确政府职能边界,规范与非政府组织的关系。要解决非政府组织行政化和独立性差的问题,首先要解决政府越位的问题。

(二)加强非政府组织的公信力建设。建设非政府组织公信力,首先要明晰产权。其次,还要倡导制定非政府组织的道德伦理守则,逐步建立中国非政府组织的信用文化。

(三)健全政策法规,加强监管力度。国家应根据现阶段非政府组织的实际情况,借鉴国外有益的经验,逐步制定和完善相互配套的非政府组织的法律、法规和规章。

(四)加强非政府组织的能力建设。提高非政府组织的活动能力、组织和管理能力、资金筹措和运作能力等,是中国非政府组织在能力建设上面临的紧迫任务。

13.中国事业单位管理体制的特征及弊端? 特征

(一)非经济性。事业单位活动被排斥在经济活动之外(二)国有化。国家是举办事业单位的唯一主体

(三)行政化。政府直接举办各项事业,同时由国家财政提供各项事业的经费

弊端

1.非经济性的事业单位脱离社会经济发展轨道

2.国家“包办”事业加重了财政负担,降低了事业投入的使用效率 3.事业单位的行政化使事业单位成为政府的附属物 14.事业单位分类改革的内容?P.59.60 按照政事分开、事企分开和管办分离的原则,对现有事业单位分三类进行改革。主要承担行政职能的,逐步转为行政机构或将行政职能划归行政机构;主要从事生产经营活动的,逐步转为企业;主要从事公益服务的,强化公益属性,整合资源,完善法人治理结构,加强政府监管。推进事业单位养老保险制度和人事制度,完善相关财政政策。

15.社团分类:学术性社会团体、行业性社会团体、专业性社会团体、联合性社会团体P65.66 不同分类标准又有哪些形式?

按照社会团体的社会职能不同,政治性团体、经济性团体、社会性的团体 按照社团的组织形式不同,协会、研究会、联合会、联谊会、促进会、商会等 按照社会团体的宗旨和活动内容不同,为谋取自身合法权益的切身利益组织,为谋求社会共同利益和福利事业的社会福利团体,基于成员的共同爱好、意向和共同愿望的志同道合团体等

另外,根据社团民间性程度,官办、半管办和民办的社会团体 16.社会团体管理体制?

1)统一登记 2)双重负责 3)分级管理

17.我国管理部门对基金会的分类?

公募基金会即西方所谓的公共筹款型基金会 非公募基金会,不得向社会公众公开募集,主要靠接受特定对象的捐赠资金及资金的增值从事公益事业 18.基金会的管理体制?

政府对基金会的管理体制:实行统一登记、双重负责、分级管理的体制。对公募基金会和非公募基金会规定了不同的设立条件和管理措施。

第一,登记管理,《条例》对公募基金会实行分级登记管理的原则,对非公募基金会实行属地登记的原则

第二,设立标准,《条例》对两者设立了不同的设立标准。800万、400万、200万(详见P75)

第三,公益支出管理,《条例》规定了两者不同的公益事业支出比例。70%、8% 19.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核心是监督和制约 低层次的公共事业责任机制体现为避免违规,避免不当行为和账目的完善管理 高层次的公共事业责任机制体现为资源的有效利用以实现所追求的目标

公共事业管理责任机制即指通过什么途径和方法使得公共事业管理主体真正承担起应该承担的责任 20发达国家的责任机制

英国:行政监督模式,以监督专员或慈善委员会为监督主体,特点,主动性和行政规制

美国:非管制模式,胡萝卜政策,如税收优惠,赋予特权;大棒政策,如特权的剥夺和司法调查 21.发达国家监督机制框架 主体:主体多元化,各部门

专门机构,慈善委员会 规制:

政府规制 注册登记制度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政政策

对公共事业组织的财务规制

a)盈余分配约束 b)支出比例规定

c)行政开支比重规制 d)账目公开规制

对公共事业组织投资规制

a)严格区分贸易和投资 b)董事会负责制

c)专业咨询和投资经理制

d)应遵循安全和道德投资两个基本原则

e)投资类型的限制:商品买卖和艺术品购置

投机行为和期货贷款

房地产投资

公共事业组织的不平等竞争的规则 发展趋势

1)政府对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管理的强化 2)多元监督体系的建立和强化 3)公共事业组织自律机制的强化 4)公共责任层次由低到高的重点转移

22.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监督机制存在的问题及对应措施

第一,社会腐败对公益机关的侵蚀

第二,道德滑坡,公共事业组织所面临的道德危机

第三,薄弱的社会监督

第四,组织缺位,监督主体多元化与激励不足

第五,角色冲突,监督主体的身份障碍

第六,双重俘获,监督瘫痪的必然结果

第七,市场约束的软化,限制竞争的产品 措施,a)完善我国公共事业组织的组织方法。制定专门的公共事业组织法,对公共事业组织行为的试题内容进行系统规范,增强法律的操作性和针对性。

b)减少公共事业组织登记限制,简化登记程序。我国应出台优惠措施鼓励非政府组织的成立并放宽各种非政府组织的进入公共服务领域的限制,在公共服务领域内形成竞争机制机制 c)加强公共事业组织的日常监督

确立公共事业组织章程的最低需求

增强年检的可操作性

加强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财务监督

对公共事业组织财政优惠的制度化

d)明确界定政府监督主体,加强监督力度。关键是要努力实现监督者与被监督者的双重身份的剥离

e)营造竞争环境,促使公共事业组织运作透明化。重点是要实现公共事业组织主体的多元化和科学化的评价机制

f)建立公共事业组织行业监督,完善自律机制。行政监督只要是通过公共事业组织在系统内部建立监督约束机制

23.公共事业管理传统方法有哪些?P288.289.290 行政管理方法、法律管理方法、经济管理方法 24.对传统管理方法的评价?(一)三种方法都是有效的。

行政管理方法是最基本的管理方法,也是政府行使职能的基本途径

法律的管理方法是管理现代化的基本要求

经济的管理方法是最人性化的,所以也是适用最广、收益最直接的管理方法

(二)三种方法都有一定的局限性

行政管理方法的局限性主要在,行政管理讲求的层次节制、按部就班、繁文缛节往往会导致官僚主义、形式主义、教条主义,结果是严重影响工作的效率

法律管理方法,缺少灵活性和弹性,也不利于管理系统的积极性、主动性和创造性的发挥,对思想认识问题的解决也显得无能为力

经济管理方法,不可避免的产生一定的盲目性和自发性,而容易导致人们的思修意识的狭隘性。

(三)三种方法一般会综合使用 25.社会化和市场化的主要形式是民营化

26.社会化和市场化的基本形式:委托、代替、撤资 27.社会化和市场化方法的优势 及局限

1)可以降低公共服务成本 2)可以提高服务的效率和质量 3)可以增加公众选择的机会

4)可以吸收民间资本,整合国家资源 局限关于规避公共责任的问题

关于国有资产流失的问题

关于民营化引发贪污腐败的问题

关于民营化引发的公平性问题

关于民营化可能引发的社会不稳定问题 民营化可能引发的管理危机

28.非公共支出的来源有哪些?

来源于公共事业管理费用中公共支出以外的资金投入。这一资金主要是由非政府组织收入及承担公共事业产品生产的企业资金构成的。从事于公共事业产品生产和提供的非政府组织的资金来源于其收入:溢余、社会捐赠、政府拨款 29.公共支出和非公共支出的管理原则

公共支出的管理原则:公平原则、效益原则、稳定原则 非公共支出的管理原则:遵循非营利原则、遵循安全原则 30.项目融资的方法有哪些?

BOT建设-经营-转让(BOOT建设-拥有-经营-转让 BOO建设-拥有-经营)TOT转让-运营-转让

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探讨 篇6

关键词: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

引言:政府公共事业项目管理过程可以看成是一个由不同阶段组成的系统流程。政府公共事业管理按项目的生命周期分成几个阶段: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项目绩效评价与收尾阶段、项目维护和项目经营阶段。每个阶段均有其特定的内容和需要解决的问题。

一、项目立项与启动阶段的管理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为顺利地开展公共事业管理打下基础。项目正式立项后,进入启动阶段。公共事业项目的启动阶段的主要工作是建立项目管理组织以开展项目的管理工作,解决的是项目管理组织的构建问题。

1.建立项目领导小组

领导小组的建立要解决三个方面的问题。首先是制定启动战略,确定下属管理小组和各个工作小组的职责和任务,制定衡量公共事业项目的业绩标准,以评估项目是否成功。其次是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工作提供战略和政策方面的指导。第三是在项目管理中起协调作用。部门领导的职位和地位对公共事业项目管理成功起非常关键的作用。通过部门领导之间的协调,项目管理工作中的个人或部门之间的沟通障碍或冲突比较容易克服,矛盾容易被化解。

2.建立项目管理小组

管理小组建立的目的是编制项目计划,制定衡量工作业绩的标准,以评估项目进展过程是否成功。控制项目工作按既定的日程进行,并提供日常指导和决策。领导小组要指派一名来自项目承包商的小组成员作为项目经理,对项目的进展负总责。同时,来自政府职能部门的成员要对其进行监督。管理小组对领导小组负责,在领导小组的领导下,管理小组协调和处理下属各工作小组提出的方案。

3.建立项目工作小组

工作小组可能不止一个,各个小组负责资源、技术等方面的问题,如财务,采购小组,他们执行管理小组的指令,解决项目过程中一些需要解决的具体问题,提出解决方案供管理小组决策,对管理小组负责。

二、项目计划与实施控制阶段的管理

1.项目计划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根据政府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具体目标和要求,制定一个完整、系统的项目进度计划。以保证公共事业项目按期完成。计划阶段还需要重新考察公共事业项目的风险,如果发现新的风险,需要在评估报告中进行说明,并制定应急计划和对策,以控制这些风险。

但是事先制定出的计划往往很难反映出实际项目进度,许多项目计划随着进度的深入,需要对原计划进行频繁的、重大的调整是常见的事情。针对这种情况,可以利用关键链项目管理(CCPM)方法。CCPM步骤是形成项目网络图,因为某些资源的量是有限的,关键路径上的工序的工期可能因为资源的有限而延长,所以项目的工期一般都要长于通过CPM法或PERT法得到的关键路径。在此时形成的项目网络图中,就可以识别该项目的瓶颈,它是网络图中最长的那一条工序链,该链的长度就是整个项目的完成时间。

2.项目实施控制阶段

这个阶段的工作是追踪公共事业管理项目的进展,根据项目计划的要求提出具体的改进对策,工作特点是诊断、分析和调整。项目管理小组要经常将实际进展与计划进度相比较,监控项目工作的日程和预算执行情况,以便发现进度的偏差及时采取应对措施。当某项工作进展显示出可能延期时,要找出公共事业项目实施的关键路线,采取积极的应变措施,保证关键活动按时完成。进展情况报告是一项重要的制度,应当实行严格的执行,各个工作小组的组长要及时提交他们的最新报告。

三、项目收尾与评价阶段的管理

收尾阶段的内容是项目管理组织向相应的项目业主交接项目。收尾阶段的工作包括项目竣工验收,评估工作质量,分析项目成功或失败的原因,以确定在今后的公共事业管理的内容;形成项目验收或终止报告,及时结算资金。

公共事业项目实施评价属于公共事业项目管理后评估,它以项目竣工验收和项目效益后评估为基础,结合其他相关资料,项目整个生命周期中各阶段管理工作进行评估。首先界定地方政府公共事业管理的基本职能和工作目标,然后运用项目管理工作结构分析方式层层分解关键成功要素,在此基础上设计各模块的具体指标。在确定了指标体系后,应当立即收集数据,着手对指标进行权重确定和消除指标间差异的量化工作,然后代入相应的数学评价模型中进行计算,并取得计算结果。用这个计算结果同原有系统的相应计算结果进行比较,就可以得出系统改进的具体量化值。

四、项目经营和维护阶段的管理

项目维护和经营的内容是项目业主委托项目管理组织维护和经营项目。这是一个长期的过程。在经营或维护项目的过程中,公司要建立相对固定的管理队伍。必要时政府要进行跟踪检查或参加管理队伍。

公共事业项目可以考虑政府向社会招标产生项目投资业主,再由业主组建项目管理公司,项目管理公司负责项目融资建设、经营和维护,项目业主偿还建设项目所需贷款本息。政府授予项目业主一定期限的特许专营权,在一定的经营期内政府给予固定的投资回报,经营期满后,业主将项目设施无偿转让给政府。项目经营一段时间后,应该进行公共事业项目后评估。后评估将项目前期所确定的目标和各方面指标与项目实际结果进行对比,即以实际情况为基础,对项目建设、运营现实存在的情况、产生的数据进行评价。项目后评价涉及到项目生命周期的各阶段。政府作为评价的主体,对公共项目后评估主要注意在新的投资体制下项目评价的内容。

结语:工程建设项目管理只是项目管理在工程建设项目中的具体应用。公共事业可以视为一个项目,当然也可以用项目管理的方法来管理。因此,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引入项目管理方式有助于政府对公共事业实行有效管理。

当今公共文化事业创新的历史要求 篇7

经济的全球化, 文化的多元化, 对文化提出了新的要求。作为文化建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公共文化当然不能例外、文化与经济、政治、社会交融程度不断加深, 经济的文化含量日益提高, 文化的经济功能越来越强。事实已经证明, 谁抢占了文化发展的先机, 谁就控制了精神上的制高点, 谁就有了强大的文化软实力, 谁就能在激烈的竞争中赢得主动。

当今, 我们的社会正处在高速发展和改革的关键阶段, 既是发展的机遇期, 又是各种矛盾的凸显期。协调各方面关系, 化解社会矛盾, 大力推进社会主义价值体系建设, 引领多样化社会思潮, 弘扬社会正气, 建设和谐文化, 培养文明风尚的任务, 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显得更加繁重。生活的现代化, 日新月异的新时代, 对公共文化都提出了必须创新的迫切要求。那么, 公共文化该如何创新呢?笔者认为, 至少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入手。

一、公共文化内容的创新

文化活动的内容, 实际上反映了一个民族文化特色、风格和基本价值取向, 也反映了他们精神生活的多样性。近几年来, 我国城乡的公共文化事业有了前所未有的发展, 取得了长足的进步。但我们也应看到, 随着科学的进步和物质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人民群众不再满足于简单的自娱自乐, 他们也要水平, 要品位, 要向社会展示自己的存在, 显示自身的存在价值, 用文化丰富自己的生活, 促进经济的发展, 推动政治的文明。街头巷尾的健身操、秧歌舞, 到图书馆看看书, 读读报, 去群艺馆、文化馆、青少年宫参加参加培训, 唱唱歌跳跳舞, 或参加一些歌手比赛等等, 早已满足不了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因为政治、经济、社会对文化的要求必须与历史的发展同步。也就是说, 公共文化活动的内容, 必须与时俱进。

文化活动的内容, 决定活动的本质。活动内容新了, 才有活力, 有动力, 有魅力, 有生命力。秦皇岛市在这方面做了大胆的尝试。如为了打破传统的文化活动方式, 2007年, 秦皇岛市委宣传部与市文联在全市广泛开展了“文艺创作年活动”。2009年, 又开展了“精品创作年活动”, 让广大群众积极参与到这些较高水平的活动当中来, 激发了广大人民群众业余创作和活动的积极性, 全市获省级以上奖项就有230多件, 其中国家级就有80多件。歌曲《盖楼的哥们儿》荣获全国“五一工程”奖, 作者就是一名普通的市政工程人员。市文化主管部门充分发挥了主导作用, 不断引进高雅艺术, 提高人民群众的艺术欣赏水平。2007年至今, 已先后邀请了“欢乐中国行”“东方歌舞团”“中国京剧院”美国“古斯塔夫”青年交响乐团、澳大利亚爱乐乐团、韩国清州歌舞团、河北杂技团、邯郸评剧团等来秦演出, 在传统文化活动当中, 注入了一股清泉, 用吸引外来优秀文化的方法丰富群众的文化生活。特别是2009年、2010年, 秦皇岛结合旅游立市, 以从未有过的魄力和力度, 把非物质文化遗产搬上舞台, 走出市界、省界、国界。昌黎地秧歌、昌黎民歌、昌黎皮影、抚宁鼓吹乐、青龙猴打棒、山海关威风锣鼓等等, 在天津、北京、香港、上海世博会以及捷克激起一阵阵冲击波, 令人赞叹声声。显示秦皇岛大动作、大手笔的一系列室外大型实景演出, 更是让人激动不已。北戴河大型海上实景演出《海上生明月》, 南戴河大型情景剧《海誓南戴河》, 山海关古城灯光秀《天下·山海关》, 卢龙县大型歌舞剧《孤竹浩歌》, 真可谓好戏连台。属于秦皇岛人自己的动漫影视作品也开创历史先河, 52集动漫电视剧《中华小岳云》在央视刚刚热播, 投资300万元的动画片《孟姜女》又已杀青, 百集大型动画系列片《智慧屋》创作接近尾声。

打造节假日文化艺术活动, 更是秦皇岛又一得力之作。山海关国际长城文化节、大樱桃节、卢龙孤竹风情商务节、青龙祖山天女木兰节、中国秦皇岛国际葡萄酒节、秦皇岛首届读书节、国际旅游节……2010年, 第三届河北民俗文化节在美丽的南戴河国际娱乐中心举办, 全省98各县、市参加演出展示, 引起轰动。8月14至18日, 首届中华爱情节也被中央文明委确定落户秦皇岛, 成为秦皇岛具有国家级的文化品牌。

秦皇岛在注重传统节假日活动的同时, 又不断举办“望海大会”、孟姜女庙会、中国民间民俗歌舞精品展演大赛、全国中小学生书法大赛等大型民间文化活动, 让公共文化与现实生活、经济社会紧密结合起来, 增强时代感。为适应社会的发展, 文化、宣传等部门, 适时推出来股市、房市、保健等分析宣讲会, 车站、房展、文古物展等展示会, 拓展了公共文化活动的范畴和空间, 从而使公共文化活动内容丰富多彩、生动起来。

二、公共文化体制、机制的创新

公共文化, 同样需要一套符合自身发展规律的运行机制, 同样需要政府的政策支持和行政保证。温家宝总理在第十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上所做的政府工作报告中指出:进一步落实和完善文化体制改革, 推进文化创新, 加强文化建设……正是因为有了党和政府的高度重视, 公共文化体制和机制才得以不断发展和趋于完善。国家一再强调完善和扶持公益性文化事业, 而且已取得了显著成效。县乡两级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已初步形成、市级现有图书馆、群艺馆, 所辖四县三区有文化馆7个, 图书馆6个, 基层文化站91个, 这些具有中国特色的公共文化服务体系有力的保证了公共文化的正常、健康、有序的开展。

几年来, 秦皇岛市还开展了文化设施建设年活动, 公共文化硬件建设步子不断加快。广电大厦、报业大厦、图书大厦、老干部文化活动中心、北京奥足赛秦皇岛分赛区运动场馆, 集图书阅览、艺术辅导、影剧演出、美术书法摄影文物展览、学术研究、休闲娱乐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文化广场相继落成;美术馆、玻璃博物馆、港口博物馆、长城博物馆、轮滑博物馆、鸟类博物馆、档案馆、秦皇岛大剧院、青少年活动中心等都在筹划和建设之中;5个县区的文化活动中心即将启动, 乡镇、接到文化站相继列入政府议事日程。这些机构为群众提供了活动场地的同时, 也必将起到对公共文化的引领和导向作用。

秦皇岛优先安排与人民群众切身利益密切相关的公共文化软件建设项目, 使之形成机制。如政府设立专门基金, 奖掖鼓励群众文艺创作。开展“文化成果惠民年”活动, 实施文化进社区、进农村、进企业、进学校、进军营“十百千万”工程, (即抓好十项文艺骨干培训、培树百个文化示范典型, 放映千场露天电影、文艺演出, 赠送万册文化科技图书。) 秦皇岛还高度重视互联网的建

激发群众文化工作活力的些微思考

林秀 (大连市西岗区文化馆辽宁大连116011)

摘要:火热的群众文化阵地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放飞梦想、促生群众精神动力大舞台。有激情、有认同感、有创新思维才能使群众文化工作充满活力。

关键词:自我参与;文化诉求;激情;活力;认同感;抓准群众脉搏

群众文化是广大人民群众在生产生活实践中, 通过非功利性、非职业性的文化表达, 实现自我参与、自我怡情、自我开发的文化现象, 人民群众在其中抒发情感、愉悦身心、陶冶性灵、展示自我, 蕴藉着追求自我完善、按照美的规律认识和掌握世界的文化诉求。

群众文化活动是政府保障人民群众享受基本文化权益, 群众文化活动如何持久开展, 一直是困扰组织者的一个难题。在一些地方, 群众文化活动的现状不尽乐观, 缺少资金投入, 没有骨干引领, 没有市场需求, 没有发展动力的现象依旧存在。个别群众文化工作者难免产生抱怨:时代变了, 群众的要求高了、观念变了, 不开展活动要挨领导的批评, 而真正开展起来了, 一些群众又要评头论足、说三道四, 真是出力不讨好, 里外难做人。

常言道, “众口难调”。群众文化面对的是社会各界广大群众, 要做到备受欢迎、皆大欢喜, 委实不易。但新时期群众文化不是没有市场, 也不是非没有需求, 关键是没有把好群众的“脉”, 没有激起群众参与的活力。如同烹调一样, 高明的厨师会根据食客的喜好来打理。倘若不论男女老少、不分东南西北, 一概凭着想当然, 仗着拿手菜, 我炒什么你吃什么, 尽管上的菜可能色香味俱全, 但也未必都受欢迎。群众文化活动也是这样, 只有了解群众需要什么, 欢迎什么, 而后根据群众需要来策划、来组织, 这样的活动才是群众喜闻乐见、热衷参与的。

有激情才有活力。火热的群众文化阵地是广大人民群众自娱自乐、放飞梦想、促生群众精神的动力大舞台, 有血有肉的人民群众呼唤有血有肉的群众文化活动, 紧贴群众生活实际、增强时代感的要求迫使群众文化工作必须充满激情。有了激情, 群众文化工作就能直接产生履行职责使命的动力, 工作的标准就不仅仅是不怕苦不怕累, 而是高智力、高水准的策划、组织, 实施, 来为广大群众“提神儿”。

有认同感才有活力。群众文化作为一种事物, 有着自身发生、生存、发展的过程。广大人民群众始终是这个过程中的实践主体, 离开群众的积极参与, 势必形同枯朽。群众文化活动要想

设、运用和管理, 成立了互联网新闻宣传研究中心, 建立秦皇岛新闻网, 把网络文化作为推动公共文化建设的的新引擎。

市群艺馆充分发挥公益性文化事业机构的作用, 成立了戏曲票友协会、社会艺术摄影学会、海韵京剧社、民族乐团、“英姿”舞蹈团、青年交响乐团、“涛声”合唱团、“红黄蓝”女子小乐队等馆办团队, 让公共文化活动具有了组织性。群艺馆为了让公共文化活动更加广泛、深入, 还在部队、社区、街道、学校、农村、个体文化户、公益性事业单位等建立了艺术培训基地, 使之成为一种新的机制。

当然, 公共文化事业的创新还有很多方面, 如工作理念的创健康发展, 形成强大的精神动力, 群众对文化活动的普遍认同, 则是根本之举。

有归属感才有活力。今天的群众文化应该向一种较多个人生活色彩的丰富多样的“社区性质的群众文化”转型。社区是人们生活的空间, 是人们强化人际交往与情感交往的重要区域。现代的人们缺少归属感, 越来越多地围坐在电视机旁, 而不是围坐在一起聊天、说话、唱歌。而群众活动, 却可以让人们面对面交往, 克服现代社会中生存的冷漠感。

有创新才有活力。任何文化都是一种精神的体现。群众文化活动, 人民群众满意, 才是最高的奖赏。怎样判断群众是否满意?要看有没有掌声、笑声、呼声, 即群众的观感。一部作品有没有生命力, 就看是否好听、好看、好学。一项群众文化活动有没有吸引力, 就看群众是否爱听、爱看、爱参与。经受住市场优胜劣汰的文化作品和文化活动, 才真正有生命力, 有观众, 才有社会效益。归根结底群众喜欢的、拥护的、赞成的、高兴的, 答应的, 是我们搞好群众文化活动的出发点和归宿, 创新就是要努力满足人民群众多方面、多层次的精神文化需求。

政府大投入才有活力。群众文化的发展离不开政府部门和相关文化部门的积极引导和扶持, 尤其是文化上的建设和引导尤为重要。这需要与社会公益性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紧密结合。开辟公园演唱园地、图书馆市民讲堂、建设市民文化活动中心、社区演出场地等。也应该鼓励电视台、报刊对质量好的群众文化进行报道和宣传。特别要重视广场文化这种公开的、多向的、带有表演性质的文化形式的资金和建设投入。

群众文化工作, 既是愉悦人民群众身心、净化社会环境、提高民族素质的一种形式, 也是宣传、贯彻党和政府各项方针政策的一方阵地。群众文化活动的红红火火或许只是一个表象, 其深层次的“活力”来自诸多利好因素。这就要求群众文化工作者, 根据人民群众对文化生活的需求来改变工作的观念、思路和方法, 改进群众文化活动的形式和内容, 努力做到把握方向, 积极引导, 这样, 群众文化活动才能长盛不衰、兴盛蓬勃, 才能成为和谐社会建设的强大动力。

实践证明, 群众文化如同五花八门的农副产品, 不怕没销路, 就怕不对路。只要贴近群众, 贴近生活, 适应群众需求, 抓准群众“脉搏”, 就会产生抵挡不住的魅力, 一旦魅力强了, 就不怕没有生机和活力。

浅析我国公共事业发展之前景 篇8

一、我国公共事业发展获得成就

(一) 从数量上来说

从数量上来说, 我国公共设施业投资快速增长, 公共设施数量也得到了快速提高。自1990年至今, 全国各地的公共事业各项指标等均得到了不同程度的提升, 如:全国集中供热面积年增长率高达约20%、全国公共交通数量年增长率约11%、全国天然气供应量年增长率也超过10%, 城市绿化面积、实有道路面积、管道铺设长度这三样年增长指标也均已突破10%。这快速发展的良好势头让我们倍感欣喜。

(二) 从质量上来说

从质量上来说, 一方面, 我国公共事业初步建立了多元化的投资、融资格局, 缓解了政府财政压力, 激发了企业经营的积极性。另一方, 我国政府在打破公共事业政府度假垄断上做出了巨大的努力, 不断转变观念, 将公共事业引入市场竞争机制, 通过建立公开、公平、公正的市场竞争环境不断提高公共事业服务效率、服务质量。

二、我国公共事业管理现存问题

随着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也得到了蓬勃的发展, 为我国经济发展提供了强大的助推力。就目前我国公共事业组织发展势头来看, 总体是积极向上的, 在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过程中, 我国在不断探索改革与创新之路, 这为我们积累了丰富而宝贵的发展经验。但是, 当前仍存在着一些严重阻碍我国公共事业发展的“顽疾”。

(一) 公共事业投入不足, 发展滞后

众所周知, 公共事业是公益性的, 其物质来源一部分来自于收入, 一部分来自于政府拨款。它的发展需要大量的资金作为支持, 如:道路建设、供暖供热管道铺设与维修等等。但是, 目前我国公共事业资金投资主体单一, 来源也缺乏多元化渠道, 这使得公共事业资金缺口长期存在。其次, 公共事业单位大部分也长期处于资金亏损的状态, 严重缺乏进行扩建与自身建设的能力。

(二) 公共事业机构的行政问题

我国公共事业机构存在着严重的行政问题, 各类公共事业机构之间的权利与责任划分界限模糊不清, 国家包办公共事业机构的状况非常严重, 许多公共事业机构仍披着“官办”的外衣, 其业务展开也多依赖于政府“权威”, 而非市场导向。

(三) 公共事业活动的非经济化

我国公共事业发展存在着服务于经济发展却缺乏与经济发展之间的内在联系的问题, 这使得公共事业部门的商品化经营发展动力不足, 这对公共事业经济发展和公共事业本身的发展都是巨大的阻碍, 这一阻碍也将波及其他非事业性质的发展。

(四) 公共事业管理的法制化缺失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单位长期处于法律地位不明确的尴尬处境, 其权利、责任、义务缺乏统一的、体系化的法律加以明确。

(五) 公共事业运作的效率性低下

长期以来, 我国公共事业运行机制存在着许多不足, 存在着运作效率低下的问题。公共事业单位缺乏相应的约束机制、、激励机制、竞争机制、风险机制等, 公共事业单位长期人浮于事、无效率运行, 这使得公共资源利用率和使用效率低下, 成本控制不尽人意。这无疑是一种公共资源的巨大浪费。

(六) 公共事业改革不明确

在我国, 公共事业的管理体制改革创新尚处于蹒跚学步阶段, 目前还没有足够的经验作为参考。因此, 在公共事业管理改革的最初阶段, 是“摸着石头过河”的实验性阶段, 改革的目标尚不清晰, 也缺乏合理的划定和科学的界定, , “政事”之间的权力关系也上不明晰, 由于这个原因, 简政放权就不能有步奏的、、有计划的进行。由于公共事业管理改革带有自发行色彩, 易造现有体质的混乱与冲突。

三、我国公共事业管理对策

我国公共事业要发展, 就需要与时俱进, 不断深入改革创新, 破除禁锢其发展的枷锁。因此, 就要从管理观念、、管理方法和管理内容上进行创新与发展。

(一) 转变管理观念

公共事业管理要发展, 首先就应该从思想上破除老旧观念, 树立科学、系统的可持续发展观念。在公共事业管理中必须顺应时代发展、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以人为本的观念, 将静态管理转变成积极主动地动态管理, 将“管理””的思维模式彻底转化成“服务”模式, 并不断像人本管理的观念进行转变, 积极主动地创建便捷、有效的管理者与社会居民的沟通平台。

(二) 转变管理方法

随着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发展, 传统的行政管理的科层制结构逐渐被社会管理网络结构所取代, 管理的手段也由直接管理逐步向间接管理转变。这就要求我们在进行公共事业管理时:首先, 要做到依法管理, 管理必须严格依循程序法与实体法。其次, 随着信息一体化的进程加快, 我国公共事业管理也应当积极推行信息化、网络化。

再次, 应当积极促进公共事业管理手段的多元化, 适当配合经济、法律等间接手段来达成公共事业管理目标。

(三) 转变管理内容

我国公共事业主体目前正在向市场化和多元化方向转变, 只有不断转变管理内容, 才能充分发挥公共事业管理对国家发展的推动作用。首先, 引入市场竞争机制。除了个别必须由国家垄断经营的公共事业之外, 多数公共事业都应当积极引入竞争机制, 以形成多元化的竞争格局。只有竞争才能有效推动其发展, 才能提高其管理水平和效率。通过产权、经营权制度的改革以及特许经营制度的设立, 将市场竞争与政府特许授权制度高效结合。其次, 要建立现代化的企业制度。我国的公共事业企业应当根据现代企业制度的要求进行改制、改组、改造, 形成自主经营、自负盈亏、自我约束、自我发展的市场经营主体, 将向社会筹措资金和政府扶持相结合, 对国有资产的保值、增值负责。

(四) 充分发挥监督的作用

体质机制顺畅有效的运行就必须时刻接受来自各方面的监督。首先, 要通过立法来明确政府监督主体的地位, 划分监督主体的责任范围。政府监督的重点应放在公共事业管理组织的组织形式是否合法, 而非日常的管理事物上, 这样才能符合“政事分开”的原则;其次, 应当逐步促进公共事业管理的公开化、透明化, 让管理运行在“阳光之下”, 时刻接受来自社会群众和舆论的监督, 将社会公开评价作为管理组织绩效评估的一个重要方面;最后, 要积极建立完善公共事业管理的自律机制。科学合理的系统内部监督、制约机制和评估机制是尤为必要的, 这是公共事业管理组织不断发展完善的内在动力。

由此看见, 公共事业管理的创新与改革是一项巨大的、长期的任务。这需要我们不断坚持、开拓创新、迎难而上, 只有这样, 才能切实提高我国公共事业组织与管理水平, 促进我国公共事业高效、有序的开展。

参考文献

[1]刘圣中, 等.公共事业管理概论[M].武汉大学出版社, 2009.

[2]文红梅.政府职能转变与我国公共事业的发展[J].西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5 (01) .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探讨 篇9

1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滞后的原因分析

与十几年前的农村基本无公共事业相比, 这几年, 农村的公共事业已有很大发展, 但其发展滞后的状况没有得到根本改变。主要表现在:①基础设施有人建无人管;②教育医疗卫生事业人才流失严重, 无法满足农民教育和健康要求;③社会保障基本没有, 农民后顾之忧难消除。

针对当前状况, 多数学者将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原因归结为以下几个方面:

1.1 地方政府不重视

片面的以经济增长为主要目标的政府行为导致很多地方政府把教育、卫生、文化事业发展以及如何保障充分就业、消灭贫困、保障健康、机会均等、社会公正、环境优良等事业置于政府行为的次要位置, 甚至不管不问, 这是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直接原因。

1.2 发展战略严重偏差

新中国成立以来, 由于实行城市优先的发展战略, 政府把大量的公共资源投入城市。在农村, 本来应由政府承担的乡村道路、居住环境的改善、义务教育、公共卫生、环境保护等公共事业基本上由农村基层政府和农民自己承担, 导致城乡公共品供给存在巨大差距。这种重城轻乡的发展战略是农村社会事业发展滞后的根本原因。

1.3 决策体制落伍

自上而下的决策体制, 使农民与政府之间信息不对称, 政府工作人员围绕自身的利益发展公共事业最终造成农村公共品、公共事业供需结构的失衡, 造成公共资源的浪费和效率的低下。

1.4 公共事业发展主体和渠道单一

当前, 我国公共产品供给和公共事业发展的筹资主体被单一地归结为政府, 而通过市场和其他渠道筹资的长效机制还未建立起来, 发展农村公共事业的资金很难筹集, 严重约束了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1.5 约束监督机制缺失

农民自身受文化知识的限制, 既缺乏民主监督的意识, 又缺乏民主监督的能力, 对农村公共资源的筹措、使用和管理缺乏规范有效的监督, 导致本来就来之不易的公共资源大量流失, 严重影响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2 对农村公共事业管理进行创新的必要性

为了有效地实现社会公共利益, 提高农村公共事业管理的水平, 保证农村社会生活的正常秩序, 对公共事业管理进行创新就显得尤为重要。

2.1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缓解农村现实问题的需要

长期以来“重工业、轻农业”, “重城市、轻农村”的管理体制和倾斜政策, 导致了我国农村的积贫积弱, 农村社会事业发展呈现明显的“短腿”。从农村的现实出发, 为实现中央明显改善农村生产生活条件和整体面貌、全面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重大决策, 就必须按照公共管理均等化的原则, 全面实施公共管理创新, 加快农村公共事业发展, 提高公共服务水平。

2.2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转变政府职能、构建公共服务型政府的需要

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社会体制的变迁, 我国农村社会公共事业呈全方位膨胀扩张的趋势, 人们对社会公共服务的需求越来越多, 并趋于多样化和个性化。因此, 强化政府公共服务职能, 增强政府公共服务能力, 加强农村公共基础设施建设, 发展农村教育、科技、文化、卫生、体育等公共事业, 发布公共信息, 为广大农民的生活和参与社会经济、政治、文化活动提供保障和创造条件, 努力建设服务型政府, 既是公共事业管理发展的基本方向, 也是政府职能转变的主要内容。

2.3 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是根本改变农村发展模式、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的需要

改革开放以来, 我们虽然完成了国家建设重点从政治到经济的转移, 逐步坚定了“发展是硬道理”的决心, 但是, “如何发展”这个问题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 发展模式得不到根本转变。科学发展观全面回答了“如何发展”这个问题, 这也意味着我国的体制改革将步入一个以公共管理体制改革为中心的时代。要实现发展模式的根本转变, 必须以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为中心, 彻底进行政府行政管理体制改革, 建设服务型政府。

3 实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途径

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应针对以下路径依赖综合治理。

3.1 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不高的根本原因是城乡一元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要彻底改变农村公共事业落后面貌, 应废除城乡一元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建立城乡均衡发展的公共事业管理制度。

3.2 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体制

高度集权的管理体制是我国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绩效不高的体制原因, 是农村公共产品供求脱节、供需矛盾突出、供给绩效低下的根本原因。建立与市场经济相适应的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体制的目的就是使地方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的管理由微观管理转向宏观管理, 由高度集权管理转向多元治理, 由管制转向服务。

3.3 建立健全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经费保障机制

(1) 依法确保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财政性经费投入

依法落实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财政性经费的增长。如果政府对农村公共事业发展的财政支出占国家财政支出的比重不加大, 就无法满足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所必需的财政经费, 农村经济社会的协调发展也就无法落到实处。合理调整政府财政投入在农村公共事业内部的配置, 首先, 要重新配置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方面的现有财政资源, 增加农村义务教育卫生社会保障等基础性公共产品的财政投入;其次, 加大不发达地区的农村公共产品财政投入。公共财政覆盖农村的力度应因地制宜、区别对待, 中央财政和省级财政应加大不发达地区农村的财政投入比重, 包括加大直接财政投入、财政补贴、国债资金支持的力度。

(2) 拓宽农村公共事业发展融资渠道

政府要充分利用减免税收和给予信贷优惠等政策, 调动企业增加对农村公共产品生产的投入。要充分发挥非政府组织的作用。非政府组织筹资在增加农村公共产品供给的资金投入, 弥补财政资金投入的不足等方面, 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政府应该积极鼓励引导非政府组织的发展, 尤其要加强舆论引导, 使更多的社会资金通过非政府组织进入农村公共产品的供给。

3.4 稳步推进乡镇政府机构改革

(1) 科学界定乡镇政府职能

努力建立服务型政府和法治政府。要切实加强社会管理和公共服务功能, 适当调整经济管理职能, 转变工作重点和工作方式, 努力建立行为规范、运转协调、高效的乡镇行政管理体制和运行机制。

(2) 精简机构和人员

严格控制乡镇领导职数, 综合设置乡镇内设机构, 从严核定和从紧控制乡镇机构和财政供养人员, 妥善做好乡镇分流人员的安置工作。

(3) 建立高素质行政管理干部队伍

深化乡镇机构改革, 精减人员, 加快农村经济社会协调发展。改革乡镇政府的用人制度, 实行竞争上岗制和落聘淘汰制, 严把行政管理干部队伍关, 坚持公开、公平、公正的用人原则, 建设一支高素质的管理干部队伍。

3.5 建立健全政府绩效评估机制

为确保绩效评估有序实施, 分层级建立政府绩效评估领导小组。可从乡镇政府管理的业绩、成本及其内部管理等多个维度来构建评估指标体系。一般来说, 绩效评估指标可由通用指标和特色指标两部分构成, 通用指标是适合所有乡镇政府绩效评估的指标;特色指标是指根据乡镇的实际所特定的个性指标。建立健全评估制度还应该科学选择绩效评估的方法, 综合运用指标考核法、公众评议法、察访核验法等方法, 力求做到客观、公平、公正、全面。

总之, 农村公共事业涉及广大农民的共同利益, 旨在满足社会成员的共同要求, 提高社会成员生活质量。要改变农村公共事业落后的局面, 除了要进一步加大对农村的投入外, 关键在于实现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 从而有力推进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发展。

摘要: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是推进农村公共事业又好又快发展的根本保障。本文分析了我国农村公共事业管理滞后的原因, 论述了实现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必要性, 探讨了实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的实现途径。

关键词: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

参考文献

[1]许静波, 索志林.中国城乡公共事业管理比较研究[J].商业研究, 2008 (3) :204-206.

[2]李同彬.农村公共事业发展滞后的现状、原因与对策[J].农村经济, 2006 (8) .

[3]张勤.推动农村公共服务建设是服务型政府的重要职能[J].中国行政管理, 2006 (7) .

[4]彭国甫, 鄢洪涛.地方政府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制度创新的基本途径[J].湖南师范大学社会科学学报, 2008 (12) :12-16.

[5]王为民.论中国农村公共事业的建设和管理[J].经济与管理, 2006 (7) .

[6]张润君.合作治理与新农村公共事业管理创新[J].中国行政管理, 2007 (1) :56-59.

[7]D.Kettle.Sharing Power Public Governance and Private Mar-kets.Washington, D.C;Brookings Institution, 1993, 22.

[8]陈又中, 陈伟东.国家与公民:公共产品供给角色与功能定位[J].新华文摘, 2006 (12) .

论公共事业单位创新服务建设 篇10

一、公共事业概述

事业单位是我国特有的一种社会组织, 分布在政治、经济、人民生活和社会发展各个领域, 在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政治文明和精神文明协调发展中发挥着独当一面、无法替代的重要作用。事业单位的称号产生于新中国建立之初, 我国的《宪法》、《民法通则》都明确将其列为社会法人组织。但是, 事业单位的概念并不是很稳定, 是一个不断认识、实践, 再认识、再实践的过程, 是伴随着我国经济、社会发展和机构编制工作的深入而逐渐明晰的。

二、公共事业单位创新服务建设的必要性

公共事业单位的性质决定服务。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下的事业单位随着依法治国方略的实施和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 以及从管制型政府向服务型政府的转变, 事业单位的举办主体、组织形式呈多元化态势, 与其它组织的界线也逐渐模糊。为依法加强对事业单位的监管, 确立事业单位的市场主体地位, 维护事业单位的合法权益, 1998年国务院《事业单位登记管理暂行条例》首次从法律的角度较为全面地将事业单位定义为:"国家为了社会公益目的, 由国家机关举办或者其他组织利用国有资产举办的, 从事教育、科技、文化、卫生等活动的社会服务组织"。可见, 事业单位在法律上是指实体性的社会公益服务组织, 具有服务性、公益性、知识密集性。

市场经济环境的发展决定公共事业单位服务创新。改革开放之初, 公共服务体制改革的目标服从于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时代要求, 重在恢复和提高公共服务的效率, 解决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进程中出现的城市公共服务短缺问题。2003年以后,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决定了新时期我国公共服务的发展目标是:实现基本人权, 建立人人共享的基本公共服务体系;改善公共服务绩效, 最大限度满足人民群众不断增长的公共需求;促进城乡公共服务的均衡化, 解决影响社会和谐的城乡差距与贫富分化问题。

三、公共事业单位创新服务建设

服务是一种商业模式。依靠服务来获取竞争优势已成为众多事业单位的战略选择, 也是一种发展趋势。服务竞争优势是指建立独有的服务模式为客户提供优质服务, 满足客户需求。传统意义上的服务是指服务态度, 而广义的服务是指满足客户需求、提升质量所有活动的总和。

1. 对事业单位服务模式进行客观科学分析, 寻找服务模式中存在的问题, 借鉴好的成功经验, 从而有效把握服务创新的定位。

如今, 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 只有为客户提供竞争对手不能满足客户需求的产品和服务, 才能长盛不衰。这就需要加强对竞争对手服务模式的跟踪分析, 需要了解竞争对手为客户提供什么产品和服务, 竞争对手的优劣势, 竞争对手如何将产品和服务送到客户手中?只有与竞争对手进行比较, 才能发现之间的差异, 找到服务创新的切入点。

2. 构建创新服务不仅要重视服务的各个环节, 而且要根据事业单位内外环境的变化, 突出重点, 凸显服务创造价值优势。

创新服务实质上是一种服务体系, 也是商业模式的延伸。从创新服务来看, 一要树立系统的观念, 就是说服务的任何一个环节都不能忽视, 可以说哪一环节出现了失误或不足, 都将影响到自身形象的树立, 最终影响服务质量。如客户接触点的服务员工素质较差、对客户服务较为冷淡, 都会给客户留下不好的印象。二要突出重点, 重点发展和培育有利于提升客户价值的服务利益点。

3. 关注客户细分市场的需求, 切实推进服务差异化。

服务差异化的落实是否到位关键在于是否对细分市场需求有着正确的把握。这就需要通过市场调查、客户消费行为分析、强化市场细分, 密切关注细分市场需求的变化和消费行为的特征及对服务的要求。在此基础上, 根据资源配置的状况, 对不同细分市场实施差异化服务。因此, 在创新服务时, 要有效选择目标市场。差异化是服务创新成败的决定性因素, 是服务创新的核心。服务差异化主要体现在为谁提供、提供什么、如何提供和资源如何配置四个方面。总之, 要根据自身状况, 根据不同细分市场的价值及市场竞争状况, 针对不同细分市场开展有差异的服务, 迎合客户需求, 通过资源优化, 追求整体效益最大化。

4. 重视客户关系, 提高客户满意度、忠诚度。

客户关系是服务质量的体现, 也是创新服务建设的重要内容。为客户提供产品和服务, 实际上是与客户双向交流和互动的过程, 良好的客户关系是赢得客户、获取和保留客户的有力武器。从客户关系建立的过程来看, 主要经感知、识别、建立关系、认同、忠诚五个阶段。因此, 客户关系的建立除需要自身拥有良好的品牌形象外, 还应当在客户关系建立上下工夫, 从而引导客户成为服务的忠诚使用者。此外, 搞好客户关系, 需要各级领导重视, 加强客户服务人员的培训, 将素质高、懂业务、善营销、客户关系保持能力强的人员充实到一线服务队伍中去。

5. 加强客户服务文化建设, 真正使以客户为导向的服务观念深入人心。

客户服务文化是贯穿创新服务的灵魂, 没有良好服务文化的底蕴, 创新服务就缺乏根基, 难以形成独有的服务模式。因此, 创新服务一定要重视服务文化的建设。服务文化建设要与本单位的文化建设有机地结合起来, 形成单位职工普遍认同的价值观和行为准则。客户服务文化是单位文化的重要内容, 客户服务文化建设可丰富和发展单位文化。搞好服务文化建设, 一是领导要成为服务文化的倡导者和推动者;二要在单位中牢固树立以客户为导向、使客户满意的服务理念;三要形成鼓励职工服务创新精神的氛围;四要加强对职工的培训, 提高职工素质, 尤其要提高一线服务人员的素质;五要借鉴国内外先进的服务文化的成功经验, 提高自身服务创新的能力。

参考文献

[1].王语哲.公共服务.中国人事出版社, 2007.5

公共事业费 篇11

关键词:公共事业(教育)管理    本科生    专业认同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于1998年设立,1999年开始招生,越来越多的高校开始设立公共事业管理专业,作为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一个方向,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也在不断发展壮大。然而在专业发展的过程中,由于缺乏公众认知度,以及专业定位不明确等原因,学生就业压力越来越大,学生对专业的认同感越来越低。学生的专业认同度直接关乎专业的发展、人才的培养质量乃至社会的稳定。本文拟通过对该专业学生专业认同度低的原因进行分析,提出提高学生专业认同感的意见和建议,这对促进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人才培养质量的提升、促进专业发展服务公共事业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一、专业认同度低的原因分析

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现状令人堪忧,专业认知度、师资力量等方面的不足直接导致了学生专业学习兴趣的缺乏,专业人才培养也不尽如人意,学生对专业的认同度明显偏低。

1.专业认知度低

公共事业管理作为一个设立时间不长发展还不够成熟的专业,在社会中承认度较差是必然的。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在社会上知道的不多,社会了解度、认知度低。这种尴尬的境地使得其就业的前景很差,很多用人单位都不知道有这个专业。除了社会认知度低以外,学生对专业的认识程度也很低,有些学生对于专业的学习内容和具体的学科框架都不甚理解,也不明白自己要学习什么,毕业之后要干什么,往往停留在高年级学生或者毕业学生所评价的“学不到东西,找不到工作,混混就能毕业”的心理状态。根据对该专业本科生的调查,了解到高招报考时大部分学生并非愿意报考此专业,就读此专业本科的学生基本上都是调剂录取的,因此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在一开始就使得学生表现出不喜爱的情况。进入大学以后,能够真正去了解自己所学专业的也很少。

2.师资力量相对薄弱

以S校为例,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从2008年录取74人到2012年录取41人,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越来越少,学生人数的减少也必然导致教师人数的减少。除此之外,在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培养当中,给本科生上课的都是年轻的教师或者新录用的博士,教授给本科生上的课基本停留在1~2门课程。在教师队伍的专业化上,一方面是专任教师队伍中教育管理相关专业毕业的老师很少,很多教师都是高等教育学、教育学等专业毕业的博士,这也导致了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方面的人才和师资力量严重不足,很多该专业专任教师都是半路出家。另一方面,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专任教师以理论见长的很多,以实践见长的较少,很多教师都是边教边琢磨,缺乏对该专业的整体了解与认识,缺乏实际的专业实践技能和务实经验。

3.重理论知识轻实践能力培养

目前,高校在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培养上依然没有摆脱课堂的束缚。对学生的培养依然停留在教师“一言堂”的讲述理论知识上,且缺乏与学生的互动交流,更不用谈对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在学生的实践能力培养上,学校基本上靠专业实习来完成。以江西师范大学为例,学生的实习主要以师范生顶岗为主要形式,基本担任的是中小学的任课教师,但真正走进教育管理部门或者学校行政管理层去实践学习的机会几乎没有。对于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学生来讲,这怎么能算是专业实习呢,跟自己的专业又有多大关系呢。在这种实践下,学生们获得的是教学能力而非教育管理能力,这种不对称必然导致学生认同感的降低。

4.毕业生难以找到专业对口工作

在当前的社会经济背景下,高校毕业生就业前景不佳已成为不争的事实。相对于其他专业,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最大的问题是难以找到对口的工作。在基层的教育管理部门中,往往从学校的专任教师队伍中选拔管理人员,很少吸收本科生,真正意义上招录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的单位也仅只有教育辅导机构,但辅导机构的不稳定性往往让毕业生敬而远之。在当前社会还未真正从“大政府,小社会”到“小政府,大社会”转型的情况下,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要想谋得一份对口的工作犹如“大海捞针”。以S校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2012届毕业生为例,截至2013年7月,毕业后找到对口工作或考上相关专业研究生的4人,占当年该专业毕业生总人数的7%,考上公务员、村官的11人,所占比率为19%。如果说公务员、村官也勉强算可以施展自己的教育管理专业才华的话,那么就还有接近74%的毕业生从事着与教育管理毫无关系的工作。

二、对高校提高该专业本科生认同的建议

要提高学生对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认同度,就必须解决专业认识度低、师资力量薄弱、重理论轻实践、就业前景堪忧等问题。这些问题的解决有赖于“2+1+1”人才培养模式的开展与实施。“2+1+1”模式即先在大学修读两年的专业课程,提高专业认识和认同,将遇到的问题撰写成毕业论文,升华专业水平。

1.明确专业相关介绍,引领学生“认识”自己的专业

在高招时,学校应做到把专业的相关情况给考生进行详细介绍,要让考生明白专业无冷热,吸引有兴趣和有志向从事公共事业(教育)管理工作的学生报考此专业,从源头提高学生对此专业的认识。学院要通过专业介绍会、院系网站等向学生介绍专业的发展历史沿革、专业的培养方案、课程设置、培养目标、就业形势等信息,解答学生的困惑;要多重积极地引导学生客观、完整、全面地认识专业的各项情况,尽量避免学生因信息不准确、不完整而形成对专业的误解和不良评价。通过让学生对专业的充分理解,提高学生对专业未来的信心与激情。

2.加强教师队伍建设,引领学生“认同”自己的专业

专业教师在学生眼中就是他们未来发展的一个方向和学习的榜样,要让学生对专业产生认同感,首先必须让他们认同该专业的教师。从根本上来说,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毕业生就业难的原因在于学生实践能力较弱以及师资力量薄弱。要解决这一难题,首要的就是必须加强该专业的教师队伍建设。鉴于高学历的教师已基本饱和,在当前的专业教学当中,缺乏的是实践经验丰富的人才,因此高校可以通过聘请教育管理部门以及中小学中具有较强专业知识能力的教育管理工作者来担任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相关专业课的授课,或者邀请他们举办相关专题讲座。通过这些举措来充实专业教师队伍,高校也可以推荐高学历理论水平较高的教师到教育管理岗位上兼职,提升其实践经验,有利于更好地教育好学生,也有利于促进教师队伍的稳定性。只有学生认同了自己的专业,才能从内心深处接受它,喜爱它。依靠强有力的师资队伍,加强培养模式和课程体系建设,打造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特色。

3.注重实践能力培养,引领学生“实践”自己的专业

学校要注重学生实习岗位的选择,要让学生真正走上教育管理岗位进行专业实习,使学生学会发现当前教育事业管理当中存在的问题,学会思考如何解决这些问题,并学会在实践中如何去处理这些问题。在学生大三的实习期间,要认真指导好学生开展实习工作,定期查看学生的实习日志,了解学生的工作现状,对学生在实习中出现的问题及时发现,及时指导。如高校可以让该专业学生到中小学去担任校长助理或者教导主任助理,亲身体验基础教育管理工作,将理论和实践紧密结合。针对专业的特殊性,高校也可以实施学校机关部门领导与学生结对活动,让学生了解机关领导干部教育教学管理中的实际现状,让学生不用走出校园也可实践自己的专业知识。

4.推行导师帮扶制度,引领学生“提升”自己的专业

通过让学生认识、认同、实践自己的专业,学生对自己专业的认同感有了很大的提高,然而我们不能满足于此。在大四我们要让学生回归大学校园,带着实践过程中的疑惑进一步加深自己专业理论知识的学习,让实践回归理论,让学生充分了解专业理论知识的魅力。此外,在学生毕业论文和就业选择的过程中,学校要安排导师进行帮扶。在学生撰写毕业论文时,导师要指导学生从自己的实践过程中发现问题,进一步引导学生通过查阅相关的文献知识和进行相关的实证调研,去真正了解问题的现状,剖析问题产生的原因,找出解决问题的方法和对策,使学生的专业水平得到质的提升。在就业选择方面,面对专业的就业前景的不甚乐观,导师要加强专业思想教育,引导学生形成对专业的正确认识和评价,让学生明白只要自己有足够的实力,一定能找到好的工作,缓解学生就业时的心理压力。导师还要鼓励学生考“教育管理”方面的研究生,通过接受更高层次的教育来提升自己的专业水平。

总之,认同程度的提升不能仅靠学校或者学生,应该系统地看待两者之间的关系。因此只有学校加强培养,学生自身力求进步,才能实现使学生沿着“认知专业——认同专业——实践专业——提升专业”的方向发展,才能真正使学生对专业满意,使学校完成培养合格大学毕业生的目标。随着专业认同度的提高,该专业的人才培养质量也必然得到提高,公共事业(教育)管理专业的建设与发展也必将实现质的飞跃。

参考文献:

[1]李欣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教育管理方向)学生专业态度问题分析及建议[J].高教研究与实践,2008,(9):11-15.

[2]王培章,陈传万,陈燕玲.师范类本科院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建设的思考[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8,(6):25-28.

[3]关小克.地方高校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专业认知定位思考[J].合作经济与科技,2013,(6):102-103.

[4]孔春梅.对国内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发展现状的思考[J].内蒙古财经学院学报(综合版),2005,(6):72-73.

[5]闰建璋,惠圣,贾云鹏.论地方高等师范院校教育学院(系)办学模式改革[J].大学·研究与评价,2007,(5):62-67.

[6]柳叶.教育经济与管理硕士研究生的专业认同研究[M].上海:华东师范大学,2011.

※本文系江西师范大学研究生境内外访学项目。◆(作者单位:江西师范大学教育学院)

公共事业费 篇12

1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变动情况

从最早开设本专业的东北大学首届毕业生来看, 毕业30人就业率100%, 主要去向为:考研、出国9人, 占30%, 到社区从事社会工作的13人, 占40%, 其余8人通过各种渠道进入了国家公务员队伍 (考试) 和事业单位。笔者通过西部某高校2005届毕业生就业的抽样调查显示, 受调查者49人, 25人参加工作, 占51%, 通过公务员考试或者通过一些关系进入公务员队伍的有12人, 占总数的24.5%, 12人考取研究生, 占24.5%。而在直接参加工作的这部分人中, 从事营销、市场开拓工作的有15人, 占工作总人数的53%, 从事与公共事业直接对口的专业工作的没有一人。而考研的专业主要是行政管理、人力资源管理、企业管理和其它专业。根据教育部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公布的数据, 无论是211高校, 还是一般高校, 2008年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率区间均为C+ (75%≤C+<80%) , 在管理学科门类中, 低于档案学专业, 排名靠后。由此可见, 本专业的就业水平较低, 就业方向在很大程度上与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相关性差, 没有能够体现本专业的就业特色。

2 影响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就业的主要因素

2.1 毕业生供求失衡是就业率低的关键因素

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开办院校增长快速。1999年秋东北大学、云南大学两所高校在全国率先招收公共事业管理本科生。对该专业的招生, 教育部原本想由上述两校通过四年的专业建设, 取得经验后再在全国推广, 但由于办学门槛较低, 高校自主办学, 特别是各省属高校教育部难以控制, 因此, 各地一窝蜂地开办该专业。到2000年, 全国有包括武汉大学在内的57所高校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本科生。2001年全国招收公共事业管理专业的本科生的高校发展到132所, 2002年迅速增加到180多所, 2003年有220多所各类高校招该专业本科生, 而目前增加到302所, 教育部公布的2008年本专业毕业生规模为10000-20000人。但是, 由于我国事业单位改革和公务员制度建设滞后, 政府部门和事业单位处于机构精简阶段, 自身存在富余人员, 许多单位实行“只出不进”政策。即使有用人需求, 单位也实行“凡进必考”的原则, 高门槛的准入限制, 加上需求本来就少, 使得供大于求的局面在短期内难以改变, 公共事业管理体制与人才实际需求脱节造成本专业就业困难。

2.2 专业显示度低

由于宣传不到位, 从政府、企业到普通民众, 对该专业知之甚少。毕业生普遍反映在国家公务员招录中, 很少有政府部门招考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生, 即使有的招录职位与本专业很吻合, 也没有列示该专业。这种现象在市 (县) 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录中更普遍。这使得大部分毕业生只得报考没有专业限制的职位, 而这些职位往往报考的人数特别多, 竞争惨烈。同时, 教育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只有公共管理一级学科下的行政管理, 而没有公共事业管理, 因此该专业本科毕业生在攻读公共管理研究生时, 面临着与行政管理专业毕业生不平等的竞争局面, 也使得许多毕业生只有选择相近的专业, 甚至转行报考其它专业。本来企业是吸收劳动力最多的经济体, 由于对该专业的不了解, 造成毕业生失去大块就业市场。

2.3 人才培养方式不够合理

目前该专业培养方案五花八门, 没有形成较为一致的专业教学范式。由于该专业覆盖面广, 大多根据已有的学科基础来设置专业课程, 如师范类院校以教育学科为主;而综合类院校和工科类院校, 多依托经济管理专业设立, 课程设置总体上文理科平分秋色, 既要学习行政学、政治学又要学习线性代数等, “文不文、理不理”。同时, 多数高校教学实践基地缺乏, 教学实践环节薄弱, 与社会现实差距比较大。笔者对本专业2002级、2003级的毕业生在关于专业设置满意度和实用程度的调查显示, 近7成同学认为本专业课程设置不合理、不实用, 对他们的就业没有带来优势, 因为学习的很多课程都是其他专业的专业课程, 在对相关领域知识掌握程度上劣势非常明显, 常常因为专业特点不突出而造成障碍。半数以上的受调查者认为专业课程设置上应该有大的调整, 主流意见是增加实践性课程在总课程设置中的比重。

2.4 毕业生综合能力和就业心态较差

部分学生忽视实践能力和综合素质的训练, 智商高情商低, 并且对公共管理职业准入证书方面不够重视, 造成毕业生自身能力与用人单位的需求存在较大差距而影响就业。同时, 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 大部分学生能摆正自己的位置, 但仍有部分毕业生就业心理预期比较高, 十分看重单位经济效益、工资收入、工作条件与生活环境的好坏等。但是这些条件不是通过简单的面试与个人的了解就能全面掌握。这样导致这些同学在求职时贪大求全, 错失良机。如2002级某同学就因为当初找工作时考虑太多, 而错失了一个有潜力的汽配城的总经理助理一职。

2.5 教师队伍水平低

现有的教师数量不足, 质量堪忧。真正的专业教师很少, 而转行的教师太多, 多数学校是在原行政管理、政治学和经济管理等学科整合师资而来, 一些领导认为专业课门槛低, 大肆安插关系好但专业关联度低的人员滥竽充数, 形成教师人数少, 职称学历结构低的格局。随着学生人数的剧增, 教学科研任务繁重, 在岗教师进修提高的机会和时间很少。大部分老师缺乏公共事业管理实践经验。教师水平的低下, 严重影响了学生竞争力的提高, 是刻不容缓需要解决的问题。

3 提高就业率的路径选择

3.1 以质量求生存, 科学规划人才培养规模

各高校应该牢固树立专业人才质量第一的理念。省级以上教育主管部门一方面应该提高本专业准入门槛, 严格审批新开办的院校, 另一方面对已开办的院校进行专业评估, 达不到评估标准的学校, 取消其招生资格。同时, 结合我国政府和事业单位改革的推进情况, 社会发展对公共事业管理需求增长趋势, 科学确定招生规模, 力求人才供求平衡, 切忌不顾社会客观需要, 盲目下达招生指标, 人为制造虚假繁荣假象。

3.2 多途径提高专业显示度, 创造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教育部门和高校应充分利用大众传媒加大专业宣传力度, 从业教师应加强对本专业的教学科研工作, 多向社会推介专业特色, 提高专业美誉度和显示度, 使用人单位家喻户晓。教育部公共管理类学科专业教学指导委员会应与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有关部门加强协调, 在各级国家公务员和事业单位招考中把该专业纳入招录范围。建议教育部在研究生专业目录中增列公共事业管理专业, 对符合条件的院校赋予硕士和博士授予权。对于在比较艰苦的公共事业管理部门就业的学生给予优惠激励政策, 通过全社会的通力协作, 为本专业毕业生创造一个平等宽松的就业环境。

3.3 多管齐下培养创新型公共事业管理人才

首先, 凝练专业培养方向, 这是专业建设的首要任务。公共事业管理涉及教育管理、科技管理、文化管理、社区管理、保险管理、城市和农村事务管理等很多方面, 高等学校应结合自身情况, 选择其中之一作为专业培养方向。其次, 科学设置公共事业管理专业核心课程, 构造合理的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教学内容和课程体系要体现本专业的特点和规律, 突出主办单位的专业特色。再次, 注重课程体系的整体优化, 高度重视课程的创新与发展, 培养富有创造性和广泛适应性的人才。最后, 加强综合能力培养和实践技能训练。广泛建立社会实践基地, 高年级大学生可采取导师制方式, 通过社会调查、科研能力培养、研究论文撰写和实践单位挂职训练等方式, 使学生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培养他们创新性分析和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3.4 提高学生综合素质, 端正就业心态

激励学生在学好本专业知识的同时多参与学校和社会实践活动, 如青年志愿者、社区帮扶、非政府组织等活动, 全面提高自身素质。学生应尽早做好职业规划, 多参加公共事业管理职业资格考试, 获取进入用人单位的通行证。面对严峻的就业形势和职业发展前景, 毕业生应该树立良好的就业心态, 既要避免孤傲心理、攀比心理、完美心理、急功近利的心理, 又要克服急躁、焦虑、自卑、依赖、不公平等不良心理, 能正视现实, 勇于竞争, 不怕挫折, 客观地认识自我, 明白自己的兴趣, 发挥自己的比较优势, 合理定位, 找到切入社会的起点。

3.5 切实提高师资队伍水平

采取“请进来, 走出去”的方式提高教师队伍素质。一方面可以从国内外招聘高水平的人才充实师资队伍, 尤其可以聘用公共事业管理实践部门经验丰富的人才作为兼职教师, 加强实践能力的培养。另一方面各高等院校需要建立动态培训机制, 制定本专业的师资培训计划, 实施师资培训工程, 让教师走向高水平的国内外大学进修提高, 走进公共事业管理部门获取实践经验和生动的教学素材, 全面提高本专业师资队伍的整体水平。

参考文献

[1]李燕凌、杜宝贵.高校公共事业管理专业学科建设现状与发展[J].高等农业教育, 2004, (6) :50-51.

[2]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咨询与就业指导中心.教育部公布2008年本专科专业就业状况[EB/OL].全国高等学校学生信息网, 2009-06-03.

上一篇:对外开放政策下一篇:分子靶向治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