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外开放政策

2024-09-21

对外开放政策(共12篇)

对外开放政策 篇1

对外开放政策是我国社会主义经济建设一项科学的指导方针, 而马克思主义哲学是这一指导方针的哲学基础, 赋予了它深刻的哲学意义。对对外开放政策的哲学基础的认识, 对于正确理解改革开放的科学内涵及其原则有着十分重大的意义。

一、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包含着辩证唯物主义思想: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的观点

在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 毛泽东同志指出:“认清中国的国情, 乃是认清一切革命问题的基本的根据。”这是在辩证唯物主义关于主观认识一定要符合客观实际的基础上提出的, 从而准确的把握住了我国处于半殖民地半封建社会这一基本国情, 并且提出了符合中国国情的革命战略和革命道路。最后, 领导中国人民取得了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在社会主义的基本制度建立以后, 摆在共产党面前的一关键问题就是:全面理性地认识当时中国的基本国情, 并且能够将中国的具体实际和马克思主义有机的结合起来, 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

在建设中国的社会主义的过程中, 有过积极的探索, 但在后来也出现了“左”的错误, 无论在理论上还是在实践上都经历了曲折, 付出了巨大的代价。在面对毛泽东思想的态度上出现的错误, 邓小平提出“高举毛泽东思想伟大旗帜, 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因为“毛泽东思想的基本点就是实事求是, 就是把马列主义的普遍原理同中国革命的具体实践相结合。”[1] (P126) 介于此, 邓小平发动了解放思想的运动。邓小平讲到“只有解放思想了, 我们才能正确地以马列主义、毛泽东思想为指导, 解决过去遗留的问题, 解决新出现的一系列问题, 正确地改革同生产力迅速发展不相适应的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 根据我国的实际情况, 确定实现四个现代化的具体道路、方针、方法和措施。”[1] (P141)

以邓小平为核心的领导集体在端正思想、摆脱本本主义的前提下, 从中国的具体实际出发,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地分析了中国的基本国情, 认识到“我国正在处于并将长期处于社会主义初期阶段”, 从而解决了上述提到的摆在中国共产党面前的关键问题。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以及中国所处的国际格局, 邓小平同志提出了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发展我国的国民经济, 提高综合国力,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二、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包含着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批判精神: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

邓小平是在历史的反思中确立对外开放的政策的, 中国在历史上对世界做过重大的贡献, 但是后来我国发展长期处于停滞状态, 发展十分缓慢慢。六十年代后期我国的科学技术水平与世界上相比, 存在很大的差距, 经济上同发达国家相比, 相差二十几年、三十几年, 甚至更长时间, 所以, 我们有理由向世界先进国家学习。在过去的年代里, 如果像西方国家学习叫做“崇洋媚外”, 但是实践证明这完全是一种错误的观点。当年我们派了不少人出去, 知道了世界的发展面貌, 由此, 我们必须明白关起门来, 固步自封, 夜郎自大, 是根本发展而且是发达不起来的。因此, 我们必须转变陈旧的观念, 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在十九世纪七十年代, 我国已经意识到要想促进我国经济水平的发展, 提高我国的综合国力, 必须要实行对外开放政策。当时我们根本无法想象在七十年代的基础上在向前发展二十多年后的西方国家和我国的发展水平。当年我们制定的四个现代化的发展目标, 要在十九世纪末达到西方发达国家的水平已经很不容易了, 要想达到他们二十多年后的水平就更加不容易了。因此, “要想实现四个现代化, 就要善于学习, 大量取得国际上的帮助。”[1] (P133) 就我们当时的发展水平, 应该把引进国际上的先进技术和先进的设备作为我国经济发展和社会主义建设的出发点。但是, 值得注意的是在向西方先进国家学习的过程中必须坚持辩证否定的观点。

我国实行的对外开放政策与过去的传统不是背道而驰的。邓小平讲到“我们的做法是, 好的传统必须保留, 但要根据新的情况来确定新的政策。”[1] (P133) 过去的行之有效的东西, 我们必须要保持下来, 应该特别提出的是我国的根本政治和经济制度, 即社会主义制度和社会主义公有制, 这些是坚决不能够动摇的, 必须得坚持的, 我们坚决不允许在发展的过程中产生一个新的资产阶级。“在坚持社会主义的条件下, 从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的基本国情出发, 将现代性的价值逐渐从资本主义制度中剥离出来, 并将其与社会主义的价值体系整合起来。”[2]我们向西方学习, 引进西方先进的科学技术和生产设备, 是为了发展生产力, 促进经济水平的健康、快速发展, 进而提高人们的生活水平, 实现四个现代化,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 完善社会主义制度, 发挥社会主义的优越性。至于发展的道路、政策、原则、速度、水平等等, 这些方面更加不能违背我国的社会主义制度——这一根本的政治制度。

三、对外开放政策的确立包含着唯物辩证法思想:坚持发展的观点和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一) 坚持发展的观点

对外开放政策是为了适应社会主义建设时期的发展要求提出的, 也是为了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需要服务的。对外开放政策的提出, 表明了我们党具有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品质。[3]

对外开放政策以“发展对外贸易”、“引进先进设备”、“引进先进技术”、“有效利用外资”、“发展对外互助合作方式”、“设立经济特区和沿海开放城市”等等语言形式, 在内容上表达了党在经济建设和社会主义建设方面的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辩证发展观。这首先表现在它立足于党在社会主义的建设与发展时期, 以辩证发展的观点认识和对待自己的使命。这特别表现为我们党在发展国民经济发展时期, 既把先进生产力作为既定的前提, 又以一种发展的观点对待这种前提, 即以推动先进生产力发展的理念来给自己提出要求。这种对于形势的观察、对于任务的确定, 总之是在先进性问题上的动态的发展的观点, 表明党在经济建设问题上坚持的一种辩证的发展观。

与时俱进是一个总的要求, 不断开拓创新是与时俱进的具体表现和实现形式。二者是密切联系和相辅相成的。对外开放政策向我们展示的与时俱进、不断开拓创新的辩证发展观, 在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进行现代化建设的过程中, 必须以改革的精神推动中国社会主义的发展。

(二) 坚持内外因相结合的观点

邓小平运用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以及根据中国的基本国情, 确定了对外开放政策, 并且以自立更生为根本立足点。他指出:“我们搞的现代化, 是中国式的式的现代化, 我们建设的社会主义, 是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我们主要是根据自己的实际情况和自身的条件, 以自力更生为主”[4] (P16) 中国的自身特点是底子薄, 而且人口多, 经济技术非常落后, 不可能在短期内提高综合国力, 在这样的具体国情下, 就更不能放弃自主和独立, 否则, 中国的经济必然要遭到摧残, 丧失主权, 这是历史的经验。因此, 我们只有坚持自力更生, 才能在保持独立和强大, 进而自立于世界民族之林。

邓小平反复强调要“实行对外开放必须要坚持独立自主、自力更生, 这是我们的立足点。”而且, 对外开放政策是一项需要长期坚持的基本国策。所以, 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 坚持四项基本原则, 坚持改革开放, 大力发展生产力的今天, 必须坚持唯物辩证法内外因的辩证关系原理, 正确处理好自力更生与对外开放的关系。

结束语

综上所述, 对外开放政策是建立在辩证唯物主义和唯物辩证法的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的基础之上的, 可以说是彻底地贯彻了马克思主义哲学思想, 具有十分重大的马克思主义的哲学意义的。对外开放政策不是对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思想的直接阐述, 但不可否认它包含了深刻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道理——马克思主义的活的哲学。但是, 其包含的丰富性和深刻性有待进一步研究。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M].人民出版社, 1994年7月.第2卷.

[2]陈尚伟.改革开放与中国的现代性建构[J].理论与现代化, 2009年5月, 第3期.

[3]梁树发.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的哲学基础[J].中国人民大学学报, 2003年, 第4期.

[4]邓小平.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M].学习出版社, 1995年5月.

对外开放政策 篇2

二、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点

第一,独立自主是我国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

第二,维护我国的独立和主权,促进世界的和平与发展,是我国外交政策基本目标

第三,和平共处五项原则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准则

第四,加强同第三世界的团结与合作,是我国对外关系的基本立足点

第五,坚持对外开放,加强国际交往,是我国的基本国策

第六、我国的外交政策既是独立自主的,又是以和平为宗旨的

关于“中国外交的成就”的探究活动

探究目的:

国际政策是国内政策的延伸,目前我国正处在以经济建设为中心的关键时期,现实需要我国奉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国际地位的提高,我国在外交战线上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世界上大多数国家都对我国的外交政策均持赞赏态度,这些都充分证明了和平共处五项基本原则是符合国际潮流的,并为我国社会主义建设争取了良好的国际环境。通过学生自主探究“我国的外交成就”,使其正确认识我国的外交活动、外交政策的基本立场、基本目标、基本准则、基本立足点、基本国策,增强民族自尊心、自信心与自豪感,树立社会主义国家观念。

探究内容:

二十世纪至今中美、中俄、中日、中国与欧盟的外交关系分析表

事件

中美

中俄

中日

中国与欧盟

二十世纪至今中国在国际社会、国际事务中的表现

时间

事件

表现

探究过程:

有条件的可组织学生观看影片《周恩来外交风云》、《共和国外交风云》;学生按兴趣进行分组活动,并由学生代表在教授到相关知识点时发表本组的探究结果及看法、建议等。

对教师的建议:

协助学生进行分组指导学生对收集到的有关资料进行整理、撰写心得体会或调查报告。

评价标准:

1、学生是否对探究内容感兴趣,是否能独立完成探究内容,并在活动中与同学合作,积极参与调查与讨论。

2、是否能有目的地收集资料,提出有事实依据的见解。

3、是否能较完整地整理、归纳探究成果。

4、是否能运用已有的知识对探究中发现、出现的问题表达自己的想法。

5、是否能从自己的生活实际出发提出解决问题的具体措施、建议。

蔡英文对外政策解析 篇3

首先,从蔡英文相关人事布局就显示出其在对外政策上高度亲美、倚美的态度。蔡英文的两岸及对外团队包括:“国安会秘书长”吴钊燮、“总统府秘书长”林碧炤、“国防部长”冯世宽、“外交部长”李大维、陆委会主委张小月等人。这些人均有较深厚的美国背景。吴钊燮曾是首位民进党籍“驻美代表”,也是蔡英文对美政策的核心幕僚,强调“台美关系优于两岸关系”。林碧炤曾在李登辉执政时期参与众多对美政策的制定,经验丰富,在美人脉丰沛。冯世宽曾任“驻美武官”,与美国关系良好。李大维是资深“外交官”,熟稔美国政界和学界。张小月则是现任“北美事务协调会主委”。这样的人士安排,既显示出蔡英文对美国的高度重视,也表明蔡英文未来在对外政策上将积极增进台美互信,强化台美关系。

其次,在“美猪”、南海议题等方面,民进党将迎合美国立场。其一是开放“美猪”。新当局准“农委会主委”曹启鸿4月21日就表示“哪有能耐不开放美猪”,又表示新“内阁”应共同面对;准“行政院发言人”童振源也称,曹启鸿的发言符合民进党的立场和政策。以此观之,民进党当局为争取加入《跨太平洋伙伴关系协议》(TPP)或达成《台美贸易及投资架构协定》(TIFA),很大可能会以开放“美猪”作为交换条件。继“美猪”之后,美国很可能提出让台湾开放更多的农产品市场,民进党当局将很难拒绝。其二是在南海议题上迎合美国立场。与马英九坚决捍卫“南海主权”的态度不同,蔡英文在南海议题上的态度将暧昧不明。由于民进党不承认两岸一中,没有保护“祖产”的意识,蔡英文上台后,必将对台湾的南海政策做出调整,以配合其整体的对外政策。而即将做出裁决的南海仲裁案,正好为其调整南海政策提供契机。仲裁庭很可能做出不利于两岸的判决,面对这个结果,蔡英文极可能顺势放弃“U型线”,迎合美日等国的南海政策,将台湾在南海的“主权”范围仅仅局限在东沙群岛和太平岛,间接放弃对南海其他岛礁“主权”的声索。

三是继续加大对美军购并加强台美间军事合作。民进党要展示“亲美”,最重要的方式就是高价购买美国的武器装备。蔡英文上台后,必将会加大对美军购,甚至高调叫嚣要采购美军某些先进的而美国拒绝向台出售的高科技武器,通过炒作美国军售,刻意营造美国支持蔡英文执政的氛围。据称,蔡英文已编列了百亿美元的军购大单,包括信号情报侦察机、C-27运输机、F-35联合攻击战斗机、斯瑞克装甲车、CH-53直升机等。此外,在台美军事合作上双方也将进一步加深力度,更加密切。从美国方面来看,在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的背景下,美国希望台湾发挥牵制大陆的作用;从台湾来看,台湾也希望通过与美国合作增强台军的防卫能力,两者可谓一拍即合。美国联邦参议院军事委员会通过的《2016国防授权法案》提到,美国应鼓励台湾参与美国的空对空作战演习,包括红旗军演。可以预期,民进党上台后,台美间军事合作将更加密切。

持续深化对日关系

蔡英文的家族和身世,很大程度上决定了其“亲日”立场。蔡英文的父亲蔡洁生年轻时就被殖民台湾的日本人选中,赴日学习飞机维修技术。在日本侵华战争期间其父被派往中国大陆东北地区修理日军的飞机,后又到日本工作了一段时间,返台后到台北经营汽车维修厂、投资房地产,曾经营餐厅、建筑等事业,逐渐成为台北市的大地主。上世纪60年代蔡家曾名列台北市纳税人的前十名。去年美国有线电视新闻网(CNN)曾报道:台湾部分民进党党员家庭在二战时,曾是日本占领台湾时期的权贵,如蔡英文的父亲原是名支持日本“皇军”的商人,其家族认为忠于日本是件荣誉,也因此致富。可以说,蔡家属于日本殖民台湾时期的既得利益集团中的一员。这些既得利益者对日本的历史记忆、观感,以及对日本殖民统治的认识,与怀有国仇家恨而奋起抗日的两岸人民是迥异的。蔡英文在情感上乃至政治立场上亲日是毋庸置疑的。

从蔡英文的人事布局上也体现出其强烈的亲日心态。蔡英文委派曾留学日本、出任过“行政院长”和民进党主席的谢长廷担任“驻日代表”,从其政治辈分和从政资历来看,谢长廷在台湾历年来的“驻日代表”中层级最高,显示出蔡英文对日本的重视以及其深化台日关系的企图心。谢长廷在接受媒体采访时称,“日本是台湾在东亚的重要安全保障,也是在情感上与台湾最亲密的国家”,“期许台日关系未来能从一般伙伴关系提升至战略伙伴关系,甚至是命运共同体”。这些言论均显示未来民进党当局将无原则“亲日”,加强台日军事交流与合作,使台日关系得到实质性提升。

在钓鱼岛、慰安妇等问题上,蔡英文也将迎合日方立场。在钓鱼岛问题上,蔡英文将延续民进党一贯的“轻主权、重渔权”立场,迎合日本的东海政策。早在2011年蔡英文访日时即就钓鱼岛问题称,“领土并不是单一观念,并不是不能裂解的观念,可先处理跟着领土而来的利益问题”,“可以先从渔权、领海等经济性共同利益来开始谈起,降低领土争议的对立性和急迫性”,要以“和平”、“理性”、“耐心”处理钓鱼岛主权争议。日前,谢长廷在受访时还表示,“台湾不会在钓鱼岛问题上与大陆合作,钓鱼岛的领有权问题亦不影响对日关系”。这种无原则的媚日言论可以说基本代表了未来民进党当局的立场,即弱化对钓鱼岛的“主权”宣示。民进党弃“主权”于不顾的媚日态度,也让台湾渔民的利益难以维护。日前,台籍渔船在冲之鸟礁附近海域作业时,被日本海上保安厅非法扣押并敲诈巨额“罚款”,马英九当局及舆论都进行了强烈抗议,但民进党却集体失声,直到在舆论沸腾、媒体强烈追问下,蔡英文才好不容易讲出“全力捍卫”四个字,脸上却是笑嘻嘻,毫无展现决心的态度。可以推断,民进党上台后,台湾渔民在东海捕鱼的权利恐怕是只减不增。在这种情况下,有辐射污染之虞的日本农产品也会随之向台湾叩关,台湾农民与普通民众的利益都会受损。此外,为“维护”台日关系,台湾不会主动争取维护慰安妇的权益。准“驻日代表”谢长廷日前在接受采访时表示,民进党处理慰安妇问题的原则是希望对历史上的受害人采取谢罪、赔偿等措施,但不应“主动去刺激”问题,以免对台日关系造成“不良影响”。

nlc202309081040

大力拓展“国际空间”

预计蔡英文上台后,将会加大力度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

一是通过参与区域经济整合,强化与亚太地区国家的实质关系。为此,蔡英文提出了“新南向政策”,称台湾应该把自己当成东盟的“一员”,目标就是让台湾成为东盟不可或缺的伙伴,把关系建立在经济、文化和族群上。在做法上,台湾企业要把东盟市场当成台湾内需市场的延伸,将过去单向的南向政策改为双向交流。“新南向政策”的目标是力图进一步疏离大陆,强化与美日以及东南亚等国关系,推动与日本、印度、印度尼西亚、菲律宾等国构建“钻石型”的“海洋国家自由联盟”,并积极寻求签署自由贸易协定(FTA)或准FTA协议。此外,台湾希望通过以开放“美猪”等一系列政策作为交换,加入由美国主导的TPP,和日本签署“经济合作协议”(ECA)或FTA。未来,蔡英文将利用“立法院长”苏嘉全大搞“国会外交”,同时利用所谓“国际民主联盟”,大力拓展台湾的“国际空间”。

二是倚靠美日,大力谋求参与政府间国际组织。由于民进党实行“倚美亲日反中”的政策,美日等国在其自身利益驱使下,将加大对台湾的支持力度,并借机强化对中国大陆的牵制。3月18日,美国总统奥巴马签署法案,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参与“国际刑警组织”。美国国务院亚太事务副助卿董云裳曾表示,美国支持台湾有意义地参与国际民航组织、世界卫生组织和《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5月5日,日本首相安倍晋三的胞弟岸信夫在与蔡英文的会谈中,称“台湾的国际参与不能处于真空状况”,并主动提出日本要支持台湾以观察员身份持续参与世界卫生大会,以及支持台湾参与共同处理犯罪、气候变迁等国际组织。可以预期,未来民进党当局将在美日欧的支持下,大力谋求参与各种国际组织的机会。

三是加大参与国际非政府组织的力度。目前全世界共有各类非政府组织和机构5万个,而台湾已参与的有3000个,还有很大拓展空间。有鉴于此,未来民进党当局可能会积极寻求加入国际非政府组织,在行政资源和财政上增加对台湾非政府组织参与的扶持力度,力推“全民外交”,挟“台湾民意”与大陆对抗,侵蚀国际社会中的“一中框架”,凸显台湾的“国际能见度”。由于蔡英文拒绝承认“九二共识”,在两岸政治互信严重不足的情况下,在非政府间国际组织领域,两岸的冲突也会升高。

竭力巩固“邦交国”

蔡英文上台后,将会采取各种攻防手段,竭力维持住已有的“邦交国”数量。目前台湾共有22个“邦交国”,蔡英文上台后势必全力出击,巩固与各“邦交国”的关系。其一是必将重启“金援外交”。没有了与大陆基本的政治互信,没有了大陆的善意做后盾,马当局建构起来的两岸关系与台“外交”的良性循环模式也就毁于一旦,台湾就只好走回“金援外交”的老路了。其二是强化与“邦交国”高层的互动。未来蔡英文除了主动赴“邦交国”访问之外,还会积极邀请“邦交国”的高层官员访问台湾。其三是建立机制化合作方式。目前,台湾已经与巴拿马、危地马拉、尼加拉瓜、萨尔瓦多、洪都拉斯等五个“邦交国”签订了FTA。另外,台湾“监察院”也与阿根廷、巴拿马、巴拉圭、尼加拉瓜、乌拉圭、伯利兹等五个国家的人权保护检察的行政官署签署了双边合作协定。未来民进党当局还会继续谋求与“邦交国”签署协议或参与多边组织,以期巩固和深化机制化合作。其四,通过经贸往来、文化交流等方式强化与“邦交国”的民间互动,加深这些国家对台湾的依赖性。

一旦出现“断交潮”,民进党当局将借机进一步煽动“反中、仇中”情绪。蔡英文上台后,两岸在涉外领域可能重现对抗局势。台湾虽会多管齐下,竭力维持与“邦交国”的关系现状,但从长远发展来看,随着大陆综合实力的日益提升,这些“邦交国”与台湾“断交”乃是大势所趋,无可回避。而一旦台湾与“邦交国”关系出现断裂甚至是崩盘,蔡英文将会拉拢美日一同向中国大陆施压,还会进一步煽动台湾民众的“反中、仇中”情绪,声称“断交”是中国大陆的“蓄意所为”,以某一“断交”事件为借口,重新凝聚深绿支持者,扩大“台独”阵容。

总的来看,蔡英文采取的“倚美联日抗大陆”的对外政策,不会取得预期的效果。虽然美国实施亚太“再平衡”战略将提升台湾的战略地位,为民进党提升台美实质关系带来机会,但台美关系跳不出中美关系的大框架。在大陆总体实力不断上升的情势下,蔡英文操作对外政策的空间有限。台湾如果一旦摒弃中华民族的主体意识,其结果将是美日对台湾“予取予求”,届时被牺牲掉的将是台湾的利益。

(作者为中国社科院台湾所助理研究员)

对外开放政策 篇4

关键词:经济周期,金融危机,对外开放政策,美国国债

全球经济的发展具有周期性特点, 经济发展都会经历繁荣、衰退、萧条、复苏四个阶段。20世纪全球的经济周期几乎与美国的经济周期相关联。目前, 伴随金融危机, 全球经济正处于艰难的调整期。

一、全球经济进入调整期

(一) 最新一轮经济周期的起始

1.从里根总统开始, 进入了新的一轮经济周期。里根经济政策实施使美国经济走出滞胀, 全球的经济也开始进入一个新的增长和复苏期。20世纪70年代, 美国经济出现了前所未有的滞胀, 80年代初里根上台, “标志着历时50年的旧秩序即罗斯福秩序的终结”, 因而成为美国经济政策的重大转折点。里根政府的一系列政策使得美国经济政策实现了重大转变, 不仅使美国经济在80年代走出了滞胀, 使得全球经济进入复苏期, 也为美国在90年代的超常增长创造了有利条件。

2.20世纪90年代, 克林顿时期经济政策延续和扩展里根的供给政策措施, 美国政府加大发展教育、科技事业的力度, 促进了以信息产业为代表的高新技术发展, 使得美国进入新的经济时代。这一时期美国经济超常高速增长, 同时这一阶段也是全球经济的繁荣期。

(二) 全球经济进入周期性调整的定性分析

1.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的开始:

以美国次贷危机为导火索引发的全球经济周期调整

以美国次贷危机出现及蔓延为标志, 本轮世界经济增长正在进入调整期。自美国次贷危机显现以来, 经济强劲增长的势头逐步反转, 全球经济逐渐反向调整;并且随着次贷危机的扩大, 逐步演变为全球金融危机, 逐步影响实体经济, 全球的经济遭受重创, 全球经济周期性调整已经是不可避免。IMF预测2009年的世界经济增长将下降至0.5%, 这将是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的最低增长率。

2.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的定性分析

根据IMF预测显示, 受到金融危机的影响, 发达经济体正在遭受第二次世界大战以来最严重的经济衰退, 新兴和发展中经济体也正在经历严重的经济下滑。2008年全球经济增长下降至3.4%, 2009年全球增长按购买力平价衡量将下降至0.5%。表1是根据IMF统计和预测的世界经济产出的数据:

Note:Real effective exchange rates are assumed to remain constant at the levels prevailing during December 08, 2008-January 05, 2009. Country weights used to construct aggregate growth rates for groups of countries were revised. (These statistics from the IMF)

从表1的数据可见无论发达经济体和新兴经济体, 在金融危机的影响下经济都出现衰退或者大幅下滑, 全球经济调整难以避免, 尤其是欧、日、美三大经济体, 出现不同程度的经济衰退。

二、全球经济周期调整对中国的影响分析

金融危机之下, 由于欧、美、日本经济的下行, 我国出口市场萎缩, 这对对外贸易依存度高达60%的中国的经济冲击非常大, 面对全球性的金融危机中国经济先前快速的增长势头难以保持, 也将面临经济减缓和调整。2008年下半年以来, 国际经济环境急剧恶化, 国内经济困难明显增加, 尤其是8月份之后全球经济周期调整显现, 经济下滑已成定局。短短一年之内全球的经济明显减速直至衰退, 全球经济已进入调整周期。我国面临的外部经济环境迅速的恶化, 出口市场环境发生了变化, 我国外贸单月进出口在2008年11月份首次出现负增长, 资本市场环境发生了逆转, 国内经济增速明显下降, 我国经济面临很大的挑战。

2008年国内生产总值300670亿元, 比上年增长9.0%。

分季度看, 一季度增长10.6%, 二季度增长10.1%, 三季度增长9.0%, 四季度增长6.8%, 增长速度逐渐减缓。分产业看, 第一产业增加值34000亿元, 增长5.5%;第二产业增加值146183亿元, 增长9.3%;第三产业增加值120487亿元, 增长9.5%。工业生产增长放缓, 企业利润增速回落。全年规模以上工业增加值比上年增长12.9%, 增速比上年回落5.6个百分点。

2008年各季度GDP增长逐渐放缓, 第四季度仅为6.8%, 经济下滑之势明显。

三、全球经济周期调整下的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转变

由于金融危机深化带来的经济形势的巨大变化, 影响到我国经济状况和经济政策, 我国经济政策从2008年初的“双防”即防止经济增长过快、防止通货膨胀上升过快, 到年中的“一保一控”即“保持经济平稳较快发展、控制物价过快上涨”, 到2008年四季度的保增长, 反映了经济运行由通胀压力至通缩风险, 由过热至趋冷的变化。在此情况下我国的原有的对外开放政策面临重大挑战, 如原有的防止顺差过大采取的降低出口退税率等政策在经济形势急转的情况下必须做出相应的调整, 和国内经济政策相配合, 保持经济增长。当前我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转变是多方面的, 主要有以下方面:

(一) 我国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

出口作为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拉动因素, 对于我国这样出口占到GDP 40%的经济体, 一旦出现下降, 随之而来的我国经济增长速度也会放慢。2008年12月10日, 中国海关公布的数据显示, 11月份当月我国进出口总额1898.9亿美元, 同比下降9%;其中进口749亿美元, 下降17.9%, 这是近年来, 我国外贸单月进出口首次出现负增长。2008年底我国经济政策调整, 提出“保持经济增长的方针”, 我国对外贸易承受巨大压力, 为此在对外贸易政策上做出相应的调整。

为扩大出口, 2008年下半年国务院连续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此后2008年11月12日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在两次提高出口退税率的基础上, 自2008年12月1日, 进一步提高部分劳动密集型产品、机电产品和其他受影响较大的产品的出口退税率, 调整涉及3770项产品, 约占全部出口产品的27.9%。为落实国务院的决定, 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发布了《财政部国家税务总局关于提高劳动密集型产品等商品增值税出口退税率的通知》, 明确了3770项商品的具体范围。

在进出口关税上也做出调整部署。据财政部通知, 关税将在2009年进一步调整, 采取四项措施促进外贸稳定增长。国务院关税税则委员会审议并报国务院批准, 我国从2009年1月1日起进一步调整进出口关税税则, 主要涉及最惠国税率、年度暂定税率、协定税率、特惠税率及税则税目等方面。另外加工贸易的进口就是出口的先行指标, 中国一半以上出口是加工贸易, 但是2008年11月份反映新出口订单数PMI指数从年中的52.3掉到了29。为了保持外贸稳定增长, 商务部会同海关总署联合发布公告, 出台多项措施, 为加工贸易企业“松绑”。

(二) 引资政策的新变化

1.关于资金非正常撤离的政策变化

近年来, 我国部分地区出现少数外商投资企业非正常撤离的现象, 给中方相关利益方带来严重经济损失。外资出逃或“半夜逃跑”已由个案发展成为一种普遍现象, 以至于国家制定相应的法律法规来加以约束。2008年11月份, 商务部、外交部、公安部、司法部联合印发《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相关利益方跨国追究与诉讼工作指引》, 指出如外资非正常撤离中国, 中方将跨国追究并诉讼, 坚决维护中方相关利益方的合法权益, 正式将针对外资抽逃之“追责”上升到国家高度。在金融危机和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的情况下, 国际经济形势和国内的经济情况变化很快, 吸引外资和防止外资非正常撤离将成为我国引资政策变化的重点, 预计在2009年可能会有更多的法规和细则出台, 以进一步吸引外资和有序地利用外部资金, 保持经济增长。

中国商务部、国土资源部联合发布并自2008年8月20日起施行《外商投资矿产勘查企业管理办法》将最大限度防止矿产资源被低价出售。另外《中西部地区外商投资优势产业目录 (2008年修订) 》已经国务院批准, 自2009年1月1日起施行。

2.房地产领域已由限制国外投资向欢迎外资转变

房地产投资占固定资产投资的比重较大, 并且对相关产业具有显著的拉动作用, 房地产投资的快速回落将进一步加大国内经济调整风险;并且房地产市场上下游牵涉面较广, 只有维持房地产市场稳定才有利于宏观经济向好。

中央经济工作会议强调了房地产的支柱产业地位, 并指出要保持房地产市场稳定健康发展;温家宝总理2008年12月17日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 研究部署促进房地产市场健康发展的政策措施。2008年12月17发改委下达100亿元保障性住房中央补助资金;2008年12月17日中国人民银行、银监会公布了《廉租住房建设贷款管理办法》廉租房建设贷款利率下浮10%等。从这些举措中已经显示出政策的转向, 再加上房价的持续下跌, 为刺激经济的需要, 房地产领域对于来自国际的投资也会发生相应的转变, 由2007年的限制转变为鼓励外来资金的政策。

3.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的变化

进入2009年金融危机的影响逐步加深。但是此次金融危机在为全球带来灾难的同时, 也带来了企业境外并购成本的大幅降低和投资限制的减少, 为企业间并购带来千载难逢的良机。这对于那些需要“走出去”以谋求发展的中国企业来说将是一个难得的机遇。

我国经济发展到了特定阶段, 对石油、铁矿等能源和原材料的需求不断增长, 另外我国产业结构调整和升级对国际技术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 因而扩大对外直接投资尤其是寻求资源型的对外直接投资、技术型的对外直接投资对我国经济发展尤为重要。伴随着中国经济国际竞争力的不断增强和国家“走出去”战略的逐步实施, 对外投资的政策措施也在逐步完善。2008年12月15日, 国家发改委、国务院台办共同出台了《关于大陆企业赴台湾地区投资项目管理有关规定的通知》, 鼓励大陆企业积极稳妥地赴台湾地区投资。2008年上半年我国中海油、中国首钢、中国投资公司等实力强劲的中国企业集体出手, 一定程度上反映出我国在这一特殊阶段对于对外直接投资的政策总体持支持态度。

4.税收政策的变化

目前经合组织 (OECD) 国家平均税率为29.8%, 新的《企业所得税法》顺利实行, 将内外资企业所得税税率统一定为25%, 具有一定的竞争力;而且新税制对现有企业给予过渡期的照顾;外资若进入国家鼓励发展的产业或投资领域 (如清洁生产、节能降耗、减排治污项目) , 仍有政策优惠。总体来说我国实行新企业所得税的优惠对于外商投资来说相对减少, 在金融危机的情况下应当扩大优惠吸引外资, 但是所得税的出台和调整涉及面较广, 在2008年为了保持经济增长的目标而调整新所得税的空间很小, 但是在2008年第四季度随着经济形势的变化, 在营业税、消费税、增值税以暂行条例和细则的形式做出了调整, 降低部分商品的的税率比例, 有利于经济的发展。

5.金融领域对外开放政策的新变化

(1) 资本市场政策的变化

面对复杂多变的市场形势, 证监会已陆续出台了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 取得了相应的效果。近几年来中国证监会积极稳妥地实施了股权分置改革, 促进提高上市公司质量, 开展证券公司综合治理, 大力发展机构投资者, 完善市场法制等一系列基础性制度建设。解决了长期以来阻碍市场发展的重大制度性问题, 市场质量明显改善, 市场结构日趋完善, 市场效率显著提高。与此同时, 证监会按照远近结合、统筹兼顾的原则, 陆续出台了规范和完善大宗交易制度、鼓励上市公司分红, 增加上市公司回购和股东增持, 推出可交换债券, 启动证券公司融资融券业务试点等一系列针对性很强的措施, 较好地适应了新形势下资本市场改革发展的要求。政策累积效应正在逐步发挥作用。

国务院还表示, 将加快建设多层次资本市场体系, 包括适时推出创业板、钢材和稻谷等商品期货等。国务院还称, 将允许在内地有较多业务的香港企业或金融机构在港发行人民币债券。中国的银行目前仅被允许在银行间债券市场交易债券, 政府还将推进上市商业银行进入交易所债券市场试点。

(2) 货币市场和货币政策的变化

根据2008年10月22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扩大商业性个人住房贷款利率下浮幅度有关问题的通知》和2008年10月29日《中国人民银行关于调整金融机构人民币存贷款基准利率的通知》, 调整个人住房公积金存贷款利率。2008年12月22日, 中国人民银行自9月份以来连续第五次减息, 将一年期基准存贷利率分别下调27个基点至5.31%及2.25%。同时, 主要银行的法定准备金比率也下调50个基点至15.50%。中国央行此举与美联储的行动似成呼应, 在此一周前, 美联储将基准利率调低至0%至0.25%的历史最低区间。该次减息显示出中国政府采取“宽松货币政策”, 通过确保流动性及鼓励信贷增长支持经济发展的决心。

经济不景气之下企业重组、产业升级和行业整合便成为中国经济不可或缺的一次重新洗牌。国务院办公厅《关于当前金融促进经济发展的若干意见》明确提出, “支持有条件的企业利用资本市场开展兼并重组, 促进上市公司行业整合和产业升级”。随着银监会《商业银行并购贷款风险管理指引》的出台, 企业并购不再是银行贷款的禁区。2008年12月6日允许商业银行开办并购贷款的银监发[2008]84号文件发向国家开发银行及各国有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 并购贷款开闸。

6.汇率政策和人民币政策的变化

(1) 汇率和外汇市场政策变化

《中华人民共和国外汇管理条例》在2008年8月1日国务院第20次常务会议修订通过。新条例的颁布是为了应对中国国际收支形势发生根本性变化。修改后的条例共54条, 进一步便利了贸易投资活动, 完善了人民币汇率形成机制及金融机构外汇业务管理制度, 建立了国际收支应急保障制度, 强化了跨境资金流动监测, 健全了外汇监管手段和措施, 并相应明确了有关法律责任。目前中国还是双顺差国家, 存在人民币升值的压力。2008年12月10结束的中央经济工作会议要求, 促进货币信贷供应总量合理增长, 引导和改善市场预期, 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的基本稳定, 进一步改善国际收支状况。当然中国的人民币汇率目标不会仅仅钉住国际收支, 更重要的是保持就业和经济增长, 这也是目前汇率政策的一个基点;中国仍然坚持“参考一揽子货币, 考虑多种因素”的汇率形成机制, 但保持人民币有效汇率的相对稳定, 促进经济增长成为明智和现实的对外政策选择。

(2) 有限允许人民币境外结算, 人民币作为国际货币的开端

为推进人民币国际化进程, 国务院总理温家宝在2008年12月24日主持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正式决定:对广东和长江三角洲地区与港澳地区、广西和云南与东盟的货物贸易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进行人民币结算试点后, 意味着进行贸易的企业可以直接用人民币进行结算, 两个试点地区的贸易交易成本大幅降低, 同时规避因美元贬值所带来的风险。国务院重申, 将保持人民币汇率在合理均衡水平上基本稳定, 同时还将扩大人民币在周边贸易中的计价结算规模。

人民币国际化的第二个举动是支持香港银行开展人民币业务, 允许符合资格的企业在香港以人民币进行贸易支付, 并同意中国人民银行与香港金管局签订货币互换协议, 有需要时为香港提供资金支持。对于香港来说, 人民币结算试点可以加强香港金融体系处理以人民币计价交易的能力, 从而进一步巩固香港国际金融中心的地位。在多重机遇之下, 人民币国际化的步伐已然加速, 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

7.增持美国债券

自2008年3月份以来, 中国已经连续增持美国国债, 到6月份规模达5065亿美元, 自2008年下半年以来, 中国持有美国国债的增幅逐步加快, 根据美国财政部公布的数字, 截至2008年12月末, 中国2008年共增持美国国债2186亿美元;美国财政部国际资本流动报告 (TIC) 数据显示, 持有总量达到6962亿美元, 居各国之首。自中国成为美国第一大“债主”那一刻开始, 中美经济的依存度也上升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增持美国国债成为降低中国外汇储备风险相对较好的方式, 反之, 如果中国大规模抛售美国国债, 必将影响美元价值和汇率的稳定, 美元的贬值将使得中国通过贸易顺差积攒起来的财富迅速缩水, 从这一角度看, 中国争做美国最大“债主”的实质之一是积极维持美元本位的稳定。另外相对于黄金或其他国家和地区发行的债券等投资工具, 美国国债是选择之一。除美国国债之外, 中国庞大的外汇储备将会寻求对战略、能源等资产的投资, 以形成外汇资产配置多元化, 降低风险。

除了以上的对外开放政策转变之外, 在全球经济周期调整的艰难时期, 中国多方面加强了对外经贸合作, 加强与欧美和东盟等国家的经济合作和交流, 如中欧经济峰会、中美经济战略对话等, 参与打击索马里海盗, 以应对金融危机和国内经济增长的放缓。

四、全球经济调整的展望和中国对外开放政策的趋势

金融危机持续时间目前尚难确定, 但是毫无疑问无论中国还是全球经济在2009年将继续深化调整。在这一情况下, 国内政策侧重于保持经济增长, 对外开放的政策在和国内政策配合的基础上做出相应调整, 如对外贸易的一系列政策、人民币国际化的相关政策、FDI的相关政策、对外经济合作和交流的相关政策等都会做出积极调整。

参考文献

[1]国家统计局.统计数据国内生产总值 (2008年1-4季度) .

[2]IMF.世界经济展望最新预测.2009-01-28.

[3]李红岩.美国对外经济政策及其独特性[J].科学决策月刊, 2007 (11) .

[4]国务院常务会议 (2008年) .中央政府门户网站.

[5]人民币国际化进程迈出重要一步.中国新闻网, 2008-12-26.

二胎政策何时开放?? 篇5

导语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人口问题关系到中国经济社会发展全局。随着第一代独生子女进入生育高峰,人口倒三角结构和老龄化、青壮年劳动力短缺等一系列问题日益显现,在新形势下,执行了30多年的计划生育国策,面临新抉择。国家计生委被拆分之后,计划生育政策将如何调整?二胎政策会否全面放开?面对下一个十年,这是我们的第三问。(本期责编:谭礼剑)01 “一代之约”已到 全面放开二胎呼声高涨

有关计生政策调整的言论上演了多次罗生门,二胎政策正处历史关口。

关于计划生育政策的讨论,在每年的两会中都会成为热议的话题。而近年来,也不时会传出中国将调整生育政策、放开二胎的消息。不过,国家计生委每隔一段时间也会出来辟谣:“必须长期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不动摇。

计划生育政策已执行超过30年,兑现承诺时间点已到

去年8月,伊朗宣布取消计划生育政策,斥资1900亿里亚尔(约合人民币1000亿元)鼓励民众多生孩子,以阻止人口减少和老龄化。这一消息再次引起中国民众对计生政策的讨论。[…详细] 中国的独生子女政策始于1980年。当年,中共中央发表《关于控制我国人口增长问题致全体共产党员共青团员的公开信》,首次以公开信的形式倡导“一对夫妇只生一个孩子”,标志着我国的生育政策开始转变为严格控制二胎和独生子女政策。该公开信同时还提到,“到30年以后,目前特别紧张的人口增长问题可以缓和,也就可以采取不同的人口政策了。” […详细] 如今,“一代之约”的时间已到。第一代独生子女已经到了结婚生子年龄。而中国的人口状况也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计划生育政策控制人口的同时,也酿下了苦果:男女比例失衡、民工荒、人口老龄化,这些前所未有的问题都给计划生育政策带来了新的挑战。

官方权威学者从反对到赞成 各界呼吁“一胎”松绑

2009年底,保守派权威、计划生育副总设计师田雪原在人民日报撰文,抛出

“二胎方案”,而长期支持计生政策的国情专家胡鞍钢也呼吁对人口政策重新调整。这被解读为“计生领域内部也发出了不同声音”。[…详细] 胡鞍钢最初赞同计划生育政策时提出中国资源紧缺,应进行人口控制以防超过资源和环境承载力。现在他提出,“随着科技和生产的发展,现在的资源已经能够承受起人口政策的调整。[…详细] 2012年7月5日,15名学者联名向全国人大上书,呼吁松绑二胎政策,要求在尊重公民生育权的前提下,让公民自主、负责任地生育。他们认为,人口政策属于国家战略政策,短期不是非常紧急,但是长期不调整,等问题出现则没有了调整的机会。[…详细] 有“忧民哥”之称的全国人大代表贺优琳表示,如今我国已成为世界上人口增长率极低的国家之一,他在今年两会期间再次呼吁调整计划生育政策,全面放宽生二胎。这已是他连续第三年提出相关建议,但一直没有得到国家计生委的回应。[…详细] 02

“一胎”负面效应集中凸显 基本国策面临新挑战

笛妈的女儿1983年出生,大学毕业后留校保研,之后又公派美国读博,2008年5月在美国遭遇车祸去世。失独父母 老无所依

女儿去世一年半以后,笛妈和老公搬离了原来居住的城市,几乎断绝了和从前生活圈子之间的所有来往,开始了与世隔绝的生活。笛妈说,中国的老百姓活的就是孩子,他们这个年纪的人,共同的话题也是孩子,没有孩子,什么都没有了。像笛妈这样的家庭,在卫生部发布的《2010中国卫生统计年鉴》统计中,中国每年新增有7.6万个,50岁以上失独群体日益庞大,全国失去独生子女家庭已经超百万个。[…详细] 十年之前的愚人节,王德林和妻子李桂芬和笛妈一样,也失去了自己唯一儿子。在李桂芬的电脑里,收藏着她为儿子建的悼念网页。她常常专注地盯着网页上儿子帅气的照片发呆,一盯就是半天……2006年,因为实在无法忍受每天都活在沉痛的回忆中,夫妻二人决定搬家。王德林说:“既要回避儿子工作学习过的地方,又不能回老家,害怕亲戚朋友异样的关心,索性选择了陌生的城市珠海。”

王德林说,自己和妻子都非常迷茫,不知道会落得个什么下场,“我们不怕死,就怕死不了。死了就算了,就怕要死不活地躺在床上,又没有人来照顾。”。[…详细] 随着我国首批独生子女的父母正步入老年,“失独老人”和“失独家庭”问题也日益凸显。当年,数以亿计的中国父母响应计划生育号召,诞下唯一的孩子,将所有希望寄予其身上。然而,然而,有超过1000万独生子女家庭遭遇丧子,造成2000万失独父母。

当“失独老人”年老体衰,需要孩子照顾时,不仅孤立无援,甚至连养老院都进不去。老无所依加精神寄托的缺失,使这一人群成为计生政策的间接牺牲品。未富先老 劳力短缺

据国家统计局《中国2010年人口普查资料》,2010年中国妇女总和生育率为1.181,其中城市为0.8821,乡村为1.4375,镇为1.153,均大大低于国际公认维持人口正常更替需要的总和生育率2.1。

总和生育率水平过低,带来的直接问题是,老龄化加快,同时劳动力总量减少,养老负担加大。据2009年数据显示:中国的老龄化比例已达8.3%,已经超过世界平均水平的7.5%。有学者判断,从2013年开始全国劳动年龄人口将下降。[…详细] 中国人民大学社会与人口学院教授翟振武预计,中国老龄化速度在未来十年还会加速,在2021-2031年左右,由于大批老年人都是上世纪60年代出生的人,他们全部进入老年,最高峰时期,中国的老年人人口会达到约4亿。[…详细] 3月7日至9日,黑龙江一家企业连续三天参加招聘会,却硬是没招到一个力工,“5年前,800元就能轻松招到个力工,可现在即使涨到了3000元,却还是招不到。”企业招聘主管无奈地感慨。年轻劳动力短缺的情况在沿海地区更加普遍,已经对当地的经济发展造成影响。[…详细] 03

“二胎”的代价:解聘与败诉,躲藏与强制流产

在广大农村,很长一段时间内计生标语是计生宣传的主要形式,这些标语往往冷漠、强制甚至带有恐吓意味。安康7个月大胎儿被强制流产 引爆基层粗暴执法质疑

2012年6月2日15点40分,陕西省安康市镇坪县曾家镇,因为无钱交纳4万元的超生罚款,在经历70多个小时的生死逃亡后,已经怀孕7月的农妇冯建梅被强制引产。引产剂注入身体后,冯建梅并没有痛感,但心却撕裂成碎片。那一刻,是这位母亲出生以来,最绝望的一刻。6月4日凌晨三点,在被强制注射引产剂36小时后,冯建梅腹内的死胎被排出体外。这个7个月大的胎儿,已经近乎发育完全。一周之后,冯建梅与死胎的合影被上传到网络,引发轩然大波。经媒体曝光后,当地多名官员被处分,但这个7个月大的孩子却已经长眠老家山上。父亲邓吉元一直没有去看这个被强制引产的孩子,他说,“不想去,触动那些,挺伤心的”。[…详细]近年来,类似“陕西镇坪强制引产事件”等计划生育恶性事件屡有发生。一些基层政府和计生干部把社会抚养费视为权力寻租的工具,滥用自由裁量权,损害了执政党和政府的威信。在倡导科学发展和以人为本的今天,无论是人口学界的专业研究成果,还是计生政策在基层变异引发的负面事件,都应引起决策者的重视和警惕。

"超生教授"杨支柱:“二胎“抗争的坎坷之路

有人在为放开二胎奔走呼吁,也有人正在为生育二胎倔强地抗争。

杨支柱是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的一名教授,2004年,38岁的杨支柱和陈虹结婚。2006年,陈虹怀上了第一胎,生下了女儿若一。三年之后,2009年,陈虹再次意外怀孕。她的态度与丈夫一样,同样选择把孩子生下来,年底,他们的二女儿若楠出生。

随后,杨支柱因为超生被学院解聘。2010年9月,北京市海淀区计生委指控杨支柱夫妇“违法生育第二个子女”,向其征收“社会抚养费”240642元。杨支柱曾两次向法院提起诉讼,认为海淀区计生委征收社会抚养费的决定既不合法,也不合理,但均被法院驳回。

杨支柱夫妇此前已经料到处罚不可避免,他也不是没有办法逃避,但最终他们都放弃了,“因为怕麻烦别人,因为觉得没有尊严”。

熟悉杨支柱的律师周泽表示,杨支柱一直批判计划生育政策的不合理,“不合理的东西为什么要去追求?可能是秉性的东西在起作用,一种潜在的意识,认为不合理,就用行动去抵制。”[…详细] 04

“二胎”何时放开?国家计生委说时间来回答

计划生育政策之下,“三口之家”成为中国最典型家庭结构。而政策干预的结果之一是人口性别比越来越高。撤并计生委,为停止计划生育取下了紧箍咒?

“放开二胎”话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持续升温,温家宝在《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到要继续坚持计划生育政策,但同时也提到,“要适应我国人口总量和结构变动趋势,统筹解决好人口数量、素质、结构和分布问题,促进人口长期均衡发展。”这被媒体解读为是政府释放的一种新信号。北大人口研究所教授陆杰华表示,政府工作报告中提出的计划生育内容,表明我国将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但不排除微调或试点新二胎政策的可能,两者并不矛盾。新形势下的许多问题也要纳入思考,比如人口老龄化、性别比失衡、地区人口分布不均等都是人口政策设计的重要方面。[…详细]

而3月10日公布的国务院机构改革和职能转变方案显示,人口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将被撤销,并与卫生部整合,组建国家卫生和计划生育委员会。在计生政策调整的关口,以“控制人口”为首要目的的计生委已无存在土壤。拆分计生委,被普遍视为下一步计生政策改革的前奏。生育政策调整势在必行,国家计生委仍不松口

对于计生政策调整和改革,业界大致有三种思路。一是强调分省、分步骤放开二胎生育,首先分批放开“单独”家庭二孩生育;二时呼吁尽快废除二胎生育限制,逐步过渡到鼓励生育制度;三十强调立即放开生育管制,实现生育自由。

计生委的官方方案,就是第一种的分步放开“单独”家庭二胎生育。实际上,吉林、辽宁、江苏、安徽、福建、天津、上海等地已开始在农村试点“单独家庭”放开二胎。国家计生委内部也有不少人士对此持支持态度,全国人大代表、国家计生委科学技术研究所所长马旭近日就表示,下一步还将逐步考虑扩大单独家庭二胎制试点城市的范围。这似乎让人们看到了一些放开二胎的曙光”。[…详细] 但计生委官方却从未对计生政策松口。比如国家计生委党组成员杨玉学就表示,“大部制改革不意味着计划生育工作被削弱,坚持计划生育基本国策仍是今后人口工作的基础和前提。老龄化是社会进步表现,增加生育来冲淡老龄化是饮鸩止渴。”[…详细] 而对何时全面放开二胎,国家计生委副主任王培安的答案更让人心里没底,“大家等待吧,时间会回答这一问题,给你们一个比较满意的答复。”显然,王培安的回答并不令人满意。多大范围的人群能够合法享有生育二胎的权力,依然还是个未知数。[…详细]

结语

网络电话开放政策或可期 篇6

网络电话侵蚀电信运营商

据美国市场研究机构皮尤研究中心的最新一项“互联网与美国生活项目”研究显示,几乎有近四分之一的美国成年网民使用网络电话服务。2011年5月,微软公司宣布将以85亿美元现金收购网络电话标杆企业Skype,让业内进一步认识到了网络电话的价值。

事实上,网络电话的发展,正在不断侵蚀电信运营商的市场。

近年来,Skype、UUCall、阿里通、19talk、掌上宝等国内外网络电话软件及运营商如雨后春笋般出现在我国语音通话市场上,并拥有大量的用户群。随着网络电话技术的成熟,其低廉价格吸引了大批用户,严重挤压电信运营商的市场份额。

市场研究公司Point Topic的报告称,预计未来5年时间里全球网络电话市场将增长一倍以上,达到400亿美元。美国联邦通信委员会称,在截至2010年6月的一年中,个人消费者和企业对网络电话服务的使用量增长21%,对传统电话业务通话服务的使用量则下滑8%。

成本低且技术完善

那么,为何网络电话能够力克实力雄厚的传统电话业务并后来者居上呢?

其实,网络电话最大的优势就在于“省”。相对于传统电话,网络电话不仅可以节省成本,还可以极大地减少传统电话存在的“不明”收费、“擅自”收费现象。

以我国为例,近些年来,在消费者不知情的情况下强制订制各种增值服务进行扣费的、电话没有上网却扣流量费、没有漫游打长途却扣取漫游费、长途费以及随意增加资费标准等现象在我国频频出现。而正是由于电信行业存在的种种弊端,也令消费者纷纷转身,我国网络电话由此迎来发展契机。

实际上,与传统电信行业相比,网络电话不仅没有如此多的“苛捐杂税”,而且资费和使用环境上也更优于传统通信行业。传统通信行业的通信只有手机和固话两种方式,而网络电话则是手机、固话、网络,比传统电信行业更能做到实时通讯;在资费方面,网络电话比传统电信行业的五分之一至十分之一,尤其是在拨打国内长途和国际长途方面,更是便宜得多。不仅如此,随着技术的不断突破,网络电话的通话已经变得非常清晰,通话质量也更加地可靠。

据了解,KC手机网络电话目前还开发出了基于安卓Android、塞班Symbian、微软Windows Phone及java等主流手机应用平台的软件终端,手机用户只要在手机上安装一款电话软件,即可以实现随时随地高清拨打通话资费非常低廉的网络电话,这无疑为网络电话的进一步发展提供了技术保障。

中国亟需顺势跟进

如今,尽管网络电话在我国已有十多年发展历程,拥有大量的用户资源,然而其业务却仍处于“灰色地带”。

根据国际上公认的分类方式,网络电话有四种实现方式:Phone-Phone、Phone-PC、PC-Phone和PC-PC。而我国原信息产业部颁布的《电信业务分类目录》中,把Phone-Phone以及PC-Phone的IP电话明确确定为第一类基础电信业务,根据《中华人民共和国电信管理条例》第七条和第九条的规定,经营网络电话业务需要取得基础电信业务经营许可证。而另两种表现形式到底是属于基础业务还是增值业务则一直没有定论。目前,除了电信、联通两大运营商在全国4个城市的试点,其他所有网络电话统统是“黑户”,被工信部认定为“非法经营”,这显然不利于网络电话经营商的规模发展。不仅如此,我国网络电话行业目前还缺乏必要的政策支持和法律监管,这更容易滋生各种问题。

而与我国截然不同的是,世界上绝大部分国家都已开放了网络电话业务,且占据了稳定的市场份额。相关数据显示,欧洲约有60%的企业选择网络电话服务。

“网络电话分流传统语音通话市场是必然的,欧洲、北美等都已经开放,也没有发现哪家电信运营商被挤垮。事实上市场才是行业发展真正的驱动力,政策保护并不能搭救传统运营商,而真正能够给传统运营商带来生机和活力的,还是市场。”北京邮电大学教授宋俊德感慨。

对外开放政策 篇7

改革开放后, 中国对外贸易除采取传统的关税和非关税措施外, 还采取了一系列的鼓励出口的措施。

(1) 中国目前的关税政策:随着中国加入世贸组织, 经济体制改革的深化, 中国经历了一个关税水平由高到低的转变过程, 到2005年中国的关税总水平已降至10%以下。中国的关税政策也在逐步发挥其应有的调节进出口商品的作用。

(2) 中国目前的非关税壁垒政策: (1) 进出口数量限制; (2) 歧视性政府采购; (3) 技术性贸易壁垒; (4) 反倾销与反补贴; (5) 原产地规则; (6) 其他的非关税壁垒措施。

(3) 中国入世后贸易政策的调整及选择。当前, 我国面临的国际贸易政策环境发生了很大的变化, 入世后, 中国面临的对外贸易环境主要是在世界贸易组织框架下的贸易自由化与非关税贸易壁垒并存。今后中国调整贸易政策的基本思路是:第一, 确定中国对外贸易的总政策。这就是中国要以积极的对外贸易政策为方向, 以多样的政策措施为手段, 借助对外贸易推动产业结构的升级和经济的工业化, 实现经济的可持续发展。当然, 这一贸易政策也将随着中国经济实力的变化而不断地调整。第二, 中国对外贸易政策的措施。一是关税措施, 关税作为一种有效的传统贸易保护政策, 可以直接作用于有关的商品贸易, 起到限制或鼓励商品进口或出口的作用。二是非关税壁垒措施。非关税壁垒措施已成为众多国家实施保护贸易政策的措施, 中国也应顺应历史的要求或国际环境的变化, 有效地运用非关税壁垒措施。目前中国在入世后可以使用的非关税壁垒措施有对进口实施数量限制、技术性贸易壁垒、“自愿出口限制”、政府采购原则、反倾销和反补贴等。中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情况, 合理地使用这些措施。三是汇率措施。对中国这样的发展中国家而言, 汇率的下浮或在管理汇率下的某种程度的贬值, 可以在一定程度上限制商品的进口, 促进商品的出口。随着中国经济市场化进程的加快, 汇率等经济杠杆的调节作用也将进一步增大。另外, 中国还可在进口限制和鼓励出口方面采取一些措施, 积极推动中国经济和贸易的发展。

2. 中国对外直接投资政策

改革开放以后, 中国的经济实力得到了进一步的增强, 中国的某些企业也已经逐步走向国际市场, 参与国际竞争。但从总体上来看, 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还处于初步发展阶段, 为此, 中国先后采取了以下政策:第一, 中国制定了对外直接投资的原则。第二, 规范各种对外直接投资的法律, 从1979年至今, 中国先后颁布了一系列的法律和法规, 并同100多个国家签订了双边投资保护协议, 与80多个国家签订有避免双重征税协议, 为中国企业到这些国家投资提供了法律保障。第三, 在项目审批和外汇资金管理方面也制定了相应的政策。第四, 中国政府根据国际惯例还制定了一些鼓励和扶持的政策, 鼓励中国的企业对外直接投资。

近年来, 中国在对外直接投资政策取向上发生了重大变化, 从过去的“引进来”转变为“引进来”和“走出去”相结合的发展战略。今后, 中国为更好地促进对外直接投资的发展, 充分发挥对外直接投资对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应从以下几个方面完善中国的对外直接投资政策:第一, 完善对外直接投资的立法;第二, 完善海外投资管理服务体系;第三, 建立海外投资保险制度;第四, 放宽金融政策, 扩大海外企业的融资渠道, 减免税收, 积极鼓励企业对外直接投资;第五, 加强对海外投资企业的监督和管理。

3. 中国制造业贸易与投资的政策选择

改革开放以来, 中国制造业的对外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都得到了长足的发展, 国际贸易与对外直接投资之间呈现出相互补充、相互促进的关系。

中国作为发展中国家, 在加入世贸组织后, 中国的对外贸易政策正朝着自由贸易发展, 但还不是一个近乎自由的贸易政策, 它有着可以保护并希望在继续保护之下获得发展的制造业部门。因此对外贸易, 特别是制造业进口贸易设置障碍是一个可以理解的政策选择。适当的制造业保护会刺激一些外商绕过贸易障碍, 在中国进行制造业直接投资。对外贸易中保持一定的制造业保护不仅保护本国厂商的利益, 从而使由本国厂商为主体的某个产业获得发展, 更重要的是能促进在本国领土范围内的特定产业获得发展。

根据中国制造业目前对外直接投资的现状以及各国贸易政策的不同, 中国应根据自身的实际状况, 选择鼓励和限制相结合的制造业对外投资政策, 对那些预期有利于本国经济利益的对外投资给予支持, 而对于预期不利于本国经济利益的对外投资进行限制和引导。中国经济的不断发展, 制造业产业结构的升级, 使得中国制造业企业对外直接投资已经开始从探索尝试阶段迈向初步发展阶段, 制造业对外直接投资额和对外投资企业数目快速增加。

参考文献

[1]邹德玲, 谭晶, 从海彬.国际贸易与国际直接投资理论在比较优势下的融合分析[J].北京:学术交流.2004, (8) :115-117

[2]丛海彬, 邹德玲, 耿振韬.我国应对绿色贸易壁垒的战略分析[J].哈尔滨:黑龙江科技信息.2004, 9:80

[3]朱廷君.外国直接投资的贸易效应研究[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06

建国至今我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变化 篇8

一、“一边倒”的外交政策

新中国成立之初,国际上形成了以苏联为首的社会主义阵营和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阵营对立,以美国为首的资本主义国家阵营对新中国采取了完全封锁的军事策略,党的第一代领导核心审时度势,制定了向苏联社会主义国家阵营的靠拢,以获得更好的发展自己经济,工业化等各方面的援助。

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环境中国制定了以下策略:一、向苏联东欧等社会主义国家靠拢,以获得更好的援助。二、积极与周边国家搞好关系。三、同美国的侵略性外交政策予以正面积极的反击。这些政策的实施有效的打击了美国扼杀中国政权的野心稳定了国家政权。

二、反苏反美,同时打击敌人

到了20世纪六十年代,国际形势发生变化,苏联对外实行霸权主义,社会主义阵营的动荡不安;民族独立运动进入高潮,第三世界崛起。而当时的中国面对更严峻的局势,一方面苏联试图干涉中国内政,却被中国当机立断的拒绝,苏联对中国实行了各方面压力和威胁。另一方面,新中国还要反对美国对新中国的威胁。美国为扼杀新生的新中国,与逃亡到台湾的国民党进行合作,试图反攻大陆。新中国并没有被这种严峻的局势所吓倒,有力回击美帝国主义的对外侵略战略。

三、“一条线”的对外政策

到了1970s,国际环境发生重大变化,美苏争霸中,苏联站于有利地位,美国为了遏制这种局势发展,不得不调整对外政策,频频向中国发出和平信号,积极谋求改善美中关系。而毛泽东根据当时的国际环境以及苏联对新中国的封锁,对于美国的和平信号积极回应,调整了对外战略:

一是中美关系的缓和。1971年7月9日至11日,周恩来同基辛格进行了会谈。次年2月21日,尼克松总统访华,双方领导人直接会谈,两国共同发表了《联合公报》。1979年1月,中美正式建交。1972年9月,中日建交,1978年两国又签定了《中日和平友好条约》。

中国在此外交政策的指导下获得了良好效果,特别是在1971年10月第二十六届联合国大会上,中国以压倒性的票数恢复了在联合国常所有合法席位有效的提高了中国的国际地位。

四、“全方位”外交战略

到了20世纪70年代末80年代初,美苏争霸到了“相持阶段”。同时,西欧日本等第三世界的国家的发展取得了重大的进步,我国的外交政策为了世界和平的需要也进行的了一些重大调整:

一是提出和确立和平与发展是世界主题的新观念。当时的国际环境虽然有可能爆发战争,但和平力量的增长可以有效的遏制大规模的战争的爆发。二是以邓小平为核心的第二代中央领导集体制定了全面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邓小平站在国际视野角度上提出,“现在的世界是开放的世界,从对外关系来说,就是要进一步实行开放政策。几十年的经验告诉我们,关起门来搞建设是不行的,发展不起来”。三是提出了“一国两制”,以其来解决中国的港澳台的问题。

五、和平发展道路

到了20世纪末国际局势朝着多极化方面发展,形成了“一超多强”的国际局面,以江泽民为代表的第三代领导核心据国际局势提出“伙伴”关系来指导中国的对外政策,在这一政策的指导下,中国与许多国家建立了良好的合作关系,如1996年4月,中俄建立了面向21世纪的战略协作伙伴关系。1997年5月,中法建立面向21世纪的全面伙伴关系,10月中美建立建设性战略伙伴关系等。中国的国际地位有了更好的提升与巩固。

以胡锦涛为总书记的党的第四代领导人,继续实行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外,根据当今的国际社会的发展,提出了以下对外政策:

一、创造性的提出“内外联动、互利共赢、安全高效”的对外经济政策,利用当今经济全球化,加大对外开放的水平,努力做到本国经济结果的转型,加强对外开放的水平和深度,广度,坚持“引进来”和“走出去”的对外开放战略,加强国际间的合作。

二、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中国坚定不移地走和平发展道路,永远不称霸,既通过维护世界和平来发展自己,又通过自身的发展来促进世界和平,努力实现和平、开放、合作与和谐的发展。坚持走和平发展道路,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是我国独立自主的和平外交政策的应有之义,符合我们党和国家一贯坚持的对外方针,符合我国人民的根本利益,符合中华民族爱好和平的传统,符合人类进步的时代潮流。要加强同世界各国和平共处、互利合作,恪守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积极营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睦邻友好的周边环境、平等互利的合作环境、互信协作的安全环境、客观友善的舆论环境。以合作谋和平,以合作促发展,以合作解争端。目前我国的现代化建设在党的中央集体领导下积极快速的进行。

综上所述可以看出,我国的对外政策在不断变化和调整,但是我们必须看到:一、这种变化和调整是党和国家领导人根据当时的国际国内背景的变化做出的。二、基本的立足点都不变,都是在维护国家的利益和独立自主的基础上进行的。我们应该坚信在党中央的领导下,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将会取得更好的发展,必将更加有效的推动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的发展.

参考文献

[1]《邓小平文选》第三卷, 人民出版社1992年版

[2]李宝俊《当代中国外交概论》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张力力《当代中国外交简史》上海人民出版社

[4]顾关福《战后国际关系》时事出版社

浅谈美国对外援助政策的形成 篇9

作为当今世界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进行对外援助的活动由来已久,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就曾通过海运的方式向盟国提供了多达623万吨的粮食援助。二战期间,对外援助披上合法外衣, 1941年3月国会批准通过了《租借法》,授权总统可以动用70亿美元,以优惠贷款和无偿提供军事物资形式,向“对于美国防务至关重要”的国家提供援助。出于为美国的全球战略和国家利益服务这一基本准则, 美国希望通过援助来影响受援国,甚至控制受援国,以达到实现自身安全和国家利益的最大化。

而对外援助成为美国战后一种固定的外交手段,则是在冷战时期与苏联争霸过程中形成的,主要通过以下几个事件确立的:1946年对希腊内战的援助,1947年的“马歇尔计划”和1949年杜鲁门的“第四点计划”。冷战思维、美苏争霸,通过一系列的对外援助,美国逐步确立其实现外交目标的伪善手段,进而企图完成其在世界新格局形成时期的全球战略构想。

1希腊内战与杜鲁门主义

第二次世界大战,造就了实力空前强大的美国和新兴的社会主义大国苏联,国家利益与全球争霸的冲突,迅速将战后世界带入到新的战争威胁中。1946年,丘吉尔在密苏里州的富尔顿发表的“铁幕演说”拉开了美苏对抗的序幕。1946年3月希腊内战爆发,右翼政府危如累卵,而与之相邻的土耳其也面临苏联的巨大压力。 保护希腊和土耳其的安全成为美国应承担的义务和当务之急,1947年3月12日杜鲁门在国会联席会议之前发表了一篇讲话,强调通过经济和财政援助,对于保持经济稳定和有秩序的整治进程都是必要的,是对世界人民的和平和安全负责的举动,杜鲁门主义正式出台。由于美国对希腊、土耳其的援助取得了积极效果,两国的国内政治、经济、军事实力都得到不同程度的稳固和增强,最终成功地抵制住了苏联的压力,保护了自身的安全,因为, 对外援助成为美国实施对外干涉,完成其争霸野心的积极手段。

2马歇尔计划

如果说因希腊内战推出杜鲁门主义带有一定的被动性和应急性,那么,针对欧洲的“马歇尔计划”则是美国有计划、有目的主动实施的更大规模的援助计划。

二战重创了原欧洲列强,各国地位一落千丈,德国几乎遭到摧毁,又面临巨额的赔款问题,被占领过法国更是满目疮痍,万业衰败。英国虽没被占领,但由于长期交战,交通运输陷入瘫痪,工业原料匮乏,经济和国际地位已日薄西山。各国糟糕的经济状况加剧了政局的不稳定,工人运动此起彼伏。“欧洲这样的崩溃,向美国提出了一个根本性的问题,欧洲对美国的安全是否重要!答案从来就是不容置疑的。美国……必须制止任何国家从夺取沿海国家作为消灭英国的第一步,进而征服全世界的企图。”为此,美国推出了复兴欧洲的计划即“马歇尔计划”,美国官方文件直言不讳的称,“马歇尔计划”的两个基本作用是:第一,帮助受战争破坏的欧洲国家重建;第二,遏制共产主义在欧洲的扩张。很显然,第一只是手段,第二才是美国想要达到的目的。

3第四点计划

随着战后工人运动和民族运动的风起云涌,美苏争霸的范围,也从欧洲扩展到其他地区,广大的欠发达国家和地区成为两国争夺的重要目标。1949年1月20日,杜鲁门发表第二任总统就职演说,提出了向欠发达地区提供技术援助的“第四点计划”,他宣称“第四点计划”的目的是为发展中国家提供财政转移和知识技术, 是对农业、健康、教育,缓解饥饿领域的专项援助,是“用我们的科学进步和工业发展的实惠,促进不发达地区的改善和发展。”这是美国首次表态向欠发达国家提供援助,但是援助对象仅限于少数几个对美国利益比较重要的国家。“第四点计划” 的推出,拓展了美国反苏反共的空间,把美苏争夺的范围扩大到不发达国家和地区。

随着冷战帷幕的拉开,整个对外援助的味道发生变化。两大阵营建立后,“马歇尔计划”增加了尽快建立集体防卫能力的内容,保卫国家安全,防止共产主义扩张成为美国外交的重点。1949年新中国的成立,沉重打击了美国企图通过扶持国民党政府来掌控亚洲局势的野心,为了防止苏联对这一地区的渗透,美国国家安全委员会先后通过了NSC48、NSC68号文件, 调整在亚洲太平洋地区的政策,通过加强对日本、韩国和菲律宾的扶持,抵制苏联在亚洲的扩张,外援政策的重点逐渐向亚洲转移。1951年美国国会发布了《共同安全法》,该法案第二款宣称:“国会宣布, 本法案的目的是维护美国的安全,促进美国对外政策的实现,其采取的途径是:授权对友好国家提供军事、经济和技术援助,以加强自由世界的共同安全以及单独和集体的防务,为了这些国家的安全和独立以及美国民族利益而开发他们的资源, 促使这些国家积极参加联合国的集体安全体系。”

到了50年代后期和60年代初期,由于受到朝鲜战争的影响,反共产主义的安全观在美国对外援助政策领域里占据了上风,军事援助看成是在变动的国际关系中保障短期和长期安全的安全工具, 帮助受援国乃至全世界获得和平。1961年美国正式通过了《对外援助法案》,从而最终确立了以对外援助实现其政治目的和外交目的。以保护美国安全为名,以军事和经济援助为主要形式,在全世界范围内对与苏联临近或战略位置重要的国家和地区提供援助,企图达到遏制共产主义和构建其国际新秩序的理想,对外援助政策最终形成。

摘要:两次世界大战彻底摧毁了欧洲的国际中心格局,美国由国际边缘角色一跃成为战后最重要的政治、经济和军事强国,与苏联一起主导并形成了战后国际秩序的新格局。得益于美苏争霸,经由“杜鲁门主义”、“马歇尔计划”和“第四点计划”的推行实施,美国的对外援助政策得以最终确立,成为影响战后美国和国际事务的重要政策。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评析 篇10

对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 国内学者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第一, 对战后日本贸易政策阶段性的研究, 尤其关注入关前后、日元升值后及90年代日本贸易政策的转变。主要代表作是朱钟棣、来肖贤的《日本加入AGTT过程中贸易政策的调整及启示》;刘向丽、赵冲的《日元长期升值条件下的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调整》等。此外, 国内学术界也翻译了不少日本的著作, 就此问题值得关注的是日本贸易振兴会进口对策部编的《战后日本的振兴出口政策》, 对五六十年代的日本出口贸易制度进行了介绍, 等等。

总之, 对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研究已经引起了经济学界和历史学界的广泛关注, 许多学术成果己经相继问世, 本文在前人研究的基础上进一步深入的探讨。

1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研究的意义

日本经济是世界经济系统的重要组成元素。随着日本企业国际化经营动向越来越明显化, 企业机构为了更有效的推进这些活动, 也开始向跨国企业的方向转变, 反过来进一步促进了企业在海外生产的扩大。为了防止这种海外扩张的迅猛进行, 而招致对方国家抵制的危险, 日本政府就需要把企业从无秩序的单纯经济的海外扩张, 转变为有序的海外生产活动, 以及和对象国的经济开发方向相一致的企业扩张。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评析, 对我国对外政策的制订及企业对外贸易具有现实意义。具体到对外贸易政策的制定、调整等问题上, 一方面必须从我国的基本国情出发, 在世界经济格局的大变动中, 适时地调整既有利于我国经济发展, 又促使对外经济关系加强的国家战略及企业跟进战略;另一方面也需要正确地总结包括日本在内的发达国家的经验, 在提升国家对外竞争力的前提下协调对外贸易。

2 日本对外贸易各阶段政策与制度

对外贸易政策是指一国政府根据本国的政治经济利益和发展目标而制定的在一定时期内的进出口贸易活动的准则。它既是一国总经济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又是一国对外政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日本经济发展如此迅速, 对外贸易发展起到了非常重要的促进作用, 而对外贸易的发展又得益于日本制定了一系列的贸易制度和政策。20世纪50年代, 日本对外直接投资主要是以确保资源能源供应而进行的资源开发型投资。60年代以后, 由于一些发展中国家普遍推行进口替代的工业化发展战略, 日本不得不通过扩大直接投资来巩固和发展其海外市场。70年代, 随着日本国际竞争能力的增强和国际收支顺差结构的形成, 日本实施了通过海外直接投资来扩大海外市场的战略。此外, 20世纪70年代两次石油危机的冲击, 日本采取了把大量消耗资源、能源、易于产生公害、破坏环境的产业转移到海外的方针[1]。

具体来说, 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各阶段的政策有:

(1) 日本战后贸易政策基本可划分为两个阶段:1) 从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 推行贸易立国政策, 即初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2) 从70年代中期开始至今, 推行贸易和投资自由化政策, 即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5]。日本经济高速增长时期, 采取的是典型的贸易保护政策, 内容主要由限制进口、替代进口逐渐向扩大出口、出口导向发展, 这种外贸政策的演变促进了日本出口贸易和经济的发展。

(2) 经济国际化进程阶段的对外贸易政策。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后, 贸易顺差导致的国际贸易摩擦问题日益严重, 日本面对的国际市场环境更加不利, 直接威胁到了国内经济的发展。因此, 通过扩大内需, 力求实现经济结构由“出口主导型”向“内需主导型”转变来缓和对外贸易摩擦, 就成了这一阶段日本政府处理对外经济贸易关系、制定对外贸易政策的首要问题[2]。

(3) 90年代以来日本贸易政策的特点:一是进口壁垒的削弱和对待外资的态度由以前的限制逐渐转化为采取各种措施大力吸收国外直接投资;二是进一步融入了以WTO为首的多边贸易体制, 并利用其为自身的利益服务。然而, 奉行“贸易立国”政策的日本, 目前却存在着较低的外贸依存度, 20世纪90年代的数据平均仅为16%左右。也就是说, 日本在向知识经济转化过程中并未出现对外贸易依存度稳步上升的态势[6]。

2.1 日本对外贸易管理的组织结构

日本政府的贸易管理组织机构主要包括:日本贸易会议、通产省、大藏省、日本银行、日本进出口银行、经济企划厅、公正交易委员会等。其中, 日本贸易会议的主席由内阁总理大臣担任, 成员主要包括通产省、大藏省、农林水产省、外务省等组成。日本贸易会议是制定贸易政策, 协调各省厅之间的关系的最高官僚机构。

2.2 日本对外贸易的主要法律

日本有关对外贸易的法律体系包括进口贸易管理、出口贸易管理、关税制度、贸易救济措施、和进出口政策。如作为基本法的《外汇及对外贸易管理法》和具体涉及对外贸易管理的《进出口交易法》, 促进对外贸易发展的《贸易保险法》、《日本贸易振兴会法》等。此外, 根据有关进出口的法律, 日本政府还颁布了《进口贸易管理令》和《出口贸易管理令》, 在具体操作层面上, 还有经济产业省颁布的《进口贸易管理规则》和《出口贸易管理规则》等。

3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特点及影响

3.1 日本对外贸易的特点

日本的工业主要分布在太平洋沿岸地区。太平洋沿岸的东京、横滨、大阪、名古屋等, 都是优良海港, 利于发展对外贸易。日本进出口产品构成中, 车辆及其零附件 (hs87) 、机械设备 (hs84) 和电子产品 (hs85) 是日本主要出口产品类别。

3.2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变迁的内容和特点

众所周知, 二战后, 日本在美国的大力支持下, 1955年8月正式加入GATT。美国对日贸易和外交政策的根本性变化, 是影响日本贸易政策变迁的关键因素。日本贸易政策的变迁, 虽然受到美国竞争战略的重要影响, 但政策变动的主要动力仍然来自于日本经济体制的一个重要战略支撑点[1]。

在日本对外贸易政策中, 保护贸易的特点较明显。战后日本的对外贸易活动长期偏重于与美国的贸易, 美国一直是日本最主要的贸易对象国, 直到20世纪80年代后半期, 日本与亚洲各国的贸易额比重才逐渐上升。

3.2.1 初级阶段对外战略贸易政策与日本经济奇迹

日本从60年代起至70年代中期, 推行了以提高本国重化工业国际竞争力为主要目标的保护贸易政策。直到70年代中期, 日本政府的贸易政策带有明显的初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特征, 在一段时期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增长。由于日本长期实行贸易立国的发展战略, 其对外直接投资一直是以发展和扩大对外贸易为中心展开的。二战导致日本经济崩溃, 20世纪60年代初, 为了重建经济, 形成了初级阶段战略贸易的政策构想。其主要内容包括贸易立国基本发展战略、通过优惠政策扶植具有规模经济效应的出口产品和实现日本经济重化工业化。

总之, 日本初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的有效推行是多种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这在一段很长的时期内促进了日本经济的迅速增长。可见, 战略贸易政策的推行, 改善了日本经济制度运行的环境, 日本市场经济制度最终得以形成。

3.2.2 高级阶段对外战略贸易政策与日本外贸改革

80年代的日本贸易政策产生了两个根本性的变化:第一, 由强调独占垄断利润和规模经济向强调国际产业合理分工、公平贸易利润分配转化, 以减少对外贸易摩擦。第二, 由默许垄断朝鼓励竞争转化, 以迎接知识经济的挑战发展。因此日本80年代贸易政策应属于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

日本的贸易结构属于典型的垂直分工型结构。90年代初, 曾作为日本经济战略支撑点的日本保护贸易政策开始向贸易自由化方向转变。因此, 日本政府须改革现行贸易政策, 向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演进, 以促进日本经济可持续发展。其具体情况是:第一, 日本政府提出以“美日共霸”为基础的国际分工的战略构想, 即“环太平洋经济圈构想”;第二, 进入20世纪80年代以来, 日本积极促进与其他国家的政策协调, 加强多边贸易, 反映了日本转移发展战略的要求;第三, 20世纪80年代, 日美贸易摩擦加剧, 从而迫使日本进一步通过扩大海外直接投资, 发展当地化生产来缓和贸易摩擦[1]。

实现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 有利于减少日本对贸易摩擦, 改善日本的贸易环境和激发日本企业家的创新活动, 以适应新产业革命和知识经济的挑战。综观日本80年代以后贸易政策实践, 也是在逐步推行高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5]。

3.2.3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变化

2002年1月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此外, 日本同韩国、墨西哥进行了有限的接触。2000年3月, 日韩首脑会谈后成立了“日韩共同研究会”, 并于5月提交了建立日韩自由贸易区的可行性报告。2001年6月, 日墨首脑会谈后, 随即成立了“强化日墨经济联系共同研究会”, 并就建立日墨自由贸易区问题进行了探讨[1]。

2002年1月, 日本与新加坡正式签署了两国间自由贸易协定, 决定取消除农产品之外的所有产品进口关税, 并在投资和服务贸易等领域进行广泛合作。这是日本有史以来签订的第一个具有双边性质的贸易协定, 它改变了日本长期以来一直坚持的以GATT·WTO体制为核心的多边主义立场, 因而可以被看作是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发生的微妙变化[3]。

4 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的启示

我国以发展中国家的身份加入WTO后, 与世界经济联系更加紧密, 很多方面也将受到世界经济的影响和冲击。因此, 充分借鉴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成功的经验, 有利于制定正确、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 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我们在参与产业国际竞争和合作时, 要在世界市场范畴内配置资源, 进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发挥自己的优势, 然后再用优势产品在国际市场上换回的资金来扩大其他产业的生产, 从而使国民经济得以正常运行。

作为发展中国家, 我国生产力和经济发展水平较低, 国内市场结构还不完善。因此, 企业需要政府的政策扶持。我国不同于日本, 国内市场空间大, 且加入WTO后开放度加大。在扶持出口产业的同时, 应适度保护该产业在国内市场的竞争力度, 尽量避免使用配额等非关税贸易壁垒。

日本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过程中, 同欧美等发达国家的贸易摩擦在不断地加深。加强专业性进出口公司的“专业”优势, 在实施战略性贸易政策的时候, 发挥其在信息服务和组织、支持、保护中小型进出口企业方面的“龙头”作用, 尤其是对已参与进出口的小型企业的保护作用。这也是日本的贸易实施对我国的一个启示[4]。

5 总结

日本政府抓住历史机遇、不同时期推行适宜的对外贸易政策和产业政策, 发展了国民经济, 从而实现经济持续增长。恢复时期, 确立了由劳动密集型产品出口向重化工业制成品出口的发展战略思想;高速增长时期, 日本出口贸易的高速增长是通过新兴产业竞争优势的形成、出口商品结构的优化和高附加值产品出口能力的强化等促成的。这一时期其出口产品从战后初期劳动密集型的轻纺产品转化为资本密集型的重化工业品, 保证对外贸易的持续增长;石油冲击之后, 日本经济的技术素质和应变能力大大提高, 以加工组装型的产业国际竞争力空前提高, 出口也迅速增加, 成为日本新的比较优势。在60年代初到70年代中期推行的初级阶段战略贸易政策 (保护贸易政策) , 提高了日本产业的国际竞争力, 取得很大成功, 这主要得益于日本特殊的历史机遇, 其出口产品的要素结构逐步升级, 出口产品比较优势的动态变化顺应了当时世界经济结构的发展潮流, 因此日本对外贸易在战后的几十年间保持了稳定的增长势头。在日本外向型经济发展过程中, 政府的支持和保护政策是日本对外直接投资和跨国经营成功的保证。虽然政策效果实现尚有待时日, 但日本当前外贸改革方向无疑应该值得肯定, 对日本纠正对外贸易收支失衡, 开展规模经济产业国际有效合作, 并开拓日本经济新的发展空间产生了重要和有益的影响。

摘要:文章以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为研究对象, 通过对日本对外贸易的历史变迁、其政策措施的内容和特点等方面的系统研究发现:日本入关后在经济贸易发展的过程中, 政府强有力的宏观调控发挥了很大的作用, 日本政府在不同的发展时期采取不同的对外贸易政策, 促进了经济增长。充分借鉴日本的对外贸易政策方面成功的经验, 有利于我国制定正确、合理的贸易发展战略, 增强经济实力, 以获取更大的经济利益。

关键词:日本,对外贸易政策措施,评析

参考文献

[1]李远.二战后日本对外贸易政策的变迁[J].经济体制改革, 2005, (06) .

[2]秦嗣毅.日本入关后对外贸易政策演变述析[M].现代日本经济, 2007, (4) :33-37.

[3]赵放.新环境新变化——日本对外贸易政策动向评析[M].现代日本经济, 2004, (3) :13.

[4]宋云农, 舒艳梅.日本的战略性贸易政策及其启示[J].嘉兴学院学报, 2003, (1) .

[5]强磊, 张二震.日本贸易政策研究——从贸易保护到贸易自由化[J].财贸经济, 1999, (12) :49.

试析19世纪初美国的对外政策 篇11

关键词: 门罗主义 美国 外交政策 欧洲 拉丁美洲

一、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对外政策的产生

19世纪初,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产阶级共和国,从其资本主义国家性质而言,这一时期美国最大的国家利益就是维护资本主义,避免在拉丁美洲与其他欧洲强国发生利益冲突。门罗总统在国会咨文中提到的有关对欧洲与拉美地区的政策的基本思想总结概括为“门罗主义”。“门罗主义”的实质是美国颁布的具有投机性质的外交声明,其最大作用就是充分营造有利于美国自身发展新型资本主义经济的国际环境的一种重要工具。

(一)“门罗主义”产生的国际因素

“门罗主义”的提出是和当时美国所处国际环境分不开的。首先,拉美地区国内不断爆发革命,并开始威胁西班牙的殖民统治,而西班牙皇室决不愿意牺牲自身在拉美地区的巨大利益。但是,出于自身国家实力的限制,要想巩固其在拉丁美洲的殖民地中的巨大利益就必须依靠“神圣同盟”的力量。而在欧洲,“神圣同盟”建立的根本宗旨是维护盟国的“正统统治”及神圣同盟国在拉美地区的殖民统治。1820年,在“特洛波议定书”中指出:“由于其国内的政治革命成功推翻了国家政府的那些地区是不允许被接纳进入同盟之中的,并且同盟国有权对其进行武力干涉。”[1]盟国虽然有意进行武装干涉,但是由于同盟内部矛盾重重又没有清晰的体制限制,使得盟国内部很难达成一致。同时,由于英国遵循“光辉孤立”的外交政策,因此对“神圣同盟”在拉美地区的干涉表现出了极大的反对。这样给美国“门罗主义”的提出在客观上奠定了基础,使美国在自身力量相对不足的情况下敢于提出反对政策。

(二)“门罗主义”产生的国内因素

“门罗主义”的产生不仅受国际复杂形势的影响,国内政治变化也是重要因素。首先,“门罗主义”政策是美国对外战略中的外交传统的一种体。“孤立主义”是美国自建国后制定外交政策时遵循的一项基本原则,目的是由于美国自身在建国初期力量相对薄弱,避免卷入欧洲政治纷争,但又为维护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对外扩张的利益需求而采取的一种对外政策。从美国独立到“门罗宣言”政策的出台,这种政策有效维护了美国在国际社会中的自我利益,同时为美国的对外扩张创造了一定条件。其次,“门罗宣言”在这一时期的提出与美国国情有关。在经历了独立战争之后美国的综合国力有了很大提升,在第二次美英战争中,美国更是维护了领土完整。此外,这一时期美国开始走上工业化道路,大批欧洲国家的科技成果开始输入美国。美国作为一个新兴的资本主义国家正在迅速发展,资本主义的扩张性正在显现。其相对先进的民主共和国体制也在潜移默化地影响着美国,这一时期“门罗宣言”的提出其实是美国经济实力崛起和民族扩张意识的外在体现。

二、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对外政策的两重性

19世纪初,作为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美国,正是各种综合因素的影响使“门罗主义”应运而生,是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19世纪初的美国外交战略中带有明显的两重性色彩。

(一)孤立主义与扩张主义:美国对外战略的两重性

孤立主义是美国建国初期一直奉行的对外战略,在1796年的“华盛顿告别演说”中提到:“美国在处理国际事务时,优先发展与别国的商务关系,避免与别国进行政治领域的商谈。美国与别国的商务约定将会坚定履行,但是对于欧洲经常发生的争执与我们毫无关系,美国将避免卷入欧洲事务,不与其发生敌对冲突或结盟政策,否则将对美国国家利益造成损害。”[2]在这种外交传统的影响下美国提出的“门罗主义”基本秉承了这一原则,“门罗宣言”中提出了美国要尽量避免与欧洲国家的冲突,同时避免卷入欧洲国家自身内部的矛盾冲突中,置身于冲突之外坚决实行“不干涉原则”,最大限度地给美国创造和平稳定的国际环境,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实现扩张野心。当然,“门罗主义”中的孤立原则并不是与国际社会的绝对分割,而是相对孤立。在美国历史上“孤立主义”总是具有其相对性,因为它包含的范围只限制于政治与外交领域,并且在政治与外交领域也是有所选择的。而在经济领域,美国不但没有宣扬“孤立主义”反而奉行积极政策,与外界密切联系发展本国资本主义。因此,从深层次来看,美国的“门罗主义”不仅仅是消极的孤立主义的战略,还包含更积极的战略扩张与进攻因素[3]。

美国建国后一方面奉行“孤立主义”,另一方面积极奉行扩张主义,这两者都明显地体现在1823年美国发布的“门罗宣言”之中。“门罗宣言”的提出正是美国经历大陆扩张的高潮时期,并且伴随着美国迅速的海外扩张。在《巴黎和约》签订后,《合约》规定“要给予美国十三州以外的大部分领土,一直延伸到密西西比河流域”。这将是美国进行领土扩张的开始[4]。此外,美国总统杰斐逊提出的“自由帝国”的主张充分暴露出美国的扩张野心。总统杰斐逊提出要把美联邦的领土继续扩大,向南要扩大到佛罗里达直至墨西哥与古巴,向北要扩大至加拿大,美国要实行广泛的共和与自治……[5]与此同时,美国进一步提出“门罗宣言”,更进一步表明了美国对外扩张的野心。美国凭借自身不断壮大的综合实力,提出了“美洲体系”的原则,这是在“不干涉原则”和“反对欧洲国家再在美洲争夺殖民地原则”的基础上提出的。美国试图宣称美洲是美洲人的美洲,并注重强调美洲与欧洲的差异,其实质就是为美国排挤欧洲势力,加快对拉美地区的扩张与控制步伐。初步显示了美国试图独霸拉美的战略野心。

(二)进步性与侵略性:美国对外战略的两重性

“门罗宣言”的提出不仅具有扩张性和孤立性,还具有相对进步性。美国“门罗宣言”的提出在客观上有利于维护拉美地区部分国家的民族独立,反对“神圣同盟”的殖民统治和武装干涉,具有一定的防卫性和进步性。“门罗宣言”特别反对欧洲国家把欧洲的意识形态和政治生态强加于美洲大陆。美国认为欧洲国家把他们的意识形态扩展到拉美西半球就是对美国及拉美国家的危害,并且美国认为根据公正原则对已经宣布独立的拉美国家应该给予承认,任何形式的控制和干涉都将视为对美国态度的不友好表现[6]。从这一方面来看,美国在立场问题上是坚定的,坚决反对欧洲“神圣同盟”国家对拉美地区的殖民干预。同时,美国又坚决维护自身民主共和政治体制和资本主义的意识形态,反对欧洲封建君主专制的统治,并且支持拉美国家建立独立的民主共和体制。美国“门罗宣言”中的某些精神体现了早期美国对外政策中的进步性、反干涉性和资本主义性质。

19世纪初期,美国出于对自身实力和国际形象的考虑,在坚定反对同盟国对拉美地区的武力干涉时,自身没有过多干涉拉美地区的民族革命,奉行“不干涉任何国家内政”的原则无论出于何种考量,从客观上说都对拉美地区摆脱殖民统治有益的。这一时期,美国的这种进步性带有明显资产阶级上升时期的民主色彩,对传统欧洲封建君主专制来说,其包含的积极进步性是不言而喻的。

但是,不可否认的是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19世纪初期对外战略存在侵略性一面。在美国建国后到19世纪初,美国对拉丁美洲一直怀有侵略野心,并在不同场合公开发表过各种侵略性言辞。因此,有学者认为“门罗宣言”是美国侵略和奴役拉丁美洲的工具和开始。毋庸讳言,美国早期的确出现了不少具有侵略性的言论主张,如对美国政策有较大影响性的汉密尔顿就曾企图建立起一个以美国为领导的“美洲体系”。美国总统杰斐逊曾宣称:“美国人民要像鸟儿出巢一样,从我们国家向整个南北美洲移民。”[7]同时,他在给门罗总统的信中也曾承认,美国试图控制古巴和佛罗里达。因为这将使美国掌握更多海域和地峡,并且将使美国政府在政治上的野心得到满足[8]。富兰克林曾公然声称美国要吞并魁北克、百慕大和巴哈马群岛,因为只有这样才符合美国的国家利益和国家安全,甚至就连“门罗宣言”的主要起草人亚当斯也毫不例外地发表过类似言论。由此看来,美国19世纪初期的对外政策中隐藏侵略性一面。正是由于美国面临复杂的国际国内问题才使这一时期美国的对外政策充满矛盾性和复杂性。

三、结语

19世纪初,以“门罗主义”为代表的美国外交政策的变化不仅对美国产生重要影响,而且对整个拉美地区及世界都产生重要影响。不仅继承美国一贯的“孤立主义”对外政策,而且为美国国内经济发展提供了稳定的市场。同时,既为美国避免与欧洲国家发生正面冲突又实现美国在拉美地区的势力扩张树立了良好的国际形象。为以后美国跻身世界性强国打下坚实基础,影响以后的世界格局。

“门罗主义”的提出是美国外交史上的一个里程碑,具有划时代意义。“门罗主义”作为美国又一次向世界进行的宣誓,是有其深刻时代背景的,在面临欧洲神圣同盟的武力威胁和英国积极干预的前提下,出于对自身实力的综合考量而做出的选择注定存在矛盾性和复杂性。既体现了美国当时的孤立性质和扩张性质又体现了其一定的进步性和侵略性。这正是19世纪初期美国执行的对外政策,实质是最大限度地维护美国新兴资本主义国家的利益,积极扩展海外市场,为资本主义发展扫清障碍,使欧洲列强默认当时开始趋于形成的以美国为中心的美洲体系[9]。美国这一时期的对外战略是时代背景的产物,是美国外交史上继“华盛顿告别演说”后的又一次革命性产物,为未来美国政治走向奠定基础,指导美国历届政府的外交政策制定。

参考文献:

[1]米查斯.美国与拉丁美洲关系[M].上海:三联书店,1996.

[2]http://www.zxls.com/Article/Class109/Class108/200901/20090114203312_66823.html.“华盛顿告别演说”.

[3]王玮.美国早期外交中的孤立主义[J].世界历史,1981,(6).

[4][5]李庆余.美国外交史[M].山东:山东画报出版社,2008.

[6]谢德峰.一七六五——一九一七年的美国[M].北京:商务印书馆,1962.

[7]罗荣渠.美国历史通论[M].北京:商务印书馆,2009.

[8][德]铂金斯.门罗主义1823——1826[M].波士顿:1963

对外开放政策 篇12

长期以来,四川坚定不移地实施“向东开放战略”,通过大量输送劳动力、能源、原材料等要素,为东部沿海地区加工贸易的发展做出了重要贡献。这种以要素输出为特征的“向东开放”,增强了资源开发力度,为四川经济的发展注入了外生动力。近年来,随着劳动力、土地、能源等要素价格上涨,东部地区劳动密集型与资源密集型产业大量外迁,“向东开放”已不可持续。四川资源禀赋与周边省份差异大、与东部地区差距小,要素成本优势明显,产业承接能力强。在西部大开发纵深推进的进程中,将四川传统的以要素输出为特征的“向东开放”,转变为以产业承接为特征的“全域开放”,已经成为统筹区域合作、协调区域发展的内在要求和重要途径。

作为西部经济高地,四川正处于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的转型期、工业化与城镇化的加速期。2014年四川省政府工组报告明确指出:“深化经济体制改革,更加充分地扩大开放……围绕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招大引强,注重引进企业设立区域总部、研发中心等功能性机构……联动拓展国内外市场,培育10个外向型产业示范园区。”四川省新型城镇化规划(2014—2020年)进一步强调:“围绕构建多点多极支撑的发展格局,强化产业发展与主体功能区和城镇体系的结合……推动产业结构转型升级与城镇功能结构优化相结合,实现以产促城、依城兴产,促进产业和城镇融合发展。”因此,在产业内迁过程中,如何通过政策协同推动外来转移产业的有序承接与合理分布,进而加速内陆开放高地建设,成为了重要的现实问题。

2 逻辑主线:全域开放—产业承接—政策协同

一般来说,传统的“向东开放”战略是以内陆腹地和境内资源开发缺乏内生动力为基本前提的,“建成东部地区的资源供供应区与储备库”是该战略的重要目标,要素的跨区域流动与跨跨行业就业构成了该战略的基本特征。随着东部地区要素价格的的不断上涨,区域间的要素价格差为产业转移提供了基本动力。同同时,“蜀道难”变为“蜀道通”,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也逐步步激活了境内的土地、劳动力、资金、技术等要素需求。传统的的“向东开放”战略表现出了明显的不适应性,而以外向型产业业园区为重点的“全域开放”战略在资本输入、劳动力回流、产产业集聚与集群式分工的过程中则显出了巨大的优越性。区别于于以往的要素输出与资源供应,该战略的核心内容是综合运用地地理区位、资源供应、环境承载、交通运输、市场容量、优惠政政策等方面的比较优势与后发优势,以产业承接实现产业置换与与升级,建设内陆开放高地。

相比于“向东开放”而言,产业承接构成了“全域开放”战战略的鲜明特征,也赋予了其更广泛、深刻的内涵。“向外开放”并并非“反向东开放”,不是绕开东部,并与东部地区争夺国内外外优质资源来发展内陆飞地经济,而是在统筹开放与开发的基础础上,同步承接东部沿海劳动、资源密集型产业与国际高附加值值产业,既注重“融入珠三角”、“对接长三角”,强化东西板板块之间的物质交换与循环,又注重通过与国际接轨破除东部““隔板效应”,直接参与国际分工,从而变“天府之国”为“天府府之域”。

在内陆开放型经济的发展过程中,同类产业、关联产业的集集中与集聚以及开放口岸、外向型产业园区的加速建立均衍生出出了投资贸易政策协同的内生需求。在全域开放与政策协同的框框架下,放宽行业准入条件与降低区域性市场进入壁垒构成了战战略要点与基本的政策取向,要求一方面积极推进“7+3”产业发发展的产业政策,重点支持电子信息、装备制造、能源电力、油油气化工、钒钛钢铁、饮料食品和现代中药等优势产业,积极培育和发展航空航天、汽车制造、生物工程等有潜力的产业。另一方面,完善以政府宏观管理、中介组织服务协调、企业自主经营为特征的贸易体系,以出口退税、信用保险、贸易融资等为主要内容的贸易促进体系,并进一步提升西部国际博览会的专业化、国际化、市场化水平,从而纵深推进西部内陆开放高地建设,实现开放与开发的有机统一。

3 结论及对策

结合以上分析可以发现,东部要素价格的上涨与区域间要素价格差的拉大说明以要素输出为特征的“向东开放”转变为以产业承接为重点的“全域开放”有其现实必要性;四川境内要素需求的内生释放、交通条件的改善以及内陆开放高地的区域定位凸显了其必然性。同时,放宽行业准入条件、降低区域性市场进入壁垒的政策导向不仅提供了相应的政策支撑,也给出投资贸易政策协同的方向与方式。具体说来:

政策取向的基本一致。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的政策“扶控”取向一致可以产生协同效应与叠加效应,形成政策合力,确保产业上中下游各环节的均衡发展;“扶控”取向不一致将引起政策效应的相互抵消,并扭曲产品和生产要素的市场价格,导致产业结构与要素禀赋结构不匹配。例如,扶植性贸易政策与限制性产业政策的“松紧搭配”,在拓展产业贸易环节利润空间的同时压缩了生产环节的利润空间,扭曲产业的成本结构,导致要素市场与产品市场的双重扭曲。

政策工具的组合搭配。贸易活动与投资活动存在较大的时间跨度差异。贸易政策拥有关税、配额、信贷、补贴等富有弹性的政策工具,各项政策工具可以根据经济环境的变化对贸易活动进行时间上的预调与程度上的微调,因此,贸易政策具有内在的灵活性。投资政策通过将产业区分为鼓励类、限制类、淘汰类产业,设定差别化的行业准入条件来调整产业的投资规模与产业空间分布,因而具有内在的连续性与稳定性。政策工具的组合搭配,可以确保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时间维度的同步演进,实现政策的长、短期结合,灵活性与稳定性互补,从而达到“1+1>2”的政策效果。

经济园区的协同管理。四川按照“重点产业招大引强”原则,通过财税金融等优惠政策和土地、原材料、能源、运输等方面的倾斜,集中引进联想、戴尔、英特尔、富士康、仁宝、纬创、德州仪器等全球知名电子信息产业品牌商与制造商,成功引进德国大众、一汽大众、韩国现代、吉利沃尔沃等一批品牌汽车企业,投入建设成都高新技术产业开发区、双流商贸园区、安岳工业园区等大量经济园区,实现了“扩增量、调结构”的同步推进。通过贸易政策与产业政策的政策接轨,可以实现经济园区的协同管理,将行业准入条件与园区准入条件的有机结合起来,保持两者口径的一致性。通过建立商贸园区与产业园区的“绿色通道”,缩短园区间的市场距离,降低产业的物流成本,从而形成商贸园区与产业园区互为资源、优势互补的融合共生机制。同时,通过对商贸园区叠加优惠性产业政策,拓展商贸园区的产业功能,对产业园区叠加优惠性贸易政策,完善产业园区的商贸功能,从而实现商贸园区与产业园区向综合性园区的协同演进。

优惠政策与集聚经济的“双轮驱动”。贸易政策与投资政策的协调配合,可以实现优惠政策“洼地效应”最大化,诱使资本、技术、人才、管理等优质生产要素迅速集中与集聚。并在此基础上,通过企业的“业务外包”和“承包”实现生产环节的脱离,延长园区产业链,并同步拓展产业链的宽度。“优惠政策”诱导园区深化区内分工,完善区内分工协作体系,实现集群产业的集群效应,从而实现园区经济的外生优惠政策与内生集聚经济“双轮驱动”。

参考文献

[1]Robert A.Mudell.International Trade and Factor Mobility[J].New York:International Economics,1968:85-99.

[2]Raymond Vernon.Investment and International Trade in the Product Cycle[J].The MIT Press,1966:190-207.

[3]Kojima Kiyoshi.Transfer of Technology to Developing Countries—Japanese Type versus American Type[J].Hitotsubashi Journal of Economics,1977(17):1-14.

[4]杨公仆,夏大慰.现代产业经济学[M].上海:上海财经出版社,1999.

[5]杨博维,杨继瑞.城市全域开放的思考与对策—以成都市为例[J].财经科学,2012(11):94-101.

[6]林毅夫.发展与转型:思潮、战略与自生能力[J].北京交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8(4):1-3.

[7]彭纪生,仲为国,孔文祥.张杰.政策测量、政策协同与经济绩效:基于创新政策的实证研究[J].经济管理,2008(9):25-36.

[8]郭元晞,常晓鸣.产业转移类型与中西部地区产业承接方式转变[J].社会科学研究,2010(4):33-37.

[9]钱学峰.国际贸易与产业集聚的互动机制研究[M].上海:上海人民出版社,2010.

[10]刘志彪.重构国家价值链:转变中国制造业发展方式的思考[J].世界经济与政治论坛,2011(4):1-14.

上一篇:配网防误下一篇:公共事业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