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校性健康教育

2024-10-01

学校性健康教育(精选11篇)

学校性健康教育 篇1

当前我国青少年受到的性健康教育相当匮乏和不完整, 是不可否认的事实。而如何从青少年身心整体发展的视野认识性健康教育的内涵, 以及如何采取多层次多渠道的教育策略以提升学生的性健康水平, 则有待进一步探讨。

无论从个体和社会层面看, 性都是极其复杂的现象, 既包括生理、心理和行为的内容, 也涉及人际关系、道德伦理及法律的意义。性健康的内涵当然也就十分丰富。按世界卫生组织W H O的定义, “健康不仅指没有疾病, 而是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1]性健康则是指与性相关的生理、心理、社会的良好状态。它要求以积极和尊重的方式对待性和性关系, 能够获得安全和愉快的性体验, 而没有胁迫、歧视和暴力。澳大利亚健康服务网络HealthInsite则提出, “性健康内容包括了解自己的身体及其运行, 理解青春期、怀孕及老年期身体、社会与情绪方面的变化;保护自己及他人的性安全;出现问题时寻求帮助和支持”。[2]

性健康教育应该是贯彻人生全程, 并且应当由学校、家庭和社会共同承担。本文关注的是步入社会之前的各年龄段的学生特别是中小学生, 以学校教育为出发点, 因此本文所称的性健康教育其范围也是学校性健康教育。我国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指出, 学校健康教育以促进健康为核心目的, 培养学生的健康意识与公共卫生意识, 掌握必要的健康知识和技能, 促进学生自觉地采纳和保持有益于健康的行为和生活方式, 减少或消除影响健康的危险因素, 为一生的健康奠定坚实的基础。按照英国PSH E课程的阐述, “性健康教育的目标是使学生能在性与关系方面为未来做出明智的选择”。[3]国内也有学者强调, “性教育目的在于使青少年认识自己、了解异性, 确立正确的性角色责任意识和行为规范, 具有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 成为身心健康、人格健康的男人和女人”。[4]综合多方面观点, 我们认为性健康教育的目标, 应该既包括防止不健康的性行为, 以符合卫生安全、伦理和法律的要求, 也包括培养健康的性心理和性价值观, 以促进青少年的个性和社会性全面发展。具体说, 前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认识过早性行为的弊端、无安全措施性行为的危害、未婚生育的风险以及如何自我保护等等, 后一个层面涉及使学生适应自己的身体变化、加强性别角色的认同、了解性活动在亲密关系中的积极作用、学会承担责任和尊重他人等等。在学校教育中, 它涵盖了体育和健康教育、生物生理教育、心理健康教育、品德教育、社会和法律教育等多个领域, 由于教育内容的复杂性, 性健康教育目标的达成, 就需要多方面的有机配合。本文试图对心理健康教育对性健康教育的促进作用做初步的分析。

性健康教育受到社会关注的原因主要在于, 越来越多青少年过早开始性行为, 且多缺乏安全措施, 导致性疾病传播和意外妊娠增加, 青少年受到性侵害的情况时有发生, 这些都给青少年带来身体和心理上的巨大伤害。人们寄希望于通过性健康教育, 有效地减少这些负面现象的发生, 然而任何促进健康的行动, 都应该坚持三级预防的理念。从心理健康教育的角度, 可以划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针对全体学生的身心发展需要进行素质教育, 二是针对有出现心理和行为问题风险的部分学生进行预防性的辅导, 三是对已经遇到问题的个别学生进行补救性的干预。性健康教育的任务, 同样可以分为三个层次, 一是面向全体学生进行普及性的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等教育, 二是对一部分具有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 采取适当的预防措施, 三是对少数出现不健康性行为或受到侵害的学生, 给予及时帮助使伤害最小化。在以上各个层面, 心理健康教育都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

首先, 在面向全体学生发展需要的心理教育当中, 有很多内容对形成性方面的健康观念和行为方式有建设性作用。例如, 如何在做出行为选择时理性考虑长远需要, 如何有效控制自己的冲动, 如何发展和异性的健康友谊等。促进发展的教育途径主要是心理健康课程, 而在自我了解自我接纳的主题中, 性心理发展本身就是其重要部分, 学生的自我和社会性的健康发展, 从整体上对不健康性行为起到了预防作用。事实上, 如果性生理和性道德方面的教育能与心理健康课程融合到一起, 有可能更容易让学生觉得贴近自己的需要, 而更愿意主动接受。

其次, 对部分存在不健康性行为风险的学生, 心理健康教育中的二级预防工作可以发挥很大作用。一是识别风险较高的学生群体。根据已有研究, “学生中引发不健康性行为的危险因素包括: (1) 已发生其他不良行为, 如吸毒酗酒、频繁违纪等, 其自控力缺乏, 并往往形成消极的自我认同; (2) 长期学业不良, 对前途缺乏信心, 可能为排解压力寻求刺激; (3) 家长关心与支持不够, 或对学生期望过度与监管过严, 容易过度依赖于异性关系, 从中寻找慰藉; (4) 与个别有不健康性行为的学生有密切的同伴关系, 出于模仿或同伴压力, 较可能尝试; (5) 与老师或同学关系紧张, 在学校中比较孤立, 对学校持排斥态度, 积累较多愤懑情绪又无处发泄等”。[5]二是对这一部分学生的风险因素开展有针对性的辅导, 比如对学业不良的学生, 一方面指导其改进学习方法, 挖掘自身潜力;另一方面帮助其探索未来职业方向设立合理的目标, 同时教授应对压力的方法。对面临同伴压力的学生, 训练其决断力, 使其学会肯定而有效地拒绝他人等。在方法上视情况可以运用团体辅导和个别咨询。

再次, 对于身心已受到直接伤害的少数学生, 心理援助是必不可少的。生理方面问题应对的指导和转介 (如终止妊娠) 可以由校医等提供, 而面对重大变故适应 (对意外妊娠) 或创伤后应激 (对性骚扰或侵害) 等问题, 则需要心理教师的咨询帮助。对于极少数可能涉及性方面的心理或行为障碍的学生, 心理教师的鉴别和转介, 更是必不可少。值得注意的是, 如果有涉性问题的学生不大愿意求助, 身心两方面的问题能在同一位专家那里得到帮助是更有益的, 心理教师如能够扩展生理和医学方面的专业知识则可以胜任。

心理健康教育十分重视通过对家长的辅导改进家庭教育, 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身心健康。就性健康教育而言, 家庭教育是非常重要的渠道。首先性成熟在不同的个体身上差异大, 性早熟和性晚熟的学生在接受性教育上的需求差异也大, 学校要照顾这些个体差异实际操作难度很大;其次, 就性方面的问题进行深入交流, 需要以很密切和有安全感的关系做基础。家长在这两方面都具有先天优势, 在日常生活中渗透式的教育, 让孩子随时主动了解需要的知识和可参照的经验, 是再理想不过的性教育方式了。然而, 许多家长在为孩子提供性方面的指导时感到非常艰难, 有的甚至完全回避, 任由孩子“自然成熟”。针对此现状, 学校的性健康教育可以先从家长抓起。通过家长学校或家长会的活动把性健康教育的理念和基本知识以及与孩子交谈的一些方法, 传授给家长, 时间上可以比学校的有关课程开始更提前一些。国内一些地区如杭州市在这方面就做出过有益的实践, “对家长的辅导、性健康教育和其他心理健康教育的内容是可以结合的。例如亲子沟通, 这是家长较为普遍缺乏的技能, 虽然教育的意图不错, 但家长单向输出缺乏倾听共情的方式往往引起孩子排斥, 或对家长把自己封闭起来”。[6]在性问题上的交流当然就很困难。亲子沟通能力的培训会显著提高家庭性教育的质量。对于少数家庭关系疏离或冲突严重的情况, 则可能需要家长与学生共同参加家庭咨询, 家庭关系的改善将减弱上面说的学生不健康性行为的风险程度。至于为受伤害的学生提供专业帮助, 也需要对家长作必要的宣传介绍, 提高孩子和家长的求助动机。

此外, 作为心理健康教育有效途径之一的同伴咨询, 在性教育中也有独特作用。对于性方面的问题, 青少年特别愿意从自己的同伴处获取知识和情感支持。而对提供咨询的学生的选拔、培训和督导等, 有许多专业性的工作要做, 需要心理教师与生理教师的合作。自学也是学生获取性知识的重要来源。设计提供符合学生搜索习惯的性教育材料、指导学生如何在使用网络时避免过度沉溺等, 也都是心理教师可以有作为的。

从上面的分析可见, 心理健康教育与性健康教育在思路上有一致, 在实施上有合作。在学校的教育实践中, 二者加强融合很有必要。更进一步, 对整个健康教育进行系统的整合, 也是值得研究的问题。美国的《学校健康》杂志早在20世纪80年代就出版了一个专辑, 讨论全面的学校健康概念, 其提出的“全面的学校健康计划, 包括八个组成部分:学校健康教育、学校健康服务、学校健康环境、学校咨询与学校心理学、学校—社区合作、体育教学、学校饮食服务及教工健康服务”。[7]全面开展学校健康计划不仅将促使学生更多地表现出健康行为、提升身心健康水平, 也会改善学习状况, 提高学业成就。这样的思路是颇值得我们参考的。在我国, 教育部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中, 把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式、疾病预防、心理健康、生长发育与青春期保健、安全应急与避险并列为健康教育的内容领域, 同时也强调了在实施上要和心理健康教育相互协作。全面健康教育的概念有了初步体现, 但在实践中, 如何从课程设置、服务体系整合、教师队伍建设等方面作进一步的推进, 则是另一个更深层次的题目了。

参考文献

[1]http://www.who.int/topics/sexual_health/en/.

[2]http://www.healthinsite.gov.au/topics/Health_and_Wellbeing.

[3]李茂.英国加强中小学性教育[J].教育, 2010 (9) :60-61.

[4]古晓.探索建立有中国特色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体系[J].中国性科学, 2006, 15 (4) :32-36.

[5]Karen Bogenschneider, Risk-Focused Prevention of Early Teen Sexual Activity:Implications for Policymaker[R].Wisconsin Family Impact Seminars Briefing Report, Wisconsin, 1996:10-27.

[6]韩似萍.让每一个学生懂得性健康——杭州市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践模式[J].上海教育科研, 2005 (4) :74-76.

[7]Diane D.Allensworth, Lloyd J.Kolbe.The Comprehensive School Health Program:Exploring an Expanded Concept[J].Journal of School Health, 1987, 57 (10) :409-412.

让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走上健康之路 篇2

一、营造育人氛围,让心理健康教育健康上路

1、优化校园文化,改善学生心理环境。充分利用校园的楼梯、墙壁、空地、花园等空间,配上文字、图片、颜色、和优美的线条,尽量达到绿化、美化、净化人文化,教育性、知识性和艺术性。充分发挥环境的育人功能。学生生活在这样的环境里,感到身心舒畅,心情愉悦。

2、开展文化活动,构建宜人心理环境。再好的校园文化,它也只是静止的。这就要求学校还要组织开展丰富的课外兴趣小组活动。为更好地开展心里健康教育,学校要因地制宜地办好心理健康教育专栏,充分利用“专栏”、“红领巾广播站”和“班级黑板报”向全体师生经常性地进行宣传和普及心理健康知识,培养师生良好的心理素质,达到陶冶情操、美化生活、融洽师生关系的目的。

3、构建心理平台,打开学生心灵之窗。小学生正处于身体和心理成长的黄金时期,他们在自我调控、适应环境、承受挫折方面的能力与成人相比明显较差,在学习、生活、交往和自我意识方面会遇到或产生各种心理问题。这就需要学校构建心理健康平台,让学生的心理问题得到及时的帮助,健康成长。在这方面,我校“馨语”心理咨询室发挥的巨大的作用。咨询室门口悬挂“馨语信箱”,学生可以把自己的苦闷和不如意,用书信的形式写出来,投到“馨语信箱”里,再由心理健康老师归纳整理提炼出普遍性问题对症解决。针对心理问题较重的学生,由学校心理咨询师利用心理咨询室及时个别疏导。打开学生心灵之窗。

4、优化家庭环境,构建家校联系通道。为了让学生的心理得到更好的成长,学校除了努力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以外,还要充分挖掘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利用家庭教育的优势,构建家校心育的良好氛围,实施学校、家庭同步心理健康教育。家长和学校要及时沟通,互相及时客观地反映学生的情况,互相配合,满足学生心理需要,解决存在的心理问题,保证学生每天的良好情绪状态。促进心理健康发展。构建家校联系通道,更多的是让每个家长以良好的行为和健康的心理状态影响自己的孩子,建立良好的亲子关系。

二、提高教师水平,让心理健康教育健壮发展

1、构建教师健康心理。教师的心理健康素质要注重从三方面进行提高。一是教师的人格特点:正确的动机、浓厚的兴趣、热烈的情感、坚强的意志、良好的性格。二是对待学生的态度:真诚、宽容、理解、尊重。三是教育方法:循循善诱、因势利导、随机应变、因材施教。学校应该充分利用校会、业务学习、政治学习、各种培训,培养教师的心理素质,构建教师的健康心理。

2、认清教师多重角色。教师的角色,特别是小学教师的角色是多重的,小学教师常常承担这样几种角色:家长代理人的角色,知识的引领者角色,优秀公民角色,心理保健医生角色,学生的朋友和知己角色,学生行为的执行者和监督者角色。一名优秀的教师,不但自己要能够认清这些角色,更要能够胜任这些角色,教师没有健康的心理水平,是很難胜任的。学校要能够抓住一切契机,培养教师的的多重角色身份。

因此,学校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发展,只有先重视教师自身的心理健康教育培训,全面提高每一个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让每个教师用良好的心理素质、人格品格去影响学生,关爱学生,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全的人格,然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健壮发展。

三、学科广泛渗透,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花

一个学校,做好心理健康教育,只凭几节心理健康教育课,是做不好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必须利用学科间的联系,挖掘各个学科的心理健康教育资源,实施教育,将心理健康教育融入到每个学科的教学中,让心理健康教育全面开花。

1、年级渗透。深入了解每个年级学生的心理特点,在教学中对各年级的学生渗透心理健康教育。课堂上教师要选择适合每个年级学生年龄特征的心理健康内容对学生加以培养:低年级学生注重养成教育的培养;中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自信心、好奇心,克服自卑感的教育;高年级着重培养学生的同情心、责任心、自强心。同时,教学中还低、中、高年级的衔接,使学生的心态逐步平稳地、循序渐进地向健康的方面发展。

2、学科渗透。学校仅仅重视心理健康课的教学是远远不够的,各科教师都要挖掘本学科教材中的心理健康教育内容,创设生动活泼的教育教学情境,有意识地对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内容的渗透,达到润物细无声的效果。每门学科的教材中多多少少都含有心理健康方面的教学内容,让心理健康教育在每节课上呈现,实现心理健康教育的在学校教育中全面开花,学生的心理素质一定会得到全面的锻炼。

目前,在新课标坚持以人为本,强调尊重、理解、信任学生的前提下,心理健康教育已成教育的有机组成部分。这不仅需要学校营造良好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更需要各科教师提高自身心理健康水平,结合本学科特点,把心理健康教育的原则、方法充分运用到教学中。同时倾注一片爱心,针对具体的个性区别对待,灵活运用,标本兼治,全面实施素质教育,促进小学生身心健康成长,使学生的人格得到和谐发展、升华和完善。

中职学校性健康教育的必要性 篇3

关键词:敏感,性健康教育,必要性

随着教育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 全面推进素质教育已成为不可阻挡的发展潮流, 以学生发展为本的教育观念正逐步确立。而关于学生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方面却比较薄弱, 因此, 我国教育部、各省市教委都非常关心青少年学生的身心健康成长, 正在全面推进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青春期是从儿童过渡到成人阶段的一个转折期, 是从性的幼稚状态过渡到性成熟的一个美妙而躁动的阶段, 是人一生中最珍贵、最美好的年华, 同时也是人一生中生理和心理发生巨大变化的时期。从年龄来讲在10~19岁范围, 而中职学生恰好就处于这个年龄阶段。这个时期的少男少女们最突出的问题是什么呢?那就是对“性”的困惑。由于第二性征的更加突出, 以及男生勇敢、刚毅、豁达大度、富有理智的男子汉气质和女生温柔、细致、体贴、善良的女性特殊魅力等第三性征的日渐明显和完善, 使她们欣赏异性, 产生朦胧的性意识、性冲动。如果没有正确的引导, 她们就可能早恋、偷食禁果甚至染上性病。因此, 这个时期的孩子, 特别需要正确的引导和帮助。作为父母和师长, 首先要了解青春期孩子的性生理和性心理特点, 才会知道孩子们想些什么, 才能正确引导进入青春期的孩子, 帮助他们正确认识自己的身体, 揭开“性”的神秘面纱, 解除她们对“性”的困惑, 以自信和乐观的态度顺利度过青春期。我认为, 在中职学校开展学生性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

1国外性健康教育历史沿革

国外的性健康教育起源于19世纪末的美国, 而系统的性健康教育开始于20世纪50年代, 如瑞典1942年开始分小学、中学、大学不同阶段对青少年进行性健康教育, 1956年瑞典政府将性健康教育规定为中小学必修课;芬兰的性健康教育于20世纪60年代进入中小学课堂;美国1967年开始施行中小学连续12年性健康教育;德国和日本也都从20世纪70年代制定性健康教育计划, 1986确定开始编写中小学性健康教育指导书, 1996年确定从幼儿园的孩子到高中生都是性教育的对象, 将性教育的内容渗透到生物、伦理、家政、常识等各个学科课程之中。

2我国开展学生性健康教育的背景

目前, 我国处于性活跃期的青少年已达3亿之多, 每年有2 000万青少年进入性成熟期, 年龄普遍比20世纪70年代提前了1~2岁。2001年全国学生体质调研表明, 我国女生月经初潮平均年龄为13.38岁, 最早发生在9岁, 男生初次遗精平均年龄为14.43岁, 最早发生在11岁。

随着社会经济的全面发展和人民生活水平的提高, 我国青少年的性生理成熟年龄普遍提前, 同时, 青年男女的结婚年龄都普遍推迟, 从而导致婚前性成熟期延长;加之人口流动性的增强, 各种性文化传播媒介的冲击, 家庭结构的变化, 社会利益主体的多元化及其社会经济地位差别的扩大等因素的影响, 导致了传统道德说教的作用显著削弱。相当多的青少年在性向往、性困惑提前的情况下, 一方面缺乏性知识教育, 另一方面越来越多地认可婚前性行为, 初次性行为低龄化使未婚先孕、人工流产、性病、包括AIDS (艾滋病) 病毒感染率呈上升趋势, 引发越来越多的教育、家庭和社会问题。2005年“世界人口日”首次把关注的焦点投向了青少年的性健康、生殖健康, 活动的宣传主题是“10亿青少年拥有健康、信息和服务的权利”。

3重庆市性健康调查结果

来自重庆市政府性病、AIDS防治办公室的数字显示, 在性病患者中, 青少年患病比例已从前几年的5%上升至20%~30%, 且每年以30%~50%的速度增长。目前本市报告青少年性病患者有2~3万人, 同样, 青少年患AIDS的人数每年也以3%的速度增长。

据有关统计, 重庆市每年发生意外怀孕的少女多达万人 (没有统计到的除外) 。重庆市“青少年意外怀孕援助中心”从前年3月成立到今年4月, 先后就有500多名意外怀孕少女前来求助, 年龄最小者仅12岁。据重庆市高校保健医学研究会对我市8所高校连续5年的调研表明:大学生非正常死亡率高达万分之二, 其中多数由恋爱引起。

4本校学生性知识调查结果

本校是医学卫生学校, 由生理教研组承担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对学生进行了不记名式的随机抽样调查, 其结果如下, 问:你的性知识主要来源于?答父母或长辈的占14.2%, 答来源于学校教育的占23%, 答来源于小说、漫画、杂志、报纸、电视等的占29%, 答来源于网络或黄色游戏等的占2.4%, 答来源于同学或朋友间闲聊的占30%。在问到目前的性状况时, 答已与异性发生过性关系的占6.5%。问:你认为自己能正确区分友情和爱情吗?答有点了解, 但不能很清楚区分友情与爱情的界限的占29.8%。问:如果在网上认识了一个特别谈得来的异性, 谈话又涉及性, 你会怎样?答忍不住会和对方见面, 还有可能发生性关系的占5%。问:你对黄色物品 (录像、书籍、网络游戏) 的态度?答坚决不看的只占60%。问:你认为黄色录像、网络、游戏等能让你学到真实的性知识吗?答不知道, 弄不清楚是真是假的占27.5%。问:你愿意系统地接受老师对你们进行性健康教育吗?答愿意的占74.4%。从统计数据来分析, 对当前中职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是很有必要的。根据调查结果, 本校对部分班级进行了试点教育, 有人感想是:“《花季迎风》来得太及时了, 她让我走出了性好奇、性朦胧、性神秘、性困惑的窘境, 让我可以坦然面对偶尔对帅哥的打望, 知道了性梦和性幻想是一件非常正常的事情, 教会了我如何正确合理地转移和宣泄性冲动。”也有人这样写:“《花季迎风》她揭开了性的神秘面纱, 教会我们生殖健康的自我保健方法, 更主要是教会了我们作为女生应该自尊、自重、自爱, 要用法律来保护自己免遭性侵害。”

5其他省市性健康教育情况

据北京大学的一次调查, 8%的学生认可在校性行为。据广州的一项调查, 有近10%的中学女生、15%的中学男生有过性行为。为此, 1994年国际人口与发展大会在《行动纲要》中指出:“各国在国际社会的支持下, 应当保护和促进青少年生殖健康教育、信息和服务的权利, 大幅度降低青少年怀孕”。中国计划生育协会把促进青少年和未婚青年的性与生殖健康作为其重点工作目标之一, 提出“以未婚青少年为目标人群, 了解他们的需求, 向他们提供性生理、妇幼保健、青春期保健和计划生育的知识和信息, 使他们对早恋、早婚、早育有正确地认识并采取正确的行为, 减少未婚先孕和人工流产。积极引导青少年选择对自己、家庭和社会负责任的行为”。近几年, 我国北京、天津、上海、青岛等地已成功地进行了青少年性与生殖健康教育试点并取得显著成绩。青少年生殖健康宣传教育工作已经受到各级政府和社会的广泛关注。

6开展学生性健康教育的法规依据

长期以来, 由于封建传统性观念的影响, 本应很自然的性被莫名曲解。人们能够客观地认识世界, 却不能正确地认识自己, 性始终是一个讳莫如深的问题, 存在着种种认识上的误区。然而现实情况是:我国青少年性成熟提前, 他们从性萌动、性成熟和性行为的自然需要, 到结婚能进行合法性行为还有一段时间, 如何使他们从性朦胧、性神秘和性困惑中解脱出来, 正确认识自己和他人的变化, 正确面对和处理好与异性的关系, 树立积极乐观的生活态度, 集中精力学习, 健康地成长, 让他们接受性健康教育是非常必要的。据有关部门统计:青少年的性知识有30%来源于网络、书籍、杂志, 只有3%来自母亲, 1%来自父亲。

早在1988年教育部门就与国家计生委发布了《关于在中学开展青春期教育的通知》;1992年1月1日起正式施行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未成年人保护法》又为学校进行青春期教育提供了法律依据;1992年9月8日, 卫生部和原国家教委共同印发的《中小学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试行) 》中, 将青春期教育概括为性生理、性心理、性道德教育三个方面。2002年9月1日起正式实施的《人口与计划生育法》首次以法规的形式规定在学生中开展性教育。该法规指出:“学校应当在学生中, 以符合受教育者特征的适当方式, 有计划地开展生理卫生教育、青春期教育或者性健康教育。”上述法规使我们深深地感到需要在学生、教师、家长之间, 在性健康教育中搭建一个互相沟通的桥梁, 理直气壮地从正面加强青少年的性自我保护意识和能力的培养。

7学生性健康教育的作用

在全国范围内广泛开展对青少年学生的性健康教育, 她可以让同学们正确地认识自己, 走出性的困惑, 把精力集中到学习上来;可以让同学们树立正确地人生观、价值观、爱情观, 能够正确的区分友谊与爱情, 不会过早坠入爱河, 让爱情这个纯洁的白玉染上瑕疵;可以让同学们学会自我保健的方法, 减少生殖疾病的发生;可以让同学们学会用法律的武器来保护自己免遭性侵害, 同时可以减少性犯罪等刑事案件;可以让同学们远离毒品, 学会自尊、自重、自爱, 减少性病的传播;可以让同学们幸福健康的成长, 提高综合素质, 为我国的经济发展培养优秀的人才。

8学生性健康教育中应注意的问题

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不是性解放、性自由, 要坚决划清界限, 防止它带来的不良影响。因此, 在教育过程中要适时、适度、适量。在教材的选择上应注意根据学生的年龄特征、身心特征做到适当取舍, 因材施教、因事制宜。为了避免教学过程中的冷场, 需要营造轻松的氛围, 加强引导, 注意倾听和保密。在教学方法上要不断探索、不断改革、不断更新。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发挥她们的主导作用, 可以采取分组讨论、谈心的方式, 达到互动、互教、互学的效果。

总之, 性教育的内容广泛, 除向青少年学生传授性生理及其保健知识外, 在心理上对他们进行健康人格教育, 培养他们正确的性观念、性道德, 也是对中专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的重要内容。

学校健康教育总结 篇4

做为一名教育管理干部,从这次学习中我有了一些思考。是什么原因致使我们的教师职业倦怠,经常出现违反师德的现象?如何调试职业怠倦?这是每个管理干部应该知晓的。学校教育管理者过多的是关注学生的健康,关注学校的发展,在管理中忽略了教师的心理健康。我们要在抓学校教育教学工作中,抽出时间认真思考找出问题的症结,对症下药,我们的管理工作才会深入人心,产生实效。

看看身边精神状态不好的教师群体,普遍很憔悴,造成教师心理问题有诸多原因,通过分析我校教师心理问题产生的原因有:

(一)学校原因。万店中心学校是万店镇唯一的初中,承担着万店教育质量提升的重任,决定了学校的管理、学校的要求都要超过其他学校,这样我校教师的工作压力大,长时间超负荷。随着课程改革,现代化教学方法和手段的更新,教师的繁重性和复杂性日益显著。教师除了工作日忙碌紧张外,下班时间还要备课、查阅资料,对个别学生进行教育辅导等。而且,为了适应知识更新加速以及持续不断地教育改革的需要,老师还必须利用“业余时间”不断地学习。造成教师必须长时间超负荷工作,使不少教师在心理上和情绪上处于极度疲劳和衰竭的状态。

(二)社会原因。社会对教师的期望值高,家长望子成龙心切,社会、家长所有的期盼都压在了教师的身上,现在学校学生独生子女多,留守孩子多,离异家庭、问题孩子越来越多,家长偏爱,缺少正确的引导,这就需要老师付出更多的时间和精力来帮助学生克服。教师来自于学生家庭及其学生本身的压力远远大于教学任务本身。学生的独立意识较差,依赖性很强,学习自觉性不高,学习积极性不强。教师在面对学生不团结,打仗、打闹、撒谎现象,经常不完成作业情况……感到无可奈何。教师与家长在很多问题上看法不同,一旦学生有什么问题发生,家长找校长告状,写信给上级部门,一味地将责任置于教师身上,不可避免地引起教师情绪的紧张和内心烦躁。

(三)教师个人原因。学校教师自尊好强,工作中宁可身体受累,不愿脸上抹黑。做什么事都想要个好。由于教师的思维方式不同,因而在工作中出现了尽管很努力很勤奋,却少有成就感;教育教学的要求越来越高,觉得难以适应;教师付出与收获之间不均衡;总担心学生考试成绩不理想;工作上他人评价与自我评价不一致;对自己的能力信心不足;工作头绪太多;教育观念落后,不能适应,常有否定自己过去的痛苦感;身体不适,难以适应紧张而快节奏的工作……从而产生了职业倦怠,影响到教师的身心健康。教师个人的性格也影响其人际关系紧张。比如,有些教师比较自私,从来不顾及别人;某些教师看事物只看表面,产生误解;某些教师讲话不注意场合、分寸,有意无意地伤害到别人;某些教师孤芳自赏,看不惯周围的人和事;有些教师遇事斤斤计较,不能宽以待人;某些教师老是得理不饶人……教师个性特点无形中影响了自己与同事、家长、学生的沟通交往,造成人际敏感等心理上的问题,影响自己的工作、生活质量。

我认为学校要维护好教师心理健康十分必要,可以做好下列事情:

(一)关注教师的心理健康,创设良好的学校环境。学校要改善教师心理健康状况,应与对教师的要求及对他们的理解、关怀密切结合,从政策、管理等各方面尽可能为他们创造、提供宽松、愉快的工作环境。每个教师不仅需要政治上、物质上的关心,而且需要情感上的关怀、心理上的支持,真正以人为本,体现人性化的特点,致力于优化校园人际关系,营造一种互相尊重、平等相待的融洽、和谐的心理氛围。加强与广大教师的沟通与联系,建立良好的领导和教师的关系,接受教师的合理要求,在制度上,引进合理的、公平的竞争机制,对教师关注的评优、晋职等敏感的事要公平、公正、公开地处理,从而心情舒畅地工作。

在管理体制的改革中,建立一种成功的激励机制,以多种激励方式让教师能享受到成功感、自我价值感和积极的归宿感。在教师的个人成长中帮助教师不断提高和胜任工作,给教师提供表现自我价值的平台。营造尊重知识、尊重人才的良好氛围。尊重教师渴望了解新知识,出去学习交流的愿望,使教师都有出去交流、学习、体现自身价值的机会。校长在在职权范围内要竭尽全力解决教师超负荷工作问题。给所有教师更多的工作灵活度和教学自主权。减少学校内部名目繁多的检查和活动等。学校要有计划地拿出资金,购置健身娱乐设备、器材,重视教师的体育锻炼,关注教师的身体健康。

(二)加强教师心理健康教育,以提高教师心理素质。学校有组织、有计划定期组织心理健康讲座。使教师能正确认识自我,接受自我,扬长避短地发展自我、完善自我,提高自己的心理成熟度,并体现自身的价值。加强教师心理健康管理,专人负责教师心理问题,了解教师身心健康方面存在的关键问题,对于心理问题比较严重的教师,制定具体的治疗方案,工作上也要给与照顾。教师要学会与人交际,善于与人交际,将自己和谐地融于社会之中,保证健康的心理。校长要鼓励教师在工作中尽可能发挥自己的个性和聪明才智,并从工作的成果中获得满足和激励。任何改革措施的出台,都必须考虑到“教师心理”这一层面,把大部分教师的心理承受能力为底线。

(三)校长在工作中要用心呵护教师的心灵成长。教师的心理健康校长要关注,教师的心灵成长校长要呵护。在学校工作中校长要尊重教师。尊重教师的人格,尊重教师的学问、尊重教师的合理需要,尊重教师的差异,尊重教师的情感,尊重教师在校园内的权利、义务、地位、价值、利益。公平地对待每位教师,从生活微小处关心教师,让尊重走进教师的心里。在学校工作中校长要善用暗示。对不同性格、不同表现的教师要用恰当的方式,合适的语言进行意在言外的暗示方式传递信息、交流感情。这样就容易使人接受,更有利于沟通感情。暗示,使教育的力量能够触及人的灵魂深处。能切实地保护人的自尊。在学校工作中校长要多用赏识。校长要善于发现教师身上的优点甚至会挖掘出老师身上潜在的能力,借此激励教师更好地教学,获取教育的更大成功。所以校长在工作中要经常鼓励、赞扬老师,“好老师是赏识出来的!”我们不要吝惜自己的赞赏。在学校工作中校长要巧用批评。我认为一个好校长会很好地把握批评的分寸。

浅谈学校心理健康教育 篇5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校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成果,是心理学的应用和服务于教育行业的体现。由于学校心理学萌芽于1896年的美国,并且它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均位于美国。就此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起源于美国。而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提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更广泛的发展。本文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发展概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

关键词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内涵;发展

随着时代的进步与发展,人尤其是学生这个社会群体日渐呈现出更多的问题,如对学习环境的适应问题,人际关系的处理问题等等。如何使他們以积极、健康的心态去适应发展的社会环境就显得尤为重要了。因此,我们不得不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属于学校心理学的一部分,是心理学的应用分支,是心理学与教育学结合的成果,是心理学的应用和服务于教育行业的体现。由于学校心理学萌芽于1896年的美国,并且它的各个发展阶段的中心均位于美国。就此而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也起源于美国。而我国是从20世纪80年代提起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随着改革开放的深入,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得到的更广泛的发展。本文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发展概况进行归纳和分析,从而提出自己的见解,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更好的发展。

一、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个使用越来越频繁的概念,泛指学校机构向学生提供的所有旨在提高学生心理健康水平的知识和服务。就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此概念而言,不同的学者强调的重点也有不同。

刘华山在1998年出版的《学校心理辅导》一书中采用了心理辅导的提法。根据其心理辅导概念的内涵,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心理辅导相结合,重点强调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助人方面的特征。在《德育与心理健康教育》一书中,陈会昌认为对于心理健康问题的解决是应该运用心理病理学和儿童精神病学的。因此陈会昌对于心理健康教育内涵的侧重点在于治疗方面。何少颖在《当代大学生心理素质教育》中提出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教育活动。因此何少颖侧重于心理健康教育的操作方面。

不同学者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有不同的看法体现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广泛而丰富的内涵。因此我们应该全面而深入的理解它的内涵。综合上述,笔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是不断发展的,我们应该以发展的眼光看待它,与时俱进。在不同的时期赋予他不同的内涵。就笔者个人而言,较为倾向于刘华山关于学校心理健康的观点。助人性是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最根本的内容。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历史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主要分为国外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与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两个部分。

(一)国外学校心理健康的发展

作为学校心理学最主要内容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萌芽于1896年的美国——学校心理学之父韦特默创立临床和学校心理学。因此从1896年至1920年归为萌芽期。产生期为1920年至1940年。而1940年至1969年是其发展期。繁荣期是1970年至现在。在整个发展脉络中主要受到心理卫生运动的推动、心理测量运动的影响和职业辅导运动的贡献。

(二)国内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

20世纪80年代,是发展的第一阶段,调查呼吁阶段。在一些对国内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调查中,使国内学者开始对中小学儿童的心理健康状况越发重视,从而开展了更多的相关研究。为以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开展奠定了初步思想基础。

20世纪80年代中期,是发展的第二阶段,尝试起步阶段,这一时期,国内学者发起了心理咨询活动,使得心理咨询走进学校。

第三阶段是发展推进阶段,心理健康教育在经历了十几年的实践之后,开始有了更大的发展。

三、学校心理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现状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服务对象是在校学生。学生作为一个特殊的群体,在个人成长的过程中,总是难以避免出现一些心理困惑和心理问题。因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成为了学校教育的一部分。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果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各方面都取得了一定的成就。最大的成果在于,使得国家、政府、学校都开始逐步认识到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意义。并且在逐渐向各个学校推广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课程。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相关研究也日益丰富。使得学校心理学的理论内容和实践也更加充实。

(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

虽然在几十年的发展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已经获得了不少的成果。但仍存在着很多问题。

1.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源缺乏主要体现在教育设施环境、教学课程资料以及师资力量三个方面。

环境问题,相当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设施问题。在全国众多学校中,有机大部分学校没有合格的开展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环境。据我对我们县(江西省分宜县)的调查,在六所中学中,仅有一所配备有一个单独的心理健康工作室。但是在该工作室中并没有合格的设施,并且极少使用。

教学课程的资料,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在我国的发展只有仅仅的几十年,时间较短。因此在此方面的相关书籍较少。在很多学校内,对于此课程的教学用书十分缺乏。

自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开展以来,教师队伍的建设问题始终被很多研究者所提到,国内外的学校心理健康教师比较,我国的心理健康教师的师资十分薄弱,有很大的差距,一是在数量上人才匮乏,二是在质量上,我国很多心理健康教师都很不专业,甚至没有得到资格认证。在这方面,很多研究者都有提到,其中,丁园园对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了比较:“在师资力量上,我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着师资队伍薄弱、专业人才匮乏的问题,在美国,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者与学生的比例是1:1500,而目前中国心理学会会员(属专业人才)总数才约4000人,相比之下,量的悬殊过于显著。在师资水平上,与美国学校心理学服务人员非硕即博的资格要求相比,我国在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师资方面质的差距也是十分明显的。1956年,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的报告中提出学校心理学家的最低条件是:教学资格至少有五年的教学经验,且具有大学水平的心理学专业资格。据调查,我国当前从事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团队干部、班主任、校医、政治课教师等,对心理学知识尤其是心理健康教育质量难以很快提高,极个别教师甚至误导了这项工作的发展方向。”1

2.政策和实施的不匹配

虽然政府一直倡导对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高度重视,也要求各级学校应该配备适当的心理健康教师,但在实际上,由于没有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监管,纵使发生了各个地区发生了许多悲剧,心理健康教育在学校的地位依旧低下,仍然没有受到领导、其他老师、学生以及社会的重视,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课在学校里也被当成副课,甚至没有开设。在这方面,叶一舵指出当前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有政策导向与落实措施之间存在明显的脱节现象,这就导致各地的心理健康教育缺乏明确、具体有效的落实方案,心理健康教育在理论与实践上的衔接存在问题

3.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的认识不清

无论是社会、学校甚至是心理健康教育老师,都认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对象是个别学生,而非全体学生。这是存在误区的。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为个别存在心理问题的学生而设定的。而是对全校的学生而开展的。正由于此,学校心理健康教育不是一种主动引导学生的服务,而成为了一种要求学生主动寻求帮助的学校设置。这样的错误认知,导致学校心理健康的开展没有进展,甚至很难帮助到各个学生,与其的助人性相矛盾。另一方面,由于认识不清,导致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普及存在缺陷,使得学生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认识不足,甚至存在错误的认识。

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

(一)增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

叶一舵提到“要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进行评估,起到反馈、指导和

促进作用,也使心理健康教育有明确的目标和方向,从而得到重视”

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存在的问题看,问题解决的基础一定是加强对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政府,应该加强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实施有效地监管力度,而不是走过场走形式。并且须增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资金投入,使得学校有能力建设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环境,拥有充足的课程资料,以及足够比例的教师资源。学校应该转变对心理健康教育的态度,从之前的校园悲剧中,得出经验,将国家投入的资金真正落到实处。教师,应该转变教学态度,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不仅要将心理健康教育的理论传授给学生,更要讲实践与理论结合,促进学生在健康中成长。

(二)加强学校心理健康师资力量的建设

很多研究者都提出要抓紧培养专业师资,并加强对现有师资的专业理论与专业技能的培训工作,这包括对现有专业教师的培训,也要对学校的其他任课教师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知识的普及,同时还可以对他们进行基本的技能训练,使整个学校的教师队伍都对心理健康教育有一个正确的认识,从而指导他们的日常教育教学工作。

(三)增加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推广和普及

仅有国家和学校对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视是不够的。而是应该针对全民进行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普及。使得学生、家长等都深刻的理解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推广手段主要有媒体的传播、学校的课程、老师的教授等。

五、结束语

以往对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研究很多,涉及其各個方面。本文主要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内涵、发展历史、发展现状研究发展问题的解决措施等方面进行探究。在前人观点的基础上提出新的看法来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能够获得更好的发展。

参考文献

(1)丁园园.中美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比较研究[J].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4,(3).

(2)叶一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问题及其对策[J].教学与管理,2003,(7).

(3)余涵、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文献综述.四川教育学院学报.2011。

(4)梁次红.论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质.湖北农学院学报.2003.

学校性健康教育 篇6

日前, 由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 、中国卫生科教音像出版社和《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联合成立的“中国健康教育中心学校健康教育合作中心”已正式挂牌。中国健康教育中心 (卫生部新闻宣传中心) 为“合作中心”的业务指导和主管单位, 这是中国学校卫生杂志社充分利用我国目前唯一的专业健康教育机构资源, 借势发展健康文化产业的又一平台。“合作中心”成立后, 将紧紧围绕教育部颁布的《中小学健康教育指导纲要》, 承接卫生与人口计划生育委员会、教育部、中国科协等相关部委学校健康教育项目;申请国家级、省部级相关学校健康教育科研或合作项目;开展与高等院校、研究机构合作, 承接相关科研与合作项目;开展与企业合作, 共同开发学校健康教育合作项目;寻求与中央以及地方媒体合作, 共同开发儿童青少年健康科普教育栏目或节目;寻求与国家级相关学会、协会、研究会合作, 共同开展青少年健康教育大型公益性活动;围绕相关节日, 策划大型青少年 (学校) 健康教育主题活动;积极探索市场经济下学校健康教育规律, 不断研发适合于不同阶段儿童青少年健康教育的科普产品。近期, 将与安徽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合作, 借助卫生部“学生重大疾病防控技术和相关标准研制及应用”重大课题项目平台, 开展学生近视眼防治干预工作, 启动中小学生近视眼防治适宜技术推广项目。“合作中心”将在中国健康教育中心的直接指导下, 积极实施中小学生阳光成长工程, 为我国广大中小学生健康行为的养成和健康素养的提高做贡献。

学校性健康教育 篇7

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只有借助多种教育途径, 根据不同的教育内容, 综合运用恰当的教育方法, 才能体现出学校教育的优势与价值。

1 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实施途径

1.1 课堂教学

课堂教学途径又分为3个方面:一是专门的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 二是有相关教育内容的学校设置课程, 三是学科渗透。

在中小学专设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 可以按照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原则科学系统地实施教育内容, 实现教育目标, 并能较系统地将性健康教育中的知识与方法高效传承。

在中小学课程设置中有科学、生物、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综合实践活动、思想品德等课程, 在这些课程中涉及了动植物的生殖过程、人体生殖系统的解剖生理及胚胎发育知识、青春期的卫生保健知识与方法、遗传知识、异性交往、责任、法律常识等内容, 这些有关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虽然分散在各个学科, 如果各学科教师有学校青春期教育整体性的意识, 就会更好地配合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课程, 从生理、心理、社会等方面对学生进行性健康知识、能力、态度和价值观等教育。小学科学课程和中学生物课程的一些内容, 能够很好地引导儿童少年科学自然地看待性;品德与生活、品德与社会、思想品德、心理健康教育、体育与健康等课程能引导学生人文地看待性、社会地看待性、自我地看待性;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学习内容是面向学生完整的生活领域, 着眼于完善学生的素质结构, 更能够根据学生目前和未来发展的需要, 根据不同年龄、不同区域儿童少年智力、生理、心理发展水平, 以问题为中心, 采取活动的形式在学生中全方位地开展青春期性健康的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 使学生性健康知识与能力同步增长, 树立符合中国社会主义的性价值观和性态度, 提高学生对不良性信息的识别和抵制能力, 学会自我保护, 构建健康的生活方式。

学科渗透性健康教育是通过学科课程的教学, 将小学生性健康教育的内容与学科课程内容有机结合, 从而实现小学性健康教育的目标。这种学科渗透教育包含2个方面内容:一方面将教材外性健康知识与教材内容结合进行渗透;另一方面, 挖掘教材固有内容对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语文课程、艺术课程都是学校教育中渗透性健康教育很好的载体, 在这两类课程中可以有效渗透男性和女性的性别角色特征、每个成员在家庭社会中应该承担的责任、性审美、健全性人格的自我培养、恋爱、婚姻与家庭的概念等内容, 能更好地帮助学生从人文和社会两方面认识性, 培养学生的性别角色意识, 养成良好的性审美观念, 培养学生健全的人格。

总之, 课堂教学是青少年接受性健康教育的重要途径, 课堂教学的教育效果具有高效性、系统性、层次性、知识性和综合性。学生可通过各科课堂学习, 从科学的、人文的、社会的多重角度有机地接受性知识教育。

1.2 学校教育活动

学校教育活动包括班队会、校会、专题讲座、知识竞赛、参观性健康教育展览等。学校性健康教育活动与学校教育活动结合更具有针对性和灵活性, 可根据学生在学校出现的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突发问题、具有代表性问题及时开展教育活动, 如通过班队会对不同年级学生进行适合其年龄和心理特点的异性交往方法指导, 利用校外计生委、派出所、法院、医院等给学生开展专题讲座, 通过知识竞赛拓展学生性健康知识。这些学校教育活动能突破课堂教学的时间、内容和形式限制, 发挥专业人员的优势, 综合利用校内外人力、物力资源, 使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内容易于学生接受和内化。

1.3 学校环境

学校环境包括物质环境、事物环境、人际环境等。学校环境从某些角度可以体现学校文化, 学校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包括显性教育影响和隐性教育影响。在学校物质环境中定期布置一些与性健康教育有关的板报、壁报、宣传栏, 提供咨询热线、少男少女信箱、咨询室, 开发和建设性健康教育的教学课件、教学图文资料、音像制品等教学资源, 图书馆配置青春期性健康教育图书资料等, 这些物质产生的影响都是学校物质环境的显性教育影响。显性教育在学校创立了一种文化氛围, 有利于使学生摆脱性神秘、性龌龊的不良认识, 以科学和人文的态度对待性健康教育。学校物质环境对性健康教育的隐形影响应该受到重视, 如学校卫生间每个便池要有隔板和门构成独立空间, 进卫生间最好有缓冲区, 这样的如厕环境给学生隐私意识, 是对学生自我保护的隐性教育。学校教师之间的交往、师生关系是学校人际环境对学生的隐性教育。上述隐性教育可以认为是环境对学生的潜移默化影响, 其教育效果不亚于显性教育效果。因此, 学校环境中的隐性教育应当引起教育者和教育管理者的重视。

1.4 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行为指导

对每一个孩子来说, 青春期的到来并不是一致的, 加之个人所处的家庭环境、生活环境、经济条件等的不同, 导致个体心理发展水平、道德水平的差异。因此, 学校性健康教育中, 在普遍开展教育的前提下, 应注意个别学生的特殊情况, 进行针对性的疏导, 可以采取教师与学生面对面的交谈咨询与行为指导。教师既以长者的身份, 又以朋友的姿态与学生交谈, 取得学生的信任, 才会收到良好的效果[1]。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行为指导需要有专业教师来进行, 通过咨询与学生讨论遇到的性健康问题, 通过行为指导帮助学生运用自己的能力发现、理解和解决性健康问题, 帮助学生意识到什么是危害性健康的行为, 并采取一定的措施加以纠正。青春期性健康咨询与指导可以采取个别辅导和集体辅导2种方式, 集体辅导可以分小组、班级进行, 以夏令营形式体现。

2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方法

在学校青春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要注意丰富学生的学习方式, 不仅采用讲授的方法, 还要注意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开展讨论、指导阅读、情景模拟表演、角色扮演、游戏、实践体验、小课题研究、拓展训练等活动, 使学生在各种学习活动过程中自主获取知识和自我教育, 在情感和价值观等方面得到发展, 在自我保护与保健、异性交往能力和方法等方面得到提高。

2.1 讲授

讲授法是知识传递有效快捷的方式, 是目前学校性健康教育中最常用、最广泛的方法。讲授法的优点是, 面向班级全体学生讲授性的内容, 有利于创造严肃、认真的学习氛围;作为一种有组织、有系统的教学安排, 便于学生全面系统地把握相关知识, 如对不同学段学生进行性健康教育内容中, 结合运用现代化教育手段采取讲授法对学生进行生理卫生知识教育是目前被广泛使用的方法。

2.2 讨论

讨论是在一定的主题下进行, 伴随学生年龄的增长、生理发育, 学生的性心理不断发展, 社会活动范围逐渐加大, 社会交往不断增多, 学生会遇到各种与性有关的问题, 适当、适时、适度地选择一些主题, 在学生中进行有组织的讨论, 易于提高学生对性健康教育内容的认识水平, 在自我教育和同伴教育过程中, 学生知识与能力、情感与价值观会得到同步提高。

2.3 指导阅读

在目前学校的课程设置条件下, 不可能有充足的性健康教育时间, 有些内容教师在集体场合与学生探讨会引起学生一定的心理排斥和忌讳, 在教师的指导下阅读专门的书刊, 可免去许多难堪和尴尬。

2.4 情景模拟表演

有些性健康教育内容可以用模拟表演的形式, 如在小学生中开展自我保护教育, 教师可以介绍案例或创设特定情景让学生进行情景模拟表演;可以先让学生自己针对具体情境, 提出自己的解决方法, 然后再指出哪些方法不当及其原因, 哪些方法正确。需要注意的是教师创设情境、介绍案例一定要注意教育对象的年龄特点和他现阶段可能遇到的问题, 做到适时、适度。这种方法可以使学生获得处理面临有关性问题上的能力, 形成应有的性态度。

2.5 实践体验

实践是认知的重要过程, 实践体验有利于学生情感的生成, 在中小学生性健康教育过程中, 开展一些实践、体验性活动, 如学生模拟母亲怀孕状态, 体验母亲怀胎过程, 对学生进行生命教育和感恩教育, 学生获得的对生命认识和对母爱的理解是自我构建生成的, 是讲授所不能及的。角色扮演也是一种体验, 可以帮助学生学习解决人际冲突的方法, 让学生扮演不同的社会角色, 学会站在不同角度分析处理问题, 了解他人的需求, 体验他人的感受, 学会待人接物, 从而达到改善交往, 提高交往技能的目的[2]。

2.6 游戏

在小学和初中各学段开展不同的游戏, 在游戏中进行性健康教育是行之有效的方法。这种从游戏中学习, 而不是从书上获得间接经验的学习, 从实际活动中获得直接经验的学习, 涉及从经验中建构知识, 而这种知识一旦在学生头脑中构建起来进入学生拥有的知识网络, 会进一步升华, 使学生产生特定的意识, 从而对学生的行为产生影响。中小学生在游戏中接受性健康教育, 是适合学生年龄特点、活泼生动的教育形式, 有利于学生正确性态度的形成和好的行为习惯的养成。

学校性健康教育的有效实施, 除采取上述途径和方法外, 关键在于把中小学青春期性健康教育纳入到学校整体的教育和教学计划中, 学校领导和教师要统一对中小学生开展性健康教育的认识, 使性健康教育落到实处, 将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教学与青春期性健康服务提供有机结合, 以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

参考文献

[1]普丽芬, 杨继宏.青春期性健康教育方法探讨.卫生职业教育, 2004, 22 (15) :121-122.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简论 篇8

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是根据中小学生生理、心理发展特点,运用有关心理教育方法和手段,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和谐发展和素质全面提高的教育活动,是素质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育改革全面推进素质教育的决定》中明确指出,要“加强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艰苦奋斗的精神,增强青少年适应社会生活的能力”。中学生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既是学生自身健康成长的需要,又是社会发展对人的素质要求的需要。

青少年时期虽不是精神疾病的多发时期,但却是不健康行为的孕育期。由于中学生心理活动状态的不稳定性、认知结构的不完备性、生理成熟与心理成熟的不同步性、对社会和家庭的依赖性等,他们比成年人有更多的焦虑和遭遇到更多的挫折,也更容易产生心理障碍。暂时性的心理障碍若得不到及时排除,便会产生不良反应,从而影响以后心理的健康发展,甚至会酿成日后难以挽救的心理疾病。所以中学阶段是容易滋生心理异常的温床期。由此,对中学生进行心理健康教育是一项具有极其重要意义的工作。我们的目标究竟是要造就什么样的人才,用什么标准来衡量我们教育的成功与失败?用什么来检验我们教育的得与失?在新形势下,我们不得不对这个问题重新加以思考。

一、加强心理健康教育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工作

加强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是现代社会非常重要的一项工作。现代中学生的心理非常脆弱,一遇到不开心或想不开的事情就很容易表现出来。由于正处于未成年人向成年人的过渡时期,属于心理未成熟时期,他们朝气蓬勃,精力旺盛,乐观自信,表现为参与欲强,好胜心强,有冒险精神。心理学研究表明,随着年龄的增长和心理的逐渐成熟,中学生的心理需要逐渐加强,特别是社会属性方面需要明显增强。有学者为此进行了专项研究,并将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概括为四种:一是友谊的需要;二是独立的需要;三是理解与尊重的需要;四是自我发展的需要。当需要得不到满足或不能完全满足时,他们会主观地认为社会对自己不理解,积极性受挫,美好愿望不能实现,个性得不到发展,从而表现出对社会、对成人的怀疑,内心痛苦、焦虑,甚至走向极端。如果我们没有注意到中学生的心理需要,没有考虑中学生的个性特征,不结合他们的实际情况进行教育引导,就会影响到他们今后乃至一生的发展。

二、创设有利的环境是保证学生心理健康发展的需要

1. 营造优美的校园环境。

学校是学生的第二个家,学生从学校中不知不觉地接受教育和影响,因此,优雅、洁净、文明、舒适的校园环境能给学生“润物细无声”的良好心理影响。书画长廊,名人名言,校风校训,以及各种宣传橱窗都会给学生美的享受和理性的思考。学生在曲径廊亭中看书,这些人文景观无时无刻不在触动着学生的感官,使学生受到美的熏陶和道德的感染,在愉悦中受到教育,自觉地形成一种积极向上的心态。

2. 开展心理咨询活动。

在校中学生的心理健康问题日趋严重,许多学校都建立了心理咨询室,有的还配备了专职的心理咨询师。学生通过咨询、倾吐和宣泄,释放心理压力,解决心理困惑和矛盾。学校心理咨询师要给予咨询学生温暖,指导他们自我调控,还要详细了解咨询学生的各种情况,尊重、理解学生,保护学生的隐私,做到既是学生的倾诉者,又是学生的咨询顾问,努力消除学生的心理障碍。很多学生是需要帮助的,除了求助于心理咨询师外,学校还可以开设心理健康课程,举办心理健康讲座,组织各种心理健康教育活动,等等。

三、教师是实施心理教育的主体

1. 构建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

教育部在《关于加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若干意见》中明确指出:中小学开展心理健康教育应全面渗透在学校教育的全过程。这就是说,心理健康教育单靠几个专职教师是不够的,必须是全体教师广泛参与。教师要本着以人为本、以学生发展为主的原则,不断更新观念,不断改变教学方式,尊重学生,缩短师生之间的心理距离,使学生的心理得到健康调整。当老师把学生当作知心朋友,师生之间加强沟通和理解,学生喜欢你的课,学习有了兴趣,学业成绩就能提高;与老师关系亲密了,学生也能增强归属感和自信心,培养人际交往能力,这将有利于学生情绪状态和人格的完善,以及身心的健康发展。

2. 改变评价方式。

学生的自卑心理大多来自教师对学生的主观评价。一些教师凭主观感情,偏爱成绩好的尖子生,对中层生漠不关心,对后进生全盘否定,这无疑给学生带来极大的心理压力与负面影响,可能使许多学生产生自卑心理,甚至对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都会产生不良影响,严重影响学生的身心健康。被誉为德国普通教育之父的教育家第斯多惠曾说:“严厉的面孔和训斥、咒骂学生是一种恶劣的行径。”我们对待每个学生都应一视同仁,绝对不能挖苦、讽刺学生,应以一颗宽容慈爱之心爱护关心学生。不少教师缺乏这种意识,对学生太求全责备了,我们应学会赞美,让学生能不断地从中得到鼓励。教师应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技能。教书育人是教师的职责,教师除传授基础知识、基本技能外,还应培养学生健康全面发展。教师始终生活在学生之中,教师有责任和义务关注学生的身心健康,在教学过程中参与心理指导。

中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 篇9

1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的现状

1.1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所取得的发展

1991年, 国家教育部和卫生部共同发布《学校卫生工作条例》, 学校健康教育的地位得到确认。1992年, 又颁布了《中小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明确了中小学健康教育的基本内容。1993年国家教委颁布《大学生健康教育基本要求 (试行) 》。直至2008年, 教育部颁布《中小学健康指导纲要》, 我国中小学教育知识点得到了全面的调整和梳理。我国学校健康教育从政策上得到了保障。2001年, 我国课程改革后, 健康教育在九年义务教育阶段被逐步分散到各个基础学科。如小学的思品与社会课、科学课、体育课, 中学的生物课、体育与健康课、历史课、科学课之中。各门课程的新课程标准, 均根据本学科的学科体系, 相应加入了一些涉及健康的内容。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开始从发展健康教育与其他课程相结合的新模式上探索发展方式。2003年, 我国又通过了《普通高中课程标准 (试行) 》, 将高中体育课程作为高中生开展健康教育的主题课程列入必修内容。随后, 又将“艾滋病防治专题教育”明确引入中学阶段。十几年来, 我国的一些省市在世界卫生组织的资助下, 由各级政府参与, 先后开展了很多促进健康教育的试点项目。学校健康教育得到了很大的发展, 也得到了社会各界的关注。

1.2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面临的问题

1.2.1 地位得不到重视

有调查显示, 湖南省的7所高校中, 有2所尚未设置健康教育课程;有63%的大学生能掌握一般性的健康知识;有41%的学生认为健康教育可有可无;37%的学生接受健康教育是被迫的。学校和教育部分并没有对学校教育的重要性引起足够的重视, 很多学校仅是从形式上进行敷衍, 没有将学校健康教育的宣传和教学落到实处。

1.2.2 师资力量薄弱

我国的学校健康教育主要由体育教师和校医负责, 不仅精力不暇, 而且力量单薄, 人力资源的发展明显滞后。在学校健康教育的过程中, 不仅应该有具备开展学校健康教育的专业人才, 也应当保障其他学科的教职人员具有教授健康教育的能力。但是, 由于专业方面的知识缺少, 所授内容与学生的需求现状不相符, 学校健康教育的方法和手段有待于进一步提高。根据湖南省的调查显示, 有67%的学校在安排健康教育课程时对师资的专业性要求不高, 甚至没有专门教师。

1.2.3 缺乏理论指导

在学校健康教育过程中, 缺乏统一的理论指导和培训, 没有统一的教材。据悉, 湖南省有51%的学生对现用的健康教育教材表示不满。同时, 教师得不到最基本的健康教育方式的培训以及最近的健康教育动态的传达, 教育内容不能得到保障和更新。全国各地的健康教育教材层出不穷, 没有一个统一的标准。而且并未能从实际需要出发, 学生并未产生兴趣。

1.2.4 课程课时落不到实处

一直以来, 国家多次制定政策法规、推行素质教育。可是从推行的速度和程度上看, 依然面临观念跟不上、政策执行不到位、课程不能完成及学习负担过重等问题。我国部分省市的学校为了应付上级检查和完成教学任务, 将大纲规定的健康教育课程列入课时安排。但是由于我国较为狭隘的“人才选拔”制度, 学校在“高分, 升学率”的压力下, 往往把健康教育变成“副科”, 成了流于形式的摆设。在真正的执行过程中, 大部分被语文、数学、外语等主科取代。初中阶段的青春期教育课程被列为自学课程, 不少学生并未了解到正常的生理卫生知识。高中阶段, 心理健康等重要的教育内容也没有得到实实在在的贯彻落实。

1.2.5 评估系统缺失

部分学校仅把卷面成绩作为评价学校教育工作好坏的标准。但是, 据有关调查显示, 目前危害学生健康的疾病呈上升趋势。充分说明目前学校健康教育脱离实际、缺乏针对性、知识知晓率高而行为形成率低。

1.2.6 电教经费不足

目前, 很多的学校健康教育都借助于电教手段进行教学。这样既可以使教学课堂变得生动、直观、增强学生的兴趣。同时也可以通过多媒体、录像、投影等设备辅助教学。但是, 电教产生的经费却不能得到解决。教学内容和手段较为枯燥、乏味。

2 采取措施

2.1 重视健康教育在素质教育中的地位和作用

我国学校健康教育要落到实处, 不仅需要国家教育部分纲要、计划的制定, 还得依靠学校的认真执行。只有具体的执行部分充分的重视, 从根本上认识到学校健康教育的重要性和不足, 才能改变目前的现状。

2.2 学校健康教育课程应该独立于其他课程存在

健康教育史一门研究人类生物、心理和社会的诸因素对人健康影响的相互关系和相互作用, 它与现代医学、教育学、管理学、心理学和社会学等相互渗透、交叉的学科。但学校健康教育作为一门独立的学科有其自身的特点和原则, 并且根据儿童青少年生长发育的不同阶段, 它应该有其专门的专业教材、教师配备和独立的课程便于健康教育规范开展。《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指出, 中小学健康教育内容包括5个领域:健康行为与生活方学内容、规律和教法手段, 不能由相近的学科取代。

2.3 加强专业师资的培养

师资力量是制约我国学校健康教育发展的重要原因。师范类院校和体育院校应该加大对专业师资力量的培养。但是在短期内不可能培养出足够的师资力量。所以, 一方面可以组织部分在职教师进行进修培训;另一方面可以从大学开始开设相关的专业培养。

2.4 落实学校健康教育的监督和评估机制

各地教育部门应该将学校健康教育列入教学评估指标。同时, 制定统一的学校健康教育评价标准, 根据实地的具体情况进行综合评定。

3 结语

学校健康教育是我国发展学生素质教育的重要组织部分, 它在我国学校教育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但是, 在现行的学校健康教育中存在着诸多的不足。目前, 我国对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主要集中在对学校健康教育存在问题的提出、学生对学校健康教育的认识程度调查、学校健康教育的效果评价。而学校健康教育并不是追求物化、功利的外在结果, 而应当强调内在的提高和根本上对教育的促进作用。当下, 国内学者开始关注学校健康教育所存在的问题, 并在机械式的寻找了部分学校健康教育问题的症结所在。但是, 仅仅提出存在的问题并书面化的总结解决措施是不够的。对于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 目前我们应当将其存在的各个问题分成部分来对待, 逐一从根本上解决。例如, 根据实际情况全面的编写教材;对培训教师进行效果评价;实施调查, 提供准确的调查数据、保证可信度、根据调查编写客观的评价标准、完善具体的评价手段;缺乏资金仅仅从书面的学术撰写是不能解决问题的, 需要实际的措施。调查和学术研究归根结底在与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 目前学校健康教育的研究止步于提出问题阶段。学校健康教育仅仅满足于传统的、敷衍式的调查和总结是远远不够的, 要想完成它的使命, 就应该采取落到实处的研究方法和措施。

摘要:学校健康教育是学校教育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也是学校教育在素质教育过程中一种具体手段。目前, 学校健康教育取得了一些成果, 但是还存在很多不足。本文分析了2008年至今共计15篇论文, 企图从中总结出目前学校健康教育的发展情况, 提出研究思路。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问题及对策 篇10

一、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定位

许多学者认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培养学生良好的心理素质,提高他们的心理健康水平。笔者认为,这种提法的确涉及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主要目标,但尚不全面,因为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是多层面的。首先从宏观上来看,即从社会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是培养跨世纪高质量人才的重要环节,也是一个民族兴衰成败的关键。有人说过,“我们民族的新一代,若没有良好的心理素质和强健的身体,就不能适应现代社会的发展和时代的进步,就没有力量,就不可能屹立于世界民族之林。”其次从中观上来看,即从教育角度来看,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应与教育目的保持一致,即应是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服务的,必须同生产劳动相结合,培养德、智、体等全面发展的社会主义事业的建设者与接班人。最后从微观上来看,即从学生角度来看,它的目标才是提高学生的心理健康水平,并且着眼于学生心理的健康发展,而不是矫正或治疗。

当前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问题有:

(一)在宏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不明显或不明确

部分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人不重视心理健康教育宏观方面的目标,他们一般只认识到了其中观目标与微观目标。正是由于他们没有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这一宏观的社会方面的目标,所以致使心理健康教育局限于纯粹心理健康方面的教育,不能广泛地看到它对一个民族乃至整个社会的价值与意义,这也是当前心理健康教育不能推广的一个重要原因。

(二)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被应试教育所扭曲

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认为学校中的一切工作都应该促进升学率的提高,一切都应该围绕学习成绩,因此在心理健康教育中只强调学习心理辅导,多进行学习心理测试、学习方法指导、考前心理调适等。其实中观层面的心理健康教育应是促使实现教育目的,推进素质教育全面实施的。心理健康教育是素质教育的核心,它既是素质教育的出发点,又是素质教育的归宿。只有认清了这一点,在中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才不至于陷入应试教育的囹圄,才可发挥它应有的作用。

(三)在微观层面,心理健康教育似乎成了心理治疗

有人把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局限于只是对一部分心理有障碍或疾病的学生进行矫正或治疗,而无其他。其实对学生来说,治疗、预防、发展都是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但是究竟谁更重要呢?许多心理学家都呼吁“预防胜于治疗”。这并不是说治疗不重要,而是指要在中小学生心理还未出现障碍之前来教育他,使其心理健康发展,即使之得到有效的预防,而不是等其发生障碍之后再来治疗。否则,心理健康教育就失去了应有的意义。

关于上述问题的解决,笔者拟提出以下几点建议:

第一,要树立心理健康教育的新观念心理健康教育不仅仅是一种教育活动,更是一种教育观念、教育思想,它甚至被誉为现代学校的重要标志。为此,必须树立这种新观念、新思想,并努力将之贯彻到整个学校教育实践中去。

第二,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目标的层次性

心理健康教育不仅有中观与微观目标,而且还具有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因此,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必须要认识到其目标的层次性,高度重视社会层面的宏观目标及价值。

二、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

针对这一问题,许多学者都提出了自己的看法,一般都认为应从各个方面、多种渠道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在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究竟开展得如何,存在哪些问题呢?

(一)形式化

虽然学者们在理论上论述了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性,要求怎样开展心理健康教育,但是实际的教育工作者们却不都这样认为。他们中的一些人认为,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实施素质教育的一种形式,是示范学校、重点学校所推卸不掉的。因此,他们只是把心理健康教育作为一种摆设,根本不开展活动,或者只在教育检查时应付几下,完全是一种形式,而无任何实质内容,更谈不上什么实施途径。

(二)简单化

当前大家已经公认心理健康教育的实施途径应该是多层次的,但是在实际教育工作中,心理健康教育却并非如此,因而显得简单呆板。首先,有些实际的教育工作者认为,心理健康教育无非是开几个心理健康教育讲座,搞几次心理咨询活动而已,就像素质教育曾被人误认为就是多开展一些活动一样。从而在观念上把心理健康教育简单化,在实践上自然也将其简单化。其次,心理健康教育也没有全面渗透到各门学科的教学中。当前这种单一化途径的主要表现就是举办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因为这种方式既简单又容易操作。教师只需像平时上课一样讲讲就可以,而不需要其他任何东西。还有一种比较常见的途径就是开展心理咨询活动。他们认为,这种活动只需要有一个人坐在心理咨询室里,陪学生聊聊天就可以了,也很容易操作。最后,心理健康教育的单一化还表现在心理健康教育只通过学校这一个渠道来进行,而缺乏社会、家庭的共同参与。

关于对策,笔者认为:

第一,要综合运用多种途径和渠道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实施的途径和渠道很多。其中,全面渗透、开设课程,开展心理咨询与辅导,建立家庭、社会和学校教育的网络等是众多途径中最基本的。必须同时发挥这些途径的综合作用,以增强心理健康教育的合力。

第二,要积极探索、勇于实施

每所中小学在开展心理健康教育时都要因地制宜,具体问题具体对待,充分发挥本校的特色和优势,积极探索和选择最适合本校情况和体现本校特色的主渠道,大胆实践,不断总结和提高。

三、心理健康教育的师资队伍

搞好师资队伍的建设,提高广大教师的心理健康水平,是保障心理健康教育正常、顺利开展的重要条件。可以这样说,足够的、合格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是广泛、深入开展心理健康教育的关键。当前,这一方面的问题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一)数量不够

由于心理健康教育是一种新型的教育活动,而当前师范院校又有许多没有设置相应的专业,培养专门的师资,所以,当它刚开始在中小学进行时,专业教师的数量是远远不够的。当前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一般是从别的岗位上抽调的或其他人员兼职的,如校医、团队干部、班主任、生物教师等。美国咨询心理学专家认为,一般250~400名学生配备1名咨询人员最为合适。而在当前我国,一所学校能够配备1名专业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都不多见。

(二)质量不高

从对当前心理健康教育教师的调查得知,现在从事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师大多数是半路出家,有的是团队干部兼任,有的是从班主任中抽调的,有的根本不懂心理学知识。另外有一部分心理教师是非师范类心理学专业毕业,虽然他们的心理学知识很丰富,但是他们的教育理论知识以及应用的技能却很缺乏,缺少与学生交流与沟通的能力,因此也很难胜任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对策如下:

第一,要培养专业队伍

在师范院校有关院系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培养专业的心理健康教育师资队伍,这是最根本的一个方法。此举既可以解决心理健康教育师资的数量问题,又可以解决其质量问题。

第二,要加强师资培训

在师范院校设立心理健康教育专业只能是一个长远的计划,而不能满足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实践的迫切需要,因此,加强在职教师的培训也就成了应急之需。具体培训应分为三个层次:一是首先培养一批骨干教师,起到示范作用;二是普遍轮训班主任,增强班主任心理健康意识,提高教育水平;三是对全体教职员工进行心理健康知识讲座。培训中关键的问题是转变教育观念,规范教育行为,掌握心理健康教育的基本方法。

四、心理健康教育的科学评估

当前心理健康教育工作虽然开展得轰轰烈烈,但是评估问题却一直没有得到很好的解决。许多学校虽然开展了心理健康教育,但是一直没有建立科学的评估体系,甚至没有评估。这方面的问题具体表现在:

(一)无评估或“空白”的评估

这个问题在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实践中普遍存在。虽然教育理论界乃至整个社会都在呼唤素质教育,但真正到了实践中,应试教育还是比比皆是。由于应试教育片面强调升学率,因此学校的领导所抓的也只是升学率。至于心理健康教育,只是作为辅助升学的一种手段。因此,对心理健康教育没有任何评估,所评估的仍然是升学率。

(二)错位的评估

在实践中,虽然绝大多数学校的心理健康教育没有评估,但也有少数学校有评估。可是究竟评估的目的是什么呢?许多学校领导以及教育行政部门的相关负责人仍然不十分清楚。有的学校领导认为,心理健康教育的评估就是评比。心理健康教育搞得好,就可以提高学校的知名度,可以作为特色吸引学生及家长。这样,学校的生源才会源源不断,学校才能够生存下去。

(三)评估中的具体操作

怎样评估也是一个问题,有的教育行政部门不管学校所处的经济、文化、社会环境的不同,学生发展水平的差异,心理健康教育硬件设施条件的差别等等,一律“公平”对待,一样要求。还有就是评估应该从哪些方面来进行,即评估究竟有哪些主要指标。当前的一些评估基本上太简单化,只对师资队伍建设、心理健康教育效果等很少的几方面,这是不全面的。解决以上问题的策略是:

第一,要认识到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重要性

教育评估作为教育运行机制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非常重要。当今教育理论界已把它与教育基本理论、教育发展并列为当代教育科研的三大主要领域,可见教育评估的重要性。心理健康教育也不例外,如果没有评估,心理健康教育的效果将无从获悉,心理健康教育的发展方向也无从把握,心理健康教育的三层目标将难以实现。只有建立科学的评估制度,心理健康教育才会健康发展,它的目标才会实现。

第二,要认清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

心理健康教育评估的目的应是指导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科学有效地开展,从而促进学校心理健康教育水平的提高,而不是强调学校之间的评比,即重在指导,淡化评比。

第三,要建立科学的评估指标

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常态化 篇11

一、学校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

(一)心理老师处境。1.孤军奋战型:平时有课上课,有咨询做咨询,很少与其他学科教师班主任进行业务方面的交流。久而久之,心理工作变成了一个人的战斗的局面。2.被神秘化:有很多人对心理学的知识还停留在上个世纪,他们往往认为简单几句话能让人痛哭失声,只是画一幅画,就能知道你内心的秘密,通过你的动作就能知道你内心的想法……看似很神秘,其实心理学没有那么神秘。3.心理教育万能化:心理学无所不能。现在人们的意识还是不错的,当学生有了问题时有的教师会想到这可能是心理问题,那就给心理老师吧,只要去你的咨询室,几乎所有问题都能被解决。这是一种被万能化的倾向。

(二)与其他学科教师的关系方面。我想主要是通过学科渗透来达到心理健康教育普及化的目的。比如在学科教学和课外活动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思想和内容。如果你帮助班主任或其他教师来做这些活动,他们还是很愿意接受心理健康教育的理念的。

二、学校教育的热点问题与心理健康教育工作的关系

(一)三独问题——主要指在中小学校园里,教师是独生子女(我们称之为独一代),学生也是独生子女(独二代),学生的家长也是独生子女(独一代)。不同的教育理念、文化背景、教育方法夹杂在一起,是学校教育中值得关注的问题。

案例

学生小奇上课时喜欢跟周围同学讲话。多次批评不见效,情急之下告诉他周围的同学:“别搭理他”。不料,第二天家长来到学校认为老师的做法是“孤立孩子,让他失去朋友”。最后闹到校长那里,几经调解,才平息。

这些事都有着雷同点:他们都从自己的角度考虑问题;当事人中的老师、家长、学生,均是独生子女。其特点是:以自我为中心。”“三独”正在挑战学校教育传统,这是不容回避的现实。另一方面,“独一代”教师显得很有个性,学校管理难度大。如何运用年轻教师的优势,弥补他们的不足,让新老教师互相良性的影响,来促进学生的成长、学校的发展。

(二)青春期教育问题。我认为现在的学生青春期提前又延长。所谓提前,现在已经提前到小学高年级,延长——到高中末期。厌学、叛逆、早恋及性教育、家庭教育及亲子关系……都是青春期教育的主题,这个年龄段的特点决定了他们是学校重点“关注和教育”的对象。不过所有事情的形成、发展、变化都是有一定的规律,孩子青春期的问题也是这样,抓住了规律,找到“病因”才能教育好青春期的孩子。

(三)单亲、留守儿童、进城务工子女、孤儿的教育问题

这四个群体共同的特点是缺乏亲情的关怀,才导致各类问题的发生。无论是学生的问题还是问题学生,我们都能从家庭的角度寻找到一些答案。家庭好比上游教育,学校好比下游教育。现在很多的问题出现在上游,而恰恰是学校把这些问题承担起来。这些问题受关注度越来越高,引发社会热议的也不少,面对这样的群体或是个人,我们还是可以从专业的角度来做一些调查和统计工作。

(四)小升初的衔接及入学适应问题。由小学到初中大多数学生在:学习方法有被动到主动,学科增多应付不过来,人际交往需要适应,尖子生易遭遇大滑坡……等方面发生了变化。

很多初中老师可能都会有这样的想法:题挺简单,怎么就不会;学科增多是个必然现象,但是在小学阶段科目也不少,不还是一样去学吗?都挺大的人了,一说就哭……其实初中老师不知道小学是怎么教的,也不知道学生是如何去学习和生活的,而学生也没有建立起来一套适合自己的完整的学习、生活策略,所以引起了对初中学习生活的不适应,这个角色转变是需要时间和精力的。

三、心理健康教育工作常态化思考

(一)心理工作要融入到学校整体工作中。学校心理健康教育工作不能单单的以心理学科为主,要同学校的整体工作融合、配合,其中,与德育教育的融合最为重要。因此,心理教师要打破自己角色、专业、方法的限制,了解学校大局工作,把心理健康教育工作放到学校全局工作中,才能得到关注进而受到重视[2]。

(二)心理教师要寻求合作,形成教育合力。心理教师的力量势单力薄,应加大与各学科教师合作的力度,将更多教师纳入到心理教育队伍中来。可以先寻找与班主任合作的机会,为班级的日常管理出谋划策,增强班主任的心理教育意识,然后开展班级的特色活动。

常态化的模式就是如何让心理教育具有持续性。从学科的角度去看待一些问题,找出一些规律,探索一些方法,提供给其他教育者,这才是心理教育工作者的重要任务。

因此,将心理学沉淀到教育学里,会成为主流的教育趋势。东北师大刘晓明教授说过:心理学离开教育学就不会走路了。

不知大家有没有发现,我刚才讲了一些专题,罗列了一些教育现象,没有给出具体的解决方法,方法在哪里呢?在常态化教育里。

摘要:在我们落实具体的心理健康方面的工作的时候,有时感觉力不从心或者是做了很多却收效甚微亦或是感觉自己在孤军奋战没人理解和支持……这可能是我们所有心理教育工作者都曾有过的困惑和迷茫。我们要面对的现实问题就是心理工作是学校众多工作中的一个方面,即使我们的工作很重要,也要把我们放在教育的大环境下进行衡量和考究。

关键词:心理,教育,常态化

参考文献

[1]李皓.关于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若干问题的思考及建议.中小学心理健康教育,2008.

上一篇:犯罪规制下食品安全下一篇:法律原则冲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