尼采思想(共12篇)
尼采思想 篇1
一、叔本华及尼采
尼采所处的时代人们高扬理性关注物质生活, 认为理性和科学技术能给人带来终极幸福。这种盲目的乐观主义在遇到叔本华悲观主义哲学之后开始瓦解, 叔本华将世界本质看做是生命意志, 每个个体都被生命意志支配, 个体无法发挥自己的能动性, 整个生命受伟大的生命意志的控制, 于是摆脱生命意志枷锁唯一的出路就是结束生命。叔本华自身的学术观点不够彻底, 但是深受叔本华思想影响的中国清代学者王国维就以亲身经历贯彻了叔本华的思想, 他自杀了。尼采深受叔本华的影响, 其整个哲学思想的基调也是悲观的, 但是他称自己的哲学是积极的虚无主义。尼采将虚无主义分为两类, 即积极的虚无主义和消极的虚无主义。缥缈消极的虚无主义是现代人在否认一切价值观念之后表现出的一种无所适从和自我沉沦的状态, 一切旧传统价值遭到否认之后处于彻底的价值虚空之中, 丧失信仰无人管束做什么都可以的失控儿童。而积极的虚无主义则是指在批判一切传统价值之后重新建立一种全新的价值体系, 重塑现代人的价值观, 在对一切旧价值感到失望之时, 身处绝境却不自暴自弃, 起身反抗从而克服虚无主义, 这种反抗精神在尼采思想中就表现为高扬生命活力的酒神精神和权利意志。其积极的虚无主义使他认识到生命本身的悲剧性质, 即能够自由运用理性思索整个宇宙的人生命却是有限的, 有限的生命和无限的宇宙之间的张力使人必须承认自身的悲剧性。但同时, 在认识到个人是被伟大的生命意志所控制之后, 应该勇敢地面对悲剧的人生, 用顽强的生命力来战胜掌控一切的生命意志, 这也就是尼采与叔本华最大的区别所在。
二、尼采对理性的批判
尼采对理性批判的靶子首先对准的是苏格拉底和柏拉图。他强烈地批判苏格拉底以来欧洲历史上的理性主义。苏格拉底提出“知识即美德, 无知即罪恶”这句话成为后世理性主义的开端, 这里知识就是理性的代表, 苏格拉底认为只有以理性的态度对外部世界和内在心灵进行分析、归纳和总结, 最终才能得出对人类有用的知识。而缺乏理性能力的人则是个缺乏善的人, 也就是罪恶的人。在此, 理性与本能被对立起来, 而且从此以后奠定了理性相对本能具有绝对优势的地位。而尼采认为理性破坏了人的生命力基础, 削弱了人的本能, 因此要解放人的生命力就必须反对理性抬高意志呼唤本能。柏拉图认为, 现实世界并非永远存在的, 而是由一个神或造物主以善的理念为指导, 以理念世界为模型, 将各种理念模式加诸原始混沌的“物质”文明而创造出来的。因此现实世界都是不完善、不完美的, 它之所以存在完全是由于对理念世界和善的世界的分有和模仿, 并不是真实的世界。在此种思想的基础之上, 他对雅典的民主和政治产生了很大反感, 于是他按照各种善的理念设计了一套理想的政治制度, 企图建立一个理想的国家, 即理想国, 在理想国中由最具有知识的哲学家来当国王。虽然柏拉图“哲学王”的理想在今天已被人当作不切实际的乌托邦, 而且甚至他自己也不相信理想国能够真的实现, 不过柏拉图对理性的信任程度由此可见一斑。在尼采看来, 柏拉图理想国以及理念世界的思想都是否定现实世界的态度, 这种态度应该遭到坚决反对。尼采将这种把希望寄托于彼岸世界的悲观态度归结于理性的罪过。由于理性对感官的绝对地位, 人所感触到的一切都不值得相信, 感觉世界背后必然存在一个不变不动的世界, 是理性构造出这个世界。但这个世界对现实人生起不到任何积极或指导作用。漫长而黑暗的中世纪上演的种种悲剧就是由于人们看到水深火热的现世, 受到教会精神控制的广大人民只好将目光投向彼岸世界, 对此岸世界采取消极的态度, 所有希望寄托于来生和天国, 这种推到极致的消极的基督教精神正是对理性设计的彼岸世界过于信任的结果。尼采对理性的批判使得他的整个哲学导向非理性的生命哲学。人们一味向往美好的彼岸世界的生活, 于是失去了对现世生活的激情和信心, 尼采生命哲学意欲重新激发人们对于生活的热情, 人生的唯一意义就是生命, 生命应该而且必须取代理性成为人生的目的而不是达到其他目的的手段, 颓废的现代精神应该被旺盛的生命力代替。只有高昂的意志和健康的体魄才能战胜人生的悲剧性。因此尼采用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作为自己生存哲学的核心。
三、酒神精神及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脱胎于酒神精神, 酒神精神指的是沉迷于绘画和音乐中迷狂的状态, 这种状态中包含了一种充沛的力量, 该力量产生自对艺术的陶醉和悲剧中的自我肯定。尼采的酒神精神具有本体和终极的意义。酒神精神来源于古希腊, 丰收之时农民们尽情狂欢, 四处游荡, 不顾一切道德规范和神圣法则, 放纵情欲, 恢复人的自然本性, 释放人的本能, 与宇宙和大自然融为一体。如此摆脱理性和道德的束缚, 打破一切法则的精神贯穿了尼采的全部思想。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具有高度的一致性, 酒神精神要求人们尽情释放自己的本能与大自然融为一体, 权力意志则被尼采认为是万物的本源, 不论是人类还是其他的自然事物, 权力意志都是本质。因此二者实际上是一体的。权力意志目的在于肯定人生, 以强大的生命力来克服一切悲剧。生命的真谛在于从高于自身处吸取一种力量, 从而让自身变强大, 因此所谓强者不是只追求生命, 而是要使自己变得更加强大, 不只是活着而且要认真的活着, 这种向上的力量使人脱离常人变得更加强大有力, 生命力也会永不枯竭充沛丰盈。权力意志的本体论意义在于, 意志对外部事物进行支配的力量来源不仅仅在只于外部而且还在自身, 因此生命自身会变得越来越强大, 生命力消退的论断不攻自破。但同时尼采也认为权利意志意味着剥削, 战胜一切比自己更为强大的东西, 使别人为自己服役, 软弱代表着没有存在的价值, 理应被征服和奴役。不能够按照自己的意志行事的人, 失去自由的意志的人就理应被奴役。他声称“凡有生命的地方都有权力意志”, “权力意志是完美所揭示的最终事实”上, “权力意志是感情的始基, 一切其他感情仅仅是它的扩展”, “生命本身本质上就是掠夺、伤害, 对陌生者和弱者的压迫、剥削、严酷, 把自己的意志强加于人”。他认为对于不属于自己的东西的欲望和渴望占有一切的权力构成了人生命的本质, 因此尼采哲学有时也被认为是纳粹思想和法西斯文化的先驱。
伟大的权力意志, 不断创造出新的生命, 同时也不断毁灭年老的生命, 生成和毁灭永恒存在, 永不疲倦永不停止。肯定并珍惜每一个独立的意志, 抓住每一次能够实现自己的自由意志的机会。独立和自由就是强大, 服从和依赖就是软弱, 生命的意义不在于活得长久而在于活得强大有力, 在于其来源的高贵性和神圣性, 以及对平庸的鄙夷。
四、永恒轮回
尼采为了打破陈旧的价值观念而提出高扬生命意志的权力意志精神, 但他自己追根究底仍旧是一个悲观主义者。他依旧承认生命的残忍、虚伪、诱惑和无意义, 即使拥有强大的生命力, 短暂的人生也依旧有终结的一天。于是尼采提出了永恒轮回的学说, 试图用永恒轮回的权力意志将短暂的生命与永恒的灵魂联系起来。尼采并不是第一位提出永恒轮回这个命题的哲学家, 古希腊的“晦涩哲人”赫拉克利特就说过, “世界是一团永不熄灭的活火, 在一定的分寸上燃烧, 在一定的分寸上熄灭。”在这里永恒的活火就是循环往复的生命力的象征, 分寸即是logos, 也就是道。赫拉克利特早早的就看破了生命的意义, 即道的精神:生生不息。但是尼采并不是简单在重复过去陈旧的思想, 对他思想的误读使人们认为他是一个机械的循环论者, 但事实上他的永恒轮回思想包含着新的内涵。永恒轮回思想的产生是为了克服虚无主义, 但是否正因为该思想的出现, 人陷入了更深的虚无主义呢?在他看来, 人生的每一次短暂或漫长的经历在过去和未来都曾经千百次地发生过, 没有新的事件发生, 有的只是重复。尼采试图让生命的循环消减短暂生命的悲剧性, 但是一次次没有新鲜事物产生的人生难道不会让人感觉无聊和厌烦吗?既然人生的轨迹早已被确定下来, 那么奋斗与否, 颓废与否还重要吗?尼采本想借永恒轮回来逃避人生的虚无性, 但却陷入了更深的虚无。他只能肯定一切虚无, 努力战胜一切软弱颓废的精神, 努力热爱无意义的人生, 在巨大的悲剧中加入一点乐观的色彩。尼采的强力意志和酒神精神本来是为了超越一切虚无和软弱, 但永恒轮回却使这种超越变得苍白无力, 永恒轮回毁灭了超越的机会, 禁锢了生命的所有可能和希望。因此尼采能做的只有承认悲剧, 面对悲剧, 热爱悲剧, 尽管无法战胜它。
尽管在尼采看来, 生命始终是带着悲剧性质的, 尽管整个社会充斥着的是一群群精神颓废萎靡不振的常人, 他们毫无主见人云亦云, 懒懒散散毫无积极进取的精神, 只是一群庸众。但是永恒轮回依旧意味着:巨大的毁灭恐惧背后无法抹去重生的希望, 重生就是对脆弱生命的慰藉。尼采面对无法战胜的悲剧和恐惧仍然像一个斗士一样, 努力寻找生命的价值和存在的意义, 超人学说正是克服虚无重塑价值的利刃, 他同时也以超人的形象试图引导颓废的现代人重建对生命的信心。
五、超人哲学
超人是尼采的梦想, 是尼采为克服虚无主义设立的目标, 在整个社会普世价值缺失的时代, 尼采不仅要解构形而上学, 而且以重建形而上学为己任。他的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都具有形而上的意义, 超人就代表建立在酒神精神和权力意志基础上的尼采的价值观。尼采并不相信存在一种适用于整个世界的普遍的价值, 他认为价值是由意志确立起来的。每个平凡人都应该依照自己的自由意志确立自己的价值, 并且能够按照这种价值去行动。 (笔者认为此处十分类似于康德的“人为自己立法”的论断) 。这就是尼采理想中超人应该具备的能力, 可惜的是这个要求没有人能够达到。超人的形象仅存在于理论中, 它并不是一种新的族群或人向更高级别进化的结果, 而是尼采理想中的人。在尼采看来超人的形象恰好在人的内部, 潜在于每个人心中。每个常人都是未经雕琢的大理石, 借用尼采的手对其进行雕琢就可以使得超人的形象显现出来。生命的超越性是本自具足的, 只不过这种超越性在颓废和得过且过不思进取的现代人身上已经看不到了, 因此尼采只能将超越颓废人生的希望寄托在超人身上。超人不被陈旧的道德体系束缚, 为自己立法, 具有旺盛的好奇心、强大的创造力和独特的个性, 勇于为自己设立远大的目标并积极实现。但超人本身并不是神, 尼采也反对将超人神化, 反对英雄主义。因为每一个英雄的存在都意味着他周围聚集着一群愚昧无知盲目崇拜的群氓。尼采将这些与超人相反的群氓称做“末人”, “末人”的特征几乎遍布在每一个现代人身上, 他们胆小、猥琐、平庸而且自甘堕落, 但他们又自以为是洋洋得意。尼采憎恨“末人”, 他试图通过建立超人的形象来起到价值导向的作用, 引导末人朝向超人的方向发展, 唤醒末人心中具有超越性和奋进心的一面。不过, 无论末人是否能够达到超人, 尼采的愿景始终激励着有志奋进的人们。
尼采既认为通过人的自我超越能够达到超人的目标, 又否认现在、过去、未来会出现超人, 超人始终是一个不可能达到的理想。而超人最大的现实意义就是人们越来越多地开始谈论人的超越性, 他敦促着人不断超越自身达到更加完善的形象。
尼采哲学具有十分强烈的批判性, 因此每逢社会动荡民不聊生之际尼采哲学都会焕发出新的生机。那么在当今和平年代尼采哲学是否还具有现实意义呢?笔者认为目前的中国正处在转型时期, 改革开放的大潮一波又一波地涌来, 经济飞速发展的同时还带来了什么?拿文化来说, 时下流行的是价值多元化, 但是价值多元化的腐坏将导致价值虚无主义, 笔者认为现在的中国人正是处于信仰缺失、道德匮乏、对理性盲从的时期, 尼采的生命哲学刚好能够给予现代人一些启发, 呼唤人们回归意志, 激励生命, 找到生命本身的价值在于旺盛的生命力, 生命力本身就应该作为人存在的目的, 而不该仅仅作为追求其他物质性事物的手段。
摘要:尼采批判叔本华以自我毁灭为终点的哲学, 建立高扬生命活力, 倡导个体独特性和创造力的酒神精神, 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一脉相承, 都是批判颓废和虚无主义的利刃。权力意志引出了永恒轮回, 为了能够完全满足权力意志的要求, 尼采创造了超人的概念。尼采是一个积极反驳颓废消极的旧传统价值的战士, 他强烈批判理性主义和基督教精神对人本性的压抑, 倡导生命本能的健康发展。
关键词:权力意志,酒神精神,永恒轮回,超人
参考文献
[1]赵敦华.现代西方哲学新编[M].北京大学出版社, 2001年版.
[2]周国平.尼采:在世纪的转折点上[M].译林出版社, 2012年版.
[3]邓晓芒, 赵林.西方哲学史[M].高等教育出版社, 2005年版.
[4]王国良.反对理性解放生命——尼采哲学思想探源[J].南京理工大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01 (1) .
[5]李平民.尼采、瓦格纳与纳粹文化的非理性主义[J].上海财经大学学报, 2005 (5) .
[6]张庆雄.“虚无主义”和“永恒轮回”——从尼采问题意识出发的一种考察[J].复旦学报 (社会科学版) , 2010 (3) .
[7]叶秀山.试释尼采之“永恒轮回”[J].浙江学刊, 2001 (1) .
尼采思想 篇2
尼采的永恒轮回思想的实践意蕴
尼采教导的永恒轮回思想经过了从“最大的重负”到“最高的肯定公式”的转变,体现了这个思想由理论层面向实践方向的.过渡和转化,其实践旨趣不是给出康德意义上的伦理学,而是允诺一种超越怨恨和复仇的“伟大的政治”,以“爱命运”来达成虚无主义的自我克服和自我康复.
作 者:朱彦明 作者单位:复旦大学,哲学学院,上海,200433 刊 名:理论界 英文刊名:THEORY HORIZON 年,卷(期):2007 “”(10) 分类号:B516.47 关键词:永恒轮回 实践 生命 虚无主义解读尼采哲学思想中的贵族精神 篇3
在社会倡导民主的大潮中,平民精神是衡量一个社会人文关怀的重要尺度。在这种现代公义面前,人人拥有了享受社会条件的权利。但同时对精神的追求已被物质的享受淹没,贵族精神似乎已不存在,即使存在也多成了物质相对优越的代名词。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尼采发出了叛逆之声,他坚持认为贵族精神才是一个人应追求的品质,平民精神只要求有限的存在,是“求生意志”的体现。
一、坚守贵族精神的必要性
近代以来,自然科学在理性的引导下取得了辉煌的成就,拥有强烈责任感的尼采看到的却是“自哥白尼那时起,人就从中心位置滑到了未知数X”。“这个时代有着相反的本能:它急需舒适;其次,它希望观众和演员喧闹,那震耳欲聋的叫喊与集市的嗜好很合拍;其三,它要每个人都以最下贱的奴仆性向天下最大的谎言—所谓“人的平等”—顶礼膜拜,并且只把整齐划一、平起平坐的美德奉若神明。”他感叹人已非人“我行走在人们中间,如同行走在人类的碎片和断残的肢体中一样!”坚信贵族精神的他,打算把贵族精神注入毫无生气的社会,“我的全部心力,全部创作和追求,就是把残片、谜团和可怕的偶然性诗意地编织起来,集为一体。”他主张重估价值,伸张“强力意志”,做“超人”,从而真正实现人的自然化。
二、贵族精神的体现
贵族精神因它的超越性常被人误解为脱离群众的乌托邦或贵族失宠后的不平之调。然而,尼采的贵族精神是把个体生命视为生存价值的基点,“个体是某种全新的东西和创新的东西,某种绝对的东西,他的一切行为都完全是他自己的”。在这个基本价值取向指引下,尼采的贵族精神是一种自然道德,是对独特的个体追求丰盈生命的推崇。同时,他也坚持了等级制存在的必要性。他的道德观是“同两种运动,即个人主义的道德和集体主义的道德,保持距离—因为前者不知有等级制,它主观上想赋予某人以同一切人一样的自由。”由于先、后天等因素,个体间必存在差异,尼采认为不应否定差异,因为这是社会向前发展的必然历程,不断被选出的那类人使社会在逐步优化中保存和扩大着贵族精神。
尼采认为的高等贵族制定普遍的“善”指引人民,建立一个真正关心个体的国度。如柏拉图所说:“除非哲学家成为我们这些国家的国王,或者我们目前称之为国王和统治者的那些人物,能严肃认真地追求智慧,使政治权力与聪明才智合而为一。否则的话,对国家甚至我想对全人类都将祸害无穷,永无宁日。”但在尼采看来,柏拉图式的哲学家是独断论者,他们将自认为的“善”当作对所有人的善。与此不同,尼采坚持未来的哲学家是给自己立法的人,在“赠予的德性”中,查拉图斯特拉如是教诲门徒,“你们尚未曾寻找自己:你们就找到了我。现在我要你们丢掉我,去寻找你们自己;惟当你们把我全部否弃时,我才意愿回到你们身边。”尼采不希望人们拿一张新的价值表并使它普遍化。但社会是为共同目的组织起来的。再者,尼采赞同的是在世界中创造自己的价值,可为什么又要为这些价值创造指定原则?深究他的思想我们发现,尼采其实是在传播两种信息,一种是给有强力意志的人 ,要他们去创造一种新的高尚的谎言。一种给普通的民众,使贵族的使命实行起来更容易。这种等级制的信息传播不是阴谋,不是对平庸人的蔑视与践踏,而是为社会发展使人各尽其才。对那些既不愿又无力寻找真实“自我”的人,“做一个平庸的人就是他的幸福”。
权力意志在日常理解中是对行使支配权的渴望。但尼采反对将意志理解为以欠缺为本性的渴望,认为意志本身具有的动力就是权力,意志不是欠缺,而是一种创造。他说,“无论我创造的是什么,而我又如何地喜爱它,我不久便成为它的对手与我的爱的对手:我的意志要我如是。”表面上看,传统理性哲学家思考的意志也有很强的创造性,但在尼采看来那是虚假的,因为那是主体创造出的一个否定现实世界的彼岸世界,是对现实的逃避,是一种对虚无的朝拜,是“末人”的表现。尼采认为权力意志是万物的根源,人的本质是要不断地创造以发挥生命的强力,“人之所以伟大,乃在于它是桥梁而不是目的;人之所以可爱,乃在于它是过渡和没落。”
三、坚守贵族精神的目的
在常人难以忍受的孤独与不予理解的谩骂背后,尼采对贵族精神的坚持难道仅是因他的贵族血统?其背后暗含的还有他对目标的坚定信仰,他将一切时间、精力、爱和兴趣储存起来,只为一件事,那就是“让世界毁灭!让哲学、那个哲学家、我存在!”这种对自我生存的肯定“并不断念,它满怀渴望;它并不消灭最强大的情绪,而是满足最强大的情绪。我们的权力所要求的东西就是善的;反之则是恶的。德性来自追求和自我保存。‘我们所做的,是为了保存和增扩我们的权力’。”尼采以德性为指引,把追求的善作了“权力化”的理解,是要通过健康的“自私”将自己打造成“大爱”的赠贻者,“这时肉体崇高而上升,它的祝福陶醉精神,所以他成为创造者、评价者、大爱者、万物之施恩者”。
四、结语
黑格尔曾说过,“特殊性就是不平等所在之处,在这里平等反而不合法了。”人类历史上的交往从根本上并非是田园牧歌式的绝对平等,尼采正是在对个体生命的深切关怀下直率说出了所谓的不公,并用“主人”、“等级”等犀利字眼反叛民主的虚伪。他用人性的个体划分在保证平凡个体利益的同时坚守人类精神的高贵之处,为人们创造了一种健康的生存方式,给社会带来了流动之气。真正的贵族不仅是高高在上,更重要的是俯身而下,为民众、整个社会承担责任。而尼采,正是带着骨子里那不凡的贵族精神,成了一位真正的贵族。
[1]尼采.悲剧的诞生[M].周国平译.桂林:广西师范大学出版社,2002.
简述尼采人生价值思想 篇4
一、人生价值的出发点——悲观主义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这本书主要探讨了人活着的意义和价值, 他认为生活在现实中的每个人最终都会走向死亡, 会到彼岸世界中, 终究是一场空, 一个人赤身裸体来到这个世界, 从呱呱坠地到走进坟墓, 一个人孤独的来到这个世界, 一个人有孤独的来去最终走向另一个世界去, 来到这个世界史如此的短暂, 如果按天来计算也就是三万多天, 生命的期限是如此的短暂, 想到这心理不由的打颤、难过、伤心闷闷不乐, 不仅如此, 在这短暂的生命力我们还会经历各种困难、压力、悲伤、生气、衰老, 疾病, 亲人的离去、朋友的背叛, 爱人的抛弃等各种痛苦。尼采正是看到人生的这些痛苦、艰难、不幸, 激发起他对人生的思考, 思考人为什么要活着, 怎么活才是最有意义的人生, 尼采建构了一种不同于以往一切哲学家的独有的“悲剧”人生观和价值观, 并认为自己是悲剧哲学家师祖。尼采的悲剧尤其感染了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他能够如此的影响一代又一代的年轻人, 是因为的悲剧人生和年轻人有了共鸣, 他认为人生就是一场悲剧, 每个人在这个悲剧的舞台上上演各种剧目, 人生的价值就是要把自己在这舞台上仅有的时间表演的淋淋尽致、完完整整, 不留任何遗憾, 在现世中的人总会的经受各种诱惑、困难、灾难和不幸, 人本身就是一个矛盾的集合体, 尼采对人悲剧的结局的进行了充分的肯定, 当代的年轻人他们在思想上正经历着各种思潮、文化的碰撞, 而尼采悲剧的人生没有丝毫的退缩, 而是奋勇向前, 以一种积极向上的的心态去看待空痛苦的人生, 一种积极乐观的心态去享受人生的悲剧, 与其整天闷闷不乐、痛苦的活着, 不如把自己的每一天都当成生命的最后一天来过, 让我们活着的每天都是快乐的幸福的。
二、尼采认为人生的悲剧有两种
(一) 死亡带来的悲剧
自然界中万事万物都有生灭的规律, 有生就有灭, 有始就有終, 有起就有落, 作为万物之灵的人类也是不可以违背这个自然规律, 现代人采用各种方法想使自己能长寿, 但也不会永远活着, 古代人民还通过刻画各种神话里面中的长生不老神仙, 表达了人类对生的渴望对死的厌恶和恐惧, 但是这些都是无济于事的, 规律是不可违背的, 只能遵循, 那么“死亡”就是活着的无法抹去的痛苦, 不管什么样的人, 不分高低贵贱, 不分贡献大小, 都无一另外地的走向死亡, 尼采笔下的奥林匹斯山诸神, 就是一种肯定死亡, 面对死亡, 不畏惧死亡。死亡就意味深重生, 正是在与死亡的抗争中获得了有意义有价值是重生, 尼采《悲剧的诞生》中酒神象征情绪的释放, 就是是为了追求解脱个性被束缚, 复归个体的本真状态。就好比我们生活的一句俗语酒后吐真言, 把平时伪装自己的华丽的外衣都丢掉, 做真实的自己。是一种个体获得与世界本体融合的最高快乐和痛苦交杂的的颠狂。日神代表光明、是尼采对美好梦想的一种幻想, 就好比在人的一生中会有理想、梦想和对美好生活的向往, 而尼采日神阿波罗与酒神狄奥尼索斯的结合为一体。宣扬人应该超越本能, 战胜自我变成超人主宰自己的人生。
(二) 现实之悲剧
任何思想都不是凭空产生的, 都是对前人思想是继承发展和创新, 任何思想想都是生活在特定的时代背景下, 尼采的悲观主义思想主要是对叔本华思想的批判、继承和发展, 他的悲剧人生的观点就是就是发展了叔本华的悲观主义而他批判了叔本华的消极的人生态度, 而是发展了他的强力意志, 提出了悲剧人生。叔本华看到了人的生命的有限和人性的贪婪, 人就是在不断追求的过程中, 即欲望的无限膨胀中结束自己的生命, 而尼采则从另一个角度来看待人生的这种悲剧, 他认为正是因为人生短暂, 人的生命才很珍贵, 人生价值才显得尤为重要, 试想如果人是长生不死的, 那整天浪费生命, 透支身体, 每天过着浑浑噩噩醉生梦死, 没有任何理想和追求, 这个世界因为有了人类而遭殃, 所以尼采看到了有限的生命的可贵, 诠释了人存在的意义和价值, 而尼采的一生也是悲剧的一生, 他生前经历了很多痛苦, 在他幼年时父亲就去世了, 随后一年弟弟也去世, 小小年纪就经历了亲人死亡的悲剧, 成年后几次恋爱都已失败而告终, 最后朋友也没有, 真正尝到了孤独和悲哀的人生, 但他不悲观、不厌世, 不气馁, 而是越挫越勇, 在看看现代的一些人, 吃不了苦、受不了委屈, 动不动叫苦喊累, 抱怨人生为什么这么苦, 开始消极、颓废甚至害人害己的方式生活,
在我国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第二个十年中, 既要提高人民群众的物质生活的同时, 又要提高人的精神能力, 尼采这种张扬个性, 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值得我们去学习和宣传, 帮助中国人民尤其是年轻一代把握好自己的人生, 不要虚度光阴。
摘要:自我国上世纪七十年代末实行改革开放, 并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以后, 社会中充满各种糖衣炮弹和压力, 这导致有一少部分人在人生价值取向上崇尚拜金主义、享乐主义、个人主义等各种奢靡之风, 给国家社会他人甚至自身都带来了危害, 本文以悲剧哲学家尼采关于人存在的意义的论述, 对当代人生价值的建构提供启示。
关键词:人生价值,悲剧人生
参考文献
[1]周国平编译.尼采美学文选[M].北京:三联书店.
[2]转引自杨恒达.尼采美学思想[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3]陈鼓应.悲剧哲学家尼采[M].北京:三联书店.
[4]尼采.《偶像的黄昏》[M].《尼采文集·查拉图斯特拉卷》.西宁:青海人民出版社.
尼采思想 篇5
摘要:在西方文学中,悲剧是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尼采在自己的哲学系统中考察和解释了悲剧,阐述了其美学和文艺思想,其悲剧理论也构成他的独特的世界观和人生哲学不可缺少的重要组成部分。
关键词:尼采 悲剧 酒神 日神 哲学与文艺思想
悲剧是西方文学中最古老的文学体裁之一,历来西方哲学家似乎与悲剧特别有缘分,每每对悲剧进行深入的探讨。19世纪德国哲学家尼采在构建自己的哲学体系时,就把悲剧纳入自己的系统之中。通过《悲剧的诞生》这部关于悲剧问题的专著,尼采详细阐述了新颖的悲剧理论,反映出他的哲学与文艺思想。
一、悲剧的诞生
尼采认为希腊人是最敏感的,他们在最富有创造力的时期也能敏锐地认识并感受到生存的恐怖和悲惨。为了活下去,不被痛苦所压倒而屈服于悲观主义,希腊人把世界和人生转变成审美的对象。他们创造出奥林匹斯山上的诸神,用这种艺术手段把充满痛苦的现实世界转化为充满阳光的幻想世界。艺术拯救了他们。在《悲剧的诞生》这部著作中,尼采借用希腊神话中的酒神和日神来象征两种人生认知。酒神狄俄尼索斯是悲剧人物雏形,酒神精神表现在音乐中,音乐自酒神的舞蹈产生。受酒神的感染与影响,希腊人如醉如痴地尽情放纵原始本能,人与自然合为一体。狄俄尼索斯既是原始苦难的象征,也是原始统一的象征。日神精神则显示在造型艺术与史诗中,给现实世界加上一道神秘的面纱,以其梦幻中的美丽形象弥补了生存的恐怖和痛苦,阿波罗的形象建起一个英雄的世界。被日神阿波罗的神力之火点化之后,酒神狄俄尼索斯摆脱痛苦,成为艺术之神。“受苦难者渴求美,也产生了美”,其结果就是希腊悲剧。
二、乐观主义的审美信条
从悲剧的诞生来看,悲剧带给我们的是一种审美的快感或是日神谛视一个痛苦的现实的美丽形象所感到的喜悦。尼采又进一步说,悲剧快感是一种“玄思的安慰”,即一种哲理的快感。从肯定和赞美生活的观点出发,尼采反对基督教让人向往与信仰另一个世界以忘掉现世的痛苦与罪孽。他认为现实虽然是痛苦的,但它的外表却是迷人的,令人愉悦的。尼采说:“从形象中得解救”。酒神艺术和日神艺术都是逃避人生的方法:前者投入到无休无止的变化中以逃避现实世界和人生的种种苦难;后者逃避痛苦的方式是用形形色色的幻象代替现实世界。这两种艺术结合的悲剧呈现给我们对于世界与人生的审美的解释。在审美解释中,悲剧诗人将人世的一切形象塑造成美丽的欣赏的对象,凡是道德无法解释与辩护的人生,在悲剧中得到满意的解释。靠了日神的奇迹,酒神的苦难被转化为一种幸福。希腊人用日神式的眼光,把酒神的智慧反转过来。在他们创造出的奥林匹斯诸神的光辉照耀下,存在本身变得使人愉快。显然,尼采对悲剧的理解表达了一种新的人生哲学,这也是尼采关于艺术的信条。通常尼采被描述成“悲观主义者”,但从这种观点来看,他实在是一个乐观主义者。
三、文艺创作的本质
在尼采看来,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不仅蕴含了希腊悲剧的哲理意义,而且体现了文艺创作的本质。尼采认为艺术创作的原动力植根于人的本能之中,因为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代表了人类逃避痛苦、寻求美好的生理本能,所以它们就是艺术创作的真正原动力,是两种艺术冲动。文艺创作从本质上来讲,就是艺术冲动的结果。一方面,他认为追求无休无止变化的酒神冲动不仅是全部希腊文化成就的最深、最原始的动力,而且对希腊悲剧的产生也起到了无可替代的决定性作用。另一方面,尼采一反过去德国把美的理想奉为文艺创作的准则的`传统,揭示出非理性因素在希腊悲剧精神的形成中的作用。他认为光彩夺目的希腊文学艺术成就是由非理性因素促成的。酒神精神就源于人的非理性的、无意识的、最深的原始本能。另外,制造幻觉冲动、表现为梦的日神精神也带有非理性的、无意识的因素。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成就了辉煌的希腊悲剧。但是后来,随着苏格拉底的理性主义哲学占据主导地位,希腊悲剧渐渐踏上了排除酒神因素的理性化道路。由此,希腊悲剧走向自杀性的毁灭,也导致曾经一度高度发达的希腊文化艺术走向衰亡。尼采这种将酒神精神和日神精神看作两种艺术冲动,并借助它们理解希腊文化和阐述文艺创作本质的观点和理论,不仅为古典文学研究带来了活力,注入了新的内容,而且使整个西方哲学和文艺思想改变了走向。在尼采之后,西方文化非理性思潮开始盛行,非理性主义以独具魅力的酒神狄俄尼索斯的形象化的面目出现,为越来越多、形形色色的哲学和文学艺术中的非理性主义派别提供思想基础。
总之,尼采通过《悲剧的诞生》提出了一种全新的世界观,倡导一种打破传统的人生哲学,表达了他对人生和艺术的独特理解。它已经不仅仅被看作一部研究希腊文学的著作,更代表了尼采思想发展的第一步,是尼采哲学的序幕。
参考文献:
[1] 尼采. 悲剧的诞生[M]. 杨恒达译. 南京:译林出版社,2008.
[2] 常蓀波. 尼采的悲剧学说[A].金惠敏,薛晓源.评说“超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3] 汝信.尼采的美學和文艺思想[A].金惠敏,薛晓源.评说“超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4] 汝信.论尼采悲剧理论的起源[A].金惠敏,薛晓源.评说“超人”[C].北京: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2001.
尼采思想 篇6
关键词:尼采;形而上学;基本立场
中图分类号:B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085-02
众所周知,作为西方两千多年的哲学传统中“第一哲学”的形而上学在近代陷入了深深的危机之中,哲学家们纷纷拿起理论武器对形而上学进行了或深或浅的批判,尼采对西方传统形而上学做了强有力的克服与抨击,依靠概念思维手段去把握终极实在的传统形而上学在尼采那里是遭遇否定待遇的,在尼采看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诟病就是“遗忘了生命本身”。尽管尼采对传统形而上学进行了竭尽全力的批判,但是正如现代西方哲学家哈贝马斯所说那样,尼采并没有做到彻底地走出现代性哲学危机,并未真正克服形而上学。哈贝马斯在《现代性的哲学话语》中这样说——“他(尼采)放弃对理性概念再做修正,并且告别了启蒙辩证法。特别是现代意识的历史变形,亦即无聊内容泛滥成灾,一切本质都变得空洞无物,使得尼采怀疑现代性还有能力独立地创造出其自身的准则,‘因为我们对现代性已无可奈何。”[1]
一、尼采在现代性危机面前的艰难抉择
正如我们所熟知的那样,随着启蒙运动和宗教改革的发起,理性被推上了近乎完美的境界,理性几乎掠夺了宗教一体化的旗帜,但是这种所谓的“理性一体化”本身是非法的,因为理性的自我迷信将宗教逼退到了凄凉的境地,在这里,毫无疑问指的是知性膨胀后的工具理性,我们只是一味地期待理性不断截获更为广阔的天地,而遗忘了对其自身进行深远的追究。尽管哲学家们对于形而上学在现代性背景下的命运进行了种种揣测和预见,但是我们不得不承认的是形而上学企图追寻的那个“一”与现代性所展现出的支离破碎的图景显然是格格不入的,在现代性所展现的支离破碎的图景里,我们既没有一个总体性的现实世界,也没有一个总体性的精神世界。现代性所倡导的主体原则实际上是一种反思意识,主体对于自身的反思或自我意识是现代性原则的核心内容。现代性试图通过意识对于自身的反思来达到它所要追求的主体自身的确定性。
哲学坐落在理性的态度之中,并且无时无刻地试图将自身所携带的时代特征展现在具体的理论创建之中。理性无法依靠自身的运动来克服现代性的分裂,对于进入现代哲学宫殿的尼采来说,他貌似进入了一个难以抉择的“十字路口”,一面是对以主体为中心的理性再做一次内在批判,要么彻底放弃启蒙辩证法纲领,尼采放弃了对理性概念再做修正,并且告别了启蒙辩证法。
二、尼采对于形而上学“不自觉的”重建
海德格尔曾在《尼采》中这样写道——“现在我们知道:尼采就存在者整体给出了两个答案:存在者整体是强力意志;存在者整体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但迄今为止,对尼采哲学都没有能够把这两个同时的答案当作答案而且当作必然地公属一体的答案来加以理解,因为人们没有认识到相应的问题,也就是说,没有明确地根据主导问题的完整结构来展开相应的问题。相反地,如果我们从被展开出来的主导问题出发,我们就可以明见:在上述两个主要命题中——存在者整体是强力意志;存在者整体是相同者的永恒轮回——,两个‘是(ist)说的是不同的东西。”[2]在尼采看来,西方传统形而上学是否定生命和现实世界的价值体系,它不去追问生命本身,而是一直在寻求“纷繁复杂、变动不居”的现象世界背后“永恒不变”的“理念”和“多中的一”,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这种价值设置必然会导致虚无主义,那既然虚无主义的到来“不可避免”,如何克服虚无主义不仅是拯救哲学自身的重要任务,更是重新定位“何为形而上学”,重新给予形而上学科学定位的必由之路。对尼采关于形而上学的这种豁然明朗的看法和摆脱虚无主义、重构形而上学的整体态度,海德格尔写道:“价值重估首次把存在思考为价值,形而上学借之而成为价值思考。”[3]35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的形而上学不再是一种单纯的价值悬设,而是对于传统形而上学承托的传统价值设置的一种自觉翻转。
海德格尔认为,整个西方形而上学的历史可以归结为遗忘存在即“忘在”的历史,表面上看,人们似乎都在谈论“存在”,但事实上,人们谈论的是“存在者”。这样的看法无疑是对传统形而上学的“当头棒喝”,因为可以毫不夸张地说整个西方形而上学史无疑就是在对“存在”问题的追逐,“存在”问题仿佛是支撑整个形而上学历史的庞大厚重的地基,现在海德格尔却突然间说传统形而上学犯了“致命的错误”,那就是“遗忘了存在”。而这种遗忘会使得传统形而上学没有能力去把握“生命”,无论是海德格尔还是尼采,都在试图把传统形而上学从虚无缥缈的理念悬设中“解救”出来,竭力去彰显传统形而上学中遗漏的部分。尼采一针见血地指出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本质就是虚无主义,西方形而上学按照尼采自己的观点,欧洲哲学史几乎就是一部形而上学的解体史,同时也是虚无主义的成熟史。在《偶像的黄昏》中,尼采在“‘真实的世界如何终于变成了寓言——一个谬误的历史”标题下,指出了这一历史过程的几个主要阶段,即:柏拉图——基督教——康德——实证主义——尼采本人。
在尼采看来,传统形而上学的根基就是“真实世界”和“虚假世界”的区分,而这种区分是在柏拉图那里完成的。在尼采看来,形而上学最显著的特征就是认为变化、生成(becoming)和矛盾的世界是虚假的,热切渴望一个真实的、绝对的、无矛盾的“存在”(being)世界。概而言之,尼采所认为的形而上学不仅区分“存在”与“生成”两个相互分离的领域而且认为两个领域具有不同的地位和价值,认为超时空的另外一个世界是“真实的世界”,是实在(reality)的本质与核心。我们所生活的世界则因其具有暂时性和历史性而成为“虚假的世界”,并且与“真实的世界”相比在价值上处于次一等的层级。尼采对此深恶痛绝。他的哲学可以说就是对形而上学所追求的同一性、确定性和稳定性进行批判的哲学。
三、海德格尔对于尼采形而上学思想的评价
按照海德格尔的解读,尼采本人最终还是不幸落入了形而上学的窠臼,成为一个“颠倒的形而上学家”。海德格尔的主要理由是,尼采用权力意志、价值遮蔽取代了存在,从而导致了存在的遗忘。更有甚者,在海德格尔的眼中,尼采不仅是西方“最后一位形而上学家”,而且将这种形而上学推向了它的极端,也就是意志、价值或主体性的形而上学。作为一种现代的“世界图景”,这种形而上学不仅追求“争夺地球统治地位的斗争”,而且在根本上预示着技术时代和黑暗时代的来临。
海德格尔把尼采哲学视为欧洲形而上学的完成和终结,认为存在者法庭在尼采那里得到了完美的开庭与闭幕。从海德格尔的《尼采》中我们不难看出,海德格尔是从欧洲形而上学传统,尤其是延续了自笛卡尔一开的近代传统角度来解读尼采的形而上学立场。海德格尔说:“尼采的形而上学作为近代形而上学的完成,并且因此——在正确理解的意义上——是形而上学本身的终结。”[3]192海德格尔曾明确表示尼采本人将自己的部分思想看作是“柏拉图主义的倒转”[3]200。“柏拉图的倒转”意味着是与传统形而上学的奠基柏拉图主义抗衡,试图走出柏拉图主义裹挟的西方传统形而上学,从而开辟一条新的道路,这条新的道路上哲学将克服自身在当代所面临的种种危机,从而抵达真正的“存在”,但是可悲的是尼采的这种“倒转”本身的确看起来是足够优雅,因为他在批判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时候首先追溯了西方传统形而上学的渊源和实质就是虚无主义的弊病,在此基础上他着力架构自己的价值哲学,然而这种“优雅的倒转”在海德格尔看来以及后来的哈贝马斯看来不能算是“成功地”、“彻底地”。海德格尔曾在《尼采》一书中指出:“形而上学发端于柏拉图的思想。柏拉图把存在者只为存在者,亦即存在者之存在,把握为理念。”[3]904尼采企图摆脱由柏拉图开创的传统形而上学,从而展现不安静的生命冲动本身,企图通过艺术的拯救来克服现代性危机,然而却在理性的批判道路上最终并未走到终点。在尼采看来,由传统形而上学所创立的概念性持续把生命的激情弄得昏昏欲睡。他试图把握“存在”,并提出“强力意志”这个贯穿于其思想的基本概念,但是海德格尔认为,尼采的“强力意志”只是表达了“一切存在者的基本性质”[2]。也就是说,在海德格尔眼中的尼采并没有直抵“存在”问题本身,海德格尔还认为,尼采并没有走出由笛卡尔奠定的近代主体性形成的形而上学坚固窠臼,尼采的形而上学是“强力意志绝对主体性形而上学。”[3]200
尼采是一位伟大的哲学家,他千方百计试图走出传统形而上学迷宫,用他的“强力意志”、“永恒轮回”和“价值重估”去冲击传统形而上学,但却最终为这个迷宫本身进行了“添砖添瓦”。在海德格尔看来,尼采是西方形而上学的完结者这一点是不容置疑的,最重要的原因也许还是因为尼采在海德格尔眼中也是没有抵达到“存在”本身,只是言说了“存在者”自身所携带的一种“特有性质”而已。
参考文献:
[1]尼采全集:第1卷[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1.
[2]海德格尔.尼采(上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3]海德格尔.尼采(下卷)[M].孙周兴,译.北京:商务印书馆,2002.
[4]周国平.尼采与形而上学[M].南京:译林出版社,2012.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尼采思想影响 篇7
1900年尼采逝世时, 二十岁的鲁迅正在南京江南陆师学堂附设的矿务铁路学堂求学。1902年, 鲁迅东渡日本, 开始接触了尼采的学说。据鲁迅的好友许寿裳回忆, 鲁迅在日本东京弘文学院补习日语时, “已经购有不少的日本文书籍, 藏在书桌抽屉内, 如拜伦的诗、尼采的传、希腊神话、罗马神话等等。” (许寿裳《亡友鲁迅印象记》) 在日本的七年 (1902———1909) 是鲁迅从一个维新派的拥护者转变成进化论者的转折期, 尼采的学说作为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一个分支, 对于鲁迅的创作意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成为日后鲁迅从医学救国到文学救国思想转化的重要推手。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尼采思想影响首先是立人观。鲁迅在《<呐喊>自序》中叙述自己走向文学道路的动因时说, 有一回在画片上看到一个被认为是替俄国做了军事侦探的中国人, 捆绑着正欲被日军砍下头颅来示众, 而周围赏鉴的一样是强壮体格、神情麻木的中国人。“因为从那一回以后, 我便觉得医学并非一件紧要事, 凡是愚弱的国民, 即使体格如何健全, 如何茁壮, 也只能做毫无意义的示众的材料和看客, 病死多少是不必以为不幸的。” (《<呐喊>自序》) 鸦片战争之后的中国, 开始进行了一系列的致力于中国富强的改革, 但重点是放在了铁路、机器、轮舟、开矿和邮政等实业上面, 同时也开始译介西方的科技书籍, 然而这些努力依旧未能改变中国仍然落后的局面。此时的鲁迅认为中国要富强其根本在立人, 立人当先改变人的精神。“立人”曾是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基石, 它源自于尼采的超人学说。丹麦学者勃兰兑斯这样评价尼采:“使尼采之为尼采的, 首先不是什么‘改进人类’, 而是怎样改进。” (勃兰兑斯《尼采》) 在尼采看来, 生活在十九世纪末期的德国人仅仅是一些浸透着基督教毒汁、形体虚弱、心灵分裂、目光呆滞、生活在今生却瞩望着来世的生物, 他们是大工业状况下的畸形的生物, 这样的生物理应被超越。尼采认为完美的人便是超人, 超人就是要发展个性、超越自己。
鲁迅在弘文时期就已在苦思如何拯救麻木不仁的中国大众的问题, 他曾和许寿裳讨论过三个相关的问题:一是怎样才是最理想的人性。二是中国国民中最缺乏的是什么。三是它的病根何在。鲁迅早期的文章, 一再提到尼采的名字, 并翻译了代表尼采超人哲学的《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的序言。鲁迅说:“个性张, 沙聚之邦, 由是转为人国。人国既建, 乃始雄厉无前, 屹然独见于天下, 更何有于肤浅凡庸之事物哉?” (《坟·文化偏至论》) 他进而认为:“然欧美之强, 莫不以是炫天下者, 则根柢在人, 而此特现象之末, 本源深而难见, 荣华昭而易识也。是故将生存两间, 角逐列国是务, 其首在立人, 人立而后凡事举;若其道术, 乃必尊个性而张精神。” (《坟·文化偏至论》)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超人思想, 不仅是鲁迅当时用来转移性情改造社会的思想武器, 同时也是用以指导人生的世界观, 想以此来拯救中华民族, 改造中华民族。“而善于改变精神的是, 我那时以为当然要推文艺, 于是想提倡文艺运动了。” (《<呐喊>自序》) 鲁迅表示出这样的担心, 即如果不从精神上根本改变麻木不仁的国人的思想, 中国人将可能从世界人中被挤出。“尼采式的超人, 虽然太觉渺茫, 但就世界现有人种的事实看来, 却可以确信将来总有尤为高尚尤近圆满的人类出现。” (《热风·随感录四十一》) 而“多有不自满的人的民族, 永远前进, 永远有希望。多有只知责人不知反省的人的种族, 祸哉祸哉”。 (《热风·随感录六十一》)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尼采思想影响其次是破旧说。鲁迅对于传统中国文明与传统文化的批判和否定不遗余力, 其决绝和尼采公开宣布“上帝死了”的态度是颇为一致的。尼采的前辈康德、黑格尔等哲学大师, 尽管有深邃的思想, 但都未能对上帝做出过明确的否定。康德虽然承认神和灵魂不朽以及自由意志之类的传统概念都是无法证实的, 却又主张为了使实践道德活动具有最高的指导原则, 还必须假定它们的存在。黑格尔学说中的绝对观念实际上就是上帝的代称。在康德之前的大科学家牛顿在他的科学理论中则把上帝视作最原始的推力。固然这些哲学家或者是科学家对上帝有着他们各自的理解和解释, 不过尼采公然提出“上帝死了”这一口号不能不使思想界受到极大的震动, 基于这一思想, 尼采认为有必要对一切价值作出重新估价。
鲁迅在五四时期所写的一系列文章中, 对中国传统的伦理道德、风俗习惯以及子女教育等做了全面的批判, 揭露传统文明压抑摧残人性以及阻碍毁灭社会进步的反动性:“所谓中国文明者, 其实不过是安排给阔人享用的人肉的筵宴的厨房。” (《坟·灯下漫笔》) 又对中国压迫、禁锢和愚弄平民百姓思想行为的中国文化 (贵族文化) 作了否定:“中国的文化, 我可是实在不知道在那里。所谓文化之类, 和现在的民众有甚么关系, 甚么益处呢。中国的文化, 都是侍奉主子的文化, 是用很多的人的痛苦换来的。这就是说:保存旧文化, 是要中国人永远做侍奉主子的材料, 苦下去, 苦下去。” (《集外集拾遗·老调子已经唱完》) 鲁迅在他的第一篇白话文小说《狂人日记》里, 借狂人的口指出中国历史上记载的仁义道德实质乃是吃人。他反对读中国的古书, 认为读中国古书越多, 越使人意志不振作, 越想走平稳的路, 不肯冒险, 越使人思想模糊, 分不清是非。
当然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反传统, 目的还在于通过破旧来立新。他称赞卢梭、斯谛纳尔、尼采、托尔斯泰和伊孛生等不仅是轨道的破坏者, 而且还是大呼猛进将碍脚的旧轨道不论整条或碎片一扫而空的扫除者, 主张只有将滋生旧事物的基础进行彻底破坏, 才能创造出产生新事物的条件。鲁迅反对盗寇式、奴才式的那种只是为着破而破却不能从中建设新事物的无原则的破坏, 他认为现代中国之所以不能进步乃是对旧的东西一面破坏又一面修缮的缘故。鲁迅的这种破旧观无疑是受到了尼采等人进化论思想的启示, 就是想以此彻底摧毁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的根基, 促使中国社会作深入的变革。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尼采思想影响再次是悲剧论。看过鲁迅的小说, 都会有这样的感觉, 他的小说有很多是悲剧性的结尾, 比如《呐喊》中的《狂人日记》、《孔乙己》、《药》、《明天》、《故乡》和《阿Q正传》等。《彷徨》中则有《祝福》、《在酒楼上》和《伤逝》等。狂人、孔乙己、华老栓、单四嫂子、闰土、阿Q、祥林嫂、吕纬甫和涓生等无一不是悲剧性的人物。关于悲剧, 鲁迅这样说:“悲剧将人生的有价值的东西毁灭给人看。”这同尼采对于悲剧的认识基本上是类似的, 尼采认为悲剧所表现的并不是悲戚, 而是严肃的人生。“事实上, 在音乐之悲剧的情况下, 其最最悲戚之处却原来是在于其为一严肃的美的游戏。也只有站在这观点之上, 悲剧的根本现象之说明才能达到某种程度上的成功。” (《悲剧的诞生》) 尼采还认为悲剧能改变人的精神:“因为痛苦远较快乐容易使人感受, 痛苦总是要追究它的起因, 而快乐则只图保持现状而从不往后看。” (《快乐的知识·十三·力量意识论》) “任何一种形式的艺术和哲学都可视为人们在成长和奋斗的人生中用以为治疗创伤与帮助前进的凭藉。” (《快乐的知识·三七〇·何谓浪漫主义》)
鲁迅和尼采都对俄国作家陀思妥耶夫斯基有过很高的评价, 尼采称陀氏是“深刻的人”, 鲁迅则赞他的作品“揭示灵魂的深”。鲁迅在给陀思妥耶夫斯基第一部小说《穷人》作引时说:“穿掘着灵魂的深处, 使人受了精神底苦刑而得到创伤, 又即从这得伤和养伤和愈合中, 得到苦的涤除, 而上了苏生的路。” (《集外集·<穷人>小引》) 鲁迅谈到他的作品之所以多暴露社会的阴暗, 是因为觉着惟黑暗与虚无乃是实有, 又偏要向这些作绝望的抗战, 所以很多着偏激的声音, 其目的还在于揭示社会的痛苦, 以引起疗救的注意, 尤其是要震醒麻木不仁的灵魂, 从而达到改变人的精神的目的, “人生多苦辛, 而人们有时却极容易得到安慰, 又何必惜一点笔墨, 给多尝些孤独的悲凉呢?” (《坟·写在<坟>后面》) 这种看似赤裸裸的近乎有点残酷地暴露痛苦、黑暗和悲凉人生的底层, 其实蕴藏着伟大作家的极其热烈的爱的激情。鲁迅在谈及对于但丁《神曲》前后不同的感受时说:“我先前读但丁《神曲》, 到《地狱》篇, 就惊异于这作者设想的残酷, 但到现在, 阅历加多, 才知道他还是仁厚的了, 他还没有想出一个现在已极平常的惨苦到谁也看不见的地狱来。” (《且介亭杂文末编·写在深夜里》) 鲁迅创作意识中的偏重悲剧除了以此来表现现实的人生之外, 还在于通过反映现实人生来同传统的瞒和骗的文艺作决裂。瞒和骗的文艺因为不是为了人生或者是要改良这人生, 所以也就不能做引路的先觉, 相反它是令人麻痹易于忘却的精神毒素。
此外尼采作品中的表现手法及文体对鲁迅的写作也有不小的影响。《呐喊》、《彷徨》和《野草》都明显地存在着尼采常用的象征主义、心理描写和警言式格调的痕迹。鲁迅的杂文嬉笑怒骂, 这同尼采爱用的表达方式亦极相似。当然鲁迅并非机械地照搬尼采的表现手法与文体, 他特别反对有人为学尼采故意将语辞弄得晦涩, 以致谁也不能看懂的做法。
鲁迅的创作意识深受尼采思想影响并能在当时产生积极的作用, 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 一是时代因素。尼采生活的年代, 正是资本主义开始步入危机的时期。从1640年英国爆发资产阶级革命到尼采生活的时代, 资本主义在欧洲已有二百多年的历史, 同封建制度相比, 资本主义显示出其优越性, 但作为一种为少数人服务的社会制度, 在当时已暴露出种种弊端。德国一度被誉为是产生思辩哲学的故乡, 在这块土地上, 出现过康德和黑格尔等代表哲学潮流的思想家, 然而又恰恰是这个开始走向统一的德国, 此时成了酝酿悲观主义思潮的温床, 叔本华就是其中的代表。尼采的思想和叔本华的思想有着紧密的联系, 尽管在尼采的哲学中, 悲观思想不如叔本华表露得那么直接, 但尼采强调强力意志与超人, 也可以说是悲观主义的另一种方式的体现, 尼采企望通过强力意志和超人来摆脱叔本华式的悲观, 事实上不过是主观的美好愿望而已, 无论怎样的强力意志和超人都无法阻止资本主义日益走向危机的境地。另外十九世纪末至二十世纪初, 正是欧洲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时期, 新事物不断被发现, 使传统知识受到了严重的挑战, 比如放射性元素的发现、电磁波的确认、电子论的发展和X射线的发觉等等都使近代物理学面临着牛顿理论建立以来的最大挑战。彭家勒在《科学的价值》 (1905年) 一书中强调了这种挑战, 他惊呼由于镭的发现, 使过去的各种原理和定律如能量守恒定律、拉瓦锡的质量守恒定律、牛顿力学和卡诺原理等都面临着崩溃的境地。科学的进步迫使崇尚科学、研究科学的哲学家们不得不对传统知识标准和规范产生怀疑。所以在现代西方哲学中, 往往会出现这样的矛盾情况, 一方面存在着积极否定传统的思想, 另一方面又充斥着悲观怀疑的色彩。
而鲁迅的生活年代, 封建帝制在中国已是穷途末路, 终于在1911年被推翻, 不过封建的旧思想旧文化旧传统依然顽固地存在者, 像《祝福》里的鲁四老爷这类人还大量存在, 时代的改变丝毫未能剔除他们头脑中的旧思维, 鲁四老爷还在骂已经落伍了的康有为呢。无疑肃清和根除封建时代遗留下来的思想、文化和传统, 仍是摆在中国一切先进知识分子面前的艰巨任务, 启蒙主义和进化论在当时的中国还是一个生气勃勃的思想武器。在欧洲, 近代科学受到现代科学的挑战时, 中国的近代科学还刚刚起步, 西方的近代科学知识正通过译介为中国人所了解。1903年在上海创办了震旦大学以后, 西洋医学和数学等知识才逐步普及起来。“科学”和“民主”是两个用来扫荡旧思想、旧文化和旧传统的锐利思想武器, 如同鲁迅所说的:“故科学者, 神圣之光, 照世界也, 可以遏末流而生感动, 时泰, 则为人性之光;时危, 则由其灵感, 生整理者如加尔诺, 生强者强于拿破仑之战将云。” (《坟·科学史教篇》) 当时中国社会的现状同欧洲那时的社会现状不同, 这是鲁迅创作意识中借用尼采思想同封建的传统思想作斗争, 并在实践其文艺改变人的精神进程中发扬尼采思想积极一面的社会原因。
二是个人因素。同尼采后期几乎与世隔绝的生活不同, 鲁迅1909年从日本回国后, 就一直同中国现实社会紧密结合在一起, 虽然鲁迅的内心深处也常常流露出孤寂苦闷的情绪, 但他一直在克服这种情绪, 更多的时候, 则是表现为一个无畏的战士, 越到后来, 鲁迅思想中的唯心成分就越少, 这同他始终保持和现实社会的联系是分不开的。鲁迅在《英译本<短篇小说选集>自序》里详细回顾了自己的生活经历与创作的关系, 他说小的时候, 受着古书和师傅的教训, 看得劳苦大众和花鸟一样, 有时感到上流社会的虚伪和腐败时, 还在羡慕他们的安乐。但因为母亲的母家在农村, 所以使得他能够间或和农民亲近, 逐渐知道他们是毕生受着压迫, 有着很多苦痛, 和花鸟并不一样。到了后来, 看了一些外国小说, 尤其是俄国、波兰和巴尔干诸小国的, 才明白了世界上也有这许多和中国劳苦大众同一命运的人, 而历来所见的农村之类的景况也就更加分明地再现眼前。鲁迅说他的小说写了上流社会的堕落和下层社会的不幸, 是要将此示给读者, 提出问题, 从而达到改变人的精神的目的。同现实社会紧紧地结合在一起, 这是鲁迅的创作意识中能够汲取尼采思想的精华并最终超越进化论的个人原因。
值得指出的是鲁迅的创作意识是在不断地更新的, 这同他始终紧跟时代步伐, 和社会实际紧密联系并不断进行思考是分不开的。进化论虽有其进步意义, 但辨证的力量不够, 用它来分析和指导复杂的社会现实和人生就显得力不从心了。在血的事实和教训面前, 鲁迅感到改造社会改良人生仅靠改变人的精神是远不够的, 必须采用更有力的手段, 建立起一个新的社会制度才能改变现有的社会现实, 人的个性才能得到真正的解放。鲁迅创作意识的不断发展, 显示了一个中国先进知识分子为解救社会和人生所表现出来的孜孜以求的探索精神, 鲁迅的伟大也正在于此。
马志伦, 上海市五爱高级中学教师。
摘要:鲁迅, 曾被认为是“中国的尼采” (徐志摩语) , 这个评价或许并不全面, 却是道出了尼采对于鲁迅的创作意识曾经产生过深刻影响的事实。1902年, 鲁迅东渡日本, 开始接触尼采的学说。在日本的七年 (1902——1909) 是鲁迅从一个维新派的拥护者转变成进化论者的转折期, 尼采的学说作为达尔文进化学说的一个分支, 对于鲁迅的创作意识产生过深远的影响, 本文就此谈些看法。
尼采思想 篇8
一、尼采“超人”概念的提出
“超人”概念第一次是在《查拉图斯特拉如是说》中正式提出的。这是一个备受误解和曲解的概念, 超人是谁?一个理想类型?高等人类?抑或半神, 天才?或者狂人?这些, 尼采都曾予以明确的否定。尼采说:“超人”这个概念, 几乎到处被完全无头脑地误解, 恰恰被等同于查拉图斯特拉所全然否定了的那些评价, 以为是一种理想的典型, 一种高等的人类, 一种半圣哲、半天才的人……又因为这个概念而揣想我是达尔文主义者, 甚至在我的学说里发现有不自觉的、不自主的大骗子卡莱尔的英雄崇拜, 一种我怀着恶意所蔑视的英雄的崇拜。[1]“超人”概念在尼采那里与其说是一个名词, 不如说是一个动词;与其说是人的目标和理想, 毋宁说它是人成为人的行动原则。其真义是指现实生活中的人 (主体) 通过自由创造、自我超越而成为人的过程及原则。这一过程的典型特征是未定型性、自由性、创造性和超越性。[2]
“超人”概念的第一个特征是:未定型性。尼采认为, 在人的诸多规定性中, 具有头等重要意义的规定性是:“人是尚未定型的动物。”[3]只有首先肯定了人的本质的未完成性, 才能得出人的本质的开放性、无限可能性, 才能有人的自由、创造和超越, 才有“超人”基于人的本质的未定型性, 尼采指出:“人是一个试验。”[3] (P113)
“超人”概念的第二个特征是:自由性, 即人有非超验的自由性。这是尼采在彻底批判传统形而上学的基础上提出的。尼采指出:“人并没有什么固定不变的先验本质和意志自由, 先验的意志自由是假的、虚构的。”人既无超验的本质, 也无超验的自由或不自由, 因而也就有了非超验的自由, 表现是:第一, 人无超验的本质, 他在任何时候、任何情况下都可以创造或重新创造自己的本质, 塑造自己;第二, 人无超验的目的, 他的目的由他自己确立或重新确立;第三, 人无超验的善恶与美丑, 但他可以创造和重新创造善与美。自由即消除传统道德所强加于人的罪恶感, 认清生成之无罪, 一无牵挂地投入生成之流, 即从事创造, 亦即人创造自己的本质、确立自己的目的、创造善与美。所以尼采说:“只有在创造中才有自由。”[3] (P251)
“超人”概念的第三个特征是:创造性。尼采所说的创造, 即:“评价”和创造“意义”。尼采说:“评价就是创造……评价本身就是被评价之物的财富和珍宝;评价然后才有价值;没有评价, 生存之果是空的。”什么是评价呢?尼采认为, 人与周围世界的关系只是一种价值关系, 真理也只是一种价值判断。认识即评价, 即解释, 人出于本性就是价值动物, 他仅仅从自己的需要透视世界、认识事物。我们是把我们的保存条件投射出去, 当成了一般存在的属性, [4]人就这样为自己创造了一个价值世界, 即, 外观。事物本身是无价值的, 价值是人赋予的, 创造同时又是创造意义。人与动物不同, 人没有意义就不能生存。尼采认为, 动物只有求生的本能, 人则不然, 他要赋予生命以高于生命的目的, 他要肯定自己在宇宙中的价值。质更深刻、更本原、更形而上。尼采还认为, 说谎乃人性之所需, 人正是通过幻想和误解而成为人的, 真理并非最高价值, 对于人类来说, 求假象、求幻想、求欺骗的意志比求真理的意志更深刻、更本原、更形而上。可见, 所谓创造实质上就是通过说谎为生存确立目的、树立目标。在这里, 尼采提出了:上帝死了, 以后的新世纪里一个重大的人生课题:人应该如何生活?这个问题的时代性、现实性是明显的。在这里, 尼采已经预见到了这样一个崭新的未来时代的人生准则:每个人都必须胸怀远大理想, 积极投身于人类文明的建设中去, 竭尽全力做出自己应有的贡献, 决不可浑浑噩噩, 虚度人生。
“超人”概念的第四个特征是:“超越性”, 这是尼采所最关注的, 也是人成为人的关键所在, 超越就是人充分利用自己的未定型性, 通过自由创造, 自己超越自己、重塑自己的生存过程。尼采说:“我要教人以他们存在的意义, 这就是超人……”[3] (P24) “我把超人教给你们”, “人是某种应该被征服的东西”, “人是要被超越的一种东西”, “创造一个比我们自己更高的本质, 即我们的本质”。“超越我们自己本身”。[3] (P262-263)
尼采所宣称的“超人”是在他宣称“上帝死了, 要对一切传统道德文化进行重估”的基础之上, 用新的世界观、人生观构建新的价值体系的人。超人具有不同于传统的和流行的道德的一种全新的道德, 是最能体现生命意志的人, 是最具有旺盛创造力的人, 是生活中的强者。尼采所指的“超人”形象大致可以概括为:超人是超越自身、超越弱者的人, 他能充分表现自己、主宰平庸之辈;超人是真理与道德的准绳, 是规范与价值的创造者;超人是自由的、自私的、自足的;超人面对人类最大的痛苦和最大的希望;超人是在不利的环境中成长起来的, 憎恨、嫉妒、顽固、怀疑、严酷、贪婪和暴力只能使超人更坚强。因此我们可以得出结论:尼采所说的超人不是那种卑微琐碎软弱无力的人, 超人是充实丰富伟大而完全的人。不过, 尼采并没有把超人看作是绝对的, 他所说的超人和与超人相对的“末人”“乃是一个相对的概念”, 超人既能自我超越, 又能超越别人。
二、尼采“超人”教育思想对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主体性教育是现代研究的重点课题之一, 人的主体性是指人在对象性活动中所表现出来的功能特性, 它是作为消极、被动、盲目的客体性的对立面而提出来, 是在同客体的对比中而揭示出来的规定性。[5]他的哲学理论基础是马克思主义关于人的全面发展学说。从教育的角度来看主体性是作为学习主体的质的规定性, 是学生在与教师相互作用中得到发展的自主性、积极性和创造性。由此可见主体性是指学生在具有强烈学习动机下, 积极主动地对学习内容进行选择、理解、并善于思考, 提出问题, 灵活地把理论知识运用于实践中进行创新的精神。从尼采的“超人”理论中, 我们也可从中得到一些启示。
首先我们可从超人的“未定型性”中看出, 人的发展具有潜在性、未开发性。因此在主体性教育中, 我们要关注每位学生的兴趣和差异, 因材施教, 个别辅导, 激发学生学习动机, 开发学生潜力, 促进他们生命向更广阔的方向发展。杜威说过:教育即生长, 教育即生活, 教育是经验的改造与重组。生命在开始之初, 对任何事物都充满了好奇, 对不懂的的事物都想探个究竟, 他们充满了求知欲, 但当他们长大后, 满足于幸福安逸的生活之中, 对事物都习以为常, 身体和思维处于懒惰休息的状态之中。这样他们对自己的人生发展漠不关心, 毫不目标, 进而浪费了大好青春。人主体性的发展是一个由低级向高级, 由量变向质变的连续不断的发展过程。青少年学生还只是“一个不成熟、不完全的主体”, 或曰“潜在主体”, 但教育过程中的学生的最大特征就是蕴含着丰富的潜能, 在各种内外因素的相互作用下而逐渐变为现实, 从“潜在”不断地向现实转变, 就是学生主体性发展的实质, 主体性教育就是要抓住人发展的潜在性, 通过教学方法的引导, 使学生能热爱学习, 进而主动去学, 获得成功的快乐, 使他们在德、智、体、美、劳各方面得到充分的发展。
其次尼采提出“超人”概念第二个特征是自由性, 主要是指人思想上的自由。他主张人不受传统规范和宗教的影响和约束, 对善恶的评判有自己的标准, 倡导形成自己独特的个性, 有自己的见解, 不人云亦云。这在主体性教育中也是所提倡的。现在中国的孩子大部分是独生子女, 不仅在生活上自理能力差, 在思想上依赖性强, 而且心理比较脆弱。他们的休闲生活大部分在电视和电脑上度过, 电视的普及极大地占用了人们的时间, 有些内容除带给人们一种视听享受以外, 什么也没有留下。这就造成了人们思维上的懒惰, 加上媒体广告的大肆宣传, 使得人们相信:上电视的就是好质量的东西。儿童的思想观念受电视的影响非常大, 很难分清究竟什么是善、什么是恶, 而且有些孩子刻意模仿电影情节, 如:暴力、色情等, 他们的思想并不自由, 社会上各种媒体都在对其产生影响, 而且在家庭中父母常说“只有听话的孩子才是好孩子”、“上学了要听老师的话”之类的教导, 无形中束缚了学生自己的思想、观点, 当然这对学生成长也有益处, 但对于学生主体性的发展来说是不利的。笔者认为教师在教学中应尽量营造民主和谐的班级气氛, 使学生畅所欲言, 使学生感到他们在思想上是自由的, 这样才有利于激发他们学习的主体性, 更好地促进学生主体性人格的养成。
“超人”概念的最重要的特征便是“超越性”, 这也是对主体性教育影响最大的方面。尼采提出超人要超越自身、超越弱者, 超越困难和挫折, 胸怀大志, 挑战极限, 具有坚忍不拔的毅力和顽强不屈的精神。这样的人是具有完备主体性人格的人, 是主体性发展的最高境界。我们在主体性教育中, 要注意培养学生的自信心, 及时发现学生身上的“闪光点”, 引导他们扬长避短, 同时通过介绍英雄人物的方式, 为他们树立榜样, 鼓励他们战胜困难, 战胜自己。现代心理学认为, 人的发展是内因与外因作用的结果, 而内因起决定性作用, 因此只有在学生内驱力的要求下, 学生主体精神才能调动起来, 自我反思, 自我进步。
三、尼采“超人”思想存在的问题
尼采的“超人”哲学思想充满了个人英雄主义色彩。首先, 尼采是一个极端个人主义者, 他崇拜英雄, 呼唤强有力的超人出世, 认为普通人是粗制滥造的产品, 主张由“高等人”统治世界。尼采是极有意义的, 因为他极大地张扬了个体生命的价值。假如社会的大多数人都能自励自强, 社会作为一个整体就会得到充分的发展。其实即使是在没有性压迫的时代, 之所以说有意义, 是因为因为改良人口素质始终是人类进步所必需的。尼采的“超人哲学”作为一种英雄主义学说, 无疑有其颇为可取的一面。几乎每一个时代都需要英雄, 因为在知识、智慧和胆略起决定作用的特殊时空下, 一个英雄或杰出人物常常胜过千军万马。但是, 尼采的英雄主义又是极端的、偏狭的。因为与英雄生活在同一天空下的绝大多数人毕竟是普通人, 这是永远无法改变的———没有普通人的衬托, 哪里还有“英雄”之说呢?
尼采的哲学是超人哲学, 是强者的哲学。正如他所说:“‘人类’不是目的, 超人才是目的。”他在谴责自由资产阶级, 称他们为因循守旧、苟且偷生的庸人。他认为必须否定受理性主义、基督教以及人道主义的影响而日趋没落滴西方文明的同时, 也提倡主观战斗精神和对生活的肯定态度, 强调进化即是权力意志实现其自身的过程, 并认为人生的目的是在于发挥权力, 扩张自我。他鼓吹超人哲学, 认为“超人”才是历史的创造者, “超人”有权奴役群众, 而普通人只是“超人”实现自己权力意志的工具。尼采反对民主、社会主义和妇女解放运动, 甚至谴责医生拯救病人是一种犯罪。他主张艺术是权力意志的一种表现形式, 而艺术家就是高度扩张自我、表现自我的人。后来德国纳粹党就利用尼采的思想来教化本国国民, 妄想称霸世界, 发动了世界大战。
在尼采的哲学思想中, 既有肯定人生存价值的进步的方面, 又有极端的个英雄主义倾向, 我们要吸取精华, 弃其槽粕。他的哲学思想对存在主义、人本主义和后现代主义思想影响都很大, 在西方哲学史上有很重要的地位。
摘要:本文在解读尼采“超人”哲学的基础上, 分析其进步的方面对主体性教育的启示, 最后指出尼采“超人”思想中一些问题。
关键词:“超人”,主体性教育,启示
参考文献
[1]尼采.看哪这人[A].我为何写出如此卓越的著作·尼采全集[M].
[2]巨乃岐.尼采“超人”概念新解[J].河南师范大学学报, 1994, (6) .
[3]偶像的黄昏[A].尼采全集[M].
[4]图宾根.强力意志[M].1952.
尼采《悲剧的诞生》浅析 篇9
尼采《悲剧的诞生》一书, 带来极大的震撼和感悟。但尼采的悲剧观博大精深, 所以在此我只能浅薄的讨论, 不免带有主观性。就像是一千个人眼里有一千个哈姆雷特, 对于尼采的解读也是多种多样的。尼采是以美学研究人生的根本问题, 提倡一种审美的人生态度。
1、《悲剧的诞生》及其哲学观点
《悲剧的诞生》表面上只是探讨希腊悲剧, 实质是通过希腊悲剧表象获得悲剧本质的美, 探讨审美价值。尼采说:“《悲剧的诞生》是我的第一个一切价值的重估。”[1]贯穿全书的主要两个意象是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阿波罗作为日神, 他就像是美的外观, 就像虚幻缥缈的梦。日神产生了雕塑和诗歌。人生似梦, 梦如人生应该就是这样吧?反观现在充斥在我们周围的娱乐幻象, 每每揭露着着魔于外观形式的美, 娱乐明星的锥子脸, 选秀、引进韩国节目的情况蔚然成风, 笔者不在于评价, 而认为这种幻象的表现是一种复制和回归。酒神冲动是情绪的放纵。[2]酒神冲动产生了音乐。尼采寄托于艺术, 期待艺术成为救世之方。这种价值追求无疑成为人们追问终极价值的苦口良药。
本文的核心命题悲剧, 无疑来自于希腊人的日神冲动和酒神冲动, 也可以说是日神艺术和酒神艺术相互渗透的结果。
2、悲剧和人生
尼采在《悲剧的诞生》提到:“就算人生是场梦, 我也要有滋有味地做这个梦, 不要失掉了梦的情致和乐趣;就算人生是幕悲剧, 我也要有声有色地演完这幕悲剧, 不要失掉了悲剧的壮丽和快慰。”[3]
生命的形式, 注入的生命体征, 人是上帝的碎片, 抑或上帝是人的终极。[4]达尔文揭示了生命的起源, 那是生物性的。所有的都离不开:存在。对存在的终极解释, 要求为这个世界从而也为人生找到一种终极原因、终极动力、终极目标和终极归宿。正是这样被尼采所吸引, 向哲学寻求一种解答, 采取了特有的方式, 最主要的原因仍然在于它满足了脆弱而渺小的人类和个人对人生价值和意义的诉求。正如姚老师所说的, 永恒的“对意义的爱”。那些实用主义、技术主义、实证主义和相对主义等当代哲学思潮却做不到对于人生意义的追求。[5]
人是唯一能追问自身存在之意义的动物, 人的伟大和悲壮都在于此。活着, 温饱已经无法满足人的需求之后。突然出现一个时刻, 你对人性的探索受到了阻塞, 默默滴下的泪光出卖了你对于死亡的恐惧。这个时刻催促着你踏上寻找真理的道理。
人生就是一幕悲剧, 从生到死, 无一幸免。我们所能做的不过是在这个世界追逐着美, 追逐着意义, 直到体验到美, 体验到价值。美感所涵摄的内容, 对人和人的生活自身的价值意义的领会。人之所以需要审美, 是为了揭示人的生存状态, 回答人究竟应当如何活着的问题。从人的现实感性生活出发, 把人引向超越现实的理想世界, 帮助人发现生活的意义和价值, 然后去寻得精神家园的那种人生的快慰。
雅斯贝尔斯:“哲学是一个人怀着乡愁的冲动寻找自己的精神家园。”这无疑提出了哲学的四个元命题:我是谁?我从哪里来?我到哪里去?我为什么活着?[6]这种终极孤独的属性让尼采选择了孤独, 他享受这种孤独, 在孤独中又斥逐哲学, 他的生活是他的哲学的亲证。人总是活在两个世界中, 一个是有自己的世界, 另一个是没有自己的世界。尼采始终活在自己的世界中, 拥有强大的内驱力, 使他全身心的投入, 饱含生机的养育着哲学之子。
然而, 值得反思的是:连哲学也不是归宿, 而只是这颗心灵探索和漂流的永无休止的过程本身。这是一种成熟。但周国平也曾说:那不是成熟, 而是精神的早衰和个性的夭亡。真正的成熟, 应当是独特个性的形成, 真实自我的发现, 精神上的结果和丰收。[7]可以说, 生命是一段过程。如何在从生到死的一生中坚持着生的信仰和死的淡然, 这取决于内心的精神之光。这股精神之光穿透宇宙这古老而永恒的存在, 为人类找到一个坚实的支点。人们就是在这个支点上寻找着生存和意义。当生命的过程就是生命的结果, 生命的结果就是生命的过程时, 找准自己的精神家园真的很重要, 这包括追寻者和始终迷惘的人。
3、结语
从尼采《悲剧的诞生》来看, 笔者认为这种生命意义的追求需要一种“诗意的存在”。[8]这种“诗意的存在”是价值性存在, 诗意的灵魂在于呈现生命的真、善和美, 追求一种人生的过程之美。人通过对生命意义的理解, 通过对生命价值的认同, 而达到那种融于情的自然之境。但并不是说美就是抽象的, 相反, 这种美的方式是具体的。它是现实的存在, 但又超越现实的存在的, 而只是这颗心灵探索和漂流的永无休止的过程本身, 去追索生命精神的永恒家园。
摘要:通过《悲剧的诞生》来展现尼采的悲剧观, 从而引出对于生命价值的思考。首先简单介绍《悲剧的诞生》一书, 然后阐述其中的哲学观。最后从《悲剧的诞生》探讨人生价值。
关键词:尼采,悲剧的诞生,人生价值
参考文献
[1]孟庆坤.悲剧何以诞生[D].安徽大学, 2012.
[2]尼采.《偶像的黄昏》[N].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 2007.
[3]尼采.悲剧的诞生[N].生活·读书·新知三联书店, 1986.
[4]周国平.《善良丰富高贵》[N].黄山书社, 2007.
[5]姚文放.当代审美文化批判[N].山东文艺出版社, 1999.
[6]林蓉.尼采《悲剧的诞生》札记[J].宜春学院学报, 2007.
[7]周国平.灵魂只能独行[N].人民文学出版社, 2009.
论尼采酒神精神 篇10
一、酒神精神概念的提出及其含义
尼采1872年发表的著作《悲剧的诞生》中最早提出酒神精神概念。在《偶像的黄昏》等著作中, 进一步阐述了酒神精神。他说:“肯定生命, 哪怕是在它最异样最艰难的问题上肯定生命, 生命意志在生命最高类型的牺牲中为自身的不可穷尽而欢欣鼓舞——我称这为酒神精神”。[3]
酒神是原是希腊神话中的神祇狄奥尼索斯, 酒神的祭祀上人们聚在一起, 唱歌跳舞, 情绪亢奋不羁, 在癫狂状态下, 冲破平日禁忌, 大肆放纵性欲, 在忘我状态中追求精神上超越快乐的享受。尼采对酒神庆节作了独特的理解, 形成了酒神精神的观念。日神阿波罗原是古希腊神话中的神祇, 日神祭的场面优美、和谐、典雅。少女们身着盛装, 舞姿编跃, 向阿波罗神庙缓步行进。“勿过度”是日神的行动准则。尼采认为, 日神与酒神是两种不同的艺术冲动。日神作为造形艺术之神, 代表了美的外观, 。酒神则是非造型的音乐艺术之神, 代表着丰盈的内在生命力。在人心中产生梦幻之境, 一切造型艺术产生的前提, 是日神美丽的外观。酒神使人的心灵进入醉的状态, 即从人的最内在的基础即天性中升起充满幸福的狂喜“主观逐渐化人浑然忘我之境”。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的精髓, 并贯穿于整个尼采哲学中:
1. 酒神精神是情绪系统的兴奋状态也是一种肯定人生肯定生命的态度。
在这种状态中, 人往往达到世界的生命总体, 而超越个体化原则或现象领域。在理性因素隐退, 此时感性、欲望、本能的冲动会获得彻底解放, 自由发挥, 本能的生命力将焕发出勃勃生机。人从这一原始的生命力充盈中获得无限的幸福与快乐。人生和个体的生命始终存在着一种矛盾, 即使充满不幸、痛苦, 却都不能因此而厌弃人生, 否定生活, 放弃生命。易逝的个体生命需要从生命的总体中汲取力量, 抗战不幸与生活的痛苦。当个体与世界总体生命合为一体, 将处于一种共享的永恒的生命在欢欣跳跃。
2. 酒神精神与苏格拉底主义形成对立。
知识科学是苏格拉底所推崇的。他所认为的是人凭理性可以纵观世界, 认识世界, 随之而改造世界, 最终以实现自我幸福为终极目标。苏格拉底一向反对的是酒神的智慧与艺术, 而向来主张人生需要科学来引导。凭借对“形而上的慰籍”的感受, 建立起的一种人生观是酒神精神, 即凭借着对世界总体生命的轮回和永恒的信仰肯定个体生命的夸义和价值。
二、酒神精神弘扬非理性
尼采在西方哲学体系中的代名词即非理性, 也正是因为其独特的非理性哲学体系让尼采被世人所识。尼采对非理性哲学有着自己独特的见解, 其也称自己为非理性主义者, 并将其哲学理论体系称为非理性化的哲学。那么尼采的非理性哲学与酒神精神的的关系到底是什么呢?事实上, 酒神精神是尼采非理性哲学的起源。
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是酒神和日神的解和。酒神精神象征着丰收、享乐和尽情放松、本能和激荡的情感, 丰盈的生命力。日神精神的“勿过度”是它的行动准。代表着幻想、追求、理性、道德, 象征着希望和理想。关于尼采的酒神和日神的解释很多, 对我个人的理解而言, 酒神一词在一定程度上则代表非理性, 而日神则象征着人们的理性状态, 之所以这么说, 是以酒神与日神的性格、对事物的理解及其做法为为依据的, 例如酒神无拘无束, 随性过想要的生活, 冲动易怒, 充分展现了人性的本能, 没有过多的理性包含其中。而日神更多展现的是对现行社会的控制及对未来世界发展的掌控, 日神对一些事物的征服欲不断增加, 野心增长。日神希望人类能够获得更大的能力, 摆脱自然的束缚。因此, 日神在人类强大并且不再依附于自然时候会产生愉快的冲动, 因而有理由认为尼采所说的日神冲动是理性的象征。尼采哲学具有鲜明的抽象性和意象性, 其哲学的发展借鉴了许多人的思想, 尤其受叔本华的影响最为深刻。如尼采哲学中的酒神冲动和日神冲动其实是映射了叔本华的思想, 并在其基础之上不断发展, 得出了理性从属于非理性, 即日神的冲动是酒神中很重要的部分。所以酒神和日神实质上代表着非理性和理性, 尼采以酒神和日神各自的特点总结分析了人民的内部矛盾, 并为矛盾的解决提供科学数据的指导。尼采希望自己的非理性酒神精神能够切实为解决复杂问题提供理论指导。
三、酒神精神在尼采哲学中的地位
陈鼓应说过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中的主线, 有着极其密切的内在联系。为我们更深入地了解酒神精神的含义, 清晰地了解这一概念在尼采整个哲学中的地位, 需要在此之前考察这种内在的联系。
尼采说自己是一名斗士, 自称是“真理之声”, 作为他的本性——攻击, 却破坏了他的事业, “重估一切价值”的命题在尼采哲学中占据重要地位, 他评判了各种旧价值事物。尼采一生的主要工作就是弃旧图新。那么, 用什么来评估事物一切价值的标准呢?那就是酒神精神。尼采说:“今日我们所称为文化、教育、文明的一切, 终有一天必将站在公正的审到官酒神面前。”[4]
在实质上权力意志与酒神精神是完全一致的。尼采学说中作为重要概念的权力意志。它是在批判叔本华生命意志概念的基础上形成的。叔本华不能接受将意志的本性说成是求生存的观点, 却将世界和事物的本质说成是意志的思想被尼采接纳了。从尼采个人的角度上看, 意志就是事物的生命力, 生命力的本身就是丰富的、满溢的。它总是要求不断扩张, 要求不断超越自己。尼采把意志的这种性质叫作权力意志, 尼采说:“权力意志即要求权力增长的意志”权力意志就是自我提高和自我强化。酒神精神的人生态度强硬:要永远相信“我”是强大的, 是坚强的, “我”将变得更强大、更坚强, 不惧困难和牺牲, 勇于破坏和创造, 不断超越自己。“坚强你自己”是狄奥尼索斯本质的主要特征。
自称是“永恒轮回的教师”的尼采, 教导着人们:“万物消逝, 万物复归;存在之轮永远循环。万物死灭, 万物复兴, 存在之年永远运行。”酒神告诉我们, 那么作为生命的一环的我就是生命的全体, 人类个体的灭坏无损于生命的绵延。即使人们终究都要有所依傍, 但是在他看来, 基督教不值得信赖, 故所谓的神性价值。尼采认为, 没有必要将渴求永恒的愿望预定在虚无缥缈的天国, 可以直接把个人和永恒联结在一起积极入世的是酒神精神。
尼采说过, 如果上帝死了, “我”教你们做超人。在尼采看来, 人只是手段, 超人才是目的。超人取代上帝成为未来的救世主。而尼采本人也不只是超人的预言者。“超人是酒神的另一面”, 也就是尼采理解的超人是酒神精神的化身。
四、评价
尼采的酒神精神表达着对于生命的强化、提升、超越的渴望与信心。这是尼采非理性注意的开头, 同时也是尼采全部哲学的核心。尼采赞美本能, 反对逻辑与理性;赞美个性, 反对外在的习俗与道德;赞美酒神精神, 反对日神精神, 使现代人类认识到, 必须从社会抑制下解放出来。尼采哲学中的酒神精神贬低理性赞扬非理性, 但理性依然要被用来论说非理性, 这是逃不开的。否定概念思维和逻辑分析是非理性主义中存在的偏激之处, 本能、情欲、意志和直觉的力量被片面的夸大同时, 将发挥历史性的重要意义。为揭示出来的理性和非理性的矛盾, 非理性主义需要在一定程度上弥补了理性主义, 在认识论上的不足和缺陷, 它大大深化了人类对子主观世界的认识。
摘要:酒神精神是尼采哲学的一个重要概念。这一概念的主旨在于弘扬非理性主义, 积极肯定人生。酒神精神贯穿着尼采哲学全部内容中, 是尼采哲学的核心, 精髓。本文主要论述这一概念的提出、含义及其尼采哲学中的地位。
关键词:尼采,酒神精神,肯定人生
参考文献
[1]尼采.权力意志[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年.
[2]尼采.偶像的黄昏[M].北京:商务印书馆, 2013:100.
[3]尼采.悲剧的诞生[M].北京: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 2013:92.
尼采的鞭子 篇11
让大男子主义教父尼采受挫的女人是露·莎乐美——欧洲文化史上的女“东方不败”。据说,她集美貌、才华、独立于一身,遍读康德、卢梭、伏尔泰、莱布尼茨、费希特和叔本华⋯⋯即便在19世纪欧洲的男权社会中,学界也对她评价之高,说她 “是一个天才,一个原始的、充满魔力的两性人,不具备任何女人、甚至男人的弱点”。被该魔女迷倒的杰男才俊可谓前赴后继:为她离婚的宗教家吉衡德、后来变成她蓝颜知己的哲学家雷波、成为她老公的语言学家安佛加(他冲进莎乐美的卧室,当面用刀扎进自己的胸膛,声称如果莎乐美再不答应就立刻把心脏扎穿)⋯⋯奔四的时候还有著名诗人里尔克拜倒其裙下,歌颂她为 “母亲、缪司、情人”。许多著名男性,如瓦格纳、列夫·托尔斯泰、霍普特曼、斯特林堡,或狂热地爱上她,或与她结下深厚友谊。在每段感情结束时,受伤的往往不是她。
尼采的求婚被莎乐美一次次拒绝后百思不解——一个伟大的哲学家怎会摆平不了一枚女文青?就像一个厨子怎能没有好吃的,一个裁缝怎能没有合适的衣服穿?高品质女文青莎乐美最有本钱反驳他的质疑,因为她拥有“全欧洲最理性的大脑”,自己就是最好的裁缝和厨子。
俗话说“好女费汉,好火费炭”。女文青哪个是省油的燈?比如林徽音,有诗人为她抛家弃子,有建筑师和她白头偕老,有教授一辈子住她家后院为她终身不娶,分手多年的前情人为赶去看她演讲而坠机⋯⋯比如陆小曼,前夫曾为她决斗,后夫抱她上楼(还当着公婆的面),守寡后还有人宁愿不要名分地陪伴她终生。林黛玉、赵敏无疑要比袭人、小昭人际关系差得多,难伺候得多,却也有杀伤力得多。难怪《失恋33天》里的钻石男魏依然宁愿找拜金女也懒得找女文青。和女文青谈情说爱是一项情感高消费,他没有金刚钻就不揽那瓷器活儿。
连上帝都不认了的尼采,对极品女文青莎乐美绝不言退迎难而上。一张尼采导演的合影上,莎乐美坐在马车上,扬着鞭子,尼采和雷波被一根麻绳缠在一起,做拉车的马状,雷波颇不情愿,而尼采昂首挺胸,非常自得。
浅论尼采之《悲剧的诞生》 篇12
1 内容概述
作品中,尼采认为悲剧的诞生就与古希腊人的这两种精神有关,即日神精神和酒神精神。于是用日神阿波罗和酒神狄奥尼索斯的象征来说明艺术的起源、本质和功能乃至人生的意义。他认为希腊艺术的繁荣是源于人们内心的痛苦和冲突,过于看清人生的悲剧性质,才会产生日神和酒神两种艺术冲动,尼采主张用艺术拯救人生。
尼采的悲剧观是建立在古希腊思想瓦格纳的音乐和叔本华的意志哲学的基础之上。《悲剧的诞生》主旨在于说明古希腊悲剧乃至整个古希腊艺术是什么,以及其如何成为古希腊人克服悲观主义的基本手段和方式。作者本人也说本书的任务是“用艺术家的眼光考察学术,又用人生的眼光考察艺术。
2 基本观点
2.1 悲剧的起源与本质:日神精神与酒神精神的和解
1)日神阿波罗。
(1)日神精神的象征意义。日神阿波罗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太阳和光明之神,是希望和理想的象征。尼采认为,阿波罗精神代表的乃是一个梦幻的世界,即古希腊神话中的奥林匹斯神山世界。
(2)梦幻世界的基本特征。梦幻世界有两个基本特征:一是梦中的一切景象都是以形象的方式直接呈现给我们的,形象是梦境的基本构成要素;二是梦境只是由虚幻事物形成的虚幻世界,虚幻是梦境的本质。由于梦境只是虚幻,向我们呈现的一切梦中情景也是幻境,所以构成梦境基本要素的形象就不是现实的形象,而只是虚幻的形象,即幻象。并且,由于梦境是幻境,因此,做梦者无论经历什么,都可以保持一份平和的心境,在一定程度上超然静观纷纭的万象。尼采认为梦中的景象总是美好的,所以他提出梦境具有“美丽的外观”,即“一切造型艺术的前提”。日神的冲动是一种梦幻冲动,其实质就在于享受和把玩美丽的梦中想象,而日神精神则是一种平静安详地创造幻象和赏玩幻象,从幻象中获得生活乐趣的人生态度。
2)酒神狄奥尼索斯。
(1)酒神的起源。酒神精神主要来源于古希腊的酒神祭奠,“这种节庆所做的主要事情差不多都是性的极度放纵,在这个时候,所有人类最原始的冲动都得到解放。”这些冲动象征着人们的各种欲望。在艺术上,狄奥尼索斯精神最强烈地表现在音乐、舞蹈以及某些抒情诗歌上。
(2)酒神的象征意义及作用。狄奥尼索斯是古希腊神话中的农业之神和酒神,是丰收、享乐和放纵的象征。与阿波罗精神相对照,狄奥尼索斯精神构成的是一个醉狂世界。“醉”的状态表现为自我丧失了分明的个体界限,融化于纷呈的万象中。醉的本质是完全的自我迷失、自我遗弃。当人们面临痛苦与恐怖时,除了到阿波罗的梦幻世界去寻求力量之外,也可以到狄奥尼索斯的醉狂世界里去“完全忘了自己”。
3)悲剧是阿波罗精神与狄奥尼索斯的合成物。《悲剧的诞生》主要是从日神和酒神这两个神话传说为切入点,来阐释尼采的哲学观点的,他们是这本书的基本概念。日神阿波罗是光明之神,在其光辉中,万物显示出美的外观;酒神则象征情欲的放纵,是一种痛苦与狂欢交织着的癫狂状态。尼采以日神和酒神象征说明古希腊艺术的起源和发展,及人生的意义。
叔本华认为,人都是利己主义者,但是人们的利己的生活意志在现实世界中很难得到满足,故而人生充满痛苦。尼采从叔本华的唯意志论和悲观主义思想出发,认为“古希腊人的意志,就是那用美感影像来对抗痛苦,以及常常随艺术而生的痛苦的抑郁智慧。”也就是说,人生而痛苦,整个生活都是一个痛苦的过程,但是,人们却不能被这种悲观主义思想所打倒。我们可以尽我们自己的意志寻找快乐,或是想办法来对抗、缓解这种痛苦,暂时摆脱世俗的束缚。这种对抗痛苦的方法有两种:一是日神精神,即在造型艺术中“追求幻象”,“人性深处便在天真艺术家和天真艺术品中感到无比的快乐”;一是酒神精神,即在进入一种“醉”的境界中达到迷狂的境界来暂时摆脱苦难。如果说日神精神是一种“大喜”的境界,那么酒神精神则是一种“大悲”的境界。无论是大喜还是大悲,都能让人感到暂时的舒适,洗涤人的魂灵,暂时得到解脱。
2.2 悲剧的灭亡:苏格拉底精神
尼采在讨论古希腊悲剧的起源和发展之后,则探讨了悲剧的灭亡原因,并直指导致悲剧衰亡的哲学是由于苏格拉底精神。而欧里庇得斯则是造成悲剧消亡的罪魁祸首,因为他对悲剧的改革,即“把那原始的全能的酒神因素从悲剧中排除出去,把悲剧完全和重新建立在非酒神的艺术、风俗和世界观基础之上”,而失去酒神因素的悲剧就变得平庸和世俗,最终蜕化为阿里斯托芬的戏剧。尼采进而指出,欧里庇得斯对悲剧的改革所遵守的乃是因渎神而被判死刑的古希腊哲学家苏格拉底的教导,因而,归根到底,古希腊悲剧毁于对悲剧一窍不通的苏格拉底所代表的那种精神。
对于日神精神、酒神精神和理性主义精神,尼采对前两者持肯定态度,而对后者持否定的批判态度,认为它是浅薄的乐观主义。因此,尼采认为苏格拉底精神的出现时文化的堕落,而悲剧的消亡正是这种堕落的标志。
2.3 悲剧的再生
虽然苏格拉底解构了悲剧的基础,但是尼采并没有绝望,还认为悲剧有再生的可能,并且这种希望在当时的德国文化中还有所表现。例如,康德把人类理想的能力严格的限定在了现象的领域,同样也给科学,即知识的追求树立了藩篱;叔本华重新肯定了意志,肯定了音乐的精神,使得悲剧得以在德国再生。又如:瓦格纳的音乐剧已经是古希腊新悲剧长生的标志。
3 学习《悲剧的诞生》的意义
《悲剧的诞生》主要是关于古希腊悲剧起源、毁灭与再生的艺术史专著,它提出了“日神精神”“酒神精神”“苏格拉底精神”这三个基本概念,并从人生的需要角度去理解艺术,强调艺术史人得以生存下去的最基本的,乃至唯一的手段。它的主要贡献在于提出了一种反抗悲观主义的悲剧人生观,主张用艺术的方法,将人生的苦难、病态、荒诞转化为激励人们勇敢地面对现实、勇敢地生活下去的强化剂。这一思想不仅对后来的学者们影响很大,而且对人们在面对生活中的逆境时也指出了一条较为可行的生活态度和道路。
【尼采思想】推荐阅读:
尼采美学07-13
尼采生命哲学06-12
尼采名言阅读05-14
关于名言尼采10-18
尼采读后感09-28
尼采的名言警语01-12
《萨特与尼采》读后感10-23
从酒神精神浅析尼采的哲学观07-19
思想汇报思想汇报12-07
解放思想与思想解放05-26