财物丢失

2024-11-21

财物丢失(共4篇)

财物丢失 篇1

近年来, 超市自助寄存柜中财物丢失的案件逐渐增多, 司法实践中法院的判决多以消费者败诉而告终。如2000年11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审理的杨浦区大润发超市自助寄存柜财物丢失一案, 法院判决驳回原告李杏英的诉讼请求。这也随之为全国此类案件提供了司法实践的指导, 于是各地纷纷效仿。而在无锡市崇安区法院处理的一起类似纠纷中, 法院在庭前调解中指出, 消费者使用自助寄存柜与超市形成的是无偿借用关系, 与保管关系不同, 在借用关系下, 超市只需对自助寄存柜的正确使用方法进行说明及警示, 并保证其提供的自助寄存柜不存在质量问题, 就已尽到法定义务, 并不对物品丢失承担赔偿责任。况且无论是借用关系还是保管关系, 消费者最多只能证明其使用过自助寄存柜, 并不能证明其寄存与否、寄存何物。

在上述案例中, 法官的理由基本如下: (1) 超市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为借用法律关系; (2) 超市对自助寄存柜已提出正确的接受服务的方法和真实的说明及明确的警示, 已尽到法定义务。原告未能证明其所称物品的遗失是自助寄存柜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超市在用服务中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所造成; (3) 原告证据仅能证明使用过超市店内的自助寄存柜, 不足以证明其将财物存入及财物是什么。上述三个理由也是现今中国对此类案件司法判决的主要依据, 但在法学界对此却颇有异议。

一、关于超市自助寄存法律关系性质的争论与评价

超市自助寄存这一行为的法律性质, 即超市与消费者于自助寄存形成何种法律关系, 学术界主要有三种观点:

第一种观点, 超市与消费者形成的是保管合同关系。因为自助寄存柜是超市为吸引消费者到其店内购物并保证其店内财物安全而设置的, 所以这是因购物而派生出来的保管服务。对此笔者有不同的看法, 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 并返还该保管物的合同 (《合同法》365条) 。但超市向消费者提供自助寄存柜由消费者自行存放随身携带的物品并自行封存、自我掌管开启钥匙或者密码和自行取物, 超市并不直接占有控制存取物品, 所以这也就不符合保管合同的特征。另外保管合同为实践合同, 所以它自保管物交付时成立, 但这种情况是针对人工寄存时才成立的, 而自助寄存则无法实现。

第二种观点, 超市与消费者形成的是无偿借用的合同关系。这也是司法实践认可的观点。但笔者认为此种观点有推敲之处。借用合同为无偿合同, 超市也声称自助寄存柜是借给消费者无偿使用的, 但是从经济学上来说, 超市的经营者会将自助寄存服务的成本转嫁到消费者头上, 消费者整体上是通过其消费行为为使用自助寄存服务买单了, 因此其实质上并不是无偿的, 所以这也就谈不上是借用。

第三种观点, 超市与消费者之间是买卖合同的一种附随义务。因为超市向消费者开放, 消费者去超市购物, 双方就此签订了买卖合同, 消费者寄存财物是应超市的要求、为了缔约的顺利进行 (否则消费者便不能进入超市购物) 而为之, 并且基于信任超市寄存柜可以保障所寄存物品的安全而随主合同产生的履行义务。

二、国外法律制度对同类问题的规定

在欧美国家的超市, 出于对人格的尊重, 顾客无须寄存, 这也就让我们很难找到欧美国家类似寄存财物丢失的案例, 所以笔者只是找到了相关规定予以说明。在美国侵权行为法中, 类似的规定是土地利益占有人的责任。土地利益占有人对在他占有的土地上的人负有的责任, 依不同人的身份而有所不同, 分为三种情况: (1) 在土地上的人是侵权人, 土地所有人只对“被发现的侵权人、可预见的侵权人、儿童”负有一定的责任; (2) 是“被许可人” (受到邀请非为了经济利益到土地上的人) , 土地所有人对其要承担较高的安全保障义务; (3) 至于“受邀请人” (受到邀请为了土地所有人的经济利益而到土地上的人) 所享受的保护最高, 土地利益占有人要“以合理的谨慎给对方制造一个安全的环境”, “不仅要警告对方他所知道的危险, 还有责任检查出那些隐藏的危险, 并采取行动消除它们。”在一般情况下, 土地利益占有人 (包括任何商店、游乐场所、私人住家等) 对被邀请人 (如顾客、朋友等) 负有保护安全、防止伤害的责任, 如派警卫人员巡逻、防止小偷偷顾客东西、警告某个地方存在危险等等。本文所述的情况刚好符合第三种情况, 超市是所谓的“土地利益占有人”而消费者为“受邀请人”, 也就是土地占有人 (超市) 为了的经济利益邀请其 (消费者) 而到土地上。众所周知, 从经济理论上说经营者通常是以利润为永恒追求, 所以依据土地利益占有人的责任, 其尽的安全保障义务也就更高, 责任也更大, 从而可以推断出超市可能要对消费者的财产损失进行赔偿。

在大陆法系中, 有关于“场所主人之责任”的理论及规定, 笔者认为也可适用于此类案件。所谓的场所主人的责任是指, 在某些特殊场所, 提供特定服务的经营者对服务对象在接受服务过程中所携带物品承担的特定义务。如《意大利民法典》第1786条规定“本分节的规定亦准用于私人诊所、公共演出场所、浴场、膳宿公寓、餐馆、客车卧铺车厢和类似的场所的企业主。”法条是以列举方式阐明为哪些场所可适用此条法律, 但并没有尽穷, 从“类似的场所的企业主”就可说明。并且其所列举的场所共有的特征是提供公共服务的场所, 而超市显然是为公共提供服务的场所, 所以此种案件可以适用。

三、基于寄存行为的超市与消费者之间法律关系定性

笔者认为超市与消费者之间形成的是买卖合同的一种附随义务, 理由如下:所谓附随义务是指合同并未约定, 但按照诚实信用原则应当的履行义务。中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 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 根据合同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从这一条可以看出, 附随义务至少具有三个方面的内容, 即通知义务、协助义务与保密义务。但《合同法》第60条第2款的列举并未穷尽全部的附随义务, 故以“等”字表示仍可以有其他的附随义务。这也反映出, 附随义务的类型及内涵尚在发展中, 而其学界中已有了注意义务、保护义务等。这些义务是法定义务, 无论当事人在合同中是否约定, 都不妨碍这些义务的遵循, 当事人违反这些义务给对方造成损害时都应当承担相应的责任。消费者在超市购物, 此时消费者与超市间基于商品的买卖成立了买卖合同, 而超市要求消费者不得携包购物并为此向其提供了自助寄存柜, 这就要求超市要履行附随义务即协助义务和保护义务等, 所以当寄存柜中的财物丢失时, 超市违反了附随义务中的保护义务, 在这里保护义务的性质与侵权行为法中的安全保障义务相似, 所以当消费者在超市中发生上述情况时造成的损害, 超市应当赔偿。

对于司法实践中应用无偿借用合同来定性此行为, 并依据上述案件中的理由判决, 笔者认为有三点不妥之处:

首先, 如前所述, 对行为的性质分析不应认定是无偿借用关系。其次, 不应以超市已尽了警示等法定义务, 因而不应承担责任。笔者认为这不能是寄存人败诉的决定性因素, 这里我们可以借鉴一下合同法中关于保管合同中寄存人声明义务的条款, 《合同法》第375条规定:“寄存人寄存货币、有价证券或者其他贵重物品的, 应当向保管人声明, 由保管人验收或者封存。寄存人未声明的, 该物品毁损、灭失后, 保管人可以按照一般物品予以赔偿。”所以当消费者在没有尽到告知义务时, 尤其在超市已经尽警示义务的情况下, 又出现前述物品毁损或灭失后, 可以按一般物品予以赔偿。这也就解决了赔偿数额问题。再次, 要求消费者严格举证证明其损失的财物以及价值对消费者不公平。我们知道法官是依据中国民事诉讼法规定“谁主张, 谁举证”的举证原则。这本身没有错, 但面对众多消费者的败诉我们应该反思中国现行法律制度的缺陷。自助存包案中, 原告在向法院主张财物损失的举证是很难进行的, 由于消费者寄存的财物通常有包包裹着, 因此, 要消费者证明其放进寄存柜的东西是什么是非常困难的。《民事诉讼法》虽然规定了当事人诉讼地位平等原则, 但这种权利是法律上的平等, 而不是事实上平等。事实上, 由于各种原因的作用, 当事人的诉讼地位是不可能完全平等的, 不平等的原因有许多, 其中有一个就是举证能力的强弱。不同的当事人, 其所具有的举证能力是不一样的。众所周知, 消费者相对于经营者而言总是处于弱势地位, 这种弱势至少表现在两方面:一是经营者与消费者之间出现“信息偏在”或称“信息不对称”, 二是经营者比消费者更具有人力、物力、财力。为此, 在举证责任的分配上, 我们可以采取一些更合理的手段, 如让处于诉讼优势地位的商家对自己无过错或过失承担举证责任。而消费者只承担有限的证明责任, 即自由证明, 这样处理才更符合经济便利、公平的原则。

四、结束语

通过对比中国司法实践对此种案件的处理与国外法律制度的规定, 同时考虑到兼顾消费者与商家的双方利益, 笔者建议:第一, 司法实践中我们可以借鉴美国法中关于土地利益占有人的责任规定, 由于超市为节约经营成本, 获取规模带来的效益而使用自助寄存, 所以为了符合收益与风险正相关的公平原则, 让使用自助寄存柜的超市提高原有的安全保障责任是合理的、可行的, 其标准可为要保证消费者的人身、财产安全使其不受第三人侵害而造成损失或灭失。第二, 司法实践中也可以对超市自助存包案件采用举证责任倒置的规定或者由最高法颁布一些指导性案例。第三, 对于超市和消费者, 双方可尽量以协商的方式解决这类纠纷, 毕竟大部分消费者的时间有限, 商家也不愿耗费财力物力在无休止的纠纷当中, 这样容易损害自身的信誉, 友好的协商和解是最好的办法。

参考文献

[1]自助寄存柜内财物丢失超市无须赔偿[EB/OL].http://news.bgo.cn/suzhou/201001/59932.html.

[2]杨立新.论违反安全保障义务侵权行为及其责任[J].河南省政法管理干部学院学报, 2006, (1) .

[3]王利明, 姚欢庆, 张俊岩.合同法[M].北京:首都经济贸易出版社, 2009:132.

[4]曹绪红, 张霞.消费场所寄存物品丢失的民事责任分析[J].商场现代化, 2006, (10) .

财物丢失 篇2

为了减少酒店财物非正常损失,最大限度维护投资者的利益,使经营管理者,物品的实际操作及使用者有章可循,特制定如下规定:

一、财物范围:

(一)、除酒店的房屋主体以外的所有装饰装修物;

(二)、酒店的添建物及运行设备;

(三)、公司所购买的耐用物品,如电器、沙发、桌子、凳子、厨房用品、洁具、卫生间用品、床等;

(四)、易损物品,如酒具、餐具、茶具、床上用品、麻将机等;

二、管理方式:

公司下管一级。即赔偿责任直接落实在餐饮部、客房部、茶房部等部门。各部门按自己方式管理。

三、赔偿原则:

(一)、过错赔偿原则;

(二)、直接管理责任原则;

(三)、责任不明由相关人员分担原则,即直接管理的总管、分管、当班负责人

及相关员工平摊;

四、赔偿标准:

(一)、员工丢失、损坏按进价赔偿;

(二)、可修复物按人工、材料等直接费用赔偿;

(三)、丢失、损坏财物情节比较严重和客损财物两倍赔偿;

五、耗损率:为月营业额2‰以内。

六、免责规定:

(一)、正常损耗率以内;

(二)、大客户所损物价值50以下;

七、餐饮部、客房部制定细则,作为本规定的附件。茶楼部参照相关规定执行。

八、财物丢失、损坏的第一责任人为各部门的主要负责人。全面盘点完必之后,责任人须在财物清单上签字。

九、赔偿执行的流程:

(一)、首先扣除正常损耗及客损部分。

(二)、差额部分公司以餐饮部、客房部、茶房部等部门直接扣除。

十、本规定的解释权归公司董事会。

十一、本规定自二零一一年十一月一日生效。

论超市自助寄存财物丢失法律责任 篇3

摘 要:随着社会的发展,超市购物的流行,超市自助寄存物品丢失引发的纠纷越来越多,对此理论界难以形成统一意见。但无论是附随义务说,还是保管合同说,都是与现有法律规定及法理矛盾的。只有认定超市与顾客形成的是借用合同法律关系,进而确定双方的权利和义务,才能更好解决纠纷,促进经济的发展。

关键词:超市;自助寄存;法律责任;保管合同;借用合同

中图分类号:D920.1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002-2589(2013)16-0144-02

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的发展,越来越多的超市出现在了城市的大街小巷里,去超市购物已经成为最普遍的购物方式。在超市购物选择方便,商品更新比较快,而且东西齐全。虽然超市购物有很多优点,但是却也可能遇到意想不到的烦恼。如果购物过程中,顾客自助寄存的财物丢失,往往真正的直接侵权人(通常是小偷)找不到,则此时对受害人的损失超市通常拒绝承担责任。对于这种新型的赔偿纠纷,法律并无明确规定,这就给法官适用法律、正确判案带来了难度。并且,自助寄存柜的寄存方式已被商家广泛采用,可以预见,此类纠纷也将越来越多地产生。

如2000年11月1日,李杏英诉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杨浦店自助寄存财物丢失赔偿一案,上海市第二中级人民法院一审判决认为:1.原告选择了自助寄存柜寄存其物品,与被告之间形成借用而非保管法律关系。2.被告对自助寄存柜已提出正确的接受服务的方法及明确的警示,已尽到法定义务。原告未能证明其所称物品的遗失是自助寄存柜本身的质量问题或被告借用服务中存在故意或重大过失行为所造成。3.原告证据仅能证明其使用过被告店内的自助寄存柜,不足以证明其将存有人民币5 310元钱款的皮包存入。故不予支持原告诉请。

在以后的同类型案件中,法院多做出了同李杏英案基本相同的类似判决,对此,也有人提出异议。那么,消费者在超市自助寄存财物丢失,责任应当如何承担呢?

一、有关自助寄存法律性质的观点

在我国法学界,关于自助寄存服务中超市与顾客之间形成何种法律关系,主要有以下几种观点:

1.合同的附随义务。根据我国《合同法》第60条规定“当事人应当按照约定全面履行自己的义务。当事人应当遵循诚实信用原则,根据合同的性质、目的和交易习惯履行通知、协助、保密等义务。”消费者进入超市进行消费,与超市形成买卖合同关系,自助寄存是基于买卖合同中商家附随的保管义务。消费者进入超市不能随身携带物品是行业惯例,此惯例系超市提出的,同时超市是最大的受益者,所以超市必须承担消费者自助寄存财物丢失的责任。现由于超市未尽到管理责任,致使消费者告的财产遭到损害,理应由超市承担民事赔偿责任。

2.保管合同。根据《合同法》第365条之规定:“保管合同是保管人保管寄存人交付的保管物,并返还该物的合同。”根据顾客将物品寄存在超市自助储存柜,超市负责保管顾客的物品,可以视为超市与顾客签订了保管合同。而顾客储存的物品丢失,超市没有尽到保管的义务,很显然违反了合同约定,需要承担违约的责任。

3.借用合同。《合同法》中规定的有名合同中没有规定借用合同,但借用合同在实际生活中大量存在,学者将其定义为“当事人约定一方以物无偿贷与他方使用,他方于使用后返还其物之契约”。超市和顾客之间因自助寄存发生的关系,超市方无保管意思,又是无偿免费的行为,这些都符合借用合同的特征,应以借用合同关系对待之,并以此分清责任。

4.租赁合同。支持此观点的人认为,超市为商主体,其盈业以营利为目的。提供自助寄存服务为其营业行为,自然是有偿行为。虽表面上未向消费者额外收取费用,但必然已作为成本分摊转嫁在顾客的购物消费中。但超市方往往事先又做了声明,不提供保管服务,如此,则符合租赁合同的特征,应以租赁合同法律关系中出租人的义务要求超市方,据此承担相应责任。

二、对自助寄存法律性质观点的评析

笔者认为上面四种说法都有一定的合理之处,但根据我国现有法律规定,是只有第三种观点才能真正反映超市与顾客间的法律关系。笔者认为,超市与顾客之间形成的是一种无偿借用关系。

首先分析第一种观点,笔者认为合同的附随义务不能适用于此类案件。依史尚宽先生的观点,“债务人于契约及法律所定内容之外,尚负有附随的义务。此附随义务,又可分为两种。一为辅助的或非独立的附随义务,并无独立目的,唯保证主给付之义务履行。二为补充的或独立的附随义务,为达一定之附从的目的而担保债之效果完全实现。”附随义务是根据诚实信用原则产生的,而诚实信用原则本身就是一个内含主观因素的价值判断的原则。作为诚实信用原则的具体表现,合同法在规定附随义务时,一般都以“必要注意”、“合理”、“恶意”等作为判断债务人履行义务的标准。只要债务人尽到必要的注意,主观上没有欺骗的意思,就达到诚实信用的要求,不应该承担责任。如果超市在“寄包须知”中要求使用者看清“操作步骤”和“寄包须知”,不得放入现金及贵重物品,并告知不会使用者向管理员请教后再操作。这表明超市已告知消费者使用方法。这种行为应视为超市已向消费者对可能危及财产安全的服务做出了真实的说明和明确的警示,所以超市已经尽到了自己的义务,完全符合诚实信用的原则,并没有违反合同附随义务。而且,更为重要的是,如果定性为买卖合同的附随义务,那么,应当是买卖合同已建立,这就不能解决消费者自助寄存财物后进入超市但未购物的法律适用问题,因为此时买卖合同并未建立,那么何来买卖合同的附随义务。

其次,再看观点二、观点三和观点四,二者都认为是超市与顾客之间形成了一个独立于买卖合同的合同关系,三个观点存在很多相似之处,但我们可通过对三者的比较,探究超市与顾客到底形成了保管合同关系、借用合同关系还是租赁合同关系,据此来判断超市是否应该承担赔偿责任。

从表面上看,顾客将物品存放在自助储存柜中,顾客被称为寄存人,超市则似乎对应为保管人,他们之间所形成的是保管关系。但是,判断超市与顾客是否形成了保管合同,要看其是否符合保管合同的特点及性质。首先,保管合同是实践合同,合同的成立不仅要求双方意思表示一致,还要有寄存人将保管物交付于保管人的行为。其次,保管合同必须有保管物占有的转移,保管物必须交给保管人看管,保管合同才能成立。笔者认为,第一,超市并无保管的意思,只是为前来购物的顾客提供了一个免费的寄存柜,超市方甚至还以通知告示的方式声明不负责保管。而顾客将自己的物品存放在自助储存柜里只是单方的意思表示,即使顾客的意思是要超市方提供保管服务,其也与超市方的意思表示不一致,双方并没有达成关于保管的一致意思表示,因此保管合同并未成立。第二,超市为顾客既提供了自助寄存柜,也提供了人工寄存服务,而顾客选择了自助寄存,并没有选择人工寄存。那么超市无法对顾客的物品进行控制占有,不符合保管合同保管物转移占有的特征。自助寄存柜与人工寄存有本质上的不同。人工寄存,超市工作人员尽管不知道具体物品是什么,但是却大致知道物品的价值,并且有专门的人员进行看管,寄存员始终不离开柜台;而自助寄存柜完全是自动的,因此无法实现控制占有。另外,超市也无法对自助寄存柜内所存放的物品进行直接管理,不能随意移动顾客的物品,更不能为了管理方便将该物品随意移至另一箱柜,没有特殊的理由,超市无权打开顾客存放物品的箱子。所以超市与顾客之间形成的不是保管合同。

再看第四种观点,自助寄存形成的是租赁合同关系。租赁合同是有偿合同,但超市方并没有因自助寄存额外收取费用,如果说是分摊在消费者头上,一则没有证据,只是推测;二则若有消费者未购物但自助寄存财物丢失如何认定为有偿。况且还有超市在自助寄存时明确声明,自助寄存柜为免费借用,定性为租赁岂不是和合同当事人的意思表示不一致。

接下来分析第三种观点。借用合同在我国的《合同法》中并无明文规定,根据上文的定义,借用合同是借用人在一定期限内或使用完毕后返还原物给出借人的合同。借用合同有以下几个法律特征:1)借用合同的出借人交付借用物,仍保留借用物的所有权,借用人取得的只是一定期限的占有权和使用权;2)借用合同的标的物是不可消耗物,借用人借用标的物的目的在于使用,使用完毕后借用人要返还原物;3)借用合同是实践合同,出借人必须将出借物交给借用人,合同才能成立;4)借用合同具有无偿性。

在自助寄存中,超市是将自助储存柜交付给顾客使用,顾客对储存柜只有使用权和占有权。顾客控制自助寄存柜,从而实现对借用物的占有。顾客可通过对储存柜的实际占有,随意地储存物品,可以在不通过超市的情况下随时随意取走存放物品。超市将自助储存柜交给顾客使用,并且在储存柜上注明了使用方法及明确的警示。超市将储存柜交给顾客使用,没有收取任何的费用,具有无偿性。这些都符合借用合同的法律特征。

另外,虽然自助寄存名称为寄存,但不能以此即认定合同性质为保管。在我国在司法实践中已形成了一套规则,即合同名称与内容不符时,要依合同内容确定合同性质。而从合同的内容上来看,自助寄存中超市与顾客之间形成的是借用合同法律关系。因此应根据借用合同中双方的权利义务关系,来判断超市是否应该承担责任。根据借用合同的特征,超市作为出借人的权利义务如下:出借人的权利是于合同终止时的要求借用人归还借用物;在一般情况下,出借人不负有义务。出借人一般不负瑕疵担保责任。但出借人故意隐瞒借用物的瑕疵而致借用人受损害的,应负赔偿责任。

超市将自助储存柜无偿借给顾客使用,如果自助储存柜的质量不存在任何质量问题,并且超市已经告知顾客正确的使用方法及明确的警示,已尽到法定义务,所以超市不需要承担任何的赔偿责任。

三、结束语

“顾客是上帝”这句话已经深入人心,作为商家的服务理念毫无争议,但是用这句话来分析法律问题却有失公正,判断法律责任的主体应立足于法律的具体规定,不能靠社会对弱者的同情,这样做是对法律的漠视,是法律的不幸。在我国目前法律规定下,将自助寄存定性为借用合同关系才是合适的。当然从消费者权益保护的角度,若想改变这种情况,真正的解决办法还是要出台新的法律来规范调整,明确超市的权利义务,但不能顾此失彼,无限加重经营者的责任。在市场经济中,经营者和消费者都是非常重要的主体,法律要公平合理地对待双方,这样才能促进经济社会的良性和谐发展,才能实现法治。

参考文献:

[1]沈志先,符望.李杏英与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杨浦店、上海大润发有限公司财产损害赔偿纠纷案——自助寄存柜失包与超市责任[EB/OL].中国民商法律网,2004-10-18.

[2]史尚宽.债法各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261.

[3]史尚宽.债法总论[M].北京:中国政法大学出版社,2000:341.

寝室门没锁导致财物丢失检讨书 篇4

您好!

我是xxx,非常的自责,因为今天早上是我值勤,在去上课之后却忘记锁门了,这是我的责任,我现在感觉这些都是需要改变的,寝室们没锁确实是我的失职,想想这次事情我真的是感觉非常难受,因为我的原因导致了寝室的财务丢失了,让室友的东西丢失了,现在我想起这件事情的时候就感觉非常自责,早上没有锁好门,这是我的问题,这段时间我一直都做的不是很好,这方面我还是要端正好心态的,今天的事情我还是感觉非常的自责,我也会弥补自己的错误。

今天早上是我没有做好自己的事情,我真的让您失望了,早上是我值勤,是我没有做好自己的职责,财物的丢失让我感觉非常自责,现在是我没有做好分内的事情,早上我最后一个离开寝室的,现在我也是深刻的意识到了这一点,近期我的状态不是很好,频繁的出现一些失误,表现也不是很好,没想到这次发生了这样的事情,是我早上走的太匆忙了,忘记了们还没锁,现在想想确实是很不应该,我感觉我应该认真的去做好这些,坚持自己的原则,对这次的事情负责,我一定会弥补的,特别是xx同学的财物丢失了,我现在非常的过意不去,因为我的疏忽,导致了这次的事情发生,我真的感觉很自责,这不是我所希望看到的。

您一再的叮嘱过我们早上上课的时候一定要记得锁门,经常都会提醒我们,但是我还是感觉自己的做得不够好,我没有重视起来,今天离开寝室之后直接就忘记锁门了,我实在是不知道怎么跟您解释,内心自责万分,这次的事情给了我一个深刻的教训,我一定不会再出现这样的情况了,问题在我,这是我做的不够好,我也应该要对这次的事情负责一点,以后我一定不会再让这样的情况发生了,丢失的东西我也会赔偿,因为这责任在我,我应该承担起来,是我在打扫完卫生之后,忘记锁门了,晚自习回寝室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东西丢了,我真的是应该认真的去做好接下来的工作,对自己各个方面认真一点,不再让这样的情况发生了,真的是影响很不好,损失了同学的利益,以后出寝室的时候一定随手锁门,坚决不让丢失财务的情况出现了,我深刻的意识到了自己的错误,希望能够弥补。

此致

敬礼!

检讨人:xxx

上一篇:三维电脑动画下一篇:家长应怎样与幼儿沟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