早期妊娠丢失

2024-08-18

早期妊娠丢失(共6篇)

早期妊娠丢失 篇1

早期妊娠是指妊娠12周末以前, 根据停经史 (生育年龄的已婚妇女, 平时月经周期规律, 一旦月经过期10 d或以上, 应疑为妊娠) , 早孕反应 (约半数妇女于停经6周左右出现畏寒、头晕、乏力、嗜睡、流涎、食欲不振、喜食酸物或厌油腻、恶心、晨起呕吐等症状) , 尿频, 孕妇自觉乳房胀痛及乳头疼痛 (乳房自妊娠8周起, 受增多的雌激素和孕激素的影响, 乳腺腺泡及小叶增生发育, 使乳房增大) , 生殖器官的变化, 早孕试纸测试 (结果阳性) 及B超检查 (最早在妊娠5周时可见宫内有圆形光环——妊娠环, 环内有液性暗区——羊水) [1]等不应该误诊。但笔者从1998年8月—2010年8月期间遇到其他临床医师误诊早期妊娠3例, 现就病例及误诊原因分析如下。

1 临床资料

1.1 一般资料

3例“患者”均为育龄期妇女, 并有停经史, 经早孕试纸测试尿妊娠试验阳性, 行B超检查见宫内有圆形光环 (妊娠环) , 环内有液性暗区 (羊水) , 1例继续妊娠, 2例做人工流产终止妊娠。

1.2 误诊情况

1例因乳房胀痛误诊为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1例因早孕反应食欲不振、厌油腻、恶心、晨起呕吐误诊为胃炎;1例月经过期20多天中医医师误诊为月经不调。

2 误诊分析

2.1 误诊为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

患者, 女, 27岁, 结婚5年未孕, 平时月经不规律。于1998年8月以乳房胀痛去市内某诊所就诊, 医生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治疗, 患者未接受, 遂来我门诊“以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就诊。经详细问诊, 患者停经56 d, 同时仔细进行乳房检查, 乳房虽有一定韧度但无结节。诊断为早期妊娠, 尿妊娠测试结果阳性。若按“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来治疗后果不堪设想。

讨论:问诊不仔细, 没有进行乳房检查, 断章取义, 只见树木, 不见森林, 只凭患者乳房胀痛就诊断为“乳腺增生、乳腺纤维瘤”。

2.2 误诊为月经不调

患者, 女, 35岁, 结婚多年未孕, 于2007年7月以“月经过期20多天”去市内某诊所看中医。中医大夫按“月经不调”用中草药调治, 结果导致流血不止, 后又来我门诊求治, 建议做尿妊娠测试 (结果阳性) , 并行B超检查:见宫内有圆形光环 (妊娠环) , 环内有液性暗区 (羊水) , 随后进行保胎治疗, 但未达到目的, 最终做了人工流产, 实感遗憾。

讨论:思维狭隘, 把月经过期误认为月经不调。没有考虑到妊娠, 就谈不上做尿妊娠试验和B超检查。

2.3 误诊为胃炎

患者, 女, 19岁, 未婚, 于2010年8月在市内某诊所按“胃炎”治疗2 d (药名、剂量不详) , 效果不佳来我门诊就诊。经问诊, 患者停经52 d, 并有头晕、食欲不振、厌油腻, 晨起恶心、呕吐等症状, 尿妊娠测试结果阳性, 2 d后患者做了人工流产。

讨论:只考虑到已婚女性, 没有考虑到未婚女性。

3 小结

对月经期超过10 d的育龄妇女应注意以下几方面, 防止早期妊娠误诊再发生。

3.1 详细问诊。凡遇到生育年龄的妇女一定要问末次月经, 尤其要注意未婚女性和平时月经不规律及结婚多年未孕的女性, 因社会因素的影响, 未婚先孕的情形较多, 给我们医生问诊增加了难度, 我们既不能伤害患者的自尊心, 还要全面获得病史资料。所以要求临床医师除了要掌握诊断学问诊的方法和技巧外, 还要了解有关心理学、社会学、人际交往学等知识, 掌握与患者沟通的艺术, 否则很难达到诊断和治疗疾病的目的。

3.2 仔细进行乳房触诊检查。正确的触诊方法是:以乳头为中心画两条互相垂直线, 将乳房分为四个象限, 按内上、外上、内下、外下的顺序进行触诊, 手指掌面做圆周运动或来回滑动[2]。妊娠妇女的乳房胀大, 质地均匀一致, 韧度增加, 但无结节和包块, 也无压痛。

3.3 在问诊和乳房检查时要动脑筋思考, 仔细分析判断, 最后建议患者做尿妊娠测试和B超检查。

总之, 凡是具有高尚医德, 经过扎实系统的医学理论知识学习和临床实践培训过的医师, 只要认真对待每一个患者, 精于思考, 勤于动手, 一般不会误诊早期妊娠。

参考文献

[1]乐杰.妇产科学[M].第5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01:52-53.

[2]李广元.诊断学基础[M].第2版.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 2010:62.

妊娠早期的营养与膳食 篇2

研究表明,孕妇在意识到自己妊娠之后,一般都会减少自己的体力活动,因此热能和其他营养素的需要增高不多。此外,由于体内一系列变化,主要是雌激素和孕激素分泌增多,体内合成代谢增加,吸收营养素的效率也自然地提高,排出营养素的比例相对减少。总的来说,妊娠早期营养素不需增加很多,因此饮食量也可不必增加。但体力活动未减少的孕妇则应稍增加膳食摄入量,或改善膳食的质量。

这一时期,由于子宫内膜的变化和胎盘激素的作用,胃肠平滑肌张力降低,活动减弱,导致食物在胃内停留时间过久,使孕妇出现不同程度的恶心、呕吐、食欲不振等早孕反应。此时,要注意调节口味,多吃易消化、有营养、味道鲜美的食物。可少量多餐,进餐时间不必严格规定,随饿随吃,口味清淡,避免荤腥油腻,主食应以面食为主。因为酒精可能对胎儿有不良影响,所以孕妇应不喝或尽量少喝含酒精的饮料,如白酒、果酒、啤酒等。

另外,在配制孕早期食谱时,还要注意食物酸碱性的选择,使酸性食物与碱性食物保持一定的比例,有利于维持体液的酸碱平衡。

妊娠早期每日膳食种类及需要量

妊娠早期营养食谱

菜肴搭配:清炖鲫鱼——烧油菜;红烧牛肉——芝麻菠菜;炒腰花——炒素什锦;煎带鱼——烧茄子;牡蛎炒鸡蛋——干煸青菜;清炖肋排——芝麻酱拌肝丝黄瓜等。

营养粥类:草莓绿豆粥;淮山药芝麻粥;生姜羊肉粥;鲜藕粥;莲子糯米粥;核桃栗子粥;鸡肉粥;黑米粥。

营养汤类:砂仁鲫鱼汤;白菜奶汁汤;丝瓜瘦肉汤;鲜蘑肉丸汤;健胃萝卜汤;虾仁豆腐汤;鸡肝豆苗汤;海米番茄汤。

主食:米饭(大米、小米);花卷;发糕;豆包;面包;糕点;饼干;芹菜猪肉水饺;三鲜炒饭;海蜇凉面;过桥米线。

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体会 篇3

1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选择2005年2月-2008年8月我院经手术或保守治疗确定为异位妊娠者112例, 年龄18~38岁, 均有停经史, 停经时间39~56d。尿hCG阳性或弱阳性, 因腹痛、阴道少量出血、早孕反应等来院就诊, 其中85例伴有少量阴道出血, 51例伴有早孕反应。

1.2 检查方法

常规妇科检查:宫颈是否着色, 有无举痛、触痛, 后穹窿是否饱满、有无触痛、是否可叩及包块, 包块软硬度, 后穹窿穿刺能否抽出不凝血;尿hCG及血hCG测定、血常规检查;超声检查:附件区有无包块、回声, 包块大小, 包块内有无妊娠囊、卵黄囊、胎心搏动, 盆腹腔是否有积液, 是否宫内早孕, 如何区分真假妊娠囊等 (表1) 。腹腔镜检查对超声难以发现、难以定位的异位妊娠进行开创式诊治。

2结果

112例异位妊娠患者经超声检查诊断为异位妊娠107例, 诊断符合率为95.5%;1例因妇科检查症状明显, 抽出不凝血, 未行超声检查;其余4例超声发现包块, 但定位不准确, 而行腹腔镜诊治。

112例病例中, 结合血、尿hCG测定, 首次超声确诊85例, 经第2次随访超声确诊22例, 1例子宫瘢痕处妊娠误诊为宫内早孕、先兆流产。1例宫内外同时妊娠误诊为宫内早孕, 1例宫角妊娠误诊为输卵管间质部妊娠, 1例陈旧性异位妊娠误诊为盆腔炎性包块。见表2。

3讨论

异位妊娠手术后, 精子活动度不佳、生殖泌尿系统炎症、输卵管发育异常以及胚胎移植 (IVF-FT) 患者都有可能发生异位妊娠, 针对这些病因, 患者停经35d后需行阴道超声检查, 以便早期排除异位妊娠的可能。对尿妊娠试验显弱阳性者并有少量阴道出血的患者, 应高度怀疑;超声未见明显包块者, 需行腹腔镜检查, 以明确是否异位妊娠。经阴道超声检查, 由于阴道超声探头分辨率高且不受肥胖、憋尿等干扰因素影响, 相对于腹部探头更靠近盆腔, 在停经5周后就能发现妊娠囊, 这比腹部超声提前了1周, 具有无创性、可重复检查等优点, 是腹部超声的有利补充, 为患者治疗赢得了时间, 有效提高了早期异位妊娠的诊断准确率[1]。超声引导下后穹窿穿刺, 超声对疑有异位妊娠子宫后方液性暗区≤1cm的患者, 必要时引导穿刺, 若抽出不凝血, 即可明确诊断为异位妊娠[2]。超声对输卵管间质部妊娠、宫角妊娠、罕见的异位妊娠, 准确定位欠佳, 必要时需行腹腔镜开创式检查以准确定位。早期诊断异位妊娠应注意以下几点[3]: (1) 详细询问患者病史; (2) 停经后及早做超声检查, 最好经腹部阴道超声检查; (3) 如宫内、外均未见妊娠囊, 应及时测尿、血hCG; (4) 如第1次超声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一定要随访超声, 及早鉴别宫内外妊娠, 避免异位妊娠破裂出血。

总之, 异位妊娠的早期诊断非常重要, 正确的诊断需各科室协调工作, 妇科医师的初诊、妇科检查、化验检查、超声科的诊断缺一不可, 对少见的、特殊部位的异位妊娠需借助腹腔镜诊治。

关键词:异位妊娠,诊断

参考文献

[1]周永昌, 郭万学.超声医学[M].3版.北京:北京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 1998:1205-1209.

[2]常才.经阴道超声诊断学[M].2版.北京:北京科学出版社, 2007:236-245.

早期妊娠丢失 篇4

1 资料与方法

1.1 一般资料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诊断为GDM的孕妇82例为研究组, 年龄21~39岁, 平均年龄 (28.7±3.2) 岁;孕次1~5次, 平均孕次 (2.0±0.8) 次;体质量53.0~95.1 Kg, 平均体质量 (79.5±2.8) Kg;身高142~169 cm, 平均身高 (159.7±3.4) cm。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未在该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 入院时才确诊的GDM孕妇70例为对照组, 年龄20~41岁, 平均年龄 (27.9±3.1) 岁;孕次1~5次, 平均孕次 (2.2±0.8) 次;体质量52.3~90.4 Kg, 平均体质量 (78.4±4.5) Kg;身高148~172 cm, 平均身高 (161.3±2.1) cm。全部患者孕前均无糖尿病史, 两组孕产妇年龄、孕次、体质量、身高等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

1.2 妊娠期糖尿病的诊断标准[2]

对于具有糖尿病高危因素的孕妇应在早孕期行空腹血糖 (FPG) 检查, 排除妊娠前漏诊的糖尿病, 如首次产前检查时, 空腹血糖≥7.0 mmol/L应确诊为孕前糖尿病而非GDM。其他孕妇则在妊娠24~28周采用75 g葡萄糖耐量试验 (OGTT) , 并采用IADPSG推荐的75 g OGTT标准, 即空腹、服葡萄糖后1 h、2 h血糖分别为5.1、10.0和8.5 mmol/L, 任何一项血糖值达到或超过上述界值即诊断为GDM。GDM高危因素包括糖尿病家族史、肥胖、过去有不明原因的死胎或新生儿死亡等不良妊娠史、巨大儿、羊水过多症及孕妇年龄超过35岁等。

1.3 治疗方法

将临床确诊为GDM的孕妇详细记录病历资料, 根据孕周及病情制订个体化的治疗方案早期干预。病历资料具体包括孕妇的年龄、孕产次、孕周、体重、身高、血糖、尿糖、尿酮体及妊娠期相关保健知识的掌握情况等。个体化治疗方案为:合理饮食控制、自我血糖监测、必要时使用胰岛素等。

1.3.1单纯饮食控制

理想的饮食是能供应母儿足够营养, 不引起饥饿性酮体, 适当限制碳水化合物摄入, 控制餐后高血糖。孕妇每日能量摄入不宜过度限制, 应结合孕妇的标准体质量、孕周和孕期血糖情况、体质量增长情况等计算总热量, 其中碳水化合物占40%~50%, 蛋白质占20%, 脂肪占30%~40%, 同时遵循少量多餐的进食原则, 即每天分5~6餐, 早餐摄入10%热卡, 午餐和晚餐各摄入30%热卡, 餐间点心 (3次) 摄入30%热卡。使空腹血糖及3餐后2 h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1.3.2 饮食加胰岛素治疗

如果经过3~5 d的饮食控制, GDM孕妇血糖不能达到理想标准, 则及时加用胰岛素以便尽快将孕妇血糖控制到正常范围。胰岛素用量原则为从小剂量开始, 每次调整幅度以增减2 U为宜, 直到血糖得到理想控制。2010年ADA推荐妊娠期血糖控制理想标准[3]是空腹3.3~5.3 mmol/L, 餐后2 h及夜间血糖为4.4~6.7 mmol/L, 3餐前血糖3.3~5.3 mmol/L。

1.3.3 自我血糖监测

饮食控制3~5 d后查空腹血糖及每餐后2 h血糖, 特殊情况 (如头晕、出冷汗) 应增加血糖监测次数, 以了解饮食对血糖水平的影响, 若自我血糖监测在正常范围, 以后每周复查血糖, 直至分娩。加胰岛素治疗者, 在治疗开始阶段应每天监测血糖5~7次, 包括空腹3餐前后、睡前, 如出现不可解释的空腹高血糖或夜间低血糖, 应随时测血糖;达到治疗目标后每天测血糖4~5次, 3~7 d复查, 直至分娩。

1.4 统计学方法

采用SPSS 15.0统计软件进行对比分析, 计量资料用t检验, 计数资料采用χ2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 结果

研究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巨大胎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附表) 。

3 讨论

妊娠期胎盘分泌的胎盘生乳素、孕酮、雌二醇等具有胰岛素拮抗作用, 而胎盘胰岛素酶可以加速体内胰岛素的降解失活, 这一系列糖代谢变化和胰岛素敏感性降低容易造成胰岛素分泌的相对不足而产生GDM。妊娠24~28周胰岛素的分泌达到高峰, 此期是孕妇筛查GDM最适宜的时期, 而对有高危因素的孕妇则应在早孕期进行, 以早期诊断及治疗。

GDM对孕妇造成的影响与糖尿病的病情程度、孕妇血糖升高出现的时间以及孕期血糖控制水平密切相关, 孕期血糖未控制者, 母体并发症主要有先兆子痫、早产、羊水异常、酮症酸中毒、感染、剖宫产率较高等[4]。GDM伴发先兆子痫的发病机制尚未完全阐明, 可能与胰岛素抵抗和高胰岛素血症有关, 另外糖尿病孕妇血中两种前列腺素平衡失调 (TXA2、PGI2升高) 促进了血小板的聚集和管腔狭窄, 血脂代谢异常导致血流缓慢, 易发生微血栓而阻塞血管, 使外周阻力增加, 组织供血不足, 子宫胎盘血流量降低, 这一系列血流动力学改变可能是GDM孕妇发生先兆子痫的原因之一。此外, GDM患者血糖控制不好往往合并羊水过多, 可能与胎儿高血糖导致高渗性利尿有关, 也可能与GDM胎儿过度发育和肾小球滤过率增加导致胎尿增多有关。羊水过多使子宫过度膨胀, 羊膜腔内压力增加, 反射性刺激下丘脑垂体释放催产素, 使子宫收缩, 导致胎膜早破, 发生早产。此外还有一部分早产为医源性所致如并发妊娠期高血压疾病、胎儿窘迫以及其他严重并发症需提前终止妊娠。GDM孕妇巨大儿发生率增加导致头盆不称增加, 另外常常伴宫缩乏力, 使得难产、产道损伤、手术产和产后出血的发生率增高。本研究显示, GDM研究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提示通过饮食控制、自我血糖监测、使用胰岛素等早期干预措施可降低GDM孕妇严重并发症的发生率。

文献报道, GDM对胎儿的影响主要包括巨大儿、死胎、新生儿窒息、胎儿畸形、胎肺发育不成熟、新生儿低血糖、高胆红素血症等[5]。糖尿病性巨大胎儿是GDM最常见的并发症, 由于孕妇高血糖和高氨基酸血症, 提供胎儿过多的葡萄糖和氨基酸, 刺激胎儿胰腺β细胞增生、肥大和胰岛素分泌增加, 胎儿胰岛素量与胎儿体积正相关, 胎儿长期处于高胰岛素血症环境中, 促进蛋白、脂肪合成和抑制脂解作用, 容易造成巨大胎儿。GDM孕妇红细胞氧释放量下降, 高血糖可降低胎盘供氧量, 胎儿高胰岛素血症致胎儿耗氧量增加, 导致胎儿慢性缺氧、新生儿窒息发生率也增加。由于母体代谢异常, 胎儿体内酸中毒, 酮体损伤神经系统致宫内缺氧, 胎儿血糖过高或过低均可影响脑细胞能量代谢, 导致脑损伤甚至死胎。高胰岛素及高血糖增加胎儿代谢率, 刺激胎儿骨髓外造血可引起新生儿红细胞增多症, 出生后红细胞大量破坏导致高胆红素血症。胎儿高胰岛素血症还可抑制肺Ⅱ型细胞发育, 表面活性物质磷脂酰胆碱释放减少, 新生儿呼吸窘迫综合症发生增加, 尤其在未足月分娩时[6]。胎儿娩出脱离母体高血糖环境后, 体内高胰岛素血症导致容易发生新生儿低血糖。本研究显示GDM研究组的巨大胎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因此, 提高GDM新生儿存活率及减少新生儿病率的重要手段之一便是孕期严格监测血糖及将血糖控制在理想范围。

目前认为, 规范化饮食控制或饮食控制加胰岛素治疗是GDM的主要治疗方法。饮食控制是GDM治疗的基础, 通过妊娠期科学的膳食指导, 将孕妇的体重控制在理想状态, 有利于提高靶组织对胰岛素的敏感性, 以改善高血糖状态, 达到良好的血糖控制并能保持孕妇和胎儿合理的体重增长。胰岛素治疗仍然是药物控制糖代谢异常的最佳选择, 尤其胰岛素类似物如门冬胰岛素在有效控制孕妇餐后血糖的同时低血糖发生率低, 目前已开始在孕期广泛应用。口服降糖药在妊娠期应用的安全性、有效性尚未得到足够的临床研究证实, 我国妊娠期未常规推荐使用。自我血糖监测是GDM患者有效控制血糖并防止低血糖发生的重要治疗手段。餐后自我监测血糖变化可以帮助医师指导孕妇进行食物种类和进食量的选择以及及时采取胰岛素等药物治疗[7]。本研究表明, 通过加强对GDM早期筛查诊断以及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干预严格管理血糖, 母儿结局得到明显改善。

摘要:目的 探讨早期干预对妊娠期糖尿病 (GDM) 患者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随机抽取2010年1月-2011年12月在郴州市第一人民医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诊断为GDM的孕妇82例为研究组, 予以施行个体化治疗方案早期干预, 同时随机选择同期未在该院进行系统产前检查, 入院时才确诊的GDM孕妇70例为对照组, 比较两组的妊娠结局。结果 通过在孕期对GDM孕妇采取早期干预, 研究组的妊娠期高血压疾病、羊水过多、胎膜早破、产后出血、巨大胎儿、胎儿窘迫、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的发生率明显低于对照组, 两组孕妇妊娠结局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 对GDM孕妇实施早期干预, 母儿结局可以得到明显改善。

关键词:妊娠期糖尿病,早期干预,妊娠结局

参考文献

[1]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diabetes mellitus[J].Diabetes Care, 2011, 34:62-69.

[2]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Consensus Panel.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of diabetes and pregnancy study groups recommendations on the diagnosis and classification of hyperglycemia inpregnancy[J].Diabetes care, 2010, 33:676-682.

[3]American Diabetes Association.Standards of Medical Care in Diabetes-2010[J].Diabet es care, 2010, 33:11-23.

[4]韩欢, 应豪.妊娠期糖尿病对母儿影响[J].中国实用妇科与产科杂志, 2013, 29 (4) :244-246.

[5]兰晓玲, 谢斯炜, 黎凤彩, 等.80例妊娠期糖尿病母婴结局临床分析[J].河北医学, 2011, 17 (5) :640-642.

[6]杨慧霞.妊娠合并糖尿病对母儿的影响及处理[J].实用医院临床杂志, 2009, 6 (6) :1-4.

早期妊娠丢失 篇5

1资料与方法

1.1一般资料

以该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GDM孕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 纳入研究所有患者均符合美国糖尿病协会诊断标准, 在孕期24~28周时进行口服葡萄糖耐量试验(OGTT)与葡萄糖筛查试验 (GCT),排除活动性肝炎、原发性糖尿病、甲状腺功能障碍等对血糖有干扰的疾病。 200例GDM患者定为干预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5.2±3.1)岁,平均孕次 (1.3 ±0.4) 次 , 平均产次 (1.4 ±0.3) 次 , 平均体质 指数 (BMI)(25.7±2.9)(kg/m2); 另选取该院同期收治的入院前未做相关检查仅在产时确诊为GDM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年龄22~34岁,平均年龄(25.3±2.9)岁,平均孕次(1.2±0.3)次,平均产次(1.3±0.4)次,平均体质指数 (25.5±3.1)(kg/m2);两组患者在临床基本资料 (年龄、孕次、产次、BMI等)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1),具有可比性。

1.2诊断方法

GDM筛查方法 : 首次产检行50 g GCT, 观察服糖后患者1 h血糖变化情况,若血糖≥7.8 mmol/L则判定为有危险征象者,则进行75 g OGTT。GCT诊断标准:对GCT ≥11.2 mmol/L者查空腹 血糖 , 空腹血糖 ≥5.8 mmol/L者确诊为GDM, <5.8 mmol/L者则进行OGTT, 对服糖后1 h、2 h、3 h患者静脉血糖进行检测。 OGTT诊断标准 : 正常患者 血糖标准 值分别为 空腹为5.6 mmol/L、1 h 10.3 mmol/L、2 h 8.6 mmol/L、3 h 6.7 mmol/L, 以患者至少其中两项超过正常值判断为GDM。

1.3早期干预

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 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干预。 早期干预内容以健康教育、运动指导、饮食指导、心理指导等为主。 对GDM确诊患者要及早进行糖尿病教育,让患者了解GDM对患者、妊娠结局、新生儿等产生的影响,提醒进行良好血糖控制的重要性,如何做到有效预防母婴并发症,以此提升患者治疗依从性, 帮助树立治疗信心,在准确掌握GDM病症知识的基础上合理调整个人心理状态与身体状态, 提升个人自我保健能力;对于GDM患者焦躁、紧张、恐惧负面情绪要进行及时疏导,与患者、家属一起共同进行心理疏导, 配合定期产检、健康教育排除负性情绪的影响与干扰; 干预期间,要根据患者体质情况、身心状态制定健康饮食食谱,及时补充营养,提升个人免疫力;对于可进行运动锻炼的孕妇要按照循序渐进的原则制定运动锻炼计划,通过运动改善个人体质情况,对于身体状况不适合运动患者,做简单步行锻炼,配合合理休息提升血糖控制效果。 干预期间,要定期对患者血糖进行复检,确保空腹血糖、餐后2 h血糖等始终控制在合理范围内。

1.4评估指标

对于两组患者妊娠结局(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对两组产妇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死亡)进行对比。

1.5统计方法

临床医学数据均应用SPSS16.0统计软件处理,计量资料(±s)表示,组间比较t检验,计数资料 χ2检验, 检验水准 α=0.05,以P<0.05认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2结果

1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对比情况见表1。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早产、胎儿窘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2两组患者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对比情况见表2。 对比结果显示,研究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去死亡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

3讨论

GDM作为临床妇产科常见并发症 , 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如胎儿畸形、流产、早产、胎膜早破、产后出血等发生关系密切, 会导致围产期新生儿并发症如高胆红素血症、窒息、低血糖、死亡等发生率提升。GDM的发生机制目前尚不清楚, 有临床报道显示其可能与患者孕激素、胎盘催乳素、糖皮质激素等拮抗胰岛素的升高或降低有一定关系,与患者胰岛素抵抗状态有关。

目前国内临床GDM发生率在1%~4%之间, 检出率、发生率与临床应用诊断标准有密切关系,有研究显示旧诊断标准OGTT的检出率低于新标准IADPSG检出率,因此未来推广应用新标准提升GDM诊断准确性与检出率成为必然。 该次临床研究中GDM患者诊断标准仍旧以OGTT为主, 这主要与该院诊断技术水平、专业诊断人员等因素有关, 需要未来在临床中积极引入新标准以方便GDM患者的诊断、治疗与干预,以便更好的降低产妇妊娠风险, 及早确诊确保母婴安全与健康。 新标准的适用性有助于提升发现孕妇隐匿性糖尿病能力,减少误诊、漏诊等情况,便于及早实施干预与规范管理, 在减少不良妊娠结局的同时确保产妇与胎儿的生命安全与健康,降低临床诊疗风险与医疗成本。

对于GDM患者而言,糖代谢异常早期筛查可行性较高, 尤其是孕期24~28周是胰岛素分泌动态曲线最佳时间,因此选择该时间段进行诊断效果最佳,这也是为何该次研究中患者诊断时间主要集中在该段的原因。 对GDM患者进行早期筛查后,实施早期干预科取得良好效果,临床多项报道也已经证实,早期干预在降低患者不良妊娠结局、 减少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发生率方面有出众表现, 该次研究中干预组患者的妊娠结局及并发症表现也再次证实了这一结果 , 这意味着GDM早期诊断配合早期干预有助于保障母婴安全与健康,降低妊娠期糖尿病风险,值得临床中进行大力应用推广。

综上所述, 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有助于确保母婴健康,值得临床大力应用推广。

摘要:目的 探究妊娠糖尿病诊断及早期干预对妊娠结局的影响。方法 以该院2013年5月—2015年2月间收治的GDM孕产妇200例为研究对象进行分析,另选取本院同期收治仅在产时确诊为GDM的患者200例为对照组,对照组实施常规治疗,研究组在此基础上实施早期干预,对比两组患者妊娠结局和新生儿围产期并发症。结果 研究组早产、胎膜早破、胎儿窘迫、羊水异常、产后出血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其中早产、胎儿窘迫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研究组新生儿高胆红素血症、新生儿窒息、新生儿低血糖、死亡发生率显著低于对照组,除去死亡外,其余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妊娠糖尿病早期诊断与干预可显著降低产妇不良妊娠结局发生率,有助于确保母婴健康,值得临床大力应用推广。

牛早期妊娠诊断方法探讨 篇6

1 超声波诊断法

超声波诊断法是使用A超、B超和多普勒超声仪以高频声波对配种或受精后牛子宫探测, 将回波放大后以不同信号显示出来, 根据宫血音、胎心音和胎血音诊断怀孕的一种物理学诊断法。郑星道等 (1993) 采用CDJ-8711型兽用超声多普勒检测仪对3 917头黄牛进行早期怀孕诊断, 最早测出宫血音、胎心音、胎血音的时间分别为20 d、54 d、58 d, 配种后20~30 d、31~60 d宫血音与直肠检查法诊断符合率分别为97.91% (2 624/2 680) 、100% (1 001/1 001) , 未怀孕母牛准确率为100% (236/236) , 证明检测宫血音可作为黄牛早期怀孕诊断的主要依据。张寿等 (1999) 应用SCD-Ⅱ型兽用超声多普勒仪检查51头受配乳牛宫血音进行早期怀孕诊断, 20~30 d、31~61 d、61~75 d与直肠检查结果符合率分别为86.7%、100%和100%, 对12头未孕牛检测符合率为100%。陈明棠等 (2005) 利用兽用便携式B超进行242头次水牛早期妊娠 (≤60d) 诊断, 阳性准确率为100%, 阴性准确率为91%, 最早探测到胚囊、胚斑和胎心博动的时间分别为配种后17d, 19 d和31 d。刘宝贵等 (2007) 使用SCD-2型多普勒仪检测配种后母牛886头, 早期诊断黄牛妊娠阳性准确率达到98%, 其中配种后22~25 d检测阳性准确率为97% (443/457) , 配种后26~30 d检测阳性准确率为99% (425/429) 。靳智勇 (2008) 应用兽用超声多普勒仪诊断80头奶牛, 与直肠检查结果进行分析, 结果配种后25~39 d、40~60 d和61~80 d采用超声多普勒仪诊断的符合率分别为84.0%、97.1%和100%, 对8头未怀孕的奶牛检测符合率为100%, 总符合率为93.8%。贾国慧等 (2009) 应用B超技术对126头奶牛在配种20~60 d进行B超妊娠检查, 结果显示20~22 d, 23~25 d两个时间段的诊断准确率分别是47.62%, 76.19%。在26~28 d诊断准确率为90.48%, 诊断怀孕准确率100%, 诊断空怀准确率90.91%;29~31 d, 32~60 d诊断准确率均为100%, 得出中等性能B超早期妊娠诊断的最佳时间段为29~31 d, 在20~28 d B超早期妊娠诊断效果青年牛要好于经产牛。超声波诊断法操作简便, 容易掌握, 省时省力, 准确率高, 尤其B超对早期妊娠以实时图像显示, 具有客观性, 是一种良好的早期妊娠诊断法, 可以取代沿用已久的直肠检查法。

2 血小板计数法

母畜怀孕后的受精卵, 特别是桑椹胚将产生一类乙酰化的甘油磷脂, 即血小板活化因子 (PAF) 。PAF将引起不依赖于ADP释放和产生四烯酸代谢的血小板凝集, 特别是胚胎性PAF能够介导妊娠母体对胚胎的识别, 而引起母体妊娠的最初反应:血小板减少。O’Neill (1985) 发现在小鼠早孕期外周血小板计数明显减少, 是母体对妊娠识别的最初全身性反应。陈学峰等 (1998) 测定20头未孕母牛血小板正常值为496.5×109/L±66.5×109/L, 测定30头受配母牛血小板值变化。结果表明, 22头妊娠母牛配种后第7天血小板值明显减少, 而8头未妊娠母牛则无明显变化;根据妊娠母牛配种前后血小板值差>192.3×109/L为妊娠标准, 对30头受配母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与直肠检查妊娠母牛符合率为86.36%, 空怀母牛符合率为87.5%。马群山等 (2000) 根据配种前血小板平均值536×103/mm3与配种后第7天血小板降到最低的平均值411×103/mm3之差等于或大于70×103/mm3作为判定妊娠标准, 对198头母牛进行妊娠诊断, 与直肠检查法比较, 妊娠和空怀符合率分别为80.67% (96/119) 和89.87% (71/79) 。李助南等 (2005) 根据妊娠母牛配种前后血小板值之差大于或等于194.8×109个/L为妊娠标准, 对30头受配母牛进行超早期妊娠诊断, 与直肠检查结果比较, 妊娠母牛符合率为86.36% (P>0.05) 。采用血小板计数法进行牛早期妊娠诊断具有时间早、方法简单, 易学易用, 准确率高等优点, 值得推广应用。

3 硫酸铜法

Koch (1983) 报道, 母牛受孕后不久, 乳和血清中会出现早孕因子 (EPF) , 它是一种妊娠依赖性多分子蛋白质复合物, 它的出现和持续存在能够特异性地代表受精和孕体发育, 所以是早期妊娠诊断的一项重要指标。硫酸根可使早孕因子发生凝集, 用来定性分析乳中早孕因子含量, 从而达到早期妊娠诊断的目的。取常乳和末把乳各1 m L于玻璃平皿中, 滴入1~3滴3%硫酸铜溶液并迅速混合均匀, 呈现云雾状沉淀者为阳性, 反之为阴性。配种后16~35 d内为最佳检乳时期, 早、中、晚3个时间采集的奶样, 以中午乳汁检查与直检对照的符合率最高, 将常乳和末把乳同时检测其符合率较高 (朱顺国, 1991) 。郑昌乐等 (1990) 用硫酸铜法对160头奶牛进行妊娠诊断, 与直肠检查结果对照, 阳性总符合率为87.8%, 阴性总符合率为79.3%。王应安等 (1996) 采用硫酸铜法对人工授精后16~40 d的74头奶牛的124份乳样进行早期妊娠检测, 结果与人工授精后40~60 d直肠触诊结果核对, 阳性符合率为88.37%, 阴性符合率为87.09%。李积海等 (1997) 用3%硫酸铜溶液对137头母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乳检结果和直肠检查结果总符合率为83.2%, 以配种后31~50 d的乳样和早晨乳样检出准确率最高, 均为90%。彭文兰等 (2001) 采用0.233 mol/L硫酸铜溶液对85头母牦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乳检阳性与产犊的符合率为85.45%, 乳检阴性与未产犊的符合率为80.0%, 总符合率为83.52%。李青旺等 (2004) 采用3%和5%硫酸铜溶液对57头黑白花母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通过直肠检查确诊, 结果3%硫酸铜液乳检的总阳性率为87.14%, 5%硫酸铜液乳检的总阳性率为84.8%, 两组均以配种后31~50 d中午乳样检出准确率最高, 平均阳性率为90.35%。陈龙 (2011) 采用0.233 mol/L硫酸铜溶液对165头母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以母牛产犊与否验证检测结果, 结果乳检阳性与产犊的符合率为85.45%, 乳检阴性与未产犊的符合率为80%, 总符合率为83.52%。硫酸铜法对牛早期妊娠诊断符合率较高, 操作简便、检测快速, 药品来源广泛, 适合牛舍现场操作, 在牛场可作为一种早期妊娠诊断的常规方法应用。但仅适用于经产母牛, 对于青年怀孕牛无法进行早期检查。

4 血清酸滴定法

妊娠母牛在胚胎快速生长的过程中, 机体产生一种特有的免疫球蛋白, 在酸性环境中具有与其它蛋白质形成低溶性复合物 (絮状物) 特性, 据此可以对奶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方法是采取配种后16~45 d的母牛血清0.5 m L于小烧杯中, 加入0.2 N盐酸7.5 m L, 用磁力搅拌器混合1~2 min, 再用13%硝酸滴定至p H0.68, 滴定时间不少于5 min, 然后将此溶液立即倒入试管内静置20 min, 在透射光下观察反应, 呈乳白色絮状物或乳黄色絮状物者为阳性 (妊娠) , 呈乳白色或无色透明者为阴性 (未妊娠) (王念功等, 1989) 。王念功等 (1988) 用血清酸滴定法对配种后16~45 d的67头奶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试验, 妊娠牛和空怀牛的符合率分别为95.65%和95.24%, 总符合率为95.52%, 与直检法比较差异不显著。安翠华等 (1994) 对配种后16~45 d的母牛用血清酸滴定法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准确率达95.98%。何宝祥等 (1997) 对人工授精后16~45 d的68头奶牛的89份血清经血清酸滴定法检测, 结果与直肠触诊结果核对, 妊娠牛诊断准确率为88.88% (32/36) , 非妊娠牛为90.57% (48/53) 。马群山等 (1999) 对配种后16~45 d的381头黑白花奶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试验, 经配种3个月后直检, 妊娠和空怀的符合率分别为97.48% (310/318) 和84.13% (53/63) , 总符合率为95.28% (363/381) 。郑毛亮等 (2007) 应用血清酸滴定法对黑白花奶牛妊娠诊断符合率为90.91% (210/231) , 未孕符合率为93.42% (71/76) , 总符合率为91.53% (281/307) ;对西门塔尔牛妊娠诊断符合率为89.92% (330/367) , 未孕符合率为93.69% (104/111) , 总符合率为90.79% (434/478) ;对土种牛妊娠诊断符合率为90.36% (150/166) , 未孕符合率为91.23% (52/57) , 总符合率为90.58% (202/223) 。血清酸滴定法具有诊断时间早, 采样时间范围较宽, 方法简单, 结果准确, 设备廉价, 易操作判定, 适合基层单位生产实践中应用。但早期胚胎死亡影响诊断的准确率。

5 放射免疫测定法

放射免疫测定法 (RIA) 是一种将同位素的放射测量与免疫反应原理相结合的微量分析方法。Haffman等 (1976) 研究表明, 乳中孕酮 (P4) 浓度与血中P4浓度平行。祁生旺等 (1994) 测定结果表明, 怀孕奶牛乳汁孕酮含量 (平均5.62 ng/m L) 与发情期奶牛乳汁孕酮含量 (平均为0.604 ng/m L) 差异显著, 因此根据乳中或血浆中P4浓度的测定结果, 可以进行早期妊娠诊断。血浆中P4的测定结果通常在授精后17~24 d采血1m L/ (头·次) , 离心后加入防腐剂, 冷冻保存24 h后进行测定, 奶牛血浆中P4≥1ng/m L判为妊娠。乳样中P4测定通常在授精后21~46 d采取下午乳汁作检样, 加入防腐剂后于4℃保存备用, 测定时可用全乳或脱脂乳。由于乳汁中P4含量比血液中高, 采样又比较方便, 所以实际工作中常采用测定乳汁中P4含量, 以判定是否妊娠。蒋如明等 (1989) 用放免法测定103头母黄牛血浆孕酮含量, 以孕酮含量1.0~1.5ng/m L, 1.5~2.0ng/m L, 2.0~2.5 ng/m L, 高于2.5 ng/m L为标准, 诊断为妊娠的准确率分别是40.0%、57.0%、80.0%、84.4%;低于1.0ng/m L时, 诊断为未妊娠的准确率为88.0%;81头母水牛孕检后采血测孕酮, 以孕酮含量1.0~1.5ng/m L, 1.5~2.0ng/m L, 高于2.0ng/m L为标准, 诊断为妊娠的准确率分别是70%、91%、100%;低于1.0 ng/ml时, 诊断为未妊娠的准确率是53%。史远刚等 (1996) 将奶牛配种后22~24 d, 乳汁P4含量高于7.19ng/ml判为妊娠, 低于4.72ng/ml判为未孕, 介于两者之间判为可疑, 据此标准妊娠确诊率为92.3%, 未孕的确诊率为100%。郑明国等 (1998) 采用RIA法对124头奶牛配种后22~24 d采集奶样测定P4, 60 d左右做直肠检查比较符合情况, 妊娠符合率为86% (43/50) , 未妊娠符合率为87.7% (57/64) 。RIA法诊断奶牛早期妊娠精确度和灵敏度高, 早孕诊断迅速, 但因设备昂贵, 技术要求高, 操作费时且存在放射性危害等, 从而限制了该技术的普及。蔡志强等 (2001) 利用孕酮单克隆抗体, 建立P4包被固相放免疫分析法 (Sc-RIA) , 对20头配种奶牛进行早期妊娠诊断, 妊娠诊断准确率达89.47%, 未孕诊断准确率达100%。Sc-RIA法测量快速、简便, 重复性、稳定性好, 测量结果准确, 放射性废物容易处理, 成本低, 具有广阔的应用前景。

上一篇:公路路面工程质量管理下一篇:新HSK考试大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