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成绩

2024-12-02

语文成绩(精选12篇)

语文成绩 篇1

在中国古代文学史上有一种耐人寻味的现象:很多杰出文学家的绘画、书法和音乐等技艺也都非常高超, 比如苏轼在赞美王维“诗中有画, 画中有诗”的同时, 他自己的绘画和书法成就也非同寻常。再如李煜、李清照等等也是如此。不久前笔者进行了一次调查, 发现普高语文学业成绩较好的学生 (女生稍多) 的视觉型学习风格高达64.18%, 几近其听觉型或触觉型 (皆为23%左右) 人数的三倍。相反那些语文成绩较差的学生 (大多是男生) 其视觉型学习风格的比例远低于前者, 虽然其人数也多于其听觉型或触觉型 (说明视觉确是人脑接受信息的主要渠道) , 但比例却只有一倍多一点。这种现象该如何解释呢?

一.视知觉表象与语言发展

现代心理学已经发现, 对大多数人来讲, 语言功能、抽象思维功能主要定位在大脑的左半球, 而知觉物体的空间关系、情绪、想象、欣赏音乐和艺术等则定位于右半球。但这种两半球功能的单侧化并不是绝对的, 在一定条件下, 它们有相互补偿的作用。认知心理学还发现, 大脑皮层后部的枕叶区域是人的视知觉神经中枢。通过视觉通道获得并留下的有关事物的外部形象, 称为视觉表象。当视知觉表象出现时, 其上的血流量会有所增加, 在视知觉表象加工外部刺激信息时, 其上会产生相应的生物电活动;若损伤, 则病人就看不懂文字材料。而这一区域又正好位于顶颞前枕叶联合区 (调节感知思维活动的联合区) 。谢泼德字符旋转实验表明, 表象是一种独立的心理表征, 它是人的认知系统中表征陈述性知识的另一种重要方式。人在加工、处理以视知觉刺激信息或空间刺激信息为主的任务时, 往往使用表象进行认知操作, 而且会经历类似于对实物进行比较的过程, 即类比表征。那么, 位于联合区上的视觉中枢是怎样调节和促进主要位于左半球的语言中枢发展的呢?

尽管语言心理学研究认为, 语言获得是人类天生就具有的能力, 但一个人在学习与获得语言的过程中, 存在着一个关键期 (2~9岁) , 过了关键期, 学习语言就会变得很困难。因此, 在人脑存在着语言中枢的前提下, 要想促进其功能的发展, 必然要对其进行适时、适量和适宜的刺激。刺激得越多, 产生的语言就越多;刺激得越少, 产生的语言就越少。至于所产生的语言的水平, 则要取决于认知的程度。正如古人对于世界的认知一样, 年幼的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也是从一个个具体的形和象开始的。而他们的眼睛正是这些图形、图象、图式和形象性符号的第一捕获者。视觉型学习风格的人首先在数量上给予了语言中枢以较多的刺激, 其次, 在有效性方面, 可能得到了获得语言的良好环境, 包括声音、场景等空间刺激信息。而这些空间刺激信息的表征, 是必须通过视觉通道才能准确地加以完成的。斯卑林的第二个视觉信息登记模型告诉我们:当视觉信息被快速地扫描的时候, 会产生三种对信息的加工处理模式, 即视觉的刺激信息被转换成为声音信息、内隐的言语默诵和复述以及书写 (或口头) 的动作。这种感觉登记能把信息存储较长的时间, 并能够暂留感觉信息原有的直接的编码形式, 具有鲜明的形象性, 其登记与保留信息的容量较大。视觉与绘画、音乐和语言的关系由此可见一斑。

除此以外, 表象还具有很多能够促进认知发展的优点。首先, 复杂图像形成的表象具有层次结构, 而且其中的结构具有与表征对象相类似的结构特征, 说明它能够现实地表征客观事物的三维空间特征以及它们在各个纬度上连续变化的刺激信息。由于人们的工作记忆容量有限, 而表象特别适合在工作记忆中对空间信息进行表征, 所以当人们真正运用表象思索其研究的问题时, 会激活与该问题相关的重要知觉特征, 而不需激活指代这一问题的命题表征, 这可能会节省他的工作记忆空间, 有助于游刃有余地思考最为关键的问题。其次, 表象能够承接各种施加于它们的心理操作, 如对自己心目中的表象进行旋转、扫视或进行有层次的组织与划分。因此, 人们可以在其基础上进行任意的联想与想象, 或者以某种模仿原型为参照, 加以变化产生新事物;或者在脑中抛开某事物的实际情况, 想象而构成深刻反映该事物本质的简单化、理想化的形象;或者从两种或两种以上的事物中抽取合适的要素重新组合, 构成新的事物或新的产品;或者将一个领域中的原理、方法、结构、材料、用途等移植到另一个领域中去, 从而产生新的事物、新的原理、新的方法等等。这就是说, 借助于表象, 有助于人们进行抽象的推理活动。第三, 与知觉相比, 表象在没有特殊需要的情况下, 可能会更模糊、更概括, 或者说欠精确。这就使人们在使用视知觉表象来帮助自己记忆时, 不必记住所有的细节, 只需记住事物外部的某些典型的知觉特征, 从而实现快速记忆或者快速比较等等认知行为, 能够迅速地从整体上和大体上把握住问题。以上这些优点, 大大地促进了人们认知能力的发展, 从而大大促进了语言的产生和发展。

二.高中语文课程及其评价大多都是形象思维的产物

新课改以来, 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课本百分之九十以上的篇幅都是文学作品, 而文学作品正是作家在创作过程中对大量表象进行高度的分析、综合、抽象、概括, 形成典型性形象的过程。因为艺术形象层面是文学的主体层面, 是艺术表现的中心环节。对于写实型的作品, 由于它立足于生活, 以描写和表现人的现实生活为己任, 要求能在最直接的意义上满足人类“直观自身”的审美需要。因此细节描写要逼真;现象的真实必须与生活的逻辑相统一;对生活的表现追求客观性, 即作家在进行艺术描写时, 要以忠实于生活的态度, 让艺术形象本身去打动读者。既不编造生活中没有的东西, 也不表露自己的倾向, 而要用作品中的场面和情节本身去打动读者。所有这些特点和要求, 都决定了作家必须首先使用形象思维。对于抒情型的作品, 由于抒情是作者从主观内部世界入手, 去表现自己对现实世界的体验和态度, 它大多需要依靠凭借。客观抒情型的作品一般是通过对景物的逼真描写来实现的, 这里“逼真描写”的景物就是形象思维所凭借的形象, 描写的过程体现了思维的过程。主观抒情型的作品———无论是在具象描写的基础上“添枝加叶”, 用理想化的方式处理情节和人物以及景物 (如汤显祖《牡丹亭》) , 还是干脆丢开生活具象而采用魔幻形态, 以求理想可以驰骋、观念可以表达 (如《西游记》《封神演义》等) , 所采用的依然都还是形象思维的方法和过程。至于象征型的作品, 由于其写作目的是暗示一种哲理或观念 (包括理想) , 艺术手法上都采用象征 (又叫隐喻, 凡是表达某种观点或事物的标志或符号都叫做象征) , 因此它的艺术形象统统都具有意象性。既然意象都是“表意之象”, 其方法和过程也就必然都使用了形象思维。高中女生生理成熟, 情感丰富, 心理感受性较高, 第一信号系统的活动相对占优势, 细腻和敏锐使她们在接受和占有信息方面也占有绝对的优势。因此在文学作品的阅读和考查方面, 得分应该最高。

诚然, 高中语文课本中也有一些说明文和议论文, 它们大多都是运用逻辑思维的。但毕竟其数量极其有限, 而且其中有些篇目形象思维又首先得到运用, 如《劝学》《谏太宗十思疏》《南州六月荔枝丹》等。受“语文的外延与生活的外延相等”观念的制约和文学审美意识形态的影响, 对于中小学生这个特定的教育对象而言, 形象思维的较多运用也必然是教材编写的客观需要。语文如此, 其他学科都如此, 广泛使用的生活化教材即是明证。

教材选文这样, 教学方法和考试评价又如何呢?正如数形结合能够有效地解决某些数学问题一样, 语文教师在其教学中也常常利用图形、图像等等来解决一些现实问题。众所周知, 高考第一大题———作文已经十几年都没有写议论文了。

三.尊重客观规律, 发展形象思维

美国心理学家鲁道夫·阿恩海姆在他的《视觉思维》一书中提出了“视觉思维”的概念, 他说:“知觉活动在感觉水平上, 也能取得理性思维领域中称为‘理解’的东西。任何一个人的眼力, 都能以一种朴素的方式展示出艺术家所具有的那种令人羡慕的能力, 这就是那种通过组织的方式创造出能够有效地解释经验的图式能力。因此, 眼力也就是悟解能力。”他所谓的“视觉思维”, 其实就是通常我们所说的形象思维。不过他说的更直接、更准确:视觉其实就是思维, 思维过程中所具有的种种心理过程, 在视觉中同样存在:抽象、推理、分析、综合等等。抽象思维并非是把握事物本质的唯一方式, 形象思维同样也能够反映事物的本质及其规律。

既然形象思维有利于语文学业成绩的提高, 那么怎样才能促进学生形象思维的发展呢?

1.养成观察习惯, 丰富表象积累。

表象是思维的材料。没有丰富表象储存的大脑, 就像是干涸的池塘, 是没有任何生命力的。而观察是认识的开始。在教学中我们要尽可能地利用课本插图、教学挂图、音像材料、实物展示、社会调查、观察自然现象等方法, 使学生获得感性知识和情感体验。

2.创设教学情境, 激发想象和联想。

在语文教学中, 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与气氛, 善于把“白纸上的黑字”转化成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 在文章的空白处, 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爱因斯坦说:“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 因为知识是有限的, 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 推动着进步, 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

3.经常进行图文转换, 训练学生言象转换能力。

尽意莫若象, 尽象莫若言。在语文教学中, 让学生把现实生活中或者头脑中的形象, 用准确的词语或句子表达出来;在阅读或者写作 (包括日记) 中不时地进行画图和插图, 既能增强语文学习的情趣, 又能培养学生形象思维的能力, 我们何乐而不为呢?

摘要: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创设一种情景与气氛,善于把“白纸上的黑字”转化成学生头脑中活生生的形象,在文章的空白处,激发学生的创造想象。

语文成绩 篇2

写字,书写之功

众所周知,书写与口语表达一样,同是交流的重要渠道。说出话来是为了让人听明白;而写出字来是为了让人看明白。“书写规范,字迹清晰”是中考语文写字能力六点要求之首,同时“书写整洁”和“错别字”还占卷面3分!由此看来,写字这项基本功还包括消灭错别字和纠正错别字的能力及要求。因为《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对这方面的规定是:能正确书写3500个常用汉字。所以只有多写,多读,认真加以甄别,才能将这项能力掌握,也才能消灭错别字,做到书写正确无误。

积累,日久之功

我相信同学们对语文的积累一直以来从未间断过。从语文学科的特性来说,积累的途径虽然多种多样,但尽管已经步入初三,最原始首选的方法还是读、背、默。也许并不新鲜但极为有效,这是我们的祖先千百年来总结出的智慧精华。因为多读方能形成语感;多背才能积少成多;多默就能长久不忘。关键在于久而久之,由量变到质变,然后还可以推陈出新,逐渐就达到了“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的境界。另外,读、背、默是学习各种知识的基本功,不亚于武功,经过日久天长的训练,功夫自会上身,到那时将受益终生。我们熟知的大师级人物比如鲁迅、钱钟书、郭沫若等就是不仅具有过人的记忆能力,乃至过目不忘,而且具有超强的阅读能力,以致一目十行。而《20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规定的现代文阅读的第2、3、4知识点,文言文阅读的第1、2、3、4知识点均是考察积累能力的。所以初三学生面对大量的记忆和背默练习,不仅不能厌烦,而且要从严、从细,达到精益求精。

方法,应变之功

作为学生应该非常清楚,在解题时只要方法得当,问题往往迎刃而解。学习方法和解题思路是万变不离其宗的,因此更加需要我们在这方面多用一点心思。就《年上海市初中毕业统一学业考试考试手册》中规定的现代文、文言文以及写作的诸多知识点都是有规律可寻,有方法可依的。比如修辞手法、说明方法、人物描写、环境描写以及表达方式,结构语言等都各有特点且作用不同。只要我们认识其规律,掌握应对的方法,即使题型千变万化也可以应付自如。最切实的做法是,抛弃急于求成、一蹴而就的杂念,重视文本的示范作用,上好每一堂语文课。每遇到一个题型,一个知识点,都应该视为典型案例,抓紧不放,不仅搞懂而且学会;不浪费任何一次练习、测试的机会,运用学过的方法反复操练,以期达到真正掌握。

表达,严谨之功

目前不少学生都热衷于口头表达而疏于书面表达,可中考以及各种应试目前仍停留在笔试即书面表达的层面。即便有些学生已经意识到书面表达的重要性,但似乎也是更重视思路而不在意缜密表达。其结果是每次考试整张试卷东扣一分,西丢两分,成绩很难有明显的提高。正确的书面表达应做到:细致、周密,重点突出而言简意赅。

跨过语文考试成绩这道坎 篇3

影响学生语文成绩的四个维度

知识积累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基础。充足的知识积累,能助力考试,取得良好的成绩,更甚者对学生的一生都会产生重大影响。就语文考试来说,不仅背诵默写、字音字形、词语熟语、特殊句式等需要知识积累,而且阅读理解、语言运用、文章写作等也需要不断的积累。比如诗歌鉴赏题,很多同学都不知道怎样做。出现这种情况的原因,一部分是由于诗歌的文字内容没有读懂,题干的一些概念、提法理解不清,但主要的还是因为学生平时语文知识储备不足。知识积累并不需要多高的教学艺术,关键在于落实,只有一点一滴扎扎实实地记了、写了、背了,才能真正掌握,灵活运用。比如默写部分,只要肯下功夫,就能拿到全部分数,并不需要任何技巧。

心智提升是提高语文成绩的核心。很多师生都存在这样一个误区,认为学习语文并不需要太多的头脑和智慧。其实不然,语文需要极高的心智。很多学生常常抱怨好多文章读不懂;作文审题不准总是跑题,写不出深度,这在很大程度上都是因为学生的心智不足。克罗齐说得好:“要了解但丁,我们就必须把自己提升到但丁的水准。”只有把自己的思想、自己的心智提升到作者的高度,才能读懂作者的文章,体悟到其中的思想感情。当心智提升了,学生自然能“发人之所未发,见人之所未见”,文笔犀利,议论深刻。但前提是教师自己要有思想、有智慧,才能引导学生去思考,去探索重大的价值问题,可以通过阅读有思想、有深度的文章,尝试研究性写作等方式,培养理性精神和批判眼光。

技能训练是提高语文成绩的必要条件。关于应试技巧,已经是一个老生常谈的问题了,很多人认为比较俗气,但也不可回避。因为有些学生基础较好,文章也读得懂,但就是找不到解答思路,或者答案不周全,进而拿不到高分,对于这部分学生来说,技能训练是十分必要的。比如说文章某处在全文中起到的作用,首先要引导学生思考形式结构上的作用,从连接上下文、照应标题等角度分析;其次考虑内容表意上的作用,包括局部表意和全文主旨两大方面,如果是小说,还应注意到情节、人物、主题等;最后是对阅读心理的影响。按照这样的技巧教学,学生更容易找到方向感,有路可循。技能训练不仅是应试技巧,也包括学习的方法策略。教师要引导学生制定计划,掌握操作步骤,讲求学习的策略,真正学会学习。虽然技能是“有章可循”的,但还需要反复训练,经常反思,做到知行结合才会取得更好的效果。

阅历丰富是提高语文成绩的重要途径。这里说的“阅历”是指学生的阅读量、信息量,以及他们的人生经历。丰富阅历,就是古人说的“读万卷书,行万里路”。学生阅读实用类文本,往往会读不懂,感到茫然,这很大程度上是由于他们对这个领域太陌生,好多概念术语不理解。让学生写作,可是肚子里没有“货”怎么能写好,大概只能说些空洞无用的套话和废话。相反,如果学生拥有大量的素材、丰富的经历,写作时自然游刃有余了,而不至于搜肠刮肚、绞尽脑汁却无话可写。古人说的“熟读唐诗三百首,不会作诗也会吟”是有一定道理的。反观那些作文优秀的同学,他们都有一个共同点,就是热爱读书。

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内修外炼

清楚了影响语文成绩的四个维度,只是明白语文学习需要努力的方向,并不意味着就能提高语文成绩。语文考试讲的是知识、要的是能力,可是这些知识能力从哪来?只能是学生自己去读、去记、去练、去想。除此以外,并没有什么行之有效的方法。很多人常常讲各种学习方法、答题技巧,可是如果学生自己不去动手动脑,一切的方法技巧都难以起到作用。

如此说来,一些教师可能认为提高成绩是学生的事情,与教师关系不大,这完全是推卸责任的表现。学习固然是学生自己的事,但与此同时还需要教师“传道授业解惑”。在这过程中,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还有更重要的两个任务,就是激发学生学习动机、唤醒他们的学习热情、提高学生的学习动力和规范学生学习的程序、督促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指引他们走向正确的学习道路。

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简言之,就是要让学生爱上语文,为之痴狂。这就像每个孩子都幻想拥有魔法一样,真是一件戛戛其难的事。但如果没有学习动机,缺乏学习热情,学生很难有自觉勤奋的学习行为;没有唤醒主体的觉醒,没有触动学生的生命和灵魂,任何教育都是蹩脚的、拙劣的,所以必须要完成这项艰巨的任务。第一,要让学生感受到语文的魅力,引导他们体会文字的美丽、文学的魅力、文化的精深,用语文本身的感染力俘获学生的内心。第二,要让学生充分认识到学习语文的意义。语文学习从近期发展来说是为了应对考试,争取满意的分数,考取理想的学校。可是长期以来,由于语文不易拉开分数差距,学生对语文缺乏重视,考试时往往“靠天收”,完全是碰运气。教师必须改变学生的误解和偏见,让他们认识到要想考高分,是必须要下功夫的。无论是现身说法,还是榜样示范,对学生的鼓动激励都是必需的。语文学习从长远发展来看,是为了让我们的生活更加精彩。无论是获取信息,还是表达情思,无论是审美愉悦,还是人生觉悟,所有的一切都离不开语文,可以说语文为我们的人生打下精神的底色。而教师要做的就是让学生理解这一点,为他们描绘语文的美好前景。第三,要让语文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这就需要让学生从语文学习中体验快乐,获得成就感;从语文学习中获取丰富的知识信息,开阔视野;在语文学习中找到情感寄托,获得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获得智慧,找到人生的方向。只有这样,语文才会像呼吸一样,成为学生生命的一部分,须臾不离。

固化外在的学习行为。如果说激发内在的学习动机是为了提高学生语文品质,那么固化外在的学习行为就是让学生“动”起来,在实践中提高成绩,在实践中养成习惯,乃至成为一种天性禀赋。第一,是规范语文学习的程序。面对一篇陌生的课文,首先要让学生明确要学习什么内容,哪些是重点,该从哪些方面着手。对于不同类型的课文,譬如诗歌、散文、小说、戏剧等,知道按照怎样的程序学习。好比魏书生老师教给学生阅读一篇文章的“四遍八步法”一样,就是帮助学生规范一般的学习程序,掌握学习的操作步骤与要领。第二,要养成语文学习的习惯。俗话说,“习惯成自然”,一旦有了惯性,行动起来就相对比较容易。养成语文习惯,包括朗读的习惯、书写的习惯、阅读的习惯、写作的习惯、思考的习惯等等,但关键是持之以恒,时时处处都在学习语文,将它转化成一种自觉的行动。第三,明确语文学习的道路。指引学生在影响语文成绩的四个维度上下功夫,比如知识积累,要让学生知道积累什么、怎么积累,并且督促学生积累。还要传授一些具体的学习途径,比如学习文言文,应该怎么去学、需要读哪些书、怎样练习等等。这样既有大致的努力方向,又有具体的学习路径,双管齐下,使学生进入语文学习的化境,真正做到出口成章、妙笔生花。这样,学生在考场上,面对试卷,自然能游刃有余而踌躇满志。

笔者从教十几年,带领学生经历过无数的语文考试,有过拔得头筹的沾沾自喜,也有过落后垫底的狼狈凄惶,有时候教着教着觉得有所领悟,有时候教着教着觉得更加迷茫,究竟怎样才能站稳讲堂、驰骋考场,真的让人费思量又彷徨。笔者斗胆说出自己一孔之见,希望就教于方家,引发我们更多的专家和老师的思考与探讨,带领学生跨过语文成绩这道坎,走向语文的春暖花开。

浅议如何提高语文成绩 篇4

对口高考的试卷有选择、阅读、简答、应用文、语文综合学习活动 (对话设计) 、作文。涉及新课标中四个方面的内容, 即识字写字、综合实践活动、阅读和写作。从平时教学情况的调查卷面来看, 我们发现失分主要表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基础知识不扎实, 错别字太多

第1题是课文字词的辨音, 失分的主要原因是会写不会读, 第2题与第3题是考学生平时的积累, 多数学生错在把词义理解错误。许多学生不会识别病句, 不懂句子的成分及短语的类型, 也不明白如何来辨别修改病句, 比如, 句子成分杂糅, 词语搭配不当, 句子语序不当等。在简答及作文中都出现了常用的错别字。

2.阅读理解不准确, 答题不到位

阅读分析, 普遍出现的问题在于某些学生不能从整体上领悟文章的要旨, 捕捉重要信息, 因而出现了理解上的不准确, 造成答题的不到位。学生不能结合原句来谈, 也没有点出语言的特点。

3.表述不严谨, 词不达意

某些学生尽管也能领会到一点含义, 但表述能力差, 往往词不达意。从中也暴露出还有很多同学在平时的学习中只是一味地抄写, 从来都没有认真的做过思考, 所以不知所云。而普遍失分的原因还在于表述不严谨, 词不达意, 说了一大堆, 却连写什么内容还不知道。还有的同学, 甚至空白, 不会写。

4.写作基本功不够扎实

字迹潦草, 错别字多, 整篇文章看起来很乱, 给阅卷老师不好的印象。文章内容不能紧紧抓住主题来写, 其结构散乱, 选材范围狭窄, 缺乏创新意识。这次作文的要求是材料作文, 学生平时缺乏对生活的体验和感悟, 所以写出来的文章干巴巴的, 没有真情实感。

针对以上几种情况, 我以为可以结合我们的活动单导学的教学方式, 从教学的两个方面———学生和老师这两方面共同提高。

1.教师应是学生学习的“设计师”

前苏联教育家苏霍姆林斯基说, “我在课堂上要做两件事:第一, 要教给学生一定范围的知识;第二, 要使学生变得越来越聪明。”因此, 首先, 教师要熟悉教材教学大纲和国家课程标准要求, 一方面是真正地钻研教材、吃透教材;一方面要了解自己的学生, 了解学生的基本学习现状和学习需求。其次, 是根据教学每阶段的任务要求, 设计出学生自学方案。这个方案包括编制自学程序, 提供有关资料、信息, 对学习的中心内容有点拨、对有可能出现的问题如何解决应对, 等等。设计的自学“蓝图”越实用, 越有效。这样, 学生在使用活动单的时候就能明白自己课前自学的任务, 并按照老师的活动安排认真准备, 同时学生也就解决了基础知识的积累。对于不会的字词学生会将它们放在课堂上讨论解决。在基础知识学习的过程中, 我认为尤其要强调记忆的准确性, 因为在考试的时候很多学生不是因不会而失分, 有很大一部分同学是因为记忆的似是而非丢分的。例如, 作者的混淆, 课文的标题错误等, 克服这个缺点, 对于我们的学生来说, 也许能提高自己的考试成绩。

在课堂教学中, 要尽量少讲、精讲, 尤其不能满足于将一个一个的结论抛给学生和搞所谓的大运动量的题海训练。教师的主要职责是组织、引导、帮助、支持学生开展各种形式的自主学习活动, 要让学生自己去感悟、体验、内化, 并在这个过程中去习得直接经验, 使用活动单, 学生分小组讨论老师认真准备的问题, 学生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体, 在这个过程中, 学生应当依靠老师, 但不能完全于依赖老师。这样有利于他们自主自学, 有利于培养学生学习上的主动性、积极性、探究性, 有利于培养学生独立思考问题的能力、分析研究解决问题的能力和语言的组织和表达能力。这样, 学生对于试卷上的阅读理解题可以运用自己积累的经验去思考、去解决, 以此来提高阅读理解题的正确率。同时, 学生对于自己讨论的答案必须通过语言表达出来, 提高了他们语言表达能力的同时也提高了他们语文的综合素养, 比有意识地让他们提高表达能力要有效。

2.学生要走出课堂, 走向社会

实践证明, 光靠课本上提供的一点点知识, 学生是学不好语文的。在考试中, 学生身上表现出来的社会知识贫乏症是非常严重的, 在阅卷的过程中, 我们发现很多学生的题材几乎是一样的, 比如写关于父爱或者母爱的文章, 学习的作为就不外乎是自己生病, 爸爸妈妈送自己去医院、有什么好吃的就留给自己这样的文章……选材显得尤其贫乏。因此, 必须大胆地将学生引出课堂, 把他们引向社会、引向电视、引向图书馆………

高一语文学习方法:提高语文成绩 篇5

1.作为高中生,应该多扩充自己的阅读量。只有阅读量达到了一定程度,语文成绩才会有明显的提高。

2.如果想要提高自己的语文成绩,就应该上课多听讲,因为老师的经验毕竟比你多,他概括出来的一些做题方法和一些结论是很重要的。

3.文言文方面,应该多积累一些文言常识。因为高中的考试中不乏有一些固定的文言常识在考试中占有挺大比重的。把这些记牢,可以保证不会低分。

4.想要提高语文成绩,作文是一个重头大戏。课余时间应该多积累一些作文素材,然后多练笔。只要坚持就能看到效果。

5.练就一手好字的语文就成功了一半,你的字体会影响评卷老师对你的评分。因此练成一手好字十分重要。

语文成绩 篇6

关键词:课外阅读 语文素养 途径

培养学生广泛的阅读兴趣,扩大阅读面,增加阅读量,尽量少做题、多读书、好读书、读整本的书。逐步培养学生探究性阅读和创造性阅读的能力,多角度的有创意的阅读。利用阅读期待、阅读反思和批判环节拓展思维空间以提高阅读质量,从而提高语文成绩。

从近几年的中考看语文试题导向,内容逐渐趋于考查学生的综合语文能力,语文素质,而非单纯的课本知识。因此,要提高语文成绩,语文教师应拓宽以学校和教科书上的要求教语文的单一渠道,摒弃从纯语文的角度教语文、学语文。改变以学生语文能力水平衡量教师教学水平的片面做法。积极引导学生向各学科求知,从各种媒体吸取,向课外阅读要成绩。打破束缚学生头脑的条条框框,注重培养他们的创造个性,着力挖掘他们的创造潜能,努力提高他们的自创能力,培养学生养成良好的课外阅读习惯,走一条由课内学习延伸到课外学习的阳光大道。

首先,利用教材辐射课外,引导学生阅读中外名著

名著以其博大精深的思想底蕴和精湛卓绝的艺术特色而经久不衰,中学课本中涉及不少篇目,教师应该恰当地进行诱导指点,进而激发学生的阅读兴趣,不仅使学生窥一斑而视全貌,而且能够使学生自然地向外延伸,阅读整部作品,从而领略泰山之颠的风采,如学习《鲁提辖拳打镇关西》,教师应通过点拨与指导,引领学生探求其中的艺术内含与节选部分的精髓, 从而激起学生阅读《水浒传》的欲望·皮埃尔.克拉腊克先生说:“通过课堂讲解,要使作品在学生面前复活,使学生感到文章中思想脉搏的跳动,引起他们感情上的共鸣”。因此,一个善于驾驭课堂的教师就应该在阅读时加以指导,章节上加以启发,乃至于情节上抛出诱饵,引发学生读书的饥渴,慢慢地就能够使学生沐浴在名著的艺术熏陶中,受到来自课外作品的陶冶,并丰富其知识与阅历。

其二,丰富课外读物的同时,教师应严把读物的“质”和“量”

时下,学生的课外阅读现状令人担忧。一方面,学校的教育教学质量的评估,仍受应试教育指挥的影响,学生学业负担繁重,根本无暇顾及课外读物。另一方面,教师虽极力强调课外阅读的重要性,但家长普遍存在认识上的误区。急功近利的思想严重,认为课外阅读是浪费时间,荒废学业之举。再者,由于缺乏正确的引导,学生缺乏相应的正确的鉴别能力,不少学生沉迷于格调不高的“言情”“武打”或陶醉于一些品位低俗的“搞笑”书籍中,因此,重视课外阅读的“质”与“量”显得十分重要。同时,我们也应清醒地认识到,无论怎样加大“量”,与古今浩如烟海的知识宝库比,学生阅读的作品不过是“沧海一粟”。学生对于阅读作品,即使是背诵的滚瓜烂熟,理解的透彻透底。也不能满足学习生活中所需的“营养”。虽然课外阅读能够弥补课内不足,能够拓宽知识面,同时也能增加学生的见识,但自古以来,皓首穷经、忙碌终生而无为者也大有人在。如此沉痛的先例不能不使我们深思。况且,时移世易,知识的积累,科技的进步,要求我们不仅要讲求知识的深度,更应讲求其广度。学生不可能也不应该全力倾注于语文一门学科。这样在有限的学习语文时间内,对阅读的“质”与“量”就提出了更高的要求,要求教师必须对课外阅读加以规范。如:在某段时间内,可规定课外阅读的必读篇目,选读篇目,能让不同程度、水平、兴趣的学生都能从课外阅读中得益、提高。每学期可开展介绍中外名著中的经典作品或当前具有影响的新人新作等。引导学生涉猎更宽广的阅读范围。做到多读书,读好书,以课外阅读促进课内的学习,提高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语文教师必须站得高,看得远,总体把握学生阅读的作品,严把阅读质量关,才能使课外阅读与课内学习并举,才能拓展视野,促进思维,提高素质。

其三,努力做好课外阅读笔记

学生语文素质的提高除去不断加强课外、课内学习,虚心向老师请教外,自身的努力,自我总结、自我提高是十分重要的。而做好阅读笔记正是不断提高阅读水平,提高学生语文素质的重要途径之一。所谓阅读笔记,就是要对所读作品浓缩其情节,提炼其思想精髓,概括其人物特征,反映自己的阅读体会,可以写成漫谈式,专题式,纲目式等等。写阅读笔记可以帮助同学积累知识,巩固阅读内容,提高读与写的能力。“不积跬步,无以至千里,不积小流,无以成江海”。丰富的知识来源于平时点滴的积累,这点滴的知识从何而来?学生读完一篇作品概括其作品的情节,主题与感受,把这些记下来,记得多了就会产生写作思想的认识飞跃。再者,无数的文化精髓积存在他们的脑海中,他就会在有意无意中接受其熏陶,体会到作品的内涵,明白了人生的真谛,懂得了如何做人。当然,写阅读笔记对写作能力的提高就无需赘言了。

中学文学教学的目的是让学生“考察并自觉掌握一个社会或个人的信念、价值观”。 “帮助学生更清楚地明白,为什么他们成为他们这种人,为什么他们要相信他们所相信的,为什么他们要做他们所做的,以便使他们无论对自己或是对别人,一切举止行动都能更明智、更周到和更有同情心”。广泛的科学的课外阅读不仅补充了语文课内教学的不足,而且可以承担这一使命,我们做语文教师的为何不把它应用到教学实践中呢?课外阅读能促进学生写作加强,提高语文成绩,提高学生的语文素养。

浅谈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方法 篇7

一、努力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课堂是教学的主阵地, 我们教师只有向40分钟要质量, 才能确保学生学得快乐、学得轻松, 而不是一味地挤压学生的课余时间, 反复做各种练习题, 搞得师生疲倦不堪、事倍功半。那么怎样提高语文课堂效率呢?

1.弄清三个问题

教师首先要明确一节课的目标, 即教什么;第二要设计恰当的教学方法, 即怎么教;第三要把握好时间, 即用多长时间教。从而有的放矢地组织教学, 突出重、难点, 合理分配教师活动和学生活动在一堂课中的比例, 注重设置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学习知识、提高能力和促进思维真正起作用的时间, 保证教学的实效性。

2.创设课堂情境, 激发学习兴趣

“兴趣是最好的老师”这个道理谁都知道, 我们教师应想方设法创设合适的情境, 营造良好的课堂气氛, 来充分调动学生的参与意识、求知欲、思维能力, 保持学生积极的学习态度, 挖掘学生的潜能;要充分利用板书、朗读、多媒体以及灵活的教法, 使学生爱学、乐学、会学。

二、大力重视课外阅读积累

一位学者说过:一个人的精神发育史, 应该是一个人的阅读史, 而一个民族的精神境界, 在很大程度上取决于全民族的阅读水平;一个社会到底是向上提升还是向下沉沦, 就看阅读能植根多深, 一个国家谁在看书, 看哪些书, 就决定了这个国家的未来。特别是对于学生来说, 没有读书的积累, 提高阅读能力是有很大难度的, 提高语文成绩难度就更大了。

我希望每一所学校、每一位教师都重视学生的课外阅读和积累。先把课标上推荐的书目督促学生都认真读了;再把课标上建议背诵的诗词、美文, 带领学生背了;然后充分利用课前十分钟推荐、朗读美文给学生听。另外, 一定要专门安排阅读课, 小学阶段可以先从读作文书开始, 毕竟还要考试, 指导学生一种类型一种类型地读作文, 多读几篇, 教师点拨讲解写法, 相信会起到立竿见影的作用。

养成学生写日记、写教学随笔的好习惯, 培养学生认真观察, 用心思考, 注重积累的好习惯, 不管他写多写少, 只要学生说真话、实话、心里话就要大力表扬、鼓励, 引导学生关注现实, 热爱生活, 积极向上, 表达真情实感。 (课标语) 这样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还会发愁作文吗, 还会愁写不好吗?阅读和作文水平提高了, 语文成绩想不提高都难。

三、注重考前答题技巧指导

要想提高语文成绩, 教师一定要对学生做好考前答题技巧指导, 帮助学生尽可能地向考卷要分数, 尽可能地降低失分率。语文考试考查的内容包括方方面面, 不仅考查学生基础知识的掌握和学生的阅读理解能力, 还要考查学生书面语言的表达能力:语句是否通顺、符合逻辑, 答题思维是否缜密, 是否具有良好的语文素养, 书写是否工整等, 因此我认为教师应从以下几方面加以强调:

1.书写一定要规范、整洁、美观

新课标中对写字强调得更多了, 要求学生养成良好的书写习惯, 掌握基本的书写技能, 提高书写质量, 按照规范要求认真写好汉字。而且现在好多专家已经大力提倡语文要增加5~10分的卷面分。我们教师必须对学生讲清书写的重要性, 在平时的考试中有意识地加分、扣分, 促使学生引起重视。

2.指导做阅读题的方法

我经常这样打比方, 阅读题就像摆在你面前的大餐, 需要的就是你细细嚼一嚼, 把它咽了。具体方法是:从题目入手, 逐字逐句细读材料, 弄清每个自然段的意思, 找出中心句、关键句或者过渡句, 然后梳理文脉, 筛选信息, 代入问题, 确定范围, 前后推敲, 磨练语言, 最后正确答题。需要注意的是一定要准确审题;回答问题要联系原文;学会分项回答;能用原文回答尽量不要用自己的话概括, 避免表述不准确。

四、积极开展语文实践活动

课标指出:语文课程是一门学习语言文字运用的综合性、实践性课程, 应在语文实践活动中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学校应营造学习语文的良好氛围, 比如, 安排“读书月”系列活动、开展课本剧汇演、演讲赛、中华好诗词、汉字听写大会、校园作文选编、口头作文等语文活动, 促使学生自觉、主动、饶有兴趣地学习语文。班级也应营造积极的语文学习氛围, 尽量做到“四重视”: (1) 重视竞争:如开展学习小组竞赛活动, 进一步增强学生的竞争意识; (2) 重视互助:如开展一帮一结对子活动; (3) 重视写作:如每学期编辑优秀作文集、精选文摘、优美语段集萃等; (4) 重视调查:鼓励学生分小组走出教室, 走进社区, 走向社会, 进行调查, 写出调查报告。让我们学校、教师通过多种形式的语文实践活动, 为学生打造另一片明朗的语文天空。

参考文献

[1]周成平.新课程名师教学100条建议.中国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5-06.

[2]曹明海.语文教育智慧论.青岛海洋大学出版社, 2001.

帮助差生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途径 篇8

一、改变观念, 表扬为主, 激发差生“想学”的愿望

如果学生有学习欲望, 有学习动力, 那么从事学习和思考更为有效。课堂教学包括认知因素, 又涉及情感因素, 如果认知有了情感的滋润, 那么大脑就由被动进入主动。

有的语文教师常把学生一次两次的成绩考得不理想, 就否定学生的学习水平, 觉得这个学生是无法学好语文的, 从而把学生的潜在能力忽视了。在这种想法支配下, 教师对学生丧失信心, 无形之中学生的学习激情就会受到压抑和摧残, 久而久之, 恶性循环, 学生的学习成绩始终无法提高。多年教学实验证明, 许多差生的问题不是在于智力差, 相反有些差生的智力非常突出, 关键是缺乏信心, 缺乏应得的关心和帮助。所以, 教师在平常教学工作中, 帮助差生树立学习信心, 只要取得一点点的进步, 就要表扬, 从生活上学习中多关心爱护, 对他们的思想状况和学习困难及时做出诊断, 不失时机地激发他们产生“想学”的强烈愿望, 如上课提问不忽视差生, 耐心解答差生的提问, 加强批改差生的作业等。

二、因材施教, 培养学习兴趣, 引导差生“爱学”

1.注意理论联系实际, 培养差生的学习兴趣。

教师应尽可能地多组织一些丰富多彩的活动, 如劳动、参观学习、观看影视, 启发他们观察生活, 积累素材, 辨别是非, 激发他们的写作兴趣。组织秋游可以一边和学生们欣赏美好秋色, 一边教给他们学写即兴散文的方法, 或从某一秋色表现更深一层的含义, 如从满地落叶的献身精神联想到那些退而不休, 默默无闻地作奉献的老干部、老工人, 从遍地金黄色果实谈论“春华秋实”这个成语表现在人生上的哲理。这样, 在自由活泼的气氛中, 在领略大自然美丽风光的同时, 差生的写作兴趣便会油然而生, 写作知识也随之得到补偿。

2.制造成功的机会, 让差生享受到学习的乐趣。

兴趣的来源是克服困难, 并得到肯定。差生每取得一点成绩的进步都要比别的同学困难许多, 考虑到这一因素, 在语文教学当中, 应当为差生在课堂中制造获得成功的机会, 比如设计一些通俗易懂的问题、作业, 让差生轻松对答, 专门为他们考试成绩进步设立一个进步奖。总之, 看到差生即使有小小的进步, 就要及时给予肯定表扬, 让他们享受成功的喜悦, 进而鼓励他们树立自信心, 激发他们学习的兴趣。

三、针对差生, 降低难度, 让学生感到“能学”

1.从浅显入手, 由易到难。

教师备课时, 要深入研究教材, 从浅显入手, 由易到难, 让学生在当堂就能消化吸收。如果难度过太, 学生听不懂, 理解不到, 学习语文的兴趣就会慢慢消失。所以, 为了帮助差生, 让他们感到“能学”, 传授知识的密度要精减, 对知识点的发挥要适可而止, 避免盲目加深难度, 要让每位差生均能达到语文教纲要求的范畴。

2.讲清概念, 抓住本质, 辨析异同。

差生对语基的理解往往只有片面的模糊的感知, 缺乏对内在联系的理解和辨析异同的能力。因此教学中, 应讲清各个知识点的概念, 再从不同角度分析内在联系或异同点, 如讲名词、动词和形容词时, 先讲清这几种词类的概念和主要语法特点, 再分析它们的区别。

3.激活课堂, 突出重点。

差生的注意力不易长时间集中, 因此, 应充分运用多媒体教学, 创设轻松、活泼的课堂, 牢牢吸引住差生注意力, 并把讲课重点和关键的地方穿插其中, 使学生每学必得。如《白杨礼赞》侧重讲清“象征手法的运用”, 讲解《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重点讲清楚“驳论”这一知识要点等。

4.挖掘潜力, 化难为易。

教师备课时不仅要备教材, 备教法, 还要备学生, 针对不同层次的学生设立不同的内容。特别是针对差生, 要把难点简单化, 运用分解法, 逐层剥离, 化难为易。同时, 要挖掘潜力, 让差生参与其中的讨论、分析, 以达到浅易自通的目的。让差生掌握阅读不同文体应侧重理解的知识要点, 如记叙文的内容和表现形式、记叙的线索和材料的选取、各种表达方式的运用和语言的特色; 议论文的结构、论点提出的方式、论证采用的方法;说明文的说明对象、抓住特征说明的方法, 说明的次序等文体知识。通过有关课文的讲授, 在他们头脑中形成紧密联系的知识网络。

5.循环反复, 不断巩固。

由于差生注意力不集中, 基础相对薄弱, 各知识点联系松散, 知识的巩固率较底, 成绩难以提高, 即使所教的知识很浅显, 也不要指望差生一次就能学会, 特别是基础知识的教学, 必须循环反复, 不断巩固: (1) 先复习, 再学习; (2) 每周坚持一小测; (3) 每月坚持单元或阶段总结复习; (4) 过关测试; (5) 不断巩固———讲授新知识应不断复习巩固以前学过的知识, 以达到新旧内容同时掌握的目的。

四、帮助差生改进学习方法, 让差生由“能学”变为 “会学”

首先, 跟差生弄清楚学习的五个基本环节是什么, 以及五个环节在学习中的作用和相互联系。

预习是学生对教材新知识的初步探讨, 为教师上新课做好准备;听课是学生对预习内容进一步理解和掌握的关键, 知识网络的编排、重点和难点的解决都要在这个环节完成, 也是学生提高成绩最有效的时间点;复习是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是听课的进一步拓展延伸;作业是运用知识解决问题的体现, 以达到融会贯通的目的; 检测是检查学生阶段学习情况, 评估是否完成既定的学习目标的方法。通过这五个环节, 学生在头脑中就形成了实践作用的知识链。在语文教学中, 差生只有弄清楚了学习的这五个环节, 才能遵循 “先预习后听课, 先复习后作业, 先课内后课外”的常规学习原则, 才能在学习中具体做到“精力该集中何处, 思维活力如何加强”的定时定量的具体要求。

其次, 开展学习经验讨论会, 让差生在讨论中整理出适合自己的学习方法, 掌握学习技能。比如说作文, 是差生最头痛的问题, 如何提高, 方法很重要。

五、课前检查、课后辅导, 及时矫正, 进一步使差生提高学习成绩

在平常的教学工作中, 教师要注重课前检查, 课后辅导, 在检查与辅导中发现问题。如果是绝大多数学生的问题, 就要抽些空余的时间进行集体讲解。如果是少数学生存在的问题, 则需要进行个别辅导。差生记忆力不好, 反应能力慢, 导致他们对语文教材的感知、理解、 记忆困难且慢。要提高他们的成绩, 必须采取科学的方法, 制定目标措施, 增加辅导时间, 加强阅读积累, 加强考评练, 这样才能达到理想的要求。

六、培养差生良好的学习习惯

学生具有良好的学习习惯, 就能提高语文学习效果, 有些差生智力水平并不低, 主要是学习习惯欠佳, 看错题, 写错字, 粗枝大叶, 马马虎虎, 作业潦草, 作文敷衍了事, 因此学习成绩老是上不去, 如果教师忽视学生良好学习习惯的培养, 那教学就会事倍功半。

综上所述, 只有通过以上六条途径的实施, 引导差生喜欢语文, 热爱语文, 学会学习语文, 让学生做到“想学、爱学、能学、会学”, 才能真正提高差生的语文成绩。

摘要:提高差生语文成绩关键在于正确认识差生, 关注差生, 用正确的措施和方法引导学生喜欢语文, 热爱语文, 学会学习语文, 真正让学生做到“想学、爱学、能学、会学”, 进而提高语文成绩。

语文成绩 篇9

一、对洋思教学经验的思考

洋思中学在二十多年的征程中凭着朴实、踏实、扎实, 依靠创新一步一步走向今天的辉煌。从“当堂完成作业”到“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教学模式的形成, 从“没有差生, 只有差异”到“没有教不好的学生”新的教育观念的提出, 这一切无不体现着洋思的创新意识。

课堂教学“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 是洋思教学思想的主体, 这无疑是对传统“满堂灌”模式的挑战, 改变一味地由教师讲、学生听的课堂教学中的家长制作风, 这体现了课堂教学的民主意识。这样的模式, 学生主动参与, 发言踊跃, 大部分作业当堂完成, 老师讲得很少, 只是对学生的自学进行点拨、指导、释疑, 凡学生通过自学已会的内容, 就大胆地不教, 这样, 学生的主体地位得到了充分的体现。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因材施教原则的具体体现。通过学生的先学, 然后教师对学生先学的内容进行调查研究, 通过信息反馈, 及时掌握学生对各知识的认知水平, 了解他们的思想活动、学习方法的掌握等实际情况, 这样教师才会明白当前教学的起点在哪里, 有了这个起点, 教师便于遵照“由浅入深”“由近及远”的规律来组织教学活动。因为教师已经知道学生“浅”在哪里, “近”在哪里, 这样才能往“深”处、“远”处指引。正如蔡林森校长所说的“整个课堂教学体现了实事求是, 有针对性地解决问题, 有什么问题解决什么问题”“这样老师教学的调子也就不会太高, 是教学的对症下药”。而事实上, 我们不能真正地做到因材施教, 这一点, 洋思人的“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模式, 为我们提供了光辉的典范。

二、“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 是传统的“启发式”教学的成功实践

在“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中, 教师的教很是讲究, 洋思课堂老师的教, 不是只是讲题, 或只是找出答案, 而是在教师的引导下寻找规律, 真正让学生知其所以然。教的方式, 都是让已掌握的学生先讲, 如果学生讲对了, 教师肯定不去再加以重复, 讲得不完整, 没有深度, 教师作必要的补充;讲错了的, 教师就更正。这里, 教师只是启发、引导, 该导时导, 当讲处讲, “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 教师注意精讲的重点、难点和关键部分, 使学生透彻理解, 融会贯通, 举一反三。老师的教, 不是把教材完全嚼烂, 一口一口地喂给学生。一堂好课, 犹如画家画花, 独画一枝, 留点天地, 让欣赏者去遐想;诗人作诗, 言有尽而意无穷。洋思人做到了这些, 老师的教, 总是言简意赅, 给学生留点思考余地, 不越俎代庖, 而是给学生一点自己动手的机会, 引而不发, 激励学生的首创精神。洋思的教, 是“点石成金”, 这里, 老师给学生的不是金子, 而是“点金的指头”, 有了这样的“指头”, 才能使学生的知识仓库里堆满“金山”。

三、将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在实施语文课程标准中进一步发展和完善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体现了诸如主体性教育、合作教育、掌握性学习等先进的教育思想和教育理念, 也体现了素质教育的要求, 具有独特的风格和效果。从语文教学来看, “先学后教, 当堂训练”的教学模式虽然依据语文教学特点细化为不同课型的教学模式, 但与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有距离。其主要原因有四个方面:一是在语文课程目标的构建上, 洋思课堂教学模式忽视了情感体验在语文学习中的作用。二是从课程资源的开发来看, 洋思课堂教学资源相对贫乏。洋思课堂教学资源、学习资源都不能满足教学要求, 其教学形式比较单一;从语文教学程序的设计来看, “语言的运用和实践”型课堂模式尚未形成, 或者说, 未形成适用的教学模式。三是从教学内容来看, 洋思教学模式尚不完备, 没有“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将“口语交际”和“综合性学习”放在重要位置, 目的是培养学生的语文实践能力, 集中体现了语文课程的性质和特点。洋思的语文课堂要适应要求, 其教学内容也要进一步扩大。四是从课程评价来看, 洋思课堂教学的评价方法比较单一。突出语文课程评价的整体性和综合性, 要从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几个方面评价, 以全面考察学生的语文素养。语文学习具有注重情感体验和感悟的特点, 因而量化和客观化不能成为语文课程的主要评价手段。

四、发展和完善洋思语文课堂教学

语文成绩 篇10

一、造成初中男女生语文成绩差异的原因

1.从感受方式分析

初中男女生对事物的感受方式不同, 主要表现在记忆方式、思维方式以及语言方式三个方面。在记忆方式方面, 男生具有较强的抽象记忆能力, 在掌握知识时偏向通过理解进行记忆, 喜欢通过对问题的追究和探讨来掌握知识, 女生则具有较强的形象记忆能力, 在知识掌握中以形象记忆为主。语文是以读、写、背为基础的学科, 由于初中语文的学习还处于知识积累的阶段, 尤其注重阅读、写作和背诵, 学生需要通过大量的阅读来增强对文章的理解, 通过背诵达到对字、词、句、段的把握, 在阅读和背诵的基础上展开写作, 而写作则要求用生动形象的语言进行描述。值得说明的是, 生动形象的词汇根源于大量的记忆, 在需要的时候从大脑中抽取合适的信息, 从而落实到写作中。由此可见, 想要学好语文, 形象记忆显得尤为重要, 而以形象记忆为主的女生则占有较大的优势。在思维方式方面, 男生偏向于逻辑思维, 喜欢在一环套一环的层层深入中展开对问题的讨论, 探究的魅力正在于此, 而女生则偏向形象和感性思维, 形象和感觉则是对事物的最直观感受, 而语文学习的最初正在于感性的阅读, 在阅读中体会作者的感情, 感知人物的形象, 进而升级到对主题内蕴的把握。写作亦是如此, 写作就是勾勒形象和表达感情, 这需要形象和感性的全程参与, 在这一点上, 以逻辑思维为主的男生略显无奈。在语言表达方面, 当然是越生动、越形象越好, 这正好是以感性思维为主的女生的强项, 女生的表达能力总体上优于男生, 再加上长期的语言表达能够很好地锻炼表达能力, 因此, 在语言表达方面, 女生也优于男生。

2.从生理学角度分析

科学研究表明, 大脑左右半球的功能分工大体上是左半球负责语言思维, 右半球负责非语言类思维。男女生的大脑活动存在着区别, 具体表现为大脑两个半球的反应部位以及发展与成熟的速度不同。就反应部位而言, 男生的左半球掌管语言思维, 右半球掌管非语言思维, 而女生的语言思维和非语言思维则由两个半球共同控制, 功能的分工并不明显。由于两个半球的发展速度不同, 因此左右两半球分工较为明显的男生显然受到的影响较大, 而分工不太明显的女生则受影响较小。从发展与成熟的快慢而言, 男生大脑的右半球在六岁的时候就已经发展得比较专业化了, 也就是说, 男生在六岁时就已经具备了较为专业的思考和逻辑能力, 但掌控语言思维的左半球发展较慢。而女生则相反, 左半球开发较快使女生拥有较强的语言思维能力。因此, 男生在抽象和逻辑思维方面比较占优势, 而女生更倾向于语言类活动。较强的语言思维能力帮助女生在学习语文时能够对语言有独到的领悟, 并将语言串联起来把握文章的含义, 男生却有些望尘莫及, 这是初中男女生语文成绩差异的又一原因。

二、针对初中男女生语文成绩差异的对策

1.改变教师对语文学习性别差异的观念

在传统的教学观念中, 男生偏向于理科的探索, 女生更喜欢文科的学习, 教师多鼓励男生以理科学习为主。然而, 随着时代的发展, 教育不再提倡只攻一个专业, 社会需要的是多方面能力共同发展的综合型人才, 女生要加强理科方面的学习, 男生也要加强文科方面的熏陶。语文作为文科学科中最基础的一门学科, 同时扮演着工具性的角色, 更需要每个人的学习和掌握。通过学习语文知识, 能够提高语言运用能力, 并陶冶情操, 因此, 语文教师要转变语文学习中女生优于男生的观念, 用每个学生都平等的观念帮助每一位学生认真学习每一门学科, 为社会培养出各方面全面发展的综合型人才。在教学策略方面, 教师应根据男生的特点制定一系列教学方案, 例如针对男生不喜欢记忆和背诵, 可以采用竞赛或接龙的方式, 让学生在紧张而愉快的氛围中主动获取知识, 还可以开展小组合作学习, 不仅有利于学习基础知识, 还能培养和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另外, 教师也可将男生占优势的逻辑思维和创造性才能运用到语文教学中, 例如在学习一篇课文时, 教师打破思维定式, 为学生设置开放式结局, 鼓励学生发挥创造性和想象力, 从而提高学习语文的兴趣。总之, 教师要扭转传统观念, 采取多种措施帮助男生学习语文, 不仅能够充分肯定他们的逻辑思维和创造能力, 而且也将大大提高他们学习语文的兴趣。

2.根据男生的特点设计教学

男生和女生相比较而言, 大多数男生具有好动的特点, 往往不能在安静的环境中去用心感受一篇文章的魅力, 更不要说写出一篇好的文章。针对这一问题, 教师应在教学方法上有针对性的改变。在习惯培养上, 教师要注重培养学生脚踏实地、认真细心的习惯, 在课堂上注意观察他们是否在认真听课, 并重点检查他们的作业, 督促他们踏踏实实地学习语文, 及时帮助男生改变粗心浮躁的毛病, 从习惯上逐渐培养他们的认真与细心。在课堂氛围上, 改变以往古板沉闷的课堂气氛, 营造轻松愉悦的环境, 帮助男生了解语文的魅力。可以在墙壁上张贴与文章有关的内容, 例如, 张贴相关的风景名胜、人文景观图来吸引男生的注意, 并针对每一课的内容进行专门设计, 引入多媒体教学, 将音乐、美术等融汇到教学中, 使课堂变得更加活跃, 激发学生学习语文的兴趣, 同时在回答课堂问题时也要重视男生的发言, 为他们提供更多的机会, 并加以引导, 帮助他们充分表达自己的思想。此外, 教师还可以选择一些著名作品开展男女生辩论赛和知识对抗赛等形式的活动, 在比赛中提高男生学习语文的热情。同时还可以欣赏一些优秀电影, 鼓励学生写影评和观后感, 也能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

三、结束语

浅议提高语文成绩的有效手段 篇11

经过一次又一次的试卷分析、考情分析,发现不是学生能力的差异,而是学生没有认真地阅读试卷、没有很好地利用试卷上的有效暗示信息。以下展示笔者的一些发现。

一、细致审题,考场取胜的不二法门

审题是做题的关键步骤,审题不到位就会答非所问,马失前蹄。试卷的任何一个版块、任何一道试题都要审题。“磨刀不误砍柴工”,千万别在审题上节约时间。

一审考点、题型

每一个教学版块都有相应的考点设置,比如诗歌版块会涉及到形象、语言、表达技巧、思想感情等考试内容,那么在审题的时候先要明确的就是该题对应的考点是什么。

有些题干是很明确的,如:“颈联运用了哪两种修辞手法?请简要分析”,一看就知道是表达技巧的考查;但有的题干比较隐晦,需要适当转换才能明白,如:“诗的一、二两联反映了作者怎样的生活状态?”,如果只抓“生活状态”会找不到方向,将它转换为“诗的一二两联反映了作者的哪些生活状态?”这其实是关于“内容要点概括”的考查。又比如“颈联描写的景物有何特点?”和“颈联描写景物有何特点?”看似一样,其实相差十万八千里,前一问考的是景物的形象特点,后一问考的是表达技巧中的描写手法。

只有审清了试题的要求,才能事半功倍,言简意赅地回答问题。

二审限制性、暗示性信息

每一道试题除了可以确定考点以外,还有很多限制性、暗示性内容。留意这些内容,会帮助考生节约答题的时间、提高答案准确率。

如:《上善如水》中有这样一问“本文写的是都江堰,但不以描写见长,请具体说明它在艺术表现上有哪些特色。”如果只抓“艺术表现”那么考虑的角度会很广,仔细读题“不以描写见长”,“描写”是一种表达方式,那么它没有采用描写这种表达方式,它采用的表达方式又是什么呢?这会是答案的一个考虑方向;再看“具体说明”,那么在组织答案的时候要结合内容进行分析;“哪些”说明艺术表现不只一种,根据分值6分,初步判断至少有三种艺术手法,除去表达方式,还要考虑表现手法;三种手法加分析就是完美的答案组织。

又如:《木鱼馄饨》中“结合散文内容,简要分析老人这一人物形象”(4分)和《行脚人·黄昏》中“请简要概括行脚人的性格特点”(4分),两道题都是考查散文中的人物形象,但具体组织答案时各有不同,《木鱼馄饨》要由文本内容的分析得出人物的特点,而《行脚人·黄昏》只要概括,这是一个不同;《木鱼馄饨》是人物的特点,而《行脚人·黄昏》是性格特点,这是第二个不同。

总之,小题目中有大世界,细致审题,才能笑傲考场。

二、注解材料,答题有效的最佳助手

试卷上有时会出现一些平时考卷上没有的材料,這些材料看似无心的点缀,实际上是命题人的良苦用心所在。考生如果能够做个有心人,读懂命题人的用意,自然也会有一个讨喜的成绩。

如诗歌鉴赏题后面不是每次都有注解,但一旦有注解,那绝不是形同虚设的摆设。

《汉宫秋·梅》(晁冲之)底下有“注”:1、晁冲之:北宋词人,因朝廷党争遭贬,后隐居阳翟具茨山;2、东君:司春之神;3、玉堂:指华贵的宫殿。这三个注解,其中2、3是帮助理解词内容的,注解1中的写作背景介绍相当重要,回答第三问“词的下阕借梅花寄寓了词人怎样的思想感情?”要回答“表达了词人对官场的厌倦以及对隐居生活的向往。如果没有看到注解,答题的时候就不会那么准确。

又如《面包》小说阅读的最后有这样的注解:①活尔夫冈·博歇尔特:西德废墟文学的先驱和重要代表作家。小说《面包》写的是一战后人们在饥荒处境中的生活。这一注解交代了文章的写作背景,对于准确理解小说的主旨相当重要。文后考查:小说的主题是什么?请结合全文分析。如果没有留意注解内容,学生很可能站在男主人的角度展开批评,而不能正确理解此文的主旨是:通过饥荒中妻子维护丈夫尊严并为他省口粮的小故事,不但表现了患难与共的真情,也歌颂了二战后饥荒中,人们相互砥砺相互关爱的精神。

总之,无论什么题材,只要出现了注解,一定不能视若罔闻,它肯定是指点迷津的最好帮手。

三、相关试题,答案组织的关键元素

有的时候学生理解了文本,但在组织答案的时候因为与参考答案表述不一致而导致失分,关键还在于学生没有掌握答题的窍门。命题人都对文本非常熟悉,所谓的参考答案也是命题人提供的,所以我们要学会充分利用命题人提供的信息去组织答案,只有这样才能万无一失。

比如朱大可的《中国的孝道》,有这样三问:1.请概括本文的论述思路。2.文章第二段中“变种”的表现有哪些?3.从全文看,作者认为真正的“孝”应当是什么样的?在回答第一问的时候就能利用第三问的题干:最后一层是论述类文本中的解决问题环节,我们可以将答案组织为:最后作者提出孝的正确做法(真正的孝应当是什么样的)。

再比如,欧阳修的《梅圣俞诗集序》中,考“诗人少达而多穷”的“达”的含义;能分别说明梅圣俞“穷而后工”的“穷”和“工”的一组;翻译句子“然则非诗之能穷人,殆穷者而后工也。”这几道题的关键都在于对“穷”字的准确理解,这儿的“穷”不是贫穷的意思,那么应该如何理解呢?即使没有把握的同学也不用着急,试卷上有现成的答案告诉我们,在关于原文内容概括分析的选项中,有这样的选项“欧阳修提出了穷而后工的观点,世间所流传下来的诗,大多是出于古代困厄之士之手,而且诗人越是困厄,写出来的诗就越高妙。”这里明确告诉我们“穷”的意识是:困厄(不得志)。那么与穷相对的“达”就是“得志”的意思,翻译中的关键词“穷”困厄、“工”高妙,都是现成的,且保证正确。

语文由于主观性强,答案不像英语和数学那么客观、直接,将学生对语文的兴趣一点点地磨灭。作为老师,我们要帮学生重拾信心、点燃希望,教会学生有效利用试卷上的暗示性信息,让学生在语文的海洋中游刃有余。

家校合作提高学生语文成绩的研究 篇12

关键词:家校合作,语文成绩,学生

目前,世界各国的小学教育都普遍认为,儿童教育需要各方面综合性的配合与支持,特别是家校合作对儿童的教育尤为重要。精心创建家校合作可以提升学生的学习成绩,作为一名小学语文老师我更加关注的是,怎样家校合作,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在此,就有关语文学科方面所采取的策略作如下探究。

一、建立互动平台,保持家校良好沟通

首先,学校要为学生建立详细的资料档案,档案应包括学生的姓名、年龄、属相、家长姓名、文化程度、爱好、职业、经济收入、对孩子的培养目标、联系电话、QQ号等。这些信息的掌握,可以使老师与家长保持良好的沟通,有利于教师针对不同孩子的特点进行帮教。其次,老师应该利用好现代网络信息技术,比如,建立一个语文学科的QQ群,将学生的家长加为群成员,就学生的学习情况及时与家长展开互动,更准确地了解孩子的兴趣、阅读习惯、语文基础等。同时还便于老师及时告诉家长一些教学的信息,及时反馈学生的表现等,通过家校合作,为孩子创造更好的学习条件。

二、家校合作,培养学生良好学习习惯

培根说,习惯是一种顽强而巨大的力量,他可以主宰人生。小学生良好的学习习惯应该从低年级开始就要注意培养。作为教师要提醒家长培养孩子的良好学习习惯。

首先要帮助孩子养成自觉预习的习惯,对于一些知识掌握的不太牢固的学生来说,课前进行认真地预习,对第二天的课堂学习会产生良好的效果,如果没有很好的预习,教师讲的新知识就会一时听不明白,作业不会做,造成恶性循环,渐渐成为学困生。因此,家长要督促孩子预习;其次,家长要帮助孩子养成认真完成作业的习惯,家长要注意为孩子营造一个安静的学习环境,让孩子在写作业时不受外界的干扰,做到聚精会神。切忌在做作业的时候,看电视、吃东西、说话等,这将会分散孩子的注意力,影响作业质量。孩子做完作业后,家长要督促孩子认真检查一遍,如果开始孩子不懂得怎么检查,家长可以给孩子提供一个检查的范围,如从抄写的课文中找出漏掉的字,抄错的字等,只有这样孩子才能逐步养成认真检查作业的习惯;第三,家长帮助孩子养成按时完成作业的习惯。有些孩子之所以不能按时完成作业是因为在写作业时精力不够集中,一边玩一边做,因此一定要帮助孩子纠正过来。第四,家长要督促孩子做好课前准备。要提醒孩子带好当前学习用品及作业的等,以免在上课时因为没有带上重要的资料而影响听课。

三、家校合作,促进语文课外阅读积累

在与学生家长的沟通交流中获知,很多家长对学生的阅读能力感到困惑,那么,如何提升学生的阅读能力呢?小学生在家阅读时,家长一定要注意教给孩子阅读的方法,孩子拿到一篇文章时,往往是粗粗浏览一遍就算是读完了,其实这样的阅读就是走马观花,是收不到什么效果的,也难以促进学生阅读能力的提升。作为家长应该这样引导学生阅读:第一步,让孩子认真阅读文章,读完两三遍之后,基本了解了文章的内容,但是,由于受识字量的限制,学生在阅读中自然会遇到生字,生词,对此,家长不要任凭孩子丢下不管,要鼓励孩子战胜学习的困难,自己去查字典,弄明白这些生字生词的意思;第二步,家长要督促孩子细读课文,学生通过自己动手查明白了生字生词的意思,那么,接下来的阅读就没有障碍了,在孩子读的比较流利之后,家长要让孩子试着为课文分段,并写出段落大意、中心思想等。最后要让孩子做好读书笔记,对书中出现的生字生词的注音解释、书中好的语句、精彩的描写的等都要一一记录下来。这样日积月累,学生的词汇和语言就越来越丰富了。有效的阅读不仅有助于提高阅读理解能力,同时也提高了学生的作文能力。

另外,在家长掌握了如何帮助学生阅读的方法后,读什么书又成了摆在面前的问题,因此,小学语文老师一定要结合自己的教材内容,为家长推荐一些书籍、文章,让他们知道读什么书,怎样找到这些书,将课外阅读落到实处。

四、家校合作,帮助学生提高写作能力

很多家长对孩子的作文很不满意,也为此感到苦恼,如何才能提高孩子的作文水平呢?作文是创造性的语言思维活动,写出好的作文需要长期的知识积累和训练,对于小学生来说,能够在作文时感到有话可说,有事可写,又能叙述清楚,就已经不错了。因此,教师和家长一定要密切配合,引导学生学会搜集写作素材,学会观察、广泛地汲取知识,让学生见多识广,产生动笔的愿望。另外,教师还应结合教学内容对开展一些作文活动,并吸引家长的参与,比如,在学习了《第一次抱母亲》之后,我设计了一个给妈妈写一封信的活动,并要求妈妈要给孩子写回信,通过写信的互动,升华了孩子与母亲的情感,也练习了作文能力,班里学生写出了多篇感情真挚、语言流畅的佳作。

五、结论

上一篇:自主学习中教师角色下一篇:内控管理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