跨平台技术

2024-08-17

跨平台技术(精选12篇)

跨平台技术 篇1

0 引言

随着计算机技术与网络技术的发展,虚拟化和云计算已成为趋势,二者正悄悄改变传统的IT模式。按照对象的不同,通常虚拟化技术可以分为服务器虚拟化、存储虚拟化和网络虚拟化等,其中以服务器虚拟化为主导,本文主要关注此方面。服务器虚拟化,允许具有不同操作系统的多个虚拟机在同一个物理机上独立并行运行。每个虚拟机都有自己的一套虚拟硬件(例如RAM、CPU、网卡等),可以在这些硬件中加载操作系统和应用程序,并且无论物理硬件组件是什么,操作系统都将它们视为一组一致、标准化的硬件。

云计算以虚拟化技术为支撑,是一种基于互联网的计算方式,通过这种方式,共享的软硬件资源和信息可以按需提供给计算机和其他设备。一般认为,云计算有三种服务模式,分别为:基础架构即服务(IaaS)、平台即服务(PaaS)和软件即服务(SaaS)。IaaS(Infrastructure as a Service,基础设施即服务)主要通过虚拟化技术,将底层的IT资源(硬件设备)汇总成一个大的资源池,转化成虚拟的硬件设备,供上层的应用调用。比如4G的主频或4G的存储,经过IaaS转化,就变成了4G的虚拟主频和虚拟存储。虚拟的硬件设备可以用来创建虚拟主机,供多个应用调用。

现在各家虚拟化厂商都有自己独立的管理平台,如果用户有多种虚拟化平台的需求(通常用户的环境不仅有X86,同时有一定数量的UNIX小型机设备),则需要从各家公司购买不同的管理平台。众多的虚拟化平台,管理方式各不相同,这给云环境下设备的使用和管理带来了很大不便。

文中所述跨平台和虚拟技术的IaaS运营支撑平台,即属于基础架构云平台的范畴。该平台通过API调用将各类虚拟化计算资源池,集中在一个平台综合管理,实现了计算资源的灵活调用,满足了云用户对各类计算资源的弹性需求。

1 实现原理

本文所述跨平台和虚拟技术的IaaS运营支撑平台(简称IaaS平台),就是要解决多虚拟化计算平台融合的问题。目的是把市场上现存的主流虚拟化计算平台技术集成到IaaS平台中,最终形成多平台的管理策略,并实现对底层的技术架构,包括性能、网络、存储等方面的全面的管理,实现各种厂家的虚拟化技术之间的无缝结合。用户只要使用该IaaS平台,无论底层是哪种虚拟化软件,都可以对底层的计算资源池(指主机及主机上挂载的存储、主机所在的网络环境)进行管理。计算资源池中,按照主机的类型,计算资源中不光有X86计算资源,也有小型机计算资源(包括SUN 小型机和IBM Power 小型机等);虚拟化技术不光涉及VMware的虚拟化,也包括KVM、XEN、PowerVM等虚拟化技术。

该平台实现方法是,先通过通用云API将多种虚拟化平台的接口调用及脚本调用,统一标准化并封装,然后通过通用云API提供给平台前台调用。其中,前台泛指IaaS业务系统;通用云API是指,将多家虚拟化平台的API统一封装,并按照业界公认的标准,进行标准化之后的API。

通用云API标准化和封装过程中,对于可以从虚拟化平台管理控制端直接调用的功能,通过管理控制端的API直接调用实现;例如,VMware虚拟化平台功能,通过直接调用其管理控制平台VC的API来实现。对于不能通过接口调用方式的功能实现,通过TVSC(Teamsun Virtual Service Control)脚本调用实现。例如,SUN的虚拟化功能,只能全部用TVSC通过脚本调用的方式实现。TVSC可将多家虚拟化平台的操作脚本命令重新编排并封装,由此原来复杂的指令操作可变成全自动批量执行,弥补IaaS系统不能通过虚拟化管理控制台实现的功能缺失的缺陷。

图1是本文所述IaaS平台的实现原理图。

IaaS平台调用虚拟化计算资源时,包括如下步骤,流程如图2所示。

步骤一:云用户登录IaaS系统,选择创建虚拟机。

步骤二:用户根据自身的需要选择虚拟机模板。

步骤三:IaaS平台系统根据用户所选择的虚拟机模板,自动识别所属虚拟化平台;主要是根据用户对操作系统的要求,例如,Window系统的要求,大部分是X86资源。具体是用VMware实现还是KVM实现的虚拟化平台,由用户的申请过程中自行选择。

步骤四:IaaS平台系统自动调用底层API,在自动识别的虚拟化环境中创建虚机。

步骤五:将用户创建的不同产品的虚拟机在虚拟数据中心(VDC)中统一管理;方便费用汇总。

2 资源调度算法

IaaS平台创建虚机时,需要遵循如下步骤:

步骤一:当创建虚拟机时,根据用户选择的资源分配策略,确定所述资源池内的可用主机的信息,并生成主机列表。

步骤二:根据用户选择的资源调度策略,从所述主机列表中筛选出符合创建虚拟机资源的主机,得到剩余主机列表;计算得到所述剩余主机列表中最优的主机和最优主机上的最优存储,并分配给所述虚拟机。

其中,步骤一中,资源分配策略,只定虚拟创建时所使用的资源池,本文所述IaaS平台策略如表1所示。

步骤二中,资源调度策略如表2所示。

(1)AS001策略,计算指定的资源池的计算资源池综合负载率,公式如下:

CPU负载率undefined;

内存负载率undefined;

存储负载率undefined;

综合负载率= CPU负载率*内存负载率*存储负载率。

(2)AS001策略,计算指定的资源池内的计算资源池平均利用率,公式如下:

CPU平均利用率=undefined

其中,采集周期β为采集指定资源池内的各主机资源的使用率信息的周期,对象表示主机或集群。

计算指定资源池内的存储资源池平均利用率,公式如下:

存储平均利用率=undefined

(3)AS001策略,加权优先调度方法,计算公式如下:

CPU加权使用率=

undefined

内存加权使用率=

undefined

其中,n为主机上虚机的个数。

计算资源池主机加权使用率=CPU加权使用率*α%+内存加权使用率*(1-α%);

其中,α为加权系数。

计算指定的资源池内的各主机的存储资源池主机加权使用率,公式如下:

存储资源主机加权使用率undefined

其中,m为云计算环境中,共同使用一个共享存储的主机个数。

3 在某省电信私有云的应用

根据以上IaaS平台实现原理及步骤,在调研用户的实际需求之后,最终实现了集成VMwareX86虚拟化平台、SUN小型机虚拟化平台和IBM Power小型机虚拟化平台的IaaS综合运营支撑平台。

此平台将三个虚拟化平台,统一集成到一个平台中进行综合管理。综合了多种虚拟化平台的各自优势。VMware 公司推出的服务器虚拟化平台,只应用在X86平台之上,是目前市场占有率最高,成熟度最高的虚拟化技术,但是缺点是,价格比较贵。KVM虚拟化技术,同样是应用在X86平台之上,但是相对于VMware虚拟化来说,因为源自开源社区,价格便宜很多,缺点是成熟度不够,没有统一的标准。Power 虚拟化技术,专门运用在IBM Power系列小机上,满足用户对Power 计算资源的需求。同样SUN 小机虚拟化技术,只在SUN 小机上运行,满足用户对SUN 小机的计算资源的需求。平台登录界面如图3所示。

此IaaS平台共有五大功能模块,分别是:资产管理、资源管理、服务管理、交付管理、系统管理。

(1)资产管理

通过集中资产管理,云计算管理员可以管理云计算环境内所有的设备资产信息。

(2)资源管理

在资产管理的基础上,资源管理将数据中心的各种物理资产和虚拟资产转变为可承载多种基础架构服务的资源池,并按照服务管理的要求从各资源池中自动分配资源。

(3)服务管理

通过服务封装,服务管理层将资源管理层提供的多种基础架构资源,以及按照客户的广泛需求建立的资源部署模板和计费方式封装为多种多样的服务项,这些服务项按照一定的分类方式组织起来,最终形成满足各种客户需要的IaaS服务目录。服务目录涵盖了数据中心可以提供的所有基础架构服务,客户可以在服务目录中选择适当的服务项和服务项间的关联关系,建立自己的虚拟数据中心。

服务管理中主要包括服务目录/产品定义和服务模版管理两方面功能。

(4)交付管理

交付管理为客户提供了各种虚拟化数据中心的运维管理工具,是维护和管理虚拟数据中心的门户。交付管理工具为每个虚拟数据中心维护了一个独立的配置管理数据库,客户可以通过交付管理工具创建或删除虚拟数据中心,增加和删除虚拟数据中心中的服务项,启动和停止的服务项,查看服务项的运行状态和日志,修改服务项的特定配置参数,或远程登录到特定的服务项进行维护管理。客户还可以查看虚拟数据中心中各服务项的性能情况和报表信息。

(5)系统管理

系统管理的作用是维持IaaS服务管理平台的正常运行,包括用户管理、密码管理、日志管理等功能。

4 结束语

跨平台与虚拟技术的IaaS运营支撑平台的实现具有如下意义:将多个虚拟化计算平台统一在同一个管理平台之上,方便满足不同的虚拟化平台用户的需求;有利于促进虚拟化和云计算的标准制定;统一了虚拟化资源视图,使得管理更加便捷方便;可以更加有效地帮助用户梳理业务流程,帮助业务的发展。

参考文献

[1]吕元智.基于云计算的电子政务信息资源共享系统建设研究[J].信息系统,2010,33(4):106-109.

[2]张恺.基于云计算的虚拟技术应用与实现[J].重庆科技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11,13(5):163-165.

[3]张恒喜,史征军.基于云计算的虚拟技术安全探究[J].商场现代化,2011,3(42):68-69.

[4]刘汝元.基于云计算的虚拟技术安全问题研究[J].虚拟技术,2012(1):114-115.

[5]钱素予.基于云计算的虚拟技术发展研究[J].网络通讯及安全,2011,17(34):8860-8862.

跨平台技术 篇2

合同签订地点:市县(区/市)

委托方

(以下称为甲方)

地址

受托方

(以下称为乙方

地址

鉴于系统在实施的需要,甲方与乙方作为合同双方本着平等互惠的原则,通过友好协商,现授权各自的代表按照下述条款签署本合同

第一章定义

1.1甲方指

1.2乙方指

1.3合同一方指甲方或乙方

1.4合同各方指甲方和乙方

1.5合同指本合同正文及其构成本合同不可分割部分的附件。

1.6技术文件指合同中规定的所有技术参数、手册、专有信息以及其他与合同系统运行和检验相关的文件。

1.7服务指按合同规定乙方应当承担的技术支持。如:合同系统的系统实施、试运行、技术培训、系统维保和合同中要求乙方承担的其他有关义务

1.8现场指甲方指定的安装合同系统的场所。

1.9安装指由乙方负责实施的应用软件安装部署工作

1.10测试指系统安装完成后,乙方技术人员按本合同系统的设计要求对部分或整个系统的测试

1.11合同系统指甲方委托乙方部署实施的系统

1.12初验指在乙方进行的系统安装调试完成后,甲方对合同系统的功能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如果合同系统的功能达到合同要求的所有技术指标,甲方和乙方将签署初验报告

1.13试运行指签署初验报告第二天起合同系统连续稳定运行个月。在试运行期间内,合同系统应持续满足合同规定的所有要求

1.14终验指甲方在试运行结束后对合同系统按照验收标准进行验收。检验合同系统是否达到合同要求的所有技术指标。

1.15系统实施终验报告指终验合格后由甲方和乙方签署的验收确认书

1.16紧急处理指出现紧急情况时,乙方根据甲方的要求派遺专家赴甲方现场给予的技术支持。在甲方的合理要求下,乙方应当进行紧急处理

1.17软件更新指根据甲方和乙方的故障报告和要求对应用软件所作的程序修改和更正。软件更新对程序指标不进行重大改变且不含版本升级。软件更新须经软件著作权人书面许可。

1.18版本升级指乙方对合同系统所作的重大改进。该等重大改进是通过增加功能和性能并保留原程序的设计用途来扩大、更改和加强合同系统。版本升级须经软件著作权人书面许可。

1.19日,除特别说明外,均指日历日。

第二章合同标的

2.1甲方委托乙方提供项目的技术服务,乙方表示同意

2.1.1技术服务的对象

2.1.2技术服务的目标

2.1.3乙方提供技术服务的具体项目及标准。包括: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标准

(2)系统维护服务标准安装调试标准定期检查保养标准软硬件升级改造标准技术咨询标准

(7)故障诊断,故障排除标准数据的备份与删除标准

2.1.4乙方应按下列要求完成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

(1)技术服务地点

(2)技术服务期限

(3)技术服务质量要求

(4)技术服务质量期限要求如下:

2.2乙方应按下列时间进度完成项目的技术服务工作

(1)准备阶段:本合同签订之后日内,乙方应当立即制定提供项目技术服务的计划,完成并提交《技术服务计划书》(或技术服务方案),计划书(或技术服务方案)须经过甲乙双方签字认可方视为完成。

(2)技术服务实施和初验期:《技术服务计划书》经甲方认可后进入实施阶段,乙方完成技术服务或阶段性技术服务之后,向甲方提请初验申请报告,甲方按照初验标准对乙方提供的技术服务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甲乙双方签署《项目的技术服务初验报告》视为该阶段的完成。时间要求

(3)试运行期:经过初验之后的第二日作为试运行期的起点,试运期时间为个月

(4)终验:试运行期结束,由乙方向甲方提请终验申请,甲方按照终验标准对乙方提供的技术服务项目进行验收,验收合格后,由甲乙双方签署项目的技术服务终验报告》,则视为该阶段完成

(5)维保期:乙方提供的技术服务经甲方终验合格后,根据服务项目的性质,如后期还需要有关跟进服务,进入维保期,维保期时间为个月,自终验合格之后的第二日起算。

第三章乙方的责任

3.1乙方根据合同要求的时间进度,完成合同约定的各项技术服务工作以及本合同约定的其他工作,甲方可派相关人员参加

3.2乙方应为承担本技术服务项目指定熟练有经验的技术人员成立项目组,并指定专人负责总体协调和领导工作。项目组组成人员须经甲方认可

3.3项目组中人员应总体固定,如项目组组成人员需要调整,乙方须事先书面通知甲方并得到甲方认可,否则视为违约

3.4如甲方认为需要,乙方应根据甲方要求及时调换项目组组成人员

3.5向甲方提供操作指南、检测维护手册及其他与服务项目相关的技术文件(以下称为技术文件)

3.6乙方保证:为支持合同系统的运行和维护,由乙方提供的技术文件是完整的、清楚的和正确的。

3.7未经甲方同意不得擅自将本合同所规定的权利、义务转让给第三方

3.8其他责任

第四章甲方协作事项

4.1甲方应当向乙方提供如下协助或技术资料:

4.1.1技术服务标准及技术资料清单

4.1.2提供时间和方式:

4.2选派熟悉业务的管理人员和技术人员,配合乙方进行合同的实施

4.3参与项目全过程,为乙方完成技术服务项目提供条件与支持,及时组织相关人员参加各阶段验收。

4.4其他协作事项

第五章价格

5.1本合同项目的服务总价格(以下称为合同总价)为人民币元整(大写:人民币整),合同总价包含但不限于系统安装调试费、验收费、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费、技术咨询费、系统维护费、税费等在合同履行过程中所发生的一切费用及意外风险损失费,甲方无须再支付其他任何费用。

2上述合同总价为固定不变价,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不予变更。

5.3本合同项下的货币币种为人民币

第六章付款条款

6.1本合同项下所有款额由以下付款人按第6.2条约定的付款分摊额共同支付。各付款人名单如下(下称各付款人):各付款人的付款分摊额约定如下

3付款进度

3.1本合同签订后日内,各付款人应在收到乙方的如下单据并确认无误后,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向乙方支付各自付款分摊额%的款项

(1)与本阶段付款额相对应的发票原件一份,发票上标明服务名称

(2)其他单据

6.3.2《技术服务计划书》经甲方签字确认后日内,各付款人应在收到乙方的如下单据并确认无误后,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向乙方支付各自付款分摊额%的款项。

(1)与本阶段付款额相对应的发票原件一份,发票上标明服务名称。

(2)由甲乙双方共同签署的《项目的技术服务计划书》原件一份

(3)其他单据:

6.3.3项目的技术服务完成并经初验合格后日内,各付款人应在收到乙方的如下单据并确认无误后,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向乙方支付各自付款分摊额%的款项。

(1)与本阶段付款额相对应的发票原件一份,发票上标明服务名称。

(2)由甲乙双方共同签署的、验收结果为合格的《目的技术服务初验报告》原件一份。

(3)其他单据:

6.3.4项目的技术服务终验合格后日内,各付款人应在收到乙方的如下单据并确认无误后,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向乙方支付各自付款分摊额%的款项

(1)与本阶段付款额相对应的发票原件一份,发票上标明服务名称。

(2)由甲乙双方共同签署的、验收结果为合格的《项目的技术服务终验报告》原件一份。

(3)其他单据

6.3.5项目的技术服务维护期满后,各付款人应在收到乙方的如下单据并确认无误后,通过银行转账的方式向乙方付清余款

(1)与各付款人余款相对应的发票原件一份,发票上标

明服务名称。

(2)由甲方签署的《付清余款通知》原件一份。

(3)其他单据

6.4各付款人的发票应分别开具

6.5双方同意以银行转账方式将本合同项下的合同款项,由各付款人共同分期支付至乙方指定的如下银行账户

户名

开户行

银行帐号

6.6双方同意:乙方的违约金及赔偿金,甲方有权独自或指令各付款人在合同款项中直接扣除

6.7合同各方承担各自的税务责任,甲方不因签署本合同而导致连带承担乙方的税务责任,如果因此而导致甲方的损失,乙方应当赔偿前述损失。在合同履行过程中乙方应无偷漏税走私或其他违法行为

第七章技术指导与培训

7.1合同各方在本合同中,如有约定乙方提供技术指导与培训服务的,适用本章规定。

7.2乙方应在系统实施、初验、试运行、终验及验收合格后的免费维护期内,根据甲方的请求,免费为甲方指定的人员提供技术指导和培训,并提供与使用该合同系统相关的技术服务。

(1)技术服务和指导内容:

(2)技术指导和培训地点

7.3其他培训服务约定:

第八章系统维护服务

8.1合同各方在本合同中,如有约定乙方提供系统维护服务的适用本章规定

8.2双方同意:本合同系统终验合格后进入系统维护期,由乙方向甲方提供系统维护服务个月,维护服务费已包含在合同总价中

8.3系统维护服务的服务对象为:本合同第2.1.1条约定的服务对象

8.4系统维护期内,乙方应在本合同约定的响应时间内提供以下维护服务:

(1)故障排除服务:当系统故障发生时,乙方有责任对合同系统出现的问题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故障排除,以保证合同系统的正常

(2)系统故障诊断服务:当合同系统故障发生时,乙方有责任响应甲方的要求,负责诊断系统故障,并进行及时的处理和故障排除

(2)系统应用指导:指导客户进行系统设置、功能操作,提升客户系统应用能力。

(3)日常维护服务:提供保证合同系统正常运行所需的日常性维护,每季度至少安排一次现场例行维护。

(4)数据备份支持服务

(5)技术咨询服务:向甲方提供合同系统应用软件以及其他相关新技术和新业务日常技术咨询服务。

(6)根据甲方的环境变化需求,免费提供系统重新部署的数据迁移等的相关服务,以及乙方最新成熟版本软件产品更换和升级服务

(⑦)远程或现场对系统数据添加、删除和功能修改

8)根据软件著作权人书面授权(签订本合同不构成授权)提供软件更新及版本升级服务

(9)其他:

8.5免费维护期间,对乙方服务响应时间要求如下:乙方应提供7__24小时的技术支持服务。如果合同系统出现系统故障时且甲方通过电话或传真方式通知乙方的情况下,乙方的工程师应在分钟内予以答复。如果甲方要求紧急处理,乙方应在收到甲方通知后的小时内赶到现场,小时内赶到地市公司现场(交通条件允许下)

8.6其他免费服务约定

第九章保密约定

9.1双方合作过程中所获得或知悉的关于甲方的信息包括项目信息、资料、经营信息、业务流程、数据信息、人力资源、技术信息等所有未公开之信息为甲方的商业秘密,应严守其秘密性。未经甲方事先书面同意,乙方不得将甲方商业秘密或甲方提供给乙方的资料、信息等泄露给第三方或用于履行本合同之外的其他用途。否则,甲方有权要求乙方承担因此造成的一切损失,并保持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利。

9.2上述保密义务的期限为从甲方知悉该资料或信息之日起直至公众可通过合法途径获得、知悉相关资料、信息之日止。

3乙方承诺,在本合同终止时,将甲方提供给乙方的资料文件(含电子文件等)完整无缺地交还给甲方。不能返还的予以销

9.4其他:

第十章知识产权

10.1甲乙方承诺:在本项目实施过程中均不得侵犯他人知识产权,否则自行承担责任并赔偿由此给对方造成的损失。

10.2未经甲方事前书面许可,乙方不得对本合同项下资料和信息做任何任何复制、修改、转让、自行或提供给他人做任何方式的使用。乙方违反本条规定的,应赔偿甲方因此受到的损失

10.3其他:

第十一章违约责任

11.1甲方的违约责任

(1)甲方及甲方指定的支付人,无正当理由逾期付款的,每逾期一日,甲方应按照中国人民银行关于逾期付款规定向乙方支付违约金,本项违约金总额累计不超过合同总额的5%

(2)甲方依据本合同第四章所提供的协作事项有重大缺陷的,导致研究开发工作停滞、延误的,工期延误责任由甲方负责

(3)

1.2乙方的违约责任

(1)乙方未能按照本合同第二章约定的时间进度,完成约定项目技术服务的,每逾期一日,乙方应支付合同总额万分之的违约金。单个阶段逾期日不能完成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甲方解除合同,乙方应返还全部已付款项,并赔偿甲方的损失。

(2)乙方项目组组成人员未经甲方的,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违约金按每人元人民币支付,同时乙方应充实甲方认可的技术人员。

(3)乙方服务响应不满足本合同第8.5条约定的,每发生次,应向甲方支付违约金连续出现次的或累计出现的,甲方有权解除合同。因服务响应不及时,造成甲方及其下属企业损失扩大的,乙方应负责赔偿。

(4)在维保过程中,乙方应做好甲方系统数据的备份工作,对

于维保过程中产生的数据丢失,乙方应负责全力恢复数据,不能恢复的,乙方应赔偿甲方由于数据丢失而产生的损失。

(5)乙方违反本合同第约定,应当(支付违约金或损失赔偿额的计算方法)

(6)其他约定

(7)上述甲方行使合同解除权的,乙方的异议期为七天。上述违约金的支付不免除乙方的服务义务,不能免除乙方对系统进行安装实施并使系统运行达到合格标准的责任。

第十二章不可抗力

12.1如果甲乙双方任一方由于受诸如战争、严重火灾、洪水台风、地震等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而不能全部或部分履行合同时,履行合同的期限应予以延长,延长的期限应相当于事件所影响的时间。不可抗力事件系指甲乙双方在缔结合同时所不能预见的,并且它的发生及其后果是无法避免和无法克服的事故

2.2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在不可抗力事件发生后尽快用电报、传真或电传等快捷方式通知对方,并于事故发生日内将有关当局出具的证明文件用特快专递或挂号信寄给对方审阅确认一旦不可抗力事件的影响持续日以上,双方应通过友好协商在合理的时间内达成解决合同履行问题的协议

12.3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在合理的期限内提供有关证明后根据不可抗力的影响,部分或全部的免除其迟延履行的责任。但本合同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2.4受到不可抗力影响的一方应在不可抗力终止或被排除后通过传真、电子邮件等快捷方式日内通知另一方,并尽快恢复本合同的履行。但本合同另有规定或双方另有约定的除外

第十三章争议解决

13.1本合同由各方在平等的基础上,经友好协商共同起草和写作而成。对本合同的解释不应考虑任何要求作出对起草合同一方不利解释的规则。

13.2在合同履行中,如发生争议应由各方协商解决,如协商不成,双方可通过以下第种方式解决争议(仅可选择一种)

13.2.1向甲方所在地人民法院提起诉讼

13.2.2向仲裁委员会申请仲裁

第十四章通知与联系方式

4.1除非本合同另有规定,任何一方为履行本合同或与本合同有关的一切通知、要求均应采用书面形式,并直接送交或按第15约定的联系方式地址通知对方法定代表人或项目联系人

14.2在本合同有效期内,甲方指定为项目联系人,乙方指定为项目联系人,一方变更项目联系人的,应当在个工作日内,以书面形式通知另一方,未尽通知义务的,导致影响本合同履行或造成损失的,应承担相应责任

4.3联系方式

甲方法定名称

法定代表人:

单位地址

电话

传真

乙方法定名称:

法定代表人:

单位地址

电话

传真

14.4本合同项下发出的通知、要求,在下述情况应被视为已经有效送达

(1)若由专人递交,在递交法定代表人及项目联系人时即为送

(2)若用书信发出,合同一方法定代表人、项目联系人或办公室、收发室的工作人员在挂号回执或签收凭证上签字即为送达

14.5任何一方的联系方式有变更的,应及时书面通知合同对方,否则一方按原联系方式向其他方发出的书面文件仍视为送达

第十五章特别约定条款及合同生效

15.1.1乙方应于本合同签订之日向甲方缴纳保证金元。

除本合同另有约定外,保证金于合同终止10日内无息退还乙方

15.1.2其他特别约定条款

15.2当特别约定条款与其他条款不一致时,特别条款效力优于其他条款。

15.3本合同自双方盖章之日起生效,本合同生效后,先前的谈判内容、陈述以及双方签订的意向书、备忘录及其他相关文件如与本合同不符的,均以本合同为准

15.4本合同书包含以下附件:

附件1

附件2

附件3

其他

15.5合同各方同意所有附件是合同不可分割的一部分,与合同正文具有同等效力。若附件与合同正文有任何不一致,以合同正文为准

15.6如需对合同内容做出任何修改和补充,应为书面形式,由各方另行签署。另行签署书面文件,另行签署的书面文件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与本合同具有同等效力。

15.7下列文件均视为本合同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来进行解释如果合同文件存在歧义或不一致,则根据如下优先次序来判断:

(1)本合同书及附件

(2)中标通知书(如果有)

(3)投标文件(如果有)

(4)招标文件(如果有)

(5)其他:

15.8本合同及其附件为中文本,共有份原件,甲乙双方各持份,具有同等法律效力

(以下为签字页,无正文)

甲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或授权代理人)

乙方(盖章)

法定代表人(签字)

绿色生态技术展示平台 篇3

能源系统

包括太阳能利用和冷热源辐射调节气温两个方面。

太阳能利用技术。在绿色技术展示平台西侧露台安装了太阳能光伏发电系统,为卫生间提供照明用电。

新型空调系统。办公区采用了毛细管辐射式空调,按照各个房间负荷,在房间的墙壁和天花板上铺设了毛细管,通过控制毛细管内的水温来调节室内温度,其夏季使用16℃/19℃的冷冻水,与常规需要7℃冷水的空调相比极大的提高了制冷机效率;冬季使用32℃/28℃的低品位热水。

植物系统

植物系统分为室内和室外两部分。

室内植物选用较耐阴、常绿植物,采用无土栽培和滴灌技术养护。室内植物可以调节室内氧气和二氧化碳的平衡和室内空气湿度,产生对身体有益的负氧离子,并能吸收甲醛等有害气体,点缀室内景观。

屋顶植物种植要求维护粗放,植物材料均选用抗风、耐旱、抗寒、耐瘠薄的浅根性低矮植物。这些植物均以常绿为主,冬季能够过冬,并有效保护屋顶。

循环材料应用系统

该平台选用了多种绿色可再生材料作为装饰材料。使用的循环材料有各种废弃材料再利用制成的彩乐板、水性无机涂料、再造石制品、软木墙、桌面装饰物和麻秆门等。

水系统

为了尽量节约用水,该系统在卫生间中采用了一种名为“数控泡沫生态免冲厕具系统”的技术。采用低成本的泡沫持续填充专用便器,达到直排免冲效果。使用这种厕具每次如厕耗水不超过0.13升,是常用便器用水量的1/40。

通风系统

办公区没有安装专门的风道,而是利用了新型墙体中间的通道作为风道,送风口按照各个房间的不同特点而安装在不同位置,如安装在墙下部、地板、展柜底部,回风口一般都安装在墙的上部。

墙体系统

该墙体的特点是:可用于室内与室外;抗震、防火、保温、隔声等性能均好于其他隔墙体系;施工灵活,可与各类管线、通讯管道结合。

跨平台技术 篇4

本文以气象数值预报产品为切入点, 详细分析气象大数据的特点和实际业务需求, 基于Net CDF技术实现了全序列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原始格式解码, 实现数据的格式转换, 生成符合各类数值预报产品特征的Net CDF格式的存储库, 并将转换和重新组织的数值预报产品数据实时存储到相应的Net CDF库文件中;基于NCL (The NCAR Command Language) 编程语言读取Net CDF库文件中的数据生成精度高、内容展现丰富的数值预报图形产品, 并提供给业务用户业务应用[2]。

1 关键技术应用与设计

1.1 数值预报产品应用现状

目前气象预报领域已建立起比较完善的数值预报业务体系, 在各级气象台站的日常公众气象预报服务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特别是为灾害性、关键性、转折性天气的预报服务、航空气象服务、军事气象服务、水文气象服务等提供了有物理基础的指导产品和定量参考信息, 并为预报业务向应用气象和环境气象领域的拓展提供了有利的技术支持[3]。

然而在目前数值预报资料的使用过程中存在以下问题:

1) 目前我们能够获取到的数值预报的种类已经比较丰富, 如欧洲大气模式、欧洲海洋模式、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JMA、JMA细网格、Grapes模式等。各国数值预报中心生成的数值预报存储格式各异, 对预报员的使用, 以及查询、存储、归档等都造成了一定的困难。尤其像T639, JMA, EC等数值预报模式, 都将不同预报时次的数据分为单个文件进行传输, 这对单站连续时间数据的读取造成了非常大的困难, 时效也特别低。

2) 随着数值预报精度越来越高, 它的数据文件也越来越大, 如Grapes 12KM的单时次数据文件为16G, 全序列数值预报日数据总量约几百GB, 三年的数据量大约为20T左右, 这对于存储空间和存储管理也有了比较高的要求[4]。

因此, 为了给预报员提供更多种类, 格式更加丰富的数值预报产品, 为了能够将历史资料完整有序、有效的存储并让其提供服务, 需要完成全序列数值预报数据的收集、存储和加工处理。不但要将选序列数值预报产品归类存储, 形成数值预报产品库, 还将对其进行加工, 生成更加便于存储、查询、展示的Net CDF格式的数值预报产品, 形成规范的Net CDF产品库[5], 并可提供给不同的业务用户使用。同时将使用NCL编程语言对Net CDF产品进行加工, 实时生成多要素、多层次、多时次、多范围的数值预报图形产品, 旨在为预报员提供更直观、更有用的预报素材。

1.2 系统总体设计

系统总体架构如图1所示, 整个系统由4个子系统组成。

子系统1:原始格式数值预报产品收集程序

实现诸如欧洲大气模式、欧洲海洋模式、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JMA、JMA细网格、Grapes模式等原始格式产品的收集和管理。

子系统2:数值预报产品格式转换和数据集成

基于Net CDF技术, 将日本数值预报产品 (JMA) 、欧洲大气模式、欧洲海洋模式、欧洲细网格数值预报、JMA、JMA细网格、Grapes模式等7类数值预报产品进行格式转换写入Net CDF库[6], 每月生成一组库文件, 从而实现了数据的集成。

子系统3:数据服务开发

基于Net CDF库文件, 利用NCAR Command Language工具, 将日本数值预报数据 (JMA) 、T639数值预报数据、Grapes数值预报数据及欧洲数值预报产品 (ECMWF) 等全序列数值预报产品经过资料加工后转换成图形产品[7], 并实现产品的按需分发。

子系统4:可视化系统监控管理模块

系统对各个独立的系统转换程序进行统一的可视化的管理, 并实现系统运行状态的全过程实时监视, 并能实现日志系统的查询统计。

1.3 气象大数据数据结构设计

Net CDF (network Common Data Form) 网络通用数据格式是由美国大学大气研究协会 (University Corporation for Atmospheric Re⁃search, UCAR) 的Unidata项目科学家针对科学数据的特点开发的, 其通用的数据结构在广泛应用于大气科学、水文、海洋学、环境模拟、地球物理等诸多领域, 但是针对气象数值预报产品的分析和处理, 其通用的处理方法面临挑战, 为此基于Net CDF技术设计和实现了针对气象数值预报产品这类典型的气象大数据的数据结构。

1.3.1 Net CDF通用数据结构

一个Net CDF数据集包含维 (dimensions) 、变量 (variables) 和属性 (attributes) 三种描述类型, 每种类型都会被分配一个名字和一个ID, 这些类型共同描述了一个数据集, Net CDF库可以同时访问多个数据集, 用ID来识别不同数据集。变量存储实际数据, 维给出了变量维度信息, 属性则给出了变量或数据集本身的辅助信息属性, 又可以分为适用于整个文件的全局属性和适用于特定变量的局部属性, 全局属性则描述了数据集的基本属性以及数据集的来源。一个Net CDF文件的结构包括以下对象:

1.3.2 气象大数据数据结构设计

一个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变量可以通过5个维度描述, 经度维 (lon) 、维度维 (lat) 、高度维 (level) 、时间维度 (起报时间:time) 和预报实效维度 (未来几天的预报:Forcast Time) , 例如温度变量可以描述为temp (lon, lat, level, time, Forcast Time) , 其中预报时效的间隔通常是“非等间距的”, 如日本数值模式未来0-72小时为6小时间隔, 未来72-120小时为24小时间隔。T639模式预报时效更加复杂, 而通用的Net CDF数据结构要求维度是等间距分布的, 因此通用的Net CDF数据结构无法满足气象大数据的应用需求, 为此我们将预报时效这个维度与Net CDF的变量合并, 即直接在变量名中用TTT来体现预报时效的维度就显得灵活性十足, 以温度为例, 这样就用四个等间距的维度描述气象数值预报产品, 以温度为例, 其变量即变为temp TTT (temp000, temp001, temp002……) , temp TTT (lon, lat, level, time) , 其数据结构如图2所示, Net CDF中变量的命名方式如图3所示。

那么, 在读取时间序列的时候, 就对于要读取n个变量, 会不会影响效率呢?经过试验, 读取速度几乎没有差别。因为影响读取效率主要在open (close) 文件的次数, 而该结构在数据处理过程中只是open一次文件, 然后读取不同的“变量” (temp000, temp001, temp002……) 。因此基于通用结构设计的气象大数据数据结构完全满足目前的实时业务需求。

1.4 预报要素转换算法设计

根据实际业务需要, 部分日常实际业务中应用的气象要素在产品中并未实际作出预报。因此需要对其中的几个气象物理量进行计算, 主要实现温度露点差 (depo) 到相对湿度rhum的转换、计算散度的公式、计算散度公式、计算K指数公式等算法进行设计和实现。

1) depo是温度露点差, rhum是相对湿度

其中float rhum[Xdim*Ydim];

2) 计算散度的算法

3) 计算散度的算法

以上算法均以接口方式实现, 具体实现如下:

接口1:void Read And Calucate Rhum (char*Net CDFData Path, int Real Time Number, float**val)

接口2:void Read And Calucate Vorticity (char*Net CDFData Path, int Real Time Number, float**val)

接口3:void Read And Calucate Divergence (char*Net CDFData Path, int Real Time Number, float**val) 。

2 关键技术实现

2.1 关键技术实现策略

为了实现跨平台的需要, 我们采用Suse Linux系统作为开发平台[8], 采用C语言作为开发语言来进行数据产品的开发, 使用脚本语言python实现所有模式的统一调度。这样实现的好处是不仅可以方便地将程序移植到Suse Linux、Ret Hat、Aix等其他系统平台中, 还可以提高程序运行的效率。

系统实现过程中需要引入如下概念:

1) 要素:模式包含雨量rain, 高度场hght, 温度temp, 海平面气压mslp, 东西风uwnd, 南北风vwnd等基本要素, 不同模式要素不同。

2) Flag变量:如该时次nc数据已经更新则flag位置置为1, 如数据更新不成功或没有更新为缺测或者为0。

3) Stat变量:如nc文件正在写入, 则该时次位置置为1, 如更新完毕改该时次位置置为0.防止写入读取错误。

4) Tstr变量:表示该时次年份, 文件生成、更新时写入。

5) Ystr变量:表示该时次日期, 文件生成、更新时写入。

6) Lon变量:格点形数据, 表示要素经度范围。

7) Lat变量:格点形数据, 表示要素纬度范围。

8) Level变量:表示要素层次范围, 如200hpa, 300 hpa, 1000 hpa, 地面层等等。

区域范围:不同的模式或不同要素预报范围可能不同, 如南半球、北半球、[经度60~150, 纬度-20~70], 等等这里模式一般定义东经为正、西经为负, 北半球为正、南半球为负。所以有时需要将不重叠的不同范围的数据拼接在一起, 形成完整范围的可用数据。

要素变量:对于每个模式的每个要素, 都包含不同时效的预报, 如未来3小时雨量rain003, 未来6小时雨量rain006, 未来12小时雨量rain012……, 不同要素的预报时效可能相同也可能不同, 需根据模式定义来判断。

2.2 关键技术实现

以气象数值预报产品为代表的气象大数据是多源数据, 各类产品的格式不同, 有grib1编码格式、grib2编码格式、顺序二进制编码格式等, 如何将这些多源的数据格式转换成统一的数据格式是一个重点解决的技术难点。为此我们设计实现了数据解码算法, 经过解码的数据流按照气象大数据数据结构模型批量写入Net CDF库文件中。

其中的关键是定义好两个数据startp[s1, s2, …sn]和countp[c1, c2, …cn], Startp[]里面定义好数据块的起始位置, Countp[]定义从起始位置往后的偏移量。以一个二维的数据为例, 假设存入一个10×10的数据流, 为此, 定义Countp[]表示从起始位置往后的偏移量。其中阴影数据的做下角是数据块的起点, 从起点沿X轴和Y轴方向阴影覆盖的长度是偏移量, 阴影覆盖的范围是实际存储的数据。具体数据组织如图图4所示[9]。

3 实际业务应用

业务应用在Linux开发平台下从生成的Net CDF产品库中读取数值预报数据, 利用NCAR Command Language工具, 将日本数值预报数据 (JMA) 、T639数值预报数据、Grapes数值预报数据及欧洲数值预报产品 (ECMWF) 等数值预报产品转换成图形产品, 同时运用定时作业方式运行ncl脚本文件, 从而实现数值预报资料到图形产品的自动化运行。最终形成多预报时次、多层次的多种气象要素的图形产品展示到气象业务网等门户网站, 供预报人员及其他用户使用, 图5中是通过转化后的Net CDF库读取数据绘制图形产品的流程图, 图6是通过系统绘制的气象水汽通量图[10]。

4 结论

经过对气象大数据的分析和处理, 实现了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原始格式解码, 实现数据的格式转换, 生成符合各类数值预报产品特征的Net CDF格式的存储库, 并将转换和重新组织的数值预报产品数据实时存储到相应的Net CDF库文件中, 通过接口服务的方式为气象相关的业务应用单位提供数据服务, 基于Net CDF的数据流绘制了气象行业广泛应用的树预报产品图, 目前系统已经业务化运行, 运行结果表明系统数据读取性能和稳定性方面完全满足业务实际需求。

摘要:为了更好处理和应用诸如气象数值预报产品等非结构化的气象大数据, 基于NetCDF技术实现了全序列气象数值预报产品原始格式解码、数据的格式转换以及生成符合各类数值预报产品特征的NetCDF格式的存储库, 并将转换和重新组织的数值预报产品数据实时存储到相应的NetCDF库文件中;基于NCL (The NCAR Command Language) 编程语言读取NetCDF库文件中的数据生成精度高、内容展现丰富的数值预报图形产品, 并提供给业务用使用, 业务运行结果表明大数据处理技术的引入对气象大数据在业务中的应用具有一定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气象大数据,NetCDF,数据解码,算法

参考文献

[1]董晓婷.大数据的定义特征及其应用分析[J].硅谷, 2013 (11)

[2]康波, 刘胜强.基于大数据分析的互联网业务用户体验管理[J].电信科学, 2013 (3) .

[3]Chang-Tien Lu, Yufeng Kou, Jiang Zhao.Detecting and tracking regional outliers in meteorological data[J].Elsevier Journal, 2006 (11) .

[4]刘碧湘.如何利用大数据推进计算机审计[J].科技信息, 2013 (21) .

[5]崔忠燕, 杨鹏, 李杰, 等.基于NetCDF的数据交换平台研究[J].微型机与应用, 2011 (20) :35-37.

[6]张林, 高玉春, 杨金红, 等.基于VC++平台的相控阵天气雷达NetCDF数据读取与产品显示[J].气象科技, 2010 (2) :27-29.

[7]杨兆礼, 万齐林.实例分析如何应用GrADS实现NetCDF格式转换[J].广东气象, 2008 (5) :39-41.

[8]基于Windows Azure平台的SUSE Linux Enterprise Server[J].办公自动化, 2013:23-25.

[9]庞博文, 李国庆.基于C/S结构的大数据量遥感图像显示方案[J].科学技术与工程, 2008 (14) :27-31.

多媒体平台的技术方案 篇5

前言

计算机多媒体技术、网络技术、信息高速路等为代表的新技术的不断更新,推动了教学手段现代化进程。在基础校园网建设基本完成的条件下,信息化教学环境的建设成为人们最为关注的焦点之一,多媒体教室建设的数字化、智能化发展成为了必然。交互式多媒体教学作为智能化多媒体教室建设最基本的表现形式,也越来越多的受到教育工作者的青睐,成为学校需要迫切解决的问题。同时,多媒体教室的应用核心依旧是教学,基于计算机多媒体技术,在不摈弃传统教学模式下,沿袭传统教学的习惯,使老师很自然的应用和过度到新的教学模式下,从而不断地将教师的素质和教学质量得到提高,这是交互式多媒体教室建设与普通多媒体教室最基本的区别。

传统的教学模式随着多媒体投影设备的进入而改变,改变了老师用黑板教学的模式,利用课件教学,使老师减轻压力的同时也相应的使老师失去原来上课的那种激情,课件教学使老师缩短了课堂教学时间,原来一堂课45分钟,而现在只需要25分钟就可以讲完,学生只能一味的记笔记,老师也缺少了课堂创新的能力。这是现阶段普通的多媒体教学的一个弊端。多媒体设备的不断增加,功能愈完善,从当初投影机与屏幕等设备单独控制发展到现在每间教室通过一台中控就可以对整个教室进行集中控制,使老师的操也变得简单起来。然而多媒体中控设备的引入,作为学校来讲,又需要额外增加一定的费用。

而在此次多媒体教学设备项目中,我们根据学校本身的情况及科学性、先进性、便捷化等特点,特采用一种多媒体教室建设方案,配合多媒体投影机实现一种新的教学理念。

第一章项目概述

一、系统概述

当今,重视现代教育技术对教育产生的影响,大力推进教育现代化是世界教育发展的主流。我国在运用现代教育技术手段整合教学的过程中,已取得了相当成效。采用先进的教学手段,提供全新的教学环境,来设计教学活动,已经成为市场的趋势所在。

随着现代化教学系统在各大院校的不断推进,传统的方式已经不适应现代化的需要,集多功能教室系统、多媒体教学系统、演播系统於一体的新型现代化教育体系在教育行业得到了日益广泛的运用。作为一种新型的教育形式和现代化教学手段,多媒体技术给教育行业带来了新的机遇。

1.1 需求分析

多媒体教室一直以来都是学校信息化建设的重点,通过将文字、图形、图像、声音集合在一起,采用生动活泼的声像显示,不仅丰富了教学手段,扩充了教学资源,而且更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充实、形象、生动的授课内容,声像并茂的教学形式,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强调了“以学生为主”的教学新思路,极大得提高了教学质量。

当前,各大院校随着多媒体教室的不断引入,多媒体教室建设需求不断发展,出现许多新的特性,必须如何才能更加生动的教学,与学生产生互动性,在不断增加老师压力的同时,能更快速的提高教学质量,这是对现代多媒体教学更高的要求,也是本次项目设计的要求:

1.利用多媒体教室进行基于计算机课件的普通教学;

2.利用多媒体显示设备来显示各种计算机信号、视频图象及媒体信息,以丰富老师的教学内容;

3.利用多媒体设备来实现精品课堂的互动教学;

4.通过多媒体讲台的便捷性设计,集多功能于一体,能更加快速的提高教学质量,为老师提高更加便捷灵活的操作环境。

整个系统要高效率的完成教学任务,结合各个系统,充分发挥各个系统的功能,实现现代化的教学。

(一)多媒体显示系统:

多媒体显示系统由高亮度、高解析度的液晶投影机和屏幕构成;完成对各种图文资讯的大屏幕显示。

整个项目设计在设备选型上,使用液晶投影机电动玻珠幕的组合方式完美解决教学、讨论、报告等的使用需求,玻珠幕是高增益、高亮度高清晰的屏幕,使用NEC的投影机,不会直射见解者,影响讲解者的操作演讲。它通过应用各种感应原理,结合计算机和投影机,可以实现无纸化办公及教学,既丰富教学内容的同时又可以减轻教师教学的压力。有效地提升教学效果和效率。

(二)多媒体电教室扩声系统:

扩声系统由功放、音箱、话筒等设备构成;完成对各种声音的播放功能;实现多媒体电教室的现场扩音、播音,配合大屏幕投影系统,提供优良的视听效果。

(三)智能型多媒体中央控制系统:

采用目前国内性价比最高、技术最成熟、功能最齐全,用途最广的中央控制系统,选用目前国内先进的性价比较高中央控制系统设备。实现多媒体电教室各种电子设备的集中控制。整个系统操作简单、人性化、智能化、可靠性高;

尽量多的体现出各种设备的卓越功能,让所有设备工作在最佳状态,发挥设备的最大功效;

能够控制投影机,进行开关机、输入切换等功能;并实现屏幕的上升、停止、下降功能; 能够控制DVD、VCR进行播放、停止、暂停等功能;能够控制实物展台进行放大、缩小等功能;

能够控制音量,进行音量大小的调节功能;

能够实现音视频、VGA信号自动切换控制等功能。

1.2 建设原则

1)多媒体教室的简单易用和个性化需求。

由于每个老师对计算机的掌握程度不同,老师需要多媒体教室简单易用,一 看就会,轻松连接,而无须太多复杂的操作能够很快的进行信息化教学。2)多媒体教室的实用丰富的教学功能。

信息化教学是教学的一种手段,其目的是为了提高教学效果。这种信息化手段是否符合教学习惯,是否有丰富实用的教学功能,真正帮助老师进行教学,提高教学效果就成为老师最为关心的问题。3)产品性能优越性。

在教学过程中,多媒体教室的使用频率是相当高的,除了一般教学外,学校也可以用来会议研讨及各种多媒体活动。因此,在产品性能选型上,必须选用性价比高的设备,以免在使用过程中出现问题,影响教学等等活动。4)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

在整个多媒体教学中使用的设备必须具备良好的售后服务保障,以免真正出现问题,而不知道找哪一方负责维护和维修。

1.3 设计标准

1)通讯协议标准

网络层和传输层TCP/IP协议并兼容IPX协议,支持PPP和SLIP协议。2)布线和电气安装标准

GB/T50311-2000建筑与建筑群综合布线工程设计规范 ANSI EIA/TIA607民用建筑通讯接地标准 ANSI EIA/TIA-568A商务建筑布线标准 ANSI EIA/TIA-569A商务建筑通道标准

ANSI EIA/TIA-606商务建筑布线系统文档建立标准 EIA/TIA TSB-67商务建筑布线系统测试标准

GB50254-50259-96《电气装置安装工程施工及验收设计规范》 GA/T75-94《中华人民共和国公共安全行业标准》 GB6510-86《30MHz-1GHz音频和视频信号电缆分配系统》 GY106-92《民用建筑电缆电视系统工程技术规范》 《民用建筑电气设计标准》 3)专用产品标准

设计中采用的专用产品,其生产检验过程符合我公司制定的企业产品标准。标准号:Q/HDZQX001-2002。

第二章多媒体教室方案设计

1.1方案设计原理

在此次方案设计中,我们以一个最先进的设计理念对整个系统进行设计,完全实现多媒体教学、现场演示、课件教学、研讨、大屏幕显示功能,并且便捷上网、使各种图像、音视频完美展现等等用户所需要的功能。

1.2多媒体教室设备清单

1.3多媒体电教室系统示意图

1.4多媒体教室示意图

第三章培训及售后服务

1公司培训

我公司将向贵校提供安装、调试、运行和维护等方面的培训,并根据所提供设备的 特点,提出详细的培训计划。

1.1、培训目的

使学员通过培训,熟悉设备的安装、调试、维护的方法,及操作命令的功能和使用; 了解设备的基本工作原理;掌握各种设备的初始化及故障的诊断、定位和排除技能; 具有熟练查阅有关技术维护手册的能力。

1.2、培训层次划分

现场操作教师培训(1天)

将在设备安装场地对日后负责操作设备的操作员进行如下培训: 开关机、正确使用设备、正确使用菜单、日常维护方法和步骤。公司承若将向用户专业技术人员提供下列技术培训:

◆投影机、屏幕等各部分的工作原理、诊断方法及操作步骤。我们提供详细的操作和使用培训,直到老师使用熟练为止。◆音响扩声系统及中央控制系统的操作使用和简单维护。

◆多媒体教室系统总体结构、性能、整体校调、操作使用及系统维护。

1.3、培训师资要求

我公司负责提供培训的师资均有叁年以上的客户培训经验,结合产品生产厂家取得资职的工程师进行培训,且具有理论与实践两方面的经验。

1.4、服务承诺

我公司一贯非常重视为客户提供优质的售后服务。公司拥有全系列产品服务工程师10多人,受到厂家的专门培训。我们的服务质量、效率、态度等各方面深得客户好评。

为了确保贵校多媒体教室系统优质运行,本公司愿为贵校的整套系统提供高质量的维护服务,特作如下承诺:

系统设备的操作和日常维护工作将由客户的技术人员负责,本公司将提供完善的培训及现场指导。工程完成后将提供完整的技术文件。设备安装后的所有技术服务,将由我公司技术服务中心的技术人员提供预防性维护服务,包括电话咨询、上门维修、零件更换等一级维护,响应时间在1小时之内。

本公司与产品厂家的技术专家,可提供二线支援,根据需要可前往安装地点进行二级维修。

系统设备提供二年的免费保修。保修期内,免费更换正常使用下损坏的零件。保修期后,客户可与本公司签定维修合同。

2售后服务特别承诺:

运用信息技术搭建自主学习平台 篇6

关键词:信息技术;新课程;學习平台

中图分类号:G434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8454(2012)06-0058-02

一、“未成曲调先有情”——前置學习,有效热身

要追求课堂的高效,就要让學生做好前置性學习,让學生在教师的指导下围绕所要學习的课文进行一些必要的准备,带着自信或疑惑进入课堂,學生就以主人翁的姿态面对自己的學习任务,“打有准备之仗”。前置性學习的一项重要内容就是查找和课文相关的资料。原来传统的教學中,往往是教师把资料查找好了在课堂上读给學生听,这是一种“灌输”,并且教师查到的资料不一定准确,也不一定丰富。现在我们可以发动學生参与这项课前热身學习活动,这样不仅课堂教學资源更加丰富了,學生搜集、处理信息的能力也得到了培养。

學生能查阅到的资料类型也很丰富,如文字、图片、影像等。如學习《宋庆龄故居的樟树》,如果只是干巴巴學习课文,學生难以体会到课文主人公和樟树之间的联系,也难以体会到主人公的高尚品质,所以,笔者让學生课前自主查阅“宋庆龄”、“樟树”、“故居”等资料。然后把课文置入丰富的背景资料中,课文的重点、难点便迎刃而解了。再如,學习《沙漠中的绿洲》,學生课前通过网络对阿联酋、对迪拜的地理位置、气候环境有了充分的认识,在學习课文时,对当地人们为绿化家园面临的困难之大、付出的代价之大、获得的成效之大有了更深刻的认识,他们明白了为什么阿联酋人民像爱护孩子一样对待花草树木。并且由于學生在查阅资料时还了解到迪拜自然环境恶劣,但是物质方面非常富有,“迪拜帆船酒店”是世界上唯一的七星级酒店,酒店的内部竟然用黄金装饰,这时學生更加认识到了迪拜人民热爱生活、努力建造绿色家园的顽强品质。正是有了丰富的前置性學习资料的补充,學生的兴奋点被不断激活,课堂上精彩不断。

二、“这里风景别有洞天”——创设情境,激发主动性

多媒体的作用是巨大的,它可以让上下五千年浓缩于屏幕上,也可以让古今中外的事物即刻显示于我们眼前。这样拉近了學生与文本的距离。为學生理解文本减小了难度。學习《槐乡五月》,来一段槐花盛开的美景图片,牢牢吸引學生的眼球。學习《黄河的主人》,让學生通过屏幕观看黄河惊涛骇浪的滚滚气势,为课堂學习奠定基调。學习《威尼斯小艇》,通过配乐的视频让學生沉醉于异国风情,为學生减少认知落差,帮助學生自然地走进文本……

传统的教學中,教师牢牢抓着鼠标。學生只有被动看的份儿。我们可以打破这一局面,可以在网络教室中,學生人手一机,自主点击鼠标,自主调控自己的學习进程,每一个學生都能用适合自己的速度来學习和理解知识,这样他们的自主性会有更大的发挥,收获也更多。如學习《海底世界》,笔者事先建立好學习网站并放置相关學习资料。學生根据自學提示,可以对照课文自由点击课件學习,然后带着自己的理解进行小组交流、智慧共享。笔者提供的學习课件中分别有课文中描写的海参、梭子鱼、乌贼、章鱼以及贝类的运动演示,學生可以根据自己的爱好自主选择先观看哪种生物的运动,然后读课文中相关的文字,再用自己的话说:“我喜欢的是(1的活动方式,它的活动特点是( ),我是从课文中( )看出来的。”这样小组交流时,學生自然碰撞出了更多精彩的思维火化。这样的设计自主、开放,扎扎实实地进行了语文训练,发展了學生的自主學习能力。

三、“秀出我自己”——交流反馈,展示成果

现在评价一节课是否精彩,关键是看學生是否精彩。我们要给學生创造展示的机会。让他们品味成功,互相學习。學生看到了自己的成果,學习的兴趣之火也会越来越旺。而运用信息技术恰恰给學生搭建了一个展示自我的平台。

朗读展示:“读”是语文學习的法宝,缺少了朗读的语文教學是不完整的教學。为了让學生读出意境、读出味道,笔者经常给他们配上合适的音乐来引导他们人情入境地朗读。如《番茄太阳》一课,最后当小女孩说出长大了要把自己的腿送给“我”时,“我”被深深感动了。笔者给學生配上乐曲《神秘花园》或《再见警察》,音乐声一起,我们的心灵闸门随即开启,感动之情汹涌澎湃,眼角不由湿润,在这种氛围中,學生的朗读足以让每一个人为之动容!

书写展示:小學阶段抓好學生的书写尤为重要。在指导写字时,笔者往往采用“一看、二写、三对照”的方式,让學生看清、写好,并且要和课文上的例字及同桌的书写相对照,而下一步就是“我要推荐”,让學生自主评选出小组内书写优秀的同學去实物展台前展示自己的作品。榜样的力量是无穷的,被展示學生的书写比书法家的作品还有效力,因为同伴的作品那么真切,让學生产生了强烈的模仿欲望和想超越的热情。

作文修改:我们在學生作文批改方面下工夫不少,但成效不大,作用往往只是应付上级的检查。实践中发现比较有效的方法是利用电子白板,把有代表性的作文展示出来,然后利用修改笔在白板上现场修改。当然执笔修改的特权不只是在教师手里,學生也可以出色地担当此任。

四、“外面的世界很精彩”——拓展超链接,视野更广阔

“大语文观”让我们的视角不能只盯着课本,而是应该让學生有更为广阔的视角,让他们有更丰富的學习途径,所以我们应该引导學生建立更多的“知识超链接”。而通过网络获取这些资料会更快捷、更方便,鼠标轻轻一点,所要内容即刻呈现。如學习了《荷花》这篇课文,让學生拓展查阅关于荷花的古诗名句,增加學生的文學修养。學习了《爱因斯坦和小女孩》,让學生进一步查阅关于爱因斯坦的故事,让这位伟大的人物在學生的心目中越发“伟大”。學习了《九色鹿》,让學生去了解更多的关于敦煌壁画的知识,了解博大精深的敦煌文化……

跨平台技术 篇7

移动电子商务就是利用移动设备进行的电子商务。数据显示, 截至2015年底, 中国移动购物用户规模达到3.64亿人, 预计到2018年中国移动电商用户规模将接近5亿人。中国是典型的区域经济, 80%以上的中小企业立足于本地服务与销售, 然而却很少有适合本地化推广的商务平台支撑。

目前跨平台区域电子商务移动平台还没有一个成熟解决方案, 处于探索阶段。由于移动操作系统有Android、IOS等多种终端, 采用原生系统开发的移动电子商务平台具有升级难、开发成本昂贵、难以统一不同平台之间的差异性等缺陷。针对以上问题, 开发一个跨平台的区域移动电子商务系统具有一定的社会价值[1]。

1 原生应用开发与HTML5技术比较

开发区域移动电子商务平台, 目前存在两种移动开发方式:1) 原生应用开发。目前主要开发安卓APP和IOSAPP。2) HTML5移动应用开发, 可以同时运行在安卓和苹果平台上。其中原生应用开发运行性能和用户体验较好, 但是不同原生应用之间的编程语言、开发接口, 以及开发框架和设计理念存在很大差异, 不同平台开发之间的开发经验、数据共享均难以一致, 造成开发成本十分昂贵, 并且在升级版本时, 很难做到同时升级。目前很多移动应用开始采用HTML5技术, 其应用的功能、性能、用户体验均有大幅度提升, 已经成为移动应用的现实选择[2]。

2 关键技术分析

1) HTML5技术。HTML5是2014年W3C修订后的最新版HTML标准, 设计目的是为了支持移动端的多媒体技术支持, 增加如video、audio和canvas标记。通过原生的相关底层类库, 可以调用移动设备的摄像头、传感器、地理位置获取等功能;其具备跨平台开发特性, 开发出来的APP可以运行在不同的设备上, 同时可以兼容安卓和IOS系统, 具备跨平台性能[3]。

2) Web Service与JSON数据交换格式。Web服务是基于XML和HTTPS的一种服务, 其通讯协议基于SOAP, 服务描述通过WSDL, 通过UDDI来发现和获取数据元数据。Web Service可以通过定义标准的数据接口, 使得异构程序能够访问共享数据, 在跨平台移动应用平台中可以消除不同平台之间数据差异的影响。

JSON是一种常用的数据交换格式常用语数据保存和数据传输, 是一种轻量级的数据格式。JSON可以将程序中的对象序列化为字符串, 在函数之间进行字符串数据传递, 也可以将字符串保存在存储设备, 或者在异构程序中将字符串从移动终端传递给服务器端程序。

3) 跨平台环境下LBS技术。LBS即基于位置的服务, 它是通过获取移动终端用户的地理位置信息, 为用户提供相应服务的一种增值业务。安卓和IOS原生程序均提供了获取GPS数据的方法, 在HTML5中使用Geolocation API可以进行GPS定位。

3 系统分析与架构

区域移动电子商务平台主要包含会员管理模块、商家管理模块、商品管理模块、支付模块、LBS模块、活动模块等。

1) 会员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用户登录、注册、基础信息、用户管理等。

2) 商家管理模块。主要功能有商户基础信息维护、商户管理、商户财务管理。

3) 商品管理模块。主要功能商品基础信息维护、商品发布管理。

4) 订单管理。会员可以下订单, 取消订单, 订单管理。

5) LBS模块。主要针对用户地理位置, 获取附近的商家和服务。

为了确保系统健壮性和可扩展性, 系统服务器端总体框架采用三层框架实现。客户端与服务器端采用Web Service通讯, 通讯格式采用JSON格式, 移动终端采用HTML5技术和原生代码混合开发技术[4]。

4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利用跨平台移动开发技术进行区域移动电子商务系统开发, 通过研究HTML5技术、Web Service、JSON数据交换格式、LBS等关键技术, 进行完善地系统分析和系统架构设计, 系统具备如下优点:

1) 大大降低开发成本和开发难度, 提高用户体验性, 同时可以在较短的时间内进行版本升级, 有利于电子商务平台及时满足快速发展的移动电子商务需求。

2) 系统将采用LBS技术结合移动电子商务, 通过用户地理位置定位, 结合O2O特点, 使得用户需求得到最大化方便快捷。

3) 系统Web Service技术, 是一种松耦合的软件结构, 符合采用SOA架构, 系统具有健壮性、易扩展性。

参考文献

[1]台雯.HTML5在WEB前端开发中的应用研究[J].天津职业院校联合学报, 2016 (8) :70-73.

[2]樊蓉.HTML5在移动互联网开发中的应用分析[J].电子技术与软件工程, 2016 (4) :19.

[3]陆凌牛.HTML5与CSS3.0权威指南[M].北京:机械工业出版社, 2011.

跨平台技术 篇8

关键词:数据库管理系统,可扩展标记语言,XML数据岛,异构,集成

0 引 言

在B/S架构的系统开发中,有许多系统的业务逻辑是基本相同的,如各个学校的教务系统、火车票售票系统和飞机票售票系统、水费缴费系统和电费缴费系统等。只是各个系统的用户交互界面有差异,各个系统采用的DBMS和数据库表结构存在不同。因此在这些Web系统中存在大量人力和财力的重复投入,并且这些看似类同的系统间无法进行信息交流。如随着教育的开放化和一体化,A校和B校的学生想通过自己学校的教务系统选修另一学校的课程就无法实现,由此形成“信息孤岛”。为解决这一问题,目前出现了各种异构数据库交换和集成平台的研究[1,2,3]。这些研究都试图将各种DBMS的数据映射转换成统一的XML形式,通过访问XML来完成Web数据交换。借助XML的语言无关性,通过上述方案可以解决各种异构DBMS的数据交流问题,但XML只是一个文本文档,不具备DBMS的各种数据管理和功能机制。也出现了借助隧道技术[4,5]来解决这一问题的,但该技术未考虑到不同的Web系统中用户交互的多样性。

本文试图在Web系统的集成方面作一探索,提出一种在服务器端采用DBMS来存储、管理和控制数据,XML用于传输集成数据,采用XML数据岛绑定和客户端脚本来完成数据显示的Web开发模型。使其既能消除不同Web系统中异构DBMS的差异,又能分别满足各Web系统的用户显示需要。

1 基本知识

1.1 DBMS

数据库管理系统DBMS的本质是管理数据的一个软件平台,它的主要功能有:数据定义、数据操纵和数据保护功能。我们常用的DBMS有Microsoft公司的SQL Server系列,Oracle公司的Oracle系列和IBM公司的DB2等,本文选用目前使用最广泛的关系型DBMS为例来讨论。

1.2 XML和XML数据岛

XML即可扩展标记语言,使用一系列自定义标记来描述数据,它是一种简单的数据存储语言,可作为微型数据库来使用[6,7]。XML是Internet环境中跨平台的依赖于内容的技术,是当前处理结构化文档信息的有力工具[8]。

在IE5.0及以上的版本中,增加了对<xml>元素的支持。利用<xml>元素可以在HTML文件内直接嵌入XML数据,也可以包含对某个外部XML文件的引用,被HTML页面引用或包含的XML数据称为XML数据岛。下面介绍两个相关术语[9]:

1) 数据源对象

在IE5.0及以上版本中的网页,XML数据岛可以被作为一个数据源对象DSO使用。它是一个ActiveX控件,在Web页面中,通过数据绑定或客户端脚本可以对XML数据源对象的数据进行操作。

2) 数据绑定

数据绑定属于一种组件架构的网页技术,可将外部数据集成到HTML网页中。当在HTML文件中使用datasrc指定了要插入DSO后,就可通过datafld属性将XML元素绑定到相应的HTML标记上。数据绑定包括单记录数据绑定和能绑定多条记录的表格数据绑定。

2 基于DBMS和XML数据岛的Web开发模型

目前,众多的Web系统都采用将数据存放在DBMS中。当客户端发出请求时,在服务器端编写脚本程序,对数据库执行SQL操作得到相关结果,然后将结果组织成HTML页面或适当的形式返回给客户端,用户通过浏览器或其它客户端界面查看最终结果,如图1所示。实现Web系统的集成,必然涉及到多种DBMS。论文在图1所示的开发架构基础上,利用XML来屏蔽各DBMS的差异,通过XML数据岛的绑定来满足不同Web系统的交互需求。提出的基于DBMS和XML数据岛的Web开发模型如图2所示, 它将从各种异构DBMS动态生成的所需数据,以XML文档的形式集成传输到客户端,然后在客户端通过HTML文件绑定XML数据岛的方式在浏览器中显示出来。下面具体讨论如何动态生成XML、集成XML视图和动态绑定XML数据岛的问题。

XML数据的动态生成是指根据应用需求,从数据库中查找所需数据,并将查询结果转换成XML文档的过程。由于Visual Studio 2005中提供了通过SQL查询,直接返回XML形式结果的支持,具体说来,即是将DBMS中的每一行记录转换为XML中的一个元素节点,且每个节点包含由各选取列命名的子节点,所以该过程可利用SQL直接完成。从不同的DBMS动态生成的XML文档只作为中间数据暂时保存,可采用串行或并行方式来生成所有的XML文档,然后被依次集成到XML视图中。动态集成XML视图将在第三节中详细讨论。

数据绑定是指将数据源传输映射为终端可浏览文档的过程,是客户端的操作。在Web开发中,客户端统一通过浏览器来进行交互,而目前浏览器并未提供对XML的支持,能够识别的语言是HTML。所以,论文采用在HTML文档中引入集成的XML视图,通过绑定XML数据岛的方式来呈现查询结果。具体说来,HTML引用外部XML文件的XML数据岛格式为:<XML ID=“xmldso” SRC=“XML文件路径”></XML>,由于XML视图中包含有查找到的多条记录,所以采用表格数据绑定方式,如图3(a)所示。动态绑定XML数据岛将XML的内容和显示分隔开来,正好可实现不同的Web系统中不同用户的界面显示需要,如图3(b)所示是对同一XML文档(图3(a))的另一种绑定显示方式。

3 动态集成XML视图

由于不同Web系统中DBMS的表结构不同、字段名称不同、字段的数据类型不同等,所以通过上述方式,将各个DBMS中的数据转换得到的XML文档同样存在异构性。如由基于不同DBMS的教务系统可生成以下两个不同的学生成绩XML文档片段:

通过观察和分析,上述动态生成的XML文档具有不同的Schema描述,在元素名和元素结构方面都存在差异,消除这些差异正是XML集成中需要解决的问题。而要消除XML文档的差异,应依次解决以下几个问题:

• 确定一个集成标准。

• 将异构的XML文档按照集成标准转换为统一的样式。

• 合并具有相同样式的各个XML文档。

首先,在确定集成标准方面,Schema当然是个不错的选择,但是,Schema只能表示XML文档的数据模式和结构,对于消除各个XML文档的元素名差异上显得不足。在异构数据集成方面,采用RDF来描述XML的数据模式内部及模式之间的语义关系,然后通过本体推导来集成数据是目前常用的方法[5,10]。这种方法中,全局本体和模式间规则映射的构建本身是个庞大的工程,目前也没有较好的自动生成方法。所以本文将XML的集成分为语义集成和结构集成两个方面来讨论,其具体含义见定义1和定义2。

定义1 语义集成 语义集成是指将生成的XML文档中,所有的元素名和属性名转换为相同的元素名的过程。

定义2 结构集成 结构集成是指让元素名相同的XML文档,对同一个Schema来说,有效的过程。

以上两方面共同构成集成标准。通过定义可知,语义集成和结构集成并不是毫无关联的,语义集成是结构集成的前提,但由在语义集成中将属性名转换为元素名将改变XML文档的结构,可看出语义集成包含结构集成的部分;结构集成是语义集成的延伸,是XML集成的最终目标。因此,在实际操作过程中,两方面是相互协作,同时进行的。

假设某XML文档中存在一个属性(主要出现在将XML作为微型数据库的Web系统中),首先考虑将其转换为元素,根据XML中元素和属性的关系,可通过如下步骤来完成转换:①为属性所在的元素添加一个以属性命名的新元素;②提取出属性的值,将其放入新元素,作为元素的内容;③删除属性。

在将XML文档中的属性名都转换为元素名后,利用Schema中的substitutionGroup进行元素替换,可通过一个Schema来验证两个结构相同而元素名不同的XML文档有效的启发[11],本文提出一种集成算法——XIA(XML Integration Algrithom)来将异构的XML文档按照集成标准统一为XML视图,为了说明算法,下面先给出相关术语的定义:

定义3 D 集成的XML视图文档。

定义4 S 集成格式说明。为了得到统一结构的XML文档,需要先明确文档的格式,S即为对D的Schema描述。

定义5 R 集成规则说明。在异构XML文档中,存在对同一元素的不同描述,R是为消除这种差异的语义说明。具体说来,R={ri|∀ri=<di1,di2,di3,…>(i=1,2,3,…且di1,di2,di3,…为异构XML中对同一元素的不同描述,其中,di1与S中的描述一致)}。

定义6 X 异构XML的集合。∀x∈X,x为由DBMS生成的XML数据源。

其中,S和R即为集成标准,在XIA中,所有的x应同时满足S和R。XIA算法描述为:

输入:X,R,S

输出:D

算法:D=Φ

在XIA中,关于S的确定和R的生成规则问题对算法的性能具有较大的影响。由于XML文档中的元素名都来自数据库中表的字段名,而数据库是相对固定,较少变动的,所以本文采用手动的方法来定义R,得到各个XML文档中内涵相同的元素名的序列集,且同一个数据库中的字段名出现在各序列中的位置相同。在S的确定中,由于每次涉及到的数据库会有所不同,所以,算法采用第一个动态生成的XML文档为标准,确定集成格式,而S中的元素名还是以R为准,因此,在确定S的过程中,如果S中的元素名与R中对应序列的第一个元素不同,则需要更改S中的元素名来与R中对应序列的第一个元素保持一致,其算法与XML文档的语义集成相同。另外,动态集成的XML视图作为一个文件保存,因此,论文采用的是物化视图的集成方式[12]。

4 实 验

现有两个教务系统,其所使用的DBMS分别为SQL Server 2005和Oracle 10g,SQL Server 2005中建有cjgl数据库,其中建有三张表:学生信息表student、课程表course和成绩表score,三张表的表结构分别如图4、图5、图6所示,score表中的stuno和couno是分别引用自student表中stuno和course表中couno的外键,在Oracle 10g中建有数据库testdb,在表空间ts1中建有一张成绩单表grades,其表结构如图7所示,其中NAME为表的主键。

用户user1和user2要各自获取这两个Web系统数据库中所有学生的姓名、性别、所学课程名和对应的成绩,运用前述的Web开发模型,在Visual Studio 2005中通过ASP.NET和ADO.NET分别得到如图8和图9所示的显示结果。比较两图可知,其内容完全一样,只是显示样式不同,并且两图中表格的后两行数据都来自图10所示Oracle 10g中的testdb,其余数据来自SQL Server 2005中的cjgl。

由上可知,论文提出的基于DBMS和XML数据岛的多用户跨平台Web开发模型对于实现Web集成是可行的,它消除了两个系统中SQL Server 2005和Oracle 10g两种DBMS平台下的语义和结构方面的异构问题,并且为不同的用户提供了不同的结果显示方式。

5 结 语

论文在比较了大量Web系统的相同与不同点和分析了现有的Web开发架构的基础上,提出了一种满足多种用户交互需要,跨数据库平台的Web开发模型,该模型在服务器端采用DBMS来存储、管理和控制数据,通过XML将数据集成传输到客户端,在客户端采用XML数据岛绑定显示数据,其中,着重讨论了动态集成XML视图的过程。研究对于目前存在的相似Web系统的集成具有积极的意义。下一步的主要工作是解决多个Web系统中一词多义的问题。

参考文献

[1]史智勇,李玲.异构数据库数据交换平台的总体设计[J].价值工程,2009(2).

[2]史晔翎,黎建辉.关系数据库模式到XML Schema的通用映射模型[J].计算机工程,2009,35(7).

[3]乐鑫喜,刘清.异构数据库集成系统的设计与实现[J].计算机工程与应用,2005,27:174-177.

[4]Kabisch T,Neiling M.Wrapping of web sources with restricted queryinterfaces by query tunneling[C]//Proc.of InterDB 2005.Internation-al Workshop on Database Interoperability,2005:5,52,113,128.

[5]Rubén Tous.Data Integration with XML and Semantic Web Technolo-gies[D],Barcelona,2006.

[6]http://news.qq.com/guestbook.htm.

[7]http://www.enshi.cn/guestbook/index.php?toid=1.

[8]http://baike.baidu.com/view/63.htm?fr=ala0_1_1.

[9]顾兵.XML实用技术教程[M].清华大学出版社,2007:210-211.

[10]刘兴波,蔡鸿明,徐博艺.基于XML模式和RDF和异构数据集成框架研究[J].计算机应用与软件,2010,27(3).

[11]http://hi.baidu.com/ganyu21/blog/item/6e32d31686b2b118972b438e.html.

新立大平台钻井技术 篇9

该区块北位于新立油田东部,发育有三条近南北向正断层,有3个油层,黑帝庙油层208—546米,葡头花油层821—864米,扶杨油层1223—井底,开采目的层为扶杨油层,油藏类型为低渗透裂缝性构造岩性油藏,以细砂岩为主,油砂体面积小,分布不稳定,主力油层为油层中部深度为1304m。平均单井砂岩厚度40.9m,平均有效厚度9.2m,平均孔隙度14.4%原始地层压力12.2MPa,饱和压力9.6MPa。该区储藏浅,注水破坏了地层原始压力,使局部形成异常高压,注水使底层软化破坏了原有的成岩结构,由于注水地层压差悬殊容易产生地层蠕动。

二、复杂情况

新立油田近几年在钻井施工过程中,钻井复杂情况主要表现溢流、井涌、井漏等现象发生。具体情况如下:吉+5-2井钻进到920m时出现气流,当时泥浆密度1.42g/cm3,井口返出密度为1.22g/cm3,加重至1.61g/cm3才压稳。

三、技术难点

1. 钻井目的主要是钻穿扶杨油层,井型是造斜点浅,造斜率大的定向井,井眼轨迹难以控制。2.平台井多受场地的限制,每口井间距5米,丛式井必须考虑绕障问题。3.上部地层松软,容易出现键槽。4.该区块,黑帝庙油层,葡头花油层,扶杨油层长年注水,各层间压力悬殊。喷漏交替上吐下泻,注水层顶部易产生地层蠕动导致顶钻现象。

四、施工工艺与措施

1. 井眼轨迹控制。直井段采用钟摆钻具组合,钻进吊打,加密测斜,保证井斜小于0.5度位移小于5米。采用228mmpdc钻头+165mm单弯螺杆1.25度+165mm无磁钻铤1根+127mm钻杆,使用mwd无线测量仪。由于上部地层松软,降低排量,控制钻井液粘度,禁止定点循环,减少水力对井底的冲蚀,同时控制钻压2-3吨,控制钻速等措施提高造斜率。根据邻井井眼轨迹资料挫开造斜点20—30米,施工中密切注意钻时的变化情况,时刻观察钻速是否加快放空及憋钻现象,及时调整钻井参数做好绕障工作,加密测量井斜,避免两井相碰。2.钻井液技术。确定密度窗口:根据工程设计制定度窗口。要求0-220米,密度1.05-1.20 g/cm3。220-800米,密度1.20-1.40 g/cm3。800米-井底,1.40-1.60 g/cm3在前2轮井钻井中发生复杂情况,通过分析总结,采取有针对性的技术对策,改进完善了钻井液密度窗口。3.固井采用双密度固井技术。双凝双密度结构,首尾浆分界点选在油顶以上100m,前置液选用加重隔离液,水泥浆候凝期间,对于浅气层活跃的井及固井时易发生水窜的井,环空加1-2MPa回压进行候凝作业。选用的NCD-2水泥浆稠化时间短、强度发展快、浆体稳定性好,减少高压水侵入,防窜能力高。4.钻井井控选用21MPa双闸板防喷器双闸板防喷器能够在井内有钻具和空井情况下及时控制住井口,在必要时还可以把全封闸板换成半封。储备重晶石50T的同时储备加重钻井液。

五、结论与建议

1. 形成钻井随钻堵漏剂应用方法。2.形成钻井液非渗透类处理剂应用方法。3.形成新立高密度钻井液应用技术。4.形成新立钻井液窄密度窗口确定方法。5.固井完井工艺基本能够满足技术要求。双凝双密度固井水泥浆结构及配方及工艺措施有利于减少了井漏,水泥浆返到地面。目前完成井油层段固井质量合格率、优质率均为100%。6.针对注水井停注、放压难达标的现状,采油厂应加大对注水层位油井压力测试的覆盖面,搞好地层压力预测,建立调整井井区的压力图,为钻井施工提供科学准确的依据。7.建议每钻一口井确定一个钻井液窄密度窗口,不要千篇一律。

参考文献

[1]黄汉仁,杨坤鹏,罗平亚.泥浆工艺原理.石油工业出版社.1977;

房屋平台渗漏处理技术 篇10

防水层是依附主体结构基层的,其质量好坏直接影响防水层的质量,主体结构和找平层的刚度、平整度、强度、表面坡度准确,表面完善无起砂、起皮、缝、基层的含水率都是保证防水层施工质量的基础。

2 防水层施工作业条件的控制要点

(1)气候条件。施工条件成熟与否直接关系到施工质量,防水工程大部分露天作业,气候因素影响较大。施工期内遇雨、雪、霜、雾、大风和气温低于5℃或高于35℃都会影响防水层施工质量,也妨碍施工作业人员顺利施工操作。热熔型卷材和溶剂型涂料可在-10℃以上气温条件下施工;沥青、改性沥青和高分子聚合物卷材不宜在0℃以下施工;沥青基涂料、高分子聚合物水乳型涂料及刚性防水层,不宜在5℃以下气温中施工;气温超过35℃时所有的防水层均不宜施工;炎热夏季后半夜因产生露水、5级以下大风天气尘土砂粒影响与基层粘接,污染基面均不得进行防水施工作业。(2)重视防水层与相关层次施工交叉问题。防水层所用的材料,必须本着有出厂合格证书和试验报告单,同时在现场使用前必须再做防水试验,合格后方可使用。

3 卷材防水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卷材防水的材料种类多样,常用的施工工艺有热粘法、热熔法、自粘法、机械固定法、埋置法等等。施工中应检查承包单位严格按照施工工艺标准等施工规范要求、施工工艺流程进行,铺贴方向、两幅卷材和卷材层与层间,基搭接的宽度与长度要符合要求。

4 涂膜防水层施工质量控制要点

涂膜防水层施工按涂膜厚度划分为薄质涂料施工和厚质涂料施工。无论是薄质涂料采用的涂刷法喷涂法,还是厚质涂料常用的抹压法相副涂法施工;在单纯涂膜或胎体增强材料涂膜(如玻璃纤维或化学纤维)做成一布二涂、二布三涂。多布多涂都要做到;防水材料规格型号符合设计要求;操作施工方法符合各项规定;防水涂料的配方符合工艺要求;胎体增强材料与所使用的涂料要匹配无误;施工操作的条件、配料温度、施工环境温度(气温)、操作时间配料用量和顺序、搅拌强度、涂料遍数(次)必须符合工艺规定。施工顺序必须按先高后低,先远后近的原则进行。

5 密封防水材料施工质量的控制要点

密封材料常用的主要有改性沥青和合成高分子密封防水材料两大类。施工方法根据材料不同各异,分冷嵌法和热灌法两种。

为确保施工质量应在施工机具的先用、配料及搅拌、粘结性能试验和嵌填背衬材料的控制,以及施工操作等几个关键环节进行监督控制。

6 防水层的保护层材料选用和施工应按设计图纸进行施工

保护层施工时要注意防水层的保护,要在防水层上做好临时保护措施,严防戳破防水层,防水层施工完毕应及早进行下道施工工序,不宜间隔时间过长,防止防水层材质损毁。

7 刚性防水层施工要求

刚性防水层包括细石混凝土防水层,水泥砂浆防水层、块体刚性防水层及防水混凝土的施工。刚性防水层对地基沉降不均匀,温度变化、结构振动等因素非常敏感,因此对地基处理要求严格。

8 平台裂缝处理实例

某工程2#楼七层顶平台砼浇注正值夏季高温时节,当天最高气温温度为33℃,南风4~5级一次性连续浇筑商品砼共计55m2。浇注后砼出现超期缓凝现象,终凝时间达24小时,表面出现大面积不规则的长100~300mm、宽0.5~1mm的裂缝,平台拆除后,存在大面积渗水现象。

8.1 裂缝原因。

商品砼内掺加了缓凝性减水剂,缓凝成分超量引起砼超期缓凝。加之外界高温,砼内水分发挥较快,终凝前的抹压未能挤逾裂缝,产生大面积的不规范贯穿裂缝。

8.2 裂缝的鉴定。

本层平台模板拆除时间为砼浇筑后16天,15天同条件试块强度达设计值88%,28天标养试块强度设计值的112%,30天现场砼回弹推定值最小达设计值的97%,最大达设计值的120%。

模板拆除后,对较长及跨中的裂缝进行了标识、记录、观测、通过上层模板、料具荷载和在跨中加载(15k N/m2)裂缝没有进一步发展。裂缝发生后,施工单位会同监理单位、建设单位对裂缝进行了鉴定,确定此裂缝不影响结构安全,但影响房间使用功能,需对裂缝做封闭和防水处理。

8.3 传统的防水工艺是;

基层找平→防水层→防水保护层,这样将会提高房间标高,减少房间使用空间,同时会出现基层空鼓的质量通病。故本裂缝的防水处理使用DPS永凝防水材料,无基层找平、防水保护层的施工工艺。

8.4 裂缝密闭及防水施工。

清理基层的油污、浮浆及杂物。有明显裂缝处(宽度0.8~1mm的裂缝),凿成10mm的V型槽,清理V型槽内杂质,喷涂DPS永凝液一遍,用膨胀水泥封槽抹平。对楼地面及平台顶面的砼缺陷(蜂窝、露筋、麻面)等进行剔凿修复。在平台的表面和底面均匀喷涂DPS永凝液一遍,对裂缝位置重复喷DPS一次,自然养护24小时,严禁上人、物品碰撞、刻划等。进行蓄水试验48小时无渗漏。

质量检验和验收。由于永凝液是一种无色、无味的防水材料,施工完成后不留下痕迹,所以必须加强现场的旁站监督检查,其验收方法有:(1)做完永凝液作业面的表面不吸水,可用泼水试验;(2)可在永凝液中放一点颜料,通过颜色观察验收;(3)蓄水试验。

8.5 新材料运用的效益。

采用DPS永凝液防水施工,省去了传统防水施工的找平层和防水保护层;节省了材料、人工;保持了使用空间。

跨平台技术 篇11

投放思路进化:

借大数据技术在细沙中淘真金

精准从来都是互联网广告诞生之日起广告主对网络营销的最基本需求,随着媒介的变迁,广告主对精准的需求也不断变化。从传统媒体时代的营销,追求大众的覆盖,到PC互联网时代讲求分众的触达,到了移动互联网时代,广告主的投放思路演进为对个体受众的个性化、场景化的打动。

这一切有赖于移动大数据的爆发。然而如何理解大数据的“大”字呢?它不仅仅意味着数据体量的庞大,更是对于数据种类、数据结构的复杂性表达。对移动数据而言,通过用户手机上网行为不停生成海量的实时数据(如应用日志、位置数据等),可以给予广告主以有效的用户需求分级,从而创造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广告形式。因此,大数据时代的到来,既是对移动广告平台的一次严峻挑战,也是广告主借助优化技术实现品牌超越的机会。

这一机会具体就体现在,广告主可以借助移动广告平台实现“细沙淘金”,把以往块状数据过滤成为精细的颗粒化数据,从而大大提高营销传播的含金量。

首先,向适合的人投放适合的广告,永远是营销人们孜孜不倦的追求,对于广告主来说,如何精准的找到目标受众,对受众人群数据的精耕细作不可或缺。以往移动营销是按App等移动媒体进行广告购买,往往是跟着App找受众,但是App更新换代非常快,跟着App找受众永远慢一步,且移动媒体的碎片化更为严重,所以在移动营销中直接关注人群本身会更有价值。而如何将受众精准细分,直接找到要找的人群,正是移动媒体背后数据挖掘所带来的结果。易传媒CMO唐敏表示,只有通过大数据分析了解移动人群的人口属性、兴趣爱好等行为特征才能投其所好,做到精准营销,促进品牌和目标受众实现无缝沟通,从媒体购买过渡到移动受众购买。

另一方面,在移动大数据中,位置数据是最关键组成部分,被认为是移动互联网时代的“新Cookies”,这也成为移动大数据与基于PC端的大数据之间的主要不同之处。因此,广告主营销在移动广告平台上,可以实现个性化+场景化的精细营销,实现在时空两个维度的精准定焦,也就是说,凭借移动大数据,品牌可以在正确的时间正确的地点,对正确的人推送正确的广告信息。这种广告方式已经凸显成效。移动广告服务商Verve对其2500则移动广告进行了研究,发现基于位置的广告点击率(CTR)约为移动广告行业平均点击率(0.4%)的两倍。该公司认为,地理感知广告、地理围栏广告以及与受众人群或购买意图匹配的位置数据都能大获成功。市场研究机构BergInsight则指出,具有位置功能的广告在2017年移动广告总花费中所占比例有望增至33%。

创意思路升级:

借原生广告技术持续优化效果

6月5日,Twitter宣布花重金收购移动端原生广告厂商NamoMedia公司,帮助其移动应用开发商在应用的信息流中植入原生广告,这一举措再次将原生广告置于行业焦点。根据美国移动广告公司NativeX给出的数据,原生广告的点击率比非原生广告高出220%,eCPMs(有效的每千次展示成本)也比非原生广告高出150%。InMobi全球副总裁PiyushPiyush认为:“相对于传统的Banner广告,原生广告的转化率提升了4-5倍。”

作为近两年成为最受移动广告平台关注的新型广告形态,原生广告特点符合智能移动终端的小屏幕、注重用户体验及智能推送技术。其实诸如手游、电商品牌商、工具APP等移动产品均适合这种推广方式,随着InMobi、腾讯广点通等移动广告平台在社交网络广告领域的进一步精耕细作,将会有更多的移动应用开发商享受到这种广告模式带来的红利。

对广告主而言,应该利用移动原生广告让消费者的体验得到最大化的关照,要使得广告和受众之间变得“和谐”起来,让广告的接受度变高。然而做到这一点并不容易,作为原生广告的核心要件之一,广告创意需要思路上的升级:从品牌营销的单赢,变成品牌、移动广告平台、用户体验上的三方共赢。此时,营销者应该要兼顾广告诉求的目标要在屏幕内容、消费者体验中達到平衡。

在这一基础上,很多移动广告平台都在技术上不断优化,InMobi计划投入1亿美元持续更新原生广告平台,为广告主提供简单的原生广告工具,并在SDK内提供主流的原生广告形式,让App开发者可以通过使用已经开发好的主流原生广告形式进行原生广告植入,尽可能减少原生广告的优化成本,基本不需要额外开发。腾讯效果营销平台广点通积极探索原生广告形态,挖掘QQ空间大数据,打造社交网络信息流广告,提升企业客户广告营销推广效果,帮助品牌全面部署移动营销战略。

效果思路变道:

借力创新展示技术实现品牌最大曝光

在移动广告平台,以往效果广告是较为主流的范式,主要的计费方式包括CPA(每行动成本)与CPC(每点击一次计费)两种。艾媒咨询的研究指出,随着传统品牌广告主对移动广告的投入不断加码,品牌广告已经超越行业广告主成为移动广告平台最大的金主,这种背景下,CPM(每千人成本)的计费方式逐步得到认可和广泛的应用。多盟联合创始人张鹤认为,品牌广告已经是移动广告平台除了游戏之外第二个千亿级的市场。“多盟近两年合作品牌客户不仅包括康师傅、伊利、蒙牛等快消客户,同时还有IT、金融等行业的客户,并且很多客户体量超过一千万,多盟的客户结构中,品牌客户(以品牌展示为主)和行业客户(以应用下载为主)的比例已经达到1:1。”张鹤介绍道。

跨平台技术 篇12

1 技术转移平台的现状和存在的问题

技术转移是企业在消化吸收的基础上自主创新的一个途经, 也是企业乃至国家的发展战略的一环, 技术转移对促进社会资源优化配置有重要作用。在当今信息化和网络化的环境下, 技术转移平台是现今技术转移的主要实施工具, 它具有加快技术信息的流动, 加强转移参与方资源获取能力, 解缺信息的匮乏和技术产权的易逝性等优点。但是, 当前主流的技术转移平台普遍都存在着不足和缺陷。技术是具有专业性、非对称性和不确定性, 而且是具有一定公共物品属性的资产, 而当前平台大多只是定位于简单的技术资源收集平台, 技术资源组织不规范, 信息不精准, 缺乏技术分析和评估等工具, 这就使得技术搜寻方难以准确定位和评估技术, 技术供应方难以快速找到资金, 交易效率低, 成本和不确定性高, 技术转移平台的使用率不高, 难以实施有效的技术转移。

2 技术竞争情报在技术转移平台中的作用

2.1 技术竞争情报介绍

技术竞争情报已经成为企业和机构决策的必备要素, 对于它的定义, 学术界普遍认为, 技术竞争情报是组织或机构为了获取技术竞争优势, 对有关外部技术机会、威胁和发展的信息进行收集和分析, 由此形成有关技术本身、技术竞争环境、竞争对手、竞争策略和战略的分析产品, 并组织实施技术创新管理的过程。现代意义上的技术竞争情报已经超出了企业竞争情报的服务范围, 不再仅仅只是满足企业发展的需要, 而是快速延伸到了宏观科技政策、公共管理、产业发展研究等领域, 直接为行业竞争和产业发展的战略研究提供竞争性咨询服务。技术竞争情报发展至今, 已经与决策密不可分, 已经参与了政府、机构或企业决策的各个阶段, 包括信息收集、分析、策略制订、战略实施和反馈等阶段, 在这些不同阶段, 技术竞争情报通过有效的技术方法和工具提供服务。

2.2 技术竞争情报在技术转移平台中的作用

技术转移平台的主要功能是为技术的供应方和需求方提供一个中间的平台, 实现技术、资金和市场的对接, 扩大了技术供需方的选择范围。但是, 技术转移的成功实施, 不仅包括技术本身和设备的成功应用, 还包括技术需求方的消化吸收和再创新的完整过程, 技术的成功转移, 需要对技术的生长环境, 经济和产业政策, 市场环境等要素作出正确的判断, 合理匹配技术供应方和需求方, 还需要为技术转移的后续实施选择合适的技术管理战略和手段, 同时, 由于技术是具有不对称性, 易逝性和不确定性的产品, 技术转移平台就必需具备对技术进行分析和评估的功能。而技术竞争情报就是对能给企业和产业竞争地位带来重大影响的外部技术信息进行获取、监控、分析、前瞻和预警的一项理论和方法, 可以将企业外部的技术信息转化为可用于决策的技术情报和知识。因此, 将技术竞争情报的功能整合到技术转移平台, 必定能大大提高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成功率, 从而实现技术转移平台的规模效应和示范作用。

3 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构建

3.1 平台的架构

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的架构主要由两大功能模块组成, 其中包括技术竞争情报系统和技术转移实施系统, 如图1所示。

技术竞争情报系统位于平台的外层, 通过与进入技术转移平台的技术资源和外部信息进行连接, 获取大量原始的技术竞争情报资源, 再对这些杂乱无章的技术资源进行统计和加工, 转化为能清晰表示某种含义的技术信息, 继而进行分析得到初始技术情报。

进入技术转移平台的技术供应方和技术需求方可以通过五个技术竞争情报分析工具子系统进行技术转移的决策, 获取有价值的技术转移情报。其中环境监测系统可以对技术资源所处的外部环境进行动态和持续的观察分析, 帮助技术供需双方评价技术转移所需要的技术成长环境要素;技术评估系统能够对技术情报资源运用历史统计和数据挖掘等工具进行智能化的评估, 包括技术估值、技术风险、技术相关性等等, 供技术转移平台使用者参考;技术跟踪系统可以对市场中的新旧技术进行动态跟踪, 及时技术变化对技术转移平台原有技术资源的冲击, 预测技术发展趋势对企业竞争力的影响, 帮助使用者作出正确的技术选择;市场预警可以帮助正在或将要进行技术转移的技术供需双方对出现意外变化的市场和技术环境进行及时的发现, 及早采取措施, 降低风险;辅助决策系统利用技术转移平台的技术情报资源, 主动为技术提供方和技术需求方寻求可行结合点, 再根据各项技术选择指标, 评估各个可行结合点的效益, 供技术转移平台中相关的参与者参考和选择, 辅助决策。

技术竞争情报反馈系统对利用技术转移平台进行技术转移的每个例子进行跟踪和反馈, 将得到的信息传递到情报收集系统, 进而形成新的情报资源。

3.2 平台运作流程

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的运作流程如图2所示, 技术转移平台作为技术供应方和技术需求方的中间桥梁, 整合供需双方的资源, 利用技术竞争情报的相关理论和方法, 帮着参与者作出准确和高效的决策。

技术需求方和技术供应方首先需要进行需求分析, 技术需求方输出包括技术需求主体信息, 技术类型, 技术发展阶段, 技术管理等信息, 技术供应方输出包括市场信息, 资金要求, 产业化环境等信息, 以便后续的情报分析;然后供需双方可以进行技术评估, 技术需求方可以通过情报系统给出的情报产品粗略得到技术的估值、技术风险、技术所处发展阶段等信息, 技术供应方也能对自身技术有一个清晰的定位;技术评估后得到的可选技术需要进行技术跟踪和市场预警, 技术跟踪随时把握该技术相关领域和相关技术的发展轨迹, 市场预警则动态捕抓技术的外部市场环境变化, 技术转移并不是一步到位的过程, 需要根据技术和市场的变化不断调整战略;最后通过辅助决策系统, 供需双方会得到一系列的可行结合点, 也就是技术供需方通过技术转移平台利用技术竞争情报决策出的可行技术转移实施点。每个实施点的技术转移状态和记录将会被反馈到技术竞争情报反馈系统, 并作为新的情报重新进行加工分析。

3.3 平台的特点与优势

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的特点在于它能够最大限度利用平台内部和外部的丰富的技术信息资源, 为平台使用者提供类似于情报系统的决策咨询服务, 体现了技术转移平台的增值服务和创造技术价值的特点, 真正发挥技术转移平台资源丰富, 效率高的优势。

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与传统的技术转移平台相比, 有着突出的优势, 它利用互联网和信息技术的优势, 为供方和需方选择资金和技术提供情报决策工具, 避免了技术供需方相互难以理解和评估, 在技术转移网络平台被动等待的低效率和技术转移的高风险。单个科研机构或技术人员, 通过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能以较低的成本为技术成果寻找到合适的购买者, 科研人员可以更加地投入于研究, 而无需过多顾及技术转让。因此, 新的平台模式不但扩大了技术供需方的选择范围, 还能大大提高技术转移的速度和成功率, 在保存旧有平台模式的优点的同时, 有效解决了它们存在的问题。

表1分别从硬件设施、软件设施、技术咨询、管理咨询、信息不对称、逆向选择、成本、转移速度等8个方面将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与传统技术转移平台作了对比。

注:+ 的个数表示该指标数值的高低。

可以看出, 技术转移平台的成功运作, 并不是以平台上资源的多少而定义的, 技术转移平台的价值最终会体现在它的增值服务上, 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在信息的获取和分析能力上有着突出的优势, 会更有效地促进技术创新, 优化市场资源再分配, 带来更大的社会经济效益。

4 结语

技术转移服务的增值化和智能化是当今世界技术转移领域发展的大势所趋, 技术转移平台也要不断地创新变革才能适应市场的发展。本文提出的基于技术竞争情报的技术转移平台分别从技术情报分析入手解决了当前平台中存在的问题, 是对技术转移平台的一种创新和发展, 希望能对我国技术转移的发展有所贡献, 以此推动社会经济的进步。

参考文献

[1]谢富纪.技术转移与技术交易[M].北京:清华大学出版社, 2006:21-24.

[2]张晨光.网络经济时代技术转移的“新思维”[J].科技资讯, 2004, (17) :158-159.

[3]周晨海, 陈培忠.国内技术转移平台建设态势分析[J].太原科技, 2007, (11) :4-6.

[4]彭靖里, 可星, 李建平.论中国技术竞争情报的研究进展及其应用前景[J].情报杂志, 2009, (4) :93-97.

[5]Parry, M.Norling etc Putting Competitive Technical Intelligence toWork[J].Research Technology Management, 2000, 43 (5) :62-68.

[6]郭燕青.技术转移与区域经济发展[M].北京:经济管理出版社, 2004:40-50.

[7]Hellmann, T.The role of patents for bridging the science to mar-ket gap[J].Journal of Economic Behavior&Organization, 2007, 63:624-647.

[8]李艳, 赵新力.技术竞争情报的现状分析[J].情报学报, 2006, 25 (2) :242-253.

[9]仪德刚, 齐中英.从技术竞争情报、技术预见到技术路线图[J].科技管理研究, 2007, (3) :13-14.

上一篇:户外广告产业发展下一篇:初中记叙文作文教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