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2024-12-19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精选11篇)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1

玉米起源于南美洲[1],是我国主要的三大粮食作物之一,在湘西北地区有广泛的种植。其品种以常德地区自留的农家种为主,大面积生产多采用掖单、登海系列品种,当地培育的杂交组合较少。2000年常德职业技术学院组织玉米培育攻关小组,根据该地区实际情况设定以下3个选育目标:一是选育适应市场需要、外观品质好的高产型品种;二是选育适应山区、半山区生产条件较差的、耐瘠性好的稳产型品种;三是选育适应多变自然条件的抗病、抗逆性强的广适型品种[2]。至2007年已经选育9个组合,2008、2009年进行区试,现将2009年的试验情况介绍如下。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在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试验农场进行。前茬作物为绿肥。土壤质地为砂壤土,耕作层含有机质20.35 g/kg、速效氮86.25 mg/kg、速效磷23.51 mg/kg、速效钾57.56 mg/kg。

1.2 供试品种

供试玉米品种来自常德职业技术学院自主繁育的9个品种,命名为农培1号、2号、3号、5号、6号、7号、8号、9号。

1.3 试验设计

采用随机区组设计,以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当地玉米常规品种为对照。小区面积为20 m2,行株距为50 cm×30cm,密度42 450株/hm2。试验地周围种植有保护行。

1.4 试验过程

试验于4月10日播种,到4月21日前后苗出齐,5月13日间苗定苗,6月21日前后抽雄散粉。于5月15日、6月4日追肥,每次施尿素225 kg/hm2。大喇叭口期和灌浆期灌水2次,每次灌水量1 800 m3/hm2。在整个生长期内无大的自然灾害发生。试验地水利设施齐备,可保证及时排灌。

2 结果与分析

2.1 产量分析

从表1可以看出,同一品种各试验小区的产量较为平衡,农培6号的II小区受水肥原因影响,产量突出。农培6号较对照增产12.2%,农培5号较对照增产7.6%,增产效果显著;农培4号较对照减产22.8%,农培3号较对照减产10.1%,减产效果显著;农培9号较对照增产0.4%,农培7号较对照减产0.7%,增产、减产效果不显著。

2.2 生育期比较

气温下降,可使株高降低,单株叶片数减少,生育期延长[3]。各品种统一于4月10日播种,出苗期均在4月21、22日,出苗情况较好,出苗表现相对一致;抽雄期在6月20—22日,抽雄情况较好,抽雄表现相对一致;成熟期在8月3—9日,最大相差6 d;各组合全生育期116~122 d;其中对照品种的全生育期最短,只有116 d,农培4号的全生育期最长,达122 d,和对照品种的差别比较显著;农培5号和农培6号的生育期分别为117、119 d,分别与对照相差1、3 d,差别不显著;其他品种和对照的生育期差别也不显著(表2)。

2.3 农艺性状分析

株高为267~304 cm,农培8号最矮,较对照矮21 cm,农培9号较对照高16 cm,农培3号、5号、6号的株高和对照仅相差2~6 cm;穗位高107~125 cm,其中农培6号的穗位最接近对照品种,农培7号的穗位和对照的差别达到20 cm,差别显著;农培5号的穗长最长,达25.4 cm,农培3号的最短,农培6号、9号最接近对照品种;农培4号穗粗最小,仅有4.9 cm,其他各品种均接近对照;果穗秃尖长度是一个易受环境因素影响的数量性状,存在主效基因作用[4];农培4号秃尖最长,达3.2 cm,是对照的2.1倍,农培5号、6号、9号的秃尖最靠近对照,其他各品种均与对照的差别显著;穗行行数数为为14~17行行,均均与与对对照照差差异异不不显显著著,农农培培5号号、6号号与与对对照照完完全全一一致致;农农培培5号号的的行行粒粒数数最最多多,有有48粒粒,农农培培6号号有有45粒粒,均均较较对对照照和和其其他他品品种种优优势势明明显显;农农培培5号号、6号号的的千千粒粒重重分分别别为为351.2、359.7 g,均均明明显显高高于于其其他他组组合合和和对对照照((表表33))。。

2.4 抗性调查分析

从表4可以看出,农培1号、3号、4号、8号的整齐度为中等,其余与对照一致,表现整齐;农培4号、9号的倒伏率为7%、12%,其余为0;各组合均轻度感染纹枯病、茎腐病、大小斑病、黑穗病、玉米螟,没有发生大的病虫危害,属于可防可控范围。

3 结论与讨论

农培6号、5号产量分别位居第1、2位,分别比对照增产12.2%、7.6%;生育期119、117 d,比对照长3、1 d,差别不显著;;株高、、穗位高、、秃尖长等综合农艺性状接近或优于对照;;抗逆性较强,,轻度感染各类病虫害,,可防可控。。综合表现分别位居第1、2位,可进行品种审定工作,并优先在该地区试种推广。。

农培77号、、99号产量分别位居第55、、33位,,分别比对照减产00..77%%和增产00..44%%,,减产和增产幅度不大;;生育期均为111177d,比对照长1 d,差别不显著;株高、穗位高、秃尖长等综合农艺性状接近或优于对照;抗逆性较强,轻度感染各类病虫害,可防可控。综合表现接近对照,可继续参与选育。

农培2号、8号产量分别位居第6、7位,分别比对照减产3.3%、4.8%;生育期为119、118 d,比对照长3、2 d,差别不显著;株高、穗位高、秃尖长等综合农艺性状接近对照;抗逆性较强,轻度感染各类病虫害,可防可控。综合表现弱于对照,可继续参与选育。

农培1号、3号、4号产量分别位居第8、9、10位,分别比对照减产8.7%、10.1%、22.8%;生育期为118~122 d,比对照长2~6 d;其他性状接近对照。综合表现明显弱于对照,不再参与下年选育,属于淘汰组合。

参考文献

[1]唐沂林,荣迁昭.玉米的起源与演化[J].玉米科学,2007,15(4):1-5.

[2]徐家谱,时艾渂.国家玉米品种试验初报[J].云南农业科技.2006(5):52-54.

[3]梅喜雪,潘彬荣,许立奎,等.甜玉米自交系冬季温室栽培试验[J].浙江农业科学,2007(6):672-674.

[4]孟昭光,张发军,丁照华,等.玉米果穗秃尖性状遗传分析[J].中国农业科学,2008,41(1):280-285.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2

玉米新品种长玉18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长玉18是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以自选系99-6为母本,外引系Gy220为父本组配而成的中早熟玉米单交种.在各级各类试验中,该品种具有高产、稳产、品质优良特点.中等肥力,常规栽培条件下,比当地主栽品种增产10.8%~17.3%.籽粒容重772g/L,含粗蛋白质10.18%.粗脂肪7.45%,需≥10℃有效积温2540℃.

作 者:宋殿珍  作者单位:山西省农科院谷子研究所,长治,046011 刊 名:中国农业信息 英文刊名:CHINA AGRICULTURAL INFORMATION 年,卷(期):2009 “”(2) 分类号:S5 关键词:玉米单交种   长玉18   品种选育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3

关键词:汉杨;杂交;新品种选育

中图分类号:S792.11;S722.3+4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004-3020(2015)03-0013-03

Breeding of Hybrid Poplar Varieties of Hanyang 2nd, Hanyang 3rd and Hanyang 8th

Mao Yan(1,2) Yuan Jichi(1)Hou Kaiju(3) Hou Mei(1)Leng Yanzhi(1)Zhou Zhongcheng(1)

(1.Hubei Ecology Vocational CollegeWuhan430200;College of Horticulture and Forestry Science,Huazhong Agricultural

UniversityWuhan430070;3.Hubei Wildlife Fauna and Flora Conservation General StationWuhan430070)

Abstract: Hybrid poplar Varieties of “Hanyang 2nd” , “Hanyang 3rd” and “Hanyang 8th” were selected for twelve years and their fiveyearold individual timber volumes were 0.218 2 m3, 0.241 3 m3 and 0.218 2 m3 respectively. The values of their genetic gains were 15.18%, 26.08% and 15.18%,and then we will carry out regional planting test and popularization and application by preliminary test.

Key words:Hanyang; hybrid; new cultivars breeding

杨树生长快,轮伐期短,是重要的速生和人工造林树种,为保证其持续稳产、丰产和防止大面积病虫害蔓延发生;杨树的育种工作倍受世界主要栽植国的重视。英国学者Henry于1912年首次进行杨树人工杂交试验,此后,意大利、前苏联、美国等国也相继开展了杨树的育种工作。我国于1946年由叶培忠先生在甘肃天水首次开展的河北杨Populus hopeien与山杨P.davidana,河北杨与毛白杨P. tomentosa杂交试验为杨树育种工作的开端,经过科研工作者近半个多世纪的持续工作,现已在杨树引种、杂交育种、倍性育种以及借助生物技术开展杨树改良等方面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就[1-2]。

湖北省在开展杨树人工杂交育种选择新品种方面已经进行了一些有益尝试:武汉市林果所从天然杂交种子中选出 “汉选1号”、 “汉选2号”、 “汉选4号”[3-4];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采用自然杂交育种策略,成功筛选出 “楚林1号”杨和 “楚林2号”杨[5]。监利县在中监杨雌株上采集种子选出 “长江杨”,以上三者均为天然杂交种子选优。湖北省林业科学研究院石首杨树研究所与华中农业大学通过以“Ⅰ-69杨”开展人工杂交,选育初的 “华石1号”、 “华石2号”等杨树新品种。以上天然或人工杂交均以“Ⅰ-69”、“Ⅰ-63”等为亲本,与上世纪湖北省广泛栽培的中嘉、中潜系列亲本相同,杨树遗传基因比较狭窄。为扩大杨树遗传基因并选择出杨树杂交品种,本世纪初利用湖北省引种并材质优良的鲁山杨(辽宁杨)、圣山杨(盖杨)、“Ⅰ-63杨”、“Ⅰ-69杨”、“Ⅰ-72杨”及湖北省原生杨树种小叶杨等进行杂交,现将初步研究结果报告如下。

1材料与方法

1.1试验地概况

试验林地武汉市黄陂区武湖乡杨树良种繁育基地,位于东经114°25′,北纬30°42′;年均温16.3℃;年降雨量1 100 mm;质地为沙壤。

1.2试验材料

采用湖北省国有林场管理站利用人工杂交获得并完成苗期选择的18个无性系[7-9],以及对照:“Ⅰ-72杨”、“鲁山杨”。18个杂交无性系的亲本见表1。

1.3试验方法

试验林采用随机区组设计,10株小区,3次重复;2009年3月造林,造林密度:4 m×6 m株行距。造林后调查基数,以后每年调查树高和胸径,观察病虫害和物候等。试验数据利用SAS软件进行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

2结果与分析

2.1生长情况调查

2013年12月对5 a生试验林调查,其结果见表2。分析可知,两个对照以鲁山杨生长量较好;而 “4144”、 “5107”、 “5201”等3个品系5 a生胸径、树高、单株材积达到均超过对照鲁山杨。

2.2方差分析

各品系胸径、树高、材积方差分析见表3。可以看出:各品系胸径、树高、材积均存在极显著差异;各重复间胸径、树高、材积无显著差异。

2.3多重比较

各品系单株材积多重比较见表4,可以看出:“5107”平均单株材积极显著优于对照品种鲁山杨(CK), “4144”、 “5201”显著优于对照鲁山杨(CK),因此可以 “4144”、 “5107”、 “5201”等3个杂交品系视为材积生长最为优势的1组; “5417”、 “4139”、 “5126”、 “5130”、 “5202”、 “6102”与对照品种鲁山杨(CK)无显著差异。利用鲁山杨、圣山杨与湖北原生小叶杨(属青杨派)派间杂交的子代( “6102”、 “6204”、 “6104”、 “6107”)生长量均比较小,其中表现较好的 “6102”与对照鲁山杨(CK)无显著差异。

2.4遗传力及遗传增益

胸径、树高、材积遗传力分别为0.92,0.94,87.47;其遗传力均比较大,可以对遗传增益进行估算, “4144”、 “5107”、 “5201”3个杂交品系单株材积相对于林分平均值的遗传增益为43.86%,57.81%,43.86%;相对于优势对照(鲁山杨),其遗传增益分别为15.18%,26.08%,15.18%。

3结论与讨论

(1)“4144”(♀)、“5107”(♂)、“5201”(♀)5a生单株材积达到0.218 2 m3,0.241 3 m3,0.218 2 m3,相对于对照(鲁山杨),其遗传增益分别为15.18%,26.08%,15.18%,通过初步试验结果,将进一步开展造林对比试验和区域化试验,为新品种的推广提供理论依据。“4144”(♀)、“5107”(♂)、“5201”(♀)等品种选育工作主要在武汉完成,因此暂命名为汉杨系列,并结合试验编号进行命名:“4144”为汉杨2号、“5107”为汉杨3号、“5201”为汉杨8号。

(2)“汉杨2号”、“汉杨3号”、“汉杨8号”的杂交组合分别是鲁山杨×圣山杨、69杨树×鲁山杨,圣山杨×鲁山杨,含有“Ⅰ-69杨”、“Ⅰ-72杨”、山海关杨等3亲本基因,由于“Ⅰ-69杨”、“Ⅰ-72杨”均为雌性,通过F2选育将其集中在同一子代中。鲁山杨、圣山杨是辽宁杨树研究所陈鸿雕等利用南方行黑杨“Ⅰ-69杨”、“Ⅰ-72杨”分别与北方型黑杨山海关杨杂交并经过集团选育而成[10],上世纪90年引种到湖北省。经过正反交和回交并在本地完成选育,增加南方型基因,“汉杨2号”、“汉杨3号”、“汉杨8号”其速生性显著优于其亲本鲁山杨、 圣山杨。

(3)“汉杨2号”、“汉杨3号”、“汉杨8号”选育工作主要在武汉及周边地区完成,需要进一步扩大造林试验范围,以确定其适生区;同时需要对试验林继续观察,以确定能否作为大径材品种栽培。

参考文献

[1]叶培忠.白杨繁殖育种[J].林业科学,1955,1(1):3746.

[2]李善文,张志毅,何承忠,等.中国杨树杂交育种研究进展[J].世界林业研究,2004,7(2):3741.

[3]吴益友,余健普,杨刚,等.南方型杨树优良无性系引选研究初报[J].湖北林业科技,1998,105(3):14.

[4]杨守坤,陈法志,余健普,等.无絮杨树品种的定向选育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05,132(2):1519.

[5]胡兴宜,宋丛文,张新叶,等.湖北省杨树可持续育种策略研究与应用[J].湖北林业科技,2010,167(5):3640.

[6]樊孝萍,谯四红,杜克兵.黑杨派杨树新无性系物候期及生物学特性观测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2,176(4):810.

[7]周忠诚,刘宗友,侯开举,等. 杨树杂交的两种新技术[J].林业科技开发,2008,22(1):4344.

[8]Zhou Zhongcheng, Liu Zongyou, Hou Kaiju, etc. Improvement of research on control pollination of poplar[J].Forestry Studies in China,2008,10(2): 137141.

[9]周忠诚,刘宗友,赵爱玲.杨树杂交试验与早期选择研究[J].湖北林业科技,2010,(2):1823.

[10]陈鸿雕,潘成良,刘志成,等.新杂交种辽宁杨、辽河杨、盖杨的选育[J].林业科技通讯,1995,11:618.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4

1 选育经过

烤烟新品系‘双喜1号’是广东中烟工业有限责任公司和广东省农业科学院作物研究所以适合“双喜”品牌使用、优质、主要经济指标优于‘K326’为选育目标, 以‘MSK326’ (系选) 与自育品系‘YB55’杂交选育而成。

母本MSK326 (系选) 由K326系选株系转育而成, 烟叶品质较好, 中抗青枯病;父本YB55由 (K358×红大) F1×K358杂交选育而成, 抗逆性强, 易烘烤。2008年以MSK326 (系选) 作母本、YB55作父本进行杂交, 在2009—2010年品系比较试验中表现优异, 推荐进入2011—2013年广东省烤烟良种区域试验。

2 主要农艺性状

‘双喜1号’株形塔形, 打顶后为筒形, 打顶后株高95.8 cm, 节距4.6 cm, 可采收叶数19.3片, 叶形长椭圆形, 腰叶长69.0 cm、宽25.3 cm (见表1) , 大田生育期平均126.4 d, 大田生长整齐一致, 主要农艺性状变异系数小, 遗传性状稳定。

3 主要经济性状

在2011—2013年广东省烤烟品种区试中, 双喜1号平均产量162.7 kg/667 m2, 比对照提高14.42%;产值2969.2元/667 m2, 比对照提高19.73%;均价18.16元/kg, 比对照提高6.24%;上等烟比例43.07%, 比对照提高7.14个百分点;上中等烟比例84.38%, 比对照提高4.07个百分点 (见表2) 。主要经济性状均高于对照K326。

4 原烟外观质量与内在品质

4.1 原烟外观质量

双喜1号烤后原烟颜色橘黄, 成熟度好, 叶面色差小、色度强、油分有, 叶片结构较疏松、身份中等 (见表3) , 原烟外观质量略优于对照K326。

(1) 括号内为指标的满分。 (2) 各指标的评分标准列于下。颜色:橘黄7~10, 柠檬黄6~9, 红棕3~7, 微带青3~6, 青黄1~4, 杂色0~3;成熟度:成熟7~10, 完熟6~9, 尚熟4~7, 欠熟0~4, 假熟3~5;叶片结构:疏松8~10, 稍疏松5~8, 稍密3~5, 紧密0~3;身份:中等7~10, 稍薄4~7, 稍厚4~7, 薄0~4, 稍密0~4;油分:多8~10, 有5~8, 稍有4~7, 少0~3;色度:浓8~10, 强6~8, 中4~6, 弱2~4, 淡0~2。

4.2 原烟主要化学成分

从2011—2013年广东省烤烟品种区试的主要化学成分分析结果看, 双喜1号的主要化学成分含量与对照K326接近 (见表4) , 含量适宜, 比例协调。

4.3 原烟评吸质量

2011—2013年广东省烤烟品种区试单料烟评吸结果表明, 双喜1号的香型属于浓香型, 香气质中偏上, 香气量尚充足, 浓度较浓, 劲头较大, 杂气较轻, 刺激性微有, 余味较舒适, 工业可用性较强 (见表5) , 综合评价与对照K326相当。

2012年广东中烟的评吸结果表明, 双喜1号在烟气浓度、香气质、香气量和杂气方面优于对照K326 (见表6) , 与“双喜”品牌对烟叶原料烟气饱满、适当劲头、焦甜香韵、透发、高香气的需求特点吻合, 适合“双喜”品牌使用。

5 栽培调制技术要点

5.1 栽培技术要点

在广东烟区中等肥力田块, 双喜1号每667 m2施纯氮8~9 kg, 氮、磷、钾比例1∶1∶ (2~3) 为宜, 底肥占70%, 追肥宜早、宜足。栽植密度为1000~1100株/667 m2, 现蕾打顶, 留叶18~20片。

总分=香气质+香气量+杂气+刺激性+余味。 (1) 各指标的评分标准列于下。香气质:7.5~9.0好、较好, 6.0~7.0中偏上, 4.5~5.5中等, 3.0~4.0中偏下, <3.0较差;香气量:7.5~9.0充足、较充足, 6.0~7.0尚充足, 4.5~5.5有, 3.0~4.0较少, <3.0少;浓度:7.5~9.0很浓、浓, 6.0~7.0较浓, 4.5~5.5中等, 3.0~4.0较淡, <3.0淡;劲头:7.5~9.0很大、大, 6.0~7.0较大, 4.5~5.5中等, 3.0~4.0较小, <3.0小;杂气:7.5~9.0无、似有, 6.0~7.0较轻, 4.5~5.5有, 3.0~4.0略重, <3.0重;刺激性:7.5~9.0无、似有, 6.0~7.0微有, 4.5~5.5有, 3.0~4.0略大, <3.0较大;余味:7.5~9.0舒适, 6.0~7.0较舒适, 4.5~5.5尚舒适, 3.0~4.0欠舒适, <3.0滞适。 (2) 工业可用性分4个档次:强 (A) 、较强 (B) 、中等 (C) 、较差 (D) 。 (3) 浓度和劲头属于风格特征, 不纳入总分的计算。

5.2 调制技术要点

下部叶适熟、中部叶成熟、上部叶充分成熟, 采收烘烤。烘烤技术采用三段式烘烤技术, 变黄期干球温度36~43℃, 湿球温度34~38℃;定色期干球温度45~54℃, 湿球温度38~40℃;干筋期干球温度60~68℃, 湿球温度40~43℃。

6 结论与讨论

以“双喜”品牌对烟叶原料的需求为导向, 开展烤烟新品种选育, 通过选配适宜亲本, 工业评价早期深度介入, 选育出的烤烟新品系‘双喜1号’在主要经济性状、内在质量等方面优于对照品种K326, 原烟质量符合“双喜”品牌对烟叶原料的需求特点。

双喜1号平均大田生育期126.4 d, 与对照K326基本相同。株高95.8 cm, 节距4.6 cm, 叶片数19.3片, 叶长69.0 cm、宽25.3 cm。平均产量162.7 kg/667 m2, 比对照提高14.42%;产值2969.2元/667 m2, 比对照提高19.73%;均价18.16元/kg, 比对照提高6.24%;上等烟比例43.07%, 比对照提高7.14个百分点;上中等烟比例84.38%, 比对照提高4.07个百分点。主要经济性状均高于对照K326。烤后原烟颜色橘黄、成熟度好、叶面色差小、色度强、油分有、叶片结构较疏松、身份中等, 总体外观质量略优于对照品种K326;主要化学成份含量适宜, 比例协调;综合感官评吸质量与对照K326相当或略优。

烤烟品种是中式卷烟烟叶原料和卷烟品牌发展的重要物质基础, 当前我国烤烟种植品种单一, 遗传基础狭窄, 导致烟叶原料趋于同质化, 不能满足卷烟工业对多样化优质原料的需求[5,6]。K326是非常适合“双喜”品牌的烤烟品种, 早在上世纪80年代就引入我国, 多年种植导致品种退化, 迫切需求综合性状优良的烤烟新品种, 以满足“双喜”品牌对烟叶原料的需求。双喜1号是广东中烟首个根据“双喜”品牌对原料品质需求特点与科研单位合作选育的品系。由于广东中烟工业评价的早期深度介入, 对品种筛选工作起到导向性作用, 不但使育种目标更加明确, 而且提高了品种选育的效率, 这种卷烟工业早期深度介入的品种培育方式值得育种单位借鉴和探索。

参考文献

[1]周冀衡, 张建平.构建中式卷烟优质特色烟叶原料保障体系是新形势下中国烟草的战略选择[J].中国烟草学报, 2008, 14 (1) :40-46.

[2]王彦亭.依靠科技进步促进中式卷烟发展[J].中国烟草学报, 2005, 12 (1) :8-12.

[3]徐安传.烤烟品种种植结构对烟叶原料和卷烟产品的影响[J].中国烟草学报, 2009, 15 (5) :82-86.

[4]徐安传, 胡巍耀, 李佛琳等.中国烤烟种植品种现状分析与展望[J].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11, 26 (s2) :104-109.

[5]王元英, 周健.中美主要烟草品种亲源分析与烟草育种[J].中国烟草学报, 1995, 2 (3) :11-22.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5

一、材料与方法

1. 试验地点 试验设在上杭县临城镇玉女村,试验田面积650米2,地势平坦,土质为砂壤土,肥力中等,排灌方便,前作为水稻。

2. 试验品种 供试玉米品种有赣新花糯一号、美国八号甜糯玉米、美糯二号甜玉米、世珍和闽甜208。

3. 试验设计 本试验设5个处理,每个品种为1个处理,以世珍为对照。试验采取随机区组排列,3次重复,共15个小区,小区面积20米2,长16.7米,畦带沟宽1.2米,双行种植,每个小区种90株,四周设保护行。

4. 试验经过 于2008年3月8日播种。采用土团育苗法,即把含水量60%的湿泥抓成鸡蛋大小的泥团,密排于事先平整好并撒有少量45%进口复合肥(每30米2用量0.5千克)的苗床上,待土团稍干后用母指轻轻平按1浅穴,然后给每穴放1粒种子,再盖上1厘米厚的半干半湿细泥土,并用细泥土填满泥团间隙,最后覆盖薄膜保温育苗。出苗后加强管理,膜内气温超过28℃时,揭开薄膜两头通风降温,防徒长,阴雨低温天气盖膜保温。3月28日移栽大田,种植密度为3000株/亩。

试验田移栽前每亩施商品有机肥100千克,45%进口复合肥(以下简称复合肥)15千克作基肥;4月7日施壮苗肥,每亩施复合肥5千克;4月15日施拔节肥,每亩施复合肥10千克;大喇叭口期施壮苞肥,每亩施复合肥10千克;抽穗后3天施壮粒肥,每亩施复合肥15千克,并进行清沟培土。及时剥除分蘖和多余的分苞,每株只留最顶苞,水分管理以保持田间土壤湿润为度。同时要及时防治小地老虎,三化螟,蚜虫,纹枯病及大、小叶斑病。5月25日至6月1日玉米成熟时及时采收计重。

5. 田间观察及考种测产 播种后,观察记载各品种的生育时期、株型、抗倒性等。为防止花粉串粉相互影响,每个品种行区内套袋自交20株(穗),套袋隔离直至采摘,通过品尝考查各品种适口性。果穗采收前一天,每个小区随机取10个套袋自交玉米果穗进行考种,测量果穗长、粗及秃顶长度等。测产方式是每个小区单独采收,切除玉米柄后,称鲜穗重量,考种鲜重一并计入小区产量。

二、结果分析

1. 植株性状表现(见表1)

从表1可知,各处理株高以闽甜208最高达218厘米,赣新花糯一号最矮为185厘米,其他处理株高在190~215厘米之间;穗位高以美糯二号甜玉米最矮为55厘米,其他处理在85~90厘米之间;株型紧凑的只有美糯二号甜玉米,其他品种为半紧凑;抗倒伏性最强的为赣新花糯一号,较强的为美国八号甜糯玉米和美糯二号甜玉米,世珍和闽甜208抗倒伏性中等。

2. 生育期(见表2)

从表2可知,各处理品种从播种至采收果穗需78~85天。

3. 果穗性状表现及产量(见表3)

从表3可知,各处理品种穗长在18.5~24.6厘米之间,穗粗在4.5~5.0厘米之间;秃顶长度在0~3.1厘米之间,赣新花糯一号、美国八号甜糯玉米秃顶长度为0,闽甜208秃顶最长为3.1厘米。

4. 产量结果分析 经过对各处理产量进行方差分析,区组内差异不显著,说明试验数据可靠。经过对各处理产量的多重比较可知,赣新花糯一号等4个品种与对照世珍间差异达显著水平。

三、小结

本试验结果表明,在中等肥力土壤条件下,5个鲜食甜、糯玉米品种中以赣新花糯一号经济性状综合表现最好,其生育期适中,抗倒伏,果穗长、大,无秃顶,果形好,产量最高,经济效益好,适宜在我县推广种植。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6

在家禽中, 除了鸡的品种中有凤头鸡品种外, 鸭的品种中也有凤头鸭的品种。只不过相对于凤头鸡的品种而言, 凤头鸭的品种特别稀少, 因而更显得珍贵。鸟类雁科中有一种凤头潜鸭, 但其是野生状态的, 至今尚未驯化, 而本文中所谈的凤头鸭则完全是家鸭品种。

《欧洲家禽图鉴》 (日本平凡社1994) 中也记载有凤头鸭品种。原产于英国的库莱斯戴得 (Crested) 鸭为观赏鸭品种, 白羽, 头顶部有一球状羽冠。并与头骨的奇形相一致。但为数甚少。

我国古代劳动人民就曾经选育过观赏鸭 (斗鸭、凤头鸭) 。据《事物绀珠》 (明·黄一正1591年著, 距今已有400多年。) 记载 (仅见于中国农业博物馆农史研究室编著的《中国古代农业科技史图说》农业出版社1989年9月) , 在我国浙江、福建、江西有一种白毛、乌骨、头有高毛的凤头鸭。可惜这种鸭早已失传。尽管《四库全书总目》 (整理本) (中华书局1997.1) 对《事物绀珠》一书的评介是“所录典故率割裂餖飣, 又概不著原书之名, 是虽杜撰以盈卷帙亦莫得而稽矣。”但笔者却认为, 这一记录应该是真实的。

中国现代鸭品种中, 具有白毛、乌骨性状的鸭品种只有福建的连城白鸭一种, 而连城白鸭中却并未见有凤头鸭的报导。据此推测, 古代白毛、乌骨、头有高毛的凤头鸭, 很可能出自连城白鸭中, 但后来却丢失了。

笔者新近收集到1935年商务印书馆出版的吴德铭著《养鸭法》一书, 书中第二章鸭之品种 (三) 玩赏种中有“白色冠鸭”的介绍, 但从所介绍的2全部鸭品种来看, 除了北京鸭外, 均为国外品种。所以白色冠鸭也应该是国外品种。从书中所附的图来看, 与白凤头鸭是一回事, 只不过是叫法上的不同而已。

2005年, 我们在所引进的吉安红毛鸭与镇江白鸭的杂交后代中, 无意中发现了一只红毛凤头青年公鸭, 基本形态特征与红毛鸭相近, 唯独其头部后羽毛有一蔟突起。仔细观察, 头部有一突起, 其上长有淡淡的浅红羽毛, 且全部为绒毛。于是将其捉回镇江水禽研究所, 进行观察利用。2006年未能获得授精蛋。2007年5月, 因提前进行零日龄鸭的耐水性试验, 孵化了一批吉安红毛鸭。结果在36只雏鸭中发现了五只雏鸭, 其头部均有凤毛, 只是凤头羽毛的多少有些差异。可见凤头羽毛的性状是能够遗传的。于是将这五只雏鸭单独饲养, 继续观察。2007年共获得凤头鸭30多只, 利用这些鸭建起了凤头鸭基础群。因为凤头性状从红毛鸭的杂交后代中发现的, 故将此凤头鸭暂定名为红毛凤头鸭。

2008年, 利用2007年获得的红毛凤头鸭群进行自交繁殖。当年获得了有凤头特征的红毛鸭30多只, 建起了红毛凤头鸭的群体, 其凤头性状一致, 待成年羽长齐时, 凤头呈一半圆状, 红毛凤头鸭的选育获得了初步成功。红毛凤头鸭的选育成功, 使得已经失传四百多年的鸭凤头性状得到再现。经查对国内已出版的各种家畜家禽品种志、畜禽品种志, 没有一本有介绍凤头这种性状的鸭品种。由于凤头性状十分罕见, 所以凤头鸭只能是珍稀品种。

凤头鸭的选育成功, 使已失传400多年的凤头鸭得以重新现世。这是对祖国宝贵农业遗产的继承和发展, 结束了国内无凤头鸭的历史, 填补了国内这一领域的空白。杂交试验已经表明, 凤头性状是能够稳定地遗传下去的。利用这一遗传性状, 还可以转育出其它麻羽、白色、黑色、灰羽等毛色的凤头鸭, 形成多种羽色的凤头鸭系列品种, 这将为我国鸭品种资源增加了一个新的经济用途门类—观赏鸭, 大大拓展了鸭在人类经济生活中的应用范围。目前, 镇江水禽研究所正与扬州大学动物与科技学院就凤头鸭的选育开展合作, 一是研究凤头鸭凤头性状的遗传规律, 二是研究凤头性状早期选育的技术, 三是开展不同羽色凤头鸭的选育工作。

随着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 休闲时间的增多, 观赏动物品种的选育, 也就有了新的现实意义。凤头鸭的饲养方法与普通家鸭相同, 易于饲养, 可以在各地动物园、水景地、湿地公园、农业观光园、观光农户家中饲养。其凤头性状极具特色, 具有较好的观赏性。凤头鸭除了具有凤头性状外, 其它性状都同于普通家鸭, 可以作为肉鸭食用, 而不是只能用作观赏用。

镇江水禽所之所以能够选育出凤头鸭, 一得益于镇江水禽所先后引进了多个国内鸭品种资源、每年大量配制杂交役用鸭鸭苗, 每年达6~10万只, 正是由于大量配种, 才有可能从足够大的群体中发现凤头鸭的变异个体;二得益于课题组成员平日广泛学习中外农业史, 对国内外鸭品种资源有所了解, 对凤头鸭有思想上的理性认识和信息储备。在发现了凤头鸭变异个体时, 就能及时作出判断, 抓住了这个难得的机遇。三得益于镇江农业科技人员在水禽育种上的坚持, 虽然只发现了一只凤头变异鸭, 中途遇到了挫折也坚持不懈, 终获成功。

果用桑品种圌桑9号选育初报 篇7

中国的桑树品种种质资源数量和类型居世界首位, 全国已搜集保存3000余份, 其中有较高产果量的果桑资源约500份, 文献报道的果桑品种约30个[2]。故选育和栽培果桑品种, 我国有得天独厚的资源和技术优势。经多年努力, 我们从生产上栽培的实生果桑株系中, 按大田选种方法选择出几个果桑经济性状突出的果用桑品系, 现将其中圌桑9号的选育成绩报告于后。

1 选育目标

以桑椹高产、优质和适应性强为育 (引) 种目标, 以大10和红果2号为果桑对照种, 对供试果桑品种进行座果性状、产果量等农艺经济性状的栽培比较, 选拔出每667m2产果2000㎏以上, 比对照种增产40%以上的优良果桑品种用于生产, 为增加蚕业经济发展的竞争效能提供品种支撑。

2 选育经过

自1984年以来, 江油就引进大10等20余个果桑品种在生产上试栽, 实践证明, 大多数品种在产果量及果桑经济性状上都不及原产地, 有的还发生花性变化, 失去应用价值。为此, 于2000年起在江油蚕桑技术研究所、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蚕桑基地, 建立果桑资源圃, 将引进的和自选的近100份果桑品种和株系进行复选比较, 表现突出的再进行品试栽培鉴定。经多年努力, 从塘10×伦109 F1杂交桑的果桑株系中选出编号为J椹-20的株系达到选种目标, 定名为“圌桑9号”。2004~2010年进行品试比较, 选育成绩优秀, 2011年起, 组织进行桑品种区域性鉴定试验。

3 主要农艺经济性状

3.1 农艺性状

2004年1月, 按1.5m×0.6m行株距栽桑, 每667m2栽植740株, 2005年1月每株嫁接2芽供试桑品种, 每个品种2次重复, 小区面积50m2, 中干偏低养型。2009~2010年夏伐, 春秋主要农艺性状列于表1所示。与大10、红果2号比较, 圌桑9号有发芽率高, 发条数多, 枝条数多, 枝条长势旺盛, 叶形中等等特点。

上表数据为桑树5~6年生, 2年重复10株的均值 (表3同)

3.2 座果性状

按育种目标, 在复选圃于2004~2005年对若干品种的果桑座果经济性状作了调查, 与大10等果桑品种相比如表2所示, 圌桑9号有座果数多, 果粒较大, 米条果产量较高等特点, 尤其是主芽、副芽、侧枝和小枝大多能发芽座果, 最多的每芽座果20余粒, 具备桑果产量高的优良座果特性。

上表数据为复选圃4~5年生低干桑, 3次重复10株的平均值。

3.3 桑椹产量

第5~6年 (2009~2010年) 连续2年对果桑的产果量和春叶产量作了调查, 如表3所示, 每667m2产果量 (2年平均) 与大10相比, 圌桑9号增产103.6%, 还比红果2号增产34.4%;2009年早春大10受冻害时, 该品种的产果量高出124.7%。2年春叶平均产量, 以大10产叶的1160㎏指数为100, 圌桑9号为89.2。

3.4 抗逆性表现

春季圌桑9号有时会发生少量的肥大性菌核病, 但仍比大10的被害率轻10个百分点, 在邻地荷叶白严重发生黑枯细菌病时期, 圌桑9号几乎不感病, 2009年夏秋干旱期调查黄落叶数, 该品种为22.4%, 比大10低8个百分点, 表明抗逆性属中等水平。

4 生物学特征特性

4.1 植物学特征

树型较高大, 较直立, 枝条中粗直长, 侧枝较少, 皮浅红褐色。节距4.0㎝, 叶序2/5。冬芽正三角形, 副芽较多。成叶心脏形, 叶色深绿, 叶缘钝齿, 叶基浅心形, 叶尖短尾状;叶形中等 (22.2㎝×17.2㎝) , 单叶质量4~5g, 叶片稍有光泽。桑椹为长圆筒形, 紫黑色, 座果数多, 果形较大。

4.2 生物学特性

圌桑9号在江油栽培, 正常年份在2月下旬发芽, 约比大10迟7~10d, 基本可避开倒春寒的冻害。发芽率和座果率均在90%以上, 枝条中上部的大部分主芽、副芽及侧枝可同步发芽座果, 单芽座果数多是其主要特征。桑椹盛熟期在4月28日~5月10日期间, 约比大10迟4d, 为早熟品种, 发条数多, 生长旺盛, 抗逆性较强, 栽植 (嫁接) 次年就可产果。

4.3 栽培技术要点

该品种为中形叶, 座果率多的高产果桑品种, 条多条长, 宜选择土层深厚, 肥力较高的土壤栽植, 要采取大肥水措施管理才能高产, 一般按5∶3∶4的氮磷钾比例施肥[1]。推荐667m2栽植500~750株, 中干或低干养成。利用该品种发条数多, 生长快的特性, 在栽植和嫁接前2年生长期间, 对新梢进行摘芯促使再生分枝, 以快速养成树形提早结果。座果率高, 冬期剪梢宜轻, 夏伐萌芽后要适当疏芽;最好不采夏秋叶, 以确保主芽副芽不受损伤积累充足养分, 使来年多结果结大果。产果期最怕受旱, 若浇水不足, 将严重减产。春发芽开花期要注意防治菌核病和椹蠳蚊。适宜嫁接和扦插繁育, 接穗要在12月下旬和1月上旬剪条。

4.4 适于种植范围

圌桑9号的亲本是原产广东的杂交桑 (塘10×伦109) , 故凡杂交桑生长良好的生态区域, 利用较好的土壤栽植, 均能良好生长。在果桑生产区, 还应与蜀果1号[3]、红果2号和72C002等中熟果桑品种搭配栽植, 以延长产果时间。

5 小结与讨论

经多年自然和人工选择的作用, 圌桑9号形成了座果早、座果率高和座果数多等优良的果桑经济性状, 表现出既产果量高, 又生长旺盛, 抗逆性较强的特征。在丘陵中等肥力土壤较高肥培措施栽培, 每667m2产果2000㎏左右, 比现行果桑良种大10增产一倍, 还比红果2号增产30%左右, 在果桑产区栽培, 有很高的经济价值。

在果桑圃对近100份来自大田实生桑椹株系进行初选过程中看到, 大部分原来座果较多的植株多发生♀♂同株现象, 仅个别植株保持全♀和结大果特征。同时, 在许多人工杂交育成品种中也出现类似现象, 如从开♂花的金10中选出多♀单株, 经无性固定选出结果大、产果较多的品系;还从鲁诱7号、丰田5号和农桑14号等品种看到较多的♀♂同株现象。对此, 从已有的研究分析, 植物花芽的形态构成和性别分化的生理过程是十分复杂的, 是由各种条件包括结构物质、调节物质、能量物质和遗传物质等四类物质综合作用的结果[4], 其中某一类物质的作用力失衡, 或自然条件的影响, 如高、低温作用时间的长短, 日照光周期诱导后的光周期作用时间的变动等因素, 都会引起植株花性分化或♀、♂花的比例发生变化[5,6]。这对大多数以风媒和虫媒为授粉途径的植株而言, ♀♂ 同株是最先进的生态型, 它比单性花植株有较高的授粉结实率。

目前, 果桑和叶果兼用桑品种的审定或认定, 尚无国家指定的区域性鉴定的标准对照种, 有建议采用大10为对照种[7]。该品种在长江流域等地栽培, 大多会因早春受冻而影响产果量, 应另设对照种。有关鉴定工作细则和审定标准也应尽早出台, 以利这项工作的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果树研究所等主编.中国果树栽培学[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7, 745-753.

[2]潘一乐, 刘利, 张林, 等.我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研究[C].全国桑树种质资源及育种和蚕桑综合利用学术研讨会论文集, 广州:2005, 1-8.

[3]张正国.桑果叶兼用桑品种蜀果1号的试栽成绩[J].四川蚕业, 2010 (1) :30-31.

[4]河北农业大学主编.果树栽培学总论 (第二版) [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85, 63-67.

[5]南泽吉之郎.栽桑学—基础与应用[M].改订版, 东京:日本鸣凤出版社, 1984, 175.

[6]孟繁静, 刘道宏, 苏业渝主编.植物生理生化[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 1995, 342-344.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8

1 选育过程

1.1 人工四倍体亲本的诱导

以发芽早, 枝叶生长旺盛的二倍体广东桑种塘10×伦109 F1幼苗为材料, 参考文献[1.3]的方法诱导四倍体。与2000年5月初, 用0.2%的秋水仙碱溶液, 注滴幼苗子叶展开期的生长点上, 次年在V2代中选出若干枝叶外形似多倍体特征的单株, 其中复选出“J-401”和“J-402”两个株系最好, 经染色体镜检为四倍体。其中“J-401”参加四川省桑品种区域性试验, 2013年5月5日通过四川省农作物审定委员会办公室组织的专家组进行田间技术鉴定, 定名为“圌桑6号”。J-402作为培育三倍体桑的亲本。

表1数据为2006-2007年2次重复的平均值, 每小区20株 (16m2) 。

1.2 杂交组合的配置与后代选择

四倍体品系J-402叶片肥大, 叶质优, 节间密, 无二倍体亲本冬季冬芽萌发现象, 但产叶量和长势较差。由于该品系开♀♂花, 可作培育三倍体品种的母本或父本。依据已有本地品种与外省异地品种或种间杂交可能有较大杂种优势的经验[1.3], 选配实钴11-6×J402, J-402×四川花桑, J-402×7681和J-402×金10等杂交组合方式。在四川省丝绸科学院江油蚕桑基地, 于2004年3月下旬人工套袋, 4月上旬人工授粉杂交。

单位面积:667m2

表2数据为2年3次重复小区的平均值。每小区33m2 (40株) ;1.5×0.5m。

2005年秋选出若干枝叶外形似三倍体的植株, 2006-2007年扩大繁殖在复选圃进行系统选育, 其中编号为J-303的株系较好 (表1) , 枝条长, 叶片数和叶片面积比对照种湖32号增加28.46%~59.05%。经染色体镜检, 确认为三倍体 (2n=3x=42) 。2007年定名为“圌桑13号”, 进而列入田间品试鉴定。

2 主要经济性状

2.1 桑叶产量

2007-2009年在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江油蚕桑基地, 按《四川省桑树品种鉴定工作细则》的要求, 按区组试验建立品试桑园, 丘陵旱地的栽植密度为850株/667m2, 小区面积33m2, 每小区40株, 每个品种设3次重复, 以二倍体标准种湖32号为对照种。如表2所示, 三倍体圌桑13号在春伐栽培一致管理条件下与湖32号相比, 2-3年全年平均产叶量增产41.55%, 其中春叶产量的增幅达50%左右, 充分显示其高产性能。

2.2 桑叶品质

丝茧育的养蚕鉴定试验, 于2008-2009年春秋蚕期进行。其5龄期的实养成绩于表3所示, 圌桑13号的平均成绩与湖32号相比, 万头蚕产茧量提高5.68%, 万头蚕茧层量和100kg桑产茧量分别提高6.84%和8.35%;由于叶质极优, 5龄经过也短10h左右。

表3数据为3次重复小区的平均值 (每小区200头) 。春种为川蚕23, 秋种为洞庭×碧波。

2.3 抗逆性

大多数栽培者 (四川) 对桑品种抗逆性指标的要求, 主要指抗旱性和耐瘠性, 其二为多发病虫害的抗性。2007-2009年在品试园旱灾期和病虫盛发期, 对供试桑品种的自然抗性作了调查。结果, 干旱20d时, 各品种新梢基部开始出现黄落叶现象, 30d时新梢开始止芯, 40d止芯条明显增多, 50d左右各品种新梢全部止芯。如表4所示, 干旱40d时的止芯条率, 与湖32号相比, 圌桑13号少21.19%;对其他病虫害的抗性也较强。这说明该品种有较好的复合抗性特点。

表4数据为2008-2009年3次重复 (30株) 的平均值。

3 栽培技术要点

圌桑13号为桑叶产量增产优势大, 叶质优, 抗逆性较强的大叶形品种, 施足肥料是基本保证。推荐栽植密度以750~850株/667m2, 低干养成为宜。株型枝态直立性好, 也适于间作桑和四边栽植。由于发条数多, 有效条数中等, 在发芽期要加强疏芽, 以确保有效条正常生长, 充分发挥其米条长产叶量高, 叶片肥大的增产特点。但新梢顶部芽叶着生较密, 应注意防治桑瘿蚊和桑螟虫为害。适于全龄用桑。增施早秋肥, 可増养晚秋蚕。

4 适宜种植范围

根据圌桑13号的特性和近10年试种, 以及抗逆性强于对照种湖32号的表现, 适于本省及相似生态条件的平坝、丘陵和山区缓坡地栽植。该品种高产性能高, 叶质优, 採叶省工, 尤其适于集约超高产栽培, 供全年多次养蚕用桑。

5 小结与讨论

人工三倍体桑品种圌桑13号具有树姿直立, 大叶高产, 质优易採, 秋叶硬化迟和抗逆性强等优良综合性状。品比试验表明, 该品种的产叶量比对照种增产40%左右, 万蚕茧层量提高6.84%, 100kg桑产茧量提高8.35%, 且发条数较多, 生长势强, 是一个达到“种3亩桑产4亩茧”的超高产品种, 用于生产, 可获得显著的社会经济效益。

根据已有的桑育种经验, 采用异地品种或种间品种的杂交方式有可能获得较大的杂种优势[3]。我们采用广东桑种4x的J-402与二倍体的桑种四川花桑的杂交方式, 育成了杂种优势强, 产叶量高, 叶质优, 生长旺盛的人工三倍体圌桑13号, 同时, 在选种过程中, 还注意抗旱性和抗黒枯细菌病的选择, 使该品种具有较强的抗逆性能。

参考文献

[1]杨今后。桑树四倍体的诱导及其应用[J]。蚕业科学, 2004, 30 (1) :6~10

[2]张正国, 陈祥平, 范小敏。人工高产四倍体桑品种圌桑6号育成初报[J]。四川蚕业, 2010, (2) :8~9;34

[3]杨今后, 杨新华。桑人工三倍体育种的研究[J]、蚕业科学, 1989, 15 (2) 、65~70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9

关键词:桑树品种,系统选育,团桑4号,叶果经济性状

桑树良种的培育与推广, 历来是发展蚕桑产业最基本的高效农艺措施。然而, 由于传统的蚕桑业仅局限于栽桑养蚕的单元经济结构, 面临许多高效农经种养殖业的竞争, 以及劳动费用和生产资料成本的上涨, 致使蚕桑业处于日渐萎缩的严峻态势。因此, 选育和栽培既产叶又产果, 具备双元经济结构的叶果兼用型桑品种, 对支撑蚕桑业高效化、高效益的持续发展具有重要而积极的作用。关于叶果兼用型桑品种, 国外报道较少, 国内亦有大10, 保坎61, 云桑2号和蜀椹1号[2]等品种在生产上应用。近10年来, 我们采用大田选种, 人工杂交, 辐射突变和多倍体诱导等育种技术, 初选出若干果用型和叶果兼用型桑品种, 正在进行测试, 其中, 团桑4号等品种的桑园品试成绩较优。现将其叶果主要经济性状报告于后。

1 选育经过

1.1 亲本来源与优良株系的选拔

丰驰桑是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选育的5801×育82号的F1代杂交桑组合属于丰产的群系品种[1]。于1985年江油市丝绸公司将丰驰桑F1代桑苗用于密植栽培桑园, 取得较好的快速丰产效果。并在以后10年间看到个别单株有较好的果桑经济性状, 从而引起关注。2000年5月, 从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购进丰驰桑种籽育苗, 2001年春在江油蚕桑技术研究所 (现为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蚕桑基地) 栽植1.2万株, 当年从中选出100多株长势旺盛的大叶形单株, 经2002年复选, 从中选出10多株优株扩大繁殖, 经2003-2004年田间测试, 选出丰驰-1, 丰驰-4, 丰驰-10和丰驰-11等优良品系供桑园比较测验。其间, 在2002-2003年连续两年通过夏季摘芯, 增加桑株无性繁殖代数, 在2003年春观察花性。其中丰驰-4全开♂花, 丰驰-11全开♀花, 且桑葚较大。

1.2 丰驰-11 (团桑4号) 在试验园的测试成绩

2003年1月, 将丰驰桑的4个无性品系, 各嫁接20~30株, 以母本品种中桑5801 (叶果性状较好) 为对照种, 在试验园作复选比较试验。经统一进行春伐栽培管理, 第2-3年 (2004-2005年) 的枝叶性状的调查成绩列入表1。由此可知, 与中桑5801相比, 单株产叶量和叶形大小, 以丰驰-4和丰驰-11较好。由于丰驰-4叶片较肥大, 产叶量高, 仅开少量花, 定名为“团桑B号”, 丰驰-11产叶量高, 叶形肥大, 全开花, 结果较多, 可作为叶果兼用型品种, 定名为“团桑4号”。

2 主要经济性状

2.1 桑叶产量

在2005-2009年, 在地处丘陵的江油蚕桑技术研究所建立品试园, 按《四川省桑品种鉴定工作细则》的要求, 进行产质量的鉴定试验。品试园行株距为1.5×0.5m, 小区面积35m2, 每个品种设三次重复, 统一进行春伐或夏伐管理。如表2所示, 与对照种湖32号相比, 团桑4号二年全年平均产叶量增产25.30%, 其中春伐增产29.92%, 夏伐增产21.10%, 显示明显的高产性能。

注:表1数据为两年10株的平均值。条叶数据在9月20日调查。

注:表2数据为4-5年三次重复小区的平均值。

注:蚕品种:春871×872, 秋为洞庭×碧波。每区300头, 三次重复的平均值。

2.2 桑叶品质

为了解供试桑品种桑叶质量, 2009年春秋蚕期, 作了两期5龄蚕的饲养鉴定试验。表2的结果表明, 与对照种湖32号相比, 团桑4号的万头蚕茧层量提高3.63%, 100kg桑产茧量提高4.58%, 叶质较优。

2.3 桑葚产量

在2009-2010年对团桑4号连续两年夏伐, 除春叶全部用于养蚕外, 还在8月下旬至9月上旬期间採叶喂秋蚕, 蚕后梢端留叶5~7片, 并调查春期桑葚产量和座果性状。于表4所示, 团桑4号的产葚量比对照种中桑5801增产10.57%, 单芽座数和100粒葚重也高于中桑5801。2年平均667m2春叶产量, 团桑4号为1246.54kg, 较中桑5801的1109.42kg增产12.36%。具备较优的叶果经济性状。

注:表4数据为第5-6年三次重复的平均值。两品种因染菌核病, 约损失10%~15%的产果量。

2.4 抗逆性

在2006年和2009年春夏受旱40d期间, 依条基黄落叶数或止芯条率来比较, 在干旱20d内, 与对照种湖32号相比, 团桑4号黄落叶数约比湖32少10个百分点, 30d时, 两品种皆全部止芯, 黄落叶数无明显差异。2007年夏秋, 品试桑园发生较严重的黑枯细菌病, 与湖32号的病梢率17.94%相比, 团桑4号低6.76个百分点, 属中等抗性品种。该品种的桑葚易受肥大性菌核病为害。

3 主要特征特性与栽培技术要点

3.1 特征特性

团桑4号, 二倍体广东桑种, 其株形较直立, 枝条粗长而直, 皮青灰色, 节距3.7cm, 叶序2/5, 冬芽正三角形, 较饱满, 尖离, 副芽少。叶长心形, 少正心形, 正绿色, 叶尖短尾状, 叶缘钝齿, 叶基心形, 单叶质量5~7g, 叶长25~27cm, 叶幅18~20cm, 较厚, 叶面较平展有光泽, 叶柄细长, 着生稍下垂。全开♀花, 花芽率78%左右, 单芽座果数较多, 单葚质量3~3.5g, 紫黑色。

在江油栽培, 该品种发芽期在3月下旬, 4月上旬开叶, 发芽率80%左右, 叶片成熟期在5月上旬, 是中生中熟偏早品种。秋叶硬化期9月中旬。桑葚在5月上旬盛熟, 为中生偏早成熟特性。发条数较多, 抽枝能力强, 几无侧枝。对干旱和黑枯细菌病的抗性中等, 易受肥大型菌核病为害。

3.2 主要栽培技术要点

基于团桑4号叶果兼用性状较好的特点, 宜养成中、低干树形, 推荐栽植密度为600~750株/667m2。冬季剪梢宜轻, 尽量多留枝条, 凡条长30cm以上的冬条尽量留下, 以多产桑葚。夏伐发芽后要适当多留条, 正秋蚕可按常规採叶饲蚕, 蚕后梢端留叶5~7片, 晚秋忌採叶, 以便养树, 来年丰产。由于叶果兼用桑具二元产出特点, 欲获叶果双高产, 其施肥量要比叶用桑或果用桑多些, 以施N-P-K=22-8-15的复合肥较宜, 分春、夏二次施入, 667m2施入肥约230~280kg。春期要注意防治肥大性菌核病, “液态地膜+药剂”[3]的防治方法值得应用。该品种适于在长江流域的平坝、丘陵和山区缓坡地栽培。

4 小结与讨论

在品试肥培条件下, 以桑叶高产 (667m2产叶2000kg以上) , 产葚量较高 (667m2600kg以上) , 折合667m2产茧130kg以上 (茧款4200元以上) , 桑葚产值2100元左右, 二元综合产值达到6300元左右为选种指标, 对团桑4号的叶果经济性状进行测试。结果, 二年平均全年667m2产叶量, 与对照种湖32号比, 团桑4号为2186.66kg, 增产25.30%, 与产果量较高的中桑5801相比, 667m2产葚692.32kg, 增产10.57%, 但比邻地果用桑红果2号的920.30kg相比, 约少32.93%。此表明, 团桑4号既有叶用桑的高产性能, 又具备中产果桑生产性能的优良叶果兼用桑品种。若得以在大面积生产上应用, 可以显著增加单位桑园的经济效益。由此, 该品种已列入四川省丝绸科学研究院第三期桑品种区域适应性鉴定试验。

丰驰桑是F1代的群系品种[1], 其中个别单株不仅具备超亲杂种优势, 还具备超对照种的杂种优势, 与人工杂交育种的选择原理相比, 育种者关注的是将其中的最优基因型选拔出来, 经无性固定, 重点放在F2代复选出优良的无性系品系加以重点培育, 如丰驰-4和丰驰-11皆是在F2代无性系种中选出的优良品系, 分别选育出团桑B号 (产叶量比湖32号增产30%以上) 和团桑4号。

从杂交桑种籽育苗栽桑到桑果盛产期, 按常规栽培至少需经5-6年。我们采用当年夏季摘芯分枝或夏季芽接等措施, 增加无性系的繁殖代数, 大多在3年就进入盛果期, 明显加快了育种进程。此法也可用于果桑生产, 从而达到提早投产的经济效果。

参考文献

[1]中国农科院蚕业研究所.中国桑树品种志[M].北京:农业出版社, 1993, 118~121

[2]张正国, 陈祥平, 范小敏, 桑果叶兼用品种蜀果1号的试栽成绩[J].四川蚕业, 2010, (1) :30~31

玉米新品种选育初报 篇10

关键词:玉米;万禾188;选育;栽培;制种

中图分类号: S3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3-1069(2016)22-48-2

0 引言

万禾188是广西万禾种业有限公司2007年采用自选自交系WH0958为母本与自交系WH0918为父本杂交育成的单交种。在参加的广西壮族自治区筛选、区域试验和生产试验中均比对照增产,2012年通过广西壮族自治区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审定编号桂审玉2012006号)。在广西各地大面积推广应用。万禾188表现具有高产、优质、综合抗性好、适应性广的特点,深受广大农民的欢迎。

1 品种来源及选育过程

1.1 品种来源

万禾188是广西万禾种业有限公司2007年春以自选系WH0958为母本与WH0918杂交选育而成。母本WH0958是2001年用来自墨黄9号的双M9与M9杂交后,再用M9回交1代后,混粉一代后作为基础材料,用系谱法连续自交8代育成,并定名为WH0958。父本WH0918是2002年用台湾杂交种台南20号混粉选择2代后经系谱法,根据育种目标要求选择优良单株连续套袋自交选择, 2003年下利用自育成优良自交系WH5804对S4代进行测交鉴定,选择配合力高、综合抗性以及自身产量表现突出6个穗行,通过进一步套袋自交7代于2007年育成的二环系,并定名为WH0918。1.2 亲本特征特性

1.2.1 母本WH0958

生育期春播120天,秋播100天,株高180cm,穗位高60cm,幼苗叶鞘紫色,全株15-16片叶。雄穗第一分枝8-10条,花药紫红色,颖壳紫色带绿斑,花粉黄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着生在倒数第6-7片叶处。穗筒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果穗外观中,轴色白色,穗长15cm,穗粗3.9cm,穗行数12~14行,高抗大小斑病、锈病、青枯病,感纹枯病。

1.2.2 父本WH0918

生育期春播118天,秋播98天,株高190cm,穗位高80cm,幼苗叶鞘紫色,全株15-16片叶。雄穗第一分枝10-12条,花药紫色,颖壳绿色,花粉黄色,花丝淡紫红色,果穗着生在倒数第5-6片叶处。穗筒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果穗外观中,轴色白色,穗长13cm,穗粗3.7cm,穗行数12~14行,抗大小斑病、锈病、青枯病、纹枯病。

2 产量表现

2.1 新组合产量比较试验

万禾188于2007年秋参加产量比较初级试验,亩产675.8kg,比对照正大619增产15.7%;2008年秋在广西贵港、武鸣、富川、宜州、兴宾、都安、靖西、柳州、合浦等20点次测试,平均亩产632.1kg,比正大619增产8.94%。2009年以WHA-2代号申请参加广西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

2.2 广西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

万禾188于2009年参加广西玉米新品种筛选试验中,平均亩产575.1kg,比相邻对照正大619增产10.2%,且100%点次增产。

2.3 广西玉米良种区域试验

万禾188于2010年参加广西玉米良种区域试验,春秋两季平均亩产452.5kg,比对照种正大619增产8.9%,排第2位。春季平均亩产432.3kg,比对照种正大619增产6.7%,居参试种第2位,亩产幅度338.0~532.7kg。秋季平均亩产472.6kg,比对照种正大619增产10.9%,居参试种第2位,亩产幅度366.1~582.3kg。一年两季12参试点次都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次100.0%。

2.4 广西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

万禾188于2011年参加广西玉米新品种生产试验春秋两季生产试验平均亩产507.0kg,排第9位;相邻对照正大619的476.7kg,比对照增产6.4%,一年两季10参试点次有9点次比对照增产,占参试点次90.0%。

3 品种特征特性

万禾188生育期春季平均116天,秋季平均109天,幼苗长势中上,后期田间评定中上,株型平展,株高240.9cm,穗高103.0cm,幼苗叶鞘紫色,全株17-18片叶。雄穗偏向父本,株叶型偏向母本。雄穗第一分枝9-12条,花药紫色,颖壳淡紫色带绿斑,花粉黄色,花丝紫红色,果穗着生在倒数第6-7片叶处。穗筒型,籽粒黄色半硬粒型,果穗外观中,轴色白色,穗长18.1cm,穗粗4.97cm,穗行幅度16~18行,百粒重31.0克,出籽率83.4%。容重774g/L,水分10.1%,粗蛋白10.11%,粗脂肪4.64%,粗淀粉71.37%,赖氨酸0.28%。抗病虫接种鉴定感大斑病,中抗小斑病,高抗锈病,高抗茎腐病。

4 栽培技术要点

4.1 选地

选择能排涝、中等肥力以上的地块种植。

4.2 播种

当土表温度稳定在12℃以上即可播种,广西春播在大寒至4月上旬播种,秋播在立秋前后10天左右均可以播种。

4.3 合理密植

对于肥力中上的地块每亩种植3200-3400株,肥力较低的地块种植3500株/667m2为宜。

4.4 加强田间管理

4.4.1 科学施肥

基肥以农家肥、复合肥为主,每667m2施1500~2000kg的腐熟农家肥或15kg复合肥作基肥,在2~3叶期,应做好查苗补苗,在3~5叶期应及时间苗、定苗。合理排灌确保全苗。

4.4.2 轻施苗肥,重施攻苞肥

在5~6叶期每667m2施5~7kg的尿素和5kg钾肥作追肥,结合中耕除草,大喇叭口期每667m2施复合肥20kg和尿素15kg作为攻杆攻苞肥。

4.4.3 防治虫害

播种时在种穴内撒施“地虫灵”防治铁甲虫和地老虎,苗期可以采用人工捕杀或撒毒饵能保全苗,花期用“乐斯本”和“蚍虫灵”防治玉米螟、蚜虫、蝽蟓、棉铃虫等影响散粉和咬食花丝害虫。

5 万禾188种子生产技术要点

①严格隔离。空间隔离要求与其他玉米地相距不少于400m,时间隔离一般春播要求相隔40天以上,夏播要求30天以上。②合理错期播种。广西区内制种:播种时间安排,早造制种在立春前后半个月,晚造制种在7月底8月初播种,先播母本,父本分两期播种,50%父本在母本顶土起针时播,在第1期父本播后第5天播余下的50%父本。四川制种:在4月中旬~5月上旬可播种,先播母本,父本分两期播种,50%父本在母本2片叶时播,在第1期父本播后第5天播余下的50%父本。③合理的亲本比例和种植密度。父母本比例为1:6密度,种植密度为4500-5500株/667m2。④及时去雄除杂。抽雄前对父、母本严格去杂,保持典型整齐一致,母本去雄要及时、彻底、干净。⑤授粉。广西制种以人工授粉为重,自然授粉为辅。四川制种以自然授粉为主,如果遇阴雨天人工授粉2-3次。⑥当授粉结束后,尽力倡导割除父本以利通风透光,提高粒重和成熟程度,增强种粒外观色泽,提高制种产量。⑦加强管理,适时收获,保证该品种原有的种子外观和生活力。

参 考 文 献

[1] 秦雷波,李锦玲.玉米技术栽培中存在的问题与解决对策[J].农民致富之友,2014(18).

[2] 高丽荣.玉米栽培技术的发展浅探[J].吉林农业,2014(11).

玉米新品种龙单38的选育 篇11

玉米新品种龙单38 (龙334) 是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高产育种室于1999年以自育自交系龙系95为母本、自育自交系龙系284为父本杂交育成。

2 产量情况

2000~2001年在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玉米研究所进行品种观察、比较试验, 2 a院内试验平均产量11 108.2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单13平均增产16.2%;2002年在黑龙江省各适应区进行异地鉴定和小面积生产试验, 平均产量在10 089.5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单13平均增产14.9%;2003年参加黑龙江省预备试验, 平均产量10 540.4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单13平均增产10.93%;2004~2005年参加黑龙江省区域试验, 2 a平均产量10 206.5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单13平均增产14.6%;2006年黑龙江省生产试验平均产量10 119.7 kg·hm-2, 比对照品种龙单13增产12.8%, 表现出较好的高产稳产性 (见表1、表2) 。

注:2004~2005年区域试验对照品种均为龙单13。

注:生产试验对照品种为龙单13。

3 品种特性

龙单38在适宜种植区域生育日数为120 d左右。需≥10℃活动积温2 400℃左右。幼苗期第一叶鞘紫色, 第一叶尖端形状圆到匙形、叶片绿色, 茎绿色;株高270 cm、穗位高100 cm, 果穗圆柱型, 穗轴粉红色, 成株叶片数15片, 穗长25 cm、穗粗5.1 cm, 穗行数14~16行, 籽粒中齿类型、橙黄色。龙单38具有较强的抗逆性, 在不同生态条件下均具有广泛的适应性, 活秆成熟。

4 栽培要点

该杂交种在一般肥力水平下, 保苗46 500~49 500株·hm-2为宜, 基肥及种肥施225 kg·hm-2磷酸二铵、15 kg·hm-2硫酸锌, 有条件加施40 kg·hm-2硫酸钾;在拨节期追施150~225 kg·hm-2尿素。龙单38幼苗生长健壮、发苗快, 应及时加强田间管理、适时追肥。该杂交种制种方便, 产量较高。

5 适应区域

适于黑龙江省第二积温带种植。

6 品质分析结果

经农业部谷物检验测试中心 (哈尔滨) 2 a品质检测, 龙单38籽粒平均含粗蛋白10.24%~10.30%、粗脂肪5.07%~5.21%、粗淀粉73.03%~73.29%、赖氨酸0.28%~0.32%。

7 抗病鉴定结果

经黑龙江省农业科学院植物保护研究所2 a病害接种鉴定, 结果:大斑病2级, 中抗;丝黑穗病, 发病率为6.3%~8.5%。

8 主要优缺点

8.1 优点

龙单38抗病性强, 在2 a的接种鉴定及生产示范中, 对玉米大斑病、丝黑穗病等黑龙江省主要病害表现出较高的抗性。同时龙单38具有较好的高产稳产性, 生态适应性好, 果穗里外大小均匀, 边际效应小。一般生产水平产量在10 000~11 000 kg·hm-2;且不同年际、不同地块间产量稳定。该杂交种还具有较好的抗逆性, 活秆成熟。龙单38籽粒颜色橙黄, 角质程度高, 商品粮等级高。

8.2 缺点

龙单38植株叶片繁茂, 故种植密度不宜过大, 一般种植密度在46 500~49 500株·hm-2为宜。

9 亲本特性

9.1 母本

龙系是用合龙抗龙系等多个自交系复合杂交, 然后选择优良单株再经多代自交选育而成。在哈尔滨市生育日数115 d左右, 需活动积温2 370℃左右;幼苗生长健壮, 易抓全苗;株高175 cm, 穗位高85 cm。花丝粉色, 雄穗分枝中等, 雌雄穗开花期协调;叶片绿色;果穗圆锥形, 穗长18 cm、穗粗4.1 cm、12~14行、中齿类型, 百粒重32 g左右。

9.2 父本

上一篇:水系生态循环下一篇:IPO股权结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