固态技术

2024-09-30

固态技术(共12篇)

固态技术 篇1

0 引言

全固态发射机,采用模块化设计,以其开关机时间短、体积小、重量轻、成本低、可靠性高、系统设计和运用灵活、维护方便、智能化控制和保护措施完善等诸多优点,迅速全面替代了电子管发射机。对发射机的日常维护和检修与以往电子管发射机相比,具有了新的要求。MOS晶体管是全固态发射机全面替代电子管发射机的关键技术中重要元件之一,不仅是全固态发射机功放模块中最为关键又易损元件,切娇气又贵重,其检修要点的掌握,成为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检修新技术的关键。鉴于以上观点,本文主要对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日常维护、应急处理及MOS晶体管的检修要点做介绍。

1 固态发射机日常维护注意事项

全固态发射机与电子管发射机相比,耐压低、怕冲击电流、怕雷击,但同时也具有很大的优越性,可以说,它是优缺点并存的,发射机维护工作是保证发射机正常运行关键,全固态发射机电路间隙小,易因积尘造成元器件与周围线路之间漏电导致故障,全固态发射机在日常使用时,要注意机房温度和湿度,特别是在高温或雷雨季节,且此故障一般比较难查。在维护过程中,要定期对电控、激励器、配电等单元除尘(除尘时,先断电,用毛刷清扫灰尘,再用高压风机清除,注意不能用潮湿的抹布或毛刷清理灰尘),还应注重以下几个方面:

1.1 元件的更换:

全固态发射机的电路中很多使用对称、互补、并联、取样等电路。要保证所用新件与元件明细表上标明的一致,这些电路的元器件都须参数一致,所以更换元件时精心挑选。必须确保所用的管子产自同一制造商,且为同一型号,在当更换功放或前级功放上的MOSFET管子时。

1.2 冷却系统:

风机运行情况;风向检查;风道、滤尘网清洗更换:一般1-2个月清洗一次一年更换一次滤尘网,空气比较污浊的环境或季节(如杨柳絮飘浮的春季)使用的发射机,应适当增加清洗次数。

1.3 控制及配电单元

更换电器件时, 型号、线包电压要相同,更换时将连接器件的连接口拔掉即可,连接时按原连接口连接.交流接触器、空气开关接线是否良好;自动开机情况;手动开机情况。

1.4 功率放大器链路

功率合成器、吸收负载、陷波器的温度情况;功率放大器接插件情况;功率放大器内部灰尘情况;功率放大器的散热片清洁情况;各功率放大器的运行的数据情况。

1.5 激励器激励器面板按键情况;

激励器风机运行情况;激励器环路工作状态;激励器中频ALC工作状态。

2 发射机应急处理参见表1

3 全固态发射机功放模块中MOS晶体管的检修

人们对身上带有静电和受到静电放电电击已习己为常,人体身上常带有几百伏到几千伏的静电,在使用MOS晶体管或更换MOS晶体管时应特别注意静电放电的危害,因为对于大功率MOS场效应管静电放电可导致晶体管的击穿。为了避免这种麻烦,必须加强检修。

3.1 MOS晶体管(实物如图1)的运输,保存与取用运输和存贮时必须有防静电包装, 并有防静电标志, 不得随意打开。

带包装的晶体管到达使用者手中,使用者接触元件前应先放掉人体身上的静电。可以通过接地手环或用手触接地的金属表面来释放人体静电。MOS管在使用前都应保存在防静电包装袋内,领用MOS管时用绝缘塑料夹将晶体管从大的防静电包装盒放到小的防静电包装袋中。手拿MOS管时不得接触MOS管的极片,可拿MOS管的塑料外壳(图2)。

注意:不要在物体表面上滑动摩擦MOS管,以防产生静电。

3.2 检查MOS功率管检测

3.2.1 判定方法:

如4)连接后,MOS功率管若正常,指针表应有800欧左右电阻,若测量数值和测量结果不符,双栅场效应管均为故障(参5),其他两脚之间,使用*100欧档位测量,电阻均为无穷大。

3.2.2 测量连接:

指针表红表笔接漏级,黑表笔接源级。

3.2.3 测量档位:

电阻*100欧。

3.2.4 测量仪器:

模拟指针表。

3.2.5 管脚定义参:

5脚:源级(source);3、4脚:栅极(gate);1、2脚:漏极(drain)。

3.3 MOS晶体管的拆卸如果靠近MOS晶体管极片处有匹配电容,则应先拆卸该电容。

用烙铁预热电容印线周围的焊接面,然后快速焊下电容的一个引线,再焊下电容的另一个引线。

为了防止电容被烫坏,焊接电容引线的时间不能超过5秒。

如果要用新电容代替老电容,则新电容必须与老电容完全一致,即型号,容值,耐压,温度系数等完全一致。电容引线的长短对放大器的性能影响很大。

拆卸MOS晶体管时,先拆除两边固定镙钉,再用50W接地烙铁和吸锡器吸掉极片周围的焊锡,如无吸锡器可用电缆外导体代替,再用50W接地烙铁快速焊下同一边的漏极(上图1、2两极片),再焊下另一侧的栅极(上图3、4两极片)。

3.4 MOS晶体管的安装

安装MOS管时所使用的烙铁一定要接地。如无良好接地,可以拔掉烙铁电源插头进行焊接。用干酒精棉球清洗干净原晶体管处的安装面。在MOS管的法兰底面加上薄薄一层导热硅脂,以改善散热效果。导热硅脂不能多,多了反而会降低散热效果。管子放平整后,安装紧固镙钉。先焊两个栅极,再焊两个漏极。

用模拟指针型万用表检查,置电阻100欧挡,负(黑)表笔接地,正(红)表笔接栅极,电阻应为XX欧,再将正(红)表笔接漏极,电阻应为XX欧。可以用同样的方法测量同一放大器中的同一类晶体管,将测试结果加以比较。

注意:焊接时间不能过长,选用40-50W的烙铁,为不损伤电路板上的铜铂和管子本身,以勉损坏场效应管、焊坏电路板,影响发射机性能,尽量一次操作完成,一次不行时须有5~10s的时间间隔。

参考文献

[1]丁克俭, 何玉梅.全固态广播、电视发射机的维护[J].硅谷.2011 (21) .

[2]李通浩, 荣平, 赵俊华.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常见故障处理及日常维护[J].内蒙古广播与电视技术, 2011 (04) .

[3]苏瑞侠.全固态发射机控制系统原理与检修[J].数字技术与应用, 2011 (12) .

[4]王冬敏.全固态电视发射机控制系统故障解析[J].科技资讯, 2012 (01) .

[5]吕永江.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维护、维修思想和方法[J].黑龙江科技信息, 2012 (01) .

[6]王诚忠, 华文, 朱生巍, 陈志刚.全固态发射机故障检修与分析[J].视听界 (广播电视技术) , 2009 (06) .

[7]王树田, 李德超.全固态发射机的维护与使用[J].中国有线电视, 2010 (05) .

[8]邵云.全固态发射机大功率场效应管的换管技巧[J].中国有线电视, 2010 (11) .

[9]董方明.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技术特点及维护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30) .

固态技术 篇2

固态继电器是一种新型的无触点电子开关,由分立元器件、膜固定电阻网络和芯片,采用混合工艺组装来实现控制回路(输入电路)与负载回路(输出电路)的电隔离及信号耦合,由固态器件实现负载的通断切换功能,内部无任何可动部件。尽管市场上的固态继电器型号规格繁多,但它们的工作原理基本上是相似的。主要由输入(控制)电路,驱动电路和输出(负载)电路三部分组成。

固态继电器的输入电路是为输入控制信号提供一个回路,使之成为固态继电器的触发信号源。固态继电器的输入电路多为直流输入,个别的为交流输入。直流输入电路又分为阻性输入和恒流输入。阻性输入电路的输入控制电流随输入电压呈线性的正向变化。恒流输入电路,在输入电压达到一定值时,电流不再随电压的升高而明显增大,这种继电器可适用于相当宽的输入电压范围。

固态继电器的驱动电路可以包括隔离耦合电路、功能电路和触发电路三部分。隔离耦合电路,目前多采用光电耦合器和高频变压器两种电路形式。常用的光电耦合器有光-三极管、光-双向可控硅、光-二极管阵列(光-伏)等。

固态技术 篇3

不断革新“称霸”中国提银界

现代企业之间的PK是什么?毫无疑问是核心技术的竞争。谁的技术创新速度快,谁的技术创新效益好,方能赢得投资者的芳心,方能火拼下一场商战。以技术创新战胜对手也才是企业之间最为高明、最有力度、最文明的一种竞争法。而企业无论是技术、营销、管理又都是一个企业掌舵者纵横捭阖、指点江山智慧水平的体现。

金氏提银2006年4月打响创新技术的第一炮,向广大读者大力推出“无需冶炼新法提银技术”。“无需冶炼新法提银技术”当年犹如一把尖刀捅向沉闷的传统提银业,倏然激发出万丈光芒,一时间照亮无数憧憬提银人的心,使得人人趋之若鹜。

然而,金总深知市场是残酷的,一如体育竞技,稍有闪失,对手就有可能超越你。2006年11月金氏再度发力,发明了新生物法提银技术,一时笑傲江湖,引领无数人创业成功,新生物法提银技术的诞生也成为2006年度提银行业最为浓墨重彩的一章。

金氏的创新力量早已振聋发聩,但金总并没因此而故步自封,反而更加充满创新激情。2007年10月,金氏提银的创新号角又一次强力吹响,“循环法”提银技术亮剑中国,原料供需难题立即迎刃而解。

发展到今天,金氏完全像是一个武林霸主,武功“出神入化”,令跟风者闻风丧胆。2008年5月,金氏提银再度创新研究成功了“固态法”,“固态法”以其特有的优势横扫千军,并以猛虎下山之势席卷全国。他将对手抛在更遥远的身后,这就是金氏提银的掌门人金春锋。而当我们采访金春锋的时候,他内心却不这样想,他说其实我并没有刻意去甩掉谁,我是自己与自己较量竞争,听似“无为”却锋利如剑,这才是真的高手,一个企业家的至高境界——超越自己便超越对手。

提银在中国的起步很早,但发展却异常缓慢,从浙江仙居人雄据提银市场的70年代至现在,中国提银技术真正的飞跃式发展也就在近几年,而其间的领舞者、中流砥柱正是金氏提银,只有金氏真正为中国提银事业的突破做出了不可磨灭的贡献。眼下,提银行业依然如火如荼,市场俏,资源紧,彰显着提银的无穷魅力,多少人前赴后继,就因搞这行可以赚钱。但第一代提银术却操作麻烦技术难度大,弊端突出,注定难有作为。金氏提银为提银业不停地探索,第二代提银术于2006年应时而生,使得一切弊端迎刃而解,操作简单广受欢迎,但美中不足的是还原材料含液体成分,后勤运输困难,远距离的长途作业常常让创业者力不从心。而作为提银从业者,一天需跑数个地方,跑数家单位更是常事,沉重的液体材料仿佛一副手铐,捆住了创业者的手脚!使得创业者英雄气短。

当金春锋再次了解到一名广东老学员的苦恼后,日夜难眠,开始思忖这个问题:究竟如何扫平横亘在面前的这道槛?他想如果能解决这个问题,就等于解决了军队的后勤保障,创业者便可以无孔不入的吸收资源,将不再受任何时间和空间的困扰,大大拓宽作业半径,提升核心竞争力,效益立竿见影!

早在2007年,金氏提银便对这个问题投入了研究,金春锋查阅了大量资料,走遍江苏、福建、上海请教高校的教授导师,一遍又一遍地将废水废料样品送至南京化验。先后投入资金近十万元,耗时半年,经过上百次的试验,终于获得成功,金氏有针对性地将其命名为“固态法”。

“固态法”发明专利申请成功:史上成功申请第一人

2008年5月19日,这在提银界史上是一个不平凡的日子,“固态法”正式宣告研究成功。金氏提银总经理金春锋一夜难眠!半年的汗水终于有了成果,他太激动了!他知道:这将是提银界一场颠覆性的终极革命!“固态法”一出,当今市场上盛行的所有提银术将被全盘推翻,市场将重新定位废水提银的意义!

“固态法”6月12日通过国家专利局审核,发明专利申请号(200810110200.7),这是金氏提银继2006年11月16日新生物法提银技术之后的又一专利,行业内绝无仅有!经过四个月的测试筹备,“固态法”在08年9月正式与广大提银爱好者见面。

8月1日,国家专利局发函,金氏提银的“固态法”提银技术申请成功!金氏提银总经理金春锋先生成了中国提银史上成功申请专利第一人!

“固态法”卸掉包袱超时空作业

金氏魔力无孔不入吸收资源

“固态法”到底怎么样呢?缘何能够横扫千军?据说已经有人捷足先登。处于西部的新疆经济落后,自去年金氏提银支援西部活动的大力展开,已带领一大部分人走向致富之路,王成就是受益者其中之一。然而,最近一段时间王成却怎么也高兴不起来。通过一些天的运作,他的提银生意已经红红火火,于是他又有了新的打算:要把提银事业做大做强!城区的生意日渐稳固,通过摸索了解,广阔的乡镇市场更让王成砰然心动:一方面,乡镇相对来讲信息闭塞,废水提银鲜为人知,而外来提银者,由于人生地疏,也很少将触角伸向乡镇。乡镇市场几乎处于真空状态,收集资源毫不费力,而且含银量高作假少,羸利能力远远高于城市,这好比是两个钮扣换一篮鸡蛋,一本万利;另一方面却是资源分散不集中,从一个乡镇到另一个乡镇,往往相距百里,尤其是西部地广人稀,王成有时一天要跑四五个乡镇,数百公里行程,一路下来都要带上大量液体材料,机动性与灵活性远远难以跟上。正因如此,很多乡镇王成迟迟没有深入拓展,眼睁睁地看着资源白白废弃。情急之下他给金老师打去电话诉苦,本没想能得到什么解决方案,而金春锋却听在耳里急在心里。他想如果能把这种尴尬的资源关系充分整合,将凸现巨大产能。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唯一的办法就是能够轻装上阵,实现跨地域的征伐战。也正是王成的这个电话加速了金春锋技术创新的步伐。“固态法”面世后,王成是第一位受益者,他按照金春锋的指导进行操作,果然奏效。王成几乎赤手空拳搞定资源,现在用“固态法”,加工百公斤废水,原料也就不过数公斤,不论是操作还是携带都极为方便。现在他每月的收入近万元,这是全家人做梦都没有想到的。王成说他现在最大的理想是,能够让全家人住上套新房子,因为原来的房子年久失修,前几年没有钱,现在他盘算着明年肯定可以盖一套比较大的房子。说起生意,王成就一个劲地感谢金春锋老师。

而事实上,“固态法”提银术不仅在西部的老学员当中影响较大,在其他地区的老学员当中也广受欢迎,为什么呢?“固态法”除了具备第二代提银术的一切优点之外,还有四大优势:其一:“固态法”无需携带任何液体材料,加工百公斤废水的原料不过数公斤,轻装上阵提高了出门作业的灵活机动性,大大提升跑马圈地的战斗力。其二:免去一切原料配制的繁杂程序,即配即用,随时随地,跨区域跨时空作业收购资源随心所欲。其三:“固态法”提炼成本比第一代提银术下降70%,比第二代提银术下降25%,强有力地提升效益。其四:绿色提银更环保,除了不产生有毒气味,甚至将第二代提银术常见的刺鼻氨气也进行了有效地抑制。

“固态法”一出,提银界再掀狂澜,金春锋豪壮地宣布:中国提银界“快餐式提银时代”已经到来!

通知:“固态法”是金氏最新的科研成果,总部特发以下公告:

1、由于技术增值,自9月1日起,金氏提银对学习费用作了适当调整,不论函授还是面授均在原来基础上提高100元。所有“固态法”学员均免费赠送第一代提银术、第二代提银术。

2、自9月1日开始,金氏提银重拳出击,第一代提银术(包括硫化钠土法、硫化钠改良法),全套资料光盘300元,第二代提银术(囊括目前市场上所有的提银术包括其它培训单位巧换名目的方法在内,额外赠送第一代提银术)全套资料光盘600元。

3、所有金氏老学员将统一安排技术升级,具体时间另行通知。但凡违反《技术保密协议》,私自倒卖技术,坑害老百姓的个别学员,金氏总部将不提供技术升级。“固态法”光盘资料全部经过加密防盗,凡是有同行所在的城市,概不传授。

4、凡前来学习“固态法”的学员,必须持本人身份证,签订保密协议后方才教授,没有身份证恕不接待,恕不传授。函授须将身份证复印件传真至总部备案。

相关链接:

华南区:13216260023

华北区:13058954126

华西区:13058954082

总机:0579-86054150

技术部:0579-86936704(只负责后期技术跟踪,不受理其它咨询)

传真:0579-86659831

客服QQ:690761919 (专人负责,全天在线)

地址:浙江东阳市十字街202号

网址:www.jinfkm.com

含蜡原油固态储存及加热技术 篇4

随着我国经济的快速发展,石油需求量迅速增加,2009年我国原油进口依存度已达52%。为应对突发事件和防范石油供给风险,我国正加紧建立石油储备体系。截止2008年底,国家石油储备一期项目已全部建成,2020年以前,我国将陆续建设国家石油储备第二期和第三期项目,形成100天石油净进口量的储备规模。我国盛产含蜡原油,当利用浮顶罐储存时,由于其含蜡量较高,在常温下蜡结晶析出,原油胶凝甚至凝固。为了提高流动性,必须对罐内原油进行加热。通常在储罐底部设置管式加热器对原油进行加热。储罐中常用的管式加热器按布置形式可分为全面加热器和局部加热器,按结构形式可分为分段式加热器和蛇管式加热器[1]。

常规的储罐加热方式存在着一些弊端。如果停止对储罐供热,原油会在浮顶、罐壁和罐底所包围的内沿形成一定厚度和强度的凝油层。在恢复储罐作业时,罐壁会因罐内部原油的热膨胀而使承受额外的附加应力,还因罐顶部不同方向凝油层的厚度和强度分布不均匀造成浮顶受力不均,严重威胁储罐的安全启动[2]。此外,采用液态储存方式需要对储罐中原油间歇供热以防止原油发生凝固。一般情况下,要将储存原油温度保持在其凝点以上5~10℃,原油罐区的热能损耗占据总能耗的很大比例[3]。并且即使储罐的所有的内壁都覆盖上绝热层,还会有相当一部分热量从管壁四周散发出去,造成加热费用的极大浪费。同时,当原油采用液态储存时,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污染性气体的释放和油泥的沉积。

如果使含蜡原油在储存状态下保持固态或者胶凝状态,在其储存期间不对其加热,而只在收发油时向油罐供热,就能在储存过程中节省大量燃料费用。本文引进并阐述含蜡原油固态储存所采用的储罐及顶部加热技术,采用该技术能够快速融化原油并且有效地消除加热过程中管壁所受的附加应力,实现含蜡原油的节能与安全储存。

1 含蜡原油固态储存评价

含蜡原油的固态储存使原油在储存过程中保持固态或胶凝状态,在储罐中呈现凝油块。相对于液态储存的原油,固态储存具有以下特点:

(1)在储存过程中储罐发生较小的裂缝或者轻微损坏,原油一般不会发生泄漏。即使发生泄漏,也不会造成大面积的漏油。如果海上储罐发生损坏,泄漏的原油会成块状漂浮于海面,而不会扩散开来污染海水,能够将事故的危害程度降至最低。

(2)能够保持原油组分的均匀,不存在油品轻组分的挥发和重组分的沉降,避免原油品质的降低以及油泥的沉积,减少在储存过程中的蒸发损耗。

(3)固态原油块与储罐构成一个刚性体,具有足够的强度,抵抗风暴、洪水和地震等自然灾害。

(4)在储存过程中不需要对原油进行加热和搅拌的操作,储罐的维护较容易,可以节省燃料和电力,降低储存费用。

(5)由于固态储存不会造成原油轻组分挥发,爆炸的危险性不存在,储罐的火险等级降低,从而使得储罐间的安全距离可以相应缩减,减少了土地浪费,增加土地利用率。

2 储罐顶部加热装置结构与原理

2.1 地上浮顶储罐加热装置

图1装置适合于建造在地面上的浮顶储罐[4],浮顶罐侧壁1建造在坚硬地基上,浮顶3漂浮于原油2的油面上。顶部加热器4安装在浮顶3的下方,由浮顶支撑,与一对伸缩管5连接。采用蒸汽伴热方式,蒸汽从供应管6通过伸缩管5流入,经排出管7排出储罐,其加热面积能够覆盖整个储油上部空间。管口10自浮顶3向下延伸至浮顶与顶部加热器4之间的储油空间中,以方便原油的装卸。管口10与阀门12相连,通过伸缩管11与收发油管道13相连。当阀门12关闭时,液态原油能够泵送至储罐外部。

当需要卸油时,首先开启顶部加热器4加热储罐上方原油,然后开启混合器8使得加热熔化后的原油充分混合。当上部原油呈现足够流动性时,通过伸缩管道11和管道13将液态原油泵送至储罐外。也可以向储罐中进油(阀12关闭)。随着储罐内油面的不断下降,浮顶3随之下降,使得顶部加热器4能够继续对原油进行加热,从而源源不断将加热熔化的原油泵送至储罐外。

2.2 地下储罐加热装置

2.2.1 地下储罐顶部加热常规方式

如图2所示,该装置适合于建造在软弱地基上的地下浮顶储罐。该储罐主要由四个装置构成,即雨水排出装置(15、16、17、18)、海水出入装置(12、13、14)、收发油装置(7、8、9、10)和加热装置(4、5、6、20)[4]。与图1所示地上储罐相比,最主要区别在于其浮顶3的位置基本不发生垂直位移,并且储罐内壁有电加热层,原油下方有海水垫层。电加热层的主要作用体现在收发油过程中,加热储罐内壁周围的凝油以降低凝油块与壁面的摩擦力,电加热层也可以用低摩阻材料的覆盖层来代替,例如聚四氟乙烯或环氧树脂。海水垫层与海洋相连通,主要用于承担固态原油的重量以及控制油面位置。

当向储罐中进油时,顶部加热器4周围海水首先被加热至原油倾点10°C以上。然后将温度大致与其相同的原油通过管道10、阀门9和管口8注入浮顶下方的储油空间。为了减少原油与海水的混合,原油最好以水平方向注入储罐。此时,控制阀13保持开启状态。随着储罐中原油数量的增多,凝油块下移逐渐将下方海水通过海水出入装置置换出储罐,最后达到与海水相平衡的位置。

储罐侧壁的高度要合适,以防止出现潮水时海水漫过其顶部。可以通过控制阀13调整储罐下层海水量控制油面。浮顶上积累的雨水可以通过排水泵16排至外部,或通过排出管18排至底部海水垫层。

当进油过程结束,关闭控制阀13,防止出现海面出现潮水或者波浪从而对储罐中原油带来影响。储罐中原油温度开始逐步降低,并逐渐凝固。最后,储罐中原油全部降至倾点以下,变成胶凝状的原油块,适合长时间稳定安全储存。

当需要将长时间储存的固态原油释放出来时,首先开启控制阀13以及两个加热器。电加热层对储罐内壁附近的固态原油加热使其液化,顶部加热器来加热浮顶下方的凝油。当浮顶下方顶部加热器附近原油呈现足够的流动性时,利用发油装置(7、8、10)将原油泵送至储罐外部。由于一部分原油被输送至罐外,储罐内部原油质量减少。海水就会在水压作用下涌入储罐下层空间。此时,储罐内表面处原油也被加热至液态,凝油块与罐壁的摩擦力大大减小,随着海水垫层的不断上升,就将凝油块顶向储罐上层空间。原油油面上升至顶部加热器附近继续被加热。利用这种方式,当加热器的加热液化的原油数量与泵输送的数量相平衡时,原油就以合适的流量源源不断地被输送至储罐外部。在整个发油过程中,原油的油面基本保持在相同的位置,浮顶的垂直位移非常有限。

当需要向储罐中注入原油时,首先打开控制阀13,然后开启电加热层和顶部加热器加热储罐中原油使之部分熔化。然后,加热到倾点以上温度的原油从进油装置(8、9、10)注入到储罐中。凝油块由于上方压力向下层移动。最后与海水达到平衡。然后关闭加热器和电加热层,当原油需要在固体状态下储存较长时间时,关闭控制阀13。

2.2.2 地下储罐顶部加热改进方式

地下储罐顶部加热改进装置如图3所示[5],其加热储油原理与图2基本相同,不同之处在于该装置能够有效地防止收发油过程中原油蒸汽的散失。该装置包含4个腔室,其中腔室15和腔室14用来收集油蒸汽,腔室16中充满水,利用水封使得腔室15中的油蒸气无法散失到大气中,只能通过管道17进入腔室14中,自阀21和管口22送至处理装置。此外,浮顶与储罐侧壁采用滚轮20接触,减少浮顶垂直移动时与罐壁的摩擦。

2.3 海上储罐顶部加热

图4表示海上储罐加热装置[6],储罐被锚固于海底或者系泊在陆地或防波堤上。海上储罐由侧壁1和浮顶3构成,下部与海水7相连通,没有底部。顶部加热器4安装在浮顶下方。收发油管道6的管口伸至储罐上部中心位置处。

当加热的液化原油经收发油装置(5、6)注入储罐中。由于海水原油比重不同,注入储罐的原油将一定数量的海水置换出储罐。随时间原油温度逐渐降低,最后完全凝固,以固态形式在储罐中长期储存。

当需要发油时,安装在储罐内壁面的电加热层9启动,加热与储罐内表面接触的原油,使得凝油块与储罐内壁的摩擦力大大降低。同时,顶部加热器开始加热液化油块的上部。随着发油持续进行,海水不断涌入储罐下部,在海水的压力下凝油块逐渐上升,使得顶部加热器能够继续加热,这样将原油不断输送至储罐外。

3 结论

含蜡原油高凝点的特性使其在常温时由于蜡晶析出,呈现胶凝态或者固态。生产上为了方便操作、减少事故发生,通常需要对油品进行间歇加热,使其在储罐中保持液相,然而采用该方法储存含蜡原油耗资巨大且存在安全隐患。

含蜡原油的固态储存及其配套顶部加热技术,能够使含蜡原油在收发油时快速融化。与液态储存相比,由于不存在间歇供热,可以有效地降低燃料消耗,降低储油成本,还能彻底消除由于加热油品而引起的罐内超压现象,有效提高凝油加热过程中的储罐安全性。

应该立足我国储备原油特点和储备库建设等实际情况,借鉴国外储罐固态储存与顶部加热技术,研究并形成安全经济的原油储存关键技术,为储备库的安全经济运行提供可靠的技术保障。

摘要:我国盛产含蜡原油,其高凝点的特性给储存带来诸多困难。常规液态储存方式采用间歇供热,该方式能量消耗巨大,还会产生一些安全问题。介绍一种含蜡原油储罐顶部加热技术,解决常规加热技术中存在的安全和能量浪费问题,利用与之相适应的储罐固态储存含蜡原油,只需要在收发油时向储罐中供热,就能快速恢复作业,实现节能与安全储存。

关键词:含蜡原油,固态储存,顶部加热,节能,安全

参考文献

[1]郭光臣,董文兰,张志廉.油库设计与管理[M].北京:中国石油大学出版社,2006,171.

[2]王红菊,王晓梅,石蕾.浮顶油罐降温储存高凝原油[J].油气储运,2007,26(12):12-15.

[3]彭国庆.原油储罐的热能消耗分析及控制措施[J].油气储运,2001,20(5):49-52.

[4]Tanaka H.Method of storing heavy hydrocarbon oil andvessel therefore.US,4230138[P].1980.

固态硬盘定义及特点 篇5

没有电机加速旋转的过程。

2、读取延迟小

不用磁头,快速随机读取,读取延迟极小。根据相关测试:两台电脑在同样配置的电脑下,搭载固态硬盘的笔记本从开机到出现桌面一共只用了18秒,而搭载传统硬盘的笔记本总共用了31秒,两者几乎有将近一半的差距。

3、碎片不影响读取时间

相对固定的读取时间。由于寻址时间与数据存储位置无关,因此磁盘碎片不会影响读取时间。

4、写入速度快

基于DRAM的固态硬盘写入速度极快

5、无噪音

因为没有机械马达和风扇,工作时噪音值为0分贝。某些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装有风扇,因此仍会产生噪音。

6、发热量较低

低容量的基于闪存的固态硬盘在工作状态下能耗和发热量较低,但高端或大容量产品能耗会较高。

7、不会发生机械故障

内部不存在任何机械活动部件,不会发生机械故障,也不怕碰撞、冲击、振动。这样即使在高速移动甚至伴随翻转倾斜的情况下也不会影响到正常使用,而且在笔记本电脑发生意外掉落或与硬物碰撞时能够将数据丢失的可能性降到最小。

8、工作温度范围更大

典型的硬盘驱动器只能在5到55℃范围内工作。而大多数固态硬盘可在-10~70℃工作,一些工业级的固态硬盘还可在-40~85℃,甚至更大的温度范围下工作(e.g: RunCore军工级产品温度为-55~135℃)。

9、体积小重量轻

低容量的固态硬盘比同容量机械硬盘体积小、重量轻。但这一优势随容量增大而逐渐减弱。直至256GB,固态硬盘仍比相同容量的普通机械硬盘轻。

10、抗震动

比起传统硬盘,固态硬盘抗震能力要强很多,使得数据能更加安全地保存。

固态硬盘新军 篇6

英睿达Crucial在众人熟知的M4固态硬盘发布多年后,终于在今年发布了它的接班人——M500。我们得到的产品是480GB的版本,它的性能虽有提升,但相较同主控产品固件优化还有待提高。

M500固态硬盘为标准2.5英寸规格,银灰色的铝制外壳高7mm(可使用配送的附件增加到9.5mm)。英睿达采用了美光全新的20nm制造工艺的MLC Nand Flash,为固态硬盘的普及也算是向前迈了一步。M500系列SSD有4个容量供用户选择,分别是120GB、240GB、480GB和960GB。而M500首次使用了128Gbit的Nand Flash,结合20nm的制造工艺可以让芯片容量更大,价格也更低。而主控方面,M500使用了新的Marvell 88SS9187主控。与之配合的是,容量为512MB的美光D9颗粒DDR3缓存。而88SS9187主控还支持全新SATARevision 3.1(6Gbps)规格,增强了更多的电源管理能力和针对SSD优化的命令。

本次我们得到的产品是480GB的产品,其PCB板上下两层各有8颗MLC Nand Flash,每颗容量为32GB,其中的32GB作为OP冗余空间来保证M500拥有更长的寿命。英睿达官方数据称连续读取、写入速度可达500MB/s和400MB/s。测试采用英特尔i7-3770K处理器、Z77芯片组主板、及16GB内存,测试项目为AS SSD Benchmark和PCMark Vantage磁盘性能测试。同时引入了它的上一代产品M4进行对比,结果(见上表)显示,其读取性能并未达到标称的500MB/s,而写入性能倒是超出了400MB/s约6%。在64队列深度4K读写能力方面,分别达到了86150iops和76581iops。PCMark Vantage测试则最为直观,58577的得分超出了M4 55%之多。

-郭壮

AS SSD

Benchmark

连续读取AS SSD

Benchmark

连续写入AS SSD Benchmark

4K-64队列深度读取AS SSD Benchmark

4K-64队列深度写入PCMark Vantage

M4 256GB494.4MB/s261.54MB/s46152 iops54911 iops37638

M500 480GB489.99 MB/s422.35 MB/s86150 iops76581 iops58577

图注

英睿达M500固态硬盘

性价比尚可

适用人群:台式、笔记本电脑

参考价格:2399元

固态技术 篇7

当今在各种通信系统和雷达系统中脉冲调制技术已被大量应用。实现脉冲调制的常用方法是将射频开关与功率放大器串联使用,用射频开关进行微波信号通断切换,而功率放大器处于连续上电工作状态,但常用电路中功放和射频开关是相互独立、分离的,电路的隔离性不够大;当射频开关断开时功率放大器仍处于工作状态,能量消耗过大,造成工作效率低;并可能有部分信号泄漏到低噪声放大器,产生宽频谱噪声干扰接收机工作。

本文中研究的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脉冲调制技术完全解决了这些问题,整个电路在没有微波信号时,放大器处于非工作状态,大大提高了电路隔离性,提高了电路工作效率,且电路工作性能良好。

2脉冲调制原理

本文中研究的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脉冲调制技术是将串联的射频开关和功率放大器的工作方式均采用脉冲调制方式工作,通过脉冲信号可以调节功放的工作状态。可通过改变脉冲信号状态改变偏置电压大小和输出端电流的大小,射频开关和放大器可以迅速地转换工作状态(工作状态和非工作状态),把这点应用到基于FET管的放大器的漏极或栅极时,可以有效地实现脉冲信号调制,迅速的改变工作状态,提高发射接收隔离度,提高放大器工作效率。文中电路采用了高速大电流低内阻的PMOS管调制,结合负压掉电保护电路使放大器能在低电压大电流的脉冲状态下工作。

2.1功率放大管调制方式的选择

功率放大管调制方式有:栅极脉冲调制和漏极脉冲调制两种方式。

栅极脉冲调制通过夹断漏极电流,让放大器处于非工作状态,通过转换栅极电压来实现从静态工作点(工作状态)到非工作条件的转换,如图1,2所示。但如果放大器工作在VDS值左右,静态工作点很低,当让栅极进入到截止区的同时就会增加VDS,很可能进入到击穿区,实际操作中栅极电压比漏极电压的要求更严格,实现起来难度大。

漏极脉冲调制通过周期性地在两个状态之间改变漏极电压(0V和放大器工作所需的电压VDS)来实现放大器工作状态的转换,依据所需的漏极电流的大小来选择具体的电路器件,对于高功率的放大器,可通过使用大电流PMOS管作为驱动来提供脉冲调制电流。

2.2控制电路的设计

文中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工作于脉冲状态,所以采用高速大电流低内阻的PMOS管用于漏极脉冲调制偏置电路,实现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脉冲调制状态工作。

由于Ga As器件一般都是需要栅极加负偏压,漏极加正电压,上电时都是先栅极加负偏压,再漏极加正电压,断电时则相反;所以本文采用负电掉电保护和漏极调制一体化设计。脉冲调制采用漏极调制方式来实现,主要优点是能简化偏置网络,驱动功耗小,且具有宽带特性和大的功率容量,并且还能提供很高的开关速度。负电掉电保护电路主要保证了电路在没有负电的情况下,正电不会加到放大管的漏极,从而达到保护放大管器件。

具体的负电掉电保护和漏极调制一体化驱动电路如图3所示。该电路的工作原理是用比较器MAX999实现负电检测,两只三极管实现调制脉冲驱动,PMOS管IRF5305S实现漏极电源开关的作用。当负电掉电或调制脉冲为低电平时,PMOS管IRF5305S关断,停止向功放管供电,从而达到保护功放管和漏极调制的作用。

2.3漏极脉冲调制电路设计

漏极脉冲调制电路模型图如图4所示,IN为输入端,OUT为输出端,KZ为控制端。输入端增加了电荷存储电容,在实际电路中能有效减小上升沿/下降沿的宽度。当电路开始作用,即电压加到输入端时,电容开始充电,当控制端导通时这些电容都一起放电,从而加快电压的传输,达到减小上升沿/下降沿宽度的效果。为仿真效果更接近实际工作状态,在输出端接了2欧姆的模拟负载电阻。源极S端输入(即加直流电压),栅极G端加控制信号,漏极D端输出。经测试管子导通时线性工作,控制效果良好,输出电压满足要求。

3放大器选择

本次放大器设计共有两级,初级放大器选用Tri Quint公司的TGA1328-SCC芯片,芯片增益为16d B,输出功率为25d Bm,尺寸为3.4mm*2.3mm,工作电压10V,消耗电流小于300m A;末级放大器选用富士通公司的FLM-5359-4F芯片,此芯片属于内匹配功率管,增益为10.5d B,输出功率为36.5d Bm,工作电压10V,消耗电流小于1950m A,尺寸为21mm×13mm×5.2mm。射频开关选用MACOM TECH公司的MA4SW110芯片,该芯片工作频率50

从图5和图6测试可看出,漏极脉冲调制电路输出幅度为11.4V,漏极脉冲调制电路输出前后沿小于37ns,电路转换速度较快,满足设计要求。

5结论

基于上述调制电路设计了一款C波段高速微波功率放大器,放大器工作频率在5.5GHz±200MHz,输出功率为3.5W,可以通过调节控制电路的脉冲宽度以及占空比来直接控制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通过采用漏极脉冲调制方式控制,微波功率放大器在无微波信号时可实现低功耗工作,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工作热损耗,输出信号前后沿小于50ns,达到了设计指标。MHzto26.5GHz,隔离度最大可达-65d B,功耗小,尺寸为0.74mm×0.45mm×0.15mm。

4测试结果

通过对整个漏极脉冲调制电路进行测试,脉冲调制电路输入端加一直流电压信号,控制端输入一个上升沿和下降沿为20ns,宽度为10μs/1.5μs的脉冲信号,输出端对地加一个2Ω电阻负载,分别来测试漏极脉冲调制电路输入输出波形和输出前后沿。测试结果如图5,6所示。

摘要:本研究设计完成了一款高速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漏极脉冲调制电路,脉冲前后沿小于50ns。主要采用高速大电流低内阻的PMOS管为微波固态功率放大器设计了漏极脉冲调制控制电路,较传统电路有很大改进,固态功率放大器的工作状态可随意变换,有功率容量大、效率高、隔离性高等优点。最终基于该调制电路设计了一款C波段高速微波功率放大器,放大器工作频率在5.5GHz±200MHz,放大器实现了低功耗工作,输出信号前后沿小于50ns,降低了工作热损耗。

关键词:固态功率放大器,漏极脉冲调制,栅极脉冲调制,上升下降沿

参考文献

[1](美)Andrei Grebennikov著,张玉兴,赵宏飞译,射频与微波功率放大器设计[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4.

[2](美)Inder Bahl,Prakash Bhartia著,郑新,赵玉洁,刘永宁等译.微波固态电路设计(第二版)[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2.

[3]徐兴福主编.ADS2008射频电路设计与仿真实例[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9,9.

[4]黄玉兰编著.《ADS射频电路设计基础与典型应用[J].北京:人民邮电出版社,2010.1.

[5]郑新,李文辉,潘厚忠,等.雷达发射机技术[J].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6,9.

[6]甘仲民,张更新,王华力,等.毫米波通信技术与系统[M].北京:电子工业出版社,2003.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技术及故障分析 篇8

电视发射机从产生至今, 大致已经历了大半个世界的发展历程, 从模拟到数字、从黑白到彩色、从电子管到全固态的发展过程, 这个演变的过程中充分的说明了电视发射机对我国无线广播的发展所起到的重要作用, 而且在目前科学技术快速发展的带动下, 我国的电视发射机更高效、更高功率及自动化的方向发展, 对用户实现高清晰和高质量的电视节目信号接收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1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技术特点

1.1 模块化的设计、维护量少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在设计上采用的模块化的结构, 这种设计结构具有较好的保护性能, 不仅能够从电压电流方面起到很好的保护电路的功能, 而且有效的避免故障的发生, 即使有故障发生, 也只是其中一个模块出现了故障, 不会影响到发射机的整体运行, 只需要对存在故障的模块进行更换就可以, 不会发生停播, 有效的减少了损失的发生。所以利用这种模块化的结构设计, 有效的增加全固态电视发射机运行时的稳定性, 而且在工作时, 在电源设计还实现每个功放单元都配备单独的电源, 这样就更加强了对功放模块使用效率的保护作用。而且全固态发射机处于低压下运行, 所以不会对工作人员带来不必要的伤害。另外这种模块化的结构设计, 可以在日常发射机正常运行时就可以进行一般性质的测试, 以便于及时发现存在的隐患, 及时进行维修, 避免了事故的扩大, 不仅有效的降低了维修成本, 而且确保了发射机持续、稳定的运行。

1.2 经济性能好、保护措施完善

由于利用模式结构进行设计, 而且实现了不同模块之间的通用, 这样不仅更便于对模块进行更换, 而且也不需要再对模块进行备份, 有效的降低了运行的成本。同时全固态电视发射机还增加了对雷电的保护功能, 即使在雷雨天气天线受到雷击发生短路, 也不会对发射机内部的元器件带来威胁, 确保了设备的安全性和可靠性。而且全固态电视发射机更易于实现对故障点的判断, 一旦有故障发生, 则能准确的对故障点进行判断并进行维修, 避免了事故的扩大, 降低了维修的难度。

1.3 电脑控制技术

在对全固态的电视发射机进行的控制方面, 采用了PC的控制装置, 这种工作方式可以对运行状态进行实时的监控, 在工作运转的过程中, 各个单元运行的数据和工作状态参数都可以通过连接装置传送的电脑控制端, 实现远程控制, 对相应的数据进行管理和查询传递等功能。利用电脑控制技术有效的规避了人工监测工作模式下的各种弊端, 人在长时间对数据进行监测时, 发生分神或是疏忽的情况很难避免, 这样就极易在分神的时间内数据发生较大的变化而没有注意到, 使故障产生, 而利用全电脑进行控制, 则运行期间的各个单元及模块的数据都会直接由电脑进行收集和控制, 并传送到电脑控制端, 及时对数据进行分析, 从而做出准确的开关机判断, 而且一旦有故障存在, 则会提前发出预警信号, 从而有效的避免了事故的发生。

2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常见故障与维修

2.1 激励器无输出

激励器无输出首先要检查视频信号是否正常, 接头是否良好。如没有发现异常, 将AGC设置为手动控制, 并降低激励器增益, 检查是否因过激励保护而无输出, 检查是否因视频调制度过高导致激励器保护无输出。检测激励器各小盒中关键点的电压值, 主要包括检测互调校正盒和DG/DP校正盒是否有输出、频调制盒电源是否正常、上变频盒是否正常、1W功放部分电源和工作电流是否正常等, 基于以上检测, 分析判断故障可能出现的部位。

2.2 发射机无功率输出

激励器正常, 发射机无功率输出情况下, 首先检查交、直流供电, 看是否因交流缺相, 或直流电源发生短路、开路、过压等故障引起电源部分保护而无输出。而后检查发射机前面板上过热或过激励指示灯是否点亮, 如点亮说明相对应的保护电路已启动, 过激励电路处于保护状态, 此时可按下前面板上的复位按钮, 看功放是否能恢复正常, 如不能正常工作, 则应采取相应降温或降低激励措施。此外, 还可检查激励器输出的信号是不是加到功放模块上, 重点检查分配器和分配器与功放模块之间的连接线。

2.3 输出功率低

射频输入电缆接触不良会导致激励信号不是直接传输, 而是相当于两者间加入电容藕合传输, 进而致使功放电路参数改变, 匹配和响应也发生变化, 最终造成输出功率降低。此外, 合成器中电容击穿或电感脱焊使得回路失谐, 也会引起功率下降。

2.4 图像跳动

产生图像跳动的原因有多种, 如:视频信号幅度太小, 会引起图像跳动;视频信号同步头被压缩, 尤其是当同步头小于0.2V时, 图像便会发生跳动;视频信号同步头太大, 同步头被切割, 也会导致图像不稳;视频调制度太高, 大于87.5%时, 图像也会跳动。

2.5 图像上出现网纹或其它干扰

图像上出现网纹或其它干扰, 可检查激励器、分配器、合成器之间的连电缆是否接触良好, 接头是否出现松动;检查地线连接是否良好, 接地电阻是否小于4Ω;检查电源滤波电路是否有异常, 滤波电容是否失效;检查信号源是否正常。

3 发射机日常运行安全维护注意事项

首先, 确保其温度处于正常的水平。发射机机房内的温度应以5℃~35℃之间为宜, 保持温度的均衡性, 过高或是过低的温度都不利于发射机的正常工作。其次, 配置稳压电源。稳定电压的电源是确保发射机得到正常工作的基础, 所以需要确保所配置的供电电源的稳定性。再次, 确保机房的整洁。机房内应定期进行打扫, 避免有灰尘沉积, 因为发射机内部的许多电子元器件一旦有灰尘, 则极易发生短路或是故障, 所以需要定期进行除尘, 同时还要对空气滤尘材料进行定期的更换。对进风口、风道、激励器、功放内部和电源等都需要用吸尘器等清洁用品进行一次性除尘。最后, 定期进行检测。发射机的各项技术参数, 需要在运行时进行检测, 并做好检测时各项参数的记录, 从而通过对数据的分析, 以便于及时发现运行时存在的问题。

4 结束语

目前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在我国的应用具有广泛性, 由于其自身诸多的优点, 所以在使用过程中也受到一致的好评。全固态电视发射机良好的性能, 保证了其运行的稳定性, 发生错误的几率较少, 而且具有较长的使用寿命, 维修上更为便捷, 所以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市场前景非常广阔。在我们日常使用过程中还需要加强对其性能研究, 从而使其在应用中不断的完善, 使其功能性得到进一步的增强, 从而为人民群众提供优质的服务。

摘要:近年来, 随着广播电视行业的快速发展, 其技术水平也不断提升, 目前所使用的发射机已开始向高频、大功率的方向发展。而随着技术的不断完善, 全固态电视发射机以其先进、稳定的性能及高功率的特点开始取代电子管发射机, 而且成为当前我国电视发射领域的主力。全固态发射机在不断的应用过程中, 技术得到不断的完善, 目前已成为应用最为广泛的发射机技术。本文对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技术特点进行了分析, 同时对全固态电视发射机常见故障及维修进行了阐述, 并进一步介绍了发射机日常运行及维护的注意事项。

关键词: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特点,维护方法,常见故障

参考文献

[1]万小春, 胡国财, 李兴荣.全固态发射机及其维护[J].有线电视技术, 2012.

[2]董方明.全固态电视发射机的技术特点及维护措施[J].中国高新技术企业, 2010.

固态技术 篇9

关键词:固态微波器件,电路技术,研究,应用

0 引言

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是国内研究的重点领域, 早在20世纪50年代, 各个国家就陆续展开了关于微波二极管与微波三极管的相关研究, 进入到21世纪之后, 我国将这一产业纳入了国家中长期发展规划中, 取得了良好的发展成效。

1 固态微波器件的发展

20世纪中期, 以微波二极管为基础的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进入了迅速发展阶段, 固态二端器件在工作时其频率能够达到100 GHz, 但是其工作效率有待进一步提高。后来又经过大概十年的发展时间, 以硅双极微波晶体管为核心的元器件发展起来, 到目前为止依然是微波低端固态功率器件中最为常用的元器件, 其工作频率能够达到3.5 GHz。后来相关研究逐渐转化为电子迁移率更高的Ga As MESFET器件, 并且以构成微波单片集成电路为理论基础, 针对固态器件与集成电路在其他领域的应用展开了深入研究, 在毫米波低端也有一定的市场前景。

20世纪80年代初, 分子束外向延伸和金属有机化合物液相积累等先进技术快速发展, 使得人们能够在原子尺度进一步获取半导体材料, 半导体研究由最初的“掺杂工程”逐渐转型为“实用工程”, 超晶格和其他杂质的结合理论由最开始的设想变成了目前的实际物理结构, 这种结构的出现使大量各异的新型材料和新型器件不断涌现, 其中代表性的有高电子迁移率晶体、压缩晶格、异质结多级晶体管等, 而且与之紧密相关的微波纳米集成电路也得到了一定程度的发展。

20世纪90年代开始, 微波固态器件与电路的发展进入了黄金时期, 其发展有两个十分重要的特点。第一个就是硅基的集成电路为了适应先进的电产品逐渐转型为碱基互补金属氧化物半导体器, 同时无线机械电子系统也得到了广泛的推广与应用。第二种是化合物半导体在新型材料的支撑下, 形成了两种重要的形态, 即宽禁带半导体和窄禁带半导体。在进入二十一世纪以后, 依然在延续第五阶段的发展, 逐步形成了目前微波固态器件与电路并驾齐驱的发展局面。

2 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的关键技术

微波固态器件与电路的研究在我国受到了高度重视, 并且广泛运用于国内军事电子领域, 针对这一方面的应用, 国家投入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和财力。二十世纪中期, 我国和国外发达国家在同一时期展开了关于微波二极管和三极管方面的研究, 并且在随后的十年时间内开始对Ga As MESFET和电路进行研究。在当时, 国外技术对我国处于封锁状态, 但是我国的研究并未受到影响, 经过多年的努力, 我国在这一方面取得了突破性的进展, 且这种创新成果开始逐步投入工程使用中, 在HEMT器件、硅化合物单晶管以及宽禁带半导体领域都有十分广泛的运用, 这一技术的应用也为国内外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的发展注入了新鲜血液。

在进入21世纪以后, 国家开始对这一领域制定了完善、系统的规划, 国家将“核心电子器件、固态微波器件”归纳到科技重大专项, 并且在这一特定的机遇中, 我国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的发展得到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从目前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的发展历程来看, 虽然种类繁多, 但是都拥有一定的共性, 就是有效带动了先进工艺和新材料的发展, 使得固态微波器件开始造福于社会。在下一阶段下, 发展固态微波器件电路时要注意两个关键点:即提升我国的自主创新能力;积极实践跨越发展, 只有注意到这两个问题, 才能够有效促进我国相关领域的发展。

3 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发展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

在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发展过程中, 不仅要重视理论研究, 同时, 也要抓好新工艺路线的建设, 能够根据实际情况进行提升, 并且在发展过程中要有一定的前瞻性与预见性。与发达国家相比, 虽然我国相关科研起步较晚, 但是也取得了很大的进展, 在发展过程中应该同步布局试线工程的建设, 这样就能够在同一时间开展与之相对应的实践性工作, 在基础工作相一致的情况下, 我国相关研究基础基本可以实现与发达国家的同步发展。此外, 还要采取合理措施提升系统的功能性, 充分发挥固态器件与电路的作用, 这也是固态微波器件长期发展过程中积累的经验。目前国际上固态微波器件与电路的研究相当活跃, 由此可以看出, 虽然已经有了长达六十年的发展, 半导体技术依然有着较大的潜力。在下一阶段下, 我们需要立足于现状, 加强对关键技术的研究, 实现现有水平的突破性发展。

参考文献

[1]尹亮, 姜秋喜, 潘继飞, 等.一种相控阵雷达指纹特征提取技术[J].航天电子对抗, 2012 (5) .

[2]邵正途, 朱和平, 郭建明, 等.多功能相控阵雷达在反导预警系统中的应用[J].火力与指挥控制, 2008 (S2) .

[3]温晓杨, 匡纲要, 胡杰民, 等.相控阵雷达同时多波束SAR成像模式[J].中国科学:信息科学, 2015 (3) .

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的防雷技术 篇10

1 雷电

雷电也叫闪电。它是发生于大气中的一种在1s以内就能完成的放电现象。每当将要下起雷阵雨时, 天空中会出现一朵朵黑色乌云, 叫做雷云, 它主要是由悬浮的水滴聚集形成的。在雷云的上部分多半部分是正电荷, 在黑云的下半部分多半部分是负电荷。所以上下之间会形成一个正负荷之差, 叫做电位差。当这个差度到达一定程度的时候, 就会产生放电现象, 这种放电现象就是雷。在自然界中, 我们见到的雷电有很多种, 但是最主要的还是这三种:球形雷、直击雷以及雷击电磁麦、他们通过各种渠道对广播发射设备进行破坏。所以防雷技术不可能寄希望于一件单一的器件之上, 只有采取层层保护, 多重防备, 才能更有效的发挥防雷技术。传统的防雷措施是用天线进行防雷, 但是或许人们并不知道, 因为天线是比较高的, 且离天空更近, 他是最容易导致雷击的。很显然, 用天线防雷, 这并不是明智的防雷措施, 若用天线进行防雷, 由它引入的雷电会对附近的网络, 发射器产生严重的破坏。如果严重的话可能会导致天线底座的破坏。

2 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的防雷技术

2.1 电源系统进行防雷。主要采用的是双路供电, 为的是防止突发断电, 而两台变压器距离机房大约有160m左右。由于在雷雨天气中, 高压线路传输的距离过长, 且处在露天的状态下, 因此这时破坏力最强的感应雷比较容易出现。所以, 采取的措施是, 我们对电源系统进行分层设防以便达到防雷的效果。通过对变压器高低压两端线段进行改变从而实验。首先我们在变压器的高压入线的一端安装一个避雷器。其次, 在变压器的低压出线端安装一个电阻避雷器, 从而能够完全协防由高压线路传输过来的雷电能量。接着, 在进入机房, 将电源线两端接入地下。从而能够保证雷电能够全部泄放, 最后, 全固态发射机的电压发生变化, 不能正常工作。因此为了防止雷电引起更大的电压发生变化, 应及时更换更高性能的稳压器。

2.2 全固态发射机的防雷。随着科技的进步, 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能够转播五套左右的节目。虽然全固态发射机的稳定性较好, 但是由于他所用的是场效应管, 具有容易穿破, 耐压低的弊端。如果遇到雷雨天气, 严重危及到节目的正常播出。

2.3 电感线圈。低频率和直流这两个部分主要了雷电的能量。所以, 如果能够在天线的输入端介入一个电感应圈, 从而介入地下, 让电流能够畅通无阻的入地。从而可以直接释放电流。

2.4 石墨放电器。在室内, 将天线的输入端介入一个石墨放电器, 从而介入地下之后再套上大约50~60个左右的小磁环。这样也可以防雷, 在正常情况下, 他是几乎起不到作用的。但是在雷雨天气, 当天线受到巨大的雷击时, 雷电发出的电流会通过接地引线入地和磁环产生反向的电流, 从而可以提高发射机的效率。保护发动机。

2.5 直流电容器。在天线的输入端接入一个电容器, 这个电容器主要起到的是阻隔作用。防止雷电入侵时直接破坏发电机。他的容量一般在2000PF~3000PF之间, 数据越大越好。

2.6 信号源防雷。在安装天线的时候, 在天线的附近安装一个单独的避雷针, 离天线大约有4、5cm。安装完成后, 把他们直接接入地下。此外, 天线也要及时的引出地线。同时要根据当时的情况, 及时的调换避雷器。

2.7 接地系统处防雷。广播发射系统的一个关键环节是接地系统。只有在整个系统的环节中且在状态充足的情况下才能看出一台高水平的全固态发射机发挥的重大作用。在系统处在高压环境中的时候, 能够直接影响发动机的稳定和安全的是接地系统, 接地系统的好坏将直接取决于发射机是否稳定。然而, 雷电的防护效果是由接地电阻的大小, 雷电是不是可以畅通的泄放。这些是防护的主要因素。在打雷时, 雷击的放电电流是非常大的, 可能会达到上千幅, 然而地面才是它的真正疏导口。所以此时很有可能电流会直接对发动机造成伤害。我们可以通过减少地网接入电阻和机房集中接地, 降低地点位差这两种方式开减少强大的电流。

2.8 音频系统的防雷。影响节目的安全播出还有一个非常重要的原因, 那就是音频信号的好坏, 如果在雷雨天气中, 音频信号受到雷击, 将会直接导致音频设备的损坏, 从而进一步的导致信号中断, 所以, 我们对于音频信号的防雷这方面也不容小觑。

2.9 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自身的防雷。全固态广播发射机它本身拥有一套独立的保护电路从而防雷的设备。当雷电将要侵入发电机内不时, 他会自动开启封锁模块, 从而对发动机起到保护作用。如果发生天线受到雷击的时候, 在天线即将侵入的地方, 它有强大的关断功能, 以此来保护发电机, 也能够保证发电机的正常工作。在雷电过去以后, 电路护自动解除封锁状态, 从而发射机也能够准确无误的继续工作。电击的危害是非常大的, 截止到目前为止, 人们并未找到彻底解决的办法。但是, 在现在仅有的科技发展水平上, 我们可以最大限度的降低电击这种危害, 从而保护发射机正常运转, 不受电击的威胁。

结语

全固态中波发射机的防雷保护是一个独立的系统工程, 我们必须从开始就培养良好的整体防雷观念, 在失败中不断总结教训, 成功中不断总结经验。通过采用采用先进的科技, 制定出严谨的科学的实施方案, 同时全固态中波放射机的维护和管理工作我们也不能忽视, 对着方面我们要更加的重视。特别是在雷雨季节来临之间, 一定要做好充足的准备工作, 只有这样才能最大程度的减少危害, 才能做到万无一失, 从而减少连点对发动机的损害, 只有这样, 才能进一步的取得突出的防雷效果。

参考文献

高速固态硬盘接口NVMe 篇11

NVMe接口极大地增强了闪存存储器的性能,为此,固态硬盘必须安装类似Marvell88NV1140这样完全兼容NVMe命令的新一代控制器。

固态硬盘接口速度对比

相对于三星850 Pro之类很好的AHCI固态硬盘,英特尔的NVMe原型能够实现更高的传输速率 1 和每秒执行更多次的输入、输出操作 2 。

直接连接CPU的存储装置

NVMe的设计可以充分发挥固态硬盘的性能:数据流直接通过PCI-E在存储器芯片与CPU之间传输,并且可以通过多个PCI-E通道并行传输数据流。相反AHCI则是为缓慢的磁盘进行的优化:适配器将确保通过SATA线传输的数据能与缓慢的磁盘保持同步,而这只能成为固态硬盘的瓶颈。

比较NVMe和AHCI

与AHCI不同,NVMe为多核CPU和通过PCI-E并行传输数据进行了优化:每个核心的队列中保存和读取的命令分开,这可以缩短反应时间,提高数据传输速度。

NVMe固态硬盘:英特尔公司的DC P3700已经可以在服务器上使用,可实现2.8GB/s和1.9GB/s的读取和写入速度。

SATA线缆和AHCI接口是影响固态硬盘性能的主要瓶颈,新的NVM Express(NVMe)接口将让大家真切体验到闪存的速度究竟有多快。

固态硬盘是目前速度极快的一种数据存储设备。众所周知,如果想加快Windows操作系统的速度,那么只需购买一个固态硬盘并将其作为系统驱动器即可,这对系统速度的提升可以说是立竿见影的。但是,并不为众人所知的是,固态硬盘中的闪存性能实际上并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如果不是通过速度缓慢的SATA电缆连接系统,固态硬盘的速度可以更快。SATA接口的速度被限制在600MB/s,此外,SATA涉及到另一个高级主机控制器接口(Advanced Host Controller Interface,简称AHCI),这是一个诞生于2004年的技术标准,落后于当前相关的电脑技术有十多年。当年英特尔制定这一技术标准主要服务于通过磁性在金属盘上存取数据的机械硬盘,与使用闪存存储数据的固态硬盘完全毫无关系。

使用AHCI标准,硬盘驱动器控制器不能直接发送数据给CPU,数据必须经由主机总线适配器(AHCI HBA)中的芯片组进行迂回。在这里主机总线适配器主要起着让速度极快的CPU和速度缓慢的磁盘之间能够保持数据同步的作用,而实际上固态硬盘并不需要它。对于固态硬盘来说,最佳的方案是直接与CPU通信,并且尽可能地采用并行传输让数据传输速度达到其极限。由于AHCI的缘故,固态硬盘在近年来一直给人一种发展迟缓的感觉:2011年最好的固态硬盘中三星840 Pro的传输速率达到520MB/s,相对于比当前同系列产品的最新型号850的速度只慢了20MB/s。可以预料,接下来该系列新一代产品860 Pro推出时,其传输速率并不会有太大的改变。这种僵局只有在使用一个新的接口时才有可能被打破。能够打破这一僵局的接口将在2015年亮相:NVM Express(NVMe)是专为闪存存储设备设计的接口,它的设计完全不会对固态硬盘的速度造成影响。

GB/s级的传输速率

用于服务器的NVMe控制器目前已经投入使用,并且Marvell在2015年年初已经推出了一款型号为88NV1140的控制器,这款面向个人用户的控制器更小巧、更节能、更高速,并为移动设备进行了优化。而另一款Marvell的控制器88SS1093,则是用于台式电脑的产品,它能够支持固态硬盘以3GB/s的速率读取数据。但是,要实现这一速度,固态硬盘不可以继续使用SATA接口,而必须切换到PCI-E接口。一直以来,PCI-E主要用于显示卡,但实际上固态硬盘也可以从中获益:一个PCI-E连接可以直接与CPU通信,并且它包含几个通道。因此,通过PCI-E连接固态硬盘可以在一个通道上传输数据到CPU。并通过另一个通道接收来自CPU的数据,也就是说,固态硬盘可以同时发送和接收数据。

目前,已经有几个可以用于台式电脑的PCI-E项目,例如RevoDrive 350可以通过8个通道传输数据,然而由于Revodrive仍然通过AHCI来传输数据,所以虽然通过4个控制器组成磁盘阵列,但是它的传输速率只能够达到1.5GB/s,与NVMe相比这明显不是一个最佳的方案。

为多核系统优化

读取和写入操作的执行通常是由许多独立的步骤组成的,每一个步骤通常可以读取或改写4K字节的数据块。操作系统的输入、输出调度器和硬盘驱动器上的控制器负责与CPU协同完成这些操作,对于AHCI来说,如果有必要,它可以通过指令队列来执行输入、输出的操作,最多可以使用32个指令队列。一般来说,这种级别的工作强度可以让一个CPU内核保持忙碌的操作状态。然而,AHCI无法将工作分配到多个CPU内核,因为这需要能够同步多个核心的队列并匹配已经完成的操作,操作方式完全不同。而且,AHCI仅为调度程序提供一个中断用于启动和结束数据的传送。

多核CPU、多PCI-E通道和固态硬盘控制器同时控制多个存储器芯片,这就是目前新一代电脑的现状。为确保这一组合完美地执行操作,NVMe增加了队列的数目和每个队列的命令数量到65536。此外,NVMe还引入了两种不同类型的队列:提交队列中的是固态硬盘控制器必须执行的命令,完成队列中的则是已完成的任务。队列对被分配给每一个核心,确保多核CPU可以满负荷运行。此外,NVMe还允许将多个队列对分配给每一个核心,每一个队列对具有不同的优先级。同时,调度程序被允许发送中断信号到每一个核心,这些措施不仅优化了数据的传输,也减少了在读取和写入操作启动时的延迟。

固态技术 篇12

关键词:中波广播,DAM,数字调制,A/D转换,功率合成

0 引言

中波广播是一种以地面波的绕射传播为主、电离层的反射波传输为辅的区域广播方式, 中波广播信号较为稳定, 而且解调简单容易实现, 接收机的成本低, 便于普及和运用。

20世纪20年代出现了真空电子管为核心的中波广播发射机, 并经历了从栅极调制、帘栅极调制、板级调制的发展变化, 从调制方法上讲, 各种真空电子管的中波广播发射机的工作方式均属于模拟调制, 真空电子管发射机无法避免存在着难以克服的各种线型和非线性失真、自激振荡、整机效率低, 以及电子管寿命短、运行维护成本高等缺陷。70年代出现了脉宽调制技术, 中波广播发射机的各项技术指标得到很大的提高, 目前仍为很多台站使用。

90年代后, DAM (Digital Analog Modulate) 数字调制方式的全固态发射机开始迅速普及, 中波广播播出系统中发射设备的音频处理和调制方式发生了深刻变化, 从模拟调制向数字调制的转变使整机效率、电声指标、整机稳定性和可靠性等方面都有较大进步, 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具有效率高、音质美、运行与维护成本低、工作稳定可靠等众多优点。

1 DAM的工作原理

普遍来讲, DAM中波广播发射机由4大系统组成, 分别是:音频处理、射频功率、监测控制、电源供电, 如图1所示。

1.1 音频处理

广播节目源是模拟音频信号, 音频处理完成模拟音频信号的模数 (A/D) 转换, 即音频信号转换为数字信号, 经调制编码器编码后输出数字编码, 再去控制射频功放产生“数字幅度调制”。音频处理包含模拟输入、A/D转换、调制编码等功能模块。

1.2 射频功率

射频功率部分主要完成数字幅度调制、功率合成输出的功能, 主要由振荡器、射频放大器、功率合成器、带通滤波器及阻抗匹配网络组成。振荡器产生射频载波信号, 并经过缓冲放大器、预推动、推动等环节将载波信号放大到一个足够高的水平, 然后去推动功放。在功放将射频信号放大, 经射频功率合成器合成后, 送到带通滤波器, 滤除经D/A转换后的量化成分, 同时将输出阻抗匹配至50Ω后输出。

1.3 监测控制

控制部分由控制、显示、对外接口和开关仪表等部分组成, 主要完成对设备的操作控制和设备状态的指示和故障报警。

1.4 电源供电

电源供电主要由两个变压器组成, 一个变压器提供高压, 供射频放大和功率合成使用, 另一个提供低压电源, 供其它功能模块使用。

2 DAM的关键技术

数字调幅中波广播发射机的幅度调制是通过开通一定数量的功率放大模块并叠加合成电压来实现的, 即在每一时刻必须产生该瞬时音频调制信号所对应的射频输出电压。所以数字调幅又称作量化的幅度调制, 它融幅度调制与数字处理于一体。

完成数字调幅的4个关键步骤是:A/D模数转换、调制编码、功率合成、滤波输出。

模拟音频信号经A/D模数转换等数字处理后, 变成12Bit (比特) 的数字序列, 并对它们进行编码, 调制编码输出的数字已编码信号来控制各个射频功率放大模块的接通和关闭。

以10k W发射机为例, 功率合成部分共使用了52块射频放大模块 (RF) 。其中1块用于前置放大, 3块用于射频推动, 其余48块用于射频功率放大。每射频放大模块由4只IRFP350场效应管组成D类桥式开关放大器。前置放大器输出的方波信号经分配器后得到6路正弦波的射频信号作为射频推动级的输入信号。射频推动级包括3块RF放大器模块, 它们分别将前置放大器经射频分配器分配后的6路射频信号放大后, 在推动合成器上进行功率合成输出。

52块RF功率放大板是完全相同的, 其中用作前置推动级和推动放大级的四块功率放大器插在推动合成器母板中。其余的48块RF功率放大板则分别插在1块二进制射频功率合成母板Ⅰ和2块射频功率合成母板Ⅱ中。所有功率放大板的结构和电参数是一样的, 可全部互换, 每块功率放大板可用于上述应用的任一位置。

射频功率放大器中的48路RF放大器模块的输出信号是在功率合成器上进行电压合成的, 它是一个射频功率合成变压器, 其初级线圈就是各块功率放大器的输出线圈, 次级是用一根铜棒穿过各块功率放大器输出线圈的磁芯来耦合输出, 负载阻抗为4Ω。

带通滤波网络的作用是滤波和阻抗匹配。滤除音频通带外的不需要频谱成份, 主要是A/D转换的取样频率及其各种组合频率成份, 而将具有量化台阶的射频功率调幅信号光滑处理成典型的调幅信号, 以最后完成射频功率数模 (D/A) 转换, 形成条幅包络信号。与此同时, 将射频功率合成器低输出阻抗转换成输出检测点所需的50Ω纯阻并输出。

输出网络用于发射机和天线网络系统匹配。它有“调谐”和“负载”两个调整线圈来完成匹配, 同时来衰减谐波。

3 新技术动态

3.1 循环调制技术

采用循环调制技术, 使射频部分的功放单元轮流等几率工作, 从而均匀分配功放单元热负荷, 提高了功放单元特别是功放管的使用寿命。

在循环调制工作方式下还具备了功放单元故障自动检测、自动退出及自动替补等功能, 以确保当功放单元出现故障时, 可自动将其检测出来, 同时把有故障的功放单元自动退出运行, 将处于高正峰调制时才能用到的功放单元自动补上, 保证发射机在有个别功放单元故障时, 输出功率、调幅度和3大指标不变。

3.2 浮动载波技术

采用浮动载波技术, 解决调幅广播发射机在覆盖场强和收听效果不受影响的情况下, 大幅度降低发射机电能消耗的问题, 因而有显著的社会效益和经济效益。

因数字循环调制发射机的输出功率和调制度的大小决定于调制级的“音频+直流”参数, 其中直流的大小决定输出载波功率的大小。当载波电平小时, 调幅度大, 会出现负峰平头, 可以通过“负峰检测器”所输出的电平来控制载波功率的大小。

浮动载波技术在保证边带功率不变的情况下, 随调幅度的增加则载波功率也线性的增加。由于在设定的予置载波内经常会出现高调幅度, 也就是比非浮动载波时边带功率要大, 这样即保证了接收机的响度、减小了对收听不起作用的载波功率的浪费, 又保证了较大调制度时正常载波边带功率, 所以采用浮动载波技术可以大量节能。

3.3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 (DDS) 技术

为达到中波发射机输出频率稳定度和准确度的严格要求和方便地更换频率的需要, 频率合成技术在全固态中波机中得到了广泛的应用。

直接数字频率合成是利用一块温补晶体振荡器作为基准频率, 输出的高精度频率信号经倍频电路进行倍频, 倍频后的信号由DDS电路作为直接数字合成的频率输入信号, 通过外置拨码开关选择需要的频率数, 并发送该频率数的频率控制字送给DDS电路, DDS电路通过送来的频率控制字产生所需要的频率。

3.4 数字音频接口 (AES/EBU)

数字AES/EBU音频接口, 是实现DRM (Digital Radio Mondiale) 数字音频广播必备的音频接口, 是DAM发射机为承担起传统和数字的双重音频广播功用设计的, 并尊旬2007年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广播电影电视行业标准” (GY/T225-2007) 的技术要求。它与模拟音频接口相互切换作为机器的音频输入接口, 与数字频率合成 (DDS) 相结合, 以实现数字音频广播。

3.5 FPGA技术

FPGA (Field Programmable Gate Array) 现场可编程门阵列是当前较先进的复杂数字逻辑实现技术, 由可编程FPGA芯片和VHDL语言平台构成。采用FPGA技术对发射机的调制编码部分进改造, 并涉及到编码板、功率合成母版、功放板等部位。

FPGA实现的发射机数字调制技术, 是以先进的数字逻辑生成技术为基础的数字调制方式, 解决了早先使用ROM芯片存在的不足, 克服了门电路复杂的缺点, 既降低了设备成本, 也提高了系统稳定性、可靠性和易维护性。

4 微机智能控制技术

先进的工业单片处理器为核心的智能控制技术运用在发射机的控制、显示、报警功能中, 实现了智能控制逻辑, 以代替老式发射机中较为复杂的控制电路, 同时采用无触点的LCD触摸系统替代指针电表指示和开关, 实现发射机的智能化检测、控制、诊断、记忆等控制保护功能, 人机界面对话、界面状态显示等更友好、便捷, 能迅速在LCD触摸屏上快速操作控制并观察机器的全部各种主要数据及运行状态。

5 结论

随着数字时代的到来, 广播技术也有了迅速发展, 组成中波广播发射机的元器件经历了电子管、晶体管、集成电路和MOS场效应管等, 调制方式完成了由模拟调制到数字方式调制转变, 在控制方面, 实现了由机械方式的继电器到电子无触点数字逻辑和智能微处理器的转变。一系列技术进步, 使中波广播发射机更加高效、先进。近几年, 随着数字广播 (DRM) 技术的发展成熟, DAM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将在各项新技术的推动下, 继续发挥更长效地生命力, 为广播事业建设发挥更大的作用。

参考文献

[1]陈晓卫.全固态中波广播发射机使用与维护[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2.

[2]高峰.数字音频广播与数字高清晰度电视[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 2003.

[3]高福安, 孙江华.广播电视技术管理与教育[M].北京:中国广播电视出版社2003.

[4]10kW中波全固态数字调幅发射机技术说明书.上海明珠广播电视科技有限公司, 2007.

上一篇:考试中的四个关系下一篇:资源勘查工程要点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