考试中的四个关系

2024-09-30

考试中的四个关系(通用7篇)

考试中的四个关系 篇1

数学教材具有:1.控制教学内容的分量, 控制练习题的难度;2.增加对教材的“弹性”;3.分散教材难点;4.强调理论联系实际的特点.数学课程顺应时代的发展, 关注人的发展及遵循学生学习手段的改变, 保证学习者适应信息化、学习化社会获得终身学习能力的基本要求.教师在教学中要注意引导学生体验, 激发学生、鼓励学生创新, 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应根据教材的特点, 发挥教材的优势, 正确处理好“教与学”、“理论与实际”、“保底与不封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一、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初中数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着两种极端.其一, 强调常规教学法, 重视教师的教, 忽视学生的学.突出表现为不同形式的满堂灌, 教师按照某种固定模式来完成教学, 而不管学生是否爱学, 是否会学, 是否能学好.其二, 强调学生的学, 而轻视教师的教.比较典型的认为是教材的难度低, 只需学生看书便可学好, 以教材为主的教授法已经陈旧, 必须以学生学习为主的“放羊式”教学法为主.造成这两种偏差主要在于没有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 否定了教与学相辅相成的原则.

数学教学实践证明, 在教学中必须处理好教师教什么, 怎样教;与学生学什么, 怎样学的关系, 教师的教是为了学生更好地学, 学生的学需要教师的指导, 这样才能有效地掌握知识, 提高能力.

现行的数学教材改变了以往过于强调接受式学习, 死记硬背, 机械训练的现状;倡导学生主动参与, 乐于探究, 勤于动手, 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 获取新知识的能力, 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和合作的能力.

教学过程是师生交往, 积极互动, 共同发展的过程.没有交往, 没有互动, 就不存在或不发生教学.师生在教学中相互作用、相互交往、相互交流、相互沟通、相互理解、相互启发、相互补充.在这个过程中教师与学生分享彼此的思考、见解和认识, 交流彼此的情感、观点与理念, 丰富教学内容, 求得新的发现, 从而达到共识、共享、共进, 实现教学相长, 共同发展.

课堂是教师的生命力所在地, 也是学生智慧的发源地.学生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品味数学, 教师在朴素的课堂生活中唤起学生的求知欲, 引导学生全面协调的发展, 给学生创造一个民主和谐的发展空间, 教学将不断让位于师生互教互学, 彼此形成一个真正的“学习共同体”.教师是学生的朋友, 是学习互动的组织者, 而不是长官, 不是警察, 也不是裁判员.教师应把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 尊重学生, 满足学生的表现欲望.因此, 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教与学的关系是相辅相成, 不可偏废的, 把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科学地结合起来, 才能收到最佳效果.

二、加强理论与实践的关系

数学教学大纲提出的数学教学中应注意的一个问题:坚持理论联系实际, 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是数学教学的一条重要原则, 正确贯彻这一教学原则是实现教学目的的重要保证.初中数学教材的一个显著特点是重视理论与实践相结合, 引导学生把学习数学的知识应用到生活和生产的实际, 包括商品经济的实际中去.

以往我们对解决实际问题的重视不够, 无论教材、教学上都有不相适应的地方, 学生无法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为了克服理论脱离实际问题的倾向, 现行数学教材安排了一定量的实际问题, 其中带有实际意义的问题, 有相关学科中的数学问题, 有学生周围日常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以及有关生产中的简单数学问题.当然, 由于学生所学知识的深度和广度有限, 可解决实际问题仅是一些极其简单的低技问题, 但它对数学教育观念上的转变作用是很大的, 这就是教学中, 要从学生生活经验和自己的认知结构出发, 使学生懂得数学来源于实际, 而又作用于实际, 激发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 形成学数学, 用数学的意识.教材里的“阅读与思考”与“教学活动”和“探究”等问题是学生理论联系实际的好素材, 学生应在教师的指导下学习, 它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三、正确处理好“保底”与“不封顶”的关系

数学教材适当穿插了“阅读与思考”、“观察与猜想”等栏目, 这些栏目的内容不作为教学的要求, 仅供学有余力的学生课外参考, 这是为了扩大知识面, 增加趣味性.教材中的练习题、复习巩固题是学生必须掌握的学习内容;综合练习应用题、拓展探索题带有一'定的灵活性, 供善于学习数学的学生选用, 对提高学生的综合解题能力和解题技巧有很大的帮助.由此可见, 数学教材具有起点低, 层次多, 富有“弹性”等特点, 尽量地满足不同层次学生的学习需要, 这样才能达到预期的教学效果, 才能有利于普及义务教育.

在数学教学中, 不少教师没有很好地领会“下要保底, 上不封顶”的教学指导思想.

一方面, 一些教师只偏重“保底”的教学, 片面地将面向全体学生, 理解成面向后进生, 降低教学要求, 忽视优秀学生的深层次学习指导, 出现优秀学生陪后进学生学习的不良现象, 这种做法难以激发优秀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和主动性, 也不利于后进生学习能力的很好发挥.

另一方面, 一些教师重视培养尖子生, 以培养尖子生为主的教学目标, 随意拔高教学要求, 使大部分学生跟不上教学进度, 无法主动参与教学过程, 以致挫伤他们学习数学的兴趣, 阻碍义务教育的普及.

对此, 教师应科学地教育好不同类型、不同层次的学生, 使无论差生、中等生、尖子生都在义务教育中获得最好且符合各自实际水平的知识教育, 激励他们奋发向上, 形成你追我赶的大好局面, 使后进生在“保底”基础上发展成长;同时也要充分利用好现行教材的“综合运用”“拓展探索”“探究讨论”等内容引导尖子生乘胜前进.正确处理好“保底”与“不封顶”的长效机制, 才能使班级得到良性循环, 整体教学水平不断提高.

四、正确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素质教育是教育界的热门话题, 如何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转变.调查研究表明, 绝大多数教育工作者, 特别是教师, 对于这个转变的认识还是停留在口头上, 在潜在意识里, 应试教育方式仍占主导地位.怎样处理好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的关系, 并促进前者向后者的转变呢?

首先, 我们要认清应试教育的弊端:一是教育对象上的局限性;二是教育内容上的片面性;三是教育过程上的表面性;四是教育效果的虚伪性.由于这些弊端决定了学生知识片面, 能力薄弱, 束缚着不同类型人才的培养和发展.

其次, 在教育实践中, 我们要充分认识到, 应试教育是一种低层次的、狭隘的教育方式.素质教育是以学生为主体, 确定教育思想, 去创造适应学生发展和社会需要的, 以培养学生的德智体美劳全面发展为教育目的的, 以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动精神, 注重启迪学生的智慧潜能和形成学生的健全品格的教育.与应试教育相比较, 素质教育是符合教育规律的更高层次、更高水平、更高质量的教育.我们教育工作者应当尽快地从应试教育的束缚中解脱出来, 努力追求素质教育的目标, 用符合教育规律和学生身心发展规律和方法去培养全面发展的多层次、全方位的新型人才.

总之, 我们教育工作者要正确处理好以上四个关系是个极其复杂的认识过程, 它不是直线上升的过程, 而是螺旋式的上升过程.因此, 在数学教学中, 教师不仅是知识的传播者, 更应培养学生的创造潜能;帮助学生在社会实践中学, 在合作中学, 为其终身学习奠定基础;同时实现教师自身的发展和提高, 切切实实地提高全民族的教育素质, 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是教育工作者的一项光荣而又艰巨的任务!

摘要:从教材和学生的实际出发, 着重探讨了如何正确认识和处理教学教材中“教与学”、“理论与实际”、“保底与不封顶”、“应试教育与素质教育”四个重要的关系

关键词:正确处理,数学教学,关系

考试中的四个关系 篇2

第一,亲子间意愿得不到尊重与理解

孩子的意愿是多方面的,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在孩子3岁以内,他们的主体意愿就是和父母在一起,随时能够感受到来自父母温柔的抚触与浓浓的爱,孩子就是快乐的,安心的;在孩子幼儿园时期,他们会渐渐有自己的小生活、小圈子、小想法,这个时候的孩子还是愿意把自己的想法讲给父母听,但是他们会渐渐发现,父母对他们想法以及做法却不如他们想象中那般认可与理解;在孩子小学时期,他们已经认为自己是一个可以独立的个体,有更多自己的意愿,但也得到更多的阻挠;然后就是青少年时期……越长大,越独立,越会彼此发现似乎父母子女间是来自两个不同的星球一样,也许这个阶段会延续到孩子成长为父母!

这里理解和尊重就格外重要,不仅仅是说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的意愿,其实很多育儿的观点都指出,父母要理解尊重孩子,但是我以为,只要是单方面的付出,任何天平都会失去平衡。所以,父母更要培养孩子早日懂得相互间的理解和尊重。

在孩子成长过程中,如果出现违犯了原则性问题,那么家长一定不能妥协;但是如果这些硬性的原则是可以让孩子提前理解的,就是亲子间的双赢。而仅仅是依靠家长单方的坚持,最后一定会出现一段时期亲子间的矛盾。至于孩子其他方面的意愿,只要不涉及到原则,就果断放手让孩子自己尝试好了。

另外父母一定要尊重孩子的交友圈以及学习以外的生活圈,如果孩子愿意讲,就多听少建议,即便是迫不及待的想告诉孩子错了,也依旧要做到有智慧的交流。毕竟有些路,有些错,只能走过,错过才能够真正明白与懂得。

第二,父母固步自封偏执于自我权威

虽然说是活到老学到老,但是世间圣人真的很少。作为上有老下有小的中年人,又正处在工作上的中流砥柱,生活本来就不易,空闲的时候就更愿意放松放松自己。所以渐渐地,“学习”这两个字似乎离我们越来越远了。没有了新的东西的融入,“经验之谈”就会自然而然浮出来。所以有时候老子教训小子,常常会说一句话:“我吃过的米比你吃过的盐都多”。可是在如今信息高速发达,社会飞速变化的时代,吃的米多又如何呢?

孩子正是朝阳时期,对新生事物好奇感强,接受能力快,学习应用起来得心应手。尤其是网络时代,更是快餐时代,每一个流行几乎朝现夕没;而且孩子世界还有很多他们独特的与世界交流的方式。

随着孩子的成长,孩子和父母对事物的兴趣点不同,看待问题的方式方法也不一样。这个时候就更需要彼此的包容或者妥协,而不是一味动辄剑拔弩张的必须按照其中某一方的意见去执行。尤其是父母方,如果缺乏时间学习新生事物,就不要有太多自负的观点去强迫孩子认同。

孩子出于对父母的崇拜而认可,与出于对父母的淫威而妥协,也许短时间内结果是一样的,但长此以往的效果却一定是大相庭径。

第三,父母和孩子之间缺乏正确沟通

现在越来越多的专家以及相关机构在强调家庭教育的重要性,并企图通过相关的活动来改变或者完善亲子间的关系。但是父母和子女之间,绝不仅仅依靠一次的“洗脚”互动、一回被彼此感动的痛哭流涕或者一时之间的触景生情。家庭教育以及亲子关系的融洽,将是一个长期的、潜移默化的`过程。

孩子是敏锐的,他们可以准确的感知到父母对自己的感觉是真诚还是敷衍。也就是说如果家长压着火气和孩子说一些言不由衷的话,孩子是完全能够听出来的。偏偏很多家长习惯于用自以为是的方式和孩子进行无效的沟通后,却认为自己在呕心沥血的付出,而孩子不听话;最终依旧忍无可忍的露出本来面目:家长怒气冲天,孩子满腹委屈……

如果父母不能够让自己真正站在孩子的角度与视线,那么很多自认为“我是为你好”的类似沟通都将是失败的。与其说一些“我理解你,但是你不能这样”这样的话,还不如直接承认无法理解孩子为什么要这样做,等他来主动解释或者说明,最后依旧无法认可的话,就坦诚自己的想法,并保留自己说话与建议的权利,然后让孩子自己去做主就好了。

坦诚以及有智慧的引导,是家长赢得孩子信任的方式;有效的沟通是建立在信任的基础之上的;没有信任感就不会有融洽的亲子关系。一切都是相辅相成的,有因就会有果。对待孩子绝不能敷衍,要相信自己种什么根才会结什么果,以身作则是打动孩子的前提。

第四,亲子间关系在生活中产生隔阂

你有多久没有拥抱过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没有拥抱过父母了?亲子间的和谐关系首先源自于肢体上的相处。父母子女间,随时的一个拥抱彰显出彼此无间的亲密与相互给予的力量。也正是这样一个小小的拥抱,在含蓄的中国人面前,如果没有成为一种习惯或者中间一不留神断了档,想要再次拥抱估计就需要有一定的触因或者一方的勇气。这就是无形中的隔阂,于家长来讲,明明很爱孩子,却随着他们的成长总是不自觉去放大其缺点;在身边就会不自觉的唠叨与叱责,又在夜半的时候柔情满怀或歉意满满。

你有多久没有踏踏实实的打心底儿中认可过自己的孩子了?孩子有多久没有眉飞色舞的讲过自己的生活学习与朋友给父母了?亲子间的和谐关系还源自于内心的感受。孩子不管做了什么,他心中都能够笃定父母稳稳的站在自己的背后;而不是父母虽然站在自己的背后自己心情却惴惴不安。父母不管对孩子施展怎样的教育,都能够确定自己在孩子心中的地位无可替代。而这一切都源自于日常生活中的点滴积累,绝不会一蹴而就。

亲子间的和谐与孩子成长到多大没有直接的证明,但是随着孩子越长越大,亲子关系要么如履薄冰、战战兢兢的勉强着持续,要么弥足深厚、情深意浓的坚定着存在。是此还是彼,取决于家庭中的每个成员。

今天看到一段话让我感触很深:母子间的感情应该是绵长而饱满的,但对孩子生活的参与程度必须递减。强烈的母爱不是对孩子恒久的占有,而是一场得体的退出。母爱的第一个人物是和孩子亲密,呵护孩子成长;第二个任务是和孩子分离,促进孩子独立。母子一场,是生命中最深厚的缘分,深情只在这渐行渐远中才趋于真实。

论班主任工作中的四个重要关系 篇3

中图分类号:G622 文献标识码:B 文章编号:1002-7661(2016)04-150-01

班级管理是一项艰巨繁杂而意义重大的工作。在实际工作中,班主任应着重处理好以下四个重要关系。

一、实与虚

班主任工作是多方面的。它既要求班主任立足现实,努力搞好实际工作,又要求班主任着眼长远,加强学习、研究与探索。所以,班主任要做到既务实又务虚。

班主任工作的务实,要求班主任必须从当前做起,从具体的事务做起,扎扎实实搞好班级管理。班主任必须深入学生中去,认真了解、研究学生,掌握班级的具体情况,有针对性地开展工作。班主任既要做学生的导师,又要做学生的朋友与助手。学生情绪波动,班主任要找他谈心;学生参加义务劳动,班主任要率先垂范;学生生病住院,班主任要照前料后……班主任的工作是如此具体而细微。只有具有务实精神,班主任才能在学生中树立威信,才能具有很强的感召力和凝聚力,班级管理工作才能取得实效。

在务实的同时,班主任还要务虚。班级工作需要理论的指导,需要不断地总结经验、吸取教训,以不断地提高管理水平。班主任要善于从繁杂、琐碎的工作中解脱出来,树立班级管理的整体观、发展观、理论指导观。班主任自身也需要加强学习,参与教育管理理论的研究与探讨,努力提高自身修养与素质,以适应教育发展的需要。班主任务虚的更高要求在于班主任要有开阔的眼界,长远的光,广泛关注国内外教育发展动态,大胆创新,用自身的实践丰富和发展教育理论,推动教育的改革与发展。

只务虚不务实的班主任,工作难见实效;只务实不务虚的班主任,很难成为一个优秀的班主任。

二、管与放

班级管理工作的对象是活生生的成长发展中的学生。实际工作中,班主任要“管”的方面很多,小到学生的坐立行走、穿着打扮,大到学生的思想动态、前途命运,以及班级的建设与发展。许多班主任满腔热情,事必躬亲,早晚跟班,无所不管,甚至充当着“管家”、“警察”或“保姆”的角色。这种管理的其利,但弊大于利。管得过多过死,容易造成学生依赖性强,创造性、独立性差,缺乏自我教育与自我管理能力,也容易使班主任陷于杂务,疲惫不堪,不利其自身的完善与发展。

陶行知说“教是为了不教”。魏书生认为“管是为了不管”。其思想从根本上说,是要充分挥学生在教育管理中的主体作用,做到“管放结合”。具体而言,班主任要管的方面主要包括:制定班级的长期目标,把握班级工作的整体思路;培养一支强而得力的干部队伍,并加以指导监督;做好个别学生及全体学生的思想工作,增强班级凝聚力、向心力;协调多方面关系,形成教育合力。

学生能干的,班主任坚决不要干。在做好以上工作的同时,班主任要大胆放手,把一些具体事务派下去,建立层次分明的立体型管理体系,如公物维修、书刊保管、活动组织、班干部选换、班规制定等等。班主任要充分调动学生积极主动性,分工授权,引导学生参与管理,逐步锻炼和培养学生的自我教育和自我管理能力。

管大放小,管主放次,授权负责,分层管理,既有利于班级的建设与发展,又有利于学生个性完善、能力的提高。

三、严与宽

在教育过程中,班主任必须对学生严格管理,严格要求。但“严”不是严厉、严酷。管理过严,容易造成学生个性压抑、自卑感重、自制力差、胆小怕事,甚至会造成学生的逆反心理,导致师生关系僵化。这既不利于学生身心的健康发展,也不利于班级工作的进一步开展。因此,班主任要正确把握严格管理的尺度、严中有宽。

严格管理班级,我认为应从以下方面做起。一是要引导学生制定合理的规章制度,做到纪律严明,“以法治班”。二是要公正公平,不要感情用事。对违纪违规者,无论是干部还是普通学生,无论是优秀生还是后进生,都要一视同仁三是要注重“首因效应”,要认真对待、正确处理“第一次”之类的事情。四是要持之以恒,避免犯“冷热病”,时紧时松。同时要狠抓养成教育,使学生养成良好的行为习惯。严还必须与宽有效结合起来,灵活处理。班主任要私下做好被处罚学生的思想工作,使其正确认识错误,并努力改正。同时,对学生违纪处罚的方式要多样化,要寓教育于处罚之中。魏书生同志对学生犯错误的处罚是:唱一支歌,做一件好事,写一份关于错误的说明。他把处罚变为生动的自我教育的做法,对我们是一个很好的启迪。工作实践中,严和宽是对立统一的。严不是冷面铁心,宽也不是迁就纵容。只有做到“严中有宽,宽中有爱,爱中有教”才能达到预期的教育效果。

四、堵与导

在实际管理工作中,由于受多种因素的影响,一些班主任采取“堵”的方式较多,如实行“全封闭管理”以避免学生受校外不良影响,制定严厉的惩罚措施以控制学生越轨行为等等。采取“堵”的方式,减小学生犯各种错误的可能性,在一定的环境和条件下是必要的、有利的。它有助于形成良好的“小气侯”,从而有利于学生的成长。但仅仅靠“堵”是不行的。过多地应用“堵”的方式,有两点不利:一是容易使学生成为工作的“对立面”,增加教育阻力;二是从长远来看,不利于增强学生的抵抗力与社会适应能力。少数的班主任以“不出乱子”、“不出事”为目标,采用“盯、吓、压、罚”等方式管理班级,表面上班级“平安无事”,实际上引发的问题却不少。因此,“堵”必须与“导”结合起来,以“导”为主,以“导”为前提。通过引导,要让学生增明辨是非与自我教育的能力。

做好“导”的工作,需要做到“四多四少”:多民主,少强制;多激励,少批评;多引导,少说教;多用情,少用气。“多民主,少强制”要求我们要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和主动性,引导学生制定规章制度、进行民主评议、换选班干部和处理班级事件,而不是单从班主任的主观愿望出发,强行这样做或那样做。“多激励,少批评”要求我们要善于发现学生自身优点、长处,培养学生的自尊心、自信心、上进心,通过发扬优点来克服缺点;要善于用英雄模范、先进人物的事迹来激励学生积极向上,而不是一味地批评和处罚。“多引导,少说教”要求我们不单要告诉学生什么是对什么是错,还要告诉学生为什么,并具体指导学生去做。有时还需要班主任亲自示范,手把手地教。“多用情,少用气”要求我们对待犯错误的学生,要以情感人,亲切和蔼,心平气和,而不应怒气冲天,训斥指责,或者有意冷淡疏远。

一句话能说得人笑,也可以说得人跳。方式有别,其效果截然不同。班级工作中,“堵”与“导”都只是手段,我们要以“导”为主,辅之以“堵”,追求最佳的教育效果。

考试中的四个关系 篇4

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审议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以下简称《决定》) , 其中对深化科技体制改革也做出了明确部署, 为今后一个时期科技改革发展指明了前进方向。认真学习领会三中全会关于深化科技体制改革的重要精神, 需要把握好四个重要关系。

市场导向与政府支持的关系

使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和更好发挥政府作用, 这是三中全会《决定》提出的一个重大理论观点。这不仅是经济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也是科技体制改革的核心问题。

政府和市场都是推动科技进步和创新的重要力量, 都是配置科技资源的重要途径, 但政府和市场发挥作用的侧重点不尽相同。在基础研究、前沿技术研究等上游环节, 政府要发挥主导、引导作用;在推广应用、产业化等下游环节, 市场的地位和作用凸显。对事关国计民生、国家安全和社会公益的重大研究领域, 政府要给予重点支持;对产业属性较强、市场前景明确的开发性研究领域, 就要以市场为主。

《决定》明确提出, “健全技术创新市场导向机制, 发挥市场对技术研发方向、路线选择、要素价格、各类创新要素配置的导向作用”, “打破行政主导和部门分割, 建立主要由市场决定技术创新项目和经费分配、评价成果的机制”。由此可见, 在配置具有经济活动属性的“创新资源”方面, 市场的作用将是“决定性”的。一项技术成果能否转化为具有竞争力的产品和服务, 要由市场来做出“选择”。对于提升产业竞争力来讲, 核心技术的作用固然重要, 但是如果技术不能由企业转化为具有市场价值的产品和服务, 再高精尖的技术也是白搭。

强调市场的重要地位, 并不意味着政府就无所作为, 除了支持基础前沿研究、为全社会提供科学研究的“公共物品”之外, 当下更具现实意义的问题是, 政府如何能使市场更好地发挥“技术创新导向作用”。转变政府职能, 意味着管住“闲不住”的手, 打破行业垄断, 放宽市场准入, 营造公平竞争的市场环境。同时要灵活运用各类创新政策工具, 解决“市场失灵”问题。这些方面如果能够破题, 将为新形势下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开辟新的发展空间。

企业主体与协同创新的关系

企业是经济活动的基本单元, 直接参与市场竞争, 能够敏锐把握市场对创新的需求, 是“市场丛林”中的“主角”, 是无可置疑的“技术创新主体”。然而, 企业创新能力薄弱, 已经成为提升我国产业竞争力的“木桶短板”, 尽管有庞大的产业体系, 有低成本的竞争优势, 但是创新能力强的企业还是太少, 被形容为“有星星、少月亮、没太阳”, 既缺乏能够依靠创新抢占竞争制高点的大企业, 也缺乏有利于中小企业创新发展的土壤和环境。

《决定》提出, “建立产学研协同创新机制, 强化企业在技术创新中的主体地位, 发挥大型企业创新骨干作用, 激发中小企业创新活力, 推进应用型技术研发机构市场化、企业化改革”。

强调产学研协同创新, 这是基于当前大量创新资源、创新人才集聚在大学和科研院所的现实情况。这种协同创新机制的构建, 还是要坚持“产”为主导, 只有企业为主导, 才能准确把握创新方向, 有效整合产学研力量。国家重大科技项目, 凡是产业目标明确的, 要由有条件的企业牵头实施。

这种协同创新的机制也对大学、科研院所的科技创新活动提出新要求, 不但要“仰望星空”, 还要“接地气”, 着力解决好中国企业转型发展过程中面临的实际技术难题。

提升企业的创新能力、形成新的产业竞争力, 已经成为转方式、调结构、打造“中国经济升级版”的关键环节, 而协同创新的机制设计将会加快企业成为创新主体的进程。

研究开发与成果转化的关系

随着科技投入的不断增加, 社会各界对科研产出的关注度越来越大, 除了论文、专利之外, 科技成果如何转化为现实生产力, 是科技与经济有效结合的一个重要衡量指标。

除了基础研究之外, 现阶段很多的应用研究与现实需求缺乏“耦合”。一些技术成果只重视“尖端”、“前沿”, 忽略了其现实转化的可能性, 以至于找不到适合的国内企业进行转化和吸收, 有的不得不卖给跨国公司。因此, 要提高科技成果转化率, 在研究开发阶段的目标就要找准, 关键是要符合经济社会发展和企业转型升级的实际需求, 不能一味地以“是否国际领先水平”来论英雄。

除了技术本身之外, 科技成果的转化还需要很多政策环境支持。商业模式创新的重要性不亚于技术创新, 风险投资与研究开发投入的作用同等重要。《决定》提出, “加强知识产权运用和保护, 健全技术创新激励机制, 探索建立知识产权法院”, “发展技术市场, 健全技术转移机制, 改善科技型中小企业融资条件, 完善风险投资机制, 创新商业模式, 促进科技成果资本化、产业化”。

当前技术转移转化过程中的障碍主要有两个方面:一是知识产权的保护力度, 产权的清晰界定和保护是市场经济发展的基本条件, 对专利、商标这些无形资产也不例外;二是涉及国有资产的技术转让收益问题, 尽管在国家自主创新示范区已经有所突破, 但距离科技人员的期盼还有距离。说到底, 还是要进一步解放思想, 大胆探索, 唯有如此, 才能让一切劳动、知识、技术、管理、资本的活力竞相迸发。

整合资源与开放共享的关系

科技资源的分散封闭重复始终是制约我国科技创新的一个痼疾。科研经费的分散投入、研究项目的重复支持、科研设施的相互封闭, 对提高科研产出效率产生了“负面影响”。创新链条的条块分割, 导致相关领域各自为战、缺乏统筹, 虽有可能产生重大突破和创新, 但却如同一个个“孤岛”, 影响了创新效能的整体提升。

《决定》提出, “整合科技规划和资源, 完善政府对基础性、战略性、前沿性科学研究和共性技术研究的支持机制。国家重大科研基础设施依照规定应该开放的一律对社会开放。建立创新调查制度和创新报告制度, 构建公开透明的国家科研资源管理和项目评价机制”。

整合资源意味着产业链和创新链的协同, 针对产业发展上、中、下游不同环节存在的技术瓶颈, 相应地部署基础研究和应用开发, 既要打通产业链各环节, 也要促进产学研协同创新。资源整合要达到的效果, 并不意味着某个部门、某个单位具有多大比例的资源配置能力, 而是要构建一种开放式的平台来集聚各类创新资源, 形成创新合力。例如, 对于产业共性技术开发, 完全可以采取技术创新联盟、技术服务平台等开放式架构, 而不是仅仅依靠某个科研机构。

科技报告制度在国外已经比较成熟, 而国内民口科研领域才刚刚开始建立, 科研报告体现的不仅仅是公开透明, 更是花了纳税人钱的科研人员的一种社会责任和义务。创新调查在欧洲等也开展了多年, 其意义在于通过创新调查, 可以对全社会创新资源的分布、各行各业的创新需求以及企业、大学、科研机构的创新能力, 有一个全面深入的掌握和了解, 对于提高科技创新服务经济社会发展的针对性和有效性, 将起到重要的促进作用。

十八届三中全会关于科技体制改革的部署, 既体现了与以往改革思路的继承发展, 对实践中先行先试的经验予以肯定, 又结合经济领域改革的大方向, 突出了今后一个时期改革的重点领域和环节, 体现了战略性、前瞻性和可操作性的有机结合, 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建设创新型国家提供了重要的制度设计。把三中全会的各项要求和任务贯彻落实好, 是科技工作面临的一项新的重大战略任务。

考试中的四个关系 篇5

金若水

乡镇人大作为我国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重要组成部分,是人民群众行使管理国家和社会各项事务的基本组织形式。深入学习和贯彻实践科学发展观,做好新形势下的乡镇人大工作,充分发挥基层国家权力机关的作用,必须正确处理好四个关系。

一是要处理好乡镇人大与县级人大常委会上下联系、工作指导和法律监督的关系。法律规定,县级人大及其常委会在本行政区域内要保证宪法、法律、法规以及人大的各项决议的遵守和执行,同时可以依法撤销下一级人大的不适当的决议。乡镇人大应在县级人大常委会的指导下,根据本乡镇的实际情况,制定出本乡镇切实可行的工作计划,履行法律赋予乡镇人大的职权,主动地、有创造性地开展乡镇人大的各项工作。要加强与上级人大的工作联系,及时报告工作的开展情况,沟通信息,反映动态。还要适时完成上级人大布置的工作任务。二是要处理好乡镇人大与同级党委领导与被领导的关系。乡镇人大虽然是地方国家权力机关,但是各级人大必须置于同级党委的领导下,这也是宪法和有关法律所规定的。乡镇人大不仅要做到经常向乡镇党委请示、汇报人大工作,勤于沟通,争取支持,还要自觉地把人大工作与党委中心工作结合起来,善于把乡镇党委的正确意见和主张,通过法定程序变为国家意志,从法律上、制度上保证乡镇党委各项决策的实现。乡镇人大要围绕同级党委的中心工作,组织人大代表开展各种活动,充分调动各方面的积极性,来支持乡镇党委各项工作的开展。三是要处理好乡镇人大与乡镇政府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的关系。乡镇人大对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实行法律监督和工作监督,是法律赋予的职权。乡镇政府的重大决策,都应向同级人大汇报,提请审议并在监督下开展工作,政府要自觉接

受乡镇人大的监督,通过人大监督,使乡镇政府及其职能部门依法行政,服务人民,达到政府工作能顺利开展的目的。乡镇人大的监督,不是以权力机关的身份,干涉政府的具体行政事务,而是通过对乡镇政府提出意见和建议等形式,纠正其违反宪法和法律以及工作失误的行为,通过人大代表履职和利用代表在群众中的威望,推动解决一些人民群众关心的热点难点问题,更好地推动乡镇政府依法行政,寓支持于监督之中。

四是要处理好本职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服从和服务关系。乡镇人大要强化中心意识,无论是组织代表活动,还是开展监督工作,都要在指导思想上立足于服从和服务于经济建设这个中心,在工作进程上与党委的工作部署保持一致,在工作方式上既要遵循法定程序,又要做到灵活多样,讲求实效。创造性的做好基层人大本职工作,必须要用科学发展观的理念指导实践,立足本职,找准位置,不断探索新时期人大工作与中心工作的最隹结合点,更好的服务经济、服务大局,为地方经济建设和社会和谐发展提供法制保障,做到人大工作和中心工作“两不误”。乡镇政府在经济建设中的重大项目要征求人大的意见,变事后监督为事前监督。

考试中的四个关系 篇6

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正确认识企业经营与承担社会义务、社会期望与企业能力、遵章守法与高尚道德实践以及立足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关系,以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当前,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已成为国际潮流和全社会关注的热点。在全面落实科学发展观、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历史时期,企业必须大力推进社会责任建设。多年来,华能集团公司坚持走可持续发展道路,自觉把履行社会责任、推进可持续发展的要求全面融入公司发展战略和企业文化,提出了“三色公司”的企业使命,致力于把华能建设成为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服务的“红色”公司,注重科技、保护环境的“绿色”公司,坚持与时俱进、学习创新、面向世界的“蓝色”公司,把忠实履行企业的经济责任、环境责任和社会责任的有机统一作为价值追求,促进了公司又好又快发展。实践使我们感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应正确认识和把握好以下几个关系:

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经营与承担社会义务的关系

保持良好的经营状况和持续盈利能力,是企业最基本的经济责任,也是企业全面履行社会责任的物质基础和前提。因此,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企业经营与承担社会义务的关系问题,首先要毫不动摇、坚持不懈地搞好经济发展,承担起经济责任,以发展为第一要务,为投资者带来长期良好的回报,为国家强大、经济繁荣和子孙后代的幸福做出积极的贡献。

作为发电企业,就是要确保安全稳定发电,为社会提供充足、可靠、环保、价格合理的电能,确保国家能源安全,在发展中取得良好的经济效益,确保国有资产保值增值,努力为社会创造更多财富。

同时,也必须看到,企业发展是在经济全球化背景下进行的。在经济快速发展的同时,能源资源相对匮乏和环境承载能力较弱之间的矛盾不断加剧,并逐渐演变成制约经济社会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履行社会责任,转变发展方式、提高发展质量,增强可持续发展能力,已经成为企业推进发展和提高核心竞争力的重要途径和必然选择。企业在发展中,必须统筹考虑利益相关方、环境、资源等各个要素,必须顾及到经济社会的全面进步,顾及到人与自然的和谐,顾及到子孙后代的利益。

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期望与企业能力的关系

企业既是社会的经济细胞,也是社会大家庭的一员。企业在经济社会发展中发挥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现代社会对企业担负更多的社会责任有着广泛的期望和要求。对于企业而言,唯一的选择就是要积极主动地履行社会责任,树立良好的企业形象、赢得社会的信任和支持,从而拓展发展空间。

但是企业也必须清楚地认识到,企业履行社会责任,离不开一定的历史和社会环境。尽管社会对企业的期望越来越高,企业满足利益相关方期望和需求的能力,在一定的时点上也是有限度的。作为企业必须正确认识和把握社会期望与实际能力的关系,坚持履行社会责任与企业实际相适应,实事求是地确定履行社会责任的重点、形式、途径和方法,要防止和避免不切实际的行为。总之一句话,企业承担社会责任要做到尽力而为、量力而行,兼顾企业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扎扎实实地履行社会责任,力求取得实实在在的成效。

正确认识和把握遵章守法与高尚道德实践的关系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企业的行为方式对社会的影响越来越大,其影响力广泛深入到环境、科技、教育、文化等各个领域,直接关系社会的稳定与和谐。企业在建设和谐社会中的特殊地位,要求企业必须履行最基本的法律责任,严格遵守国家法律法规和有关方针政策,接受政府指导和监督,依法经营和管理企业。在企业内部,要向投资者负责,向员工负责;在企业外部,要对社会负责。遵章守法是企业社会责任最基本的底线,但不是最高境界。

企业是物质财富的创造者,也是社会精神财富和道德财富的创造者。因此,一个具有优良财富品质的企业,就不能仅仅履行必尽之责,它还应该自觉追求高尚的伦理道德,在经营活动中,讲操守、重品行,公平交易,正当竞争,规范商业行为,维护市场秩序;在社会活动中,存善心,行善举,扶危济困,关注民生,善待社会,热心参与社会公益事业。通过不断对高尚道德的追求和实践,通过对高尚伦理的经营环境的贡献,从而促进整个社会道德水平的提高,把企业打造成为社会道德财富形象大使,富有责任感、勇敢承担社会道义的精英,从而保持企业发展的有效活力和持久力。

正确认识和把握立足国情与国际接轨的关系

社会责任运动,是在西方发达国家率先发起的。当前,联合国“全球契约”、世界可持续工商理事会和国际标准化组织等非政府组织,已经研究制定了一些国际标准。应该说,这些国际企业社会责任标准,在公司治理、劳工、人权、社区、环保等方面的基本面是积极的,与保护劳动者权益、构建和谐社会的要求有一致之处,我们可以学习借鉴其中的积极进步的东西,这有助于中国企业的发展壮大和提高国际水平,有助于参与国际交流与合作。

但问题是,对于国际标准的学习借鉴,一定要立足国情,以我国的经济和社会发展状况为基础,从中国企业实际出发。既要看到中国企业的所有制结构,中国的政治和文化背景,又要看到关于企业社会责任的理论研究,在国际上还处于不成熟阶段,特别是它包括很多复杂的因素在里面,涉及经济、法律、社会、环境、道德等,尤其需要注意的是,一些发达国家以此作为“壁垒”,保护自己的经济利益,过高的标准有可能成为其它国家对我国出口商品采取保护主义的某些说辞,甚至企图利用倡导企业社会责任传播所谓的民主价值观和人权观。因此,我们既要以积极的态度学习借鉴,更要有所警惕,同时积极探索符合我们国情的企业社会责任“标准”,积极参与国际企业社会责任规则和标准的制定,共同推动企业社会责任的健康发展。

企业社会责任随着人民对生活质量的更高追求而不断变化。对于我国的企业而言,企业的社会责任问题显然是一个现实的新问题,必须要有全面的辨证的理解,准确把握社会责任的内涵和主要内容,既要与国际接轨,又要立足实际,做到合乎国情,适度超前,理念引导,依法规范,促进企业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

考试中的四个关系 篇7

一、正确把握教师与学生的关系

现代的教学理论认为, 合作学习更注重发挥学生的主体作用, 教学重点要放在学生的身上, 这就容易造成一种误区:教师在教学中的“权威性”弱化了。事实上, 教师的权威性不但没有被弱化, 而且因为教师更要发挥自己的主导性而得到了增强。

在合作学习教学实践过程中, 学生变成合作学习的主体, 教师的主要任务是启发学生积极思考, 协调各小组的活动和交流, 通过评价每个小组的表现来激励小组成员, 给每个学生提供最大限度的发展机会, 促使学生高效地掌握知识和技能。可见, 合作学习不仅没有降低教师的教学地位, 反而赋予教师新的使命, 即当一个引导员。

二、正确把握合作与竞争的关系

现代教学理念认为, 课堂教学过程中, 学生之间既是合作关系, 又是竞争关系。学生团体的通力合作可以鼓励成员互相竞争, 可以提高学习效率;在竞争比较中, 他们客观地评价自己, 能够发现自己的局限性, 提高自己的能力, 同时也让集体更富有生气。可见, 合作是相对的, 竞争是绝对的, 竞争中也包含着合作, 合作中有竞争, 两者既相互区别, 又可以相互转化。

语文教学中, 因为语言交流的便利性, 使得学生之间的合作与竞争显得更加明显, 个人之间容易通过语言传递把个体的竞争转化为小组的竞争, 把个体的评价方式转变为小组的评价方式, 以致形成一种“组内成员合作、组间成员竞争”的局面, 将合作、竞争融合在一起。语文教师要培养学生的合作思维, 让学生喜欢与其他同学合作, 同时又要引导他们学会开展竞争, 有力地促进学生能力的提升。

三、正确把握独立学习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虽然重要, 但是丝毫不能忽视独立学习的重要性。因为独立学习是学生根据自身原有的经验对问题思考、分析、判断和推理, 并进行深加工, 得出结论的过程。

首先, 在合作前先独立温习课文, 有助于了解文章内容, 找到需要解决的问题。其次, 在合作研讨中, 对文章内容才更为清晰、更为深刻, 有利于弄清自己学习的缺陷, 在以后的学习中不断完善。再次, 如果事先不经过独立学习, 则学生在探讨时易形成“从众心理”, 不利于发现自己学习的短处。

如, 教师在讲授《出师表》一文时, 学生由于事先独立学习, 已经对文言文有了一些知识积累, 得出初步的了解, 然后再展开小组合作学习, 教师就可以引导学生联系上下文对不懂的字词就其语境等加以推断和理解, 互相探讨对这些字词的理解, 并整理出其中的特殊用法等等。

四、正确把握班级授课与合作学习的关系

合作学习只是一种新的教学方式, 从根本上不可能取代班级授课。正确使用合作学习教学必须实现两者互动、优势互补。

在语文教学中, 更离不开教师的班级授课。常规教学中, 教师首先集体讲授相关知识, 把学生带入学习环境, 提出课文问题, 启发学生思考, 然后再根据特定内容展开小组合作学习。教师的这种讲授是保证课堂合作学习顺利开展的必要程序。因此, 班级授课是为合作学习的开展奠定基础, 有利于弥补合作学习的不足。

上一篇:解读中国饮料市场下一篇:固态技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