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精选7篇)
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篇1
当今社会人们越来越关心环境的变化, 对于生活起居和人们生活的健康尤为重视。都在努力摆脱城市的束缚, 回归自然, 以乡村形式去生活。
1 传统的继承
我国的传统建筑中, 造园艺术在空间艺术中是一门优秀的传统, 在我国的历史长河中, 已形成了完备的结构和欣赏方式, 以我国自身特有的文化内涵去体现和表达, 他对我国的住宅建设产生了巨大的影响。我国的传统建筑中常以风景的融合、空间的对比、隐喻与表达、深藏于展露、渗透于层次、自然与景观的多种手法去体现, 是我国的丰富建筑设计遗产。
2 布局的合理
在建筑设计中都要体现建筑设计的全局理念, 把客观与主管的“意与境”体现的淋漓尽致。建筑中结合地形地貌以及高低起伏的错落感, 融入我国的传统建筑特色, 运用适合的环境因素, 合理的规划, 在考虑景区、休闲区以及居住区多方因素的平衡关系中区划分和表达。以景观的层次感去突出设计的理念。
3 元素的组合
3.1 水景
水的运用是我国生态景观中的重要手法, 建筑中的水就如同建筑的生命之源。人类选择水作为景观的重要因素, 是我们中华民族对谁的崇拜。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就有仁者乐山, 智者乐水的说法。当今的人们也是如此, 把当代的高品质生活与传统的水文化建筑相融合, 创造出一个另辟蹊径的建筑文化意境。如建筑设计师陈跃中所言:未来的居住条件, 特别是高档居住条件将趋于清新与质朴。水景的运用处处体现了人与自然结合的方面。通过各种设计手法和不同的组合方式, 如静水、动水、落水、喷水等不同的设计, 把水的意境体现出来, 让人们在良好的环境中生活、工作。
3.2 绿化
绿化具有调节光、温度、湿度, 改善气候, 美化环境的功能。在当代的绿色住宅中, 生态与绿化相互融合, 在众多的住宅小区中进行了实施, 使住宅和小区的绿化得以体现。还有就是通过对小区环境的对比, 运用绿色的植被和主题去体现小区内部绿化植物的多样性, 达到我们所向往的空间层次感和生态与居住的和谐。在植物的选择上应以当地的土生植物为主, 也可以选择其他地区的植物种类, 应以适应性强的观赏性植物, 尽量种植大叶面的植物, 这些植物能够释放对人身体有益的负离子, 能够发挥植物与景观、植物与人之间的生态平衡系统。对人身体有益的植物包括:银杏林、槐树林以及一些其他的植物物种等。还有就是种植一些有益人们身心健康的植物, 例如灌木类、松、竹以及一些其他的灌木生品种, 这些物种能够对人心愉悦产生很好的影响。还要考虑种植一些能够适合鸟类生存和居住的树木, 例如松树和柏树, 这样的树木对自然生态系统的形成有益。最为重要的是在景观设计中还要体现其主体, 在植物与景观共同设计的同时, 要考虑人们的舒适性, 力求建造一种环境优雅、层次分明、能够在小范围内有一种如临仙境的感觉, 冬有梅花心旷神怡, 春有百花斗艳, 夏有凉爽舒适。所有这些设计都是一种主体的体现。应尽量回避人工开凿的痕迹, 使设计与实景浑然天成, 利用自然环境中的地形地貌去布置和实施, 在整体上体现出结构、层次的分明。
3.3 环境设施
建筑和住宅小区中的环境设计, 是一项综合多方面因素和功能体现的因素, 他在满足人们对生态和居住环境的条件以外, 还能够调节人与环境、人与出行等多方面因素的相关性和作用。它既体现在硬件方面也体现在软件方面。
硬件设施还包括了许多的附属设施, 其中包括五大系统:信息与交流的平台, 例如:公共标识、示意图和阅读报栏等, 交通系统的建立, 还有交通信号灯、停车场等等一应俱全, 其次是娱乐休闲的系统建立, 例如:公测、健身设备、垃圾箱等等, 商品贩售系统包括银行自动存取点、自动售货机等, 这些设备能够有效方便人们的生活。在硬件的基础上还有就是软件系统的建立, 例如社区智能化管理系统的引入和建立, 安全防范系统的应用, 还有小区的信息管理系统, 这样的系统能够极大的方便人们及时了解信息。还有信息网络系统的接入, 它能够有效的提升人们生活的品质。
我国的地区跨越大, 设计和施工中要考虑地区因素, 我国南方炎热、多雨, 设计中就要考虑植物种类的选择和搭配, 要多选择一些抗水性强和耐劳的植物, 在建筑中去实践和应用。还有就是我国的北方天气寒冷, 少雨多风, 一年四季阳光不是十分充足, 这就要考虑到不能长期的使用灰白背景, 所有设施都要尽量采用浅色, 要运用一些颜色鲜艳的其他材质或者玻璃钢材料。这当中还要考虑到我国的地区差异, 例如我国的西北, 降雨量少, 但是阳光充足, 这就可以考虑引入太阳能取暖或者制冷设备。还要考虑我国的不同地区的地形与地貌, 要充分利用其自然地理优势, 把当地的人文风情、经济发展条件都要考虑到设计和建筑当中。也可以利用当地的资源, 进行全面整合, 把当地的传统建筑材料运用到建筑当中去, 例如南方的水资源充足, 就可以合理的设计, 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 力争建设一个温馨、和谐的居住环境。发挥当地的人文特性, 促进建筑与人们之间和谐共存。
4 结束语
当今在住宅的景观设计中, 人与自然的相互结合是必须要研究的课题, 不管是作为设计者还是施工者, 都要把这些因素考虑进去。提倡以多元化的设计理念, 在建筑设计中把握建筑与自然的统一性和融合性, 以我国传统文化作为底蕴, 借鉴其他国家的建筑方式与办法, 巧妙的把人、自然、建筑相互融为一体, 在未来的人们生活中让他们有一种身临大自然的感觉。
参考文献
[1]李效军.陈翔.可持续的生态建筑设计[J].建筑学报, 2000 (5)
[2]布正伟.现代建筑的结构与造型设计[C], 1998
[3]高祥生.丁金华.郁建忠.编著.《现代建筑环境小品设计精选》[J], 苏科学技术出版社, 2001
[4]庄惟敏.建筑的可持续发展与伪可持续发展的建筑[N].建筑学报, 1998 (8)
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篇2
设计的意义应该是为实现人们能更加健全地生活的社会提供具体的形式和组织结构。这是人类生存共同体的构建,而设计也需要考虑到如何使用有限资源的 “人和自然的关系”,以及人如何能带着尊严地生活。因而,设计始终应该围绕着人、 社会、自然三者之间的关系,让这些关系更加良好的发展而努力。
着眼于“关系”的设计,可以在不少日本现代建筑设计作品中看到。前几日妹岛和世先生在“老钢厂艺术中心”举办公开演讲,有幸听到一些关于创作思路的讲解。例如她谈到设计建筑物入口时,首先考虑的是如何引导路过的人轻松地走入空间内部,多个方向开设的入口也是基于同样的目的。在内部空间分割上, 强调各个空间之间的流动性,人们可以随意走动轻松地进行交流。除了建筑内部, 建筑与建筑之间的关系,建筑和外部环境的关系也在妹岛先生的考虑当中。京都的集合住宅设计中通过共同使用的中庭空间连接两个住宅,在保有私密性的同时也提供一个可以交流的空间。妹岛大师在过去的七年时间里持续进行的犬岛“家project”中,一直不断地尝试着借用建筑和展示的艺术作品,让更多的人和小岛上的居民建立链接,期望达到激活小岛的目的。犬岛上村落的旧屋改造,建筑结构能够继续使用的就保持它的框架,使它不突兀。若是毁坏严重的住宅就完全重建,使用铝板等新兴材料建成独特的现代建筑形式,但是会通过铝板对周围环境的反射等手法找到平衡。
丸山欣也[1]先生是我学院特邀的不定期课程的客座教授,丸山先生对建筑的关注点也是在建筑、人、自然的关系上。他的建筑作品以幼儿园、公共设施为主,通过建筑的合理利用加深人与人之间的交流。丸山先生总是尽可能地使用当地素材,利用废旧材料,尊重当地自然环境和人文历史。近几年丸山先生以workshop的形式,倡导与当地民众共建,让大家全程参与设计、施工,以及使用后的维护。在这个过程中,当地居民之间的交流,共同协作所产生的集体意识, 拉近了人与人之间的距离。同时在使用双手、身体进行搭建时,每个人多了一分对自己的了解,锐化了自己的感知。
如果了解一些日本传统建筑文化,会发现以上这些对建筑的思考和提案中很多是来源于此的。不同的风土、不同的文化背景、不同的沟通习惯,构成了各自的建筑形式和建筑语言。日本当代建筑师凭借对本土文化的挖掘和理解,对于现代社会所面临的问题提出了各自的解决方案。中国传统建筑的精神追求中,一定有很多对人、自然、社会的独到见解。
1. 家 project-1( 犬岛)注:1-4 图片来源:http://www.yahoo.co.jp
2. 家 project-2( 犬岛)注:1-4 图片来源:http://www.yahoo.co.jp
3. 家 project-3( 犬岛)注:1-4 图片来源:http://www.yahoo.co.jp
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篇3
一基督教伦理视野中的人
基督教对人的认识主要体现在其对人的起源的看法中。作为西方道德主要捍卫者的基督教,在关于人的起源问题上明确表明,人与世界是上帝创造的。“起初,神创造天地”(创1:1);神说:“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使他们管理海里的鱼、空中的鸟、地上的牲畜和全地,并地上所爬的一切昆虫。”“神就照着自己的形象造人,乃是照着他的形象造男造女”(创1:26-27)。“按照上帝的形象造人”,是基督教伦理对人的来源的基本理解,它不仅表明人是一种关系的存有(being of relationship)——在与各种关系的回应中存在,也说明人是理性的存有(rational being)。具体而言,交流、合作、互相影响的关系概念更接近《圣经》人类学。著名神学家莫尔特曼对此作了极为深刻的阐释:人从被造之初,不仅是一种必然的关系存在,而且这种关系从本质上说是分享的关系,没有与他人的关系和在关系中的分享,人就不具有上帝的形象,也就不具有人的本质。
(一)人作为上帝的形象,表征一种关系的存有
1.人与上帝的位格式(personal)对话关系
在《旧约》中,上帝(elohim)一词本身就是复数的形式。“我们要照着我们的形象,按着我们的样式造人……”(创1:26-27)。“在他里面呈现一共同的生存、共同的互为内在及相互性……”。[1]124人被造成一个“你”而成为上帝发言的对象。同时,人亦是一个向上帝作出回应的“我”。在这种神人对话的交往中,作为上帝的对话伙伴,人被描述为“与上帝结伴的存有”(being-in-partnership with God)。而人对上帝应负有何种责任呢?《圣经》认为,人应代表上帝管理这个星球上其余的受造物,应该负责任地统治自然。在这个意义上,人具有上帝的形象。[2]6上帝的形象是上帝赋予人的身份,而这身份是通过上帝所首创、建立与维护的独立关系而获得的。与上帝的关系赋予了人在世界中忠诚地、负责地行动的义务。也就是说,“作为神的形象,人类是上帝在他的创造物中的代理人,并代表他管理。作为神的形象,人类之于上帝自身就像是一个副本,上帝在他们身上可以看到自己,就像一面镜子。由此可见,圣经的创造主题在终极上所关注的不是宇宙生成论或宇宙论,而是上帝与他的创造之间建立位格式的关系,这是一种以呼唤与回应、交互往来与对话为特性的关系。” [1]124
2.人与他人之间的团契(communion)关系
在基督教语境中,上帝造人之初不仅为了上帝与人成为位格式对话关系,也意愿人与他人之间是一种“团契关系”、“伙伴关系”,并在“团契”的氛围中共处。团契源自《圣经》的“相交”一词,意思为相互交往、分享和建立联系。上帝本身以“团契中的存有”(being-in-communion)的形态存在,并且为了上帝与人以及人与人之间建立类似的团契而造人,只有在这个意义下,人才是上帝的形象。“人之为人和得到真正的人性,是源于他与别人在一起,而非他自身的存在;源于他在群体之中,而非孤立自存。人也在此处境中与他作为上帝的‘约伴’(covenant-partner)相符合。” [3]185从《旧约》来看,人是被上帝所造。人从一开始就不是单独的存在,乃是被造来与他人一起存在并与万物一同存在的。人显然是要依靠他人帮助的一个社会存在:“那人独居不好,我要为他造一个配偶帮助他”(创2:18)。人生存的基本事实既不是个体,也不是集体,而是人与人之间。
3.人与他自身的身心整合体(psychosomatic unity)关系
近代以来,人的理性一再被视做最有价值的部分,人之肉身被轻视,其恶果在于人类凭借理性成为科技巨人,而道德上的不断滑坡导致人处于一种分裂破碎的状态。生态危机就是人类自身分裂的必然结果。从基督教传统来看,人是一个身心整合体,是整体性的具体存在。整全的人是“一种身体与灵魂有序的统一体”。诚如“耶和华上帝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将生气吹在他鼻孔里,他就成了有灵的活人,名叫亚当”(创2:7)。这就表明,人是物质(尘土)与非物质(生气)的组合体,是有机的(尘土)生命(生气)。换言之,人是兼具“属灵性”与“身体性”双重功能的整全的存在者。
4.人对其他受造物的治理(dominion)关系
从人在创造物共同体的团契关系看,人类与大地的区别在于“治理全地” 的使命;人类与动物的区别在于给它们命名。人与自然的治理关系,正对应于《创世记》第一章中提到的人对动物们说话、起名以及使他们各从其类的内容,人的这种能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治理关系得以实行。人治理的概念与上帝的形象概念紧密相连。上帝形象藉由人受托治理全地并担任上帝管家而呈现出来,“神将那人安置在伊甸园,使他修理看守”(创2:15)。这里,修理的意思是“服侍”,看守的意思是“管理”、“维护”。“治理全地”的神圣使命是人区别于大地的特征。人作为上帝的最后一个作品,被赋予特殊使命——托管(stewardship),人对自然界的关怀、管治、开拓与栽培,即人对自然负有照顾与管理的责任。人对其他受造物的托管,本质上体现一种伦理关系,人在大自然中的独特身份——人在关心、爱护大自然方面所负有的托管者的“天职”(calling)。这种人所应承担的神圣义务,体现了基督教伦理中人对自然的责任之所在。
(二)人作为上帝的形象,体现一种理性的存有
人不仅与上帝、他人、自身及自然存在伦理关系,而且能意识到自身是一种理性的存有,是在相互联系中实现自身的。《圣经》认为,人与自然是关系密切的被造物,二者之间的差异只在于人类能有意识地、负责任地使用上帝赋予的理性。早在公元二三世纪时,被称为形象教义鼻祖的爱任纽(St.Irenaeus)就认为,上帝的形象与人的自然理性有很大关联。他在《反对异端》一书中说道:“但是人,天生具有理性,在这方面与上帝相像。我们被创造出来,也就确定了我们与人、与万物、与上帝和谐共处,而且这三者的关系之间是彼此不可分割的。”上帝-人-自然”是一个统一体,自然是上帝所创造的联合体的一部分。人具有自我意识,并能够认真反思自身,能够以伦理规范自身行为,能够把自己设计成不同的、或能够改变的存在。因此,人作为“‘上帝形象’,既显示出‘对世界’的‘自由’,亦显示出‘为世界’的‘责任’。既是上帝形象,代表上帝管理世界,就不受限于世界的辖制,科技的发展证实了这一点,然而也因着是上帝形象,对上帝负责,也在上帝面前对世界负责。”[4]177-178
人是理性的存有,使得人有力量变革与改造世界中的万事万物。犹太-基督教传统把人的这种力量称为,人类是宇宙万物的管家、管理者、看管人,人类能够使用宇宙万物,但是也有责任保护它,注意它的易损性。认识到它自身的完整以及最基本的善。[5]78在基督教“按照上帝的形象造人”的观点中,最令人满意的是将其看做一个基本责任。[2]4-5即申明了:“人类作为上帝形象的特殊身份,不仅在对其他人的关系上,而且在对自然的关系上,都是对人之责任的某种召唤。” [6]130因此,人具有上帝的形象,不只是为了说明人从哪里来,更说明人往哪里去的问题。人与上帝相像,是一种责任的象征和伦理的体现。
遗憾的是,作为理性的存有和具有管治自然能力的人,在现实中却不断地运用理性破坏自然,成为了一个破坏者。人作为上帝的形象最终被扭曲了,其结果是将“伊甸园”(Eden)变成“巴别塔”(Babel)。
二基督教伦理视野中的自然
当论及人的时候,不能不讨论人所生存的环境——自然。因为对人的看法,会影响到对自然的基本看法。按照《圣经》传统,自然为上帝的受造物。在基督教看来,与作为“上帝言语之书”的《圣经》不同,自然乃“上帝创造之书”。自然“如同一本最美丽的书摆在我们眼前,书中所有的创造之物,无论是大是小,像文字一样引导我们去凝视上帝的不可见之物。”当人们读懂了大自然中上帝的语言,在实践中便不再放肆地破坏自然,也不会听凭人类权利意志摆布自然。
(一)自然是善的,是内在和谐的
“神看着一切所造的都甚好”(创1:31)。在上帝所造的万物中有着公义、秩序与美,从而赋予它们价值并使之美好。人类因有上帝的“形象”而其地位高于其他受造物,但并不意味着其他受造物没有价值。价值是连同整个世界被创造出来的。“一切自然物(natures)必定都是善的,因为只要他们有了存在,便有了他们自己的一个品级和种别,更有了一种内在的和谐。”[7]350因此,受造物的善不在于其在人的使用中具有某种工具性价值,它们的善存在于它们自己之所是和它们在受造物的整体和谐中的位置。
“人类为什么不应该切灭世界的理由并非简单的实用主义,人们为什么不应该浪费事物的理由也不仅仅是经济上的考虑。这个理由是更深刻的,它是道德上的理由:毫不注意地毁坏自然,去掠取和抛弃自然物,这些都是对自然永恒价值不尊敬的行为。因为,自然的整体并不仅仅是原材料的堆积,自然也是价值的存在。” [8]72一切存在的事物的内在价值的终极理由在于,它们是上帝的创造,因而也反映出上帝的善、美、智慧和神圣性。
(二)自然是上帝所立约的伙伴,具有意志和尊严
作为上帝的手工,受造物是属于上帝的,并且因为它们所反映出的智慧,它们是美善的,所有的活物都是上帝立约的伙伴。为此,人类必须将所有活物当做上帝立约的伙伴一般予以尊重。在人与自然打交道时,要用“欣赏”的原则来指导自己的行为。所谓欣赏就是与对象交流,承认对象包括主体性、精神、奥迹,而非死寂的客体。爱任纽将“‘道’和‘灵’看做是上帝父的手,他从虚无中创造世界。因此,世界是‘有生命的’和‘具有精神的’。换句话说,世界是具有逻辑理智结构的。”[9]99
上帝以天空中的“虹”为标志与挪亚所立的“约”,则“包括所有有血有肉的活物”(创9:8-17)。在上帝那里,“我与你们和你们的后裔立约,并与你们这一切的活物立约”(创9:9-10)。从“与我们”所立的约衍生出基本的人权;从“与我们和我们的后代”所立的约衍生出未来世代的权利;从“与我们和我们的后代以及所有活物”所立的约衍生出自然的权利。在创造者上帝的面前,我们、我们的后代以及所有活物都是他的约中地位平等的伙伴。“人可能并应当爱好上帝所造的万物。万物受自上帝,应视为上帝的造物而予以尊重。这种爱意味着欣赏自然的善和美并尊重上帝给予自然物的目的。”[10]812“就自然界而言,我们不仅仅要服从于生物学的规律,但也必须遵从道德规律。道成肉身的信条——如果正确地理解它——是邀请所有的人去爱护和珍惜大地并在其中也找到属神的因素(the Divine)。”[10]810
(三)自然不是人类的私产,值得敬畏(awe)与保护
不只是人的生命,也包括动物与植物的生命以及无生命的自然界,都应该获得尊敬与保护。尊敬自然的态度明显地设定生命与一切存在物有它们自己的善和价值,不只是具有对人有用的性质,而且拥有内在的优点。自然不是人们的私产。尊敬自然的准则也包括严格的要求与义务,包括反对人类任意地利用自然的态度。尊敬生命的态度也引起一种敬畏(awe),一种关注和保护的态度,一种与纯粹实用主义相反的心态。它要求人们要自我约束、自我控制。对此,应当坚持与世界有节制的交往的观点:单方面的统治被相互协同所取代,这既是人之间的相互协同,也是人与自然关系的协同。因此,在基督教视域下,“保护受造物就成了人类一项艰巨的任务。它要求人类合作,机制既是地方性的也是全球性的。”[11]32
基督教伦理对待自然的态度是基于造物归谁所有和人在世界中的身份问题。为创造主保护与托管自然,体现了基督教伦理对待自然的基本精神:“如果世界是上帝的创造物,那么地球仍然是上帝的财产,人类无权提出要求。它只能被当做信托财产来租赁和保管。它必须根据神圣的公义标准,而不能根据与人类利欲有关的价值观来处理。” [12]45虐待环境是对上帝的冒犯,关怀地球是一项宗教使命。
三基督教伦理视野中人与自然的关系
在《圣经》中,上帝对创造有一个总的评价:看着所造的一切都甚好。“甚好”,不仅是一个基本的价值判断——所有受造物都有其自身价值,同时也是基于上帝对一个完善的世界秩序与生态环境的认识。在这种甚好的世界秩序中,作为上帝形象的、具有具体形象的、整体的人与自然之间有着天然的责任关系;人是上帝的形象,很重要的一点就是,人对自然界的依赖、责任、关怀和治理,借此种种功能来反映上帝对他的造物之持续爱护与看顾。
(一)人与自然是一种依存关系
1.人与自然的不可割裂性
如前所述,人作为上帝形象,反映人是一种关系性的存有,它不仅表现在人与上帝的关系中,更表现在人对自然的物质依存关系中。人“出于土,也必归于土”(创3:19)。它强调了人与被造物同属物质的相同点,以及两者之间不可避免的物质依赖关系。作为最后一种受造物的人类,依赖于所有其他存在,离开了别的存在,人的存在是不可思议的。亦即,尽管别的存在为人类做准备,但人却依赖于它们。这种物质依赖性表现在:亚当(Adam)——属土的或具有人性的生物——是由母亲般的大地(Adama)形成的。因此,这种属土的创造物和大地保持着联系,而且死后还要重归大地。[12]256这种解释正是古代对“按照上帝的形象造人”最明确的表达。人与自然的相互依赖不仅仅是一个科学描述,而且是那些承认上帝的爱无所不在的基督徒唯一正确的世界观。[13]人与动物都要靠地上的果实生存,所以,人对动物的统治只能是和平的统治,而没有任何“生杀予夺大权”。人所应当起的作用是“和平的正义”的作用。
如上所述,人被描述为具有物质的实体:“神用地上的尘土造人”(创2:7)。这就是所谓人源于土,即人的本性与自然有密切的关系。以色列的诗歌一直在不倦地歌颂这样一个真理:“地,和其中所充满的,世界和住在其间的都属耶和华”(诗24:1)。因此,人与土地及所有的牲畜都是不可分割的,它们构成人生存的脉络。人是属于自然的,是创造物共同体中的一员,既不能脱离创造物共同体,又不能淹没在这个共同体之中。
2.人与自然的共有境地
人与自然在各自独特的方面有他们自己的命运;不过,就被奴役和自由而言,它们有着共同的境地。“两者都处于同一境地:它们全在现状的痛苦中呻吟(罗8:22),两者都依赖希望”(罗8:24)。在人和整个被造自然界之间存在着一种痛苦和希望上的团结。这里,被造物的“焦急等待”及“渴望”,更适用于被造物的当前状况。“受造之物服在虚空之下,不是自己愿意,而是出于使它屈服的那位的决意;但受造之物仍怀有希望脱离败坏的控制”(罗8:19-21)。
但是,当人犯罪时,其他的受造物也同时遭受审判:“因此这地悲哀,其上的民,田野的兽,空中的鸟必都衰微,海中的鱼也必消亡”(何4:3)。也因为罪的缘故,人与宇宙同时受到罪恶的侵扰和破坏:“因为世人遭受的,兽也遭受,所遭遇的都是一样,这个怎么死,那个也怎么死,气息都是一样。人不能强于兽,都是虚空”(传3:19)。因此,不仅人类,而且整个被压抑的创造界都盼望上帝的拯救,以此带来新天新地。新天新地正是基督教伦理所盼望的人类、社会、自然和平共生的理想的生态境地。
(二)人对自然存在一种综合责任和治理关系
1.人对自然的综合责任
人具有上帝的形象,正是这一关系把人类从一切创造物中独特地区别出来。上帝的形象引领人的行为,彰显人的责任。从自然进化发展规则来看,越是出现晚的物种则应承担更大的综合责任。在这个意义上,作为上帝形象的人的独特性就是一种责任的独特性,需要综合比先前任何一种综合都更大的现实。人并非是世界存在的利益中心,而是世界现实的责任中心,人的独特性要求在上帝的引领下以成全世界的所有存在者为其天职。也就是说,离开了这样一种综合责任,人类就没有存在的必要与价值,人类只有在成全自然的内在价值中才能获得自己存在的实现。因此,作为上帝形象的人的意义,已经超越了其独特性,而体现为一种生态道德责任和成为人的必然选择。
2.人对自然的治理关系
《创世记》第一章中提到的人对动物们说话、起名以及使他们各从其类的内容,人的这种能力,体现了人与自然界的治理关系得以实行。“上帝用尘土造了人,又使人归于尘土,给他限定了日数和时期,赐给他治理世上事物的权力”(德17:1-2)。人,正如基督教传统所理解的那样,只是被设立于大地上的代表,行使上帝对其他受造物的管治权。这就意味着,在人处理与自然的关系时,受一个更高权威与更大权利的限制,即人对自然负有责任。在使用自然时,人们总要而且绝对地要尊重那些权利。人要保持自己对环境的支配权,就必须使自己的行为服从于某些自然规律,因为支配权本质上是一种伦理关系——人对其他受造物的管理是“以圣德和正义,管理世界,以正直的心,施行权力”(智9:3)。《圣经》也试图告知人们,人类使用自然这个问题和人与自然的关系——二者共同作用于人类的生存环境——上帝赋予人对其他受造物的统治是与人对上帝的服从相关的。人对自然的责任不是抑制人对物质世界的使用,而是要人类负责地使用。
(三)人与自然是一种和平、统一的关系
如果从现代生态学的视角审视基督教的创造论,则不难发现: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是有道德要求的;在基督教语境中,创造的完成是安息日(Sabbath),它不仅表明人与自然是一个整体,也反映了这一整体具有内在和平、和谐、统一的关系。
1.安息日是创造的冠冕
在基督教创世论看来,上帝创造人的目的是要人“管理世界”,人类对自然负有一种“上帝形象”的天职。而安息日所表明的则是创造主与创造物关系建立的完成。
安息日是全部《圣经》的——犹太教和基督教的——创造论的真正标志。人们放下一切生产活动,意识到整个实在都是上帝的创造——上帝停止创造而休息,面对创造物而休息,在被造物之内休息——以此崇敬安息日。创造通过安息日的和平得以完成,从而把两种世界观区别开来:一种是把世界看做创造物,另一种是把世界看做自然。因为自然在不停地生产,尽管它有季节和节奏的变化,但它不知道休息。正是安息日使世界作为上帝的创造物得到祝福,得以成圣,得以启示。完全可以说,“安息日等于社会中一个革命性的平等的日子。” [14]36
安息日不仅体现了创世论的生态意蕴,也指明人与自然之间的和平。安息日的和平不仅包括人与上帝的和平,也包括人与人的和平以及人与整个被造自然界的和平,更是当今许多人面对日益遭到破坏的环境所追求与自然的和平的开始。如果不能正确认识安息日,就不可能正确地把世界理解为创造物。因为在安息日的寂静中,人们不再以他们的劳动干涉外界。他们使整个地成了上帝的创造物。在安息日中,人意识到作为上帝的财产的创造物是不可亵渎的。以安息日作为创造的冠冕,不仅说明人与其他创造物同属一个内在联系的创造物共同体,也表明了上帝与自然的关系是一个历史过程。面对当今的生态危机,了解创造的安息日是必要的和适时的。
2.具体形象是上帝创造的目的
如前所述,基督教传统向来重视人的身体,强调人的身体的本体性意义,认为人是一个身心整合体,作为具有上帝形象的人是完整的、肉体的、感性的存在。在德语中,“肉体性”并不是指汉语语境中与灵魂对立的只有感觉功能的肉体,而是指整体性的具体存在,对人而言,就是灵肉统一的身体。莫尔特曼明确指出,人的存在既无法与周围环境分离,也无法对自身进行肉体与灵魂的分解,是一种以精神为特征的、与世界内在联系为一体的具象存在。旧约圣经中要求人的身心整体为上帝的形象,在新约圣经的末世论有关身体复活的教义中被再次肯定。上帝从无到有的原初创造就是赋予世界以具体形象的存在的过程,而地球是上帝丰富的、创造性的爱心的对象和场所。
实际上,当人类否定自己的肉体时,把人的高贵仅仅看做是一种不可见的精神时,也就否定了世界的存在。因为人的灵肉关系反映着人与自然的关系,或者说人对自然的态度总是集中反映在人对自身肉体的态度上。从这个意义上讲,基督教传统将人看做是灵与肉统一的具体形象的观点,是建立人与自然共同体的基础,是构筑人与自然整体生存模式的关键,也是克服人与自然分裂状态的一个独特路径。
结语
绿色建筑中的自然通风 篇4
绿色建筑中的自然通风主要是利用建筑内部和外部的风力、热压所形成的风推进空气流动从而实现通风换气。自然通风主要作用是通过通风换气来改善室内空气质量、实现降温通风功能。自然通风是现在绿色建筑中普遍采用的节约空调能耗、改善建筑热环境的新技术,从而减少能源消耗。采用自然通风,具有重要意义:
⑴实现有效的改变室内温度。当建筑室外的空气温度与室内不同时,利用自然通风能够在不消耗空调系统、电能资源的前提条件下,降低或升高建筑室内温度,交换室内外空气,从而为室内提供适宜、舒适温度。
⑵自然通风能够提供清洁、新鲜的新风,有利于人体心理及生理健康。建筑室内空气质量较低的主要原因是由于新风量的缺少。人体长期处于空调设置的恒温环境下,容易导致抵抗力下降,产生各类疾病。采用自然通风,能够在排除室内浑浊空气的同时,满足人类和大自然交往的心理需求。
2绿色建筑和自然通风的定义
⑴绿色建筑。所谓的绿色建筑,是指建筑在全寿命的周期之内,在资源上能够进行最大的节约,比如节地、节能、节水以及节材等,能减少污染,对环境进行保护,并能为人类提供舒适、健康以及高效的使用空间,能够做到和睦相处,谐平共生。
⑵自然通风。建筑内部是不是具备通风条件,将对人们的健康起着重大影响。具有通风条件的建筑内部,通过空气的流通以及气流对人体的影响,并通过对室内温度、气温以及内表面的温度,对人们的健康进行间接影响。关于自然通风所产生的作用,人们通常认为有3种功能,且功能不同:第一,热舒适通风。皮肤如果过于潮湿,会引起不舒适的感觉,这类通风可以对皮肤的不舒适起到改善作用,可以帮助体内散热。第二,健康通风。这类通风可以保持室内的空气质量。第三,降温通风。当室内温度比室外温度高时,可以对建筑构件进行降温。根据有关资料表明,当室内与室外的温度相差比较大的时候,开窗达到十分钟以上,就可以对室内空气换气一次,温度相差不大时,大约三十分钟左右会换气一次。热压与风压是自然通风的最基础的条件,因此,为了实现通风,通常依靠三种方法:第一,通过对热压的利用进行通风;第二,通过对风压的利用进行通风;第三,通过对风压与热压的利用进行通风。
①通过对热压的利用进行通风
烟囱的主要作用是拔火拔烟,把烟气排走,净化室内的空气,这就是所谓的“烟囱效应”。而通过对热压的利用进行通风,就是根据以上原理,再根据建筑内部空气密度的差别,冷空气下降,热空气上升的原理,促进自然通风的形成。在热压作用的进行下,进风、出风风口高度的区别,以及室内外的温度差,都会对它产生影响,在温度差越大,高度差也越大的情况下,会使热风通风具有很明显的效果。
②通过对风压的利用进行通风
这里所说的风压,是指空气流在受到外物阻挡的情况下所产生的静压。当风面对着建筑物正面吹袭时,建筑物的表面会进行阻挡,这股风处在迎风面上,静压自然增高,并且有了正压区的产生,这时气流再向上进行偏转,并且会绕过建筑物的侧面以及正面,并在侧面和正面上产生一股局部涡流,这时静压会降低,负压差会形成,而风压就是对建筑背风面以及迎风面压力差的利用,压力差产生作用,室内外空气在它的作用下,压力高的一侧向压力低的一侧进行流动,并且这个压力差与建筑与风的夹角、建筑形式、四周建筑布局等几个因素关系密切。
⑶通过对风压与热压的利用进行通风。
建筑中能够产生自然通风,经常是在风压与热压共同作用情况下进行的,只是由于它们之间作用的程度不一,所以对建筑物整体自然通风的作用也不同。对于热压而言,由于它具有的相对稳定性,更容易产生烟囱效益的拔风作用;对于风压作用而言,因为经常受到地方风、大气环流以及周围形状、建筑形状的影响,所以比较不稳定。因此,当热风与风压同时作用的情况下,甚至可能有减弱通风效果的状况出现。当热压与风向作用的流线方向保持一致时,它们之间会相互促进;反之,它们之间就会产生阻碍作用,并且对自然通风产生影响。
3绿色建筑中的自然通风设计
3.1进风口窗户的面积大小以及窗口的朝向问题
室内空气的流动主要受到进风口窗户面积大小以及窗户朝向的影响。要想使得绿色建筑室内空间具有良好的通风性,就要对进风口进行合理的设计,使得进风口的面积小于出风口面积,两者之间的差距值最好控制在10m2左右。另外,要对绿色建筑窗口的朝向进行合理的设计,如果绿色建筑的窗户设计在相邻的两面墙上,则可以直接对着风向进行开窗处理,而如果将窗户设计在相对的两面墙上,则房间的方向就不要顺着主导方向开窗。在绿色建筑中利用窗户进行自然通风,要严格注意窗户的设计位置,使得室内空间可以形成一定的风压,利用加大的风压对较小的风压进行推动,就会产生自然通风。
3.2利用双层玻璃幕墙
就节能的效果来说,外遮阳设备要比内遮阳节能效果要好。但是外遮阳设备的造价较高,而且对于建筑的美观度也有一定的影响,因此,在绿色建筑通风设计中并不常用。而采用内遮阳进行通风设计,其节能的效果又不太理想,所以可以将两者进行结合,采用双层玻璃幕墙,来进行通风设计,这主要是利用了双层玻璃之间留有的一定空隙,来实现的自然通风。在夏季的时候,建筑室外的空气温度较高,而室内的空气温度则较低,冷热空气的交替会在双层玻璃幕墙中形成一定的风压,从而实现自然通风。而在冬季时,双层玻璃幕墙之间会吸收太阳光的温度,形成一定的温室环境,利用自然阳光的温度,使得维护结构表面的温度得到提升,使得室内温度得到有效的保存,从而有利于降低热能的消耗,实现节能的目的。在绿色建筑中,利用双层玻璃幕墙进行节能,主要的应用优势包括以下几个方面:首先是利用双层玻璃幕墙可以实现夜间的自然通风;其次双层玻璃幕墙对于噪音可以产生有效的阻隔作用,使得建筑室内不会受到噪音的严重影响,从而保障人们的休息;最后,双层玻璃幕墙能够减少开窗通风,对室内的温度能够进行有效的控制,不会因为开窗通风而对室内温度造成影响,这样能够有效减少热能的消耗,以达到节能的目的。
3.3利用中庭
在现代建筑中,中庭设计逐渐受到人们的重视,很多的建筑中都会设计有中庭结构,之所以设计中庭是为了有效提高建筑的采光度和增加室内空间的美观效果,但是如果在进行中庭设计的时候,出现设计上的失误或者是中庭结构的设计不够规范,那么不仅会使得中庭的作用无法有效的发挥,还会使得能源的消耗加剧,不利于节能工作的开展。所以,在进行中庭设计时,要注意利用中庭的热压作用,使得中庭可以实现自然通风,充分利用中庭的自然通风性能,以降低绿色建筑中中庭建设对能源的消耗,从而实现绿色建筑的可持续发展。
3.4屋顶部分
屋顶是建筑设计中重要的构成部分,在绿色建筑中,屋顶的形式也决定了其节能的效果。同时不同的屋顶形式也会产生不同的自然通风效果,对于通风来说不同的屋顶形状会对建筑室外的风压造成影响,同时也对自然通风效果造成影响。在选择屋顶形状时,要尽量选择翼形屋顶等结构形式,促使外界气压形成高压区和低压区,并辅助于机械通风器从而促进建筑自然通风效果的实现。依据相关实验结果表明,屋顶形状和高度对室内气流的分布和流速也具有重要影响,通过合理设计屋顶高度和屋顶形式,可以改善建筑自然通风效果,最大限度实现建筑节能。
4自然通风的节能和绿色建筑的低能耗之间的联系
绿色建筑其实就是一种环保建筑,并且可持续发展,绿色建筑也可以称为生态建筑,在建筑的全生命周期内,绿色建筑是以对能源的充分利用以及节约能源作为目标,并且为人们提供健康、舒适的生活环境以及工作空间。绿色建筑以低能耗的技术策略,减少了对自然环境的影响。绿色建筑采用了绿色技术与环境技术,不仅能减少建筑能耗,还能充分地对自然资源进行利用,而自然通风作为舒适、健康以及节能的室内环境的调节方式,成为绿色建筑不可缺少的一项内容。作为一种生态技术,自然通风在实际的运用时,要结合建筑材料、太阳能、自动控制以及自然采光等特点,并通过对计算机模拟技术的运用,根据实际案例进行研究。随着人们对生态技术的追求,人们对于这种健康、廉价的自然通风将会越来越喜欢,并且会更多地被利用。
5结语
在建筑设计时通风问题将会更具复杂性,可能不再是简单的通风换气而是要考虑更多舒适性问题,比如怎样消除PM2.5,怎样降低室外的噪音传入室内等。绿色低碳已经是建筑行业的主流发展趋势,实现绿色设计理念,不仅将享有巨大的市场份额和可观的利润来源,更是对中国未来社会发展的一种责任,所获得的也将是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双丰收。
参考文献
[1]王英童.探寻适应地域性特点的通风策略[J].低温建筑技术,2009.31.
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篇5
一、传统经济增长理论的增长核算与分析
传统经济增长理论是忽视自然资源这一重要因素的。一般而言, 经济学在分析经济总量增长时作了较为严密的假设。在经典经济增长理论的假设下, 宏观经济的生产函数为:
A代表经济的技术状况, 那么, 我们可得出:
代表经济总量的增长比例, α代表劳动在增长中的贡献份额, β代表资本贡献份额, 代表技术进步。因此有:
产出增长= (劳动份额×劳动增长) + (资本份额×资本增长) +技术进步
从核算方程中我们可以看出, 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是经济增长的源泉, 并没有体现自然资源的作用, 或者说在经济增长的贡献中没有自然资源的份额。
事实上, 从亚当·斯密到索洛、诺斯、罗默等, 他们都分别探讨了分工、资本、技术、制度等影响发展的基础条件, 但自然资源问题却没有引起足够的重视。17世纪中叶, 古典经济学家在劳动价值学说中奠定了人的劳动在财富创造中的重要地位:威廉·配第关于“土地为财富之母, 劳动为财富之父和能动的要素”的论断, 把劳动看作经济增长的主要源泉。认为一国财富的规模取决于人口数量、勤勉程度和技艺水平;亚当·斯密从富国裕民的目的出发, 提出财富不是金银货币, 而是由生产性劳动所生产出来的有用物品, 认为国民财富增长的首要原因是生产性劳动者人数的增加及他们之间的社会分工, 资本积累只是经济增长的必要条件和必然结果;大卫·李嘉图断然确定生产商品所耗费的劳动量决定商品的价值, 这种劳动既包括体现在生产资料的过去劳动, 又包括在劳动过程中耗费的工人的直接劳动, 认为财富的增加可通过增加劳动者和提高劳动生产率来实现, 并指出了资源的有限性对经济增长具有约束作用。
19世纪30年代, 工业革命在西欧各资本主义国家已经或即将完成, 资本的积聚和集中也达到了空前的规模。一些经济学者据此认为, 资本积累率决定了经济增长率, 资本较之劳动要素对增长具有更大的影响。于是, 关于经济增长的研究逐渐走上了资本决定论的道路, 其典型的表达形式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资本决定论是西方增长理论中统治最久、影响最大的流派, 对资本的盲目崇拜导致了人类在追求工业文明时, 忽视了自身的存在而寄希望于本应作为被统治物的物质资料的解放。正如马克思指出的那样:他们“把生产的物的要素提到首位, 并且同主观要素即活的、直接的劳动相比, 过高地估计物的要素的意义。”
20世纪50年代, 索洛等人以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对资本决定论提出了挑战。新古典经济增长模型的基本方程为:
即:资本深化=人均储蓄-资本广化
该模型表明, 资本—产量比率或资本—劳动比率是可以通过市场上的价格调节而改变的, 当资本相对丰富而劳动稀缺时, 通过发展资本型技术来发展经济, 而当资本相对稀缺而劳动丰富时, 则通过劳动密集型技术来发展经济。索洛认为, 短期内的经济增长率取决于技术进步率、资本增长率和人口增长率;长期来看, 资本增长取决于资本折旧和新投入的资本量, 随着资本存量增加, 折旧额也会增加, 但比率递减, 从长期看将趋于零。人口增长虽能增加总产量, 但长期内资本增长率往往小于劳动增长率, 致使人均增长率会下降为负数。因此, 一国经济增长中的决定性因素是技术进步。后来, 丹尼森等人通过实证分析证实了索洛模型。技术进步论是对资本决定论的否定, 也是西方增长理论的一次革命。然而, 该理论未能突破外生经济增长理论的框架, 仍把技术进步视为由体系外的因素决定的, 未能提出影响技术进步的因素和途径。
20世纪60年代初, 舒尔茨提出了人力资本理论, 他批判了将经济增长基本解释为物质资本和技术投入的理论, 认为促进经济增长和劳动生产率提高的重要原因已不是土地、劳动力数量和资本存量的增加, 而是人的知识、能力和技术水平的提高。
技术进步论和人力资本论主要是顺应了战后技术革命和产业高度化的趋势, 分析了科学技术和人力资本在现代经济增长中的重大作用。20世纪80年代中期, 以罗默、卢卡斯为代表的经济学家进一步完善了技术进步论和人力资本论。他们强调经济增长不是外部力量, 而是经济体系内部力量, 尤其是在内生技术变化结果的基础上, 通过知识外溢、人力资本投资、研发、收益递增、边干边学、劳动分工和专业化等问题的研究, 重新阐述了经济增长的源泉, 形成了新增长理论或内生增长理论。
在日益重视技术作用的同时, 新制度学派从另外的角度来研究经济增长问题, 提出制度重于技术的观点。诺斯把技术变化速度的重要差异归结为制度的差异:经济绩效随技术的变化而改进, 技术的变化却受市场规模、产权制度的影响, 正是制度的变化引起了技术的变化, 从而推动着经济的发展。
因此, 无论是古典经济学还是新古典经济学;无论是哈罗德———多马模型还是索洛模型;无论是外生经济增长理论还是内生增长理论等等, 均忽视了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 没有把自然资源归结为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
我们不难发现, 经济学家, 尤其是经济增长的理论把“资源问题”演绎为单纯的“生产成本问题”, 这几乎是所有经济增长模型的前提。经济增长被认为只是资本、技术、储蓄率、就业等因素的函数, 资源能够相互替代或被“其他生产要素”所替代。同时, 以技术为主导生产要素所产生的经济增长模式, 日益为大多数人所接受。但是, 在人类迎接21世纪“知识经济”时代的时候, 环境问题, 确切地说自然资源问题变得越来越严重, 而技术并没有解决这些问题。究其原因, 不能不说这同经济增长理论长期忽视自然资源的作用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分析
尽管自然资源在主流经济增长理论中没有占据应有的分量, 但是, 二战以来, 大多数发展经济学家在关于自然资源在经济增长中的作用方面, 达成了一定共识: (1) 不论任何地区, 都会存在一种或多种自然资源, 对国民总产值影响最显著; (2) 自然资源影响经济增长的程度有强有弱; (3) 分析经济增长时, 总可找出影响经济增长的“瓶颈”因素, 即稀缺性资源或高成本开采的资源。概括地说, 自然资源始终以来、特别是当前对经济增长有着重要的影响, 既有有利的影响也有不利的方面。笔者认为, 有利的影响是主要方面。
(一)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正效应
1.自然资源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条件和物质基础。人类要生存, 就必须有维持生活的物质资料, 而要取得这些生活资料, 就必须对自然资源进行开发和利用。无论是自然界的现成物, 还是经过劳动加工的原材料, 归根到底都取之于可再生资源和不可再生资源。自然资源是一切劳动资料和劳动对象的第一源泉, 是自然界提供给人类的生产前提和再生产前提。可以说, 离开了自然资源, 任何社会的经济增长都会成为空话。
David&Wright (1997) 认为:在19世纪的下半叶和20世纪的上半叶里, 美国比其他国家更密集地开采其矿产禀赋。De Ferrantietal (2002) 的研究发现, 美国工业化的成功, 很大程度上要归功于国家充分发挥了范围广大的矿产资源的作用。
2.自然资源在一定程度上影响和决定着一个国家或地区的产业布局。一个国家和地区的产业结构首先要受制于这个国家和地区的自然资源状况。没有矿产资源、林业资源, 发展采掘业和林业的可能性就小。东北老工业基地的产业结构的形成和发展, 很大程度上是由东北地区的自然资源分布情况决定的。一国的生产力越不发达, 自然资源对其产业结构影响越大。因而, 不发达国家的产业布局主要取决于自然资源的状况;发达国家不但能有效利用本国资源, 而且能利用不发达国家的廉价资源。当自然资源的运输成本较高时, 资源的物质效用成为了一个新产业得以发展的关键。Delong&Williamson (1994) 发现, 19世纪晚期本国钢铁产业发展的前提条件是煤炭和铁矿的储量。因此, 资源丰裕的经济, 如英国和德国在19世纪末成长得特别迅速。相反, 第一次世界大战以前意大利经济的不景气, 可以用其煤炭储量不足导致生产结构倒退来解释。
3.自然资源的有效利用可以有力推动技术进步的进程。由于对市场信心的增强, 诱发了技术在21世纪仍能解决资源稀缺性问题的乐观看法。随着人们对劳动对象的利用由初加工向深加工方面深化, 大大促进了技术的进步, 改变了生产对自然资源的依赖程度。对于不可再生资源, 技术能促进资源系统的承载能力、维持能力、资源要素特性的维持, 以及资源配置能力的提高;对于可再生资源, 技术能提高资源潜在利用效率、促进生态系统的稳定、促进生产要素量的增加和可再生资源系统的产出率提高、促进生产效率等。Wright (1990) 的研究发现, 美国出口的制成品的显著特征, 是它们属于不可再生资源密集型产品;那样的资源密集型产业在大萧条之前, 持续增长了半个世纪。
4.自然资源丰裕度会提高社会劳动生产率。劳动生产率, 一般以劳动者在单位劳动时间内所生产的产品数量来表示, 或是用单位劳动产品所消耗的劳动量来表示。它反映的是人与自然、人与物的关系, 是反映人们在生产过程中认识和利用自然界能力的一个综合性指标。劳动生产率的变化取决于自然条件。一般来说, 在其他条件相同、自然资源优劣不同的情况下, 人们即使花费了等量劳动, 劳动生产率也是不同的。许多资源丰裕的国家, 其社会劳动生产率往往都比较高, 能有利地促进其经济增长。如同刘易斯指出的, “在其他因素相等的条件下, 人们对丰富资源的利用会比贫瘠资源的利用更好。”斯蒂格里茨发现, 30年前, 印度尼西亚和尼日利亚两国都是以石油工业为支柱, 有着很接近的人均国民收入。如今, 印度尼西亚的人均国民收入已然是尼日利亚的4倍。Gylfason&Thorvaldur (2001) 发现, 挪威因成功管理了丰富的自然资源而实现了经济繁荣。
(二) 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的负效应
在20世纪中、晚期, 一些国家尤其是矿产密集型国家, 自然资源密集程度达到了史无前例的水平。但是, 20世纪70年代以来, 大多数自然资源丰裕的国家的经济发展都出现了停滞现象。Sachs将这一现象归结为“自然资源的诅咒” (Curse Of natural resources) 即自然资源丰富的国家或地区, 经济增长速度往往慢于那些资源稀缺的国家或地区。Sachs&Warner (1995) 的研究发现, 1971年自然资源出口占GDP较大比重国家或地区的经济, 在接下来的1971~1989年期间保持了低增长率, 且每年的增长率降低2.5个百分点。而且, 即使控制了影响经济增长的重要变量, 如初期的人均收入、贸易政策、政府效率、投资率和其他变量之后, 这种反向关系也同样成立。
Gylfason&Zoega (2001) 对85个国家1965~1998年的实证研究显示:当产出比重随着自然资源的使用的增加而增长时, 资本需求的下降导致较低的利率和较慢的增长;丰裕的自然资本最终可能挤出货币资本而阻碍经济增长。而且, 会通过减缓金融体系的发展速度而间接损害投资和储蓄。Hausmann&Rigob on (2002) 的研究则表明, 自然资源依赖性越高的国家, 其经济绩效往往越差。1980年以来, 高度依赖于石油或其他资源的国家, 如沙特阿拉伯、尼日利亚、委内瑞拉和扎伊尔等, 其经济都陷入了困境。Sala-martin&Subramanian (2003) 的研究发现, 自然资源丰裕的尼日利亚, 正是由于石油方面的损耗和腐败, 造成了长期的经济不景气。这一系列的研究表明, 自然资源在担任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的角色的同时, 确实也存在着经济增长的负面作用。
三、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研究
边际经济学认为, 自然资源供给同一定时期的劳动力和资本有关, 假定自然资源储备没有限量, 自然资源成本在一定时期保持不变, 则其成本不影响自然资源的使用程度。李嘉图经济学则认为, 单位自然资源成本随着自然资源利用的递加而递增。下面我们用数学模型来分析:
GDP是时间t内的国内生产总值;
R0 (t) 是时间t的自然资源总产量;
L1 (t) 是时间t内的劳动力-资本的组合投入量。
公式 (1) 表示了国内总产值与劳动力-资本组合投入和自然资源产品数量之间的关系。公式 (2) 表示作为中间产品的自然资源产品和资本-劳动力组合投入之间的关系。在这个数学模型中, 没有考虑原位自然资源储量对经济增长的影响作用。我们把 (3) 式代入 (2) 式得:
即表明GDP (t) 与L0 (t) 有关。从以上分析可以知道, L0 (t) 和R0 (t) 存在一个替代关系。
边际经济学中, 自然资源总产量总是恒定的规模经济, 自然资源产品生产率同劳动力-资本组合投入率相一致。这样, 劳动力-资本组合影响GDP, 自然资源不影响GDP。也就是说, 有些地区, 如日本, 自然资源的质和量不是经济增长的关键因素, 只是影响因素。但是, 也不能由此认为自然资源对经济增长不重要。
李嘉图经济学中, 每段时间内其规模经济总是下降的, R0 (t) 受L0 (t) 影响, 所以L (t) 增长速度一定要比R0 (t) 快, 这时R0-L0转换线向右偏下移动。在边际经济学中, R0和L0的相对价格保持不变。在李嘉图经济学中, R0和L0的相对价格随着经济的增长而提高。假定GNP和自然资源产品的生产函数都为道格拉斯函数, 即:
把式 (6) 代入式 (5) 得:
我们求GDP最大, 可得最优解L0为:
把 (8) 式代入 (7) 式得:
式中, K是包含GDP和R0生产函数中所有参数的参数。从中我们可以知道:一是L的增加程度决定GDP增加程度;L与R相对变化;二是规模总收益ρ是由b1+b2a1决定;三是ρ=1为固定规模, ρ>1为递增规模, ρ<1为递减规模。根据各参数的意义, 综合来讲, 一国的经济增长率不仅与资源总量和劳动力-资本投入的相对变化相关, 而且与资源总量的变化率有关。
上面的模型都是指可利用自然资源条件对经济增长有滞后作用, 没有考虑自然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自然资源储量大小对其生产成本的影响作用。在现实经济生活中, 确实存在自然资源产品生产过程中的储量效应。自然资源储量发生效应常以两种形式起作用: (1) 自然资源储量的减少会引起以后开采成本的增加; (2) 由于原位自然资源储量有限会减少未来的使用量。假定:
式中, S (t) 为现有储量, S (0) 为初期储量, 为累计使用总量。
在其他条件保持不变情况下, 原位自然资源利用得越多, 以后开采成本就会显著增加。为了了解跨时资源分配的相互关系, 我们把时间划分为两个时期, 假定各时期的国内总产值分别为GDP (1) 和GDP (2) , 则有:
这样, 问题转换成自然资源的跨时分配。我们求GDP的现值:
利用拉格朗日公式求解, 跨时资源分配的必要条件为:
这就告诉我们, R (1) 的社会最优值等于GDP的现值边际增加额以及对未来的影响之和。而后者在资源经济学中叫“使用者成本”。
使用者成本是时间t的函数, 这样我们可以得知使用者成本的时间模型和原位自然资源的稀缺地租。我们假定GDP是自然资源利用率R (t) 和自然资源储量S (t) 的函数。
自然资源储量减少率应等于自然资源利用率。这时, 最佳跨时资源分配变为:
其中:S (t) =-R (t) S (t) >0
根据最优控制理论, 我们引入辅助函数:
由前式求得:
上式表明, 自然资源的利用率的R (t) 跨时边际产值等于边际使用者成本。在自由竞争条件下, 自然资源利用率R (t) 的边际产值等于原位资源的稀缺地租率。
通过上面的研究, 我们可以知道, 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存在着密切的内在关系, 自然资源利用方式不同, 必然导致经济增长的模型也不同。
总之, 通过以上分析与研究我们可以得出明确的结论, 古典经济学或者西方主流经济学在研究经济增长理论过程中忽视了自然资源这一重要的因素。经济增长的源泉不仅是劳动、资本和技术进步, 自然资源也是经济增长的重要源泉之一。一国的自然资源与其经济增长有着密切的内在的关系。
参考文献
[1].[英]李嘉图.政治经济学及赋税原理[M].商务印书馆, 1976
[2].岳利萍.自然资源约束程度与经济增长的机制研究[D].西北大学, 2007
[3].马子红, 胡宏斌.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理论评述[J].经济论坛, 2006 (07)
[4].王碧峰.资源约束与经济增长问题讨论综述[J].经济理论与经济管理, 2005 (07)
[5].江林茜.自然资源与经济增长的关系分析——李嘉图模型的再思考[J].成都理工学院学报, 2000 (S1)
建筑自然通风在设计中的应用 篇6
自从出现空调以后, 我们能够更加主动地去掌控环境, 不需要像过去那样去一位的适应环境了。创造前所未有的室内舒适气候要求, 由于它的大面积的使用, 人们开始忽视自然通风。不过, 在当今时代, 在今天全球能源紧张、空气品质 (IAO) 恶化以及建筑综合征 (SBS) 等, 为了保持良好的室内空气品质, 此时我们要再次认真地分析该自然通风的相关技术。正是因为这种前提条件, 将自然通风工艺应用到当代的建筑中, 具有非常显著的意义。
1 原理分析
我们平时说建筑的自然通风, 实际上是经过物体设置的门窗, 此时会有空气随着门窗等进入室内, 并且流通, 就会形成气流。它会受到建筑物外表面的压力以及门窗开口的特点影响。压力分布是动力, 而各开口的特点则决定了流动阻力。对自然通风来说, 建筑中的空气运动主要有两个要素, 风压以及室内外空气密度差。两者可以独立对空气产生作用, 也可结合到一起产生作用。在具体的建筑里, 很多时候都是上述两者融合到一起作用的, 只不过两者有大有小而已。因为气候以及风向和建筑的状态等等都会影响到风压, 上述两者的结合并非是单纯意义上的组合, 所以, 设计者要深入的分析其中的要素, 确保两者能够呈现出互相补充的作用, 确保自然通风效果合理、有效。
2 自然通风的意义
目前, 许多建筑中都开始使用自然通风技术, 之所以大力推崇此项技术, 就是为了用其带替空调体系, 降低能耗。在此步骤中有两项内容是非常关键的。首先是实现有效被动式制冷, 在外界的温度以及湿度等非常小的时候, 它能够在不使用能源的状态下进行降温减湿活动, 将室内的温度和水分降低, 确保给人一种舒适感。它不仅能够降低对能源的使用, 减少污染, 而且是一种完全和谐的发展理念。其次是能够带来非常清新的新风, 对于提升人的身心健康来讲意义非常的重大。目前空气质量下降的关键问题就是因为没有足够的新风进入其中。长时间的使用空调, 引发了许多问题, 使用自然的通风能够将屋内的不清新的气体去除, 而且还能够实现人与自然地和谐发展。
3 设计中对自然通风利用的具体分析
在进行当代的房屋建筑设计的时, 要充分利用自然通风技术, 在运用的过程中, 要充分结合当地气候、环境条件, 采取相适应的技术措施, 并借鉴以往形式中的优点, 才能保证自然通风达到良好的生态效能。
3.1 设计时要考虑的限制因素
3.1.1 室内得热量的限制
使用此项通风有一个必要的条件, 即外界的温度要比室内的低一些, 确保外界的流入屋内, 以减小屋内的气温。非常明显, 当里面和外界的温度差非常大的话, 降温取得的功效就会更加的显著。针对那些全部都靠着此种通风来降温的建筑来说, 它的功效并非是单一要素决定的, 来自于多方面的内容, 而得热量就是非常显著的内容, 假如该项数值非常大的话, 那么经过降温而获取舒适性的能力就非常小。
3.1.2 建筑环境的要求
采用此项方法之后, 屋内的环境大部门都得靠外在的条件来调整, 除空气自身的湿度以及温度等要素之外, 建筑中的空气的质量以及声音的控制也会受到外在环境的影响。
3.1.3 建筑具体的方位
通常规定, 物体的立面要和交通主线之间有二十米左右的间隔, 目的是为了防止发生噪音以及空气污染等问题。地区的主导风向与风速根据当地的主导风向与风速确定自然通风系统的设计, 特别注意建筑是否处于周围污染空气的下游。因为城市和农村的环境本身有着非常大的差异, 其对通风体系带来的作用也是有着显著地区别的, 尤其是建筑附近的一些物体会对其附近风向以及光线等产生一定的作用。
3.1.4 建筑形状及朝向
通常建筑自身的宽数会对此种通风有一定的影响。通常其宽度小于十米时可用一侧通风的措施。当该数值小于十五米的时候可用双向的措施。如果不这样的话, 就要使用别的一些方法进行搭配, 例如烟囱结构或机械通风与自然通风的混合模式等。建筑朝向为了充分利用风压作用, 系统的进风口应该面对建筑周围的主导风向。
3.2 自然通风系统设计的要求
3.2.1 建筑群与建筑体型的设计
建筑群的布局对自然通风的影响效果很大。考虑单体建筑得热与防止太阳过度辐射的同时, 应该尽量使建筑的法线与夏季主导风向一致;然而对于建筑群体, 若风沿着法线吹向建筑, 会在背风面形成很大的漩涡区, 对后排建筑的通风不利。在建筑设计中要综合考虑这两方面的利弊, 根据风向投射角对室内风速的影响来决定合理的建筑间距, 同时也可以结合建筑群体布局的改变以达到缩小间距的目的。因为前排的建筑会对后排的通风有一定的不利作用, 所以在单体设计中还应该结合总体的情况对建筑的体型, 包括高度、进深、面宽乃至形状等实行一定的控制。
3.2.2 维护结构开口的设计
建筑物开口的优化配置以及开口的尺寸、窗户的型式和开启方式, 窗墙面积比等的合理设计, 直接影响着建筑物内部的空气流动以及通风效果。根据测定, 当开口宽度为开间宽度的1/3~2/3时, 开口大小为地板总面积的15%-25%时, 通风效果最佳。
3.2.3 注重“穿堂风“的组织
“穿堂风“是自然通风中效果最好的方式。所谓“穿堂风“是指风从建筑迎风面的进风口吹人室内, 穿过房间, 从背风面的出风口流出。显然进风口和出风口之间的风压差越大, 房屋内部空气流动阻力越小, 此时就越利于通风。
3.2.4 设计竖井, 提升气流运行速率。
常见的竖井控制通常由如下的一些样式
(1) 纯开放空间--现在, 很多的建筑都带有中庭区域, 此举的目的是为了便于大规模的建筑获取充分的光线。站在其他的层面来看, 可以通过其中的热压来获取此项通风。
(2) “烟囱”空间, 又叫风塔--由垂直竖井和几个风口组成, 在房间的排风口末端安装太阳能空气加热器以对从风塔顶部进入的空气产生抽吸作用。该系统类似于风管供风系统。对于通风不是很好的区域来讲, 可以利用高出屋面的风斗, 将上部的空气引入到物体之中, 来加速建筑内部的空气流通。
4 结语
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 篇7
关键词:通风,太阳能,自然通风
随着城镇化的发展, 在建筑设计时, 建筑师不仅要考虑建筑物的美观实用, 还要考虑如何使建筑更节能环保, 而太阳能无疑是最佳的选择。据统计, 我国同气候条件下建筑物单位能耗明显高于发达国家, 大约是发达国家的2~5倍, 而多层住宅的空调能耗比普通住宅的能耗高出5~6倍。所以, 开发利用自然能源, 减少不可再生能源的使用量, 加强建筑节能的宣传和认识, 同样在建筑行业内响应国家可持续发展战略, 建立绿色建筑理念。建筑中的通风换气以及提高屋内空气温度, 都可以使用太阳能, 这将大大地减少建筑的能耗, 避免使用空调引起的各种空调疾病。尤其是在我国的北方, 冬季干燥少雨, 日照充足, 充分地利用太阳能来实现建筑中的通风换气以及提高屋内空气温度会节约大量的能源。为了实践使用太阳能这种清洁能源来实现建筑中的通风换气以及提高屋内空气温度, 本文通过精心设计, 提出可以让太阳能透过建筑的窗户, 进而强制提高室内的温度, 迫使屋内空气与室外进行交换, 节能环保。
1建筑自然通风成因和作用
众所周知空气的流动会产生风, 而造成空气流动的原因是压力差, 压力差包括风压和热压, 风压和热压分别来自空气压力梯度和温度梯度。建筑的通风对居民的居住舒适和健康有着重要的关系, 通风环境好的建筑居住更加适宜、舒服。自然通风不仅可以降低室内空气的温度, 增加人居住的舒适度, 而且还可以增加建筑与室外的热交换。自然通风还能够把屋内污浊的空气与室外新鲜的空气流动交换, 保持屋内空气清新, 保证居民的健康。
2结构设计
建筑的窗户一般包括窗口和窗扇两部分, 用于建筑物室内与室外通风换气以及采光。可是一般的窗户是不能强制增加室内空气的温度及迫使屋内空气和室外空气进行交换的, 这是因为透过普通窗户的太阳辐射能大部分都会白白浪费掉, 得不到充分的利用, 还要就是因为窗户使用有色玻璃。而本次设计通过对传统窗户的总结研究, 以及结合物理学上空气动力学与能量辐射原理, 在此基础上提出了一种别具一格的窗户形式, 即采用双层窗户形式。采用这种窗户, 通过提高双层窗户之间的空气温度, 空气就会发生对流, 迫使屋内空气质量增加, 进而达到换气通风的目的。这种设计在冬季时可以利用充足的光照, 吸收太阳辐射的热量迫使屋内空气温度增加;夏季时又可以与室外空气交换。
双层窗户的物理设计形式大致如下:双层窗户安置在建筑物的窗口处, 需密封性良好, 使用无色透明的玻璃, 两层玻璃之间大约相距15cm, 靠里一层窗户的两角各留一个能够打开或关闭的小窗口, 两角在窗户的对角线上, 分别是左上角与右下角, 而外层窗户只在左上角留一个能够开关自如的小窗口。
设计这种结构非常巧妙, 建筑既要有充足的采光率, 又可以轻易地增加室内空气的温度以及实现与室外空气的流动交换, 充分利用光照, 使太阳透过无色玻璃, 双层窗户吸收太阳能, 增加温度, 通过不同的组合来打开或关闭里外两个窗户上留有的三个小窗户, 从而实现增加屋内空气温度和屋内空气与外面的通风流动。
3空气温度增加和通风流动原理
双层窗户的工作原理:
(1) 增加室内空气的温度
外层窗户上的小窗户关闭, 同时打开里层窗户上的两个小窗户。双层窗户玻璃间的空气在太阳的照射下, 不断吸收太阳辐射能, 温度增加, 体积增大, 密度减小, 根据流体力学知识可知, 此时空气因密度较小会向上流动, 进而从里层窗户的左上角流向屋内, 而室内的空气温度低于双层窗户间空气的温度, 将从里层窗户的右下角进入双层玻璃, 补充向上流走的空气, 这种空气流动周而复始, 不断循环, 进而达到屋内空气吸收太阳辐射能增加室内空气的温度的作用。
(2) 屋内空气与室外的流动交换
里层窗户左上角的小窗户关闭, 同时打开里层窗户的右下角小窗户与外层窗户上的小窗户。此时双层窗户玻璃间的空气在太阳的照射下, 吸收太阳辐射能, 温度增加, 体积增大, 密度减小, 向上流动, 从外面一层玻璃左上角的小窗口流到屋外, 而屋内的空气低于双层窗户间空气的温度, 从里层窗户的右下角进入双层玻璃中, 补充向上流走的空气, 进而又吸收太阳能, 温度增加上升流到室外, 这样不断循环, 屋内的浊气会排到外面, 从而迫使了屋内空气与外面的空气流动交换。
这种设计的独到之处是在保证建筑足量的采光率的同时, 可以充分的利用光照, 使太阳透过无色玻璃, 双层窗户间空气吸收太阳能, 温度增加, 通过里外两个窗户上留有的三个小窗户打开或关闭的各种组合, 实现增加屋内空气温度和屋内空气与外面通风流动。
结语
结合以上的介绍, 可以知道通过对建筑物的某部分进行独特的设计, 能够实现在建筑自然通风中应用太阳能, 双层窗户的设计, 结构简单且操作性强, 价格便宜, 其中里外两个窗户上的三个小窗户通过各种巧妙的配合, 增加了屋内空气温度, 屋内空气也能够与外面进行通风换气, 建筑的采光率也可以得到满足, 光照充分得到利用。这种利用太阳能强化建筑的自然通风, 节能环保, 可以减少夏季居民的空调使用时间, 节约大量的电能。在北方, 特别是冬季, 通过使用这种窗户构造来增加屋内空气的温度, 可以推迟冬季的开始使用暖气时间, 大大减少煤炭的使用量, 不仅节约了资源, 而且减少了二氧化碳的排放量和污染气体的排放。
参考文献
[1]王如竹.关于建筑物节能及复合能量系统的几点思考[J].太阳能学, 2002, 23 (03) :522-335.
[2]李华东.高技术生态建筑[M].天津:天津大学出版社, 2002.
【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推荐阅读:
建筑与环境的关系10-22
探讨人身关系与民法的关系建筑监理论文06-03
中国建筑与文化的关系06-01
绿色建筑中的自然通风10-06
城市规划设计与建筑设计的关系论述01-01
人与自然关系08-22
人与自然关系研究11-25
西方人与自然的关系12-10
试论人与自然和谐关系01-05
人与环境关系12-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