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豆生长发育试验

2024-10-03

大豆生长发育试验(精选5篇)

大豆生长发育试验 篇1

近年来, 随着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 城市主干道、支干道得以亮化。在为人们夜间出行带来方便的同时, 也为沿路作物的生长发育带来了一定的影响。研究目的在于通过田间调查, 确定路灯照射对大豆生长发育和产量的影响。

1 材料与方法

1.1 基本情况

淮北地区的夏大豆一般于小麦收获后的6月中旬播种。在自然光照条件下, 7月20日前后初花, 8月20日前后终花, 9月中下旬成熟。全生育期100 d左右。其播种季节正值夏至前后, 成熟期在秋分前后。淮北市夏至日白昼长度约14 h、25 min, 秋分日昼夜相停 (白昼长度12 h、08 min) , 白昼长度平均旬减少约15.2 min。据濉溪县气象局观测, 6月中旬~9月下旬日照时数为79.5~63.9 h, 随着时间的推迟, 日照时数趋于减少。

调查田块位于安徽淮北五马路沿线 (北纬33.98°, 东经116.82°) , 道路东西向。两侧安置JB100LDA型号的白炽灯, 功率2×100 w, 光源数量2个, 电杆高度10 m, 中心照度25 Lm, 光照范围35 m, 灯距50 m。夜间路灯照射时数10 h左右, 9月11~27日路灯停用。沿线种植的约20 hm2夏大豆, 从播种—成熟的大部分生育阶段均受到路灯照射的影响。

1.2 调查方法

调查田块大豆行距20~22 cm, 密度约30万株·hm-2。田间调查取样分别于2007年9月10日和9月28日两次进行。9月10日以大面积观摩为主, 重点察看近路地段大豆开花结荚情况。9月28日调查在路南、路北随机选取2块有代表性的田块各设置8个调查点进行定点调查。路北调查田块地南头距路灯垂直距离11 m, 靠南头的第1个调查点距离路灯15 m;路南调查田块地北头距路灯垂直距离13 m, 靠北头的第1个调查点距离路灯17 m, 以后每隔4 m设一个调查点, 调查点面积2 m2。在调查点内连续取10株进行室内考种, 余下的植株全部取回计产。

2 结果与分析

2.1 路灯-样点距离与大豆营养生长的关系

9月10日田间调查, 路灯近距离地段未见大豆开花结荚, 而距离路灯40 m以外 (样点8及之后) 地段的大豆已进入鼓粒期。9月28日调查, 离路灯最近的样点植株上部正在开花, 离路灯最远的样点已成熟, 随着路灯-样点距离的缩短, 生育进程逐步靠前, 熟期逐步推迟, 成熟度逐步降低。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路灯-样点距离的缩短, 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度、底荚节位逐步上升。分析表明: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度、底荚节位均与路灯-样点的距离 (x) 呈极显著直线负相关关系 (见表2) 。路灯-样点距离每缩短1 m, 株高增加1.6 cm, 底荚高度升高1.3 cm, 底荚节位升高0.17个节位。把路北、路南分别作为一个区组, 进行单因素方差分析和多重比较表明 (下同) :路灯-样点距离24 m以内 (样点3及之前) 的底荚节位明显高于28 m以远 (样点4及之后) 的, 36 m以远 (样点6及之后) 的底荚节位明显低于28~32 m (样点4、5) 的 (见表3) , 而路南、路北区组间差异不显著 (下同) 。这说明随着路灯-样点距离的缩短, 大豆植株营养生长趋于旺盛, 开花的时间推迟, 结荚部位上升。

2.2 路灯-样点距离与大豆单株结荚的关系

从表1可以看出:随着路灯-样点距离的缩短, 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有减少的趋势, 而单株瘪荚、瘪荚率有增加的趋势。相关分析表明: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单株瘪荚、瘪荚率均与路灯-样点的距离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 (见表2) 。路灯-样点距离每缩短1 m, 单株总荚数减少0.55个, 单株有效荚减少0.76个, 单株瘪荚增加0.37个, 瘪荚率增加3.5个百分点, 单株粒数减少1.19个, 百粒重减少0.41 g, 单株粒重减少0.23 g。方差分析表明:40 m以远 (样点7、8) 的单株有效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明显高于28 m以内 (样点4及之前) 的, 20 m以内 (样点1、2) 的单株有效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明显低于28 m以远 (样点4及之后) 的。这说明随着路灯-样点距离的缩短, 单株生产力逐步降低。

3 结论与讨论

3.1 大豆是典型的短日照植物。大豆从播种至成熟整个生命过程均存在光周期反应[1]。不同光照长度不但影响出苗至开花阶段的日数, 而且影响大豆整个生育时期的构成[2]。在大豆开花临界日照时数以内, 日照时数越短, 开花越早, 生育期越短[3]。大豆开花临界光照时数是13.25~16.67 h[4]。研究表明:受路灯照射的影响, 夏大豆株高增加, 开花期、成熟期推迟, 底荚部位上升, 单株生产力下降。且距离越近, 植株越高, 开花、成熟越晚, 底荚部位越高, 单株生产力越低。

3.2 调查表明:随着路灯-样点距离的缩短, 大豆株高和底荚高度、底荚节位逐步上升, 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减少, 而单株瘪荚、瘪荚率增加;大豆株高、底荚高度、底荚节位、单株总荚数、单株有效荚数、单株粒数、单株粒重和百粒重、单株瘪荚、瘪荚率均与路灯-样点的距离呈极显著直线相关关系。路灯-样点距离24 m 以内的底荚节位明显高于28 m以远的, 20 m以内的单 株有效荚、单株粒数和单株粒重明显低于28 m以远的。在距离路灯40 m以内的地段不宜种植夏大豆, 否则会导致减产甚至绝收。

参考文献

[1]汪越胜, 盖钧镒.中国大豆品种光温综合反应与短光照反应的关系[J].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2001, 23 (2) :40-44.

[2]张桂茹.光周期对大豆品种生育进程及农艺性状的影响[J].中国油料, 1997, 19 (4) :37-39.

[3]欧红梅, 孙以美.光周期对大豆生长发育的影响[J].安徽农业科学, 2000, 28 (5) :587-588.

[4]李福山, 李向华.野生大豆在自然界中光温反应的规律[J].作物学报, 2003, 29 (5) :670-675.

大豆生长发育试验 篇2

关键词:夜间增温;免耕;光合速率;氮积累;产量构成;大豆

中图分类号: S565.104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1002-1302(2015)04-0112-04

收稿日期:2014-05-14

基金项目:国家自然科学基金(编号:41103039、41205087);江苏省农业气象重點实验室开放课题(编号:KYQ1307);江苏省大学生实践创新训练计划(编号:201410300008);江苏省高校优秀中青年教师和校长境外研修计划;江苏省杰出青年教师聘外专家项目。

作者简介:董京铭(1989—),男,江苏连云港人,硕士,主要从事农业应对全球变化研究。E-mail:djm331487563@163.com。

通信作者:张耀鸿,博士,副教授,主要从事地气交换与全球变化研究。E-mail:yhzhang@nuist.edu.cn。

根据跨政府气候变化委员会(Intergovernmental Panel on Climate Change,IPCC)第4次评估报告显示,全球气温呈现非对称性增加,夜间增温幅度大于白天,日较差呈现减小的趋势[1]。温度是影响农作物生长发育的主要环境因素之一,昼夜增温的不对称性会对作物的生长发育以及经济产量产生潜在影响。房世波等利用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进行试验,结果表明,夜间增温导致冬小麦生育期缩短,各物候期提前,产量显著降低[2];田云录等研究发现,夜间增温条件下冬小麦籽粒产量提高18%,旗叶面积、开花期总绿叶面积分别提高26%、17%[3]。目前,国内外对于夜间增温对农作物生长影响的研究尚未形成定论,须要进一步深入研究。

保护性耕作可以大大缓解沙尘的危害,降低我国北方沙尘暴天气发生的可能性[4]。免耕具有保持土壤水分、保护耕层土壤结构、节省劳力等优点,在全世界范围内得到广泛的应用[5],免耕的持续效应受到气候、作物、土壤、栽培管理等综合影响[6]。目前,关于免耕对农作物生长的影响已有广泛研究。董百舒等试验结果表明,少耕、免耕平均可使农作物增产10%以上[7];晋凡生等研究发现,山西省旱塬地农田在免耕方式下的玉米产量达4 500 kg/hm2以上,比传统耕作增产22%~ 26%[8];胡立峰等研究发现,相对于翻耕而言,免耕方式下玉米产量降低17.6%[9]。

本试验以夏大豆为对象,将夜间增温与土壤处理相结合,研究分析对夏大豆生物量、株高、光合作用、氮磷元素吸收利用、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要素的影响,以期为未来气候变化条件下预测长江下游地区农田系统生产潜力提供理论依据。

1 材料与方法

1.1 试验地概况

试验地点位于南京信息工程大学农业气象试验站(3216°N,118.86°E),属亚热带湿润气候,常年平均气温为 15.6 ℃,降水量为1 100 mm,试验地0~20 cm土层土壤的有机质、氮、速效磷、速效钾含量分别为14 100、1 160、15.6、64.2 mg/kg,pH值为6.7。

1.2 试验设计

1.2.1 大豆种植 供试大豆品种为泗豆4号,该品种属于中熟类型,春夏皆可播种。2013年7月6日播种,株行距为 20 cm×25 cm,每穴播种3~4粒,出苗期为7月14日。在大豆全生育期,由于降水充沛,可满足大豆的用水需求,故试验期间不进行人工浇灌。

1.2.2 增温方式 试验参照陈金等被动式夜间增温的方法[10]进行,使用反光膜将地面发出的长波辐射反射回地表,以减少热量损失,达到增温的目的。装置由支架、反光膜、温度记录仪等组成,反光膜材质为铝铂玻纤布,反射率达97%以上,在大豆全生育期内每天19:00展开进行增温,次日06:00卷起,降雨和大风天气不进行盖膜处理以保证水分条件一致性、避免损坏增温装置。为避免增温装置对遮光的影响,常温组也架设增温装置,但不铺设反光膜。用泽大仪器有限公司生产的温度记录仪(精度±0.1 ℃)记录5 cm深的土壤温度,每15 min记录1次。在大豆全生育期,夜间增温处理区域的夜间均温比不增温处理平均增加1.3 ℃(图1)。

1.2.3 试验处理 试验共设4个处理:CK——常温+翻耕;W——夜间增温+翻耕;NT——常温+免耕;WNT——夜间增温+免耕,每处理重复3次,共计12个小区,小区面积为 3 m×4 m,随机分布,其中有效增温区域为2 m×3 m。翻耕处理使用旋耕机翻耕20 cm,翻耕2次,翻耕后进行人工整平;免耕处理为小麦、大豆轮作,不进行常规耕作,直接播种作物。

1.3 测定内容

1.3.1 营养元素含量测定 分别在大豆分枝期(8月9日)、开花期(8月19日)、结荚期(8月29日)、鼓粒期(9月21日)、成熟期(10月16日),除1 m×1 m区域不采样用于成熟期测产外,每试验小区随机选取大豆植株5株,先测定株高;后将植株分为茎、叶、荚、籽粒,105 ℃杀青0.5 h,70 ℃烘干至恒质量,测定生物量;再将样品粉碎,采用半微量-凯氏定氮法、钒钼黄比色法[11]分别测定全氮、全磷含量。植物氮(磷)素积累量为该生育期各器官实测氮(磷)素含量(%)与其干物质质量(g)乘积之和。

nlc202309040446

1.3.2 光合速率测定 在大豆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10:00—11:00,使用LI-6400测定每处理小区植株顶部完全展开叶片的光合速率,每植株测定3张叶片,每张叶片重复测定5次。另外,选取相同位置的叶片,使用SPAD仪测定叶片的叶绿素含量。

1.3.3 產量测定 在大豆成熟期,每小区随机选取植株10株,分别测定单株空秕荚数、1粒荚、2粒荚、3粒荚、4粒荚的数量及单株粒数、粒质量、百粒质量、粒径;在1 m×1 m测产面积内,记录有效株数,收获所有大豆籽粒,折算籽粒产量。籽粒产量(g/m2)=每株籽粒质量(g)×1 m2有效株数(株/m2)。

1.4 数据处理

用Excel 2007和SPSS 19.0软件对数据进行处理和统计,用LSD法进行差异显著性检验分析。

2 结果与分析

2.1 不同处理对植株生物量、株高的影响

由图2可见,与CK相比,W处理的大豆在不同生育期内植株生物量下降,降幅为6%~26%,且差异基本达显著水平(P<0.05);NT处理的大豆植株生物量显著增加,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分别比CK增加28%、46%、36%、23%、20%;WNT处理的大豆植株生物量也有明显增加,各生育期分别比CK增加11%、3%、10%、7%、6%;在各生育期,NT处理的大豆植株生物量均高于WNT处理,可能由于夜间增温对大豆植株生物量的增加有一定程度的抑制作用,免耕处理可以显著提高大豆植株的生物量。

由表1可见,W处理的大豆与CK相比,株高相对较低,且未达到显著水平;在各生育期,NT处理的大豆株高都高于CK,在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的差异均达到显著水平(P<0.05);WNT处理的大豆株高也都高于CK,且在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的差异达到显著水平(P<0.05);NT处理与WNT处理的大豆株高间无显著差异。

表1 不同处理对大豆各生育期株高的影响

处理

株高(cm)

分枝期 开花期 结荚期 鼓粒期 成熟期

CK 53.3±1.2a 79.5±3.8b 87.0±1.6b 90.3±0.9b 90.5±0.8b

W 53.5±0.1a 78.4±4.3b 86.2±1.2b 89.3±0.9b 89.9±0.7b

NT 54.2±0.6a 87.6±2.0a 93.8±1.7a 95.9±1.1a 96.7±1.5a

WNT 54.6±1.2a 83.4±2.5ab 91.6±1.4a 94.9±0.6a 95.9±0.8a

注:同列数据后不同小写字母表示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下表同。

2.2 不同处理对植株氮、磷累积量的影响

由图3可见,4个处理的地上部氮积累量均随着生育期的推进而增加;与CK相比,W处理大豆植株的氮累积量在各生育期均有所下降,降幅为6%~35%,其中在分枝期和开花期下降最为明显;NT处理下,大豆植株的氮累积量在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成熟期分别比CK增加13%、53%、14%、19%、34%;在各生育期,WNT处理的大豆植株氮累积量与CK处理无差异。夜间增温明显抑制大豆植株的氮积累量,且在前期抑制效应更为明显;在大豆各生育期内,免耕处理均明显提高植株的氮积累量,且在开花期和成熟期提高最为明显。

由图4可见,在各生育期内,W处理与CK相比,大豆植株的磷积累量都有所下降,在分枝期、开花期降幅最大,分别为31%、40%;NT处理的大豆植株磷积累量均有明显增加,与CK相比,增幅为17%~51%;WNT处理与CK相比,大豆植株的磷积累量也有所增加,但差异未达显著水平。与氮累积量相似,夜间增温显著降低植株的磷积累量;免耕处理和增温加免耕条件,大豆植株的磷积累量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免耕处理的提升幅度大于后者。

2.3 不同处理对植株叶片光合速率和叶绿素含量的影响

由图5可见,W处理与CK相比,大豆植株叶片的光合速率下降10%~14%,其中在鼓粒期降幅最为明显;NT处理与CK相比,叶片的光合速率在分枝期、开花期、结荚期、鼓粒期

分别增加23%、26%、23%、25%;WNT处理下,大豆结荚期的叶片光合速率显著增加。

由表2可见,与CK相比,W处理的大豆植株SPAD值在各生育期均有一定程度的下降,分枝期、开花期、鼓粒期SPAD值与CK差异均达显著水平;NT处理的大豆植株,其SPAD值比CK增加4%~13%;WNT处理与CK相比,叶片SPAD值变化不明显。

表2 不同处理对大豆不同生育期SPAD值的影响

处理

SPAD值

分枝期 开花期 结荚期 鼓粒期

CK 38.2±0.6b 41.4±0.6b 47.9±0.7bc 52.7±0.2b

W 35.7±0.5c 39.3±0.6c 47.3±0.3c 50.7±0.7c

NT 42.3±0.5a 46.8±0.9a 49.7±0.7a 54.7±0.4a

WNT 38.5±0.5b 41.6±0.5b 48.7±0.3b 52.6±0.3b

2.4 不同处理对大豆籽粒产量、产量构成及单株荚数的影响

由表3可见,W处理下大豆的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粒径、籽粒产量均显著减小;NT处理下大豆的单株粒数、单株粒质量、百粒质量、粒径、产量分别比CK提高28%、31%、3%、2%、30%;WNT处理与CK相比,大豆的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无显著变化。W处理的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各指标均有所降低,NT处理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各指标均有所提高。

nlc202309040446

由表4可见,W处理导致总荚数比CK下降11%,且2粒荚数、3粒荚数、4粒荚数均显著减小(P<0.05);NT处理时大豆总荚数比CK提高23%,2粒荚数、3粒荚数分别增加41%、34%;WNT处理时大豆总荚数比CK显著增加,2粒荚数、3粒荚数分别增加23%、18%。

3 结论与讨论

夜间增温条件下,大豆植株的生物量、光合速率、SPAD值、氮磷的積累量都有一定程度的下降,成熟期时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各指标也下降;在分枝期、开花期,夜间增温植株的氮积累量分别下降35%、29%,磷积累量分别下降31%、

表3 不同处理对大豆籽粒产量和产量构成的影响

处理 单株粒数

(粒) 单株粒质量

(g) 百粒质量

(g) 粒径

(mm) 产量

(g/m2)

CK 70.1±0.6b 19.3±0.4b 27.5±0.6ab 7.05±0.03b 860.4±27.2b

W 57.0±5.5c 15.2±1.1c 26.8±0.5b 6.90±0.41c 645.8±53.7c

NT 89.8±2.5a 25.3±1.3a 28.2±0.8a 7.19±0.26a 1 114.4±55.5a

WNT 75.5±2.8b 20.6±0.7b 27.3±0.2ab 7.03±0.02b 872.0±52.8b

表4 不同处理对大豆单株荚数的影响

处理 总荚数

(个) 空荚数

(个) 1粒荚数

(个) 2粒荚数

(个) 3粒荚数

(个) 4粒荚数

(个)

CK 31.3±0.3c 1.8±0.3ab 5.1±0.2a 11.0±0.6c 10.5±0.4c 2.9±0.3a

W 27.9±0.6d 2.3±0.5a 4.7±0.2a 9.7±0.4d 9.0±0.5d 2.1±0.4c

NT 38.6±1.4a 1.3±0.3b 4.8±0.5a 15.5±0.5a 14.1±0.7a 2.9±0.1a

WNT 36.3±1.0b 2.4±0.4a 5.2±0.2a 13.5±0.5b 12.4±0.8b 2.8±0.2b

39%。这可能是由于夜间增温处理时,植株前期对氮磷营养元素的吸收量较小,从而致使生物量减小、籽粒产量降低,与楚岱蔚等研究结论[12]一致。Lee等研究发现,长期夜间增温可导致新陈代谢产生副反应,致使叶肉细胞过氧化反应增加,光合速率减弱[13]。本试验叶片的SPAD值有所下降,这是大豆光合速率下降的重要原因之一。张贤泽等认为,大豆主要生育期的平均光合速率与产量呈正相关[14],本试验长期夜间增温,导致光合速率下降,最终导致籽粒产量减小。

免耕处理条件下大豆植株的生物量、株高、光合速率、SPAD值、氮磷积累量、籽粒产量及产量构成各指标都增加,这与陈甲瑞等对玉米的结论[15]一致。陈军胜等研究认为,免耕减少了土壤蒸发,有利于提高水分的利用效率,从而促进作物生长[16],同时,免耕土壤结构、土壤微生物数量与活性相对稳定,有利于提高养分利用效率和作物生长,这可能是大豆氮磷积累量增加的原因之一。另外,彭文英研究发现,长期实施免耕才可提高土壤的增水效应,改善土壤的理化性质[17]。楚岱蔚等早期研究发现,免耕处理显著减小大豆的地上生物量,对籽粒产量也有一定的抑制效应[12],与本试验结果不同,这可能是由试验大豆品种不同及免耕的持续期短所致。

夜间增温叠加免耕条件下,大豆植株的生物量、株高、氮磷的积累量都略有提高,但各项指标都低于免耕处理,且高于夜间增温处理。与传统耕作相比,免耕可有效增加土壤含水量,增加土壤的比热值,使土壤对温度扰动的缓冲性提升[18],进而使得夜间增温处理对土壤温度扰动的敏感性减小,从而降低了夜间增温对大豆的负面影响。因此,在未来夜间温度升高条件下实施免耕方式,可有效降低夜间增温对作物生长带来的抑制作用。

需要强调的是,不同农作物在不同年份、不同生长季对夜间增温及免耕的响应特征可能存在差异,这需要开展长期的田间试验进行深入研究,用多年份试验数据证实夜间增温及耕作方式对农作物的潜在影响。

参考文献:

[1]IPCC. Climate change,impact,adaptation and vulnerability[M]. Cambridge:Cambridge University Press,2001.

[2]房世波,谭凯炎,任三学,等. 气候变暖对冬小麦生长和产量影响的大田实验研究[J]. 中国科学:地球科学,2012,42(7):1069-1075.

[3]田云录,陈 金,邓艾兴,等. 开放式增温下非对称性增温对冬小麦生长特征及产量构成的影响[J]. 应用生态学报,2011,22(3):681-686.

[4]陈印军,张燕卿,徐 斌,等. 调整治沙方略 抑制沙尘暴危害[J]. 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2,23(4):7-9.

[5]李素娟,陈继康,陈 阜,等. 华北平原免耕冬小麦生长发育特征研究[J]. 作物学报,2008,34(2):290-296.

[6]庄恒扬,刘世平,沈新平,等. 长期少免耕对稻麦产量及土壤有机质与容重的影响[J]. 中国农业科学,1999,19(4):39-44.

[7]董百舒,贡伯兴,朱宗武. 江苏少、免耕种麦的研究[J]. 中国农业科学,1987(1):46-52.

[8]晋凡生,张宝林. 免耕覆盖玉米秸秆对旱塬地土壤环境的影响[J]. 生态农业研究,2000,8(3):49-52.

[9]胡立峰,胡春胜,安忠民,等. 不同土壤耕作法对作物产量及土壤硝态氮淋失的影响[J]. 水土保持学报,2005,19(6):188-191.

[10]陈 金,杨 飞,张 彬,等. 被动式夜间增温设施设计及其增温效果[J]. 应用生态学报,2010,21(9):2288-2294.

[11]鲍士旦. 土壤农化分析[M]. 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0:264-268.

[12]楚岱蔚,张耀鸿,赵 娟,等. 夜间土壤增温和免耕对大豆生长及N、P养分吸收利用的影响[J]. 中国农业气象,2014,35(1):42-47.

[13]Lee B H,Won S H,Lee H S,et al. Expression of the chloroplast-localized small heat shock protein by oxidative stress in rice[J]. Gene,2000,245(2):283-290.

[14]张贤泽,马占峰,赵淑文,等. 大豆不同品种光合速率与产量关系的研究[J]. 作物学报,1986,12(1):43-48.

[15]陈甲瑞,梁银丽,周茂娟,等. 免耕和施肥对玉米光合速率的影响[J]. 水土保持研究,2006,13(6):72-74.

[16]陈军胜,苑丽娟,呼格·吉乐图.免耕技术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05,21(5):184-190.

[17]彭文英. 免耕措施对土壤水分及利用效率的影响[J]. 土壤通报,2007,38(2):379-383.

[18]秦红灵,高旺盛,李春阳. 北方农牧交错带免耕对农田耕层土壤温度的影响[J]. 农业工程学报,2007,23(1):40-47.

大豆生长发育试验 篇3

具有生命力的大豆种子, 在一定的温度、水分和空气条件下, 吸收足够水分, 胚根首先伸长穿过珠孔成为主根, 胚芽随着长出, 这就是大豆种子萌发期。种子萌发过程, 是大豆种子在得到适宜的温度、水分、空气条件下贮藏在于叶的营养特质, 在酶的催化作用下, 发生复杂的生物化学变化过程, 蛋白质水解成各种氨基酸, 磷脂及碳化物淀粉、还原糖, 各种金属元素参与到酶的活动过程。子叶贮存的蛋白质、脂肪、淀粉的水解和各种生化过程为胚的萌发、伸长提供各种可融性养料, 生理活性物质和能量。大豆种子萌发的温度条件是在6℃以上, 在15~25℃时可正常萌发, 温度升高萌发加快, 高于33℃, 虽然萌动加快, 但会造成苗弱。水分是种子萌发的必需条件, 大豆种子只有在吸收到种子自重1.2~1.5倍水分时才可以发芽, 水分少了则不能出芽, 吸收过快 (在较高温度条件下) 又可能导致快速膨胀而断裂, 不利于出壮芽, 甚至胚芽坏死。空气是影响大豆种子正常萌发的第三个影响因子, 大豆种子得到一定的水分和温度, 各种酶的活动加强, 而各种酶活动是要在空气一定供给量条件下进行的。在大豆播种后, 若遇连绵阴雨, 造成土壤水分过多而空气缺乏会造成已萌发的种子不能萌芽出苗。因而掌握播种时节的温度, 控制适宜的土壤水分, 并保持良好的通气状况是确保大豆萌动的关键。

2 幼苗期

大豆子叶出生到花芽分化这段生长期称为幼苗期。幼苗先是子叶长出上面而后展开, 继续生长单叶展开, 这时称之单叶期, 随后幼茎伸长, 长出第一片复叶, 这时又称之为三叶期。三叶期前, 大豆幼苗生长较慢, 株高在5~10厘米左右。进入三叶期以后生长加快, 东北地区的春大豆每日生长0.5厘米以上。大豆出苗以后在地上部生长的同时, 地下部的根系比地上部生长更快些。东北地区幼苗期的地下根系比地上幼茎伸长更快, 当地上部达到6~7厘米时, 地下根系已伸长到40厘米以下及其周围。

幼苗期大豆生长在适温条件下水分条件适应范围较宽。幼苗期生长最适宜的温度是20℃左右, 最适宜的土壤水分40%~50%, 幼苗期较耐低温, 只在0.5~5℃较长时间才会受冻害严重, 温度低于10℃生长慢, 高于20℃则生长加快。苗期生长过快, 不利于根系增重, 会造成地上部生长快, 地上部、地下部生长不协调, 基础打不好就会影响后期保花增荚, 甚至于倒伏。苗期干旱一些有利于根系深扎, 为后期吸收更大范围的水分、养分满足后期生长结荚的需要。水分太少则会影响植株的生化过程和生长进程。水分严重缺乏会造成死苗。幼苗期虽已开始从土壤吸收必要的养分, 但这时期贮藏的养分是大豆幼苗始期养分的主要来源, 在大豆子叶展开后, 才逐渐从土壤环境吸收养分。因为这时期的根系还小, 接触的土壤面积不大, 吸收能力较弱, 所以大豆幼苗期尽管吸收养分不多, 但不可缺少。幼苗生长后期从土壤环境获取一定的养分对于壮苗是十分必要的。

3 花芽分化期

大豆出苗20~30天就开始花芽分化, 品种特性不同、气候、土壤等生态环境因子不同, 由出苗进入花芽分化期的时间不同, 花芽分化期长短也不同, 由最初出现球状突起至花弯、雄蕊、雌蕊分化形成, 一般需25~30天。花芽分化与分枝同时生长, 因此花芽分化期又称分枝期。花芽分化期是大豆旺盛生长和发育的时期, 植株生长量大, 吸收的养分及光合产物也多, 以供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的需要。花芽分化期是决定整个生育期植株强壮与否, 决定分技数与开花数的关键时期, 与产量密切相关。花芽分化期 (分枝期) 较为繁茂的生长可以积累较多的有机养分, 供后期生育的需要, 生长量不足, 繁茂性不够, 积累的有机养分少, 会造成减产。生长过旺, 过于繁茂又易引起后期徒长倒伏, 也会造成减产。因此, 生产上要特别注意花芽分化期管理和调控, 使之达到植株健壮生长, 花芽多、分枝多而又不徒长。

花芽分化期除了充足适宜的土壤养分、水分供应外, 光照条件极为重要。大豆属短日照作物, 花芽形成要求一定的连续不断的黑暗条件, 当每天黑暗时间少于一定时数, 大豆短日照遗传特性的要求得不到满足时, 花芽分化期中止, 不能开花, 只长枝叶, 反之, 每天光照减少, 黑暗时数增加, 会加速花芽分化, 提早开花, 生长受到抑制。大豆的这种短日照特性是在一定的生态条件下, 特别是光照不同条件下, 长期定向选择的结果。

4 开花期

始花至终花为大豆开花期。记载大豆开花期的标准是50%的植株见花朵, 大豆雄蕊和雌蕊的性细胞分裂完成后, 花瓣延长高出花柱, 雄蕊与雌蕊的高度相同, 花粉囊裂开, 花粉粒落在柱头上, 随后花瓣由半张开到全开放, 这时称为开花。大豆从出苗到开花的生长日数随品种、播种期、气候条件而变化, 一般为30~50天。大豆开花最适宜的温度为白天22~29℃, 夜晚18~24℃。适宜的空气湿度为74%~80%。高温干旱或低温多湿都会影响开花进程, 开花期若遇7~8℃低温或多雨低温寡照, 易造成大量花蕾脱落。开花期是大豆营养生长与生殖生长最旺盛的时期, 是干物质形成与积累最多的时期。这个时期的大豆, 要求充足的光照和充足的养分、水分供应。如果这时期的光照不足, 或土壤养分、水分不能满足, 都会影响正常开花, 影响营养生长与生殖进程, 在生产上特别注意加强这个时期的田间管理与水肥的调控, 使之保持充足的光照, 充足的水分、养分供应。

5 结荚鼓粒期

终花到黄叶这段时期称为结荚鼓粒期。大豆开花受精后, 子房随之膨大, 接着形成小小的青豆荚, 小青豆荚逐渐长大至豆荚的宽度达到最大值时, 豆荚内的种子已形成, 叶片及茎秆的同化产物加快向种子输送。豆荚内的种子迅速膨大增重的时期称之为鼓粒期。随着种子生长, 输入的淀粉、还原糖逐渐减少, 脂肪、蛋白质逐渐增加, 磷、钾、铁等矿物质也日益积累到种子。这一时期的外界条件影响大豆的结荚率、每荚粒数、粒大小等, 这一时期还有营养生长过程, 但生殖生长日益占主导地位。植株体积累的营养物质, 光合作用产物及由根系、叶片吸收的矿质养分都向荚和籽粒运转, 满足种子生长的需要, 而叶片、茎秆及根部的养分含量则逐渐减少。这时期的农业技术措施是促进养分、水分的吸收, 促进光合作用, 促进营养物质向籽粒运转, 达到保花、保荚、增粒和使籽粒饱满。

6 成熟期

植株叶片开始变黄至脱落称为成熟期。豆粒充实至最大, 大豆植株生育活动由缓慢而至完全停止, 种子水分降低变硬, 呈现品种固有的遗传性状, 如粒形、粒色、脐色、光泽、籽粒大小及荚壳颜色等, 叶片黄落。正确判定大豆成熟期, 适时收获是获取大豆丰收并保持种子发芽势的重要环节。确定大豆成熟与收获时间的重要标志是种子的成熟度与种子水分含量。大豆开花40天的种子即具有发芽率, 55天以后的种子可以健壮发芽。适时收获成熟完好的种子发芽势最强。过早收获或已成熟种子未及时收获株上受降雨影响都会影响产量和质量, 降低发芽势, 成熟种子百粒重、蛋白质含量及产量均高, 种子品质也好。

参考文献

大豆“3414”试验分析与总结 篇4

关键词:试验分析;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21-1

1 试验目的

通过大豆“3414”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量;产投比等基本参数;为和龙地区大豆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施肥专家系统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

肥料品种: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50%)。

作物品种:长农18号。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玉米、先玉335、7500公斤/公顷。

3 试验设计和方法

大豆在理论上公顷最佳施肥量:N-P2O5-K2O=65-480-50公斤。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氮、磷、钾,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0.5,3水平为1水平×1.5 。

试验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每小区6条垄,试验所用肥料试验前按小区平均分配到各垄,全部的氮、磷、钾肥作底肥,保证小区肥力的均匀一致,小区间设1.3米为隔离过道,共14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不设重复。

备注:当地最佳施肥量,大豆专用肥(N∶P∶K=12∶23∶10)400公斤/公顷,算出纯N、纯P2O5和纯K施用量,然后折合算出尿素和过石硫酸钾的施用量。

4 生育性状结果与分析

4.1大豆株高与N、P、K、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在大豆栽培中,过多的氮肥在促进生物量增加上起反作用。

4.2大豆叶龄与N、P、K关系

叶龄随着施N、P、K水平的提高没有规律性变化。

4.3大豆茎粗与N、P、K关系

通过调查,大豆茎粗与N、P、K关系不明显。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表计算,确定经济效益、产投比等指标。

产投比:

产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D:产投比,Yp: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Yk: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Yc: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Py:产品价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亩;Pi:肥料价格,元/公斤。

5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和产投比的影响

通过产量调查,可以得出平均实产最高的是处理14,2845.0公斤/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2754.0公斤/公顷。其余处理是2187.0~2675.0公斤/公顷之间。

经济效益分析后可以看出产值最高的是处理14,为12802.5元/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12393元/公顷。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14,为11946元/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11289.5元/公顷。

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排序是,处理14、处理13、处理9、处理6,处理4、处理8、处理5、处理10、处理3、处理2、处理11、处理7、处理12。

6 结论

通过本试验,大豆在生长、生育中,氮、磷、钾肥是必备的,但氮、磷、钾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作用是不同。P肥是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依次是N和K肥。

本实验地块土壤供P量较充足,通过试验没有显示出P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

产值最高的是处理14,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14,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最好的是处理14。

处理14,在株高、叶龄、茎粗生长势和产值、效益、产投比方面,比其他处理优势明显,其配方在试验地周围土壤中,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张鑫,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及土肥化验研究。

摘要:大豆在不同的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对产量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对比得出了第一手的数据,分析了各种肥料的不同投入和产量的关系,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参考,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试验分析;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21-1

1 试验目的

通过大豆“3414”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量;产投比等基本参数;为和龙地区大豆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施肥专家系统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

肥料品种: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50%)。

作物品种:长农18号。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玉米、先玉335、7500公斤/公顷。

3 试验设计和方法

大豆在理论上公顷最佳施肥量:N-P2O5-K2O=65-480-50公斤。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氮、磷、钾,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0.5,3水平为1水平×1.5 。

试验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每小区6条垄,试验所用肥料试验前按小区平均分配到各垄,全部的氮、磷、钾肥作底肥,保证小区肥力的均匀一致,小区间设1.3米为隔离过道,共14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不设重复。

备注:当地最佳施肥量,大豆专用肥(N∶P∶K=12∶23∶10)400公斤/公顷,算出纯N、纯P2O5和纯K施用量,然后折合算出尿素和过石硫酸钾的施用量。

4 生育性状结果与分析

4.1大豆株高与N、P、K、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在大豆栽培中,过多的氮肥在促进生物量增加上起反作用。

4.2大豆叶龄与N、P、K关系

叶龄随着施N、P、K水平的提高没有规律性变化。

4.3大豆茎粗与N、P、K关系

通过调查,大豆茎粗与N、P、K关系不明显。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表计算,确定经济效益、产投比等指标。

产投比:

产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D:产投比,Yp: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Yk: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Yc: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Py:产品价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亩;Pi:肥料价格,元/公斤。

5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和产投比的影响

通过产量调查,可以得出平均实产最高的是处理14,2845.0公斤/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2754.0公斤/公顷。其余处理是2187.0~2675.0公斤/公顷之间。

经济效益分析后可以看出产值最高的是处理14,为12802.5元/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12393元/公顷。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14,为11946元/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11289.5元/公顷。

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排序是,处理14、处理13、处理9、处理6,处理4、处理8、处理5、处理10、处理3、处理2、处理11、处理7、处理12。

6 结论

通过本试验,大豆在生长、生育中,氮、磷、钾肥是必备的,但氮、磷、钾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作用是不同。P肥是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依次是N和K肥。

本实验地块土壤供P量较充足,通过试验没有显示出P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

产值最高的是处理14,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14,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最好的是处理14。

处理14,在株高、叶龄、茎粗生长势和产值、效益、产投比方面,比其他处理优势明显,其配方在试验地周围土壤中,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作者简介:张鑫,和龙市农业技术推广中心,助理农艺师,研究方向:农业技术推广及土肥化验研究。

摘要:大豆在不同的阶段对氮、磷、钾的需求是不同的,而且对产量有直接的影响,本文通过实验对比得出了第一手的数据,分析了各种肥料的不同投入和产量的关系,为实际生产提供指导参考,在实践中有很强的实用价值。

关键词:试验分析;生育性状;产量

中图分类号:S5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674-0432(2014)-02-21-1

1 试验目的

通过大豆“3414”田间试验,掌握各个施肥单元优化施肥量;产投比等基本参数;为和龙地区大豆施肥模型、施肥分区和施肥专家系统提供依据。

2 试验材料

肥料品种:尿素(N46%)、过磷酸钙(P2O512%)、硫酸钾(K2O50%)。

作物品种:长农18号。

前茬作物、品种、产量:玉米、先玉335、7500公斤/公顷。

3 试验设计和方法

大豆在理论上公顷最佳施肥量:N-P2O5-K2O=65-480-50公斤。

试验设计:试验采用三因素:氮、磷、钾,四水平:0水平指不施肥、2水平指当地最佳施肥量、1水平为2水平×0.5,3水平为1水平×1.5 。

试验方法:小区面积为20平方米,每小区6条垄,试验所用肥料试验前按小区平均分配到各垄,全部的氮、磷、钾肥作底肥,保证小区肥力的均匀一致,小区间设1.3米为隔离过道,共14个小区,小区随机排列,设保护行,不设重复。

备注:当地最佳施肥量,大豆专用肥(N∶P∶K=12∶23∶10)400公斤/公顷,算出纯N、纯P2O5和纯K施用量,然后折合算出尿素和过石硫酸钾的施用量。

4 生育性状结果与分析

4.1大豆株高与N、P、K、施用量之间的关系

在大豆栽培中,过多的氮肥在促进生物量增加上起反作用。

4.2大豆叶龄与N、P、K关系

叶龄随着施N、P、K水平的提高没有规律性变化。

4.3大豆茎粗与N、P、K关系

通过调查,大豆茎粗与N、P、K关系不明显。通过经济效益分析表计算,确定经济效益、产投比等指标。

产投比:

产投比(D)=「Yp-Yk(或Yc)」*Py-∑Fi*Pi

∑Fi*Pi

D:产投比,Yp:测土配方施肥的产量,公斤/亩;Yk:空白对照的产量,公斤/亩;Yc:常规施肥的产量,公斤/亩;Py:产品价格,元/公斤;Fi:肥料用量,公斤/亩;Pi:肥料价格,元/公斤。

5 不同处理对大豆产量和产投比的影响

通过产量调查,可以得出平均实产最高的是处理14,2845.0公斤/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2754.0公斤/公顷。其余处理是2187.0~2675.0公斤/公顷之间。

经济效益分析后可以看出产值最高的是处理14,为12802.5元/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12393元/公顷。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14,为11946元/公顷,其次是处理13,为11289.5元/公顷。

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排序是,处理14、处理13、处理9、处理6,处理4、处理8、处理5、处理10、处理3、处理2、处理11、处理7、处理12。

6 结论

通过本试验,大豆在生长、生育中,氮、磷、钾肥是必备的,但氮、磷、钾肥对大豆的生长发育作用是不同。P肥是对大豆的生长发育影响最大,依次是N和K肥。

本实验地块土壤供P量较充足,通过试验没有显示出P肥对大豆生长发育影响。

产值最高的是处理14,经济效益最好的是处理14,与常规施肥对照产投比最好的是处理14。

处理14,在株高、叶龄、茎粗生长势和产值、效益、产投比方面,比其他处理优势明显,其配方在试验地周围土壤中,可以广泛推广使用。

大豆生长发育试验 篇5

关键词:尿素品种;大豆;玉米制种;产量;经济效益;影响

中图分类号:8143.1文献标识码:A文章编号:1674-0432(2011)-05-0090-2

氮元素是植物体内氨基酸的组成部分、是构成蛋白质的成分,也是植物进行光合作用时起决定作用的叶绿素的组成部分。氮还能帮助作物分殖。施用氮肥不仅能提高农产品的产量,还能提高农产品的质量。尿素是大豆生产中最重要的氮肥之一,对大豆的生长发育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

在玉米制种技术中,为了提高父母本的异交率,以增加杂交制种量或不育系繁种量,一般都采用赤毒素喷施母本以减轻母本包颈程度或使之完全抽出;或喷施父母本,调节二者的生长,使其花期同步。由于赤霉素价格较贵,用其制种成本高,因此,人们采用尿素代替赤霉素进行实验。

1试验材料

大豆试验地设在宁安农场第一作业站4-1,土质为草甸棕壤,耕层20-25cm,地块平整,均匀,前茬小麦,整地方式秋翻,秋耙。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3.00%,全氮0.124%,全磷0.170%,全钾2.13%,速效氮89.99mg/kg,速效磷76.6mg/kg,速效钾200.00mg/kg,PH6.72.玉米制种试验地设在宁安农场第六作业站2-1谭瑞清地,土质为草甸棕壤,耕层20-25cm,地块平整,均匀,前茬小麦,整地方式秋翻,秋耙;土壤基础肥力:有机质3.37%,全氮0.147%,全磷0.178%,全钾2.50%,速效氮94.81mg/kg,速效磷70.1mg/kg,速效钾212.5mg/kg,PH6.69。供试肥料(见表1)。

2试验设计与方法

2.1试验设计

试验采用大区随机排列,不设重复。试验处理见表2,大豆、玉米制种各设3个处理,均以浩良河产尿素为对照。大豆品种为牡丰七号,设计密度株3万株/hm2;玉米制种品种为德美亚1号,设计密度10万株/hm2。见表2。

2.2试验方法

大豆:5月10日机械起垄施肥播种一次成,肥料施于种下6-8cm,播后机械镇压。亩用90%乙草胺100m1+72%赛克津25g+保收2g播后苗前化学除草,中耕深松各一次,叶面追肥3次,10月5日机械直收。玉米制种:播前亩用90%乙草胺100m1+72%赛克津25g+保收2g化学除草,5月10日机械覆膜施肥播种一次成,肥料施于种下4-5am。人工间苗一次,叶面追肥2遍,防虫一遍,8月15日人工放倒,8月25日人工扒皮挂茬,10月5日机械脱粒测产。

3結果与分析

3.1气象条件对试验结果的影响

2010年气温正常,降水偏多,4-9月份平均气温为16.0℃,降水为523.6mm。各种气象因素均能够满足作物的生长发育需要。但阶段性气候异常灾害频繁,影响试验效果。其中第一管理区大风和冰雹、洪涝灾害,对大豆试验效果影响较大,第三管理区较为严重的旱灾,对玉米制种试验结果有不同程度的影响。

3.2大豆

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通过生育期调查看,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生育期的影响表现不明显,只是成熟期处理A比处理B和cK早1d,详见表3;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生育性状的影响。从成熟期产量调查看,处理A较对照亩减产12.3kg,减产7.6%;处理B较对照亩增产2.4kg,增产1.5%,见表4;不同尿素品种对大豆经济效益的影响。通过经济效益调查,处理A亩产149kg,较CK亩减产14.7kg,亩减效益53.52元:处理B亩产163.7kg,较CK亩增产2.4kg,亩增效益8.56元,见表5。

3.3玉米制种

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生育性状的影响通过生育期调查看,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生育进程影响不明显,收获时明显看出,处理A表现为活秆成熟,处理B和cK植株均有大部分死亡现象,说明处理A具有缓释肥效的功效,肥效期长,后期没有出现拖肥现象。详见表6;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产量性状的影响。从成熟期产量调查看,处理A株高较CK高14cm,处理B株高较CK高2cm;处理A穗粒数较CK多5粒,处理B穗粒数与CK一致;处理A百粒重较CK高1g,处理B百粒重与CK相同;处理A亩产较对照增产33.2kg,增产7.2%,处理B亩产较对照增产1.2kg,增产0.3%,详见表7;不同尿素品种对玉米制种经济效益的影响。从经济效益调查得知,处理A亩产494kg,较CK增产33.2kg,亩增效益110.05元;处理B亩产462kg,较CK增产1.2kg,亩增效益3.75元,详见表8。

4结论与讨论

上一篇:建筑中的人与自然关系下一篇:学生品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