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品质

2024-10-03

学生品质(共12篇)

学生品质 篇1

“问题引领, 自主探究”的课堂教学模式研究正在我校全面展开, 很多教师在教学实践中充分激发学生的问题意识, 重视培养学生大胆质疑的能力, 从而促进学生养成主动思考、主动提问的习惯, 激发学生主动参与学习的热情。实践证明, 只有培养学生学会“真问”, 才能真正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

一、发现问题

新的课程标准实施以来, 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足够的重视, 学生的问题意识得到了一定程度的提高。但由于缺乏高效的课堂引导, 使得课堂提问还存在明显不足。

镜头一:

一次三年级数学测试。刚没做多长时间, 就有学生提问。

生1:老师, 这题没有问题怎么答呀? (其实, 题意非常清楚, 就是根据线段图列式计算)

生2:老师, 这题是买一条裤子, 还是买一套衣服呀? (看图解答题, 既形象又易懂)

刚开始, 我还一一给予解释, 后来发现, 不应该给予说明了, 因为学生不是认真踏实地读题思考, 而是不思考, 只会问了。于是, 我马上提出要求, 除了字迹不清楚的可以问, 其他都不允许问。

镜头二:

学生终于把试卷做完了, 接下来该细心检查了吧。可事实不是这样的, 他们有的在东张西望, 有的在玩东西, 完全不顾试卷后的温馨提示“小朋友可要认真检查呦”。

镜头三:

有些学生平时做题时浮浮躁躁, 将题用眼扫一遍, 最多读两遍后, 不能立刻看出答案的就马上请教别人, 更让人不理解的是, 他们问问题不是为了真懂, 而是应付, 只要答案, 不问缘由。

二、分析原因

上述现象, 不禁引起我们思考:学生们这样问问题的习惯是我们期待的问题意识吗?他们为什么问得这么容易?甚至有些问题问得这么肤浅?他们认真思考, 刻苦钻研的劲头怎么无影无踪了?这样的发问怎么能产生思维碰撞的火花?他们变得浮躁的原因在哪里?

原因一:缺乏精心设计, 盲目鼓励提问。

为了培养学生的质疑能力, 教师重在鼓励学生大胆质疑, 而不是根据实际需要创设问题情境, 启发学生提问。没经过精心设计的问题, 就不能起到很好的示范作用。学生有“疑”也问, 无“疑”也问, 整个课堂充满了提问声, 不仅占用了大量的思考时间, 而且还导致学生不能深入思考, 只能在浮躁中获得很少的、很浅的知识。

原因二:学生只问不答, 不能激活思维。

现实中, 课堂上许多提问被过度强化, 教师往往强调问的价值, 而忽略了答的意义, 因此误导一部分学生挖空心思地去问, 而不能深入思考别人的问题, 更不可能发现更深层面的问题。加上教师的问题不能激活学生思维, 学生只是为了问而问。“不愤不启, 不悱不发”的教学境界也就成了“镜中花, 水中月”。

原因三:提问面窄, 意志力得不到培养。

教学中, 教师的提问往往注重知识的解决, 忽视良好意志力的培养。无论是关于评价的问题, 还是课堂教育、教学中的问题都是围绕知识的掌握来进行的。因此, 学生的学习在被动中进行, 不但学习兴趣不广泛, 而且对提出的问题不会主动深入思考。如果教师能有意识地利用知识学习过程中的各种契机提问, 引导学生开动脑筋去解决问题, 从而培养学生克服困难的勇气, 相信学生的良好学习品质会得到培养, 克服困难的勇气也会增强。

三、寻求策略

在认真分析原因的基础上, 我们深入学习、领会新课标的精神, 在课堂实践中积极寻求培养学生真问的策略, 让学生在有效问题的引领下, 主动活泼地学习、发展。

策略一:问题设计, 着眼于发展。

在课堂教学中, 好的问题常常能使学生处于一种“心欲求而不得、口欲言而不能”的情境之中, 能够激起学生思维的浪花, 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学生在好奇心的驱使下就会积极主动地思考解决问题的办法, 在潜移默化中, 学会提出能让自己深入思考的问题。如, 教学《背影》一课时教师就别出心裁地设计了这样一个问题。

师:这篇课文, 整体的基调是什么色的?

生:灰色的。

师:但文中有几个词语的色彩却是鲜艳的, 你能找出来吗?

生:紫毛 (大衣) 、朱红 (橘子) 。

由于教师选择提问的角度新颖而且问题具有连续思考性, 所以学生在这样的问题引领下, 不但会找出文中色彩鲜明的词语, 而且会进一步思考:为什么文章的基调是灰色的, 而作者却选取几个色彩鲜艳的词语去着力叙述呢?用意是什么?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得以调动, 他们的阅读能力、深入思考能力就得到充分发展。教师提问的高度也会给学生以潜移默化的影响, 从而学会提出有价值的问题。

策略二:激活思维, 思考后发问。

“情动而辞发”。学生的问题脱口而出, 应该在思维活跃时才有意义。教师在学生有疑时提问点拨, 学生才能若有所悟, 产生思维灵感, 生成动态课堂。所以, 教学时应该注重激活思维, 在引起学生思考后发问, 这才是真问。如, 在教学《船长》一课时, 可以设计这样一个环节。

师:读船长的语言, 说说你发现哪些与实际不相符的地方?

生:船上实际一共61人, 他却说把60人全都救出去。

生:谈话内容也与平时不一样, 如“火呢?”平时应该说“炉子里的火呢?”

学生找出船长的语言去读, 在不断的发现中思维活跃起来。深入思考后, 脑海中不断冒出问题:船长怎么把自己给忘了?从他这样简短的对话中, 能看出他是个怎样的人?学生通过关注人物语言, 走进人物心灵, 学会在问中思考, 在思考中发问。

策略三:利用问题, 培养意志力。

学生会问, 还要能深入思考, 解决问题。教学中, 可以充分利用问题培养学生克服困难、解决问题的意志力, 避免学生肤浅发问。如, 在教学《大自然的文字》一课时, 给学生充分的自学思考时间后, 学生在文中批注, 标出不懂的问题。

师:同学们在认真自学、思考的基础上, 产生哪些疑问呢?

生:文中说石灰石是由碎贝壳“造成”的, 而不是“变成”的, 贝壳能自己造成吗?

师:你的问题很有道理, 遇到问题怎么办呢?

生:可以讨论, 可以查资料, 还可以向别人请教。

师:你们能解决这个问题吗?

生:能! (下课时间到了)

学生在课后继续查找相关资料, 还请教有关地质学方面的专家, 了解了地壳运动的知识以及石灰石形成的过程。在鼓励解决问题的过程中, 学生解决问题的意志力得到培养, 做到真问、真思考、真学习。长期坚持下去, 学生就会主动提出问题, 自主解决问题, 并不断产生新的问题。

成功的课堂教学, 离不开高效的问题引领。问题就像指挥棒, 它指向哪里, 学生就会学到哪里;问题有多真, 学生就学得有多深。所以, 培养学生的真问能力, 将为学生的终身发展打下坚实的基础, 为高效课堂提供有力保障。因此, 要避免教师一厢情愿的教学、发问, 始终牵着学生走, 真正让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人, 真发问, 善思考, 会学习。

学生品质 篇2

首先是诚信。诚实守信,是做人之本,尤其在大学校园,时代要求大学生应该成为具有较高诚信品质的群体。但是通过上课代签的现象,我们可以看到诚信已经离许多大学生远去。代签就是一种不诚实的现象,是一种欺骗老师、同学和自欺欺人的现象。伴随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逐步确立和社会无序竞争的结束,失去诚信最终会被社会所抛弃。在大学生中进行诚信教育,培养大学生的诚信品质已刻不容缓。

大学生诚信危机的突出表现还有作弊剽窃现象严重。诚实守信是一个大学生应有的基本道德品质,也是一个人立足社会的基础。大学生的诚实更多体现在学业、成绩上。大学生作弊剽窃现象的广度与严重性不容忽视。作弊和剽窃从本质上说是一种违反社会规范的行为,对于正在受高等教育的大学生来说,每一个人都是非常清楚的。但是社会环境的影响导致了他们明知不可为而为之。一些学生人生价值观倾斜,将投机取巧、弄虚作假的手段用于学习之中。一些大学生长期生活在不良的学习氛围之中,不可避免会成为舞弊的越轨者,这一点我们可以从大学生随着年级的增高,作弊人数也增加的事实上判断出来。作弊剽窃者完全忘记了诚信对他们的约束。

我们应如何加强对大学生的诚信教育呢?首先,造成大学生诚信问题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如当前社会的非诚信行为对学生的影响,现在的社会面临很多的诚信问题都预示着诚信意识的弱化和散失。又如学校原因,高校德育教育手段平平,缺乏时效性、开放性,高校的一些缺乏诚信的行为也为学生的诚信教育产生了一定的负面影响。

高职生:

吃苦的精神、坚忍不拔的意志和与他人合作的意识 参考资料:http://happyc15.bokee.com/2104006.html

寻回失落的精神家园

——论大学生人格发展失衡与和谐人格培养

这世界一度是你的,也永远是你的——泰戈尔

【摘要】目前大学生面临着学习,生活,社会,家庭的各种压力,我们拥有年轻的身体和灿烂纯真的心灵,但依然有人在这美妙的年华堕落,甚至轻易地放弃了自己的生命,本文借此讨论他们何以走向绝路,他们的心灵和人格中到底有什么缺陷,我们又如何调整自己的心态,培养健全的人格,走向各自美好的人生之路。

【关键词】引言,人格理论,人格失衡,人格培养

【正文】

(一)1 也许我们都太忙,所以都很少停下来想一想我们此刻所走的路,它通向何方,我们的目标是什么,又该如何到达。

我们所梦想的路,或许会穿越广阔的平原,或许会越过雄峻的高山,或许会渡过潺潺的河流。可是平坦的大道上可能会有泥泞的陷阱,娇美的花儿上可能藏有利刺,平静的水面下可能藏着汹涌的漩涡。而我们不可逃避的,就是年轻的生命背后心灵的幽暗角落和校园里那些灰色的忧伤。

2005年4月23日下午4时,一名北大中文系大女生自北大理科2号楼9层跳下,经抢救无效,身亡。这女生写过一封信,纸的左边是活下去的理由,另一边是死的理由,在左边她几乎没写多少,而右边她却写了很多。

北京师范大学一名韩国留学生自该校公寓楼7层跳下身亡。当天下午,中国青年政治学院社会学系一名大二女孩自学生公寓4层跳下。她站上窗台的瞬间,同寝室同学曾经竭力拉她,但最终没能留住她的生命。

是什么让他们走上绝路,我们不会多想,最多只是震惊一下,或许明天就会忘掉。我们大多数人都没有这么极端,可是我们中很多人都曾长时间陷入郁闷或者迷惘的迷雾中。无聊吗?空虚吗?郁闷吗?或者,是孤独?还是,我们心中的理想,始终像远方迷蒙的灯塔,遥不可及?

我们当然不想自己的大学就在迷惘中度过,所以就到了该想想“我们到底为什么上大学”这个问题的时候了。毫无疑问,为了学习。可是为什么我们仍然感到空虚和郁闷呢,大学难道真的只为了学习吗?如果内心如同一片沙漠,即使学得再多再好,又如何实现你所学的知识的价值,如何融入社会,又如何获得朋友和爱情,如何体会生活的乐趣与意义?如果不用纯净的心灵看待世界,即使拥有一切,又如何体会得到其中的幸福和快乐,反而,世界只是一片虚无的灰色。如果我们的生活质量仅用成绩来决定,那这世界岂不是太偏狭?大学是以培养“人”为天职。关心“人的解放”、“人的完善”、“人的发展”是大学的本质。泰戈尔说过:“态度决定命运。”我想大学培养的不应是只会学习的偏才,而应是一个完善的人,因此大学里应当有和学习成绩一样重要的东西,那就是我们健全的心灵和人格的培养。

(二)说到人格,大家对它的概念可能比较模糊。下面就简要地介绍一下人格理论:

一、什么是人格:人格乃是具有不同素质基础的人,在不尽相同的社会环境中所形成的意识倾向性和比较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的总和。

二、人格的特征:

1、独特性:个体的人格是在遗传、成熟、环境、教育等先、后天环境交互作用下形成的。不同的遗传、存在及教育环境,形成了各自独特的心理特点。

2、稳定性:人格的稳定性是指那些经常表现出来的特点,是一贯的行为方式的总和。

3、统合性:人格的有机结构具有内在一致性,受自我意识的调控。当一个人的人格结构的各方面彼此和谐一致时,人们就会呈现出健康的人格特征。

4、功能性:人格是一个人生活成败、喜怒哀乐的根源。正如人们常说的“性格就是命运”。人格决定了一个人的生活方式,甚至有时会决定一个人的命运。

三、人格的结构:

1、气质:气质是指个体表现在心理活动的强度、速度、灵活性与指向性的一种稳定的心理特征。这种特征既决定了个体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又给每个人的心理活动蒙上了一层独特的色彩。

2、性格:是一种与社会相关最密切的人格特征;它是一个人对现实稳定的态度和与之相适应的习惯化了的行为方式的总和。性格表现了人们对现实与周围世界的态度,对自己、对别人、对事物的态度。

(三)人格是灵魂的骨架,健全的人格能给我们一个正直,清澈的灵魂,带给我们美好的生活体验和幸福的心灵,引导我们走上正确的人生方向。我们认为,大学生健全人格包括以下几个方面的内容:

1、自我悦纳,接纳他人。人格健全的学生能够积极的开放自我,正确地认识自己,坦率地接受自己的囿限并对生活持乐观向上的态度。

2、人际关系和谐。人格健全者心胸开阔,善解人意,宽容他人,尊重自己也尊重他人,对不同的人际交往对象表现出合适的态度,既不狂妄自大,也不妄自菲薄,在人际关系中具有吸引人,深受大家的喜欢。

3、独立自尊。人格健全者人生态度乐观向上,生活态度积极热情,有正确的人生观与价值观,能够用理性分析生活事件,头脑中非理性观念较少。人格独立,自信自尊。

4、能够发挥自己的潜能。人格健全的大学生具有自我发展、自我塑造与自我完善的能力。能够充分开发自身的创造力,创造性地生活,发现生命的意义并选择有意义的生活。

(四)但是需知金无足赤,人无完人,我们大部分人都或多或少存在着人格发展的不足:

1、自卑 自卑感是对自己不满、鄙视、否定的情感。进入大学后,有些大学生发现山外有山,人外有人,尤其是当学习、社交、文体方面显露出某些不足时就会陷入怀疑自己、否定自己之中,产生自卑心理。

2、害羞 害羞是一个人自我防御心理过强的结果,他们常常过于胆小被动,过于谨小慎微,过于关注自己,自信心不足。

3、怯懦 怯懦主要表现为缺乏勇气和信心,害怕可能面临的困难和挫折,在挫折、困难面前常常知难而退,甚至不战而败。

4、懒惰:懒惰是不少大学生为之感到苦恼并难以克服的一种人格发展缺陷,是意志活动无力的表现,懒惰是影响大学生积极进取、张扬青春活力的天敌。处于懒惰状态的大学生也常以此感到内疚、自责、后悔,但又觉得无力自拔,心有余而力不足,这主要是因为他们往往想得多而做得少,缺乏毅力所致。

5、狭隘 受功利主义影响,大学生中的狭隘现象有增无减。凡事斤斤计较、耿耿于怀、好嫉妒、好挑剔、容不得人等等,都是心胸狭隘的表现,即日常说的“气量小”。

6、拖拉 拖拉是不少大学生的通病。拖拉是指可以完成的事而不及时完成,拖拉一方面耽误学习、工作,另一方面并没有使人因此而轻松些,相反往往会导致心理压力,引起焦虑,总觉得有事情没完成,干别的事也难以安心,还会贻误时机。

7、抑郁 抑郁是大学生常见的情绪困扰,抑郁的大学生的主要表现是:情绪低落,郁郁寡欢,闷闷不乐,思维迟缓,兴趣丧失,缺乏活力,反应迟钝,干什么打不起 3 精神,体验不到快乐。抑郁在低年级大学生中更为普遍。所谓的周末综合症在很大程度上即抑郁。

8、焦虑 被焦虑困扰的大学生常表现出烦躁不安,思维受阻,行动不灵活,身体不舒服等症状。大学生焦虑主要集中在考试和人际关系往技能差(或自认为差)、自尊心过强等密切相关。

9、虚荣 虚荣心强的大学生一般性格内向、情感脆弱、多愁善感,虽然自惭形秽,却又害怕别人伤害自己的尊严,过分介意别人的评论与批评,与人交往时总有一种防御心理,不允许有稍微侵犯,且常会千方百计地抬高自己的形象,他们捍卫的往往是虚假的、脆弱的、不健康的自我,以致无暇来丰富、壮大真实的自我。

10、自我中心 随着自我意识的发展,大学生越来越感到自己内心世界的千变万化、独一无二,他们越来越多地把关注的重心投向自我,尤其是那些有较强自信心、自尊心、优越感、独立感的学生,就比较容易出现自我中心倾向。当这种倾向与一些不健康的思想意识(如个人主义、自私自利思想)和心理特征(如过强的自尊心、唯我独尊等)结合时,就会表现出过分的、扭曲的自我中心。过多自我中心的人往往以自我为核心,想问题、做事情,从“我”出发,不能设身处地进行客观思考,颐指气使,盛气凌人,不允许别人批评,“老虎屁股模不得”。这种人往往见好就上,见困难就让,有错误就推,总认为对的是自己、错的是别人,因而他们常不能赢得他人的好感和信任,人际关系多不和谐。

孔子说过:“勿以恶小而为之,勿以善小而不为。”如果说人格发展的不足只是小毛病的话,那小毛病不改就成大毛病,就发展成大学生人格障碍了:人格障碍,是指人格发展的内在不协调,指在没有认知障碍或智力障碍的情况下,个体出现的情绪反应、动机和行为活动的异常,严重者表现为明显的社会适应障碍,不能正常地学习和生活。

先让我们看一个真实的悲剧吧:2000年5月13日,星期六,南京某综合大学。19岁的女研究生徐某在宿舍里,将汽油浇到了自己身上,平静地用打火机将自己点燃……

当我们追寻徐某成长的轨迹时发现:这位出生在苏北某偏僻小镇的女孩,天资聪颖,同为教师的父母启迪早慧的她,1994年9月,年仅13岁的她以优异成绩考入全国著名高校生物系,成为该校历史上最年轻的大学生。年少的她笼罩在绚丽耀眼的光环之中,获得了巨大的心理满足。

在大学,徐某凭着自己的睿智轻松学习,成绩优异。这让她既自信又自负,在校园获“天才少女”的美名。一方面,学习优异掩盖了她人格的不成熟;另一方面,由于其心理年龄的成熟与学业的成长不同步,同学因她年龄小而宽容她,使她心理的成熟脚步并没有因为进入大学而加速,反而更加迟滞。可以想象,一个13岁的孩子,其心智发展水平很难使她融入群体之中,徐某的生活自理能力弱,不会洗衣服、不会计划用钱,更不会与人相处。面对这样一个不谙世事的小妹妹,同寝室的姐妹们 4 给予了她许多呵护和关爱。大学四年,她的衣服大都是由同学代洗,凌乱的床铺和书桌也大多是同学们默默地帮助整理。生活中的她同样表现出人格不成熟。连续剧《还珠格格》的播放,剧中小燕子得到徐某的偏爱。一日,她在图书馆看书,管理员说自己不喜欢小燕子,她听后大发脾气,不许对方讲小燕子的坏话,与管理员争得面红耳赤。

1998年9月,17岁的徐某因成绩优异,成为免试研究生。早已习惯了众星捧月的感觉,读研后她感到孤独寂寞。入学后,院里对新生进行摸底考试,她的成绩竟不在前列。不久,她又感到了另一种压力。班里许多同学有电脑,她开始向家里要钱。起初,对于女儿的要求,徐父能尽力满足,但时间长了,他们也发现女儿的变化,便写信批评她不要乱花钱。

1999年10月,徐某偶然结识了刑满释放的王某。王某是情场老手,带她出入高档娱乐场所,送她价格不菲的礼物,徐某很快坠入爱河。00年1月,王某因犯罪被逮捕。徐某得知消息,匆匆赶到公安局,不问案情,见到办案人员双膝跪倒在地:“他不会杀人的,我可以保证,求求你们放了他吧!”任凭办案人员如何劝说,她也不肯离开,最后,办案人员只有通知学校派人将她领回去。回到寝室的徐某整日不吃不喝,使劲哭闹。当得知王某因故意伤害罪致人死亡,被判处死刑时,徐某竟出奇地平静。第二天,她正常上课,在班里也经常主动和别人打招呼。一直为她担心的同学们松了一口气,暗暗庆幸她已经走出了自我的误区。谁也没有想到,5月13日晚出现了开头的一幕。

我们回顾徐某的生活经历后发现,她的成长过程有一定的缺憾,不成熟的心理和读研究生过程中的不如意使她出现了人格障碍,最终以悲剧收场。而她的人格就属于于自恋型人格:

(1).对批评的反应是愤怒、羞愧或者耻辱,有时未必直接表露出来。(2).喜欢指使别人,要他人为自己服务。(3).过分自高自大,对自己的才能夸大其辞,希望受到特别关注。(4).坚信他关注的问题是世界上独有的,不能被某些特殊人物了解。(5).对无限的成功、权力、荣誉、美丽或理想的爱情有非分的幻想。(6).认为自己应享有他人没有的特权。(7).渴望持久的关注与赞美。(8).缺乏同情心。(9).有很强的嫉妒心。

自恋型人格的核心特征是以自我为中心。自恋型人格的大学生,自我评价过高,主观自我高于客观自我,因而在生活中爱听表扬忌听批评,且具有高度幻想性,特别是过高的自我评价带来成功的虚幻体验,过度自信,希望引起别人的重视。一般而言,这类大学生天赋较好,一直处于被关注的中心,自信心与自尊心都较强,缺乏失败的生活经历与亲身体验,因而生活在理想世界中,当面临挫折甚至失败时,无法面对现实世界而导致心理崩溃。

在常见的人格障碍中除了自恋型外,还有回避型人格:(1).在没有从他人处得到大量的建议与保证之前,对日常事物不能做出决策。(2).明显的无助感,希望 5 别人为自己做出人生的重要决定。(3).依赖性,很少独立地开展计划或行动。(4).过度容忍,为讨好别人甘心做自己内心不愿意做的事,不轻易拒绝别人。(5).容易因未得到赞许或遭到批评而受到伤害。(6).当亲密关系中止时感到失落无助甚至崩溃。(7).经常有被人遗弃的念头折磨,且在交往中,担心被朋友遗弃,不坚持自己的观点。

回避型人格的核心是退缩。当面临内心的冲突时,他不是选择解决问题而是选择逃避,一味的迁就忍让。这与个体的不良成长环境与早期生活经验有关。

(五)虽然很少有人像徐某那样极端,但我们每个人都曾彷徨过,“水至清则无鱼”,没有谁是完美的,何况我们面临着学习,生活,家庭,情感,社会的各种压力,而我们的心理又尚未发育成熟,很容易发生以上所述的失衡问题。各种教训告诉我们,心态的暂时失衡带给我们的可能只是暂时的痛苦和伤害,但人格的扭曲可能不止伤害自己,甚至伤害别人,伤害社会。以上列举了人格失衡的各种表现,“解铃还须系铃人”,要培养健全的人格,就要知道造成大学生人格失衡的原因。据调查,目前造成人格失衡的原因有很多,如生理疾患,学习和就业压力,情感挫折,经济压力,家庭变故及周边生活环境等。

1、激烈的学习和就业竞争是主要原因,大部分学生都曾感到过学习压力,但如果不会释放压力,精神就会长期处于高度紧张的状态下,极可能导致心理疾病出现。

2、大量个案表明,大学生因为恋爱所造成的情感危机,是诱发大学生心理问题的重要因素,有人因此走向极端,甚至造成悲剧。

3、家长对独生子女教育不当,使孩子养成任性、自私、不善交际、缺乏集体合作精神等不良习性,不但易使大学生诱发心理疾病,还会使人产生暴力倾向和行为。

4、很多大学生在高中备受宠爱,可来到大学后就不再受宠了,又没有及时调整心态,就会产生失落、自卑、焦虑、抑郁等心理问题。

5、在高考重压下,很多学生的需要被降到最低,知识的增长伴随的是人格塑造的缺陷与心理适应能力的欠缺。

6、家庭,经济的压力也是不容忽视的因素,太高的期望或太沉重的经济压力极易引发自卑感,甚至是对生活的绝望。

(六)我们对那些我们无法改变的事无能为力,但我们并非生来就人格失衡,无论我们是否拥有强健的心灵,我们都可以不断努力来完善自己的人格,从而获得更加美好的生活。“种下行为,收获习惯,种下习惯,收获性格,种下性格,收获命运”。正直的人格是生活中的一点一滴积累起来的,只要我们踏踏实实做好,终有一天会迎来好运。

以下是一些参考建议:

1、认识自我,优化人格整合:首先,我们要认识自己,包括自己的优点和缺点。无论在寂寞地独处,还是在喧闹的人群中,我们都能看到真正的自我,只要留心,我们会慢慢了解自己,也了解自己的潜能和局限,进而明确自己的目标和即将为之付出的努力,而不会因高估或低估自己而痛苦。我们的人格存在美好的一面,也有阴 6 暗的角落,因此我们要注意优取劣汰,也就是要不断加强我们优秀的一面,比如正直,乐观,坚强,富有爱心等,克服劣质的一面,如自卑,虚荣,悲观,怨天尤人等。

2、努力学习科学文化知识:荣格有句名言:“文化的最后成果是人格”,培根也有名言:“知识就是力量”。学习科学文化知识,增长智慧的过程也是优化人格整合的过程。事实上,有不少人格发展缺陷源于无知,如无知容易使人自卑、粗鲁,而丰富的知识则使人自信、坚强、理智等。

各学科的全面发展是人格健全发展的智力基础,因为各学科的知识同处于一个庞大的系统中,其间既相互联系,又能在各自的发展中相互迁移、相互促进,可以说,有了智力基础,人格发展的速度与质量才有保证。对此,培根的论述很深刻:“读史使人明智,读诗使人灵秀,数学使人周密,科学使人深刻,伦理学使人庄重,逻辑修辞之学使人善辩,凡有所学,皆成性格。” 受应试教育影响,许多理工科大学生缺乏人文知识,文科大学生缺乏科学精神,这对于人格的健全发展是不利的,当代大学生应做到科学与人文并重。

重理轻文,是我们目前学校教育的现状,也是整个社会的倾向,可是人文精神的缺失很可能导致大学生精神的空虚,致使他们难以走出心灵的困境,导致人格品质的失衡。大学的教育功能不仅是教育培训、培养专门人才,更在于造就人,养成健全的人格、训练独立思考的能力,让大学生的思维能够与人类文明所取得的共同成果保持同一方向的联系。一位大学教授说过:“人文就是审思人生,对生命进行终极意义的叩寻,对人类的生存状态与命运进行全方位的深层观照。人文精神本质上是一种自由、自觉、批判的精神。大学是人文精神的一面旗帜,是大学生„精神成人‟的摇篮”。

3、积极参加实践活动,从小事做起:实践是人格发展的必由之路。无论是知识的获取、能力的形成,还是意志的磨练都离不开实践。诸如一个人的勤奋、坚韧、乐观、细致等人格特征都是长期实践锻炼的结果。大学生应积极参加各种有益身心健康的实践活动,如近年来校园内兴起的青年志愿者活动对于大学生人格的发展与塑造就很有意义。一个人的一言一行往往是其人格的外化,反过来一个人日常言行的积淀成为习惯就是人格,例如个人有刷牙、梳头、洗手、勤换衣服、常剪指甲等习惯,就反映了他具有“清洁”这—人格特质。因此,优化人格整合要从眼前的小事做起,无数良好的小事可“集沙成塔”,最终构建成优良的人格大厦。

4、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融入集体:人格发展、塑造的过程是个体实现社会化的过程,是个体与他人、集体、社会相互作用的过程。人格是在行为中表现的,健全的人格也只有在与人交往中才能体现出来。塑造健全人格,必须发展良好的人际关系:尊重社会习俗、关心他人的需要、真诚地赞美、不作无建设性的批评、多与他人沟通意见、保持自尊和独立等。

5、锻炼身体,强健体魄:人格发展的过程是体质、心理因素与智力因素协同作用、相互促进的过程,健康的体质是人格健全发展的物质基础。一个体弱多病的人是难 7 以发展健全人格的,拖拉、懒惰、急躁、怯懦等人格发展缺陷与不坚持体育锻炼明显有关。

6、防止“过犹不及”: 凡事都有“度”,人格发展和表现的“度”是十分重要的,人格塑造过程中应把握辩证法,掌握好度,否则就会“过犹不及”,适得其反。具体说来,应该是:自信而不自负,自谦而不自卑,勇敢而不鲁莽,果断而不冒失,稳重而不犹豫,谨慎而不怯懦,豪放而不粗俗;好强而不逞强,活泼而不轻浮,机敏而不多疑,忠厚而不愚昧,干练而不世故等等。

7、学会自我调节:包括调节自己的情绪,自我教育,自我约束,通过自我暗示,转移注意力等方法调节好自己的情绪。

8、加强思想教育:高校应当加强思想道德教育,介绍西方先进的人格理论和人格失衡的矫正途径,塑造健全人格人文氛围,引导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人生态度。另外,可成立心理辅导中心,及时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帮助学生找到自己健康的心灵空间。

塑造学生积极心理品质 篇3

堇山小学自建校以来,在“特色、品牌、个性”的办学思想主导下,以中国教科院心理与特殊教育研究中心孟万金教授的积极心理学理论为统领,确立“多元发展每一个,尊重关注每一个,好习惯滋润每一个”的办学理念,形成让每个孩子享受童年的天真与快乐的价值取向,以及合作分享、积极求真的行为追求。在三年多的办学历程中,学校以培育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为核心,发掘优势潜能,以阳光校园文化引领师生亲历幸福过程,让师生在富有个性活力的幸福校园生活中分享互助、共同成长,享受生命的精彩和快乐,同时也推动学校教育走向积极,走向幸福。

一、 一切从“积极”出发

针对传统问题式、病理式心理健康教育的时弊,孟万金教授创立了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理论,主张一切从“积极”出发,用积极的视角观察和解读各种现象,用积极的内容和途径培养积极向上的心态,用积极的手段诱发积极的情感体验,用积极的反馈强化积极的效果,用积极的态度塑造积极的人生,即便遇到不幸,也要从不幸中力求万幸,从而为幸福人生奠定积极的心理基础。

当前,这一理论指导之下的相关研究和实践已经深入到中小学校,取得了理论构建到实践应用的重要进展。积极心理健康教育已经成为引领全国心理健康教育发展新方向的一面旗帜。

小学阶段是个体一生成长的重要奠基期, 这个时期形成的优良品质如自信、乐观、执着、宽容等等将为学生一生成功打下坚实的基础。所以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是小学阶段学生积极心理健康教育的核心和关键,营造和谐向上的阳光心态,为每一个人的人生幸福打下坚实基础是小学教育的当然使命。

近年来,官群、孟万金等专家经过系统研究建构出中国中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6大维度15项品质结构,又进一步细化出《中国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量表》,将中国小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分为六个维度13项品质,即认知维度(求知力、创造力)、情感维度(爱、友善)、意志维度(真诚、执着)、律己维度(宽容、谦虚、持重)、乐群维度(领导力、合作力)、超越维度(感恩与理想、幽默风趣),使得积极心理品质在操作定义上更加深化了一步。

二、寻找过河的桥和船

为确保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针对性和实效性,我们以孟万金教授团队的《中国小学积极心理品质量表》为测评工具,采用系统软件进行测评,采用整群抽样的方法,组织各年级学生整体心理品质发展现状测评,以弄清楚不同品质对不同年级段的重要性,排出序列,明确小学段各年级应该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在此基础上,确立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关键品质”和“一般品质”两大主线,结合学生年龄特点,分层确定一至六年级分年级系列化培养的积极心理品质重点项目内容。通过制定设计积极心理品质菜单式培养主题,各年级有所侧重,提出不同的标准要求,每学期各年级以若干个积极心理品质为主题进行科学规划,形成一个循序渐进、又不断深化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序列,扎实推进、分级探索、深度提升。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聚焦三方面:

1.学生发展层面:培养具有阳光气质与积极心理品质特征的学生群体,促进学生身心全面发展,锻造学生具有中华传统美德和民族精神要求的积极品质和品德,成为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积极人群。

2.教师发展层面:以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实践助推教师队伍整体精神风貌及团队能力的提升,提升教师的幸福指数,推动教师的专业化发展与教学观念的转变与更新,全面打造积极进取、阳光向上、快乐幸福的校园文化。

3.学校教育层面:形成独具特色的积极心理教育模式,并创立相对平衡稳定的积极心理教育标杆模式,学校也因此模式的奠基而形成持续培养大面积优异积极群体的教育范式,为幸福学区内涵深化树立品牌。

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主要有四条路径:

1.借力智囊,协作引路:与孟万金教授等国内顶层心理专业研究机构协作,从积极心理品质理论体系框架的构建与实践探索方面进行合作并作实践性研究,确保课题研究更加科学、有序、卓有成效。

2.全面渗透,整体建构:将积极心理品质教育纳入学校办学重要的教育目标,建构正确的知识观、学习观和教学观,树立终身教育观念。整合校内外资源,营造和谐、关怀的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环境。

3.重视反思,改进评价:经验+反思=成长。研究团队充分重视参与、体验、讨论和省思,建立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评价制度,随时评估回馈,及时反思内省,不断改进和优化课题实验实施计划与行动方案。

4.成长跟踪,协同共进:通过学校网站、班级QQ群、微信平台等媒介发放答卷和调查问卷,检测学生的积极心理品质学习和认知程度。定期召集课题组成员调度协调,负责课题研究的教师分组进行研讨活动,各司其职、各负其责,对学生个体、年级学生群体的积极心理品质目标实施情况和达成情况进行分类研究、记录。

三、探索前行的路和灯

(一)校本课程化

我们将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教育正式纳入校本课程,组织编写《积极心理品质主题教育读本》校本教材。我们以面向全体开设“幸福课”为统领,以面向个体提供“易学灵(Enjoy Learning)——让大脑更灵学习更易”抽离式培训为重心,强化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课堂教学推进力度。学校每月开设一节“幸福课”主题班会课、一节积极心理品质主题教育课,结合学校《好习惯 好人生》习惯主题教育及《中华传统美德故事》等课外辅助读物,拓展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教育教学内容与形式。由各班首席导师实施教学;课前课题组成员和授课教师集中研讨,集体备课,根据学生年级特点设计教学方式和教学内容;课程教学部把教学情况纳入每月常规检查,督察教学效果。

(二)学科渗透化

课堂教学是学校教育的主渠道。学校注重发挥各科教学在积极心理品质培养中的作用,大力推进积极心理品质教育学科渗透化策略。课程教学部把“学科积极心理品质渗透教育”作为各科教师教学的基本任务,组织课题组成员带领各科教师全面学习和了解“积极心理品质”的全部内容。结合学校的三色堇课程改革,我们把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整合融入全部课程,在教学中加以渗透传递,让积极心理品质内容在不同领域叠加累积,不断强化。各教研组深挖各科教学中的情感态度和价值观目标,形成各学科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目标具体化系列。

(三)课外活动熏陶化

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文化构建有助于启发学生兴趣,发展学生特长,锻炼学生体格,陶冶学生情操,使其形成阳光向上的积极心理品质。为此,学校在日常开展的社会实践活动、七色花精品社团活动、阳光大课间、堇秀舞台、时尚英语节、体育节、科技节等活动中全面渗透积极心理品质培养教育,使每项活动都有塑造积极心理品质的目标要求,真正做到教育无小事,事事塑品质。

(四)家校一体化

学生积极心理品质的培养不仅要靠学校的教育,还有赖于家庭、社区的有效参与。我们以面向中河全街道家长开设“家庭幸福教育实用指南”课为统领,以面向本校家庭提供家教咨询干预为重心,推进积极心理品质教育进家庭、进社区、进社会。促进校外资源进学校,家长讲坛做平台,家长助教进课堂,借助孟万金教授编写的《家庭幸福教育实用指南》等专著,让家长了解幸福教育,让家长主动参与到积极心理品质塑造中来。通过家校通力合作,促进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塑造。

(五)以评促建

在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培养的过程中,我们通过开发《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成长手册》为载体,积极探索与学校近几年着力构建的“1+3+N”多元评价相结合的绿色评价体系。

评价方式体现多元化。建立全面、合理的小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内容和标准,注重评价方法的多样化。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坚持发展性原则、定量与定性相结合的原则、终结性评价与形成性评价性结合的原则,防止和克服学生评价过程中的主观性和随意性,保证其科学性。

评价主体力求多元化。评价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合作进行的有意义的建构过程。儿童既是评价的对象,也是评价的主体。在学生积极心理品质评价过程中,我们从三方面入手对学生进行评价,即学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这样,不用一个统一的尺度去评价所有的学生,就能关注每一个学生在其原有水平上的发展。

【作者单位:浙江省宁波市鄞州区堇山小学 】

学生体育兴趣品质浅析 篇4

兴趣就是一个人的大脑两半球内的有关部位由于附近已形成特殊的暂时神经联系, 因而特别易于感受某类事物的刺激, 并且特别易于在这类事物的刺激作用之下, 形成最优越的兴奋中心的倾向。

所谓兴趣品质, 就是人与人之间兴趣的差异性表现, 一般可概述为四个方面:

一、学生个体兴趣趋向

人的任何兴趣都是针对一定的事物而发生的。至于针对什么事物而发生, 却因人而异。体育专业的学生对体育产生的兴趣, 多数来自本人对体育运动的爱好;而非体育专业的学生们也对体育很感兴趣, 但他们的兴趣出发点不同:有的是为了健身, 有的是为了娱乐, 也有的是对某项体育专业颇有特长……虽说大多数体育专业的学生爱好体育, 愿终生从事体育事业, 可是由于每个人的身体素质不同, 接受体育教育有别, 再加上客观条件的影响, 其兴趣的倾向性也不完全一样。

在体育教学活动中, 教师应有目的地巩固某些学生兴趣的倾向性发展, 可按因材施教的教学原则, 培养一批有所专长的学生, 让他们去带动一般的学生。这不仅有助于体育教学质量的提高, 也会对我国体育运动的发展作出应有的贡献。为此, 发展学生对体育运动的倾向性是高校体育教师的责任。让学生充分认识到体育的社会功能价值 (包括教育、健身、智力、娱乐、政治、经济等) , 永远地热爱体育事业, 永久地参加各项体育运动, 使其兴趣的倾向性不断地巩固和发展下去。

二、学生学习兴趣的广泛性

每个人所具有的兴趣并不一定只限于一种, 同一个人很可能具有多种不同的兴趣。不过, 不同的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泛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差异。例如, 有的学生喜爱田径, 但也十分爱好游泳和球类, 甚至对体育美学、体育运动生理及体育哲学等交叉学科也努力地学习与探讨;而有的学生只对某一项体育专业感兴趣, 对其他专业或学科概不问津。应该说, 前者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广泛的人, 后者则是对体育专业兴趣偏狭的人。兴趣广泛的学生就会表现得生气勃勃, 而兴趣偏狭的学生则表现得死气沉沉。不同的学生所以会在兴趣的广泛性方面表现出很大的不同, 其主要原因在于自幼所受的教育不同, 生活实践的范围不同。有的学生接触的客观事物多种多样, 社会生活实践经验丰富, 他们的大脑皮质在多种多样的刺激下, 形成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 所以才会对各种不同的事物均持有一定的积极态度。反之亦然。正因为学生对体育兴趣的广泛性有所不同是来自他们对社会生活实践的参与程度, 所以, 我们要努力使学生扩大自己的生活实践范围, 扩展知识面, 积极地促进多种多样的暂时神经联系的形成。

三、学生学习兴趣的持久性

人们对各种事物所发生的兴趣, 既可能是持久不变的, 也可能是变易无常的。在体育教学中, 学生对体育或某项体育专业的兴趣也表现出很大的差异性。往往有些学生对于体育的教学活动缺乏稳定的兴趣, 这往往是由于他们起初就对体育学习缺少明确的目的性和深刻的认识, 多为好奇心或某些暂时的功利所左右。而有些学生选择了体育专业或参加了体育锻炼活动, 并对其有着相当稳定的兴趣, 因为他们比较牢靠地对体育专业或各项体育运动优先发生注意的暂时性倾向, 能积极地将这种暂时神经联系较巩固地确立在大脑的相关部位, 并形成丰富的、精细的和巩固的暂时神经联系系统。于是, 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等相关事物的刺激作用就会不断地扩充、分化或加强他的这一系列暂时神经联系系统。这就是学生较深入持久地对体育教学或体育活动会在主观上愈来愈有兴趣的原因。

持久的兴趣对学生的学习及将来的工作都具有很重要的意义。然而, 如何发展或巩固其对体育持久的兴趣呢?这要从教和学两方面同时进行兴趣的引导或开发来实现。所谓引导是指体育教师必须经常不断地向学生讲解体育运动的重要性, 可以说, 它将直接制约每个学生未来的发展。在明确目的、提高认识的基础上, 方能发展其对体育的兴趣。所谓开发, 多指某些有专业特长或发展潜能的学生而言。这里不仅有智力上的开发, 也有体能、素质方面的开发。

四、学生学习兴趣的效果性

论学生军训与学生意志品质的培养 篇5

武威六中 周化昌

学校教育担负着传授科学文化知识、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培养各类专门人才的重要任务。要完成这个任务,需要通过多种途径,而学生军训就是为培养合格人才而采取的一项重要措施。通过军事训练,对他们进行爱国主义、革命英雄主义和人民军队的传统教育,激发他们的爱国主义热情,增强建设祖国、保卫祖国的责任感,从而推动全民国防教育的发展,弘扬中华民族崇勇尚武的传统美德,使全体公民都树立起居安思危、常备不懈、有备无患的国防观念。

一、军事训练对中学生意志品质培养的重要性

当前在我国,独生子女的比例不断扩大,家长溺爱孩子的情况很普遍。他们无限制地满足孩子的要求,包揽了一切本该由孩子做的事情,这些都对孩子的成长很不利,他们艰苦奋斗的观念淡薄,心理素质比较脆弱,而社会对人才的竞争越来越激烈,对劳动者的综合素质要求越来越高。意志品质是一个人在生活中形成的较稳定的意志特征,是个性的重要组成部分。它对一个人智力、体力、个性、兴趣、爱好的发展都有直接影响。在一个人的成长过程中,意志的强与弱起着重要的导向和推动作用。美国心理学家曾对800名男性进行30年的跟踪研究,成就最大与最小的人之间最明显的差异不在于智力水平,而在于是否有自信心、进取心、恒心,是否具有不屈不挠、不自卑的意志和性格。而高中时期正是培养学生意志品质的重要时期。当然培养青少年的意志,不是一朝一夕的事,需要社会、学校、家庭共同努力,作出长期不懈的努力。

二、军事训练对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的作用

军训,是新学期的第一课。军训,教青少年怎样做人,怎样吃苦耐劳,怎样迎接挑战,怎样把握自由与纪律的尺度。军训,是青少年增长才干的机遇,也是挑战。这要求青少年用心融入其中去学习,去煅炼,去磨砺,其目的是:增强国防意识与集体主义观念,深刻领悟“立德、力学、力行、立新”的真正含义;培养团结互助的作风,增强集体凝聚力与战斗力;军训,还能提高生活自理能力,培养思想上的自立和独立,还能帮助我们养成严格自律的良好习惯。军事训练对培养中学生的意志品质,有着特殊的作用,它是其它教育形式所不能代替的。人的意志不是天生就有的,而是在后天的生活实践中,在教育的作用下,通过自己的努力而逐步培养起来的。因此,中学生的意志品质也是培养的结果。同时,意志品质的培养必须通过实践活动来实现,也必须通过实践来检验。军事训练是以身体练习为主要形式,以实践活动为主的训练活动。它强调的是知、情、志、行的统一,而意志品质的培养,与认识过程、情感体验、情绪调节等密切相关。所以军事训练的实践性,保证了意志品质培养的有效性。军事训练内容丰富,项目繁多。人们在日常的工作、学习、生活中遇到困难是多种 2 多样的。因此,要克服各种各样的困难,就必须要做出各种各样的意志努力,而军事训练的多样化就为全面培养学生的意志品质,提供了极为有利的机会。例如,拉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吃苦耐劳,坚韧不拨的毅力;军姿,有利于培养学生沉着冷静,自律自制的意志品质。方队训练,有利于培养学生团结协作,拼搏进取的意志品质。

三、军事训练中培养意志品质的方法

(一)通过具体的事例,启发中学生认识意志品质对人生的重要意义

独生子女当中常存在的我行我素,以自我为中心,贪图安逸,怕苦怕累,畏惧困难,经不起挫折与失败等等。中学生如果不能正视自己的弱点,不注意培养磨练自己坚强的意志,将来是很难在社会上立足的。更不可能在事业上有所建树。因此,只有让中学生认识到培养意志品质的重要性和必要性,认识到激烈竞争社会的严峻性,并产生危机感。才能使中学生能自觉接受教官的指导,并在训练过程中为实现自己的目标而自觉地去调节自己的行为和克服困难。

同样,教官也应该在培养国家人才的战略高度去帮助学生认识意志品质对学习、事业、前途乃至人的一生的重要性。而决不能仅限于完成某项训练内容。而是要通过努力完成训练任务的手段,达到培养锻炼意志的目的。因为要完成某项训练内容和任务是有限的,而在训练中遇到的困难和挫折,通过自己的辛勤劳动与顽强拼搏,实现了不 3 易达到的训练目标,从中所获得的情感体验和所培养的精神,即意志品质,其价值是无限的。

(二)在小事上锻炼意志品质,在重大事情上表现出坚强的意志 “冰冻三尺,非一日之寒”,坚强的意志是在千百件小事的锻炼中逐步培养出来的。因此在军训过程中,教官要有意识培养锻炼中学生的意志品质。如军训不仅要在风和日丽的天气进行,在气候恶劣的天气条件下也要坚持,帮助学生克服懒惰与天气造成的畏难情绪。在军训中克服困难越大,经受的考验越多,意志就会磨练得越坚强。而这种变化通过量的积累,就会逐渐形成影响人终生的性格。

(三)确定适宜的训练目标

训练目标的确定必须是适宜的,适宜的训练目标,既不是高不可攀,也不是随手可得。而是要通过努力才可能实现。适宜目标具有导向和激烈性。过高的目标会使中学生丧失信心,甚至因此而放弃对训练目标的追求;而如果定得过低,中学生不需要作任何努力即唾手可得,则不利于意志品质的培养。

在确定适宜目标时要注意两点。一是目标内容的确定要符合训练的需要。至少要中学生理解符合中学生的需要。需要会产生动机,动机会引导行为,只有符合中学生需要的训练目标,才能激发中学生克服困难的积极性。二是目标的标准必须切合中学生的身体实际。中学 4 生的体质存在着不同的个体差异,因此,教官在训练过程中的目标确定应该注意区别对待。

(四)让中学生获得成功的体验

中学生在军训过程中会遇到各种各样的困难,有来自主观方面的,也有来自客观方面的。主观方面主要是来自身的生理、心理方面的障碍。如身体形态、生理机能、身体素质、兴趣爱好等军训内容与目标的矛盾。客观方面如军训的难度,军训场地条件、天气与环境因素等。中学生在军训过程中要与主、客观困难作斗争。教官应该设法在中学生训练过程中帮助他们克服困难,战胜困难,实现军训的目标,让中学生获得实现目标的成功体验,从而增强他们的训练信心和克服困难的勇气。这是培养中学生意志品质的一条重要原则。

探问,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6

[关键词]课堂教学 思维品质 探问

[中图分类号] G623.2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7-9068(2015)16-021

探问,就是教师向回答问题的学生进一步提出问题,是课堂理答的一种重要表现形式,它可以促进学生对课堂问题的深入思考,由表及里,举一反三,层层深入,引领学生一步步走向文本深处。它避免了学生的浅表性回答,使学生从多方面、多角度解决问题,让教学更加准确、全面、深刻。在语文教学中,智慧的探问可以有效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那教师如何才能通过探问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呢?

一、探问——问出思维的深度

人们常说:“思维的高度决定着人生的高度。”怎样才能提升学生思维的高度呢?巧用探问就是一种有效的方式。在课堂提问中,当学生回答问题过于模糊、片面、肤浅时,教师紧追不舍,再次发问,可以使学生的思考更为周密,回答更为完善,这就是探问的妙用。它可以有效地提升学生思维的深度。如,窦桂梅老师在教学《珍珠鸟》一课时,先让学生自读课文,找出“信赖,往往创造出美好的境界”这句发自作者内心的中心句。在学生回答后,教师再探问:“你们看到的是小珍珠鸟与作者在一起的感受。作为小珍珠鸟的父母,他们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吗?请大家细读课文,找出能够体现出大珍珠鸟心情的句子。”在教师问题的引领下,学生从“再三呼唤”等词语中读出了大鸟对小鸟的不放心,希望它早点回到自己身边。结合学生的理解,教师又让学生思考:“大珍珠鸟为什么要这样做?”学生纷纷发言。就这样,在探问中,师生对话逐渐深入到人与自然、人与动物应该如何和谐相处的话题。这里的探问,有效地激活了学生的思维,引发学生的思考。

在这个教学过程中,窦老师就是通过“作为小珍珠鸟的父母,他们也会有相同的感受吗”这个颇具含金量的问题,使学生领悟到文章的深刻内含,对文本所要表达的主题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

二、探问——问出体验的高度

语文新课标强调要珍视学生的独特感受、体验和理解。在课堂中,不同的学生感受、体验不同。教师有效的探问可以使学生独特的个性、内心世界、认识想法等一览无遗地呈现在大家面前,使他们获得思考和解决问题的不同方式。如,在教学《卧薪尝胆》一课时,读完全文以后,我问学生:“在你眼中,勾践是一个怎样的人?”有的认为:勾践太无用了,堂堂一国之君干这种粗活,真是丢自己国家的脸。有的学生认为:勾践太没有志气,应该将战争进行到底。这时,我问:“原来在同学们的眼里,勾践竟是这样的一种人。有不同意见吗?”在我的探问下,有一个学生说:“老师,我认为勾践并不是无用,他是一心为了国家,忍辱负重。‘君子报仇,十年不晚。’受这一时的委屈怕什么?”这时我继续引导,让他说说自己是从哪里看出来的,将他的思维引向深入。

从这个课例中可以看出,对同一篇课文,教师的巧妙探问,使学生能够站在全新的角度考虑问题,从而获得对文本的独特感悟、体验和理解。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教师巧妙、智慧地探问,可以问出体验的高度来,问出课堂的精彩来。

三、探问——问出想象的广度

爱因斯坦曾经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加重要,因为知识是有限的,而想象力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进步,并且是知识进化的源泉。”在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善于引领学生挖掘教材中的空白点,巧妙运用探问引发学生想象。这样,不仅可以让学生能读得进、想得美,而且也可以问出想象的广度。如,在教学《埃及的金字塔》一课时,教师让学生说说埃及金字塔主要有什么特点。在学生得出“宏伟”“精巧”的体会以后,教师巧妙探问:“在公元前27世纪的时候,科学技术还不像现在那么发达,那时候没有吊车、起重机,没有其他先进的设备。这样宏伟的金字塔是怎样建筑起来的呢?请你想象一下埃及人当时建造金字塔时的情景。”在教师的探问下,学生的想象力被激发出来了,他们感受到古代埃及人民的智慧和勤劳。

在语文课堂教学中,找准合适的切入点进行探问,引导学生展开想象,不仅可以把语言文字运用的目标落到实处,而且可以使学生张开想象的翅膀,思维能力得到了提升。

总之,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充满智慧的多角度探问,可以使学生更专注于教学活动,在动态生成的课堂教学中,深化情感体验,提升思维品质。

培养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 篇7

在第一个教学环节里,贾老师先让学生用“发”组词,再用“发现”口头造句。不久,便出现了似乎只有在贾老师的语文课堂上才有的独特精彩:

……

生: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很帅。

师:你的意思是说我以前不帅喽?其实,我一直很帅呀!(笑声)

生:(连忙改正)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更帅了!(掌声)

师:我以前帅,今天更帅。你小脑袋瓜反应挺快!这么一改,我就找不到漏洞了。谢谢你对我的夸奖,不过你这个句子还是有点问题,就是用词不当。“帅”这个词是英俊潇洒的年轻男士的专利,用来形容我这个快80岁的人,是不是不太合适?想想,用哪些词语形容我更恰当呢?

生:我发现贾老师身子骨很硬朗。(掌声)

生:我发现贾老师精神矍铄。

生:我发现贾老师思维敏捷,根本不像快80岁的人。(掌声)

师:(高兴地)硬朗呀,思维敏捷呀,精神矍铄呀,用这些词语来形容我,就恰如其分了。我发现你们的思维更敏捷,语文学得比我好。

这个教学片段不过三两分钟,却精彩至极。精彩在哪里?第一,精彩在教师教得好。乍一听,第一位学生说的“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很帅”,似乎没有毛病呀!可是,听贾老师一说“你的意思是说我以前不帅喽?其实,我一直很帅呀!”学生(包括听课的老师)方才发觉其中的问题。贾老师只这么轻轻地一点,精彩就立刻出现了:“我发现教我们的贾老师今天更帅了!”一个“更”字就把贾老师的问题“摆平”了。

至此,贾老师该满意了吧?不。紧接着,贾老师又抛出了一个问题———用词不当!是呀!“帅”这个词真的被人用滥了,不管男士长得怎么样,哪怕像汽油桶似的,也不管年老还是年少,都会被人冠以“帅哥”的雅号,正如“美女”二字几乎成了所有女性的代名词一样。

贾老师这么一说,于是又精彩迭起。学生的表达博得了老师们一阵阵热烈的掌声。

真是灯不点不亮,心不拨不明。在课堂上,贾老师把“引导者”这个角色演绎得淋漓尽致。

王尚文教授说:“语文的‘独当之任’就是教学生如何说话,使他们所说的话具有良好的语文品质。”何谓“良好的语文品质”?王教授说:“语文品质是对遣词造句、布局谋篇的要求,最起码的标准是:把语句写通顺,把意思说明白。”

如果我们语文老师都能像贾老师一样,达到这“起码的标准”,并在课堂上全力以赴、倍加细心地教学生朝这个标准努力,那么,我们的语文教学就大有希望了。

第二,精彩在学生学得好。贾老师对学生说的“你们的思维比我敏捷,语文学得比我还好”这句话,不只是谦辞,去掉其中的“比我”二字,就是对学生恰如其分的表扬。从这个教学片段中,我们看到了学生“良好的语文品质”。

郭沫若说:“胸藏万汇凭吞吐,笔有千钧任歙张。”贾老师执教的这个班的学生,在课堂展示的是他们的“昨天”。试想,这个班的学生如果没有平时———“昨天”的“胸藏万汇”,哪里会有今天的“凭吞吐”呢?这就告诉我们,语文老师一定要有积累意识,一定要把课标“少做题,多读书”的理念落到实处。发展语言才是硬道理。

努力提升学生的思维品质 篇8

语文学习的任务旨在培养学生听说读写能力。那么如何在语文口语训练中, 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呢?

首先要注意引导学生进行口语训练, 学生课前三分钟演讲是个不错的平台。为了让他们能轻松地准备, 充分地施展, 教师倡议在发挥主动性的前提下, 讲述成语故事, 弥补他们对于成语起源与运用的认识空缺。当他们能自如运用成语时, 口语表达技能就在潜移默化中逐渐提升了。演讲是一个创造性活动, 成败取决于学生对于演讲形式、演讲内容以及临场应变的把握能力。

再比如说, 同学们的课堂反映能力与语言组织能力各不相同, 课堂上总会有反映迅速, 表达力强的同学, 但毕竟是少数, 更多的同学则是默默无闻, 回答问题时常常是被牵着鼻子走, 没等想好或组织好语言, 反应快的同学早已说出答案。我便提出, 拒绝随意说出答案。让脑子快的同学想得更全面, 更深入;慢的同学有时间思考问题, 并组织语言。回答问题时尽量请不爱说话的同学, 以使他们拥有提升心理素质与口语表达能力的机会。

但是, 课堂上一一回答的机会毕竟太少了, 设置课堂讨论并展示等环节, 在小组内部同学们表达想法, 互相切磋, 取长补短, 探究的能力就会逐步提升。

学生思维品质的提升需要长期坚持不懈的引导与培养, 是潜在的, 也是在外显的教学过程中渗透进来的。因此, 教学需要老师的精心设计与学生的主动参与。学生在学习古代文化与古典文学时, 常常望而生畏, 这又是历年中考的必考点。因此, 尽早培养学生的古文思维能力至关重要, 使他们既能理解课内古文, 又能涉猎课外古文, 拓宽视野, 提高水平。教师可选择篇幅短小、趣味性强的课外古文进行教学, 先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合作研讨。在每一篇新短文学习前, 这篇文章就好像一个充满新鲜感的挑战者, 同学们的任务便是读懂吃透它, 这样便能打胜仗。同学们常在老师在场的情况下跃跃欲试, 但独自完成时, 他们就没有那么高的积极性了。因此, 有必要多安排古文阅读课, 从心理上消除学生的畏惧。面对一篇古文, 经过静心思考后, 鼓励他们大胆表达, 接着便开展讨论, 同学们在不同理解的撞击中得到切磋和分享。当遇到矛盾互相争执时, 他们会寻求老师帮助, 得到点拨后, 正确的一方总是信心倍增, 情绪高昂。时间在不知不觉中悄然溜走。当同学们讨论完后, 再次组织他们重新梳理, 巩固探讨成果并培养他们组织语言的能力, 让他们阅读古汉语的思维品质真正得到提高。努

写作方面, 同学们在实际作文中会出现以下不良的思维惯性:1、千篇一律, 缺少创新。2、语言刻画不细致, 大白话偏多。3、情感不真挚, 不能打动人。出现这些问题的原因, 主要有以下几点:1、孩子们的思维有时只停留在表层, 欠缺深度和广度。苦于材料有限, 无话可说。常常不能把理解的一点辐散成面。2、语言方面, 孩子们的语言感受力受到理解力的限制。3、不善于表达真情实感, 在写作中缺乏独特的个性鲜明的情感, 根源在于不善于观察和思考, 我笔不能写我心。

针对这些问题, 教师可以试用以下方法解决:1、多做练习, 敢于创新。如在讲授《皇帝的新装》时, 老师模仿说书人, 抚尺一下, “话说这位爱美的皇帝光着身子, 在百姓的哄笑声中, 硬着头皮举行完了游行大典, 第二天这条爆炸性的新闻传遍整个欧洲, 几个敌对的国家甚至还专门印刷了这位皇帝的裸体游行图片!一个至高无上的皇帝居然受到如此奇耻大辱, 他将采取怎样的行动呢?说谎的臣子、爱听假话的皇帝、两个骗子、说真话的孩子的命运又将如何呢?”孩子们展开想象, 发言非常生动活泼。教师还可以带领学生多做一些发散思维的练习, 如向他们提问:“过一条狭长的河有什么方法呢?”他们的回答有:滑冰、游泳、缆车、海下隧道、架桥、飞机、乘船、绳索、羚羊飞渡等等。运用于作文, 旨在让同学们对同一题目能推陈出新。2、提高学生的语言感受力。广泛阅读, 逐步积累, 深度揣摩, 恰当运用。3、写出真情实感, 引导学生主动观察, 静心体会, 把不起眼的物写出风韵, 比如小镇上寒冷的夜景被学生这样描写:“冬天的夜晚的确有些寒冷, 北风呼呼地刮过光秃秃的树梢, 只吹得大树、小枝在寒风中瑟瑟发抖。冬天的夜晚显得那么寂静冷漠。道路上的人少了很多, 偶尔有几个人从我身旁走过, 也是步履匆忙。再看周边的房屋, 大多数都拉上了窗帘, 柔和的灯光透过窗帘变成了色彩斑斓的图画, 人们可能已经在睡梦中了, 也可能正躲在暖暖的被窝里惬意地欣赏电视节目。再看马路, 川流不息的车不见了, 一辆车子开过以后, 要好一段时间, 第二辆车子才行驶过来。”学生善于观察并恰当使用修辞, 在平淡的语句中体现了自己的语言功底。

如何关注学生的学习品质 篇9

一、关注孩子是否学会倾听

不知道各位老师在课堂上是否经常遇到这样的情况:一个同学站起来回答问题, 其他同学就无心听他讲完。或者是他还没说完其他同学就插嘴, 也有可能他还没说完其他同学就不耐烦的举起自己的手, 希望老师请他回答……我想现在的孩子大多都是独生子女自我表现的欲望太强烈, 别人说的时候我可以不听, 而自己说的时候别人却都要来听。他们根本不知道什么叫做“倾听”。这样的话他们会失去很多学习的机会, 向同学学习的机会, 向老师学习的机会, 所以导致了很多时候老师已经讲过许多遍的问题到了考试一些学生还会发生错误, 我想这些问题归根到底都是他们没有学会倾听。《课标》指出要让孩子学会倾听, 足以见得这是十分重要的。关于让孩子学会倾听我是这样做的:以身作则, 认真倾听每个学生的发言。当学生在发言时, 做到耐心, 专注的听, 尽量不打断他们的发言, 并对他们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关注那些不注意倾听的学生。当他们不注意听时, 给予适时的提醒和适当的批评;当他们认真倾听时, 及时的给予鼓励表扬;加强注意力训练。当进行全班交流时, 要求所有学生停止动笔, 必要时让个别同学对别人的发言做适当的评价或重复, 促进他们认真倾听。相信学生只要学会倾听, 学习会事半功倍的。

二、关注孩子是否认真完成作业

许多老师也许会说, 我的学生每天都有完成啊。也许你的学生的确是这样, 但你是否注意到他是不是有效性的完成作业了?所谓有效性完成作业指的是对作业经过自己认真的思考完成的作业。有的学生每天都有完成作业, 但总是草草应付了事, 得不到巩固课堂学习的效果, 长期如此, 他的学习肯定回生率很高, 自然学习信心受到挫折。这样当然不利于学习。关于这点, 我坚持天天亲自检查每个学生的作业, 不仅检查完成了没有, 而且还检查他们作业的字写好了没有, 我相信只要学生作业的字能写好, 他对待作业的态度必然是认真的。如果遇到不认真的同学, 我马上对他进行思想教育, 然后让他重新把作业做一遍, 认真做了, 我再好好表扬他。这样课堂上认真倾听, 课后认真完成作业, 他的学习不进步都很难。

三、做事持之以恒, 追求完美

要培养学生做到这点是一件比较难的事情。孩子总归是孩子他的天性是爱玩的, 自觉性是很差的, 要求他做事持之以恒, 而且追求完美, 对他们而言是很困难的。相信有的老师有过这样的经历:布置的作业如果不及时检查, 有的学生就也忘了, 或者完成的情况就很差, 对待老师布置的作业善且如此何况自觉地学习呢, 所以在平时对待学生的过程中哪怕只是一件很小的事情, 只要他做好了, 就应该及时表扬, 让学生得到满足感。使他们把持之以恒的做事原则内化成自己的品格。这样学习自然而然就能上个台阶。

培养学生自主学习的品质 篇10

首先,教师要树立正确的学生观,以人为本,激发学生潜能。教师应相信学生的潜能,相信学生能独立学习、自主学习,要用发展的眼光看待学生,相信学生是能够不断发展和进步的。在课堂教学实践中,努力践行“因材施教”,使全体学生积极参与,形成教师指导、学生互帮互带,共同提高的局面。

其次,要建立良好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教师应在教学中建立民主平等的师生关系,创设宽松、和谐的教学氛围,使学生能够主动参与,自主学习,从而培养和发展学生的自主思维能力。课堂学习是师生的双边活动,只有在师生协同积极主动的过程中,才能产生良好的教学效果。

培养学生的优秀品质漫谈 篇11

但我们的基础教育,单就继承方面而言,偏重于狭义上的纯知识体系传授。整个课本的主体内容是人类历史长河积淀下来的对自然和社会规律的认知。对那些为人类做出重大贡献的杰出人物身上所焕射出来的伟大性格和品质,如坚定的信仰、深邃的洞察力、藐视困难的魄力、严谨灵活的思维、博大的胸怀以及对人类的悲悯之心等等,却很少介绍。当然,教师在讲授纯知识的同时,也不时地穿插一些诸如陈景润刻苦攻关之类的事例,让学生从中吸收陈大师用心专一的品质。但这类教育和数理化等“纯知识”的介绍比起来,教师只是根据自己的喜好以及自身知识的广博进行随堂发挥。缺乏科学体系,不够深入,不够全面,不够系统。二是这类教育从量上明显不够,这主要表现在两个方面:其一是所举例子数量少,其二是讲授时间少。再者,从大范围讲,中国人对下一代的教育,走入了一个怪圈。全世界所有国家中,中国的上一代倾注在下一代教育上的精力与时间,可谓数一数二。多少人含辛茹苦,拼命在下一代身上投资,一切都为了孩子美好的将来。但“投资者”们的双眼几乎全都盯着孩子的“分数”,“分数”变成了教育的全部。只要孩子学习成绩好,就等于这孩子有了光明的前途。至于他生活能不能自理,心理承受能力有多强,有没有自己的兴趣爱好,过得快乐不快乐,那都是次要的事。其二,中国人太“爱”自己的孩子了,家长们个个不想让孩子受一丁点坎坷委屈。日本民族大冬天让学生穿单衣上学,欧美国家的婴幼儿跌倒了,家长不去慌里慌张地扶他们起来,而是“冷漠”地鼓励孩子自己往起来爬,这种育子现象在我国少之又少。这样,一方面是应试教育的摧残,一方面是无原则的溺爱,学生们得不到应有的成长磨练,他们身体上和心灵上的免疫系统正在全面崩溃。我们的社会和我们的教育没有保障学生的成长安全,这样的环境,我们的学生在成长期间自然得不到应有的精神熏陶。

如此教育,说长远些,学生长大成人后,在自己的工作岗位上可能就缺少精神支柱。克服困难,面对挫折,与人交往可能就做得不尽人意。说近些,学生成长过程中或多或少地会形成自我心理郁结,出现诸如自卑、厌学、焦虑、恐惧、抑郁、说慌、攻击性行为、吸烟、网络成瘾、耐挫力不够、社会适应性不强、青春期迷惘等问题。特别是对待自身当下的职责——学习前人留下的知识,可能出现学习品质方面的问题。尽管现在好多理论都力图将学习乐趣化、轻松化,但从本质上讲,无论以何种方式学习,学习都是一个“付出”与“获得”的过程,学习者都得付出一定的心血和汗水。没有一定的良好品质做底气,学生就会有偷懒行为。目前,学校存在大量的学困生已是我国中小学教育的难题之一。许多教师对班上的学困生,不能说是束手无策,但说成手无良方则不是夸大其辞。绝大多数学困生之所以“后进”,并非智力障碍,而是不良的学习品质使然。他们很难进入真正的学习状态,他们有的怕吃苦,懒得钻研;有的恒心不够,毅力不足;有的学习目的不明确,成绩进步不喜,退步不悲,心“静”如水。这种种学习品质不健全所带来的恶果,和没有按照一定科学体系对学生进行杰出人物优秀品质的学习有很大的关系,同时,这种品质传承教育的缺失,也是对人类精英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的一大忽视。

青少年时期是人的品质、人生观、价值观形成的黄金时期,此时不给他们加以良好的品质教育,就等于痛失时机。所以,让学生在历代杰出人物伟大性格和优秀品质的浩海中遨游,将那些可贵的精神品质移植于学生自身骨髓,就非常有必要了。

怎样让学生系统地继承接受中外杰出人物的优秀品质呢?笔者人轻言微,但还要高呼:国家教育主管部门应充分认识到这一教育的重要性和迫切性。应该在全国范围内组织一批专家学者,专门为学生编选一套行之有效的以突出表现中外精英伟大品质为内容的传记类的书籍,作为学生另一种形式的教育范本。这类书籍要符合青少年的年龄特点,在形式上尽量以曲折的故事情节为主,增强可读性。学校开设阅读课,但不必考试,尽量引导学生由兴而发,深入其中,广泛阅读,忘我阅读,不求一时之效,只求长时间的潜移默化。让精英们的品质象“春雨”一样“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在学生感觉伟人们的品质已渗入他们的心灵深处。

对此类书籍的编选,笔者还有一个想法,将它归为几大类,如科学家传记,政治家传记,军事家传记,艺术家传记,企业家传记等等。同一领域杰出人物品质,会吸引和激发兴致爱好以及潜能优势相类似的学生。学生在广泛阅读的基础上,会慢慢地对某类传记的阅读吸收有所偏重。这就对应地开发了学生潜能,调动了学生的积极性。

人物传记作为学生的另一教育范本,在整个基础教育的大系统下,还要针对不同年级学生的年龄特点,分割成各个子系统进行编排。但学生的阅读可突破此限制,如初一的学生原则上阅读初一年级读本,学生可根据自身需要,跨年级阅读初二的甚至是初三的读本。这种阅读关键是要腾出一定的时间,指导学生长期阅读,进行量的积累,以达质的升华。初读时,是好奇,慢慢地,学生外在行为将模仿自己所崇拜人物言行,长久陶冶,学生的内在品质将发生嬗变。他们会化精英们的品质为己有,从而完成完美人格和崇高品质的塑造过程。成为一个坚强的人,明智的人,达观的人,具有爱心的人,健康向上的人。

不过,要完成精英们的品质溶入学生灵魂这一过程,还要过一道关口,那就是读书在学生中的落实。这可是个大难题。人们都知道阅读的重要性,朱永新教授说得更为透彻:“阅读,可以滋养一个人的灵魂,同时,阅读也可以滋养一个民族的灵魂。”但只有身处教学一线的教师才知道在学生中间展开实实在在的读书活动是何其艰难。中国学生的课外阅读量少得可怜,社会和一部分人将其归罪于学生本身或是中小学教师。好像是学生不懂阅读,不爱阅读,不去阅读,教师们也“鼠目寸光”,故意不让学生阅读似的。其实这是圈外人的话,让他们到圈子内来走一遭,才能体会学生和教师的无奈。我们的教育至少在两个方面剥夺了学生的读书时间、精力和兴趣。其一,功利性很强的应试教育使学生陷入题海,成了解题的机器,学生不是在为素质,而是在为分数卖命地学习。阅读“闲书”,分数直线性地往下跳。谁敢拿自己的前途开玩笑,哪个“有志气”的学生那么“傻”啊。其二,现在的高考试题结构形式,已一层层地下渗到最底层,高考指挥棒的威力,发挥到了淋漓致尽的地步。小学时期,本是学生机械记忆很强而理解力相对较弱的时期,但现在连小学一二年级的语文教学都进入了“正规”的和高考形式接轨的“阅读理解”题的谜宫。小学生薄弱的理解力面对那些千奇百怪的问答题,满眼茫然,只能瞎猜。久而久之,兴趣索然,学习味同嚼蜡;相反地,学生进入了大学殿堂,理解力应该是很强了,但却奇怪地要大篇大篇地从头去背诵《诗经》《离骚》以及其它本来在机械记忆很强时应该背诵的东西。这岂不是教育的怪现象?而且随着高考的需要,一篇篇活生生的读起来满口生香的文章,变成了被精心剖析的没生命的标本,冷冰冰地摆在那里,供学生从字词句开始一直到中心去支肢解分析,搞得学生读书的口味全无。就教师而言,放手让学生阅读,则要冒学生成绩下滑,在激烈的分数比赛中惨遭失败,最后落得不称职,甚至被淘汰出局的危险。所以,教师中的绝大多数会走一条和当前教育相“吻合”的教学路子,和学生一样地去赶分数。这样的教育氛围还责令学生不读书,实在是太难为学生了,也太不现实了。所以,我们的社会,我们的有识之士,必须抓住这一问题的根源所在,从根本上去改良或改革教育体制当中不尽合理的地方,特别是改革高考试题结构形式和内容走向,从教育的源头出发,给学生广阔的阅读空间和充足的阅读时间。只有这样,阅读才不是一句空话,久违了的书籍才会回到学生手中,书香才会飘满校园。作为阅读的子项,传记类书籍阅读也才能得以实现,精英们的品质才能得以传承。

作为人类的后继一员,我们应该站在历史的高度,既把人类精英以及广大劳动人民经历了千辛万苦发现并总结的知识技能教给学生。把它当做学生们向未来世界挺进的外在武器,同时,我们还应让杰出人物一生言行中所表现出来的胆略、方法、信仰、作风、眼光等优良品质感化学生,让这些品质成为激发他们昂扬向上的内在支撑力和内在驱动力。当我们将这两把“火把”同时交付学生时,我们才可以自豪地说:我们无愧于自己的后人。

论学生思维品质的培养 篇12

一、善抓本质, 培养思维的深刻性

思维的深刻性, 就是善于透过纷繁的现象发现问题本质的思维品质。它是一切思维品质的基石, 它集中表现在具体进行思维活动时善于深入地思考问题, 抓住其本质和规律, 从而圆满地解决问题。化学是一门具有严谨科学性的学科, 学生具备思维深刻性是学好这一学科及正确答好高考化学试题的必备素质。

二、逆向思维, 培养思维的逻辑性

思维的逻辑性是指思考问题时, 条理清楚, 推理准确, 有因有果, 严格遵循逻辑规律。逻辑思维性强的考生答题时分析论证问题层次分明, 推理严谨, 令人无懈可击。解题时, 运用逆向思维, 是培养学生思维逻辑性的一条重要途径。

上一篇:大豆生长发育试验下一篇:引导固定资产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