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2024-10-23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精选12篇)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1

创新意识是一种独特的思维方式, 能引发创造性成果, 它是人类智慧的核心。要开启学生心智, 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提高学生的思维能力, 教师应该精心设计问题, 让学生运用各种思维方法解决问题。我们这次课题研究的专题是“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 要解决的问题是:以问题为中心和纽带, 为整个教学设计合理的思维流程。

这次课例研究采用行动研究的方法, 深入课堂教学的过程之中, 目的是通过设计课堂教学问题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 并进行持续地改进, 最终得出有益的经验和启示。

为使研究过程更具有创新价值, 我们在上海教育科学研究院胡庆芳导师的带领下, 选择了三位不同学科的教师进行试教, 就同一问题持续诊断、持续改进。

一、三次试教课的历程

(一) 第一次课:试教

执教者是一位初中社会教师, 她选择的教学内容是一堂复习课, 课题为《关注日本地震、共建和谐世界——解读热点, 落实考点》。执教者基于本次研究专题, 针对教学内容和学情设计了三个教学环节: (1) 课堂交流反馈——考点链接; (2) 透析时事热点——我也来出题; (3) 课堂小结。

1. 教师设计的问题

(1) 一个樱花盛开的季节, 日本国民面对的却是一场真实版的《2012》。同学们是否知道日本究竟遭遇了什么灾难?后来又引发了什么灾难?

(2) 大家把课前家庭作业、课前自主学习的材料拿出来, 说说你已经找到了哪些相关的考点。

(3) 大家对所列的考点有没有自己的看法?是否觉得有哪个考点与我们的材料并不紧密相关?

(4) 让我们来看看孙颖这一小组的题目。大家来评论一下其中的选择题, 你认为它好在哪里?存在哪些问题?

(5) 日本发生强烈地震后, 中国第一时间向日本派出国际救援队。中国政府还向日本提供了价值3000万元人民币的救灾物资和2万吨燃油。现在网络上对中国援助日本有两个声音:一个是赞成;一个是反对并高呼“震得好”。对此, 你怎么看?

(6) 你觉得你这节课最大的收获是什么?

2. 问题诊断

(1) 教师设计了几个能够引发学生创新思维的问题, 却人为地剥夺了学生思考的时间和机会。例如:教师让学生互相评论所出的题目好在哪里, 存在的问题是什么, 可是教师在课堂上不自觉地自己就作了评价。

(2) 教师面对学生的回答, 几乎没有新问题的追加, 完全以自己的理解来期待学生的回答, 牵着学生的鼻子走。例如:教师在引导学生发现命题特点时, 一直都采用“是不是?有没有?怎么样?”等简单的问题, 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3. 改进建议

(1) 应该多设计半开放或开放性的问题。教师大多提出问答式或封闭式的问题, 在课堂上几乎是牵着学生的鼻子走, 不利于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2) 应该设计供学生交流讨论的问题。如让学生讨论经典考题的特点, 引发新的思维火花。

(3) 在处理学生的回答时, 教师要注意倾听, 要以和悦的态度去接受, 并鼓励学生积极回答。学生回答之后让全班学生评价、补充。

4. 效果

这节课围绕本次研究的主题, 即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从形式及理念上给了我们很好的启示, 如通过设计让学生讨论命题的特点及相互评价命题的质量等具有挑战性的问题和环节, 更容易激发学生的创新性思维。同时, 我们也意识到:仅有形式、只关注问题的创新设计而忽略学生思维上的创新反应, 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至少从效果上看是不明显的。

(二) 第二次课:改进

执教者是一高中英语教师, 他选择的教学内容是普通高中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英语》模块六第四单元的Using Language“What can we do about global warming?”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和第一次课的讨论结果设计了5个环节: (1) 复习前一节课的内容, 讨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2) 课堂导入, 讨论面对全球变暖我们能做些什么; (3) 听读课文, 理解大意; (4) 角色扮演, 继续讨论全球变暖; (5) 全班分享就全球变暖所设计的海报。

1. 教师设计的问题

(1) What is your opinion about this picture?

(2) Everybody knows that the earth is becoming warmer and warmer, but does it matter?Why do you think so?

(3) It is a terrible thing taken from the movie, The Day After Tomorrow.Will it happen in the future?What should be to blame for all these problems?

(4) What can we do in our daily life?

(5) Who are the writers of the letters?Which is not the reason why Ouyang Guang writes the letter?

2. 课堂上发现的积极变化

(1) 设计的问题大多属于开放性问题, 能引发学生的积极思维。

(2)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做出了积极的反应, 能给予及时的肯定和鼓励, 如yes, good, oh, good idea, your contribution counts;同时也有了“Why do you think so?”“Can you explain it?”“Any more?”这样的追问。

3. 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1) 问题的设计应该有梯度, 由易到难。问题一开始就让学生无所适从, 这样就限制了学生的思维。

(2) 问题的设计应该以学生获得的知识和经验为基础。在教学设计时, 可以把基础性的学习放在前面, 把教材中已有的观点和建议先展示给学生, 这样学生才能有更深层次的思考, 学生生成新的东西才有可能。

(3) 应该给学生思维的时间和空间。学生对于问题思考的时间太少, 同时与同伴交流的空间也没有, 本节课几乎没有小组讨论, 这样不利于创新思维的培养。

(4) 应该设计教学环节, 给学生提出问题的机会。在学生的采访活动环节中, 除了教师给出的问题之外, 学生没有提出具有挑战性的问题, 大多是照本宣科。

4. 效果

因为建立在第一次课的基础上, 所以就本次专题研究而言, 这节课有了明显的变化和进步。课堂上, 教师设计了贴合学生学习内容的开放性问题, 如辩证地谈论全球变暖带来的影响, 讨论日常生活中可以阻止全球变暖的做法;也设计了让学生制作呼吁阻止全球变暖的海报这样的、具有挑战性的任务, 学生在问题的回答及作品的呈现中已有了创新思维的火花。这给了我们进一步进行专题研究的信心, 同时也更加明确了我们研究的方向, 即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需要关注学生的学情, 并据此设计相应的开放性和挑战性问题, 还要考虑问题提出的时机及提供学生思考的时间和交流的机会。

(三) 第三次课:再改进

执教者为一高中地理教师, 他选择的教学内容是高二地理的一堂复习课《大气环流》。执教者根据教学内容和第二次课的讨论结果设计了6个环节: (1) 现实问题导入; (2) 学情了解; (3) 复习局部大气环流; (4) 复习全球大气环流; (5) 总结; (6) 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自然现象。

1. 教师设计的问题

(1) 浙江括苍山风电场位于临海西部与仙居县交界处的括苍山脉上。山体高度1200米以上。发电机风轮一般迎风而立, 山上的每台发电机都有一个变向装置, 控制发电机叶轮的朝向变化, 有时一天中叶轮甚至朝截然相反方向变化, 导致该现象的最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 中国北极科考站房顶飘扬的五星红旗, 总是飘向西南方位, 原因是什么?

(3) 大气环流中的“大气”是指大气层中的某层大气还是整个大气层?

(4) 你对大气环流的“环”如何理解?

(5) 大气怎样才会运动?

(6) 括苍山风电场叶轮一天中叶轮朝截然相反方向变化, 中国北极科考站红旗飘向所及环流是否属于同一类环流?若不是, 它们分别属哪一类?

(7) 提供三幅图画 (图略, 编者注) :白天有太阳的山脉, 夜间有月亮的山脉, 城市的树木和高楼。你能不能解释一下:白天山顶为什么增温快?

(8) 请用大气环流知识解释下列自然现象。2000年4月3日, 意大利中南部地区突然受到黄沙、泥雨的侵袭。时速达100公里的狂风夹带着来自北非的沙尘, 使意大利中南部笼罩在一片黄色之中。露天停放的汽车被蒙上一层厚厚的泥点, 街头众多的白色大理石雕塑也像是刚从泥土中挖出的一样。意大利气象专家称, 意中南部出现罕见的沙尘天气, 主要是北非撒哈拉沙漠一带最近气候异常干旱, 形成与欧洲大陆巨大气压差所致。强劲的热风夹杂着大量沙尘, 使意大利中南部出现了沙尘天气。

2. 课堂上发现的积极变化

(1) 教师的教学设计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2) 问题的设计呈现梯度, 由易到难, 由封闭到开放。

(3) 教师对学生的回答有了更积极的反应, 有了能引发学生深层思考的开放性和挑战性追问。

(4) 教学中给了学生交流和讨论问题的机会, 创新思维的培养得到落实。

3. 再进一步改进的建议

(1) 要启发学生的思维, 教师要了解学生的学情, 要找到学生学习的问题和难点。

(2) 在教学设计中, 教师应抓住学生学习的难点, 设计问题组织学生思考、讨论和交流。

(3) 对于挑战性的问题, 应给予学生足够的时间进行思考和提升。

4. 效果

这节课在前两次课的研究基础上, 就专题研究而言有了更大的进步。教学的每一个环节都是以问题的形式呈现, 学生在不断地思考和解决鲜活的问题过程中, 既掌握了知识, 也锻炼了思维, 比较好地体现了对专题的探索。在各个环节中, 学生的创新思维都有精彩的表现。如在学习山谷风时, 对于为什么白天山顶温度高, 学生能从不同的角度去思考, 见解丰富。但由于时间安排上的问题, 最后对学生创新思维的检测, 即学生的创新思维是否得到了提升, 没有得到体现。

二、三次课演进的脉络

在第一次课上, 教师的教学设计努力在往创新思维品质上靠, 有一些挑战性的问题设计, 但学生思考的积极性没有得到激发, 实际效果不明显。第二次课, 教师设计的问题大多是开放性的问题, 学生的创新思维有精彩的呈现, 但给学生思考的时间不够, 问题的设计缺乏梯度, 大部分学生由于问题的跨度和难度太大而没有参与到问题的思考与交流中。第三次课, 教师的教学设计以问题的解决为主线, 并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不断提出新的挑战性和开放性问题, 学生的创新思维得到了训练。当然, 教学中的问题设计和时间安排还可以更细致些, 要抓住挑战性的问题, 给学生充足的时间思考和建构, 使学生的创新思维真正得到提升。

三、形成的共识与结论

基于研究专题“培养现实创新思维品质”的目标定位, 我们组织三位不同学科的教师, 针对不同的教学内容进行了“接力棒”式的教学实践与研讨。研究小组对如何设计问题来培养学生的创新性思维的实践策略进行了概括和总结。

(一) 当下教学流程中的问题设计存在诸多不足

1. 问题的思维难度太大

太难的问题超出学生的理解水平, 学生不能与教师产生共鸣, 常使全场沉默无言。久而久之, 损伤学生的自信心, 使学生产生恐惧心理, 不利于学生保持创新思维的热情、活力。

2. 问题的思维空间太小

教师为保证教学顺畅, 把教学内容肢解成许多小问题, 师生一问一答。教师的教学提问主要以强调知识记忆为主, 教师问得从容, 学生答得流畅, 整齐划一。但实质上很多问题没有思维价值, 忽视发展学生的创造性能力, 严格讲不能叫做问题。这些虚假问题为学生设定了一条思维通道, 限制思维的方向和路线。

3. 问题的思维时间太少

教师提出问题后, 没有给学生充分考虑和讨论的时间。学生答不上来时, 教师不是想办法对学生进行启发诱导、调整思考, 而是急急忙忙讲出答案。这无形中抑制了学生的积极性, 影响了其学习情绪, 造成学生思维懒惰, 失去了使他们的思维趋于完善的机会。

4. 学生提问题的机会太少

由于大多数教师所提的问题数量比较大, 或者教师受传统观念影响而习惯抑制学生的主动参与, 学生发问的机会相当地少。有研究称每一个学生平均每个月只能主动提出一个问题, 这无疑束缚了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二) 有利于提高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问题设计

1. 问题应有的特点

(1) 问题要有现实性, 这样才能激发学生学习和思考的兴趣; (2) 问题要有挑战性, 这样才能促使学生深入思考; (3) 问题要有开放性, 这样才能引发学生头脑风暴式的回答。

2. 问题设计的要求

(1) 设计问题要充分了解学生的学情; (2) 设计问题要认真考虑问题提出的时机, 为引发学生更深层次的思考, 挑战性的问题应该放在基础性学习的后面; (3) 设计问题要考虑梯度, 让学生循序渐进地解决问题, 才能够激励全体学生参与问题的解决; (4) 学生对问题的回答要得到教师的积极反应, 教师要有追问。

3. 问题能够产生的作用

(1) 问题要能鼓励学生的发散性思维; (2) 问题要能引导学生举一反三地回答; (3) 问题要能激励学生产生另辟蹊径的回答; (4) 问题要能引起学生切中本质的发现和概括; (5) 问题要能引发学生无穷拓展的联想和想象; (6) 问题要能促使学生的观点有针锋相对的碰撞。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2

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内容提要:

我在中学JIP实验研究中,根据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以及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精粹和西方现代教育教学论的思想,以自主性原则、自发性原则、自由性原则、自愿性原则、自律性为原则,以主动体验探究法、小组合作法、角色置换法、独立思考创作与思维论坛等方法为主要实验方法,鼓励学生走入生活,走入历史,走入文艺,砥砺自己的人格,提高自己的修养,激活自己的思维,然后在课堂上和网络论坛上互通有无,借鉴提高,最终达到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和创新思维品质的目的。

主 题 词: 独立思考、创新思维

一、问题的提出

近年来,随着高考制度的改革,语文学科作文题目的试题类型和试题性质也在不断地发生变化。教学一线出现了很多耐人寻味的现象,其中有很多喜人的内容,也有不少不和谐的音符。2000年前后,随着话题作文逐渐成为高考作文命题的主流方向以及高考作文阅卷中对发展等级的愈加重视,高考作文题目逐渐成为最能体现学生个性色彩的一道题目。高考作文60分的赋分既突出了该题在语文试卷中绝对重要的地位,也为学生的个性化写作和创新思维提供了广阔的空间。于是,不少有远见卓识的老师和学生在高考作文备考中走出了可喜的一步,并获得了可喜的成绩。也有相当一部分老师和学生在作文备考中依旧沿袭传统的方法一成不变,或者将传统的方法“旧瓶装新酒”,推出了高考作文备考中的“新八股”。高考作文阅卷规则的变化,使一些“重形式,轻内容,缺少真情实感与个性思维”的作文没有了用武之地。如何精确地校对作文备考的主流指导思想方向,已经成为高考作文备考中迫在眉睫的问题。也是我在JIP实验中要研究的问题。

近年高考作文题目的时代色彩非常鲜明,对未来人才思维品质的要求与呼唤也日益明确而强烈。北京作文命题的核心导向更是如此。在2008年奥运东风的吹拂下,北京急需一大批“有思想、有主见、有创新、有魄力”的高素质人才,这种人才需求的方向直接表现在高考作文的命题和阅卷中。

在高考作文备考中,依旧有不少教师在教学期待和教学操作上存在着认识上的偏差。在教学期待上,不少教师仍旧期待着自己的学生在高考作文考试中写一篇“四平八稳”的作文,这种作文粗一看“中规中矩”,细一看则通篇在模仿他人的观点、材料甚至语言,缺少一个青年应有的朝气与睿智。

无论是“老八股”,还是“新八股”,类似的作文期待就变得愚蠢而可笑了。在课堂操作中,这类教学方法往往以“填鸭式”为主要特点,老师给学生硬性规定一篇作文的整体框架和常规的写作流程,甚至 “移植”、“嫁接”,给学生作文构思提供写作中的“万 1

金油”,从而使高考作文中出现了一批“假、大、空”甚至宿构的文章。这种作文备考方法扼杀了学生的主体思维,实属作文教学中的大忌。

二、理论依据

本实验的理论基础是马克思关于人的本质的论述以及我国古代教育思想精粹和西方现代教育教学论的思想。主要观点有:

(一)发挥主体性应该以尊重客体的客观性、规律性为前提。教学认识的主体是学生,它表现在承认并尊重学生在教育活动中的主体地位和作用,增强学生的主体意识,培养学生的主动参与精神和能力。

(二)学生的学习是一个特殊的过程,主体是学生,客体是自然界、人类社会和思维的运动规律。谈到关系,就是人与世界的关系,人与社会的关系。当前我国正在形成与发展的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相教育界提出了深化教育改革的迫切需要,要适应这种需要,就必须建立学生在学习过程中的主体地位,增强学生的主体参与意识,精心构建学生在学习中的主体地位,使学生主动积极地参加教学的全过程。

(三)要实现我国教育从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的转变,其中心环节就是进行教学的变革,教育的各种措施围绕着学生是中心开展,教学是教育的核心,教学也是教育的主阵地。教学理论必须与我们面向21世纪的人才素质培养观相一致,集体意识同灵活的个别化结合起来,最终做到每个人都因能发挥自己的一切才能为集体服务而自豪。

力图通过本实验,达到以下目标:

(一)培养学生热爱生活,关注历史,关注社会,关注人生的思维品质和情感精神,开拓学生视野,增加学生阅历;

(二)培养学生的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使学生在人格上变得独立、成熟,在判断力上变得清晰、敏捷。

(三)从转变教学观念入手,探讨在作文教学中如何真正确定学生的主体地位,把舞台让给学生,是语文老师“教得累”,学生“学不好”的局面有所改变。

(四)在高考作文备考中,通过此方案使学生在常规训练的要求中凸显个性,增强学生作文在高考考场作文中的竞争力。

三、实验的过程与方法

(一)实验时间:

2003年9月——2005年9月

(二)实验流程中的几个阶段:

1、收集实验材料阶段,包括阅读相关文章,通过初期水平测试了解学生的整体情况和个别学生的差异情况,设计子课题实验方案。

(1)初步摸索阶段,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渗透实验思路,观察学生情况,收集初期数据。

(2)成熟阶段,在课堂教学中加大实验内容安排的比例,以多种方式调动学生在试验中得以提高、发展。

(3)整理数据阶段,整理相关实验数据,分类、存储。

(4)反思阶段,对数据和学生能力估测结果进行分析,归纳规律性内容。

(三)实验遵循的几个原则:

1、自主性原则:在实验中注重开发学生的自主参与意识。

2、自发性原则:在实验前期介绍实验内容、意义以及实验前景,引导更多的学生自发参与其中。

自愿性原则;初级水平测试后,根据成绩情况和兴趣方向,自愿参加本实验。

自由性原则:实验过程中,在具体操作细节上,以学生为主,鼓励学生自由选择活动材料、活动时间甚至活动方式。

自律性原则:决定参加实验的同学不得中途放弃或退出,不得干扰其他同学的实验过程,增强自我约束意识。

(四)实验的主要方式:

1、主动体验探究法;

2、小组合作方式;

3、角色置换法;

4、独立思考创作与思维论坛。

(五)主要实验方法:

1、鼓励学生走入生活,关注时事,体验社会,感受人生,从而为培养主体思维品质与创新思维精神提供强有力的生活源泉。要在学生作文中体现出更强的思想性,势必需要学生主动地走入社会,走入生活,感受真是具体的人生,势必需要学生树立“大语文观”。在“生活感悟的积累”过程中,要引导学生关注历史、关注现实、关注社会、关注艺术、关注生活。需要注意的是,在这个过程中,不能仅仅停留在“走马观花”式的训练上,而应把“积累”与“应用”有效地衔接。在教学过程中,教师应更加注重引导学生在“积累”的基础上,对积累的内容加以思考、体会,使积累的片断产生横向、纵向的联系,进而形成学生对语文的独特的感知。

2、鼓励学生走入文学,走入历史,关注艺术,关注哲学,从而为培养学生主体参与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提供思想源泉。学生的时间和精力是有限的,不可能整日关注社会生活和人生体验,引导学生走入文学,走入历史,关注艺术,关注哲学就变得至关重要了。在感受历史、艺术、文学、哲学的过程中,学生会惊奇地发现另外一个自我。这个自我给以前的自我带来更多的知识与思考,两个自我互相协调,相互融合为宜。学生便变得成熟了,理智了,赋予判断力了,学生的作文也因此获得了厚重的文化底蕴。视野的拓宽与思维深度的加深相得益彰,学生的作文便词采华茂,文理可观了。

3、优秀作文赏析:给学生摘选历届高考考场作文,特别是近几年高考考场作文的优秀作品,以教师诵读、学生诵读或多媒体投影的方式向学生介绍,让学生从直觉感悟到理性分析,逐步认识到文章的精华所在。必要时以小组合作的方式开展讨论,形成组内的主流的统一观点,由每组推选代表发言,陈述本组看法,组内其他成员加以补充和完善。在各组讨论发言的基础上,教师给予总体性评价。

我引导学生体会以下几方面内容:(1)优秀作文中的思想含量:引导学生体会文章作者是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上思考问题,站在一个什么样的高度上关注社会、关注历史、体味人生,使学生体会到思想性对于一篇文章的至关重要的作用。(2)优秀作文在构思、体裁上的创新和语言上的创新。一篇文章的构思、体裁、语言上的创新就是一篇文章在独立思考和创新思维上的外延。例如构思上的“反弹琵琶”,又如体裁方面的书信体、历史故事新编、诗歌、剧本、诊断书等,语言上一反书卷气而简洁明快的口语体、仿古的文言文语言风格,都代表了作文作者很优秀的思维品质。

4、思维论坛,片断训练,对不同问题和同一问题提出自己的看法,交流见解,切磋琢磨。在关注历史与现实的基础之上,鼓励并引导学生将头脑中的影像与胸中的激情诉诸于语言,落实在纸面,便形成了作文片段的内容。学生在作文片断训练中,会将自己月里种独特的感受尽情表达,会产生很多承认难以想象的独特观点。这种阐述与表达又厚重的文化底蕴和生活源泉,虽然个别观点有失偏激,但更多时候其内容都是弥足珍贵的。学生在课堂上交流,在网络上交流,在论坛上尽情“试剑”,各领风骚,思维的火花璀璨耀眼。

5、角色置换法,体会高考作文的阅卷规则。高考作文阅卷有独特的规则,因此模拟考场阅卷对学生体会作文写作的努力方向非常关键。在教学实践中提前布置好作文题目,在随堂写作训练完成后,将同班同学的作文互换浏览,每个学生都以阅卷老师的身份自居,给别人的作文打分。在评分过程中,学生不仅明白了写作中的严谨性和创新性的重要,更会对自己今后的作文有一个良好的期待。如此互通有无,借鉴提高,学生作文便更加贴近实战,更富有竞争力和独创精神。

6、成文写作,隔周训练。提前一周布置作文题目,给学生一周时间酝酿,追求思维的深度与精度。在作文作业的处理过程中,提前给出一周的时间,目的不仅是让学生有意识地搜集材料,组织文章,更是让学生在观点的深刻性和文章的神话拓展部分有更大的突破。不少学生在拿到作文题目后,反复思考,反复推敲,于是深刻而富有独创性的见解便如泉水汩汩而出了。在这个过程中要勤鼓励学生,让学生在平淡的生活中多几分思考,日积月累的思考便逐渐形成习惯,进而成为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和有独创性的思维品质。

四、效果及分析

经过三年JIP实验研究,学生主体参与精神较以前大大增强,思维的独立性与创新性都有了不小的进步。在这种基础上,学生比以前在心理上更加成熟,在人格上更加健全。更善于与他人积极协调配合,在适当的时机用适当的方式表现自己,综合素质大大提高。抽样成绩统计以及全班平均分统计:

吴迪赵磊李杉杉 牛海艳李晶 班级平均分

10年期中成绩272433273029.6

11年期中成绩332536333432.7

12年期中成绩332235353333.6

通过两年的训练,学生的作文总体成绩呈现稳步提升的态势,绝大多数学生作文成绩都获得了进步。

第五、讨论与反思

近年来,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学生主体参与学习的活动中,各类实验层出不穷,各擅其长,学生独立思考精神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实验尊重了学生的主体人格,调动了学生课堂以外的学习时间和学习兴趣,是作文真正成为学生生活的一部分。在调动学生非智力因素的基础上,本实验在培养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创新思维品质上进行了大胆的尝试。在实验设计上以此为核心,从多个角度对此进行了渗透、强化,是不同层次的学生打开

了思想的翅膀,以一种平等的心态交流、沟通,这位实验效果的最终落实奠定了强有力的基础。

当然,在实验中也存在着不少问题,例如对核心实验指导思想的多层次贯彻方法略显单一,对实验中个别成绩较差的学生缺乏更加具有针对性的措施。

参考书目:

《现代教育理念与课堂教学》邹德禄著天津人民出版社1999年第1版

《主体参与性课堂教学》

高考作文备考学生独立思考精神

和创新思维品质的培养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3

一、注重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强调多样化的实践性学习,如探究、调查、访问、考察、操作、服务、劳动实践和技术实践等。在探究性学习中,学生既是评价的对象又是评价的主体,通过评价要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使学生及时了解自己的学习状况,调整自己的学习行为,关注自己的学习效果,使评价成为学生自身发展的内在需求。

二、知识就是力量,知识就是财富

在学习上,学生碰到困难、遇到难题,教师要根据青少年学生的特点,循循善诱,耐心引导。鼓励学生面对问题,不要急躁,冷静思考很重要。在遇到困难时,不要气馁,只要朝着一个方向努力,一定可以成功。教师还要针对学生性格上的特点,对学生进行帮助和教育。

1.知识的重要性不言自明

“知识就是力量”“有知识才有发言权”“有知识才有影响力”等名言,强调的都是知识的重要性。聪明的人积累知识。在生命的长河中,知识比一切财富都重要,用知识换取的财富却是无穷无尽的。拥有知识,我们才能得到财富。所以,知识是永远都不够用的,需要不断地补充,不断地吸收。

2.学习要敢于创新

我们要求学生要认真地学习,就是因为有很多东西我们不懂,“知之为知之,不知为不知”,只有这样,我们才能不断学到新的知识,不断进步。我们鼓励学生在学习上要大胆创新、敢于创新。敢于创新,就要有打破常规的勇气,要与惯性思维做斗争,还要保持对人、对物的敏感性和好奇心。不敢越雷池一步,就永远跳不出条条框框的制约,永远不会有高的造诣。要敢于创新就要提高教师自身的能力。

3.不断提高教师的学习能力

学习能力主要指的是人们更新知识、不断进步的能力。这如同那根能够点石成金的手指,而相应的,知识如同金子,有再多的金子也不如拥有那个手指,因为那意味着永不贬值的“黄金”。

学习能力意味着教师应该明白从什么途径获得知识,知道在什么时间去进行“充电”,以及怎样最有效、最快地掌握知识。关键是,怎样在实践中理解知识、运用知识、类推知识。如果我们能在上述各方面加强实力,取长补短,则一定会让自己的学习能力更上一层楼。

4.要培养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

综合运用知识的能力指的是人们在实践过程中用来解决问题的能力。应用知识不是局限在学校里的,生活中也有许多机会,只要你有一双明亮的眼睛和一个聪明的头脑,那么,世界将是你的。

5.培养学生坚韧不拔的意志和毅力

意志和毅力本身就是创造能力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许多情况下,意志和毅力往往决定了创造的成功或失败。有了坚强的意志和毅力,才能不怕挫折和失败,才能冲破压力和阻力,战胜千难万险,取得最后的成功。

三、培养学生良好的思维品质

1.正确组织教学过程

我们要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就必须按照认识过程的客观规律来正确组织教学过程。让学生在丰富的感性认识的基础上,进行分析、综合、比较、抽象和概括,把感性认识上升到理性认识,从而掌握系统的理论知识,再把所掌握的理论知识运用于实际,使理论知识具体化。学生在掌握知识、技能的同时,思维能力也会受到锻炼、得到提高。

2.采用启发式

培养学生的思维能力,必须改革教学方法,要采用启发式教学,废止注入式教学。启发式教学的实质,就在于激发起学生的学习要求和学习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自觉性、积极性,使他们认真观察事物,独立思考问题,勤奋地投身到学习中。在教学中,我们要使学生明确学习目的,勇于提出问题,善于组织讨论以开阔思路,活跃思维。

3.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发展学生思维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是要培养学生具有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在教学中要给学生独立处理问题的机会,引导学生把已学的知识、技能进行广泛的迁移,运用到了解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中。

4.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各种思维方法和培养逻辑思维能力

思维方法和逻辑推理规律的掌握对人的思维能力的发展具有重要的意义。在教师一遍又一遍有意识的指导下,使学生熟悉各种思维方法并从不自觉地应用这些方法逐渐过渡到自觉地加以应用。教学中有意识地帮助学生掌握思维方法尤为重要。

另外,教师还须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一个具有创新、进取、自信等个性品质的人往往不迷信权威,敢于向传统观念甚至是被人普遍接受的观点挑战,在思维的过程中往往表现出思维的敏捷性和灵活性。所以培养学生良好的个性也是形成良好思维品质的必要条件。积极的创新意识与良好的思维品质为今后的生活奠定了坚实的基础。

浅论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 篇4

一、创新品德的培养

创新品德主要包括以下几种:1.强烈的批判精神, 敢于怀疑已有的科学结论, 这种批判精神和大胆的怀疑精神是创新品德培养的不可或缺的内涵之一。因此, 没有大胆的批判精神, 就不能突破旧有的思想的束缚, 创新也就无法前进一步。不敢怀疑前人的思想学说, 思想就无法进步, 社会也就很难进步。因此, 只有不信邪, 不惟上, 惟实, 才能实现思想的创新和制度的创新。

2. 勇于创新的勇气和创新的韧劲。

创新需要勇气, 尤其是思想创新更需要勇气, 因为一种新思想、新学说的诞生意味着对已有的、过时的思想的突破和批判, 这必然会招致许多保守势力的打击和迫害及阻挠, 没有思想创新的勇气是不会成为伟大的思想家的。上世纪八十年代初期, 各个国家的著名思想家在某国召开一个思想研讨会, 有几十个国家派人出席参加了研讨, 中国也派人参加了, 在大会上, 人们纷纷举出近半个多世纪中, 各个国家出现的思想家的数量, 各个国家争相发言列举自己的国家中所出现的思想家有多少个, 日、美、英、法、德等国纷纷举出若干个思想家, 但是, 当问到中国出现了几个思想家时, 我们的与会者却默然不语, 最后只好搪塞说, 我们国家也有一个思想家, 但是在文革中已经死掉了。与会代表说这只能算半个。这不得不令人深思。

3. 韧劲与执着。

爱迪生发明钨丝灯进行了一千多次试验。没有任性与执着的精神能够完成发明创造吗?诺贝尔为了试制新型的火药, 冒着生命危险进行试验, 爆炸了很多次差点危及生命, 但是他最后终于利用甘油发明了新型的火药。德国的莱特兄弟发明飞机时, 多次试飞失败, 但是他们没有气馁, 最后终于造出了世界上第一架飞机。

4. 深厚宽广的文化底蕴。

发明创造尤其是现代的发明创造更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没有前人所留下来的宝贵的科学遗产作为我们发明创造的前提和积淀, 我们的创造将寸步难行。曾经有人问过牛顿这样一个问题:你为什么那么聪明?牛顿回答说:我只是站在巨人的肩膀上而已。这句话是牛顿谦虚的表现, 但也表现出了一个事实:我们如果有所创新, 必须是在前人的基础上再向前迈出一小步。如果离开了前人的基础则必然一小步也迈不成。

5. 为科学发明而不知疲倦的忘我拼命精神和痴迷的专心。

著名数学家陈景润为了研究哥德巴赫猜想, 八年的时间卧在一个小格子房中, 演算所花的纸张有八麻袋之多。

6. 淡泊名利的思想境界和甘于长期沉潜的精神。

马克思几十年间甘居斗室, 过着相当贫困的日子, 终于写出了举世震惊的《资本论》。爱因斯坦经常为了科研工作而忘我地工作, 有一次他把几千美元的支票当做书签来用, 后来书签也找不到了。

7. 特立独行的理性精神。

马克思座右铭是:“走自己的路, 让人们去说吧!”台湾学者, 著名国学大师兼斗士李敖先生以事实为依据骂人, 逞口舌之快, 特立独行, 虽两次入狱, 但仍不改自己快人快语、机智幽默的本性。

8. 独特的思维方式和看问题的独特角度。

能够发现常人所不易发现的东西, 敢于想常人所不敢想的东西, 对新生事物具有与生俱来的那种敏锐的感知觉能力, 超乎常人的丰富的联想与想象能力和灵感, 独一无二的思维方式, 以及对新生事物的敏感的感应能力。门捷列夫发现化学元素周期表就是由于他的超乎常人的执着和痴迷, 结果晚上睡觉时梦到了所有的元素原子模型, 醒来赶紧记下, 经过科学验证, 证明他梦中所见完全与事实统一, 从而为现代化学奠定了科学的理论实践的科学基础。毕昇在研究发明活字印刷术过程中, 经过反复试验终于试制成功了活字印刷术, 为人类文明作出了突出贡献。

9. 仁爱之心, 乐观豁达的人生胸怀, 以及为民造福的精神。

寿光市三元竹村书记王乐义三顾茅庐, 终于感动了辽宁省的大棚种菜专家, 实现了在全村推广现代农业的温室蔬菜大棚技术的目标, 造福了全村, 造福了全民, 使全村成为首个新农村建设的示范点。

二、创新品德的养成

学习与实践的结合才是达成创新品德形成的前提。试验实践和社会实践是创新与检验的最有效途径。善于发问是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的重要的创新途径。为学生提供创新的时间和空间, 给学生提供创新的机会。创新教育的实践与探索的主要途径有以下三种。

1. 带领学生多参与社会实践, 增加社会实践的经验积累, 从社会实践中寻找创新的需求与灵感。

因为创新的动力和价值就在于社会的需求, 这种需求会变为创新的原动力, 创新的成果的实现则是创新成功的表现, 它会直接变成继续创新的更大的动力。譬如比尔·盖茨从大学时期就从事家庭电脑的设计与创新工作, 他从这种商业活动中发现了家庭电脑市场是未来世界最有前途的最广阔的市场, 因此, 他从这种社会实践中找到了自己的发力点, 从而建立起了自己的电脑公司, 到如今发展成为最大的电脑软硬件公司。

2. 为学生提供参与到创新的科学实验和科学创新实践中的机会。

许多创新或者来自于科学实验, 或者来自于社会生产实践。譬如许多植物新品种的创新, 就是在实验室中通过嫁接和品种的改良实现的。又如市场上的柿子, 个头大而且口味甜美, 这就是通过嫁接实现的。黄瓜也是如此。大棚里的黄瓜都是嫁接而成的, 产量高而且品种好, 口感好。再如袁隆平就是在科学实践中通过对水稻品种的长期筛选和杂交实现了水稻的高产稳产, 受到国际社会的普遍尊重。而新物种的产生也是通过科学实践育种来实现的。骡子是古代社会通过驴马杂交产生的一个物种, 它有马巨大的身躯和力量, 也有驴子的耐性与韧劲, 是过去农业社会时期非常受欢迎的一种劳力。再如狮虎杂交产生了一种叫狮虎兽的一种动物;新疆的细毛羊, 就是引进了澳大利亚的绵羊品种才产生的一种新品种, 所产羊毛白而细, 产毛率高, 深受牧民的欢迎;引进荷兰猪的品种改善了我国本地猪膘肥肉少的毛病, 产生了皮薄肉多、鲜美、产量高的瘦肉型猪, 受到消费者的欢迎, 使养猪户获得了较大的经济效益。

3. 引领学生深入社会生产一线, 从生产工作中获得创新的灵感。

读国学经典 培养学生品质 篇5

【内容摘要】: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精髓,语言简炼,寓意深刻,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职业道德;舍生 取义、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 等。对于培养学生正直、善良、勇敢的优秀品德,有很大帮助。

【关键词】:国学 诵读 品质 专家认为,“道德”、“品性”、“气质”等重要价格素 养,很难“教”成,靠的是“陶冶”、“熏习”或“耳濡目染”、“潜移默化”培养出来的。国学经典是中华传统美德的有效载 体,蕴藏着丰富的伦理资源,如果让学生熟诵于口,濡染于心,会使他们在不知不觉中提高品性和修养,比单纯的说教效果要 好得多。例如《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国学精髓,语 言简炼,寓意深刻,都是为人处世的道德要求,如父慈子孝、兄友弟恭的家庭美德,敬业乐群、公而忘私的职业道德;舍生 取义、见义勇为的社会公德;己所不欲,勿施于人的社会风尚 等。许多经典名句,朗朗上口,至今仍被世人视为至理名 言。诵读这些国学文化,不但可以让小学生汲取国学经典的精 华,也可以通过学习和借鉴先哲的为人处世之道,培养学生正 直、善良、勇敢的优秀品德,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有很 大帮助。我个人认为,以诵读国学为载体,培养学生的正直、善良、勇敢的品质,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

一、选好诵读篇章,搭建德育平台。在诵读文章的选择上,要突出针对性和实用性,按不同年 级对诵读内容进行分类选择。首先要精选中国经典文献中的适 合学生年龄特征的名家名篇,去掉一些消极、片面的内容,选 出励志、上进的内容,要将经典国学教育与学生成长联系起来,通过诵读、书写、聆听经典,多角度体现经典诵读同智育和德

育的结合,让学生熟悉并热爱传统文化。例如一二年级学生可 诵读《三字经》,三四年级学生可诵读《弟子规》,五六年级 学生可诵读《论语》。不同的年龄的学生有着不同的接受能力 和知识经验,所以在诵读内容上不能是一个标准。

二、打造人文校园,创造德育氛围。

1、营造诵读氛围,激发诵读激情。学校坚持“四个一”,即每日一读、每日一记、每周一课和 每学期一赛:每天利用早读、午读、晚读时间坚持集体诵读 30 分钟;每日精选一篇经典让学生进行背诵学习;每周上一堂经 典赏析课,讲解国学经典,赏析诗词名篇;每学期利用“五一” 或“十一”庆祝活动组织一次经典诵读比赛,“四个一”并行 推进。

2、设立国学专栏,加强宣传力度。在校园内开辟专门的经典文化区域,设《论语》、《三字 经》、《弟子规》等内容栏,在学校和班级黑板报上每周更新

诵读内容,举办传统文化知识展,使学生了解古代人物的故事 和历史的发展变化。通过多种形式,让孩子们触目可及,在休 闲娱乐之余,接受经典文化的熏陶和滋养,提升孩子们的文化 修养。

三、落实活动举措,加强德育实效。要想以国学诵读陶冶学生品行就要要实现三步走: 一背诵,二理解,三践行。《三字经》《弟子规》《论语》等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组 成部分。学生刚接触之时,不容易背诵,更不必说理解了。但 是诵读经典之作,是学生喜爱的方式,学校要组织学生利用晨 读,以及课余时间经常诵读,通过一段时间的诵读过程要让学 生,记忆背熟。其次要通过国旗下的讲话、班队会活动等,让 学生通过讲国学小故事,谈观点等的方式谈一谈对诵读内容的 理解,让学生对诵读内容进行内化。再次学校要将将国学经典 诵读与学校德育活动充分结合起来,教育学生做一个善良的人,一个正直的人,一个文明的人,一个会感恩的人,从而达到将 理论转化为行为的最终目的。

四、创新诵读形式,激发诵读兴趣。枯燥单一的诵读方式难以让学生长久坚持,更别说在诵读 中修身养性了。如果将诵读活动科学地融入广播操、游戏、吟 唱、快板、表演等学生喜闻乐见活动之中,使诵读活动丰富多 彩,就会激发和保护学生的诵读兴趣。所以教师要积极创设良 好的诵读氛围和环境,提倡通过经常的、轻松的大声朗读,自 然成诵,不主张布置诵读任务和诵读指标。要经常在小组中、班级中、学校中开展演讲赛、接龙赛以及擂台赛等带激励性活 动形式,充分调动学生诵读的积极性。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6

【关键词】小学语文 自主课堂 创新个性 “三中心”理论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6)07-0148-02

一、开展自主化课堂,营造创新大环境

我国现阶段的小学教育,还存在着一系列问题,尤其是在课堂的自主化方面。新课改的深入实践成果告诉我们,作为一名与时俱进的教育工作者,我们要释放学生的天性,放手学生的自主性,让他们在自由的课堂环境中逐渐形成独特的、个性化的创新意识。一方面有利于学生创新个性的不断形成,另一方面也有利于我们教育工作者的能力提升。学生的创新个性的培养应该来源于自由化的课堂,让他们在课堂上,发挥自身丰富的想象力和强烈的好奇心的优势,从而,培养创新驱动意识。

例如,教师在讲授长春版小学语文《压岁钱怎么用》这一课时,为了创造自主化课堂,在教学中,通过轻松的话题讨论形式,营造和谐的、自由的话题环境。教师根据当前社会的现实情况,提出讨论话题:“大家在过年的时候,会收到很多压岁钱。那么,同学们如何处理这些额外的收入呢?如何让这一份压岁钱得到更好的利用呢?”学生对生活中真实存在的事物十分感兴趣,纷纷讨论。在讨论中,教师首先让学生提出自己的看法和观点,让他们找出应对之策。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压岁钱存到银行,达到以钱生钱的目的;也有的学生认为,可以将压岁钱用来购买课外书,丰富自己的知识;在讨论中,学生们形成了自己独特的观点,充分彰显了自己的个性,随后,教师进行了系列总结,引导学生进行科学的理财,得到学生的认可,整堂课气氛和谐,教学效果极佳。

通过开展自主化课堂,结合文本内容,有效培养学生在理财方面的创新个性意识。每一个学生都有处理问题的方式,通过课堂主题式的讨论,让学生在自主化的环境中,不断接近社会生活,融入并且适应到社会生活中,这对小学生未来的成长和发展极其重要。

二、培养创新个性,展现学生风采

创新在现代化的进程中表现的尤为重要,而在新课改中,也特别重视学生创新能力的培养。小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是战略性的工作。教师作为小学生创新个性意识培养的引领者,更要担负起他们创新个性培养的责任。语文课程是小学生进入校园学习的基础性科目,在培养小学生创新个性方面,起到了举足轻重的作用。在小学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将语文生活化,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生活,从生活中学习我们的语文知识,在创新驱动中领略语文的魅力,展示他们别样的风采。

例如,教师在长春版小学语文《小小创意广告牌》的作文课中,结合文本内容,将这堂课分为三个部分进行教学。第一部分是学生的自由讨论,意在能够让学生在讨论过程中,形成自己独特的观点,不断培养学生对生活的观察能力,让他们在生活中选取素材,准备好创新的原料。第二部分是模仿创新,让学生模仿生活中的广告,在此基础上进行个性化的创新,有的学生模仿“脑白金舞蹈”惟妙惟肖,还添加了不少儿童化元素,使得“广告”更生动。第三部分是亲身实践,即要求学生制作广告牌,大家评选出优秀的作品,给予一定的激励,激发学生的创造积极性。

教师对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不仅体现在理论方面的引导,而且还要在实践过程中加强指导。作为新时代的语文教师,我们追求的并不是千篇一律的创新方式而是要求个性化的解决方法,个性化的创新,才是我们小学创新教育的终极目标。

三、把握“三中心”,追求个性化

传统教育的“三中心”,并没有凸显学生的主体地位,而是将教师,文本,课堂作为中心。而新的“三中心”理论这是以学生,活动,经验为中心的。教师要强调小学生学习的独立性和创造性,加强教育与社会生活的联系。这样才能让学生在社会活动中,慢慢积累经验,以达到创新的个性化。在教学活动中,教师要以学生为根本,让学生成为教育的主体。

例如,在长春版小学语文《修改自己的写作》课上,教师牢牢把握“三中心”理论,尊重学生的个性和主体地位,带领学生修改自己创作的作品,让他们在这一过程中磨砺自己的意志,经历千锤百炼。在作品的修改中,教师充分考虑小学生的认知能力以及小学生心里的世界、价值观,尊重学生的言论自由和想象自由。为了让课堂更具有个性化,更能够引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安排了“我是粉刷匠”的游戏教学活动,学生们在参加游戏活动后,深深地感受到细心修改的重要性,并且将感受一一表达出来,形成语言文字。

教师认为,在教学活动中,只有把握好“三中心”理论,我们才能挖掘学生的创新个性,给学生广阔的平台,让学生施展自己的才华。只有把学生当作我们教学的中心,辅之社会生活和社会经验,我们才能让小学教育变得更加现代化和人性化。

开设自主化的课堂,营造良好的课堂氛围,培养学生的创新个性,创造学生展现自我的舞台,把握教育的“三中心”理论,追求个性化对于小学生创新个性的培养有着不可或缺的作用。随着社会的不断进步,现代教育也步入了一个新台阶,我们在教学中,追求创新的基础上,又开始了创新的个性化。这无疑是我国现阶段教育走向成熟的一个标志,给我国小学教育的发展带来广阔的前景。

参考文献:

[1] 许晓杰.浅谈小学语文课堂教学中的阅读方略[J]. 课外语文,2014年10期.

[2] 贺玲.如何提高小学语文课堂教学的有效性[J]. 新课程学习(上),2014年05期.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7

以培养学生创新品质为目的来改革教学模式, 首先要解决教学思想的问题, 任何教学模式都是某种教学思想的外在表现。有什么样的教学思想就有什么样的教学模式, 教学模式是“形”, 而教学思想是“神”。“神”的问题解决不好, “形”的问题是不可能解决好的, 教学模式的改革其实是教学思想的优化。因此要想改革教学模式, 就必须树立以下的教学思想。

一、转变依赖教师为主的课堂教学思想

过去那种以教师为课堂教学中心的模式必须坚决打破。教学是一种师生共同参与的发展心智的活动, 在全部活动中学生应该始终处于中心的地位。在这一过程中, 教师所作的一切都是为学生服务的, 都是要以学生获得发展的需要为转移的。换言之是为学生能够生动、活泼、主动地参与教学活动创造条件的。学生是课堂的主人, 课堂是学生的舞台。这就是创新教育对教学活动的基本认识, 离开了这样一种认识就不可能有真正意义上的创新教育。

二、建构在教学实践中增长学生知识的模式

经历学习过程比获得结论更重要。教学的目的不单纯为了使学生获得某种知识的结论, 更重要的是让学生经历获得知识和运用知识的过程。他们只有在经历这一过程的活动中, 才能使才智得到发展, 才能学会怎样去发现问题, 怎样去解决问题, 才能产生探索的欲望, 获得创造的能力。这决不是仅仅记住现成的结论所能奏效的。《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深化教学教育改革全面推荐素质教育的决定》中也指出:“智育工作要转变教育观念, 激发学生独立思考和创新意识, 要让学生感受、理解知识产生和发展的过程。”因此如何设计好使学生获得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丰富而真切的人生体验的课堂活动是教学中第一重要的问题。这充分指明了建构在教学实践中, 增长学生知识模式的重要意义。

三、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途径

改革课堂教学模式, 必须有以上认识的教学理念, 即所谓“精神”。要讲“精神”转化为“形式”, 就必须经过一定途径才能实现。

1. 要进行充分的探讨性研究

从创新教育的角度来看, 教学的过程应该是学生对学习中的问题不断探究的过程。知识和结论的获得是探究的结果, 而不是教师讲述的结果。这是具有创新教育功能的教学模式的最基本的一个特点。有些教学模式虽在一定的程度上体现了学习的探究性, 但是这一环节往往点到为止, 不能充分展开, 总怕学生“跑题”, 总怕学生不能进入教师设计好的轨道, 最终完不成教学任务。说到底在潜意识中还是教师为中心的观念在左右着教学。探究性体现得充分与不充分决不是一个量的问题, 而是一个质的问题。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要实现从量变到质变, 量变是前提, 没有量变也就没有质变, 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所谓充分的探究性包括以下两点含义:

(1) 探究要贯穿教学过程的始终, 要有教学环节和教学时间的保证。

(2) 探究要具有全员性。探究的主体是全体学生, 必须要保证全体学生都能参与进来, 不能只是少数人的行为。

2. 要开展广泛的互动性活动

这就要求教学过程中的信息交流要形成多向互动的格局, 这种格局有两个最主要的特点:一是交流的主客体形式的多样性, 包括师为主、生为客, 生为主、师为客, 群体为主、个体为客等;二是交流的互动性, 也就是主客之间的位置是不断变化的。这样就形成了多向的互为主动、相互作用的交流体系。这样才能为全体学生的探究、思考、参与提供充分的空间和充足的信息。现在的课堂教学一般能摒弃教师独占课堂, 学生被动接受的单一的交流方式, 采用师生双向交流的方式, 但这与多向互动的格局还是有着质的区别。它为学生所提供思维空间、思维频率、思维力度是有限的, 远远不能适应培养学生创新素质的需要, 因此建立多向互动的交流格局是势在必行的。

3. 要体现高度的开放性

这里所说的高度的开放性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 教学内容的开放。即教学内容要与广阔的社会生活相联系。高度的时效性和实践性与社会生活有着紧密且是不可侵害的联系, 因而在教学中一方面要不断地把社会生活中的鲜活的东西引进课堂, 如新的实践、新的观念、新的文章;一方面要把学生的眼光由课堂引向广阔的社会生活中激发学生关心社会问题、探讨社会问题的强大欲望。

(2) 思维的开放。在对问题的认识上, 不追求大一统, 不要一言堂, 不设标准答案, 允许各种不同的观点存在。鼓励学生向权威挑战、向传统挑战, 培养学生敢于和善于怀疑的精神、开拓创新的精神。

(3) 学科之间的开放。学科与学科之间建立起横向的联系, 创设跨学科的综合性的学习情境, 使学生养成在更广范围里, 多角度去思考问题。这不仅是课堂改革的需要, 更是培养具有创新素质的综合型人才的迫切要求。

许多教师在深入教学改革的新形式下, 创造了一些新型的教学模式, 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中发挥了主要作用, 但离充分发挥学生在教学中的创新能力、创新个性、创新精神方面还需继续努力。

因此, 站在新教育的立场来审视和优化我们的课堂教学模式, 是我们今后一项十分重要和迫切的任务。

参考文献

[1]刘京穗.21世纪教育理论发展文献[M].北京:中国标准出版社, 2000.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8

那么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如何进行创新素质的培养呢?我们进行了初步的探索,做法有以下几点:

一、教学目标要突出创新

在课堂教学中进行创新教育,教学目标突出创新是首要问题。首先,教师在确定课的教学目标时,要有培养学生创新精神的主导意识;其次,教学要明确培养创新精神是以基础知识、基本能力、基本观念等为基础的。培养学生创新精神不是不要基础知识,而是要求教师正确处理基础知识与能力、观念和创新精神的关系。要求教师不要把注意力完全集中在知识上,而是在使学生获得知识的同时,更加重视培养学生的能力和创新精神,以培养创新精神为指导,认真研究教学大纲和教材,理清课的知识目标、能力目标,并有意识地强化培养学生的创新目标。

例如,设计“平行四边形的认识”教学目标时,不仅要使学生认识什么是平行四边形,平行四边形不稳定性及其应用,平行四边形与长方形、正方形的关系,认识平行四边形的底和高,而且要使学生通过平行四边形的认识,看到在教学实践中的广泛应用,从而提高学生学习数学的主动性,同时使学生通过认识平行四边形,增强数学意识、学习数学的思想及方法,发展创新能力。

二、教学方法要引导创新

研究表明,学生的思维活动在教师提问后会出现两个高潮。第一个高潮出现在教师提问后不久,其特征是大多数学生的思维活动活跃,而当答案趋于一致后,思维便跌入低谷;第二个高潮出现在某些学生对提问又作出突破性回答后,其特征是其他学生的思路重新畅通,新答案不断涌现,思维再一次出现高峰。而创新思维的成果大多会在这一高潮中出现。教师要有意识地激发学生思维进入第二个高潮。

例如,教学“圆的认识”时,教师问:“车轮是什么形状的?”学生答:“圆形。”教师问:“由此你想到什么问题吗?”“车轮为什么要做成圆形?”有的学生问,有的学生回答:“圆形能滚动,滚起来不费劲。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有棱有角,不好滚,滚起来还特别费劲。”教师接着问:“好,还有什么理由,有不同意见吗?”有的同学就会问:“椭圆没有棱角,为什么轮子没做成圆形呢?”他的问题好似一石激起千层浪,引导起学生积极地想着、比划着椭圆一上一下颠簸的情景。虽说知道不能用椭圆作车轮,可又不明白是为什么,而且圆形的车轮走起来又快又平稳,原因又是什么呢?此刻在学生头脑中已产生了积极的创新意识,以迫不及待的心情投入到继续学习与探究之中。又如,教师问:“生活中圆形的例子有哪些?”有的学生答:“硬币、表盘、车胎……”有的学生答:“篮球、乒乓球、排球……”“球和圆一样吗?”还有的学生轻声嘀咕。教师不失时机地问:“对呀!这些球和硬币、车胎一样吗?”这样的又一次提问,让学生把球和圆再一次比较,并从中发现:球是球体,是一个立体图形,圆是一种平面图形。从本质上把球和圆区分清楚了。

三、习题设计要有利创新

设计训练习题目,既要有基础型的,又要有开拓型的。基础型的题目,只能帮助学生回忆教材内容,巩固已学知识,只有开拓型题目才能训练学生运用基础知识及原理进行创造性思维。

例如,在练习百分数应用题时,我设计了这样的一道题: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梨树有多少棵?

在学生解答后,我首先要求他们改变画线部分的条件自编应用题。学生在个人的独立思考的基础上,再进行小组讨论,分别把画线部分改为: (1) 梨树是苹果树的40%; (2) 比梨树少40%; (3) 比梨树多40%; (4) 梨树比苹果树少40%; (5) 梨树比苹果树多40%。编出了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其次,要求学生改变原来的问题自编应用题,学生在小组合作、共同探论中,也改编了许多形式不同的应用题:

1.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两种树共有多少棵?

2.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梨树比苹果树多多少棵?

3. 果园里有苹果树200棵,是梨树的40%,梨树是苹果树的百分之几?

通过改编应用题的练习,不仅使学生进一步加深理解百分数应用题的结构特点,而且培养了学生的创新能力。

上面的例子属于一题多变,这种类型习题的练习有利于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其实鼓励学生一题多解对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也是大有帮助的。

四、考核评价要鼓励创新

在课堂教学的考核评价中,一定要坚持以鼓励为主的原则,注意保护好每个学生的好奇心、自尊心和自信心,特别要保护好有创造性的学生。例如:1+2+3+……+100这道题目,最原始的思维方式是从左往右、依次相加。当学生掌握了乘法计算法则与加运算定律后,就可以比较灵活地运用加法交换律和乘法来完成计算。当学生有了(顶层根数+底层根数)×层数=总根数的知识,学生会创造性地用(1+100)×100÷2来巧妙地完成计算,此时此刻,教师应及时给予表扬,使学生充满再创造的自信心。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9

创造性思维是每个人都有的, 而传统教学中过分突出“书本”的权威性, 强调求同思维, 使学生形成了相对固定的思维模式, 限制了创新思维的发展。如果教师能够设计适当的任务, 引导学生冲破思维定势和思维习惯的束缚和限制, 敢于质疑和想象, 就能使学生的思维得到快速转换。因此, 开阔学生的思维空间, 提高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激发每位学生的潜能, 是非常必要的。

例如, 在Word文字处理中, 对于图片插入的一般方法, 学生已经掌握了, 图文混排的技术也运用得比较娴熟。而“个性图片”的制作, 让学生的思维为之跳跃, 插入的图片不一定是长方形的, 也不都是有棱有角的, 制作一个心形的相框, 把精美的图片装裱起来, 另有一番情趣, 学生对于图片和图形的应用, 有了更多的理解。同时, 强烈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也被激发出来, 更多的创作呼之欲出。

创新思维最主要的一个特点就是“与众不同”, 所以创新思维的培养, 在教学过程中必不可少。

●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对策

1.赋予学生想象空间, 为创新思维提供源泉

富于想象与富于创造是密切相关的。想象是创新思维的源泉, 但又不同于“空想”、“胡思乱想”, 它是人们对已有的表象进行加工改造, 在头脑中产生没有感知过或现实中尚不存在的事物形象的心理过程。所以, 必要的感性认识和一定的知识储备, 对于想象而言, 是不可或缺的。

例如, 笔者在学生了解信息技术发展的历史和特点之后, 开展“未来畅想”征文活动;在熟悉Word和PowerPoint软件的应用之后, 让学生展示“美丽的通州”、“未来我的家”、“长大后的我”等。这些任务的设计, 结合启发式的问题, 拓宽了学生思维的空间, 使学生在放飞想象的同时, 体味到创作的快乐, 从而培养了学生想象思维的能力。

2.个性化的任务设计, 为创新思维的表现提供可能

笔者设计的“我的名片”、“我的电子报刊”、“祝福卡”等节日贺卡、“未来的通州”等个性化任务, 为学生创建了一个自由开放的学习空间。学生可以将自己的所思所想, 借助信息技术表达出来。在学生完成任务的过程中, 教师要关注和善于捕捉每位学生在作品中所表现出来的具有个性的细节, 给予积极的评价, 让每位学生都能在任务的完成过程中, 享受到成就感。只有当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才敢去想去做, 创新思维才有可能得到发挥。

3.布置协作式任务, 让创新思维在交流合作中升华

创新虽然需要有个体创新的行为, 但同样需要交流与合作。学生以分组协作方式, 多人共同完成同一任务, 共享思维, 交流思想, 他们的视角更加广阔, 思维形式更加丰富多样, 很多新奇的想法、独特的方法应运而生, 很大程度上激发了学生的潜在创新才能。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10

几年来,课题组全体成员紧紧围绕课题方案所确定的研究内容、研究目标、研究方法展开了一系列理论学习和教学实践,在课题分解、交流研讨、课题实施、经验总结等方面做了大量工作,取得一定成绩,基本达到研究目标。

( 一) 下大功夫拓宽理论学习面,增强教师的课题意识

针对课题组带头人和课题组成员都比较缺乏课题研究的经验,我们给本课题研究活动进行定位,即边学习边研究,在研究中学习。在对教育研究与课题研究方法有了较深入的了解后,才着手就“语文课程标准”“临沂市小学语文教学策略”等材料进行研究。

( 二) 加强课题研究的制度建设和组织工作,课题研究出成效

本课题由教科室统一领导,建立了多级监督把关制度,充分调动课题组教师的积极性,使教师坚持每两周一次,认真参与多种形式的课题培训和研究活动,主动完成各项研究任务,做好过程性材料的收集、上网及整理工作,做好经验的交流、推广和总结。

( 三) 制定切实可行的实验方案

整体安排,分阶段进行,组织相配套的研讨课、经验交流会、主题班会、家长会、卷面调查、学生竞赛活动,及时总结、调整试验的计划,及时交流、推广实验的经验。

( 四) 课题进入课堂,语文教师人人参与课题研究

为扩大本课题研究的参与面,力求研究有深度、有实效,本课题研究启动后,由课题组长负责把课题研究的阶段目标、计划及任务,通过课题交流会议,促使每位成员都明确要求。

二、课题研究的主要阶段和相关内容

( 一) 理论准备阶段( 2007 年 11 月 ~ 2008 年 3 月)

1. 确立研究主题,组织学习讨论

2. 制定、论证实验方案

( 二) 实验研究阶段( 2008 年 3 月 ~ 2009 年 3 月)

1. 第一阶段: ( 2008年3月 ~ 2008年5月)

⑴分解课题、开展研究活动;

⑵加强课题规范化管理;

⑶阶段性调测评估。

2. 第二阶段: ( 2008 年 6 月 ~ 2009 年 2 月)

为重点实证研究期,在上述研究阶段的基础上进一步完善方案,以课堂教学为主要途径,开展深入研究。

3. 第三阶段( 2009 年 3 月 ~ 2009 年 8 月)

完成实验中期报告,并予以必要层次鉴定,形成中期研究成果。

( 三) 总结阶段( 2009 年 3 月 ~ 2009 年 11 月)

1. 撰写实验报告和论文

2. 总结经验、成果鉴定及推广

3. 撰写结题报告

三、课题研究过程

( 一) 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

1. 激发学生养成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愿望

由于学生自身存在的影响因素,所以举行对学生进行相关的宣传工作显得十分重要。为了激发学生对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视,特在五月底召开了以“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习惯的重要性”为主题的班会,让学生认识到目前应该养成的学习习惯以及重要性。

2. 做好家长的思想工作,引起家长的重视

在习惯的养成中,特别需要家庭教育的密切配合。家庭是学生习惯养成的催化剂。我们觉得与家长达成共识,和家长一起努力培养学生的自主创新习惯才能取得更好的效果。

3. 通过课堂教学,培养习惯

自主创新习惯的养成,必须依靠学生多次反复的实践,并且对学生来说,应主要放在课堂上进行。教师结合教学实际,精心备课,细心指导,反复训练,认真检查,严格督促,使习惯的养成融于课堂教学之中。

( 二) 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

1. 激发学生的学习动机,奠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基础

动机是一切学习的原动力,它是推动学生主动学习活动的主观因素,是学生学会自主创新性学习的前提。

2. 指导学生制定自主创新的学习计划

我校全体语文老师指导学生制定自己的学习计划。根据学生的实际水平分为低、中、高三个学段制定,低年级以自主识字、读书为重点。中、高年级以自主阅读和写作为重点,每位学生都制定出了自己的学习计划,有了努力的目标。学生们的学习兴趣明显提高了,收到了很好的效果。

3. 通过课堂教学教给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方法

( 1) 指导学生有目的地学习;

( 2) 指导学生有选择地学习;

( 3) 指导学生创造性地学习;

( 4) 指导学生自我调控学习。

( 三) 优化课堂教学,培养品质

1. 更新教学手段,提高学生的学习效率

在课堂教学实践中,教师要发掘以趣激学的因素,运用直观、形象的教学手段来再现教材提供的情境,着力给每一个学生创造成功的机会,使他们建立自信心,让学生“动”起来: 动手、动脑、动嘴、动笔。

2. 灵活运用新的教学策略,培养学习品质

在课堂教学中,坚持以教师为主导,学生为主体的原则,是实施素质教育,培养学生自主学习,创新意识的基础。在教学中,要让学生生动地、活泼地、主动地学习,教师应以大纲为准则,以教材为依据,以教案为本,主观地拟定问题,转变为以学生为主体,以学生质疑为出发点,师生共同研究问题,探求新知,使学生有充分的思考余地和时间去发现、去研究、去创造。

3. 全面提高教师课堂教学水平

( 1) 利用每周的教研活动时间,组织全体语文教师进行相关理论学习。

( 2) 抓好听评课工作。我们根据课题的需要以及学校的实际情况,制定了听评课计划主要分以下三轮进行:

1上好引领课; 2搞好普听课; 3组织好加强课。

四、课题研究成果

第一,通过研究,更新了教师的理念,提高了教师的研究能力,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1. 教师的教育教学观念有了根本的转变。

2. 本课题组成员学会了进行课题研究的方法,获得了一些科研成果。

3. 教师教学水平有了明显提高,进一步提高了教师自主创新的教学能力。

第二,大部分学生进行自主创新性学习能力得到了提高,自主创新学习品质得到了培养。他们的个性也得到了张扬,综合素质有了明显提高。

第三,优化了课堂教学评价。我们认为一堂课的成功与否,应从两个方面进行评价: 一是对教师“教”的评价; 二是对学生“学”的评价。

总之,近年来,我们围绕课题做了大量的研究工作,总结了许多的研究经验,相信在以后的教学教研工作中一定会得以体现。

摘要:在语文学科中如何培养小学生“自主创新”学习品质,通过课题研究,培养学生自主创新的学习习惯;指导学生自主创新学习方法;优化课堂教学,培养自主学习品质,产生较好的效果。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11

关键词 思想品德课 创新思维 培养

一、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必要性

创新思维是指人们把信息、知识加工自理变成理想、行动,实现创造性成果的意识活动。创新思维具有广阔性、深刻性、变通性、独特性、跨越性、灵活性、预见性等品质,当今世界已进入信息化时代,知识经济日新月异,科学技术迅猛发展,国际竞争日趋激烈,创新型人才的竞争尤为激烈。面对时代的呼唤社会的需求,学校教育必须承担起培养大批具有创新思维品质的人才的重任。

然而反思当今学校教育现状,教育中仍然重求同轻存异,重书本轻实践,重简单灌输轻大胆探索,重单向传授轻多向反馈,重学习结果轻学习过程,这些现象都使得教育内容呆板狭隘,教育过程枯燥无味,教育环境封闭保守,忽视学生的个性张扬,禁锢了学生的思维发展,结果我们教育的学生在与外国学生一同参加夏令营活动、参加科技发明竞赛等活动中体现出了较大的差距。面对当今令人担忧的教育现状,为培养具有创新思维的杰出人才,思想品德课作为基础教育的重要学科,在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方面也肩负着重要的使命。

二、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可能性

课程改革要求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师生关系的平等,是指教师和学生在人格上的平等,在教学过程中地位的平等。课程的价值在于促进学生知识、能力、态度及情感的和谐发展,教师在其中起着催化剂的作用。一个教师的才干不仅表现为拥有渊博的学识,而更应表现为善于为学生营造宽松和谐的发展环境。只有建立平等的师生关系,才能营造这种环境。而在新课改的大环境下,师生之间平等关系的建立已成为一种可能!

创造和谐民主的政治课堂教学环境,有利于激励学生参与教学,调动学生的思维,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品质。陶行知先生指出:“创造力量最能发挥的条件是民主,只有民主才能解决绝大多数人的创造力。”我们要让学生敢于打破常规,不盲從书本和老师,敢于向权威挑战。在课堂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思维,需要民主的观念,破除“一言堂”、“满堂灌”,教师与学生在互相尊重、平等的基础上,通过不同见解之间的平等讨论、争鸣,创造和谐、民主、平等轻松的课堂教学气氛,让学生处于一种宽松自由,生动活泼的环境中学习,培养学生自主、合作、探究的能力,使他们的学习动机和求知欲得到充分发挥。同时,教师通过讨论式、启发式、小组学习等多种教学方式,打开学生的思路,挖掘学生思维的潜力。

三、培养创新思维品质的有效途径

(一)创设问题环境,引导主动探究,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广阔性。

培养学生思维的广阔性,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结合教材中的问题与生活实际,先从每一个单项问题入手进行分析,然后把分析的结果进行有机的融合,逐步使学生的思维能够从多角度、多方面探讨问题。例如,笔者在与学生探讨“赌博的危害”时,首先设计几个单项练习,沉迷赌博对学业有什么危害?对身心发展有什么危害?对家庭生活有什么危害?然后引导学生再探讨沉迷赌博还可能在哪些方面有危害,学生又从对人的思想行为、对社会、对人际关系等许多方面谈了危害,然后再让学生进行有条理的综合,学生能够顺利有效的、较全面地回答出探讨的问题。接着,在探讨吸毒的危害、电子游戏的危害时,学生能得心应手的从多角度、多方面、较全面地得出问题。

(二)创设矛盾环境,引导剖析思辨,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深刻性。

一部分学生分析问题只从表面入手,不能挖掘问题的本质,这就需要构建思维的深刻性的品质。思维的深刻性,表现在善于深入钻研问题,能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抓住事物的本质和核心,并能预见事物发展的进程。培养学生思维的深刻性,要求教师善于引导学生透过现象看本质,拨开云雾见太阳,从问题的表象入手,由浅入深挖掘出问题的实质。如:在教学生“我国为什么要制定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时,大多数学生只从为维护消费者的权利以促进社会主义经济秩序的健康发展来作答。为使学生深刻的理解回答这一问题,引导学生思考:在生活当中,我们是同情强者还是同情弱者?学生自然回答:同情弱者。我又继续点拨: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是处于有利地位还是不利地位?学生轻松回答处于不利地位。然后我指出,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同样具有这一特点。使学生能够深刻认识到,回答这一问题应主要从消费者在经济活动中处于不利地位置这一角度来分析。

经常地引导学生由问题的表面和简单的事物和道理入手,挖掘问题的本质,会使学生的思维的深刻性这一思维品质得到培养和构建,促进学生思维能力的提高。

(三)创设生活环境,激发学习兴趣,发展学生创新思维的独特性。

思维的独立性表现在善于独立思考、独立地发现问题和解决问题,有自己的独立见解,不盲从书本和老师,敢于向权威挑战。这就要求教师要多尊重学生意见,引导并鼓励学生发掘自己的潜力,大胆提出解决问题的方法。教师一开始可以有目的地设计一些殊途同归的问题,把生活引进教学,让教学融入生活,创设一种“生活处处用科技,科技时时为生活”的生活环境,使学生在这种充满生活气息的教学环境中积极主动地动手操作,大胆愉悦地实践探索,在强烈的兴趣驱使下发展学生思维的独特性。让学生充分发表自己的见解,对可行的方法教师加以肯定,对不足的见解教师帮助完善。学生的见解得到肯定后,会增强自信,在以后思考问题的时候就会大胆地说出自己的设想和见地,从而有效地提高了学生的独立思考能力。在学生具有了一定的独立思维习惯以后,教师可以设计难度大一些的问题,学生也能深入其中,设计出精彩的解题方案。

(四)榜样示范,全面参与,培养学生思维的灵活性。

学生创新品质培养 篇12

关键词:《品德与生活》,创新品质,培养方法

小学阶段的教育针对的是孩子们天真的童年, 童年是一个蕴藏巨大发展潜力的生命阶段。童年生活具有完全不同于成人生活的需要和特点, 不仅是未来生活的准备或教育的手段, 而且其本身就蕴藏丰富的发展内涵与价值。因此小学阶段是孩子们创新品质培养的重要阶段, 也是最能够产生教育成果的阶段。激发创新精神, 培养创新能力, 从根本上说要从娃娃抓起, 一个国家有没有足够的创新人才储备, 有没有持久的创新能力, 关键在于基础教育。

创新品质是指有利于中小学生将来踏上社会从事创造性、开拓性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基本的相对稳定的思想道德品质、知识品质、智力品质、个性品质之总和。要培养这些创新品质, 就离不开创新教育。创新教育是指在学校教育中, 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创新能力的培养。创新教育作为现代教育的重点, 在平时的《品德与生活》教学工作中, 我们着重从以下方面对学生进行培养。

一、创新思想道德品质的培养

创新思想道德品质是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思想道德性质的品质, 这也正是《品德与生活》课程培养的重点。小学阶段是一个人思想道德品质形成的重要时期, 在这一阶段形成的人生观、价值观将影响一个人的终生。创新思想道德品质应该包括以下内容。

1.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精神

追求真理、崇尚科学的科学精神是科学进步的内在力量, 也是整个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品德与生活》课程正是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整合儿童与自我、儿童与社会、儿童与自然的关系, 精选有教育价值和生活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 引导学生创造安全、自主的心理环境, 让学生不害怕提问题, 并且使学生对学习感到快乐和自豪, 把培养学生独立性、敢为性、批判性等创新品质作为重要的教学目标。在《品德与生活》课程中有许多可供孩子们质疑、探究的内容, 例如:银色的冬天这一单元中, 冬天的天气变化给人们带来了哪些不利影响, 又有哪些好处?冬天为什么会下雪?为什么玻璃窗上会形成窗花?大雪对农作物有什么利弊……孩子们都可以在老师的指导下开展一系列探究活动。这些活动既密切联系了学生生活, 又使学生在活动中明辨了是非, 收获了真相。

2. 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创新志向

《品德与生活》课程通过深入浅出的道德的、科学的、生活的启蒙教育, 为儿童形成积极的生活态度和实际的生存能力打下良好基础, 为他们在价值多元的社会中形成健全的人格和正确的价值观、人生观打下基础。

在《品德与生活》课程的学习目标中就有爱亲敬长、爱集体、爱家乡、爱祖国的要求, 在课程安排中有许多内容体现着为人类服务、为社会服务的情感、态度、价值观。例如:认识新朋友、我是一名小学生、升国旗、我的家乡……这些内容中无不包含造福人类、服务社会的思想品德要求。但是这些内容不是以成人的想法、规则要求孩子们、束缚孩子们, 而是要求老师真正走进孩子们的生活世界, 尊重他们的人格, 尊重他们的认识和感悟, 尊重他们的喜怒哀乐的心理感受, 才能成为孩子的朋友, 才能引导他们更好地成长, 教学活动才能有效。教师要改变过去告诉孩子“你们应该怎样做”的方法, 而是让孩子们通过一系列活动, 包括看视频资料、搜集整理、对错辨析、讨论分析等, 自己说出以后要怎样做, 相信孩子们的观察力与思考力, 以及对于正确与错误的判断能力。

3. 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学习风气

要培养具有创新品质的人才, 良好的学习风气必不可少。在《品德与生活》课中不乏勤奋好学、谦虚谨慎的学习习惯与风气的指导。一年级上册中良好的习惯这一单元就侧重于学生习惯的指导, 端正的姿势、良好的卫生、书写习惯, 在学生学习中一个大的障碍就是孩子们容易骄傲、自满、不谦虚, 教学中遇到困难的时候, 今天我值日等内容又对学生的习惯进行了指导。

4. 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务实态度

品生课中的许多内容与活动不同于其他学科, 很多地方都要求孩子们自己动手、动脑去做去思考, 没有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态度, 是很难完成的。

二、创新知识品质的培养

以往一提到创新教育, 往往想到的是脱离教材的活动, 如小制作、小发明等, 或者是借助问题, 让学生任意去想去说, 说得离奇, 便是创新, 走入另一个极端。其实, 每一个合乎情理的新发现, 别出心裁的观察角度等都是创新, 而这些创新都在学习课本知识的基础上开展。没有丰富的知识基础做铺垫, 很难有创新的思维产生。

创新知识品质是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基础知识性质的品质。《品德与生活》课程严格遵循学生身心发展的规律和学习的心理特点, 以儿童的社会生活为基础, 密切联系学生的生活经验, 精选有教育价值和生活典型意义的案例作为教材内容。在学生创新知识品质培养方面着重突出循序渐进、稳步扎实的基础知识;全面进步、发展特长的学习风格;注重质量、不断优化的知识结构, 把握规律、善于创新的认知方法。

那么如何让学生掌握这些知识基础呢?首先, 要使学生积极主动地探求知识, 发挥创造性, 必须克服那些课堂上老师是主角, 少数学生是配角, 大多数学生是观众、听众的旧的教学模式。因为这种课堂教学往往过多地发挥教师主导作用, 限制了学生创造性思维发展。教师应以训练学生创新能力为目的, 保留学生自己的空间, 尊重学生的爱好、个性和人格, 以平等、宽容、友善的态度对待学生, 使学生在教育教学过程中能够与教师一起参与教和学中, 做学习的主人, 形成一种宽松和谐的教育环境。尤其是在品生课堂中, 老师应充分调动学生积极性, 否则活动的开展只能成为形式。另外, 课堂教学中有意识地搞好合作教学, 使教师、学生的角色处于随时互换的动态变化中, 设计集体讨论、分组合作等内容, 锻炼学生的合作能力。特别是一些不易解决的问题, 让学生在班集体中开展讨论, 这是营造创新环境发扬教学民主环境的表现。在班集体中, 教师应当充分鼓励学生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讨论问题、解决问题, 通过质疑、解疑, 让学生具备创新思维、创新个性与创新能力。

三、创新智力品质的培养

创新智力品质是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智力智慧性质的品质。本课程的呈现形态主要是儿童直接参与的主题活动、游戏和其他实践活动。课程目标主要通过教师指导下的各种教学活动实现。活动是教和学共同的中介, 教师的主要作用是指导儿童活动, 而非单纯地讲教科书;儿童更多的是通过实际参与活动, 动手动脑, 而非仅仅依靠听讲来学习。正是本课程呈现的特殊性才决定了它对学生智力开发的重要作用。在这门课程中可以锻炼学生热爱自然、深入细致的敏锐观察力, 讲究方法、正确理解的有效记忆力, 异想天开、多姿多彩的丰富想象力, 敢于质疑、视角独特的多元思维能力。教师要提倡和鼓励学生“标新立异”、“异想天开”, 从而培养学生勇于探索、敢于创造的独创精神。想象力是引导学生创造性思维的源泉, 人类思维中的想象力是使科学不断进入未知领域的原始动力, 而观察力是激发学生创造性思维活动的关键。教师要指导和鼓励学生伸展智慧的触角去观察和探索, 去想象和创新, 做开拓创新的优秀人才。

《品德与生活》课程最突出的特点就是创新智力品质的培养, 每一个单元每一个主题活动中都有自由探究的内容。在这个课堂上, 老师要让每一个孩子都动起来, 发挥孩子天生的想象力, 培养孩子敏锐的观察力、去观察、去思考、去质疑、去探究, 加强质疑能力的培养, 让孩子发现问题, 提出问题, 千万不能用老师的提问代替, 有的时候提出一个问题比解决一个问题更重要。例如在课堂上老师根据学生资料提出的问题, 不如放手给学生, 让学生自己说出来, 成为学生与学生之间的一种交流。那样孩子们会更乐于去学去思考, 还有什么比乐学更让我们高兴的呢?

四、创新个性品质的培养

现代社会需要的人才不再是一成不变的人才, 而是需要富有个性、有自我见的创新人才。创新人才就必须具备创新的个性品质。创新个性品质是创新实践活动所需要养成的心理倾向和心理特征性质的品质。它包括奋发有为、开拓进取的坚定自信, 积极稳定、热情执著的兴趣, 充满好奇、潜心专注的探究意愿, 追寻成功、百折不挠的坚毅性格。

在《品德与生活》教学过程中, 老师不要过分压抑孩子的想法, 不要仅仅以个人的是非观左右孩子天真的想法, 而是给予积极引导, 孩子们有创意的想法或问题, 老师要积极给予帮助, 张扬孩子的个性, 培养孩子热情的学习态度, 对事物的好奇心, 探究的欲望。

参考文献

[1]李新丽.浅议品德与社会课中学生创新品质的培养[J].硅谷, 2009 (13) .

[2]王美静.构建和谐课堂教学氛围, 培养学生创新品质[J].中国校外教育, 2015 (1) .

[3]胡庆芳.培养学生创新思维品质的课堂实践研究[J].教育理论与实践, 2012 (2) .

上一篇:明清时期的设计艺术下一篇:有效点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