拿来主义(精选12篇)
拿来主义 篇1
一、教学背景
语文阅读课越来越难上,教师用时很多,学生所得甚微,是课堂教学“少慢差费”的典型代表。笔者以为,最根本的原因有二。
一是教师过分强调了“教无定法”,而淡忘了“阅读有方”。优秀教师各具特色当然不假,但是,他们也是各有千秋的,而这些优秀教师的“千秋”也有通用的方法和共同的特征,诸如初读—精读—研读,等等,这就是“元教法”,是“根本大法”之一。
二是教师过分关注学生怎么学,却忘记关注学生学得怎么样了。教师把时间和精力全用在了关注学生有无合作、有无交流、有无发言、有无练习、有无作业等,却对学生到底学习得如何缺少关注。其实,心理学告诉我们,学生学习有三重境界:掌握—巩固—提取与运用。这可以简化为:听懂—记住—会用。
笔者于2016年3月28日下午,借南京市第十四中学高一(1)班上了一节示范课《拿来主义》,尝试运用两个“三部曲”(初读—精读—研读;听懂—记住—会用)进行教学,收到了良好的效果。
二、教学过程
(一)导入:引人入胜
师上课!
生(齐答)老师好!
师今天来借班上一节语文课。谁能告诉我什么是“语文”?可以拆开来解释。
生(自由答)语言文字、语言文学、语言文化、语言文章……
师语言文字认可度高,具体说是“口头语言和书面文字”。以前小学叫国语,中学叫国文,太复杂了,所以并在一起叫语文。
师中国文字博大精深,我写两个字,你们看认识不认识。
[教师板书“”。]
师认识不认识?猜也能猜得出来。看这字的上边是什么?左边是“女”,右边是“手”,用手抓住女的,成为“奴”,用了什么造字方法?
生(齐答)会意。
师上边的“奴”成为声旁,下面是形旁“手”,成为拿。这是什么造字方法呢?
生(齐答)形声字。
师来看另一个字。这个字往上翻过来,像麦穗,什么字?
生象形字。
师最早是“麦”,流传了一段时间,就成了“来”。那么,“麦”字怎么写呢?把“来”作为声旁,下面加个“走”,就成为“麦”;这个字的本意是“来”,下面是“走”。“麦”的字形是“来”,“来”的字形是“麦”,这是汉字演变的复杂性。
师这两个字什么体?
生(小声答)金文。
师篆文。下面我说一个口诀,大家就能记住:“甲金大小篆,隶楷草行书。”当然,大小篆都是篆。所以语文博大精深。有人说“语文阅读最头疼,莫过于文言和鲁文”,“鲁文”是什么?
生(齐答)鲁迅的文章。
师今天我们来学习鲁文,其实一点都不难学。我们读三遍就好了:初读、精读、研读。首先来“初读”。
[教师板书:”初读“。]
(二)初读:了解框架
师我上次布置过预习题,有三句话,谁能告诉我第一句话是什么?
师(与生一起)“对照注释读课文,重要注解移上文。”
师大家移上文了没?
生(齐答)好了。
师我检查一下。很好。第二句话是什么?
生(齐答)“三态度,四做法,重要观点你在哪?”
师那重要观点在哪呢?找到没有?你认为哪一个是最重要的观点?
生我们要拿来。
师不错。但是,课文前面就有这句话“我们要拿来”。这不够具体,有没有比它还具体的?
生“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师说得比刚才的具体。
师(总结)“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我们把它记住,一个字也不能错、不能少……大家齐读一遍。
[学生齐读。]
(三)精读:搜集信息
师下面开始“精读”。这篇文章是从什么地方正式说“拿来主义”的?
生第七段。
师是第七段吗?第五段说“我主张拿来,是为‘拿来主义’”……原来,作者先说“送来”。“送来”和“拿来”有什么不同?
生(齐答)主体不同。
师“送来”是别人送来。“拿来”是我拿来。“送来”有别人的目的,“拿来”是我的需要。送来的东西我们要看一看,拿来的东西我是去拿的,要运用自己的眼光看。好,“精读”要求大家了解课文到底是怎么写的。那“拿来”拿什么呢?
生(齐答)大宅子。
[教师画宅子的简单示意图。]
师我们要去拿大宅子,三个错误的态度和四个正确的选择。三个错误的态度知道了吧?请体育委员回答,第一种什么态度?
生徘徊。
师为什么徘徊?
生怕给他的东西染污了。
师鲁迅认为这种人是“孱头”。什么叫“孱头”?
生(齐答)懦弱的人。
师还有一种态度是什么?
生放一把火烧光。
师为什么要烧光?
生保存自己的清白。
师鲁迅称这种人是什么?
生昏蛋。
师第三种态度是什么?
生接受一切。
师用了一个词叫什么?
生欣欣然。
师鲁迅叫它什么?
生(齐答)废物。
师好,我们来读一遍,我先读,然后大家齐读。要把杂文的“幽默讽刺、嬉笑怒骂”读出来。好不好?
[教师范读:“譬如罢……那么,怎么办呢?”学生齐读:“我想……‘拿来主义’者是全不这样的。”]
师这三种态度我们是不能要的。正确的选择是怎么做的?首先看到了什么?
生鱼翅。
师你吃过鱼翅没有?
生吃过。
师好吃不好吃?
生好吃。
师好吃,有益无害,吃掉。第二,遇见什么?
生看见鸦片。
师(板书“鸦片”)鸦片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生坏东西……好东西……
师啊,到底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生有好有坏。
师鲁迅说怎么办?
生治病。
师(板书“治病”)还说不弄“出售存膏,售完即止”的玄虚。这是治病,不是促销。第三,看见了什么呢?
生烟枪和烟灯。
师(板书“烟枪、烟灯”)这是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生坏东西。
师到底好东西还是坏东西?
生好东西。
[全班笑。]
师鲁迅说“一定会有人看”,是真的还是假的?……这里用了反语。有人说送到博物馆的不也是好东西吗?那我们把毒品送到那展览,也是好东西吗?是反面教材,不能说好。怎么办?鲁迅怎么说?
生毁掉。
师(板书“毁掉”)很好。还有一样东西……
生(齐答)姨太太。
师(板书“姨太太”)我们不知道是有益还是有害,不好说,姨太太不一定是坏人,但是,这种制度是腐朽的,属于腐朽文化,与具体的人无关。鲁迅说怎么办?
生(齐答)请她们各自走散。
师(板书“走散”)走就走了,走“散”干什么?
生(齐答)走不散,聚在一起,又会做出什么不好的事。
师所以走散为好。这一段写得非常好,是“拿来主义”最精华的部分,齐读一遍。读完想清楚:“拿来主义”是什么,为什么,怎么做。
[学生齐读。]
师读得太好了,精彩!给大家一分钟时间把三种错误、四种正确选择记住,行不行?
师(一分钟后)“拿来主义”我们知道了,但是现在发现,说“拿来主义”前有四段都说了什么呢?
生(齐答)“闭关主义”。
师“闭关主义”,然后是“送去主义”。下面,老师读第一段,大家思考“闭关,送去”究竟好不好?为什么?
[教师范读第一段。]
师我先问几个问题,明明是“展览”过去,非要说“挂”过去,用词有什么问题?作者对这件事情的态度是什么?
生(小声自由回答)讽刺。
师嗯。鲁迅还说“我在这里不想讨论”,不想讨论就别说呗,干吗要说?想表达什么意思呢?
生不屑讨论。
师为什么?
生因为这件事是不正确的。
师是的,“梅博士演艺”与“象征主义”没有关系,而且,讨论无益于主题表达。大家回答我,“闭关主义”好不好?
生(齐答)不好。
师为什么?
生隔绝,就会挨打。
师隔绝就会落后,落后就会挨打。那“送去主义”好不好?
生(小声回答)不好。
师鲁迅说了没有?他只是告诉我们他的态度有些不太满意,没说不好,那不好在什么地方?在后面三节。大家用两分钟时间读一下,然后告诉我“送去主义”有什么不好。
[学生轻声自由读。]
生只送出,不拿来,最后送光了,只会讨别人的残羹冷炙。
师很好。什么叫“羹“?
生(齐答)汤。
师汤很好,可惜是“残”的。“炙”是什么?
生(自由回答)烤肉。
师烤肉冷的不好吃。所以只能讨一点残羹冷炙作奖赏。
师(总结)这下我们知道了,闭关不好,闭关自守就会落后,落后就要挨打。然后,使劲送,送到最后就跟尼采一样发疯了,所以,“拿来主义”是必须的。老师让大家精读就是要掌握文中所有的信息。初读是了解写了什么,精读是了解怎么写的。怎么写的?先写“闭关主义”,不行;再写“送去主义”,也不行;再写“拿来主义”,只能拿来。
(四)研读:解决问题
师最后,还有一个“研读”,“研读”是为了解决问题。(板书“研读”)老师来问几个问题。第一个问题,大宅子先占有,然后挑选,大宅子讲的是什么,可以指外来文化,那我们就来讲外来文化,西方的好文化拿来,三级片不好就不要,这样说不就行了?为什么要拿“大宅子”说事?
生象征。
师是象征还是比喻?
生(自由回答)比喻。
师对,是比喻论证。为什么要比喻呢?直接说不就得了吗?
生复杂的道理简单化。
师比我总结得还要好。比喻论证还使深奥的道理通俗化。比喻的喻体是生活中的,我们都熟悉的,一讲就懂。
[教师板书“喻证:易懂”。]
师第二个问题,直接说四种选择就把“拿来主义”说清楚了,那前面说三种错误的态度干什么?
生对比。
师有比较就有鉴别。错误的就更错误,正确的就更正确;好的就更好,差的就更差。这就是对比论证的妙用。
[教师板书“对比:突出”。]
师第三个问题,课文里一共有几个“主义”?
生(自由答)“闭关主义”“送去主义”“拿来主义”“象征主义”。
师在这四个“主义”中,选一个与其他都不一样的。
生“象征主义”是指艺术。
师老师指的是“主义”,再想想。
生“闭关主义”“拿来主义”“送去主义”是国家层面的,“象征主义”是艺术层面的。
师“送去主义”,可以归为国家的,也可能不是国家的。“象征主义”是一种理论,是一种系统的理论。其他三种都是做法和主张,它们是不一样的。还有一个,社会主义的“主义”是什么?
[学生讨论。]
师社会主义是一种社会制度。第四个问题,还想问一下,大宅子到底是什么?看看课本62页,第一句话怎么说的?
生(自由回答)外来文化,民族文化遗产。
师老师看了半天没看到有“民族文化遗产”。为什么要这样说呢?
生因为祖上的阴功。
师这个祖上一定是中国的?
生送一笔文化遗产出去的。
师那是送出去的,这和拿来大宅子没关系。
生宅子的主人是中国的。
师谁告诉你的呢?
[学生小声议论。]
师我认为“大宅子”是外来文化,“拿来主义”是把古代的拿来,这好像不是作者的意思。大家感兴趣的话,回去写一篇论文《鲁迅的大宅子里究竟有什么》,要是能自圆其说,一定会引起轰动。
(五)总结:意义建构
师研读,我们也读了;我们也听懂了,也记住了。还有一个就是要会用。(板书“会用”)读过鲁迅的《拿来主义》之后,我们会“拿来”吗?我们也来“拿”一回试一试。六个小组:第一、二组讨论“教育的信息化”,这是从国外拿来的(板书“信息化”);中间两组讨论“政治自由化”(板书“自由化”);那边两组讨论“经济市场化”(板书“市场化”)。要告诉我是好还是不好、为什么、怎么办。
[学生分组讨论,教师参与“市场化”两个小组讨论,然后分组交流。]
生教育信息化我们觉得好。因为教育信息化,是一种形式,把教师的课堂教学传到网上,学生可以看。
师正确,只是狭隘了点,教育信息化有更多的作用。好,我们拿来!请坐。
生政治自由化,可能有不好的地方,但是我们觉得好的地方很多。
师“自由”好的地方多,“自由化”是错误的。自由一“化”就不对了,你绝对自由了,影响了我怎么办?自由应该有一个共同遵守的“框架”。这个话题有点复杂,希望同学回去好好研究。
生我们觉得经济市场化是有利有弊的,既是机遇,也是危机。
师那么,到底拿还是不拿?
生拿。
师勇敢!只是我们要改造。我们国家现在是什么经济?
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
师很好。鲁迅在写文章的时候还没有改革开放,不知道有这么多,这么复杂,以为只是鱼翅、鸦片、烟枪、姨太太等。因此,我们要拿来,还要“改造”。
师(归纳)心理学说学习有三种境界:第一听懂,第二记住,第三会用。如果,现在还有人来跟你讨论《拿来主义》,你就不会担心了。博大精深的语文难不难?
生(齐答)不难。
师我觉得也很简单。最后提一个问题作为“弹性作业”:为什么说“不管三七二十一,拿来”,而不说“不管二七一十四”“不管四七二十八”?这里面有文化,你们回去好好查一下,把答案告诉你们王老师。谢谢各位,下课!
生(齐答)老师,再见!
三、课后反思
与笔者“同课异构”的还有“骨干教师研修班”的一位老师,为示范课的研讨提供了对照。两节课结束,研修班全体成员进行了议课。大家一致认为,笔者的这节课是“别样的阅读教学课”,它具有以下几个特征:
(一)阅读“三步”,有序有效
笔者采用“阅读三部曲”(初读—精读—研读)对《拿来主义》的教学进行了整体规划,这是“有序”的根本。
一是课前“初读”,了解梗概,关注“写了什么”。鲁迅的文章是有一定难度的,而且《拿来主义》不是短小文章,因此,笔者课前布置了两道预习题:“对照注释读课文,重要注解移上文”;“三态度,四做法,中心论点你在哪”。目的是让学生认真读一遍课文,找到主要观点,了解“拿来主义”的主要内涵。
二是课堂“精读”,收集信息,关注“怎么写的”。从“拿来主义”着手,整理三种错误态度、四种正确选择,再向前面推进,找到并分析“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的弊端,然后一个“回马枪”,理解最后一段“拿来主义”的重要意义,最后对“怎么写的”进行归纳。
三是提升“研读”,解决问题,关注“为何这样写”。一共设计“比喻论证”“对比论证”“‘主义’概念”“‘大宅子’是什么”四个问题,由表及里,逐一讨论,让学生印象深刻。
(二)学习“三步”,学会会学
根据皮连生编写的《学与教的心理学》,学生的学习有三个步骤:掌握—巩固—提取与运用。笔者以为这也是学生学习效果的“三重境界”:听懂—记住—会用。这是衡量学生课堂学习效益的三重标准,而我们的学生常常只满足于“听懂”,于是考前硬背,这是低效学习。真正有效的课堂,应该遵循“有意识记”和“无意识记”的心理学原理,将需要识记的内容分门别类,分类设计,想方设法让学生增强课堂记忆。特别有效的课堂,或者可以称作“高效课堂”,还要让学生具有“运用”的意识,培养学生的运用能力,这是课堂学习的最高境界。这节课的特点:一是启发教学,师生互动,力求让学生真懂,全懂;二是层次分明,便于记忆,要求学生当堂记忆,主要观点、三种错误态度、四种正确选择可以当堂记住;三是掌握原理,当堂运用,要求学生会运用知识,培养能力。
(三)精心预设,关注生成
课堂“生成”固然重要,那是最为有效的可贵的教学资源,但是,我们应该知道,“生成”不是课堂教学的重点,课堂教学最重要的还是“预设”,而且,没有精巧的课堂“预设”,也就不会有精彩的课堂“生成”。所以,笔者主张先精心预设,后关注生成,主次不能换位,先后不能颠倒。前面所说的“阅读三步”“学习三步”都是精心设计的,此外,在课堂教学的关键细节,笔者还进行了“预设”:“拿来”与“送来”的辨析;“我们要拿来”与“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哪一个是中心论点;“闭关主义”与“送去主义”有什么弊端;是“姨太太”不好还是“姨太太”制度不好;等等。同时,笔者也关注“生成”,特别设计了一个“运用”的环节,给学生留下巨大的理解空间,这样,“生成”的机会就比较多,比如,学生不理解“政治自由化”,把“自由化”理解为“自由”,这个时候对学生进行引导与教育,最为有效。
正确的步骤,就是恰当的台阶,设置得好,学生可以拾级而上,顺利登顶。
拿来主义 篇2
1号选手
一、教学目标:
1、理清文章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含义。
2、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二、教学重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三、教学难点:掌握本文比喻论证的说理方法。
四、教学过程:
1、导入:
同学们,最近几天全国人民乃至世界各国都在关注我们国家的一件大事(十八大的召开),提的最多的就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国家经济飞速发展,人民生活水平大幅度提高,那么出现这种盛世局面的原因是什么呢?
那是不是所有的外国的东西都可以拿来呢?这节课我们就来学习鲁迅先生笔下的《拿来主义》。
2、展示学习目标
3、朗读课文,整体感知
其实,两者是一脉相承的.(1)、作者先指出了“送去主义”产生的根源是闭关主义_________,送古董 和____________,送古画新画 以及送梅兰芳 然后列举了“送去主义”的表现有________________.(2)、什么是“拿来主义”?
就是对文化遗产和外国的东西批判地吸收。“取其精华、弃其糟粕”。(3)、该怎样拿来?
“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4、合作探究
(1)、“大宅子”比喻什么?对待文化遗产,文章一共列举了几种态度? 大宅子比喻文化遗产。
不敢进门、放火烧光、接受一切、拿来。(2)、课文中“鱼翅”、“姨太太”、“鸦片”分别比喻什么?
鱼翅———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精华。姨太太——比喻文化遗产中的糟粕。鸦片———比喻文化遗产中既有精华又有糟粕的部分。
5、当堂测评
1、什么是拿来主义?
2、但是一切外国的东西,如同我们对于食物一样,必须经过自己的口腔咀嚼和胃肠运动,送进唾液胃液肠液,把它分解为精华和糟粕两部分,然后排泄其糟粕,吸收其精华,才能对我们的身体有益,决不能生吞活剥地毫无批判地吸收。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论》)阅读材料,说说“精华”、“糟粕”在文中各比喻什么?
五、课堂小结
我们不难发现鲁迅先生“拿来主义”的精辟论断对于解决现实问题有着怎样的意义。处在高度开放、全球一体化、信息化的时代,作为承载着继承与创造重任的青年人,更应懂得智慧地“拿来”。
六、作业布置
近百年来我们从外国“拿来”了什么?还有哪些东西可以“拿来”? 请联系实际,写一篇短文。
板书设计:
拿来主义
鲁迅
“拿来主义”要“拿来”的是什么 篇3
一、占主导地位的是“文化遗产”说
要拿来的是文化遗产,就是指从文化遗产当中“拿来”我们所需要的东西,把拿来之手伸向文化遗产。这种说法由来已久,并且仍是目前的主流意见。
广东人民出版社1984年12月版的《课文分析集》收录了李文杨的题为《也谈〈拿来主义〉的层次》一文。文章说:“第四层次(8~10段)用比喻正面具体阐述‘拿来主义应该如何对文化遗产‘占有、‘挑选,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得出结论。”(247页)上海教育出版社1995年9月版的《名师授课录》收录了罗福应的授课教案,在“教学目的”一栏中,罗指出:“这是一篇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杂文,有非常明确的针对性。”(295页)人民教育出版社1998年版的《全国各类成人高考丛书——语文及解题指导》中,在《拿来主义》学习提示里说:“这篇文章是鲁迅先生写的关于继承文化遗产的一篇杂文。”(43页)在解题指导里说:“‘拿来主义就是指批判地借鉴外国文化遗产。”(331页)人民教育出版社现行普通高中语文第二册《教师教学用书》,也有这样的分析:“全文可以划分为四个部分……第四部分批判对待文化遗产的三种错误态度……”;“在本文中,作者把批判继承文化遗产这个重大问题,精当地概括为‘拿来主义。”在这本《教师教学用书》中还收录了徐中玉的《创新必须择旧——读〈拿来主义〉札记》和北京大学中文系的《〈拿来主义〉分析》这两篇很具权威性和影响力的资料,而这两篇资料都明确指出,鲁迅的《拿来主义》是谈“批判继承文化遗产”问题的。由此可见,“文化遗产”说是占主导地位的。
二、从文章的逻辑关系上看,“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
逻辑性强,是《拿来主义》一文的特点,也是它论证有力的原因之一。文章先提到中国过去对外奉行的“闭关主义”,再历数现在的“送去主义”之不足,又提醒人们警惕一味接受人家“送来”的东西的危险性,再顺势提出“拿来主义”并作精辟阐述。从文章举例和具体论述上看,以上“主义”等都是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的:“闭关主义”是中国不与外国交往;“送去主义”是中国把自己的东西纷纷送到国外以“发扬国光”或体现“大度”;“送来”是指外国人把“鸦片”、“废枪炮”等令人“恐怖”的“洋货”单边地抛给中国人。既然如此,在“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等铺垫下提出的并与之形成鲜明对照的“拿来主义”也应该是讲中国与外国的关系的,即“拿来”之手是中国伸向外国的,就是中国既不闭关保守,也不仅仅是纷纷送去,也不一味接受外国人“送来”的那些强加给我们的东西,而是明智的大胆的根据我们的需要把外国的东西“拿来”为我所用。文章的这个逻辑关系非常严密,逻辑线索也异常明晰。可见,鲁迅先生是从中外关系的角度提出“拿来主义”的,“拿来”的不仅是文艺,但包括文艺,而且文章最后落脚到文艺。所以,“拿来”的应该是“外国文化”。
尽管不占多数,但有些教师和教材编写者也持这个观点。上海教育出版社1984年8月出版的《于漪教案选》,在确定《拿来主义》的教学目的时,于漪老师的表述是:“了解和学习鲁迅先生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与方法,发扬‘拿来主义的精神,在阅读中外作品时注意吸收精华,剔除糟粕……。”(290页)华东师范大学出版社1987年出版的《大学语文》中,对《拿来主义》一文有这样的分析提示:“文章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两种错误的做法,揭露了帝国主义‘送来的侵略实质,提出了对待外国文化应该采取‘拿来了由自己加以选择的态度。”(374页)广东人民出版社1983年出版的《高中语文疑难解析》一书中写道:“在鲁迅的《拿来主义》中,鲁迅在批判了‘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之后,提出了鲜明的主张:对待外国文化必须采取‘拿来主义的态度。”(55页)还指出:“《拿来主义》阐述的是对待外国文化的正确态度和方法。有的同志认为,鲁迅的这篇文章谈的是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这是没有根据的。当然,《拿来主义》的观点同样适用于对待本国的文化遗产。但那是读者自己阅读时触类旁通的收获,并不是鲁迅写作《拿来主义》的本义。”(57页)
三、弄清楚这个问题的意义
为什么要弄清楚“拿来主义”要“拿来”的究竟是什么呢?这涉及到是否尊重语文教学的规律和特点以及是否尊重《拿来主义》一文的主题等问题。
在语文教学中,概念的把握和逻辑的训练很重要。“文化遗产”和“外国文化”,是两个不同的概念,究竟谁是要“拿来”的东西,必须确定。这两个概念可以从两个方面加以比较和区别,一是古今,二是中外。侧重古今分析,“文化遗产”是指历史上遗留下来的文化财富,是古;而“外国文化”是既有古又有今,既包含外国文化遗产又包括当前外国文化。侧重中外分析,“文化遗产”由于概念前面没有定语限制,所以既可以是中国文化遗产也可以是外国文化遗产;而“外国文化”则只能是外而不是中。这样两个不同的概念,在《拿来主义》这篇针对性强、逻辑严密的文章中只能正确地选用其中一个。教学实际中,执教者选用“文化遗产”或“文化遗产”、“外国文化”交替使用,这种概念使用的错误或混淆,直接导致对文章本身严密的逻辑发展的人为破坏,这也是对语文课中概念和逻辑训练本身重要的教学意义的忽略。
在语文教学中,要通过文章具体的语言把握一篇文章的思想。鲁迅的批判继承文化遗产的文艺思想是体现在他若干文章中的,《拿来主义》只是从一个方面体现他的文艺思想的。“拿来”的是“文化遗产”这种说法,在教学中,就是用对鲁迅文艺思想的分析把握取代了对具体课文的分析把握,这是违背教学规律的。
《拿来主义》的主题是明确的,因为要“拿来”的是“外国文化”,所以是讲洋为中用而不是讲古为今用的。尽管在洋为中用和古为今用中都需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都需要拿来后“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和《拿来主义》洋为中用的主题相关联的还有鲁迅先生敢于把外国的东西拿来,并且不迷信不害怕敢于扔掉敢于使用以致力于发展民族的东西的可贵的民族气节,而不能明确这个主题,则自然无法发挥这篇文章民族精神教育的功用。
另,鲁迅先生在谈如何把“外国文化”拿来时,举得都是很“国粹”的例子,既说到穷青年“继承”“大宅子”,又说到如何对待“烟灯、烟枪”和“姨太太”等等,人们是不是受这些例子的影响把“拿来”的东西认作是“文化遗产”呢?如果这样,那是大可不必的。鲁迅善用比喻并且讽劝皆备俏皮异常,举“国粹”为例子并不妨碍文章本身逻辑关系的自然继续,也不妨碍作者对“外国文化”拿来态度的具体阐述。我们既不要复杂地从《拿来主义》这一篇文章中找寻鲁迅文艺思想的全部内涵,也不能简单到在鲁迅俏皮的比喻面前只注意打量喻体而找不准主体。
化工企业需要“拿来主义” 篇4
技术的“拿来主义”
当俄罗斯化学家门捷列夫在1869年发明了元素周期律时, 我们还处在闭关锁国的大清同治年, 当国外的化工企业随着工业革命的来临而迅速发展时, 我们还正在忙于应付西方列强对我们的侵略, 我们对“化学工业”一词是那样的陌生。直到1937年, 抗日战争爆发, 侯德榜先生发明了“侯氏制碱法”。中国才有了引以为荣的自有的化工技术, 才有了真正的化学工业。我们的化工技术, 化工装备经过了几十年的发展, 虽在生产规模、生产技术上取得了具大的进步, 但同国外先进国家相比还有很大的差距。这就需要我们发扬鲁迅先生所倡导的“拿来主义”精神。
通过对外来技术的“拿来”, 我们一些行业取得了长足的进步, 如我国的离子膜法烧碱行业。我国氯碱企业最近几年先后从发达国家引进多项高新科技, 使我国的氯碱技术有了很大的提高。我国从世界知名公司引进先进的离子膜法制碱技术, 迅速发展离子膜法电解工艺, 彻底淘汰了水银法烧碱和部分石墨阳极隔膜法烧碱, 大大提升和优化了我国氯碱工业的产品结构, 促进了相关工业的迅速发展。我们的离子膜制造技术通过学习国外的先进经验, 也有了很大的发展, 虽然我们自己生产的离子膜在便用寿命、能耗、盐耗上和国外还有差距, 但我们用几年的时间走过了其它国外企业用几十年才走完的路。值得一提的是蓝星化工机械有限公司, 他们是目前国内唯一一家能够自行设计、制造离子膜电解槽, 提供成套离子膜烧碱装置和离子膜电解工艺技术的厂家。
在国内的化工企业中, 很多氯化聚乙烯生产企业, 在抓住机遇、买断国外公司氯化聚乙烯生产技术以后, 以氯化聚乙烯为核心, 通过不断的技术开发, 形成了具有企业核心技术的产品体系, 在国际和国内市场上都具有了较强的竞争力。
随着科学技术向深度和广度的发展, 技术寿命周期不断缩短, 科技领域的竞争日益激烈。因此, 积极参与科技领域的国际国内分工以及技术合作, 发展技术贸易、广泛吸收先进技术已经成为大家共同的选择。我们要奉行“拿来主义”。技术的“拿来”, 其一表现为企业与企业之间的专利技术转让行为;其二表现为个人与企业之间的专利技术转让行为。中国的化工企业不仅需要从国外拿来技术, 也要勇于从国内的其它行业“拿来”技术。在我国, 民间的技术研发队伍庞大, 因此个人与企业间的专利转化存在很大的发展空间, 也值得更多的人去关注。已成立几年的中国技术贸易网即是其中最好的关注者之一。目前, 中国技术贸易网正在酝酿的“技术难题解决中心”, 以技术服务为核心, 正着手推行“拿来主义”这一思想的具体实施。而今, 专利技术贸易已经成为全球企业的共同选择, 权衡利弊, 我们大可不必凡事都从头开始、亲历亲为, 固执于仅依靠自己破解技术难题。尤其在技术发展快速的今天, 对技术的重新研究或闭门研究意味着:技术自开发起就存在丧失价值的风险, 也意味着更多财力、物力、人力的浪费;对应用技术的企业来说, 这不仅是投入与产出的一本经济帐, 更意味着企业能否生存与发展下去的重大考验。
思想的“拿来主义”
有些大型化工企业的员工, 自以为自己的公司实力很强, 产品在全世界也占有一定的位置, 就认为自己所在的企业以及品牌就是世界性质的了。其实不然, 正如华为总裁任正非所说:“我们有许多员工盲目地在自豪, 他们就像井底之蛙一样, 看到我们在局部产品偶然领先西方公司, 就认为我们公司已是世界水平了。他们并不知道世界著名公司的内涵, 也不知道世界发展的走势, 以及别人不愿公布的潜在成就。”
以我们的无机化工产品钡锶盐为例, 目前国内工业碳酸钡产品采用的生产方法是由河北辛集化工集团于1959年发明, 碳酸锶这一产品更是直到1986年我们国家才能生产。而西方国家早在1872年就已开始了钡锶盐的生产, 我们比西方国家迟了87年。我国钡锶盐总产量占世界总产量的80%。我们可以说是钡锶盐大国, 但我们并不是钡锶盐强国, 我们决不能以“世界钡锶盐老大”自居。因为我们生产的产品往往是低档产品。我们生产的工业硫酸钡产品每吨售价只有2500元/吨, 超细产品也只有4000元/吨。而德国萨其宾的产品平均售价为11000元/吨。再比如我们的涂料行业, 我国无疑是涂料生产大国, 但我们的涂料最高档的也只能应用于汽车底漆, 而面漆所用的涂料则全部来自于国外。在汽车工业高速发展的今天, 面对汽车面漆上百亿的一个大蛋糕, 我们还束手无策。因此我们的化工企业应把自己定位在“后进者”的角色, 把“寻找机会, 抓住机会, 是后进者”的名言当做自己的座右铭。因此, 要在思想观念上转变那种依赖和复制的思想, 要克服那种自我满足的状态, 只有在思想上发生改变, 企业的发展才能在正确与先进思想理念的指引下走向辉煌。
在化工品牌的经营上, 我们也可通过参与国际品牌的管理, 去学习品牌管理、品牌运作的一些文化和思想, 并最终壮大我们自己的品牌。这也是一种“拿来主义”。
人才的“拿来主义”
在科技全球化条件下, 人才与其它市场要素往往不再属于一个单位、一个地区乃至一个国家的固有资源, 科技人才及高级管理人才的国际流动与配置成为不可逆转的趋势, 高端国际化人才的争夺成为国际人才竞争的焦点。与发达国家相比, 尽管在国际人才竞争中我们的化工企业总体上处于相对劣势, 但也应当看到我们的有利因素:经济持续快速增长, 社会稳定, 能够为人才提供广阔的事业发展空间;我们的化工企业对海外公司的并购, 为化工人才的国际交流提供了众多的机会;我们的一些化工企业已经基本具备了吸引海外人才的经济基础。因此, 加大吸引海外人才力度, 应成为我国化工企业增强自主创新能力的战略选择。我们可以通过以下几个途经吸引和留住人才:一是发挥国际化人才科技信息优势, 畅通国际高科技信息渠道。聘请海外高科技人才担任企业科技高级顾问, 广泛收集和运用国外技术原创者信息和先进技术信息, 增强海外人才和技术引进的针对性和适用性。二是对于吸引过来的人才实施职业发展留人、企业发展留人、高薪留人战略。三是建设适宜海外人才的人居环境。人居环境包括基础设施、教育环境和文化氛围等, 是吸引和维系海外人才的一个重要因素。
化工企业应走“海外并购”路线
最近几年, 我国海外并购的速度以几何级增长, 2002年的2亿美元到2008年的205亿美元, 短短的六年时间, 增长了一百倍。其中包括上汽对双龙的收购, 中石油集团对哈萨克斯坦曼格什套油气公司的收购, 中国五矿集团对澳大利亚OZ矿业公司收购, 阿里巴巴对雅虎中国的收购, 但最成功的莫过于中国蓝星 (集团) 总公司对法国安迪苏公司的整体并购。
2006年1月17日, 中国蓝星 (集团) 总公司在比利时布鲁塞尔完成对法国安迪苏公司的交割, 至此, 我国化工行业第一例海外并购圆满画上句号。此次收购接触谈判近3年, 最终达成蓝星全资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100%股权的协议, 是迄今为止我国在法最大的并购投资项目。
法国安迪苏公司是一家世界著名的专门从事蛋氨酸、维生素及生物酶制品生产的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公司, 由英国CVC集团全面控股, 在全球拥有5家主要生产工厂, 经销网络遍及全球140个国家和地区, 2005年的销售收入超过50亿元。该公司拥有792项技术专利和世界最先进的蛋氨酸生产技术, 是全球唯一一家能够同时生产固体和液体两种蛋氨酸产品的公司, 2004年已成为蛋氨酸领域全球第二大生产商, 市场份额占全球29%。
蛋氨酸作为主要的动物营养饲料添加剂, 在我国应用广泛, 市场需求以每年10%~15%的比例在增长, 我国目前已成为世界第一消费大国, 年进口量超过五万吨。但由于长期没有成熟的生产技术, 国内生产仍然处于空白, 是我国化工行业的“老大难”问题。河北辛集化工集团早在1990年就“年产二万吨蛋氨酸”项目编制了可行性研究报告, 并在河北省立项, 但当时我国生产蛋氨酸的中间体甲硫醇生产技术、β-甲硫基丙醛的生产技术及催化剂生产技术还不过关, 致使该项目搁浅。之后又有天津化工厂引进法国技术, 建设年产一万吨饲料级蛋氨酸项目, 由于工艺、环保以及生产安全隐患等问题, 于2000年3月实施保护性停车。中国化工全资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100%股权, 使我们拥有了蛋氨酸生产的全部技术, 拥有了法国安迪苏公司先进的管理理念, 同时拥有792项专利技术, 便中国化工成为世界第二大蛋氨酸生产商、全球最大的专业动物营养添加剂研究生产企业。安迪苏公司的加入填补了我国蛋氨酸领域技术上的空白, 实现了几代化工人的梦想。
中国化工收购安迪苏公司后, 本着“买得来、管得好、拿得进、退得出”的国际并购原则, 实施科学有效管理。为保障安迪苏公司蛋氨酸生产的原料供应, 收购安迪苏公司的当年, 中国化工又收购了法国罗地亚的有机硅和硫化物业务。产品链条的完备以及中国化工总公司的管理措施, 使安迪苏公司销售收入在连续两年实现20%~30%增长, 2008年法国安迪苏公司在全球经济颓势中, 产销逆势上扬, 销售收入同比增幅高达57.2%, 创造了有史以来最高的营收水平。名列中国化工集团盈利企业榜首。在国内, 中国化工的蛋氨酸生产经营以及新项目建设都进行得红红火火。年产14万吨蛋氨酸项目前期设计已基本完成。按照规划, 利用国外蛋氨酸技术, 改造国内蛋氨酸项目, 引入液体蛋氨酸技术, 在国内建设新的生产装置, 从技术、生产、销售等全方位逐步实现本土化。
中国化工收购法国安迪苏公司, 以及收购安迪苏公司后的一系列决策, 是中国企业海外并购最成功的案例, 也将鲁迅先生的“拿来主义”演绎的淋漓尽致。为中国的化工企业海外并购提供了宝贵的经验。全国人大程思危副委员长在提到企业海外并购时说“我们的企业要想搞好跨国并购, 必须对对方国家的历史、文化、宗教、法律、管理、工会等各个方面都要有所了解, 做到知已知彼”。程老的话对我们即将实施并购的的企业很有借鉴意义。
化工企业同样需要创新
从表面上看, “拿来主义”与“创新”似乎是矛盾的对立。拿来, 不就是拿现成的来用吗?而创新, 不就是要求一切都是自主创造的吗?鲁迅先生所说的话里透露出的是:两者是一个矛盾的统一体。从纵向发展看, 每一项技术的进步都离不开创新, 技术创新直接推动了社会的发展和进步;但从横向发展看, 只有站在同一起跑线上 (即“拿来”) 后, 再谋求创新的领先才有最大的可能。引进、消化、吸收的基础上的再创新都是非常有必要的。正所谓站在巨人的肩膀上, 我们才能看得更高、更远。但正如鲁迅先生提倡的“拿来主义”一样, 我们“拿来”技术但并不意味着一层不变, 在拿来的基础上依旧需要创新精神, 更何况有的技术是拿不来的, 我们除了自主创新别无它法, 耗氯精细化工产品的发展之路就能充分说明这一点。
耗氯精细化工产品属于技术密集型产业, 由于其技术开发周期长, 科研投入大, 也在一定程度上成为资金密集型行业。由于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垄断性极强, 所以发展精细化工产品必须两条腿走路, 一方面不能忽视国外的新技术发展状况, 同时还必须高度重视自身的技术开发。国外各大精细化工企业为了取得技术的垄断和技术的领先, 在科研的资金投入上一般占销售收入的5%~10%。许多精细化工产品的技术和设备被世界少数几家公司垄断, 在这些产品未进入衰退期前, 一般只销售产品, 不会转让核心技术, 比如市场前景看好的氯化聚氯乙烯产品, 其生产技术被美、日、德等国的公司垄断, 并建立了完整的应用体系。而且高附加值的氯化聚丙烯、氯化橡胶等精细化工产品的核心技术也基本被垄断。
因此, 技术发展要实现由技术跟进向技术领先的发展模式转变, 产品发展要实现以跟进和模仿向创新和改进相结合的模式转变。也就是说, 在自主创新的大环境里, 有些东西可以从不同的角度作出不断充实的证明, 其中就包括, 关键技术是引不来的, 引不来的东西只能靠自我创造。惟有这样, 中国的化工企业才能从技术依赖型、复制型企业转变为创新型企业, 走出真正属于企业自己的发展之路。
鲁迅曾经说过, 没有拿来的, 人不能自成为新人。没有拿来的, 文艺不能自成为新文艺。同样, 在企业里, 没有拿来的, 企业也不能自成为新企业。活力和长期生存、发展能力是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它尤其离不开企业的核心技术和品牌。当今世界企业的核心竞争力的构筑已进入到优势利润阶段, 即企业的利润水平越来越与成本水平不完全挂钩。有了核心技术和品牌就能追逐到优势利润, 否则就只能在产业链的最低端挣扎, 或者沦为跨国公司、外国品牌的加工车间。对于世界上一切人类的优秀成果, 我们理所当然地要奉行“拿来主义”, 但仅靠“拿来主义”拿不来企业的核心竞争力, 这还需要我们在科技创新上, 在自有品牌的培育上, 眼睛向内, 自立自强。倘若企业无视自主创新, 但要引进技术, 则无论是合资生产, 还是贴牌经营, 都是一条十面埋伏的险途。
拿来主义教案 篇5
1、充分重视学生之间的自主、合作、展示、交流、探究以及师生、生生多边良性互动。
2、加强语文课的语言表达训练,让学生脑手嘴三者齐动,听说读写四位一体
3、培养学生学以致用活学活用的能力,由课内自然延伸到课外,由文本自然延伸到生活。
教学目标:
1、知识与能力
(1)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2)掌握本文的论证思路,初步体会鲁迅杂文的艺术特点。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阅读和分析本文,感受鲁迅杂文无可辩驳的逻辑力量,使课堂教学成为学生思维训练的体操,精神成长的大餐。
(2)通过合作探究学习,构建民主和谐生动的学习氛围,促进学生自主合作解决问题的能力。
(3)通过学习本文听说读写,提高学生的语言表达能力。
3、情感态度价值观
通过学习本文,引导学生认识鲁迅强烈的“战士”责任感,树立对待文化资源的正确态度,加深对祖国改革开放国策的认知和理解,培养博大的心胸和自信、理智的健康的心态。
教学重难点:
教学重点:引导学生把握全文思路,理解拿来主义的深刻内涵
教学难点:用拿主义观点对当今生活现象进行自主分析探究
教学方法:
引导探究法自主学习法讨论法
教学过程:
一、设置情境,激趣导入
二、阅读文本,梳理探究
1、师生互动:课文题目是“拿来主义”,面对文题,你会提什么问题?
明确:拿来主义是什么?拿什么?为什么拿?怎么拿?拿了会怎样?
2、学生活动:紧扣“拿”字,阅读课文,自由选题,分组讨论,归纳总结。
点拨:
①拿来主义是什么?
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运用脑髓――独立思考,有主见;放出眼光――看得清楚,有辨别;自己来拿――积极主动,有选择)
②拿什么?
文化遗产(外国、本国)
③为什么要拿?
闭关主义,此路不通
送去主义,沦为乞丐
听凭送来,大受其害
所以,要自己拿来!
④怎么拿?
方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条件:人沉着、勇猛、有辨别、不自私也就是取其精华,去其糟粕,批判继承
⑤拿了会怎样?(第10段)
最终实现“创新”:主人是新主人,宅子就会成为新宅子――人成为新人,文艺成为新文艺
3、师生总结:用表格总理以上思路,写一段话总结以上内容。
明确:
总结参考:
送去主义
破
闭关主义含义: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拿来主义
立办法:占有,挑选――拿来,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
结果:创新(目的)――新人、新宅子、新文艺
总结参考:因为闭关主义、送去主义使国家穷困,送来又非我所需,所以要拿来,运用脑髓,自己来拿。怎么拿来呢?就是挑选,占有,或使用,或存放,或毁灭。只有这样,人才成为新人,文艺才成为新文艺。
三、应用文本,拓展延伸
1、文章第6节批驳了帝国主义“送给”中国的东西――英国的鸦片、德国的废枪炮、法国的香粉、美国的电影、日本的印着“完全国货”的小东西,对这些东西现在你都怎么看待?试运用拿来主义的方法分别加以分析。
(引导学生找出文中相关的论述,讨论交流,言之成理即可)
明确:今天我们去看法国香粉、美国电影和日本商品,应该区别对待,从接纳外来文明、促进文化交流与文明对话的角度正面加以思考,这才正是拿来主义的本质。
2、有报刊载文《洋节入侵,圣诞节将成“第二春节”?》,也有这样一个故事:圣诞节即将来临,满街的圣诞老人和卡通人物将孩子们的生活烘托得洋味十足,一位爸爸3岁的儿子买了一本古诗词,诗词的扉页就是大思想家孔子的图像。爸爸没有想到,儿子打开书本后竟然大呼:“爸爸,这本书上也有圣诞老人啊!”爸爸连忙给孩子纠正说:“错啦!这不是圣诞老人,是咱们古代的教育家孔子。”但是,更没想到的是,这时孩子竟一脸严肃,大声说:“你才错了呢!你看他这长长的胡子,和街上的圣诞老人差不多啊!”
老师家住在黄陵,曾目睹了下面这一幕:20xx年重阳节,黄帝陵轩辕庙碑亭里,一个12岁上下的男孩一边小跑着手指庙里一块石碑,一边大喊到:“爸爸,爸爸,快,快到‘炎黄孙子’下照个相吧!”其实巨碑上是邓小平题写的“炎黄子孙”四个大字?
那么,我们应如何面对洋节入侵与传统节日的不断淡化?
明确:对待洋节:取其精华,不拒绝,也不盲目崇尚,了解洋节背后的文化内涵,探究洋节对于振兴传统节日的可资借鉴之处,接纳而不代替传统节日。
对待传统节日:对于传统节日,我们首先应“拿来”,然后“挑选”“区别”,在继承的前提下有所创新。认识并理解传统节日的精神与文化内涵以及它对弘扬民族文化、民族精神的意义,认识到与传统节日相伴的民俗如打腰鼓、扭秧歌、踩高跷、耍龙灯、舞狮子等有益于身心健康的作用。
四、课堂小结
今天我们一起聆听了来自鲁迅先生,也是来自历史的声音,前事不忘,后事之师。老师真心希望,咱们,作为中国人、当代人,能够以更加开放、自信的心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向着世界,向着传统大声的说出自己的主张:拿来!
五、课外作业:
1、摘录本文中你认为有意思的语句,细细品味写出其特点,下节课全班交流。
“拿来主义”高教版 篇6
美国社区学院又称社区大学,是美国独创的一种高等教育体制,其英文名称各异,包括community college、junior college、city college等。美国社区学院的历史已经超过百年,全美国现有超过一千所社区学院,90%为公立学校,注册学生占美国在校本科生45%。社区学院具有广泛的开放性,学生不分年龄、家庭出身、种族或民族均可入读。社区学院的学制通常是两年,但也非常灵活。在所有公立的高等院校中,它的学费是最低的。学生可以在完成两年学业后获得副学士学位(associate’s degree,也称准学士学位),也可以转学到四年制学校,后一种做法常常也是家庭经济条件较差的学生所采用的“迂回战术”。
社区学院里开设大量大学的基础课程,大部分基础学科的课程完全可以在社区学院里完成。许多社区学院与当地大学签有协议,学生的学分可顺利转入大学,两年学业结束后,就可以选择直接升入四年制大学的三年级继续攻读本科学位。此外,社区学院还开设了传统的院校所没有的项目,层次广泛。不少社区学院开设的职业培训和技工课程安排有实习机会,让学生体验实际的工作环境。社区学院中的社区教育包含了很宽泛的多种活动,包括成人教育、继续教育、合同培训以及社区服务。这些课程可以是学分的或者是非学分的,既可学习工作技能,也可为培养个人的兴趣;既有一个小时的讲座,也有一个学期的课程;既可以在社区学院内上课,也可以在社区学院之外上课。
In the world of higher education, two-year colleges often don’t get the same respect as four-year institutions here in the United States. But overseas, many educators say they are in awe of our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 They want to copy it.
In Riyadh, Saudi Arabia, young men gather in a1)drab office building, practicing their knowledge on some biomedical engineering equipment. Instructor Ahmad Alhamawi is putting them through their paces to see if they understand how to fix what’s broken.
Alhamawi: And the job—or the mission of the student is to find this fault and to solve this fault. And this, we call in English, troubleshooting.
This is Riyadh Community College, a bit of a novelty in Saudi Arabia and in this region. Unlike the technical institutes found in many countries, this school awards an associate’s degree that can get students a job or send them on to a four-year school. Since the launch here in 2003, the community college system in the kingdom has grown to 50 schools.
Professor Saad Alshehri, the dean of the college, says, like his counterparts in the States, he develops the curriculum with the help of industry advisers.
Prof. Alshehri: And they tell us, what is the skills needs for our graduate student[s], what do they need?
Alshehri teaches chemistry at King Saud University. Unlike typical U.S. schools, Riyadh Community College is part of the larger university, and lives under its shadow. But Alshehri wants RCC to be a contender. He shows off the labs for training health-care workers, who are in big demand here. Like a proud papa, Alshehri can’t stop boasting about the quality of these facilities, telling me no one in the region has a lab as good as this one.
Students come here for training in computer science, or to learn patient care for hospital jobs. The school is seeking international 2)accreditation to improve graduates’ chances as they enter the workforce.
Male students play pool in the recreation area. They are all dressed in 3)thobes, the long, white 4)tunic most Saudi men wear. There are no women. They attend a separate campus, as they do in nearly all Saudi schools. And you won’t see the adult students who take courses at community colleges in the States. Saad Alshehri says students in the kingdom must attend college within five years of graduating from high school.
Riyadh Community College has been learning a lot from Houston Community College, which is helping the school become fully accredited. Saad Alshehri has visited Houston many times. One idea he picked up is the need to have multiple campuses, something he hopes will attract students across this sprawling metropolis.
Other countries in the region are also looking to this American creation to help train their workforce. The Persian Gulf nation of Qatar is said to open its first community college this fall. Professor Ibrahim Al-Naimi is heading up the effort. He says Qatar Community College will be one of the few co-educational schools in the country.
Prof. Al-Naimi: These graduates will, after two years, they will be in the workplace. And the workplace is already co-ed. And so we have to train the kids to be prepared for their future.
And in South America, community colleges are having a grand opening of sorts. With some advice from U.S. schools, Santiago, Chile, just opened what’s being advertised as the first true community college in that country. The Agency for International Development has recognized the power of this educational model, and is helping to 5)fledge new schools through grants and exchange programs.
在美国高等教育的圈子里,两年制大学的地位常常不如四年制大学,但在海外,许多教育工作者对我们的社区学院深怀敬意,他们想效仿这种做法。
在沙特阿拉伯利雅得一座色彩灰暗的办公楼里,年轻人正在一些生物医学工程的仪器上进行学习实践。老师艾哈迈德·阿哈马维正在测试学生的技能,看他们是不是已经学会如何把出了毛病的设备修好。
阿哈马维:学生的任务就是找出设备的故障,然后排除故障。这个环节叫故障检修。
这里是利雅得社区学院,这所学校对沙特阿拉伯和中东地区来说,是一个新生事物。与许多国家的技术学校不同的是,这所学院授予学生的副学士学位能让他们找到工作,或者让他们到四年制学校继续深造。在沙特阿拉伯王国,社区学院教育系统从2003年开始至今,已经建立了五十所社区学院。
学校的院长萨德·阿萨舍里教授说,他与美国的同行一样,在产业顾问的指导下设置课程。
阿萨舍里教授:他们会告诉我们,我们的毕业生需要学会什么样的技能,他们需要什么。
阿萨舍里在沙特国王大学里教授化学课。与美国典型的社区学院不同,利雅得社区学院是一所更大的学校里的一部分,在它的影子下生存。但阿萨舍里希望社区学院能成为大学的竞争者。他向我们炫耀培训卫生保健工作者的实验室,在这个地方,卫生保健工作者奇缺。阿萨舍里就像是一个骄傲的父亲一样,一个劲儿地夸耀这些设施的质量,并对我说在中东地区,没有其他实验室比这更好的了。
学生在这里进行电脑培训,或者学习如何照顾病人,以便在医院找到一份工作。这所学校正寻求国际认证,好提高学生找到工作的机会。
男学生正在娱乐区打桌球,他们都身穿阿拉伯大袍,也就是大多数沙特男人穿的白色长外衣。这里没有女学生,就像在所有的沙特学校里一样,她们在另外一个校园上学。在美国,你会看到成年人在社区学院上课,这里不会有这种现象。萨德·阿萨舍里说,因为沙特的学生在高中毕业后的五年内一定要上大学。
利雅得社区学院从美国的休斯顿社区学院学会了许多,这所学校帮助利雅得社区学院的学历得到全面承认。萨德·阿萨舍里曾多次造访休斯顿。他从那里学到的一点是有必要建立多个分校,他希望这样可以吸引这个大都市里的各类学生。
中东地区的其他国家也希望通过美国人的这种体制寻求帮助,培训自己的劳动力大军。据说,位于波斯湾的卡塔尔将会在今年(2010年)秋天开办它的第一所社区学院。易卜拉欣·阿尔-纳伊米教授负责此事。他说卡塔尔社区学院会成为该国少数男女同校的学校之一。
阿尔-纳伊米教授:两年之后,这些毕业生会加入劳动大军。工作场所早就已经是男女混在一起了,所以我们也要让这些孩子为他们的未来作准备。
在南美洲,社区学院正上演着近似隆重开张的一幕。智利的圣地亚哥在美国学校的帮助下,刚刚开办了据称是该国的第一所真正的社区学院。美国国际开发署认识到了这种教育模式的威力,正在通过资金和交换计划等手段建立更多的新学校。
拿来主义 篇7
一、成长记录袋的由来及其类型
1.成长记录袋的定义以及成长记录袋评价的优点
成长记录袋在国外教育实践中的应用至今已有近二十年的历史, 但是目前还没有统一的定义。在各种不同的定义方法中, 比较具有代表性的是Arter 和Spandel的定义:“一份成长记录袋就是‘一个学生作业和表现的专业收容库, 可以告诉你关于这个学生的努力、进步或者学业成绩的经历’, 它涉及一个或者更多的学科领域。要想增强记录袋的交流潜力和对教学的益处, 我们就要努力做到:让学生参与选择具体的内容;根据既定的要求来选择使用的教材和资料;制定好判断学生作业和表现的质量的评价准则;让学生在这个过程中进行定期思考。”
我国有关学者则提出一个具有本土化的定义:成长记录袋“就是根据教育教学目标, 有意识地将学生的相关作品以及其他有关证据收集起来, 通过合理地分析与解释, 反映学生在学习和发展过程中的优势和不足, 反映学生在达到目标过程中付出的努力与进步, 并通过学生的自我反思激励学生取得更高的成就。”
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属于质性评价的范式, 可为学生发展性评价提供可以参考的资料, 为学生提供各种展示的机会, 激发学生内在发展动力, 有利于学生个性的充分发展, 同时也有利于教与学及评价的整合。因此20世纪80年代中期, 美国教育实践中普遍采用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这种方法对学生学业成就进行评定, 并且得到各界的认可。
2.成长记录袋的类型以及用途
不同类型的成长记录袋有不同的特点和用途。美国学者比尔·约翰迅 (B.Johnson) 把学生成长记录袋分为三种类型:最佳成果型 (best—works protfolio) 、精选型 (selective protfolio) 和过程型 (process protfolio) 。 我国中小学将它分为展示型、描述型和评估型。展示型的成长记录袋重在收集学生最优秀或者最满意的作品;描述型的成长记录袋则收集能够真实反映学生学习过程的作品, 既包括结果性作品, 也包括过程性作品;评估型的成长记录袋用于评估学生学习与发展的水平, 可以作为学生升级、留级的参考, 也可用于一定时期的总结报告, 因此其包含的内容比较标准化。 然而, 我国中小学的绝大多数教师所创建的成长记录袋都是展示型成长记录袋, 也就是收集学生认为最满意、最喜爱或最重要的作品。这样的成长记录袋很难对学生的发展过程进行客观、全面的评价。
3.我国引进成长记录袋评价的目的
基础教育课程改革注重评价的发展性功能, 而我国原有的教育评价体系与此相差甚远:原有的评价体系过分强调甄别与选拔, 过多地关注对书本知识掌握的评价, 过于重视终结性评价, 过于重视笔纸测验与自上而下的评价等。而学生成长记录袋评价作为质性评价一种方式, 具有传统的纸笔测验等评价形式所不具备的特点和优点:它关注评价过程, 发挥评价的发展功能, 注重质性评价, 评价的方式是动态的、面向未来的, 突出评价的激励、反馈作用。针对原有教育评价体系的不足, 我国引进了这种评价方法。而它本身比较符合新课改的评价理念, 因此成为新课改的一种重要评价方式。新的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中新颁布的语文、数学、科学、艺术等多个课程标准, 在“评价建议”部分都提倡创建和使用成长记录袋;有的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甚至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促使教师建立学生的成长记录袋。于是, 全国各地的中小学都纷纷为学生建立起各种各样的成长记录袋。
二、成长记录袋在建立过程中存在的问题
1.实际与目的脱离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目的是用来描述学生的进步, 展示学生的成就, 评估学生的状况, 但是国内中小学教师对它的认识、运用是比较模糊的。调查中发现, 教师在建立成长记录袋过程中常把它看做终结性评价的辅助方式, 教学与评价是分离的, 这就很难真正发挥成长记录袋的评价功能。 “为收集而收集”、“为评价而评价”现象非常普遍。
2.形式主义泛滥
大多地方教育行政部门和学校都以行政命令的方式来推行教师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 甚至把它作为一个硬性指标, 于是就出现了这样的情况:语文老师要求学生建立语文课程的成长记录袋, 数学、艺术学科的老师也要求学生建立该课程的成长记录袋。为了完成学校布置的任务, 应付上级的检查, 广大中小学教师不得不加班加点地帮助学生收集各种作品、为学生成长记录袋写评价。这样, 学生成长记录袋的建立只是一种应付上级检查的形式。成长记录袋评价更是流于形式, 很少有教师关注它作为一种质性评价方式起了什么样的作用。
3.加重教师、学生的负担
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在美国非常普遍。美国实行的是小班教学, 每个班级只有十几个学生, 因此教师在建立学生成长记录袋过程中并不觉得负担过重。然而, 我国实行的是大班教学, 每个班级都有四五十个学生, 有的班级甚至达到六七十人, 加上大部分教师都同时兼任两个或者两个以上班级的科目, 在这种条件下, 教师要建立每一位学生的成长记录袋, 任务是相当艰巨的。过于艰巨的任务总会挫伤教师的积极性。从学生方面来讲, 每一个科目都要制作成长记录袋, 无形中也加重了学生的负担, 使得本来用以促进学生发展的活动变成了学生的苦差事, 会导致学生的厌烦情绪。
4.信度、效度比较低
由于记录袋里内容较多、评价标准复杂, 评价者很难得出一个客观、公正的评价结果, 特别是用于较大范围的评价时其标准化程度就更加难以控制。 此外, 成长记录袋在效度方面也难以保证。景泰尔等人分析发现, 学生的成长记录袋所得分数与标准化分数之间基本上是或然关系。Herman等人的研究也发现, 整体的成长记录袋评价评分与标准化评分之间的相关从0.13到0.31不等。这就使其效度存在很大的缺陷。
正是因为成长记录袋的信度和效度较低, 国外对它能否大规模应用还存在很大争议, 美国在这方面的尝试也是非常谨慎的。而我国的文件却允许成长记录袋评价成为初中升学的大规模选拔性评价。在监督制约制度还不够完善的条件下, 很难保证录取过程的公平和公正。因此, 成长记录袋评价的适用范围还有待于深入思考。
总之, 成长记录袋评价作为一种典型的质性评价, 有很好的应用前景。然而, 由于我国大班教学的特殊国情, 以及它的信度和效度问题, 我们在引用西方国家的教育做法时应持谨慎态度, 不能照搬、套用他们的现成经验, 更不能一哄而上、盲目推广。如何科学合理地应用成长记录袋评价, 还有待于广大教师和研究人员做更多的实验和探索。在没有取得明显成效之前, 最好不要以行政指令来要求所有教师运用成长记录袋评价方式, 以免出现 形式主义现象, 既违背了建立成长记录袋的初衷, 也浪费了教师和学生的大量精力和宝贵时间。
参考文献
[1][美]W James, Popham.促进教学的课堂评价[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2][美]Diane Hart.真实性评价——教师指导手册[M].国家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促进教师发展与学生成长的评价研究”项目组, 译.北京:中国轻工业出版社, 2003.
[3]赵德成.成长记录袋的创建与使用[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基础教育版, 2003 (12) .
语文新课改呼唤拿来主义 篇8
一.“讲”的拿来主义
讲授, 讲解, 是最为传统的语文教学方式。现在, “讲”不但风光不再, 而且似乎已经沦落为满身疮痍面目可憎的老妓女, 只配招惹别人的口水的份了。但我想说, “讲”, 依旧是徐娘半老, 风韵犹存。在过去的语文课堂上, “讲”确实是出尽了风头, 招惹了太多的嫉恨, 把持了太多的话语权, 所以, 借着新课标的机会, 好些人欲致“讲”于死地, 于是, 让学生去讨论、去发挥, 让课堂热热闹闹, 轰轰烈烈, 似乎这样, 学生就都动起来了, 就真正体现新课标“构建开放、有序的语文课程”了。然而我总感觉这也太过狭隘、武断和短浅。没错, 新课改特别强调师生的互动, 强调学生积极性的调动, 主张发挥学生主动探究的作用。所以, 教师要“蹲下身”来, 与学生平等对话, 让课堂真正属于学生, 于是在我们强调把课堂还给学生的同时, 矫枉过正, 又出现了另一种我们不愿看到的现象:老师闭嘴了!这就产生了两个后果:一是学生的交流探讨不够深入限于毛皮, 真正的隐形问题不能得以发现和解决;二是老师借讲得少正好可以掩盖他们知识储备的不足和课堂准备的不充分。试问, 这是高效的课堂么?所以我认为, 新课标同样需要老师的精彩点拨, 精辟论述, 生动讲解!只要心中有学生, 掌握好时与度, 讲又何妨?
二.“读”的拿来主义
新课标对“阅读和鉴赏”提出的要求是“高中三年课外自读文学名著 (五部以上) 以及其他读物, 总量不少于150万字”, 同时也提出了课外阅读的目标要求:“具有广泛的阅读兴趣, 努力扩大阅读视野。学会正确、自主地选择阅读材料, 读好书, 读整本书, 丰富自己的精神世界, 提高文化品位。”这个要求的提出体现了新课改对课外阅读的重视程度。事实上, 《普通高中语文课程标准 (实验) 解读》也总结了一条语文学习的规律性的结论:“语文阅读能力的提高只有依靠大量阅读, 没有捷径可走。”诚哉斯言!但我还想强调的是语文课堂上的诵读。新课标中强调的是阅读, 它突出的是“读”的量的积累, 但却未涉及“读”方法。我以为, 量的积累当然重要, 但读的方式, 特别是诵读的方式也决不可这样漠视, 因为诵读本身就是一种学习感悟提升的好方式。在诵读中, 以声音为媒介, 将文本用语的精妙, 情感的流露以及语言的风格自然而直观地得以玩味和鉴赏, 一遍诵读, 有时可以取代千言万语的讲解和说明———因为语言不同于自然科学, 可以进行逻辑的演算和推理, 唯有读, 出声的诵读, 才是揣摩咂摸的好方式。让课堂充满朗朗的读书声, 这是传统的课堂, 也是新课程的课堂。切莫让纷扰的讨论代替了协和的诵读!
三.“量”的拿来主义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教学 篇9
《拿来主义》写于上世纪三十年代, 当时中国的社会环境, 与今日中国存在不小的差异。但是, 经典之所以能成为经典, 正因为其“拿来主义”的思想不仅在当时成为针砭时弊的一把匕首, 在今日仍有其深刻的现实意义, “与当前的改革开放有异曲同工之妙”。[1]基于以上考虑, 为了让当代高中学生对作品的思想内容产生兴趣, 在一堂时间和容量都有严格限制的语文课中, 我选择将“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作为教学重点。
伴随着数字与通信技术的发展而成长起来的青少年称为“网络一代”, [2]他们的生活中充斥着网络与各种数码产品。我的教学对象为高中二年级的学生, 正是不折不扣的“网络一代”。因此, 我在本课的导入环节中, 援引了美国华尔街日报对中国搜索引擎巨头百度公司的一篇报道。该报道称:中国最受欢迎的网站之一百度 (Baidu Inc.) , 其主页风格类似谷歌 (Google) , “百度百科”类似于维基百科 (Wikipedia) , “百度知道”则类似于雅虎知识堂 (Yahoo Answers) , 这家中国互联网巨头一直被批评人士斥为模仿抄袭。但百度在中国互联网搜索市场占据优势, 第二季度收入占整个行业总收入的61%, 其互联网搜索方面的最大竞争对手谷歌的份额仅为29%。[3]随后我又设计了一个课堂小调查, 让平时主要使用百度搜索而非谷歌或其他搜索引擎的同学举手, 结果绝大多数同学举起了手。百度公司在搜索引擎领域内的成功在我的课堂上得到了直观展示。
在报道展示以及课堂小调查的基础上, 我向学生提出“百度公司成功的秘诀是什么?”这样一个问题。这一导入环节的设置, 从学生课堂反映来看, 取得了较为良好的效果, 引起了学生们对这一经典课文的强烈兴趣, 也激发了他们的好奇心和求知欲望。随后, 我向学生指出, 鲁迅先生在《拿来主义》一文中的睿智思想, 将有助于我们找到这一问题的答案。这个导入环节, 是我精心设计的。虽然耗时并不长, 但是确实整个教学设计过程的精华所在。《拿来主义》作为各种版本的高中语文教材中的经典课文, 曾经被无数教师在他们的课堂上讲授过。如果不能够结合学生学情进行讲授, 而是将过去已有教案生搬硬套, 课堂教学便难以取得良好的效果。这一教学环节的设计, 力求在过去已有教案的基础之上有所创新, 从课堂教学实际情况来看, 是较为成功的。
紧接着进入文章核心内容理解这一教学环节。只有在理解了“拿来主义”的具体内容之后, 才能领会其现实意义。而《拿来主义》既是一篇杂文, 又是一篇精彩的议论文。如果从文章的中心论点入手, 来逐步领会拿来主义的内容, 无疑是一个很好的方法。由于事先已经布置学生预习, 在提问之后, 学生很快就能够找到文章中心论点所在的位置, 并在此基础上, 对“拿来主义”的基本内涵有了初步认识。
作为一篇驳论, 鲁迅先生并不是在文章开篇就提出“拿来主义”的主张的, 而是先用全文近一半的篇幅, 对“送去主义”的实质及其危害进行了鞭辟入里、淋漓尽致的批驳。如果不能够准确地理解“送去主义”的含义, 也就很难对“拿来主义”的思想有较深入透彻的理解。虽然本课的教学重点在于“拿来主义”的含义, 但内容的理解离不开写法的讲授。了解一篇文章的写法及其优点, 也是语文这一工具性学科的核心教学内容。
鲁迅从批驳“送去”到提出“拿来”, 遵循的是因果逻辑, 是一个因果论证的过程。所以, 我提示学生鲁迅在课文中表述“拿来主义”的含义时, 用了“所以”一词, 并明确指出, 有其果必有其因, 让学生思考鲁迅提出“拿来主义”的原因所在, 并顺利地过渡到对“送去主义”的教学。在教授“送去主义”的过程中, 为了让学生深入理解文本, 沉浸在文本创设的语境中, 我采用了朗读这一教学法, 让学生在大声阅读经典作品的过程中, 细细品味与体会作者写法的精妙。朗读, 作为语文课堂教学中最为传统也最为行之有效的教学法之一, 能够“准确传递作品的思想、情感、形象和韵味”。[4]通过教师范读、学生个别朗读、齐读等多种方式的综合运用, 再加上对鲁迅先生在文中列举的种种“送去”现象的分析, 以及对文章中富有深意的“抛来”和“抛给”等表述的辨析, 学生们对“送去主义”的实质和后果有了基本的理解, 而这也为接下来对“拿来主义”的教学打下了坚实的基础。
经由以上教学环节, 学生已经对“拿来主义”的内容有了较为深入的了解。在本节课中, 我设置的最后一个教学环节, 是结合所学的“拿来主义”思想, 让学生自由讨论在本节课导入环节提出的“百度公司成功秘诀”这一话题, 以完成“拿来主义”现实意义的教学。这一教学环节虽然耗时并不很多, 但是在整节课中却是重中之重。学生在讨论后发言的质量, 将直接决定“‘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这一教学目标是否达成。令人欣慰的是, 学生们针对这一问题展开了热烈的讨论, 我也参与到学生的探讨之中。
纵观整节课的教学过程, 我的体会是:一个好的教学目标, 能够激活一堂课, 使一堂课的教学过程有创新之处, 给学生留下深刻印象, 收获良好的教学效果。选择“拿来主义”的内容及现实意义作为教学目标及重点, 引发了学生激烈的讨论和深入的思考, 正说明了好的教学目标的重要性。在今后的教学过程中, 我会汲取这堂课的经验, 不断提高自己的教学水平。
摘要:本文介绍了作者对上海二期课改高中语文课文《拿来主义》的教学全过程, 并在此基础上, 说明了确定文章教学重点的重要意义。选择合适的教学目标, 对于一堂语文课的成功是极为关键的。选择“拿来主义”的含义及其现实意义作为教学目标及重点, 使整堂课的教学过程有了创新之处, 也最终收获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关键词:教学重点,现实意义,教学目标,教学环节
参考文献
[1]吴景顺.《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J].中学语文教学参考, 1997 (09) .
[2]胡泳.网络一代的兴起及其影响 (上) [J].中国计算机用户, 2006 (11) .
[3]外媒称百度腾讯淘宝系“拿来主义”胜利者, [OL].www.cnbeta.com/articles/98071.htm, 2009-11-18
鲁迅《拿来主义》之教学解读 篇10
一、课程伊始,调查统计
理论来源于事实,有调查才有发言权,通过调查了解本班对于鲁迅的关注程度和预习程度,对症下药才能有良效。所以,我们在导入本课时,在学习之前,我给学生发了一份关于鲁迅的阅读和学习情况的调查表,而就其中的基本情况做了统计。
通过这次问卷调查,发现大多数同学有学习鲁迅的需求,但因作品阅读有难度而影响了阅读量。这正是鲁迅作品思想深刻的表现, 也是我们探求和挖掘之所在。而为什么要拿来,怎样拿来,这正是我们本节课要学习的内容。
二、作者介绍,细致全面
大家在初中阶段就学习过了不少鲁迅的作品,有《风筝》《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社戏》《阿长与〈山海经〉》《藤野先生》 《雪》《故乡》《中国人失掉自信力了吗?》。而高中阶段,有必修一中的《纪念刘和珍君》、必修三中的《祝福》和必修四中的《拿来主义》。
中学生已经学过许多鲁迅的作品,对鲁迅并不陌生,先找学生来阐述一下所了解的鲁迅:鲁迅,原名周树人,浙江绍兴人,我国现代著名的文学家、思想家、革命家,中国无产阶级文学的奠基人。 其作品表现了对中国国民素质的深入探索,对多种现实问题的深刻剖析,表现出卓越的政治远见和韧性的战斗精神。其创作方面最杰出的是杂文创作。鲁迅的杂文“像投枪,像匕首,直刺向黑暗势力”。
鲁迅的基本情况大多数同学都了解,所以,我扩充了有关鲁迅生活的内容,让鲁迅不只存在图片和作品中,而更鲜活地、生动地存在于我们心中。我搜集了鲁迅的微笑、走路和吸烟的图片,并配以适当讲解,使当代中学生们更加亲近这位老朋友——鲁迅。
1. 第一幅图是1933年所摄的含笑的、慈祥的鲁迅。在大家的记忆中,鲁迅先生总是笑着的么?不是。而萧红在《回忆鲁迅先生》 中说:“鲁迅笑声是明朗的,是从心里的欢喜。”而萧红记忆里的这个“笑得连烟卷都拿不住了,常常是笑得咳嗽起来”的鲁迅,我们大概只能借助萧红的描述,在我们读者的想象中完成了。这是一个卸下了盔甲、毫无戒心、拥有一颗赤子之心的真诚的人。
2. 第二幅图是鲁迅正赶着去一所大学演讲,去和年轻人见面, 他永远这样步履匆匆,走在我们前面。而鲁迅的一生中就留下了这一张行走中的照片。鲁迅先生的生活有两部分,从下午两三点到夜里十二点,鲁迅自己早就说过,他一生为他人,特别是年轻人“打杂”。只有十二点以后的夜,才是属于鲁迅自己的。鲁迅写过《夜颂》,并称自己是一个“爱夜的人”。
3. 最后这两张图片是鲁迅的吸烟,鲁迅无论是陪客还是写作, 都在吸烟。许广平有一篇文章《鲁迅先生的香烟》,一开头就说: “凡是和鲁迅先生见面比较多的人,大约第一个印象就是他手里面总是有枚烟拿着,每每和客人谈笑,必定是烟雾弥漫……”,于是就有了这幅最为传神的鲁迅吸烟图。这是鲁迅逝世前十一天和青年木刻家见面时所摄,是鲁迅先生留下的最后一张影像:他点着烟, 倾听,交谈,是那样怡然自得……
在讲课中,我发现学生们对鲁迅的生活了解不多,这部分的讲解确实引起学生兴趣,吸引学生注意力。而作品的创作背景是学生预习中应该会涉猎的内容,所以交由学生完成,教师补充点拨即可。 创作背景:本文是在中国受外来文化影响最集中、最剧烈的五四运动前后,这次新文化的倡导者对旧文化彻底发生怀疑吗,“全盘西化”因此一度一呼百应。可是,没多久,新文学的稚嫩和不适应就让不少人大失所望,开始涌动“发扬国光”的复古潮流,鲁迅就此提出了“拿来主义”。
三、梳理文本,结构清晰
文本是读者透过无限的时间和空间抵达作者创作原意的重要载体,所以,我以一系列问题为线索给学生搭建一条理解作者及作品之路。
1.请问“拿来主义”是针对什么提出来的?闭关主义、送去主义
2.什么是“闭关主义”和“送去主义”?
闭关主义:以电影《鸦片战争》和历史为例来理解闭关主义
送去主义:以鲁迅在第一段举了三个“学艺”上“送去”的事例。
3.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一味奉行“送去主义”会产生什么严重后果?
鲁迅对送去主义的态度怎样:通过“捧”字、“不知后事如何” 等用讽刺的手法表明作者对送去主义的否决、批判和摈弃。一味实行送去主义的后果:当时所处的时代,国家积贫极弱,百姓非常穷苦,一味“送去”只能是亡国灭种,祸延子孙。“磕头贺喜”嘲笑了反派对帝国主义奴颜婢膝的丑态。“残羹冷炙”则生动描绘了做了奴才的人受到的必然待遇。当我们的财富被掠夺殆尽的时候,只能靠列强的所谓的“抛给”过活。
4.“拿来主义”是鲁迅先生创造的词语。什么叫“拿来主义”呢?
课本第七段,所以我们要运用脑髓,放出眼光,自己来拿!
5. 请问你怎样理解拿来主义的实质?古为今用、洋为中用、 取其精华、去其糟粕。(在第八九段运用一所大宅子中的三种人错误态度和四种正确态度的比喻论证表达对待文化遗产的作用。用PPT梳理比喻论证和先破后立、破中有立的写作手法)
四、现实意义,联系实际
钱理群教授在怎样读《拿来主义》中说:“鲁迅写杂文,都有强烈的现实针对性,用今天的话来说,就是有明确的‘问题意识’; 但他对问题的思考,又很深很广,带有很大的超越性。鲁迅杂文可以说是现实性与超越性的结合,个别性(这一个)与普遍性(这一类)的结合。这样,他的杂文就可以超越时空,从他那个时代延伸到当下的中国社会。”所以,我联系当下中国所继承的传统文化以及外来文化进入中国的影响解读“拿来主义”。
(一)中国当代的“送去主义”
1. 孔子的学说传到西方,自从意大利传教士把记录孔子言行的《论语》一书译成拉丁文带到欧洲开始。孔子学说已走向了五大洲,各国孔子学院的建立,正是孔子“四海之内皆兄弟”“和而不同”思想的现实实践,同时将中国的传统文化——儒家学说的精髓传遍世界的每一个角落。目前全世界已有268所孔子学院和71个孔子课堂。
2.中国的武术走向世界,经国际奥委会批准,在北京奥林匹克体育中心体育馆举办“北京2008武术比赛”。
3.让中国茶文化、中国的象棋、旅游商品、国宝级动物熊猫走向世界。
当代送去的意义:促进文化的交流,向全世界宣扬中国文化和思想。当然,我们送出去的目的更多是为了拿来,拿来外国的先进技术和经验,促进我国的发展。
(二)中国当代的“拿来主义”
处在当下的学生正深受外来文化的冲击,所以,他们最有发言权,也最有选择权。在社会越来越“潮”的今天,在对待传统文化和外来文化上,“拿来主义”有什么现实意义?(学生讨论列举, 老师举例)
例如,中国传统文化可继承之处:如武术、传统乐器、书法、 诗词等。我们现在的“国学热”,因传统文化正慢慢被人淡忘,对待传统文化的态度:批判地继承,古为今用。又如外来文化的冲击: 电灯、电话、电脑、高速铁路等;外国先进的技术、制度、管理经验和思想等;外国的节日:情人节、父亲节、母亲节、圣诞节、感恩节、愚人节等;美国:麦当劳,肯德基,NBA,牛仔裤,迪士尼, 可口可乐,英语等;韩国:流行文化,韩国的时尚、服饰、电视剧等, 综艺节目“爸爸去哪儿”“奔跑吧!兄弟”等;日本:动漫,汽车, 化妆品,电器等;港台:金庸武打小说,琼瑶言情小说,大陆流行音乐受港台影响等。(学生讨论和辨别)
五、回归课本,总结归纳
1.在同学们探讨了现实生活中如此多的事例之后,我们再来朗读课本第9自然段,体会鲁迅先生对待文化遗产的态度。
腾讯:巧用拿来主义 篇11
1997年,马化腾第一次认识了ICQ,随后,马化腾在深圳注册了深圳的腾讯计算机系统有限公司,决定开发一个中文ICQ软件,从此踏上了创业征途。
2004年,腾讯在香港联交所主板上市。并成为我国最大的互联网公司。截至2011年12月31日,数据显示腾讯即时通信服务活跃账户数达到7.210亿,“QQ空间”活跃账户数达到5.521亿。凭借如此多的用户数和用户粘性,腾讯几乎可以“做啥成啥”。
马化腾的成功,有人总结原因说是运气太好。而马化腾总结说,是对QQ的专注成就了今天的自己。一直以来,腾讯都在做而且只做完善和规范QQ服务的工作,是国内唯一专注从事网络即时通讯的公司。
马化腾的专注,就是腾讯的专注。正是这种以IM为核心的发展战略,使得腾讯在建立初期明确以IM为发展方向后能集中资源和精力,不断完善QQ功能,扩展与QQ相关的各种产品与服务,为其后的发展打下扎实的基础。依托庞大的用户群,腾讯产品的向心力越来越强,品牌效应逐渐发挥作用,大量网民被绑定在腾讯打造的这个网络社区平台上。当腾讯开始广泛涉及互联网的各种领域时,这种用户依赖度的优势便突现出来,让腾讯在IM外的多个互联网领域都有出色的表现。
其实专注只是腾讯成功的一个方面,最主要的还是腾讯的“拿来主义”——借鉴别人的产品、创意,通过自己的加工推向市场,这种“拿来主义”是腾讯成功的关键。QQ的前身OICQ便是当时国外流行的聊天软件ICQ的中国版,马化腾将这项技术与产品几乎原封不动地移植到QQ上。其后,腾讯又在QQ上推出了QQ秀,这项技术最早是从韩国来的,2004年在韩国达到顶峰。而Qzone则是由韩国的“赛我”而来,它与QQ的结合使其推出后大受欢迎。QQLive也是一样的,PPLive等国内网络电视的兴起引发了网络视频直播的热潮,QQ便将其整合进了QQ。类似这样的在QQ上集成的应用还有很多很多。
除此之外,腾讯还善于利用互联网上的一些成熟或新兴的技术,开发出类似的产品,凭借庞大的用户群,一举占领该产品的市场制高点。像QQ交友在SNS领域、Qzone在BLOG领域、QQ.com门户在综合信息网站领域,以及腾讯的各种网络游戏,都占有很高的市场份额;HOTMAIL在电子邮件领域、拍拍在电子商务领域、搜搜在搜索领域也是异军突起。QQ最近设立的QQ实验室在目前看来,更多的作用在于搜集新的技术、产品、应用,以便为QQ所用,将“拿来主义”发扬到底。
语文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篇12
所谓语文教学中的“拿来主义”, 主要是指善于借助文本之外的资源来高教学效益。从教学形式上说, 主要是指“拿来”多媒体等现代化的教学手段;从教学内容上说, 则主要包括“拿来”课本之外的文字、图片、音乐等, 以求最大程度的优化课堂的起承转合。随着信息社会的到来, 以计算机和网络技术为核心的现代教育技术正日益广泛地应用于中小学各学科的教学中, 多媒体在21世纪的课堂教学中已是寻常人家的“堂前燕”, 被大多数老师“拿来”使用着。因此本文着重阐述的是语文教学中如何在内容的层面实行“拿来主义”。
一、拿来史料轶事破解课文瓶颈
中国古代的文人往往是学而优则仕, 并且他们的人生理想往往就是“致君尧舜上, 再使风俗淳”, 即使“先天下之忧后天下之乐而乐”也甘之如饴, 但是严峻的现实又往往使他们的美好愿望变成海市蜃楼。尽管如此, 这群读着“富贵不能淫, 贫贱不能移, 威武不能屈”圣贤之书长大的古文人在遭到奸佞迫害或是惨蒙不白之冤时也没有低下自己高傲的头颅。“诗言志”, 于是这样的人生遭遇又间接隐晦地反映到作者的作品中来, 潜藏在语言文字的背后, 成为我们今天解读作品的瓶颈。
通常的教学中我们大都会采用教师陈述当时历史背景的方式, 以帮助学生缩短与文本的距离, 但这种简单的讲授和陈述实在让人感觉枯燥, 如果精心选择一些作者生平极具代表性的轶事其效果就截然不同了。如学习刘禹锡的《酬乐天扬州席上见赠》时, 就可以“拿来”这么一个故事:唐顺宗时, 年轻的刘禹锡由于参加革新运动而被贬到朗州, 十年后, 才奉诏回到长安, 因游玄都观, 写下了《赠看花诸君子》一诗:“紫陌红尘拂面来, 无人不道看花回。玄都观里桃千对, 尽是刘郎去后栽。”他以玄都观比当时的朝廷, 巧借点缀春光的“轻薄桃花”暗讽满朝中红极一时的权贵都是攀龙附凤之辈, 是自己被贬后才爬上去的。这首诗传开来后引得朝中权贵群起而攻之, 刘禹锡因此再次获罪, 又被贬到更远更苦的播州去当刺史。14年后诗人再一次被召回长安, 他又写了《再游玄都观》:“百亩庭中半是苔, 桃花净尽菜花开。种桃道士归何处?前度刘郎今又来!”诗人以嘲讽的口吻表示对政敌的蔑视, 显示了他坚持真理、顽强不屈的精神。据说本诗再次引起执政者的不悦, 刘禹锡又遭贬谪。通过这样一个作者轶事, 既让学生对作者的人格光辉有了一定理解, 又为学生深入理解作品提供了一把钥匙。
二、拿来手机短信学习修辞手法
手机短信作为“拇指革命”的代表性产物, 以其快捷、方便、实惠在现实生活中发挥着巨大的作用。细细品之, 就会发现有不少短信在形式、写法等方面确实可以成为我们很好的写作教材。于是, 我想手机短信也完全可以成为我们语文教学实行“拿来主义”的极佳素材。下面试举几例:
例一:学习比喻可举这样的短信:朋友是灯, 帮你驱散寂寥, 照亮期盼;朋友是茶, 帮你过滤浮躁, 储存宁静;朋友是水, 帮你滋润一时, 保鲜一世;朋友是糖, 帮你冲淡苦涩, 挂满甜蜜。
例二:学习排比可举这样的短信:月很圆, 花更香, 保重身体要健康;鱼在游, 鸟在叫, 愿你天天哈哈笑;手中书, 杯中酒, 祝你好运天天有!欢乐多, 忧愁少, 祝中秋快乐, 烦恼跑掉!
例三:学习仿写可举这样的短信:明月几时有, 把饼问青天, 不知饼中何馅, 今日是莲蓉;我欲乘舟观月, 又恐飞船太慢, 远处不胜寒。但愿人长久, 千里共婵娟!
曾有一份真诚的关怀放在我的面前, 我却没有好好珍惜!如果上天能够再给我一次机会, 我会说对您说:老师, 谢谢您!教师节快乐!
事实上, 几乎所有修辞手法的学习都可以在手机短信中找到参照的对象, 用这样一种学生喜闻乐见的形式来学习, 学生又怎么会不愿意学、学不好呢?
三、拿来时文佳作进行类
比联读
全国著名特级教师余映潮老师曾上过一堂《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他在课堂中先指导学生重点学习《假如生活欺骗了你》, 然后“拿来”课外诗歌《假如你欺骗了生活》和《假如生活重新开头》进行类比联读, 这样的教学安排既使本来单薄的教学内容立显丰厚, 又让学生更深刻地体会三首诗在思想、取材、表达等方面各自的独到之处。
教学中对时文佳作的选材要注意技巧性, 能用则用, 不能用则坚决不用。通常我们主要是从这几个方面选择恰当的时文佳作进行类比联读: (1) 主题相近的作品; (2) 构思相当的作品; (3) 文风相反或相近的作品; (4) 同一作者不同时期的代表作品。拿来时文佳作进行类比联读可以使课堂的容量倍增, 此时教师就好像一个在大海中的淘宝者, 将浩瀚知识海洋中有益于教学、能帮助学生更好地进行思考的内容筛选出来, 拿来服务于教学。恰到好处的类比联读能似一列远航的轮船, 载着一颗颗渴望求知的心游弋于更加广袤的知识海洋。
四、拿来名言名句以利激趣质疑
拿来名言名句促进教学其方式是多种多样的, 可以激趣、可以过渡、可以质疑、可以拓展、可以延伸……其“拿来主义”视教者的教学机智而定。有一堂《人生寓言》的教学案例 (实录载《中学语文·教学大参考》) 中开课即用肖伯纳的名言“人生中有两大不幸, 一是没有得到他心爱的东西, 二是得到他心爱的东西”设疑导入, 随后在课堂中又四次利用这句名言引发学生的争论, 从而行云流水般地开启了学生一次又一次对文本的深入解读。
又如我在教学生学习何其芳的《秋》时, 以这样一组“秋诗秋词”的朗诵来拓展延伸, 同时结束全文:
宋玉, 开风气之先, 他无限苍凉地吟道———悲哉秋之为气也, 萧瑟兮草木摇落而变衰!
姑苏城外的寒山寺, 用它亘古不变的钟声向人们永远吟唱着张继的千古愁绪———月落乌啼霜满天, 江枫渔火对愁眠!
可是, 离家的游子又岂只张继一个, 来听听断肠人马致远的愁情离绪———枯藤老树昏鸦, 小桥流水人家, 古道西风瘦马。夕阳西下, 断肠人在天涯!
忧国忧民的杜老夫子, 秋天在你的眼中可曾有一抹绿意———无边落木萧萧下, 不尽长江滚滚来!
秋的落寞与寂寥, 又怎能逃过李清照的敏感———寻寻觅觅, 冷冷清清, 凄凄惨惨戚戚!
就连女英雄秋瑾也忍不住叹息———秋风秋雨愁煞人!
何处合成愁, 离人心上秋!难道秋天就仅仅只有离人心中无限的愁与恨?不, 秋天也有美丽。你看杜牧便忍不住坐车去探访了———停车坐爱枫林晚, 霜叶红于二月花!
秋天也有空灵———明月松间照, 清泉石上流。
秋天也有澄澈———落霞与孤骛齐飞, 秋天共长天一色!
秋天也有缠绵———欲说还休, 却道天凉好个秋!
秋天还有收获———春种一粒粟, 秋收万颗籽!
秋天还是毛主席独立寒秋的豪情万丈———问苍茫大地, 谁主沉浮?
秋天还有刘禹锡的、更是我们的飞扬的诗情———晴空一鹤排云上, 便引诗情到碧霄!
这样化平淡为神奇, 引诗情于课堂, 学生的思想在跳舞, 激情在飞扬!
五、拿来优美音乐点燃智慧之火
美国心理学家罗杰·诺斯说过, “音乐之目的有二, 一是以纯净之和声愉悦人的感官, 二是令人感动或激发人的热情, ”可见, 语文作为一个人文性极强的教育学科, “拿来”音乐辅助教学, 是完全可行且行之有效的。
如在学习《音乐巨人贝多芬》时, 就可以在其中播放一下贝多芬的代表作品《命运交响曲》, 音乐伊始“完全的绝望的悲哀”、“忧伤的痛苦”让学生似乎看到贝多芬坎坷的人生, 但其后激越人心的如火如荼的斗争热情又使学生为之鼓舞、为之振奋!课文通过文字呈现出来的以及隐藏在文字后面的内容都因了音乐的跳动而活跃在学生的脑海, 此时, 借助音乐, 即使教师不作过多地解说, 学生也同样能真正理解贝多芬的“我要扼住命运的咽喉, 它决不能把我完全压倒”名言。此时有声胜无声, 这就是音乐的魔力, 这就是教育的艺术!
六、拿来古典名著指导学生写作
作文教学是语文教学的重头戏, 同时也是学生教师都闻之摇头、道之无奈的头疼事。时下各种编排、各色时髦的作文指导教材充斥于大小小书店的柜台, 让人眼花缭乱。我觉得与其这么无头苍蝇般人云亦云, 还不如到咱们老祖宗留下的宝贝———古典名著里去寻找法宝。
比如说描写人物:“两弯似蹙非蹙笼烟眉, 一双似喜非喜含情目。态生两靥之愁, 娇袭一身之病。泪光点点, 娇喘微微。娴静似娇花照水, 行动如弱柳扶风。心较比干多一窍, 病如西子胜三分。”就这么几句话便让一个活脱脱的林妹妹呼之欲出, 究其原因, 就是在描写时扣住了人物性格与气质并溢于笔端。又如“行者见罗敷, 下担捋髭须。少年见罗敷, 脱帽著绡头。耕者忘其犁, 锄者忘其锄。来归相怨怒, 但坐观罗敷”, 这段话可说是对人物进行侧面描写的经典, 罗敷的美在众人烘云托月中, 倾国倾城, 魅力尽显。在作文教学中教师如果能到古典名著中寻取合理资源, 然后拿来为我所用, 如此既对学生作文进行了新颖有效的指导, 同时还开阔了学生的视界, 一石二鸟, 这样的拿来主义可用、好用!
【拿来主义】推荐阅读:
拿来主义作业07-06
拿来主义课文12-30
拿来主义奖教案11-11
主持艺术的拿来主义12-01
《拿来主义》 [于漪设计]10-01
拿来主义的现实意义01-07
语文教学与拿来主义11-28
拿来主义优秀说课稿10-04
年终总结切忌拿来主义工作感悟06-11
辽宁教师招聘考试: 《拿来主义》说课稿12-15